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地区-如何促进农民增收(共14篇)
1.新疆地区-如何促进农民增收 篇一
如何发展农业生产促进农民增收的调研
张福山
近几年来,新发乡在旗委、旗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为出发点和归宿,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紧紧抓住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机遇期,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因地制宜,进一步优化种植业结构,农业生产连年取得好的收成,2007年全乡粮食产量达到了6500万斤,农民纯收入达到了4930.00元。但在总结一年来的工作中发现全乡农业生产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农牧业生产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农资价格高位运行
近年来,随着农业税的取消,粮食直接补贴的发放,在加上其他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民群众确实得到了很大的实惠。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化肥、农药等主要农资价格出现较大幅度上涨,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
(二)旱情较重,水资源缺乏尚未得到根本缓解
几年来,旱情不断,给农业生产,农民增收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我们采取争取项目资金强化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调整种植业结构等措施来抵御旱情带来的生产压力,但农民靠天吃饭,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的现状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地下水资源没有充分利用导致生产成本上升,从另一方面限制着农民增收。所以,打抗旱水井是确保农民种上地种好地的最基本最根本性问题,确保水资源的利用是农业发展的基础前提。
(三)农副产品加工能力弱,产品市场化程度低
粮食产量连年增长,但农副产品生产加工能力不强,如我们大力扶持新发米业公司,对水稻进行深加工增加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资金短缺,农民意识不强等原因,大米加工能力和销售规模不够大,所以农副产品难以进入大市场或市场上无竞争力,造成买粮难的局面。并且,即使有了农副产品加工的好的项目,因资金短缺而无法实施。如朝鲜族咸菜加工项目就是明显的例子。
(四)畜牧业方面,老百姓养奶牛的积极性不高,发展缓慢。其主要原因是饲料价格上涨,饲养成本提高,养奶牛利润低导致甩卖奶牛,存栏减少。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今后一个时期,我们推进农业生产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一个目标”、“二个原则”、“三个突出”。“一个目标”即坚持效益最大化的目标,尽可能提高产出投入比;“二个原则”就是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出发,坚持保护生态的原则,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三个突出”就是突出“品牌”、“绿色”、“特色”,着力构建结构合理,优质高效,良性循环的农业生产体系,满足市场多样化的发展需求,促使农业生产持续协调发展。
一是夯实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坚持不懈地抓好以水为中心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快水田补水井、旱田喷灌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进一步做好农业保险工作,加快发展避灾型农业,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以农业增产、农村稳定、农民增收为目标,围绕“乳、肉、种、薯、稻、蚕、菜”七大主导产业,把发展特色经济、绿
色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形成“企业有龙头,原料有基地,对接有机制”的模式,搭起农业产业化的平台。
二是抓好基地建设,推进强乡富民进程。首先,依托地缘和资源优势,狠抓基地建设。重点加大马铃薯基地的培育力度,扩大种植规模,力争到2008年,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计划在长发村建设2000亩的种薯繁育基地,推广优质、高产、脱毒的马铃薯品种,努力提高科技含量,建设高科技、高效益、高附加值的“三高”马铃薯生产基地和种薯繁育基地。实行基地与龙头企业对接,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在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中,构建龙头+基地+农户的联结机制,建立诚信体系,以推进订单农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使其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其次,突出品牌、突出绿色,大力发展柞蚕等特色经济。特色就是方向,绿色就是市场,品牌就是效益。围绕绿色经济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积极开发无公害蔬菜、绿色大米、粘玉米、大葱、黄烟、肉、蛋、禽、奶等农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形成自己的特色,打出自己的品牌。在水稻发展上大力实施订单农业,优选品种、无公害种植、深加工精包装,打绿色品牌,走农业标准化路子上下狠功夫,完成绿标申请工作,使挂绿标产品的“阿伦新”米走俏国内市场,并打入国际市场;大力开发无污染、无公害绿色菜篮子工程,发展无公害绿色蔬菜大棚基地建设,并提高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创出“新发”绿色蔬菜品牌;大力发展柞蚕业,以蚕养林,以林促蚕,提高柞林利用率,使柞蚕放养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大鹅养殖、獭兔养殖、奶牛养殖、小笨鸡养殖等养殖业基地建设,创出品牌,创出特色,着力发展“名、优、特、新”和绿色农产品,扩大经济作物和饲草种植面积,走“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特”的发展之路。
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争取的力度,选好农副产品加工项目,尽快的建设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通过企业+基地 +农户模式,实施定单农业,实现规模生产,统一经营。申办农副产品加工的,应当给予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
四是引导、扶持、组织、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实现种植业的集约化规模化生产经营。而且产品挂“双标”即商标和绿标进入大市场。办理“双标”的,应当予以鼓励和支持。
五是发展畜牧业重点发展养殖小区,并且建一个挤奶站,以促进畜牧业特别是奶牛业的发展。
(作者单位:内蒙古阿荣旗新发乡)
2.新疆地区-如何促进农民增收 篇二
一、黔东南基本情况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东南部, 总面积30337.1平方公里, 2007年, 全州常住人口446.91万人, 其中乡村340.68万人, 占总人口76.2%。2007年全州生产总值达到195.67亿元, 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为58.82亿元、58.62亿元、78.23亿元, 人均生产总值4390元, 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黔东南民族风情浓郁, 生态环境良好, 自然风光优美, 被联合国推荐为“返朴归真、回归自然”全球十大旅游圣地之一, 被世界乡土文化基金会确定为世界十八个生态文化保护圈之一, 被中外游客、专家学者赞誉为“人类疲惫心灵的最后家园”、“全球最友善的旅游目的地”。
据来自劳动部门统计数据显示, 黔东南州共有农村劳动力241.2万人, 其中富余劳动力134.6人, 外出务工人数65万人, 2009年春节前返乡农民工人数21万人, 春节以后, 由于企业开工不足, 提供就业岗位有限, 很多农民工不得不“二次返乡”。由于农业基础薄弱, 耕地有限, 再加上很多农民工属于”80后”, 不仅缺乏一技之长, 甚至有些人还不会从事农业生产, 返乡之后很多农民工面临无事可做, 生计缺乏保障的局面, 给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新问题。
二、返乡农民工就业意愿分析
返乡农民工就业意愿大体有以下三种:一是再度进城务工。以30岁以下年青人居多, 他们在农民工中文化程度较高, 由于长期在沿海发达地区务工, 一来思想观念发生改变, 再者从事农业生产时间较短, 甚至完全没有从事农业生产, 回到农村后难以适应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 一旦经济形势好转, 将会继续进城务工。这类人返乡后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劳动, 又缺乏创业资金、技术和经验, 没有收入来源, 容易带来不安定因素, 需要重点关注。二是返乡创业。以打拼多年积累一定资金、经验的农民工为主, 他们有一定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 回乡寻找合适的项目自主创业。三是返乡就业。以年龄偏大或家里有老人、小孩需要照顾的农民工为主, 在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的形势下, 农民工是城市的“边缘人”, 难融入城市的生活, 多数农民工认为, 他们的根基在农村。他们或在外务工多年, 年龄偏大, 要落叶归根;或家里有老人、小孩需要照顾, 不得不选择返乡从事农业生产或到当地企业就业。
三、促进返乡农民工就业对策建议
根据黔东南地区返乡农民工状况, 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 多种途径鼓励农民工创业
部分返乡农民工由于外出务工多年, 思想意识活跃, 具有一定的资金、技术基础和市场意识, 具有一定的创业条件, 很多农民工已经进行养殖业及加工业等方面的创业。还有部分返乡农民工有创业的意愿, 但缺乏创业资金。政府有关部门要在资金方面给予一定的扶持, 如提供小额贷款或贷款贴息等, 在简便手续程序、税收减免、提供信息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帮助, 通过各种途径来鼓励返乡农民工创业, 切实解决农民工的就业问题。针对黔东南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山地面积多、耕地较少、种植业产值较低的状况, 在创业项目选择上建议重点扶持乡村旅游、生态农业、民族旅游工艺品加工业、特色种养殖业等方面的项目, 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扩大就业、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民工收入的突破口。
2. 积极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促进就业
针对本地的资源优势, 发挥生物制药及农产品加工型企业的带动作用, 实施“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 充分发挥康尔佳制药公司、三辣明洋食品公司、万富饲料公司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在农村建设中药材、特色农产品及养殖基地, 推广订单农业, 引导农民工就近就业。
3. 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扩大就业
充分利用国家刺激经济扩大内需的契机, 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 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加快解决农村农田水利、公路建设、饮水工程、消防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 扩大就业。
4. 积极开展劳动技能培训
按照“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的原则, 充分利用农村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 结合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培训项目的实施, 对有培训需求的农民工进行培训, 扩大培训效果。一方面, 根据市场需求开展订单培训和定向培训;另一方面, 根据本地特点, 开展先进种养殖技术、创业、乡村旅游、餐饮服务业等方面的培训, 提高农民工就业技能。根据不同年龄段农民工的特点及需求, 为他们量身定做培训方案。对于16岁~28岁的农民工, 由于他们的文化程度相对较高, 要引导他们积极参加职业技术培训, 尽早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对于29岁~45岁这个阶段的农民工, 在引导其进行职业技术培训的同时, 还要引导他们继续提高自身的文化程度, 参加各种类型的成人班学习;做好45岁以上农民工的安置和引导就业工作, 这部分人不但文化和职业技能低, 而且体力下降快, 可以引导他们参加简单手工技艺培训, 以便能从事简单的手工工作。
5. 保障返乡农民工土地承包权益
土地是农民的保障, 由于前几年从事农业生产的机会成本较大, 很多农民外出务工将土地承包出去。在金融危机的特殊背景下, 农民工返乡后变成了失地农民, 生计没有着落。对于违法流转的农民工承包地, 根据农民工意愿, 要予以退还或负责安排就业, 要切实保障返乡农民工的土地流转收益。
6. 积极引导农民工到本地企业就业
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很多本土工业企业也面临困境, 吸纳返乡农民工就业能力有限;服务型企业受影响相对较小, 还能吸纳一些劳动力, 应充分挖掘第三产业潜力, 使返乡农民工向第三产业转移。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制定政策, 对于吸收一定数量农民工就业的企业, 给予税费减免的优惠政策, 鼓励本地企业吸收农民工就业。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 长三角、珠三角等用工量大的地区去寻找就业岗位, 帮助农民工就业。
7. 对返乡农民工进行心理援助, 帮助建立信心
农民工返乡后, 由于无事可做, 没有收入来源, 信心受挫, 如果没有及时给予心理疏导, 帮助建立信心, 很可能会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政府相关部门及社会要对农民工给予心理援助, 组织志愿者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 激发返乡农民工自强自立、自主创业的热情, 不断增强其就业、创业和勤劳致富的信心。
四、结束语
农民工工作是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发动全社会的力量来共同做好农民工工作, 切实做好农民工宣传教育工作, 理性看待当前的经济形势和企业的经营困难, 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积极引导农民工立足农村, 投身于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新华社:新华视点:两千万失业农民工返乡之后[EB/OL].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9-02/10/content_10794679_1.htm, 2009~02~18
[2]黔东南州市统计局: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new.qdn.gov.cn/cms/cms/website/qiandongnan/jsp/page.jsp;jsessionid=c0a85f65ce588464ef20032465a8177e27bcbd4bb49.e34Och0PaxqRa40PaxeTb3mTa41ynknvrkLOlQzNp65In0?channelId=438&infoId=2008018457, 2009~02~16
3.新疆地区-如何促进农民增收 篇三
【关键词】民族地区 小学教育 教学质量 提升
前言:
民族地区小学教学与城市小学教学水平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不同地区的民族文化不同,对于小学教育重视程度不同。伴随着国家不断发展,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我国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视民族学生的人才培养,为实现统一化的小学文化教育提供平台。针对教育模式差异化小学教育,如何做好少数民族学生教学管理是目前教育体制中的难题。
1 民族地区小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1学生学习基础差
学生的学习基础对于教育教学产生着直接的影响,而影响着教育水平差异化的原因是教育环境、教学经济、教学设施方面的差异性,我国少数民族地域教育水平与汉族学校教育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小学教育是教育体制中的重点阶段,教育水平较差导致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尤其在英语、计算机等学科的学习上,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相比,处于弱势位置。基于这样的学习基础,为民族地区小学生教学带来阻碍[1]。
1.2教学资料应用缺乏精细化,多媒体优势难以被挖掘
伴随着多媒体教学设备在课堂上的应用,为实现现代化教育带来诸多的益处。民族地区由于教育教学条件上的差异性,对于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应用不到位,存在着教学资料应用缺乏精细化处理,多媒体优势难以被挖掘的问题。多媒体自身有很多优势,需要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去主动挖掘其优势,与实际较相互结合,才能够达到比较好效果。很多小学教室在应用多媒体教学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教师没有接受过专业化的多媒体教学培训。在进行教学课件制作中也是照本宣科,更有甚者,为了方便,在网上直接下载教学课件复制到实际课件中,这样的方式使得多媒体下的课件制作缺乏一定的针对性。
1.3缺乏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
民族地区在实际教学上存在着较为突出的民族特色,现代化的民族地区教育教学不但要与时俱进,还需要保留民族地区教育教学优势。以生为本,为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活动。目前,民族地区小学教育难以实现以生为本的教学,导致这样的问题原因就是教育教学行政化。教育教学行政化严重的阻碍了学校教学管理的人本教育发展。学生活动方面的事只由行政部门来主管,而教学科研人员不能插足管理[2]。
2 提升民族地区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对策
2.1注重基础教学,提升学生基础
由于少数民族地处我国偏远地区,在教学水平上比较落后,使得学生在接受英语、美术等课程的学习中比较吃力,为了促进少数民族学生的理论知识的理解,提升民族地区小学教育教学质量,需要关注到学生学习基础差的问题。在进行教学改革环节中,需要以夯实基础教学为主,辅助以创新的拓展教学。
在民族地区小学教学中进行基础教学,首先需要加强基础文化课程的学习,精细化处理课堂教学,不能以进度定义教学成果,狠抓学生的学习基础。由于民族地区小学教学设备的匮乏,导致相关的教学活动难以开展,因此,改革民族地区小学教育教学模式,需要在教学中引进先进的教学设备,以实际的教学实验模拟真实场景。在实际教学中增加的情境教学模式,以特殊的教学模式吸引学生注意;其次,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照顾到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殊性,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参观学习的机会,实现学生在校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3]。
2.2在教学中引入现代化教学理念
多媒体视域下的微课教学方式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相似,都是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导性。微课是科技信息下最为典型的教学方式之一,在信息技术下促进小学数学教学,可以借助微课,将抽象难懂的数学知识、概念,以小视频的方式推送给学生。在学生课后、睡前不同时间,都能够针对不同的知识进行复习,既有针对性,又实现高效的数学知识学习。最主要的就是微课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吸引学生注意。同时学生可以针对学习中的疑惑点向教师提问,教师在线上为学生进行指导,解决了教学时效性问题。当然,在微课的视频制作中,对教师提出较高的要求,视频的制作既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也要起到辅助教学的目的。
2.3小学教学以民族文化为背景,实现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的融合
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相比,存在着很多优势,少数民族学生能歌善舞,才华横溢。那么在对民族地区小学教学改革中,可以将地域文化融入到实际课堂教学中来,以生活性的体裁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基于文化背景教学,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例如,在XX小学六一儿童节活动中开展校园歌手大赛、舞蹈大赛等活动,鼓励少数民族学生积极参加活动,通过校园活动,发挥出少数民族学生在歌唱、舞蹈方面的优势,让少数民族学生融入到集体中。在集体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乐观、积极的心态,而这些心态对于学生以后成长都有着极大的帮助[4]。
结论:
综上所述,在本文中的民族小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针对民族小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制定促进民族小学教育教学水平提升的对策。少数民族地域的教育因受到环境、位置以及社会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教育水平与汉族学校教育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教学资料粗糙,多媒体优势难以被挖掘,同时在实际教学中缺乏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难以重视到学生的优势。注重基础教学,提升学生基础、在教学中引入现代化教学理念,实现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的融合。
【参考文献】
[1]刘子云.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模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5.
[2]刘林琳.延边地区小学英语教育均衡发展研究[D].延边大学,2006.
[3]王英俊.回族地区小学音乐教育研究[D].宁夏大学,2014.
4.促进农民增收意见 篇四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促进农民增收意见》的内容,具体内容:为了进一步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加快促进农民增收,政府部门出示了指导意见。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供大家参考学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范文一各乡镇...为了进一步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加快促进农民增收,政府部门出示了指导意见。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供大家参考学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范文一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级各相关部门: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转发财政厅、省委农工委〈关于盘活农村资产资源增加农民收入的意见〉的通知》(川办函〔2016〕8 号)、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成都市增加农民财产净收入专项改革方案〉的通知》(成委农领发〔2015〕8 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经区政府研究同意,制定本意见。
一、总体思路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区委关于“三农”工作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增强农民财产性收入专项改革,坚持城乡协调发展、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努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盘活农村资产资源,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挖掘增收潜力,进一步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为加快促进农民增收,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二、主要目标
“十三五”期间,我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不低于成都市二圈层平均水平;农民增收工作区委书记和区长负责制考核排名处于全省高收入组前 20 名。到 2017 年,我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 21000 元,其中: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突破 2000 元。到 2020 年,实现农村居民收入比 2010 年翻一番以上,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三、重点任务
(一)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
1.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发展水果、菌蔬、水产等优质高效农业,围绕“三线两片”产业布局,重点推进“伏季水果”“产村相融现代农业精品园区”“菜篮子”等项目建设。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农田水利、农村道路、耕地地力保护与提升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骨干力量,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确保“十三五”期间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 2.5%以上,其中 2016 达 3%以上。〔责任单位:区农林局、区国土局、区交通局、区水务局、区市场和质量监管局、区科经信局、各乡镇(街道)〕
2.培育农村新兴产业新型业态。借力“蓉欧+”战略机遇,积极招商引资,拓宽融资渠道,大力培育一批新兴产业新型业态,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入融合。统筹推进乡村旅游提档升级与“小组微生”幸福美丽新村建设,重点打造凤凰湖休闲度假、人和山地运动、福洪清泉姚渡赏花品果、龙王垂钓休闲等景点和“一镇一点”乡村旅游示范点位。支持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自
建平台或与国内知名电商平台及本土电商平台开展合作,加快推进农村电子商务示范村创建。扩大现有特色食用菌园区、清泉农产品加工物流园区规模,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支持农产品烘干、仓储、分选设施建设,完善鲜活农产品一体化冷链物流体系,推进区域性骨干农产品批发和零售市场建设,实施信息化改造,形成线上线下融合、农产品进城与农资和消费品下乡双向流通格局。〔责任单位:区文体广新旅游局、区旅发中心、区商务投促局、区民政局、区农林局、各乡镇(街道)〕
(二)调整农民转移就业结构,强化农民工劳动保障,稳定农民工资性收入。
3.拓宽农民转移就业渠道。紧盯市场用工需求,培育具有“一技之长”的新生代农民工,推进农民向服务业、高端制造业转移就业。建立创业服务工作室或创业服务窗口,制定针对返乡农民工创业的扶持政策。依托“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实施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支持和鼓励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等行业开展上岗培训和技能提升培训,开辟更多新的就业增长点和就业渠道。到 2020 年,实现新增农民转移就业 20000 人以上。〔责任单位:区人社局、区科经信局、区建设局、各乡镇(街道)〕
4.强化农民工劳动保障。加大法治宣传力度,引导用人单位合理确定农民工工资水平和增长幅度,提高农民工依法维权意识和能力;强化劳动保障监察,紧盯重要领域、重点企业,部门联动开展对农民工讨薪纠纷的专项排查、调处活动;畅通农民工法律援助绿色通道,简化法律援助工作程序,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确保农民工资性收入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50%以上。〔责任单位:区人社局、区科经信局、区建设局、各乡
镇(街道)〕
(三)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盘活农村资产资源,提升农民财产性收入。
5.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以放活土地经营权为突破口,开展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改革试点、农村产权规范流转交易和经济林木(果)权证、农村“新四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等农村产权扩面登记颁证工作,着力建立现代农村产权制度。〔责任单位:区委统筹委、区农林局、区国土局、区水务局、区交易中心、各乡镇(街道)〕
6.盘活农村资产资源。支持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股份合作、集体自主、租赁托管等形式盘活农村闲置房产、未开发利用或闲置建设用地、农村撂荒耕地、可开发利用林地、宜渔水面等资产资源。探索新型集体组织、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以农产品品牌、商标、信誉等无形资产与工商资本合作经营新机制。推进将财政投资形成的资产转交农民合作社持有和管护,提高农民合作社经营收益。〔责任单位:区农林局、区委统筹委、区国土局、区财政局、区房管局、区水务局、各乡镇(街道)〕
范文二
__县政协
根据市政协统一部署,__县政协组织__籍的市政协委员,对影响和制约农民增收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和具体分析。
一、影响和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问题
1、农业生活资料价格持续上涨。据调查,近年来化肥、农药、农膜、种子等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较大。与前年相比:化肥上涨 30%,农药上涨 25.3%,农膜上涨 30%,种子上涨 11.1%。就我县而言,由于农业投
入品涨价,使农业生产的亩均成本提高近40 元,而去年农业税减免、粮食直补、农机具补贴等加在一起,农民每亩地得到的政策性增收只有 34元,农民种粮所得到的政策性好处基本被生产资料涨价所抵消,加之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农民从农业中获得的收入不增反降。
2、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从农业产业化方面看,__只有肉鸡、精制米两大主导产业形成了完整的龙型产业链,其它产业链农业技术推广手段落后,农业成果不能及时转化为生产力,导致农业生产水平降低,农业现代化进程减慢。
综上分析,从根本上解决我市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必须要有新思路、新举措,从而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
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几点意见
1、把推进政府转型作为根本。政府在农民增收过程中虽然起到不定期的推动作用,可是政府要明白自己不能为农户承担利益风险,因此政府不要对农民指手画脚,干预农民的生产经营,而是要把精力放在为农民服务上,全力打造服务型政府。一要做好政策服务。政策是导向,是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动力之源。政府就是要集中精力制定具有预见性、贴近农村实际、有效提高农民收入的政策,减少垄断对农民利益的剥夺与侵害,以政策促增收。二要做好资金服务。没有投入就没有发展。政府要从农业是安天下的产业,农民是促和谐的主体的高度出发,尽可能地增加农业投入,特别是增加农田基本设施、品种改良、农业新技术、农业品牌的投入,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三要做好信息服务。政府要通过多种渠道为农民提供市场、技术、劳务、销售等“一条龙”信息服务,不断扩大信
息覆盖面,让农民用最低的成本获取最丰富的信息,为农民选择致富项目提供参考意见,引导农民闯市场,在牢牢把握市场主动权中增加收入。
2、把加速结构调整作为重点。要把农业发展放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统筹考虑,把结构调整放到县域经济发展中统筹规划,把农民增收放到国民收入分配的总格局中统筹安排。目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增加农民收入,就是按照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的总体安排和部署,强力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特色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积极扶持县域骨干企业,培育县乡支柱产业,引导农村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形成集群效应。同时,按照“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占三分之一、发展产业吸纳三分之一、扩大劳务输出实现域外就业三分之一”的目标,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向周边地区、南方发达地区和国外市场转移,发展农村劳务经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3、把提高农民素质作为关键。政府有关部门特别是涉农部门,要按照培养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的新要求,强化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在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上下功夫,使农民真正拥有增收的本事。一是在教育培训内容上与时俱进。不论是技术还是品种,都要跟上时代节拍,不能几年甚至十几年一个本子、一套路子,与实际严重脱节,与发展背道而驰。二是在教育培训方式上灵活多样。要坚持电化教育、现场观摩、外出考察、相互交流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综合运用,寓教于乐,让知识和本领装满农民的脑袋,让财富和实惠装满农民的口袋。三是在教育培训理念上不断创新。要构建农业实用技术人才“金字塔”,塔的底部是广大农民,塔的中部是农村乡土人才和技术骨干,塔的顶部是专业技术人才和专家学
者。政府在强化农民培训中,要引导农民树立科技是致富之源的理念,使农民的优秀分子变成能人,能人变成红人,红人变成领路人,最大限度地推进科技、项目进家庭,切实发挥科技在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
4、把完善发展模式作为载体。
范文三
各乡(镇)、街道党委,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委和区级机关各部门,区人武部党委,各人民团体: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和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更好地顺应示范区“二次创业”的新形势,加快农村改革发展步伐,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 2009 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和《省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科学认识形势,明确目标任务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把促进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作为全区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采取得力措施,组织实施一系列推动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战略工程,我区新农村建设取得较大成就,农村面貌发生较大变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农民收入水平走在全省前列。但是,作为示范区下辖的唯一县区,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与示范区加快发展的新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农村发展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农村整体面貌不新;农业产业规
模化、产业化、市场化程度不高,示范效应不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难度较大。特别是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已有所显现。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我们面临的形势更为紧迫,任务更为艰巨。全区各级各部门一定要认清当前农村工作面临的形势,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全委会精神,科学分析各方面发展条件的变化,充分认识和利用中省支持示范区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抢抓国家扩大内需、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机遇。
(三)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着力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建立和完善地方农业标准。以现代农业标准化示范园为重点,积极引导园区内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按标准组织生产。严格执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和完善农产品标识和可追溯制度,加大投入力度,落实监管责任。禁止非标农药、化肥入区和使用,杜绝不合格农产品进入市场,打造杨陵无公害蔬菜品牌。抓好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推广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扩大农产品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规模。鼓励开展农产品原产地保护和商标注册,实施品牌经营。对获得省级名牌产品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一次性奖励 3 万元;对获得国家名牌产品或中国驰名商标的,一次性奖励 50 万元。不断加快我区农业生产标准化、生态化、品牌化战略步伐。
(四)扶持壮大二三产业,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依托示范区“二次创业”加快发展的优势,紧紧围绕农高会和在建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使其成为推动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一)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抓住国家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历史机遇,围绕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大项目整合力度。以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综合实施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节水灌溉等涉农项目工程,建设渠、井、窖相互保障,水、电、路相互配套的农业基础设施。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保护性耕作技术,提高土地质量。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装备水平。积极重视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加强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警,提高监测水平,完善处置预案,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灾害处置和农民避灾自救能力。为农业生产奠定良好基础。
(二)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抓住国家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历史机遇,结合民生八大工程,科学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强以水、路、电、讯、气等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三)全面推进小城镇建设。依据《杨凌城乡总体规划》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发展的需要,进一步修订我区乡镇建设规划和村庄布局规划,加快编制村庄建设规划,重点发展小城镇,建设中心村,结合城中村改造,推进村改居,建设新型社区。四、深化农村改革,加强制度建设
(一)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土地管理制度。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家庭经营要向采用先进生产技术和手段的方向转变,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着力提高集约化水平;统一经营要以区内两所高校的科研力量为依托,以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向以多种合作方式,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落实国家土地流转政策,做好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等工作,依法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鼓励农
民采取出租、入股、质押、置换等方式流转农村土地经营权,支持离土离乡农民自愿、有偿转让宅基地使用权,支持有条件的农民通过房产出租等途径增加财产性收入。解决好被征地农民就业、住房和社会保障,在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保持社会大局稳定。
5.发展葡萄产业 促进农民增收 篇五
发展葡萄产业 促进农民增收
近年来,张公庙镇坚持调整发展思路,加大投入力度,围绕高效主导产业的发展,遵循“扩规模、强品质、树品牌、建机制、活流通”的要求,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标准化生产为基础、以精深加工为主线、以做大做强为目的,着力打造葡萄大镇。连续几年,我镇新扩葡萄种植面积均超过2000亩,全镇葡萄种植总规模达到10000亩,其中100亩以上中心示范园已有27个,目前挂果面积达6000亩,受益面积亩平收入过1.2万元。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坚持高起点谋划,抓好产业布局
1、在领导力量上保重点。我们以打造葡萄大镇、葡萄强镇为目标,成立了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出台了相关的扶持政策,由党委书记任组长,形成以主要领导为主抓,包村干部、支部书记具体抓,其他干部全力以赴抓的格局,大力推进葡萄产业规模化发展。近年,我们按照葡萄发展的工作目标强力推进,将任务分解到村,实行干部绩效挂钩,农户利益导向,坚持财政以奖代投,工作检查督促,考核结帐,确保了目标任务的完成。
2、在优化布局上下功夫。我们按照科学合理的建园要求,严格抓好区域化布局,以国道207、省道304沿线为核心,建立1.5万亩优质葡萄生产基地,实行分步实施,逐年扩大、逐步配套,做到每村一个以上中心园、公路沿线全覆盖。全面实行区域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3、在提升品味上做文章。我们以葡萄产业为基础,把高效葡萄种植与生态农业休闲旅游有机结合,做活做优葡萄休闲产业这篇文章。第一期投资7000万的黄河生态休闲农庄正在加紧建设,配套建设的以葡萄为主题的休闲广场、葡萄走廊、文化墙等均已建成。同时,以黄河生态休闲农庄为中心,结合澧水风光带建设,我们启动了沿江大道西拓工程,计划拉通 “张公—兔子口—黄河—幸福—高路铺”10公里长的葡萄休闲旅游走廊。
二、坚持高标准建设,完善产业配套
1、按照现代农业的要求抓规模化发展。我们进一步加大了葡萄产业的发展力度,加速促进土地流转,实行区域连片种植,以规模促效益,以大园带小园,以大户带散户,大力推进我镇葡萄产业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全年发展规模不断创造新高。目前,我们已经制定了三年发展规划,力争通过努力将其余适合种植葡萄的区域近5000亩面积做到全覆盖,实现全镇葡萄种植总规划达到1.5万亩,年产值3亿元以上,建成名副其实的“江南吐鲁番”。
2、按照设施农业的要求抓标准化配套。我们通过积极争取国土、水利、农业等部门的项目,抓好土地整理和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改造,加强产业基地的水、电、路、渠等设施配套建设,全面实行设施农业标准化配套,确保产业增产增效。
3、按照市场农业的需要抓产业化经营。我们构建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实现农产品生产依靠合作社组织,规模基地建设依靠合作社推进,农产品销售依靠合作社运作的发展模式。强化龙头企业带动功能,加大新品种培育、产品加工转化研发、产业链延伸与品牌开发的力度;强化合作社组织的市场纽带作用,狠抓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采取多种销售模式,搭建果农与市场的连心桥,搞活经营流通;强化基地、农户的基础作用,保证产品质量,打造品牌效应,提升产品竞争力。
三、坚持高速度推进,加快产业发展
1、加强示范引导。我们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示范带头作用,坚持以点带面,带动普通农户发展高效产业,全镇已有150名党员干部带头发展优质葡萄1600多亩,带动其他农户发展葡萄8000多亩。同时我们充分利用销售形式看好的有利时机,整合各方面资金,抢抓机遇,全面宣传发动、全力引导扶持,促进了葡萄产业的快速发展。
2、加速产业配套。我们以项目建设为支撑,积极加强产业配套建设,一是加强市场建设,投资350万元,建起了使用面积达3600平方米的黄河葡萄大市场,投资150万元对张公、荣家河两座集贸市场进行了扩容改造。二是加强加工环节建设,投资1500万元,兴建了一座年加工3000吨,年产值8000万元的葡萄酒堡;投资200万元,兴建了3座总库容量为650吨的冷贮保鲜库。三是加强质量体系建设,投资100万元建成了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中心,免费为农户提供产品质量检验,大大提升产品的质量档次。
3、加快技术推广。我们依托科技优势,加强与湖南农大的合作,建起了葡萄科研基地,并聘请农大专家石雪晖教授和我县葡萄大王王先荣同志作为技术顾问,长年指导培训。同时积极推进科技创新,推广优良品种,筛选确定了适合我镇种植的6个主导品种。还积极实施葡萄无公害化生产、开展无公害产品和绿色食品生产技术研究,目前我镇几个葡萄品牌均已通过了国家无公害产品认证和绿色产品认证,去年成功申请注册了“澧县葡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四、坚持高效益经营,提升产业活力
1、专业合作社推动。为促进主导产业发展,实施品牌战略,我们由政府引导、葡农自愿、能人牵头,支持组建了黄河葡萄专业合作社和农康葡萄专业合作社,由合作社组织对葡萄产销实行统一指导、统一种苗、统一技术、统一肥料、统一采购、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的“八个统一”模式经营,提高了组织化程度,降低了生产成本,减少了市场风险。同时以专业合作社为龙头,正在积极搭建葡萄产业发展的技术服务、销售网络、融资合作、信息共享四个平台。
2、内外市场促动。我们通过建立葡萄大市场,规范路边市场,促进了葡萄本地销售;同时加强产品集散、配送、营销的网络建设,组建专业外销队伍,采取新闻发布会、网上销售、订单销售、外地驻点销售等方式,大力开拓了外销市场。由合作社牵头,还实现果农与外地水果大市场、大超市的成功对接,先后与湖南步步高商业连锁股份有限公司、沃尔玛超市、武汉水果市场等单位签订了葡萄包园订单和产品供货合同。
6.促进农民增收调研报告 篇六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稳步增长
x省长报告提出今年抓“三农”工作的重心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逐步建立起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这对今后一段时期“三农”工作的抓法指明了方向,意义重大而深远。
过去的一年,是农民增收幅度最高的一年,也是农民得实惠最多的一年,全省农民人均增收元。作为欠发达的丘陵地区xx县,农民人均增收也是七年来最高的,达到了392元。在助农增收工作中,我们主要是通过增产、多养、劳务开发和减负四大举措来促进增收,大力实施粮食“三百工程”,全县粮食产量达33.6万吨,农民人均增收38元;大力发展短平快项目,全县出栏生猪60多万头,山羊近20万只,农民人均增收138元;大力开发劳务经济,输出劳务17.2万人,创收8.8亿元,农民人均增收80元;认真落实惠农政策,农民人均增收136元;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2418元,增幅达到20%。但是,冷静分析,农民增收渠道不多,去年惠农政策增收占了很大的比例,还有一次性增收和偶然性增收也占有很大的比例,比如粮食价格上涨,农民负担减轻。因而,农民收入增长不稳定,增收的基础不牢固。如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立起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狠下功夫。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加强三农工作的领导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有力保障。近年来,我们采取县委常委联系区,县委、县政府领导联系乡镇、各部门联系乡镇的办法,加强了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指导和引导力度。在坚持提高基层干部三农工作能力上狠抓培训,大力实施“素质工程”,对全县5300多名村干部、致富能手、专重大户、经营业主进行了专项培训,培训了农业新技术、农村政策法规,提高了基层干部抓农村工作的能力,提高了经营业主的经营水平。在坚持产业调结构上育特色,围绕水果业、畜禽养殖业、制种业三大特色产业做文章,水果业以锦橙100号为主,锦橙100号四次蝉联国际国内金奖,获得国家无公害认证,达到了1000万株,产果7000万公斤,产值达1.1亿元。xx属于“中国锦橙第一县”,其效益逐步凸现,带动农民增收的势头强劲。畜牧业以发展生猪为主,成功引进外资组建齐祥食品公司、邦农实业有限公司,形成了生猪良繁、饲料、加工、贮藏、销售、保鲜为一体的产业链。特别是邦农实业公司将投资2.2亿元,规模发展dly优质肉猪,走“公司+示范场+农户”的路子,常年饲养种猪2000多头,dly肉猪3万头,带动2万农户和100户养殖大户常年饲养dly肉猪48万头,仅此一项饲养农户年均增收6200多元,只要我们紧紧抓住猪业经济这一产业,并不断地发展壮大,必将实现农民收入的逐步增长,必将建立起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实践证明,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立起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我们应坚持加强“三农”的决心不动摇,扶持“三农”的力度不能减,强化“三农”的劲头不能松。
二是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加大农业投入,夯实农业基础,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xx既非国贫又非省贫,我们一方面积极向上争取,一方面积极挖掘自身潜力,加大对农业的投入,2004年农业投入达到1.4亿元,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我们始终坚持“政策引导、政府推动、市场拉动”的思路,按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通过“卖、聚、争、投”等手段,引进业主兴水,发动能人兴水,全县涌现出147户兴水业主,拍卖了14座小
(二)型水库经营权,聚集了民间资金3300多万元,建成了47个兴水示范片,3300多个“户办工程”,走出了一条“民建、民管、民受益”的兴水路子,逐步提高了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实践证明,要加大农业投入,作为欠发达地区的丘陵县,需要省政府加大资金倾斜力度;同时,各地要立足县情,继续坚持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一种资源来挖掘,作为一项产业来经营,作为一项事业来发展,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充分激发和聚集民间资金,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共同破解投入难题。
三是要进一步加快以工哺农步伐。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要彻底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业发展,只有坚持走以工哺农、以工助农、以工促农的路子。近年来,我县加大企业改革力度,坚持“四个百分之百”(百分之百触动产权,百分之百转变机制,百分之百了断职工身份,百分之百盘活存量)。决心一次下定,措施一步到位,改革一次彻底,先后成功改革了10多户企业,盘活存量1.8亿元,7800多人实现了再就业,吸纳农村劳动力2300多人。在改革的同时,大力实施招商引资战略,成功组建了10多户规模以上企业,新组建的企业机制新,体制活,发展势头好,达到了改一个企业兴一项产业,富一方百姓的目的。“四个百分之百”成功经验在全市推广。根据我县的成功探索,进一步加大以工哺农步伐,就是要用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工业化的生产组织方式,大力扶持龙头企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就是推进产业化进程,就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扶持龙头企业要通过智力扶持、政策扶持、服务扶持“三大举措”,依靠优惠的政策,优良的环境,优质的服务,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自观能动性,壮大产业,开拓市场。政策扶持的重点是信贷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前期投资较大,见效周期较长,在建设初期最大的困难是资金。受质押条件约束,往往难以得到信贷支持。在这个阶段,金融部门应降低信贷“门槛”,对有市场、有信誉、发展前景好的,符合产业政策的龙头企业应加大扶持力度。
7.新疆地区-如何促进农民增收 篇七
要利用战略联盟思想来发展三星级酒店, 就必须要先分析下现在的上海市场三星级酒店业态的整体运行情况。目前在上海市场的三星级酒店的整体运行情况呈现为这样一些特点 (见表1) :
通过上表, 就可以看到目前上海地区的三星级酒店正呈现出一种非常疲软的状态, 而出现这样的状态离不开整体酒店数量提升和经济型酒店的挤压所带来的冲击。目前很多三星级酒店由于受到环境、设施 (建筑结构等) 、体制等原因无法进行星级上升工作。但是外部市场如雨后春笋般的经济型酒店增长的势头, 这些三星级酒店却表现出招架无力, 特色缺失, 整体管理水平下降等疲软应对状态。同时也影响着三星级酒店的在市场中的发展。由于很多三星级酒店暂时不会被市场淘汰, 也一时不能进行酒店星级提升工作, 直接导致很多酒店陷入了经营的困顿 (不死不活) , 竞争乏力, 经营难以体现特色, 再加上众多三星级酒店经营状态多为单体发展, 这些因素都直接导致三星级酒店经营成本上升 (特别是在人力, 采购, 和一些网络营销方面的投入和广告投入都会受到影响) 。正是基于这样的发展状态, 似乎要解决三星级酒店整体发展的出路只有抱团取暖, 才能自救。而战略联盟正是这个最好的管理方式的运用和体现。因为在战略联盟的基础上既可以解决单体酒店的主体不变, 又能提升酒店经营水平和能力。如何利用战略联盟的思想促进三星级酒店整体发展, 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要充分认识战略联盟思想, 才能使三星级酒店的经营摆脱束缚, 走向成功
战略联盟的概念最早由美国DEC公司总裁简.霍普兰德和管理学家罗杰。乃格尔提出, 他们认为, 战略联盟指的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有着共同战略利益和对等经营实力的企业, 为达到共同拥有市场、共同使用资源等战略目标, 通过各种协议、契约而结成的优势互补或优势相长、风险共担、生产要素水平式双向或多向流动的一种松散的合作模式。战略联盟的提出是为跨国大公司在跨国经营中提出了一些新的思想和发展模式, 但同时这一思想也被企业战略管理思想所运用, 也形成了很多中小企业的战略发展思想, 在原先定义的思想模式上进行了一些突破和改革, 逐步被很多企业作为内部战略思想的体现。而本文所指的三星级酒店整体发展就可以作为这一思想运用的载体和契合点。最近很多业界和学界的朋友都在谈论三星级酒店的发展, 都发现目前很多单体的三星级酒店迈不开步子, 总觉得都是平行的竞争者, 怎么能够进行合作发展, 实则不然, 预期单个孤军奋战, 还不如抱团取暖, 或许能有一线生机。所以, 作为三星级酒店的管理者, 必须要审时度势的来看待战略联盟, 合理利用现有的酒店环境、资源、竞争优势等来将战略联盟思想融入到酒店的发展, 直至最后成功。
2. 利用酒店自身优势, 有针对性地开展资源整合, 获取竞争优势
由于战略联盟的指导思想就是一种竞合理念下的企业合作形式, 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形成一股整体力量。而这个指导思想就是, 目前很多单体酒店的所缺少的。但是说起来很简单, 实际操作起来还是有点难度的, 这个难度就是在于给予合作的基础是什么, 对于酒店经营来件, 特别是三星级酒店, 整个三星级酒店业面临的问题就是被压缩的市场空间和有水准的特色服务限制了他们在市场的表现。所以很多酒店都愿意选择在客源平台的发展和预订系统中谈合作。由于这种狭隘的利益观念, 限制了酒店将自身的优势认真分析定位, 进而影响合作。为了避免一蜂窝簇拥而上的合作思路, 酒店完全可以针对自己酒店的市场定位, 经营特色, 地理位置, 酒店特色服务项目等来进行合作观, 分层次分步骤的推进合作。可以一点带面的合作突破, 收效就会很好。比如莫泰酒店管理集团曾经采取特许经营和许多濒临关闭的二星级酒店进行合作, 通过合作, 合作双方彼此都发现这样的合作实在是太好了, 特许方需要扩展规模, 而受让方恰恰就是缺少客源, 通过资源整合双方都达到了彼此的需求的诉求点, 而且这样的合作也可以持续长远。最典型的就是良友饭店和莫泰的合作。原来地处偏僻的良友饭店, 拥有不错的硬件, 但是由于是行业经营 (隶属于上海粮食局) 缺乏先进的管理和客源, 结果经营不如预期, 但是采取大胆的走出去找合作, 寻求和经济型酒店巨头莫泰的合作, 不仅是莫泰扩张了规模, 更使酒店可以举行会议经营的特色显现出来, 也使莫泰酒店多了一项经营项目, 会议需求。这就是一种典型的一举两得的战略联盟的思路。类似的案例很多, 再比如和和会员营销平台组织的合作, 都是这样的思路。最典型的就是星程酒店联盟以及买卖提会员平台和客我商务旅客平台等。特别是面对当代信息化大数据时代下, 这些合作对象都是不可或缺的资源联盟。所以只有认准自己的优势才能有针对性的寻找合作对象, 获取竞争优势。
3. 因地制宜开展联盟活动, 避免战略联盟风险
从战略联盟合作的思想历史来看, 有过很多成功的案例, 但也有过很多合作不成功的案例, 所以战略联盟思想是好, 但毕竟都是属于战略竞争合作范畴, 所以不可避免就会有合作风险存在。所以开展战略联盟也必须结合合作意图和市场前景, 特别是在法律上的界限和范围进行一定要进行审视, 然后才能谈合作, 不然就会引起不必要的法律纠纷, 不但不能起到合作的作用, 更会影响酒店自身的发展和名誉。所以要因地制宜, 避免不必要的法律损失。最典型的就是很多三星级酒店通过和一些OTA平台进行价格协议合作, 并形成一种低价交易关联, 而影响到市场经营秩序, 而这些看似合理的协议, 实则就是在价格欺诈和价格制定方面埋下了法律的隐患。所以在开展战略联盟活动时一定要避免这样的问题。
综上所述, 如果能做好以上几方面的工作, 相信三星级酒店一定能够走出目前的困境, 拨开云雾见明日。
摘要:战略联盟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大企业之间进行竞合关系的理念被大家所熟识。但是随着现代商业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和转变, 战略联盟已经被用到很多中小企业的发展和和其他经营领域中去了。本文就是想借用战略联盟的思想来谈谈现阶段三星级酒店的发展思路和设想并对处于瓶颈发展期的三星级酒店给予一些建设性思路和建议。特别是将战略联盟思想融入到三星级酒店整体发展中去。
关键词:战略联盟,合作,三星级酒店
参考文献
[1]郝艳磊.积分联盟的营销模式研究[J].时代经贸, 2011 (24)
[2]袁兢业.基于技术创新联盟的企业竞争力构建[J].改革与战略, 2005 (9)
[3]王晓光.战略联盟的创新模式--积分联盟问题研究[J].山东经济, 2005 (2)
[4]欧阳子超.战略联盟与企业并购的利弊分析[J].商业经济, 2005 (2)
8.民生林业促进山区农民增收 篇八
深化产业,挖掘林业产业资源优势
(一)建设现代林业园区放大示范效应。主动对接林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经营大户参与“两区”建设,累计建成省级林业主导产业示范区7个、林业特色精品园12个,面积9.93万亩,投入建设资金3.8亿元。依托中国林科院、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省林科院等科研院校的科技资源,通过项目合作,让一批先进科技成果“落地开花”,推广应用笋竹覆盖、林下栽培、优质大径材培育、林业标准化等林业技术成果10项,完成林区道路建设1100公里,林道密度从原来的0.55公里/千亩提高到0.75公里/千亩,进一步降低了运输成本,每亩可实现节本增收100元。
(二)培育高效示范基地注入转型升级动力。以高效林业示范基地建设为突破口,突破传统造林模式,积极发展高效竹林、油茶、森林食品等特色产业。截至目前,建设笋用和笋竹两用林面积84.6万亩、油茶林64万亩、板栗林13万亩、其他49.2万亩(桔、柚),比上年面积增长12%。以十佳食用林产品、林特产品品牌创建为抓手,培育出玫瑰花茶、板栗、猕猴桃、灵芝等10个优质林产品,评选出“绿葱湖”笋产品、“茶之语”山茶油、“山哥”粉葛、“百古山”龟胶囊等20个市级林特产品品牌,促进了龙游黑森林竹业专业合作社、江山市神农猕猴桃专业合作社等50多家市级林业示范合作社的壮大发展,带动了2亩以上林特产品基地的迅猛发展。
(三)壮大林产品加工业增强林业发展后劲。发展林产品加工产值亿元以上企业13家,规模以上企业296家,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3家,省级林业龙头企业54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85家。通过中国林科院、浙江农林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共建技术研发中心,研发了免漆套装门、EPC生态门、纳米生态门、竹炭生产关键技术应运机理及系列产品开发、纳米插层改性竹炭等一批国内先进技术。近年比较大的投资新建、技改项目有29个,总投资达54.5亿元。如欧派门业投资3.5亿元占地500亩的欧派门业园,金凯门业投资1.5亿元占地150亩的“年产30万套EPC生态项目”,江山易和家具投资1.1亿元,新建的烤漆门自动化生产线。衢州市林产品加工业得到了大发展,欧派门业已准备上市,腾龙竹业是全国农业龙头企业,年年红家具成为红木家具博览文化企业,德生木业生产的德厦牌地板商标是全国驰名商标。
亮化典型,辐射带动林农增收致富
以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为载体,大力推广各类新型产业发展模式。通过示范典型,以点带面,培育出了30余个林业生产基地,林业“一村一品”村122个,发展家庭林场136个,建立林下经济示范基地24个。
(一)以一村一品为示范点。把培育“一村一品”作为集体林权配套改革的重点,积极探索和培育以家庭林场、股份制专业合作社等林业主体,在优良品种引进推广、先进技术应用、林业项目建设和资金扶持及技术培训方面给予更大的支持。通过县、乡林权交易服务平台,年均流转林地3万亩,解决“有山没人管、有人没山管”等现实问题,推动森林资源向森林资本、森林资产转变。建立了用材林、笋竹两用竹林、油茶、板栗、花卉苗木基地、种养结合综合性等为主要经营方向的一村一品村。据初步统计,一村一品村从业人员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7万余元,高于当地农村人均纯收入20%以上。
(二)以龙头企业为切入点。鼓励龙头企业创立企业标准,参与到国标制定,走“农户+基地+加工”模式,让农户能够参与到企业化生产中。在山茶油加工企业、纤维板企业、竹加工企业等优势产业中,常山常发、柯城老树根、浙西油脂等山茶油加工企业,花大力气建油茶基地,民心炭业、雁杰模板等企业建毛竹原料林基地,开化名茶公司等企业采取与农户共建基地模式,巩固自己的产量,衢州市细木工板、指接板、木门、竹炭等行业在全省产量都位居第一。这种既能促进企业持续发展又能促进林农增收的发展模式,林业部门都积极给予支持,为龙头企业争取到贷款贴息项目40余个,补助资金3000余万,起到很好的引导和激励作用。
(三)以林下产业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林下经济,鼓励林农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和林荫空间,实行上、中、下立体开发与循环利用,提高林地利用效率和林业生产能力,逐步形成了“一竹三笋”、板栗林下套种茶叶、杉木林中套种大豆、玉米、花生等农作物、竹林套种草珊瑚、黄精、油茶林中套种太子参、玄参、林下水沟放养石蛙等高效经济林种植培育、竹笋开发、林下养殖、立体复合经营、林业休闲观光等林下经济发展新模式,2014年,全市林下经济产值突破40亿元。
优化服务,营造良好投资发展环境
细致完善服务体系,构建产业服务平台,整合各类资金政策,为林业富民增效转型升级提供全面的服务保障。
(一)开展林业科研,推广先进科技。一是建立林业产业科技顾问制。利用科工会平台,与中国林科院、浙江大学、浙江农林大学、省林科院等多家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的科技协作关系,建立了博士专家工作站,与专家一起攻坚共性技术难题。二是设立林技推广首席专家制度。开展“三联三帮”服务活动,联重点企业帮破发展难题、联特色村帮建示范基地、联专业大户帮带科技示范户,每个园区落实了一名首席专家,每个示范基地落实一名责任林技员,对园区内每个企业(合作社)落实一名联系人员。三是建立百名林技人员联百示范村制度。針对示范户不同的技术需求安排相应的技术人员提供一对一的配套服务,在关键的生产季节,组织技术人员开展以联系示范村、示范点、示范户,送技术、送信息、送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三联三送”服务活动。
(二)整合政策资源,强化资金保障。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新型农业主体培育推进农业两区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推进林业特色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每年统筹资金800万元,300万元用于扶持助推农业龙头企业培植、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500万元用于发展林业特色产业。同时,积极争取部、省级项目支持,整合林业、特扶、农业综合开发、小农水利、交通、科技等项目资金用于林业园区建设等,充分调动建设主体对基础设施和生产设施投入的积极性。
9.实施培训工程,促进农民增收 篇九
彭宏任洁
(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内容提要:农民增收缓慢的原因很多,但主要原因是科技文化素质低,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不能尽快地转化为生产力。农业职业技术院校要建立和完善农民培训体系,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加快农村科技进步,为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农民素质培训增收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文化教育水平较低且分布不均衡的欠发达国家,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是农村,如何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已成为关键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意见》中指出:“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这是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增强我国产业竞争力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作为一件大事抓紧抓好。要根据市场和企业的需求,按照不同行业、不同工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的要求,安排培训内容,实行定向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农业职业院校要充分认识农业技术培训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义不容辞地要承担起农民培训的任务,为促进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做出贡献。
1.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意见》中明确指出:“应当清醒地看到,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突出的是农民增收困难。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多年增长缓慢,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许多纯农户的收入持续徘徊甚至下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不断扩大。”农村农民的收入差距的绝对数更是惊人。据统计,到2002年底,城市居民的人均收入是农民的3.11倍。根据国家统计局农调队的调查数据,2001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仅为2366元,而同期上海、北京等大城市人均年工资已超过1万元。在这些数字的背后,农业成为效益低下的脆弱产业,农村成为贫困的代名词,农民成为最大的弱势群体,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根据农村和农业生产的现状及农民生活的实际情况,归纳起来,近年来农民的收入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有:
1.1 是农业和农村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现实反映,也是城乡二元结构长期积累的各种深层次矛盾的集中反映。目前城乡差别、工农业剪刀差仍然存在,特别是信息产业的发展,加大了工农业的差距,城乡差别也在加大,行政事业单位屡屡加薪,高薪外企的不断进入,带动了国内企业薪金的提高,城镇居民收入不断提高;而农产品价格却一直处于低弥状态,农村居民比较收益明显下降,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
1.2 受地域等条件的限制,农民增收渠道不多。由于广大农村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信息不畅,虽然包
产到户后,增强了农民的自主性,但由于农民文化素质低、信息不灵,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农民不知道种什么,怎么种,种出来的产品也不知道怎么卖。
1.3 我国农业劳动力从业人员素质普遍较低,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按受不同教育程度的1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计算,在农村劳动力流动人口中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占52.2%,其次是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占24.2%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占13.3%,不识字的占10.3%,我国受过职业技术培训的农业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15%左右,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
1.4 农业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贡献率比较低。据统计,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只有39%,每年6000多项能应用的科技成果推广不到1/3。由于劳动力素质低,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差,先进的科学技术得不到充分应用,大部分劳动力不能掌握现代科学技术,仍然沿用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方法从事农业生产。造成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低,农村生产力水平比较低,农产品产量低、品质差,市场竞争力不强,直接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
1.5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不足,我国建国以来培养的100多万农业科技人才,目前只有50万左右尚留在农业战线,平均每万农业人口中科技人员仅6.6人。致使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方法难以推广。
1.6 由于农村收入低,造成了恶性循环,一方面,文化素质稍高的农民纷纷外出打工,另一方面由于目前农村教育水平偏低,农民子女考上大学等继续学习的机会少,有的考上了,但由于经济问题而无法就读,即使上了大学,毕业后也是千方百计跳出“农”门,造成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文化素质日益降低,2.新形势对农民培训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要求。目前,我国农村有1.5亿富余劳动力,每年还要新增600万农村劳动力。据统计,2002年全国共转移农村劳动力2385万人,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只有12.5%。根据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目标,每年需要转移1000多万农村人口;同时,每年没有升入高一级学校的约600万初高中毕业生迫切需要通过教育培训实现转移。去年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每年要超过1亿人次,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每年要超过2000万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对农业职业院校提出了新的要求,农业高职院校要积极参与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为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作出贡献。
2.2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农民增收问题的重点和难点是生活在农村、从事农业的那部分农民的收入增长问题。全国平均纯农户仍占农户总数的62%。受农产品价格低迷和农业结构调整影响最大的是这类纯农户。农业职业教育要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社会转型服务,要为效益农业、发展二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和社区文化建设服务;为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农村居民的全面发展服务。加强与发展规模、效益、特色、生态、有机农业相适应的农业培训将是新时期农业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2.3 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必须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农业劳动者队伍为前提,因为
任何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手段必须由直接参与的人去实现,没有一批高素质的,并掌握了先进的文化科技知识的农业从业人员,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和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得到推广。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亟待提高;应充分重视培养青年后继农民、培植一定规模的专业农户和先导农户,为农村和农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2.4 农村社区的社会化终身教育的要求。农村社区的社会化终身教育随农村城市化进程日趋活跃。在农村社会转型的动态发展中,农村职业教育也要与时俱进、动态变化,与基础教育相结合,与继续教育相结合,实现农村社会化终身教育。
3.农业职业院校在农民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3.1 认识不足。一是农业职业院校本身对农民培训作认识不足,存在只抓学历教育,忽视培训工作的现象。认为农民培训收费低经济效益不高,组织困难,效果不显著。二是各级领导认识不足,在只注重政绩的风气影响下。对农民培训工作重视不够,宁可投入几百万甚至几千万建设可供上级检查验收的示范园区,对几万元的农民培训费用却没人愿意承担。
3.2 经费不足。由于农业高职院校属于新兴的农业教育事业,国家对农业高职教育没有投入和资金支持也没有特殊的保护政策。农业职业院校没有专门的培训经费,培训费收高了农民又负担不起。
3.3 师资不足。一是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目前,农业高职院校师生比偏低,教资严重不足,多数教师超负荷工作,有的教师每个学期都上新课,已无法应付全日制的正常教学,所以培训工作也就无暇頋及。二是多数农业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亟缺。无法承担农民培训实用技术课程的教学,开班授课也只是纸上谈兵。
4.搞好农村培训,促进农民增收
4.1 积极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农业高职院校要主动与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强联系,了解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有关政策和要求,沟通信息,争取培训任务。同时,要逐步建立农民工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就业中介、跟踪服务四位一体、全程全方位服务的组织形式,密切学校与劳务市场、用工单位的联系,密切培训与就业的联系,加强服务,以培训促转移,以转移促培训。农业部、财政部等六部委组织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已开始实施,该工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转移到非农领域就业为目标,保证受训农民转移就业。“阳光工程”将分三个阶段实施。2004-2005年,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区、劳动力主要输出地区、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开展短期职业技能培训,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500万人,年培训250万人;2006-2010年,在全国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机制,加大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3000万人;2010年以后,按照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层次,使农村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总体上与我国现代化发展水平相适应。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开辟了新时期、新阶段农业职业教育为解决“三农”问题做出贡献的光明之路。充分发挥农业职业技术院校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
训中的主力军作用,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和操作规程要求,安排培训内容,设臵培训课程,提高农民工就业能力。
4.2 搞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我国目前农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还较低、文化水平和接受教育的程度普遍不高,农业生产中科技含量低,与现代农业相配套的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市场信息闭塞,农业生产管理落后,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广大农民,普遍缺乏科技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大量的科技成果得不到推广应用,有限的资源不能有效利用,严重阻碍了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要明确“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成为一代新型农民;具备一定的产业开发能力,成为农业产业经营业主;具备一定的组织形式,成为专业协会的骨干会员;具备较强的技术辐射作用,成为中坚农户和“科技示范户”的培训目标定位,积极参与以“青年农民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和“绿色证书工程”为主导的农民职业技术培训。要充分利用农业职业院校现有的教育资源努力为农村培养一批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在发展农村多种经营和涉农二、三产业中懂经营、会管理、能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头人。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民技术骨干队伍及发展乡镇企业所需要的管理人员、营销人员和熟练技术工人,努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这类培训以短期、单项的技术培训为主,可以到学校来学习培训,学校应常年办班,农民随到随学,学完回去后就可以用。也可以派老师到基层办班,以县或乡为单位组织办班。活学活用,学以致用,为推广农业高新技术,提高农民素质做出应有的贡献。
4.3 搞好农村干部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培养大批能领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能力带领广大农民致富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这一点以往“农干班”形式可以参照,通过行政的手段,与组织、人事部门配合,要求分管农业的乡镇领导干部、村主干,定期到农业院校参加培训。培养一支有理想、有能力、掌握高新农业技术的,能带领广大农民致富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
4.4 适应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需要,致力于力推进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党的十六大明确把“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列为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并强调要“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也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农业职业院校要积极实行更加开放、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继续推进学历教育与培训结合,全日制与部分时间制结合,推动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和学习型城市的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多样化需求。
参考资料
[1]李春红,高职教育如何适应WTO 《教育与职业》2000.5
[2]《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3]刘桂林《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思想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
[4]《黄炎培教育文集》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年
[5]娄玉琴:《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职业技术教育》1998年第1期
[6]田建荣:《关于高等教育学术性、职业性问题的思考》,《厦门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7]路明著,《农业教育50年的回顾与展望》,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4
附:
10.发展庭园经济 促进农民增收 篇十
1.如何开发庭园经济 1.1 巧用土地 庭园具有场地较小、环境复杂等特点.布置上一定要把方便生活、发展生产、美化环境、符合环保、提高效益等多项因素综合优先考虑进去,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土地优势.在荫凉之处可栽培喜阴的药材、食用菌等一些经济作物;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呵种植果树、花卉;在向阳避风之处可建造温室或塑料大棚.
作 者:王奎杰 常晓茹 郭文景 姜文国 作者单位:王奎杰,常晓茹,郭文景(辽源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姜文国(辽源市西安区灯塔乡农业技术推广站)
11.长乐镇逆风飞扬 促进农民增收 篇十一
一是经济林带建设。按照宜片则片、宜网则网、宜林则林的原则,抓好沿河、沿坡、沿路经济林带建设。重点发展银杏、速生杨、冬枣、风景树。2009年新植树要达到5万株,形成“二纵三横”的基本格局。要重点支持王东、北坡子、西高家成为“苗圃专业村”,
二是畜牧养殖。要健全专业合作组织,为农民提供融资、技术、市场“一条龙”服务,重点发展肉羊、肉牛、生猪养殖。要引导养殖走高端、特色、规模化、集约化养殖之路,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要利用3年时间,把琴康肉牛、河王高档波尔山羊打造成胶东半岛知名品牌。
三是果品和蔬菜。加强对地方农副产品的宣传和推介。使用好长乐镇门户网站,积极参加各种推介会,用市场化手段鼓励冬枣大户,吸引内外地投资者注册“长乐冬枣”商标,进行公司化、基地化经营。要做好冬枣树木嫁接改造、提高产品质量、延长储藏期的文章,保护枣农生产经济性,防止冬枣种植大起大落。后沙岭“无公害萝卜”,西辛旺的大棚蔬菜要发挥星火燎原的作用,带动更多的农民发展高效农业,2009年新发展设施农业不低于300亩。
12.新疆阿克苏地区农民增收情况分析 篇十二
农民收入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 而且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建设现代农业, 发展农村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2009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增加农民收入, 己成为新世纪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项迫切和重大的政治任务。本文以新疆阿克苏地区为例, 着重分析本世纪西部边疆民族地区农民增收情况, 剖析影响西部边疆民族地区农民增收的瓶颈, 探讨增加农民增收的途径。
二、新疆阿克苏地区农民增收的情况分析
新疆阿克苏地处新疆南麓, 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历来以农业经济为主, 产量以小麦、棉花、玉米、大米、甜菜为大宗, 素有“塞外江南”之美称, 是全国商品粮基地之一。近年来, 阿克苏地区农村经济在各级党政的正确领导和广大农民的共同努力下有了较快的发展, 进入本世纪以来, 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2年的1678元增加到2007年的3098元, 增幅连续几年都在200元以上, 农民收入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目前, 阿克苏地区农民增收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种植业收入仍是农民增收的主渠道。据笔者2007年对阿克苏地区50户农民增收情况的调查来看, 种植业人均现金总收益为2850元, 占到了家庭人均现金总收益80%, 而棉花、红枣、核桃、西瓜四项主要粮食作物的收入更是占到了种植业收益的85%。
二是饲养业收入是农民增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2007年对阿瓦提县30户调查户养殖业农民增收情况的调查来看, 养殖业对农民增收没有种植业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大, 但相比前些年, 种植业对农民的增收的贡献明显增加。
三是粮食补贴成为农民增收的又一来源。由此为调查户带来了人均106.56元的净增额。
但与疆内其它地州相比, 阿克苏区农民人均收入水平还很低, 差距明显, 在全疆排名名次靠后, 2005年阿克苏地区农民纯收入在全疆八地州中排名倒数第三。
三、新疆阿克苏地区农民增收的瓶颈问题
影响阿克苏地区农民增收的瓶颈问题归纳起来集中体现在:
一是生态条件极其脆弱。众所周知, 新疆南疆地区紧靠塔克拉玛干沙漠, 长期干旱少雨, 生态环境脆弱, 并且一年面临10个月的沙尘天气, 特别是每年的3至4月份是农业播种时间, 正恰沙尘暴最严重时期, 一些农民需要播种好几次, 有时农民5月份还在播种棉花种子。
加上长期以来人为的毁林开荒、乱砍乱伐等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 造成全区农业生态资源的严重破坏, 造成农业生态资源的严重破坏。
二是农业生产经营水平低是农民增收的产业性制约因素。产业结构单一, 单纯依靠第一产业增收难。阿克苏地区是全疆农业大区, 在2004年的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中, 来自第一产业的收入占到89.3%, 第二、三产业仅占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10.7%, 农村55万劳动力中有49万人从事农业, 90%以上的劳动力在从事农业生产, 这种产业结构特点造成了农民收入受市场和自然条件双重因素制约的影响较大。农民增收除了受农产品价格与产量两个因素决定外, 还要受到农产品成本的制约。农资价格持续走高, 农产品成本急剧上升, 国家虽然出台了许多惠农政策如免征农业税、实行粮食价格直补等, 但是增加的农产品成本已经超过了“免补”部分, 加之从目前情况看农产品价格进一步上涨的空间及可能性非常小, 农业效益下降, 农民增收的前景不容乐观。事实上, 单纯依靠调整农业种养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空间和潜力是十分有限的, 也是非常脆弱的。
三是农产品流通不畅, 加工转化率低。由于受多年计划经济思维方式的影响, 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重生产轻流通的观念还没有彻底改变, 农产品流通机构不健全, 初级产品多, 精深加工转化少, 绝大多数农民在生产以外的环节得不到多少收入。
四是农民的文化素质不高。阿克苏地区农牧业人口、贫困人口多, 人口素质不高, 对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很大的制约。农民文化素质低, 尤其是地处偏僻地区的农民, 长期依附于传统的落后的农业简单生产, 难以接受和使用一些新的实用技术和方法, 市场意识淡薄缺乏应用新品种、新技术和开拓市场的能力, 一部分农民观念陈旧, 思想保守小富即安与固守田园的陈旧观念根深蒂固, 满足于现状, 不愿冒市场风险, 不能积极主动开辟增收渠道。
四、阿克苏地区农民增收的政策建议
一是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与速度。2007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发2007, 32号], 文件明确提出了要加快新疆南疆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 大力发展特色农果产业和畜牧业。目前, 全国的棉花供给已经处于保护状态, 棉花价格上升的空间有限, 而新疆得天的自然环境是发展特色农果产业和畜牧业的最佳地区, 新疆阿克苏地区应该抓住国家对新疆这一特殊的政策, 大力发展红枣、杏子和核桃等林果产业, 以及牛、羊等畜牧业。
二是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工业, 为农民增收创造有利条件。
三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增强发展后劲。当前, 支持农业发展的资金应重点投入到乡村机耕路建设、灌溉工程维修和以治水、改土、退耕还林还草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确保农业机械能够下田使用, 确保旱能保浇, 涝能保排, 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四是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和消费引导。一是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大力开展农村各种实用技能培训, 努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增强农民的致富本领;二是要积极引导农民合理健康的消费, 让农民增加的收入能更多地用于农业机械等生产设备的添置, 更好地服务于农业再生产。
摘要:本文对新疆阿克苏地区农民增收情况进行分析, 剖析了影响阿克苏地区农民增收的瓶颈, 探讨了阿克苏地区农民增收的途径。
13.大力发展特色蔬菜促进农民增收 篇十三
合水县蔬菜开发办公室李建军
蔬菜产业是实现我县农民增收和促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产业,而特色蔬菜是蔬菜产业中的龙头。近年来,合水县委、县政府采取政策扶持、项目整合、科技引导、示范带动、品牌培育等措施,加大产业开发力度、改善特色蔬菜生产基础设施,提高特色蔬菜的产量和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使我县蔬菜产业得到可持续的发展,种植规模和效益取得新的突破。止2011年底,全县以板桥白黄瓜、绿色西瓜、绿色甜瓜、早春水萝卜为主的特色蔬菜种植总面积5.2万亩,占蔬菜种植总面积的47.3%,总产量达到 4676万公斤,总产值达到9157.1万元,占蔬菜总产值的55.5%,人均特色蔬菜收入达到5570.6元,较2010年人均收入增长16.9%。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实现种植规模化
我县本着“立足资源创特色,依托特色抓板块”的产业化经营理念,按照“巩固提高县川老基地、扩大开发固城川新基地、集中连片规模化发展”的思路。重点抓了“三川、三塬”六大蔬菜生产基地,蔬菜总面积达到11.6万亩,总产量达到15.8万吨,产值达到1.65亿元。将我县板桥白黄瓜、老城镇县川的绿色西瓜、固城川的绿色甜瓜、丑家川的水萝卜四类特色瓜菜确定为我县重点发展的 1
品牌瓜菜之一,予以科学规划,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基本形成了以白黄瓜膜侧套种玉米(辣椒、荏、甘蓝)为主栽品种的白黄瓜生产区(板桥瑶子头村为中心村辐射带动周围村);以西葫芦嫁接西瓜拉秧套栽荏(甘蓝、大白菜)为主栽品种的西瓜生产区(老城镇牧家沟村为中心辐射带动周围村);以甜瓜拉秧后套栽芹菜(甘蓝、辣椒)为主栽品种的甜瓜生产区(固城乡董家寺村为中心村辐射带动周围村);以种植水萝卜为主栽品种的水萝卜生产区(吉岘乡丑家川村)四大特色蔬菜生产基地。2011年,种植早春水萝卜5000亩、板桥白黄瓜18700亩、县川绿色西瓜12700亩、固城河川绿色甜瓜15600亩。
二、推广科技、提升档次、实现生产标准化
(一)制定特色蔬菜生产标准。为加快特色蔬菜的发展步伐,我县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要求,结合我县地理、气候、土壤等实际条件,编写制定了《板桥白黄瓜无公害栽培技术规范》、《绿色食品西瓜生产技术规范》、《绿色食品甜瓜生产技术规范》使我县特色蔬菜生产步入了规范化轨道。2009年,我县申报了《板桥白黄瓜地理标志登记》并获得农业部批准,2009年、2010年、2011年合水水萝卜、西瓜、甜瓜分别被国家绿色食品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进一步打响了我县特色蔬菜品牌。
(二)总结推广“六新”技术。一是特色蔬菜板桥白黄瓜提纯复壮及繁育技术。培育的白黄瓜品种抗霜霉病、细菌性角斑病,枯
萎病、耐白粉病,耐旱、耐热、耐重茬、抗春寒性较强。二是改良垄高垄大穴地膜覆盖技术。可以防冻抗灾、高产、早熟、缩短生育期,而且提早上市,使经济效益倍增。三是“四法育苗”新技术。利用日光温室、阳畦小拱棚、营养钵或穴盘、催芽直播这四种育苗方式,在特色蔬菜生产基地逐步形成“日光温室育苗塑料大棚栽。阳畦小拱棚育苗露地栽,营养钵育苗早上市,高垄大穴催芽直播防春寒”的设施育苗新模式,使我县形成冬有日光温室菜、春有早春塑料大棚菜、夏有地膜商品菜、秋有秋延后塑料大棚菜的“周年供应、四季有鲜”的蔬菜种植新模式。四是立体高效间作套种模式。通过多年多点的试验研究和推广,目前全县川区蔬菜生产基地已形成了蔬菜膜侧套种玉米,移栽甘蓝,或收获拉秧后复种大白菜、大萝卜,移栽荏等立体高效栽培新模式。使一年一茬收获变成2~3茬收获,实现了蔬菜、粮食双丰收,钱粮双增的目标。五是塑料大棚结构优化组合技术。通过对塑料小拱棚、竹杆塑料大棚、钢架塑料大棚、水泥立柱塑料大棚、水泥骨架塑料大棚五种棚型结构的试验研究和优化改进提高,筛选出了钢架塑料大棚和水泥骨架塑料大棚两种比较理想的棚型结构,进行大面积推广,受到瓜农的普遍欢迎和喜睐,为蔬菜种植提供了设施保证。六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通过选择优质抗病性强的优良品种,配套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综合防治技术措施,使农药用量和喷药次数减少了80%以上,减少了生产成本和环境污染,保护了生态环境。
(三)积极申报科技成果。由我单位自选实施的《合水县甜辣椒丰产栽培及示范推广》项目获2007庆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板桥白黄瓜优质高效栽培模式与产业开发研究》项目获2010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自选项目《绿色优质西甜瓜生产技术优化集成研究与示范》,于2011年11月23日由甘肃省科技厅组织省内外知名瓜菜专家在兰州进行科技成果鉴定,鉴定委员会专家一致认为:该项目选题准确,技术路线合理,试验内容丰富,各种资料齐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研究成果达到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
三、强化培训、示范带动、实现服务优质化.(一)、建立示范点,培育示范户,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我县以示范点建设为切入点,以科技示范户培育为重点,采取“定领导、定人员、定任务、定目标、定奖惩”的“五定”目标责任制。建立千亩蔬菜示范点6个,500亩以上蔬菜示范点11个,培育科技示范户600户,初步形成了“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多村成基地”的良好发展态势。有效推进了我县特色蔬菜的发展。
(二)、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科学种植特色蔬菜的水平。近年来,我县严格按照《无公害农产品板桥白黄瓜生产技术规范》、《绿色食品 肥料使用准则》、《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技术条件》等技术规范,将特色蔬菜种植技术
汇编成册、印发、宣传、培训到广大菜农。2011年共举办特色蔬菜专业培训60场次,培训技术骨干、营销大户和菜农3万多人次,发放各类技术资料10万多份,科技普及率达到95%以上,基本实现了骨干培训到村,普及培训到组,技术资料印发到户,主要技术讲解到人。此外,我县还与省农科院签订了院地合作协议,聘请了宋尚友、侯栋、杨永刚等7位专家,作为我县特色蔬菜生产指导的常年技术顾问,2011年我县邀请比利时著名蔬菜专家艾凳先生对我县特色蔬菜生产上的重大技术问题进行了为期一月的现场指导和培训。
四、政策扶持、服务配套、实现经营产业化
为鼓励我县蔬菜产业尤其是特色蔬菜的快速发展,我县出台了一系列激励蔬菜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一是加强蔬菜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我县累计整合项目资金1500万元,投资建成日光温室600座,钢架早春塑料大棚5000座,水泥骨架塑料大棚300座,加大设施蔬菜的种植面积,提高经济效益。此外,每年还投入一部分资金用于全县蔬菜产业的抗旱、防冻、电力配套、新型农机具推广等。二是对申报无公害绿色蔬菜产品的村级合作经济组织或企业,由政府按每证1 万元的标准予以奖励。三是政府每年拨一定款额用于菜农出去参观、学习和交流。四是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措施和优惠政策,保护菜农的合法权益。
五、培育品牌、开拓市场、实现农民效益最大化
14.做强蔬菜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篇十四
作者:王德凤
蔬菜是我市的传统产业,在老百姓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最近,我和局里几位农技人员到潘湾乡梁山、望洲坪;陆城三江、驿马冲;松木坪徐家湾、金刚岭等地进行了专题调研,总的印象是:资源多多,困难多多,机会多多。笔者认为,做强蔬菜产业,是加速我市农业发展、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需要;也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更是抑制通货膨胀,维护改革发展和改善民生的需要,影响重大,意义深远。
一、我市蔬菜生产现状
从近几年的情况看,主要有以下五个特点:
第一、菜地面积相对稳定。随着农民生产自主权得到尊重,种植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近10年蔬菜面积相对稳定在7万亩左右,总产在14万吨上下。今年全市蔬菜面积为7.1万亩,总产预计15万吨,全市人均蔬菜占有量约为750斤,已超过了粮食人均占有量。
第二、区域布局不断优化。目前我市蔬菜生产初步形成了沿江商品蔬菜生产区和山区延季商品蔬菜生产区两大板块。
沿江商品蔬菜生产区,主要包括陆城三江大棚蔬菜专业村、陆城太堡湖、驿马冲、尾笔、红花套镇杨家畈村、高坝洲湾市村等桔园间作生产区;枝城镇龙王台村、洋溪村农户分散种植区。到2011年,沿江商品蔬菜生产区面积约3000亩(其中大棚实际面积约400亩),总产1万吨左右,商品净菜约8000吨。山区延季蔬菜生产区,分布在潘家湾乡的梁山村、潘湾村以及聂河镇白家淌村,面积约1000亩,总产1500吨,商品净菜约1000吨,主要产品为辣椒和豆类以及少量特菜。
第三、种植水平不断提高。随着新型农民和阳光工程培训的推进,全市蔬菜
种植水平提高较快,尤其是专业蔬菜种植村的种植管理水平得到大幅提高,主要表现在应用蔬菜最新科技成果、推进蔬菜无公害化生产,提高蔬菜生产质量和品质等方面。
第四、传统加工仍在进行。到2011年,全市蔬菜加工虽然没有较大的龙头企业,但小型加工企业、小作坊式的家庭小型蔬菜产品加工仍在进行,主要包括土老憨的野菜开发加工,聂家河部分农户的榨菜加工、陆城太堡湖一带的萝卜干加工等,通过加工,带动了当地蔬菜生产的发展。
第五、农民增收效果明显。蔬菜已成为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是我市继柑橘、茶叶、水稻、玉米之后的第四大种植业产业。2010年,全市蔬菜、食用菌、西甜瓜等产品产值达22606万元,占全市种植业总产值 124171万元的18.2%,农民从蔬菜中人均收入807.35元;蔬菜主产区的人平纯收入达到4580元,成为促进我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菜篮子产业。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没有专用的生产基地,蔬菜自给率不高。从全年蔬菜消费的情况看,我市大部分靠外地调节供应,导致全市蔬菜价格偏高且不稳定。目前全市商品蔬菜生产总量约为1万吨,而全市城镇商品蔬菜年消费(15万人乘365斤)约为2.7万吨,全年蔬菜自给率为37%,蔬菜缺口1.7万吨。外地蔬菜的大量进入,形成了宜都菜比宜昌贵,宜昌菜比武汉贵的局面。
二是设施栽培比较落后。全市蔬菜大棚面积约400亩,主要集中在三江村,生产量约为1400吨,而全市春季蔬菜需要量约为7000余吨,还不包括农村人口消费和五峰、长阳、三线厂矿在宜都菜市场购进的数量。这样的状况导致春菜生产严重不足,春节过后的近3个月内,外地菜大量进入我市,春季蔬菜缺口为6500多吨。
三是大宗蔬菜产品过剩。在大宗产品中,根菜类、白菜类我市农村家家户户种植,面积已达到34000亩,占全市蔬菜面积的48%,总产量60784吨,占全市
蔬菜总产146163吨的41.6%。显而易见存在着生产过剩现象。相比之下,全市茄果生产面积只有4749亩,占全市蔬菜面积6.6%,总产5919吨,仅占全市蔬菜总产的4%,加之外地市场的调出,就更使茄果类蔬菜价格居高不下,产品供不应求。
四是蔬菜产业投资不足。近几年来,由于国家政策原因,我市对蔬菜产业投资有限,既无补贴,也无奖励,更无项目,致使蔬菜产业发展受到了一定限制,蔬菜基地设施建设滞后,抗御风险能力差,一旦遇到较大自然灾害,蔬菜生产就会受到不同程度地损失,市场价格就会引起波动。
五是科学种菜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蔬菜生产种类繁多,受气候因素制约程度大。目前除三江蔬菜专业村科技种菜水平较高外,其它地方都是用传统方法种菜。仅管有许多优良品种推广,但良法跟不上种子的推广步伐,出现了好品种没有好收成的现象;有的地方虽然建有设施大棚,却没有引起重视,生产水平低,经济效益差;有的地方缺乏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意识,蔬菜病虫害没有预防意识,到得了病以后,盲目用药,大量用药,不仅用药成本增加,还造成蔬菜农药残留超标。
六是蔬菜流通体制不完善。在市场这一块,我市除了丰店批发市场外,也有少量的蔬菜小贩,他们资金有限,贩运的数量也不大,这些二道商贩在蔬菜紧张季节层层加价,造成菜价偏高;在流通组织这一块,尽管全市有6家蔬菜专业合作社,但作用发挥的不明显,还缺乏大批蔬菜产销经纪人和蔬菜专业合作组织。
三、对做强我市蔬菜产业的几点建议
宜都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全年平均气温16.7℃,≥10℃的有效积温4700-5300℃,作物积极生长期240多天,无霜期270天左右,日照时数1738.9小时,全年平均降雨量在1100-1300mm之间。我市的土壤共有7个类型,土质好,土壤疏松,有机质含量丰富。
从地貌上看,地处江汉平原向鄂西山区过渡带,海拔50到900多米,既有
平原,又有丘陵和山区。在平原地带,适合各类蔬菜生产,尤其是大棚蔬菜;在丘陵地带,特别适合粮菜型种植模式;在500-800米地带的山区,比较适合种植延季蔬菜中的茄果类。
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最适合蔬菜产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对做强宜都的蔬菜产业信心十足,为实现“质量安全可靠、市场波动可控、农民稳定增收、市民得到实惠”的目标,特提出如下建议: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根据我市建成中等城市的规划,蔬菜产业发展必须与之配套,建议按15-20万城市人口的规模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各类蔬菜品种的种植规模,把重点放在早菜和延季菜的生产上。
一是扩大早菜生产基地,确保春菜充足供应。按照15-20万城市人口消费,我市大棚早菜必须保证有2000个标准大棚(1000亩)生产基地。目前只有400亩,还需新建600亩,计1200个标准大棚。新建大棚早菜基地,必须在水源充足,灌溉方便,土壤条件好的地方进行。根据我市地域现状,建议在松木坪徐家湾村规划1000亩早菜生产基地,分期建设500-800亩蔬菜大棚。
二是加强延季蔬菜基地建设。建设延季蔬菜基地是解决我市秋季蔬菜供应的有效途径,尤其可以解决茄果类短缺的矛盾。建议在潘湾乡梁山村、南冲村、潘家湾村,聂河镇白家淌村建设5000-10000亩延季蔬菜基地,主要种植辣椒、西红柿、茄子、萝卜等市场畅销品种。
2、成立机构,加强领导
建议成立由市长任组长、市政府一名副市长、农业局长为副组长,市财政局、农业局、物价局、国土局、水利局、开发办、科技局等为成员单位的“宜都市蔬菜产业化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商品蔬菜基地建设的领导。按规划布局由政府下达新建基地任务,要求建设区与市政府签订责任状并将其列入目标考核。
3、科学种菜,保证安全
按照“安全、优质、生态、高效、高产”的要求,大力实施“科技兴菜”战略,抓好蔬菜的科技示范与技术推广工作。一是抓好良种供应体系建设,在“菜篮子”主产区建设一个高标准、集约化果蔬良种育苗场,解决我市良种蔬菜品种来源;二是抓好新技术示范推广,扶持基地推广应用设施栽培、循环农业、节水灌溉、立体种养、无公害治理、标准化生产等农业生产适用技术;三是采取综合措施争创蔬菜品牌,用品牌去开拓市场,提高附加值;四是建立健全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实行主管部门监督抽查以及业主开展自检相结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制度,防止不合格蔬菜产品上市销售,进入市民餐桌;五是进一步完善规范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长效管理机制,推行监测通报、新闻媒体曝光、举报追溯、责任追究等制度。
4、配套政策,增加投入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蔬菜产品市场运行出现一些波动是必然的,但目前的问题是无论自然风险还是市场风险,几乎都由农民承担,不利于生产稳定发展。参照国家粮油等农作物政策性补贴和保险的做法,对商品蔬菜基地菜农给予不少于种粮补贴的种菜补贴,加快建立菜篮子产品生产保险制度,规避风险。在投入上建议整合农、林、水、国土、扶贫、移民、科技等方面资金对蔬菜产业进行重点扶持,每年要根据种菜规模以及不同的品种,安排专项经费扶持大棚和延季蔬菜基地。同时,引导和鼓励各商业银行对菜农、蔬菜龙头企业给予资金支持,创新投资、融资方式,制定优惠政策,营造良好投资环境,广泛吸纳民间资本,积极招商引资,增加蔬菜产业投入。
5、培养队伍,搞活流通
一是支持“菜篮子”产品主产区根据需要统筹规划新建和改造一批产地批发市场,鼓励配套建设冷藏保鲜和流通加工设施,提高“菜篮子”产品产后加工、保鲜处理能力;二是不断加大土地流转力度,鼓励土地向龙头企业或种植大户集中,促进“菜篮子”生产向规模化发展;三是扶持基地做好生产各项服务及产品
产销衔接工作,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公司+专合组织+基地”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大力发展“订单蔬菜”生产,解决“菜篮子”产品卖难问题。四是根据全市蔬菜发展的需要,培养300-500名蔬菜营销大户,让他们根据市场需要,选择种植国内外最优良品种,最先进的栽培技术,起到良种良法的示范作用。同时将全市生产的高质量蔬菜销往全国各地,推动全市蔬菜向更高目标发展。
6、强化管理,打击菜霸
【新疆地区-如何促进农民增收】推荐阅读:
新疆地区节水灌溉效果提升的有效途径11-04
西部地区案例10-25
地区推广方案11-06
4.3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教案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06-15
东北地区介绍11-15
新疆三民工作06-25
新疆惠民落实07-12
新疆课改计划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