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女牛郎

2024-11-29

织女牛郎(精选14篇)

1.织女牛郎 篇一

牛郎织女

合肥市王大郢小学 李翠萍 【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孤儿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美丽的姑娘织女。他们男耕女织,过着美满的生活。王母娘娘知道后,拆散了他们,并带着天兵天将抓走了织女,恰好要追上时,王母娘娘用玉簪划出天河将他们隔开,从此,牛郎织女只能隔河相望,天长日久,他们就成了天河边上的牵牛星和织女星。【学情分析】

牛郎织女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学生对课文内容太多能知晓,课文学习起来会比较轻松,但对课文所表达的感情掌握有一定的难度,应进行必要的指导。【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简要地复述课文。

3.通过反复品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理解课文内容。

4.通过多种形式的语言训练,引导学生体会牛郎、织女及牛郎与老牛之间的真挚情感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教学重难点】

1.理清课文脉络,了解故事的经过。

2.体会作者对牛郎、织女寄予的深切同情和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揭露和鞭挞。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揭题导入:

同学们,丹桂飘香中,秋风醉人;如水月色中,秋色正浓。秋天历来是古代文人墨客骚咏的对象,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夕》就别有一番意趣,学生朗诵《秋夕》。这样一卧看,星星就成了人。千百年来,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断积淀,衍化成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齐读课题),一个柔肠寸断的故事(齐读课题),一个流传千古的故事(齐读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对这个故事已经有了哪些初步的了解?

相机板书:牛郎织女

3、这节课让我们走进故事的字里行间,去细细品味人物以及故事所要表达的感情。

二、体会织女之决

1、请同学们打开书本,自由读读5小节,划出最能打动你的一句话.2、出示:“织女见牛郎心眼好,又能吃苦,便决心留在人间,做牛郎的妻子。”

你读出了什么?(织女要留在人间的决心很大。“决心”变红)

3、“决心”在字典上的意思是:“拿定主意。”(出示:拿定主意。)

织女为什么要拿定主意留在人间做牛郎的妻子?(板书:善良勤劳)

4、我们来看前文“交谈中,牛郎明白了织女的身份,织女也知道了牛郎的遭遇。”织女是什么身份?(王母娘娘的外孙女,高贵的公主)牛郎又有什么遭遇?(父母早逝,贫穷困苦)

5、一个高贵的公主嫁给一个身份卑微、穷困潦倒的放牛郎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放弃天庭,放弃锦衣玉食,放弃荣华富贵。)有什么后果?(生活贫穷、劳作辛苦、身份卑微、可怕的责罚,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

6、姐妹们,好好劝劝织女吧。(练习说话)

7、谢谢大家,其实啊,你们都说到织女的心里去了。她也担忧,她也害怕啊。但是,天庭虽有锦衣玉食,却冷漠没有真情和自由;人间,虽艰辛坎坷,但温暖,有自由,有真情。所以,权衡再三,最终还是下定决心--留在人间做牛郎的妻子。同学们,这是怎样的决心哪?(把荣华富贵甚至把生死都置之度外的决心)这样的决心又是怎样的让我们感动。冒着很大的风险,她应该知道后果,但她全然不顾,因为自由自在的生活和勤劳善良的牛郎让她实在是太感动了。

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织女见牛郎心眼好,又能吃苦,便决心留在人间,做牛郎的妻子。”

三、体会爱情之美

1、师生接读“从此,牛郎在地里耕种,织女在家里纺织,两个人辛勤劳动,日子过得挺美满。”

老师这儿有一段黄梅戏的唱段,请同学们边听边想象,他们的日子过得有多美满?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老师放黄梅戏曲《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2、三年过去,他们已是相濡以沫,三年后,他们又有了一儿一女。生活过得--好美满。

追求爱情的他们,日子虽苦,心里也甜哪。让我们怀着对这份美满生活的憧憬,深情的祝福他们吧。大家一起读5、6两节。

再接读第7小节。从老牛的话中你又读出了什么?

四、感受王母之狠,牛郎之急,织女之痛,感情之贞

1、人说,天上一天,人间三年。西王母醒来的那一刻,灾难便降临了。听课文8-10节录音。

2、从这一段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总结归纳,指导朗读。

板书:王母之狠(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王母的狠?)

引导学生抓住动词体会王母之狠:跳、闯、推、拽、拔、划

牛郎之急(你是从哪些文字中感受到的?)心急如焚、心如刀割、天河很宽,波涛汹涌,牛郎飞不过去了。从此,牛郎织女只能隔河相望,真是“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织女之痛(挣扎)

(1)痛“可以组成哪些词?(板书:悲痛、伤痛、痛恨)

(2)织女“悲痛“的是什么?(与亲人离别)

真是”回头不见亲人面,云也落泪风也悲。"但是,不管忍受多么大的痛,织女却始终没有后悔过。看课文插图,注意观察人物表情。

(3)织女 “ 痛恨”的又是什么?(无情的外祖母)王母娘娘为什么这样绝情?(无情的天规、封建礼教)

3、让我们把王母的狠,牛郎的急,织女的痛统统放到文章中去读。

(齐读8-10节)

4、接读,出示--从此以后,牛郎在天河这边,织女在天河那边,两人只能隔河相望。日子久了,他们就成了天河两边的牵牛星和织女星。

(1)“日子久了”,到底有多久?(十年、一百年、一千年、一万年,甚至永远)你从这个词中又体会到了什么?板书:海枯石烂 永不后悔

(2)就在岸边等,哪怕把我便成陨石,哪怕把我变成星星,我也要和她隔河(相望),这是牛郎对织女的(决心),也是织女对牛郎的(决心)

(3)同学们,在字典中“决心”还有另外一层含义,那就是坚定不移的意志。(出示意思)

5、他们的坚定不移的意志,他们忠贞不渝的感情终于感动了上苍。

学生接读出示: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一群群喜鹊飞来,在天河上搭起一座鹊桥,让牛郎织女在桥上相会。据说每逢这一天,喜鹊确实比平时少了许多,他们到哪儿去了呢?原来它们都到天河那搭桥去了。

6、示图:这是一座喜鹊搭起来的桥,快看,多美的桥啊!牛郎和织女踩着喜鹊的身子来相会。想想,两个人一年才能见一面,牛郎织女会互相说什么?

7、纵使天河波涛汹涌纵然每年只能相聚一次,纵然千言万语来不及倾诉,纵然漫漫长夜孤独而难熬,他们却始终相信,出示: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五、总结,体会民间故事特点

故事读到这里,我发现无论从内容还是结构看,到第十一小节就已经很完整了。想一想12小节可以去掉吗?为什么?

与其说不可以去掉,还不如说你们不愿去掉,不忍心去掉。因为我们都是有感情的人,有良心的人。民间故事就是这样,用这样较为圆满的结尾来表达老百姓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对天下有情人的深深祝福。这座桥还不如说是老百姓在心中架起的一座“鹊桥”。最后让我们用秦观的《鹊桥仙》来结束今天的这节课。(出示鹊桥仙)

板书:

15、牛郎织女

牛郎--善、急(忠贞不渝)

织女--决、痛(痛苦、痛恨)老牛--诚

王母--狠(跳、闯、推、拽、划)

追求向往自由自在、美好幸福的生活

2017年10月18号

2.织女牛郎 篇二

《北京晚报》消息,因《水煮三国》 一书成名的作家成君忆推出新书《牛郎织女》,通过实地考察在武汉地区发现了大量与“牛郎织女”传说相关的文化密码。流传千年的“牛郎织女”故事的起源地一直在河南鲁山、山西和顺、山东沂源和陕西等地争执不休。成君忆在新作中有关“牛郎织女传说” 起源地的论述,引起海内外学者们的强烈关注。“我说‘牛郎织女’ 文化起源于武汉,几乎每一个人听到这个消息第一反应就是怀疑,因为从来没有人这么说过,我的叙述经常会遭到质疑,因此遇到很多的阻力。”武汉大学陈官涛教授认为,成君忆的《牛郎织女》 不仅是一部小说,同时也让几近湮没于历史的古郧国重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证明这里早在6500年前就已经进入了男耕女织的时代,可以与当地流传的牛郎织女故事互为印证。

3.图说牛郎织女星 篇三

牛郎织女故事的源流

织女、牵牛星名的出现,比故事出现要早得多,在春秋时代成书的《诗经》中就有了。《诗经·小雅·大东》中有这样的句子:“维天有汉,鉴亦有光。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彼牵牛,不以服箱。”意思是说:天上的银河像镜子一样,简直可以照出光来,这颗星号称织女,一天干七个时辰的活,也织不成一匹锦缎,那颗星叫做牵牛,却拉不了车。从这几句牢骚话中似还看不到牛郎织女故事的影子。

到了汉代,才逐渐形成了牛郎织女故事的轮廓,《古诗十九首》之一写道:“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这凄婉的歌声,对于后世牛郎织女故事的创造,显然有启示的作用。

后来,魏文帝曹丕写了一首名为《燕歌行》的七言古风,也提到了牛郎织女:“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这是三世纪初期的作品,用牛郎织女的哀怨对比人世的凄凉。

后来,故事内容日益丰富,到了六朝时代,牛郎织女的传说就比较完整了。据《月令广义·七月令》引南朝梁殷芸《小说》称:“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纫。天帝怒,责令归河东,但使一年一度相会。”

同是南朝梁的吴均(469~520)在其《续齐谐记》中记载了这样的故事:“桂阳成武丁,有仙道,常在人间,忽谓其弟曰:‘七月七曰,织女当渡河,诸仙悉还宫。吾向已被召,不得停,与尔别矣。’弟问曰:‘织女何事渡河?去当何还?’答曰:‘织女暂诣牵牛,吾复三年当还。’明曰失武丁,至今云织女嫁牵牛。”

其他如《白孔六帖》、《岁华纪丽》和《尔雅翼》一些较早的典籍中也都有类似的记载。传到后世,文人更把这个故事用作夫妻或情人相会的典故。以后,经万口相传,你添我补,逐渐定型,最后被搬上舞台,乃至银幕。

牛郎织女故事梗概

民间故事说,牛郎家贫,仅有一牛;忽一日,老牛开口对牛郎说,天上仙女下凡洗澡,让牛郎偷走七仙女的羽扇衣;牛郎依言而行,七仙女没有羽扇衣,不能飞回天上,便嫁给了牛郎;小两口恩恩爱爱,生得一双儿女;天上的王母娘娘以七仙女违犯天规,派天将把七仙女捉回天上;老牛垂死嘱牛郎用其皮制衣可升天,牛郎挑着一双儿女追到天上,王母娘娘用簪子在天上一划,就变成了波涛汹涌的天河,隔开了牛郎与织女,每年只有七月初七日才能够踏上鹊桥来相会;其他日子人间只能看到银河两侧的牵牛星和织女星,那就是苦苦企盼团圆的牛郎和织女。

千古绝唱

这个有趣的故事,反映了青年男女在封建压迫下对爱情生活和自由幸福的渴望,激起人们的极大的同情。历代诗人有无数歌唱牛郎织女爱情诗篇,如唐朝大诗人杜牧的《秋夕》诗,就是那样优美而悱恻:“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在词苑的奇葩中,最值得欣赏的宋朝秦观的宋代秦少游专门写过一首《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词人所写,毕竟是胸襟不同于流俗。他对于银汉双星所抱的观念,乃是“千秋不仗片时争”,而并非那种只争朝夕,整日厮守,不可须臾分离的态度,这首词压倒了历代群芳,成为千古绝唱。

七夕乞巧节的故事

和七月初七相连,还有个七夕乞巧节的故事。由于牛郎织女故事的深入人心,织女就被当成天神中巧妇的代表,妇女们希望通过祭拜织女星,使自己手巧。若选一个节日,最合适的日子当然是七月初七了,所以在牛郎织女故事形成后不久,七月初七就成了“乞巧节”,到唐代已经流传到各地,盛极一时。

据《开元天宝遗事》称:唐玄宗在宫中建乞巧楼,楼上陈列瓜果酒浆,摆设坐具,以祭祀牵牛、织女二星。赐给宫中妃嫔七孔针、五色线,在月光下穿过者为巧。该书还记载:唐玄宗与妃子于是日良宵,在华清宫歌舞会宴。宴后让宫女们各捉一只蜘蛛,放在首饰盒中,看第二天是否结网,以结网疏密、网形周正与否来确定是否得巧。这叫“卜巧”。

根据明朝刘侗的《帝京景物略》记载,除穿针引线、卜巧外,更流行“丢巧针”的游戏。方法是在七月初七日这天上午,拿一盆水曝晒日中,待水面凝成薄薄的一层膜后,把平日缝衣或绣花的针投入盆中,针便会浮在水面上。丢针的妇女便会全神贯注地看水底的针影,如果成云雾花朵之影,或细直如针形者,便是“乞得巧”。因为这些影子表示织女赐她一根灵巧的绣花针,可以绣出美丽的图案;如果水底针影粗如槌,或者弯曲不成形者,就表示丢针的妇女是“拙妇”,因为织女给她的是一根石杵。北方的姑娘有的还用松针代替绣花针,在七夕节乞巧,称为“掷花针”。

升上东方天空的七夕星要在七夕节的夜空,找到织女星和牛郎星,我们可以面对东方而站,找一下明亮的3颗1等星。挂在最高处、闪着青蓝色光辉的是天琴座α星,即织女星;隔着银河位于右下方,闪着白色光辉的是天鹰座α星,即牛郎星。银河中偏左的白色的是天鹅座的天津四。

牵牛星图选自南阳白滩东汉画像石的牛女参斗图

四川郫县东汉墓石棺牵牛织女图拓片画中牛郎在挽牛追赶织女,牛也在四肢腾空奔跑,状态生动;织女则执梭向下凝视,表现出被隔河的两旁,不能相聚的痛苦之状。可见在东汉时,就已经有了牛郎织女恋爱故事的轮廓。

日本是与我国一衣带水的邻邦,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还在奈良朝时代(公元715~784年)就传入我国的七夕神话,并留下了丰富有关此神话的美术作品。这里选用的是月冈芳年的作品。

牛郎日夜陪伴着老黄牛

杜牧的《秋夕》诗画意图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牛郎织女系列画:织女讨衣

牛郎织女系列画:织女回天

牛郎织女系列画:王母画河

牛郎织女系列画:七夕相会

秦观(1049~1110),字少游、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北宋词人。 文辞为苏轼所赏识,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工诗词。词多写男女情爱,也颇有感伤身世之作,风格委婉含蓄,清丽雅淡。诗风与词风相近。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

秦观《鹊桥仙》词画意图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杜牧的《秋夕》诗画意图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看巧云

唐代诗人崔颢(704?~754年)的《七夕》诗画意图诗云:“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时持针线。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间不相见。”形象地描述了唐代长安七夕节穿针引线的风俗。穿针乞巧是希望得到织女的感召,除去拙笨,使自己变得心明眼亮,织布缝衣能得心应手。

4.《牛郎织女》教案 篇四

1.会认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运用上单元学习的方法快速默读课文、知道故事的结局。

3.联系上一课用绘制连环画、配文字的形式复述课文。

4.阅读中感受牛郎、织女的勤劳和善良,体会他们之间的真挚情感。

【教学重点】 联系上一课用绘制连环画、配文字的形式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一课用绘制连环画、配文字的形式复述课文。

【教学课时】1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本课7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运用上单元学习的方法快速默读课文,知道故事的结局。

3.联系上一课用绘制连环画、配文字的形式复述课文。(重点、难点)

4.阅读中感受牛郎、织女的勤劳和善良,体会他们之间的真挚情感。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复述《牛郎织女(一)》

教师提示:可以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添油加醋”地讲,故事情节要完整。

二、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 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节俭 富丽堂皇 依偎 衰老 珊瑚礁 泰山 两个筐 拗不过(重点指导生字“拗”的n发音,“筐”为后鼻音;“衰、珊”为翘舌音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2)学习多音字:得(dé?de?děi )

练 ①读句子,找发现。

两个人勤劳节俭,日子过得de挺美满。

到孩子能说话的时候,晚上得dé空,织女就指着星星,给孩子们讲些天上的故事。

②读一读:得( děi )亏两位老同学的帮忙,我才顺利得(dé)到折扣很低的购书优惠券,高兴得(de)不得(dé)了。

学习多音字:缝( fèng féng )

练 ①读句子,找发现。

她发誓要把织女捉回来,哪怕织女藏在泰山底下的石缝里,大海中心的珊瑚礁上,也一定要抓回来,给她顶厉害的惩罚。

②读一读:要过年了,当裁缝(fèng)的妈妈忙着缝(féng)衣服,我和哥哥没事做,就到山上的石缝(fèng)里去掏鸟蛋。

练 ①形近字组词

偎(依偎) 瑚(珊瑚) 筐(竹筐) 珊(珊瑚)

喂(喂食) 湖(湖水) 诓(诓人) 删(删除)

畏(畏惧) 糊(糊涂) 框(相框) 栅(栅栏)

(3)理解词语

练 根据意思造句。

偎:紧挨着,亲密地靠着。造句:

拗:固执,不驯顺。 造句:

(4)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三、品读释疑

出示:用上一单元学到的阅读方法,尽可能快地默读课文,了解牛郎织女故事的结局。联系上一篇课文,说说如果给《牛郎织女》的故事绘制连环画,你打算画哪些内容,每幅图画配什么文字。

阅读本课学习提示,明确学习方法和学习任务要求。

1.尽可能快的默读课文,说说牛郎织女故事的结局是什么?

学生交流

教师小结:王母娘娘抓回织女想永远的将牛郎织女分开,牛郎携孩子追到天上,最后王母允许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

2.理清故事进程。

故事中有几个场景?我们将这几个场景用连环画的形式表示出来,并配上文字。

(1)理清场景,取上小标题。(辛勤劳动、老牛留言、织女被抓、牛郎追赶、隔河相望、鹊桥相见)

(2)以第一个场景“辛勤劳动”为例,让学生尝试,并指导。

出示:

引导学生阅读文字理解,自由动笔,配上文字。

交流反馈。

小结方法:要提取关键信息,进行组织语言。

(1)五人一个小组,每人一副图,进行创作。完成后,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

四、读写训练,拓展延伸

1《牛郎织女(一)》和《牛郎织女(二)》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完整的《牛郎织女》。这个民间故事中,我们感受到了牛郎织女善良、诚实、勤劳的品格,以及敢于斗争的品质,反映了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

请大家自己用我们刚才的连环画配文字的形式,将《牛郎织女》的前半部分补上。

【设计意图:在练笔的同时,帮助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复述”训练,培养学生语文能力。】

五、课堂小结

课文先写牛郎织女勤劳持家,日子过得挺美满,老牛死后留下牛皮,告诉他有困难急需的时候用上它;接着写王母娘娘反对,亲自去抓回织女,牛郎披上牛皮带着孩子奋力追赶,王母用天河隔开他们,最后写王母娘娘允许牛郎和织女一年见一次,喜鹊就来搭桥,让他们相会。表现了牛郎织女真诚坚定、敢于斗争的品质,反映了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

六、当堂检测(必做)

1.复述完整的《牛郎织女》故事。

2.课文中有些情节写得很简略,发挥想象把下面的情节说得更具体,再和同学演一演。

3.搜集并积累以牛郎织女的故事创作的诗歌。(《乞巧》、《秋夕》等)

七、课后作业(选做)

推荐阅读《梁山伯与祝英台》《天仙配》。

辛勤劳动

老牛留言 起因

牛郎织女(二) 织女被抓 真诚坚定

牛郎追赶 经过 敢于斗争

隔河相望 追求美好

5.《牛郎织女》作文 篇五

又是一年七月七,凡间的人们都拭目以待。等看牛郎织女鹊桥会那仙凡两界都为之感受动爱情经典的一幕。但他们不知道牛郎织女因为天河阻挠影响他们的正常夫妻生活,早已耐不住寂寞,在鹊桥底下亲热温存。

鹊桥上面的仙界,是发现不了了,可凡间的人却一览无余。你想在封建时代,谁感在光天化日之下,行周公之礼。这下可热闹了,凡界的人,终于看见了x片。现场气氛特别火爆。尖叫声,哭泣声,淫笑声,叫的一团乱麻,比看杰克逊演唱会还要疯狂。

有位大仙见凡界异常特去鹊桥一看。只见桥上没人,很是疑惑。近前看个仔细,大惊!只见鹊桥不停震颤摇摇欲坠,还露出四支脚,不时发出咿咿呀呀!恩恩啊啊的声音!感觉大事不妙,去禀告王母牛郎织女在苟合。只见王母面不改色,轻声说到:“我虽然强烈反对婚前性行为,但他们孩子都有两个了,过过夫妻生活还是可以理解的。众仙跌掉大牙!

6.牛郎织女缩写 篇六

一天,老牛告诉牛郎今日有几位仙女在碧莲沐浴,只要牛郎把红衬衫拿走,那衬衫主人会成为牛郎的妻子。原先老牛本是金牛大仙,此刻要报答牛郎。牛郎按照老牛说的去做,和织女就这样认识了,他们彼此爱慕成为了夫妻,他们生了一儿一女。

一天,乌云密布,织女不见了,孩子哭个不停,牛郎正着急时,乌云全散了,织女又回到了家中。她告诉牛郎自我是王母娘娘的外孙女,此刻天宫要把她接回去。话音刚落,织女就被接回去了。牛郎要去找她,老牛让牛郎把自我杀了,它把皮披上,再编两个箩筐装孩子,就能够上天宫。见牛郎不愿意,老牛自我撞死在一棵大树上。牛郎悲痛极了,按照老牛说的去做,披上老牛的皮,编了两个箩筐装孩子,王母娘娘不让牛郎见她。之后王母娘娘没有办法了,但他还是不甘心让织女回到人间,于是就下令把织女带回去,牛郎牵着孩子拼命的追着,眼看快追上了,金簪一划,在他们中间划出了一道宽宽的银河。

7.织女牛郎 篇七

一、牛郎织女文化旅游开发的意义

1、拉动地方经济增长, 创造经济效益

随着当代我国经济的发展, 旅游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相对于其他产业来讲, 具有低成本、高收益的特征。加大对牛郎织女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 不但可以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还可以为当地吸引国内外投资, 刺激消费, 增加经济收入。同时, 开发旅游产业还可以带动当地接待业、服务业、零售业的发展, 实现经济的多重增长。

2、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丰富城市文化内涵

凭借神话传说来塑造城市形象的例子数不胜数, 世界名城中有以古埃及神话为文化底蕴的开罗和古希腊神话为文化底蕴的雅典等, 我国也有因秦始皇入海求仙传说而命名的秦皇岛。女郎织女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对爱情的美好憧憬, 极易在城市文化建设中产生积极效应, 形成独特的文化特色, 同时也有利于培育和丰富城市的文化内涵, 树立城市良好的社会形象。

3、促进当地城市设施的建设和环境的保护

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与之配套的旅游基础设施, 开发旅游产品可以促使地方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如道路、通讯、排污系统等。同时, 旅游业又是一项绿色产业, 对环境有较高的要求。牛郎织女景区为了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并提高游览的满意程度, 必将重视其环境保护问题, 如采取加大资金投入、推进当地土地的绿化和环境的绿化等, 使环境得到进一步保护。

二、牛郎织女文化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尽管沂源县已经对牛郎织女景区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开发, 但纵观开发现状, 还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景区开发策略单一, 开发力度稍显欠缺

近几年, 在对牛郎织女景区开发的过程中, 由于对开发策略认识不足且缺乏创新精神, 造成了旅游产品经营方式单一, 除传统的旅游观光活动外, 新产品开发仅仅局限于吃、住等基础需求, 缺乏对文化资源较深层次的研究和推介, 以牛郎织女文化为题材的创意文化产业也未成形。

同时, 由于景区产业总体发展规模较小, 地方政府财政支持有限, 因此造成对景区的投入和开发力度欠缺。当地政府倡导的景区对外招商也没有实质性进展, 导致景区发展滞留不前。

2、对文化特色认识肤浅, 难以留住游客

文化特色产品是具有文化研究价值能够代表本地独有文化风格的特有产品。尽管近几年对牛郎织女景区的开发取得了一定成效, 形成了一定规模, 但在景区景点的挖掘中精品仍然欠缺。同时, 在对旅游产品进行包装设计时仍显深度不够, 过于肤浅, 文化特色难以深入人心, 景点文化底蕴不足, 游客到此既不能参与爱情故事体验, 对所观所闻又不能留下深刻印象, 难以留住游客。

3、旅游淡旺季明显, 旅游收入比例失调

景区以牛郎织女的故事爱情传说为主题, 以此传说来命名的中国“情人节”在农历的七月七日, 因此景区的大多数旅游活动都在“七夕”前后开展。这就使牛郎织女景区出现了明显的旅游淡旺季:“七夕”前后游客较多, 景区人员嘈杂、客流过多、交通拥挤、容易出现各种事故, 噪声污染增加, 空气质量下降, 甚至超过旅游承载能力;而冬春季节游客稀少甚至没有客源, 旅游资源大量闲置, 旅游收入较旺季来说出现锐减。更加严重的是, 作为牛郎织女文化景区来说, 旅游的淡季时长要大大超过旅游的旺季, 阻碍了景区的发展。

4、景区开发缺乏专业团体和人才

发展旅游业需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开发旅游产品更需要专业团队的支撑。从当地发展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来看, 沂源县地理位置不占优势, 经济发展并不发达, 很难吸引和留住人才, 专业的旅游开发团队和人才成为了制约景区发展的重要因素。从景区目前发展现状来看, 无论是是旅游开发与管理人才, 包括旅游规划、旅游景区管理、景区物业管理人才等, 还是市场开拓专业人才, 如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资本运营等人才, 都略显不足, 且从学历层次和从业经验来看, 人才质量偏低。

三、牛郎织女景区问题出现的原因

1、传统的发展观念使得其对旅游业发展和旅游产品开发重视不够

沂源县城市化水平低, 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 思想观念上受传统发展思路影响比较严重, 造成人们不重视旅游业的发展。传统的经济发展观念只是关注到了狭义的旅游行业产品自身, 如食宿等板块内容, 而对与传统旅游相关的文化创意板块难以形成深刻地认识, 造成了旅游业发展和旅游产品开发的单一化, 不能从根本上全面认识旅游产品的开发和文化植入对于旅游产品的重要性。

2、对景点文化内涵认识不够

自然景区跟人文景区的发展思路不同, 人文景区更侧重于对景点文化内涵的展现。景区开发与管理人员只是单纯注意到了牛郎织女文化的主题, 而没有研究这种文化的内涵, 在景区开发的时候, 只是做到了景点与文化之间的“貌合”, 却没能做到二者的“神合”。来此参观的游客多是奔着牛郎织女文化发源地而来, 然而在游览过程中离开了导游的介绍, 景点自身很难展现出其代表的文化背景意义, 或是意义联系较为牵强。这就大大降低了游客的游览兴致, 未能给游客留有深刻印象, 造成了游客的流失。

3、当地景区管理者未能对旅游淡旺季采取有效平衡措施

景区以牛郎织女文化发源地为旅游品牌, 这在提升了旅游文化特色的同时, 也会让多数游客误认为游览景区的最好时间是“七夕”前后, 因此导致其余时间资源闲置。然而, 在旅游旺季时, 客流压力较大, 景区管理者没能做好应对对策;在旅游淡季时, 景区又没能充分配置有效资源, 通过市场宣传、推广等措施, 弥补淡季带来的经济收入下滑。这就暴露了景区旅游经营策略的单一和景区设计与管理能力的不足等问题。

4、受传统行业观念和当地发展形势影响, 人才的流失率较高

旅游行业本就是一个人员流动较快的行业, 有些旅游企业的人员流失率甚至高达20%以上。当地政府只重视发展农业和部分工业, 对旅游业的发展不够重视, 在引才措施方面也没有对旅游专业人才倾斜, 造成人才缺乏。另一方面, 由于沂源县发展形势与其他发达地区相比, 具有明显的劣势, 具有高层次、行业经验丰富的专业人才不愿意来到此地发展, 也成为了人才短缺的又一重要原因。

四、开发牛郎织女文化旅游的对策

1、转变产业观念, 大力发展旅游业

沂源县以农业产业为主, 农业主导思想严重, 虽然近几年人们的发展思路在改变, 但是传统发展策略带来的负面影响仍然存在。必须把发展旅游业放在一个突出的位置上, 认识到旅游业能够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 增强产业意识, 树立本地旅游品牌, 努力实现通过旅游业带动农业、商业经济更好地发展。

2、深刻认识牛郎织女文化, 塑造旅游文化品牌

充分发掘牛郎织女文化的内涵, 将民俗文化植入到旅游产品的中去, 依据文化优势, 分析牛郎织女文化的受众群体, 从而设计与开发出具有当地旅游特色的旅游产品。例如法国巴黎将“浪漫”作为城市旅游特色, 意大利米兰将“时尚”作为城市旅游特色, 根据牛郎织女爱情故事传说, 沂源应确定“爱情”主题作为景区发展的主线, 塑造沂源旅游文化品牌。当前, 以牛郎织女传说为主题的爱情文化旅游项目在国内尚处空白, 市场前景极为广阔, 对周边旅游市场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尤其是对青年群体客源市场更具吸引力。

3、做好旅游淡旺季销售平衡

为了淡化景区的淡旺季, 旅游景点可采取一些针对措施。首先, 景区可以打造主题集群旅游线路, 即将不同的旅游主题打造成主题活动群, 安插在淡季期间举办, 达到在旅游淡季期间引客的目的。其次, 充分调研周围其他景区的营业现状, 与其他景区实行捆绑销售, 形成景区集群化优势, 延伸景区产品线, 缓解旅游淡季带来的经济收入下滑。

4、做好高级专业人才的培养与招纳工作

培养旅游专业人才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一方面, 加大对旅游人才资源开发的投入, 着力提升本地旅游人才的层次。另一方面, 多途径引进高级旅游专业人才, 政府可以提供优惠政策, 吸引高级旅游人才参与牛郎织女文化的开发工作, 科学制定旅游人才工作机制, 设立可靠的保障制度保护旅游人员的切身利益, 留住高层次人才。

总之, 牛郎织女文化是我国民俗文化中的重要代表, 以传统民俗文化作为城市旅游特色开发旅游产业, 不但有利于促进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 也有利于使当地多产业形成发展产业链, 为当地带来实惠。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牛郎织女文化自身存在的价值, 结合沂源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对女郎织女景区开发的意义作了分析和阐述。通过调查, 文章找出了女郎织女景区现存的问题, 如发展策论单一、对文化认识肤浅、旅游淡旺季明显及人才缺乏等, 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 并为沂源牛郎织女文化旅游开发提出了发展对策。

关键词:牛郎织女文化,旅游,开发

参考文献

[1]《沂源县牛郎织女爱情文化综合开发》.沂源县政府网站.http://www.zibo.gov.cn/art/2010/9/7/art_334_64556.html

8.唐诗中“牛郎”“织女”的意象 篇八

关键词:牛郎;织女;意象;唐诗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9-72-1

在唐诗中织女又称黄姑、牛女、观津女等,牛郎皆称为牵牛,而不见牛郎一称。不管牛郎织女的称呼如何,牛郎织女故事的梗概就是:牛郎、织女为银河所隔,终年只有七月七日一天的见面机会;见面时,有喜鹊飞来搭桥,二人越过银河始得相见。这个简单而家喻户晓的爱情故事,是唐诗中常见的吟咏主题,据笔者统计,提到牛郎织女故事的唐诗就有170多首。在这些唐诗中,牛郎织女故事有着不同的意象,现逐一分述如下:

一、离别之苦

牛郎织女两情相悦,却常年分离,不得相见。这种离别的痛苦是牛郎织女故事蕴含的基本意象。如罗虬《比红儿》:“长恨西风送早秋,低眉深恨嫁牵牛。若同人世长相对,争作夫妻得到头。”(《全唐诗》卷666)又如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全唐诗》卷225)再如戴叔伦《织女词》:“凤梭停织鹊无音,梦忆仙郎夜夜心。难得相逢容易别,银河争似妾愁深。”(《全唐诗》卷274)离别之痛、思念之苦跃然纸上,这里表达的有男人的相思苦,亦有女人的相思泪。

二、两地分居的无奈

银河之畔,牛郎在这边,织女在那边,虽是一河之隔,却终年不得团聚。这种两地分居的无奈也是唐诗吟咏的内容。如《七夕感逝》:“皎皎河汉匹,三秋会有期。嗟嗟瑟琴偶,一去无还时。”(《全唐诗补编·全唐诗续拾》卷8)又如李商隐《碧城三首》:“七夕来时先有期,洞房帘箔至今垂。”(《李义山诗集》卷1)再如元稹《含风夕》:“怅望牵牛星,复为经年隔。”(《全唐诗》卷400)古代交通不发达,信息沟通只能靠书信或者口信,两地分居的孤独感是现代人无法体会到的。

三、仓促的美好

能够与心爱的女人或男人约会,是深藏在人类潜意识中的美好需求。恋爱的冲动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一种动力。在天上约会的牛郎、织女是恋爱的美的典型象征。这种象征在唐诗中多见,但这种美是仓促的,一天的相见是以一年的等待为代价的。许敬宗的《七夕赋咏成篇》:“一年抱怨嗟长别,七夕含态始言归。”(《全唐诗》卷35)又如沈叔安《七夕赋咏成篇》:“彩凤齐驾初成辇,雕鹊填河已作梁。虽喜得同今夜枕,还愁重空明日床。”(《全唐诗》卷33)

四、理想的爱情

牛郎织女故事虽然基本格调描述的是爱人的两地分居之苦,但是唐诗中也多把它当成理想爱情的象征。鱼玄机《迎李近仁员外》:“今日喜时闻喜鹊,昨宵灯下拜灯花。焚香出户迎潘岳,不羡牵牛织女家。”(《全唐诗》卷804)一个“羡”字表明诗人眼中的牛郎织女故事是美好的,是值得向往的。陆畅《云安公主出降杂咏》:“天上琼花不避秋,今宵织女嫁牵牛。”(《全唐诗》卷478)这首催妆诗将公主出嫁喻作“织女嫁牵牛”,可见在诗人眼中牛郎织女的爱情是人间所普遍向往的。

五、值得羡慕的忧伤

牛郎织女的离别之苦和长年分离的孤独无疑是一种忧伤,但是这种忧伤与人们眼中的生死离别相比却又是值得向往的。李商隐的《马嵬》:“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李义山诗集》卷1)身处生死离别的天子,回想起当日嘲笑牵牛、织女不得相见的情景,眼下显得如何地滑稽?又如赵璜《七夕诗》:“乌鹊桥头双扇开,年年一度过河来。莫嫌天上稀相见,犹胜人间去不回。”(《全唐诗》卷542)再如施肩吾《杂曲歌辞·古别离》:“古人谩歌西飞燕,十年不见狂夫面。三更风作切梦刀,万转愁成系肠线。所嗟不及牛女星,一年一度得相见。”(《全唐诗》卷26)一年一度得相见与一去不回相比,孰好孰坏,当然一目了然。

六、理想的女性

除了牛郎织女故事的意象外,织女个人在唐诗也有诸多意象:

(一)美好。如《花烛行》:“共迎织女归春幄,俱送常娥下月轮。”(《诗渊》1392)又如李白有一次得罪了县令夫人,为博得县令夫人一笑,吟咏道:“素面倚栏钩,娇声出外头。若非是织女,何得问牵牛。”(《全唐诗》卷185)将县令夫人比作织女,当即使其转怒为喜。

(二)勤劳。如徐夤《赠月君》:“懿德好书添女诫,素容堪画上银屏。鸣梭轧轧纤纤手,窗户流光织女星。”(《全唐诗》卷709)

(三)忠贞。如元稹《古决绝词》:“七月七日一相见,相见故心终不移。”(《全唐诗》卷422)美好、勤劳和忠贞都是对当时理想女性的要求。

七、理想的男人

与织女的意象相对,牛郎在唐诗中则象征着理想的男人

(一)丈夫。如温庭筠《池塘七夕》:“香烛有花妨宿燕,画屏无睡待牵牛。”(《全唐诗》卷578)又如《敦煌词》:“三更女伴近彩楼,顶礼不曾休。佛前灯暗更添油,礼拜再三候。诸女彩楼畔,烧取玉炉烟。不知牵牛在那边,望作眼睛穿。”(《全唐五代词》卷4)

(二)梦中情人。如曹唐《织女怀牵牛》:“北斗佳人双泪流,眼穿肠断为牵牛。”(《全唐诗》卷640)

(三)情欲。如李商隐《拟意》:“曾来十九首,私谶咏牵牛。”(《李义山诗集》卷3)

由于诗人多为男人,所以吟咏牛郎的诗相比吟咏织女的诗要少很多。

牛郎织女传说最早起源于古人的星辰崇拜,是人们把天上的星宿神化与人格化的结果。在唐诗中,诗人们靠着自己丰富的想象,进一步把牛郎织女故事人格化、哲学化,衍化出多种意象来,如离别之苦、两地分居之无奈、仓促的美好、理想的爱情、值得羡慕的忧伤等等。对于牛郎、织女本身,也蕴含着多种意象,牛郎为理想的丈夫、梦中的情人或情欲的化身;织女为漂亮美好的女子,具有勤劳、忠贞的美好的德行。

参考文献:

[1]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2]中华书局编辑部.全唐诗补编·全唐诗续拾[M].北京:中华书局,1992.

[3]李商隐.李义山诗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4]诗渊(影印本)[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4.[5]曾昭岷等.全唐五代词[M].北京:中华书局,1999.作者简介:

9.牛郎织女作文 篇九

牛郎每天到山坡上去放牛。有一天水牛说话了。它说:“牛郎明天你要到山的那边河边上去拿一件粉彩色衣服”牛郎说,你怎么会说话呢?我为什么去捡一件粉彩色的衣服?老牛说:我是一个神牛,被贬为人间历劫。穿彩色的衣服。她就是你的妻子织女。

第二天,牛郎来到河边,看到好几位女子在河里嬉戏,牛郎拿走了一件粉彩色的衣服。等几位女子速速穿上彩色衣服飞往天空。只有织女还在找衣服,牛郎把衣服拿上前去,牛郎和织女一见钟情,结了婚,为牛郎生下一男一女。

王母娘娘见织女迟迟未归,下界寻找织女,发现织女与凡人结婚。招来天兵天将,把织女抓走。因为凡人和神仙是不可以结婚的,违反天条。更何况织女是王母娘娘的女儿。

10.七夕牛郎与织女 篇十

七夕牛郎与织女

1、牛郎织女可能确有其人其事。据考证,山东省沂源县燕崖乡大贤山拥有一处传说与实地实景相对应并存有古建筑遗址的珍稀景观—建于唐代的织女洞和牛郎庙。二者隔沂河东西相对,一河两岸的山水格局,与天上“牵牛星-银河-织女星”遥相呼应,有着惊人的相似,地下“沂河”更是与天上“银河”绝妙谐音,可为天人合一、天地神奇的独特景观。在古老文献中,最早在西周的诗经小雅大东篇就有:“跂(qi)彼织女”、“睆(huan)彼牵牛”的记载,据考察大东的位置是泰山以东,临淄、曲阜一带,而大东的核心位置正是沂源。由此来见,牛郎织女可能确有其人其事,只是在历代相传中不断神化,以至形成今天的神仙传说版本。

2、牛郎织女可能是文学大师的爱情诗作。“织女”、“牵牛”二词见诸文字,最早出现于《诗经》中的《大东》篇。诗中的织女、牵牛只是天上两个星座的名称,它们之间并没有什么关系。到了东汉时期,无名氏创作的《古诗十九首》中,有一首《迢迢牵牛星》,从中可以看出,牵牛、织女已是一对相互倾慕的恋人,不过诗中还没有认定他们是夫妻。在文字记载中,最早称牛郎、织女为夫妇的,应是南北朝时期梁代的肖统编纂的《文选》,其中有一篇《洛神赋》的.注释中说:“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这时“牛郎织女”的故事和七夕相会的情节,已经初具规模了,由天上的两颗星宿,发展成为夫妻。这些文学大师们因为“织女”、“牵牛”而写的浪漫诗作,随着时间的流逝,自然而然的就变成了今天这个“牛郎织女”的故事。

3、牛郎织女可能是封建社会上层贵族编撰的故事。爱情,无论古代还是现代,都多少有一些贵族小姐爱下贫穷但却纯朴善良农民的几率。上层贵族们为了警告自己的女儿们,不要爱上像牛郎一样的穷苦农民,于是编出这样凄惨的爱情故事,提醒贵族小姐们,如果爱上像牛郎一样的穷苦农民,就会承受一年才能见一面的悲惨境况。

4、牛郎织女可能是穷书生的文学意淫。对于穷书生来说,因为无钱无势,几乎不可能娶到漂亮的贵族小姐,只能通过写书编故事来意淫,把自己当成牛郎,以意淫的形式来娶漂亮的仙女姐姐。穷书生意淫之际,不忘文学艺术一把,把故事写得曲折动人,让每一位读者深受感动和冲击,从而口口相传,越传越广。

5、牛郎织女可能是牛郎们的梦想好事。相对于穷书生来说,牛郎们虽然不会写书,但却可以在牛背上作白日梦。每天在牛背上看天空,自然而然就作出了娶天仙MM的美梦。当然,牛郎们也有自知之明,知道不会轻意娶到,于是编撰了天帝制止但允许一年一次相会,总也算是一个陶醉一生的黄粱美梦。

6、牛郎织女可能是牛郎官村祖先的爱情故事。在沂源县燕崖乡大贤山沂河岸边有一个村叫牛郎官庄,村里的人全部都姓“孙”,与牛郎(孙守义)刚好同姓,这个村子明朝年间就有

记载,村里人以牛郎后代自居,并历代传承牛郎织女故事,至今沿袭着养蚕、织布、取双七水等习俗。由此推断,也许牛郎织女是牛郎官村祖先的爱情故事,一个牛郎爱上贵族小姐或者织纱家族之女,因为女方父母认为门不当户不对坚决不同意,但“织女”爱意已定,在不得己情况下,为了爱情投了沂河自尽。为了纪念自己的爱人,牛郎在沂河对岸为织女修了一个织女洞。从此,历代将故事相传,且不断神化,以至形成今天的神仙传说版本。

7、牛郎织女可能是织女洞主人的爱情故事。沂源县燕崖乡大贤山上有一个很深的洞叫“织女洞”,并修了馆祠,据考证,修于唐代。洞的附近有很多石碑,所刻内容均与牛郎织女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或以诗描述:“仿佛星河垂碧落,依稀牛女降人间”,或用碑文记载:“志云唐人过谷,闻洞内札札机声,以故织女名”、“对岸并起牛宫,于是乎在天成象者,于地成形矣??”,从另一个角度猜想,也许“牛郎织女”是织女洞主人的爱情故事,是“织女”爱上“牛郎”后,父母不同意,织女为表忠贞爱情,毅然出家,在“织女洞”修行。之前可能不叫“织女洞”,因为织女家是纺织大户,而且织得一手好布,于是“织女洞”修行后人在织女归寂之后,为纪念织女而重新命名,并以织女得道升天而将织女的爱情故事神化。至于,对岸的牛郎官庄村,也许是牛郎为怀念织女,而主动搬到对面而住。

8、牛郎织女可能是牛郎官庄村祖先与织女洞主人的爱情故事。也许牛郎官庄村真有一个牛郎,而沂源县燕崖乡大贤山织女洞有一个擅长织布的修道之人叫“织女”,牛郎织女是发生在二人身上的凄美爱情故事。因为“织女”是出家修道之人,不能结婚,于是二个只能默默相爱。两人分别住在沂河两岸,每天只能从远处相望,只有每年一次的七月初七烧香大会才能面见一次。虽然每年只能一次相见,但爱情在两人心中一生永驻。牛郎一生未娶,织女一直相爱。为了纪念这段忠贞的爱情故事,于是后人将故事神化,将沂河变天河,将织女变天女。

9、牛郎织女可能是星相学家为了传播牛郎星和织女星而编撰的故事。在古代,对于天上的星星,基本上都是很遥远的事情,所以对于早期的星相学家,向大家传播星相文化非常困难。为了让大家容易记住牛郎星和织女星,于是星相学家根据牛郎星和织女星的特点,编撰出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并间接记录下七月初七的特殊星相特点。试想,如果天上的星星都有一个动人的传说,相信星相学一定在社会中得以广泛普及,“牛郎织女”故事对当今的航天普及存有极有效的借鉴价值。

11.宋金牛郎织女故事镜考说 篇十一

一、形制与图式

图1中的镜器作八出菱花边形,圆钮,窄素缘。镜图上方置流云托月与星象图,下方置河流、拱桥,桥上左右两端各配置一组“一主二侍”人物相向行進,人物身后云雾升腾缭绕。桥左侧一组人物中,主人头戴花冠,着大袖宽袍,正双手拢袖于胸向前款款行進,主人身后两侍者身材略小,各手持仪仗羽翣护卫主人。桥右侧一组人物中,主人头戴卷梁通天冠,着宽袖纱袍,腰束大带,双臂前举手板,作躯体前倾拜谒状,身后有两侍者持仪仗斧、钺护卫。流云托月图下方,四只雀鸟正引颈展翅朝着拱桥方向奋飞。与此镜形构、图式相同的标本还见于河南灵宝阳平镇宋墓出土器(《中原文物》2009年第三期)、山东淄川澹庐藏镜(《山东民间藏镜》图276)、《瀚海2011年秋拍铜镜图录》第2685号拍品等。

另有一类与此器物象配置基本类同的标本见于陕西西安市文物保护研究所藏镜(图2)、湖南省博物馆藏镜(《湖南出土历代铜镜》图165)。此类镜圆形,镜图中的桥作短宽的平直状,桥上方流云间的雀鸟多为三只,并集中在一起向下方俯冲,其余流云托月图式、桥两端人物配组图式等与图1相同。在近年各地举办的拍卖会上也出现过此类拍品,如《嘉德2012春拍铜镜图录》收录器(图3)等。从宋金时期人物故事镜形制、图式的演变线索及流播地域分布特征看,此类圆形镜标本的出现与流播年代,较八出葵花边形人物镜稍晚。

二、器物定名与流播背景

上述镜图有几个显著特征值得注意:(1)镜图核心物象是“月夜过桥相会”的两组人物,其中凸显的对象是两侍从执仪仗羽翣拱卫的主人;(2)两组人物皆从升腾缭绕的云中走来,表明皆非凡间世俗之人;(3)图中雀鸟穿行于月下云间,均朝着“桥”所在的方向奋飞,其活动所喻示的功能意义应特有所指。

这个“月夜星空集飞鹊,月下渡桥见故人”的镜图画面,宁静、神秘、浪漫、唯美,营造了如梦似幻的朦胧氛围,它呈现的其实就是宋金时期广为流播的牛郎织女“七夕鹊桥会”故事的特定情节场景,可以以此命名此类镜为牛郎织女故事镜。

牛郎织女传说故事源远流长,《诗经·小雅·大东》中已出现了牵牛、织女故事的史影,云梦睡虎地秦简《日书》中亦有“戊申、己酉,牵牛以取(娶)织女,不果,不出三岁,若弃亡”。表明至迟战国末牵牛织女传说已经被赋予了爱情内涵,但此时两者还不是夫妻关系。两汉之际,古诗《迢迢牵牛星》人格化地描写了牵牛、织女星神夫妇为天河阻隔的分离之苦,另《淮南子》:“乌鹊填河成桥而渡织女。”《风俗通义》:“织女七夕渡河,使鹊为桥。”《四民月令》:“七月七日,……祈请于河鼓(牵牛)、织女,言此二星神当会。”表明“七夕鹊桥相会”此时已发展成这个故事的核心情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牵牛、织女传说故事更为丰富具体,梁《荆楚岁时记》:“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女也。年年织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牛郎,嫁后遂废织衽,天帝怒,责令归河东,唯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会。”此书还附着另外一说:“牵牛娶织女,借天帝二万钱下礼,久不还,被驱营窟中。”

牛郎织女七夕鹊桥会故事流播最广、对同时代社会文化影响最深则是在唐宋之际。唐代经济、文化繁荣,牵牛织女神话故事、七夕节俗在统治者的倡导下逐渐成为全国性活动。宋代实施“重文抑武”的基本国策,文化建设极为发达,这一时期牛郎织女传说及七夕节俗活动盛况空前,《东京梦华录·七夕》记载了北宋东京七夕节俗场景:“七月七夕,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及小塑土偶耳。……七夕前三五日,车马盈市,罗绮满街,……至初六日七日晚,贵家多结彩楼于庭,谓之‘乞巧楼’,铺陈磨喝乐、花瓜、酒炙、笔砚、针线,或儿童裁诗、女郎呈巧,焚香列拜,谓之‘乞巧’。……里巷与妓馆,往往列之门首,争以侈靡相尚。”《梦粱录》《武林旧事》对南宋临安七夕节俗的繁华热闹场面亦有记述。

另外,有研究者对元代以前442首“七夕诗词”進行统计,计有汉魏六朝41首、唐代83首、两宋318首,其中仅两宋诗词就占了总量的约72%。不仅如此,两宋还形成了《鹊桥仙》词牌名,《全宋词》《全宋词补辑》中计有《鹊桥仙》180多首,其中多达三分之一的作品与牛郎织女故事直接相关,由此可见这个故事在宋代文化生活中影响之深广。

兴起于北宋晚期的人物故事镜,在上述七夕文化极其繁盛的社会背景下融入牛郎织女故事题材并广为流播,是很自然的事情。金人南下入主中原后,女真政权提倡学习文明先進的汉文化,注重继承、沿袭传统汉文化习俗,根植于传统农耕文化土壤的牛郎织女故事仍在中原故地流播不衰,金代人物故事镜中的此类题材,正是在这一社会背景下产生。

三、物象内涵与误读原因

确认了上述镜为牛郎织女故事镜,便可对镜图物象及其文化内涵作出解释。

1.桥与飞雀

镜图下方的桥,是“七夕仙会”中引渡牛郎、织女团聚的“天桥”,这个桥的搭建方法、存在形式、建桥时间及其使用的材料等都十分神秘,据说是七夕夜晚喜鹊按照天帝的命令集体搭建的。镜图中的喜鹊向着“桥”所在的下方奋飞,是正忙着搭桥工作。宋金诗词中题咏“鹊桥”者甚繁,如袁去华《虞美人》“鹊桥初会明星上”,陈师道《菩萨蛮》“银潢清浅填乌鹊”。这些喜鹊搭桥所用的材料,是天上的特殊“石头”——星星,所以人们又称这座鹊桥为“星桥”,见诸欧阳修《渔家傲》“归心乱,离肠更逐星桥断”,贺铸《乌月啼》“牛女相望处,星桥不碍东西。”按天帝的安排,喜鹊必须在七夕夜不间断地衔石填河才能维护“鹊桥”的存在,一旦喜鹊飞离,这座桥便自然消逝,因而它的存在是十分短暂的。

2.桥上人物

桥两端“一主二仆”两组相向行走人物是“七夕鹊桥会”中的牛郎、织女。左侧头戴花冠、着大袖宽袍的高大主神是织女,右侧头戴卷梁通天冠、着宽袍大带、双臂前伸执举手板的主人是牛郎。牛郎、织女皆从升腾缭绕的云中走来,标示身份地位不同于常人。此类场景在同时代诗词中也有描述,钱惟演《戊申年七夕》:“一岁佳期一夕过,羽旗云盖涉微波。”欧阳修《鹊桥仙》:“鹊迎桥路接天津,映夹岸,星榆点缀。”《渔家傲》:“喜鹊填河仙浪浅,云轩早在星桥畔。”这些诗词描绘的“羽旗”、“星榆点缀”、“云盖”、“云轩”等物象形态,多在上述镜图中能找到“图式化”解注。

3.繁星、明月、浮云、河流

镜图中的繁星、明月、浮云、河流等,都是构成“鹊桥仙会”情节场景所必备的辅助物象。天空密布“繁星”,是因为牛郎、织女本为天上的星宿神,天河两岸就是它们生存的世界。牛郎织女七夕相会发生于月下,所以镜图中“月夜”不可或缺。而以世俗凡间的流水代表“天河”,或是缘于天象中浩瀚的银河在镜图有限的空间内难于表达,又与完全人格化了的牛郎、织女形象不相协调匹配,故而变通使用了符号式的“流水”图式。

既然上述“七夕鹊桥会”组图特征可以认证,为什么近世论者还会对其神话学内涵“疑而不决”或屡屡误读呢?笔者认为要因有三:(1)铸镜工匠随意将原本无法共存的几组物象“误置”于同一镜图中,导致后世论者读图顾此失彼无以相互兼顾、探究内涵则抵牾悬疑无法自圆其说;(2)镜图中仙人形象、仙人活动、仙界场景等已深度“人格化”、“世俗化”,名为“神仙世界”,实系“人间百态”,后世论者读图,因认知经验中的传统神话意象与镜图物象“去神仙化”形构之间彼此看似风马牛不相及而无法将两者并融一体思考;(3)此神话千百年来嬗变异化繁复,形成了诸多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版本,这些具体演变形态差异的存在及缘于时代变迁导致的后世论者对前代文化现象的误解与忘却等,亦是造成今人误读镜图内涵的要因,以下举例简说。

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时间在农历七月七日,此时夜空月相本是“弯月如钩”的上弦月,而镜图上方却误置“圆月升空”景观,若以这个“月圆”的物象作参照物看待下方的桥上人物,则显然无法将其与“七夕鹊桥仙会”的神话学内涵发生关联,此系诸多论者对上述人物镜内涵久疑未决的要因之一。

牛郎、织女本系天上神仙,仙人及其生存环境与凡间物象自应迥然有异,而上述图式中的牛郎、织女形象却是典型的世俗之人特征。牛郎头戴卷梁通天冠,着宽袖纱袍大带,执举手板作拜谒状,身后执斧钺的卫仪侍者随护,俨然是人间帝王出行。织女戴花冠、着宽袍长裙、正双手拢袖于胸,身后左右手持仪仗羽翣的侍者伴行,则是一幅宫廷嫔妃的显贵做派。在后世论者看来,镜图描绘的就是一幅人间帝王、嫔妃贵人桥上相遇图式,哪里有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二人世界”情景呢?

再如镜图中小桥,桥面、桥墩、桥孔、两侧栏杆的形构与装饰图案细节,与现实生活中的拱桥没有任何区别,整幅“夜空朗月,小桥流水”画面,难以与浩瀚神秘的“天河”景观发生关联。

正是缘于镜图中上述“十五圆月”、“帝王出行”、“嫔妃出行”之类的景观存在,近年有论者将其与唐明皇游月宫的故事联系起来,认为此类镜应命名为“唐王游月宫故事镜”。实则宋、金镜中另有谓之“唐皇游月宫故事镜”者,镜图配置物象与本文介绍的牛郎织女镜完全不同,典型器见于湖南常德桃源县芦花潭太平村出土镜(图4)、宁夏固原隆德县观庄出土镜(图5)、安徽六安霍山县城南门出土镜(图6)、山东汶上县刘楼辛沟村出土镜等。唐玄宗游月宫故事见卢肇《逸史》:“开元中,中秋望夜,时玄宗于宫中玩月,公远奏日:‘陛下莫要至月中看否?’乃取拄杖,向空中掷之,化为大桥,其色如银,请玄宗同登。约行数十里,精光夺目,寒色侵人,遂至大城阙。公远曰:‘此月宫也。’见仙女数百,皆素练宽衣,舞于广庭……”上述例镜中,长拱形大桥、桥左端穿长袍站立的男子、执旌节行走于桥上的方士、桥右端一高髻女主人和持仪仗羽要的侍者、人物身后的楼阁建筑、大树、隐约山峦等,大体能与《逸史》描述的人物、景观契合,而以《逸史》所记比照牛郎织女镜镜图物象,显见牵强附会、图文悖谬之嫌。唐皇游月宫故事发生于“月中”,牛郎织女七夕鹊桥会的故事场景出现在“月下”,两者区别明显。

四、余论:另类牛郎织女故事镜解读

宋金时期,还有另类值得关注的牛郎织女故事镜,镜图人物形象及场景设置与前述“七夕鹊桥会”故事镜完全不同,例镜见于《嘉德09春拍铜镜图录》图(图7),该镜镜图上部置星象、山峦、圆月、仙鹤、流云。钮下方右侧有一穹隆顶圆形茅屋,屋后置两颗大树,屋前站立一男子,左手执一长棒,右臂上举,正仰脸望着右上方空中仙人作招手状。男子前方的地上腾起一缕云气,向右上方逐渐翻卷升腾膨大,至钮左侧的高空中形成硕大云团,云中出现“一主二仆”仙人组图,中间主神戴花冠,着大袖长袍,双手拢袖于胸前,正站立俯视地上的男子,主神两侧各配置一持仪仗羽翣的侍神。

上述镜图在宋金镜中虽不及“七夕鹊桥仙会”图式流行,却大量出现于同时代的砖雕、木雕、石刻、墓葬壁画、画像石棺、瓷器彩绘等作品中,笔者统计仅目前见于著录的宋金壁画墓及画像石棺材料中就有此类图式21处,如河南登封黑山沟宋墓壁画(图8)、荥阳孤柏嘴宋墓壁画(图9)、荥阳司村宋墓壁画、嵩县北元村砖厂宋墓壁画、洛阳北宋张君墓画像石棺、山西屯留宋村金代墓壁画、潞城北关宋墓砖雕、闻喜下阳村金代墓壁画、山西壶关下好牢宋墓壁画、四川广元宋墓石刻等,许多墓葬画像中还有“董永”、“董永行孝”、“董永孝义”之类的榜题,以标明画像中男子的身份,由此可以确认此类图像表现的是“董永孝感遇仙”故事文化内涵,图像左上方乘云飞升的女子,则无疑是故事中的另一主人公织女,只不过镜图中的织女组图更显精细繁杂而已。

董永孝义故事自东汉以来久盛不衰,晋干宝《搜神记》完整记录了这个故事的情节。在汉以后的敦煌本《董永变文》、话本《董永遇仙记》、传奇《织锦记》、戏剧《槐荫树》《织女》《遇仙记》等文献中上述故事有复杂衍变,但“织女升天”作为其核心情节始终被稳定地保留下来,成为宋金以来流行的“二十四孝”经典组图之一,上述镜图描绘的,就是这个故事中特定的“织女升天”场景。

12.牛郎织女缩写 篇十二

哥嫂想独占家产,就用一头牛和一辆车打发牛郎出了门。

一天,老牛告诉牛郎,让他明天去湖边捡纱衣,向他要纱衣的姑娘就是他的妻子。第二天,牛郎拿了纱衣躲在草丛里。过了一会儿,果然一位姑娘向他要纱衣,原先王母娘娘是她外婆,她叫织女,就这样,牛郎织女相识了。

两三年过去了,他们有了孩子。一天,老牛又说话了,他说让牛郎在他死后把皮留着紧急时用。

王母娘娘明白织女下凡的事,就亲自来抓。牛郎赶紧披上牛皮去追。不料前面出现天河,过不去了。

13.13.牛郎织女教案 篇十三

实验一小 王其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这篇民间故事的主要情节。2.认识牛郎织女的传说在中国产生的深远影响。过程与方法:

1.绘声绘色地向别人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

2.认识牛郎、织女形象的特点,分析牛郎哥嫂、王母娘娘在传说中的作用与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以牛郎为代表的古代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2.激发学生阅读民间故事的愿望。教学重点:

1、掌握主要情节。

2、认识牛郎、织女形象的特点,分析牛郎哥嫂、王母娘娘在传说中的作用与意义。教学难点:

1.牛郎哥嫂、王母娘娘在传说中的作用与意义。

2.体会以牛郎为代表的古代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教材分析:

牛郎织女故事在汉代以前产生和形成,有它一定的社会历史原因,表现了当时小农生产者和小手工业者要求改善生活、争取婚姻自由和人身解放的理想和愿望。牛郎织女的传说是一段流传久远的民间故事,它以完整曲折的情节、朴素自然的语言、奇幻的神话色彩、积极进步的主题,深深赢得人民群众的喜爱。本文语言朴素、简洁、清新自然,读来琅琅上口。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每当夜幕低垂,群星闪烁时,我们仰望天空,隐约中不难发现一条银色的天河,瞪大眼睛仔细看看,发现天河两边有两颗最亮的星星,这两颗星星就是“牛郎星”和“织女星”。民间早就有关于牛郎和织女的传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牛郎和织女的故事。

二、初读感悟,理清思路,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围绕这两个人物,故事的主要情节是怎样展开的?故事的开始怎样?发展呢?结果呢?

1、轻声自由读课文,结合预学单,与小组同学互相检查自学情况。

2、理清思路,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三、检查自读情况:

1、朗读生字,正音。2.文学常识介绍:

民间故事:民间故事是一种立足于现实而又富有幻想的口头文学作品,由于它反映劳动人民的要求和愿望,所以就广泛流传在人民群众之中。

它的特点:它一般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性格,语言口语化,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写作背景:牛郎织女故事在汉代以前产生和形成。当时,由于织布机的发明、应用和耕牛、铁犁的推广,农业、手工业获得空前的发展,小农生产者要求摆脱农奴性,在经济上获得较多的自由,生活上向往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但是由于封建地主阶级的压迫、剥削,小农经济的这种理想是不能实现的,牛郎织女这个故事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和阶级关系,表现了小农生产者在封建束缚下没有自由的苦闷情绪。

我爱查找资料积累:

这个故事的作者是____,又名____,江苏省苏州人,著名___,____。我国古代的四大民间故事是《____》、《____》、《_____》、《牛郎织女》

四.细读课文,理清情节:

1.细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脉络,进一步体味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2.我们已经再次细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内容,理清了课文的脉络。请大家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

我能借助小标题,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

相依为命---相识结合---男耕女织---老牛诀别---王母知情---抓走织女---携子追赶---天河永隔---七夕相见

你们最喜爱哪个情节?能否把它们表演出来呢?

五、改编课本剧:

1.出示剧本创作的要求: 场景的设计;语言的形式如对白、独白、话外音;人物的动作、表情;展开丰富的想像。

2.以小组为单位,自选情节,分工编写剧本。

3.组织表演。

4.对同学们的表演给予评价和鼓励

六、赏析评价:

故事中的人物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作者对这些人物持有什么态度?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围绕这两个人物,故事的主要情节是怎样展开的?故事的开始怎样?发展呢?结果呢? 二.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共同探究:感知人物形象。说说在你的眼中牛郎和织女是一位怎样的人? 可以用哪些四字词语来表达,想好了写下来。

牛郎: ____________织女: ____________

1.细读织女和牛郎

①.找出织女和牛郎的有关段落,体会牛郎织女的特点。织女

出示:原来她是王母娘娘的外孙女,织得一手好彩锦,名字叫织女,每天早晨和傍晚,王母娘娘拿她织的彩锦装饰天空,那就是灿烂的云霞。

我们每天看到的彩霞,美不美?这就是出自织女的手艺。请同学们读出织女的了不起。

牛郎

出示: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孤儿跟着哥哥嫂子过日子。哥哥嫂子待他很不好,叫他吃剩饭,穿破衣裳,每天天不亮,就赶他上山放牛。他没有名字,大家都叫他牛郎。

读了这段话,你有何感想?(牛郎可怜,命运悲惨。)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孤儿,很不好,吃剩饭,穿破衣裳,天不亮,没有名字)(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衬托牛郎的可怜。)

牛郎和织女

牛郎是一个普通的人,织女是天山的仙女高高在上,织女为什么要嫁给牛郎呢?

浏览课文的第5自然段,找出文中的一句话。

出示:织女见牛郎心眼儿好,又能吃苦,便决心留在人间,做牛郎的妻子。(板书:心眼好 能吃苦)

他们在一起生活的很美满,读第6自然段.从此牛郎在地里耕种,织女在家里纺织。两个人辛勤劳动,日子过得挺美满。转眼间三个年头过去了,他们有了一儿一女。

②.写一写。抓住牛郎织女美满幸福生活的一个瞬间,通过牛郎织女的语言动作表情心理等细节进行练笔。

2.感悟其他人物在故事情节的作用。

①.文中还有一些角色,找出描写这些角色的句子,他们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起什么作用?思考,交流。

牛郎的兄嫂: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母娘娘: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文中的人物形象。三.读中有悟,感悟怎么写的 感受情节,领悟故事写法。

故事想象丰富,情节曲折动人体现在哪里?(故事的情节跌宕起伏牛郎的命运非常的波折起伏很大,与织女的爱情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几经波折,最后隔河相望,鹊桥相会.故事动人表现在牛郎织女对感情的坚贞和等待上,以情动人.)感受民间故事结局的凄惨美----转悲为喜,令人感慨万千.想一想,第12小节可以去吗?为什么? 小组讨论这样写的好处.四.当堂检测

1、仿照例词写词语。

①.霎时间()间()间 ②.心急如焚()如雷()如年

2、从课文中找出和下列词语意思相近的词。

勤劳()幸福()吩咐()悲伤()调查()转眼间()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并选择一组造句。①.织女()美丽贤惠,()心灵手巧。

②.天上()富丽堂皇,()织女并不喜欢。

③.织女()挣扎,()望着两个孩子大声喊:“快去找爸爸!”

2、连线 《西游记 》 童话故事 《亡羊补牢》 民间故事 《卖火柴的小女孩》 神话故事 《牛郎织女》 寓言故事

有人说:每年七月初七夜里,在葡萄架下边能听到牛郎织女在桥上亲切地说话,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14.织女牛郎 篇十四

关键词:牛郎织女神话;演变;悲剧性原因

关于牛郎织女神话的产生和演变,前人多有论及,本文拟将牛郎织女神话的演变分为雏形期、渐变期和形成期三个阶段来更好的了解牛女神话及其悲剧性意义的形成原因。

一、雏形期

在先秦时期,有关牛郎织女神话的文献记载较少。我们只能从为数不多的文献中探讨神话的渊源。

(一)《诗经·小雅·大东》

《诗经·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从这首诗可以看出此时的牛郎织女只是天上的两颗星星,虽然把它们已经被人格化了,但还看不出他们之间发生了爱情。银河、织女、牵牛乃是构成牛郎织女神话的三个最基本的因素,从诗中能够看出银河和织女星、牵牛星的关系比较密切,这为后世人们想象二星为夫妇提供了基础。

(二)《大戴礼·夏小正》

七月……汉案户……初昏,织女正东向。时有霖雨。灌荼。斗柄悬在下, 则旦。

《夏小正》的作者对于七月的天象言之特详,除了银河的走向和北斗的指向之外,又提到了织女星象,这虽然纯粹是对天文现象的说明,但对在七月时,织女星东向牵牛星这一星象的观察,或正是后来人们想象织女七月七渡河会牵牛的这一情节的基础。

(三)《云梦睡虎地秦简·日书》

《云梦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丁丑、己丑取妻,不吉。戊申、己酉,牵牛以取织女,不果,三弃。”此处的的“三弃”是说织女被牵牛抛弃了多次;“戊申、己酉,牵牛以取织女而不果,不出三岁,弃若亡。”从这两条简文意思大体一致,是说牵牛织女的婚期是戊申、己酉,但二人的婚期并不长久,不到三年牵牛便抛弃了织女。“牵牛织女为夫妇”,是牛郎织女神话得以形成的最基本的情节。但此时牛郎织女神话的核心是牵牛弃织女导致他们分离,造成了他们之间的婚姻悲剧,并由此奠定了牛郎织女这一神话的悲剧性质。

二、渐变期

牛郎织女神话的渐变期,主要是在两汉时期。这个时期牵牛织女神话还加入了西王母和鹊桥神话这两个新要素。

(一)汉代画像石中的牵牛织女

在汉代的画像石中所展现的而在汉代的画像石中所展现的是“匹夫之力尽于南亩,匹妇之力尽于麻”的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以及牛郎织女辛勤务农的社会现实。汉画像石中所塑造的牵牛织女的形象,都是汉代以耕织为生活源泉的普通农民形象,说明人们所关注的也是汉代的以耕织为生的男耕女织的普通的劳动者是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以及牛郎织女辛勤务农的社会现实,这是当时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反映。

(二)汉代文人笔下的牵牛织女

汉初《淮南子·俶真训》云:“若夫真人,则……臣雷公,役夸父、妾宓妃、妻织女……”此处织女与雷公、夸父等神话人物并提,可见入汉以后,织女星已充分显示出她的神格,成为人们想象中的一位女神。稍后的《史记·天官书》亦云:“织女,天女孙也”,这赋予了织女珍贵的身份地位。

这一时期还有一些以牛郎织女为主题来吟咏悲欢离合的诗歌。如《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这首诗将银河、牵牛星、织女星三者特殊的相对位置,譬喻为隔河相望的男女,并且二者是相互恋慕而被银河阻隔,明确赋予了两星“离别”的象征意义。

(三)汉代牵牛织女神话中的新元素

与雏形期时《云梦秦简》所简单记载的牵牛织女故事相比,汉代人们更加关注牛郎织女分离的婚姻悲剧,并将自身美好的愿望投射到他们身上。因此人们在牛郎织女神话中加入了乌鹊架桥的情节。

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二六引《淮南子》:‘乌鹊填河成桥而渡织女。’知汉时即有七夕鹊桥之说。宋罗愿《尔雅翼》卷十三云:‘涉秋七日,(鹊)首无故皆髡。’相传以为是日河鼓与织女会于汉东,役乌鹊为梁以渡,故毛皆脱去。鹊桥神话细节乃备。”

可见在汉代以口头传承的话语形式所表现的牛郎织女神话,人们关注的是牵牛织女隔河分离这样的婚姻悲剧,并且对他们的分离表示同情,因此让乌鹊架桥渡织女过河与牛郎相会。同时崔寔《四民月令》也载:“七月七日,曝经书,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筵上,祈请于河鼓织女,言此二星神当会。”同时《四民月令》所载文字“曝经书,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筵上”,其内容已不仅仅是神话故事本身,而是已经带有了民风民俗的性质。上述文献所载的故事“鹤桥”“渡河”之情节,“乞请于河鼓织女当会”的愿望,都是汉代人们都是对牛郎织女分离的关注并给予同情的体现和反映。

三、形成期

两晋南北朝时期牛郎织女的神话演变的更加详细具体。晋张华《博物志》曰: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有浮槎去来不知期……后至蜀问君平,曰:某年某日,有客星犯牵牛宿。计年月正是此人到天河时也。

昔有一人寻河源,见妇人浣纱,以问之。曰:此天河也。乃与一,而归问严君平,云:此织女支机石也。

这则故事记载说见“织妇”与“牵牛丈夫”,虽未指明就是织女和牛郎,但可以看出天河里织衣的妇人,牵牛饮水的丈夫,俨然是人间男耕女织生活的写照,与汉代牛郎织女神话一脉相承。唐宋以后,牛郎织女神话与民间的“白衣女型”故事和“两兄弟型”故事相嫁接,使得牛郎织女神话与民间传说、仙话相交融,有了骨、血、肉的内容,而这个具体的神话典型,也将成为后世传说、民间故事的典型,更富艺术性和战斗性了。

四、牵牛织女神话悲剧性原因

首先是自然天象与人文社会的互相影响,牵牛星和织女星的位置分别再银河的东、西岸,此种位置正是夫妇之位。《礼记》云:“君在阼,夫人在房,大明生于东,月生于西,此夫妇之位也。”而且这里用“以东为夫,以西为妇”的阴阳之道,来象征日月之运行的天道。其次是“牵牛娶织女”的日子为“离日”,这个日子在人们的习惯中是不宜嫁娶的。“日书中以牵牛娶织女之日、女娲死日、禹取涂山女之日都是凶日,而牝月牡日则是吉日。”一些学者以以事记俗的方法研究禁忌日、凶日,这自然会形成一种习俗,也会让人们形成一种心理,就是将这些日子当作禁忌日。人们会受到心理暗示,即牵牛织女结婚的日子是禁忌日,不宜嫁娶否则会导致他们婚姻的悲剧。

一些文人以织女“贪欢废织”而受惩罚来解释牵牛织女的婚姻悲剧;另外两晋南北朝的文人还以“牵牛借天帝礼钱不还”而受惩罚来解释牛郎织女的婚姻悲剧。这两种解释都颇符合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

这种解释背后必然受到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等因素的影响。一是汉末战乱四起,十六国北朝时期混战屠杀不断,耕地遭到大量破坏,经济基础受严重破坏。二是两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确立,土地兼并状况严重,此时士族豪强地主庄园经济是社会经济的最重要的成分,另外由于佛教的影响扩大寺院经济也占了比较大的比重,所以汉代延续的男耕女织式的小农自经济受到了很大的破坏。因此广大人民将自己生活中遭受的困境投射到了牛郎织女身上。最后,受社会风气的影响,两晋南北朝的妇女,不像其他时代的女性那么拘束、勤劳,他们放诞风流、任情而动。第二种解释的相关材料如下:南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尝见道书云:牵牛娶织女,借天帝二万钱备礼,久而不还,被驱在营室。”这也是造成牛郎织女婚姻悲剧的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牛郎织女神从星辰名逐渐神化和世俗化的演化,使这一神话传说从人物形象到故事情节再到包含的情感,都向普通民间世俗生活的演变,而世俗化生活化是牛郎织女神话演变的最终结果。通过与仙话、传说、民间故事的融合,使牛郎织女神话更加贴近普通人的生活现实,因此牛郎织女神话的悲剧性意蕴更能够使牛郎织女形象成为普通人寄托情感、消解痛苦的对象,它的影响历久不衰。

参考文献:

[1](唐)李善注.文选[M].中华书局,1997.

[2](清)朱彬撰.礼记训纂上[M].中华书局,2011.

[3]袁珂.中国古代神话[M].中华书局,1960.

上一篇:卫生监督检查计划下一篇:在全市地税系统公文处理工作培训班上的讲话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