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幼儿小学教育

2024-10-14

关于教育幼儿小学教育(共13篇)(共13篇)

1.关于教育幼儿小学教育 篇一

关于幼儿教育

由于幼儿在感知方面常按自己的需要去感知事物,易受外界刺激的干扰,所以表现出来的分享行为较不稳定;有的孩子则当着老师的面愿意与人互换玩具,而老师一走,他就抢回了自己的玩具,可以说时一种假分享行为,他在与同伴交往中仍难克服自我为中心的意识。皮亚杰曾指出:“一般的同伴交往和具体的同伴冲突是儿童发展视角转换能力的必要条件,是儿童摆脱自我中心的前提。”因此,作为老师,我们还是应尽量多给幼儿创造自由交往的机会,鼓励个别幼儿参与集体活动,启发他们互相交流、磋商、协调,引导他们把自己的书和玩具拿出来与小朋友一起玩一起看。在看看、玩玩的过程中,教师适当培养孩子进行合作。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与人交往的乐趣。当孩子之间发生矛盾时,首先要求他们应站在他人的位置上想想,使他们学会考虑别人的需要,形成换位意识,从而克服以我为中心,养成与人合作,共享的品质。

1、不要溺爱孩子。孩子吃独食,不愿与他人分享,是与父母的溺爱密切相关的。现在家庭结构简单,独生子女就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宠着、疼着他们,爸爸妈妈也都是一切以孩子为中心,这让孩子往往只考虑到自己,一个人将好吃的、好玩的独占了,不会想到要孝敬长辈。只要稍不称心,他们就横地打滚哭闹。在家里称王称霸惯了,和伙伴交往的时候,也都以自己的需求为出发点,把最好的留给自己,把自己喜欢的先抢到手,拿到后就贴上自己专属的标签,不愿再拿出来分享。长此下去就强化了孩子的独享意识,他们理所当然地把好吃的、好玩的据为己有。

2、营造分享的氛围,体验分享快乐。家长要为孩子创设充满“分享”的环境的意识。孩子身边所有的人、物、事件、情绪,统统构成他的成长环境。当环境中充满了分享的意识、情绪、行为,孩子的“分享”也会从心底发生。首先,多营造平等的享用氛围,如:家中的食物全家人一起享用,避免孩子独占食物。再如:家长要有意识的把自己看到听到的有意义的事讲给孩子听,让他一起快乐,一起忧伤,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情感分享,慢慢的孩子也学会把自己高兴的或伤心的事讲给家长听,让大家一起分享他当时的情绪。其次,多创设“孔融让梨”的分享氛围,让孩子体验到自己的行为带给家人的快乐。第三,多带孩子走出家门融入社会,如:多带孩子走亲访友,让孩子在他人家中体验分享别人东西的快乐,进而别人到自己家中也愿意把东西拿出来与别人分享。多带孩子与其他家庭外出游玩,体验与别人共同游玩的快乐。

3、同伴交往,学会分享。现在家庭,独生子女较多。没有兄弟姐妹的陪伴,没有街坊邻居的玩伴,孩子会变得越来越孤独。由于缺乏同伴交往,导致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他人感受,很少关心他人的需求,不能与同伴和睦相处,不会分享。因此,爸爸妈妈应该给孩子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孩子与其他小朋友们一起玩,减少孩子在交往中的不安全感。可以让孩子邀请小伙伴到家里一起玩,让孩子在同伴游戏交往中,变得大方得体,学会与人交往的技巧,养成孩子关爱他人、谦让友好的行为习惯。

4、让孩子明白分享不是失去而是互利。孩子之所以不愿与人分享,是因为他觉得,分享就是失去,家长应该理解孩子这种难以割舍的“痛苦”,让孩子明白,分享其实不是失去,分享是一种互利。分享体现了自己对别人的关心与帮助,自己与别人分享了,别人也会回报自己同样的关心与帮助,这样彼此关心、爱护、体贴,大家都会觉得温暖和快乐。

5、给孩子分享的实践机会。经常组织孩子与小朋友开展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孩子与小朋友们共同活动,共同分享活动的快乐。常提供孩子为家长服务的机会,如在家里买了水果、糕点时,让孩子进行分配,如果孩子分配得合理,就及时表扬强化。

6、自己为孩子树立榜样

2.关于教育幼儿小学教育 篇二

为了保证幼儿的身心健康和安全,幼儿教师不仅要担负起保护幼儿生命安全的责任,还要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培养和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使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多年的保教工作经历谈几点看法。

一、当前幼儿园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1. 重视安全管理,忽视安全教育。

当前,绝大部分幼儿园建立了安全责任制,完善了各项安全规章制度,强化了保教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加强了幼儿园各个环节的安全管理,尽量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但是,这些做法大都停留在加强安全管理的层面上,忽视了幼儿的安全教育。安全教育是通过教育活动,最终达到让幼儿产生预防和应对伤害的安全行为和以自我保护能力为目的的教育。

2. 安全教育方法枯燥。

安全知识是一种体验性知识,安全教育的目的在于产生安全的行为,枯燥的说教根本不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幼儿也只是口头上敷衍地答应教师的需求,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去,也无法形成一种保护自己的能力。因此,探究符合幼儿身心发展需要,采用形式多样的喜闻乐见的安全教育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3. 安全教育内容不完善。

当前幼儿园普遍重视的是与幼儿在园生活十分密切的方面,摔伤、碰伤的预防,交通安全、防火、防电等占幼儿园安全教育内容的90%,而与幼儿居家生活、预防各种自然灾害等相关的安全教育几乎是空白。可见,目前幼儿园的安全教育内容过于狭窄。

二、幼儿安全教育的途径

1. 将安全教育渗透到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

每学期我们都将安全教育有计划地列入教育教学计划中,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补充安全知识教育的内容。如,开展食品安全主题活动时,通过故事《小熊请客》,让幼儿讨论:小熊为什么肚子疼?怎样注意饮食卫生?教师还可通过图片、儿歌、故事等,让每个幼儿在有趣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了解和掌握安全知识。实践证明,将安全教育渗透到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是幼儿安全教育非常重要和有效的途径,也是幼儿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的基本手段。

2. 将安全教育渗透到游戏中。

游戏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和活动能力,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也是幼儿学习的最佳方式。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情境下自然融入安全教育的内容,不仅能使幼儿获得力所能及的防灾、逃生和自救的方法,还能激发幼儿的主动性、想象力和创造欲。因此,游戏是幼儿园安全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安全知识。

幼儿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成长,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和社会的安宁,关系到国家长远发展和民族的未来。让幼儿拥有一个幸福、快乐、健康、安全的成长环境是所有家长和幼教工作者的美好愿望。保证幼儿的健康和安全是幼儿园工作的首要任务和重要职责。我们应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针对幼儿可能遇到的安全问题,通过各种安全教育及安全活动的开展,增强幼儿的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使他们在生活中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3.关于幼儿教育 篇三

初为人母和人父的青年一代,在感谢上帝赐给了你一个可爱的小宝宝时,千万别忘了,上帝更希望你能将他培养成才。你希望你的小宝宝身体健康活泼可爱,你可知道他将接受你的塑造,你的一切努力都会决定或影响他的将来。他就像一张白纸一样来到你的身边,等待着你在这张白纸上绘画素描。他将成为一张废纸,还是合格的画卷,还是令人欣赏的画卷,还是价值连城的画卷。作为父母的你可要好好选择,当然也看你是位水平如何的画家哦。

为了让更多的年轻爸妈,幸福的期待不成为泡影,笔者在此慎重地给年轻的爸妈一些建议。

1懂得如何才是爱自己的孩子

有些父母亲分不清自己的哪些行为是爱自己的孩子。有时会将溺爱当成真爱,或者由于私心的原因偏爱自己的孩子。这样就会把孩子带入危险的边缘,慢慢地因为父母亲的这种爱的庇护而迷失方向甚至误入歧途。过于心疼孩子也是种溺爱,孩子应该要有适当的磨练,有一定的抗压能力,父母要能忍心让他去经历风雨,而不是一味地呵护。

母鸡啄小鸡,不是母鸡很残忍而是母鸡爱小鸡。母鸡为了小鸡能脱离自己学会生存,不得不用残忍的方式赶走小鸡离开自己。这种看似残忍的行为实际上是一种深沉的母爱,有时候是我们人类所不及的母爱。世界上的所有生物,为了生存都需要竞争,物竞天择和优胜劣汰是大自然不变的生存法则。

现在有的学生上大学了,还不会洗衣服,将衣服邮寄给母亲洗,这是种多么可怕的事情。不要说他将来的生存能力会如何,就说他现在情况是多么的糟糕。可以想象我们有的父母亲对自己的孩子“爱”到了什么程度,这是种危险的爱是种会反弹的爱。过分的给予不一定会有好的回报,根据有的实际报道,可能还会带来杀身之祸。现在不乏有弑杀亲身父母亲血案的案例。我们还不能清醒吗?还会想不到是谁在培养了这些六亲不认的杀手吗?所以我们对孩子的爱要慎重,要知道什么才是真爱!

2学会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有的父母亲不知道孩子到底需要什么,他有什么想法。而是,一味地强调自己的要求和加在孩子身上的自以为的正确想法 ,并不去考虑孩子的想法,对于孩子的内心世界就更不会去在乎了。有时候我们都认为孩子的想法是幼稚的是错误的,只有自己是正确的,自己是不会害孩子的。我们哪里知道,偏偏是我们自以为是的想法害了孩子。

所以,父母亲要学会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孩子的所想所需,和他们友好的沟通交流。 这样我们才能真确地引导孩子和我们自己,有时候,孩子也是我们的老师,他们也有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

孩子的内心世界很丰富,这也是他们开发大脑创造力的最佳时机。我们作为孩子的父母亲,要用一颗童心与他们沟通交流,和他们一起玩游戏,一起郊游,一起探讨大自然的奥秘,一起和他们问十万个为什么。我们成了他们的后勤保障和协陪员,当然还是老师,有时候还是学生。

3和孩子一起成长

现在,我们年轻一代大多数只生育一个孩子,所以孩子有时候在家里缺少玩伴,于是我们便成了孩子的玩伴。我们将成为伴随孩子一起成长的好伙伴,我们要充当好这个角色不易。因为有的年轻人喜欢自己出去玩,把孩子关在家里或者交给父母亲。这样做弊端很多,把孩子关在家里,就把孩子与外界隔离了,不利于孩子接收更多的新鲜事物,对孩子的完美性格的养成也不利。交给父母亲,也不是不可,在特殊情况下可以考虑。但是长期这样做是不行的,因为隔代有很大的代沟,不利于孩子各方面的成长。这两种情况都会让孩子养成不好的习惯。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有的年轻爸妈把孩子交给托儿所,这样做也不太好,因为孩子最亲近的人是父母,他在陌生的世界里,容易养成孤僻症。我们做父母的要自己慢慢地把他们交给社会,让他们有个美好的童年。

和孩子一起放风筝是件快乐的事,和孩子一起做作业是件快乐的事,和孩子一起亲吻大自然是件快乐的事,和孩子一起逛街是件快乐的事。和孩子在一起做的所有事都是快乐的,他会使你更年轻,永远拥有一颗童心是多么幸福的事啊!

我们快点学会与孩子一起成长吧,因为我们自己也是多么地需要快乐啊,我们在工作过后是多么地需要放松啊!而孩子就是我们快乐的源泉。

4培养孩子养成一些好习惯

孩子好习惯的养成,会影响他一辈子。一个人有无好习惯,是决定他将来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我们都是望子成龙的父母亲,你说你愿意会因为自己的原因,导致影响孩子将来成功的因素吗?

要想让孩子养成好习惯,首先,我们自己要养成好习惯。我们是孩子们最好的榜样,榜样的力量值千金。相信成功的我们不会不在孩子们面前,做个好榜样。

孩童时是最易塑造的时期,父母亲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他们特爱学自己的父母亲,他们认为自己父母亲做的事都是正确的。当然,我们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我们也这样要求孩子的:听父母亲的话就是好孩子。但是前提条件是,首先我们的言行是正确的。孩子要养成哪些好习惯呢?我罗列了一些可供年轻爸妈们参考的好习惯。

1.讲卫生

2.懂礼貌

3.有爱心

4.有同情心

5.爱劳动

6.勤观察

7.爱思考

8.爱看书

9.好奇心

10.有条理

11.懂得感恩

12.学会坚强

13.有毅力

5鼓励孩子去超越

有的父母亲会说:我的孩子胆小,出不了众。换句话说:就是我们的孩子不敢超越。如果,我们的孩子长期不敢超越自己,将会影响他以后的发展。所以,我们做父母的不能小看这一点,要加以重视,好好培养我们可爱的宝宝,可不能因为我们的忽视而影响了他们的前程。

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孩子是胆小,说胆小是个错误的观点。在我们的脑海中不应该再出现胆小之词,因为我们都知道,胆小只是个借口。我们不能让孩子学会找借口,我们要培养他们的自信力,让他们敢于挑战自我,突破自己,从而超越自己。

作为父母亲的我们可不能成为孩子爱找借口的榜样哦!

6让孩子懂得珍爱一切

拥有的不知道珍惜,没有的拼命地想拥有。这是我们常走不出的怪圈,更别说孩子了。所以,我们要让孩子懂得珍惜拥有的,知道一切都是来之不易,要好好珍惜。

这其中包括物质、亲情、友情等。让我们的宝宝从小知道要好好地珍爱这一切,好好地经营这一切,才能快乐地活着。特别是亲情和友情相当于镜子,你高兴他也高兴,你悲伤他也悲伤,你的情绪影响了周围的情绪。所以,我们要让孩子知道:多一点笑容挂在脸上的重要性。

俗话说得好:笑一笑,十年少。我们做父母的要多挂一点笑容在脸上,无论我们在生活中和工作中遇到了多大的麻烦,遭受了多大的挫折,回到家里后都要保持一张笑脸面对家人。特别是在小孩面前,我们更要注意自己的形象。我们自己要珍爱一切,孩子才能慢慢理解和接受这一思想。

7要培养孩子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如果一个人不懂得感恩,不会有“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思想。这个人是不会得到更多的朋友的,是很难成就一番大事业的。先成就他人才能后成就自己,得到他人的恩惠要懂得回报,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是能帮则帮,有难必帮,有求必应,这样才能聚集人脉。在21世纪,没有一定人脉的人,想干出一番事业来,是很难的。

我们作为父母亲要在孩子面前做好这方面的榜样和教育。假如说,我们让我们的孩子提了一下鞋子,要对他说:“辛苦你了,小宝宝。你真行!”。我们千万别认为这是他们应该做的,也只是一件小事而已。并且不放在眼里,轻易地就让这样的事,平平静静地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久而久之,我们的回报是:孩子们不会帮我们干提鞋子这样的小事了。对不起,我们只有自己亲力亲为吧。

我们带着孩子坐公交车,遇到有人让座给我们的孩子时,马上要教孩子向人家道谢致敬。千万别认为这是人家应该的,这也是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机。受人恩惠要立刻道谢,并且,他长大后也知道向弱势群体让座,和懂得去帮助弱势群体。

做父母的,我们不但要自己言传身教,还要善于抓住生活中的任何一个教育他们的小事例。让孩子从小懂得不能有“勿以善小而不为,恶小而为之”的思想。

8学会与他人相处

现在,好多孩子出去,不懂得与他人相处。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希望他人围着自己转。这样就很难融入集体当中去,容易陷入孤军奋战的绝境,找工作都成问题。所以学会与他人相处很重要,我们做父母的,在他们孩提时就要好好教育他们,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的技巧和道理。

有的年轻父母自己的个性就过于张扬,更何况在自己的孩子面前,也是如此,这样就会不经意地让我们的孩子也学会了个性过于张扬。我们知道个性过于张扬的人容易得罪他人,不利于与他人相处相容。

我们要学会克制自己,特别是在孩子面前,更要懂得克制。对自己个性过于张扬的孩子,要用换位思想教育他,让他懂得:别人如果个性过于张扬,自己也会受不了。

与他人相处是个艺术性的难题,不是说做到就能做到的事情。需要我们不断地自我克制,自我调整,自我提升,才能办到的事情。它是一种一定境界的修养的体现,是种超能力的表现。

9懂得给予比索取更有幸福感

我们很多时候认为索取是种幸福快乐的事,因为自己将拥有更多,谁不希望自己能力和财富双丰收啊。而实际上给予比索取更有幸福感。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人愿意为了帮助他人而收获幸福和快乐。举个例子,别人从你这里索取了100元,你会喜欢他吗?他会在你这里收获快乐吗?相反是你的白眼和痛恨,至少是不友好。相反,别人给你100元,你会给他白眼和痛恨吗?我相信你给的可能是快乐,是笑脸。

我们现在好多孩子只是一味地向父母亲索取,而我们也只是一味地满足。这样,我们的孩子到了社会上就只懂得索取。你说我们的孩子还会受社会欢迎吗?有能力给予,才能有所收获。先要学会给予,才能在社会上立足,才能有地位,才能有更大的收获。

走进大自然热爱大自然

我们所有的一切都是大自然给的,所以我们要懂得热爱大自然。只有我们懂得热爱大自然,才能很自觉地去保护大自然,去维护大自然,让我们有更多的机会享受大自然给予我们的一切。

我们要经常带我们的孩子去体验大自然的美好,让他们爱上大自然的神奇,让他们懂得珍爱生命,让他们知道人在大自然当中的渺小。

《动物世界》是个很好的电视节目,要带着孩子爱上看这样的电视节目。孩子们会在里面学到很多知识,他们会爱上可爱的动物,会知道珍爱动物,知道保护动物的重要性。

4.关于幼儿吃饭的教育随笔 篇四

我们托班有个漂亮的小美女叫茹茹,她不仅漂亮聪明,也给大家带来了许多的欢乐。对于托班的宝宝在吃饭问题上,我们需要从头开始。比如饭前洗手,教宝宝先认识手心手背,在教宝宝洗手的方法,先洗手心再洗手背,吃饭姿势的纠正,要用右手拿勺子吃饭,勺子怎么拿,用哪个手拿等这些都需要从零开始慢慢教。

第一次吃饭我们是花功夫最多的一次,他们也是学的最认真的一次,茹茹是学的最好也是学的最快的宝宝。到了下午餐时,大多数的宝宝根据提示都基本记住了。就在大家吃的香喷喷的时候,我突然听到洪亮而且稚嫩的一句话“小朋友快用右手拿勺子老师说吃饭要用右手拿勺子”。

通过我的观察,纠正后的宝宝们吃饭用手的姿势都是对的。我疑惑的问茹茹指的那位小朋友。茹茹指着对面的宝宝说“老师他不是用右手拿的勺子”。当时的我特别高兴我觉得这个宝宝的洞察力非常好,我又想怎么形容她就明白的更快呢?后来我想宝宝们只有自身真正的体会了他才会理解真相的,然后我就让茹茹用右手拿着勺子走到对面的小朋友的边上,我说茹茹你发现了什么呀?他拿的和你用手一样吗?她天真的说,老师他怎么的手和我的一样。我说茹茹真棒,老师跟你说,因为你们坐的方向不一样,你们右手拿东西的方向就是相反的,等你长大了就明白了。”

5.关于幼儿园教育个人总结 篇五

三、教育教学工作

1、幼儿园组织教师重新学习《新纲要》,激励大家争做反思型、创新型的教师,在不断的反思中寻求新的方式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突破旧的教学模式。四月份郑艳教师对全区进行了说课,她能从幼儿的兴趣爱好出发,尊重幼儿的个性差异和年龄特点,教育活动始终围绕幼儿的情感态度展开,使幼儿在玩中学,学中乐。受到同行和领导的一致好评。

2、从园内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出发,就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认真开展了教研活动。近期小班组就“如何让新入园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中班组就“如何构建和谐班级”,大班组就“如何做好家长工作”, “幼小衔接”等问题进行了教育教学研讨,达到了以教研促教学的目的,通过教研活动较好的解决班级教学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3、家园共育作为扩展教育时空发挥各种教育资源的一种手段,越来越受到幼教工作者的关注。为此,我园近期的家长公开课,把家长请进课堂做教师,通过家长的亲身体验,让家长既体会了幼儿教师的艰辛,又充分利用了我们身边的教育资源。办家教专栏,加强了家长育儿知识的宣传与交流,工作得到了家长的支持与理解。

4、重视园本课程研究:设立了以《中华经典导读》为主题的园本课程,且围绕这一主题设立了教育目标,进行各种活动。

5、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活动,我园教师在市、区级论文和案例评选中,获奖率达100%;在区级讲故事比赛中,我园李乐延小朋友荣获一等奖的好成绩;舞蹈节目“好朋友”在城乡办学联盟庆“六一”文艺表演中,展示了我园的风采。

四、卫生保健工作

1、加强对各班幼儿生活常规培养工作的检查与指导,培养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对各班卫生、消毒工作合格卫生责任区坚持每周抽查和每月大检查相结合,要求地面无纸片、桌椅无污垢,室内通风良好,幼儿被褥干净整洁,一日两餐后的餐具消毒,要求每天处理当天的垃圾,不让垃圾在我园过夜等。我园一直坚持把检查结果与教师个人考评挂钩。

2、组织幼儿灶的管理人员和炊事员认真学习了《食品卫生法》,严格按照有关法规进行操作,幼儿灶房的卫生天天检查,决不允许有卫生死角,确保食品的卫生清洁。组织全体教职员工进行体检,并为相关人员办理了健康证。

3、近期对保育人员进行了岗位知识培训,对全体教师进行了幼儿卫生保健常识的培训,让大家掌握所需的幼儿卫生保健常识及处理紧急事故的正确方法。

6.关于教育幼儿小学教育 篇六

小朋友到底该先说什么语言

按照书中的观点,家庭最常用的语言幼儿应该先学习。如果家庭以方言为主,那就先说方言;如果以普通话为主,那就先说普通话。毕竟,只有先掌握了家庭语言,即主导语言,才能应付日常生活表达沟通的需要。如果孩子连家庭语言都没有学好,就没办法与身边的亲人和同伴有效沟通。就会影响孩子使用语言的信心和机会。

当然,幼儿也可以同时学习两种语言。只要家庭能给孩子创造双语的环境。比如说,妈妈跟孩子用广东话,爸爸跟孩子用普通话(如果想让孩子学英语,也可以雇佣一个外籍的保姆),这样孩子便能够同时学习两种语言。

这下,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香港的孩子从小就能够说流利的广东话、英语乃至普通话了。

有些家长希望孩子能够掌握多种语言。但这里牵涉到语言环境的问题。如果你让孩子同时学习德语、法语,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没办法让孩子多利用这些语言进行交流,孩子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学习语言就会十分吃力。尤其对于幼儿来说,是十分残忍的。咱们大陆的大部分学生之所以学了那么多年的英语依然没有效果,最大的原因就是语言环境。

如何识字更高效

我的芒果还没有上幼儿园,因此不知道现在大陆幼儿园到底有没有教小朋友识字?有没有一套系统的识字方法?在这里,只将书中的综合高效识字法介绍给大家,不作比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香港幼儿要学好汉字,其实比我们大陆的孩子更困难。一则相当一部分的孩子不会普通话,甚至有些幼儿园都是以广东话和英语作为教学语言。二则他们用繁体字来进行书面表达,书写难度大大增加。

香港人大概是意识到这个问题,所以在幼儿园就开始进行识字研究,推行了这套综合高效识字法。

这种识字方法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从儿童日常生活习得的词汇展开识字教学。幼儿阶段是口语发展的黄金时期,从18个月开始说字词,到六岁已积累成千上万的词汇。我们完全可以结合儿童已有的生活知识,由语义带动语音、字形的学习。

拿小班的小朋友来说,3-4岁儿童,刚刚开始明白文字的功用,要培养他们对文字的兴趣,可先从辨认一些象形文字开始,例如口、人,利用文字资源动画,肢体动作,让幼儿容易掌握文字的字形,引发对文字的兴趣,然后鼓励幼儿观察儿童纸,找出相关的文字。

同时,还可以鼓励幼儿注意环境中的文字,我们可以提供不同的日常用品,如玩具包装,供幼儿留意生活中的图画与文字,从而令幼儿认识到图画和文字的功用是表达特定的意义。

二是识字教学的系统性和高效性。香港幼儿园的老师在教学时,会融合了不同识字方法的优点,如集中识字,分散识字,部件识字,韵语识字等。

比方说,孩子对食物是最感兴趣的。所以在小班、中班、大班的第一课时,老师都会从关于食物的儿歌教起。

儿歌《排排坐》

排排坐,

吃果果。

你吃苹果,

我吃香蕉。

如果是小班的小朋友,我们可以让孩子进行“排排坐”的游戏,让他们体验“你吃苹果”“我吃香蕉”的句义。再模拟游戏,体验“吃”的含义。关键是给出图片,辨认“口”的字形,最后在儿歌文本中找出跟“口”有关的部件的字就可以了。

但如果是中班的小朋友,就不只是学习“口”,还要学习“木”,甚至通过联想词活动,学习更多的跟口、木的字,提高识字效率。

关于部件识字,香港的幼儿经常使用的是书写练习工作纸,老师以此来判断孩子对部件的学习情况。毕竟,只写部件会比抄写整个汉字更让孩子容易接受。

三是学习汉字有不同层次。从认读字词开始,到学习书写字词,最后应用字词,更符合孩子的学习规律。这也同时告诉我们家长,幼儿从认识“口”字,到学会书写”口“字,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只有我们先知道怎么回事,该怎么走,孩子才能走得更好,更远。

谢锡金教授的《幼儿综合高效识字法》这本书,读进去并不容易。开篇一系列的调查表格就让人望而生畏。建议没兴趣读理论的朋友就不要购买了。说实在话,这本书确实也只适合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看。如果想要更具体的,更容易操作的识字方法,还是得看一些妈妈的经验分享帖比较实在。

至于我个人,在读了这本书之后,最大的收获是两点:其一是了解了香港的幼儿是如何学习汉字的。其二便是万一我孩子的幼儿园老师不太在意孩子的识字教学,我也学会了如何给孩子选购适合她年龄阶段的书籍,以及如何教她识字。当然,最重要的便是,以前总以为识字还早,现在却发现那只是自己不负责任的借口。

如何做一个好妈妈,永远在路上。

7.关于幼儿美术教育现状的研究 篇七

当前, 社会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金钱至上的现象, 对待人与事是这样, 对待艺术更是这样。许多人认为只有画得栩栩如生才是好的美术作品, 只有工程浩大的画才有美术价值。因而, 在这种金钱至上的影响下, 许多幼儿的想象力被扼杀。同时, 美术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被功利化、利益化, 严重遭受了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这就使得幼儿美术教育变得虚伪, 而真正需要的启蒙教育则被无情地忽视了。

二、我国幼儿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1. 定式思维

在传统的幼儿美术教育中, 教师往往是先画一幅示范图, 让幼儿跟着进行模仿, 完成作业之后再由教师评判哪位学生画得好, 而最像的就是最好的。尤其在一些学校里面, 教师甚至教学生如何进行配色及画画构图之类的美术技巧, 而这些内容从根本上来说, 并不适合于幼儿美术教育。这样的定式思维, 使得幼儿在画画中墨守成规, 丧失了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从而无法达到培养幼儿的教学目标。

2. 有缺陷的美术观

在家长的潜意识中, 美术就等同于绘画, 对幼儿进行美术教育只要教会幼儿如何进行绘画就可以。其实, 这是一种有缺陷的美术观, 是片面的、不完全的。事实上, 进行美术教育是整个社会、整个国家的责任, 美术教育包括许多方面, 绘画只是其中之一。同时, 一些教师和家长存在一些功利化的想法, 认为孩子学习美术就是为了得到各类奖项, 并将这种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这种观点的存在更加不利于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3. 师资力量欠缺

现今的幼儿美术教师大多不是毕业于专业的美术院校, 对于幼儿美术教育缺乏一定的研究, 因此他们只能以大众的眼光来看待幼儿的美术作品, 无法给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这从根本上无法对幼儿进行有效的美术教育, 更加无法有效地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及想象力。

三、改善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现状的措施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幼儿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但面对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我们务必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来改善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的现状。

1. 理念的更新改变

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对于美术教育都有一定的不了解, 认识不够完全。所以对待美术教育没有正确的态度, 因此, 家长和教师在现今的幼儿美术教育中应该将原有的较为功利化的思想转变为更加成熟的一种思想。美术教育是一种针对幼儿的启蒙教育, 幼儿的美术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学习如何绘画, 更多的是为了激发幼儿内在的潜力和创造力, 对幼儿进行多方面的培养, 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

2. 教学方法的更新

现今的幼儿美术教学应该摆脱固有的、单一的教学模式, 应该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多角度地看待幼儿的美术作品。因为儿童的世界与成人的世界本身就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幼儿美术教育应该以幼儿为中心, 以孩子的特性为切入点, 多方面地加强幼儿对美术的兴趣, 将孩子能接受的元素融入到教学中。同时, 我们还应采取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多对幼儿进行肯定和激励, 使幼儿对自身充满信心, 从而更好地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3. 加强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

教师是进行幼儿美术教育中最为重要的教育主体, 如果教师本身的综合素质不够, 则无法满足幼儿美术教育中对教师的要求, 同时也无法真正传授给幼儿正确的知识。这样便会直接影响到对幼儿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而培养良好的教师, 对社会、对学校、对孩子都是一种财富。因此, 我们务必要加强对教师自身素质的培养, 打造一批具有良好素质和专业能力强的优秀教师, 进一步提升幼儿美术教育的质量。

4. 适当调整课堂内容

从美术的意义上来看, 美术并不仅仅是绘画而已, 其包括各种动手操作的内容, 例如, 剪纸、沙画、写真等。在幼儿美术教育课堂上, 教师可以采用更加有趣的教学方法, 例如废物改造、或者是用毛线做花之类的美术创作,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幼儿认识到美术不仅仅是绘画这一现实, 也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以及对美术的兴趣。

5. 改善评价体系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评价体系往往是单一的, 仅仅以画画的相似度来衡量幼儿的美术水平。这种传统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幼儿的创造力。因此, 在对幼儿的美术作品进行评价的过程中, 我们不能以成人的标准来衡量他们, 而是应该从幼儿的角度进行审视, 多询问幼儿的创作灵感, 促进幼儿与教师间以及幼儿与幼儿间的交流与沟通。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应该多加鼓励, 给予幼儿正确的指导。这种方式不仅能提升幼儿的欣赏能力, 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幼儿的审美能力, 使他们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

综上所述,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 未来的竞争市场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 尤其是创造力与想象力, 而这一能力的培养在幼儿时期则变得尤为重要。因此, 在幼儿美术教育中, 我们应当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 不断完善自身的综合素质, 改善评价体系, 进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琳.鉴赏与表现相结合的幼儿美术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12.

[2] .秦秋萍.“自然发展”视域下的学前美术教学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 2010.

8.关于幼儿英语教育的思考 篇八

一、正视孩子英语学习的定位

英语是一种语言,而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语言是最原始的沟通及与别人心智互动的途径,语言是介于社会文化世界与个人心智功能之间的重要桥梁,因此语言的获得是孩子心智发展上最重要的里程碑。研究表明,学前阶段是母语的口头学习关键期,错过了这个关键期,人的语言发展就会受限制。语言是处在一个特定的社会文化之中,语言环境的刺激成了语言的学习动机。母语的学习动机由于所处环境的影响能够天然自动形成。作为母语学习之后的第二语言,缺乏语言环境刺激,学习动机更多的是来自外在的功利性动机,具体表现在广大家长对孩子的英语期望方面。 比如,有些家长考虑到孩子以后升学或者出国英语成绩都占很大比重,因此不惜花大力气从小就狠抓孩子的英语学习;有些家长是好面子,让孩子把英语当成一种技能来学习,通过取得不同级别的证书来获得他人和社会的认可,乃至作为一种炫耀的资本。而真正把英语当成孩子一种“自发的兴趣”来学习的家长占的比例很小。

如果在幼儿学习英语的最初阶段就告知孩子学好英语是为了将来,孩子可能就此会把英语学习当成一种“包袱”。家长不妨弱化这种外在的英语功利化思想,而去强化孩子内在的学习兴趣,因为儿童对任何一种东西的学习兴趣主要是自发的。语言是交际工具,是需要在生活中运用的,那么让孩子体会到英语语言运用的乐趣,这样就能将功利性动机在幼儿的英语学习过程中转化为内在驱动力。

二、寻找适合孩子英语学习的方法

外语教学理论中学习方式分为“学得”和“习得”。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这样界定两个概念:“学得”通常指在正式的教室环境中有意识地学习语言规则的学习过程,即有意识地学习语言的显性知识;这种学习是系统的、正规的。“习得”是相对于“学得”而言,指学习者在丰富、自然、真实的语言环境中,无意识将隐性知识内化,即没有任务压力、没有任务意识自然地掌握一门语言。而相对于孩子来说,“习得”无疑是很好的英语教学方式。

1.环境因素。牙牙学语的婴儿在短暂时间内口语能力可以迅猛发展;一个初入异乡的孩子,能在六个月时间内基本渡过听、说语言关。其原因就是因为生活在这种语言环境中。所以说语言环境是学习语言的基础,而孩子适应语言环境的能力要比成人更强。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应该营造一个英语学习的氛围,让孩子能够将英语在生活实践中得到运用,明白英语是用来“用”的,而非“学”的。这也是运用了“习得”是在一个下意识过程中学习的原理。只有潜意识习得来的知识才能使语言的输入和输出达到自动化,才能自然地运用语言。

2.方法因素。观念的转变才能促进方法的转变。在全语言教育观念中,强调师生是构成学习过程的共同体,这里师生包括老师和孩子,也包括家长和孩子。全语言教育(Whole Language)是上世纪 90年代席卷全球儿童语言教育界一种重要的理论思潮。心理语言学家古德曼定义它为“一种视儿童语言发展和语言学习为整体的思维方式”。我们应该把全语言教育作为一种教育观念贯彻到儿童英语教育中来:(1)幼儿在语言发展过程占主动地位。在语言发展过程中,幼儿扮演主动的角色,能够对输入语言建构自己的理解,从而完成语言输出过程。幼儿以“习得”方式获得语言能力的发展就要求有一个宽松、和谐且充满情趣的语言氛围,因而,老师及其家长扮演的是一个示范者,为幼儿提供一个支持、接纳幼儿探索语言的环境。(2)幼儿是在交流过程中获得语言的发展。这里的交流强调的是幼儿的个人生活经验与生活实践的结合。儿童的语言能力主要是在真实的生活实践中获得,而非课堂上的反复操练。没有适当的英语语言环境的强化,所学到的英语只能是一种知识,不是语言能力。(3)采用活泼生动的教学方式。幼儿外语教学需要注重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语言学习的第一步是要培养语感。教学除了教科书外,儿歌、动画和故事等形式都很适合孩子。“习得”就是要让孩子的学习变得没有压力,老师和家长引导孩子唱唱跳跳、念儿歌、做游戏,在轻松、自然的环境中培养英语语感。为孩子营造一个充满英语信息的语言环境不仅仅是在教育机构中,有条件有资源的家长可以在幼儿一天的生活、游戏和运动中都穿插这些元素。

另外,外语教学有先听说、后读写的顺序,孩子学习英语,也要逐步培养其后续发展的语言能力。◆(作者单位: 江西省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

9.关于幼儿美术教育课程立项书 篇九

美术活动是幼儿园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自己从教的实践及有关理论,不难看出美术教育对幼儿成长所起的作用。本学期以培养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为研究内容,以中六班幼儿为研究对象,开展一系列的教研活动,现将研究方案制定如下:

一、课题提出新《纲要》提出:

幼儿美术活动的目标在于幼儿兴趣的培养、幼儿素质教育的培养。幼儿在绘画活动中,通过手的动作,利用五彩的线条、大块的色面,刺激幼儿的视觉,给予幼儿成功感和满足感,使幼儿对绘画活动产生一定的兴趣。幼儿期是人的艺术才开始表现的时期,这一时期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有明显效果,其中美术教育又是艺术教育的主要内容。幼儿美术专指绘画、手工和美术欣赏等极其简单初步的内容。它以其特有的可视形象和色彩,典型地表现出大自然的美和社会生活的美,明的形象性和强烈的感染力加深幼儿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并能激发幼儿的审美观念和造型智慧。幼儿审美能力的提高,对其一生的精神素质和文化修养有着奠基作

用。

二、研究意义《纲要》中指出:

我们应该为儿童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他们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而在所有的艺术表达形式中,绘画活动以其灵活的形式、鲜活的图象、丰富的内容、灵动的线条、艳丽的色彩特别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幼儿也特别喜欢进行绘画活动,他们可以无拘无束地放飞心灵,跨越时空的自由想象,因此,绘画活动成为他们表达自己的思想,宣泄自己的情感的重要途径,而当他们在这一过程中享受着自由与创作的快乐的同时,其它各方面能力也都得到了提高。正确的教育意识直接带动教师积极的`教育行为。有着如何的教育观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教育行为。

因为没有正确的教育意识,在以往的绘画课堂中,教师总会拼命地去强调安静作画并以此为理想的作画常规,侧重于技能的掌握,以至于往往评价的是作品形象临摹的准确性,把评价点落在“像”与“不像”上,这些都是对幼儿为何要进行绘画活动的理解上的偏离。我们应认识到:孩子参与绘画活动是一种乐趣,在这种愉悦中,他们的感知能力、创造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得以提高。所以,尽管他们画的形象也许有些歪斜,也许与生活中的真实还有些距离,却恰恰是他们在创造“艺术”,是用自己独有的方式去传达、去表现自己的感知。

当然,有些年轻的教师又在这样的一种认识中走过了场,出现了只要求幼儿的“充分想象”,以至于模糊了绘画教学最基本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而没有一定的技能,幼儿最终也难表达自己的所想。因此,当我们树立和认识到幼儿园绘画教育的最终目标应当是借助绘画这一载体,以达到将幼儿的认知、情感、能力、个性诸方面因素的提高与发展与绘画融合一起、相互影响,有效促进时,我们也会全方位的考虑影响着这一能够促使幼儿多重能力发展的活动形式的各方面因素。

三、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多种材料的展示,让幼儿形成多种感官表象。

2、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提高幼儿的绘画能力。

3、运用多种绘画方式,提高幼儿绘画的能力。

四、课题研究内容:

1、探索如何帮助幼儿形成多种感官表象。

2、研究怎样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

3、如何发展幼儿的绘画技能。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即边研究边实践,在实践中应用研究结论,并通过实践不断改进和完善研究结论。

2、观察法:研究者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对自然发生条件下的自然现象和社会论述进行直接、系统、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和描述,从而获得经验事实的一种科研方法。

3、调查法:通过现场考察、观察、调查、问卷、访谈、测量等方式收集资料,从而对现状作出科学分析,得出规律性认识,并提出具体工作建议的一种方法。

4、经验总结法:以自己和他人的经验为对象,对其进行科学的筛选分析、核实、验证,从而使人们对相关事物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研究方法。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1、第一阶段:收集相关的资料

卢梭的话“应完全依赖具体事物”,就是说幼儿应通过感觉直接接触事物而学习,因为唯有通过这种直接接触,才能为幼儿抽象思维打下坚实基础。所以一开始要收集大量与绘画相关的材料。不仅对于教学资料的收集,教师自身也要收集相关方面的理论知识。在理论的基础上实施研究。

2、第二阶段:提高绘画兴趣

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有趣的操作材料供幼儿自由选择,这样不仅使幼儿对绘画活动产生兴趣,而且让幼儿觉得绘画是在游戏。运用多样化的工具和材料,引起绘画的兴趣多样化的工具和材料能激起幼儿的操作欲望,绘画可选择的工具十分丰富,有油画棒、蜡笔、彩色水笔、彩色铅笔、毛笔、油画笔、棉签、彩色粉笔、印章、水墨、水粉等。在绘画活动中,幼儿学习运用不同的绘画材料和工具,通过线条、图形、色彩、构图等手段,创造可视的艺术形象,以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

3、第三阶段:提高绘画技能

研究何种方式可提高幼儿的绘画技能。单一的绘画方式往往让孩子们枯燥乏味,我们从培养幼儿对色彩的感受力和多样性入手,采取多种方式开展绘画活动,让孩子们玩在其中并能学到知识。在这个阶段就要培养幼儿的基本技能。可以为幼儿提供丰富有趣的活动材料,让幼儿自己选择喜欢的方式表现作品,让幼儿觉得绘画就是在“玩”游戏,同时让幼儿感受绘画是件快乐有趣的事情,同时体验成功的乐趣。设计活动来锻炼幼儿的技能。如《下雨了》、《大草坪》、《妈妈的长头发》等等,不断提高幼儿的小肌肉的控制能力。

4、第四阶段;总结

①运用经验总结法回顾、反省、分析、总结本课题研究的过程与资料,鼓励教师不断挖掘,及时总结提炼成功的活动经验,撰写有关的经验论文。

10.关于幼儿音乐的启蒙教育方法 篇十

幼儿音乐启蒙教育的重要性主要就是在于对孩子的培养方面。

幼儿音乐启蒙教育可以开发宝宝的右脑,提升孩子的智力,除此,这种早教音乐对于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发挥其想象力也是有好处的。另外,这种良性的健康音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帮助其形成健康而向上的乐观心态。

既然这种启蒙音乐如此重要,相信大家对于如何去进行幼儿音乐启蒙教育这一问题就颇为感兴趣了,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进行探讨,希望家长朋友们能够有所收获。

第一,充分利用音乐。

音乐可以伴随到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在孩子休息的时候,进行相关音乐的播放,不仅可以让孩子较快地进入睡眠状态,而且还有利于睡眠质量的保证。如果孩子在玩游戏的时候听音乐,还可以让孩子玩得更加尽心,并且还能够更为良好地从游戏中感受快乐。因此,不管是家长还是幼儿园的老师,都要懂得让音乐融入到孩子的生活。

第二,家长要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这里所说的环境并不是家庭条件,而是一个健康向上的成长氛围,如果家长朋友每天欣赏一些摇滚刺激类的音乐,这无疑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是极为不利的。但是,假如家长平时就注重利用音乐去修身养性,那么孩子一定也会受此熏陶,懂得去欣赏音乐的美。

第三,懂得给孩子以音乐感染。

这种感染除了以上所述的生活引导之外,还可以从小培养孩子在某些音乐方面的才能,比如说让孩子学习钢琴、小提琴等。当然,这种培养要完全符合孩子的意愿,而非一意孤行地强迫孩子去进行。如果孩子在这些方面有天赋,那么无疑对于幼儿音乐启蒙教育的好处是非常重大的。

做为家长,一定要意识到幼儿早期教育的重要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孩子未来的学习、生活、成才等,而早期教育当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关于音乐启蒙方面的教育。音乐这种力量是不能量化和绝对的,但是它所取得的效果也是经过实实在在的科学论证而得出的结果。这也是为什么近些年来胎教音乐越发兴起的重要原因,希望家长朋友首先要从意识上引起对音乐启蒙教育的重视,其次才是行动和实践。

11.关于提高幼儿教育质量的思考 篇十一

21世纪科学技术和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幼儿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美国教改40年的“开端计划”给了我们更多的启示:加大幼教投入力度,弱化企业化、经营化意识,把注意力集中在幼教人才的培养和幼儿教育的研究上,把幼儿教育当作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来抓;均衡教育资源,改善贫富不均造成的不平等的教育现状;敏感幼儿教育的偏差,及时研究有效的应对策略,把先进的教育科研成果及时地向实践转化;让幼儿教育从狭隘化走向大教育观,形成系统化、多元化、民主化、社会化的幼儿教育。

我们要树立前瞻性教育观,让幼儿教育发展与时俱进。现代的幼儿教育倡导塑造身体、认知、情感、社会性全面发展的人,注重幼儿成为完善人格的人,成为有尊严和价值的个体,为幼儿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从观念上我们要做到“四个”转变:教育目标从偏重智育转向重视幼儿的全面发展;教育内容从重视学术性转向重视生活性;教育过程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教育评价由终结性评价转向发展性评价。

二、转变管理模式是提升幼儿教育质量的动力

办好教育必须有好的管理来支撑。首先要营造一个和谐、关爱的人文环境,要把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运用到管理当中。在安排工作计划上,不但要从实际工作需要出发,还要考虑到工作密度的适宜性、科学性,要在教师力所能及的前提下提高工作效率。在生活上,要营造教师关爱氛围。及时捕捉职工的思想困惑,解决生活上的难题,解除后顾之忧;建立“职工之家”,慰问补助受困教职工;定期组织全面身体检查,有针对性的添加体检项目,聘请医学专家,举办健康讲座。让员工深刻的感受到幼儿园集体的关爱,激发员工爱岗敬业的工作热情。

在文化建设上,要经常开展“师德教育”、开展“师德论坛”、“爱岗敬业”等活动;通过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个别访谈等形式,在广大教师中进行调研,深入了解教师的思想动态,根据存在的思想困惑,有针对性的选取不同的主题,精心策划,认真组织专题教育活动,把员工对集体的热爱转化为对职业的热爱。在管理决策中,除了经济技术分析外,还要有伦理分析,在符合幼儿园发展的同时兼顾着个人发展和价值的体现,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满足其对尊重、信任、理解、支持的情感需要。为此,应实现“五个”转变:一是要从重视制度管理向重视文化建设转变;二是从经验型决策向科学型决策转变;三是从重视监督向重视激励转变;四是从重视企业化经营向重视教育研究转变。五是从重视量化管理向重视目标管理转变。

三、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创新是提高幼儿教育质量的核心

第一,我们要在教育的目的性与发展的可能性之间谋求平衡发展的适宜性教育。“以幼儿为本”的儿童发展观要求我们:要重视树立幼儿的自主性,体现尊重幼儿,满足幼儿的思想;坚持既要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要避免两者价值取向上的偏颇,力图在教育目的和幼儿发展之间寻找平衡点,提示每位教师自觉的把握其间的适宜关系。

幼儿园教育内容的确定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既适合实际发展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符合幼儿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教育目标的确定以《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所提出的各领域目标为指导,结合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经验和需要来确定。首先,要注意把情感目标放在首位。有意识的从情感态度入手,培养让幼儿终身受益的品质(独立、自制、专注、秩序、合作)。其次是能力目标。发展幼儿的能力本身就是培养一种终身受益的品质,是“教人以渔”,还是“授人以鱼”,是培养人的能力的教育实质。幼儿教育将使幼儿从不同领域实现自我发展的能力。最后是知识技能。发展知识技能是提高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媒介,在认知的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和认知结构的建立。并且,我们将获取知识定位于过程,看重的是孩子如何思维的,注重那些对儿童一生产生影响的品质。

其次,幼儿教育发展的全面性和差异性是解决“如何教”的问题的根本。发展的全面性,对个体而言,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完整儿童,对整体而言则是面向全体幼儿,同时要关注个体差异,促进幼儿个性发展。从领域上说,幼儿阶段不宜过早划分,要拓宽各个领域使幼儿全面发展,要走出特色教育的狭窄误区,避免强化训练,要在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的需要的基础上,开展特色教育,而不要把特色教育和一技之长作为儿童发展的途径,从而实现社会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教育活动组织与实施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地通过各种形式有目的地、有计划地引导幼儿活动的教育过程。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各领域内容要相互渗透,有机结合,科学合理的安排幼儿的一日生活。开展区角活动,使教师直接指导的活动和间接指导的活动相结合,保证每天有适当的自主选择和自由活动时间并保证指导的有效性。加强常规培养,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减少不必要的集体活动造成的消极等待。通过空间环境(显性教育)和人文环境(隐性教育)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发展。同时,要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要善于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尊重理解幼儿的愿望,鼓励幼儿积极大胆地探索和表达,敏感幼儿的需要,及时把握时机,实施启发式教育。要面向全体幼儿,注重各体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幼儿都不同程度地获得满足和成功,使教育的目的不是缩小发展的差异,而是按不同的需要发展。

四、多渠道加快教师专业化成长是提高幼儿教育质量的基础

首先,建立教师专业培训制度及奖励制度。加大教育科研和师资培训的投资力度,建立定期定额专用资金。根据教师的成长状况和幼。

儿园发展的需要,有选择地参加全国各级教育科研部门组织的教育培。

训及学术交流研讨活动。建立教育奖励机制,将专业技能水平与专业培训资历确立为专业晋升和工资定级的重要依据,通过职称评定、工资提升、职务调整提升等激发教师参加专业培训、提高专业能力的积极性。

其次,树立教师终身学习的思想,增强科技兴国,科研兴园的发展理念。建立分层管理的教科研组织,坚持园本培训、园本教研,定期组织教师学习理论、教学实践交流研讨,不断探索反思。通过专题报告、问答交流、观摩教学、课题研讨等多元的培训模式开展教研活动。其中,现场观摩课评课、案例分析是指导性、实效性最强的、理论联系实际最有效的教研方式,在交流、质疑、反思中总结经验,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从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发展,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根本。

五、优化教育资源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12.关于幼儿钢琴教育中的几点思考 篇十二

一、注重保护幼儿的天性

钢琴的演奏需要很强的技巧性, 熟练才能够有高超的技艺, 所以需要学习的人花费大量的精力去学习。作为钢琴的初学者, 幼儿更需要长时间的静坐训练, 才能够打好基础。然而由于幼儿天性比较好动活泼, 且喜好新鲜事物, 这就必然和长期枯燥的学习产生矛盾、冲突。所以, 在幼儿学习钢琴的过程中, 要十分注重对幼儿天性的保护。如果以对待成人的钢琴教学方式来指导幼儿, 则显然不会达成最佳的效果, 反而会造成幼儿心理的抵触情绪产生。音乐不仅能够表达情感, 同时也具备着调节情感的作用。在幼儿成长过程中, 通过幼儿钢琴教育, 可以适当的调节幼儿的情绪, 增强孩子们的意志力。在幼儿成长过程中, 让孩子们弹奏喜欢的乐曲, 并给予适当的认可与肯定, 树立孩子的自信心。能够让幼儿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更加主动, 充满乐趣。声乐乐器的学习难度是众所周知的, 如果没有较高的意志力, 很难掌握一门乐器。所以幼儿钢琴教育, 可以有效的提高幼儿的意志力与毅力。

弹奏指法的练习是钢琴学习的初级阶段。根据实际的考察发现, 现在幼儿在这一环节所接受的教育, 存在着一种严重的错误思想, 那就是过分强调幼儿的弹奏手形。按照专业知识, 钢琴演奏的标准手形是手心中空, 如握鸡蛋, 自然放于钢琴键面。现实情况是幼儿的手形或是高抬与琴面过远, 或是平放于钢琴面之上, 都不是正确、规范的姿势。但是这里要尤其注意, 孩子的天性使然, 是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 不能过于强调专业知识, 更不能和孩子较真, 应该给予孩子一定的调整空间。苏联钢琴家伊共诺夫说过:“几乎任何一种手的姿势都可以说得通, 只要是这种姿势合适, 符合手的构造, 符合音乐构成的高低起伏, 更重要的是不破坏动作的统一。”现实来讲, 纵观当今世界诸多钢琴家们, 他们的手形也并不规范。比如弹琴手形十分奇特的俄国钢琴家霍洛维兹, 他将手指平直放在键盘上近乎僵硬, 尤其右手小指常又高又挺。然而这种手形并没有影响到钢琴家的演奏, 反而增添了更多的美感, 有着独树一帜的风格。综上所述, 在幼儿学习钢琴的初期, 不能过于较真的矫正幼儿的手形问题, 应该注重注重保护幼儿的天性, 以免毁掉一个中国的“霍洛维兹”。

二、注重培养幼儿的兴趣

幼儿素质教育, 无论是哪一个项目, 兴趣十分关键。根据个人的经验, 发现幼儿钢琴学习中, 兴趣的缺乏情况比较明显, 且背后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 幼儿的年龄偏小, 无法恰当的掌握钢琴的技能和知识。在幼儿认知不足的情况下, 无法全面的学习和把握钢琴的演奏, 需要孩子比常人付出更多的努力, 这是一个很大的考验;第二, 较长的学习时间和较低的成就感。孩子只有年复一年的练习, 在课堂上认真听讲, 才能够更好的掌握钢琴技巧和知识。然而这样的过程鲜有乐趣, 无法让幼儿在其中得到内心渴望的成就感;第三, 家长的攀比心理, 给孩子带来较大压力, 兴趣索然。很多孩子之所以接受钢琴教育, 很大程度上源自于家长的要求。久处于浮躁社会的家长们, 存在着盲目的攀比心理, 苛求孩子能够迅速的提升演奏水平, 并过分的强调孩子的学习效率。这种情况对于孩子来说, 无疑是增加了其学习的压力, 而降低了其学琴的效率及积极性。

有一句话特别适合幼儿的钢琴教育, 那就是爱因斯坦说过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了解了导致幼儿学习钢琴兴趣降低的诱因之后, 再注重培养幼儿学习钢琴的兴趣, 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 要让幼儿取得更好的钢琴学习效果, 就要通过兴趣来引导。幼儿对于新鲜事物存在着很强的感知力, 所以在钢琴教育中想要引起幼儿的兴趣, 就要通过钢琴先来引起幼儿的注意力, 比如弹奏一曲儿歌, 或即兴来一段华彩等等办法, 来拉近与孩子的距离。当幼儿的好奇心被提起, 则逐渐的会对钢琴产生兴趣, 从熟悉到接受, 最后到彻底的喜欢上钢琴, 愿意学习钢琴演奏。其次, 培养孩子对钢琴的持久兴趣, 这需要教师花费很大的功夫, 多开动脑筋、多做功课。根据个人的实际经验, 通过孩子天生的模仿能力来培养孩子们的兴趣, 是一个事半功倍的办法。在幼儿对钢琴演奏产生好奇心之后, 教会一些简单的东西, 然后通过让孩子来模仿, 产生成就感以构建自信心, 孩子自然而然的会对钢琴产生持久的兴趣。在培养持久兴趣的同时, 老师不能够过于激进, 要采用稳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让幼儿忽略长时间学习的乏味与枯燥, 这样就能够顺利的帮助孩子完成钢琴演奏的学习。不要吝啬对孩子的鼓励与称赞, 适当的邀请孩子的家长来听取孩子的学习成果, 让孩子得到更多的喝彩和掌声, 自然而然钢琴就会成为孩子生命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因为实践是兴趣产生和发展的源泉, 所以在幼儿钢琴教育中, 要尤为强调实践的作用。感染力较强、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事物, 是孩子比较容易喜欢的。所以想要提高幼儿钢琴教育的效率, 就要从多个层面入手, 从多个角度考量孩子的内心状态。这是一项看似容易, 实则并不简单的事情, 需要根据特殊的时间和地点, 来选择适合的办法。对于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来说, 要构建一个让其舒服的环境, 令其进行舒适的演奏, 增强孩子的心理素质, 尽量满足孩子顺利完成演奏的心愿, 不进行过多的干扰和错误纠正。在孩子表演之后, 客观的给予评价, 这样才能够让这些内向的孩子, 在表演之后, 得到自信心的提升, 最终得到兴趣的提升。此外, 通过加入竞争、团队协作的方式, 也是激发孩子兴趣的一个恰当的办法。孩子们的好胜心理是与生俱来的, 同时孩子的纯真也有助于相互帮助。无论是通过竞争得来的荣誉感, 还是通过合作强化的知识认知, 都将帮助孩子们提升钢琴学习兴趣。

三、注重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新颖

在幼儿钢琴教育中, 如果只是照本宣科、一成不变的去讲知识与技巧, 那么会严重的影响到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所以想要激发幼儿的学习动力, 就要改变教学内容的枯燥与教学方式的单一状态。首先, 可以适当的进行教学内容和钢琴教材的挑选。尽量选取风格和题材多变的教材, 让教学内容更能够迎合幼儿的口味, 同时也可以满足教学需求。最好选择一些不同民族风格的教学内容, 这样更能够保证教学的多样性。其次, 选择具有趣味性和科学性的教学方式, 充分调动孩子的注意力, 让幼儿能够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比如采用伴奏、伴舞、伴唱的结合性方式, 让孩子参与到教学当中。最后, 还要关注教学的时间和流程。幼儿的天性是注意力难以集中很长时间, 且活泼好动。所以在钢琴教育环节, 教师应该合理的把控教学时间的长短, 要合理设置教学流程, 为幼儿留出一定的自由活动时间。分段式的教学流程安排, 可以高效的利用幼儿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段, 提升教学质量。一旦幼儿出现精神不集中的情况, 则可以选择休息或娱乐的方式, 解决幼儿的注意力不集中状态。科学化的时间与流程安排, 有助于幼儿全身心的投入到钢琴学习当中。

此外, 在教材的选择上, 建议选用我国甚至是世界的知名儿童歌曲或优秀的钢琴曲, 以此来培养幼儿对民族文化的了解, 以开拓孩子们的音乐视野。比如谢耿编的《幼儿钢琴启蒙教程》、杨素凝编的《儿童钢琴初步教程》等教材, 内容中存在着家长和孩子们都喜爱与熟悉的少儿歌曲, 比如中国儿歌《两只老虎》、《生日歌》、《娃哈哈》、《洗手歌》以及《打电话》等。这些歌曲的钢琴演奏, 更容易引发家长和孩子的共鸣, 同时也有助于孩子深刻的理解演奏的技巧, 在压力较大时演奏, 有助于缓解疲劳与紧张的气氛。

四、寓教于乐的快乐教育理念

现代社会, 人们过于浮躁、过于急功近利。如果以这样的教育理念进行幼儿钢琴教育, 完全忽视了对幼儿学习兴趣和创造力的培养, 忽略了幼儿对艺术的感受, 这是一种与培养幼儿目标不一致的教学方法。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之下, 孩子即无法保持持续的学习兴趣, 也无法快乐的奠定未来的学习基础。寓教于乐的快乐教育理念, 是个人在多年的幼儿钢琴教育生涯中, 总结出的一种兴趣至上理念。透过培养孩子的音乐兴趣, 到引导孩子创作音乐, 最终到孩子们真正的喜欢上音乐, 爱上钢琴演奏, 这才是最理想的幼儿钢琴教育工作。

寓教于乐的快乐钢琴教育理念, 需要教师在授课的时候, 更多的去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让学生能够在掌握了简单的钢琴语汇后, 尝试进行作曲。这种尝试行为, 就像是用钢琴来玩的一种“小游戏”。培养幼儿创造力的训练, 可以让幼儿充分感受音乐所带来的魅力。用这样寓教于乐的方式, 可以让孩子通过快乐的钢琴教育方法, 激发自身的主动学习能力, 并通过学习和再创造, 感受到钢琴的魅力, 在快乐中学习和成长。

提倡即兴作曲和演奏的教学手段, 在幼儿学琴的初级阶段, 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种尝试。幼儿钢琴教师可以以学生比较常见的具体事或物为基础, 给学生缔造一个熟悉的情景, 通过尝试和不断的变幻即兴创作的条件, 能够充分调动课堂氛围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幼儿兴趣的开发, 需要引起家长和老师们的特别重视。对于社会的每一个人来说, 兴趣都会是一份积极的正能量, 促使人成长的更快、更好, 注重幼儿钢琴教育的兴趣培养, 才能够让孩子控制自己的注意力, 养成快乐的学习习惯, 激发孩子的潜能, 培养其坚持、主动的性格特点。

五、结语

与成人相比较, 幼儿不管是在心理上、生理上, 还是在思维理念上, 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幼儿的天性是活泼好动、自尊心极强、内心世界十分丰富, 所以在开展钢琴教育工作的时候, 教师应该注重对幼儿天性的保护, 以培养其学习兴趣为主, 采用新颖的教学方式和科学的教学内容, 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既要保障对幼儿智力的开发, 同时还要提升幼儿的想象力和学习力, 增强幼儿的钢琴弹奏技能和音乐审美能力。当幼儿钢琴教育在孩子的内心中, 从“要我学琴”变为了“我要学琴”, 这就预示着钢琴教育的真正成功, 代表着未来幼儿全面素质教育的培养基础已经打牢。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 不管是家庭还是国家, 都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现在钢琴教育在幼儿启智教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逐渐成为幼儿塑造音乐基础的重要途径。对于幼儿的审美能力、音乐感受力以及音乐鉴赏能力, 钢琴教育都存在着促进提升的作用, 对幼儿的未来成长有很大的帮助。本文结合个人体会, 简单介绍了关于幼儿钢琴教育中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钢琴,幼儿,教育

参考文献

[1]毕瀚文.关于幼儿钢琴教育方法的改革的探讨[J].剑南文学 (经典教苑) , 2012, 10.

[2]胡兆哲.关于幼儿钢琴教育中的几点思考[J].大众文艺, 2013, 9.

[3]吴媛媛.关于幼儿钢琴教育的几点思考[J].考试周刊, 2011, 52.

[4]高余丽.试析兴趣培养在幼儿钢琴教育中的重要性[J].赤子 (中旬) , 2013, 8.

13.关于农村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篇十三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更加关注孩子的健康。然而,对于什么是健康,家长们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在许多人的潜意识里,一提到健康就理解为身体没病,体格健壮。这种单纯的健康观,存在很大的片面性,注重的身体方面的健康,忽视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这种偏重幼儿身体保健教育、缺少幼儿心理卫生教育的教育形式,非常不利于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因此,如何克服传统健康观的片面性,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完全将身体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是当前我们工作中需要着实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心理健康 教育 幼儿 前言

弗洛伊德曾说过:”早期的心里健全对一个人未来的发展很重要。”大量事实也说明,成年后许多心里健康都源于儿童时期,儿童早期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一个人一生的人格健康发展。据有关研究发现,3~6岁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可在我们当地,由于外出务工潮流的蓬勃发展,家长们经济宽裕了,都非常重视幼儿的衣食住行、身体素质、疾病防治、智力开发等;但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务工,与幼儿聚少离多,对于幼儿成长非常重要的心理健康问题就被忽略了。同时,为了迎合众多家长的需求,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我所处地区的幼儿教育也存在很大的误区,“小学化教育”的现象依然存在,在保教工作中,往往偏重对幼儿知识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对幼儿情感、态度、社会交往等能力的培养。由于教育的不当,导致了幼儿许多的心理问题。诸如,社会行为问题、个性和情绪问题、习惯问题、学习问题„„幼儿之所以会产生这些心理问题,除某些先天因素外,绝大多数与其所接受的教育有关。正是由于目前幼儿教育的现状,导致了农村幼儿心理问题日趋严重。关于农村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担,更多的都落在了幼儿老师的肩上。

一、何为幼儿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一般是指人的智力正常,情绪良好,个性健全,能适应环境,人际关系协调,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标准的心理状态。关于幼儿的健康,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对幼儿的健康教育要培养幼儿健康生活的态度和行为习惯。根据“纲要”的目标、教育要求和指导要点,我认为,幼儿期心理健康教育应要求幼儿达到如下标准:

1、能关心周围世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有较好的观察、注意、想象、概括、分析能力,有较强的求知欲,并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中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关系。

2、能与父母、老师、小朋友表达、交流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懂得分享与合作、尊重别人。能和小朋友友好相处、平等合作,乐意关心他人,富有同情心。

3、乐意寻求新的生活体验,有良好的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有一定的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能逐渐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向上的心境。能自我接纳,做事有信心和有一定的耐心,力求做成功,不惧怕失败和挫折,能积极面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困难,遇到困难能主动想办法解决。

4、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基本能做到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不依赖别人,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5、能主动参与集体活动,敢于自我表现。初步懂得少数要服从多数,个人要服从集体,不使小性子,能接受教师和家长的劝导,不任性,知错就改。

6、有安全意识,具备一定的自我保护的能力。

要达到这6条目标,就离不开家长、老师的培养,如何培养呢?我们不要忘记孩子的身心发展变化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在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学校教育工作的全过程中。对不同年龄的孩子提出不同的要求,把“学会认知、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做事、学会生存”作为对孩子的终生教育的目标,点点滴滴、持之以恒,把孩子培养成适应新世纪社会生活的栋梁之才。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成因

1、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认识不足

世界卫生组织早在1977年就提出了 “健康应是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完备状态”,将心理与社会适应这两个重要内容作为了健康的基本要素。但是,相当多的幼儿老师和家长,目前对健康的认识仍然停留在生物的水平上,还没有实现向心理、社会医学新模式的转变。明显存在着重生理保健,轻心理保健的现象。这种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不够,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普遍存在对幼儿心理健康知识的匮乏,在于对幼儿身心关系的认识模糊,在于没有认识到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许多家长和老师将幼儿心理的一些异常表现看成为孩子成长中的自然现象,不去加以关注。

2、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缺乏严密的系统性

自1996年6月1日起施行的《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出了应做好幼儿的心理保健工作,但内容分散、零乱,大多体现在其它内容之中。如,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引导幼儿个性的健康发展等。这些内容之间没有一个内在的联系系统和统一的观念,也没有具体的操作手段和所要达到的目标,而且还有许多有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也没有纳入到教育之中或没有引起教育者的足够重视。这导致我们在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大多只能借鉴其他相邻学科或中小学、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经验。

3、理论与实践的脱离

近年来,注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幼儿园日益增多,老师们在实践中也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高校中不少教师也开始重视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但是,有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值得引起注意,那就是理论与实践的脱离。一方面,高校中从事幼儿健康教育的科研工作者较少深入到农村幼儿园中去进行指导,更少去建立几个点长期进行实验;另一方面,幼儿园老师在开展此项工作时,缺乏有力的指导,仅凭自己的理解去教育幼儿。很多问题都只是停留在对表面现象的认识,不能由现象认识其实质。因此,在很多时候,其工作的最终结果,只能是一种经验的总结,而难以使之得到更深的发展,主题难以深化,妨碍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进行。

4、教师缺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

教育活动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教育施行者本身的素质、专业知识的结构及丰富程度。然而,在沿袭已久的幼儿师范教育体系中,知识更新尚未完全跟上形势发展的要求,这直接导致了幼儿园教师有关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的缺乏。而扎实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是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与此 同时,如何把握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与幼儿科学教育的关系,注意教育内容的整合,也影响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

三、教师如何做好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

1、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要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首先应注意自身的心理健康。有的教师情绪沮丧时,态度粗暴生硬;情绪愉快时,就无原则地迁就容忍。教师的情绪波动最易导致孩子产生心理障碍,所以教师应始终保持平和愉快的心境,使幼儿生活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之中。其次,要为幼儿提供充满生机、能陶冶心灵的自然环境,让孩子多接触大自然,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其审美情趣。

古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还有三分没学到。”作为一个幼儿教师,承担着启蒙教育的重任,虽然已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但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大部分的老师还是一个薄弱环节。因此,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在理论上要系统地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特点、原则、途径和方法等,把握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提高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增强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自觉性,使得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科学化。

2、关爱幼儿、尊重幼儿心理权益,把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教育行为上

教师对幼儿的爱是教育中最宝贵的营养。只有沐浴在爱的甘霖下的幼儿才会有安全感,才能适应幼儿园环境,才能与同伴和睦相处、与教师友好交往,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幼儿总是先感受到成人对自己的爱,进而才能发展到爱周围的人。如果教师不爱幼儿,幼儿就无法适应冷漠的幼儿园环境与温馨的家庭环境间的巨大反差,就会怕上幼儿园,怕老师,患“幼儿园恐惧症”。只有幼儿感受到了老师的爱,他们才有被尊重的喜悦。马斯洛有一句著名论断:”最健康的自尊是建立在当之无愧的来自他人的尊重之上的。”尊重儿童是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的前提,是幼儿人格和谐发展的保证。尊重幼儿,主要表现在平等、民主地对待幼儿,尊重幼儿发展的积极因素,让幼儿主动地发展。幼儿有其独立存在的价值,教师要尊重其权利和地位。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家长和教师往往以长者自居,要幼儿听命于自己,否则就批评惩罚或斥责,要么不准参加游戏,要么罚站„„其 实,幼儿出现“对抗”行为一定事出有因,且这正是其独立意识和自主性萌发的表现。因而遇到冲突,教师要研究其原因,再作处理。“听话的孩子才是乖孩子”的陈旧观念一定要转变。另外,教师要尊重幼儿发展的积极因素,给予其充分活动和自我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如果成人的言行中处处体现着对幼儿的尊重,就会使幼儿意识到他们在这个世界上是有价值、有能力和必不可少的,从而帮助他们获得积极的自我概念;如果幼儿发现自己是被忽视的,又经常为做错事遭到责备,幼儿会逐渐在心里确认自己是无能的,进而导致幼儿丧失最基本的自尊与自信,建立起消极的自我概念。作为一种稳固的心理特征,幼儿的自我概念一经确立,便会相对持久地保持下去。我们无法相信,一个整天要服从于成人指令或是不时遭成人指责的幼儿会构建出活泼开朗、宽容友善的人格特征。因而“尊重幼儿”这一行为本身所内含的潜在教育价值是不该也不能被忽视的。

被人尊重是一种幸福。作为幼儿,他们也非常渴望能得到别人的尊重。联合国于1959年颁布了《儿童基本权益宣言》,主要倡导满足儿童在生活、营养和受教育方面的需要。在幼儿园教学中教师的教育行为要努力用亲切的微笑驱散孩子的自卑,用信任的目光消除孩子的胆怯,用慈爱的抚摸鼓励孩子的进步,用赞赏的话语肯定孩子的成功。“你真棒”,“老师相信你能行”、“别害怕,你一定会成功”等话语句句注入孩子们的心田,用真诚的爱唤起他们的活泼、开朗和自信。

3、在校内外环境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体化是指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共同关注,形成合力,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幼儿园是生态环境中学前教育子系统的支柱,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起着导向作用。幼儿园应该主动与社区沟通,优化社区的教育环境,使幼儿从自然的、社会的、规范的环境中,心理得到健康发展。家庭是幼儿赖依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组织,家庭环境的教育功能会影响儿童的健康发展。

学校要创设有利于幼儿健康心理养成的物质环境,如:为幼儿创造温馨的生活空间,学习环境布置一些小朋友的作品、令人愉快的粘贴画、可爱的小动物等,玩耍的地方布置一些自然环境的画面,给幼儿一个优雅的活动空间;幼儿园大环境中创设富有童趣的玩沙、玩水的小世界。另外,营造一种良好心理素质培养的心理氛围更不容忽视,如:和谐温馨的师生关系,友好合作的伙伴关系,团结互 助的教师之间的关系,使幼儿在这种良好的心理氛围中产生“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促使其健康心理的养成。

温馨的家庭环境是幼儿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摇篮。因此,要加强家园合作。近些年来,幼儿产生情绪和心理问题的人数比例在升高。究其原因,大多由社会和家庭生活紧张、家庭变化、家庭教养态度和方式不当、家庭人际交往缺乏等原因引起。加之现在,由于受打工潮的影响,很多农村的幼儿都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看管,非常溺爱幼儿,孩子的要求都会会想方设法满足。所以,幼儿园教师要经常和家长沟通,使家长在思想及行为上必须与老师保持一致。出现问题,教师们要主动与家长取得联系,取得家长们的理解与支持,共同采取行动,消除幼儿心理健康障碍,这样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幼儿园要把“端正家长教育观念,改进家长教育方式,促进家长自身素质提高”这一工作放在家长工作的首位。如:定期开展相关内容的家长讲座,每月出好一份相关内容的家园小报,利用家长园地、家长观摩活动、家教经验交流等途径加以宣传,鼓励家长主动配合学校做好自己小家庭中的物质、心理方面的准备,为幼儿养成健康心理打下扎实的基础。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走入社会,争取社区的支持也是培养幼儿健康心理不可忽视的重要手段之一。幼儿园要抓住每一个契机,如:学雷锋做好事,树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思想,使幼儿能合作、乐群、创新,养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幼儿园就是一个小社会,同伴关系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指标。在同伴中受欢迎的幼儿会有安全感、归属感;反之,会产生孤独感、自卑感。现在,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建立良好同伴关系对其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要以“大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交往中,如引导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学会合作;教育幼儿助人为乐;鼓励小朋友在父母带领下彼此串门等。在这种开放环境中,幼儿交往机会多,更利于其健康心理的形成。

4、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a、游戏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1989年11月,第44届联合国大会在巴黎通过了由来自155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首脑共同签署的《儿童权利公约》,规定儿童具有“从事与儿童年龄相适应的游戏和娱乐活动”的正当权利。我国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也明确规定了” 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的教育原则,并指出”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进一步明确了游戏在学前教育中的地位。

游戏是幼儿的生命,一日活动中游戏是贯穿于始终的活动。除了游戏本身的教育作用外,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中,就能发挥增效作用。游戏是合群性的养成、独立性的培养的极好手段。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对游戏主题的确立、角色的选择、情节的发展等活动,学会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对自我意识的良好发展、合群情感的发展、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协调发展,无疑是有益的。但不是所有的游戏对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行之有效的,有意义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游戏应该具有目标性和针对性。归纳为三个原则:游戏的功能性原则;儿童需要原则;针对性原则。依据三大原则灵活采用一些有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体育游戏、民间游戏、角色游戏、区角游戏等。通过游戏,让儿童体验合群的愉悦,增强合群意识,提高教学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以游戏的开展使幼儿获得一片更广阔的天地。

b、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学实际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虽然是一个新课题,但这种理念却由来已久,只是以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已。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的高度发达,带动了整个社会的不断进步。但同时,很多不良现象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扑面而来,在我们还没有来得及做出反应时,它的负面影响已让我们措手不及。青少年犯罪率的大幅度逐年提高以及年龄逐渐趋于小龄化,向我们敲响了警钟: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刻不容缓!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如果能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把它和保教工作联系起来,与自身的保教实践结合起来进行探索、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语言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表述能力,让幼儿能在老师和小朋友面前表达、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合群性;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交往、合作、审美能力;在体育活动中促进幼儿大脑的发育,更是促进合群行为发展的有效方法„„将教科研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起来。这样,将会给中小学教育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c、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大量的日常生活是儿童人际交往相对频繁和心理品质自然显露的时刻。生活需要合群,合群性可以在生活中培养。利用幼儿的生活活动进行随机教育。设立生活角,开展编织、手工、种花等活动,使儿童在共同合作中锻炼能力,感受一种群体感。重视幼儿群体心理健康的同时,必须十分关注个体儿童的心理健康,实施个别教育。儿童合群性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每一个儿童都是独一无二的。重视对幼儿的个别辅导,是取得心理健康教育实效的重要原因。组织案例讨论,学习幼儿心理卫生的理论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从大量的案例中积累经验,揭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规律性东西。

上一篇:加工工艺实训报告下一篇:临床执业医师部分历年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