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怎样在群文阅读中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精选8篇)
1.论文 怎样在群文阅读中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篇一
怎样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 发布者:周远福 发布时间: 2012-7-8 16:01:40 阅读教学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阅读教学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我们作为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对文章内涵和主旨的理解。这是阅读教学的价值和作用的最根本体现,也是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探求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以培养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下面我就自己在教学中的两个课例谈谈看法。
一、教师需要诱导学生反复朗读内容含蓄的文章,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去品味,重点是对词、句的品味。
如鲁迅先生《孔乙己》一文,孔乙已两次给“我”付酒钱时,第一次作者用了“排”,第二次用了“摸”,两个不同的动作,却表现了孔乙已不同的心理和遭遇,值得我们讨论和商榷。结尾这样的写道:“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课上我引导学生思考“大约”和“的确”深层含义学生。经过思考讨论,便明白这两个词看似矛盾其实反应的却是孔乙己真实的命运。
二、角度丰富,视野开阔,通过多角度鉴赏和分析,进行科学的审美判断,形成独创的见解。
比如我在教学《大自然的语言》这篇文章时,为了让学生品味文章语言的准确、严密和科学。当我结束课前向学生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学完这篇文章你有没有发现课文中说明不够准确、严密的地方?我们可不能迷信权威哦!一个学生的兴奋的质疑打破了课堂的平静,学生们自发为他的质疑鼓掌喝彩;接着另一个学生的发现,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这个教学片断通过语言的品味,敢于向科学权威说“不”,使学生把握住了科技作品语言准确、严密、科学的特点,同时也提高学生的科学表达的意识和能力。
初中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仅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还要通过教师精心的教学设计,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欲望,师生互动,在轻松、愉快、和谐、迁移默化的氛围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能够把握住新课标的要求,在打牢基础的前提下有目的地进行训练,循序渐进,一定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浅谈阅读教学中如何品味作品的语言
学生阅读作品,要达到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目的,就必须能够准确地解读文本,感受、理解、欣赏、评价作品的语言,把作品中的语言内化为自身的语言素养,提高语言表达与交流的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语言。
选入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等特点,是学生积累和吸收优秀文化营养的主要窗口。但在实际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往往忽视对作品语言的品味,如果作品中的语言通俗易懂,学生就会觉得“我读懂了”,结果往往只是一知半解,难以把握作品语言的精髓;如果作品的语言比较艰深,学生又会觉得自己读不懂,或囫囵吞枣,或知难而退。困此,品味作品语言,是初中语文教学面临的困难之一,也是学生独立阅读的主要障碍。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可采用“相机点拨,因文入理”的方法,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对作品语言的品味,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品味准确、精美的用词,体味词语丰富的表现力。中学生阅读作品,首先必须理解词语的意思,借助字典和词典等工具书理解词语,是同学们常常用到的方法,但字典词典中对词语的解释放在具体的语句中往往又不是很准确,所以必须把词语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让学生联系上下文,“了解”“理解”“推想”“体味和推敲”词语的含义和作用,才能准确地理解词语,揭示出语言文字所表达的丰富内涵。
我在教学《白兔和月亮》一文时,遇到这样一个词语:“她牢牢盯着月亮,就像财主盯着自己的金窖。”对于句中加点的这个“盯”.字,同学们是怎么理解的?
“‘盯’就是‘看’的意思。”同学们说。那么,字典词典里是怎么解释的?
同学们立即查字典词典,然后说:“把视线集中在一点上;注视。” 我说:“这样看来,很专注地看才叫‘盯’”。
那么,“白兔为什么要专注地看着月亮?”我紧接着问。学生回答说:“因为这时,诸神之王已经把月亮赐给了白兔,月亮是白兔的,白兔很怕失去月亮。”
白兔很怕失去月亮的心情我们可以用一个什么词语来形容?我问。
学生想了想,说:“惴惴不安”,“患得患失”。
“也就是说,这个‘盯’字,不仅写出了白兔很专注地看着月亮,而且还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兔得到月亮后又担心丢失的惴惴不安的心理。”我说。
学生点头表示同意。
我继续说:“这样看来,白兔拥有了月亮这样巨大的利益,并没有给她的生活带来乐趣,反而勾起了无穷的得失之患。”
“那么,白兔后来是怎么做的呢?”我进一步问。
学生回答说:“她终于去拜见诸神之王,请求他撤销了那个慷慨的决定。”
从白兔身上,同学们悟出了什么吗?我追问道。
学生相互交流了一会,说:“如果拥有不该属于自己的东西,整天陷于得失之患,那么,还不如没有。相反,我们应该珍惜所有,不患得患失,对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决不占为己有。”
就这样,教师从一个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词入手,相机进行点拨,学生不仅理解了词语含义,而且明白了语言文字背后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可见,教师相机点拨,因文入理,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品味作品的语言。第二,品味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采用恰当修辞手法既可以形象地描写事物,还可以使文章语言变得生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对作品中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进行相机点拨,也可以逐步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
在教学《紫藤萝瀑布》这篇课文时,文中有很多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句子。如“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读这个句子,然后找出句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学生读了几遍,说:“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夸张、拟人三种修辞手法。”
我又问:“你们读了之后,有什么感受?”
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把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比喻成瀑布”?
我反问道:“瀑布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说:“瀑布是流动的,源源不断。”
我又问:同学们是否能从课文中找出能表现“流动”和“源源不断”这些特点的描写?
有的学生在课文中找出了“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的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相互挑逗。”并进行了品析:“大条幅”这个词就写出了这一树花的外形,与瀑布的外形很相似,“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又与水联系了起来。瀑布就是从山壁上或河身突然降落的地方流下来的水,远看好像挂着的白布。可见这个比喻是形象的。”
有的学生在课文中找出了“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
“这两句又与瀑布又有什么关系呢?”我问。
学生分析说,“颜色便上浅下深”这一点与瀑布的颜色有相似之处。仔细观察瀑布,也会发现瀑布上面的水反光较强,显得比较亮,下面的水反光较弱,显得比较暗。可见这个比喻还写出了光与色彩的变化。还有学生补充说“水是一波一波地涌来,涌来的每一波水的形象,与每一穗花的形象极其相似,就细部来说也是很形象的。”
我完全没有想到,这一个比喻句,词动了学生如此丰富的生活积累,将课内课外联系了起来,将语文和生活联系了起来,激发了学生美好的想象,作品中的语言,就容易内化成学生自身的语言素养。
我进一步点拨:课文中这个比喻句,不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花之繁茂,其实还隐含了生命的绵延长远。
那么,同学们又是怎样理解句中的夸张的?
学生说,“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就运用了夸张的手法,紫藤萝就像瀑布一样无穷无尽,引人遐思。
我又问:“那拟人句呢?”
学生说:“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 “欢笑”给你们怎样的感受? 学生说:“它给人很美的感受,我们好像看到了紫藤萝花笑逐颜开的情态。”
我说:“可见‘欢笑’一词就把紫藤萝花的娇美姿态展现出来,拟人的手法,使花也具有人的情态。”
修辞手法的种类较多,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也各不相同,阅读教学中,教师抓住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让学生品味,相机点拨,因文入理,不但能提高学生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还能逐步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给人美的享受。
第三,品味作品的句式,感受文章语言的美。
古人写诗作文,喜欢用偶句,讲究对称句法,现在固然不必求工整藻饰和严格骈俪,但作品中的语句音节整齐匀称,不仅可以突出词语的意义,加强对事物的形象描绘,而且读起来和谐悦耳,琅琅上口,增强文章的节奏感和音乐美感,给人以美的享受。
品析《散步》这篇散文的语言时,由于文中两两对称的句子很多,这是使本文语言精美的主要成分。我首先让学生找出文中两两对称的句子。如“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这些句子明白如话,通俗易懂,学生理解起来一点儿困难也没有。我再引导学生反复品读,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说:“这些句子有对称美,相互映衬,很有情趣。”我接着引导:“我们写作时怎样把句子写对称?”学生想了想,说:“把成双成对的事物集中在一起说,或把同一事物的几个方面对照起来写,就容易写成对称的句子。”我继续点拨:“品味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语言,我们还可以从韵脚和谐、叠音自然、双声叠韵配合、声调平仄相间等方面去品析,我们就会深切感受到汉语言文字带给我们的美的享受。”
此外,对于句式的品味,我们还可以从长句和短句的使用,整句和散句的配合,主动句和被动句、肯定句和否定句的选用时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点拨,逐步提升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
第四,品味富含哲理的语句。
品味富含哲理的语句,不仅能使我们对作品主旨有更深入的理解,而且还能获得对生活的启示。
在《白兔和月亮》一文中,最后一段文字“和人类不同的是,我们的主人公毕竟慧心未泯„„”我问:“这个句子提到了人类,用意何在?”学生思考不语。于是我点拨道:白兔慧心未泯,悟到拥有月亮并非好事,所以放弃了对月亮的所有权。而人类慧心已泯,总以为拥有就是幸福,是无论如何也不肯放弃既得的利益的。在现实生活中,多少人为了利益勾心斗角,甚至违法乱纪,锒铛入狱,毁了自己。我们中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于属于自己的东西,要珍惜,对不该属于自己的东西,千万不要拒为己有。否则就会迷失自我,人生也就失去了乐趣。通过教师点拨,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本文的寓意,明白了故事给我们的人生启迪。
对作品语言的品味,对初中生来说虽然存在不少的困难,但只要学生反复咀嚼,教师相机点拨,就能逐步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
2.论文 怎样在群文阅读中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篇二
关键词:阅读,写作,语文能力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 对提高学生的素质, 健全学生的人格, 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有重要作用。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凭这个例子使学生举一反三, 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多数学生语文实际能力并不强, 难以适应工作和进一步学习的需要。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很多, 其中学习紧张无暇阅读课外书籍, 不能使课外阅读很好地促进课内学习, 也是重要原因。”这些见解非常好地表明了课外阅读的重要作用。
阅读本质是通过在大量的以了解内容或获取信息为中心的阅读中提高阅读能力和语言水平, “点燃学生的感知想象思考创造, 照亮学生的心灵、释放生命的力量”。那如何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 提升他们的语文水平呢?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阅读兴趣是吸引学生阅读的基础。据了解, 不少高中生对我国现代的优秀作品知之甚少, 而对于玄幻类、穿越类、爱情类、漫画类的作品却趋之若鹜, 究其原因就是这类作者和出版商能把握现在中学生的心理趋向, 投其所好, 虽不见得对中学生有什么正面的促进作用, 可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兴趣对现代中学生的重要性。因此我们要针对学生的年龄、兴趣、爱好, “投其所好”, 引导他们热爱和欣赏高雅的、富有民族特色的现代优秀图书。像《读者》、《中学生》、《意林》、《小小说》、《故事会》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清新隽逸的风格一直在高中学生中拥有众多的读者。据学生说, 他们喜欢这些杂志是因为可以换换脑筋, 轻松一下。高中学生正处在血气方刚、蓬勃向上的时期, 不能低估他们对充满爱国精神的作品, 对革命传统教育作品的热爱。1996年《“红岩魂”———白公馆、渣滓洞革命先烈斗争史实展览》在北京、上海等地展出, 前往参观的学生络绎不绝。他们被这段浸透先烈鲜血的历史深深打动了, 教师如果借此东风, 向学生推荐《红岩》等优秀读物, 激发对好书的阅读趣味, 一定能取得实效。近几年《建国大业》、《长征》、《亮剑》、《十月围城》等众多影视作品备受中学生的喜爱, 如果此时能恰到好处地加以引导, 推荐给学生相关的作品进行阅读, 相信也一定可以启发学生对此类作品的阅读兴趣, 在潜移默化中不但会加厚文化底蕴, 而且会增强使命感和高昂的爱国主义热情, 可谓“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二、明确阅读中的角色定位
阅读活动的核心是自主性, 重要的是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 体验内化的基础上, 逐步形成自觉指导自己学习的个人观念体系。学生有了很强的自主阅读意识, 就会有创造性的实践活动。
教师可以适时创设一种专题阅读的情境, 强化学生的自我意识。阅读活动要创设一种类似专题科学探究的情境和途径, 让学生主动阅读、探索、发现、体验, 对大量的语言信息的搜集、分析、判断, 从而增进思考力、创造力。这种活动是建立在学生的自我意识、主动探索的基础上的, 学生认识活动的强度和力度要比单纯接受知识大得多。这种创设专题情境的阅读活动更关心的是学习的过程, 而不是结果;也讲求方法技巧, 但更关注培养能力。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大家共同喜爱的某些篇目, 深入阅读, 讨论讨论, 切实理解其中蕴含的积极、健康的情趣和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以真正获得阅读的真谛。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定时定量地提出要求, 像对材料的概括, 对中心的把握, 对语言的赏析, 等等。最后, 还要搞好阅读成果的展示与总结。教师要设计多种展示方式,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充分激发学生的成就感。这样一定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 为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制订阅读计划, 扩大课外阅读
由于现行教育制度的改进, 教师在课堂讲授的时间大大压缩, 语文课在每周的课时也大幅削减, 这也间接造成现今中学生课外阅读大多已徒有其名, 这极大地限制了中学生的语言积累。只有“博览”才能给大脑皮层形成多侧面的语言刺激, 而且, 在阅读过程中, 能再次强化大脑皮层已有的语言信息, 使大脑中业已形成的联系系统更为完整、严密。当然, 中学生的课外阅读不可能花过多的时间与精力, 不可能拜读大部的文学名著, 这就要求学生能根据自己就读年级的特点和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制定阅读计划, 包括每天或每周用多长时间阅读哪一类书籍, 使阅读更具有计划性和可操作性。“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教师一定要指导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特点合理的利用时间, 指导学生学会去见缝插针。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尽量选择短小精悍的读物, 如《青年文摘》、《读者》、《思维与智慧》、《辽宁青年》、《小小说选刊》等, 使他们能够在相对短的时间内获得较有价值的信息资料。另外不得不引起语文教师重视的是,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 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形式, 以丰富的内容体现出得天独厚的优势, 教师更应该引导学生在紧跟时代脚步的同时, 提高自身修养, 在时尚开放的网络文化中汲取营养, 在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中健康成长。教师要精心指导, 时时监督, 按时收查读书笔记、组织课外阅读交流比赛, 等等, 来提高阅读效率。
四、加强指导, 精选精品读物, 提升阅读品位
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 比不阅读还要坏。”学生阅读的资料需是积极健康、催人上进的。回首人类文坛, 群星闪耀, 文学作品浩如烟海;审视当今出版物, 鱼目混杂, 美丑同在。怎样从这既多又杂的作品中, 选出品位高、质量好的书, 使学生获得有益的知识营养和精神食粮呢?教师要随时了解书籍出版的信息, 从中筛选适合学生阅读的书刊。推荐的读物, 一要对青少年有教育意义, 二要有助于开阔学生视野, 增加见闻, 三要强调鉴赏性、趣味性, 寓教于乐。特别要注意学生的阅读取向, 防止学生陷入武侠玄幻而不可自拔, 防止学生随波逐流而在靡靡文学中迷失自己。一般来讲, 大致可按这样的选择顺序:古典诗文→文学名著→语文报刊→社科读物→自然科学读物, 让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充实自己。其实在语文课本的附录中都有推荐学生阅读的经典作品, 教师要在课堂中适时地加以引导、介绍、推荐, 甚至可以布置一定的任务, 让学生有针对性地选择阅读的刊物, 在上课的过程中, 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 向学生推荐与课文有关的文章或书籍, 如教《记念刘和珍君》时, 就让学生看鲁迅的《狂人日记》;教《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 推荐他们阅读《名人传》;教《林黛玉进贾府》时, 让他们阅读《红楼梦》, 等等。这样学生能从这些书中扩大眼界, 增长了知识, 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尝到课外阅读的甜头, 就会主动找书阅读了, 有时候不必老师去介绍, 他们就能把有关课文的章节内容了解得清清楚楚。另外也可以适时地进行一些阅读作品的心得交流会, 相互借鉴、相互促进。总之, 在指导学生阅读方面, 既要端正他们的方向, 又要适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既要有规矩, 又要让学生有自由选择的余地。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体验、思考与感悟中, 潜移默化, 获得思想启迪与教益, 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价值观念, 从而实现“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五、读写结合, 从写作中积累语言
自古读写一家, “读”为“写”之基础, “写”为“读”之检验。新课标也将写作的一些要求渗透到阅读目标中去。看, 只是随意闲翻;读, 旨在有所获益;用, 即实际应用, 其中更多的是指应用于写作。一要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在阅读过程中, 学生与作者、文本与生活之间实现着多种视界的融通, 因此, 要鼓励学生随时记下“智慧的火花”。这基本是与阅读同步完成的, 可不要小瞧这些小笔墨, 它往往是探寻某个关键问题的钥匙, 是发现知识宝藏的洞口, 是大彻大悟的前奏。至于摘抄, 可建议学生准备阅读记录本以便识记和整理, 书读得越多, 摘抄就越多, 老师可以每星期检查一次, 养成习惯就好了。二是写读后感。读完一本书, 总有自己的想法, 鼓励学生把这些想法及时地有意识地记下来, 就是读后感。这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之间的对话的捷径。有针对性的作文训练能够调动大脑中的语言信息来激发大脑皮层细胞之间的信息回忆、交流、筛选, 从而达到巩固、运用语言的目的, 因此, 写作文是更高层次的积累语言。然而高中语文教学并未对此引起重视, 重知识、轻作文是普遍现象。即使平时的作文训练也是以对准高考为目标, 重审题立意, 入格训练, 学生的作文大多是新八股, 语言贫乏, 毫无生气。这样的训练, 只能使学生的大脑原本贫乏的语言中枢变得更为呆板。“意无言则不行, 言不畅则意不达”。有识之士认为目前中学生作文水平每况愈下, 并非危言耸听。要扭转这一局面, 加大作文的密度是其方法之一。可以口头与书面结合、片断与成文结合、大作与小作结合、自由作与统一作结合, 可以分步练、集中练, 可以教师评、学生评, 灵活多样, 不拘一格。学生在不断运用语言中, 既能激活自身的语言积淀, 又能吸收他人的新鲜语汇, 丰富自身语言;自身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写作能力必将水涨船高, 令人刮目相看。长此以往, 坚持不懈, 一定能够突破原有的写作习惯, 在不停的探索历练中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和语言风格, 即使不能独树一帜、一鸣惊人, 也必将会在纷繁飞扬的高考作文中摒弃平庸, 拥有自己的一方天地。
3.论文 怎样在群文阅读中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篇三
【关键词】 初中语文 课文阅读 写作能力 技能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9-042-01
0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如何让课文教学与作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在课文阅读中提升学生写作能力和技巧?
一、在课文阅读中培养语感
新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或默读。朗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而且可以体会到文章里面所蕴含的情思,真正的好语言,在阅读朗读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有一种美感、音乐美,读起来抑扬顿挫,给人一种流畅与回荡的效果,从中培养出自己对文本的语感。如《济南的冬天》生动写景,充满诗情画意。首先得益于作者从纷繁的景物中抓住主要物景的主要特征来进行描写。老舍正是用的“以大观小”的构图取景法,作者对济南大地作了简笔的写意描绘:绘城,却不绘城的东南西北,只绘冬天济南的秀美睡态。绘山,却不绘山的上下左右,只抓住小山的主要特征:“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绘人,不绘形体,只绘济南冬天人物情态的最主要特征:“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济南冬天的独具一格的风貌是“温情”,写“温情”是从自身感受的角度来写的,采用“曲折行文”的对比方式。北平、伦敦、济南是老舍生活之舟的三个主要停靠站,因此,他拥有评判对比的资格。通过和北平冬天多风、伦敦多雾、热带日光的毒和响亮(根据语境是指“晴朗得刺眼”)作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突出它独有的“温晴”美景,赞赏它是个“宝地”。画面中“寒”与“暖”、“暗”与“明”、“热”与“温”的色调烘托出济南冬令阳光和煦、天朗地秀的总体形象。在结构上是全文的总起,为下文具体描述作铺垫。《济南的冬天》第4段也有一笔带到那点“雪”,“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其中的“卧”字用得很贴切,济南城外的小雪和小村庄被作者赋予了生命和感情,它们都“安适的睡着”,尽情享受这“温晴”的天赐,“卧”字传神地画出了小村庄和小雪的情态,就好像它们都有灵性一样,恰当地渲染了一种安适平静的气氛,与文章基调相和谐,有一字传神之效。
二、在课文阅读中积累语言运用
认真而扎实地教学生字和词语,进行语言运用的训练,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任务之一。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理解能力很有限,需要教师的指导。为避免生硬呆板的解释,我在教学中往往采用抓住重点词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体验情感的方法教学。在提倡感悟体验的同时又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积累了词语,感受语言文字的奇妙,改变学生词语贫乏的现象,为自己的习作打好基础。
课文中不同风格、鲜活睿智的语言正为我们提供了学习的典范。如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说明文的典范之作,它不仅语言生动形象,准确严谨。本文的条理性在每部分之中段落的安排都有体现,特别是第三部分说明决定物候现象的来临有四个因素,作者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这些词,把四个因素按影响的大小,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很有条理。在学习写作说明文时,就得好好体会本文遣字造词和安排句子结构顺序的艺术。
三、在课文阅读中学习写作方法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强调阅读在提高我们的语文实际能力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平时的语文课文阅读中,注重写作技能的积累与模仿,进而在写作中巧妙借用,能使自己的作品增色添彩。如“游记”类习作,需要有一个合理的顺序,这样才能使文章条理清晰。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让我们读后明白作者先到了什么地方,后到了什么地方,确有如临其境之感。一般说来,游记的顺序与观察方法有关,主要有下面四种:一是以感情的变化为顺序,如《春》以盼春、赏春、颂春为序,并在“赏春”中,根据感情发展的需要,依次出现了五幅图画——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这种写法往往与时间、空间关系不大,主要是感情起着主宰的作用。二是以游览访问为顺序,如《山中访友》依次写到山中见到的种景象:古桥、树、山泉、溪流、白云、瀑布、悬崖、云雀、蚂蚁等,层次一目了然,脉胳清晰分明。由此引导同学们初学写游记,宜采用这种顺序。三是以视线的推移为顺序,如《济南的冬天》。这种写法有别于“移步换景”法的地方是:立足点不动,只是视线在移动。视线推移的顺序,也正是描写景物的顺序。
4.论文 怎样在群文阅读中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篇四
托福备考看课外读物提升阅读实力正确技巧方法讲解
看课外读物可以积累阅读经验,提升理解能力,这一点想必大家都知道,阅读量大的人做阅读题都会觉得更加轻松一些,至少心里会更有底气。但如何把看课外阅读和托福备考结合起来,这其中还是有一些技巧方法的,下面小编就为大家介3个要点技巧:
1. 明确阅读目标契合考试需求
首先小编希望大家明白的一点是,为了托福备考而进行课外阅读,那么本质目的是为了服务于考试而非单纯的个人爱好,所以在选择具体阅读文章时就不能太过主观了,毕竟托福考试可不会只给你看你感兴趣的文章,一些大家都觉得头疼的专业文章也是很多的。所以大家在选择读物时不能太过挑嘴,要做到无论什么样题材内容的文章都能保证认真仔细的阅读心态,哪怕是一些自己其实不感兴趣也完全不了解的题材,如果托福考试中出现过这个话题的文章,那么你也要静下心来投入阅读。考生需要培养一种对待所有文章都能客观看待一视同仁的阅读心态。这样大家才能在考试中以不变应万变不受影响的充分阅读和理解每篇文章。
2. 培养对文章主题和中心句的敏锐感
托福阅读考试中,篇幅较长的文章不在少数,大家可能对于这类文章都不太喜欢,本身阅读起来就要花费很多时间,带着的题目也变得有点面目可憎起来。这其实是因为大家缺乏应对长篇文章的经验所导致的,其实托福阅读并不需要每篇文章都从头到尾看得非常细致,只要把一些有关文章主题和中心的内容掌握牢就足以应对大部分题目。因此考生也需要培养对文章特别是长篇文章中主题和中心句的敏锐感。大家可以通过课外阅读来培养这方面的感觉,毕竟课外阅读中出现长篇文章的几率也是很高的。当然小编不建议考生从一开始做课外阅读就做到这一点,大家前期可以结合一些草稿做笔记的方式来记录自己认为是中心主题句的内容,之后再慢慢脱离草稿培养自己的记忆能力,逐步提升应对托福长篇阅读的适应能力。
3. 看课外阅读顺便锻炼生词处理技巧
生词问题在托福阅读中是比较让考生头疼的问题之一,很多人即使背熟了大量托福词汇仍然会不时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一些不认识的词汇。而对于这种情况小编也建议大家早做准备,训练一下应对生词的突发性应急技巧,也就是俗称的猜词技巧。而训练这种技巧在课外阅读过程中进行无疑就是很好的机会。小编相信大家在看课外读物是也会时不时看到一些不认识的词汇,如果遇到建议大家不要直接查字典或是假装没看见,而是可以结合一些常规的找解释分析词根词缀的方式来适当做一些猜题练习,提前为托福阅读考试中可能遇到的生词问题做一些处理技巧方面的预演训练。
关于托福阅读通过课外读物来获得提升的方法技巧小编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希望各位同学能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让自己在备考中投入的时间精力都有所回报,为考试做好更为充分全面的准备。
托福阅读真题原题+题目
There are only a few clues in the rock record about climate in the Proterozoic eon. Much of our information about climate in the more recent periods of geologic history comes from the fossil record, because we have a reasonably good understanding of the types of environment in which many fossil organisms flourished. The scarce fossils of the Proterozoic, mostly single-celled bacteria, provide little evidence in this regard. However, the rocks themselves do include the earliest evidence for glaciation, probably a global ice age.
The inference that some types of sedimentary rocks are the result of glacial activity is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uniformitarianism, which posits that natural processes now at work on and within the Earth operated in the same manner in the distant past. The deposits associated with present-day glaciers have been well studied, and some of their characteristics are quite distinctive. In 2.3-billion-year-old rocks in Canada near Lake Huron (dating from the early part of the Proterozoic age), there are thin laminae of fine-grained sediments that resemble varves, the annual layers of sediment deposited in glacial lakes. Typically, present-day varves show two-layered annual cycle, one layer corresponding to the rapid ice melting and sediment transport of the summer season, and the other, finer-grained, layer corresponding to slower winter deposition. Although it is not easy to discern such details in the Proterozoic examples, they are almost certainly glacial varves. These fine-grained, layered sediments even contain occasional large pebbles or dropstones, a characteristic feature of glacial environments where coarse material is sometimes carried on floating ice and dropped far from its source, into otherwise very fine grained sediment. Glacial sediments of about the same age as those in Canada have been found in other parts of North America and in Africa, India, and Europe.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glaciation was global, and that for a period of time in the early Proterozoic the Earth was gripped in an ice age.
Following the early Proterozoic glaciation, however, the climate appears to have been fairly benign for a very long time. There is no evidence for glaciation for the next 1.5 billion years or so. Then, suddenly, the rock record indicates a series of glacial episodes between about 850 and 600 million year ago, near the end of the Proterozoic eon.
1. Which of the following does the passage mainly discuss?
(A) How patterns in rock layers have been used to construct theories about the climate of the
Proterozoic age
(B) What some rare fossils indicate about glacial conditions during the late Proterozoic age
(C) The varying characteristics of Proterozoic glacial varves i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world
(D) The number of glacial episodes that the Earth has experienced since the Proterozoic age
2.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 the fossil record of the Proterozoic eon is
(A) highly regarded because it preserves the remains of many kinds of organisms
(B) less informative than the fossil record of more recent periods
(C) very difficult to interpret due to damage from bacteria
(D) more useful to researchers than otheraspects of the rock record
3. The word scarce in line 4 is closest in meaning to
(A) ancient
(B) tiny
(C) available
(D) rare
4. It can be inferred from the passage that the principle of uniformitarianism indicates that
(A) similar conditions produce similar rock formations
(B) rock layers in a given region remain undisturbed over time
(C) different kinds of sedimentary rocks may have similar origins
(D) each continent has its own distinctive pattern of sediment layers
5. The word resemble in line 14 is closest in meaning to
(A) result from
(B) penetrate
(C) look like
(D) replace have similar origins
6.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 the layers in varves are primarily formed by
(A) fossilized bacteria
(B) pieces of ancient dropstones
(C) a combination of ancient and recent sediments
(D) annual cycles of sediment transport and deposition
7. The phrase the other in line 17 refers to another
(A) annual cycle
(B) glacial lake
(C) layer of sediment
(D) season
8.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 the presence of dropstones indicates that
(A) the glacial environment has been unusually servere
(B) the fine-grained sediment has built up very slowly
(C) there has been a global ice age
(D) coarse rock material has been carried great distances
9. Why does the author mention Canada, North America, Africa, India, and Europe in lines 23-24?
(A) To demonstrate the global spread of dropstones
(B) To explain the principles of varve formation
(C)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the theory that there was a global ice age in the early Proterozoic eon
(D) To illustrate the varied climatic changes of the Proterozoic eon i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globe
10. Which of the following terms is defined in the passage ?
(A) fossil record (line 3)
(B) laminae (line 13)
(C) varves (line14)
(D) glacial episodes (line 28)
5.借助群文阅读提高初中生写作能力 篇五
关键词:初中语文;群文阅读;写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
一、初中群文阅读现状
针对学生课外阅读和写作情况,对我校1500 人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和阅读的投入学生每天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在10—30 分钟内,且随年级的升级,课程的增加而逐渐减少。用于阅读的消费如买书、租书等,每月在3—20 元。学生比较喜欢读文摘类、动漫类、武侠类等休闲或快餐文学; 有空余时间,更喜欢阅读散文、小小说两类文学样式。四大名著中,更喜欢读《三国演义》。读书目的更多的是消遣,少数能部分阅读老师推荐的书,写写读书笔记或札记。
学校的班主任不太支持学生阅读课外书籍,非语文老师在初一、初二时不干涉学生阅讀,初三则极力反对。班上阅读课一般在每月一两次,同学几乎不对所读书籍进行讨论。老师基本上没有树立课外阅读榜样对学生进行鼓励。
群文阅读,是在教材的基础上,补充2 - 4 组形式多样的文章或者更多,建构以一定议题为依托,以粗读略读为主法,以分享感悟为核心,以探索发现为乐趣的教学方法。群文阅读要发展让学生自己读,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学习阅读。
群文阅读与写作实践相互促进的策略研究,既是解决阅读与写作问题的很好途径,又是一个新的课题,如果通过实践与理论研究,达到“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 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 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只训练必须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
二、群文阅读与初中生写作能力分析
1、指导学生默读和浏览。
群文阅读与单文阅读不同的是: 单篇阅读教学侧重于精读,而群文学习多采用略读、默读、浏览、边读边思考等不同的方式进行。我们提倡在每一单元安排一节群文阅读课,放弃传统精读课文那样去逐字逐句地肢解文章式的分析、品鉴、大段大段地朗读,课堂上不单独安排时间扫除生字障碍等方式。旨在一个特定单位时间内指导学生阅读相关联的多篇文章,培养学生快速浏览阅读、抓取信息、整体理解,不把过多精力放在体会、咀嚼、品味语言上。默读、浏览,是侧重于大量信息处理的有效阅读方式,是侧重思考的阅读。教师在课堂上提出方向明确的高质量的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让学生从多篇文章阅读中获取丰富的信息,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快速阅读、整合信息、质疑讨论,从而积累写作素材。
2、营造读书氛围,激发学生读写兴趣。
阅读与写作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我们尝试以“营造书香校园”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的读书活动,为群文阅读教学以及写作实践教学服务。每班每周一节语文阅读课,通过教师自主设计“阅读指导学案”有效指导并评价学生的阅读,鼓励每位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读书的收获与感受。定期组织读书沙龙、速读比赛、美文朗读比赛、佳作欣赏会、人物评论会等多种多样的读书活动,将课内课外阅读通过活动平台连为一体,使学生读写活动成为一种有组织的集体活动。
3、利用群文阅读中的小组对话和讨论,拓展学生思维深度和广度。
群 文阅读,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分组讨论、分享对话等读书会形式的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阅读课中的讨论,可参与性,开放,多面向,极大的解放了学生的“生产力”。每个学生都可以有自己的角度发表自己的观点,让学生有话可说。知识储备、阅读视野、想像推理能力不同的学生都有自己的答案,答案是不尽相同的,这就很多篇文章放在一起阅读的优势。群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可以自由选取喜欢的文章内容,老师对学生的回答也不应只作简单的对与错的判断,而是充分鼓励、引导、点拨、启发,为学生创造一个坦率、自由、富有探索性的氛围。所以我们需要解决的是课堂上学生是否有讨论意识和表达技巧,因为如果在小组讨论时,讨论成员消极对待,重复话语,拖时间,甚至互相扯皮,讨论完全就是浪费时间,所谓讨论的积极意义只停留在了理论上。只有指导学生有效讨论,课堂才会产生有效生成,学生才能通过不断地思想碰撞思考、积累阅读体会。
4、利用群文阅读比较策略,凸显群文阅读中的亮点
“比较”应该是群文阅读用得最多的阅读策略: 横向章节同类比较、纵向难易比较、大略地比较、细致地比较、比较相同点、比较不同点、比较内容方面的、比较表达形式方面等, “比较”阅读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自己有发现探索并领悟。我们要解决的是帮学生选出合适的一群文章,指导学生准确找到该群的比较切入点,然后进行有效阅读。
5、利用群文阅读探究思考策略,拓宽学生写作选题
群文阅读不仅仅是盲目加大学生阅读量,而是要引导学生通过推论、比较、猜测、反思等方法对于文本进行探究性思考。祝新华教授在他的《六层次阅读能力系统及其在评估与教学领域中的运用》,他把阅读能力分为六个层次: 复述、解释、重整、伸展、评鉴、创意。我们通过群文阅读促进学生写作实践,就是希望通过学生在阅读中对文本的理解、感悟,进行延伸性思考,从而激发学生进行自主写作实践的能力。
6、以展示为策应,为学生拓宽舞台
为学生创造展示平台,最大程度的激发了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在研究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注重收集学生优秀的作品汇集成册,在校内传阅交流。积极组稿参加各级各类作文竞赛,积极帮助学生向各级各类报刊杂志投稿,并大张旗鼓地进行表彰奖励。开展“读书之星”、“写作之星”的评选,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读书和写作热情。
6.在阅读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篇六
〔中图分类号〕 G633.3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03(B)—0041—01
目前,学生在作文中经常出现内容空洞、口语色彩浓厚、词不达意等问题。那么,教师应如何帮助学生解决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呢?教师不妨从阅读教学入手,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结合起来。
一、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思考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挑选一些经典的名篇佳作。那些优秀的文章以其巨大的艺术魅力感染了一代代人,塑造了许多经典的文学形象。如果学生能将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经验投入到阅读中,就能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意图,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久而久之,学生就可以慢慢解决作文中内容乏味、没有真情实感等问题。另外,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发表独特的见解。如在教学莫泊桑的《项链》一文中,教参上说这篇小说讽刺了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对玛蒂尔德追求安逸舒适的生活持否定态度。而学生在讨论时,对此文主旨有不同的理解。于是,我抓住机会,让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只要学生的观点合情合理,符合生活逻辑,我就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然后要求学生在课后去搜集资料,将其对玛蒂尔德的评价整理成文。这样,学生不仅深入理解了课文的内容,还可以满怀信心地去写作。
总之,教师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进入阅读文本中所描述的境界,让学生边读边思考文本的谋篇布局、写作特色等方面有哪些独特的地方。然后教师可要求学生摘抄记录,以备写作之需。
二、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
针对学生作文中词汇贫乏、语句平淡等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品味阅读文本中的语言,具体方法如下。
1.体验修辞带给语言的形象美——巧设比喻,以求形象生动;铺陈排比,以增奔泻气势;拟人,以求逼真生动;大胆夸张,以显飞扬气势;多用设问,使人深思;反复吟咏,以抒绵绵之情。
2.品味整句、散句的参差美——整句工整而流畅,如奔腾之江水,一泻如注;散句曲折而舒缓,如九曲黄河,回旋荡气,整句、散句交错使用,显得错落有致,读起来朗朗上口。
3.品味幽默、诙谐语言的智慧情趣之美——幽默、诙谐、富有情趣的语言,能体现出智慧;或品味在名言警句中的理性美——直陈利害,义正词严;多方设喻,增其灵气;嬉笑怒骂,入木三分;针砭时弊,酣畅淋漓。
4.品味在引用中的意蕴美——恰当引用一些典故、谚语、俗语、歇后语、顺口溜等,可以增添文采,增强文章的文化底蕴。
三、学会品味阅读文本的艺术表现手法
大多数文章,都来源于现实生活,是作者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所思、所想、所感。 而作者要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以求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不仅要在筛选材料、谋篇布局、构思立意上下功夫,还要运用各种艺术表现手法,以增强文章的美感。如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有对比映衬、以小见大、虚实结合、状物抒情、融情于景、渲染烘托等等。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让学生再现阅读文本中的情境,要求学生阅读完文章后,对自己提两个问题:一是此文描写了什么内容,二是这些内容通过什么艺术表现手法描写出来的。这样,让学生在阅读中自己去寻找写作规律,并有意识地进行仿写,久而久之,就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7.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篇七
关键词:培养心智;整合读与写;提高阅读量
人类获取知识和信息,吸取精神养料,提高生存与发展能力的主要方法是通过阅读达成的。阅读在人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已经日益重要。因此,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小学语文教师要在加强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笔者认为: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阅读中注重心智的培养,为写作做好铺垫
语文的写作能力不仅是认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体现,而且也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现,并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表现。在阅读过程中,要想通过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就必须在阅读教学中注重知识的积累,知识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自然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教会学生在阅读中汲取知识,并将其内化,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培养学生的阅读心智和领悟式的阅读,阅读能够帮助学生增长知识,培养心智,丰富思想感情,提高写作水平,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二、让阅读与写作相辅相成
阅读是为了更好地写作表达,写作是阅读知识的巩固和发
展,这就是一个知识的迁移过程。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通过培养学生把读和写有机地整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在教学中,可以选择教材中优美的文章增强学生的积累,通过让学生摘抄文章中优美的好词、好句、好段,在积累和摘抄的过程中,展开对词语的联想,这样一来,学生就不仅仅是只学得一个词语,而是学到了一类词语,鼓励学生将积累到的词语合理地运用到写作中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规范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鼓励学生大量阅读,提高文字功底
教师要想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必须鼓励学生大量阅读。要教导学生:写出好的文章,不是通过短期的努力就能达成的。必须大量阅读,增加自己的阅历,把握所阅读文章的基本意图,同时还要从书本中不断地汲取新知识,还要虚心地向
有经验的同学学习,从他们那里得到一些阅读、学习技巧和写作
技巧。
总之,教师必须从多方面努力,才能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刘济远.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8(1).
8.论文 怎样在群文阅读中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篇八
关键词:英语教学,写作能力
新编中学英语教材是以教学大纲和《英语课程标准》为基本要求和指导思想而编写的。它提倡任务型的语言教学,其核心思想是学生在完成真实有效的任务中,学会使用语言。实施任务型语言教学,确定教学目标是前提,设计任务是关键,学生的积极参与是核心,教师在任务链中起支架作用。如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既传授给学生知识,又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值得每位教师深入研究和探索。
英语写作能力是衡量学生英语水平的一项重要内容。书面表达对很多学生来说是一道难关。在英语教学中,除了专题英语写作课外,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笔者根据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规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几点体会:
一、读前预测——猜测内容,培养思维习惯。
课文标题往往体现文章的主旨,课文中的插图,一般能对课文内容提供直观的线索。因此,学生在阅读课文前,教师可指导学生利用标题和插图等,结合平时的知识积累和生活中的经验,对课文内容进行大胆地推断或预测,从而培养学生的看图说话的能力。看图写作也是高考命题中一种常见类型,教师可用下列问题来指导学生去发挥他们的想象力,预测课文中可能会谈到的内容:
1.What do you think this passage is mainly about according to the title and the picture?
2.what would you like to know about from this passage?
3.what questions could you raise according to the title?
4.what kind of words should be used in the passage?
经过这样的训练,不但培养了学生从连词成句,连句成段,连段成文的能力,还为看图说话奠定基础。
二、听课文录音——抓住中心,了解文章大意。
听录音对学生形成语感,快速了解文章大意,增强综合能力大有裨益。在听课文录音之前,教师应提出具体的要求,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抓住文中的主要内容,对课文有一个初步了解,明白这篇文章主题是什么,主要说的是什么内容,是怎样论述的,从而快速抓住中心。教师应在学生听完课文录音后就课文主要内容进行提问。例如:SEFC Book 1B unit 14 The Birth of a Festival 提问以下问题:
1.What is the name of the festival?
2. When is it celebrated?
3.Where is it celebrated?
4.How do people celebrate it?
5.Why do people celebrate it?
通过以上几个问题使学生对课文有个大概了解,同时,这些问题也包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果把它们连起来回答,就是这篇文章的梗概。如果教师有意识的这样训练学生,他们的写作能力会有很大提高。
三、篇章分析——理解课文,掌握写作技巧。
以key words 为平台,简笔画为脉络、化文为图、化繁为简,变抽象为具体,能充分发展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篇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其不同体裁,对每篇文章进行文章结构分析。教师应该具体分析为什么作者会这样写,这样写的好处有哪些,还有没有其他更好的写作结构。通过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让学生既了解了文章内容和主旨,又有益于学生学会和掌握各种不同体裁文章的基本结构,给他们自己写作提供非常直观的借鉴,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学习:SEFC Book 1B unit 18 New Zealand这是一篇说明文,板书如下:
1)Geography location
Size
Capital
Important cities
2)Climate mild sea/subtropical
Rainfall
Season
3)Natural beauty seas
Cities
Beaches
Mountains
Hot springs
National bird
4)History earliest settlers
Discoverers
Later settlers
通过分析篇章结构,提出各段的中心词语和中心句,使学生掌握文章脉络,培养写作技巧。
四、复述课文——理解课文,增强表达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相同的内容。在练习中,让学生根据key words的提示词串词成句,组句成段,结段为篇,一步一环,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实现“习得、应用”一体化,很好地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进一步提高了写作能力。
例如课文Book 1B unit 15 Scientists at work 就有conduct a number of experiments,a great deal of,prove, charge,tie the corner of,a sharp piece of ,protect you from, 等十余条生动规范的表达法。教师在讲清这些语法,语言点时,应要求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同时,特别注意这些表达法在上下文中的运用,并要求学生用这些词语造句来复述课文,把它们真正吸收进自己的语言里来。
五、缩写、改写、仿写课文——提练加工,提高综合写作能力。
要充分利用教材上的课文,由学生以缩写、改写和仿写的形式,对课文进行利用和加工,用来提高写作能力,切实可行,方便实用。
1、缩写。缩写课文就是对原文的字数、篇幅进行缩减,保留原来文章的主干,剔去枝叶,突出重点。在学习完每篇课文后,让学生对原文主要章節和段落进行缩写,要尽量用原文的重点词语,对原文结构不做大的改动。这种练习不但复习巩固了所学的词语,句型,而且训练了学生装的写作能力。
2、改写。改写就是不改变原文基本内容的前提下,把某种写作形式改变成为另一种写作形式的作文。改写的类型主要是体裁的改变、人称的改变、结构的改变,如由记叙文改写为说明文、由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由倒叙变为顺叙等,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3、仿写。模仿是学习语言的必经之路,也是学习语言的重要手段。仿写的形式是按照范文的题目、结构、体裁、写法,进行类似的写作。高中英语新材料以其广泛性的题材,丰富的体裁,为学生们仿写提供了大量的素材。经过三年的学习、模仿,学生在英语写作方面都有会有一个明显进步。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英语写作能力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它必须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一环紧扣一环地进行训练。教师应注重抓基本功训练,同时在阅读教学中时时注重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为英语写作打好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新课标》
【论文 怎样在群文阅读中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推荐阅读:
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怎样培养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创新能力09-29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怎样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08-19
钢琴教学中幼师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论文12-10
化学实验教学中提升学生职业能力论文08-05
浅谈怎样提高农村小学生的写作能力10-02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论文08-03
怎样积累写作资源论文10-15
提升阅读能力论文06-19
怎样写作行政管理毕业论文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