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村卫生室发展报告(精选11篇)
1.中国村卫生室发展报告 篇一
中国卫生陶瓷行业发展现状解析
卫生陶瓷是卫生间、厨房和试验室等场所用的带釉陶瓷制品,也称卫生洁具。按制品材质有熟料陶、精陶、半瓷和瓷四种,其中以瓷制材料的性能为最好。熟料陶用于制造立式小便器、浴盆等大型器具,其余三种用于制造中、小型器具。各国的卫生陶瓷根据其使用环境条件,选用不同的材质制造。
中国生产的卫生陶瓷产品多属半瓷质和瓷质,有洗面器、大便器、小便器、妇洗器、水箱、洗涤槽、浴盆、返水管、肥皂盒、卫生纸盒、毛巾架、梳妆台板、挂衣钩、火车专用卫生器、化验槽等品类。每一品类又有许多形式,例如洗面器,有台式、墙挂式和立柱式等;大便器有坐式和蹲式,坐便器又按其排污方式有冲落式、虹吸式、喷射虹吸式、旋涡虹吸式等。九正建材网小编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卫生陶瓷的发展现状:
出口大国
近20年来,我国建筑卫生陶瓷行业得到飞速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产量一直处于世界第一。创造了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建筑卫生陶瓷产生产量最多的国家新的世界纪录。特别是最近10年,随着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我国建筑陶瓷行业已经出现了广东、福建、四川、江西等几大陶瓷产区,我国也成为世界上建筑陶瓷生产和出口大国。
2007年1-11月,我国建筑陶瓷制品制造行业实现累计工业总产值
140,065,397,000元,比2006年同期增长了32.44%;实现累计产品销售收入130,550,476,000元,比2006年同期增长了37.22%;实现累计利润总额
6,488,283,000元,比2006年同期增长了50.23%。2008年1-8月,我国建筑陶瓷制品制造行业实现累计工业总产值122,628,920,000元,比2007年同期增长了24.39%;实现累计产品销售收入110,989,697,000元,比2007年同期增长了21.73%;2008年1-8月实现累计利润总额5,702,865,000元,比2007年同期增长了23.26%。
产业大发展
近年来,建陶制造从华东和佛山等中高档建陶集中产区向全国迁移;优质建陶企业通过产业迁移加快产业区域布局,同时,优质建陶企业的迁移也带动新建陶产区由低档建陶生产向中高档建陶生产提升。全国范围内的建筑陶瓷转移、扩张、重新布局也带动全国建陶产业的发展。
从建筑陶瓷整个行业来看,市场空间仍然很大。虽然建筑陶瓷业在欧美已属“夕阳产业”,但在中国还是“朝阳产业”,还会有很大的发展。美国金融海啸对中国建陶行业有影响,但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也没有那么可怕。中国建陶业完全有能力轻松迈过这场经济灾难。
随着我国建筑陶瓷行业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行业整体也将进一步提高。预计
2010-2011年,我国建筑陶瓷行业增长速度将有所降低,收入年均增长率将达到32.0%,利润年均增长率将达到40.2%;2011年,行业收入将达到4798.0亿元,利润将达到287.3亿元。
近20年来,我国建筑卫生陶瓷行业得到飞速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产量一直处于世界第一。特别是最近10年,随着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我国建筑陶瓷行业已经出现了广东、福建、四川、江西等几大陶瓷产区,我国也成为世界上建筑陶瓷生产和出口大国。2007年1-11月,我国建筑陶瓷制品制造行业实现累计工业总产值140,065,397,000元,比2006年同期增长了32.44%;实现累计产品销售收入130,550,476,000元,比2006年同期增长了37.22%;实现累计利润总额6,488,283,000元,比2006年同期增长了50.23%。
2008年1-8月,我国建筑陶瓷制品制造行业实现累计工业总产值122,628,920,000元,比2007年同期增长了24.39%;实现累计产品销售收入110,989,697,000元,比2007年同期增长了21.73%;2008年1-8月实现累计利润总额5,702,865,000元,比2007年同期增长了23.26%。近年来,建陶制造从华东和佛山等中高档建陶集中产区向全国迁移;优质建陶企业通过产业迁移加快产业区域布局,同时,优质建陶企业的迁移也带动新建陶产区由低档建陶生产向中高档建陶生产提升。全国范围内的建筑陶瓷转移、扩张、重新布局也带动全国建陶产业的发展。
朝阳产业
从建筑陶瓷整个行业来看,市场空间仍然很大。虽然建筑陶瓷业在欧美已属“夕阳产业”,但在中国还是“朝阳产业”,还会有很大的发展。美国金融海啸对中国建陶行业有影响,但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也没有那么可怕。中国建陶业完全有能力轻松迈过这场经济灾难。随着我国建筑陶瓷行业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行业整体也将进一步提高。预计2010-2011年,我国建筑陶瓷行业增长速度将有所降低,收入年均增长率将达到32.0%,利润年均增长率将达到40.2%;2011年,行业收入将达到4798.0亿元,利润将达到287.3亿元。
2.中国村卫生室发展报告 篇二
健康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 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保护和增进人民健康是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是实现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体现, 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 是中国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是全球卫生的战略目标, 初级卫生保健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基本途径和关键。
1 中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后, 面对当时经济发展水平低下, 卫生资源短缺, 传染病、地方病危害严重的现实, 中国政府确定了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卫生工作方针, 在绝大多数人口居住的农村地区, 逐步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农村卫生队伍和合作医疗制度, 被誉为中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的“三大支柱”。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卫生模式与当时农村集体经济相适应, 用较少的卫生投入, 满足了大多数农村居民的基本卫生需求, 显著改善了农村居民的健康状况, 到1981年, 全国人均期望寿命提高到67.9岁, 婴儿死亡率降至34.7‰。这种低成本、广覆盖、能充分体现出卫生服务公平性和可及性的独特模式为国际社会所公认。
改革开放以来, 经济体制改革带来了农村经济社会的极大发展, 卫生筹资机制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发生了变化, 与此同时, 人们对卫生服务需求的提高, 对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政府为保证农村卫生和预防保健两个战略重点得到加强, 从当时实际水平出发, 在总结农村卫生工作经验的基础上, 制定了中国农村实现“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规划目标, 强调把初级卫生保健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在各级政府组织领导下, 在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 在全社会的积极参与下, 到2000年, 绝大部分农业县达到或基本达到了规划目标要求。
然而, 在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同时, 相对于快速发展的城市而言,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努力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已经成为中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迫切任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中国政府坚持以农村为重点, 预防为主, 中西医并重, 依靠科技进步, 动员全社会参与, 为人民健康服务,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卫生工作方针, 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农村和基层、缩小差距、改善公平的理念, 积极研究和探索促进农村卫生改革发展、提高农民健康水平的初级卫生保健的政策措施。
为推动新一轮全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的开展, 国家颁布了《中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发展纲要 (2001—2010年) 》, 在前10年初级卫生保健规划目标基础上, 新增了农村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基本医疗管理规范、主要慢性病管理, 结核病控制、公共场所卫生、劳动卫生监督、妇幼保健管理等内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强调, 要坚持以农村为重点的卫生工作方针, 全面落实初级卫生保健发展纲要, 满足农民不同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 从整体上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全国各地按照国家的总体部署, 深化农村卫生改革, 积极推动农村初级卫生保健, 2006年《中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发展纲要》中期评估结果显示, 全国已有半数以上的参评县达到评估衡量标准。
根据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总体要求, 中国新时期农村卫生工作的目标是在全国农村基本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卫生服务体系和合作医疗制度。这包括了健全农村卫生服务网络, 提高农村卫生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 建立高效的农村卫生管理体制, 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 以期实现农村居民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
为实现上述目标, 国家制定并实施了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 组织了对中西部地区卫生人员的“定点招生、定向就业”的试点和农村基层卫生人员岗位培训项目, 启动了“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 实施了重大疾病预防控制项目, 开展了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消灭新生儿破伤风项目, 实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使历史上的“三大支柱”内涵不断丰富和发展。农村初级卫生保健作为政府承诺和职责, 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2 中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的现状与经验
农村初级卫生保健是保障农村居民卫生公平的基础,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中国政府围绕新时期农村卫生目标, 大力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卫生人员业务水平、加强公共卫生和重大疾病防治, 农村卫生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 农民健康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2.1 农村卫生三级网建设不断巩固和发展
政府在每个县建立了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医疗救治、妇幼保健等卫生机构, 在每个乡镇举办了一所卫生院, 支持每个行政村设立了一个卫生室。同时, 政府鼓励在农村发展多种形式的医疗机构。县级卫生机构在提供卫生服务的同时, 承担对乡村两级卫生机构的业务指导;乡镇卫生院集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公共卫生管理等功能于一体, 是综合性卫生机构;村卫生室在承担常见病、多发病常规诊治的同时, 协助乡镇卫生院提供部分公共卫生服务。
到2006年, 全国在县级已设立医疗、妇幼保健、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机构共10 165个, 平均每县有6.22个卫生机构;设立乡镇卫生院4.0万个, 平均每个乡镇有卫生院1.12个;设立村卫生室60.9万个, 平均每村有卫生室0.97个。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和加强。
2.2 农村卫生人力建设进一步加强
依据《执业医师法》和《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 在全国农村实行执业注册制度, 法律法规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准入有明确要求。国家制定了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特别是近年来, 中央财政安排部分培训工作补助经费, 对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开展了大规模岗位培训。从2004年到2007年, 对乡村两级卫生技术人员累计培训145.2万人次。从2005年开始, 国家组织实施了“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 由中央财政支持, 对60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县级医院及其这些县所辖的乡镇卫生院进行支援。仅卫生部门组织城市卫生支援乡镇卫生院一项, 就累计派出医疗队员近1.6万人次。医疗队在为当地农村居民提供医疗卫生服务, 传播健康知识的同时, 也对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开展基本技能、基础知识和管理知识的培训, 提高了他们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达到“派出一支队伍、带好一所医院、服务一方群众、培训一批人才”的任务要求。从2002年起, 实行城市医生在晋升一定的专业技术职务之前, 必须到农村累计服务1年的制度, 同时鼓励医学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工作。
截至2006年, 全国农村县级卫生技术人员为147.6万人, 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17人;乡镇卫生院拥有卫生人员100.0万人, 每千农业人口有1.15人;村级卫生人员有106.1万人, 每千农业人口有卫生技术人员1.22人。
2.3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实施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 农民自愿参加, 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 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 重点解决农民因患大病而出现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
与传统合作医疗比较, 这项制度的主要特点:一是加大了政府的支持力度, 明确规定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给予一定的补助, 体现了国家对农村的支持和对农民的关爱;二是农民以家庭为单位自愿参加, 体现了农民互助共济的合作原则, 也表现了政府对农民意愿的尊重;三是以县为单位统筹和组织实施, 增强了抗风险和监管能力;四是以大额医疗费用补助为主, 重点减轻农民因患大病造成的经济负担, 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矛盾;五是由政府负责和指导建立组织协调机构、经办机构和监督管理机构, 加强领导、管理和监督, 同时赋予农民知情权和监管权, 提高了制度的公开、公平和公正性;六是同步推进农村医疗救助制度, 改善最贫困人群的基本卫生保健问题。这是历史上中国政府第一次为解决农民的基本医疗卫生问题而对农民直接进行补助, 是目前农民医疗保障的主要形式。
各地区以县 (市) 为统筹单位, 实行农民个人、地方财政和中央财政共同分担的筹资机制。2003年开始, 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农民平均每年每人补助10元, 中西部地区各级财政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的资助总额不低于每年每人10元, 农民以家庭为单位按每人每年不低于10元的标准自愿缴纳合作医疗资金, 人均筹资水平为30元。东部地区的筹资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2006年开始, 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对中西部地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村居民的补助标准均提高到每人每年20元, 农民个人缴费水平不变, 人均筹资水平提高到50元。对东部省份也按中西部地区的标准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助。东部地区平均筹资水平为人均62元。多渠道筹资形成的合作医疗基金, 在代理银行建立基金专用账户, 用于补偿报销。
目前,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统筹补偿模式有3种, 其中大病统筹结合门诊家庭账户, 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县 (市、区) 的68.3%, 主要在中西部地区;住院统筹结合门诊统筹形式, 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县 (市、区) 的16.1%, 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主要对住院和部分特殊病种门诊费用进行补偿的大病统筹形式, 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县 (市、区) 的15.6%, 也主要是在东部地区。
参合农民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证可到所在县内任何一个定点医疗机构就诊, 县外就诊需要办理转诊手续。大部分地区实行农民在定点医疗机构就诊结算时当场报付, 在规定的药品目录和诊疗目录范围内, 按一定比例享受报销补偿。所需资金由定点医疗机构先行垫付, 定点医疗机构统一与县级经办机构结算, 经经办机构和财政部门审核后由代理银行直接将资金转入医疗机构银行账户。基金实行封闭运行, 保证了安全。
为保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取信于民, 从组织上、制度上强化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监督管理, 农民代表在管理委员会和监督委员会中都占有一定比例。各地区将基金的收支情况、大病医药费用的补助情况列入了政务公开的内容, 定期在县、乡、村公示。一些地区还设立了监督电话、意见箱, 聘请了义务监督员, 广泛接受农民和社会各界人士的监督。
在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同时, 加强了配套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一是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 资助贫困农民参加合作医疗, 并对合作医疗补偿后个人医药费用仍难以承担的贫困农民再给予适当的医疗救助。逐步解决贫困人口看病就医和大病经济负担过重的问题。二是健全农村卫生服务网络, 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各级政府加大对农村卫生的投入力度, 改善农村医疗机构的服务条件;加强农村卫生人员培养和队伍建设, 提高农村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强化农村医疗服务监管, 努力降低医药费用。三是加强农村药品监督和供应网络建设, 通过多种形式, 保证农村药品供应质量, 降低药品价格。
2002年国家提出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2003年在全国陆续开展试点。试点工作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和探索适应经济发展水平、农民经济承受能力、医疗服务供需状况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措施、运行机制和监管方式, 为全面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供经验。国务院连续3年召开了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会议, 总结经验, 部署进一步推进试点工作。经过4年多的努力,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框架和运行机制已基本形成, 试点目标已基本实现。2007年, 国务院又召开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会议,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已由试点阶段转向全面推进阶段。
4年来, 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逐年增多, 农民受益程度逐年提高。2006年对部分首批启动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评估报告显示, 与未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地区相比,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地区农民两周就诊率提高了8.3%, 住院率提高了52.7%, 两周应就诊而未就诊率降低了10.7%, 应住院而未住院率降低了15.0%。
到2007年6月底, 全国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试点县达到2 429个, 占全国县 (市、区) 总数的84.87%;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达到7.20亿。
2.4 农村卫生状况持续改善, 农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改水改厕力度加大。农村改水受益人口占农村人口的比例由1990年的75.4%上升到2006年的90.8%, 饮用自来水人口占农村人口的比例从30.7%上升到61.1%。2006年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55.0%, “十一五”期间, 国家将再投入655亿元资金, 用于解决1.6亿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疾病预防与控制取得了显著成绩。2003年全国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 农村儿童卡介苗接种率为95.4%, 百白破疫苗接种率为87.0%, 脊髓灰质炎疫苗接种率为88.6%, 麻疹疫苗接种率为93.7%。2002年中国政府将乙肝疫苗列入国家免疫规划, 2007年将甲型肝炎、乙型肝炎、结核病、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脊髓灰质炎、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钩端螺旋体病、出血热、炭疽等15种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有效预防的传染病纳入国家免疫规划。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结核病管理和财政投入的力度, 2006年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覆盖率以县为单位达100%, 新涂阳肺结核病人发现率为79%, 治愈率为92%。在艾滋病防治中, 中国政府在全国范围内为自愿接受艾滋病咨询检测的人员免费提供咨询和初筛检测;对农村居民和城镇未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等保障制度的经济困难人员中的艾滋病病人免费提供抗病毒药物;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妇提供免费母婴阻断药物及婴儿检测试剂;艾滋病病死率由2000年的57.8%下降到2006年的20.0%。2003年非典之后, 中国探索了符合国情的传染病管理模式, 并于2004年建立了国家卫生信息网络直报与管理系统。截至2006年10月底, 全国100.0%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93.5%的县级及县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和70.3%的乡镇卫生院已经实现了网络直报。
孕产妇保健取得了重大进展。国家投资的“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消灭新生儿破伤风项目”以促进住院分娩为目标, 通过接生员职能转变、贫困孕产妇救助和专家下基层蹲点督导, 使农村孕产妇保健服务普遍可及, 质量明显提高。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由2000年的65.2%上升到2006年的84.6%, 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由2000年的1.88/万下降到2006年的0.64/万。
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中国农村孕产妇与婴幼儿死亡率持续下降至历史最低水平, 据监测数据显示, 农村孕产妇死亡率由1990年的112.5/10万下降到2006年的45.5/10万, 同期婴儿死亡率从58.0‰下降到19.7‰, 2005年全国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2岁。农村居民健康状况的改善直接提高了全国的健康水平。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数据统计, 中国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中、重度发育迟缓比例远低于世界和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作为世界人口大国, 中国尤其是中国农村健康指标的改善对全球健康目标的实现做出了重要贡献。
2.5 中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的基本经验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 我们进一步深化了对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的认识, 也积累了宝贵经验。
2.5.1坚持把维护人民的健康权益放在首位, 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发展。保护和增进人的健康是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趋势。历史证明,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 中国政府都始终不渝地坚持和维护人民的健康权益。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过程中, 政府进一步关注人民的切身利益, 强调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因此, 保障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 维护人民健康, 已成为政府卫生工作的重要目标, 从而促进公平、促进社会和谐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5.2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 探索中国特色的农村初级卫生保健模式。中国人口众多, 人均资源拥有量低, 地域广阔, 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不同发展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不尽相同, 需要基于特定时期的中国国情, 采取不同的策略和措施加以解决。20世纪50年代, 中国农村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 卫生资源贫乏, 面对的主要卫生问题是预防控制急性传染病。在这种背景下, 通过政府主导, 构建三级卫生服务网络, 培训乡村医生, 举办合作医疗, 在较短时期内初步解决了农民缺医少药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 中国从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生产力水平发展较快, 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升, 农村卫生面对的突出问题是卫生资源总量相对不足, 卫生服务的提供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这种情况下, 主要措施是调整卫生机构补偿机制, 鼓励多种形式的卫生服务提供, 卫生事业得到快速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 中国政府更关注城乡的统筹发展、区域的统筹发展、经济社会的统筹发展, 缩小城乡居民健康差距, 促进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中国政府加大投入力度, 将农村卫生和公共卫生作为重点投入领域, 巩固和发展了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 依法管理农村卫生队伍, 建立了以财政直接投入为主要特点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为广大农民提供了普遍可及的医疗卫生保障。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和阶段, 我们坚持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发展策略, 有效提高了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
2.5.3坚持政府推动、部门协调、社会参与、整体推进。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战略目标, 需要在政府的组织领导下, 统筹规划, 各部门协同推进, 全社会积极参与。坚持把农村卫生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纳入卫生事业发展大局。全国普遍形成了农村卫生的多部门协调机制, 明确部门责任, 各负其责, 密切合作, 共同研究农村卫生工作的重点、难点和有关政策, 确保各项目标的实现。在初级卫生保健的实施过程中, 充分发挥社会团体和社会各界的作用, 形成合力。通过社会动员和长期实践, 健康的作用与大卫生观念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全社会共同参与初级卫生保健的格局已经基本形成。
2.5.4坚持改革与创新, 促进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的可持续发展。农村卫生服务网络、乡村医生队伍、合作医疗一直是中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的支柱。不同的历史时期, 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 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的内涵也不同, 构建和发展与之相适应的“三大支柱”, 成为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我们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 多种形式共同发展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建立了农村卫生人员的执业准入制度, 推进卫生队伍专业化进程;建立了以住院费用为主, 兼顾门诊费用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模式, 同时确保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村居民的知情权、参与权与监督权。这些改革与创新, 适应了经济社会的变化和农民对卫生服务需求的改变, 也使得农村初级卫生保健有了新的发展。
在总结经验的同时,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面临的一些困难和挑战: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不同人群间的卫生资源配置、卫生服务利用和健康结果不均衡;农村居民同时面临传染性和非传染性疾病的双重负担;环境因素所致的健康风险、人口老龄化和流动人口给初级卫生保健带来新的压力;一些偏远农村地区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滞后, 人员业务素质偏低, 服务能力不高, 这些都对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3 中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的展望
中国政府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正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构建和谐社会,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中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我们应当站在新的起点上, 更加自觉地推动农村初级卫生保健, 适应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促进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实现, 为此我们要做好以下四件事。
3.1 进一步强化政府责任, 更好地保障农村居民的基本健康权益
保障农民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政府要完善法制建设, 逐步将初级卫生保健纳入法制化管理;制定国家初级卫生保健发展规划, 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行调整与完善;逐步建立稳定增长的政府投入机制, 保证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的可持续发展。
3.2 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保证农村居民获得普遍可及的基本医疗服务
建立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到2010年之前覆盖所有农村地区。要完善制度, 创新机制, 规范管理, 逐步提高筹资水平和保障程度, 最大限度地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村居民受益。同时, 加强配套制度建设, 进一步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的衔接。
3.3 重点加强卫生服务体系能力建设, 不断提高初级卫生保健服务水平
2010年以前, 明显改善农村地区, 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卫生基础设施状况。健全农村基层卫生人力资源保障和稳定机制。逐步建立与完善定向培养等学历教育和在岗培训等继续教育制度。一方面要培养一支懂业务、会管理的农村卫生管理队伍;一方面要培养一支技术扎实、作风优良、立足基层的农村卫生技术人员队伍。建立有益于农村卫生人力发展的激励机制, 鼓励合格卫生人员到贫困、边远地区工作, 吸引和留住农村卫生人才, 稳定和发展农村卫生队伍。
3.4 提倡全员参与, 增进伙伴关系, 形成发展中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的合力
要重视开拓社会各界、各部门的潜能, 加强与国际组织、各级政府、政府不同部门、非政府组织的合作与交流, 分享相关的知识、技能和经验, 不断建立和发展健康领域中的伙伴关系, 凝聚各方资源, 形成促进中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的良好社会氛围。
3.中国村卫生室发展报告 篇三
邓海华说:“欢迎参加卫生部2012年首场例行新闻发布会。从2006年1月卫生部举办月度的例行发布会到今天,我们大家已经一起迈进了第七个年头。感谢长期以来媒体对卫生新闻宣传工作的关心。今天的新闻发布会,我向大家通报卫生部评出的2011年度中国十大卫生新闻……”随后,邓海华在发布“卫生十大新闻”的同时,并逐一对新闻背景作了简要介绍——
国家十二五规划确定“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重要目标
2011年3月16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将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作为重要发展目标。人均预期寿命是度量人口健康状况最重要指标之一,体现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人均预期寿命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首次纳入五年规划,是我国发展理念的重大变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具体体现,对推动卫生事业科学发展、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新农合覆盖面和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
2011年,国家进一步加强新农合工作,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200元。新农合覆盖面持续扩大,参合人口达到8.32亿,参合率稳定保持在95%以上,管理水平不断改善。卫生部继续推进提高全国农村儿童先心病和白血病医疗保障水平工作,全国共有1万8千多名先心病患儿和4千3百名白血病患儿获得救治。各地在儿童“两病”基础上又开展了提高终末期肾病、妇女乳腺癌和宫颈癌、重性精神疾病、艾滋病机会性感染、耐多药肺结核等重大疾病医疗保障水平的试点工作,努力降低参合群众的灾难性医疗支出,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我国艾滋病疫情防控成效明显
根据卫生部和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世界卫生组织联合评估结果,截至2011年底,估计我国现存活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约78万人,约为我国艾滋病控制目标人数的二分之一,防控成效明显。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和关心艾滋病防治工作,建立了政府领导、部门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防治工作机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了经费投入。2011年,中央财政艾滋病防治专项经费增加到22亿元。经过几年的努力,中国艾滋病疫情快速上升的势头有所减缓,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全国医疗卫生系统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
自2011年4月起,全国医疗卫生系统把开展“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群众满意”为主要内容的“三好一满意”活动作为创先争优的载体,突出为民服务这一重点,围绕让广大人民群众满意这个目标,加强行业自身建设,着力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大力弘扬高尚医德,进一步解决医疗卫生服务和行业作风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权益、推动医改顺利进行、促进社会和谐。
我国麻疹发病率降到历史最低水平
2011年我国麻疹发病水平大幅度下降,截至12月底,发病率从2010年的28.6/100万下降到7.6/100万,病例数较2010年同期下降73.5%,降到历史最低水平。2010年全国范围开展的适龄儿童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成效显著,广大群众的健康权益得到了维护。
卫生部门着力加强食品安全标准和风险评估工作
2011年,卫生部会同有关部门决定禁止双酚A用于婴幼儿奶瓶,撤销过氧化苯甲酰等食品添加剂品种。卫生部门抓紧制(修)订和清理整合现行食品安全标准,截至目前,已经公布新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176项。对新公布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进行跟踪评价,及时掌握标准的实施情况。深入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会同相关部门组织实施《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加强风险交流。成立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填补了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领域长期以来缺乏专业技术机构这一空白。
公立医院改革工作进展顺利
2011年,全国17个国家联系试点城市、37个省级试点城市和18个省745家公立医院开展综合改革试点。各公立医院以患者需求为出发点,优化服务流程,创新服务形式,积极探索便民惠民服务措施;加强医院内部管理,提高医疗服务安全质量;以县级医院和试点城市为重点,探索县域卫生改革和体制机制综合改革,以实际行动诠释公立医院的公益性。
卫生部门开展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
卫生部于2011年4月下发了《2011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开展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加强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水平,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有效遏制细菌耐药。此次整治对抗菌药物的使用“限品种、限用量、限级别”,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整治行动。
“8毛钱治10万元病”事件引发公众热议
2011年9月,一则报道称,一个婴儿被深圳一家医院诊断需做10万元手术,但在另一家医院用8毛钱药“治愈”,该事件引起公众的热议。10月,事件患儿在湖北一家医院顺利实施手术,患儿父亲向医院递交了一封“感谢及致歉信”,称自己的无知及一时冲动使深圳的这医院受社会舆论的冲击。最早报道事件的媒体之一也公开道歉,并称将“反思我们自身问题”,“同力弥合包括医患矛盾在内的社会问题”。随后的媒体评论称:“医院的克制和专业,患者家长的公开道歉,媒体对自身的反思,‘8毛门’事件后各方的反省和清醒,让人看到了重塑良好医患关系的希望。”
屠呦呦获2011年拉斯克临床医学奖
4.中国村卫生室发展报告 篇四
2012中国医疗卫生产业发展论坛在京召开
发布日期:2012-09-10来源:健康报网网络编辑:张正尤我要评论(0)qq
更改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健康报网讯(缪志华)2012年9月9日,“2012中国医疗卫生产业发展论坛”在国家会议中心召开。该论坛由北京市卫生局、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主办,扬子江药业集团协办,北京麦迪森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
卫生部原副部长孙隆椿、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副局长惠鲁生、卫生部医管司司长张宗久、北京市卫生局局长方来英、内蒙古维吾尔自治区卫生厅厅长毕力夫、北京市卫生局党组副书记张秀芳、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雷海潮、北京市医院管理局副局长毛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部长葛延风、国家发改委药品价格审评中心主任卢凤霞、人社部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李克实、北京大学教授李玲等领导、专家和来自全国二、三级医院院长,卫生局局长及部分重点医药企业负责人400余人参加了此次论坛,共谋医改新路。会议开幕式由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雷海潮主持。
论坛继续围绕“公立医院改革:和谐探索 实践共赢”这一主题,张宗久、方来英、毛羽、李克实、李玲、王杉分别就《社会资本办医与公立医院合作模式》、《北京市医管局的建立看公立医院改革所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北京公立医院改革的体会》、《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公立医院改革改什么》、《公立医院药品物流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等进行了主题发言;北京朝阳医院理事长封国生、安徽省芜湖市第二人民院院长何思忠、香港大学深圳医院院长邓惠琼分别代表北京、安徽、广东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医院,进行了试点体会交流;并与领导、专家、学者一起参加了圆桌讨论,回答与会者提问,就“公立医院改革改什么”、“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医药分开”等公立医院改革的热点、难点展开了激烈讨论。
2012年是“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2012-2015)的开局之年,也是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医改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在医改第一阶段(2009-2011)五项重点任务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全面推进的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其中医改难点——公立医院改革也由“局部试点”转向“全面推进”,各省都在积极探索公立医院改革新模式。据论坛组委会秘书长缪志华介绍,此次论坛聚焦了在全国公立医院改革具有很好示范作用的北京、安徽、广东三地试点医院院长参与讨论交流,意在将京皖粤公立医院改革的有益经验推向全国,尤其是北京市作为第17个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逐步按管办、政事、医药分开的思路试点改革,取得了较为突出的试点效果,更助力于新医改!这次领导、专家和医院院长、医药企业负责人共聚论坛,共谋医改新路,为公立医院改革提出建设性建议,更好地服务新医改!
5.中国梦卫生梦 篇五
2013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2周年,中国梦一词是时下最热门最流行的词汇。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他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系统阐发了这个思想,在出访俄罗斯、非洲国家和出席亚洲博鳌论坛等讲话中又进一步作出了论述。现在,中国梦这个词不仅在中国,而在全世界都引起了关注。正如总书记所说,我们要实现中国的梦,不仅是造福中国人,而且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体中国人的梦想,我们党成立后,承担起了领导人民振兴中华的神圣使命,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多位领导人 都对民族复兴做出了大量论述。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在少年时代提出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更为人们所熟知,是广大青年学子奋发向上的励志名言。伟大的中国,民族的复兴之梦,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共同力量。
我们曾经有着辉煌历史的中华民族,在近代遭受了百般的屈辱,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的党的正确领导下自强不息,团结奋斗,靠着实现民族复兴之梦这一伟大信念的支撑,逐步走向复兴。这是一种精神动力,其中最重要的精神就是爱国主义,每个人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强盛息息相关,中国梦,中国复兴之梦,凝聚了人民、激励了人民,这一股巨大的凝聚力,团结着中国人民顽强拼搏,走向复兴之梦。
十八大报告中讲了两个百年,建党100年和新中国成立100年。
在十八大报告中讲到建党100周年的目标是强调现阶段我们党的任务是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在实现中国梦过程中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阶段性目标。第二个百年,是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这个世纪中叶,在新中国建立100年的时候,完成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我国现代化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时,从建党说起也表达了一个更深刻的含义,就是只有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才使中国梦的实现有了可能,中国共产党建党和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的关键。
总书记在讲中国梦的时候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即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他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凝结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根本的梦想。”这句话说明,中国梦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有把这条路走好,才能使这一梦想最终成为伟大而光辉的现实。
中国梦是全国人民的梦,卫生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卫生事业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医疗事业的科学健康发展,良好的卫生发展水平是全体卫生人员的中国梦。只有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得了持续提升,人民的生命安全才能得到保障,人民的健康水平才能得到提高。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的医疗卫生事业经过不断的改革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正在一步步提升健**障能力。这是一项以人民生活幸福息息相关的民生工作。医疗是最大的民生,卫生梦是实现也是人民群众最需要的,也是全体卫生人最想实现的梦。卫生事业和人的“生、老、病、死”紧密联系在一丐,关系着人民健康,生活幸福,关系着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关系着国家前途的民族未来,所以说,卫生梦也是民生梦,卫生梦的实现就是实现最大的民生。
党在十大大的报告中明确提出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等卫生重大方略。在“两会”中热议的医疗卫生保障,医改等问题,表明了国家对卫生工作的重视,只有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得到持续提升、人民的生命安全得到保障,人民的健康水平得到提高,才能更好的实现卫生人的中国梦!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如同每对父母都梦想着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茁壮的成长,每一位医生的梦想都是希望患者能够早日康复,减轻疾病的痛苦。每一位医生心里都树立着悬壶济世的梦想,在每一位病人得到康复的时候都会感到生命的可贵,责任的重大。梦想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统一起来,使人们保持心灵的充实与安宁,避免内心世界的空虚与迷茫。同时,正确美好的梦想还能引起人们提升精神境界,塑造高尚的人格,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卫生人就是要呵护百姓,服务群众,让人民满意,这就是卫生人的梦。
卫生梦的核心是健康梦。除了延长生命,卫生还要提高人的生存质量,也就是维护人的健康。健康不仅是身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健康是神圣人权,是人生的第一财富,是生命的基石,是幸福的根基。维护人的健康,是卫生梦的核心。要通过坚持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优化医疗资源结构和布局,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和质量,实现人人享有安全、有效、公平、可及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普遍提高居民健康素质,实现人民的健康梦。
6.中国卫生事业的改革1 篇六
目前我国卫生事业在思想认识、管理体制、医疗保障制度和价格机制等诸多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求新求变。卫生事业改革的目的在于增加卫生事业的活力,充分调动卫生机构和卫生人员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遵循卫生事业发展的内在规律,逐步建立起宏观调控有力、微观运行富有生机的新机制。
第七章 文化事业管理
文化事业
人们在这些领域从事的具有一定目标、规模并对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经常性活动。文化事业不仅包括有关这些领域的思想理论、价值准则、精神形态等主观内容,还包括这些内容的载体、传播方式、文化设施和文化组织机构与管理体制等客观因素。
文化事业管理
各级政府及其文化行政部门和各种文化企事业单位对各项文化事业和具体文化活动的规划、组织、协调和监督。这一概念指出了文化事业管理的主体、课题、表现形式和两种基本类型。文化事业管理是一种组织有目的的活动,虽然各国不同时期的文化管理目标各不想通,蛋一般都有将协调、繁荣、创新和效益纳入文化事业管理的目标体系。
文化事业管理的目标
目标:①协调目标。有效地文化事业管理活动应与文化艺术的创作生产规律相适应,与特定
时期一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经济管理模式和政治体制相协调。
②繁荣目标。文化繁荣是文化发展的标志,也是文化事业管理的重要目标。文化繁荣
是文化的全面发展,是一种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文化格局。
③创新目标。只是文化事业管理在追求文化繁荣基础上的更高目标,文化创新是文化
繁荣的根本动力,也是文化交流和碰撞的结果。
文化事业管理的基本内容
从政府职责看,文化事业管理包括以下内容:制定文化发展战略,规划国家文化发展;优化文化资源配置,推动文化产业壮大;规范文化市场行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引导文化消费倾向;提高社会生活水平;开展对外文化交流,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等等。必须明确,为了履行这些指责,政府的行政活动离不开文化单位的配合,离不开文化单位自身职能的发挥。
文化事业管理体制分类
文化事业管理体制是在管理文化事业过程中用于规范文化管理关系的制度体系,一般可分为“政府指令型”、“社会调节型”、“多元复合型”和“政府主导型”等几种类型。他们的汉族要区别在于国家(政府)、文化单位(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中介组织、个人)三者在文化活动中的权责不同,在管理过程中地位不同,所发挥的作用也不尽相同。已过的文化事业管理体制与该国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历史传统等众多因素直接相关。
深化我国的文化事业管理体制改革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的文化事业管理体制先后经历了确立、调整、畸变和变革的过程,过高度集权的传统文化事业管理体制相比,我国现行的文化事业管理体制在改革目标、产业结构、发展格局等多方面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但是,新型的现代化文化事业管理体制尚未完全
确立,转型时期我国的文化事业管理仍面临着诸多问题的困扰,需要采取多种改革措施进一步理顺文化管理关系。
第八章 基础设施管理
基础设施
为了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水平提供一般条件的公共设施,包括六大系统:能源系统、水源系统、交通系统、通信系统、环保系统、防灾系统。首先基础设施是随着科学技术进步从而物质生产领域中分化出来的专业化产业部门,和其他产业一样,它们都为社会创造价值。其次,基础设施不是一般的产业,它不仅仅为社会创造价值,更重要的是它是人类从事一切生产和生活所必须的、共同的、基本的条件。
基础设施的特点
基础设施及时专业化的产业部门,又是社会存在于发展的一般条件。这种特殊的产业性质决定了基础设施在运营过程中相互对立的属性并存的特点。自然垄断性和竞争性并存;公共物品性和收费性并存;公益性和营利性并存。
基础设施的社会作用
特殊的产业性质决定了基础设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有能源、水源、交通、通信、环保、放债等系统沟通的基础设施体系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结构。它制约着整个过敏经济的发展格局,及时现代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存在与发展的物质前提,有事带动宏观经济发展、引导经济布局的关键性因素。
国民经济和基础结构。基础设施作为社会的公共服务设施,为社会物质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能源和水源,为人们的出行以及物质与信息的船体提供便捷的通道与工具,为维护生态环境、①防御各种灾害提供切实有力的保障,是现代社会化大生产与现代文明生活的物质基础,过敏经济的命脉部门。
②带动经济发展的产业群。基础设施本身是一个庞大的产业群,其建设和运营以有力地带动宏观经济的发展。
③引导经济布局的关键性因素。作为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基本条件,基础设施对国民经济的空间布局具有导向作用。
基础设施领域中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在基础设施领域中,政府与市场各有不同的作用空间。但是这种“分工”并不意味着二者是简单的此消彼长的关系。在深层次上,政府作为自觉地、强制性的、维护公共利益的力量,市场作为自发的、自由选择的、激励个体活力的机制,二者是相反相成的。基础设施领域中的市场化改革有赖于政府的强有力的推动,而扩大市场机制的作用范围有正事提高政府基础设施管理的重要条件。
第九章 公共住房管理
住房问题
住房问题是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而产生的,并且情况日益严重。住房问题主要是因城镇里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困难而出现的,住房问题与政府行为紧密相关的。
公共住房(P261)
公共住房是政府为解决社会中低收入阶层以及特殊群体(像老年人家庭、残疾人、公务员等)
住房问题而直接或间接参与投资兴建的城市住房。公共住房建设、管理有利于城市进一步发展。
公共住房管理(P234)
公共住房管理是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行政主管机关依据有关的法律和法规,对城市公共住房的建设、分配、维修等实施全面管理的一种有组织的管理活动,其实质是国家行政权力在社会生活领域中的运用和实现。
公共住房管理的特点(P235)
公共住房管理既是整个房地产管理的一个部分,又是社会保障管理必不可少的内容。因此,它既有房地产管理的内容,如它需要物业管理、公共设施护理等,同时有具有社会保障管理的特性,如需政府主导进行管理等。此外,它还具有自身的特点:
①管理具有双重性②管理具有动态性③管理具有地方性
公共住房管理的原则
公共住房管理是国家行政管理的重要内容,是现代公共管理不可缺少的基本内容,是现代公共管理不可缺少的基本内涵,因此,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①依法管理原则。依法应征是当代法制行政的前提,是现代政府实施其职能的首要原则。②同一管理原则。公共住房管理涉及诸如土地管理部门、建设部门、社会保险部门等许多部
门,随着经济体制和城镇住房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各项管理日趋专业化,因此,对公共住房进行统一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③政府主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公共住房是政府为解决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问题而建
造的一种福利性和公益性住房,因而由政府主导管理是必要的。
我国现在住房管理问题及解决方向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对城市居民住房采用的是“单位供给管理制”,即由国家投资兴建公共住房,无偿按等级福利性分配给职工,由单位负责公共住房相关工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住房管理逐步从单位制管理模式向政府管理和社会化管理模式转变,其转变过程仍有一段时间。
第十章 社会保障管理
社会保障管理
指社会通过采取一系列的公共措施来为其成员提供保护,以便与由于疾病、生育、工伤、失业、伤残、年老和死亡等原因造成停薪或大幅度减少工资而引起的经济和社会贫困进行斗争,并提供毅力哦啊和有子女的家庭实行补贴的法律。
社会保障管理的意义
社会保障管理是国家实现对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是国家实现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重要手段;是国家实现经济和社会协调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保障管理的对象,它是由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一系列社会保障项目所构成的体系的总和。一般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
社会保障管理
社会保障管理的实质是社会保障管理机构以社会保障体系为目标而实施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的过程。因此,社会保障管理从活动的性质看,其内涵主要包括:社会保障行政管理、社会保障业务管理、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和社会保障监督管理四个环节。
国外社会保障管理发展趋势和特征
由于受到传统政治、经济、文化等原因的影响,世界各国的社会保障管理没有定式,主要有集中管理、分散管理、集散结合管理三种模式。但是社会保障管理仍处于不断的发展变革中,期房国家社会保障管理的发展主要呈现出管理组织社会化、管理措施法制化以及管理体制系统化等特征。
我国社会保障管理改革的原则是思路
我国的社会保障管理改革应该立足国情,在认真分析自身弊端的基础上吸收借鉴西方的先进经验,遵循社会化、统一管理、正式分离和法制化等原则进行。改革目标是建立机构完整、制度健全、工作高效、统一协调、监督有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管理体系。
第十一章 环境管理
环境管理的由来
工业革命前,环境问题只是出于萌芽阶段。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严重,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现了第一次高潮。随着环境污染和大范围生态破坏,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第二次环境问题的高潮。
环境管理
运用经济、法律、技术、行政、教育等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行为,通过全面规划是经济发展与环境相协调,达到既要发展经济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又不超出环境允许极限的活动。
环境管理的本质
7.中国村卫生室发展报告 篇七
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孙志刚出席了本次论坛, 并作了重要讲话。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局长张宗久、医疗资源处处长焦雅辉, 国家卫生计生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滔、杨洪伟, 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医疗保险司副司长颜清辉, 北京大学中国卫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孟庆跃等领导、专家分别就国内分级诊疗体系制度设计、实施进展、医保和激励等方面作了专题发言。来自全国31个省、市卫生计生行政管理及医保部门的代表近300人, 围绕“基层首诊, 双向转诊”和“急慢分治, 上下联动”两个主题就当前典型地区分级诊疗工作的有关经验与模式展开交流和讨论。
论坛认为, 建立分级诊疗体系应包括构建布局合理、规模适当、结构优化、层次分明、功能完善、富有效率的医疗服务体系, 合理确定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功能, 完善不同层级、不同类别医疗机构之间的分工协作机制;理顺医疗服务价格, 完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 建立分级服务、分级定价、分级支付、分级管理的分级诊疗制度, 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 方便群众看病就医, 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 提高医疗服务体系整体效益和医疗资源利用效率。分级诊疗制度是满足居民日益增长、多样化的就医需求, 促进医疗卫生资源有效利用的重要措施。北京、上海、青海、宁夏、甘肃、江苏、浙江、湖北、山东、福建、陕西、辽宁等地区在推进分级诊疗体系建设方面进行了探索, 并取得了大量经验。
8.浅论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篇八
【关键词】政府;医疗改革;市场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滞后是无法否认的事实。在城市中,人们普遍反映的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一直未能得到解决;在广大农村,农民兄弟患病得不到及时医治的状况更为让人揪心。如此,医疗体制再不加快改革的步伐,无论如何是说不过去的。必须强调的是,医疗体制改革的最终方向是让老百姓真正享受到及时的、低廉的、高水平的与小康生活相适应的医疗服务。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我国城镇居民要负担医疗费用的60%,未享受医疗保险的农民负担更多,而国家在医疗卫生总费用中的投入比例仅占17%。毫无疑问,政府有责任加大财政投入,有责任为作为公共事业的医疗卫生服务做更多的事情。能否做到这一点,是衡量医改成功与否的关键指标。
一、中国医疗改革之路及其得失
公共卫生医疗体制改革走过的30年,也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深刻变化的30年。2005年7月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向社会公布医疗改革报告,医改报告得出“医疗改革基本不成功”的结论。回顾医疗体制改革的历史,我们发现,所谓的医改市场化之过,确切地说应该是缺乏有效管理的市场化之过。由于相关部门一直缺乏对医疗体制改革目标的明确规划,导致了原本因投入不足而采取的医疗机构完全市场化生存模式变为常态。因此,有不少人把穷人看不起病归结为市场失灵。但我们认为,在这样的改革过程中,市场失灵应该视为是监管失灵的外化表现。总结来看,过去30年医疗改革的致命伤,一是医疗保险的覆盖率过低、强制性不够、预防功能不强;二是医疗服务价格混乱导致医疗费用持续攀升;三是政府投入比例过低,对医疗市场管理力度较弱。而这三点都与相关部门责任的缺失有关。然而,不成功的医疗改革并非一无是处。在城镇中成功地建立起统筹医疗保险的基本框架,在农村中试行合作医疗模式,都是过去30年医疗改革的成功之处。即便是在遭到批评最多的医疗机构民营化方面,多方资本的进入对缓解政府财政投入压力、提高医疗设备水平和服务质量,也起到了相当明显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更应该仔细辨析失败原因的细节,笼统地否定一切并不可取。
二、中国现行医疗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府投入保障不足。现行医疗卫生体制的其中一个主要“病因”,简而言之,就是由于政府投入保障不足,渐渐形成“以药养医”为主要特征的过度市场化局面,使民众看病就医越来越不堪重负。事实上,在我们的思想中还没有将医疗卫生事业放到应有的地位上,舍不得在此方面投资。我们目前医疗保险状况是一种不平等的状况,广大的农民和部分城镇居民看病没有保障。在医院里,有干部病房和普通病房之分,这种在医疗上的登记制度伤害着老百姓的身心健康。关于医疗费用,现在的情况是,有钱人将大量的钱存在银行里,没钱的人交不起医疗费。医院体系的改革应放在首位,要建立一个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政府投入职责界限清晰、市场竞争有序的医院服务体系,从药品的最终需求端理顺药品流通价格,既是医药行业健康发展的的重要外部条件,又是从体制改革入手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治本之策。这当然是远比取消药品加价繁琐、复杂的系统工程,但是面对老百姓对自身健康的日益关注,面对他们对现行医疗服务日渐高涨的不满呼声,医疗卫生行业在解决好公共卫生的政府投入机制的同时,必须尽快转到医院体系改革中来。
2.政府监管不严、力度不足。要建构符合社会需求的、良性的医疗保障,政府加强资金投入当然是必须的,但是仅有这一点是不够的,政府责任应该是多维度的。政府有义务寻求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机制,实现医疗保障资金投入与医疗保障产出的有机结合,确保将国家投入的资金切实用于民众的医疗保障上,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其中一个关键环节是加强医政监管,严格准入管理制度;依法监管多种所有制经济构成的医院间竞争,完善有关医疗保障制度的法律,明确规定医院药品采购渠道以及程序,建立一个有效的监督机制保证投资不被滥用与浪费。应该建立一种动态高效的预防、检查和事后的承接制度,否则医院把医保资金当成唐僧肉,想方设法骗取的事件还会出现。在政府投入职责和政府监管角色清晰明确后,明确现有国有资产医院的改革原则,推进国有资产医院吸纳社会资本的资产多元化改革,推动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在医疗服务市场展开竞争。医疗保障改革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合理的服务体制以及医药体制的共同支撑。虽然近年来的改革中一直强调要实施医疗保障体制、医疗服务体制及药品流通体制改革并举,但事实上后两项改革基本流于形式,各种混乱问题愈演愈烈。与此同时,体制外人员对体制内资源的侵蚀也难以得到有效控制。在这种情况下,医疗保障改革一度选择了以限制消费者权益为代价维持体制运转的道路,如以多种形式的个人付费等方式加大个人负担水平,但服务质量并没有得到有效改进,以至于能够进入该体系的参保者也普遍不满意,这就要求政府不仅要在制度上防治,同时要充分发挥行政的引导职能,进行说服。
3.忽视了基层卫生机构的力量。在农村基层卫生机构主要就是乡村两级卫生组织,但最贴近老百姓的是村级卫生室。农村和小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80%以上,这些人的生老病痛主要靠乡村两级医疗网。在边远的山区,很多人生了重病,由于交通不发达,村里医疗条件太差,无处求医或得不到充分的医治而造成小病就能夺命的惨剧。另外,医疗资源在城市医院和社区、农村基层医院的分配中存在严重不平衡,医疗资源向城市倾斜。由于各种优势医疗资源目前主要集中在少数大医院,而城镇、社区、农村医院机构则因政府投入严重不足而发展缓慢,以致大量常见病、多发病患者也只好舍近求远到大医院就医,既浪费了大量宝贵资源,又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发展社区卫生事业,鼓励和引导卫生人才向社区流动,并在社区发挥积极作用,是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途径。
4.促进医疗改革的措施。医疗改革的目标应为:建立惠及全体国民的卫生体系、减低医疗成本、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建立多支柱医疗保险体系。医疗改革市场化运作不能解决整个中国的医疗问题,必须坚持政府主导。
三、医疗改革的措施
1.基本医疗免费提供。政府按服务方位需要,规划配置举办公立医疗机构、利用适宜医疗技术和基本药品、免费向全国国民提供,解决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公平问题。公立医疗机构实行收支两条线。收入全部上交财政,支出由财政全额拨付。制定基本药品目录,基本药品由国家免费提供医院,医院不得自行购入药品及设备。基本医疗范围内用药,由医院按病情需要免费提供给患者。自费药品可由医院报计划后政府采购,用于非基本医疗范围外的治疗,必须由患者主动申请,自费使用,收入全部上缴财政。这样,医院和医生没有了逐利的动机和机会,回扣、药品开单提成等现象自动消失,医疗成本得到有效控制。
2.建立全民强制医疗保障制度。国民每人每年强制交纳医疗保障金,弱势群体可适当减免,不足部分由政府补助、社会捐助。建立各人医保卡,与身份证对应,全国通用,如此还有利于流动人口的管理。患者凭个人医保卡到公立医院医疗机构就诊,彻底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3.改革、完善配套措施。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机构、农村卫生院卫生所的建设,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完善药品供给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按服务范围需要,合理规划配置基层医疗网点。大型公立医疗机构不再设立普通门诊,只设急诊、专家门诊、专科门诊及住院部,医务人员定期轮换到基层医疗网点工作,带动并逐步提高基层诊疗水平;普通门诊全部设在基层医疗网点,未经基层转诊,直接到大型公立医疗机构就诊的一律按急诊处理,确保危急重症能够得到及时治疗,保证了效率,又减少了资源的不必要浪费。第二,改善基层医疗网点基础设施,标准化配备必要的设备、药品、人员,解决与现行卫生法规不相适应的一系列问题,建立医疗不良反映赔付保险。
4.发展完善医疗互助及商业医疗保险,提供高端医疗服务。在提供免费基本医疗服务,满足全体公民的基本健康需要的同时,创造条件促进职工大病医疗互助及商业医疗保险公司发展,公民资源加入,以满足多层次的医疗保障和医疗服务需求,让一些有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機制的私立医疗机构及部分公立医疗机构提供自费、优质、较高层次的医疗服务,满足不同层次的医疗需要。
5.医疗服务市场需要充分的竞争。医院体系改革的核心是政府提供医疗服务产品方式的改革,前提条件是政府医疗投入和监管职能的调整和改革,医院体系改革的“第一推动者”和主要矛盾是政府而不是医院。政府应该明确,改革的顺序应该是先进行医院体系的改革,然后才是药品生产企业和市场流通领域的改革。只有医疗服务市场的竞争是充分的,患者才能借助医疗服务的竞争获得药品的完全信息,药品市场的“虚高”部分才会被药品的最终需求方的理性行为挤出;只有政府举办医院有以医养医的财政保障,市场多元投资医院有市场竞争的约束,整个医疗服务领域的市场机制才能在政府归位基础上得到激活,老百姓才能遍享医疗服务改革的恩泽。
6.提高医务人员的素质。“救死扶伤”是医务人员的天职,然而现今是一味追求经济利益,医务人员丧失职业操守的现象屡见不鲜。只有医务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才能得到有效的改善。有鉴于此,要对医务人员实行动态管理,制定医务人员新的考核办法,时时激励医务人员不断学习进步,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实行末位解聘制度,出现空缺岗位,由政府行政主管部门面向社会进行公开招聘,目的是把最优秀的医护人员吸收到公立医院。建立廉洁医疗保障体系,统一制定较为规范的医德医风管理办法,对所有医护人员进行综合监督管理。专业方面管理,对医疗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年度初评、三年一次专业总评的方法,不合格者,保留工职,自费进修,开基本保证工资,三年末位者自行解除劳动关系。
四、结语
医疗卫生事业是关乎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头等大事,政府要加大卫生投入,在医疗改革政策的制定和推行中要切实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让人民参与政策商讨,听取人民群众意见,充分考虑各方因素,着眼全局,总结过去20年医改经验得失,借鉴外国先进经验,进行全方位视察评估,建立能真正惠及广大老百姓、切实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医疗服务体系,这于国于民都是必要、善善之举。
参 考 文 献
[1]我们为什么要进行医疗体制改革.新浪财经.http://finance.sina.com.cn/review/20051205/00002170472.shtml
[2]医改失败谁之过.中华网.news.xinhuanet.com
9.卫生局中国梦演讲稿 篇九
——“中国梦”
“中国梦”,在十八大后迅速成为遍及全球的热词。什么是“中国梦”?习总书记说:“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具有最大限度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凝聚人心的伟力。无论面对多少挑战,多大困难,始终以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沉淀和历史智慧为底蕴,给人以希望,给人以信心,给人以力量。“中国梦”里有强国,也有富民;“中国梦”里有期盼,也有实干。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只有民族,国家的全面发展,个人梦想才能实现。同样,只有每个人都充满激情与梦想,“中国梦”才够美丽,才够坚实。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精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这样我们13亿中国人的梦,就能汇聚成伟大的“中国梦”。作为一个医务工作者,我的梦想就是:用我们的医者仁心,谱写人间快乐,和谐,幸福的美丽乐章。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要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埋头苦干,努力践行医疗卫生服务中“全心
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遵守医德,关心患者,营造文明、和谐的医患氛围,形成平等、理解的医患关系。虽然我们身上背负着巨大的精神压力,而且还有常常来自患者及其家属的责难和不理解,不配合。但是,当与死神的拔河终于获得胜利,当瘫痪在床的病人能站稳他的脚步;当痛苦的表情被放松的微笑所代替。我就能够找到自己生命的价值,就能体会到平凡的快乐。我们带给患者战胜病魔的勇气和力量,他们让我们在平凡的生活中得到了自信和升华。
人生为船,梦想是帆。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梦。同属华夏儿女,我们每一个人的梦想又与国家民族的兴衰荣辱紧密相连。先贤顾先武早就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只有国家繁荣昌盛,小家才幸福安康。为了我的梦想,我将牢牢记住曾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吴孟超医生的话:要以病人为中心,全心全意为病人解除痛苦,对工作精益求精,对患者极端负责,淡泊名利,关爱病人等于奉献。“
10.中国村卫生室发展报告 篇十
培训项目计划为期五年,每年举办两期,每期招收五十名学员,分别在清华大学和哈佛大学进行一个月全脱产学习。培训的对象为高级卫生管理人员和大型综合性医院院长。中国卫生部长高强担任该项目指导委员会名誉主任,国内项目办公室设在卫生部人才交流服务中心。
有专家认为,这一培训项目对中国卫生体制改革及相关卫生政策研究人员的培养,加强卫生领域国际合作具有深远意义。
旨在研讨中国医疗卫生改革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措施的“中国医疗卫生改革与高级卫生人才培养论坛”是由中国卫生部、美国哈佛大学、清华大学共同举办的。(曾利明)
11.中国村卫生室发展报告 篇十一
摘 要:本文运用自相关检验、t检验、F检验、Goldfeld-Quanadt检验、white检验、多重共线性等分析方法研究我国医疗费用增长的影响因素,实证发现:个人现金卫生支出对我国医疗卫生费用影响最为显著,国内生产总值对医疗卫生费用影响较为显著。
关键词:影响因素;多重共线性;医疗卫生费用支出
一、中国医疗卫生费用支出变动现状
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快速增长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医疗卫生费用快速增长医疗机构数量不断增加,诊疗人数持续增长,政府卫生支出和社会卫生支出增加,个人卫生支出持续增长,医药需求快速增长。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显示,我国的总人口约为13.7亿,其中老年人口达1.78亿。随着人年龄的增长,各种疾病的爆发率会大大增加,特别是一些老年慢性疾病。尽管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表明,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事业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这依旧改变不了我国人口基数大,老龄化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严峻考验。从2005年到2014年期间,我国的卫生总费用逐年递增,同样的政府卫生支出、社会卫生支出、人均卫生费用也不断的攀升,这与我国经济发展有很大的联系。
二、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医疗卫生费用支出受很多方面的影响,其中包括国内生产总值、个人现金卫生支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社会保险支出、政府卫生支出等。本文选用医疗卫生费用支出的重要因素-国内生产总值、个人现金卫生支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进行数据分析,所有医疗卫生费用的相关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三、模型和实证结果分析
运用Eviews8.0软件进行回归,在普通最小二乘估计法(OLS)下求得国内生产总值(GDP)、个人现金卫生支出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医疗总费用的回归参数估计如下Y=-0.002176*X1+1.789856*X2+0.839822*X3-8179.775
模型检验:
1.经济意义。以上计算结果表明:2005年~2014年间我国GDP、个人现金卫生支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与我国医疗费用增长具有密切的关系;模型估计说明,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1亿元,导致医疗费用减少0.0022亿元;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个人现金支出每增加1亿元,导致医疗费用增加1.7899亿元;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增加1亿元,导致医疗费用增加00.8398亿元。
2.统计检验。(1)拟合优度: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见可决系数R2=0.998596大于0小于1,在范围之内,可见医疗费用增长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个人现金卫生支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相关性强。修正可决系数为0.997894,这说明模型对样本的拟合很好,说明变量X1,X2,X3联合起来时被解释变量Y具有显著解释力,即为国内生产总值(X1)、个人现金卫生支出(X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3)3个变量联合起来可以解释医疗卫生总费用的99.79%。(2)F检验:针对H0:β1=β2=β3=0,给定显著性水平α=0.05,在F分布表中查出自由度为k-1=3和n-k=6的临界值Fα(3,6)=4.76。由表2得到F=1422.588> Fα(3,6)=4.76,应拒绝原假设H0:β1=β2=β3=0,说明回归方程显著,即“国内生产总值GDP”、“个人现金卫生支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变量联合起来确实对“医疗费用增长”有显著影响。(3)t检验:分别针对H0:βj=0(j=1,2,3),给定显著性水平α=0.05,查t分布表得自由度为n-k=6临界值t0.025(n-k)=2.447。由表2中数据可得,只有β2对应的t统计量为3.602489,其绝对值大于t0.025(n-k)=2.228,这说明在显著性水平α=0.05下应当拒绝H0:βj=0(j=1),也就是说,当在其他解释变量不变的情况下,“个人现金卫生支出”对被解释变量“医疗总费用”有显著的影响。同时,“国内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被解释变量“医疗总费用”没有显著的影响。当显著性水平α=0.20的情况下,临界值t0.025(n-k)=1.440,由此可见“国内生产总值”、“个人现金卫生支出”对被解释变量“医疗总费用”有显著影响,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被解释变量“医疗总费用”没有显著影响。
3.多重共线性:利用Eviews8.0软件,生成Y,X1,X2,X3等数据,采用OLS方法估计模型参数,得到回归结果。我们发现该模型R2=0.998596,调整可决系数0.997894,可决系数很高,F检验值为1422.588,明显显著。但是当α=0.05时,tα/2(n-k)=t0.025(10-4)=2.447,不仅X1的系数不显著,X3的系数也不显著,而且X1的符号与预期相反,这表明可能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由相关系数矩阵可以看出,各解释变量互相之间的相关系数很高,证实确实存在一定的多重共线性。对多重共线性进行处理,模型的估计结果为:
Y=0.026451*X1+2.107832*X2-6005.438
该模型可决系数为0.998086,调整可决系数为0.997539,可决系数很高,F的检验值为1824.661,明显显著。当α=0.05时,t0.025(10-3)= 2.365,所有系数估计值高度显著。对系数估计值的解释如下:在其他变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1亿元,则我国医疗费用平均增加0.0265亿元;在其他变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个人现金卫生支出每增加1亿元,则我国医疗费用平均增加2.1078亿元,这与理论分析和经验判断相一致。
4.异方差性检验:①图形法由图可以看出,残差平方ei2对解释变量X1,X2,X3的散点图主要分布在图形中的下三角部分,大致看出残差平方ei^2随Xi的变动的趋势,但是否确实存在异方差还应通过更进一步的检验。②Goldfeld-Quanadt检验:由于所有的数据皆是按递增排序的,所以直接利用原来的数据表格来构建子样本区间。由于样本容量n=10,删除中间1/4的观测值,大约2个观测值,余下两个样本区间:1~4,7~10,它们的样本个数均为4个,即n1=n2=4。通过Eviews8.0的操作,将区间定义为1-4,用OLS求得如图将区间定义为7-10,用OLS求得。我们可以得到第一个样本(区间定义为1-4)的残差平方和为224319.1,第二个样本(区间定义为7-10)的残差平方和为1398072。根据Gold-Quanagt检验,F统计量为6.2325。判断:在α=0.05,式中分子、分母的自由度均为2,查F分布表得临界值F0.05(2,2)=19.0,因为F=6.2325< F0.05(2,2)=19,无法拒绝原假设,不能表明模型存在异方差。③WHITE检验。经过White检验表格可以看出,nR2=6.149286,在α=0.05下,查x2分布表,的临界值x0.052(5)=11.0705,同时X和X2的t检验值也显著。比较计算的X2统计量与临界值,因为nR2=6.149286< x0.052(5)=11.0705,所以不拒绝原假设,拒绝备择假设,表明模型不存在异方差。
5.自相关检验- D-W检验:DW检验。因为n=10,k=3,取显著性水平α=0.05时,查表得dL=0.525,dU=2.016,而dL<1.708594< dU,所以不能判定是否有自相关。采用偏相关系数检验。图中偏相关系数方块均未超过虚线,模型不存在自相关性。
四、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