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经济贫困情况范文

2024-12-14

家庭经济贫困情况范文(精选11篇)

1.家庭经济贫困情况范文 篇一

贫困生家庭贫困情况调查汇报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高考毕业季,政府继续推行了给予贫困学生高考入学政府资助金5000元这一深得民心的政策。这一政策从前几年的社会反响来看,无疑非常成功的,许许多多生活在贫困家庭的学子在这一笔宝贵的援助金下圆了自己大学梦,去了更加广阔的天空放飞自己的梦想。为了像往年一样将这一惠民政策落到实处,学校给予了高度重视,并积极组织、安排人员进行实施。

首先,学校通过以班级为单位,各班班主任通知的方法,将这一政策传达给了每一个今年参加高考的学生,并让他们充分的了解申请这一补助所需要满足的条件。然后,一些家庭贫困的学生向学校递交了“政府资助金申请表”,并对他们在表中提到的一些特殊情况给予了证件说明。截止到7月28日为止,学校共收到申请表280份。对照申请理由的十个方面,经过认真的审核和比较,从中初步选出了150位更加符合条件的贫困学生进行进一步的调查和考核。(此次上级部门给我校的政府贫困资助金的名额为100人)

接着,学校组织人员成立调查组。对接下来的150个学生进行进一步的调查和考核。

从7月29日至8月8日,我们调查组一行4人,通过挨家挨户的调查,已经将这些学生的情况了解的比较全面。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为了将5000元政府资助金用到该用的地方,帮到该帮助的人。我

们调查组在10天的时间里走便了全县的11个乡镇,68个村(居委会),111个村小组。此次调查中我们依然采取看、听、访的方式对调查对象进行深入的了解。即到学生家中实地考察其家中房屋和硬件设施的情况;听学生本人和其家长的描述;走访当地的村民和村干部了解情况。这样我们就能对这个家庭的贫困程度和贫困原因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通过以上手段的调查,我们得到了许多贫困家庭的信息,可以将造成这些贫困家庭分为以下几类:

一、单亲家庭缺乏经济来源

一个家庭里不管是父母中的任何一个遭遇不幸,那么对于这个家庭造成的困难将是无法想象的。

旴江镇的黄钧同学,父母离异,从小跟随母亲,但母亲却在2009年因癌症去世,黄钧只好跟着年迈的外公外婆生活,3口人仅仅只是靠微薄的低保维持生计,家境相当困难。

驿前镇的赖梦同学,其父亲在两年前在干农活的时候,突发疾病去世,姐弟两个人读书仅靠母亲一人在家种田苦苦支撑,生活苦不堪言,家中没有一样像样的家具或者电器,一贫如洗。

赤水镇的赖必鲜同学,其父亲两年前因车祸去世,家中两姐妹读书,母亲因病不能干重活,姐妹两人的读书费用和家里的生活费用基本由哥哥一人在家种田承担,家境贫苦。

甘竹的陈印文同学,其父亲在2004年因尿毒症去世,当时花费了医疗费用10万余元,至今尚欠几万元的债务。还有个姐姐在南昌大

学读大三,姐弟两都要上大学使这个原本就相当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家里的房屋还是爷爷辈是做的老房子,相当破旧。

属于上述情况的还有驿前的吴祖伟、赖童、冯涛;赤水的黄辉;千善的段先富;头陂的刘媛、李玲慧;甘竹的李国盛、罗江;旴江镇的王泽群、谢昌俊、谢克玄、廖彩虹、谢广诚、闵阳等。

二、父母有一方因病或残疾导致丧失劳动能力

驿前镇的陈琛同学,其母亲患有精神分裂症根本不能做事,他还有个弟弟在读技校,一个年迈的奶奶需要照顾。一家五口人仅仅依靠父亲一个人在外打工来维持生计,家中一贫如洗没有任何值钱的家具。

赤水镇的李露同学,父母离异跟她和姐姐随父亲,父亲有癫痫病,只能在家干一些轻活,家里收入相当的可怜。

杨溪的谢江文同学,家中五口人,父母和两个姐姐,母亲因为左脚有残疾几乎丧失劳动能力,大姐在外打工仅仅只能保证自给自足,家中主要经济来源依靠父亲在家种田。家里还是住很早以前的老房子,破败不堪。

类似情况的还有塘坊的李果;尖峰的高上荣;水南的谢林龙;千善的陈先圣;旴江的邱世平、刘忠松、刘卿香、余宗万等。

三、父母双双下岗或单方下岗无固定职业,导致经济困难。旴江镇的何盈兴同学,父母在很多年以前双双从塑料场下岗至今没有固定的职业,一家六口人(爷爷、奶奶、父母、姐姐、本人),完全依靠母亲和父亲打一些零工维持。房屋破旧,非常贫困。

同样情况的还有旴江镇的余夏辉、王泽群、熊文婷等。

四、家中读书的子女多,父母无力负担。

甘竹的吴敏家有八口人,爷爷奶奶、父母、还有四姐妹。大姐在河南大学读大三,二姐在宜春学院读大二,妹妹下学期再一中读高三,再加上自己今年上大学。家中一共有四个人在上学,高昂的学费让务农为生的吴敏父母苦不堪言,每年赚的钱根本不够支持如此多的人继续读书。家庭经济非常拮据。

同样情况的还有甘竹的官岚、许旋;旴江镇的余仙平;尖峰的曾艳玲等。

五、家中由于特殊原因还要照顾其他的亲戚,导致家中开销增大照成经济困难

头陂的符健同学,父母在外打工,姐姐在乡镇中学教书,家中有个年迈的奶奶,本来家里经济不会非常困难,但由于有个患有精神病的叔叔常年在符健在住,要照顾其叔叔的吃饭和药物。使得家里开销增多了许多,并且奶奶身体常年不好要吃药,家里情况很是拮据。

同样情况的还有驿前的赖伟平; 尖峰的揭群雄等。

六、由于遭遇水灾导致经济受损

今年由于本地雨水多导致农村许多家庭,受灾严重。尖峰的李凯家,今年水灾导致莲田比往年比减产至少一半。损失达上万元直接影响了李凯上学的学费问题。

水南的段勇家,今年遭遇水灾,水冲进了加了达到了40多厘

米高,把家里刚买了的价值1w多元用来烤烟的煤给毁了,并且

家中电器也有受损,莲田也损失严重。家境一度陷入危机。同样因为水灾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还有尖峰的揭群雄;赤水的吴志强;旴江镇的邓伟康等。

七、父母赚钱能力较差,家中又同时又几个小孩读书,入不敷出。家住驿前的吴芬芬家,目前还住这以前的土胚房,看着就让人觉得心酸,一家四口,吴芬芬还有个妹妹就读技校,父母在家务农收入相当有限。无力支持两个女儿读书。

头陂的李静家,父母在家务农,爷爷奶奶由父亲的两兄弟共同抚养。还有个哥哥在读大三,家中虽然没有什么特殊情况,但家中确实贫困,住的房子破烂不堪。

同样情况的家庭还有赤水的黄辉;杨溪的王秋梅;塘坊的谢帮敏;尖峰的李勇;水南的黄先燕;旴江镇的余文、陈飞等。从上面的调查情况可以看出,提交申请的很大一部分同学的家境是非常需要这笔援助的,但在我们调查过程中还是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说家住旴江镇的官巧媛家,明明自己家已经在老房子前面做了一栋挺好的房子,却带我们去她家的老房子调查,后来经过对她家邻居的走访我们得知了这一情况,后又经过调查发现,其家境还算不错不能达到给予名额的标准。还有就是许多的家庭目前有着一种错误的认识,觉得不管怎么样我家一定是最苦的,又或者说是我家有低保这个名额一定要给我们。如果碰到以上情况,我们都是耐心的跟他们解释,告诉他们一些我们经过调

查发现的一些真正贫困家庭的情况,有了这种方式,那些家长也就更能理解了。

2.家庭经济贫困情况范文 篇二

如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所言, 体现在人身上的技能和生产知识的存量构成人力资本。教育通过传授技能和生产性知识提高了人的生产率, 从而提高了他们的收入。即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 收入也上升。在这样人力资本的方法下, 教育和收入之间被认为存在一种牢固的线性关系。经济学家在人力资本框架内通过分析教育投资的回报率以及教育投资在生产函数中的作用, 从个体层面和宏观层面上考察了教育与收入之间的关系。

从微观层面上看, 收入贫困与教育贫困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目前, 对“教育贫困”这一概念, 人们对往往从如下两个角度来进行界定。第一种是以教育发挥的功能和教育内部的运行状态为参照, 将教育的贫困分为外显的贫困与内隐的贫困[1]。外显的教育贫困表现为:教育未能真正满足社会大系统的需要, 教育未能为每一个不同的个体展示一个崭新的前景;而内隐的教育贫困的典型症候则是:教育系统自身的失序, 生源问题和教育死亡率 (退学率、辍学率) 的日渐升高。第二种是以每个学生拥有的教育资源 (生均经费、师资水平、课程等) 来界定教育贫困, 它既表现为物质的贫困又表现为人力的贫困。“国家和个人不能对教育提供足够支持, 具体表现在教育经费的短缺, 教育设施的落后, 教育内容的不切实际, 以及大众对教育的冷漠”[2]。教育贫困的特征包括:失学率高、继续受教育率低、教学质量差, 以及部分人最终从教育中被排除出去等等这些方面都与收入贫困密切相关。收入贫困使人们无力克服教育贫困, 反过来, 教育贫困又是加重收入贫困的重要因素。

城市贫困家庭是城市贫困人口的基础上界定出来的, 即在城市或城镇中生活水平在该地区基本生活水准之下的家庭单位。本文中“贫困家庭子女”, 是指生活在这样的经济生活状况家庭中的子女。根据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李敏教授在《城市贫困家庭青少年发展的状况与对策》中调查结果表明, 贫困家庭中绝大多数成员无固定工作, 工作为临时性质的为35.93%, 无工作的为51.11%, 没有固定工作是家庭贫困的直接原因, 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是低保费/社会救济, 低保收入只能保障最基本的生活。贫困家庭中有1/5的家庭主要收入来源是临时性收入, 意味着贫困家庭生活来源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和不稳定性。这些收入加起来, 也仅能保障贫困家庭的基本生活, 在青少年的教育等方面无法兼顾, 或仅能维持子女基本学费、书费等[3]。

国家和社会方面,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才能推动整个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城市贫困家庭子女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中国目前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怎样将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变成一个人力资源强国, 怎么样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 把教育大国变为教育强国。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而这些处于弱势的城市贫困家庭子女的受教育问题就更值得关注。由于经济因素限制, 贫困家庭子女通常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充分的学校用品, 更甚至于无力承担教育经费, 而且常因需要帮助家庭生计而影响其就学和升学的机会。这最终导致贫困家庭子女只接受中等教育程度的人力资源, 在劳动力市场上没有竞争优势。这样一种教育贫困的现状, 会影响到中国人口素质的提高, 人力资源的转化乃至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最终影响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二、从“教育贫困”到“心理贫困”

众所周知,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在贫困家庭中, 大多数家长对子女寄予厚望, 期望孩子能够通过教育改善现有的生存状态, 因此他们对青少年未来受教育水平的期望较高。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 子女往往更能深刻体会到生活的艰辛, 立足社会的不易, 多数孩子能更早更深刻的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 更自觉努力的学习。一些孩子和同龄人相比更显早熟、懂事、自立自强。

《武汉市弱势群体子女心理状况调查报告》中, 普通青少年与弱势群体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基本都属于正常水平, 但由于其特殊的家庭环境和生活条件, 他们在教育、个人身心发展、家庭关系、社会生活、社会参与、就业等方面都受到家庭不同程度的影响, 他们的心理问题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 自卑。

城市贫困家庭中失去了基本的生活保障, 子女在衣着、学习用具、教辅资料及零食的购买上与其他同学之间有着明显的不同。外部及家庭的因素导致一些贫困生自感命运不好, 低人一等。长期生活在沮丧、抑郁的心境中, 许多贫困学生在参与正常的同学交往中往往显得底气不足, 缺乏信心, 错误地认为日常消费上的差距、经济条件的好坏将决定自身在群体中的地位形象。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 他们中有些接受的教育和自身综合素质等与其他学生存在差距, 使其总有自惭形秽的感觉, 家庭境况加之个人能力素质方面的不尽完美导致深深的自责心理。自身的抱负理想与现实生活的困难障碍之间的反差造成了精神动力的匮乏, 持续下去, 则发展成为自卑、自轻、自贱、自恨、导致心理扭曲变形。

2. 脆弱敏感。

贫困子女出于保护自己隐痛的需要, 对自身在经济上的拮据异常敏感。他们将贫困, 作为一个包袱深藏心中, 对涉及到自己的事情, 总会引起强烈的关注, 即使别人的事情, 也非常敏感和“多心”, 重重设防, 不肯轻易接受别人的帮助, 甚至会将来自方方面面的帮助视为施舍, 非理性的加以拒绝。

3. 抑郁封闭, 不合群。

由于社会文化价值观等对校园的渗透, 同学之间的交流除感情上沟通外, 还有些物质上的联系, 如互赠生日礼物, 集体外出购物旅游等。这种看似正常普通的人际交往, 对贫困生来说是一种经济和心理上的双重负担。经济上没有这笔“奢侈”的开支, 想通过这种方式走近大家, 获得别人的认可是行不通的, 心理负担很重, 有时往往因此失去了与同学交往的热情, 自我封闭起来。

4. 爱慕虚荣、逆反。

大部分贫困子女能正视自身的贫困, 勤俭节约, 吃苦耐劳, 然而也有少数贫困生以贫困为耻, 走向另一极端, 缺乏坦然面对贫困的勇气, 爱慕虚荣, 为了争面子, 竞相攀比。对家庭的困境视而不见, 对学校提供的勤工俭学机会也一再推辞, 丧失了一个贫困生应有的自强不息精神。青少年中常会发现个别学生有“不受教”、“不听话”, 常与教育者“顶牛”、“对着干”的“逆反心理”, 贫困家庭子女也不例外。

三、面对“教育贫困”、“心理贫困”, 我们能做些什么

1. 个人:

强大的内心。怎样看待自己所处的弱势环境、如何理解个人奋斗的意义、如何看待与同辈之间天生的生活境遇的差异?我们能看到有些弱势群体子女“很懂事”、“早当家”, 而有些却“不知甘难辛苦”、“自暴自弃”, 这些行为背后是他们在各自成长过程中形成的信念决定的, 有的坚信“天道酬勤”, 有的却认命怪上天不公。青少年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 加强心理辅导特别是积极的心理训练尤为重要。如何正确的引导贫困家庭子女积极的生活理想, 奋斗进取的坚强信念, 是我们整个社会值得思考的问题。

2. 学校:

平等与关爱。学校的教育与环境对青少年特别是贫困家庭的孩子的身心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大力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 进一步注重弘扬中华民族刻苦耐劳的美德, 营造团结友爱, 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 努力消除学生之间的攀比心理, 这对所有学生、尤其是贫困生更加重要。班级中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进行恰当合适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帮助。逐步形成同学间的互帮互助的风气, 在特殊情况下开展献爱心活动, 帮助贫困生渡过难关, 让他们融入集体的大家庭中。弘扬现实生活中贫困家庭子女的积极正面形象, 发愤努力、取得成功的故事, 激励他们的意志, 树立他们的信心。

3. 家庭:

“流动家长学校”探索。家长素质决定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结构和教养方式。提高家长素质是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的关键任务, 是成功教育下一代的前提保证。家长素质提高了, 就可以有效克服贫困文化、价值观的扭曲和家庭教育的偏差等问题, 并为就业和增加收入带来机会。

4. 社会:

切合实际的帮扶措施。 (1) 实施以贫困青少年为中心的社会救助措施, 构建实现贫困青少年专项救助政策。如减免贫困青少年的教育、医疗保健费用等。针对青少年需求提供专项的社会救助, 能够直接提高贫困青少年的生活和福利, 间接提高贫困青少年的发展能力。 (2) 扩大教育救助政策的宣传, 完善教育救助政策的实施过程。要使教育救助政策真正应起的作用, 必须要加大宣传力度, 要让贫困家庭父母及子女了解现有的有关教育救助政策, 知道自己可以通过什么渠道去获得救助。 (3) 加强贫困家庭子女职业教育及培训。古人云:“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政府应该制定行之有效的职业培训方案, 加强学校与社会各界尤其是企业界的联系, 遵循市场供需规律, 通过定向培训等方式, 解决其就业问题。这样有助于改善贫困家庭的经济收入问题, 同时最关键的是不让贫困家庭的贫困延续下去。

摘要:近年来, 城市贫困人口已逐渐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而在这些贫困家庭中的生活着的子女不仅要面对物质生活的匮乏, 其心理层面承受的压力更令人担忧。以城市贫困家庭由“收入贫困”导致“教育贫困”的视角进而对贫困子女“心理贫困”的问题展开深入的分析, 得出贫困家庭子女心理上自卑、敏感、脆弱封闭等心理特点和问题, 最后从个人、学校、家长、社会多方面提出针对贫困子女教育和心理贫困问题的对策性意见和措施, 以帮助他们走出物质与精神困境。

关键词:城市贫困家庭子女,收入贫困,教育贫困,心理贫困

参考文献

[1]浅析不同发展视角下教育对缓解贫困的意义[EB/OL].自雇动力网, http://www.zigu.org.cn/html/zgyj/qtfx/1038.html, 2010-08-26.

[2]僻禾.东亚发展中国家的教育贫困问题[J].彝代亚太, 1995, (1) .

3.娄底市居民贫困家庭情况调查报告 篇三

20世纪90年代之前,中国的贫困问题被认为基本上是一种农村问题。然而,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城市居民收入差距扩大,通货膨胀加剧,加上社会保障体制不完善的影响,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城市贫困问题日益凸现,相当多的城市人口陷入贫困之中。由此引起了政府部门和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由于城市贫困人口相对集中,这样一个庞大的城市贫困群体,从生活、就业、保障等方面都给国家和社会带来沉重的压力,对社会稳定构成巨大威胁。

贫困是一个社会问题,还是一个贫困人口自身必须面对的个人问题?尽管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看法,但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对于贫困的理解要在更大的社会系统背景中进行,而不是仅仅关注贫困人口这一亚文化群体。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贫困是一个经济匮乏的现实,但贫困的持续以及在其持续的过程中引发并连带的其他相关问题(如犯罪、受教育程度低下等)表明,改善贫困人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不足以减少所有与贫困相关的问题。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这一宏观背景中,对城市贫困人口问题的理解离不开这一背景。

针对这一问题,我组织几位好友成为一个小组,设计了此次调查活动。以娄底市居民为抽样调查对象,以发放调查问卷为主要调查方式,调查地点覆盖娄星区各个不同区域,力求做到调查个体范围广泛多样,调查数据真实可靠。

娄底市,位于湖南的地理几何中心,辖娄星区、涟源市、冷水江市、新化县、双峰县,全市东西宽160公里,南北长102公里,总面积8117平方公里。娄底经济发展迅速,投资环境日益完善。九十年代以来,娄底工业从小到大,由弱转强,形成了以冶金、建材、煤炭、化工、电力、机械为骨干的工业支柱产业,娄底市中心城区已建成全国有名的森林城市。但在全国城市贫困现象突显并加剧的同时,娄底市的城市贫困问题也十分突出。本文结合相关统计数据及实际入户调查资料,深入解析本市在我国转型背景下的城市贫困问题。我们小组共设计了13个调查问题,采用总分的模式为主。先是总体了解居民的家庭经济等情况,再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类,按照属于贫困居民范畴和不属于贫困居民范畴进行分类调查,以达到异中求同的目的。

我们的调查问卷中首先关注的居民的出生地问题。在调查和交谈中,我们发现:在我们调查的家庭总数中,有30%的居民来自于农村,而有70%的居民来自于城市。国家一直在提缩小城乡贫富差距,先富带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国家在努力,人民在努力,然而这个问题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解决的。就具体问题而言,经过我们的调查发现:有56%的家庭法月收入低于1500元,收入1500-2500元的家庭占26%,而家庭月收入高于2500元的占20%。

从调查结果来看,低收入水平的居民家庭比例最大,超过了一半的比例。并且在调查的过程中,我发现 收入低的居民家庭相对集中。低收入家庭大多是老人、下岗职工等低收入人群,尽管他们中有一小部分有退休工资,但还是比较难以维持基本的生活。此外,大多数贫困家庭的住房面积小,往往三代挤居在一起。调查显示,65%的贫困家庭有一个以上的慢性病或大病患者;34%的贫困家庭有残疾人;72%的贫困家庭认为,就业难、看病难、子女学费贵等是影响他们脱贫解困的“三座大山”。

下面我根据这次问卷调查统计的数据,谈谈我的感受,分析我市贫困问题的原因以及解决政策等。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社会实践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从开始设计调查方案,到集思广益出炉调查问卷,再到一个一个居民问卷调查,经过一个星期的调查工作之后,我慢慢发现原来城市中还有那么多的情况是我原来不知晓的。仅限于我这一次城市居民贫困的主题调查,我也意识到,在城市中,存在着很多贫苦居民艰难的生活情况、贫富居民之间差距的体现、以及普遍居民对贫困居民的看法等等。没有实践,就没有真理。说得真好。只有当自己亲身去经历了,才会开阔另一片天地。

这一个星期内,为了使我的调查报告更具全面性和真实性,我大面积撒网,分散调查区域,走访了多家庭,亲自访问了100名居民,以100作为基数,了解了各种不同的情况,以完成我们的调查报告。

调查发现,娄底很大一部分家庭都是贫困居民。以前我一直以自己的家乡为傲。因为最近几年娄底发展迅速,街道宽敞了,绿化跟上了。2009年,全市围绕建设“两型社会”着力优化发展环境,全年完成城市建设投资18.6亿元。市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正式运营,成为城市投资的主载体和城市建设的主力军。城区建设日新月异,中心城区吉星路等主次干道完成提质改造,孙水公园建成开放,市体育中心和涟水河南岸防洪堤主体工程竣工。小城镇建设加快发展,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全年商品房屋施工面积、竣工面积分别增长18.0%和4.0%。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娄底城区绿地率达到34.3%。娄底市创建优秀旅游城市通过国家验收,水府示范片区纳入长株潭城市群昭山示范区范畴,与长株潭对接融入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我一直觉得娄底作为新型城市,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但我却忽略了,在这些成绩的背后,其实掩盖了一个更大的事实,那就是贫富差距加大了。

通过民众反映,贫困的压力主要来自就业,其次是下岗,并列第三的是子女上学和其他,第五是意外事故,第六是天灾。其中,就业的比例最大,为42%,所占比例将近一半。其次是下岗,所占比例为18%。我觉得这一现象的产生与我国这些年来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是分不开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行,使下岗、失业人员大量增加,造成其收入下降,陷入经济困难。另外根据调查结果,子女上学已成为城市居民贫困第三大原因。在居民消费开支中,教育开支占有很大的比例,加之国民经济不断增长,教育费用也水涨船高,这对本来生活上就难以维继的贫困居民造成很大的压力,对子女教育费用的支出可能导致其更加贫困。调查结果显示,其他致贫原因主要来自贫困居民家庭因素,如子女患病、主要劳动者身体状况差失去劳动能力、家庭突遭变故等。

根据这些情况,我觉得国家和政府应该尽快的采取措施。帮助贫困的家庭减轻负担,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共同致富。比如在就业方面,地方政府可以展开一些义务活动,加强对贫困人口的职业培训,提高其素质和市场竞争能力;在医疗方面,建立和完善地方卫生服务站,对贫困人群就医免门诊费,药费和治费用也可减免一定费用,不以赢利为目的,减轻贫困家庭的医疗负担;在教育方面,能够提供更好更多的贷款方式,可以把教育贷款也放得松一点,义务教育真正做到义务。适量增加贫困生认定指标,发放助学金;此外,国家应根据情况,适当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水平,调查结果表明要求提高最低保障水平的人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当然,我的观点是提高贫困人口的素质是最重要的。因此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个国家只有国民的素质提高了,思想一致了,要实现同一个目标就更有动力和基础了。国家要实现共同富裕也就跨进了一大步。

4.底阁镇贫困家庭基本情况调研报告 篇四

根据峄城区“百名干部走百村访万户”活动精神,按照中共峄城区委、峄城区人民政府的安排部署,在峄城区民政局、峄城区卫生局领导的帮包及亲自走访中,底阁镇从2012年4月19日至26日完成了走访活动,现将走访活动基本情况汇报如下:

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底阁镇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已过上了基本小康的生活,但是由于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还有一部分农户收入水平较低、收入增长缓慢甚至下降。这种现象的存在,不仅延缓了农村的全面小康进程,制约了农业的发展,也是引发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之一。因此,关注农村低收入户的增收问题,对农村居民总体收入水平的提高和保持社会稳定都具有现实意义。为了摸清新的时期贫困产生的原因,为下一步农村开展扶贫工作制定切合实际的战略决策,驻村以来,对底阁镇所有住户进行了全面调查,在分析低收入农民的现状特征及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的基本建议。

一、被调查贫困户的基本情况

在走访调查收取的11682户资料中,人均收入少于2000元(峄城区 2011 年的贫困标准)的绝对贫困户占有 613

户。613户贫困户共有人口1762人,劳力 429 人,外出打工115 人,人均收入 717 元,其中劳务收入 123.2 元,占 17.18%,种植业收入 560.6 元,占 78.19%,养殖业收 入27.8 元,占 3.88%,其它 5.4 元,占 0.75%。人均拥有耕地 1.12 亩,住土草房82 户,占 13.38%,住土瓦房189 户,占 30.83%,住砖瓦房332户,占 54.16%,无房户 10户,占 1.63%。其中已获低保救助的383户,占62.48%,获大病救助的16户,占2.61%,获就学救助的120户,占19.58%,获住房救助的14户,占2.28,新出现的因病因灾目前无救助的80户,占13.05%(目前无长期救助的230户)。在230户中,急需住房的10户,需要医疗救助的96户,需要助学的56户,需要长期救助的230户。

二、贫困原因分析

从收入支出角度来说,贫困是收入少,而正常必需的支出相对收入又较多的情况下产生的,导致不能解决起码的温饱问题。对贫困原因调查主要采取对农户个别访谈和通过村两干部座谈的方式进行,从收入和支出两方面来调查农民的贫困原因的。根据整理调查情况,贫困的原因有:

1、思想意识不发展、文化程度低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原因,根据调查统计结果,613个贫困户中家庭主要劳力是文盲有102户,只上过一、二年级的有139户,小学文化程度的有 200 户,初中文化程度的175户,高中以上文化程度 的有7户,高中与初中文化程度之和只占 29.69%,比例非常少。家庭主要劳力是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 7户家庭,人均收入为 1532.94 元,而家庭主要劳力是文盲和初识的 241户家庭,人均收入仅为 817.00 元。人均收入在 800~1500 元的家庭中,有5%的家庭主要劳力是文盲,而人均收入在 500 元以下的家庭中,家庭主要劳力是文盲的竟达 36.6%,在这613户贫困户中有近60户属于家有50%劳动力(文盲)而不思劳动,钱只要有今天花,就不考虑明天生活的情况。缺文化必然导致观念的落后,导致思想懒惰,这是贫困的根源。不少农民对商品经济至今还很不习惯,他们一贯视农为本,宁愿守着土地受穷,也不愿冒险出外经营工商业;许多农民听天由命,消极悲观,缺乏信心和勇气,把希望寄于“老天爷”风调雨顺;依靠国家补贴、政府救济的“等靠要”思想非常严重,视吃救济、拿补贴为理所当然; 观念保守,不愿吃苦劳动,甘愿受穷。

2、因病、残致贫。因病、残导致贫困的原因,在所有贫困原因中占第一位,共有204户,占 33.28%的概率。这可能是收入太少的农民,用在治病上的支出更少的原因。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生病无钱医治,不管不问的贫困户在农村比较常见。虽然目前,我国实行了农村合作医疗,但由于上限的限额以及门珍的限额制度,导致农民看病治病,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自己负担,一年中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如果病

稍大一点,一般农民的家庭都承受不起,贫困家庭更是承受不起。农民收入本来就少,农民家庭成员中,如果有人生大一点的病,就会 给贫困的家庭带来更加贫困,尤其是如果家庭中有癌症、白血病、中风、脑溢血、脑梗塞留下后遗症的病人,就只有听天由命。另外家庭成中有残疾人,甚至一家人中都是残疾人的,没有劳动力,有的连温饱都是问题,这也是导致家庭贫困的根源。

3、缺劳动力致贫。贫困原因中,越是缺劳力,越是贫困的占100多户。家庭劳力与人口比小于 0.3 的人均收入为 837.7 元,而家庭劳力与人口比在 0.8~1 时,人均收入为 1210.4 元,是前者的 1.4 倍。这种贫困原因以前表现不明显,也只是在 90 年代后期才突出,是一种新的贫困原因。在 80 年代和 90 年代初,劳动力严重过剩时,就是有了劳动力也没有出路,劳动力的多少并不是影响贫困的重要原因。到了2000年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交通、通讯条件的改善,家庭中多余的劳力纷纷外出、打工,有的外出打工的收入远远多于农业收入,也许一个家庭有劳力外出打工,就能摆脱一个家庭的贫困。当然外出打工与外出劳动力的素质有关,素质越高,获得的劳务收入越多。

4、上学致贫。因上学致贫也是一种新的贫困原因,也是 2000年以后才出现的的。虽说我们国家的小学、中学都是义务教育,但从高中以后,随着学校的改革,每的的学杂

费也是一个不小的数目,再加上学生还要住校,生活费也是不少。如果一个家庭中几个孩子都上学,对收入不高的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会导致家庭的贫困。如果孩子考上大学,在教育体制实行改革的今天,一个大学生 每年的学费和生活费加起来至少要一万元左右,对一个贫困家庭更是无法承受的,要想上大学,只有依靠借债,那么,这些家庭的生活肯定是走入贫困的境地。

5、社会环境的影响。当前社会上的不良习俗也是农民致贫的一个原因,目前,在农村红白事上家庭之间的相互攀比比校严重,为了儿子娶媳妇,建房子,买东西相互攀比,一个儿子结婚需要的费用接近15万左右,几乎是农民几十年的积蓄。如果家庭中有几个儿子话,可想而知。另外农村红白事的随份子钱也愈来愈多,比较好的亲戚有时要花上好几千元钱,有的家庭甚至借债来随份子。办事的事主为了显自己好看,不惜花上十多万元来摆排场,这种攀比造成社会的极大浪费,对贫困家庭来说,无颖是雪上加霜。

三、促进贫困农户收入增长的对策建议

面对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如何在新的经济发展阶段,多渠道增加低收入户的收入,达到共同富裕的最终目的,是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重点考虑的问题。

1.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农业结构调整要面向市场,依靠科技,因地制宜引导农民调整种养结构,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提高农业 的整体效益。一是要在低收入农户中,改变广种薄收的经济模式,提高农业的产业化,集约度,通过对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充分利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蔬菜、水果等劳动密集性产品,增加就业,实现增收。二是大力发展畜牧业。畜牧业是一项低投入、高回报、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小、适宜贫困地区发展的富民产业。在畜牧业发展上,要实现新的突破,多发展“食草型”动物,降低饲养成 本,提高养殖效益。同时要加快畜牧业的市场建设、防疫体系建设、服务体系建设,为畜牧业生产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畜牧业成为农 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三是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通过农业产业化的经 营方式,延长农业产业链,让从事农产品种植和加工的农民从中获得最大的收益。

2.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文化素质 从战略高度认识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性,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加大农村教育投入,不仅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低收入户增加收入的长远基础。一是努力普及初中教育。必须把发展教育的重点 放在普及初中教育上,努力提高适龄儿童入学率,解决部分少年儿童 不上学和中途辍学的问题,防止新一代文盲人口的产生。二是通过开设各种培训班,对一些上过小学、初中或高中的农民进行职业培训,传授给他们

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争取几年内使每个低收入家庭都有一个掌握一至两门实用技术和经营特长的劳动力,这对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既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又有长远的作用;三是大力发展农村中等专业学校、农民职业中学,培养一批中级层次的人才,以适应商 品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

3.加大扶持力度,转变扶贫方式 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二、三产业,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贫困农户由于收入的绝大部分用于生活消费,维持简单再生产都比较困难,要想扩大再生产依靠自身的力量是很难的。对于贫困户,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增加财政拨款。同时,改变面面俱到的救济式的扶贫形式,“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

4.逐步建立完善、高效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搞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变化,及时有效地保障农民特别是低收入户基本生产权益的迫切需要。低收入群体应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救助和有力扶持,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强化相关政策,建立农村低收入群体生活保障体系,保证低收入农民的基本生产和生活,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

5、最大化的发挥相关职能部门的作用。社会应加强对百姓的思想政治教育,宣传部门、教育部门采取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大对农民的精神境界的教育,让他们树立社会的公德

5.家庭成员情况证明 空白范文 篇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出生,生前住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于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因_______在_________死亡。

其直系亲属及配偶情况如下:

父亲:_____________,身份证编号:_____________________

母亲:_____________,身份证编号:_____________________

配偶:_____________,身份证编号:_____________________

儿子:_____________,身份证编号:_____________________

儿子:_____________,身份证编号:_____________________

儿子:_____________,身份证编号:_____________________

女儿:_____________,身份证编号:_____________________

女儿:_____________,身份证编号:_____________________

女儿:_____________,身份证编号: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婚后共育有______个子女,生前未收养子女。_____________于配偶死亡后未再婚。

本证明人郑重承诺:以上证明情况属实,如因上述证明不实而造成的法律后果由证明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本证明人对上述承诺放弃抗辨权。

证明单位:(盖章)

经办人:

办公电话:

6.家庭经济贫困情况范文 篇六

六枝特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局

2018年6月29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们:

根据安排,现将六枝特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向各位领导和专家作简要汇报,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六枝特区自2016年启动家庭医生签约试点工作以来,始终得到党中央、省委、市委和各级卫计部门的亲切关怀和高度重视。为进一步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制机制,传递以签约服务促进健康管理的理念和思路,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抓得更规范、更扎实,让群众不出家门就能享受更优质、安全、高效、经济和便捷的医疗服务和差异化政策。

一、基本情况

六枝特区现有医疗卫生机构335个,批准编制床位数3593张,开放床位2707张,卫生技术人员2407人,执业(助理)医师944人,执业护士1509人。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1.87人,每千人执业护士2.99人,每千人卫生技术人员4.77人,每千人床位数5.37张。截至目前,全区家庭医生共签约20.57万人,签约率41.02%;其中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签约107303人(总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127995人,整户外出和死亡人口20692人),签约率100%,纳入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

助制度的独生子女伤残或死亡家庭的夫妻签约163人,签约率100%,重点人群签约87772人,签约率为60.01%,其中高血压病签约19896人,签约率56.25%;糖尿病病人签约6355人,签约率55.95%;65岁以上老年人签约27025人,签约率54.9%,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签约1420人,签约率72.15%,肺结核患者签约270人,签约率87.38%,0--6岁儿童签约25175人,签约率54.6%,孕产妇签约1045人,签约率64.11%。

二、主要做法

(一)强化组织保障,增强服务动力。按照“做实签约、夯实服务、健全机制”的工作原则,以签约为主要任务,以服务为主要目的,组建由特区政府分管副区长任组长,卫计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体制机制,从经费保障、绩效考核、激励机制、技术支撑等方面增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动力,完善服务模式,形成“小病不出村,常见病、多发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康复回基层”的就医格局。

(二)聚焦重点人群,创新健康服务理念。通过建立“分层分类、点面结合”的签约服务模式,在家庭医生签约团队中配备县、乡、村三级全科、公卫、护士、村医等医务人员,鼓励县级退休医师、药师、健康管理师、心理咨询师等加入团队参与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有效满足居民不同层次的服务需求,确保签约服务工作做细做实。

一是遵循分类服务、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不同人群的健康需求以及家庭的自然属性,将社区居民分为四类。一类是建档立卡贫困人群。二类是65岁以上的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孕产妇、儿童、残疾人等重点服务对象;三类即是二类人群的家庭成员;四类即除去一、二、三类的其他普通人群。对于一、二类人群,实施“三对一”签约、“一对一”重点服务,确保责任到人,优先解决医疗需求;对于三类人群,按网格分区,责任包干,做好慢病筛查管理。

二是根据健康家庭、高危家庭、慢病家庭、残疾家庭等不同类型,成立21个家庭医生工作小组,制定《家庭医生工作手册》《家庭医生管理手册》,采取集中签约、就诊签约、上门服务签约、手机APP签约等方式,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签约家庭提供全覆盖、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服务。结合残疾人康复、流动人口服务等工作,开展家庭医生进社区活动,在人流量较大的小区建立“家庭医生工作室”,目前,已加入家庭医生团队的医务人员达1093名。同时,订制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爱心联系卡张贴于签约家庭醒目处,实行家庭医生电话24小时对签约居民开放,确保签约对象第一时间联系到家庭医生,并获得帮助和指导。

三是精心设计培训项目,加大临床技能系列培训,由区域医共体龙头医院有针对性地开展常见病诊治、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等培训,提升乡村两级业务能力。

(三)深化医共体建设,增强服务内生动力

一是将医共体成员单位工资、绩效交由医共体理事会统一管理,采取“68%基本工资+32%绩效工资+年终目标考核奖”的方式,由龙头医院统一考核发放。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本年度公共卫生、医疗业务等收支结余的60%作为年终目标考核奖励基金,30%作为事业基金用于医院发展,10%作为风险基金,有效提升了医务人员签约服务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是将DRGs(疾病诊断相关分组)支付方式和新农合总额预付相结合。将新农合基金按当年全市新农合基金平均使用比例进行总额预算及支付,按照“超支不补、结余留用、逐月预拨、年终决算”的原则,打包交由两家龙头医院统筹管理,结余资金由区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按6:3:1比例进行分配,进而提高县、乡、村三级医务人员待遇,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既合理有效使用医保基金,又节约了医疗资源,同时减轻群众看病就医负担,达到医疗、医保、患者三方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目的。

三是改革创新用药机制,确保群众就诊便利。对于服务依从性好、病情稳定的慢性病签约居民,家庭医生可一次性开具1-2个月药量,采取有效措施对签约居民进行用药后的跟踪随访,在保证医疗安全与效果的基础上,减轻患者往返就医负担。经家庭医生转诊至上级医院的签约居民,再回到社区就诊时,家庭医生可延用上级医院专科医生所开具处方中相同的药品

(包括社区本地药库中没有的非基本药品),有效实现慢性病用药“长处方”及处方延伸。

四是实施两个“1+1+1”模式,提高签约服务质量和水平。一方面,实行一名县级医生带一名乡镇、社区医生,一名乡镇、社区医生带一名村医的“1+1+1”模式,确保签约家庭医生医德医风良性发展,增强群众信任度和满意度。另一方面,实行县、乡、村医疗机构上下转诊的“1+1+1”模式,有效盘活基层医疗资源,三级医生在服务过程中如发现患有重大疾病或经济困难的家庭,可在第一时间开通绿色通道,依据病情转诊至县、乡两级医院。大病患者在县级医院诊治后,下转至乡镇卫生院进行康复治疗,出院后由村卫生室做好跟踪随访。

(四)依托大数据平台,实现公共卫生与医疗业务有机融合

一是创新优质资源共享。以信息化为载体,建立影像、检验、心电、视频等县级“远程会诊中心”和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使签约居民在家门口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享受到上级医院专家的远程诊疗服务。二是畅通技术通道。建立连接省、市、县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双向转诊平台,完善转诊预约、转诊检查、电子病历上载下传、转诊满意度评价等功能。搭建医生与居民互动交流管理平台,逐步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手机APP与PC端签约系统无缝对接,有效提供医患沟通、随访管理、转诊管理、健康管理等电子化服务。三是全面开展预约挂号、健康教育、数据管理、满意度调查等服务,确保管理者、团队负责人及时掌握最新动态,精准指导签约团队开展工作。四是以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为载体,推进公共卫生与医疗业务有机融合,在龙头医院和民营医院创新开设健康管理中心,开展公共卫生工作,实现数据共享和对全民健康信息进行动态分析管理,减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量,降低公共卫生工作成本,开启全区卫生健康工作新局面。

三、取得的成效

(一)通过深化医共体建设,形成了县、乡、村“上下一条心、权责一家人、管理一张网、服务一体化”的工作格局,以县级医务骨干下沉到乡镇卫生院任职为中转站,及时为有需求的签约群众提供服务,进一步提高了家庭医生服务质量和水平。群众看病就医更安心、舒心、放心,真正实现让群众少得病、防未病,达到“少付费、少跑路、治好病”的目的。2017年,银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荣获“全国优秀家庭医生签约团队、全国优质卫生服务中心”两个荣誉称号。

(二)通过在龙头医院和民营医疗机构设置健康管理中心,对公共卫生项目及签约内容进行全方位的健康管理服务,有效减轻基层公共卫生工作负担,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

(三)多渠道加大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宣传,提高群众签约知晓率。各乡(镇、社区)通过设立宣传栏、印制宣传折页、宣传单、滚动播放LED、乡村“组组响”等方式宣传家庭医生

签约服务内容,特别是乡村“组组响”,事先录制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项目和内容,在早、中、晚的茶余饭后播放,提高群众签约知晓率,群众由被动签约变主动签约。

四、存在的问题

一是家庭签约医生和全科医生数量不足,信息化建设亟待完善,且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家庭留守人员多为老年人和儿童,信息沟通不畅,影响签约服务质量。二是偏远地区交通条件受限,履约成本过高,加上群众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认识不足,影响履约率。三是由于各地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经费投入不一,目前我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经费是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里列支,家庭医生签约积极性不高。

五、下步工作打算

一是加快完善以居民健康卡为基础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平台,全面开展“引进一批、提高一批、回来一批、下沉一批、利用一批”五大基层人才提升行动。完善基层绩效分配、签约服务收费、医保基金支持等政策,对常见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梗死、血脂异常、骨质疏松症等)实施规范化管理,对签约居民健康档案实行动态管理,提供双向转诊和预约服务,追访转诊结果。充分发挥各区、街道、居委会的协同作用,细化考核指标,将有序诊疗、重点人群管理、普通签约居民管理、慢病患者家庭签约管理质量、控费、签约服务知晓率和满意度等纳入考核体系,委托第三方定期进行签约服

务满意度测评,激励与考核挂钩,保证签约服务质量。

二是构建不同层次的服务需求。按照“家庭服务与个体服务相结合、劳务服务与检查项目相结合、病情监测与并发症监测项目相结合”的原则,形成不向群众收费的基础包和按服务项目确定价格的个性化服务包。根据家庭重点成员对健康的需求,由服务对象按照“知情、自愿、自费”的原则自行选择个性化服务包,针对存在健康问题、需求较多、有对应个性化服务包的对象进行重点宣传,不盲目推介。

三是加强居民健康管理和慢病防控工作。充分发挥乡村医生作为居民健康“守门人”职责,夯实分级诊疗基础,引导居民合理就诊,加强对重点人群的健康管理服务,让居民“不生病、晚生病、生小病”。

各位领导,我们的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离国家、省、市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离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还有一些距离。下一步我们将以此次督导为契机,进一步探索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新格局,为人民群众提供便捷、可及、优质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保障人民群众健康,为医疗健康精准脱贫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7.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入学情况汇报 篇七

按照相关文件精神要求,今年我校进一步做好了新生入学工作,加强宣传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全面兑现学校“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不让一名新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上不起学”的承诺。

一、加强资助政策宣传,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一是学校为切实做好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入学工作,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安心学习、正常生活。根据《济源市教育局关于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的通知》,结合学校实际,专门制定了《2013年新生入学贫困生经济资助工作方案》。学校把握新生入学这个关键时间节点,通过学生基本信息筛选,班级申报、掌握学生情况,对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备案,利用我市贫困寄宿生生活补的相关政策,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让学生安心到校报到。

二是建立落实“两节课”制度。学校在开学时给学生上一节本学期资助政策宣传课,全面宣传在校学习期间国家及学校出台的各项资助政策及具体的申请、发放操作办法,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校期间得到有效资助;毕业前上一节下一学习阶段资助政策宣传课,解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入下一阶段学习的后顾之忧,让他们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学校在开学、放假等关键时期,利用家长和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宣传资助政策。

三是强化学生资助热线电话制度。告知学生市教育局学生资助工作咨询投诉热线电话(学前资助:0391——6613060;义务教育资助:0391-6613810;中职资助:0391-6613096;普通高中资助:0391-6613060;生源地贷款:0391-6613060)。学校严格按照要求及时开通学校资助工作咨询服务热线电话:0391-6683786,确保工作时间保持畅通,及时答复群众疑问、处理群众投诉。

二、足额安排资助经费,加强资助资金监管

学校按有关政策规定,严格把教育局拨付的学生资助专款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绝不提而不支、多提少支或直接列支。学校对于国家资金安排的资助项目,严格规范资助程序,切实做到公开、公正、公平,加强对资助经费的管理,决不截留、挪用、套取和冒领,严防违规情况发生。

三、优化资助工作措施,全面落实资助政策

我校是义务教育学校,学校按照相关文件规定,切实落实好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和营养改善计划,对未能入学或中途辍学的适龄儿童,学校深入学生家庭做好劝学工作,保障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辍学。

8.家庭经济贫困情况范文 篇八

摘 要:摘 要 :本文结合高中学生家庭经济情况档案管理的实际情况,构建了一个具备网络化、集成化、自动化功能的高中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管理信息系统,从两方面对该系统的功能需求进行了分析,对系统的总体设计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 关键词: 高中学生 家庭经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发表,发表计算机技术,计算机技术投稿

摘 要:本文结合高中学生家庭经济情况档案管理的实际情况,构建了一个具备网络化、集成化、自动化功能的高中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管理信息系统,从两方面对该系统的功能需求进行了分析,对系统的总体设计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高中学生 家庭经济 信息系统

9.家庭经济贫困情况范文 篇九

按照教育局和中心校的布置,我校成立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资助领导小组,安排有住宿生的二、三、六年级班主任专职负责,通过家庭走访和电话访问等方式,确定了22名需要资助的学生。这22名学生,均为我乡贫困偏僻村庄的农村绝对贫困家庭学生,家长不能外出打工,家中有生病的老人,几乎没有任何经济收入,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符合资助条件。

经学校公示7天后,无异议。

黄石口小学

10.家庭经济贫困情况范文 篇十

近期,按照区委农工部关于开展农业农村经济情况调研的通知要求,我局立足实际,对全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细致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区农业农村经济总体发展较好,特色产业快速发展壮大,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以XX年为例,各项农业工作指标均顺利完成,蔬菜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面积达到万亩,产值突破亿元,标准园建设成效显著,建成千亩蔬菜标准园7个;农村沼气建设指标全部完成,新建沼气池300个;惠农补贴力度进一步加大,共落实农机具、良种、沼气、一事一议、设施蔬菜等方面的补贴资金1600余万元;农技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测土配方施肥、植物检疫、病虫防治、农民培训、农业执法、种子管理等方面工作成效明显;新增专业合作社8家,土地流转面积突破8000亩,“三资”管理趋于规范,所有村街全部建立了财富积累机制。农业农村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建设和谐提供了有力支撑。

1、存在的问题

资金不足。发展现代农业各方面的要求比较高高,从生产设施建设到栽培管理都较以往更加严格,为此,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而据我们调查虽然近两年各级对农业有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但仍不能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由于历史

原因,现在农村信用社、农行等金融部门不愿发放小额贷款,更加加剧了资金瓶颈问题,制约了农业产业发展。

组织化程度不强。当前农民进入市场很不顺利,原因之一是组织化程度低。针对目前家庭经营为基础的现实,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最好办法是通过合作社组织农民。但就目前全区的实际情况看,各类合作社数量虽比较多,但真正能够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并不多,没有具备一定实力的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很难将农民有效组织起来,抱团发展。

品牌效应不太明显。以蔬菜为例目前,虽然我区已经注册了“营绿”、“碧缘”、“乾绿”等蔬菜品牌,但在开拓蔬菜销售市场方面都处于各自为政、各找出路的局面,没有拧成一股绳,创立代表本区域蔬菜特色的大品牌,致使蔬菜产品知名度不高,品牌效应不明显。

技术服务不能及时跟进。专业农技人员缺乏,基层农技推广组织不健全是我们的现状。所有技术服务工作全部由农业技术综合股一个部门承担,业务上不堪重负,乡镇农业技术服务机构完全处于“真空”状态,有名无实。区农业局现有工作人员中,非农专业人员多,涉农技术人员少;工人多,干部少;初级及中级职称人员多,高级职称人员少。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全面的技术服务,对服务的水平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的技术服务队伍现状严重阻碍了农业

向前发展。

2、发展对策

拓宽融资渠道。建议政府在加大农业发展扶持力度的同时,积极组织建立产业发展融资平台,适当地为融资提供担保,协调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和合作社及农户的关系,使二者之间建立起合作互信关系,提高金融机构放贷的积极性。同时,通过政策吸引,调动社会资金参与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性,全方位、多角度的拓宽融资渠道。

加大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建议制定专项的扶持政策,对发展有机蔬菜产业的合作社和龙头企业予以扶持,使其运作更加规范,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吸引更多的农户加入其中。

培树“广科源”蔬菜大品牌。建议对现有的蔬菜品牌资源加以整合,聚零为整,抱团发展,逐步培育并树立在京津市场叫得响的,能反映有机蔬菜发展特征的大品牌,进一步提高我区蔬菜的知名度。

建立健全农技服务体系。建议区政府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技服务体系,重点是加强乡镇农技服务队伍建设,落实人员编制,给予经费保障,使空转的乡镇一级农技服务机构真正运转起来。在确定人员编制中,重点向农业系统予以倾斜,落实高层次人才待遇,引进和吸收一批具有高级职称的农业

专业技术人才扎根,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1、农民负担监管还存在一些间接收费问题。一是少数部门仍然违规向村集体收取资料费、培训费、学习考察费等费用;二是村街报刊超限额,存在报刊订阅向村街摊派,部门刊物过多过滥等问题。在今后的监管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加大对农民负担专项治理工作力度。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把减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列入专项治理的重点内容,属于哪个部门,由哪个部门负责治理,没有文件依据收费的要坚决不能再收。明确要求乡镇各部门确需向农民或是村集体经济组织收费的,需要经过区减负办审核备案,以防止乱收费行为的发生;村街订阅报刊应坚持自愿的原则,不能强行摊派。报刊征订要严格按照省规定的标准执行;三是加大农民负担的执法检查力度,督促减负工作的更好开展,查漏补缺,确保今后农民负担执法检查中不再出现类似的问题。

2、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问题突出。一是村民实际筹资比较困难,部分村街存在集体垫资现象,把应发给村民的福利代替筹资。二是由于申报程序比较繁琐,部分村街申报项目的积极性不高。三是上级资金拨付迟缓,造成报帐不及时,影响下一项目申报。四是未将筹劳纳入奖补范围,奖补数额小,难以满足村街公益事业建设的实际需求。今后我们将尽量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工作效率,重点解决这方面的问

题。

3、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不够规范。一是管理体制不畅。各乡镇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服务中心具体负责业务的是乡镇财政所长,长期以来财政部门执行的业务处理程序是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处理程序,与农经部门的业务处理程序有很大的差别,实际工作中很难贯彻落实农经部门的政策法规和有关规章制度。二是村街各项财务监管制度很难落到实处。从调研中发现有的村街民主理财小组难以真正发挥监管职能,对村集体的财务收支活动的监管流于形式;有的村街大额开支没有履行民主议定程序;有的村民代表不是村民大会选举产生,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调研中还发现有的乡镇“三资”代理服务中心对于村街财务审批手续把关不严,收入不及时入帐。村委会开支严重铺张浪费,个别部门违规向村街收费等现象。在今后“三资”管理中,一是要继续加强财务制度建设,规范财务管理程序;二是规范农村集体财务收支审批程序;三是切实履行民主决策程序,实行民主理财。

4、农村集体财富积累机制尚不健全。一是三资管理工作体制不顺,人员短缺。二是由于村街干部基于村街稳定因素考虑,对历史遗留问题大多本着后人不理前帐的态度,对清理核实和履行民主监督程序心存疑虑,对应收款不积极清收,应付款不主动偿还,对无偿或低偿使用村街资产的情况也采取回避的态度;此外,区城区周边村街出租资产的数量

较多,情况复杂,资产清理起来比较困难,而其它村街基本上可利用的集体资产又很少,因此村街对建立村级集体财富积累机制工作不积极不主动,也影响了此项工作的开展。在今后工作中还需进一步加强对乡镇村街开展此项工作的督导检查力度,深入村街指导工作开展,通过总结已建立机制村街的经验做法,推动未完成村街的工作,完善相关措施,力争年底前实现全覆盖。

11.家庭经济贫困情况范文 篇十一

一、引言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天然的老师,家庭教育具有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可代替的地位和作用。现在的家庭中,孩子是最为重要的成员之一,孩子的生命授之于父母,父母就应该承担起教育孩子的第一责任。从这一点来说,我感觉我们这一代人的压力还是很大的。要想把孩子教育好,家庭教育环境很重要,我觉得家长要以一颗平常心培养孩子,要有平凡的意识,孩子就是孩子,他有他儿童的天性,不要把孩子想像成“天才”、“状元”,小学阶段是打基础的阶段,要给孩子营造一个自然、自由、自在的家庭教育氛围。因此,我想通过调查,研究有关家庭教育的一些问题,以便更有针对性指导家庭教育,使每一个小学生都能健康成长。

二、调查对象和调查方法

(一)调查对象。

1、家长的职业:农民有47.5%;干部和工人有48.8%;个体户有3.7%,工人中大部分是在从事临时建筑工,均居住农村。

2、家长文化程度:大专以上占5.3%;中专文化占13.1%;初中占56%;小学文化占25.6%。家长的文化大部分是小学和初中,甚至未读初有一些没读初中。

3、家庭经济收入:来自农业和农亲工收入较低的有73.8%;收入较好的只有2.5%;经济困难的有22.5%;特别困难的有1.2%。

4、家庭组成情况:原婚的有91.2%;再婚的有2.5%;单亲家庭有6.3%。

5、家庭学习环境:参加问卷调查的家长,平时看书看报的有27.5%;指导孩子学习的约有33.75%。农村家庭没有什么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能给孩子提供只是单独的学习场所(教室)、有桌椅、必须的学习用品及图书资料,并能在平时购买少量的课外书籍等占25%左右。

(二)调查方法。

这次调查,主要使用问卷调查法。对学生专项调查的要点是:

1、你觉得你的父母对你的哪个方面是最关心?

2、你觉得爸爸妈妈和自己的关系是不是平等的吗?

3、你觉得爸爸妈妈每次说的话都是对的吗?

4、你在家里会不会帮爸爸妈妈做家务吗?

通过回收调查表,谈话纪录,综合起来分析,探求共性原因,完成调查报告。

三、调查结果

1、家庭教育缺失,放任自由发展

农村家长一门心思地扑在生产和创收上,每天起早摸黑,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照顾、教育孩子,更谈不上什么家庭教育。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外出打工人员的增多,出现了许多“空巢家庭”。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等亲属看管,多数是“看而不管”、“管而不教”或根本“管不住”,家庭教育几乎成了空白。有的家长认为,自己的责任是送孩子上学,将他扶养成人,至于孩子学得怎样,全靠他自己的努力,听其自然,没有什么明确的要求。有的家长对老师说:“孩子听老师的,全靠您了,我们管不了,您要打要骂都行”。家长缺乏责任心。

2、期望值过高,教育方法简单

许多家长自身素质不高,他们不愿让自己的孩子成为愚昧无知的一代,不想让历史的遗憾在自己的孩子身上重现。家长对孩子的最大希望是读好书、上大学、干大事,有这种想法的家长占61.2%。因此,对孩子要求就是学习成绩好,考出高分,考上好大学,将来从事脑力劳动或较轻的体力劳动,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这些家长的教育方法,大多是简单粗暴,信奉“不打不成才”,孩子一旦有错,父母往往不问青红皂白,责骂、殴打一顿,惩罚完了还说:“管你,是为了你好。”他们全然不顾自己的行为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四、原因分析

由本次调查的情况来看,当前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还存在很多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溺爱。在本次调查中,家长“溺爱”孩子成为家庭教育的最大误区,有50%的家长认为爱孩子就是满足孩子的需要,对孩子有求必应。他们为子女提供最好的生活条件,从情感上他们愿意为孩子奉献一切。现今很大一部分家长在自己成长过程中,都曾承受过物质上的匮乏,他们今天不想再让自己的子女遭受自己童年的困境。于是“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教育口号率先在每个家庭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这些家长实质上并不懂得爱孩子,他们不知道爱孩子不仅仅是奉献和满足,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孩子学习的方法和生存的能力,忽视了父母永远是“教育者”这一角色,忽视了他们对孩子应有的教导职责。这种家庭出来的孩子,在课堂上无法理解“简朴”和“珍惜”的含义,无法理解“家贫出孝子,执绔

出富家”的千年古训。将来走入社会,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面对困难挑战自我的能力将会受到严重挫伤。

2.粗暴。很多父母都将自己摆在家庭的绝对权威地位。孩子一不小心弄坏了家里的一件小东西,家长会大发雷霆;一次失误,家长会毫不留情,痛骂斥责;如果在外闯了祸,那可更不得了,一顿臭骂自然少不了,拳脚相加也会接踵而至。从调查中显示,有30%的家长都会凭借自己的家长“权威”,过分干涉孩子的生活,如不准到同学家去玩等。在许多家长眼中,孩子永远都只是自己的附属品,他们不愿意或不善于让孩子取得和自己平等地位,不懂得尊重孩子的权利和人格。许多孩子由于家长的粗暴无知,有的放弃了心爱的体育活动而埋头于书山题海,被迫“一心只读圣贤书”;有的很爱好画画,却被家长逼着告别了自己的兴趣„„这些家长把严格要求理解为不断地批评、训斥和逼迫孩子。这不能不说是家长的过错。为此,国家总督学柳斌曾痛心疾首地指出:孩子为了观察蚯蚓而换来家长一巴掌,我觉得这一巴掌可能就打掉了一个未来的科学家。

3.放任。社会在进步,教育在,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学生自主发展的洪流中,部分家长片面地认为:自主发展就是让孩子自己发展、随意发展,他们认为“树大自然直”,往往对孩子的品行、爱好、兴趣以及社会交流不闻不问,缺乏必要的辅导和教育。有的是因为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太高,孩子无法达到父母的要求,父母感到十分失望,从而丧失了对孩子的信心,于是索性就放任自然,随他去了

4.望子成龙。

家长们因为历史的原因,常常把自身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遗憾”,用最美好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因而对孩子“成才”的期望值较高。具体表现在:其

一、重视分数。孩子不好好学习,是家长最棘手的问题;孩子的功课分数,是家长最关心、最敏感的话题。“学”而优则“奖”,已成为许多家长鼓励子女学习的常用手段,“学习至上,成绩至上”是孩子的唯一目标。于是,家长包办代替了孩子的家务劳动,一是心疼孩子,不肯过早地把责任加在孩子身上;

二是不屑于让孩子干“杂活”,怕影响孩子的学习。倘若孩子考了个好分数,家里便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倘若孩子考差了,家长几天都没有笑容。其

二、舍得投资。不少家长为孩子请“家教”、买《参考》、或者亲自辅导,心甘情愿地吃苦受累,目的只有一个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孩子的学习,一切为了孩子的分数。除了叮嘱孩子学好学校的功课以外,课余时间又陪孩子去参加作文班、书法班、英语班、美术班、音乐班„„在家长的心目中,这完全是一种“责任”。

五、意见和建议

针对农村家庭教育的缺失,为优化家庭教育环境,重视和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我们对农村家庭教育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1、优化家庭教育外部环境。党和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真正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范畴。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广泛深入地开展争创五好家庭争做合格家长,培养合格人才的活动,评选表彰好家长、好母亲、好媳妇、好孩子,争创文明户,树立新形象。加强社会教育,以村或乡开设活动场所,添置设备;组织五老队伍,发挥五老作用,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思想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教育网络。

2、积极举办家长学校,构建终身学习教育体系为不断提高农村学生家长自身素质,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育子女的方法,要努力办好家长学校,在普及中求提高,在巩固中求发展,并将家庭教育纳入九年义务教育,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做到孩子入学,家长入校,伴随孩子升级升学,与孩子同时毕业,经考核发给毕业证书或结业证书。家长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和经费投入要有保障。

3、关注打工族子女的教育问题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教育以及外出打工人员的留守孩子,都是亟待关注的教育对象。地方政府和学校要采取有力措施,如建立留守孩子档案,建立关爱帮扶机制,明确监管对象,设置亲情电话,开设心理健康绿色通道,开展人文关爱活动,切实做好教育和管理工作。与此同时,要教育外出打工的家长,外出挣钱不是最终目的,培养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是当务之急,打工别忘了孩子。

3、发挥农村家庭教育的优势农村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许多优势。农村家庭简朴的生活锻炼了孩子的意志品质,他们受生活的磨炼,意志坚强,比城里的孩子懂事早,成熟快,他们从小干农活、做家务,成了父母的好帮手。农村的田园风光使孩子在大自然中获得了身心健康,应该充分利用和发挥农村教育的自身优势,有意识地加强对孩子的教育,促使他们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陈帼眉.学前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6

[3]李洪森.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4]张建人.幼儿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卫生问题及对策.山东教育,2000,9

[5]林筱泓.浅谈幼儿社会性交往能力的培养.教育评论,2002,1

上一篇:《习作 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教案下一篇:2011-2012体育兴趣小组活动计划及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