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参与式课堂教学的一些误区(已用)

2024-08-11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参与式课堂教学的一些误区(已用)(7篇)

1.浅谈小学数学教学参与式课堂教学的一些误区(已用) 篇一

音 乐 论 文

十八集小学 杨丽丽

浅谈幼儿钢琴启蒙教学中常见的问题

十八集小学杨丽丽

我们都知道学习钢琴是越早越有利,因为手的幅度,手指间的伸张力以及手指关节的弹性对今后学习者的发展是具有决定性因素的。而这些,趁年幼,手指的关节和键膜都还柔软时,就加以有效的训练,这对手指机能是有极大的好处的。然而因为幼儿时期有其特殊的心理表现,所以对于幼儿来说,兴趣的培养则显得更为重要。虽然他们的好奇心很强,但如果不能及时将好奇心转化为对音乐的浓厚兴趣,久而久之必然对枯燥的指法练习产生厌烦情绪,随后对音乐也就会变得麻木不仁,只是手指的机械运动而已。怎样让孩子积极地坚持弹下去成为他钢琴学习中最大的问题和必须给予解决的问题。

一、幼儿音乐兴趣的培养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他远远超过责任感。”学习音乐也是如此,只有对音乐产生浓厚兴趣,才能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去追求音乐的最高境界,教育心理学指出,兴趣对于人的学习、工作等一切活动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它可以成为学习与工作的巨大动力,又可激发一个人的创造性才能。对于幼儿来说,兴趣的培养则更显重要。为了开启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大门,教学中应采取启发、诱导、激励的方法培养和加深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例如:在教孩子弹音程、和弦时,孩子的手小而没什么力气,需要孩子先感受触键的方法和形式。我们可以先从孩子喜爱的糖果或者吃的东西出发,教师通过孩子抓东西的感觉出发,让孩子来体会多指弹奏的方法。幼儿多具爱表现、喜欢得到赞扬的特点,所以在课堂上应该多以表扬为主。对于他们的点滴进步,也要充分肯定。经常举办一些小型音乐会,让孩子们互相观摩、互相找差距,既锻炼了表演能力,又能产生竞争意识。通过以上方法,幼儿会逐渐对学习音乐产生浓厚兴趣,并能自觉地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任务,成绩会明显提高。随着成绩的提高同时还会产生较强的自信心,会更加努力地学琴。

二、注意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启发

孩子学习音乐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学习音乐本身,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音乐开发智力。在钢琴教学中有意识地去启发儿童的创造性思维,不仅可以提高儿童对音乐的理解力,同时对儿童智力的发展十分有益。比如相同的一个节奏型或一段旋律,可根据个人的不同感受演化成各种不同的动作表现,强调并鼓励哪怕是细微的与众不同之处。在幼儿钢琴教学中也是如此,如果只是死板地让学生按乐谱的要求去弹奏,必然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应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分析旋律所蕴含的情绪与思想,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帮助学生建立音乐形象。在幼儿刚接触钢琴时,都是左右手相互交替的弹奏的,教师可以从孩子生活中的游戏、游戏器材的方向出发慢慢的引导。比如,把孩子一左一右的双手交替弹奏比喻成孩子玩的翘翘板,这样孩子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思维进行创造性的弹奏。通过准确的范奏,让学生充分感受音乐的内涵,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去弹奏,充分创造与发挥自己所感受的音乐形象。只有充分启发

创造性思维,才能通过丰富想象充分理解音乐内涵,才能提高音乐感、节律感等音乐素质。为了充分发挥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对音乐的理解力以及音乐感和节律感,作为教师本身也应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用一些直观、生动、形象的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激发他们的创造性。

三、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幼儿正处于生理与心理上的发育期,各年龄段间及同年龄段每个幼儿之间都存在着很大的个性差异。一律用同一模式进行教学,很难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每个幼儿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由于每个幼儿在家庭环境、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及性格特征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幼儿钢琴教师有必要了解每个幼儿的不同特点,这样才能作到“对症下药”、因势利导。比如有的男孩子脑子很聪明,但特别好动,上课时常不能集中注意力,有的女孩子自尊心特别强,非常敏感。教师略微批评她一下,便会哭闹不止。很显然对这样的孩子不能过分批评,然而也不能对其错误置之不理。每堂课对他们的点滴进步都要给予充分肯定,同时有计划地指出他们弹奏中的错误,且用非常温和的语气讲:此处如能弹得更优美一些就好了。孩子们很乐于接受这种语气,很快就能纠正错误。这样做同样也能使孩子们在学习钢琴中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

年幼儿童较难控制自己,不易进步,而且不会识谱就更难了。但我依然想试试,就决定通过游戏与练习相结合的方式来试教孩子。我体会到,让学生一边弹一边指出这个键的音名,这样的游戏是很见效的。如,弹“爬上山”的音阶练习,就是让学生从最低的A音弹到最高的C音,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辨认每个白键的音级名称。起初,学生们无需考虑指法是否正确,可用任意一个手指来弹,但最终仍然必用传统的指法技巧弹奏方妥。练习弹奏“滑下山”难度较大,因为学生要倒序说出这些音名。孩子们喜爱的另一个游戏是“降落伞”练习。让学生闭上双眼,手自然向下降落,落至某一白键上,并说出其唱名,再从键盘上找出与其相同唱名的键。当学生们练熟了,老师再给学生加码。教孩子识别黑键时,要有进一步的要求,告诉他们弹上行键使用升号,下行使用降号。待他们能熟练地说出这些键后,再让他们说出两种音名。

四、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让孩子能长久的坚持下去。

孩子第一次上钢琴课都是带着既好奇又紧张的情绪。因此,作为把孩子的启蒙教师,不仅要授予他们知识更重要的是建立师生之间良好的感情,要培养好这种感情教师的表情就很重要.教师的表情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因为你的喜怒哀乐都会写在脸上,天真无暇的儿童,对教师的表情是很敏感的,教师亲切和善的表情会使儿童一下子和你缩短距离。

每个孩子都有着不同的性格,有着不同的喜好、智力条件和身体情况,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全面地了解学生。对于一些性格内向接受能力慢的学生,一旦这些学生突破了某些难点,教师应称赞他,使他们得到鼓励、产生自信,千万不能急躁发火,更不能说一些打击孩子自尊心的话。这样只会使孩子过于紧张而不能很好的发挥真实水平。有的学生虽聪明伶俐,但易浮躁和骄傲,一旦他们弹奏的较成功,而沾沾自喜时,教师要能做到喜而不形于色,在表示赞许的同时指出不足之处,使他体会到学海无涯。对于一贯表现好的学生,一旦发现他们有放松的苗头,教师应以较严肃认真的态度引起学生重视。总之针对不同的孩子我们要有不同的方法,但是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孩子在健康愉悦的心情下学习,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让他们的音乐可以陪伴他们更长久。我们不仅要做他们尊敬的老师,还要做他们永远的朋友。

2.浅谈小学数学教学参与式课堂教学的一些误区(已用) 篇二

一、重“情境创设”, 轻“复习铺垫”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确实, 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但是, 情境创设到底为哪般?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 在实际情境中学习, 有利于意义建构。但是, 创设情境不能只图表面上的热闹, 更不能让过多的非数学信息干扰和弱化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数学课上的情景创设应该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 应该有利于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现实生活, 应该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与技能提供支撑, 为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土壤。问题的另一方面, 新课教学之前还要不要“复习铺垫”呢?其实, 新课前复习铺垫的主要目的, 一是为了通过再现或再认等方式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相关旧知, 二是为新知学习分散难点。前者, 只要有必要, 则无可厚非。问题在于后者, 常常有教师为了使教学“顺畅”, 设计了一些过渡性、暗示性问题, 甚至人为设置了一条狭隘的思想同道, 使得学生无需探究或者稍加尝试, 结论就出来了。这种把知识咀嚼烂了再喂给学生的所谓“铺垫”, 对于发展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是不利的。可见, 创设情境和复习铺垫也不矛盾, 并不是所有的数学教学都必须从生活中找“原型”, 选择怎样的引入方式取决于教学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学习起点。

二、重“生活味”, 轻“数学味”

曾经的数学课, 计算教学总是那样的单调枯燥 (复习、示例、模仿、训练) , 应用题教学则走进了人为编造、纸上谈兵的死胡同, 计量单位和几何形体知识的教学也常常是只动口不动手, 只计算不应用, 学生学到的数学知识大多成了游离于生活之外的空壳。如今的数学课, “生活味”渐渐渐浓了起来, 有时甚至超过了“数学味”。数学课堂教学需要必要的“生活味”, 需要让孩子在生活场景中理解数学、应用数学。但“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 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我们是否可以做如下设定:“生活问题、数学问题、数学模型、数学问题、生活问题。”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第二个“数学问题”——在学生初步建立了数学模型之后, 不应过早地让学生去面对复杂的生活情境, 过早地去解决具体的生活问题。应该首先让学生解决一些相应的数学问题, 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相应技能, 然后再让学生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解决简单。就把“生活化”与“数学化”结合起来, 而且生活化情景也应是有选择的, 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 应有浓浓的“数学味”。正如郑毓信教授指出的, “我们所追求的不应是由‘学校数学’向‘日常数学’的简单‘回归’, 而应是两者在更高层次的整合”。

三、重“活动操作”, 轻“数学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里所指的“数学活动”应是指数学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问题解决等数学思维活动。很多教师把这句话片面理解为“数学教学是活动的教学”, 甚至有教师以为课堂上活动越多越好。有时教师安排的活动为非数学活动, 有的在活动时偏离了数学思维的轨道, 有的活动安排过于饱和, 过于追求表面热闹, 从而把数学活动引向了歧路。

我以为设计一些数学活动, 使学生能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 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和掌握, 对数学产生兴趣, 产生情感, 是十分必要的。但不可将数学活动设计简单化、模式化。事实上, 如果学生始终停留于实际操作的层面, 而未能在头脑中实现必要的重构或认知结构的重组, 则就根本不可能发展起任何真正的数学思维。要避免将数学课都变成单纯的活动课。因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而思维是一种内隐的心理活动。很难想象, 一个手舞足蹈的人如何有效地进行缜密的数学思维?

在在设计数学活动时要注意:首先应明确目标。数学活动要促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 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即通过活动达到“数学化”的目的。其次应明确内容。数学活动主要是围绕数量关系、空间与图形、数据与可能性等方面展开, 即在活动中发现和思考数学问题。第三应明确方式。多采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问题解决等实践和思维活动, 即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经历过程、体验数学、探索数学。同时, 在数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有效地对活动进行调控, 不能只图活动的次数多和活动的形式热闹, 而应在启发学生展开数学思维上做文章, 因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

四、重“解决问题联系生活”, 轻“数量关系的分析”

应用题教学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改革, 许多专家、学着、一线教师在长期的教研实践中, 对小学应用题教学改革作了大量有益的尝试, 总结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应该继承。但事实上, 这些宝贵的经验在新教材的而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被淡化, 甚至被排斥。

数量关系是数学问题的骨架。传统的应用题教学非常重视数量关系的训练:一方面, 根据应用题的不同情节进行分类, 抽象概括出针对不同题型的分析方法, 如画示意图或线段图、列表或摘录条件、假设法、逆推法、转化法, 等等;另一方面, 加强数量关系的单项训练, 使学生发现数学问题中的主要矛盾, 分析数学问题中的内在联系, 如根据条件提问题、根据问题想条件, 是数量关系的训练日常化。这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正是新课程改革实验需要继承的精华。

因为不管应用题的呈现方式如何变化, 只要其“根据已知条件解答相关问题”的本质属性不变, 就必须引导学生分析数

人们常说, 作为一个文科生, 要在高考中取得比较好的成绩, 死抓教材, 夯实基础, 是最重要的环节, 这一点在今年的重庆高考政治学科中显得尤为突出。下面我们来回顾2012年重庆高考政治学科38题第一小问。从这道试题的解题思路来思考学生如何更好地应战高考。

该题题意大概是1978年的大龙邮票具有很重要的欣赏和收藏价值, 在一次拍卖会上一枚面值5分银 (相当于1.5625克银) 的大龙邮票成交价格高达17920元。提问:请结合材料, 运用经济生活, 判断“大龙邮票的收藏和欣赏等价值是其价格的基础”这一观点的正误, 并说明理由。按照做主观题的三大步骤, 第一, 审问题;第二, 带着问读材料;第三, 找准原理, 生成答案, 注重原理在情境中的具体运用, 根据这三个步骤, 可以判断大龙邮票的收藏和欣赏等价值是其价格的基础是错误的, 因为大龙邮票的收藏和欣赏等价值指的是大龙邮票对人们的益处, 满足了人们的收藏和欣赏的需要, 因此它指的是大龙邮票的使用价值这个属性, 很明显商品的使用价值不是商品价值的基础, 所以该题的结论是错误的。那么大龙邮票的价格应该由什么决定呢, 根据经济生活的知识可知, 商品的价格由价值决定并受供求关系的影响, 一枚面值5分银 (相当于1.5625克银) 的大龙邮票成交价格高达17920元, 就是由龙票供给有限、需求较大, 导致供不应求, 致使大龙邮票的价格高达17920元。根据生成答案的几步, 分清要点, 组织答案, 该题参考答案是: (1) 错误。 (2) 龙票能够满足人们收藏和欣赏等需要, 属于商品的使用价值, 不是商品价格的基础。 (3)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受供求关系的影响, 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这是影响其价格的重要因素。从阅卷回馈的信息来看, 在阅卷中, 我们采取采点与采意相结合的方法, 并不完全拘泥于答案的原始表述, 学生能得分, 得多少分, 主要看其答案所表达的意思是否有效, 是否完整。该题失分还是很严重, 失分情况总结如下, 1、未作答, 或判断与说理不一致, 造成完全失分。2、判断与说理一致, 但说理不成立、不充分, 造成不同程度失分。3、未分析大龙邮票拍出高价的原因, 造成相应失分。根据以上的分析, 不管是说理不清楚还是说理不充分, 还是判断不一致, 归根到底都是由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不熟悉所导致。所以, 要做好高考的主观题, 第一要识记并理解教材中的概念和原理, 要做好大龙邮票这个题, 首先要搞清楚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这两个概念

量关系。只有熟悉常见的数量关系, 掌握分析与综合的思考方法, 学生在获取信息后才能迅速地根据问题情境中数量之间的关系, 正确地做出解题方法的判断。试想, 一个搞不清数量之间关系的学生, 怎么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呢?同时, 如果淡化了解题分析, 弱化了数量关系, 会加大“两极分化“倾向, 尤其是随着年级升高, 会使一部分中间生也成了学困生。

因此, 新教材中解决问题的教学也必须遵循传统应用题的区别和联系, 才能准确判断出大龙邮票的收藏和欣赏等价值是其大龙邮票的使用价值, 而不少的学生把它判断成了大龙邮票的价值了。然后要识记并理解影响价格的因素, 结合题意, 该题要运用商品的价格由价值决定, 并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这一知识点, 而很多学生答不出是由于大龙邮票的供给有限, 需求量大引起价格高这一点。如果学生识记并理解了这些知识, 这个题就迎刃而解了。

看似如此简单的一道主观题, 失分却如此严重呢?对于绝大部分的学生来说, 主要原因是没有真正理解到教材中的概念和原理所致。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重点中学, 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发现我们学校的学生考不出好成绩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学生思想上懒惰, 主观上不愿意识记教材中的概念、原理。比如, 判断龙票价格这个题就是没有搞清楚影响商品价格的因素, 从而导致判断错误。2、上课不喜欢记笔记, 不能理清教材中的课与课之间, 节与节之间的逻辑顺序, 不会把书读“薄”, 也不会把书变“厚”。3、审题不准, 不能准确把握命题人的意图。4、原理在情境中的具体运用能力差, 答案生成能力差。针对以上情况, 在现在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主要采取让学生识记教材中的概念和原理, 每一次上课的前面10分钟左右叫3个左右的学生背出上节课讲过的原理和概念, 并加以总结和评价, 以激励学生习惯性地识记知识点, 同时, 晚自习时, 找2道典型的高考题并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展示给学生, 给3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审题, 随后叫3个左右的学生谈谈做该题的思路, 然后由老师分析和总结, 最后, 把参考答案显示出来, 让学生分析高考答案要点。通过长时间的练习, 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和答案生成能力。

重庆市正在推行新课程改革, 教师们都在积极地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比如教师上课要充满着激情, 要多给予学生讨论的时间, 让学生多自学, 多探究等等, 不管教学方式有多么地新颖, 都是为了学生全面发展, 从学生应战高考的角度, 学生应该在参与中把教材中的知识内化成学生自己的知识, 识记并理解教材中的概念和原理, 这才是做好高考题的前提和基础。在新课改的今天, 希望广大同仁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不断总结、不断研究, 在教学中取得更大的成绩。

教学的基本规律, 即必须“析题目中数量之间的关系”, 必须“掌握分析与综合的思考方法”, 必须“掌握特定问题的解题思路”, 必须“学会借助画线段图等辅助手段来帮助理解提议

3.谈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些误区 篇三

误区之一:关闭人脑,打开电脑

多媒体辅助教学已逐渐成为教学的一种重要辅助技术手段,具有图文并茂声象俱佳、动静皆宜、生动直观的特点。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优势很明显,效果也好。于是有的教师就认为有课必然使用多媒体,否则就称不上一堂好课。一旦惟其不行,那也必然进入一个新的误区。小题大做,哗众取宠,不讲实效。有的教师一旦有公开课、示范课、展示课就去使用多媒体,而且制作场面壮观,多媒体场景五彩缤纷,声光电齐全。但我认为,一堂生动诙谐、逻辑严密、训练有素的课也是一堂优质课。小题大做往往很容易分散学生的精力,干扰学生的观察,转移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更多地从表面特征去理解,从而忽略了对数学问题本质的探究。一旦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其作用应充分体现在几个关键环节上:①、不要一堂课下来,课堂教学区成了演播厅,学生身在其中,领悟较少。②师生双向交流机会变少,人际关系逐步淡化,教学亲和力明显降低。电脑的程序化,更多地把课堂变成一种放映厅,一堂课下來,教师都是不停的操作鼠标、键盘,从而变成了人机对话,师生的交流很少,沟通渠道不畅。更重要一点:课件一放,有些教师就全然忘我,缺少了传统教学中教师那种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从而缺少师生语言、情感、身态行为的交流。从这一点意义上讲,本堂课在对学生的性格品质、人格魅力等方面的培养就很欠缺。③课件代替小黑板。有些教师把例题,练习题制成幻灯片展示给学生,只是用课件代替了小黑板,根本没有多大价值,无非就是教师很轻松,学生从中根本无益可受。教师成了鼠标,塑造着点击者的角色,忽视了“点拨”者的再造。用好多媒体,取决于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及特点,可用可不用的不能流于形式,或是趋于一种潮流。对学生理解很枯燥、很抽像的问题借助于多媒体来突破难点,既实用又有效果。

误区之二:课堂热闹,效果不明显,好看不实用

公开课等课上许多教师变出各种花样让学生活跃起来,使课堂变得异常热闹,表面上看去反映不错,但过于喧闹有些华而不实之感,我看未必能真正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本身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应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说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让学生形成知识,在实践中体验数学价值,激励学习数学的兴趣。有些教师只一味地想让学生活起来,却忽视了对学生关注数学本质的指导。教师应当设计让学生在认知上有冲突、理智上具有挑战性、内心深处能震撼的问题,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活而不乱”,收到实效。

误区之三: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变成了少数尖子生的表演

以学生为本要求充分关注数学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有的课为了表现课堂效果,也为完成本节教学任务,一堂课下来都是几个少数尖子生在表演。以前有报道说:为了上好优质课,有些老师竟然把差生留在教室里,就是害怕差生在课堂上回答不对问题从而影响教学效果的评价。所以像这些公开课、优质课比赛等活动中,关注弱差生做得相当不够,更多的是忽视对差生的训练和反馈,课堂教学表面上看效果好却很不现实。

误区之四:把数学课堂教学定格于一种模式

比如提倡“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提出问题、引导探究”→“合作交流、解读探究”→“归纳发现、学习新知”→“新知应用、巩固提高”→“回归生活,解决问题”→“小结反思、拓展升华”。于是,这一模式很长一段时间都被极力仿效,甚至是赛课的评课标准。然而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最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注重实效性实用性才是最终目的。

总之,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艺术是贵在创新,数学课堂教学真正应做到自然、实用、实效。

参考文献

[1]中学数学杂志

[2]钱守望.走出课堂教学误区

4.浅谈小学数学教学参与式课堂教学的一些误区(已用) 篇四

关键词:数学;简便计算;策略

简便运算要计算,凑整是关键,下面是我通过近20年教学实践归纳出的常用简便运算的一些教学策略,与同仁共享。

一、多加要扣除,多减要补上;少加要再加,少减要再减的简便计算策略

这种策略在第一学段教学中更常用些,例如,456+399,先用456加上400,比399多加了1,就要在最终结果中扣除1。同理,在计算656-403时,先从656中减去400,少减了3,比原题少减了3,为保证结果一致,就要再减去3。

二、用“添、去括号法则”进行简便计算的策略

这种策略在第二学段较常用。例如,8.74+(4.05-3.74),这道题如果不出现在简算题里,可以按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外面的。但要是出现在简便题中,就要认真观察题型特征。发现8.47与括号内的3.74存在一定的关系,但一个在括号外,一个在括号内,怎么办?我们知道,如果已有的括号前面是“+”号,那么,去掉括号后,括号内数的原运算符号不变,所以,先去掉小括号,3.74再连符号搬家,与4.05交换位置计算更简便;又如,4835-1749+249,发现如果1749与249相减,就得1500,但为使计算结果正确,需添加小括号。我们知道添加的括号时,括号前面是“-”号,那么,添上括号后,括号里的符号都要改变,即“+”变为“-”“-”变为“+”。总结以上两点,我采用顺口溜记忆法:即如果添上(去掉)小括号时,括号前面是“+”号,那么,直接添上(去掉)小括号;但如果添上(去掉)小括号时,括号前面是减号,添上(去掉)小括号,里面变符号。

三、连符号搬家的简便计算策略

这种策略出现在同级运算的简算中的频率最高。如以下四道题:(1)12.5×8÷12.5×8,(2)■×2÷■×2,(3)■+■+■+■,(4)4.82-■+5.18-■,更多展示的就是这一类型。实际上就是加法、乘法交换率、结合律的灵活应用。为防止发生交换位置后首项出现负数的情况,给小学生计算造成困难,我引导他们在交换位置进行简算时,算式中的第一个数字的位置保持不变。我把他形象的称为“老大不变,连符号搬家”。

四、用减法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计算的策略

即a-b-c=a-(b+c),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我与学生研究发现,连减题的简便运算,实际上就是填括号法则的最好应用。学生还编出了“连减题,加3笔”(括号为两笔,减号变加号为一笔,共三笔)的记忆方法。

五、用乘法分配律做简便计算题的策略

这种策略在小学的简便计算中使用最普遍,有正用、反用之说,涉及整数、小数、分数(包括百分数)。

1.形如a(b+c)=ab+ac的简便计算

例如,60×(■+■-■),(■+■+■)×24等。这类题是典型的乘法分配律的正用例子,只要按律分配,两积求和或差即可。

2.形如77×■或75×■的简便计算

与(一)题涉及的例子不同的是要先将77分解为76与1的和或将75分解为76与1的差,再按分配率计算。

3.形如ab+ac=a(b+c)的简便计算

即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算,我引导学生见此类题先用圈或线勾画出公因数及乘号,再提取到括号外面,剩余的数连同符号写在括号里面计算即可,不但计算正确率高,而且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4.形如ab+ac+a=a(b+c+1)的简便计算

我采用先补充,后提取的方法,重点讲清楚1乘任何数得原数这个特性,然后提取公因式计算。如■×■+■×■-■×1

5.一扩一缩相同倍数,积不变的简便计算

如47.9×56+4.79×440数学竞赛中偶尔出现,只要用心观察,就会发现47.9缩小10倍,就是4.79,而56扩大10倍,则成为560。此时就可以用乘法分配律来计算。解决此类题的关键是一扩一缩的数的数字顺序不变,且扩、缩倍数相同(0除外)。

六、增加变式,开阔学生在学习中的思路

现行小学数学教材对简便计算编排的特点是简便计算的因素十分明显。这对学生熟练地运用定律、性质,提高简便计算的能力起着很大的作用。但是仅仅依靠这些基本的简便计算练习题,学生还解决不了实际计算中遇到的各种错综复杂的情况。我认为根据班级基础,适当增加一些多变式题,鼓励学生创新,打破常规,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合理地进行等值变形,从而达到简便计算的目的,促进学生的发展。有些题目如果完全按原来的顺序去算,不但费时费力而且准确率也低。

总之,要教好简便计算,使学生达到计算又快又对,不仅正确无误,方法还很合理、样式灵活的要求,首先要求教师熟知有关内容,其次,对教材还要像导演使用剧本一样,都有创造的过程,做探求教法的有心人。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作为献身教育事业的一线教育工作者,不仅授之于鱼,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渔。在教学中与时俱进、学思结合、积累经验、总结方法,做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组织者、引领者、合作者、分享者。

参考文献:

张洪霞.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5.浅谈小学数学教学参与式课堂教学的一些误区(已用) 篇五

小学数学课堂参与式学习教学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参与式教学理念及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小学生的学习热情,更能够为学生提供和谐、舒适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参与式学习,也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能动性,使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性,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及思考能力,增强自信心,掌握数学学习方法及要领,提高学习效率。

一、提高数学教学的趣味性

小学生年龄比较小,对新鲜事物具有一定的探索发现精神,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设置时,以学生实际为出发点,教学内容不能高于学生理解、接受能力的界限范围,不仅如此,还可以丰富教学方式,将实例教学及创设情境纳入数学教学流程中,使得学生在此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拓宽知识认知层面。

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在讲解鸡兔同笼等问题时,由于这一问题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变化性极强,对于小学生来说计算起来具有一定难度。鸡兔同笼所涉及的知识点是置换及假设问题,学生在听讲过程中由于缺乏兴趣注意力难以集中,教师就可以将学生调动到台前,进行鸡兔演示,进行假设及数量变化,在进行假设后找出总量差及单位量差等数学基础性学习。而学生在积极参与到数学演示过程中,课堂气氛就会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的注意力也被吸引到实际演示中,不仅数学知识得到了巩固提高,更增强了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学生会自愿自主的去进行内容探索及发现,从而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师进行适度引导,为学生创造参与空间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设置教学内容前,要对学生基本状况进行初步了解,并以学生的学习特点及优势进行有针对性的问题设计,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进一步的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虽然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及认知水平有限,但是如果学生长期对学习提不起兴趣,学习效率将会难以提升,会对学习失去信心,同时也将会给自主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带来消极影响,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全面考虑到所有同学存在的差异性,不能过于片面,要为程度不同的学生提供参与空间。

将课程设置按照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及参与特点进行综合考量是较为困难的,如何使数学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能够被所有学生接受,不仅知识面得到延伸,又可以不打击学生的探索精神,就成为参与式教学方式的设计难点。而数学内容展示过于简单,就会造成学生探索精神的消减,自信心难以在此过程中得到满足;而内容过难就会造成学生的理解误区,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学侧重点的转变也就是必然的,教师传递知识不再以机械式为主,重点是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力所能及的都要独立完成,完成程度及多少并不受起点限制,只需要在能力范围内尽力即可。

教师在进行数学基础讲解时,不能将所有知识点都进行全面性的及时解答,需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及探索空间,教师可以在学生碰到困难时为学生提供参考关键,使学生能够自主思考及交流互动,逐步掌握数学学习方法,深化学习内容,融会贯通的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例如,在进行整数87和65的大小比较时,教师可以进行层次深浅不一的问题设置。首先,可以让基础较差的同学将问题进行朗读,并对其进行结果问询,学生就会在教师提问的过程中参与思考;其次,再对中等学生进行提问,“比较整数的大小,位数多的那个数就怎么样”,引导学生进行数字比较,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的是,要鼓励学生将解题思路复述出来,哪怕是错误的也没有关系教师将问题进行解答后,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记忆就会更加深刻。在此过程中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不管基础怎样的学生都成为了课堂的主宰,自信心有所增强。由此可以看出,教师的正确引导是至关重要的。

三、促内化,让学生会参与

布鲁纳说过:“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的最好途径就是使学习者主动卷入学习,并从中体现到自己有能力来应付外部世界。”也就是,对学生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要激励思维;不是向学生“授之以鱼”,而是要给学生“授之以渔”。

任何人都需要成就感的,特别是正处于人生成长期的小学生。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关注如下几个问题:如何让学生每次都认为自己学到了东西?学生对自己在一节课上是否学到了东西又是如何自我评价的呢?听懂了老师讲的知识点、记到笔记本上了不能叫做学到东西。这种情况下,学习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是很低的,长此以往,学习会变成枯燥的,没有创造性的劳动,学生会厌学。听懂了知识点,并且知道这些知识可以用在哪里,是稍微高级一些的学习状态,但是这种状态最多给学生一种满足感和足以应付考试的安全感,不会带来成就感。只有通过思考把知识内化,形成自己的见解,并且能够运用知识自己解决问题,才是学习的终极目标。我们不能要求学生都达到

这个程度,但是我们要引导他们掌握这种思考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参与。比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之后,建议教师进行一次拓展性练习,让学生比较“整数加减法、小数加减法、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加减法”的异同,并列出对比表。在教师的讲评中,既可以复习小数的不同数位与不同单位的概念,更主要的是巩固“分母不同就是分数的单位不同,无法直接加减,必须要先通分”的解题策略。这种回顾、对比、巩固的练习,既能提升孩子学习的有效性,也会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从而促进学生思维品质和参与学习能力的提升。

四、多鼓励学生

应该承认,任何一个班级中学生发展的程度总是不一致的。有的学生学习习惯好,成绩好,但也一定有学生学习习惯较差,成绩不理想;有的孩子能积极举手主动发言、能紧紧围绕教师的要求开展学习活动,但一定有学生在课堂上不言不语,十分安静,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这些情况,固然与学生天生的个性有关,但也与教师教育教学管理机智有关。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激励性评价语言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是十分有用的策略,很多教师都运用得很好。在教学实践中,还曾经运用过“命名法”来激励、管理学生。

在新接手的一个班级时,教师可以通过一段时间的了解后,结合学生各自的学习特点,宣布了一批班级称号,如思维十分活跃的“张奔驰”;心算能力超强的“闪电侠刘”;爱提问的“爱迪生吴”喜爱用方程解题的“李方程”,等等。当然,始终是正面的、激励性的,不能出现歧视性的称号。在课堂教学中,巧妙使用这样的称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更能激励学生不断积极参与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何让学生认为这门课值得学,如何让学生认为这门课能学会,如何让学生每次课都认为自己学到了东西,如何让学生体会到自己在某一方面是这门课中的佼佼者,也就是,从学生“愿参与、能参与、会参与、乐参与”等方面设计组织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冯涛.浅析小学数学参与式教学促进学生主动学习[J].中学生导报,2013,(28).

[2]冉红明.论参与式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运用策略[J].新课程,2016,(03).

6.浅谈小学作文教学的几个误区 篇六

一、作文要求“精品化”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对小学作文教学的要求是:“能写简单的记叙文,做到有中心、有条理,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感情真实,思想健康;能写常用的应用文;书写工整,注意不写错别字;会用常用的标点符号”。大纲中的这段话表明小学作文是一种习作,是一种练笔活动。然而,有些教师对小学作文这种培养兴趣、培养习惯的“启蒙活动”的性质认识不清,常以那些精选的优秀作文,甚至小作家的文学作品为蓝本和参照,用“要做就做得最好”的精英教育思想指导作文教学理念,认为学生作文在文通句顺、层次清晰、主题突出的前提下,还要做到章法严谨、手法丰富、情节跌宕。

这种对学生习作“精品化”的定位,使教师居高临下、异想天开地操纵着孩子们的创作世界,以揠苗助长的主观主义思想迫使学生的习作背弃了应有的童心、童真、童趣,其结果只能落入“学生厌写,教师厌教”的羁绊。小学作文是从“零”开始起步的,小学阶段是作文的启蒙训练阶段,其教学要求决不能偏高,要把握这个主导思想,围绕儿童的生活经验、认识能力及语言发展状况进行合理训练,引导学生逐步写出“理真、情切、意达”的小文章。

二、作文内容“虚假化”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大纲中的这段话表明,小学作文必须做到一个“真” 字,即以写“我”为主要题材,以写实为根本原则。写“我”就是记自己熟悉的人,叙自己经历的事,写自己目睹的景,状自己周围的物。写一句话、一段话乃至一篇文章,都应该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不写假话、空话、大话、套话。

细细研读部分小学生的习作,不难发现作文内容虚假空洞、牵强附会,不是无病呻吟、无心着墨,就是假话连篇、空话堆砌,一篇篇习作让人感到敷于虚假、流于表面,读来索然寡味。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叶圣陶先生主张:“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说老实话,绝不允许口是心非,弄虚作假。” 这是作文教学的真谛,倘若写归写,做归做,言行不一,那么我们的作文教学势必流于形式,我们的教育将会失去真正的意义。

三、作文形式“单一化”

作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培养这种能力的途径不只一种。就表达形式而言,有书面作文,也有口头作文;就体裁形式而言,有记叙文,也有应用文;就表现体例而言,有音响作文,观察作文,等等。也就是说,既然作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现实生活中有多少语言表达方式的需求,作文教学中也应当有与之相适应的表达形式。

从目前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看,单一的书面命题作文训练仍占据重要地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实用作文能力的培养等诸多作文形式不得不让位于书面命题作文,这是导致小学生作文能力弱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我们必须从狭窄的单一的书面命题作文的藩篱中解脱出来,使写作体裁多元化,训练方法多样化,表现体例个性化,让小学作文与少年儿童的实际生活相适应,与现代生活发展的需要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小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提高作文教学的水平。

四、作文指导“程式化”

教师的作文指导应当成为学生习作的必备需求。需求诱发动机,动机催生行为,行为强化兴趣。只有当教师的指导真正成为学生习作不可或缺的需求时,这种指导才能成为学生习作过程中大旱的甘霖,成为学生创作灵感生发的诱因,才能为学生习作雪中送炭、锦上添花。

静观当前小学作文教学的指导过程,由于深陷章法、结构的窠臼,过于追求文章表达形式、表现手法等内容,故而从审题到立意,从选材到谋篇,从修辞到布局,从过渡到呼应,环环相扣,一丝不苟,不可越雷池半步。教师的作文指导已变成固定的套路、不变的模式,在所谓规范化中已被确认为程式化。原本起引领、开启、激发作用的教学指导变成了繁琐、乏味的分析、灌输,变成了学生畅想畅言的枷锁。教学指导将学生的习作带入窄胡同、逼上独木桥,这与作文指导的良好初衷背道而驰。因此,程式化的作文指导必须摒弃,这是拓宽学生行文思路,激发学生创作欲望的必然要求。

目前,小学作文教学改革在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逐步向纵深发展。改革中,我们不仅要根据新课程标准构建动态发展的作文教学过程,而且还要不断反思我们传统作文教学所形成的误区,造成的缺憾,彻底改变僵化、落后的作文教学体系,以先进的理念、创新的举措,构建作文教学新方案,举全力为小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让他们在作文学习这片碧海晴空中尽情展现纯洁、率真、活泼的自我。

7.浅谈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的误区 篇七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教学;误区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新课标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然而,如何在新课标下改变原来的语文课堂教学,这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就如同摸着石头过河。在这种情况下,切不可把课改的精神理解“歪”了,尤其是语文教学中的几种误区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激发兴趣不能重场面热闹而忽视内在实质

新课改倡导语文教学要激发学生兴趣。于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形式异常新颖、场面异常热闹,猜谜、游戏、表演、挑战……让人目不暇接。学生情绪高涨,争先恐后的场面打破了以往课堂的静寂,学生兴趣盎然。然而这种兴趣只体现在精彩的活动中,我们需要深思的是:教育是有计划的活动,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教育目标。新课标提出:基础教育是人生的奠基教育,要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语文素养的三维目标中,位于第一位的便是“知识与技能”,这说明知识与技能在语文教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然而,热闹非凡的各种活动中,语文知识的学习被忽略了,学生只有,也只剩下情绪上的激动而已。我曾经听过一节低年级识字教学,课堂形式新颖活泼,猜谜语、给汉字找朋友……可是,课后,我随机抽取几名学生听写课堂所学生字,谁知全对的只有一个,其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由此可见,激发学生兴趣,要以三维目标为前提,要以保证质量为目的,徒有兴趣而无效果的教学是要不得的。

二、学习方法不能只重探究学习而全盘否定接受学习

新课程要改变课程实施过分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但并非全盘否定接受学习。在日常语文教学中,有些教师为了体现新理念,对接受学习给予了全盘否定。甚至把讲授定为保守、陈旧的教学方式,认为讲授是探究的对立面。有些教师就出现了课堂上不敢讲或不敢多讲的现象,似乎教师讲授就有替代学生个体体验之嫌。甚至有某些学校强制规定教师每节课讲授时间不得超过15分钟,这岂不是荒唐!我们知道,课堂是一个传承文化的地方,知识的学习都用探究的方式进行,在有限的时间内,课程规定的学习任务是难以完成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意义建构,但是接受学习也是人类传承文明、保持文化传统的基本方式,我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方式,而并非全盘否定接受学习,它们是可以并存而且是相辅相成的。再说一堂课的好坏,主要看教学是否高效,是否触动学生心灵,是否能改变学生行为,而不是以单纯的学习方式来论成败。

三、语文课不能出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失重

在日常语文教学中,我发现出现了两种不良倾向,一种是指重视听、说、读、写训练,而忽视对人文精神的培养;一种是只重视人文精神的领悟交流,而忽视对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小学高年段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犹如硬币的两面,谁也离不开谁,工具性是人文性的载体,是人文性的基础,人文性是工具性的“精气神”之所在。语文课程贵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难也难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因此语文教学应从语言入手,直至人文内容,而后必须回归语言,是一个不断互逆的过程,可以说只重视语言教学的语文教学是失败的,只重视人文内容挖掘的语文教学也是失败的,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有机统一才符合新课改理念。

四、“多元解读”不可成为“思想跑马场”

语文阅读教学倡导“多元解读”,这是由阅读教学特殊的教学内容所决定的,任何一首诗或文学作品在被创作发表出来以后,就已经独立于作者之外了,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去自由解读,这是文学作品所具有的多意解读空间所决定的。有道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要特别强调多义性。但是,语文课程的诠释因教学内容和对象的不同会有所变化,但也应该有相对确定的,约定俗成的,共同遵守的尺度和标准,以约束过度诠释的现象发生。一千个哈姆雷特毕竟还是哈姆雷特,创造也不能太离谱。阅读教学要防止对文本意义的漫无边际的任意衍生,导致文本价值取向的失落,即在多元解读的幌子下让语文课上的阅读感受成为名副其实的“思想跑马场”。

五、不能只重整体感悟而摒弃细节分析

传统语文教学注重深入细节、解剖麻雀式的分析,新课标下倡导语文教学要重视整体感悟。于是有些教师完全摒弃了繁琐分析,以读代讲,课堂气氛较过去活跃了许多,但是,这样的教学在许多时刻只是给人一种表面的喧哗,不能使学生完全深入和敏锐感悟,对文本常常是浅尝辄止。语文教学应该咬住语言文字不放松,应该着眼于从一个标点、词语、句子开始建构学生的语文知识。语文教学应该是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既需要深入细节、解剖麻雀,又需要总揽全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也就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该深入分析的词、句、标点一定要分析,通过分析帮助学生对文本整体感悟。

六、不能只关注多形式的阅读而忽视朗读指导教学

自新课改实施以来,许多语文课堂学生读的机会多了,形式也多了。小组读、齐读、个人读、浏览、默读、朗读等,但是教师对读的指导并未高度重视,尤其是朗读的指导。新课标提出要加强朗读教学,要求学生要读出感情来,可是日常教学中,许多教师只停留在给学生多读的机会,对如何通过读来表达自己感悟到的情,如何通过读让听者悟情的方法指导不足,因之出现了不论什么内容的文章都只是一个调子,一种语气。语文课程的美育资源不能得到有效的挖掘。

总之语文教学改革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只要走继承创新的路子,该继承的继承,该创新时创新,不走极端,不做表面文章,就能回归语文教学本位。

上一篇:寒假勤工俭学心得下一篇:学院学科竞赛工作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