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工作的知识与技巧(精选5篇)
1.小组工作的知识与技巧 篇一
小组工作整理
一、小组工作的定义
1,含义: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的工作方法之一,他在社会工作者的带领下,通过组员间的相互支持,充分互动和分享,激发组员的能力和潜能,改善组员的态度、行为,提升他们的社会功能性,解决个人、群体、社区和社会问题,促进个人、小组和社区的成长和发展,实现社会和谐、公平和公正发展。2,特点:①小组工作是由工作员和组员一起组成一个关系体系,其中有多层次的互动;
②小组工作有明确的目标;
③小组工作既是过程,又是促进组员改变的方法和手段;
④小组具有互助性。
二、小组工作的功能
1,康复(rehabilitation)。康复是指针对有问题的组员, 帮助其在情绪、行为、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恢复到原来状态的过程。体现在治疗性小组
2,能力建立(capacity building)。能力建立是指组员在小组中成长和发展的过程, 是一种透过教育和技能培训提升意识和自信心, 而不是治疗的过程。在组员的互动过程中, 协助组员学习、反思、提高和成长。
3,矫正(correction)。矫正是指协助违反社会秩序、道德规范或侵犯他人利益的“ 问题”组员, 在小组工作中改变的过程。主要是行为和价值观矫正
4,社会化(socialization)。社会化是指协助组员学习社会规范和人际关系技巧的过程。5,预防(prevention)。预防是对可能发生的困难做预测, 并提供人们所需要的环境支援。小组的预防功能主要体现在小组的经验分享和学习中。
6,社会运动(social action)。通过鼓励组员参加社会运动, 使个人学会领导、服从、参与、决策等方法, 并承担社会责任。
7,问题解决(problem solving),协助组员做出决定并解决问题是小组工作的主要功能之一。在小组过程中, 工作员协助组员发现自己的问题, 通过民主决策, 找到问题解决的途径。
8,社会价值(social values)。鼓励组员实现其社会价值。组员通过参加社会行动和组员间的互相帮助,第二节 小组工作的功能和类型 5很容易获得一种成就感和自我实现感, 借此可以提高组员的自信心, 体现组员的社会价值。
三、小组工作的类型
按照组员的参与方式,组员的身份和小组工作的性质和目的来确定小组类型
1,教育小组。以小组的方式帮助组员学习与自己的生活、工作相关的新知识和技巧。2,成长小组。小组最终的目的是帮助组员发挥自己的潜能, 在情绪、态度和行为等方面获得改变(成长)3,治疗小组。通过小组互动,协助组员改变认知、情绪和行为问题或者生理、心理和社会创伤后的问题。
4,支持小组。通过小组分享,组员了解他人的遭遇,逐渐产生相似感,发展出组员的一致性,彼此相互支持。
5,社会化小组。目标是协助组员发展社会接受的行为和态度,提高其社会适应力。6,任务小组。小组有明确的任务(工作)取向。
7,自助—互助小组,自愿性小组,为解决共同面临的问题而走在一起。
8,意识提升小组。增强对自我、环境和社会的理解,提高行动能力,促进改变。9,社会行动小组。这类小组工作的目的是利用小组资源, 集结社会力量, 达致社会改 变, 维护小组组员或社区的整体利益。
四、在1946年全美社会工作大会上,正式把小组工作作为社会工作的三大方法之一。
五、在学习小组工作的基本价值观过程中, 应该特别重视几个方面: 1,互助。这种互助式的助人关系, 是导致个人改变的主要来源,互助可以协助组员体会彼此共同关心的问题从而降低孤独感。彼此互助,从其他组员经验中学习和成长; 2,尊重组员的权力和能力。小组工作过程中, 要特别强调和重视组员的能力, 相信组员有改变的能力和潜能, 这是小组工作的核心和基本信念。同时, 要尊重组员有选择参与的权力和自由。
3,民主参与和决策。小组不仅可以发掘组员的潜能, 促进组员成长, 还可以通过民主决策培养组员的民主参与精神。
4,赋权。小组工作者促进个人和小组的自治, 小组目标强调个体组员的成长、权力的提升和社会变革。
5,高度的个别化。了解每位组员的独特性和特别的需求, 有针对性地设计干预方案, 具体的目标要因人而异。
六、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
1,三种基本人际需要:包容需要(指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小组的需要)、支配需要(指控制别人与被人控制的需要)、感情需要(爱别人或被爱的需要)2,需要满足方式的相对继承性和连续性
童年的人际需要是否得到满足, 以及满足所形成的行为适应方式, 影响并决 定着个体在成人期对待他人的方式。三种需要早期满足的情况和方式与个体后 来的行为方式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3,基本人际取向(根据三种需要的相对强度和表达的主动或被动性, 舒茨界定了六种基本人际关系取向。)
①主动包容型, 即主动与他人来往、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外向者。②被动包容型, 期待别人接纳自己, 孤独、退缩、易疏离他人。
③主动支配型, 主动去支配他人,能运用权威、权力, 喜欢控制别人。
④被动支配型, 期待别人来引导自己, 乐于追随他人、受人支配, 表现出顺从、无争等特征。
⑤主动感情型, 对他人处处表示喜爱、友善、热心、同情、亲密。
⑥被动感情型, 期待他人对自己表示亲密, 本人则往往显示出冷淡、厌恶等情绪。4,三种人际相容:互换的相容;发动的相容;交互的相容。
5,小组的形成和瓦解:小组的形成、发展要经历沟通、控制与爱三个阶段
七、小组动力学由心理学家勒温创立
八、社会学习理论
1,代表人物:美国社会心理学家 班杜拉 2,理论基础:行为主义理论
3,核心内容:①观察学习与模仿。观察学习指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其显著特点在于学习者不是通过直接的刺激-反应模式来学习,只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即可学习和获得这个新的行为和反应方式。模仿模仿是指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 个体受到他人行为的刺激, 自觉或不自觉地使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相仿。②替代强化。班杜拉强调人们通过观察别人的某种行为受到赞赏或惩罚就可以得到强化,这种强化被称作替代强化。
③认知的重要性。在班杜拉看来, 人的学习绝不是像机器人一样被动、机械, 学习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人的认知能力的发挥。④交互决定论。人及其环境互相成为各自的决定因素, 人的行为可以被解释为认知、行为和环境诸多决定因素之间连续的、互惠的相互作用的结果。4,社会学习理论对小组工作的启示
①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人们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就可获得改变, 形
成新的行为方式。小组就提供给每个组员一个丰富的行为总汇, 组员可以结合自 己的风格, 从如此丰富的表现和互动中寻找榜样, 进行观察、模仿和学习, 增加个 人的适应性行为。
②小组可以提供丰富的替代强化资源。小组成员间分享的经历、经验的材料, 可以为每个组员提供学习的榜样或者前车之鉴, 充分发挥替代强化的作用。
③班杜拉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认知的重要性, 对人的尊严和能动性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这个观点会使工作员在带领小组时更有信心, 也更能够放松。
九、社会目标模式的主要内容和具体应用
1、主要内容:
⑴目标:培养小组成员的社区归属感, 实现社会整合。具体分三个层次: 第一, 发展和提高小组成员的社会意识和潜能, 同时也发展和提高他们实现社会变迁的责任心;第二, 发展小组成员的社会能力, 提高他们应对社会环境方面的个人能力, 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社会能力;第三, 培养当地的社区领袖, 使他们有醒觉和能力去带领推动社会变迁。
⑵小组:此模式下的小组是通过一系列社会目标的实现, 培养成员的社会意识和社 会责任感, 推动社会变迁。⑶组员:社会目标模式下的小组成员可以是全社会的所有公民, 特别是鼓励那些社会弱势边缘群体参与。
⑷工作者:工作者在小组的整个过程中都与小组成员一路同行, 但在同行的过程中又扮演着一个可变的角色。
⑸实践原则:在社会目标模式的实践中社会工作者、小组本身以及有关的机构和社区要遵循许多原则。
⑹优势和限制:优势就是符合社会工作原初追求社会公正和社会关怀的理想, 它将个人的问题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或社会结构(社会制度)联系起来, 强调个人问题的解决与社会结构问题的解决相关联;限制是过分依赖意识形态, 使它的理论基础薄弱缺乏系统性;过分注重组织的力量, 忽视了个人的独特需要, 缺乏对个人动力的认识, 解决群体需要优于解决个人问题。
2,运用:这个模式的小组目前被许多社区发展(社区组织)机构采用, 有力地推动了
社区发展工作。如:妇女手工艺制作小组;妇女成人教育小组
十、互惠模式理论基础之一:系统论中人与环境关系的论述
每一个系统都会有三个可供选择的协助人生活的系统: 非正式和自然的系统, 如家庭、朋友和同事等;正式的系统, 如社区等;社会系统, 如医院、学校等。这些系统就是人所面临的环境系统, 每个人一生都要与这些环境系统互动, 既受环境系统的影响, 也对这些系统有能动作用。系统的适应性, 要求小组必须根据环境的需要而变化,小组成员 彼此之间必须互相沟通和接纳。
十一、理想情绪治疗小组
1,创始人:艾利斯
2,基本观点:认为每个人与生具有理性、直线思考和非理性、曲线思考的潜能。情绪的困扰来自那些个人的自我挫败的非理性的信念。为克服这些非理性的信念, 理性情绪治疗采用大量主动性与教导性的技术, 如说服、辩论、建议、指定家庭作业 等, 同时也挑战案主的那些非理性信念, 促使其以理性的信念体系取代非理性的信念体系。
3,ABC理论:A 是直接的触发事件(activating event);B 是人们对该事件所持有的信念系统(belief system);C 是事件发生之后产生的情绪反应(emotional consequence)。A 并非必然导致C, 而是人们对事件的看法B 导致情绪后果C。4,运用:在小组中,小组成员可以彼此提醒接纳现实;可互相提供建议、评论、假设, 可互相发现问题, 提供反馈;可在他人的改善中学习和采取行动;可提供一个教、学、讨论与演练的实际环境
十二、小组领导者的方式(P101)
柏恩斯(Burns)把小组领导分为专权式、民主式和放任式三种。
①专权式是指小组领导者以“权威”、“ 专家”自居, 将推动小组的主要责任寄托在自己身上, 小组的动力大都围绕小组领导者产生。
②民主式的小组领导方式是指小组领导者尽量推动小组的责任, 鼓励组员的参与和各尽所能去分担和完成小组的任务。
③放任式领导方式指小组给予每一位组员最大限度的自由去决定小组的目标和方向, 小组领导者是其中的一员, 其权力、责任与参与和其他组员没有区别。
十三、带领小组的基本技巧(P106)1.积极倾听
积极的倾听包括能够专注于说话者所说的语言的和非语言的信息, 也包括通过语言的和非语言的途径让倾诉者了解你的倾听和关注。做到这一点的主要技巧是: ①倾听谈话者, 用点头、共情式的回应等方式让谈话者了解你在倾听;②用眼睛扫视全体成员, 倾听和观察他们的语言和非语言的姿态, 特别是面部表情和身体移动;③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方式, 将你听到和观察到的内容挖掘出来, 适度地表达出来, 让全体成员知道。2.反映
反映是同感的传达过程, 主要是通过复述成员所表达出来的内容和揭示背后的情感来实现。反映是建立在积极倾听的基础上的工作。
领导者对小组的反映有三个层次:①对某个组员的反映;②对两个或更多组员就某一话题的反映;③对整个小组正在经历的事情和阶段的反映。3.澄清
澄清是指使用某些方法使组员陈述的内容和感受更加清楚和条理化的过程。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澄清:①运用开放式的提问, 获得更多信息;② 可以采用重述的方法, 将组员混杂在一起的信息重新排列;③请其他的组员帮助澄清 4.总结
总结是将散落在交谈过程中的信息进行归类, 以精辟和简洁的语言对那些
重要的观点和内容予以陈述。总结可以起到如下作用:①强化小组关注的焦点;②转换话题;③成为通向下一项活动的桥梁;④将主要点集中在一起, 深化主题。5.微型演讲和提供信息
演讲要求做到: 有趣;与小组有关, 是小组此时此地所需要的;信息准确、新颖和客观, 并且考虑到了小组成员的文化和性别情况;简洁明了;令人振奋。6.鼓励和支持
领导者需要用温暖的话语和愉快的面部表情以及“开放”、放松的姿态来传达对成员的支持, 用及时的回应传达对成员的鼓励。7.基调的设定
基调的设定是指设置和创造一种小组的情绪氛围。领导者是通过自己的行动、言辞和他(她)所允许发生在小组中的一切来设定基调的。领导者在设计和带领一个小组之前, 应该根据主题和对象, 对小组的基调有所考虑, 如, 是严肃性的, 还是松弛社交性的;是对抗性的, 还是支持性的;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是针对任务性的, 还是针对人的关系性的。8.自我流露
自我流露是指领导者在成员们交流思想和情感时, 将个人的资料、感受真实地呈现在小组中的情况。领导者的自我流露, 可以显示自己愿意透露个人的情况以及愿意冒险与大家交流个人情况;自我流露也可以告诉大家自己也是一个普通人, 生活中也有各种各样的和成员们一样要面对的问题;自我流露还可以作为一个样本, 让大家知道领导者希望从成员们那里得到怎样的回应。9.眼睛的应用
在领导小组时, 知道怎样运用眼睛是非常重要的。眼睛可以帮助领导者收集有价值的信息, 鼓励成员们发言, 也可以阻止成员的发言。具体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关注小组中的非语言的线索;②引导成员看其他成员;③引导成员透露其内心世界;④打断成员的发言 10.识别同盟者
在小组中, 如果领导者能够正确地识别那些可以依赖和合作以及能够帮助自己完成某个任务的成员, 将会对领导工作有很大的好处。
十四、小组促进和干预的技巧(P113 注意掌握每一个技巧的内容)1.引导互动 ①联结。联结是指将组员之间的共同点提炼出来的方法。这个技巧可以帮助成员减少分离的感觉, 彼此之间获得更大的认同, 建立更紧密的联系, 增加小组的凝聚力。领导者有意识地强调组员之间的相似性而非差异性, 并将组员尽可能地联结在一起, 其目的是减少领导者和组员之间的沟通, 增加组员和组员之间的沟通。
②阻止。阻止是一种干预的技术, 避免小组或某些成员做出不好的、不合乎伦理的、或者不适当和不利于小组发展的行为, 包括侵犯和攻击, 讲很长的故事, 回避或一直穷追不舍地向别人问问题等。阻止也是保护成员免受伤害的一种方法。当小组压力过大, 而且没有治疗性作用时, 或者组员被不适当地批评或者成为小组的替罪羔羊时, 或者被他人伤害时, 领导者可以通过阻止来保护组员。③设限。小组过程中, 有时候需要领导者设定好界限, 让小组的互动有所架构, 不可逾越或偏离目标。2.融合
融合是指领导者通过聚合或结合的方法, 简洁、有条理地对成员间的差异进行处理。这个过程可能是超越组员们的意识层次的。融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得以实现。
①综合。综合是指将成员口语的或者非口语的沟通内容, 即他说的和做的事情进行横向或纵向的联结, 借以指出他们的某些重复的行为, 让他们看到一个成员谈到的四个或五个他自己觉得并不相干的事情之间却有着某种内在的关联。如此,成员会在旧的事件中领悟到新的意义, 更清楚地看到自己隐藏在内心的想法和感受, 因而能够更了解自己。
②摘要。摘要是指小组的领导者简明回顾小组过程中成员们讨论过的核心问题和重点。摘要在小组会面即将结束时十分必要, 这种方法可以将不同的线索串在一起。摘要也可以用在聚会的中间阶段, 它提供给成员们一个机会, 对当下发生的事情有时间和机会深入下去。此外, 在每一次小组的开始阶段, 对上一次聚会讨论的主要内容进行摘要,可以帮助组员回忆小组以前发生的事情, 也可以帮助上一次缺席的组员了解小组中发生的事情, 可以增强小组聚会之间的联结和整体感。③分类化。分类是指小组领导者打散小组成员的问题或关心的事情, 使其不至于太过复杂, 而是将这些问题分解成比较容易处理的单位。3.对质
对质是指领导者出于助人的目的, 在适当的情形下, 对组员言行的不一致, 内在冲突的外在表现, 对组员试图逃避的事情等做出挑战, 带领组员或整个小组对成员的软弱、盲点、内心矛盾和冲突做直接的接触。对质的形式:
①对质和挑战小组。对质一个小组, 主要是集中在挑战小组的主题和过程上, 尤其是小组的沟通形态、角色、抗拒和决策。领导者的目标是增进小组的互动, 发展增进成员沟通的方法, 并且提供成员进行事实验证的环境。领导者必须帮助组员, 维持小组的主题和焦点都是围绕着小组的目的进行的。在挑战整个小组时, 领导者应该强调对小组过程的特别关注, 对质造成小组产生障碍性的互动, 努力使小组成员更加亲密。领导者对小组整体的对质, 其注意力应该放在成员之间的关系, 而不是成员本身。应该注意此时此刻。②挑战个人。在小组中挑战个人, 主要是帮助小组中的个人检查其行为、沟通方式和想法, 个人对小组和小组内的成员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以及个人正在发生的改变。对质个人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时机。如果组员有足够的力量, 对质可以帮助他(她)运用资源, 突破个人现在的限制和想法, 重构个人的价值。但当一个组员正处于困惑或危机的时刻, 对质可能会加剧个人的危机状况, 给组员造成伤害。对个人的挑战主要是这样几个方面: 个人的矛盾的言语与非言语行为;被扭曲的事实(组员经常会扭曲事实来符合自己的需要);阻抗(在小组工作中, 阻抗是指小组的成员试图保留不健康和非适应性的行动方式, 为抗拒改变而发生的针对小组和领导者的对抗行为。这种行为可以表现为语言的或者非语言的。)
十五、反情感转移(P122):工作员被案主所激发的意识反应或潜意识反应。
十六、社工进行有效沟通的原则(P132)1.培养良好的个人素质
作为一个小组工作者, 要想很好地领导一个小组, 与组员建立良好的沟通, 首先应该具备以下一些基本的个人素质: ①自我察觉(锐地察觉自己的角色和应该表现的角色行为)②接纳③同理心④温暖(无条件地对组员表达关怀、亲切、友善、热忱)⑤令人信任⑥开放(不坚持己见)⑦一致性(真诚不做作)⑧专注⑨具有解决问题和应变能力 2.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
良好的沟通技巧首先源于一个正确的态度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技巧, 在小组工作者的培训中,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以下几点: ①不批评、非控制的态度: 遵循案主自决的原则, 尊重组员的选择和权力。②平等、协商的态度: 以平等的方式和对方沟通, 以协商的态度, 愿意接受新的观点和看法。
③关注的技巧: 谈话时的姿态、神态、坐姿、眼神等都能够反映出对组员的关注。
④语言使用的技巧: 多使用描述性语言, 少用评价性语言;多问开放式问题, 少问封闭式问题;多用简单句, 少用多重长句。多谈感受, 把自己的感受不经刻意修饰而自然真诚地表达出来。口语表达要简练, 比喻要恰当。⑤积极的倾听和适当的回应。
⑥敏锐地察觉对方身体语言的意义, 辨别对方的情绪反应, 并有效地处理。
十七、小组冲突的种类(P135)从形式上来看, 小组冲突可分为: 1.真实冲突: 指围绕小组目标实现过程中产生的冲突。2.非真实冲突: 与小组目标实现无关的矛盾表现。3.实质冲突: 指围绕小组目标的冲突。
4.感情冲突: 组员间情绪、性格上的冲突。(注意区分这几种冲突)从内容上来看, 小组冲突可分为: 1.理性及秩序性的冲突: 指围绕实现小组目标时发现的冲突, 表达方式是理性的。
2.心理及情感性的冲突: 指组员性格和行为不协调造成的冲突, 或因为组员未能有效克制自己的情绪而产生的冲突。
3.权力及控制性的冲突: 指组员间因争夺小组权力和影响力而产生的冲突。★
十八、小组第一次聚会时的工作(P188)1.寻找相似性
在小组刚开始时, 成员会以外表特征和经验基础来互动。例如相同的年龄、民族、性别、教育状况、宗教信仰、政治立场、爱好特长等因素都可以促进互动。2.彼此交谈
在交谈中应注意两点: ①在这一时期成员倾向与工作者谈话, 所以工作者要试图转移话题, 引导成员彼此之间交谈。例如, 可以让成员自我介绍;给一个话题, 让大家轮流发言等。
②成员此时只想听别人谈, 而自己羞于启齿, 工作者应该帮助成员梳理思路, 鼓励他们大胆地开口说话。3.消除顾虑
成员在交谈中总有小组不能真实地了解自己的意图的顾虑。这时工作者应该积极与成员沟通, 仔细倾听, 引导成员之间最大限度地沟通。对表达能力欠缺的成员应该给予特殊的关注, 积极引导他们发言, 帮助成员梳理思路, 鼓励他们大胆地开口说话。4.仔细聆听
工作者应要求成员注意他人的表达内容, 学习聆听他人的心声。工作者本身也应该用聆听的技术来协助成员沟通。训练成员倾听的方法: 工作者可以询问是否听懂他人所说的意思:或要求成员轮流做段落总结;工作者可以问成员当别人不注意听你谈话时, 你有何感想等。5.同理、真诚和接纳
①同理就是工作者应该站在案主的角度考虑问题,善于倾听也是同理心的表现。在认真倾听的基础上能够给予有效的回应, 让对方感到贴心、被理解了, 这种状态是人际互动的最高境界。工作者要使成员的同理心增强, 一方面可以通过自己表达同理心达到;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训练提高。训练可以用“注意对别人言行的反应”、“ 角色扮演”、“给予及时回馈”等方式进行。
②工作者必须是真诚(坦白)的, 并且会对小组成员做出诚实的回馈, 使组员愿意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真诚包括诚实与开放的心胸。真诚要靠自我了解来实现。真诚也应该包括工作者对成员不掺杂任何偏见, 对成员和小组的意见及时指出。③工作者必须学会接纳。接纳就是接受, 工作者应该抱有谦虚的态度, 对组员的行为、语言和想法等接受, 然后加以仔细分析, 制定一套有效的援助、治疗方案, 以便有效地工作。6.向成员解释清楚工作者自己的角色
聚会一开始成员还是非常关心这些问题, 工作者在这一阶段有必要说明自己的角色。小组成员对工作者的角色应该有清楚的认识, 不论工作者的角色是促成者还是治疗师、援助者等, 让成员清楚工作者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7.向成员解释清楚成员自己的角色
许多没有小组经验的成员, 在第一次聚会时往往不知道小组对自己有什么作用, 他们对一些问题问题非常关心和感到疑惑。工作者应该提前向成员说明小组的目标、规则、表达方式、自己所拥有的权利等内容, 鼓励成员大胆互动、表露、倾听、支持和对质等。8.掌握几种相互认识的活动并加以灵活运用 ① 游戏:自我介绍、相互介绍、寻找相似点等 ②缓解紧张气氛的活动:多说问候语;唱一些流行的歌,减少紧张气氛;利用聚餐、郊游、舞会、劳动等多种形式达成共识等
十九、小组规范的定义(P192)
小组规范是指小组成员之间语言与非语言的沟通规则与影响他人行为的方式, 包括: 保守秘密、彼此负责、参与原则、开放和诚恳的态度、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态度、对小组和成员不满的表现方式等内容。规范是小组成员之间的互相认同和默契, 它是在成员内部自发形成的, 而不是工作者附加的。规范有利于小组凝聚力形成,也是治疗的有利工具, 规矩使小组保持一种动态平衡和活力, 使个人的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规范引导小组的行为、安排小组的经验、制约小组的互动。当小组发展出规范时, 成员已经能彼此分享, 彼此之间已经可以通过语言与非语言规范进行接触。★
二十、小组冲突时的工作(P202)
在这一阶段工作者的角色和小组规范形成阶段基本相同, 在这一阶段工作者的地位是轴承的位置, 角色是可变的角色。关于工作者解决冲突的方法和技巧, 现提出以下几种。1.包容
工作者应该认为冲突是很正常的现象, 是小组的自然整合过程, 不一定是坏事, 绝大部分小组都会经过这一阶段, 处理得当, 坏事会变成好事的。其一, 没有冲突的小组是不存在的,冲突是小组的正常现象;其二, 许多矛盾是可以自生自灭的, 有时矛盾不公开化,反而有利于矛盾的解决, 若不加思考就将冲突公开化甚至上纲上线, 可能不利于矛盾的解决。2.冷静
①不做冲动的反应。应该善于利用冲突, 冷静分析, 循循善诱。遇到冲突时, 工作员应该冷静和敏锐地觉察出问题症结所在, 不宜有威胁、指责、挑衅或惩罚的行为。
②冲突有其积极的意义, 工作者必须协助成员使用冲突, 其方法是澄清冲突的本质, 支持和协助成员去解决冲突所带来的紧张情绪。
③工作者协助成员澄清小组的过程时, 他可以将论题提升到意识的层面或使之语言化。④工作者干预冲突时不可太早封闭冲突, 也就是工作者不能为了及早跨过冲突的障碍而粉饰太平, 刻意地使小组表现牵强的和谐。3.理性
所谓理性就是无偏见, 就是用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待冲突。这种冲突无论是成员之间的, 还使成员对工作者的, 都应该持有“公心”。4.分享
工作者应该对冲突负责任, 敢于面对冲突, 决不回避矛盾。工作者只有懂得分享, 才会认真关注每一个组员的实际困难和他们的思想、情绪, 也才会对他们提供实质性的援助。5.稳定
面对冲突, 工作者为了整个小组的稳定, 应该尽可能协调各种矛盾。在冲突阶段工作者应该以大局为重, 表现出高超的协调能力, 因为此时成员把工作者放在了“矛盾的焦点”位置, 他们会把各种不满、指责、攻击等情感莫名其妙地发泄到工作者身上, 这时工作者应该表现出高度的同理、诚恳和接纳的态度, 只有这样才能使小组渡过危机期, 顺利进入成熟期。6.焦点回归
就是把问题抛回给小组成员, 让他们自我解决。工作者把论题抛回给小组是表现其轴承位置与可变角色的实质功能。所谓把论题抛回小组是指工作者不担任最终的决策者, 而是一位提醒者和鼓励思考的媒介, 他用启发性与示范性的表达以鼓励成员发表不同的看法, 让任何引起争议的话题能透过共同的参与达成共识, 也就是创造一个以小组为焦点的问题解决 情境。
7.充分运用下面两种游戏
这一阶段要充分运用建立价值、信念和角色扮演的游戏, 帮助成员澄清价值 两难困境, 解决冲突, 使小组顺利进入成熟和谐过程。
①认清价值观、修正信念的游戏:价值拍卖、鳄鱼河、冰海沉船 ②角色扮演游戏: 角色互换、角色冲突 8.其他 ①退却。一部分成员放弃争执, 如儿童放弃游戏、夫妻由于情感破裂而离婚等。② 压制。小组领导通过强制手段解决矛盾, 主要有命令、暴力、强制解散等手段。③多数原则。即多数压制少数, 只不过不像前面的方法那么武断。④少数服从多数原则。经表决, 少数服从多数。⑤妥协。双方各自让步, 达成妥协, 以求取协调。⑥团体整合。经双方努力和磋商, 达成共识, 这是解决冲突的最好方式。二
十一、小组评估(P230)
评估指就某个干预的效果或整个小组工作的效果进行的信息收集的过程。小组评估指的是对小组的一次干预过程, 或在整个小组过程中进行资料收集, 从而监测干预过程是否有效地完成了其既定目标, 能够满足当事人的需要, 是否对当事人产生任何有害的影响;干预过程中, 哪些因素导致了预期的变化, 哪些因素导致了意想不到的变化;干预过程中的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例是否合理。小组评估的最终目的是了解工作过程的有效性, 组员改变的状况, 以及机构管理的有效性。小组评估是一种工作方法和研究方法,它是每个小组工作者必须掌握的一个技巧, 贯穿于整个小组工作全过程之中。二
十二、小组评估的类型(P231)
根据小组的进程,分为以下几种:
1、策划评估。评估小组的设计和计划过程,主要包括收集相关资料。在进行组前计划评估时社工要掌握以下资料:组员是否自愿参与小组,参与小组的动机,每个组员的能力,组员是否能够帮助小组实现目标等。
2、过程评估。又叫形成性评估,指对小组整个过程的评估,包括:组员的表现评估,社工的表现和技巧评估等。
3、结果评估。通常在小组结束时,通过收集组员对小组内容、工作方法、社工表现等方面的评价,以检测小组是否完成了目标。
4、效率评估。将小组服务的成果与成本进行比较。
2.小组工作的知识与技巧 篇二
一、大学物理课程知识的呈现策略
课程知识的呈现策略是课程知识主观内容获得客观形式的转化艺术。通过这种转化, 课程知识能够被其他认识主体所感知, 从而能够作为其他主体的共同认识对象。
1. 课程知识用书写 (书面) 的文字符号呈现。
运用文字符号来呈现知识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 现已成为呈现课程知识的主要手段。这种行为作为人类教育的特有现象, 是人类理性发展和最终选择的产物, 它隐含着人类以下两个基本假设。 (1) 表征课程知识的文字能够忠实地指称课程知识的内容或意义。 (2) 若附加某些人为条件, 课程文字就可忠实地指称课程意义。常见的附加条件主要有: (1) 特定文字与特定意义之间具有稳固联结。 (2) 特定文字与特定意义之间具有普遍联系。 (3) 文字符号的运用遵循共同的规则。
2. 课程知识用言语表达来呈现。
运用言语表达课程知识较运用文字符号表征课程知识要早得多。言语行为同样隐藏着人类有这个基本假设———表征课程知识的言语能够忠实地指称课程意义。首先应明晰言语与意义之间的关系。言语与意义之间的这种共生关系是在人类进化中逐渐形成的, 它为采用课程言语忠实地指称课程意义提供了重要基础, 但教育实践表明, 该基础要有效地发挥作用还需附加人为的条件。 (1) 讲授者与学习者必须同时在场; (2) 讲授者的课程言语要与学习者的言语能力相适应, 只有适应不同学习者的言语能力, 对学习者才具有教育性意义; (3) 讲授者要深刻理解和有效地言说课程意义。
3. 课程知识用动手操作演示呈现。
人类作为高等动物, 其身体四肢的活动包括眼神和表情等的活动变化, 在文明之前就开始有很强的模仿性, 可以说是比语言呈现和文字符号呈现更久远的一种知识呈现及传授方式。若从学理上讲, 对课程知识的动手操作演示呈现, 更适合认识主体的快速和准确建构。大学物理作为一门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用动手操作演示呈现课程知识, 优势自不必多言。若无动手操作的演示, 许多大学物理的课程知识就无法呈现。
二、大学物理课程知识的建构技巧
课程知识的建构技巧是课程知识从客观形式向主观内容转化的艺术, 是课程知识在个体中建构意义的过程, 其主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1. 领悟客观的课程知识。
学习者要想根据课程的语言文字符号或观看演示操作, 再现课程知识所展现的意义, 需完成如下任务。 (1) 在还原语言文字符号指称的对象时必须关注语言的语法结构, 领会语言的深层意义或所叙事物的内在结构与外在关系。 (2) 在联想语言文字符号的意义时必须关注语境, 从而准确地联想课程意义。 (3) 在明晰语言文字符号明指的意义时必须知其弦外之音和言外之意。 (4) 观看教师动手操作演示时, 教师的语言和操作过程, 更能直观地让学习者领悟。如电磁感应现象的演示。
2. 建构主观的私人知识。
通过意义还原呈现的知识仅仅是他人的知识, 这种知识仅仅是他人按照已有的逻辑确证了的真信念, 并非学习者坚持和赞成的真信念, 因而不直接构成学习者的知识。要把他人的知识建构成学习者的私人知识, 还需要学习者根据自己的认知图式将其转化为自己确证了的真信念, 这种转化行为依赖于学习者的概念化思维能力。如果学习者在他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主动地、积极地概念化思维, 就能把他人的知识转化为由其已知概念构成的私人意义, 这种意义可被看做是学习者欲要公开表达的个体感受, 它由学习者坚持和赞成的真信念构成, 因而是学习者的私人知识。
3. 主体之间课程知识意义协商的实现。
私人意义的生成能使学习者产生表达的冲动, 这种表达能使学习者的私人意义获得可被他人感知的客观形式, 成为他人认识或批判的对象, 从而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这种意义, 使其成为特定群体的公共知识。这个过程需要在特定群体中通过主体间的意义协商来完成, 完成它两个重要因素。 (1) 学习者表达能力的发展。要在他人那里推介私人意义, 就必须对私人意义做出有效的表达, 因此学习者表达能力的发展至关重要。 (2) 主体间对话机制的形成。学习者欲表达的私人意义产生于具体的教育情境和个体的特殊经验, 因而具有境遇性和私有性。这种意义要发展成为被群体主体赞成的真信念, 就必须去除它的境遇性与私有性, 其基本途径就是走出自我的对话, 实现主体间的对话。通过师生或生生间的对话活动, 检验学习者产生私人意义的境遇和思维情况, 并检讨它们对私人意义形成的影响, 使学习者能更好地认识或矫正各种谬论。在教育实践中, 这种师生或生生间的对话活动既包括他们的各种言语交流, 又包括他们的各种文字交流。
摘要:分析和探讨物理课程知识的呈现策略与建构技巧, 是值得物理教育工作者探讨的课题。
关键词:大学物理,课程知识,呈现策略,建构技巧
参考文献
[1]靳玉乐.课程知识的客观表征与主观建构[J].教育研究, 2009, (11) .
3.学习小组的组织技巧 篇三
随着“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改理念逐步深入,以合作小组代替班级作为学习的最底层平台已成风尚。相比行政管理色彩浓厚的班级(无论大班还是小班),小组的建设和管理对大多数学校来说是一件新鲜事物,因缺乏经验而绊倒也成了课改道路上常见的一幕。如何借助他人经验,快速通过这个瓶颈就成了许多校长追求的目标。
下面四所学校的探索也许能在这一方面提供帮助。
篇一:北宋一中+洛社初中
在山东北宋一中的参观学习中,看到他们的小组是这样建立的:把全班分解成实力均等的若干四人小组,组内四人按实力编号为一号、二号、三号、四号,学校班级按小组进行各项积分评比。这种分法和评比调动了小组学习的积极性,一号同学主动对四号同学进行帮助,二号同学主动对三号同学进行帮助,小组能够整体提高。学校一个月对小组进行表彰一次,加上学校每个白天有两节自习时间,可以进行合作学习。实践证明,这种方法能够实现教学质量大面积提升。
仔细思考,这种分组评价方法可能存在不利因素。一方面:由于一个小组人数太少,班级内部小组又多,难以实现分组公平(虽然对小组有进步奖),可能会挫伤实力较差小组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优生被分配到不同小组,很大程度上会由于竞争使得优生合作的机会减少,他们又背负一定的“负担”,不能开拓进取,创造性学习,因而可能会导致优秀率降低。
十几年来,洛社初中也断断续续对小组学习进行了一定的实践。分组方法是:先把一个班级分为A、B两个实力均等的大组,再在这两个大组内划分势力均等的8人小组,最后在8人组内再分4人小组。在座次安排上把优生集中放在中心位置形成学习共同体,辐射四周。
但是这样的小组学习没有生命力:没有形成文化氛围,也就缺少风气;缺少小组长建设力度;缺少应有的激励;缺少坚持;缺少小组管理机制。
要为小组学习注入生机,就要从能够改起的地方改起,从能够研究的地方努力,认真实践,不断创新,致力探索。
补充:小组化教学中的小组划分,每四个学生为一个小组,每个小组中再根据成绩分一号二号三号四号。课堂小组评价,如提问某个,难度较大的题,则提问一组一号,四组一号,八组一号等。难度较小的题,则随机提问几个组的三号或四号。每提问一个问题,回答的同学都是各组中相同的号数,几乎很少提学生姓名。然后根据回答情况给小组划分数。但是,一节课的积分或者是一周的积分以及多周的积分累计起来,最终怎样评价,现在洛社初中还在探究中。
篇二:成都石室联合中学
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核心主张就是:以合作小组为平台,构建生本课堂。
目的:教师改变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由被动学习转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发展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品质。
我们倡导的“生本课堂”就是以学生为本的课堂,合作学习小组是我们构建生本课堂的平台。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充分发挥它的功能,在这一平台上切实有效地实施自主、合作、探究三种学习方式。
合作小组的建立方式:
(1)分组。我们提倡“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小组一般以6人为宜。小组内的成员应从认知风格、能力、兴趣特长、性别、性格、平时关系、行为习惯、家庭背景等方面综合考虑, 各小组总体水平相当,便于开展活动,展开竞赛。
分组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8人小组、6人小组一定要再分成两个小组;组内要有固定的两人小组,以便开展日常活动,提高课堂效率。
二是,小组按照1、2、3、4、5、6……n编号。因为人数不一,我们统一约定,1号为综合最优秀的学生,2号为次优秀学生,3号为学习最困难学生,4号为学习次困难学生,其余为学业中等学生。这样小组搭配一拖一时就可以捆绑1、3号成员,2、4号成员,5、6号成员,也便于各科老师备课、上课抽学生回答问题,尤其照顾到了教多个班的小学科教师。
三是,小组设立组牌,放置在小组中间,一面写上组号或组名,一面写上小组座右铭、小组提示语,既方便老师又激励学生。
(2)分工。①按任务分工:组长、记录员、监督员、汇报人、作业管理批改、测验记录等;②按学科分工、分别标号,选定不同学科的组长;③还可以按问题分工,确定不同问题的组长。为了便于管理最好是同一层次,承担同一工作的组员为同一号码,这样教师在进行同一层次的评比、作业布置、任务分配时更容易落实到位。
每个成员都分配到一个角色,如小组长(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合作,关注本小组合作情况,负责与老师或其他小组联络)、记录员(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并写小组报告)、汇报员(负责陈述小组的主要结论或答案)、噪声控制员(负责控制小组交流时的声音,在声音过大时提醒小组成员)等。
分组时为了使学生有新鲜感,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组间各角色采取轮换制,使小组成为动态的小组。这样可以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避免有的学生始终处于控制地位,有的处于从属地位,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小组评价机制
教室内外均可设置小组评价、评比、表扬专栏。评价要涉及方方面面,评价基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
合作学习以“基本分”(以往学习成绩的平均分)加“提高分”(检测分数超过基础分的程度)作为评价方法,学生只要比自己过去有进步就算达到目标。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合作学习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和评价的最终目标,将小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形成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鼓励大家共同进步和合作达标。
但是还要注意:
一是,课内外加分,不计个人只记小组,组内自己核实到人头。分值每次最好控制在1~3分,不计小数点,1分起评。最好不要每个环节评分,一堂课完后对小组进行综合评价。
nlc202309010811
二是,所有教师对组长的培训指导与评价要持续跟进。组长是我们的助手,培训不到位教学效果将大为削弱。学校要求每位教师每两个星期要召开一次组长会,把组长喊到教室外面就可以解决问题。每堂课一下课就要对表现好的组长予以表扬,对表现欠佳的组长立即喊到面前指导,这样你会看到你的课一堂比一堂漂亮。
创造小组合作学习的条件
物质条件:教室的布置要力求美观、灵活,有利于学生在组内或组间交流与互评,便于教师的巡堂辅导,有助于信息的流通、互动。
我们提倡采用小组围坐形式。从目前一些学校的实践来看,4~6人一组为宜,人数太多不利于交流和小组管理。
除了教室原有的黑板外,可以为各小组每一位学生准备能灵活移动的小黑板;在教室里适当的地方设计一个可以灵活变动的发言席,这些均为师生共用。
心理条件:师生通过培训和学习从思想上对合作学习有认同感。我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中注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性行为;不仅赞赏学生的大胆猜测,而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对学生的错误有高度忍让精神,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使他们敢于、乐于合作探究。
篇三:深圳龙珠中学
可以说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自主性学习的主体部分,很好地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实现了利用学生、解放学生、发展学生的目的。关于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是分组,将全班学生按照“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分成6~8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要兼顾高、中、低三个层次,小组成员间形成一个紧密的学习利益共同体。另外还要保证组与组之间实力均衡,确保公平竞争。
第二,设立学习小组长,学习小组长一般由学力较高的同学担任,组长未必是全组的第一名,但必须有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有公益心。小组形式一般固定。在不同学科教学中,组长可以由不同的同学担任,让不同的学生都能有相同的角色体验,以此发挥团队学习的效能。
第三,组内对子,在同一个小组异质同学结成学习对子进行捆绑式评价,通过实力互 补,借助“兵教兵”的形式,让学习能力较强的 学生辅导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实现知识点的最 终落实。同时,组内或组间的同质同学结成同质对子,在自学过程中互相讨论,通过同层次对子的学生,力求解决在自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小组评价,在课堂上既要对每一个学生进行即时性评价:一评知识掌握情况,二评情感态度,三评行为习惯、动作语言。又要将整个小组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评价,一方面实现了利益捆绑,促使组内同学要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另一方面通过组与组之间的竞争,促使每个小组都尽最大的能力来学习,实现小组效益的最大化。
篇四:湖南景弘中学
景弘中学给记者一个深刻的感受就是,课堂的打造,源于高效学习小组的构建。学生们的阳光、积极、合作不仅体现在课堂上,更体现在平时的班级管理与日常生活中。学习小组,已经成为景弘学校打造课堂最生动的载体、最坚实的火车轨道与最活跃的文化细胞。
“课改聚义、搂抱发展、相互借道、共同成长”,在这个旗号的背后,精彩的故事每天都在轮番上演。
“你弄错了,这个重音在‘残损’上。”
“注意这个词语:摸索。它体现的是诗人内心的沉痛。”
“你读得太快了,整首诗应该是抑扬顿挫的。”
在初三语文教师易理芳的语文课上,随着《我用残损的手掌》对学、群学环节的展开,各个小组的讨论霎时炸开了锅。只见“师傅”刚说完,“徒弟”又立马提出了质疑;“师傅”解答不了的,其他小组成员又马上伸手支援。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有的讲得手舞足蹈,有的争得面红耳赤,有的突然顿呼“我明白了!”有的边说边画……粗看以为是“菜市场的市井生活”,细看却是一幅每堂课都会上演的“合作交流图”。
“刚开始有点不习惯,我平时不爱说话,可是组长不管这些,她总盯着我,小组讨论要发言,班级集体讨论时也要提问,上前台板书、讲演时嗓音要亮。慢慢的,这种‘逼’法让我喜欢上了课堂,现在每节课我都想表达、都想发声、都想展示!”听完0813班的一堂数学课后,刘姣君同学主动跑过来向记者表述了她收获的喜悦。
“每个小组为8~9名成员,实行师徒结对,兵练兵、兵教兵、兵强兵,先进带动后进,‘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下课后,易理芳老师告诉我们,组建学习小组的一个共同原则就是“同组异质、异组同质”,老师们会根据学习成绩、性别平衡、学生性格、学科特长等因素进行组建。“在每个组内,各种人才都要考虑配备,除了学科方面的,艺术、体育、管理等方面的也要兼顾。这样,每个小组成员其实都可以在自己的小组内当‘师傅’,使学生的自信心与特长拥有充分的展示空间。”易理芳深有感触地说。正是因为学习小组能深入、经常性地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她确实感受到了自己的角色由“主演”到“导演”转变带来的轻松与愉悦。
一方有“惑”,八方支援的和谐、共同进步的场景,不仅体现在对学、群学之中,更贯穿于课堂始终。“当小组内基础较差的成员板书时,我们会随时提醒他哪个字写错了;他讲解之前,我们会帮他查找相关资料、提前预习;他在课堂中勇敢站出来提问时,我们报以热烈的掌声;他在课外总结出新点子、新思路时,我们会给他戴‘小红花’以示奖励。现在,我们小组内的‘金牌讲解员’、‘金牌板书员’、‘金牌朗读员’越来越多,我真的很开心!”记者走进0913班时,第五学习小组组长刘玲第一个推介起她的模范学习小组的“先进事迹”,她的脸上写满了自信与自豪,在她的背后,簇拥着一群唧唧喳喳能打硬仗的“军团”。
“刚来学校的时候,我很诧异,教室的三面都有黑板,教室的课桌,都是面对面摆放。更令我惊奇的是,我的对面男同学竟然是我结对的‘师傅’。原来,这都是为了学习小组而建设的。一个学期的学习结束后,我的诧异变成了内心的惊喜:平时害羞的我变成了课堂上的演说家、一向字迹潦草的我现在写就了一幅漂亮的板书。因为有了学习小组,我参与,我快乐,我成功,我找寻到了前所未有的学习乐趣!”这是0912班刘雅雯张贴在小组文化墙报内的一则公开日记。
nlc202309010811
活力无限的学习小组焕发着勃勃生机,在紧密对接高效课堂的同时,让一个个小组成员都有机会成为“展示之星”、“管理之星”、“进步之星”、“师傅之星”、“才艺之星”。于是,外地许多老师在考察了景弘中学学习小组之后,常发出这样的感叹:“粗看景弘学校的学习小组都是几个同学分块坐在一起,各占一方‘领地’,没想到背后的文章还这么耐看!”
其实,背后的文章在课堂之外演绎得更为生动与丰满。
“你们第四组怎么回事?为什么又扣分了?”“唉……真是烦!我们组又因为卫生问题扣了班分,虽然成绩也好,排名也好,我们一直遥遥领先,但是卫生却成了我们‘死角’,已经是第二次了啊!”下课后,大组长杰最先打破了令人压抑的沉默:“我们不能再这样颓废下去了,该是想办法的时候了……”“对!我们必须振作!”大家的话硬邦邦的。
从那以后,我开始发现许许多多小的细节:冬下课后会收拾好散落在地上的粉笔头;而军也会在上课之前提醒我们做好课前准备;兴会在课间拿着扫把去清理卫生死角,即便是别人班的卫生区也会扫好;杰更是和月联手,抓起了我们组的日常卫生管理;而一向被妈妈说有些懒散的我,也习惯弯下腰去拾散落的纸屑……
一周转瞬即逝,又到了我们值日的日子。可想而知,经过我们精心打扫,教室是那么得窗明几净、井井有条……”
这篇日记是1016班易佳敏同学拿给我们看的,他们的故事成为学习小组自我管理、自主管理高效运转的一个最佳示范。
“过去,学校管理的基本单位是班级,现在管理的核心是学习小组。以前,早读、午休、读报课、卫生、两操等一切时间和事物都需要班主任亲自到位,出现问题就是批评、处罚、叫家长。现在不同了,各个学习小组以组长为第一责任人,组长自己‘组阁’,行政班子内有学习小组长、纪律小组长、文体小组长。班主任有什么事情,首先找组长,而不能直接找组员。组长讲一句,有时抵得上班主任讲十句!小组所有的成员抱成一团,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干。”听课之余,学工处主任袁再雄打趣地告诉记者,如果把学习小组比作一辆车的话,那么编组就是组装零件,拼装成车的样子,车能不能开起来,谁来开,怎么开,那就要看学习小组的管理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小小的学习小组,在景弘学校已经演变成了最具“小班级”特色的一道风景线。
走进每间教室,我们都可以发现,每个学习小组都有一块组牌,且设计得极具个性:色彩艳丽,图文并茂,英汉相成。漫步于教室里,从“友谊组”、“飞翔组”、“挑战组”等别出心裁的组牌名号中,我们感受到奋进的力量。而写在各自小组黑板上的组训则更时时激发着组员们抱成一团天天向上,“不要让别人来告诉你:你不行”、“随时迎着阳光实干,不要望着晚霞遐想”“信任是心中的绿洲”“成功来自热情,执著创造奇迹”等比比皆是。
“每个学习小组都有自己的组号、组训、公约与小组日志,有的甚至创造了组歌,这些元素成为学习小组的显性文化特征与力量源泉。”说话间,丁瑶老师带我们参观她班上第五学习小组的公约,上面清晰地写着:常规,早上到校不超过7点50分;课堂,发言次数不少于3次;纪律,不干扰组内以及其他组成员的学习;作业,及时完成,不得拖欠;卫生,责任到户,互相监督。“学习小组文化建设,让这个小集体的荣誉感、责任感更强。一个成员落后,就会使整个小组落后。一个班级是一个团体,一个小组也是一个团体,9个人的努力,9个人的付出,9个人的团结会有收获,使同学们在这个大舞台上可以尽情挥洒青春的色彩和激情。”丁瑶如此有感触地抒情。
确如丁瑶老师所言,学习小组之间的合作、团队、共同进步意识的无痕渗透,让孩子们在课堂之外也成了一个紧密的单元,一个随时能爆发出巨大能量的小宇宙。当我们路过0913班教室外的小组文化墙,恰巧碰到“青春组”正在进行着紧张绘制工作:有的构图,有的绘色,有的写字。如一群小蚂蚁一样,虽各自为战,又井然有序。短短半个小时,一副色彩缤纷、主题突出的墙报豁然跃上墙壁。
“为了使小组成员之间的情谊更加紧密,我们在举行年级、全校性文体活动以及各类比赛时,有意识地让学习小组作为参赛单元,改变了以往以班级参赛的惯例。小组成员获得了荣誉,这个小组就能获得相对应的加分,为期末评选优秀学习小组奠定好的基础。”初一年级主任邓春林对记者说,在课堂上,在日常管理中,在班级活动中,学习小组正逐渐成为孩子们展示自我、实现价值的舞台,也成为紧密联结同学情谊的最佳桥梁。
“学习小组的科学构建与高效运转,首先是培养了孩子们的自主与互动学习能力,然后是自我管理的提升,再次是团队意识的升华,最后是同学之间情谊更加巩固。学习小组的广泛开展,不仅让高效课堂有了坚实的依附体与平台,更成为素质教育背景下,全面培养学子人格、品德、情感、习惯、素养的最灵活,有效的载体。”景弘中学的苏志宏校长一语中的。
编辑 张 良
4.小组工作的知识与技巧 篇四
一、学校社会工作介入的必要性
目前, 青少年出现自杀, 校园暴力, 沉溺网络, 性格自闭, 暴躁易怒, 抑郁厌学等诸多棘手问题, 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学校社会工作目前在国内还处于初级阶段, 更或者说是起步阶段。在观念上, 绝大多数学校还没有意识到学校社会工作的极其重要性, 或者有很多学校将学校社会工作者和心理咨询者混淆不清, 更或者与政教部门做学生思想工作者混为一谈;在专业人员上, 社会工作者专业人才缺乏, 各大高校在近年来才开设了社会工作这一专业。另外, 现存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素养普遍较低, 更多是空有一腔热血, 却没有专业的理论基础和工作方法;在现实情况上, “一校一社工”目前在国内, 各方面均不尽完善, 大部分还是学习或者参照临近香港等地的社工模式, 缺乏本土化的创新, 不能和本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从根本上针对现存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这便需要一个有弹性, 普及性高, 覆盖面广, 且能够迅速回应社会发展挑战学校社会工作的模式, 这便是小组工作方法在学校中的应用和探析之必要性所在!
二、学校社会工作介入的意义
学校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在学校学生活动和教育过程中, 可以采用面谈式的辅导、小组工作以及多元化的活动,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坚持“助人自助”的原则, 有助于帮助学校青少年在成长过程遇到的诸多困难和困境。
社会工作常用的服务方法有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而本文主要以学校小组社会工作为主要手段, 通过小组的建设, 小组成员间的相互协助, 相互学习, 相互帮助, 相互激励, 相互监督, 从而达到共同进步。使小组中的个人在此过程中获得情感归属感, 小组归属感, 集体归属感, 通过不同的角色扮演, 通过小组在建设过程中, 小组成员获得个人成就感, 建立学生的自信心。从开始的他助变为自助的一个蜕变, 完成个人心理的成长!在小组建设中, 将小组工作方法渗透其中, 产生从行为乃至心理的一个改变!因此, 小组工作方法在学校青少年教育方面及其重要!
三、小组工作方法在学校社会工作中的可行性
1.趣味性
小组社会工作的要求首先是针对一个群体, 加之团体活动又各式各样, 形式不拘一格, 花样繁多, 可以迎合不同孩子的兴趣和爱好, 不会使其在活动中产生孤独感, 有浓重的集体氛围感, 趣味性也极强, 深受学生的喜爱。因此小组工作更易得到学生的喜爱和认同。
学校社工在实施服务时, 可以根据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 设计相应的, 学生感兴趣的活动, 在一个轻松而又愉悦的条件下, 让每一个孩子参与进来, 在活动中消除焦虑,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2.激励性
青少年踏入学校的第一步, 即是踏入了一个大的群体, 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不同的小团体中, 心理难免会或多或少将自己和圈子内的他人做比较, 这样一来, 就会出现有些优越感极高, 或者有些自卑感很深的孩子, 无论是哪一种, 都是不利于其身心发展的。面对这样的现状, 需要借助小组工作方法, 通过团体活动, 使他们意识到每个人的身上都有发光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潜力, 增强其自信心, 看到他人不同的闪光面, 学会欣赏他人而又不会轻视自己, 在互相学习的过程中成长, 小组工作方法为此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3.补缺型
从现代升学压力和制度上看, 学生平日的文化课课业较重, 作业较多, 升学压力较大, 面对种种压力而来, 青少年的偏差行为以及心理问题日益增多, 而各大学校传统的心理辅导老师经常性是选择在全年级更或者全校进行心理宣讲等活动, 没有针对个体性, 更没有针对问题性。而若是选择个案辅导, 也就是针对学生个人的心理辅导和帮助, 却面临着没有如此多的专业教师资源。面对此两难境地, 小组工作方法为这一困境的解决提出了更多可行性的方式方法, 可以覆盖面较广, 却又照顾到问题针对性的辅导, 对于当下学生问题日益增多的局面, 是十分可行的, 也是十分可操作性的。
四、小组工作方法在学校社会工作服务中的功能
1.为学生提供群体归属感。校园即是一个小社会, 就会存在小群体, 而对于那些因为自身各种原因而落单的学生, 会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 从而导致行为隐患。小组体工作方法打破了这一个僵局, 很好的为每一个孩子提供了一个群体活动的机会, 他们在活动的过程中, 渐渐感悟到协作, 团结, 共进, 分享的乐趣和意义, 这对于他们人际交往和校园生活是非常有意义和帮助的!
2.赋予学生自我认可的平台。处于青少年期间的孩子, 或多或少会因为学习问题, 性格原因, 更甚是外貌因素产生自卑心理, 长此以往, 封闭自己。而小组工作方法为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 当孩子们在不同的游戏或者活动中, 获得老师和同辈团体的鼓励, 欣赏和肯定, 使他们从新获得自信心, 自我认可感。这对于中学时代的孩子们来说, 是极其重要的!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坚持“助人自助”的原则, 可以充分的利用小组工作方法, 在组员互动中增进彼此了解、互相支持、充分利用组建资源, 从而引导学生向健康、积极和阳光的方向发展。学会利用组员之间的互动性来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 促进小组工作方法在学校的运用和创新!
参考文献
[1]范明林.学校社会工作[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5.
[2]黄俊.学校社会工作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表现[J].法制与社会, 2011, (20) .
[3]张莹.学校社会工作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J].法制与社会, 2011, (20) .
[4]王韬高岩.浅析小组工作在学校社会工作中的介入模式[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2, (5) .
5.英语教学课堂小组展示技巧 篇五
课堂展示方式决定于诸多因素,归纳起来有三种。(1)学生的能力,知识储备和爱好。(2)周围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比如:我们这里是山区,没有海滩,没有公共车,没有bus stop,没有博物馆,没有敬老院等设施,展示课的内容和形式会受限;(3)所授课程的内容及课型。新人教版教材每个章节分为Section A,Section B,Self Check三部分。Section A中,1a-2d部分为新语言项目的展示,以听说为主,此部分称作新授课。3a-3c是语法内容和练习。Section B中,1a-1d部分为新语言项目的拓展和提升。2a-2c部分为阅读理解。Self Check部分为复习课。
针对以上三种因素课堂展示方式大致分为口头对话展示,讨论结果汇报展示,书面展示三种形式,三种形式不一定与课型一一对应,可灵活应用,有时可穿插使用。(1)新授课以听说为主,口头展示较为常用,口头语言简短,灵活,生活化,易于展示,形式灵活,表达内容丰富,容量大,易于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2)语法课常用讨论归纳法,其中有质疑的问题,有一些有共性的问题需要点拨,常用组内小讨论,班级大讨论,教师进行点拨,并补充与此内容相关的和常用的用法。比如:讲be动词的过去式的用法时,必须提到There be句型的过去时态,两个例句即可。There is a big supermarket here now. But there is a big factory ten years ago;(3)阅读课的展示,可根据课文内容设计成表格,组长组织组员准确捕捉课文信息,跟其它组进行交流讨论,教师给予指导之后,再利用表中信息尝试复述课文,既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可以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口头语言组织能力,还可以应对试卷上的某些材料作文,如根据表格信息按要求写作文;有针对性地进行书面写作的训练,检查书写格式和书写质量;(4)复习课常用Brian storm的方式进行展示。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如何激发学生展示的积极性呢?如何让各层次学生都参与展示呢?
分组教学从形式上奠定了基础,有形式才有内容。学习小组是根据学生的能力,爱好,性格特点分在一起的,有一位能力比较强的组长组织讨论,或组织学生做好充分练习;科学的分组评价策略会激发学生展示的积极性;展示设计要有层次感,有挑战性,有适当的拓展和延伸;小组学习开始时,教师要到学生中间去,认真倾听并加以引导。这样才能调动各个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让各层次学生参与展示享受学习的快乐。
下面以“Role-play conversation”的展示为例,说说展示课的设计及课堂教学。第一步:展示前小组自学,听录音解决单词读音及语音语调问题,小组内阅读对话,解决翻译的问题并熟悉生词,先由组长组织阅读,解决组员提出的问题,如果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其他组的同学帮助解决,如果再有疑问,老师帮助点拨,并给予准确的解释,不能似是而非;第二步,教师和一位口语较好的同学进行对话(在语音语调方面起到示范作用);第三步,各组抢先展示,其它同学仔细聆听。若能听出语音有问题的地方,给本组加分。(一方面,让学生投入其中,不至于看热闹,另一方面有利于控制课堂。)如果展示的同学是C层的同学,会给本组加两分,而A层同学只能加一分或不得分,为了得分,A层的同学会去教C层的同学朗读,教学相长,互相提高。第四步,听了三四遍展示朗读之后,请一位不看书就能朗读的同学起来,然后给30秒时间,看是否有同学挑战,迎战双方酌情加2分3分不等,就像打擂台一样,依次挑战。这时候应是课堂的高潮。(如果没人迎战,可让这位同学背诵一遍对话。)这给了能力较强的学生一个挑战,会让强者更强。
【小组工作的知识与技巧】推荐阅读:
兴隆中心小学综治与平安建设工作领导小组09-29
新学期第八小组第七周小组的工作总结09-14
小组合作的收获与反思07-22
管理小组的职责与分工10-18
“创卫”工作小组07-24
第一党小组党小组工作总结08-15
关于成立语言文字工作评估领导小组的通知07-08
防汛工作领导小组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