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生态学讲稿(9篇)
1.园林生态学讲稿 篇一
名词解释
1.趋同适应:不同种类的生物当生长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时,往往形成相同或相似的适应方式
和途径。
2.趋异适应: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接受不同环境条件的综合影响,在不同个体群之间
产生了相应的生态变异。
3.生活型:不同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环境条件或人工培养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形成的具有相似的形态、生理、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称
为生活型。
4.生态型: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自然生态条件或人为培养条件下,发
生趋异适应,并经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所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型
类群,称为生态型
1)一般来说,分布区域和分布季节越广的生物种,生态型越多;生态型越单一的物种,适应性越窄。
2)生态型是一种种以下的分类单位,一个物种可能有几种不同的生态型。一般分布区域
越广的生物种,其生态型越多。
5.生态因子:在构成环境的各个因素中能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分布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素。
7.光补偿点:在一定条件下,当光合产物恰好抵偿呼吸作用时,此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补偿
点。
8.光饱和点: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达到一定程度时,光合作用不再增加时的光照强度。
9.冷害(又寒害):指零上低温对植物造成的伤害。
10.冻害:指冰点以下低温对植物的伤害。
11.霜害:由于霜的出现而使植物受害。
12.初霜:秋季第一次出现的霜;影响引种南方植物
13.终霜:春季最后一次出现的霜;影响引种北方植物
14.霜期:初霜——终霜;无霜期:终霜——初霜。无霜期被视为植物生长的重要指标之一。
14.冻举(冻拔):气温下降和升高引起土壤结冰及解冻,导致树木上举,根系裸露或树木倒
伏。
15.冻裂:昼夜温差导致热胀冷缩产生弦向拉力,使树皮纵向开裂而造成伤害。
17.生理干旱(冻旱):土壤结冰或土温过低,植物根系吸水少或不吸水,而植物蒸腾失水引
起植物干枯死亡。
18.皮烧(日灼伤):树木受强烈的太阳辐射,温度升高特别是温度的快速变化而引起形成层
和树皮组织的局部死亡。
19.根茎灼伤:当土壤表面温度增高到一定程度时,灼伤幼苗柔弱的茎造成伤害。
20.积温:植物整个生长发育期或某一个发育阶段,高于一定温度以上的昼夜温度的总和。
21.沉水植物:整个植物体沉没在水面以下,与大气完全隔绝。如地毯草、红柳、红蝴蝶等。
22.浮水植物:叶片漂浮在水面上。如王莲。
23.挺水植物:植物的茎叶大部分挺伸在水面以上。
24.湿生植物:在潮湿环境中生长,不能忍受较长时间的水分不足,即抗旱能力最弱的植物,25.中生植物:生长在水分条件适中生境中植物
26.旱生植物:生长在干旱环境中,能长期耐受干旱环境。且能维持水分平衡和正常的生长
发育。
27.点源污染:指集中在一点或小范围内向空气排放污染物的污染源,如多数工业污染源。
28.面源污染:指在一定面积范围内向空气排放污染物的污染源,如居民普遍使用的炉灶,郊区农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空气污染物的农田等。
29.种内关系:存在于同种生物种群内部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
30.化感作用:植物个体向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它植物间接或直接的影响。
31.种间关系:生活于同一个生境中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
32.自疏现象:种类内部的密度过大造成某些植株死亡的现象。本质:竞争
33.生态位:在自然生态系统一个群落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其相关种群的功能关系。34群落:在一定的空间内生活在一起的各种生物的集合体。
235植物群落:在一定的地段上群居在一起的各种植物群落所构成的有规律的集合体。
36.共建种群落: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同等重要的建群种,如热带森林。
37.建群种:优势层的优势种起着构建群落的作用,一个群落只有优势层中存在建群种。
38.单优种群落:群落中只有一个建群种。如北方森林和草原。
39.亚优势种:指个体数量与作用都次于优势种,但在决定群落性质和控制群落环境方面仍起
40.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起主要作用的植物.41.层片:把植物群落中相同生活型和相似生态要求的植物种的组合。
42.干扰:群落经受各种随机变化的事件。
43.演替:在一定地段上,一个生物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取代,朝着另一个方向连续变化的过
44.乡土植物:原产于本地或通过长期的引种栽培繁殖,已证明适应本地气候和环境、生长良
45.植被:地面上生长着的植物总称。
程。
46.自然生态系统:如原始森林、荒漠、海洋
47.半自然生态系统:人工草场、人工林场、农田、农业生态系统等
48.人工生态系统:城市、人工气候室、宇宙飞船
49.食物链(food chain):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通过食物关系而形成的链索式单向联系。
50.食物网(food web):在一个生态系统内存在多条食物链,这些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网状结构。
51.次生演替:是指在次生裸地上发生的演替过程,演替地点曾被其他生物定居过。
52.原生演替:是指在原生裸地上发生的演替过程,也称初生演替。
53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相对稳定的条件下,生态系统内各个部分的结构
与功能均处于相互适应与协调的动态平衡。
54生态平衡失调:当外来干扰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能恢复原初状态,称为生态平
简答题
1.生态因子的分类(根据性质):
① 气候因子:光、温、空气、湿度等;
② 土壤因子:包括土壤的理化性质、土壤肥力、土壤生物等;
③ 地形因子:是间接因子,本身对植物没有影响。坡度、坡向、海拔高度、经纬度
等;
④ 生物因子:植物与动物、微生物和其他植物之间的各种生态关系。
⑤ 人为因子:主要指人类对环境植物资源的利用、改造和破坏过程中给植物带来的有利的或有害的影响。
2.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① 综合作用:生态环境有许多生态因子组合起来的综合体,对植物起综合的生态作
用。
② 非等特性:对植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是非等价的,其中必有一个或多个因子起决
定性作用。
③ 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每个因子都具其重要性,不可替代。但某个因子数量不足
时,可有另一个因子的加强而得到调剂和补偿。
④ 阶段性:植物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往往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生态因子的不同强
度。
⑤ 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生态因子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对分析影响植物生长发育
及分布的原因很重要。
3.生态因子作用的基本原理
① 最小因子定律(德·李比希):植物生长不是受需要量大的因子的影响,而是受那
些需要量小的因子的影响。
② 耐受性定律(美·谢尔福德):生物不仅受生态因子的最低量的限制,而且也受生
态因子的最高量限制。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
间就是生物对这种因子的耐受范围。
③ 限制因子:诸多生态因子中,使植物生长发育受到限制、甚至死亡的因子称为限
制因子。
4城市光照的特点
① 直接辐射少,反射光多
② 城市中太阳辐射分布不均匀
5光污染的类型
① 人造白昼污染
② 白亮污染
③ 彩光污染
6.根据植物开花所需要的光照长度分类
①长日照植物
②短日照植物
③中日照植物
④日中性植物:对光照不敏感的植物
阳性植物:在强光下才能生长发育良好,而在荫蔽和弱光下生长发育不良的植物。需光量一
般为全日照的70%以上。
阴性植物:需要在较弱的光照条件下生长,不能忍耐高强度光照的植物。需光量一般为全日
照的5—20%。
耐阴植物(中性植物):对光照有较广的适应能力,但最适宜的是在完全的光照下生长。(多
数)
7.热岛效应:城市气温高于郊区气温的现象。
热岛效应产生的原因
①城市下垫面的反射率比郊区小;
②城市下垫面比热容、导热率比郊区大;
③城市二氧化碳和污染物含量高,形成覆盖层,减少了城市热量散失;
④ 市中各种人类活动产生的超过太阳辐射的热量;
⑤ 市中建筑物密集不利于散热;
8植物监测:即利用一些对有毒气体特别敏感的植物来监测大气中有毒物质,这些植物在受
到毒气危害时会表现一定的伤害症状,从而推断出环境污染的范围与污染物的种
类和浓度。
9.园林植物的环境监测作用
①指示植物法(对有害气体敏感)
②植物调查法
③ 衣、苔藓监测法
10.用植物来监测环境污染具有的特点
①能早期发现大气污染。
②能够反应几种污染物的综合作用强度。
③依据不同污染物可以形成不同的危害症状,初步检测污染物的种类。
④ 年生的植物可以研究某个地区的污染史。
11.盐碱土堆园林植物的危害
① 引起生理干旱
② 伤害植物组织
③ 引起植物代谢紊乱
④ 影响植物的正常营养
⑤ 在高浓度盐类作用下,植物气孔不能关闭,因此容易干旱枯萎
① 种间竞争
1)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
① 遗传多样性
② 物种多样性
③ 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
12.陆生植物的生活型
①高位芽植物
②地上芽植物
③地面芽植物
④隐芽植物
⑤一年生植物
※ 高位芽植物能够反应当地的气候特征,凡是高位芽占优势的群落,其所在地区
在植物生长季节中体现出温热多湿。而地面芽占优势地区,反映了该地区具有
严寒的冬季。
13.群落演替类型
①按演替起事条件划分:
原生演替:在原生裸地上发生的演替过程。
次生演替:在次生裸地上发生的演替过程。
②按基质性质划分
水生演替
裸地阶段-沉水植物阶段-浮叶根生植物阶段-听水植物阶段-湿生草本植物阶段-森林群落阶段
旱生演替
地衣植物原生―苔藓植物原生-草本植物原生-灌木植物原生-乔木植物原生
③按主导成因分类
内因演替、自发演替
④按演替方向划分
进展演替、逆行演替、循环演替
⑤按演替的延续时间划分
世纪演替、长期演替、快速演替
⑥按群落代谢特征划分
自养性演替、异养性演替
14.顶级群落:演替最终形成的稳定群落。
特征:
① 它是一个在系统内外、生物与非生物之间达到稳定的系统。
② 它的结构与物种的组成相对稳定。
③ 他的年产量与群落输出达到平衡,没有生产量的净积累。
15.生态平衡失调的表现:
③发生逆行演替
④功能失调
⑤生物量下降,生产力衰退。
①营养结构破坏,食物链关系消失,金字塔营养级紊乱。
②有机体数目急剧下降
衡失调或生态平衡破坏。
16、比较自然生态系统、半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的特点。
答:生态系统按人类对其影响程度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半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三类。凡是未受人类干预和扶持,在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依靠生物和环境本身的自我调节能力来维持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均属自然生态系统。如原始森林、冻原、海洋等生态系统。按人类的需求建立起来,受人类活动强烈干预的生态系统为人工生态系统,如城市、农田、人工林、人工气候室等;经过了人为干预,但仍保持了一定自然状态的生态系统为半自然生态系统,如天然放牧的草原、人类经营和管理的天然林等。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与外界即有物质,又有能量交换。人工系统是一个封闭式的系统,人为的控制其物质、能量和信息流。半自然生态系统是两者的综合,人类活动影响其物质、能量和信息流。
17、简述水生生物的生境特点及适应方式。
答:特点弱光、缺氧、密度大、黏性高、温度变化平缓,能溶解各种无机盐类。
适应方式首先,水生植物具有发达的通气组织,以保证各器官组织对氧的需要。其次,植物机械组织不发达甚至退化,以增强植物的弹性和抗扭曲能力,适应水体流动;同时,水生植物在水下和叶片多分列成带状、线状和丝状,而且很薄,以增加吸收阳光、无机盐和二氧化碳的面积。
18、温度对植物生理活动有哪些影响?
答:促进酶的生化反应;促进CO2和O2在植物细胞内的溶解度;促进植物蒸腾作用;促进根系在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矿物质的能力。
19、已知:苏州6月份的天数N=30天,平均温度T=30℃,最低临界温度Tq=5℃。求:有效积温和活动积温。
解:有效积温K=N(T-Tq)=30×(30-5)=750(℃)
活动积温K=NT=30×30=900(℃)
答:苏州6月份的有效积温为750℃;活动积温为900℃。
20、已知:建筑物高度H=20m, 建筑物高度H与街道宽度D之比N=1/3。求:街道宽度D应为多少时,6月可照射时间为79.7h。
解:∵N=H/D ∴D=H/N=20÷1/3 =60(m)
答:当街道宽度D为60m时,6月可照射时间为79.7h。
21、什么是生活型?Raunkiaer的生活型包括哪五大类群?其分类依据是什么?
答:生活型是生物对外界环境适应所形成的外貌相态。Raunkiaer的生活型包括高位芽植物、地上芽植物、地面芽植物、隐芽植物和一年生植物,其分类依据是选择休眠芽在不良季节的招生位置及保护方式划分生活型的标准。
22、什么是群落镶嵌性、群落交错区和边缘效应?
群落中片层在二维空间上的不均匀配置,使群落在外表上表现为斑块相间排列的现象,我们称之为镶嵌性,具有这种特征的植物群落叫做镶嵌群落。每一个斑块就是一个小群落,它们彼此组合,形成了群落镶嵌性。
群落交错区又称生态交错区或生态过渡带,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或生态地带之间)的过渡区域。我们把群落交错区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称为边缘效应。
2.园林生态学讲稿 篇二
1 更新教学观念和内容
1.1 理念更新
现代教育非常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所以首先, 应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 坚持生本理念, 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 突显其主体性。利用有效手段, 激发学生兴趣, 调动起积极主动性, 转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从而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作为辅助者和引导者, 要敢于接受新知识, 并进行新的尝试。环境设计专业经常需要人工绘图、搭配色彩、提出新创意, 并熟练操作计算机等基本技能, 而学生之间必然存在着差异性, 需要教师了解学生兴趣和心理规律, 真正地体现以生为本理念。其次, 学习理论知识的主要目的是在实践中应用, 环境设计专业的目的是培养出更多的实用型人才, 所以要重视实践。以室内设计课程为例, 需要学生掌握辨别装饰材料、熟悉施工流程的能力, 若只传输知识, 学生很难理解。但若是带领学生在材料市场或施工场地学习, 将会取得更好效果。
1.2 内容设计
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同样重要, 首先, 课程要和专业紧密结合, 环境设计的范围其实很广, 涉及领域较多, 尤其是在基础课上, 必须结合专业设计, 体现出较强的专业性[2]。如在学习色彩搭配时, 不妨增加光与色彩之间的关系等内容, 让学生了解在今后设计时如何根据光线选择颜色;而在设计素描课上, 应增加室内空间、家具结构等写生内容, 使学生尽早适应实际生活, 而不是仅仅在学习理论。其次, 教学内容要根据社会需求和市场而加以调整, 不可与实际相脱节。例如, 环保节约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在建筑设计或者室内设计教学上上都要突出绿色生态这一特点。教学内容要具有针对性, 根据岗位工作要求, 形成健全的内容体系。
2 积极引进新教学方法
具体的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教学效率和质量, 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方法不能过于单一, 而且一定要有效, 能够取得进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 许多新方法都经受住了考验, 应用越来越多, 在此主要介绍以下2种方法。
2.1 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把课堂教学活动视为一个完整的项目, 按照规范的流程、操作要求逐步完成。通常要经过项目选择、项目实施、能力转化、能力提高几个阶段, 部分高校采取此方法, 结合现代化技术, 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教师发挥引导作用, 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多个项目, 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擅长选择合适的项目。接下来的设计、实施工作就要学生独立完成, 最后展示成果, 增强学生的成就感。例如, 园林植物景观规划项目, 植物在园林中的作用不言而喻, 既是景观, 又起着绿色环保的作用[3]。实际中的规划工作涉及多个部门, 首先是要对项目进行策划, 考虑其可行性和合理性;确定项目后, 需初步规划方案, 根据其用途、性质以及可能带来的各种效益综合考虑;然后对方案进行修改, 直到满意后, 开始施工图的设计;最后一步是对施工图进行变更。在此过程中, 尽量遵循实际岗位要求, 提前熟悉岗位环境, 使自己的操作能力进一步提升。
2.2 实例教学法
上面已经说到, 环境设计是针对的具体项目、具体工程, 理论知识必然是要用到实际案例中的, 而且具体案例不同, 所采用的技术、方法、要求等也有差异。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部分理论知识比较抽象, 不好理解, 需要借助实际案例进行分析。世界上有很多经典的建筑、雕塑、室内格局, 都是著名设计师的作品, 有许多可借鉴之处。国内也有很多案例值得借鉴, 如植物对污水具有净化作用。那么如何净化, 具体如何操作, 又会取得怎样的效果是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此时不妨以石家庄“清源节流行动”为例, 通过分析洨河水污染的处理方案和具体措施, 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相关理论知识。除了提供实践经验, 案例教学还有很多优势, 比如可以反映行业最新动态、可以提高学生科学设计的意识、发挥模范作用引导学生进步等。
2.3 其他方法
目前, 各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还有很多优秀的方法, 如角色扮演法, 试着让学生扮演教师讲课;头脑风暴法, 鼓励学生提问, 培养其创新意识, 集思广益, 以得到更多更好的创意;实践-理论-实践法, 即先通过实践让学生初步了解理论知识, 并主动去总结探究, 然后针对重点难点加以讲解, 再把整个理论知识串起来, 加深记忆。课堂结束后, 再次应用于实践, 操作技能会有很大的提升[4]。
3 提高实践实训课比重
为了使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自身技能, 并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必须增加实践实训课的比重, 争取每一个学生都能有足够的实践机会。就环境设计专业而言, 创意无比关键, 所以实践课程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为主。加大投资, 建立起专业的实训室, 除了实训中常用的画板、画笔等基础物, 还要注重氛围的营造和整体结构的设计, 包括选材、形状和风格等, 都要结合专业课程和企业需求考虑, 尽量保持一致。除了动手操作区域, 实训室内还应有材料存储区、教学示范区、作品展示区、现代化信息技术区等。当确定一个项目后, 搜集材料、独立思考、动手操作、作品展示、最终评价等工作最好都能在实训室内完成, 一来可充分利用资源, 二来能够提高学生的工作效率。
部分学生想象力很丰富, 经常能想出很新颖的创意, 但缺乏平台展示。所以, 学校要经常办一些实践活动, 鼓励学生参加, 给他们一展身手的机会。例如, 举办校级技能大赛、原创作品比赛、模拟实践设计活动等, 在寒暑假也可以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实际教学证明, 很多优秀设计师都是在此类活动中积累了大量经验, 而且对市场需求更加了解, 所以设计水平要高于一般的学生。
4 提高师生的综合素质
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师生的努力。教师在新的教育环境中退居幕后, 其实责任更重, 要真正提高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的业务水平, 就必须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积极鼓励专业教师参加相关的专业培训与研讨会, 吸收新知识与新理念;鼓励专业教师参与社会行业的职称评定;有目的的让专业教师进入相关企业挂职锻炼, 提高教师的实际工作技能与经验, 确保其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能够将最新、最好、最实际的技能传授给学生;鼓励专业教师多参与实际工程项目, 并以实际项目为任务, 驱动教学的实际案例对学生进行教授, 在亲身经历项目过程的同时, 把实际工作的经验与技能同学生一起分享, 达到务实教学、增加学生实践经验的目的[5]。学生亦是如此, 除了深入理解环境设计专业, 了解该专业的社会现状, 还要养成独立思考、仔细观察、认真总结的习惯, 强化自身创新意识, 学习计算机等现代技术, 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同时, 要完善自身道德素质, 以便将来能够更好地胜任岗位工作。
5 结语
环境设计是理论和实践结合紧密的一个专业, 在实际中有着广泛应用, 包括室内设计、园林规划、建筑设计等。教学过程中, 为了使学生快速吸收理论知识, 提高自身技能, 需对以往的教学进行科学改革。
参考文献
[1]袁方.关于教学改革的思考——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为例[J].魅力中国, 2010, 22 (27) :154-155.
[2]张榕泉, 吴海燕, 夏建红, 等.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以闽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剑南文学, 2012, 24 (10) :170-172.
[3]吴玉琴.园林生态学教学改革探讨[J]绿色科技, 2011, 20 (7) :245-246.
[4]季玲.信息时代的教学改革模式初探——以环境设计专业为例[J].时代教育, 2013, 22 (15) :173.
3.讨论生态园林 篇三
摘要:园林文化是研究如何合理运用自然因素、社会因素来创造优美的、生态平衡的人类生活的学科。园林具有生态、景观、文化三个属性。其中生态园林又是园林绿化中不可忽视的存在部分,本文详细介绍了生态园林的主要功能和建设生态园林不可忽视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生态园林;主要功能;不可忽视;
前言:生态园林主要是指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如互惠共生、生态位、物种多样性、竞争,化学互感作用等)所建设的园林绿地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被因地制宜地配置在一个群落中,种群间相互协调,有复合的层次和相宜的季相色彩,具有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能各得其所,能够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土地空间、养分、水分等,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群落,它是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最高层次的体现,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 发展 的必然结果。随着 工业 化的高度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剧,给人类带来了生存环境的危机,这一严峻的现实,迫使人们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仿造自然环境,以谋求优良的生存环境,把园林绿化作为主要手段,因势利导地利用对城市生态环境有重大 影响 的有利因素和改造不利的因素,从整治国土,促进生态平衡的高度全面绿化人类的生存环境,将园林绿化事业推向生态园林的新阶段。
一、生态园林的主要功能
生态园林的功能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讲,主要体现在调节小气候,改善环境质量和美化景观方面。
1.调节小气候
L.J.Batten认为:小气候主要是指从地面到10余m至10Om高度空间内的气候,这一层正是人类生活和植物生长的区域和空间。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都深刻影响着小气候。
植物叶面的蒸腾作用能调节气温、调节湿度、吸收太阳辐射热,对改善城市小气候具有积极的作用。研究 资料表明,当夏季城市气温为27.5℃时,草坪表面温度为20℃~24.5℃,比裸露地面低6℃~7℃,比柏油路面低8℃~20.5℃,而在冬季,铺有草坪的足球场表面温度则比裸露的球场表面温度提高4℃左右。
由于绿色植物具有强大的蒸腾作用,不断向空气中输送水蒸气,故可提高空气湿度。据观测,绿地的相对湿度比非绿化区高10%~20%,行道树也能提高相对湿度10%~20%。
城市的带状绿地,如道路绿化与滨江滨湖绿地是城市的绿色通风走廊,可以将城市郊区的自然气流引入城市内部,为炎夏城市的通风创造良好条件;而在冬季,则可减低风速,发挥防风作用。
2.改善环境质量
(1)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维持碳氧平衡 有关资料表明,每ha绿地每天能吸收900kgCO2,生产600kgO2,每ha阔叶林在生长季节每天可吸收1000kgCO2,生产750kgO2,供1000人呼吸所需要;生长良好的草坪,每ha每小时可吸收CO215kg,而每人每小时呼出的CO2约为38g,所以在白天如有25m2的草坪或lOm2的树林就基本可以把一个人呼出的CO2吸收。可见,一般城市中每人至少应有25m2的草坪或10m2的树林,才能调节空气中CO2和O2的比例平衡,使空气保持清新。如考虑到城市中工业生产对CO2和O2比例平衡的影响,则绿地的指标应大于以上要求。
(2)吸收有毒有害气体 污染空气和危害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气体种类很多,主要有SO2、N0x、Cl2、HF、NH3、Hg、Pb等,在一定浓度下,有许多种类的植物对它们具有吸收和净化能力。有研究表明:当SO2通过树林时,浓度有明显降低,每公顷柳杉林每年吸收720kgSO2。臭椿、夹竹桃、罗汉松、银杏、女贞、广玉兰、龙柏等都有较强的吸收能力。
(3)吸滞粉尘 植物,特别是树木,对粉尘有明显的阻挡、过滤和吸附作用。由于树木有强大的树冠,叶片被毛和分泌粘性的油脂使得树木具有滞尘作用。
(4)杀菌作用 由于绿地上空粉尘少,从而减少了粘附其上的细菌;另外,还由于许多植物本身能分泌一种杀菌素,而具有杀菌能力。据法国测定,在百货商店每m3空气中含菌量高达400万个,林荫道为58万个,公园内为1000个,而林区只有55个,林区与百货商店的空气含菌量差7万倍。
(5)衰减噪声 植物,特别是林带对防治噪声有一定的作用。据测定,40m宽的林带可以减低噪声10~15分贝,30m宽的林带可以减低噪声6~8分贝,4.4m宽的绿篱可减低噪声6分贝。树木能减低噪声,是因为声能投射到枝叶上被反射到各个方向,造成树叶微振而使声能消耗而减弱。
3.美化景观、丰富建筑群体轮廓线
生态园林是美化市容,增加城市建筑艺术效果,丰富城市景观的有效猎施,使建筑“锦上添花”,把城市和大自然紧密联系。
二、建设生态园林不可忽视的几个问题
1.建立完善的政策、体制、机制保障,保障确保机构进行行之有效的配合,以保证生态园林的建设。
任何事情的成功都离不开政策的保障,如果没有一个系统的保障,那各方面就很难形成有效的协调和配合,园林的建设自然也不会一帆风顺。
不仅如此,还要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用以保障生态园林建设的顺利开展。在科技方面也应该加大配合的力度,对于现阶段城市生态园林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加以解决,并用科学的方法找一条更合适的路来保证园林的建设能够顺利的开展。
2.重视传统,坚持自己的风格,对于外来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进程,越来越多的国外的东西被引进到国内,园林建设的时候免不了会受到国外园林风格的影响,很多人都会盲目的崇洋媚外,以为国外的无论什么都是好的,所以也就不分精华与糟粕,一并的拿来用,这样无疑会对传统的园林风格造成很大的冲击,其实传统的园林艺术风格有很大的优点,比如苏州园林,在世界也是一流的,其中蕴含了中国人民在建设园林中的智慧结晶,所以在发展的时候,还是应该把传统的东西放在第一位,不能忽视了我们国家传统的园林艺术风格和各个地区的地方特色,把园林建设成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品。
当然对于外來的东西,也应该有选择性的 借鉴一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园林有不同的风格。
3.通过各种措施增加绿化覆盖率,让园林的绿化量达到最好的状态。
绿量是决定城市生态效益的大小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大树的绿量最大,生态效益也最大,而且在投资方面也不会很难办到,所以要多栽植大规格乔木,最好是栽种成片的大树,这样效果一定很明显。
当然这个过程中,绿地也是必不可少的,当然这个问题办起来应该是很容易的,只要注意好生态效应,就没有什么问题了。
结束语:总之,园林本身就是一门交叉的学科,涉及许多自然 科学 与社会科学,因此,生态园林设计时要与农业、林业等行业,互相依存、共同发展。因此,要继续认真 学习 研究 中国 园林的精髓,继承和发扬中国园林的艺术手法,创造一个生态协调稳定、景观优美的休憩地,极大地改善丰富和调节人们的精神生活。
参考文献:
[1]林耕,创建生态型城市绿地系统——深圳特区绿地系统规划实践[J],建筑学报1997,12.
4.低碳园林的生态学途径分析论文 篇四
1 低碳园林的概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的人口数量日益增多,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也在逐渐增加,这不仅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还大大提高了自然灾害发生的几率。针对这一问题,应采用低碳园林的管理手段对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进行有效把控,那么低碳园林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就是节约资源、创建良好环境的园林。而低碳园林的改造就是在低碳园林理念基础之上进行处理,采用园林管理的方法,在有限的空间内释放出极大的碳汇能力,从而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
2 低碳园林的基本原则
2.1 低碳园林的生态原则 相比传统城市园林而言,低碳园林的不同之处在于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积极影响。低碳园林的出现绝不仅仅是供人们欣赏的一处自然景观,更是一个具有自然生态系统的小世界。它的出现使人们的生活和自然景观得到了良好的改善,在节约能源的同时也降低了碳排放,为人们创建了一个真正健康、安全的低碳生活。
2.2 低碳园林的可持续发展性 在低碳园林的规划和建设中要做到全方面考虑,让低碳园林成为未来城市生态环境中不可缺少的城市管理手段,并根据时代发展逐步完善,达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例如:我国的长城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自公元前七八世纪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2 000多年,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土地上,总计长度达50 000多km,被称之为“上下两千多年,纵横十万余里”。如此浩大的工程绝对是精心规划的结果,由此更能说明规划的重要性。
5.园林生态学讲稿 篇五
关键词:环境; 现代风景园林; 生态学; 设计;
由于最近几年人口的不断增长,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国家始终提倡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因此在现代风景园林的设计过程中,设计师们也要改变传统的设计理念,不断的学习先进的设计思想,尽可能的将生态学的理论融入进自己的设计作品中,以此来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我们都知道任何事情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如果在设计的过程中不考虑生态学的相关思想,一旦在设计中破坏了生态环境,那么环境也会反过来影响我们人类的正常生活的,由此可见在现代园林设计中注重生态的重要性。
1、在现代园林设计过程中所遵循的生态学理念
想要将生态学理念融入进现代园林设计,首先就要明白生态学的概念,而所谓的生态学,最简单的理解就是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的相互联系所产生科学理论,而生态学的内容主要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生态学研究的对象
整个生态学所研究的对象就是生物与环境,而生物是具有多样性的,因此整个生态学的研究过程其实就是不同生物之间与环境所产生的相互影响。那么设计师们在现代园林设计中首先就要遵循生物多样性的原则,在设计过程中要分析出不同的设计理念对于环境方面的不同影响,这也是最基本的一个设计基础。
1.2 生态学所讲究的平衡原理
生态平衡是在整个生态学理论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其实最简单的理解就是不同种类的生物在相同的自然环境下和谐相处,他们之间的发展一直遵循相互制约相互平衡的原则。因此设计师们在设计的过程中要从项目的长远考虑,分析出每一个影响现代风景园林中稳定发展的因素,如何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前提下,保持可持续发展,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平衡[1].1.3 生态学中的可调控原理
我们都知道生态系统是具有自主修复的功能的,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将一些人为的破坏以及一些不可抗力的环境因素而造成的对于整个现代园林的影响考虑进设计的范围内,分析出一旦发生这些问题时,如何做到相对应的处理以及园林的自我调节。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处理可以有效的保证当园林受到人类以及自然环境的影响时,可以及时的调整出应对策略,以此来保证现代风景园林给人们的生产生活所带来的收益最大化。
2、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生态学的应用方法
2.1 尊重与保护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
在现代风景园林的设计过程中,设计师们要尽可能的利用好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通过对其进行合理化的改造,让其在不破坏原有的动植物生态系统的过程中,融入现代化的设计理念,主要的方法有:
2.1.1 利用好原有的乡土资源
乡土植物是长期在自然环境下生长,通过不断的适应自然环境在进行不断的演变而形成的具有高度生态适应性的自然植物总称。因此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们要尽可能的不破坏这些乡土植物,通过对其外形方面的美化以及修饰,使其满足现代风景园林的设计要求。除此之外,乡土植物在后期的维护过程中成本也是相对于其它植物比较小的,自我适应以及自我修复能力也是比较强的,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合理的利用好现有的乡土植物资源,对于整个的设计过程都是有着深远意义的。
2.1.2 尊重自然环境下的生态布局
在现代风景园林的设计过程中,尊重原始生态环境下的生态布局也是每一个设计师需要掌握的内容。作为风景园林的设计者应当尽可能的在设计过程中保留原有的自然特征,如山、水、地貌等等,在原有自然特征的基础上加以修饰,这样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设计成本,也可以在保留原始设计美感的同时避免在修建过程中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2].2.2 遵循生态系统中物种多样性的理论合理的规划设计内容
在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的构成种类也是相当多的。因此在现代风景园林的设计过程中合理的搭配植物的种类,保证每一个物种都能够得到合理的生长条件,这也是对于每一个设计师来说都应当要掌握的知识点。
2.3 土壤的选择
我们都知道在现代风景园林的设计过程中,整个设计的主体是植物,那么对于整个园林的土壤选择来说就变得格外重要。因此设计师们在设计的过程中要特别的注意土壤的肥力以及保水性,分析出每一种植物的生态习性,选择出适合所有植物生长的土质。这就需要设计师们在工作过程中要格外的细心,通过不断的对不同植物在土壤中的生长情况进行对比测试,选择出合适的土壤,以此来保证园林中的植物能够长期稳定的生长[3].3、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现代风景园林的设计过程中,设计师们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出发,时刻的遵循生态学中的相关理论,不断的将生态学中所讲究的物种多样性原则、物种平衡的原则以及物种可调控的原则融入进设计过程中,从而将生态学理论完美的与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相融合,以此来不断的推动我们国家的现代风景园林设计可以向更高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6.小议生态园林的植物配置 篇六
小议生态园林的植物配置
生态园林是一个和谐有序,稳定性好的`植物群落.本文就生态原理的植物配置做了探讨.首先介绍了用于生态原理配置的植物,其次分析了生态园林植物的配置原则,最后介绍了植物配置中,应掌握几点应用手法.
作 者:郭正波 作者单位:嘉兴市嘉城环艺物业经营管理有限公司,浙江嘉兴,314000刊 名:科技资讯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12)分类号:X5关键词:生态园里 植物配置 原则
7.园林生态学讲稿 篇七
1.1 景观多样性与景观异质性
所谓景观多样行是指景观类型的不同, 而景观的异质性是指景观自身的变异程度, 前者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景观的复杂性, 并包含了景观格局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后者决定了景观格局的多样化, 它使得人们居住环境的生态系统更具有稳定性和柔韧性。
1.2 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
景观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就是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 物种的灭绝和迁入这2 个过程决定了岛屿物种的丰富程度。通常岛屿的生态空间是十分有限的, 岛上的物种数量越多, 可能新迁入的物种数量就越少, 而已经存在的物种灭绝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 对任一岛屿来说, 随着岛屿中物种数量的增加, 迁入率就越小, 相反, 灭绝率就越大;物种可能在不断变化, 但是丰富程度相对保持不变, 岛屿内的物种迁入率和灭绝率相同, 这就使得岛屿内的物种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动态平衡。
2 园林生态城市的概念及建设原则
2.1园林生态城市概述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园林生态城市已经成为当下城市建设的主要方向, 强调城市建设应用生态学、景观学和美学原理并通过利用系统工程、园林工程和社会工程等现代工程手段而建设的自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高效的、生态良性循环的、环境优美的和居民满意的人类居住区。其具有城市功能协调、城市结构合理、高效益低消耗、城市生态平衡等特点, 城市内的绿色空间会不断增多, 灰色空间减少, 绿地的覆盖面积也不断增加, 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得到较好的改善, 与此同时, 城市内的历史文化传统也会得到更好的保护。
2.2园林生态城市建设原则
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是对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 要求城市建设必须合理配置各种资源, 将城市的长远发展和当前建设有效结合在一起, 立足现在, 兼顾未来, 实现城市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城市空间的主体是人, 在进行空间环境设计时, 应将人的需求作为城市空间环境设计的出发点, 使其处处充满着人文关怀, 努力给居民创造一个美好舒适的城市环境。
坚持整体优化原则。建立一个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共处的生态系统是人类城市建设的最终目标。
3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园林生态城市建设建议
3.1加强保护生物多样性
城市中每个景观单位的功能各不相同, 不同的植物群落为增加城市的异质性, 比如, 城市建设者通过在某些景观区域放置特色观赏植物, 在城市中建设特色园林景观, 并赋予其一定的文化氛围, 给人以视觉审美享受和精神享受。城市中的居民文化层次各不相同, 对文化需求也各有差异, 而只有确保城市生物的多样性, 才能让城市中布满各种各样的景观群, 减少拥挤的城市建筑给居民带来的心理上的压抑感, 让城市居民能够在景观设置中得到心理上的放松。
3.2大力发展城市绿色经济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城市园林建设不仅要注意加强城市内部的绿色植物建设, 而且要从城市发展角度, 大力发展绿色经济, 减少城市污染, 保护城市环境。绿色经济包含了清洁生产、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绿色消费等一切有利于保护环境的经济行为。随着人们保护环境意识的增强, 绿色经济的发展观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为此, 在园林生态城市建设中, 城市建设者要注意发展绿色经济建设, 减少城市建设中存在的空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问题, 实现城市发展中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 促进城市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3.3注重城郊生态建设, 加强城市绿地系统体系建设
景观生态学将城市范围内分散的园林如苗圃、居民区绿地、街头绿地、公园等称为城市基质中的斑块, 和“生境岛”类似。如果岛之间没有充足的连接度, 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各类物种的迁移, 为此, 在城市建设规划时, 相关人员必须将城区内的各个生境岛都作为城市绿地规划的一部分, 并采取相应的手段将零散分布的景观连接在一起, 进而形成网络体系化的园林生态城市, 这不但能给生物提供更广阔的栖息场所, 而且还有利于城内外植物与动物的互相迁移。比如, 城市郊外大都会存在大片的过度地带, 这些地方的自然条件要好于市中心, 对此, 城市建设者可以通过建设防护林带的方式, 在城市外围形成绿色走廊, 以丰富城郊结合部的生物多样性。
4 结语
园林生态城市建设是未来城市建设的主要发展方向, 其可以实现城市发展与环境发展的有机结合, 可以给城市居民带来更好的生活环境, 为此, 本文应用景观生态学对园林生态城市建设提出了建议, 促进城市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8.园林生态学讲稿 篇八
摘要:近年来,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的环境污染、水土流失、大气变暖等问题日益严重,人们逐渐开始重视园林绿化工作,同时也认识到园林植物在城镇的发展过程中在绿化、美化城市环境、净化城市空气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介绍了科学的园林绿化设计严格遵循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园林;绿化;科学;措施
中图分类号: S604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16.053
由于园林植物的配置、群落和栽培方式等受到病虫害的影响较大,常会突发或爆发各类灾害,例如美国白蛾、日本松干蚧等,不仅危害园林植物的生长,且严重威胁城市安全,所以亟需做好园林植物保护工作,将园林植物保护的意识贯彻其中,遵循园林植物保护的原则,因地制宜,综合考虑气候、植物特性、配置情况等因素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人为建立起具有自我防护作用的城市生态系统。
1 严格进行种苗筛选
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要以选择本地、本土植物为主。原产于当地的或从外地(包括外省、国外)引进的品种通过训化以后,对当地的气候、土壤、水分有了极强的适应性,对病虫害也有了一定的耐性和抗性,能够较快适应当地条件,养护成本也会随之降低。此外,在园林设计时,还要考虑尽量避免长时间、长距离,特别是跨地区、跨生境的调运园林苗木,尤其要避免“大树进城、南树北调”的现象,这是因为外来植物虽然新奇、市民乐于接受,但会给植物保护工作带来巨大的工作风险和难点。例如对本地的抗病虫能力较弱、引入外来性检疫病虫害的风险急剧升高进而威胁本地生态安全等总是。因此应该切记种苗选择的“十六字方针”,即:植保先行、本地为主、注重实效、内外结合。
2 植物种类多样化搭配
在坚持种苗筛选“十六字方针”的前提下,设计时要尽量做到植物种类多样化。种类多样化的优势就是可以兼顾不同生态系统、考虑不同生态交互、模拟和谐的自然生态环境。具体到植物保护工作上来讲,就是不同的病虫害之间可以相互制约,避免生态单一引起病虫害大面积暴发。例如北方城市很多街路的行道树多选用杨树和柳树,造成鳞翅目毒蛾类害虫和天牛蛀干类害虫发生严重;又如一些地区街路行道树榶槭的种植,导致光肩星天牛虫害的发生,造成榶槭叶片枯黄、掉落,影响绿化景观,而且又由于光肩星天牛的为害位置逐年提高,也增大了防治的难度。长春市2015年新建的普阳广场在尽量做到种苗本土的情况下,将优选的14种落叶乔木、2种常绿乔、7种灌木以及草坪、花卉等交错栽植,既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绿化景观,也有效阻隔了病虫害之间的转移和传播,降低了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园林植物保护的经验表明:生态稳定性必须依靠于物种的多样化,特别是脆弱的城市生态系统受大气、环境、噪音等影响较大,只有园林生态系统稳定,才能对病虫害产生较强的抵抗力。
3 拓展复层式种植结构
多样化的种植系统选定之后,由于各类植物在高度、宽度上有较大的差别,所以需要进行合理化的空间搭配,这就是园林工作中的复层式种植结构。这种种植结构是基于品种多样化的基础,借鉴空间搭配的概念,注重植物空间层次的混搭,形成错落有致、疏密结合的复式植物群落。例如因地制宜地进行乔灌藤草花并重,既美观又可以阻隔病虫害的滋生蔓延,重要的是还可以给鸟类、蜘蛛等有益天敌生物构建不同层次的生存环境。例如长春市改造后的东南湖大路分车带、人民大街墙基、人民大街(火车站至人民广场段)分车带等,非常重视植物复层结构的利用,设计者采用乔木、灌木、花卉、草坪相结合的方式,既形成灵活多变、层次丰富的街路新景观,又有效合理地利用了阳光、水分、空气等自然条件,达到了资源的合理利用,而且也预防了病虫害的近距离传播,与此同时,运用复层式结构形成的类似于立体的景观效果也得到了广大市民的认可和好评。
4 园林植物合理搭配
植物合理搭配跟园林植物多样化并不是一个相同的概念。概念上的多样化可以是随意组合,而园林实践中,多样化的植物合理搭配必须要考虑生存依赖关系和生态竞争关系,遵循合理竞争、生物共存、布局美观、景色和谐的方针,配置成有利于植物生长而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种植结构,避免人为造成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环境条件。例如苹桧锈病、梨桧锈病、棠桧锈病等三类病害的病原菌需要转主寄生,进而侵染发病,因此桧柏类树木与苹果、梨和海棠类树木近距离栽植后可能诱发或加重该病害的发生,而杨树林种植臭椿,可利用其味道驱避杨树蛀干天牛,金盏菊和月季种在一起可以减轻土壤线虫的为害,因此园林设计者在进行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植物间的合理搭配。
5 种植密度科学规划
树木种植的密度是否合适,直接影响绿化功能的发挥,同时也与病虫害发生与传播有关系。种植过密,透光透气性不好,湿度大,容易发生病害,害虫也容易在寄主之间转移;栽植过疏,空间利用率降低,景观效果不好,浪费阳光、空气和水分等养料。因此,树木栽植密度要科学、合理,需从长远考虑,应根据树木种类、年龄以及树冠大小来决定种植密度,实践中常用树木生长的时间差搭配的办法来解决绿化景观远近期过渡的问题。这要求园林规划中除了考虑树木品种外,还应兼顾快长树与慢长树、常绿树与落叶树、乔木与灌木、观叶树与观花树的搭配,在搭配时要考虑和谐呼应,渐变过渡。
6结语
在进行城市园林设计时,植物保护应先行,遵循植物之间共生、竞争、循环的原则,充分考虑不同植物间的特点,体现园林设计的美观性、经济性、实用性,才能真正实现城市园林植物的有效保护,使城市园林植物可以健康生长,真正融合到生态大环境之中。
9.生态园林城市的内涵与特点 篇九
(一)生态园林城市的内涵
生态园林城市(Ecological Garden City)是具有宜人的生态环境和美好的城市景观,是人们在目前生态环境恶劣、城市景观特色不突出的状况下,渴望实现的一个理想城市建构模式。它是一个理性与感性的完美组合,具有“生态城市”的科学因素和“园林城市”的美学感受,赋予人们健康的生活环境和审美意境。具体地说,生态园林城市首先应该是一座绿色的园林城市。城市绿地覆盖率较高(50%以上)。市区内遍布公园、街心花园草坪广场,住宅庭院化、街道林荫化。绿地点、线、面连接成片。市区周围的山丘也为绿树遮掩,海滨、湖滨和河流旁形成一条条绿色走廊。
生态园林城市又是一座环境质量良好的城市。空气清新,有害气体的含量保持在最低水平(污染指数在50以下,即一类空气标准)。无酸雨、扬沙之虑。河水清澈,水质应保持1-2级。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后被安全输出。城市通风良好,排水顺畅。
生态园林城市还是一座宁静的城市。交通运输由高耗能、高污染、高噪声、高事故转向使用清洁能源,低噪声、低事故,污染能自然净化,生产和车辆发出的噪声被严格控制在允许范围内,噪声源和居民区之间被森林、高墙等隔开。
生态园林城市还是一座美的城市。城市园林既是天然的自然景观,又是高雅的人文景观,是人间最美丽的画,更是最激动人心的诗。植物的形态美、色彩美、动态美、意境美绚丽多姿,丰富多彩。春天的花,夏天的绿,秋天的色,引人人胜。大型园林以开放型空间为主,依山傍水,奔放豪迈。小型园林以封闭空间为主,小巧玲珑,纤细秀美。由于园林风景,是处在蓝天白云之下,有阳光、雨露、朝日、晚霞,气象万千,千姿百态,情景交融,使人沉浸在无限美的享受之中,精神境界不断得到升华,而进入一个新的境界。建筑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协调,能最大可能地充分利用天然、再生能源,使用的是可循环再生的、无害、无污染材料,环境整洁幽雅,废弃物收集达到100%,并讲究高尚的文化品味,能提供高品位的景观和文化享受。
生态园林城市还是营造满足人类自身进化需求的环境。栖居于此的人类、动物、植物都能和平共处,按自然的规律生存,充满人情味,文化气息浓郁,拥有强有力的互帮互助的群体,富有生机与活力。不是一个用自然绿色点缀而僵死的人居环境,而是关心人、陶冶人的“爱的器官”。文化是生态园林城市重要的功能,文化个性和文化魅力是生态园林城市的灵魂。总之,生态园林城市就是生态健康的城市,它追求人类和自然的健康与活力,是紧凑、充满活力、节能并与自然和谐共居的聚居地。也就是说,生态园林城市是可持续的、符合生态规律和适合自身生态特色发展的城市。城市以健康的状态运行,并具有独树一帜的魅力。
(二)生态园林城市的特点
1、生态园林重在发展城市森林,突出森林的主体地位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它具有很高的生物生产力和生物量以及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具有无法替代的生态功能。一旦森林消失,对人类来说将是灭顶之灾。正如鲁迅先生指出:“林木尽伐,水泽湮枯,将来的一滴水,将和血液等价。”城市的无林化,同样也是一场灾难。森林的生态功能之大,是其他生物不能比拟的。在城市园林发展的进程中,大力发展城市森林,使城市与森林和谐共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世界生态化城市的潮流和发展方向。城市园林建设应该突出以森林为主,建立点、线、面相结合的森林生态系统。“点”要绿树成阴,“线”要绿树成廊,“面”要绿树成林。公园、庭院、街心花园、行道树等,都要以乔木为主,乔、灌、草相结合,常绿和落叶相结合。在城郊和远郊地区,凡是自然的山地丘陵大力植树绿化,建立植物的多样性保护区,发挥城市“绿肺”的作用。
2、生态园林重在生态,突出生态系统的支撑力
生态园林是重在大生态、大园林。传统园林具有重情感、重审美,轻生态的特征,因此受到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的严峻挑战。园林不只是作为游憩之用,更具有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功能。植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净化空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吸收有害气体和吸附尘埃,减轻污染;可以调节空气的温度、湿度,改善小气候;还有减弱噪声和防风、防火等防护作用。尤为重要的是园林在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有益作用,游憩在景色优美和安静的园林中,有助于消除长时间工作带来的紧张和疲乏,使脑力、体力得到恢复。所以城市园林不仅要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更要从生活上和工作上创造一个有利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绿色空间。其范围从孤立的市区公园绿地扩大到郊区的农田、林地、菜地、牧场、湿地、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郊野公园、主题公园、苗圃等,形成以城市为中心、城乡一体的生态绿地空间。从小空间到大空间,从小植物群落到大森林群落,其目的是保持生物的多样性,发挥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
3、生态园林重在人文生态,突出以人为本的生态生产力
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意识,减少矛盾和冲突,改善人的生态心理,恢复人的自然属性,始终把人视为自然的一员,始终如一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热爱自然,为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留下良好的生态环境。
(三)国外园林城市建设理论与实践
1、城市公园运动
自19世纪中叶以来,城市公园运动在美国蓬勃开展。一些专家在看到利用科学技术改造城市的可能性时,也思考着如何保护大自然和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的问题。马歇(G.P.March)从认真的观察和研究中看到了人与自然、动物与植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主张人与自然和谐。他的理论在美国得到了重视,许多城市开展了保护自然、建设公园系统的运动。1851年,在美国第一个造园家唐宁(A.J.Downing)的积极倡导下,纽约市开始规划第一个公众公园,即后来的中央公园。
1858年,政府通过了由风景园林建筑师奥姆斯特(F.L 01msted)主持的公园设计方案,并根据法律在市中心划定了一块大约3.4 km。的土地用于开辟公园。纽约中央公园的建设成就,受到了高度赞扬。人们普遍认为,奥姆斯特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改善了城市的经济、社会和美学价值,改善了环境条件,提高了城市土地利用的税金收入,其设计十分成功,继而纷纷仿效,在全美掀起了一场“城市公园运动”。
城市公园运动的开展,极大地促进了城市园林绿化行业的发展,提高了城市的环境质量。
2、田园城市
田园城市理论由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E.Howard,1898)提出,其基本构思立足于建设城乡结合、环境优美的新型城市,即“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一切福利结合在一起”。
霍华德对他的田园城市作了具体的规划,用宽阔的农田地带环抱城市,把每个城市的人口限定在3.2万人左右。他认为,城乡结合首先是城市本身为农业土地所围,农田的面积要比城市大5倍。霍华德确定的田园城市的大小为直径不超过2 km。在这种条件下,全部外围绿化带步行可达,便于老人和小孩日常散步。他在城市平面示意图上规划了大面积的公共绿地,用于中心公园的土地面积多达60 km2。除外围森林公园带以外,城市里也充满了花木茂
密的绿地。市区有宽阔的林阴环道、住宅庭园、菜园和沿放射形街道布置的林间小径等。他还规划每个城市居民的公共绿地面积应超过35 m2,平均每栋房
屋要有20 m2的绿地。
他建议田园城市占地为6000英亩(1英亩为0.405 hm2)。城市居中,占地000英亩;四周的农业用地为5 000英亩,除耕地、牧场、果园和森林外,还包括农业学院、疗养院等。农业用地是保留的绿带,永远不得改作他用。田园城市的平面为圆形,半径约1 240码(1码=0.914 4 m)。中央是一个面积约145 英亩的公园,有6条主干道从中心向外辐射,把城市分成6个区。城市的最外圈地区建设各类工厂、仓库和市场,一面对着最外层的环形道路,另一面是环状的铁路支线,交通运输十分方便。霍华德提出,为减少城市的烟尘污染,必须以电为动力源,城市垃圾应用于农业。
霍华德还设想,若干个田园城市围绕中心城市,构成城市组群,他称之为“无贫民窟无烟尘的城市群”。中心城市的规模略大些,建议人口为58 000人,面积也相应增大,城市之间以铁路相联系。
霍华德有关“田园城市”的理论和实践,对城市规模、布局结构、人口密度、绿带等城市规划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独创性的见解,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城市规划思想体系,对20世纪全球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绿地生态建设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雷德伯恩体系与绿带城
这是在美国社区运动影响下,由建筑师斯泰因(Clarence Stein)规划师赖特(Henry Wright)按照“邻里单位”理论模式,于1929年在美国新泽西州规划的雷德伯恩(Radbum)新城,1933年开始建设。其特点是:绿地、住宅与人行步道有机地配置,道路布置成曲线,人车分离,建筑密度低,住宅成组配置,构成口袋形。通往一组住宅的道路是尽端式的,相应配置公共建筑,把商业中心布置在住宅区中间。这种规划布局模式被称为雷德伯恩体系。斯泰因又把它运用到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其他新城建设,如森纳赛田园城以及位于马里兰、俄亥俄、威斯康星和新泽西的4个绿带城。
4、广亩城市
这是美国著名的建筑师赖特(F.L.Wright)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城市分散主义”的规划思想。他在1932年发表的著作《消失中的城市》(卟。Di。.appearing City)以及随后发表的《广阔的天地》(Broadacres)中对此有所阐述。他主张将城市分散到广阔的农村中去,每公顷土地的居住密度为2.5万人左右。每个独户家庭周围有一英亩土地(大约4 047 m2),生产供自己消费的粮食和蔬菜;用汽车、飞机作交通工具,居住区之间有超级公路连接,公共设施沿公路布置。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一些州的规划中,曾把“广亩城市’’思想付诸实践。
5、设计结合自然
这是由美国著名景观生态学家麦克哈格(I.L.McHarg)于1969年提出的,他在《结合自然的设计》(Design with Nature)一书中提出了建立一个城市与区域规划的生态学框架,认为生态规划是在没有任何有害的情况或多数无害条件下,对土地的某种可能用途进行的规划。他通过案例研究,对生态规划的工作程序、应用方法及绿地在其中的结构和功能作用做了较全面的探讨。他的生态规划框架对后来的生态规划影响很大,成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生态规划及绿地景观和生态建设的一个基本思路,被称之为麦克哈格生态规划法。
麦克哈格法的核心在于:根据区域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性能,对其进行生态适宜性分析,以确定土地利用方式与发展规划,从而使自然的利用和开发与人类其他活动和自然特征、自然过程协调统一。他的生态设计思想在田纳西河流域绿带及美国一些高速公路绿带的规划建设工作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6、绿色城市运动
1972年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以后,全球环境保护运动日益扩大和深入,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目标的“绿色革命”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在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掀起了“绿色城市”运动,将生态学、社会学原理与城市规划、园林绿化工作相结合,把保护城市公园和绿地的活动扩大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区域范围,形成了富有新意的理论。1978年西蒙兹(John Ormsbee Simonds)发表了《大地景观:环境规划指南》。全书全面引入生态学观念,把风景园林师的目光引向生态系统,直至整个地球,为改善人类生存环境作出了贡献。1994年西蒙兹出版了《21世纪花园城市:创造适宜居住的城市环境》一书,提出“高效、健康、有活力”的“花园公园”城市模式。
绿色城市运动已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国际上愈来愈多的城市注意了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的有机融合,特别是利用林地与河流来形成城市绿化的基础。例如大伦敦地区的环城绿带圈,德国科恩市利用森林和水边地形构成环状绿地系统,澳大利亚墨尔本市利用水系组织园林绿地系统等。过去烟雾弥漫的伦敦和鱼虾绝迹的泰晤士河,现在都变清洁了,大伦敦周围建有2000多平方公里的绿带,市中心的海德公园占地160万平方米,有40~50种鸟类繁衍,约为城市周边地区的4倍。人们称之为“伦敦之肺”。德国的“煤铁之都”鲁尔重工业区,过去是污染的重灾区,现在已是一片绿色;鲁尔区埃森市的森林面积超过50%,经常可以看到野生动物出没;波恩人口不足30万,人均绿地面积160平方米;淄博人均绿地面积是4.19平方米。柏林绿地面积占城市面积40%,人均绿地面积41平方米。俄罗斯圣彼得堡城市森林公园面积400平方公里,市中心的卡马诺夫植物园是全球最大的植物园,绿地面积占城市面积60%以上,人均绿地面积49平方米;莫斯科有8条20米宽的林带将市内的公园林地和郊区的林带连成纵横交错的绿带网,绿地面积占城市面积40%。波兰华沙有公园65个,与郊外防护林连成一片,人均绿地78平方米。澳大利亚悉尼人均绿地70平方米。美国华盛顿人均绿地接近41平方米。
巴西的新首都巴西利亚市内有连片的草地、森林和人工湖,人均绿地面积达72 m2;人工湖周长约80 km,面积达44 km2;大半个城市傍水而立,湖畔建了不少俱乐部和旅游点。市内无污染工业,环境质量可列世界名城之先。
日本横滨市的市内公园面积有600 hm2,市郊还有4 500 hm2林地。多年来,市政府一直在郊区购买用于造林的土地,将其作为“绿化保护区”或“市民林”加以保护。1980年制定了绿化总体规划,要求进一步保护和扩大城郊绿地,并列入了横滨“21世纪计划”。20世纪90年代以来,政府正按照计划,从关内绿州的莳田公园到横滨公园、日本大街、山下公园总长约2.5 km的地区,修建“绿色中轴线”,并使之成为新横滨都市空间的象征。到20世纪后期,“生态城市”已经被公认为是21世纪城市建设模式。1999年10月,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在其调查报告《为人类和地球彻底改造城市》中指出,无论是工业化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必须将规划本国城市放在长期协调发展战略的地位,而其大方向只能选择走生态化的道路。
近年来,发达国家的特大城市地区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城市形态,即“环形城市”。它的特点是:若干组群的大小城市环绕一大片“绿心”发展,市域间的边界相互重叠,使得作为“绿心”的农业地区成为环形城市的“中央公园”。这样的环形城市,已经在美国的芝加哥至明利波里之间出现,预计将来类似的城市会更多。在21世纪以生态文明为先导的城市化进程中,“绿色城市运动”将带来一场根本性的革命。它是现代人类寻求与自然和谐共存、持续发展的城市模式。
二、淄博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基本情况
2006年,我市被建设部评为“国家园林城市”,同时提出了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新目标。为此,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要求:在确立地区发展战略时,优先考虑生态工作;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时,优先支持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在推动各项具体工作时,优先落实保护生态措施,全力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力争把淄博建设成为生态、和谐、宜居的城市。
(一)做好生态功能区划
这是构建生态园林城市的基础。
1、科学界定生态功能区
生态功能区划的目的是追求自然资源永续利用、区域经济复合特色发展、生态多样化功能综合发挥、社会经济文化繁荣、生态景观谐美。我市根据区域生态环境要素、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生态功能空间分异规律,将市域划分为三个生态功能区:南部山地生态区、中部丘陵生态区、北部平原生态区三个生态功能区。
(1)北部平原生态功能区:位于淄博市北部,该区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农业发达。但经济相对落后、第二及第三产业比重过小,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其发展方向:规划巩固、建设沿黄生态防护林带;治碱改土、改善土壤环境,建立多种模式生态农业,发展优化立体种植模式,进行农业综合开发和高标准农田开发工程,建设观光农业示范区。
(2)中部丘陵生态功能区:位于淄博市中部,本区经济发展程度高,但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结构性污染、水资源短缺、水污染状况严重,矿山开采管理不善、复垦水平低,处于生态承载力的边缘或超负荷状态,为生态脆弱区。其发展方向:加强该区域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生态布局优化;加大城市土地调整力度,控制建设规模,加强绿地等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乡结合部环境整治,大力消减污染物排放量,鼓励发展循环经济。
(3)南部山地生态功能区:位于淄博市南部,作为市域的农林产业供应基地。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生态环境与旅游资源的优势与潜力尚未充分发挥。该区域是淄博地势最高的地区,全市多数河流发源于此,沂河源头和淄河上游区域为生态环境敏感区,具有涵养地下水源、调节气候的生态功能。禁止开发建设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项目,通过自然恢复的手段,营造水源涵养林、生态防护林,提高森林覆盖率。
2、制定了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 要实现功能分区的目标成效,必须加快建设一批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我市已制定了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切实落实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措施,停止一切导致生态功能退化的人为活动,恢复其生态功能。
(1)重要自然保护区
(2)重要饮用水源保护区
(3)湿地多样性保护区
(4)重要水库保护区
3、科学划分了四类主体功能区
(1)优化开发区
(2)重点开发区
(3)限制开发区
(4)禁止开发区
(二)实行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尽最大努力做好环保工作 淄博市特有的产业结构,决定了在污染治理方面必须要付出比别的城市更高的成本、更大的代价,抓住了环境保护就等于抓住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命门。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通过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力促产业结构调整,优先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新型产业,对建设项目实行“双重控制”,对不符合资源利用标准、不符合排放强度限值、不符合生态优先原则的建设项目一律“亮红灯”,推动了产业升级和循环经济发展。在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创建中,我市先后实施了《淄博市碧水蓝天行动计划(2005—2007)》和《新一轮碧水蓝天行动计划(2008—2010)》,铁腕治理建材、陶瓷、水泥、造纸行业和化工企业重污染项目,全市关停取缔水泥立窑生产线31条,淘汰落后产能310万吨。关停、取缔燃煤工业炉窑700条,对1300多条炉窑实施了清洁燃烧技术改造,拆除废弃、闲置烟囱1000多条。近几年用于各类环保工程的投资累计超过100亿元,大气环境质量显著改善。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市大气环境质量优于二级标准的天数达到318天。
水是城市之魂。为使水更清,几年来我市狠抓“清水润城”工程,对13座污水处理厂进行新扩改和配套管网工程建设,综治了猪龙河、孝妇河、淄河、沂河、支脉河五大流域,封堵河道沿岸排污口879个,整治河道48公里,建成5个氧化塘生态湿地,累计投资15.8亿元。通过几年治理,我市城市地表水质量标准保持在三类标准以上。
(三)大力开展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在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中,我市围绕“中心凸显、十字展开、组团发展”的城市总体发展布局和“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具体目标,精心规划设计建设好每一条道路、每一个片区、每一个公园广场,相继建设了齐林公园、芦湖公园、淦河公园、黄甲渡口公园等8处大型公园,建设完成便民游园53处。截止2008年底,我市园林绿地总面积达到7480万平方米,其中,公园绿地2147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1 %,绿地率达到35.1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4.7平方米,全市已建成33个城市公园,140处街头绿地和游园及23 个绿化广场,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取得了显著的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为加快城乡大环境绿化进程,我市以四宝山区域生态修复为重点,大力推进城市近郊山体绿突化和环城绿化,对自然条件恶劣的荒山荒坡和废旧矿山,采用“客土吹覆”技术进行了有效的植被恢复,对四宝山、牧龙山、黑铁山、柳毅山、花山等近郊山体进行了大面积的植树绿化,完成造林5500亩,建设了大量的风景林地、防护绿地。
近三年来,我市新增道路绿地805万平方米,城市道路绿化普及率达到98 %,道路绿化达标率达到86 %,构筑起纵横交织的城市绿网。张店昌国路、临淄辛河路、高新区化北路、博山西过境路等园林景观路相继建成。在全市大力推行“行道树双多排种植模式”,凸显城市林荫大道特色,建成中润大道、临淄大道、桓台大道、沂源新城路等行道树双排种植的示范路。先后对城市出入口进行了植绿造景为主的综合整治,实施了滨博高速公路博山立交桥绿化工程、张店昌国路立交桥绿化工程和济青高速路淄博出入口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增加绿化面积85.8万平方米。
社会绿化一直是城市园林绿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加强社会绿化管理,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我市深入开展了花园式单位、小区和绿色文明家园创建工作。目前,全市共有花园式单位360家,花园式小区35 家,有1048家社会单位、社区被评为“绿色文明家园”。
从2008年开始,市里对中心城区化工企业开始布局调整,计划用3年左右时间将地处该区域的新华制药、大成农药、东大化工、东风化工四家大型化工企业全部搬出,总投资达60.99亿元,给建设生态和谐宜居城市让路。为解决低收入人口住房难题,我市加大经济适用房建设力度,从2004年至今,全市经济适用住房累计竣工面积达109万平方米,完成投资15.14亿元,解决1.2万户低收入家庭住房。2008年,抓住国家扩大内需时机,制定城市棚户区改造实施方案,大力建设廉租房,先后对滨河片区、洪沟片区、杏园路片区等旧工矿居住区进行了改造,启动首批廉租房改造500套。截至2008年,我市为7700户廉租住房户发放货币补贴,补贴金额954.4万元,全市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小于10平方米的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率达到100%。
我市生态城市建设尚处在起步阶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需要做的事情更多。
三、淄博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着力点
(一)精心做好生态园林城市设计,塑造美丽城市 城市设计是建筑和园林建设的前提,并为所需的空间准备条件。规划设计是政府的第一资源,是城市建设的首要依据。在编制生态园林城市规划的基础上,要精心做好生态园林城市设计,以真正实现城市的生态化目标,并体现不同城市独有的城市生态环境、城市文化、城市形象、城市风格特色和吸引力。其基本设计有城市景观设计、城市产业设计和城市住区设计三个方面。
城市景观设计的目标是建立在以建筑、园林等为主的人文景观和各类自然生态景观构成的城市自然生态系统上。建筑景观设计的重点是在平面规划的基础上做好空间天际轮廓线的规划设计,特别是沿主要街道建筑景观设计,要在做好高层超高层建筑景观设计的同时,适当布置低层的生态建筑。园林设计的重点是要做好沿江、河、湖、溪等两岸林带以及城市公园、城市广场的景观设计,融生态环境、城市文化、历史传统与现代理念及现代生活要求于一体,提高生态效益、景观效应和共享性。各类自然生态景观的设计重在完善基础设施,完善生态功能,提高其生态效益、景观效应和共享性。
城市产业应当是代表生态文明潮流和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生态产业,是能够形成强大示范效应的龙头产业。要在全面客观地分析城市产业现状的基础上,立足于全国乃至全球市场和生态化、现代化的发展要求,高起点、高标准、科学设计城市产业。要以生态化的示范产业园区为平台,建设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生态型工业体系,同时努力发展旅游、教育、医疗、物流、文化、信息、房地产等产业。
要用生态建筑原理对居住区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形成生态建筑与完善的基础设施构成的生活环境以及包括精神文明在内的社会生态系统。居住区设计要坚持以下原则:1)合理布局。2)节能低耗无污染。3)应用生态技术处理生活排泄物、生活垃圾。4)通过增加居住区绿地,推广屋顶绿化、垂直绿化、湖河溪流水体的坡岸绿化等,大幅度提高居住区绿化覆盖率。5)增加居住区文化体育设施。新加坡政府十分重视规划,20世纪60年代就专门委托联合国帮助开展城市发展的概念规划。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以概念规划为基础、总体规划为统领、公园绿地系统规划等各专业规划为延伸的规划体系。在规划设计定位上,新加坡政府始终坚持与时俱进,学习先进。新加坡善于学人之长,补己之短。上世纪60年代初,内阁资政李光耀先生就从柬埔寨学习引入“花园城市”的理念,以种树为突破口,大力推进城市绿化,并坚持不懈地实施,持续不断地创新。新加坡人善于学习、能够学习,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提出不同的建设任务,从种树到种草到种花,从点到线再到面,永不停步,不断推进,现在又提出建设“花园中的城市”目标,把花园城市建设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在规划设计编制上,新加坡政府始终坚持尊重民意,柔性研究。新加坡政府认为,城市规划设计是一个理性推进过程,也是一个民主决策过程。城市规划设计说到底是为了民众,按照新加坡的法律规定,公园绿地系统规划批准前必须公示两周,鼓励更多的公众参与规划进程和提供反馈意见,在充分听取民意吸收民智后才上报批准。在规划设计实施上,新加坡政府始终坚持有章可循,刚性执行。上世纪80年代,历经了道路绿化、建造公园、引进植物等工程,新加坡制定了宏观的远期绿化总体规划。新加坡的规划法令具有法律效力,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城市发展蓝图原则上五年修订一次,不得随意变更。
我们从新加坡花园城市建设的成功经验可以看到,规划设计的领先是最大的领先,规划设计的资源是最大的资源。早在20年前,生态学家Odum(1982)就指出由于人类的小决策主导,而不做大决策,是导致生态与环境危机的重要原因。中国古人也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而对异常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的决策者不应只忙于应付迫在眉睫的房前屋后的环境恶化问题,街头巷尾的交通拥堵问题,而更应把眼光放在区域和大地尺度来研究长远的大决策、大战略,哪怕是牺牲眼前的或局部的利益来换取更持久和全局性的主动,因为只有这样,城市的使用者才有其长久的安宁和健康。纽约中央公园(Central Park)随着工业化大生产导致的人口剧增和环境恶化,城市生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在1 9世纪末,西方城市已开始通过建造城市公园等城市绿色景观系统来解决城市环境问题。早在奥斯曼进行巴黎改建的时候,在大刀阔斧改建巴黎城区的同时,也开辟了供市民使用的绿色空间,美国纽约的中央公园也是在此背景下建造的。1858年奥姆斯特德及其助手在设计之初,就预见到在城市中心地带保留一块绿地的巨大生态意义。中央公园坐落在摩天大楼耸立的曼哈顿正中,占地843英亩,是纽约最大的都市公园,也是纽约第一个完全以园林学为设计准则建立的公园。从纽约的发展过程来看,像中央公园这样大规模的绿色空间只有在城市化之前预先规划设计甚至建造才可以实现。城市一旦形成,几乎不存在形成大面积绿色空间的可能。像“私人所有的公共空间”只能是退而求其次的办法。
通过建造城市公园来构筑城市绿色景观系统最成功的例子是1880年美国设计师奥姆斯特德设计的波士顿公园体系。该公园体系突破了美国城市方格网络网格局的限制,以河流、泥滩、荒草地所限定的自然空间为定界依据。利用200~1 500英尺宽的带状绿化,将数个公园连成一体,在波士顿中心地区形成了优美、环境宜人的公园体系(Park System),早在100多年前,美国的波士顿还是个小镇,城市的决策者们在土地还没大规模开发前,先廉价地购得郊外大片的土地。这片土地上有沼泽、荒地、林阴道以及查尔斯河谷,他们立法保护它作为永久的绿地系统。如今100多年过去了,城市扩大了好几倍,昔日的郊外已变为市中心。现在,这块宝贵的绿地,成为市民身心再生的场所,成为波士顿人最为骄傲的“蓝宝石项链”。
(二)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生态安全体系
1、建立城市森林生态圈,筑起生态的绿色屏障
城市森林化这是大园林发展的必然。把森林引进城市,已成为城市发展的历史选择,也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基础。因此淄博必须建立城市森林生态圈,扩大淄博的生态空间,保持生物的多样性,提高城市生态的保障能力,形成“森林围城,城在林中”的格局,使森林成为淄博市的“绿肺”。
根据我国的国情,城市所处的气候带、自然地貌、地理结构、生态区域、人文景观、文化传统、绿化基础以及城市森林的发展趋势,城市森林的范围大体可包括以下3个方面内容:
一是城市园林方面
城市园林方面含综合性公园、专类公园、主题公园、花园广场、儿童公园、街头小游园、植物园、动物园、寺庙园林以及各种纪念性园林(如名胜古迹、革命圣地等)的绿化部分,这些园林产业是城市绿化系统工程和建设城市森林的专业化部分。二是城市绿化方面
城市绿化方面含道路绿化(如市内及市郊公路、铁路、街道、便道的绿化)、水域绿化(如江、河两岸及天然或其他人工湖池外围及水体绿化)、公共场所绿化(如体育场、俱乐部、医院、广场、交易场所或其他活动中心等的绿化)、居民区绿化(院落内外、楼体周围及其他空闲地域绿化)、庭院绿化(如机关、学校、厂矿、部队驻地等的绿化)、各种范围的垂直绿化、屋顶绿化以及市内风景林、环保林和功能区域之间的绿色隔离带等等,这是多方位、多跨度营建城市森林的主要方面。
三是市郊森林方面
市郊森林方面含环城林带及其他防护林、市郊人工林(如果园、经济林、用材林、薪炭林、特种用途林等)、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天然森林、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林、陵园、公墓绿化区等,这是城市森林的外围部分。我市最新完成的规划总体目标:
以南部自然山体林地和北部大面积农田作为生态基准面,以沿黄河、小清河生态链、大型市政走廊、各城区间绿化隔离带等大型带状绿地为基础,以铁路、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两侧的防护绿化隔离带和城市主、次干道两侧公共绿带为骨架,以淄河、孝妇河等水体作为绿化走廊,以城市公园和大范围均匀分布的街头绿地为生态节点,构建多层次、多功能、点线面相结合的生态网络体系。达到“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布局要求。通过建设以生态恢复为主的城市公园,保护以山地为特征的生态林地,建立以水体为依托的绿廊网络,控制以农田为机理的生态田地,建成以林木为主体,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市森林生态网络体系,这个体系包括城区公园、园林绿地、河流、道路宽带林网、森林公园及自然保护区等,最终要在城市的中心区、近郊和远郊协调配置成“绿色生态圈”,保持生态系统联系,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为了保持大气中的碳氧平衡,满足人类的需要,联合国生物圈组织规定:城市覆盖率为50%,城市居民人均绿地60平方米。从淄博市的实际出发,重点抓好绿地生态系统工程建设。在空间上做到点、线、面相结合,“点”是斑块,“线”是廊道,“面”是基质。垂直和平面相结合。在时空上落叶树和常绿树相结合,四季有花。在品种上,乔灌草相结合,以乔木为主。在城市用地上,力争做到建筑物、道路、绿地各占1/3。通过绿色廊道、绿楔、绿链、绿圈等将城市各类绿地纳入绿色网络,健全生态系统结构,发挥绿地生态功能。绿量是城市绿地生态功能的基础,生态绿化不仅要提高绿地率,更重要的是提高三维绿量、绿视率。要形成乔、灌、草的立体结构,选择叶面大、肉质厚、光合效率高的树种,提高生态效益,满足市民的需要。(1)公园绿地
围绕丰富植物品种和群落、增加园林绿地文化含量两大重点,大力增加公园绿地面积,努力提高建设质量。今后10年左右时间,在全市建设20处大型公园、100处游园绿地,增加公园绿地1500万平方米,实现市区内任意一点500米半径内有一处公园绿地。同时,对广场绿地进行以增植乔木为主的充实改造,建设绿荫广场,进一步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以中心城区为例:
依托四宝山区域植被恢复和山体绿化,建设淄博市乡土树种繁育推广基地(牧龙山森林公园),总面积66.6万平方米,建成我市面积最大、功能最完善、生态效益最显著、植物品种最丰富的专类公园,打造成为中心城区的“绿肺”;同时完成菩林生态公园、新城区中央公园、炒米山森林公园、张店温泉度假公园、黄土崖湿地公园等工程;对淄博动物园、张店青年公园、张店植物园、张店儿童公园、威尼斯乐园、西五路游园等原有公园绿地进行升级改造。确保2015年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00万平方米。库里蒂巴的绿化工程,是和环境再利用以及垃圾回收等相结合的。很多公园过去都曾经是废弃的采石场,比如,北郊的坦古阿公园在建园之前曾是一个废弃的采石场,在改造之后如今成了一个占地23万平方米的休闲场所,园内青山绿水,是当地市民和游客休闲的好去处,被誉为再利用的典范之作。20世纪70年代早期,巴西欢迎任何形式的工业投资,不顾污染后果有多严重。但是库里蒂巴不同,只允许无污染的企业入住。库里蒂巴建立的工业区,留有足够多的绿地,被昵称为高尔夫球场。当拉丁美洲别的城市的工业区纷纷衰落的时候,惟有库里蒂巴依然欣欣向荣。库里蒂巴城建造了24个公园,多数都有湖泊,在为当地人提供娱乐场所的同时,在雨季也可以起到泻洪的作用。虽然库里蒂巴也同样经历了人口大爆炸,但还是成功的把人均绿地面积从5平方米提高到56平方米。(2)道路绿化
对城区道路实施以补植、增植行道树为主的绿化改造,确保每条城市道路两侧都种植行道树,有条件的种植两排或多排行道树,建成林荫大道。进一步推行拆墙透绿,加强街头游园建设。在城区外围道路实施绿色通道建设,塑造各具特色的道路绿化景观;要加快高速公路、环城公路林网建设,城区间绿色通道要通过丰富植物品种和群落体现植物造景特色。在立交桥等道路空间节点处,建设大面积、高品质的游园绿地,形成景观亮点。(3)风景名胜区绿化
严格遵循风景名胜区规划,按照大绿量、多栽树的原则,在风景名胜区特别是近郊景区实施大规模植树绿化,逐步建设完成90平方公里的城市近郊景区生态植被带,充分发挥风景区绿化对城市生态的调节作用。风景区植树绿化要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以乡土树种为主,兼顾景观树种和经济树种。要注重景区原有植被,特别是构成景区特色的原生植物群落的保护与巩固,保护好古树名木资源,做好古树复壮和濒危树种保护,加强对古树后续资源的监管与保护。重点规划建设花山柳毅山景区生态恢复、黑铁山景区绿化、蟠龙山景区绿化、玉黛湖景区绿化、炒米山景区绿化、萌山风景区绿化、樵岭前景区环境综合整治、泉河景区上下龙湾绿化和马兰峪生态保护、杜坡山景区生态综合保护、文峰山景区绿化、齐故城景区绿化及小城墙遗址绿化、田齐王陵保护绿地、安平高阳故城保护绿地、九天洞景区生态保护、马踏湖风景区湿地植被恢复、黄河风情区绿化等景区生态保护和环境整治工程,2015年前实现山岳人文型风景名胜区绿化覆盖率达到90%以上,湖泊水体型风景名胜区绿化覆盖率达到60%以上的目标。(4)水系绿化
在城市河流、水库、湖泊等自然湿地与人工水体周边区域建设大面积生态保护绿化带,塑造生态驳岸,避免人工砌筑河堤与河床,形成浮水植物、挺水植物、滨水植物、陆生植被组成的水系植被系统,推动湿地公园建设,促进城市生态环境改善。到2015年,河道两侧全部实现绿化覆盖,90%的河道形成生态型驳岸。中心城区重点抓好孝妇河、猪龙河、涝淄河、玉龙河绿化,在城区段河道两侧建设游园绿带,在城市外围段建设生态保护林带;淄川区抓好孝妇河流域、般阳河流域绿化;周村区抓好淦河流域、米河流域、涿河流域绿化。(5)单位庭院、居住区绿化与村镇绿化
严格按照《淄博市城市绿化条例》中关于各类社会单位和居住区绿地率指标的要求,落实单位庭院与居住区绿化建设。在具体绿化建设中,大力推广乔木群落造景、垂直绿化、见缝插绿、破硬造绿和屋顶绿化。
纽约中央公园折射出的是一种经营城市的理念,在日益膨胀的城市建设中,纽约人并没有忘记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再造,他们秉承城市和社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坚持以人为本,总体考虑城市的基础设施与城市森林建设,做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现在,仅纽约市政府直接管理的城市森林就达2800多公顷,森林公园上百处,有1500多人管理。这些森林绿地星罗棋布地散落在纽约市区,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绿肺”,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休憩娱乐场所。现在纽约居民的生活饮用水是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的,这对于一个拥有1200万人口的国际大都市来讲的确难能可贵。应该说,这功劳除了市政府加强生态保护以外,大量的城市森林发挥了重要的涵养水源的作用。
2、保护和恢复湿地系统,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湿地是地球表层上由水、土和水生或湿生植物(可伴生其他水生生物)相互作用构成的生态系统。湿地不仅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也是众多野生动物、植物的重要生存环境之一。湿地对于自然的循环有着重要的意义,发挥着多重功能,被称为大地的“肾”,对城市和居民具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和社会经济价值。如提供丰富多样的栖息地,调节局部小气候,减缓旱涝灾害,净化环境,休闲娱乐等功能。所以在城市化过程中要保护、恢复城市湿地,避免其生态服务功能退化而产生环境污染,这对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及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我市湿地主要包括马踏湖洪水调蓄生态功能保护区、大芦湖湿地及河流水库岸边湿地等236.9平方公里。保护措施:
①加强生态景观设计,控制人口规模,建设湿地生态环境,保持湿地生态景观特色;
②加强湿地生态修复,发挥调水控水净水功能,发展景观休闲娱乐;
③禁止过度开发,停止一切导致湿地生态功能退化的开发活动,发展污染治理资源化技术,控制面源污染;
④加强湿地保护管理体系建设,保护动植物栖息地和物种多样性; ⑤湿地周边农田限控供用农药和化肥。
美国华盛顿州Renton的水园(Water works Gardens)工程是一项集生态和艺术为一体的工程。水园面积3h㎡,原有一块湿地,位于一个废水处理厂旁边,暴雨的时候,从周围20h㎡范围的道路和停车场汇集而来的泥泞雨水,最高会达到每分钟7600升的流量,如果用排污管道处理,代价昂贵,且会破坏原有的湿地,与生态原则相违背。水园的建设能够处理雨水,增加湿地,创造花园空间。¬雨水被收集注入11个池塘以沉淀污染物,然后释放到下面的湿地,以供给植物、微生物和野生动物。一条小径曲折穿过池塘和湿地后与园外的步行路相联系。颗粒状的污染物首先在池塘中沉淀,然后顺水流到湿地,通过呈带状种植的湿地植物如莎草、灯芯草、黄鸢尾、红枝山茱萸等得以完全的过滤。水潺潺流过,途经5个种植一些大型开花植物的花园空间,水通过净化得到的再生。
伦敦坎姆雷大街自然公园。这个公园占地0.9公顷,原先只是一个废弃的火车站。从1981年起,生态学家和园林建筑师们共同合作,花了四年时间,在这里种植了乔木、灌木和各种花卉,敷设了草地,堆起了沙丘,还建造了一个人工池塘,种上了芦苇。多种多样的生态群落,吸引了大量野生生物,现记录到的已有350种植物和200多种无脊椎动物,还有大量两栖动物、小型哺乳动物、昆虫和鸟类等在此定居,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野生动植物乐园。公园每日都向公众开放,让人们能直接与自然接触,摆脱工作的压力和都市的嘈杂。孩子们在这里追逐蝴蝶、捕捉甲虫,看蜻蜓点水,观蜗牛爬行,不但扩展了游戏空间,同时也增长了生态学知识,从小树立了生态和环境保护意识。
¬这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三)建立以循环经济为主体的生态产业体系
生态产业的规划建设可以实现淄博市由“传统工业”向“生态工业”的转变,实现由生态环境恶化向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转变,实现传统齐文化与生态文化的融合,把淄博市建设成为经济发达高效、社会文明繁荣、环境清洁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的鲁中经济强市、绿色城市和文化大市,并充分依靠淄博市组群式城市的优势,使其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
1、发展生态工业,建立生态工业网络
淄博市生态工业发展应在三个层次上进行构架:企业内部,主要是推行清洁生产、实行污染全过程控制;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实现企业间物质、能源、信息的循环;区域工业经济范围内,用高新技术改造现有产业,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并以此为基础,实现市域经济内部与外部经济的整体循环。
(1)生态型企业
清洁生产是工业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企业的有效措施。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清洁的能源、清洁的生产过程、清洁的产品。在方法和手段上,注重7个环节:资源的合理利用、改革工艺和设备、组织厂内物料循环、产品体系改革、加强环境管理、必要的末端处理、合理的生命周期设计,在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宣传的基础上,选择重点污染企业和大中型企业,通过工艺改造、设备更新、废弃物回收利用等途径,实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综合效益。淄博市清洁生产推广工作重点应放在化工、建材、冶金、造纸及纸制品、纺织工业、机械制造等行业。
(2)生态工业园区
淄博市应充分发挥现有优势,积极建设现有工业园,进一步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寻求区内企业之间的链接点,形成企业组群,延伸产业链,逐步形成具有强势效益和良好生态的生态工业园。
卡伦堡生态工业园
丹麦在生态建设上的最著名成就当推“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建设”,这也是世界上最为著名的工业生态园先驱。卡伦堡(Kalundborg)位于北海之滨、哥本哈根以西约100 km处,人口约2万人,是一个拥有天然深水港的工业小城市。
其工业企业主要有5家:包括丹麦最大的火力(煤炭)发电厂、丹麦最大的炼油厂、丹麦最大的生物工程公司(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酶和胰岛素生产厂家之
一、硫酸钙厂和建筑材料公司各一家。这5家企业相互之间的距离不超过数百米,在生产过程中,它们逐渐地、自发地相互交换“废料”:蒸汽、水(不同温度和不同纯净度的)以及各种副产品,并用专门的管道体系连接在一起。其中,发电厂烧炼油厂排出的废气,炼油厂则与其他企业共享冷却用水,发电厂的炉渣可用作建材厂、建筑公司的原料,工业余热可为附近的居民或企业供热等,从而形成了一种“工业共生体系(Industrial symbiosis)”,工业共生体系奠定了工业生态园(Eco—industrial park,EIP)建设的基础,使得各企业易于合作,以达到最优化利用资源,特别是相互利用废料(上一级企业或工艺的废料可作为下一个企业或工艺的原料)的目的。
20世纪80年代以来,当地的管理与发展部门从各方面给予了支持。在这个工业小城市,已经形成了蒸汽、热水、石膏、硫酸和生物技术污泥等材料相互依存、共同利用的格局,形成生态工业园的雏形,卡伦堡因此而闻名于世。
(3)区域工业经济建设
以产业链构建为主,突出 淄博产业发展特色,明确区域生态工业发展方向,构建本区域工业经济发展的循环模式,到2020年,基本实现淄博市全市范围内生态工业链网。下面以化工产业链为例:
2、发展生态农业,构建农业循环经济体系 要充分借鉴生态区县、生态村发展生态农业的经验和做法,利用循环经济理念提升农业生产水平。一是完善农田生态系统的营养循环,形成“农田、粮食、秸秆、畜排泄物、有机肥、农田”为基本途径的营养循环链条。二是继续推广生态农业生产模式,实施“生态富民工程”,完善“种-养-加”、“猪-沼-果”等产业链条。三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重点抓好立体农业、设施农业、观光农业。南部山区重点发展苹果、葡萄、干果等林果产业和黄烟;城市近郊重点发展花卉、蔬菜保护栽培和农产品加工业;北部平原重点发展奶牛、肉牛、水产和优质专用粮,促进具有地域特色的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四是加强循环农业经济载体培植。重点搞好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建设、规模化畜牧小区建设。
3、发展以现代商贸物流业和生态旅游业为重点的生态服务业(1)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
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将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相结合,加快景区建设,增强景区景点吸引力,有效带动旅游配套服务业的跨越式发展。
(2)发展一批资源消耗低、增加值率高的服务业。尤其要以信息技术应用为基础,以推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和社区信息化为重点,加快发展以网络为平台的信息服务业。
(3)进一步发展金融业,引导金融业务创新,增强金融业务服务功能;建立健全信用担保体系,有效改善金融生态。同时,要加快发展法律、咨询、研发、商务、会展等现代服务业。
(四)建立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
淄博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的建设,首先,应发挥发达的公路交通网络优势,建设对外交通联系通道,衔接大型客货运枢纽之间的联系。其次,强化各城区间交通联系,构建由城区间快速路、快速公交形成的“双快"交通运输体系,形成“网络——枢纽”城区间交通格局。并且,还需要完善城市道路系统,加强次干道和支路建设,提高路网整体使用效率和容纳力。最为重要的是积极发展大容量、快速便捷的公共交通方式,实行公交优先政策。巴西库里蒂巴市公共交通体系 库里蒂巴通过追求高度系统化的、渐进的和深思熟虑的城市规划设计,实现了土地利用与公共交通一体化,建立的整体公共交通系统因其高效、舒适、方便、快捷而被誉为“路面地铁”,这个快速公交系统包括设立公交专用道、修建管状的公共汽车候车站、分散运输线路和在公共汽车候车站设立售票处等,采用专用道与运输线路一体化的作法,充分实现大容量、快速运送。公交专用道与城市发展结合的非常紧密,城市在扩展的同时发展公共交通,即沿着公交专用道发展,保证密集的居住区和商业区集中在公交站点附近。同时自行车与步行区是库里蒂巴公路网和公共交通系统这个整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甚至不惜占用机动车道来建设自行车道,步行区则往往位于整体公共交通系统的总枢纽换乘站附近,而且政府采取用对社会发展有利的经济政策来鼓励人们利用公共交通,体现了公共交通和步行者优先的思想。前市长雷勒说,在当时多数市长还在为私人汽车铺路的时候,我们通过城市改造,向世界宣告:城市不是为汽车准备的。库里蒂巴的公共汽车是巴西最密集繁忙的交通系统,日平均输送190万人次,在繁忙的上下班时间,人们只需等45秒钟就可以乘上公共汽车。尽管城市有近100万辆小汽车,但目前城市80%的出行依赖公共汽车。这个比率在全世界所有的城市中是最高的。库里蒂巴成了巴西小汽车使用率最低的城市。其使用的燃油消耗是同等规模城市的25%,每辆车的用油减少30%。尽管库里蒂巴人均小汽车拥有量居巴西首位,污染却远低于同等规模的其他城市,交通也很少拥挤。库里蒂巴一体化公共交通系统的成功首先要归功于周密的城市规划和决策者的英明决策。城市决策者最初就确立了城市未来发展的理想居住模式,即一个线型城市,然后采用一个集成的、由主干线和支线组合的公交网络来促成城市的发展形态。明确城市长远发展目标,然后取得社区民众的支持,之后按规划持续实施,最终建设一个让很多城市羡慕的、创新的和集成的公交网络体系。同时根据城市土地利用和社区发展的目标,保障公共建设投资合理高效,选择最合适的公共交通服务类型和规模。自行车和步行区应当是公路网和公共交通系统这个整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库里蒂巴市大力兴建自行车车道,并在市中心设有大面积步行区,这些步行区既在市中心商业区,又在Metrobus系统的总枢纽换乘站附近,因此呈现一片繁荣景象。考虑到其他城市强化公路建设的计划却导致交通更加拥挤,库里蒂巴市并不重视发展私人机动车,结果是轿车的使用量减少了,污染也减少了。
国际城市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以汽车为中心的城市是缺乏人性、不适于人居住的,从发展的角度来讲,也是不可持续的。“步行社区”、“自行车城市”已成为国际城市发展的一个追求,生活的社区内部、社区之间、生活与工作场所,以及与休闲娱乐场所之间的步行或非机动车联系,必将成为未来城市的一个追求。作为城市发展的长远战略,利用目前城市空间扩展的契机,建立方便生活和工作及休闲的绿色步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一绿道网络不是附属于现有车行道路的便道,而是安静、安全的绿色通道,它与城市的绿地系统、学校、居住区及步行商业街相结合。这样的绿色系统的设立关键在于城市设计过程,它不但可为步行及非机动车使用者提供了一个健康、安全、舒适的步行通道,也可大大改善城市车行系统的压力,同时,鼓励人们弃车从步,走更生态和可持续的道路。
(五)建立一体化基础设施体系
建立一体化基础设施体系,对于淄博的高效发展尤为重要。不但可以合理配置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实现资源共享,而且可以发挥设施的最大效益,提高城市综合服务能力,支撑“大淄博”城市空间的发展战略。
1.统一规划建设大型公共设施,重要公共设施按市级和区级两级标准配置。
2.建立区域供水集中管理系统,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体系。
3.建立集中处理和分散处理相结合的污水处理系统。
4.加强电网建设,完善网架结构,提高电网供电可靠性。
5.加强对各通信公司通信管道的管理。
6.协调燃气经营市场,因地制宜,统一建设天然气输配体系。
【园林生态学讲稿】推荐阅读:
生态园林城市名词解释10-08
我们的美好未来(关于生态环境,演讲稿)11-05
园林建筑苏州园林08-22
园林管理课论文——我眼中的风景园林07-24
园林景观设计A2教案任务书(园林)08-02
景观生态学概述07-09
生态学概念总结07-24
油污土壤生态学论文06-17
农业生态学总结笔记08-22
2009生态学(甲)真题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