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生物研究性课题

2024-11-12

高一生物研究性课题(共10篇)

1.高一生物研究性课题 篇一

一、问题的提出

1.个性概念

个性是指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点的总和。个性是个体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 通过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再经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的。教育对个性的形成发展影响很大。因此, 改革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果, 与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2.同类研究的现状与本课题基本构想

学生个性发展问题, 国内外教育界均有所研究。国外的相关研究, 由于与我国文化、教育环境不同, 青少年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同, 所以国外的教育模式不太适合我国实际情况;国内的有关研究, 大多从心理层面或教育层面进行, 而从教学过程入手, 结合教学方法改革, 研究培养学生良好个性还显不够, 更缺乏能够普遍推广的成果。本课题针对同类研究不足, 着重从教学改革的新角度探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培养方式, 着力构建一种适合当今中学生心理特点的、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 具有时代特征和本校特色的新型素质教育模式。

二、研究目标和内容

1.研究目标: (1) 通过研究, 让学生既能提高学业成绩, 又使个性特长得到发展; (2) 通过研究, 促进生物教学方法改革, 形成一套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 且操作性强的教学模式。

2.研究内容:调查分析学生个性发展水平及影响学生个性发展的主要因素, 探索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相关生物教学方法的运作模式。

三、研究对象、方法

1.研究对象:实验班:初二 (2) 班;对照班:初二 (3) 班。

2.研究方法:调查法、个案法、经验总结法。

(1) 调查法:通过对学生喜欢的教学模式的调查, 针对性地设计实验方案。

(2) 个案法:对具体研究对象进行分析, 认识其个性特点, 通过实验, 使研究对象个性得到发展, 并归纳出具体方法, 为实验的全面铺开提供依据。

(3) 经验总结法:分析、总结实验过程中获得的经验, 形成一套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 且操作性强的方法。

四、研究步骤

(一) 准备阶段

主要工作是建立课题组和确定实验班, 课题组由教务处黄主任担任组长, 本人作为课题组成员之一, 负责生物教学方法改革与学生个性发展的研究, 确定初二 (2) 班为实验班, 初二 (3) 班为对照班。

(二) 实施阶段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形式, 了解和收集学生对生物教学方法的看法, 研究学生个性, 探索生物教学改革,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通过不同教学方法的实施, 收集整理各种相关研究资料, 总结整个课题研究成果, 形成终结性报告。

五、研究的具体实施

(一) 了解和收集初中学生对生物教学方法的看法

根据《学生个性发展与教学方法改革的实验与研究》之《生物教学方法改革问卷调查分析报告》的调查分析, 我们发现:探究式教学法、演示讲授法、实践观察法、讨论法、复习法这几种教学方法学生比较乐于接受。其中, 认为好的:探究式教学法占63.1%, 演示讲授法占65.1%, 实践观察法占76.7%, 讨论法占62.6%, 复习法占65%。而自学法和谈话法这两种教学方法认为好的学生不及半数, 分别为47.3%和30.8%。

调查表明,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既希望通过自己的探究进行自主学习, 又由于受旧教育模式“传授知识———接受知识”的影响, 习惯于依赖教师知识的灌输来满足对知识的需求, 这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就学生个体而言, 教育功能是“促进个体身心的全面发展”, 这种发展从本质上说包含个性化和社会化两方面, 旨在培养个体的自主精神和首创精神, 对社会化过程要求越单一, 对个性化的抑制就越强烈。在目前社会大背景下, 中学教育的社会化功能突出表现为:为高等院校输送人才, 而生物学科作为不参加中考的科目, 必定不被学生重视。因此, 要求学生通过自学的途径或简单地谈话来满足他们对知识的需求, 是不可能的, 要使他们在获取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发展他们的个性, 必须激发他们的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采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 培养他们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他们才会长期、主动地学习, 而不会觉得学习是种沉重的负担。

(二) 探索培养学生良好个性的教学方法

针对调查表中学生乐于接受的几种方法, 本人在教学中结合课程需要, 具体实施了实践观察法、探究式教学法、讨论法、复习法、演示讲授法, 具体做法如下。

1. 实践观察法

这里所说的观察是指用眼睛或借助生物仪器观察生物的状态、结构、特征、态度变化等。在生物教学中, 显微镜是个必不可少的实验仪器, 通过实验观察, 可使学生更具体形象地领会所观察的材料, 如在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时, 可通过如下步骤完成: (1) 复述显微镜的操作过程; (2) 复述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 (3) 让学生预测显微镜下洋葱表皮细胞是什么样子的; (4) 让学生观察自己制作的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 把观察结果画出来, 并记下观察感想; (5) 口头描述自己的学习体验。通过实验观察, 可显著提高实验教学效果。但是实验教学目的, 如果仅限于巩固知识, 培养技能和提高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科学实验习惯和态度, 是远不够的, 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 应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和发现实验中的一些问题, 而不应以告诫方式嘱咐学生完成。

2. 探究式教学法

该教学法是指通过探究“为什么”“怎么样”或“有什么”的方式进行的。在教学中可将探究式与讨论法结合一起, 让学生先探索, 后讨论交流。

探究式教学法, 是在教师的引导下, 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 以现行教材为基础探索内容, 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质疑、探讨机会, 让学生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同时, 通过个别探索, 让学生自由阅读、观察、探索, 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探索能力。通过小组讨论, 不仅可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 更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的空间, 让他们张扬个性, 释放个体潜能。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协作精神, 通过组间对话、争论、答辩等方式,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使问题结论更清楚、准确。同时也使学生养成谦虚、好学、乐于合作的良好品质。

探究式学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主动学习的空间更广阔, 但这并不是要弱化教师的主导地位, 教师仍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因此, 适当指导是必要的。

探究式课堂教学结构程序: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预测结果→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交流评价、反思。

3. 复习法

宜采用分组竞赛复习法, 即以学习小组为单位, 采取知识竞赛的形式复习生物知识。

小组竞赛学习方式将竞争机制引入课堂, 有利于激发学习者内心的学习欲望和动力, 提高学习者的积极性和兴趣, 提高学习效率, 以小组为单位, 有利于发挥集体优势、互帮互教, 提高学习效果, 同时小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协调交往能力, 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

可采取的教学程序是:复习准备→宣布规则→分组竞赛→总结评比。复习准备阶段, 设计的试题应生动有趣, 简短明了, 形式多样, 有:必答题、抢答题, 还有:找同类、比绘图、比识图、抽签演说, 同时要注意突出重难点, 试题难度适中。

小组竞赛复习法优点是师生互动性好, 学生积极性高, 课堂气氛活跃, 有利于培养学生快速反应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 竞争意识, 集体荣誉感, 不足之处为知识系统化不够突出。因此, 竞赛结束后, 宜进行总结归纳, 强化知识间的联系, 优化知识结构。

六、研究的成果

经过两年研究和实验, 各方面取得了相应的收获。

在实验班初二 (2) 班用探究式教学法、实践观察法和复习法进行教学, 在对照班———初二 (3) 班, 用常规教学法进行教学, 经调查反馈表明, 实验班与对照班在对生物知识的掌握率、流畅率、独创率皆有一定程度的不同。

七、还有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我们感到还有问题, 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

2.高一生物研究性课题 篇二

【关键词】 生物 课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33.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4-038-01

在新课程改革这一大背景下,开展课题研究活动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自主地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不同的研究课题,在开放情境中,自己确定研究方法,自主地开展研究,通过多种渠道主动收集、分析、处理信息,并加以综合应用,解决实际问题。而生物学的课程研究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作为生物学教师如何组织学生进行生物学研究呢?

教师首先要明确生物课题主要的研究方向:

1) 一般问题上升到研究课题:教师怎样指导?怎样围绕主题确定选题内容?学生的任务清楚吗?培养学生的什么能力?比如老师不必大包大揽来确定题目,而是引导学生积极动脑,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观察力,联系生活实际选择感兴趣的课题等。

2) 学生实践活动中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什么?如何解决?怎样让学生积极进行?教师怎样指导,具体指导方法?

根据学生情况,课题研究步骤如下:

一、确定主题和子课题

1. 确定问题

古人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小组选择主题后,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主题的价值,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确定最有价值的问题,而且,提出问题的过程也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和丰富的联想能力。有了问题,课题研究活动才有动力和创造性。

好素材原则:新颖性、可操作性、实用性。

当然,老师需要限定课题的大范围,比如参考选题:克隆技术、遗传与育种、与生活相关的基因工程新事物、饮食与健康等研究课题。子课题还需要考虑目标明不明确,是否符合主课题,范围大小,实现条件难度大小,学生研究过程中的难度大小等等。

2. 问题转化

问题提出后,可以进行归类。通过归类,确定哪些问题可转化为研究活动主题。将学生的问题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这三个方面来归类,对于回答“是什么?”这一层次的问题,因为目标明确,所以解决比较容易。而对于回答“为什么?”和“怎么做?”这一层次的问题,难度较大,研究比较复杂,研究的时间也较长,可作为研究活动的主题,再引出子课题。

3. 子课题关联及小组人员分配

1)公开评选各子课题,通过比较差别来精心选择子课题。分析各个子课题与主题的关系进行排序。2)小组人员分配:学生自愿与教师微调相结合。

二、研究过程实施指导

1. 活动过程引导

教师要掌握课题研究的最新进展情况,尤其是研究过程中每次活动的记录和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要保证记录的严谨和资料的完整,必要时可以采用录像、拍照和语音记录等方式,便于后期总结归纳;负责协调落实好课题研究所需的材料,并按规定程序申请电教、实验、图书等器材和资料,确保研究按时、按要求进行;指导学生对课题进行总结提升、拓展延伸。

2. 具体方法指导

教师需要提前培训学生,特别是实验操作阶段中,需要使用但又未学过的,某些学生容易忽略的资料、数据记录也要特别提醒,并结合实践进一步设计修改。

研究方法有文献研究、观察报告、项目设计、科学实验、社会调查、个案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等。在一个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要求,一般会用到两种以上的方法。

资料选定:报刊书籍还是网络资料等。

实验或调查方法:实验材料、实验步骤、咨询谈话方法、调查问卷设计。

例如:遗传方式调查问卷要注意:1)题目选择;2)沟通方式;3)对象确定;4)调查内容;5)呈现方式:表格还是系谱图;

3. 结果处理

处理结果要让学生进行,使其由感性认知上升至理性认知。课题结果的处理一般是分析整理资料、撰写论文与研究报告。教师要根据调查结果和实验数据、提取有效信息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统计分析和判断。

三、成果展示和推广

学生分组汇报后,教师要给学生自由发言的机会,组织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并将活动过程遇到的困难提出来,并给予指导与支持。

1. 成果展示

要选择好的方式,进行交流。比如辩论赛。对优秀成果进行展示,这样有利于与其他班级学生之间增进了解、互相学习,有利于学生思维的相互启发,有利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活动成功的乐趣。使学生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重要保障,是树立信心、保持对活动兴趣的最好办法。

2. 宣传和推广

教师还要提供舞台让学生充分发挥好的研究成果,做好宣传和推广。将较为突出的优秀成果送交有关部门,参加评比,或交有关报刊,予以正式公开发表。学校根据情况,给予一定奖励。

3. 相关技术参考

拍照、录像、语音记录、PPT制作、视频、多媒体展示设计。

总之,教师有步骤的组织好学生进行生物课题研究,一定会取得良好效果。学生研究课题有时需要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走向社会,贴近自然。既提高了学生相互合作,创新思维的能力,培养了可观严谨的态度,又锻炼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可谓是一举多得。

3.高一数学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篇三

我组申报了课题《高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研究,经过近一年的实验与探索我们在学生学习小组的培训、小组成员的建设、学习小组的具体运行以及评价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收效。现就课题的实践情况总结如下:

一、背景及意义:

课程改革的关键在实施,而实施的关键在课堂。受传统知识本位、考试本位的影响,当前学科教学尽管改革不断深化,课堂的人文性有所加强,但学科教学效率低下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性变革,“教什么”和“怎么教”两个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课堂教学的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教师问题意识偏弱,反思意识有待强化。在一种取向于功利,止步于文化的教学生态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的动力机制仍然缺失,学科的特色难以凸现。

陕西省2010年秋季全面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可高中学科课堂仍然滞留于传统学科教学的框架之内,未能摆脱服务于高考的惯性思维。在具体的学科教学实践中,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学科新课堂教学和传统课堂教学的区别,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学科课堂教学的任务,高中学科课堂教学有效实施的目标、途径和方法还不太清晰。在新课程实施的具体过程中,我们的学科课堂教学面对大量的矛盾和困惑,没有达成实施课程标准的有效路径,因此我们提出“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学科课堂有效教学研究”课题,开展实验研究,探讨高中学科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形态,以期达成实施新课程标准的有效路径和方法。

二、核心概念界定

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是指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教师帮助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获得了预期的进步和发展,实现了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主要包含三个基本要素:⑴有效果:教学活动结果要与预期的教学总目标相一致,体现教学的目标达成性;⑵有效率:师生双方为实现教育目标而投入的时间、精力及各种教育资源,教育目标得以实现,包括学生知识、技能得到增长,身心素质得以进步、成熟,个性成长,创造力获得培养以及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有了提高。⑶有效益:教学目标要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相吻合且吻合的程度较高。

三、预期研究价值

1.理论价值:

(1)积极探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互动有效教学的新策略,包括“分层策略”、“训练策略”、“评价策略”等,丰富有效教学理论的内涵。

(2)从实践层面上研究互动有效教学的理念,为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提供有价值的案例。

2.实践价值:

(1)转变教育观念。教学观念的更新是教学行为转变的前提。本课题研究有利于帮助教师正确认识新课程,正确认识教学,切实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改善课堂环境。通过有效教学努力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生活环境,引导学生改变学生传统学习方式,主动参与知识探究,主动合作,在知识的获得过程中造就良好积极的情感体验,使课堂学习能充分满足师生的生活需要,实现师生共同发展。(3)改善评价方式。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评价方式,充分体现评价尊重性、激励性、参与性的原则。

(4)提高教学质量。本课题研究将学习的自主性和科学性作为激活学生学习的内在机制的因素,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研究水平,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校整体办学水平。

四、具体内容

1、关于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作为教学的第一个环节,问题情境通常有引入课题、提出问题、生成新知、揭示数学本质、激发学生兴趣等功能,因而情境创没对一节课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服从实际需要。情境的创设不一定都在课的开头,同时一节课中也可能不止一处需要创设情境。控制展示时间。每个情境展示的时间不宜过长,通常在5分钟之内比较适宜,否则有冲淡主题之感。尽量重复使用。为了提高使用率,应尽可能地在不同阶段使用同一个问题情境,必要时可将相关情境适当改造一下。利于教学实效。创设情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便于教学的开展。如果使用某一问题情境有牵强附会之感,或者因为该情境的给出可能会削弱探究活动的思维价值,那么这个情境就不如不用。案例1:“函数”,初中到高中,初中的函数,教材采用“变量说”,高中提出了“对应说”,人教A版采用了从实际例子中抽象概括出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定义函数的方式介绍函数概念,把“映射”作为“函数”的一种推广,这种安排我在实践中觉得更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理解函数的概念。而具体教学过程,我为学生设计他们熟悉的“行程问题”、“比例问题”、“价格问题”,利用图表、图形(如课本第26页的练习2),让学生探究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从学生熟悉实际背景和定义两个方面,帮助学生理解函数的本质。要求学生认识、描绘以及概括。

到了第三章,函数的应用,尽量挖掘与其它学科的联系以及实际生活的联系,如电话费、水电费、出租车费与用时的关系,银行利息与存款时间的关系,保险、物价、抽奖、股票、债券等等。引导和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调查和研究,让学生经历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实践活动,在情境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充分发挥思维的潜能,在生活中发现数学,提炼数学,应用数学。

2、关于问题探究的有效性

明确问题。要达到探究的效果,首先要引起学生的充分注意,老师可以说“下面请大家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或“请看问题X”;其次,问题的给出要清楚醒目,表达要干脆,尽量不重复,有条件的可用投影显示出来。

充分思考。问题给出后必须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学生思考时,老师尽量不作任何提示,以免干扰和束缚学生的思维。及时评价。对于学生的回答,老师要及时作出评点。案例2:在学对数的性质时,由小组分工合作,分别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 ①与;②与;③与的图象,让小组的同学一起探究,图形特征,从而得到对数函数的性质。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在列表时不少人自变量取1,2,3,图象自然也只画了第一象限内的一小段;而有的画了一、四象限内的部分,就想当然,也就把曲线画穿过轴„„,由于是分工,所以学生每人就不需画出所有的图形,有时间指正(或更正)错误,欣赏别人的成功,同时加深对图形的理解,这样既省了时间,又能达到探究互助的目的。

案例3:在研究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时,我讲完课本的例1后,就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在的增长情况进行比较,让学生找出关键点,找出交点,在课内的探究,时间有限,数字运算不可能太复杂。而把课本的例2作为第二节上课时的复习与回顾,让例2复杂的数字的处理简化,直接由学生自己第一节课探究的结果来分析,得到题目想要的结论。

新课程提出要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宗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动口、动手与动脑,在亲自体验过程中获得发展,而一节课的时间很有限,处理好探究学习的时间与自主技能训练的时间之间的关系,是提高上课效率的关键。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我充分利用教材,同时也大胆地整合教材,使我的课堂教学更适合我的学生。

3、关于知识建构的有效性

依托旧知,在研究讨论中生成新知。新知识的学习离不开已掌握的知识,所以结合问题情境,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再度研究与讨论来生成新知识是最常用的一种新知建构方法。

合情推理;在归纳类比中生成新知。根据已学知识,利用归纳与类比等合情推理手段来得到新的命题也能自然地建构起新的知识,这种生成新知的方法在立几、数列、解几等知识块中经常使用。

展示实例,在抽象概括中生成新知。通过多个实例的展示,引导学生从中抽象概括出有关结论,这种新知生成方法比较直观,学生易于接受。

案例4:“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电脑设计情景:正在公路边等公交车的乘客人群与公交车公司出车数量。实物情景:①课室里正在上课的学生; ②如何用适当的语言,把课室里的同学分成两部分,你有几种分法? 公交车,好多学生每天都要坐,他们常常感觉,要不等了好久,要不好挤,身边的话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室里的同学,熟悉的人用不同的词汇描述。让学生体会原来数学就发生在身边。

案例5:“函数单调性”,由的图象观察随变化情况。函数的单调性,教材编写的很好,从图形语言——文字语言——数学语言,一步一个台阶,可在实施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自己探究后,犯错、徘徊后才提醒,教学过程中发现,文字语言:“当时,随的增大而增大”,学生在初中里用过,一下就能说出来,而最后一个台阶,学生却很难跨上,即数学语言:“当时,有”。特别是成绩中下的学生,即使上课时用了几何画板展示,我自己教学体会,电脑展示得快,学生好象明白得快,忘得更快。这句“当时,有”,数学老师看似简单,可学生刚刚接触就感到怎么来的式子,以及后来在遇到有关的单调性问题,例如:若函数是定义在上的增函数,求不等式的解集。我把和比喻成戴帽的人与没戴帽的人,两个人比高,要相同条件,要么都不戴帽,要么同时戴帽,增函数可理解为一般的普通的帽子,高个子戴着仍然是高个,矮个子戴着仍然是矮个子,减函数可理解为魔术帽,矮个子戴了变高,高个子戴了变矮。

4、关于例题教学的有效性

例题教学为学生的解题提供了示范,通过例题的讲解既可以帮助学生深悟有关概念与原理,还能进行知识的迁移与拓展。如何有效地进行例题的教学? 引导学生审题。审题是解题的必要前提,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就应引导学生学会审题,即如何从题目中拎出关键词?如何列出重要条件?如何分析题目结构?如何建立数学模型等? 展示学生思维。在例题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多发表自己的见解,一位学生谈完后,老师还要问其他同学有没有别的想法,尽量做到一题多解,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进行变式教学。适当改造题目的条件或结论,进行一题多变,做到举一反三。变式时要有明确的意图,要指出它与原题的联系,提炼出学生应从中获得的注意点与启示等。

注重解后反思。及时归纳、优化解决问题的策略,做到能解一道题就能解一类题。对于学生出现的典型错误或共性错误,要引导学生反思出错的原因,并及时进行纠错训练。

改变呈现方式。为了便于学生把握题目的实质,揭示相关题目的解题规律,有时可改变题目的呈现方法。如将结构相同或方法类似的几个题目放在一起以题组的形式出现;或者将静止的题目运动起来,以揭示其变化的规律等。案例七:

1、让学生用类比两个数的关系思考两个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包含、相等)。在实际教学中,我让学生在课外先探究,课内提问完成,让我感到意外的是,第1个问题答得不好,而第2个问题学生回答的较好,学生把“并”类比为“加法”,“交”类比为“多项式的提取公因式的因式”,而“补”类比为“减法”,第1个问题回答不好,问题出在,学生并不理解“且,则”中的“”的意思,它代表了“小于或等于”。通过这个类比,修正了学生对“”的理解。案例

6、“二次函数”。二次函数是中学应用广泛的初等函数,曾经是初中阶段的学习重点,由于初中的教学要求仅限于作图,确定函数解析式,随着函数概念和性质学习的不断深入,但是教材这部分的内容没有独立的章节,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二次函数作为载体,把函数的性质(单调性、奇偶性、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学习逐步深入,二次函数的“升级”,正好是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再一次贴近学生的思维过度期。

每天我都上两个班的课,上完一个班,马上反思,如果发现有不合理的(包括教学目标的达到度、教学策略是否得当、学生主体地位是否得到足够的尊重、课程资源是否整合、对未预见言行是否处理得当、问题设置是否有意义、情境创设是否到位等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进行思考),如果时间允许,第二个教学班就马上调整自己的教学,如果当天不能调整,记录下来。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共同开发、创造课程资源活动的小结、思考,使自己的教学更加完善,感觉自己也在进步,也在收获。

5、关于课堂小结的有效性

⑴充分认识小结的作用。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描龙描凤,神在点睛,”的确,一个恰到好处的课堂小结能起到画龙点睛、承上启下、提炼升华、乃至发人深思的作用,它可以给学生留下难忘的记忆,激起学生对后继学习的渴望。

⑵力争做到形式多样。长时间使用同一种形式的小结方式,学生容易产生审美疲劳,进而失去了小结应有的作用,所以应尽量避免形式单一的小结方式。“概括总结式、交流心得式、发散引申式、串联归纳式、设置悬念式、表扬激励式、幽默风趣式”等小结方式对新课程的教学仍然适用。

案例7:“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引入,课本设计了鱼化石中碳14的残留量。其中一个班讲课时用课本的引入,得,到讲对数函数时,继续用该引入中的,此时让学生动手探究,学生很不愿意动,原因大概是问题远离他们实际生活,并且数字太繁,当我上另一个班时,我马上把问题改为:如果你爸爸第一个月给你10元零用钱,你爸爸想通过奖励,以你表现好,每月以10%的增长率,问多少个月后你的月零用钱达到1千元?这时学生可来劲了,马上算,还问计算器怎么按,学生所表现出的热情和积极与第一个班我上课时完全不同。

五、方法设计

1、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座谈等形式了解教师、学生对课堂教学的评价并总结课堂教学的效果。

2、行动研究法:通过对课题的研究和反思,发现、分析在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改进措施,拟定改进计划。

3、观察法:在本课题研究中运用科学的观察方法对教学中出现的普遍性问题进行研究。

4、文献资料法:查找高中有效课堂教学课的理论支撑,查阅历年学生成长资料,寻找本课题实施的理论依据以及可供借鉴的优秀经验,启迪课题组成员的思想,开阔研究思路。

5、经验总结法:对高中课堂教学研究进行回溯性的研究,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由“局部”经验发掘其普遍意义,探索有效课堂教学的规律。

六、存在问题及反思

1.部分教师的观念还跟不上,课堂教学还存在着“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2.大班制的现象比较严重,给课堂上学生开展活动、探究、交流和评价改革造成影响。

4.生物研究性课题开题报告 篇四

2012年4月3日星期二

昌江矿区中学高二(5)班 陈光鑫

研究课题:酸奶的制作

引言:酸奶是以鲜牛奶为原料,加入乳酸杆菌发酵而成,牛奶经发酵后原有的乳糖变为乳酸,易于消化,所以具有甜酸风味,其营养成份与鲜奶大致相同,是一种高营养食品,尤其对胃肠功能紊乱的中老年人以及乳糖不耐受者,更是适宜的营养品。

酸奶不仅保留了鲜奶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等营养成分,而且还能刺激胃酸分泌,增加食欲,促进人体新陈代谢,使营养易被吸收。酸奶还有降低血胆固醇,防止动脉粥样硬化,治疗消化不良、腹胀、腹泻等作用。特别是治腹泻很有效。因为酸奶中的乳酸杆菌能产生许多乳酸,它可以降低肠道内的PH值,抑制腐败菌的生长,减轻毒性物质对人体的侵害。

酸奶是使用有益人体健康的微生物在牛奶中发酵制成的。酸奶发酵过程产生的乳酸能促进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活性乳酸菌可抑止腐败菌的生长,排除体内残留的毒素。

酸奶不但具备了牛奶中的全部营养成分,还具有一定的保健功能。酸奶中的乳酸菌在人体消化道内能抑制肠道内腐败菌的生长繁殖,抵御各种病源菌的侵害;此外由于乳酸菌的生长所产生的有机酸具有刺激作用,还可促进肠道蠕动,利于通便。

制作的基本原理:

乳糖在乳糖酶的作用下,首先将乳糖分解为2分子单糖,进一步在乳酸菌的作用下生成乳酸;乳酸使奶中酪蛋白胶粒中的胶体磷酸钙转变成可溶性磷酸钙,从而使酪蛋白胶粒的稳定性下降,并在PH4.6-4 .7时,酪蛋白发生凝集沉淀,形成酸奶。在发酵过程中,鲜牛奶中的酪蛋白遇酸凝固,成为有弹性的凝块,颜色乳白、气味清香、酸甜可口,别具一番风味。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通过本次研究性学习大致了解制作酸奶所需的材料,用具,所用的方法。实践及体验如何制作酸奶。通过本次的课题研究,我们不仅要勤动脑,还要勤动手。在研究的过程中,各个组员还要相互合作,表达与交流。这样既激发了我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又锻炼了我们的学习,动手实践和交往的能力,在丰富我们知识,素质的同时,我们还需学会如何制作酸奶这一门技能。

课题研究的内容:通过本次研究性学习大致了解制作酸奶所需的材料,用具,所用的方法。实践及体验如何制作腐乳

研究方法:实验法,查阅文献资料法,上网搜索法,访问调查法,实地参观考察法,讨论,交流以及总结和归纳法。

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

1.成立课题小组,并进行组内分工;

2.讨论和制定课题研究计划,撰写小组及个人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

1.查找,收集关于酸奶的制作资料,整理资料并进行小组内交流和共享。

2.进行相关调查,访问制作员工和有关专家。

3.实地参观和考察。

4.制作酸奶

5.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与共享。

第三阶段:)

1.小组内组织讨论,分析,总结和归纳,交流研究成果。

2.撰写个人结题报告和小组报告。

实验方案:

原料:

纯牛奶500ml

原味酸奶125ml

工具:

电饭锅、带盖瓷杯、勺子、微波炉(也可以用其他方法加热牛奶,但用微波炉不仅速度快,而且加热温度好掌握)

做法:

1.将瓷杯(连同盖子)、勺子放在电饭锅中加水煮开10分钟消毒。

2.将杯子取出倒入牛奶(7分满,牛奶如果是新开封的,本身已消毒得很好,可以不用煮开消毒),将牛奶放入微波炉加热,以手摸杯壁不烫手为度。

3.在温牛奶中加入酸奶,用勺子搅拌均匀,盖盖。

4.将电饭锅断电,锅中的热水倒掉,将瓷杯放入电饭锅,盖好电饭锅盖,上面用干净的毛巾或其他保温物品覆盖,利用锅中余热进行发酵。

5.8~10小时后,低糖酸奶就做好了。如果是晚上做的,第二天早晨就能喝到美味的酸奶了。

注意事项:

1.所用菌种酸奶不可以用加入果料的,更不可用果味酸奶。

2.牛奶加热的温度如过高,会杀死酸奶中的乳酸菌造成发酵失败,如温度过低又会造成发酵缓慢,以摸着不烫手为度。

3.不可用电饭锅的保温档进行发酵,因为保温的温度过高,保温发酵时,电饭锅必须断电。如果在冬天制酸奶,可以把瓷杯放在暖气上发酵。

4.发酵容器用带盖瓷杯最好,硬塑料杯子也可,但如杯子质量不过关的话,加热消毒时容易变形。盖子很重要,乳酸菌是厌氧菌,无氧环境更有利于发酵。

5.容器消毒最好不用消毒液,因为如果冲洗不干净,会杀死乳酸菌,使发酵失败。加热消毒是最安全的方法。

6.有抗奶(含有抗生素)或还原奶(用奶粉还原成的牛奶)都不适合作制作酸奶的原料。

7.成功的酸奶呈半凝固状,表面洁白光滑,没有乳清(淡黄色透明液体)析出,闻之有奶香味,如不怕胖又喜欢甜食,可在吃前加砂糖。不可在发酵前放糖。

8.自制酸奶保质期为2~3天。

人员分工:

指导老师兼负责人:唐利英

第三小组组长兼最后整理:陈光鑫

收集资料人员:黄娟.金玲.陈敏.黄诗颖.李秋月.林曾嘉欣.符颖.整理资料人员:黄舒婷.柯学文.李艾倩.符芳妮

5.初中生物小课题研究 篇五

七年级生物组

杨岩岩崔淑华

一、选题的指导思想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教材(人教版)对课标规定的内容标准进行了精心设计和合理整合,突破了多年来传统的植物、动物和人体生理卫生等部分的学科体系,构建了突出人与生物圈及其关系的学科体系:第一册包括生物和生物圈、生物和细胞、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二册是生物圈中的人;第三册包括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第四册包括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健康地生活以及结语——学习并没有结束。尽管初中生物新教材尚未编排研究性学习课题,但新教材探究性学习为初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可行性。为了与国外基础教育改革趋势及我国高中开设研究性学习必修课相衔接,有必要在初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探索。

二、研究课题的设计结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材(人教版)的编排体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七年级是人身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也是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飞速发展的时期,因此决定了在七年级下学期开展研究性学习小课题研究。学生在学习“生物及生物圈中的生物”基础上开展为期一周的研究性学习,确定研究的主题“健康地生活”,通过一学期的小课题研究,使学生

达到独立获得健康保健知识的能力,学会学习。并在研究性学习学期计划实施中,构建以“自我反馈性评价”为核心的评价体系。

根据初中生已有的学识水平和已形成的学习方式,采取以教师提供课题,学生自主选题为主,学生也可自主提出课题,但一定要经过师生论证通过。课题设计如下:

1)心脏病种类及其预防的研究;2)关于合理膳食的研究;3)吸烟与肺癌关系的研究;4)初中生视力情况调查;5)关于肺癌的调查;6)关于糖尿病的调查;7)调查本市某区学龄前儿童计划免疫的实施情况;8)酸雨对生物影响的研究;9)现河公园水质污染的调查和处理建议;10)垃圾与我们周围的生活环境。

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阅历和兴趣提出了如下课题:1)涂改液与人身体健康的关系;2)室内空气污染现状及其预防措施;3)踢足球前应做那些准备活动;4)学生上课精神状态不佳的原因与建议;

5)改善教室学习环境的方法;6)方便筷子的危害;7)马路边树木枯萎的原因初探;8)饮水与健康;9)睡眠与健康;10)汽车尾气的危害与防治等。

三、课题研究目标研究性学习的根本目的不是预期的研究成果,而是预期的学习结果,最重要的目的是转变学习方式。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帮助中学生更好、更快、更多地掌握基本的和基础的知识与技能,促进他们将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实践知识与书本知识、各学科知识以及知识与技能的有机结合,建立反映各自特点和有利于未来发展的知识结构与技能结构;引导学生在分析、比较和判断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正确的价值规范,建构自身内在的价值标准;指导学生初步形成自主性的学习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为发展创新、创业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体验研究过程,了解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实验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与人合作、热爱自然、珍爱生命、保护环境意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索精神和

创新意识;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四、研究步骤

应该说在初中阶段开展研究性学习有一定难度。因为学生的知识积累有限,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也有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从教材入手。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先由教师确定课题,学生自主选题,学生自己也可独立确定研究课题,我们经实

践确定研究步骤如下:

1.准备阶段(历时1个月)

(1)公布课题:阐明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公布小课题题目、选题原则,欢迎家长作指导教师;并宣布把小课题研究评价纳入期末成绩评定。(2)小组划分:每班划分2—4人小组,自由组合,自主选题,小组自己推荐组长,上报于生物科代表处,由科代表负责统计、打印成生物研究性学习课题选择情况一览表,一式三份。一份留在班级,一份交给老师,一份科代表保留。(3)开题指导: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课题开题报告的填写指导。由于学生没有接触过研究方法,因此,在选题结束,利用课堂时间辅导,讲明研究方法(即实验法、调查法、实践法、文献法)的选择及使用。(4)填写开题报告:开题报告见附录一。布置学生课外以小组为单位填写开题报告,要求研究结果以电子演示文稿形式上报,也可发送到老师电子信箱修改指导,这样将信息技术与研究结果紧密结合便于交流与表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体现主体性教学原则。(5)开题报告:课堂公布各小组的开题报告。目的是引起学生的注意,明确自己分工负责的内容,便于组员之间的研究、交流与合作。

2.研究阶段(历时2个月)

开题报告公示之后,各班、各小组开始研究活动。在活动过程

中学生互相了解,互相协作,让每一个课题小组成员都参与其中,每一步的负责人将自己负责研究的内容处理好,由小组长加以协调,出现问题先讨论自行解决,解决不了的与指导老师和任课教师相互协商,探讨解决。

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投入了极大的热情,经常向老师汇报研究进展情况。针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个别现象个别解决,普遍现象集中解决。像电子演示文稿的制作,各小组制作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利用业余时间辅导学生进行电子演示文稿的制作,全年组有一百多名学生报名参加。为了使学生了解科学方法,走近科学,特从大学聘请教授和博士来校作生命科学研究前沿报告,包括人类基因组计划、转基因植物、干细胞研究进展、基因芯片的研究等。生命科学研究前沿对人类及社会的影响,激发了学生的研究热情。为了突出过程性评价,及时了解学生研究进展,并给与学生针对性的指导和激励性评价

3.总结阶段(历时1个月)

各小组学生将研究结果以电子演示文稿和研究报告的形式提交给任课教师,经审阅后提出修改意见,请学生及时修改,以达到更加规范、科学。

各班将合格的研究报告存储在计算机中的各班文件夹中,如果对所做的电子演示文稿不满意,还可修改,在期末以小组形式利

用课堂时间开始论文答辩。每节课进行5组,每组陈述和展示时间5分钟,提问时间3分钟。

6.农村中学高一生物教学浅谈 篇六

一、农村中学高一学生生物知识淡薄的原因

1. 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几乎没有。

农村初中由于种种原因, 教生物的教师大多数并不是学习生物的专业人才,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也不一定能给有兴趣的学生进行正面引导, 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浓, 态度也不端正, 甚至上生物课写其他作业、干其他事情。大多数同学没有进过生物实验室, 更不用说做实验了, 使学生从心理上对生物有一定的放弃意识。

2. 初中生物并不是连续学习的, 有一年的间断。

初一、初二学习生物, 而初三没有生物课, 高一又开始学习生物, 这就形成生物学习的间断, 也导致本来就模糊的生物基础知识从学生的头脑上基本消失, 因此高一学生的基础薄弱就明显突现出来。

3. 生物不是中考科目, 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会等多方面

也就不重视生物科, 生物的地位越来越被人们淡化, 学生从根本上放弃生物的学习, 这也是生物基础知识薄弱的根本原因。

由于上述原因, 高一学生的生物基础过于薄弱, 在此基础上要进行高中阶段生物的拓展和创新几乎是难上加难, 再加上在当前新课改的形势下进行生物教学, 势必给我们农村生物教师提出更为严峻的挑战。既要在新课改的理念下搞好教学工作, 还要发展学生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方法。那么, 初中学生的生物基础几乎没有, 如何进行高中生物教学呢?怎样才能加强学生初中生物的基础知识呢?这些问题都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突出问题, 也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更是我们农村生物教学中的困惑。那么, 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

二、针对以上原因需采取的措施

1. 明确目的, 端正态度, 转变观念。

首先从高考角度对学生进行教育, 让学生明确高考总分中生物占的比例不断增加, 也是高考必考科目, 必须重视生物学习。再从学业水平测试角度对学生进行分析, 从农村最实际的角度来说, 学业水平测试过关才能拿到毕业证, 生物学科属于学业水平测试科目, 必须重视才能使学业水平测试过关。再从当今科学发展趋势来说, 生物科学越来越被人们重视, 越来越贴近人们的生活, 生物知识缺乏, 会使我们离社会发展要求越来越远, 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因此要融入社会, 必须了解一定的生物知识, 必须重视生物的学习。从高考、水平测试、当今科学发展等多个角度分析, 使学生学习目的明确, 态度端正, 提高学习积极性。

2. 重视现有课程资源, 倡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让学生把初中生物课本带来, 充分发挥初中生物课本的资源作用, 把它当参考书使用, 随时查阅, 随时学习, 随时强化, 随时巩固, 也能培养学生的搜集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使学生有成就感, 这样在生物教学中, 教师也显得较为轻松, 而这也是新课改的重要内容。

3. 结合实际, 不断探索, 搞好教学。

结合新课改理念, 多联系实际, 培养学生多读、多问、多观察、多思考、多讨论、多总结的学习方法, 关键是让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探究方法来研究问题, 这也是新课改的重要内容, 学生应该掌握的方法。形成边教学边引导的教学模式, 使学生认识到知识的前后对应, 在学习中体会知识的连贯性、系统性、统一性, 从而注重知识的巩固和强化, 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联系实际的核心是学生和教师观念的转变, 教师的观念转变了, 学生的观念也慢慢会跟着转变的, 这是教师在教学中值得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

总之, 在农村的生物教学中, 既要巩固学生初中生物知识, 又要深化高中生物教学, 任务量是相当大的。只有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 充分利用当地教学资源, 大胆探索, 勇于实践,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生物教学一定会搞好的。

参考文献

7.高一生物研究性课题 篇七

关键词:高一;生物学科;调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103-01

高一作为一个新的起点,是衔接初高中的桥梁,每个高一新生都面临着这样的过渡期。作为高中生物学科,由于中招没有生物,所有学生基本上在同一起点。但经过一个学期后,学生们的成绩有了较大的差别。是什么原因影响了生物成绩?我们应该在哪些方面来改进?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这次调查分析。

一、调查方式和对象

采用问卷调查,设置9道题,全部为客观题。

1、调查对象

我校高一有12个理科班,约750名学生。我们共发放了31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273份。

二、对调查数据的分析

1、你对生物感兴趣么?

A、很感兴趣21.2% B、还可以 56.4% C、说不上 15.8% D、不感兴趣6.6%

2、如果认真学的话,你认为高中生物难学么?

A、太难了2.6% B、有点难23.0% C、一般吧48.4% D、不难26.0%

第1题中56.4%的同学觉得对生物学科还是感兴趣的;第2题中48.4%的同学认为生物学科并不难。这反映出,虽然初中生物不是中考科目,但大家还是对生物充满兴趣,它和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是简单易学的。

3、你认为生物难学的原因是什么?

A、课本知识难理解9.2% B、知识繁琐不易记忆41.8% C、知识和解题间联系不紧密49.0%

从第3题可看出, 49%的学生认为生物科知识的掌握和解题之间联系不紧密,课本看来简单,但做题就错;41.8%的学生认为生物知识琐碎,不容易记忆。二者是反映比较集中的两个方面。

4、上课的时候,你处于什么状态?

A、积极地思考4.3% B、主要听老师讲30.8% C、经常跑神52.4% D、基本不听12.5%

5、上完课后你是否及时复习、完成作业?

A、能2.9% B、大多时候能够27.5% C、偶尔能49.8% D、几乎没有19.8%

上课认真听讲、课后及时复习并认真完成作业,是学习最重要的两个环节。而参与调查的同学多数对这两个重要的环节没有认真对待。

6、上课不听的原因是什么?

A、老师讲的听不懂13.2% B、自己注意力不集中53.5% C、觉得生物没意思2.9%

D、急着做其他事情(如:看课外书、玩手机、听mp3等)4.0% E、太困了26.4%

7、你认为使你不能专心投入学习的原因是什么?

A、刚进入高一,没有压力,没有学习的目标15.0%

B、自控能力差,住校后又没有了家长的约束43.6%

C、老师不像初中老师那样严格的督促和检查31.9%

D、受一些不良行为影响,如:上网等9.5%

第6题中53.5%的同学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没能认真听讲;第7题有43.6%的同学选择了“自我约束能力差,住校后又没有了家长的约束”。

初中的学习大多是在老师和家长每天的督促和检查下来进行的,很少会考虑到学习为了什么。而到了高中,老师会认为我们已经长大了,不需要每天唠叨和逼迫学习,更需要个人的努力和自控,而不是老师“照管”。同时到了高中我们大多是住校生,没有了家长每天在身边。所以这是我们会突然觉得我们太自由了。但这时相当多的同学还没有明确学习的目的,没有学习的动力,对自己放任自流,导致学习成绩大幅下滑。

8、你觉得影响生物成绩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

A、兴趣15.4% B、正确的学习方法33.3% C、教师5.1% D、自己的学习态度46.2%

46.2%的同学认为影响高一生物成绩的因素是“自己的学习态度”,有33.3%的同学认为是“正确的学习方法”,这个调查的结果恰好和2.2、2.3两项分析的结论是一致的。

9、如果要提高现阶段你的生物学成绩,你觉得哪种措施对你更有效?

A、老师要加强对自己的督促、检查,迫使自己学习31.9%

B、老师的鼓励和表扬或一次考试成功后的成就感使自己更有学习的动力11.3%

C、家长或班主任对自己严厉的批评和教育11.4%

D、培养自己对生物学科的兴趣20.9%

E、制定有效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24.5%

在第9题中,31.9%的学生认为:提高成绩的有效措施是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督促和检查。这点和高一学生的心理特点是相吻合的。高一学生刚由初三过来,虽然在教师的眼中我们已是高中学生了,但还保留有许多初三的痕迹:一是松懈现象。经过初三阶段紧张的冲刺,一些学生尤其是跨入重点高中的学生以为这下可以松一口气了,不想这一松就把成绩给松了下来。二是表面现象。部分学生的学习方式仍停留在初中时代,不知道如何将知识学深学透。三是初三现象。仍时时等着老师给布置学习重点、难点,自己不动脑筋,所以大家还是觉得需要教师对自己学习的督促。在第7题中,就有31.9%的学生认为自己不能专心投入学习的原因是失去了教师严格的检查。

三、建议

8.新课题――奥林匹克生物教育研究 篇八

国际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InternationalBiologi-cal Olympiad,简称IBO),是五项国际中学生学科竞赛之一,自1990年在捷克举办首届以来,每年都要举办一次,参赛国逐年增多,影响也日益扩大。我国已组队参加了连续三届IBO奖牌的角逐,共取得了4枚金牌、6枚银牌、1枚铜牌和1项银海豚奖的优异成绩,在生物学界引起了日益广泛的重视。同时,IBO也带动了国内各级生物奥赛的开展,它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国中学生物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认为,提出“奥林匹克生物教育”这一概念并就此进行研究大有必要。

1.国际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回顾

IBO是为有志于生物科学的中学生设立的,实践证明其目的主要有三:一是学生通过创造性地解答有关生物学问题,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和发展生物学能力;二是促进有志于生物学的各国中学生的接触与交往;三是增进不同国家青年之间的友谊,以利于国家之间的了解与合作。同时,各国通过竞赛和交流实现基础生物教育的共同提高。

(1)IBO的产生 捷克从60年代中期就开始举办全国性的生物学竞赛,波兰和前苏联也较早地在国内举办较大规模的生物学竞赛。1987年上述三国外加保加利亚和东德共同发起组织IBO,并在捷克的布拉格举行了第一届协调员会议,会议决定第一届IBO于1990年7月在捷克举行。1988年,五发起国共同制定了竞赛规章。1989年,五发起国加上比利时、罗马尼亚、匈牙利在捷克的巴诺举行了第二次协调员会议,讨论通过了IBO规章,并决定在布拉格成立一个IBO协调中心,负责收集一切有关IBO的资料和信息,收集参赛国最近使用的教科书和教学大纲,协助举办国协调和邀请其他国家的观察员等。这样,第一届IBO在捷克奥罗莫斯市如期顺利举行,有6个国家参赛,另有7个国家派出了观察员。

(2)历届情况 按规定,每个国家只能有一个队参赛记成绩,每队选手最多4名。金、银、铜奖牌数分别按参赛人数的10%、20%、30%设置,获奖面大,故各国尤为重视金牌的角逐。

其中有2个队8名选手只参赛不记成绩

(3)IBO试题 1991年12月召开的第五次协调员会议(布拉格)通过了《国际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纲要》,对IBO考试范围和命题要求作出了明确规定。在理论部分,生物学概念是适用于一个类群中大多数生物的那些概念,个别事实、例外或关于某地特有生物的知识不在考试之列,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科学工作能力和应用生物学知识的能力;单纯记忆的内容应尽可能少,最多不超过总分的25%;试题覆盖面要广,一般应包括细胞生物学(25%)、植物解剖与生理(15%)、动物解剖及生理(15%)、动物行为学(5%)、遗传与进化(15%)、生态学(15%)、生物系统学(10%)7个部分。在实验部分,要求考生掌握的基本技能有:观察、测量、分类、联系、计算、数据的组织整理与表达、预测与设计、推论、提出假设、限定实验操作、变量的确认与控制、实验(从设计到得出结论),此外还列出了分光光度计等7种设备及离析和压片等30项技术与方法,要求了解其基本要点,并在有必要指导时加以运用。

从历届试题看,总的来说是既注重测知学生的基本生物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力图考察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理论试题覆盖面广(一般涉及考纲中的6个方面)、难度大(有的题目P<0.30)、高认知层次试题比重较大。与前几届相比,后几届IBO加大了实验试题的份量,不仅在分值上与理论试题持平,而且在难度上大于理论试题,反映了各国生物教育家们对生物实验的高度重视。同时,举办国也力图通过试题来反映本国生物教育的特点和水平,因而各届试题又各有其特色,历届奖牌的归属情况也正好反映了这一点。

2.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在中国

1991年,经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植物学会推荐,国家教委、科协派遣北京大学生物学系副教授马莱龄作为观察员参加了第二届IBO,这是我国参与IBO的开始。第二年,北大生物学系教授吴相钰又成为第三届IBO的中国观察员。在对连续两届IBO组织情况有了基本了解之后,1993年我国组织2名领队、4名选手的代表队参与了第四届IBO奖牌的角逐,结果首战告捷,取得了一金三银、团体总分第一的佳绩。与此同时,以陈章良教授为系主任的北大生物学系制定了重奖生物学“奥星”的措施:无条件接纳4名获奖选手进入生物学系生化专业学习,金牌得主获得1万元奖学金,并在4年本科学习期间享受每月200元的生活费,银牌得主也可获得相应一半的奖学金和生活费。

到目前,我国已连续组队参加了三届IBO,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第六届IBO中国队只有3名选手参赛,华中师大一附中的黄静同学赛前10天因病退出)。

*周雁同学同时还获得理论竞赛单项第二名――银海豚奖

上述观察员和领队回国后分别撰文介绍IBO盛况,再加上李岚清副总理两次接见代表队成员,IBO在我国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的注意和重视,从而带动了国内各级生物学科竞赛的开展。

为了引导更多的青少年学习生物学和迎接每年一次的IBO,在中国科协的领导和国家教委的关怀下,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植物学会联合举办了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竞赛,从1992年开始每年一次,为第二年参加IBO的国家集训队选拔人才。目前已连续举办了四届。

从历届一等奖的分属情况看,竞赛是非常激烈的,前两届都是北京队一马当先,第四届却是湖南队异军突起,黑龙江队则连续四届金榜题名。从试题看,难度逐届加大,理论试题逐步与IBO纲要接近,实验部分比例也逐渐加大。此外,中国生物学教学研究会报《生物报》也多次举办了全国性的中学生生物学知识竞赛。

与此同时,省、地、县和学校一级的生物学科竞赛也不同程度地开展起来。在这方面,北京市动得最早,成绩也最大。他们于1989年12月率先成立了“奥林匹克生物学校”,先后举办了十多次市级竞赛,培养了刘岳毅、徐兴、王晓婷、薛华丹等一批优秀选手,为国家作出了贡献。此外,黑龙江省、河北省、湖北省、上海市等至少18个省市自治区举办过较大规模的生物学科竞赛。

由于IBO诞生较晚,加上我国生物学科的“副课”地位,目前国内举办各级生物学竞赛并不太多,其影响力仍不及物理和化学,更不用说数学了。最近国家教委对中学学科竞赛作出了一些新规定,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竞赛委员会根据我国生物学竞赛活动发展情况也制定了《中学生生物学竞赛章程》(讨论稿),这必将使我国的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进一步走上健康、科学的发展轨道。

3.加强对我国奥林匹克生物教育的研究

借鉴“奥林匹克数学”一说,笔者不妨也提出“奥林匹克生物学”这一概念。同奥林匹克数学一样,奥林匹克生物学不是大学生物学,其内容没有超出中学或中学生所能接受的范围;也不是中学生物学,其内容又高于我国现行的中学生物学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有许多大学生物学的背景,突出了现代生物学的思想和方法。从IBO纲要和历届试题可以明显地说明这一点,我国的“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竞赛”也说明了这一点(如1995年举办的第四届试题中中学知识与大学知识之比约为7:5)。同时,奥林匹克生物学是一种活的、动态的生物学,不像生物学教材更新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随着时间的发展,今后的.IBO试题内容必将与以前的有较明显的不同,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题目的难度上将有显著变化,因为现代生物学的发展比数学、物理、化学等的发展要快得多。奥林匹克生物学将中学与现代生物学联系起来,将新的知识、思想和方法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学,必将促进中学生物教学的革新。

从一定意义上讲,我国IBO代表队频传捷报和国内各级生物学竞赛的重新开展,似一缕春风,给因高考科目调整而跌入低谷的我国中学生物教育带来了一线生机。同时,IBO又将我国的基础生物教育推上了国际交流的舞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自己的机会。正如第四届银牌得主徐兴在回答《中国青年报》记者提问时说的:“我们得了第一,但我们并没有获得完全的胜利”,通过对比,他深切地体会到中国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落后。

那么,IBO给我国的中学生物教育和奥林匹克生物教育带来了哪些启示和思考呢?

(1)突出生物学能力、思想和方法 IBO试题侧重于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属纯记忆性的知识较少;但我国中学生物教学实际上仍是重知识、轻智能。中学生物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要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生物学工作者,不是要教给学生过量的具体的生物学知识;而是要以较少的具体知识来发展学生的智能,尤其是处于信息时代的今天,更应注重培养学生选择信息、理解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没必要也不可能让学生去记忆那么多的具体的生物学知识。

(2)实验教学是我国的一个薄弱环节 我国IBO选手的理论部分成绩比较好,但实验部分成绩较差,正如刘恩山副领队分析的那样,在实验教学的目的、方法、内容和考核方面,我国存在一定落差。如我国的实验教学把主要任务放在训练学生如何循规蹈矩地操作,忽视了学生掌握这些技能后去干什么用。在实验方法上主要采用验证性实验,即使新启用的义务教育教材改进了实验内容的编排体系,但实际教学中仍很少采用探索性实验。在内容上,由于采用分科型教材,生物学实验中很少涉及利用物理、化学的方法进行定量测定、数据处理等内容。

(3)我国生物学课外活动的开展不如国外普遍 我们总习惯于将课外活动当作课堂教学的补充形式,这种观点在国外早已过时了。生物学课外活动是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的基础,也是生物学课程的一个重要部分,应成为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培养实际应变能力的场所。虽然我国新的义务教育生物教学大纲已明确地将活动课列入课程的范围,但要真正实施仍需要一个过程,要避免流于形式。国外十分重视对课外活动的指导和管理,如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学校和指导教师都要按照课外活动的目的和要求制定活动计划,校长亲自对课外活动进行督导。

(4)将竞赛生物学与基础生物学结合起来,以“塔座保塔尖” 奥林匹克生物教育不是正规教育,而是一种高层次的基础生物教育的补充形式,它必须以大面积提高中学生物教育质量为基础。奥林匹克生物学与中学生物学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切不可对立起来。中学生物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并在此基础上为拔尖学生脱颖而出创造条件,这是由基础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有人认为,我国生物学“奥星”的辉煌战绩充分说明我国中学生物教育质量是高的。值得回味的是,几乎是第四届中国代表队在国际奥赛上荣夺第一名佳绩的同时,北京市却传出了生物会考6000人不及格的消息。1991年中科院生物学部《关于加强我国中学生物教育问题》咨询组提交的一份报告,对我国中学生物教育现状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了权威性的调研分析,表明我国中学生物教育仍比较落后。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加强基础生物学教学,如果丢掉了“塔座”,“塔尖”还保得住吗?

(5)借鉴其他学科的经验和成果,加快我国奥林匹克生物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研究 数、理、化等学科竞赛在我国开展较早,国际上也都分别举办了几十届,国内也是赛事频繁,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这些学科都有一批专家学者专门从事奥林匹克教育的研究,在理论上也取得很多成果。生物学科在这方面才刚刚起步,面临着许许多多的问题需要研究。诸如生物学特长生的研究与选拔,教练员队伍的建设与素质的提高,奥林匹克生物学课程和教材的建设,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的研究,奥林匹克生物学试题的编制,生物学竞赛的组织、管理与评价。所以必须从其他学科吸取已有的经验和成果,以加快奥林匹克生物教育的科学化。

9.高一生物研究性课题 篇九

一、课题的性质和任务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是实现新课改的有效途径。我市已把初中生物实验操作考试列为中考的一部分。在新课改的实施中,教师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提高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实效性,必须更新教学理念,加强对学生实验操作纪律的教育;精心设计好实验教学过程,明确每堂实验课的教学目标,科学地准备实验材料,科学地预见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预备处置方案,同时还要注重小组合作的实效性;并且必须加强教师在实验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合理地把握有限的课堂时间,从而有效地提高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实效性。

二、课题意义

新课程改革在我市推广已有多年。新课程的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实验教学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是实现新课改的有效途径。初中生物教材学生课堂实验共42个,这充分体现了生物新课标指出的:“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当前生物实验教学正面临着教学理念的更新、现代实验教学手段的实施以及怎样提高学生实验自主探究能力等多重任务,并且我市已把生物实验操作考试列为中考的一部分,因此在新课改的理念下,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如何提高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实效性,成为诸多生物教师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难题。

三、课题研究的步骤

1、实验开始前,通过学生问卷调查他们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认识、分组倾向、意愿及期望等方面内容。

2、正式实验周期为一年,第一学期为第一阶段,第二学期为第二阶段。

第一阶段,所有实验班除进行常规教育外,还要进行与同学合作行为、小组实验、科学探究方法的培养。

第二阶段,对照班进行传统的班级教学;实验班则以“小组合作学习”丰富课堂教学,为测评统计阶段。以生物学科形成性检测成绩、学习目的性、求知欲、自信心等方面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统计比较,得出结论。

四、课题研究的具体方法

(一)、更新教学理念,加强实验操作的纪律教育

从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中实验教材的安排来看,学生探究实验有23个、观察实验有13个,教师演示实验有6个,这42个实验都需在课堂上完成。初中学生好奇心强、又特别好动,只要一提上实验课,学生就情绪高涨,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但学生一进入实验室,由于好奇心的趋势,很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到实验器材和材料上,会出现许多学生忙着摆弄材料、急于观察、甚至不听教师讲解便动手操作等现象,忽略了教师讲解的实验原理以及实验器材的使用,从而导致教师讲授的实验操作的技巧、注意事项,数据的记录、分析、处理等方法难以有效贯彻,最终会使实验效果不理想。因此,要提高实验教学的实效性首先必须要更新教学理念,加强实验操作纪律教育。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实验课的良好纪律和遵守实验室规则是上好实验课的保证,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使学生实验顺利进行,教师必须向学生强调遵守实验课的纪律和实验室规则的重要性。加强纪律教育,使学生明白并自觉遵守,以保证实验室内环境安静和实验的顺利进行;同时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每个实验完毕后,认真整理好实验器材,并及时总结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原因。要培养好实验助手或实验小组长,让他们在实验中协助教师指导好本组的其他学生并加强本组的纪律管理,使教师能集中精力辅导学生。

(二)、精心设计好实验教学程序 提高实验课堂的实效性

1、明确每堂实验课的教学目标

初中学生因年龄特点,注意力往往容易被一些无关的内容所吸引。如有的学生在《练习显微镜的使用》实验中,往往把注意力放在写有字母b的玻片上,而忽略了显微镜正确使用的方法。所以,在做实验之前必须让学生知道实验的目的和要求,这也是实验教学中的重点。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方向,思维方向,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认真进行实验操作。

2、科学地准备实验材料

因地制宜,科学地准备实验材料往往会达到非常好的效果。如《观察花的结构》实验,正值冬季,桃花无处可寻,教师可用替代材料如:羊蹄甲、百合花等,上课时与桃花模型一起对照观察,可以达到同样实验效果。观察《叶的表皮细胞》时,用蚕豆叶替代,蚕豆叶的表皮很容易撕取,这样既节约时间,又可以取得非常好的效果。《观察小鱼尾鳍》的实验中用泥鳅替代不仅成本低而且简便易行,实验效果好。只要处处留心,生物实验材料几乎都可以在当地找到合适的替代材料。一些实验材料可以发动学生自己采集和培养,如《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和《观察蚯蚓》等实验让学生参与采集和培养,这样不但能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还能让学生获得对生物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性的感性认识。

3、科学地预见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预备处置方案

教师在设计实验教学程序时,首先应认真构思好学生在实验和观察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以及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现象、失败的原因要尽可能考虑细致,尽可能多设几个“为什么”,以激发学生思维。比如,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时,可以设计如下的思考题:(1)所切的馒头多大最适宜做实验?(2)取唾液时应该注意什么?怎样才能尽快获得较多的纯净唾液?(3)实验装置在37°C左右的温水中要保持多长时间最适宜?(4)怎样控制水温?若水温过低或过高会出现什么现象?其次,在每个实验教学前,教师应按课本的实验要求,认真做几遍,使自己的实验操作规范、熟练。在演练中还要研究和摸索学生可能发生的问题以及实验成败的关键,要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在实验中及时提醒学生,确保每个学生都成功。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中,我通过课前实验注意到只有对馒头碎屑和唾液混合后充分进行“振荡”,才有明显的实验现象,不然经37℃水浴后滴碘液,只要一振荡,试管底部的淀粉与碘结合,试管中仍出现蓝色,从而导致实验失败。所以在学生做实验前一定要对学生强调馒头碎屑和唾液混合后的“振荡”是关键。教师只有及早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现象、失败的原因进行仔细的分析思考,才能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让学生少走弯路,避免学生出现无事可做的现象,从而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4、在进行科学探究实验中,注重小组合作的实效性

我们知道小组合作进行探究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实效的有效手段。因此在生物教学中,一般我们都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教师在给予评价时也是以小组为单位,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又能使教师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去组织教学。但一些教师为了合作而合作,在教学中出现合作学习泛滥化和自由化的现象,以本人在《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的研讨课为例,在进入“探究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的环节时,我采取了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每提出一个问题后,就让学生分成几个组探究讨论,没注意各小组成员的搭配和合作学习过程的控制,使有的女生不敢用手去触摸猪的心脏,而是用笔代替手,有的甚至坐在那当观众,由于时间太紧,我也来不及去一一指正,学生观察交流的时间过少,以至于学生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时都出现错误。虽然这堂课的课堂气氛热闹,但是部分学生没有主动参与,只是听取别人的意见,学生思考不足,最后导致课堂计划的内容没有完成,课堂实效性不高。所以为提高实验课的实效性,我们在小组合作进行科学探究实验中应该注意:1)把教学内容、目标、方法有机地结合,明确探究的主题,精心设计有价值的有一定难度的探究问题。2)在分组活动前慎重确定组员,避免随意性。分组以中等生为基准,充分考虑学生的性别、性格及平时成绩等因素,明确组长职责,注意课堂氛围的驾驭能力,让每一位学生能够真正地动起来,并有足够的时间探究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3)教师既要肯定学生的正确答案,又要对错误的回答予以矫正。4)注重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

5、注重实验总结

实验结束后除认真填写实验报告,还应对每一个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记录的实验数据进行思考、分析、归纳总结,找出实验中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同时还要对实验中成功之处进行总结提炼。

(三)、加强教师在实验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对一些技巧性较强的实验操作,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要加强指导作用并采取以下不同的教学方法,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如《练习使用显微镜》一课时,由于这是学生进行的第一次进行动手实验,教师可采取模仿教学,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先讲解显微镜的结构和作用,然后对显微镜使用的三大步骤:取镜安放、对光、观察;一一讲解,做到边讲要点、边做示范,学生跟着进行模仿操作。学生模仿操作完后,再让学生独自操作一两遍,经过几次这样的训练,学生就基本上学会使用显微镜了。这种实验教学方法的好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步骤。学生一旦掌握了规范的实验操作步骤,即可进行分步教学的方式训练学生。如《制作并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和蕃茄果肉细胞》实验,把实验分为“擦—滴—取—展—盖—染—吸”七个步骤。每个步骤教师先讲实验操作的要领、做示范,然后学生再独立操作、观察。学生操作观察时老师巡回辅导,一个步骤完成后再进行下一个步骤。教师可在辅导过程中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说出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洋葱表皮细胞近似长方形,番茄果肉细胞近似球形,它们都有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教师再补充说明,植物细胞都有细胞膜,但它太薄,而且紧贴细胞壁,用光学显微镜是不易观察到的,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不同的植物细胞形态不同,但它们都有相同的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这样不仅给学生提供独自操作的机会,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能力,而且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逐渐学会观察实验现象,收集实验信息,学会归纳总结得出结论,从而主动获得知识。经过分步实验的教学训练后,学生可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独立操作。如《观察叶片的结构》在实验,实验前要求学生认真看书熟悉实验目的、方法、步骤、实验所需的材料和药品。根据实验要求,弄清实验重点和操作的顺序,然后再进行操作。教师在操作过程中应巡回指导,若发现实验过程中出现了共同错误,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即时纠正,这样就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独立实验的能力。通过以上循序渐进的训练后,学生便能正确熟练地使用显微镜、解剖器等实验中常用的工具和仪器,从而具备了独立实验操作的能力。

五、成果的主要形式

(一)、开始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在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认识、分组倾向、意愿及期望等各方面没有显著差异,特别是分组倾向一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分别有部分学生选择了“自由组合”的分组方式,因此教师在分组时只部分考虑学生的这一愿望,重点防在隐性分组上。

(二)、对课堂上学生发言次数的观察结果。

(三)、以生物学科形成性检测成绩、学习目的性、求知欲、自信心等方面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统计比较,得出结论。

10.高一生物研究性课题 篇十

一、界定课题概念

在课题研究中不少教师没有弄清楚课题研究究竟是怎么回事, 对于课题有三种混淆现象, 一是将问题探讨与课题研究混同, 二是将教研活动与课题研究混同。那么究竟什么才是课题呢?所谓教育科研的课题, 就是针对教育科学领域内具有普遍性、规律性的问题进行研究的题目, 而且有明确而集中的研究范围、目的和任务。课题研究是从提出研究问题开始的。比如现在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流动儿童入学难, 享受优质教育尤其难, 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 也是我们政府部门和教育部门花大力气研究的一个课题。但问题与课题是有区别的, 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是课题。比如说今天到场的有几位教师?这是一个问题, 但这个问题只要数一下就可以解决, 不必要搞一个课题。而且课题研究一般应包括以下程序:首先应该进行目标的预设, 也就是说设想这个课题研究成功了将呈现出一种怎样的情况, 或定性或定量的先要作出描述;其次是制订详细的实施计划, 在计划的实施中应注意相关资料及数据的采集, 最后是汇总各方面情况写出结题报告。比如祁阳一中研究课题《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创新型学生培养课程教模式研究》, 是在创新教育逐步被人们接受和认可之时, 在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运用、推广和普及之际, 将创新教育与现代教育技术结合起来, 提出了本课题。设想研究成功后, 探索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创新型学生培养的课程教学模式, 可以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1) 探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在高中课程教学中应用的方法和规律; (2) 探讨网络资源、远程教育资源与本校课程教学整合的规律和方法, 师生共同开发一批联系当地生产生活实际、有利于创新素质培养的网络教育资源和乡土教育资源并实现资源共享; (3) 建构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环境的新型教学模式, 变革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 促进课堂教学创新; (4) 构建有利于创新素质培养的管理情境和教学评价体系; (5) 培养一批创新型教师和大批创新型学生。

二、理清课题研究范围

说起课题研究, 其实从研究主体来说可分为教师的课题研究与学生的课题研究, 学生的课题研究就是通常所说的研究性学习或探究性学习, 从严格意义上说更多的是一种社会调查与社会实践活动, 其成果的形式多为调查报告或实验报告, 与我们教师探求教育与教学的疑难困惑, 通过相关途径解决完成课题有一定的区别。从教师研究的取向来看, 教师课题研究个体研究一般有以下四大类:一是成果应用型, 研究的取向主要是将他人研究的成果应用于自身的教育实践, 如永州三中的研究课题《信息艺术环境下瑶族音乐欣赏教学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此课题属于应用研究的范畴, 全国各出版社推出的音乐教材, 特别加大了乡土教材在教学中的比重。为了传承古代文明, 弘扬民族音乐, 音乐教育工作者正采用各种教学手段, 引导学生学习瑶族音乐, 逐步去了解、理解, 去发现瑶族音乐的美, 最后能真正认识和懂得瑶族音乐, 体验瑶族音乐的魅力, 为使信息技术在高中音乐欣赏课中开发瑶族音乐中得到运用, 使我们的民族民间音乐得到传承和发展, 由此提出了“信息艺术环境下瑶族音乐欣赏教学资源的开发与运用”的课题。二是问题解决型, 研究的取向主要是解决自身教育教学活动中产生的实际问题, 三是经验总结型, 研究的取向主要是对自我或他人教育教学经验的分析及总结, 四是探求新知型, 研究的取向主要为探索新方法、发现新规律、说明新关系。这四类课题研究种类只是我们比较常用的几种方式, 教师个体在进行课题研究时, 有时候往往会同时运用到其他种类的方法。另外, 根据研究的领域分类, 对于普通教师而言, 课题研究至少可分以下三类, 第一类是教育类的, 第二类是教学类的, 第三类是综合类的, 至于有些提出按照课例展示、采集问题、筛选升华、任务分解、成果结集的顺序开展课题研究, 这仅仅只是局限于课堂教学的层面, 似乎对课题的研究内容界定得比较狭窄。

三、确定课题成果形式

课题研究之后总需要运用一定的形式将成果展示出来, 但当前对于课题究竟应该用什么方式来呈现, 有些教师还是模糊不清。认为有论文和其他文本就成。虽然论文也是课题成果表述之一种, 但课题报告与论文毕竟有着较大的区别。论文和研究报告相比最大区别在于研究报告突出的是研究的过程性, 而论文着重体现研究的结论性和理论性。论文最重要的是要有鲜明的观点和理论体系。作者通过自己研究所取得的大量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 经过周密的推理, 论证自己的结论和观点的正确性和实际价值。结题报告的种类很多, 主要根据课题类型和读者对象进行选择。如果为在学术会议上交流或在刊物上发表, 一般采用论文的形式;如果是向上级汇报自己的研究工作则一般采用研究报告的形式。而报告的种类很多, 有综合研究报告、调查报告、科学研究报告、设计报告和读书报告等。论文其实与课题大致一样, 区别在于论文可以是用间接经验, 也就是可以借鉴别人的观点;课题则是通过自身亲历以报告形式直接做的。另外, 课题结题报告的框架需要符合一定的形式, 常用的模式如:课题提出的背景和解决的问题;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课题研究的时间;课题研究的方法;课题研究的过程述描;课题研究的结果;课题带来的变化;有关问题与建议。其实, 在课题研究方案中就应该有预期的成果形式。如《信息艺术环境下瑶族音乐欣赏教学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预期的成果形式就有: (1) 优秀教案集。 (2) 优秀课件光碟集。 (3) 优秀实验录像课光碟集。 (4) 六个课时的校本教材。 (5) 实验论文和报告。 (6) 优秀实验活动摄影展览。 (7) 系列资源库。 (8) 一台《瑶乡风》大型文艺节目。

总之, 学校课题是教师专业发展和应对新课程的“快乐便桥”, 但对其概念、范围、成果等问题必须要有个清楚的认识。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目前, 部分立项学校的课题研究工作无论是立项还是实验过程都有一些误区, 在课题即将结题的时刻, 还有必要认清课题概念、课题研究范围、课题成果形式三个问题。

上一篇:班主任与任课老师沟通的艺术下一篇:画水果的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