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全膜栽培技术规范论文

2025-02-04

玉米全膜栽培技术规范论文(共8篇)(共8篇)

1.玉米全膜栽培技术规范论文 篇一

1 选地

在进行耕地的选择时, 要注意选择地势较为平坦的地段, 土地的土层最好比较深厚, 土质要疏松一些, 确保土地的肥力较好, 处在中上等的水平。不得选择一些贫瘠的土地, 也不能在陡坡上进行耕种, 例如豆类、小麦、马铃薯茬可以优先进行选择。

2 整地

在前茬作物收获之后应该采取及时的灭茬工作, 对土地进行深翻, 在完成深耕之后要及时耙耪保墒。有些地块如果没有在入冬之前进行耕翻, 那么在来年开春之后要及时对其进行耕翻, 并且随耕随耙, 确保土地上没有大的土垡块和残茬, 土地表面疏松平整。

3 施肥

肥料的选择对于玉米的产量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主要采用农家肥进行施肥, 一般肥料的使用量是施用5000kg/hm2的优质农家肥, 其中的各种成分的含量大约是氮10kg、磷酸酐8kg、氧化钾5kg、硫酸锌1kg。在进行整地时就在全田施用或者在进行起垄时将肥料施入窄行垄带内。

4 选用良种和种子处理

进行玉米种子的选择要格外留心, 选择品种的生育期要比露地使用的品种长7~15d左右, 株型要紧凑方便密集种植, 具有良好的抗逆性和抗病性, 不会出现早衰现象。地区所处海拔如果在1800m以下, 最好选用中晚熟的品种;如果海拔在1800~2000m之间, 最好选择中熟品种;如果海拔超过了2000m, 最好选用早熟品种。种子最好是经过包衣之后, 要注意地下病虫害和丝黑穗病的防治工作。

5 土壤处理

如果土地的地下害虫比较猖獗, 那么在进行整地起垄时就要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用40%的辛硫磷乳油和细砂土进行搅拌, 其中辛硫磷乳油使用量为0.5kg, 细砂土约为30kg, 形成毒土后进行撒施。如果土地的杂草比较严重, 在整地起垄后使用50%的乙草胺乳油进行喷雾处理, 然后覆盖地膜。

6 化行起垄

6.1 化行

划行所用到的划行器小行齿距宽约为40cm, 大行齿距宽70cm, 大小行相间进行排列。这一来每行可以分为大小双垄, 整体的宽度约为110cm, 大垄宽约70cm, 高10~15cm左右, 小垄宽40cm, 高大概是15~20cm。

6.2 起垄

在缓坡地进行开沟起垄工作, 要求沿着坡底的等高线进行, 而且垄和垄沟的宽度必须均匀, 垄脊的高度也必须一致。3月中上旬土层解冻之后, 就可以进行起垄工作。既可以采用步犁起垄, 也可以机械起垄。

7 覆膜

在完成起垄工作之后, 开始覆膜工作, 所选用的地膜一般是宽120cm、厚0.008mm的地膜, 并且要在整个土地上完成覆膜工作, 使用量大概是5~6kg/hm2。膜和膜之间不能留下任何空隙, 它们的交接处在大垄之间, 用下一垄沟或者大垄的表土将地膜压实。每隔2~3m就要横压土腰带, 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大风对膜造成的破坏, 也可以有效拦截垄沟内的降水径流。在完成覆膜工作后还要经常进行检查, 发现问题时及时修复。

8 适时播种

在完成了上述工作后就要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播种。最好是在地温稳定到10℃以上之后进行播种, 一般最佳时间是在4月的中下旬。播种的密度要根据具体的土地肥力和年降水量来确定。播种的深度最好是在3~5cm, 如果种粒较小则不要种得过深。一般用玉米点播器按照一定的株距破膜点种, 点播之后及时对播种孔进行封实。

9 田间管理

9.1 苗期管理技术

9.1.1 破土引苗

如果在玉米苗破土之前降雨, 极有可能使种子上方的土形成板结, 因此要及时压碎板结, 并将幼苗从膜孔中引出来, 以便幼苗的正常发育。

9.1.2 查苗补苗

在玉米出苗之后要及时进行查苗和补苗工作, 如果播种田较大, 那么要在地头处准备备用苗, 大约300株/hm2左右, 以方便进行移栽。

9.1.3 间苗、定苗

在玉米出苗之后第2、3片叶子展开时, 就可以开始间苗工作, 将弱苗及时去除。当玉米苗的第3、4片叶子展开时, 就可以开始定苗工作, 将生长一致、较为健壮的苗保留下来。

9.1.4 及时打杈

在玉米苗的生长过程中会出现分蘖, 这些分蘖不但不会形成果穗, 而且会和主枝争抢养分, 因此在完成定苗之后, 一直到拔节的这段之间内, 要及时去掉分蘖。

9.2 中后期管理技术

9.2.1 追施氮肥

在玉米生长进入到大喇叭口期时, 要及时施用增穗肥, 一般尿素的使用量大约15~20kg/hm2。如果在后期发现玉米植株出现发黄等缺肥的情况, 也要及时施肥, 使用量约为5kg/hm2。

9.2.2 增施锌肥

如果在土地整治时没有施用锌肥作为底肥, 那么到了玉米的拔节时期, 就必须增施锌肥。一般所采用的锌肥是0.05%~0.1%的硫酸锌溶液, 使用量约为50kg, 在叶面进行喷洒, 整个生长发育期喷洒2次即可。

9.2.3 病虫害防治

根据不同的病虫害选择不同的农药进行喷洒, 以确保玉米的健康发育。

1 0 适时收获

如果玉米苞叶开始变黄, 籽粒变硬并有光泽, 就到了玉米的收获期。如果要连续使用模, 那么应该及时将秸秆砍倒并覆盖在地膜上, 以便起到保护作用, 如果要进行换茬, 就要及时进行翻耕, 将残膜清理干净。

1 1 结束语

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可以有效地解决降水不足的问题, 使玉米的产量大幅提高, 因此大力推广这一栽培技术, 实现标准化的栽培, 可以有效地提高旱作农业区的生产能力, 促进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学文.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 2012 (15) :21-24.

2.玉米全膜栽培技术规范论文 篇二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玉米;全膜覆盖;节水;技术

中图分类号:S233.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5)04-0059-02

辽宁省玉米生产中存在着自然降水利用率低、节水设施落后且覆盖面较小、灌溉设备少等问题,特别是辽西地区,常年降水偏少,减产减收现象频现。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研究提高玉米生产水分利用效率的技术措施,以充分利用自然降水,提高农田蓄水保墒能力,实现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的。

玉米机械化全膜覆盖节水播种技术由传统的大水漫灌转向了浸润式灌溉,使土地不再板结;从浇地转向浇作物,极大地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该技术通过机械化作业,实现了施肥、铺膜、铺滴灌带、打药、播种的一体化和可控化,达到节水、增产、节能、节肥、节地、省工、高效等目标,促进辽宁省旱作农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1 应用范围

玉米机械化全膜覆盖节水播种技术适宜在辽宁省干旱半干旱地区推广应用。

2 实施措施

2.1 种植模式

依据玉米全膜覆盖种植技术特点,该技术采用大垄宽窄行机械化沟播的种植模式(如图1所示),可根据当地种植特点适当增加植株密度,能够有效提高玉米抗旱抗倒伏能力,实现蓄水保墒、稳产高产的目的。

2.2 作业前准备

2.2.1 地块选择 宜选择地势平坦、土壤肥沃、耕层较深、适宜排涝的壤土或砂壤地块进行作业。坡度在15°以内的坡地也可,但砂石土、重盐碱地、易涝地等均不适宜机械化全膜覆盖作业。

2.2.2 地膜选择 地膜质量应符合国家标准(GB/T 13735—1992)规定,无粘连和破损。宜选择厚度低于0.008 mm的农用地膜,膜宽应满足辽宁省当地的玉米种植行距要求。

2.2.3 滴灌带选择 滴灌带质量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规定。滴灌带应按照农艺要求进行铺设,不应有折弯、漏洞、结扣等现象发生。滴灌带铺设后以不影响铺膜播种作业为宜。

2.3 作业规范

2.3.1 整地 整地作业是玉米生产中较为重要的环节,整地效果直接影响后续播种质量,因此,应适时掌握整地时机,实现精细、平整作业。整地后土壤应疏松、上虚下实,杂草根茬处理得当,无明显土块,达到增温保墒效果。整地过程中可以结合深施肥技术,施足底肥,为高质量铺膜与种子生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土壤环境。

2.3.2 播种时机 以当地地表下5 cm平均地温稳定通过10 ℃ 为宜,土壤湿度不低于10%。在达到上述条件时就可以安排机手操作全膜覆盖播种机进行机械化播种作业。

2.3.3 全膜覆盖播种机相关参数 全膜覆盖播种机的主要技术参数见表1。

2.3.4 播种 采用集开沟、施肥、播种、喷除草剂、覆膜、铺滴灌带等技术于一体的全膜覆盖播种机进行机械化播种作业。覆膜时两膜之间不应留有空隙,两膜相接处应用土壤压实;将地膜与地面贴紧拉平,采光面应光洁;覆土层应均匀,以防止大风揭膜。

2.3.5 操作人员 进行玉米全膜覆盖机械化播种作业的相关操作人员,应经过专业的技术培训,在能够熟练掌握相关机具的构造、使用、保养、调整和排除故障的技能,以及有关安全知识后方可进行操作。

2.4 其他要求

在该技术实施过程中,种子、化肥、除草剂的质量也很重要,均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规定,并且种子应适宜当地农艺种植要求,化肥应无硬块,除草剂应按比例要求兑水后搅拌均匀。

3 作业质量

玉米机械化全膜覆盖节水播种技术的作业质量要求见表2。

4 结语

实施玉米机械化全膜覆盖节水播种技术,可以提高自然降水利用效率,增强作物抗旱抗倒伏能力,大大减轻辽宁省干旱半干旱地区“靠天吃饭”的问题,是一项行之有效、便于推广应用的农机化作业技术。

参考文献

[1] 姚志刚.玉米节水灌溉覆膜播种机械化技术[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4(10):51-53.

[2] 何虎.玉米膜下滴灌机械化栽培技术[J].吉林农业,2013(8):74-75.

[3] 葛春红.大垄双行机械覆膜播种技术[J].农村科学实验,2010(1):10-11.

[4] 贾洪雷,陈忠亮,马成林,等.北方旱作农业区耕作体系关键技术[J].农业机械学报,2008(11):59-63.

Abstract: Aiming at the regional features in arid-semiarid region in Liaoning, to do a research on sowing technique of Maize mechanization entire film covering and water saving which is suitable for the application in the area, to set up a specification and requests for the technique, and clarify the operation quality, in order to open an efficient way for saving water in agriculture application in Liaoning province.

Key words: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maize; entire film covering; water saving; technique

3.玉米全膜栽培技术规范论文 篇三

旱作区马铃薯蚕豆全膜套种栽培技术

如何在这些旱作区发展蔬菜产业是科技难点问题,兰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经过多年试验探索和实践,总结出了半干旱地区马铃薯蚕豆双垄地膜套种栽培新技术,创立了适合干旱半干旱地区粮菜高效栽培模式的一年两熟制模式.

作 者:柳晓玲 孙振荣 作者单位:兰州市农技中心,甘肃,兰州,730000刊 名:农业科技与信息英文刊名:IN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年,卷(期):“”(11)分类号:S5关键词:马铃薯 蚕豆 套种 技术

4.玉米全膜栽培技术规范论文 篇四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11年4月15日至9月25日在肇东镇石坚村南外环道南, 肇东镇科技示范园区内进行, 南北垄, 垄长80 m, 宽15 m, 计1 134 m2, 26个大垄, 前茬为玉米, 地势平坦, 耕层深厚, 肥力均匀, 土质为碳酸盐黑钙土, 有机质含量2.19%, pH7.6, 偏碱, 速效氮110 mg·kg-1、速效磷16 mg·kg-1、速效钾95 mg·kg-1。5月7日采用大型农机具2104旋耕、深松、耙平。施45%配方肥450 kg·hm-2作底肥, 追肥46%尿素300 kg·hm-2。人工点播, 使株距为30 cm, 用90%乙草胺乳油1 500 g·hm-2加38%莠去津2 250 g·hm-2兑水450 kg·hm-2全地面喷雾封闭除草, 然后覆膜。小垄密模式对照同密度播种, 株距25 cm。

1.2 材料

供试玉米覆膜品种为东单335和新东单90, 常规对照品种为郑单958;供试地膜规格为厚度0.008 mm、宽度1 300 mm的降解膜。

1.3 方法

1.3.1 试验设计

试验设3个处理, 采取大区对比法, 不设重复。处理1: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模式, 品种为东单335, 18大垄。处理2: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模式, 品种为新东单90, 8大垄。处理3 (CK) :玉米小垄密栽培模式, 品种为郑单958, 10标准垄。

先用大型农机具2104旋耕灭茬、深松、耙平。然后用木材或钢筋制作的大行齿距70 cm、小行齿距40 cm的划行器划行, 先在地边划一边线, 沿边线35 cm处划小行边线, 再一小一大间隔划完全田。起垄前将底肥均匀撒在小垄的垄带内, 再用小四轮开小沟, 使大垄宽70 cm、高10 cm、小垄宽40 cm、高15 cm, 每幅垄对应一大一小、一高一低两个垄面。要求垄和垄沟宽窄均匀, 垄脊高低一致。人工沟内播种, 浅覆土, 喷施封闭除草剂, 最后用1.3 m地膜全膜覆盖。覆膜时要将地膜拉展铺平, 从垄面取土后, 应随即整平, 两膜边沿交汇处相互重叠用土压实。全生育期不揭膜。出苗后及时放苗培土。

1.3.2 调查项目与方法

(1) 玉米物候期调查, 调查玉米播种期、出苗期、拔节期、抽雄期、吐丝期和成熟期。 (2) 玉米拔节期、抽雄期土壤含水量调查, 6月25日和7月25日分别调查玉米株间15 cm耕层土壤含水量。 (3) 玉米产量及效益分析, 测产采用理论测产法, 随机取3点, 每点取20 m双行, 分别查出株数和穗数。再随机取10株测量株高、茎粗及10穗的穗长、穗粗和秃尖, 计算穗粒数、百粒重, 并计算得出公顷产量、收入、效益和纯效益等。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栽培模式玉米生育期比较

由表1可知, 东单335生育期为136 d左右, 覆膜种植后生育期为130 d, 成熟期是9月24日, 比对照品种郑单958生育期多1 d, 虽是晚熟品种但覆膜后能够成熟;新东单90生育期为135 d左右, 覆膜种植后生育期为128 d, 成熟期是9月22日, 比对照品种郑单958生育期少1 d, 后期能够完全成熟。说明东单335和新东单90都适合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模式种植。

2.2 不同栽培模式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由表2可知, 6月25日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模式比对照小垄密栽培模式15 cm耕层处土壤含水量多2.2个百分点;7月25日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模式比对照小垄密栽培模式15 cm耕层处土壤含水量多5.8个百分点, 说明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模式能够增加土壤墒情, 蓄水保墒。

2.3 不同栽培模式对玉米产量性状的影响及经济效益分析

从表3各处理玉米产量性状来看, 东单335比对照郑单958在株高、茎粗、穗长、穗粗、穗粒数和产量上都有所增加, 增产1 141.5 kg·hm-2, 平均增产率12.5%;新东单90比对照郑单958在株高、茎粗、穗长、穗粗、穗粒数和产量上都有所增加, 增产945.0 kg·hm-2, 平均增产率10.3%。全膜双垄沟播栽培平均比对照小垄密栽培模式增产1 044.0 kg·hm-2, 平均增产率11.4%。说明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模式能够有效地增加产量。

从表4经济效益上看, 除去农膜和人工费用, 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模式比对照小垄密栽培模式纯收入减少17 412元·hm-2, 没有经济效益。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 东单335和新东单90两个玉米品种, 在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模式下, 能够成熟。说明东单335和新东单90都适合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模式种植。

5.玉米全膜栽培技术规范论文 篇五

关键词 辽宁省大连市金州新区;玉米;机械化;技术规范

中图分类号:S233.7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10-00-2

目前,由于受收获、中耕等多种因的素影响,玉米的机械化工作进展缓慢,是生产全程机械化综合水平的薄弱环节,成为制约农机化全面实现的“瓶颈”。为进一步加快金州新区玉米机械化进程,必须在稳定玉米耕作和播种机械化的同时,重点加强玉米植保,尤其是机械化建设。近年来,在大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金州新区积极开展玉米生产机械化实验、试范,并以地域性种植行距统一为重点,以土地集约化生产经营为发展方向,逐步完善适宜本地区玉米生产机械化技术体系和操作规范,为实现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创造有利条件。

1 机械化耕整地技术

玉米生产需要耕层深厚、结构较良好、疏松透气、保水和保肥的土壤条件。实现机械化耕整土地,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是保证玉米苗全、苗齐、苗壮,是玉米丰产的基础。

1.1 翻地作业

1.1.1 技术内容

机械翻地应在作物收获后立即进行,使土壤有较长熟化时间,便于接纳秋冬雨雪,有利保持土壤墒情。翻地作业主要应用的机具是铧式犁。

1.1.2 技术要求

翻地应根据地势、土质和土壤的适耕性等条件适时进行。一般土壤含水率应为18%~23%,以不起干坷垃和明条为宜。秋翻地作业在地表冻土层达5~6 cm深时应停止作业。若实施深翻地,翻地深度应根据土质、土层厚度、茬口和翻地的时间确定,一般为18~22 cm,耕深要一致。为减少水土流失,应建立合理耕层结构,建议不连年进行翻地作业,结合保护耕作技术,可每隔2~4 a深松一次,其他年份可进行耙地或旋耕灭茬联合整地。翻地作业要耕幅一致,不重耕漏耕,耕幅误差不超过10 cm。翻后地表要平整,土垡要完全翻转,立垡率、回垡率不得超过3%。地面上的杂草、残株肥料等需要覆盖严密。在翻地作业后,来年播种前要进行土表整地,即对土壤的表层进行耙、压作业,达到地平土碎,为种苗生长创造良好条件。主要作业机具有圆盘耙、钉齿耙和各种镇压器。

1.2 深松作业

1.2.1 技术内容

深松要在秋季收获后进行,也可夏季伏雨前追肥时节进行。秋季深松深度根据不同的土壤条件深松,深度为25~35 cm,以打破犁底层为宜。时间间隔2~4 a一次。

1.3 灭茬旋耕联合整地作业

1.3.1 技术内容

灭茬旋耕联合整地作业,是采用多功能联合整地机来完成,这种机具是以旋转刀片为主要工作部件的耕作机具,碎土能力强,耕后地面平坦,一次完成根茬粉碎、旋耕松土和起垄作业。

1.3.2 技术要求

根茬粉碎长度应小于5 cm,合格率应大于85%。旋耕深度12~18 cm。起垄作业时垄高应大于12 cm,垄向要直,垄距规范在55~65 cm。

1.4 灭茬整地作业

1.4.1 技术内容

使用灭茬机直接对前茬作物根茬进行粉碎还田。

1.4.2 技术要求

根茬粉碎长度应小于5 cm,合格率大于85%。土壤平整度误差小于4 cm。土壤疏松度适宜。

2 机械化精量播种技术

播种是保证苗全、苗齐、苗壮的重要环节,是关系增产增收的大事。机械化精量播种可以精确控制播种量、株距和播种深度。

2.1 技术内容

机械化播种技术是用播种机械完成符合玉米播种农艺要求全部作业环节的技术。精量播种就是全株距每穴播种一粒种子。精量播种机按照排种方式分为机械式和气力式两种。机械式精量播种机排种器主要有窝眼式、勺轮式和指夹式三种。气力式精量播种机分为气吹式和气吸式两种,常用精量播种机多为气吸式。现有的精量播种机都可以一次性完成开沟、播种、深施化肥、覆土、镇压等作业。

2.2 技术要求

2.2.1 适时播种

一般情况下,当土壤5 cm深处土壤温度连续7 d稳定超过8 ℃,含水率在20%左右时即可播种。砂质土壤可适当提前播种,低洼地可适当延后播种。

2.2.2 覆土厚度均匀

保证镇压后种子至地表的距离为3~4 cm,误差不能大于1 cm。

2.2.3 株距准确

精量播种要求株距均匀一致,误差量应≤20%

2.2.4 行距一致

种子落在种床后的左右偏差要小,以种床中心线为基准,左右偏差不大于4 cm,出苗后一条线,以利于田间管理。

2.2.5 精量播种下种量

株距在23.3~26.7 cm(密植),每亩需要2~2.5 kg/ 667 m?种子,株数3 500~4 000株/ 667 m?;半精量在正常株距(43.3~46.7 cm)情况下每亩需要3~4kg/ 667 m?种子。

2.2.6 侧深施化肥

种肥深施在种子下方5~8 cm、种子侧方5 cm左右,种肥要分开,避免化肥烧种子。

2.2.7 播种工具

使用免耕播种机要选择具有破土(茬)开沟,分草防堵功能。

2.2.8 播种后要及时镇压

要求播种后种子与土壤紧实接触,减少失墒。

3 机械化田间管理技术

3.1 技术内容

包括除草、病虫害防治及节水灌溉技术,目的是把病虫、草害消灭在危害之前。植保机械主要用于喷洒除草剂和农药;同时,还可以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

3.2 技术要求

播后3~5 d利用除草剂封地进行除草处理。或在玉米田以阔叶杂草、单双子叶杂草为主的地块,在杂草2~4片叶时进行茎叶喷雾除草。喷洒除草剂或农药主要使用喷杆式喷药机等通用机械。喷药机在喷药作业时作业要速度匀速,风力4级以上风天不能作业。对于干旱或水资源匮乏的地区,根据玉米生长情况,有条件应安装节水喷灌系统。

4 机械化收获技术

4.1 技术内容

使用玉米联合收获机一次完成摘穗、剥皮、集穗、秸秆放铺或粉碎回收、还田等多项作业。玉米收获机可分为自走式和背负式两种。

4.2 技术要求

玉米收获机行距应与玉米种植行距相适应,对行收割。行距偏差不宜超过±5 cm。使用机械化收获的玉米,植株倒伏率应<5%,否则会影响作业效率,加大收获损失。最低离地结穗高度不低于40 cm。作业质量要求:籽粒损失率≤2%,果穗损失率≤3%,籽粒破碎率≤1%,果穗含杂率≤5%,苞叶未剥净率<15%;玉米青贮收获,秸秆含水率≥65%,秸秆切碎长度≤10 cm,切碎合格率大于等于85%,割茬高度≤8 cm,收获损失率≤3%。机器的使用可靠性大于90%。收获最佳时机:如果使用不带剥皮的收获机,果穗基本成熟时节即可收获。表现为:秸秆80%左右绿色,果穗、苞皮、外壳基本发黄,这时籽粒含水率在30%~35%。如果用带剥皮机构的收获机,果穗、苞皮、外壳全部干黄,但果穗不能低头。这时,秸秆也基本发黄,籽粒含水率在25%~35%。机手要经培训,并持证操作;机组驾驶人员必须熟读使用,并熟练掌握收获机保养、调整和常见故障排除技能。作业前要了解作业区状况,应率先清理妨碍物,如石柱、深沟、坟坑,并注意高压线等,对影响收获安全隐患要有措施;收获地块的坡度小于10°。发动机发动运转达到额定的转速后,才能沿陇收获,操作中用无级变速控制车速行进应低速入地,待工作正常后,可逐渐加速。行走或收获中禁止使用离合器调整行进速度,工作离合器要在无负荷下停止工作,停止前收获机内不得有作物。中途停车和作业收车时,需要延续运转一段时间,将机器中秸秆和果穗处理完。收获作业结束以后,要对收获机进行全面清洗、检查、保养并停放在通风干燥处存放。

5 结语

我国的粮食总产30%来自于玉米,提高玉米生产机械化装备水平,是稳定和扩大玉米种植面积,提高玉米单产和规模效益,降低生产成本,是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和当务之急。玉米生产机械化作业技术规范的实施,是推进现代化农业发展进程的重要举措,它必将为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供了强有力地技术保障。

6.玉米全膜栽培技术规范论文 篇六

1 技术原理及特点

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是通过起垄和地膜覆盖的方式集覆盖抑蒸、膜面集雨和垄沟种植为一体的高效集成技术。该技术是在地表起70 cm的大垄 (垄高10 cm) 和40 cm的小垄 (垄高15 cm) , 一大一小间隔排列, 然后用120 cm的地膜全地面进行覆盖, 在垄沟内种植作物的一项新型栽培技术, 结构示意如图1。试验显示, 双垄可以提高耕层土壤含水率1%~4%, 提高地温2~4℃, 在干旱地区的农作物全生育期, 可实现节水1 500 m3/hm2以上。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栽培技术具有7大特点, 一是由常规半膜覆盖变为全膜覆盖, 防止了地表蒸发, 显著提高了保墒效果。二是由播前覆膜变为秋覆膜和早春顶凌覆膜, 防止了冬春地表蒸发, 真正做到了秋雨春用。三是由平铺变为起垄覆膜, 膜面集雨效果明显, 使早春5 mm以下的无效降雨通过膜面集流到垄沟内, 经渗水孔或种植孔入渗到土层之中, 变无效降雨为有效降雨, 保证了玉米的良好生长。四是显著提高了地温, 缩短了玉米的生长周期, 从而扩大了中晚熟玉米品种的种植区域, 也为回茬小麦提供了条件, 提高了土地复种指数, 为粮食增收打下了基础。五是全膜覆盖后, 田间CO2浓度较高, 加之薄膜及膜下的细小水珠能反光, 增加了近地表的光照强度, 使玉米的光合作用得到加强, 提高了玉米产量。六是能够有效抑制田间杂草, 减少杂草对养分的争夺, 起到减少肥料用量、降低用肥成本的作用。七是覆膜后减少了耕作次数, 土壤结构得到改善, 促进了土壤微生物的活动, 提高了土壤肥力, 改变了土壤的理化性状。

庆阳市近年来的生产实践证明, 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栽培技术增产效果明显, 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平均产量9670.2kg/hm2, 较半膜覆盖玉米增产1 987.1 kg/hm2, 增幅25.86%, 增收2 980.5元/hm2;较露地玉米增产3 981.9 kg/hm2, 增幅70%, 增收5 972.9元/hm2。

2 应用现状

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栽培以机械化为支撑, 但多年来, 该技术的应用主要依靠人工完成, 作业工序多、费工费时、生产效率低、劳动强度大且作业质量难以保证, 给大面积推广带来许多困难。针对这一现状, 庆阳市农机部门引进推广了与小四轮拖拉机配套的全膜双垄集雨沟播联合作业机, 能够一次完成开沟、起垄、施肥和覆膜等多道工序, 较好地解决了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机械起垄开沟配套难的问题。试验表明, 采用人工完成起垄铺膜, 4~5人每天仅能作业0.067 hm2 (1亩) , 人工费每人40元, 需支出2 400~3 000元/hm2。而采用机械化作业, 需作业费750元/hm2, 且可节约地膜用量5%。机械化作业比人工作业可节约作业费1 650~2 250元/hm2, 生产效率提高20~40倍。另外, 机械作业垄形规范, 出苗整齐, 有助于作物高产, 便于实现规模化作业。全膜双垄起垄覆膜机的成功引进, 为大面积推广提供了机械化技术支撑, 2009—2010年, 庆阳市农机部门充分发挥农机购置补贴和旱作农业项目资金的引导作用, 采取购机补贴资金出资30%、项目资金出资30%及农民出资40%的资金筹措方式, 促进了全膜双垄沟播机具在全市的大面积推广。目前, 庆阳市全膜双垄沟播机保有量超过300台, 机械化起垄覆膜面积达到6.67万hm2 (100万亩) , 占全膜双垄沟播总面积的46%。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全膜双垄沟播栽培的技术工艺流程, 包括整地、开沟起垄覆膜 (施肥) 、膜上播种、田间管理和收获5个主要环节, 目前仅仅解决了整地和起垄覆膜环节的机械化配套问题。对于播种环节, 目前普遍采用的是人工点播器和手推式玉米点播机, 与拖拉机配套的播种机尚属空白;对于收获环节, 现有的玉米收获机类型多数仅适应于等行距栽培需要, 全膜覆盖双垄沟播技术采用的是大小垄栽培模式, 不对行问题突出。另外, 由于该技术地膜覆盖量较大, 平均覆盖量在60~90 kg/hm2, 加之地膜不可降解和残膜回收机械缺乏等原因, 造成土壤中地膜残留严重, 严重影响地力的进一步发挥。由于存在上述问题, 使得双垄全膜覆盖沟播技术的播种和收获等环节尚停留在人工作业阶段, 全程机械化水平低, 直接影响农民应用此技术的积极性, 也给大面积推广带来许多困难。

4 建议

全膜覆盖双垄沟播栽培技术的根本出路是实现起垄、铺膜、施肥、喷药、播种、收获和残膜捡拾全程机械化。

(1) 坚持农机与农艺结合, 推进全膜双垄沟播机械化技术。农机与农艺结合, 相互适应, 相互促进, 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全膜覆盖双垄沟播栽培技术是农艺部门开发的一项先进技术, 并在旱区组织推广, 起初试验示范完全依靠人工来完成。之后, 农机部门介入并研发了部分起垄覆膜机具, 但播种和收获环节的机械化尚未提到议事日程。因此, 从长远发展看, 要建立农机与农艺相互协调的工作机制, 共同协商解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中出现的机械化滞后问题。农艺部门要进一步规范技术模式, 为农机作业创造条件;农机部门要积极为农艺部门做好配套技术服务, 充分发挥机械的优势, 促进全膜双垄沟播的规模化、规范化和机械化种植。

(2) 多方协作, 开展机具攻关, 为技术推广提供机械化支撑。目前, 针对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中的整地、起垄覆膜环节机具已基本成熟, 而播种和收获环节机具相对滞后的问题, 有关部门要正确引导, 建立产、学、研、推相结合的机具协作攻关机制。重点要加大对播种、收获和残膜回收机械的研发力度, 政府部门应将播种和收获机械的研发工作提到重要议事日程, 立项支持, 加大经费投入, 积极为机具研发工作创造条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推广部门与有关机械生产企业要根据市场需求, 抽调精兵强将组成研发团队, 及时调整产品研发思路, 合理确定研发机具种类, 开展协作攻关机制, 努力为实现全膜双垄沟播种植全程机械化提供技术和机具支撑。在播种机械研发上, 应重点开发与小四轮拖拉机或微耕机配套的播种机, 最大限度地提高机具生产效率;在收获机械上, 应重点研制开发不对行收获机械, 同时考虑到畜牧养殖业发展需要, 建议研发带秸秆回收装置或秸秆粉碎后相对集中的玉米收获机型;在残膜回收机械方面, 应重点开发静电式残膜回收机。

(3) 建立农机与农艺相互结合的全膜双垄沟播机械化示范基地, 示范和辐射带动广大农民。针对目前机械化作业薄弱的问题, 建议农机、农艺部门联合建立试验示范点, 通过试验, 进一步加强双方协作, 共同协商解决技术推广中机械配套滞后的难题, 为大面积示范推广提供决策依据, 同时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做给农民看, 带着农民干, 以促进该技术的健康合理发展。

摘要:本文针对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中主要依靠人工起垄、铺膜、施肥、种植和收获, 所起的垄面不平整、垄行不直, 并且费工费时、劳动强度大和生产效率低等问题, 提出了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机械化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全膜双垄沟播,机械化,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1]杨祁峰, 孙多鑫, 熊春蓉, 等.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J].中国农技推广, 2007, 23 (8) :20-21.

[2]梁政.旋耕机改进为旋耕起垄机的设计及制造[J].现代农业装备, 2008 (5) :47-49.

[3]彭毛玷, 张建领, 梁政.拖拉机配套旋耕起垄机的设计与研制[J], 2010, 37 (3) :93-94.

[4]安世才, 张勇, 王斌, 等.起垄全铺膜联合作业机的设计与试验研究[J].中国农机化, 2009 (6) :73-76.

7.玉米全膜栽培技术规范论文 篇七

关键词: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成效,陕西定边

1 定边县自然气候条件

定边县位于陕西省北部, 气候干旱, 人均水资源量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50%, 年均降水量只有316.9 mm, 且时空分布不均, 大多集中在第3季度, 其中8、9月降水量约占全年的50%以上, 年均蒸发量2 490 mm, 是年降水量的7.9倍。定边县县域光热资源充足, 年平均气温8.0℃。≥10℃有效积温近3 000℃, 年均日照时数2 742 h, 年日照百分率在67%以上, 昼夜温差大。定边县土地资源较为丰富, 土层深厚, 宜耕性强;全县总土地面积686万hm2, 现有农耕地24.67万hm2, 其中87.8%是旱耕地, 人均耕地面积0.69 hm2, 是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的7倍。但是沙尘暴和干旱是定边县最主要的自然灾害, 每年发生的季节性频率较高, 持续时间较长, 严重制约农业的发展。

2 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及其推广的必要性

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是甘肃省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针对半干旱地区降雨量少、分布时空不均、春旱出现频次高等情况, 在传统地膜覆盖技术基础上, 于2003年创新研发出的旱作农业新技术。该项技术集膜面集雨、覆盖抑蒸、垄沟种植技术为一体, 最大限度地保蓄自然降水, 将地面蒸发降到最低, 特别对10 mm以下的降水能够有效拦截, 使其就地渗入于作物根部, 集雨、抗旱、增产效果十分显著[1]。该项技术得到甘肃省政府的高度重视, 2007—2010年甘肃省每年推广面积分别为3.74、19.87、46.00、66.67万hm2。

近年来, 内蒙古、宁夏、陕西、山西等自治区或省区先后引进推广了该项技术, 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在西北地区的推广面积迅速扩大, 推广效果非常显著, 有力证明了在西北旱作农业区加快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是非常可行的。定边县平均海拔在1 303~1 907 m, 于2009年末引进推广了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 是陕西省首批推广示范县之一。

3 定边县推广示范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的成效

3.1 旱地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示范区玉米产量分析

2010年定边县推广面积为675.7 hm2的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栽培示范, 2010年9月29日, 农业部组织玉米专家指导成员组成测产验收组, 对定边县万亩旱地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高产创建示范区进行了田间现场实测验收, 抽取了30个代表性田块进行了实测, 测得半膜示范区平均产量为8 715.0 kg/hm2, 全膜示范区平均产量为12 285.0 kg/hm2, 增产率为40.96%, 其中核心攻关田 (0.39 hm2) 平均产量达到17 880.0 kg/hm2。定边县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示范区与西北主要推广区的平均产量对比结果如表1所示[2]。

示范区在2010年春季经历了长时期大风, 4月以后, 定边县气温偏低, 降水偏多, 积温偏少, 尤其是5月16日和19日先后2次霜冻, 玉米遭受不同程度的冻害, 部分植株叶片干枯, 出现大小苗和缺苗;7月10日至8月6日持续干旱高温, 当时正值玉米由生长阶段转向生殖阶段的重要时期, 给玉米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尽管项目示范区在2010年经历了严重的自然灾害, 但是全膜双垄沟播栽培示范区玉米生产依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2 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推广的集成效应

定边县农业技术人员在旱地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项目示范区, 利用SXX土壤水分温度测定仪 (北京盟创伟业科技有限公司) , 对全膜、半膜、露地3种种植类型进行定点长期检测5 cm土层的湿度和温度, 玉米全生育期内共检测16次, 其重点生育期检测结果如表2所示。

注:检测位置为东经108°15′04″、北纬37°22′11″, 海拔1 460 m。

根据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在定边县推广示范成效以及农技人员检测的相关数据, 证明该技术在当地的集成效应显著,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增温效应。全膜覆盖较常规可以提高地温5℃, 从而使有效积温提高, 较露地增加420℃, 较常规半膜增加100℃以上。全膜覆盖的热量补偿效应有效弥补了常规模式种植积温不足的问题, 满足了喜温作物对积温的需求。例如在定边县域能满足玉米前期和中期所需的活动积温, 促使玉米生长发育尤为重要。定边项目示范区, 据农技人员田间观察记载, 全膜种植郑单958较常规半膜模式种植各个生长发育阶段提前, 农艺性状也表现优异, 能提前成熟18 d以上。另外, 根据邓根云曾提出我国气候生产力的计算公式:Yc=Yp×f (t) , 当光能利用率达到上限值时, 作物生长季节气温每提高1℃, 作物气候生产力可提高450~495 kg/hm2[3]。由此说明在当地完全可以种植高产品种。

(2) 提高水分利用效应。全膜覆盖隔断了土壤裸露蒸发途径, 最大限度地保蓄土壤水分。根据检测数据可知, 5 cm土壤相对湿度, 其中全膜为23.5%, 露地为10.8%, 两者相差1倍多。同时田间大小相间的垄面形成微型集水面, 使一切形式的降水通过集水面聚集于播种沟内, 并沿播种孔下渗到作物根系周围, 蓄存于土壤之中。这样田间雨水的集流和富集叠加利用, 增加了膜下土壤湿度, 改善了农田的水分供给状况, 提高了玉米生产的水分满足率和利用率。这种田间集雨、聚水、保墒的技术模式, 提高了降水资源收集率, 增强农田抗旱能力, 以农田节水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农作物产出率[4]。如果定边县域能使旱作农业区每1 mm降水的生产率提高7.5 kg/hm2, 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 则定边县每年多增产粮食30万t以上。按目前玉米市场价2.10元/kg计算, 其产值达6.2亿元, 占定边县2009年全年财政收入的50%以上。

(3) 增光效应。由于玉米是C4作物, 光合强度高, 光合速率快, 对光照明感。全膜面以及膜下的细小水珠能反射太阳光线, 增加田间地表光照强度, 加上覆膜后CO2的浓度较高, 从而使玉米光合作用得到增强。定边县农技人员在项目示范区观察发现, 玉米在抽雄吐丝阶段, 全膜玉米8~9叶以下叶片颜色较半膜和露地玉米同龄叶片颜色较深绿[2]。说明玉米在群体增光效应下, 光合作用强, 叶绿素合成较多的原因。

(4) 土壤改良效应。全膜覆盖后, 土壤温湿度高, 且相对稳定, 促进了微生物的活动和繁殖, 增加了有益微生物, 同时增加了土壤孔隙度, 改善土壤结构, 降低土壤容重, 从而加速了土壤养分转化, 加快了有机质分解, 提高了肥效利用率, 提高了土壤肥力[2]。

(5) 降低风沙效应。定边县是陕北典型的风沙区, 历年来春季风大, 扬沙天气频繁, 持续时间较长, 能见度10 m的天气频次多, 农田被风沙浸蚀严重。由于是100%的全膜覆盖农田、极大减少了扬沙和浮尘, 延缓了风速, 起到了保护农田、保护环境的巨大作用[5]。

(6) 阻止病原物入土越冬越夏。病害循环是指病害从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生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开始发生的整个过程。病害发生的首要阶段包括病原物越冬越夏的阶段, 其中土壤是许多病原物越冬越夏的场所, 如土壤寄居菌、土壤习居菌、玉米黑粉病菌的冬孢子、土壤昆虫及其卵 (幼虫) 等。由于农田地表是100%的全膜覆盖, 能有效阻止某些病原物在特定时期进入土壤, 隔断病害循环的某一环节, 达到减少病害发生, 有时全膜内可达50℃以上的高温, 也能杀死某些卵 (幼虫) , 达到无害防治的目的。同时膜内密闭高温, 使一些杂草不能正常生长及成熟产籽, 减少田间杂草的危害[6]。

4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通过一年来的实验示范, 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有:农民积极性不高, 推广秋覆膜及“一年两用”模式较为困难;农村劳动力不足, 致使农民劳动强度加大;有机肥严重缺乏, 田间管理粗放;种植密度大, 使空秆及无效穗增多;地膜清理回收利用率低, 导致土壤环境污染严重;玉米后续加工转化滞后等问题。针对陕西省定边县在项目示范中存在的问题, 建议今后生产发展中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进一步完善相关环节, 加大该项技术的推广应用。

(1) 农民是该项技术的最终受益者和实施者, 要继续加大宣传、培训, 印发彩单, 多媒体宣讲。特别要多组织农民现场参观, 将新技术示范给农民看, 带着农民干, 增强农技推广的直观性, 通过增加经济效益最终提高农民的积极性。

(2) 春季顶凌覆膜, 应有效利用劳动力的空闲时间, 尽量在短时期内完成全膜双垄任务。面对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女性化且素质呈结构性下降的明显趋势, 应当加快土地承包权的流转, 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引导或建议我国农业机械专家, 开发研制适合地分散经营、地块小、动力小、价格低、宜推广的小型机具, 类似于掘取玉米根茬和耧取残余地膜的农机具。可引进籽粒收获与秸秆粉碎一体作业机械。

(3) 根据定边县年降雨量情况, 旱地玉米种植适宜密度为5.25万~5.85万株/hm2, 主推品种具有矮秆、早熟、耐密、适合机械操作的特点, 连片区域适当种植其他矮杆作物, 尝试玉米与大豆套种模式, 以增加玉米通风光照, 保障土壤水分对玉米的绝对需求量, 可减少玉米空秆和无效穗数。另外, 当地每年因地下害虫而缺苗10%是普遍现象。常规统防情况下, 在定苗期间一定要采取化学药品 (菊酯类) 喷施1~2次, 防治效果较好, 力保不缺苗。在下雨期间, 结合玉米生长阶段, 必须追施一定数量的尿素, 以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根据依产量定株数, 依株数定肥料的原则, 积极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重视秸秆还田、使用有机肥、与豆科作物轮作等方式, 培肥地力。

(4) 地膜造成土壤和环境污染的形式日趋严重, 人工清理残速度慢, 效率低, 建议有关机构研制耧膜专用农具;其次政府要严格要求地膜生产商, 保证地膜质量, 利于清理。面对后续加工转化滞后的情况, 农业部门要逐步引导旱作区农户发展畜牧养殖业, 延长产业链, 既可以进行饲料加工, 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青贮”;推广应用某些优质专用品种, 如高淀粉玉米、优质高蛋白饲料玉米、粮饲兼用玉米及鲜食玉米等, 促使玉米生产市场化、工业化。

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栽培农田节水技术模式, 能有效解决水资源不足、时空分布不均和利用率低的问题, 对促进农民增收、提升干旱半干旱地区生产潜力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余慧.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2) :146-147.

[2]周伟, 李志峰, 王宏, 等.内蒙古西部地区推广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的必要性分析[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0 (2) :6-8.

[3]普有仙.采云镇种植业结构调整建议[J].云南农业, 2011 (3) :60-61.

[4]农业部文件.农业部发布关于推进农田节水工作的意见[J].中国农技推广, 2007 (6) :36-38.

[5]黄高宝, 方彦杰, 李玲玲, 等.旱地全膜双垄沟播玉米高效用水机制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0 (6) :116-121.

8.玉米全膜栽培技术规范论文 篇八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区设在甘肃省旱作农业项目榆中示范区石头沟省级综合示范点,该区位于东径104°05′,北纬35°53′之间,海拔高度为1970m,年平均气温7.4℃,≥O℃活动积温3044℃,≥10℃有效积温2179℃。农作物生长期2O0d,无霜期平均139d,年降雨量350mm左右,蒸发量1400mm,试验区为我国北方春播玉米种植区,种植制度为玉米单作或间作,一年一熟制,属甘肃省典型旱作农业区。

1.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5个处理(表1),随机区组排列,重复3次,小区面积8m×10m=80m2,小区间距80cm。试验地前茬作物为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根据试验处理,在2010年11月5日按6000kg/hm2的秸秆还田量进行秸秆翻耕还田、秋覆膜,2011年4月9日进行播种。玉米种植方式采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1],试验种植玉米品种为“中玉9号”,株距35cm,种植密度按5.25万株/hm2定植,试验地土壤类型为黑垆土川台麻土,秸秆还田前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测定为9.6g/kg、全氮0.72g/kg、全磷0.52g/kg、碱解氮48.2mg/kg、速效磷12.25mg/kg、速效钾118.6mg/kg。秸秆还田时各小区施基肥纯N 150 kg/hm2,P2O5120 kg/hm2,其他田间管理技术按常规进行。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土壤养分测定:依照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测定[10]。土壤水分测定:用烘干法测定0cm-60cm土层土壤平均含水量。土壤温度测定:用曲管地温表对土壤温度进行测定。土壤容重测定:对0cm-40 cm耕层按10cm为一个分层用环刀法测定土壤容重[11]。产量性状测定:试验小区单收单脱测定产量。

1.4 数据处理

试验数据利用Excel 2003和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全膜双垄沟播与秸秆还田对耕层土壤养分的影响

在玉米收获后对不同处理的0cm-40cm耕层土壤养分含量进行测定分析(表2),研究秸秆还田一年后耕层土壤养分的变化。结果表明:碱解氮在不同秸秆还田处理间的变化表现为整株还田>粉碎还田>免耕留茬一膜两年用>未秸秆还田,且处理间差异较对照达到显著水平;T2、T3处理后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影响较对照T1有所降低但差异不显著(P<0.05),其中T4、T5处理的土壤速效磷含量较对照T1增加且差异显著;不同处理间土壤速效钾含量变化表现为T4>T5>T1>T3>T2,通过秸秆还田能够提高玉米全膜双垄沟播耕层土壤速效钾含量。秸秆还田对玉米全膜双垄沟播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表现为:秸秆粉碎还田>秸秆整株还田>免耕留茬一膜两年用>未秸秆还田,其中秸秆粉碎还田T5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较对照T1增加了9.8%,秸秆整株还田后土壤有机质含量较对照增加了8.4%;免耕留茬一膜两年用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含量较对照T1增加了2.9%,可见秸秆还田与免耕留茬对提高玉米全膜双垄沟播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明显作用。同时,秸秆还田后对提高耕层全氮、全磷作用明显。

注:同列不同小写字母表示不同处理间差异达5%显著水平,下同。

2.2 全膜双垄沟播与秸秆还田对耕层土壤水分的影响

全膜双垄覆盖与秸秆还田技术对玉米不同生育时期0cm-60cm土层土壤平均含量的影响见图1,本试验通过玉米秸秆还田处理,发现在玉米播种期采用全膜双垄沟播种植方式处理的土壤水分显著高于T1,地膜覆盖减小了土壤水分在越季和开春时期的无效蒸发,与露地播种方式相比更有利于玉米种子的萌发,不同秸秆还田处理间相比,表现为T3>T2>T4>T5>T1。不同秸秆形式还田土壤含水量变化表现为免耕留茬处理>整株秸秆还田>粉碎秸秆还田。在玉米拔节期,由于受到持续干旱天气的影响,不同处理间土壤含水量较播种期均有所减小,土壤含水量变化与播种期相似。玉米生长进入抽雄期后,采用全膜双垄沟播种植方式的田间土壤含水量显著高于露地播种处理,不同秸秆还田处理间土壤含水量变化差异不显著(P<0.05)。在玉米成熟期,由于秸秆还田腐解使得玉米全膜双垄沟播0cm-60cm土层土壤含水量变化表现为全膜覆盖秸秆整株还田>全膜覆盖秸秆粉碎还田>免耕留茬>未秸秆还田处理,秸秆还田处理的土壤含水量要明显高于未秸秆还田的对照T1,玉米秸秆还田对玉米全膜双垄沟播0cm-60cm土层土壤水分的影响表现为:在玉米生长前期秸秆还田对土壤水分吸收消耗,随着玉米逐渐进入生长后期,玉米秸秆腐解过程中秸秆自身的水分和前期吸收的土壤水分开始归还到土壤中,起到一个后期土壤墒情补偿的作用。

2.3 全膜双垄沟播与秸秆还田对玉米耕层土壤温度的影响

全膜双垄沟播与秸秆还田对耕层土壤温度的影响见表3,从表中可以看出,不同处理间0cm-25cm耕层土壤平均温度存在差异。在玉米播种期,采用全膜双垄沟播种植方式土壤温度要显著高于露地播种,而秸秆还田处理后的0cm-25cm土层土壤平均温度较未秸秆还田处理的T2均偏低,其中T4、T5较对照T1平均温度分别低0.8℃和1.0℃,且差异显著(P<0.05)。进入玉米拔节期时,不同处理间土壤温度较播种期明显提高,秸秆还田处理后的土壤温度变化较对照T1偏低但差异不显著,0cm-25cm耕层土壤温度变化在22.2℃-22.7℃范围内。在玉米灌浆期和成熟期,不同处理间土壤温度变化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秸秆还田对玉米生长后期全膜双垄沟播耕层土壤温度的影响作用不明显。

2.4 全膜双垄沟播与秸秆还田对玉米耕层土壤容重的影响

全膜双垄沟播结合秸秆还田技术对玉米耕层土壤容重的影响见图2。由图2中可以看出,在0cm-10cm全膜双垄沟播表土层,不同处理间土壤容重变化范围在1.26 mg/cm3-1.30 mg/cm3之间,免耕留茬处理土壤容重最大为1.3 mg/cm3,不同处理间0cm-10cm土壤容重差异不显著(P<0.05)。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在10cm-20cm土层,秸秆还田后的土壤较对照减小,其中不同秸秆还田处理土壤容重相比表现为T4

2.5 不同处理间玉米果穗及产量性状分析

不同处理间玉米穗位、穗长、穗粗、秃尖长、穗粒数、百粒重和产量结果如表4所示。就全膜双垄沟播与秸秆还田处理而言,采取全膜双垄沟播后种植的玉米果穗性状表现均优于露地播种,其中不同秸秆还田处理间玉米果穗穗位、穗长、穗粗、穗粒数、百粒重与对照T1比较表现为整株还田>秸秆粉碎还田>免耕留茬>未秸秆还田。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各项产量构成指标处理间较对照T1达到显著差异水平,T3、T4和T5较T2部分产量构成指标间差异不显著。就玉米产量相比而言,表现为T4>T5>T2>T3>T1,其中T2与T1处理相比,玉米采用全膜双垄沟播T1较露地种植增产了760.0kg/hm2,增产效果显著(P<0.05)。不同秸秆还田处理T3、T4、T5较T2的产量分别增加了-33.7kg/hm2、242.9 kg/hm2和127.7kg/hm2,其中T3免耕留茬一膜两年用处理的产量较T2有所减产但产量间差异不显著(P<0.05),全膜双垄覆盖结合秸秆还田技术种植玉米较单一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产量差异变化不显著。

3 结论和讨论

3.1 结论

试验采用全膜双垄沟播结合秸秆还田技术的耕作栽培模式,经过1年的玉米秸秆腐解,试验结果表明:土壤耕层速效养分、全氮与全磷含量有增加趋势,秸秆还田对改善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土壤结构具有显著效果,秸秆还田后的土壤容重明显降低,免耕留茬一膜两年用后的土壤容重增大,其中全膜双垄覆盖结合玉米秸秆整株还田的改善效果高于全膜双垄覆盖秸秆粉碎还田、免耕留茬一膜两年用的栽培方式。秸秆还田对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不同生育时期土壤水分与温度的影响可以看出,在玉米生育前期,秸秆还田后的土壤温度与水分有所降低,在玉米生长后期,秸秆基本完全腐解,秸秆开始偿还腐解过程中吸收的水分和秸秆中所含的水分,对土壤水分起到一个后期补偿的作用,同时玉米秸秆粉碎还田与对照相比,对土壤温度与水分的影响大于秸秆整株还田。就玉米产量变化而言,采用全膜双垄沟播种植玉米较露地种植玉米增产效果显著,而全膜双垄沟播结合秸秆还田技术较单一的全膜双垄沟播种植模式,玉米增产效果不显著,秸秆还田对当季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产量影响不明显。

3.2 讨论

目前关于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栽培技术的研究表明,利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与传统玉米种植方式相比,玉米在产量、株高、叶片数、叶面积指数(LAI)、光合势和单株干物质积累量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12],土壤水分利用效率、温度和养分利用效率提高,玉米增产效果显著[13,14],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已成为目前甘肃旱作区玉米种植的主要模式。针对目前采用单一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在农业推广中可能造成的诸如土壤板结、肥力下降等问题,根据本研究表明,采用全膜双垄沟播结合秸秆还田模式种植玉米,对防止土壤肥力下降、改善土壤结构、确保玉米稳步增产等具有重要作用。总之,就甘肃玉米产业发展而言,综合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增产效益与秸秆还田效益,采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结合秸秆还田技术栽培模式,尤其是全膜双垄覆盖结合玉米整株秸秆还田模式,或免耕留茬全膜双垄一膜两年用技术,不仅实现了秸秆资源和地膜的循环再利用,也确保玉米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对甘肃旱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摘要:试验通过全膜双垄沟播覆盖种植与不同玉米秸秆还田方式,研究对其土壤理化特性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全膜双垄沟播种植方式,经秸秆还田后耕层土壤养分含量变化表现为整株还田>秸秆粉碎>免耕留茬,秸秆还田后的土壤容重明显降低但免耕留茬一膜两年用后的土壤容重增大。秸秆还田对土壤水分与温度的影响,在玉米生育前期经秸秆还田后的土壤温度与水分均显著低于对照,在玉米生育后期秸秆腐解后对土壤水分起到一个补偿效应。就玉米产量变化而言,表现为全膜覆膜+整株秸秆还田>全膜覆膜+秸秆粉碎还田>全膜双垄沟播>免耕留茬一膜两年用>露地种植,玉米全膜双垄沟播较露地种植增产达到显著水平,玉米采用全膜双垄沟播种植结合秸秆还田技术的栽培模式较单一的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产量有增产的趋势,免耕留茬一膜两年用有减产倾向但差异不显著。

上一篇:第4课西学东渐教案下一篇: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中的分层教学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