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政策创新之我见

2024-08-15

人才政策创新之我见(共10篇)

1.人才政策创新之我见 篇一

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之我见

摘要: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不仅能够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还能够促进文化的传播、发展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我们国家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能够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能够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笔者作为青年一代,勇担重任,结合自身的在校经历,提出了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建议。

关键词:科学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建议

引言: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目前国际上的竞争实质上为科学技术的竞争,科学技术在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战略上发挥着极大的作用,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在新课标改革的背景下,各个阶段的学校愈来愈注重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为国家输入大量创新型科技人才。

一、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新课标改革背景下,学校愈来愈重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与此同时将对在校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升到了新的高度。而创新型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其受学校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手段的影响较大,因此,中学校长和教师队伍要高度重视对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为国家输入应用型的科技创新人才。

注重科技创新人才在中学的培养,对于学生、学校,甚至是国家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对于学生而言,能够提高自身的科学技术文化素质,促进素质的全面发展,使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大大增强,探索精神被创新意识激发出来。学生在努力完成学业知识的同时,自己的“突发奇想”有了实现的平台和可能,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新事物的能力,指明了学生的研究方向。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会成为个人事业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对于学校来讲,学生出色的科研创新成果,成为证实学校教学手段科学合理最有力的手段,践行了新课程标准的宗旨,对于推动素质教育的开展、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站在国家的 角度来讲,当今世界,各国之间激烈的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自上个世纪以来,我国始终坚持科教兴国的战略,而科技创新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要想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首要的便是提高教育创新能力。要实现我国发展的目标,就要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

二、我国科技创新素质现状

我国在长期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下,考试成绩依旧是评价学生和教师的首要依据。在以考试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的引导下,学生读书学习过于功利化,也就是说为了应付考试、取得名次,学生才会刻意的学习课本知识,思维创造能力极大的被束缚;教师又迫于学校制定的教学任务的压力,忽视了对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自身的自主探索能力和科技创新意识的重视程度不够,课堂上“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自主探索、自主思考等自学能力的发展,学生对于参考答案和课本知识倒背如流,却也只是囫囵吞枣,知识和实践严重脱节。从各项国际竞赛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学生习惯于做题、记忆,而在自主发明创造上则与发达国家的学生相差甚远。

为了响应党的“科教兴国”战略,教育部门于2007年实行了课程改革,新课标宗旨在于“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尊重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新课标的背景下,教育部对各科教材课本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改变了以往只注重传授学生知识的倾向,注重对学生情感和创新思维的引导,强调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学校在课程的设置上,提高了实践类课程的比重,使得学生有机会在实践中检验学科专业理论的科学性。专业理论和实践是紧密联系的,那么,如何在学校建构一个宽松的课程环境,把科技教育巧妙的纳入课程计划,有目的、有计划和有个性地对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需要教育工作者和广大学生共同探讨,一同研究,共同促进教育的创新和实践。

三、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建议

1.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模式,注重科技创新能力培养

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着极大的弊端,对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创造能力和开阔创新思维具有极大的阻碍作用。课堂形式单

一、评价标准片面、教育方法过于死板、激励机制不完善等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要想改变死板单一传统的教学模式首先需要转变学校和教师队伍的教育思想模式,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教育思想,注重对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部要和学校部门共同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解读国家和党对于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纲领,及时传递新的教育观念,引导学校干部和教师树立起“科技创新立校”的思想观念;二是调整教师年龄结构,大力培养青年教师在教师队伍中的主干作用;大力宣传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以及计划;定期开展关于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研讨会,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展开科技创新竞赛。

2.完善和创新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

我国部分中学在课程设置上有待提高,给学生自主发言、动手操作的课程比例少之又少,因此,学校和教师要在课程整合上下工夫,要改变以往窄、专、深的课程体系,注重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相辅相成,课程体系范围不要太狭窄,要认识到各个学科之间都是有联系的;其次,教师无论是在专业理论知识教授,还是实验操作上,都不要面面俱到,教师要转换自身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由在课堂上的主导者、主宰者变为学生主体的引导者,鼓励学生的发问,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注重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中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另外,将科研适当的引入到教学计划中,培养学生掌握科研方法,激发学生创造精神,推动学生由自学到治学过渡;其次,学校要一改以往用“一个标准-成绩”评价学生的机制,建立起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对有科研立项的学生要给予奖励和支持,比如加学分,助学金等,教师要充分尊重、培养学生的个性,打破以往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形式,拓宽学生自我发挥的渠道,激发学生的潜能。在课堂互动或者是科研立项中,学生可以从中体会到其中的乐趣。笔者是某校高三理科班的学生,是该校摄影部副部长,该校注重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为其摄影部提供了大量的硬软件设备,而且在笔者在校几年,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科技创新大赛,包括一些环保设计大赛、模型运作大赛等。

3.注重资源建设,为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创设良好环境

学校要不惜投入巨资加大对课程基地的建设,打破教学地点的界限,为此首先需要教育部加大对学校科技资源建设的资金投入,这是构建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气氛的前提和物质基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笔者站在学生角度提出了以下建议:第一,完善相关科学技术设备,为学生的试验提供基地,加强对科研成果数据库的建立和管理,为有想法的学生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第二,注重各学科知识在技术领域的综合应用,大力投资建设高质量的技术教育项目,比如现代农业实践室、综合创新活动室、技术文化、校外实践基地、STEM课程体验室等。总之,学校务必要重视科研教学资源的建设,完善学校的硬软件设备,为学生开展技术研究提供先进的设备,为高素质人才的成长做好铺路石、引路人。

4.学生要积极主动的树立起成为创新型科技人才的目标

广大中学生,甚至是大学生,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要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敢于突破书本观念、理论的束缚,要勇于开辟新的科学领域,有坚韧不拔的探索精神,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提高自身的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对于要进行科研成果的学生,笔者建议务必发扬顽强拼搏的精神,百折不挠的意志,要牢记:任何科学成果的取得与人的持久顽强的拼搏百折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不懈追求紧密相连。因此,作为学生,积极主动的树立起创新型科技人才的目标对于其行为、观念具有引导作用。

结语:

笔者作为某校高三理科学生,担任体育委员,学校足球队队长,学校摄影部副部长,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提出了关于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建议,个人见解有失偏颇,还希望专业人士多多包涵。总之,学校教师和学生要一致努力,为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注入新的血液。

参考文献

[1]徐向东.无缝衔接:中学依托高校进行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理念与策略——以上海交大附中“科技实验班”为例[J].全球教育展望,2012,04:84-87+91.[2]王丹.在科学家身边成长——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班”侧记[J].人民教育,2012,07:55-59.[3]张震.高中创新实验班项目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福建省厦门市科技中学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23:16-17.[4]杨振峰.基于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校本课程建设[J].上海教育,2014,Z1:46-47.[5]张万国,刘其宪.中学创新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西南大学附属中学的改革实践[J].教师教育学报,2014,06:115-124.

2.人才政策创新之我见 篇二

人才流失的现状

国有企业人才指的是国有企业中具有较高素质, 拥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 能在与竞争对手的市场较量中开展创造性劳动, 为实现所在组织目标做出贡献的员工。所以, 国有企业的人才应包含三方面属性:一是有知识、有能力;二是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三是为国有企业的高质量生存、有效益发展做出贡献。

加入世贸组织以来, 国外公司以其雄厚资本、先进技术进入中国市场。据统计, 世界500强已有400多家进入我国。这些外企在进军中国市场的过程中纷纷加速实现人才本土化, 千方百计吸引优秀人才, 利用中国的高科技人才为其服务, 其中势必包括我国国有企业中大量优秀人才。

民营企业通过多年发展, 积累了相当的实力, 加上人员少、机制活, 已开始进入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 竞争优势将进一步得以发挥。民营企业的迅速崛起和发展壮大, 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也在千方百计争夺优秀人才。

近年来, 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的现象非常突出。一是一些技术骨干被民营企业挖走;二是部分人才依靠自己的技术、经验、脱离国有企业, 自己创办企业;三是一部分人才流向外企。

人才流失的原因

从国际人才流动看, 国有企业人才由国内向发达经济国家流失。近年来, 我国国有企业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中级以上职称或有一技之长的人才大量向国外流失, 他们之中有的出国深造, 有的技术移民。据统计, 这些人出国后, 大部分选择在国外长期居留, 回国的比例较低。

从地域上看, 国有企业人才由中、西部地区流向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一方面, 由于历史的客观原因, 我国大型国有企业在布局上大多集中在北部、西部地区, 这里聚集了大量高级人才;另一方面, 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市场经济发育较早, 人才需求量较大, 高级人才在这里较容易找到能够充分发挥自己才能的位置。

从行业上看, 国有制造业以及劳动密集型企业人才大量流向商贸业和高科技企业。人才在产业间的流动往往是经济发展、行业变迁的必然后果。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持续发展, 第三、四产业迅速崛起, 吸引了大量高级人才。另外, 行业间收入差距过大也是国有企业人才跨行业流失的主要因素。

人才流失的影响

理论上讲, 企业规模越大, 人才流失率越低。首先, 规模较大的企业, 人才内部流动机会较多;其次, 规模大的企业人事管理的程序复杂, 不利于人才的流失;再次, 规模大的企业竞争性的工资补偿体系及人事部门对人才流失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导致人才不愿意流失或不容易流失;此外规模大的企业往往意味着企业内部的福利水平较高。

用工制度是影响企业人才流失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 我国没有劳动者选择职业的自由, 一旦被分派到一个工作岗位, 劳动者几乎没有不服从的余地。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过程中, 我国的劳动用工制度也发生了根本的变革。多种性质经济实体的出现, 劳动者有了更为广泛的就业途径。《劳动法》的实施, 给我国各种非公有制经济实体在人才竞争方面提供了平等竞争的制度保证。

人才流失率与企业的工资水平有密切的关系。低收入的企业中人才流失率较高, 因为大多数流失的人才是为了获取较高的经济收入。收入水平一定的情况下, 相对工资水平则是影响人才流失的重要因素。国有企业长期形成的“大锅饭”的分配制度, 使得企业中做出重大贡献的人才感到不公平而离开企业造成国有企业人才的显性流失, 或在企业中得过且过、消极怠工而形成国有企业人才的隐性流失。

传统国有企业由于负担重、效益低, 因此, 难以拿出足够的资金对企业人才进行有效的激励;另一方面, 企业研发投入低、技术更新缓慢, 企业人才难以发挥重要作用。没有施展才华的舞台, 没有完善的激励措施, 两者恶性循环从而导致人才流出。

年龄和人才流动之间呈现明显的负相关关系, 年龄越年轻人才流动性就越高。年轻员工精力旺盛, 自身适应性较强, 有更多的新工作岗位可以选择, 年轻人才流动大的另一方面的原因是他们收入低, 没保障, 因而, 有更强的改善经济状况的愿望。

国有企业员工的晋升以及员工的工资往往与员工的工龄挂钩, 因此, 工龄长的员工相对于工龄短的员工在企业往往有更大的发展机会和经济实利, 而有较低的外部流动意愿。

人才管理策略

人是管理活动的主体, 也是管理的客体。人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 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 既是有效管理要达成的目的与结果, 也是它的基础和前提。

任何企业都拥有如下的三种资源: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具有有限性, 而人力资源具有相对的无限性。企业可以通过各种开发活动, 或增大现有人力资源的产出数量, 或提高现有人力资源的产出质量, 用人力资源代替非人力资源, 从而减轻企业发展中非人力资源稀缺的压力。企业只有将人力资源视为最重要的资源, 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 才能提高其他资源的开发,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会增强。

人才都希望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工作, 希望自己的领导平易近人, 表现出对他们的真正关心, 给予他们提高自己能力及成长的机会。善于改善领导的管理者, 才是善于吸引和留住人才的管理者。

对人才实行参与式的领导就是领导者征询下属的意见和建议, 鼓励下属参与决策制定和管理。由于人才类员工业务能力较强, 工作积极性较高, 他们有能力也有意愿参与有关的决策或管理事务, 他们是欢迎管理者对他们采取参与式的领导方式。让人才参与企业管理的意义十分重大, 一是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二是提高他们的忠诚度;三是集思广益。实行参与式领导, 能使人才的主人翁意识得以进一步强化, 使他们把企业发展视为己任, 能够以主人翁的态度主动工作。

企业养才、留才目的就是要发挥他们的作用。为了让每一位人才有其追求的职业目标, 企业必须将其总体目标细化, 让各位人才都拥有明确的、经过努力能达成的目标。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工作目标是企业总体目标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他们内心深处就会产生自豪感和满足感, 从而必然大大提高他们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

与人才类员工保持有效的沟通, 不仅有利于解决日常工作中的问题, 还能充分体现出对他们的尊重与重视, 他们也可借此了解情况, 参与管理。在企业制定的规章制度中要坚定不移地贯彻一种鼓励理解、沟通合作的思想, 这是一种可以凝聚人才的力量。

3.企业如何重视人才之我见 篇三

关键词:重视人才;领导者;培养管理

中图分类号:F55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2.06.021

文章编号:1672-0407(2012)06-041-02收稿日期:2012-03-20

人才是企业之本,是企业发展中最重要的核心资源。那么,何谓人才?在我国,关于人才的最早记载出现在《诗经》,诗曰“菁菁者莪,乐育材也。君子能长育人才,则天下喜乐之矣。”古人用植物喻人才,乃人中精华。通常人才是指德才兼备和具有一定学问专长的人。企业中的人才应该是那些能够以其创造性的劳动,为企业做出一定贡献的人。可见,一个企业拥有了人才,就拥有了实力,拥有了未来。

近年来,长春公交集团始终注重把人才培养作为集团重大发展战略,积极探索人才建设的举措和方法,促进了企业不断的发展壮大。笔者认为,企业如何重视人才,关键在于领导者的思维定式。

一、留住人才是企业领导者的魅力

21世纪最宝贵的财富就是人才。古人云:得人者得天下,失人者失天下。人才的第一定义首先是人,人才是具有流动性的。如何吸纳外部的人才,留住本部的人才,关键在于领导者的人才意识和用人理念。一个企业如果没有人才来支撑就等于人体缺少骨骼,就像一个泄了气的气球,是无法参与市场竞争的,根本谈不上生存与发展。然而,据有关的调查显示,人才流失问题的日益严重已使得企业的人力成本负担进一步加重,如何构建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留住人才,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一个企业的领导者,具备了爱才之心、容才之量、护才之胆、用才之略,企业就能发展,就能壮大。反之,招之即用,挥之即去。用人还疑,疑人也用。用则脸颜,不用脸阴等等态度和做法,伤人伤心,是不会留住人才的。领导者要有善于包容的胸怀、吸纳的眼光。在人才的使用上,能够以事业为重,以大局为重,不存私心,选贤任能。能够和善于激发人才的活力,关心人才,帮助人才。长春公交集团企业改制以后,领导者头脑清晰,通过兢兢业业抓管理,踏踏实实办实事,有效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吸引员工,了解员工。做到以事业留人,以待遇留人,以情感留人。骨干和员工们都能心系公交,在岗位上发挥带头作用,很多员工纷纷表示“公交是我家,我爱我的家”。

二、爱惜人才是企业领导者的素质

不拘一格吸纳人才,且能包容少才之人。这是最基本的,如果带有色眼镜取才,或把人才不当人才,则是自断才路,赶走人才。一个真正惜才的企业,能对自己旗下的各色人才,无论智慧高低,三教九流,皆能包容,扬其长而容其短。战国时期的孟尝君就是很好的榜样,他喜欢招纳各种人才做门客,对宾客来者不拒,有才者各尽其能,少才者也提供食宿。鸡鸣狗盗之人,才能虽小,关键时候却救其性命。礼贤下士,对有才者持敬重之心。对人才能做到待之以礼,奉之若宾。曹操这个人疑心大又狂傲,按理说是惜才之大忌。可其旗下硬是拥有数不胜数的人才,且甘愿为之抛头颅洒热血,如武将典韦以身救主,如第一谋士郭奉孝英年早逝,死在漫漫征途。曹操为留住关羽,可谓是费尽心思,物质上的也好,名利上的也好,精神上的也好都做了相当程度上的给予。是的,他敬重人才,他尊重人才的抉择,能留则留之,不能留绝不阻之。 视人才如知己,与人才相知相守。

三顾茅庐的故事妇孺皆知,除了三顾其实还有茅庐内的一跪一哭,为苍生而跪,为百姓而哭。孔明知刘备之意,刘备亦深知孔明之心。为报知己之恩,孔明这样的罕见之才开始了携剑随君,鞠躬尽瘁的圆梦生涯。

爱惜人才是懂得重视人才的企业领导者应有的风格和素质 。企业领导者要懂得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关心人才,爱惜人才。这样才能使人才的德才充分展示,其能力和知识得到充分利用和发挥。长春公交集团西昌公司全面改变办公设施和环境,改善员工餐厅和其他生活设施。工会深入走访,了解诉求,慰问困难员工。在生活上要处处关心人才,关心人才的生活状态,帮助其解决生活上的实际困难,使人才能够去除后顾之忧,轻装上阵,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激昂的干事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领导者关心,员工们感动,大家都敬业,人才不流失。

三、培养人才是企业领导者的智识

人才是推动企业健康发展的力量源泉,无论是从宏观上讲,还是从微观上论,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只有拥有了充足的人才,企业才能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因此,注重培育人才,加大对人才的培训力度,让人才的知识、技能、能力能够不断得到提高,更好地发挥人才优势,也是需要企业领导者必做的思考和工作。

几年来,长春公交集团进行多方面、多岗位、多专业的培训,提升服务质量,打造企业信誉,经过培训,提高员工三方面的能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主动力。主动力是管理人员和骨干在工作中不惜投入较多的精力,善于发现问题和创造条件,提高工作效率,视人才为骨干,在岗位上得以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制定发展规划有利于加强对青年职工的管理培养,有利于青年自身对发展前景的展望。青年培养管理发展规划要有可行性和长效性,首先要制定配套的管理办法和考核办法,明确培养考核目标、培养考核标准。其次在实际工作中,要由青年所在部门、人力资源部门共同对青年进行培养,建立管理机制把培养考核者的业绩与其今后的发展方向、教育培训、专业训练结合,使被培养的青年更加有动力,为人才培育创造良好环境。

制定发展规划有利于加强对青年职工的管理培养,有利于青年自身对发展前景的展望。青年培养管理发展规划要有可行性和长效性,首先要制定配套的管理办法和考核办法,明确培养考核目标、培养考核标准。其次在实际工作中,要由青年所在部门、人力资源部门共同对青年进行培养,建立管理机制把培养考核者的业绩与其今后的发展方向、教育培训、专业训练结合,使被培养的青年更加有动力,为人才培育创造良好环境 。

要制定配套的管理方法和考核办法,明确考核目标和标准。建立管理机制,把人才业绩和发展方向、专业培训、技能培训结合起来,为人才培育创造良好环境。

四、管理人才是企业领导者的使命

首先管理人才的人应是人才。管理人才的部门是企业决策层的参谋部,是企业人才的蓄水池。管理人才的人就应该向组织负责,向企业的领导层负责,向管理对象负责,应该具备人梯精神、宽深的知识面、管理的基本功都来自于对工作高度负责的责任意识。管理人是比较难的。管理人才就更难,所以管理人才的人就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辛苦,下更大的功夫,把组织委以的重任完成得更好。这其中尤其需要一种高度的敬业意识。这里强调对人才的管理,绝不是说对其他人员就可以不管理,在对于人力资源的整体与内核两个层次的认识上和理论上应该是成立的。但实际上,两个层次的界限是模糊的,动态的。因为人的本身的能动作用和外界条件的制约,因此,在当前强调对人的管理,对人才的管理,绝对是企业生存、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把人管理好,尤其把人才管理好,企业才能具有生存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管理人才的人要有看人之识,管人之力,赏人之心,容人之度。管理人才的人若是心胸狭窄,嫉贤妒能,眼里容不得别人长处。只能自己最优,这就等于堵住了发现、使用人才的路子。因此,企业中选用管理人才的人,要确实出以公心,真心实意地为了企业发现、培养、使用人才,具有甘当人梯的精神。管理人才的人要内外兼通。外行管理内行是很难管好的。一般讲,在选用之前,他们的各方面应该是很不错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科学、新的知识更新速度之快。因此,就要对他们给予及时的知识更新或培养新的知识面。他们懂得多,有个宽深的知识面。才可对新科学、新领域、新知识有所把握。

管理人才的人要掌握一套人才管理的基本方法,人才管理有人才管理的规律。从事人才管理的人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摸索出一套适合人才成长的管理办法。人才管理是高层次的管理,因为管理对象是动态的,管理也应是动态的,进而总结摸索出一套科学的管理办法。对人才的评价拿出较为准确、科学、适用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对人才的培训应有较为严密的可行性计划;对人才的使用应有独到的见解与稳妥的方案。这样才会对人才的使用和发挥起到应有的作用。

五、人尽其才是企业领导者的能力

要给人才一个发挥平台。没有一定的岗位,没有发挥的空间,“英雄”也只能是“无用武之地”,人才就会遭到埋没,不能发挥其才能。“好钢用到刀刃上”,要合理使用人才,知人善任,做到什么样的人才安排到什么样的岗位上,实现人才与岗位的优化组合,提高人才的配置效益,做到人尽其才。要给人才留出发展空间。人才在工作实践中会得到不断的提高,当人才到达一个新的高度时,如果仍然让其一成不变地呆在原岗位,就会变成大材小用,就会成为浪费人才。所以,要给人才留出合理的晋升途径和发展空间,这也是对人才的一种发自内心的关心和爱护,是激励人才努力工作,勇创佳绩的强大动力。

4.人才强国战略之我见 邹艳 篇四

摘要: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是“人才兴国”。国家兴盛,人才为本。依靠人才兴邦,走人才强国之路,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是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要义,概言之就是“人才兴国”。这里,“强国”,是指增强国力、振兴国家,即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

关键词:创新人力资源社会和谐生产力竞争

引言: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抓紧抓好”,“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重要保证”。[1]

正文:人才强国战略的目标指向是建设“现代化强国”。作为国家发展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必须与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保持一致和协调,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为此我们必须弄清以下几方面:

一、人才强国战略的由来

改革开放之初,随着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急剧增长,人才问题日益突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央确立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国策,使大批知识分子和各类人才走上了经济建设的主战场。

进入新世纪,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进一步把人才问题推到了国家发展的战略层面。基于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分析判断,200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要制定和实施人才战略”。同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切实抓好,努力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2001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则专章提出“实施人才战略,壮大人才队伍”。这是中国首次将人才战略确立为国家战略,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布局之中,使之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002年,面对中国加入WTO后的新形势,直面经济全球化和综合国力竞争,为保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下发了《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首次提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对新时期中国人才队伍建设进行了总体谋划,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人

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方针、目标任务和主要政策措施。该纲要可以说是对此前提出的国家人才战略的深化和系统展开。

2003年12月,中共中央首次召开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突出强调,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并进一步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人才工作的重要意义、全面部署了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方针政策。

2007年,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基本战略之一,写进了中国共产党党章和党的十七大报告。由此,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进入了全面推进的新阶段。

二、人才强国战略的工作重点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国以才兴,业以才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工作重点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加快推进以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一批自主创新的领军人物和中青年高级专家。一是以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大力加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二是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高技能人才是生产劳动第一线的重要骨干力量,对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加快人事制度改革,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人才培养出来了,能否实现最优化的配置,能否充分发挥作用,有多方面的相关因素。其中一个起着根本作用的要素就是人事制度。经过多年的努力,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取得了极大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利于人才合理流动,实现最优化配置的制度障碍。因此,要积极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继续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人才激励保障机制。

第三,鼓励出国留学人员回国工作、为国服务,进一步做好吸引、聘用境外高级专门人才工作。实施出国留学政策,是中国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探索建立有效的吸引留学人才工作机制和工作载体,加快构建留学人员回国服务体系,加大留学人员创业园建设力度。要进一步重视做好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国家科研院所等在集聚高层次人才方面的战略高地作用,努力吸引、聘用更多的境外高级专门人才。

第四,在全社会弘扬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气。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强各方面人才队伍建设,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在全党全社会形成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这就不仅需要对科学人才的尊重,尤其重要的是要尊重生产劳动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真正形成科学的人才观,尊重一切有一技之长人才的劳动、知识、创造。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全社会形成学习光荣、劳动光荣、创造光荣的观念,引导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形成有利于人才发挥聪明才智才智的社会氛围。

三、人才强国战略的关键问题

一、观念问题。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必须充分认识到,在各种资源中,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的数量、质量、结构和作用的发挥,直接关系到国家、地区和企事业的兴盛衰亡。要尊重人才、爱惜人才,将人才问题置于各项工作的中心位置。

二、理论问题。科学的理论,既是对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又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20世纪80年代,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论传入中国,在中国大地逐渐掀起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论的研究热潮。与此相伴随,人才问题的理论研究也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时至今日,结合中国实际的人才理论研究尚显不足,有关人才资源的一些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的研究亟待深入。

三、开发问题。中国是人力资源大国,但还不是人才资源强国。因此,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也是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现代化的成功经验表明,人才资源的快速增长是现代化建设的最直接、最重要的推动力量。这一经验及中国人才队伍的现状,要求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中,必须实行人力资源开发先导模式,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切实提高人才资源的整体素质。

四、结构问题。目前,中国人才资源结构存在严重的不合理现象,表现在:(1)专业结构不合理;(2)能级结构不合理:初中级人才较多,高级人才总量严重不足;(3)产业分布不合理,如第一产业科技人才严重短缺,第三产业内部人才结构也明显失衡;(4)行业分布不合理;(5)地区分布不合理;(6)所有制间的分布不合理。因此,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大力调整和优化人才资源结构,实施人才资源的战略性重组,有效盘活人才资源存量,改进人才资源增量结构,使人才资源的宏观结构适应产业结构高级化的需要,适应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需要。

六、体制问题。人才问题,说到底,是人才资源管理体制的问题。有了科学合理的人才资源管理体制,不仅能够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而且能够充分发挥人才资源的作用。评价人才,主要从两个角度:一是评估绩效,二是测评能力。评估绩效是为了奖惩,测评能力是为了选人用人,二者不能混淆,否则,必然造成管理上的负效应。二要建立能力主义的管理体制和竞争机制,为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搭建宽广的舞台。三要建立更为科学的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做到内部具有公平性,外部具有竞争力。

四、人才强国战略的主要环节

首先要从发展角度来理解。发展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生产力发展的模式和速度决定了人才资源和人力资源开发的模式和速度。而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又意味着人才资源和人力资源是发展的决定性资源。所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牢牢树立为经济发展提供充分的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的理念,要通过组织和政策来调动亿万劳动者的创造热情与聪明才智;要优先发展教育,壮大人才队伍,维护人才权益,为全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最终实现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

第二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对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的开发具有更直接的指导作用。开发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必须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确立二者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就要促进人才的自由、健康、全面的发展,因此要加大这方面的体制和机制的投入,创造好的环境。

第三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人才工作的方方面面都应有一个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协调的观念。不仅注重量的开发,更要注重质的提升;不仅注重人才使用,还要关注人才保护。

第四要统筹开发各类人才。针对目前中国发展过程中的城乡差别、地区差别、行业差别、贫富差别,要更加注重开发过程中的公平性和效率性的兼顾。

五、人才强国战略的特点

促进发展的特点。本世纪头20年,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人才强国战略在这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提出,必然把促进发展贯穿于人才工作的始终。

以人为本的特点。人才强国战略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人的发展理论基础之上的,因而具有以人为本的重要特点。

改革创新的特点。人才强国战略是在建立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条件下提出和实施的,因而带有改革创新的鲜明特点。人才强国战略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根据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对创新人才工作的体制机制提出了明确要求。

统筹协调的特点。人才强国战略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逐步发展完善的,因而具有统筹协调的显著特点,高度重视坚持人才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坚持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相协调,推进人才资源整体开发。

对外开放的特点。人才强国战略是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人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历史条件下提出来的,因而具有对外开放的鲜明特点。

六、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意义

当今和未来的国际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更多更好的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取得主动,赢得未来。抓住机遇,加快推进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键在人才。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绩。但从总体上看,人才总量相对不足,结构不够合理,创新能力亟待提高,人才队伍现状同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从一定意义上说,人才方面的挑战最为严峻。“国以人兴,政以才治”,发挥人力资源丰富的潜在优势,走人才强国之路,是必然选择。人才队伍建设,关乎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增强,关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

注释:

5.人才政策创新之我见 篇五

——形势与政策论文

在本月8日举行的中国外长记者会上,南海问题再度成为焦点。面对外媒轮番“进攻”,中国外交部长王毅祭出详实的论据、形象的手势和有力的语调,配合一连串的“不”给出中国的态度:南海军事化的指责中国“不背锅”、航行自由“不等于”横行自由、变味的仲裁中国“不奉陪”、搅浑南海局势中国“不答应”、针对南海所有图谋都“不会有结果”。

长期以来,古老的中华民族世袭陆土,依赖耕耘,形成了以陆为生的传统习惯和根深蒂固的大陆观。明朝中叶之后,正当欧洲殖民主义列强纷纷东涌之时,中国的统治者竟然下达了“不许片板下海”的禁海令。禁海不仅限制了对外贸易,限制了明朝以来资本主义萌芽的生长,而且还严重阻滞了海权思想的发展。一直到近代,我国的海防和海权思想,留给人们的始终是沉痛的教训。历史表明,拥有海权则兴,失去海权则衰!

中国需要海权,但作为陆海兼备的大国,更应该注重海陆权并重。毋庸置疑,海洋既是大陆的自然延伸,也是大陆的战略屏障,凭借岛礁和海上平台设施可使海上纵深进一步加大;而大陆则是海洋的战略后方,是其坚实的依托,陆基设施或力量能给海上力量以强大的支援。

南海身处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经济发展最迅速的地区之一,位于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十字路口”,是连接欧、亚、非、大洋洲等地区的重要国际海上枢纽和商业往来的交通命脉。而人类对 南海的地理认识是一点点累积起来的。我国古代航海家在一次次途经南海的通商活动中,对于南海哪里有岛屿,哪里有暗礁,从一无所知到渐渐明晰,使南海开始有了自己的地理坐标。而我国的渔民也在一次又一次出海打鱼时摸清了南海的气候,何时会吹东北季风,什么时候会来台风,甚至南海岛礁的数量也渐渐趋向准确。

早在1947年,中国政府特别颁布了关于中国南海的海疆线的法令,宣布了南海岛礁沙洲的名称和位置,并绘制了正式地图,得到世界各国的承认,尤其是中国周边的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它们当时都是承认这个传统海疆线的。但在上世纪70年代,南海油气资源被发现后,菲越等国开始觊觎当地资源,以各种形式挑战中国主权。

海洋安全问题从21世纪初以来就变得日益突出,有关国家围绕海洋权益争端不断加剧。这一争端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海洋划界、岛礁归属、海洋资源开发、海洋战略通道控制保障等。在台海形势缓和的大背景下,南海面临的形势更加凸显。而且我们与8个海上邻国都有程度不同的海洋争端。

近年来,钓鱼岛问题和南海问题尤为突出,又存在一定关联性,背后都隐藏着巨大的经济利益,主要是能源利益。南海问题是中国在海上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也是今天我国安全应该关注的重点之一。中国面临的其他问题,比如西藏问题、“疆独”问题总体上都在我们控制的范围之内。而南海问题比这些问题要更复杂,事实上已经国际化了。在南海,我们面对的不是一个国家,而是多个国家,以及这些 国家背后的东盟组织。此外,还有一些大国或明或暗地插手和涉足。美国在南海问题上采取“介入不陷入”的政策。冷战结束后,美国对南海政策的调整突出表现在重新认识南海的战略地位。所以南海问题解决起来难度比较大,是一个长期困扰中国发展,制约中国走向海洋的重大安全问题。

南海的战略空间对于中国的重要性,完全可以借孙中山先生的话一言以蔽之:“谁握此门户,则有此堂奥,有此宝藏也,人方以我为争,我岂能付之不知不问乎!”在全球战略地图中,南海是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亚洲与大洋洲的要道,陆缘国要争海权,南海是必由之路,海缘国要夺陆权,南海是战略基点,在中国崛起而固有大国要强化和维护全球领导权的今天,这种战略意义尤显突出。

中国作家阿来去过南海后在文章中写了一段话:一个后发的国家,开始意识到海洋的重要,并且行动起来,开始维护自己的天然权利,却因为曾经的被殖民,因为后发,因为文化基因中海洋意识的缺乏,使自己维护主权的行为也那么航道曲折、波谲云诡,那么需要智慧和坚定。

一名南海问题研究者说,南海所拥有的资源利益固然非常重要,但海洋对于沿岸国和航道使用国而言,战略空间和战略位置才是其重要性的本原,否则就无法解释,美国海军理论家马汉怎么能在石油、天然气成为世界主要能源之前就有了“海权论”的认识,南越和菲律宾为什么在南海发现丰富油气储量之前就开始侵占南海岛礁。越南的陆地国土是一个窄窄的长条,东西方向基本没有什么战略纵深,只有 占领南海诸岛才能拓展越南的国防空间和战略纵深,因此,无论当时的南越还是越南都不惜代价抢夺南沙岛礁。而菲律宾曾有人把南沙群岛比做“抵在菲律宾腰间的一把匕首”。

中国历史上一直是面向大陆的国家,更熟悉处理与周边陆地国家的关系,但缺乏与海上邻国打交道的经验。中国还与周边海洋邻国很长一段时间相互缺乏信任。再加上意识形态的差异,政治上的冲突,以及文化上差异的拉大,各方同时都存在严重的历史包袱,很难平心静气地坐下来商谈南海的有关问题。况且一谈到南海争端,周边国家往往会在一定程度上默契地共同针对中国,中国相当被动。光中国政府表达善意,但各方却都按照自己的理解方式解释自己的观点,这对解决南海问题没有实质性帮助。

中国的政策之所以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我认为,其原因在于: 大国的介入,南海地区国际形势复杂。南海各相关国家为造成既成事实,加紧对南海资源的开发,借助美日等国家的力量抗衡中国;其次,南海是重要国际贸易通道,主要各国(美、日、印、欧)在此有重要利益。而且,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地区不稳定、中国的崛起,美国加紧对中国的遏制等因素,利益纠缠,国际形势复杂。并且南海争端复杂。南海的争端,不仅仅在于南海相关国家对南海的资源开发,更在于对我主权的侵犯,使“主权在我”的前提形同虚设。各国在所占的岛屿上修筑机场、跑道、灯塔,并通过各种海基法案,无视本国政府的一再警告,肆无忌惮地侵犯我国主权。南海各相关国家在南海问题上共同合作,抗击中国,使中国面对一个国家利益集团,外交上 十分被动。显然,要解决南海问题,必须排除或者最大可能减少美、日等国的干预,加强军事建设,分化瓦解东南亚各相关国家,争取各个击破。

长期以来,中国在南海有争议地区所秉承的原则一贯是“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这主要是中国和平发展的外交路线所决定,当然也不乏我国海军一度缓慢发展,在南海行使主权的尴尬。但随着中国的发展和国际责任的加强,南海已经成为了中国无法回避的崛起门槛。至少到目前为止,我们在这个海域的主权主张不但没有改变,反而更应该增强。而行使主权的方式虽然不至于强硬到剑拔弩张,但是也应当符合中国对周边外交的需要。如果一个国家在崛起的门槛上失语,那么它不但无法跨越大国所设置的崛起屏障,同样无法跨越自我的崛起心理。

中国要成为大国,的确要跨越不少技术门槛和心理门槛。南海正是这样一个集中了发展战略和发展心理的焦点。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中,守土有责、视边疆如民族生命一直是一种神圣,这种神圣能否在一个国家的未来中继续延续和衍生,将决定这个民族未来的生存空间。

中国政府一贯主张本着互谅互让的原则、以和平方式谈判解决国际争端。根据这一精神,中国已同绝大多数的陆地邻国通过双边协商和谈判,公正、合理、友好地解决了领土边界问题。这一立场同样适用于南海。中国是政治大国,但还不是强国。中国崛起所遇到的阻力和困难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大国的遏制乃至围堵,一些中小国家 的戒备和防范,都给我和平解决海洋权益之争带来了负面影响。但这并不等于说中国在南海问题上应持消极等待或无动于衷的态度。我认为,解决南海问题首先是要强化主权观念和主权行为,并加强有关立法。“主权属我”应作为“共同开发”的前提条件。没有“主权属我”的前提,就很难“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目标也无法真正实现。其次是加快我国领海基线勘定。这对我与其他国家的交涉以及增加谈判桌上讨价还价的筹码至关重要。同时,中国的领域区域都要定位坐标,并尽快向联合国提交自己的领海基线主张。第三是加强争议地区有效的行政管理和控制,整合各种海上资源和力量,统一领导和指挥,建立健全应急与应战一体化的海上综合安全保障机制。第四,海洋军事力量是大国海洋政治博弈的重要筹码,所以我们还必须不断加强海军现代化建设。

同时,媒体也应承担起责任,要引导公众建立蓝色文明,增强海洋意识。每个中国人都要建立起一个概念:中国不仅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国土,还有4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海,1.8万多公里长的海岸线,将近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海洋对中国未来的生存很重要。中国必须建立强烈的海洋意识和海洋主权观念。

6.“科学—艺术—创新”之我见 篇六

(课程论文)

“科学—艺术—创新”之我见

关键字:科学 艺术 创新 思维 融合 发展

1885年,一位名叫巴尔末的中学教师在研究了H原子光谱中可见光区域的四条谱线后,提出了一个计算氢原子谱线波长λ的经验公式,后来经过里德伯修改,推广为:1/λ=R(1/k2-1/n2)。当k=2,n分别为3、4、5、6时λ即为可见光的四条谱线波长。由此公式可以很明确的断定:当k、n取其他不同值时便可得到不同的λ值。然而,波长为这些λ值的光波存在吗?惊人的是,在随后的近一百年里,各种波长的光波一一被发现„„我惊羡于那位资质并不深的中学教师,能从教学和实践的过程中归纳出如此之深奥的科学理论,更为那位给出具有如此预见性公式的伟人而深深折服。我不禁要问自己:是什么让他们有如此的预见性和创造力?

也许这就是科学:在不经意中发现世间的奥妙,甚至预测数百年后的科学探究。不得不说科学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在审视和感受它的美感之后,接踵而来的就是创造。

科学的本质是观察和探究我们周围的世界,试图从已知的事物中确定某些潜在的秩序与模式。有些人认为,科学只与概念、定律、推理、判断这些枯燥的词语相联系,一位科学家的工作无非是绞尽脑汁钻研已有的科学知识,然后苦思冥想地探究现在的科学盲区,最后在两鬓斑白之际产生重大的科学发现——有的甚至没有任何的科学成果。有人甚至无知的以为,选择了科学工作就意味着一生的枯燥乏味。其实不然。科学中也存在着美,甚至可以说蕴藏着多姿多彩的美。科学探究的过程更是一个享受的过程,你可以体会到思维火花碰撞的快感,体会到灵感来袭时的喜悦,体会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震撼„„感受到了科学之美,在攀登科学之峰时,收获的将不只是成果,或许还有一番别致的风景吧。

艺术的美感无疑是被世人所认同的。音乐给人以听觉之快感,景色给人以视觉之快感,文学作品给人以思想之快感„„然而,实际上,科学的美感与艺术的美感是从同一起点发展起来的。自人类文明萌生以来,科学和艺术就在互动中发展,而这种互动是从多角度、多层面进行的。有时这种互动表现较为直接,而更多则是间接的、深层次的互动。在科学与艺术互动发展的同时,人的自身机能也得到进一步完善,从而为科学和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最有活力的创造源泉。

再回过头思考一下巴末尔、里德伯的杰出成就。巴末尔无非是研究了几组波长数据再加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便得出了正确的经验公式,这与众多的科学家花费数十年的时间探究科学知识相比较,可谓是探囊取物。而里德伯则是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推广,给出了非常精确的计算公式,同时,预测了尚未发现的物质,以至对近百年的科学研究起到了指导意义。他们的成就并非是建立在深厚的科学知识积累以及漫长时间的试验研究之上的,而是在审视了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后,给出合理的解释和论断。我想这才是真正的科学:与艺术紧紧结合,在感悟它的美感之后,发现世间的奥秘。

固然,科学与艺术存在诸多方面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同。科学强调客观理性,重实验,重推理,主要靠理智,以抽象思维为主,探索自然的奥妙。艺术则强调主观感受,重想象,重美感,主要靠激情,以形象思维为主,探索人类感情的奥妙。然而,这些不同也有互相交融渗透的一面。很重要的一点是,学会以艺术的眼光审视科学,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发明创造。

由此想起浙大杰出校友上商战明标榜的一种人生哲学:君子不器,文理一身。是的,人是感性和理性的结合体,应该集各种品质于一身。而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更应该在艺术上有所修为。事实证明,古今中外,凡是在科学上有过重大创新的科学家,往往都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提出相对论的伟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同时又是一位优秀小提琴演奏家,他热爱古典音乐和文学作品;提出行星运动三定律的开普勒又是一名音乐家,其在音乐上的造诣不亚于在科学上的成就;牛顿也可以说是一位艺术家,他尤其擅长作诗;伽利略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而且还是一位文笔犀利的文学评论家;诺贝尔终身酷爱文学,曾写过许多诗作、小说和戏剧;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更是集画家、雕塑家、天文学家、武器制造家、发明家于一身的多才多艺的科学大师;我国数学大师华罗庚写得一手好诗,曾写出不少优秀科普著作;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是一位颇有名气的诗人;我国“航天之父”钱学森特别热爱音乐。美籍华裔学者、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李政道教授,对诗词歌赋、国画、京剧都有特殊的爱好„„

艺术不仅是科学大师应具备的素质,更是科学创新中所必备的要素。从这些成就卓越的科学大师身上可发现,他们越是热爱和靠近艺术,他们从艺术宝库中获得的营养也就越丰富,他们也更容易创造出优异的科学成果。很多科学家都不约而同地断定:不论在科学还是在艺术上,解决问题的过程其实是大同小异的。

这明确地告诉我们,艺术对科学的创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根本上说,艺术对科学大师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重大影响是艺术作用于科学的基本点。艺术可美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照亮我的道路,并不断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真„„要不是全神贯注于那个在艺术和科学研究领域永远也达不到的对象,那么人生在我看来就是空虚的。”——爱因斯坦如是说到。他的这段话说明了艺术对于他思想启迪的不可估量的作用,并进一步揭示了艺术对于他在科学领域的创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外,科学研究本身就潜藏着奇妙的艺术因素。科学家若具有一定艺术素养,并能动用自身的“艺术细胞”,充分调动直觉、想象、形象等思维方式,并有意识地利用艺术特有的美感、幻想等,其科研成果将会具有更高的创造性。同时,艺术美感在科学创造中往往能给人们意想不到的启迪。特别当一个人在科学创造过程中遇到困难,思路受阻,百思不得其解时,某些艺术美感的启示,很可能使他茅塞顿开,接通已经失掉和忽略的线索,沟通“已知”与“未知”的联系,促使他浮想连翩,触发灵感,使难题迎刃而解,最终做到有所创新。

创新作为这个时代科学发展的主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随着科学创新 在各个领域的发展和作用,创新本身也形成了各种各样不同的思维模式。例如,创新过程通常是“先猜测,后论证”,但在猜测中又有以前的论证作基础,而 在论证中又需要新的猜测。其对应的方法是:科学假设和逻辑演绎。“先猜测,后论证”,需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猜测”通常要应用直觉思维,科学的猜测绝不是没有根据“乱猜测”,必定有以前的知识作基础;“论证”通常要应用多种逻辑方法,到底应用那一种逻辑方法,这又需要有新的猜测,新的尝试。对于这样一种创新方式,它的根本还是基于艺术之上的。一个人所猜测的结论或结果实际上是有形可依的,这源于他的艺术积累和对事物形态的基本认识。否则无据可依,猜出的东西也未必有什么科学价值。此外,创新还可以通过“先形象,后抽象”来进行,在形象中以以前的抽象作基础,而在抽象中又需要新的形象。对应的方法是建模方法和原理方法。由形象到抽象这一过程正是从艺术创作过程直接引申出来的。另一种创新方式“先直觉,后逻辑”更是直接采用艺术创作手段,把难以描述甚至难以想象的事物形象化,再进一步探索和研究。这需要一个人有很强的“直觉”。“直觉”是以一个人的整个知识作背景的迅速认知,是洞察,是顿悟,是灵感。这体现了艺术对于科学创新的巨大作用。

创新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需要培养人的逻辑思维,操作思维,情感思维,交往思维,以及四种思维模式整合起来的“系统思维”的能力,而这些思维的锻炼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一个人的艺术修养。

艺术,可以说是科学创新之翼。人们已愈来愈多地认识到这一点,甚至将艺术作为创新的灵魂。自1987年以来,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每年举办国际科学学术会议,不但由世界一流的中外科学家和中国青年学者参加,而且每次会议都邀请画家根据会议的科学主题发挥作画。这绝非仅为追求一种用绘画手段描绘科学特定领域的表面形式,而是探求在一个更深奥地意境中进行科学和艺术间的对话。这些作品闪耀着艺术家的思想火花,又给予科学家艺术欣赏。在 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提高艺术的修养也是在为科技进步投资。

科学在发展,人类进步的空间依旧广阔。科技的进步已离不开创新的驱动,这就促使我们要不断汲取艺术的营养合成创新的元素,为科学的发展推波助澜。

参考文献:《科学与艺术》李政道

7.声乐表演人才培养模式之我见 篇七

一、声乐表演专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 培养目标不明确

在高校扩招以来, 很多学校为了争夺生源, 陆续开设了声乐表演专业, 专业招生的竞争非常激烈。而往往很多学校只是为了“招生”而招生, 而不是以市场对这类人才的真正需求而招生, 使得人才的培养目标不明确, 培养出来的很多“人才”都不符合社会的实际需要, 进而导致学生的才能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这对学生的未来以及社会的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

(二) 理论与实践难以统筹兼顾

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 目前很多学校依然过于重视理论教学, 而忽略实践教学。对于声乐表演专业来说, 实践课与理论课同等重要, 理论知识只有通过实践验证之后才能得到提高。从当前形势来看, 学校在实践课开设方面存在的主要不足是缺乏有效的组织安排, 使得学生的参与度低, 得不到实际的锻炼。比如文艺晚会、文艺比赛等声乐表演活动开设的过少, 学生得不到展示才艺、磨练胆识的机会, 尤其是很多性格较为内向、表演经验不足、心理素质不好的学生, 缺乏实践就会导致其专业水平达不到要求。

(三) 专业课程设置欠缺合理性

很多学校的声乐表演专业都是近几年刚刚建立起来的, 其专业课的设置方面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 缺乏针对性和合理性, 无法突出声乐表演专业的教学特色, 因此导致声乐表演专业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使得很多学校的声乐表演专业的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低下, 达不到“一专多能型”的人才标准。

二、如何转变声乐表演人才培养模式

(一) 重视对声乐素质的培养, 加强对表演能力的锻炼

在上世纪80年代, 我国声乐表演专业的教学质量是相当不错的, 很多学生在国际声乐表演大赛中屡屡摘冠。但在80年代以后, 因为声乐表演专业的生源质量下降, 再受到严肃音乐舞台萎缩的影响, 使得我国声乐表演专业的教学质量逐渐下降。面对这种情况, 学校要想走出困境, 就必须要重视对学生声乐素质的培养, 加强对表演能力的锻炼。声乐素质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础, 如果学生的声乐素质达不到要求, 即使表演能力再突出, 也无法获得成功。同理, 即使具备再高的声乐素质, 但是表演能力差, 无法将其表现出来, 这也无法获得认可。

(二) 调整声乐课程设置, 拓宽本专业的口径

声乐表演专业的教学要求, 不仅需要学生系统的掌握发声技术以及声乐技巧且能够将其运用于各种声乐表演作品中, 同时还要求学生必须要掌握较强的舞台表演能力。但是很多学校在课程设置时, 为了培养全能型的人才, 往往还加设过多专业以外的知识, 比如政治学、教育学、文学、心理学等, 总体来说课程面十分宽阔, 而专业的延伸度就相对降低, 这就使得学生的知识面虽广, 但却对任何一项都不精通。声乐表演专业, 从其专业名称而言, 就可得知其强调的是专业深度和精度, 而并非广度。鉴于此, 在声乐表演专业教学中, 必须要改变传统的课程设置, 削减部分不必要的课程, 添加与专业密切相关的课程, 提高本专业课程设置的深度和精度, 拓宽本专业的口径。

(三) 改革声乐表演专业的招生策略, 选拔有潜力的人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严肃音乐市场却愈发不景气, 很多文艺团体陷入了十分困窘的局面, 这使得从声乐表演专业毕业的学生难以找到适合自己专业的工作。在这种背景下, 声乐表演专业的报考人数也逐渐减少, 很多学校都难以招到有潜力的学生, 而部分学院为了凑人数, 不对学生的声乐基础进行严格审查, 盲目招生, 这不仅是对学校不负责的表现, 同时也会危害到学生的未来发展。鉴于此, 当前我国必须要改革声乐表演专业的招生策略, 重视对学生声乐基础的审查, 选拔有潜力的学生进行培养, 坚决杜绝盲目招生, 降低学生质量的行为。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 声乐表演是必须要有天分的, 并非每个爱好音乐的人都适合声乐表演学习。因此, 学校必须要在招生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仔细的筛选, 选择有潜力的人才进行培养。同时要改革声乐表演专业的课程设置, 使之更为合理, 提高专业教学的深度和精度。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步和发展, 音乐教育在我国高校发展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音乐是艺术的载体, 是人们陶冶情操的主要方式。经济的发展, 促进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在解决温饱问题以后, 开始逐渐追求精神上的享受, 音乐就是人们精神享受的主要渠道之一。爱好音乐的人越来越多, 在大学教育中选择音乐专业的学生也大幅度增加。声乐表演是音乐教学的重要专业之一, 主要培养的是学生的表演能力。

关键词:声乐表演,人才培养,模式,问题

参考文献

[1]刘瑶.艺术实践在培养高校声乐表演人才中的重要性[J].时代文学, 2012, (11) :227-228.

[2]朱艳彬.艺术实践——培养声乐表演人才的重要途径[J].华章, 2011, (24) :160-161.

[3]乔雯.独立学院声乐表演专业实践教学探索和研究[J].新课程 (教育学术) , 2010, (9) :97.

8.创新教育之我见 篇八

关键词:创新教育;英语单词

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09)04-042-001

一、利用买物和图片

图片看得见,实物更是摸得着,因而这两者往往能有力地表明一个新概念。所以为说明某个新词的意义,老师应尽可能把实物或图片带到课堂上来。

教师除利用教师词汇卡片和一些教具外,还可以利用自己和学生的一些杂志图片、小玩具模型、旧挂历、小型旧家具家电、个人照片、报纸图片等。对于每个新词,学生见的实例越多,新单词便掌握的越好,印象越深刻。

例如,在教授father/mother/son/daughter/family时,我让每位学生都拿了一张自己的合家照,并让他们用新词进行互相介绍,这几个单词学生们学的情趣很高,马上就掌握熟练了。又如,在教授radio/telephone/TV/computer这几个新单词时,我拿来了自己的旧收音机和不用的电话,并从网上找到并打印出了各种款式的有关这几个单词的图片,有一些形状学生们从来没有见过,学生们的眼球一下就被吸引住了,这几个单词的学习不用说。自然是事半功倍。

二、用形体动作表现出来或画出来

精当的表情和动作能引起孩子的注意,让复杂的东西变得简单起来;英语教学更需要丰富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的配合。如在学“swim”时,我做出一个游泳的姿势,孩子们也一边“游泳”一边读单词。很快就学会了,又如在学“fly”时,我做出一个小鸟飞的动作,孩子们也一边“飞”一边读单词。脑、口、手齐上阵,孩子们的学习效率有了很大提高。我常看少儿节目,动画人物和主持人时尚而充满童趣的表情动作是我借鉴的主要对象,它让英语教学变得更加活跃、有趣了。

三、歌曲

小学英语现行教材中有很多英文歌曲,这些歌曲大量运用韵律和重复,节奏明快、富有动感、充满童趣,学唱英语歌曲不但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听力,又可以激活学生的学习情趣,使学生永远保持有意注意和乐学状态,使教与学达到最佳效果。

例如,冀教版英语第一册第20课中Head Shoulders Knees Toes这首歌中,身体部分的单词很难记,而这首歌用欢快的节奏,优美的旋律把这些单词表现出来了。在教这首歌时,还可以加上动作表现歌曲的内容,学生们非常喜欢唱,歌学会了,单词也记住了。

另外,教师也可以自己编一些简单歌谣,如在学习“动物类”单词时,我先教一首chant:

Look at the cat,it is fat.

Look at the pig, it is big.

Look at the monkey,it is funny.

Look at the mouse, in my house.

這首chant有意境,语言精练,节奏明快,富有动感,琅琅上口,充满童趣,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他们的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了起来,边说边跳,兴趣盎然。掌握了这首chant的韵律后,我又让学生用其他动物单词与chant中的动物单词作替换,学生们“换沥不换药”,很快就把几个新单词学好了。

四、游戏

在英语单词教学过程中,利用简单、生动、活泼、趣味性强的英语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英语单词学习中来,使得学生乐于学习新单词,实现学中玩,玩中学,使枯燥的单词教学变得生动起来,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1、动作类单词的游戏

动作类单词的游戏教学是最生动丰富的,因为它完全可以与学生的肢体语言相联系,让学生既动嘴又动身,好玩又容易记住掌握单词。常用的游戏有“听命令做动作”、“做动作猜单词”、“COPY不走样”等。在进行这方面的游戏时,引入竞争机制最好,能够提高大家的注意力与进取心。

2、介词类单词的游戏

介词类单词的教学比较枯燥,但是可以运用让学生“猜物体在哪”这一游戏。比如在新授完介词in/on/beside/behind/under/等词后,教师可以问学生“Where is the eraser?Guess!”学生就会兴趣很浓厚了,他们都想让自己猜对,所以那时他们的注意力是集中的,他们可以猜“It,s on/in/beside/behind/under……”这样他们就掌握了这些介词了。

3、实物类单词的游戏

实物类单词与学生的生活接近,学生很容易在生活中找到它们。为了让学生能够做到看到实物就能用英语表达,那么就要在教学单词时采用各种各样的游戏了。比如在教授教室里的物体时,可以采用“Point to……”的游戏,也就是“指向游戏”。在教授水果类单词时可以用“Touch and guess”的游戏,有可以用“Listen and draw”这种游戏。这样的单词有些我们可以用实物来引入游戏,有些就在我们身边,比较好设计游戏。那么像有些实物类单词不能够拿到课堂里,就要采用这样的游戏了。比如野营用的工具等,可以用图片来作为游戏的载体,采用“What's missing”这种游戏,这样也能够取得好的效果。

9.创新学习方式之我见 篇九

安定区称钩中心小学曹玉红邮编743027

〔摘要〕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它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

〔关键词〕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它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那么,在农村,如何创新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学习方式呢?

一、变教师提问为学生质疑,让学生自主学习。

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树立学生质疑意识。

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气氛。”也有的学者说“:最宽松的时候是创造性思维最活跃、创造力最丰富的时候。”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把微笑常带入课堂,富有情感地教学,语言亲切自然,趣味盎然地启发、感染,积极捕捉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课堂重鼓励多表扬,放下传统教育观念中教师的高架子,勇于蹲下身来和学生平等交流,真诚喜欢每一个学生,为学生付出真挚的爱,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上真正意义上的良师益友,时刻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读书的基础上合作讨论,集思广益。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具有创造潜能的学生一般表现为淘气、顽皮

和不受约束,所作所为不符合常规,常表现出玩世不恭的态度,教师就要善于正确引导,不要动辄指责,要充分肯定学生的积极表现,尊重学生的独特的学习感受,使学生不会因错误而尴尬,语文课堂真真做到师生平等、生生平等,在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中,树立质疑意识。因此在我的语文课堂上,我允许学生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允许学生对老师、课本质疑,也允许学生说出错误的答案。在我的课堂上,学生有完全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这样,学生才敢于质疑,思维的火花才会溅起,才会自主学习。

尊重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品味成功的喜悦

热爱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该仔细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尤其是要注意观察那些学困生的言行。教师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学生的“美”的眼睛,留心学生某一方面的优点、亮点,引导他们参与合适的学习,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如果教师的冷淡、责怪、不适当的批评往往都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一旦丧失自信心,那么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当然对语文学习也就提不起兴趣了。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如何有效提高弱势群体的学习积极性呢?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分层教学,即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很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和练习作业,如果答对

了、做对了或者答对了、做对了其中的一部分,就立即加以表扬,表扬他进步了。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学习困难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取点滴的长进,体验成功的快乐。另外,对于学困生我还经常作出一些激励性的评价。例如:“其实你很聪明,只要多一些努力,你一定会学得很棒。”“这个问题你说得很好,证明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只要努力,你完全能学得好!”“你的看法很独特!”“你的分析很有道理!”诸如此类的评价,不但承认了学生的进步,而且强化了学生的进步,并使学生在心理上也感受到进步。由此喜欢上语文老师,也喜欢上语文课。

二、变单向互动为多向互动,激活课堂探究氛围。

1、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动力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学生只要对学习发生了兴趣,就会促使各种感官,共同引起对学习的高度注意,从而为参与学习活动提供了最佳的心理准备。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实际出发,确立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创造一个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如我在教学生朗读《可爱的草塘》课文时,让学生先看看课文,喜欢读哪个自然段,就读哪个自然段。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朗读之后,教师根据学生朗读的情况,或表扬、或指导、或听范读后再读,再一次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课堂一下子活起来了。

2、化静为动,以动促思

在教学的过程中,凡是有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教师尽量不要用

讲解和演示来代替,而要创造机会和条件,叫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通过“摆、拼、展、合、剪、折”等演练,让学生亲身感知,再通过思维的整合、归纳,从中抽象出事物的本质来。力求做到把时间还给孩子、把健康还给孩子、把能力还给孩子。

3、注重学习探究的过程,指导学生体验探究。

教师应当破除以自我为中心,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师讲授的时间,促进教师在探究中自我认识,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主体发展的需要。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探究式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动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理解在探究中创新。教师在探究式课堂教学时要从教师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逐渐发现和不断完善适合自己适合学生探究式课堂教学的模式;要探究如何从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出发给予学生以科学的学习方法的指导。教的目的是使学生会学、乐学。只有学生会学了,才能使学生有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采用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重视小组间的合作。

(1)转变观念,迎接“合作”: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对教师而言,决不仅仅是一种教学形式上的简单转换,而是一种教育观念上的深刻转变,是对学生主体性的进一步的认识过程,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创新潜能,对学生们参与未来社会竞争能力培养的一种积极有效的做法。对学生而言需要其认识到交往合作的必要性及感知模式转变带来的学习的趣味性和高效性,最大程度的投入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去。

(2)优化组合,增强合作信心:分好学习小组,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应根据学生的认识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搭配成若干异质学习小组,通常为四—六人一小组。这样,缩小了组际差别,便于小组之间的竞争,从而真正体验在合作的基础上竞争。小组长为轮换制,让每一位小组成员都有锻炼和展示的机会。

(3)不断丰富,激发“合作”:不但在数学课堂中实施小组合作,而且经常利用一些活动,如指导组长帮助组内成员巩固当天学习内容、互查当天作业;同做一件好事,每周搞一次小组娱乐活动,实施组际对抗赛等等,通过这样相互之间的协作活动,使每个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得到帮助和提高,同时也对小组合作的认识趋于一致,兴趣激增,为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和合作意识。

10.人才政策创新之我见 篇十

390515 凌辰 2010年12月

内容提要:踏入世博会场馆,便能感受到了一股纯粹而新鲜的气息。相比上海拥挤而压抑的建筑布局而言,松散开阔的世博园区就好似城市中心的一片圣地。绿化水平良好,场馆内部的各类设施齐全,志愿者数量非常庞大,场馆所展示的许多科技与人文的事物都让人大开眼界,耳目一新,这些都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但同时此次世博也出现了许多问题,不容忽视。

关键字:城市、环保、科技、精神文明

引言:本文主要就上海世博会的一些成就,与世博会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展开论述。全文由世博会的介绍,和个人经历与感受两部分组成。

正文:继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中国的另一大都市——上海,于2010年举办了世界博览会。如果说北京奥运会让世界认识了中国的话,那么上海世博会则让中国认识了世界。

上海世博会介绍

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Expo 2010),是第41届世界博览会。于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期间,在中国上海市举行。此次世博会也是由中国举办的首届世界博览会。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 Better Life)为主题,总投资达450亿人民币,创造了世界博览会史上最大规模记录。

本次世博会的主要目标:

1、提高公众对“城市时代”中各种挑战的忧患意识,并提供可能的解决方案;

2、促进对城市遗产的保护;使人们更加关注健康的城市发展;

3、推广可持续的城市发展理念,成功实践和创新技术;寻求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模式;

4、促进人类社会的交流融合和互相理解。

和谐城市是上海世博会主题的精髓。

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和谐城市”的理念来回应对“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诉求。数百年来,人们对“和谐城市”模式的探讨,从来没有停止过。从“乌托邦”到18世纪的“理想城市”,再到“田园都市”,一系列的理论、主张和模型无不在探索如何建立城市在空间上、秩序上、精神生活和物质吐纳上的平衡与和谐。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环境问题和发展问题的日趋严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应运而生。各国城市政府提出的发展战略大多围绕如何重建人与城市、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达到现在与未来之间的和谐。由此可见,对“和谐生活”和“和谐城市”的追求和实践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并且正越来越彰显在人们为明天城市所描绘的蓝图之中。

建立“和谐城市”,是从根本上立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精神与物质和谐,在形式上体现为多文化的和谐共存、城市经济的和谐发展、科技时代的和谐生活、社区细胞的和谐运作以及城市和乡村的和谐互动。”和谐城市”的理念将为城市管理和城市规划提出更新的挑战,并将之引入更高的境界。

对于此次世博会的个人经历与感受

暑假期间去上海游玩,其中参观上海世博多达九天,在这么长的时间里,自然会有很多经历与感受。

踏入世博会场馆,便能感受到了一股纯粹而新鲜的气息。相比上海拥挤而压抑的建筑布局而言,松散开阔的世博园区就好似城市中心的一片圣地。绿化水平良好,场馆内部的各类设施齐全,志愿者数量非常庞大,场馆所展示的许多科技与人文的事物都让人大开眼界,耳目一新,这些都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但同时此次世博也出现了许多问题,不容忽视。

优质的盛会不可否认

此次世博会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其成功毋庸置疑。在我看来,世博园区主要有两大特点,我在此分别举一些例子。

科技含量高

1.超级电容公交车

园区内配有免费的超级电容公交车,十分便捷。超级电容公交车不用油、无噪音、低污染,是一款清洁汽车。它是电车的变种,通过车载电容驱动,每次充满电可以运行6公里,车站被改造成充电站,汽车每次停靠一个站皆可充电。每次充满电只需两分钟。目前中国是唯一将超级电容公交车投入产量的国家,更重要的是这项技术为中国自主研发。而且这是少有的中国出口技术、美国生产的清洁能源合作案例。

2.世博轴

站在世博轴上,尽管是炎炎夏日,但是遮阳顶棚很好地将阳光挡住,使人们免于日光照射。另外由于是世博轴地势较高,因此空气流动比较明显,在清风的吹拂下,给人以极其凉爽的感觉。

设计理念

世博轴在设计中充分引入生态、环保和节能的理念,并大幅度采用环保节能新技术,如通过阳光谷及两侧草坡把绿色、新鲜空气和阳光引入各层空间;同时利用地源热泵、江水源热泵、雨水收集利用等。据悉,阳光谷收集的雨水储存在地下室底板,经过处理既可以用于灌溉与清洁,又有效地节约了水资源。

工程特点——建筑形态与节能技术相结合

(1)开敞空间、自然通风。

(2)地下室绿坡延伸室外。

(3)膜结构遮阳顶棚。

(4)节省建材,大量应用清水混凝土饰面和薄铺装涂料。

人性化的服务

夏日的上海经受着连续高温的肆虐,对于进入世博园参观的游客们来说,在如此炎热的天气下观博,自然也就在无形中给他们带来了很多麻烦。但是,世博组织方和各参展方都已经针对这种天气制订了一系列极富人性化的措施,尽可能让炎热天气给大家带来的影响降低到最小,让游客们能够在一个舒心的环境中游览盛会。

1.直饮水

凡是开阔地带一定会有饮水处,而水龙头将水斜向上喷出,人们可以轻松并且卫生地饮水。有预测称,上海世博会将迎来7000万人次游客。以每位游客每天需要1.5L水计算,就是2.1亿瓶500ml的瓶装水,而每生产1L瓶装水,需要 9.625L自来水。从经济性上说,直饮水对自来水的利用率则高达99%。据此估算,世博会直饮水项目为上海市节省了近350万吨自来水。这相当于一个万吨级自来水厂一年的产水量。同时,减少了1760吨二氧化碳。

2.喷雾

由于参观人数众多,因此需要排很长的队伍。因此每个场馆外的排队围栏上面都搭设遮阳棚,使我们免于阳光的炙烤。另外还安装有许多风扇用以降温。但是这还不够,因此还有一项最为人性化的设计——喷雾。各场馆周围、遮阳伞、排队遮阳棚还有高架步道都设有大量喷嘴,喷出的水雾不仅极大程度地缓解了暑热的问题,也很好地体现了本次世博会环保节能的理念。

3.志愿者

为了使游客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帮助,上海世博会配备了数量惊人的志愿者。在世博园区的大小角落中,都活跃着世博志愿者的身影。他们在日趋炎热的天气里,顶着烈日,汗流浃背,不怕苦,不怕累,坚守着自己的岗位。为了能保障园区平安稳定,为了让络绎不绝的中外来宾快乐、安心、满意地参观世博园,我们这些可爱的世博志愿者们,付出了太多太多。

我在游览期间曾多次向志愿者寻求过帮助,他们无不耐心而热情的帮我解答问题,想到他们每天早起晚睡,还要忍受炎热与劳累之苦,我真的发自内心地敬佩他们!

出现的问题不容回避

在世博期间凸显出了一些问题,这使得上海世博会的成功打了一定折扣。

1.对于高科技的展示不够到位

世博园区以及许多大型展馆中应用了许多世界最新技术,尤其是节能环保技术。但是展示方却没能很好地让参观者充分了解这些高新技术的实际应用,例如中国馆。

中国馆的设计引入了最先进的科技成果,使它符合环保节能的理念。外墙材料为无放射、无污染的绿色产品,所有的门窗不仅反射热量,降低能耗,还喷涂了一种涂料,将阳光转化为电能并储存起来,为建筑外墙照明提供能量。地区馆平台上厚达1.5米的覆土层,可为展馆节省10%以上的能耗。国家馆顶上的观景台也引进了最先进的太阳能薄膜,储藏阳光并转化为电能。顶层还有雨水收集系统,雨水净化用于冲洗卫生间和车辆。这些新技术,如果单单是去世博参观,基本了解不到。

不仅是中国馆,外国各展馆也都缺乏针对新技术的有效展示与讲解。在我九天的世博经历中,个人觉得城市案例馆做得最好,所有的案例背景以及技术应用都会由讲解员一一给我们讲解,例如汉堡、阿尔萨斯、台北还有成都,都做得非常不错。

2.参观人数过多

游客多当然是好事,不过这仅限于成就评估当中。我认为本次世博会的参观人数在暑期已经超过园区和展馆的适应能力,导致各大展馆拥挤不堪,而热门的场馆诸如沙特馆和石油馆,排队时间竟多达6小时,因此导致人们要么看不上几个馆,要么只能看冷门小馆,而这对一百多元一张的门票来说极为不公平。过度拥挤也同样给园区和展馆维护带来了很大压力。

3.部分国人劣根性的暴露

我在参观期间能经常看见各种有失教养的行为发生。比如大人让小孩插队,然后自己再插过去并解释道:”我小孩在这里,我之前只是离开了一下。”还有就是许多人可能没有受过良好教育,在排队时总是拼命往前挤,这让我们感到十分无奈。在坐地铁时,我基本就是被强行挤上去的,只见我旁边的一对外国情侣,面带惊恐地望着那些疯狂的人们,犹如看到一群失控的野兽一般。这些人可能不觉得自己做的不够文明,殊不知在外国馆工作人员和外国游客的眼中,我们中国人的形象早已被这种种劣迹毁得面目全非。由此得出结论: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还任重道远。

总结语:总体来说,上海世博会还是举办的比较成功的,在这个绝佳的舞台上,我们很好地展现了自己的风采,同时也使得国民更好的了解到了世界。

但同时,在世博期间出现了一些问题与弊端也不容忽视。希望这些问题在今后的发展中能给我们起到警示和借鉴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

上一篇:堆雪人范文700字下一篇:实习欢送会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