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教学设计

2024-07-22

部编版九年级教学设计(12篇)

1.部编版九年级教学设计 篇一

论教养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教养”的内涵。2.了解本文通过对比众多事例分析论述的特点。

3.积极培养自己的高雅情趣,提升自己的内涵素质,做有教养的现代人。*[教学重、难点]

1.理解论证的层次。

2.学习由现象到本质、对比分析的手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谈起教养,老师想起了一个人,这个人曾被许多政治家认为是“真正有教养的中国人”,大家猜猜他是谁?

教师展示周恩来的数张图片,并分析:一言一行皆显魅力,一举一动皆见教养,这就是我们的周总理。请同学们结合你所了解的总理谈谈你如何理解教养。

同学们结合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分组思考并讨论:一个有教养的人会具备哪些优秀的品质?教师引导学生用“有教养的人,有……”的句式来回答。交流明确:(1)有教养的人懂礼节,有礼貌。(2)有教养的人,有尊重别人的心。(3)有教养的人,有宽广的胸怀。(4)有教养的人,有注意生活细节的品质。(5)真诚、勇敢、勤奋、节俭、坚贞不屈……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苏联学者、作家利哈乔夫是如何理解教养的。

二、作者简介

德米特里·谢尔盖耶维奇·利哈乔夫(1906—1999),苏联学者、作家。

三、整体感知,小组合作

1.作者在本文表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试归纳。(学生说出大意即可)交流明确:文章认为良好的教养可以得之于自身,在日常生活中就是要有优雅的风度,教养的本质就是尊重。

2.本文阐述主要观点的整体思路是怎样展开的?

交流明确:文章开门见山,引出“教养”这一论题,接着列举日常生活中众多“无教养”的现象,再论述“有教养”的表现;然后由讨论教养本身转向剖析教养的重要表现“优雅风度”,最后指出教养的本质是尊重的观点。

四、个性化阅读,揣摩探究

1.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 学生互动提问、讨论解答。2.教者准备以下问题供讨论参考:(1)作者论述什么是真正的教养时,认为教养首先体现在家里,你怎么看?

交流明确:这篇文章是写给青少年的“书简”,没有从深奥的道理谈起,而是列举教养在家里的一些具体体现,这样深入浅出,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亲切而生动。另外,相对于青少年而言,教养总是体现在言行举止的细节中,从一个人对自己和家人的态度,就能折射出他对社会和自然的态度。

(2)作者在谈什么是真正的教养时,先列举众多“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交流明确:生活中我们往往会观察到很多“无教养”的现象,作者从这写起容易引起读者注意和兴趣,作者将众多“无教养”和“有教养”的事例比较、分析,这样能自然而然得出自己的结论。

(3)“教养”和“风度”有什么内在联系?文章谈论“教养”,为什么又转入写“风度”?“优雅的风度”与“教养”有怎样的关系?

交流明确:“教养”和“风度”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因为要具有“优雅的风度”的基础也是得之于自身,是自我素质和自我修养的表现,具有“优雅的风度”的人必须具备良好的教养,所以“优雅的风度”是教养的重要表现。

(4)读完全文,你认为作者自始至终谈论的“教养”的本质是什么?

交流明确:作者自始至终谈论的“教养”的本质是尊重。无论是列举众多日常生活中“无教养”的例子,还是认为什么才是真正的“有教养”,还是剖析“教养”的重要表现“优雅风度”,都无不贯穿“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的看法。

五、拓展迁移,回顾反思

1.搜集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无教养”的现象和行为,课后用文字、图片、音频等方式记录下来,小组交流活动后的感受。

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有关图片,比如国庆升旗仪式后现场的一片狼藉;巴黎圣母院专门提醒中国人“请保持安静”的中文标志;美国珍珠港只写给中国人看的“垃圾桶在此”的中文标志;泰国皇宫只写给中国人看的“请便后冲水”的中文标志……

在学生引起震撼的时候适时提出问题:(1)为什么在这么多国家只有我们中国不约而同地遭遇如此尴尬的“礼遇”?(2)此时此刻你的感觉如何?你想说些什么?

2.课文谈论了什么是真正的教养,可是我们怎样获得教养呢?你认为获得教养的途径有哪些呢?

学生可充分交流讨论,比如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就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

六、布置作业 完成配套练习册。

[板书设计]

论教养 利哈乔夫

教养→风度

事例对比论述

尊重 深入浅出、亲切活泼

2.部编版九年级教学设计 篇二

In this unit, students learn to talk about how things affect them.

II.Te a ching ke y a nd difficult points:

A.Vocabulary

bright, soft, sad, energetic, stressedout, tense, scientific, lighting

B.Target language

a.Loud music makes me tense.

b.That movie made her sad.

c.Loud music makes me want to dance.

C.Structures

make (s) me+infinitive, make (s) me+adjective

III.Te a ching me thods:audio-lingual methods

IV.Te a ching a ids:a tape, a tape recorder, PPT

V.Te a ching proce dure:

Step 1.Revision

Task 1.Check the homework.

Task 2.Revise the vocabulary.

Step 2.Warming up

Task1.Write the following list of activities on the blackboard:

parties, exams, school vacations, gym class.

Task 2.Ask students how they feel about the activities.

Step 3.Grammar focus

Task 1.Read the three target sentences and try to understand their structure.

Task 2.Students are supposed to make as many sentences with“make (s) me+infinitive”, “make (s) me+adjective”structures as possible.

Step 4.Viewing and saying

Talkaboutthepictureof restaurants on page 102.

Which one would you like to go and why?

◆I like to go to the one on the left because the music there would make me excited.

◆I like to go to the one on the rightbecausethemusicthere wouldmake me quiet.

◆I like to go to the one on the left because the pictures there would make me tense.

◆I like to go to the one on the right because the things there would make me happy.

Step 5.Listening and completing

Task 1.Listen to a conversation between Amy and Tina talking about eating in restaurants.While listening, pay attention to the“make (s) me+infinitive”, “make (s) me+adjective”structures.

Task 3.After listening, complete the unfinished sentences in the chart on page 102.

Step 6.Doing pairwork

Task 1.According to the sample conversation, ask and answer in pairs.

Task 2.Then ask and answer in pairs in class.

P P TCultureba ckground, gra mma r focus a nd pra ctice.

1.Some wonderful slogans of advertisements.

Trust me, you can make it. (美容)

When there is no tomorrow. (快递)

Good to the last drop. (咖啡)

Things go better with coke. (可乐)

Don’t leave home without it. (美国通卡)

Everything we do is driving by you. (汽车)

A diamond is forever. (钻石)

We do chicken right. (炸鸡)

Ford has a better idea. (汽车)

Air France making the sky best place on earth. (航空)

2.make作使役动词及一般行为动词的基本用法结构。

(1) make作使役动词时为“迫使”, “导致” (某人/物怎么样) 之义, 这时常见下面结构形式:

(1) make sb./sth. (+形容词) 使某人/物…… (怎么样) ;导致某人/物…… (怎么样) , 即在make的宾语某人/物后直接用形容词作宾语补足语。

eg Rainy days often make me sad.Mr.Li usually makes his lessons interesting so that we all like to listen to him in class.

(2) make sb./sth.do sth.使某人/物做某事, 一般作使役动词宾语补足语的不定式结构在该使役动词用在主动语态句中时, 要省去不定式符号“to”。

eg Some scientists are trying to make robots look like human beings.

You mustn’t make others wait for you too long.You’d better get there ahead of time.

(3) 注:当make, 包括其他使役动词在被动语态句中运用时, 作其宾语补足语的不定式结构不省去to, 即用成“be made to do sth.”———“被使去做某事”。

eg The boy was made to apologize because he came to school late.

(2) make作一般实义动词用, 意为制作;做。后跟表示金钱的名词等时, 还有“赚取”;后跟有“mistake”等时, 则有“犯错”等意思, 已学相关宾语如下:

make meals做饭

make tea泡茶

make kites制作风筝

make the bed整理床铺

make sentences造句

make noises制造噪音

make mistakes犯错

make money赚钱

make friends with...与……交朋友

另:make作“制作”等含义时, 用在被动语态句中的重要短语结构有:

be made of...被用……制成, 后跟原料, 原料在制成成品后看得出原料;

be made from...被用……制成, 后跟原料, 原料在制成成品后已看不出原料;

be made into...被制成……, 后跟成品, 此时, 做句子主语的是表示原材料的名词或代词;

be made up of...由……构成, 相当于“consist of”。

eg The table is made up of wood, and the bread is made from wheat (小麦) !

Our class is made up of/consists of 28 boys and 26 girls.

3.Practice

(1) Why don’t you make your wife_____?

A.sad B.sadly C.happily D.happy

(2) Hard seats also make customers want__eat quickly and leave.

A.of B.to C.in D.for

(3) The children were made___homework first.

A.do B.to do C.did D.doing

(4) They make__clear to the public that they’re doing a necessary job.

A.it B.that C.this D.its

(5) Colorscanchangeour moods and make us____happy or sad, energetic or sleepy.

A.to feel B.feeling C.felt D.feel

(6) —I tried to make Amy____her mind, but I found it hard.

—Well, I saw you___that when I went past.

A.change, do B.changes, doing

3.部编版九年级教学设计 篇三

一、出现瓶颈现象的原因

1.教材内容由具体变为抽象,学生一时难以适应

“物质构成的奥秘”研究的是物质的微观世界,这对学生来说具有极大难度。与前两章相比,这一章有以下特点:一是概念抽象空洞,学生很难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如教材对于化合价的描述就让学生很难理解其实质,“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这个概念更不易被学生理解,因为在现用教材中对核外电子排布知识要求非常低,学生不能理解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的意义,也就不好理解元素概念,再者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抓不着看不到,学生甚至怀疑这些微粒是否真实存在,这些严重影响他们的思维判断。二是化学符号抽象,学生难以用符号表达化学原理。不能正确书写元素符号就会影响化学式的书写,化合价不能理解或使用不正确也会影响化学式书写,化学式不能正确书写则会严重影响到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的化学计算。

2.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健全,学习化学的兴趣减退

对九年级学生来说,化学是一门新课程,加上之前两章内容浅显易懂,实验又多又精彩,学生的好奇心强烈,兴趣浓厚,即使是学困生也能学得很好,取得较好成绩。但是等到学习本章内容时,学生的新鲜感过去了,兴趣降低了。根据教育心理学理论可知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主要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还未完全形成。对于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学生普遍感觉难理解,对元素、化合价、化学式的概念意义书写及有关计算,有的学生认为简直就是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这样一来导致一部分学生有畏难情绪,甚至可能因此而彻底放弃化学学习。每年中考化学成绩在十分以下的大有人在,主要原因就是在这一章起埋下祸根。

一、采取的对策

针对以上的瓶颈现象,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对策。

1.分散重点难点,降低本章难度

在前两章教学中有意识地渗入本章内容,降低本章难度。在元素符号和化学式的记忆和书写上,可以在前面每学习一个文字表达式就在其下面注出对应的化学式,并指出其中含有哪些元素,从而分散记忆化学式;在学习水的组成时,引导学生分析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各有哪几种,元素种类是否一样多,适当介绍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的规律。为了降低难度,可以采用记顺口溜的方式记忆化合价;有的通过实验来加深理解,加强记忆;有的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有的内容教师可用对比的方法来区别,如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单质与化合物的区别,化合价与离子表示方法及意义的区别等等,教师把这些作比较来讲解,可以使学生明辨它们,记忆也会更深刻一些。

2.化抽象为具体,保持学习兴趣

多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方法,如利用模型、挂图、投影、多媒体等多种手段和方法继续从感官上刺激学生,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微观世界中,并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微粒。利用实验室的球棍模型使学生感受到物质构成的奥秘,利用水分子分解示意图和氯化钠的形成示意图等挂图让学生体会化学变化的本质,再利用投影、多媒体让学生观看苯分子图像、48个铜原子的图像、硅原子排列成的世界上最小两个汉字中国。通过这些让学生体验到分子、原子等微粒是真实存在的,并不是人们凭空想象出来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探索微观世界奥秘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也为今后高中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我们还应积极发掘课本上的实验,对于其中的一部分尽量采取学生分组实验的形式来保持学生的兴趣。比如课本上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微粒之间有空隙”“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等实验简单易做,把它设计成学生分组实验,既能让学生学到知识,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又能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可谓事半功倍,何乐而不为。

综上可知,第三章造成的瓶颈现象是学生学习化学中第一次两极分化的分水岭,如果教师能帮助学生把握好这一关,我相信学生会走出第三章的阴影,突破瓶颈,走上化学学习的自由之路。

(责任编辑 黄春香)

4.部编版九年级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词的主题思想并背诵课文。2.初步学习诗、词的体裁特点。3.学习并体味诗词的意境和意象之美。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读诗,感受灿烂的文化,读诗,走进诗人的灵魂,让我们共同品味古诗吧!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柯(kē)畔(pàn)暂(zàn)樽(zūn)箸(zhù)2.作者链接。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唐朝诗人,他生活在盛唐时期,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写出了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将进酒》《静夜思》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代中期诗人、哲学家。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被贬为郎州司马、连州刺史,晚年任太子宾客。其代表作有《乌衣巷》《秋词》《竹枝(六)》《浪淘沙(一)》《浪淘沙(八)》《杨柳枝(一)》《西塞山怀古》《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其诗集有《刘宾客集》。

3.背景链接。

(1)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仕的人,被世人称作“诗仙”,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地被撵出了长安。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2)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相赠: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刘禹锡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学习《行路难》(其一)(一)整体感知。1.读准节奏。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2.读通诗意。

金樽中的美酒一斗价十千,玉盘里的菜肴珍贵值万钱。我放下杯筷,不愿进餐,拔出宝剑四周环顾,心里是多么茫然。想渡黄河,坚冰堵塞大川,想登太行,大雪遍布高山。(遥想当年,)姜尚碧溪垂钓,得遇重才的文王,伊尹在受商汤聘用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经过太阳旁边。

人生的道路何等艰难,何等艰难,歧路纷杂,真正的大道究竟在哪边?

坚信乘风破浪的时机定会到来,到那时,将扬起征帆远渡碧海青天。

(二)文本探究。

1.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

交流点拨:能充分反映作者内心情感的动作,主要在诗的前四句。第一、二两句写的是美酒佳肴。这样的美酒佳肴谁见了都会产生食欲,更何况是以饮酒出名的作者呢!但是作者却是端起酒杯又推开,拿起筷子又放下,拔出佩剑,举目四顾,使他感到一片茫然,这“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

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

交流点拨:“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在诗中不是写实。这两句诗是承上句而来的。当时作者的心情非常苦闷抑郁,自己受诏入京,有幸接近了皇帝,仕途渐现生机之时,却不能被皇帝继续任用,被“赐金放还”,遭受打击之大,无以复加。他感到这处境犹如想渡黄河却被冰塞满,无法可渡;想登太行山而大雪封山,无路可登。因而“冰塞川”“雪满山”有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令作者痛苦万分。

3.诗人引用姜尚、伊尹的典故有什么用?

交流点拨:借姜尚、伊尹备受重用的典故,表达了希望自己能够得到明君重用的愿望。

4.你认为“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好,还是鲍照的“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好?

交流点拨:李白的诗句更好。因为“停杯投箸”比“对案”更具形象性,“心茫然”比“长叹息”更能深沉地表现出无所适从之感。(当然,也可以有不同看法,但要言之有理)(三)名句赏析。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交流点拨: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诗人相信自己总会有一天高挂云帆,乘风破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这是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现在常用这两句诗表达自己有宏大的理想抱负和实现理想抱负的坚定信念。

(四)诗歌主旨。

抒写了作者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愤激情绪;但仍盼有一天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的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情调。

◎学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整体感知。1.读准节奏。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2.读通诗意。

我在巴山楚水这个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时光。怀念旧友我徒然吟诵起闻笛小曲,回到家乡才感到人事皆非。沉船的旁边正有千万艘帆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已是万木争春。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章,我暂且借这一杯小酒振奋精神。(二)文本探究。

1.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和“弃置身”表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交流点拨:交代:贬地之荒僻,贬时之漫长。心情:痛苦而又孤寂。

2.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体会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

交流点拨:特点:用典。现状:写回乡所见,人事俱非,今昔对比,恍如隔世。心情:面对此景诗人百感交集,不胜感慨。

3.颈联写的是什么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

交流点拨:原意是表达对现实的愤懑:“沉舟”与“病树”自比遭贬;“千帆过”与“万木春”则比喻被贬后,新贵们仕途得意。但这两句诗在客观上饱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充满了哲理,或可理解为诗人心胸豁达。后人用此诗句,并不和刘诗原意契合,而指新生事物无比美好,社会总是向前发展。

4.结合诗题,说说尾联的用意。交流点拨:回应题目,点明酬谢之意,答谢友人并与之共勉,表现诗人虽遇挫折而意志不衰,积极乐观的思想境界。

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四、拓展延伸

爱国诗词积累

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宋·陆游《金错刀行》)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夏日绝句》)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明·于谦《立春日感怀》)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清·谭嗣同《狱中题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魏·曹植《白马篇》)

五、布置作业 完成配套练习册。

[板书设计]

行路难(其一)悲愤郁闷,竭力挣扎 自比先贤,慰藉启发 信心满怀,扬帆远航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5.部编版九年级作文600字 篇五

半个小时过后,我们都变成了小花脸,不过劳动成果也很喜人---我俩齐心挖了一尺多深的土坑。我们又把土坑伪装了一番,嗬,除了地上有些新翻的土的痕迹以外,其他简直没什么漏洞。于是,我们收拾好工具,爬到路边的一个小山丘居高临下地观察起来。

“嚓,嚓,嚓”,前面走来一位姑娘。我高兴极了,要是看见她掉进陷阱里可就有趣了。不过,她手里拿着根竹竿在地上敲着什么,哦,她是个盲人!

她长得可美啦:白皙的皮肤,秀气的脸庞,乌黑的头发垂到腰际,配一身洁白的连衣裙,显得那么温柔,那么清纯

她的竹竿在地上敲着探路。近了,她慢慢地靠近我们的陷阱。只听“彭”的一声,她跌入坑中。“啊”我的心头一阵颤动。看看表弟,他似乎为自己的杰作而开心不已。我默默叹了口气,只觉得浑身不自在。

这只不过是一个一尺多深的土坑,要爬上来,对于正常人来说是小菜一碟,但对于一个盲人却是比登天还难。她吃力地摸索攀爬,好不容易才爬了上来。这个时候,她那清秀的脸上满是无奈,洁白的裙摆上沾满了泥土,很是狼狈可我总觉得最狼狈的应该是我自己。

她来不及擦掉脸上的灰尘,就蹲下身来。她那娇弱的双手努力在地上摸索什么。哦,她原来是在找那根竹竿,盲人走路怎能没竹竿呢?

她终于找到了竹竿了,可她没有走,而是把竹竿插到土坑旁边,接着又拿出一条白手绢,系在竹竿上。

风儿吹过,那条白手绢翩翩起舞,在阳光下显得格外耀眼。我看见盲人姑娘脸上露出了可人的笑容,也许她也感受到了手绢的美

6.部编版九年级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金樽、歧路”等文言字词的音形义。2.理解诗词内容,理解主题思想。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背诵和展示课外资料,学会对诗歌进行赏析,并深入了解诗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诗词作者表达的意思。2.在想象与拓展中,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教学难点

1.学会如何鉴赏古诗词。

2.学习古人诗歌唱和的习惯,理解诗中典故的内涵。

3.结合生命细节,感受作者情怀,感悟人生规律,懂得得失与取舍。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诗歌常常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五首诗词都是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通过精练的语言要表达怎样的内涵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吧!

二、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1)《行路难》(其一)作者简介及背景链接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

《行路难》(其一)作于诗人被迫离开长安时,感叹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李白少有大志,胸怀着“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他二十四岁“辞亲远游”,直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因为他傲岸奔放,蔑视权贵,不容于朝。天宝三年,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其一)。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者简介及背景链接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刘禹锡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

(3)《水调歌头》作者简介及背景链接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四川眉山人。他在诗、词、文、画等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诣。他既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作家,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中秋词人在密州时所作。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2.生难字词(1)字音

樽(zūn)

珍羞(xiū)

投箸(zhù)...歧路(qí)箸(zhù)凄凉(qī liáng)....长精神(zhǎng)宫阙(gōng què)...低绮户(qǐ)婵娟(chán juān)...(2)词义

【樽】古代盛酒的器具,以金为饰。【羞】同“馐”,美味的食物。

【斗十千】一斗值十千钱(即万钱),形容酒美价高。【直】同“值”,价值。【酬】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见赠】赠给自己诗歌。

【弃置身】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烂柯人】指晋人王质。【宫阙】宫殿。【归去】回到天上去。【何似】哪里比得上。

【婵娟】本意指妇女容颜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月亮。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1)自由放声朗读三首诗。要求:读准字音,找出诗中能印证我们猜想的诗句。

(2)学生朗读。个别展示,注意正音;齐读。2.朗读节奏划分(1)《行路难》(其一)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3)《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理解(一)品析《行路难》(其一)1.借助课后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诗意。有疑问的地方作下标记。2.注意通假字: “羞”同“馐”,美味的食物。“直”同“值”,价值。

3.李白因受奸臣的排挤被迫离开京城长安,朋友设宴为他送别。诗中是怎样描写酒宴的?用了什么修辞?

明确: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夸张。4.面对美酒佳肴,豪爽纵酒的李白是怎样做的? 心情如何? 从哪些动词可以看出?

明确: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极度苦闷、抑郁。停、投、拔、顾。5.诗中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是实写吗? 明确:不是,是想象,是虚写。

6.在写了自己仕途受挫后,诗人又写了哪两个典故?李白写这两个典故有什么目的?

明确:借吕尚和伊尹得到贤君重用成就一番事业的典故,表达自己对前途仍抱有希望,希望像先贤们一样受到重用,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7.李白在仕途受阻后,发出了怎样的感慨?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

明确: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

8.我们知道“文以载道、文以载情”,诗歌也是如此,谁能说说这首《行路难》(其一)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一方面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另一方面表达了诗人在困境中仍然坚定信念的积极、乐观的态度。

(二)品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听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师生共同感受诗歌的音乐美。2.本诗各联分别写了什么?

明确:首联:表现辛酸,愤懑不平;颔联:悲悼旧友,感叹变迁;颈联:新贵得意,悲叹身世;尾联:意志不衰,坚忍不拔。

3.赏析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明确:这两句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诗句的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4.诗中引用典故的诗句是哪一句? 明确: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揭示了什么道理? 明确:以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

(三)品析《水调歌头》

1.读课文,小组交流,这首词的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请分别用两个字来概括。

明确:望月、思圆。

2.望月乃写景,思圆乃抒情。词中的上片描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明月、青天、酒、“我”、风、清影(实写);宫阙、琼楼玉宇(虚写)。

3.月圆中秋之时,词人把酒临风,形单影只,想到月亮上嫦娥居住的宫阙、琼楼玉宇,虽高大豪华,却住着同样孤独的人,此情此景与词人是何等相似啊!这里可以看出词人当时怎样的心情?

明确: 孤寂、苦闷,与“高处不胜寒”的嫦娥同是天涯沦落人。4.齐读下片,体会词人此时的心情,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明确: 旷达乐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是自然规律。没有离别的悲伤,哪来相逢的喜悦?更何况,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哪里月不圆,何处月无光。即使天各一方,但我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共享的是同一轮圆月。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四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这三首诗词,诗人都是一生坎坷,官运不通,可以说是政治上非常失意的人,但他们都能从苦闷的悲观中走出来,到了豁达乐观的人生境界。三首诗词都体现了诗人不如意时的豁达胸怀。从失意矛盾中走向胸怀坦荡的达观的文人留给后人的温暖与美好,慰藉着千年来普天下不得意与离恨的人,超脱的灵魂装着美好的东西就会永世活着。

2.拓展延伸 阅读方法小结。

师:现在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开展阅读对话的途径和方式:(1)与文本对话:感知内容,品味语言。(2)与作者对话:展开想象,领会情感。(3)与环境对话:拓宽视野,加深体验。3.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相应的练习题。(2)背诵默写这三首诗词。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7.部编版九年级教学设计 篇七

知识与能力

1.准确、有节奏、感情饱满地朗读五首诗歌。

2.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过程与方法

1.体会诗歌描写的形象性和蕴含的深刻性。

2.揣摩品味诗歌凝练、贴切、丰富而含蓄的语言,体会诗人的情感与哲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对现当代诗歌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2.学会从不同角度解读诗歌,培养思辨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描写的形象性和蕴含的深刻性。

教学难点

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诗歌多声部式的结构和热烈汹涌的情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五首短诗,这些诗歌篇幅短小,却精悍隽永,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与哲思,令人回味无穷。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其中的韵味吧。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迪,广东南海人,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等。

诗歌写于1941年。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作为一个广东诗人,芦荻久居南国,对中国南方的大风大雨应该十分熟悉。《风雨吟》一诗的立意,在当年应该很新颖。它将自然的风雨、社会的风雨以及诗人心中的风雨融合在一起。

解析:《风雨吟》虽然只有短短六行,画面感却很强。请结合诗中一些有特征的词,如“卷”“奔”“海”“舟”“舵手”等等,想象画面并描绘出来。

答案示例:“风”“雨”从大地“卷来”“奔来”,气势十足,风雨中的大地看起来像是波涛起伏的海面,大地上的“房舍”,就像海面上飘摇不定的舟船;“我”面对“大地的海”,忧思满怀,就像一个缺乏出海经验的年轻舵手,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

①怎样理解“大地风雨的海上”这一意象?

答案示例:“大地风雨的海上”是一个独特的意象,是诗人用主观情绪折射客观现象所得到的结果。这个意象使我们知道诗人的人生坐标发生了动摇,他对未来感到茫然。这个意象是与风雨如晦的现实联系在一起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产生了“房舍如舟”“年轻舵手”等联想,形象地表达了年轻人面对难以预料的世事,产生的一种被动、困惑、无助甚至有些害怕的心理感觉。

②“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中的“卷”“奔”二字有何表达效果?

答案示例:“大地”是稳定和力量的象征,没有什么能够动摇它;连“大地”都被“卷来”了,写出了风雨之大。此处翻天覆地的暴风骤雨,是生活发生重大变故的象征。“卷”和“奔”体现了强大的自然力,以动感形成一种剧烈的心理冲击。

三、

《风雨吟》通过对风雨中的“大地”,大地上的“房舍”以及“我”在“大地风雨的海上”忧思满怀的描写,形象地表达了年轻人面对难以预料的世事,产生的一种被动、困惑、无助甚至有些害怕的心理。

四、赏析《风雨吟》对自然意象的描写。

答案示例:诗歌对“风”的描写是“从大地卷来”,对“雨”的描写是“从大地奔来”;风雨之后,“郊原”如“海”,“房舍”如“舟”,通过对风、雨、郊原和房舍的描绘,写出了风的奔腾呼啸、摧枯拉朽,写出了雨的滂沱如注,营造了极具气势的氛围。

五、课堂小结

8.部编版九年级教学设计 篇八

那一年,我8岁,爸爸以只开花、不结果、占地方等理由要将你“就地正法”,所谓“树大招风”,我看着一向骄傲、高大、优雅的你,在几个人的齐心协力下,在电锯的摧残下“一败涂地”了。

一瞬间,尘土飞扬,花瓣漫天飞舞。他们像手拿屠刀的刽子手,将你“五马分尸”,扔进那得意的炉火中。从此,那树桩,便是证明你在这世上存在过的唯一证据。

记得从前,每到春天那万物复苏的季节,你的枝头便缀满了含苞待放的小花蕾。那白里透红、娇滴滴的小模样很是惹人怜爱。

每到春末夏初的时候,最后的几缕春风轻轻一拂,那花瓣就跟长了翅膀的小精灵一般翩翩起舞。

龚自珍说:“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看,你是那么好的母亲,教会了她们无私奉献的精神。

我喜欢躺在你的身下睡觉,你总是会帮我挡住那一抹刺目的斜阳。

躺在树下,看你的女儿纷纷扬扬、飘飘洒洒。空气里的那一缕花香伴我入梦、陪我傻笑。

我一直都觉得你是一个情窦初开的小姑娘,因为你从来不结果实。那片花瓣、那缕花香,好像也只是你吸引别人的资本。

在睡梦中,我还时常梦见你在与阳光扭动腰肢,在与蜜蜂嬉戏逗乐,在与蝴蝶翩翩起舞。

醒来时,你总是贴心地为我盖上一床你独一无二的“花被子”,每次我的鼻腔都充盈着那淡淡的花香。

可是如今,一切都不复存在。

但是我还是喜欢在你的树桩上坐一坐,好像你从未离开。抚摸那些不再粗糙的伤痕,回忆埋在时间深处的那一缕花香,幻想有一天你还能够爆出新芽。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读到李清照的这句词,我总会想起那漫天飞舞的花瓣,那只有你才能为我盖上的“花被子”,我相信你一定记得我,记得那与你朝夕相处的玩伴。

有时我会想,我的爸爸为何会那么残忍地砍掉你,你可是他亲手栽下的啊!你讨厌他吗?毕竟是他让你无法再向世间传递花香的啊!

我一直都挺喜欢你的名字樱花树。听到你的名字,我就仿佛闻到了那一缕花香,那样的熟悉、那样的亲切。

谢谢你陪伴了我的童年,参与了我的成长。

9.部编版九年级教学设计 篇九

学案

教师寄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乐也。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2.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3.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4.培养自己热爱祖国山河热爱祖国文化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难点:

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一、基础知识

熟练朗读课文,对照文下注释翻译课文,然后完成以下问题。

1、读通课文,找出难读难写的字,并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环滁()

琅玡()

林壑()

辄醉()

弈()者胜

穴暝()

伛偻()

酒冽()

山肴()野蔌()

觥筹()

阴翳()

2、解释加点字词。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翼:)

②名之者谁?(名:)

③故自号曰醉翁也。(号:)

④伛偻提携。(伛偻:)

3、翻译句子。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②名之者谁?

③故自号曰醉翁也。

④伛偻提携。

⑤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4、阅读课下注释①并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写出你所知道的与课文及作者相关的知识。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5、理解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本文写景很有层次,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读一读,思考:本文写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1)写亭的环境:

到。

(2)写山间之朝暮:从

到。

(3)写山间之四时:从

到。

(4)写宴饮场面:

到。

6、本文以“乐”为线索,作者是怎样步步深入、表现“与民同乐”的主旨的?

三、精读课文,局部研讨。

7.本文写景上有什么特色?

提示:写景与抒情相结合。找出相关的句子。

(1)写亭的环境:

(2)写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之景:

(3)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

8、你从滁州百姓之乐中间有没有感受到太守之乐?如何理解太守的“乐其乐”?

9.作者自号醉翁,以醉翁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如何看待他的醉?他的“醉”与“乐”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

四、拓展延伸。

、10、如何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五、课堂小结

收获:

疑问:

六、达标测试

1、下列四句中有一句与“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请选出这一句()

A、野芳发而幽香  B、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C、溪深而鱼肥   D、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表转折)

2.选出“之”字不同用法的一项()

A.禽鸟知山林之乐B.名之者谁

C.四时之景不同D.醉翁之意不在酒

3、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选出对文章主旨归纳正确的一项()

A.表达“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的情怀。

B.揭示“醉”与“乐”的统一关系。

C.表达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D.寄托作者被贬后的抑郁心情。

(2)这段文字用了很多“而”字,朗读时应分辨轻重,指出下边一句中“而”字哪个是轻读,哪个是重读。(将序号填在横线上)

A、轻读B、重读

人知从太守游而①乐,而②不知太守乐其乐也。

(3)这段文字描写了暮归之时山间夕照全景,请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一景色描述出来。

答:

10.部编版九年级教学设计 篇十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本文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本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文;

2、体会作者的情感,把握文章主题。

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宽广胸怀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教学重点

把握全文思路,理解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教学方法

诵读、品析、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我国的很多名胜古迹,都留下了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比如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上面就铭刻了很多美文妙句。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令人神往之至;崔灏《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人回味无穷;而岳阳楼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唱不衰,《岳阳楼记》成为写景状物抒发真情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阅读这一名篇,看看它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二、作者及滕子京简介

1、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著有《范文正公集》,文正是他死后封给他的谥号。

在朝廷做官时,多次上书议论国政,要求改革时弊,任副宰相时曾针对当时的政治时弊,提出了十条改革意见,主张建立严密的任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吏治,推选法制,减轻徭役等,并先后颁布了具体的方案。但不久,推行受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而失败,不幸被贬到邓州做太守。《岳阳楼记》就是他在邓州任上应好友滕子京的邀请而写。

2、滕子京与范仲淹是同榜的进士,两人的友谊也从此开始。滕子京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由于范的推荐,滕在泾州做知守,再在庆州做知守,在庆州任上被人诬告擅自动用官钱16万贯,终于被贬岳州,心里很有些愤慨。范仲淹担心他惹出祸来,便借“作文”之机,写出自己的理想,以规劝好友。

三、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录音,细听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2、注意字音

滕(ténɡ)谪(zhé)

日星隐曜(yào)浩浩汤汤(shānɡ)

淫雨(yín)

薄雾冥冥(bó

mínɡ)偕(xié)

樯倾楫摧(qiánɡ

jí)

岸芷汀兰(zhǐ)

心旷神怡(yí)

3、通假字

百废具兴(通“俱”,都、全、皆)

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咐)

4、朗读指导。

第一段以叙为主,应读得舒缓、庄重。

第二段写洞庭湖景的文字,气势雄壮,应读得开朗雄浑。“前人之述备矣”语调转入平缓,“然则”引出新意境,语调应升高。“得无异乎”应读出疑问语气。

第三段以“若夫”起笔,意味深长。以下的写景文字,由天气的恶劣写到人心的凄楚,意境悲凉,应读出愁苦凄楚的情味来。

第四段“至若”领起,引出一个阳光灿烂的画面,“至若”应读得高亢嘹亮,节奏明快而有力。以下的写景文字,描摹出一幅湖光春色图,色彩明丽,生机盎然,应读出欢乐和畅的韵味。“此乐何极!”一句把喜悦的感情推向高潮,“登斯楼也,则有……”应读出超脱、挥洒自如的情味来。

第五段以“嗟夫”开启,带来抒情和议论的意味,注意三句疑问句,语调应上扬,“噫”一句,应读出悲凉慷慨、一往情深的意味。

5、学生大声练读,尝试表情朗读,力求读得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6、分组按要求诵读。

○诵读叙述写作缘由的段落(第1段,标志性句子是:属予作文以记之。)

○诵读描写洞庭湖全景的句子(第2段,“衔远山……气象万千”;标志性句子:“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此”指代什么?)

○诵读描写阴雨天气时洞庭湖景象的句子(“若夫淫雨霏霏……虎啸猿啼”)

○诵读描写天晴时洞庭湖景象的句子(“至若春和景明……此乐何极”)

○诵读描写由阴雨天引发的情绪句子(“登斯楼也……”)

○诵读抒写天晴时喜悦心情的句子(“登斯楼也……”)

○诵读议论抒怀段(标志性词语:“嗟夫”)

四、理解文章层次结构

讨论并归纳: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自然段):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由此生发出一篇之意。

第二部分(2—4自然段):文章主体。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第一层(2自然段):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

第二层(3—4自然段):用两个排比段分别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部分(5自然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

五、理清行文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1、复述各段大意并作简要概括。

第一段说明作记的缘由。

作者先提出自己的好朋友滕子京,说他被贬官到岳阳后,经过一年的时间,就做到了“政通人和,百废具兴”。重修并扩建了岳阳楼,在楼上刻了唐代先贤和今人的诗赋,并嘱托作者写一篇文章记述这件事。

第二段由岳阳楼的大观过渡到登楼览物的心情。

作者认为巴陵的美景集中在洞庭湖上,先从空间上写湖面的广阔和水势的浩淼,然后从时间上写洞庭湖晨昏之间的万千气象,然后用“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一句小结。接下来,作者转写登楼览物之情,设想迁客骚人观洞庭时的主观感受。

第三段写览物而悲者。

假若是在阴雨连绵的季节,一连几个月不放晴;天空阴风怒号,湖上浊浪排空;太阳和星星隐藏了它们的光辉,山岳也隐蔽了它们的形体;商旅不敢出行,船只全被损坏;当黄昏时分一切都笼罩在昏暗之中,只有那虎啸猿啼之声不断传入耳来。这时登上岳阳楼,满目萧然,触景伤情,更会感到离开京城的哀伤和怀念家乡的忧愁,并且会忧心忡忡,畏惧小人的毁谤和讥刺,感伤到极点而悲恸不止。

第四段写览物而喜者。

遇到春天温和的日子,明媚的阳光照射在平静的湖面上,没有一丝儿波澜。天色衬着湖光,湖光映着天色,上下是一片碧绿。天上的沙鸥飞飞停停,水里的鱼儿游来游去。岸边的花草散发出浓郁的芳香,沁人心脾。在夜间还可以看到湖上的烟云一扫而空,皎洁的月光普照千里;月光水波一起荡漾,金光闪烁,水中的月亮宛如一块温润的璧玉。渔歌的对唱,洋溢着无边的欢乐。这时候登上岳阳楼,一定会心旷神怡,把一切荣誉和耻辱都忘掉了。举杯畅饮,临风开怀,那是多么的欣慰和欢喜啊!

第五段对前两段所写的两种览物之情一概加以否定,表现了一种更高的思想境界,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作者十分感慨地说,我曾经探求过古代那些具有高尚道德的人的心,与上述两种心情有所不同。他们的悲喜不受客观环境和景物的影响,也不因个人得失而变化。当高居庙堂之上做官的时候,就为人民忧虑,唯恐人民有饥寒;当退居江湖之间远离朝政的时候,就为国君而忧虑,唯恐国君有阙失。那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们必定这样回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者表达了对这种人的向往与敬慕:倘若没有这种人,我追随谁去呢?

2、学生根据提示,熟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

五、布置作业

1、做练习册第一、二大题。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任选几位同学根据背诵要求。

二、精段阅读

第一段

1、第一段的叙述交待了什么内容?属详写还是略写?

讨论并归纳:写作缘由,包括时间、滕的遭遇与政绩、重修盛况、由于不是重点,写得异常简洁,如写滕子京的政绩就只用了八个字:“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第1自然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

第二段

1、第2自然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用“衔”“吞”则使之产生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

2、第二段写洞庭湖壮观的景象,哪两个词能表现这层意思?具体写景的句子是哪些?

讨论并归纳:胜景、大观;“衔远山……气象万千”。

3、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讨论并归纳:

(1)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

(2)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3)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4、“前人之述备矣”怎样理解?与第一段哪里照应?

讨论并归纳:与“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照应。(补充孟浩然、李白、杜甫的诗句)

5、第二段中起过渡作用的是哪一句?其中哪个词可以作为理解文章的切入点?过渡启下引出了哪些文段?

讨论并归纳:用设问句“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过渡,引出了第三、四段,其中“异”字可以作为理解本文的切入点。

第三、四段

1、朗读第三段,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悲”的气氛。

因己而悲。

2、朗读第四段,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喜”的气氛。因物而喜。

3、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人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

4、第三、四段分别写了什么情况下洞庭湖的景色?由这不同的景色又产生了怎样的情?这两段的结构有何共同之处?

(三段由“淫雨霏霏”天气状况下萧条凄凉的景色引出迁客骚人的“去国怀乡,忧谗畏讥”之悲;四段由“春和景明”天气状况下明媚怡人的景色道出迁客骚人的“心旷神怡,宠辱偕忘”之喜;两段都是先写景,后抒情。)

第五段

1、第五段中“或异二者之为”中“二者”指什么?“古仁人”不同于迁客骚人的地方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二者”指因“阴”而“悲”和因“晴”而“喜”这两种心情。而古仁人则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先讲“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讲“乐”,“后天下之乐而乐”。

3、“进”指什么?“退”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进”指“居庙堂之高”,在朝廷上做官;“退”指“处江湖之远”,不在朝廷上做官。

4、“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讨论并归纳: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之意。

5、提问: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讨论并归纳: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仕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

6、“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谁的看法?作者同意这种观点吗?从哪儿可以看出来?作者用这样的问句结束全文,有何用意?

(古仁人,由“微斯人,吾谁与归?”可以看出作者同意古仁人的观点,作者以此作结是希望滕子京能做一个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

7、出自本文的成语: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气象万千、心旷神怡

三、揣摩写作意图

结合有关资料,再次明确本文的写作意图。

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来规劝好友滕子京,希望滕子京能和自己一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是无论“居庙堂”还是“处江湖”都能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四、背诵课文

第三课时

一、背诵导入

二、合作探究

1、本文写景的特点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写愁苦之景则悲情毕现,写欢乐之景则喜气洋洋。写景取得这样的效果,奥秘在哪里呢?主要在于选择景物和渲染气氛。细读这两段写景的部分,说说作者为表现“悲”“喜”两种不同的感情,分别选取了哪些有特征的景物?又是怎样渲染气氛的?

引导要点:作者选择的景物都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以第3自然段为例:雨是“淫雨”,风是“阴风”,浪是“浊浪”,时间是“薄暮”,所闻是“虎啸”和“猿啼”,无不是带有愁苦的色彩,再加以“霏霏”“怒号”“排空”“冥冥”等词语的渲染,一幅天昏地暗、浪黑风高、恐怖凄惨的画面就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了。有些景物本来没有特殊的感情色彩,如“日星”“山岳”“商旅”“樯”“楫”等,但配以“隐曜”“潜形”“不行”“倾”“摧”等词语,就带上了浓重的愁苦色彩。

(第4自然段的特点与第3自然段相同,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分析、体会。)

2、第3、4自然段除了选择景物和渲染气氛都带有浓重的感情色彩这个相同点外,两段在结构上也是完全相同的;都是先写景,后抒情,为情设景,缘景抒情;甚至连前后两个抒情句的表达方式也完全相同。试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如果把两个抒情句都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引导要点:这两个抒情句是文章思路发展的中心环节:前句写迁客骚人登楼而悲,后句写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喜。联系上文看,是为了落实“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联系下文看,是以迁客骚人随物而变的心情,衬托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感情,从而引发出“先忧后乐”一段正论。如果把两个抒情句删去,文章思路中断,文章的内在联系也被破坏。

3、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色?

引导要点:首先是散文里具有整齐句式,如有很多四字句,有一些对偶、排比、错综手法,使文章既有气势又富于错综变化。要注意,真正好的散文都是跟不散相对称的。其次,在炼字上也很有特色,如“衔远山,吞长江”的“衔”和“吞”把客观事物写活了,把视觉跟感觉结合起来了。又如“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的“观”字用得准确,因为“观”是集中目力看,用“望”,用“视”,用“看”,都不合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是千古传诵的警句名言,值得仔细体会。

三、课堂小结

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文章先由叙事人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句式上骈散交错,节奏不断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审美的愉悦。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画意、诗情、理趣溶为一体,不但给予我们美的享受,而且先生那博大的胸怀,崇高的思想境界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读先生的文章,我们好像站在岳阳楼上,那浩瀚无涯的洞庭湖水,给予我们恢宏的气势,也给予我们一种责任。让我们点燃精神的圣火,去照亮时代天空的一角。

四、布置作业

1、由“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哪两句话?

2、完成练习册。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七、补充有关岳阳楼的资料

1、唐代名人笔下的岳阳楼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题岳阳楼

白居易

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凭曲阑。

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

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

此地唯堪画图障,华堂张与贵人看。

2、最长的对联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心,滕子京百废具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请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杨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言,问谁领会得来?

3、写岳阳楼的对联

11.部编版九年级教学设计 篇十一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本州中部兴起的大和政权统一日本是在()A.1世纪 B.2世纪 C.3世纪 D.5世纪

2.大化改新中规定,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它属于什么方面的改革措施?()A.政治

B.思想

C.文化

D.经济

3.历史上大和统治者通过派遣使臣和留学生,积极学习中国隋唐封建制度,并通过大化改新,在日本建立了()A.民主政治

B.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C.奴隶制共和国 D.资本主义制度

4.某人于7世纪末去日本,不可能见到的现象是()A.很多部民在贵族的庄园里劳动 B.地方由中央派官治理 C.国家权力集中于天皇 D.很多人从中国长安留学归来

5.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的标志性事件是()A.大和统一日本 B.大化改新 C.幕府统治建立 D.武士集团的出现 6.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地方豪强把自己家族和仆从中的青壮男子武装起来,组成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成员称为“武士”。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参与皇室斗争 B.保卫天皇 C.保护自己的庄园 D.为国家提供兵役服务

7.日本幕府统治集团的统治基础是()A.天皇 B.将军 C.大名 D.武士

8.7世纪初诞生于阿拉伯半岛并见证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的宗教是()A.佛教 B.伊斯兰教 C.道教 D.基督教

9.下列关于阿拉伯半岛统一的史实,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穆罕默德最初在麦加城传教 B.622年率领一些信徒迁居麦地那 C.630年,穆罕默德率穆斯林占领麦加 D.622年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10.阿拉伯数字是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独特贡献。其中阿拉伯数字的发明者是()A.古印度人 B.古埃及人 C.古巴比伦人 D.阿拉伯人

11.相传古代印度与中国之间有一个萨桑王国,国王山鲁亚尔生性残暴、嫉妒心强。他每日娶一少女,翌日晨即杀掉。宰相的女儿山鲁佐德为拯救无辜的女子,自愿嫁给国王。她用讲述故事的方法吸引国王并使之弃恶从善。该故事出自()A.《荷马史诗》 B.《汉谟拉比法典》 C.《医典》 D.《天方夜谭》

12.某班举办“阿拉伯文化”主题班会。下列素材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A.巴格达“智慧宫” B.阿拉伯数字 C.《医学集成》 D.《查士丁尼法典》

二、非选择题(共52分)13.读图,回答问题。(11分)

图A 盛甲武士

图B 镰仓幕府开府将军源赖朝

(1)读图A回答,地方豪强组建武士集团,逐渐形成了武士道。武士效忠的对象是谁?(2分)

(2)读图B回答,镰仓幕府有何特权?幕府首领、天皇、武士阶层在日本政治生活中处于怎样的地位?(6分)

(3)镰仓幕府的建立有何影响?(3分)

14.某中学九年级(2)班同学在学习“阿拉伯帝国”时,老师组织学生观看了电影《上帝的使者》(The Message)。阅读材料,回答问题。(9分)《上帝的使者》(The Message)是穆斯塔法·阿卡德导演的经典名作,《时代》周刊把它评为20世纪百大佳片之一。

故事简介:7世纪的麦加,穆罕默德与城市的强权者们斗争着,他揭露他们的专横,以及他们造成的弊病:奴隶制、暴力、酗酒。穆罕默德和他的信徒们鼓励人们忘却旧偶像,只崇拜唯一的真主。他们的对手毫不犹豫地迫害并折磨他们的近亲。然而,和平的穆斯林明白,该为尊重自己的正义而奋战…..(1)电影《上帝的使者》(The Message)反映了伊斯兰教创立和阿拉伯半岛统一的相关史实,请写出伊斯兰教创立的时间、人物。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的标志是什么?(6分)

(2)想一想,伊斯兰教的产生与阿拉伯半岛的统一之间有什么关系?(3分)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 伊斯兰教在麦加的科里希特族的男女间传播开来,这种一神教损害了麦加贵族的宗教和政治经济利益,科里希特贵族把那些属于自己管辖权内的穆斯林关在监牢里,并尽量引诱他们脱离伊斯兰教。

材料二 622年,穆罕默德率领一些信徒离开麦加,到某地传教,并在那里建立了穆斯林公社。

材料三 穆罕默德命令他的信徒装备起来,并为出征准备所需的一切东西。后来,他告诉他们要进军麦加,并命令他们认真准备。后来穆罕默德及其信徒得到了他们想要的结果。

(1)材料一说明伊斯兰教开始在麦加传播时的遭遇怎样?为什么科里希特贵族要这样对待穆斯林?(4分)

(2)材料二穆罕默德离开麦加外出传教,后来在什么地方建立了穆斯林公社?穆罕默德掌握这个公社的一切大权,这个公社产生的影响是什么?(4分)

(3)材料三反映了阿拉伯统一国家形成过程中的关键事件是什么?穆罕默德及信徒“想要的结果”是什么?(4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一 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是将土地无偿地赏赐给贵族,而是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这样,赐地的人成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则为封臣。11世纪时,这种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而形成的封建制度在西欧已经普遍存在。

材料二 在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在经济上,围绕土地和部民实行了全方位改革。

材料三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仟伯(阡陌),急耕战之赏……

——《汉书·食货志》

(1)材料一法兰克王国土地分封改革前后有何变化?封君和封臣之间形成了怎样的关系?(6分)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个国家的哪一改革?简述这一改革经济方面的举措。(6分)

(3)材料三记载了哪国的哪一改革?概括材料三的改革举措。(4分)

(4)上述三国改革在影响上有何共同之处?(4分)

参考答案

1.D 2.D 3.B

4.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历史解释。大化改新后,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故A项错误。

5.B 6.C 7.D 8.B 9.D 10.A 11.D 12.D 13.(1)武士效忠的对象不是国家,而是他的主公。

(2)镰仓幕府拥有独立于朝廷的政治、军事权力。幕府首领名义上由天皇任命,但天皇实际上大权旁落,成为一种礼仪性的摆设。国家大权基本掌握在武士阶层手中。

(3)镰仓幕府的建立,标志着日本由此进入了长达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14.(1)7世纪初。穆罕默德。630年,穆罕默德率穆斯林占领麦加。此后,半岛各部落纷纷遣使麦地那,承认穆罕默德的统治地位,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2)伊斯兰教有助于打破狭隘的氏族界限,从而加速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阿拉伯半岛的统一促进了伊斯兰教的传播。

15.(1)遭到麦加贵族的迫害(或遭到监禁)。原因:伊斯兰教损害了麦加贵族的宗教和政治经济利益。

(2)麦地那。影响:阿拉伯国家的雏形由此诞生。

(3)关键事件:630年占领麦加。“想要的结果”:麦加贵族承认了穆罕默德的统治地位,阿拉伯统一国家建立起来。

16.(1)改革前,将土地无偿地赏赐给贵族;改革后,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封臣必须效忠于封君,封君则须保护封臣。

(2)日本大化改新。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统一赋税。

12.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 篇十二

(一)人类的形成

1.人类的出现:猿类——正在形成的人——完全形成的人——人(猿——人)。

2.现代人类可能是从非洲南方古猿中的一支发展而来,南方古猿属于“正在形成中的人”。

(二)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

四大文明古国:

古埃及(前约35)——尼罗河流域——金字塔、狮身人面像——权力与尊严的象征

古巴比伦(前约3500年)——两河流域(“新月沃地”)——汉谟拉比法典、空中花园

古印度(前约2500年)——印度河、恒河——种姓制度(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古中国(前约2070年)——黄河、长江流域——分封制

(三)西方文明之源

1.爱琴文明:克里特文明、迈悉尼文明。

2.古希腊繁荣的成邦:雅典、斯巴达。

3.斯巴达成邦:崇尚武力,实行严格的军事训练制度。

4.罗马共和国的兴亡。

5.日本大化改新:使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6.伊斯兰教的产生:公元610年,穆罕默德在麦加创立了伊斯兰教;。622年在麦地那建立起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国家。

(五)中古欧洲社会

1.公元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日尔曼人建立了法兰克王国。

2.8世纪,宫相查理?马特进行改革,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

3.改革结果: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即:帝王—大封建主—小封建主—农民。

4.公元1世纪,耶稣创立了。

(六):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

希波战争:为纪念希波战争——马拉松战役中的长跑英雄菲迪皮茨设立了马拉松赛跑。

⑴古代文明之间交往的方式:暴力冲突与和平交往。

⑵古代世界的三大战争:希波战争、亚力山大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

(七)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1.阿拉伯数字;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使者:阿拉伯人。

2.亚欧商业往来的途径:丝绸之路。

3.阿拉伯的辉煌文化:创立完整的代数学;巴格达医院院长阿齐斯写成外科医学著作《医学集成》;医生依本?西拿著有《医典》。

4.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典型人物:马可?波罗完成《马可?波罗行纪》。

(八)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

1.文字的出现:象形文字、楔形文字、字母文字——腓尼基人。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时间:1640—1688年领导阶级:资产资级和新贵族

性质:资产阶级革命结果: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在英国确立下来

(三)美国的诞生

时间:1775—1783年

性质:既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又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

结果:建立联邦制国家,实行总统制

(四)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1.法国大革命

爆发标志: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性质:资产阶级革命结果: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

2.拿破仑帝国:17,军人出身的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夺取政权。18加冕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对内颁布《法典》,对外发动战争。

(五)“蒸汽时代”的到来(第一次工业革命)

重要发明成果:①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了手摇纺纱机“珍妮机”,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②1785年,英国机械师瓦特改进的蒸气机投入使用,这极大地促进了大工厂生产的发展。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③1825年,英国工程师史蒂芬孙发明了火车机车“旅行者号”。④18,美国人富尔顿制造除世界上第一艘蒸汽动力船“克莱蒙号”。

(六)血腥的资本积累

1.罪恶的“三角贸易”:(1)背景:美洲印第安人人口锐减,种植园主急需黑人劳动力。(2)线路:从欧洲出发到非洲,俘获黑人运往美洲出卖,然后把美洲的金银和工业原料运回欧洲。(3)时间:延续了三百多年。(4)影响:非洲丧失了近亿精壮劳力,给黑奴带来了悲惨的命运;血腥的资本积累促进了当地资本主义的发展。

2.新航路开辟以后,最早进行奴隶贸易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但英国人后来居上,成为“三角贸易”的主要经营者。

二、备考建议

1.夯实基础,狠抓细节

初中阶段考试的一大特点就是重点照顾细节知识点,且考试时题量大,每题的分值不高。同学们往往一点一点把分数丢掉,成绩就不太理想了。所以我们在复习的时候,一定要抓好细节知识点的掌握,争取不漏掉细节的分数。

2.温故知新,注重对比

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也不能忘记初一、初二的知识,历史知识是要常翻常看,才能点滴积累,取得进步。另外,在学习中,注重古今对比、中外对比,把自己的思维放在特定的时空考虑问题。

3.多练多看,强调创新

上一篇:小学三年级观察日记小狗范文下一篇:杀鱼岗位工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