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通信怎么样

2024-09-01

中国移动通信怎么样(精选12篇)

1.中国移动通信怎么样 篇一

在中国海洋大学官方出具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中,当年该校本科毕业生共有三千七百余人,截止当年12月,落实就业去向的本科生就已占比86.56%,且这个数据还是在疫情的影响下拿到的真实成绩,因此,可想而知,这所学校的整体就业水平有多高。

不仅如此,从该校的学院就业情况来看,中海洋的办学特色也是一目了然的。像该校的特色学院,海洋与大气学院、海洋地球科学学院、海洋生命学院、水产学院等符合办学定位学院的就业率,皆保持在90%以上,基本实现全部就业,且未就业的学生也多以考公考编考研等选择为主。

此外,该校的毕业生在就业单位的选择上,也是稳中求进,质量奇高。根据就业报告来看,该校的毕业生主要也多集中在国有企业和其他各类民族企业中,且大部分依旧是进入自然资源部、涉海类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这不仅从侧面反应了该校优质的就业情况,同时也表明中国海洋大学为国家海洋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

2.中国移动通信怎么样 篇二

这是最后一期, 也是压轴的一期。

在此, 本人不想喧宾夺主, 先阅读这期内容吧!

讨论一

从护理教育的角度来探索中国护理事业的发展

中南大学护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何国平

“中国护理怎么了”是社会各界, 尤其是护理界业内人士对于一篇网络文章《中国护士, 真强》的思考和响应, 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成为了热议的话题。

“护理”作为动词, 动作的主体是“护士”。“中国护理怎么了?”这一论题可以更进一步地理解为“中国护士的职业和工作环境怎么样?”、“中国护理事业的现状和发展方向如何?”

要想深刻地探究这些问题, 仅仅几篇讨论文章是不够的, 需要政策的决策部门 (卫生部、人力资源部、教育部) 和实施机构 (各级主管部门、各级医院、各级学校等) 联合起来, 在可靠的调查和实证数据的指导下进行改革, 才能真正推动中国护理事业的发展进程。

从护理教育的角度来看, 中国护理目前还存在一些方面的不足, 需要努力探索。

应积极改变学历高低与临床技能高低不成正比的现象

不久前的一次卫生部护理人力资源研讨会上, 一位WHO驻中国的官员曾经问过这样两个问题, “现在国内的护理学专业已经有很多高学历的人才了, 在日常的医院护理工作中, 哪个学历层次的护士就能够满足日常护理工作需要呢?”、“高学历护士和低学历护士在临床操作能力上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的确, “打针发药”是基础护理工作的一部分, 加上吸痰、给氧, 甚至监护室和手术室工作等, 大多是机械性重复的操作, 中专护士通过强化培训也可以很好的胜任。

在临床操作的课程设置上, 本科教育和中专教育的差别不大, 研究生教育没有强调临床技能培训。所以, 即便是学历有了较大的提高, 护士的临床操作能力却与中专护士不分伯仲。医院没有更好的理由以更多的经济付出来聘用高学历护士, 有意愿进入医院工作的护理学研究生似乎也受到了限制。

在欧美国家, 护理学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护理执业者 (Nurse Practitioner) 和临床的助产士 (Midwife) , 他们都需要取得硕士学历, 具有一定的处方权, 可以在社区诊所单独执业。以美国耶鲁大学为例, 该校只招收护理的硕士和博士, 其生源大部分的第一学历并不是医学类专业。入学后, 其主干课程和选修课都是为临床护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 学生必须掌握医生具备的所有操作技能和疾病诊治知识。重点突出,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 他们能够得到广泛的社会认同和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而在我国, 临床上没有这样的人力资源配置留给护理学硕士及以上学历的研究生。护士分工不合理, 无论哪个学历层次的护士进入医院后, 都从事同样的工作, 不能够充分体现高学历护士的自身价值, 缺乏适当的激励和受到的外界压力过大是高学历护理人才不愿进入临床工作和流失的主要原因。

现阶段, 我国护理研究生培养的重点还不够明确和突出。大部分毕业生都选择去护理院校工作。社会上存在“高学历护理人才贪图安逸, 不愿下临床”的舆论, 也不乏批判高等护理教育目标和方向不正确的声音。真正要改变这一局面, 使护理人才的培养适应我国“新医改”制度的实施, 需要依赖于国家相关部门的政策及医院制度的支持。

应努力提高护理学科地位, 实行护士执业资格证等级化

由于受社会传统思想的影响, 人们认为护理工作简单, 技术性差, 没有发展前途;护士的社会地位与医生相比, 相距甚远, 医生的“嘴”, 护士的“腿”的主次之分。即便现在护士的专业学位有了较大提升, 甚至不比医生低, 但在医院里, 只要“贴”上了护士的牌子, 社会地位就很难赶上医生。

大学生十年寒窗来干护理工作是屈才, 由此, 护理专业在高考招生报考中总是处于尴尬的境地, 填报第一志愿考生人数较少, 绝大多数均因服从分配而被调配至此。

此外, 单位不合理的用人机制也导致高学历护士对自己认识不足, 极不利于学科的发展。与之类似, 护理学硕士和博士们的社会地位也同样不及其他专业的硕士和博士们。

要提升护士在医院、在病人心目中的地位, 加强医院护理质量是关键。

在医疗体制改革时期, 迫切需要一批具有高素质的护理专业化护理骨干, 以带动护理事业的发展。因此, 培养适应护理事业发展的“临床护理专家” (clinical nurse specialist, CNS) , 是摆在高等护理教育面前的新课题。

临床护理专家系指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 精通某一护理领域理论和临床实践的专家, 其主要职能包括临床实践、护理会诊、护理研究、护理教学以及护理管理等。

高等护理院系, 在做好基本教育的同时, 还应侧重重点临床专科护理领域, 对护理人员的教育准备、专业化程度和终身持续学习应提出更高要求, 以推动护理研究生教育由培养护理教师、护理管理者为主, 转为培养临床护理专家为主。

有研究者认为, 院校课程应改变传统的以医学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向“突出护理、加大人文、体现社区”的课程体系转化, 增设“护理专家”专题课程。同时, 在继续教育课程中也应开设相应内容。

对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制度和护士执业资格证书实行改革, 设置不同层次的护士职业资格考试和不同等级的职业资格证制度, 改变医院用人机制, 也将是提高高学历护理人才社会地位的良好举措。

目前大部分医院对护士人力资源的管理是简单的“平板式”, 即只要获得了护士执业资格证的护士就能进入医院工作, 不论学历、职称、职务都承担着同样的责任与义务, 使不少护理人员形成了“一证走天下” (“一证”指护士执业资格证) 的观念。大专、本科、研究生毕业后进入临床的护士仍然要和中专护士一起“吃大锅饭”, 在一样的科室、做一样的临床护理工作, 奖金分配制度也不考虑技术含量。医院也不能充分地利用他们在引领临床实践工作中所能起到的重要作用, 造成了有限的高学历护理人力资源的浪费。

根据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本流动的特点, 在实行护士执业资格证等级化后, 可以使不同学历、资历、技能的护士在就业范围和薪酬上形成一定程度的差异, 激发护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防止高学历护理人才流失, 壮大护理队伍, 为推进护理质量、服务病人健康奠定坚实的基础。

而护士执业资格证实行等级化后, 在护士进入医院和不同科室上就设立了“门槛”, 真正体现了高学历护理人员在就业方面的优势, 有利于产生实现自我价值的满足感, 也让人们认识到他们的高素质和较高的社会价值, 从而吸引优秀的生源, 使高等护理教育得到长足的发展。

讨论二

让理想之光照耀现实的失衡

湘西自治州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教授韩小怀

大家都在谈论中国护理怎么了, 其实这个问题也常在我的脑海里思考, 作为一个有30年护龄的护理工作者, 对此体会尤为深切。

护理事业伴随着我的人生, 它承载着我的期望与梦想, 同时也感悟着其中的艰辛与汗水。

遥想过去。自己也曾经有过天使般灿烂的笑脸, 快乐的像小燕子样服务着各种不同的病人, 病人的赞誉, 同事们的信任, 陶醉的认为自己就是南丁格尔话语中的天使。那时的护患关系是多么的和谐, 病人最朴素的一句话能让你长久的感动;那时的医护关系是多么的融洽, 像兄妹, 像姐弟, 像战友, 可以一起在河边抓鱼, 也能在科室中风雨同舟。

随着时间的推移, 对护理专业也有了一个理性的认识, 曾经也想过改行, 也想过外调, 最终还是这份对护理事业的牵挂让我留下来。

在从事护理管理二十年的历程中, 我更加近距离的感受了中国护理事业的发展, 特别是护理模式的转变, 护理教育的提升及护理队伍的壮大, 都以其自身的特点在百花园中绚丽开放。

与此同时, 我也感觉到了专业的自我努力与社会的认同似乎不相对称, 职业的压力越来越大, 这种压力来源于专业的高风险以及护患关系的变化, 以及护士职业的疲惫和青年护士的培养难度加大, 这些相互交织在一起。

我经常与护士姐妹们谈理想、谈素质、谈人生、谈专业发展, 但谈的最多的一句话是:要把护理工作当作事业来做, 让理想支撑和弥补透支的疲劳和失落的平衡。

面对当今日益提高的护理服务需求, 我们有必要认真思考护理服务的内涵及专业的发展。

一个专业的发展与专业理论和社会认可是分不开的。

1995年在卫生部的支持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帮助下, 我国引进了系统化整体护理, 在护理第四版本科教材中也系统的阐述了护理理论。但从实际工作中, 要使理论实践和方法实施, 最主要的是要保证护理人力资源配置到位和护理人员素质相一致。

按照2006年《湖南省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中规定:100至499张床位的医疗机构, 普通病房实际开放床位与病房护士不得低于1:0.4, 500张床位以上则应大于1:0.4, 各家医院都在想办法达到这个比例。

但1:0.4从1978年就开始要求的比例, 经过了30年, 到目前仍然是基数标准。三十年中, 劳动部门对职工休假规定多次修改, 到目前为止, 一年中的双休日、法定休假日、职工平均带薪休假等, 每年每人约124天, 占34%, 也就是说每个护士的出勤率在没有任何其他原因的情况下, 只有66%。

2008年, 我对我院30岁以下, 工作10年以上的53名育龄护士作了妊娠流产休假调查, 有流产史的33人, 占62%, 休假30天以上的21人, 占64% (其中有5人从怀孕到产假结束) 。2008年我院护理人员的实际出勤率为93.9%, 所以护士在数量上虽有一定增加但临床护理人员紧张的矛盾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

院长对护理人员的定位有很多原因, 主要是由于政策的导向, 表现最为突出的是护理服务收费太低, 如特护费24小时120元, 远不能支付护士的基本工资。从一份综合性医院收入比例图中我们得知, 护理费仅占医院年收入的3—4%, 作为目前医院运作模式状态下, 院长不得不考虑到医院的效益成本, 这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之一。

我国护理人员结构仍然以中专为主体, 据2002年底统计:中专毕业占64.5%, 而在湘西州则有近70%的护士工作在二级以下的乡村卫生院, 中专毕业的护士在基层医院的比例还要高。

在对我地区中心卫生院调查中发现, 床位与护士比在一些医院得不到保障, 中专毕业占到了80%以上, 而无护士学历, 仍然在护理岗位上的还有一定比例;她们中90%的护理人员得不到专业培训, 像《当代护士》2009年综合版9月号报道的《遗憾与从容之间的春华秋实》彭桂花, 三十年没走出过大山的护士, 不仅一人, 而是一批!不难看出从护理人员的配置到护理人员的现状, 护理事业的发展需要一个分层次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一次管理培训班上, 国内一位有一定知名度的专家说:广州去年40%的学生升不了高中, 到哪里去了, 读卫校去了。这句话让人听了难受, 却为护生的生源堪忧。

在09年招聘新护士时, 我想了解一下护生教科书的情况, 就随便叫身边的新护士拿她的书让我看看, 基础主课的厚度不亚于医疗本科教材, 内容也花费了编委们的大量心血, 但让人遗憾的是:这本书好像从来没有被人翻过, 也没有学过的笔记。

这样的资源, 这样的时间, 有多少曾被这样的浪费?

每年我都有机会去参加新护士的招聘考核、面试等工作, 常让我思考一个问题, 书本的知识能转化为护生的知识有多少?护生的素质距临床的要求到底有多远?现在都在讨论80后、90后青年, 她们有个性, 有胆量, 她们的“凭感觉”, 自我意识, 怎样与护理专业特有的内涵相结合?独生子女的优越, 高科技提供的方便, 怎样与以动手操作性极强的护理职业相挂钩?

少年强则中国强, 护生乃护理事业的希望, 这些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有着其自身的特点, 我国幅员辽阔, 南北有异, 基层医院更受地理、经济、民族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呈现出不同层次的护理文化和护理现象, 但不断推进护理事业的发展, 提高护理质量, 满足不同层次人民群众日益需求的护理服务, 是我们护理人不懈的追求, 同时我们更希望领导的重视, 特别是在医改的契机中, 有着政策的支持。

国家在为提升我国人民的幸福指数而努力, 护理人员承担的责任意义也是重大的, 但也希望在提升的过程中, 护士的幸福指数也得到提升, 以便我们的护理工作者在把护理工作当作事业来做的同时, 多一些理想的支撑;以便弥补透支的疲劳和失落的平衡。

讨论三

一个“海龟”对“中国护理怎么了”的解读

湖南省株洲市一医院护理部主任助理、在职研究生谭江红

从一个小山村跳“农门”考入中专, 再自考大专, 读本科, 留洋, 读研, 这一路走来, 就是冯蓉老师的那句话“挑战自我, 需要一个有意义的人生”。虽然是一名平凡的护士, 但是应该充实地过好平凡的每一天。

发达国家所具有的优势

作为一名“海龟”, 一名正在读研的护理管理者, 感觉到发达国家确实有我们不能比拟的优势。

首先是健全的医疗体制

在60~80年代, 新加坡的医疗卫生状况不如人意, 医院始终人山人海, 普通民众到医院接受治疗往往是一种不愉快的体验。80年代, 新加坡开始了一系列的医疗体制改革, 实行了双轨制卫生保健体系, 包括政府提供的公共卫生体系和私人医生提供的私营体系。80%的初级卫生保健服务由私人医生提供, 平均每次门诊费用10~15新元 (含药费) 。公立医院承担20%的初级卫生保健服务和80%的住院医疗服务。床位分为A、B1、B2+、B2、C五个等级。各级床位的政府津贴为0%~80% (A为0%, B1为20%, B2+为50%, B2为65%, C为80%) 。

政府津贴来源于“三M制度”:即保健储蓄 (Medisave) 、健保双全 (Medishield) 以及保健基金 (Medifund) 。保健储蓄是指强制性个人保健储蓄计划, 由公积金局管理。只有本人及其直系亲属才能用于支付其住院医疗费用和特定的门诊高额费用, 如放疗、化疗、肾透析、人工受精、HIV药物等。

为解决大病、慢性病病人的医疗费用, 政府又建立了“健保双全”计划, 即通常意义的保险。那些真正付不起医疗费的病人 (孤寡老人、残障人士等) 可使用政府每年的财政开支预算盈余和民间捐赠的健保基金。

新加坡医院是按照市场化的方式进行运作和管理的, 其运作效率和费用效率达到最优化, 不追求利润。在临床指标、医院指标、临床服务类型、津贴服务、人员培训等方面接受卫生部的监督。医院总收入的50%由卫生部根据病例分类制度和服务等级的津贴指标来补偿。正是有了强大的经济基础和健全的医疗体制作为背景, 医生护士才得以实施一切从病人出发、以人为本的医疗服务。

第二是发达的信息系统, 完善的配套设施

护士没有专业外繁杂因素的干扰, 有足够的空间来钻研自己的护理业务, 发展护理专业。例如:医院都装有气动物流系统:一些急需的标本、病历、化验单、药品通过传送带传送到所需的科室。各类信息的上传下达完全通过电脑、电话联系。护士长是不需要走出病房的。凡病人的衣物、床被、一日三餐均有后勤保障部门送到病房。所有医疗器械、消毒包由消毒供应中心每日专人下病房补充, 同时将污物收回。一旦有任何仪器设备不能正常运转, 打电话通知设备维修部门, 维修人员以最快的速度来病房解决问题。不需要病房人员送取。病人的口服药由药房根据电脑医嘱分小袋包装, 每个包装袋上贴有完整的病人信息和服法, 再由药师送到病房, 同时根据每日的医嘱增减口服药车内相应病人的药品。病人的出院带药由药师亲自送到病人床旁且交代服药方法, 责任护士只负责监督出院带药医嘱的完成, 在临床路径上签名记录就行了。由于护士不需要出病房去做领物、领药、送文件、送标本、记账催费等杂活, 所以, 护士的时间只用来治疗照顾病人。

第三, 诚实敬业的工作氛围

文化的差异和法治的结果让国外的护士活得比较单纯, 她们可以直言自己的酸甜苦辣, 活得真实、自我, 从不需掩饰。管理层也随时得到真实的信息反馈, 护患之间彼此尊重。

当护士长排班后, 如果碰到有突发事件缺人, 护士长会打电话请休息的人临时替班, 如果该护士的休息日已有安排, 护士长不会勉强, 护士长会对主动替班的护士表示感激。

一般说来, 国外的护士对待上班的态度很端正。由于从小培养出的不能撒谎的习惯, 当管理者来了解病房情况时, 她们会如实地反馈, 甚至毫无顾忌的抱怨心中的不满, 而护理管理者也会很认真地听取, 并从制度、流程上加以改进。

第四, “以人为本”的理念

新加坡医院的细节管理体现在每一个环节中, 从环境、硬件配置、为病人的服务, 为员工的着想等, 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例如, 病房的窗子都是斜向外下的翻窗设计, 这是考虑到在热带雨林气候, 经常有台风和暴雨, 下雨刮风时不至于飘湿病房。每个窗户采用隐形渔网装置防止病人自杀, 既不影响建筑外观也不影响病房通风。在病房中, 患感冒的护士是被要求休带薪病假的, 以避免感染同事和病人。

“非典”的暴发流行时期, 医院管理者将所有防护用品以最快的速度送到病区, 而且为了减少人流, 值班人员的食物改由膳食部门统一配送。每个环节都是先培训, 配套设施先齐全, 再对工作人员作要求。正是这种处处“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有效地遏制了“非典”的进一步扩散和流行。

我国护理的优劣在哪里

“国外这么好, 为什么还要选择回国呀?”这是很多人问到的。

但我敢说, 只有真正在国外生活工作过的人, 才能感受到原来自己是多么深刻地爱着自己的祖国。

曾记得为一位糖尿病足部溃疡清创术后的病人换药时, 病人的足底动脉破溃射血, 我的本能反应是立即以血压计袖带为其止血, 事后得到了护士长的批评:“Miss Tan, 我们是法治国家, 不像你们中国, 在这里你应该遵守这里的专业准则, 这种情况应该呼叫医生。”

为什么他们有这样的规定?第一, 医护之间职责细致而分明;第二, 以病人为本, 他们国家这一级别的护士在学校是拿“C”分的, 一般不具备处理这种情况的能力。

此事之后, 我对国内外的护理优劣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我国护理的不足在哪里?

第一、我们目前的规范化操作流程过于僵化, 部分已不符合临床实际工作需要, 中国护士只好发挥自己的才智, 自创有利于病人且有利于自己的工作方式。

第二, 中国护士在原始的人力操作中继续着救死扶伤。由于护理收费的入不敷出, 护士长不得不精细理财, 限制了先进的技术设备、耗材在临床的使用;多年来“管家婆式”的管理方式, 让护士做惯了小媳妇, 不敢也不愿直言, 怕得罪人, 自己苦点、累点、发发牢骚算了。

第三, 在大环境、群体素质未达到一定程度的情况下, 中国护理管理者有心无力, 因而就出现了只能玩玩文字游戏, 或者在某个局部的改变, 难以带动全局的状况。

那么, 我们应该怎么办?我们的优势在哪里?

第一, 我们要有信心:今日中国已在崛起。不管是经济实力, 国际地位, 还是全民素质都在稳步提高。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护理也是一门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事业等待我们去开拓。

第二, 我们要团结, 发奋图强。不仅要立足、致力于本职工作, 更要放宽视角, 放远视线。护理管理者必须熟悉和了解政策法规, 转变管理方式和方法, 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模式, 最重要的是要学习务实管理。

第三, 新医改的大好形势, 《护士条例》、《5年发展纲要》的政策支持, 这些都是我们的尚方宝剑, 在此基础上护士团队的努力, 加上中国护士聪慧的天资, 我们的护理事业大步发展到先进国家水平, 甚至吸引外籍护士到中国来就业, 绝对不是梦想!

讨论四

举步是前进放眼是前程

湖南省护理学会副理事长、湖南省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教授刘小明

铭记与感受

时光荏苒, 不经意间, 从风华正茂已届知天命的急景流年。作为一名护士, 一名护理管理者, 回忆过往, 幸运多于缺憾, 生命的年轮里每一圈都渗透着荣光与不悔。

初次在北京见到敬仰已久的护理前辈林菊英先生的情景仍有如昨日。先生为了中国的护理事业呕心沥血, 倾尽才智, 她那淡定清朗的人生态度、超凡脱俗的高尚品格感动着我。

数次得以与中国护理届高层精英面对面对话, 严渭然、巩玉秀、郭燕红、黄人健对中国护理客观务实的现状分析与理性负责的前景评估, 让我感觉到中国护理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艰辛努力下前进的步伐。

以湖南护理为例,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 护理工作规范历经白皮书-绿皮书-彩皮书、技能操作规范、护理病历书写标准之后, 在管理和专家指引下, 今年又在进行全面完善与调整, 让护理有章可循, 有据可依。我院有幸连续四年接受卫生部“医院管理年”的督导检查, 护理工作规范、安全操作规程、质量评价标准、流程管理预案等受到了督导组高度的评价。

2009年, 中国护理学会百年大庆, 来自全国两千多名代表走进了人民大会堂, 这是国家和人民对我们护理事业的尊重, 我们为之奋斗和付出的一切, 在这一刻, 极大的彰显了她的价值与自豪。

一段历史, 一行记忆, 一种成长。自南丁格尔的小马灯闪耀着灵光飘洋过海传到中国, 护理事业的历史上足迹点点, 写满了不屈和激昂, 奋进和爱心。二十一世纪的护理人, 在历史与现实之间, 我想, 我们需要的应该是对自身的专业更深层次的剖析, 更近距离的沟通, 更高效度的变迁, 才能让中国的护理焕发亮丽的特色, 让大洋彼岸的异族和同胞刮目相看。

经历与感动

“中国护理怎么了”的专题讨论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也曾与我多次约稿。可真要谈自己的职业, 自己的专业是什么、怎么了, 还真有些不知从何说起。作为省级医院的护理部主任, 我在履行本身的护理管理职能同时, 还承担着一些社会性事务, 也有很多各行各业的朋友。在闲暇时候, 我们也经常一起交流关于护理关于护士的话题。此时, 我的脑海不禁浮现一些人, 一些事, 一些启示, 一些感动:

画面一:一位非常优秀的在业内从事媒体宣传的朋友在一次聊天时, 谈到我国有两位现已年过九旬、情同姐妹的护理前辈, 终身从事护理事业, 一生编撰了很多的护理专著, 但她们编的书现在已没有多大意义。言语间似乎有一些不经意的轻视。

我当即阐述了自己的观点。19世纪50年代克里米亚战场上, 南丁格尔把感染伤口的伤员分开放置, 进行伤口清洗换药, 而使伤病员死亡率从42%下降到2%。到医学高速发展的今天, 一种消毒液的浓度、时间、监测都有了错综复杂的规定, 难道我们因此就可以轻描淡写地说南丁格尔只不过是做了简单的环境改善和伤口处理, 而抹去她对于护理专业和人类健康史上的不朽功勋和卓越贡献吗?谁又能否认, 她们锲而不舍的一小步, 难道就不是历史前行的道路上滚滚车轮的一大步呢?

画面二:我的一个同事, 也是我的学生, 2007年代表我去北京参加中华护理年会, 会议规模很大, 设置了多个分会场, 议题也丰富多彩。可这个同事回湘后却痛哭一场, 她说:会议上一些护理管理者的讲授欲言又止, 过于保守, 大家已经习惯也满足流于表面的波澜不惊和按部就班。可护理的现实情状, 我们太需要奋进的人才了......

我对这个富于激情和责任感的年轻人说, 中国护理走过百年峥嵘, 历经风雨洗礼, 已进入新的历史时期。这个过程是渐变的, 同时也是需要经过彷徨、犹豫的痛苦的。我们应该欣喜的看到, 我们的护理队伍中大量的本科生、研究生甚至博士生已经涌现, 男护也在加入, 这是一个专业正在崛起的显现。

画面三:5·12汶川地震时, 我院选派了两批血透专科护士在第一时间、没有医疗带队的情况下分赴重灾区。队长徐月莲告诉我, 有一日, 医疗队所在地发生了6级余震, 慌乱中很多人择路而逃, 而我院医疗队的护士一个都没有离开他们的病人!面对患者期盼的眼睛, 她们握着病人的手, 说“你在, 我在;你不在, 我不在, 我会一直陪伴你!”还有, 骨科护士秦梅兰用母爱呵护襁褓中的婴儿, 在灾区当“临时妈妈”的感人事迹和图片在各大报纸、媒体、网页不断登出......这些护士, 就是我平日朝夕相处的同事, 就是我无私无畏的战友!她们在岗位上, 在镜头前, 都不会有一句豪言壮语, 在国家危难人民危急时, 她们也只是默默出现在需要她们的地方。每每想到这些, 我都会感动得热泪双流。

思考与感悟

对于此次《中国护理怎么了》的讨论, 我无意评点时局, 议论是非。作为一个长期从事护理事业的护士和护士的管理者, 我总会在每一个早醒的清晨, 迟归的夜晚, 思考护理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这只是本人在多年的工作实践和广泛的专业交流中的一点积累和抒发, 不管对错, 只是衷心。

之于管理者的思考:

调查显示, 临床护士平均每天要从事104项工作, 但其中有1/4的工作为非护理专业内容。如何才能让病人得到专业的护理?2008年护士节, 温家宝总理亲自签署护士最高法律宝典《护士条例》, 对护士的权利和义务做出了新的明确, 也要求各医疗机构在三年内必须达到开放床位与护士比1:0.4, 我们对此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怎样帮助护士提升专业价值, 这是一个关乎历史、体制、国情等等方面的复杂问题。目前, 我们正尝试和探索分层次使用护士, 让护士通过努力取得的职称、学历与自身的岗位责任相匹配。让每个护士安于职业, 享受职业带来的快乐, 并有所建树, 是管理者的义务。

之于护士的思考:

中国护士是强是弱, 恐怕不是那么容易定义的。打针发药、铺床叠被是“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最起码的内容, 也是护士最基本、最基础的事务性工作。铺床叠被也有力与美的技巧, 打针发药也有安全查对等专业灵魂, 现代护理学里健康教育、保健指导、临终关怀、灾难应对、社区卫生等就更需要有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沟通、协调能力等人文素养做支撑。

在近年来的非典、冰灾、地震、手足口病、三鹿奶粉等自然灾害和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中, 护士已递交了关于护理只是一门技术还是一门专业的完美答卷。对于专业的诠释, 我院一直在努力的做着解答, 也收获了丰美硕果。今年5月, 我院派出医疗队远赴河南商丘参加手足口病防治, 历时近两月, 创造了手足口病救治“零死亡”, 我院呼吸专科护士宋英以其专业技能获得了广泛赞誉;我院国际办学项目与加拿大汤姆逊大学联合举办的呼吸治疗师培训, 通过互换、交流培训方式已有17名护士取得了呼吸治疗师培训合格证;省办全国第一个介入专科护士培训基地挂牌我院, 教学模式已成体系, 培养了三届共四十余名介入专科护士;与护理高校联办的手术、社区、呼吸三个专科辅修班所培养的两百多名学生遍布各大医院;2010年我院还将启动“三个20%”的专科护理培训工程。让护士人人享有职业价值与内涵, 是护士服务病人的立足之本。在护理蒸蒸日上的大好形势下, 护理广阔的发展前景以优雅而富于朝气的姿态在舒展。但我经常告诫我的护士:护理当自强, 护士当自立。只有护士自身的认识提高了, 能力提升了, 服务改善了, 病人满意了, 才能在社会和公众面前展现护士价值。

之于教育的思考:

一个重点大学护理专业的本科生, 毕业后到我院的ICU轮科, 在三个月的临床实践后, 她提出了两个护理科研设想, 请我指导和支持, 一是继发效应在物理降温中的应用, 二是不同卧位对机械通气患者通气效果的影响。我非常之欣慰的是, 这样一个毕业不久的护士, 具有如此敏锐的观察和总结能力, 很难得。同时内心也有忐忑和隐忧:在强化护生技能培养的同时, 对于护理的临床资源和基础研究, 我们是否给过、又如何给予正确的指引、提供有力的条件和相应的平台, 让我们的护士具有创新和工作的激情?

我国恢复护理高等教育已经有20多年, 培养了大量的高学历护士。我院护士中已有博士1人, 研究生9人, 大专以上学历达97%。目前正着力于护士在职教育的探索与研究, 并积极为高学历护士晋级晋升开辟公平公正的途径, 为她们制定实际可行而鼓舞人心的职业规划。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我想, 抓好护生的院校教育和职业引导, 就保证护理拥有了鲜活而高质量的源头, 这是中国护理教育重要的课题。

之于社会的思考:

在抗击非典时, 社会为护士挺身而出、坚守岗位而大唱赞歌;在四川地震时, 社会为护士不顾生死、抢救生命而肃然起敬......在平日, 社会有没有给过这些护士足够的理解和宽容, 尊重和爱护?护士心底最真实的期盼, 就是伴随社会文明高度的发展和医疗体制的完善,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营造利于护士身心的护理服务环境。

中国的护理, 一味的传承不是办法, 照搬照挪也非良策, 在摸索中学习, 在学习中创新, 在创新中前进, 在前进中才能实现跨越。

举步是前进, 放眼是前程。历经苦寒, 梅香涌动。放眼之处, 皆是美丽前程。

结束语:

回望引起这场讨论的原文《中国护士, 真强》的作者, 以及历时一年参与讨论的众多的专家、学者、医院管理者到普通护理工作者, 本人为他们对护理事业的拳拳之心深表敬佩, 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热忱, 他们所提出的观点与建议, 我想, 已经在权威人士的心里形成了新的考量, 已经在广大读者的心中形成了应该具有的效应。

记得在凤凰卫视里摘得“最佳谈话节目”桂冠的《一虎一席谈》中, “这里不是一言堂, 所有的意见都备受尊重”的宣传语, 正是坚持这样的理念和姿态, 使其颠覆了以往电视节目“传--受”的传播模式, 不仅让当事人有话说, 让多元思想现场针锋相对, 更赋予现场观众随时插话、发表个人意见的权利, 构建了媒体创造的公共话语空间。

而作为杂志, 我们也在为此努力着, 《中国护理怎么了》, 应该就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此刻, 一个新的年代的开始。

我们即将开展的新的大型讨论性新闻栏目《焦点》, 将延续《中国护理怎么了》的风格, 邀请所有的管理者、读者以及读者的朋友们, 以及所有关注医疗护理事业的朋友在这里畅所欲言。

请诸位读者与我们一起为所关注、所献身的医疗护理事业添砖加瓦吧!

3.中国移动通信怎么样 篇三

技术移民加拿大的热潮被投资移民取代

在90年代中期的这股大陆移民热潮中,来自中国东南沿海的企业主是无可争议的先锋和生力军。他们首先享受到中国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巨大利益。在赚到了第一桶金之后,财产、人身安全以及子女的教育问题开始成为他们潜意识中的忧虑。

这种忧虑被另外一批人敏感地捕捉到。1996年前后,中国大陆一下子冒出了许多移民中介机构。他们把一份份移民材料递交到外国的移民官手上,后者有时候甚至不知道应该如何去审核,因为其中包括了相当一部分“来路不明”的有钱阶层。

加拿大MANIFOLD数据统计公司的资料显示,从1988年到2002年的十五年间,前往加拿大的大陆新移民总数为27万人,加上1988年之前的少量移民,全加拿大的大陆移民将近三十万人。不过,移民海外的企业家没有谁愿意提起他们的故事。对财富的紧张,以及来自公众的道德审判,使得他们将这一切封入个人隐私。

企业家移民群体的演变

梳理十年移民大潮,必须循着中国经济改革的步伐潜行。郭丹回忆第一批移民海外的企业家,可以用三句话来形容:学历低、年龄大、地域性强。

这批人集中在中国的东南沿海,以福建人居多。在福建,穷人习惯于利用偷渡去海外淘金。但随着改革开放,一部分人利用沿海优势,在国内淘到了第一桶金。他们大多50岁左右,学历普遍偏低,但敢于冒险。

当时,国内办理移民加拿大的人并不多。人们刚开始富裕。当这批福建人的移民材料递交到加拿大移民局时,一些具有中国国情的企业经营模式,曾经让移民官很惊讶,他们第一次知道“挂靠”、“承包”的经营方式。当然,对于这批福建人的财富来源,他们也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审核体系。

随着中国经济和政治的一系列变化,1998年开始,第二批具有典型特点的企业家加入到移民热潮中。此时,企业家移民的风潮开始蔓延到上海、江浙甚至中西部地区。与第一批福建人相比,这批人更年轻,有的已经具有大专学历。

而现在,移民群体变得更为复杂。多年以前的个体户和小企业主已不是移民主流,大企业的股东,以及新冒出的CEO群体,正在成为移民机构最大的客户。

他们大多非常年轻,拿着硕士学历,对国内的政策也更为敏感。一些拥有海外留学经历的人,开始回国赚大钱,然后选择定居国外。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成为“空中飞人”。赚钱和家庭生活,分裂在大洋两端。

杨东(化名)是北京一家文化传播公司总裁。他几年前就拿到了加拿大的绿卡,但杨东一年到头呆在加拿大的日子却为数不多。他大部分时间在北京应付国内的生意。按照加拿大的移民政策,他只需在五年之中累计在加拿大呆满两年,就可以维持永久居留签证的身份。

杨东在生意场上的朋友,有很多都移民海外。其中少部分人,在国内的生意并不大,到了海外就开始转型,大多选择做贸易。

企业家移民,一般把妻子和子女安排在海外。她们在那里买房,买车,受教育,过着和当地人一样的生活。他们有自己的律师,家庭医生。

郭丹的一个客户向她说,在加拿大呆得越久,越不想回国。那里阳光充足,环境可人,和老婆孩子呆在一起仿佛尽享天伦之乐。

可是,这一切并不能长久。他们必须回国做生意,然后把赚到的钱拿到海外去消费,毕竟将自己的事业全部搬到国外而移民的老板并不多。所以更多的企业家只能飞行在两国之间,两边各住上十天半月,有时候他们也带上孩子和爱人一起回中国,比如说过春节,但更多的时候还是电话和E-mail。

企业家们意识到,移民之后的家庭生活和事业,开始分裂。就像杨东,常常必须在不同国度和不同身份之间不断转换。全家团聚的日子反而减少。

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杨东很无奈。但是,这依旧无法停止中国企业家前赴后继的携妻带子奔向海外。

他们为何移民海外?

自1996年开始的移民大军,他们唯一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富裕,而巨额资金的来源却不尽相同。事实上,就算移民中介机构不做广告,企业家也会想方设法去找他们。杨东说,他们有着深深的不安全感。

2004年,经济学家张维迎在中国民营企业发展论坛上演讲称,“中国对私有产权的保护还是非常弱的,为什么那么多有了一定资产的人都纷纷申办外国护照移民海外?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感到不安全。”

当然,更多的企业家会说,移民海外是希望给下一代子女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的确,当他们在国外的高尚住宅区购置了别墅,孩子们也就能进入公立学校读书,比如加拿大的儿童就是按居住地就近入学——如果他们买的住宅处于很有素质的地区,学校当然不会差。

也有一些企业家希望在海外发现新的商业机会。自从拿到绿卡之后,杨东去大多数国家已经不需要签证,也不必担心“9.11”等政治事件导致的拒签。

但是,尽管有上述诸般好处,移民海外的企业家还面临着另外一个选择——他是否需要成为一个外国人。按照加拿大的移民政策,如果五年之内在加拿大住满三年,就可以拿到加拿大护照。当然,这同时也意味着放弃中国国籍。

郭丹说,大多数移民的企业家,都把老婆孩子办成了加拿大国籍,但他们本人却保持着中国国籍,只是持有加拿大的绿卡而已。

这和爱国心有关,也与他们在中国面临的现实有关。

一旦放弃中国国籍,企业家每次回国还得到中国大使馆办理签证,在国内的生意也瞬间变成了外商投资,而中国部分行业政策不允许外国人进入。而且,他们不能随便买房,住酒店等等,以前凭借一张身份证就可以解决的很多事情,现在因为其外国人身份,有可能变得更复杂。

企业家的去向选择

移民中介机构打出的企业家海外移民广告极具诱惑力。“无语言、年龄、学历要求;一人成功=全家绿卡+子女免费教育+全家免费医疗;无须放弃国内生意,国际化商务机会。”当然,最重要的一条是“只需80万加币”。

当然,560万人民币是对国内资产的要求,而实际投资在加拿大的钱大概100万人民币。

美国对企业家们的吸引力很大,但是条件高,过程复杂,成功率也比较低。郭丹说,现在,移民中介在向企业家推荐移民去向时,加拿大仍是首选。不管是国家规模、发达程度,还是教育、福利制度,加拿大在移民国中有着良好的口碑。加拿大是唯一一个可以通过“投资移民”方式直接拿到绿卡的移民国。相对而言,澳大利亚和德国,都必须先在当地投资两年以上,等条件成熟方可拿到绿卡。

最近几年,加拿大移民局对投资移民的资金审核越来越严格。那些有着模糊经营历史的企业家,不得不依托移民中介替他们打造一份完美的移民材料。

中国社科院今年发布的《2007年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称,当前中国移民人数达到3500万人,被认为是全球最大移民群体。浙江温州市有750万人口,其中有50万人移民海外。

来自加拿大移民部公布的数据说,中国内地移民已经连续7年稳居加拿大抵埠新移民人数排行榜之首。2005年,多达3.641万名内地移民报到,同时囊括经济移民及家庭团聚移民两大类别移民人数之首。

当然,国内的一切也正在变化。中国的《物权法》已经历经7次审议。评论家刘许川撰文指出,如果今年该法能够通过,“将会极大地改变中国人的生活态度、财富观和创业热情,将会使中国在成为真正的大国道路上获得持续的推动力。”

4.中国海洋大学会计专业怎么样 篇四

有会计学和财务管理两个专业,课程多而且难度大,要下功夫才能学好,不过好好努力就能得到真才实学。会计的`老师都很好,专业素质高,尤其是为人正直,和蔼可亲。而且青岛城市干净美丽,来海大读会计是明智选择。

更重要的是,据在海大刚毕业的会计系本科同学讲,在海大这几年过的非常充实而有意义,会计系学生今年就业大都去了中行、农行等,还有的去了大型企业如通用、广汽等,还有的考上了研究生、公务员。如果是男生学会计则更好就业。

5.中国成老大,世界会怎么样读后感 篇五

Name:梁展鹏ID:2012301060 Major:12marketing

花了整整半年终于把这本书看完了,当然不是说这本书很厚,主要是实在没什么时间,不过看了后的确获益匪浅。

首先不得不赞叹作者的观点,独树一帜。他不是站在大部分中国人的角度去看待世界,看待中国的国情,而是以一个真正的客观的判官去审时度势。这也是得益于他生活在国外,才有这样的观察力,不至于“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本书分了三部分去展开阐述,首先是讲过去的中国,然后是现代的中国,最后是未来的中国。过去,我们中国被称之为老大,因为地大物博,资源丰盛。一直到18世纪,我们中国的GDP占世界的比例从未低过20%。可是,这因为高傲自满,我们遭遇滑铁卢,不仅被经历了工业革命的英国赶超,还被外国列强欺凌,甚至到了现在。一切都是两个字惹的祸——“自满“。

到了现在,我们貌似又到了一个转折点。我们中国经历历代人的努力,终于有了中华复兴的征兆,我们又有了可以“自满“的资本,GDP增长速度每年第一,经济总量成为了世界第二。可是这真的值得我们自满吗?经济总量第二,我们可是有13亿人口啊!换算起来人均GDP还不能排到100名之内,甚至连巴西也不如,巴西人均GDP还是我们的两倍有多!更何况现在贸易摩擦不断,大部分外国列强都视我们为眼中钉,衍生出中国威胁论等。他们是怕我们称霸,把以前的仇一起结了?

那么未来,我们国家又能怎么样呢?取缔美国当世界老大?作者提出了他的想法:第一,我们不能贸然地当老大,当睿智的千年“老二”又何妨。和美国硬碰硬是没有优势的,重点是活在当下才是最重要的。把民生搞起来才是第一考虑。第二,把教育,政治,经济改革。教育要投资,政治要精简开明,市场要开放公平。这里我们重点讲讲市场。作者并不赞成纯粹的市场化,比较赞成现在的这种模式,由政府监控。可是正因为这里政府的定位一直不清晰,反而他们成了市场最大占有者却不履行管理这个职能,才会发展成现在官僚主义盛行的局面。因此,我们的政府务必重新定位。第三,软实力的发展。这是毋庸置疑的,尤其文化。第四,关于人才的培养,作者希望我们学习美国的做法,给予人次“绿卡”。现在的人才了流失特别严重,稍微厉害点的都跑去美国,真的是美国吸引了他们了么?不,是美国的钱,生活环境吸引了他们。当代中国不要自以为爱国情怀就能留住有能之士。他们也是要吃饭的。给予他们莫大的优惠才是重中之中。最后,这本书讲到一点我是特别惊讶的。作者希望中国可以降税。原因很简单,我们中国是全世界名列前茅的税费大国。税赋特别严重,却不懂得投资,导致国库有入无出。最简单的道理,我们的外汇储备是世界第一,但我们只懂得买美国国债。要知道美国用国债就是来套钱的,我们也吃了不少苦头。但中国却不思进取,一直给美国甜头,导致现在他越易强大,越是打压我们中国。他们完全不怕我们的外汇储备,反而我们还要忌讳他,一旦美元贬值,吃亏的还是我们。

6.中国移动通信怎么样 篇六

时间在推进,时代在变化,连人才的概念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变化。站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人们对人才的定义也许仅仅围绕着能力,而没有其他色彩,怎么样培养新时代的人才就摆在中国高校面前,中国信息大学认为,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以前的应试教育已经跟不上时代。

在教育改革上,中国信息大学确实是走在了中国其他高校的前面,在新时代的今天,特别是高校受到越来越多质疑的今天,中国信息大学的改革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今天的学生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迷信高校,在大学招生遇到冷空气的时候,中国信息大学的招生却异常火爆,从一个方面也可以看出,中国信息大学在教育改革上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首先在招生工作中,中国信息大学就走出了一条与传统教育不同的路线,不再以高考成绩为入学的唯一标准,能力测验的加入让中国信息大学在招生中更有自主权,而能力的标准也被正式提了出来。用中国信息大学自己的话来说,我们不是要挑选那些会读书的人,也不是挑选成绩好的人,那只说明一个过去,我们要找那种有潜力的人,给他们一个与他人同等的平台,让他们得以展翅高飞。

这一理念其实是贯穿整个中国信息大学。学生有多少学习的潜力,能够在大学期间获得多少能力,甚至大学期间所获得的能力是否能对她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这是中国信息大学所重视的。

根据学校要求,学生的毕业设计作品要和实际相结合。因此,很多学生可以利用这几个月的时间深入公司企业进行社会调研或者进行问卷调查,然后,对数据或者调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这样做出来的毕业作品才具有真实的意义。一个漂亮的毕业作品,能够充分展示学生的能力。在就业竞争时可以轻易地把所谓的简历、证书、学历、文凭推到了一边,是具有说服力的就业敲门砖。

7.中国移动通信怎么样 篇七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副总经理刘健

2012年11月21日, 《国务院安委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培训工作的决定》 (安委[2012]10号) 将安全培训工作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培训不到位是重大安全隐患”更是引起了众多企业的注意。

2013年,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简称中国海油) 下发了《关于强化全员安全培训工作的通知》 (海油总安[2013]1号) , 以“一号文件”的形式告诉整个集团上下, 全员安全培训工作将是2013年中国海油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重头戏。

中国海油是如何看待这个“重头戏”, 又是如何规划以及落实的呢?带着这样的疑问, 记者采访了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副总经理刘健。

记者:在今年年初, 中国海油的“一号文件”是《关于强化全员安全培训工作的通知》, 足见对安全培训工作的重视。请您谈一谈, 中国海油是如何认识安全培训工作的?

刘健:中国海油因为以海上油气生产为主, 是风险性很高的行业。国际上, 海洋石油生产也出过很多事, 中国海油经历过的最惨痛的事故就是1979年11月25日发生的“渤海二号”钻井船翻船事故。那次事故对我们来讲真是刻骨铭心。

后来, 我们在开展对外合作的过程中, 学习了国际上先进的安全管理理念, 同时, 也对安全生产工作有了新的认识:这种认识不仅停留在不出事, 不影响企业发展、效益等方面, 更重要的是确实从关爱生命这个角度, 深刻地理解“安全”二字。当然, 要保证安全, 首先要规范好员工的行为。一般说来, 安全就是指人员的安全、设备的安全, 但归根结底还是要靠人员的规范操作和安全管理。无论是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完善, 还是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工作, 我们都是把人作为最重要的因素来考虑。要使人具备高素质, 能够规范操作、有效识别风险, 这就需要做好做细安全培训工作。因此, 在中国海油, 安全培训工作就是安全管理的一项基础而关键的工作, 是提高员工队伍安全素质、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和创建良好安全文化最重要的手段。

表面上看, 安全培训的组织管理是一些事务性工作。可是从这些工作中, 发掘出核心内容和发展方向却是实现整体安全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途径。近年来, 中国海油根据国家法规要求、借鉴国际多家石油公司的做法和自身管理实践, 逐渐梳理出安全培训管理的主线, 即围绕全员安全素质提升的目标, 加强安全领导力建设和安全管理队伍建设, 提高安全培训保障能力, 提升安全培训管理效率。

记者:正如您前面所讲, 安全培训是基础且关键的工作, 是实现整体安全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途径。中国海油是通过哪些具体措施落实这项工作?

刘健:主要通过4项措施。首先落实责任, 明确要求。中国海油总公司按照分级负责管理、逐级监督落实的原则组织安全培训工作, 逐步形成了总公司与所属单位责任落实, 分工明确而又相对独立的安全培训管理格局。公司总部负责制定基本安全培训制度, 组织领导干部培训, 各所属单位是安全培训的责任主体, 负责全面落实法规和公司文件要求, 组织全体员工的法定取证和岗位安全知识技能培训。此外, 中国海油总公司现有渤海和南海西部2家专业培训机构, 从事法定证书培训, 并为各所属单位提供培训支持和服务。

其次, 建立安全培训制度, 形成长效运行机制。近年来, 中国海油制定了一系列安全培训管理制度, 形成了层次分明, 重点突出的长效运行机制。一是《领导干部任职健康安全环保培训规定》, 明确了总公司直管领导任职后接受HSE培训的要求, 确保承担主要安全责任的领导人员具备相应的管理知识。二是《安全监督资质管理办法》, 明确了安全监督的配备比例为30〜50名现场作业人员配备1名, 明确了总公司及各所属单位两级培训和考核的机制, 确保作业现场具有一支足够数量和能力胜任的安全管理队伍。三是《关于开展“实物培训教室”建设的通知》, 推行优质高效的安全培训方法, 提高新员工和承包商员工安全培训效果, 提出了各所属单位先规划, 再分步实施的建设方案。四是《关于强化全员安全培训的通知》, 根据《国务院安委办进一步加强安全培训工作的决定》的要求, 在分析总公司安全培训现状的基础上, 提出了总公司安全培训工作目标, 明确了“强化全员安全培训”的核心内容。

再次, 安全领导力和专职监督队伍建设。关系企业安全管理绩效最关键的岗位是各级领导干部和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各级领导干部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 必须通过培训, 增强领导干部的安全管理知识, 树立正确的安全管理理念, 让每个领导干部成为安全管理资源的决策保障者。

实行安全监督专职化、专业化管理。总公司要求各所属单位在高风险作业场所, 每30〜50名现场作业人员配备1名专职安全监督, 以中国海油现有作业规模而言, 需要大概接近800名现场安全监督, 而且只要公司维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这个队伍的人数将不断提高, 也开拓了现场安全从业人员的发展空间。

中国海油通过对安全监督岗位工作的分析, 确定了安全监督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要求, 建立了总公司和各所属单位两级培训课程体系。其后, 中国海油对每一名安全监督都要进行管理素质测评和面试考核, 一方面是考察其性格特点是否适合安全监督的岗位, 另一方面是给出安全监督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的建议, 考核合格的人员授予总公司安全监督资质。

最后, 促进专业安全培训机构建设。中国海油洋石总公司成立以后, 分别在天津塘沽和广东湛江投资建设了2家安全培训中心, 配置了实物模拟和高仿真模拟实操的培训设备, 采用课堂讲授结合实操训练的培训方式, 开展海洋石油作业人员安全救生、海上消防、海上急救、救生艇筏操纵、直升机遇险水下逃生等几十个安全培训课程。其中部分培训项目已成为出海作业人员的法定培训项目。

近年来, 为自身发展需要, 培训中心也不断发展新的培训方法和方式, 增强培训能力。比如, 吊机仿真模拟实训装置是以海上油气生产平台、船舶吊车为原型开发研制的, 它可以模拟不同作业环境、不同海况、不同故障、不同场景的吊装卸作业和应急处理, 是快速培养高素质吊机操作员的最有效的工具, 该培训装置在国内尚属惟一。

记者:去年11月21日, 国务院安委会发布了《进一步加强安全培训工作的决定》 (简称《决定》) , 是不是又为安全培训增添了新的认识?这项决定在企业贯彻落实的重点是什么?中国海油有哪些新的举措?

刘健:《决定》的出台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安全培训工作的高度重视。其中提出的“培训不到位是重大安全隐患”的理念、4个100% (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100%持证上岗, 新员工100%先培训后上岗) 和2个明显提高 (安全培训基础保障能力和安全培训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的工作目标, 是企业中长期安全培训的工作方向, 也是促进安全培训工作创新发展的重大推动力量。

中国海油根据国务院安委办的要求, 首先要落实的是100%持证上岗这一最低要求, 无论是安全管理者、安全监督、还是从事特殊工种作业的人。为查找与《决定》提出的目标差距, 中国海油对各所属单位的持证上岗和先培训后上岗的情况进行全面调研, 调研结果表明, 各单位的持证上岗制度执行良好, 基本已实现100%持证上岗, 新员工全部实现了先培训后上岗。目前存在的主要差距是新员工培训学时尚达不到《决定》的要求。为此, 中国海油将工作重点落在加强全员安全培训上, 发布了《关于强化全员安全培训的通知》, 确立了“强化全员安全培训”的工作核心, 制定了安全培训工作目标, 提出了各级单位安全培训组织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

除了这个要求, 就是深化培训, 根据不同的岗位需求, 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一是全面提升培训管理能力。中国海油在发展过程中, 总部、所属单位、培训机构等各个层面都形成了一系列的培训课程, 开展了对各类人员的安全意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但是, 安全培训要求还没有完全细化到每类岗位, 也缺乏实时掌握个体培训经历达标与否的手段。下一步将加大投入、持续推进各所属单位完善针对各类岗位的安全培训课程体系, 明确员工进入企业后, 在从业范围和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需要接受的安全培训课程。再由总公司牵头开发安全培训管理信息平台, 将课程体系、个体培训经历和学时统计等安全培训管理要素进行信息化整合, 实现课程体系系统化、培训管理规范化、培训档案标准化等功能, 既指引各单位安排员工接受切实有效的培训, 避免资源浪费, 又保证各级管理部门能够监控企业整体到个体的培训达标情况。

二是全面加强培训能力建设, 积极开发培训资源。企业是从业人员安全培训的责任主体, 必须承担培训能力建设和培训资源开发的责任, 落实责任的核心是加大培训的有效投入, 确保培训取得实效。海油各所属单位在这方面都有一些良好的管理实践, 其中, 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的全员安全素质培训是较为典型的案例。总体而言, 海油安全管理知识的培训已经基本普及并处于不断自我完善中。

然而, 在事业快速发展过程中, 员工队伍年轻化以及大量使用承包商是我们面临的现实情况, 法定安全培训覆盖全员和全作业过程的难度增大, 企业传统的课堂式培训又难以保证受训者快速掌握安全操作和应急处置方法。为此, 总公司积极探索更加有效的安全培训方法。推广“实物培训教室”建设是一项新举措, 这种培训方式将员工所需安全技能培训分为若干模块, 各自以实物模拟的方式向受训者呈现作业场所、设备、器材、工具、环境等情景, 配合电化教学辅助说明原理和程序, 使受训者迅速建立感性认识和掌握安全操作要点, 初步计划在2013年完成1〜2家, 作为示范, 在“十二五”期间全面推广。同时, 海洋石油培训中心承担的国家示范级应急救援培训演练基地建设, 采用了国际上最先进的三维仿真模拟技术, 让受训者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完成设定的工作任务, 该项目将于2013年底完工, 建成后, 将大幅提升一线员工安全和应急救援技能培训的能力。

记者:您刚刚提到, 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简称海油发展公司) 的安全培训工作做得好, 会不会将它发展成一个产业?如果是, 希望它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刘健:海油发展公司的安全技术服务公司不仅仅只有安全培训这一项产业, 还包括职业健康、环保等一些相关的技术服务支撑。安全培训作为其中的一项, 我希望他们能整合好, 成为一个板块, 第一可以服务于中国海油的各所属企业, 为企业员工、承包商提供培训服务。像前面提到的实物培训教室就是很好的培训方式, 承包商进厂前就可以在这里学习如何穿戴工服、如何使用灭火器、如何远离危险区等, 印象会比授课深刻。时机成熟之时, 也将服务于社会。目前, 我们在不断地进行资源配置, 将其视为能够适应市场规律的朝阳产业, 先实现为中国海油的所属单位提供培训服务的目标。

记者:很多大型企业的分管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 都会有一些对安全工作的担忧, 会影响到睡眠。2010年, 您接受记者采访时, 说肯定会有一些担忧。不知道经过2年多的时间, 细化了安全培训等诸多工作, 这种担忧是否有所缓解呢?

刘健:担忧是永远存在的。中国海油这么大的企业, 又属于高危行业, 现在还远远没到缓解担忧的阶段。尤其是当下, 由原来单纯的上游产业, 发展到中下游产业, 有的甚至进入到矿山领域, 离危险的行业越来越近, 也越来越多。正因为依然担忧, 才促使我们更加积极地做好、做实工作, 不断努力, 为安全发展增添一份踏实。

8.怎么看“中国圈子” 篇八

陈福平:厦门大学副教授

我觉得“抱团”现象有利有弊。从好的方面看:首先,有助于适应当地的环境。事实上,不仅仅是中国留学生群体,很多社会学研究表明,几乎多数的移民群体初期适应一个新的社会环境,都有这种“抱团取暖”的现象。先前的留学生可以为新来者提供很多适应环境的信息和帮助,比如学业、生活等方面的帮助,这些都是留学生的“资本”,能够在一个陌生环境的初期减少很多压力。其次,有助于在心理上获得支持和认同。语言和文化障碍可能是许多留学生初期必须面对的主要问题,外加离开了在国内时的亲朋同学圈子,孤独感可能是许多留学生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相对而言,同为一个国家的留学生,在语言和文化上的障碍比较小,通过交往可以获得心理慰藉和认同,这是“圈子”存在的很重要原因。

从不利的方面看。首先,长期而言,“圈子”存在或许不能帮助留学生真正融入学校的学习环境。融入是一个深层的概念,实际就是将“我是留学生”的身份认同逐渐转变为“我是这个学校的学生”的认知。如果留学生只跟自己国家的学生交往,对语言学习的快速进步不利,同时对理解当地的文化也不利。其次,大学是学生进入社会的一种学习,如果只与本国留学生交往,这就会对将来的职业发展产生一些不利影响。尤其是对打算留在国外工作的同学来说,将来的职业环境以外国人居多,你也必须学会与更多的人社交。

出国学习要勇于跨出小圈子

金冉:启德教育集团市场推广总监

首先,需要明确的一点是,留学生社交“圈子化”现象不只出现在中国留学生中,很多日本、韩国等国家的留学生也都有他们自己的社交圈,这是不可避免也无法回避的一种由跨文化适应而引发的普遍现象,无法单纯地用利弊来评价这种现象。

在国外的中国留学生形成社交圈子,可以为准留学生提供一些有用的、及时的当地信息,可以帮助他们为出国留学做好充分准备,也可以帮助他们迅速适应当地的留学生活,给予学习、生活上的经验以供参考。除此之外,中国学生的社交圈,还能起到传播中国文化的作用,比如邀请外国同学一起过中国的传统节日,一起聚餐等。

然而,如果中国留学生进入中国圈子是希望借此逃避与外国同学之间因为语言、文化造成的沟通障碍,显然是弊大于利的。不能否认,部分中国留学生或多或少会有这样的心态,这样不仅浪费了在国外体验不同文化、不同思维方式的机会,也无法真正提高外语能力、学到知识以实现留学的真正目的。

所以,还是建议出国留学的中国学生,客观地认识社交“圈子化”现象,不回避,不沉溺。出国后要勇于跨出圈子,和其他国家的同学多接触多交流,了解更多国家的文化以及思维方式,培养国际化的视野,才能不虚此行。

未融于当地文化是种浪费

科勒:现在深圳教书,曾在美国高中任教

我认为如果中国留学生去国外留学,却只和本国学生在一起玩是很遗憾的。留学花费颇高,又跨过那么远的距离到异国他乡求学,如果没有了解或者因不适应新环境而不想融入新文化,这是一种浪费。

在我看来,把一个中国学生置于留学目的国的环境中是远远不够的,还是应该鼓励中国学生融入当地的文化,同时和学校其他国家的学生多交朋友。

多角度看社交“圈子化”利弊

素福:心理学者

在我所在的加利福尼亚州和亚利桑那州,“圈子化”现象还是比较明显的,这种现象利弊都有。

从心理层面来说,是有好处的。人在一个陌生环境下是没有控制感的,出国后如果和自己国家的人在一起,心理安全感和身份认同感都会比较多,让人更舒服。这种情况不仅在中国留学生身上存在,欧美国家在中国的留学生也存在这种现象。

另外,国外很多地方,留学生组织会为本国留学生提供一些服务,比如交通、住宿等方面的便利。同胞的关照,让他们更乐于“抱团取暖”。

“圈子化”也存在弊端。我通过观察认为,留学生虽然生活在国外,但是圈子里的他们处在中国文化之下。而留学目的在于学习国外文化、技术,圈子化的生活方式会使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

“中国圈子”有优势

马克:启德教育澳洲部主管

出国学子水平不同,适应好的大多能与外籍学生打成一片。适应稍弱的多以中国学生做朋友,这样在学业和沟通上就不会存在障碍,同时也能协助学生在学业上的提升。“圈子化”现象严重说不上,但也是普遍的,毕竟中国学生圈子有很多优势。

中国留学生“圈子化”现象是利是弊要看具体情况。如果在学校里,完全局限于中国留学生圈子,对学业提升没有很大帮助。但在工作上,在国外,通过圈子里的朋友推荐就非常有用。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海外圈子,然后每个中国学生又能连在一起,这样一个传一个,自己的海外圈子就越来越大,同时中国学生优质圈子对就业对生活都有很好的帮助。

“圈子”利弊不能一言以蔽之

林亭亭:在爱尔兰攻读互动数字传媒的中国留学生

我所就读的学校,并没有发现中国留学生“圈子化”现象有多严重。我身边的中国学生都既有中国朋友也有外国朋友,不会以国籍作为选择朋友的依据。

即使有“圈子化”的现象,也不能一言以蔽之是利还是弊。这是一个个体基于自身的特殊情况作出的社交选择,每个人情况不同,每个人所想要的也不一样。谈论是利还是弊,必须基于一套预先设定的对于利与弊的标准。但每一个个体对于什么对其有利什么对其有弊会有不同的看法。只能说一个个体作出“圈子化”生存的选择,一定有其背后的原因,而这种原因又不一定具有共性。

华人圈子解孤独

茜茜里娅:曾在剑桥大学留学

大家的社交圈里国外朋友比例基本都会超过半数,比如会选择当地人做室友,会经常参加当地的文化娱乐活动。毕竟大家选择出国念书大都抱着深入体验异国文化的期待,所以对结交本土朋友会有极大热情。就我周围的留学生而言,“抱团”现象并没有想象中的严重。

不过,华人圈子也是留学生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尤其是初来乍到者,大家都会自发地帮助他们融入当地生活。元老级别的留学生还会把新人介绍给当地的外国朋友社交圈。华人圈子可以充当“家人”的角色,圈中人也能共享各类资源、信息。

融入并非同化

姚思航:在西班牙留学

初到西班牙,当地人习惯讲加泰罗尼亚语,语言障碍导致沟通困难。但是后来通过接触会讲英语的西班牙人,慢慢融入了他们的圈子。跟当地学生的交往令我能更深入地理解当地文化,而他们执着追求梦想的勇气,内心深处对道德法律的捍卫,也让我感触良多。

我所追求的融入,是深入了解当地文化,加入本土生活圈,并被当地人接纳。但融入并不意味着同化,可以尝试和体验,但不一定要强迫自己去改变迎合融入。我觉得应该保持民族自豪感,不卑不亢,积极分享中华文化,外国朋友也会因此对你及你的国家肃然起敬。同时,也该尊重当地文化,对其文化精髓给予赞美。

9.如果通信中断,看中国电信怎么办 篇九

在近期热播的某军事题材影片中,有一段核心剧情是,小分队和舰队指挥室失去了通信联络,在撤退行动中腹背受敌。关键时刻,通信恢复,依靠无人机精确打击,小分队顺利脱险。通信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除此之外,在重大事件、自然灾害、突发状况时,应急通信是抢修生命线的关键。

4月20日,“天翼神剑?联动2018”浙江省防灾减灾军地联合应急通信演练在杭州举行,集中展现了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情况下,中国电信天地一体的信息化手段以及军地双方应急通信协同保障能力。

三大创新点

本次演练被纳入浙江省政府应急办2018年三大应急演练之一,共计出动各类应急通信装备138套、通信车辆31辆、参演人员120名。

本次演练的创新点:第一,传统与创新业务结合。本次演练科目除了设置了与应急通信相关的天翼对讲、卫星电话、4G单兵、各类应急车等传统业务外,NB-IoT、大数据、可视化调度以及智慧海洋宽带等新业务与演练高度融合,以更加全面的视角展示中国电信天地一体的应急通信保障能力及全方位信息化服务水平。

第二,落实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在当前军民融合国家战略背景下,本次开展的应急通信联合演练,不仅是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一次生动实践,更充分展示出中国电信的社会责任感。

第三,新型装备参演。本次应急通信演练中首次有直升?C、系留式无人机等装备参演。

前沿指挥系统搭建

现场演练模拟今年第6号超强台风“格美”正面袭击浙江,多地内涝极其严重,危及当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通信网络设施也遭受严重破坏,多条国防光缆和重要光缆被毁,造成多区域通信全阻,成为信息孤岛。

针对这次特大自然灾害,中国电信立即启动应急通信战区工作机制。为了保证军地后方指挥所对现场的充分直观了解,确保快速、合理决策救援措施,将建立前后方视频会商系统。现场指挥部通过中国电信宽带VSAT卫星网与设于浙江省通信管理局的应急通信指挥中心建立视频会商系统。

该卫星网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由动中通卫星指挥车、静中通卫星指挥车、便携站和固定站等组成。其中动中通卫星指挥车可在行进中快速接入宽带VSAT网,将现场信息实时通过语音、图像、视频等多媒体业务传送至各级政府指挥中心,满足及时处置突发事件、自然灾害指挥决策的需要。

应急救援通信保障

“第一时间、第一反应、第一质量”――这是对应急通信最基本的要求,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应急通信体系与严格的应急通信机制,很难完成如此艰巨任务。

凭借着持续的匠心打造,中国电信应急通信装备覆盖卫星、无线、数据、话音、视讯等各门类,已配备230辆天翼应急通信车、50多辆车载式卫星站、100多套便携式卫星站、23个卫星地球站、1000多套海事卫星、210多个VSAT移动站,13辆车载式交换系统、1000多套微波、短波、800M集群终端等,拥有有线和无线结合、固定和移动互补、天地一体、技术先进的应急通信手段。

台风带来的强降水,往往会引发泥石流、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通过部署基于中国电信物联网的地质监测平台,可以实时监测山体情况。

在本次演练中,平台模拟灾害区域连日降雨,某村庄附近山体松动,系统发出告警。结合中国电信大数据分析,发现该山体周围约有20人。通过浙江省政府指挥中心与浙江省军区会商,由省军区出动救援队,紧急疏散灾区人员,应急通信保障队随队做好通信保障。最终,经过紧急救援,被困群众脱离了危险并转移到安全区域。

公众网络通信保障

灾害发生后,中国电信调集大型应急通信车载装备,包括光缆抢修车、系留式无人机载基站、综合应急通信车、大型、中型应急通信基站车、后勤综合保障车、应急电源车、1.8米卫星转播车、2.4米卫星转播车等应急车载装备等等„„为灾区现场提供大容量的有线、无线通信网络,确保公众与外界通信畅通。

通信光缆的抢通,对公众通信的快速恢复起到关键作用。演练中,多条国防光缆和重要电信干线光缆中断,断点较为集中,距钱塘江边仅500米,指挥部立即派遣光缆抢修分队实施抢修。承担抢修任务的是浙江电信传输局和浙江省军区光缆联合抢修队伍。

本次演练检验当突发事件、自然灾害发生时,中国电信的应急通信队伍快速搭建应急指挥中心、开通应急通信设备、恢复公众通信网络的能力。这是中国电信在人员装备大规模跨区投送、多省市合作协同上的进一步探索。此次演练由中国电信和浙江省军区联合举办,中国电信浙江公司、浙江省军区战备建设局联合承办。

天翼“海陆空”释放大能量

智慧海洋宽带

智慧海洋宽带,基于中国电信卫星网络及公众通信网,可以对互联网和企业专网进行互联,从而推出的定制化宽带服务。主要满足船只航行时的安全监管,可进行视频回传、轨迹定位、信息申报、应急呼叫等,为政府部门提供海上灾情监测及通信保障,是先进的海洋管理工具。

综合应急通信车

综合应急通信车,在部分机房局站受损的情况下,可替代损毁的通信交换系统,作为公众通信网临时的重要通信核心节点,与其他应急通信车载装备进行独立组网,为灾区提供大容量的无线和有线通信网络。具有强大的移动、固定通信业务的交换功能。

大、中型应急通信基站车

大、中型应急通信基站车,可以替代损毁的基站,解决区域性移动通信网络覆盖。配备了3G和4G通信基站,采用共用天馈系统,通过卫星、光纤、微波等方式接入核心网,可以同时保障3G、4G网络信号,单车可容纳7000至8000人的通信,通过部署3G、4G应急基站车,可以增强现网运行负荷能力,确保现场公众移动通信畅通。

系留式无人机

10.中国怎么出苏珊大妈 篇十

她很平凡,平凡到就是我们中间的一个;她天赋超群,具有魔力般的嗓音,而且对歌唱有着痴迷的追求;有一天她会站上舞台的聚光灯下,不带一丝矫揉造作,含着泪水用真诚高歌一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或者《江姐》选段。

继英国选秀节目爆出苏珊大妈之后,意大利选秀节目也诞生了一位“平民英雄”——38岁的失业胖大嫂Carmen以一曲歌剧《诺尔玛》中的咏叹调《圣洁的女神》惊艳全场,全场观众起立鼓掌,评委感动得潸然泪下,主持人更按捺不住,跳上台亲吻大婶。苏珊大媽颇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在可以想象的将来,能在西方各国遍地开花。不管是苏珊大妈还是意大利失业大嫂Carmen,她们共同的特点是相貌平平、人过中年、显得还有点“土”,来自草根,唱功接近准专业,能撩动民众的心弦、诉求和梦想。

中国会不会产生这样的“大妈明星”?2010年各方选秀娱乐节目正摩拳擦掌,暗流涌动。对原创的渴望促成了了高晓松对曾轶可的力挺,然而大浪淘沙,能剩下多少真金?苏珊大妈2010年新推出的专辑《我曾梦想》或许能给我们一个提示:与其以“原创”之名抱着走调的吉他弹着单调的和弦,不如慎谈原创、多学习经典。苏珊大妈的新专辑包含了诸多经典音乐剧和流行音乐选段,首先大众便有耳熟能详的亲近感。再加上她真诚之极、不带一丝刻意强调的质朴版演唱,便一下子能抓住大众的心。意大利胖大嫂Carmen本生活在市井,原生态不带任何学院腔的演唱更让贝利尼笔下《圣洁的女神》有了人间烟火的气息。一言以蔽之,经典的作品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更是能经久不衰地打动人心的。用心去诠释,便能脱颖而出,傲视群雄。之所以害怕经典,不能不说有害怕被指责“山寨”的嫌疑。谁也不想被指为“山寨周杰伦”、山寨“刘德华”乃至“山寨帕瓦罗蒂”。不要把艺术的“再诠释”和山寨行为等同起来。或许是在经济领域或者工业品领域,我们有了太多的“山寨”,山寨文化强势飘红便影响到了文化艺术领域。然而当词曲作者写出一首歌以后,作品的“再诠释”权便交给了歌手,哪怕是词曲作者和原唱者是同一人。

11.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国际化 篇十一

对于“国际化”,今天已无需讨论“要不要”和“为什么”的问题,如何理解和推动国际化,为其确立理想的价值“标杆”和实施策略,才是关键所在。对于中国教育而言,理想的国际化有三大特点。

第一,有中国自觉和中国立场的国际化。中国教育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时常显露出不成熟的特性,集中表现为把引入外来文化的过程变成“舍己为他”的过程,淡漠甚而遗忘了自身的特殊性。“中外情形有同者,有不同者。同者借镜,他山之石,故可攻玉。不同者而效焉,则适于外者未必适于中。”当年陶行知所言,依然适用于今日,同样适用于未来。有“中国自觉”的国际化,需要教育者对当代中国面临的现实难题和特殊问题有敏感,有尊重,有体认和透彻的把握。在借用任何来自异国他乡的教育理论和经验之前,先用踏踏实实的心态,扎扎实实的行动,发现、分析并解决属于“吾国吾民,本乡本土”的问题。基于“中国问题”或“中国难题”的国际化,才是有根有基的国际化。无视中国教育真实的生存状态和真实需要的研究与实践,都可能成为浮萍和泡沫。避免这种危险和困境的出路,无非是返回:返回国情,返回历史,返回实证。

第二,有全球视野和跨文化眼光的国际化。与以往不同,今日中国教育面临的特殊时代语境,来自于为电子媒介所推动的“信息化”和“全球化”,在此背景下,中国已“无所逃于天地间”,不可能回归到孤岛式的封闭状态,也不存在那种在退守一隅中作独善其身式回归的可能性,这种回归无非是一种“挣扎”,怎么“挣扎”,只是“垂死”而已。中国教育与其他国家同样面临的现实问题在于:如何把全球化从真实的挑战变成真实的机遇,如何在跨文化的互动交流中,以“深度参与”而不是“旁观者”的姿态,进入到国际教育各种事务之中,培养出与全球化背景相适应的理想新人,这是中国教育者无法回避的时代使命和责任。我们开始需要以人类的眼光,而非只是中国人的眼光,面对和回答一个问题:对于今天这个伟大时代中的人类教育与发展,中国教育应该以及可能做出什么样的贡献?我们何以贡献出教育领域中的“中国经验”“中国思想”,为他者所分享和运用,从而从过去的“取经者”变成今天的“传经者”?这可能是中国教育赢得世界尊重的必经道路。

12.中国人怎么过春节 篇十二

腊九到二十二这段时间,十准备过年的阶段。你别看这会儿春节每到,可小孩子们早就热情高涨了!又是买糖果、小点心;还买口风琴、风筝;尽管十分兴奋,但是他们还是很懂得分寸的,制作一张计划表,把假期的是*安排好。

小孩子们欢喜,大人们儿忙乱。他们必须预备过年时吃的、喝的、用的、穿的,好在新年是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说到准备过年,那头等重要的事情就是写春联,挂春联。家家都会在门上贴上新的对联。正如那首诗说的一样“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据说春联是从二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的“桃梗”演变而来的。《淮南子》上说:“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上面刻着灭在降福的咒语,一年一换。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在过春节时心血来潮,命人将桃木削片,他提笔在上面题写了联句:“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就是中国最早的中国的对联了。至于春联这一名称的正式诞生则在明朝。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后曾在除夕下旨:“公卿士庶家,需要些对联一副,以缀新年”以后,春联得以推广,沿袭至今。现在,写春联,挂春联已经成为了春节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认为:春联已经不只是代表新年气息的象征形式了,还是一种代表中华的特殊象征。

上一篇:文学院学生就业指导报告演讲提纲下一篇:高考第三轮复习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