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医院建筑规划(精选10篇)
1.绿色医院建筑规划 篇一
低碳建筑到绿色校园的营建不仅仅是简单的设计及技术的叠加,最终需形成校园绿色系统设计。既要考虑微观系统的作用,又要考虑宏观系统的调节,还要注意各系统间的协作与配合[6]。
3.1功能布局
区域特征和功能需求是总平面布局的关键要素。扬子津校区规划为六个功能区,包括:资源共享区、公共教学区、专业教学区、生活服务区、文体活动区及持续发展区。资源共享区由图书馆及文体馆构成;专业教学区布置学院组团;生活服务区包括学生宿舍、食堂及生活服务街;文体活动区位于生活服务区以西,布置运动场等设施。
3.2通风与防风系统
调整微气候的节能策略之一是通风与防风。该地区冬季和夏季主导风向往往相反。夏季需减少对南风的阻挡,引导气流进入,而冬季通常以阻挡北向冷气流入。因此,总体规划布局采用“北密南疏”的方式,南部“工”字型的半开敞组团形成穿堂风,而北侧是毗邻南绕城公路防护林的试验田基地,为该校区提供良好的防风绿色屏障。南侧及东侧结合原来排涝河,形成围合的水系统,夏季东南风导入校园,通过水系统的二次组织发散,改善整个校园的风环境系统。
3.3绿化及水系统
绿化及水系统可以有效地缓解不利气候的影响。该校区北侧规划为试验田基地,与绕城公路的防护林形成宽度自然、层次分明的绿化带。沿主干道形成的“∪”型景观带与农田绿地、河道围合成整个校园的微气候区。保留原基地良好的植被资源和水资源,进行改造整合,形成完整的绿化及水系统,在此基础上叠加道路交通系统,沿景观线以组团院落的形式布置建筑,形成内外融合的气候复合区。
3.4系统控制
该校区的能源管理系统以建筑物为平台,结合建筑面积、内部功能区域划分、运转时间等客观数据对整体能耗进行提取、统计、分析。包括:电能计量、给水管网监测、智能路灯管理系统等,并对校区的路灯和建筑物实行水电计量远程智能监控。现选取近3年部分建筑全年单位面积耗电量及逐月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如图9,在校园建筑中,食堂和旅游烹饪学院年单位面积耗电量较大,而教学楼和图书馆相对平稳。从图10可以看到,能耗变化呈明显的季节性,指标最大值出现在1月份和12月份,其他月份基本平稳,而7、8月份为该地区暑假期间,并未出现用电高峰值。
结语
扬州大学扬子津校区把区域气候作为优先考虑的设计要素,运用被动式和主动式相结合的技术策略,在低碳建筑设计及绿色校园营建方面进行了尝试。通过实践进一步反思设计,首先,在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的今天,建筑师的关注重点应从空间的表现形式,转移到更多地考虑应对区域气候因素的设计策略。其次,适宜的被动式设计是降低建筑能耗的基础,而优秀的主动式技术是实现低能耗建筑的重要措施。研究低碳建筑应充分考虑地区差异和时间因素。低碳建筑不仅需要其内部各要素的紧密合作,也要从校园绿色系统整体进行设计调控。总之,绿色校园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相关营建理念需要时间的检验与后期的技术支撑。
2.绿色医院建筑规划 篇二
2011年,《緑色醫院建築評價標準》頒布,强調緑色醫院建築應對規劃設計、施工、竣工驗收與運行管理進行全過程控制,應以安全、合理、節約、適用、高效的原則評價醫院建築。以適用高效、節能降耗的可持續發展理念進行醫院的總體規劃設計,是緑色醫院建設的重要開端。本文以筆者主持參與的深圳市龍崗區醫院的改擴建項目爲例,探討醫院改擴建總體規劃設計的緑色理念。
龍崗區位于深圳市東北部,依托國際中轉大港鹽田港和平湖物流基地,占據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龍崗區社會經濟發展一直穩步嚮前。2004年,深圳市一次性將龍崗區和寶安區的農村集體土地轉爲國有土地,集體農民轉爲城市居民,成爲全國唯一一個没有農村的城市,全面城市化的同時,也爲醫療服務設施的發展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爲促進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緩解醫療衛生服務供需間日益突出的矛盾,大多數醫院的改擴建勢在必行。
一、合理的規模定位與指標控制
緑色醫院的發展定位,應根據所在地域的社會、經濟條件,并基于衛生區域規劃與城市規劃,從提高居民醫療衛生服務水平、優化利用醫療衛生設施及資源的角度出發,確定醫院建設規模,設定合理的場地開發容量和開發强度。醫院建設規模根據國家或地方城市醫院建設標準,依床均建築面積指標和床均建設用地面積指標確定,并根據醫院科室發展特色,合理進行醫療七項設施的面積分配,確定醫院教學科研、預防保健面積及停車數量需求。
醫院合理床位數的確定是醫院建築面積與指標控制的前提與基礎。深圳龍崗區婦幼保健院近期新建的住院綜合大樓,擁有400張床位,部分解决了該院中期發展階段臨床基礎設施匱乏的問題,但隨着龍崗區人口增長以及其他因素導致的對婦幼衛生服務需求的增加,龍崗區婦幼衛生服務依舊存在很大的供需矛盾。除新建住院綜合樓外,現狀門診醫技用房老舊、面積緊張,功能用房配置已不能滿足現實需要。依據現狀設施與用地規模限制,醫院現址改擴建總體規劃床位規模定位爲500床,重點是規劃布局醫院近期需要建設的健康促進樓及遠期的門診醫技用房。
深圳龍崗區中心醫院(深圳市第九人民醫院)創立于1952年,位于龍崗區龍崗立交橋北端,現有床位900張,作爲龍崗區的急救、醫療、教學、科研、康復和保健中心,是深圳市東部最大的一所綜合性三級甲等醫院。爲進一步完善深圳東部國際化區域性醫療中心的建設,改善深圳市龍崗區醫療衛生條件,改擴建工程結合醫院功能完善及未來發展需要的實際要求,充分考慮醫院現有空地、發展備用地等所有可建可用的範圍,總體規劃設計按1 800床位規模建設區域醫療中心,統一規劃,分步實施,促進醫院可持續發展。
醫院改擴建床位規模在追求醫療資源配置的公平和均衡的同時,更要兼顧資源的有效利用。對于影响力大的醫院,總體規劃應立足于醫院長遠發展,從社會醫療衛生事業未來發展、人口結構變化及對衛生服務結構帶來影响的角度出發,指標盡量高配,同時考慮未來變化與發展的靈活性。
二、尊重場址内外環境,醫院空間形態有機再生
尊重場址内外環境,因地制宜地進行規劃布局,是醫院建築改擴建規劃設計重要的緑色原則。總體規劃設計注重與場址内外環境的有機融合,醫院道路出入口、建築形態空間應與城市周邊環境相協調,架構良好的城市與院區空間;院區内醫療功能用房的規劃布局應注意避免周邊市政道路噪聲、環境對院内診療環境的影响;應盡量維持場址内原有的地形地貌,對場地内具有生態價值、人文價值的水系、樹木植被和景觀小品等予以保護,避免對既有生態環境與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的破壞;充分利用舊有建築,將院區内舊有建築有機地納入改擴建總體規劃之中,實現醫院空間形態的有機再生。
深圳龍崗區婦幼保健院用地十分緊張,在新建的住院綜合樓設計之初并未進行院區總體規劃,因而其平面位置對醫院未來用地規劃形成很大的限制與影响,增加了改擴建總體規劃的難度(圖1)。總體規劃設計經過多個規劃方案的比較(圖2)後確定,新規劃的門急診醫技綜合樓和健康促進樓在形體上呼應已建成的新住院大樓,健康促進樓也以多層形式在西面形成開敞,退讓出城市空間;三棟主要建築群圍合出院區主廣場景觀區,北面形成開敞的休閑活動區,滿足院區内每棟建築的景觀需求。總體布局充分與城市周邊環境設施相結合,根據基地地勢有高差的特點,結合北側龍平東路的人行天橋設置次人行出入口,方便就診人群(圖3)。
深圳龍崗區中心醫院由于之前未進行總體規劃來統籌醫院的建設發展,各期建築各自爲政,不僅流綫混亂,而且建築之間缺少有機協調(圖4)。本次進行院區改擴建總體規劃時,在合理組織人、車、物等流綫的基礎上,通過開敞空間的序列圍合,使新舊建築整體和諧。新規劃的門診大樓在形體上呼應院區已建成的新大樓,規劃建設的三棟住院樓在間距和高度上形成疏密有致的空間關系,整體風格簡潔、清新。整個建築群圍合出大、中、小三個地面庭院,不僅滿足每棟建築的景觀需求,而且形成新的建築形態秩序和豐富的空間層次,使醫院建築群體有機協調(圖5)。
三、合理布局,新舊建築醫療功能一體化
醫院改擴建總體規劃的功能布局,需要醫院管理者和規劃設計師對醫院的現狀進行深入的調查和分析,本着滿足當前需要,服務長遠的原則,才能科學合理地規劃人流、物流等復雜流綫,并緊凑、合理布局,使新舊建築醫療功能一體化,實現布局合理、流程科學、衛生安全、經濟高效的緑色設計理念。
龍崗區中心醫院既有建築空間組織無序、醫療流綫不清晰。改擴建的總體規劃合理組織交通流綫,統籌醫院保留建築與新建建築,滿足醫療服務的功能需要。作爲醫院更新發展最快的醫技部分將隨床位數增加而擴展,布置于院區中心位置,實現最大化的資源共享(圖6)。改擴建後的診療流綫便捷,功能分區明確、合理,既聯系方便又互不幹擾。出入口設置科學,門急診都有方便、可直接到達的入口;各住院樓都設有車行可到達的出入口,方便住院患者。診療區和住院區相對獨立又有緊密的聯系,爲醫生和患者提供最便捷的流綫。感染醫療區和污水處理位于院區東部,有獨立出入口,污物流綫簡短,避免潔污流綫交叉。建築群設有消防環綫,保障消防安全,達到規劃、交通、緑化、消防、環保等方面的要求(圖7,圖8)。
龍崗區婦幼保健院改擴建規劃用地十分局促,多(6方案比選力求實現醫療區内部的各種人流、物流與原有院區建築的有機整合。院區主入口將門急診、住院和健康體檢康復三條流綫分流,各個功能區域都設有車行可到達的出入口,方便患者就診。爲避免開口過多,醫療污物出口結合南面次入口設置。後勤區域和院内生活區設置于北面,與診療區相互聯系又具獨立性,功能分區明確。
四、節能降耗,適應地方氣候特點
醫院建築功能復雜,屬高能耗的公共建築,因而醫院改擴建總體規劃設計應最大限度地節能降耗和减少污染,爲醫院的使用者提供緑色生態的就醫環境。醫院節能的途徑多種多樣,充分利用結構尚好的舊建築也是節約資源的重要措施。龍崗區婦幼保健院與龍崗區中心醫院的改擴建總體規劃對院區内舊有建築進行客觀分析與評價,盡可能予以保留和再利用。爲集約使用有限的土地資源,總體規劃合理開發、建設地下空間,提供停車等使用功能。
適應地方氣候特點進行規劃設計是醫院節約能源的有效途徑之一,更是醫院建築發展必然趨勢。深圳地處亞熱帶,作爲夏熱冬暖地區,夏季長,冬季不寒冷,無霜凍;夏季太陽輻射强,氣温高且持續時間長,濕熱多雨。龍崗區婦幼保健院與龍崗區中心醫院的改擴建總體規劃合理布局建築,以南、北嚮布置爲主,注重自然通風和采光,形成舒展、錯落有致的建築群落,减少了太陽的直接照射面積。多層次的室外緑化廣場與庭院能够促進室内外的空氣流動,改善室内熱環境,避免室内熱量的聚集。連廊及局部架空空間具有遮陽防雨的功效,還可作爲户外休閑康復空間,同時將門急診、醫技、病房等功能空間有機連通。除精心設計地面緑化外,新建項目盡可能設置屋頂緑化,增强醫院的緑化覆蓋率。龍崗區中心醫院的改擴建總體規劃通過設置中心緑化庭院空間,使高效的醫療服務功能和亞熱帶宜人自然景觀有機結合。
五、分期建設,有序發展
醫院改擴建總體規劃方案應便于在統一規劃下的分步實施,分期建設應以不影响醫院正常運轉爲前提。總體規劃設計應綜合考慮建設時序安排,滿足分步驟拆除及建設的要求,爲改造過渡期的醫院正常運營提供科學合理的方案。
龍崗區婦幼保健院規劃充分考慮現有建築的拆除與利用、合理配置新建築、分期實施的可操作性等問題,以實現醫院的可持續滚動發展,力求在不影响現有醫療業務的情况下,逐步實施改擴建。龍崗區中心醫院在已建好的内兒科樓和門急診外科樓的基礎上分期發展,使門急診、醫技樓、外科住院大樓位于一條軸綫上,使用方便、快捷。一期建設的綜合樓設置配電房、太平間等功能用房,并統籌考慮遠期發展所需容量;二期拆除有一定安全隱患的舊門診樓,規劃建設門診綜合大樓和增建新的醫技樓,使診療區分區明確、功能完善且聯系緊密、方便;三期規劃建設康復大樓,通過景觀連廊與醫技樓、外科住院大樓、核醫學綜合樓、外科住院大樓連通;後勤保障根據分期發展規劃,設置于每期住院綜合樓内。總體規劃方案以持續發展爲原則,以有序的院落空間爲發展骨架,各期建設的床位數和配套的功能需求有機協調。
結語
醫院的流綫和使用功能十分復雜,在醫院改擴建總體規劃設計中,首先應合理確定醫院建設規模,并設定合理的場地開發容量和開發强度;同時還應全面考慮基地中現有建築和周邊環境的限制,統籌兼顧,充分利用原有建築并恰當選擇新建各功能建築的布局位置,有機整合新舊建築。醫院改擴建總體規劃衹有堅持緑色設計理念,合理進行醫院的功能布局與空間組織,統一規劃并留有發展的彈性,才能實現醫院的可持續發展。
参考文献
[1]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2009年9月16日,深发〔2009〕11号].深圳市政府,2009
[2]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与节能专业委员会,中国医院协会医院建筑系统研究分会.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标准(CSUS/GBC2-2011)
[3]秦佑国.绿色建筑与绿色医院建筑.医院建筑设计及装备国际研讨会暨展示会,北京,2010
[4]罗运湖.现代医院建筑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5]林其标.亚热带建筑.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7
3.绿色医院建筑规划 篇三
关键词:绿色建筑;生态规划;设计措施
中图分类号:TU2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12)05-0138-02
“绿色生态建筑”,其真正的含义为在规划设计建筑的时候,尽可能的借助于生态环境的因素降低人为因素对环境的影响,让人们生活的环境更加的舒适、自然、无害,也不会对环境产生很大的影响。建筑物本身在生命周期内也可以更好的降低能耗,实现与环境和大自然的共生。
1绿色建筑能源设计之生态策略
①自然通风要充分。借助于自然环境或者智能控制系统改善整个建筑的通风状况,让建筑内的空气质量得到很好的保证,相比于一般的建筑项目来讲,这是一个绿色建筑非常明显的一个方面。在智能控制系统之下,为了影响风在建筑空气中的流通,可以借助于自动风挡系统实现相关的技术目标。
②尽可能的进行自然采光。借助于自然光更好的控制建筑室内的照明环境,比如通窗、中庭或者玻璃幕墙,在这些环境的基础之上,结合科学技术手段,更好的引入或者阻隔阳光进入室内,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居住环境更加的自然化和生态化,另外一方面也可以减少耗能,节约整个社会系统的能源。
③遮阳系统要智能化。遮阳系统的智能化指的是在设计的时候,借助于智能控制技术,更好的控制建筑本身的遮阳系数,让室内室外的阳光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
④降温隔热措施的有效应用。深入地研究所在地区的气候地理特点,对降温隔热措施予以有效的应用,比如可以借助于智能对窗帘或者水幕挑檐板进行很好的控制,进而更好的控制室内的环境,让室内的环境更加的适宜人们的生活居住。
⑤隔热保温性能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可以保温的相关措施按照建筑具体位置的不同可以进行不同的完善,比如对于热桥就可以予以使用,这一目的的实现可以借助于广泛的使用双层隔热玻璃系统或者房间百叶设施。
2植物系统生态功能角度进行绿色建筑的设计
①充分结合主要的和综合的功能。每种植物,都有自己不同的习性,所以在自然环境中,各种不同的植物交互生长。在建筑系统内部,绿色植物也才能够更加的适宜化,植物系统也才能够最大化自己的功能。
②坚持系统性。植物系统只有更加的与整个建筑相统一,建筑本身才能够被视为更加的绿色化、生态化和和谐化,组织设计建筑的时候,包括场地、外围、室内环境,建筑本身才能够真正融合为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建筑才会更加的经济、有效、生态、美好、和谐并且统一。
③坚持适地适树。每种植物,都有自己不同的习性,所以在自然环境中,各种不同的植物交互生长。在进行绿色建筑设计的时候,因为所在区域的不同,就需要具备不同的功能,只有按照区域的要求配置适当的生态植物,绿色建筑会更加的名副其实,植物系统也能够对整个建筑产生更大的功效。
3引进绿色生态策略到交通道路系统设计中
①交通出行及交通管理。绿色出行包括了借助于自行车、公交车等等交通设施外出,鼓励绿色出行的交通理念有助于降低市容环境的污染度,有助于降低公共交通设施的负荷;政府如果能够采取相关的措施,完善交通设计,优化交通物理条件,对于建筑而言,如果具备了这样的生存条件的话,建筑的生态策略就会更加的富有时代的理念性。
②景观及空间设计。所谓将空间、景观设计结合起来,其实质就是建筑的生态化规划,按照具体的运营交通系统的不同,按照具体的绿色生态体系的不同,整个城市如何能够更加自然、人性、真实的布局起来,这是必须要深入考量的所在。
4将环境系统引入绿色建筑生态设计中
①设计要充分地考量风力的影响。对于整个建筑的设计来讲,风环境的设计有着较大的影响,对于大型公共建筑尤其如此,借助于对风环境的良好使用,可以更好的控制建筑的布局和格局,实现良好的建筑风环境。
②最大化风对建筑热环境产生的各种积极影响。地理位置本身的不同会直接的影响到建筑对风元素的利用,在规划建筑的时候,一定要考虑不同季节下所在地区的风因素。比如,如果为湿热带地区,夏天就可以借助于风的因素降温、除湿、改善生活环境的舒适度;如果为干寒地区,冬季强风就可能使得结构要具备很好的保温性能,在设计的时候,一定要尽可能的降低热能的损失,保证空气质量的同时控制通风。
5水环境系统在绿色建筑中的规划设计
①建筑规划和水环境。在规划建筑小区的时候,需要考虑的水环境包括了雨水、污水、自来水等等,对这些水因素如何进行输送、排放和处理,这需要得到认真的考量,相关的设计必须要能够符合整个建筑规划,这是一个基本的原则。
②建筑结构和水环境。对于水的径流和整体的质量而言,建筑屋顶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比如沥青屋面就会产生很严重的污染,如果建筑本身包含了屋顶花园,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就需要考虑相应的热岛效应,也需要认真考虑本身的设计。
③建筑和场地水。场地水,包括了各种不同的形式,比如雨水,污水,池水等等,如何对系统中的这些水因素进行科学稳妥的处理,在生态建筑系统中,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需要考虑的因素。场地水的环境一定要能够适应建筑的整体风格,一定要能够与建筑中的其他因素相协调,比如具体的位置,具体的水质,具体的形式等等。
④园林景观和水环境。在园林景观中,一个必须的因素就是水,水不但能够让整个园林景观活起来,亮起来,还可以更好的促进园林中植物的生长和美化。植物灌溉更加需要美化供水渠道的设计,在这个渠道设计的过程中,还需要充分的考虑节水技能,还需要保证供水的质量,这个过程中相关的技术和思路需要得到更好的组合和优化。
6声环境与绿色建筑设计
①绿色建筑设计中的基本声环境策略设计。在再生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借助于新时代背景下的科技成果,将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消极影响的声因素予以抑制或者消除,营造更加健康快乐舒适的环境。
②营造科学合理的声环境模式。人本身为大自然的一部分,如果能够借助各种不同的条件将大自然的声音引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去,建筑必定能够更好地满足整个社会的需要,比如可以借助于绿色植物,将交通工具产生的各种噪音予以降低或者消除。
总而言之,伴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伴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资源本身的短缺性能也越发的明显。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人们越来越关注绿色生态建筑,在新的世纪,在新的环境条件下,绿色生态建筑必然具有非常广阔的开发空间和应用前景,尤其是伴随着相关材质的出现,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未来的社会,绿色生态建筑必然会成为时代中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曹伟.生态建材.生态建筑.发展战略[J].新建筑,2001,(9).
[2] 初操,钱宜伦.2000年小康住宅[A].与未来的国内外新型
建筑材料[C].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5.
[3] 曹永康,叶启议.墙的节能和GRC板[A].1965-1999纤维水
泥制品行业论文集[C].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0.
[4] 张晓瑞.非典的启示——论建筑中的自然通风[J].华中建
筑,2004,(3).
[5] 刘振,迭勇,王少强.生态建筑设计与建筑设计生态化趋
势[J].陕西建筑,2008,(10).
4.绿色医院建筑规划 篇四
李立烘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广东
518000)
摘 要: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机动车交通呈现出井喷式的发展趋势,然而传统的城市交通规划虽然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交通问题,却忽略了城市交通对环境的污染状况,对资源的浪费情况。传统的城市交通规划多为被动的接受交通需求的要求,没有起到引导交通良性发展的作用。为此,本文主要就绿色交通理念下的城市交通规划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探讨,以期对大家以后的工作起到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关键词:绿色交通;城市交通规划;改进方法
引 言:绿色交通是一种全新的理念,旨在引导人们根据出行距离,优先选择更为环保、节能的交通工具,实现交通与环境、交通与资源以及交通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面对严峻的交通拥堵和环境破坏的现状,将绿色交通的理念融入到城市交通规划已势在必行。绿色交通的内涵
绿色交通是一个新理念, 也是一个发展目标, 它是1994年由Chris Bradshaw 首先提出的。绿色交通是指适应人居环境发展趋势的城市交通系统。它是以建设方便、安全、高效率、低公害、景观优美、有利于生态和环境保护、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多元化城市交通系统为目标, 以推动城市交通与城市建设协调发展、提高交通效率、保护城市历史文化及传统风貌、净化城市环境为目的, 运用科学的方法、技术、措施, 营造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城市交通环境。其核心是交通的通达、有序, 参与交通个体的安全和舒适, 尽可能少的土地和能源占用, 与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协调统一及交通系统的可扩展性。
绿色交通是一个涵盖了城市交通的政策制定、城市总体规划、交通设施建设以及科学先进的交通管理方式的综合系统。绿色交通从微观层面上讲是要满足交通个体的出行需求, 提高交通服务水平, 减少环境污染和合理使用土地资源;宏观层面上是要在一定限制因素制约下, 满足城市范围内交通的可持续发展需求。绿色交通是实现交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的手段, 而交通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在交通运输领域中的具体体现。我国城市交通现状分析
随着都市化的日益进展, 城市交通问题越来越突出。虽然在汽车环保及公路利用方面采取了各项措施, 但随城市交通需求的不断上升, 这些问题仍会继续恶化。这是因为: 第一, 传统的城市交通规划主要着眼于道路系统的规划, 并且以 满足单一的交通需求为目标, 没有考虑交通发展对资源的要求和对环境的影响, 使城市交通从规划起就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第二, 大城市的交通主要依赖于公路, 但随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的交通需求将越来越大, 而在城区尤其是城市中心区不可能规划更大面积的道路。其结果将使城市交通所存在的问题愈发突出, 如: 交通拥挤、慢性公路阻塞、红绿灯所造成的时间消耗增大、汽车事故增加、噪声、振动、环境污染、能源消耗等。可见, 城市交通的现状表现出严重的不可持续性。其根本原因在于现有城市交通规划的不足。因此, 我们应采用新的规划思维, 以求更好地解决交通问题。城市绿色交通规划研究现状
目前, 城市绿色交通大多局限于运载工具、交通绿色技术及单纯扩大道路绿化面积的研究, 而完整的融入“绿色交通”理念的城市交通规划的研究却尚未起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世界各大城市的交通规划研究已部分地融入了“绿色交通”理念, 其中大多仅仅面向环境, 而同时面向环境和资源的研究却具有很大的不可操作性。例如,在相关文献的研究中,曾经提到的面向环境的城市交通规划概念, 它要求在规划的一开始就要考虑到交通系统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力求将交通系统的发展控制在城市环境容量之内, 它提出的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是人们在采取对环境有重大影响的行动之前, 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识别、预测和评价该行动可能带来的影响, 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进行决策, 并在行动之前制定出消除或减轻负面影响的措施。它是从环境影响的角度来评价交通规划方案, 从而优选出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的方案, 但它却没有涉及到资源问题。另外, 根据相关的文献记载,还有一种“安全格局”的思想。这种思想,强调了交通系统和环境、资源之间的良性互动, “代际均衡”思想强调了资源在代际之间的毫无减少甚至是有所增加的传递。同时,在其他相关文献中还提到了“ 社会福利最大化”理论,这种理论强调了包括资源、环境在内的社会福利最大, 都可以说是面向资源、环境的规划思想。但当将这些理论转化为具有可操作性的理论时, 却有很大难度。
4基于绿色交通的城市交通规划方法改进研究 4.1 轨道交通发展政策
轨道交通以其大运量、高效率等优势, 成为大城市城区公共交通骨干系统的发展方向。但就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来说, 拿出大量资金建设成规模,成系统的高投入交通项目还有一定难度。以地铁、轻轨为主的轨道交通系统不仅建设费用昂贵, 而且运营后基本无盈利, 普遍需要国家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而且, 要充分发挥轨道交通的优势, 不仅需要构成轨道交通线网, 实现规模效益, 还需要与常规公交、出租车、私人交通等各种交通方式合理的接驳和换乘, 实现交通的一体化, 避免无序竞争造成资源浪费。
在轨道交通的建设中, 首先要做好路网的规划, 合理布局大型枢纽换乘节点和轨道交通的换乘节点, 这两者是影响投资的重要部分, 也是交通疏解人性化的重要表现。其次, 轨道交通的建设要与周边的土地开发相结合, 从而吸引客流, 实现轨道交通先行, 带动周边发展。
4.2 小汽车拥有、使用控制政策
小汽车为主体的交通模式占用大量城市道路资源, 能源消耗量大, 运能低, 环境污染严重, 其无节制发展对城市的交通功能和环境影响都将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我国政府在这方面采取的是“不限制, 但不提倡”的做法。尽管拥堵作为城市机动车时代的通病日益为人们所关注, 但政府还没有考虑通过采取限制私车发展的方式来缓解交通拥堵,对市民购买小汽车的政策是不限制拥有。
在当前情况下,一是, 应当让城市政府有权对不断增长的机动车使用进行限制, 而不应为了满足汽车工业的需要而迫使城市吸纳机动车使用的快速增长, 同时加强科研投入, 争取早日普及清洁能源汽车, 实现汽车环保化。二是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建设成高效、快捷、舒适的公共交通系统吸引出行。三是交通管理中, 适当地对小汽车的使用进行控制, 使其与城市共同良性发展。
4.3 自行车的合理利用
自行车是一种绿色交通工具, 它无污染、零排放、灵活性高、造价低, 有利于身体健康和环境保护。但是自行车与机动车组成的混合交通体系加剧了行人、自行车与机动车之间的冲突, 不同车种、不同流向、不同速度的交通流在道路中交织, 速度慢、交通路线随意、但数量占绝对多数的自行车对其他交通方式产生了较大干扰, 大大降低了城市交通整体效率。对于布局紧密的城中心区来说, 大部分的出行可以通过步行和自行车实现, 但对于城市功能区结构松散的城市来说, 大量的自行车出行将严重干扰公共交通的效率。另一方面, 从运能来说, 自行车对道路的占用率也大大高于公共交通的道路占用率。对于大城市来说, 自行车只能是公共交通的补充, 应当吸引更多的人采用公共交通为出行方式, 合理规范自行车的交通行为, 建立自行车专用道系统, 使其促进而不是影响交通整体效率。自行车发展政策可确定为: 明确自行车在当前和未来城市客运交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发挥自行车在中短距离出行中的优势, 发挥自行车的换乘功能;在提高自行车交通的舒适性、有序性和安全性的同时,实现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运行系统的空间分离, 减少相互之间的干扰。
4.4 加强绿色交通的公众参与度
城市交通发展推行绿色交通的理念既关乎政府管理部门的政策制定, 又与公众的行为息息相关。从出行选择来说, 如果均采用追求自由、舒适的个体交通出行, 将严重违背城市交通的发展方向, 其后果将导致私人汽车的泛滥, 道路交通功能的降低, 城市环境的恶化;从交通行为来说, 无节制、过分自由的交通行为, 将导致交通事故率的增加, 道路通行能力的降低;反之, 合理有序的交通行为, 理性化的出行选择将为城市交通的绿色化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对于公众来说, 绿色交通是与其生活质量和生活空间密切相关的, 通过绿色交通的宣传和推广, 公众应提高自身的素质, 转变观念, 切实参与到绿色交通的实施中。公众绿色交通意识的加强, 直接关系到城市交通系统绿色化的进程。结束语
综上所述,绿色交通新理念的引入为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和实现注入了新的推动力, 为城市的高效运转提供了新的契机。针对目前城市交通及城市交通规划的现状, 我们应尽快建立城市快速路及城市快速轨道系统, 采取以人为本的规划思维, 重视规划, 尤其是路网规划, 注重步行和自行车系统的规划, 注重换乘系统及旅游的需要, 充分发挥公共交通的优越性, 引导市民选用绿色交通工具,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5.(“绿色校园”建设规划方案) 篇五
—— “绿色校园”建设规划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全国环境教育行动纲要》及素质教育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学校《2005—2010年办学水平提升规划》的有关精神,积极推动学校校园环境建设向纵深发展,打造具有十八中学校特色的绿色校园,倡导“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绿色校园建设理念,优化育人环境,弘扬绿色文化,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校良性持续发展。
二、创建“绿色校园”的内涵、意义
1、“绿色校园”的内涵
“绿色校园”是指在实现其基本教育功能的基础上,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在日常管理中吸纳有益于美化环境、和谐自然的各项管理措施,充分利用校内外一切资源和机会全面提高师生环境素养、人文素养。绿色校园的内容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绿色理念,指在学校发展过程中,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实现现代文化与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二是绿色文化,指营造一个“人人具有绿色意识、诚信达礼、遵守公德、互助互爱”的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氛围;三是绿色环境,指实施绿色环保措施,建设一个优美的教学、生活环境,打造具有“十八中特色”的校园景观,给予师生以美的享受和正面的、积极向上的感染与熏陶。其中绿色理念是核心,绿色文化是灵魂,绿色环境是基础,三位一体,不可分割。
建设绿色校园不仅是美化校园环境的重要手段,还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正如美国教育家勃莱森所说:“任何一所学校环境都在默默地对学生们发表演说,而且人们的确会注意它,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熏陶和影响”。
通俗阐释,“绿色校园”就是一所环境清洁优美的学校;一所环境教育教学规范化、系统化、富有特色的学校;一所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发展的学校。
2、创建“绿色校园”的意义
① 有助于全校师生对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统一认识和全面理解,提高师生的环境素养及自然和谐理念。
② 有助于美化校园环境,给全校师生创造一种优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同时,让师生在优美的环境里得到美的熏陶,以约束自身的不环保、不卫生、不文明行为,提高全校师生的综合素质。
③ 有助于促进学校环境管理体系和相关档案资料的规范,提升校园环境的层次。
④ 有助于通过师生带动家庭、社区、社会重视环境建设,促进与社会、政府、企事业单位和民间团体在学校环境教育和管理上的合作。
⑤ 有助于提高学校在社会上的声誉和形象,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有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
3、“绿色校园”建设与其他几个校园建设的关系
创建“绿色校园”与创建“人文校园、信用校园、数字校园、平安校园”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互相促进的关系。建设绿色校园要以建设人文校园、信用校园为先导,只有建设成一个有良好人文意识、有较强政治素养,一个人人诚实守信,个个知书达礼的良好校园氛围,才能更好地建设绿色校园,并通过优美的物质环境和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给予师生积极的影响、感染和熏陶,促进和引导人文校园、信用校园、数字校园、平安校园更加和谐地发展。
三、“绿色校园”建设总体目标
在“绿色校园”建设过程中,应渗透人文气息和绿色思想,坚持“以人为本”、“情景相融”,强调与周边环境协调,突出人文特点,凸现文化氛围,寓教育于环境布置中;在内容上包括硬件基础设施(物质文化)和软件基础设施(精神文化)建设,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形成一个多层次的有机统一体;在规划上整体考虑,分步落实。
在今后的校园建设中,将着重向布置、优化校园整体景观、景点;增加校园人文内涵标志;实施“绿色教育”,开展绿色校园文化活动,加强绿色环保宣传;开展文明就餐活动,健全食品卫生安全机制,提高卫生安全意识;积极开展节约能源活动,实施各项节能、环保措施,增强环保及生态建设意识等方面推进。使校园的每一处景点都有人文内涵,每一块顽石都富有灵性,从而达到“校园处处是教育,学生时时受熏染”的效果,为全校师生营造一流的学习、生活环境,充分发挥环境育人功效,逐步打造一个生态化的理想校园,一个富有十八中特色的文化特色的校园。
四、“绿色校园”建设基本原则
1、整体发展原则
学校在现行管理体系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健全已有的各项环境教育工作,推动学校在各个管理领域,如行政管理、教学和教务管理、思想品德管理、团队活动管理、后勤管理中的绿色校园理念,融入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创建绿色校园过程中通过制定计划、采取措施、检查纠正和总结提高的管理模式,并适当强化机构建立、组织培训、完善教学资源、建立绿色档案、共享相关信息等环节,科学系统地推动创建活动的开展,使创建绿色校园活动与现有的管理体系相协调,并通过持续不断地改进,为学校乃至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2、共同参与原则
要求学校领导、中层干部、全体教职员工及学生根据各自的职责与分工共同参与,为推动创建活动的开展,发挥各自的作用;同时鼓励家长、专家、社区、媒体、政府机构及有关人员的积极参与。
3、循序渐进原则
在创建“绿色校园”过程中,特别是在环境建设和开展环境教育活动方面,应依据学校的现有条件和基础,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大投入,循序渐进,逐步优化,尤其要注意计划的长远性及决策的合理性,切忌盲目跟风。
4、因地制宜原则
学校根据自身的条件,合理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和财力,扬长避短,因地制宜,突出学校悠久的办学历史和具有“与时俱进”精神的特色文化,发挥全校师生的集体智慧,充分体现活动和参与方式的多样性、实用性与前瞻性,使“绿色校园”创建活动走出一条特色、可行之路。
五、“绿色校园”建设实施步骤
为使绿色校园建设不流于形式,并更具规划性、实用性与前瞻性,结合我校《2005—2010年办学水平提升规划》要求,分别硬件和软件建设两方面,实施建设思路:
“硬件”(物质文化)建设
在最终确认校园整体规划前提下,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完善硬件基础建设,设置并优化校园景观、景点,增加校园绿色人文内涵标志。
1、加紧对校园整体景观、景点的布置与优化。
2、校园人文内涵标志的设置制作校训、学风、教风、学校精神告示牌及增设名言警句、标语,弘扬校园特色文化。
3、在学校扩建、发展的过程中,新的基建项目的规划及建设应严格按照“特色学校”的规划理念,并服从学校整体规划要求,促使校园整体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协调发展。“软件”(精神文化)建设
建设有特色的“绿色校园”,不仅要重视硬件基础设施(物质文化)建设,合理设置、优化校园整体绿化景点,规划具有人文内涵标志的景观,更要重视软件基础设施(精神文化)建设,加强“绿色理念、绿色文化、绿色环境”宣传与教育,逐步打造一个具有特色的“绿色文化”校园。“软件”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建设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要同硬件设施建设相协调,同时要贯穿于学校各项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及校园活动之中。勿庸置疑,“软件”(精神文化)建设也有利于促进学校的办学质量提升,并将随着学校的整体发展而逐步完善和深入。
1、实施“绿色教育”计划,开展以绿色校园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
①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观念,特别是环保意识融入各学科中相关要素,使之成为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的组成部分。
②引导学生追求人性化、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生活方式,逐步理解与资源和环境相协调的社会经济发展方式。
③开展绿色校园宣传活动和多种形式的护绿清污志愿活动。
④开展“爱我校园”为主题的征文活动。
⑤成立环保兴趣小组,评选环保小卫士,开展建设绿色校园为主题的金点子征集活动。⑥ 利用植树节、地球日、世界水日及世界环境日等纪念日,组织师生开展环境教育活动。
2、加强绿色校园建设宣传,增强绿色环保意识。
① 在做好绿化养护、整形、校园清洁等日常维护工作的同时,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师生员工的绿化、环保意识。
② 通过板报宣传等方式,宣传节能环保,人人都能从身边做起,养成不乱丢、乱扔的习惯,并在适当时间组织员工和师生进行“给玻璃洗脸”、“清洁屋内瓷砖”、“你丢我捡”等保洁活动。
③宣传窗和黑板报定期刊出以绿色、环保、卫生健康教育为主题的内容和图片。
3、积极开展节约能源活动,实施绿色环保措施,建设节能环保、绿色安全型校园。①成立节水节电小组,开展回收废旧电池等活动。
②节约水电。离开办公室、教室、寝室随手关灯,不私拉电线,禁止使用电炉、电热褥、热得快等高耗电器,用水要随用随关。
③爱护学校财物。关心爱护校园内的任何财产和物品,不准擅自挪动、拆卸、损坏或丢弃。④加强安全意识。学生不得在宿舍留宿外来人员;离开办公室、寝室及时锁门,注意防盗;严禁在宿舍内烹煮食物、焚烧纸张、点蜡烛,防止火灾发生。
⑤宣扬禁烟,建立清新的无烟校园。学校制订并推行无烟校园政策,加强预防吸烟教育,邀请专业人士到校举行禁烟讲座,让学生认识吸烟危害,掌握拒绝吸烟的技巧。同时,建立无烟校园环境,全面禁止校园范围内吸烟;学生不得携带香烟回校;禁止任何香烟广告在校摆放;校方绝不接受烟草商的赞助;摆放禁烟标志于校园显眼处,并制作禁烟小册子,从而建设一个清新的无烟校园。
⑥ 杜绝网络中的腐朽文化,实施绿色上网工程。校园网络建设在满足教学、行政、学习等主流网络应用需求的基础上,应将“绿色文化”理念植入网络建设中,还网络以纯洁的本色。
4、开展文明就餐活动,健全食品卫生安全机制,提高食品卫生安全意识。
① 改善学校就餐环境,提高学生文明就餐的自觉性,培养学生文明就餐行为。
② 实施学生文明就餐监督机制。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干部检查监督,对学生买饭菜插队、用餐大声喧哗等不文明就餐行为进行制止,弘扬文明之风。
③ 严把食品进货关,拒绝假冒伪劣食品及不洁食品进入校区。
④ 加强食堂、面包房等食品加工场所的卫生安全督查及处罚力度。
⑤ 完善卫生健康及食品卫生安全的相关规章制度,做好食堂管理工作。
⑥ 加强桶装水的质检力度,确保校内师生饮水安全。
5、建设绿色生活区,倡导文明卫生寝室
① 讲究宿舍卫生。不随地吐痰,不向楼道内、窗外和阳台外泼水、乱丢果壳、纸屑、饼子等杂物;不准将饭菜带入宿舍用膳;寝室长安排好值日表,值日生要认真做好室内清洁卫生工作,每天定时清除垃圾;每周安排一次大扫除。
② 美化宿舍环境。宿舍布置力求美观大方,格调高雅清新;室内家具和生活用品按规定摆放,做到被褥叠放统一,洗漱用具摆放统一;严禁在宿舍楼道和室内乱张贴,公共场所不得堆放杂物。
③ 爱护宿舍设施。不准擅自搬出和调换宿舍内任何设施,不得私自拆修、变动宿舍内的一切设施;学生要爱护宿舍的门窗、玻璃、家具以及水电等设施。
④ 讲文明懂礼貌。保持宿舍区安静,不大声喧哗、不参与对他人学习和休息有影响的活动,宿舍内不准打球、踢球,严禁打麻将、赌博、酗酒、起哄闹事和摔瓶子,自觉服从并积极配合纪律和卫生检查工作。
六、“绿色校园”建设组织领导及保障措施
(一)成立“绿色校园”建设领导小组,落实责任部门,加强领导
“绿色校园”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随着学校发展规划、基础建设不断发展而发展,也要同“人文校园、信用校园、数字校园、平安校园”四个校园建设相互协调、共同推进。各部门在实施建设计划的过程中,要统一思想,着眼于整体,既要做到分工明确,职责清晰,又要协调一致,相辅相成,确保整个绿色校园建设得以顺利、高效地开展。
绿色校园建设领导小组:
二、组织机构:
成立学校绿色校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王曙光
副组长:李红莉李金英徐秋霞
成员:丁永军张春香郭 民张晓兰任艳娜孙彩华各班班主任各年级组长
(二)“绿色校园”建设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落实责任
成立以王曙光为组长的绿色校园建设领导小组,以指导、组织、协调、督促“绿色校园”建设的各项工作;组建相应建设机构,制订《绿色校园建设规划方案》,提出绿色校园建设方案和实施办法;根据各项工作目标要求,各部门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层层落实职责。“绿色校园”建设的内涵极其丰富,涵盖了各个方面,各部门应根据自己特点和职责有所侧重。
2、加强制度建设,强化管理
制订并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做到制度先行,各司其职,逐步实现绿色校园建设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使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同时,组织学生会、少先大队进行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不良行为习惯,以加强制度建设,强化管理,巩固建设成果。
3、定期自我检查与纠正
在实施创建“绿色校园”计划的过程中,根据制定的计划目标和工作进度安排,定期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予以纠正,不断提高学校的创建水平。“学校领导小组及各部门为学校自我检查与纠正的主体,自我检查与纠正从各部门做起,整体的协调和监督落实工作由领导小组完成。对于各实施方案,领导小组应定期召集会议专门会审,博采众长,寻求实施方案的最优化。
6.创建“绿色医院”实施方案 篇六
为进一步改善我院医疗环境质量,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提高医务人员的环境意识,建立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的人性化医疗服务模式,决定在全院开展创建“绿色医院”活动,结合医院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高新技术和人文关怀”为基石,深入开展绿色创建活动,不断改善医疗环境,提升医疗质量,让群众看病放心、住院舒心,让医护人员工作安心、生活顺心,促进医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目标
打造绿色医疗环境、优化绿色服务模式、拓展绿色管理机制,实现医院环境“零污染”、医患关系“零距离”、医疗保障“零障碍”,建成XX市首家“绿色医院”。
三、坚持原则
一是保护环境的原则。按照《环境保护法》《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妥善处理医用垃圾、生活垃圾,污水、废气排放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
二是体现绿色的原则。对单位进行绿化、美化,室外植树种草,室内置盆景花卉,见缝插绿,常年见绿。推行绿色管理,科学设置办事流程,合理确定科室布局,提高工作效率,最大限度方便群众看病就医。
三是体现人文关怀的原则。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开展人性化医疗服务。
四是倡导节约能源的原则。注重医疗设施、医疗环境、医疗服务过程的节能降耗,制定管理制度,节约水、电、暖、气、油等能源,节约一次性用品等医用
敷料耗材,让各种物资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五是提升服务水平的原则。优化流程,简化环节,提高工作效率,缩短患者各种等候时间;充分尊重患者知情同意权和选择权,开展亲情服务、实行导医、导诊,为患者提供舒适、温馨的诊疗服务。
四、创建内容
1、积极改善环境质量,保证环境优美。规划布局合理,没有违法建筑,选择使用环保建材等各类环保产品。随时保持室内外环境干净整洁、卫生状况良好,不留死角。
2、扩大绿地、花圃面积,使院内绿化整体布局科学合理,医院内绿化覆盖率达到有关要求。
3、加强污水污物处理管理,有效预防环境污染。医疗废物分类收集、集中处理,日产日清。一次性用品统一回收,盛装器皿要密闭并有防扬散措施和醒目标识。污水处理系统专人负责,严格管理,科学运行,医疗废水按规定标准排放。为此,我们特制定了《污水处理站工作制度》、《医疗废弃物管理制度》、《放射科废弃洗片液排放管理制度》。
4、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提高医院感染诊断水平,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进一步健全处理疫情机制,传染病报告专人负责,网络直报,保障患者的就医安全。为此,我们制定了《院感工作制度》。
5、积极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按可回收、不可回收、有毒有害三类进行管理。
6、提倡无纸化办公,采取有效措施节水、节电、节油,使用清洁能源,节约资源,减少物料浪费。为此,我们特制定了《开水房管理制度》、《水电管理制度》。
7、工作人员讲普通话,使用文明用语,礼貌服务,衣着整洁、不随地吐痰,创建“无烟医院”。为此,我们特制定了《医院控烟工作制度》。
8、医疗废气、噪声等污染物的排放须稳定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对放射性物质和射线装置进行有效管理,严格控制放射性污染。为此,我们特制定了《射
线装置管理制度》。
9、严格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无环境污染事故发生,无环境违法行为。
10、建立无障碍通道,提供无障碍服务。
11、实行“全天候无假日门诊”服务,开展微笑服务、亲情服务、导医导诊服务,随时为患者提供温馨舒适的服务。
12、在保证医疗安全的前提下,各项检查、化验快出结果;简化就医程序,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办事效率,缩短病人挂号、候诊及交费时间,缩短病人的住院天数。
13、建立急诊绿色通道,急诊抢救、检查、化验、手术、取药、收费等区域布局紧凑,流向合理,标志醒目;各种危重病抢救、交接班、病历讨论、病人转运、医疗安全管理等制度健全完善;各种急诊仪器设备完好,抢救药品有效充足;急诊医护人员具有三年以上临床经验且相对固定,不得因费用问题推诿、拒绝、延误病人抢救,确保为急危重症患者提供快捷高效的急诊服务。
14、坚持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因病施治。严格控制、规范使用高值耗材和贵重药品,使用有效而价廉的药品;继续实行医院同类医学检验、医学影像检查结果互认。公示药品、诊疗价格,实行“门诊收费清单”“住院一日清单”,降低患者医药费用。
15、建立医患沟通制度,规范医患沟通内容、形式,交流用语通俗、易懂,增强医患感情交流;完善患者投诉处理制度,及时受理、解决患者投诉;采取多种方式,收集患者意见,及时改进工作。
五、保障措施
1、将绿色医院的创建工作纳入医院全年工作计划,与等级医院建设、医院管理年、医疗质量万里行、创建平安医院工作结合起来,制定比较完整的“绿色医院”创建方案,制定并落实具体的检查措施。
2、成立绿色医院创建领导小组,由院长亲自主抓,建立健全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和医疗污水污物处理等方面的规范制度,制定创建方案,指定专人负责创建工作,明确各科室部门职责。
3、进行全员动员,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普及环保知识,倡导绿色理念。悬挂环保公益广告,病房、走廊悬挂节水、节电等环保提示牌,对行政、后勤和临床科室人员进行环保、节能、卫生等法律、法规的培训。教育职工树立环保观念,增强保护绿地、节约能源意识。
4、通过讲座、培训等多种形式对全体员工开展环保法律法规教育,并配备必要的环保书籍、报刊等资料。
5、积极引导、推动医院环境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环境宣传氛围,经常性地运用黑板报、橱窗、标语、墙报、院内通讯等宣传阵地,积极传播环保知识。
6、利用重大环保节日等契机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环保主题活动,让医患双方在活动中接受教育。组织职工参加环保公益活动。
7、结合工作实际,建立一整套节能降耗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
8、为“绿色医院”的创建提供经费保障和技术支持,建立绿色创建档案,分类管理相关资料,长期积累。
9、建立奖惩制度,开展绿色创建竞赛活动,对节能降耗成绩突出的科室和个人予以奖励,对不执行相关规定,浪费能源、增加污染的予以惩罚。
10、针对医疗行业的特点,我们高度重视医院生产、生活安全,制定了《安全教育制度》、《安全检查制度》、《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易燃易爆区域管理制度》、《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食堂管理制度》、《麻醉药品管理制度》、《毒性药品管理制度》、《精神药品管理制度》。
六、实施步骤
1、宣传发动阶段(2010年5月17日—27日)
召开全院“绿色医院”创建动员大会,部署任务,明确责任。利用宣传橱窗、医院简报、十五冶报、横幅标语、专题会议等多种方式广泛动员全院职工都参与到创建活动中来。
2、创建达标阶段(2010年5月28日—11月28日)
一是进行医院环境整治;二是完善医院环境规章制度;三是整理“创绿”材料;四是接受区环保局初审;五是医院环境、规章制度、“创绿”材料的再完善。
3、评估验收阶段(2010年11月29日—12月9日)
接受市环保局、卫生局评估验收。
七、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收到实效
为加强对创建“绿色医院”的领导,特成立创建领导小组: 首页12尾页
13、建立急诊绿色通道,急诊抢救、检查、化验、手术、取药、收费等区域布局紧凑,流向合理,标志醒目;各种危重病抢救、交接班、病历讨论、病人转运、医疗安全管理等制度健全完善;各种急诊仪器设备完好,抢救药品有效充足;急诊医护人员具有三年以上临床经验且相对固定,不得因费用问题推诿、拒绝、延误病人抢救,确保为急危重症患者提供快捷高效的急诊服务。
14、坚持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因病施治。严格控制、规范使用高值耗材和贵重药品,使用有效而价廉的药品;继续实行医院同类医学检验、医学影像检查结果互认。公示药品、诊疗价格,实行“门诊收费清单”“住院一日清单”,降低患者医药费用。
15、建立医患沟通制度,规范医患沟通内容、形式,交流用语通俗、易懂,增强医患感情交流;完善患者投诉处理制度,及时受理、解决患者投诉;采取多种方式,收集患者意见,及时改进工作。
五、保障措施
1、将绿色医院的创建工作纳入医院全年工作计划,与等级医院建设、医院管理年、医疗质量万里行、创建平安医院工作结合起来,制定比较完整的“绿色医院”创建方案,制定并落实具体的检查措施。
2、成立绿色医院创建领导小组,由院长亲自主抓,建立健全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和医疗污水污物处理等方面的规范制度,制定创建方案,指定专人负责创建工作,明确各科室部门职责。
3、进行全员动员,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普及环保知识,倡导绿色理念。悬挂环保公益广告,病房、走廊悬挂节水、节电等环保提示牌,对行政、后勤和临床科室人员进行环保、节能、卫生等法律、法规的培训。教育职工树立环保观念,增强保护绿地、节约能源意识。
4、通过讲座、培训等多种形式对全体员工开展环保法律法规教育,并配备必要的环保书籍、报刊等资料。
5、积极引导、推动医院环境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环境宣传氛围,经常性地运用黑板报、橱窗、标语、墙报、院内通讯等宣传阵地,积极传播环保知识。
6、利用重大环保节日等契机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环保主题活动,让医患双方在活动中接受教育。组织职工参加环保公益活动。
7、结合工作实际,建立一整套节能降耗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
8、为“绿色医院”的创建提供经费保障和技术支持,建立绿色创建档案,分类管理相关资料,长期积累。
9、建立奖惩制度,开展绿色创建竞赛活动,对节能降耗成绩突出的科室和个人予以奖励,对不执行相关规定,浪费能源、增加污染的予以惩罚。
10、针对医疗行业的特点,我们高度重视医院生产、生活安全,制定了《安全教育制度》、《安全检查制度》、《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易燃易爆区域管理制度》、《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食堂管理制度》、《麻醉药品管理制度》、《毒性药品管理制度》、《精神药品管理制度》。
六、实施步骤
1、宣传发动阶段(2010年5月17日—27日)
召开全院“绿色医院”创建动员大会,部署任务,明确责任。利用宣传橱窗、医院简报、十五冶报、横幅标语、专题会议等多种方式广泛动员全院职工都参与到创建活动中来。
2、创建达标阶段(2010年5月28日—11月28日)
一是进行医院环境整治;二是完善医院环境规章制度;三是整理“创绿”材料;四是接受区环保局初审;五是医院环境、规章制度、“创绿”材料的再完善。
3、评估验收阶段(2010年11月29日—12月9日)
接受市环保局、卫生局评估验收。
七、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收到实效
为加强对创建“绿色医院”的领导,特成立创建领导小组: 首页12尾页
7.医院建筑的智能控制和绿色节能 篇七
而随着低碳节能的理念逐渐渗透到智能建筑之中, 医院建筑也需要在实现智能控制的基础上, 实现绿色节能。而医院建筑本身用能情况的特殊性, 势必给医院建筑智能控制和绿色节能的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
为此, 本刊选取了《建筑设备集成管理系统在医院的应用》、《绿色数字医院的体系结构》两篇文章, 以及北京医院 (南楼SU病房) 、湖北省人民医院、德国格赖夫斯瓦尔德大学医院三个案例, 为大家展示医院建筑的智能控制与绿色节能之一隅, 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栏目欢迎您提出宝贵意见与建议, 感谢您的参与与支持!
8.绿色医院建筑规划 篇八
【关键词】生态规划;绿色建筑;区域绿色建筑
Study and Practice of Regional Scale Green Building Development based on Eco-planning
——Case Study of Tianjin Jiefang South Road Project
Li Bao-xin
(Tianjin Architecture Design Institute Tianjin 300074)
【Abstract】Green building development is stepping into a new stage with the proposal and practic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Large-scale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has become one of the new tendencies of green building development in the near future. 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region-scalegreen building planning should be as essential part of eco-planning for eco-community in the early master planning and urban design stage so as to push forward the practice of green building in region scale. The index and implementation guidelines of region-scale green building development in Tianjin Jie Fang Nan Lu eco-planning is analyzed as the case study.
【Key words】Eco-planning;Green Building;Regional Green Building
1. 前言
(1)我国在2006年颁布实施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事业开始进入尝试探索阶段。随着相关技术、标准、政策的不断完善与进步,截至2013年底,全国共有1260项绿色建筑设
图1 2008~2013年逐年绿色建筑
设计标识项目数增长情况
图2 解放南路城区生态规划四个方面计标识项目,并从2008年到2013年连续六年快速增长[1](图1)。为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2012年4月住建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2013年1月国务院转发了发改委和住建部联合出台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对绿色建筑的发展提出具体的部署与要求,绿色建筑发展由单体建筑向规模化、区域性转变。
(2)生态城市建设在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实践,包括英国伦敦贝丁顿生态村、瑞典斯德哥尔摩市的哈默比湖城、国内的中新天津生态城、上海崇明岛东滩生态城、曹妃甸国际生态城等都将绿色建筑作为生态城市的重要内容。目前正在制定的《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定义了绿色生态城区是指在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建筑、交通、产业配套等方面,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进行规划、建设、运营的城市开发区、功能区、新城区等[2]。可见,区域性绿色建筑规划、设计与施工对是生态城市(区)建设的重要内容。
图3 绿地规划与慢行系统设计 图4 轨道交通规划(3)天津市解放南路地区是位于城市中心之内,属于新城建设与旧城区提升改造并存的类型,用地以居住和商业为主,占地约为16.66平方公里。本区域已存的旧城区生态基础条件并不优越、规划的人口密度大,决定了区域开发强度高的特点,增加了区域性绿色建筑的实践难度。本文将结合解放南路生态规划实践案例诠释如何将区域绿色建筑融入生态规划中,为绿色建筑的规模化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表1 解放南路生态规划中为绿色建筑发展提供有力条件的指标
天津解放南路生态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单位 控制层次
区域 街坊
备注
生态环保 自然环境
人工环境
本地植物指数 % ≥70 ≥70 量化指标
水体水质达标率 % 100 100 量化指标
施工过程环保措施采用率 % 100 100 量化指标
绿地率 % ≥40 ≥40 量化指标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m2 ≥12 ≥1.5 量化指标
污水处理率 % 100 100 量化指标
固体废物收集率 % 100 100 量化指标
环境噪声达标率 % 100 100 量化指标
危废及生活垃圾无害处理率 % 100 100 量化指标
绿色开发 集约开发
能源低碳
水资源
利用
用材
低碳
绿色交通
土地集约利用 m2 ≤70 ≤100 量化指标,其中,区域、街坊用地指标指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建筑用地指标指人均占有的建筑面积
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 - - - 指导性指标
清洁能源使用率 % 100 100 量化指标
能源分类分项计量比例 % 100 100 量化指标
日人均生活用水量 L ≤100 ≤100 量化指标
雨水入渗与收集利用率 % ≥50 ≥50 量化指标
非传统水源利用率 % ≥40 ≥40 量化指标
景观设计节水率 % ≥75 ≥50 量化指标
节水灌溉比例 % 100 100 量化指标
用水计量率 % 100 100 量化指标
本地材料比例 % ≥75 ≥75 量化指标
回收、再利用材料比例 - - - 指导性指标
使用可循环材料比例 % - - 量化指标
土建与装修一体化建筑比例 - - - 指导性指标
自行车停车位设置比例 % ≥15 ≥15 量化指标
民生
保障 健康
环境
便捷
宜居
舒适
宜居
能源
管理
建筑满足日照、采光要求比例 % 100 100 量化指标
生活垃圾收集间隔 h ≤24 ≤24 量化指标
居民区500米步行距离内公共服务、文体设施比例 % 100 100 量化指标
学校1000米范围内居民区覆盖比例 % - ≥80 量化指标
500米公交站点覆盖率 % - ≥80 量化指标
轨道交通站点800米步行距离比例 % - ≥60 量化指标
无障碍设计比例 % 100 100 量化指标
endprint
室外风环境计算机模拟仿真优化设计比例 % - 100 量化指标
城市热岛效应强度 ℃ ≤1.5 ≤1.5 量化指标
公建能耗监测系统覆盖率 % 100 100 量化指标
家庭智能电表安装率 % 100 100 量化指标
用电信息采集覆盖率 % 100 100 量化指标
表3 解放南路生态规划中的区域绿色建筑指标
一级
指标 二级
指标 三级
指标 单位 控制层次
区域 街坊 备注
绿色
开发 绿色
建筑 绿色建筑比例 % 100 100 量化指标
既有建筑绿色
节能改造比例 % 100 100 量化指标
2. 生态规划与绿色建筑的关联
(1)绿色建筑是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2]。绿色建筑包含的节地、节水、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等方面内容超越建筑单体层面的控制范围,在国内长期的绿色建筑实践中也发现单从建筑单体层面入手往往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单个建筑是区域内的“孤立点”,建筑单体层面的技术措施的辐射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只有在规划阶段从“面”上为区域内的绿色建筑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才能确保建筑在土地利用、水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污染控制方面满足绿色建筑要求。
(2)解放南路地区在规划阶段充分考虑了区域内绿色建筑的目标,将绿色建筑作为衡量区域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为绿色建筑实施提供基础条件(图2)。生态规划中与绿色建筑相关联的指标在宏观层面上为区域绿色建筑的实现创造了良好的本底条件(表1),使得城区内的建筑单体在规划阶段达到了绿色建筑的部分要求(表2),因此建筑单体层面可以充分利用生态规划提供的有利条件来达到绿色建筑标准。
表2 生态规划即可满足的天津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条款
满足的条款 满足的条
款占各章
节条款总
数的比例
节地与
室外
环境 • 场地建设不破坏当地文物、自然水系、湿地、基本农田、有价值的植被和其它保护区;
• 不影响周边建筑日照与采光要求;
• 自行车、汽车停车场(库)配置;
• 场地内无排放超标的污染源;
• 场地噪声满足国家标准要求;
• 建筑周围室外风环境;
• 本地植物指数;
• 场地到达公交站点距离不超过500m;
• 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 9/15
节能与能
源利用 • 新建的公共建筑能耗分项计量和监测系统; 1/19
节水
与
水资源
利用 • 节水器具;
• 非传统水源利用;
• 分质供水;
• 节水灌溉系统;
• 雨水积蓄、处理及利用方案;
• 按用途设置计量水表; 6/14
节材与
材料资
源利用 • 500Km范围内材料比例;
• 回收再利用可再利用材料、可再循环材料;
• 可再循环材料所占比例;
• 土建与装修一体化; 4/14
室内环
境质量 - -
运营
管理 • 分类收集和处理废弃物,且收集和处理过程中无二次污染;
• 水、电、气、热(冷)等实行分类计量,经营性公建实行分类、分户计量与收费管理;
• 建筑智能化系统;
• 利用建筑能源管理系统进行有效能耗监测、统计、分析和管理; 4/13
3. 区域绿色建筑指标
通过综合分析解放南路生态规划为城区的环境、基础设施等提供的有利条件,生态规划指标中针对区域绿色建筑提出了明确目标(表3)。在充分考虑区域内的基础条件,包括地热资源、蓝绿系统、基础设施条件等(图3、图4),城区内规划了绿色建筑等级片区。沿绿轴景观布局的建筑具有绿地率高、公共交通便捷(小于500m距离)、慢行系统网络通达性高、地热资源充足等场地优越条件,为其达到绿色建筑较高等级提供了有力保障,综合分析后确定了不同绿色建筑等级分区(图5)。在充分发挥了场地规划的条件后,配合实施导则中方法与流程,可以确保区域绿色建筑的实施与落地。绿色建筑比例指建成区内符合绿色建筑标准(一星及以上星级)的建筑总面积占建成区内所有建筑总面积的百分比。其计算公式为:
绿色建筑比例=建成区绿色建筑总面积建成区建筑总面积×100%
图5 绿色建筑区域分级规划
图6 区域绿色建筑设施相关方4. 区域绿色建筑的实施路径
在规划阶段将绿色建筑要求融入生态专项规划中并在修详规阶段明确绿色建筑要求。政府部门在引入开发商时需要明确指出城区内所有新建建筑须为绿色建筑,同时政府部门对城区内的绿色建筑评定星级进行备案与监督(图6)。
5. 总结
为增强绿色建筑的“四节一环保”(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环境保护)效应,规模化、区域性发展成为必然选择。建议将区域绿色建筑发展融入生态规划,制定专项指标,在规划阶段为绿色建筑开发创造有利条件,并通过具体的实施导则确保绿色建筑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http://www.qianjia.com/html/2014-02/20_225106.html.
[2] 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Standard for Green Ecological City Assessment.
[3]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Evaluation Standard for Green Building,GB/T 50378-2006.
[作者简介] 李宝鑫(1984.01-),满族,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可持续设计高级工程师,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认证专家(LEED AP(BD+C)),工作单位: 天津市建筑设计院,项目经理,毕业院校:新加坡国立大学,研究方向:生态规划、建筑可持续设计、环境建筑物理分析与应用、CAAD、绿色建筑评估等。
9.创建绿色学校五年规划 篇九
(2009-2013年)
为进一步落实“走科研兴园之路,创名牌特色幼儿园”战略,创设一流的育人环境,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特制定本规划。
一、成立“创建绿色学校”工作领导小组,统一策划、指导幼儿园建设中的规划设计、组织协调和检查督导工作。
二、明确目标,分步实施
㈠总体目标
在巩固绿化率的基础上,优化生态,提高品位,增强人文,达到和谐,尽快建成自治区级“绿色学校”。
㈡年度目标
2009年,巩固绿化成果,增加幼儿园文化设施,规范档案资料,申报“州级绿色学校”。
2010年,巩固“绿色学校”成果,按“自治州级绿色学校标准”进行自评,申报并迎接验收,力争一次性验收合格。
2011年,巩固“绿色学校”成果,按“自治区级绿色学校标准”进行自评,申报并迎接验收。
2012年,提升绿化美化品位,在精雕细刻上再作文章,教师、幼儿、家长的环保意识在上一个台阶
2013年,建成“自然生态优良,人文蕴含深厚”的现代化幼儿园。
三、加大投入,着力实施
1、幼儿园拨出专项经费用于幼儿园绿化、美化和文化建设、科学规划,统筹安排,逐步实施。
3、加强管理,规范档案
一是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组织、指导、实施绿化美化,保护环境卫生,维护幼儿园安全等。
二是健全规章制度,使幼儿园管理正规化、制度化、科学化。三是整理资料,规范档案。
四是常年监管,定期检查,严格奖惩。
四、深入教育,学科渗透
1、加强幼儿园文化建设,强化育人氛围。
2、加强学科渗透,强化环保意识。
3、编写园本教材,开设园本课程,对学生进行“认识幼儿园、热爱幼儿园,认识家乡,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教育。
4、举办绿化知识、环保知识讲座,深化学科渗透内容。
5、开展环保活动,使绿化、环保等知识通过竞赛、征文、演讲、展览、社会调查等活动,延伸课堂,达到知行统一
10.全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篇十
多年来,发展绿色食品在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绿色食品已成为我国安全优质农产品的精品品牌,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绿色发展等新思想,为绿色食品事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为进一步推进绿色食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发挥绿色食品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示范引领作用,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的安全健康消费需求,根据农业农村发展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要求,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发展现状 绿色食品,是指产自优良生态环境、按照绿色食品标准生产、实行全程质量控制并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的安全、优质食用农产品及相关产品。多年以来,在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的积极推动下,在市场需求的有力拉动下,全国绿色食品产业保持了稳步健康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
产业发展已有一定规模 截至 2015 年底,全国绿色食品企业总数达到 9500 多家,产品总数达到 23000 多个。2011-2015 年,绿色食品企
业和产品年均分别增长约 8.5%和 7.0%。绿色食品产品日益丰富,现有的产品门类包括农林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畜禽、水产品及其加工产品、饮品类产品等 5 个大类、57 个小类、近150 个种类,基本上覆盖了全国主要大宗农产品及加工产品。全国已创建 665 个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分布25 个省、市、自治区,基地种植面积 1.8 亿亩,产品总产量达到 1 亿吨。绿色食品生产资料企业总数发展到 102 家,产品达 244 个。
(二)
产品质量稳定可靠 通过实施“从农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落实标准化生产,严格产地环境、产品质量检测和投入品管控,提高现场检查和审核许可的规范性,全面加大证后监管力度,有效地保证了绿色食品产品质量。2011-2015 年,绿色食品系统每年组织抽检覆盖率超过 20%,绿色食品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一直保持在 99%以上。在近几年由农业部等国家有关部门组织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检中,绿色食品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均达到 100%。
(三)
品牌具有广泛影响力 经过多年宣传推广,绿色食品已被社会广泛接受,其推行的生产方式、倡导的消费理念、树立的社会形象和产生的品牌效益,已得到普遍认可。早在 1999 年,《辞海》已将“绿色食品”列入书中;绿色食品有关知识被国家编入了《全日制
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多数农林院校设置了绿色食品专业或开设了绿色食品相关课程。近几年,绿色食品作为食品安全知识在部分大中城市社区广为宣传;相关电视节目中也时常涉及绿色食品的概念和知识。据调查,在国内大中城市,绿色食品品牌的认知度超过 80%;在所有认证产品中绿色食品的公信度排名第一。绿色食品品牌影响已从国内扩大到国际,其标志商标已在日本、美国、俄罗斯等 10 个国家和地区注册,丹麦、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已开发了一批绿色食品产品。
(四)
制度规范基本完善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农业部《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等的颁布实施,为绿色食品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农业部已发布绿色食品各类标准 126 项,整体达到发达国家先进水平,地方配套颁布实施的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已达 400 多项,绿色食品标准体系更加完善。绿色食品标志许可审查程序和技术规范在工作实践中得到不断补充和修订,绿色食品企业年检、产品抽检、市场监察、风险预警、淘汰退出等证后监管制度已全面建立和实施,以标志管理为核心的绿色食品制度规范已基本完善。
(五)
体系队伍已覆盖到基层 全国已建立省级绿色食品工作机构 36 个,地(市)级绿色食品工作机构 308 个,县(市)级绿色食品工作机构 1558
个,覆盖了全国 88%的地州、56%的县市。全国共有专职工作人员 6452 人,其中绿色食品检查员 3460 人、监管员 2797人;还发展绿色食品企业内检员 1.8 万人,实现了所有获证企业的全覆盖。同时,审核确定了绿色食品定点环境监测机构 57 家、产品质量检测机构 58 家。
二、面临形势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动绿色食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一)
政策环境有利 “支持发展绿色食品”已多次写入中央 1 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对发展绿色产业做出了总体部署。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进一步明确了绿色发展的思想。发展绿色食品,符合国家“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的战略部署,符合“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方向,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发展绿色食品已纳入我国现代农业建设、可持续农业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等中长期规划,并与农业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等主体工作紧密结合,在组织领导、产业指导、政策扶持、激励机制等方面的配套政策不断完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二)
生产者积极性高 随着绿色食品品牌的影响力、公信力不断提升,在优质
优价市场机制的传导下,广大企业和农户发展绿色食品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特别是食品行业骨干企业、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出口企业更加关注绿色食品开发与经营。同时,随着农产品质量安全社会共治大格局的形成,各方面的责任进一步落实,市场秩序和品牌保护工作得到加强,绿色食品的精品形象更加凸显,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社会工商资本进入绿色食品领域寻求发展商机,必将稳步扩大绿色食品产业规模,有效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三)
消费需求旺盛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食品安全意识普遍增强,食物消费结构正加快由注重数量转向注重质量,追求“绿色、生态、环保”日益成为消费的基本取向和选择标准,绿色食品更加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市场需求呈现加速增长的态势。在消费需求和品牌影响的拉动下,绿色食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绿色食品越来越多地进入大型连锁超市、专营店,走上电商平台,满足日益个性化、多元化的消费需求。
与此同时,绿色食品发展仍然存在一些制约因素,面临不少挑战:
一是绿色食品发展至今还没有一个全国统一的规划。在推进现代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下,统筹考虑绿色食品发展,进一步明确其定位、方向、目标、政策措施和工作要
求十分重要,有利于增强工作的方位感和目标责任意识,有利于提升体系队伍建设和产业扶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从而促进绿色食品持续健康发展。
二是部门合作协调推进绿色食品发展的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二是部门合作协调推进绿色食品发展的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目前,绿色发展理念正在农业各产业中逐步扩散,绿色生产技术正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开发与推广应用,各产业主管部门正在成为绿色农业发展的有力推动者。绿色食品工作部门与农业各产业主管部门加强工作配合,相互支持,优势互补,将成为今后推动绿色食品发展的有力手段。
三是绿色食品品牌形象有待进一步巩固提升。少数获证企业标准化生产不能真正落实到位,防控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和隐患的压力增大;有的企业用标不规范或违规用标,个别企业违法制售假冒产品,有损绿色食品整体品牌形象。从结构看,中小食品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偏多,大型食品企业偏少;初级产品偏多,精深加工产品偏少;种植业比重偏大,畜禽、水产品偏少;东中部地区发展规模较大,西部地区发展规模偏小,区域发展不平衡。面向国内外市场的品牌深度宣传与推广不足,优质优价市场机制的作用还未得到充分发挥。
三、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中华人民
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促进农民增收为目的,以完善标准、优化程序、强化监管、加大宣传、创新机制为支撑,坚持精品定位,稳步发展,努力实现绿色食品质量水平持续提升、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品牌公信力和影响力持续增强。
(一)基本原则 一是明确定位,率先发展。绿色食品是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助推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排头兵、农产品安全优质消费的风向标。新时期,要按照“提质增效转方式,稳粮增收可持续”的要求,与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一控两减三基本”、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特色产业精准扶贫等农业主体工作相融合,率先发展,在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发展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二是政府推动,市场拉动。积极争取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支持,发挥好主管部门在统筹谋划、政策引导、投入支持、执法监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要重视市场开发,多形式搞活流通,多渠道拓展市场,积极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推进绿色食品优质优价市场机制的形成。
三是质量优先,稳步推进。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全面落实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和标准化生产,强化证后监管,不断提升绿色食品品牌的公信力。在坚持准入标准、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稳步扩大总量规模,不断满足城乡居民对安全优质农产品及加工食品的需求。
四是坚持特色,创新驱动。坚守与发达国家接轨的农产品及食品质量安全标准水平,保持绿色食品标准的先进性;坚持“安全、优质、环保、营养、健康”的本质特征,进一步打造精品品牌;坚持质量管理与标志许可相结合的基本制度,不断创新机制,提升发展活力。
(二)发展目标 到 2020 年,全国绿色食品产业总量规模进一步扩大,企业总数达到 11000 家,产品总数达到 27000 个,绿色食品产地环境监测面积达到 6.5 亿亩,绿色食品总产量占全国食用农产品及加工食品总产量 5% 以上。绿色食品质量和品牌公信力、认知度明显提升,质量抽检合格率保持在 99%以上,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型食品加工企业、出口企业比例明显上升,达到 60%以上。
四、重点任务 (一)扎实推进基地建设,不断提高发展质量 按照“稳定总量规模,提升创建质量,强化产业对接,增强基地效益”的总体思路,新创建 200 个原料标准化基地,使基地总量达到 800 个,面积增加到 2 亿亩。以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特色农产品规划区和农业大县为重点,着力创建一批
绿色食品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油料、糖料、水果、茶叶、畜产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加大产销对接力度,形成原料基地与加工(养殖)企业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
启动绿色食品园区创建活动,打造一批融“绿色食品生产、加工、销售、餐饮、体验、休闲”为一体的绿色食品综合示范园区,拓展绿色食品发展的多种功能,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二)着力扶强生产主体,持续扩大总量规模 按照“提高门槛、强化服务、加强引导”的要求,不断提高绿色食品企业的整体素质。大力引导各类龙头企业,特别是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型食品企业、外向型企业发展绿色食品,发挥骨干企业的引领作用。积极指导国家与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发展绿色食品,发挥其在标准化生产中的示范作用。鼓励引导地方特色农产品生产主体发展绿色食品,发挥行业领头作用。
(三)加快推进短缺产品开发,不断优化品种结构 重点推动生态环境良好的草原地区发展优质草食绿色畜禽产品,大力发展有特色的畜禽产品,引导行业领先企业和境外企业发展绿色畜禽产品。引导大型湖泊、库塘等自然条件良好的天然水域发展绿色水产品,鼓励远洋捕捞及其加工企业发展绿色食品。发展绿色食品精深加工产品,重点是食用植物油、米面加工品、果酒等。
(四)不断强化市场营销服务,完善市场流通体系 全面开展绿色食品市场营销服务体系建设,推动绿色食品步入“以品牌引导消费、以消费拉动市场、以市场促进生产”的发展轨道。制定绿色食品市场推广与品牌形象展示规范,引导和鼓励建设绿色食品专业营销体系。支持多形式建立绿色食品电商平台,积极引导企业充分利用电商平台拓宽营销渠道、提高流通效率。推进“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向专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使其成为促进绿色食品产销对接、商贸合作的专业平台。鼓励举办区域性绿色食品交易会,多渠道开展市场对接,扩大绿色食品品牌影响力。
(五)
全面加强品牌保护,不断提升品牌的公信力 坚持绿色食品精品定位,把精品理念贯彻落实到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夯实品牌建设的基础。依据《商标法》、《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持续开展绿色食品标志的注册与保护工作,为产业发展和品牌建设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严格许可审查,加强证后监管,强化淘汰退出机制,确保产品质量和规范用标,切实维护品牌的公信力和美誉度。积极开展品牌知识宣传,培育并提升绿色食品在消费市场的良好形象。
五、支撑体系 (一)完善绿色食品技术标准体系 继续瞄准国际先进水平,突出“安全、优质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完善绿色食品技术标准体系,力争绿色食品有效标准达到 150 项。重点完善养殖、屠宰环节绿色食品卫生控制要求和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卫生控制规范。推进地方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制订工作,为落实标准化生产提供技术规范。以“质量安全、技术先进、生产可行、产业提升”为基本评价指标,建立绿色食品标准跟踪评价长效机制,进一步提高标准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二)优化绿色食品标志许可制度 按照“科学公正、规范有序、简便快捷”的要求,不断优化标志许可审查程序,完善现场检查规范和专家评审制度。积极开展申报企业组织模式、管理体系、产地环境、风险防控能力等方面的评估,并加大现场检查力度,严格准入门槛。强化申报企业投入品审核管理,对投入品使用合理性、管理规范性、来源稳定性进行严格审查。强化工作机构审查把关和定点检测机构公正检测的责任,确保审查工作环环相接不遗漏、不延误、不推诿。建立健全检查员工作绩效考评机制,强化检查员签字负责制。加强证书管理,不断提高颁证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三)加强产品质量监管体系 建立“以属地监管为原则、行政监管为主导、行业自律为基础、社会监督为保障”的综合监管运行机制。认真落实企业年检、产品质量抽检、绿色食品标志市场监察与打假、质量风险预警、产品公告等监管制度。积极推进绿色食品质量追溯管理。加强绿色食品企业内检员队伍建设,发挥其在宣贯标准、沟通信息、质量保障、风险预警中的重要作用。制订符合绿色食品行业自身特点的诚信标准,建立诚信信息服务平台,稳步开展诚信评价工作。
(四)强化科技支撑体系 组织开展绿色食品发展理念、标准定位、制度安排、功能作用、发展模式、运行机制及效益评价等方面的基础研究。鼓励和依托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展绿色食品农业投入品使用技术研究,并建立将先进成熟研究成果应用到生产中的宣传推广机制。支持地方研究和推广一批特色鲜明、务实管用、农民欢迎的清洁生产技术。加大绿色食品生产资料研发和推广应用力度,不断提升绿色食品清洁化生产水平。
(五)健全管理服务体系 加快健全地方工作队伍体系,进一步理顺关系,明确职能,充实人员,推动工作机构向基层延伸。继续抓好检查员、标志监管员的培训工作,强化服务意识,提升工作能力。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择优选用”的原则,稳步推进绿色食品检测机构布点工作,强化检测机构能力建设。充分发挥绿色食品专家队伍在理论研究、标准制修订、技术开发、风险评估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快审核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步伐,提升绿色食品许可审核工作信息化水平。发挥绿色食品
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增强绿色食品行业的向心力、凝聚力。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发展绿色食品,是国务院赋予农业部门的重要职能。各省绿色食品工作机构要从新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全局出发,充分认识发展绿色食品的重要意义,始终把发展绿色食品作为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重要内容,积极争取纳入当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整体规划,统筹部署推动。要加快制定符合各地实际的绿色食品发展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分工和进度安排,按计划、有步骤地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要强化发展规划的监督检查和综合评估,积极争取将发展绿色食品纳入现代农业建设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绩效管理范围,确保绿色食品发展各项工作有效推进。
(二)加大政策支持 要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要求,积极争取将绿色食品工作经费纳入本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公共财政预算,适度增加绿色食品发展预算资金,加大资金扶持力度。要积极建立补贴制度,加大对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绿色食品示范园区和农户的奖补力度,不断提高企业和农民发展绿色食品的积极性。要结合国家有关规划和已有各类投资渠道,创造条件,争取把发展绿色食品纳入重要
农业建设项目,明确发展目标和建设内容,丰富可追溯体系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县、龙头企业评定、国家级示范合作社创建、“三园两场”创建项目建设内容,统筹利用各种国家强农惠农政策与资源,实现农业项目建设与绿色食品发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绿色医院建筑规划】推荐阅读:
建筑绿色规划07-26
×医院创建“绿色文明示范医院”的情况汇报09-10
医院绿色通道合作合同06-17
绿色建筑节水措施10-27
长沙绿色建筑研究207-23
绿色建筑装饰材料11-26
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07-21
全国绿色建筑设计竞赛07-27
绿色理念建筑施工探究08-04
建筑业绿色施工方案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