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基础知识题

2024-09-10

高考语文基础知识题(12篇)

1.高考语文基础知识题 篇一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的作用是帮助我们辨别句子的语气,分清句子结构,识别句子性质,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考语文标点符号题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考语文标点符号题知识

句号(。)表示一个陈述句完了之后的停顿。

例: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

逗号(,)表示一句话中间的停顿。

例:学好了语文,我们才会读书看报,才会写信写日记,才会写好作文。

顿号(、)表示句子中并列的词或词组之间的停顿。

例:燕子、雁、布谷、夜莺都是定期迁徙的候鸟。

分号(;)表示一句话中并列的分句之间的停顿。

例:屋子里,我是主人;屋门外,蝉是最高的统治者。

冒号(:)用来提示下文

例:我在一本书中读到过:冬眠不是睡眠,和日历上的日月也扯不上关系。

问号(?)表示一个疑问句完了之后的停顿。

例:小朋友,你们的暑假生活过得丰富么?

叹号(!)表示一句有强烈感情的话完了之后的停顿。

例:愿你们在新学年中好好地学习语文!

引号(“”)1、引用对话或文章里一段文字。2、表示反面或否定意思的词语。3、表示特定的称谓,或需要着重指出的部分。

例:大娘说:“同志,谢谢你呀!”雷锋说:“谢什么,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书名号(《 》)表示书籍、文章、报刊、文件、影片等名称。

例:今天,我读了《给颜黎民的信》。

破折号(——)1、表示底下是解释部分或说明部分。2、表示意思的递进或转折。3、表示声音的延续。

例: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

例:蝉的幼虫爬到地面上来,常常在圆孔的附近徘徊,寻找适当的地方——一棵小树,或是一根灌木枝——脱它的皮。

例:吃的不是白面包——黑面包能吃饱就不错了,菜只有鱼。

例:大家就随着女老师的手指,齐声轻轻地念起来:“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省略号(……)1、表示重复词语或列举的省略。2、表示说话未完或余意示尽。3、表示声音断断续续。

例:古老的钟嘶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

例:我跺着脚大声喊:“咳!这么冷,小心你的脚……”

例:“我?”桑娜脸色发白,说:“我嘛……缝缝补补……风吼得这么凶,真叫人害怕。”

高考语文修辞知识

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悉的、形象鲜明的事物去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事物。这样可以把事物的形象描写得更生动、具体。

2、拟人。拟人是借助想象力,把事物当作人来写。即赋予它们人的言行、思想、感情等。

3、排比。排比是运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或词组,排成一串。这样的句子可以加强语言的气势,表达强烈的感情,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4、夸张。夸张是对描写的事物有意识地加以夸大或缩小,以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作者的感情,引起读者的联想,加深印象。

5、设问。设问是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或思考,先自行提出问题,再自己进行回答。即自问自答。

6、反问。反问是将明确的意思用问句的形式表达出来,即只问不答,问中有答。

高考语文词语知识

一、辨析词义

辨析词义的方法:

1、要搞清词语的感情色彩。例:“团结”和“勾结”,都有一个“为了一个目的联合和结合“的意思。“团结”用于好的方面,而“勾结”用于坏的方面,指“进行不正当的活动而暗中结合”。

2、注意运用的对象。如:“爱戴”和“爱抚”,前者用于党、领袖、英雄,后者用于老一辈对后代。

3、注意范围的大小。如:“辽阔”和“广阔”,都是指面积广大,但辽阔比广阔所指的范围更大。

4、注意程度的轻重。如:“喜爱”和“酷爱”,都有爱好某事某物之意,但“酷爱”比“喜爱”的程度重。

5、考虑词语搭配的习惯。如“提高水平”,“改进方法”,“改善生活”等。

二、用词造句

用词造句要做到:

1、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注意它的使用习惯,特别要留心这个词语用在什么场合,常跟哪些词语搭配。

2、把意思表达完整。

三、词语的归类或排列

常见的可以从词语所代表事物的性质、特点、用途、概念大小,相关相对关系等方面来考虑。

高考语文标点符号题知识点

2.高考语文基础知识题 篇二

从考查题型看主要有两种:一是以填空题的形式, 主要考查向量的运算和性质;二是与三角函数、解析几何、平面几何等知识结合, 以解答题形式出现, 重在考查向量的工具性作用。

从前几年的高考中, 笔者发现有一类题目曾经出现几次, 下面一一浅析。

例1: (2003辽宁改) O是平面上一定点, ABCΔABC的三个顶点, 动点P满足ΟΡ=ΟA+λ (AB+AC) , λ[0, +) , 则P的轨迹一定通过ΔABC的______心。

解析:此题考查向量加法的定义。上式可等价为AΡ=λ (AB+AC) , λ[0, +) , 以ABAC为边作平行四边形, AD为其一对角线, 则λ (AB+AC) , λ[0, +) 的方向和AD方向相同, 也和AΡ的方向相同, 而ADΔABC的中线, 所以P的轨迹一定通过ΔABC的重心。

例2: (2003年全国理) O是平面上一定点, A, B, CΔABC的三个顶点, 动点P满足ΟΡ=ΟA+λ (AB|AB|+AC|AC|) , λ[0, +) , 则P的轨迹一定通过ΔABC的______心。

解析:此题与上题的区别在于分母上多了分子的模, 题眼是理解AB|AB|的几何意义。

AB|AB|AB上的单位向量, AC|AC|AC上的单位向量, 则AB|AB|+AC|AC|的方向为∠BAC的角平分线AD的方向, 又λ[0, +) , 所以λ (AB|AB|+AC|AC|) 的方向与AB|AB|+AC|AC|方向相同, 也与AΡ的方向相同, 则PAD上移动。所以P的轨迹一定通过ΔABC内心。

例3:O是平面上一定点, ABCΔABC的三个顶点, 动点P满足ΟΡ=ΟA+λ (AB|AB|sinB+AC|AC|sinC) , λ[0, +) , 则P的轨迹一定通过ΔABC的______心。

解析:此题在例2的基础上又加了个正弦, 题眼是理解AB|AB|sinB+AC|AC|sinC的几何意义。

ΔABC中, |AB|sinBBC为底的高, 设为h, |AC|sinC也为BC为底的高, 等于h。则原式等价为AΡ=λ (ABh+ACh) =λh, 因为λh为一正值, 则此题等价于例1, P的轨迹一定通过ΔABC重心。

例4:O是平面上一定点, ABCΔABC的三个顶点, 动点P满足ΟΡ=ΟA+λ (AB|AB|cosB+AC|AC|cosC) , λ[0, +) , 则P的轨迹一定通过ΔABC的______心。

解析:此题较前三题难, 尤其是在例3的基础上审视此题, 易陷入误区。此题关键在于能否理解AB|AB|cosB+AC|AC|cosC的几何意义。

形如|a|cosθ, 应从向量的数量积入手。AΡ=λ (AB|AB|cosB+AC|AC|cosC) , 等式两边同乘BC, 则AΡBC=λ (ABBC|AB|cosB+ACBC|AC|cosC) , 由于AB, BC的夹角为π-BAC, BC的夹角为C, 则ABBC|AB|cosB+ACBC|AC|cosC=|AB||BC|cos (π-B) |AB|cosB+|AC||BC|cosC|AC|cosC=0, 即AΡBC=0, 所以APBC, P点在BC的高上运动, 则P的轨迹一定通过ΔABC的垂心。

3.高考语文基础知识题 篇三

【关键词】高考;文言知识题;题型规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一、分类统计

我们对216份试卷中的所有文言知识性题汇总,用其题干中的关键词命名,将它们分为五大类:词语题、翻译题、标断题、句式题、组合题,在每类后标注其出现的次数。

(一)“词语”题(共376次)

本题分为“明确”型和“模糊”型两类,分类标准是从题干中是否可以明确看出考查的是哪类词或词语的哪一方面。

1.“明确”型(共32次)

古今异义词10次,代词7次,读音、称谓各考3次,虚词2次,语气词、词义变化、时间名词、偏义复词、关联词语、词类活用、通假字各考1次。

2.“模糊”型(共344次)

(1)解释题(共208次):“解释不正确”为175次,“解释正确”为18次,“解释加点词”只涉及上海卷共12次,“比较判断”为3次。

(2)“意义用法”题(共136次):“意义用法相同”型85次,“意义用法不同”型44次,“比较判断”型3次,“选词填入”4次。

(二)句式题(共13次)

“明确”型,省略句,9次;宾语前置句,1次;“模糊”型,3次。

(三)翻译题(共198次)

1.“译句”型(共170次):“原文译句”,共167次;“提供译句”, 3次。

2.“选译句”型(共28次):“句意正确”型,16次;“句意不正确”型,8次;“√”型2次;“划去”型1次;“五选二”型1次。

(四)标断题(共45次)

1.标点题(共6次):“句加”型,即给文言句子加标点,4次;“补改”型,即填补改正标点,2次。

2.断句题(共39次):“原文断句”, 10次;“提供断句”, 22次;“选择断句”, 7次。

(五) 组合题(共26次)

标点+翻译,2次;标点+解词,2次;翻译+解词,2次;读音+解词,4次;断句+翻译,16次。

二、题型规律

文言知识题在历年高考文言试题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发展也有自身特点,我们以文言题型分类及其变化为依据,从文言知识题题干与内容之间的关系,总结出如下的规律。

(一)从静态的方面看

重点与全面。216份试卷出现文言知识题,共分五种类型,其中各类题型所占比重各不相同,词语题的出现率超过了所有其他题型的总和,翻译题也占据了较大的比重。词语题中实词题是主体,是每年必有的,也是每套题必有的,对实词读音的考查仅在1994年以前出现过几次,此后全部都是对实词语境义的考查。翻译题也以各种形式出现在高考试卷上,有时是主观翻译,有时是客观选择,而前者占绝对优势。因此,我们既要了解各种题型,又要掌握常考的重点题型。

单一与综合。有些题型是单一的,仅考查文言知识的某一方面;有些题型是综合的,是对多方面文言知识的考查。相对而言,词语题和句式题是单一型的,是专门对词语、句式的考查。而标点、断句、翻译这些题是综合型的,会涉及实词词义(包括特殊文言现象: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虚词意义用法、特殊句式、文意理解等内容。单就词语题和句式题而言也有单一型和综合型之分,如“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这一考题就是专门考查词类活用现象的,而不涉及其他考点。而“加点词解释不正确”题的几个选项可能会涉及实词的几种文言现象。

题干与内容。题干相同,而考查的内容多样化,题干是“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而考查的内容是多样的:有考实词的,有考虚词的,还有考古文化常识的等等。题干多样化,而考查的内容相同。有些文言内容以各种各样的题干去考查,如考查省略句式知识的内容,曾出现多种提问法:(1)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或正确的)一项是。(2)在下列各句后面的括弧里,补出画线部分所省略的词语。(3)从句式的角度看,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部分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二)从动态方面看

题型总是在动态变化着的,有些考题仅出现过一次,有些只是在2004年后才出现的,有些是在1978-2011年之间多次出现的,这正体现了高考“稳中求变”的原则。所谓“稳定”,即指考点内容或者出题形式的稳定性,所谓“变化”,即指设题形式以及考查内容的变化。

有些考题稳定,是因某些文言知识点始终在高考题中占据重要地位,成了高考的必考点,比如实词含义、虚词用法和句式等内容。

有些考题发生变化,一是设题形式的变化,组合题中自2006年以来新增加了“断句+翻译”,而其他四种组合题只出现在1995年之前。“五选二”型题即多选题也变成了“单选题”,翻译题由“选译句”型为主发展为“笔译”型占绝对优势,直接单独考查关联词语、语气词等的考题变为间接综合考查。二是考查内容的变化,考查词语读音的题1994年以后再没有出现过,标点题1989年之后也没有出现过。偏义复词和文化知识在2004年以后也没有单独考查过。断句题是从2004年以后才出现的。自2004年以来,有些省份将通假字、词类活用、宾语前置等内容作为重点,明确去考查。

纵观新时期高考文言知识题的发展,总的变化趋势是从多样丰富到统一简约,从变动不居到稳定趋同。在五大类题型中,词语题和翻译题就占了90%,词语题中“解释不正确”型的实词题占主体。翻译题中“笔译”型的主观题占绝对的优势。2003年以后,文言知识题脱离文言文阅读材料单独设题的很少,绝大部分是结合阅读材料语境进行命题。

基金项目:2014年度大同大学教学改革项目“面向中学语文教材实际,改革高师中文课程内容”(XJG2014206)。

4.怎么做高考语文题阅读题 篇四

语文阅读题方法归类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2.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3.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4.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5.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6.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7.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8.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9.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10.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11.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12.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13.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14.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15.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16.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17.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18.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19.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20.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21.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22.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23.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高考小说技巧类题型

艺术技巧的内容很广泛,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安排、语言技巧等。

一、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五种。

(一)记叙(叙述)方式

1、顺叙:按时间、空间或内在逻辑顺序来写。作用是使记叙有头有尾,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2、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叙叙述下去。作用是造成悬念,增强文章的吸引力,使文章引人入胜。

3、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作用是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内容作某些交代,使文章结构完整;使得文章留下了悬念,能够吸引读者;使得行文富于变化,故事情节波浪起伏;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

5、平叙: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插叙与补叙的区别】

①插叙插入的是基本事件之外的有关情况,去掉它并不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补叙补入的则是基本事件发展之中的有机环节,去掉它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

②此外,补叙可以在篇中,也可以在篇末,而插叙只能在篇中,不能在篇末。

③补叙和插叙虽然都是对主要情节的补充和交待,但它们有不同:补叙大都无情节,前后不必有什么过渡的话;插叙有情节,前后衔接处要有过渡句提示。

④插叙是为了丰富文章内容,塑造人物形象,突出文章中心而另作安排的;补叙一般不发展情节、事件,只是对原来的情节起必要的补充作用。

例题:(小说阅读《吃饭》[王琼华])小说第2自然段写了“我”以前与陈宝山交往的情况,这属于什么叙述方式?就全文来看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1)插叙。(2)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为下文情节的展开作铺垫,让故事的结局出人意料。(答“与结尾形成反差”或“与结尾形成对比”也可)

(二)记叙(叙述)人称(视角)

1、第一人称:(1)可以把文中的人物、事件写得好像是“我”的亲身经历,增强文章的真实感;(2)便于直接表达“我”内心的喜怒哀乐,亲切自然。第一人称属于有限视角,受时空的限制性很强。

2、第二人称:(1)拉近与读者或作品中形象的距离,便于作者与之直接对话和沟通交流;(2)便于作者的感情抒发;(3)有呼告效果,可加强感染力;(4)用于物,有拟人化效果。

3、第三人称:(1)直接地展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更灵活自由;(2)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向读者作客观的叙述,便于反映更广阔的画面和更丰富的内容;(3)拉开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距离,更具客观性。第三人称属于全能视角,不受时空的限制。

例题:( 浙江卷《第9车厢》)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效果?

参考答案:第三人称叙述。效果:突破开篇以第一人称写“我”的所见所闻的局限,较为自由地展现事件过程、人物心理,以及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拉开了叙述者与故事之间距离,更具客观性。

(三)描写手法

1、正面描写:动静描写,虚实描写,细节描写,白描,细描(工笔),色彩渲染描写,观察角度变化描写,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2、侧面描写:对比、衬托、渲染、烘托。

3、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社会环境描写

4、场面描写:在特定的时间和环境中,展开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生活画面的描写。主要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相互发生关系而构成的人物活动的“动态”描写上,同时也表现在作为人物活动背景的特定环境渲染上。通过场面中环境和人物活动的描写,来渲染气氛,刻画人物思想性格。场面描写与环境描写的不同在于:环境描写是描写人物活动的客观环境,是“静态”的描写;而场面描写是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动态”的描写。

场面描写是刻画人物、展开情节、表现主题的主要手段。场面描写的几种作用:

(1)塑造人物,表现主题。场面描写的最主要的作用是为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作品主题服务的,但在具体运用中来看,作用又各所侧重。如吴伯萧的《记一辆纺车》中纺线场面的描写,具有“万马奔腾”之感。作者通过这一宏大的纷纭场面描写,把当年大生产运动的动人景象再现出来,深刻地表现了“延安军民自力更生的乐观精神和豪迈欢快感情” 这一重大主题。

(2)渲染气氛,烘托事物。有的场面描写刻意渲染气氛,或喜悦、恬静,或悲怆、紧张,让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真实地展开活动。都德的《最后一课》写上课的情景,巧妙地借助于一个无知顽童的冷静观察和心理分析,特别是对韩麦尔先生临下课之际感人至深的神态言行的细摹,在肃静而凝重的氛围的层层烘托渲染中,最后突然如火山爆发般地喷出爱国主义的激情,收到了强烈地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

(3)明示或者暗点主题。有的场面描写着意突出主题,或明示,或暗点,让人物在活动中完成自己的使命,将作者的倾向在具体的场面描写中自然流露出来。杜鹏程的《夜走灵官峡》中有小成渝的妈妈指挥交通的一段场面描写:“已经变成了一个雪人,像一尊石像。”这个场面描写表现出中国工人阶级不畏艰苦、坚守岗位的责任感和革命精神。

5、细节描写:有环境细节、语言细节、动作细节、心理细节、神态细节、外貌细节等。基本作用:绘制场景、勾勒环境、营造意境、渲染氛围、烘托气氛、奠定基调、埋下伏笔、设置悬念、铺垫照应、对比衬托、推动情节、刻画人物、深化主题。

例题1:(安徽卷《董师傅游湖》【宗璞】)董师傅每晚到湖边闲坐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反映了董师傅淡定平和的情感世界。为情节发展作了铺垫(或“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例题2:(小说阅读《母亲的<锁麟囊>》)请从描写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进行赏析。

那却是她不喜欢的,她觉得那是下里巴人爱听的东西,她宁愿一个人选择沉默地呆着。一天黄昏,她还是一个人发呆,看着外面的天空,暮色沉沉,好象要下雨了。她就突然又听到了单田芳的评书,在这寂静的黄昏里,那评书显得更沙哑吵闹。她歇斯底里地嚷了一句:“你能不能不听这种东西!”

参考答案:(1)语言描写:“她歇斯底里地嚷了一句:‘你能不能不听这种东西!’”形象地表现主人公内心的抑郁、烦躁等心情。(2)环境渲染:“暮色沉沉,好像要下雨了”形象地表现她心情的压抑、失落、绝望等;(3)心理描写:“她觉得那是下里巴人的东西”形象地表现出她内心的烦躁、痛苦等。

二、表现手法

1、象征:凭借具体的物象来表达与之相似或相反的概念、思想、情感或社会意义。

象征和比喻的区别:(1)两者的表现不同:象征的象征体与本体之间要求“神似”,比喻的喻体和本体之间则要求“形似”。(2)两者介绍的对象不同:象征是以物示义,即不把意思直接说出,而让读者去理解。比喻是以物比物,比喻的对象一般是让人看的见、听得见或摸得着的一种具体事物、具体人。(3)两者范围大小不同:象征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表现手法,它的对象是整篇的文章,至少是文章中的一大段话,因此在范围上远远超过了比喻涉及的范围。比喻的范围比较小,一般局限于一两个句子中。

2、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主体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分为两类:正衬和反衬。

3、对比: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作用:突出对比物的鲜明特征,增强文章感染力,彰显主题。

对比与衬托的区分:(1)衬托有主、宾之分,陪衬事物是为被陪衬事物服务的,是为了突出被陪衬事物的。对比是表明对立现象的,两种对立的事物是平行的并列关系,并无主、宾之分。(2)衬托描写的是两个事物;对比可以是两个事物,也可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3)衬托的表达效果主要在于突现正面或反面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对比的效果主要是用比较的方式提示事物的本质,使好的显得更好,使坏的显得更坏。

4、悬念:提出悬而未决的矛盾,引起读者注意。作用:激发阅读兴趣,引发下文情节,推动情节发展。

5、照应:对后文对前文的内容作补充或加深,前文对将出现的内容作暗示,前后呼应,使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6、突转:也称陡转、突变,指剧情向相反方面的突然变化,即由逆境转入顺境,或由顺境转入逆境。它是通过人物命运与内心感情的根本转变来加强戏剧性的一种技法。

7、伏笔: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作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作用: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使情节发展合理,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注意:有伏必有应。

8、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作用: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突出主题。

9、抑扬:对写作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所料,从而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作用:两相对照,形成反差,突出中心;出乎读者意料,引人入胜。

10、铺垫:也称铺叙衬垫,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和事物以作衬垫。作用:蓄积气势,突出人物或事物,突出文章主旨。

11、渲染:对文章中环境和人物着意描写、烘托,以加强气息,深化主题。常用方法:(1)反复,指用形式相同或相近的句子反复出现,以抒发情感,渲染情绪,突出主题。(2)烘托,指借描写环境或特定的气氛,表现人物的一定情绪。(3)环境描写。(4) 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

12、烘托:指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作用:使要表现的事物更加鲜明突出。

烘托与衬托的区别:烘托是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这与衬托不同,因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

13、其他手法:巧合、联想、想像、动静结合(包括以动衬静和以静衬动)、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白描、工笔、以小见大、托物言志。

例题:(小说阅读《傻牛然》)从结构上看,作者是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牛然这个人物形象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①从结构上看,作者采用了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先通过具体事件写牛然的傻,同学们对他的捉弄,老师的责怪,最后再写大家对他的认可和拥戴。②这样写使人物前后境遇形成鲜明的反差,给人以深刻印象;情节上,造成跌宕,更引人人胜,发人深思。

三、修辞手法

比喻(包括明喻、暗喻、借喻、博喻等)、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设问、反问、对偶、借代、夸张、排比、反复。

四、结构安排

结构严谨,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首句点题、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详略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总领(统摄)全文、领起下文(引出下文)、总结上文、承上启下、画龙点睛、深化主题、升华主题等。

五、语言技巧

1、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传神等。

2、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平实、清新、幽默、典雅、辛辣、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口语化等)。

3、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对偶、借代、排比、夸张、设问、反问、反复等)。修辞手法一般针对欣赏具体语句的技巧。

5.怎么做高考语文题 篇五

古诗词鉴赏:知识框架+刷题积累

古诗词鉴赏属于语文知识框架中的基础知识,在这个版块中无论是考察的能力要求还是答题套路都是非常清晰而单调的。在古诗词鉴赏这个知识版块上并不需要非常高超的知识储备和文学素养,每次考试哪怕丢1分丢2分都是很可惜的。

古诗词鉴赏的知识体系无外乎三项,即:内容、手法、情感。

在古诗词鉴赏上仍然有缺漏的学生,应当在课下做这样一个工作:

在一个专用的本子上,把平时学习、考试中遇到过、学过的所有题材、手法和情感,按照一个知识框架罗列一遍,再将参考答案中对应的答题思路和套路与之一一匹配。

在这之后,每次回答古诗词鉴赏问题时,回想这个框架当中的单个知识点,逐个检索需要题目考察的题材、手法和情感,按照对应的答题思路和套路去回答问题。这样至少知道自己什么点答到了,什么点没答到,对照标准答案也能够精确地判断自己的丢分点在哪里。

比如说手法题,第一步要明确手法名称,第二步对手法进行分析(结合手法翻译诗句+使用该手法的效果),第三步分析作者情感。你总结来总结去,发现什么题都得写上作者情感,无论原题里面有没有明确问,这样每次才能做到对得清楚,错得明白。

16年的北京卷高考题,给了两首诗,然后问:结合具体诗句,比较《游山西村》和《西村》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的学生被题干迷惑了,说这是考内容呢,没考情感啊。但最后得分点里面还是有情感分。一个“套路深”的学生答题,就算自己没想着写上作者情感,在答题模板的提醒下,也得写上。

古诗词鉴赏这个模块,只要做好知识框架的梳理,借助每次考试和作业的标准答案将答题思路和套路融入知识框架当中,拿高分并不难,但要拿满分还需要做一个额外的工作,即刷题总结。

很多学生会发现,全国卷的考题在稳定性的基础上,也不时像北京卷一样灵活化出题。比如在题干中并不直接问某种手法,或者对知识的考察更加细致、包括手法的定义、常见用法、手法的判别,甚至这个手法的典型诗句都能够帮助你更好地把握题目。

因此,仅仅有知识框架和套路手法还不够,在做题的过程中,还需要把每次遇到的新考法、新例子添加到原本的知识框架中,随着做题越来越多不断丰富健全自己的知识体系,才能真正做到考不倒。

举个例子,16年高考里面有道古诗词题目这么出的:“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两句,以“声”“色”调动人的听觉和视觉感受,下列诗句中“声色兼备”是?看起来是灵活,像个新概念,但其实就是常见手法里面“多种感官综合运用”的一种形式,对这个手法足够熟悉,这题怎么都错不了。这就是为什么说基本功要扎实,框子要先搭起来。

总结一下,一是基本功扎实,二是熟悉答题模板。当这个整理和刷题总结的工作进行一段时间之后,你会发现这个框架就已经印到了脑袋里,再怎么考都考不出这个范围。

◆ ◆ ◆

文言文阅读:六招“硬功夫”

文言文阅读更明确,不多说,至少30篇文言文的硬功夫做基础,没什么解决不了的。

什么叫硬功夫,就是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这六项。

事实上,大部分语文老师在给学生讲课本上的文言文时,就是带着学生逐字逐句地读过去,细致到什么程度呢?哪怕是一个虚词“而”,到底是表顺承,表转折还是表并列都要清楚。

很多学生总觉得语文老师讲得不重要,或者课上听过课下也没有在专用的本子上做好这些实词、虚词、通假、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的总结,每次小测凭借短时间的囫囵吞枣,错了一两个也不放在心上,久而久之缺漏就这么越攒越多。

文言文的字词、句式就好像英语的单词、固定搭配和语法一样,你不做积累、不总结课本的生词,在考场上不仅阅读速度上不来,理解文义也会出现偏差,更别说文言文本身还会考察的词义和句子翻译了。

对于想要在文言文阅读上有所突破的学生来说,真的必须好好扪心自问一下,课本里给的文言文,每个字每个词每个句子是不是真的懂了。在不能得到一个肯定回答的情况下,就必须逐字逐句地去看,不要先问什么是重点,没看过的,都是重点。

当然,在语文学科上仍然能紧跟老师的同学,想在文言文阅读上进一步提高,还需要持续地进行积累。

一方面,每次作业和考试中出现文言文题目的时候,都像之前一样,从六个项目总结一遍,这一工作可以越做越粗,因为本身到后期的时候你会发现,没什么新鲜东西,都是你总结过很多次的了,只要把不会的那几个挑出来背过就行了。

另一方面,需要对已有的总结进行纵向的整合,比如这个“而”字一共有几种用法,都考过哪些典型的句子,都列一遍,方便记忆。做到这样,文言文才能奔着满分去。

◆ ◆ ◆

现代文阅读:文章分层+概括段意

先明确一下,这里的现代文指的是带有主观题的大阅读。

自古诗文不分家,现代文和古诗词非常像,都是在基本功的基础上运用套路的问题。只不过现代文的知识框架体系比古诗词更庞大,知识点更散一些,基本可以把古诗词那个体系给融合进去。

比如16年北京高考现代文有道题说:文中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来表现老腔的艺术魅力。请举两例并加以分析。你会发现,这就是古诗词知识体系里面,常见手法中“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一个分支,都没跳出核心知识的范畴。

再比如,看一下近几年的北京卷高考题,就会发现考的比较多的是,比如文章标题的作用,他给你换个说法,问你为什么使用这个标题,或者说这个标题的用意是什么,或者为什么选这个标题没选另外一个标题。那首先得能分辨,这种问法就是在考察标题的作用呢,还得知道一般标题作用题的思考角度有几个,一个一个套进去,再结合原文分析。

现代文和古诗词略有不同的地方,即现代文更强调一个训练方法,就是从小学开始就训练的一个能力:把全文分成几个层次,并概括归纳每层的段意,划出关键句。这是要求学生能够把握文章的脉络,知道作者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学生遇到的每篇现代文阅读最好都能做这个工作。有些学生觉着烦,又没考文章的脉络,你老让我分层次,写层义浪费时间啊,但这个工作必不可缺,慢慢你会发现,进行了这一个步骤,不知不觉地你把握文章主旨更准了,抓得分点也更准了。

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这个工作早开始早受益,而且后期会越做越快,一篇文章看一遍,自然就分好层了。

◆ ◆ ◆

议论文写作:今天我们谈谈深度

如果我说前面的所有题目,目标就是满分,大家可能觉得有点难,但是也不是不能实现。作文目标呢?一样的。还是满分。不奔着满分走,不以满分的标准来要求自己,那作文这肯定提不上去。

提高作文的方法很多,在之前很多文章中我们也反复强调作文的审题、立意、文章结构和论证方法,今天我们讲一个对一些学生来说容易上手的提高方式——深度。

这条路走过去,不用大量的文学积累,不用作文里面每句话都写的跟诗一样,需要的是一种大格局,一种深度的思考,我们称之为“上位思想”。

举个例子,16年的北京高考作文题是“‘老腔’何以令人震撼”。那什么叫上位思想,就是当你看到这个作文题时,知道这不是单单让你讨论“老腔”的,这背后代表的是日渐失落的传统文化。当你的文章从老腔拓展到传统文化时,你点明的是传统文化不受重视的现状,解决的是这个日渐边缘化的问题,文章的格局自然就开阔了,深度也就出来了。

那怎么能达到这种深度呢?

一方面要培养这样的上位意识,在做题的过程中去不断练习。另一方面,需要接触一定量的优质时事评论,模仿作者的论述过程,因为高中生毕竟思维深度有限。对于高三的学生来说,家长可以帮忙做一些筛选和整理,直接给学生整理好的内容,以节省时间。

作文这块同样需要训练方法,最重要的就是修改作文。这个功夫是一定要下的,初期的时候一个题目一定要写上个三四遍,而且注意,一定是要全文重写,或者至少把文章绝大部分的实质内容都写一遍。

有些学生为了节省时间,重视漂亮的小段落,想在考场上大段化用,这种方法训练语言还行,但是无法训练论述逻辑和深度,因为深度是一个整体格局上的东西,不深入思考全文是练习不了的。

语文考试阅读题方法

(1)诗歌答题模式(重在读懂答准)

1.意境类:描绘画面(忠于原诗,语言优美)+概括氛围+分析思想感情

2.手法类:揭示手法+结合诗句分析(怎样用)+思想感情+作用效果

3.语言特色类:揭示语言特色+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思想感情+作用效果

4.炼字类: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技巧(活用、倒装、手法)+放入句中描述景象+意境感情(作用效果)

5.关键词类:主旨作用+结构作用

6.感情类:通过XX内容+抒发(寄寓/揭露)XX感情

7.概括主旨类:诗歌定位+各句内容+通过XX手法+抒发XX感情+评价

8.鉴赏类:写了什么+怎样写的(技巧+语言风格+字句特色)+表达效果(感情)

9.形象类:找到诗句+分析基本含义+为何要写(主旨)+作用效果

10.诗歌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2)现代文答题模式(重在分点答题)

1.开放型试题:评+引+析+结

2.谈看法或补叙结尾:感悟+引申

3.原因题:客观原因+主观原因

4.词语的表达作用:形象性+感情性+精确性+结构性

5.联想感悟型:

A.感:根据文本,联系全文

B.悟:联系实际,结合自身,另举一例,提出建议

6.句子的作用:

A.思想内容上:联系本句含义+突出强调内容或揭示段意+联系中心、态度、感情+用了修辞或表现手法的要揭示表达效果

B.结构上:引起下文、设置悬念、伏笔、渲染气氛、照应前文、总结上文、使结构严谨、承上启下、揭示文章脉络层次

7.关键句子理解:抓句中关键词(物+心)+联系上下文(心物同构)

8.写X为什么要从Y写起:揭示X与Y的关系+引出写作主体+突出主体特点(形象或性格)+侧面烘托(或印证)+内容更加丰富

9.怎样论证:论证方法+论证过程

(3)小说独特答题模式(重在人物手法)

1.分析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定位(性格、身份地位)+抓住修饰语逐一举例分析

2.评价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定位(性格、身份地位)+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

3.小说中插叙的作用:情节角度(上、下文)+主题角度+人物形象角度

4.小说主题:通过XX人的XX事,歌颂了(批判了)XX的精神(社会现象)

5.简析人物:人物定位(性格、身份地位)+举例分析人物形象+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情节、主题)

6.小说表现形式:表现手法+描写手法+结构安排+语言特色

7.人物形象的塑造:肖像+神态+动作+语言+心理

(4)实用文独特答题模式(重在发幽探微)

1.访谈提问的艺术:紧扣主题,不蔓不枝+善于引导,环环相扣+适时应和,便于沟通

2.新闻作品优秀之处:选材+对象+见解+提问技巧

3.写XX多余吗?:主题+人物+文体特点(补充或印证)

(5)积累——现代文(务必耳熟能详)

1.长句:A容量大,气势盛+B能细致严密地说明事物+C表达复杂丰富的感情

2.短句:A句子短,简洁明快,干脆有力+B音节少,停顿多,容易造成一种急促的气势+C便于表达丰富的情绪,强烈的感情

3.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小说中):A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B推动(或衬托)情节发展+C象征意义+D交代背景(时间、地点等)

4.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散文中):A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B抒写美+C抒发作者情感+D作为串时间的线索+E见证历史沧桑

5.文学作品中的环境包括:A具体的风景描写+B生活和社会环境+C社会历史背景及时代特征

6.文学作品的形象:A人物的性格特征+B人物的精神风貌+C人物的思想特征+D人物形象的社会或时代意义

7.第一人称:A亲切自然+B自由直接+C真实生动

8.第二人称:A呼告抒情,动人亲切+B便于感情交流+C充满气势,态度鲜明+D自由灵活

9.第三人称:A直接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B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C显得客观冷静

10.肖像描写:以形传神,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

11.动作描写:表现人物个性特征及内心世界

12.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13.心理描写:A揭示人物内心世界+B使形象更为丰满充实

14.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

15.工笔细描:精雕细刻,丝毫毕现,具体生动

16.细节描写:A真实精细+B传神鲜明

17.插叙:A丰富内容+B深化主题+C使事件曲折有致+D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E对主要情节或中心时间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

18.倒叙:A设置悬念,增加兴趣+B读起来波澜起伏

19.直接抒情:淋漓尽致

20.间接抒情:A表达含蓄,含而不露+B韵味悠长(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21.开头段:A提出话题,领起下文+B点明主旨,统摄下文+C设置悬念,吸引读者+D蓄势(张本(即伏笔)、铺垫、照应、对比),奠定感情基调+E点明思想感情变化的线索+F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G与结尾呼应,强调主旨

22.过渡段: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有时只开启下文)+B引发议论,揭示主旨+C衬托作用+D渲染、烘托气氛+E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

23.结尾段:A照应主题,呼应开头+B收束全文,点明主旨,深化中心,卒章显志+C升华感情,耐人寻味,启人思索

24.线索:环环相扣,结构紧凑

25.照应:A构成一条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使文章结构紧凑+B呼应文题

26.举例:A具体实在,易于接受+B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C丰富文章内容+D表明XX观点

27.多方面对比的作用:A通过多方面的对比,层层深入+B使主旨的内涵更加丰富+C内容表现更加集中

28.侧面烘托:A给人如临其境的现场感+B从侧面烘托XX的XX特征

29.引用:A具有文学味+B丰富文章内涵+C引起读者兴趣+D表明XX观点

30.长短句间杂:读起来错落有致

31.叠词:A强调XX+B读来琅琅上口,有音乐美

32.记叙文中的议论: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的目的和意义

33.说明文中的描写、文艺性笔调:点染作品,使之生动形象

34.人物对话描写:A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B促进故事情节发展

35.引用传说故事:A增强文章的传奇性、风物的神秘性+B丰富文章内容+C引起读者兴趣+D含蓄地引出、表明XX观点

36.引用诗歌:A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B丰富文章内容+C引起读者兴趣+D含蓄地引出、表明XX观点

37.引用名言:A增强说服力+B丰富文章内容+C引起读者兴趣+D表明XX观点

38.描写方法包括:A正、侧面B工笔、白描C多角度描写D动静结合E点面结合F寓情于景、情景交融G一些修辞、表现手法

记忆口诀为:正侧工白多点面,动静景情修表现

(6)修辞手法的作用(重在联系文本)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冗长为简洁

2.借代:A引人联想+B形象突出、特点鲜明、生动+C在表情达意上更得体、含蓄、别致

3.比拟:A语言生动形象,蕴涵丰富+B色彩鲜明,描绘形象,印象深刻+C感情强烈,引起共鸣

4.夸张:A突出本质、特征,引人联想+B烘托气氛,语言生动形象,增强感染力+C感情强烈,引起共鸣

5.对偶:A便于吟诵,易于记忆+B表意凝练,抒情酣畅+C对比强烈,褒贬分明

6.排比:A句式整齐,节奏匀称+B文章贯通,语势强劲+C集中内容,加重感情+D条分缕析,说理严密透彻,抒情酣畅淋漓

7.设问:A提醒注意,引起思考+B突出内容,变化波澜+C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D增强说服力和表达效果

8.反问:A强化语气,强调内容+B增强表达效果,表达强烈感情+C引起思考,余音回荡

9.反复:A写景抒情感染力强+B承上启下,层次清晰+C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印象

10.起兴:A渲染气氛,定下感情基调+B统摄全诗,引出故事+C激发读者想象+D化实为虚,形象生动

11.双关:言在此而意在彼,使表情达意更含蓄,更有趣

(7)表现手法的作用

1.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比兴、对比、象征、用典、烘托、虚实结合(记忆口诀为:比用对象烘虚实)

2.象征:A言在此而意在彼,内涵丰富+B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3.衬托:突出事物特点

4.先抑后扬:在变化和反差中突出事物特点

5.借景抒情:A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B营造氛围+C委婉含蓄地表达XX思想感情

6.融情于景:A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B营造氛围,创造意境+C表达XX思想感情+D含而不露,韵味悠长,使人想象于无穷之境界

7.反讽:突出强调,深化主题

8.托物言志:A富有暗示性、朦胧性,意在言外+B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9.虚实相生:A二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转化,可以达到虚实相生的境界+B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10.化用典故:A赋予文章语言的雅趣+B赋予文章铺垫和仿拟对象,增强古今对照的效果+C丰富文章内涵

11.意象组合:A最大限度地增强了诗歌意象的密度和诗歌的力度+B使诗中的意象鲜明突出+C为读者提供了联想与想象的广阔天地和咀嚼回味的余地。

(8)结构安排的特点

照应、层层深入、烘托铺垫、对比、承上启下、悬念、伏笔

记忆口诀:层承对照烘悬伏

(9)积累——诗歌

1.对仗:A显示语言的对称美+B达到意境美和韵律美的完美结合

2.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韵律美

3.拟声词:A使诗文更生动形象+B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4.表颜色的词:A表现心情+B增加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C渲染气氛

5.语言特色的类型包括: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

记忆口诀:清平明辞委,简沉浑多明

6.景物描写角度:A空间变化(远近高低)、时间变化B动静C视、听、嗅觉D虚实E正、侧面F色彩、形状、声音

6.高考化学实验题必考的知识点 篇六

1.实验现象答题模板三角度

(1)有关溶液的现象描述(五大类)

①颜色由……变成……;

②液面上升或下降(形成液面差);

③溶液变浑浊或生成(产生)……(颜色)沉淀;

④溶液发生倒吸;

⑤产生大量气泡(或有气体从溶液中逸出)等。

(2)有关固体物质的现象描述(四大类)

①……(固体)表面产生大量气泡;

②……(固体)逐渐溶解;

③……(固体)体积逐渐变小(变细);

④……(固体)颜色由……变成……。

(3)有关气体的现象描述(三大类)

①生成……色(味)气体;

②气体由……色变成……色;

③气体先变……后……(加深、变浅、褪色等)。

2.现象描述时的注意事项

(1)现象描述要全面:看到的、听到的、摸到的、闻到的。

(2)要注重对本质现象的观察:本质现象就是揭示事物本质特征的现象。如镁带在空气中燃烧时“生成白色固体”是本质现象,因为由此现象可正确理解化学变化这个概念,而发出“耀眼的白光”则是非本质现象。因此,观察实验现象要有明确的观察目的和主要的观察对象。

(3)现象描述要准确:

①不能以结论代替现象。如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是“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而不能用结论“生成四氧化三铁”代替“生成黑色固体”。

②要明确“光”和“火焰”、“烟”和“雾”等概念的区别,不能相互代替。

★ 高考化学实验题重要知识点总结

★ 高考复习化学实验题,高考化学复习方法

★ 生物高考必考知识点

★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高考必考)

★ 高考化学知识点总结

★ 化学实验范文

★ 高考化学重点知识点汇集

★ 有机化学高考化学知识点总结

★ 高考化学的基础知识点总结

7.高考语文主观题赋分引起争论 篇七

据新浪网报道, 高考语文主观题赋分一直存在“不明确”的问题, 例如文言文翻译, 在阅卷中有关键词翻译正确给分、翻译错误扣分的要求, 而试卷题干中却没有明确考生必须把哪个关键词翻译正确。如2008年全国卷I第11题题干表述为“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题中谁是关键词?面对这种情况, 考生常常是猜, 或根本没有关键词的意识, 或者考生认为甲词是关键词, 而阅卷场制订评分细则则确定乙词是关键词, 这就容易造成考生因不明确而丢分。再比如现代文阅读题, 当遇到同一个题问题是两个的时候, 赋分只有总分8分或6分或其它分值, 但阅卷中却是两个问题分别给分, 如2008年全国卷II第17题题干表述为“文中所说的‘光与影的对比’具体指什么?文章写马缨花有什么寓意? (8分) ”北京卷第19题题干表述为“本文大量运用描写色彩的词语, 这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5分) ”请问这两个题第一问分别是多少分, 第二问又是多少分?题干并没有明示, 考生并不明确, 而中学教师在复习中常常教学生按赋分多少揣摩要点的方法就不能运用, 同样容易造成考生因不明确而丢分。为减少考生因不明确赋分而丢分, 有关专家建议命题者在试题赋分时要明确化, 要细化, 要给考生明确的信息, 以便考生踩准得分点, 正确答出要点, 提高得分。

8.高考语文基础知识题 篇八

基础写作题的目的是考查考生最基础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如用词的合理性、句子结构的复杂度、语法运用的正确性、信息内容的完整性、句子之间的连贯性等。此题型不要求考生对写作内容进行发挥,只需将所给信息用5句话完整、准确、连贯地表达出来就行了。

近五年的广东高考英语基础写作题都是控制性作文,要求考生花大约10分钟用5个句子表达所提示的全部写作内容,且要求做到句子结构准确、信息内容完整、篇章结构连贯。

近五年基础写作题的特点和涉及到的语言基础如下表:

从上表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 2007-2011年的体裁都选择了应用文和说明文这两种体裁,可见应用文和说明文这两种文体深受命题者的青睐。

2. 就时态来说,主要是一般现在时和一般过去时。

3. 话题贴近考生生活,时代感强,并寓思想教育于考题之中。

4. 连续4年(2008-2011年)选用中文提纲的命题方式,而且都没有设置开放性的要点,这就使得考生必须认真审题,不可随意发表个人意见或观点。

二、增分策略

从高考的情况来看,“基础写作”的低分段人数较多,全省平均分也较低,2007年为6.77分,2008年为6.83分,2009年为7.07分,2010年为7.04分,2011年为6.44分。那么考生如何做才能让自己在基础写作题中有效增分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仔细审题,严格切题。

审题仔细是英语写作成败的关键之一。考生须弄清楚题目要求,对题目所提供的信息,应该认真分析,仔细推敲,抓住要点,明确主旨。弄清主体时态和语态,在提示的内容中注明可能要用到的短语和句型。近五年的基础写作,在提纲中已提供足够的信息,但不等于汉译英,不能按提示语逐句英译。

2. 选择适合的时态。

根据文章的要求,选择一种主要的时态,并能够根据文章的具体要求,灵活地使用各种时态。如文章可能是要求写目前中考生的一种现状,那么这样的文章就应该以一般现在时为主,但也不排除在具体的句子中使用到其它时态,不能形成“一态到底”的写作习惯。

3. 灵活地使用自己掌握的单词、词组和句型。

写作不是翻译。写作更多的是在意思上的一种传达。所以考生要培养一种“如何使用自己掌握的英语去表达要求的内容要点”的意识,否则很容易因为某个单词不会或某个表达不清楚而使自己的思维陷入一种困境中,无法做到灵活运用知识。所以平时要多注意单词、词组和句型的积累并加强练习。特别一句多译的练习。比如用词组去代替单词、用不同的句型表达相同的意思等。例如“beneficial”可以用“do good to”去代替,“She is too young to go to school.”也可以表达成“She is not old enough to go to school.”

4. 加强范文的阅读和背诵。

高中生的写作还是以模仿写作为主,所以背诵一定量的范文是非常有必要的。背诵范文不但可以帮助积累词汇量和句型等,也可以帮助考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方式。如说明文的写作方式,比较的写作方式等,可以说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备考方式。

5. 建立写作档案。

建立写作档案,把平时积累的写作素材,各种写作的体会,阶段性的自我评价,老师的写作评语等收集起来,及时地进行反思和回顾,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同时,也可以帮助老师及时地掌握考生的写作情况,能够给予考生及时的正确的指导。

6.卷面整洁,书写规范,字迹清楚。

平时训练基础写作时,要做到书写规范、拼写正确、字迹清晰、卷面整洁、大小写、标点符号及格式等都要正确。这些都是基本功的训练,只要考生平时练习时认真、细心,考试时就容易得分。

写作水平的提高非一日之功,因此,持之以恒非常重要,坚持多读、多看、多写;不断地总结,改进,才能使自己的写作水平不断地提高。

三、话题预测

在未来的基础写作命题中,笔者认为,命题者还是会注重应用文和说明文这两种体裁,因为这两种文体可以较好地反映设题的宗旨——准确、完整、流畅地表达所给信息,避免考生发表个人意见及观点,更准确地考查出考生的信息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命题者也有可能从书信、E-mail,blog等方面命题。可以说在未来的基础写作命题中,命题者还是会把角度放在考生熟悉的话题上,且应该是面向全体考生,不存在区域限制,使得所有考生都有话可说。在坚持贴近考生生活、突出时代特征、设置真实语境的原则下,笔者认为,以下的话题是教师及考生备考中值得关注的:

1. 开通个人博客的理由调查;

2. 保护环境,过低碳生活;

3. 写一封道歉信,说明缺席的理由;

4. 高中生使用手机的利与弊;

5. 最具幸福感的城市调查;

6. 网络安全;

7. 90后的优点和缺点;

8. 高中生学习方法调查;

9. 如何保障校园安全;

10. 2012年伦敦奥运会;

11. 学校处理垃圾的情况;

12. 高中生社会实践活动;

13. 交通安全,从我做起;

14.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15. 高中生假期生活调查;

16. 高中生课外英语阅读兴趣。

(作者单位:开平市教伦中学)

责任编校 蒋小青

9.高考押题语文作文 篇九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繁忙了起来。忙于正事本无可非议,可有些人总是忙于各种聚会、庆典,忙于盯着上一把交椅,忙于富足有余地生活。忙于应酬,忙于当官,忙于赚钱,甚至忙于赌博,忙于找乐。忙得不可开交,忙得忘乎所以,一年到头或几年下来,真不知能忙出个什么结果?

我们说北京人忙。他们早上6——7点上班,晚上6——7点下班,中午也不回家,年薪7——8万,人家忙那叫有资格的忙,既有学历又有能力,不忙不行。

领导忙。落实上级指示精神,开展日常性工作,配合其它单位工作等,都需要领导协调安排,坐镇指挥。领导们忙那叫有资历的忙,职责所在,任务所迫,不得不忙。

企业老板忙。身在商场不是奔波进货渠道,就是争取销售市场。老板们的忙那叫有资本的忙,凭借的是本钱,追求的是效益,不忙才怪呢。

一言以蔽之,在这个信息过剩、物欲横流的时代,忙,要分情况看对象,特别是年轻一代,切不可被“忙风”蒙蔽了双眼,不要随“忙流”而逐下,不跟风跑,不媚世俗,在诱惑和欲望面前,做欲望的奴隶还是欲望的主人,这取决于你是否耐得住寂寞。耐住寂寞,沉下心来,读书学习深入钻研,以求甚解。工作脚踏实地,专心致志。此种意义上,寂寞是一次机会,是一种积累,是一份礼物,我们理当好好把握,潜心苦练,百倍珍惜,因为一个人的思维质量、能力水平、人生境界,大都是在寂寞中修炼和提升的。

历来成大器者,他们不受外力影响,不为环境所左右,始终把主要精力放在对理想、对事业的不懈追求上,他们可以说都是耐得住寂寞的佼佼者。韩信甘受垮下之辱,始成一代名将;勾践卧薪尝胆,逐成春秋霸主;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双目失明著成《国语》。实践证明,事业有成者的秘诀尽管有很多,但他们均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能耐住寂寞,并且善于用犁铧去开垦寂寞,从而创造出一片成功的天地。

寂寞,孤单冷清也。提倡耐住寂寞,并非让大家足不出户,与世隔绝,而是要保持一颗平常心,远离酒绿灯红,远离功名利禄,能够忍受清苦,执着人生追求,坚忍不拔地钟情于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

寂寞,是一种氛围,一种环境,更是一种心境,需走过去,投入其中,清除障碍,解决问题,这一切,需要一种非凡的执着和定力。耐住寂寞,是人生的一种自我修养,是人生的一种自我超越,它可以使人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它可以使人思想升华,拼搏奋进,这是古来先贤给予我们这一代的经验总结,这是时代赋予我们这一代的历史责任。让我们耐住寂寞,战胜寂寞吧,谁这样做,谁的生活就会情趣盎然,谁的生命就会精彩无限,谁的生存就会得到成功。

10.高考语文阅读模拟预测题 篇十

黄山寻泉

洪 烛

泉是水的童年。在黄山,我寻找童年时代的水――婴儿般的眼神,未遭受任何污染。认识一个陌生人,只需要一瞥。哦,你就进入它的记忆,水的记忆是倒影。你在倒影中变得无比真实……

金嗓子、银嗓子,叮叮咚咚响起来了,书声琅琅。露天的课堂,一群孩子在朗读。泉水并不识字,幸好它们捧着的,也是一部无字天书。黄山是这一群孩子的课本。松涛阵阵,掀开了一页又一页。从静里面读出了动、从梦里面读出了醒。

涓涓细流,穿梭在群峰之间的一根根线。织啊,织啊……为了织出一幅想像出的画,黄山的迎客松,抖落满地的针。山、水、树木,都在等待一个会刺绣的人。

泉逐渐成长。经历了它的变声期和青春期,摇身一变,成为溪流,成为山涧,成为有梦想的深潭、湖泊……

黄山作证,那著名的人字瀑,就是泉水的成年礼!一次美丽得让人心跳的考验。纵身一跃,以最快的速度、最夸张的动作,告别了童真,告别了青涩而幼稚的季节。像一棵树,开出了花、结出了果,并且长出繁茂的枝叶。柔若无骨的水哟,又像一个大写的人,长出血肉、骨骼、眉毛、胡须、喉结……长出一撇和一捺。

瀑布是站立起来的河,是立正的水,挺直腰杆,踮起脚尖。黄山的水啊,通过瀑布,而展示着模特一样修长的身材。黄山的水啊,不仅富有曲线美,而且站着也会做梦。这流淌的雕塑,这豪华的梦境,这伟大的自由落体!为水的成长史掀起了高潮。我想起安格尔的那幅叫做《泉》的油画:一位裸体的浴女,把水罐举过肩头,而水罐正在倾斜,制造最小的瀑布……

泉是水的昨天。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水的前世还是水,只不过更为纯洁。

黄山有灵泉,心诚则灵。那是最古老的温泉,比杨贵妃的华清池还要古老。传说我们祖先的祖先――黄帝,在这里沐浴七七四十九天,白发变黑,返老还童,羽化登仙……这就是黄山的名字的起源:黄山,黄帝之山。泉水孕育了一个神话。

追随黄帝遥远的脚步,我来到黄山,是寻泉呢,还是寻梦?寻一个古老的梦?黄山,梦开始的地方。瀑布,是黄帝的白发三千丈。我从温泉里试探黄帝的体温。

温泉是正在酝酿的酒,使石头醉了,使松树醉了,使早来的李白醉了,也使迟到的我醉了。温泉,酒香四溢、花香四溢,使整座黄山都醉了,纵横交错、龙飞凤舞的溪流、瀑布,是它写不完的草书……

黄山啊,我不得不相信:你的身体是泥做的,而灵魂是水做的。那深邃而温柔的泉眼,有你灵魂的起源。半梦半醒之间的,是分不出性别的森林和随时变幻着面孔的云。

黄山,你的身体醉了,你的灵魂也醉了。

泉是水的初恋。没有海誓山盟, 依然刻骨铭心。在离别之后,终日以泪洗面。

处女一样的清泉,赤子一样的温泉,正如亚当与夏娃,回忆着伊甸园,回忆着初恋的那一瞬间。黄山,一个人远离人间烟火的浪漫世界。哦,我最畏惧的不是死亡,不是睡眠,而是醒来之后的告别……

人的记忆里,初恋最纯洁。

水的记忆,最纯洁的,是……刚刚诞生的泉。

在山外就听见水声,似曾相识,又无比陌生。黄山是一种诱惑,温泉则是诱惑里的诱惑。水中有一个你从来没有到过的家,为寻找温泉,我迷路了。迷路本身,就是一条另类的路线。

我来黄山,寻找温泉,寻找初恋之前的初恋――那一份几乎已被彻底遗忘的浪漫与纯洁。寂寞的温暖,也期待我的拥抱,不时在我耳边小声呢喃:轻一点,轻一点……而我请求着的则是时间:慢一些,慢一些……

虽然第一次见面,但我对黄山,早就有了乡愁。它是我不曾见过的故乡。

来到黄山,我的双眼,成了最小的温泉。温泉中的温泉,它只为美而流溢。

泉啊,又是山的乳汁、山的泪眼,日复一日,用一行又一行的热泪,为黄山――这座沉默的乐器,安上一根根充满弹性的琴弦。

飞鸟掠过,留下羽毛;落叶掠过,留下影子;影子掠过,留下再也看不见的风……风的手指掠过,一位无形的演奏者,留下无法模仿的颤音。黄山,我走了,留下记忆里的倒影,和倒影里的记忆,构成经久不散的涟漪。

1.文章作者说“黄山作证,那著名的人字瀑,就是泉水的成年礼!一次美丽得让人心跳的考验。”这是怎样的一次美丽得让人心跳的考验?联系文章的内容,试从内容、形式两方面回答。

【答案】 内容上:写出了黄山之泉――人字瀑告别童真、青涩和幼稚,逐渐走向成长的过程。形式上:首先,采用拟人的修辞方法,赋予人字瀑泉水以人之行为、灵性,写出泉水成年之礼的惊心动魄;其次,用树的开花、结果、长出枝叶以及人的成长过程比拟泉水的成长过程,形象地写出了泉水的美丽,充满活力。

2.文章的标题是“黄山寻泉”,作者从哪三个层面在寻找?结合全文内容,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答案】(1)寻自然之美(泉水);(2)寻黄山的历史、文化;(3)寻那份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

3.“迷路本身,就是一条另类的路线。”结合文章的内容,说说你对“一条另类的路线”的理解。

【答案】 追寻黄山的历史、文化和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

4.文章结尾段,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写出了作者告别黄山泉水后心中荡起的涟漪?结尾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答案】 拟人、排比。好处:(1)修辞表达上:排比手法的运用,将作者对黄山之泉的热爱之情以及离别后对泉水的牵挂、依恋、感动写得形象生动,具体可感;似人手法的运用,赋予黄山及其泉水人之灵性,人之情感,读之亲切,品之有味。(2)行文构思上:与前文照应,点明了黄山寻泉、寻梦的结果是:留下了许多温馨、美好、浪漫、刻骨铭心的记忆,进而抒发了作者对黄山之泉的那份发自肺腑的感动之情。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黄河意识流

洪 烛

青海的花儿,内蒙古的长调,陕北的信天游,山西的《走西口》一类谣曲……越是接近黄河的源头和上游,歌声越是苍凉浑朴。莫非民歌也跟黄河一样,越流越浑浊了,逐渐由纯粹的自然进入世俗烟火之中?

若把黄河流域不同省份的民歌逐一收集起来(西部歌王王洛宾就做过类似的事),本身就是一部编年史般厚重而又有层次感的书!记载黄河的风声、雨声、涛声、桨声,也记载黄河之子情不自禁的感叹与倾诉。民歌,是音乐中最有人情味的。

虽然《诗经》与汉乐府的时代已过去了,黄河,仍需要新的采诗官,手持木铎,在纵横阡陌间且走且歌……

一条河流,或大或小,可以为一座村庄命名,可以为一个县、一个市、一个省命名。还可以为一个国家命名。从甘肃到陕西,从河南到河北,从山西到山东,诸如此类的一些地方,河流的影子无所不在。饮水思源,它使沿岸的居民多多少少拥有某种虚拟而固执的血缘关系。黄河流域的古老文明,是有代表性的。一条河流,甚至可以为一个民族的性格命名。

当然,它也可以为一个人命名。提起那位叫冼星海的作曲家,我首先想到黄河,想到风吼马嘶的《黄河大合唱》。他谱写这首曲子,无形中成为黄河的代言人。山河破碎的危急时刻,他于现实的黄河之外,创造出一条听觉中的黄河,铁流滚滚;正如他那个时代的兄弟姐妹,在秦砖汉瓦的万里长城之外,又携手打造一道“血肉筑成的新的长城”(《义勇军进行曲》)。听觉中的黄河,算得上是这个民族最伟大的“护城河”――护卫长城的河。一条史诗般的河哟。流血、流汗、流泪、流火,同时流着熔化的铁水般的旋律,流着钢花般四溅的音符。哦,每一个音符都烫手!

冼星海的黄河,可比斯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之流凝重得多、悲壮得多。河流的心情通过音乐得以表现,得以宣泄。听觉中的黄河,永远是愤怒的。

李白说“黄河之水天上来”,此言不算彻底的夸张。黄河上游海拔高达2 000~4 000米,下游海拔却不足100米,回头仰望,确实是滔滔洪流从天而降。黄河入海,会回头望一望吗?这是一次隆重的告别,为之付出了无数的日日夜夜。黄河的起源,大抵是冰山上融化的雪水,李白说的没错。甘肃有个地方叫天水,每听见这个地名,我下意识地联想到黄河。

冬天的黄河,有时会被层冰覆盖,即所谓“欲渡黄河冰塞川”;一把透明的锁,把黄河锁住了。等着吧,春风会来的,那是另一把透明的钥匙。

黄河解冻,一个病人在苏醒,岸边新滋长出的柳条或其他树叶,是它惺忪的睡眼所眨动的睫毛。黄河苏醒,对于守望在岸边的我来说,仍然是梦境,梦境里的梦境……冰块坼裂并且相互碰撞的声音,如同忙乱的手指滑过琴弦,无秩序地发出梦的画外音。冰,是水的骨头。黄河水,也会长出硬骨头。

一群刚出生不久的鸭子,摇摇摆摆冲下堤坝,去黄河里试水。脚蹼的划动中,故乡一点点远了。但它们还是体会到某种阻力。这是它们第一次看见黄河。黄河,甚至记得这一群家禽的祖先。同样的画面,每年都会上演无数遍。鸭子当然不了解黄河意味着什么,只知道河里的水,有点儿冷。赶鸭子下河的诗人,才会尾随着,发一些多余的感慨……

山东的黄河和山西的黄河,有什么区别?白天的黄河和夜晚的黄河,有什么区别?早春二月的黄河和寒冬腊月的黄河,有什么区别?

即使同样作为守望者,我眼中的黄河,和你眼中的,有什么区别?黄河在变,变得太快了――每当眨一下眼……

蜜蜂分辨出两朵花的区别,我发现了黄河的每一点细微的变化。它的永恒,来自于无数的瞬间。我的凝视,不过使某个瞬间变得具体了。

1.作者在第三段说“黄河,仍需要新的采诗官”,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①黄河流域的民歌记载着黄河儿女的生存状态。②黄河流域的民歌记载着黄河儿女的感叹与倾诉。

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听觉中的黄河,算得上是这个民族最伟大的“护城河”――护卫长城的河。

(2)冰,是水的骨头。黄河水,也会长出硬骨头。

【答案】 (1)“长城”喻指中华民族,“护城河”喻指关于黄河的歌。这句话的意思是,关于黄河的歌,特别是冼星海的《黄河大河唱》振奋了中华民族同侵略者进行殊死拼杀的精神。

(2)苦难,是对中华民族的磨砺,在苦难中锻造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

3.在第七、八两段中,作者引用了李白的诗句,这样表达有何作用?

【答案】 ①引用“黄河之水天上来”,既衬托出中华文明历史久远,又形象地表现了中华民族的豪迈气概。②引用“欲渡黄河冰塞川”形象地说明中华民族曾历尽磨难。③借用名人诗句,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增添作品的艺术容量,提升作品的文化品位。

4.文章第十段刻画的“鸭子”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刻画这一形象的用意是什么?

11.高考语文基础知识题 篇十一

一、考题分析

图1

(2008年高考全国Ⅰ理科卷第16题)等边三角形ABC与正方形ABDE有一公共边AB,二面角CABD的余弦值为33,M,N分别是AC,BC的中点,则EM,AN所成角的余弦值等于.

作为高考题一般是有多种解法,而本题主要是传统几何法与现代几何法(向量法),先看传统几何的解法.

图2

解析 如图2,取DE的中点K,连结AK,NK.因为

MN∥AB,EK∥AB,且MN=EK,

所以四边形MNKE是平行四边形,ME∥NK.从而,∠ANK为异面直线EM,AN所成的角或补角.设正方形ABDE的边长为a,则AN=32a,AK=52a.

设N在AB上的射影为F,K在AB上射影为G,由几何条件可得NF=34a,KG=a,FG=14a,记二面角大小为θ,则cosθ=33,由二面角上两点距离公式可知,NK=NF2+FG2+GK2-2NF•GKcosθ=

316a2+116a2+a2-2•34a•a•33=32a.

在△ANK中,cos∠ANK=AN2+NK2-AK22AN•NK=34a2+34a2-54a22•32a•32a=16.

注 什么是“二面角上两点距离公式”?读者可能比较陌生,请看“原理分析”.

二、原理分析

图3

1. 已知两条异面直线a,b所成的角为θ(如图3),在直线a,b上分别取E,F两点,已知A′E=m,AF=n,EF=l.

则公垂线段AA′的长d=l2-m2-n22mncosθ.

由于这里的θ是锐角,所以公式中有符号(下面的相同),我们应该弄明白什么时候取正号,什么时候取负号,即E,F在锐角θ的两侧时取“+”,E,F在θ角的补角两侧是取“-”.以前这个公式是以“已知公垂线段长来求……”这样的形式出现,原来的设置有一定的道理,请同学们自己思考、探求.如果已知d,就可以求得l的公式:

l=d2+m2+n2±2mncosθ,即E,F在锐角θ的两侧时取“-”,E,F在θ角的补角两侧时取“+”.

2. 二面角上两点距离的计算:

图4

在二面角的大小为α的两个面上有C,D两点,公共棱为AB,CA⊥AB,DB⊥AB,CA=a,DB=b,AB=d,α∈(0,π)

,则CD=a2+b2+d2-2abcosα,其中α∈(0,π).这里的证明是利用向量证明的,注意到AC,BD的夹角就是α,α∈(0,π),而这里的运算符号就是减号,要搞清楚为什么.

练习:在120°的二面角的棱上,有两个点A,B,AC,BD分别是在这二面角的两个面内垂直于AB的线段,已知AB=4cm,AC=6cm,BD=8cm,求CD的长.(答案:241)

三、 应用举例

下面是一道利用“二面角上两点距离公式”求解的例题:

图5

例题 为了适应足球事业的发展,中国民航准备开创北京A(北纬40°,东经115°)到巴西首都巴西利亚B(南纬15°,西经45°)的航线,地球半径为6370km,问这一航线有多长?(只考虑球面的距离)

解析 如图5,A,B两地所在的经度差为160°,这就是说两个经度面(半圆面)所成的二面角为160°,设地球的半径为R,则A到地轴NS的距离为AA′=Rcos40°=0.7660R,B到地轴NS的距离为BB′=Rcos15°=0.9659R,A′,B′是A,B两点分别在地轴上的射影,而A′B′=Rsin40°+Rsin15°=0.9016R,则由二面角上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线段AB

=AA′2+BB′2+A′B′2-2AA′•BB′•cos160°=

AA′2+BB′2+A′B′2+AA′•BB′•1.8794

=1.9295R.

设∠AOB=θ,由AB2=R2+R2-2R2cosθ得,cosθ=0.7012,θ=134.5°=2.3472(rad),所以弧AB=θR=14951(千米).

答:两地的地面距离为14951公里.

评注 求球面上两点A,B的球面距离的思路是先求弦AB的长,后求球心角∠AOB的大小,再求弧AB的长.

四、 考题别解

08年全国高考理科16题也可以用现代几何来解决,现代几何法就是向量法,又可以分为基向量法与坐标向量法.

图6

法一 (空间基向量法)设AB=2,作CO⊥面ABDE,O为垂足,OH⊥AB,则CH⊥AB,∠CHO为二面角CABD的平面角,CH=3,OH=CH•cos∠CHO=1,结合等边三角形ABC

与正方形ABDE可知此四棱锥为正四棱锥,

则AN=EM=CH=3.

由AN=12(AB+AC),EM=12

AC-AE,

可知AN•EM=12(AB+AC)•12AC-AE=12.

故EM,AN所成角的余弦值为AN•EM|AN||EM|=16.

图7

法二 (空间坐标向量法)O为坐标原点,

建立如图7所示的直角坐标系,

则点A(-1,-1,0),B(1,-1,0),E(-1,1,0),C(0,0,2),M-12,-12,22,N12,-12,22,

则AN=32,12,22,EM=12,-32,22,

AN•EM=12,|AN|=|EM|=3.

故EM,AN所成角的余弦值为AN•EM|AN||EM|=16.

图8

12.高考语文基础知识题 篇十二

考查重点

一.易读错字

1、声调

2012年“诞生”、“旦角”、“淡泊明志”、“担当重任”一组词中“担当重任”的“担”读dān, 为第一声, 其他字均读dàn, 第四声。

2011年“棘手”、“际遇”、“极乐鸟”、“集腋成裘”一组词中“际遇”的“际”读jì, 第四声, 其余均读jí, 第二声。

2010年字音题考查声调。

“屏气”的“屏”和“秉烛待旦”的“秉”读bǐng, 第三声;“并蒂莲”的“并”和“摒弃”的“摒”读bìng, 第四声。

“黄鹂”的“鹂”和“黎明”的“黎”读lí, 第二声;“霹雳舞”的“雳”和“磨砺意志”的“砺“读lì, 第四声。

2008年“质量”的质读zhì, 选项标注为zhǐ;“参与”的“与”读yù, 选项标注yǔ。

2、前后鼻音

2012年“灵秀”、“磷光”、“玲珑”、“剔透”、“聆听教诲”一组词中除“磷光”一词中“磷”读lín, 前鼻音, 其他均为后鼻音。

2011年“钦慕”、“倾情”、“青云志”、“轻车熟路”一组词中“钦慕”的“钦”读qīn, 为前鼻音, 其余读qīng, 为后鼻音。

3、平舌z/c/s和翘舌zh/ch/sh

2012年“咨询”、“滋生”、“芝兰之室”、“孜孜不倦”一组词中除“芝兰之室”中“芝”读zhī, 为翘舌, 其余读zī, 为平舌。

4、鼻音n和边音l

2011年“溺爱”、“丽质”、“逆时针”、“匿迹销声”一组词语中“丽质”的“丽”读lì, 为边音, 其余读nì, 为鼻音。

二.多音字

2009年“倒胃口”的“倒”读dǎo和“倒栽葱”的“倒”读dào, “迫击炮”的“迫”读pǎi和“迫切性”的“迫”读pò, “空白点”的“空”读kòng和“空城计”的“空”读kōng。

2007年考查专门考查多音字。

“哄”字考查“舆论哄然”读hōng, “一哄而散”读hòng, “四处哄传”读hōng和“哄逗小孩”读hǒng, 有三种读音。

“累”字考查“不顾劳累”读lèi, “日积月累”读lěi, “冗长累赘”读léi和“连篇累牍”读lěi, 共三种读音。

“强”字考查“强词夺理”读qiǎng, “强弩之末”读qiáng, “弱肉强食”读qiáng和“生性倔强”读jiàng, 共三种读音。

三.形近字

2009年“拜谒”的“谒”读yè和“枯竭”的“竭”读jié, “恣意妄为”的“恣”读zì和“千姿百态”的“姿”读zī, “陨石”的“陨”读yǔn和“功勋”的“勋”读xūn, “崇山峻岭”的“峻”读jùn和“怙恶不悛”的“悛”读quān, “梗概”的“梗”和“田埂”的“埂”都读gěng, “瓜熟蒂落”的“蒂”读dì和“啼笑皆非”的“啼”读tí, “篆书”的“篆”读zhuàn和“椽子”的“椽”读chuán, “愚公移山”的“愚”和“向隅而泣”的“隅”都读yú。

备考建议

一、夯实基础, 注重识记。字音题的考查只要求识记字音而不考查拼写, 即侧重于考查识记、辨别、确定汉字字音的能力, 准确地判断其正确与否。能力层级为A级 (识记) 。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其范围界定为常用字2500个, 次常用字1000个。这就要求考生在高三第一轮复习时强化常用字字音的识记。

二、勤查工具书, 湖北省2013年高考考试说明把商务印书馆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作为参考工具书, 学生要勤查阅, 养成查词典的好习惯。有些字词在第六版词典上读音发生了变化。例如:“唯唯诺诺”中的“唯”第六版读wéi, 第五版读wěi;“拜拜”第六版读bái, 第五版读bài等。这就要求高三语文教师不能凭经验办事。

三、重点强化对多音字、形近字和易读错的字的分类整理, 找出共性, 归纳记忆方法。这一块需要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知道出题老师怎么考, 重点考什么, 复习备考才能更有针对性。

四.明确解题方法和技巧。对于字音题, 不需要考生认识所有的字词, 考生要通过训练, 学会运用排除法、直接认定, 或联想等方法, 高考只需考生选出正确答案。

考生掌握尽量多的字词读音肯定有利于提高做题的准确率。所以, 要想做好字音题, 记忆是根本, 有了识记才能谈方法, 才会有准确率。

上一篇:忙碌作文800字下一篇:牛津英语6b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