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秋天的图画》的教学反思

2024-12-19

课文《秋天的图画》的教学反思(共16篇)(共16篇)

1.课文《秋天的图画》的教学反思 篇一

《秋天的图画》是新选编的课文,图文并茂。作者运用比拟的手法,寥寥数笔就为读者呈现出了丰收的景象和人们的喜悦心情。城市的学生对秋天的山野会有一定的识,但这种认识仅停留在对外在的感知,缺乏对秋天美好的真正感悟。由此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了解秋天是个美好的、丰收的、喜庆的季节,从而体会出秋天真正的美和秋天给人们带来的喜悦。

在学习课文第二组句子时,我首先指名读,再自读,同桌互读。然后在读通顺、读正确的基础上,再自由读,一边读一边想象句子描写的图画。接着欣赏多媒体课件,是否与自己所想的一样。最后出示句式“秋天来啦,梨树──,好像──。”指导说话。其他三组句子小组内看图片练习说话。既练习了说话,又进一步理解了课文,同时感受到了秋天是个美好的、丰收的、喜庆的季节。

2.课文《秋天的图画》的教学反思 篇二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北大荒的秋天》是一篇极美的课文。翻开课本, 细细读来, 如一股清新的微风扑面而来。我想教学这篇课文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带孩子进入审美的天地!让我们的孩子感知美、感受美、为美感动, 并进入审美佳境, 从而体会北大荒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我是这么做的:

一、从回顾课文主要内容入手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北大荒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 文中从哪些方面着手描写了北大荒, 它们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二、多媒体播放北大荒秋天全景图, 教师配情感解说词, 激发学生兴趣, 让学生自由、放声读一读课文, 用喜欢的符号划一划自己最喜欢的部分, 再多读几遍, 并且想一想为什么这个地方会令自己喜欢?再让有相同喜好的同学自由组合讨论:如何以导游的身份向游客介绍自己喜欢的北大荒的一个方面。老师扮演游客, 学生以不同形式带老师游览北大荒。教师以“品味词句, 想象意境, 训练朗读”为重点来进入理解课文阶段, 引导学生充分地读, 边读边想象文中所描绘的情景, 从而体会北大荒秋天的天空净、小河清、原野闹之美。课堂中我重点把握以下几点:1.从天空、小河、原野来体会北大荒秋天的美丽。2.通过北大荒秋天物产的丰富来感受北大荒的富饶。3.在文中我还让学生想象:根据你们平时看到的天空, 你们觉得一碧如洗的天空应该是怎样的?成片的大豆, 挺拔的高粱, 如果它们能说话, 此时它们会对北大荒的农民伯伯说些什么?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三、在课堂的结尾, 我设计了两个课外延伸:1.根据课文内容描绘自己喜欢的北大荒的秋天。2.去秋天的田野亲身感受秋天景物的特点, 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的写法写一个片段。

这就是教学《北大荒的秋天》第二课时的大致思路。在课后反思时, 我又重新审视了这堂课, 感触颇深!

1. 在课堂中重视学生的朗读。

借“朗读”为手段, 处处把学生推向学习第一线, 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 达到读好书之目的。在学习课文前, 多媒体播放北大荒秋天全景图, 激励学生读全文;再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跟同学自由组合, 以导游身份创造性读书。让学生一开始就能通过自主实践, 初尝读好书的滋味, 激发往下读的欲望。

2. 朗读与表演相结合重情。

课文2-4自然段通过对天空、小河、原野的描绘, 勾勒出一幅色彩绚丽、丰收在望的秋景图, 结构相似。平辅直叙逐句指导读、会淡化课堂气氛, 教学时应充分考虑与儿童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的联系。因此我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与有相同喜好的同学自由组合, 讨论如何以导游的身份向游客介绍自己喜欢的北大荒的一个方面。老师扮演游客, 学生以不同形式带老师游览北大荒。学生的朗读与表演相结合。这样不但深刻体会出北大荒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 而且课堂气氛活跃, 富有情趣。在这个环节同学们表现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3. 自读自悟重习惯。

新《大纲》指出: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避免繁琐的分析。在教学课文第5小节时, 我先让学生整体感知, 边读边想象画面, 然后指导学生练读, 充分地读, 此时老师不去阻止学生读, 因为体情悟是一个内化过程。再指读、齐读, 学生读不好时, 教师范读。如“茫茫”一词, 我只是说:你读的还不错, 但是没有把草甸子的无边无际的那种感觉读出来。再如:学生读“……都会在这个季节里用双手捧出沉甸甸的宝物来。”这句时, 课堂上我只稍加点拨:在这个季节里用双手捧出沉甸甸的宝物来, 北大荒真是一片丰收的景象啊!同学们边读边想象, 一定会比刚才读得更好!

4. 读、做、背结合重积累。

新《大纲》指出:教师要发挥创造性, 针对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征,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课文第4节主要写了秋天丰收的原野。加之教这一节时学生已完全处于“自奋其力、自致自知”的状态, 学生很想读, 很愿读好。因此, 我采用找中心句, 找重点词, 联系生活实际, 看多媒体动画, 想象, 并将指读、范读、评价读, 再加上做动作读课文的方法贯穿其中, 逐步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确实让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文内容, 体会到课文的思想感情, 感受到课文语言文字的优美和北大荒是个美丽、富饶的好地方, 从而激发起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中学课文反思性教学的条件 篇三

以教学的主体间性代替主体性,给师生的对话与交往提供了平台

课文教学是平等的对话和交往,不管是教师主体论还是学生主体论,都不能避免这样的尴尬:无论是教师主体论还是学生主体论,教师和学生结成主客体关系,都不能达到平等;教师主体论忽视了学生的学,唯有当学生成为自我活动的主体时,真正的学习过程才能形成,学生才能掌握教学的内容。学生主体论忽视教师的教,没有教师的教,学生的自我活动便不能活跃、有效地展开。

课文的反思性教学坚持理解宽容平等对话的主体间性行为。在教学中,以平等对话来达到教学主体间的相互理解,“因为不平等的对话,就意味着一种主体性对另一种主体性的压抑,最终这两种主体性都丧失了合理性。”而这种对话遵守一定的规则,即对称条件和互惠条件。课文的反思性教学的主体间性,就是坚持在课文的对话教学中教学主体间交往的机遇均等、平均分配。这种对话和交往解释了课文教学的内涵,充分发挥了课文教学的作用。

合理的教学目标,加速师生的共同发展

课文的反思性教学目的包括“学会教课文”与“学会阅读”两个方面,这两个目标合理性的实现总是包含在具体的课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在将课文教学目标具体化时,要经常反思两方面的契合程度,尤其是做的方法的矛盾性和一致性;在课文教学目标信息调动或引起活动时,教师与学生都关注课文教学目的的外化是否顺利,设置的目标是否完成。并反思课文教学目标的合理性;在课文教学目标的信息控制与调节教学活动时,师生都保持有目的的作为,坚持目标允许的行为,修正目标不允许的行为,若发现课文教学目标设置不合理,则及时修正,并使它得到实现。在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时,师生获得了共同的发展。教与学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协调发展。

主体间性与兩个学会的教学目标的合理性,带动课文反思性教学系统其它因素的合理性发展。例如教学内容、形式、途径、方法、评价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的合理性发展。理论上,“应用理论与科学理论的适当降温,基础理论与人文理论的合理升温”。实践上,提升课文的人文性,不仅使学生爱学善学课文,而且使学生懂得做人;构建多种教学形式并存的格局,使它们互补;加强课文教学策略的运用,突出反思在教学方法上的地位,从而提高课文教学的价值。

4.秋天的图画教学反思 篇四

【摘要】:《秋天的图画》教学反思《秋天的图画》这篇小短文描写了秋天的美丽景色。语言优美,结构严谨,最后点明中心——是勤劳的人们画出了美丽的图画。学完生字,我让学生拿出笔来,看看课文中写了哪几种景物把它们找出来,在下面画上小圆圈。我在教室里巡视,发现有的学生不知画什么,有的画出一整句话。我叫大家暂停,对他们说:“课文中写了哪些秋天的景物呢?有梨树。”我转身在黑板上写下“梨树”然后在下面画上小圆圈。这下,同学们

《秋天的图画》教学反思

《秋天的图画》

这篇小短文描写了秋天的美丽景色。语言优美,结构严谨,最后点明中心——是勤劳的人们画出了美丽的图画。

学完生字,我让学生拿出笔来,看看课文中写了哪几种景物把它们找出来,在下面画上小圆圈。我在教室里巡视,发现有的学生不知画什么,有的画出一整句话。我叫大家暂停,对他们说:“课文中写了哪些秋天的景物呢?有梨树。”我转身在黑板上写下 “梨树”然后在下面画上小圆圈。这下,同学们懂了,快速地画出了“苹果”、“稻海”、“高粱”。“把这些景物在图上找出来,标上小红旗好不好啊?”我提出了第二个要求。这个任务同学们都爱完成,很快就画完了,看着图,让他们感觉秋天真得像幅画。第三个要求提出来了:“同学们读书,看到?挂起?这个词了没有?梨树后面是挂着,苹果、稻海、高粱后面都是什么词呢?能不能用曲线画出来呢?”“能——”学生们兴高采烈。画完了,我紧跟着追问:“梨树上挂起了什么?”“灯笼——”“在灯笼下面也画上曲线,后面的同学们自己就能找出来,我看谁找得快,别忘了画上小曲线啊!”看着一只只小手在书上认真地画着,我说不出地高兴。“同学们画得真好,下面轻松轻松,做个小游戏。老师说一个词,你们接一个词好吗?游戏开始了。挂起——”“灯笼——”“露出——”“脸颊——”„„“真好,现在这样,男同学说前边的,女同学说后边的。”一声声稚嫩、欣喜的童音欢快地飞出教室。紧接着第四个要求出台了:“我有两个句子,大家比一比,看那个好,记着要告诉大家你的想法啊。听好了:梨树上挂起金黄的灯笼。梨树上挂起灯笼。两句哪句好?”又是小张举起了手,他慢条斯理地说:“是第一句好,金黄的是颜色,有了颜色就告诉了我们梨是黄的,我们就像看见了黄色的梨挂在树上。”“真好,掌声鼓励!”“那你们把?金黄的?这样的词找出来画上括号好吗?”“又做游戏了!词语搭配开始——,金黄的——”“灯笼!”“红红的”“脸颊!”„„我高兴地和同学们一起“玩”着,意犹未尽地说:“多美的句子啊,越读越爱读,我们深情地读一读吧!”又一串带着赞美情感的读书声飞出窗外„„

《秋天的图画》教学反思

秋天是一副色彩艳丽的图画,这画上有金黄的梨和红红的苹果,有稻海翻起的波浪和高粱举

起的火把,它是人们用汗水描绘出来的山水画,也是山野对人们一年辛勤劳动的回报,文章用表现秋天丰收之美来赞美创造这一美景的劳动人民。

优美的文章配合美丽的插图,使作者的喜悦之情和自豪之情表露无遗。那么如何让孩子们也体会到这样的感情呢?我觉得那插图就是最好的教学资源,所以在教学时我用插图做引线,再配合课前找的和文章有关的图片,让孩子通过看图和他们丰富的想象力进行理解,再用反复的不同方式的有感情朗读,让他们展示自己的感情。当孩子们理解了这美丽的丰收的热闹情景时,以“谁使秋天这样美丽?”将学习的思路从田野引向人们,使孩子进行思考,寻找创造者一美景的人们,从丰收的景象转到丰收的原因,这样对勤劳的人们的赞美之情也就油然而生了,再让学生说说你想对这些勤劳的人们的话,由此加深了孩子们对劳动者的敬佩之情。《秋天的图画》教学反思 《秋天的图画》: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多美的画面啊!

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想象画面。通过反复的吟诵,感受秋天的热闹。然后,在上美术课时,我带着学生到操场寻找秋天去。学生很高兴去寻找秋天的足迹,他们仔细观察,有的甚至把枯黄的落叶捡回来了。接着,我请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再结合自己观察到的秋天的景色,画一画秋天的景象。结果通过画面,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里许多好词的意思。(因为他们通过画画把这些好词给表现出来了。)也激发了学生观察大自然的热情。孩子们用自己手中的彩笔画出那艳丽的秋天。许多学生有这样的感想:“哇!原来秋天真的这样美丽啊!”

语文课融入了美术,学生学语文就不会感到枯燥,效果也更好了。

《秋天的图画》教学反思

一堂有效的语文课,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本课教学的伊始,我和学生以谈话展开,激起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使学生一下子走进了课堂,和老师一起感受秋天的美丽,感受语文的魅力。这种独具匠心的欲设,是学生学习本课文的起点。值得思考的是一个有生命力的课堂首先要和学生平等地对话,要让学生真诚地说话,真诚地表达感情,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体验,使学生的个性知识,体验被调动起来,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

一堂有效的语文课是一堂高质量的对话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学中和学生阅读感悟,不失时机地组织交流,让学生把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情感的体验、语言的领悟释放出来。在老师的激发,点拨下有所感,在同学的启发下有所悟,在老师有深度的言语提炼中提升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这一堂课中,针对自己的

评价语,颇感不满。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评价语,尽量做到语言优美、精练,情感真切,这要求自己要努力提高思想修养,生活的积累及社会阅历。以同盟老师的一句话:语不惊人,誓不罢休。作为自己的努力方向

语文人教版第三册第1课《秋天的图画》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的伊始,我和学生以谈话展开,激起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使学生一下子走进了课堂,和老师一起感受秋天的美丽,感受语文的魅力。忽然觉得二年级的学生仿佛一下子长大了,无论是在朗读方面还是在课文理解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我也更加投入地进行教学,在对学生评价时,尽量采用激励性的语句,用欣赏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很高。

这节课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学生是在不知不觉中进步的,学生是每天都在进步的,请让我们用一颗宽容的心来对待每一位学生!篇二:1《秋天的图画》教学反思

1、《秋天的图画》教学反思

《秋天的图画》是一组以“秋天”为主题的新选编课文,图文并茂,语句短小凝练,寥寥数笔就为读者呈现出了丰收的景象和人们的喜悦心情。而文章不仅仅是为了表现秋天丰收之美,更为主要的是在赞美创造这一美景的劳动人民。在本文的教学中,我一边指导学生有顺序地观察图画,一边从课文中找出描写图画内容的语句感情朗读,让图画与语言有机结合起来,既生动,又形象。接着让学生通过看图理解——想象——有感情朗读这样一种方法,让学生学会用朗读展示自己的感情。在理解秋天的美景时,我抓住“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这一排比句,通过反复诵读,准确理解作者所采用的修辞手法,并让学生仿说句子,目的是潜移默化灌输排比和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接着又抓住文中的设问句,去赞美创造秋天美景的劳动人民,使孩子的感情从欣赏秋天的美景转为寻找创造这一美景的人们。但由于二年级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很差,这个知识点对他们来说难度太大了,孩子们显然不能很好的掌握,所以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课标规定的年段要求,因材施教,这样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

2015年9月5日篇三:1《秋天的图画》教学反思

1、《秋天的图画》教学反思

5.《秋天的图画》教学反思 篇五

衡量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标准就是学生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发展。有效的语文教学是关注全人发展的教学;有效的语文教学是促进语文学习的教学;有效的语文教学是呼唤效益意识的教学。

我想,按照这三个重要指标,我以为在学生思维方式的发展和强化学习体验这方面,我是成功的,有一定的效果。而高效率这个首要条件却没有得到满足。我以为,一堂习作课,40分钟都花在口头作文上(当然包括画画的时间,为了让孩子们体验秋天这幅图画的美,我在习作指导课上让孩子们画了秋天),表面上看来,学生热热闹闹的,而且他们的确经历了从不知到知,的确经历了一次愉悦的语言文字旅程,其间还感受到了想象的乐趣,但落实到笔头的却很薄弱。习作课没当堂写,却只能在课后去写,孩子们那些诗一般的语言会不会就随着秋风飘走了呢?

李白坚教授强调写作是“现在进行时”,可我却让学生提起笔时只能写过去进行时了,这符合小学三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吗?所以我认为这是一堂效率不高的习作课。

当我写到这里的时候,我正好看到了学生交回来的习作,绝大多数孩子把自己画的秋天写得很美,最突出的特点是,他们把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发挥得淋漓尽致。以下是几个孩子习作片断的实录:

6.《秋天的图画》主题教学活动反思 篇六

秋天来了,秋天来了,秋天在哪里?苹果成熟了,小声的说:“秋天在这里!”菊花开了,快乐的说:“秋天在这里!”稻子点点头,高兴的说:“秋天在这里!”

这个时候,我牵着孩子们的小手,一起去散步,走进秋天的怀抱,聆听秋天的声音,感受秋天的气息。在我引导孩子们去发现自然界的这些变化的时候,孩子们都觉得秋天很神奇,都迫不及待的问我:“秋天为什么会如此的神奇?秋天还有怎样的秘密?”我神秘的笑了笑,不给他们答案。我想让他们自己去发现。

当我带领着孩子们来到大树下,一看,哇!只见一片片金黄的树叶随着秋风轻轻的飘落下来。孩子们的眼里满是惊喜,情不自禁地做着叶子飘落下来的动作。孩子们捡起那些漂亮的叶子,都说要藏起来,并开心地讨论着保存好的方法。于是孩子们开始了吹画——美丽的树林。我为孩子们准备了黄色、红色、巧克力色等颜料,为了让每个孩子都充分体验吹画的乐趣和掌握吹画的技法,我采用了分组的形式。孩子们吹的时候,都发现了用力吹这个画很快就吹好了,不用力反而吹的慢。最后孩子们为树林添画上了丰收的果实。每个孩子都用心地将秋天留下来,都在为美丽的秋天惊呼。在这次活动中,孩子们既留下了秋天又学会了一种新的绘画方式。可有的孩子说我们捡的叶子都不好了,怎么办呢?孩子们讨论起来,最后决定把树叶画下来。首先将树叶浸在颜料里,再拿出来,印在纸上。一张清晰可见的树叶印在了纸上,孩子们都欢呼起来。孩子们对秋天有了更深的认识,越加喜欢秋天了。

秋天的天气变幻无常,我请幼儿观察天气的变化,天天注意天气预报,报告天气的气温,我就将他们纪录下来,再请幼儿数一数这个星期晴天、阴天、多云、下雨各有几天?预测一下明天天气是怎样的,想一想根据气候的变化自己该穿什么衣服?从中让孩子们不断了解天气的变化,学会观察的技能,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

为了让幼儿了解秋天的蔬菜,我请家长带幼儿到农贸市场上去看一看,认一认。回园后请幼儿说一说:秋天有哪些蔬菜?你喜欢吃什么蔬菜?你知道蔬菜对我们的身体有什么好处?孩子们都七嘴八舌的讨论起来。趁此机会,我教育幼儿:小朋友多吃蔬菜,才能长的健康!少生病!同时也告诉幼儿蔬菜里有很多的营养,都是我们人体所需要的。孩子们听了,都直点头,都说以后要多吃蔬菜。

在这一系列活动中,不仅会让孩子发现秋天的秘密,还培养了幼儿的绘画技能、观察能力,更让幼儿明白了多吃蔬菜的好处,同时培养了孩子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7.课文《秋天的图画》的教学反思 篇七

一、第一次教课:2005年 第一轮

Step 1 Lead-in

在开场白里,教师接上一节课所教的世界名胜,引出非洲的话题(同时用PPT展示一幅非洲地图),提问学生:“What do you know about Africa?”学生七嘴八舌给出许多答案:pyramids、mummies、the curse of the mummies、the River Nile、wild animals、black people、hot weather、deserts等。然后教师再问:“Do you think Africa is a land full of mysteries,charm and attraction?Is it worthwhile going to Africa for your holiday?”在得到学生“Yes”的肯定回答之后,教师就可表示自己也很想去,只是可惜没有机会去,但听说一个叫Toby的男孩打算去非洲探险,并且已经为此制定了一个游览计划。接下来请学生们一起读Toby的信,即本课课文。

【设计意图】教师利用上一节课《Welcome to this unit》中世界名胜的余热引出本课的话题“非洲探险”,让学生迅速进入本课的阅读内容。

Step 2 Fast reading

放课文录音给学生听,并要求学生跟着录音一起大声朗读,边读边思考课文前所提出的三个问题:

(1)How will Collin and Toby travel through the desert?

(2)What animal is uncomfortable to sit on?

(3)How long will the author stay in Africa?

【设计意图】译林牛津版教材的每篇课文之前一般都有三个问题,要求学生用扫读(scanning)的方式,从文中快速找到答案,并且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Step 3:Careful reading

要求学生概括每段的段落大意。

Paragraph 1:______want to travel before______goes to university.

Paragraph 2:From______,we’ll travel on______through______.

Paragraph 3:From Lake______,we’ll go______down the River______.

Paragraph 4:We’re going on a trip in______,living with local people,eating and drinking whatever they do,including______!

Paragraph 5:We’ll take photos of______,such as______.

Paragraph 6:In______,we’ll climb______.

Paragraph 7:We’ll go to______.

Paragraph 8:I’ll send______from all the different places we visit.

【设计意图】Toby的旅行计划路线很长,去的地方很多,内容较复杂,为降低难度,教师将这部分设计成填空的模式。

Step 4:Post reading(1)

展示Toby计划去游览的非洲各地的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复述Toby的旅行计划。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旨在让学生们回忆所学课文,熟悉课文内容,熟悉乃至学会使用课文里的用词和句型。以下为参考答案:

Toby and his older brother Colin will leave London for Morocco by plane/by air on July 15th.Morocco is in Northern Africa.They are going to travel through the Sahara Desert on camels.They’ll be camping in tents and sleeping on the ground in their big,thick sleeping bags.In order to see in the dark,they’ll bring a torch with them.The whole trip in desert will take them 6 days.

After the trip by camel,they are going to travel down the River Nile from the Lake Victoria.They’ll go white-water rafting.They have to wear special clothing,a helmet and a life jacket,just in case their raft gets turned upside down.

Leaving Kenya,Toby and his brother Colin will move/be moving on to Tanzania,where they’re going to climb a most wonderful/amazing mountain—Mount Kilimanjaro.It is a snow-capped mountain in the equatorial/tropical area!Mountain-climbing is most challenging and exciting.

The whole African part of their trip will take about 4 weeks.Then they’re going to the Himalayas and finally back to their home in London just before Colin goes to university.

Step 5:Post reading(2)

结合Word power的内容,让学生们想一想户外旅行所需哪些工具。

如:backpack、boots、strong shoes、raincoat、lifejacket、tent、sleeping bag、camera、films、towel、compass、water-purifying tablets、book、first aid kit、pocket knife、candles、torch、flashlight、food、waterproof matches、pan等。

Step 6:Post reading(3)

课后听力训练:Martin’s adventure travels

(1)Martin went on a boat trip up a long river in______and stayed on the boat for______days.

(2)Martin was followed by some______and didn’t know if they were______.

(3)Martin was very happy to see the______in the morning.

(4)Martin loves______.He always looks forward to______.

(5)Things to carry:A water______,a warm______comfortable______and______.

(6)Things to learn:How high the______are.How wide the______are.The______spoken in the country you are visiting.

(Keys:Africa,fifty,animals,dangerous,sun,traveling,exciting experiences,bottle,coat,walking shoes,chocolate,mountains,rivers,language)

【教学反思】

1. 这堂课是接着上一节课“世界名胜”话题引入的,但上节课所学内容其实和非洲探险的关联并不大。在这之后就直接进入阅读正文环节,为学生准备的信息还不够充分。

2. 在快速阅读环节,让学生跟着录音一边听一遍读,还要用扫读的策略快速寻找信息,强求学生阅读速度一致,导致有部分学生跟不上。其实,听录音跟读可以放到读完一遍课文后再做。

3. 教材中课文前的三个问题缺乏层次感,教师直接拿来问学生并不合适。应该自己重新设置更贴切的问题。

4. 阅读过程中,教师只是让学生概括段落大意,其实还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按照Toby计划的旅程顺序设置一些细节问题,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为读后的复述做准备。

5. 在读后的复述环节,由于之前学生只粗略地概括了文章的段落大意,并未深入细节,所以对课文内容不熟悉,导致这一过程很不流畅。

二、第二次教课:2008年第二轮

针对第一次教学中的问题,笔者做了深刻的反思和积极的改进,争取以学生为本,灵活使用教材。在问题设置、内容编排和教学方法等几方面做了修改。具体做法如下:

1. 课前导入环节紧扣文章标题“An adventure in Africa”,让学生对即将讨论的话题有直观的感受。

直接用PPT呈现一幅非洲地图,并用会声会影软件制作了一段视频,选取的图片都跟本课Toby将要旅行的地点有关,并配以轻快的音乐。学生在开心观看的同时,也仿佛身临其境。

2.利用文章标题,引导学生课前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重点放在adventure一词上,问学生:“What do youthink of an adventure?”学生纷纷联想到dangerous、unusual、exciting、uncomfortable等形容词,由此预测Toby要进行的旅行会经历一些不寻常的事情。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了出来,开始有期待地准备阅读正文。

3.在快速阅读部分不放录音,让学生不受干扰地自行阅读,找出以下问题的答案:

(1)What places will Toby go to?

(2)How long will Toby stay in Africa?

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快速扫读文章,就明白Toby要去哪些地方,要待多久。

4.在读后拓展训练部分,去掉书后的听力训练,改为要求学生两人一组,自己设计一个旅行计划。教师板书:

(1)Where to go?

(2)When to start?

(3)How long to stay?

(4)How to travel?

(5)What to take?

这是一个读后的一个思维拓展训练,学生两人一组,合作研究,由书本而至课外把所学运用于课后实践,设计自己的旅行计划。这一过程是学生从输入到输出的过程,学习任务由阅读过渡到了写作。

【教学反思】

第二次的教学以学生为本,更关注学生的学习感受,细心搭建支架,帮助学生层层深入了解课文,同时注意训练学生的思维。但是在读了学生自制旅行计划环节之后,教师的指导性帮助还不够,导致学生完成任务有困难,教学支架还需完善。

三、第三次教课:2011年第三轮

在这一次的授课中,笔者在总结前两次的经验基础上,做了如下改进:

1. 把careful reading部分的段落大意概括和逐段分析改为任务型阅读,既让学生熟悉内容,又节省出时间用于读后拓展。

2.在细读环节后,强调一下重点词汇和句型,以便学生能在读后拓展部分熟练运用。如:

句型1:有许多奇异的地方要去参观。

There are lots of amazing places to see/visit.

句型2:为了保护,务必穿上/戴着……以免……

Be sure to wear/take sth.for protection,in case...

句型3:你将会需要……,否则会受伤/口渴……,因为……

You’ll need...,or you’ll get hurt/thirsty...,since...

3. 在读后拓展训练部分,笔者创设一个具体的情境(设计一个苏州一日游旅行计划),让学生有的放矢,进一步完善支架,使学生制定计划起来更容易上手。这一部分单独印成了一张学案:

Activity:Make a travel plan for a one-day trip in Suzhou.

It’s August 1st.You are a tourist guide in charge of a group of 10 visitors from Beijing.This is the first time that your guests have visited Suzhou.

You are supposed to

(1)make a travel plan for a one-day trip in Suzhou and

(2)introduce the plan to your guests.

Use the following sentence structures:

(1)There are lots of amazing/extraordinary places/gardens to see/visit in Suzhou.

(2)Be sure to wear/take sth.for protection in case...

(3)You’ll need...,or you’ll get hurt/thirsty...,since...

(4)It will take you some time to do/doing sth./You will spend some time(in)doing sth.

Think about:

(1)Where to go?

(2)When to start?

(3)How long to stay?

(4)How to travel?

(5)What to take?

(6)What to bring back?

由于时间关系,在本节课上,学生只能完成一个计划草案,更多的资料查阅到成为作品则需要在课后完成。他们的成果可以下一课时进行课堂汇报。

在学生设计旅行计划时,两两之间密切合作,起草定计划→查资料→英文成文→润色上墙报→课堂英文汇报。

学生们查找到了苏州园林及苏州博物馆的英文译名,如:拙政园Humble Administrator’s Garden、留园Lingering Garden、狮子林Lion Grove Garden、沧浪亭Surging Wave Pavilion、网师园Master Fisherman’s Garden、怡园Garden of Delight、藕园Couple’s Garden、西园West Garden、苏州博物馆Suzhou Museum等。还查到了苏州特产的英文说法:刺绣embroidery、双面绣double-sided embroidery、碧螺春茶叶Biluochun green tea等,并隆重向世人介绍著名的苏州昆曲Kun Opera。学生们不仅搜集了图片,更有学生一笔一划地画出了家乡苏州的美丽风景。

8.课文《秋天的图画》的教学反思 篇八

活动目标:

1.看图感知和讲述秋天的色彩和主要特征。学习用“金黄色”、“金灿灿”、“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等词语讲述画面的主要内容。

2.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有绘画和讲述的形式表现秋天的色彩和主要特征。

3.积极参与讲述,能耐心倾听同伴的讲述,逐步形成良好的习惯。

4.领会故事蕴含的寓意和哲理。

5.通过观察图片,引导幼儿讲述图片内容。

活动准备:

《秋天的图画》ppt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话题:

教师:今天,除了老师来上课,还来了一位动物老师,你们看它是谁?(熊猫)熊猫老师带来了它的动物学生,看它们来了。

出示ppt:熊猫、小猴子、小松鼠、小兔、小花猫。

教师:熊猫老师说:“今天,我们上节图画课,画一幅秋天的景色。”小动物们一听愣住了,秋天的景色该画什么呢?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秋天应该画什么?

幼儿自由讨论教师小结: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可以画香香的水果,五颜六色的花朵。

二、观察图片,理解图片内容:

教师:小动物们听了你们的话,有了灵感,现在已经将画画好了,我们一起来看看。

出示图一:

教师:这幅图画是谁画的?(小猴子)画的是什么?(苹果、梨子等)苹果是什么样子的?(引导幼儿说完整话)这些水果看上去真好吃,看的叫人怎么样?(直流口水)幼儿用动作表示一下。

教师小结:这幅画是小猴子画的果山,黄黄的梨子,红红的苹果,橙色的橘子,紫色的葡萄,看的叫人直流口水。

出示图二:

教师:这幅图画是谁画的?(小松鼠)画的是什么?(大树)你认识这些树吗?(梧桐树、红枫树)你们说小松鼠画的是秋天的景色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你们看这些飘落的树叶像什么?(蝴蝶)幼儿用动作表示树叶向下落。

教师小结:小松鼠画的是树林。梧桐树变黄了,枫叶树变红了,像蝴蝶一样从天上飘落下来,真好玩呀!

出示图三:

教师:这幅图是谁画的?(小兔子)画的是什么?(花)这是什么花?(菊花)这些菊花漂亮吗?用一个词形容一下。它们是什么样子的?(五颜六色、千姿百态)请你来学一学菊花盛开的样子。

教师小结:小兔子画的是花园。美丽的菊花开放了,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真是漂亮极了!

出示图四:

教师:这幅图是谁画的?(小花猫)画的是什么?(玉米、稻田)他们分属于哪一类?(农作物)玉米是什么颜色的?用一个词形容一下。稻田是什么样子的,用一个词形容一下。这些农作物等着谁来收割?(农民伯伯)教师小结:小花猫画的是田野。农作物成熟了,金黄色的稻谷,金灿灿的玉米,等着农民伯伯去收割。

教师:熊猫老师看见这些美丽的图画心情会怎么样?它会说些什么?

教师小结:熊猫老师高兴地说:“秋天的图画,多么美丽呀!”

三、完整讲述画面内容。

教师:老师把这四幅图编成了一篇散文叫《秋天的图画》我们听一听。

教师完整讲述散文教师:听了这首散文,你觉得秋天美吗?哪里美?

教师小结:秋天有黄黄的梨,红红的苹果,像蝴蝶一样飘落的树叶,千姿百态的菊花,这么美的秋天,你们想不想学。

教师带领幼儿完整地讲述散文。

四、绘画结束:

教师:待会儿我们进班将这么美的秋天画下了,好吗!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活动的实施,让幼儿看图感知秋天的主要特征,学习用“金黄色”、“金灿灿”、“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等词语讲述画面的主要内容。并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讲述的表现秋天的色彩和主要特征。在活动中我运用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教学形式,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还发现孩子的目光被紧紧的吸引住了,也能有感而发的讲述自己认识的秋天,并发现秋天的美。但在最后两幅图上我的图片效果做的不够好,不能使孩子清楚地感受到秋天田野的美。

9.课文《北大荒的秋天》的教学反思 篇九

教学中的机智。备课时要精准到自己说的每一句话,可是还是会有一些自己料想不到的地方。比如,我问出一个问题,“大豆摇铃千里金”这句话怎么理解?孩子们说“大豆发出的声音遍地都是金子。当时愣了几秒钟,不知该如何接引导下去,只好让孩子坐下再找另一个孩子来回答。当时备课时,也想到了这个问题,真到了课堂上竟一时语塞了,以后还要在课下准备时,多想,多思考,以备应对上课时出现的各种问题。

我设计这节课时,主要的是按课文的思路分出总分总,让学生通过朗读、学习理解这篇课文,在课堂上达到会背。读一段,背一段,最后背诵全文后,找个别孩子,一个提问上半句,一个回答下半句。课后研讨课时,也发现了其中的问题,在背课文这个环节中,我没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坡度,给学生适当的坡度,让学生有信心的背下去。

10.图画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篇十

一、能够有效辅助语音教学

语音不仅能够辅助学生对于单词的发音, 也是学生更为准确而高效地记忆一个单词的基础所在。所以语音教学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部分学生在语音学习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很多学生由于在小学阶段的英语语音基础十分薄弱, 进入初中阶段后在语音学习上表现出的障碍也越来越明显。而图画的应用则能够极大地为学生的语音学习提供有效辅助, 不仅能纠正学生不良的发音习惯, 还能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语音知识与语音规律。这对于学生英语基础水平的提升, 以及语言能力的培养都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例如, 在教授单词发音时, 教师可以借助人体的口腔和发音器官的解剖图, 使学生认识到具体发音时需要使用哪些器官以及如何运用这些器官, 进而让学生掌握发音的要领。如, 在帮助学生学习“l”和“n”的发音时, 教师可以指着挂图来教学生舌头在发这两个音时所在的位置, 前者是舌尖在上下齿之间, 后者是舌尖微微上翘。有了图片的辅助后, 学生便能非常直观地感受到这两个字母的不同发音方式, 并且能很好地将其区分开来。另外, 图画教学还有其他方面的具体应用, 如借助一些食物的具体图片, 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熟记相关单词, 等等。在英语语音教学中, 教师要灵活地应用图画教学, 这不仅能很好地突破一个教学难点, 也能推动着学生英语基础能力的提升。

二、地图在课堂上的灵活应用

地图也是图画的一个种类, 地图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也得以广泛应用。英语教学中会涉及到很多文化类知识的讲授, 其中会牵涉到不少地理知识。因此, 学生必须具备基本的地理常识, 才能够对这类的文章有进一步地理解与领会。很多地理知识仅靠教师的口头讲授很难发挥良好的教学功效, 学生也很难在教师的语言描述下感受到相关的地理位置。而有了地图后, 这些问题便能够更好地得到化解, 通过地图的呈现, 不同国家与地区的位置及地理关系便会立刻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感受更为直观与深切, 也能为知识的教学提供很好的辅助。

传统的英语教学中, 学生的地理知识掌握不够, 对于许多学到的地名和国名容易忘记。为了改变这种现象, 英语教师可以引入图画教学中的地图教学, 使学生更好地识记地名、国名等。例如, 在教学关于各国地名和首都的时候, 利用地图教学能够十分清晰地讲解相关的地名和国名, 借助地图上的实际方位, 能够加深学生对相关单词的直观印象。这些都是地图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可以发挥的显著优越性, 能够避免学生对于英语知识的混淆, 从而提升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能够提升单词教学效率

在英语单词教学中, 图画教学有着很好的作用。随着词汇量的不断增多, 需要记忆的单词也变得越来越多, 而部分学生找不到记忆单词的有效方法, 有的学生会将相近的单词相互混淆, 导致单词记忆的效率低下。而合理地利用图画教学, 单词记忆中的一些问题便能在一定程度得到化解。图画能让单词以一种更为生动直观的形式呈现出来, 透过形象的图画进行对比, 就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区分一些相近的单词, 进而化解学生混淆单词的障碍。图画教学是提升单词教学效率一种有效教学方法, 并且还能为学生的词汇体系的构建提供很好的辅助功效。

图画在单词教学中的应用一般渗透于卡片教学中, 这种模式在初中英语单词教学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卡片作为一种体积小的实物教学工具, 具有局部突出和个性化强的特点, 对于学生学习英语词汇、进行分散记忆有较好的效果。例如, 在教学关于生活用品的单词时, 教师可以借助相关印制有生活用具的卡片, 对相关卡片进行分类, 然后让学生以类别进行记忆, 这不仅能增加学生对相关用具的区分度, 也能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这些词汇, 从而使学生记忆单词更加牢固。

11.秋天的图画教学设计 篇十一

教材分析: 《秋天的图画》是一幅色彩艳丽的图画,作者运用比拟的手法描画了金黄的梨、红红的苹果、金黄的稻海、燃烧的火把所构成的丰收的热闹情景及人们的喜悦之情。本文篇幅短小,浅显易懂、富有童趣。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反复朗读中欣赏、体会。“勤劳的人们画出秋天的图画”是本文的难点,要指导学生在理解前文的基础上反复体味。

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升入二年级,朗读、理解能力都不是很好,加上他们活泼好动、自制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上课时,应采取各种形式的朗读,来调动学生的读书兴趣,以达到新大纲提出的“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的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会认8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看图想象和朗读体会,感受秋天的美丽和丰收。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对秋天的景色和勤劳的人们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秋天、热爱大自然的情趣,愿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秋天。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秋天的美景。

教学难点:理解“勤劳的人们画出秋天的图画”一句的含义,明白劳动的可贵。

教学过程设计:

一、谈话导入,检查预习

1、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了?说说你知道的描写秋天的词语,看谁说得多。

2、这么美丽的秋天,它真是一幅美丽的图画,现在让老师带你们一起去欣赏秋天的图画。板书课题:秋天的图画。(学生回答,学生齐读课题)

现在正值秋季,课前让学生充分的观察秋天,搜集描写秋天的词语,为这节课的学习打好基础,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积累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等。一开始让学生们有准备的畅所欲言,使这节课学生的自主互助学习有了一个好的开始。

二、观察图画,说说“我知道”

1、检查课前预习,鼓励学生们说说预习情况“我知道”,通过预习课文知道了什么?

2、(出示课件、创设情境)

现在让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亲身来感受秋天的美丽景色。说说从图上你都看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预习体会,认真观看课件。

这节课的主要思路就是以小组自主互助学习为主,教师指导为辅,设计“我知道”的环节是为了让学生互相交流,交换自己的思想,学生明白了的教师就可以不讲

三、读课文,认读生字

1、小朋友们,现在把秋天的图画读出来,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谁愿意把课文读给大家听(指名读课文)

3、师生共同评价学生读得怎么样。

4、小组合作,共同认字(课件展示)

梨树 灯笼 波浪 勤劳 高粱 人字 燃烧 火把

(开展各种形式的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5、当当小老师。(小组合作,共同认字)

(同桌之间互相当小老师来检查对方的掌握情况)

虽然放手让学生自学,但是最基本的基础知识还是要牢固掌握的,让学生在掌握好基础知识的同时,自由发挥自学课文,再设计这个环节的时候也是基本上学生自学、小组互学为主,但是这个环节我注重了评价的作用,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课中质疑“我会问”,课中解疑“我会答”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体会教师在朗读中表达的喜爱与赞美的情感。

2、学生自由读,一边读一边想象秋天的图画。

3、点拨重点词句,通过点拨,体会“挂、露、翻、举”所描绘出的秋天景色的勃勃生机,体会“秋天的图画”色彩的美丽。在朗读中感悟秋天的美好。

4、学生选读: 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来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互帮互学,读好每个句子。

5、小组合作学习,质疑“我会问”,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在小组中互相讨论,互相学习。

6、课中解疑“我会答”,小组中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和学生共同解疑。有什么不明白的全班同学互相解决,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7、朗读展示

学生读自己喜欢的语句,教师辅导读出感情。在读的过程中多鼓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这个环节是整节课中最精彩的环节,学生质疑、解疑的过程,在这各环节中能在小组中解决得问题就自行解决,解决不了的问题总结下来集体解决,对于学生提的问题教师要善于积累,抓住重要的问题来导入整篇课文的分析。“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注重学生的朗读,注重学生的朗读质量,各种形式的朗读穿插其中,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8、美读: 教师再范读,读出秋天到来时的兴奋、喜悦,描绘出秋天山野那一幅披金挂红的美丽图画。想读的学生可以小声跟读,也可以在教师范读后,再美美地读,还可做动作配合读,要充分地读。

 学生评价老师读的怎么样。

 学生自由读,一边读一边想象秋天的图画。 朗读课文。 学生自由选读。

五、课后总结“找秋天,说秋天,写秋天”。

1、找秋天。

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通过学习,小朋友们对秋天有了一定得认识咱们大家来找一找学校里的秋天,小组之间互相讨论学习。

2、说秋天。

小朋友们,大胆的说出自己的发现,说说自己找到的秋天。

3、写秋天。

通过讨论学习和小朋友的发言,大家都能说出自己眼中的秋天,赶快拿起笔,把它记录下来,养成爱写话的好习惯。

让学生找一找秋天、说一说秋天、再写一写秋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秋天。如,制作秋天的礼物:用落叶做书签,用自己的画做贺卡,用句子、短诗赞美秋天„„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设计了写话作业,所以,让学生写一写秋天就是一个很好的内容,结合这节课的学习,写之前先让学生进行观察和说话练习,让学生有的说才会有的写,这个环节在这节课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

板书设计:

梨树 挂起 灯笼

苹果 露出 脸颊 秋天的图画

稻海 翻起 波浪

12.《秋天的图画》教学设计 篇十二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本课设计试图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采用多层次、多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学生切身感受秋天的美丽,衷心赞美勤劳的人们。

教学目标:

1、会认14个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对秋天的景象和勤劳的人们的喜爱、赞美之情。

3、喜欢秋天,愿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赞美秋天。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对秋天的景象和勤劳的人们的喜爱、赞美之情。

难点:读准字音,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理解波浪、勤劳、燃烧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感受秋天的美;学写“灯”、“作”、“字”、“丽”四个生字。

第二课时:巩固生字词,结合课文抓好会写字的字(词)义教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进一步体会对秋天的景象和勤劳的人们的喜爱、赞美之情;学写“波”、“浪”、“苹”、“劳”四个生字。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秋天风光图片。

2、学生画好一幅自己心目中的秋天图画。

教学流程:(第二课时)

一、激趣引入,巩固生字。

1、导入: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和秋姑娘交了朋友,今天,你们还想见她吗?只要你们把昨天学过的生字词认好、写好,秋姑娘就会出现。

2、(屏幕上出示生字词)学生先读生字词,再跟着老师书空写“劳”字和“丽”字。(板书:劳、丽)

3、小朋友们把昨天学过的知识记得真牢固。看,秋姑娘来了!

【设计意图:在上节课认识秋姑娘的基础上,创设富于童趣的学习情境,能使学生有效地巩固已学的生字词。】

二、创设情境,丰富积累。

1、播放秋天风光图片。

2、小朋友们,秋姑娘美吗?你们能够用上学过的描写秋天的词语,向大家介绍这美好风光吗?

3、过渡:有这么多描写秋天的好词语,秋天实在是太美了,就像一幅多彩的画。请小朋友们打开第1课:秋天的图画,你们能把课文美美地读读吗?

【设计意图:把秋天的美景搬进课堂,并让学生用上学过的词语来介绍,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为感悟秋天的美奠定了基石。】

三、披文入情,体验情感。

(一)朗读感悟,整体把握。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听到小朋友们读得那么美,老师也想读,你们想听吗?老师读的时候,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想象秋天的美景,好不好?(教师配乐朗读)

3、听着老师的朗读,你们能想象到秋天的美景吗?

(二)研读品味,体会情感。

1、直观感受,调动情感。

(1)在这一幅图画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请小朋友们再读一读课文,找出有关的句子,用“——”把它画出来。

(2)学生再读课文,画出描写景物的句子。

(3)哪位小朋友愿意把你找到的句子读出来?(学生读后屏幕出示句子)

“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

(4)这句话写了哪几种景物?(板书:贴图片)

(5)小朋友们,请你们把这句话多读几遍,想一想哪些词语最能体现这四种景物的美?(学生自由读句子)

(6)谁来说说这句话中哪些词语最能体现这四种景物的美?(屏幕显示优美词语,并演示课件体会。)

重点引导学生抓住描写景物颜色和动态的词语来体会秋天的美。

师随机:秋天有金黄的梨、红红的苹果、金色的稻海,还有火红的高粱,多美丽啊!(在“丽”字前面板书:美)

(7)老师小结:金黄的梨像灯笼一样挂着、红红的苹果像小朋友露出的脸颊、金色的稻海像波浪一样翻滚、火红的高粱像火把一样高高举着,你们喜欢吗?

(8)你们能美美地读一读这句话吗?请小朋友们自由练一练,看谁还能配上动作读?(学生自由练读)

(9)指名读并评议。

(10)四人小组配上动作合作读(每个小朋友读一种景物)。

(11)四大组配上动作合作读(每组读一种景物)。

(12)小朋友们,刚才,我们在秋天的图画里看到了金黄的梨、红红的苹果、金色的稻海和火红的高粱。现在,请你们睁大眼睛再仔细看看,你们一定会有更惊奇的发现!(屏幕出示秋天的其他景物)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图上景物的样子和颜色。

(13)你们看到了什么?能像课文那样说一说吗(出示文字)

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

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

辣椒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

2、直抒胸臆,渲泻情感。

(1)过渡:秋天五谷丰登、瓜果飘香,真令人陶醉!有一群像你们一样喜欢秋天的小朋友正对着秋姑娘兴奋地喊道(出示第一句话和录音)。你们也自由喊一喊吧,看谁喊得最热情!(学生自由喊)

(2)指名喊,全班齐喊。

3、深入体会,情感升华。

(1)谁使秋天这样美丽?哪位小朋友愿意告诉大家?

(2)一群大雁迫不及待地赶来了(板书:大雁简笔画),请看看大雁又是怎么回答的?谁来告诉大家?(学生说后屏幕出示最后一句话)

(3)为什么说是勤劳的人们画出了秋天的图画?(在“劳”字前面板书:勤)

(4)师总结:春天,农民伯伯撒下种子,常常给它们锄草、施肥。秋天到了,农民伯伯忙着在田野里收割、在果园里摘果子。小朋友们,农民伯伯辛苦吗?正是有了农民伯伯的辛勤劳动,才换来了秋天收获的景象,才有了这幅秋天的图画。但是,“勤劳的人们”指的只是农民伯伯吗?

(5)我们身边许许多多正在努力工作着的人们都是勤劳的人。你们最想对勤劳的人们说什么?

(6)下面,让我们满怀深情地读读最后两句话,衷心感谢勤劳的人们!(学生自由读)

(7)男女合作读,师生合作读。

(三)诵读体会,抒发情感。

(1)这么美的图画,你们想把它永远留在脑海里吗?那我们就一起把这篇课文背下来,先请大家自由背背。(学生自由背诵课文)

(2)老师想跟大家一起合作背,你们愿意吗?第一句老师背前半句,你们齐背后半句,第二句四大组配上动作合作背,第三、四句老师来问,你们来答,清楚吗?(师生合作背)

(3)指名指着板书背,全班站起来配上动作背。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整体感悟秋天的美,再读,赏词、品句,用心体会秋天的美,诵读,尽情抒发对秋天和勤劳的人们的喜爱之情。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表达,从而使三维目标和和谐统一。】

四、拓展延伸,自由表达。

1、勤劳的人们画出的秋天实在太美了,请小朋友们在四人小组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赞美秋天。你可以用自己的话介绍心中的秋天、也可以唱一首有关秋天的歌、还可以背诵赞美秋天的古诗或儿歌。(学生在小组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赞美秋天)

2、全班交流。

3、师小结:刚才,小朋友们用多姿多彩的形式给大家展示了一幅秋天的美丽图画。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秋天更是个收获的季节,希望你们在这个美好的季节里都有所收获,用自己的努力画出最美的图画。

4、小朋友们,要享受秋天的美丽,我们不仅要读好课文,还要写好描写秋天的词语,现在我们来看看怎样写好“波”、“浪”、“苹”、“字”这四个字?(老师在屏幕上分析“波”和“浪”、“苹”和“字”两组字形,在黑板上指导写。)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赞美秋天,能在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同时,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听、说、读、写有机结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业布置:

1、摘抄文中最美的话或写一句赞美秋天的话,把它做成卡片送给秋姑娘。

2、抄写生字:“波”、“浪”、

板书设计:

13.《创作图画》教学设计 篇十三

1.让学生能综合运用“画图工具箱”中的工具创作图画。

2.培养学生独特的感受能力、熟练的操作能力和自主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从多角度对优秀作品进行欣赏,并在创作图画时,能注意布局合理、色彩协调。

难点:合理运用画图工具箱的各种绘画工具创作图画,把美术画图知识通过“图画”软件灵活地表现出来,并进行富有个性的图画创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神笔马良的故事大家听说过吧?特别是小马良手中的笔实在是太神奇了,想画什么就是什么!瞧,他来了。(展示“神笔马良”Flash动画。)

2.自主探究讨论交流

(1)知识点讲解

学习这一课,主要是让学生灵活运用画图工具箱中的各种工具及美术课上的相关知识。以课文《雪景》为例,让学生观察、分析课文中的图画,并请学生回答,如果让他来画这幅画,将会用到哪些画图工具,会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分小组观察、交流和讨论。

师:同学们知道吗?建筑与绘画有异曲同工之处。我们泰山公园(出示图片)在建筑设计时,就非常重视园林的布局合理与比例恰当,因此它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亭、台、楼、阁……在画中相映成趣、美不胜收。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在构图时除了要合理选材之外,还要对图画进行整体设计,做到布局合理、画面平衡。所画的景物不要太分散,不能偏向一边,也不能画得太满或太小,并注意安排重点在画中的位置,注意景物之间的大小、疏密、前后等关系。

师(出示图片):同学们,图中蓝天白云、碧波绿树,把美丽的公园点缀得更加动人!因此,我们在绘画时也应注意色彩的搭配和协调。这样画出的图形将色彩鲜明,更富有感染力。

教师让学生注意,还应考虑颜色的感觉及对比,或以冷色为主,或以暖色为主,也可以是冷暖色对比的画面。

(2)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师展示优秀图画作品,引导学生从内容、构思、构图、色彩、主题的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欣赏。让学生以小组展开讨论,谈谈自己的想法,汲取其中的精华。

学生分析这幅作品在创作时用到了“画图工具箱”里的哪些工具以及哪些菜单命令。

师生共同讨论这幅作品的整体构图,引导学生认识到一幅成功的图画创作需要注意哪几个方面。

师生继续讨论这幅画的色彩、内容等方面,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颜色及对比等美术知识的运用。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课件,自主学习有关图画色彩、构图等相关知识,并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及时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写出来,与同学们交流,以提高创作水平。

教师巡视、BBS在线答疑。

第二课时

复习旧知,导入。

1.自由创作合作学习

师:通过刚才的游戏练习,大家对图画的色彩与构图应该了解不少了吧!很多同学早就想创作自己喜欢的图画了。下面,就让我们张开想象的翅膀,认真构思,活用“画图”,创作一幅优美的图画。20分钟后请你来介绍一下你的创作情况。

学生自己创作最喜欢的图画。在学生动手设计时,教师可以从构思、色彩的运用、对主题的表现等多方面进行指导,及时解决学生绘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教师选择几幅典型的学生作品,利用网络进行展示。学生欣赏、讲评。教师引导学生依次介绍:创作的是幅什么画?用了哪些工具,表现的是何种意境?……

教师不断以“他画得很棒,讲得也很好,谁再来说说看,也可以将自己旁边同学的好作品推荐给大家”来肯定和表扬学生。

2.大胆表现超越自我

让学生把自己最满意的电脑图画作品发布在BBS上。通过让其他学生在线投票,比一比、赛一赛,看看哪个小组、哪位同学的作品得票最多。

3.合理评价精彩延续

师:这节课里,我们欣赏了优秀的电脑作品,又自己动手创作出了完整的图画,掌握了电脑绘图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继续用我们的小画笔来描绘我们美好的生活。网络可以让我们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和交流。大家如果有好的创作灵感,可以随时将创作出来的优秀图画发布到BBS中,期待大家有更多的精彩……

最后,对每个小组、每位学生的课堂综合表现进行评价,再次明确本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14.《秋天的图画》的教学设计 篇十四

1、会认8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喜欢秋天,愿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秋天。教学准备:

1、生字词卡片

2、课件:秋天的风光

3、苹果等教具。教学重点:

1、认识8个生字,能正确书写8个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秋天的美,感受勤劳的人们对秋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许多描写秋天景色的词语,大家还记得吗?现在赶快去秋天的果园里摘苹果,谁能准确而且大声地读出苹果后面的词语,这个苹果就属于你啦!(玩游戏:摘苹果,复习上一课学过的词语)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哎呀,看到果园里的果子都熟了,大家都知道,秋天来了。你还能从哪些地方发现秋天来临了呢?(指名学生发言)

2、师述:有一位神奇的画家,他用手中的画笔为我们画了一幅美丽的图画,这就是“秋天的图画”,同学们想去看看吗?让我们一起乘坐“红叶号”列车开始一次愉快的旅行吧!大家检查一下,该带的4样法宝(眼、口、耳、心)都带齐了吗?(师)会学习的小朋友会带上自己的眼--(生)仔细看,(师)会学习的小朋友会带上自己的耳--(生)认真听(师)会学习的小朋友会带上自己的口--(生)大声说

(师)最重要的是带上自己的心,去体会秋天的美丽,好啦,老师要带领小朋友们出发啦!

3、出示课题,齐读。出字谜:“四四方方一间房,里面住着冬姑娘。”(图)出示“图”字的卡片(苹果状),反复读后组词。

三、初读感知:

1、播放相关课件,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藏在课文中的生字娃娃,读准字音读一读。

3、再读课文说说自已了解了什么,最喜爱哪些句子。

4、再次播放课件,学生朗读自己最喜爱的句子。

四、再读理解:

1、出示图片,图上画了没结果的树、光秃秃的庄稼地、高粱杆,老师画的这幅图画名字叫做《秋天的田野》,你们觉得怎么样?少了些什么呢?

2、自己读读第二句话。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

3、老师给大家准备了苹果、梨、稻子、高粱。谁能上来贴一贴,帮老师完成这幅画?

4、他贴的对吗?要求学生抓住“挂起、露出、翻起、举起”四个词贴一贴、评一评。

5、梨树上怎么会挂起了灯笼?苹果为什么有红红的脸颊?

稻田里怎么会像大海一样翻起波浪?难道高粱上燃起了大火?

这是怎么回事?启发学生体会比喻句。

师小结:这些句子都是比喻句。梨树上的梨又大又黄,好像挂上了灯笼。

你能用“好像”说句话吗?

6、指导学生有感情得朗读,提示朗读课文“四到”--眼到、口到、耳到、心到。边读边想像秋天田野的美景。

7、出示课件,提示相关景物,指导学生背诵。

8、谁使秋天这样美丽呢?自读第四句。指名读。

思考:勤劳的人们指的是哪些人?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小朋友们,上一节课大家能够把秋天的图画读得像图画一样,这一节课我们就继续来读读这篇文章,现在谁想来有感受情地读一读呢?

2、指名读,其他同学听评。

3、小朋友你们能看着图画有感情地背诵下来吗?组织学生先自已试着看图背诵,再指名背诵。以多种形式比赛背,反复背,男女生比赛,小组比赛,单个背。

二、认识生字词语 小组学习。

1)组长安排活动:抽查生字读的准不准,课文读得顺不顺,还有哪些字不会认,互相帮助。交流记忆生字的好办法。

2)组长检查后给组员记成绩:表现最好的用绿色在书上课题旁画一个笑脸,有进步的画一个黄色的笑脸,还要努力的用红色画一个笑脸。(“小组自学红绿灯”)

3)教师四处巡视,了解各组学习情况,重点帮助能力较差的学生。根据组长的表现来发出“笑脸”(标准与上面相同)4)小组交流:小组擂台赛

如1组组长随意挑战另一组组员的生字认读情况。

如4组组长挑战7组组员读书情况,两组学生一人读一句“开火车”,看哪一组的同学读得好。

如6组同学交流自己觉得很棒的记忆生字的好办法,3组同学可以挑战他,说说自己觉得比他更好的方法。

梨、笼、浪、燃都是形声字,启发学生根据形声字的规律来记忆。梁--粱

高粱本是粮,米字底下藏。桥梁应是“梁”,木头来帮忙。勤、劳--都有个力字,说明要想做一个勤劳的人,就要多出力。

小结:自编儿歌帮助学生记忆:梨树是木,灯笼有竹,波浪是水,高粱为米,燃烧要火,勤劳靠力。

5)教师重点检查几个能力较差的学生读生词卡“图画”“梨树”“脸颊”“波浪”“高粱”“燃烧”“勤劳”。

三、学写生字。

1、今天老师要教大家4个左右结构的字,是哪四个字呢?

2、指名读,说偏旁,组词。

3、自由“读贴”,说说你的发现(怎么记,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等)4个字都是左窄右宽,“灯”字的“火字旁”最后一笔是点不是捺,“作”字右边上面第一横较长,二、三横较短。

4、师应学生要求范写其中两个字(是学生感觉到比较难写的字)

5、生仿写,6、指名演板,大家来评一评。

15.课文《秋天的图画》的教学反思 篇十五

《秋天的图画》是二年级上册第一组教材的第一篇课文,作者运用比拟的手法,通过色彩的搭配,寥寥几笔,便把丰收的热闹情景与人们的喜悦心情描绘出来了。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富有童趣,读起来琅琅上口。

我在教学中抓住“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这个句子引导学生体会感悟秋天的美。首先我让学生自由读,然后闭眼想象:你好象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学生的脑海中闪现出一幅幅形象的画面,有的好象看到一盏盏灯笼般的梨子,有的好象尝到了又大又红的苹果的香甜,有的仿佛欣赏到金黄的稻子在广阔的田野上跳起的优美的舞蹈……那么,你能不能把你的感受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呢?孩子们的积极性更高了,他们或加动作表演读,或表情丰富的朗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体会秋天丰收的热闹情景与人们喜悦的心情。

16.课文《秋天的图画》的教学反思 篇十六

一、“加法”手段

1. 增加辅助手段, 吸引幼儿参与科学类图画书的阅读

大部分科学类图画书语言比较平实, 以说明性文字为主, 有时会出现较难的生词或专用词汇。这些潜在因素往往会影响幼儿主动阅读的兴趣, 或让一些阅读能力较弱的幼儿望而生畏。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根据图画书的内容, 添加一些适宜的音乐或视频以增添图画书的美感或趣味。比如, 在科学类图画书《莲花》教学中, 教师配上了一段抒情优美的旋律, 由于平实的文字有了音乐的衬托, 因此营造了丰富的荷塘意境。在看完一遍图画书后, 幼儿不禁轻呼“好美啊”, 产生了“还想再听一遍”的感觉。又如, 在科学类图画书《海豚》教学中, 教师增加了声光同步的一小段视频, 蓝蓝的海水, 跃动的海豚, 低低的鸣叫, 使幼儿如同置身于大海之中, 从而充分激发了他们参与阅读、了解海豚的兴趣。

2. 增加认知鹰架, 帮助幼儿参与科学类图画书的阅读

当幼儿的原有认知经验与图画书中的知识仍有差距, 或图画书无法最大化地满足幼儿的认知需求时, 我们就在活动设计中增加感知、操作的支架式环节, 从而有效缩短了幼儿现有认知水平与教学目标中存在的差距, 并激发了幼儿主动探索的兴趣。比如, 在科学类图画书《莲花》中, 教师添加了教具“莲的一体图”, 将莲花、莲叶、莲藕、莲蓬等展示在同一画面上, 解决了图画书中局部画面所无法呈现的知识难点。又如, 在科学类图画书《看一看, 猜一猜》教学中, 为了让幼儿进一步感受物体放大的现象和规律, 教师让幼儿玩一玩放大镜, 亲身体验物体经多倍放大后的视觉效果。

3. 增加辅助背景, 指导幼儿读懂科学类图画书

科学类图画书中会出现较多的生词或专用词汇, 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幼儿的认知需求和原有经验适当增加浅显易懂的辅助语言, 以帮助幼儿理解和内化。比如, 在科学类图画书《好吃的水果》教学中, 为了帮助小班幼儿理解专用名词“种子”, 教师及时用幼儿所熟知的同义词“籽”进行补充说明。但在运用辅助语言时, 我们不能抛弃科学类图画书原有的文字特点, 用过于夸张或叙事的语言矫饰其原有的语言面貌, 从而使其特有的说明性文字和专业用语的核心价值无法得以体现。

二、“减法”手段

1. 减少图画书中的部分信息, 让活动设计重点突出

科学类图画书中蕴含的知识信息非常丰富, 尤其是结构并列的科学类图画书会出现较多的专业名词。为此, 我们依据幼儿年龄特点和实际教学需要, 对知识内容做一定的取舍。比如, 科学类图画书《好吃的水果》既呈现了常见及不常见的多种水果, 又分析水果的主要结构, 还例举了不同水果的生长地点。对于小班幼儿来说, 虽然这些信息都很可贵, 但难以在较短的一次集体教学活动内将这些知识全部呈现, 因此应选择其中的部分内容进行探讨, 这样话题才能深入, 幼儿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内化。

2. 减少“教”的痕迹, 在阅读中体现更多的自主性

上一篇:春天的作文450字:寻找春天下一篇:和妈妈去公园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