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

2024-08-12

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精选12篇)

1.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 篇一

教师专业成长之路怎么走

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参加工作以后的教育思想、知识结构和教育能力的不断发展。由于教育的动态性和拓展性,教育技能和素质只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才能得以不断认识和提高。教师的专业成长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受教师所处环境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和作为。教师专业成长之路究竟该怎么走?

一、从模仿开始

公开课是每一位教师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为了上好一次公开课,教师不知花费多少心血去精心备课、反复修改,似乎凭这一节课就能和特级教师一样一举成名。要知道,特级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其长期实践、不懈探索的结果。犹如我们写字临帖一样,先选择自己喜爱的一本字帖,从字形、结构开始描摹入帖,直至完全吃透其精神风格,然后想办法再出帖。教学也一样,先向一位自己特别喜欢的特级教师学习,从点滴的教学方法到严谨的课堂结构,乃至独到的教学风格,然后再转益多师,水到渠成,自然就会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教学模仿可以分再造性模仿和创造性模仿两类。再造性模仿侧重于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是完全的不加改变的模仿,是模仿的初级阶段。模仿着眼的角度比较小,也容易学到手,是初学者常用的方法。再造性模仿通常包括整体模仿和局部模仿两种:整体模仿就是整节课地全搬照抄地模仿,这是一种彻头彻尾的模仿。当然,局部的个别调整也是必要的,但整堂的教学结构、指导方法和设计思路都没有变动。局部模仿指在一节课的某一个教学环节中,采用特级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指导方法。这两种方法各有利弊,整体模仿能体现特级教师的风格,但由于教师的教学能力不足以及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不同,模仿起来难度较大,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局部模仿操作起来就比较灵活,受到的局限性比较小,教师可以有选择的采用,尽量做到扬长避短,为我所用。

创造性模仿是模仿的高级阶段,模仿的难度比较大,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教学技能,模仿时不拘泥于细节,而是从整体风格方面去模仿,灵活性比较大。只有当教师的再造性模仿积累到一定时期,教师掌握了娴熟的教学技巧和名师的教学风格,具有足够的举一反三或触类旁通的能力了,然后才能结合个人的教学实际情况,从语言风格到课堂结构、设计思路等进行创造性的改革,力求体现个人的教学特色,这就是创造性模仿。

二、从读书开始

作为教师,需要读一些教育理论书籍,但更需要经常读大师作品、经典作品,通过读书加深自身底蕴,提高自身学养。细心的教师常常会发现,几乎所有的特级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的嗜好——读书,他们充满智慧和灵气的课堂正是得益于他们广博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我们许多青年教师写论文时总感到无话可说,有时好不容易凑出来一篇文章也是干巴巴的,这其中最关键的原因就是平时书读得少,缺少知识的积累。所以,我们要有看书、读报的良好习惯。在看书、读报时,要特别关注那些与教育、教学相关的文章,好的文句要做一些笔录,好的文章可以把它剪下来做成剪报收藏好,并且在有空的时候经常翻出来看看,以使自己经常受到激励和启迪。

三、从网络开始

教师除了可以在网上搜集自己需要的资料外,网络还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交流方式,它可以把远隔千里的老师聚在一起,形成即时互动式的交流,使我们在自己的工作圈内无法解决的问题得以顺利解决,并且在大家的交流中,往往还会有更多的意外收获。

四、从课题开始

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理论的提高,没有理论支撑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理论向实践的转化是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用课题研究来推动每一位教师不断地将实践经验转化为理论认识,非常值得一线教师们采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那么,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在课题实践中,教师们遇到了许多问题,而不得不广泛阅读,相互探讨、互相推荐参考书目,从最初的只重视教学技能转变为重视自身文化素养的提高,从重视教学知识点的传授转变为重视学生人格的发展,教育视野得到了开阔,教学方式得到了改变。教师通过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从教学主体、教学目的和教学工具等方面,从教学的前、中、后等方面获得体验,上升为理性认识,使自己不断成熟起来。许多成功的教育者,都认为教育科研能使自己变得聪明起来,能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插上有力的翅膀。

作者: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上会中心小学 夏立新 文章来源:《中国教师报》

2.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 篇二

一、参与校本研究,提升专业素养

校本研究是基于学校发展,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它源于教学,根植于教学,是教师发展的引路灯。因此,要想专业素养得到提升,参与校本研究是必经之路。

1、课题研究

学校在规划教师发展时,特别提出要让每一位教师都积极申报小课题,通过小课题的研究关注学生,关注教学,把理论基础上升到实践,为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并提升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课题研究有它存在的必要和优势,如:研究的问题来源于教师的教学实践,可以提升教师参与的激情,促进教师对教育技巧的把握,并大幅度强化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还可以克服教学的随意性,用教学理论指导课题研究,不至于让研究偏离方向。因此,参与课题研究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有效措施。

2、案例研究

案例研究是以某一课的教学为研究内容,从教学设计到课堂展示,再到最后的教学反思,可以让教师以研究审视的眼光去分析、反思和解决问题,最终达到改善教学方式,改进教学行为的目的。如:一个年级四位老师选择相同的内容进行教学,第一位上完集体评议,找出缺点,共同商讨解决方案。再由第二位老师根据新的情况对教案进行调整,课上完后,再进行评议。如此经历四次上课、改课、评课,相信每一位老师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收获。

3、教育沙龙

学校每月会给一个核心话题,让所有老师在教育沙龙中“品一品,尝一尝,聊一聊”,每位教师都可以畅所欲谈,说出自己的看法。教育沙龙的宗旨就是要所有教师打开思路,深入思考,寻求更多的教学策略,探索课程改革的新方法、新模式,以此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继续深造学习,打好专业基础

会写文章的教师都是爱读书的教师,写的素材从何而来,那必定是不断地读书学习,厚积而薄发,只有拥有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写出有意境、有见解的文章。

1、阅读书籍

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理论的提高,没有理论支撑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因此,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读有用的书,这样才能提升修养,加深底蕴。俗话说:“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世界、好的社会,它能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人高尚。”可见,选择好书阅读是非常必要的。当然,在看书时,我们也要像学生一样做读书笔记,这样才能记忆深刻、融会贯通。在闲时,可以翻看,用这些来激励自己。

2、参与培训

参加培训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有效措施,在培训中,教师可以吸收到最新的教育理念,学习到最佳的教学策略,让教学少走弯路。如:教研室举办的英语教学研讨,可以让教师们听到许多精彩的课;学校组织的专家讲座,可以让教师们不出家门,就能汲取许多专业理论知识;出国培训,更可以让英语教师感受异国风情,学到更正宗、地道的英语。这些都是促进教师快速成长的有效方法,因此,我们要积极参与培训,为自己的专业成长再添一块砖。

三、勤于教学反思,促进专业成长

所有教师都不敢说自己的课毫无瑕疵,即使你再高明,也会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因此,我们要学会反思教学,在上完课以后,审视和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决策,这样可以及时地纠正偏差,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后记是我们经常要做的,我们可以就某一个方面具体阐述,也可以写出需要完善的地方。教学后记的写作形式不拘一格,常见的有:批注式、提纲式、摘记式、随笔式。教学后记的类型有:小结得失型、反馈信息型、探讨问题型、分析原因型、拾遗补漏型、纠正过失型、取长补短型、研究学生型、拓展扩充型、抓住“亮点”型。这些内容的撰写必须迅速及时、实事求是、有的放矢,否则就会失去灵魂,失去价值。

3.如何引领教师走向专业成长之路 篇三

一、要营造积极上进的人文氛围

为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首先要毫不懈怠地督促其参与培训。组织有针对性、有吸引力的校本培训,采用专家和草根结合的培训模式,让教师现身说法,给教师搭建与外界沟通的桥梁,让教师了解名师专家的教育思想,从而唤醒自身精神成长的意识。我曾经聆听过许多专家的报告,有些专家的报告真的令人如沐春风、直入心灵,启迪智慧,有的报告,为我的职业规划拨云见日;有的报告让我重新找到教育的原点,远离浮躁,淡定从如;有的报告则让我不断反思自我,给我指明了今后前行的方向。其次,要毫不犹豫地鼓励教师读书成长。书籍是学校中的学校。对一个教师而言,读书就是最好的备课。优秀教师的第一堂必修课便是读书修身。教育理论素养的欠缺,是目前很多一线教师专业素养中的“短板”。凭有限的经验进行教育教学已经跟不上瞬息万变的时代形势了,唯有真正扎实有序地阅读经典教育理论书籍,才能摆脱俗气、怨气,才能做到高屋建瓴、游刃有余,才能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持续发展。

二、要善于提笔写作,并且持之以恒

目前,一些年轻教师沉迷于“搜索—复制—粘贴—整理—成文”的文字快餐模式,不愿意静下心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认真写些有深度、有见解的文章。一旦离开网络,需要亲自动笔的时候,就茫然无措,不知从何下笔,这对教师个人成长极为不利。所以年轻教师需要积极转变思想,勤学苦练,做一个提笔能写的人。我曾经看过这样一则故事:

从前,有两座一前一后的大山,分别住着一个和尚,每天到山下的小溪打水成了两人共同的也是必须的工作,他们也因此成了朋友。就这样,不知不觉过了三年。有一天,前山的和尚发现后山的和尚没有下山打水,便去探望他。后山的和尚说他已经挖了一口井,以后再也不用下山打水了。前山的和尚觉得很奇怪,便问道:“你每天和我一样念经,打水,没看见你挖井呀?”后山的和尚说,他每天下山打水前,都坚持挖两桶土,从不间断,三年下来,这口井也就挖成了。

教师的工作和这两个和尚打水有很多相似之处:每天几乎做着同样的工作,今天重复着昨天的故事,注定是平凡的、琐碎的。然而,在教师专业成长的道路上,我们可以发现,两个小和尚正好代表着两类教师,有些教师真的只是把昨天复制到今天,今天再复制到明天,其结果只能是把平凡做成平庸;而有一些教师在默默耕耘的同时,从不停下学习、思考、研究的步伐,看上去他们和其他人一样上班、下班,却在平凡中做出了非凡的业绩,这样的教师无疑是智慧的,而这其中最给力的便是坚持教育写作,并且持之以恒。

三、要学会反思

“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这是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说过的话。叶澜教授这句话重在激励教师要学会反思,因为教师只有不断反思才能不断进步。在日常工作中,要多问自己“为什么我会这样看待它?”“我还能怎样看待它?”“我处理它的方法是否正确?”教师多视角的提问会让问题更深入、思维更清晰,分析更透彻,判断更准确。这对提高教师本人的专业判断力,进行有效的专业实践非常重要。另外,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若能对自己的教学思想及时进行梳理、分析、加工、提炼、反思与追问,可以再一次审视自我,重塑心灵,进一步在专业发展上实现自我提升。

四、教育行政部门要利用“政策杠杆”创造条件

时下,农村教育个别地方存在着两个极端:“缺学生”和“缺教师”。由于一些原因,导致相当多的学生“蜂拥”至县城所谓的“优质学校”,直接导致“孕妇式的超大班额”的课任教师负担“超重”;另一种更多的情况是农村一些教师流转到条件好的县城学校,至使农村学校教师严重缺岗,在岗教师负担过重,有的学校连国家规定的体音美劳科学等课程无师可教,形同虚设。更不用说教师的专业化之路了。据查,豫北某农业大县,全县人口130万之多,24个乡镇中,有22个乡镇农村学校、教师严重不足。

笔者认为,作为主管的教育行政部门,应从速彻底地对每所学校进行“核编定员”。切实、公正、公平、整合、平衡城乡教育资源,做到规划长期、科学、合理,尤其重要的是要落到实处,这样方能为农村教师铺平“专业化”之路。

总之,要让教师走向专业成长之路,每一位教师必须不断自我加压,不断鞭策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学校管理采取后继跟进措施,加强校本培训,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内在潜能,促进教师的精神成长。教育行政部门利用政策“杠杆”创造条件,才能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和专业化发展。

4.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 篇四

教师需要小课题研究,这既是教师的一种责任或一种工作方式,同时也是教师个人专业成长的捷径。

一、走出小课题研究的认识误区

在一些中小学教师看来,课题研究似乎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其问题关键还是认识上存在着一些误区,主要体现在:

神秘论。有些中小学教师把课题研究看得深不可测,导致课题研究在中小学很难有太多的“市场”。课题研究到底是什么?我认为,简而言之,课题研究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解决自己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把这一过程总结出来。正是通过这种持续性的研究行为,提高了教师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

负担论。在部分学校,课题研究已经成为众多教师的负担。大部分教师平时工作十分繁忙,如果再把研究当作另外一件事来做,自然就增加了工作量。其实,“在研究中工作、在工作中研究”,既是一种工作方式,同时也是一种研究方式,二者应合二为一。工作为研究提供对象,而研究为推动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智力支持,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单一论。如果教师把课题研究仅仅当作一个待解决的问题,显然远远不够。教师往往在解决一个问题的同时,还需要解决相似的或者由这个问题引发的一系列新问题。同时,还要勤于发现和思考新问题,积极主动地进行经验总结。

速成论。通过课题研究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学科教学能力,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教师只有静下心来,持续地深入钻研学生、课堂、教材等,才会有所收获。

游离论。部分教师会为研究而研究、为写论文而研究,这种研究显然是很难深入的,也违背了研究初衷。课题应是产生于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我们的研究就是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显然,那种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的研究是一种虚假的研究行为。

二、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小课题研究的价值就在于通过研究来提高教师自身能力,如反思能力、总结能力和改进课堂教学的能力。通过课题研究工作,提升个人专业素养,是课题研究的价值取向和魅力所在。

促进教师个人的思考能力。对于同一个问题、同一节课、同一种现象,不同教师的认识程度显然是不一样的。比如,观完一节课后,大家在交流

过程中,就会发现部分教师的点评是鞭辟入里、条理清晰的,其实这就是一种能力的体现。搞课题研究,就是要培养教师的思考能力。只有在研究中持续不断地思考,才会使我们的思考更敏捷、更敏锐、更深邃。

提升教师个人的经验总结能力。在平时的工作或生活中,问题需要总结,成功也需要总结;他人的好经验需要总结,自己的失败经历也需要总结。这些经验总结就是个人思维不断系统化、缜密化、严谨化的过程。课题研究的过程,就是要不断培养教师个人的经验总结能力,进而提升个人专业素养。

提高教师个人的课堂教学能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效率,这是课题研究的最主要目的。比如,针对不同的课型,是否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针对不同班级,是否可以进行差异性的课堂组织教学;针对不同的教学任务,是否可以施以不同的备课方式,等等。通过课题研究,使教师不断地、自觉地改进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备课方式、教学行为、教育方法等,进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以课题为抓手,改进课堂教学 “抓手”,原义是指人手可以抓握的部位,只要把手“抓”在上面,人便有了依托,有了凭借。如乘公共汽车,车厢里有“抓手”。各种机械和工具,如果没有抓手,人就无法操控。那么,课题研究作为抓手显然是该词的引申意义,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课题研究是开展工作的重要途径、突破口或者切入点;二是指课题是解决问题的载体。

在当前新课改的大背景下,面对一些具体的问题与困惑,课题研究显然是教师切实可行的一种重要工作方式。“在研究中工作、在工作中研究”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种理想状态,但事实上很多教师难以把工作和研究合二为一,往往就是因为缺少课题这样一个最有效的载体和抓手,因此工作中往往缺乏研究的成分。比如,某教师教高二年级数学,发现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越来越低,因此也多次想办法试图解决这个问题,但收效甚微。后来该教师确立一项课题“数学课堂学生回答问题积极性的调查研究”。确立课题后,该教师进行调查分析,采取一系列措施和办法,并及时总结经验。一段时间后,该班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果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么,该教师的“抓手”就是课题研究。通过对“如何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积极性”的研究,他有效解决了课堂上的实际问题。

《中国教育报》2013年9月25日第10版

5.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 篇五

简单的读了序,我便开始了“我的第一章――幼儿发展的需求”,从这里让我知道了幼儿理想发展的六个基本要素:幼儿需要有安全感、幼儿需要适度的自我肯定、幼儿需要体会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幼儿需要成人协助他们理解生活经验、幼儿需要与有“权威”的成人一起成长学习、幼儿需要有成人或兄妹作为学习榜样。简短的几页字让我明白:我们所教育与照顾的每一位幼儿,其幸福与世界上其他幼儿的幸福是密不可分的。去照顾与爱护别人的孩子不应该只是为了一些现实的理由,而是我们本来就应该这样做,因为这是我们的责任。看完了第二章“自尊VS自恋”。真是让我大开眼见,让我知道所谓的自尊指的是评价自己后所衍生出来的感觉,而自恋指的则是专注于自己及别人如何看待自己的心态。而从丽莲凯兹教授举的例子来看,让我明白自尊和自恋会影响着孩子的健康的成长。在接下去的第三章到第八章让我学到了很多以后在教育教学方面的知识。如:如何解决或应对所谓的“问题行为”,我们不能光从外表的行为来看,而是要考虑问题行为和原因。而在处理问题行为的时候,我们必须了解其原因,然后对症下药,才是适当的治疗方法。也让我知道在教学中要学什么?什么时候学好?如何学最好?这让我这个刚刚从事幼教工作者受益非浅。

丽莲.凯兹认为幼儿理想发展的第一要素是幼儿需要安全感。所谓安全感是指在心理上感觉自己与别人有“依附关系”,感觉自己有所属。“被爱”和“被需要”并不一定使人产生安全感,安全感必须建立在被爱者感受到这份感情,感受到被需要,感受到自己的特别,而且这份爱还必须是适量的,重点是在儿童“感受到”被爱与被需要,而不是儿童被爱与被需要。而在家长和儿童之间、老师和儿童之间都存在着这样的悖论。

在家长和儿童之间

从与家长的不断接触中发现,现在的家长常常重视自己的感受:生活上我给了孩子什么,我给孩子创造了什么条件,我注重培养孩子什么,我……而从来没有问一问孩子的感受,观察一下孩子的反应,思考孩子需要什么。于是造成了“关怀强迫”、“非常态教育”等非正常状态。孩子还不会自理的时候,父母无微不至地照顾,可是孩子渐渐大了,会走路、会说话了,上了幼儿园了,父母还是呵护得像捧在手里的烛火,他们觉得孩子就应该接受这种照顾,如果有一天,孩子忽然不用他们帮着做什么,这些父母就会觉得失落。还有的部分知识分子家庭,让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教育包围孩子:走在路上的时候“你看,那是什么字?”,游玩的时候“这是什么树?”,吃饭的时候“番茄里面有什么营养素?”,睡觉的时候“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家长们将“情境教育法”运用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生活中,任何一个情景、任何一个地方,都成为他们教育孩子的现场。家长对孩子照顾得非常周到,生活、思想、学习,家长无处不在,表面上是爱护关心孩子,其实是对孩子依赖自己有一定的依赖。这时候我们没有去想一想孩子的感受,她感受到你的爱了吗?你的爱是否适量?有没有给孩子带来压力?当然有的家长也开始问“你觉得开心吗?”,但常常这样的提问只是形式上的,许多孩子并不完全会总结我这一天是开心还是不开心,他往往与具体的事件联系起来,而有的时候甚至想不到具体的事件,于是对家长的问题会不知所云,常常胡乱应答。而家长在自己的问题中满足了,他不再让自己去用心的观察孩子,体会孩子的心是否如说的那样。孩子短于表达,但情绪通常会在生活中体现,而这时家长已经在忙乎着自己的事情。望着孩子的眼睛,常常会看见空洞、无神;看着孩子的眼睛,常常会看见怀疑、委屈;看着孩子的眼睛,常常会看见不被理解的无奈,缺少真正爱的心灵。

在老师和儿童之间

由于越来越多的业务,促使老师在进步,促使老师在不断的要求自己。由传统的师上生下的观念到今天的师生平等对待老师走过了漫长的路。老师的确在改变自己,给予了孩子更多的爱,老师面临来自各个方面的督促:自我的、家长的、上级的、社会的。我将自我放在第一位,是因为老师的职业责任感告诉老师自己必须进步,否则适应不了时代的发展。于是我们在生活中会看见:某某孩子依偎在老师的身上;某某孩子被老师搂抱在怀里;某某孩子被老师特别关照;某某孩子的错误被匆匆忽略;孩子耳边充满了鼓励和表扬……老师还没有深刻理解:当你怀抱某个孩子的时候,还有那么多的孩子等着你去爱;当你关照某个孩子的时候,还有那么多的孩子等着你来教育;当你靠紧孩子的时候,你是否能客观评价你的孩子;当你只是利用表扬作为教育手段的时候,你是否发现它们已失去了应有的效果……老师所给予儿童的安全感是幼儿相信成人对自己有一种真诚而强烈的反应,而不是空心的温和。是的,老师给予孩子的爱是更加理性的、公平的、真实的、由衷的。其实我们知道,孩子在自己真正努力的时候,他们也渴望这个努力被别人所发现,所赏识,所赞扬。我们要给孩子一个具体的实在的鼓励和表扬的理由,让孩子正确的、客观的认识自己,赏识自己。当我们感受到孩子的进步时,就给予真诚的欣赏;当我们体会到孩子的错误时,就给予严肃的爱意的批评。当这些开始的时候,让我们再来看看孩子的眼神,再来感受孩子的情绪,再来体会孩子的心情,看看他们是否感受到了你那份真正、真诚的爱。

6.逼出专业成长的之路 篇六

五年来我行走在教学的路上,路边的世界繁华似锦,诱惑无限;路中教学检查和杂务充斥其中,磕磕绊绊,我曾经迷茫过、困惑过,我的专业成长的路在何方。

那时自然教研员来到了我的身边,她言传身教,给了我一个字,点亮了我的漫漫教学路,这个字就是——逼。

“逼”是长了脚的“一口田”,“一口田”旁有神的保佑,就是“福”;“一口田”上面加个屋顶表示有房有田,就是“富”,可以说我五年来的教学,都与“逼”字有缘。

为什么这么说?

回想当时,初出茅庐的我只会拿着教参按本宣读,是她过来给我打地基,指导我课前应解构教材,了解课文内容、内容间的联系和思维的逻辑;课中给我添砖加瓦,指出要根据学生的前概念,展开教学,关注学生的眼睛即时反馈;课后她又给我封顶加固,交流课中的优缺点,提出今后改进的目标。

逼着我一周报到三次,逼着我周三写心得体会、周五写反思、周末交流总结,如此狂逼,其中滋味有苦自知,可就在这种“逼”的状态下,我分别上了《我像谁》、《各种各样的石头》、《水的浮力》等区级公开课,我渐渐地感到“他逼”其实是一种幸福,是一种关怀,我就在这由“逼”构成的小屋中,坐拥财富,心怀幸福。

但天下无不散的宴席,两年前师傅调走了,心中虽充满失落及不舍,但教学的道路还需自己走下去,于是我学会了“自逼”。

我喜欢读书,于是逼迫自己读教学著作,并定下指标,如二周要读完《课堂教学应变案例与指导》、一周读完《小学科学案例研究》、《儿童的科学前概念》等,在阅读反思中,以前一些晦涩的地方变得清晰了。

我喜欢看电影,于是逼迫自己记录跟教学有关的电影片段及心得体会如《心中的小星星》、《春风化雨》、《放牛班的春天》、《美丽心灵》等电影都使我深深感到要教育首先要有爱,对学生的爱既是教育的起来,也是教育的终点。

在这总总自我的逼迫下,我发现自己身上竟蕴藏着丰富的潜力,发现自己也能创造出许多意想不到的奇迹。

不得不感叹,人生的进阶,有时候就是这么一个“逼”字了得,退一步,山重水复;逼一逼,柳暗花明。

我也相信以后我无须他逼、更不需要自逼,我会进入更高的境界,那就是习惯成自然,“无逼”的状态。

7.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 篇七

一、反思性教学对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

教学反思作为教师的一种内省活动,以教师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从亲身的教学实际活动出发,发现、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并通过多种方式来探求改进教学的一条重要途径。

(一)有助于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指导教育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它表现为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自己选择、认可并确认的具有动力作用的观念系统。每一位教师都对各种教育教学问题有自己的一套观念和看法,这些观念和看法常常是内隐的,教师未必对其有清晰的意识,但它却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教师的教学实践。研究表明,教师的教育理念一旦形成,就可能会阻碍教师对新理念的接受。反思性教学是教师更新原有的教育理念,树立教育新理念的有效途径。它要求教师通过对教学实践的关注、审视与行动,使自己以研究者、反思者的身份进入到课堂实践,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改进自身的教学行为,创造性地解决复杂变化的教育实践问题,使教师真正实现由“经验型”向“专家型”、“技术型”向“研究型”的反思性实践者的角色转变。教师只有通过一系列的程序和手段对旧的教育理念进行理性思考和审视,才能真正意识到自己的潜意识中对教育教学的理解与新教育理念之间的差异,从而克服消极因素的影响,把正确的教育理念不断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使自己的教学行为更符合目标的要求,在教会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与发展。

(二)有助于教师积淀丰富的专业知识

教师的知识一般可以分为本体性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条件性知识(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等知识)和实践性知识(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及与之相关的知识)。在知识急剧更新的现代社会,教师的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即便已经具备,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需要不断更新、积淀,更何况本就贫乏的实践性知识。因此,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获得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它主要通过教师对自身教学实践的反思获得,教师要通过持续的反思性教学,观察教学内容、方法、手段与教学目标的关系来调节自己的行为,分析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形成理性认识,积淀实践性知识,提高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适切性。

(三)有助于教师提高专业能力

教师的职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它需要多种能力做支撑。其中,教育科研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是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两个重要标志,反思性教学是促进这两种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反思性教学是以立足教学实践,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为出发点的,它要求教师不断地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设计教学方案并组织教学,通过解决问题,不断地改造教学过程。教师不仅要知道结果,而且要对结果及有关原因进行反思,对自己追问“为什么”,这种追问无疑将会增进教师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除此之外,教师也能通过反思,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课前设计、课中观摩、课后反思,找出其行为与学生反应之间的因果关系,并得出用以指导以后决策的结论,改进自己的教学,提高自身的教学实践能力。

(四)有助于教师增强职业道德

反思性教学是以增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感”为突破口的,教师的职业道德感通常以责任感、使命感等表现出来,是教师自觉进行反思性教学、追求专业发展的前提。一般来说,缺乏道德感的教师很少会自觉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也不能自觉对照教师职业道德要求做到“以德立教、率先垂范、严于律己、无私奉献”。只有责任感较强的教师才会自觉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自觉在反思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增强自己的教学技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因此,反思性教学是增强教师职业道德感的有途效径之一,通过反思,教师可以发现问题,进一步激发责任心和使命感,使自己在不断地改进教学的过程中,提高教学实践的质量与水平。

二、反思性教学的基本策略

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要不断发现自我,审视自我,升华有效经验,补正缺点与不足,运用反思性教学的基本策略,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一)了解反思内容,增强反思意识

教师从事的教育教学活动是涉及面较多、较广的复杂性社会实践活动。这种活动与教师自身的知识、能力、态度和具体采取的行为、策略、方式方法紧密相连。教师反思的内容是多层面、多维度的,如果从教学和教育两个层面分析,可以把教师的反思内容分为教学反思和教育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的反思;而教育反思则是教师对教育理念、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过程、教育方法等的反思。如果把教师的反思内容分为理念和行为两个层面的话,教师的教育理念植根于他的教育教学经验、习惯、意见或者仅仅是印象之中,对教师的行为具有直接影响,是教师行为产生的理论基础;教师的行为则是教师教育教学的过程和结果,是教师教育理念和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相互作用的产物。教师只有了解反思的内容,在教学中才会自觉自愿地主动进行反思性教学,并以教学主体的身份不断增强反思意识。

(二)熟悉反思过程,明确反思程序

反思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第一,分析教学现状、发现问题。反思性教学以探索解决教学基本问题为出发点,界定具体的教学情景,存在的教学问题,并通过集体的讨论,明确问题和准确地把握问题;第二,从各种角度审视问题。问题明确以后,要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角度来描述和分析问题的总体特征;第三,进行目的——手段分析。收集与问题相关的资料和信息,明确通过问题的解决所要达到的目的,然后对各种实现目的的手段进行评估,从中选取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在此基础上提出假设,制订新的实施方案,着力解决所面临的问题;第四,评估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从中择优实施;第五,实际验证。将以上提出的最佳方案付诸于教学实践,并将验证中发现的新问题作为新一轮反思性教学实践的内容,如此反复,直至问题的解决。教师只有明确反思程序,在教学实践中才能将反思性教学理论“软着陆”。

(三)掌握反思方法,形成反思技能

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反思的源起,我们可以将反思方法分为两类,一类是内省反思法,一类是交流反思法。内省反思法是指反思主体主动地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的方法,它可体现为总结反思法、录像反思法、档案袋反思法、学习反思法等具体方法。总结反思法主要是指通过自己记忆,对自己的教学实践予以总结、反思的方法;录像反思法是通过录像再现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主体以旁观者的身份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的方法;档案袋反思法是以专题的形式为反思线索对教学实践进行的反思;学习反思法是通过理论学习或通过与理论对照的方式进行反思的方法。交流式反思即通过与他人的交流来进行反思,体现为观摩交流、学生反馈、专家会诊等具体方法。观摩交流,即教师之间相互观摩,分析交流观摩到的情境,提出问题,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反馈,即教师从学生那里了解自己教育教学效果,以便更好地改进自己的工作,使之达到学生期望的结果。专家会诊,即专业研究人员、学校领导、同行教师定期进行教育会诊,从中发现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不足,并通过共同研究来解决问题。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连续的、终生的、动态发展的过程,教师在专业发展中只有掌握多种反思方法,形成一定的反思技术,在教学中才能顺利开展反思性教学,增强反思的实效性。

(四)养成反思习惯,提升个性品质

习惯是一个人行为方式的自动化,它可以节省人做事的时间和精力,对一个人来说非常重要,好习惯可以使人终生受益。反思性教学是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不断反思、重构自己对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基本看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养成反思的意识,认识反思的价值。有效的教学反思能够使教学实践日趋合理,以符合教育改革的目标要求,开辟提高教学质量的新途径,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教师要能够经常反问自己在专业知识上还欠缺什么?哪些教学技能还需要提高?自己是否热爱所从事的教学工作?是否教会了学生学习?是否对自己、对学生、对工作保持较高的热情等等。教师只有自觉反思并将其变为自然,才能形成反思习惯,提升教师个体的个性品质,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成长为反思型教师。

摘要: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提高的终身发展过程,不仅需要专业引领与同伴互助,更需要教师主体具有强烈而持久的发展内驱力。反思性教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它有助于教师树立教育理念,积淀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能力,增强职业道德。在教师专业发展中,要帮助教师掌握反思性教学的基本策略,促进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

关键词:反思性教学,教师专业发展,教学反思

参考文献

[1]王瑾丽.反思性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9).

8.青年教师的成长之路 篇八

【关键词】教师成长;热爱; 充实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5-0173-01

教师是一种高尚的职业,这种职业光荣而又神圣。然而,如何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青年教师,却成为教师队伍当中一个关键话题。青年教师的成长,路在何方?这就是无处不在的热爱,热爱教师这个职业,热爱学生这个主题,热爱自己的专业,热爱这高尚而有神圣的教育事业,以无比的热爱为成长动力,这便是青年教师武装自己和完善自我的最强音。

1 青年教师对教师职业的热爱是成长的基石

我们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青年教师对教师职业的热爱直接印象以后的发展,好的教师会用自己的一切去捍卫自己教师的职业,会因为自己的职业光荣一身,热爱教师职业才能做好教育工作。

(1)对教师这个光荣的职业要有饱满的热情,这样才会乐于学习,虚心学习,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最好能够经常向指导教师请教,甚至拜师,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经常听有经验老师的课,经常邀请学校领导或者指导教师听课,这样边可以了解自我不足,同时还可以吸取经验教训,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水平。

(3)要善于思考教育过程,善于进行教学反思,反思自己教学中的得与失。能够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及时撰写教学反思或心得体会,甚至在教学论坛发表自己的文章。我坚信,这样的老师必有所成,必然能成为骨干教师。

2 青年教师对学生的热爱是成长的主干

学生是教育工作的主题,爱护并关心每一位学生,把教育教学工作看成是自己终生的事业,喜爱自己的学生,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以我为人子而生的崇高品质指教一身,彰显自己的人生价值。

(1)学生是直接教学成果的表现,从学生的变化和成长可以看到自我的教育教学的成果,看到学生取得优异成绩就犹如农民收割丰收果实喜悦之际。所以始终把学生放在教学的第一位。

(2)从情感上呵护学生,使学生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从课堂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我都会时刻关注自己的学生,从小事关护,从大事感染,时间一长,学生也会喜爱你,同时喜欢你教的学科。了解学生家庭情况,熟悉学生情感方面的得失,及时运用适当的方法给予学生关爱,使学生倍感温暖,让学生感到轻松。

(3)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在各个年龄断的心理大有不同,教师应按时疏导开通,同学生谈心,缓解学生的困惑和心理压力!做到关爱学生身心健康!

3 青年教师对专业的热爱是成长的动力

教育教学是一个大的专业,种类繁多。爱专业就要热爱教育教学,热爱学科专业,不断充实理论知识,同时注重时间积累,灵活运用教育教学方法,不断创新教学,教授自己喜欢和热爱的专业知识,会感到轻松和无比的成就感,这样教师就会更加努力的去学习,去深造,发现,去创新,不断地充实自我,更加的专业化,对于教学和个人发展也是最好的动力!

(1)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教材更新,知识也在不断更新,作为一名热爱教育专业的青年教师应该积极参加各类学习和培训,甚至去参加教师进修,因为进修学习是对自身专业知识的更新和完善的过程,只有不断更新自我才会完善自我,才会顺应时代要求,顺应教学需求!

(2)热爱自己的专业就要积极的尝试创新式教学,不断发挥自身潜能,不断调动学生各方面感官,使学生也随之产生热爱,爱上学习。

(3)热爱自己的专业就要有试图抢占学科带头人宝座的迫力,有迫力才有成长,有成长才有经验,有经验才有走向成功的希望,研究和钻研自己的专业,使自己成为专业化的教学能手,努力使学生学得知识和做人的道理,教师才更有成就感。

4 青年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是成长的根本

无比的热爱来自于对事业的理解、对学生的情感,无比的热爱来自于一种信仰、一种追求。崇高的事业心、强烈的敬业精神是名师的“师魂”。信仰会给教师指定方向,指定追求目标,崇高的事业心和强烈的敬业精神来自个人的道德素养和责任心。把学校看做自己的家,把教育事业看做自己的家务,把学生看做自己的儿女,无疑是把自己的责任心留给了教育事业。有责任心的热爱教育事业才是青年教师成长的根本所在。

名师们会勤于写作,还会在诸多报刊上发表文章,发表自己对教育事业的观点和看法,有的还著书立说。这些都是教师对教育事业热爱的表现,他发表的的不只是文章,而是对教育的经验总结整理教育理论的逐步完善,是更好的提高我国教育水平的最有利的资源基础。

9.浅谈新教师的成长之路 篇九

摘要:我于2013年7月大学毕业后,便来到北海市实验学校担任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在这快一年的时间里,我主要担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要怎样把我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教授给学生,让学生能更容易地接受我的讲课内容,这些问题是我工作以来一直在探索和思考的。本文主要谈几点作为新教师在教学上快速成长的心得体会。

关键字:新教师 备课 教学技能 作业 课后辅导 理论与实际

一、认真备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无论用传统的备课方式,还是采用现代教学技术,利用计算机做成课件的形式,备课都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备课,可以查出在应传授的知识上还有什么遗漏,该准备的是否都准备好了,那么,真正做到哪些才算是备好了一节课?通过学习积累和教学上浅薄的经验结合一课实例总结了以下几点认为值得重视:

第一要备重点。重点往往是新知识的起点和主体部分。备课时要突出重点。一节课内,首先要在时间上保证重点内容重点讲,要紧紧围绕重点,以它为中心,辅以知识讲练,引导启发学生加强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做到心中有重点,讲中出重点,才能使整个一堂课有个灵魂。

第二要备难点。所谓难点,即信息技术中大多数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难点和重点有时是一致的。备课时要根据教材内容的广度、深度和学生的基础来确定,一定要注重分析,认真研究,抓住关键,突破难点。这样,使学生容易理解接受,消化吸收,从而达到化难为易,各个击破的目地。

第三要备结合点。即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信息技术知识本身系统性很强,章节、例题、习题中都有密切的联系,要真正搞懂新旧知识的交点,才能把知识融会贯通,沟通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学生才能举一反三,更有利于灵活地运用知识。

第四要备疑点。即学生易混、易错的知识点。备课时要结合学生的基础及实际能力,找准疑点,充分准备。由于学生的基础问题,有时还不能把握好,对他们的思维能力也掌握不够,在选择疑点上还存在不少的偏差。最大的体会是事先要充分准备,教学时有意识地设置悬念,多用启发,让学生积极思考,质难质疑,引导学生分析判断,教师指导则点到为止,让学生自己把能力充分发挥,将疑点搞清楚。

最后是要备讲练结合线。信息技术重视练习,不像有些学科强调记忆性,主要是通过强化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教学中要自始至终地讲讲练练,练练讲讲,把训练当做一条主线。备课时要多备些例题、习题、作业,安排好讲哪些,哪些是备用的;如何讲,由谁做;是老师讲还是学生做。同时将课后练习题目搞好,如基础训练、形成形检测题等,按训练层次恰当地安排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形成讲练结合序列,按此有机序列教学,及时巩固学习效率。

二、增强教学技能,提高教学质量

我们的学生底子较差,课前、课后、课上的效率都不太高,而我所教的信息技术这门课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理论和技术内容相结合的学科。但是有些内容(如:语言编程)往往让学生不感兴趣,觉得很枯燥。针对这种情况,我觉得在教学之余要去深入了解学生,知道学生在想些什么,他们对哪些方面的知识比较感兴趣。所以我就利用和学生年龄相近这个优势,课余时间和他们多聊聊,和学生的关系融洽了,学生也就比较愿意把他们的想法告诉我。所以课堂教学我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尽量的将一些枯燥无味的东西讲得形象生动一些,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我也经常会把我大学学知识时所遇到的有趣的事情告诉他们,或者结合我的实习经历来讲,这样学生也更容易接受一点。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也要组织好课堂纪律,因为这些学生往往讲到他们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时,就非常兴奋而一发不可收拾,无法控制住自己,小说话也就会比较多。所以在课堂中我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做到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我也特别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觉得愉快,注意精神,培养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

三、布置作业要有针对性和层次性,并认真批改作业 学生的作业可以反应教学效果,所以每次作业认真批改是最基本的,另外布置作业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充分提高学生能力。对学生的作业要及时批改,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做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彻的讲评,对于作业中问题比较多的学生,通过对他们作业中出现问题进行分析,了解其出错原因,并逐个进行辅导。对于大部分学生出的错误,我会思考是否是我教学上的失误,并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四、做好课堂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

最后我觉得做好课堂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也提高了我的教学技能。中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我在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上狠下功夫,并使这一工作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同时加大了对后进生的辅导的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生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生思想的辅导,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解决他们的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

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兼顾学生的个性差异,解决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这就要求教师事先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原有的知识结构、最近发展趋势等。只有这样,才能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采取对应的辅导策略,对症下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同时增进师生情感,优化课堂,提高教学效率。

五、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计算机的使用也已经十分普及,信息技术这一门科学也逐步得到重视。然而作为一门高中开设的课程,现代信息技术的课程如何开设成为目前十分重要的课题。信息技术学科开设的目的以及期望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成为现代信息技术课程如何开设的重要依据。

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信息素养即学生能够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需要而必须具备的收集、分析、处理、交流和呈现信息的素质。与此同时,信息技术教育还要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多种能力培养。因此,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总体而言,我觉得信息技术课程中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包括两方面。首先,现代信息技术课程要做到在本学科范围内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现代信息技术课程要让学生懂得相应理论知识外,还要要求学生掌握相应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除了《信息技术基础》这一课程外,还开设了《网络应用技术》、《多媒体应用技术》以及《算法与程序设计》这几个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而且信息技术课程还涉及到当前比较实用的软件(如:photoshop、frontpage、dreamweaver、flash CS3)的使用,而在初中开设的信息技术课程也包含有photoshop、frontpage、dreamweaver、flash CS3这些软件的使用。

随着学校重视程度的提高,以及信息技术学科被纳入中考学业水平测试这一大形式下,学校机房的配置日趋完善,信息技术课从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课变成生动丰富的上机操作课,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就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尽最大的努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除了让学生知道每台机器上都应配置TCP/IP协议,以及IP地址四段的取值范围是0-255,还要让学生会在实际的计算机上进行IP地址、子网掩码以及网关的设置。在《多媒体应用技术》课程上还要让学生学会使用photoshop软件对自己的照片进行处理,以及利用flash软件制作简单的动画,让那些有深厚美术功底的学生有一个另类的创作平台。

当然,让学生掌握相应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也是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的主要目的之一。那么,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到底要求学生掌握哪些实践操作能力呢?总体看来,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

1、文字处理能力:要求学生能够熟练的运用word、记事本等字处理软件进行文字输入,让学生彻底告别以前的“一指神功”。与此同时还要求学生能够利用这些软件对文章进行段落、行距、分栏、边框和底纹等格式方面的设置。

2、数据处理能力:通过学习excel软件的使用,学生能够独立制作电子表格,并能够对已经输入的数据进行求和、求平均数等统计处理,同时还要会作出相应的数据统计图。

3、生活实际应用能力:所谓生活实际能力就是学生能够灵活的将我们在信息技术课程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生活实际应用能力与我们日常生活十分贴近,主要要求学生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中相应软件和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够熟练地从因特网上下载所需文件,还能够使用相应软件进行图片、声音等多媒体文件的处理。

但掌握什么样的操作技能都要遵循认识事物的一般过程:首先要知道它是什么,才能知道如何去使用或应用它。因此,以上几个方面能力的培养即计算机操作能力的提高离不开理论知识的学习。由此可见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必须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还体现在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密切关系。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的结合主要体现在课程整合这一概念。所谓课程整合,就是指在一个具体的课程系统中,系统内各门具体课程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各独立课程发挥最大效益,课程整合是使分化了的教学系统中的各课程及其各成分形成有机联系并成为整体的过程。

六、总结

在这快一年的时间里,学校为我们提供教师的交流会,让我们新教师学到不少经验和方法,有什么难题和困惑总是能受到许多老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以及总校也总是能帮我们提供教研活动和新教师的培训,这一系列的活动让我从面对这些学生不知如何教,到现在慢慢学会把握好课堂纪律,激发学生兴趣,顺利并圆满的完成教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所要学的和改进的还有很多,所以作为一个新教师,教的过程也是我们学的过程,这是一个充满艰难险阻的过程,但也是让我不断成长收获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刘良华、高慎英;华东师范大学,《有效教学论》,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

2、陈雪宇;浙江省乐清市仙溪镇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反思》,黑龙江科技信息

10.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 篇十

有人说:课堂像舞台,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我已经在这个舞台上辛辛苦苦“演出”了十余载,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我饰演的角色总是在变,而且都具有双重性。尽管我扮演的角色很渺小很普通,没有惊天地泣鬼神的情节,但却记载了我曾经走过的教育信息化教学道路。故事是从十二年前开始的。

求知者

首次接触计算机是在大学时代,学的是BASIC,每周仅有半小时的上机时间,简陋的机房,落后的286,再加上五六个人共用一台计算机,无法满足我的

求知欲。托人找关系,找到一家小小的计算机公司去学习。经过几次练习,我已经能用BASIC编出自己的名字,看着显示在屏幕上的“王卉”二字,我感受到计算机的神奇魔力。正是缘于对计算机的这份“执着和偏爱”,无论严冬还是酷暑,尽管从城东跑到城西,我还是兴致勃勃地坚持周末去学习,进一步自学了FOXBASE等程序设计。

毕业后,我来到全市闻名的大明湖路小学担任计算机教师。领导对这门新兴的学科十分重视,多次派我到省、市电教馆学习,使我较早地接触到了互联网,让我有机会聆听了祝智庭等专家的讲座,增长了见识,开拓了思路。学习必要的教育教学理论是做好一个教师的基本前提,也是教师提升自己的一个必经途径。为了提高专业水平,除进修计算机本科以外,我还阅读了大量专业书籍,订阅了《中国信息技术教育》、《中国电脑教育报》、《中小学电脑报》,这些报刊至今仍是我教育教学的良师益友。

计算机教师兼微机室管理员

1997年,学校建设第一座机房,校内唯一会使用计算机的我自然成为管理员的最佳人选。从硬件组装到试用,我忙得不亦乐乎。当时,微机室使用的是无盘工作站,三十台学生机,安装DOS系统。而最“高档”的那台教师机,配置为32M内存、win95系统。教给学生的是WPS汉字输入和LOGO语言。记得初登讲台时,除了书写详尽的备课稿,每晚我还要一遍遍地把授课内容讲给爸妈听,以作演练。为了让学生能听懂LOGO的抽象命令,我总要提前一小时在黑板上又写又画,多边形、五角星,尽量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讲台上的我手拿教杆,手舞足蹈地连说带比画,唯恐学生听不懂。后来,微机室安装了NEWCLASS多媒体教学系统,为我的教学注入了活力,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交互性,使教学更生动、直观。借助多媒体教学网的优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我及时将心得体会记录下来,陆续也有些

论文在市、区比赛中获奖。2002年6月,我的教学案例《让教学更生动》刊登于《中国电脑教育报》。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省级电教示范校,学校舍得投资,总是紧跟时代配备符合潮流的计算机设备,从教十几年,我先后跟随建设了五个机房。随着信息化发展,机房配置从最早的无盘工作站发展到现在的单机配置赛扬双核,1G内存,160G大硬盘,终端连接互联网,百兆交换到桌面。为了不影响教学,寒暑假成了我打造微机房的最好时间。我学着制订微机室建设计划,设计拓扑图,跟着一起组装计算机、走网线、建机房,谁说“女子不如男”,动手能力很差的我竟然也成了一个“电脑硬件专家”。只可惜为了维修时行动方便,那些美丽的长裙只能压在箱底,让我无法再飘逸如仙。另外,作为一所名校,学校也经常有接待参观的任务。微机室作为当时的“高科技”产物,自然成为参观的热点。于是我的工作量除了每周十六节课加机房维护

外,还要制作宣传片,向来自大江南北的朋友介绍我校微机室,我在宣传学校的同时也锻炼了自己。

CAI课件制作者兼培训教师

11.探究语文教师的成长之路 篇十一

【关键词】讲课理念;情感体验;事业;向名家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6

我知道教师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职业,它是动态的、发展的、与时俱进的,谁不学习,谁终将会被淘汰。上班之后,我时时感觉到自己就是井底之蛙,缺少见识和相应年龄的渊博的学识。我真正地感觉到学习太重要了,我强烈地希望让自己静下心来,多钻研学问,多与名家交流,改变观念,改变自己,丰富自己。学校聘请了北师大的迟席新教授来学校讲座,迟教授的讲座令我如坐春风,有醍醐灌顶之感。

一、教师的讲课理念至关重要,“意犹帅也”。老师的价值观,情感体验决定他会讲出什么样的课

近几年听的看的做的题都冠以“新课标”的名号,而什么是新课标呢?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教学究竟该是个什么样子?我没有认真思考过。而迟老师用一个简单的案例就解释了这个问题。中美版的《灰姑娘》的讲授。美版的灰姑娘的课上完后,孩子们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有了很多收获。做一个守时的人,知道后母并不坏而只是一个不能像爱自己孩子一样去爱别人孩子的比较自私的人,我们要善于交朋友,要学会爱自己,去寻找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学会向权威挑战;而中版的灰姑娘的课则令孩子们昏昏入睡,老师还美名其曰地说按着知识点讲解,考试就考这些。这令我反思自己的课堂。我们讲过的课文篇篇都是经典之作,而这些经典之作我们讲完之后让孩子们学会了什么。大多停留在知识层面上,我们应该让学生在情感,价值观方面有一个深刻体验。我自己认为较成功的课是在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时候。分析林教头的性格。在剖析完他的性格后,我引入了马加爵的案例。“林冲在忍无可忍的时候连杀数人,马加爵也是忍无可忍然后将同学杀死。你们怎么看待这件事,你们怎么看待忍。”这个问题的讨论剖析使这课有了现实意义,学生热情很高。他们由原来单纯地崇拜林冲敢打敢拼到理智地分析现实,如何正确地面对欺侮,一定要捍守法律的尊严。这样上课学生都不困,热情高涨。于是我有了这样的判断,凡是令大多数学生昏睡的课都不是好课,都是在设计理念上出现了问题。现在,我在心里告诫自己:一定要把每一堂课上成自己的经典,每一堂课都要有理念做支撑,自己满意的课学生一定也会有很多收获。

二、让教师成为自己的事业,脱离“匠”的层面

一说事业,就觉得要和献身联系到一起。可见要追求事业是需要付出的。而我们如果把它当成事业呢?该如何去做才无愧于“老师”这个称呼?

(一)爱学生,将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去爱。教育的本质是爱,是唤醒,是扬善弃恶。把和学生相处当成鱼和水的关系。老师是鱼离不开水。教师没有学生的拥戴也像是一条没有水的鱼,终将死亡。

(二)对自己在本专业上要有严格的要求:不能只做一桶水去给学生一杯水了,而应该是源源不断的源泉。永远在学习,专业的技能精益求精,建立教育的自信。学生对老师的崇拜还是因为老师渊博的学识,能让他们茅塞顿开。假如对于学生的问题老师自己都模棱两可,你比学生高明在哪里呢?学生的心里变化你看不出来,你还学过心理学呢?多学习教育理论,多琢磨新鲜的话,流行的歌,不做老古董。看到新鲜的事物及时记下来想到和教育的关系。我觉得专家之所以是专家,就是理念新,剖析理念比较深,并且善于解读新鲜的事物。

(三)多向名家学习。可以是身边的名师,也可以是各地的名家骨干,充分利用网络的先进资源。

举身边的名师事例:我们学校的张主任是教物理的,听他上了两节物理课,收获特别大。他的导课案例来自于生活,和本节课的内容息息相关。“怎样摔跤容易把人摔倒”,“用什么刀子能把咸菜切开”。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讲课时由浅入深,循循善诱,外行都听懂了,让我觉得老师在问题的设置上一定要有梯度。講课时特有激情,对学生恰到好处的表扬,让人觉得他的灵魂就在学生身上。凡是对自己事业忠诚的人,别人会由衷地赞美他!

在网络上我经常听名师讲课,受到很多启发。其中有一个名师叫窦桂梅,她是教小学语文的。她上课的视频我看了,最值得我学习的是她的激情。她的语文课声情并茂,绘声绘色,对重要的知识点巧妙地练习。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会了听说读写。看完后,我觉得非常佩服。上课时有意识地用上一些。比如在骨干教师评选的公开课上,我讲了《荷塘月色》,让学生仿照朱自清的语言造句子,对生活中的身边的景色进行描写,谈自己此时的心态和心情。学生都非常踊跃地回答问题,因为问题的设计恰到好处,让学生使劲跳跳就能摘到果子吃。

三、语文教育也是一个追求真善美的过程,所以语文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品质的培养,性格的锤炼。每一个教师在他初为人师时的想法和性格和当了十年后进行对比,会发现自己的改变。由开始时看到学生犯点错误就火冒三丈导现在时的泰然处之,由开始时对待学生整齐划一到现在会分清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管理教育学生的同时我们也在不断地修正自己。教学相长真不是虚言。

12.民族高中教师专业化成长之路摭谈 篇十二

一、目前民族高中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发展存在的困惑

1. 教师素质偏低,影响了新课程改革的正常进行

由于各方面原因,民族高中学校教师素质总体偏低,观念落后,教法陈旧,不能适应新课程的教学。尤其是近年来高中扩招,加上国家的民族政策,新进的年轻教师很多,这些年轻教师在大学里没有系统进行新课程理念的学习,有些甚至还在学以前陈旧的教学法、陈旧的教学理念,因此无法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教学。尽管各级教育培训机构和学校都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新课程理念培训,但要想在短时间内达到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要求是很艰难的。由于民族高中学校传统思想观念,使有些教师长期依赖于确定性、精确性、稳定不变的课程结构,长期习惯于学科课程一统天下,很大程度上丧失了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存在。而且教师知识结构不完整,教师流动频繁,整体素质往往较低。由于民族高中教师没有实现绩效工资,收入低、待遇差、工作环境差,而其它高级学校的扩招,为民族高中尤其是农村高中教师进城提供了机会,由此导致大量优秀教师流向了城市,使学校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2. 教师的新课程教学理念落后 ,影响新课程的深入实施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它要求教师必须尽快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成为新课程的研究者、实践者和创造者。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民族高中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相对落后和单一,习惯于传统教学,传统的经验教学思想根深蒂固,对新课程的组织实施倍感困惑,课改更容易停留在形式上或教学的部分环节上,很容易“新瓶装旧酒”、“穿新鞋走老路”。如去年10月份,笔者去听一个刚进校年轻教师的数学课 :

案例一 :

1. 教师说明 :任教教师2010年从贵州大学毕业,上高一新课程数学课,两个班级,女教师。

2. 授课内容 :3.2.2函数的应用。

3. 授课过程 :

第一步 :复习函数概念及其相关知识 ;(用了10分钟)

第二步 :提出函数的函数应用,

(1)讲解例题1 :如人口问题增长,教师手捧书按照课本讲解,同时又在多媒体电脑显示屏显示与课本一样的例题,接着在黑板板书演算过程,但演算过程很粗浅,简单地讲了一下过程。

(2)讲解例题2 :桶装水销售问题。

(3)讲解例题3 :身高问题。

就这样一个接一个例题地讲,有时会叫学生一起回答问题,但没有个体参与,没有学生小组活动,也没有给学生时间思考。共用了20分钟 ;

第三步 :布置家庭作业,离下课还有8分钟,便要求学生先做在草稿纸上。然后便站在讲台上等下课。一节数学课就这样结束了。

反馈时, 当笔者把想法和建议告诉任课教师时,任课教师说 :这节函数的应用是不要求的,有些教师甚至不上。

反思 :

(1)该教师完全没有理解课堂教学的根本规律,不清楚课堂教学的基本程序和教学环节,更不用说新课程理念的渗透。

(2)该教师在课堂上自己带着学生学习,让学生完全处于教师的掌控之中,学生没有任何发言权,没有主动参与,无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法实现新课程理念的渗透。

(3)教师缺乏时间概念,没有起码的教学应变常识和教学技能或技巧,当自己的教学时间充足的情况下,可以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可以设置一些问题或思考题或进行自我评价,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该教师口口声声说这是函数应用课,不作要求,可以讲也可以不讲。但不管是要求还是不要求,我们都应该设计好这节课,不能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

3. 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薄弱,阻碍其自身专业化的发展。

长期以来,我们忽略了对民族高中教师尤其农村中学教师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一定意义上来说,目前绝大多数教师还只停留在只会照本宣科,很少有教师认为他们应该要从事教育研究,并且用研究的成果来改善自己的教学,在整体上缺乏创新意识,这样势必造成民族高中教师教育观念陈旧落后,总是用统一的模式来教育学生,排斥创新和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习惯于课堂的“满堂灌”教学,使得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教师的创新意识薄弱,科研能力欠缺,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自身专业化的发展。

如 :通过对我校教师开展科研能力进行调查发现,我校有专职教师160人,高级教师68人,其中经常发表论文或撰写论文获奖的教师仅占10%左右,参与课题或主持课题的教师仅占5%。从某种程度上可看出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对课堂教学反思能力较差。

4. 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和水平有限,难以真正达到新课程改革实施的目的

1975年,斯腾豪斯(Stenhouse)在《课程研究和发展导论》一书中明确提出了“教师即研究者”、“反思的实践者”的理念。他认为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发展,所有的课程研究和设计都应建立在课堂研究的基础上,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工作 ;教师应借着参与课程研究与发展而充分了解课程,掌握教材教法,然后才能在其教学过程中协助学生获得最有效的学习。本次高中课程改革要求“学校在保证开设好所有必修模块的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制定开设选修课程的规划,逐步开设丰富多彩的、高质量的选修课程。”高中教师在课程研制,尤其是在选修课程、校本课程的研制中大有作为。教师在课程设置和安排、课程内容的取舍、教材的编排和体例等方面的研究及看法,对课程建设是十分有益的。但作为民族高中教师一直以来都在按部就班进行教学,不但教材、课本等都是由上级部门派发,就连最起码的必要的一些教辅资料也都是由学校征订,教师完全没有自主进行教材或课程开发的能力,尤其是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大量提倡校本教材开发的同时,教师素质跟不上,就很难使新课程改革深入开展下去。

二、民族高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方向及措施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了动态的、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课程的变革实际上是教师的变革,没有教师自身的主动适应与变化发展,课程变革是不可能实施和成功的。成功的课程改革一定要鼓励教师参与,教师不能游离于课程改革之外,只有教师认同课程改革理念,参与课程改革过程,在课程改革中学习和成长,担当起自己重要的责任,做课程改革的行动者,激起自下而上的课程改革,才能达到本次高中课程改革的预定目标。也只有当高中教师具备新课程实施所要求的知识与能力,新课程的理念和设计才可能落实到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在高中新课改中,民族高中教师更需要学习掌握新的教育要求及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与高中新课程同行,与新课改一起成长。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它要求教师必须尽快地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成为新课程的研究者、实践者和创造者。而教师的发展是一个长期被忽略的问题,特别是农村民族高中教师,这导致有的教师从教数十载,其专业发展水平还只停留在入职后的初期水平。因此,只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开展科研改革,才能使课程改革扎实有效的开展。

1. 树立民族高中意识,培养民族精神,促进教师有效可持续发展

民族高中是学生的根基,是民族学生得以自豪的地方,我们不但要大胆树立民族高中这块牌子,更要把民族高中的办学理念更深入地渗透到各个方面,让民族学生在其中得到真实的体会,同时要让教师也能在其中得到发展,得到提升,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如果脱离了“民族“二字,我们就与普通高中没有区别,但同时不能停留在字面上的理解,更要理解和思索民族高中在新课改下如何走出发展的怪圈和同化,理性地办出民族高中特色,这一切成功需要教师来完成,所以民族高中教师的发展是我们要关注和思考的问题,让民族高中教师在学校得到更好地发展,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可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如外出培训、校本培训、主题式校本培训等各种活动,来加强对教师的民族文化和民族传统等民族精神教育,提高教师理解民族文化的能力,从而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如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民族节日聚会、民族服饰制作、民族工艺制作、民族歌曲、民族舞蹈等内容都可以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中,这样可提高教师对民族精神的理解和升华。

2. 转变教学观念,促进教师具备与高中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能力

高中新课程追求以学生发展为本,它与传统课堂教学的最大区别就是学生的学习行为发生了变化,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受体,而是自我导向的积极的知识的追求者。这就要求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存在,重视他们的需要、情感和认知水平,给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对话氛围,使师生双边积极参与、坦诚碰撞、交流沟通,让学生能够有效地进行学习,并在必要的时候进行适度的引导、指导、诱导、辅导和教导。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提出 :“教师有指导学生选课的责任,并与学生建立相对固定而长久的联系,为学生形成符合个人特点的、合理的课程修习计划提供指导和帮助”。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需要自主地探究问题。但是,这种自主不是天赋的,需要教师按照学生的实际要求,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对某些已有结论进行质疑,探究不同的结论,大胆创新,从而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在高中新课程的背景下,要敢于走下权威的讲坛,和学生一起求知,一起探索,一起研究,一起解决问题。在这种平等交流、商讨协作的伙伴关系中,需要师生融为一体,共对问题情境,共赴教学目标。另一方面,需要教师相互之间理智判断,善于沟通,密切合作,提供支持,启迪灵感,共享智慧,减轻负担,共同发展。高中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和研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注重体验和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形成科学态度,培养团队合作精神。这就要求高中教师具有综合评价能力,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变一元评价为多元评价,变量化评价为质性评价,变终结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

措施 :教师研讨理解新课程标准——进行网上视频新课程培训和课堂实录学习—找到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切入点——决战课堂教学——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同课异构——小组合作交流——形成自己独特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撰写反思日记、案例分析、博客等。

3. 使民族高中教师主动参与教育教学研究,促进教师具备与高中新课程相适应的课程能力

高中新课程鼓励教师成为批判地、系统地考察自己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者,从而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课堂和改善自己的教育实践。这种教育教学研究,既是教师职业自主性的表现,同时也能不断促进教师职业能力的发展。而民族高中教师若要承担研究者的角色,除了需要掌握必要的研究技能之外,还要培养起研究的性向和责任感,通过切实不断地质疑、追问实践,完成在自己的教育教学背景下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建构和改革。

与高中新课程相适应,民族高中教师应更当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课程能力。一是课程设计、课程整合和课程开发能力 :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要求教师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课程内容的选择性加大,教材、教参为教师留有的余地加大,作为民族高中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把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风俗习惯、民族知识等编入校本教材之中,让学生能在国家课程的指导下了解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内容等。当然,民族高中教师要能够通过教育教学研究在自己的教学领域取得一定的成就,从而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措施 :开展小课题研究——校本教材开发(民族文化类、民族艺术类、民族历史类等)——课程能力研究(如何编制校本教材、编制校本教材的指导思想、目的、方法、途径及内容)——以每一个校本教材为模块进行主题式校本研究。

4、形成先进的教学理念,促进教师具备与高中新课程相适应的自我反思能力

教师能否通过反思,从众多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策略中选择适合自己专业发展的道路,在整体上构建起一个多元化的课程文化氛围,是高中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最终决定因素。它要求教师把自身教学活动的内容、形式、过程、结果等等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反思是教师之所以成为专业化教师的核心所在,是教师自我适应与发展的核心手段。正如美国学者波斯纳(Posner)所认为的 :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研究发现,教师在取得一定的教学经验和成功,达到一定的高度之后,很容易出现停滞性的“高原反应”,也就是目前我们所谓的“教师职业倦怠”。只有不断反思自我,才能突破高原反应,再上一层楼。反思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是自我反思。可以通过反思日记、录音录像、他人对自己教学的感受、他人的教学经验等方式进行。二是与他人就共同性问题进行合作性反思。三是结合读书了解最新的教学理论前沿,从而更好地使自己的反思有效,因为反思不仅要求具有开放的、全心全意的投入心态,同时还需要有一个合作、协调、信任的环境,如教学研讨会、教学观摩等。这两种反思是相互交叉、重叠和关联的。通过这样彻底而全面的反思,使教师们摆脱一些职业的惰性和局限,找到行动的方法和方向,成为充满自觉意识和创造活力的群体。

措施 :研读教育教学理论书籍、杂志、报纸,尤其是与本学科相关的最新杂志,了解教育教学教改最前沿的发展方向,通过理论指导来结合自己的教学,达到反思的目的,更要每年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或理想,以克服本身的职业倦怠,从而更加促进教学水平和能力的提高。

上一篇:主持人合唱比赛主持词下一篇:餐厅员工劳动合同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