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管理模式

2024-11-09

新课改管理模式(精选13篇)

1.新课改管理模式 篇一

一、基本思想

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以新课改理念和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为指导思想,借鉴课改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创建一个开放、互动、活泼高效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教育模式;构建师生相互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和平等对话的崭新教育平台。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挖掘学生学习潜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造就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新型教师队伍,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改革的措施必须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改革过程必须符合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理念。

2.实效性原则:必须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为评价改革措施的最终好衡量标准。

3.主体性原则:改革的过程必须保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

三、课堂教学模式

1.基本要求

(1)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主要目的,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自主学习的、合作探究、展示自我的时间和空间,重精讲、重启发诱导,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教学。

(2)教学过程中要贯彻和渗透“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2.基本模式——“三六二”模式(三个时段,六个环节,两个梳理)。

(1)自主学习阶段(两个环节:自主学习指导环节,自学效果落实环节)自主学习是高效课堂的前提,高质量的自主学习是高效课堂的重要保证。

①自主学习指导环节,是搞好自主学习的前提。教师要充分利用上节课或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指导;要求教师课前将学案下发给学生;明确学术目标,并指导学习什么,怎么学,达到什么目标;对重点、难点及易混问题进行思路点拨。

②自学效果落实环节,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基础。要求教师充分利用本节课前重申学习目标,要半数并解读学习目标;进行学情调查,通过课前抽查学案或课堂采取有效措施检测自学效果等方式及时掌握学情,发现问题;对问题进行归类,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

(2)合作探究阶段(三个环节:分组合作环节,展示提升环节,链接巩固环节)合作交流时实现高效课堂的核心模式在自主学习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

①分组合作环节,要求学生交流讨论过程要围绕学习目标进行讨论,做到要求明确,任务具体;针对自主学习种反馈的问题,合作探究中设置的问题或依据重点难点而创设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

②展示提升环节是对合作交流讨论结果的展示。要求教师要依据班级学生似的实际情况关注不同类的学生,成果展示要认真组织,省时高效;对展示结果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评价激励到位,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位学生互动、参与的积极性,让课堂因互动而精彩;师生有效点评,教师点拨和引导恰到好处,强化薄弱,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③链接巩固环节,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进行相关链接,达到拓展巩固的目的。

(3)成果展示阶段(一个环节:达标检测环节:两个梳理:知识框架梳理,收获与疑惑梳理)成果展示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关键,通过检测、梳理等不同手段,巩固提升学习目标。①课堂检测要求独立思考,自主完成任务。检测内容要切合实际,通过学生讨论、教师点拨解决检测中发现的问题。

②课堂梳理,反思本节的学习过程、学习目标,梳理知识框架,形成知识网络;对照学习目标,反思检测过程,梳理本节课学习中的收获和存在的疑惑,完善学案。

2.新课改管理模式 篇二

一、转变教育思想, 构建新的教育理念

新课程改革, 就是要改变学校的职能, 学校不仅仅要传播知识, 提高学生的考分, 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的素质, 开发学生的潜能,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 学校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和未来, 尽可能为他们创建自我发展的平台。

新课改要求, 教师要运用教材教育学生, 而不是单纯地教教材。因此, 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紧紧围绕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深刻领会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 积极探索高效运用新教材的技能和策略, 积极研究新教材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努力做到适应教材, 深化教材, 组合教材。

二、坚持以人为本, 构建科学民主的管理机制

新课改要求, 学校管理一要民主, 二要科学, 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职能。首先, 要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学校领导, 尤其是校长, 要明确角色定位, 坚持以人为本, 增强服务意识, 满足教师的合理要求, 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 维护教师的人格, 建立和谐、融洽的人文环境, 优化人际关系, 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其次, 要构建科学的管理制度, 坚持以法治校。学校要针对新课改的理念, 建立健全校务委员会以及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加强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 并适时引入竞争机制, 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职工考核方案、奖惩方案、福利分配方案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三、转变教师角色,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新课改的推进, 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要从传统的“教书匠”转变为学习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 同时还要求教师必须学会反思、创新。因此, 学校必须引导教师转变角色, 让他们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 探索出一条适合本校发展的课改模式,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同时, 学校还要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设施, 形成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机制, 努力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 并建立教育科研领导管理机制和保障激励机制, 以常规性的教学研究为依托, 以课题研究为重点, 把教育科研作为立校之本、兴校之路。

四、加强培训, 提高教师素质

新课改明确指出, 教师素质的高低是新课改成败的关键。因此, 学校要积极组织教师学习素质教育及新课改的有关理论, 鼓励并支持教师参加以教育理论、教学基本功、信息技术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在职培训, 着力培养青年骨干教师。

五、构建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 确保新课改健康发展

新课改强调, 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发展。不能单纯地把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和学生的唯一标准, 要将考试成绩与其他评价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 学校要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 突出评价的激励和调控作用, 激励学生和教师的内在发展动力。学校要坚持以量化考核制度为基础,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做到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兼顾,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考评小组评价与学生代表评价相结合, 单一评价与多元评价相结合, 统筹兼顾隐形劳动和显性劳动, 客观、公正、全面地反应教师的工作实际, 并以此为依据, 奖优罚劣, 奖勤罚懒, 真正体现多劳多得, 优绩优酬, 从而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3.新课改呼唤新模式 篇三

关键词:新课改;新模式;自主探究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进,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也有了新的变化,我越来越觉得“一本书教到底”的传统方式应该退出历史舞台。那么,作为一名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师,怎样转变教学观念,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是目前一项需要研究的课题。下面是我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做法,仅与各位同仁共勉。

一、转变自己的角色

新课改的实施,打破了多年传统的课程结构体系,作为一名教师,怎样实现自身的角色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新课改积极倡导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人,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交流、共同进步的过程。在新课改形势下,我们教师只有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才能营造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才能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模式,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能再搞“一言堂”,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把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与学生平等交流。因此,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时,我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不再站在高高的台上发号施令,而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说出内心的想法,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

二、運用自主探究教学方式

传统教学方式不关注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注重的是“教师讲,学生听”,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是被动的,是没有学习积极性的。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以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目的,以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为条件,以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学习方式为策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语文教学要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基础,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保障,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收获语文知识。因此,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时,我常常采用自主探究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学习《坐井观天》一课时,我组织学生阅读课文后,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他们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青蛙为什么坐在井里?它看到的天是多大?它为什么不听别人的话?等等。对于这些问题,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他们几个人组合成一个小组进行讨论。这样学生就由“接受性学习”转变为“探究型学习”了,他们也充分享受到了主动探究的快乐。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

学习资源是教学过程中很关键的要素之一,提供怎样的资源,用什么方式提供是构建有效语文课堂的重要策略。在教学中,如果我们教师能够整合各种教学手段,根据教材内容选择媒体手段,突出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淡化它的“饰效”作用,学生就会在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中获得情感体验。因为多媒体集文字、图画、声音、动画于一体,具有知识性、新颖性、娱乐性、趣味性的特点。这些特点能给学生营造一个高效、和谐的教学氛围,能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多媒体还能调动学生的口、眼、耳等器官,大大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发挥他们的主动性,使学习主动积极地投入教学活动。因此,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时,我常常运用多媒体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在学习《桂林山水》一课时,因为学生没有到过桂林,他们对文字的描述感到陌生,虽然作者写得那么优美,但是在学生的眼中虚无缥缈,于是,我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桂林山水的美景,学生被美丽的景色深深吸引住了,再加上声情并茂的朗读,真的有一种身临情景的感觉。正是多媒体教学手段,再现了桂林的山山水水,学生亲眼目睹了桂林的美,很快就理解了文章内容,教学效果相当明显。试想,如果靠我们教师的讲解,很难讲清楚这美丽的景色,所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是新课改积极倡导的教学手段之一,科学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方式。

总之,新课改对我们广大教师来说,既是一次机遇,又是一次挑战,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只有彻底更新观念,努力转变教学方式,用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充满活力,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当好一个组织者、设计者、鼓励者、参与者,让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做主人。我相信,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一定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参考文献:

[1]刁凤.新课改形势下,教师角色应该怎样转变[D].南京师范大学,2004.

[2]商玉兰.新课改形势下小学语文课堂应该是怎样的模式[D].山东师范大学,2005.

4.新课改理念学校教学管理浅见 篇四

新宾县永陵中学 张庆林

一、初中教学管理现状分析

(一)教学管理观念陈旧

当下,我国初中教学管理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即是管理者本身的思想观念落后。在进行教学管理过程中思想模式依旧传统、落后。初中生处于身心发展时期,而作为教师只是投身于教学成绩中,忽略了对学生的综合考量。还有部分学校管理者只是偏向学生对语文、数学等学科的学习兴趣,忽略学生追求及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及学生的全面发展,实际上这样的管理方式非常阻碍学校开展教学管理工作。由此可以看出,在当前初中阶段的教学管理中并没有将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教学管理理念运用到整个教学管理过程中。

(二)教师评价存有缺陷

初中教学管理中最核心环节是教师评价,新课改中提出教师评价在教学管理中的作用以反馈、激励、调整为主导,内容调整为学生为中心进行全面发展,与此同时评价的技术也相应性地发生变化,将学生自身转变及发展综合到一起。不过现阶段的初中学校实施评价过程中存有很多缺陷,与新课改的要求相距较远,并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初中教学管理评价体系。

(三)校本课程的开发力度有待加强

校本课程是初中学校补充及开发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其在教学管理过程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只有依据初中学校的管理方法、思路、学生及教师的实际情况才可以构建成与学校发展相应的时效性。而现在许多初中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只是为了应付上面的检查而开发的,根本无视校本课程的作用,因为导致教师之间也很难形成进行学术交流的良好氛围。

二、新课改背景下完善初中教学管理路径分析

初中教学管理涉及许多方面,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教学管理过程中,要真正实现应视教育观念转变成新课改背景下的素质教育观念,具体实施措施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建立及完善与新课改背景下素质教育相符的教学管理办法

应试教育中,教学评估的主要指标是升学率,在新课改背景下的素质教育要全面摔掉传统教学管理的局限性,以学生的实践性、科学生、创新性作为考核的重要标准及方向,这才是新课改背景下教学管理改革的重中之重。

(二)改变教育理念

终归到底,教育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可以在这种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努力探索科学知识以及人生哲理,充分开发自身优势及智慧,即可以学会做事,又可以懂得怎样做人,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可以适应于社会的复合型人才,使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可以灵活应用到社会工作中。基于以上因素,在进行初中教学管理过程中要转变管理理念,首先要进行的是将工作重点进行转变,培养学生的是非观,要做到不仅要育人,也要树人,培养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

(三)优化教师知识结构,提升教师教学素质

作为初中教师要互相学取所长,文理科教师要相互进行学习,吸取新的知识,将自己充实起来,做到文科教师了解数理化,理科老师了解文史地,为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教学管理打下坚实的管理基础。

(四)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情感是师生之间进行融合交流的重要基础,教师想要得到学生的服从,首先要得到学生发自内心的认可,一旦学生对教师出现抵触的心理,作为教师很难进行下面的教学管理工作。因此,师生之间要多进行交流,增进师生之间的关系,为日后进行的教学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教师来说,应当将学生视为自己的朋友,而不是被管理的对象,要做到以情服人,使学生面对教师的管理时处于一种发自内心的、主动的配合。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管理应当以学生为基础,首先要做到全面关注学生,做到一视同仁;其次要关心学生的内心以及情感,多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最后,重视塑造学生的品德。新课改背景下重视以学生为中心,为基础,因此面对初中教学管理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体现民主。

三、总结

综上所述,初中教学管理作为学校教学管理工作中重要的教学计划,实际进行教学管理时,要以教师还是学生自身实际情况为基础,对教学管理策略进行灵活调整,提升教学管理的水平,力求达到广大师生的认可。初中教学管理工作的改革及优化,不仅可以推进初中教学管理的正常开展,同时也可以培养初中生健康的人格,更加可以保障初中生全方面、科学的发展。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广大初中学校一定要加强改进教学管理观念,推进初中教学管理。

教育管理者肩负着整个学校的教育发展,要具有前瞻性,紧随时代的步伐,站在改革的前沿,从而把握好整个学校教学的方向。通过构建新课程理念,以创新型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管理,促进初中教育的革新与进步,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良好的环境,从而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学校是人与人相互交往的场所,学校管理的对象是教师与学生,教育管理者想要提升办学质量与水平,需要调动全校师生的积极性,促进他们的不断进步。因此,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把教育人、引导人、尊重人结合起来,发挥人最大的作用与潜能。

(一)创建和谐环境,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在学校管理中,教育管理者要做到诚实待人,在制定制度时,要充分考虑到教师的权益,这样才能使制度得到教师的支持。同时,制度与措施的制定要充分体现出对教师的关心与爱护,从而强化领导与教师间的情感基础。以情动人,才能更好地树立教师积极的工作态度,使教师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从而强化教师与领导间的桥梁与纽带,保证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

(二)注重管理民主,发挥集体智慧在学校制定任何政策、措施都不能仅由校长一人决定,而是要集思广益,从而照顾到各个教师的想法与权益,获取领导班子的支持,从而发挥集体的作用。如若学校的新制度、新策略全由校长一人决定,则有可能造成制度的片面化,不能很好的照顾到全体教师的根本利益,从而造成班子的不团结,制度无法很好地实施。因此,学校在制定制度、策略时要及时组织班子成员进行研讨,并交由教代会进行商议,照顾到各个层次人员的想法与权益,使大家在心理上形成认同,从而全力实施新制度。

(三)立足教育质量,创新教育管理由于教育的对象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并且不断变化,因此学校教育要紧随时代进行教学策略与方法的调整,从而适应因为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而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学校教育管理者要想做到教育管理的创新,必须对教育、教学业务以及教学规律有准确的把控。其主要体现在校长在进行决策时,受到进取心和事业心的推动,广泛收集并把握相关信息,在国家的教育方针与教育规律的影响下,针对学校的实际教学问题,寻求突破口,从而大胆决策,带领教师投入到教学实践中解决问题。做好学校教育管理,需要校长在思想上、组织上、舆论上做好充足的准备,才能做出创造性的决策,促进学校教育的发展,保证教育质量。

二、培养创新型教师,提高师资力量

(一)以新课改为依据,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教育观念的转变带动教育活动的实施。因此,要想学校教育与时俱进,首要任务就是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教师要准确把握教师与学生间的角色关系,树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认识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协助者,在进行教育活动时,要以师生、生生间的交流、合作为主,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让他们成为探究性学习的主人。意识到现代教育不仅是知识的教育,更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以新课改为依据,掌握新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学校教育要想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就必须与时俱进,采用与时代相符的教学手段。例如运用多媒体、电子白板、网络教育等新型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从而使学生获取相应的教学信息,使学校教育能符合时代的要求,不沦为时代的弃儿。

三、创设适宜的环境,保证教育质量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学校教育管理者必须针对传统教育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使学校教育管理真正达到育人的作用。

(一)给予教师足够的创造空间。学校要改变对教师管理过严、管理过死的现状,给教师相对宽松、自由的空间,使每位教师都能发散教学思维,使教师的个性教学得到发挥,进行创造性教学。从而以教师的创新感染学生,带动学生进行创新活动,促使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使教学活动成为创造性活动,而非死板的知识传授。

(二)进行创新性管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进行教育管理过程中,学校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培养学生的独特风格,促使学生形成自身的特长与个性,使学生有所长,并且要保护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在今后的发展中更有针对性,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四、确立与时俱进的评价体系,为教育保驾护航

教学评价作为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新教育形式下,需要对评价体系不断完善。教育评价不能仅以学生的分数作为评价的标准,而应包含学生的思想品德、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的评价。教学评价要以学生的发展作为评价的依据,促进学生的不断进步。

(一)将教学评价渗透在教学的各个阶段,评价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阶段使学生时刻能认识自我,对自我有正确的了解,从而以正确的姿态改进学习。

(二)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在自我评价中能形成主体意识,促进自我能力的提升,学生时刻监督自己的行为,能促进自我体系的完善。

5.浅谈新课改下小学班级管理方法 篇五

班级是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良好的班级管理对学生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小学生处在行为习惯养成,个性品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在班级管理中所坚持的教育理念,使用的方法措施,实行的管理原则,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至为重要。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探讨小学班级管理方法,具有现实意义。

一、更新教育理念

新课程的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教育的内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以往的学校教育注重知识、技能、过程和方法,而新课程除此之外,更加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新课程理念关照下的学校教育将学生放在了主体地位。因此,教师在班级管理中,要认识到这种转变,自觉更新教育理念,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整个班级管理过程之中,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健康发展,注意到每一位学生的个性成长,创造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良好环境,真正的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为他们创造获取成功的条件和机会。

二、尊重学生人格,正确认识师生关系

在以往的学校教育中,尤其在小学,教师处在长者和权威的地位。在学生眼中,教师往往是高高在上的形象,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和交流几乎是一种空谈。这种师生关系的不平等在班级管理中表现为,学生对教师的指令无所不从,只要是教师吩咐和安排的任务,不论对与错,学生都必须无条件服从。新课程理念引导下的师生观,颠覆了传统的“学生毕竟是学生”,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要尊重教师的权威的观念已经完全过时了。新型的师生关系强调师生之间的平等,教师必须要转变旧观念,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即平等、自由、尊重、同情、关心、信任的关系。学生完全可以对教师在班级管理或教学中的方法和措施提出改进意见。教师也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不伤害任何一个学生的自尊心。在“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下,教师引导学生共同探讨教学问题,师生双方始终保持交流和沟通,学生的意见可以被听取和采纳。新课程理念下的班级管理,呼唤教师蹲下身子,倾听学生的声音,用真诚和爱心托起学生的明天,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三、创新班级管理制度

(一)教师引导,师生共同制定班规班纪

一个集体要想生存、发展,必须有一个规范进行约束管理。班集体建设,不仅是教师的事情,更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小学生处于行为习惯的养成时期,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单纯依靠自身的努力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在现实的班级管理过程中,小学生迟到、上课吃零食、不专心听讲等行为依然存在。实践证明,仅仅依靠教师制定班规来约束学生行为的做法是不够的。良好的班级秩序,需要师生的共同维护。因此,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共同制定班规班纪,明确赏罚措施就十分有必要了。教师要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讨论、发表意见的机会,然后根据讨论的结果,师生共同规划订立全班共同遵守的班级常规。制定班规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他们通过制定班规班纪,反思和明白了自己可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能够端正对班规班纪的认识,不再片面的认为这是教师强加给自己的一种行为约束,而会理解班纪班规是大家应该时刻遵守和维护的行为准则。

(二)班级管理以服务为主,关注学生发展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班级管理,也发生了变化。班级管理不再是为了管理而管理,而是通过管理更好的服务学生,促进学生发展。“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将管理看成是一种服务,小学班级管理不再是强力控制或命令式的,而是以服务性为主导,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主旨,小学生不会在班级管理中感受到恐慌。其次,在当今社会科技迅猛发展,知识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价值观多元的时代,小学班级管理也要关注学生的未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班级管理的方式和内容,应该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看到学生的发展潜力,从长远考虑问题。这种管理理念之下的教育,应该更多的赞扬和激励学生,及时发现他们的优点和长处。特别是对于文化课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更应该多加关注,帮助其树立信心,找到闪光点,实现个性发展。

四、建立客观、公正的班级管理评价体系

过去的小学班级管理评价,更多的是教师对学生的定性评价,考试成绩往往被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尺。新课程理念倡导的发展性评价方法,要求教师对学生的管理不仅注重结果,更要重视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将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结合起来。同时,学生作为

学习的主体,也有自我评价的权力。客观、公

正的班级管理评价体系,也呼吁评价和自我评价的结合。教师应该明确的认识到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并充分的尊重这种差异,从不同角度评价学生的表现,本着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客观、公正的评价学生。在这种评价体系促进下的班级管理,才有可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才有可能真正的实现“以生为本”。

五、身教重于言传

如果说师能是教育发展之本,那么师德便是教育发展之魂。班主任要以身教感染学生,以善举感化学生。言传固然重要,但身教远远重于言传。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以真善美教化为主。市场经济或多或少已冲击到孩子幼小心灵,他们有的对生活中真善美显得麻木或懵懂。例如,当发动学生捐款时,自己首先要带头表率,让善爱的种子在孩子的心目中发芽开花。可以和学生一同打扫卫生,让自己勤劳的火炬温暖孩子的心灵。不能看低这些小的举动,这些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当然,也要鞭挞生活中的假恶丑,让正义之光照耀孩子们的心灵,他们终生会为此受益无穷。

陈岩

6.新课改管理模式 篇六

调查设计方案

09生物职师 彭开桃

一.课题的提出

21世纪初,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顺利推进。本次课程改革提出了明确的培养目标。即: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强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普通高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以2003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为标志,高中课程改革实验进入实质性阶段,2004年秋,广东、山东、海南、宁夏全面启动高中课程改革实验,2006年9月,天津市普通高中与福建、安徽、浙江一起进入了课程改革实验。2007年全国普通高中起始年级已全部实施新的高中课程。

新课程目标对教育学生如何“做人”的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班主任是全面关心学生成长的主要教师,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骨干力量。2004年,教育部关于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中提出: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制定《班主任工作条例》,完善班主任制度,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骨干作用,使班主任成为令人羡慕的岗位,鼓励优秀教师长期从事班主任工作。因此,新一轮课程改革与班主任有着密切的联系,对班主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在新形势下,学生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特征。如: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广泛;思想活跃;竞争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开放意识明显增强;价值观多元化;追求个性发展;心理问题突出等等。在班级建设上面临许多问题。如:相当一部分高中生的人生观是模糊的、消极的,对高层次的理想缺少憧憬和追求;社会竞争、拜金主义对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极大;在弘扬主体精神的今天,学生易于自我中心化,表现出对师长、家长的反叛。绝大部分班主任都感到: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传统班主任的工作方法现在不管用了⋯⋯诸如此类问题引起的反思: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班主任应该如何开展管理工作?传统班主任管理方法如何转变成新型班主任管理方法?在这一系列的转换中存在哪些问题?有哪些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因此,对高中班主任管理工作进行了探究。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有助于推动新课程改革

在推行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探讨和研究普通高中班主任如何实施好班主

任管理工作,是普通高中教育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

2.有助于班主任专业化发展

班主任专业化是以教师专业化为基础,以专业的观念和要求对班主任进行选择、培养、培训、管理和使用的过程,主要包括:在职业道德上,从一般的道德要求向专业精神发展;在专业知识和能力上,从“单一型“向“复合型”发展;在劳动形态上,从“经验型”向“创造型“发展。终身教育思想认为,学校教育不再满足于人类已有文化知识的传递与继承,更要求激发和唤醒学生学习的意愿、动机和需求,培养学生主动自我学习的能力,并享受和体验这种学习所带来的成就与喜悦,重建人生的意义和生活方式。终身教育思想的提出和实施给班级教育和班主任工作带来深刻的影响和冲击。《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明确指出:“我们应该从根本上重新评价师生关系这个传统教育大厦的基石,特别当师生关系变成了一种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的时候⋯⋯从终身教育的立场和当前人类知识的现状来看⋯⋯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地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励。对班主任而言,就必须改变传统的那种刚性的管理者、严肃的教授者、价值的规训者等角色,成为学生人格自我完善的引导者、学生自我学习与发展的促进者、终身学习者或学生的共同学习者、教育诊断和改进者等。

3.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认为: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每个个人”的平等发展。在现实社会中,人并不是抽象的孤立存在物,“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因而,人的全面发展应包括每个人的平等发展。其次,人的类特性的应有发展。人的类特性主要指的是人的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活动,人的类特性的应有发展,在内容和性质上是指人的创造性活动能力与人的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和发展。再次,人的社会特性的和谐发展。主要包括个人和人类(一切人)的和谐发展;个人和集体的和谐发展;个人和他人的和谐发展;个人自身内部各个方面的和谐发展,主要包括生理、道德和能力等各方面的和谐发展。最后,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新课程理念下,班主任作为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他人,要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挖掘和发展学生的心智和潜能;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学生成功。

三.课题研究的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在世界各国的学校教育中,采用班级授课制是很普遍的,而且普遍有负责班级教育管理工作的教师,但各国都有不同的称呼,有的称“班主任”,如德国、前苏联、日本;也有的称“导师”,如英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班主任工作向科学化方向发展,在此期间,前苏联的几位杰出的教育家对班主任工作的构建和完善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马卡连柯提出集体教育理论:他认为“真正的集体并不是普通聚集起来的一群人,也就是说,是在自己面前具有一定的共同目标的那种集体”他指出,一个健全的班集体需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班级体形成之初,由班主任向全班提出不许反对的要求;第二阶段,班主任周围形成积极分子队伍并形成班级核心:第三阶段,学生个人在遵守班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自觉地对自己提出要求,这标志着良好的班集体已经形成。(2)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其核心是个性全面和谐发展。他认为以德育为指导的和谐的教育工作可以为每个学生打开通往全面和谐发展的道路。具体有以下几方面:①深爱学生,深入学生,了解学生②给学生留出自由活动的时间③发挥学校客体对学生的教育作用④重视通过集体教育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⑤重视将学生的道德概念转化成道德信念⑥整合校内外的教育力量,保持教育的和谐一致⑦实行“五育“并举的整体教育。苏霍姆林斯基的这种通过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从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的思想,代表了班主任工作理论发展的新阶段。

西方当代最具影响的德育模式有美国当代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和道德教育学家劳伦

斯·柯尔伯格等人创建的认知发展模式;英国学校德育专家麦克菲尔首创的体谅关心模式;美国心理学家拉思斯、哈明等人提出的价值澄清模式;美国教育家纽曼等人提出的社会行动模式和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考纳提出的完善人格模式。这些模式在提高学生认识、陶冶学生道德情操、培养学生道德行为习惯上各具特色。大体上说,认知发展模式、价值澄清模式、完善人格模式重“知”,体谅关心模式重“情”,社会行动模式重“行“,在这些德育模式中都渗透了班主任工作的思想。

从国外“班主任”工作现状看,虽然其职责有某种程度的差异,但是,作为学生的教育者、指导者和班级工作的组织管理者,各国“班主任“仍有许多共同的基本职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维护正常的教育和教学秩序。不论是日本、前苏联、德国这些十分强调服从和集中的国家,还是特别突出个性自由发展的英、美国家,他们都很重视“班主任”维护教育秩序的责任,以保证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2)促进学生全面并富有个性的发展。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班主任”必然承担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双重任务。一方面,要进行伦理道德、社会政治、文化传统、人生和理想、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促进学生在道德、心智、审美、身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使他们成为良好的社会公民,培养所在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每个学生在生理、心理的发展方面又表现出发展速度、水平、方向和成熟度上的巨大差异,这些差异与外部环境的不同结合又使学生在学习、生活态度、志向抱负、前途选择和社会适应性方面产生巨大差异,所以,“班主任’’有责任掌握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并促进他们的特殊才能和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3)对学生进行指导和服务。“班主任”对学生选读课程、选择学校、选择职业和个人关心的问题进行指导和劝告,并提供有关信息,调解学生与同伴或家长的冲突,指导的方法一般是个别指导,并鼓励学生自行解决问题。

2.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教育实践中最早使用“班主任’’这一名称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老解放区。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颁布的《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规定从1952年起在中小学设立班主任。至此,我国班主任制正式确立。

由于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实践工作者的共同努力,班主任工作研究在我国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教育理论研究者和教育实践者,从学校班主任工作的实际出发,深入开展班主任工作研究。大致可将其分为三个方面:①基本理论方面:主要从教育学原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德育工作原理、心理学原理和管理学原理出发,对班主任工作的理论基础和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原理进行研究,试图建立一整套班主任工作的基础理论体系。代表人物有鲁洁,其代表作有:《当代德育基本理论探讨》、《德育现代化实践的研究》、《德育新论》;班华,其代表作有《创造性的培养与现代德育》、《高中班主任》等,这其中有几点是值得特别关注的:一是班主任工作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二是班主任工作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发展;三是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问题。②操作技能方面:部分学者通过关注班主任工作的操作技能层面,试图建立一些班主任工作的基本范式和模型,找到整体提高班主任工作效能的突破口。主要有两个基本走向:一是班主任工作的常规管理。这种研究以班级常规管理为研究重点。二是班主任工作的技能技巧。如华东师大的《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湖南师大的《班主任锦囊妙计》等。③日常工作总结:研究者们大多从事着一线的班主任工作,以自己所带班级为研究阵地,以个性化的班级管理为主导,把记实性的经验总结为成果。这些成果主要出现在《班主任之友》、《班主任》《教育研究》《教育报》等期刊报纸上,也有大量的个人专著面世,典型代表有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李镇西《心灵写诗——李镇西班主任日记》;任小艾《新世纪班主任必读》等。

在对新课程背景下班主任如何实施管理工作的研究中,一方面,新时期班主任工作更加强调“平等”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如陶绍美在《对新时期班主任角色转化的认识》一文中,将新课改背景下的班主任角色形容为“平等的首席”;裴承荣在《浅谈新课改下的班

主任工作》中强调“以生为本“的观点:以及黄闻吴在《新课程背景下的班主任培训》一文中提到的“人本型班主任”。另一方面,也更加强调新时期班主任自身素质的丰富与提高,如李宏娟在《浅谈班主任工作的几点看法》一文中要求教师全面提升各方面的能力;牛春玲《浅议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做一名合格的班主任》,张建淳《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等文章都普遍指出新时期班主任需要具备多种素质。

四.调查对象

班级是由老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有机整体,要想开展好班级的管理工作,就要从班主任和学生两方面人手,所以本次的调查设及了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

五.调查范围

为了使得调查的结果更精确,本次调查的范围是:随即抽取三到五所学校进行调查。

六.调查手段与方法

本次的调查主要以问卷的方式进行。

调查具体过程:

1.问卷设计:(1)学生方面:收集相关材料,根据现阶段大多数高中生心理状况,把一些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问题化,制成问卷,其内容包括:1)中学生的管理、纪律、学习和生活等方面;2)学生心目中得班主任;3)学生与班主任之间的关系;学生对班主任的期冀。

(2)教师方面:收集相关材料,从教师管理方面进行问题设计,制成问卷,其主要内容包括:1)教师如何与学生相处;2)教师应该如何对待优差生等

2.整理问卷:把问卷问题归类,便于以后数据统计。

3.打印出制作好的问卷:预计150—200份。

4.投放:把制作好的问卷分发到高

一、高

二、高三3个年级(所发班级为随机),让学生进行填写,以便了解不同阶段的学生应该以何种方式进行管理。

5.收回问卷:统计收回的问卷数量

6.归类统计,数据整理:根据所收回问卷的回答状况,分析怎样才能胜任班主任工作,怎样才能使处于叛逆阶段的学生认真学习,怎样才能把一个班集体管理好。

7.新课改管理模式 篇七

“1”即一个课时, “3”即三个模块——课前自主预习、课堂展示和课后复习, “5”即五个步骤——导、究、展、练、悟, 即探究、展示 (学生) 、 (教师) 导拨、有效训练和总结感悟。自主预习是前提, 五个步骤是中心, 学生展示是核心, 教师点拨是向导, 有效训练是保障, 总结感悟是提升。从预习到展示、点拨、训练、感悟, 始终贯穿了“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针。

“导”, 即教师在学案中的“导学”和在课堂上的点评 (点拨) 。“导”要化繁就简, 化难为易。要问题化, 具体化。“点评”要及时得当, 要有启发性、层次性 (因材施教) 、悬疑性、系统性、理论性;要点出规律, 要点出方法。精彩的点评, 要深入浅出, 要画龙点睛, 言简意赅。精彩的点拨, 才能实现课堂的高效。“究”即探究, 包括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展”即展示。从发展水平上看, 可分为不自觉 (被动) 和自觉 (主动) 两种状态。从形式上讲, 有表述、板书、辩论、质疑, 有角色扮演, 有朗读、背诵及动手操作等。从对象上讲, 展示不再是个别学习好的学生的专利, 而是全体学生的平台。让绝大多数甚至全体学生都能各尽所能, 充分发现自己、展示自己、提升自己。

展示, 不仅要展示明白的成熟的问题, 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而且更要展示疑惑 (质疑)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质疑能力, 有利于增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如何做到高效展示?展示是一节课的核心。学生展示的顺利与否、效果优劣直接影响着这节课的质量和效果。教师必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展示能力, 打造一批优秀展示者, 创造每一节高效课堂。一个高效展示者应该具备如下基本素质:第一, 做一个优秀的展示者。 (1) 姿态大方, 声音清晰洪亮, 有阳刚之劲, 有柔美之风。让全班学生听得清楚, 听得愉悦。 (2) 板书时, 字迹规范, 条理清晰。 (3) 思路清晰, 答案准确。要点化, 序号化。 (4) 能做到脱稿限时完成。 (5) 有“回答完毕”的标志。第二, 做一个优秀的听展者。 (1) 全神贯注, 不左顾右盼, 不相互交谈。 (2) 及时鼓掌, 给人鼓励。 (3) 及时质疑, 及时补充, 及时纠正、完善。 (4) 及时发表自己的见解。

如何减少展示漏洞?展示中往往出现一人展示, 很多人无事的现象。鉴于此, 要求在展示的形式上, 要做到口述与板书相结合, 集体与个体相结合;自查自纠与互查互纠相结合, 奖励与惩罚相结合。

“悟”即感悟。“学而不思则罔”, 强调的就是“悟”的作用和重要性。“悟”不是简单的读说背写, 也不是简单的理解认识, 而是在感知基础上, 针对历史发展的异同、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历史的本身价值和延伸价值、探究历史的科学方法、学习的得与失, 悟出经验与教训。“悟”能将分散的知识系统化, 将直观的知识理论化;能变艰涩为生动, 化枯燥为趣味, 从而不断提升学习历史的综合能力, 使自己在人格、情商、智商、学商等方面不断受到历史的陶冶和滋养。“悟”要建立在总结反思的基础上, 并与反思紧密结合, 不能生搬硬套, 死记硬背。“悟”要贯穿于学习的始终。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悟”的意识, 培养“悟”的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感悟, 在感悟中升华。

本模式特征:课前预习目标化, 课堂展示开放化, 课堂活动任务化, 课堂学习探究化, 同步点拨精要化, 课堂训练基础化, 单元检测标准化。课前预习目标化:每课预习前学生都能拿到教师已经编写好的学案, 每个学案都已指明了学习的基础目标、提升目标、自主目标、合作目标和训练目标, 让学生的预习有据可依, 有的放矢。课堂活动任务化:根据任务型语言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要求, 在编写每一课文学案时, 依据层次性原则和递进性原则, 设计出一系列学习任务, 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 通过阅读课文, 查找资料, 相互交流等形式完成预定目标和任务。从而培养学生限时独立探究、合作探究的能力。课堂学习探究化:指完成某一课时任务时, 始终遵循以学生为主体, 以探究为主线来进行活动。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其内在规律, 从而总结出合理的学习方法。在遇到疑惑, 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仍不能解决时, 向老师求助, 通过老师的点拨和启发, 形成一个正确的结论, 从而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步点拨精要化:点拨要因情而宜, 适时点拨, 力争精要, 力求实效。精要是形式、手段, 实效才是最终目的。

笔者认为点拨要因学生实情、教材实情而点拨。精讲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 精讲并非少讲或干脆不讲。该精讲必须精讲, 该充分讲必须充分讲, 应不拘一格。不因某一模式而受限, 也不因某一规定而裹足, 更不因一两个听客不合作而却步。有的学生因理解能力、知识水平、时间等因素的限制, 很难也不可能解决问题、完成任务, 教师必须在已启发的前提下进行适时有效点拨。

课堂训练基础化:训练要力争做到紧扣教材基础知识, 力争提高学生的基本能力。单元检测标准化:要紧扣新课程标准, 要力争符合高考标准, 让绝大多数学生都适应得了。

以上认识还很肤浅, 有些片面, 仅仅停留在理想层面, 距课改的要求还相差很远, 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继续探索、完善和提高!

8.新课改下高中班级管理模式探讨 篇八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班级;管理模式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教育界人士对于改进班级管理模式的呼声也变得越来越高。新课改背景下进行班级管理模式的分析,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对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班级管理概述

所谓班级管理就是班主任根据教育目标,按照学校对学生培养目标的相关规定,采用合适的方式,组织协调各方面因素而进行的综合管理活动。进行班级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高中阶段是学生各项能力都发展比较快的阶段,也是学生读书生涯中最重要的阶段,所以,学校越来越重视高中班级管理模式。当前,高中班级管理已经呈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其中比较有效的是自主管理模式和情感管理模式。

二、新课改下高中班级管理模式探讨

(一)自主管理模式

1.自主管理模式的意义

自主管理模式就是让学生变成班主任的好帮手,改变了传统管理模式的主体,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通过自主制定法规,进一步改善班级管理。因为制定班级制度的过程也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规则是大家制定的,一旦违反规则,就会让学生产生心理上的自责感,无形中加大了自我教育的力量,还能有效的避免学生因为自己犯了错误把责任推给班主任的行为。这个时候,班主任就成为了班级管理的指导者和监督者,给了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

2.自主管理模式的实现途径

(1)人人参与制定班规。对于班级规章制度的制定来说,要让学生一起讨论,之后进行修改,最后经过大家的一致同意之后开始实施。通过这样的方式制定出来的规章制度是学生集体意志的表现,让学生觉得这不是班主任在管自己,而是自己对自己的管理,具有很好的效果。而且,学生积极参与班级制度的制定,也能最大程度的发挥班规的作用。

(2)建立健全班级机构。学生被动接受管理导致其缺少主人翁意识,就会增加班级管理的难度。自主管理可以让学生都参与到班级机构的建设中来。首先,组建责任心比较强的常务班委,这些班干部要具有很强的责任心。可以采用民主推选的方式选出班委会成员,之后班委会成员再选举班干部,制定相应的班干部职责,同学们负责监督班干部的工作;其次,还可以实施“轮流执政”,在每一周都由一个小组来负责班级内事务,十个学生一组,自由结合,其中一名学生是总负责人,其余各自分工,这样就给予学生锻炼的机会。

(3)建立灵活的自治小组。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就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需要组建自治小组。比如,纪律督查小组、卫生检查小组等等,每个小组的职责都不相同,要让全体同学都参与进行,做到“人人肩上有担子,人人有事可做”,让学生们在班集体管理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增强其使命感。

(二)情感管理模式

1.情感管理模式的意义

由于高中学生的个体差异,其兴趣和爱好也不相同,在对他们进行管理的时候,需要满足他们的情感需要才会取得很好的效果。采用情感管理模式,班主任经常关心学生,跟学生谈心,让学生对班主任产生了一种信任感,就能形成班级向心力。此外,情感管理模式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情商,班主任在给予学生关心的同时,也教会学生怎么去关心他人,怎样与他人和睦相处,提高了班级管理效果

2.情感管理模式的途径

(1)心理感化。班主任要对学生充满热爱。热爱学生是教师一种重要的职业情感,也是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的重要基础。在高中班级管理过程中,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也要保护学生的隐私。如果一名班主任能够真心的为学生付出,处处为学生着想,能够在生活上和学习上给予他们关怀,这样的班主任就是值得学生信任的班主任。当发现有学生违反班级纪律的时候,要耐心的教导他们,不能一味的责骂、请家长,要给学生留面子,因为高中阶段学生,年龄一般都是15岁到19岁之间,自尊心都比较强,让他们真正的从心里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对于那些成绩不好,而且害羞的学生,在班会讨论上要引导他们发言,在这些学生发言完毕之后,不管提出的意见是不是合理,都要对其发言的行为给予肯定,找出他们发言中的可取之处,当着全班学生的面给予表扬,这些方式都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2)行为感化。教师的言行举止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班主任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渊博的学识,优秀的能力来感染学生,让新型师生关系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班主任也要以身作则,不断的学习和充电,树立终身学习意识,这样才能用行为感化学生,用行动向学生证明自己是一名值得信赖的老师,学生就会向老师学习,班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就会不断增强。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背景下,要明确高中班级管理的重要性,结合班集体实际,找出合适的班级管理模式,提高班级管理效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高慧梅.浅谈高中班级管理的情感管理新模式[J].陕西教育(行政),2012(10)

[2]刘建阳.高中生班级自我管理的有效模式构建[J].金色年华:下,2012(08)

9.新课改下的初中班级管理实践论文 篇九

【关键词】初中教学;班级管理;有效策略

初中班级管理属于初中教学整个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在良好班级管理基础上才能够保证初中教学得到较好效果,因此对于初中教师而言,班级管理工作十分重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对班级管理进行积极创新,使班级管理水平及质量得到提高,从而使班级管理能够得到理想效果,进而促进教学效果的进一步提升。本文就新课改环境下的初中班级管理实践进行分析。

一、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班级管理原则分析

第一,前瞻性管理原则。

对于任何事物而言,其均处于不断变化过程中,在管理工作过程中应当依据事物变化情况对管理理念不断进行调整,这样才能够与事物变化发展形势相适应。所以,在当前初中班级管理过程中应当注意前瞻性原则,教师应当积极突破常规,利用多向思维方式管理班级,对于这种前瞻性管理而言,其不仅仅在管理理念方面有所体现,同时在管理技术层面也应当有所体现。比如,可利用互联网技术实施数字化管理,使学生与教师之间加强交流,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第二,人性化管理原则。

在初中班级管理中,学生属于主体,对于不同学生而言,其心理需求及物质需求均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在当前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在班级管理方面应当始终坚持个性化原则,遵循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对于学生意志充分尊重,使学生个性能够得以充分发挥,这对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十分有利,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比较有利。

第三,自主性原则。

以往班级管理都是依据教师意志实施的.,对于班级管理中学生所具备的重要作用并未能够充分重视。在班级中学生属于构成主体,所以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应当重视培养学生自主性,教师应当有计划地对学生在班级管理中自主参与意识进行培养,对学生独立自主性格进行培养,从而使其能够更好适用于社会发展,在教师及学生共同参与班级管理基础上,班级管理才能够保证取得良好效果。

二、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班级管理策略分析

1.创新班级管理理念。

在以往较长一段时期内,我国所实施的主要就是应试教育,这种教育模式存在很多不利影响,对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会产生严重阻碍。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教师所选择的主要评价标准就是考试,教师所追究主要目标就是升学率,其在班级管理中所选择的措施都是服务于考试的,管理制度比较严苛,导致学生创新性及自主性受到限制。在当前新课程改革形势下,教师应当将管理理念转变,积极进行创新,将以往教师主导形势转变,使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积极参与,对学生具体需求进行了解,并且实施相关管理措施。另外,应当对学生实施激励管理,使学生在班级管理中充分参与,教师由管理者转变成为引导者,给予学生充分空间,使其能够健康发展,对学生独立能力进行培养,促进其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

2.加强系统化管理。

对于现代化班级管理而言,其与传统班级管理有所不同,其要求教师在管理工作过程中改变以往单一、孤立局面,利用系统、整体思想对班级管理过程中进行指导。首先,教师应当积极优化班级内部结构,以“平行教育”思维为指导,从而调整班级整体功能,使学生能够在集体教育及影响下取得进步,使学生能够得以全面均衡发展;其次,教师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各种积极因素,使学生能够接触更多方面,从而使其得到更多。通过实施这种系统化管理,可使班级管理更加开放,使班级管理科学化水平能够得以进一步提升。

3.运用合理惩罚方式。

在班级管理工作过程中,惩罚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而惩罚方式的选择十分重要,教师应当认真进行考虑,既不能与教育基本原则相违背,同时也不能伤害学生自尊心。当学生有违反学校纪律行为出现时,适当对学生进行惩罚属于必要方式,可通过以下方式对学生进行惩罚:其一,使学生反思自身过错,实行书面检讨;其二,可让学生为班级做贡献;其三,要求其必须将学习成绩提高。这样一来,仅有少数学生知道其犯错,大部分学生均会认为其为班级做贡献,这样一来,便能够很好保护犯错学生自尊心,同时也能够使其在同学面前树立良好形象,可使犯错学生进行一定自我约束,进行较好自我管理,从而使班级管理能够真正得到理想效果,使班级能够得以更好发展。

三、结语

初中班级管理在初中教学中属于一项重要内容,也属于必要任务,通过科学合理的班级管理,不但能够促进教学较好开展,同时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当掌握现代化班级管理原则,并且通过各种有效方式实施科学班级管理,班级发展更加良好,为学生进步创造良好环境,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蒋如峰.新课改理念下初中班级管理探析[J].新课程学习(中),2013(9).

10.班主任论文:新课改下的班级管理 篇十

著名教育专家叶澜教授说过:“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新课程下的班级管理在本质上奉行“以人为本”的思想,即把每一个学生当作活生生的、正在成长的人来看待,珍视学生个体的价值,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作为班级的主体进行管理方面的探究、自我管理与亲历实践能力的培养,呼唤班级管理文化的重新构建,要求学生积极参与班级管理,树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主题的班级管理理念。

在此,对新课改下的班级管理作如下探索,力求达到上述目标。

一、关爱每一个学生,用爱心撑起一片绿荫。

瑞士著名的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从早到晚我一直生活在他们中间……我的手牵着他的手,我的眼睛注视着他们的眼睛。我随着他们流泪而流泪,我随着他们微笑而微笑……。”美好的人生为爱所唤起,并为知识所引导的。正是这样,学生美好的人生的开始掌握在我们教师手中。我们的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虽然学生最终要接受国家的挑选,但我们不能把目光仅停留在成绩优秀的学生身上,班主任应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自由、健康的发展。

魏书生也曾经说过:“要珍惜学生心灵中闪光的东西,以他们自己的光芒,照亮自己的黑暗。”每个班都会有些学习和意志品质方面较差的学生,班主任首先就不应当歧视,相反却应该给他们以格外的关照,与他们定期联系,对于这些学生,激励永远比批评更奏效,让他们找回自尊与自信是至关重要的。该如何将爱的甘露洒向每个孩子的心田呢?就是对学生的教育用心灵去叩击心灵,用灵魂去雕琢那些千姿百态、形状各异,不具完美的一个个灵魂,它需要耐心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观察,慢慢地发现这些灵魂地棱角和缺憾,慢慢地因势利导地削去他们的棱角,弥补他们的不足,慢慢地使他们的人格个性化、健全化,使他们的形象渐渐地完美。

我们班有一名同学,成绩是倒数一二名,表现也很差,三天两头上网吧彻底不回家,就连他家人也对他没有信心了,当我了解情况后,主动和他靠近,有事没事常跟他聊天,终于走进了他的心灵,他告诉我家长不信任他,所以他就破罐破摔,故意跟家人斗气,其实他也想进步。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我立即和他的家长进行了交谈,纠正了其家长的作法,并帮助他重新制定计划,时刻提醒他要约束好自己,经过一学期的努力,他终于有了一些进步,本次期中考试成绩前进了十个名次。在我的倡导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无论成绩有多差,表现有多糟,只要比上一次进步,就是成功者!”也成了班级管理评价的标准。让班级每一个学生都沐浴在爱的光辉中,我们的教育才可能顺利进行。

二、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成为班级真正的主人。

班集体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园地,班主任除了要有一份爱心,更要善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尽可能多的给学生创造参与的机会,让每一个成员都真正拥有主人翁的自豪感和责任心。

1、灵活多样,调动学生开展班级活动的积极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因人而异的,他们的兴趣爱好各不相同,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灵活多样的集体活动,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找到适合自己心理品性的活动方式,从而激发他们的活动兴趣,使他们各方面的个性心理特性得到强化和发展,达到寓教于乐、促进心理素质良好发展的目的。

2.放权让位,培养学生班级活动的自主性。班级管理过程中,应让学生自己讨论、计划、安排班级活动,从内容的确定、形式的选择,到具体的活动实施以及结果评价,都由学生自己来进行。结合班级特点,安排有班级特色的活动。这个时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有班干部组织班级全体成员共同讨论研究并组织实施,这个时候的班主任应该是一个合作者和指导者,更重要的是一个积极的合作者,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他们是班级的主人。

3.营造氛围,增强班级管理的感染性。

(1)建立良好的班集体。班级不应是学生个体的简单组合,要发挥群众功能,组织群体竞争,让学生树立起“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群体观点。

(2)形成良好的校风。一个好的学校风气比说服教育有力得多。优良校风的形成,良好的教师群体是关键,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影响学生,通过学生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才能形成良好的校风。

(3)通过组织家长委员会、开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创造学生成长的良好家庭环境。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学生的成长也是十分重要的。

总之,只有积极的引导学生参与到班级的管理中来,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使学生真正的成为班级的主人,从而达到集体教育与个人教育有机结合的目的。

三、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管理观念。

传统教育太强调学生的学习成绩,认为只要学生的学习好了,那我们对学生的教育就大功告成,如果有的学生成绩不好或是一塌糊涂,那他就“一辈子都完了”。这样的教育模式给学生、给社会、给国家都带来了巨大的伤害,我们要的不是只会读书的学生,而是全方位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新课标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综合发展,不但要学会求知,还要学会做人,学会生存。所以,我们现在应该理解到,教育的最重要目的就是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应该树立“为了学生发展”的班级管理理念,作好以下工作:

(一)、实施“发展性评价观”

让学生在“鼓励中发扬成绩,在微笑中认识不足”,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受到爱的熏陶、情的感染,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不要以成绩高下论英雄。冰心说:“世界上没有一朵鲜花不美丽,没有一个孩子不可爱。”每个学生的智力不尽相同,兴趣爱好也不同,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考100分,那些成绩平平,但有特长的学生,仍然是一名好学生。(班主任)不能以分数定优劣,而要用心去挖掘学生的潜能,使他们的个性得以张扬,人格得以健全。用发展的眼观看问题,用发展的眼观对待学生,特别是对经常犯错误的学生,纪律性不强的学生,我们班主任更要多些关心,少些责骂,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

(二)、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和道德观

传统的教育管理比较注重学生外在行为的指导,而现代教育更重视对学生心灵的关怀,力图从学生内部去改变他们。

1.“习惯铸就终身,细节决定命运”好习惯是一个人终身受用的法宝。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一是教育学生保持已有的良好习惯;二是引导他们纠正存在的不良习惯;三是积极培养他们尚不具备的新的良好习惯;四是帮助他们提高识别能力、预防各种不良恶习的感染和侵蚀。

2.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第一方面,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都会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记。班主任要注意自身的修养,努力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事给学生以示范,做学生的榜样。第二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社会主义各种道德观在我们的法律中有具体的体现,我国现在也是强调依法治国,让学生多学习法律知识,做到知法懂法、会用法,这对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成为合格公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教育也称创造教育,就是培养创造力的教育,已成为近几年世界范围内教育改革的焦点和核心。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要解放学生的头脑,让他们去想;解放学生的眼睛,让他们去看;解放学生的双手和双脚,让他们去实践;解放学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发展。”坚持这种创造性教育思想,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个性品质,使其具有创新精神具有深远的意义。

人的潜在的资质,潜在的能力的发展是无限的。因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要时刻想到每个学生都有潜能,并观察学生潜能的表现苗头,为他们提供表现的机会和条件,使他们不断地出现新的面貌。

11.试论新课改下的班级管理模式 篇十一

关键词:模式 课改 教育改革

一、在新课改的指导下,更新理念、转变角色

根据新课改的有关指导思想,以前那种实质为应试教育服务的“家长式”的班级管理模式已显得相当落后,很不适应,甚至成了实践新课改的绊脚石,势在必改。当前,个性化、独立性、民主与自由、对人性的尊重已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而现代化的社会生活、现代化的社会传媒更使得班主任在管理工作中的话语霸权地位逐渐丧失,班主任在管理中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其主要任务是帮助、引导学生去发现、组织、管理知识和人生。这就要求摒弃旧时代的“师道尊严”与“严格管理”,建立起现代、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既要求学生尊敬师长,更要求教师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倾听学生的心声,从学生的需求、现状及发展的可能出发服务学生,通过师生间、学生间的交往关系来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體性,发展学生的创造性,为创新型学生的成长服务。

二、认真做好学生成长记录袋工作,应成为班级管理的中心,完善并正确运用成长记录袋,是新课改所倡导的对学生的评价方法

1.班主任要全身心地投入,做到口到、眼到、心到,全方位地了解、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每一个学生负责,关爱每一位学生的成长。

2.成长记录袋内容的收集、编排和保存交给学生去完成,这是培养学生独立人格的正确做法,也是相信和尊重学生的体现,应鼓励学生放手去做。

3.班主任要配合各科任教老师认真负责地指导学生如何去操作,并监控整个过程,防止流于形式,务必提高成长记录袋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4.定期地主持召开成长记录袋的反思、交流与评议会议,让学生自评、互评,充分发展学生的自省意识和能力。班主任可适时对个别学生(学困生)加以指点,指导学生改进行为,以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的力量。

5.成长记录袋内容的收集要以准确反映学生的思想、学习情况为主,不要太繁杂。同时,还要注意创造性地使用,分清阶段性和侧重点,以减轻教师和学生的负担。

三、抓好新形势下学困生转化工作,心中要装着每一个学生

在工作中,首先班主任不但要做到“三管三查四到位”,即要管学生的学习,要管学生的纪律,要管(关心)学生的生活;查出勤、查卫生、查安全;每天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课,班主任要到位,学生的两操,班主任要到位,学生上自习,班主任要到位,学生参加升旗、劳动、活动时班主任也要到位。其次,学校应对出勤、班风等项目明确标准,一天一检查,一周一通报,一月一评比,对优胜班级全校通报表扬,所在班的班主任从评优表模、晋升晋级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学校要通过文明班级让学生明白一个人与一代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让学生明白一个独立个体的表现直接影响一个班级的班风评价,一个独立的个体的成长离不开一代人的影响;学校要通过文明班集体的评比激发班主任的竞争意识,在班级之间营造一个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局面,促使班主任工作进一步到位。

四、让学生共同参与班级管理,搭建足以施展机会的平台

12.新课改中的课堂管理浅议 篇十二

一、课堂管理的概念及特点

课堂管理是指教师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秩序和效益, 协调课堂中人与事、时间与空间等各种因素及其关系的过程。传统观念认为, 课堂管理就是处理学生的不良行为。实际上, 课堂管理和加强纪律的意义并不等同, 课堂管理比加强纪律的意义更广泛一些。课堂管理是指管理学生课堂学习的教师行为和活动, 而纪律则是指学生行为适当的标准, 这些标准蕴涵在课堂活动中, 表现为指向性的任务。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学目的的主渠道, 是教与学双边活动、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场所, 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师生双边活动的最优化, 主要在教学管理, 有效的管理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有效发挥、相得益彰的催化剂。

“教师在课堂中的运作方式及相伴而生的行为表现, 无疑是课堂充满活力的核心因素, 也是影响儿童发展的最直接的重要因素。”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 管理的目的也是为学生乐于学创造宽松和谐的气氛和环境, 是为学生自我驾驭开发潜能服务的。人们在批评新课改前的教学计划、教材和培养方式的局限性和弊端的时候, 往往说它是根据“昨天”的需要而设计的。教育者只是强调把人类的知识、经验、道德规范传递给下一代, 其目的就是让下一代人像老一代人那样去思考、生活和工作, 为这样的目的服务的课堂教学管理只能是“服从”于墨守成规。素质教育就是要改变教育上的这种惰性, 它的目标是让受教育者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因此, 课堂教学管理应该是师生共同参与, 具有强烈的民主性。

二、课堂教学管理的原则

根据农村学校的现状, 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 我们可提出以下管理原则: (1) 热爱学生。热爱每一个学生, 尤其对学困生, 既要充满信心, 又要悉心指导, 不急不躁, 亲切融洽, 形成平等良好的师生关系。 (2) 宽严有度。在组织教学活动时, 要建立必要的学习制度, 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 随时对教学管理活动进行调控, 使课堂教学规范化。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基础, 要把握好课堂教学的节奏, 要遥控好学生的活动, 用严格的制度和要求、宽松的气氛, 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3) 管理育人。教学管理的措施和要求要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 要培养学生高度的责任感和纪律性, 提倡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协作, 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4) 表率带动。管理中教师要率先垂范, 要求学生做到的, 自己也要做到。要坚持以理服人, 以积极的正面道理和事实、激励的语言, 以及模范的行为教育学生。 (5) 环境育人。教学管理依赖于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为学生创造积极的心理环境。同时, 教师在课外要为学生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和宽松的活动环境, 及时和家长联系交流, 使家庭成为学生学习的温馨乐园, 充分发挥环境对学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课堂教学管理的方法

1. 措施管理

(1) 冷处理, 上课遇到问题时, 教师应冷静分析, 泰然处之。有些学生上课打瞌睡或做小动作, 该怎么办?面对这样的情况, 教师千万不可生气, 更不能大发雷霆, 要采取温和的办法予以提醒, 对没有影响别的同学学习的可以不予理睬, 课后再去了解情况, 辅导他补上所学内容, 会在无形中给予学生“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2) 行为矫正。课堂教学中要有明确的纪律要求, 抵制消极因素, 并长期坚持。在实施中, 教师要以激励表扬为主, 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切忌使用体罚、讽刺等手段, 使学生在愉快的感受中得到自我教育。 (3) 自我管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风气逐步形成时, 教师要把管理转化为学生自我管理。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采取适当的方法和措施, 抓住新教材联系生活紧密的特点, 去引导学生增强自控和自制力。 (4) 指导学生做好课堂笔记。“课堂笔记能增强听课时的注意力, 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还有利于课后复习和完成课后作业”。

2. 情态管理

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都是学生关注的焦点, 所以, 课堂上教师的表情、语调、节奏都是管理的措施。教师表示理解的微笑和思考式的点头, 则流露出教师对学生的鼓励和期待;表示满意的微笑和赞许式的点头, 则流露出教师对学生的热诚与喜爱, 可以达到移情传神的功效。甚至教师的站态, 与学生的空间距离和行间巡视等体态活动, 也具有吸引学生注意力和组织课堂教学管理的作用。

13.新课改管理模式 篇十三

一、重在创设管理合力。

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任何一项事情的成功,单靠有限的个人力量和智慧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可能的。作为班级管理,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各为不一,学生的思想状况复杂多变,学生的行为表现千差万别,其管理的琐事之多,责任之重,难度之大令班主任有时会忙得焦头烂额、黔驴技穷、灰心丧气。所以,要求班主任在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时必须善于借助多方管理力量,以创设管理合力实现班级管理的一体化、网络化、民主化,使之形成齐抓共管的态势。为此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班委会干部的助手作用。这在于选定班委会成员之后,应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给予耐心培养和训练,让他们逐步形成自主管理、善于管理、乐于管理的情趣与能力。让每个干部成为名副其实的管理者,同时又都是班级的被管理者,管理因时而动,权力彼此制约,而班主任教师则处在一个驾驭、服务的位置上,切不可使班委会组织有其名无其实,形成大小事务都由班主任一手抓的尴尬、被动局面。二是积极取得科任教师的协同作用。班主任应有计划、有组织、有准备地集中召开科任教师会议,以听取不同意见,获取科任教师对班级现状的了解,并针对共同的、突出的、现实的问题商讨管理措施,制订管理策略,切实避免科任教师只管“教”不管“道”的片面做法,真正提高班级管理效能。三是有效寻求家庭、社会的支持作用。随着社会改革的不断进步,人类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学生家长的思想、社会多方面思潮深刻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因此,定时开展书信、走访、家长会等活动与学生及家长进行沟通仍显得十分必要和可行,为求得三结合教育的真正落实而付诸于班主任的实际行动。

二、实在力求管理到位。

在班级管理中,最为令人关注痛的是:经常出现“按下了葫芦浮起了瓢”的现象发生,有时甚至是越管越差、越理越乱。究其原因,笔者以为还是在于平时的管理只做了一些表面文章,或随机应付,或有始无终而已,管理工作没有切入到实质,即班级管理无长远规划,无鲜明主题,无系列活动,平时的管理只是尽到了遇事说事,就事论事罢了。既没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平台,也没有形成长效的管理机制。为此,班主任首先应对一班学生从思想基础、学习纪律、劳动态度、家庭状况、人际交往等方面作深入细致地了解和分析,掌握详实的第一手信息和资料,进而制订出适本班学生年龄特点和班情的系列管理方案,再配之切实可行的活动系列进行教育,从而实现管理的阶段化、程序化、层次化和有效化。

三、优在探求管理策略。

管理是科学,更是一门艺术。班级管理如同教学创新一样,应是“越理越顺”。究竟怎样才能实现管理的最大效益呢?我以为班主任应努力从多方面、多角度入手,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积极探求管理策略,优化管理手段,提升管理水平。一是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学习成功管理者的方法、经验等。通过学习,更好地把握教育的新政策、新理论、新思维、新信息,不断充实自己的理论素养,为更好地投入管理过程而奠定坚实基础;二是勇于投身实践,积极反思、总结、提高管理策略。通过实践,班主任要有效地摸索新方法、积累新经验、开拓新领域、创造新特色,在实践中逐步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只有不断地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班主任的班级管理质量才能得到真实提高。

有人说,真正的高手在出招之前,对手已经感觉到了杀气。最厉害的招数不是用剑杀人,而是用剑气杀人!这句话告诉了我们无形胜有形的道理!延伸到班级管理上,指的是没有痕迹的管理智慧才是最高的智慧。一种管理策略即使再高明,如果固守不化,效果都是有限的。只有因时因地因人灵活进行管理,才能游刃有余,超然于众人之上。因此,努力做到“管理无痕”,切实实现“管是为了不管”的最终目的应成为新课程改革条件下的班级管理的至高追求。

宋训杰

上一篇:景观深化设计方案下一篇:初中生如何写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