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2024-08-26

华师大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教学计划(14篇)

1.华师大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篇一

时间是看不见也摸不到的,就在你不注意的时候,它已经悄悄的和你擦肩而过,我们又有了新的学习内容,让我们对今后的教学工作做个计划吧。以期更好地开展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精选,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精选篇1

一、教学思想:

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教学方针为指导,按照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来实施,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最适合自己的发展。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实事求是的态度,顽强的学习毅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良好个性品质以及初步的唯物主义观。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全班共有学生32人,其中男生12人,女生20人,男女比例失衡。由于新接手教学,对全班具体情况不甚了解,总体来看,本班成绩还算可以,能立于年级上游水平(上期末第三)。但在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上,已经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对优生来说,能够透彻理解知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也较为清楚,对后进生来说,就连简单的基础知识都不能有效的掌握,成绩较差。整体上学生仍然缺乏推理的思考方法,在写法上均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对几何有畏难情绪,相关知识学得不很透彻。在学习态度上,绝大部分学生上课能全神贯注,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少数几个学生上课不是很专心,而且过于自负,自我感觉良好,目空一切,学习习惯有待改善。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这是本期教学中重点予以关注的。

三、本学期的教学内容

九年级上册:

第一章:一元二次方程;第2章:命题与证明;第3章:图形的相似;第4章:锐角三角形函数;第5章:概率的计算

九年级下册:

第一章:反比例函数;第二章:二次函数;第三章:圆;第四章:统计估计。

四、教学目标:

1、了解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概念;理解配方法,会用因式分解法、直接开平方法、配方法和公式法解简单的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会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模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会根据实际意义检验求的解是否合理;理解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想是:降低次数,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

2、了解定义、命题、公理和定理的含义,会区分命题的条件与结论;理解证明的必要性,掌握用综合法证题的格式,并使学生体会到证明的过程步步有理有据;

3、了解线段的比、成比例线段,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并能熟练地进行比例的变形,通过生活中的实例了解黄金分割;理解相似形的概念,熟练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掌握相似多边形的性质;了解图形的位似,能够利用位似变换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能利用图形相似一些实际问题。

4、理解锐角的正统、余弦及正切的定义,会运用锐角三角函数、勾股定理及直角三角形中两锐角互余的关系解直角三角形;能运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5、理解概率的意义,会用频率估计概率,会计算简单事件的概率,能运用概率的概念,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6、理解反比函数的意义,能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表达式;能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根据图象和解析表达式探索并理解其性质;能用反比例函数解决某些实际问题。

7、体会并理解二次函数的意义,掌握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会利用二次函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8、理解圆及及其有关概念,掌握圆的基本性质;探索并掌握点与圆、直线与圆以及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并能利用这些关系解决实际问题;会计算弧长及扇形的面积,会计算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掌握平行投影与中心投影的有关理念,熟悉基本几何体的三视图。

9、学会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会用样本的平均数、方差来估计总体的平均数和方差;能借用工具处理较为复杂的统计数据,掌握基本的统计学知识。

10、全面培养、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推理论证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并能应用重要的数学基本思想和方法。

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精选篇2

一、目的以提高学生中考成绩为出发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解题答题的能力。同时通过本学期的课堂教学,完成九年级上册数学教学任务。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完成九年级下册新授教学内容。

二、知识技能目标

掌握二次根式的概念、性质及计算;会解一元二次方程;理解旋转的基本性质;掌握圆及与圆有关的概念、性质;理解概率在生活中的应用。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推理、归纳的能力,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推理认证表达能力,提高知识综合应用能力。态度情感目标: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育。

三、教材分析

第二十一章二次根式:本章主要内容是二次根式的概念、性质、化简和有关的计算。本章重点是理解二次根式的性质,及二次根式的化简和计算。本章的难点是正确理解二次根式的性质和运算法则。

第二十二章一元二次方程:本章主要是掌握配方法、公式法和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并运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本章重点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思路及具体方法。本章的难点是解一元二次方程。

第二十三章旋转:本章主要是探索和理解旋转的性质,能够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本章的重点是中心对称的概念、性质与作图。本章的难点是辨认中心对称图形,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

第二十四章圆:理解圆及有关概念,掌握弧、弦、圆心角的关系,探索点与圆、直线与圆、圆与圆之间的位置关系,探索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直径所对圆周角的特点,切线与过切点的半径之间的关系,正多边形与圆的关系……。本章内容知识点多,而且都比较复杂,是整个初中几何中最难的一个教学内容。

第二十五章概率初步:理解概率的意义及其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本章的重点是理解概率的意义和应用,掌握概率的计算方法。本章的难点是会用列举法求随机事件的概率。

四、教学措施

1、精心备课,设置好每个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欲望。深入浅出,帮助学生理解各个知识点,突出重点,讲透难点。

2、加强对学生课后的辅导,尤其是中等生和后进生的基础知识的辅导,提高他们的解题作答能力和正确率。

3、精心组织单元测试,认真分析试卷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并对其中大多数学生存在的问题集中进行分析与讲解,力求透彻。对于少部分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小组辅导,突破难点。

4、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精选篇3

一、基本情况:

本学期是初中学习的关键时期本学期我担任初三年级三(5、6)两个班的数学教学工作,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如何用新理念使用好新课程标准教材?如何在教学中贯彻新课标精神?这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问题方式都必须不同与以往的教学。因此,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必须尽可能性的创设情景,让学生经历探索、猜想、发现的过程。并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把握好重点、难点。树立素质教育观念,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都得到发展。为做好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特制定本计划。

二、指导思想:

初三数学是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教学方针为指导,按照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来实施的,其目的是教书育人,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此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最适合自己的发展。通过初三数学的教学,提供参加生产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良好个性品质以及初步的唯物主义观。

三、教学内容:

本学期所教初三数学包括第一章证明(二),第二章一元二次方程,第三章证明(三),第四章视图与投影,第五章反比例函数,第六章频率与概率。其中证明(二),证明(三),视图与投影,这三章是与几何图形有关的。一元二次方程,反比例函数这两章是与数及数的运用有关的。频率与概率则是与统计有关。

五、教学目的:

在新课方面通过讲授《证明(二)》和《证明(三)》的有关知识,使学生经历探索、猜测、证明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进行论证、计算、和简单的作图。进一步掌握综合法的证明方法,能证明与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腰梯形、矩形、菱形、以及正方形等有关的性质定理及判定定理,并能够证明其他相关的结论。在《视图与投影》这一章通过具体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在《频率与概率》这一章》让学生理解频率与概率的关频率与概率系进一步体会概率是描述随机现象的数学模型。

在《一元二次方程》和《反比例函数》这两章,让学生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各种解法,并能运用一元二次方程和函数解决一些数学问题逐步提高观察和归纳分析能力,体验数学结合的数学方法。同时学会对知识的归纳、整理、和运用。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

六、教学重点、难点

本册教材包括几几何何部分《证明(二)》,《证明(三)》,《视图与投影》。代娄部分《一元二次方程》,《反比例函数》。以及与统计有关的《频率与概率》。

《证明(二)》,《证明(三)》的重点:

1、要求学生掌握证明的基本要求和方法,学会推理论证;

2、探索证明的思路和方法,提倡证明的多样性。

难点:

1、引导学生探索、猜测、证明,体会证明的必要性;

2、在教学中渗透如归纳、类比、转化等数学思想。《视图与投影》和重点是通过学习和实践活动判断简单物体的三种视图,并能根据三种图形描述基本几何体或实物原型,实现简单物体与其视图之间的相互转化。难点是理解平行投影与中心投影,明确视点、视线和盲区的内容。

《一元二次方程》,《反比例函数》的重点:

1、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多种解法;

2、会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并能根据图像和解析式探索和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难点:

1、会运用方程和函数建立数学模型,鼓励学生进行探索和交流,倡导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频率与概率》的重点是通过实验活动,理解事件发生的频率与概率之间的关系,体会概率是描述随机现象的的数学模型,体会频率的稳定性。

2、注重素材的真实性、科学性、以及来源渠道的多样性,理解试验频率稳定于理论概率,必须借助于大量重复试验,从而提示概率与统计之间的内存联系。

七、教学措施:

针对上述情况,我计划在即将开始的学年教学工作中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1、新课开始前,用一个周左右的时间简要复习上学期的所有内容,特别是几何部分。

2、教学过程中尽量采取多鼓励、多引导、少批评的教育方法。

3、教学速度以适应大多数学生为主,尽量兼顾后进生,注重整体推进。

4、新课教学中涉及到旧知识时,对其作相应的复习回顾。

5、复习阶段多让学生动脑、动手,通过各种习题、综合试题和模拟试题的训练,使学生逐步熟悉各知识点,并能熟练运用。

【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精选3篇】相关文章:

1.北师大版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2.九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精选

3.九年级上册数学极差教学计划

4.九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5.九年级上册教学计划-数学篇

6.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7.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范文

8.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北师大版-数学教学计划

9.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数学教学计划

2.华师大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篇二

女儿上小学二年级, 一天我刚回到家, 女儿就跑向我, “爸爸, 今天课堂上老师讲了个题目, 我没弄明白, 6×5+10= () ×5。”

“那你一开始是怎么做这个题目的呢?”

“我用6+10=16, 写成16×5, 可是老师说我的错了。”

这个问题孩子问得太好了, 这不正是四年级将要教孩子乘法分配律的一个变式吗?我左思右想, 如何让孩子弄明白, 又为今后学习乘法分配律做好知识铺垫呢?

正好茶几上摆了几个苹果和几个梨, 我顺势指着茶几, “茶几上有几个苹果和几个梨啊?”

“茶几上有6个苹果和2个梨。”

“6个苹果和2个梨一共是多少个苹果?”

“是8个, 不对, 苹果和梨不能相加。”孩子支吾道。

“如果把2个梨换成2个苹果, 可以说6个苹果加2个苹果是8个苹果了吧?”

“这样就可以了, 原来2个梨和6个苹果是不好相加的呢。”

“那6×5+10= () ×5, 我们可不可以换成数苹果数梨的方法呢?”

“能, 可以说6个苹果加梨=几个苹果。”

“那在这里你把谁看成苹果了?”

“把5看成苹果, 10看成梨。”

“6个苹果加梨=几个苹果, 算不出来, 那为了好数, 可以把梨换成苹果, 也就是把10换成5, 怎么换好?”

“我知道了, 10是2个5, 6个5加2个5等于8个5, 括号里填8。”

“爸爸, 您再出几个?”

“9×8+9×2=?”

“等于10个9。”

“4×5+5×3=?”

想了一下, “等于10个……不对, ……”

“像你刚才想的, 把哪个数看成苹果来数啊?”我小声提示道。

“5, 那应该是4个5加3个5等于7个5等于7×5。”

“那9×9+9=?”

出乎我的意料, 对于这个孩子会说出“9个9加1个9等于10个9”。

看到这, 想起我现在所要教的四年级的乘法分配律, 我决定尝试下。

“那99×99+99呢, 这可是我们四年级很多孩子都弄不明白的, 你能做出来吗?”

“99个99加1个99等于100个99。”

“太好了, 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19×9+19=10×19, 29×9+29=10×29……”

我的思考:女儿在班级属于反应不是特别快, 但是给点提示能自己慢慢领悟的那种类型, 也就属于中等偏上水平的孩子吧, 在这个辅导过程我有意识地尝试渗透乘法分配律的知识;孩子的回答尤其是孩子后面自己的举例, 表明她对乘法算式的意义有了进一步理解, 并能尝试灵活运用了。在这个过程中, 提示孩子说乘法算式的意义, 再联系相加, 问题不大, 但是稍出现变化, 比如“4×5+5×3=?”的时候, 孩子往往不能很快到位说出“4个5加3个5等于7个5”, 有可能说出“4个5加5个3”的情况, 以致得不到结果;而对于二年级的孩子, 难以很快琢磨出“不同因数相加的和乘相同因数”的道理, 这需要给孩子在生活中找到具体情境和现实原型, 我利用数茶几苹果数量的情境, 给孩子理解提供了思维的现实材料。现在到了四年级, 乘法分配律成了一个学习难点, 是否与孩子在二年级的时候乘法意义的理解不深或者是运用不多, 再或者是孩子经过一年多时间, 已经忘记有关呢?

我的教学困惑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及乘法分配律, 这五条定律是“数学大厦的基石”,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明显难于前四条, 而且在学了乘法分配律后, 部分同学还会产生学习干扰。对于乘法分配律的特殊性与重要性, 我们在教学中往往难以把握, 难以取舍, 但又深知乘法分配律的基础性和重要性, 于是会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反复训练, 以求学生掌握, 获得好的教学效果。然而教学反馈有时让人崩溃, 尤其是到了五六年级再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小数和分数运算的时候, 有的学生是一知半解, 有的混淆不清, 有的束手无策, 有的为了简便, 会拼出些令人费解的答案。学生难学, 教师难教, 乘法分配律教学可说得上是一块难啃的骨头。

那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到底存在哪些教学困难呢?

1. 学生对于交换律、结合律很容易从字面理解, 乘法分配律孩子们对分配二字难以感受, 用相对规范的数学语言概括甚至用字母表达存在一定难度, 甚至孩子认为“a×c+b×c= (a+b) ×c”这就是把a和b结合, 是结合律啊。

2. 乘法分配律是两种运算组成的混合运算, 标准的展开式是三个数变成四个数, 这种基本式还有章可循, 但一经变式, 学生就混淆不清了。

3.学生对于a×c+b×c= (a+b) ×c的类型比较容易理解, 但是对于 (a+b) ×c=a×c+b×c的理解难于前面一种情况, 甚至容易出现25× (200+4) =25×200+4, 还有部分孩子对于99×99+99如何运用一筹莫展, 对于一些变式如99×12= (100-1) ×12、39×101=39× (100+1) 难以区分加一个还是减一个。

我的教学思考

学生学习乘法分配律成为一个难点, 有很多因素, 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师对于教材的把握和学法的选择, 我们能否走出让孩子单纯的模仿、反复的训练的一种常态教学手段, 系统把握教材内容, 年级教学前后衔接, 促进学生知识正迁移, 让孩子在理解算式意义的基础上去学习运用乘法分配律。我想从以下方面做好学习的前期准备。

1.让学生充分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 为学习乘法分配律做好准备。

2. 加强乘法竖式与横式的联系, 为学习乘法分配律做好铺垫。

在北师大版数学第六册《乘法》这单元的教学中, 教材第36页, 如下图 (图略) 。

在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时, 北师大版第6册教材安排了让学生看图说说竖式每一步的含义, 其实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列竖式 (笔算) 与列横式 (口算) , 它们的过程一样, 只是书写方式不一样。在这里通过数形结合, 孩子能弄明白把12分成 (10+2) , 2个14加10个14等于12个14。如果在这个时段的教学与练习中, 我们始终坚持先让学生说横式 (口算) 的过程, 再列竖式, 相信到了四年级解决类似“25× (200+4) ”的问题, 学生能顺利实现知识正迁移, 就不会出现“25× (200+4) =25×200+4”的问题。

3. 呈现多种情境, 理解适时, 运用不滥用。

学生在学习完乘法分配律后, 会出现一种感觉, 就是什么题目都可以尝试运用乘法分配律。我想我们在学习乘法分配律的时候, 提供的情境都是运用乘法分配律能迅速解决的, 如果我们同时提供一个不同情境, 让孩子明白适时运用, 能用则用, 不能用还是按照运算顺序计算, 这样的教学从学的角度看, 会更完整。

3.华师大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篇三

教学目标: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与同学讨论。②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对“我”的爱护、鼓励。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互动。师:同学们,今天李老师给你们带来三句话。(课件)第一句话送自己,请你拍着自己的胸脯说:“我很棒。”第二句話送同学,请你向你的同桌竖起大拇指说:“你真的很棒。”第三句话送给老师,请你转过去面向他们说:“老师,您真的真的很棒。”师:老师送给你微笑和掌声,你们看到、听到了吗?你感受到了什么?生:光荣、温暖、自信……师:看,老师温暖的笑容,鼓励的掌声使你感到高兴、快乐,内心充满了自信。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也有一个小伙子,他在一位老妇人的帮助、鼓励下,重拾信心,刻苦练习,最终获得成功。这篇课文的题目就是——《唯一的听众》。

一、回忆课文内容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这篇课文。谁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生:一个小伙子在老妇人的鼓励下,由音乐白痴转变为一个水平很高的小提琴手的事。师:你的语言简洁,又说明白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得很好。(板书,音乐白痴,小提琴手,“耳聋”的老妇人)

二、品读课文

1.第一自然段。师:文中谁说“我”是音乐白痴?生1:父亲和妹妹。师:父亲和妹妹还怎么评价?生1:“我”拉小提琴好像在锯桌腿。师:你们想,这样的评价怎么样?生:“我”觉得像刀一样,很伤人心。生2:“我”觉得像一盆凉水,一泼之后,就变得心灰意冷。师:那么“我”的心情怎样呢?生2:非常的沮丧和灰心。(板书:沮丧)师:沮丧是什么意思?生2:就是指对自己完全失去了信心。师:那么这种“沮丧和灰心”带给 “我”的后果是什么?生2:“不敢在家拉琴,找一个没人的地方去拉。”

2.第二自然段。师:快速默读第二自然段后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体会?生:我体会这时候林子里十分安静。生:当时的心里是很愉快的。生:我认为心里是十分激动、神圣的。师:除了愉快,“我”还想……生:拉出美妙的曲子。师:是啊。我对自己有一种期盼。

3.第三自然段。师:“我”拉出美妙的曲子了吗?生:没有。师:(指板书)可我最后成为一个优秀的小提琴手了。为什么?生:因为老妇人的帮助。

4.自主探究,品读感悟。⑴语言描写。师:老人对“我”的帮助、鼓励,是通过什么方面的描写传达出来的呢?生:通过语言描写传达出来的。师:同意吗?那我们就先来找一找老教授语言的句子。学生回答。师:现在同桌合作读一读好吗?一个从“我的脸顿时烧起来”开始读。(生读)你们真的很棒!师:同学们,听了老人的话,现在你还想溜走吗?生:不想溜。师:为什么?生:因为她对我拉的曲子居然没有感到难听,没有责骂。反而还说是她错了,使我心动。⑵说变化。师:在老人这样诗一般语言的鼓励下,“我”有了怎样的变化呢?生:“我”不在乎了。一种力量在“我”身上潜滋暗长。师:这是一种什么力量呢?生:自信的力量。师:以前“我”只想到林子里一个人静静地练琴,而现在呢?生:早早地来到林子里,我变得勇敢了。师:以前父亲和妹妹会捂着耳朵逃走,而现在?生:家人们表露出难以置信的表情。师:以前老人总不忘说真不错,而现在她说了什么?生: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幸福和快乐。师:非常好!⑶神态描写。师:课文几次写到老人的眼神。在写老人的眼神的时候,都有一个共同的词语,是什么呀?生:平静。师:同样的词语在文中出现了三次,是作者语言贫乏吗?不是,相同的眼神背后,老人的内心活动是不同的。在每次平静的眼神中,老人仿佛在想什么呢?生:第一次:老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双眼平静地望着我。她在想……生:第二次:对着我唯一的听众,一个耳聋的老人,我继续拉琴,她平静地望着我,她在想……生:第三次:老人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地打着拍子,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她在想……

三、回归整体,总结升华

师:“我”之所以能够坚持不懈地努力练琴,得益于自称耳聋的老人对“我”的鼓励。因此,“我”能从一个“音乐白痴”到最后成为“优秀的小提琴手”。然而,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了,在练琴的过程中,一直陪伴我的那位老人竟然不是聋子,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曾是乐团首席小提琴手!孩子们,当真相大白时,我的内心是怎样的?(震惊,感慨万千)文章写了吗?(没有)只有6个小圆点,省略号。老人为什么要自称是聋子呢?生:她故意装聋,是为了让我练琴时无所顾忌,减轻负担,鼓足勇气。师:老人给我信心,给我鼓励,带给我享受,带领我走向音乐的美好境界。那么,老人是用怎样的心来对待我的呢?生:一颗金子般的心。

配乐齐读最后一自然段。师总结:文章抓住了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向我们展示一个暖人心的小故事——一个善良的老人无私的关爱,让一个失去信心的小伙子成了真正的小提琴手。其实在我们身边这种关爱无处不在。一个慰藉的眼神、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善意的谎言,都会激发我们加倍的勇气和信心。让我们感谢这唯一的听众吧!

板书设计:唯一的听众 音乐白痴 沮丧 语言描写

4.华师大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篇四

一、内容与分析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内容是进一步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不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初二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过开平方根的定义以及完全平方公式,在上节课学生初步学习了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这些为本节课学习解二次项系数不为1的方程打下较好的基础。

二、目标与分析

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不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以及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这节课内容从属于“方程与不等式”这一数学学习领域,因而务必服务于方程教学的远期目标:“让学生经历由具体问题抽象出方程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一个有效模型,并在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中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①经历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获得解二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技能;

②经历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不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体会其中的化归思想。

三、问题诊断分析

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是不会配方,教师要耐心讲解完全平方式在解决一元二次方程中的作用,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体会将二次项不为1的方程向系数为1转化的转化思想。

四、教学过程分析 第一环节 复习回顾

回顾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步骤,举例说明如求解 例1:x-6x-40=0 解:移项,得 x-6x= 40 方程两边都加上32(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得 x-6x+3=40+3 即(x-3)=49 开平方,得 x-3 =±7 即 x-3=7或x-3=-7 所以 x1=10,x2=-4 学生一般都能整理出配方法解方程的基本步骤:

通过对这个方程基本步骤地熟悉学生们顺畅的理清思路,掌握了每一步的理论依据,增强了解题的信心,达到预期的目的。

配方法的两节课连贯性强,作为一种新的方法,学生在新授期间应多接触,熟练掌握基本的步骤,掌22

2222

握每一步的原理,这样会增强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驾驭能力。一般的一元二次方程配方解法的步骤(移项,配方,开平方,求解)及注意事项。移项的目的是将二次项和一次项调整到等号的左边,常数项调整到右边;配方是将方程的两边添加一个常数项(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原理是根据公式(a+b)=a+2ab+b进行的;开平方的原理是平方根的定义,需要注意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是互为相反数;求解的过程是解两个一元一次方程,要注意符号的变化。第二环节:情境引入

1.将下列各式填上适当的项,配成完全平方式口头回答: 1.x+2x+________=(x+______)2.x-4x+________=(x-______)3.x+________+36=(x+______)4.x+10x+________=(x+______)5.x-x+________=(x-______)

2.请同学们比较下列两个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与区别

1.x+6x+8=0 2.3x+18x+24=0 探讨方程2的应如何去解呢? 第三环节:讲授新课

例2 解方程3x+8x-3=0 解:方程两边都除以3,得

移项,得 配方,得

活动目的:通过对例2的讲解,继续拓展规范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让学生充分理解掌握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路,关键是将方程转化成形式,特别强调当一次项系数为分数时,所要添加常数项仍然为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理解这样做的原理,树立解题的信心。另外,得到 后,在移项得到要注意符号问题,这一步在计算过程中容易出错。

做一做:一小球以15m/s的初速度竖直向上弹出,它在空中的高度h(m)与时间t(S)满足关2222

2系:h=15t-5t,小球何时能达到10米的高度? 解:根据题意得 15t-5t=10 方程两边都除以-5,得 t-3t=-2 配方,得

活动目的:在前边学习的基础上,通过例3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熟练掌握配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也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第四环节:目标检测

1、课本57面随堂练习

2、印度古算术中有这样一首诗:“一群猴子分两队,高高兴兴在游戏,八分之一再平方,蹦蹦跳跳树林里;其余十二叽喳喳,伶俐活泼又调皮。告我总数有多少,两队猴子在一起?大意是说:一群猴子分两队,一队猴子数是猴子总数的八分之一的平方,另一队猴子数是12,那么猴子的总数是多少?请同学们解决这个问题。解:可设猴子的总数是x,由题意可得(x)+12=x 解得x1=16 x2 =48 答:这群猴子可能是16只,也可能是48只。

活动目的:对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进行巩固练习,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数学建模能力。第五环节:课堂小结

1.学生总结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步骤;

2.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对于结果的理解。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A组:课本58页习题2.4第1题;

B组:

1、一个人的血压与其年龄及性别有关,对女性来说,正常的收缩压p(毫米汞柱)与年龄x(岁)大致满足关系:p=0.01x+0.05x+107.如果一个女性的收缩压为120毫米汞柱,那么她的年龄大概是多少?

5.华师大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篇五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利用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

2、让学生经历由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的过程,领悟数学建模思想,体会如何寻找实际问题中等量关系来建立一元二次方程。

3、通过合作交流进一步感知方程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交流互动,逐步培养合作的意识及严谨的治学精神。重点难点:

1、重点: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寻找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教学过程:

一、考考你

1、有一个两位数,它的十位上的数学字比个位上的数字大3,这两个数位上的数字之积等2于这两位数的7,求这个两位数。(这个两位数是63)

2、如图,一个院子长10cm,宽8cm,要在它的里沿三边辟出宽度相等的花圃,使花圃的面积等于院子面积的30%,试求这花圃的宽度。(花圃的宽度为1m)

二、创设问题情境

阳江市市政府考虑在两年后实现市财政净收入翻一番,那么这两年中财政净收入的平均年增长率应为多少?

三、尝试探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翻一番,你是如何理解的?

(翻一番,即为原净收入的2倍,若设原值为1,那么两年后的值就是2)

2、“平均年增长率”你是如何理解的。

(“平均年增长率”指的是每一年净收入增长的百分数是一个相同的值。即每年按同样的百分数增加,而增长的绝对数是不相同的)

3、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讨论。

4、展示成果,相互补充。

解:设平均年增长率应为x,依题意,得

2(1x)2

1x2 x121,x221 x10.414,x23.414

因为增长率不能为负数 所以增长率应为41.4%。

四、拓展应用

若调整计划,两年后的财政净收入值为原值的1.5倍、1.2倍、…,那么两年中的平均年增长率相应地调整为多少?

又若第二年的增长率为第一年的2倍,那么第一年的增长率为多少时可以实现市财政净收入翻一番?

独立思考完成后,与同伴交流,教师分析示范与学生交流。

五、做一做

1、某钢铁厂去年1月某种钢产量为5000吨,3月上升到7200吨,这两个月平均每月增长的百分率是多少?

2、某种药品,原来每盒售价96元,由于两次降价;现在每盒售价54元。平均每次降价百分之几? 小结:

6.华师大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篇六

教学设计

22.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第四课时 公式法和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让学生熟练应用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 2.通过公式的引入,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过程性目标

1.让学生经历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感受分类思想;

2.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体会求根公式的结构特点. 情感态度目标

1.通过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数学推理的严密性及严谨性,渗透分类的思想;

2.培养学生寻求简便方法的探索精神及创新意识. 重点和难点:

重点:让学生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 难点:对字母系数二次三项式进行配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问题1 用配方法解方程:x2-4x+2=0. 问题2 思考如何用配方法解下列方程?(1)4x2-12x-1=0,(2)3x2+2x-3=0.

二、探究归纳

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1,并思考: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怎样?关键是什么? 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1)移项,将含有未知数的项移到方程的一边,不含有未知数的项移到方程的另一边;(2)配方,方程的两边同时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3)用直接开平方法求解.其中(2)是关键.

问题1的结果是:x112,x212.

让学生仿问题1,讨论尝试求解问题2;当二次项系数不为1时,如何应用配方法? 指出 当二次项系数不为1时,只要在方程两边同除以二次项的系数,将方程转化为二次项系数为1的方程.

x问题2的结果是:(1)探索

110310x32;(2).

我们来讨论一般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解. 用配方法来解一般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 ax2+bx+c=0(a≠0).

因为a≠0,所以可以把方程的两边都除以二次项的系数a,得

教学资料

应有尽有

百度文库

教学设计

x2bcx0aa,移项,得

x2bcxaa,22配方,得

bcbbxxaa2a,2a2即

bb24acx2a4a2. 因为a≠0,所以4a2>0,当b2-4ac≥0时,得 2bb24acx2a4a2,即

bb24acx2a2a.

所以

bb24acx2a2a,即

bb24acx2a.

上面的式子叫做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求根公式.

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公式法.

从上面的结论可以发现:

(1)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是由一元二次方程的系数a、b、c确定的.(2)在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可先把方程化为一般形式,然后在b2-4ac≥0的前提下,把

教学资料

应有尽有

百度文库

教学设计

bb24acx2aa、b、c的值代入(b2-4ac≥0)中,可求得方程的两个根.

思考(1)当b2-4ac=0时,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怎样?(2)当 b2-4ac<0时,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怎样? 例 用公式法解下列方程,根据方程根的情况你有什么结论?

2(1)2x5x30;

(2)8y(2y5)25;(3)x2x10.

过程,总学生独立利用公式法解上述3个方程,然后观察方程的解的情况,观察解题结一元二次方程根的规律和b24ac的关系.

鼓励学生独立解方程,在解出方程后引导学生观察方程的解,经过讨论得出下列结论:

2(1)当b4ac0时,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有实数根

bb24acbb24ac,x2; x12a2a22(2)当b4ac0时,一元二次方程axbxc0(a0)有实数根

x1x2b; 2a22(3)当b4ac0时,一元二次方程axbxc0(a0)无实数根.

2这里的b4ac叫做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通常用符号“△”来表示,用它可以直接判断方程ax2+bx+c=0(a≠0)的实数根的情况.当△>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当△<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当△=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三、实践应用

例1 解下列方程:

(1)2x2+x-6=0;(2)x2+4x=2;(3)5x2-4x-12=0;(4)4x2+4x+10=1-8x. 解(1)这里 a=2,b=1,c=-6.

教学资料

应有尽有

百度文库

教学设计

因为b2-4ac=(1)2-4×2×(-6)=1+48=49>0,bb24ac14917,2a224所以 x=

即原方程的解是x1=-2,x

232.(2)将方程化为一般式,得x2+4x-2=0.因为 b2-4ac=24, x所以 424262.

原方程的解是x1=-2+6,x2=-2-6.(3)因为b2-4ac=256,x所以(4)2564162825105.

x165,x2=2.原方程的解是(4)整理,得4x2-12x+9=0.因为b2-4ac=0,所以

x1208,原方程的解是x1x232.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提醒学生一定要先“代”后“算”.不要边代边算,易出错.并引导学生总结步骤 :(1)确定a、b、c的值;(2)算出b2-4ac的值;(3)代入求根公式求出方程的根.

对于(4)b2-4ac=0,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解,而不是一个实数解,不能写成

例2 运用适当方法解下列方程:

x32.

1x321(1)2;(2)x1x122x;

教学资料

应有尽有

百度文库

教学设计

(3)(2x-5)(x-3)=0;(4)2x4x50.

分析(1)适宜用直接开平方法;(2)化简后,得x22x10,可选择用公式法;(3)用因式分解法简单;(4)用公式法.

2x32,解(1)化为

22直接开平方,得x32,所以原方程的解是x132,x232.(2)化为x22x10, 因为b2-4ac=12, 2x所以(22)12222323212, 原方程的解是x1=23,x2=23.(3)移项并因式分解,得(2x-5)(x-3)=0, 所以2x-5=0或x-3=0.

5原方程的解是x1=2,x2=3.(4)因为b2-4ac=-4<0, 所以这个方程没有实数解.例3 不解方程,判断下列方程的根的情况:(1)x2+4x-6=0;(2)2x2+6x=-7;(3)2x2+4x-2=0;(4)4x2+4x+5=1-8x.

解(1)因为△=42-4×1×(-6)=40,所以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2)原方程变形为2x2+6x+7=0,因为△=62-4×2×7=-20,所以方程没有实数根.(3)因为△=42-4×2×2=0,所以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4)原方程可变形为4x2+12x+4=0,因为△=122-4×4×4=80,所以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四、交流反思

教学资料

应有尽有

百度文库

教学设计

1.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求根公式

bb24acx2a(b2-4ac≥0).

利用公式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步骤:(1)化方程为一般式;(2)确定a、b、c的值;(3)算出b2-4ac的值;(4)代入求根公式求根.

2.通过上面的例1和例2,可以发现,在应用求根公式时,一定要先算b2-4ac的值. 3.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有:直接开平方法、因式分解法、配方法和公式法,对于各种类型的一元二次方程,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求解,在具体求解时,应当根据方程的特点,灵活运用各种方法.

五、检测反馈

1.应用求根公式解方程:

(1)x2-6x+1=0;

(2)2x2-x=6;

(3)4x2-3x-1=x-2;(4)3x(x-3)=2(x-1)(x+1). 2.运用适当的方法解下列方程:

(1)(x-1)(x+3)=15;(2)2x2+3=6x;

2x(3)31x0;(4)(2x+1)2=2(2x+1). 

六、布置作业

习题22.2的第4(5)(6(7)(8),5,6,7,8,9题.教学资料

7.华师大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篇七

一、数形结合思想

所谓数形结合就是根据问题的题设和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 既分析其数量关系, 又揭示其几何意义,使数量关系和几何图形巧妙地结合起来,并充分地利用这种结合,探求解决问题的思路,使问题轻松得以解决。每个几何图形中都蕴含着一定的数量关系, 而数量关系常常又通过图形的直观性进行反映和描述,即数与形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数形结合思想通过借数解形、以形助数,使某些较复杂的数学问题迎刃而解。

如, 数轴是七年级数学教材中数形结合的第一实例, 它的建立不仅使简单的形———直线上的点与实数之间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 还揭示了数形间的内在联系,使实数的许多性质,可由数轴上相应点的位置关系得到形象生动的说明, 也为学习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相反数、绝对值、有理数运算等知识打好了基础。

又如,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建立,使平面上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之间构成一一对应的关系, 是实现数与形结合的重要工具。由点找坐标,由坐标确定点的位置,通过坐标变化呈现图形的变换,也促进了数形之间的互相转化。

二、特殊到一般的思想

用字母表示数是由特殊到一般的抽象, 是中学数学中重要的代数方法。教学“字母表示数”,其中“摆火柴棒”的实验中 ,就蕴含着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如果能先让学生在具体的实验中计算一些具体的数值,启发学生用字母表示数,使其认识到用字母表示数具有问题的一般性,便于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学生领会了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 就可顺利地进行以下内容的教学:1.用字母表示问题(理解什么是代数式,学会怎样列代数式);2.用字母表示规律(运算定律、计算公式);3.用字母表示数来解题。因此,用字母表示数是学生理解并掌握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的基础,为学生后续的代数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方程思想

方程思想是指求解数学问题时, 从题目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入手,找出相等关系,运用数学符号语言将相等关系转化为方程 (方程组),再通过解方程(组)使问题得到解决。应用方程思想可以把很多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归结为方程来处理, 并且用方程思想解决比用其他方法要简便得多。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就蕴含了方程思想。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讲清算术解法与代数解法的区别,明确代数解法的优越性。代数解法从一开始就抓住了已知数和未知数, 在这个整体中未知数与已知数的地位是平等的, 通过等式变形改变未知数与已知数的关系,从而使未知数变为已知数。而算术方法往往是从已知数开始,一步步向前探索,到解题基本结束才找出未知数与已知数的关系, 这样的解法是把未知数排斥在外的局部出发的, 因此未知数对已知数来说地位是特殊的。与算术解法相比,代数解法显得省时省力。

总之,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十分重要。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我提炼、揣摩、概括数学思想方法的能力, 这样才能把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落在实处。

8.华师大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篇八

教材内容分析: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这部分内容是直观几何的最后阶段,它既是前面所学直观地认识平面图形及有关计算的延续和发展,又为今后逐步由实验几何阶段转入论证几何阶段作了渗透和准备。因此,在教学时,我主要让学生用转化的思想进行操作、观察和比较,推导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让他们初步学会用确切、简明的数学语言表述概念的本质特征,引导学生初步接触归纳推导公式并理解和掌握公式的应用,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对象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推理具有一定的转化和类比推理能力,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易于在转化和类比推理方面进行启发和引导。但由于圆是由一条曲线围成的图形,学生很难跟以往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之间建立必然的联系。因此,在利用转化和类比推理基础上,结合操作演示,让学生在学习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提高学习兴趣,掌握学习方法,增加感性的认识,从而真正掌握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内容:教材首先创设了一个“节水型灌溉”的生活情景,呈现了一个旋转喷水的情景,喷水区域形成一个圆,并提出一个问题“喷水头转动一周可以浇灌多大的面积”,帮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了解圆的面积的含义,体会计算圆的面积的必要性,并引发研究圆的面积的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1)了解圆的面积的含义,理解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2)能正确运用圆面积的公式计算圆的面积,并能应用面积公式解决有关问题。

2.过程方法:通过割补、拼组的方法探索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3.情感态度:体会“化曲为直”的思想,初步感受极限思想。

4.教学重点:理解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5.教学难点:理解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运用圆面积的知识解决有关问题。

教学设计思路:

《圆的面积》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的教材。圆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个平面图形,学生从直线图形的认识到曲线图形的认识,无论是教材内容的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在变化,是学习上的一次跃迁。

9.华师大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篇九

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 丰富的图形世界(New)1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2 展开与折叠 3 截一个几何体 从三个方向看物体的形状 回顾与思考 复习题

第二章 有理数及其运算(New)1 有理数 2 数轴 3 绝对值 有理数的加法 5 有理数的减法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7 有理数的乘法 8 有理数的除法 9 有理数的乘方 10 科学记数法 有理数的混和运算 12 用计算器进行运算 回顾与思考 复习题

第三章 整式及其加减(New)1 字母表示数 2 代数式 3 整式 整式的加减 5 探索与表达规律 回顾与思考 复习题

第四章 基本平面图形(New)1 线段、射线、直线 2 比较线段的长短 3 角 角的比较 多边形和圆的初步认识 回顾与思考 复习题

第五章 一元一次方程(New)1 认识一元一次方程 2 求解一元一次方程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水箱变高了 4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打折销售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希望工程”义演 6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 回顾与思考 复习题

第六章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New)1 数据的收集 2 普查和抽样调查 3 数据的表示 4 统计图的选择 回顾与思考 复习题

综合与实践(New)⊙探寻神奇的幻方 ⊙关注人口老龄化

⊙制作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长方体形盒子

课题学习(New)

⊙制作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长方体形盒子

总复习(New)

七年级下册

第一章 整式的乘除 1 同底数幂的乘法 2 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 3 同底数幂的除法 4 整式的乘法 5平方差公式 6 完全平方公式 7 整式的除法 回顾与思考 复习题

第二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1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 3平行线的性质 4 用尺规作角 回顾与思考 复习题

第三章 变量之间的关系 1 用表格表示的变量间关系 2 用关系式表示的变量间关系 3 用图象表示的变量间关系 回顾与思考 复习题

第四章 三角形 1 认识三角形 2 图形的全等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4 用尺规作三角形 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 回顾与思考 复习题

第五章 生活中的轴对称 1 轴对称现象 探索轴对称的性质 3 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4 利用轴对称进行设计 回顾与思考 复习题

第六章 概率初步 1 感受可能性 2 频率的稳定性 3 等可能事件的概率 回顾与思考 复习题

综合与实践

⊙ 设计自己的运算程序 ⊙ 七巧板

总复习

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 勾股定理

1.探索勾股定理

2.一定是直角三角形吗 3.勾股定理的应用 回顾与思考 复习题

第二章 实数 1.认识无理数 2.平方根 3.立方根 4.估算

5.用计算器开方 6.实数 7.二次根式 回顾与思考 复习题

第三章 位置与坐标 1.确定位置

2.平面直角坐标系 3.轴对称与坐标变化 回顾与思考 复习题

第四章 一次函数 1.函数

2.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 3.一次函数的图象 4.一次函数的应用 回顾与思考 复习题

第五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 1.认识二元一次方程组 2.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3.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鸡兔同笼 4.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增收节支 5.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里程碑上的数6.二元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

7.用二元一次方程组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8.三元一次方程组 回顾与思考 复习题

第六章 数据的分析 1.平均数

2.中位数与众数

3.从统计图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 4.数据的离散程度 回顾与思考 复习题

第七章平行线的证明 1.为什么要证明 2.定义与命题 3.平行线的判定 4.平行线的性质 5.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回顾与思考 复习题

综合与实践

⊙ 计算器运用与功能探索 ⊙ 哪一款手机资费套餐更合适 ⊙ 哪个城市夏天更热

总复习

八年级下册

第一章 三角形的证明 1.等腰三角形 2.直角三角形

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4.角平分线 回顾与思考 复习题

第二章

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1.不等关系

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3.不等式的解集 4.一元一次不等式

5.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 6.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回顾与思考 复习题

第三章 图形的平移与旋转 1.图形的平移

2.图形的旋转 3.中心对称

4.简单的图案设计 回顾与思考 复习题

第四章 因式分解 1.因式分解 2.提公因式法 3.公式法 回顾与思考 复习题

第五章 分式与分式方程 1.认识分式 2.分式的乘除法 3.分式的加减法 4.分式方程 回顾与思考 复习题

第六章平行四边形 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2.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3.三角形的中位线

4.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 回顾与思考 复习题

综合与实践

⊙ 生活中的“一次模型” 综合与实践⊙平面图形的镶嵌

总复习

九年级上册

第一章 特殊平行四边形 1 菱形的性质与判定 2 矩形的性质与判定 3 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 回顾与思考 复习题

第二章 一元二次方程

认识一元二次方程 用配方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 3 用公式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 4 用分解因式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 *5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6 应用一元二次方程 回顾与思考 复习题

第三章 概率的进一步认识 1 用树状图或表格求概率 2 用频率估计概率 回顾与思考 复习题

第四章 图形的相似 1 成比例线段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 3 相似多边形 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

*5 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的证明 6 利用相似三角形测高 7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8 图形的位似 回顾与思考 复习题

第五章 投影与视图 1 投影 2 视图 回顾与思考 复习题

第六章 反比例函数 1 反比例函数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3 反比例函数的应用 回顾与思考 复习题

综合与实践 ⊙制作视力表

⊙猜想、证明与拓广 ⊙池塘里有多少条鱼

总复习

九年级下册

第一章 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1 锐角三角函数 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 3 三角函数的计算 4 解直角三角形 5 三角函数的应用 6 利用三角函数测高 回顾与思考 复习题

第二章 二次函数 1 二次函数 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3 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 4 二次函数的应用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 回顾与思考 复习题

第三章 圆 1 圆 圆的对称性 *3 垂径定理 圆周角和圆心角的关系 5 确定圆的条件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7 切线长定理 8 圆内接正多边形 9 弧长及扇形的面积 回顾与思考 复习题

综合与实践 ⊙视力的变化 ⊙哪种方式更合算 ⊙设计遮阳篷

10.华师大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篇十

1教学目标

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通过实验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并能用它来解释常见的现象

3、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作出解释,培养学生分析及推理能力。

4、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5、通过史实资料,学习科学家开拓创新的精神。

6、产生学习的成功体验,享受学习、享受科学。2学情分析

(1)学生的知识状况:已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反应的实质,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

(2)学生的能力状况:初步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对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

(3)学生的心理状况:学生刚开始化学学习,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兴奋、好奇状态。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探究建立质量守恒定律

2、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理解

3、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

1、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正确理解,尤其是对“参加”和“质量总和”的理解

2、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理解

3、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具体反应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1.1.1化学方程式----质量守恒定律 学生观察,火柴直接折断,和火柴燃烧,这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 生: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

师:火柴折断前后质量是不变的,那燃烧以后的质量是否改变? 生:减小

师:是不是所有物质在化学变化前后质量都会变小呢? 生:不是,铁生锈质量会增加 活动2【活动】演示

师:化学变化前后物质的质量到底变大还是变小呢?我们要去探究的话就要进行实验。对于质量的测量,我们需要托盘天平,老师这里提供白磷、带有沙子的锥形瓶、橡胶塞、托盘天平、酒精灯等等,让学生讨论如何进行实验?

生:(先称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加热后使其反应,再称总质量)师:那这个实验能否在敞口的条件下进行呢?(反应前先不塞瓶塞问学生)生:不能,因为白磷燃烧后白烟会跑出来 师:那应该如何改进实验呢? 生:加一个塞子,使其密闭 师:好,我们来观察观察这个反应

(1)在底部铺有一层干燥细砂的锥形瓶中,放进一粒细小的白磷,用橡皮塞塞紧瓶口,(在PPT上展示反应前的物质和物品有:锥形瓶、橡胶塞、细砂、气球、白磷、空气)把瓶子放在天平左盘上,在右盘上加砝码并调节游码位置,使天平达到平衡。

(2)取下锥形瓶将其放在石棉网上加热至白磷自发燃烧完全,同学们观察到什么现象?(剧烈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大量的热)是否为化学变化?(是)理由(有新的物质产生,五氧化二磷)(再在ppt上展示反应后的物质和物品有:锥形瓶,橡胶塞、细砂、气球、白烟五氧化二磷、剩余空气)

(3)等锥形瓶冷却到室温后,再把它放回到天平左盘,观察天平是否保持平衡。这说明在化学反应前后,总质量保持不变。

(在PPT上约减反应前后都有的物质和物品)得到,化学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总质量,等于反应生成物质的总质量。活动3【活动】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

(1)学生分组自主选择器材并设计方案进行探究(分A、B两组节约时间)探究活动一:氢氧化钠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后总质量是否改变? 探究活动二:碳酸钠粉末和稀盐酸反应后总质量是否改变? 教师巡回指导,协助学生完成天平的操作(2)汇报结果

A组: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B组: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大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3)数据分析

展示拍摄的碳酸钠与稀盐酸实验过程,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查找天平不平衡 的原因。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散逸到空中导致总质量减小。(4)装置改进

小组讨论,将敞口装置改为各种密闭装置。活动4【讲授】

教师巡回指导,协助学生完成天平的操作

汇报结果: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发生化学反应,因为有新的物质生成,反应前后天平仍平衡。问A组同学在加塞密闭的情况下实验,前后物质总质量相等,B组同学在不密闭的情况下实验,前后物质总质量也相等。

科学家经过大量实验发现:化学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总质量等于生成的物质的总(刚才老师给你们分两大组进行实验,一组有瓶塞,一组没有瓶塞,为什么两种不同条件下得出的结果是一样的呢?而我们原先白磷燃烧实验必须要在密闭条件下才能得出相等?它们两个变化有什么区别呢?因为白磷燃烧是有气体参与反应,而且白烟会逃逸出去。说明有物质逃逸或气体参与的反应必须在密闭的条件下进行实验才能得出质量的规律)所以火柴燃烧后质量真的减小了吗?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逃逸了使得总质量减小。活动5【讲授】宏观到微观,认识本质

为什么化学反应会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呢?科学现象往往要通过微观知识来解释它的原因。比如说,电解水的实验中,反应物是水,生成物是氢气和氧气,实验可以说明: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老师带来了两个水分子模型,苹果表示氧原子,金桔表示氢原子(贴标签),其通电后,氧原子和氢原子会分离,又重新组合成氢分子和氧分子。(用实物投影)

问:从分离到重新组合,水果总质量有没有变?说出你的理由? 没有变,因为水果种类没有变,水果个数也没变,单个水果的质量也没变。如果换成是原子呢?我们该怎么说?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和质量都不变。

说明质量守恒定律微观上遵循原子种类、数目、质量不变的原则。活动6【活动】解释应用

解释应用

展示镁条燃烧的图片,请学生分组讨论镁条燃烧前后的质量关系?通过生 成的氧化镁的质量大于参加反应的镁条的质量,帮助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中 “参加”二字,使学生明白,化学反应前后,两次称量的质量可能会不相等,但 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一定是守恒的。活动7【练习】课堂小结

11.华师大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篇十一

1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2.质员守恒定律的本质分析。3.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2学情分析

本节通过精心设疑,实验探究,刘不同化学反应进行观察、测定、分析、推理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然后分析实质,深化认识,并联系实际,在应用中加探理解,为学习化学方程式准备理论依据,为学好化学用语奠定基础。3重点难点

1.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

2.难点:应用多媒体教学从化学反应的实质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及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3.疑点:(1)从微观角度分析为什么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总和相等?

(2)联系实际,在应用中加深理解,如“镁条燃烧质量增加;蜡烛燃烧后完全消失”,以上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吗?

4.解决办法:增加学生探索性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边操作,边观察,组织讨论,总结规律。以理论为指导理解定律的本质,提高思维、分析推理能力。4教学过程 4.1 一.知识教学点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质量守恒 一.知识教学点

1.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2.质员守恒定律的本质分析。3.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二.重、难、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

2.难点:应用多媒体教学从化学反应的实质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及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3.疑点:(1)从微观角度分析为什么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总和相等?

(2)联系实际,在应用中加深理解,如“镁条燃烧质量增加;蜡烛燃烧后完全消失”,以上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吗?

4.解决办法:增加学生探索性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边操作,边观察,组织讨论,总结规律。以理论为指导理解定律的本质,提高思维、分析推理能力。三.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二)整体感知

本节通过精心设疑,实验探究,刘不同化学反应进行观察、测定、分析、推理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然后分析实质,深化认识,并联系实际,在应用中加探理解,为学习化学方程式准备理论依据,为学好化学用语奠定基础。(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什么是化学变化?化学变化的实质是什么?

[引入]: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先裂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分子,新分子再聚集成新物质(边讲解边板书)。这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了变化,在化学变化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而原子本身在化学变化前后并没有发生变化,只是重新组合。因此在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并没有发生变化。这是从质的方面来研究化学变化,今天我们就从量的方面来研究、分析化学变化。[板书]:一.质量守恒定律

[讲解]:化学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那么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增加、是减少、还是不变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探讨。[板书]:实验一:CuSO4与NaOH的反应 [实验]:演示课本第70页:实验4-2 [学生活动]:认真观察、思考。

[总结板书]:a.现象:有蓝色沉淀生成 反应后天平仍然保持平衡 b.结论:反应物的总质量=生成物的总质量 c.表达式:CuSO4 + NaOH → Na2SO4 + Cu(OH)2 [讲解]:在这个实验中,最后天平仍处于平衡,说明反应物的总质量与生成物总质量相等,从众多实验事实中得出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的共性。

[板书]:1.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 量总和。

[提问]: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目的]:(不失时机,再次提问)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实质(从宏观-微观分析说明)上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有条件的话应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分析原因。)[总结板书]:2.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没有发生变化,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发生变化。二.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提问]:镁条燃烧后,生成氧化镁的质量比镁条增加了,蜡烛燃烧后完 全消失了,这些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吗?

[目的]:启发学生思考,组织讨论,由学生做出正确的解释。[结论]: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目的意图]:发散思维,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中关键字词(“参加化学反应”和“质量总和”等)的理解和认识。(四)总结、扩展

1.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归纳为四不变: 宏观: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微观(实质):原子的种类不变 原子的个数没有增减 原子的质量没有变化

2.理解和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时注意以下几点

(1)质量守恒定律是通过研究不同化学反应,从而揭示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的定律。因此它是一切化学反应必然遵循的一个定律(注:物理变化不属于此定律)。(2)质量守恒定律研究的内容仅是指“质量”不能任意推广到其他物理量。

(3)守恒的数量是“总质量”,是指参加反应的所有反应物和所有生成物的总质量,不是部分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

(4)守恒的范围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运用此定律时其他没有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不能计算在内。四.布置作业

1.阅读课本第70页3-5段。2.完成课后题。3.预习第二节 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对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及生成物质量的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及守恒的原因;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能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验事实,能推测物质的组成。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实验、思维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的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分析,学会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品质及合作精神;

使学生认识永恒运动变化的物质,即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的道理。渗透物质不灭定律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定律,教材从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入手,从观察白磷燃烧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出发,通过思考去“发现”质量守恒定律,而不是去死记硬背规律。这样学生容易接受。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实质上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只是原子间的重新组合,使反应物变成生成物,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并没有变化,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同时也为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教法建议

引导学生从关注化学反应前后“质”的变化,转移到思考反应前后“量”的问题上,教学可进行如下设计:

1.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的学习过程,教师应当采取“自我发现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可首先投影前面学过的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然后提问:对于化学反应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最后把问题聚焦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上。这时教师不失适宜的提出研究主题:通过实验来探究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被最大限度地调动 起来,使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状态。

2.体验科学研究过程、设计、实施实验方案

学生以小组探究方式,根据实验目的(实验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利用实验桌上提供的仪器和药品设计实验方案。在设计过程中,教师尽量减少对学生的限制,并适时的给学生以帮助,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在设计方案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交流方案过程中,各组间互相补充,互相借鉴,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实施实验时学生体验了科学过程,动手能力得到了加强,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和严谨求实的科学品质及勇于探索的意志力。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自己探索,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也体验了科学研究过程。3.反思研究过程、总结收获和不足

探索活动结束后可让学生进行总结收获和不足,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质量守恒定律

重点、难点:对质量守恒定律含义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复习提问:在前几章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哪些化学反应? 投影:反应文字表达式 氯酸钾 → 氯化钾 + 氧气 氢气 + 氧气 → 水

氢气 + 氧化铜 → 铜 + 水

引言:这是我们学过的化学反应(指投影),对于化学反应你知道了什么?

思考讨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种类、分子种类、物质状态、颜色等发生了变化;原子种类、元素种类没发生变化;对于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原子数目是否发生变化存在争议。引入: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有同学说改变,有同学说不变,意思不统一,那么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探讨。设计与实施实验:

讨论:根据实验目的利用实验桌上提供的仪器和药品设计实验方案。交流设计方案 评价设计方案 教师引导学生评价哪些方案是科学合理的,哪些需要改进,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设计过程。1.实施实验:

同学们的设计方案是可行的,可以进行实验。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检查纠正学生实验操作中的问题

1.依照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和测定的实验数据。2.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3.汇报实验结果

引导学生从实验内容,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发生变化汇报实验结果 同学们的实验结果是巧合,还是具有普遍意义? 汇报: 1.实验内容 2.实验结果

反应前物质总质量(烧杯+试管+两种溶液)______g,反应后物质总质量为_______g。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_______。3.演示实验

演示:白磷燃烧前后质量测定。1.观察记录

反应前物质总质量为_______g,反应后物质总质量为_______g。2.书写反应文字表达式

3.实验结果分析: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_______。总结:

思考:通过以上几个实验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科学家曾做过大量实验,无数实验都证明: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总质量相等。这是化学反应遵循的规律。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板书课题)提问:哪位同学试着回答什么是质量守恒定律 板书:

一、质量守恒定律内容(略)讨论: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原因 问题讨论:

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化学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投影:水分子分解示意图,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认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

板书:

二、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

1.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的质量比金属镁的质量大,有人说这个事实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你说对吗?为什么?

2.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有二氧化碳和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物质的组成中一定含有_______元素和_______元素,可能含有_______元素。反思研究过程:

通过对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的探讨,你有哪些收获?

总结:对于今天的学习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在今后的学习中相信大家会做的更好。板书设计:

第一节 质量守恒定律

一、定律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反应前总质量=反应后总质量 g g 磷 + 氧气 → 五氧化二磷

二、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原因

探究活动 :通过实验探究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1)根据提供的仪器和药品设计实验方案。

(2)交流与评价。(3)实施实验。(4)汇报讨论。典型例题

例1 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的质量比金属镁的质量大,有人说这个事实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你说对吗?为什么?

选题目的:本题目的在于考察学生是否真正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思路分析:

在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时,要确实理解定律中“参加”和“生成”两个词在具体化学反应中的含义。镁带在空气中燃饶参加反应的物质不仅有金属镁还有空气中的氧气依据质量守恒定律金属镁和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和为生成物氧化镁的质量。解答: 此说法不对。镁带在空气里燃饶,是镁和氧气发生了化学反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后生成物氧化镁的质量,一定等于参加反应的镁带和氧气的质量和,所以生成物的质量比镁带质量重。启示:

对于知识来说不仅要记住,而且要真正理解。

例2 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有二氧化碳和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物质的组成中一定含有(_____)元素和(_____)元素,可能含有(_____)元素。选题目的:

本题是考察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本质--原子的三不变(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发生变化)的认识和应用。思路分析:

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可初步表示为:蜡烛+O2--CO2 +H2O 根据原子种类在反应前后不变的道理可知,生成物中碳、氢原子来自可燃物,但不能确定生成物中的氧原子是全部来自空气中的氧气,还是一部分来自空气中的氧气、另一部分来自蜡烛,所以只能证明蜡烛中可能含有氧原子,原子是元素的个体,是构成并体现元素性质的基本单元。

解答:蜡烛的组成中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启示:能灵活运用知识比只记住知识更重要。习题精选

一、选择题

1.下列各项:①原子的数目;②分子的数目;③元素的种类;④物质的种类;⑤物质的分子个数;⑥各种原子的总数。在化学反应前后,肯定没有变化的是()A.①②③⑤ B.①⑥ C.②③⑤ D.①③⑥

2.在A+B→C+D的反应中,5克A和一定的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3克C和10克D,则B的质量是()

A.18克

B.7克

C.8克

D.6克 3.对质量守恒定律的解释正确的是()A.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原子数目改变。B.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改变,原子个数不变。

C.在一切化学反应里,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 没有改变。

D.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分子数等于生成的分子数。

4.充分加热a克氯酸钾与b克二氧化锰的混合物,留下残余固体c克,则生成氧气的质量为()

A.(a-b)克 B.(a-b-c)克 C.(a+b-c)克 D.(a-b+c)克

5.某化合物X燃烧时发生的反应为:2X+5O2=4CO2+2H2O,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判断X的化学式为()

A.C2H4 B.CH4 C.C2H2 D.C6H6 6.下列各组物质,在敞口容器里发生反应,容器内物质的总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的是()A.镁条放入盐酸中 B.高锰酸钾固体受热分解

C.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D.在空气中加热铜粉

7.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及2Mg+O2==2MgO的反应方程式,下列各组数据正确的是()A.镁的质量2克,氧气质量3克,氧化镁质量5克。B.镁的质量3克,氧气质量2克,氧化镁质量5克。C.镁的质量1克,氧气质量4克,氧化镁质量5克。D.镁的质量4克,氧气质量1克,氧化镁质量5克。

8.已知反应3A+2B==2C+D,A、B两种物质完全反应时质量比为3:4,若生成C和D共140克,则该反应消耗B的质量为()A.60克 B.80克 C.90克 D.120克

参考答案: 1.D 2.C 3.C 4.C 5.C 6.C 7.B 8.B

二、填空题

将A物质25克、B物质5克混合加热,反应后的物质中,A仍有10克,B已完全反应,同时生成C物质11克,还有一种生成物D。则这个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反应物及生成物的质量比A:B:C:D为: __________。答案:15:5:11:9

三、问答题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下列问题:(1)蜡烛燃烧后,质量减轻。

12.华师大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篇十二

一、掌握“双基”情况:

在数学知识上已经掌握了两步计算式题和有余数的除法,还有统计知识,并学会了辨认八个方位;掌握了万以内数的读法、写法和加、减法;还掌握了长度单位毫米、厘米、分米、米和千米的实际长度和简单的换算以及实际测量,并能用以上这些相应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经过两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了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简单的抽象概括能力,并能根据具体情况提出合理的问题,还能正确解决问题的能力。无论是理解问题的能力,还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均有所提高,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打得都比较扎实。

二、学生的学习习惯:

对数学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养成了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了一些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了独立思考和与人沟通、协商、合作、交流的能力,学会了探究问题,乐于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特别是对一些动手操作,合作学习,实践活动等学习内容尤为感兴趣。学生书写比较工整,作业基本能按时完成。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分三个领域,八个单元。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混合运算”(乘加、乘减、除加、除减、加减混合以及两步有括号式题)。结合实际情境,使学生体会到要遵循“先乘除、后加减”及“先算括号里面的”运算顺序,能根据这些运算顺序计算有关问题,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第三单元“加与减”结合具体情境,探索计算万以内加减法及连加、边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养成对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进行估计的习惯;能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能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第四单元“乘与除”。主要学习(百以内)一位数乘、除两位数的口算。结合具体情境,感受乘除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探索一位数乘、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体验算法多样化,并能正确计算。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用乘除法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4、第六单元“乘法”。主要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和连乘。能结合具体情境提出问题,列出乘法算式,探索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化,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5、第七单元“年、月、日”。主要学习年、月、日的有关知识。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平年、闰年,能判断平年和闰年。体会引入24时记时法的必要性,认识24时记时法。感受时间中的数学问题,培养时间观念。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6、第八单元“认识小数”结合购物的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感受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能解决一些相关的简单问题;能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观察物体”在这一单元里学生学会从多方位观察立体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第五单元“周长”本单元主要学习周长的概念,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认识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图形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三)数学好玩

本册教材在数学好玩中安排了“校园中的测量”“搭配中的学问” “时间与数学”三个专题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思想,锻炼思维能力,积累思考经验,开阔眼界。

四、教学总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在单元学习中,学生通过“数一数”、“分一分”等活动,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乘法除法算式,体会乘法与除法的意义。

2、学习习近平面图形的周长,会进行周长的计算。

(二)、实践能力培养

1、观察物体,引导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所看到的物体可能是不一样的。

2、结合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

3、经历对生活中某些现象进行推理、判断的过程,能对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按一定的方法进行逻辑推理、判断其结果。

(三)、情感与态度

1、让学生在观察和操作的学习活动中,能够感受到思考的条理性和合理性。

2、教师重视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让他们在感受到乐趣之外,应具备必要的学习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加强直观演示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成功的体验。

3、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5、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新意识。

6、注重让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7、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数学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8、加强导优辅差工作,特别是后进生的辅导,努力使他们迎头赶上。

六、课时安排

一、混合运算:6课时

二、观察物体:3课时

三、加与减:8课时

四、乘与除:6课时

整理与复习:2课时

五、周长:5课时

六、乘法:13课时

七、年、月、日: 5课时

数学好玩:3课时

八、认识小数:8课时

总复习:4课时

徐 强

13.华师大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篇十三

一、学生情况分析二(3)班各有学生51人。学生通过一个学年的新教材学习,已经初步的适应了新课程的教材特点,并能有一定个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班里的学习习惯都较好,这个学期的教学重点还是要放在良好听课习惯的养成上和数学思维能力训练。另外,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积极教育与引导学生,让学生逐步爱上数学。

二、教学目标 1.数与代数

第一单元“加与减”。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学生通过加减法的计算,能通过摆竖式正确计算10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在计算过程中初步养成认真、细心、耐心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第三单元“数一数与乘法”。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学生通过“数一数”等活动,经历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乘法算式的过程,体会乘法的意义,从生活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五单元“2——5的乘法口诀”,第八单元“2——5的乘法口诀”。在这两个单的学习中,学生经历2——5和6——9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形成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初步的推理能力,能正确运用口诀计算表内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第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第九单元“除法”。学生通过大量的“分一分”活动,经历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体会除法的 意义,从生活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体会乘法与除法的互逆关系。第二单元“购物”。学生通过购物,进一步人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实际情景中,通过购物,认识元、角、分,并进一步学会实际的应用。2.图形与几何

第四单元“图形的变化”。在这个单元学习中,学生将经历观察的过程,在活动中积累图形运动的活动经验;在欣赏与设计中,体验到图形的美和设计的乐趣。通过观察活动,初步发展空间概念。第六单元“测量”。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认识了厘米和米,认识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通过测量活动,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测量生活中的物体的长度。

3.综合与实践:本册教材安排了“班级旧物市场”和“寻找身体上的数学‘秘密’”两个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了数学的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从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乘法算式的过程,体会乘法的意义,从生活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学生经历2——5和6——9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形成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初步的推理能力,能正确运用口诀计算表内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3.学生通过大量的“分一分”活动,经历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除法算 式的过程,体会除法的意义,从生活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体会乘法与除法的互逆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乘除法的意义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措施:

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愿望,创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学习数学,重视动手操作与抽象概括相结合,体验乘除法的含义,发展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操作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帮助学生积累参加数学活动的经验。

3.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以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在整理与复习中,注重培养学生回顾与反思的学习能力。5.重视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14.华师大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篇十四

学习目标:

(1)理解圆周角的概念,掌握圆周角的两个特征、定理的内容及简单应用;

(2)继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想象、归纳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3)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由“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方法. 学习重点: 圆周角的概念和圆周角定理 学习难点: 圆周角定理的证明中由“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完全归纳法的数学思想. 学习方法: 指导探索法.学习过程:

一、举例:

1、已知⊙O中的弦AB长等于半径,求弦AB所对的圆周角和圆心角的度数.

2、如图,OA、OB、OC都是圆O的半径,∠AOB=2∠BOC.求证:∠ACB=2∠BAC3、如图,已知圆心角∠AOB=100°,求圆周角∠ACB、∠ADB的度数?

4、一条弦分圆为1:4两部分,求这弦所对的圆周角的度数?

5、已知AB为⊙O的直径,AC和AD为弦,AB=2,AC=2,AD=1,求∠CAD的度数.

6、如图,A、B、C、D、E是⊙O上的五个点,则图中共有

个圆周角,分别是

7、如图,已知△ABC是等边三角形,以BC为直径的⊙O交AB、AC于D、E.(1)求证:△DOE是等边三角形;(2)如图3-3-14,若∠A=60°,AB≠AC,则①中结论是否成立?如果成立,请给出证明;如果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8、已知等圆⊙O1和⊙O2相交于A、B两点,⊙O1经过O2,点C是AO2B上任一点(不与A、O2、B重合),连接BC并延长交⊙O2于D,连接AC、AD.求证:

(1)操作测量:图a)供操作测量用,测量时可使用刻度尺或圆规将图(a)补充完整,并观察和度量AC、CD、AD三条线段的长短,通过观察或度量说出三条线段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2)猜想结论(求证部分),并证明你的猜想;(在补充完整的图(a)中进行证明)(3)如图b),若C点是BO2的中点,AC与O1O2相交于E点,连接O1C,O2C.求证:CE=O1O2·EO2.

2⌒

二、课外练习:

1、⊙O的弦AB等于半径,那么弦AB所对的圆周角一定是().

(A)30°(B)150°(C)30°或150°(D))60°

2、△ABC中,∠B=90°,以BC为直径作圆交AC于E,若BC=12,AB=12,则 的度数为().

(A)60°(B)80°(C)100°(D))120°

3、如图,△ABC是⊙O的内接等边三角形,D是AB上一点,AB与CD交于E点,则图中60°的角共有()个.

(A)3(B)4(C)5(D)6

4、如图,△ABC内接于⊙O,∠OBC=25°,则∠A的度数为()

(A)70°(B)65°(C)60°(D))50°

5、圆内接三角形三个内角所对的弧长为3:4:5,那么这个三角形内角的度数分别为__________.

6、如图,AB是⊙O的直径,CD⊥AB于D,AD=9cm,DB=4cm,求CD和AC的长.

上一篇: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及进度表下一篇:校园禁烟活动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