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共15篇)
1.九年级历史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篇一
九年级历史教学反思
我任教初三年级的历史,本次期中检测成绩不理想。从检测的状况来看,在选取题上得分相对较好,说明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较好;但是在后面的综合题部分失分较多,明学生的理解分析潜力较差主要原因是学生的综合题训练不够。
反思前阶段的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备课不充分。虽然自我已任教初三历史有几年,有了必须的基础,但是每节课前还都就应进行认真备课,个性是背的科目,去年教的有些资料此刻已经忘了,自我在这方面做得很不好,每节课只是去上课,有的没有认真备课,课堂上讲了一些过多的资料,低效重复性的东西比较多,造成整体课堂质量的低下。
二是教学抓得不紧。对时光抓得不紧,包括双休日,没用在教学上。没有深入了解学生状况,到此刻连一半的学生姓名都叫不上来。对学生学习状况了解也不够,针对性的辅导也没实施。对学生日常学习状况虽然进行了必须的过问,但是没有认真研究制订具体的有效的措施,或者只是提出了一些要求,但是缺乏进一步的落实措施,使这些要求流于形式。对各种习题集没有进行深入综合归纳,基本没有推给学生高质量的精品练习题目。
为在今后工作中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将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要改善课堂教学。规范办学秩序以来,课时数量得到了规范,课堂上的时光很有限,平日又不允许副科布置作业,并且主科老师教学抓得很紧,平日学生课余时光很少,有时连作业也写不完,根本没时光来学习其他科。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务必将精力集中在课堂上。为此就要认真备课,提高课堂效率,既要将该讲的讲到,又要让学生有时光掌握。
二是要抓好部分学生的课外辅导。透过检测发现,有的学生偏科现象严重,历史科分数很低,而且这种现象不在少数,班级达十余人。对此,今后计划透过加强思想教育要求、利用中午进行个别辅导等方法来促进他们提高。
三是要加强对各类题目的分析。要对各类习题集的题目进行分析挑选,选出优秀题目推给学生,让学生用少时光学生多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四是要加强对学生问题的有效解决。对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及时发现,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及时解决,并且大力抓好落实。
五是要采取更有效的管理办法,主要是发挥好小组长的作用。
六是要做好复习计划,并认真实施。在复习期间,要扎扎实实地进行备课和复习,争取使复习得到高效率高质量地进行。
总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努力抓紧每一天的时光,用心研究和加强教学工作,争取在以后的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2.九年级历史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篇二
语言, 以语音为物质外壳, 由词汇和语法两部分组成的符号系统。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英语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 是一门比较难学的学科。许多学生都说英语真困难, 不愿意学习它, 从而导致他们的学习不太理想。面对九年级的学生, 不论是对老师来说, 还是对学生来说, 英语教学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它关系到学生的毕业与升学, 关系到学生的前途和命运。尤其是对于教师来说, 那简直是“任重而道并不远”。如果教学得法, 便可事半功倍。要取得好的效果, 趣味教学可以说是一种值得采纳的好方法。
创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做到用中学, 学中用, 从而激发兴趣, 学得主动, 提高效率。由于教师的素质不相同, 教学对象不同, 使用教材不同, 因而进行趣味教学没有也不可能有固定的模式可循。但趣味教学所探讨的这些方面和所要追求的效果是相同的。
一、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常言道:“Well beginning is half done.”良好的英语课堂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语言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很快地进入学习状态, 愉快地参加各种学习活动, 真正做到学有所获。为了淡化传统教学给人们的印象, 要“寓教于乐”“动静结合”“学用结合”“师生配合”。下面举一案例说明。
[案例背景]
“问路“这一话题是《英语教学大纲》中要求掌握的重要话题之一。在学生掌握了有关”问路“目标语之后, 如何让学生学以致用, 提高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
[教学片段]
在学习之后, 巩固所学:完成“问路”任务, 如何到达指定地点。教师展示学校附近建筑物的平面图。
[设计活动任务]
模仿对话内容, 以四人一小组为单位, 编写新的对话:如何从学校到某地?
(平面图展示:出校门, 向左拐, 在公共汽车站乘坐几路车, 40分钟即可到达。)
如何从学校到达某地?
(平面图展示:走出学校, 向左拐, 直走大约500米, 即可在你的左手边看到某处。)
[教学反思]
因为激励学生学习对学生而言是一种主动学习, 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增强学习效果。而任务型教学旨在通过使用语言来完成任务, 这种任务驱使型教学正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程度, 以达到实际的运用中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的目的。本环节的设计, 离不开生活, 即任务的设定是真实的, 该任务很好地把握了主题与生活的结合, 显然任务设定是非常有效的。
二、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 充满情趣
单一的教学方法是乏味的。即使是一个好的方法, 经常用也就失去了它的魅力。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 保持学生的兴趣, 巩固学生的兴趣, 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 如初学、巩固和复习, 就不能用一样的方法。比如, 教单词, 我们可充分利用直观教具, 比如教football, 我们指着足球:“What’s this?It’s a football.football, football再重复一下, 足球的音、形、意深深印在学生脑子里, 以后看到足球就会脱口而出football, football, 而不需要汉语翻译作中介, 教词汇也在教思维。如果进行词汇复习, 我们可进行“Guess?”比如复习bell, football, pen, book, car, jeep等名词。我们便可把准备好的小实物、图片、模型放在讲台上, 先让学生看一下, 然后放到讲台下, 秘密放地把一件比如book放在一个准备好的大袋子里, 然后拿出, 用学生已学过的句型问:
T:What’s in my bag?学生猜后回答 (宜单人进行) 。
S:It’s a football如果答不对, 就说:
T:No, it isn’t?接着问另一个学生。
T:What’s it?学生猜答。
S:It’s a book?猜对子, 教师鼓励这个学生说:
T:Yes, you’re right如果学了Clever还可进一步说:
T:Yon are very clever.
然后再换一件继续进行。如此等等, 既复习了单词, 又熟悉了句型, 既练了听, 又练了说, 而且学生不以学为苦, 而是兴趣浓厚地参与。
三、关注学生情感, 和谐、融洽师生关系
俗话说:“亲其师, 信其道。”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及其文化有积极的情态, 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 刻板的情态, 不仅会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 还会影响其他发展, 情态是学好英语的重要因素, 因此在课堂上我努力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空间, 做到:
1.尊重每个学生, 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的尝试, 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2.把英语教学与情态有机地结合起来, 创造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 促进学生互相学习, 互相帮助, 体验成就感, 发展合作精神。
3.关注学习有困难的或性格内向的学生, 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讲话的机会。
4.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交流渠道, 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 互相鼓励和帮助, 做到教学相关。
3.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策略研究 篇三
【关键字】历史与社会 教学策略
历史与社会课程是新课程改革当中出现的一门综合性的文科课程,该学科中整合了历史、地理、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等众多学科的知识,通过学习,能够促使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立场去解决问题。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实际创新教学方法,改革教学策略,具体来讲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明确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新课改背景下,要求教学过程中必须实现创新,能够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但是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往往参照教学参考书列出的教学目标来写,并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堂现状进行深入分析,也有一些教师分不清教育目标、教学目标以及课程目标,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就存在着疏忽之处。
教学目标就是一次教学活动或者说是一节课内的目标,这一目标是具体的,能够实现的,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一定要结合课程实际情况,能够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学会自己讨论问题和分析问题,并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
教师需要在新课标要求的基础上,制定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使师生都能够明确课堂上需要完成的任务,这样就能够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需要注意的是,教学目标行为的主体并不是教师,而是学生,因为教学活动关注的是学生的发展,所有教学目标必须要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兴趣的培养和知识面的提升。
可以说,历史与社会的教学内容较为枯燥乏味,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需要想方设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以九年级教材第八单元的第一课和第二课为例进行分析,指出应如何确定教学目标。
第一课第二框“我国的人口警钟需长鸣”的教学目标,可以通过分析教材图8-8、8-10以及8-11,和相应的统计数据,说明我国人口的特点。可以例举身边的典型事例进行分析,说明我国人口的过快增长给资源、环境以及社会带来的诸多压力。通过分析数据和图表,加深对我国人口国情、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理解,并帮助学生树立起良好的人口忧患意识。
第二课第二框“应对我国的资源问题”,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就需要学生通过学习和了解各种图文、数据资料,清楚地说明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通过学习分析两个以上我国在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认清我国的资源现状,理解我国的资源对策,强化节约资源的意识。
可以说,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才能够指导教学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树立起明确的教学目标,提升教学效率。
二、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体系
和七八年级教材不同的是,九年级的《历史与社会》教材系统性更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地利用单元知识结构导图,发挥其作用,帮助学生构建起知识网络体系。
第一,可以在教学当中反复应用知识结构导图。在开始讲解每个单元之前,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去浏览本单元的具体内容,并让学生结合知识结构导图,在头脑当中形成大致的印象,对本单元的知识体系有大概的了解,这样在学习知识的时候就能够有一定的认识。
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在本单元第一课学习完成之后,让学生再次学习结构导图,巩固第一课的知识,并将第一课和第二课的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找到两课之间的关联,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知识框架。等到本单元知识全部学完之后,再让学生对照知识结构导图进行思考,让学生深入理解本单元各课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就能够不断地强化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
第二,充分發挥课文标题的作用。可以说,《历史与社会》教材当中每一课的标题都是精心思考并设计的,能够体现出每一课的核心内容,因此说,在课堂上,需要不断强调标题,发挥其重要作用,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课文的内容。例如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第八单元中,有一道测试题,大意是让学生根据材料分析应该如何应对资源危机。在第八单元中,我们学习过开源节流的内容,但是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运用这一知识点去解决问题。在讲解这一试题的时候,我就告诉学生,如果记住了第二课当中的小标题“应对我国的资源问题”,那么在答题的时候就会知道如何写。通过这一实例,学生明白标题的重要性,也告诉教师在今后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标题,发挥其作用。
三、创新教学方式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材当中,每一单元都是由课文和专题探究两部分构成,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的时候不能只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需要进行创新,从传统的教学方式束缚中走出来,这样才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般来说,课文的作用就是让学生熟记本课的知识点,而专题探究则是让学生运用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探究性的内容具有拓展性和综合性,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把握好这两方面的特点,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
例如,我们可以采用边讲课文边引用专题探究的内容进行说明,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而对于一些独立性较强的专题探究,就需要单独进行讲解,学生通过探究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在讲解探究性内容的时候,不能够完全依赖于教材,还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到符合实际的案例,这样才能加深学生的理解。
结束语:历史与社会的内容较为枯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有所创新,采用科学的教学策略,才能够提升教学效果。本文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对当前历史与社会教学策略进行了简要分析,希望能够对今后的教学工作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余丽君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评价策略研究 吉林教育,2008年第25期
[2]牛学文 历史与社会教学关键问题实践研究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5年第12期
[3]梁宏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精加工策略的研究 都市家教月刊,2009年第6期
[4]王维川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策略研究 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年第7期
4.九年级历史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篇四
九年级历史教学设计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 【教学要求】
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概况;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的变化
教学难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历史的伟大转折 【教学过程】
导入:引用歌曲《春天的故事》:“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化了一个圈——”。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给中国带来又一个“春天”,使中国进入了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板书)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召开时间:1978年
2、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伟大历史转折?(内容和影响)(板书)
这次会议恢复了马克思主义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提出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邓小平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中国从此进入了实行改革开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期(改革开放集中力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3、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改革开放(板书)(1)对内----改革:
①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安徽农村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中国农民的一个伟大创造。▲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义(影响):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的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使中国很快的解决了12亿人口的温饱问题。
②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也全面展开,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成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对外----开放:(板书)
①开放的历程:首先从沿海地区推行。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 厦门设立经济特区;后来形成了全面对外开放的新格局。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中国经济走向世界,提供了更大的舞台。
②对外开放(设置经济特区)的目的(作用):(板书)
以多种形式吸收外国资本,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扩大对外贸易,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专题探究:感动不平凡的变化
————“深圳速度和浦东巨变”、“生活用品的变化”、“休闲方式的变化”
4、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建设上的成就、意义(板书)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得到了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也使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学力自测】
一、选择题
1.“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步入春天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是()a.改革开放 b.经济建设 c.发展农业 d.发展民主
2.“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农民在20世纪80年代的伟大创造有()a.民主法制建设加速发展 b.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c.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普遍推行 3.十一届三中全会之所以是历史的伟大转折,是因为它()
①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 ②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 ③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④确立了邓小平在党中央的领导核心地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读右图,回答4—5题。
4.图中a、b、c、d四个城市的一个共同特点是()
a.都是特别行政区 b.都是经济特区c.都是民族自治地方 d.都是中央直辖市 5.“80年代后”主题博客(blog)中,可信的信息有()
①1981年,正在镇小学读书的我们第一次见到了金发碧眼、前来投资考察的外国人
②1981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让我们村里的农民搭上了致富的快车 ③1984年的一天,我们在广播里听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隆重召开的喜讯 ④1984年绍兴劳动路地摊上的喇叭裤、自动伞、电子表、打火机让人们兴奋不已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二、非选择题
在学完了“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这一内容后,某校九年级(1)班的同学举行了一次题为“感悟家乡巨变”的主题活动,现请你一起参与活动:
(1)请你帮助确定一个能反映“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家乡巨变的题材,并简要说明该题材今昔对比的情况。(4分)
言之有理即可。如家乡住房的变化:以前是低矮的泥房,现在都住上了高大的楼房。
(2)请你列举上述巨变密切相关的重要会议,为什么说这次会议是我国历史的一个伟大转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这次会议恢复了马克思主义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提出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邓小平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中国从此进入了改革开放集中力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3)上述巨变发生的历史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什么?结合巨变说说实行此国策的重要意义。改革开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得到了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也使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教学反思
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实施,实施的主要环节是教学过程。《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历史课程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因此,我们历史教学就应该努力去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来武装自己,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也相应地在教师的引导下改变自身的学习方式,促进自身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就这堂课而言,我对教学过程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总结有以下三点。在此,求教于广大教育同仁,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其一,设置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研究、探索的过程,也是学生提高历史认识的过程。这些研究性学习问题从哪里生成呢?第一,教材。如教材的导读框、课文、插图、小资料、地图、名人名言等;第二,课外的历史材料。如音像、实物、口述史、文字资料等;第三,社会生活。如日常生活、社会热点、时事政治等。提出问题之后,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分组讨论,然后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问题的解决,不仅可以丰富学生对具体历史现象的认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用具体的历史事实来印证历史结论,甚至修正历史结论,从而树立起科学的历史观。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和理解“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其二,注重历史教育的思想性和教学过程的逻辑性。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学习历史不仅能够使人明智,还能够提高人们对历史和现实的判断力。司马光修纂《资治通鉴》的目的就是为了“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由此可见,历史学习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鉴古知今。因此,历史教育应当突出它的思想性,而不应仅仅是讲讲故事或说说笑话而已。我们历史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启迪民智,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让下一代成为能够独立思考、有批判精神的人。为更好的实现以上目标,历史教学过程要注重教学环节的逻辑性,即从一个知识点到另一个知识点之间的过渡要自然,让学生把握各个历史事件内在的逻辑关系,掌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在此前提下,我们再尽可能地让学生知道历史的多样性及其无限发展的可能性。
其三,注重历史课堂的活跃性,充分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多样的教学方法。
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首先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构建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是活跃课堂气氛的前提条件。其次,运用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向学生展示历史原始录像、经典的历史图片、电影剪辑或其他文字资料,形成视听冲击,让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走近历史情境,进行情感体验。随着多媒体技术、通讯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将在教育中广泛地得到运用。这即所谓的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简称cai)。再次,根据每一课的实际需要,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直观教具演示法、纲要图示法、讲读法和发现教学法等。
5.九年级历史的教学反思 篇五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了解他们是我们备好课上好课的需要。成绩好的学生需要在难度、能力上有更高的跨越;成绩中等的学生系统知识,化解过去遗留的难点和盲点;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要强化基础,提高应试技巧等等,这都需要区别对待,而这与学生的主动交流分不开,
对于主观性的题目,我觉着无必要制定标准答案,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对学生的发展没多大意义。这样的题目应放手,让学生的思维得以碰撞、交流;同时有些问题用一种开放的心态与空间让学生和老师交流起来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自主学习气氛很强,老师和学生都会进步。答案可能是各异的,但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但有时会留下遗憾。因为历史课比较少,没有时间,再加上家务事较多,交流就少了,有些急躁。对于一些学生有所忽视,处理上过于简单。关于鼓励与批评的应用上应更多得侧重于交流,讲究策略方法。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经常和多年带初三的老师交流,而且可以不限于本科的交流,有些问题会豁然开朗。一定要记录和沉淀,这样多年下来会留下很多宝贵的经验。
6.九年级历史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篇六
《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这一课,课本内容在编排上非常明晰,就俄国的1861年改革和日本的明治维新两部分,但课本中也存在一些需要教师引导才能够达成的知识目标,而且知识性很强。
在教学设计上按课本的顺序,先俄国后日本,学生能自主完成的知识,通过让学生阅读课本,学生自己找出了最基础的`知识点,通过问题,帮助学生再次公告了基础知识点,达到了当堂知识当堂理解掌握的教学目标。
将内容中学生可能无法协作完成的部分教师加以讲解。例如:1861年改革为什么会留下大量的封建残余?日本明治维新的背景?以及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等等。
7.九年级历史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篇七
九上第一单元是一个新诗单元, 我们可以称之为“诗海徜徉”。诗歌是最早出现的文学样式, 而对大自然的赞颂又是诗歌永恒的主题。本单元的五首诗歌内容丰富, 语言精美, 是诗人用心灵弹奏出的自然的乐音。欣赏这些诗歌, 可以唤起想象和情感的共鸣, 更好地体味自己的诗意、人生的情趣。本案例研究的主要问题有:
1.教学条件下的诗歌教学应该让学生得到什么?如何做到一课一得?
2.如何让学生有效地学习诗歌, 解读诗歌丰富内涵, 发展联想和想象的空间, 进行创作?
案例背景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在阅读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本单元是学生集中学习新诗的又一个单元, 教学时应该把诗歌的欣赏作为一个重点, 《沁园春·雪》作为单元之首, 应负有引路之“责”, 学生应通过本课的学习, 初步懂得学习诗歌的门径和方法。品味诗歌精练的语言魅力, 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案例实录
片段一:《沁园春·雪》:侧重朗读的指导及感受诗人的豪迈气概。
……
师:我们就是要用抑扬顿挫的腔调, 读出作品的内容和情感。今天我们就体会一下诵读这一学习方法。我想请大家推荐一位同学……
生1:刚才这位同学读得速度太快, 没有感情。
生2:我认为他读“望”、“惜”两字, 注意了停顿和延长。 (生笑)
师:是的, 要把感情充分表达出来, 就要注意语速适中, 不可太快。重要的字词适当放慢。 (生齐读)
师:在伟人毛泽东眼里, 作为这些古代英雄和一国之君, 他们仍有不少缺憾, 都表现在哪里?
生1:文学才华。生2:治国本领。
师:由哪个字引起?生:惜。
师:“惜”包含哪些意味?
生1:首先肯定了帝王们的丰功伟绩, 也指出他们的缺点。
生2:含有惋惜之意。
同学们一齐朗诵下阙, 注意把握作者的自豪感。
片段二:《雨说》:侧重拟人化手法的运用及诗歌和散文语言的不同。
教学流程:欣赏配乐朗诵, 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 奠定下感情的基调。然后, 自读课文, 思考:这首诗中雨说了些什么话?这首诗采用了什么手法? (学生解答, 教师点拨。这首诗通篇都是“雨”说的话, “雨”在诗人笔下, 被赋予生命的灵性, 成为一种十分美好、神奇、有情有意的存在。这首诗采用了拟人的手法。)
师:布置作业:以“雨的自述”为题, 把这首诗歌改写成三百字的散文, 体会两种体裁语言表达上的区别。
片段三:《星星变奏曲》:侧重象征手法和对比手法在朦胧诗歌中的运用。
师:诗人用“诗”来表现“现实”的生活。现实却总是如苦难的诗一般, 苦难得每一天如一群将要掉落的“颤抖”的星星, 苦难得如厚厚的冰雪寒冷到了最柔软的心头, 是那样的刻苦铭心, 那样心生彻骨的寒意, 这是第一组对比。你能再找出一组对比吗?
生:理想的生活应该是无限温馨、惬意的, 即使是黑色的夜晚, 也能柔软得像湖水一样充满柔情与妩媚, 像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那样自在悠闲。
生:理想的生活还应该是无限诗情画意的, 它像春天一样充满生机与希望, 正如鸟儿落满枝头一样自由自在。
生:但现实的生活却如“冻僵的夜晚, 僵硬得像一片土地”, 没有生机, 没有生命的活力。
师:为了表现自己的理想, 作者巧用象征营造意境。象征是写作朦胧诗常用的写作手法。这首诗中用了哪些形象?
生: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形象来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
师:全诗描绘了两组截然相反的意象, 将幸福与苦难、温暖与寒冷、生机与死寂相互比照, 写出理想世界的无限美好与现实生活的无比黑暗。
师:这种对比,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生:对黑暗现象的否定。
生:表达了对美好世界的执着追求。
案例分析
波特莱尔在《窗户》中说:“从一个开着的窗户外面看进去的人, 绝不如那看一个关着的窗户的见的事情多。再没有东西更深邃, 更神秘, 更丰富, 更隐晦, 更眩惑, 胜于一支蜡烛所照的窗户了。”诗歌正是那关着的透着烛光的窗户。内在的风景是撩人心旌、丰富多彩的。
很多时候, 我们忘记如何打开窗户, 更好地欣赏外面的世界, 因而, 我们面对诗歌, 不能面面俱到, 有时候, 就对诗歌的某一个字、词、句、段作出有限的阅读, 达到无限的审美, 该是多好啊!我想, 读诗歌的意义也正在于此, “把一种意义关系从另一个世界转换到自己的世界。” (伽达默尔)
一、从古诗词的自身特点看, 应以朗读为主
古诗词的声律规则决定了应以朗读为主, 古诗词有音韵之美, 这主要体现在平仄和押韵上。所以《沁园春·雪》是以朗读为主。
不足:在朗读的过程中指导得不够细致。那么如何读出作者的豪迈呢?声音高亢就可以吗?如何要“读出感情”呢?对语速的控制、音色的变化、轻重音的体现、停顿和延续都需要认真的总结, 只有当这些被老师当做教学工具来点拨学生如何朗读时, 朗读才能从“暗中的摸索”走向“明白的学习”。
二、以意境为抓手, 理解诗歌的内容
意境是诗歌领域形象思维的具体形式和结果, “意境”不仅是诗人的思想、情感同客观的景物相统一而产生的境界, 而且也是读者借以感到言外意、弦外音、境外味, 受到感染和熏陶, 提高思想情操的诱导物, 也是诗人和读者之间的中介。意境往往是诸多意象彼此组合连缀起来的一个情感氛围与艺术世界。如《星星变奏曲》全诗描绘了两组截然相反的意象。意境通过事象、物象和景象的融合, 创造出清、理、形、神四者统一的诗歌画面, 形成多个个体连接起来的整体。
三、从仿写到尝试创作
仿写:《雨说》是一首自由体新诗, 这首诗是诗人借春雨的拟人化形象, 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充满爱心的倾诉, 我让学生理解拟人的手法和诗人对孩子的口吻书写诗歌的语言特色。由于当前的初中生有着孩子的天真和无邪, 让他们也对雨进行述说, 可以仿造课文中雨说的方式对儿童的倾诉, 要求用散文的体裁语言的方式, 让他们把握语言表达上的区别。可以适当加上补充的内容, 可以来自你的阅读积累。
不足:应该具体详细的步骤。
1. 写出特点。
不同季节的雨有各自的特点, 春雨明净柔和、夏雨猛烈粗犷、秋雨缠绵清冷, 即使同一季节的雨也会有所不同, 这些在写作时要加以注意, 切忌模糊不清。这就要求观察细致, 用心体会。
2. 情景交融。
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夜》中诗歌意象的逐层勾勒, 体会诗人静谧的感情。诗人叶赛宁是大自然的歌手, 他从自然中汲取灵感, 又把自己融入自然。纯然绘景中, 渗透着生命的底蕴, 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优秀文学作品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宝贵结晶。文学欣赏活动是欣赏主客体相互呼唤、适应、契合的结果, 一方面欣赏主体有某种精神需求, 另一方面欣赏客体对主体具有吸引力。教学条件下的文学欣赏活动有其特殊性, 首先是要认识学习者已有的学习基础及知识背景。初三学生已具备相当的鉴赏能力。读解文本的“语表层”几无困难, 但正是由于对内容的“粗知”, 而容易使他们产生满足感, 失去进一步鉴赏的兴趣与动力。因此教学设计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强化并保持学生对鉴赏活动的需求, 让距离去调动学生。让学生在鉴赏过程中不断探究并发现文本的魅力。在一个诗歌单元的学习之中, 形式可以多样, 内容可以更加丰富, 可以领略别样的风景!
参考文献
[1]郑晓龙.语文课要上的“实”一些.中学语文教学.2009年09月
[2]朗读教学技巧与情感的融通.21页.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03月
8.浅析新课标下的九年级历史教学 篇八
关键词:新课标;九年级;历史教学
一直以来,九年级的历史教学都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在课堂上只是机械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被动地记忆历史概念,只进行解题的强化训练。在这种教育背景下,学生的历史成绩可能比较优异,但是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不到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更无从说起。所以,在新课程标准下要提升历史教学的效果,教师就应该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采取新的手段和方式。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得出如下经验,以提升九年级历史教学的效果。
一、使用多媒体教学,增加教学的信息量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多媒体具有信息容量大、内容丰富、形象直观等优点,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在九年级历史教学中,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一新的教学手段以增加教学的信息量。比如,在讲到某一历史人物时,教师可以在网上搜索到与该人物有关的电影片段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学生对该人物会有一种立体化的认识,同时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也会有所提高。在对某一章节的重点进行概括时,教师也可以积极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可以通过框式图标把知识点展示出来,增强学生的理解和对知识点的认识。
二、减轻学生压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历史学科的内容比较丰富,包含古今中外的内容,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把教材、教辅和教参都翻阅一遍,把所有的重点、难点以及关联点都给学生展示出来。学生所面临的学习压力比较大,要记住那么多重点知识,要理解那么多难点知识,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帮助学生减轻学习的压力,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种较为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和课堂气氛,不仅仅让学生对历史知识点进行死记硬背,而且要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点的同时能够对历史进行联想和分析,让学生能够自觉自愿完成历史学习任务。比如,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师营造一种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在以前比较严肃沉闷的课堂环境下,往往是教师累得精疲力尽,但是很多学生却已经昏昏欲睡;但是在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讨论环境之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快就得到了极大的激发,很多学生都会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并且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九年级历史教学中,除了创新教学方法之外,教师还应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给学生提供学习方法上的指导,从而提高历史学习的效率。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常常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分组过程中笔者比较重视小组成员的合理分配,每个组中都有优秀生、后进生以及中等生,各个组之间的实力也相当,其中优秀生在小组中会起到一个引导作用。在课堂上笔者让学生进行自学,并对教材提出疑问,然后把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汇总到一起,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和探究。分组讨论结束之后,各个小组都派专人对本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汇报,最后笔者根据他们的汇报情况进行查漏补缺和归纳总结。通过这种双边教学活动,学生的对自己探究出的学习成果记忆更加牢固,对学习的兴趣也有进一步的提高。
四、健全评价体系,进行赏识教育
为了与新课程标准相适应,学生的评价体系开始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这也体现出学生全面发展之要求。要使九年级历史教学取得较好成果,运用好评价体系至关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教师可以积极鼓励学生把自己所学习到的历史知识和比较新颖的看法撰写成小论文和小故事,可以鼓励学生给各种报刊和杂志投稿,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大大提高,学习成绩的提高也就水到渠成了。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九年级历史老师应该立足实际,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历史教学的实际,通过使用多媒体教学、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健全学生的评价体系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英.试探初中历史教学方法与技巧[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2]李玮.从学生主体的角度探讨初中历史教学的方法[J].文理导航:下旬,2010(11).
[3]沈益.贯彻新课程理念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J].吉林教育,2010(4).
[4]吴立新.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学方法新探[J].学生之友:初中版下,2010(9).
9.九年级历史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篇九
2、让学生学会比较学习。
在复习第4单元“步入近代“时,让学生比较英国和法国革命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3、让学生学会横向联系。
在学习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等史实时,让学生回想一下同一时期中国处在什么时代,发生了哪些重要历史事件。
4、与实事相联系。
复习“蒸汽时代”、“电气时代”时,联系现在是什么时代,有哪些科技成果等。
10.九年级历史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篇十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教学反思
总的来说,本课以自主学习和问题探究为主要模式,积极开发和利用了学生课程资源,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尊重和发挥,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再现历史和分析探究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情感体验和思想认识的深化,教师的主体作用在课堂教学也能很好的体现,师生积极互动,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三维教学目标能够顺利落实。
掌握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新时期教师的.基本素养,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效整合不仅能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开拓课程资源和信息渠道,还能够有效地创设课堂情境,使教学内容变的直观形象,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感知和理解,使历史课堂教学发挥事半功倍的效用。本课教学中,我以实效性为原则制作教学课件,力图发挥以下辅助作用:⑴图文结合,开发课程资源。搜集整理教材、图书和互联网上有关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的图片、视频、音频资料,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帮助学生在众多的资料积累中提取有效信息,更好第理解课程内容,为问题探究做好铺垫。如图片《巴黎和会》、《凡尔赛和约》、《国际联盟》、《巴华盛顿会议》、视频《巴黎和会》、《五四运动》等
11.九年级历史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篇十一
关键词:九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对策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九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状况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课堂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针对九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并提出了一些对策。
一、九年級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单向教学,忽略学生感受。在传统的九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处在被动学习的地位,有的教师为了跟上计划的课程进度,让学生多掌握一些知识,便在课前备课中规划了详细的课堂讲解安排,将整节课安排了紧密的教学进度,准备了大量的知识点,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不停地写笔记,无法思考问题,也不能及时向老师提出疑问。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这种教学方法忽略了学生感受,致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学习效率很低。
2、教学方式单调,课堂枯燥乏味。传统教学方式中,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时,让学生对着书本,老师对着课程教材讲解,给学生灌输固定的思维方式,这种教学方法十分单调,课堂枯燥乏味,学生听的昏昏欲睡,逐渐对语文学生丧失兴趣,这样的教学方法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3、课堂时间有限,学习进度中断。诸多语文教师都知道,课堂上短短的四十五分钟时间,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来说是不够的。大多九年级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讲授课程后,为了让学生牢记知识,巩固知识点,给学生布置很多诸如“抄写十遍单词”等课后作业,学生虽然课后完成了这些作业,但是学生在完成作业后,似乎是完成了一个任务一样,将语文抛之脑后不再搭理,导致学生语文学习的进度中断。
二、九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的对策
1、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九年级语文教师应当摒弃效率低下的单向教学方式,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中的引导作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路人,鼓励学生主动思考,积极互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例如,在课堂中学习《故乡》一文时,如果呆板地给学生灌输知识点,学生未必能吃透理解。所以在课堂上可以先给学生介绍一下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作者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生活困苦,作者回故乡时目睹了在现实社会生活重压下失去精神生命力的故乡的人和事。然后让学生阅读全文,鼓励学生互相讨论:作者记忆中的故乡和现实中的故乡有哪些不同呢?学生开始交流:记忆中的故乡是一个寂静祥和、充满乐趣的地方,现实中的故乡是一个萧条绝望,了无生机的地方。然后引导学生们去思考为什么记忆中的故乡和现实中的故乡区别这么大呢?根据时代背景,学生便会想到:正是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蹂躏,才导致故乡如此衰败。这样循序渐进,逐步引导学生去把握“我”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心情感受和文章的中心思想。
2、创新课堂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氛围。如今,互联网十分普及,九年级语文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和多媒体教学设备,创新课堂教学手段,充分利用互联网音视频图片等各种教学资源,丰富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开拓学生的眼界,活跃课堂氛围。
比如讲解《沁园春 雪》一课时,教师可以先从互联网上搜集一些相关的视频、图片和背景音乐。在课堂中,利用电脑、投影仪等设备,让学生欣赏描绘诗词的视频和图片,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明白原来诗词描绘的是这样一幅大气磅礴、雄伟壮观的景象,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播放背景音乐,让学生在背景音乐中诵读《沁园春 雪》,在生动的情境中领会诗词的思想感情。利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以及作者表达出的空前伟大的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
3、拓展课堂教学空间,注重实践教学。处处留心皆学问,对于九年级语文来讲亦是如此。很多教师让学生课前预习、布置课后作业练习,更应该鼓励学生多观察、多实践、多思考,拓展课堂教学空间,注重实践教学,将语文教学延伸到生活中去,不断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热爱生活的正确态度。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室外的新事物,让学生实践感悟。比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文化展览,参加朗诵比赛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探索积极性,让学生亲自体会语文的语言文学之美。并且,学生通过参观博物馆、文化展览以及参加比赛,可以很方便地与同学们互相交流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对语文的思考能力,快速提升语文综合能力。
综上可知,九年级语文教师应该结合学生实际,并结合实践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多种措施,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创新教学模式,拓展课堂教学空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李颉.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探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2.
[2] 胡艳. 九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现状的反思及对策[J]. 中学语文,2013,33:64-65.
[3] 张翠先.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剖析与对策研究[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10:74+259.
12.反思历史课堂“高效教学” 篇十二
结合二十多年的教育实践和探索, 我认为“高效课堂”就是课堂的高质量, 高效率;就是教师在相对短的时间里, 让学生获得更多更深的知识, 获得更丰富的经验, 综合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就是在有效的时空里, 采取恰当的形式, 养成良好的习惯,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就是在坚守人类基本价值取向的基础上, 同时充分利用本节课的资源, 让学生明白丑与美、恶与善的客观真实;就是教师在课堂40分钟教学过程中, 实现教学目标最大化和最优化……
通过前阶段课改的实践与反思, 我们历史组教师一致认为, “高效课堂”必须符合三个标准: (1) 每一个学生在每一个时间段都有事做; (2) 在具体的一节课里达到厚积知识、破疑解难、方法优化、能力提高、学习高效; (3) 必须让学生在课堂上心情舒畅, 有积极的学习心理。
那么, 教师应如何具体构建历史“高效课堂”?
一、充分的课前准备
我们知道, 没有预习的课堂是放任的, 也是杂乱无章的, 也必然是低效的。要创造高效的课堂, 用好这40分钟的每一秒, 充分的课前准备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一定要精心备课, 课堂设计要做到分层教学,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 设计层次不同的问题以实现高效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按层次分组, 采用学案导学。学案由课标要求、重难点、学法建议、主干知识梳理、思维拓展、知识整合、自我测评、中考链接等几个部分构成。要督促学生有充足的课前预习, 这样就能够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目标、有目的、有需要、有释放, 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二、恰当的教学手段
初中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好奇心强。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的方式, 不仅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直观的感受, 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而且能够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和质量。通过课前准备的材料有针对性地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在情感教育中实现“读史使人明志”,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从而将历史与现实进行有效结合, 提高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三、较强的时间观念
在课堂上要精讲多练。教师要精心安排学、练、讲的内容, 以保证各个环节的时间的高效运用。同时, 要设置有效的课堂提问,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信心。在小组学习中, 不仅要保证每位学生都参与, 而且要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性, 让他们动起来, 养成合作探究、相互提问、总结反思的习惯, 最终形成文字表述。课堂上的每一个探究活动都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不能拖沓。教师要在课堂上有效控制时间, 同时还要学会节约时间。教师要以自己的时间观念引导学生高效学习, 帮助学生制定时间计划, 反思时间利用情况, 让学生学会经营课堂40分钟, 让课堂时间产生最大效益。
四、活跃的课堂状态
在教学活动中, 要始终坚持“巧设情境, 精心设问”的原则, 努力利用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其快速融入教学过程,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利用材料精心设问,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经过教学实践, 我总结情境创设的基本原则为:情景的创设要真实;情景的创设要连贯;情景的创设要简练;情景的创设要有针对性。问题的设计也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问题要因材料而设;问题的设置要有连续性;问题的设置要和活动连起来。
五、科学的学法指导
俗话说:“予人以鱼, 惠其一时, 授人以渔, 惠其一世。”教师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 还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 如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分析、问题的解决、答案的呈现等。科学的学习方法为创建高效课堂提供了重要保障, 掌握了方法就等于拿到了打开未知世界的钥匙。
六、适当的激励机制
新课程标准要求, 课堂评价可以采取多种形式, 在不同的评价方式中我们可以找出适当的激励机制。一个好的评价应该面向全体学生, 应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增强学习动力的作用。
13.九年级历史上册课后反思 篇十三
就整个授课过程来说,这堂课是不完整的,有两部分内容被挤到了习题课中去了,一是典型中考题分析,二是对本节课知识的线索总结。
第2课 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 本课教学以问题形式进行启发式教学,对资源和教材的整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问题设计独到,具有挑战性、趣味性、开放性的特点,能够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的探究思维,促进了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此外,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教学,起到了形象、直观的效果,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能,师生间、学生间、学生与媒体间进行信息碰撞,使抽象与直观相通、历史与现实相映、内容与情感交融。
第3课 西方文明之源
总的来说,本课的教学是成功的,学生经过学习后,对欧洲文明的源头——古代希腊文明和罗马文明有比较深的印象,尤其是伯利克里统治时期雅典城邦繁荣的表现、原因、评价以及与斯巴达城邦的区别。同时,在本课的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静态或动态的地图,使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空间想像力有一定的提高。不足之处是时间方面把握得不是很恰当,前松后紧,导致罗马历史发展的学习显得有点仓促。这就给我一个启示: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好时间的分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第4课 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本课的教学以启发学生自主从课文和资料中理清基本线索和探究知识为主。在上课过程中,学生表现得非常积极,对于提出的问题能快速地找出答案和发表见解,这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很有帮助。另外,本课授课结合时政热点,把历史与现实紧密地结合起来,并对日本和中国进行了联系对比,学生学习兴趣较浓。
不足之处是问题设置显得较多与频繁,学生在学习后期显得有点枯燥、烦闷。这给我一个启示,在设置问题时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心理特点。
第5课 中古欧洲社会
本教学设计最大的特点是对教材有所调整,对西欧封建社会分成三个模块进行学习,分别是政治上的封建等级制度,宗教上的罗马教廷控制西欧和经济上的西欧城市的复兴,这样就使学生对西欧封建社会的了解比较直观且全面,易于学生理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主性,根据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整合,以求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这是本课教学中最大启示。
第6课 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
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各种插图,指导学生学会从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学习方法。不仅要注重运用这些视觉教材,而且要指导学生努力挖掘其文献价值,这对培养学生正确识读历史图片,从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2、在历史课中,特别是讲战争史时,通过观看战争影片片断应该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手段,它不仅可以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形式获得历史的基础知识,而且可以大大增强爱党、爱国、爱家的情感,大大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3、结合故事、地图、谚语进行学习,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4、可以通过多媒体制作动态效果来帮助学生更直观动态的了解战争的过程。
第7课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学习这课,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古代文明的融合主要方式,了解对东西方文明交流做出突出贡献之一的阿拉伯人和马可·波罗。这一课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比较接近,可以通过举生活的例子来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学生熟悉的阿拉伯数字,引出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传播和交流的所做出的重大贡献。在这课的学习中也涉及了人物的学习,可以通过学生收集故事、讲故事的形式来进行学习。不足之处是,课本的内容较少,学生理解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是一个难点,教师可以另外补充一些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实例加以说明,从而培养学生的开放意识和国际交流与合作意识。
第8课 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
(一)这节课主要讲述了古代科技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文字和宗教两方面内容。作为文化课,教师可以广泛采用历史事物图片、来辅助学生学习,例如讲述埃及的象形文字和苏美尔人创造的楔形文字,可以展示图片来让学生对两种文字的特点产生直观的认识。学习世界三大宗教这一内容时,可以结合地图,用多媒体动态演示三大宗教的传播过程帮助学生学习;可以收集讲述三大宗教的人物传奇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讲述三大宗教的教义时,可以列举它们的经典里的句子和学生的生活体验来帮助他们分析三大宗教的异同„„
不足之处是,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这部分内容比较多而繁杂,容易混淆,单靠讲述归纳不容易理解,可以通过故事学习的方式来使学习过程更生动形象。
第9课 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
(二)这节课继续学习了世界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内容包括了科技、文学与戏剧和著名建筑。同样是文化课的学习,教师要适当收集历史图片、名言、人物作品等来使课堂丰富多彩,例如学习著名建筑这一部分内容时,要注意结合《麦加大清真寺》和《巴黎圣母院》的图片来了解这两大建筑的特点和异同。同时也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去活跃课堂,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用精彩的故事吸引学生的眼球,通过阿基米德运用浮力原理测出皇冠掺假的故事激起了学生的兴趣。通过朗读《荷马史诗》中《伊利亚特》的优美段落、讲述《天方夜谭》里我们熟知的故事,学生轻松的掌握了古典文学的成就,同时受到美的熏陶,有利于他们审美情操和价值观的培养。
不足之处是,展示了大量的图片,显得教学手段有点单一,学生也容易产生视觉疲劳,对于文化课的学习,材料的补充固然重要,但要注意筛选,适度采用。
第10课 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
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文明史,学习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可以让学生感受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起源与发展的基础。文艺复兴讲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一场思想解放的文化运动,文艺复兴的过程讲述了但丁、达·芬奇、莎士比亚等的突出贡献,这些都是人类宝贵的遗产,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故事,如达·芬奇画蛋的故事、展示图片,如《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的图片、欣赏文学作品段落,如补充《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文学片段让学生受到艺术的熏陶,进而感受到这些作品都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思潮——人文主义。而学习新航路的开辟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地图学习,动态演示这些航海家们的航海路线,使学生对新航路开辟的过程有个清晰的了解,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不足之处是,西方文明是璀璨的,在教学中应该注意设计一些问题引发学生对自己人生的认识,及时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西方文明应该和同时期的东方文明相联系,让学生认识到中国的文明同样是很璀璨的。
第11课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一,是对学生估计不足在保留英国国王问题上,本准备让学生辩论,结果学生一边倒,预设成空。
二,是自己本身知识储备不足,导致在讲英国为什么能建立起君主立宪制时说不清楚,显得匆忙、草率,没有很好完成历史溯源的任务。特别是举丘吉尔例子,很不恰当,因为丘吉尔例子说明的是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的影响。
三,是在“光荣革命”部分,由于时间紧,提供的历史资料较少,学生的分析显得有点空,缺乏有效的生成;在讲制度创新方面,教师直接点拨,德育方式显得机械,留下明显的灌输印记。
启迪:以后上课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进行多方预设;二要加强知识储备,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三要为生成留有空间和时间。
第12课 美国的诞生
1、正确处理历史基本知识与能力培养的关系。按照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历史课程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又要“克服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于是,在课堂上我重视引导学生借助历史地图或图片来掌握历史知识,学会从图中寻找历史信息,(课堂上出示了美国国旗图、华盛顿人物图片、《波士顿倾茶事件》图、《独立宣言》图、《美国独立战争形势图》、《约克镇英军投降图》、《美国独立战争期间英美力量对比图表》等),通过看图、分析图,学生们增强了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2、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是引导学生从华盛顿身上吸取宝贵的精神财富,以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学生们通过评价华盛顿,认识到了华盛顿是一个意志坚强,光明磊落,大公无私,诚实可靠之人;他的人格魅力至今倾倒着世人。也认识到他所拥有的可贵品质正是我们所需要的,所应学习的。
3、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新的课程理念是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想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之中去,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热爱历史、愿意探究历史的兴趣。平时,我注意指导学生收集历史故事、资料。课堂上,我总是先让学生自行阅读教材,边读边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及时鼓励肯定学生。在学习美国独立战争的经过时,我让学生自行介绍波士顿倾茶事件、来克星顿枪声、《独立宣言》的发表、萨拉托加战役、约克镇战役等历史事件。在介绍中,学生基本掌握了美国独立战争的经过,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叙述历史事件的能力。
4、做好中外历史的联系。
学习世界历史时,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做好中外历史的联系,让学生的历史知识形成体系。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启发引导学生把美国独立战争跟中国的抗日战争进行对比,通过比较,学生明白了这两次战争都是以弱胜强的民族战争。也认识到,在战争胜败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也就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此基础上,学生还总结出美国独立战争胜利的原因包括:①战争的正义性。②人民群众的积极参战。③法国、荷兰等国的国际支援。
第13课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一是立足教材,最大限度的挖掘课程资源。即大胆的打破课文的束缚,精选了一系列典型的史料,以史料为载体,诱导学生思维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自主探究,体验获取历史知识的快乐。二是抓住法国大革命的主线进行教学。法国大革命自始自终贯穿着一条主线,即压制自由平等与追求自由平等的矛盾冲突。因此,我利用这对矛盾,精心设置了雅各宾派垮台及拿破仑战争早期与后期不同结果的史料,让学生在认识到过分的自由平等和压制自由平等都是无法适宜当时资本主义发展的,从而使学生看清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的实质;另外,对拿破仑的处理也是从正反两方面来进行的,旨在培养学生历史地、辨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切忌武断、主观,自觉的接受历史的教育。三是转变教学方式,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只是充当导演的角色。综观整节课,突出的是学生的探究过程,师生互动热烈,气氛宽松平等,均以学生的研讨、交流为主。但绝不是放任自流,教师及时、有针对性的指点是非常重要的。值的强调的是,教学设计只不过是一种教学预设,我们在上课的过程中还应注意课堂生成性的东西,处理好教学预设与教学生成的关系,真正的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
第14课 “蒸汽时代”的到来
本课中工业革命的影响和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及条件,理论性较强,是教学难点,学生较难理解。在工业革命进程中,应重点突破瓦特的改良型蒸汽机及其划时代的意义。火车是学生熟悉的事物,可引导学生讨论。我的课堂教学中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改进:(1)课堂气氛较沉闷,未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学生主体地位不够突出,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太少;(3)教学过程不够流畅,过渡不自然;(3)未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应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氛围。
第15课 血腥的资本积累
1、本节课采用历史情景创意法、演示法、分组讨论相互探究等学习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寻找到学习知识的乐趣,充分体系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2、情景式教学的关键在于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教学情景,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参预意识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所以情景的设置不能生搬硬套,而应因教学内容而定。
3、教师在引导学生讨论争鸣的过程中,必须创设宽松的环境,民主的氛围,只有这样,学生才敢想、敢说、敢做,才会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4、教师应充分重视学生的见解,每一次讨论或各抒己见之后必须引导学生从不成熟的认识中归纳出一定的结论,这样才能避免形式化,进而达到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性思维能力之目的。
第16课 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可取之处:
1、本节课的教学模式大体是:“教师提问—学生探究—教师小结”,采用学生自主学习、交流讨论、合作探究等自学形式,注重学生的本位意识、主体意识,注重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营造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良好的交流与学习氛围。
2、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大量的图片、文字材料创设情景,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搭建了桥梁,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课堂效率。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识图能力、列表归纳能力、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唯物史观。
3、教学结构严谨,思路清晰。每个问题的讲解,都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探究并得出结论。注重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
4、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通过对两位英雄人物的学习,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教好地落实了情感教育目标。教学设计的困惑:
1、重新整合教材的设计如何将各板块内容融会贯通,使教学思路线索更明了,还值得进一步的探讨。
2、历史教学的是师生互相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而不是一味把学生的思路往教师设计的思路上引,如何贴近学生,更符合他们的认知特点还需要进一步摸索。
第17课 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本节课是属于理论课,内容比较枯涩难懂,学生听起来明显的没以前有兴趣,教学效果也不太好,一节课下了,我感觉不甚好,于是我改变了以下方法,用小故事的方法是学生提感到有趣。
第18课 美国南北战争
通过反思,我认为这节课的优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内容丰富,材料充分、典型;
①选材典型、翔实,营造轻松氛围,激情激趣;
比如讲述战争原因时,我用一段材料说明当时北方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让学生分析如果北方要想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需要具备哪些因素,如原料、市场、劳动力等,为后来的南北矛盾埋下伏笔;再用图示法阐明它们之间的矛盾,得出战争的根本原因是两种经济制度之间的矛盾。
讲南北矛盾焦点是奴隶制存废问题时,通过一则原始英文版的奴隶拍卖广告,引导学生阅读翻译,解决生字难题,使学生对奴隶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且更具有真实性;并补充黑人奴隶被残害逃亡,奴隶主悬赏捉拿的材料,激发学生对奴隶制度的愤怒,明白奴隶反抗的必然。
在介绍林肯时,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人物,首先设置了开放性的问题:“对于美国总统林肯,你们知道关于他的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对于学生的回答及时点评,有的放矢,学生侃侃而谈,讲到很多林肯的故事,此时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学生对这个历史人物的兴趣油然而生。在此之后选用了两段材料,介绍他在竞选时的演讲和当选后的声明,让学生分析,林肯对奴隶制的态度是什么?既然反对,为什么不去废除,反而是无意干预?前后态度发生了变化,是否矛盾?分析当时的实际情况后学生自然而然的得出结论,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然,使学生认识到林肯处处以大局为重,始终把国家利益放在首要位置。
恰当的利用视频资料,解决本课的一个重点内容林肯在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前后的思想变化,把林肯作为一个常人来对待,真实呈现他在这项政策出台前他的担心犹豫,并引导学生分析这个政策的作用。
②充分运用地图、图片和图示,提高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理解能力;
历史地图形象直观,包含了很多信息,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讲美国领土扩张时,我用了动态的领土扩张地图,颜色鲜艳,清晰明了,形象直观,利于学生了解;对于奴隶制扩张的漫画,我先给他们介绍了背景,画面的主要人物,问:这是在美国领土扩张的过程中南北双方产生的一个新矛盾,谁看明白了,可以给大家讲解。寓思于图,以此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表达能力;
讲内战爆发时主要结合了《内战形势示意图》,使学生对于南北双方的地理位置、势力范围有了大概地了解,再看南北双方力量对比表,思考为什么北方在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形势下,却屡战屡败?言简意赅的分析出北方失利的原因,使学生对于战争的曲折进程有一定的了解,为后面林肯采取措施挽救战争埋下伏笔。
图示的运用也是对历史问题的有力的解释。用简单的图示来说明南北矛盾的四个表现,形象直观,借用中国的俗语,指出美国南方是“胳膊肘往外拐,肥水流了外人田”,通俗易懂,提高了学生的理解力。
③精准的数字与数据,形象直观说明问题
本课用到了大量数据,例如领土扩张前13个州90万平方公里,扩张后达到了34个州780万平方公里,扩张的概念显而易见;
讲到《宅地法》中64公顷的概念,学生很难想象到具体有多大,为此我多方查找资料,进行换算,用学生常见的篮球场为例,如果一个标准篮球场长28米,宽15米,而64公顷相当于1524个标准篮球场,学生立刻惊呼其面积之大,64公顷的概念跃然纸上;
评价林肯之前,提前告诉学生,内战30年后的1894年,美国工业总产值在世界上的地位,内战对于美国的作用很容易就能体现,学生对林肯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就很轻松的总结出来。
讨论战争的意义之前,也是告诉学生战争损失的一组数据,并进行了纵向比较,甚至超过二战和朝鲜战争。
第19课 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
本课的教学环节我分成了出示学习目标、出示自学提示、学生展示交流、难点精讲、合作探究、背诵记忆、反馈检测七个环节,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我感觉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1、自学提示内容具体,学生自学针对性特别强,因此学生自学的效率也特别高,仅用5分钟时间就完成了自学。自学提纲里我认为共有两个问题难度较大,即:1861年改革的背景、日本明治维新的原因,学生归纳不准确,因此我就让学生分小组交流,效果较好。
2、学生展示自学成果环节,我让学生站到讲台上口述,并根据难易程度,挑选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回答正确后,及时给予表扬,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设计的合作探究题,紧扣中招,有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的横向比较,也有明治维新与大化改新的纵向比较,充分采用了比较学习法,每一道探究题都有一定的挑战性,也让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挥了作用。
4、教学时间把握恰到好处,课堂训练的时间大概有10分钟左右,当堂完成了所有的预设检测习题。
上完课后,我也对本节多媒体课进行了反思,发现了几处需要完善的地方,例如:
1、明治维新保留了封建残余,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明治维新前的日本社会状况等问题,我讲解地有些粗略,学生理解的不够透彻。
2、合作探究环节,所用时间有点长,重点知识学生背记时间不够充分。
第20课 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1、从整体的设计看,紧紧抓住教材的重点,在学生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巨大成就掌握之后,再让学生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进行归纳,既让学生把零散的知识串成线,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2、在让学生了解这一系列发明创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科学成就的后面凝聚着科学家们艰苦的劳动,让学生懂得如何去热爱科学、尊重科学,树立为科学、为真理而献身的思想。
3、本设计对多媒体呈现的内容除文字与图片外,还可以更多样一些,在难点的突破上也还可进一步拓展,这样有利于学生真正把历史学透学活。
第21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
(1)成功之处。①导入有特色。通过出示《鸽子与枪》的图片,教师指出:枪意味着战争,而鸽子则往往象征着“和平”。战争与和平两个重大而严肃的主题如此富有戏剧性地呈现在人们的面前。新课伊始,学生兴趣已生。②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和培养创新精神,是每一位老师都想解决的问题。实践证明,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本课我在讲萨拉热窝事件之前,先让学生看材料:“在波黑共和国萨拉热窝的阿柏路十字街口的路旁铺有一块石板,上面刻有一双17岁青年的脚印,旁边写着:加弗利亨・普林西普在这里用他的子弹表达了我们人民对暴虐的反抗与对自由的向往。”然后让学生思考,当地的人们为什么要纪念一个17岁的青年呢?这样有目的地引入一定的情景,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③优化教学设计。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主导着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是促进学生“学”的关键。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知识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恰当地把教材划分为若干问题层次,引发学生主动去探索、研究、发现结论。如本节课就是通过设问“如果没有‘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否会爆发?为什么?”、“意大利原来属于同盟国,为什么参加了协约国作战?”、“美国为什么先中立后参战?”等。这样层层设疑,突出重点。使学生认识到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明确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④课堂气氛活跃。课堂气氛活跃,不仅指外在的形式,还要看学生思维是否活跃。好的课堂总是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思维。气氛活跃还指课堂气氛的和谐,老师要对学生的反应作出正确的引导和评价,尊重学生的学习愿望。课堂应是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平等、民主、愉快是它显著的标志。⑤落实新课标、体现新理念。新课程理念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对话者、促进者、商讨者,学生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本节课我把这种转变贯彻于课堂教学,形成了“创设情景、启动思维――解决问题、自主感悟――合作交流、共同探究――回归生活――交流收获的课堂教学模式,这在整堂课中都体现出来。课堂教学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不再是包揽课堂的演员和导演,是交换意见的参与者、引导者和促进者。由原来的教师一讲到底,变成了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互动,师生、生生之间分享彼此的思考,使师生成为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2)不足之处。①课堂上教师预设的太多,学生动态生成的太少。学生的思维一直禁锢在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条条框框之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教师提出的问题。②课堂上留给学生思考问题、解读问题的时间不是太充足。教师有时多次的催促学生,必将影响到学生的思考效果。③缺少学习方法的指导。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教给学生学习战争史的方法,注重“授之以渔”。④课堂提问的覆盖面不广,课堂变成了成绩优秀学生的课堂。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成功的教育制度,成功的教育者,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禀赋优点,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让性格各异的学生争妍斗艳,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施展才能的机会。总之,在问题教学中应让每一位学生成为胜利者。⑤课后小结过于简单。课后小结要揭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框架,它不是知识点的简单重复,而是知识的升华。
(3)教学机智的体现。这节课中,通过阅读资料卡片我让学生思考,当地的人们为什么要纪念一个17岁的青年呢?学生很顺利的完成了,但这时我又提出了一个问题“普林西普为什么要刺杀斐迪南呢?”我们的教材上讲没讲这个问题呢?学生立刻被吸引住了,因为教材上没讲。于是我补充讲解斐迪南是狂热的军国主义分子,他主张侵犯塞尔维亚。学生听的非常认真。因此我认为教师要精读教材,对照《历史课程标准》吃透教材,真正把握教材的本质和关键,对教材进行必要的挖掘,发现其中隐藏的深刻含义。
(4)学生创新的表现。在组织讨论美国为什么在1917年参加一战时,有两名学生说到是因为德国潜艇击沉了许多美国商船。指出了德国的“无限制潜水艇战”。还有学生在分析一战原因时提出了是因为“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观点。在快下课时有学生提出在今天这个相对和平环境下,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依然存在,他们是威胁人类和平的根源,还有世界各地存在的各种恐怖主义会不会引发新的世界大战呢?对于课堂中学生碰撞出来的思维火化,教师都没有及时的把握住,并使之得以充分燃烧。
(5)再教设计。①教学模式上,变老师提问学生回答,为学生自己提问,老师引导,学生自己回答。真正的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加以点拨,②讨论的重点可以放在结合实际方面。如现在的美国对伊拉克的战争,“斩首”行动等,究竟什么样的行为是恐怖行为?个人所进行的和以国家名义进行的活动性质一样吗?对现在美国的行为如何评价?提出假如你是普林希普你会采取刺杀的行动吗?展开充分的讨论。③因人施问,有的放矢。为了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教师应注意到每位学生的差异性,必须因人而问。④在以后的授课过程中,我会采取比如让学生根据教师授课过程回忆写本课小结,或者将讨论的问题整理成书面答题等各种各样的方式,做到当堂知识当堂消化。⑤教师还应该加强学法指导。使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变知识为能力,变“学会”为“会学”。
第22课 科学和思想的力量
本课《科学和思想的力量》是第八单元近代文化部分的一课,《新课标》有两个内容要求:1.简述牛顿、达尔文和爱因斯坦等人的主要成就,认识科学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了解伏尔泰等人的基本主张,初步认识思想解放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前面学生已学习了资本主义产生和进一步发展历程,学习过程中点点滴滴感受到了科学和思想在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如文艺复兴、工业革命,中国近代新文化运动等等。这些在以前的学习中都是从政治经济角度来看,本课以专题的形式从文化角度再次审视科学和思想的历史作用。
本课属文化范畴,学生学起来好像比较容易,而要真正能够深刻地理解,使学生在认识上有一个提升还是比较困难。特别是科学和思想力量在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中的体现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内容抽象,需要一定得理性思维能力的储备基础才能更好地把握。初中生正处在理性思维的萌生阶段,要理解掌握,需要借助一些更直观的感性的材料,再辅助老师的精讲点拨,提升学生的理性认识,进而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此外,这课涉及到的历史史实较多,时间跨度大,前面基础知识不扎实的学生学起来难免晕斗转向。
第23课 世界的文化杰作
《世界文化的杰作》是人教版九年纪上册第23课的内容。本课是对世界近代文学艺术成就的高度浓缩和概括。本课是在学生学过世界近代史上波澜壮阔的资产阶级革命,大刀阔斧的资产阶级改革以及席卷世界的战争之后,对文学艺术成就的展示。使学生了解到在此期间文学艺术上也是硕果累累,人才辈出,是对前部分内容适当的补充,尤其是大师级的代表人物:如贝多芬、托尔斯泰、梵高他们的艺术成就和个人魅力,会把同学们带入一个新的意境之中因此,在教材中也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有助于形成审美意识,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第1课 俄国十月革命 1.比较突出的一点是,让学生联系我国近代社会实际,比较了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路线不同的原因,效果好。
2.不是很到位的是没有把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区别详细地展现给同学们,应该很明确地给学生讲授:二月革命推翻了俄国沙皇专制统治,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十月革命推翻了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社会主义革命。
第2课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引入以旧知识为桥梁,使学生不断递进知识,增加知识坡度,减轻学生学习难度,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探究欲望,也有利于知识间的衔接,使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因果联系,从而使学生的认识更全面,做的好。
2、本课充分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新课程理念,最大限度地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主动探究,但效果不佳,学生理解掌握的只是一些知识层面、表面的东西,创新及深层次的探究等同于形式。究其根源,学生学习习惯受传统学习方法的影响。
第3课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本课的学习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在难点处进行了小组合作学习,从整体来看,教学各环节衔接较流畅,通过课件中的文字材料、图片、地图等方式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学习,能达到初步感知一战后国际形势的目的,在教师的指导点拨下,学生能较积极的投入学习,融入课堂,提出疑问,解决问题。
2.由于本课知识点较多,第一目所用时间过长,使的第二目学习的时间显得紧张,学生的自学不够充分,这也要求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对各环节的设计需要更精、更细。
第4课 经济大危机
1.本课我的方法是层层分析,新授课时,对这样的教学思路比较满意,因为这样的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设问、提问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真正让学生参与进来,并认真地阅读课本。
2.在课堂的实施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确给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很多发展空间。但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说,这无疑“雪上加霜”,即使是老师细致的讲解都未必使他们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更不用说自主学习了,这使得整个班级学习两极分化严重。
第5课 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1.课堂目标基本完成,课本和同步都处理了,并且重点内容学生能够掌握背诵。
2.讲解内容太多,留给学生记忆的时间嫌少,如对法西斯主义的解释过多,利用了自由阅读卡和《我的奋斗》希特勒的反动理论以及板书了法西斯主义的特征—对内独裁,对外侵略扩张。另外,对希特勒上台后,对内采取独裁统治的措施以及反犹措施解释过多,如果让学生记忆一会效果就会更好。对德日法西斯建立的过程用表格出示很清晰,应该让学生动手填充表格,训练阅读概括归纳的能力。
第6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本节课自我感觉条理比较清晰,从法西斯的起源入手,到三个主要的法西斯国家的上台以及原因的分析,再到法西斯国家的逐步扩张,可以说,环环紧扣,步步深入,能够让学生在教学内容的逐步展开中掌握知识,形成自己的态度与情感。本节课引入的视频有助于教学内容的明晰,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关于二战的性质及影响的教学,我主要采用讨论法教学,但因学生受生活局限及教材影响,对二战性质的变化把握不准及破坏性灾难认识不足,因而就影响了“人类该如何有效的避免战争,争取持久和平”的延伸。给予学生问题讨论的时间不够充裕,学生来不及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观点的碰撞比较缺乏。
第7课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1.本课整体上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尽量多做多说多想多读,教者尽量少说,不得不说时能力求语言的简洁性和迷津点拨的适时性。“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正是本课堂定位的的基本理念之所在。
2.学生参与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培养,论从史出的应用意识还需要进一步强化,学生进行节目表演的连贯性需要进一步排练。
第8课 美国经济的发展
1.许多学生对美国的了解比较片面、零散,甚至存在盲目崇拜、妄自菲薄的现象。备课中我重视了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的要求,也注重了向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能辩证地看待美国的发达、人权及发达背后的资源和环境代价、人权现状,认识一个大国在国际事务中应该肩负的责任和义务等现实问题,最后达成共识。课堂的辩论活动气氛很好,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看图解释美国的经济发展特点这一活动,设计好,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能力,学生也兴趣深厚。
2.巩固小节,是认识提升部分,我设计了“相信自己能行”这个环节,通过让学生归纳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谈自己的认识,在提问前我强调了思考的方向,要从全局,考虑每个时期经济发展的共因,可是学生还是把每个阶段的原因合起来一起回答,这让我觉得学生需要多进行开放性、主观性题目的训练。对学生辩论的结果,应进行总结引导,相信会更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探究得更开放、更深入。
第9课 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
1.本节课采用了板块教学的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思路清晰、问题明确,学习效果较好,而且采用了材料教学法,以材料为载体,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分析材料,提高归纳综合思维能力,历史材料得到学生的充分重视,体现了论从史出的基本教学原则和历史学科的人文性和综合性特点。以图表、图片导入,创设情景,既使学生通过分析得出二战后欧日经济发展快的理性认识,又从图片的强烈对比中直观感受欧日战后繁荣的景象,双管齐下,为展开教学作了良好的铺垫。
2.本课的教学资源比较匮乏,如何既拓展教学又立足于教材,积极有效地调动学生理解原因、认识现象,使课堂真正活起来,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第10课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1.采用多种方法,有效引导学生探究知识,学生对苏联解体的原因倍感触动,联系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颇具现实意义,学生学习兴趣深厚,教学效果好。
14.九年级历史整体教学设计 篇十四
一、指导思想:
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为指导,以《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为准绳,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以九年级为主。包括世界古代史五个学习主题、世界近代史六个学习主题、世界现代史七个学习主题。使用的是《世界历史》(川教版),以英、法、美、德、俄、日等世界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为线索。教材最显着的特点是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更侧重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史。
三、学生情况分析:
九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其思想波动幅度大(男生好动、易怒、好表现;女生多愁善感、心思细腻),对于学习兴趣不高,缺少一定的积极性和向学性,需要老师采取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四、教材的总体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以及图表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
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逐步了解一定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初步了解人类社会是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等科学的历史观,学习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后活动,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巨大成就,逐步积累客观、真实的历史知识;通过收集资料、构建论据和独立思考,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产生对人类历史的认同感,加深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解,并做出自己的解释。
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逐渐了解中国国情,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了解科学技术给人类历史发展带来巨大物质进步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了解历史上专制与民主、人治与法治的演变过程,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断强化民主与法制意识。
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
五、各单元、各课的内容分析
(一)、世界古代史
总述:世界古代史始自三四百万年前人类的出现,止于约公元15世纪,分为上古和中古两个历史时期,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文明出现之前,人类经历了漫长的史前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始社会逐渐被阶级社会所代替哦,从五六千年前开始,在亚非的大河流域、欧洲的希腊和罗马相继诞生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出现了国家,进入了奴隶社会。在奴隶制度衰落和奔溃的过程中,封建制度得意发展和确立,社会经济和文化缓慢地向前发展。
在世界古代史时期,各地区各民族创造的古代文明为近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三大宗教的形成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从人类文明出现到15世纪,亚洲、非洲和欧洲之间的接触和交流逐渐加强,美洲和大洋洲则与亚洲、非洲和欧洲处于基本隔绝的状态。
1、史前时期的人类
(1)、列举南方古猿等早期人类的代表,了解人类起源和三大主要人种的形成。
(2)、讲述该亚与厄瑞斯忒的传说,知道母系氏族社会与父系氏族社会形成的原因及特点。
2、古代亚非文
(1)、知道古代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和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了解人类早期文明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2)、了解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状况,知道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
(3)、讲述布匿战争的故事,了解罗马共和国的兴衰。
3、中古欧洲文明(1)、了解大化改新的基本内容,讲述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2)、以查理·马特改革和丕平献土为例,了解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和罗马教廷的地位。
(3)、通过讲述琅城起义的故事,了解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4)、讲述君士坦丁堡陷落的故事,探讨拜占廷帝国衰落的原因。
4、古代文明的交融
(1)、说出希波战争、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罗马征服地中海世界等基本史实。
(2)、知道马可·波罗来华、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和传播等史实,探讨世界各民族各地区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
【教学活动】:利用历史学习园地,写出你对古代世界各大洲、各地区和各民族之间交往方式(和平交流与暴力冲突)的看法。
5、古代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1)、知道埃及象形文字、两河流域楔形文字。(2)、了解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产生与传播。
(3)、以《荷马史诗》《俄底浦斯王》和《天方夜谭》等作品为例,了解古典文学戏剧的成就。
(4)、简述阿基米德等古代科学家的主要成就。
(5)、说出阿拉伯麦加清真寺和巴黎圣母院等古代建筑的特点,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力和审美情趣。
(二)、世界近代史 总述:世界近代史是16世纪前后至20世纪初资本主义社会形态酝酿、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在这一历史阶段中,世界各地区前资本主义文明的相对独立和相互隔绝状态,被广阔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血腥的殖民扩张所打破,人类逐渐不如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世界一体化阶段,进而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
从14世纪到17世纪上半叶,地中海沿岸地区的手工工场、文艺复兴运动、地理大发现和早期的殖民扩张孕育了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基本要素,使世界朝着一体化方向迈出了关键一步。
从17世纪到19世纪中叶,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或改革,相继在欧美主要国家和亚洲的日本取代了封建势力,获得了政治统治权。这些国家先后开始或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生产力获得迅猛发展,社会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为资本主义制度战胜封建制度、进一步扩大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核心的世界市场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初步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世界格局。由于资本的残酷剥削和列强疯狂的殖民扩张,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阶级矛盾、资本主义列强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矛盾空前激化,哦你个人运动、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并诞生了马克思主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欧美主要国家先后发生了以电力取代蒸汽力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生产力获得更加突飞猛进的发展,科学技术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明显,文学艺术空前繁荣。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哥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海外殖民地的斗争趋于白热化,终于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1、欧美国家的巨变与殖民扩张
(1)、知道《神曲》,复述达·芬奇、哥伦布的主要活动,初步认识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对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所起的作用。(2)、简述《权利法案》《独立宣言》和《人权宣言》的基本内容,初步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影响。
(3)、讲述华盛顿、拿破仑的主要活动,评价资产阶级政治家的历史作用。
【教学活动】:看《奥斯特里茨战役》等影视片,加深对拿破仑的感性认识。
2、工业革命
(1)、讲述发明珍妮机的故事,了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一系列工作机的发明。
(2)、知道瓦特改进蒸汽机的史实,认识蒸汽机在大工厂生产中的作用。
(3)、简述发明“旅行者号”机车的基本史实,认识铁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
【教学活动】:老照片 新蓝图——火车的历史与未来
3、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与扩大(1)、讲述林肯在南北战争中的主要活动,说出《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主要内容,理解南北战争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2)、讲述俄国废除农奴制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农奴制改革的历史作用。
(3)、简述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探讨明治维新在促进日本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所起的作用。
4、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简述宪章运动的基本史实,了解欧洲早期工业无产阶级在反对资产阶级斗争中提出的基本要求。
(2)、讲述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概述《共产党宣言》的历史意义。
(3)、讲述“五月流血周”和创作国际歌的主要过程,感受巴黎公社的革命精神。
5、第一次世界大战
(1)、简述“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的组成国及相关条约的主要史实,了解欧洲两大军事对抗集团形成的严重后果。
(2)、讲述萨拉热窝事件的主要过程,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
(3)、以凡尔登战役为例,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教学活动】:(1)、观看有关影视录像片,加深对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空前灾难的认识,树立热爱和平的意识。
6、近代科学与思想文化
(1)、简述牛顿、达尔文和爱因斯坦等人的主要成就,认识科学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了解伏尔泰等人的基本主张,初步认识思想解放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3)、知道莎士比亚和托尔斯泰的主要作品。
(4)、说出《最后的晚餐》和《向日葵》两幅名画的作者和艺术风格。
(5)、知道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初步理解作者创作这一作品的历史背景。
(三)、世界现代史
总述:世界现代史主要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
进入现代以来,世界日益成为密不可分的整体。在经济全球化推动下,历史进程渐趋国际化,世界各国发展模式则呈现民族化和多样化,这种全球化和多元化的矛盾统一,构成了世界各国相互依存又相互竞争的复杂局面。人类社会在取得空前进步和巨大发展的进程中,不断经受严峻的挑战。
1、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简述俄国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概况,了解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及其重大意义。(2)、了解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
(3)、概述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西方世界
(1)、了解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2)、简述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3)、以“产业复兴法”为例,评价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
(4)、通过国会纵火案和反犹暴行等事例,揭露德意日的法西斯暴行。
3、第二次世界大战
(1)、以慕尼黑会议为例,说明绥靖政策的实质和恶劣影响。(2)、简述德国进攻波兰和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等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和逐步扩大的主要事件。
(3)、通过联合国家宣言和雅尔塔会议等史实,了解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及其作用。
(4)、简述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和攻克柏林战役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
4、两级格局的形成和崩溃(1)、简述杜鲁门主义等史实,了解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初步认识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2)、概述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3)、知道欧洲联盟。
(4)、简述战后日本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强国的主要史实。(5)、了解赫鲁晓夫改革。
(6)、知道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
5、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
(1)、以印度等国为例,简述亚洲国家实现国家独立和走上民族振兴道路的概况。
(2)、简述战后非洲独立运动和拉丁美洲各国为捍卫国家主权、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所进行的斗争。
(3)、知道中东战争,认识战后中东地区矛盾的复杂性。
6、当代世界格局的演变
(1)、简述杜鲁门主义等史实,了解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初步认识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
(2)、概述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趋向,理解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复杂性。
(3)、以科索沃战争等历史事件为例,了解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教学活动】:演讲会:我与世贸组织(WTO)
7、现代科技与文化(1)、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为例,概述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2)、知道德莱塞的《美国的悲剧》等著名文学作品。(3)、了解毕加索等美术家的艺术成就。
(4)、通过爵士乐、好莱坞等,了解现代音乐和电影业的发展。
六、提高教学质量措施:
1、首先是让学生喜欢上教师,爱屋及乌——学生喜欢上了教师就会喜欢上这个学科。教师不能高高在上,教师的每一个眼神、动作都要体现出对学生的关爱,师生关系切忌对立。
2、其次备好课,在备课中真正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坚持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努力开发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能,要坚持基础性和科学性原则,准确传授基础知识,切实加强基本技能训练。
3、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只有切实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才能大面积的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教学坚持以培养学生能力为重点,优化课堂教学,以提高课堂效率,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积极参与意识,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在主动的探索中获得知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4、教学中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里特征,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出发,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同时,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从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启发学生对历史的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减轻学生的负担。
15.初中历史教学反思的途径 篇十五
我已从事多年初中历史教学, 深感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 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我也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面对生龙活虎的青春少年, 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 显得尤为重要。
新课程实施以前的教学, 大都是为了适应应试教育, 因此教师大都是以讲解、概括为主, 学生则是听众, 然后根据讲课的重点, 让学生死记硬背, 这样历史课更是枯燥无味, 一上课学生就想打瞌睡。现在新课程实施以后的内容更多的是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 同时要求教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法, 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主权。教与学是互动的, 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 交流情感, 体验观念, 从而达到共识, 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通过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根据我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 我在上课时让学生充分阅读教材, 然后以点拨为主, 让学生发挥想象, 联系已知知识,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与老师共同探讨, 步步引申, 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畅游, 使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得到极大的满足, 学习兴趣愈来愈浓。
现在的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后, 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 头脑中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 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电影、电视、书刊、网络等, 因此获取的知识是多样化的, 也有真真假假的。他们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 各方面都知道一些, 知识可谓五花八门。当然, 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历史知识。他们憧憬未来, 关注现实, 经常对现实的问题要问个为什么, 却似是而非, 容易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力, 这就使他们想象力丰富, 思维能力具有极大的广阔性。这又给当前的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也给历史老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长期以来, 在考试指挥棒的指挥下, 历史这门学科成为单纯的复述性学科, 强调记忆性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很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具体而言, 从教学方法来看, 还比较单一、陈旧, 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够, 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一言堂”。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 让历史课焕发出应有的生机与活力, 这是历史教学反思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教学结构来看, 现在很多历史教师大多以历史知识经验传授型的教学为主, 这就使得学生很难形成具有主体意识的社会科学理念、人文精神。这一点与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理念是完全相悖的。从教学内容来看, 历史课的内容是讲述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 人类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地点进行的,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就成为历史课内容的四要素,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太偏重于四要素的传授而容易忽略对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因此学生在解析材料时普遍觉得有一定的难度, 不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新课程实施后, 如何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提高自己的能力, 成为历史教师共同面对的一个难题。从思想教育方面来看, 教师进行爱国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时, 只是给出一个或几个结论, 说这一事件是爱国的, 那个人物是爱国的, 学生则茫茫然、似懂非懂, 明显思想教育在历史课堂上落实不够。如何在课堂创设思想教育的情境, 使学生的品质和情操受到良好的熏陶, 把历史课堂变成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 又是历史教师在新课程中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为了适应当前教育形势的发展, 使自己尽快地成长、成熟起来, 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 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一、通过学生进行教育反思
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如果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突然表现异常, 那肯定是教学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例如, 我在上七年级上册《鸦片战争》一课时, 让学生对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进行讨论, 并选几名代表进行发言, 有位同学平时对历史很感兴趣, 思维活跃, 发言踊跃, 但那节课却显得比较沉默, 课后我主动与他进行交流, 他说:“对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不理解, 原因是对当时中英之间商品贸易的历史知识缺乏了解。”随后我对导入新课这个环节进行了反思。鸦片战争爆发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中国贫穷落后, 国力不强, 而这个时候英国急需扩大对华贸易, 扭转对华贸易逆差的不利局面。问题在于一般英国货品很难在中国市场上打开销路, 于是英国就选择了鸦片这种东西, 既能为大英帝国赢得中国市场, 又能麻痹中国人的意志, 未亡其国先亡其志。鸦片贸易开始不久, 即遭到了清廷以林则徐为代表的一干官员的反对, 于是林则徐上书光绪帝, 要求查禁鸦片。1839年, 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公开销毁了鸦片。英国即以此为借口, 于1840年挑起鸦片战争。
二、通过教师本身进行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 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的时间比较多, 但教师必要的引导、适当的点评, 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教师在引导、点评时不流畅, 时常卡壳, 使得学生满腹疑虑, 这就意味着教师对待课堂的准备肯定不充分, 也就不得不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一次我上《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的复习公开课, 课后市里的部分教师对我的课进行了点评。通过点评我发现, 可以用日本侵华和中国人民的抗争两条线索把这一单元的知识串连起来。这样学生就能更清楚地掌握日本怎样一步步侵华, 中国人民又怎样由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最终赢得抗战的胜利。
三、通过请同事或专家听评自己的课来进行反思
俗话说, 旁观者清, 当局者迷;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如果教师对自己的课做了精心准备, 上课时得心应手, 往往很难觉察出自己还存在着什么不足, 但如果请同事或教学专家来听课以后, 总是能找到自己还需改进的地方。
四、通过阅读教育专著和教学文献来进行教学反思
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老师。教师应经常阅读中外教育专著和优秀的教学案例, 从中吸取营养, 并经常与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进行对比, 不断反思, 使自己不断提高。
在十多年的历史教学实践中, 我从未间断过写教学反思, 我的课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成为了他们最感兴趣的课程之一。
摘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经常进行教学反思, 可以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创造情境的能力。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 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如通过创造学生、教师自己本身进行反思、同事或专家听评课、阅读教育专著和教学文献等方式进行教学反思。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教学反思,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九年级历史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九年级历史教学反思随笔08-06
九年级下册历史课后教学反思07-18
2022-2023九年级上册历史教学总结07-03
九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专题10-20
八年级历史教学误区教学反思07-22
九年级历史第二学期教学工作总结08-15
秋季学期九年级下学期历史教学工作总结09-29
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鼎立》的教学反思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