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文明创建倡议书

2024-10-03

社区文明创建倡议书(共12篇)

1.社区文明创建倡议书 篇一

各社区单位和居民: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创建文明社区工作不仅仅是街道的事、居委会的事,更是我们社区单位和广大居民自己的事,需要社区每个单位、每一位居民的共同努力,共同参与。“社区是我家,创建靠大家”,让我们人人动手,从我做起,积极投入到文明社区创建工作中去。为此,向社区单位和广大社区居民发出以下倡议:

一、积极参与创建活动。社区居民要积极参与文明家庭、文明楼组、文明小区、文明社区的创建工作,参与社区开展的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体活动,倡导并发扬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社区单位要利用本单位的资源,积极开展厂弄共建、厂街共建、校街共建、军民共建、警民共建、区域共建,做到共建双方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增强社区单位对社区的认同感。

二、争做文明市民。积极参加“告别陋习,文明出行”活动,增强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做到行路时不乱穿马路、走人行道,不乱闯红灯;乘车时排队上车,先下后上,文明让座不抢座,争做“可爱的青岛人”。遵守七不规范,树立“人人清洁,人人受益”的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公用部位整洁,做到地洁、墙白,无垃圾、无堆物、无乱抛乱丢现象,主动拆除违章搭建,不随意破墙开店和乱设摊。积极参与和配合示范道路建设和中小道路整治,沿街单位自觉建立门前责任制,不跨门营业,店铺齐门售货,环境优美整洁。

三、倡导文明新风尚。积极倡导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倡导尊老爱幼、家庭和睦的家庭美德,搞好邻里团结;倡导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

四、增强法制意识和安全防范意识。每位社区居民做到人人知法、守法、依法办事,自觉地同一切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做好安全防范工作。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同心同德、万众一心为把社区创建成文明社区而努力。

倡议人:

日期:

2.社区文明创建倡议书 篇二

从大文化的视角来分析, 建筑文化至少包括了三大内涵:一是包括了建筑科学技术在内的物态文化;二是建筑规范类的制度文化;三是建筑的精神文化。三者的关系是:建筑的精神文化决定建筑的制度文化, 建筑的制度文化决定着建筑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而由建筑思想文化指导下建设起来的建筑物, 就会成为环境的一部分而影响、制约着人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 形成一种与环境相一致的社区或家庭文明。因此, 建筑不仅是物质文明的载体, 也是精神文明的载体, 它既是人类物质文明的体现, 也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体现, 而当它作为物质与精神合一的存在物时, 它还会对现实中人的精神、情感、行为形成一定的影响。

人是环境的产物。这个环境当然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方面。建筑, 作为建筑材料的集合体, 它是物质环境的一部分;作为建筑思想与艺术的载体, 它又是精神环境的一部分。所以建筑物无疑属于整个大环境的一部分。基于这样的判断, 当我们说人是环境的产物时, 自然也就包含了这样的潜在含义:人的问题, 往往也包括环境的问题;当我们说要营建一个好的环境来影响人、教育人时, 这之中当然应包括建筑环境。

当前, 我国社会在整体上已超越了温饱型, 正由小康型社会向全面小康型社会推进, 当人们温饱所需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而达到“仓廪实而知礼节, 衣食足而知荣辱”时, 建筑作为某种价值追求的精神文化象征, 就成了理所当然。这正如人们在未得温饱时, 衣物主要功能在于保暖与遮羞, 而在基本物质条件得以满足后, 服饰同时要求展示美与个性的功能一样。在这个大时代背景下, 建筑的完整内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

它不仅有经济建设意义, 而且有精神文化建设意义, 不仅有科学技术意义, 同时也有思想教育意义;

它不仅仅只有G D P含量, 同时也应有它所处的那个社会的意识形态与文化含量;

它不应仅仅只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生理需要, 同时还应满足人们的精神和心理需要。

一个城市、一个社区、一所学校的特色, 不应只从这个城市、社区与学校的地域地貌、文字、媒介、风俗等方面表现出来, 同时也应从这个城市、社区与学校的建筑表现出来。

二、不良建筑对社区文明、家庭文明的负面影响

不良的城市建筑布局、非人性化的社区建设、住宅的非人伦化设计, 对城市的社区文明建设和家庭伦理建设存在着负面的影响。

1. 不良的城市布局与犯罪之间的关系

现代建筑科学与犯罪学的研究证明, 都市特定的建筑环境元素, 会影响犯罪率。早在上世纪60及70年代, 这个问题就引起了建筑学者们与犯罪行为学者们讨论。Jeffery在1971年也直接提出《经由环境设计来预防犯罪的发生 (CPTED) 》的概念, 1973年英国建筑学家Newman发表了《Defensible Space防御性空间》。自此其相关概念便陆续被研究讨论。1998年, 句法公司受哥斯尼尔斯市委托, 研究建筑空间布局与人易受犯罪攻击可能性之间的关系。这个项目进行为期3年的研究, 被认为是南半球最大规模的城市犯罪研究。其成果认为, 狭窄隐蔽的街道, 视线不及、光线阴暗的小巷, 是城市建筑空间中最易引诱犯罪的环境。

狭窄隐蔽的街道, 视线不及、光线阴暗的小巷是城市建筑空间中最易引诱犯罪的环境

Jeffery在《经由环境设计来预防犯罪的发生 (C P T E D) 》中提出所谓“高犯罪空间”的概念, 从调研中得出这样的结论:

约有95%的犯罪案件是发生在七楼以上及规模1000人以上的社区;越多户数共用一个门厅、楼梯、电梯的集合住宅的犯罪率越高;中央走廊因有视觉死角, 故其犯罪率较高;而单边走廊较易被户外看到, 具监视效果, 可吓阻犯罪发生;有视觉死角的空间, 例如阴暗密集的灌木丛, 杂乱且视觉不能穿透或距离较远的公园, 狭小窄长的空间, 因为监视效果较差, 使得犯罪较易发生;相同型式的建筑, 空间自明性低的环境。

国内不少学者也对建筑空间与犯罪防控做出了积极研究。认为, 尽管犯罪行为的产生源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心理、生理等诸多原因, 但建筑空间对犯罪的影响却已是客观存在的现实问题。有学者认为“合理的建筑物空间设计是创造可防控空间的有效手段, 是消除建筑空间盲区的有力措施, 也是实施城市犯罪空间防控的重要途径。”“而‘创造一个安全的、可防控犯罪的城市空间’的研究, 却没有引起学术界的足够重视”。也有学者认为, 防控犯罪应“从环境预防入手, ……要科学规划安全系数高的物理环境;……限制犯罪机会的环境条件。”

上述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表明, 建筑是城市社会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神文明建设, 思想文化宣传应将建筑环境因素纳入总体的思考与建设的范畴之中, 忽略建筑的精神与社会文化意义, 其结果不仅对城市精神文化建设不利, 而且, 会诱发犯罪率的升高。当人们在大力得倡城市精神文明和思想文化建设时, 不良城市建筑的负面影响是不应忽略的。

2. 社区人际关系冷漠与非人情化社区设计

有人将我国现代都市的人际关系形容为:“繁华掩盖不了冰冷的人际关系, 钢筋混凝土坚硬了心灵深处的冷漠防线。冷漠必然诞生虚伪, 虚伪是冷漠的化妆品。”但是, 在分析讨论导致我国现代城市及社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的原因, 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时, 人们或者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的;或者是从伦理学的角度提出的;或者是从政治学的角度提出的;或者是从管理学角度提出的;……而往往忽略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中本应十分重视的可视的物质环境。

要在社区中建立起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关系, 解决人际关系冷漠的问题, 必须从建筑规划与设计的角度, 建立起一个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一个物质载体——符合人们风俗和当地文化生态的社区建筑环境与园林空间环境:社区广场、社区会所、社区休闲场馆、社区花园等等。考察我国城市社区环境建设, 最初的住宅社区建设缺乏经验, 因此, 基本是没有提供社区居民相处空间环境, 后来的新社区越来越吸取了国外社区建设的经验, 有了设施良好的社区人际交往场地, 但却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或者有限的公共场所被停车场侵占、被商业经营侵占;或者这些公共场所在建筑空间设计上与过去人们的生活习俗有隔阂, 不符合所在地的文化环境, 从而使人们不习惯使用, 使这些场所形同聋子的耳朵——只能作为摆设。最终导致了当今许多城市社区存在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 虽同住一个社区, 却是鸡犬之声相闻, 老死不相往来, 邻里之间视同陌路人。

缺乏符合人们风俗和当地文化生态的社区建筑环境是导致社区人际关系冷漠的重要原因

因此, 构建和谐的社区人际关系, 仅从伦理建构、社区管理、社区党建和社区社会文化的建设是不够的, 还必须以构建社区居民和谐相处的物质载体为基础——建设起符合社区居民传统生活习俗与心理文化相适应的社区公共场所。

3. 家庭伦理的缺失与住宅的非人伦化设计

历史上, “中国人是把建筑的功用首先理解为协调天道与人伦的关系的, 把建筑视为建立合理世界秩序的工具的, 这是中国传统建筑观念的核心, 是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关键”。这当然也应是认识中国传统道德伦理得以长期传承的重要方面。按唯物辩证法认识论来认识问题, 建筑思想、建筑文化要决定建筑物的空间形态, 但作为已经形成了的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的一部分的建筑物又必然会强化、巩固这种建筑的思想文化本身。这种强化思想文化的建筑物, 不仅仅通过它的形态、色彩、功能来发生作用, 同时也会居住其间的人的日常活动来发生作用。

例如, 当中国古人按照遵礼守法、尊卑有序的伦理的建筑伦理人文思想来建造了中国传统民居——四合院的时候, 四合院特殊的空间布局自然也会强化居住其间的家庭成员的传统家庭伦理思想。四合院是封闭式住宅。四合院内一大家人按北尊南卑、东尊西卑、中尊侧卑伦理秩序, 各归其位地居住其间, 这种封闭式的建筑, 使生活其间的中国家庭成员可以安安静静、和和美美、少受干扰地有序生活。院内的房子既各自独立, 又相互联系 (以围廊将整个建筑连接起来) , 面向院子中间开放和集中。高大宽敞的北房, 冬暖夏凉, 由长辈居住, 长辈一旦有什么不适, 哪怕刮风、下雨、下雪, 儿孙们也可以沿着游廊到正房去问安。这种长为尊的空间布局自然就强化了孝的家庭伦理;东厢房由儿子们居住, 西厢房由女儿们居住, 南房由下人们居住。按中国东尊西卑, 北尊南卑的空间布局, 传统伦理中的男尊女卑的伦理观念, 自然在这种房屋布局中得到强化。所以, 作为传统民居的四合院不仅充分体现了具有中国文化特点的建筑思想, 同时也强化了居住其间的中国人的家庭伦理道德——使尊卑有序, 父慈子孝的传统道德, 在这一特定的环境中得到强化与延续。

按照尊卑有序的建筑伦理思想建设起来的四合院, 有利于传统孝德的传承。

今天, 迅速发展的中国建筑市场给人们带来的是人均住房面积不断增长, 住房条件日益改善, “北京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0年增3倍”, 由“1978年, 北京城镇人均住房居住面积只有4.55平方米, 增加到20.75平方米”。重庆人均居住面积也从“改革开放之初的1980年……不足5平方米……增加到人均27.31平方米, 比改革开放初期扩大了5倍多”。但迅速扩大的住房面积, 除了物质上的需要外, 似乎并未给人们的精神需求带来某种满足, 无论是两室一厅还是三室两厅, 四室两厅, 甚至是所谓独立式别墅, 市民们无法从中看到我们新时代所提倡的精神内涵本应在住宅建筑中物化形式。住宅设计中没有家庭生活中本应存在的长幼有分、亲疏有别的空间秩序, 家庭伦理的有序运行就失去了物质载体, 其孝德的继承与发扬光大, 自然就成了难以维系的美好愿望。所以, 在谈论当代中国家庭伦理同孝德日益式微的时候, 仅从教育学、社会学、文化学的角度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不全面的。我们认为, 还必须从建筑伦理学角度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我国住宅建筑这种缺少人伦精神的现象至少说明了两个问题。

第一、我们的建筑思想还未实现从解决温饱向全面小康建设转型。建筑师和住房建造者所想的, 主要是如何扩大人们的居住面积, 将建筑视为满足人的活动的物质财富对象物, 而未将其视为满足人们民族心理的、家庭伦理的、传统审美的和文化品味的对象物。

第二、从住宅建筑与人的关系来认识问题, 它反映出今天的中国人仅仅把住宅建筑当作了物质文明来建设, 当成了G D P的内容来发展, 而未将其视为一种精神文明的内容来做。原因在于, 我们的住宅建设者没有认识到住宅建筑在反映G D P的同时, 还表现着人自身, 这种表现不是人构筑建筑的目的, 而是建筑物既成之后, 以其形象反过来表现人自身。这正如今天我们可以从古希腊人留下的建筑去认识古希腊人、从古代中国建筑去认识古代中国人一样;今天, 我们可以从当代西方的建筑认识当代西方人, 从当代中国的建筑来认识分析当代中国人。而当我们从今天的住宅建筑来认识国人的时候, 我们就会惊讶地发现, 我们的精神生活是多么的苍白无力。

三、建立与主流意识形态相统一的建筑文化势在必行

审视人类历史上不同类型的社会, 都有其反映其时代主流的精神文化内容, 这些精神文化又总是强烈地反映在当时的建筑文化之中, 并由此都赋予了当时建筑以特定的内容与形式:古希腊奴隶社会时期是“神人同性、同形”的神体 (人体) 崇拜, 反映在建筑文化上, 就是古希腊神庙建筑柱式的人形化处置;欧洲封建社会时期, 是基督教文明时代——也被称之为“神本”时代, 反映在建筑文化上, 就是教堂的宗教尺度处置, 其经典建筑有罗马的圣皮埃尔大教堂、科隆大教堂、巴黎圣母院等;早期资本主义时代将封建时期充满天堂幻想的“神本”, 追求转化为世俗社会的“以资为本”、“以物为本”, 反映在建筑文化上, 更多地体现的是金钱与物质利益获取……所以, 建筑总是包含了特定时代的精神文化内涵的。而这种带有其特定时代精神文化内涵的建筑, 又从环境的角度强化了当时人们的意识形态, 使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物化为建筑形式, 并以此去影响或主导了人们的意识。很难想象, 没有帕特农神庙、雅典娜神庙和那些令人叹为观止的古希腊雕像, 今天的人能会更清楚地了解古希腊“人神同形”, “人神同性”的思想文化特征;同样, 那些气势恢弘、高大神圣的罗马式、哥特式、巴洛克式教堂, 又使我们对中世纪的神权政治有了亲临其境般的感受。很难想象, 基督教信仰可以在没有教堂的环境下得到传播, 赢得教徒虔诚的信仰, 与此同理, 伊斯兰教、印度教、犹太教等世界上所有宗教信仰之类精神文化, 能在没有相应的建筑物化环境下得到效果明显的传播。而以资为本、物欲横流的社会, 总是会让人们从灯红酒绿、穷奢极欲的城市街道与建筑中找到最深切的心理与生理的切身感受的。

人们兴建了建筑时, 建筑也无时不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制约着人们的行为, 塑造着人们的审美意识与性情修养。因此, 对意识形态和精神文化而言, 建筑决非砖、石、钢材之类的一般物质, 而是熔铸着思想、灵魂和科技的载体, 它由人建造, 同时作为物质和精神环境的构成部分, 也会塑造人。从这个意义上讲, 建筑的美化优化, 也是精神文化建设重要构成部分。

不同时代的精神文化, 决定了不同时代的建筑文化和建筑思想, 不同的建设文化与建筑思想, 将决定这个时代建筑的内容与形式。然而, 在举国上下正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进程中, 人们不难发现了一个值得玩味的现象:当我们在大力倡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时, 这种精神文化却几乎未在我们的建筑文化中产生什么影响!我们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 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特色的法治法规, 有党和政府倡导扶持的主流文学、艺术……, 独独缺少的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筑文化与建筑思想!今天中国的建筑文化中, 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新古典主义、理性主义、解构主义、后解构主义、野兽派等等各类泊来品可谓应有尽有, 唯独所缺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筑文化。而在这些建筑文化与思想指导下的建筑无不显现出光怪陆离、绚丽多姿, 但你却不能从中发现其由这些各种流派建筑堆集起来的中国各大、中、小城市的城市精神和城市灵魂。在这种缺乏个性和特征的城市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人, 会有这个城市市民本应有的个性与特点吗?当人失去了特点与个性时, 还有创新性吗?从这个角度去思考问题, 我们能不能提出这样一个命题呢?即:今天中国青少年的缺乏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 不仅仅与我们的教育制度有关, 同时也与他们所生长的城乡建筑环境有关。

于是, 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当前的精神文化建设中, 是否存在建筑文化与建筑思想方面的问题?中国是否建立起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相统一的建筑文化?

结论是明确的, 在举国上下全力创建和谐社会的时代大背景下, 在建筑思想和建筑文化方面简单地奉行所谓“拿来主义”, 显而易见已不合时宜!如何建设与主流意识形态相统一的和谐社会的建筑文化, 并在这种建筑文化与建筑思想指导下, 建设起和谐的建筑物质载体和环境, 进而影响和引导人们共同构建起和谐社会, 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藏晓玲《空间句法访谈》《城市建筑》2005年第7期。

[2]赵元鸿《永续都市发展及犯罪防止》http://home.educities.edu.tw/chao1974/urban/urban003.pdf

[3]王发曾《城市建筑空间设计的犯罪防控效应》《地理研究》2006年04期

[4]戎雪海《谈环境预防理论指导下的城市犯罪防控》《公安学刊》2004年第1期

[5]唐翼《重建我们的人际关系》《中国社会导刊》2006年08期。

[6]任凭《遵礼守法, 尊卑有序——中国建筑人文思想的道德伦理形态》《南方建筑》2002年02期第88-90页。

[7]新华网2008年11月07日09:09:28《北京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0年增3倍》。

3.社区文明创建倡议书 篇三

关键词:社区文化;宗旨;和谐;建设途径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2-236-2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视,社区文化建设取得了满意的成绩,通过发挥社区文化在群众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把满足社区群众的各方面需求作为开展社区各项文化活动的重点,极大地陶冶了社区居民的精神情操,促进了和谐社会的发展。但是,社区文化建设并没有最大程度的普及到全国各地,一些地区社区基础文化建设仍然比较薄弱。因此,政府应在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总体思想指导下,对社区文化建设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加大力度、采取有力措施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努力践行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战略。

一、和谐社区的涵义

和谐社区的概念来自于和谐社会。党中央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一次阐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强调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在社会建设层面合乎逻辑的展开,是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美好愿望的集中体现。和谐社区是一种以和谐为内在要求和本质特征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是当代人为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理想而实施的一种具体实践模式。和谐社区建设适应了我国社会转型期政治、经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要求。

二、社区文化建设的宗旨

社区文化建设的宗旨是服务广大社区群众,因此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社区居民精神需求。开展社区文化活动要以满足社区居民的实际需要为最终目标,要注意倾听群众意见和建议,考虑他们的精神和文化需求,鼓励他们的首创精神,使他们在活动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教育。南山区文化馆馆办群众文艺社团从无到有,由少到多,不断发展壮大,涵盖了老、中、青、少各个年龄层。目前,所属区文化馆的群众文艺社团有夕阳合唱团、夕阳红艺术团、青年艺术团、南山民间艺术团、南山戏剧社、金秋民族乐团、南山合唱团、京剧票友社、小月亮艺术团、小蝌蚪电声乐队、南山区艺术沙龙(美术、影友社)、南山区音乐沙龙等10多个公益性群众文艺社团。

三、和谐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为依据,认真按照“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居民自治程度较高、社会秩序稳定、社会保障充分、生活环境舒适、公共服务完善、各种社会群体和谐相处的现代城市社会生活共同体,为建设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南山区文化馆社团逐步发展壮大,一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广大群众对文化生活不断提高的需求。在区领导的关注下,区文化馆加大了社团工作力度,在各个方面给予了人力、物力、财力的大力支持。社团的成立,不仅满足了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公民实现了文化权益,而且通过社区文艺活动的不断开展,文化的力量感染了更多的人,为社区和谐提供助力。

四、社区文化与构建和谐社区的关系

(一)社区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居民生活的基本平台。它的发展体现一个城市鲜明的特色和旺盛的生命力,它的健康和文明程度是城市形象的标志。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社区作为社会整体的一个子系统,其发展状态对于社会整体的良性运行与发展具有很大影响。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望。社区文化是社会文化在社区的反映,它不仅具有社会文化的一般特征,而且具备鲜明的个性,涵盖居民诸多生活内容的文化形态。社区文化建设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群众喜闻乐见的社区文化活动,是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支撑。社区通过文化建设,净化社会风气,倡导良好社会心态,营造融洽和谐、团结互助的人际关系,形成自觉遵守社会秩序的舆论氛围和民主、平等、法制、科学、诚信的社区生活环境,促进社区的和谐发展。2001年6月南山区文化馆成立了夕阳红合唱团,现有团员80多人,在专家和老师的指导下,经过长时间的磨合、训练,合唱水平不断提高。该团目前的演唱内容丰富、涉猎曲目广泛、演出形式多样,而且用外语及多种方言演唱已成为该团的艺术特色之一。在举办公益性声乐专场音乐会和参加各类艺术比赛、演出及文化交流活动中表现优异,受到了业内人士的广泛赞誉和观众的一致好评,成为深圳市群众合唱艺术的领军队伍。

(二)社区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区的有效途径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是居民群众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文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城市化水平、现代化程度和文化教育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社区居民的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是文明城区的重要标志。和谐社区要坚持重在建设的方针,通过坚持不懈的建设,更好地发挥文化启迪思想、陶冶情操、传授知识、鼓舞人心的积极作用,为社区和谐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通过正面引导和正面教育,形成健康向上的思想舆论环境;通过深入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形成优美丰富的文化生活环境;通过培养平等、协调、合作的和谐意识,形成团结互助的人际关系环境;通过倡导学习、进取、创新的精神,形成求知奋进的环境。通过广泛开展构建和谐社区、和谐家庭等各种和谐创建活动,使之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突出思想教育内涵,吸引群众参与,着眼于增强公民、企业、各种组织的社会责任,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的社会氛围。倡导科学、文明、健康、和谐的生活方式和团结互助、奋发向上的风尚,提高社区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不同角度展示本地区文化的魅力和发展成果。运用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反映社区发展的良好局面,提高居民文明素质和文化品位,是不断推进社区文明、城市文明、社会文明的关键所在。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发挥文化的引导和示范作用,从而有效地辐射、带动整个城市和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构建整体和谐社会的能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三)社區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区的核心和基本保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社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整合社区文化资源、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对于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公众文化权益,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于传承中华文化、提高民族素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社区文化建设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价值取向为一体,是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和评价。对全社会而言,社区文化建设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内含着人们高度认同的价值观念,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特征。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文化条件。和谐社区越发展,社区文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就越突出。如今,在南山各个社区都可以看到群众文艺社团开展各类文化活动的火热情形。无论是温馨的小区,还是偏远的工业区,群众文艺遍地开花,老百姓平凡的日子又添加了丰富的内容,这日子里,有歌声、有舞蹈、有绘画,还有更多欢笑和幸福。

五、结语

综上所述,社区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建设和谐社区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和需要,社区文化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在文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必须找准切入口,抓住结合点,以文化为载体,来提升社区文明程度,推动和谐社区创建,进一步为人民群众构建美好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周亚峰.关于社区文化建设若干问题的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

[2]王光.对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冷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6).

作者简介:

4.社区创建爱文明城市创建倡议书 篇四

近期,我市获得了“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的荣誉,市委、市政府向全市人民作出跻身全国文明城市行列的庄严承诺。青少年历来是引领社会风气的先行者,文明城市创建,青少年当先行!在此,我们向全市青少年朋友们发出如下倡议:

凝聚共识,争做创建文明城市的坚定拥护者。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倡导古都文明新风,需要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凝聚合力创文的磅礴力量,更是广大青少年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责任。我们要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以实际行动拥护和支持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在全市掀起新一轮的创文工作热潮。

身体力行,争做创建文明城市的积极参与者。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覆盖面广、承载丰富,没有分内分外,人人都是责任人,广大青少年大都处于校园或行业的一线,是全市创文工作的中坚力量。我们必须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努力学习工作,以乐观友善的态度面对生活,服务全市创建大局。要加强理论学习,树立自觉向善的价值观,焕发积极向上的精气神,让阳光的、美好的、高尚的思想占领头脑阵地;要投身实践,将本职工作与全市的各项创建工作联系起来,在改善城市环境、优化生态环境、建设文化设施等方面探索创新,从细微入手夯实创建基础;要热心公益,积极参加““希望工程”、“植树造林”、“垃圾不落地,咸阳更美丽”等志愿服务活动,用点滴善举汇聚咸阳城市的文明形象。

带头示范,争做创建文明城市的奋力推进者。青少年是时代最灵敏的晴雨表,一个时代的精神,广大青少年要起好带头示范作用。要自觉加强自身修养,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说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为广大市民的日常行为树立起文明标杆;要充分发挥热情,带头维护公共场所的环境秩序,踊跃参加公益活动,影响感召更多的市民参与创建活动,践行文明行为,提升文明素质,努力成为文明城市创建中最有生气、最富活力的强大力量。

5.有关创建文明社区倡议书范本格式 篇五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争做文明市民是市委、市政府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我们是城市文明的受益者,更是城市文明的创造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为把长沙创建为一个和谐美好的文明城市出一份力。

今年文明创建以来,我社区进行公共秩序集中整治6次,重点整治了白沙路、向东南路、裕南街、四村街及校园周边的门店,拆除违章招牌30块、沿街违章搭棚12处,清理堆物8车。在裕南街划定了“零担港湾”,劝导、规范流动摊担经营。对辖区内裕南街与四村街2条背街小巷提质与13处居民区下水道、化粪池改造疏通、8栋栋间坪硬化、绿化提质、楼房立面提质等。社区添置和安装了便民公共晒衣架22个、灭火器286个、垃圾桶40个、健身器材27件、防盗门48张、楼道灯416盏、更换破损楼道窗户97个。划分社区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停放区域5处,77个停车位,实行定点停放,专人管理。聘请14人负责背街小巷卫生的保洁, 2人负责楼道保洁。对教职工宿舍以及周边小区进行综合品质提升建设:全部拆除原有防护窗、雨阳棚,装修无烟灶台外墙,并统一制作内置式防护窗、雨阳棚,空调机外罩等;统一制作、规范门店招牌,改造原有防护窗;改造下水道、化粪池,规范整治管线;绿化提质;宿舍外墙统一色调,维修;宿舍南向搭建的违章建筑予以拆除,并适当绿化;屋面做防水防漏处理;安装楼道灯,楼道粉刷;单车棚维修,拟建娱乐室。对白沙路沿线楼房与门店集中改造,现已完成立面清洗9086平方、更换破旧雨阳棚1294.7平方、统一制作新招牌40块、安装空调机罩72个、防盗窗刷漆316.4平方。

在文明创建的热潮中,我社区涌现了许多好人好事,他们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以实际行动为社区添光彩,为创建文明城市作贡献。裕南街居民刘文钦,为给居民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多次顶着烈日、冒着酷暑义务清扫社区背街小巷卫生。裕南街231号的潘玉梅奶奶,每天义务清扫本楼栋楼道卫生;解放四村六栋老党员贺金云嗲嗲,社区有什么事情随叫随到,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帮社区处理事情,整理资料。航道一栋老党员浣巧明,帮助社区深入居民楼栋宣传文明创建工作,做群众的思想工作;裕南街附2号的周力岁,义务为社区书写文明创建方面的宣传标语;裕南街天天汇超市、鞋博士、蓝天再生资源等门店不但“门前责任三包”工作做的好,而且还义务为居民提供便民服务;长沙用电设备厂为了不让办公室的空调水流到街面上,影响市容,花专项费用进行整改;星电物业定期清洗墙面油污。

“社区是我家,创建靠大家”。我们要以主人翁姿态做创建文明城市的实践者。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革除陋习,倡导文明,管好自己的手,不乱贴乱画,不乱扔东西,不乱堆杂物,不破坏公共设施;管好自己的嘴,不讲粗话脏话,不随地吐痰,不在公共场所吸烟;管好自己的脚,不闯红灯,不乱穿马路,不践踏绿化;文明养狗,规范停车,不乱搭乱建;做好殡葬改革工作,不搭棚,不鸣炮。

6.社区文明倡议书 篇六

随着大家生活品质的日渐提高,全市养犬的人越来越多。养犬对环境的影响及流浪小动物日渐增多等社会问题日益突出。为了我们和动物能和谐的生活在一起,为了我们大家能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我们在此呼吁――请文明养犬、责任养犬。

请大家自觉做到以下几点:

1、合法养犬,自觉遵守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法律法规,依法办理养犬的相关手续,按时年检。

2、每年定期为爱犬注射相关疫苗及进行常规体检,关爱宠物健康,营造温馨、健康的家庭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

3、外出遛狗请使用牵引带。请尽量少带入公共场所,避免近距离(1~2米)接触小孩、老人、孕妇等人群。

4、为了创建良好的社区环境南里社区在20xx年进行废物利用制作了便民纸盒,放入报纸方便居民遛犬时,及时清理爱犬粪便,并及时放入垃圾箱;

5、各位爱犬的爱心人士,希望大家自觉加入到文明养犬、爱护环境的工作中,为您的爱犬到社区建立爱犬档案,并争当文明养犬人和明星爱犬。

7.社区参与:创建健康城市的原动力 篇七

上海正在建设健康城市, 而健康城市重要内容之一, 就是发动居民, 共同参与到健康城市建设中来。本文从社区参与的原理来剖析上海建设健康城市社区参与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更好地发展社区参与, 为建设健康城市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 社区参与的概念

关于“参与”问题, 联合国大会在1969宣言年发表了《社会进步与发展》, 指出公民参与是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参与”的基本含义在于人们对某一领域发展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所施加的影响或直接参加了这一领域的整个发展过程, 以及对发展成果的分享。社区参与既是组织介入社区发展的过程、方式和手段, 更是指社区居民参加社区发展计划、项目等各类公共事务与公益活动的行为及其过程, 体现了居民对社区发展责任的分担和对社区发展成果的分享。健康城市建设中的社区参与是指社区成员有权决定他们需要什么及如何实现其目标, 并积极参与健康教育计划的制定、执行及评价, 帮助社区的每一个成员认识自己的健康问题, 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社区参与可分解为主体、客体、动机和目标。社区参与的主体包括社区中的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以及社区居民, 其中居民的参与行为最为重要, 直接影响社区发展。社区参与的客体是社区的各种事务, 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各方面的事务。健康城市中的社区参与主要任务是增强社区成员对健康拥有权和控制权, 使社区能以当家作主、积极参与和主宰自己命运的姿态来解决他们的健康问题。社区参与的动机是公共参与精神, 它是激励并维持参与行为达到一定参与目标的内在动力。社区参与的目标是促进社区发展和人的发展。

社区参与的主体、客体、动机和目标四个方面既相互作用又相互影响。社区参与的主体决定了社区参与的客体内容, 是动机的载体, 是社区参与目标的享受者, 也是社区参与的内在动力;社区参与的客体是社区参与的根源, 是目标内容, 决定社区参与的形式, 受社区参与主体影响, 是决定动机的产生, 也是社区参与的外在动力。社区参与有很多形式, 在健康城市建设中常用的有关键人物接触、公众大会、咨询委员会、民意调查、由公众发起的接触、协商和斡旋等[4]。

2 健康城市社区参与现状

“社区参与”是一个很漂亮的名词、一种很理想的理念, 特别是在建设和谐社会中, 更是很正确的行为。故此, 大多数人会把它挂在口边, 大肆论述, 以表示开放、民主, 具有现代城市管理理念。但是在实践方面, 要鼓励一个人去参与社会事务, 并要求他不只考虑个人的利益, 而是采取有利于整体群体的倾向, 来关注公共事务, 这是不容易的。当前我国从“大政府”向“小政府”转变, 一些原来由政府主导的社会性事务逐步由市场和社区自身完成。在这个大背景下, 健康城市建设中社区参与也不可避免地带上了时代的特点, 由此决定上海市建设健康城市中社区参与现状。

2.1 居民参与愿望一般

根据健康促进理论而发起的健康城市建设, 充分挖掘和重视社区居民需求是建设健康城市的核心内容。但是在制定首轮行动计划项目指标和总体目标时, 未做详细的市民需求调查和现状分析, 使得项目的确定过多依赖于政府的行政命令和专家的意见, 而忽视了市民的需求。在制定第二轮行动计划中, 尽管进行了近6 000多人的需求调查, 但是这样的调查不能充分挖掘公众的需求, 特别是封闭式的调查问卷不能让社区居民充分发表意见。由于健康城市社区建设没有充分挖掘和了解社区居民的需求, 本来是为提升居民健康水平的健康城市建设, 代表着居民的共同利益, 应当具有较高的参与率。但事与愿违, 在2005年、2006年、2007年市民对健康城市的知晓情况看, 知晓率在60%左右上下, 参与率更低一些。

2.2 参与主体不平衡

从参与的主体看, 应该是政府、企 (事) 业、非政府组织、社区居民共同参与。但是, 上海市健康城市建设过程中, 主要参与成员还是政府部门, 缺乏社会团体和社区居民代表。尽管有上海市建设健康城市联席会议、上海市健康促进委员会, 也有上海市建设城市专家咨询委员会, 然而真正动员社区居民参与的还不多, 其后果必然使健康城市行动成为政府的行政行为。譬如在第一轮建设健康城市三年行动计划中, 虽然11项重点推进活动主旨在于提供社区参与的载体和渠道, 但在实践中, 多为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 缺乏自下而上的群众呼应。因此, 许多活动其实就是政府部门自身的职责, 社区居民参与只不过是一句象征性的口号而已。

此外, 社会团体等非政府组织如何参与建设健康城市行动的机制、形式还没有形成, 或者比较单调。如企业参与目前一般是提供经费, 非政府组织参与也局限于送温暖等活动。虽然, 在社区健康促进推进过程中, 也有各类志愿者队伍、健康促进俱乐部、健康咨询服务点等群众互助组织, 但是政府的痕迹很明显, 也没有形成整体推进的格局。在健康城市的社区活动中, 也有相当数量的居民参与, 但存在参与群体分布不均衡的现象:老年人、学生、下岗失业人员、困难家庭等弱势群体参与多, 中青年、在职在岗人员参与少。

2.3 参与意识没有形成

上海建设健康城市行动已经5年多时间, 上海市民对健康城市的认知水平一般, 参与意识没有形成, 停留在被动阶段, 属于短期行为, 被动参与是大多数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很多人仍认为社区发展是政府的事情, 依赖政府的思想意识仍然严重, 有问题也等着政府帮助解决。而年轻人受利己主义思想的影响, 并且常常认为社区活动都是些婆婆妈妈的事, 于是把健康城市建设看作事不关己, 更是缺乏参与热情, 社区认同感极低。我们对健康城市参与人群分布进行调查发现, 参与者90%以上是社区退休或待岗的中老年人, 30岁以下青年人鲜见, 居民主动参与社区活动和社区事务的意识远未形成。

2.4 参与领域比较狭窄

理想的以社区为基础的健康促进活动应该是根据社区成员提出的问题来制定, 而不是由专业的健康工作者制定, 社区成员应该全程参与到计划、实施和评价中。

从建设健康城市的实践看, 居民参与大多停留在健康社区建设的具体事务, 如居委会组织的讲座、调查等, 这些活动大都是政府分派的任务, 很少是由业主管理委员会、志愿者或者其他组织发起的, 社区事务行政化的现象十分明显。健康社区创建缺乏对居民实际需要的调查研究, 脱离了居民的真正需要, 在影响到健康社区创建重大进程的事务, 如社区领导组织、社区规划、社区工作考核等方面, 基本没有参与或者参与程度很低。社区居民在健康城市社区建设中参与程度不深, 社区参与的形式化、表面化严重影响着社区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背离了健康城市社区参与的初衷。

2.5 参与活动零散化

健康城市中社区参与组织化程度不高, 居民多以个人身份参与社区活动, 虽然社区也形成了一定的兴趣组织、娱乐健身组织如高血压俱乐部、健康服务咨询点等, 以及在政府和社区的指导下形成了志愿者组织, 但居民的自助组织、利益团体等远未发展起来。居民参与的零散化, 使得“自身的健康问题自我决定”流于形式, 社区在进行有关健康问题事务决策时, 几乎不考虑或者很难切实考虑广大居民的建议和利益。

社区参与没有形成一定的制度化支持, 居民对参与社区建设的职责、权利、义务也没有真正理解。即使是社区建设的其他主体如驻社区企事业单位等, 在参与社区活动或者决策的时候, 都是零星的、时断时续的, 或者出于自身的眼前利益, 或者出于在社会动员之下的一时热情, 或者因为上级的行政命令等。

3 对发展社区参与的建议

3.1 培养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

“公民具有一种公共事务的知识, 一种归属感, 一种对整体的关切, 一种与自身命运休戚与共的社群道德契约”。因此, 参与是一种具有主动意图的行为, 一个人之所以愿意采取这项行动, 乃是相信自己的参与行动可以获得某种效果, 并且是可以预见的和明显的[6]。

一是要通过宣传和教育使居民转变观念, 明白参与可以获得的收益, 产生内在的主动参与意识, 从而理解、支持社区健康建设的实际行动。这就要求健康城市的宣传从内容到形式都要有所创新, 使居民有所了解, 有利于他们做出参与其中的决定;另一方面, 社区要根据居民的能力和潜力来进行宣传, 充分利用社会资本, 使社区活动和事务对居民有吸引力, 居民自然会对其产生认同, 愿意进行“社区参与”。

二是培育参与骨干队伍, 目前社区中有部分居民已经具备了较高的参与热情和参与愿望, 但由于缺乏社区参与的技能, 致使社区参与效率很低。所以, 通过组织各类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 增强其参与的能力, 有效地进入参与角色。通过社区参与骨干队伍起到典型示范作用, 从而提高社区的参与意识。

3.2 更新社区参与观念

社区参与有两个不同的模式, 一种是作为手段的参与, 另外一种是作为目的参与[7]。前者是管理者决定参与目标, 然后说服社区居民主动参与, 社区参与限于提供经济和社会资源;后者认为参与是一个过程, 参与本身就是目标。社区居民的参与是为了让他们为自己的健康承担更多的责任, 为此需要赋予他们相关的技能、知识和经验。这两种参与模式都是必要的和有益的, 关键是要培养与新的理念和方法相适应的技术和态度, 如政府应在社区参与中找到正确的位置, 进行宏观指导, 为社区发展提供各种政策支持, 促进社区形成良好的“自治”和参与氛围。

首先, 政府应摒弃不合时宜的传统观念, 重视社区参与观念、专家咨询观念、决策评价观念等, 注重克服传统政治文化造成的政府冷漠, 积极培育居民参与健康城市行动所必需的适度的、理性的心理, 引导居民树立自主意识、责任意识;其次, 对于健康城市行动中相关政策的制定部门和执行部门, 必须树立正确的理念, 充分尊重社区居民的权力, 承认社区居民在健康城市行动中的主体地位, 变政府主导为政府引导, 积极推进公众参与健康城市行动的全过程;第三, 拓宽社区参与的方式、方法, 鼓励和引导社区居民参与健康城市行动。

3.3 加强多部门合作

从国外健康城市建设的实践分析, 建立良好的多部门合作是主要经验之一。社会团体在建设健康城市行动中可以发动民间力量, 动员众多物质与人力资源投入健康城市建设, 填补政府的资金不足, 同时增加资源运用的透明度和合理性, 这样可以增进社会容忍, 促进社会和谐, 满足不同利益主体的多样性和多层次的健康愿望。

政府各职能部门也要摒弃部门利益的狭隘思想, 按照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理念, 在健康城市建设中发挥各自的职责, 形成良好的多部门合作的氛围。

3.4 进一步完善社区参与的制度环境

目前, 社区参与上海市建设健康城市行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但这些成功案例相对局限, 制度化程度还很低。而制度化程度的高低, 直接影响着社区参与健康城市行动的深度和广度。当前, 我国政府的行政政策没能成为相应的法规制度, 导致社区建设中存在“踢皮球”现象, 社区工作职能界限不明确。因此, 在政府逐步形成现代社区管理观念的同时, 政府部门应该为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制定相应的支持性法规制度, 明确各个参与主体的权利和责任范围, 从而使社区中各个主体的参与行为“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社区参与的制度环境进一步完善[8]。

其中完善社区参与制度的重点是: (1) 政府回应制度, 要求政府能够积极地反应并回答通过各种途径表达出来的社区居民的意志, 这是体现政府服务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9]; (2) 民意调查制度, 健康城市行动应遵循参与性原则, 在行动计划编制过程中对市民、职能部门、专业机构、多学科专家进行广泛调查, 从而使计划内容更多依据社区居民的主观感受和实际需要, 而不是仅仅依靠客观的、僵化的数据。

参考文献

[1]徐辉.社区参与:社区发展的动力[J].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05, 95 (5) :64-66.

[2]高艳青.以人为本:社区发展的关键[J].理论前沿, 2007 (22) :42-44.

[3]王小章, 冯婷.城市居民的社区参与意愿—对H市的一项问卷调查分析[J].浙江社会科学, 2004 (4) :99-105.

[4]张宝峰.城市社区参与动力缺失原因探源[J].河南社会科学, 2005, 13 (4) :22-26.

[5]Arnstein Sherry R.A 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J].JAIP, 1969, 35 (4) :216-224.

[6]Gaunt, Thomas P., Communication.Social Net.works and Influ-ence in Citizen Participation[J].Journal of the Community Devel-opment Society, 1998, 29 (2) :276-297.

[7]解亚红.WHO的观点与经验———一卫生服务中的社区参与[J].中国全科医学, 2006 (9) :769-771.

[8]王时浩.论社区参与[J].中国民政, 2007 (1) :33-34.

8.多元参与 构建文明社区 篇八

由于受到历史原因和客观条件的制约,吉林市企业社区呈现出“三最五多”的特点。“三最”是指面积最大、人心最散、经济最穷,“五多”是指居民多、下岗职工多、党员多、停产企业多、不稳定因素多。城市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基础设施十分落后,企业驻地与居民区交杂在一起,社区居民活动的设施和场所严重匮乏,社区工作队伍年龄老化、素质偏低,由此造成了企业社区居民生活方式封闭、生活需求简单、社区管理难等问题。为了加强下岗职工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吉林市委、市政府以企业社区体制改革为动力,以社区建设为基础,以共建为纽带,以文化为动力,建立政府、企业、社区、居民多元参与的运作机制,探索工业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新途径,把创建文明社区作为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现代化水平、实施“民心工程”的重要工作来抓,坚持“以人为本、共创共建、共享文明成果”的指导思想,坚持“多元参与”、制度规范、标本兼治、协调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工作方法,初步走出了一条老工业城市创建文明社区的新路子,涌现出了莲波、冰箱、江炼等一批省市级文明社区。

【探索文明创建的新机制】

实施“多元参与,整体推进”的战略举措是为了实现政府、企业、社区、居民的良性互动,促进企业社区的文明创建。吉林市建立了政府主导、社区主办、企业单位和居民参与的社区文明创建的运行机制,充分调动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实行优化整合,促进了企业社区文明建设。

多元参与协调机制。多元参与协调机制是指文明创建的各个主体之间相互协调,共同开展文明创建活动。社区既是文明创建的主体,同时又是主要的参与者,社区运用各种方法把各方力量调动、组织起来,共同参与文明创建活动。在文明创建过程中,做到三个结合,首先是把文明创建与政府支持相结合。吉林市建立了区委、人大、政府、政协等包片制度以及各部门领导“挂点”的领导工作责任制,形成文明创建的领导合力。在此基础上,还强化职能部门的工作责任,要求相关职能部门根据文明创建的总体要求,结合部门实际,从社区服务、社区文明教育、社区文化、社区党建等方面细化文明创建的具体目标,确定各个职能部门的工作任务。其次,是把文明创建与辖区企业的广泛参与相结合。如果没有辖区企业的参与,社区文明创建就没有基础。在企业社区成立之时,由于街区内的经济不景气,社区的建设也面临着困难,社区是在“0”财政下开始展开工作的,这时社区根据自己与企业的独特关系充分利用企业资源,比如,莲波社区内的驻区企业有力支持了社区各项事业的发展。石井沟热电厂为社区免费提供每月50度的办公用电和冬季供热,联合化工厂为社区提供了占地200多平方米的办公场所;还与社区一起搞好对居民的服务。这种良好的共建关系使双方在困难时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针对企业下岗职工较多、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再就业矛盾十分突出的情况,在文明创建中,把文明创建与企业改制结合起来,着重抓好发展第三产业、实施再就业工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三个方面的工作。市政府充分利用企业社会化职能剥离后所创造的广阔市场空间,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鼓励下岗职工创办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网络,发展第三产业,缓解城区的就业压力,构筑信息化、网络化、市场化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最后,居民既是文明创建的受益者,也是社区文明的建设者。在社区重组过程中,吉林市按照要素性标准、规模标准和面积标准对现有的居委会实行调整合并,在社区内建立社区成员代表大会,按照民主选举、民主表决的形式表达和体现社区公共利益。建立社区议事机构,根据“议行分离”的原则,吸引辖区各界人士组成社区协商议事会,代表社区居民对社区内的公共事务进行协商议事,对社区文明创建工作提出咨询、意见和建议。

民主自治机制。民主自治是指居民通过居民委员会等自治性组织依法管理和建设与本社区居民利益相关的各类事务。社区自治的主体是全体社区居民(包括辖区企业),自治的内容是社区内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自治的目的是发展社区民主、改善居民生活、促进社区发展、建立文明祥和的现代社区共同体。吉林市在城市文明创建中,发挥社区居民的主动性,在社区实现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实现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约束。

【创新服务社区的新举措】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传统的“单位人”逐渐转变为“社区人”、“社会人”。吉林市针对社区建设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以强化社区服务为突破口,加大改革力度,创新服务机制,推动企业社区文明创建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服务主体多元化。社区服务的主体指的是社区服务的提供者。不同的组织或者机构提供不同的社区服务。吉林市建立了包括政府、社区中介组织、居民自治组织在内的服务体系。服务主体的多元化,导致服务形式的多样化、服务内容的丰富化。吉林市的中介组织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些组织形式多样,有的是自上而下成立的组织,如计生协会、妇联、残疾人协会、科普协会、工会、关心下一代协会等;有的是自下而上自发成立的组织,如老年人协会、社区文体团队、社区志愿者协会、社区爱心社等。此外还有一些居民自治组织,如社区居民代表大会(有的地方称之为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协商议事会、社区居民委员会等。各种服务主体相互配合,彼此促进,为社会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

服务客体多层次化。在社区文明创建过程中,企业社区开展了面向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社会贫困户、优抚对象的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面向社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面向下岗职工的再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服务。企业社区面向社区家庭,开设了钟点工、中介、搬家公司等多个服务项目;面向企业单位,提供幼儿教育、餐饮等服务。如江炼社区开办“手牵手”再就业早点超市,安置了多名下岗职工,同时解决了附近居民的早点就餐难的问题。这种让社区服务渗透到生产和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服务体系网络化。企业社区在社区文明创建中坚持政府、辖区企业、居民三位一体,整体推进,共同构筑“点、线、面”相结合的社区服务网络。所谓“点”,就是建立“民情点”和集中服务点。社区服务组织对社区中的每一个小区、楼栋、家庭、居民集中文娱活动点进行民情和服务需求调查,建立一户一档式的民情档案,并按照“一社一中心”的原则,在每个社区兴办集中式的服务中心,开展“一门式”服务。所谓“线”,就是建立“服务专业线”,即对社区内的下岗职工的专业分布情况,按照不同的行业,如泥工、电工、医生、律师等分别建立档案,组建了不同的专业服务队伍,并建立和公布各种类型的社区服务“热线电话”,沟通服务双方信息。所谓“面”,就是建立社区服务一条街和社区服务责任区,健全服务网点,把社区服务的各种项目、工作任务落实到具体网点和具体责任人,社区居民“有急事找附近社区服务部,有难事找相关责任人”。目前,吉林市的企业社区已经组建了各类社区服务网点800多个,服务设施100多个。由于网络完善,企业社区的老、残、孤、病、难等特殊群体、居民家庭、辖区企业等都能够享受到全方位和快捷的社区服务。

运营方式多样化。社区服务具有双重属性,它既是一项事业,又是一种产业。作为事业,它具有福利性质,是不以营利为目的专业性社会服务;作为产业,它又有自己的利益要求。因此,要针对社区服务的不同内容,采取不同的运营模式。以维护和保障社区特殊困难群体和大多数居民的基本生活权益为出发点的社区服务,应采用非市场化的运营方式,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而服务于全体社区居民的社会化服务,则应采用产业化的运营模式。吉林市积极探索社区服务产业化的道路。例如,在社区服务组织的兴办方式上,一方面保持了政府兴办的方式,另一方面积极发展各种所有制形式的社区服务组织,特别是重视发展居民自办的股份合作制服务企业,以及下岗职工自谋职业兴办的个体私营企业。

服务行为规范化。社区服务的规范化,主要是指建立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实现服务的制度化、程序化。我国的社区服务正处于起步阶段,基础比较薄弱,具有一定的分散性和随意性。因此,要加大管理力度,促进社区服务的规范化发展。吉林市制订了一系列工作规范和管理制度:一是将社区服务工作纳入各个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并与一定的经济奖励挂钩;二是确定服务负责人,明确工作职责;三是统一制定社区服务收费标准,并制定服务公约,接受群众监督;四是设立社区服务投诉中心;五是统一制作社区服务标志。

9.创建绿色社区倡议书 篇九

您们好!

环境是我们人类及自然界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爱护地球、维护生态、保护环境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我们也发现不少地方还有不尽人意的地方需要改进和提高。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大家的参与和配合,需要你我他的共同努力。因此,我们环保小卫士在此发出倡议:

1、节约每一滴水,提倡一水二用;节约每一度电,提倡使用太阳能热水器;不使用一次性卫生筷,拒绝泡沫饭盒,尽量少使用塑料袋,提倡使用布袋子、可降解塑料袋。

2、不用含磷洗衣粉,不乱扔废弃电池。

3、选购绿色食品,选用环保建材装修居室。

4、努力学习环境保护知识,提高广大公众的环保意识,养成文明、环保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积极、认真搞好居住社区、公共场所的绿化、美化、净化,清除或有效控制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污染,对环境少一份破坏,多一份关爱,共建绿色家园„„

保护家园,就是保护自己;热爱家园,就是热爱生命。让我们携起手来,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创建“绿色社区”的行动中,让天更蓝,让水更清,让地更绿,让我们的家园更加美丽。同时,我们也相信,总有一天,绿色环保将会在我们社区的每个角落闪烁醉人的绿色光芒!

XXX

10.社区文明餐桌倡议书 篇十

为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倡导文明新风,净化网络环境,促进社会和谐,共创文明xx,我们向全市互联网行业从业人员以及全市广大网民朋友们提出如下倡议:

一、倡导网上精神文明建设。

自觉遵守宪法和互联网相关法律法规,不制作、不传播违反国家法律、危害国家安全、破坏社会稳定、破坏民族团结和宗教信仰的信息。坚守法律法规底线、社会主义制度底线、国家利益底线、公民合法权益底线、社会公共秩序底线、道德风尚底线和信息真实性底线(即“七条底线”),切实履行信息时代企业及公民应有的社会责任。

二、倡导健康上网、文明发言、理性表达。

自觉抵制网络低俗之风,不制作不传播淫秽色情、迷信、血腥等有害网络信息(短、彩信),不开设不收听不健康声讯服务,不登载不点击不健康的广告,不链接不登录不健康网站,不运行带有凶杀、色情内容的游戏;坚决抵制网络暴力,不利用网络做造谣生事、冒名顶替、冤枉欺骗、拨弄是非、骚扰恐吓的事情;不利用网络进行个人攻击、毁人声誉、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不发表粗俗、恶俗或攻击性、煽动性言论,对诉求要理性表达;不不浏览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道德相违背的信息内容。

三、倡导文明办网、规范办网。

各网站要建立健全网站内部管理规章制度,规范新闻信息发布制度,坚持提供客观、真实、健康的信息和内容,坚持为广大网民朋友们提供健康的上网环境和内容链;各网站要加强内容审核,对散播谣言、侵犯隐私、侮辱他人的信息及时封堵删除;不跟风不炒作其它网站论坛的八卦新闻及低俗信息;各网站要强化行业自律,加强对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网络公德教育。要建立受理举报制度,开设举报不良网络信息的电话、邮箱,不断提高网络媒体的社会公信力,把互联网建设成宣传正能量、传播真善美、塑造高尚情操、弘扬社会正气的新阵地。

11.打造社区文化 引领文明生活 篇十一

[关键词]社区文化 引领文明 构建和谐

一、社区文化对社会生活的意义

文化是社会的灵魂,社会越发展,文化的地位与作用就突出。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区文化建设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而文明社会生活的形成,也需要社区文化的引导与支撑,因而社区文化对于构建文明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一)社会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文化是民族的靈魂,是维系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精神纽带。社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和谐的社区是社区居民无限依附的精神家园。城市文化的发展是以城市社区为依托的,从而形成了社区文化。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社区文化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所在。它已经成为城市现代化发展的灵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二)社会文化是引导文明生活的途径

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人与人的和谐。社区文化是居民们所认同的共同价值,社区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观念、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能有效地影响、规范社区居民的行为选择,能培养社区居民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社区文化以居民喜闻乐见的文化生活,丰富了社区居民的生活,提升了居民的精神境界,提高了社区的文明程度,营造了和谐共处的人文环境,引导社会生活走向文明。

(三)社会文化是满足人民精神需求的平台

社区文化以其最活跃、最生动、最易于为人们接受的生活方式,满足了广大社区群众的精神需求。尤其是现代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们的工作紧张程度和精神压力随之增大,需要精神上给予调剂,而社区文化恰恰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和情感需要。在共同理解的心里空间内,人与人之间情感交融、心灵沟通,个体化的人格融入社区整体,个体与群体的统一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个体成员的精神和情感体验,而且创造了共同的精神家园。

二、社区文化目前的现状

近年来,社区文化建设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社区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得到广泛、深入、有效的开展,社区文化建设的队伍规模越来越大,各式各样的健身组织,开展得红红火火。但是,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有一定的局限性,与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比,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一)经费投入不足,有待于加大

在社区文化建设投入上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社区文化本身是一个无收入的基层组织,平时的活动经费都是财政拨付,每年关于基础施设投入不多,而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例如健身房、活动室、电子阅览室的投入非常大,这些经费要靠社区自身解决是不可能的。

(二)文化设施配套不全,有待于投入

主要有以下表现:1、社区活动室面积小,环境差,设施不齐全。社区中大多数只有棋牌中心、聊天室、图书室、老年人活动室等;2、图书陈旧、老化、利用率低是社区图书室普遍存在的问题;3、新建小区文化设施配套更加不好,有待于跟上。

(三)群众参与程度不高,有待于鼓励

目前社区文化活动大多是离退休老同志参与,如各社区的晨锻炼团队和文体团队基本上都是以离退休人员为主,常使人感到社区文化就是“夕阳红”的错觉,在职职工、学生基本不参与,参与面较窄。

(四)社区文化活动品味不高,有待于改进

具体表现为:1、对团队建设指导培训需要加强。2、社区活动室活动内容单调,大多数是以麻将、图书为主,高品位的活动需要补充。3、特色文化团队活动不够活跃。在现有的社区文化形式中,虽然也有腰鼓队等,但大多自由散乱,书画、合唱、健身等特色团队缺少规划。

三、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做法

建设和谐社会,离不开社区文化建设,培养有素质的公民,打造文明的社会生活,必须以社区文化为依托,最大限度地满足社区居民多品种、多层次、全方位的精神生活需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大经费投入力度

社区文化是公益性为主的群众文化,其设施建设、活动经费等方面主要依靠政府的支持和提供,因而政府必须发挥主体作用,确保社区文化建设的经费与政府财政收入按一定比例同步增长,以满足社区文化建设的经费需求。除政府投入外,还可以通过社会资助、企业赞助等渠道多种方式相结合,多方筹集资金,以加大社区文化设施的投入。同时,还鼓励通过房地产开发来带动社区公共设施建设,使其与小区发展同步进行,使社区文化建设的内涵更加丰富,形式更加灵活。

(二)完善社区文化设施

社区文化的繁荣,需要一定的公共文化设施,包括图书馆、文化馆、体育健身设施、文化娱乐场所等等。因而,必须加强社区基础文化设施的建设,为居民提供良好的社区活动空间。有效利用机关、学校、企业的文化资源,将社区内的场、馆、站、室对居民开放,既补充社区投入的不足,又避免文化活动场所的重复建设及资源的浪费。走“共建共享”之路,合社会之力建文化。

(三)调动居民参与的积极性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关键最终在于社区居民的认可和参与度。社区居民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他们既是社区文化的创造者,也是社区文化的受益者。因此,加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居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要注重社区文化人才队伍的培养,整合社区的文艺人才,可从当地居民中选聘一些热爱文化、热心公益事业的艺术家和离退休老同志,担任社区文化指导员,使之成为社区文化活动的带头人。同时,大力鼓励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文化活动,通过自编自演、自娱自乐,演出公益性、群众性、娱乐性,扩大覆盖面,使其成为社区居民业余生活的主要内容。这样社区文化活动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居民的素质也能从健康的文化活动中得以提升。

(四)丰富社区文化服务内容

加大对社区文化的指导、辅导、服务的力度,针对社区文化活动内容单一、层次较低的现状,文化职能部门及相关单位要重视社区各个层面,针对不同的文化对象推进工作。要发挥专业人才作用,合力创作出一批融入现代元素,贴近社区生活,居民喜闻乐见的文化作品,不断提升社区的文化品位。同时拓宽社区文化活动内容,着力发展特色社区文化,在社区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借鉴一些发达城市、先进社区的经验,结合本社区的人文特点,考虑本社区的文化资源,利用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开展富有特色的社区文化活動,大力营造以历史、传统、革新、现代相结合,以文化艺术欣赏和休闲为主线的社区文化。

四、如何利用社区文化引导文明生活

(一)文化品位的提升,有利于居民文明素质的形成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工作的紧张程度和精神压力也随之增加,社区作为人们工作外赖以生活和休憩的主要场所,人们不仅希望所在社区具备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硬件设施,更希望社区能够有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能够成为大家赖以生存和坚守的“精神家园”。通过社区文化建设,不断提升社区群众的文化品位,引导人们自觉追求真、善、美的东西。能在长期的文化熏陶中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人们的心灵,抵制不健康的文化。

目前我国广大社区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这些活动从不同角度、层次等方面满足了广大社区居民的精神需求,同时社区居民在参与社区活动的过程中,也加强了彼此精神与情感的交流,社区文化所倡导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也在潜移默化中深入社区居民心中。由此可知,积极向上的社区文化氛围不仅有助于满足居民的精神需求,而且有助于陶冶居民的情操,以及提升居民的精神追求。

(二)社区凝聚力的增强,能养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社区认同感和凝聚力是社区稳定的粘合剂,是维护社区稳定、和谐、进步的重要因素,也是构建文明社会生活的关键。通过开展各种有益的文化活动,吸引社区居民的参与和支持,可以有效地从心理和文化层面上,增强大家对于共同生活的社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在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每项文化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社区居民的参与,居民在共同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过程中,由陌生到熟识,彼此的理解与认同加强,关怀与帮助增多,通过彼此的沟通和了解,可以使习惯不同的人彼此认同,使有心理隔阂的人够彼此宽容,让人们充分感受到社区大家庭的温暖,使人际关系更加和睦融洽。

(三)文明生活的形成,能推动社区的和谐稳定发展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一个社会的发展必须是经济、社会、文化的同步协调发展。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不同步,必然增加社会发展代价,阻碍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建设现代化城市不仅需要有繁荣的经济,更需要有繁荣的文化。社区作为城市中的基层组织,它的文化建设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该城市的文化发展水平,呈现着该城市独特的文化特色与氛围,同时城市社区文化在增强对于外来资本与知识、人才和技术的吸引力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此,在当今知识经济的时代,由于科学技术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发展,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建设富有特色的城市文化,形成文明和谐的社会生活,已经构成了城市综合竞争力中的重要内涵。

总之,和谐社会有赖于文明生活的形成,文明生活有赖于社区文化的建设。大力发展社区文化,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有着重要的意义。如果社会各界都能认识到社区文化的重要作用,重视社区文化建设,我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就会迈向一个新台阶,我们的祖国也会更加强大、更加繁荣、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李梦醒.城市社区文化研究综述.经营管理者,2009(10);

[2]殷小青.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9);

[3]杜立婕.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造.求实,2006(3);

[4]黄勇.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7);

[5]李景源.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9)。

12.社区文明创建倡议书 篇十二

城市结构及居住模式的改变,城市生活呈现室内化、车内化、静态化的趋势,使得“久坐不动”成为绝大多数人的首选生活方式。资料研究表明,“医药之父”Hippocrates最早强调身体活动在预防医学中的重要性,提出如果人们想要身体健康且保持体形,那么锻炼就是必不可少的,并由此引发了运动与健康的第一次热潮[1]。1553年问世的第一本关于运动的书籍,提出介绍了运动生理学和运动医学。这说明人们对运动这一概念的认识更为深刻且由此扩展到运动医学领域。

198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哥本哈根召开“健康城市”项目会议,汉克尔和杜尔在题为“在城市地区促进健康”中指出:健康城市是一个不断创新,改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不断扩大社区资源可使人们的体表生命功能发挥自身最大潜能[2]。1990年加拿大实施“积极生活”计划,加强人们对生活态度关注,政府通过了业余体育法以此为目的促进国民健康。美国政府把“体育节”更改成“奥林匹克体育节”,“培育健康的身心”是体育节所倡导的核心,并把10月份的第二个星期一作为体育日。1997年,疾控中心(CDC)开始开发一个名为“活跃社区、协调环境”的计划,这个计划是由一名叫汤姆·施密德的卫生科学家设计的。主要规划由程序设计师杰西卡设计形成一个新型自主的“安全上学路线”,这个程序使人们注意到建筑环境和健康的关系,特别是肥胖和缺乏身体运动之间的关系[3]。Nozick在1998年指出,健康社区运动是指提倡包括社会、经济、心理和环境在内的整体性健康概念,并开展以社区为基础的行动和项目,制定切合社区实际的政策,以帮助社区实现健康目标[3]。事实表明一个定期的健康目标,如每天至少30~45min的快步走,骑自行车,甚至在家里或院子里工作都将会减少患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结肠癌的风险。2004年华盛顿大学哲学博士Chanam Lee对于社区附近的运输路线、休闲散步路线以及活动场所之间联系密切 (acticity friendly community)[1]进行了研究。在美国,西雅图于2007年开始编制《西雅图步行交通规划》并于2009年完成,而西雅图在2011年被评为全美步行友好社区项目铂金奖,是美国公认的适宜步行的城市。现阶段越来越多的卫生人员和执业医师正在致力于研究健康行为政策和环境的决定因素,社区则被认为是干预和努力宣传的重要目标[1]。

2 相关引用资料

运动友好型”译于“activity friendly”,是为了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通过完善社会生活环境和参加体育活动以及体育娱乐活动,实现居民在身体、心理、社会和经济上的需求和权利,达到社会生活的健康友好。体育运动友好型城市,是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以体育健康为主导,在居住环境、基础建筑、城市建设与人体健康之间建立的一种紧密联系,使人们在生活、工作、休闲时都能体会到体育的乐趣,达到身体健康,免疫能力提高等目的。如城市社区建设中加入绿茵路,增加城市居民散步空间,爬楼梯时的消耗能量提示牌,有利于儿童的安全上学通道,离社区一公里的停车场,工作场所内的能量消耗自行车等等,这些都有助于城市居民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体育运动。

体力活动的缺乏使体力活动水平今年来在许多国家急剧减少,儿童肥胖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结肠癌及心理疾病等发病率却逐年大幅提高,缺乏身体活动是全球可预防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2]。而社区生活范围中的某些因素越来越被学者证明是影响人们体力活动的关键因素。目前实现健康计划成为另一种流行的趋势, 而健康项目的开展可以在每个组织,也可以专注于各种各样的目标。例如,公司试图让员工通过中午时间参加健康课程,或者同事之间进行步行挑战。一些组织例如学校等为员工提供较多的健康检查,如胆固醇和血压检查,增强健康意识。而社区作为最基本的组织,将成为健康项目实施的基础。社区中体育设施的健全、有利于儿童安全的户外活动场所、方便老年人行走的绿荫步行路线、以及安全的儿童上学路线,都将成为健康社区环境建设以及健康项目活动实施促进的重点。

3 前景指标

文献研究结果表明体力活动友好社区的10个预期指标:土地利用环境、体育设施有效使用方面、交通环境、美学方面、旅游模式、社会环境、土地利用经济学、交通经济学、制度和组织政策、宣传促进方面。在多学科的方法测试后,未来预期10个指标应用于社区、社区人群,并设计更多的社区环境友好活动。《2006年美国预防医学杂志》长时间坐而不动仍然可能导致过早死亡[4]。研究表明每天坐着不动超过5h患病风险较高,每天坐着不动超过4h比那些每天坐不到4h的人患病风险超过40%。从交通和城市规划证据的研究表明,人们生活的社区人口密度大,土地使用混合性,街道连通性,步行和骑自行车基础设施(如:人行道和自行车道)倾向于走的周期活动更频繁,更便利于体育活动。此外,公共卫生研究表明积极的身体活动之间的关联性和对娱乐设施存在的可访问性,将会影响人行道交通安全的犯罪情况。强调以证据为基础的建议应用于社区预防服务工作组,用于发展社区预防服务指南,支持实施全社区教育活动,创造或提高接触体育活动设施。所以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研究指向了体育活动中影响巨大的政策影响、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

4 结语

低密度人口活动、汽车入侵,导致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威胁到人类健康和福祉。膨胀的住房和交通成本中碳排放的增加,致使社区人们越来越依赖汽车并形成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良好环境的缺乏,鼓励日常锻炼,提供清洁的空气和水,并提供负担得起的服务和营养食品意味着越来越受人关注,抑郁、肥胖、糖尿病、哮喘、心脏病却越来越流行。城市环境内社区环境的构建,可以促进人类健康福祉,鼓励社区的发展环境,提供了丰富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健康社区是提高人的生活福利和幸福宜居社区的基础,通过扩大范围内可负担得起的交通、就业和住房选择通过“生活、工作、玩”的发展,将体育活动融入日常生活成为其组成部分,维护和提高自然资源的价值,成为创建一个独特的团体意识和地方。

社区构建研究者可使社区日常锻炼机会最大化,帮助喜欢步行和骑自行车的人群。鼓励社区走向紧凑理念,土地通过设计完整的街道和其他交通网络连接多用途发展。帮助社区发展健康绿色建筑和开放空间,提供大量的植被,清新的空气。这样做使社区可以避免与汽车相关的健康流行依赖性——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以及带来的高成本环境失调的生活模式。当城市社区认真对待这些问题时,社区将成为人性化的地方,促进人们健康生活,使更多的人感到安全。

摘要:由于无序的快速城市化和全球化成为影响全球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导致不健康的生活环境和行为方式,健康问题已成为维系家庭及整个社会稳定与可持续发展最为重视的热点话题。本文从运动友好型城市发展的背景入手,对相关概念引用以及预期指标进行初步介绍,认识到社区内体育活动与社区物理环境、政策制度以及生活态度相关。城市人口体质近几十年来的持续下降,与缺乏体力活动的消极行为方式密切相关。当城市社区认真对待这些问题时,社区将成为人性化的地方,促进人们健康生活,并会使更多的人感到安全。

上一篇:创业故事汇下一篇:乡镇三公开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