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增收途径调查及分析报告

2024-09-08

关于农村增收途径调查及分析报告(共11篇)(共11篇)

1.关于农村增收途径调查及分析报告 篇一

关于我市农民增收途径的调查报告 增加农民收入,是新时期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实现农村稳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按照省价格成本调查队的工作布署,我队于6月10日至13日,采取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我市农民增收途径进行了一次专题调研,以抽样调查的形式分别对遥田镇幸福村、灯塔村、红星村、红卫村及哲桥镇石塘村的200户农户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民家庭收入状况

通过对200户农户的综合情况来看,农民的收入状况虽有所增加,但收入水平仍然比较低,收入来源也较为单一,收入中打工的比重较大而种田的收入较低。抽样调查显示,2009年户均收入20000元左右,较上年增长10%,户均纯收入15200元,人均纯收入4342元,较上年增长15%,种田、打工和其它收入分别占农民总收入的17%、51.5%、31.5%。目前农民的收入渠道还很窄,除了青壮年农民外出打工是主要经济来源外,农民还基本上没能够因为土地而致富,越来越多的农民放弃种植双季稻,改种单季稻,农闲的时候打点短工来贴补家用。

二、农民增收面临的困难

据调查了解,当前农民增收面临的困难分几个方面:一是种植业面临的困难,种植业面临的最主要的困难是农田水利设施老化,渠道常年失修,许多渠道都已经淤塞,水经常流

1不到下游去,下游的农田只能是依靠自然的条件,一旦遇上天旱不仅影响产量甚至无法播种;二是养殖业面临的困难,养殖业面临的困难主要是经济上和技术上的,一般的农户家里都是小规模养殖,成本高,销量少,收益少。如果扩大规模养殖,一般的农户资金严重不足,技术也跟不上。三是外出务工面临的困难,俗话说:“挣钱的不费力,费力的不挣钱”,当前大部分农民外出务工靠的都是苦力,不但挣的钱少还不能兼顾到家庭。

三、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

1、改善农田基础设施,奠定增收基础。加大对农田水

利设施的修复建设,充分发挥水利为农业保驾护航的作用,实现农作物持续增产、丰产,保证种田不看老天爷的眼色,农民不再是“靠天吃饭”。

2、优化种植业结构。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大力

发展优质高效经济作物。就耒阳实际而言,发展优质高产的油茶有着天时、地利和人和之优,已经有公司和种植大户在部分乡镇开展了油茶种植,还有公司利用荒山发展中药种植,都取得了不错的开局,要鼓励和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发展。

同时,扩大种植面积,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档次。

3、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农民利益。对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农产品如粮食、牲猪的销售,政府既要给农民自主销售权,又要加强监管,稳定市场。要采取措施确保粮食保护价的有效实施,在重点产区政府应该设立收购点,避免保护价的好处落到贩子手中,破解农民增产不增收的怪圈。

4、充分发挥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作用。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由种植业向多种经营、乡镇企业转移,使农村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大力鼓励和引导珠三角内迁的企业到乡镇安家落户,可以采用农民在家给企业加工半成品的方式,既方便农民就业增收又能解除照顾家庭和孩子之忧。

2010年7月2日

2.关于农村增收途径调查及分析报告 篇二

这几年, 关于“三农问题”利好的消息不断:一是国家取消了农村各项税费, 农民从事农业经营的成本大大降低;二是农产品价格有所上涨, 经营农业的预期收益相对提高;三是一些农民土地被征用后, 获得相当数量的货币补偿和“三化一有”等社会保障。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刺激着农民对土地功能的重新认知。

但是, 在现行的政治经济体制下, 很难再把农民的土地收回由国家统一经营, 这就有必要找到一种能够兼顾国家、农民、社会三者利益的合理方式, 即土地股份合作制度。所谓土地股份合作制, 是指农民以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入股合作社或相关经济组织, 由其统一经营, 并依股权获得一定收益和分红的土地经营模式。它的主要特征可以形象地概括为:“土地变股权, 农户当股东, 有地不种地, 收益靠分红。”

一、农村推行土地股份合作制的意义和作用

以家庭为单位的土地分散经营, 一是无法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和降低生产成本, 无法进行规模生产并获得规模效益;二是在不考虑市场因素的情况下, 随着土地边际效应逐步减弱, 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必将相应下降。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是农业经营模式和农村集体土地流转机制的创新和完善, 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方式的又一次重大变革。

(一) 增强了区域农业的竞争力

1、通过建立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 把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土地集中起来, 由合作社统一规划, 统一进行经营性投资和收益分配的管理, 有利于优化土地资源培植, 实施农业规模经营, 降低生产交易成本, 在一体化的基础上实现对土地潜在收益最大程度的挖掘。

2、土地股份合作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 通过股份合作实现土地的规模经营, 使得土地流转长期化和土地规模经营的长期化。承包地折成股份后, 一般不能单方面任意退股, 入股的最长时间到承包期为止, 即三十年。土地股份合作社规范了合作和经营的内容, 土地承包一般要与股份合作企业签订入股合同, 共同制定章程, 由章程和合同规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企业和原土地承包户都要受章程和合同约束。土地规模经营的范围突破了亲朋邻里, 一个村的狭小范围, 在更大的范围进行。股份合作实现的土地规模经营, 通过把土地经营权从承包权中分离出来, 交给股份合作企业支配, 从而实现有效流转, 有利于土地的集中, 进而促进规模经营的发展。

3、在土地股份合作中, 不论是由合作社自身经营, 还是面向社会公开招标竞价经营, 都有助于采用先进技术, 调整优化品种结构, 推进高效优质农业的发展, 为推进区域农业的产业化, 现代化, 增强区域农业的竞争力打下坚实的基础。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 中国农业要参与国际市场, 必须形成特色和规模。而实现土地股份合作制, 就有利于打造自己的特色和品牌, 增强区域农业的竞争力。

(二) 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 壮大集体经济

1、随着形势的变化, 土地对于农民的经济意义逐渐减少, 但它依然是农民基本的生产资料和重要的社会保障。土地股份合作保留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基本内核, 农民的生活保障没有失去, 除了每股每年的保底收入和分红 (随着地价的增值, 股份合作有可能逐年提高) , 还有打工和从事其他工作所获得的收入, 这就在相当程度上解决了农民长期增收的问题。此外, 建立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 把部分农村劳动力从土地束缚中解脱出来, 在保证土地长期受益的同时, 放手从事二、三产业, 有一部分被返聘到原来土地从事农业生产管理, 还聘请本地常年在家的妇女和老人直接从事花卉苗木生产管护, 增加了非农收入。

2、实行土地股份合作制, 对集约经营者来说, 由于土地产权更明晰, 可以放心地对土地增加物质和技术投入, 实行规模经营, 获得规模效益, 也为壮大集体经济开拓了新路, 通过集体股分红或在收益分配前提取公积金和公益金, 为公共福利设施建设等提供了资金支持, 改善了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三) 推动了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

通过建立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 把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土地集中起来, 由合作社统一经营或对外发包, 为农业企业或种养大户提供了发展用地, 有效地缓和了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的土地制约瓶颈, 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土地向能手集中, 分散经营向集约规模经营发展。有利于农产品创立自己的品牌, 融入国际市场, 推动高效农业的规模化发展。

(四) 化解了土地征用过程中产生的矛盾纠纷, 保障农民权益

1、组建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 既是整合资源, 转换机制的过程, 也是农民自我教育, 自我完善, 自我约束的过程。通过民主讨论, 使村干部和广大群众的民众意识进一步增强, 通过建立各项规章制度, 形成了按章办事, 多重监督的约束机制, 真正保证了农民事前参与决策, 事中参与管理, 事后参与监督的民主权利。同时, 通过订立组织章程, 规范议事规则, 建立监督机制, 明确成员应有的权利和义务, 能够增强农民的民主意识, 集体意识, 市场意识和权利义务意识, 促进农民素质的提高。

2、随着城市化的发展, 工业用地剧增, 城市扩张迅猛, 大量占用农地成为必须, 特别是上好的农田被占用, 农业用地减少。一方面, 造成农业资源短缺, 持续发展乏力;另一方面, 被征地农民成为新的失业人员, 生活缺乏保障, 更难以持续生产和经营。土地在转让过程中产生的增值利益被他人获得, 不平等的土地产权交易严重损害了农民的权益, 引起了诸多矛盾纠纷, 成为社会稳定的隐患。采取土地股份合作的方式, 农民并没有失去土地, 农户仍然保留了原有土地的承包权, 只是其权利由实物形态转化为价值形态, 以股份形式表现出来, 其权利大小与承包的土地数量相一致, 稳固了农户承包经营权。土地承包权通过股份的形式明确到户, 让集体和农民既保有土地又能分享到土地增值收益, 可保障农民拥有长期获得土地的收益权。

(五) 避免了其他土地流转形式的一些弊端

实行土地股份合作, 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股权化, 将土地作为资产折股量化到个人, 实际上是在保持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长期不变的基础上, 以股权的形式进一步确认和完善了它的财产权, 特别是收益权。与其他流转方式相比, 土地股份合作有其自身的优势。土地承包经营权如果是自己使用, 其收益权是单一的, 如果采用其他流转方式, 其收益权也是单一的。租赁只收取租赁费;转包转让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比如时间比较短, 对土地的质量, 保养等没有具体要求, 不利于提高农民对农地保养, 投资的积极性, 交易内容简单化, 交易各方的权责不明确, 容易引起纠纷。而实行股份合作, 可以得到两个方面的收益, 保底收入和股份分红。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股份化, 不是将土地分给个人实行“私有”, 它是在保持土地实物形态不改变其集体所有的前提下, 在价值上以股份的形式将集体财产和土地量化到社区每个成员。另外, 通过土地股份合作, 可以反映出农地质量的差异, 农地质量高的折股多, 农地质量低的折股少, 有利于鼓励农户对土地的长期投资。总之, 股份合作既融合了股份制的组织治理结构, 按股分红特点, 又体现了租赁特点, 不管股份合作企业是盈是亏, 股民都享有保底收入, 也吸收了合作制一人一票参与民主管理的原则, 形成了一种新型的产权结构和运行机制。

二、推行土地股份合作的制约因素

(一) 农民的观念问题

对于土地的被征用, 大多数农民还是倾向于货币补偿。在涉及到股份合作时, 许多农民心存顾虑, 怕到时候拿不到分红, 甚至怕上当受骗, 因而往往选择只要补偿金, 而不要股份。如有的建设开发中, 涉及到的土地既有集体的又有农户个体的, 集体的山地采取了股份合作方式, 而农户个体则都选择了一次性补偿。这种现象的存在是普遍的, 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既有股份合作本身的局限性, 有农民对股份合作的不了解, 也有农民的观念问题。在调查中当问到为什么不采用土地入股时, 许多农民认为只有钱才是最真实的, 而钱只有拿到手上才是放心的。

(二) 股份合作的风险问题

股份合作同样也具有风险性, 这是股份合作本身的局限性。而作为农民最后保险的土地是不应该承受风险的, 是实实在在的保障。对于土地股份合作, 大多数农民知道赚了有分红, 亏了什么都没有, 还要赔上老本, 并且认为现在的企业亏得多, 而且即使有赢利, 也不一定拿得到红利, 经营者会设法做假账, 蒙蔽股东。因而对于股份合作的方式, 许多人持有观望态度, 不敢贸然行事。实际上, 基于土地的保障功能, 对于土地的股份合作, 各地在实践中都做了相应的规定, 保障土地作为特殊要素的收益。土地入股的收益往往都由两部分组成, 一是土地的保底收益, 相当于地租;二是土地的股份分红, 相当于增值收益。从较成熟的实践看, 股份合作的风险性相对较低。

(三) 股份合作缺乏法律保障

农村土地股份合作是农村土地经营方式的一种创新, 顺应了农村经济发展要求。但是现今许多土地合作社不具备企业独立法人资格, 法律和政府对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性质没有明确的规定, 定位也很模糊。目前已出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了明确规定, 但是并没有将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纳入到合作社范畴, 致使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无法可依, 不受法律政策保护和扶持。因此, 没有一个良好的法律政策环境, 土地股份合作的发展方向比较模糊, 运行环境也不完善。

三、推行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的建议

(一) 加大宣传力度, 尊重农民意愿, 激发内生发展动力

1、长期以来, 农民守着一份土地, 只求解决温饱, 成为生活生产的保障。改革开放后, 一些地区土地大幅升值, 农民自愿把土地集中起来, 由集体集中开发, 获得了极大的级差地租收益, 农民拥有的土地资源变成了参与生产、分配、收益的资本。同时, 由于发达地区城镇化, 工业化进程加快, 土地获得了大幅升值机会, 农民选择了将土地股份化的形式。而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土地并没有获得土地的级差收益的机会, 农民开展股份化改革并没有积极性。因而, 在对待农村土地改革方面, 要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 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 不搞运动, 不搞强制。

2、进一步完善县、乡镇两级组织和工作班子, 研究制定具体政策规定和实施方案。组织相关部门深入农村基层, 多做调查研究, 强化分类指导, 逐步建立风险保障机制, 确保农户入股土地的安全和收益, 加强相关政策, 法律法规的宣传, 采取业务培训, 参观学习, 典型示范等多种形式, 提高基层干部的思想认识和政策水平, 让广大农民看到合作好处, 了解合作政策, 增强合作意识。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 引导农民积极主动参与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 杜绝越俎代庖, 违背农民意愿, 搞强制入股。加强对从土地束缚中解放出来的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技能和创业能力培训, 支持鼓励自主创业, 广拓就业门路, 打消农民“失地”后的疑虑。

(二) 规范管理, 促进有序健康发展

积极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一手抓组建, 一手抓提升, 既重视数量, 更重视质量, 力争在合作组织的带动能力上有新的进展。

1、尽快明确合作社的市场主体地位。土地股份合作社要真正运作, 参与市场竞争, 必须进行工商注册登记, 成为市场主体。

2、努力拓宽合作社的经营范围。不断调整合作社的经营策略, 鼓励引导合作社成员除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以外, 再吸引资金、技术、劳务等生产要素入股参加合作, 变最简单的“先股后租”为参股经营或直接经营, 变单一服务为产前、产中、产后的综合性服务。强化运行质态监控, 逐步形成以产权要素联结的紧密型利益共同体, 实行风险共担, 利益共享。

3、不断完善合作社的利益分配机制。健全财务会计制度, 严格会计管理, 加强财务审计, 定期公布财务状况, 接受全体成员监督。按照法律规定和章程约定, 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盈余分配制度, 保障每个成员享受到更多的合作利益。协调处理好合作社的分配与积累关系, 提高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

4、发展土地股份合作必须建立风险保障机制, 确保土地收益。这是实行股份合作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 也是衡量土地股份合作是否成功的主要标志。在项目选择和制度设计上要经过认真研究和科学论证, 必须建立风险保障机制, 确保农户入股土地的安全和收益。当股份合作公司或组织破产时, 要保障农民作为第一清偿人, 优先保证把剩余资产清偿给农民。土地对于农民的意义毕竟不同于货币对农民的意义, 应加强农民的风险意识教育, 提高其抗风险的心理承受能力。

(三) 在经营效益上求突破, 增加农民土地收益

提高土地产出率, 增加农民收入, 是实行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的根本出发点。能否经营好合作社, 能否提高社员的股金分红收益, 这是合作成败的关键。在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同时, 注重发挥资源优势, 为合作社发展选准经营项目, 把“三资”项目和高效农业项目与土地股份合作社有机地结合起来, 提升土地升值空间;鼓励在经济较好的地区和城乡结合部, 发展二、三产业项目, 提高土地产出率, 增加合作社的收入。力争使合作社的生产效益超过农民自身直接经营的收益, 增强合作社发展的生命力。

(四) 在政策扶持上求突破, 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加快研究制定扶持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发展的政策意见, 落实具体的扶持办法。在财政、税收、注册登记等方面给予优惠, 促进发展壮大。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对于已经建立并正常运转的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 按照“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适当补助;对符合政策、运作规范, 具有示范劳动作用的合作社给予重点扶持奖励, 主要在合作社注册登记、开办费、品牌创建、风险基金建设等方面进行补助。整合各类农业项目资金优先扶持, 使土地股份合作社成为承载农业项目的一个新的载体。引导金融机构加强资金信贷扶持, 缓解合作社发展的资金压力, 改善生产条件, 促进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史金善.社区型土地股份合作制:回顾与展望”[J].中国农村经济, 2000 (1) .

[2]汤艳红.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效用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 2005 (4) .

[3]钱忠好.农地股份合作制的制度经济解析[J].管理世界, 2006 (8) .

[4]牛若峰.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前提和根据[J].调研世界, 2000 (7) .

3.关于农民增收问题的调查报告 篇三

一、调查背景

中央政府为了使农民收入快速健康发展,中央和地方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但事实却不是很乐观,农民的收入依然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加大。

二、调查目的1、探究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

2、寻求增加农民收入的新方法,使农民摆脱贫穷的新路子。

3、培养自身关注生活,关注生产的良好习惯。

三、调查方法

1、资料收集(利用身边一切可利用媒体。如:上网查询、电视新闻、图书馆相关书籍以及报纸刊物等)

2、实地调查(走访劳动力市场,职介所,回到自己所住村庄调查等)

3、汇总分析和讨论(对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进行汇总并结合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并展开讨论)

四、调查内容

(一)、农民收入现状

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采取得力措施,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确保了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其主要特点是:

1、全市农民收入呈恢复性增长。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在连续三年下滑的情况下,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有所反弹。199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14.6%,99年6.6%,2000年6.3%,2001年反弹明显,达到

9.8%。全市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方面,一是非农收入增长较快。据对10个镇处、50个村庄、500个农户抽样调查来看,2001年500个农户非农获得的收入为171.5%万元,人均农民非农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达到30.5%,比上年增长6.2%。其中外出劳务收入增长迅猛,总收入达125.2万元,占农民非农收入的73.1%,外出劳务人均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达到22.3%。二是畜牧收入占农民家庭收入的比重增加。据抽查500农户调查统计,2001年500个农户畜牧业收入137.8万元,占家庭收入的23.7%,比上年增长17.5%,人均畜牧业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达到24.5%。三是

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进一步扩大。据抽查的500个农户调查统计,2001年500个农户家庭经营二、三产业收入28.1万元,比上年增长5.3%,人均家庭经营二、三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为5.1%。

2、2、民内部收入差距逐步拉大。据调查,由于自然环境、劳动者素质和产业结构调整差异等原因,造成农民低、高收入农户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据500个农户抽样调查统计,2001年以从事粮食种植业为主的农户164户,占调查总户数32.8%,家庭人均纯收入1298元;以从事果业生产为主,兼种粮食作物的农户151户,占调查总户数30.2%,家庭人均纯收入2431元;以从事疏菜生产为主,兼种粮食作物的农户116户,占调查总户数23.2%,家庭人均收入4052元;以从事养殖业为主,兼种粮食作物的农户33户,占调查总户数6.7%,家庭人均纯收入3120元;以从事二、三产业为主的农户36户,占调查总户数7.2%,家庭人均纯收入5213元。再从他们的收入结构来看,同是第一产业,收入不同。低收入户生产结构比较单一,主要从事粮食种植业;高收入户的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得较为合理,粮经比例适当,产出效益较高。据500个农户抽样调查统计,2001年低收入户一产人均民入1132元;中等收入户一产人均收入2818元,是低收入户的2.5倍;高收入户一产人均收入3495元,是低收入户的3.1倍.3、3、农民人均消费水平喜忧参半。据500个农户调查统计来看,2001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1892元,比上年增加264元,增长14%。生产费用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近三分之一,达到29.6%;生产消费支出占农民家庭总支出近三分之二,达到62.6%;缴纳各种税费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4.67%;食品、衣着和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占生活消费的50.3%,其中食品支出比上年减少10.6%;衣着消费支出比上年减少2.51%。用于居住消费、医疗保健、文化教育和交通通迅等项目的消费继续呈上升趋势。居住消费支出、医疗消费支出、文化教育消费支出、交通通讯消费支出分别比上年增长2.6%、3.5%、5.6%和8%。

(二)制约当前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

通过调查来看,我市农民收入虽有一定增长,但随着我国加入WTO,下步农民收入仍面临许多制约因素。

1、农产品价格指数持续下跌。随着农产品供给能力的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供求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造成农产品区域性、结构性过剩,价格持续走低,出理农产品卖难、增产不增收,甚至增产减收的现象,造成农业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逐年减少,直接影响农民人均农业收入。据500户居民家庭调查看,1997年人均出售农产品收入1182.4元,到2001年下降为777元,下降了34.5%,这相当于每个农民比1997年少获农产品现金收入405.4元,相当于70万农村人口减少收入2.84亿元。即使如此,我国主要农产品的价格还高于国际农产品市场价格20%—40%之间,特别是我国入世后,将面临国外优质、价廉农产品的冲击。在国际和国内农产品供大于求且价格持续下滑的情况下,农民增加农业收入的可能性越来越少。

2、农业生产成本连年上升。由于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制度,随之出现了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模式。这种模式制约了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先进农业科技成果和现代劳动手段的推广应用,导致土地生产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降低,很多农产品生产费用居高不下,农业平均利润率连年下跌,造成了农民“增投不增收”、“增产不增收”,严重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据农业部门统计,1997—2001年,全市农业生产总费用支出由103.8亿元增加到149.8亿元,年均增长速度为11.1%。而同期我市农民收入年均增长幅度为9.8%,费用增幅远远高于农民收入增幅。

3、业结构调整不到位。通过调查来看,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除了农产品价格下跌、生产成本上升等客观原因外,农户农业结构调整不到位是目前影响农民增收最重要的因素。仅以农业内部结构调整为例,据调查,在生产条件大致相同的前提下,群众种植粮食,每亩纯收入约400元;种植牧草,每亩纯收入约800元;种植每亩纯收入约2500元;林业育苗,每亩纯收入约4000元;大棚蔬菜,每亩纯收入约8000元。同是一亩地,最低收入和最高收入相差了19倍,这说明了农民增收困难的重要原因在于农业结构不合理。

4、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困难。就业是民生之本,是解决农民收入的根本条件。然而,从调查情况看,我市农民就业问题严峻,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并且,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和土地规模经营的推进、农业科技水平的逐步推广和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过剩程度必然会进一步增加,相应的需要更多的劳动岗位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5、社会保障措施不力,致贫因素增加。由于政府对农业和农村投入不足,农民生产和生活保障能力差,致使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农民在住房、医疗等方面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此外,国家出台的一些保障措施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在执行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农民实际收益不大,像农村合作医疗,仅从定点医疗机构的药价看,同一品牌和剂量的常用药,从定点医疗机构购买的,药价即使扣除报销部分,往往比从药店购买的还贵,因而其最大受益者并非农民,而是医院。

(三)、解决办法

从上述可以看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要增加农民收入,就必须多管齐下,切实解决上述问题:

1、立足农业特色,发展乡镇企业,推动城镇化进程。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困难这个问题,我认为应立足农业特色,靠发展农业和相关产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根据各乡镇的农业特色,建立与其相关的乡镇企业,例如在大年陈乡建立水果加工企业,在何坊乡建立蔬菜加工企业,在石庙镇建立桑蚕加工企业。通过乡镇企业的发展,加快城镇化步伐,创造有效的就业岗位,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领域。

2、整合社会力量,从多方面提高农民素质。一是要大力发展农村科技教育事业,积极开展农业知识的科普宣传,发放一些农业科普书籍,定期组织专家进行农业科技知识讲座,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二是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一大批大中专毕业生等高素质人才回乡任职,使之成为现代农业知识的传播者。三是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农村宣传文化阵地。

3、提高劳动生产率,推进农业集约化经营。在土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将土地集中到种田能手手中进行规模经营,将解放出来的劳动力转移到乡镇企业和其他非农领域。同时,农业部门加强对集约化经营的技术、资金、信息、机械、市场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推广大规模机械化作业,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强抗风险能力,从而增加收入。

4、推进乡村民主建设,切实提高村干部素质。对于村干部选举中出现的不同问题,应采取不同的方式解决,对于出现“贿选”现象的村庄,可以在村内设置观察员,监督村里的选举行为,同时加强乡(镇)政府的行政干预,严厉打击“贿选”行为。而对经济落后地区的村庄,政府应加大对其民主建设的投入力度,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一批有知识、有才能的人参加选举。通过上述措施,切实选出高素质的村干部,使其真正发挥带动农民致富的作用。

5、加大投入力度,规范制度体系。政府应加大投入力度,每年从财政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保障农民生产和生活,减轻农民住房等方面的压力,增强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规范制度体系,确保国家各项政策的严格执行,使农民真正从中受益。

6、多管齐下,切实提高农民工地位。政府应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切实保护农民工的权益,拿出一定资金用于解决农民工的住房、子女、教育、保险等,帮助农民工解决后顾之忧。同时,严厉打击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行为,确保农民工劳有所得。

4.关于农村增收途径调查及分析报告 篇四

我镇是个农业镇,在实践农业调产上,始终是镇政府一项重要工作,并作为农业发展的主线,下了很大功夫,使农业调产收到了明显功效,促进了农民增收活力,然而,农业调产是否真正唤发出生机,农民增收是否走进了稳定轨道?我们通过对其调研认为,全镇农业调产还存在很多弊端,一些实质性的问题制约着农业调产滞步不前。不合理、不科学、生产力水平低,农民认识滞后问题很大程度上成为农业调产工作决定性的不利因素。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农业调产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特别是如何调出农民收入的增长,以收入增长提高农民调产的积极性,由此形成一种调产——增收——调产的良性循环,这才是我们的目标,因此说,在找准农业调产瓶颈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并实施相应对策,使农业调产沿着市场经济导向达到农民增收之目的。

我镇农业调产方面存在问题是多方面。特别是以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有着不相适应产业结构,在调研中经过筛选归纳,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2、小农经济思想严重。全镇农业调产步伐不快步子不大,主要原因是农民观点没有调新,仍然停滞在小打小闹,自给自足、怕风险、怕冒尖的思想意识上。在调研中,**村一养殖户,总共养着80头猪,尽管新修了较先进的圈舍,而不想将规模扩大,当时,我们提出给其帮助贷小额贷款,可女主人以毫无商量的口气就一口回绝,并说小额贷款不缴利息就要,否则不贷,也不计划扩展,说她们家目前的规模已是全村最大的了。这种自我满足,眼光狭隘,不图长远的农民小农经济思想是农业调产中最主要的关键症结所在。

3、科技意识不强。这也是农业调产步伐不快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农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认识问题存在偏面性,经验主义是农民最执赘的壁垒,推广一项技术在农民中困难重重,很大程度上只相信传统的或者是自己积累的经验,有些农民继而将封建迷信的渣滓文化沿用至今,从种种迹象表现出科技文化没有在农业调产中占据主要位置,今年春天我镇遭受天灾就是这样,全镇近500张蚕,其受灾蚕101张,基本上都发生在**、**,**等村,他们在养蚕过程中,就是沿用老经验、老办法,这些受灾户就连一支最基本的温度计都没有。气候变的异常炎热,他们不但不降温而且还生着火。温度超出了蚕的承受能力,致使蚕体变异性吐丝不畅,有的甚至干脆不吐丝。出了问题不去技术上找原因,个别群众烧香磕头,祈求老天爷保佑。当专家提出气候温度所致,可群众说,他们养了近几十年的蚕从没有遇到过这样灾情发生,总认为蚕种有问题,其次专家还提出养蚕的粗放问题,这些都表现出生产力水平素质低,是我镇农业调产不畅因素之一。

4、急功见利意识强。这种意识是一种倾向,是带有普遍性的。几乎体现在每个人身上,一口就想吃成胖子,尤其像煤矿老板那样财源滚滚,否之兴趣索然。而农业调产正与其意识相悖;种植业相对周期较长,养殖业一般情况下也需半年的周期,林业生产就更是三五年不见效益,可以说农业调产没有一个在30天就获得效益的产业,并且付出的体力汗水相对较多。因此说农民在调产上的积极性是不言而喻的,特别是在农业调产思想上如年初吃不准,几乎将一年的汗水付之东流。然而,农民为了省事把86.8%的耕地种植玉米,对私挖滥采小黑煤窑情有独钟,并且是在打击的情况下层出不穷,也就不难理解了。

范文网

中药材的发展一直不尽人意,就是一种利益在作宠,较明显的是大田种药,喊叫了两年基本是空白。群众认为种一亩玉米国家补助5元,加上良种补5元,地补5元等,比种药材核算。中药材主业就成为弱小的,吃不准市场还赔钱的产业,群众也就弃之不惜。

5、农产品比价低,与农民调产不适应,长期以来,我国的工农业产品之间,一直存在着工业品价格高于其价值,农产品价格低于其价值的不等价交换。这种价格上体系上的“剪刀差”问题违背了商品等价交换的原则,严重影响着农民在农业调产上的积极性。特别是近两年来,一些主要的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提高,农产品比较低的矛盾突出,从而引起农民较强烈的反映,比如化肥、硝铵的价格90年代末期每吨260元。今年春季上升到每吨560元,每吨化肥提高了300元,如果按亩均生产玉米1000斤,市场收购0.55元计算,每亩玉米可收入550元,在550元中仅化肥一项占去109元,再除去种子款和务工费用,亩收入仅300余元,这样,扩大了工农业产品“剪刀差”无形之间加大了农业调产费用,减少了农民收入,降低了农民调产生产积极性,进而抑制了农业调产的发展。

从以上五个方面问题来看,农业调产步伐不快的原因不是单方面的,有农民个人因素,也有社会因素,同时也包括政府在某种情况下的指导欠位因素。对于现实中存在制约因素,我们要有勇气正视现实、正视问题、要结合实际情况,针对性提出建议,使我们今后农业调产工作少走弯路或不走弯路。

一、创新农业调产。农村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这就需要在调产中对农业主业种类做出明确分类和调整,以满足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如种植业中的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分类,目前就根本不能满足市场,不能满足目标市场准确定位的需要,种植业产业分类要根据产品的市场同质性,具体到作物种类和具体作物。如玉米可分为高精淀粉玉米,普通淀粉玉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小麦、玉米、大豆、油料、杂豆、蔬菜、药材等作物,都有明确的目标市场,调产种类的细化和具体化是农业调产中创新的基础性工作,只有根据市场需求对各种产业进行准确细化,不能为农业调产创新提供具有市场定位从而形成各种产业的最优组合,达到优化农业调产创新的目的。

二、强化科技素质培训。全镇具有一定农业科技素质的农民不多,掌握一至两门农技知识的比例也屈指可数,农业调产首先要有一支农民科技队伍,带动全镇农技水平的提升,增强农业调产的科技含量。

1、实施针对性项目培训。这种方法有利于农民的接受,俗话说,在什么山唱什么歌,干啥学啥,学以致用,农业调产项目颇多,针对农民适宜开展可正在开展的项目,要提前项目的培训,比如养猪的就要进行专题养猪培训,种药材的就针对种植药材。这里主要体现两个东西:一是养殖业方面我镇都是养殖传统项目,主要在传统技术观念改善,注入新技术使农民获得较大效益,将激发农民学技术掌握科技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二是新项目方面,目前我镇的种养加新项目基本上是空白,象特种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等还没有,不能说今后中就没有,对此就要上门培训,继而挂靠一些专业技术部门实行长年咨询等。

2、实施兴趣性项目培训。农民对学科学技术比以往有了较大的积极性,如今春蚕桑养殖受灾后,蚕农的积极性强化了,在今年7月份组织蚕农培训时原计划70人,谁知在组织报到时主动到场的就有200多人,甚至后来听说培训的还埋怨村干部通知的不到位。在讲课的过程中蚕农自带笔记本、笔,细听细记,那种求知若渴的精神实在感人,所以说培训要对路,要即时。

3、实施骨干培训工程。要从全镇挑选出一批有一定文化基础的高中毕业生成为农科技术推广的骨干人员。有条件的村可以直接与大专院校挂靠推荐,一批青年到大专院校脱产进修,使他们系统地对农业调产以及市场经济知识和农村实用的科技知识进行学习,为农业的科技进步积蓄后备力量。没有条件的村,由政府组织定期培训,授课教师可从各系统、大专院校聘请到我镇进行授课,这种做法就是要让一部分人成为加大农业调产科技含量的先锋,由他们带头推动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农村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在某程度上决定着农村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着农村的产业和创新能力,提高农民科学素质任重道远。

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最终目标是增加农民收入。为此,在农业调产中我们应坚持因地制宜,区域布局,一村一品,或多村一业的原则,把规模养殖,日光温室“两家优”,林果蚕桑产业等作为农业调产的重点来抓。

2、完善从南到北的林果带。南起*村,北至“上三庄”,在这些村庄已经建设了干果林地和水果林地,是调产发展基础,一是巩固现有面积,抵制对水果园的砍伐,对已是病树老果园的进行更新换代。二是强化现有果园管理,提高果品质量,以其订单形式固定销售渠道,增加果农收入。三是重视干果林建设,特别是核桃林的建设,在未来的时日,核桃项目是经久不衰品牌,从饮料走向餐桌,从一般土特礼品走向保健品,市场需求量大,前景广阔,而且价格稳定提升,目前我们已有**、***等村连片核桃林基础,再加上大面积退耕地核桃树,我们应下功巩固和完善,使其真正成为重量级的农业调产项目是完全有可能的。

3、沿交通干线发展“高产、高效、生态”农业。发展“高产、高效、生态”是一项大面积提高农田综合效益的工程,对以种植为主的农民来讲是一种增产增收的有效途径。

一是大力发展立体农业,按照我镇农业生态资源的比较优势,我们要有“利用日光能,掌握时间差,大打短平快”的观念,要推广各种立体参作模式,比如,大田玉米不专种,粮田要基本实行两种两收办法,一是玉米套种蔬菜,二是小麦套种玉米等模式。

二是大力发展蔬菜产业。要根据市场变化需求,要确定“缩小大路菜、扩大精细菜、发展温室菜、搞好反季菜”的思路。要以**村为重点,突出抓好以日光温室为主的反季节蔬菜开发,帮助有事业心的农户建设日光温室。同时引导群众温室品种由单一向多样化发展,由常规向高档转化,如:人参果、草莓、葡萄等项目,扩大单相目收入。

5.关于农村增收途径调查及分析报告 篇五

策分析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趋突出。而在我们安溪县一直以茶产业为支柱,农村环境污染就主要表现为农药污染、化肥污染和生活污染,其中生活垃圾是目前造成我们县农村环境日益恶化的最主要原因。由于我国农村污染治理体系尚未建立,环境污染不仅将小污变大污,而且已经小污成大害,给作为弱势产业的农业和弱势群体的农民带来了显著的负面影响。所以我认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1、调查对象:田间地头,路边和村头垃圾的多少与分布。调查方法:通过对整个村庄内田间地头,路边和村头垃圾数量的统计,制作表格。

2、调查对象:农村水渠和池塘中水的质量问题。

调查方法:对以上区域的水分别取样,并观察其清澈程度,闻其气味,并用物理方法分析其污染物的成分。

3、调查对象:污水与垃圾的来源。

调查方法:通过走访咨询居民,询问垃圾的来源与排放垃圾的时间。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经调查,垃圾主要分布在路、农田、村庄和水沟相对集中的地方。在城乡交会的道路旁边和村里的大路边,垃圾也相对较多。在农田和其他地方的垃圾就比较少。

分析:由垃圾的分布来看,在人活动越频繁的地方,垃圾的量也越多,垃圾堆积主要是人为产生的和任意丢弃造成的。从中反映了人们的环保意识并不高,责任心也不强。

2、农村水渠中水的清澈度不高并且有异味。经过滤,发现水中浮游生物甚多,并且有很多蚊子的幼虫。有些水渠已经淤塞,水道中充满了垃圾,并发出阵阵恶臭。池塘的水为绿色,是以为水中有很多藻类而产生的水华现象。水中的鱼类尚多,水有腥味,且不清澈。分析:水质变坏,但不含有有害化学物质,说明目前水体主要是受固体垃圾污染所至。由此可推,由于垃圾堆积,无人清理导致垃圾入水;另外村民乱排污也使水体受到了污染,使水质变坏。

3、经过调查发现,村头垃圾主要是生活用品废弃物,来源于村民。村民图方便、省钱,便将生活垃圾倒在村头。

分析:既然没有工厂,村民都把环境污染成这样,成堆的垃圾无人管,乱仍乱排,只图自己方便而不顾集体形象,说明村民缺乏责任心与环保意识,村民素质有待提高。

三、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根源

农村污染问题之严重程度可见一斑,但究其原由,还是比较复杂的。其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农民本身的环保意识差。目前农民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认识不到环境污染深层次的危害性和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加之长期传统的生活习惯短期难以更改,也缺乏遏制环境污染的主观能动性。在我进行调查的时候,指着门前、路边的垃圾、到处乱扔的塑料袋,问村民:“你们就看着这样脏,也不管吗?”村民的答复几乎都是“我们农村就是这样子的”

其次,农业科技水平不高也是个重要原因。鉴于目前农业科技水平有限,还没有生产出对水体土壤无污染的化肥、农药等。农民为了增收,希望在单位农田里生产出更多的农作物,加上观念存在误区,他们就会施用更多种类、更大剂量的化肥农药等,这些化肥农药达到一定量时就会严重影响水质、土质,导致河流等水体富营养化甚至使得水生物等受污染直至死亡。

最后,环境监管、保障体系不健全。与城市系统、严密的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相比,农村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严重滞后。环境监测、环境监理和环境规划在农村难见身影,农村环境治理的范围广,牵涉部门多,需要社会各界的配合,而按现行的监管体系,农村几乎成了环境保护的死角。职能部门各自为阵,没有全面形成衔接协调的执法管理网络。同时环保部门管理人员不足,装备器材落后,乡镇一级环保几乎空白。农村没有环保基础设施,由于受条件限制,也不可避免在存在污水横流,垃圾乱堆,蚊蝇满天飞的景象。

四、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治理措施

首当其冲的是要健全农村环保制度。这其中包括建立相关机构以及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以为环保工作保驾护航。各级政府可以制定出

农村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等并进行农村环保适用技术研究。最后还得培训出足够多的环保维护人员,只有各方面的保障措施到位,环保工作才不会停滞在口头上。

其次是科学合理施用农药、化肥、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农用化学物质,治理农村化学污染。发挥基层土肥站、植保站的指导作用,大力推广科学施肥施药。培育和发展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引导农民形成“绿色”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使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协调。

再者,我们可以与村庄建设规划相结合。选择有条件的村做试点,制订村庄建设规划,把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清洁水源、清洁田源、清洁家园和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农业生产清洁化、城乡环保一体化、村庄发展生态化等内容纳入规划之中,并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充分反应地方特色,努力做到人和自然的和谐。

6.关于农村增收途径调查及分析报告 篇六

摘要该文基于实践调查和 实证研究,深入分析 了当前留守儿童出现的主要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并从学校、家庭、社会 3个方面提出了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存在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进城打工的人数在 不断增加。据统计,我国农民工人数约有 1.5亿,由于多种 因素的限制,有近2 1 3 0 0 万务工人员子女只能留守在家乡,这 些孩子被称为农村留守儿童。疏于父母在行为上的监管和道德成长上的正确引领,农村留守儿童很容易出现情绪、情感危机,道德观念模糊,品德行为不良,学习成绩差等问题。为此,笔者对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了应对策略。

1农村留守儿童的概念及其产生的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交由父母单方、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监护、抚养或独立生活的l 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该文将留守儿童的年龄范围主要限定在义务教育阶段(6~1 6岁)。农村留守儿童的产是有其社会历史背景和现实原因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城乡壁垒是农村留守儿童跟随父母进城的主要障碍

由于城市教育资源的不足,学校不得不提高学生入学门槛,从而出现了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等及收费不平等现象。在这样的情形下,本不富裕的农民,只好把子女留置在较省钱的“后方”。

1、2 经济状况和职业特点是农村留守儿童进城的障碍

农民工在城市打工大部分在加工制造业、建筑业、采掘业及环卫、家政、餐饮等服务业中从业,这些行业的最大特点是不稳定和工时长,农民工很难为自己的小孩提供安定的就学环境。再加上农民工普遍收入不高,很难承受孩子在当地学习生活所须的基本费用。因此,大多数打工者只有把孩子留在较为安逸、安全的家乡。

2农村留守儿童的类型及其比例分配

根据看护方式的不同,农村留守儿童的类型主要有4种方式 :①自我管理型: 父母双方均在外打工,单独留守的儿童; ②单亲看护型: 父母一方外出并由其中另一方照顾的儿童; ③祖辈看护型: 父母双方都外出,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④亲戚看护型: 父母双方均外出,由父母的同辈亲戚照顾的儿童。根据对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沙河镇小学四年级2班的36名留守儿童的调查发现,自我管理型的留守儿童仅占0.76%,单亲看护型占32.58%,而单亲看护型多数由母亲照顾及祖辈看护型留守儿童占的比重最大,达到60.60%,亲戚看护的留守儿童占6.06%。

3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3、1 性格孤僻

祖辈型看护人多数为2 0世纪 3 0、4 0年代出生的人,他们观念陈旧,接受事物的能力不强,所以很难与留守儿童进行沟通。由亲戚看护的孩子常常会觉得自己寄人篱下,低人一等,与代管人容易产生心理隔阂。自我管理型的留守儿童的缺乏这个年龄的孩子应有的父爱和母爱甚至连一点父爱母爱的代替者——看护人都得不到,这对他们的心身状态的影响无疑是雪上加霜,容易引起他们的敏感、孤僻等特征。由调查问卷可知,有39.77%的留守儿有烦恼

时只是闷在心里不与别人交流,而仅有19.22%的留守儿童会告诉家人,长期的无助感导致孩子孤僻性格的形成。

3、2 心理自卑

一方面,学习上屡屡挫败导致孩子心理自卑。据调查,22.47%的看护者为文盲或半文盲,38.20%的看护者仅有小学文化水平。留守儿童看护者文化素质低,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方法单调,精力不足,因此,看护人很难对儿童的学习进行辅导,所以儿童成绩难以提高。由调查问卷可知,仅有12.50%留守儿童成绩优秀,而非留守儿童则有28.03%,留守儿童成绩较差的有15.91%,非留守儿童为1.56%。可见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与非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存在较大差距。由于留守儿童长期在学习中遭遇挫折,加重了自卑心理。另一方面,安全感的缺乏导致孩子胆小自卑。调查发现,父母不在身边,有37.65%的留守儿童感到很无助,24.71%的留守儿童感到不如别人,安全感的缺乏让留守儿童焦虑不安,不敢积极地对外界事物进行探索,害怕与陌生人交流,长期的回避使留守儿童变得胆小自卑。

3、3 品德行为不良

许多留守儿童的父母对孩子的物质要求有求必应,试图用金来弥补孩子的亏欠。孩子因此养成了好逸恶劳、铺张浪费的恶习,有的深陷于玩电子游戏和上黄色网站之中而不能自拔。祖辈型看护人照顾孩子虽然说是尽心尽力,但是总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之感,并容易产生“重养轻教”、“重满足轻管束”的倾向;而亲戚型看护人以“物质+放任”的方式,甚至很多人都是一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来养护。这 2种看护方式让孩子的行为变 得肆无忌惮,无法无天。从调查问卷可知,35.42%的留守儿童经常打架违纪,而非留守儿童当中,只有16.95%的孩子经常打架违纪。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存在较多的行为不良问题。

4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4、1教师要强化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引导

由于家庭教育与亲情呵护的双重缺失,学校教育对留守儿童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教师理所当然就成了孩子思想行为的主要教育者和引路人。建议采取以下措施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1)增进了解,密切沟通。首先要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教师应该对本班的留守儿童情况展开仔细调查,了解留守儿童 的基本情况,留守儿童监护人情况,留守儿童家长外出务工去向及联系电话。其次要密切沟通交流:一方面通过师生沟通来解开留守儿童的心理困惑,抚慰孩子孤独的心灵;另 一方面通过安排写作文、周记,鼓励留守儿童给父母写信等方式来帮助孩子表露心声。根据调查,当有烦心事时,有37.5%的留守儿童都选择与同学说。因此,教师还可以充分发挥同辈的支持作用,适当安排一些成绩优秀、乐于助人、表现突出的同学与留守儿童邻座,这样既可以给留守儿童树立学习榜样,施加正面影响,也可以在学习上及时有效地帮助留守儿童。

(2)通过实践活动,树立自信心。教师创造机会让孩子获得成功的体验。对于一些自卑且学习成绩差的留守儿童,教师应该用敏锐的目光捕捉他们的闪光点,根据他们的特长因材施教,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对于一些成绩差但自理能力强的孩子,教师可委派他们作一些非学习上的事情,他们会觉得老师很信任他们,如安排他们午休值日,帮助收发作业本,管理班上的清洁卫生等。通过活动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3)加强学习指导,培养自学能力。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学习辅导。帮助留守儿童提高学习成绩,教师首先应该全面了解儿童的特点及学习基础,分析具体原因并选择有效的教育方法,帮助他们扫除学习障碍。有些留守儿童由于学习习惯不良,学习自觉性差而导致成绩一直不理想。对于这样的孩子教师应该长期对他们的学习进行督促,经常检查他们作业完成的情况,课堂上多让他们发言,从而提高儿童的学习兴趣,增加他们的学习紧迫感。培养留守儿童的自学能力。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安排预习来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强化自学能力。教师应该

明确提出预习目的和任务要求,并持之以恒地对留守儿童进行严格的要求和监督。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鼓励孩子通过阅读进行自我教育。教师可以在班上建立一个小小图书箱,用班费购买一些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籍,也可以动员孩子捐书与同学们共享。

(4)培养良好品德,引导文明言行。要培养留守儿童 良好的品德。一方面教师应该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处处以身作则。通过自身文明言行和高尚品格来感染学生。另一方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一些 自强自立的优秀留守儿童代表做报告或开交流会,借助正面素材教育孩子积极进取,自立自强;通过反面案例给学生思想上敲警钟,让他们远离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和场所; 还可以通过请在外打工的家长代表做报告,使留守儿童能更加了解父母外出的动机和对他们的爱和期望。在规范留守儿童行为方面,教师要结合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具体实事教育学生不应处处以自我为中心,要让他们通过换位思考,明白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道理;还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 通过纪律约束其不良行为;教师可通过唤起学生的荣誉感和自尊感,如可以让自控力差的留守儿童担任班干部,采用赏识教育,让孩子在教师的赞誉中和同学的监督下增强责任意识和 自觉调控 自己的行为。

4、2 父母要强化责任意识,尽可能多地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对儿童的成长有着重大的影响,教育好孩子是做父母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家长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增强责任意识,不应像甩包袱似的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给学校和看护人。也要避免出于补偿心理对孩子过分迁就,要负责而理智地对待教育孩子的问题。不但要关心留守儿的物质需求,更要关注他们的情感需要,道德品质的形成,行为习惯的养成及心理的健康发展情况。

(1)借助多种联系方式,加强亲子互动。留守儿童对父母的情感处于一个矛盾的状态。一方面 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呵护,与父母生疏,产生了陌生感。另一方面他们又强烈地渴望着父母的关爱。根据调查发现,当留守儿童被问及是否想念自己的父母时,有50.59 %的人 回答经常想,有45.88%的人回答有时想。父母要经常通过打电话、写信、发短信等多种联系方式多与孩子沟通交流。父母应掌握谈话技巧,从孩子的兴趣爱好出发,引导他们说出心理话;要根据孩子的年龄,预测儿童可能面对的心理困惑和实际困难,通过写信来对孩子进行指导,让孩子体验到父母通过书信所传递的浓浓亲情。

(2)父母尽量多回家探视。有的外出打工父母之所以不回家是为了节约开支,他们常常舍不得把钱花在路费上。其实,回家看孩子对于联系亲子情感是弥足珍贵的,亲情需要呵护,教育需要投入,不应该把回家看孩子的路费看成是一种负担,而应该将其视为维持亲情关心孩子的最有价值 的投入。父母要利用在家的有限时间培养亲子情感,向老师、看护人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及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养成情况。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引导孩子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4、3 优化社会环境,共助留守儿童健康发展

(1)完善寄宿制学校管理。首先要联系实际认真制定执 行严格的管理制度。教师定时巡查,到寝室检查作息情况。实行值日生制度,让留守儿自己管理好自己的生活;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让留守学生互相监督,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同时,配备专职的指导老师,由指导老师与留守学生交朋友关心他们的饮食起居生理心理状况和行为给予 帮助和指导。其次通过多种联系方式如打电话、发短信、写信、上网等,定期向家长汇报学生的在校表现及近况;每周指定亲子谈心日,密切父母与孩子沟通交流;充分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时机开家长会,让家长深入了解孩子的成长情况。另外,学校可根据当地情况,在学校课程中适当开设一些常识课,增加农村留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卫生知识,指导他们掌握日常生活技能;还可以开设校本职业技能课,让农村留守儿童掌握基本的农业知识和技能或其他的非农技术,这有利于孩子未来的发展。

(2)动员社会力量,开展爱心行动。社会各界应组织志愿家教或成立结队帮扶小组来帮助

留守儿童;同时,动员社会力量创办农村儿童活动中心,开展寓教于乐,丰富多彩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活动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引导;节假日企业也可为农民工及其孩子安排一些亲子活动,让念儿心切的农民工有机会享受到与孩子团聚的天伦之乐。结束语

以上就是我通过调查和访问得出的结论,这其中必定有跟大家意见相左的地方。解决留守儿童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让我们人人都献出一点爱,给农村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和帮助,让留守儿童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能与其他孩子一样,在这个充满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现代教育学基础》

7.关于农村增收途径调查及分析报告 篇七

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

此次暑假,我们响应全校统一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活动的号召,自行组建小分队,赴河北省蔚县西金河口村进行了“三下乡”实践活动,并对当地的农村文化及新农村建设进行了详细调查,了解当地的风俗民情,以及国家各种政策的落实情况。此次调查,我们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以走访形势为主,问卷调查为辅,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调查,深入了解当地的情况。

西金河口村位于小五台山西侧山脚,全村百余户人家,平均生活水平达蔚县总体生活水平的中下等,虽然旅游业对当地有所影响,但基本以种地为生,靠天吃饭,经济发展及农村文化比较落后,生活单调,条件较为艰苦,国家各项政策落实不尽完善。

西金河口村在小五台山西侧,是小五台山旅游区的一个入口,旅游区的发展对村民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双面影响:

首先,旅游区的发展方便了村里的交通。据村民反应,在旅游区建设之前,村里交通很不方便,现今距镇里仅仅二十分钟的路程在先前是村民艰难的历程,以前村民要到镇里只能依靠摩托车等简单的交通工具,是村民与外界交流很不方便;现在,一条畅通的水泥大道直通镇里,为村民的生活和与外界交流提供了方便。

其次,旅游业的发展在某种曾度上、在一定方面带动了村里的经济发展。据调查,村里为了迎合游客的需要,除了旅游区招待所外村民还自己建了农家院,方便游客的居住,并且提供食物。有些村民依据当地的特色为游客提供烧烤、野味及当地特产之类的食物,方便游客的同时也增加了收入。

然而,旅游业的发展对村民生活的负面影响同样不可忽视。据村民反应,自从旅游业发展起来,承包商就把山都围起来了,不准村民进山,以前村民经常到山里砍柴、放牲畜,现在只要村民进山就会被罚款,有的甚至挨打。据说已经有村民因为上山而被挨打。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村民的正常生活,给村民带来极大不便,村民抱怨极为强烈,同时也恶化了村民与旅游区承包商的关系,对村民生活和旅游业的发展都有极为不利的影响。

另外,据了解旅游业的发展对村民的饮水问题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村民的饮用水是山上流下来的,而游客到山上旅游时经常用山上的水洗脚、洗衣服等,污染了村民的饮用水,村民对此极为不满,反应非常强烈。

西金河口村的生活条件较为落后,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村民都是居住很古老的土坯房,以柴禾为主要能源。据了解,村民大部分以种地为生,靠天吃饭,过着很传统的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们人均五亩地,没有大型机械作业,全是传统的牲畜劳力,生产力落后,如何遇到干旱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生活水平,他们的经济收入基本依靠田地变卖粮食,部分村民依靠旅游区做小本生意,因为田地劳作需要壮劳力,妇女无法独自承担,所以极少数村民外出打工,这严重影响他们的收入,也是他们生活条件落后的一个主要原因。村民指出,没有实实在在的科技下乡支柱是导致生产力落后不可忽视的原因。他们说,每年都有下乡的到村里来,可是每年都是仅仅做几天调查,走了之后就杳无音信,没有真正的把科技送当乡下,为农民服务。科技下乡是我过的一大特色,每年都会有大批科技志愿者到乡下送科技,之所以仍有地方没有得到支柱,是因为我们国家的基本国情,地广,落后的地方还比较多,下乡志愿者还不能满足落后的贫困地区,加大志愿者队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供子女上学是当地村民主要的支出,每年的收入,除了日常消费和供子女上学的费用后,基本上所剩无几。据统计,当地的孩子绝大部分都在上学,但是受教育水平都在中学这个阶层,村民反应,村里没有一个上大学的孩子。当问及村民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时,很多村民都提及上学资费的问题,他们说有的孩子是考不上,有的是考上了没钱上学,由此可见,当地落后的生活水平不仅影响到了现在村民的生活,而且还影响到了下一代受教育问题,进而影响到了他们将来的生活。

通过和村民交谈我们了解到,当地没有集体娱乐的公共场所和设施,如果大家闲下来就聚在一起聊天,形成典型的传统农村文化,生活单调,有一部分村民会聚在一起打牌逗乐,不过没有赌博的现象。另外,当地村民基本上都有电视机,不过都只是看看电视剧,很少看新闻,所以导致他们对国家政策不是

很了解。据调查,当地有极少数村民村民比较迷信,在调查过程中,有一位老人和我们提到,毛主席在世时风调雨顺,自从毛主席去世后就没有再那么顺过,由此可见,落后的文化和迷信思想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当我们提到中心村、并村的问题时,几乎所有村民都表示不知情,当问及他们是否赞成并村时,绝大不赞成并村,原因有以下几个:

(1)牲畜不好安臵,土地无法转用,影响日常生活

(2)老人们在村里生活多年,不愿到别的地方去

(3)搬迁很麻烦,再有搬迁费可能会不合理

合村、并村是国家提出建设新农村的一个部分,但在西金河口村却没有施行,据了解,这一政策在别的地方施行也不是很好。另外,在西金河口村其他国家政策施行也不是很完善,例如当问及当地选举制度是否公平,是否有拉选票的现象时,一个村民一句“有也不能说”变相的给我们透露出了真相。此外,据村民反应,当地的医保制度相当不完善,用他们的话说就是“大病花钱多不管,小病适当补助”,这显然与我们医保制度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说明基层干部没有真正的把国家制度落实好,没有全力服务群众。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当地的低保制度也存在问题,我们在走访贫困家庭并同他们交流时他们说,当地政府对他们没有任何补助,显然与国家政策部相符合。这提醒我们加强监督各项国家政策制度实施情况是非常必要的,尽量减少基层政府的惰性,真正的将各项政策贯彻落实,真正的为老百姓服务。

8.关于农村增收途径调查及分析报告 篇八

关于农村妇女土地承包权及征地拆迁补偿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妇女土地承包权及征地拆迁补偿问题的调查报告 前言近几年,随着我县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妇女土地承包权及征地拆迁补偿问题日益突出。至县妇联信访办接待此类案件分别为24件、37件、35件,1-4月达14件,分别占同期上访案件的15%、19%、21%和24%。针对这一课题,县妇联组织机关干职工和部分乡镇妇联干部深入城郊、白马、夏铎铺、历经铺等4个乡镇的15个村22个村民小组走村串户开展调研,认真完成了400份成

年妇女、100份基层干部的调查问卷。组织县信访局、县法院相关负责人及问题比较突出乡镇的15位基层干部代表召开座谈会。旨在了解宁乡农村妇女土地权益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探索解决的办法。

一、问题的表象和特点

1、农村妇女土地承包及补偿费分配方式管理不规范。一是妇女失地和一人双份地现象同时存在。本次调查中有5位妇女反映自己在娘家和婆家都分有田地,有10名妇女娘家和婆家都没有田地。二是对妇女土地补偿费的分配随意性大。农村妇女能否分得土地补偿款,由村规民约、户主代表会决定,即是同村同等条件下,往往也有不同的分配结果。

2、上访形式和内容多种多样。此类案件大多为集体上访和越级上访。如历经铺乡新宝塔村沩丰坝组戴海霞等6人的土地维权事件,越级上访到全国妇联,引起高度重视;城郊乡沩丰坝村实行组陈小平、陈梦婷两出嫁女土地承包权事件越级上访到省、市妇联;金洲乡全民

村10组妇女向平因征地补偿问题,在省两会期间去省政府上访,惊动分管信访的副省长即时召开听众会。上访的内容主要是婚姻状况的变化使农村妇女失去土地:一是出嫁女承包地被强行收回。占妇女土地权益上访案件的65%。主要表现为出嫁女娘家土地被收归集体,而嫁入地又未分到地。白马桥乡仁福村歪坝组出嫁女王湘宁、王宗平,98年外嫁本县非农户口,按政策规定户口只能落在娘家。而3月,村民小组重新调整责任田分配方案,将她们排除在外,从此,两人成为老上访户。二是离婚、丧偶的农村妇女土地被强行收归集体。有的离婚后不论妇女是否能够从娘家或再婚夫家所在村获得土地,原有土地都被收回,有的回到娘家后,村里只给本人上户口及发放承包地,却不给其抚养的子女上户口及发放承包地。三是男到女家落户的村民,其土地权益得不到保障。有的村规定,有女无儿户允许一个女儿招婿,落户分田;有子户不能招婿,否则,不

予落户分田。

3、行政协调基本不起作用,法律维权步履艰难。一是起诉时被告不应诉、不出庭。有的村组出现村民集体围攻法官、谩骂法官、村民组长辞职等事件,导致开庭时间多次推迟。二是胜诉容易,执行难。从座谈会中获悉,目前我县农村妇女土地权益案件胜诉后仍有三分之二不能得到及时落实。甚至有村组干部反映,法院将土地补偿款强制冻结分给胜诉妇女后,他们在第二次分款时会将前一次强制到位的部分又扣回来。元月,戴海霞等6人征地拆迁补偿款一案惊动全国妇联和北京大学法律援助中心,胜诉后,几名妇女拿着判决书却分不到补偿款,只能向法院提请强制执行,法院执行局多次督促,但因补偿款已分发到各家各户,至今仍未落实。

二、问题凸现的原因

1、妇女法制素质提高,自主维权意识增强。随着法律知识的普及,妇女自主维权意识增强。9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实施后,宁乡县人民法院受理审结妇女土地维权案61件,由妇联干部人民陪审员参与陪审的58件,有效维护了妇女权益。

2、户籍制度引发一系列矛盾。一是经济较发达的乡村,嫁出去的妇女不愿迁出户口,嫁入的人口不断增加,导致农村资源和经济利益增长速度有限性同人口增长速度急剧的矛盾突出,利益分配压力逐年加大。二是城乡地区户籍管理分割性,导致不少与城市男子结婚的农村妇女不能随其夫户口迁入城镇。因此,本村出嫁女的户口没有迁出,嫁入本村的妇女又不断增加,在利益分配时就“僧多粥少”,村民们认为自身利益被抢走了,所以排斥出嫁女。

3、对“村规民约”合法性的监督存在盲区。在现实生活中,“村规民约”、“土政策”在农村有相当的权威性,对农村妇女权益侵害的作用也最明显。从基层干部调查问卷中了解到有相当一部分村民委

员会不参与监督组级分配方案的制定,完全由村民说了算,乡镇政府根本不知道也不去管“村规民约”是否合法。

4、对村民自治缺乏正确认识。曲解“村民自治”的含义,无限扩大“村规民约”的效力,认为不管什么事情只要有本村三分之二以上户主或村民代表同意就可以决定,对《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规定的“村级自治章程”、“村规民约”不得与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相抵触,不得有侵犯村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合法财产权利的内容不了解。

三、进一步维护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的几点建议

1、加大对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以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教育。建议县人民政府发文,要求土地征收相关乡镇在征地款下拔前办好基层干部法律知识培训班,认真组织学习相关法律和政策,联村干部要当好法律辅导员;乡镇人民政府要加强对侵权事件的调解;职能部门对公务员的普法教育要落到实处,进一

步营造全民知法、懂法、守法,干部带头用法的良好氛围。

2、加强执法监督。执法监督部门要加大对《妇女权益保障法》的执法监督。对于农村妇女土地承包权益,在尊重村民自治权利的同时,必须坚持以法律为底线,所制定的政策必须与国家法律、法规相一致,不一致的,上一级主管部门应当及时纠正并追求责任,以维护法律的尊严,同级执法监督部门要加大对执法主体的监督。同时,建议上级职能部门改革和完善现行户籍制度,尽快出台便于基层操作的户籍管理制度。

3、各级政府强化行政管理手段,加大对有关法律法规实施的力度。

《村民组织法》第四条规定:“乡、镇人民政府对村委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依照法律规定,乡镇人民政府对“村规民约”有指导和帮助的权力。一是从程序上予以指导,保证在《村民组织法》规定的程序下制定;二是在内容方面予以指导,引导村民代表大会在

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制定;三是严格“村规民约”的备案制度,便于乡镇政府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和管理;四是政府部门要规范土地补偿款的管理,可预留补偿款的20%作为土地权益纠纷备用资金,由乡镇农办保管一年,其使用权由群众代表会决定;五是清理纠正违法的“村规民约”,各级政府应对所辖区的“村规民约”进行检查,对于只由少数人制定的,应责成村委会按照《村民组织法》的规定召开村民代表大会重新讨论决定,对公然歧视农村妇女、侵犯妇女土地权益的所谓“村规民约”、“集体决定”要立即纠正,制止“土政策”大于法律的做法。

9.关于农村增收途径调查及分析报告 篇九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民增收情况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农民收入今非昔比。2007年,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8400亿元,三十年年均增长24.4%。2007年我市农民人均收入首次突破万元,达到10051元,比1978年的129元,增长78倍。2004年以来,我市农民收入连续四年实现二位数增长,农民收入增长幅度连续四年超过城市居民收入增幅,城乡民收入比从2003年的2.29缩小至2.22 : 1。回顾我市农村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农民收入增长过程,靠的是政策制度创新,靠的是科技进步创新,靠的是发展理念创新。

(一)政策制度创新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农民增收带来的影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推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到1983年我市全面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通过调整国家、集体和农民三者之间的分配关系,将原来的“工分制”调整为“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了长期来对农民的封闭束缚,打破了集体大锅饭。这一生产关系重大变革,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迅猛发展,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产量迅速增长。农业生产的快速增长为国民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为下一步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发展多种经营、推进农业产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生产关系层面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奠定了促进农民增收的制度基础。

2、农产品产品价格调整对农民增收带来的影响。1985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中发[1985]1号)规定,“从今年起,除个别品种外,国家不再向农民下达农产品统购派购任务。随着生产计划和农产品价格的放开,农户独立的市场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确立。广大农民面向市场,发展商品生产的积极性再一次得以激发。农产品统派购制度的改革和价格的调整带动了农民的收入快速增长。

3、乡镇企业发展对农民增收带来的影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迎来了乡镇企业蓬勃发展的大好时机。我市积极贯彻党中央提出的“放宽政策,搞活经济”的方针,冲破旧框框的束缚,大力兴办各种形式的社队(乡镇)企业。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市经济发展总的趋势已由大发展转向大提高,在全市形成一批技术密集型企业为支柱、技术起点较高、外向度较大、规模经济效益较好的乡镇工业新格局。至1997年底,全市已有乡镇企业89271家,从业人员115.89万人。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给广大农民带来了转移就业的机会,务工农民的工资收入迅速增长。

(二)农业科技创新

1、“种子种苗工程”的实施对促进农民增收的影响。以杂交水稻为代表的农业科技进步,为解决粮食的长期供不应求问题作出重大贡献。目前,我市杂交水稻育种实现了小面积亩产超800公斤的目标,籼粳杂交育种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大黄鱼人工繁育成功、南方蜜梨的引进推广、蔬菜瓜果新品种的引进应用为我市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了技术支撑。“十五”期间我市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已达95%以上,良种公猪覆盖率已达99%、良种母猪覆盖率已达90%以上。同时建成了一批种子种苗良种繁育基地,形成了优良品种的引进、选育、繁育、推广技术体系。“种子种苗工程”的实施为我市实现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农业实用技术应用推广对促进农民增收的影响。随着农作物产量的逐步提高,农业科技人员从单纯的追求高产转向高产、优质,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的优质高效栽培技术体系。近年围绕建设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在高产、高效的基础上形成了优质、安全、生态的农产品生产、检测技术体系,进一步提升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提升我市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3、农业高新技术的引进应用对促进农民增收的影响。近年来,我市以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为主要平台,积极引进和推广农业高新技术,在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同时,带动了广大农民农业生产理念的创新。生物技术、设施园艺、大棚栽培等高新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以农村经济信息网为主要平台的农业信息化工作得到充分重视,农业科技信息板块的开发建设为广大农民提供了一个新的农科信息交流服务平台,促进了农业科技信息的对接。

4、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创新对促进农民增收的影响。坚持整合资源、提高效能,强化公益性、放活经营性和大力发展社会化农技服务组织为原则,全面落实农技推广责任制,努力构建充满活力的多元化农技推广新体系和新机制。充分发挥社会化农技服务组织的作用,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积极探索公益性农技服务的多种实现形式。发挥我市民营经济发展快的优势,依托各级科研院所,引导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等发展民营农业科技研发机构,增加投入,促进农业科技研发。农业科技进步为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2007年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

(三)发展理念创新

1、“创业富民”发展理念对促进农民增收的影响。农民从“种养”增收到创办企业增收,这是创业的关键一步。三十年来我们牢固树立“创业富民”的发展理念,努力营造“创业富民”的发展环境,积极探索“创业富民”的发展路子。农村创业富民的新理念促进了我市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铸就了“小商品、大产业”,“小企业、大集群”、“小城镇、大平台”县域经济新格局,强劲推动着我市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截至2007年底,全市共有私营企业9.5万家,还有一批农民参股的股份制企业,民营经济创造的gdp接近全市总量的80%,创造的利税约占全市的70%,创造的就业岗位接近全市的85%。全市个体工商户达26.3万家,其中相当一部份是农民创业。

2、“强村富民”发展理念对促进农民增收的影响。我市在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实施多轮驱动的同时,还注重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这些年我市积极扶持村级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物业经济、盘活存量资产、提供服务增收,探索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子,目前全市村集体经济收入在50万元以上的占57%,10万元以上的占87%。

3、“城乡统筹”发展理念对促进农民增收的影响。2003年以来,我市提出用“加、减、乘、除”破解“三农”难题,在全国率先取消了延续2600多年的农业税,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扶持力度,出台了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等一系列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2005年我们编制了《统筹城乡发展纲要》和六个专项规划,提出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向农村倾斜,着力构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制度环境。2006年,根据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制定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我市“十一五”时期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措施。2007年以来突出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扎实了开展新农村建设。这些年来,我市统筹城乡发展理念初步建立,举措不断创新,合力逐步形成,对“三农”工作的扶持投入力度逐年增加,农村在文化、教育、卫生、社保、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有了显著的进步,广大农民得到了实惠。从而推进了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物质文化生活的逐步改善。2007年我市农村全面小康实现度为85.4%。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综合得分76.25分,处于城乡整体协调发展阶段。上述两项指标均居全省首位。

二、我市农民收入结构特点

我市农民人均收入结构,相比于全省呈现“二高一低”趋势,即工资性收入比重“高”、非经营性收入比重“高”,一产经营收入比重“低”。

一是工资性收入占比高。从2007年**市农民人均收入10051元,其中工资性收入达5876元,占总收入的58.5%。而同年浙江省农民人均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只有4093元,占总收入48%,**市农民工资性收入比例比全省农民工资性比重高近10个百分点

二是非经营性收入增长迅速。非经营性收入是指农民的财产增值收益以及转移性收入。随着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政策的不断完善,农村股份合作建立完善,给农民带来的股金、租金、利息等财产增值收益,以及社会保障福利、政策性补贴等转移性收益。近年来,我市农民的非经营性收入大幅增长,成为我市农民收入结构的一个显著特点。2007年**市农民人均非经营性收入高达1163元,占总收入的11.6%。同年浙江省农民人均非经营性收入750元,占总收入9%,**市农民非经营性收入占比高出全省2.6个百分点。

三是来自农业的一产收入占比较低。2007年**市农民收入中来自农业生产的一产收入1345元,仅占总收入的13.4%。同年全省农民一产收入1551元,占总收入的18%,**市农民一产收入比重比全省低4.6个百分点。

从我市农民收入的构成分析,我市农民收入的增长方式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一是非农收入已经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而且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非农收入所占的比重呈现出越来越高的趋势。由于来自二、三产业的非农收入已经占了很大的比重,增加农民收入已不能就农业论农业,需要从统筹城乡就业,引导农民从事二、三产业,稳定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来实现,包括务工收入的提高。二是**农民的非经营收入增长较快。一方面说明我市农民在资产增值方面,包括村(社区)股份合作改革中收益分配实现了较快增长;另一方面政府对农民的转移性的各种补助日益增多。这既符合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现实要求和必然趋势,增加农民的非经营收入仍将是农民增收的重要内容。三是虽然来自农业的一产收入占比不高,却是我市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民收入的潜力所在。尽管发展现代农业有不少不利因素,但科学把握发展定位,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提高农民的一产收入还是有潜力可以挖掘。

三、促进农民增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生产要素与市场需求双重因素制约影响了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人多地少,人均耕地只有0.6亩,尽管这些年我们大力推进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然而农业生产规模仍然不大,经济效益仍然不高。另一方面,国际农产品市场竟争激烈,一些发达国家经常以农产品质量安全为由制造农产品贸易争端。

(二)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与外来务工人员的大量涌入双重因素影响了农民务工收入的增长。据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我市农村劳动力高中及高中以上学历只占9.8%,我市农业从业人员中,年龄上来看51岁以上占57.1%;文化程度来年看,文盲占11.7%,小学占61.6%,初中占23.6%。农业从业人员素质偏低,队伍老化,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相比,差距较大。另一方面外来务工人员大量涌入,2007年,全市登记外来人口数达到341万人,外来劳动力达到320万人,并以20%年递增速度在增长,对本地农民转移就业造成一定挤压效应。

(三)农民不完全财产权与城乡分治双重因素影响了农民创业和增收。目前,我国农民的农村住房(包括宅基地)还不能取得完全产权,这是当前城乡之间一项极不平等的制度。因此农民的房产不能作为资产向金融机构申请抵压贷款,从而难以取得创业资金。此外,在城乡户藉、医疗、养老等制度设置的城乡二元分治体制,严重制约了农民创业积极性,限制了农民创业,影响了农民创业增收。

四、促进我市农民增收的对策思考

(一)增加政府投入,促进农民增收。首先是要在政府财政的制度保障上真正体现城乡一盘棋。要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制,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加快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步伐,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共享公共财政的阳光,从而促进农民收入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与此同时,建立完善农业补贴制度,扩大范围、提高标准;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等制度,建立起政府对农业的扶持和发展保障机制,建设与**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相媲美的发达农业,促进一、二、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带动农民增产、增收。

(二)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增加一产收入,关键是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切实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要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农业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着力培育具有科技文化知识、农业生产经营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的新一代农民,提高一产从业人员的素质。加大农作物新品种、农业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的力度,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强化农业科技的支撑。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产业协会,提升农业的组织化水平。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快培育一头联市场、一头联农户的农业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进一步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三)注重均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近年来,我市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但是农户间收入差异仍然十分显著,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人均收入超万元掩盖下的贫富不均现象。要重点抓好低收入农户增收工作,按照省、市两级提出的“低收入户奔小康”要求,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出台措施,扎实开展“一户一策一干部”工作,建立帮扶机制,促进低收入农户持续增收。

(四)提升创业能力,促进农民增收。要加强现代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新理念培训,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一产从业人员建设现代农业科技水平,提升创业能力,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加强转移创业培训,提高转移就业和创业发展能力,稳定实现转产转业。加强农民转移就业的岗位培训,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从业技能,适应岗位需要,保持就业稳定,实现收入增加。

(五)搭建创业平台,促进农民增收。在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同时,我们要着力构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通过这一服务平台建设,将农民的培训要求、各级各部门的培训资源、企业和社会的用工需要等信息实现有效的对接,加强农民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提高农民培训和就业服务水平,促进农民转移就业,从而稳定和提高农民的工资性收入。重视农村农民合作创业平台建设,鼓励和引导以一个能人带领更多的农民合作创业,包括农村各种富民合作社的发展。积极探索和创新农民创业的新领域,大力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拓展农业的功能,开辟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渠道。

10.关于农村教育调查报告 篇十

家庭走访,调查家庭基本情况,学生受教育和学习情况,及询问家庭成员对当地教育水平和概况的认识。我们主要准备了两份问卷调查,家长和学生各一份,对象是现有就读小学的家庭,区域范围是枫香寨内。另外,我们还赠送孩子学习用品,给各家庭拍照留念,并尽可将照片洗好寄回。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以下问题:

1.各家庭生活水平普遍偏低,大部分年收入低于三千圆人民币。许多家长外出打工,仅留老人和小孩在家。收入来源要么只是务农所得,要么再外加打工获得。在问及年收入时,许多家长模糊不清或不愿透露,似有隐瞒,导致调查结果不够真实,所以这也是这次调查的一个严重的缺陷。

2.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特别是家长,对当地的教育水平不是很了解,且可以说所有受调查的学生都不了解上学流程,即并不清楚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读大学这一过程。大部份学生并没有明确自己的理想,也没有听说过知名大学。值得庆幸的是他们都知道读书很有用处,并且都表示是自己愿意读书的,并非父母所逼。

3.学生和家长并没有形成自己有科学的系统的主见。许多学生和家长安于现状,缺乏追求更高更好生活理想,即使有也很模糊。对于将来打算,孩子前途并不明确。对于怎么才能改变自身的困境也浑然不知道,只知道能读书就好,至于读书究竟怎么怎么好只知皮毛,不明大用。学生尚未形成明确的志向。对于怎样提高和改善当地教育,以及对政府有何意见和要求都没有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4.父母所谓的重视孩子学习大多数只停留在表面工作,没有落到实处。没有将教学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有些甚至连孩子的成绩都从不过问,有些把对孩子的教育全权托付给学校,没有做好家庭教育。经过分析和结合当地实况,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当地经济水平落后,教育水平低下,交通和消息闭塞。在这么一个文化水平低,经济落后,教育落后,交通欠发达的地区,许多新科学文化知识,新时时代教育科学模式,日新月异的新消息并没有很好的有效的输入。虽然说国家贯彻的两免一补政策已经落到实处,但家庭贫困依然存在,特别是同时供两个或两个以上子女上学读书的较为困难。

调查,让我亲近了乡亲父老,让我更加的深入的体会了农村农民的艰苦,让我感受到了每一双窘困和无奈的眼神,和每一张坦然的笑脸。深入民间,方知民苦。走访乡下,察觉城乡之差。亲身实践,敢言当地实情。

此次调查活动主要团体是北京师范大学的八位学生队,外加黄平当地四位青年。

阅读更多好范文调查报告:

关于西部教育的调查报告

真心宅急送餐厅现状调研报告

关于山东学生道德的调查报告

11.农村农民增收状况调查 篇十一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和国家经济的大力发展,西部地区农村农民的收入也从以前的单一途径收入实现了多种途径的收入,农民的增收也在这变化中成倍的增加。为了更详细的了解农村农民的增收状况,在春节期间我特意向村内长者以及村内干部了解了一下近几十年内村民收入的变化和状况,以下是我此次调查的内容和结果:

为了初步了解农村农民的增收状况,我决定先在一个时间跨度较大的范围内进行调查,时间跨度初定为从改革开放一直到现在。于是初步的调查对象确定为了村内的一些较年长的老人,他们大多经历了新中国的诞生、大跃进、文革以及改革开放和土地包产到户,他们无论是从时间跨度上来说还是从对收入状况的了解程度上来说都很符合本次实践报告题目的要求。在清晨暖融融的太阳下,村里的几个老人正在村口晒着太阳聊着陈年老事和当今实时。我坐在一个姓刘的老爷爷旁边向他提了一个问题:在土地还没包产到户之前您家里主要的收入是什么啊?刘爷爷吸了一口烟说:没包产到户之前就是在集体公社里干活种地么,基本上没什么收入。这时坐在旁边的另一个老爷爷也插话说:公社里干活挣工分,主要的收入就是集体每年劳动所得的粮食。之后我又问:土地包产到户后呢?这时刘爷爷的情绪高涨,一边说一边用手比划着:有了自己的地以后,感觉干啥都有劲了,每天天不亮我们一家子就到地上开始忙活,希望可以打更多的粮食,那时候我们在地里特别能吃苦,那像现在的孩子一到地上干活就叫苦。有了自己的粮食后,心里也很高兴,之后我们家还养了牛、羊、鸡等,过年也有自己的肉了,也不用粮票和肉票了。我又问道:听说后来你们家还种过蘑菇?刘爷爷说:种过,是前十几年前的事了,那时虽然家里吃喝不愁了但是为了增加收入,你叔叔他们一辈又开始干起了别的事,当时你叔叔听说种蘑菇能赚钱就建了一个蘑菇棚开始种蘑菇,种了蘑菇之后手里面就有些闲钱了。后来这里有开始建蔬菜棚,你叔叔又建了一个蔬菜棚,之后日子就好了,家里还建了新房子。

之后我又来到了村里的王叔叔家里,王叔叔在乡政府工作有十几年了,我想他对我的这个调查应该很有帮助。到王叔叔家里后王叔叔很热情的叫我坐下,我边做边说:王叔叔,有个事麻烦你一下,我现在正在做一个关于农村农民增收状况的调查,希望能得到你的帮助。王叔叔点点头说:嗯,可以,没问题!于是我问道:王叔叔,近年来我们这里农村农民主要的增收有哪些啊?王叔叔说:现在大家收入途径很多,不像以前就知道个种地的,再加上这几年国家政策也好,大家挣钱的路子很多。现在基本上就是家里男的出去务工,女的照顾家,家里有老人的,两口子就出去了。不愿意出去的,有的人就搞大棚蔬菜,还有的搞养殖业,还有些人在城里做生意。你看这几年我们这里的工厂也越来越多,许多人还到附近的厂子里去工作,这样既能工作还能照顾家里,基本上就这些了。大家就业、赚钱的机会是越来越多,你看,大家收入多了把新房子也盖了,有的人把车也买了,生活确实比以前好多了。之后我又和王叔叔聊了一会关于家乡这几年的经济变化。临走的时候王叔叔还特意叮嘱我在学校里要好好读书。

上一篇:真实的谎言的论文下一篇:煤矿设备维修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