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的训练(共18篇)
1.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的训练 篇一
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武进东青中学
汤国忠
阅读就其本质来说,是读者与文本的交流契合,它不是对文本的简单破译,而是对文本的一种再创造,是读者通过阅读建构自己知识、精神、人格的过程。简而言之,阅读是读者将别人的“言”转化为“意”并内化为自己收获的过程。从这一点来说,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教师通过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走进文本,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与文本产生碰撞、整合,内化,然后走出文本的过程。不用置疑,现行的阅读教学普遍存在简化“过程”的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1.忽视概念的形成,压缩抽象和概括的过程; 2.忽视结论的推导,掩盖归纳和演绎的过程; 3.忽视思路的探寻,桎梏分析和综合的过程; 4.忽视方法的抉择,减短比较和分类的过程。
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学生的主体地位遭到忽视,学生的主体性遭到削弱。教师用一般的程式代替了富于个体独特品格的认知过程,从而产生知识乏化,思维劣化,知识链与思维链的断裂。
笔者认为,阅读教学要走出困境,必须有意识的、不失时机的、从多方面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阅读中的心理需求,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思维训练,真正让学生“动”起来,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品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个人智力与能力的差异,它大体上包括五个方面,即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教师要着力培养。
一.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体现在智力活动的速度上,集中反映了语文学习中思维的概括程度。其在阅读中体现为有一定速度,能迅速抓住材料要点。
1.加强快速阅读训练,切实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规 定了初中学生一般的阅读速度,即每分钟现代文500字左右。而快速阅读则能大大加快阅读速度,它是利用视觉运动的规律,通过一定方法的训练,达到变声读为视读,以记忆快、理解快、阅读快为标准进行阅读的科学阅读活动,对于中学生来说,可以达到每分钟700字左右。现行教材大纲尽管没有明确提出要求,但在相关的练习中也提到了快速阅读,教师要认真阅读并掌握有关快速阅读的知识,把它用之于实践。操作上可分三步走:
(1)提出要求,明确目标。(2)规定时间,快速阅读。(3)到时检查,分析评判。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训练必须经常进行,单靠课堂几节课的训练是很难见效的,必须长久进行。现行教材的单元体系为快速阅读的训练提供了持久进行的可行性,每单元除精讲的一篇课文外,其余几篇都可以作为训练内容。
2.创设情境,推进学生阅读理解的速度,提高思维敏捷性。“所谓设情境,就是教师运用语言描述或其他形象化手段,把某种情形、某种状况、某种景象表现出来,使学生宛如身临其境。”(宁鸿彬语)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之下,能比较容易地进入角色,思考问题就比较容易切入,这种思考是积极主动的,因而能推动阅读理解的速度。创设情境的方式很多,有配乐法、重现法等。笔者在教学鲁彦的《听潮》时,让学生在“命运进行曲”中听课文朗读,看大海咆哮图,学生一下子就感受到了大海的雄壮美。如何理解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我让学生走上讲台,通过表演重现“排”的动作,并谈谈自己的体会,学生在重现中获得了顿悟。
二.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体现在善于思考问题,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其在阅读中反映出的目标是:理解所读内容的要点,在了解“是什么”和“怎么样”的基础上弄清“为什么”,善于概括归类。宁鸿彬老师在执教说明文《中国 石拱桥》时,未把文章结构层次作为讲课重点,而是将讲课的内容设计为几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①课文只举了赵州桥和卢沟桥两个例子,是否是说中国的石拱桥有一部分类似赵州桥,一部分类似卢沟桥?(学生回答:不是。因为课文讲中国的石拱桥“千姿百态”。)②为什么只举赵州桥和卢沟桥这两个例子?(教师引导学生得出规律性认识:说明的对象属于几种类别,一般情况下也相应只举几个例子。)③为什么只举这两个例子而不举其他例子?(教师引导学生认识:课文的两个例子具有中国石拱桥的共同特点,同时两例又各具特色。所举例子既有共性又有个性,这样的例子才算好例子。)宁老师的这课,注重引导学生读书后思考,把课文作为例子,获得规律性认识,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据此,笔者在执教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时,相继提出了以下问题供学生思考:①课文中父亲的背影是怎样的?(这是一个较浅层次的发问。)②作者是怎样写的?(引导学生明白:写人可重点写好人物的肖像、动作)③作者为什么集中写父亲的背影?(引导学生掌握:最具有特征的、最动情的印象才是最佳的叙述视角。)
三.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体现在智力活动的灵活程度上,思维活动善于作出灵活合理的选择。它要求在阅读中,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重视运用迁移和渗透规律,启迪发散性思维,阅读主体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所读内容,进行智力与能力的迁移,学会举一反三。
1.重迁移的培养
目前的语文教材编排上仍然采用单元结构,教学操作上单元目标体现较为明显,这为知识的迁移提供了较强的操作可行性,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根据单元知识点和能力训练在整个知识体系网络和能力训练序列网络所担负的具体任务,可相应制定单元教学目标,这是知识迁移的“把手”。一般来说,讲读课文是例子,自读课文去迁移,讲读课文是“举一”,自读课文是 “反三”。比如,人教版初一语文教材第二单元可确立单元目标如下:①尝试对文章进行整体感受;②养成集中注意力默读课文的习惯;③学习对文章进行圈点勾画;④养成勤查工具书的习惯;⑤了解不同时期的学校生活,体会作者的感情。针对以上目标,目标①至⑤的落实可在第一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传授方法,提出要求,在余下的几篇中让学生尝试运用。
当然迁移还可体现在“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在课内自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用自读的方法再课外阅读同类文章,读后总结规律性的东西。
2.进行发散训练
发散性思维以其独特性、变通性及流畅性使学生在阅读时获得举一反
三、由此及彼的效果。教师要重视培养,它由一点出发,借助已有信息,让联想、想象向各个方向发散。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既可通过分析、比较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发散,也可以通过分析同一事物的不同点发散;思维可以在对比中展开,也可以在类比中进行„„发散的方式不拘一格。教学《范进中举》时,不妨把它与《孔乙己》对比,让学生在对比中把握人物形象、思想意蕴、语言风格的异同;教学《皇帝的新装》时,可围绕一个“骗”字,让学生的思维向围绕在皇帝周围的人辐射;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不仅仅让学生理解资本主义国家人与人的关系,再让学生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想法;教《蚊子和狮子》,可启发学生分别从蚊子和狮子的角度谈谈寓意„„
实践证明,培养发散性思维,在知识方面可使学生触类旁通,在能力方面,思维发散越广,表现也越灵活。
四.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反映智力活动的独创程度,体现在思维活动新颖独特有意义的特点上。在阅读中表现为能比较、联想、发散和鉴别、能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这其中训练发散性思维、进行语言训练是培养思维独创性的重要途径。1.发散性思维是让学生在思维的空白处拓展放飞。教学《扁鹊见蔡桓公》,针对“已逃秦矣”一句,可适时让学生谈谈想到了什么;教学都德的《最后一课》,可让学生讲讲:散学了,小弗朗士怎样了?韩麦尔先生怎样了?这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开放式的阅读训练,应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发表意见,学生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万不可用一个标准去随意扼杀学生的创造力。
2.发展学生语言是培养学生思维独创性的保证。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没有准确完整的语言,就不能创造性地思维,学生语言的训练不是一种纯技能、知识的训练,理应在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层面。阅读教学中要克服:
(1)重视“训”,轻视“练”。教师讲得太多,问得太碎,学生读得太少,写得太少,想得太少,说得太少。
(2)较为重视接受性的反复学习,轻视学生发现性的领悟、意会、体验、揣摩、顿悟。
(3)较为重视训练的逻辑性、连贯性,把语文教学看成是一种既定目的展开过程,教师与学生对于这种既定的目的保持一种被动性,轻视训练中教师与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五.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性是个体对知识的过程、理论、方法、背景、论据和评价知识的标准等正确与否作出自我调节性判断的一种个性品质,它能严格估计材料和检查思维过程,对学习活动起评价、调整和矫正作用。具体在阅读中,要求读者对作品能做出评价和鉴别。对此的培养,可从增强学生的批判性精神着手,鼓励学生质疑,为学生提供发表不同意见的时间和空间。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曾这么说过,语文课应该“让学生大胆地冲破迷信权威的思想牢笼,冲破盲从书本的思想牢笼,冲破膜拜师长的思想牢笼,冲破固执己见的思想牢笼!总之,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不但提高语言表达技巧,而且养成善 于质疑、勇于否定、独立思考、积极创新的治学方法和人生态度。”这里道出了批判性思维的几个特征,即:不迷信权威,大胆挑剔;不迷信教科书,敢于质疑;尊重老师,更尊重真理;不墨守僵化,敢于说“不”。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强化学生的这种思维。教学都德的《最后一课》,如果让学生仔细观察课本插图,让学生找一找插图与原文有什么不相符合,学生是很容易会发现与原文中“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是不符的。同样的例子在《孔乙己》中也存在。笔者曾经用一篇自读课本上的《听取蛙声一片》来进行说明文的复习,在完成了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的方法及语言后,让学生带着批判的思维找出文中值得商榷的地方,结果学生思维踊跃,还真的找出了不少„„。再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三味书屋究竟有没有乐趣?作品的主题究竟是什么?与其把争议或某种结果直接告诉学生,还不如放手让学生讨论,言之成理即可,如此,岂不是教学的真义?
当然,思维品质的五个层面并不呈现一种并列,在实际培养中其实是交互发展、互相促进的。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头戏,理应承担这一重任,因为它不仅能展示阅读过程,从而提高学生阅读效率,而且对学生一生的发展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2.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的训练 篇二
一、宏观把握, 整体认识, 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整体性
语文阅读教学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后能提纲挈领, 把握其要点, 概括其内容。长期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性思维能力, 有助于克服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思维方式。那么怎样达到宏观把握、整体认识呢?
1.从题目下手
题目是文章的纲领, “纲”举“目”张, 题目分析得法, 可以“张”开文章内容之“目”, 即可以明确中心, 把握结构, 理出情节, 了解全文。例如, 《春》 (七年级语文版上册) , 通过题目可知全文所写的内容是描绘了大地回春、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 赞美春的活力, 带给人民希望和力量;《回忆我的母亲》 (七年级语文版上册) 通过对母亲一生的回忆, 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热爱之情……
2.理清脉络
有些文章经纬交织, 纵横交叉, 通过理清思路, 编织网络, 可以达到宏观把握、整体认识的目的。例如,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八年级语文版上册) 一文采取明线和暗线相结合的写法。明线是正面描写:鲁达得知郑屠夫种种作恶多端事迹后, 救出金氏父女脱险, 三拳打死镇关西。暗线是侧面描写郑屠夫罪行, 他强占金翠莲为妾, 强占后又抛弃, 并向金家索要根本就没给的卖身钱。两条线到鲁达在肉铺里见到郑屠夫时, 交汇在一起。这篇文章用顺叙的写法, 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两条线同时叙述, 事情的来龙去脉写得非常清晰。只要我们理清明暗这两条线, 文章的全貌便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二、纵深掘引, 层递设问, 揭示本质, 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体现在善于思考问题, 抓住事物的本质规律。文章的作者总是根据自己的思维活动以及写作意图, 通过语言形式来直观地或隐含地表达自己需要表达的东西。直观的容易捕捉, 而隐含的则需要读者去品味、去领略。需要教师启发学生透过语言文字, 采用层递设问, 深处引疑, 找出客观事物的本质联系, 揭示本质, 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品质。在教学中, 可以就某一个教学专题或某一重要知识点, 设计由低至高的训练层次。如学习《海燕》 (七年级语文版下册) 一文结尾部分:“小燕子在海面上斜掠着、浮憩着, 它们是我们故乡的小燕子吗?啊, 乡愁呀, 如轻烟似的乡愁呀!”为了理解这段话的含义, 教师可设计以下几个不同层次的问题, 以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1) 作者坐轮船去欧洲, 在海面上看到飞翔的‘小燕子’是什么动物? (2) 它与作者故乡的‘家燕’长得相似吗? (3) 如果一个人在外漂泊看到故乡的人或物有什么感受?我让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学生各抒己见, 最后学生领会了作者的写作旨意:作者在海面看到海燕, 因为它和故乡的小燕子长得很相似, 就会想起自己的故乡, 想起故乡的人和事, 就会把作者无限的牵挂带到遥远的故乡和魂牵梦绕的祖国, 久久不能抹去。通过这样的训练, 以引导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从具体上升到抽象, 从表面上升到本质, 从肤浅上升到深刻。
三、加快节奏, 增大容量, 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过程的速度和迅速程度。有了敏捷性的思维, 在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能够适应迫切的情况, 积极地思维、周密地考虑、正确地判断并迅速地作出结论。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阅读教学责无旁贷。为此, 中学语文教师可以采用下列方式进行训练。
首先, 教师应加快教学节奏, 语言简洁不啰嗦, 增大课堂的信息量。其次要加大学生训练量, 让其没有太多的时间慢条斯理地思考, 久而久之养成快捷思维的习惯。例如教师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看完课文, 做好练习;在学生无准备时, 发一份阅读考试试卷, 限定时间完成。经过这样长期的训练, 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能得到一定的提高。下面是七年级的两个班, 其中甲班按照一般的教学方法, 乙班采取加快节奏、增大容量的教学方法。
从表1, 2中可以看出, 加快节奏、增大容量是一种可行的、有效的提高学生思维敏捷性的方法。
四、层面转换, 发散展开, 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发散性
“层面”是指所思考内容的某一具体层次, “转换”是指上述思考内容与思维活动向一个新的方面转移、交换。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品质。如《孔乙己》 (九年级语文版上册) 一文中最后一句“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课文没有写出孔乙已死的确凿消息, 只是猜测, 这本身就给读者留有广阔的想象空间。从课文以下几个层面中可以推断孔乙己“的确”死了: (1) 社会冷漠、民众麻木不仁, 成为废物笑料的孔乙己无人关照; (2) 封建文化的糟蹋毒害了他的灵魂, 使他成为不能谋生的可怜虫; (3) 以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横行霸道, 极端残忍摧残; (4) 孔乙己最后一次到酒店的惨状。每个层面都相对独立, 但又不能分割, 各层面之间形成了阶梯式结构, 由一层向另一层发展自然转换, 最终构成孔乙己悲惨的结局, 从而鞭挞了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的腐朽和黑暗。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可诱导学生剖析层面, 从不同角度思索探究,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五、比较异同, 导思辨析, 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比较性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指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 为此, “比较异同, 导思辨析”可以作为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在阅读教学中, 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读物加以比较, 更能清楚地看出文章内容或形式上的相同点或相异点, 从而加深对读物的理解。
启动学生的比较思维, 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导思”。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要领, 抓住事物的本质, 不要流于表面。可以在教完一个单元之后通过比较进行归类总结;也可以一篇文章为例导读, 再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其他课文, 培养其思维的比较性。
例如, 《孔乙己》 (九年级语文版上册) 与《范进中举》 (八年级语文版上册) 两篇文章的作家时代不同, 主人公孔乙己与范进他们所处的时代也不同, 但两个主人公都是知识分子, 同受封建科学制度的毒害, 作家鞭策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的主旨是相同的, 不同的是范进终于叩开了功名富贵的大门, 而孔乙己直到临死“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他们的性格内涵也似乎不同:范进懦弱猥琐, 甘受屈辱, 一脸自卑自贱的奴才相;孔乙己虽穷困落魄, 却自诩“君子固穷”有一股自视清高的傲气;范进沉浮深, 狡诈虚伪;孔乙己被扭曲的灵魂深处却留存着善良因子……总的说来, 他们热衷功名, 而范进脸上却是贴上“丑”字;孔乙己的灵魂深处却析出几缕“悲”字。正和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 两位作家均采用“谐”、“讽”文笔。不同的是:吴敬梓用夸张变形的笔法, 酣畅痛快, 一泻无余。艺术地再现生活中的假、恶、丑;而鲁迅先生却用白描手法, 信笔写来, 沉郁含蓄, 艺术地剖析了社会病态。
教师通过这样一步步地引导学生辨析异同, 使学生对作品的时代背景、主题思想有更深刻的认识, 对不同的人物形象、性格特点及写作的技能技巧认识也有进一步的了解, 加深了对课文之间、知识之间的联系的理解, 培养了学生的比较思维。
六、逆向探究, 求异求新, 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逆向性
思维有逆向性,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往往由教师根据教材设定一些问题, 启发学生思维, 寻求创新答案, 但有时结合具体语言环境, 适当对学生进行反方向提问, 会产生很好的效果。刘禹锡的“我言秋日胜春朝”改写了古代文人墨客对秋天的悲怨之叹, 传诵千古。可见, 在阅读教学中, 引导学生逆向探究可以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 培养学生思维的逆向性
我们要不拘泥于原材料所赋予的观点进行逆向探究。如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诗句, 道出了诗人迟暮之感, 情感复杂深沉。学生领略这种意境之余, 教师可变换角度, 提出新的问题:是不是“只是近黄昏”?然后引导学生逆向推出“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从字面意义上看, 这两句诗是写景, 但从意义内涵上, 又可联系到人, 于是又可逆向推出“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逆向思维的另一含义是反向思考。即把问题倒过来考虑。例如学习《曹刿论战》 (八年级语文版上册) 一文中, 我们可以这样设问:在什么情况下鲁国会失败?学生由这个问题逆向归纳课文内容可知:如果听信“肉食者谋之”;如果战时曹刿不从;如果没有曹刿两个“未知”的指挥;如果没有曹刿的问, 鲁庄公的虚心听取就会失败, 这样使学生明确“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之所以取胜, 是因为曹刿这个有远见的谋略家及时的“问焉”和鲁庄公听了曹刿“取信于民”的政治策略, 并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战术方针的原因。
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审时度势, 调控思维走向, 鼓励学生大胆进行逆向探索。只要学生言之有理, 持之有据, 哪怕观念有所偏颇, 也应以肯定为主, 不应责备, 否则就不能求异求新。
七、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变通性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如何在教学的广博内容中举好“一”?我们必须明确这里的“一”, 并不是单一、孤立的文章知识, 而是一个个的文章知识板块, 老师要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不断总结、归纳, 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加以分析、综合, 概括出最基本的概念和系统的知识, 得出规律, 达到获得文章知识板块、助于理解的目的。“反三”即通过类推而知道其他的知识。这种思维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 运用这种方法可以把文章体裁和写作方法大体相近的课文联系起来学习, 让学生引申类比, 掌握规律, 运用规律。例如, 教学七年级语文版上册《小巷深处》一文:当我看见穿衣镜中颇具城市少女风采的“我”时, 我终于下……了决心, 转向母亲, 吞吞吐吐却又异常清晰地说:“妈……您……以后别……如果没急事的话……不用去找我……”“为什么?”好长好长时间的沉默, 终于, 她点了点头, 顺手取过她那根不知啥时已从角落里拿出来并已磨的又光又亮的竹棒, 叩击着地面向厨房走。“您……” 我上前扶住她, 可是她轻轻推开我:“我去帮你搞点好吃的, 食堂少油”。我分析这一段时, 着重讲解里面对母亲动作、语言描写的句子, “为什么?”……好长时间的沉默……点了点头……`轻轻推开我……“我去帮你搞点好吃的, 食堂少油”这些细节描写, 就描写出了母亲明白了女儿因为自己是个瞎眼, 怕在同学们面前丢脸, 而嫌弃自己的失落、悲伤之感, 但却还是那样深爱女儿, 把那种平凡而伟大的母爱表现出来。完成了这段学习后, 我跟同学讲解:除了选取典型事例来反映人物的崇高品质外, 还应注意外貌、动作、心理活动、语言等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 学生掌握了这些规律后, 在学习七年级语文版上册《“两弹”元勋邓稼先》一文时。他们很快就找到了表现邓稼先优秀品质的句子。例如, 他东奔西走, 风餐露宿, 在试验场度过了整整十年的时光。失败的风险、成功的快乐、大戈壁的风刀霜剑, 染白了他的鬓发, 在他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邓稼先严肃地拒绝说:“不, 这里就是战场, 我不能走。”医生整整抢救了一夜, 邓稼先才睁开了眼睛。苏醒后他问的是:“核爆的测试结果如何?各种数据都拿到了没有?”……学生从而领会了这些细节描写对于表现人物性格所起的作用, 从而达到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八、引导学生, 树立文章陌生化, 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创新性
“使熟悉的陌生化”也可称为“形成熟悉的陌生”, 这是戈登1937年对别出心裁的形成思路的程序的命名。意思是:一个人对某些熟悉的事物应该有新的理解。这一思路可引用到阅读教学中来, 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正是这种陌生和新鲜的感觉, 才使文章重新充满意义, 才能使学生有程达在《语文学科论》中所述“解答超出汉字读物原意的新问题, 产生超出汉字读物程度的新思想的能力”。因此,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时, 不向学生灌输已有的社会评价, 而引导学生自己去阅读、领略原文的原汁原味, 对文章本身进行陌生化的感悟, 使学生对文章有新的理解和创造。如我们很熟悉的文章《荷塘月色》 (高中语文广东教育版第一册) , 文章起笔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多年来, 教师总是习以为常地把“不宁静”的原因归于当时的时局动荡, 且反复地使学生熟悉这一点。这就使学生失去了用陌生化的方法理解原文的机会, 从而把学生的创造力扼杀在“熟悉化”的摇篮中。其实教师完全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有关朱自清当时生活状况的资料, 指导学生对文章进行陌生化的探索。这样学生就会发现:当时朱自清父子因家庭事务而关系紧张, 为了缓和这种紧张的关系, 朱自清多次写信给他父亲, 都没有收到回信, 所以朱自清心里颇不宁静。学生在这种文章陌生化的导入法下可探索得出:家事和国事是使朱自清心不宁静的原因。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 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 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 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 也就是说, 进行生动的创造。”文章陌生化的教学恰能赋予一切文章以新鲜的感觉, 从而使学生消除成见, 有所创造。
总之,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有点有面、循序渐进, 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天下难事, 必作于易;天下大事, 必作于细;慎始如终, 则事情就会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2]卢永生.培养思维训练, 促进学生提问[J].现代语文, 2007 (5) :68.
[3]张必隐.阅读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
[4]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3.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的训练 篇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英语阅读训练材料中的一些文章,尤其是议论文类与说明文类,往往缺乏趣味性,会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疲倦,难以激发起他们对阅读载体的信息的需求心态。因此,在阅读训练中,形成学生阅读心理的自觉性显得尤为重要。
自觉目的的阅读,是主体从无意投入逐渐转变为有意投入的过程,它能激发起学生对信息获得感知和理解的心态,它能跃动起深层的理性思维。从心理学角度透析,即使非自觉目的的随意阅读,也常常能通过这种自觉地心理趋势,是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从而使阅读的过程从兴趣到乐趣,再升华到志趣,实现理解力的飞跃。具体教学中教师应当用直观形象的导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使学生的兴趣进一步提升,教师可设置“惊、奇、险”的悬念,让学生带着一种探究的心理去阅读文章。另外,根据青少年竞争、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设计快速反应题、辩论题等进行竞赛,使他们在形式多变的阅读中始终处于兴奋、活跃的状态。阅读教材的科学性、趣味性极大地满足了他们的求知欲,成功的喜悦又使使他们对阅读产生新的兴趣、新的追求。
二、审题——阅文——切题,注重条理性
霍姆斯(HOLMES)提出:“阅读过程是一个复杂过程,需要阅读者具备不同层次的能力,能力之间的瞬间结合形成工作体系。”在阅读训练过程中要求学生按一定的思路、顺序或步骤去感知信息,从而获得对信息的了解和掌握。近几年来中考试题的阅读量增加,学生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地把握必要的信息,删繁就简,避次就主,显示其思路的清晰、敏捷,这是训练的核心与主旨。因此,我们要指导学生“边读边抓住主要的语言线索预料和猜测意义,从而逐步扩大解码范围”,首先弄清文后的问题,拟出初步的线条,形成思索的范围,而后根据问题,通读文章,去筛选所供信息,了解并掌握文意和作者的意图,再回到文后的问题上来。这种螺旋式的思维过程,用时少、突破性强、针对性强,是很有实践意义的。
三、总体——部分——整体,强化整体性
阅读心理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认识的心理活动过程。在阅读过程中,指导学生妥善处理整体与局部、部分与部分的关系,使局部功能服从整体功效,从而实现整体掌握的目的。整体阅读就是视文章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不能孤立地去理解它的字词句段,也不能只抠只言片语、个别章节,获取杂乱零碎的知识与信息,而要善于从总体上去驾驭它,把握它,理解它,通过整句、整段阅读,达到对全篇文章的正确理解。我们引导学生通读全文,借助上下文来揣测词义,理解句子的隐含意义,弄清全文的中心思想,层次结构,行文线索以及作者对笔下人物的态度和写作意图。要求学生要先粗读课文,理解“总体一部分一 整体”的教学模式。词句的学习,观点的理解都在一个完整清晰的全篇认知图中进行,通过关键词、主题句有针对性地分析理解点,并以点带面,深化阅读。整体性阅读时,重点阅读课文的首尾段及各段的首尾句,抓中心句及关键词,抓主线,了解课文的有关细节,如人物、时间、地点、事实、数据等,弄清作者的意图和倾向,再对照文后的问题,由表义上对问题的解答上升到对文章整体的了解和分析,形成理性的概念和结论。
我在教授9A Unit3 Teenage Problems Reading时,就采用了这样的做法,按故事发展的脉络提炼故事梗概,而后在学生掌握大意的基础上,提出几个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如:1.What do you think of Millie and Simon? 2.Do you think the students achieved a balance between their schoolwork and their hobbies? Why do you think so? 3 .what have you learned from the letters?学生从课文中不能直接找出问题的答案,需要重新组织语言。这时,我们教师要适时诱导,不断“刺激”,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为学生创造一个新的语境条件,使学生跃而获之,习惯于从整体上去驾驭它、理解它、把握它。
四、联想——发现——思考,提倡创造性
阅读的最高层次,表现在读者对阅读物的思想内容与表现方式在深度和广度上的评析,也就是有属于自己独特的感受与认识。这一思维品质在阅读训练中是不可忽视的。
心理学认为,所有创造性的活动都依赖于想象。因而,在阅读训练中要鼓励学生展开联想,去发现,去思考,这对于透彻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有很大好处。另外。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突破思维定势,从相反的角度去思考和领略文章,也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推敲一些词句在不同情景中所表现出的不同含义,真正地从理解与认识上达到字、词、句、篇的有机统一。这样提倡思维的创造性恰似让思想插上了翅膀,慢慢地能达到理解的最高境界。
培养和提高阅读能力,就必须建立课内外优势互补的阅读教学新格局,以课内学习带动课外阅读。在开展阅读时,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易到难、难易结合,逐渐扩大阅读量,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以及独立阅读的能力。
综上所述,我们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如果把握训练关键、注重训练策略,并在教学活动中贯彻始终,学生的英语水平和思维品质将会得到较快提升,不仅如此,还对学生潜能的挖掘、思维能力的终身发展大有裨益。
4.浅谈阅读教学中思维训练的方法 篇四
摘 要:时代迅猛发展、知识快速更新,要求我们的阅读教学要注重对学生的思维训练,让他们敢于否定权威,敢于陈说创见,使他们的思维开出最美的花朵,让他们的智能得到全面的开发。思维是智能的核心要素,只有思维得到了培养和发展,智能的提高才有可能。思维训练要取得理想的效果,就要求语文教师深入激发学生参与训练的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强化问题意识。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活动过程。学生的思维也属于动态之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或流畅,或阻塞,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进行思维训练。可以说,思维训练的质量直接影响到语言文字训练的质量。
关键词:阅读 教学 思维训练
在阅读教学中,经常发现个别学生不听讲、不看书,小部分同学只听讲、不看书,把听到的记在书上。究其原因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注重繁琐肤浅地提高、分析,淹没了教学重点,挤占了学生读书思考练习的时间。天长日久磨灭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思维能力得不到提高,针对这一状况,阅读教学必须从学生思维训练人手,激发他们乐于动脑,善于动脑。以下是几点思维训练的方法。
1、阅读教学以读为根本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由此可见读书是打开思维之门的金钥匙。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读者对语言的感知、摄取、内化是以理解为前提的。对于学生来讲,只有读才能读出韵味来,读进去才能把文章与读者相融合,完全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把读书与理解融为一体。这样学生就自觉地打开了思维的大门。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读课文的积极性,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读。在学生阅读中教师以多种形式给予表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思维的马达就会运转。
2、掌握阅读思维的方式
常言说“多读胸中有书”,可是要提高阅读能力单靠诵读是远远不够的。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要走出繁说细讲的分析模式。大胆地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去读、去分析[1]。首先学生要掌握阅读的一般思维方式。学生通过什么渠道来掌握呢?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在教学中有意识有计划地教会学生分析课文的一般思路。例如在学习《可爱的草塘》时,教师精细组织学习过程,讲课后让学生反思,得出如下学习步骤:
(一)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作者的写作顺序;
(三)理清段落;
(四)写作重点;
(五)运用的写作手法。使学生明确通常学习一篇文章都是从整体结构到重点语句的把握到体会其思想。学生掌握了分析文章的思维方式,就能在各种文章中找到思维的方向,达到了教会学生思考,开动思维机器的良好效果。
3、掌握阅读思维的方法
3.1由教师向学生质疑,再引导学生通过思维解疑
当学生懒于思索、不善思索、发现不了疑点时,教师若不向学生提出疑难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怀疑和探索的兴趣,而要求学生去思考,那是徒劳无益的。老师向学生质疑的主要方式有下面四种。第一,以疑激疑。一篇文章,疑隐含于关键处、易错处、难点处、困惑处。教师应把各处疑点抓出来启发学生去思考,引出学生新的疑问,这就是以疑激疑。第二,于无疑处求疑。在阅读过程中,往往有这种情况:深沉的感情、丰富的思想却常常被十分浅显易懂的文字所包容。这些看似无疑却有疑的地方,往往是学生忽视的,他们对这些地方的小视,有一种一览无余的满足感。教师应该在这些地方要通过质疑来激起学生的认识冲突,出其不意地引起他们的思考兴趣,使学生的思维往深处开掘[2]。
3.2 由学生向教师质疑,再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解疑
(1)鼓励学生质疑,让他们明白,思维是从问题开始,创造能力也是从起疑开始。疑点是深入学习的起点,有疑才有问,有问才有究,有究才能打破思维平静,从而使学习深入,使智力得到开发。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当学生明白这些道理后,就会提高质疑的自觉性。
(2)要给学生创造质疑的条件。在教学中,一定要给学生有质疑的机会。比如对于质疑有质量的学生,教师应予以表扬,以提高质疑的积极性。有些学生也许只能提出一些不懂的词语或句子,甚至是书上现成的思考题,教师不要忽视,应通过启发,让他们逐步提出有质量的问题。对于学生中提出的“傻问”,教师要正面引导,切忌挖苦讽刺。总之,只要我们能注意调动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即便是差生,也能在不断提出“为什么”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
3.3 评价性阅读思维
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知道课文写什么,为什么这样写,还要知道写得好不好。阅读者对阅读材料表现的思想给予主观评价,谓之评价性阅读。评价性阅读思维显然高于理解性阅读思维,它是读者跳出阅读材料之外对阅读材料各方面进行冷静思考,发表独立见解的思维过程。由于它带有批判、鉴赏性,所以又谓之批判性阅读思维。这一层次思维表现为:
(一)评价文章内容性质和价值;
(二)评价文章表达技巧和风格;
(三)评价文章写作背景、社会作用和时代意义;
(四)评价作者观点态度和情感倾向。批判性阅读思维是提出至关重要的疑问和问题,清楚精确的进行阐明;收集和评估有关的信息,并且能有有效的对信息进行阐释;不同的阅读思维体系中进行开放式思考。简而言之,批判性阅读思维就是自己把握方向、自律、自我监控和自我改进的思维方式。
因此,在小学阶段进行评价性阅读思维训练是有其心理发展基础的。实际上在新时代环境的影响下,小学生向师性渐渐弱化,逆向性心理,这表明从小学开始批判性思维已成雏型,但带有幼稚和片面性。所以,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关键还在于教师的诱导、启发,使之在健康的思维道路上发展。
4、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在学生讨论中,必然会存在一些有争议的疑难问题,这是学生主动参与、自觉思索、探求精神的体现。教师应每节课都安排学生质疑,引导学生从不敢提高到敢于提高,逐步做到善于提高,鼓励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无论学生提出的阀题多么幼稚,教师都应以提倡鼓励的态度对待[3]。因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说明学生能发现问题,是好学、思维活动的表现。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适时组织全班同学讨论释疑,对学生讲得不全面或有错误的地方,教师应及时给予点拨指正。
总之,要想提高学生阅读思维能力,教师应视学生为学习的主人,运用各种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运用各种方法开发学生思维,运用得力的评价手段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参考文献
5.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之我见论文 篇五
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呢?
首先,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思考。
很多学生为什么对学语文没有兴趣?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没有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没有从思考中获得乐趣。特别是在阅读文章时,有许多学生往往懒于思考,只是满足于把文章读完便了事,或者只是在于搜奇猎艳,对文章不愿作深层次的探究。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跟语文这一学科特点有关,也跟教师的长期教学习惯有关。语文学科不同于数学、物理等理科科目,在理科的学习中,学生容易获得成就感。例如算一道数学难题,当学生们经过冥思苦想后,找到了答案,这时,他们的心里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快感,这是一种经过艰辛劳动,获得成功后的快感,是一种美感心理,从美学理论上而言,是因为他们直接感受到自己的本质力量通过感性形式体现出来的愉悦,正因为有这种美感心理,许多学生才对数学难题产生浓厚的兴趣。而语文则不然,同一个问题,往往答案多种多样,学生在思考中,无法明确判断自己的思考结果是否正确,无法获得成功后的美感享受,语文教师要明确这点。老师若在教学中,只在于把问题的答案告诉给学生,而没有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那么长此以往,学生就只知道向老师要问题、要答案而已,便养成了懒于思考的习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向学生提出问题,还要引导他们去多方面、多角度的思考解决问题,还要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不要再去彰显一言堂的威风,在学生面前装出自己学识渊博的样子,要多留给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空间,并且不要过于在乎他们的意见的正确与否,只要是他们的思维成果,就应给予肯定。课外作业应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的,作业讲解时,应少给死定的答案,鼓励课外多阅读,多做读书笔记,多写读后感。不管是课内课外,都要让每个学生感觉到自己意见是有存在价值的,而不应让老师或少数高才生的意见占“统治”地位,只有这样学生才乐于思考,才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在艰辛的思考过程中获得美的享受。否则他们会对思考失去信心,这样发展下去,他们就懒于思考了。
其次,在阅读教学中,要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应教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方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提高思考的质量,就应该讲究一定的思考方法。寻求好的思考方法的过程,就是“利其器”过程。
文章虽然千差万别,问题虽然多种多样,但在思考中,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一、联系生活思考
语文的学习与生活的关系极为密切。新课标就强调,让学生通过语文基本实践,逐渐加深认识学习语文与生活的关系。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把这条主线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
要做到这一点,我们教师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了解学生们的生活环境。在阅读教学时,才能够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想到他们在读某篇作品时会想到些什么生活。这点说来容易,做起来就很难。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几十个学生个体,他们来自各方,我们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生活是一项复杂而艰辛的工作,这就要求教师要时常生活在他们中间,时刻注意时代的变化,而不只是在讲台上与学生见面,下了讲台,便踪影全无。其次要经常鼓励学生积极关注丰富多彩的生活。没有生活经验,怎么联系生活呢?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他的作品在三十岁以下的人是不宜看的。为什么不宜看?他指的就是生活经验不丰富的人不宜看。现今很多学生为了中考、高考而整天忙于书本之中,对于读书以外的其他生活漠不关心,他们的生活圈子越来越窄。这样下去,很不利于他们继续学习,也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所以我们应引导他们多参加学校、家庭、社会中丰富多彩的生活,不断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这样,便于他们对文章中所反映的生活的理解。
二、联系作品背景思考
在教学一篇具体的作品时,老师应让学生充分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使学生在阅读思考时有更广阔的联系空间。文章都是时代的产物,要能更好的理解作品,必须让学生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写作背景,这样才能准确把握好文章的思想内涵,思考也才更加接近作者原来的写作意义,思考才更有价值。
三、把前后文的内容联系起来思考
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组成文章的各个语句都是为着一个共同的主题服务的。因此,在阅读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把上下文内容联系起来思考。读了上句下句、上段下段,要把上下的内容进行对照分析,明确其关系。一般说来,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中心句和非中心句、过渡、伏笔、照应、总分、设疑与解疑等。文体不同,段、句间的关系亦有所不同。在阅读教学中,应给予分类指导。
四、跨学科思考
语文涉及的知识面极广,社会自然、古今中外,它都可包容。学习语文,应要求学生善于把各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对文章所反映的内容进行思考。当今科技迅猛发展,不断涌现出新的科学知识,因此我们不仅要联系书本的知识,还应把学习语文与现代科技紧密联系起来,以便顺应时代潮流,拓宽学生们的思维领域。
五、善于表达自己的思维结果
在思维训练中,应引导学生把思考的结果用文字表达出来。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用文字表达的过程,也是整理思维、加深理解的过程。因此,我们应特别重视对学生进行文字表达能力的训练。
6.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的训练 篇六
用心象加工训练弱智儿童记忆与思维品质的实验研究
采用单被试A-B两基线实验设计,运用心象加工训练法,对弱智儿童的`记忆、思维品质进行教育训练.结果表明:被试的记忆、语言、思维能力经心象训练后有明显提高.此法是一种易于实际操作的教学法,对提高弱智儿童的学习能力见效快,同时对学习成绩差的正常学生也是一种较合适的学习方法.
作 者:卿素兰 罗杰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系,刊 名: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ISTIC英文刊名:JOURNAL OF CUIZHOU NORMAL UNIVERSITY年,卷(期):19(1)分类号:B844.1关键词:心象加工 教育训练 弱智儿童 记忆思维品质
7.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的训练 篇七
思维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 涉及思维活动的深度和难度.思维深刻的学生, 集中表现为在智力活动中深入思考问题, 善于概括归类,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 进而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开展系统的理解活动, 善于预见事物的发展进程.而思维缺乏深刻性的学生, 在数学学习中经常对结论不求甚解, 经常满足于一知半解, 做练习时只是照葫芦画瓢, 机械模仿, 根本无法领会解题方法的实质, 离开书本和教师就无法独立解题.要克服这一现象, 必须有意识地经常进行思维的深刻性训练.
在解题教学中, 教师平时应注重变式训练, 变式训练就是把问题的题设或结论略加变化, 而不做本质的改变, 使学生认识到问题仍可以使用同样或类似的方法解决, 从而把握方法的本质.这是培养学生思维深刻性的一个好办法, 使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学会全面地思考问题, 养成追根究底的习惯, 这些都有利于培养数学思维的深刻性.
二、通过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训练,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 主要体现在能从不同的方面, 不同的角度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来思考和解决问题.灵活性强的人, 智力灵活, 善于从不同的角度与方面思考问题, 能较全面地分析、思考问题, 解决问题.
数学教学中, 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是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灵活的一种良好手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重视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的教学, 在设计教学方案时, 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已有知识背景, 设计出一些能有多种解法或一题能多变的典型性题目;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创设便于学生交流讨论的课堂氛围, 引导学生运用头脑中已有的知识, 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对新知识进行思考, 对问题的解决进行质疑讨论,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新问题.教师要做的就是倾听学生的讨论内容, 及时发现学生的思维火花和思维生长点, 对思维有独到见解和创新的学生要给予表扬和鼓励.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选择一些典型的数学习题, 通过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的训练能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逐步学会举一反三的本领,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通过犯错、思错、改错训练, 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批判性思维是指对自己或别人的观点进行反思, 不盲从权威, 提出质疑, 弄清情况和进行独立分析, 明辨是非的过程.思维的批判性是人的思维品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学生在解题时, 由于基础知识不扎实或思维上的偏差, 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对错误进行辩误、驳谬, 是培养学生思维批判性的有效途径, 从某种意义上说, 学生的批判思维是在与失误作斗争并取得胜利的过程中得以培养和优化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的错误当作一种教学资源来开发, 让学生在犯错、改错、思错中成长.因此在教学中面对学生出现错误时, 教师不要急于把正确答案告诉学生, 而是引导学生分析错因, 寻找治错的良药, 寻错中思维, 在思维中改错.让他们在交流讨论中质疑问难, 从而达到思维的相互碰撞, 迸发出更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看法.以弥补学生在知识上的不足和思维的缺陷, 提高解题的准确性, 增强思维的严谨性、批判性.
教师如果给学生过多的指导和过分的干预, 这样的确能减少学生犯错误、走弯路、“浪费”时间的概率, 但同时也剥夺了学生从错误、挫折中学习的机会.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让学生“做数学”来体验、理解数学的内容、思想与方法;让学生亲自参与充满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 从批判性的过程中获得体验, 批判性地理解数学.
教师在必要的时候应予以帮助, 让他们能把自己的意见更顺利更准确地表达出来, 各抒己见, 畅所欲言, 不要轻易地左右他们的意见.有时学生的见解不一定十分正确, 有的甚至很幼稚, 但这是他们经过思考后提出的, 在这个主动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的批判意识得到了培养, 批判能力得到了锻炼.
四、通过限时解题训练, 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敏捷性是指思维活动的速度, 它反映了智力的敏锐程度.有了思维敏捷性, 在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能够适应变化的情况来积极地思考, 周密地考虑, 正确地判断和迅速地作出结论.
数学思维的敏捷性, 主要反映的是正确前提下的速度问题.表现在能够正确、迅速、合理、简便地解决问题.思维敏捷的学生, 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对问题作出迅速的反应, 产生清晰的解题思路, 通过审题, 简约解题步骤, 快速作出判断.所以在解题训练时, 应当向学生提出速度方面的要求, 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解题过程.
总之, 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更不可能立竿见影, 一蹴而就, 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 让学生多练、精练、巧练, 才能达到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摘要: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而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关键就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解题训练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解题训练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 解题技能, 巩固和强化记忆, 训练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而且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品质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在数学教学中, 通过数学解题训练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和敏捷性.
8.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训练点的选择 篇八
一、从梳理文本脉络入手,训练思维的逻辑性
教育家叶圣陶说:“能够引导学生把一篇文章的思路摸清楚,就是最好的语文老师。”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重要性。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帮助学生梳理文章脉络人手,提取有价值的信息,把所要学习的内容串联起来,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培养与发展。在教学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师恩难忘》一课时,学生初读课文之后,笔者主要引导学生试着从整体人手,通过理清文本脉络训练学生思维的逻辑性,首先让学生边读边思考“作者为什么说师恩难忘”。学生通过阅读就会明白,因为“我”受田老师的教诲太深,所以一直忘不了田老师。在此基础上,笔者继续引导:田老师做了哪些事使“我”一直念念不忘呢?这样设问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田老师在“我”幼小的心灵播下文学的种子上来。从难忘师恩到受到教诲,再到哪些教诲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梳理了文本的主要脉络,从而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得到有效训练。
由此可见,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能够从帮助学生梳理文脉人手,让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解读,这样的阅读教学不仅条理清晰,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得到有效地培养与发展。
二、从抓住关键词句入手,训练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即指思维活动的深度,体现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顺藤摸瓜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让学生从中汲取有价值的信息,使其思维由简单走向深刻,进而有效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给,永远比‘拿愉快”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教师主要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句子“你回去了,可是你栽的花留了下来”,引导学生思考:高尔基这样说是不是让儿子不管在什么地方都要尽可能多种花?为什么呢?学生思考认为:高尔基信中表达的真正意思,是要儿子不管在什么时候都要尽可能给予别人需要的帮助,而不是一味地想要从别人身上获取什么。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经验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这样一来,学生对高尔基信中的内容,以及高尔基对儿子教育的真正含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有效深化学习的效果。
由此可见,学生在思考问题过于肤浅或者认识不够深刻的时候,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词句进行深刻的体验与思考,让学生掌握阅读的基本方法,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三、从有效拓展延伸入手,训练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主要指学生思路开阔、善于变通,在细节处不断地拓展开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对新知的渴求,用开放的教学观指导学生,帮助学生不断扩充知识容量、发展思维空间,并使其不断走向更加廣阔的学习空间。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海洋——21世纪的希望》一课时,为了使学生对海洋资源有更多的了解与认识,促进学生利用海洋、开发海洋,长大以后为我国海洋事业做贡献的信心与决心,笔者在教学结束时提出一个这样的话题:你知道世界上在海洋开发与利用方面有什么先进的技术与经验吗?你知道我国在海洋开发利用方面所处的地位吗?你对海洋知识还有哪些了解与认识?在我国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你有哪些意见与建议?在教师一系列拓展性问题的指引下,学生的思维不再局限于课本,而在课后积极地探究答案,激发了探究的兴趣。
由上述教学课例可以看出,教师要以教材为本,但又不拘泥于教材,而要对教材文本合理地进行拓展与延伸,使学生以更加广阔的思维看待阅读教学中的各种问题,不断提升与发展思维能力。
总之,学生的思维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训练内容,教师要精心选择思维训练点,采取巧妙、灵活的思维训练方法,促使学生的思维品质不断得到提升。
9.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的训练 篇九
【关键词】中职校;电工技术基础;思维品质
《电工技术基础》是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非常重要的一本专业技术基础课程。该课程既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实操性。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而思维品质是衡量思维能力的标准,所以,不论在理论教学环节,还是在实践教学环节,都必须重视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笔者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中专电工技术基础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1教给学生各种联想方法,培养思维的多维性。
1.1逆想联想
电工技术基础是研究电路和磁路规律和应用的科学,而电磁现象及规律是分析电磁的重要基础知识和理论,但往往学生存在着模糊的概念,运用逆向思维可使学生正确、灵活掌握电磁规律。比如在讲解电流磁效应时,给学生讲清电流周围必然存在着磁场,即电流产生磁场,反过来磁场是否一定产生电流,什么样的磁场才可产生电流?通过具体的演示和讲解给学生说明磁场不一定都产生电流,变化的磁场才会产生电流,而不变化的磁场不会产生电流。且使学生联想到电磁波的传播,更进一步证明变化的磁场产生的变化的电流和导体有关无关。这样使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时豁然开朗。
1.2类比联想
类比联想的主要特征有两个方面:一是根据事物的外部特征或某些性质的类似进行类比;二是根据对象集合的结构间的类似进行类比。如分析电动机工作原理时可和变压器工作原理进行类比联想;讲三相交流电路电压、电流关系时和单相交流电路分析法类比。这样把单相、三相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可提高学生对交流电路的更好理解和灵活应用。
1.3对比联想
对比联想是从具有相反特点的事物展开想象。如讲解电感电容在交流电中的作用时,从直流电路中的作用对比联想,讲串联交流电路、并联交流电路时和串联直流电路、并联直流电路加以对比联想,形成鲜明对比,这样可使学生正确把握二者的异同,更好地理解交流电路特点。
1.4定向联想
定向联想是有明确指向的且以推导出特定结果为主旨的联想。如推证RL和C并联电路的电路特点以推出其特点为预定目标,积极引导学生联想所学有关RL串联电路特点和C电路特点,经过认真分析作矢量图,推出RL和C并联电路特点。电工技术基础教学中,教会学生各种联想方法有助于学生思维展开,有助于加快学生思维节奏,对培养其多维性很有益处。
2引导学生辩异比较,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有比较才会有鉴别。教学中会遇到一些内容概念相似,结构相似,作用相似,或者形状相似的问题,学生在学习中往往容易混淆,因此应恰当地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运用辩异比较,一是可以使学生弄清各种概念的区别与联系,防止产生概念混淆的错误。例如U=U1+U2和U=U1=U2辩异比较,I=I1=I2和I=I1+I2进行辩异比较,使学生明确它们的异同,从而更进一步明确直流电路中电压、电流大小是代数和关系,而交流电路中电压、电流大小(有效值)是矢量和关系,克服学生交直流计算概念上的错误。再如电机铭牌上标明380/220V和变压器铭牌上标明的220/12V,发电机铭牌上标注380/220V的辩异比较,从表面和形式上看很相似或相同,但实质是不同的,从而使学生避免了在使用上述电器时的错误。二是可以防止学生产生错觉。如讲交流电路中两纯电阻或纯电感串联时由U=U1+U2讨论能否由此得出两不同性质,负载串联时也有U=U1+U2两同种性质和负载并联时由I=I1+I2时讨论两不同性质负载并联时是否也有I=I1+I2;通过这些辩异对比,避免学生产生不正确的联想,能够判别公式运用之间的异同,并区分它们各自的内在规律。
3梳理知识结构,培养思维的条理性。
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就是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有意识地对所学内容进行逻辑分析、综合、分类、重新组织,将知识系统化。中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一般来说不感兴趣,有时存在用到什么学什么的现象,理论知识不能形成连贯整体,其思维的无序性和单一性影响了思维能力的发展。电工技术基本理论是分析电路电器的重要依据。尤其在电子技术中交直流并存,没有系统的交直流电路知识会给电路分析带来很大困难。为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已学的知识加以组织和整理,使知识系统化。引导学生整理平行性的知识结构,即把分散在各节或各章而且又是解决相同或类似题目的理论知识概括性地“拎出来”,形成一个平行性的知识系统。如把单相交流电路一章的内容按知识结构,把纯电路、串联电路、并联电路由其电路结构、矢量图、欧姆定律、有功功率、无功功率、视在功率、功率因数等归纳成总览表进行对比,掌握它们之间的异同。再如整理三相交流电路知识结构时,把三相对称负载与非对称三相负载由阻抗值、阻抗性质、接法、相电流线电流关系、相电压线电压关系、三种功率归纳成总览表,进行对比,掌握本章知识结构,形成单元系统化。引导学生整理纵深性的知识结构,即按照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将课本各章的知识系统地串起来,用这种方法锻炼学生的思维,使之有条理,有层次,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如把电子器件知识和放大整流脉冲数字电路知识系统地串起来,使学生形成一个“器件、电路、应用”的知识系统。再把交流电路分析法、电磁理论和电气设备常用低压电器工作原理系统地串起来,形成由理论指导分析电气的知识系统。另外还应注意引导学生沟通电工和电子相关内容的联系,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可更进一步提高学生思维的条理性。综上所述,在教学中培养中职学生良好思维品质,加深概念教学是先决条件;采取启发式教学是有效的方法;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探索是重要途径;有目的地组织训练是必要手段。
参考文献
10.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的训练 篇十
物理概念的教学是物理教学的核心。物理概念是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概括化和抽象化的思维形式,每一个物理概念的建立,都是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物理思维活动的结果,浓缩了前人的思维历程,物理概念教学应该成为发展物理思维的出发点。
传统的物理教学在物理概念的建立和理解方面占课堂比例较小,而是把大部分时间投机性地放在了习题训练上,这种重结果忽略过程的教学方式对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极为不利。而素质教育在物理学科教学中的核心体现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成为能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的创新型人才。因而传统的物理教学是与素质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的,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不仅是学生理解掌握运用知识的过程,更应是培养优化思维品质的过程。
首先,应该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使学生对物理概念的建立充满激情,主动参与其中,“在快乐中成功,在成功中快乐”,成为物理学习的主人。众所周知,物理概念的学习过程一般而言是枯燥无味的,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是机械性的,学生仅仅就是记住了概念,而没有将知识点真正掌握住,而教师也苦于无法让学生参与物理概念的学习中。所以笔者认为,可以将物理概念的教学由传统的“预成性”教学向“生成性”教学转变,教学过程应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将所要学习的知识“生长”到学生已有的认识上。那么,在物理教学中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概念变化”,所谓概念变化,是指学生在新的学习中,不同程度地扩展、更改或重组头脑中的已有概念以适应科学概念,从而构建自己的知识的过程。这也符合物理新课标中目标的设计不仅仅指向“结果性知识”,而更多地侧重于“生成性知识”以及“生成知识的方法”。
例如:在速度图像的.学习中,把学生对位移图像的已有认识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首先回顾位移图像的物理意义――反映了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从而让学生自然总结速度图像的物理意义;再在回顾位移图像常见图线表示何种运动的基础上,适时提出问题:同样的图线在速度图像中应该代表什么运动、为什么?让学生讨论分析,各抒己见,最后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归纳,得到结论,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其次,应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灵活的学生在发现问题,考虑问题和处理问题时,都有较大的应变性。往往在遇见困难的时候,善于将遇见的难题多次的反复的思考,多方面的寻找解决方法。因此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笔者认为应该可以为学生多设置一些学习障碍,创设一些学习情景,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进入“迷宫”,让他们主动的去思考,主动的去探究,多动脑,多动手,拨开云雾寻求到问题的实质,“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感和成就感又会激发学生不断的自觉的应用科学的概念和规律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也是物理教学最根本的目的。例如:在研究刹车陷阱类问题时,让学生先不小心犯错,当发现经过一段时间速度出现负值时,引导学生去深思,去发现问题所在。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此时还可以拿出以同样大小的加速度先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再反向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问题,进一步制造矛盾,通过不断地设疑置障,激发学生不断开动脑筋,提升思维能力。
再次,应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辩证唯物主义指导我们在遇到问题时,既要看到事物的现象,又要看到事物的本质;既要知道事物的过程,还要知道事物的结果,这也是思维的深刻性要求我们在物理概念理解和物理规律揭示的过程中,应该做到的一种辩证思想。在概念学习过程中,运用深刻性的思想全面、整体、综合的去认识物理概念,有了明确的认识和全面的了解后,才能采取相应针对性的方法去研究某一物理现象,并掌握它,从而能灵活的运用它。思维的深刻性在物理概念的学习中,会不断指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深挖细究,而学生也会对知识掌握的更加扎实牢固。例如:在平抛运动的学习中,很可能会造成平抛运动只能沿竖直和水平方向分解的印象,适时例举相关问题点拨讨论探究,不仅增强了解决问题的灵活性,而且也加深了对运动的分解这一难点的理解。
11.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的训练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思维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种极其复杂的智力活动,这种活动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多方面的心理因素。其中思维因素是智力发展的核心。如果没有了思维的参与,阅读教学将不能顺利进行。“学而不思则罔”所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因此,新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训练进行了重点反复强调。以下将结合本人从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训练作如下分析。
一、注重课堂教学,实现联想运用
在阅读教学中,联想训练也是大有可为的。首先课文本身就有大量联想的内容,就需要学生理解。在理解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联想的一般规律,为运用联想做好准备。一般说来,应遵循这样三条:①联想的根据是现实。没有无缘无故的联想,联想必须从现实中引起。比如课文《月光曲》,为什么盲姑娘能联想到月光清幽,波光粼粼的大海这样美丽的景色,是因为她听到了贝多芬弹起美妙的钢琴曲——“月光曲”。②联想的内容要合乎情理。像《月光曲》中,因为贝多芬演奏的是“月光曲”,所以联想到大海、月光是很自然的,合乎情理。倘若盲姑娘联想到灼热的太阳,就显得不伦不类了。③联想要有目的。要为了表现中心思想。联想不是一匹脱缰的野马,不能为联想而联想。还以上例来说明,《月光曲》中的盲姑娘听着乐声联想的那一大段内容要表现什么呢?很明显,说明贝多芬的乐曲演奏得太美了,能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同时也告诉我们,盲姑娘爱音乐又懂音乐。
二、运用课文精读,探究思维能力的运用
抓住了课文标题,文章的内容也就有所了解。但这个时候学生的认识往往是对情节的了解,还不能形成对文章脉络结构——即文章主线的了解。所以,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关注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如何有效获取主要信息并能利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表达揭示文章的主要脉络和主线。文章的主线是引导学生进行深入阅读的重要因素,因为只有抓住了文章的主线,才能串起文章的重要内容。文章主线的确定不仅是对主要信息的获取和重新组织, 如果在这个过程缺乏探究的精神,只是让学生像听故事一样的去读去了解,那么,主线也就失去了它串起精华的实际作用,所以,精读是一种形式,探究意识的渗透和培养,才是重点。如果没有探究的意识,主线的确定就显得苍白而无力。在探究中确定主线,不仅可以让阅读教学有的放矢,引导学生在阅读时抓住主要线索和情节,而且还可以在探究中将主线赋予实际的内容。
三、充分运用阅读,进行扩想思维训练
教师抓住课文某些语言因素,提出想象要求,扩展语言因素中含有的情节内容,就是扩想训练。试举一教例。课文《曼谷的小象》,记叙了泰国妇女阿玲指挥小象帮助司机拉出陷入泥坑的汽车,并冲洗干净的故事,赞扬了阿玲热心助人的品质。其中有一个情节:“当我们再次向阿玲致谢时,她却摆摆手。”这个“摆摆手”,内涵很丰富。言语不通,阿玲只得摆手,谦虚内向,阿玲乐意摆手,但心里有许多话要说。教师不失时机地扣住“摆手”这个词语,引发学生扩想:阿玲摆手在想说什么?课上立即出现了许多心灵美的“小阿玲”:“不用谢,您赶快赶路吧,已经耽误了您许多时间啦!”“您是中国来的客人,我做这点事算什么!”“我养这头小象就是为外国人服务的,为了中泰两国人民的友好。”学生的扩想使一位做了好事不要感谢、热情好客的泰国妇女形象顿时立了起来。从这个教例可以看出,扩想训练的关键是选择内涵丰富、有情节的语言因素。
四、展开阅读训练,提高创造思维
抓住教材的“扩点”,进行展开性阅读课文中常有概括、简略、省去的内容,这些未开展的内在因素正是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极好“扩点”。依据这些“扩点”,可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将概括性词语具体形象化;详述文中的略写部分;补充作者省略的内容;推测事情的前因后果等等,把“潜台词”“画外音”均显现出来。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比如课文《小木船》结尾段写道:“陈明跟着爸爸妈妈搬到外地去了,那天以后,我们俩再也没有见过面……”虽然两人没能再见面,但友谊是长存的。课文至此并未展开,某教师紧扣这个“扩点”,发动学生创造想象,续说“我”与陈明不见面而友谊长存的情景,别开生面的边读边想使学生兴趣倍增,浮想联翩:有的说“我”寄给陈明一套航模邮票做友谊的纪念;有的想“我”家养的信鸽传递着久别的友谊;有的假想陈明搬回两人喜重逢;有的畅想二十年后两人都成了造船专家,并用激光电话交流彼此的科研成果。一幅幅友谊画卷的展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深入了,学生的情操也得到了陶冶,创造性的想象力更是迸发光辉。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做好的一项重要工作。要在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与策略,并能养成积累的良好习惯,利用课堂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途径,并使之在获得语文知识的同时,不断增强他们的思维能力,从而加强他们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的能力,使他们在语文阅读中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 林秋灵.让创新走进课堂[J].福建:福建教育,2002(4).
[2]孙速兴.在课堂点拨中培养创新思维[J].山西:小学语文教学,2002(5).
12.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的训练 篇十二
一、用创新精神引领阅读教学
让创新精神走进阅读教学, 首先是教师应具有创新精神。在语文教学这块芳草地上, 有许多教师开始了自己特色的阅读教学。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钱梦龙的“五步阅读法”等等, 就是创新精神的结晶。语文教师除了要学习教育家们的创新精神外, 还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加强自身修养, 尽快具备创造型教师的品质。心理学家认为, 创造型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 还应具备以下非智力特点:有创造性动机, 善于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热爱创造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创造性, 能运用启发学生思维的新方式进行教学;善于用自己不断探索未知世界的乐趣, 带动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尊重学生的个性, 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 具有与学生一起学习、共同研讨的平等思想和态度。
阅读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调动自身的生活经验, 渗透自我的情感理念, 启动个人心智, 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文化背景, 对课文做出解读, 获得深刻独到的感悟, 养成独立思考的创新思维品质。阅读教学中, 教师对学生应该进行“六训”, 即“引导——讲解——点示——拨挑——评价——规范”, 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对传统阅读教学模式的创新, 它不再是填鸭式, 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讲读法, 而是培养创造力的一种载体, 鲜明地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质疑研讨, 启迪创新思维
我国古代哲学家张载说过:“学则须疑”。质疑是思维的开端, 在语文阅读学习中, 只有对课本进行认真研究、全面思考、深入理解, 才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 并且这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重要环节。
在教《咬文嚼字》一文时, 学生们根据贾岛的诗作《题李凝幽居》, 经过想象推理, 对朱光潜“推敲之说”的质疑声更大。有的认为用无声的“推”动作怎么能知道“鸟宿池边树”, “敲”不会打破“岑寂”, 反而能衬托幽静;还有的认为“推”的动作有些粗鲁, 不该发生在讲究礼节的文人雅士身上, 显然, 前一位学生通过想象把诗句还原成生活画面, 由生活画面先听到“敲”门声, 然后看到树上惊起的宿鸟, 从而推断出朱光潜所说的意境不合原诗。后一位学生由诗作联想到古人的礼节, 并由此推论出“敲”字比较符合当时意境。只要有适宜的情境, 学生爆发出的想象力、创造力是教师始料不及的。
课堂解疑是解决学生疑问的主要途径。有些疑问, 可能是个别学生在阅读中发现的问题, 不具有普遍性, 但也不可弃之不管。教师可以在作业本上标明“这个问题仔细读一读课文第三段就会找到答案”, “这个词可以查词典解决”或简短地给出答案。他们尝到自己动脑解决问题的甜头, 在下一篇课文预习时, 就更加积极、踊跃, 从而超额完成质疑作业。在教学实践中, 我深切地体会到,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密不可分的。
三、自由品读, 张扬创新个性
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是按照自己事先准备好的教案进行教学, 学生学习的思路和教师的教案相去甚远, 这时, 教师千方百计地要把学生的思路往回拉, 往自己的教案上靠。这样的结局使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保证。另外, 从教师、学生和文本的关系上看,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经常被教师的讲解和所谓的标准答案所束缚, 使阅读这种本应该是阅读者极富主观性的个体再创作过程, 成为机械、呆板的学习过程, 学生的个性受到压抑, 学生的创新意识也被泯灭。总之, 教师、学生、文本三张皮的状况充斥着阅读教学的课堂。
有一篇文章写道:“墙上一只虫子在艰难地往上爬, 爬到一大半, 忽然跌落下来, 它又沿着墙根一步步往上爬。”第一个人注视着这只虫子, 感叹道:“一只小小的虫子, 这样的执着顽强, 失败了, 不屈服;跌倒了, 从头干。真是百折不挠啊!我遭到了一点挫折, 我能气馁、退缩、自暴自弃吗?难道我还不如这只小小的虫子?”第二个人注视着它, 禁不住叹气道:“可怜的虫子!这样盲目地爬行, 什么时候才能爬到墙头呢?只要稍微改变一下方位, 它就能很容易地爬上去, 可它就是不反省, 不肯看一看, 唉!可悲的虫子, 反省我自己吧!我正在做的那件事如果再失利的话, 我应该学得聪明一点, 不能再闷着蛮干一气了, 我是个有头脑的人, 可不是虫子。”一只小小的虫子给了人不同的启迪, 得到了截然相反的两种结论, 由此可以看出, 人是有思想的人、有个性的人, 对于一些问题的答案, 没有固定的模式, 尤其阅读更是如此。我们常说这样一句话:一千个人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虽然有些夸张, 但其中蕴涵的道理是显而易见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 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阅读课虽然是在教师指导下的群体阅读, 但必须以个体阅读为基础, 以发展学生的个性为依归, 应该把课堂还给学习的主人——学生。把读还给阅读主体, 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追求教师、学生和文本的和谐统一, 这样, 才能合理兼顾三者的关系, 形成合力, 使教师的主导作用更具价值和意义, 使学生的个性学习得到充分的肯定, 使课文发挥最大的作用, 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尊重和保护, 使孩子的创造力得以培养。一句话, 使学生通过有意义的学习得到更好的发展。
13.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的训练 篇十三
思维是人类的一种重要活动。人们对于它的研究、探讨在不断地发展进步,甚至创造出了可以模仿人的思维活动的电脑。在理论上取得的成果也颇丰,对于思维生理机能的揭示,还有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思维进行的分类,(例如,有的把它分为形象思维有和抽象思维;有的把它分为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有的认为思维是聚敛的和发散型的;有的认为思维有正向和逆向之分等),这些对于思维的进一步研究,都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本人多年从事基础教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对于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活动进行了一定的探讨,把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活动作了分层次划分。我认为,不妨把他们的思维活动划分成单向单步思维、单向多步思维和多向多步思维。他们在掌握数学知识实现课程目标的过程中,总是由最简单的单向单步思维过渡到单向多步思维,乃至于发展到多向多步思维。我们知道,数学是训练学生思维的广播操。新课标要求我们把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思维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对他们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训练,由量变到质变,在实现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同时,逐步实现思维应达到的目标——形成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一、注重单向单步思维的训练,形成牢固的思维基础
我们在实施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方向基本上是明确的,当他们遇到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时,在大脑里立即产生一个单向的思维个体,而解决问题又只需一步完成,我们把这种从一个知识点到另一个知识点,单方向,单步骤的思维称为单向单身思维。
二、单向单步思维是连续性思维的基础,是思维的最小单元,思维的目的性明确,时间短。前人对这种思维非常重视,他们总是力图把所有数学知识都浓缩在这一个个的单向单步思维单元里,由“因”到“果”,由“题设”到“结论”,总结出了许多公理、定理、公式,便于人们记忆,成为后人思维向前延伸的基石。
思维的源泉是知识和信息。学生的单向单步思维就是对已有的人类思维成果的学习,包括简单的重复,探索性的验证,创造性的发现。作为教师,主要是根据不同的情形,不同的学习内容,抓好这种思维品质的培养。1.使他们的单向单步思维具有完备性。在教学中对照目标,启发讨论逐步的实现目标,做到有问有答,有布置有检查,及时补充他们思维过程中的缺陷,克服半途而废或弄个一知半解的坏毛病。例如学习等腰梯形的性质:等腰梯形ABCD(AD∥BD)同一底角上的两个角相等,使学生不仅知道∠B=∠C,而且要知道∠A=∠D。2.使他们的单向单步思维具有准确性。在教学中为了达到目标,要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只有每个单向单步思维的准确性,才能保证整个连续性思维的准确性,不然的话,思维的结果是错误的没有意义。
三、在教学中,我们要加强一题多解的训练,扩大学的思路范文作文,也就是增大学生的思维方向。例如。计算,按照所学的方法,一步一步的施行乘法运算,再合并同类项,得出结果后,提请他们思考,有没有其它方法?思维过程:原式= 显然,既简单又明了。使学生在完成某一思维过程后,总要考虑还有没有更好的思维途径,克服思维过程中的满足感。使思维具有一定的探索性,从而发展到具有一定的创造力。
14.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篇十四
中学化学教学大纲强调指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培养学生能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初步掌握一些常用的化学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因此,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也是评价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15.阅读教学中思维训练的方法 篇十五
一、认知层次
在认知能力的训练中, 教师应注意起点的设置应根据学生实际变化, 用亲切的谈话启示学生。设置起点, 触动学生的诱导点, 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 训练学生怎么样在有限的文字中尽可能多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
认知层次是阅读思维活动的初级阶段。其思维特点是, 通过对语言这一物质外壳的认识, 去获得课文所提供的大量信息, 对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有一个完整的、粗略的感知。此阶段的学习应达到这样的目标:内容上要知道该文重点写了哪些材料, 作者的意图是什么;形式上要了解文章体裁、主要表达方式、文章的基本思路及线索、风格等等。为了提高认读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字词基础知识的教学, 以培养学生独立的纯熟的认读能力。可在课堂上穿插生词讲解、听写、查字典比赛等等。另外, 老师还必须在课前预习中根据学生实际制定适当的目标, 让学生完成, 并注意不断循序渐进。
二、领悟层次
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领悟理解能力, 中学语文教学必须遵循从语言形式到内容实质, 又从内容实质到语言形式的辩证法则, 既要注意讲清词句、篇章结构等, 同时又要注意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启发思维的手段, 让学生思维活跃, 想象丰富。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1. 拓宽阅读视野, 培养自学能力。
中学生的阅读兴趣容易调动, 教师应抓住这一特点指导学生选择一些难度适中, 文学性较强的文艺作品来阅读, 并要求做好读书笔记, 写下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另外还可以指导学生读报, 教导他们如何从标题、导语中获取信息, 从而全面地把握文章内容。
2. 教学中巧诱导。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思维, 犹如指挥家指挥乐队演奏一样, 要巧妙地设计问题, 做到提得及时, 问得必要。如教学鲁迅的《祝福》这篇文章, “我”最后一次见到祥林嫂时的形象是:她一手提着竹篮, 内中一个破碗, 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长的竹竿, 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教师可抓住这一细节进行分析, 启发学生展开思维:“竹篮、破碗、竹竿”是与乞丐为伴的, 学生据此得知祥林嫂是乞丐的第一层意思;深入下去, 作者为什么要强调“碗空, 比她长的竹竿, 开了裂”呢?学生思考后可以知悉祥林嫂靠乞讨度日已不是一天两天, 由于受人们歧视, 也讨不到饭菜, 连换一根合适的竹竿的能力都没有了。然后教师再趁势升华:是什么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呢?学生水到渠成就能体会出是残酷的封建礼教的迫害。这样一层层启发, 长期训练, 对学生的领悟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
总之, 在领悟思维的训练中, 教师要以巧妙诱导, 点而不破, 带领学生体验人物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以至感同身受, 从而真正把握作品的思想底蕴。
三、评价性层次
评价性思维即通过整体上把握作品, 并对其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作出正确的判断。中学教材中的课文, 都是文质优美的“美文”, 但是在讲解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训练学生的审美评价能力, 跳出课文做冷静客观的评价:这样写, 好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好?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换个方法好不好……这样经过长久训练, 学生心中就会有一把评价美的尺子, 审美评价的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训练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呢?我认为:首先要求学生学会观察生活, 积累丰富的知识和生活经验, 并思索表达的最佳方式;其次要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融德育、美育在教学中。
四、审美再创造
16.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的训练 篇十六
一、注重审题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
思维的条理性作为学生数学反映能力的一种特征标志,意味着学生能从数学信息源出发,善于抓住问题的关键,有根据、有步骤、有方向地稳步前进,找到正确思维的“快速通道”。
审题训练是引导学生对数学条件和问题进行全面认识,对与其有关的全部情况进行合理分析、研究的过程。在审题过程中,我们应指导学生充分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数形特点,根据已知的条件逐步推理,并恰当化简、转化,快捷、准确地解决问题。
例:出租车司机小李某天上午营运全是在东西走向的广场大街上进行的,如果假设他向东为正向西为负,则他这天上午行车里程(单位:km)如下:
+15,—2,+5,—15,+10,—3,—10,—2,+10,+4,—8,+6
(1)将最后一名乘客送到目的地时,小李距离上午出发时的出发点有多远?
(2) 若汽车耗油量为 aL/km ,这天上午小李耗油多少升?
该题审题后,引导学生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通过数轴直观的解决第一问,并分析第一问和第二问的区别,有效地将该实际问题用对应的数学知识解决。
二、开展错题辨析,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在数学习题训练中,开展错题辨析活动,可以充分挖掘错误中潜在的智力因素,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更高层次审视问题,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分析错误根源,寻找预防类似错误出现的方法。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解决同类问题的规律,使学生养成深刻理解概念、周密剖析问题。
例如,对于方程2(x—2)—3(4x—1)=9(1—x),有同学这样解:
2x—2—12x—1=9—9x.
2x—12x+9x=9+1+2.
—x=12.
x=—12.
显然这是由于没有注意原式的结构特点,漏乘和没有变号造成的。我们应该就学生的错误开展辨析,在辨析中进一步明确不要漏乘括号内的任何一项;若括号前面是“—”号,记住去括号后括号内各项都变号。
从某种意义上讲,对于习题错解的辨析,比演练习题更重要,只有明确错在何处,以后才会少出或不出此类错误,思维的深刻性才得以体现。
三、探究一题多变,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新课程标准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规定了初中数学教学要达成的课程目标,对学生思维广阔性的训练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在数学习题训练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尝试全面地分析问题,多方向、多层次的思考问题,在解题时将问题逐步引申,使解题思路顺利迁移。
例如,证明等腰梯形的判定定理:在同一底上的两个底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在讲解时,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分析:(1)平移一腰,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和等腰三角形;(2)过上底的两个端点作高线,转化为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和一个矩形;(3)延长两腰,转化为两个等腰三角形。这几种证法分别用到了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等角对等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等式的性质等,体现了知识的纵向、横向的结合;辅助线的添设也各有特色,展示了解决梯形问题的一般规律。这样,对强化学生的解题技能、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一题多变使学生的思路拓展开来,思维的广阔性自然得到有效提升。
四、克服思维定势,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思维的创造性要求学生在思维方法上敢于创新,能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总结规律,独辟蹊径地解决问题。在数学解题过程中,有些学生往往受到某些方法的局限,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影响了数学综合能力的提高。因而,在数学习题训练中,我们应设法帮助学生克服某些思维定势,注重引导多角度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形成思维的创造性。
例如:已知A(—1,—1),B(1,3),C(2,5),试判断A、B、C三点之间的位置关系。这是一道基本题,但应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联系,寻求不同解法,如一些学生仅想到一些常规解法:
(1)证明|AB|+|BC|=|AC|;(2)证明点B在直线AC上;(3)证明直线AB、AC的方程相同或斜率相等。而有一些同学,联想宽广深刻,不但有上述解法,还得到了如下的非常规解法:(4)证明点C到直线AB的距离为0;(5)证明△ABC的面积等于零;(6)证明点B是有向线段AC的一个定比分点,显然后者的解法较之于前者,更难想到,更独到,有利于培养思维的广泛性、创造性。
17.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的训练 篇十七
着眼数学思考 暴露思维过程――在“有理数”教学中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些做法作者/周 强
摘 要:在数学教学中,培养能力的核心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学生通过数学学习,需要得到思维的训练,学会数学思考。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积累,更要注重在教学过程中暴露思维过程,加强思维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在头脑中经历建立认知结构的过程,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品质得到提升,结合七年级“有理数”的教学内容和具体案例,探讨了在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的一些做法。
关键词: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思考;训练
训练学生思维能力,也是七年级学生面临的迫切需要。这个阶段的学生刚刚进入初中学习,思维还处于形象思维水平,还不习惯和适应初中学习的要求,因此,训练学生思维能力,促进他们的思维由形象思维发展成为经验型逻辑思维,对学生后续学习,以及身心发展有很大帮助。
一、利用概念、法则、性质的形成过程,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本章中,有不少概念、法则、性质。“任何一个概念、法则、性质都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经过抽象和概括的结果。”在形成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或者数学经验两个方面出发,通过观察、比较、分析,通过数学思考,归纳出本质特征,并表述,从而形成概念法则和性质。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数学学习离不开生活。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概念和模型、构思证明方法等,是一种归纳方法和严密思考相结合,直观与抽象相结合的抓住事物本质进而构成系统的抽象过程,这是一种独特的数学思考方式。数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这种思维方式,并将它用于实际生活。
具体教学实践中利用概念的实际生活背景,结合实际生活从中抽象出数学概念也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认知规律,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的学习,能使学生的学习有意义和富有效率。
案例1:负数的引入
数的产生是实际生活的需要,负数这个概念同样来源于实际生活。其产生过程还蕴含着符号化的思想,因而,教学中可以进行如下设计:
活动:(1)请学生数老师手上拿着的粉笔。(若干支)(2)请一个学生数数他的同桌手中拿着的粉笔。(没有笔)(3)老师手中的粉笔折断为两半,请学生用一个数表示半根粉笔。(4)一学生阅读:零上5℃,零下11℃,零上11℃等,由同桌用数来表示。表示出:-5、+11、-11等,让学生感受引入符号的必要性。
通过活动说明数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向学生渗透数学来源于实践的观点,同时进行对数学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归纳、符号化的思维训练。
案例2:有理数的加法
活动一:约定进球为正,输球为负,进球和输球的和为净胜球,红队胜蓝队3比1,蓝队胜黄队2比0,黄队平红队1比1。解决如下问题:(1)红队进球数为多少?(+3)+(+1)=4。(2)红队失球数为多少?(-1)+(-1)=-2。(3)红队净胜球为多少?4+(-2)=2。依次解决蓝队、黄队如上问题,得到9个有理数加法的算式。
活动二:观察以上算式,归纳有理数加法运算的法则。观察过程中教师提示学生观察加数的类比、加数的符号和绝对值分别与和的符号和绝对值的关系,进而归纳出运算法则。
以上活动一中,从实际生活中得到一系列算式,反应了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通过活动二进行数学思考,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加以归纳、抽象、概括得到数学法则,正是体现数学思考的良好素材,通过暴露思维的过程,既揭示了数学知识的本源,又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了训练。同时归纳过程中体现的分类思想,符号化思想,也是数学思维训练的目标。这类活动对于学生提升思维品质有极大帮助。
本章中,某些概念法则和性质有类似之处。我们还可以在它们的形成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将已经熟知知识“类似的”建立在新的知识基础上,形成新的知识。这里就可以训练学生类比联想、类比推理的能力。
案例3:有理数加法的结合律
教师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1)学习了有理数加法 的交换律后,启发学生比较现在所学的交换律和小学里的交换律有何不同?可以发现适合的范围有扩充。(2)小学所学的加法的结合律适合于有理数范围吗?提醒学生意识到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都是加法的运算性质,可以大胆猜想。(3)你能举例试试吗?于是,引导学生在有理数范围内试验加法结合律的适用与否,从而直接类似地“搬来了”加法的结合律。
这个过程中利用性质之间的关联,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不但能培育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通过学生类比思考,合情猜想,周密验证,从而得到结论的思维过程,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类比、观察、猜想的思维能力。
二、利用概念、法则和性质的运用过程,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本章中,概念、法则和性质的运用与数学运算有着紧密联系。数学运算的实质是根据数学运算的定义以及运算法则和性质,从已知数据推导出结果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包含有判断、演绎推理等过程。在应用过程中暴露思维过程,也能达到训练学生分析与综合的思维能力的目的。
案例4: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运用训练
训练中要求学生结合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在运算过程中放慢步伐,展示判断运算种类,根据法则确定和的符号和绝对值的过程。于是将加法运算训练题分解成多步填空题,设计如下表格供训练:
学生在填空的过程中需对照所给问题,结合法则完成判断、运用、推导的过程。既加深对法则的理解,又在运用的过程中得到逻辑推理能力的训练。
需要指出的是:新课程改革之后,不少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忽略甚至放弃运算过程中的思维训练,其实是不可取的。计算过程中的思维过程同样是数学思考,遵从法则运算不仅能训练学生推理的能力,更对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大有裨益。
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是多方面的,以上只是结合“有理数”这章的知识内容特点分析了一些做法。在实践中着眼数学思考,展示思维过程,着力于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品质就能得到良好发展,同时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健全发展也有深刻的影响。
参考文献:
刘兼,孙晓天。《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5.
18.议写作教学与学生思维品质培养 篇十八
一、议论文写作教学如何体现思维品质的培养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始终贯穿着对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思维品质通常是指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五个方面。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尤其是高
二、高三学生应在思维品质方面达到以下指标:
1.思维的敏捷性。根据作文题目要求,快速提取头脑中的知识储备及有关信息,进行加工,使之变成写作素材。写成1000字以上的作文。
5.思维的批判性。①能独立修改自己的作文。②能判断出别人作文的优劣,取其长处,丰富自已。③能针对自己写作方面的弱项,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并有所改进。
二、针对思维品质的培养目标应进行哪些方面的训练1.给材料作文训练。
这种训练可以达到几个目的:
①提供一个材料,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提炼论点,从而进行多角度思维训练,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
②提供若干论点与论据,从中选择最佳的论点与论据的搭配。这样训练更深入,不仅锻炼学生多角度思维,而且引导学生的思维向集中思维转化,向纵深发展,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具有深刻性。
③教师给出一个论点,要求学生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进行论证,从而达到训练思维的敏捷性与创造性的目的。
2.在写作教学中,运用思维的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
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审题、构思,加强议论的力度。
如面对“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这两个题目,就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从几个方面找出论证思路。比如通过内外因的关系来构思: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因此,“近墨者”是否变色,主要取决于内因。用这个论证思路,就可以有力地证明“近墨者未必黑”的论点。再比如从量变到质变的观点来分析:一定的量变可以引起质变,“近墨者黑”的可能性较大。以此思路可以证明“近墨者黑”的论点。还比如从矛盾转化的观点分析,近墨者,原来并不黑,但可以随着矛盾的转化,有可能变成黑色,反之亦然。
还有一些论证思路,在此不一一赘述。在议论文写作中,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深入思维,写出的文章就不那么肤浅了。
②在写作教学中有意识地给学生讲解逻辑常识,使之在论证中自觉地恰当运用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使文章合理、严密、说服力强。
3.掌握多种论证方法,以加强议论的广度及深度,进而培养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
除了让学生掌握常见的论证方法,如例证法、引证法、比喻论证法之外,还应掌握以下一些论证方法:①类比论证法:将具有某种共同属性的两种事物放在一起比较,证明出两种事物的共性,从而推导出新的论点。从事物的具体表现形式上的联系认识到它们的本质。
②矛盾论证法:通过分析对方论点与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矛盾,来批驳对方的论点。通过学习这种论证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与批判性。还有一些论证方法,如探求因果法、正反对比法等等。
议论文写作教学与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议写作教学与学生思维品质培养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的训练】推荐阅读:
体育课教学中加强学生思维训练的尝试论文08-17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09-24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08-03
浅谈语文教学中语言与思维的训练论文10-10
沉默的品质的阅读答案11-13
小学生阅读教学总结08-04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教学随笔08-27
思维的乐趣现代文阅读答案10-25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 让阅读教学绽放异彩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