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一《论语》选读编目缩辑

2024-06-21

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一《论语》选读编目缩辑(精选3篇)

1.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一《论语》选读编目缩辑 篇一

《有教无类》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

2、引导学生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教学重点: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

教学难点: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教育家,后世尊他为“万世师表”。他关于教与学的思想及方法,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今天还有很高的指导价值。

解题:“无类”指什么?

明确:不分身份、地位均要教育;不管品行、习性,对所有的人都平等地加以教育。

二、翻译选文,掌握重点词语

1、子曰:“有教无类。” 【注释】教,教育;类,类别;名词。

【译文】孔子说:“人人我都教育,没有区别。”

【评析】孔子的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他办教育,反映了当时文化下移的现实,学在官府的局面得到改变,除了出身贵族的子弟可以受教育外,其他各阶级、阶层都有了受教育的可能性和某种机会。他广招门徒,不分种族、氏族,都可以到他的门下受教育。所以,我们说,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开创了中国古代私学的先例,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

“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实施意义何在? 使接受教育的对象不再局限于统治阶层。这为平民士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进入官僚阶层开辟了道路,对教育和政治都有划时代的意义。教育要立足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义务教育。

2、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译文】孔子说:“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

【评析】孔子向来认为,人的智力从出生就有聪明和愚笨的差别,即上智、下愚与中人。既然人有这么多的差距,那么,孔子在教学过程中,就提出“因才施教”的原则,这是他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即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来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这对我国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3、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注释】斯,副词,就;诸,之乎;其,表反问。

【译文】 子路问道:“听到就去做吗?”孔子回答说:“有老父长兄健在,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冉有问道:“听到就去做吗?”孔子回答:“听到就去做!”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注释】也,句中语气词;“进之”“退之”使动用法。

【译文】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去实践它吗’,您说‘有父兄活着’;冉求问‘听到了就去实践它吗’,您说‘听到就去实践它’。我有点糊涂,斗胆问问。”孔子说:“冉求平时做事退缩,所以我要推他一把;子路本事太大(容易冒失),所以我要让他退一步想想。”

【评析】这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贯穿于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具体事例。在这里,他要自己的学生不要退缩,也不要过头冒进,要进退适中。所以,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求的不同情况作了不同回答。同时也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特点,即因材施教。

4、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注释】旧,过往、过往;以告,应为“以之告”

【译文】子张问道:“令尹子文三次当令尹这个官,没有高兴的脸色;三次罢免了他,也没有生气的样子。先前任令尹时的政事,一定把它告诉继任的令尹。他怎么了?”孔子说:“(他)算得上忠了。”子张说:“(那)算得上仁吗?”孔子答:“不晓得。哪里算得上仁呢?”

“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子曰:“未知。焉得仁?”

【注释】至于,去到;之,到;焉,哪里。

【译文】(子张问)“崔子杀了齐国的国君,大夫陈文子有马四十匹,却抛下离开齐国。到另一个国家,就说:‘这里的大夫就像我们齐国的大夫崔子一样啊。’于是离开这个国家。到了另一个国家,就又说:‘这里的大夫就像我们齐国的大夫崔子一样啊。’于是又离开这个国家。(您认为他)怎么样啊?”孔子说:“算得上清白了。”子张问:“算得上仁吗?”孔子说:“不晓得。哪里算得上仁呢?”

【评析】孔子认为,令尹子文和陈文子,一个忠于君主,算是尽忠了;一个不与逆臣共事,算是清高了,但他们两人都还算不上仁。因为在孔子看来,“忠”只是仁的一个方面,“清”则是为维护礼而献身的殉道精神。所以,仅有忠和清高还是远远不够的。

5、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注释】反,类推。整句话省略了主语。

【译文】孔子说:“若非弟子努力想弄明白某个问题却又弄不明白,就不去开导他,若非弟子想表达某种意思却又表达不出来,就不去启发他。举一个墙角作例子给弟子讲清楚,而弟子不能触类旁通推知另外三个墙角的情况,就不再去教他。”

【评析】在《雍也》一篇第21章中,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一章继续谈他的教育方法问题。在这里,他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作

法。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

6、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

【注释】尝,曾经;以,来,用来。

【译文】孔子说:“我曾经整日不吃,整夜不睡来思考,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评析】这一章讲的是学与思的关系问题。在前面的一些章节中,孔子已经提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认识,这里又进一步加以发挥和深入阐述。思是理性活动,其作用有两方面,一是发觉言行不符合或者违背了道德,就要改正过来;另一方面是检查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标准,就要坚持下去。但学和思不可以偏废,只学不思不行,只思不学也是十分危险的。总之,思与学相结合才能使自己成为德行、有学问的人。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组成部分。

7、【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1),思而不学则殆(2)。”

【注释】(1)罔:迷惑、糊涂。(2)殆;疑惑、危险。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评析】孔子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他指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主张学与思相结合。只有将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这种思想在今天的教育活动中有其值得肯定的价值。

8、【原文】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译文】孔子说:“颜回不是对我有帮助的人,他对我说的话没有不心悦诚服的。”

【评析】颜回是孔子得意门生之一,在孔子面前始终是服服贴贴、毕恭毕敬的,对于孔子的学说深信不疑、全面接受。所以,孔子多次赞扬颜回。这里,孔子说颜回“非助我者”,并不是责备颜回,而是在得意地赞许他。

9、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知来者。”

【评析】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们,都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因而在平时对弟子的教育中,就把这样的思想讲授给学生。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社会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会的安定了。孔子对子贡比较满意,在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子贡能独立思考、举一反三,因而得到孔子的赞扬。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10、【原文】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1)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2)。”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3),始可与言诗已矣。”

【注释】(1)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前两句见《诗经•卫风•硕人》篇。倩,音 qiàn,笑得好看。兮,语助词,相当于“啊”。盼:眼睛黑白分明。绚,有文采。(2)绘事后素:绘,画。素,白底。(3)起予者商也:起,启发。予,我,孔子自指。商,子夏名商。

【译文】子夏问孔子:“‘笑得真好看啊,美丽的眼睛真明亮啊,用素粉来打扮啊。’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这是说先有白底然后画画。”

子夏又问:“那么,是不是说礼也是后起的事呢?”孔子说:“商,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

【评析】子夏从孔子所讲的“绘事后素”中,领悟到仁先礼后的道理,受到孔子的称赞。就伦理学说,这里的礼指对行为起约束作用的外在形式——礼节仪式;素指行礼的内心情操。礼后于什么情操?孔子没有直说,但一般认为是后于仁的道德情操。孔子认为,外表的礼节仪式同内心的情操应是统一的,如同绘画一样,质地不洁白,不会画出丰富多采的图案。

三、小结

本文我们学习到了孔子关于教育和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孔子提倡“有教无类”,注重因材施教,注重启发式教育,注重学习与思考,这些都表现了他的人生智慧。

1、下列对孔子教育思想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D A、孔子认为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狄夷都可以接受教育。这在等级森严的奴隶社会末期和把狄夷看作非我族类的“豺狼”的时代,孔子能对教育对象有如此认识,并能在实践中始终以此作为办学方针,这无疑表明孔子有极大的勇气与魄力。

B、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是关于启发式教学的高度概括。孔子的启发式教学虽然只有八个字,但它不仅生动地表现出孔子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完整过程,而且还深刻地揭示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时将会依次出现两种矛盾的心理状态以及出现这两种矛盾后的正确处理方法。

C、孔子认为完善修养是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 D、“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孔子认为思考没有什么益处,因该执著于学习。

2、课后练习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译文】孟子说:“君子有三大快乐,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父母健在,兄弟平安,这是第一大快乐;上不愧对于天,下不愧对于人,这是第二大快乐;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进行教育,这是第三大快乐。君子有三大快乐,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

孟子把天伦之乐、道德圆满之乐、教育后进之乐置于统治天下之上,可见他对血缘伦理、道德修为、教书育人的高度重视,可见他对父母亲人、天下英才乃至众生的挚爱。§

启发:这三方面价值今天看来仍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应当予以重视。§

【感悟】一乐家庭平安,二乐心地坦然,三乐教书育人。朱熹《集注》引林氏的话说:‘此三乐者,一系于天,一系于人,其可以自致者,惟不愧不怍而已。”也就是说,一乐取决于天意,三乐取决于他人,只有第二种快乐才完全取决于自身。因此,我们努力争取的也在这第二种快乐,因为它是属于“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的范围。§

3、讨论:你觉得在现实中,老师怎样做才是“有教无类”?

明确:这一问是开放性讨论,主旨要讨论“有教无类”这一思想的现代价值,回答可以见仁见智。

要点:在现实中,老师要做到“有教无类”的话,应该对个性不同、资质不同、经济不同、家庭条件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性别不同„„的学生,一视同仁地加以教育,而不能厚此薄彼。

四、作业

1、背诵选文5、7则

2、小论文:如果换位思考,你是老师想怎样教育学生?

2.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一《论语》选读编目缩辑 篇二

1、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2、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3、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4、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

5、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6、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7、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8、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9、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10、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11、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1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3、、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蚀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14、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15、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r,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

16、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8、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19、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20、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21、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22、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23、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24、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25、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26、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2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8、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9、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30、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31、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32、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3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34、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35、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3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7、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3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39、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40、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41、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4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43、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44、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4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46、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47、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4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49、言必信,行必果。

50、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51、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5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5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54、既来之,则安之。

55、小不忍,则乱大谋。

56、道不同,不相为谋。

57、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孟子》名句默写

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2、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闯兀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3、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5、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6、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之徒也。

7、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8、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9、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10、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r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11、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12、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13、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14、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5、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17、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18、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19、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20、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21、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22、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也。

23、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2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5、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6、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27、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28、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29、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30、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31、孟子曰:“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32、不以规距,无以成方圆。

33、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34、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35、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3.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一《论语》选读编目缩辑 篇三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注音、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A)A.敢问夫子恶(wū,表疑问,何)乎长 .以直养而无害,则塞(sāi,充满)于天地之间 .B.行有不慊(qiàn,快心、满意)于心,则馁(něi,意气、萎靡不振)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ɡǎo,枯干)矣 .C.宋人有闵(mǐn,同情)其苗之不长而揠(yà,拔起)之者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yún,除草)苗者也 .D.行拂(fú,违背)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zēnɡ,同“增”)益其所不能 ..丈夫之冠(ɡuān,一种礼仪,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礼,表已经成人)也,父命之 .解析 B项“慊”应读“qiè”。C项“闵”,忧虑。D项“冠”应读“ɡuàn”。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C)A.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B.岂不诚大丈夫哉 ...C.所以动心忍性 ..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解析 C项“动心”,本文指“使他的心受到惊动”;今义指思想、感情发生波动。

3.下列句子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D)A.往之女家,必敬必戒 B.曾益其所不能 C.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D.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解析 A项“女”通“汝”。B项“曾”同“增”。C项“慊”通“惬”。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不是词类活用的一项是(C)A.必先苦其心志 .B.饿其体肤 .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D.空乏其身 .解析 A项“苦”,使……遭受困苦。B项“饿”,使……受饿。D项“空”,使……受穷困。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C)

归①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然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槁矣③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则 ④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解析 “然”:……的样子/这样。则:表已然,相当于“原来已经”/与下句的“则”照应,表示并列关系。

6.下列各句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B)例句: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B.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C.而良人未之知也 D.先生将何之

解析 例句和B项均为判断句,A项为状语后置句,C项、D项均为宾语前置句。

二、阅读与鉴赏 课内阅读

(一)阅读下文,完成7~11题。(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孟子·公孙丑上》)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我知言:懂得 .(2)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盛大流行的样子 ..(3)则塞于天地之间:充满 .

(4)苗则槁矣:枯干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以直养而无害:表承接关系,无实义 .(2)非义袭而取之也:表承接关系,无实义 .(3)其子趋而往视之:表修饰关系 .(4)以为无益而舍之者:表承接关系 .9.下列加点的词语不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D)A.今日病矣

B.无违夫子 ...C.此之谓大丈夫

D.以为无益而舍之者 ....解析 “无益”,没好处,没用处。

10.本段文字所含成语是什么?有什么含义? 答案 揠苗助长。违反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11.本段中,孟子认为“浩然之气”是如何养成的?

答案 浩然之气是由平时积累义而产生的。一个人只要做事情合乎义,问心无愧,就可以养成这种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告子下》)12.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治理国家;得出的结论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忧患可以使人和国家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和国家萎靡灭亡。

13.孟子说理散文的善用排比、句式长短错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你以选文画线部分为例加以具体分析。

答案 画线文字以“必先”二字领起“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构成一组排比,读起来一句紧似一句,非常有气势;且这组句子句式较整齐,以短句为主,和前后较长的句子搭配起来,使全段句式富于变化,读起来节奏感很强。

14.孟子在文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必须经受磨炼。下面列出的名言中,与之意思相近的有(AD)A.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B.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解析 B项谈的是鉴别人才。C项谈的是做人的思想境界。15.孟子认为,成就大事要具备什么条件?

答案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完成16~19题。

孟子谓宋勾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 ......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

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注 ①宋勾践:人名,身世不详。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A.吾语子游

游:游玩 .B.人不知

知:了解 .C.亦嚣嚣

嚣嚣:自得其乐的样子 ..D.修身见于世

见:出现 .解析 游:游说。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C)子好游乎.A. 相与枕藉乎舟中.,亦嚣嚣人知之.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C. 求则得之.故士得己焉.D.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①

解析 C项都是副词,就。A项句末语气词,吗/介词,在。B项代词,自己/宾语前置标志。D项句末语气词,不译/兼词,于此。

18.孟子在文中提出一个什么主张?(用自己的话回答)答案 孟子主张道德人格至上。不得志时一身正气,显达了利泽于民。19.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译文:因此,士人不得志时不丢失义,显达时不偏离自己所遵循的道。(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译文:不得志时独自修养好自身,得志时就要同时给天下人带来好处。参考译文

孟子对宋勾践说:“你喜欢游说吗?我给你谈谈游说。人家了解我,我自得其乐;人家不了解我,我也自得其乐。”

宋勾践说:“怎样才能做到自得其乐呢?”

上一篇:服装导购员常见问题回答下一篇:桃渚镇基层党校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