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建议

2024-07-04

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建议(精选12篇)

1.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建议 篇一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成因和危害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一是社会原因。在市场经济转轨和发展过程中,社会上一些不良倾向、扭曲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侵蚀,使一些意志薄弱的人在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的驱使下,甘冒风险违纪违法。二是干部素质。有少数干部本身素质差,法制观念淡薄,经不起社会上不良倾向的诱惑,加之地区内干部近亲任职亲属化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靠的弊端,使之关系日趋复杂,为违纪违法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三是攀比心理。有的干部不比贡献比享受,成天挂嘴边的不是怎样干好工作,为民服务,而是今天这个领导去旅游了,明天那个领导买了轿车,后天谁又换了新房等等。四是管理薄弱。由于多数干部不懂财务,因而也不重视财务管理,一旦外部监督放松,必然导致了账目不清,单据零乱,会计行为不规范,会计处理随意性的弊端,既为弄虚作假开了绿灯,也助长了领导意志决定财务管理的不良风气。

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是腐败现象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反映。它不仅损害了财政资金的正确使用,给国家造成经济损失,而且损害了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影响了党群、干群的关系和党政机关的形象,应引起高度重视。

二、措施和建议

(一)加强业务培训,提高领导干部、财会人员素质和节约意识

领导干部、财会人员财经法规知识素质低,单位内部管理、财务管理工作就差,就必然会造成内部财务收支的失控,也会给违规违纪者以可乘之机,从而加剧干部职工的猜疑和不满。因而,一要加强培训,提高素质。财政、税务、审计部门要针对单位内部管理和财务管理工作的薄弱环节,适时进行领导干部和会计的培训工作,切实提高领导干部和财会人员遵纪守法素质。通过加强对单位领导干部财经法规的培训,使他们逐渐养成一种依法理事、按法办事的良好习惯,这是改善单位内部管理和财务管理的基础。二要强化领导干部“勤俭持家”意识。要把解决干部的思想认识,作为工作前提,以新一届中央领导班子倡导的“八项规定”和省委出台的“十条实施办法”为契机,广泛宣传廉政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大力弘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倡导浪费就是犯罪的思想观念,要通过树立正反两方面的典型,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干部思想真正统一到廉政办事、勤政为民的认识上来,要教育干部克服攀比心理,做“勤俭持家”的表率。

(二)完善有关制度,加强管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价水平的提高和单位执行公务开展业务活动范围的拓展,行政事业单位公务费开支中的有关标准显然已不符合客观实际,因此,建议国家有关部门根据实际认真研究,制定出台一套行之有效、操作性强的财经法规制度。并严格遵照执行。

1、严格控制招待费开支。要以占本单位当年“商品和服务支出”比重为基数,适当规定招待费控制标准,并制定新的开支范围和处罚办法。要区别对待,对特殊单位,招待费开支标准可适当高于职能简单、业务较少的一般单位。

2、严格差旅费使用管理规定。出差前,出差人应填写出差审批单,注明会议、学习、培训等事由及出差地点,并经领导签字同意,归来后凭出差审批单报销结算,否则不予报销;对超出出差地点的住宿费、油料费以及超出规定标准的费用,一律不予报销,由个人承担。

3、严格公务用车管理。一是要制定并严格实行公车配备的审批程序,单位配备公务用车,必须提供相关文件,按照审批程序办理相关手续。二是按照“保障公务、编制控制”的原则,严格审查资格、核定数量。三是健全公车编制管理制度,要根据单位性质和人员情况,从严核定公务用车编制。四是严格使用管理。要严格实行节假日、下班休车制度、用车登记制度和责任追究等制度。

4、严格开支审批制度。凡开支项目都要有经手人、证明人、审批人签字,并注明事由、用途等,方可入账。同时,要严格招待费、差旅费开支责任追究和处罚制度,保证经费开支的正常合理,以克服只定标准、制度,但执行难、定性难、处罚难的状况。

(三)加强外部监督,做到奖罚分明

一是要充分发挥财政部门的职能作用,对重大财务支出和重要合同要采取备案审批制度,提前监督,提高监督的时效性;要加强对各单位招待费、差旅费、交通费等开支项目和额度的经常性监督,通过建立预算台账及招待费、差旅费、交通费等支出登记台账,严格控制支出。二是审计部门要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作风建设、财务工作和遵守财经法规情况的检查,做到“财政资金流向哪里,监督就跟踪到哪里”;对招待费、差旅费、交通费和重大财务支出以及重要合同执行情况,要坚持日常审计和定期、专项审计相结合,对审计出的问题要严肃处理,做到措施到位,责任到人,形成一个有效的审计监督机制。

2.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建议 篇二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 领导缺乏财务管理意识

我国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都是基层行政管理人员出身, 经济和财务方面的知识比较缺乏, 财务管理的意识比较淡薄, 不重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系的建设。许多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对单位管理和控制的认识还停留在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的那一套, 对单位的管理仍然采用僵硬的行政命令管理手段, 不重视发挥制度的作用。一些领导对单位经济活动的控制也偏向于预算控制, 单位的财务管理活动也集中在对会计账簿和原始凭证等方面的管理, 仅仅将抓紧“钱袋子”作为单位财务管理的主要目标, 将整个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简单地归结于财务和会计部门的任务。另外, 一些建立了财务管理制度的单位, 由于单位领导缺乏制度管理的意识, 经常在单位的管理中将规章制度束之高阁, 以行政命令取代财务管理制度, 使财务管理制度难以得到有效的执行。

2. 财务管理制度存在冲突

目前, 我国的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仍然需要遵循国家制定的相关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规定, 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仍然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 因此在进行资金管理时, 需要按照财务收支的规定来进行。然而,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开始了市场化的经营和管理, 在一定程度上有了企业的性质, 因此出于企业化管理的要求, 现代化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制度也在单位中开始施行和应用。这样, 行政事业单位就出现了两套不同性质的财务管理制度并存的现象, 这就造成了两种财务管理制度在项目收入, 成本和费用的划分及分类上产生了很大的冲突, 给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不便。

3. 缺乏严格的预算管理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对单位经济活动的管理和控制非常重要, 是内部管理制度中的核心环节。建立严格的预算管理制度, 通过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调整、预算监督等, 可以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进行严格的管理和监督,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透明度, 很好地对单位内部的财务活动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但是, 我国的很多行政事业单位没有建立严格的预算管理制度, 预算编制的目的很多仅仅是应付财政部门的审查, 预算编制缺乏科学性和准确性。

4. 内部资金管理存在漏洞

近些年来, 许多行政事业单位为了扩大经营范围、增加单位的经济效益, 设置了很多下属的二级单位及附属产业。然而, 由于缺乏科学和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 所以许多二级单位的经营管理游离于行政事业单位的整体管理之外。例如, 许多行政事业单位的下属单位实行的是承包责任制, 由于没有必要的制约机制, 部分实体的资金收支脱离了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体系, 造成了账外账或者资金体外循环情况的出现。

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对策

1. 树立财务管理理念, 提高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

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一定要意识到,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 单位的经济管理职能和财务管理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要加强对于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 树立财务管理理念, 从制度层面到具体工作环节为财务管理工作营造良好的环境。首先, 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层要树立财务管理理念, 认识到财务管理工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单位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积极发挥好领导作用, 构建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对于已经建立的财务管理制度要很好地执行和落实, 做好带头示范作用, 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来进行单位内部的经济管理活动。其次, 行政事业单位要树立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战略理念, 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工作的作用, 对于单位内部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情况进行全面分析, 及时掌握市场占有率、资产负债率、资产报酬率、资产收益率等财务指标, 从而为单位的经营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提高单位的财务管理效率。

2. 采取措施, 协调两套会计核算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要积极采取措施, 对并存的两套会计核算制度进行协调, 避免在财务管理工作时出现矛盾和冲突。行政事业单位要将市场经营活动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与原有的事业单位相分离, 尤其是对于项目收入、成本和费用, 要分开进行计量和核算, 避免造成账务混乱、账实不清的现象。市场经营活动产生的资金和财政拨款的资金要分开进行核算与管理;市场经营活动产生的成本费用也要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日常活动产生的成本费用进行划分和计量。

3. 加强资金的内部控制, 实行资金集中管理制度

随着行政事业单位参与市场经济范围的扩大和下属单位的成立, 资金控制的难度越来越大。首先, 行政事业单位要加强对于资金的内部控制, 通过资金集中管理制度来实现对资金的有效管理。单位可以根据自身的经营范围及下属二级单位的具体情况, 设置相应的资金管理部门, 以加强对于整个单位内部的资金结算、融通、监控及反馈等职能。每个下属单位需要在资金管理部门开设账户, 资金管理部门有权力对于所属的单位资金进行统筹规划和管理, 从而确保单位整体资金的流动性, 避免发生资金沉淀等现象。其次, 行政单位要设置内部审计机构, 通过内审机构独立审计职能的发挥, 加强对于单位内部各部门的监督和控制。

4. 建立严格的预算管理制度

科学的预算管理制度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非常重要, 行政事业单位可以将财务管理的目标及过程全面地融入到预算管理中去, 从而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行政事业单位一定要加大对预算管理的重视, 每年年初要编制科学合理的预算并加强预算管理的执行力度。在每年的预算编制时, 一定要根据单位资金的实际收支情况, 进行科学合理的计算和预测, 使预算编制能够很好地反映单位的收支状况, 使每一年度的经济活动状况能够有科学的管理依据。

5. 建立严格的内部审计制度

在行政事业单位参与市场经济活动越来越多、单位资金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复杂的新形势下, 很容易出现一些领导干部利用财务管理制度缺陷、通过职务之便盗窃贪污国家和单位的财产, 使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面临严峻的考验。在这种形势下, 行政事业单位要充分吸取其他市场经济主体的经验, 成立专门的内部审计部门, 对内部的各项经济和财务工作进行严格的内部审计, 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内部审计制度可以使行政事业单位各个部门和人员经济活动的透明性增强, 使之得到很好的监督和管理, 使利用职务之便来进行贪污的行为得到了良好的控制, 单位的财务管理效率也会大大增强。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及行政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推进, 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加强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建设, 从财务管理的手段、模式、体系等方面来进行改革, 从而促进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效率的提高, 为行政事业单位的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及行政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推进, 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有的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的制度及体系仍然受到过去计划经济的影响, 已经成为行政事业单位改革的阻碍。本文从当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出发, 提出如何加强单位财务管理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王秀琴.浅谈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1 (08) .

3.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建议 篇三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财务管理  问题  原因  对策分析

一、引言

行政事业单位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和社会事务的监管者,代表着党和政府履行相关职能,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行政事业单位中,财务管理对提高政府部门的行政工作效率、规范行政部门会计人员行为、确保国家各项财政资金规范使用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纵观目前我国各类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有部分环节不能较好的适应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必须找出症结并及时解决,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质量和水平。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预算编制方法简单,质量不高,执行不力

预算编制部门难以调动各个职能部门积极参与预算,更没有条件对预算项目进行必要的调研、论证,编制笼统、方法简单,质量粗糙。很多单位还习惯于“上年基数+本年调整”的老方法,凭既往经验和主观理解来进行编制,结果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难以将预算分解到各部门执行,导致执行过程中经常出现调整、追加预算的现象,影响预算执行必要的刚性。单位预算的追加缺乏规范的程序,没有统一分配标准和依据,仅凭单位申请和政府领导的批示即可拨款,随意性较大[1]。

(二)公用经费挤占项目支出的问题较为普遍

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费支出包括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两部分。基本支出是为保障其机构正常运转、完成日常工作任务而编制的年度基本支出计划,主要包括人员经费和日常公用经费两部分。项目支出是指为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务或事业发展目标,在基本的预算支出以外,财政预算专款安排的支出,主要包括基本建设、有关事业发展专项计划、专项业务费、大型修缮、大型购置、大型会议等项目支出。不少单位在项目支出中列支了大量的公用经费,专款专用不能很好地实现,并且无法控制好支出,超支现象十分常见。

(三)公务用车购置使用不规范

一些单位超过机关事务管理局核定的编制购置公务用车,配置车辆的排气量超标;一些单位采取分别开具购车价格、车辆内饰发票的方式,规避对公务用车价格的控制;有的单位违规长期借用企业、下属单位车辆并报销费用,公务用车运行和维护费居高不下;公务用车出行管理松散,加油随意性大,记载笼统。

(四)固定资产管理不规范

固定资产管理的规章制度不健全、管理手续不严谨,管理责任不明确。购置固定资产时,达到政府统一采购范围、种类的采购以分批次分摊的形式来规避统一采购;登记制度不健全,资产使用现状不明了,资产流失责任不清;处置不规范,报批手续不全,随意出售、转让与核销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单位长期未进行盘点,各项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形同虚设,造成账账、账实不符。

三、原因分析

一是单位预算编制部门简单地为获取预算结果而编制预算,闭门造车,脱离实际夸大预算支出,争取更多财政资金;财政部门年初在安排各部门经费时,常常预留部分指标,待年中追加预算,造成“低定额、频追加”的问题,同时也根据多年运行下来的基数批复预算。

二是公用经费定额标准和方式不科学,预算难以满足保障。一些地方政府财政财力较差,制定的基本支出中的定员定额标准偏低,与维持正常运转的需要不符,或没有根据物价水平适时调整。一些地区没有考虑不同单位的业务特点,简单采取一刀切的方式测算公用经费;不少单位公用经费实际支出远远高于预算保障,缺口部分只能通过项目经费给予弥补。项目专属性不强,年初预算项目与基本支出内容重复混淆,内容宽泛,围绕专项经费设置一般性的商品和服务支出,项目支出经费化,能体现项目核心用途的直接费用很少。

三是在旧的公务用车管理体制下,部门之间在配车问题上相互攀比,下属单位多、有实权的部门资金充裕,车况好、车辆多,造成小车过多、过滥衍生不正之风。单位对汽车加油、维修管理不严格,容易形成滋生腐败的温床[2]。

四是重货币资产轻实物资产和重购置轻管理的不良理念,制约了资产监管的有效性[3]。对固定资产接受捐赠、处理监管不力,导致资产流失。

四、对策分析

一是完善部门预算编制。财政部门提高年初预算到位率,减少预算执行过程中维持机构运转支出的追加追减;加强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研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基本支出定员定额标准,按照人员、车辆、办公用房面积等因素分档设定公用经费支出标准;加快项目库建设,推行项目绩效管理。制定国库集中支付动态监控规则,以实时动态监控为重点,实现资金收付各环节之间的有效制衡,提高资金运行安全性和透明度。把预算单位的预算绩效目标覆盖率、年初预算准确率、预算执行率等纳入预算单位绩效考评指标。

二是按照国家《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的要求,各地制定改革方案,取消一般公务用车,对保留下来的车辆,把好油料管理关,办理加油卡,绑定油型和车号,不得给无关车辆加油。对日常保养和修理,到财政指定有资质的修理厂修理。适时组建“公务用车租赁公司”减轻财政负担,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先清后改做到不影响公务。

三是完善政府采购运作,需要政府统一采购的资产,要做到信息公开、透明。加强对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建立分类有序的固定资产台账、卡片等,严格资产管制度,强化处置监管机制,对处置的数量、金额严格把关,建立健全定期清查、盘存制度,严格“先报批、后处置”的程序,做到账实相符,堵塞漏洞,防止人为资产流失。

参考文献

[1]尹祎.基层行政事业单位支出管理浅析[J].中国审计.2013(23):56-57.

[2]郭永发.行政事业单位公务车辆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J].福建审计.2010(03):33-34.

4.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建议 篇四

1、大额现金支付。根据国务院《现金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现金的结算限额为1000元,超过限额的部分应当以转账方式支付,从实际情况来看,现金支付1000元的结算限额虽偏低,可操作性不强。但根据该条例的精神,大额支出应尽量避免使用现金。然而,实际工作中,有些单位为了方便,在可以使用转账支付的情况下仍使用现金支付。目前,支付中心规定对一定额度(如3万元)以上的现金提取须经局领导签字审批后才予办理,有的单位对此采取化整为零的手段,规避签批。

2、坐支现金。《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决定》中规定,单位的现金收入应定期存入银行;单位支付现金应从本单位库存现金中支付或从开户银行提取,不得从本单位的现金收入中直接支付。实际工作当中,部分有收入或者收费的单位未按照要求将现金收入及时缴存银行或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而是直接坐支现金。

3、现金余额过大。《现金管理暂行条例》规定,单位库存现金限额为该单位3天至5天的日常零星开支所需现金,然而,一些单位月末或年末的现金余额却很大,个别单位的账面现金余额达十万以上。个别报账制单位报账取得大额现金时未通过备用金账户,使报账员手中实际的现金量过大。

4、白条抵库。根据《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规定,单位应定期对库存现金进行清理,严禁白条抵库。在实际中,很多账面现金余额过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存在白条抵库。在抵库的白条中,有的已经抵库一年甚至几年以上,极个别的还存在没有单位领导审批的抵库白条。部分单位由于领导和财务人员的变更,有的白条现任领导和财务人员已经无法说清楚其具体情况了,难以清理收回以前的白条。这样,时间一长,库存现金中的白条将成为呆滞账,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5、现金日记账记账不规范。个别报账员记录现金日记账应付了事,不是及时、序时、逐笔记录,账簿登记混乱,刮擦、涂改现象严重,没有做到日清月结。

6、其他问题。目前,支付中心要求单位报账、核销、取现、转账都要填制相应的申请表,并在申请表上加盖预留印章,预留印章一般由单位公章(或财务章)、单位法人名章和经办人名章组成,个别单位为了省事将所有印章都交报账员一人保管,不符合《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的规定。还有个别单位现金支付,让供应商直接来支付中心办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资金支付的安全性、准确性、及时性和会计核算的正确性。为国有资产的安全性埋下了隐患,极易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更为各种违法违纪行为的产生提供了便利,难免出现挪用公款和公款私存的情况,为个人贪污公款和单位私设小金库提供了可能。

二、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1、现金管理意识淡漠。个别单位现金管理制度本来就不健全,而单位负责人的重视程度又不够。单位领导片面强调工作的需要及方便性,对严格现金管理的认识不足。财务人员对现金管理缺乏主动性,没有履行应负的职责,对领导的违规行为,没有及时阻止,一味地以领导意志办事。

2、部分财务人员素质不高。部分财务人员由于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原因,对保证资金的安全性缺乏足够的认识,财务基础工作没有做好,造成现金管理工作混乱,给单位资金带来安全隐患。个别人员甚至无视财经纪律,有意违反国家统一制度的规定,以借机浑水摸鱼。

3、内部牵制没有发挥有效作用。有些单位的会计、出纳没有严格分离,岗位互串,甚至一人兼任;现金支出的批准权限不明确或存在越权审批行为等问题;单位对出纳监督不够,很少对库存现金进行盘点,会计出纳对帐不及时。

5.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建议 篇五

最近,我们根据近两年来对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收支情况的审计报告中提供的情况,对县级行政事业单位车辆管理状况进行了汇总与分析。我们发现,这些行政事业单位在车辆管理方面漏洞很多,公车私照、购车资金来源不明、旧车处理资金去向不明等问题,使这些公务车辆长期游离于管理之外,应当引起足够重视。

一、公务车辆普遍不入固定资产账两年来,我们对全县近三十个行政事业单位的审计中发现,有相当部分单位的公用车辆未计入固定资产账。这样做造成了在车辆管理方面,机关内部管理与国资部门管理衔接过程中的脱节,还在一定程度上使国资部门对其国有资产管理失控。

二、公务车辆购买手续不合规定在审计中我们发现,一些单位为了逃避检查,在车辆购入时,在购车手续上大做文章,有的甚至以个人的名义购买。从表面看,这些个人车辆不在审计的范围之列,但是这种行为却为以后车辆的变卖作了铺垫,这就意味着国有资产的潜在流失。

三、公务车辆费用开支不尽合理由于这些单位很多车辆从审批、购买环节就是畸形,因此,在车辆费用开支方面必然会出现漏洞。有的是有车辆但没有相应的费用开支;有些是车辆费用开支很多但在账上却找不到车辆。这种前后不相符的情况本身就说明这些单位车辆管理十分混乱。

四、公务车辆变卖更新随意性大目前,由于县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尚未对这类固定资产拍卖程序实行统一管理,使得一些行政事业单位随意变卖、更换或是与其他单位长期交换使用公务用车。由于这部分公务车辆大都未被列入固定资产账,使得其从购置到变卖,痕迹不清,国资部门很难对其实施控制和管理。

经分析,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国资管理体制不够健全,单位内部管理与国资部门有效监控之间发生脱节,造成一些单位受部门利益的驱动,钻了空子。二是管理观念淡薄,造成一些单位片面地认为反正这些车辆无论以什么形式购买都是国家的,变卖了再重新购买,也是国家的财产,不会流到别处。殊不知,在这种变更的过程中,旧财产价值的随意变迁本身就意味着一种资产的流失。三是监管不力,造成公务车辆变更缺乏必要的审批程序,处置国有资产随意性较大。四是公共财政框架尚未建立对公务车辆管理也有负面影响,很多单位在车辆管理上处于散兵游勇状态,缺乏长期统一的监控管理机制。针对上述情况,我们提出如下建议,仅供参考。

第一、采取措施让隐姓埋名的公务车辆浮出水面。从目前情况看,还这一部分隐藏了真实身份的有问题车辆以本来面目是尤其重要的。对已经既成事实的挂着私家拍照的公车如何处理,我们建议纪检、监察及财政等有关部门尊重既成事实,制定具体的处理办法,出台相关政策,使之浮出水面,纳入正常的使用管理范围,从而避免被上级收缴、处理的尴尬局面产生。

第二、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车辆管理平台,搞好内部监控。这种平台的建立是必要的,更是必须的,而且这也不是简单的建立一个固定资产账的问题。应该说,这种平台代表了一个单位内控制度体系的健全性和有效性,其内涵主要包括建立适合本单位特点的公务车辆管理系统;严格公务车辆购置、修理及处理的审批程序;实行公务车辆使用及保养的责任制等等,使公务车辆从购置到处理的各个程序都有人负责,有章可循,有账可查。} 第三、实行公务车辆变更的核准制和备案制,强化外部监控。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公务车辆的管理,外部监控主要依靠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我县应该针对公务车辆管理出台相关政策,对于公务车辆要实行到国有资产部门办理核准或备案手续的硬性规定,会进一步强化对各单位公务车辆的管理和监控。

第四、加快评估中介机构的建设速度,使公务车辆管理规范化有所依托。尤其是在公务车辆处置环节,科学、规范的评估是极其必要的。我们认为,应该尽快成立一个有评估资质的中介机构,协助国资部门来公正合理的完成应该交由统一管理的公务车辆拍卖程序,使这一行政行为市场化,避免失控带来的一系列不良反应。第五、公共财政框架要在更加广泛意义上建立起来公共财政框架不仅仅局限在对公务经费的集中支付上面,我们认为就公务车辆的管理来看,我县的大财政框架应该在更加广泛的意义上建立起来。虽然公共财政框架的建立需要雄厚的财政力量作后盾和支撑,但是我们认为,应该从局部环节入手逐步实施。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从目前情况看,我们的财力达不到对各单位公务车辆的统一配置和统一管理,但是我们能做的是什么呢?我们能做的是将这些公务车辆的费用在集中支付的制度下统管起来,我们能做的是启动公务车辆的拍卖程序,将符合更新标准的公务车辆以公开透明的价格和程序变卖,以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

第六、推动公车改革,避免公车使用弊端。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公车改革试点地区的经验,并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尝试进行公车改革,这样我们就可以有效避免在公车管理和使用过程中的一些不尽合理的现象产生。我们在尝试改革的过程中,既要避免照搬,又要切合实际。

第七、搞好公务车辆清查,及时更新各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底账。我们认为,应该在全县范围内搞一次公务车辆清查,不仅是为了摸清各单位公务车辆底数,还要达到促进这些单位尽快建立本单位的公务车辆管理系统,形成科学规范的内控管理体系的目的,当然,这后一个目标是比较高的,需要我们共同做出努力。

竹山县严把三关加强公务车辆管理

今年以来,竹山县严把公务车辆配置、使用、处置关,着力规范公务车辆管理,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率,取得了明显成效。

坚持“五不批”,集中采购制,严把车辆配置关。坚持“五不批”,源头严控公务车辆配置。一是单位欠帐或职工福利待遇落实不到位的不审批;二是未通过纪委审查的不审批;三是对配置数量超过标准的不审批;四是对价格超过配置标准的不审批;五是申请单位必须有相应的购车资金渠道或规定的指标,不得占用其它专项资金,无相应来源的不审批。本级公务购车一律通过政府集中采购,公开、公正、节约购车,并对车辆一律登记建卡,拍图上网,公开管理。对违规超标购置车辆一律收缴划转或拍卖。

坚持“七举措”,严把车辆使用关。采取七项措施着力规范公务用车。一是由纪委统一组织印刷公务用车标识,实行统一编号管理,接受社会监督;二是驾驶人员一律不得饮酒驾车;三是公车一律杜绝私用,节假日除留值班车外其它车辆一律封存车库。领导干部不得驾驶公车,违者将通报;四是对高档宾馆、娱乐场所进行寻查,掌握公务车辆进出使用情况,杜绝使用公车进入高消费场所;五是对车辆使用费用实行分类定额,限额包干,按规定标准核销,节余留转使用,超支不予核销。由于驾驶员过失或违规造成的损失由驾驶员自己负责,单位不得通过其它渠道变通核销;六是将公务车管理纳入单位综合治理、文明单位的考核,凡有在公务车管理上违规的将取消评选资格;七是实行举报制,对举报公务车管理违被规定,经查属实的,对举报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

坚持“六标准”,严把车辆处置关。公务用车处置必须按程序报批,公开、透明处置:一是坚持处置必须达到规定行驶里程和使用年限的标准;二是处置车辆时,将车辆统一交回财政局设置的资产处置平台,统一组织评估,统一组织集中公开交易,收入入财政专户,扣除相关费用后用于车属单位的资产更新改造;三是车辆报废由车辆管理所出具强制报废检测报告,然后将车辆收回统一送到规定的报废车辆回收站;四是车辆捐赠、划转必须有相关依据和有关领导批示,方可审批;五是其它车辆损失必须有相关的法律文书,对车辆有明确认定,否则不予审批;六是对不按程序规定违规处置车辆收入一律收缴国库,平衡预算。

打造公务车监管“四个四”模式

(一)坚持“四结合”,掌握公务用车现状。坚持调整工作思路与抓住主要环节相结合、争取领导重视与发动群众支持相结合、突出工作重点与拓展清理范围相结合、开展自清自查与深入调查核实相结合,对全市各单位车辆编制和配备、现有车辆超标、车辆注册登记等情况,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集中清理整顿。

(二)实施“四严控”,加强公务车辆配备管理。一是严格控编。对全市各单位原有的车辆编制进行重新修订,严格控制公务车辆编制数。二是严格控标。出台了《岳阳市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公务用车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地厅级单位只能配备25万元以内、排气量2.0升(含2.0升)的国产轿车;县处级单位只允许配备20万元以内、排气量2.0升(含2.0升)以下的国产轿车;乡科级单位一般不配备公务用车。三是严格控购。作出“四个一律”的规定:即超编制、超标准、高配置配备公务用车的单位,市控购办一律不得办理控购,市交警部门一律不得注册登记,市公务车辆联席会议一律不列入集体审核议程,未达到车辆规定使用年限或行驶里程数更新车辆的,一律视为违规,并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四是严格控费。实行“四个定点”,即定点加油、定点维修、定点保险、定点停放。

(三)推行“四分权”,规范公务车辆审批行为。一是明确定编权。将市委编办纳入市直公务用车管理职能单位,在市委编办新增公务车辆编制管理科,建立市直单位公务用车编制档案,专门负责全市各单位公务车辆的编制管理。二是明确控购权。将公务用车编制审核权从市财政局剥离,市财政局控购办只负责办理已由市委编办核准了编制数量与配备标准的公务用车的控购手续。三是明确审核权。建立由市政府办牵头,市财政局、市委编办、市廉洁自律办、市公安交警支队等部门组成市公务用车管理联席会议制度,每季度召开一次公务用车审批联席会议,集中对全市新购或更新车辆实行集体审核,全方位进行监督。四是明确注册权。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对全市公务用车注册登记,车辆实际标准与审批标准不一致的,一律不予注册登记。

6.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建议 篇六

河南县民族基础教育在国家政策扶持下,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从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普及程度等各方面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为河南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力支撑。然而,在发展中也同样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现予以反思,谨供参考。

一、河南县基础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基础教育的观念整体滞后结构不合理整体水平低

1、教育观念滞后。一些策划者和执行者对办教育、办好民族教育的长远统筹规划意识淡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相对落后。诸如在实施游牧民移民定居工程中,只关注了牧民定居房屋的建设,而对定居后应有的教育布点如学前教育怎么办、孩子到哪儿上幼儿园或小学等相关配套事宜未做进一步的思考和安排,导致定居点建设完成后,又要重新思考学校的布点问题。

在国家实行“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下,基础教育(含幼儿教育)主要由县级实施和管理,而县级财力拮据,经济和人力资源投入十分有限,“普九”处于低标准、低水平状态;包括幼儿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和职业教育在内的民族基础教育结构及学校布局、体系还很不完善;民族基础教育的办学效益、办学水平还远远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2、幼儿教育得不到良好发展。目前,虽然出台了发展学前教育的行动计划,但缺乏促进幼儿教育发展方面的相关扶持政策和正常经费保障机制,全靠县级地方财政维持,导致牧区幼儿教育几乎处于零状态。而河南县仅能勉强维持一所县级幼儿园,乡镇一级幼儿就读小学附设的学前班和乡政府所在地幼儿园,这些幼儿园硬啃着小学教育经费。而远离乡镇幼儿园的村一级幼儿近千名蜗居在家,很难接受学前教育,严重制约着民族教育整体质量和公民个人可持续健康发展,同时也为区域间教育发展不均衡提供了负面土壤。

3、高中及职业教育发展迟缓。根据“乡办小学、县办初中、州办高中”的中小学办学思路,我县原有(九十年代)的高中部撤并后学生转移到黄南州三所高级中学就读。近年来,州属高中学校由于多种原因,划出了一条初中升入高中的分数线,阻止了一部分学生升入普通高中就读的机会。另一些初中毕业后因家庭条件差难以承担高额的借读费的学生,无法到外地求学读书,造成了贫困学生上高中难的问题。近年来,我县虽然对这部分学生的上学问题十分关注,开办了移地高中班。但这样的高中班中对已学习藏语的民族学生又不能适应。故形式上办了移地班,但对大多数民族学生而言可望不可及。严重制约了逐步普及高中教育,提升民族素质的目标的实现。

青壮年牧民群众的扫盲工作和牧业实用技术培训处于表面的形式主义,未得到高度的重视和发展大局上的认识。职业技能教育也仅仅局限于各个部门单打独斗的为完成任务型的培训,还没有正规的整合各方面资源的面向牧区牧业生产生活,提升多向创业的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制约着学生及牧民群众继续受教育,就业门路窄,劳动者素质不高的问题。

(二)县域内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 目前,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虽然在城镇学校之间也存在,但在城镇学校与乡村学校之间表现得更为突出。优质教育资源不断由乡村向城镇集中,承担义务教育的乡村学校处境艰难,城镇与乡村之间义务教育的差距逐渐拉大。具体表现在:

1.乡村学校师资数量不足,整体水平不高,是制约县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问题。

县域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主要表现和原因之一是师资方面的问题。优秀教师或在职在编教师集中于城镇学校,而乡村学校的教师大部分是近年招聘的临时代课教师,教师整体水平相对较低而且数量不足、专业结构不合理、年龄结构也不合理、教师队伍也不稳定。要维持正常的教学工作,一名教师往往要承担几门课程,个别学校自己还需要聘用临时代课教师和实行大班(或合班)上课。乡村学校教师不仅享受不到城镇学校教师所具有的相对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培训提高的机会,而且还要疲于应付繁重的教学及生活管理工作。教师的数量与水平上的差别,成为城镇学校与乡村学校教育质量差距加大的重要原因。

2.乡村学校办学条件较差是制约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性问题。

近年来,乡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一定改善,但与城镇学校之间的差距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变。危房少了,但配套设施跟不上,基本的教学器具和生活设备仍比较缺乏。特别是寄校学生的生活所需要的水电暖等基本设施缺乏,乡村学校学生享受不到城镇学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条件,薄弱学校依然薄弱的现象普遍存在。正是由于办学条件上的差别,在开展素质教育和提高生活水平等方面,乡村学校也无法与城镇学校相比。

3.经费不足是制约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瓶颈之一。

办学条件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办学经费的问题。近些年,乡村学校办学经费较以前有所增加,但随着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实施,而农村税费改革后的转移支付资金被挤占,农村教育经费来源呈现单一化,使本来就不充足的乡村学校公用经费变得更少。学校基本设施的运行、维修和基本教学设备的更新仍非常困难,更谈不上教师进修提高和开展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的费用。正是由于经费不足,乡村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也受到影响。

4.一些牧民群众对待子女教育的观念强化了县域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

城镇居民和牧民群众对子女接受教育的观念存在明显差异,这也是制约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原因。基层牧民群众对待子女接受教育的态度上呈两极分化。一部分望子成龙心切,不惜一切代价,送子女到县城条件好的学校;另一部分则觉得子女上大学无望,且大学学费高、毕业就业难,因而对子女教育不关心,放任自流。不少牧民群众的孩子初中甚至小学未毕业就蜗居家中成婚论嫁,成为牧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三)学校环境等硬件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更新

1、学校环境文化建设滞后。

通过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投入,学校的校舍面貌焕然一新。但校园环境及其文化建设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一是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缺乏有效而延续的组织领导,缺乏整体设计和综合管理,普遍处于松散无序状态。二是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中侧重于校舍设施、绿化、硬化等有形的物质的建设,缺乏包括群体的意识、精神、规范、作风、舆论、凝聚力等无形的精神层面建设。

2、住宿条件差、饮食质量标准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大力推行寄宿制中小学是牧区人口分散地区办教育的最有效的措施。但在寄宿制中小学学校里,学生的食宿条件十分简陋。一是宿舍床位紧张,在20平方米的宿舍里住着十几个学生,2—3 个学生挤住1 张床位;有的学校则让学生在校外借住,给学校的管理带来困难,同时学生的安全存在极大的隐患。二是虽然国家对寄校生中的贫困生实行生活补助,各校利用校办牧场,以补贴学生生活,但由于生活方式、饮食结构单一,达不到学生应有的营养标准,制约着学生的健康成长。三是各学校都没有取暖设施师生均在寒冷的室内工作、学习、生活,寄校学生甚至很少喝到开水,大冬天没有热水洗脸和清洁,大部分学生长年穿着一套衣服,过冬取暖困难很大。四是寄宿制小学,特别是7-8岁的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差,学校又无保育员,对这些学生的生活管理带来很多困难。

3、教师住房紧张,条件简陋。

虽然在2009、2010年共投资1535万元,建设了每套不足40平方米的233套教师周转房。但每套住房的面积狭小,给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多不便,教师的身心健康受到一定的负面影响。另外还有少部分教师租房住,还急需修建教师周转房,改善教职工生活安居条件和环境,为留住人才创造条件。

4、教学仪器短缺。全县21所学校(含公办幼儿园)没有任何音乐美术等艺术教育器材,而体育器材也只有简易的篮球场地和篮球架。各校图书室虽有一定数量的图书,但内容陈旧,种类单调,特别缺乏与新时期教育发展相匹配的图书,造成师生不能从学校图书馆中获得更多的适应自身发展的知识,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不到全面发展,严重制约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

5、信息技术和远程教育运用与发展滞后。一是还没有建立能让所有师生,特别是教师运用于教育教学工作的英特尔或远程教育校园区域网,无法将远程教育设备和教育资源传输到每一个师生的学习和工作环境中。计算机教室只能供学生单机学习电脑操作,且学生增加后,还不能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求。二是服务于教育教学达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班班通电视、计算机和投影仪的相关配套设备还没有建立。三是与民族中小学教材相匹配的“双语教学”资源十分缺乏,民族中小学通过远程教育下载的教学资源无法运用于“双语教学”课堂。四是现有的计算机设备初建于2002年,已陈旧破损很多设备不能正常运转。

6、水电等基本条件得不到满足。河南县四乡基层学校,无自来水供给,学生用水相对困难,甚至到200 米以外的长流河中挑水;虽然已通电,但电压不足,忽有忽无。使学校远程教育设备及计算机教室几乎变成了一堆废品,优质教育资源无法共享,信息技术教育如同虚设。

7、学校公用经费有待提高,教育教学工作运转困难一是学校的正常运转主要是省级财政下拨的免杂费、生均公用经费和取暖补助以及县级财政的人头公用经费等,再无其他公用经费来源,而这些难以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转。二是学校管理者还不善于理财,也不善于把有限的经费用于“刀刃”上,尤其是不善于将经费用于课堂教学及其教学改革和研究上。基于此,学校校舍或设施设备有破损后得不到及时维修,教师上课中急需的用很少的钱能解决的教育教学设备仪器,甚至在教学活动中所需的挂图等教具得不到添臵、更新,给教师教育教学活动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也有所消弱。

(四)师资缺乏,素质偏低,流失严重。

1、师资队伍素质偏低。由于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学历高能力低”的现象非常严重。一方面部分教师的高学历来源于自考、成人高考等形式,个别教师原本学的畜牧兽医、法律等非师范专业,而不少师范类教师存在提升学历的过程中调换学科的问题。如原来具有中师学历的数学、物理等专业的理科教师,在提升学历时考虑到原学科本身的难度,往往选择藏语文、中文、法律等人文专业,虽然开阔了视野获得了提升了学历,但原专业教育教学能力却没有得到实质意义上的提高。另一方面大部分教师缺乏自觉学习的习惯,缺乏努力提升教育教学能力的意识,教学基本功偏低,教学方法手段单一,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及新课程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今天缺少合格的教育者,明天就不会有人来建设这个国家。这是值得每个管理干部长期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2、师资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一是随着2007 年“普九”目标的实现,学生由2003 年的4289人增加到了现在的5560人,现有在职在编教师287名,师生比达1:19.4,再次造成了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的问题。幼儿教师师资也十分匮乏,全县已入园幼儿830名,而在职在编幼儿教师只有14名临时代课教师也只有20名,师生比达1:24。三是教师队伍专业结构不合理。藏语文教师数量多,数学、科学、政治教师不足,音美史地教师几乎没有。、教师队伍不稳定,流失现象严重。因教师数量不足和结构的不合理,教师教育任务繁重,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做学生生活服务工作,精力分散,身心不堪重负。另一方面教师住房、福利等待遇却不能与机关单位工作人员相当,许多优秀教师想方设法改行流动。大凡改行流动的教师大多是骨干教师,骨干教师的流失直接导致了教育质量下降,造成了生源流失。如县城干部子女或家庭比较富裕的学生,都流向了其他县市比较好的学校。

(五)教学及其管理的问题

教学管理是现代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水平与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兴衰成败。

1、教学管理者的管理思想未能根本转变。思想是工作前进和取得成功的“软生产力”。当前中小学教学管理工作不能取得突破和进展,重要原因就是其管理思想未能根本转变,仍沿袭重复过去着经验主义和主观臆断式的传统状态,缺乏现代科学管理理念和思想、方法。

2、管理手段与方式方法落后。一方面,一些学校的教学管理是在做表面工作,玩花拳绣腿,存在着严重的形式主义。另一方面学校的教学管理手段仍以行政手段、经济手段为主。教学管理的方式,强调整齐划一,提出并遵循统一进度、统一教案、统一作业、统一辅导、统一检测为内容的教学管理模式。这种大一统的教学管理,在提倡并尊重创新与个性的今天,已愈显不足。

3、管理目标不明确,管理缺乏整体性、连续性。对于学校整体教学工作,缺乏一种清晰的思路、长远的规划、明确的目标,以至于出现一朝天子一朝臣、规章制度朝令夕改等现象。学校的各门课程缺乏整体性协调发展目标,一般是对语文、数学、外语等重点学科管理多,科学、音美、体育等学科缺乏管理。一些教师不能科学地设计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上课没有准确的计划与安排,出现“讲到哪里算哪里,铃声一响喊起立”的现象。学校教学工作乃至其他工作出现无序与不协调的局势,重要原因就是教学管理与学校管理者缺少方向感,缺乏管理目标。

4、重教不重学。受传统的“教师中心”、“教材中心”等观念的影响,在教学管理中存在着重教不重学的现象。在学校的档案材料中,关于教师方面的资料是数不胜数,而关于学生的学习情况、身体发育、道德养成等方面的资料是寥若晨星;学校召开的会议关于教师的多,而关于学生的少;在课堂上,突出的仍是教师的中心地位,而忽视学生主体性。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许多“帮办替代”现象,应该由学生体验的却由教师替代体验了,应该由学生思考的却由教师替代思考了,应该由学生解答的却由教师替代解答了……。在教学检查方面,也是查教不查学;在方法指导上,注重教师教的方法,而忽视学生学的方法指导。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与学的统一发展中构建课堂教学模式,应成为民族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5、课堂教学维持性色彩浓厚,改革创新性淡薄。长期以来,我们的中小学为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保持轻车熟路的状态,注重课堂教学的传统做法,注重平稳、常规。这种维持性的课堂教学对于正常的教学秩序是非常必要的,起着一种基础性保障作用。但是,如果我们一味地进行维持性课堂教学,教学工作就会固步自封、墨守成规,易走入死胡同。课堂教学工作缺少探索、创新,易造成教学工作死板、教学氛围千篇一律。如果教学及其管理一年无新意,两年无突破,三年无成果,那么就很难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再提高、也就很难促进民族教育工作的再发展。

6、“务实”管理常抓不懈,“务虚”管理时有时无。部分教学管理干部认为教学管理就是把学校中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抓住搞好就万事大吉了。只是重视面上的能看得见的工作常抓不懈,忙着建章立制,排课表,写计划,查教案,数作业批改次数……忽视对学校教职员工教学思想、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及其流程等深层教育教学工作的管理。有的学校对教学思想等工作的管理也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

“务虚”管理薄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放松理论学习。一些学校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科学理论或其他科学理论或者是次数少,或者是走形式。有些教师对教育理论有着片面的认识,认为教育理论是教育理论专家们的事,与实际的教学实践联系不大,疏不知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性,而实践又是理论形成的基础。二是很多教师没有读书的习惯,更没有阅读教育著作的习惯。平常阅读的也仅是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甚至有的教师未曾完整地深入钻研过所教学段、学科的教材,对所教学科很难从整体上予以把握。三是对校本教研活动抓得不力。过去那种认为教师搞科研是不务正业的看法现在有所减少了,但切切实实抓对抓好校本教研活动仍是力不从心。

7、管理效益不高,浪费严重。我们知道,管理效益=管理产出÷管理投入。在民族中小学教学管理中,许多投入最后却是低产出的,甚至是没有产出,教学管理效益低下。

二、河南县教育事业发展的相关建议

把握新问题顺应新要求,加快民族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努力提升民族教育质量,已经更加迫切地摆在了我们面前。我们必须继续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必须把主要精力转移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上来,让所有的孩子享受优质教育。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1、顺应时代要求处理好三个关系。因为今天的小学生就是20年后的建设者。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今基础教育发展与改革的状况如何,今天的课堂上师生在做什么、怎么做,将决定着河南县的未来。因此,对基础教育工作一定要认识到位、政策到位、投入(包括人财物)到位。河南县各级党政领导对教育工作要站得更高一些,看得更远一些,正确处理好四个关系:一要处理好基础教育发展与当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关系;二要处理好基础教育发展中数量和质量的关系,坚持质量、数量、规模、结构、效益协调发展;注重教育外延式发展和内涵式发展相结合,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把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益放在更加突出的位臵,增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三是处理好基础教育发展中的内部的艰苦创业、自力更生与争取外部支持的关系;四是处理好幼儿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的协调发展均衡发展的关系。惟有如此,河南县基础教育才能较快地赶上来,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

2、加强领导,落实少数民族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是推进民族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保证,是促进河南县乃至青海牧区民族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要继续认真实施“科教兴县”和“教育强县”战略,切实将民族教育工作列入县、乡、村各级党政组织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坚持在制定县、乡特别是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各个阶段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及其目标责任制等的同时,要向民族教育优先发展和适度超前发展、自主发展、内涵式发展方面予以倾斜,自上而下保障河南县民族教育快好省地优先和超前发展。通过制度建设,特别是地方法规建设,落实各级政府关注、支持和发展民族基础教育的主体责任。

(二)进一步优化教育结构,构建河南县民族教育新体系

1、坚定不移地落实“普九”工作。九年义务教育是教育的基础,是提高国民素质的根基,也是今后教育领域的最大任务。应继续坚持“集中办学、规模办学、优化资源”的原则,根据人口增长情况逐步扩大现有的义教阶段中小学办学规模,使义教阶段中小学校布局结构、资源配臵更加趋于合理和优化。尽快改制原县城九年一贯制普通中学为寄宿制学校,为自愿接受纯汉语教学的基层学生提供上学便利。切实落实乡、村两级组织在办教育上的责任和执行力,坚定不移、常年累月地狠抓入学率、巩固率和保留率。切实落实“一个也不能少”的适龄儿童少年入学就读措施。

2、建立和完善幼儿教育结构。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不可分割的最基础的教育,幼儿教育的发展程度直接影响着后续教育的发展和水平。一是在继续下大力气办好县幼儿园为示范性幼儿园的基础上,辐射带动乡村学前教育发展。二是在各乡政府和基层村级组织人口密集地和移民定居点以政府支持和投资为主的、实施“双语教学”的乡、村幼儿园。三是人口密集地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的校舍开办村级幼儿园。四是在人口较多的牧业村,借助村党员活动室等开办流动走教式学前教育;五是鼓励兴办民办幼儿园,逐步建立和完善幼儿教育结构,为孩子接受义务教育提供基础保障。

3、强力推进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按照“软件从严,硬件从实”的要求,有计划、分阶段地改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实现乡村与县城学校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教育质量和群众对教育意识上的相对均衡,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施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以创建“配备好一个班子、建设好一支队伍、健全一套好制度、搭建一个好平台、创建一个好环境、培养一批好人才”的“六个好”学校为目标,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名学生,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4、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多途径扩大高中阶段教育资源。一要制定河南县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方针、政策及其措施和办法,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多途径扩大高中阶段教育资源。二要借用内地力量培养人才,实施异地办河南蒙古族学校或河南蒙古族学生班的政策。由河南县人民政府组织选送优秀初中毕业生到承担河南蒙古族学生班(校)的有关省、市学校,中央政府和开办河南蒙古族学生班(学校)的有关省市,努力加大资金投入,提供河南蒙古族学生班(学校)的学生学习和生活条件,承担交通、食宿、服装、医疗等经常性费用支出。三要由黄南州政府在河南县县城内新建一所规模在1000 人左右,集普通教育和民族教育为一体的符合现代化教育发展要求的黄南州第三民族寄宿制高级中学,隶属于州教育局管理,主要招生河南、泽库两县的初中毕业生。校园用地由河南县人民政府提供,校舍和教学设备、师生生活设施、围墙、学生体育活动场地等等建设项目及其投资资金,由州政府积极争取省及中央财政和联点支援我州的省市予以支持和解决。

5、关注幼儿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均衡协调发展。目前,针对我县幼儿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协调的局面,我们要向关注和重视义务教育那样关注和重视“两头”教育,要建立和完善类似于义务教育那样的管理体制和办学机制。引导各级政府做为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尽快办好“两头”教育和学校。在办学的过程中,要时时关注“均衡发展与协调发展”的理念。

6、大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一要把“河南县牧民群众的职业技能培训教育、为河南县畜牧业产业化发展培养人才”放在教育工作的重要位臵,给予各种扶持政策,尽快制定和完善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后的巩固提高和职业技能培训教育为一体的方针、政策及其措施和办法,使科教兴牧落在实处。二要在河南县县城内建设1所以服务牧业产业化为核心的与相关企业共同合作的、产学研相结合的职业技能培训中心,整合集中各部门分块办班的所有职业技能培训资源,办成一个融职教、扫盲、成教和技能培训为一体的现代职业实体。三要有计划、有组织的借用外地力量,培养适合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实用型人才。外地的有关相匹配的职业教育机构,目标对准己经和准备留在河南县牧业区、从事畜牧业生产和畜牧业工作的劳动力身上,直接为河南县培养从事于畜牧业生产和工作的人才。

(三)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1、进一步加强师生生活设施建设改善生活条件。一要重点建设学前教育机构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二要尽快建设中小学师生生活及辅助用房。三要重视和加大水电暖等基本生活条件设施设备的建设力度,为师生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和环境。

2、努力提升教学设施设备。一是依据青海省中小学教学设施设备建设达标方案,建设理化生和科学、体育、美术、音乐等教育教学设备。二是为各中小学一次性投资,统一购臵图书和图书室、阅览室设备,建成共有一定规模的学校图书室。三是在建设幼儿园校舍的同时建设幼儿园教育活动所必需的教学设施设备。

3、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促进教育跨越式发展。

一是在县城5所学校和县电教室及教研室分别建设远程教育和英特尔宽带网为一体,辐射整个校园,形成班班通电视、计算机和投影仪,各办公室教师用于电子备课的计算机,办公现代化的校园局域网,并为各校分别建设1 个多功能阶梯式教室和2 个计算机教室。二是在四乡学校分别建设现代远程教育辐射下的如上的校园区域网,并为各校分别建成一个多功能教室和计算机网络教室。三是采取引进、自主开发和联合开发相结合,加快教育资源特别是符合河南县情的“双语”教育信息资源开发,大力开发适应河南县经济社会文化特点的远程教育资源,初步建立河南县“双语”教育资源库和教育信息资源服务体系。

4、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一是从物质及硬件方面建设校园文化环境,各中小学和幼儿园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讲究实效”的原则,首先从空间、形式、内容上严格规划学校校舍布局、体育活动场地、学生饮用水建设等等形成规划。其次依据规划逐年建设,最终达到硬化、绿化、美化、净化、育人化等“五化”。二是各中小学走注重内涵发展的路子,建立规范有序的管理机制,构建书香的和谐化校园文化。

(四)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1、强教必先强师,努力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一是用好用足现有政策的同时,结合学校规模、班级数、课程门类和按师生比核定教师数量等因素,科学设臵学校学科教学岗位。教学辅助岗位和教育管理岗位。明确了学校教师数量和专业结构数。二是寄宿制学校要设定以学生生活服务管理和医疗服务、校园安全管理为核心的后勤服务各类岗位,以临聘人员的形式建立后勤服务管理团队,使教学工作团队和后勤服务管理团队既分离又融合,各司其职团结合作。三是以实行绩效工资为核心的提高教师待遇的措施和办法。制定全方位配套的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优秀大学毕业生到高寒偏远地区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同时也激励现有教师继续留在当地从事教育工作。

四是建立健全中小学教师培训培养保障机制。建立县财政教师培养培训专项资金,大力开展教师全员继续教育。在师德修炼、学历提升、专业结构优化、适合民族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提高和双语型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加大对教师的培养培训力度。同时制定教师成长、优秀教师选拔培养的相关管理制度,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督促教师努力提高教书育人的本领。五是全面推行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实行县级教研室教研员、教育督学、校长及学校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全员聘用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聘用、合同、目标管理用人机制。六是通过聘用选拔、在职培训等方式着力打造一支优质高效的职业化教育管理干部团队。、建立教育对口支援河南县政策。借天津市支援黄南州这一大好机遇,要建议天津市制定某区对口支援河南县基础教育政策。实行对口定点包干责任制,从人力、物力、财力上对河南县的民族教育给予最大的支持和帮助。采用送进来,带出去的办法,重点帮助河南县培养一批能带动全县中小学教师自我发展提高的骨干教师和名师,培养一批能力强,有实干精神的教育教学管理人才。

3、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和民族中小学教学模式的改革。国家新课程改革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河南县民族中小学教学模式改革是河南县教育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提升民族素质的基础性保障。一要靠政府的强大经济支持和领导力和执行力,二要靠各方面支持,特别是基层群众的和学校领导的支持;三要靠每一位教师的热情投入和重点参与。因此,要依法采取一切可采取的手段,自上而下强制执行。切实使课程改革全面落实到位并达到课程改革所追求的最终理想和目标。

4、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加强学校常规管理。科学确定学校的发展规划、目标和质量要求,努力实现各级各类学校“校风优良、教学优质、环境优美、人民满意”的目标。各级各类学校要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确立“以质立校、以品铸校、人本治校、机制励校、履职兴校”的办学理念,不断创新课堂教学引导和管理机制,完善和改进管理制度和流程,提高学校教学管理水平。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各级各类学校的管理,强化学校的课程管理、考试管理、课堂教学管理和教学思想、方法的引导。实行推门听课和教学开放日制度。

5、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双语人才成长规律,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学习、实践、研究先进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探索多种培养方式,选择和创造适合民族学生的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分层次和分学科走班制教学管理改革的试验。建立学习困难学生帮扶机制,探索小学、初中阶段拔尖学生培养模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新局面。

6、加大薄弱学科的教学改革。就我县中小学教学工作来看,汉语会话、理科教学及其实验教学和体育艺术教育等相对处于较薄弱状态,为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需加强这些方面的教育教学工作,并采取一定措施予以改革,使之与其它学科的教学和谐、协调发展。要积极设臵和开发适合本地区本校特点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并建立不断发展的机制,以校本课程为抓手创建特色学校。

7、完善评价机制,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一是建立健全科学的州县校三级学科教学质量目标监控评估机制,形成分级管理、分层负责的质量监控评估体系,完善学科教学目标跟踪考核办法,并与科任教师、教学管理干部各种利益挂钩。二是建立健全学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州县教研室每学期对全州县中小学的教学质量进行一次定期调研测试,每学年进行一次全面的学科教学质量测试考核评估,并把学科教学质量调研测试成绩和学科教学质量测试考核评估结果作为评价各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和教育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三是县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学校每学年末要定期召开学科教学质量评估分析会议,并形成学科教学质量评估报告上报县委、政府以及教育行政部门,并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四是设立县政府学科教学质量奖励基金,重奖在学科教学质量测试考核评估中成绩优秀的学校和教师。

8、积极开展“双语教学”研究和改革,构建和完善河南县民族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双语教学”是促进民族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要建立“双语教学”实验研究基地,投资一定的经费做为“双语教学”研究开发资金,积极开展民族教育的课程、教材、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以及民族中小学实验教学改革、汉语教学改革和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实践,努力构建和完善民族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9、进一步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使德育工作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要建立县委宣传部牵头,教育局配合,学校执行的德育工作机制)要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切实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位,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素质,把学校建设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在德育工作的内容、目标和管理上要以“养成良好的习惯教育”为核心,整体规划,建立分阶段、分年级的德育网络,形成一定的目标递进层次和综合育人机制。

10、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家庭教育,各级妇联组织会同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要切实担负起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的责任,办好家长学校,面向社会广泛宣传家庭教育,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密切结合起来,相互配合,相互促进。

7.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建议 篇七

一、行政事业资产管理的现状

自2006年财政部《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与《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两部法令颁布以来, 使得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在机构设置方面, 我国财政部门行政政法司与科教文司设置了行政和事业资产办事处, 行政事业资产管理都是由财政部下设的专门机构负责。

(一) 体制日趋完善, 明确了行政事业资产的管理职能

我国之前的行政事业资产管理体制较为混乱, 而2004年财政部分别设立行政资产处、事业资产处, 2006年颁布的两部法令, 以及2010年颁布的《关于中央行政事业单位所属企业国有资产监管工作归口管理的通知》, 体制慢慢不在混乱并日趋完善。现在, 我国36个省市的财政部门承担了行政事业资产管理职能, 根据三定方案的方针, 在机构、职能、编制方面基本已经达到了标准。例如, 我国的大部分省市一般都设置了省、市、县、乡 (镇) 四个级别, 以及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和资金使用单位三个级别的行政事业资产管理格局, 各个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协调管理行政事业资产。

(二) 利用信息化手段监管行政事业资产

对单位资产实行信息化管理是各行各业乃至行政事业单位的趋势所在, 财政部在2009年8月下发了《关于正式实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有关问题的通知》, 该系统的实施可以更加有效的管理单位资产, 预算编制更加精细化, 有助于降低单位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将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有效结合, 也可以更好的监督行政事业资产。

(三) 加强资产清查工作, 实现了行政事业资产的精细化管理

粗放型的管理方式有诸多的弊端, 也不再适合各个单位的发展要求。对行政事业资产进行精细化管理是基础环节, 很多省市在这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首先, 对所有行政事业单位进行了资产清查, 了解单位的资产情况是管理的前提, 根据清查情况建立数据库;其次, 建立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清查得到的数据是该系统的初始信息;最后, 资产管理制度得到了完善, 精细化管理相较于以前使得制度更加完善。

(四) 总结了管理创新方面的经验

迄今为止, 中央和地方对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创新方面总结了很多较好的经验。首先, 注重对环节的管理, 行政事业资产管理涉及到多个环节, 例如资产的配置、使用以及处置等, 很多省市在这方面都总结出了有效的管理办法, 如北京市推出了资产处置进场交易, 云南省推出了资产管理申报和登记制度;其次, 将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 例如广东省设计了资产存量情况表和增量预算表;最后, 绩效管理方面的突破, 例如国家电网在绩效管理中加入了固定资产“投入产出”。

二、行政事业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 行政事业资产配置方面存在的问题

资产配置是行政事业资产管理的关键, 资产配置的标准是对资产在数量、价值、性能以及使用年限等方面的限定。财政拨款是资产配置的主要来源, 财政拨款的多少决定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情况。至今为止, 我国在行政事业资产配置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第一, 资产配置标准模糊不清。财政部颁布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中指出各级财政部门负责研究制定本级事业单位实物资产配置标准和相关的费用标准。也就是说我国并没有统一的资产配置标准而是由各级财政部门制定标准, 这就导致各地的标准混乱, 单位之间资产配置不均现象的出现;第二, 资产管理和预算没有有效的结合, 这就导致了有的单位会超标准购置资产, 增加了单位的支出和管理成本。

(二) 行政事业资产使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行政事业资产使用一般分为日常使用和有偿使用, 日常使用指的是单位把按照规定标准配置资产直接用于履行职能或者发展;有偿使用指的是单位把资产用于对外投资、出租、担保等经济活动。行政事业资产使用还可以分为资产内部使用和资产外部使用, 概念与日常使用和有偿使用相似。目前, 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 单位的会计核算制度、资产领用和审批制度以及资产绩效管理制度等存在不完善或者是根本没有制定;单位资产的利用率比较低, 据了解, 我国单位科研设备的利用率基本上都在25%左右, 而国外一些国家的利用率达到了170%, 这造成了单位的资产长期闲置以至于功能退化等现象发生。

(三) 行政事业资产处置方面存在的问题

行政事业资产处置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对资产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转移、注销和销毁。资产处置的流程包括行政事业单位登记资产处置、填写处置申报单, 主管部门查看是否大于审批金额, 财政部门进行资产处置审批。资产处置的方式一般包括了出售、转让、捐赠、调拨以及报废等。现在,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处置不规范现象频发, 这会造成单位资产流失, 单位的资产流失必然又会使得新资产的添置, 所以会增加财政支出;有些单位擅自处置资产, 将资产低价变卖或者转赠其他单位。

三、促进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发展的措施

(一) 规范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制度

规范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制度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完善资产管理办法。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和相关单位应该各自制定完善的管理办法, 主要包括对资产配置、资产使用、资产处置和收益管理等的标准设置 (例如资产配置标准的设置应该具体考虑到各行各业的具体情况或者可以借鉴其他省市或者中央的标准, 资产报废标准应该考虑到利用率、使用年限、技术参数等指标) ,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出租、投资收入的管理办法, 规范主体产权的管理办法等; (2) 完善预算管理制度。行政事业单位考虑自身资产的情况, 清查资产, 上报主管部门, 然后主管部门根据先前的标准审核单位的资产预算上交到财政部门审批, 之后财政部门参考主管部门的审核结果进行审批, 最后单位根据审批结果列入年度预算, 实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结合; (3) 完善行政事业资产的财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应该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实现资产产权管理与单位财务管理相结合, 按照资产的分类计提折旧, 披露资产折旧计提情况, 在一定时候指出每项服务所需要承担的折旧费; (4) 可以实行“公物仓”管理制度。“公物仓”管理制度是指对单位资产进行统一存储、管理和分配, 这样可以提高单位资产的效益。

(二) 推进资源的整合共享

行政事业资产调剂是资产配置的重要方式, 其本质就是一种资产转移行为, 可以提高资产的利用率和效益率。推进资产调剂整合与共享共用对行政事业资产管理有重要的作用, 需要依靠财务部门、主管部门和相关单位共同努力、协作。各相关部门应该依靠行政事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监管单位的资产调剂情况, 对单位存在的超标配置和闲置资产进行记录分析, 严格按照行政事业资产的调剂流程办事。推进资产调剂整合与共享共用需要采取相应的激励机制, 例如可以设置资产整合和共享共用基金账户, 定期对其进行相应的补贴和奖励等, 调动起行政事业单位进行资源整合共享的积极性, 并且可以设置资源共享平台, 可以增加资产利用率, 减少财政支出。

(三) 建立监管和绩效考核机制

行政事业资产管理主要涉及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 行政事业单位是资产的使用者, 其主要负责对资产的日常管理包括了资产的使用、核查以及内部审批等;主管部门是行政事业资产的监督部门, 其主要负责资产配置、处置的审核, 并监管本部门的单位资产总量;财政部门是核心监管部门, 站在全局的角度监管资产, 其主要负责对资产业务的审批和查询等。其一, 财政部门和监管部门必须履行自身的监督职能, 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监管, 完善现有的监管机制;其二, 建立资产管理的绩效考核制度, 把资产管理与内部制度建设情况、团队建设情况、信息系统建设情况均纳入到考核体系中, 并且正视考评的结果。奖惩机制也是必不可少, 对资产管理情况良好的单位应该予以表扬和奖励, 而对管理不善的单位应该对其进行相应惩罚和控制。

四、结语

行政事业资产管理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需要各个部门的共同努力才能日益完善。但是由于我国改革的需要, 其日后可能会面临更多更难解决的问题, 这也是我国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工作所必须面临的考验。

参考文献

8.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建议 篇八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成本管理;问题;对策

行政事业单位有两个含义:一、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的统称。二、具备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1]。因而,行政事业单位既担负着行政管理、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等行政责任,又起着提供各种社会服务,满足社会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的需求的作用,可谓责任重大。一直以来,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都靠国家财政生存,因而,成本管理方面一向比较落后。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这样的成本管理模式更呈现出诸多弊端,这不仅进一步增加了国家财政负担,还严重阻碍行政事业单位健康、有序运行。面对目前经济形势的需要,行政事业单位要合理改革成本管理模式,对单位财务成本进行有效控制和利用,从而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健康、有序运行,为国家、为人民、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成本管理制度不完善、不严格。目前,我国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都没有完善的成本管理制度,对于单位财务成本的管理和利用,只单纯地向国家财政部门申请资金完成规定的项目,由于单位本身缺乏严格、标准的成本管理制度,致使申请的资金出现滥用、浪费现象[2]。此外,即使有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有相关的成本管理制度,但单位领导、员工并不重视,致使成本管理制度不严格,行政事业单位从国家行政部门申请下来的项目资金没有得到有效利用,久而久之出现成本管理松散,资金滥用,浪费国家资源等现象。随着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大力改革,这样缺乏制度的成本管理模式严重阻碍单位改进和有效运行。

(二)成本管理观念不强,员工参与率低。控制成本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成本管理的关键,然而目前我国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的成本管理依旧采用传统的成本管理模式,成本控制也主要从行政人员自身开销上出发,并没有从行政对象的需求上去考虑,这将对行政关系的长期发展有严重的逆向作用。由于单位领导、员工成本管理观念不强,对有效降低成本管理方案没有引起高度重视,致使成本管理力度不够,成本管理环节相当薄弱。此外,大多数员工认为,行政事业单位的成本管理是财政部门的事,与己无关,因而参与成本管理的几率相当低,致使行政事业单位的成本管理普遍出现“少部分人在管,大部分人不理”的现象。

(三)成本管理方法落后,缺乏新意。行政事业单位的成本管理方法包括多种,如标杆成本法、目标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等,这些方法需要合理利用,才能达到有效控制和管理财务成本的目的。然而,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成本管理方法多都采取以前的管理方案,墨守成规,致使成本管理的高效性大打折扣。行政事业单位的成本管理缺乏创新意识,许多新科技、新技术、新方法没有得到有效利用,致使成本管理不全面,缺乏新意。由于成本管理方法因循守旧,在成本核算方面出现单一、误差较大现象,这与现今高速发展的经济环境要求不相符,严重阻碍行政事业单位有序、健康发展。

(四)成本管理没有与员工的绩效考核挂钩。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员工考核主要包括德(思想素质、个人品德、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能(履行职责的能力)、勤(工作态度、责任心)、绩(工作的数量、质量及产生的效益)和廉(廉洁自律)等五个方面,而重点考核“绩”,即员工在一段时间内完成了多少工作量,这些工作给单位带来了多大的效益,以此来评定员工工作能力的高低。对于员工取得的成就所花费多少成本并不重视,考核时也不将其作为一个参考项目,这就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无法意识到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在实际的工作中打着“工作需要”的旗帜随意浪费国家资本,导致国家财政部门下拨的资金被滥用,没有实现最大价值。

二、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成本管理的对策探讨

(一)创建合理的成本管理模式和制度。成本管理不仅仅指行政事业单位资金收支问题,而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遵循持久管理、算而有用的原则。行政事业单位应创建合理的成本管理模式,将核算方法与单位的实际情况有效地结合起来,精确总结核算方法及资料,然后对单位成本的对象、归集、分配等进行统一管理,从而提高成本管理的有效性。其中“九宫格”是一种理想的成本管理模式,它能明确地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成本进行合理分配和管理,使审计人员的责任更明确,操作更准确。此外,应建立“九九分”的成本管理制度,加强对成本管理的约束,从而达到减少成本管理问题,促进行政事业单位有效实施成本管理的目的。

(二)加强对单位“三公经费”的管理。 “三公经费”是指国家政府部门人员公务招待产生的消费、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因公出国(境)经费。“三公经费”本来是国家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的正常开支,但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三公经费”却出现诸多问题。例如部分行政人员打着“工作需要”的幌子以权谋私,随意挪用国家经费等,从而大大增加了我国不必要的行政费用开支。针对这样的现象,行政事业单位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对“三公经费”进行严格管理:一、公开“三公经费”的开支。二、建立完善的法律监督制度。三、加强公众监督。四、将控制“三公经费”的主体落实到党政领导干部,严厉打击浪费、以公谋私现象。

(三)创新成本管理方法,提高工作人员的成本管理意识。行政事业单位应大胆改进成本管理方法,对传统的管理方法进行全面分析,提取精华,去其糟粕,巧妙融合标杆成本法、目标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等,全面、精确策划单位资金收入与支出,对之进行合理分配与管理,让每一份资金都发挥其最大作用。应多采用新技术、新科技、新方法,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注入大量新鲜元素,成本核算力求多样化、精确化,从而提高成本管理效率。此外,要着力加强行政人员的竞争、效益、效率观念,提高其成本管理意识,让单位所有员工都自觉、主动参与到成本管理中来,增强行政事业单位成本管理主体队伍。

(四)将成本管理融入到单位员工的绩效考核中。行政事业单位成本管理也只有与行政工作人员的绩效挂钩,使之关系到员工的切身才能真正引起员工的重视,达到全民重视、高效管理的目的。行政事业单位相关工作人员应制定相应的措施,让员工在完成工作的同时注意对行政成本的控制,以避免出现滥用经费,以权谋私、拿钱不办事等现象。单位应对具体的项目事先要做好合理预算,通过定额标准来控制成本,切记出现糊涂账。若单位短期内财政波动较大,一定要对之进行合理核查,对于经费严重超支的项目和人员,给予批评警告,或将其记入行政工作人员到年终考评中,给予相应的惩罚。

结语:行政事业单位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作用,而行政事业单位要顺利运行,财务成本必不可少。要使行政事业单位成本得到有效利用,使国家行政部门下拨的每一分资金都能发挥最大价值,加强成本管理势在必行。行政事业单位应采取有效措施,合理管理单位财务成本,构建健康、高效的成本管理系统,以适应新的经济环境,同时促进其健康有序运行,发挥本身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鲍丽新.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成本管理探讨[J].中外企业家.2014(25):150-151.

9.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建议 篇九

一、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实施预算管理一体化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加快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体制改革,有效提升整体管控能力

预算管理一体化建立以项目为预算编制要素的管理模式,强化对预算单位编制预算的整体把控,疏通各业务环节的信息壁垒,实现各业务模块间无缝衔接,促进各级预算管理全流程规范化、程序化。对预算项目实行全生命周期管理,提高预算管理透明度,强化跨预算平衡;贯通上下各级之间财政预算管理,形成顺向逐级控制和逆向实时反馈的完整闭环管理,有效管控和防范财政运行风险。同时,整合各类财政信息系统,实现各级财政和单位财务数据集中存放和共享,为“数字财政”建设奠定基础。

(二)有利于提高部门预算精细化管理水平,健全预算综合管理体系

预算管理一体化为实现单位全过程管理搭建平台,通过梳理各业务模块间内在联系,建立互通互联和数据共享机制,为提高预算管理精细化水平提供技术支撑。此外,预算管理一体化将资产管理、债务管理、政府采购等涉及预算管理流程的业务纳入信息系统中进行衔接规范,有效规避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编制时虚列、乱编,浪费财政资源的风险。同时,减少行政事业单位在设计预算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方面的困难,有助于提升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工作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强化预算执行的可操作性。

(三)有利于优化传统的项目管理模式,加大项目绩效管理比重

预算管理一体化摒弃传统的项目预算编报方式,建立所有支出项目都要入库管理的运行模式,按照支出分类不同,将预算项目分为人员类项目、运转类项目和特定目标类项目,人员类和运转类项目按照已确立的项目测算规则进行分配,按照“先有项目再安排预算”的原则,优先从项目库中选取项目进行预算细化,实现全口径预算编制,提升预算单位统筹资源的能力。同时,通过建立项目库,有效加强项目绩效管理,从产出效益、社会效益、满意度调查等绩效指标深入分析项目实施的必要性,对于优化项目产出、增强项目执行效果提供机制保障。

(四)有利于促进预算单位与财政部门之间的有效衔接,为预算编制的科学化、精细化提供保障

预算管理一体化建立健全财政部门与各级预算管理单位上下联动机制,明确政府预算的测算规则,强化财政管理部门对预算编制单位的预算管理力度,规定“先有预算、再有指标、后有支出”的原则,有效增强预算刚性约束力,降低财政风险,减少预算追加和调整行为。此外,预算管理一体化为进一步细化预算编制提供技术支撑,有利于预算编制部门加快建设预算支出定额标准体系。实现财政管理部门从预算额度拨付、预算执行、预算结余结转资金的动态管理,帮助行政事业单位有效监控资金规模,加快预算执行进度,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二、当前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部门收支预算全面性管理不严

部门预算管理改革之初,各级预算编制部门所有收支实行综合预算管理,部门收支预算要全面反映部门财政拨款收支、政府性基金收支、事业收支、事业单位经营收支和其他收支在内的全口径收入预算。但在实际预算编制过程中,预算单位将本单位的行政事业性收入、利息收入以及利用政府资源、资产等开展业务活动取得的收入视为本单位自有资金,对财政部门统筹管理较为抵触,在编制部门预算时,尽可能多地申请财政拨款,少统筹使用单位自有资金。而各级财政部门对统筹使用的单位自有资金关注较少,往往侧重于关注财政拨款的预算管理,导致预算编制单位对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等自有资金收入的管理不够严格,对单位自有资金预算收支执行的监督和约束手段弱化,没有发挥综合预算统筹管理各类资金的作用,难以体现财政部门宏观调控资金的能力,无法充分利用资金效能。

(二)预算执行透明度及刚性约束力不够

10.广西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条例 篇十

第二条 凡在本行政区域内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都必须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 行政性收费是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机构依据国家法律、法规行使其管理职能,向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收取的费用。

事业性收费是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群众组织为社会提供特定服务,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或者依照法定程序批准收取的费用。

第四条 自治区各级人民政府的价格、财政主管部门是行政事业性收费的主管机关,负责组织本条例的实施。

各业务主管部门协同价格、财政主管部门对行政事业性收费进行管理监督。

各级审计主管部门监督本条例的实施。

第五条 行政事业性收费的项目和标准必须依据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国家价格和财政主管部门的行政规章、自治区人民政府的行政规章设置。

第六条 自治区财政和价格主管部门共同对行政事业性收费的项目和标准进行审核管理。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的设置,由自治区财政主管部门会同价格主管部门确定;收费标准的制定和调整,由自治区价格主管部门会同财政主管部门确定。

在前款规定之外,任何地方、部门和个人均无权擅自设置和制定或者调整收费项目和标准。

第七条 国家价格、财政主管部门依据法律、行政法规审核下达或者会同其他部门联合下达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由自治区价格、财政主管部门联合转发执行;国务院各业务主管部门下达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未经国务院或者国家价格、财政主管部门核准的,各级业务主管部门不得转发执行。

第八条 国家已依法设立的收费项目,需地方确定具体收费标准的,由自治区价格主管部门会同财政主管部门提出收费标准,报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或者由自治区价格、财政主管部门制定,报自治区人民政府备案。

第九条 行政事业性收费方案,属于全自治区范围的,由自治区归口业务主管部门提出,属设区的市、县(市、区)范围的,由同级人民政府提出,经自治区价格主管部门会同财政主管部门审核后下达执行。重要项目以及价格、财政主管部门设立的收费项目,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下达执行,并报国家财政、计划(价格)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条 行政事业性收费的审定,应当以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有关行政规章为依据。坚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遵循立项从严,标准从低,易于操作的原则。

第十一条 行政性收费,应当根据行政管理行为的合理费用或者其他实际需要以及社会承受能力来确定。证件、执照等的收费,根据制发证照的工本费用确定,不得附加任何形式的管理费。

第十二条 事业性收费,应当根据提供服务成本的合理耗费、服务质量和数量以及财政投入的不同情况和社会承受能力来确定。

第十三条 行政事业性收费实行统一的收费票据管理制度。收费票据由自治区财政主管部门印制。票据管理办法由自治区财政主管部门另行规定。

收费单位必须使用财政主管部门统一制发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但属于应税项目的,统一使用税务机关监制的发票。对不使用财政或者税务主管部门统一制发票据的,财会部门不得作为报销凭证。

第十四条 自治区财政、价格主管部门应当汇集并公布全区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目录。各市、县财政、价格主管部门应当编制本地区执行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目录,通过政府网站或者财政、价格部门网站对社会公布。收费单位应当在收费点醒目的位置和网站进行收费公示,公布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收费依据、收费范围、计费单位、收费对象、投诉电话、减免政策等。

第十五条 对没有公示的收费项目,或者没有按公示的内容进行收费,以及没有使用规定的票据收费的,任何单位和个人均有权拒绝交费。

第十六条 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应当依照国务院及其财政部门有关规定纳入预算管理或者财政专户管理,不得隐瞒、截留、坐支、转移或者私分。

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必须全部纳入单位会计的核算范围,并执行财务管理制度和预、决算的编报、审批制度。收费收入不得交给非财务机构或者人员管理。

行政事业性收费,除经财政部门批准上缴的收费款项外,属哪级收费,由哪级使用,不得逐级上交。经核准使用的资金,应当按规定的开支范围使用。

第十七条 各级价格、财政部门应当建立收费单位收支状况年度报告制度,各收费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收费台账制度,每年向同级价格、财政部门报送单位收费及财务情况。

第十八条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不符合本条例规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均有权检举、控告。

第十九条 价格、财政和审计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对行政事业性收费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检查。对越权出台收费项目,擅自扩大收费范围,提高收费标准以及不经审批随意乱收费等行为,应当及时查处,并追究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

第二十条 下列各项属于越权收费,应当予以取消:

(一)未经自治区财政、价格主管部门审核的收费;

(二)行使行政管理职权的单位,将管理职责范围内的公务交所属企业、事业单位以有偿服务、有偿咨询等名义进行的收费,以及摊派性、赞助性的收费;

(三)同一管理行为已经批准收取管理费,又对应发的证件、执照等的收费,国家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四)其他不符合本条例规定的收费。

第二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违法行为:

(一)超越权限擅自设立收费项目、扩大收费范围或者提高收费标准的;

(二)收费项目已取消、变更或者收费标准已调低,仍继续按原项目、标准收费的;

(三)不按规定要求实行收费公示的;

(四)不使用财政、税务主管部门统一印制的收费票据收费的;

(五)收费收入不按规定纳入预算管理或者财政专户管理的;

(六)收费收入不纳入单位财务管理或者超出规定范围使用的;

(七)瞒报、虚报、拒报收费收支情况的;

(八)拒绝接受监督管理机构检查的;

(九)违反本条例其他规定的。

第二十二条 有第二十一条行为的,由县级以上价格、财政、审计主管部门在职责范围内按下列规定处罚:

(一)有第二十一条第(三)、(四)、(五)、(九)项行为之一的,对单位给予警告,并处以违法金额20%以下罚款,对单位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处以相当于其本人两个月基本工资以下的罚款;

(二)有第二十一条第(一)、(二)、(六)、(七)、(八)项行为之一的,对单位视情节给予通报批评,责令其限期纠正,并处以违法金额两倍以下的罚款,对单位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处以相当于其本人三个月基本工资以下的罚款;

(三)有第二十一条第(一)、(二)项行为之一的,除按本款第(二)项规定处罚外,并将其违法收入退回缴费者;无法退回的,上缴国库。

罚没收入应当按规定的时间全额上缴财政,任何部门及个人不得拖欠、截留、坐支、挪用、私分或者提成。

第二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的,价格、财政、审计主管部门可以向违法单位的主管部门和违法人员所在单位,或者同级监察部门,对单位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提出行政处分建议书。主管部门或者监察部门应当在接到行政处分建议书之日起两个月内作出答复。价格、财政、审计主管部门对答复有异议的,由同级人民政府决定。

第二十四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处罚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作出处罚决定的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复议机关应当在法定的复议期限内作出复议决定。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在复议和诉讼期间,不停止处罚决定的执行,法律、法规有规定的除外。逾期不申请复议、不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二十五条 价格、财政、审计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不履行职责,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其主管部门或者监察机关视其情节,给予行政处分;触犯刑律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六条 阻碍监督管理人员执行公务的,由公安机关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予以处罚。触犯刑律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七条 本条例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自治区人民政府的价格、财政主管部门解释。

11.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建议 篇十一

一、会计基础规范工作存在的问题

1.预算执行上存在超、串、突击使用公用经费等问题。有些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不按预算分配指标标准核算经济事项,挤占串用预算指标、工程建设监督验收费中列支公务接待费、在印刷费中列支办公费、在专项检查验收工作经费中列支非本市差旅费等等问题。同时,存在年终公用经费突击核算使用的问题,形成一至三季度“节约使用”,四季度“突击使用”的现象。不按本级政府财政部门批复的预算科目和数额及实际经济业务进度执行预算。

2.核算监督管理不到位,会计审核制度执行力不够问题。有些单位会计核算没有执行会计审核程序,甚至个别单位对会计审核持有偏见,认为财务人员抢权、要权、乱用权,不能够正确认识会计审核的作用。出现了不合规票据列支费用、超限额使用现金、个别事项财务核算不规范、无明细列支费用、建设项目未预留质保金等等问题。

3.工程建设管理程序执行不到位,出现了不按规定履行招标程序、出租出借工程资质等问题。如个别单位在工程建设管理上,以工期紧、任务急等“理由”不严格履行建管要求,对一些达到公开招标要求的建设项目,而不按规定建管程序进行;个别部门为了增加产值,违反规定出借、借用施工资质证书等问题。

4.财务人员奇缺,且在岗财务专业人员严重不足。我部门规范检查发现,在17个独立核算单位中的36名财务人员中,具有会计专业、会计职称的人员仅有4名,占财务人员总数的11%,具有非财务专业职称或无职称的32名,占财务人员总数的89%。在岗财务人员具备财务专业、具有财务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达到严重匮乏的程度。很多部门的财务岗位工作人员多为其他专业业务干部或者是临时雇员担任。

5.部分单位会计档案管理不规范。有些部门财务人员不够重视会计档案的归集和整理工作,平时形成的会计档案用档案袋、或分散存放,整理归档不及。

二、整改措施及建议

1.指经法定程序审查和批准的预算的具体实施过程,是把预算由计划变为现实的具体实施步骤。预算执行工作是实现预算收支任务的关键步骤,也是整个预算管理工作的中心环节。坚决杜绝挤、占、串等超常规使用使用预算的问题。加强预算管理是改善和提高会计基础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2.领导重视,积极做好会计机构及会计人员的配备工作。会计机构是各单位办理会计事务的职能部门,会计人员是直接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单位领导要深刻认识到财务岗位的不兼容性、重要性,认真选拔或培养专职的财务人员做好此项工作。建立健全会计机构,配备与工作要求相适应、具有一定素质和数量的会计人员,是做好会计工作,充分发挥会计职能作用的重要保证。

3.提高认识,认真做好会计基础核算与档案管理工作。会计基础核算、以及会计档案管理是考核各单位整个经济业务的重要环节。会计档案也是各单位的重要档案,它是对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记录和反映,通过会计档案,可以了解每项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可以检查一个单位是否遵守财经纪律,在会计资料中有无弄虚作假、违法乱纪等行为;加强会计档案管理还可以为国家、单位提供详尽的经济资料,为国家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及单位制定经营决策提供参考。

4.广泛宣传,充分发挥财务人员的审核监督作用。审核会计凭证通过对会计凭证的审核来核算和监督每一项经济业务的正确性,完整性,它是会计核算的基础。所有原始凭证都要经过会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的审核。只有审核后并认为正确无误的原始凭证,才能作为填制记账凭证的依据并作为登记账簿的依据。它可以起到监督、控制经济活动,提供记账依据,加强经济责任的作用。各单位要积极做好财政法规及财务知识的宣传工作,特别是《会计法》《行政是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等政策的学习教育工作,认识财务工作的重要性,充分发挥会计监督在会计核算中的重要职能工作。

12.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建议 篇十二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不足,改善

国有资产是行政事业单位开展业务的重要物质保障, 其管理水平高低直接影响了其工作效率, 为此, 国家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管理办法 (比如, 2006年财政部出台的《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与《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以下简称“两个办法”) , 国有资产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出现了长足的进步。然而,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深层次的观念性、制度性的束缚依然存在, 需要进一步的进行改进和完善。

一、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若干不足之处

(一) 国有资产管理的思想认识有待提高

在我国当前行政管理制度下, 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的管理目标缺乏明确认识, 也没有明确相应岗位和人员责任, 甚至思想观念与政策要求相背离,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行政事业单位缺乏一支从事资产管理业务的专业人才队伍。受制于人员编制等客观因素影响, 行政事业单位人员主要集中在本单位业务部门中, 熟悉资产管理的人才严重不足, 甚至会计、财务管理等专业的人才都很少, 内部没有形成国有资产管理的思想氛围。第二, 很多行政事业单位领导认为单位主要面向公众提供公益性服务, 对国有资产的管理、维护和受益不应过多考虑, 这导致预算管理失衡, 亏损时有发生。第三, 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包括的范围广泛, 而“两个办法”对资产管理与固定资产管理的界定不明确, 在“两个办法”中主要涉及的是固定资产管理, 对无形资产和资金账款等在内的其他资产管理的界定和管理不够明确, 在具体实践中, 忽视了这些资产的相应管理, 计提折旧、计算盈亏等常规会计手段没有有效使用。

(二) 国有资产的管理机制不健全

随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职能的转变, 原有的配套制度和管理模式与现在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缺乏有效匹配, 加之当前行政事业单位与社会经济活动日渐融合, 国有资产的资金来源、使用途径日趋多元化, 原有的国有资产管理机制出现漏洞:第一, 国有资产的采购环节透明度低, 预算控制缺少规划。某些行政事业单位没有很好的执行预算管理, 国有资产的采购环节也缺乏合理的决策研究机制, 领导和采购人员在利益面前很容易动摇, 产生一定腐败现象。此外, 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管理标准和纪检机关的配置标准二者之间有些地方存在差异, 导致国有资产的管理与配置使用相脱节, 常常出现超标准使用办公用房、超标准配置交通工具等现象。第二, 已购置的国有资产规范化、效益化的管理程度不高, 国有资产的利用率不高, 甚至沦为闲置资产。长久下去, 由于缺乏日常维护和保养, 最终只能低价处置或报废处理, 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同时, 部门间缺乏国有资产的协调机制, 各单位资源难以共享, 或共同管理的国有资产出现问题相互推诿管理责任, 加剧了国有资产的浪费。第三, 财政部的“两个办法”对部分专业设备以外的国有资产使用年限没有做出明确规定, 这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在国有资产的报废工作难以把握。比如, 某些单位账目中, 毛巾、自行车等列入固定资产, 由于多年之前已经灭失, 在核销国有资产时, 手续复杂, 加重了国有资产管理不必要的工作量。

(三) 国有资产管理的监督监管措施不到位

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 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很多事务党政主要负责人“一肩挑”, 缺乏完善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监管机制, 或者监督管理体系流于形式, 这导致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为自己谋私利留下操作空间, 甚至出现换一个领导一本帐的无序状态。这主要表现在:其一, 监督监管流于形式, 没在实效上下功夫。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注重资产的权利归属, 却处心积虑规避监管监督的责任;在国有资产的预算编制上下功夫, 却忽视了现存国有资产的账物核对检查, 每年财政部门的资产清查也只流于形式, 账目搞来搞去还是原来那一套, 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其二, 外部审计监督部门执行不力。基层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不是审计监督部门的检查重点, 或者, 很多情况下审计只是走过场, 财政部门如果不追究, 审计也会只查不改, 不了了之。

二、新形势下改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意见建议

(一) 提高思想意识, 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单位人员素质

提高行政事业的国有资产管理意识要从领导层抓起, 明确自身的权力与责任, 顺应时代发展, 转变管理观念, 最大程度上担负起保护国有资产的重担。同时, 经常开展国有资产管理相关方面的宣传培训, 加强广大干部职工重视国有资产管理的思想意识和业务素质。一是加强职业道德培养。行政事业的工作人员作为国家干部, 要严格要求自己, 时刻以集体利益为重, 增强保护国有资产的责任感, 坚决与破坏国有资产、流失国有资产等行为作斗争。二是加强法律知识普及。每名工作人员时时刻刻将“红线”牢记在心, 坚决杜绝违反国有资产管理有关规定的行为发生。三是提升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行政事业单位应组织开展学习国有资产管理方面的知识, 认真学习财政部颁发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 认真学习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专业基础知识, 并运用到实践中, 力争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二) 完善管理制度, 创新国有资产的管理机制

在实际工作中, 要结合国家已经出台的国有资产管理办法, 还需要进一步细化, 与本单位、本系统实际情况相契合, 巩固和完善相应的管理机制。首先,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产权登记工作要尽早完成, 及时建立详细完整的资产账目, 实时记录来往的各种款项, 使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本单位人员充分掌握本单位家底, 给政府各级领导进行各项决策准备好详实的基础性资料。第二, 健全有关的各项规章制度。行政事业单位要对国有资产进行公开透明运作, 实现良性循环, 关键要落实各环节的规章制度, 国有资产的购置、使用、调配、报修、销毁等各节点要明确工作流程, 使国有资产管理各环节有制度保障和约束。三是建立国有资产共享、信息互通机制, 实现行政事业单位间资源共享, 整合各项闲置资源, 优化资源配置, 提升国有资产的利用率。

(三) 强化内外监督, 增强国有资产管理的监督监管力度

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监管监督, 不仅要完善内部监管体系, 也需要强化外部监督体系, 甚至引入新闻媒体、第三方评估机构等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到国有资产监管监督的力量中, 形成相互配合的监督合力, 使得国有资产管理在阳光下运行。首先, 要加强单位内部监管机制。完善资产审批程序, 对资产处理的各个环节进行规范, 针对不同种类的资产进行差别针对性的管理, 做好固定资产的投资预算和日常维护工作。组建国有资产监管领导小组, 确定人员和权限, 定期和不定期地对国有资产进行清查核对, 并撰写调查报告, 将检查发现的问题反映给领导和国有资产监管部门。同时, 单位内部岗位设置中, 要坚持职务不相容和分离原则, 减少内部风险, 加大互相监督。其次, 国有资产监管部门要加大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业务和审计监督, 特别是联合纪检、审计等部门联合开展专项检查。一方面, 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配置、使用、报废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另一方面, 根据检查出现的问题, 追根溯源, 要求相关人员限期改正。如果涉及到违反组织规定或法律等行为, 依法依纪交由相应部门处理。

三、结语

伴随社会经济各项改革持续推进, 具有计划经济烙印的行政事业单位已发生重大变革, 资产管理工作流程逐步规范, 质量水平不断提升, 但仍呈现出思想认识不高、管理体制漏洞、监管监督缺失等现象, 这些现象阻碍了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 我们需要从国有资产管理思想意识、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强化监管监督等方面着手, 进一步规范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 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益, 以此来实现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和科学化, 实现国有资产的优化配置, 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参考文献

[1]赵素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时代金融, 2016 (18) :272, 281.

上一篇:描写大连的优秀作文「写景」下一篇:行政部门经理个人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