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英语u7公开课

2025-01-01

七下英语u7公开课(精选9篇)

1.七下英语u7公开课 篇一

Unit 7 Topic 3 导学案

Section A

一、 单词。

1. 有魔力的 2. 把戏;诡计 3. 享受;欣赏 4. 他自己

5. 功夫 6. adv. 在昨天 n. 昨天

二、短语和句子。

1. 过得愉快 2. 表演一些魔术 3. 康康的生日聚会怎么样?很好。 4. 你弹钢琴了吗?不,我没有。但是Maria弹了。 5. Jane在聚会上做什么了?她跳舞了。

课堂检测:

一. 单项选择。

( ) 1. -Mary, tomorrow is my birthday. Can you come to my birthday party?

-_____ My mother is ill. I must look after her at home.

A. Yes, I can. B.I can’t come. C. Why not? D. Sorry, I’m afraid not.

( ) 2.-Tom, did you enjoy _____ at Kangkang’s birthday party yesterday? -Yes, I did.

A. youself B. yourself C. yourselves D. himself

( )3. -What did Ben do at the party? -He _______ Chinese kung fu.

A. performs B. danced C. didD. performs

( ) 4. -What _____ Jenny _____ on Saturday? -She drew pictures.

A. does; do B. did; doC. did; did D. did; draw

( ) 5. -Did you sing songs or play the guitar at the party? -_________.

A. Yes, I like playing the guitar. B. No, I didn’t sing any songs .

C. I sang a Chinese song. D. I didn’t play the guitar.

二、用所给词的适当形式填空。

1. He often ________ (play) ball games last year. 2. Maria _________ (dance) last night. 3.Jane _______ (do) her homework yesterday.

4. Look! She _________ (write) a letter. 5. He ______ (go) to school at 7:20 every day. 6. The boys ______ (be) born in Beijing.

7. Kate _____ (sing) a song last week.

8. Tom____ (perform) magic tricks yesterday. 9. I_________ (study) English just now. 10. He ___ (try) his best to sing an English song yesterday.

二、 句型转换。

1. I danced ballet last night.(对画线部分提问)

What _______you _______last night?

2. He watched TV yesterday evening.(改为一般问句并否定回答)

_______ he_______ TV yesterday evening? _____, he _______.

3. Tom played basketball last Sunday. (一般疑问句)

________ Tom ________basketball last Sunday?

4. I did my homework at home yesterday. (改为否定句)

I ________ _________ my homework at home yesterday.

5. Did you enjoy yourselves at the party? (改为同义句)

Did you 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at the party?

6. I came back home at 9:30 last night.(对画线部分提问)

________ _______ did you come back home last night?

Section B

一、 单词。

1. 问题 2. v. 跌倒;落下 n. 秋季 3. 可怜的;贫穷的

4. 我自己 5. 洗 6. 洗手间

二、短语句子。

1.立刻,马上 2. 伤到你自己/我自己 3. 怎么了?我没坐上椅子从上面摔下来了。4. 看看你的手!马上去把它们洗了。5. 洗手间在哪?请这边走。6.恐怕是太晚了。7. 我们全都忘了时间。8. 我很高兴你玩的很开心。但是下次别这么晚了。 9. 我再也不会那也做了。

课堂检测:

一、 单项选择。

( ) 1. - _____ , Bob? -I missed the chair and fell down.

A. How are you B.Is there anything wrong with you

C. What’s matter with you D.What’s the matter with you

( ) 2.-Why didn’t Tom come to school? -He _____ and hurt his leg.

A. fell down B. fell off C. falls down D. fells off

( ) 3. -Excuse me, where is the teachers’ office? - ___________, please.

A. That way B. Go there C. This way D. Over there

( ) 4. -Jack, don’t draw on the wall. - ________.

A. OK, I will. B. OK, I won’t C. Sorry, I will. D. Sorry, I won’t do it again.

( )5.-Tom, do you enjoy _____ pop music(流行音乐). -Yes, I do.

A .listen to B. listening to C. listeningD. listens to

二、 情景交际。

根据对话的情景,从方框中选择适当的句子填在画线处,使对话完整通顺。其中有两项是多余的。

A: Hi, Linda. Glad to see you! B: Me, too.

A: I didn’t see you yesterday. 1

B: Oh. I went to a birthday party for my friend. A: 2

B: It was Rose’s.

A: Today is March 17th. Oh, I see. Her birthday is March 16th.

B: You’re right. A: 3

B: We sang, danced and played games at the party.

A: Did you have a good time?

B: Yes, we did. All of us were very happy. A: 4

B: We had the party in the coffee bar(咖啡馆).

A: 5 I will have my birthday party in a coffee bar next time.

A. Whose birthday party was it? B. How did you celebrate her birthday?

C. That’s wonderful. D. When was her birthday?

E. Would you like to come? F. Where did you have the party?

G. Where did you go?

Section C

一、单词。

1.忘记 2. 带来 3. 蜡烛 4. n.愿望,希望 v. 希望

5. 吹;刮风 6. 每人,人人 7. 阳光充足的 8. 美味的,可口的 9. 音乐的

二、短语。

1. 吹灭 2. 为……买…… 3. 亲手 4. 坐在……周围

5. 许愿 6. 其他的朋友

三、句子。

1. 他父母为我们买了很多食物和饮料。 2. 我们给康康带去了很多礼物。 3. 我们亲手做了这些卡片。4. 有一个大蛋糕,上面插了13根蜡烛。 5. 我们都围坐在蛋糕旁。6. 每个人都玩得很开心。 7. 我们在我家举办了个很棒的聚会。8. 音乐很动听,食物很美味。

课堂检测:

一.补全句子。

1. We ______many presents ______ him just now.( bring sth. for sb. )

2. I’d like ________ some flowers _______ the party.(带花到)

3. We made the cards ___________. (手工.亲手)

4. We all ________________ the cake. (围着…坐)

5. Kangkang _____________(许愿) and then _________(吹灭) the candles .

6.你会弹吉他吗? _____ you _____ ______ guitar?

7.他能算出这些数学题。

He can _____ ______ these math problems.

8.两年前我不会骑自行车。

I ______ ______a bike two years ______.

二、词汇部分:根据句意,用括号内所给词的正确形式填空。

1.-Who _____ (blow) out the candles last night? -Ann did.

2. I never heard such a _____ (interest) story.

3. Jim fell down yesterday, but he didn’t hurt _____ (him).

4. My mother _____ (buy) me a sweater yesterday.

5. We all _____ (sit) around the table and had lunch.

Section D

一、不规则动词过去式。

1. play-- 2. look-- 3. miss-- 4. perform--

5. live-- 6.hope-- 7. fall-- 8.blow--

9. study-- 10. worry-- 11.stop-- 12.plan--

13. come-- 14.can-- 15.sing-- 16.forget--

17. buy-- 18.bring-- 19.hurt-- 20.tell--

二、完形填空。

When you go to a birthday party in England or the U.S.A., you can bring a small 1 . Flowers are always nice or you may 2 a bottle of wine(酒), if you know what the family 3 . You should arrive (到达) on time 4 five to ten minutes late. Don’t 5 there early. If you get there more than (多于) fifteen minutes 6 , you should call and 7 the host (男主人) and the hostess(女主人).When you don’t know 8 to use the fork (叉子), the knife or the spoon (汤匙), just watch others and learn from them. You can also ask someone next to you. You must thank the host and hostess 9 the meal, or send a card or a thank-you note the 10 day. It is a polite (有礼貌的) way.

( ) 1. A. card B. present C. doll D. cake

( ) 2. A. bring B. take C. have D. get

( ) 3. A. eat B. eats C. drink D. drinks

( ) 4. A. and B. but C. or D. as

( ) 5. A. gets B. got C. get to D. get

( ) 6. A. late B. early C. later D. after

( ) 7. A. told B. tells C. telling D. tell

( ) 8. A. how B. what C. why D. when

( ) 9. A. of B. at C. for D. about

( ) 10. A. last B. tomorrow C. next D. later

2.七下英语u7公开课 篇二

亮点一:

T:At the beginning of the class, let's have a competition—spell the words of F volume.Now, I’ll give you 2 minutes to remember these words and then write them on the blackboard.If you write more correct words than other groups in a minute, your group will win.Every word is ten points.I am the judge.

赏析:这节课我先设计一个环节, 让学生读书中F栏的单词和词组, 这既是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和复习, 又作为本节课的导入部分, 为下面的教学环节作好了铺垫。两篇文章中间我又让学生抢答单词汉语意思并且积分。

竞赛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 执教老师在上课开始, 就让学生沉浸在竞争的氛围中。因此, 在课堂上, 学生们注意力集中, 思维敏捷, 抢答积极, 学生的参与度很高。

亮点二:

第一篇文章比较简单, 我让学生自己学习, 有不懂的学生可以问小组长, 当然小组长可以问我。最后我做一点稍难问题的讲解, 效果不错。第二篇文章较难, 我让学生先小组讨论学习, 而后每组推出一人来讲解各段, 采取自愿抢答的方式, 根据讲解的好坏加一百分、二百分、三百分不等。结果是学生的参与度太高了, 尽管讲得不是十分准确, 但他们的热情让我感动万分。

亮点三:

最后我又划出了段落中重要的单词和词组, 让学生又巩固了一下, 并给学生时间记忆以加深印象。

观摩后的反思:

我的这节公开课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通常公开课多为老师说课, 即老师只管讲学生只管听, 而我采用了竞赛抢答的教学方式来调动学生积极性,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 充满活力。但同时我反思, 那些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是否也真正参与到活动中来了呢?他们对这种形式的教学作如何评价呢?如何才能既能够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 又能“因材施教”, 真正做到“关注每一位学生”?这些问题值得我作进一步的探讨。当然, 讲课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比如说课堂上时间掌握的不太好, 最后结束的有点仓促, 中间难点我讲解的也不到位等。

3.职高英语公开课的教学反思 篇三

【关键词】公开课 教学反思

一、前言

公开课就是除授课教师本人外,还有其他听课人员组成的公开讲授的课,听课人员可以是同行、专家、领导或家长。公开课的形式多样,有竞赛课、示范课、优质课等。各种形式的公开课是教师观察、学习、成长的中心,示范、优质的公开课有助于更新教学理念,呈现专业教学前沿领域内容,同时也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了自我提升,笔者就公开课The Best Careers for The Future进行了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某种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活动。教学反思是教师进步的阶梯,是教师进步的重要途径。通过教学反思能够不断地提高教师自我的教学监控能力,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综合水平等。笔者从事教学事业10多年,上一堂课容易,但上好一堂公开课绝非易事,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提出这样的公式:优秀教师=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由此,教学反思的作用可见一般。要想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总结教学经验,并经常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反思,这样才能总结自己教学中的得失成败,才能促进自己的不断成长。笔者就公开课The Best Careers for The Future 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总结和反思,以期在日后的教学中能够扬长避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二、教学活动内容呈现

公开课《The Best Careers for the Future》选自职高英语基础模块3中的第10单元,是一堂阅读课,课文是一篇关于未来最好职业的论述性文章,对学生的将来就业有着一定的启示意义。本次课主要训练学生通过课文的标题猜出文章主旨的能力,让学生在阅读时找出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这些观点的论据,学会总结自己的观点并加以陈述。根据余杭区高中英语“轻负高质”课堂教学评估表的要求,笔者将教学过程安排简要呈现如下:

根据课堂教学评估表,评价一堂公开课的标准分为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两个方面,从教师角度主要看教学目标、教师素质、教学策略、教学结构、教学评价等方面来要求;学生层面看自主参与、有效互动、目标达成等方面。上完这节公开课,通过同行和领导的评课,给笔者带来了诸多启示,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活动以及教学效果,对照公开课评价要素,笔者从课前准备、课中活动、课后反馈三个方面反思如下:

三、教学反思

1.课前准备。话题选择适当。此次公开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二第二学期的学生,职高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为薄弱,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但是工作和职业是他们即将面临而又不得不考虑的话题,既熟悉又与他们的生活相关,因此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也容易被他们所接受。在活动过程中,他们觉得有话可说,愿意参与其中,使活动的完成成为可能。只有当话题成为可能,才有下面活动的进一步展开。另一方面,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因此career 这一话题的选择正是符合了这一理念。

教材整合合理。教材是教学的主要资源但并不是唯一资源,教师不仅要做教材的使用者,还要做教材的设计者。也就是说,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以及学生实际需求对教材进行整合,适当增减,有效取舍。教材的编写有其先进性和指导性,但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对教材的针对性则更有发言权。因此本节课中,笔者对教材进行了合理的整合:根据教材,本单元读写训练应选取课文10,11,12,13,14,15五个部分,为了贴合学生实际,引起学生兴趣,笔者把第练习10讨论并选择设计成2个与文章内容相关的讨论题;把练习13的讨论并判断做了删减,因为12练习也是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判断,两个判断连在一起累赘。因本单元知识点、内容较为复杂,笔者对词句部分作了详细释义。最后结合练习14, 15 对本节课作了知识拓展,层层递进,以分层竞赛的形式来完成对自己理想工作的介绍。笔者认为,教材处理过后,学生能更好地掌握知识点及文章内容,活动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既拓展了知识点,有比较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2.课中活动。活动紧扣课题,目标性明确。要让课堂动起来、活起来,少不了要设计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但是课堂活动要符合教学内容,服务教学目标,也就是说,活动的目标性要明确。本次公开课,笔者所有活动设计都是围绕career 这一主题展开,高二学生在本学期末要进行分流,一部分学生继续留下来参加高职考试,以便将来进入高职院校学习,而很大部分学生则要参加社会实习,踏上工作岗位。以问题调查导入A survey——what will you do next term ? 自然而然将话题引入到工作和职业中来,问题简单易懂,易于学生回答。职业名称以图片方式呈现使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为下面的活动展开做了良好的铺垫。教学过程中的单词和句型操练始终贯穿career这一课题,学生在活动中不断重复使用有关职业的表述。

活动切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英语课堂活动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语言实践活动是否具体,学生是否学有收获。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活动设计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依据课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做到切实可行性和富有成效性。本堂课拓展部分的活动是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分层设计的,活动由易到难,每位学生都能真正参与其中,体验学英语的快乐。笔者设计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对“my favorite job”进行陈述以及表达感受是这一节课的亮点。活动设计切合学生实际,可操作性强,因为工作是每位学生都会接触到的不可避免的话题,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学生心目中都有自己美好的职业梦想,通过之前的知识点积累和老师关键词的提示,每位学生都能尝试用英语来完成这个任务,真实体会到了“学有所获,学以致用”的境界。

3.课后反馈。公开课结束后,按照惯例要进行本人自评以及听课人员对上课老师的评价,课后的教学研讨对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开辟了很好的途径。听课教师从课堂观察和课后体会出发,围绕如何打造高效英语课堂教学,有理有据地分析、探讨课堂教学过程,畅谈课堂教学亮点,评议课堂教学不足之处,指出平时课堂教学需要反思的问题。

在教学活动后,学生是最能感受到教学效果的主体,因此本次公开课课后评价打破传统,将学生的反馈纳入评价体系。从学生的反馈看,他们对文章的知识点以及个别句子理解比较有困难,回答问题时疑滞不前;但是本次课引发了他们对工作以及职业这个话题的思考,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了一定的规划,对如何选择工作和职业有了正确的认识。

从笔者自己的角度,本次课目标明确具体,符合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等方式,自主学习能力体现明显,较好的达成了教学目标中的情感价值目标这个维度;本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教材内容较难,导致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有些同学跃跃欲试,但担心出错而怯于开口,这是笔者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

四、结语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也是回顾教学——分析成败——查找原因——寻求对策——以利后行的过程。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不断的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教学反思可以激发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性,只有不断的反思才会发现教学中的困惑,所谓 “教然后而知困”。 总之,笔者进行教学反思,是为了在反思中探求一种更适合“学情”、“生况”的教学方式,促使自己不断学习,从而感悟和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4.七下英语u7公开课 篇四

学习目标 5’

1 能准确读出并默写下列词汇:how much , sock, shirt, T-shirt, shorts

sweater, trousers, shoe, skirt, sale, dollar.

2 能熟练说出常见服装的名称。

3 会运用以下句型来询问所喜欢服装的价格

----What is it/ what are these?---- It’s a shirt./ They are trousers.

----How much is it/ are they? ---- It is / They are 30 dollars.

体验学习30’

I自主预习与合作交流

1 课前收集有关服装的单词。

2 根据音标自主拼读词汇,小组互相检测读音与词义;并交流记忆心得。

我会写:

II 1a----1b

1. Talk about the picture in 1a.讨论1a中的图片,可以使用以下问句

What’s this?/ What are these?

What color is it? What color are they?

How much is it/ How much are they?

2. Match the words with the things in the picture. 将单词与图中物品配对。

3. Listen and circle the things in 1a you hear. 听录音,在1a的图片中圈出所听到的单词。

4. 合作探究

How much is this T-shirt? It’s seven dollars.

How many apples do you have?

归纳:how many 与how much 的区别

造句:

5 Listen and repeat.听录音并跟读。

III 1c Practice Pairwork / groupwork

$20$42$18 $35

A: What is this?/ What are these? B: It’s a …/ They’re …

A: What color is it/ are they? B: It’s …/ They are…

A: How much is it?/ How much are they? B: It’s …/ They are…

Picture1:

Picture 2:

Picture3 :

Picture4:

IV总结 4’

我学会了服装的名词:

5.谈如何构建优质高效的英语公开课 篇五

一、课前形象定印象

这里的课前形象是指教师和学生的形象。对于即将开始上课的教师来说, 他的外在形象很重要。首先, 教师的穿着打扮要得体、大方、整洁, 给人清新的感觉。其次, 教师的精神面貌应是高昂的。在面带微笑的同时也显露出自信和乐观, 给听课者和学生以轻松的感觉。就学生而言, 他们课前表现出的言语、坐姿、神采也可以体现出即将到来的课堂会是沉闷还是活跃的。所以, 如果师生能展现出身心上轻松而快乐的课前氛围, 这必然有助于正式课堂的教学发挥。

二、课堂实战显能力

1. 合理的课堂设置

根据教学目标和目的的要求, 教师在“吃透”本节课所授内容的同时要注重以下几方面的环节设置, 从而促成一节好课。首先, 导入是不可忽视的。一节好的公开课应有好的“序曲”, 这就是“导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在很大程度上能促使学生先感知教材, 后向往课堂, 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使其渴望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 为稍后的正式“演奏”做好准备。其次, 教学主体过程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它是教师能力体现的最佳环节, 要做到: (1) 针对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结构。“实用性”是教学结构的宗旨。诸如:阅读课侧重通过skimming, scanning, careful reading, reading strategy等多方面从广度到深度对文章内容的挖掘, 让学生反复地从感性到理性上进行认知, 从而主动积极地投入对知识的领会和探索中, 最终达到阅读能力的提升。 (2) 确保教学过程层次的梯度性。在环环相扣的教学过程设计中切记清晰的教学思路是首要的。知识点讲解过程中要注重难度的梯度性;教学的层次要鲜明且教学环节要“平稳过渡”, 不能太突兀也不要太急促。 (3) 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贯穿课堂。正所谓“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贵在得法”。不同的课型需要不同的课堂教学方法。教师也应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个人回答、同伴配合、小组讨论等形式不断地引导、指导和帮助学生完成较难的环节设计。最后, 知识的收获同样很重要, 教师在一系列的传道、授业、解惑之后并未完成使命, 因为, 在公开课上学生所表现出的“完美”配合与演示并不能课后的知识再现和再运用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掌握情况, 与此同时所表现出的就是教师有计划地带着学生进行知识的收获。

2. 平等的课堂氛围

首先, 教师的言语应是温和而幽默的。温和的语气透露出教师对学生的鼓励、关心与友好。教师训斥的话语、严厉的声音将大大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压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性。尤其是在公开课上, 严厉的话语只会加重学生原本就很紧张的心理, 同时也会影响他们的课堂配合。适当幽默的语言除映射出教师博学多知, 同时也能搞活课堂氛围, 能拉近任课教师与学生及听课者之间的距离, 甚至能“化尴尬为玉帛”, 解决课堂中的不愉快。其次, 教师在课堂中应以“指挥者”身份带动学生学习。作为指挥者的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 学生则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成员。指挥者运用手中神秘的指挥棒引领乐手演奏出美丽动人的乐曲, 同时彰显了他们相互之间的默契、和谐与互动。

3. 较强的驾驭能力

(1) 课堂知识的驾驭。教师在自身具备广博的学科知识的前提下, 应认真备课, 做到对本节授课内容熟记于心, 做到对相关知识信手拈来。教师的知识储备应能到达以“一缸水倒一碗水”的程度, 但要懂得“倒什么, 倒多少, 如何倒”。 (2) 突发事件的驾驭。教师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应付课堂中的种种客观突发事件的产生。我们的教学对象是有思想、有个性的独立个体, 所以, 在备课时应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兴趣及爱好来设计教学内容, 因为学生在课堂上也会有“奇思妙想”, 他们会针对某个知识点“各抒己见”, 从而可能会影响课堂的继续或目标的达成。 (3) 课堂气氛的驾驭。一节公认的好课必须具备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的实力还体现在知道何时调动及如何调节课堂气氛, 做到不被学生的情绪左右课堂;相反的, 教师应考虑到如何利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积极性及时地进行任务型教学。这样, 听课者就不会觉得这节课是“前紧后松”或“顾头不顾尾”, 而是“有张有弛”“首尾衔接”。

6.七下英语u7公开课 篇六

[关键词]小学英语 公开课问题

[中图分类号] G623.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8-061

现在的小学英语课堂越来越突出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都在“动”,但是动的效果如何呢?尤其是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整个课堂像音乐教室一样,多姿多彩,声色具备,学生分不清哪些是需要学习的,哪些是用来欣赏的。听过几节英语公开课,感觉像是走进了电影院。为了使用多媒体,教室拉上厚厚的窗帘,把阳光隔在窗外,心情非常压抑。整节课像是老师在表演“连环套”,看不出学生学到了什么内容。公开课所暴露出来的问题确实需要认真反省。

一、注重预设,忽视生成

课堂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随时都会有新的问题生成,解决课堂生成的问题,这是每一位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但是公开课上,老师对课堂生成的问题总是避而不答,只是根据自己的预设计划不断往前赶。其实公开课是老师准备最充分的课堂,老师完全可以轻松驾驭,即使出现什么“意外”,老师也可以随时调整课堂的节奏,及时改变课堂方向。

如《A new student》有个对话是向新同学“Nancy”介绍我们的教室。老师已经布置好了教室物品的摆放,但是在对话中一个学生把句子“Can you show me around our classroon?”说成了“Can you show me around our playground?”因为不在预设之内,所以老师及时纠正“No!It’s classroom”,学生只好改过来。其实如果老师能够根据学生的提问,介绍一下操场的体育设施,则可以和学生一起回忆以前学过的有关运动项目的单词,这应该是一个很美的课堂意外。

即使是公开课,教师也要放松心情,及时处理学生出现的状况,把意外生成一种教学资源加以利用,说不定会有更多的收获。教师要是为了课堂的“顺利”而忽视了这些“意外”,将是很大的遗憾。

二、注重多彩,忽视基础

公开课中如果不用信息技术,可能会被评为不合格,因为电教化已经成为课堂教学必备的辅助手段。但是也并非整节课都跟着课件走,尤其是像“看电影”一样的课堂更不可取。有的教师从单词教学到句型练习,都用多媒体来展示,学生动的只有“眼睛”,课堂结束后,大脑里只是残存了一点点的印象,还需要下节课再进行强化练习才能记住要学习的内容,那么这节让教师费尽心思的公开课岂不是浪费时间吗?

如教学《At Christmas》,上课时老师就用圣诞歌曲《铃儿响叮当》导入,然后大屏幕展示西方国家过圣诞节的图片,了解圣诞节的习俗。最后教师把Jim一家过圣诞节互赠礼物的对话做成课件,用多媒体展示出来。整节课学生只是眼巴巴地看着大屏幕,没有实践训练。

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合理应用,确实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容量,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英语是用来交流的工具,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创设情景,让学生融入情景进行交流,发挥其恰当的作用。要让学生动起来,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运用。

三、注重活动,忽视效果

很多教师也都能够理解教学改革的“精髓”,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课堂的开展全部用“学生活动”串起来。课堂上非常热闹,给人的感觉是学生在主宰课堂,但这样的课堂不会是高效的。古语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果让学生一直进行实践活动,则没有了“消化”的时间。英语课堂效果考查的是学生接受了多少知识,能否灵活运用到日常生活交际中。如果学生只是按照老师的要求,机械模仿句型对话,没有自己的创新因子参与其中,这样的课堂只是表面的繁荣,实际教学效果并不高。

如教学《Our animal friends》,教师导入新课时带领学生一起唱英文歌《Head shoulders knees and toes》,然后教师提出问题:“What body parts do you know?”学生自由回答后老师接着组织游戏“Quick Response”,学生热火朝天玩起了这个游戏。虽然在游戏中学生也可以巩固刚刚学习的单词,但是大半节课过去了,单词的学习才由人的身体部位向动物过渡。此时学生玩累了,气氛不够热烈,教师为了调节气氛,让学生模仿各种动物的叫声,教室又成了“动物园”。最后匆匆完成句型的教学。这样的课堂气氛很活跃,但是不实用。

公开课暴露的这些问题既有教师在认识上的偏颇,也有课堂框架模式的限制。因此,教师要认清浮华背后的原因,静心来思考课堂改进的方法。课堂需要的是返璞归真,让学生切实学到新的内容,而不是一场声光电的“视听盛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深刻理解知识内涵,而不是一味追求热闹气氛的表象。教师不要被公开课的“精彩”所迷惑,要致力于探索英语学习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7.对一堂英语公开课的思考与再实践 篇七

【关键词】英语公开课思考再实践

一、 课例背景

这是一堂区级公开课,授课内容是牛津英语9A Unit 7 Reading I阅读课,本课时长45分钟。教者希望学生们通过她精心设计的八个任务,完成本文的阅读和理解。

知识目标:了解好莱坞著名影星奥黛丽-赫本在演艺事业的成就以及她对慈善事业的贡献。

能力目标:培养并发展学生自主和合作的学习能力,达到高效课堂之目标。

情感目标:希望学生们运用明星们的成功方法来激励自己走向成功。

二、 进入情境

我们先简单回顾一下本节课的教学流程:Step 1 Getting ready:教者问了两个问题,导入阅读;Step 2While-reading这一环节共有八个任务,分段阅读,方法各异,了解影星奥黛丽-赫本在演艺事业的成就以及她对慈善事业的贡献;Step 3Post-reading环节包含三个任务,巩固并深化本节课所学内容。

情境一:热身与导入

一开课,教者提出了两个问题:

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most from the passage?

Think of one question that you want to know most before you read?

这两个问题一下子就紧紧地抓住了全班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们各抒己见,表达了自己的愿望。

S1:I want to know how Audrey Hepburn became a famous Hollywoods actress.

S2: I want to know her achievements about her films.

S3: Which film is the most famous among all her films?

一瞬间课堂气氛活跃了。教者以两个较为轻松和容易的问题导入课文教学,一是基于学生课前预习,定会有感而言;二是借学生的口来点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了解好莱坞著名影星奥黛丽-赫本。本设计可谓很妙!

情境二:通过阅读猜词义

在While-reading这个环节中,教者运用了这样一种方式来处理文中出现的生词:

T: Read Para. 6 and find out why her achievements went beyond the film industry…What does ‘go beyondmean in the sentence?

T: Who did Audrey Hepburn want to help?

S: She wanted to help the poor children i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world.

T: So she is a great humanitarian.

接着,教者在屏幕上呈现了以下几个句子,并带着学生一起讨论如何通过上下文来猜词义。

I cant do this job, because it goes beyond my ability.

The article is hard,so it goes/ is beyond my understanding.

T: So we can guess a meaning of a word from the context.

教者还引导学生就构词法进行归纳总结。

David is a vegetarian because he never eats meat or fish.

vegetarian 意指素食者。

-arian表示“……派别的人……主义的人”

humanitarian意指人道主义者。

T: So we can guess a meaning of a word by its fomation.

在閱读过程中,教者引导学生就语境和构词法来猜测新词 go beyond, humanitarian的词义,让学生再一次有机会将前几个单元 study skills里所学技巧得以再运用。

情境三:情感超越

在通过课文阅读了解了赫本几部著名影片后,教者给学生们播放了一段视频,要求学生们看完视频后回答问题:

Who did Audrey Hepburn want to help?

Why do we think her achievements go beyond her film industry?

Why do people think she is a great humanitarian?

视频的内容是赫本作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大使,亲力亲为,不遗余力地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唤起社会对落后国家儿童生存状况的关注。当学生们看到她为非洲儿童能有干净的饮用水,能有足够的粮食而奔走;看到她很自然地给奄奄一息的病儿喂食;看到她戴着红领巾牵着我们云南贫困地区儿童的手愉快地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等这些画面时,课堂上安静了。

此时,学生们在想些什么呢?难道他们还找不到问题的答案吗?

情境四:人文课堂精神

在Post-reading环节,教者设计了Pop-quiz环节。教者运用三幅画,分别代表了赫本人生的3个阶段A. Her early life,B. Her acting life,C. Her later years.学生可自由选择A、B、C任一部分进行复述,限时3分钟练习。任务一下达,学生们就行动起来,选择自己喜欢或者自己擅长的部分练习。

我认为这种设计给了学生选择的自由,充分体现了人文课堂精神。

三、 思考与领悟

綜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方面整体发展的基础之上。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有利于正确地理解语言和得体地使用语言;有效的学习策略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积极的情感态度有利于促进主动学习和持续发展。这五个方面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众所周知,作为一个女演员,赫本就是美和天使的化身,赫本的美在影片中无处不在,摄人心魄。而在介绍这样一位演员时,我们教者要引导学生关注的不是她的美貌,而是她如何刻苦勤奋获得成功,成名后的她又是如何全身心地投身于慈善事业。这样,我们的情感目标无须赘言,只通过恰到好处的一个设计就无痕地实现了。

本节课教者正是基于这一原则,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将Reading课文由浅入深,设置了八个不同的任务,突出本课的重点、难点:通过层层阅读,学生们了解了赫本在电影行业的成就和对慈善事业的巨大贡献;通过让学生独立思考、同伴互助、自我选择、小组合作以及自我展示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共进的能力,达到了高效课堂之目的。

四、 课后反思与再实践

在Reading I的教学设计中,往往在学生理解完全文的基础上,教者会设计一些点睛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完成对文章理解的升华。所以,在这节课的最后教者设计了 Thinking这一环节:

(1) What do you think is the most successful period to Audrey Hepburn? Why?

(2) Why is Audrey one of Hollywoods all-time best?

这两个问题是围绕赫本的成长、演艺事业及成就而设计的,意在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所学知识点及句型等引发思考,后进行小组讨论,进而发表自己的看法,学以致用。

但我认为这两个问题似乎对前面的亮点升华不够到位,所以在讲授这课时我尝试着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What makes Audrey Hepburn still live in peoples heart up to now?

学生们对此问题讨论的深度和广度出乎了我的意料。以下是学生们对这一问题的部分回答:

I think her hard work during her childhood makes her still live in peoples heart.

I think her acting skills make her still live in peoples heart.

I think her characters in the films make her still live in peoples heart. For example, the princess in the Oscar film Rome Holiday.

I think her love to the poor children makes her live in peoples heart.

As a great Hollywoods actress, Hepburn devoted most of her time to working closely with the UNCIEF. I think she is a great humanitarian. I think to be a great actress, she needs not only acting skills, but also a heart full of love

8.七下英语u7公开课 篇八

关键词:初中英语听说课,文本分析,听说结合,提升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课标指出:听说读写是英语学习的四个技能, 在语言学习和交际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其中听是理解的技能, 是一种输入性的技能;说是表达的技能, 是输出性的技能。 学生只有通过大量的专项和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 才能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为真实语言交际打基础。 因此, 听、说既是学习的内容, 又是学习的手段。 目前英语听说课总体上缺乏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训练形式单一, 内容不够丰富, 学生兴趣不高, 造成学生听说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提高。

要让学生实现听的目标, 提高听的能力, 在语言输出技能“说”得流利、顺畅, 有话可说, 不仅要提高学生兴趣, 还要给予学生大量的语言输入, 给学生创造机会, 使学生有良好的语言输出。 听说课是初中英语教学活动中一种常见的课型, 每个教学单元都有听说训练的模块, 一般都是围绕一个与学生日常相关的话题进行的, 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使学生系统而扎实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 达到深刻记忆、灵活运用的目的。 笔者在区域教研活动中对执教的仁爱版教材八年级 (上) “Unit3Topic3 Section B”的内容进行了一次基于新课标理念下, 采用任务型教学的听读课的新尝试, 以探讨听读课的教学策略,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二、案例分析

1.教学背景

本话题主要通过情景进一步复习过去进行时, 学会表达对事物的评论, 发表自己的观点及对他人观点的看法, 学会正确的上课态度。 主要活动在于1a, 1c和2a。 主要内容在于过去进行时, 表达同意和不同意及一些对事物看法的形容词。

学生刚学完Section A, 学了过去进行时态, 本课进入过去进行时的理解和应用阶段。 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需要进一步培养, 是能力训练很强的一课, 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 同时学生之间存在差异, 组员合作是帮助后进生的有利渠道。

2.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 — 引出话题

(1) 笔者以问候导入:“I had a very busy day yesterday, at six o’clock I was getting up, but at eleven o’clock yesterday evening, when William was sleeping, I was still working.What about you, Jane?”提问与学生生活相关的问题, 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调节学生紧张的情绪, 为整节课做好铺垫。

(2) 学生听一段教师自身的生活故事, 然后根据key words完成task 1———重述故事:William is lucky because we can take him to go travelling every summer holidays, but sometimes he is unlucky because we can find his secrets in his class.One day, When I passed by William’s classroom, I found William was sleeping in class and wasn’t listen to the teacher.I was angry and said nothing.After class I asked William to go to the teacher’s office and told him not to sleep in class.William was sad and said he would say sorry to the teacher.

(3) 将学生分成6组, 同时完成以下课堂评价:

〔设计目的 〕通过William的故事, 导入学生要学习的对话, 听并复述William的故事, 引出2a中的人物故事。 将学生生活中的故事与课本人物故事结合, 激发兴趣, 培养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同时对学生进行内容和语言输入, 为之后的活动做好铺垫。

Step 2:学习2a— 听说能力的同时训练

听2a磁带并要求学生回答三个问题, 1.Was Bill sad or happy?2.What did Bill do in class when Miss Wang Was giving them a lesson? 3.What should Bill do? 再听一遍之后重述关于Bill的故事, 同时渗透品德教育 “Do you think Bill will make the same mistake?”, 教师指出: “Not only William but also Bill is a good boy! Because acknowledge wrong and then change, never comes too late.”在进行足够的语言输入之后, 让学生进行两两对话, 这是说的基础训练。

〔设计目的〕通过听获取关键信息, 培养学生听说能力。

Step 3:思考和讨论—提高听说能力的必要阶段

(1) 让学生在组内认真思考和自由讨论以下两个问题:1.What should we do in class?2.What shouldn’t we do in class?并让学生给出尽可能多的答案。与此同时, 教师提供学生更多的词汇便于学生表达。

(2) 小组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提示汇报的模板, 如:In our group, we think we should...We had better...We must...It is good to...in class.We shouldn’t...We mustn’t...We had better not...It is wrong to...in class.意在暗示学生在表达观点时可以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 不过于呆板。

(3) 在6组学生中完成以下课堂评价:

〔设计目的 〕通过讨论, 学生的语言输出得到梳理和整合, 学生运用教师所给的句型和词汇, 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同时教师用PPT提供学生汇报的模板, 旨在让学生达到熟练运用和能力提高的目的。 给学生自由思考和说的时间和空间, 进一步培养了学生说的能力。

Step 4:学习1a— 再一次听说能力的同时训练

(1) 在讨论和汇报之后, 笔者让学生听和观看Harry Potter的简短视频, 同时回答:1.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movie?2.How do you like the music, scene and Harry Potter?笔者提供句型:Ithink the movie is...I think the music is...I think the scene is...Ithink Harry Potter is...笔者提供词汇:exciting, wonderful, interesting, beautiful, handsome, ugly, cool, pleasant, so-so, lively等, 如果同意同学的观点:I agree I agree with...I think so.I think...is right.如果不同意同学的观点:I don’t agree.I think...I don’tagree with...I think...I don’t think...is right.I think…I think…is wrong.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发表自己的观点。

(2) 在6组学生中完成以下课堂评价:

(3) 听1a并练习1a, 讨论, 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1a, 同时听说能力得到训练。

〔 设计目的 〕 笔者引导学生自然过渡到1a, 看Harry Potter的预告片, 提出思考的问题让学生回答。 从严肃的话题转到感兴趣的话题, 再一次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同时培养学生听和说的能力。 回答问题并发表自己对电影的观点和看法, 教师给一些辅助的词汇和句子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任务, 说出自己的观点, 给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 进一步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让有能力的同学有机会多说, 同时顾及学生的差异。

Step 5:讨论另外两部学生感兴趣的电影 ———听说教学的延伸任务

(1) 观看动画短片, 给学生更多感兴趣的卡通人物, 让他们自由地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2) 在6组学生中完成以下课堂评价:

(3) 如果时间允许, 让学生练习并表演对话, 在6组学生中完成以下课堂评价:

〔设计目的 〕观看 《功夫熊猫 》和 《熊出没 》的电影片段, 让学生编造新的对话, 同时表演对话。 鼓励学生对所学的词汇和句型进行创造性的表达, 从而提升能力。 这是语言输入到语言输出的综合能力提升, 是教材教法的探索和延伸, 学生在此达到真正语言的自由运用, 听说能力得到很好的展示。

最终笔者通过苹果树给予学生本节课的总体评价:How many apples does your group get on the tree now?We have_____apples!Congratulations!

〔设计目的〕 课堂评价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引导学生带着热情完成课堂上的各项任务, 在评价的同时, 检视自我的不足,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Step 6:语言点学习和布置作业 ———课堂教学的最后巩固

〔设计目的 〕鼓励学生思考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并提供学生课后使用所学内容的机会。

以下是本节课教学流程图:

三、案例反思

教师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听说教学中应着力优化听说教学, 准确把握听说教学的广度与深度, 不断探索和研究听说教学的理念和方法, 努力提高听说教学的效率。 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提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 完成任务链, 在此过程中自然地习得目标语和发展语言能力, 实现目标, 从而感受成功的心理体验, 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在本案例中, 笔者根据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创造出不同的任务化活动, 让学生在运用语言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体会、掌握语言, 让学生通过学习、合作、协商, 在做中学、学中用, 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提高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参与意识, 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教师在听说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充分利用学生资源, 将生活融入教学, 师生互动。

语言来源于生活, 又运用于生活。 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 学习语言, 就是为了在生活中表达和交流。 把课堂教学模式模拟成一个真实场景, 让学生置身于仿生活化的语境中, 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真切性, 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才能使学生运用英语的实际能力得到锻炼。 以本节课为例, 笔者在导入过程中运用了William在课堂上睡觉的行为, William正是本节课学生中的一员, 而这种行为在学生中发生是很平常的事, 既贴近生活, 又有利于引起学生谈论的兴趣, 同时为本节课做很好的铺垫。 在口语能力提升阶段, 《熊出没》和《功夫熊猫》录像的观看, 把学生课后感兴趣的动画片带入课堂, 既激发了学习热情, 又注重语言实际和提升学生语言的运用能力, 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教材的整合和灵活运用, 教学不仅源于教材还可以高于教材。

新课标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 教师要创造性地用教材, 对教材内容和各个板块进行重组和整合。 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广泛的, 可以是课内的, 也可以是课外的, 笔者认为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从学生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 这就体现在教学不仅源于教材, 还可以高于教材。 在教学过程中, 注意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设计各种不同的任务, 层层递进, 在符合学生认知的过程中, 帮助学生自主地、愉快地学习英语, 发展能力, 维持兴趣是很重要的。教师要对学生充满信任和期待, 才能不断培养他们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在本节课中, 笔者先导入, 随后进入2a, 后学习1a, 任务的设计有讨论, 有思考, 有小组合作, 有独立完成, 有课本任务, 还有课外补充, 有对话, 有表演, 这些任务足够激发学生在本节课中的热情和潜能, 对于语言的输入和输出做到合理到位, 听说结合, 环环相扣, 达到了听说教学的目的。

3.评价活动的参与和品德教育的渗透, 在听说课中完好实现三维目标。

三维的课程目标是一个整体,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 融为一体。 评价活动的参与和品德教育的渗透, 充分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目标。 对学生的参与态度和参与效果进行适度的鼓励性评价, 有利于保护和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品德教育的渗透有利于教育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暗示, 反馈于学生树立良好的品德、健康的心理对待学习。

在本节课中, 笔者注重德育渗透, 用多句英语谚语鼓励学生, 例如:“Acknowledge wrong and then change, never comes too late.知错就改, 永远不嫌迟。”“A winner never stops trying!成功者永不停止尝试!”“Challenges make study interesting!挑战使学习变得有趣!”这些都给了学生无形的勇气和力量,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发挥潜能, 更好地完成任务, 同时评价活动的参与, 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四、结语

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不断探索更有效的英语听说课, 语言的输出必须以充分的语言输入为基础, 听说课是学生综合实际运用语言能力的展示。 设计恰当的教学任务, 教师合理开发利用教材, 使学生在听说课中有话可说, 有机会可说, 有兴趣地说, 从而提高听说课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苏承志.英语交际能力与策略.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9.七下英语u7公开课 篇九

一、脱离教材, 教学目标不明

案例:这是一堂新授课, 教学内容是Go for it!7 B Unit 8 I’d like some noodles.教师在授课时, 首先展示有关“Food”的图片来复习巩固上一课已学的词汇, 并用“What’s this/that?”和“Is this...?”等句型结合图片引出关于“Food”的其他词汇;接着教师运用自己设计的调查表格, 调查学生喜欢的食物, 调查时让学生使用了“What do you like?”和“Do you like...?”等句型, 还有其他的一些活动。整个授课过程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整堂课从表面看热热闹闹, 但教学活动与教学目标脱节, 教学收效不大。

分析:这堂课最根本的问题不是授课教师缺乏先进的教学理念, 而是该教师没有把握好教材所设定的教学目标, 导致对教学目标定位不准, 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也不适当。本课关于食物的词汇是一个要点, 但这只是一个基础目标, 不宜花大量时间操练;而句型“What kind of noodles would you like?”“What size bowl of noodles would you like?”“I’d like...”才是重点, 教师最终要教会学生在餐馆“Order food”的场景中运用这些句型和词汇, 达到交际的目的。教师设计的调查活动的确是一个交际性任务, 然而在完成这个任务时所使用的“What do you like?”和“Do you like...?”句型却严重偏离了本课的目标, 而且使学生容易混淆“would like”和“like”。

对策:有些教师为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使用了目前较为流行的任务型教学模式, 但有时任务设置随意性较大, 乃至脱离了教材, 偏离了当堂课的教学目标, 造成教学收效甚微。[1]课程标准倡导跳出文本, 并不是不要文本, 跳出文本首先要基于文本。教材每个单元都根据某个话题提供了相关词汇、句型等教学内容, 给教师处理教材和实施课堂教学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但这也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教师要具备把握教材和分解整个单元的教学内容的能力。而当前一些教师对教材把握不到位,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因此, 有必要通过教师培训引导教师深入研究教材、准确把握教材和恰当处理教材。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量力而行, 这个“力”就是学生和课堂的实际情况, “行”就是增、减、改变、重组教学内容。教师要从学生和课堂的实际出发, 紧扣教学目标, 灵活运用教材, 使教材服务于学生, 而不是让学生来适应教材。

二、提问方式不当, 师生互动形式化

案例:课堂上我们常常看到有的教师为了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是否熟悉, 预设了十几个问题, 然后指定学生一个一个“开火车式”地回答这些问题。从表面看, 参与的学生面比较广泛。下面是初二年级某位老师的一段课堂提问实录。

T:What is Jiaming’s favorite sport?

S:Football and..

T:Football?Not exactly...

S:Swimming.

T:That’s right.

分析:上面的例子是颇具代表性的课堂上教师把“问答”当“对话”的现象, 教师设置的大量问题是“对不对”“是不是”“怎么样”“好不好”等一些毫无启发性的问题。教师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理解成俗套的问答。这种课堂上的一问一答, 表面上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 实际上是教师用提问的方式在“灌”。在上例中, 教师预先设定唯一可接受的答案, 这是实践中典型的课堂提问方式, 即寻求答案的唯一性。教师在鼓励学生回顾事实因素或者预先阐述语言项的同时, 也伤害了学生用目的语表达他们自己想法的积极性。这种以封闭式问题为主的提问, 很难激起学生交流思想的愿望, 而且还会限制学生的语言输出。

对策:通过教研活动和教师培训, 让教师明确如何有效选择提问方式。课堂交互的主要部分是由教师的提问所引导的, 而提问又是教师寻求信息的主要途径。提问方式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教师对信息的获得和学生对语言的输出。提问方式有如下分类:1.封闭式提问 (close question) 和开放式提问 (open question) ;2.特定提问 (special question) 和常识性提问 (general information question) 。这两类提问的本质区别在于是期待特定的、封闭的回答, 还是期待有一定质量的、开放式的回答。3.展示式提问 (display question) 和参阅性提问 (referential question) 。前者指对知识的核定性的提问, 教师是知道问题答案的;后者指教师没有确定答案的提问, 是更高认知水平的提问。[2]对学生的语言输出而言, 封闭式提问比开放式有更多的限制。在一个封闭式的提问中, 如果教师提供句子结构来诱导回答的话, 那么学生受到的限制就更多了。上课时教师需要对知识进行核对性的提问, 但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鼓励学生跳出对教师的依赖, 多说敢言, 主动质疑, 因此教师应多使用一些没有确定答案的开放性问题, 也可以设计一些存在信息沟 (information gap) 的问题让学生进行交流。

三、滥用鼓励与夸奖

案例:在课堂上我们看到每当学生参与并完成了一个课堂活动后, 教师马上使用“Good”或“Very Good”等激励性的语言给予学生表扬。但是教师使用的评价语非常单一, 有时一堂课单单一个“OK”就反复使用了数十遍, 似乎已变成了教师的口头禅。有的教师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还频繁地使用实物进行奖励。

分析: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和赏识, 但并不意味着为了迎合学生的喜好而一味地表扬。在课堂上, 经常有一些教师不加思索, 也不根据学生完成的课堂活动的实际情况, 随意地表扬或奖励。这实际上已经失去了评价的作用和意义, 究其根本是教师对新型师生关系的含义还没有完全理解。正如体罚不可取一样, 一味表扬也是不可取的。对学生而言, 过多、过滥的夸奖会失去它应有的激励作用, 也会导致学生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

对策:首先, 教师应当注重评价语的多样性, 引入分层次评价。面对水平不同的学生, 教师应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在学习有关水果的词汇时, 针对学习困难的学生, 教师让他们摸一摸装在袋子里的水果, 玩一下“What is it?”的猜谜游戏, 学生能说出水果名称即可;对程度中等的学生则追加“What’your favorite fruit?”;对程度好的学生再问“Why?”此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分别根据学生参与和完成课堂任务的难易程度, 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 可使用“Good./A good job./Very good./Great./Wonderful./Wel done./Excellent.”等激励性语言。教师在教学中应采用因人而异、灵活机动的分层评价方式, 多给学生获得“成功”机会, 尊重、理解、宽容地对待每个学生, 让学生处于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中。其次, 注意纠错方式, 多用期待性评价。在学生出现错误时, 不要急于纠错, 更不要马上说:“No.You’re wrong”, 而可以说“Take it easy.”“Think it over, Please!”也可以根据情况对其他学生说“Who can help him/her?”还可以通过加重语气, 启发和诱导学生自己纠错。这样做可保护学生的自尊, 培养学生的互助精神, 更重要的是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用“How clever you are!/You’re so smart./You can do it.Let us try it again.”等语言来表明教师充分信任学生, 对学生寄予期望。

四、把自主变成放任自流

案例:有的教师上课时让学生自己看书, 提示不足, 具体要求不明, 没有检查也没有反馈, 由学生一看到底。有的教师还提出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定, 如喜欢哪一段就读哪一段;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选, 如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有的教师在尝试使用合作学习方式时, 对学生的讨论既没有合理的引导, 也没有适当的监督。

分析:使学生能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是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强调把时间还给学生。但是, 让学生自主学习不等于放任自流。上面例举的现象是一种典型的自流式的学习方式, 学生表面上获得了自主的权利, 可实际上并没有做到真正的自主。这种学习方式导致学生无所适从, 不明白自己究竟要做什么、要学什么, 完全处于一种盲目状态。

对策:要使学生实现自主学习, 教师必须让学生拥有独立自主学习的条件。首先要提供学习的材料, 并使学生能驾驭这些材料;其次, 要交给学生使用语言材料完成的交际任务;再次, 还要帮助不同类型的学生制订实施计划。这一切首先需要教师根据所学语言内容设计出能够使用所学语言的情景、实施活动的组织形式和呈现任务结果的方式。

五、有活动, 无体验

案例:教师在课堂上常常采用“任务型”的教学模式来组织课堂教学。如有的教师在教完有关颜色的词汇后, 把课前准备好的没有着色的房屋图发给学生, 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审美能力, 以四人小组形式给房屋涂上颜色。学生涂完颜色后, 进行展示并评出最佳设计图。

分析: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发现, 教师设计的涂颜色教学活动是贴近学生实际的, 也达到了吸引和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的目的。然而, 根据观察我们发现, 学生在完成该任务的整个过程中没有把新学的有关颜色的词汇运用到整个过程中, 使得英语课成了一节纯粹的美术课, 虽然有了“任务”, 却根本谈不上语言的体验。此外, 有的课堂上经常出现一些为活动而活动的现象, 学生在课堂上一会儿忙这、一会儿忙那, 动手与动脑相脱节, 目的性差, 没有体验与反思, 应该说是一种无效和无价值的活动。

对策:新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 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 培养学生“为用而学, 用中学, 学了就用”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就上面的情况, 笔者在课后和教师讨论后, 重新设计了活动。首先是让教师在活动前呈现学生小组合作时可用的句型“What color do you like?/Do you like blue?/Let’s color the door green./Can you pass me the red pen?...”其次是学生活动时, 教师在各小组巡视, 帮助学生使用这些语言, 通过语言来引导学生进行着色活动。事实证明, 这样的教学活动才能真正帮助学生体验语言的应用, 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六、合作有形式, 无实质

案例:课堂上, 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完成“任务”, 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 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往往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如教师在上阅读课时先呈现一些问题, 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找到问题的答案, 然后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说出答案, 进行答案核对。

分析:教师片面追求小组活动这一学习方式, 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设计。问题不分难易, 甚至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要进行讨论。讨论的时间有时没有保证, 学生还没进入讨论状态, 教师就匆匆忙忙地结束了活动。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不是一个引导者, 学生仍处在被动的讨论中。对学生而言, 如果小组合作学习没有组织引导好, 往往就会缺乏平等的交流与沟通。结果是优秀者的意见和想法代替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和想法, 学习能力差一些的学生变成陪衬, 更多的时候他们只是听众, 在小组汇报时他们的意见往往被忽视。

对策:为了让小组合作的形式真正成为改变教学方式的手段, 教师要注意下列几点:1.不要把所有问题都拿来进行小组讨论, 如果一切问题不分主次平均用力, 只会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往往“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事实性、陈述性的问题成了讨论的重点。2.对讨论的重点问题, 尤其是一些开放性、值得探究的问题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 并为学生提供汇报他们意见和想法的机会。3.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教师在分组时要处理好“组间同质”和“组内异质”的关系, 引导组内优秀学生、中等学生和后进生三者间的平等交流和沟通。

七、探究性学习高深化

案例:本次课程改革大力倡导在各科教学中, 面向全体学生, 开展多样化的探究性学习。然而在英语课堂上, 很少有教师采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在与教师访谈中, 有教师这样认为, 并不是所有的学科知识都适用于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那种体现事物名称、概念、事实等方面的陈述性知识就不需要学生花时间去探究, 靠听讲、阅读、理解等方式就能掌握, 无需探究的问题却要去探究导致了探究的浅层化和庸俗化。探究需要一定的学科基础, 而初中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还处于起步阶段, 还不能达到探究这样的高度。

分析:这位教师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 但根本问题是其误解了探究学习的方式, 将探究性学习高深化了。探究学习的本质是学生基于自身的兴趣, 并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亲身体验, 主动获取知识和信息, 应用知识或信息去解决问题, 完成交际任务。这种学习方式其实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 我国早有“鱼”和“渔”之说。很多教师采用由学生观察、发现、讨论、归纳、应用的方法来处理, 取得了很不错的效果。

对策:教师要把学生能够自己独立做的事情留给学生, 让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去选择、决定, 去思考、实践、体验、感悟, 去创造、应用;而不是由教师灌输。教师要勤于运用自身的聪明才智, 在教学中提供可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素材和机会。

八、标签式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案例:课堂上, 有的教师在讲到某个主题时, 比如教到“sports”这样一个主题时, 往往在教完相关的词汇、操练完有关句型后, 就会很自然地将运动的好处亲口说出, 来凸显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分析:凸显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新课程基本理念和基本特征, 然而一些教师对到底如何处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显得有些困惑, 不知道如何有机地将三者结合起来, 所以出现了上面课堂上教师脱离具体内容和特定情境, 孤立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现象。

对策:教师要尽可能把情感态度的讨论渗透到具体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比如, 在学习日常活动时, 教师可以列出学生经常从事的日常活动, 然后引导学生把这些活动分为两类:一类为自己独立完成或从事的活动, 另一类为必须与其他人合作才能完成的活动。然后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讨论为什么从事某些活动必须与他人合作, 这样就把培养合作精神渗透到了英语教学之中。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教师一定要克服这些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力求在“实践教学理念—反思教学实践—改进教学设计—再次实践理论”这样的循环中不断体验课堂教学, 并从中积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真正能提高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经验。

参考文献

[1]陈琳, 王蔷, 程晓堂.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4.

上一篇:应聘银行自荐信范文下一篇:县总工会法律“七进”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