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专业资源库

2024-12-17

学前教育专业资源库(共11篇)(共11篇)

1.学前教育专业资源库 篇一

古典管理理论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在管理理论界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人事管理学派就产生于这一时期。其显著特点是追求“人”与“事”的配合。在人事管理阶段,企业更关注对生产、设备、销售等的管理,员工被看作机器一样的存在,并没有被当成重要的资源。直到20世纪初出现了测试和面谈等技术,人事管理才开始发挥其在员工选拔、培训和晋升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但企业战略决策仍没有将其纳入范畴,也就没有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的制定与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

“人力资源”的概念由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于上世纪50年代提出,人事管理理论和实践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人力资源管理阶段。部分企业已经根据企业战略环境的变化而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规划。但是,多数企业还是注重于针对一些具体问题进行专门、功用性的规划,如企业未来的人力资源配置、管理人员的接替和开发、人员管理等方面。这个阶段还没有制定完善的人力资源战略,也没有将人力资源规划与企业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

人力资源规划在20世纪60年代初到80年代末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它涵盖了更加全面的内容,其组成职能也被更为详细地划分,基本实现了全面、科学、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在这一时期,虽然部分企业认识到员工是一种资源,但并不认为有多么重要,也没有提升到战略高度,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企业中也往往处于一种被动状态,所做的工作往往缺乏有力的支持。在这一阶段,保证人员的供需平衡,尤其是管理岗位、技术岗位和技能岗位的供需平衡是人力资源规划工作的重点。1977年美国成立了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学会,标志着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的产生。

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走向成熟。企业外部经营环境不再是缓慢变化,竞争对手往往以很快的速度在企业不知情的时候冒出来,环境的动荡不安日益凸显了企业战略在经营活动中的重要性,人力资源战略被纳入企业战略的范畴,并越来越得到重视。很多企业开始寻求适当的方法和技术来开发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并将人力资源规划与人力资源战略相结合,从而在不同的人力资源战略框架下使用不同的规划工具,以及执行不同的规划活动。将人力资源规划与人力资源战略相结合,根据明确的人力资源战略制定人力资源规划,标志着企业成熟的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管理职能的形成。

一、国内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20世纪末我国部分学者已经在人力资源规划的定义中强调了其对企业战略的支持作用,并指出人力资源规划应适应企业内外环境变化,在职能方面除了人力资源需求和供给预测,还包括培训、薪酬等内容。中国学者赵曙明,首次提出了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概念,指出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目标是帮助企业识别其战略发展目标,提供实现企业战略目标所需要的人力资源方面的保证。汪华林()、胡丽红()等也在其关于人力资源规划的研究中融入了战略的思想,我国的人力资源规划理论开始进入战略化阶段。

在企业管理实践方面,有学者在调查了部分中国企业集团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后发现:其中67.7%的公司建立了以工作分析为基础的人力资源规划体系,54.8%的企业将销售计划订单作为依据,然而也有很多公司仅依赖于估计或保持现有员工比率等简单的方法。总之,我国现阶段的人力资源规划工作仍有许多待改善之处,企业缺乏对人力资源规划的足够了解和认识,并在管理实践中难以发挥其作用。

二、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的内涵

战略人力资源规划被定义为“将人力资源战略作为企业战略的一部分,根据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制定人力资源战略,制定一致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实现人力资源战略的内部和外部一致性”,是具有全局性和长远性的人力资源规划。

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和步骤主要包括:

1.企业战略及人力资源需求分析。首先对企业进行战略分析,确定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据此进行人力资源需求分析,确定在战略阶段内所需要不同结构员工的数量要求,以及所需员工要具备何种素质,具体什么时间需要等等。

2.人力资源盘点。对企业现有人力资源进行,内容包括对人员结构进行分析和调查现有人员的素质。结构分析包含人力资源的职务、年龄、文化教育、技能和业务等;素质调查的内容包括现有员工的价值观、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员工是否能够适应现有岗位的工作以及轮岗和晋升的可能性等。

3.进行人力资源供给预测。包括企业内部供给和外部供给预测。内部供给预测结合人力资源盘点结果,预测企业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其内部可自行供给的人才类型和总量,包括稳定供应情况和人员流动带来的结构变化,如离职、轮岗、晋升与降职等预测;外部预测主要预测企业在当前人事政策、宏观经济环境、社会各类人才供需状况等条件下可能从外部获得的人才,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注意所能获得人力资源的结构类型、素质、数量等要素。

4.人力资源规划策略的制订。将人力资源需求分析、盘点分析及人才供应预测结果相结合,分析需求与供应之间差距,制订出科学的人力资源应对策略。

5.制定执行和实施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方案的配套措施,以保证人力资源规划能够得到落实,切实提升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科学全面地认识人力资源规划,就必须明确现代企业的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不同于一般意义的人力资源计划,其主要目标和任务是为了获得和保持企业在未来一个相当长时期内的市场竞争优势。

三、与传统人力资源规划的核心区别

1.传统的人力资源规划

传统人力资源规划认为,对企业因环境变化而引起的人力资源需求以及供给状况进行科学预测和分析,保证企业对人员在质量、数量等方面需求得到满足。这种基于预测的人力资源规划思路,其所面临的问题是相对程序化的。由人力资源部门全权负责编制人力资源规划或年度人力资源年计划,结果导致与不能有效支持公司战略,人力资源规划发挥的作用并不大。

传统的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关注三个核心命题:人员总量、人员质量和人员结构。而事实上,企业面对的很多问题都是非程序化的,管理者只能依靠自己的直觉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这种传统的人力资源规划思路及其所采用的数量方法,要想发挥重大作用,需要在四个方面条件的满足:首先,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是清晰和明确的,而非模糊和不确定的;其次,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是完善的,能够有效支持人力资源规划方案的实施;第三,企业的信息平台足够大,积累的历史数据足够丰富,相关资料能够被用来进行有效地预测;第四,企业保持渐进式的发展,没有大起大落,其发展轨迹基本保持平滑。只有这样,预测结果才是准确的,预测工作才有价值。因此,用这种传统的人力资源规划思路进行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很难制定出效果理想的方案。

2.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

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定位于通过能力建设和机制创新,来保证人力资源满足企业战略要求,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的重点内容是对企业个性人力资源规划问题的把握和界定。在方法方面,强调围绕问题寻找方法,不再片面强调预测方法本身的重要性。

与其他企业资源相比,人力资源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企业要拥有优质的人力资源需要一段较长的等待时间,因为新招聘的人员需要一个适应企业并在企业中成长的过程,企业招进新人并不等于能够马上为自身创造价值,越是处于重要位置的人越是如此。这一点和资金、设备等资源差别很大。因此,企业要想在将来的竞争中处变不惊,随时能够获得所需的人才,就必须在人力资源方面早做打算。这也是企业进行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原因。

因此,相对于传统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三个核心命题——总量、质量和结构,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也可以说有三个核心命题,即数量、能力和素质、工作状态。当今企业不应仅仅关注人力资源“硬”的方面,更要关注“软”的方面,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就是提供了这样一条途径。

2.学前教育专业资源库 篇二

1.根据专业实际, 科学安排项目建设框架

资源库框架结构设计要遵循学习者的学习认知规律, 要充分考虑资源库系统的开放性、共享性、可扩展性和方便操作等原则, 在此原则下, 项目主持单位成立建设工作组, 根据专业教学资源建设要求, 设计出了建设框架如图1 所示。

2.依据建设框架, 合理设计资源库结构框架

依据资源库的建设框架, 从用户需求出发, 设计出“两大平台、四大模块、五大服务”的资源库结构框架, 如图2 (见下页) 所示。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分为两大平台, 其中“资源平台”根据用户在不同成长时期的不同需求分为学校教学、企业学习、职业培训和职教立交桥等资源模块“;服务平台”为用户提供学习培训、在线测试、社区交流、咨询分析以及推广应用等服务。

3.根据专业培养要求, 梳理课程体系, 确定需建设的子项目

根据资源库建设需求的调研数据, 项目建设组通过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职业岗位 (群) 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 明晰职业共性能力与方向能力, 在分析职业的岗位技术领域和工作任务基础上, 明确各个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能力和素养的要求, 以此构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根据课程体系, 结合已建的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及各子项目 (避免重复建设) , 明确资源库需要建设的子项目。

4.根据项目总体建设安排, 确定建设进度

教育部规定, 资源库项目的建设周期为两年, 因此根据总体时间安排, 项目组研究确定建设进度:

二、项目任务分解, 启动建设

1.确定子项目承担单位

项目组确定了子项目后, 启动了子项目主持单位的申报工作。 (1) 面向所有联合申报单位发布子项目承担单位申报通知, 内容包括子项目清单、子项目简介等。 (2) 组织专家对申报材料进行初审, 根据各单位特别是国家示范高职校的已有资源优势 (例如已有国家精品资源课程、国家或省优秀教学团队、国家或省名师、省精品课程) , 初步确定入围单位。 (3) 组织入围单位进行建设思路的汇报与答辩, 同时共同研讨子项目建设思路。 (4) 汇总专家评审意见, 最终确定子项目承担单位。 (5) 子项目承担单位根据专家意见调整建设思路、组建联合参建团队 (包括区域内其他院校和企业) 。

2.设计子项目建设方案并启动建设

为了加强项目的规范性建设, 项目组组织专家制定子项目整体设计和建设资源框架设计模板, 参照模板内容布置各子项目进行项目建设的整体设计、建设资源框架设计, 经过项目组审定后最终确定共建任务并签署共建协议, 同时划拨首批建设经费, 开始进入正式的建设阶段。

为了统一资源格式, 规范资源建设要求, 在正式启动项目建设以后, 项目组陆续发布了各类文本资源的模板, 例如课程标准、实验实训指导书、企业解决方案、技术资料等, 另外还制定了资源统一编号说明、各类型资源建设规范要求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

三、资金保障与管理

资源库项目资金按照“总体规划, 分段实施, 项目管理, 绩效考核”的原则, 实行专项管理, 专款专用。根据教育部、财政部相关政策制定资源库建设项目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保证建设资金规范、合理使用。子项目建设经费按建设进度分阶段划拨, 对建设项目的实施、资金投向及年度资金调度安排、资产购置实行全过程管理, 合理有效使用各项建设经费。定期召开项目建设团队会议, 了解经费使用情况, 确保项目建设资金合理、合法、合规使用。

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工作中, 经费的控制是一个比较难操作的工作, 既要通过此方式督促建设进度, 又不能打击各子项目单位和负责人的建设积极性, 项目组每一次的经费划拨都慎之又慎, 一旦确定方案都及时上报学校层层审批, 正式发布文件后才进行具体操作, 而项目组及时跟进经费的到位和使用情况, 督促各子项目严格按照央财规定比例进行列支, 并定期检查使用情况, 最终形成子项目和总项目的经费预决算报告上报项目组和教育部。

四、过程监控, 定期检查

项目建设团队制定项目管理办法, 明确要求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要不定期的召开不同规格的集中研讨会, 随时跟踪协调建设过程中的问题。

1.主持单位组建由校领导牵头的项目建设指导小组, 小组集结了校内具有资源库建设经验的专家、机电类专业带头人、信息化建设专家等, 指导小组每周召开一次研讨例会, 主要汇报一周的建设进程、解决遇到的问题、研讨建设方案、协调外校子项目的建设、布置下一阶段工作任务等, 每次例会进行详细的会议记录。每周一次的例会制度使项目的建设进度得到了很好的保障。2.项目组定期召集子项目负责人和建设团队进行建设进度汇报与检查、建设情况研讨与协调等。如项目建设初期的启动大会、紧接着的子项目任务审定大会以及每个阶段的阶段性汇报、检查与研讨大会。3.项目组建立短信平台、QQ工作群、飞信工作群等, 随时协调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并通知有关建设事宜。

五、子项目验收、上传、推广

根据项目总体建设进度与安排, 组织子项目建设情况的验收, 各子项目汇报建设情况、存在的问题、经费使用情况等, 项目组组织专家组对各子项目的资源进行了初步验收, 并提出进一步修改与完善的意见, 同时对各子项目建设团队进行资源上传工作的培训, 并指导、协助各子项目进行资源上传工作。

后期重点进行资源库宣传和应用推广工作, 并制定详细的应用推广方案: (1) 组织本校学生进行网上注册和应用学习。按照统一的格式要求登记用户身份信息发给项目组汇总交平台管理员统一导入。对每个子项目学校各类用户数提出指标要求。 (2) 利用学校组织的以及相关专业教师外出参加的各类型学术会议、技能竞赛等活动, 全力推广资源库。 (3) 用户量增加以后, 利用优质资源吸引广大师生和社会学习者关注并参与学习, 持续增加资源库的用户群体和学习时长。

应用推广阶段是检验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成效的重要环节。目前, 国家已建成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尚未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使用, 而机电一体化专业性又很强, 适用人群较之其他专业更窄, 为了能够尽快地推广, 项目组采取多种手段, 让一部分专业内的教师学生先熟悉使用起来, 再慢慢推广, 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实践经验。

六、总结

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实施过程, 是在总结了已建成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的经验和教训之上, 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规划, 对资源库建设中可能出现的建设思路不清晰、资源重复建设、经费使用不到位等问题都进行了很好的预见和处理, 希望能给正在建设中的各专业教学资源库以及即将申请立项建设的资源库项目提供借鉴和帮助, 对资源库建设过程中的管理和协调等工作进行更加科学的安排, 以使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工作更为有序规范的进行。

摘要:通过对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过程的观察与参与, 总结资源库建设实施中好的做法和需要注意的地方, 给其他资源库项目的建设工作提供借鉴与帮助。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过程

参考文献

[1]黄臻.高职院校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思考[J].科技教育, 2013 (11) :32.

[2]王轶敏.高职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现状及应对策略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3 (9) :179-180.

3.学前教育专业资源库 篇三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

高等职业教育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属于一个比较强大的系统工程,当前的媒体形式比较多,资源数量也比较大,对于质量方面的要求比较高,具有众多的参与者,使控制和管理得到有效的優化,这样一来,才会建立完整的、高效的系统,可以使参建人员的积极性得到调动,使建设资源库的进度和质量得到有效的保证。

一、高等职业教育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资源库建设的概述

高等职业教育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属于一种数字化的专业网络平台,可以有效的满足高职教育和企业培训以及行业技术推广等各种需求,使高职院校的师生和在职人员可以有效的检索资源,查询信息,下载资料,完成教学方面的指导,使共性以及个性的服务得到满足,使各种优质的资源得到共享。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育资源库建设的主要目标指的就是利用校企合作和校校合作的主要方式,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得到准确的定位,并且对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给予准确的把握,使其可以保持在建筑技术发展水平上,利用系统设计和先进技术和开放式管理等各种方式,关键内容就是建筑施工技术的应用,建设出具有高等职业特色的建筑工程专业的教学资源库,可以在我国的高职院校当中进行推广,使各种有效的资源得到共享,使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得到有效的带动,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使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质量得到整体的提升,也会因此将社会服务能力得到提升,为相关的岗位人才的技能得到更新和提高,高职学生在岗位接受再教育的时候,使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可以得到更多的服务。

二、高等职业教育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思路

进行系统的设计,设计栏目,给予顶级的系统设计,要结合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以及专业教育等各个方面的整体方案。

实现校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行业企业进行联系,建立有关资源收集和开发以及运行为一体的运行机制。以行业企业的技能人才标准为基础,制定出具体的教学目标,并且结合行业企业的工作过程,对教学的过程进行设计。紧密的结合教学资源和行业企业职业岗位的知识和能力以及素质。

以共性为主要内容,还要兼顾着各个方面个性的特点。对于不同地区和院校的特点需要得到兼顾,对于不同学习者的差异需要充分的考虑,资源的多层次和多元化需要得到重视,对于不同层次和不同地域的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需要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使共性和个性得到有效的结合。

利用网络进行运行,实现不断的更新。使用者利用网络技术,可以非常方便的就开始查询和浏览,对需要的内容进行下载,可以在网络上进行各种教学活动,还可以进行讨论和答疑以及交流等等。以教学内容和教学需求为基础,对其发展不断的进行更新。

建设资源库的主要内容包括专业的标准库,主要是为了提供有挂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等。建立网络课程库。主要提供就是立体化的教材和教学课件以及实践教学任务书等各种资源。建立职业资格的认证库,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有关未来桌子也发展的各站需求,提供各种职业资格标准和考试大纲,还包括注册人员的职业资格标准和相关的考试大纲,除此以外,还包括各种模拟试题。建立专家库,针对高职院校的优秀教师和企业技术专业的基本信息等,设置相关的专家讲坛,建立具体的专家答疑的栏目。建立就业指导和资讯库,这个方面主要包括企业介绍和网站链接,还包括就业培训和就业指导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三、建设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分析

(一)促进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更好的发展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立需要利用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方式,根据职业岗位的分析,遵循职业标准和技术标准。利用校内外的实验和实训等方式,使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得到满足,促进学生可以获得持续的发展。将国外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方法引进来,使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得到有效的改革,对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得到改革,对于各个高职院校改革的先进经验进行吸取,使教学项目和施工项目实现一致性,建立资源共享平台,明确当前改革的动态和经验,建立人才培养的模式。

建立教学资源库,这样一来,教师可以利用资源共享平台,可以获得丰富的教学案例,还要对行业技术发展的动态进行掌握,对于其他高职院校当中优秀的教学经验进行学习,使理论知识水平得到提高,使专业的实践经验得到有效的增加,与此同时,还要使教学组织能力和教学责任心得到强化。利用这些优秀的素材资源和教学手段,使教学可以更加具备直观性和生动性,使学生可以融入到工程实践当中,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充满着主动性,使教学质量得到有效的提高。

(二)提升教学素质,实现良性循环

建设教学资源库,通过企业专家合作和企业调研实践等方式,使理论知识水平得到提高,建设和使用资源库,需要结合教师专业知识和教学实践,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可以利用行业一线的最新技术,使校内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得到丰富,教师自身的指导能力也可以得到提升。

结束语:

通过以上综合的论述,对高等职业教育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进行全面的论述,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可以使当今高等职业教育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得到更好的发展,培育出更加全面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全国高等职业教育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资源库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 辽宁高职学报,2011,06:10-12+20.

[2]张海霞,赵乐乐. 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平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示范性院校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为例[J]. 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3:14-18.

[3]杜军. 突出实践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必要的教学环节——浅谈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J].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2,04:68-70.

4.学前教育专业资源库 篇四

(2005年1月17日修改)

第一部分 课程考试的有关说明

一、考试对象。本课程考试对象为电大开放教育试点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电大财经科其他相关专业本课程的考试要求与本说明基本相同。

二、考试方式。本课程采用形成性考试和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性考试包括4 次平时作业,平时作业成绩占学期总成绩的20%(每次作业5分)。终结性考试成绩即期末考试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80%。没有完成平时作业者不能取得该课程的终结性考试资格或本课程的学分。

三、命题依据。本课程的命题依据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大纲、文字主教材(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萧明政主编的《人力资源管理》2002年版,和中央电大杂志社发行的《人力资源管理综合学习指导书》)和本考试说明。

四、考试要求。鉴于本课程是一门专业理论基础课,要求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能够牢固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知识、理论、运行规律,并具有应用所学知识和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据此,本课程终结性考试着重基本知识的考查和分析理解能力考查两个方面,在各章的考试要求中,有关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运行规律的内容按“了解、掌握、重点掌握”三个层次要求。

五、命题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1、本课程的考试命题在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和《人力资源管理》文字教材范围之内。按照重分析推理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既考查对基本知识的识记能力,又考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期末考试命题的覆盖面理应尽可能广一些,但要突出课程学习重点。

3、试卷将尽可能兼顾各个能力层次。在一份试卷中,各层次题目所占分数比例大致为:了解10%左右,一般掌握30%左右,重点掌握60%左右。

4、试卷要合理安排题目的难易程度。题目的难易程度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个等级。在一份试卷中,各个等级所占的分数比例大致为:易20%,较易30%,较难30%,难20%。

试题的能力层次和难易程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各个能力层次中,都可以含有难易程度不同的题目。命题时要两者兼顾,在一份试卷中保持合理结构。

六、试题类型及其结构

1、期末考试题型:

⑴判断对错题:要求对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的记忆与理解中容易出错和易引起似是而非的问题作出是对还是错的准确判断。这类题目将占全部试题的10%左右。

⑵混合选择题:包括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前者是在列出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后者是在给出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它是考试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运行规律的了解和掌握程度。此类题目占全部试题的30%。

⑶简答题:考试学生对基本概念、理论、作用、原则、规律的识记与掌握程度。此类题目占全部试题的35%。

⑷论述题:考试学生对重要问题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论述题占全部试题的13%左右。⑸案例分析题:考试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分析题占全部试题的12%左右。

2、考试形式。形成性考试形式为平时作业,期末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

七、答题时限。期末考试的答题时限为120分钟。

第二部分 考试复习的基本要求

第一、全面、认真阅读文字教材,系统、深刻领会教材中的基本理论,在此基础上把握基本内容、基本概念、重点内容、重点概念(重点内容为本说明所列内容)。在复习过程中要结合录像讲座、直播课堂,结合网上资源,正确地把握本课程的内容。

第二、注意理论联系实践。人力资源管理本身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运用所学的理论来分析现实中的问题,注意对实践中成功企业或不成功企业所采取的人力资源管理实际案例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更好地把握本课程的理论知识。

第三,认真阅读平时作业,注意总结辅导教师对自己平时作业所给的意见,结合作业讲评和交流情况加深对课程基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第三部分 课程考试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 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一、考试知识点

1.人力资源的定义和特点

2.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功能和任务

3.人力资源管理的的历史与发展

二、考试要求

1、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产生与发展,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人力资源管理与其它相关学科的关系,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方法。

2、掌握: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人力资源的特点,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体系,人力资源的具体管理方法。

3、重点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与任务,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的区别。

第二章 人力资源管理基础

一、考试知识点

1.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

2.人力资源管理环境分析

3.人力资源成本与投资决策

4.人力资源战略规划

二、考试要求

1、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政策,人力资源成本核算方法,人力资源投资收益与决策分析,.规划编制的供给和需求分析方法,规划的编制与决策实施。

2、掌握:人本管理、人力资源成本、人力资源投资决策和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概念,关于人性的认识,人力资源成本核算程序,人力资源规划编制程序。

3、重点掌握:人本管理理论,人力资源管理环境分析。

第三章 工作分析与评价

一、考试知识点

1.工作分析概述

2.工作分析的方法

3.工作评价

4.定员管理

二、考试要求

1、了解:工作分析的内容,工作分析的作用与意义。

2、掌握:工作分析、工作评价和定员管理的概念,工作分类。

3、重点掌握:工作分析方法,工作评价方法,定员管理方法,工作流程。

第四章 员工招聘与甄选

一、考试知识点 1.员工招聘与甄选概述 2.员工招聘与甄选程序 3.员工招聘与甄选方法

二、考试要求

1、了解:员工招聘和甄选的重要意义与途径。

2、掌握:招聘、甄选的概念,心理测验、面试和评价中心技术等基本技术。

3、重点掌握:人力资源招聘与甄选的程序,员工招聘和甄选方法的操作方式与应用。

第五章 员工培训

一、考试知识点

1.员工培训概述

2.培训程序

3.培训的方法

二、考试要求

1、了解:学习理论在培训中的运用。

2、掌握:培训的概念,培训的内容和种类。

3、重点掌握:培训程序,培训方法。

第六章 员工考评

一、考试知识点

1.员工考评概述

2.员工考评标准概述

3.员工考评方法

4.员工考考评的组织与实施

二、考试要求

1、了解:员工考评的意义,考评的组织与考评结果的处理、反馈和效果评价。

2、掌握:员工考评、考评标准的概念,员工考评的任务,员工考评的目的、原则及程序,员工考评的内涵、形式和考评标准(指标体系)的形式,对员工考评的组织与实施。

3、重点掌握:员工考评标准,员工考评方法,和具体考评标准(指标体系)的设计方法。

第七章 薪酬管理

一、考试知识点

1.薪酬管理概述

2.薪酬制度的类型

3.薪酬制度的设计

二、考试要求

1、了解:薪酬管理的基本思想,薪酬管理的作用。

2、掌握:薪酬的概念,薪酬的功能,薪酬管理的方法,薪酬管理的原则与程序,薪酬制度设计的基本程序,薪酬制度设计的基本原则。

3、重点掌握:薪酬制度的类型,薪酬制度设计的方法。

第八章 员工保障管理

一、考试知识点

1.保障管理概述

2.劳动安全卫生与作业条件管理

3.养老保险制度

4.医疗保险制度

5.工伤保险制度

6.失业保险制度

二、考试要求

1、了解:我国社会保障的基本体系,我国社会保障发展历程与现状,我国劳动安全卫生的基本法律规定与作业条件管理。

2、掌握:保障管理,社会福利的概念,保障管理的功能,社会福利的作用,劳动安全卫生与作业条件管理包括安全管理条件、安全管理法规,工伤与医疗保险包括工伤医疗保险制度、工伤医疗保险类型、工伤医疗保险方法,失业保险类型、失业保险方法,养老保险类型、养老保险方法。

3、重点掌握:失业保险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

第九章 职业管理

一、考试知识点

1.职业生涯管理

2.劳动关系与合同管理

3.人力资源调配

二、考试要求

1、了解:人力资源劳动合同管理的一些操作性法律规定,人力资源调配的主要内容,职业生涯管理中组织任务。

2、掌握:个人职业生涯发展阶段,职业选择理论,明确劳动关系和签定劳动合同的基本原则,人力资源市场的建设,人力资源的流动与就业指导。

3、重点掌握:劳动关系、劳动合同、合同管理、职业生涯管理的概念,人力资源调配的意义,职业生涯管理的内容与方法。

第四部分 试题类型及解答举例与要求

一、判断正误(每小题分,共分。正确的在题前的括号中划√,错误的划×)

()

1、以人性为核心的人本管理包括企业人、环境、文化、价值观四个方面。()

2、员工薪酬就是指发给员工的工资。

二、选择题(请在备选答案中选择正确答案并将答案题号填入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分,共分)

1.具有内耗性特征的资源是()

A自然资源B人力资源C矿产资源D一次性资源

2.人力资源管理科学化的基础是()

A、工作评价B、工作分析

C、岗位设计D、绩效考核

E、就业指导

三、简答题(每题分,共分)

1、工作名称分析包括哪些内容?

2、招聘人才有哪些途径?

四、论述题

1、试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意义

五、案例分析题

工作职责的分歧

一个机床操作工把大量的机油洒在他机床周围的地面上。车 间主任叫操作工把洒掉的机油清扫干净,操作工拒绝执行,理由是工作说明书里并没有包括清扫的条文。车间主任顾不上去查工作说明书上的原文,就找来一名服务工来做清扫。但服务工同样拒绝,他的理由

是工作说明书里也没有包括这一类工作。车间主任威胁说要把他解雇,因为这种服务工是分配到车间来做杂务的临时工。服务工勉强同意,但是干完之后立即向公司投诉。

有关人员看了投拆后,审阅了三类人员的工作说明书:机床操作工、服务工和勤杂工。机床操作工的工作说明书规定:操作工有责任保持机床的清洁,使之处于可操作状态,但并未提及清扫地面。服务工的工作说明书规定:服务工有责任以各种方式协助操作工,如领取原材料和工具,随叫随到,即时服务,但也没有明确写明包括清扫工作。勤杂工的工作说明书中确实包含了各种形式的清扫,但是他的工作时间是从正常工人下班后开始。问题:(1)对于服务工的投诉,你认为该如何解决?有何建议?

(2)如何防止类似意见分歧的重复发生?

(3)你认为该公司在管理上有何需改进之处?

参考答案:

一、判断题(每小题 分,共分)

1、×

2、×

二、选择题(每小题 分,共分)

1、B2、AB

三、简答题(每小题分,共分)

1.答案要点:

工作名称分析包括对工作特征的揭示与概托,名称的选择与表达;工作规范的分析包括工作任务、工作责任、工作关系与工作强度的分析;工作环境的分析包括物理环境、安全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分析;工作条件的分析,包括必备的知识、必备的经验、必备的操作技能和必备的心理素质的分析。

2.答案要点:

招聘的渠道大致有:人才交流中心,招聘洽谈会,传统媒体,网上招聘,校园招聘,员工推荐,人才猎取。

四、论述题(略)

要求在答出要点的基础上,联系实际进行适当解释和说明。

五、案例分析题(略)

5.学前教育专业资源库 篇五

一、专业资源库的功能:

1.学生:课程学习、学习评价、虚拟实训、在线测试、培训考证、咨询交流。。

2.教师:专业建设、教学参考、技术进修、沟通交流

3.社会学习者:学习、交流、实践、考证、求职。

4.企业:企业宣传、员工培训、技术交流、经验分享、人才招聘。

二、专业资源库的主要内容

(一)专业资源:目的是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主要就业岗位,对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提供建议。包含专业就业岗位、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人才培养方案库、人才培养规格、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等。

(二)课程资源:目的是建成集自主学习与教学功能为一体的个性化学习与教学平台,具备自主学习、在线交流的功能。对资源进行统一整合,从专业方向、课程、层次等角度进行组织,方便用户快速搜索,在线浏览和下载。主要内容是主干课程的课程标准、学习指南、整体设计、单元设计(教案)、教学视频、考核方案、案例库、电子教材、电子课件、习题试题库等内容。

(三)行业资源:收集和整理行业资源,集中展示专业领域的国内外著名企业、领军人物,满足企业品牌宣传、产品推广、人才招聘等多方面的需求,企业可以获悉前沿技术动态,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和企业创新能力。主要内容包括行业概况、行业产品、行业岗位、技术前沿、政策法规、标准规范、企业风采、领军人物、人才供求、行业新闻等建设子项目。

(四)素材资源:建成便于用户集成创新、直接使用和消化吸收的满足基本需求和个性需求的素材资源。主要包括教学素材(教学文档模板、习题库、试题库、课程项目案例库、学生作品库)和课程学习所需的各类素材。

6.学前教育专业资源库 篇六

7月12日,刚刚忙完一学期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旅游专业教师并未休息,为了尽快落实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方案,保证旅游专业骨干建设的推进进度,学校相关领导和教师在校召开了教学资源库建设论证会。学校校长康丙欣,副校长郝留记,教务处甄宏涛科长,创建办刘洪玲主任与旅游专业责任人及相关教师参加了此次论证会,部分信息技术公司负责人等也应邀参加。

康校长首先对旅游专业实训硬件建设与教学资源库软件建设之间的关联性进行了说明,并具体介绍了旅游服务与管理类教学资源库的逻辑架构,解释了二者的联系与区别。认为旅游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十分重要和迫切,该教学资源库将成为是师生教学、学习和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载体,具有时时、处处、人人的优势,将直接影响着旅游专业适应新的教学环境改革教学模式的成效和人才培养质量。

接下来,受邀的信息技术企业相关负责人和专家对旅游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思路进行了详细的点评。教务处甄宏涛科长和创建办刘洪玲主任也分别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最后,学校康校长在认真听取了旅游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了重要的建议和意见。他指出,旅游专业此次教学资源库建设方案基本体现了现代化、国际化的建设要求,突出了虚拟现实技术在教学资源库建设中的特色,能够满足师生的教学和学习需要,但是在方案中应进一步体现禹州市的地方化和特色化,特别是在资源库的建设中,更要体现出国际化办学的特点,将精品开发课程建设与教学资源库紧密结合起来。要将现代信息技术合理融合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能通过直观的感受来进行有效学习,打破过去传统的教学资源库建设模式,强调创新,特别是要主动按照国家级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标准来思考工作。

7.学前教育专业资源库 篇七

目前, 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已进入第二阶段, 已完成26个学科300多个专业的认证。国家本科教学工程建设项目中, 计划五年内再开展180个专业认证试点,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已成为理工科高等教育的重要工作。现阶段开展专业认证体系的教育教学资源整合平台的研究, 将使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思考引向深入, 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是及时且有必要的。积极探索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的教育教学资源整合的研究, 是高校通过认证工作促进优势专业建设、整合高校的优质办学资源、激发师生、行业共同参与专业建设的契机, 是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和内在要求。

通过研究, 将对建立学校、行业合作培养人才的机制, 推进学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的深入有效开展, 提升学校认证管理工作的理论水平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同时也可为其它院校业参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提供一定的理论思路。有利于建立一个研究高等教育现象的新分析框架, 有利于更全面、更系统地考察和分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资源共享的理论问题, 从而有利于构建和丰富专业认证体系的教学管理理论和操作实践。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内对于专业认证教育教学资源整合方面的研究甚少, 相关研究集中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教育教学资源利用两方面, 其中对于专业认证的研究集中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注册工程师资格认证的关系、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本科教育教学水平评估的关系、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与认证程序问题、《华盛顿协议》各签约国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及其启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工程教育再造的关系等五个方面;对于教育教学资源整合的论文和专著, 主要集中在教育教学资源利用与社会经济的相互关系、如何在教育教学资源稀缺性的约束条件下有效利用教育教学资源、合理地将教育教学资源在个人和团体中进行分配等问题。

熊耕分析了美国教育认证制度的功能, 认为认证制度作为美国高等教育的一种质量保障制度在高等教育内部以及高等教育与社会、政府的关系中具有多重功能。曲恒昌指出与评估制度相比, 教育认证制度有着更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优势, 成为新的强化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更为有效的手段。毕家驹教授介绍和分析国外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主要情况, 提出了我国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的基本设想。张彦通等从开展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背景和重要性入手, 介绍了英美等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基本情况, 阐述了我国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上的积极探索与实践。另外, 张文雪等对美、德、日等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作了简要的介绍, 并提出了从专业定位及培养目标出发, 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 以学生和师资为主体, 以专业和课程建设为核心, 以办学条件和管理机制为保障, 构建一个科学合理、适应国情、向社会开放、与国际接轨、可持续发展的工程专业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议。

上海教科院提出了发展中外合作办学应加大境外教育教学资源利用程度的观点。主张通过多种渠道引进国外优秀的教师、先进的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 但是以上海的中外合作办学为例, 缺少推广意义。谭贞从研究教育教学资源的基本概念入手, 构建其逻辑分类, 在此基础上对引进国外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动因进行分析, 并对教育教学资源的优劣标准进行评价, 最后总结出四种国外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优化引进模式。此外, 孙清萍等论述了国外优质资源的基本内涵, 分析了引进资源的方式、方法。但是所有这些研究只强调了“引进什么”、“怎么引进”的问题, 没有分析国外引进的资源与国内资源如何整合、融合的问题。庄莉提到了资源的整合与重组, 但却没有对教育教学资源整合的内容、方式、方法展开系统的论述。

高等工程教育资源配置的现状分析

目前, 高等工程教育资源配置差距较大, 无论是师资队伍还是专项经费, 国内的不同层次、不同地区的高等院校差距较大, 如“985”、“211”层次的院校, 东部地区的院校工程教育资源配置明显优越于其他层次、地区的高等院校, 特别西部地区、东北地区的省属院校和应用型院校的由于办学规模的扩张, 工程教育资源配置严重不足, 使得相应的工科学科 (专业) 发展迟缓。

虽然高等工程教育资源配置差距较大, 但是在现有的工程资源配置的基础上, 由于存在盲目、重复建设等因素, 使得工程教育办学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益不高, 资源整合、资源共享缺乏整体规划。并且存在相关的高等工程教育资源整合的法律法规和相应的上位文件精神, 以及高等工程教育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准则。

高等工程教育的投入主体和渠道相对比较单一, 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 使得一部分高等院校的工程教育资源投入严重不足, 甚至更新迟缓。虽然市场经济已经有了高速的发展, 但是高校很难向社会、市场筹措资金, 依靠财政拨款和学校的学费有限的收入, 加剧了高等工程教育资源总量不足的矛盾。

高等工程教育资源优化整合模式分析

高等工程教育资源优化整合的理论基础

高等工程教育资源的整合是教育科学发展的一个全新的领域, 有利于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 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高等工程教育资源整合要以遵循高等教育教学理论为依据, 遵循教育与社会、与人发展关系的客观规律, 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的客观规律, 要遵循市场经济在高校高等工程教育资源配置的基本规律, 充分发挥高等院校计划与市场两种配置方式的有结合, 逐步发展成为以市场经济配置为主导的资源配置模式。

高等工程教育资源的整合要通过不断的整合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从挖掘学校内部教育资源的潜力入手, 在办学思想、校园文化、课程体系等软硬件设施进行全方位的整合, 并充分发挥市场经济配置主导作用, 盘活现有的教育资源, 实现教育资源的结构、规模、质量、效益等方面的协调发展。

高等工程教育资源优化整合的模式构建

高等工程教育资源的整合模式在满足专业认证体系要求的前提下, 以工程教育主体为主, 社会资源 (市场) 为主的资源整合模式。工程教育主体资源整合在软件、硬件设施两个方面进行整合。市场经济的辅助模式可以利用校际、社会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培养学生。

(1) 工程教育主体的资源整合模式

工程教育主体的资源整合模式, 以学校现有的工程教育资源, 从软件、硬件设施两个方面进行整合, 软件方面:着重进行课程体系, 实施“幕课”、“翻转课堂”等先进的教学模式;加强工程技能培训, 通过工程技能实训中心培训学生的工程技能;改革考试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教育资源整合。硬件设施方面:实行开放式管理, 将工程教育主体的硬件设施建设成平台管理、通过平台实现硬件设施教学资源的共享和集约化管理模式。改变工程教育主体的内部资源结构, 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改变资源配置重复、分散的局面。

(2) 社会 (市场) 的资源整合模式

社会 (市场) 的资源整合模式, 可以引进不同高等工程教育院校的教学理念和教育资源整合方式, 结合本校工程教育的实践加以借鉴吸收。并充分发挥市场化资源整合的优势, 建立校际联盟、校企联盟等合作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弥补校内资源的不足。

8.学前教育专业资源库 篇八

本论文为黑龙江省教育科学 “十二五”规划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GBD1213008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信息化越来越受到高效的重视,本文将高等创新创业教育与现代化计算机网络技术紧密结合,旨在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开辟出新思路。

关键词:创新創业;网络平台;艺术设计

一、当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瓶颈与原因分析

随着二十一世纪初全国各大高校的扩招,更多的学生有了进入高校深造的机会,然而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却不乐观。就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而言,在经过四年的大学学习之后,这些毕业生能成为比较高级的设计师的概率却是微乎其微,一部分进入比较小的工作室或企业,更多的人则陷入暂时失业的状态,其中的大部分人或改行或成为自由职业者。针对这一现状,各高校针对国家“以创业带动就业”这一倡导开始不断地重视起来,各高校,尤其是民办高校对学生实习、实训、就业开始重视起来并由此进行一系列教学改革,但高校创新创业的全面发展还面临着诸多难题。首先,学生们社会经验的不足以及对自身能力与价值的认识是其创业最大的瓶颈。创业者的“想法多、实践少”,很多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创业初期往往缺乏较为成熟的思考,对市场缺乏理智的分析,所以随着创业的深入,当问题一一浮出水面;其次,对市场规律和法则的理解、在经营与管理方面的能力、在处理事物以及沟通交流时的艺术,都是影响大学生将创业想法付诸实践的关键问题;其三,市场风险意识不够,艺术设计学生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过于追求个性,希望得到更为自由的创作空间,而这恰恰与艺术设计的服务性以及商业性几乎背道而驰,艺术设计学生由于自身的特长使得创业之路比较广泛,却由于对设计类产品的服务性与商业性本质认识程度不够而忽视了创业的风险。

二、基于网络平台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势分析

(一)网络使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更具吸引力。

利用网络信息的多样性,引入信息上传的使用激励机制和考评机制,定期对上传资源多、使用效率高的资源建设者给予奖励,尽可能调动各方积极性,增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学习兴趣,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网络平台的良性循环发展。

(二)网络的普及为扩大创新创业教育的辐射度与受益面创造了条件。

网络的应用可以实现将艺术设计专业的相关理论知识与创新创业实践内容进行科学整合,具体可将艺术设计专业内容通过网络资源整合并进行模块化分离,同时,高校艺术教师与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开展教学互动与教学跟踪,将教学信息进行双向交流,改变单一的、传统的资源整合体系,将艺术设计专业的成果展现出来,进行共享,实现本专业创新创业优质教学资源跨学校、跨地区、在任意时间为学生、教师、企业提供无界化网络资源服务,全面提高艺术设计专业的资源有效性。

(三)网络的应用为有效运用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提供了便捷途径。

拓展网络平台技术服务,可以扩大学生、学校、企业间资源信息交流的畅通和安全性,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新创业的全面展开提供保障。让学生通过网络可以自由进行艺术设计作品的上传,通过自由上传,将一些好的作品自动进行筛选与挑拣,与其他学校和社会之间进行相互置换,确保资源丰富;向社会各界与企业进行展示,与各界洽谈合作,确保学生的艺术设计作品与才能可以得到全面的展现和发挥。此外,网络平台也需要安全性保护,要设计一系列的防火墙软件与服务器安全保护插件,防止外界窃取资料,确保资源信息的畅通和安全性,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新创业的全面展开提供保障。

三、基于网络平台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机制的构建

(一)构建完善的网络体系。首先,要建立覆盖全体学生的校园网络,让互联网深入教室、寝室,以此作为整个体系的基础。其次,以校园网为基础,在其中开设创业教育专栏。使学生有更加多元化的选择空间和机会。创业专栏以创业新闻及创业案例为主体,将创业知识及创业政策融入其中,同时利用网络媒体表现形式多样、趣味性强的特点,将创业专栏建设成内容丰富生动、形式灵活多样,对学生具有吸引力的教育平台。

(二)构建网络课堂平台。网络课堂是网络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对于创新创业教育,以网络和计算机为媒介,借助于已成功运行的校园网或专门的创业教育网,可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虚拟的网络教室,教师通过教学课件向虚拟网络教室提供教学资源,学生通过网络进入虚拟教室进行创新创业知识的学习,并与教师或同学就学习及各方面问题进行交流讨论。

(三)构建网络培训平台。如果说网络课堂平台是面向全校学生进行创业相关知识的学习,那么艺术类网络培训平台则是针对将要进行创新创业活动的艺术设计学生展开培训,对于已经掌握一定的创业知识、创业政策的学生,在进行创业活动前,一些创业策略的指导、一些创业技能的提升,尤其是对于市场对设计类产品的需求现状,这些东西都需要学生通过培训平台来获得。通过培训平台,由专门的创业培训机构、企业相关人员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培训,解决针对性培训的问题。

(四)构建模拟训练平台。模拟训练平台的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升创业实践能力,在真正创业前进行网络上的模拟训练,不但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加入创业实践的练习中,避免了直接进行创业所需面对的风险,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创业能力。

(五)构建在线交流平台。网络教育的一个主要优势就是互动性,在虚拟的空间中,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面对面时所表现出的那种隔阂将被极大削弱,而且在这个平台上,学生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实现与创业导师、创业者之间进行深入的交流,提高创业教育的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网络化教学具有覆盖面广、形象化和趣味性等特点,对人们尤其是大学生的学习、工作与生活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将网络化教学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发展协同互动研究,是将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与现代化计算机网络技术紧密结合,以培养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创新创业型人才为目标,旨在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优秀艺术设计人才。网络化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将弥补以往创新创业教育的受益面、辐射度不足等问题,使学生在相同的时间内可获得更广泛、便捷的创新创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切实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增强学生创业激情,进一步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其创新创业教学水平及就业率。

【参考文献】

[1]宁静峰,姜妍.浅谈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作平台的构建[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4(09)

[2]陈玉娟.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河北师范大学,2013(05)

[3]王凤蕊等.网上研究性学习支持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教育信息化,2007(02)

9.080105资源勘查工程专业 篇九

专业简介

学科:工学

门类:地矿类

专业名称:资源勘查工程专业

本专业培养具有综合分析研究区域地质与矿产地质特征、矿产分布规律及工业价值,进行资源评价与矿产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因为供小于求的大气候,该专业就业状况良好。因为资源勘察在工业化过程中处于先导的地位,择业时也可选择交通、电力、冶金、机械、水利等工程专业相关行业。专业排名

专业信息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地质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地质调查与勘探的室内、外工作方法,具有对矿床地质、矿床分布规律等综合分析和研究的初步能力,能在资源勘查、开发(开采)与管理等领域从事固体、液体、气体矿产资源勘查、评价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在学习数学、物理、化学、外语、计算机等基础课程的基础上,主要学习基础地质、应用地质和现代资源勘查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受到资源地质调查和找矿勘查室内外工作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综合分析研究区域地质与矿产地质特征、矿产分布规律及工业价值,进行资源评价与矿产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本专业在培养方向上可以在矿产资源勘查、矿产资源评价与管理等方面有所侧重。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掌握基础地质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掌握进行区域地质调查、矿产资源普查勘探的室内外工作方法;

◆具有对区域地质、矿床地质、成矿地质条件、矿产分布规律等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的初步能力; ◆具有对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勘探等现代化勘探方法的结果进行地质解释和运用的初步能力,具有对资源环境作出评价和规划的初步能力;

◆具有矿产资源经济分析、综合评价和管理的初步能力;

◆熟悉国家有关矿产资源及环境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了解现代地质学的理论前沿及现代资源勘查技术的发展动态;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和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主干学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主要课程:矿物岩石学、古生物地层学、构造地质学、矿床学、能源地质学、资源勘探学、应用地球物理、应用地球化学、资源管理与评价等。

实践教学:包括认识实习、地质填图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一般安排34周。修业年限:4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位。

相近专业:地质学、勘察技术与工程。

原专业名:地质矿产勘查、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勘查、应用地球化学(部分)。综合介绍资源、环境、人口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制约因素。其中,资源处于基础地位。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发源地之一。作为一个稳定的农业资源型社会,中国很早就开始了对水土、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然而近代以来,中国却在资源勘探和利用领域大大落伍了。现在尽管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整体上还处于从农业资源型社会向工业资源型社会转变的阶段,今后20年到50年内,大量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必定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任务。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对资源需求的增长,而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史,资源开发利用在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从新石器时代,到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煤炭时代、石油时代,以及未来的稀土时代,人类历史上社会生产力的每一次巨大进步,都伴随着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的巨大飞跃。因此,能否合理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是一个国家能否掌握发展机遇、实现经济腾飞的关键所在。

于是一门新兴的应用型专业——资源勘查工程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她属于地矿类工科,是国家重点扶

持专业之一,主要在资源科学基础研究上,从生态学、经济学、工程学的观点出发,探索实现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和有效管理的最佳途径。她研究的对象十分广泛,包括国土资源、矿产地质、环境地质以及岩土工程,同时运用地质科学理论,综合采用各种勘查技术方法和手段,如物理探测、化学探测、航空遥感等进行资源和环境勘查。

随着人类对资源需求的日益增多,资源勘查工作者的任务也在逐渐扩大,对资源勘查专业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掌握数学、地球物理、水力学、地质学等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外,还要学习一系列现代勘查技术,如太空遥感技术、计算机图像技术、现代地球物理探测技术等等,同时还有机会亲自到全国重点工业基地实地寻找矿产,或者进行城乡建设的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勘察和研究。另外,由于资源问题和社会、经济、环境等等密切相关,资源勘查工程又是一门地质、技术、经济交叉的综合性专业,她必须遵循经济规律,追求勘查活动的经济效益。因此现在开设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院校还普遍开设了经济学和法学等基础课程,致力于培养具有全面勘查知识和社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从近几年毕业生的就业走向来看,目前地矿行业里掌握高科技勘查技术的人才十分紧缺,如果对它有兴趣,可以从事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评价、营销和管理;对环境水质有兴趣的,可以进入研究机构从事资源开发的环境效应研究,也可以从事旅游资源的开发、设计、管理和决策;还可以进入建筑勘查系统、水利工程系统以及国土调查部门工作。比如参与国土资源部最近开始实施的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方案,包括数字国土工程、地质灾害预警工程、国家地质与生态填图计划、资源勘查与开发技术发展工程等等,就迫切需要大批具有扎实地质知识的资源勘查专业人才。

从整个人类发展史来看,资源与国家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在21世纪,谁拥有了资源,谁就是强者。中国要想成为21世纪的强者,必然要重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资源勘查工程也必将成为一门不可或缺的专业。专业教育发展史资源勘察工程专业是资源勘察理论在工程上的应用而成立的专业。国际上最早于19世纪初成立于英国剑桥大学,之后英国女皇大学、希里斯托尔大学、德国明斯特大学、美国斯坦福大学、苏联秋明工学院、莫斯科地质勘察学院等一批国际著名高校也相继成立该专业。西蒙内斯教授、马可教授是该专业的重要人物,为资源勘察工程专业的理论研究和探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我国该专业最早于1909年成立于北京大学,以后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中山大学等全国著名高校也相继成立该专业,李四光教授是资源勘察工程专业的先躯和奠基人,成为我国资源勘察工程专业研究发展的主将。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百废待兴。多年的战争使中国社会满目疮痍,一片狼藉。社会时代的要求是中国必须成为工业大国和强国。为适应时代的要求和呼唤,中国政府对资源勘察工程专业的设置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前苏联专家指导下,1953年资源勘察工程专业在中国石油大学重新成立,办学条件水平和招生规模得以规范和发展。以后中国地质大学等全国著名高校也成为这一时期发展资源勘察工程专业的重要高校。全国每年招生量大约维持在1000人左右,多年来涌现出了一大批重要人物,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有力地促进了我国资源勘察工程专业和社会主义工业化事业的大踏步发展。其中重要人物包括中国地质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於祟文教授、赵鹏大院士,中国矿业大学韩德馨院士等一大批优秀人物。在这一时期提出的“地质作用与时空结构是地质现象的本质和核心”的理论论点,并以耗散结构理论为基础建立的新的地球化学理论体系与方法论,应用于区域地球化学和矿床地球化学研究,开辟了地球化学学科发展的新方向。研究“成矿作用与非线性动力学”,提示了成矿作用的驱动力,进行的速率和机制及其时间演化和空间分布,开拓了矿床成因理论和矿床规律研究的新领域。所有这些理论为我国资源勘察工程专业的理论研究和学术水平的提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文革”期间,由于林彪、“四人帮”的干扰破坏,学院师资大量疏散,仪器设备和图书大量损失,所有这些使资源勘察工程专业的高等教育链条濒临中断,人才断档现象极其严重。广大资源勘察工程专业人士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于1971年开始招收新生,在大**中培养本专科生6000余人。中国石油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著名高校成为这一时期的弄潮儿,包括於崇文院士、赵鹏大院士、杨起院士、韩德馨院士在内的资源勘查工作者辛勤耕耘,取得了一大批来之不易的研究成果。在地球化学找矿、矿床地球化学、区域成矿方面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展。

国际上以英国剑桥大学,女皇大学、前苏联莫斯科地质勘察学院等世界著名高校为代表,积极进行教育体制改革,以市场为导向展开人才教育培养,以人才培养为主。同时在理论研究上利用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先进技术,改善实验条件,增强专业研究的国际交流,坚持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兼备的方案,使资源勘察工程专业人才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市场社会适应能力。我国在粉碎林彪、“四人帮”后,积极推进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坚持教育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变人才培养的资源导向型向市场导向型的过渡,包括中国石油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在内的全国著名高校,积极扩大招生人数,改革办学模式,加强对外学术交流,调整学科布局,拓宽专业方向,着力将资源勘察工程专业办成宽口径的先进专业。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调整课程结构,推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发展现代教育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推进关键岗位聘任制。在一系列改革政策的指引下,现在该专业年招生人数已达10000余人。不

仅包括於崇文院士、赵鹏大院士、杨起院士、韩德馨院士等在内的重要人物继续活跃在资源勘察工程专业研究领域,又涌现出一大批年青骨干。每年该专业的万余名毕业生学成分配到祖国四面八方,为我国资源勘察工程事业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年华。

目前国际上资源勘察工程专业积极进行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大量引入先进技术在该专业领域内的研究和应用,积极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和方向。在矿床勘察理论研究、成矿规律和成矿预测、矿产勘察中教学模型及应用、矿产技术经济评价、在采矿中的应用问题等诸多方面使资源勘察工程专业研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经济特征。

资源勘察工程专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石油、天然气等资源作为国民经济的龙头行业,我国历来对此极为重视。由于我国人均资源少的现实国情,大胆对资源勘察工程专业进行改革,采取优先优惠发展的战略。目前资源勘察工程专业既面临诸多挑战,又面临许多发展机遇。改革开放在我国正逐步展开,国际化、全球化的知识经济的总体要求使长期困扰我国资源勘察行业的效率低、成本高、经济效益差的状况正日趋严重。我国加入WTO,使本就相对落后的资源勘察工程行业又不得不面临来自国际上先进水平和技术的挑战,这个挑战是我国任何有志于资源勘察工程专业的人士所不得不面对的。但同时这种来自国际上的竞争压力和先进技术的交流又客观上对我国该专业学术水平的提高起到一定程度上的促进作用。我们现在必须做好承受全球一体化这种趋势的压力,彻底地从思想高度上认识到必须在这场竞争中埋头苦干以求取得主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在资源勘察工程专业的发展道路上,机遇与挑战并存,艰险与希望同在的趋势已显露无疑。怎样拓宽方向并与先进技术紧密结合是最终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就业状况及趋势资源勘察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后,就业方向和服务领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可分配到煤田地质局、石油总公司、大专院校、海洋地质研究中心、核工业部的科研院研究所和计算中心、野外地质大队等。冶金部、化工部、农林部及水电部的有关科研院所。各省市的石油,管理局、煤炭工业厅、地研局、矿管局及其所属科研单位等。可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少数可以从事生产工作,编辑和情报工作等。我国目前在该领域的学生培养水平,相当于发达国家同类学生的水平。目前该领域人才需求情况是严重的供小于求。由于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各项政策还不完善,再加上长期以来人们对其认识上有严重的误区,使报考该专业的人才减少,都是造成供小于求的原因所在,这还需有关部门的进一步工作来加以解决。

我国目前的改革开放正处于攻坚阶段,经济体制的改革正在有层次大范围的展开和深化,国企改革是其中的重中之重。精简机构,将长期以来科研院所的事业性质向企业性质过渡,归根结底在于全面推向市场,公平竞争,真正意义上地实现优胜劣汰,提高我国资源勘察工程研究水平,加快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速度。这一方面要求有关人士切实从思想上认识到这一点,切实转变观念,适应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总体要求和国际先进水平的总体要求相适应。目前资源勘察工程专业人士积极面对这种的要求,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多年来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人才和一大批科研成果。其中包括中国石油大学的葛家理、朗兆新教授,中国地质大学的张本仁教授、宋鸿村教授等一大批重要人物。在试井分析、油井井下诊断技术,采油方式优选,油藏数值模拟,油气田开发智能工程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另外,“渤海湾含油气盆地沉积和地质构造对油气控制条件的研究”中原油田沉积相及成岩生作用的研究,“应用地震信息开展地质综合解释方法研究”及“岩相古地理研究”等重要成果,有力地促进了我国资源勘察工程专业事业的发展。

该专业毕业生就业注意事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尽量找和本专业较对口的专业或和本专业相关的专业工作,否则将会导致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其次要注意该工作是否有得利于自己的发展和是否适合自己的兴趣。因为和国际水平接轨无论对本人对国家均是极其重要的。最后,要注意工资待遇问题。自己所得收入标志着对社会奉献的多少,二者是成正比的。其他方面还很多,要多向自己的师长、家长及有关人士认真探讨。切忌不可赶时髦,追潮流的盲动做法。

据采访相关人士获悉,该专业就业状况和收入状况相当乐观。因为供小于求的大气候,该专业就业状况良好。据湖北科技大学一位95届毕业生所讲,月工资达2000元左右,当然工作也比较辛苦。

和资源勘察工程专业有关的行业涉及诸多行业和部门。包括交通、电力、冶金、机械、水利等诸多部门,因为资源勘察在工业化过程中处于先导的地位。现在我国在某些行业已经具备了国际先进水平,已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了一定的地位,因此,尽管资源勘察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碰到一些挑战,总体形势还是好的。

10.人力资源专业简历 篇十

户口所在:广东省国 籍:中国

婚姻状况:未婚民 族:汉族

培训认证:未参加身 高:167 cm

诚信徽章:未申请体 重:

人才测评:未测评

我的特长:

求职意向人才类型:应届毕业生

应聘职位:人事专员:

工作年限:2 职 称:

求职类型:兼职 可到职日期: 三个月以后

月薪要求:3500--5000 希望工作地区: 广州,,

工作经历志愿者经历

教育背景毕业院校: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

最高学历:大专 获得学位: 毕业日期: 20xx-06

专 业 一:人力资源管理 专 业 二:

起始年月 终止年月 学校(机构) 所学专业 获得证书 证书编号

语言能力:英语一般 粤语水平:

其它外语能力:

国语水平:

11.学前教育专业资源库 篇十一

【摘要】从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行业及企业对高职生的需求状况、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发展的诉求等方面入手,结合我国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现状,探讨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资源库 建设思路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5C-0026-02

随着多媒体及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更加需要数字化教学,而对高职院校而言,数字化教学的核心内容就是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笔者近年来积极参加了所在学校的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主要负责实施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资源库建设。本文就实施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以期能对经管类专业资源库的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资源库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建设目标不明确。在建设经管类专业资源库的过程中,将课程资源库和专业资源库混为一谈,忽略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典型的工作任务分析、职业能力分析等重要内容,只以课程论资源。并且在建设中,缺乏统一的规划,想到什么就做什么,导致资源库建成后没有一个完整的专业体系。

(二)技能性资源匮乏。相对于数控、焊接、建筑等工科专业来说,经管类专业课程比较抽象,有些教学内容很难具体化、形象化,这也就需要经管类资源库必须通过真实场景展现、直观体验、沙盘模拟等方法的应用,以达到“理实一体化”、“基于工作过程”等教学改革的施行。尤其是技能性资源比较匮乏,无法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可操作性不强。所以在建设中就要求用真实的场景来体现对技能的训练。例如,在企业采购这项典型的任务中,就可以建立真实的场景,让学生体会到如何制订物资采购计划,如何完成企业采购工作,如何进行仓储作业管理,也就是说用一个典型的案例让学生自主地能够学习到一个采购工作的全部知识和技能点。

(三)资源库的应用不足。在示范建设过程中,有些示范性院校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精力完成专业资源库的建设,但却没有良好的服务和应用体系。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很难充分地利用资源库的平台进行教学,学生面对专业资源库平台也无从下手,从而导致资源库的应用不足,最后形同虚设,造成了极大的浪费,违背了建设资源库的初衷。

(四)缺乏职业的导向。高职教育是以培养个体的技术实践应用能力为核心目标的教育。但是,很多高职院校却没有将企业对高职生的需求状况、能力要求放在第一位,而仅仅为了建设资源库而建设。高职教育要面向职业,专业资源库建设同样也要面向职业和岗位,在资源库的建设过程中一定要把握企业对岗位的要求,进行大量的企业调研,结合区域经济特色来建设资源库。

(五)重复建设,共享缺乏。2010年教育部对高职院校专业资源库建设进行了申报工作,围绕11个专业进行,并于2011年建设完毕。其中涉及经济管理的专业资源库有物流管理和会计专业。针对物流专业共开发了10多门课程的资源库,包含教材、电子教案、课件、案例库、视频库等大量的资源,但是由于收费学习、教学内容过多等原因,很多高职院校并没有采用其资源库,而是自我开发资源库,从而导致对资源库的重复开发,缺乏共享性。

(六)可持续开发体系缺乏。大部分建设好的专业资源库都存在着更新不及时的问题,资源库内资源大多在示范性验收完毕后没有得到及时有效地更新;资源与资源之间联系不够紧密,不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不能作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支撑。同时由于学校对建设资金投入缺少长效性,很多高职院校完全是“一锤子买卖”,导致很多院校专业资源库建设都存在着短期行为,甚至有些院校通过直接购买的方式建设资源库。也就是说,很多高职院校都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来保证专业资源库长期有效地开发和利用,缺乏对资源库可持续开发建设体系的研究。

二、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资源库建设思路与建议

(一)通过企业调研,确定专业资源库建设目标。经管类专业面向岗位较多,例如,工商企业管理专业面向的工作岗位有人力资源、会计、物流、营销等众多岗位。这就要求经管类专业需要进行大量的企业调研工作,做好专业定位,人才培养方向,并邀请企业专家参与到资源库建设中来。通过深入了解企业的岗位设置、岗位技能要求、生产场景等内容,并对企业的职业岗位、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分析,来确定专业资源建设的目标和内容。同时专业资源库的建设也可以成为校企深度合作的平台,有利于校企间人员培训、信息交流、技术共享、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等多方面工作开展,并且通过企业参与的专业资源库建设可以使教师上课更加具备真实性,并能促进教师在专业领域的成长,避免闭门造车的误区,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了解到行业企业发展的动态,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了解到工作的环境和工作中应具备的技能,更快更好地适应企业工作。总之,通过校企合作搭建专业资源库平台是校企合作互惠共赢的途径。

(二)围绕目标,构建职业素养为本位的专业资源库。教育部《关于制定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中明确提出了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因而资源库的建设不能抛开职业素养来建设,在建设的过程必须把职业素养放在第一位,在资源的选择上必须具备真实性、可操作性,与时俱进。尤其在经管类专业资源库的建设中,必须在知识、技能、能力、思想品德等方面都有所体现,其中知识就包含职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是指职业、岗位所需要的技能;能力包含了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自学等能力;思想品德包含了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相应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等品德。例如,建设会计专业的资源库,必须引入从事会计岗位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等,同时也必须采用最新的行业标准和行业规范,并做到及时更新,避免与时代脱节、与企业的实际操作脱节。

(三)重视实训资源库建设。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第一线实用性人才,如何体现出实用性,笔者认为主要通过实训教学来实现,所以专业资源库的建设必须重视实训资源库的建设。目前,很多经管类专业越来越重视实训教学,有些专业的实训教学课时甚至达到全部教学总课时的70%左右,但效果却不是很理想。究其原因在于课程和实训内容相脱节、实训资源匮乏(甚至有时教学计划标明实训,但实际却是课堂授课)等。经管类专业不同于工科专业,没有具体的机械设备、工具来进行真实的操作演练,只能通过虚拟、仿真、全真的工作环境来进行实训。

同时,对于高职的教学体系来说,建设高职实训教学资源库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对经管类专业来说,就是以岗位(或岗位群)的一线实际情况,通过案例或软件来进行实际的操作。比如,现在比较流行的沙盘对抗软件、企业经营全过程模拟等软件都深受经管类高职生的欢迎,并且其教学效果显著,学生兴趣也很高。笔者认为,经管类专业实训资源库的建设,必须具备仿真性、游戏性、互动性、对抗性、直观性、研究性等原则,这样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丰富教学模式方法,让学生更好地与企业接轨。

(四)建立专业资源库的研发与维护团队。高职院校在建设专业资源库的过程中应建立一支研发、维护资源的团队,这也是建设资源库的前提保障。

研发维护团队中应包含网络技术人员、企业人员、专业教师、软件公司、学生(在校学生、顶岗实习学生、已毕业学生)。工作过程为:由专业教师和企业人员提出需求建议书(如在讲授物流企业成本管理中,可以细化到物流企业一辆叉车每月需要花费多少成本,是如何计算的,以及其场景的设计、动画的台词等内容),然后将需求建议书交由软件公司来进行制作,企业人员、专业教师、在校学生进行使用并提出更改建议,完善后由网络技术人员进行资源的上传。主要工作职责为:由教师、企业人员、顶岗实习学生以及已毕业学生收集资源、设计资源;软件公司进行媒体制作、修改及完善;由网络技术人员负责资源的上传。在建设专业资源库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团队的作用,制定相关团队人员的管理制度、权责、工作范围,利用WBS(工作分解结构)严格对工作任务进行分解,力求做到权责分明、环环相扣、责任到人、组织有序、奖罚分明。

由于资源库中除了文本资料,还包含大量的图片、视频、动画、软件等资源,需要大量的存储空间,为了让其能正常地运行,就需要硬件配置要符合要求;同时资源库界面安排是否合理、模块是否能全面、使用是否方便就需要软件满足需求。也就是说需要软硬件共同发展。另外,大部分高职院校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都搭建了网络课程平台,完全可以满足资源库建设的软硬件需求。如笔者所在的学校就建设了“得实”网络教学平台,通过企业上门培训,大部分教师已掌握了其使用方法,部分专业资源库已建设完毕并投入使用。

(五)政府和学校应给予持续的经费支持。专业资源库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不是一项短期行为,所以政府和学校都应给予持续的资金支持,例如,可以采取科研立项的形式来支持专业资源库的建设。并且资金的支持应是持续的,当然也必须健全严格的绩效考核制度和资源库的评价方式。同时,政府和学校应充分认识到资源库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种教育教学软件比赛,如广西教育厅主办的“广西高校教育教学软件应用大赛”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通过该平台,教师可以互相学习到制作各种教学资源的方法及思路。

总之,经管类专业资源库的建设是一项具有长期性的系统工程,需要资源库建设的利益相关者的高度重视,并结合区域经济和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从人才的培养模式、企业的需求状况着手,以科学发展及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规划,这样才可以保证资源库建设持续健康地发展并充分发挥其作用。

【参考文献】

[1]周建.高职院校专业资源库建设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2(02)

[2]郭芙琴.高职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思考与建议[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

[3]黄庆平.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建设共享型教学资源库的架构研究[J].商业会计,2012(4)

【基金项目】2013年度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院级立项项目[(2013)JG019];2013年度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院级立项项目[(2013)JG014];2012年度广西高等学校优秀人才资助项目(96)

【作者简介】习波(1981-),男,湖北枣阳人,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讲师;王利华(1979-),男,陕西勉县人,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副教授,博士。

(责编卢雯)

上一篇:大一大二学习计划下一篇:iqc质量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