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有哪些

2024-10-11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有哪些(共20篇)

1.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有哪些 篇一

常考题型

一、人物形象常见题型:

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2、___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3、___有哪些出色的品质?

4、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解题思路: 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作答。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___是一个……的人物形象。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

如何解答这类题型,一般可从四方面揣摩:

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 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 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第四,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二、主题思想常见题型:

①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

②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

③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呢? 解题思路:从小说的题目入手思考小说的主题;标题的作用通常有以下几种:

1.设置了悬念。2.标题就是小说的线索。3.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4.推动情节的发展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转折,化解了人物矛盾冲突。5.突出主题,一语双关,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2高中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

【考情分析】

小说是一种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形象,多角度、多层次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小说作为阅读命题材料,在07高考中已占有一定的比例,如海南、宁夏卷的《林冲见差拨》,湖北卷的《日月行色》等。08《江苏考试说明》将文学类文本阅读列入了必考内容,且明确说明“命题材料以散文、小说为主”,而江苏高考多年来一直以散文为阅读文本,因此,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新高考中,小说阅读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小说阅读的取材多以微型小说为主,考查侧重点主要在于概括故事情节、鉴赏人物形象、把握小说的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等,考生应对其相关内容和作用了如指掌。

【相关知识链接】

1 、概念: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

2 、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三要素。

3 、人物塑造方面:

辨析人物描写的方法,除了外貌(肖像、神态、服饰)描写,动作细节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直接描写外,还要注意其它人或景的烘托。《林黛玉进贾府》中,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外貌描写非常传神;《项链》开头路瓦栽夫人的心理描写十分逼真;《药》中华老栓买药时,黑衣人的动作描写形象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认识和评价人物的性格、品质、典型性、社会意义、作者的感情倾向等。《装在套子里的人》的结尾,写到别里科夫死后才一个月,生活又变得沉闷,清楚地表明了别里科夫是个典型人物,只要专制制度还在,别里科夫式的人物便不可能死绝。《阿Q正传》那叫读者笑中有泪的精神胜利法,明显地表达了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情倾向。

3高中语文小说阅读理解

考点及答题技巧

〈一〉整体感知类题型及答题要点。

用短语或句子概括情节,写在空格内。

概述故事内容(特别注意情节双线发展的内容概括)局部内容的理解

〈二〉人物形象分析的题型及答题要点

1.你认为主要人物是一个怎样的人?

2.结合内容具体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这类题的答题步骤:①.答出描写人物的方法。(肖像、语言、动作、心理;侧面描写)②答出这些方法的具体内容(找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重点词语和句子。)③针对具体内容分析人物特点,注意从外在的肖像特点到内在的心里想法,再到精神品质。要分析全面,具体,不可泛泛而谈。

3.发挥想象,补写人物心理活动。

①心理活动的作用: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刻画人物性格,深化作品主题。

出现问题:①.缺要素②.心理活动不符合人物性格。

原因分析:①.答题时随意,说的话不符合人物性格。②不注意联系上下文,忽略了文中人物的潜台词。

这类题的答题方法:.通过语言、神态、动作分析人物的心理过程。

2.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有哪些 篇二

一、 细读文本,激发情感体验

在如今这样一个群体朗读大形势下, 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程度还存在认知缺失, 主要原因是学生在朗读中并没有将自己融入到文本当中, 对于文本的理解也仅仅是浅层次,并不能深入地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而所谓的细读文本,则是要求教师在学生阅读之前,给予学生一定的提示, 然后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当中寻找问题的答案。须知阅读教学的凭借是文本, 问题的答案也在文本中。与此同时,教师给予的提示或者提出的问题, 必须要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和作者之间的情感共鸣, 这样才能够促使学生在读的过程当中, 深切地感受到作者的写作意图。

以苏教版高语中《我与地坛》这篇课文为例,这篇课文主要讲述的就是对于亲人和生命的一种感悟, 地坛只是作为一种载体而存在。所以,教师就可以提出问题: 作者和地坛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作者对于母爱是一个怎样的理解? 在给出这两个问题之后, 学生的阅读就会变得有方向, 在读课文的过程当中, 也能够深切地体会到作者所要表现出的情感。

二、 剖析文本,深入感受意境

学生对作者表述的情感有一定的了解之后, 教师就应指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在这一阶段就需要教师对文章进行逐段地分析, 使学生的思维能够跟上作者的脚步。

还是以《我与地坛》这篇文章为例, 教师所应该做的就是将文中作者的情感表达, 在文本语句的解读过程当中充分地体现出来。作者和地坛之间的关系, 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就可以找到,其中包括“地坛距离我家很近”,“我和地坛有着相似的命运”以及“地坛的存在给了我生活的勇气”。第一句不用解释,完全是地理因素而已;第二句作者和地坛相似的命运就是曾经都是鼎盛时代, 但是现在作者残疾,而地坛也是荒芜了第三句地坛给了生活的勇气那么剖析起来就是地坛荒芜了许多年,依然是矗立在此,并且焕发出生机, 就如同作者的人生一般, 作者在课文当中曾提到“地坛虽然荒芜, 但并不衰败”,我们都知道荒芜和衰败本是相连的, 但是作者确说荒芜却不衰败, 这就需要教师引领学生进行剖析。虽然,地坛中人迹罕至, 但是这里并不缺乏生命的足迹, 旺盛的生命力在这里展现。所以,作者可以用荒芜二字形容地坛的景象, 但是又要用并不衰败来阐述这种旺盛的生命力,这种不屈的、向上的精神。文章的第二部分,作者表述的是对于母亲的思念, 其中有这样一句“母亲离去后,‘我’摇着轮椅在园中度过一天”。这一天的时间, 是母亲离去之后的时间, 这一天作者的心中充满着惆怅和茫然, 也正是这一天, 才使作者深切地体会到母亲对于自己的那种挚爱之情。作者在行文的过程当中, 每一句话都是有的放矢, 作为教师就需要引领学生对于文本进行深层次地剖析, 使学生的感受从浅薄到深刻。

三、 拓展文本,实现境界升华

“教的目的是 为了达到 不教。”所以,在阅读教学的过程当中, 还需要进行文本上的链接。使学生能够在延伸的过程当中有 效加强自 身的运用 能力,实现境界上的升华。还是以《我与地坛》这篇文章为例 ,在讲述到“"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 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这一段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延伸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 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从这两篇文章当中体会荒芜地坛当中的生机和破败园子当中的生机, 使学生对于这种生命的感悟更进一步, 具体的阅读能力也会得到有效地提升。

3.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有哪些 篇三

国内知名的儿童阅读推广机构的网站论坛、QQ阅读群及官方微博、微信。如公益小书房、三叶草故事家族、新阅读研究所、红泥巴村等。部分公益机构每周有定期的线上讲座和分享活动。由此亦可关注国内知名童书作家及阅读推广人通过个人博客、微博、微信等发布的相关信息。

国内主要童书出版机构的官方网站,官方微博、公众微信号和知名童书出版人个人微博、微信公众号。如蒲公英童书馆、耕林童书馆、启发童书馆、爱心树童书馆、蒲蒲兰童书馆、信谊图画书、麦克米伦童书、双螺旋童书馆、二十一世纪出版社、接力出版社、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少年儿童出版社,北京、江苏、浙江、新疆、福建、湖南、湖北、四川等省少年儿童出版社,中国城市出版社、天天出版社等。部分民营童书机构出品的图书,常常固定由某出版社合作出版,如蒲公英童书馆的童书,基本上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

各大电商图书销售网站。如当当网、京东网、亚马逊中国的图书频道,均设有童书版块,可浏览童书信息和读者评论,关注各种专题和促销活动。

本地公共图书馆,包括社区图书馆。部分公共图书馆设有儿童阅读区,经常和孩子一起去图书馆,有助于养成孩子的阅读习惯。经常借阅图书,充分利用免费公众资源,也可减少购书支出。

本地公益阅读组织、读书会及其举办的公益讲座等儿童阅读相关活动的信息。经常参加集体分享活动,有益于提升阅读能力,也是培养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好机会。

各地的书城、书店。可了解最新出版的童书品类,实物体验童书品质。让孩子自主选择读物,有助于提升阅读兴趣。

各地的经营性绘本馆、童书馆、阅读馆。支付一定的费用,可网上或到店借阅童书,并获得阅读指导等方面的服务。部分绘本馆在全国各地设有分支机构,如老约翰绘本馆。

学校图书馆、图书室,学校或班级的阅读推荐书目,孩子们相互间的推荐和借阅等。

4.小学语文阅读训练有哪些方法 篇四

可以在小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要求小学生在读物中围着某个目标进行学习。比如,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将读物分层,分析某个词语或者某一个句子,捕捉画龙点睛之笔,描述某个句子的意思,写出读物的宗旨,等等。这些就是为了制定一个目标去学习,很好地避开了无关紧要的话题。但值得注意的是,老师,也就是启蒙人,要规划学生学习的目的,不要盲目地为了目的而去阅读,要注重整个读物的思想内容,和整个读物的完整性。这种阅读方法的缺陷,是不能带领学生更好地读懂整个读物所表达的意思。所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指导者要适当地运用。

2、扫描式阅读法

阅读时千万要注意力高度集中,阅读途中不回视、不重读。另外,还应该可灵活运用多种筛选信息的方法,只选取主要信息,尽量排除次要的与无关的信息。阅读结束后,要求学生复述大意、浓缩要点、编写提纲,及时反馈,检查有效阅读的效果,快速阅读的奥秘在于让大脑跑在眼球前面,掌握快速阅读的孩子每分钟能读200多个字,未受训练的每分钟只能读八九十字。速度能求得新知识新信息成倍成倍增长,赶上时代发展的需要。

这种阅读的方式能很好地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但值得说的是,这种阅读过于肤浅,并不懂读物更深的意蕴,要想真正去明白,这是一种不可取的方法,快速阅读的方法只适用于读些不需要深刻理解的读物。这只是为了达到某个特定的目的或完成某项任务,如寻求某个问题的答案,专门搜集某方面的知识等。

3、感同身受法

孟子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这句话的意思是学生根据思想、知识、经验来推想作者的思想。特别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时候,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对于学生理解整篇读物的宗旨和作者的初衷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技巧。

首先,这可以培养孩子的理解能力,它是阅读能力中最基本的成分。较好的阅读能力,不仅指能顺利地读,而且能较充分地,正确地把握阅读材料的中心。学生往往偏重对阅读材料表面含义的理解,而忽视阅读的真正目的,要教小学生逐步获得理解字、词、句、篇的能力和初步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阅读能力。

其次,可以提高孩子的感受能力。有时候,孩子读着读着会大声地笑,有的甚至还会掉眼泪。这是情感的真挚流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孩子们那纯朴的情感。当孩子把自己当成故事中的主人公,当他读到有关主人公说的或做的事时,只要他能够理解或认为反映他自己的思想感情时,就会读得十分起劲,甚至读上数遍,完全被书中的人和事吸引住了,仿佛觉得直接就是主人公。这时就与书中主人公的感情沟通了,孩子的感情流露是最真实的,也更易培养孩子的思想感情。所以,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把文章中的思想感情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这种方法可以说是最有效的方法,但考虑到孩子的思想局限性,有些思想小学生还不能明白,很容易引入误区,这就需要启蒙者的细心地指导和观察了。

4、培养兴趣法

童话故事、寓言等励志、绘本类的书籍都是孩子们喜欢看的书。不要让孩子自己读,爸爸妈妈给孩子念。因为孩子是很难静下来的,要主动去念,要生动地讲故事,要是孩子喜欢了,就会注意起来,会喜欢这本书,于是就有了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要是小学生对阅读有了兴趣,你不用教得过多,他们自己自然而然地阅读。启迪小学生的兴趣要从耳濡目染开始,家长要把自己融入其中,要全身心的,要从玩、听、看开始,慢慢启迪孩子的兴趣。最好的时间是饭后或者睡前给小孩读点书,因为饭后、睡前家长有空,平常上班没有时间。另外,双休日一定要划出一块时间来跟自己的小孩一起阅读,领着他逛公园逛累了,或者逛之前先给孩子读一会儿书。最重要的是,把孩子的兴趣带动起来,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比如,看到了某个有意思的对话,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扮演其中的角色。

5、培养习惯法

当有了兴趣后,就要培养小孩子的习惯,要让小孩子养成阅读习惯,需要慢慢地来,等孩子习惯阅读了,那家长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呢,当然了,有些家长急于求成,用了某种过激的手段,威逼孩子读,这是一种极其恶劣的行径,不但达不到预期效果,还使得孩子对阅读产生厌烦的心理,这就是拔苗助长的道理。这就需要做家长的注意了,懂孩子喜欢的是什么,然后就从这一点慢慢地入手,切记不要采用捷径,这也许会毁掉孩子。

6、奖励法

5.小学语文阅读理解方法有哪些 篇五

1.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2.根据要求,在具体语言环境中选用合适的词表情达意。

3.能对某个词运用的好或差进行评价。

小学生语文阅读技巧基本功之——理解词语意思,领会文字魅力

如何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联系上下文,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二、结合特定语境,分析词语含义。

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应该先找出该词语所在的具体的语句或段落,然后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特定含义。

三、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词语意思。

四、注意感情色彩,明了词语意义。

很多词语富含感情色彩,但词语的感情色彩不是固定的,带什么感情色彩,常常取决于它所处的语言环境。

五、结合修辞手法,理解词语意义。

理解“重要词语”,一定要弄清词语的比喻义(要搞清其比喻的对象,即本体)、引申义、双关义(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象征义(象征的对象是什么)、反语义以及色彩义(褒贬互换)等等。需要提醒的是,找出之后,一定要代入原文中进行检验,确保理解到位。

最后需特别指出的是,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一定要总体上把握语境,切不可脱离语境。另外就是要注意多种方法的综合使用。

第二步:理解文章的表达技巧

1.学会分析文章的叙述方式及其作用;

2.学会分析描写(描写对象、描写角度)及其作用;

3.学会分析文章所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每篇文章都有自己的写作特点,阅读一篇文章,除理解主要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感情外,还要领悟是怎样表达的,这样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写作方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一、了解文章的基本表达顺序。

好的文章,表达顺序的安排,有利于表现文章的内容,有利于表达思想感情。常见的表达顺序有:从记叙文叙述角度看有:顺序、倒叙、插叙、补叙、分叙。

1.顺序,是指按照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叙述,也就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叙述。这种叙述方法容易把文章写得条理清楚,脉络分明,利于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2.倒叙,是把事情的结果或事情中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写,然后再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进行叙述。如《月光曲》、《灯光》等。倒叙可以造成悬念,引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突出重点,造成强烈的印象。

3.插叙,是在叙述的过程中,根据需要插入一段有关的事情。例如《凡卡》一课,在叙述凡卡写信的过程中,插入了凡卡对爷爷的回忆,对农村美丽夜景的回忆和与爷爷一起砍圣诞树的回忆。

4.补叙,是对叙述的任务、事件、情节等做简短的补充说明,如《小英雄雨来》一课,鬼子走后,人们找雨来的尸首,没有找到,发现雨来没有死。之后对雨来没有死的原因做了补充说明。这一补叙,突出说明了雨来是机智勇敢的孩子。

二、描写

正面描写:正面描写,又称“直接描写”。文章的描写手法之一,与“侧面描写”相对。它主要是指对人物的肖像、心理、语言、行动以及对事件、环境、气氛的直接描绘。

侧面描写:是指不从正面去描写人物,而是从对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和描写中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描写方法。

自然环境描写,又称景物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的自然景物进行的描写。

三、修辞手法

1.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悉的、形象鲜明的事物去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事物。这样可以把事物的形象描写得更生动、具体。

2.比拟: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乙物来写。前者叫做拟人,后两者叫做拟物。

3.排比:运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或词组,排成一串 这样的句子可以加强语言的气势,表达强烈的感情,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4.夸张:对描写的事物有意识地加以夸大或缩小,以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作者的感情,引起读者 的联想,加深印象。

5.设问: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或思考,先自行提出问题,再自己进行回答。即自问自答。

6.反问:将明确的意思用问句的形式表达出来,即只问不答,问中有答。

7.引用:为了完整地表达某个意思,把名言、史实、资料、熟语、诗词、典故等,有选择地安插到自己的文章中,这种修辞方法叫做引用。

第三步:分析文章句段的作用

1.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2.根据要求,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句子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能对精彩句子作一点赏析。

理解句子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也是现代文阅读题中的必考题型。如何准确理解句子,正确解答这类试题呢?下面分别从试题题型和解答方法两方面进行讲解。

一、理解句子类题型

1.理解句子含义

所谓理解句子含义,指的是既要说出句子的表层意思,又要说出句子的深层意思。

2.理解句子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表达作者对生活的看法或情感,作者是通过文章中的词语、句子来表达基本意思和情感的。

3.谈谈自己的体会

这类句子多是文章的论点、观点、议论句、抒情句、主旨句等,多以主观题出现。

4.指出句子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这类句子多是在文章结构中起着关键作用,比如过渡衔接、前后照应、揭示主旨、升华主题等。

5.指出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及作用。

二、理解句子解题方法

(这个知识点在六年级秋季班已经重点讲过,本讲中,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即可)

1.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性词语。

在理解句子时,先抓住句子中的重点字词去理解,重点字词理解了,整个句子的意思就弄明白了。

2.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有些句子的含义与上下文有着密切的关系,理解这样的句子,不能把它们单独抽出来,脱离文章孤立地去理解,而应该把它放到文章中,联系全文的内容来理解。

3.联系时代背景来理解。

有的文章要与当时当地的情况联系起来才能理解。如“赶集”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料想四年以前该不会有这些东西吧”四年以前是什么时候呢?文章写的是解放初期农村面貌的迅速改变,农民的生活的不断改善,从而歌颂了领导好。

4.紧扣文章的主旨来理解。

文章的主旨是作者的写作意图,也就是作者的观点、态度和看法。它是用来回答“为什么要写”。用文章的主旨进行牵引,站在作者的角度去理解句子的含义。

三、理解重要句子在文中的作用,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1.句子处于文首,起着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作铺垫)、设置悬念、总领全文的作用。

2.句子处于文中:起承上启下、总领全文、总结上文的作用。

3.句子处于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

4.句子对于上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

5.句子对于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

6.句子对于上下文来说:承上启下。

第四步:把握文章内容,领会文章中心

1.学习概括文章中心的方法。

2.通读文章,把握文章内容,在掌握方法的基础上,概括文章的中心。

6.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有哪些 篇六

法国哲学家保罗?萨特曾说过:“阅读就是自由的梦。”只有让阅读插上自由的翅膀才能感悟阅读的乐趣,拥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发散性思维,扩展视野和陶冶情操,从而体会阅读中情感和领悟。语文阅读教学,就要培养学生有感情、有投入、有思想的阅读的能力,让真正领悟在阅读中的真谛。

1、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

阅读中要学会倾听和体会,让读者与作者在情感、心灵中对话。因此,在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去倾听和感悟阅读中“对话”,使学生在阅读中都有所感悟,来提升学生阅的兴趣,使学生喜欢阅读的感觉。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和学习情况,来创设一些生动而有趣的教学情景,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其中,要减少不必要的作业,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教师要多鼓励和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使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归属感和成就感,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习惯。

2、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在小学进行教学,教师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对于学生进行很好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灵活地实施阅读教学方式,积极地创造出轻松愉悦的阅读环境,让学生自由地翱翔在阅读的“天空”中,来感受阅读中带来的惊喜。这样不但可以达到既定的阅读效果,也能够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从中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让学生学会怎样开启阅读的方法,了解和掌握阅读技巧,慢慢建立学生独立自主的阅读习惯,让阅读成为学生学习其他知识的“钥匙”。

3、尊重学生的阅读习惯

每个人的阅读习惯是不同的,尊重他人的阅读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学生作为一个阅读的个体,由于学生在阅读中的个性与心理情况是有一定差异性的,面对同样的阅读文章,就会产生不同的阅读体验。因此,在小学四年级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不同阅读习性,在学习与生活方面,要认真而有耐心的倾听学生心声,从而正确的培养和引导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只有尊重学生,才能让学生尊重他人。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积极鼓励和指导学生彼此尊重双方,平等的、友爱的进行交流与沟通,在阅读中互相促进,营造和平共处的氛围。

二、让学生学会阅读,使阅读变得轻松

语文课堂教学要有一定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来提升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要制定一定目标,从长期与短期目标进行教学活动,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基本掌握语文阅读的技能。

1、进行差异性的阅读方式

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根据学生心理特征和学习情况,有计划、有目的的开展,加强学生平时阅读的训练,培养学生语文阅读思维能力,这个过程需要循序渐进地进行。在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训练,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情况来开展阅读训,使每一名学生在阅读能力方面都有所进步,都有所获。比如,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进行难易程度适中的阅读,来培养学生阅读中的欣赏、评价能力。

2、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

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重点是养成独立自主的阅读习惯。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提倡创造性进行阅读,多借鉴和吸收优异的阅读方式和理念,优化阅读方法,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学生在阅读中多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性的思维和想象力。

在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和方法,不断优化阅读教学的手段,来提高学生阅读技能。比如,教师可以把读画、读唱等阅读方式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画画中、歌唱中、答问中感受和体验阅读中的乐趣,激发出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以此,来训练学生阅读的思维方式,锻炼学生快读、精读、品读的技巧,使养成独立自主的阅读习惯,从而促进阅读教学效率。

三、让学生广泛阅读,使阅读成为习惯

阅读教学需要有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仅是进行语文课程中的阅读训练,而且也要积极进行课外阅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和指导学生多进行课外材料的阅读,来辅助语文学习。其中,教师要积极重视这方面的发展,树立新的阅读理念,摒弃以往错误的教学方式,在充分利用好学校的教学资源的同时,积极开发课外的阅读教学资源,使课外资源辅助课内教学,积累阅读教学资源,总结和反馈阅读教学的方式和方法。

1、有条件的学校应开放图书阅览管,成立集体阅读沙龙。定期组织学生开展阅读活动,有计划、有目的进行,注重完成阅读的任务、时间,做好学生阅读的记录工作,便于以后进行有针对性开展阅读活动。

2、定期的开展阅读大赛,来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3、把阅读测试,加入语文考核中来。

7.刍议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篇七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内容和要求上对高中生阅读培养作了明确的规定:阅读优秀作品, 品味语言, 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 发展想象力和审美能力。这充分体现了新课标对阅读的重视。阅读过程是一个搜集、处理信息, 认识世界, 发展思维, 获得审美体验的过程, 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学习语文, 广泛阅读是基础;培养学生语文能力, 阅读教学是一条事半功倍的有效途径。那么, 如何使阅读教学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之中?在实践中笔者主要是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的:

一、因势利导,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柏拉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对阅读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时, 才会以积极的心态去研读, 进而认知世界、汲取营养、发现问题、提高能力。每一位教师在教学之初都想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对本科目的学习兴趣, 但相对于化学课上新奇的实验、物理课上奇妙的现象, 语文阅读似乎并不占优势。但是毕竟有着几千年的优秀文化作基础, 只要能够做到因势利导, 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 让学生明确读书的目的, 让他们翱翔于知识的海洋, 阅读就可以展现出无与伦比的魅力。我在教学中就进行了一些尝试。比如在进行唐诗宋词选读课程之前, 针对学生对流行歌曲比较感兴趣的特点, 我先有选择地放了一些歌曲给大家听, 周杰伦的《东风破》《发如雪》、毛宁的《涛声依旧》、小刚的《寂寞沙洲冷》, 几乎每个学生都能跟着旋律哼唱几句。我把歌词抄在黑板上, 对里面与古诗词有关的精彩语句进行讲解, 并引出原诗, 使同学们大开眼界。原来他们所欣赏的优美词句在古诗词中比比皆是, 于是都迫不急待地打开课本寻找自己喜欢的句子。当然学习的积极性也被大大地调动起来。为了提高学生课下阅读的积极性, 我还有意识地督促学生每周读几篇优美散文, 做好读书笔记, 然后找一个固定时间供同学们交流、体会。交流课上, 大家往往能把这一周读来的好文章、语段, 作文材料进行简单的分析, 我也适时进行一些点评, 有时也把自己读到的好东西与大家分享。这既增进了师生感情, 也使学生的阅读兴趣及阅读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以“平等对话”为平台, 努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新课标”又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是因文会意的理解过程, 也是以文会友的对话过程。学生和教师都是文章的读者, 都要与文章的作者对话, 这是一种全方位、跨越时空的交流与沟通。“对话”就是一种“共享”, 师生之间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情感的体验, 共享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应该说, 观看的每一节课例都是师生间的一次精彩对话。学生课前充分预习并提出问题, 增强了对话的价值;教者深厚的学养和精心的准备, 确保了对话的顺畅;教师机敏的点拨和多角度的拓展, 促使了对话的深入;师生和谐的关系和默契的心理, 提高了对话的效率。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对话, 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 师生之间的对话是平等的;其次, 师生之间的对话是互动的, 而非单方面或一厢情愿的。这是一种双向交流, 双方是互相促进的。教师要学会善于倾听, 要对学生的各种语言表达充满期待与耐心, 并能根据需要及时调整自己表达的内容和方法手段, 灵活、迅速而理智地处理偶发事件;最后, 师生之间的对话是价值重新构建的活动过程, 在对话中教师要学会欣赏学生, 鼓励学生, 尊重学生的自我价值体现。

三、以“情感体验”为手段, 点亮学生情感的灵性

“新课标”还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 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新理念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不仅仅是一种陈诉, 更是一种体验。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善于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通过挖掘, 把情感透射出来, 打动学生的心弦, 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语文阅读教学就有了生命。

教师应该用作品优秀的语言和自己富有魅力的教学设计吸引学生, 点燃学生的感知、想象、情感、思维、体验, 广化、深化、美化、敏化学生的语感, 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听、说、读、写实践, 走进生活, 走近语文。陶行知说:“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 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教师只有永葆一颗童心, 怀揣一颗赤子之心, 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才会营造出师生情感交融的课堂氛围和充满诗意的教学情境, 真正使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完成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让学生在情趣盎然地学习中自主成长、自主提高。

四、阅读与写作相结合, 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作品

语文的任务, 说到底就是阅读与写作两大板块, 而这两者是密不可分的。阅读是为了写作, 写作能更好地促进阅读。这里笔者所说的写作是指浅层次上的, 即在结构或语言上的仿写, 或在阅读的文本后进行的续写。这种仿写和续写对于学生从更深层次上理解文本有很大的好处, 而且也能够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例如在讲课外的一篇小小说《永远的门》时, 我就要求学生对人们看到墙上的门是假的时的反应和心里的想法进行合理的续写。学生的续写作品可以用精彩两个字来形容, 不仅写出了小镇的人们既渴望沟通, 又心存惧怕的心理, 而且还联系现实进行了批判。对整篇小说的理解十分的深刻, 我只需要在细节上进行一些点拨, 可以说达到了事半功倍的功效。

8.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有哪些 篇八

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除了我们的感觉、知觉和记忆之外,还必须在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迂回、间接的途径去找问题的答案,这就是思维活动。因此,思维是认识事物的高级阶段。它具有阶段性、概括性两大特点。对于数学思维就必须服从思维的一般规律,但是,数学思维又有其本身的特点和性质。数学思维是人脑对数学对象(数和形)的认识过程。加上新课标越来越强调数学教学要重点放在培养能力。自然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显得非常重要了。那么,高中教学如何去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呢?这就要知道数学到底有哪些品质。

一、思维的灵活性

所谓数学思维的灵活性指的是不局限于过时或不妥的假设之中,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經验及时改变原有计划,寻求解决问题途径和方法的一种思维品质。其反面是思维的呆板性。

当我们在数学教学时,如果片面的去强调解题的模式化,这容易使我们学生形成思维定势,即用固定的思路去考虑问题和解决问题。比如,已知sin(x-y)=0.5,cosy=0.1求sinx的值。有的学生习惯把sin(x-y)展开之后在进行计算,而不是把x-y看成一个整体,把x写成(x-y)+y去计算。还有的学生把x,y的值先求出来,再去求sinx得值,最终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反而得了一个不正确的答案,这些就是思维定势造成学生解题带来很大的堵碍。再如,不等式的种类在高中是非常多的,有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二次不等式,简单的高次不等式,分式不等式,含绝对值的不等式,指数不等式,对数不等式等等,每一种不等式的解法是不完全相同的,这就要求学生要灵活的掌握,否则,出错的频率就会很高。例,解不等式,该题目看上去是非常简单的,但是很多学生是把它乘出来再去解,固然把题目越做越复杂。

如何培养数学思维的灵活性呢?上课时要让学生积极的回答问题,善于进行类比,联想,同时要进行自我调节,具有思维的应变能力。在我们不时强调正向思维的同时,要不断的加大逆向思维的培养,通过我们一些题目的变式教学,加上逆向思维的训练,就会使我们的学生思维不断变得灵活起来。

二、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就是指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所解决问题的实质以及问题的相互联系的一种思维方式。其反面是思维的肤浅。例如,学生对所学概念不求甚解,做练习依葫芦画瓢,不明解题思路,不领会解题的真正实质。例如,空集与{0}的区别,锐角与第一象限的角关系,函数与映射关系等。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的深刻性。这就得我们上课时要引导学生思考事物的本质属性,学会从事物之间的联系来理解事物的本质,学会全面的认知事物。对此,我们可以实施对比性教学,联系的教学,以便达到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也可以对数学命题的推广和延伸加深对命题的认识。

三、思维的发散性

所谓思维的发散性,又叫思维广阔性,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思考问题的一种思维品质。其反面是思维的狭隘性。数学教学中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是发展思维发散性的基础,在学生解题过程中,通过捕捉有用的信息,进行对比、联想。从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的角度去进行练习,这就对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性是非常有用的。

例如:有一次我叫学生写出我们学过与“1”相等的等式。有的学生只写出了几个就没有了,而多的写出了二十多个,我个人认为经常这样要求学生思考、总结对于培养数学发散思维是相当重要的。再如,解不等式|x|<|x+3|,有的学生只能用一种方法去解决,而有的学生则用了“去绝对值法”、“平方法”、“零点法”、“函数的图像”、“不等式的性质”等多种解法。以上的差别,就无形的体现了学生思维发散性的差异。

四、思维的组织性

所谓思维的组织性,就是将我们学习的数学知识善于归纳总结,使之有条理、有层次,系统化的一种思维品质。其反面是思维的凌乱性。

我在数学教学时经常发现很多学生习惯于单一的思考问题,对所学知识从不主动去归纳总结,过多的表现是依赖老师复习总结,这部份学生常常感觉自己所学的知识是混乱的,一旦遇到稍微难一点的题目就束手无策。这其实就是思维能力缺乏组织性的典型表现。

五、思维的创造性

所谓思维的创造性,就是我们在学习数学时,主动地、创造地去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一种思维品质。大家熟悉的高斯10岁很快的计算出100以内自然数的和。所表现出来的就是数学思维的创造性。我们教师要培养的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由于新课标的不断实施,我们就得改变以往教学的各种弊端,改变我们的教学理念,提唱发扬教学民主,提倡多思多想,让学生积极的参与问题讨论,引导学生主动的去思考,解决,分析数学问题。这是我们新课标特别强调的。

9.小学生语文有效阅读方法有哪些 篇九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中国古人的一种求知模式,亦是古人自我修养大的途径。首先“读万卷书”,获得满腹经纶,再“行万里路”,亲历躬行、参证精思。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确,只有多看书、多读书,才能丰富自己的课外知识,使自己有一个充足的大脑。我们现在不用担心没有书看,只要你愿意看,随时都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找到书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杜甫的名言,纵观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很多是沿着这条路走过来的。阅读又分为泛读和精读。

(一)泛读

泛读就是广泛阅读,博览群书,既可以扩大知识面通过广泛的浏览,又可以扩大知识量和知识面,使对浏览过的材料有了大致印象,等以后需要时,再根据印象查阅各种资料,使以后的学习活动更有目的性;通过浏览还可以网罗知识,待以后一一整理,建立广泛的知识联系。为以后的学习活动和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要选择那些内容健康、形式新颖、形象生动、深浅适度。如祖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唐诗宋词,知识丰富的《十万个为什么》、《神奇的太空》、趣味性强的《格林童话》及文学名著《西游记》、《水浒传》等,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课外阅读,使之在有效积累“量”的同时,能有“质”的突破?为此,我认为学生课外阅读的内容应该是多方面:

1. 阅读多方面的作品。

专看文学书,是不好的,这是 鲁迅先生的告诫。如利用寒、暑假读书活动,分层次、分门类进行阅读,可以在班级中举办主题读书实践活动。如:本学期,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开展了实践活动“奇妙的组合——水果蔬菜小创作”。利用水果和蔬菜进行搭配,制作各种有趣的物品,充分发挥想象力,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

我们在课外阅读中,不仅阅读出色的文学作品,还涉足天文、历史、经济、地理等方方面面,这会为以后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及终身学习奠定很好的基础。还应读不同体裁的文章,将出色的记叙文、诗歌、散文、科普小品、小说、人物传记、旅行记等,多体裁的课外阅读,会让我们在真情世界感受真善美,体悟成功的苦与乐、在诗歌的韵律中变得越发灵秀……

2. 阅读同类文章进行对比。

“只读一个人的书是不好的,这样,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鲁迅。我们在阅读时,发现同一类的文章时可以进行对比阅读,不同作者写的同一类文章找出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如在学习《索溪峪的“野”》这篇文章,学完后与上学期学习的《青海湖,梦幻般的湖》进行阅读对比。从写作特点,写作手法,具体的句子等进行对比。

以上就是这两篇课文的相同点跟不同点,只要细心观察,就可以发现一些平常不容易发现的事情。

让我们对生活都拥有一个爱的感恩吧,因为拥有了它,我们就会共同撑起一片感恩的天空,那就是我们心存爱的舞台。

此外,我们还开展了科普读书月、走近名人读书月、经典诵读活动月等专题阅读。

(二)精读

精读则要求重视“精”字。精读是必要的,如果没有深入转眼基本最重、最基本的书为基础,我们看书就会没有明确的方向,没有条理,抓不住重点,即使看了很多的书也是囫囵吞枣,无所收获;或向蜻蜓点水一样,难以收入。但如果只注视精读,忽视泛读,我们也会因为知识面的狭窄,孤陋寡闻,对一些问题难以深入的理解。由于“啃”数十数千年来人们留下的经验和定论,若他对时代的发展不甚了了,及时深入了,也“深”不了哪去。所以,没有博览全书而是啃几本书,“消化”是不会太好的。这就像我们每天吃的饭一样,要有主食,也要有副食。没有主食会营养不良;但如果只有主食,其他什么都不吃,也一样营养不良。

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元程端礼说:“每句先逐字训之,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连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现在的读书法又是怎样的呢?我总结出以下四个步骤:即看、读、问、记。

看即翻看,拿到一本书,要先翻看一遍,走马观花地浏览全貌,粗略了解内容梗概,考虑深浅适度情况,是否符合自学所需,很快决定取舍。

读即阅读,对需读之书,了解文章内容概要及主要论点,看看书中讲些什么,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再认真细致阅读,深入思考研究,了解全书重点,理解重要内容。难点、疑点可以作下标记,边读边找问题的答案,解决疑难。

问即设问、质疑,对于自己需要阅读的书,要认真对待,审慎阅读。对书中的每个重点、论点或问题,要把已有知识或其他书上的论点,与此书中的论述加以联系、比较、分析,看它们之间有何异同,多问几个“为什么”?它们是怎样被证实的?从题目、内容到结构,都要全盘考虑,寻找作者的思路、章法、证法与方法,以便加深理解,掌握基本原理和依据,学习安排结构和证实问题的科学方法。在读书过程中,一定要做到从无疑处寻疑,再从有疑中想方设法释疑,最后达到疑问全解为止。这是一个独立思考研究问题的重要环节。

记即记忆,巩固读书效果要记忆,这也是古今学者自学成功的一个诀窍。记忆的好处很多,大凡有成就的学者、科学家或文学家,无不记大量的诗文、名句、原理、定理或公式。他们取得的出色成果往往都是在记忆的基础上,经过联想,想象才发展为创造推新的。

我们在读书时还需要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 口到:动口,“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 眼到:眼不离书,逐字阅读。心到:勤于思考,善于思考。

总之读书要做到“手脑并用”阅读才将会变得更精彩、更有实效。阅读的书籍不同,而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不一样;阅读的目的不同,阅读的方法也不同。我们应该注重教会学生根据个人不同的阅读习惯,阅读目的、性质,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灵活使用。

二、不动笔墨不读书。

1、开展阅读摘抄

这是一种非常好的阅读方法,在实行时,我们每天在阅读书籍时,摘抄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词语、段落,同时也会养成阅读时写笔记的习惯,阅读能力、分析能力、运用语言的能力就会自然而然地提高了。

2、养成摘抄和写点评的阅读习惯。

10.高中语文学习方法有哪些 篇十

学语文首先要训练阅读能力。就是平时多阅读一些文章,这个不必去特意买语文资料,只需要把老师发的资料和课本看熟就可以了,如果还有剩余时间,有一本课外书足以。学语文就要多读多看多写多练,没有其他捷径,在语文这科上面花的时间多了,成绩自然也会有所提高。

学语文其次是多背作文素材。看到好的段落尽量背下来,写作文时都可能用到,有些论据也可以直接在作文中引用,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刚开始写作文都是出于模仿阶段的,慢慢练习多了就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把它写出来了,背会的句子有可以改编,变成原创。

最后语文学习基础知识要搞定。语文会有很多字词句段等最基本的常识,这些在考试中最好都不要出错,只要背会、理解了就没有太大问题,也是靠平时积累的。至于一些答题术语,同学们也需要背诵,因为在答题时也可以直接拿过来用,如果不会就拿不到采分点。

2做语文题目有何技巧

语文总体而言都是靠平时积累的,但是语文掌握到一定程度以后,做题还是有一定规律可言的,尤其是做阅读题目,会有一些套路可用。比如诗歌鉴赏题,每一个类型题目都会有相应的答题模板,只要在框架里面填充内容就可以,而内容也会具体分类,只要能对号入座即可,所以大家要做的就是理解诗歌的意思,读懂这首诗讲了什么道理。

11.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篇十一

一、激活文字,创设形象。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像,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像,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 二、架设桥梁,领略内涵。文本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运用想像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三、放飞思绪,彰显个性。“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

就整个高中三年的阅读教学内容来说,我认为要整体考虑、分段安排。具体说来可分三个阶段:

一、个性爱好探究性阅读阶段这一阶段适用于高一学年,主要讲阅读个性。也就是说要从学生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对学生的阅读范围、角度和思路等方面少干涉,甚至不干涉,即由着学生“性子”选择阅读对象。这种个性兴趣探究性阅读,目的是锤炼学生的自主探究性阅读习惯和方法,为其日后深入地自觉地学习语文锤炼基本功。在这一阶段,特别需要教师有一定的魄力,即要敢于“放手”,敢于放开。

二、教师指导探究性阅读高中生面对的是高考,所以其阅读就不免带有有很强的功利性。学生要实现高考的理想,光靠个性阅读是不够的,还必须建立阅读层次序列。所以,高二学年教师的指示范围阅读是非常必要的。教师要借助第一学年个性阅读已经形成的探究习惯和方法,促成学生的阅读成为自觉;要让学生的视线收缩到老师指示的体裁上,并要求他们把兴趣爱好阅读的经验自觉地加以运用;并且要引导学生基本定型对各类文体的阅读技法,尽量使学生参差不齐的感悟能力、认识能力趋于统一。

12.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有哪些 篇十二

一、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力促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回归点。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而“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即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发展语文能力。因此,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制定应着力促进学生语用能力的发展。

以苏教版二年级语文《狼和小羊》为例,我不仅制定了“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语意思,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基础性的目标,而且制定了“学习掌握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 扣关键词展开想象的方法; 体会寓言故事的结构、寓言的文体特点”等发展性目标。发展性目标制定的目的在于教学语文知识和阅读写作的方法, 进行必要的语文技能练习,着力培养学生的理解、概括、想象、创编等语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紧扣语言文字的运用

一篇课文中可学的语言运用点很多,我们必须根据课标、年段、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确定每堂课的语用点。阅读教学中,我常常会关注以下语用点:

1.词 语 的 习 得 。

(1)看形感知 汉字的形 象 ,理解汉字 的意思 ,显现汉字 的传义特点, 让学生充分感受汉字的独特魅力。汉字就像一幅画,看画的人能够感受到它们的喜怒哀乐。

教学《放小鸟》这篇课文时,我通过课件出示“火烧短尾巴的鸟”,此刻,“焦”说话了:“急,情况太急了。”教学《揠苗助长》时,汉字“疲”也在说话,它在说“病”———我累了一天,好像生了一场大病;“兴致勃勃”的“勃”好像在说“力”———农夫本来没有力,当他帮禾苗长了一大截,他浑身充满了力量。

(2)汉语有一定的关 联性 ,在理解运用 和学习积累 时可以由此及彼,举一反三,成串学习。例如,由“农夫”这一词语可以迁移至“车夫”“渔夫”“纤夫”。在教学低年级识字教学“小丁丁”的“丁”这个字时,我告诉学生“丁”可以指很小很小的块状物,让学生联想相应的词语,学生马上想到“肉丁”“鸡丁”“笋丁”等词语;我又说“丁”也可以表示“人”,引导学生组词。农村小学外地生多,学生词语很贫乏,我就出示“壮丁”“园丁”等词语,配以相应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学习。我还引导学生做转盘游戏,分别给“丁”加上不同的偏旁,结合形声字的特点,认识掌握“盯”“叮”“钉”等字。

2.推 敲 遣 词 造 句 ,培养 敏 锐 的语 感 。

文本中的一些关 键词眼, 对表达文本情感起了关键作用, 要有敏锐的语感才能捕捉。这要求老师引导学生在文本的字里行间流连驻足,品读联想。如教学《姥姥的剪纸》时,我让学生讨论为什么作者写的是“剪猫像猫 ,剪虎像虎 ,剪只母鸡 能下蛋 ,剪只公鸡 能打鸣”。 作者为什么不写“剪狗像狗,剪猴像猴”呢? 学生经过思考,发现猫和虎长得很像,剪出母鸡和公鸡的区别又是很难的。作者这样写,是要表达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这样,在文字置换当中学生感悟了文本用词的准确。如教学《黄果树瀑布》时,我紧扣文中描写黄果树瀑布声响巨大的三个比喻句:“刚进入黄果树风景区,便听到‘哗哗’的声音从远处飘来,就像是微风拂过树梢,渐近渐响,最后像潮水般涌过来,盖过了人喧马嘶,天地间就只存下一片喧嚣的水声了。”“那‘哗哗’的水声便成了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瀑布从岩壁上直泻而下,如雷声轰鸣,山回谷应。”我提问:“同样写瀑布,同样是作者的亲历体验,为什么听到的、感受到的是不同的? ”学生通过朗读比较,移情体验,发现这是因为作者身处的位置远近不同,所以听起来瀑布的声响就不同。学生又一次在推敲中感受文本用词的精妙。这些语言文字运用的精准性训练, 对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是大有好处的。

3.注重内容 的概括 ,培养学生的 归纳能力。

学生的这种能力,在现代社会尤其重要。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复杂的社会,我们特别需要具有归纳、提取概括的能力。

如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时让学生用几个词语概括作者在祖父的园子里的所见,用几个词语概括“我”和祖父在园子里时”我”的心情。如教学《揠苗助长》时,我先帮助学生梳理文脉,然后引导学生掌握概括故事类文本的一般方法通过抓起因、经过、结果概括文章内容。学生掌握了这样一种方法,就能迁移运用到其他故事类课文学习中。有的课文采用总分结构,文中有中心句,学生自然可以用文中的中心句概括自然段的内容,或者文章的主要内容。例如教学《莫高窟》时,第三自然段中“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这句承上启下的句子,就是文章第二、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4.创设语境 ,进行文本补白 。

文本常常会 留下很多 让学生想象、延展的空间。创设语境,让学生利用文本进行补白,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解、思维、想象等语言运用的综合能力。

教学《会走路的树》这篇课文课文时,我让学生想象小鹿和小鸟告别时的场景。教学《放小鸟》时我让学生表演小鸟和她的母亲相见时的母子对话。教《哈尔威船长》一课时,我出示哈尔威船长的肖像,说:“瞧,这就是哈尔威船长,此刻,他魏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同学们,此时此刻,你,作为被救的乘客或一位船员,可能会焦急地呼唤些什么呢? ”学生有的说:“船长 ,快和我们一起 回家吧 ! ”“船长 ,快走 ,再不走就来 不及了,您的家人真在等着您回家呢! ”此刻,我又出示话题:“船长,您为什么不和我们一起回家? ”学生把自己当成哈尔威船长,走进了他的内心世界,于是便有了以下精彩的回 答 :“朋友 ,不是我不想 回家 ,临行前妻儿总会握着我的手,叮嘱我早日回家。但是,我和这条船相处了这么多年,这儿也是我的家。我是船长,与我的‘诺曼底号共存亡,是我的职责。”文本中没有的这些语言,在老师的引导下,在一定的语境中,学生通过理解说出来了,这既是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本,又是在运用语言训练语言。

5.关注布局谋 篇 ,进行写法迁移

阅读心理学认为 ,阅读具有吸收、示范、发展、移情等作用。课文是学生模仿的最贴近的直观形式,对写作具有特殊的示范作用。浙师大潘涌教授认为,输入性的语用固然重要,但它无非是为输出性的语用作积淀。只有通过长期的语用实践转化为更重要的表达力时,输入性的语用才对智慧生命具有意义。写作是语言文字的书面运用,是衡量语言文字运用的重要标志。只要有合适的文本,我们就可以引导孩子在阅读课中进行读写迁移。教学《狐狸和乌鸦》这一课时,老师带领学生理解了寓言故事的一般结构,但是这不等于学生已经学会了运用, 理解了的结构只有在语境当中实践运用才算掌握。因此,本课教学过程中我创设了寓言创编的情境:依然是一只狐狸和一只乌鸦,依然是一只饥饿的狐狸和一张嘴衔着美味的乌鸦, 只是他们是文中乌鸦和狐狸的下一代了。通过创设语境让学生用起因、经过、结果创编故事,这就是对故事结构的迁移运用。

三、教学评价要利于发展学生的语用能力

课堂教学评价专指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客体对象进行的评价活动,是促进学生和教师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你真会读书”“你抓住了关键词语来体会”“你真是一个善于发现的孩子”这样的评价在今天的课堂上屡见不鲜,但推敲一下就发现,教师的关注点仍然没有过渡到语言运用上。如教学《看菊花》这一课时,一年级的孩子们注意到描写菊花颜色的语句,老师评价:“你从它的颜色中读出了美。”当学生注意到“一朵朵”、“一丛丛”、“一片片”这些短语时,老师评价:“你从几个数量词读出了菊花数量的多, 感受到了菊花给我们带来的勃勃生机。”教学《荷花》这一课时,学生注意到这些句子: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在学生交流后教师总结:“你们从荷花不同的开放程度感受到它不同姿态的美。”这样引导,学生才容易领悟观察、描写的方法。这样的教学评价指向的是观察、描写的方法,更有利于学生的语言运用。

13.高中语文课教学方法有哪些 篇十三

一提起语文教学方法,我们就会很自然的想到那些传统的教学方法。例如:讲授式、讨论式、分析式、提问式等等。看了“少教多学——生态课堂构建研究”专题 后,感受是教学方法应该能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接受知识,而不是教师生拉硬拽的让学生学习.

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应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接受知识,语文课的教与学都应该是快乐和谐的。下面就我在语文教学中的方法- 自主探究法,谈谈自己的看法。那何谓自主探究法呢?它是指学生能够自己做主探索研究学习的过程。确立这种教学方法是根据我校学生的特点来定的,我校当前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有些同学在初中时没有认真的学习导致成绩不理想而未能上普通的高中,所以在他们的心中就有一种自卑的心理在作怪,自信心及其差,他们认为自己哪个方面也不行,对于这样的学生我用“自主探究法”。

因为“自主探究法”能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能够使学生树立学习语文的信心。帮助他们慢慢改变他们的自卑心理,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的目的和动机。例如在具体的课文讲解的过程中,先鼓励学生自己看书理清文章的思路,然后按照自己的想法提出问题,自己设想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问题都教会学生自己做,记得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这样说过:“先生的任务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通过这种方法帮助每个学生都树立“我能行”的观点,这样一篇课文即使没有教师的指导,也能使学生有一些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也能够克服我们前面所说的自卑心理,这种教学方法延续下去一定会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了语文教学的目的。

14.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有哪些 篇十四

情境教学法是小学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因为小学生的心智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经常容易被别的事物所吸引,采用情境教学的方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教学,可以有效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使学生深入到课文的学习中,高效地理解课文知识内容,有效提升教学成果。

例如,在学习《晏子使楚》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将文章分成三个部分,让学生一个一个地品读,在学生读了第一个故事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晏子刚到楚国时,楚人是怎样对待他的以及晏子是怎样解决问题的,这样学生就会顺着这个问题去寻找答案。

等学生理解了第一部分,教师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理解第二部分、第三部分,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一个扮演楚王、一个扮演晏子,通过他们的对话,请学生总结晏子这个人有着怎样的品质。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可以使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从而更有效地理解课文内容,这样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就会事半功倍。

2.读写整合,活跃学生思维

在小学高段的阅读教学中,读和写是分不开的,两者相辅相成,都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有效提升阅读教学成果,教师要让学生将阅读和写作进行有效的结合,将自己平时在阅读过程中获得的好词好句运用到写作中,这样才能有效地发挥阅读教学的作用,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成绩。

例如,在学习了五年级上册中《落花生》这一课时,学生就可以学习作者是如何在文章中传达思想情感的,如何通过对花生的描写来表达人的品格的,这样自己以后在写作过程中就能够学习、借鉴一些出色的手法,有效地提升自己的习作水平。

3.言语分析,学会细读课文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教会学生略读,又要让学生学会细读,细读是指能够对文章的词语、修辞、心理、逻辑等展开详细的探讨,深入理解文章的知识点,因为在很多文章中一句话,甚至一个词语都可能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对这样的词语进行详细赏析,可以有效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例如,在学习《白杨》这篇文章时,形容白杨树是用“高大挺秀”四个字,教师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就可以让学生将文章中用得好的词语和句子做下记号,这样教师在讲解课文的时候就可以和学生一起探讨,这些好词、好句的作用,可以将文章分析得更透彻,让学生学习起来更方便。

4.巧设疑问,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15.浅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篇十五

一、引导阅读, 激发兴趣

在新的理念指导下, 教学指导一方面要体现新念、新思维;另一方面要借鉴、吸收前辈积累的优秀经验。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培养学生持久的阅读兴趣:首先, 环境促趣。所谓环境促趣, 就是作为主导的教师善于构建民主、责任的课堂氛围。在一个民主而开放、和谐而责任的课堂氛围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新课改所提倡的。民主平等是当今世界人与人之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准则。课堂中的师生关系也应符合现代社会的特点。教育民主化是教育的潮流所向, 过去的以“知识霸权者”形象出现的教师现在已被要求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发展, 并为终身发展作好准备, 打好基础, 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开始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批判。在建立民主的课堂环境的同时, 还要建立一个有责任的环境意识。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真正来说目标只有一个, 那就是获得发展。教师必须要时刻提醒学生为获得发展而学习的责任意识, 向学生阐明发展对个人、社会的意义, 认清知识的作用是为了在物质生产或任何劳动领域中从事创造性活动。其次, 过程促趣。兴趣不仅仅是感官的愉悦, 压力的释放。我们要堵养学生持久的阅读兴趣。正如巴班斯基所言, 有经验的教师应把重点逐步转移到这种动因上, 即:“用依靠先前积累的经验及运用逻辑操作等办法克服认识上的困难, 这才是卓有成效的谋略。”这是理性的兴趣。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培养学生的这种理趣。感官的愉悦是短暂的, 而理趣却是持续的。第三, 评价促趣。新课改在教学中提倡形成性评价, 传统的总结性评价方式受到人们的质疑。形成性评价注重学习的过程。现在许多教师对形成性评价的理解是技术化的, 为获得知识而评价;新的理念下,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采用形成性评价应兼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评价要着重学生主体精神的建构。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教学是在师生双方互动过程中, 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所以, 新的评价应体现建构主义教学观的特点;应加强方法指导与合作学习, 应加强学生的反思;应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 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指导阅读, 培养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必须以阅读能力的培养为目标, 阅读能力的培养又要以具备准确、敏捷的思维为关键。我们知道, 基本知识是思维的基本因子, 知识面的宽窄是阅读思考时联想是否丰富、思维是否活跃的关键。因此, 阅读能力的培养应该从狠抓基本知识的积累做起。知识的积累, 不仅指语文知识、文化常识、历史常识、哲学常识、生活体验以及音乐、雕塑、美术、建筑等艺术常识, 而且还包括文化学、历史学、美学、社会学、教育学、语言学等人文科学和心理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现代通讯技术研究等自然科学领域里较新的研究概况, 还包括边缘学科和科学学科的研究概况。如果阅读知识积累不够, 容易导致学生知识面的狭窄, 从而阻碍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形成。因此, 近几年语文高考中阅读测试部分得分较低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一教训告诉我们, 要真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必须重视基本知识的积累, 拓宽知识面。在内容上, 议论文指论点和论据;记叙文指描叙部分 (人、事、景物及其特点、与景物有关的传说故事等) 和议论抒情部分 (或抒发情感, 或揭示哲理) ;说明文或指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或指某种物品的制作过程, 或指某种物品的使用方法及其注意点等。在形式上, 议论文主要是指论证结构方式和论证方法;记叙文主要是指叙述方式 (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 、顺序依据、线索和表达方式的运用特色及其作用等;说明文则指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等。篇有中心段, 段有中心句, 句有关键词。文体不同, 内容和形式的具体要求亦不同。中心段、中心句和句中关键词的确立都有规律可循, 还有概括反映这些规律的有关理论。篇有中心段, 记叙文的中心段一般是抒情议论性语句, 往往位于篇首或篇尾, 或者是几个片断之间的过渡性语段;议论文的中心段一般是为文章的引论或结论, 通常也位于篇首或篇尾;说明文的中心段一般也是首段或尾段。

三、补充阅读, 拓宽视野

16.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浅见 篇十六

一、链接阅读

以单元主题为核心,引导学生围绕该主题展开课内和课外的链接阅读。比如教师在展开“获得教养的途径”这一专题的教学时,建议学生去读《博览群书》选编的《读书的艺术》,让学生零距离了解大师们读书的苦与乐,从而认识读书的必要性,阅读的重要性,懂得如何读书,读什么书。

二、同类扩展

以教材中某一篇课文为基点,向同类文章扩展。同类既可以是题材的同类,可以是文体的同类,也可以是写作方法的同类。

如学了老舍的《想北平》后,向学生推荐同时代的作家林语堂的《说北平》。在对比阅读中,学生会发现林语堂先生对北平的描述较细致,侧重于对北平的欣赏。而老舍先生则侧重于抒发对北平的思念,对北平的介绍简而概之。但两篇文章都突出了北平“宜居”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北平的爱。学了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可以向学生推荐《故都的秋》这篇散文,体验江南冬景明朗悠闲的情调,再去感受北国秋景清静悲凉的况味,从而体悟作者的艺术风格。

三、作品延伸

以节选课文为基点,向整个作品延伸。由于教材的容量有限,中外名著只能选其中的一部分,这就给学生理解课文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组织学生利用业余时间阅读原著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外活动中读读原汁原味的书籍,学生是很感兴趣的。如笔者在教梭罗的《神的一滴》之前布置了学生自主阅读全文《瓦尔登湖》,让学生在静静的阅读中,畅游于瓦尔登湖畔,领略优美的湖光山色,让自我的心灵暂时远离尘世的喧嚣,获得片刻的宁静,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画卷中获得生活智慧的启迪,思考生命存在的本质。

四、走近作家

以某一作家的作品为基点,向这位作家的传记性故事扩展;或以某一作家的成长故事为基点,向这位作家的代表作品扩展。教完《赤壁赋》,教师可以推荐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读完了张洁的《我的四季》,让学生去读一读她的散文《我的第一本书》《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祖母绿》《沉重的翅膀》《无字》等。这样,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作家的思想性格、生活道路、创作成就;学习作家勤勉的学习精神,严谨的创作态度,浓浓的爱国情怀,同时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五、走进名著

以课本中的名著选读为立足点,全面走进名著。这也是迎合新课标下名著阅读与考核的要求,有必要的话,教师在授课伊始就应该指导学生去读大纲要求的名著篇目。苏教版必修教材里选录了《红楼梦》的章节《林黛玉进贾府》,以及沈从文先生的《边城》。在以教材为起点的情况下,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印发《名著导读》讲义,从名著的内容概要、人物刻画、主题思想、问题思考等分析引导,起到阅读指导的作用。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教师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灵魂的导游者,提倡一种“目中有人”的阅读。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己任的阅读教学,应该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教学。要让学生明白再忙,也始终不能放弃读书。读书也是一种生活——一种极大丰富和延长我们生命独特体验的生活。

阅读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让课外阅读植根于课本,既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又扩展了他们的知识面;将阅读教学与学生的课外阅读连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既能增加阅读量,又能使学生更多地了解圣贤,了解历史,了解世界,使之在读书中感悟语言的魅力。因此,教师不应把学生局限在课堂里自我封闭,要引导学生走进课外阅读的缤纷世界,充分发挥好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的互补作用。新课程理念下的“大语文”教学决不可以忽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的链接,只有学会阅读应用才算是真正地学会了语文阅读。

17.小学生语文阅读题做题方法有哪些 篇十七

进行语文阅读题的第一个步骤就是阅读文本。学生需要首先通过较为快速地阅读熟悉每个句子的含义,并且通过段内各句的相互关系,查找出能够对全段的主旨进行高度概括的句子,即段落的“中心句”。一般而言,中心句的位置基本出在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出现在段中的现象也会存在。

倘若没有中心句,学生就应当自行总结整个段落的主旨。而实现了每个段落的大意概括后,学生基本就可以对文章的主旨和线索拥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这对接下来的题目作答就能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针对这一点,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在做题之初对全文进行阅读。因为有很多学生有全文尚未完整阅读,便匆匆忙忙地开始写答案的习惯。并且常常由此导致忽略文章中重要的转折或真正内容,使得答题发生偏离正确方向。

2、进行认真审题

由于小学生集中注意力的能力较弱,因此在进行语文阅读理解的审题时,教师应当要求学生像对待数学试题中的每个数字一样,仔细阅读题干中的每个汉字、词汇和整句。并且必须对题目要求拥有一个清晰地把握,同时分析并整理出题干所包含的提问要点。

举例而言,学生在作答阅读理解中“为什么”这一类型题目的时候,首先要说明其中的原因,之后再解释由此原因所导致的最终结果。并且在对原因进行说明时,学生还应当写明里面的人物是如何做的,事物是如何发展变化的,也可写出自己因此获得的感受。

不仅如此,回答此类题目时,学生需要加入“因为……所以……”或“由于……因此……”这种表示因果关系的逻辑连接词,使得答案的思维更加清晰,结构更加完整。

比如在《槐乡五月》的文章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说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这时,教师应当让学生在概括段落大意的基础上紧密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回答:“因为使孩子们心驰神往的是槐花;使孩子们大饱口福的是槐花;使小姑娘更俊俏、使小小子无拘无束的还是槐花。所以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

3、定位问题答案

小学阶段多数的阅读试题答案都存在于文章中的某个具体的位置。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关键词的查找实现答案的精准定位。

根据现代小学语文阅读理解题目的命题思路,问题关键词在文中的位置,基本就是该题目正确答案所在的位置,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关键词所在的语句或联系上下文实现答案的定位。如果试题要求学生运用原句回答,那么学生大可以通过原文进行作答,而这种现象在小学低年级阅读理解题目中比较常见。倘若题目未明确要求学生利用原文作答,学生则可以通过已概括的段落大意为基础,提取出文章中的直接信息进行整理和概括,进而组成答案。

还有一种特殊的情况,就是题目并未明确要求学生通过原文中进行作答,但是文中却有明确可以回答该问题的语句,那么学生依旧可以利用该原句进行问题的回答。当然,假如题目明确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话进行回答,那么即便文中有原文,学生也必须从文中提取主旨信息,通过归纳和概括进行回答。

由于目前的小学语文阅读试题开始出现开放性试题,并且参考答案中大多要求“学生能自圆其说,答案最佳即可”,那么学生在作答时则应该认真琢磨作者创作文章时的意图,同时按照文章的体裁、语境进行信息的概括,同时把文章相应的主旨结合自己的思想观点进行重新整合,进而通过自己的语言进行解答。如果个别学生对于此题的回答实在有困难,教师也可以让这些学生直接将原文进行概括,同时结合自己的相关经验或经历直接作答即可。

4、控制答题时间

由于阅读理解往往会消耗较长的答题时间,因此教师必须训练学生科学安排答题时间的能力。针对这一点,学生最好不要边看问题边找答案,这种方法不仅无法实现阅读理解的回答正确率的提高,如果文章的题材是说明文、转折或逻辑性较强的记叙文,那么学生在回答时很可能会通过前文的混淆性内容直接将错误内容误认为正确答案进行直接的作答。造成“欲速则不达”的后果。

另外,教师还应当要求学生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进行题目的作答,如果遇到自己一时无法处理的难题时,绝对不能走入死胡同,为了一道题耽误过多不必要的时间。

18.高中语文散文教学方法有哪些 篇十八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新课程理念强调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组织者和引导者。为此,在高中语文散文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在诸多教学方式泛滥的今天,应学会结合教学实际做到合理取舍,尽量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合理的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激发其兴趣,从而实现“乐学”。因此,在高中语文散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自主选择、敢于质疑书本、自感自悟、自我 鉴赏、自我测评。这样才能做到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增进学生的自信心,促使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悟散文的意蕴,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愿望,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给予自己更高的提升空间的同时,也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达到提升思维层次的效率。这样,散文教学的重要意义就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学效率就能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2、善于借助文本内容,引导学生感悟

19.如何开展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篇十九

一、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阅读是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 在我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作用不容忽视。语文是学习的基础, 只有掌握了阅读的能力, 才能很好形成认知的迁移, 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青少年时期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掌握良好学习方法的良好时期, 因此, 我们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阅读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能力的体现, 它关系到人文修养的培养, 只有对古今中外优秀历史文化有广泛的了解和深厚的积累, 才能激发个人去探索各个领域的兴趣, 才会开阔视野, 发展健康的个性, 培养健全的人格,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二、转变传统的阅读教学观

阅读教学从表面看就是教师讲、学生读, 这是对阅读的片面看法。顾黄初先生说:“阅读, 是人们通过语言符号 (文字) 的辨认、感知、理解, 从中获取知识信息, 进而充实自己的知识库存, 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的语文行为和心智活动。”当前的阅读教学往往忽略了阅读的这种本质, 忽略了学生的智力活动、主体体验。我们教师用统一的思维去讲解分析, 只是关注学生对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 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长、阅读情感等, 学生的主体意识被泯灭, 学生跟着教师走, 把阅读当成学习任务。伴随社会的发展, 学习成为增加社会竞争力的必备手段, 阅读是学习必要的学习方式。面对大量的知识, 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阅读习惯都有所改变。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 教育要跟上时代的步伐,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素质的提高。

三、开展精读、略读、研究性阅读活动

“精读、略读、研究性阅读”三段教学法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从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目标出发来考虑语文教学的设计, 较好地处理了语言训练与思想教育, 以及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发挥阅读学习对语文教学其他方面的促进作用, 力求取得“突出重点、带动全面”的效果。2.在教学中正确对待学生的个别差异, 不搞“一刀切, 齐步走”, 放手让学生按自己最合适的速度发展, 使绝大多数学生取得最大限度的进步。3.在实践教学中充分地提供机会和条件, 让学生参与语言实践, 引导学生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自觉地积累语言材料, 认识语言规律。

精读、略读、研究性阅读的关系就整个语文教学而言, 精读是主体, 略读、研究性阅读是补充, 但就效果而言, 精读是准备, 略读、研究性阅读才是应用。精读是略读、研究性阅读的基础, 略读、研究性阅读在精读的基础上发展, 是精读技术熟练化的表现和结果。教学实践效果表明:精读、略读、研究性阅读相结合, 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保证学生的学习, 还能促进学生语文个性能力全面、和谐的发展。

(一) 精读

精读是经常使用的一种阅读方法。学生阅读要全面领会作者意图、把握文章内容、弄清段落大意等, 就要认真钻研、研究, 细细咀嚼, 既要把握整体, 又要重视细节, 要在领会内容的基础上明确写作特点。读的程度要求精、求透、求深, 切忌糙、忌似懂非懂和浅薄, 要针对一篇文章全方位多角度地分层阅读。

(二) 略读

略读绝不仅仅是让学生随便找一些书来大概地读, 而是让学生在浩瀚如海的书籍当中有所选择去读并加以辨识, 并且教师在这方面对学生做到合理的引导, 帮助学生矫正不良的阅读兴趣。略读和精读都是一种学习方法, 其根本目的都是需要学习, 吸取书中的精华, 并且转为自身所用。然而, 好多学生所理解的略读只是草草翻书, 根本谈不上对于文章中精华内容的记忆以及思考, 因而, 在这方面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进行略读。其中做读书笔记是对于略读的一种辅助作用, 在略读的同时把自身的感悟及其书中的精华记忆在本子当中, 这无疑是为学生的略读添加了一笔可靠的帮衬。这样, 学生在略读的同时, 结合自己的读书笔记, 有所读也有所悟, 将思考与记忆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正所谓“好记忆不如烂笔头”。当略读过的书不在时, 翻翻之前所做的读书笔记, 那么曾经的知识及记忆也就得到了巩固与提高。一般来说, 撰写读书笔记有以下方法。

1. 把书中的大意和要紧的地方, 用自己的言语叙述出来, 即提要。

2. 对文章重要的地方原文抄录, 即摘录。

3. 用一两句话或一段话把对书中片断的感想记下来, 即杂记。

读书笔记一般分两种:一种是对全书的概括, 具有概论性质;一种是对全书进行概括之后进行评论, 具有批评的性质。对于初学者, 当然不能求其周密, 但是敷衍塞责的弊病必须从开头就戒除, 每抄一条, 每写一段, 总得说得出所以然, 这样成了习惯。终身写作读书笔记, 便将受用无穷, 无论应付实物或研究学问, 都可以从笔记方面得到许多助益。

(三) 研究性阅读

研究性阅读, 让学生主动学习, 深入思考和探究, 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表现, 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种方式改革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教材为中心, 以灌输式为主的教学模式, 建立起学生主动参与, 教师启发指导, 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模式, 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使学生能主动地获取知识, 体验过程与方法。比如, 让学生进行讨论学习, 发表对文章的看法, 对一些词汇、句型等进行创造性地运用, 对知识产生认知矛盾, 敢于质疑。

四、利用互联网阅读

互联网为学生们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保证了知识的快捷性以及海量性, 然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们辨别知识是否符合自身的需要带来了困难。所以, 当学生在用互联网来学习的时候, 教师应该注意教会学生如何辨别搜索结果的可靠性。比如, 要判断信息的来源, 仔细阅读文章内容并分析其阅读内容是否符合自身的需要, 以此来完成有质、有量的学习。

20.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初探 篇二十

【关键词】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课程标准 问题 策略

目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较多误区,直接导致学生阅读主体地位的动摇和削弱,影响了语文教育的全局。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阅读教学成了语文改革的重点。在当前的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分析教学、肢解教学、表演教学,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体验与感受,忽略了阅读教学的本质,与新课标的理念相违背。根据在新课标审视下的阅读教学谈谈自己的一点见解,以求共同探究。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当前的阅读教学往往忽略了阅读的本质,分析教学,肢解教学,表演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体验与感受。部分教师关注的只是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技能训练达到的水平等客观因素,泯灭了学生独特的个性。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除了课堂上跟着教师分析课文的思路进行简单的阅读之外,课后的阅读很少,阅读能力很差。

这种现状的存在,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⑴与传统知识技能传授的教学观念有关。长期以来,许多人认为教学就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教,学生学,这是天经地义的。由于传统教学过于强调教师的教,于是教学活动就成为一种教师对学生单向的、线性的传授知识的活动。

⑵与考试制度有关。考试制度使得阅读教学出现了应试化的倾向,教师在教读课文时,就会受到高考题型的束缚,把本来丰富多彩的文章内容解读成了标准化、唯一化,扼杀了学生充溢着灵性的解读,把各类不同文章的阅读拘囚于“一背景、二段意、二主题、四特点”的教学模式,使阅读教学出现了“高原现象”。

⑶与学生的生活有关。阅读教学脱离实际,远离现实生活。把学生固定在教室里,框在语文阅读教材里,学生缺乏必要的生活积累和生活常识,远离社会实践。

⑷语文阅读教学过于程式化。现在语文阅读教学由满堂灌转向满堂问,或者是满堂灌加满堂问,琐碎的分析,一统天下,肢解了一篇篇优美的课文。教师和参考书的标准答案代替了学生的自我思考,理性的分析代替了丰富的情感体验。这样就扼杀了师生的独立思考,抑制和削弱了师生的创造力,影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⑸语文阅读的积淀太浅。现在的学生阅读量少,语文课上学生读书的时间也只有几分钟,大部分时间被教师烦琐的分析和频繁的提问占去了。缺少阅读,对学生能力的养成是致命一击。

二、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能力的策略

1、准确把握课程标准高中生阅读水平标准

阅读水平标准是课程标准对学科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是设计和实施教学的依据。只有准确地把握了阅读水平标准,才能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只有准确地把握了阅读水平标准,才能准确定位教学内容的内涵和外延。教材中提供的教学内容,只是可供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的一个蓝本。对于一节有效地阅读教学来讲,教师不应是“照猫画虎”式地把教材中的阅读内容搬给学生,而是要对阅读的内容进行处理。这个处理包括阅读内容重选或重组,或对阅读内容进行挖掘和拓展。而内容重选选什么、重组怎么组,挖掘多深,拓展多宽,要依据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学生阅读水平标准确定。

2、强化学生的阅读主体意识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一是要有效利用学生已有的主体意识,二是要不断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阅读教学要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的阅读兴趣肯定有所差别,教师在进行必要的引导和指导外,更要关注和尊重学生的阅读选择。

3、引导开放型、探究性阅读

开拓文学鉴赏领域开放型阅读教学,要超越“封闭性”的阅读教学,既要继承以提高文学鉴赏水平为目的传统,又要开拓文学鉴赏领域。教学生不能够再“以本为本”、“以资料为资料”,应该以课本为主干,以资料为繁枝,以学生见解为茂叶。我们要允许和鼓励学生有多角度、多层次的见解。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应考探究性阅读第三学年直接为高考服务,要求学生把已锤炼到手的探究性阅读本领,针对高考阅读题进行探究性阅读训练。探究性阅读教学的课堂组织形式来说,它应该是合作探索型课堂模式。自主探索,筛选目标信息。由学生自主独立进行相关信息的采集、分析、综合、提炼和重组;切磋问难,提高阅读效能。

综上所述,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多样性,尊重学生个人见解,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使阅读真正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人文素养的主阵地。

【参考文献】

[1]杨旭乾.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初探[J].软件:教学,2014(2):169

-170.

[2]李正防.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初探[J].软件:教育现代化, 2014

(4):63.

[3]席玉婷.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初探[J].青春岁月:学术版,2014

(2):4.

[4]刘运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初探[J].中国校园文学:教育教学研究,2012(6):37.

[5]赵轼.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初探[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旬刊,2012(8):143.

[6]时粉钧.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初探[J].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

2012(5):126.

[7]刘文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初探[J].读写算:教育导刊, 2012

上一篇:计算机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下一篇:除夕的传说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