长期住院患者管理制度

2024-08-04

长期住院患者管理制度(共17篇)(共17篇)

1.长期住院患者管理制度 篇一

住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一,为准确识别患者身份,防止医疗差错事故发生,防止窃用医保,农保及保险费用。护理人员在首次接待入院患者时准确无误的核实患者的姓名、床号、性别、住院号及诊断,并安排好床位; 二,患者床尾有身份标识牌,注明患者的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诊断、护理级别,确认患者的身份; 三,床位医师,核对病员姓名、性别、年龄、床号后进行诊查,开医嘱及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四,在标本采集,给药,注射或输液以及其他治疗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无误核实患者的床号、姓名、性别和年龄,确认患者身份; 五,实施护理技术操作前同样核对患者姓名、年龄、性别及床号; 六,急诊、手术室、产房及病房各科转科,首诊科室的护士,陪同病人携带病历送往接诊科室,双方确认患者身份; 七,抢救室危重病人均配带“腕带”,注明患者的床号、姓名、性别、诊断,以确认患者的身份 八,产房新生儿出生后佩带“腕带”,注明母亲姓名、床号、新生儿性别、出生时间,作为确认身份的依据; 九,手术病人进入手术室前护士核实病人真实身份,给患者佩戴“腕带”,注明科别、姓名、床号、病区、诊断、手术名称、手术部位,以确认患者身份; 十,手术室护士,麻醉医师,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区、床号、住院号、麻醉方式、手术部位,手术前手术医师进一步核对,回病房时,麻醉医师与病房护士核对病人信息,清醒后病房护士进一步核对; 十一,“腕带”质量要求要高,松紧适度,字迹清晰,不易涂抹,不伤害患者皮肤;

无名患者的身份识别方法

一、身份确认前

1、急诊护士接诊身份不明患者后首先确立无名氏。

2、由急诊护士给患者戴上腕带并注明姓名(无名氏、性别、诊断)。

3、如需急诊检查、手术、住院、各类申请单均填无名氏、性别、诊断等,并报告医院行政值班/医务科/保卫科。

4、保卫科根据患者随身携带的相关物品,证件及时联系患者家属。

二、身份确认后

1、联系患者家属,确认患者身份,并换上标有患者正确姓名、性别、年龄等信息的腕带。

2、未住院的无名患者如在离开急诊室时其身份已得到确认,急诊室护士应在急诊病历上记录,并通知医生更改患者信息,由医务科盖章确认。

3、如患者已住院其身份已得到确认,经主管医生确认在住院证更改并签字,患者凭身份证去医务科、住院处更改相关信息。

4、如无名氏出院,出院后其身份已得到确认按相关规定执行。

2.长期住院患者管理制度 篇二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选取的是长期在我院住院治疗的精神病患者, 住院时间最短的为9个月最长的为13年, 平均4.5年。其中男性40例, 女性43例, 年龄30~65岁, 平均年龄46.7岁。精神分裂症患者33例, 抑郁症患者17例, 躁狂症患者18例, 精神发育迟滞9例, 老年痴呆型患者6例。所有患者均符合精神病诊断标准。这些患者在医院接受长期治疗, 对患者及其家属都是最安全有效的办法。

2 护理

2.1 治疗护理

2.1.1 药物治疗护理

长期住院精神病的患者, 药物治疗起着关键的作用。然而许多患者在服用一段时间的药物后, 患者自己感觉药效不理想或认为病情已有所好转, 所以就擅自停止了用药, 从而导致患者的病情反复发作。服药时护理人员应该亲眼看着患者服用, 确保药物的连续使用。对于抵抗服药的患者一般都有妄想症, 总幻想着护士给的药是毒药想要害自己, 护理人员可以试着与患者进行沟通, 先取得患者的信任, 使患者消除对护士的敌对感后劝患者服药, 保证药物治疗的顺利进行。当患者服用某种药物后发生不良反应或出现严重的副作用时, 要立即停止服用此药, 并通知医生进行治疗[6]。

2.1.2 心理治疗的护理

由于患者长期住院治疗, 缺乏亲人的关心, 并且对自身疾病的担心、恐惧与自卑, 使得他们经常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所以护理人员应该重视患者的心理健康教育。 (1) 有些患者担心未来的前途、工作、生活、家庭及社会上的歧视等, 易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详细了解患者的家庭背景、发病史、文化程度、社会地位等, 对待所有的患者都一视同仁, 尊重所有的患者。 (2) 护理人员应该积极热情的常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 让患者尽快熟悉医院环境, 做到有耐心、热心、爱心的对待患者,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取得患者的信任, 尽可能的满足患者的要求, 使患者安心的进行治疗。 (3) 进行积极地心理暗示, 长期住院的精神病患者很容易接受周围人的暗示, 护理人员要注意平时的语言、动作, 积极地与患者交流, 给他们积极的心理暗示, 让他们有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密切注意有自杀倾向的患者, 经常给他们进行心理辅导, 随时掌握此类患者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变化, 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护理措施。 (4) 对于智力低下的患者, 护理人员应该给予重视, 要用温柔的语言与态度和他们沟通, 鼓励他们多与其他患者进行交流, 并有目的的训练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5) 长期住院治疗的精神病患者的内心都很孤独寂寞, 所以护理人员在对家属进行健康指导时一定要强调, 家属对患者的重要性。建议家属多陪伴患者, 多交流关心患者, 使他们消除内心的孤独感, 积极地面对疾病, 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与勇气[7]。

2.1.3 防自杀护理

精神病患者由于长期住院治疗, 没有家人的陪伴, 也没有熟悉的环境和朋友, 使他们一直处于对社会的封闭状态, 导致他们的缺乏安全感, 孤独寂寞无助。另外, 由于社会对精神病的支持性不高, 使得他们不被社会所接受, 并且在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的支配下, 住院期间患者经常发生自杀行为。防自杀护理首先要对精神病患者进行心理开导, 护理人员要积极的与患者交流, 介绍精神病的相关知识, 让患者消除对疾病的恐惧感;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取得患者的信任, 帮助患者建立自信心, 消除孤独寂寞感。另外, 病房内要严禁危险物品的存在, 家属探望患者时要经过安全检查才可进入。护理人员在值班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状态, 加强巡视, 提高危机意识, 必要时可以让患者服用镇静药物, 消除患者的幻想和妄想, 防止患者自杀[8]。

2.2 生活护理

由于精神病患者长期住院治疗, 导致他们养成了对护理人员的依赖性, 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和主动性, 而且有些患者还伴有残疾, 所以护理人员应该做好患者的生活护理。 (1) 保持患者居住环境的整洁, 早晚各打扫一次, 经常更换床单被罩、通风换气, 为患者提供一个舒适的治疗环境,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 注重培养患者个人良好的卫生习惯, 训练患者每天起床后刷牙洗脸, 吃饭前洗手, 经常更换衣服, 每周定时洗澡, 自己剪指甲, 整理床铺, 帮助男性患者经常剃胡须, 女性患者经期的卫生值得护理人员的重视, 可避免尿路感染和妇科疾病的发生。 (3) 护理人员要注意天气季节的变化, 随时为患者添加或更换衣物, 因为有些精神病患者在秋冬或开春季节病情容易反复, 这与患者一时无法适应环境有关。 (4) 督促患者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或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增强自身免疫力, 减少疾病的发生;鼓励患者多参加一些文娱活动, 可以调节患者的情绪, 培养患者的交际处事能力。 (5) 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 详细观察患者的表情、动作、行为、睡眠、饮食、药物服用情况等, 及时掌握患者的病情, 并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 以防患者出现意外。

2.3 防跌倒护理

跌倒是住院患者常发生的意外事件之一, 跌倒不仅会影响患者的治疗与恢复, 还会给患者家属带来精神及经济损失, 所以护理人员要采取正确的措施防止患者跌倒。 (1) 注意环境安全, 地面应清洁干燥, 没有水或障碍物的存在;患者在浴室洗澡时最好有护理人员在场, 避免因地面湿滑而跌倒;晚上在病房、厕所、楼道要留灯, 避免患者因晚上黑暗撞到东西而跌倒。 (2) 加强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 护士是防跌倒的重要环节, 所以对于新护士要加强安全意识的训练, 提高护士的安全隐患预见性, 尤其是在换班时间更要注意患者的安全。

3 结果

通过相应的护理治疗后, 83例患者中有50例痊愈, 25例有效, 8例无效, 总有效率为90.36%。采取合理的护理措施对长期住院精神病患者的康复有很大的帮助。

4 讨论

长期住院精神病患者是一类特殊的人群, 他们有些是由于家人无法照顾, 有些是因为年龄大了生活无法自理, 或者是被家人遗弃了。患者长期住院治疗, 使他们缺乏自我照顾的能力, 所以生活护理是必要的。对于长期住院的精神病患者药物治疗是必不可少的, 所以护理人员要确保患者按时服药, 不可出现拒绝或自行停止用药的现象。这一类人不光承受着精神病带来的身体上的折磨, 同时由于社会和家人的遗弃使他们还承受着巨大的精神折磨。所以分析住院精神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并制定相应的心理治疗护理措施, 不仅能有效地缓解疾病的症状, 也能提高患者的自信心和勇气, 积极地面对疾病, 同时还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降低致残率, 提高治疗速度。另外, 由于精神病的特殊性, 患者经常有自杀的冲动, 护理人员应该积极地开导与鼓励患者, 进行心理护理改变患者的想法, 并且严密观察患者的状态, 加强巡视[9,10,11,12]。

总之, 对待长期住院的精神病患者, 合理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 并且保证了患者在住院期间的安全, 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通过分析和总结长期住院精神病患者的护理体会, 为长期住院精神病患者的临床护理提供科学的依据, 从而提高护理质量。方法 将在我院长期住院治疗的83例精神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 并结合长期住院精神病患者的特点, 对其药物治疗、生活、心理、安全等方面进行护理, 针对不同的患者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 并总结其住院期间的护理经验。结果 通过相应的护理治疗后, 83例患者中有50例痊愈, 25例有效, 8例无效, 总有效率为90.36%。结论 针对长期住院精神病患者的特点采取合理的护理措施, 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 并且可提高患者在住院期间的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3.长期住院患者管理制度 篇三

【摘要】目的:探讨职业技能训练对于长期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改善的临床效果。方法:病例选取为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之间我院收治的10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根据入院单双号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52例给予基本生活技能训练,观察组52例则在此基础上增加职业技能训练,两组训练时间均为4个月,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采用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自尊量表(SES)以及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进行评价并对比。结果:各量表评分结果显示观察组较对照组而言SAD评分显著降低,SES及PSSS评分显著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基础治疗措施上对患者进行职业技能训练能够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促进其病情的恢复并使其更好的与社会交流,为早日回归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职业技能训练;社会功能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有着较高的致残率,一直是精神疾病防控中的一个重点问题。对于长期住院治疗的患者而言,缺乏与社会的接触,仅靠基础治疗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反而会造成医源性衰退加重患者的残疾状况。笔者近年来采取职业技能训练的方式应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病例选取为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之间我院收治的10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包括男性71例,女性33例,年龄38.1±10.2歲,文化程度初中40例,初中以上64例,病程73.1±32.0月。入组条件:1.诊断标准符合CCMD-3,现在用ICD-10诊断标准[1]且在近2年内未达到痊愈标准者;2.年龄18~60岁;3.患者或其监护人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条件:1.具有严重肢体残障患者;2.社交技能明显缺陷者。将以上104例患者按照入院单双号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2例,在一般资料对比上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基本生活技能训练,训练内容包括生活料理、家务劳动、日常行为规范和社会交流。观察组除此外还进行职业技能训练,根据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入院前职业以及病情进展程度进行具体工作的安排,鼓励相互之间进行交流和帮助,根据患者工作种类和工作强度给予适当的劳务补助,观察在训练过程中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对于康复迅速的患者可适当增加训练力度。

1.3 评定方法 采用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自尊量表(SES)以及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情况进行评估。SAD量表包括28个条目,以是非题形式调查,分值在0~20之间,得分越高则说明患者苦恼水平高且存在社交回避现象;SES量表包括10个条目,每个条目分为4级,分值在10~40分之间,得分越高则说明患者自尊水平越高;PSSS量表包括12个条目,每个条目分为7级,分值越高则说明患者对于社会支持的主观体验越高。

1.4 统计学处理 用excel整理,录入SPSS 16.0进行处理,组间用t检验,P<0.05则视为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观察组52例患者从事工作中17例为保洁工作,8例为园林维护,8例为洗车工,8例为售货员,11例为刺绣工作。各量表评分结果显示两组患者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但观察组较对照组而言SAD评分显著降低,SES及PSSS评分显著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本身和药物治疗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认知缺陷,加上患者长期住院缺乏社会交流,很容易造成精神残疾。有学者认为[2],只有将生物、心理、社会学干预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够更好的帮助精神病患者重返社会。生活训练、社交训练都是这方面的基础内容,而除此之外的职业技能训练是有着明确目的性以某项职业训练为基础来提高患者主观能动性、工作信心和回归社会的医院的一种有效方式。通过职业技能训练,有效的提高了患者的社交能力,对于患者自信心和自尊心都有所增强,最关键的是工作中的充实感和来自周围其他人的认可让患者坚定了重返社会,恢复工作的信心[3]。从本文数据来看,两组患者均给予了基本的生活技能训练和社交训练,对照组患者从SAD、SES、PSSS量表评分结果看,虽然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但改善并不显著,考虑原因可能是由于患者仅仅只是被动的接受训练,很难主动的去适应和积极融入社会,缺乏信心和主动性;而观察组患者较治疗前和同期的对照组而言SAD、SES、PSSS量表评分均有显著改善,这说明观察组患者在经过生活技能训练、社交训练和职业技能训练有效的缓解了病情,提高了患者与周围社会交流的欲望,树立了患者重回社会的信心。

综上所述,长期住院治疗的精神病患者不仅仅缺乏社交训练,同时还需要职业技能训练来提高他们的回归社会和工作的信心,在住院期间应当注意职业技能训练的延续性,充分利用资源来给患者建立一个良好的康复场所,促进其早日康复,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1]范肖冬;汪向东;于欣等译 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5

[2]邓红玉,邵燕飞,徐小萍.社交综合技能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J]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7, 16(3) : 227- 229.

4.新农合参合农民住院患者管理制度 篇四

一、参合人患病确需住院的,由门诊医师开具住院证,经新农合办审核登记后方可入院。

二、住院处办理手续时,在微机上对病人给予标记,利于病房管理。

三、要严格掌握入、出院标准。如将不符合住院条件的参合人收入院或挂名住院、分解住院,经查实,其医疗费用由责任科室承担。科室不得拒收重病参合人,不得挑选轻病参保合人,科室如拒收符合住院条件的参合人,有关责任由科室承担。

四、参合病人住院先看病后付费。

五、住院处要认真核对参合证,病房进一步确认,做到人证相符,防止冒名住院或挂名住院。

六、病房有参合病人一览牌、床头牌等要做特殊标识。

七、要严格执行新农合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收费标准。

八、使用新农合“三大目录”外需患者完全自费的项目,应征得参合人或其家属的同意并在“超范围自费项目协议书”上签字。“超范围自费项目协议书”要附在病历中。

九、参合人住院期间,每天发生的各项费用要在“住院费用一日清单”上分类列出,交患者或其家属阅知。

十、参合人出院时原则带药3天量,确需带药的,不得超过7天量。

十一、科室在参合病人出院结帐前一天首先进行自查,内容包括:

病历中各种记录单是否符合要求,未执行的医嘱要有注明;医嘱与费用明细是否一致,检查报告单是否齐全;超范围自费项目是否有医患双方签字的协议书;出院带药是否符合规定。自查情况交新农合办公室审核后,方可办理出院结算手续。

十二、因限于技术和设备条件不能诊治的疾病,由科室进行会诊,主管医师填报转诊转院审批表,医院新农合办公室登记备案后方可转院。

十三、科室兼职新农合管理员负责本科室新农合政策的宣传和有关事宜的协调处理,遇有特殊情况及时报新农合办公室。

5.缩短患者平均住院日的管理制度 篇五

生效日期:2018年 01月01日 新增日期:2017年12月23日

为落实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服务宗旨,最大限度满足患者需要,减轻患者负担,提高医院效率及效益,特制定本制度。更多医院规章制度及二甲创建条款资料V信:HW-HTM

1、建立科室平均住院日指标:根据本科室近三年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情况,建立科室平均住院日指标,为患者住院期间正确的诊治赢得时间。平均住院日指标,将纳入医疗质量管理体系。

2、实施临床路径及病种质量控制:严格执行临床路径、疾病诊疗规范,实施病种质量控制,控制无效住院日。

3、缩短术前等待时间:

(1)病人入院当天,经治医生必须医嘱术前该做的全部检查,以节省病人检查时间。

(2)入院24小时内必须有上级医师查房,尽早明确诊断,充分评估病情,提前术前准备。

(3)严格执行术前讨论制度、手术分级管理制度、手术安全核查制度、手术安全评估制度等围术期医疗制度,确保手术安全与质量。

(4)择期手术病人术前日一般不超过72小时。

(5)延长手术室开放时间。在确保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的前提下,理顺手术流程的各个环节,合理调配和利用手术室资源,延长手术室开放时间,保证择期手术的有序、高效地开展,以缩短平均住院日和病人术前等候时间。

(6)实行24小时急诊服务,需急救手术抢救的病人可经绿色通道直接进入手术室。

(7)积极开展新技术、新业务,推广微创手术,优化诊疗方案,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4、提高医技科室工作效率。自检查开始到出具结果时间,要求大型设备检查项目≤24小时;血尿便常规检验、心电图≤30分钟;生化、凝血、免疫检查项目≤6小时;细菌学检查≤5天;术中冰冻病理≤30分钟;病理标本≤3—5天;急诊超声检查项目、影像常规检查项目≤30分钟。网上实时查询结果,指导医师及时确定诊治方案。

5、执行二级医疗机构临床辅助检查结果互认制度,对于二级医疗机构有指导意义的辅助检查,在病历中留取报告单复印件,避免重复检查。

6、控制医院感染: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范和消毒隔离制度,合理应用抗菌素,控制术后并发症。

7、强化医疗质量管理,严格执行医疗核心制度。三日未确诊病例要及时申请相关专科会诊,必要时提请全院会诊;加强危重病例管理、住院超过30天病例管理;执行三级医师查房制、临床用血审核制度,提高对患者诊治的及时性及效果。

8、对急、危重病人开设绿色通道,推行“先诊疗、后结算”

模式。

9、医务科、护理部、院感科负责对本制度的落实监控,考核结果与当月绩效挂钩。

6.长期住院患者管理制度 篇六

一、为进一步加强我院住院患者的管理,促进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保障医疗安全,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特制定本制度。

二、各科室必须加强对住院日超过30天患者的管理,严格执行住院患者管理方面的相关规定,及时填报住院时间超过30天的患者上报表。

三、对住院日超过 30天的患者,除由经治医师书写病情阶段小结,必要时要有科主任或科副主任主持的病例讨论,进行病情评估,对长时间住院的原因进行讨论和分析、明确后续治疗方案等,由经治医师进行记录;必要时请全院会诊讨论,记录在疑难病例讨论记录本及电子病历中。

四、要及时做好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工作,避免因沟通不及时或不清楚而造成纠纷。

五、医务部承担监管责任。由专人负责对超长住院日病例进行重点跟踪,对住院日超长原因进行深度分析,查找存在的问题及缺陷,反馈并力促科室持续改进。对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提请进行全院会诊或者外请专家。医务部每月对住院日超过30天患者进行监管报告,包括患者的基本情况、原因的剖析、并针对科室或相关部门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和要求。

7.长期住院患者管理制度 篇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9月~2012年5月共收治老年住院患者267例,其中男158例,女109例,年龄60~82岁,平均 (69.2±5.4) 岁,主要为消化、心脑血管、呼吸系统疾病。住院23~90天,平均 (33.2±4.9) 天。文化程度:初中以下127例,高中 (中专) 84例,大专以上56例。排除住院期间死亡、精神疾病和家族性精神病史患者。

1.2 方法

由受培训的护理人员通过与患者的交谈、观察,了解其生活经历,评估患病后的心理状态,同时在入院1周内和出院时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 (SAS) ”和“Zung抑郁自评量表 (SDS) ”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前应该先向患者说明调查的目的,消除患者疑虑后再进行。根据调查结果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对护理前后患者的焦虑 (SAS) 、抑郁 (SDS) 评分进行比较。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发放问卷267例,收回问卷267例,回收率100%;有效问卷267例,有效率100%。长期住院老年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有害心理反应,具体分型:孤独型133例,占49.8%;多疑型57例,占21.3%;失落型43例,占16.1%;老年痴呆型20例,占7.5%;高度健忘型14例,占5.3%。出院时焦虑 (SAS) 、抑郁 (SDS) 评分低于入院时,经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附表。

3 护理

患者的心理状态对疾病的预后有密切的关系,良好的心理有利于促进疾病的康复[2]。因此,临床工作中护理人员应将长期住院的老年患者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护理对象,提出针对性的护理对策,给予干预措施,以提高护理质量。

3.1 入院时的心理护理

由于患者对医院环境陌生,担心预后、医疗费用等,患者常有焦虑、恐惧感。因此,护理人员应善于观察入院时患者的心理反应,应主动热情接待患者,积极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3],让第1次入院介绍,第1次健康教育,第1次饮食,第1次检查时的护送,使病人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对医疗护理服务满意。

3.2 密切护患关系

满足患者的感情寄托及心理需求环境是支持生命活动的重要因素,所以应保持病房环境的整洁、安静。根据患者的修养素质,将社会同一层次的患者安排在同一病房,使彼此间有共同语言,保持心情舒畅。人类的语言是一种广泛的信号,尤其是医护人员的语言对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的影响非常实际[4]。

3.3 满足病人了解自身疾病及有关知识的需要

患者最关心的是疾病的转归及预后。他们对医护人员的言语、表情极为敏感,常通过不同渠道片面获取相同疾病的转归,揣测自己预后。针对这一点,在遵守保护性医疗原则下,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年龄、文化背景、职业、心理素质等特点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主动与患者及家属交流沟通,通过科学的解释使他们消除不必要的悲伤、焦虑,积极配合治疗。

3.4 注重生活护理

老年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差,尤其对痴呆、健忘患者,护士对老人应主动问寒问暖,在生活上提供方便,日常生活用品应随时准备妥当,放在伸手可取地方,避免意外事件发生。当他们倾诉时,要认真倾听,注意不要打断话题,更不要出现厌烦情绪。由于患者病史长,不易痊愈,常需长期反复、联合用药,护理人员应将药物标记明显,并采用形象、反复的指导方法帮助患者记忆,不应急于求成和粗暴的督促。

综上所述,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模式也随之由“以疾病为中心”的模式向“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转变[5]。护理内涵不再仅仅是对疾病本身的护理,而是涉及患者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老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长期住院老年患者心理障碍出现的比例较高,而且心理问题的发生有一定的规律性,这对护理人员的素质、知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具备护理学的知识与技能,还要掌握与护理相关的边缘学科知识,对患者出现的各种不良心理,及时给予相应的、有效护理干预措施,以解除患者的不良情绪,使患者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达到早日康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凤霞, 金仲品.老年患者的心理特征及其心理护理[J].临床护理, 2008, 46 (9) :113.

[2]刘义兰, 王桂兰.住院患者对护理行为关怀性评价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2002, 37 (4) :245-248.

[3]王叶红.浅谈住院患者心理护理[J].中国保健营养, 2012, 12 (8) :54.

[4]罗瑞颜.与老年患者沟通障碍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现代医院, 2010, 12 (8) :136.

8.长期住院患者管理制度 篇八

方法:分析探讨了截瘫患者住院期间存在的安全问题,制定相應的护理管理措施,加强防范意识。

结果:确保了截瘫患者住院期间的安全性,对避免或减少医患纠纷,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回归社会取得满意效果。

关键词:截瘫患者安全管理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467-02

截瘫,是指脊髓损伤后,受伤平面以下双侧肢体感觉、运动、反射等消失和膀胱、肛门括约肌功能丧失的一种病症。我院康复科自2008年成立至今,收治的因外伤致脊髓损伤合并截瘫患者逐渐增多。由于事发突然,患者心理难以接受,痛苦不已,生活无法自理,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而且病程长,恢复慢,并发症较多,增加了患者的家庭负担等诸多因素,因此截瘫患者住院期间的安全管理在护理工作中尤为重要。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我们分析探讨了截瘫患者住院期间存在的安全问题,采取了相应的护理安全措施,极大地提高了截瘫患者住院期间的安全性,避免或减少了医患纠纷,现总结报告如下。

1截瘫患者住院期间常见安全管理中的问题

由于截瘫患者事发突然,生活无法自理,病程长,恢复慢,因此在住院期间容易发生自杀、压疮、坠床、跌倒、皮肤外伤等。了解和掌握这些不安全隐患的发生原因和表现,及时采取有效的安全管理措施,对保证截瘫患者住院期间的安全尤为重要。

1.1自杀截瘫多因突发事故所致,多发生于青壮年,致使生活无法自理,失去社会身份,产生厌世情绪,且病程长,恢复慢,增加了家庭负担。患者感觉绝望无助、痛苦、对生活、治疗失去信心,痛苦无法忍受,感到生不如死,不想拖累家人,想以生命为代价结束痛苦的折磨。常表现为:拒绝治疗、绝食、割腕倾向、欲跳楼等。

1.2压疮疾病后营养的消耗、自理能力的下降、皮肤感觉的改变。及大小便、汗液的刺激等使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皮肤角质松软、压力承受力下降极易发生压疮,增加患者痛苦,加重患者病情。

1.3坠床、跌倒引起截瘫患者坠床、跌倒的危险因素包括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内在因素包括患者自身平衡功能失调、肢体运动障碍、体位性低血压等;外在因素包括环境光线不足、地面不平整或潮湿打滑、室内及走廊障碍物、床边无护栏、使用轮椅及助行器不当等。

1.4皮肤外伤脊髓损伤后,受伤平面以下皮肤感觉迟钝或丧失,防御能力差,在患者日常生活及康复治疗过程中,如:洗浴、转移、烤灯照射、运动锻炼等,容易造成烫伤、磕伤、碰伤、擦伤等皮肤外伤,影响其康复锻炼。

2预防措施

2.1进行风险评估。患者入院后专业护士首先应做好入院宣教,嘱其留陪护照顾生活起居,其次进行护理评估,评估内容包括一般情况评估、专科情况评估、护理体查、精神症状及心理问题评估、生活自理能力评估、跌倒及坠床风险评估、压疮评估等,根据评估分析患者,提出预见性护理问题,采取相应护理措施,设置醒目的安全警示标识,提示患者注意安全,告知患者及家属应注意的问题,认真做好交接班,在住院期间不断加强患者的安全意识,把不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为患者创造一个安全高效的医疗护理环境。

2.2心理护理。患者突然遭受严重创伤,不可避免地产生焦虑、恐惧、烦躁、悲观的心理反应,甚至拒绝治疗,不愿进食,有自杀意念。因此,在治疗护理时必须向患者进行耐心细致的解释,对患者提出的问题给予鼓励性回答,帮助其建立信心,积极参加治疗。对有自杀意念的患者,应从亲人的需要、期盼和生命的重要性方面,鼓励其树立起生活下去的勇气,同时介绍一些成功病例,以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2.3压疮。凡压疮风险评估低于15分者,使用气垫床,并建立压疮评估表悬挂于床头,加强床边交班,1—2小时协助患者更换体位,在翻身过程中避免拖、拉、拽病人,在骨隆突处及受压部位增加软枕保护,同时保持床铺清洁、平整、干燥及全身皮肤清洁,鼓励患者加强营养,提高机体抵抗力,对尿失禁患者,指导患者及家属正确使用接尿器,每日清洗会阴部、肛门部,避免尿液等物理性刺激。

2.4坠床、跌倒。凡坠床、跌倒风险评估大于25分者,床头应悬挂防坠床、跌倒警示牌,使用床档,病室灯光应柔和,走廊、病室、过道无障碍,保持地板清洁,干燥,在光滑的地板放置防滑垫,走廊及卫生间设扶手,坐便及床的高度适宜,长期卧床患者在病情稳定后可起床活动时,应先逐渐摇高床头进行体位的训练,由卧位逐渐向半卧位、坐位及站立过渡,下床前先坐数分钟,无头晕等不适后,指导并协助患者进行转移训练,转移训练时,首先应确保轮椅及助行器等相关医疗器械的安全性,助行器调到适当的高度,在日常生活、康复锻炼及外出检查时给予防护照顾,指导患者及家属正确使用轮椅及助行器,以保证患者的安全,加强夜间巡视,防坠床摔伤。

2.5皮肤外伤。脊髓损伤后,受伤平面以下皮肤感觉迟钝或丧失,因此在日常生活、康复治疗过程中,护士应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安全宣教,不断强化,加以关注。行洗浴前切记应先试一试水温,以稍温热为宜;康复锻炼过程中避免拖、拉、拽病人肢体;使用烤灯注意掌握灯距、温度和时间;使用中药热盐包、热水袋或冰袋时加强巡视,检查皮肤;转移时动作轻柔等,确保患者安全,防止烫伤、磕伤、碰伤、擦伤等皮肤外伤。

3结论

护理安全是指在护理的的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坏、障碍、缺陷或死亡[1]。护理安全干预关系到患者的健康及安全,是护理质量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截瘫患者由于突遭重创,心理难以接受,失去自我照顾能力及社会身份,病程长,恢复慢,并发症较多,因此安全管理成为护理工作中的重要问题。针对截瘫患者存在的安全问题,我们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加强健康教育、风险意识及责任心,及时发现发生意外的潜在危险,制定相应的护理管理措施,为患者提供良好住院环境及优质护理服务,确保了患者安全,提高了护理质量,降低了医患纠纷。

参考文献

[1]李丽霞.临床护理安全的探讨与思考.现代医院管理,2004,6(2):31—32

9.长期住院患者管理制度 篇九

2009-12-30

为深入践行“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办院宗旨,全面提升量子整体医学“见效快、有效率高”的核心价值,医院决定对患者满意度测评管理工作按精细整体品质管理模式进行改造,并制定本办法。

一、评价范围

1、参评人员:所有来院就诊患者(先从住院患者开始试行)

2、被评人员:所有临床医生、专家及面向患者的窗口科室,详见《住院患者满意度调查表》。

3、评价内容:一是患者对治疗效果满意度;二是患者对医生及各科室服务水平的满意度;病区医护对本项工作的宣教、组织能力。

二、操作流程

1、患者入院后,由病区护士、医生对此项工作的方法、流程等向患者进行宣教,发给患者满意度调查表;患者出院前3天内,由护士对满意度调查工作再次进行宣教,并告知患者出院结账后将测评表交给分诊台导医确认,同时领取一份纪念品。

2、分诊台导医接到调查表后,核对填表患者病案号及各评价项目填写是否齐全;审核合格后由分诊台导医签字,投入患者意见箱,同时发放纪念品并做好登记。

3、医疗发展部的售后服务组人员每工作日从患者意见箱中取出《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并进行录入,每月进行一次统计分析,报执行院长审核。

三、考核方法

1、本项工作由院领导指导医德医风管理办公室组织实施,每月对满意度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讲评、奖惩。

2、项目评价分六级:非常满意(1.5分)、满意(1分)、基本满意(0.7分)、不满意(-1分)、很不满意(-3分)、不了解(不予统,但临床专家、医生、护士的服务和疗效项目均按0.5分计算)。

3、全院“满意度”统计方法:“基本满意”以上均按“满意”进行统计。

4、“满意度得分”统计方法:以当月同项中同类最高分为满分进行校正,得出每个人或科室的最终满意度得分。

5、奖惩办法:最终满意度得分在达标值(以全院80%为合格的达标值确定依据)以下,按差值的50%扣减当月绩效管理中质量管理分。各病区患者参评率考核方法参照执行。本办法自2010年1月起执行。

10.长期住院患者管理制度 篇十

【摘要】目的:分析PDCA循环管理提高住院患者护理满意度的效果。方法:收集2012年11月到2013年11月本院收治的204例住院患者临床资料,遵循随机原则,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2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管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实施PDCA循环管理,最后分析两组患者的管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满意程度为97.0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30%,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住院患者临床护理中实施PDCA循环管理,安全性与有效性显著,提高患者对护理满意程度,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住院患者;护理;满意度;PDCA循环管理

PDCA循环管理作为一种科学化、系统化的循环系统,在整个活动过程中需要遵循P(计划)、D(实施)、C(检查)、A(总结)等程序[1]。PDCA循环是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需要周而复始的进行运作,综合解决各种阶段性问题。在住院患者中采取PDCA循环管理效果,体现医院树立“以患者为本” 的服务理念,在不同的阶段采取高效的管理对策,以提高患者护理满意程度。现将我院在PDCA循环管理提高住院患者护理满意度效果方面的研究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11月到2013年11月本院收治的204例住院患者临床资料,遵循随机原则,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2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55例,女性患者47例,年龄在2~8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7.45±2.55)岁,住院时间在1周~2个月之间,平均住院时间为(20±13.5)天。对照组中男性患者61例,女性患者41例,年龄在3~8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6.46±2.09)岁,住院时间在10天~2个月之间,平均住院时间为(21±14)天。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用作对比。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管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实施PDCA循环管理,主要包括计划(plan,P)阶段、实施(do,D)阶段、检查(check,C)阶段、以及总结(action,A)阶段等。1.3评价标准

在患者出院时,发放满意评分调查表,了解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满意评分调查表的总分在0~10分的范围内,≤5分为不满意;6~8分为满意;9~10分为非常满意。共发放了204份问卷,收回了204 份,回收率达到了100%。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数资料对比采用X2检验,差异显著性为P<0.05。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满意程度为97.05%,对照组满意程度为85.30%,护理组患者满意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满意程度对比

组别 观察组 对照组 例数(n)102 102

非常满意(n/%)91(89.21)70(68.63)

满意(n/%)不满意(n/%)满意程度(%)8(7.84)17(16.67)

3(2.95)

15(14.70)

97.05 85.30 注:两组患者满意程度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 讨论

3.1PDCA循环管理实施过程

PDCA循环管理实施过程,具体如下:

①计划(plan,P)阶段。在计划阶段,护理人员应采取问卷调查法收集信息,调查内容包括:服务态度、技术操作质量、健康教育、患者合理要求能否满足等。在收集资料的同时,对患者疾病情况、病史情况、疾病进展、家庭背景等资料进行分析,从而采取个体化、针对性的护理方案。护理过程中制定有计划性、目的性的业务学习,包括:新知识技术、沟通技巧、礼仪知识、法律知识、护理心理学等护理内容。

②实施(do,D)阶段。在实施阶段,可定期组织全体护理人员召开会议,组织专业的质量管理小组,向全体护理人员介绍每一步护理工作程序,将患者满意度纳入到护理绩效考核中,为受到表彰的护士,提供经济上的奖励以及晋级评优的机会等,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在每周业务学习的时间里,邀请专家讲解新的医疗护理知识,或者邀请经验丰富的老护理人员为全体护理人员传授临床经验以及护患沟通技巧。为了创建和谐的工作氛围,可定期组织护理人员举行生活会,分享工作生活中的感受,缓解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增强各个科室内部的凝聚力等。最后合理安排护理人员的工作量,采取新老搭配、一帮一的工作方式,全面提高新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使护理人员做到劳逸结合,以最大的热情投入护理工作当中。

③检查(check,C)阶段。护理人员可定期调查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接受患者合理的建议,找出护理中出现的各种风险与缺陷,真正做到以患者为中心,树立患者治疗与护理的信心,增强其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等。在检查阶段中,质量管理小组可定期进行查房,询问患者住院情况,并做好访问记录。每月进行护理专业知识考核,通过笔试、口答等形式,全面提高护理人员整体素质。

④总结(action,A)阶段。在实施P、D、C、A等步骤后,护理质量管理可全面整合护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向患者发放满意评分调查表,总结出PDCA循环管理的优势与存在的缺陷。在总结护理经验的过程中,强化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3.2小结

综上所述,PDCA循环管理作为一种是以人健康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是提高护理质量标准的主要的方法[2]。通过本研究给予观察组患者实施PDCA循环管理,患者满意程度为97.0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30%,差异显著(p<0.05)。可见,在临床护理中采取PDCA循环管理,可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降低医疗纠纷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因此,作为优秀的护理人员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操作水平与综合素质,充分结合理念与实际,切实提高护理水平[3]。同时,在工作中,积极发现各种问题,通过实践纠正各种措施,控制护理环节中出现的各种风险,使护理程序更加具有统一性、标准性[4],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护理服务,在最大程度上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参考文献

11.长期住院患者管理制度 篇十一

【关键词】手卫生管理,依从性,医护人员,医院感染;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638-02

1. 前言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和大量侵入性治疗操作的应用,耐药菌群日益增加,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已经成为了公共卫生管理的重点工作,有效的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也成为了医院的重要工作之一。为了深入了解医护人员手卫生状况,探讨医护人员手卫生状况和医院感染的相关性,本文做了相关介绍。

2. 资料和方法

2.1研究对象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一共有两类人群,第一类是院内132名医护人员,第二类为120名ICU内患者。首先对随机选取的132名医护人员进行手部采样共132份,其中临床醫师33份,护士89份,医技人员10份;男性31例,女性医护人员101分,平均年龄为(35.89±12.19)岁。其次,采集120名ICU内患者的医院感染相关数据,记录手卫生干预前(2012年6月-8月)、干预期间(2012年9月-12月)和干预后(2013年1月到3月)共9个月的患者医院感染状况,并比较分析这三个时期ICU医院感染率的变化,由此探讨医护人员手卫生管理对住院患者医院感染控制的效果。

2.2 方法

主要干预措施为相关手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具体形式为开展全医院性质的医院感染控制活动月,包括展示手卫生展板、播放相关教学视频、举办有奖知识问答和排演文艺节目等相关活动,活动周期为一个月。

3. 结果

3.1 医护人员手卫生执行现状和干预结果

根据手卫生消毒监测调查结果显示,各类医护人员的手卫生取样标本总合格率为85.8%,在132份标本中共有112份合格,各类医护人员之间的手卫生消毒合格率之间不显著(P>0.05)。在诊疗活动和接触患者前后,各类医护人员的手卫生依从率均比较低,且前后之间的差异显著(P<0.05)。相关数据可以看出,手卫生管理的干预活动对于改善手卫生依从率有显著效果,实施手卫生管理干预措施之后,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率有明显提升,尤其是直接接触患者后的医护人员手卫生执行率上升幅度最大。

3.2 医院ICU感染率调查结果

3.2.1 ICU病人感染

本次医院感染的调查主要集中在三个时间段,即手卫生管理干预活动实施前、干预期间和干预后。调查可知,干预前的ICU感染人数占出院例数的22.4%,干预期间的感染率为18.9%,干预后的感染率又恢复到干预前水平,为23.3%。干预期间的ICU感染率比干预前和干预后都低,不过三者之间的差异并不明显,无统计学差异(P>0.05)。

3.2.2 ICU设备相关性感染率

手卫生依从性干预活动实施前后,尿道插管、动静脉插管和呼吸机这三者的设备相关性感染状况各不相同。其中,前两者的变化并不显著(P>0.05),尿道插管相关性尿路感染发生率前后比较结果为X2=1.763,P=0.431,动静脉插管相关性血液感染发生率的前后比较结果为X2=4.641,P=0.112。然而和呼吸机相关的感染性肺炎的发生率前后对比却非常显著(X2=9.287,P=0.011),从干预前的22.5‰下降为干预后的13.2‰,下降的幅度非常显著,进一步验证了呼吸机的无菌操作的重要性,有效的手卫生可以有效减少呼吸机使用过程中导致的感染率。

4. 讨论

4.1 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行为现状

从本次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医护人员对于手卫生的具体执行标准和重要性认识都非常有限。另外,在诊疗活动和接触患者前后,各类医护人员的手卫生依从率均比较低。本文的研究印证了这些研究者的结论:医护人员对于手卫生知识的认知程度明显不足,依从性更差。

4.2 改善手卫生管理状况的相关措施

加强手卫生依从性是进一步降低医院感染的关键措施,具体措施可以参考一下几点建议:(1)进一步加强医护人员手卫生知识的宣传和教育。从以上调查结果可知,在手卫生干预期间的医院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干预前和干预后,说明干预行为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同时也具有时效性的特点。因此,需要定期举办手卫生宣传教育活动,长期增强医护人员对于手卫生的重视程度和卫生安全医师,强化其无菌操作的观念。(2)增加科室洗手设备和干手设备,无洗手设备和感受设备被认为是医护人员无手卫生依从性的首要因素。实施这些措施不仅仅能够帮助患者减少感染的危险性,还能够帮助医院获取成本效益,对于医疗界的安全和进步有着重要意义。

4.3 医护人员手卫生干预对医院感染发生率的控制效果

文中的一系列研究和统计分析可知,手卫生干预对于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有着显著效果,尤其是在干预期间。具体分析ICU内患者的感染状况可知,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感染发生率在干预措施之后的下降最为明显。医护人员在工作中需要增强手部卫生意识,认真执行洗手制度[12],医院管理层和科室负责人都需要对此加以监督,制度的不断完善能够帮助加强手卫生的管理,从而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概率。

5. 结论

改善手卫生行为现状能够经济有效的控制院内感染、保障医护人员和医患的双方安全。本文调查结果显示出目前的医护人员手卫生意识不强,依从率不高,需要进一步改善。完善的手卫生管理不仅仅可以降低感染率,还能够减少住院时间和抗生素使用时间,提高医护人员的手卫生实践水平,由此形成良性循环,对医院感染的控制有着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Trick. W, Vermon. M. Impact of ring wearing on hand contamination and comparisor of hand hygiene agents in a hospital [J].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2003; 36 (11): 1383-1390.

12.长期住院患者管理制度 篇十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月~2015年3月我院呼吸科长期卧床住院患者160例,均为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其中男103例,女57例,平均年龄53.82±10.61岁,平均住院10.38±1.25天。

1.2 肺部感染诊断标准

①最近出现咳嗽、咯痰,或原有呼吸系统感染症状加重,出现脓痰,伴或不伴胸痛;②发热;③肺实变体征和(或)湿性啰音;④WBC>10×109/L或<4×109/L,伴或不伴核左移;⑤胸部X线检查示片状或斑片状浸润影或间质性改变,伴或不伴胸腔积液。第1~4项任一项加第5项,排除肺结核、肺部肿瘤、非肺感染性肺间质疾病、肺水肿、肺不张、肺栓塞、嗜酸性肺炎、肺血管炎等即可诊断[3]。

1.3 方法

回顾性调查160例患者肺部感染例数,分析可能导致肺部感染的高危因素。

1.4 统计方法

所有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治疗前后自身对照均值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所有计数资料以频数(f)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160例呼吸科长期卧床住院患者出现肺部感染22例,发生率为13.75%。呼吸科长期卧床患者肺部感染与患者年龄大、长期使用激素、意识障碍以及机体营养不良密切相关。见表1。经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长期使用激素、意识障碍以及营养不良是影响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2。

3 讨论

查阅文献发现,长期卧床患者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①患者因素;部分老年人及意识障碍、吞咽异常、胃肠张力降低患者生理功能及各项免疫功能衰减,肺泡弹性及支气管上皮纤毛运动减弱,呼吸道清除功能障碍,空气中有害物质易入侵肺部[4]。②抗菌药物滥用;不合理应用抗生素使致病菌群失调,增加双重感染几率,增高细菌耐药性,且使用时间越长、种类越多,越容易出现医院感染,导致深部真菌感染。③住院时间相对长;住院时间越长,老年患者与医护人员及其他住院患者的接触机会增多,易发生接触传播,增加医院感染风险[5]。④医务人员因素;医护人员对院内感染的警惕性不高,在进行诊疗和护理操作过程中无菌观念不强、洗手不彻底、手消毒不严格,医护人员的手是医院感染的主要媒介之一。⑤病房空气不达标;病房人员流动大,空气消毒不彻底,通风时间不足,病房空气中的致病菌浓度增高,导致外源性肺部感染几率增大:⑥侵入性医疗操作;常用的侵入性治疗操作如气管插管、气管切开、胃管留置等可增加感染风险。肺部感染老年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发病时间不固定,并发症较多,容易延缓治疗时机,老年肺部感染患者的病死率升高[6]。

本文研究表明,我院呼吸科长期卧床病人肺部感染与患者年龄大、长期使用激素、意识障碍以及机体营养不良关系密切。①年龄;长期卧床患者年龄大,身体机能下降,机体免疫力及生活自理能力降低,容易在肺部形成菌膜。②长期使用激素;长期使用激素甚至联用广谱抗生素治疗疾病常损伤患者机体免疫力,容易导致机体内正常菌群抑制或失常,出现菌群失调、二重感染、肺部滋生细菌等[7]。③意识障碍;患者神志不清或昏迷会引起机体生理反射降低或消失,如吞咽反射和咳嗽反射,无法有效清除呼吸道异物,容易造成呼吸道阻塞,出现支气管肺部感染等[8]。④机体营养不良;营养不良患者易出现机体内环境失衡,肠道细菌返流,免疫机能破坏,抵抗力低,引发肺部感染。

综上所述,护理人员应进行全面掌握长期卧床住院患者肺部感染的高危因素,采取有效预防措施,避免或减少肺部感染,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探讨呼吸科长期卧床住院患者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60例呼吸科长期卧床住院的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探讨肺部感染的高危因素。结果:肺部感染22例,发生率为13.75%:呼吸科长期卧床患者肺部感染与患者年龄大、长期使用激素、意识障碍以及机体营养不良密切相关,是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护理人员应全面掌握长期卧床住院患者肺部感染的高危因素,及时采取有效预防措施,避免或减少患者肺部感染。

关键词:肺部感染,危险因素,长期卧床,呼吸科

参考文献

[1]刘鹏珍,刘艳芹,宋春钰.氨溴索雾化吸入联合振动排痰仪对COPD排痰疗效的观察[J].临床肺科杂志,2012,(4):745-746.

[2]张凤好,李艳,肖红.老年肺部感染患者使用振动排痰机的疗效观察[J].西南军医,2011,13(2):249-250.

[3]张捷.老年人肺部感染临床诊疗方案[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 0,(29):3-5.

[4]崔歆,杨兴华.老年人肺部感染抗生素应用国内外研完现状[J].药物与临床,2010,7(20):36-40.

[5]王学荣.老年患者医院内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与对策[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8,(1):133-134.

[6]金志兰.振动排痰仪在老年肺部感染患者排痰护理中的应用[J].临床护理,2010,(20):196.

[7]陈美珊,黄泽宽,孙淑鲞.振动排痰机对肺部感染患者排痰的效果观察及护理[J].现代临床护理,2010,9(4):52-53.

13.患者住院服务流程 篇十三

1、主班护士按医院《医嘱管理规定》处理、执行医嘱,责

任护士按医师下达的医嘱对患者进行各项治疗、护理,做好有关护理标志,如床头卡、等级护理牌等。

2、责任护理针对各种护理风险评估,为患者做好健康宣

教。

3、各个班次护士按疾病护理常规、等级护理要求按时对患

者进行护理观察,对患者实施各项护理,按要求记录。

4、患者进行各项检查、诊疗时,按要求对患者做好检查、诊疗前的解释、准备工作,检查后的护理观察、记录以及交班工作。

5、患者需要手术时,按《患者手术服务流程》执行。

6、危重患者的护理按医院《危重患者救治工作管理规定》

执行。

7、对患者存在的护理疑难问题,应按《护理会诊制度》要

求,组织护理会诊,以便于及时解决患者存在的护理疑难问题。

8、住院患者根据其病情需要,由医师开出膳食医嘱,患者

按医嘱进食。

9、护理评估与健康教育应贯穿于患者整个住院过程中,护

理记录单由护士填写,责任组长定期检查。健康教育内容包括与疾病有关的知识、特殊检查、用药指导、饮食

种类及指导、康复知识、适宜的生活方式、复查时间等。

10、护士长按各级护理人员职责要求和工作质量标准进行

14.择日住院患者须知 篇十四

根据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省卫生厅《关于择日住院前门诊费用纳入医保住院费用结算试点工作的通知》,为有效利用医疗卫生资源,提高医院住院周转率,降低平均住院天数,减轻医保参保人员负担,我院开展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择日住院前属于医保支付范围的门诊费用纳入医保住院费用结算试点工作,现将有关须知告知如下:

1.试点对象:参加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人员。2.试点病种: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病种为疾病诊断明确,经综合评价符合住院手术指征的非急诊手术和需住院治疗的肿瘤放、化疗病人。

3.择日住院前门诊费用纳入医保住院费用结算是指办理择日住院登记手续后至住院时五个工作日内,在我院发生的且与本次择日住院诊断有关的院前检查及治疗费用。若因各种原因最终未办理实际住院登记手续,择日住院费用按门诊结算。

4.办理择日住院登记需预缴择日住院保证金3000元,预支付所有检查及治疗费用,如金额不足,需再次补缴保证金,待实际住院登记后,自动转入住院账户,按照医保住院费用结算。

5.择日住院登记期间所有检查及治疗不提供发票,最终结算时统一提供。6.办理择日住院登记时应认真仔细阅读《择日住院同意书》,同时应保管好患者联《择日住院同意书》。

7.医生开具检查申请单后请持医保卡直接到医技科室(CT/MR、放射科、超声科、心电图室等)预约检查,预缴金不足支付检查费用,请到门诊收费处补缴。

8.医生开具检验申请单后请持医保卡到门诊二楼条形码打印处打印抽血条形码,根据条形码号码排队抽血,预缴金不足支付抽血费用,请到门诊收费处补缴。

9.医生开完治疗用药后请持医保卡到门诊一楼自助机结算取号,根据号码排队取药,预缴金不足支付药品费用,请到门诊收费处补缴。

10.择日住院登记后,您的医保卡只能进行与本次择日住院诊断有关的院前检查及治疗,不得在其它科室就诊。

11.办理实际住院登记后,请及时将门诊检查相关检测报告单交给经治医

生。

15.对住院患者陪护管理的探讨 篇十五

关键词:住院,陪护管理

医院的管理系统工程复杂且重要。住院病人陪护一直是困扰医院病房管理的一大难题, 在一般情况下, 家属陪护或请护工陪护是目前医患双方普遍采取的一种陪护方式。需要长期陪护的住院患者主要是老年人和重病患者, 有条件的家庭往往由家属陪护, 但随着核心家庭的增多和社会竞争的加剧, 越来越多的家庭很难抽出专人长期照顾病人, 只能出资到社会上雇人来陪护。这些人绝大部分受教育程度较低, 没有受过护理训练, 不仅陪护水平低, 而且也难管理。由于缺乏统一管理, 部分陪护人员不遵守病房的规章制度, 如私自用电煮饭, 给医院造成安全隐患;在病房喝酒、深夜看电视、影响病人休息;私藏被服、用医院开水洗衣物、开空调不关门窗等占用、浪费医院的资源。甚至有聚众赌“六合彩”等违法行为, 有的医院还出现陪护人员殴打医院配餐员的事件……所有这些, 严重干扰了医疗护理工作的正常进行, 影响医护质量和医院的声誉。

1 具体实施方法

1.1 规范陪护用人制度

由医院设立专门管理部门 (例如设立陪护管理科) , 统一招聘人员, 统筹安排岗位。由陪护管理处按照一定的标准向社会公开招聘专职陪护。由于临床陪护的工作较特殊, 所以招聘中尤应注意倾向于那些文化水平相对较高 (如初中文化水平以上) 年纪较轻、体健和能吃苦的人员。经陪护管理处面试、岗前培训, 试用合格后上岗。上岗后统一着装、佩戴胸牌以增强责任意识, 做好陪护工作。

对于陪护人员, 应当按照医院总体要求, 根据各病区对陪护的需要, 统一调度安排, 制定陪护流程, 流程包括:病人或家属向护士站提出要求→护士填写陪护申请单 (包括病人基本情况、病情诊断及对护理人员的要求、病人或家属的意见、护士意见等) →陪护管理处审核后安排陪护人员→病人 (或家属) 、陪护人员、陪护管理处签订陪护协议→实施陪护。

1.2 对陪护人员实行职业化教育, 针对其工作特点进行专业化管理

陪护人员工作特殊, 常常需要24h吃住在病房, 其工作范围主要包括病人的生活护理, 如擦身、翻身、叩背、洗头、洗脸、剪指甲、喂食、协助大小便等等。同时, 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协助病人进行功能锻炼, 接送病人检查、治疗, 并保证其安全, 还应及时将患者的病情变化及心理状况向医护人员汇报[1]。由于陪护工作繁琐、辛苦, 工作时间长, 一段时间后往往易出现责任心减退、工作不认真的情况, 因此, 由所在科室护士参与陪护人员的监管也极为重要[2]。

1.3 明确奖惩措施

对陪护人员的工作进行绩效考核, 陪护过程中及陪护结束后, 陪护管理处还应当到病人或护士中间进行用工情况反馈, 奖罚分明, 以利于监管。

陪护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应做到经常性巡视病房, 调查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护士对陪护人员的满意度, 合格者继续留用, 不合格者辞退, 优秀者树为榜样并给予物质及精神奖励, 甚至可以根据陪护人员的工作年限、服务质量等将陪护人员分为若干级别, 按不同级别取酬。对工作中出现的差错、事故、纠纷及投诉问题, 应由陪护管理部门及时协调处理。

1.4 医院应定期组织陪护人员进行体检和健康教育

一方面, 体现对他们的关心;另一方面, 避免交叉感染。总之, 要做好陪护人员的管理, 处理好与陪护人员的关系, 建立医疗和陪护沟通渠道, 提高病人及陪护人员的满意度, 从深层次上实施护理服务, 使他们信赖医院, 从而有效地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2 对陪护人员专业管理的好处

2.1 使病区管理更为有效

由于实施患者陪护统一管理, 浪费水电现象以及一些陪护人员不配合医疗护理工作的现象得以解决。

2.2 方便了患者及家属

实行陪护统一管理, 患者及家属不再因到处找合适且可靠的陪护而犯愁。实行陪护统一管理, 也规范了陪护人员的收费标准, 避免因费用问题导致双方发生争执而影响陪护质量。

2.3 有利于提高护士的工作质量

实施陪护统一管理后, 陪护人员不但承担陪护工作, 还可从事一些非专业、非技术性的护理工作, 如翻身、按摩等, 还可根据患者情况提醒患者需要注意的饮食禁忌和适宜体位, 指导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活动等, 这样, 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 护士可以抽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观察病情, 促进护理工作质量的提高, 还可以抽出更多的时间分析、总结护理经验, 有更多的时间与同行进行学术交流。

3 讨论

病房陪护水平的高低, 会影响医护方案的实施, 进而影响病人的康复。不经过相应的卫生知识培训的陪护人员, 即使有做好工作的良好愿望, 却有时好心办坏事, 给医患双方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和损失。没有专业部门的管理, 人员多秩序乱的现象得不到改善, 这会给医疗护理工作带来诸多不便。而且病房陪护问题也是医院病房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一项主要指标。鉴于目前我国的医疗条件和国情, 实行陪护的统一管理是目前医院解决陪护多、陪护管理复杂的最有效、最实用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李礼义, 宋乐平, 刘翠兰.住院患者陪护医院统一管理的实施与评价[J].医院管理论坛, 2007, 3 (125) :59~61.

16.住院患者外出告知书 篇十六

住院患者外出告知书

患者姓名科室病案号床号本人因一事,特申请外出。

外出时间: 年 月 日 时 分

外出去向:,联系电话:预计回院时间: 年 月 日 时 分

一、医师告知事项

患者住院期间安心治疗,不得任意离院外。外出对本人健康甚至生命造成的风险包括但不限于:

1.病情加重或恶化;

2.原有治疗取得的效果的丧失;

3.失去最佳诊治疾病的时机;

4.病情变化时不能得到及时诊治;

5.医疗以外的其他意外;

6.其他:

医师签名:年月日时分

二、患者声明

本人理解本人的外出行为与医务人员的意见相悖,明白外出的上述风险及其他不可预知的风险,但本人仍然坚持外出,本人自承担外出的一切风险和后果。如外出期间发生不良后果,与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无关。

患者签名:年月日时分

见证人签名:年月日时分

17.长期住院患者管理制度 篇十七

(1)

神经外科静脉用药的复杂性、高风险性给临床护士提出了挑战。药物分类放置,标识醒目,限量储存,严格交接班,营造安全文化,增强防范意识,鼓励用药不良事件报告,合理安排人员,建立预警机制等措施的落实,有效保证了患者静脉用药的质量和安全。

【关键词】

神经外科

静脉用药

安全管理

如何防止用药过程中的差错,如何减少静脉用药给患者导致的不良损害,使身处用药一线的临床护士不得不提高用药安全风险意识,护理管理者更应高度重视用药过程中的不安全隐患,识别潜在的风险问题,防范于未然,树立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科学管理理念,减少用药差错的发生,避免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保证患者的用药质量和安全。药物分类放置,标识醒目,限量储存

1.1分类定点放置的重性

脑外急诊患者多,需护士密切观察病情的一级患者多,工作计划性时常被打乱,时常面对着应急的处理,对规范用药、高风险药、抢救用药、备用药的定点分类放置就显得尤为重,可以极大地方便护士的操作,减少用药的差错。

1.2根据药物使用中不同的风险度,加注不同标识

负责收药的办公护士在清点药物时应在高风险药物的盒子上用红色笔注明药物的名称,以提示使用药物的护士加强注意,护士在为病人使用此类药物时悬挂科内专门制作的“特殊药物”标识并告之患者陪护。

1.3限量按求储存,及时补充,严格交班

对可能给患者造成不良损害的高风险药物,应根据病区的情况定量存储,对使用情况进行登记,严格交班,及时补充,对求避光(硝普钠等)、低温(胰岛素,肝素钠等)保存的药物应按药物说明书的求执行,以免影响药物的用药效果,从而保证用药质量和安全。严格核心制度的落实

2.1查对制度的执行

在临床管理实践中,认真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可以有效防范和减少用药的差错发生。

2.2交接班制度的到位

我们规定了不仅应重视白班早晨责任护士、护士长与夜班护士的交接,也应重视其他各班的交接班质量。护士长不定时到病区抽查夜班护士的交接班情况,并及时给予指导,不仅重视病情的交接,对特殊用药患者的穿刺部位、用药名称、剂量都准确交接,求加强巡视,及时观察到异常,给予妥善处理。加强静脉治疗小组成员的职责,分享经验教训

我科有2位高年资的护士为全院静脉治疗小组的成员,每月静脉治疗小组会召开一次会议,对全院静脉药物治疗中出现的问题作出原因分析,提出整改措施,我们求这2位成员应及时传达静脉治疗小组会议精神,指导科室成员在静脉用药中出现不良事件的处理,使患者的损害程度降至最低。

营造安全文化,加强防范意识

4.1加强安全意识的教育,强化用药安全责任

护士长每月应组织科内护理人员学习与护理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把用药安全与全院的医疗护理安全紧密结合,将用药安全纳入护理目标管理,对薄弱环节、重点人群应特别关注,通过教育,使大家明确:用药安全,我之责任。

《营生网》--关注您的营生

作者:刘红 林建琼 疗英 白玉玲 【摘】 神经外科静脉用药的复杂性、高风险性给临床护士提出了挑战。药物分类放置,标识醒目,限量储存,严格交接班,营造安全文化,增强防范意识...本篇论文由网友投稿,3COME文档只给大家提供一个交流平台,请大家参考,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尽快处理。

4.2认识用药风险,鼓励药物不良事件报告

4.2.1识别风险,共同参与

神经外科患者由于其专业的特点,患者静脉用药的长期性、多样性、高风险药物的常规使用、患者表达能力的丧失等因素导致了用药过程中潜在的风险,护士应予以识别,不仅提醒自己重视,也应履行好对患者及陪护的告知义务,让患者也参与用药的安全注意。

4.2.2鼓励用药不良事件的报告,促进静脉用药的安全

应完善用药不良事件无障碍自愿上报系统,建立无惩罚性的文化环境,对护士而言,可以正视用药过程中的不良事件,不会因为害怕受到惩罚而采取隐瞒不报态度,从而能及时上报用药不良事件,管理者将上报信息进行分析,提出整改措施,从中吸取教训,引以为戒,防治同类不良事件再次发生,促进静脉用药的安全。正确选用静脉用药穿刺工具

为了减少静脉用药过程中的风险,应尽量少用头皮钢针,选择静脉留置针、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必时使用中心静脉导管,对静脉用药时间将超过一个月的患者大力推行使用PICC,以防止药物外渗可能给患者造成的痛苦和损害。合理安排人员,建立预警机制,保证静脉用药的安全

6.1有效利用人力资源

护士长应有效利用有限的人员,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和热情,人员搭配合理,各班人员岗位责任明确,薄弱时段增加人力,弹性排班,有效保证静脉用药的安全。

6.2建立预警机制

护士长应通过多渠道的教育提高护士对静脉用药安全重性的认识,制定完善的工作制度、工作流程来规范护士的行为,对发生用药不良事件报告程序给予公示,让每位护士了解到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静脉用药不良事件的发生是难免的,一旦发生,应正确面对,积极处理,从而真正做到有效防范,保证神经外科静脉用药的质量和安全。

参 考 文 献

上一篇:病房护理人员服务规范下一篇:奶茶店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