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原理课程论文

2024-10-29

数据库原理课程论文(共14篇)

1.数据库原理课程论文 篇一

2014-2015-1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原始数据

1.膏体自动灌装机方案设计

膏体自动灌装机的生产能力是n(盒/min)

n=20,25,30,36,40,45,48,50,54,60

2.自动制钉机方案设计

自动制钉机的生产能力:n(枚/min)

n=340,343,246,348,350,352,355,357,360,362

3.冲压式蜂窝煤成型机方案设计

煤饼规格:煤饼直径:120mm;煤饼高度:75mm;孔数:12孔;孔径:16mm 冲压次数:n(次/min)n=25,26,27,28,30,32,34,35,36,40 料斗数:1个

4.书本打包机方案设计

书摞尺寸:宽度(mm):130,135,140 长度(mm):180,185,190,195,200,205,210,215,220 高度(mm):180,185,190,195,200,205,210,215,220 推书行程:H400mm

推书次数(主轴转速):n(100.1)r/min 纸卷直径:d400mm

5.电机转子嵌绝缘纸机方案设计

每分钟嵌纸:n(次)

n=70,72,75,78,80,82,84,86,88,90 电机转子尺寸:

直径(mm):D=35,36,38,40,42,44,46,48,50

长度(mm):L=30,32,34,36,38,40,42,45,50 工作台面离地面距离约:h(mm)

h=1100,1110,1120,1140,1150,1160,1170,1180,1190,1200 要求机构的结构尽量简单紧凑,工作可靠,噪声较小。

6.自动洗瓶机方案设计

瓶子尺寸:大端直径:d=80mm,瓶长:200mm

推瓶距离:L(mm)

L=500,520,540,550,560,580,600,620,640,650 要求:推瓶机构应使推头以接近均匀的速度推瓶,平稳地接触和脱离瓶子,然后,推头快速返回原位,准备第二个工作循环。

按生产率的要求,推瓶平均速度为:v(mm/s)

v=30,32,35,36,38,40,42,45,48,50 要求:返回时的平均速度为工作行程的3倍。

7.药片成型机方案设计

上冲头、下冲头、送料筛的设计要求:

1)上冲头完成往复直移运动(铅垂上下),下移至终点后有短时间的停歇,起保压作用,保压时间为0.4 s左右。

冲头上升后要留有料筛进入的空间,故冲头行程为:90,92,94,96,98,100 mm。因冲头压力较大,因而加压机构应有增力功能。

2)下冲头先下沉3mm,然后上升8mm,加压后停歇保压,继而上升16mm,将成型片坯顶到与台面平齐后停歇,待料筛将片坯推离冲头后,再下移21mm,到待料位置。

3)料筛在模具型腔上方往复振动筛料,然后向左退回。待坯料成型并被推出型腔后,料筛在台面上右移约:45,50mm,推卸片坯。

2.数据库原理课程论文 篇二

独立学院是指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 它介于普通高校与高职院校之间, 是以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为办学宗旨的。

数据库原理课程是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 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如何让学生在一个学期的学习中不仅能熟练地掌握数据库理论知识, 而且还能熟练掌握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使用、数据库建模方法的使用等实用技术, 成为当前独立学院数据库原理课程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由于独立学院的特殊性, 因此独立学院在教学中不能盲目模仿普通高校的数据库原理课程教学方法, 即以传授系统的理论知识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而要另辟蹊径, 寻找合适的教学方法, 以充分体现其应用性、实用性的办学特色。

1 数据库原理教学现状分析

数据库原理是计算机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国内的所有高校基本上都开设了该课程, 教学内容和方法也大体相同, 然而教学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学生的学习状态不佳, 学习目的不明确, 碰到实际应用仍无法动手解决等。结合多年的教学体会, 分析我院计算机专业数据库课程的教学现状, 笔者认为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理论和实践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

传统教材主要以关系数据库为基础, 数据库管理系统为中心, 其中的基本原理介绍占据了教材的大部分章节, 要求学生掌握数据库的基本概念, 数据库的系统结构, 关系数据库理论和数据库的设计等大量理论知识。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深入理解数据库中的一些重要操作技术, 更无法得知如何应用到实际系统的开发中去。

此外, 传统教材由于编写时间相对较早, 没有和当前网络技术、面向对象技术、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等相关技术紧密联系起来, 所以难于满足网络技术, 特别是Internet发展的需要。为此如何在讲授数据库系统原理的同时辅之以网络技术、面向对象技术、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等相关技术, 使它们相互渗透并有机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独立从事网上大、中型应用系统的分析建模能力和开发能力, 以及数据分析能力, 是数据库原理课程的一个重要任务。

1.2 教学过程和教材组织结构有待调整

目前许多教材的编排都是遵照先理论后实践或者偏理论的现象来介绍的, 且教材中涉及的实例前后连贯性不强, 原理与应用章节并没有很好的衔接, 致使该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前后脱节。因而学生学到的都是一个个零散的知识点, 无法融会贯通。并且, 学生首先接触到抽象难懂、逻辑性强的概念理论, 因此很难建立起数据库系统结构的概念。

虽然该课程一般都配有一定课时量的上机实验, 但是大多数学生上机实验时只是能依照课本建立数据库, 把课本中的有关命令、程序录入运行, 然后得出与课本一样的结果后即认为完成了实验任务, 完全是“依葫芦画瓢”。对某些知识点, 如面向对象设计、程序设计等内容缺少具有代表性的实例, 学生只能体会到其局部功能, 无法深刻体会各个知识点在整个数据库系统中的位置和作用。再加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不合理的时间安排, 使大部分学生对目前所学的理论还未实现融会贯通就需要进行下一环节的理论学习, 导致多数学生的学习出现“停滞不前、无学习热情”的情况, 学生根本不能通过实践教学的训练来达到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巩固, 更谈不上培养使用数据库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1.3 课程评价方式存在弊端

目前普遍采用的课程考试为学期末的闭卷笔试方式, 试题理论性知识偏多, 学生需按照书本上的标准答案完成题目, 这样就将学生发挥个人才能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降低了。同时该类型考核方式的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60%一70%, 这就导致学生需要把握复习重点, 了解考试范围, 更需大量记忆去应付考试。对于偏重于理论学习的学生有利, 而对于偏重实际应用的学生, 则难以有效考核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 有失公平性和科学性。

2 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2.1 以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为了让学生对数据库课程有一个感性认识, 对于该门课程的学习有一定的兴趣和积极性, 建立学习的信心, 教师可以在开学初期通过演示典型案例的运行效果, 让学生看到这些案例的具体应用, 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然后围绕案例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去寻找答案, 从而使理论教学变得生动而具体,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产生学习数据库课程的兴趣。

2.2 项目驱动方法

传统教学中, 整个实验环节过程中实验内容孤立、零散, 且缺乏延续性和整体性;学生上机实践目的性不强、任务不明确、效果不好, 制约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 制约了学生设计能力和探索精神的增强, 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因此在课堂实践中可以采用项目驱动方法教学。项目驱动方法比较适合于SQL语言开发以及数据库设计部分。教师针对一个以数据库为核心的信息系统典型案例, 从问题的提出、分析、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到最终问题的解决, 在给学生介绍数据库系统的新理论和新技术的同时, 也展示出一个数据库设计的全面的、完整的过程, 并利用正/反案例进行技术比较, 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要注意的是在项目驱动方法中, 为了在有限的课时里达到既要让学生理解实例以及其中的知识点, 又要节省实例的操作时间, 对于复杂的实例或者说操作过程需要花费时间的实例, 可以只给学生讲解, 而不用详细地进行操作演示。

然后, 教师再提出相似的案例, 由学生自己分析解决, 即建立简单的数据库和数据表, 结合实例要达到的效果, 根据自己的数据库和数据表编写命令实现案例的效果, 去验证知识点。同时数据表简单了, 在数据表上验证知识点更容易理解了。从而既锻炼了学生的编程能力, 又锻炼他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同时也避免了学生照抄课本不加思考的做法。在选择案例时, 要注意应以教学内容为依据, 选择与学生日常生活有联系、学生感兴趣的案例, 并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难度, 例如可选择学生经常接触的《学生成绩管理系统》进行上机实践, 使得学生上机时做到目的明确、触类旁通, 这样不仅提高了实验的效率, 也加深了对数据库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上机时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指导, 个别问题单独辅导, 共性问题统一讲解。

2.3 课程设计

数据库系统原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因此实践环节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课程的教学效果。我们实践环节的突出特点在于加大了实践的力度, 在原有上机实践课程的基础上, 在数据库原理课程结束之后开设该课程的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学生学习完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之后的一个直接实践环节, 主要由教师给出设计题目, 学生围绕一个设计题目来设计, 独立进行数据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写出课程设计报告并提交实际系统。通过运用已学过的数据库系统原理中的各种知识和技能, 学生独立完成一项具有一定难度的课程设计任务, 初步掌握数据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整个课程设计的时间为一周, 课程设计的程序要求能运行通过, 并写出课程设计报告, 包括需求分析、概念设计、逻辑设计、物理设计和源代码列表等内容。课程设计作为一门数据库原理的附属的独立课程, 成绩单独评定。评定分为优、良好、中、及格和不及格五个等级。成绩评定的主要依据是:是否实现了所有功能, 是否实现了完整性约束, 是否考虑了优化等, 同时对每个学生所实现的系统提出3-4个问题或给出2-3组测试数据, 根据问题的回答情况以及数据的测试情况等信息进行综合给分。

3 考试改革

目前课程考试中存在难以有效考核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的问题。笔者结合《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的教学特点, 将该门课程的考核从立体化的角度进行分解, 分为期末考核和平时考核两个部分, 各占总成绩的60%和40%, 实现理论与实际兼顾的考试模式。

3.1 期末考核的构成

期末考核划分为理论知识考核和操作能力考核, 各占80%和20%。理论知识的考核采用闭卷笔试的方式, 目的是为了考查“学生会什么, 会到什么程度”。试卷主要采用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综合题四种题型。其中简答题题目可采用如下方式:“请举例说明是否所有视图都可以更新?”通过这种方式, 既可以让学生掌握理论, 也可以通过举例的过程检验出学生是否真的能理解并应用理论知识。操作能力的考核采用上机的方式, 对于班上每个学生给出随机的题目, 由学生即时进行操作, 主要查看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并由教师评分。这种理论和操作兼顾的评分方式, 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动手操作的兴趣。

3.2 平时考核的构成

为了能在教学工作中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对教学进度和内容进行调整, 将平时考核划分成如下的比例:平时成绩占50%, 实验成绩占50%。平时成绩主要用于检验学生的出勤情况和最近的课堂教学效果。在每学期的授课过程中会对每个学生进行课堂提问, 提问以引导式为主, 同时记录提问成绩。或者用课堂练习考查一段时间的教学情况, 即每学习完一个完整的知识块后, 进行一次课堂练习。练习中需要学生对于同一个题目给出能想到的所有可能的实现方法, 这样有助于加深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可以根据测验结果提示教师及时进行教学改进。实验成绩属于课内实验的考核部分, 将实验分为验证性、设计性和综合性三种。在每一次上机课教学中观察学生完成实验的情况, 并认真批改每一次实验报告, 从中了解学生对于该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 并根据上机情况和实验报告完成情况予以综合评分。

这样有规律划分的评分方式, 有利于在学习过程中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 也有利于改善学生考前“临时抱佛脚”的恶习, 让学生在平时就开始学会累积自己的学习成果。

4 总结

教学改革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开展数据库教学, 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第二个学期的课程设计的实施保证了实践环节。同时公平合理的评分体系, 也能真正地把课程考试变成督促学生自主学习, 深入思考, 开拓创新的一个教学环节。但是, 要提高数据库课程教学质量, 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而是一项长期艰巨的教学改革任务。教师还必须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实验环节等方面的问题不断地进行深化教学改革和实践。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达到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数据库课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

摘要:本文分析了目前独立学院数据库原理课程的教学现状, 指出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结合该课程的教学特点和应达到的教学效果, 提出了项目驱动的教学方式和多类型的考试改革的方法, 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 促进学生平时知识的积累, 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关键词:数据库,项目驱动,考试改革

参考文献

[1]蒋学英.从数据库课程改革实践谈多元化考试方式[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8 (2) .

[2]赵芳枝.以大学考试改革促进创新人才培养[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7 (S1) .

[3]李环, 欧阳骥, 何文斌.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的教改探讨[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8 (15) .

[4]刘炜, 周卫东, 陈涤.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模式探索[J].中国教育导刊, 2007 (4) .

[5]任菊香.数据库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计算机教育, 2007 (5) .

3.数据库原理课程论文 篇三

关键词:工作过程;数据库;职业教育

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体现了校内学习与校外工作相结合的特点带有浓厚的职业导向,具有鲜明的市场化运作特征,是加强职业教育与用人单位需求对接的关键举措。探索和实践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了新时期高职院校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

以工作过程为系统化,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引领,按照六步教学法进行教学必将成为我国当代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发展方向。

根据姜大源教授的多元智能的人才观与基于职业属性的专业观理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要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从专业的相关职业或岗位分析入手,根据职业资格列出这些职业或岗位所需要的知识点、技能点以及对工作态度的要求,再根据职业情境和职业能力的同一性原则,对其共同点进行归纳形成对应该专业的“岗位群”“职业群”技能与能力需求,然后逐一把它解构、按照工作过程导向序化成若干个工作项目,使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需求对接。对于成功完成每项工作项目的支撑点是课程教学,这就要求课程的设计必须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教学模式是根据企业产品生产流程而确立,教学内容是围绕职业岗位(群)的技能需求而展开,学习情境是校企深度互融和企业真实环境的再现。

我院的《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专业重要的专业技能课,2005年被遴选为天津市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我们在“以项目为导向”的专业改革指导下,以“工作过程”作为课程设计的主线,以“教、学、做一体化”作为教学模式的主体,对精品课程建设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与实践。

1 对《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

1.1综合情境分析。通过调查研究进行综合情境分析,主要从社会经济分析、企业综合分析和职业岗位分析三个方面进。以真实企业环境的再现创造学习情境。

1.2确定行动领域。在调研中,通过问卷、访谈、研讨、审定等形式,与企业专家、技术人员、资深教师、课程专家共同分析职业工作过程,确定职业行动领域,并对职业行动领域进行描述,从而选择典型的行动领域作为未来课程开发的重点。

1.3确定学习领域。与企业专家、课程专家和资深教师等共同研讨、审定,在学习领域的整体设计上,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完整的工作过程为行动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通过任务驱动构建课程体系。学习领域以满足职业岗位对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基本要求为原则,彻底打破学科课程的设计思路,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选择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职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独立制订计划、独立实施计划和独立评估计划的工作能力。

2 基于工作过程设计教学内容

2.1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对接。针对数据库课程的教学,传统的数据库课程知识体系中将数据库知识分为两个部分分别为数据库原理与数据库应用开发技术。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先讲解数据库原理,在弄清原理的基础上,讲解数据库应用技术,指导学生应用。这种教学模式实际上是与高职的教学目标以及市场需求不一致的,高职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对学生的最根本的要求是知其然,能熟练应用某一种技术,而市场更需要是大量的有一技之长的熟练工,而不是只会纸上谈兵的空头理论家。因此,从高职教育的目标以及学生就业来考虑,都有必要重实践应用轻理论研究。

2.2以项目建设为主线。传统教材,对于知识点的编排,侧重于知识逻辑上的先后顺序。2009年《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自编教材在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采用以项目为单元的工作过程系统化模式,结合行为导向法教学是有特色高效率的一种教学思想,是一种同实际生产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实施项目时,各科知识均贯穿在项目这根主线上,对知识点的讲解是根据项目的需求,以实践项目驱动、问题牵引、套路主导的“工学结合,行动导向”学习模式、面向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学习各个知识点,这让学生学会处理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有效地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3 教学实施过程

3.1工作过程分解及项目构建。课程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将真实工作过程分解,将真实项目按工作过程构建起来。针对每一个工作过程环节来传授相关的课程内容,实现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整合,这样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教学过程设计。传统的课程的教学过程一般是复习导入——传授新知——巩固练习——教学总结——布置作业(简称传统教法)。这样的课堂教学安排注重教的过程,教师在设计教案时也总是着重考虑如何教,而忽略了学生如何学。传统的计算机机房技能训练基本属于实验型,虽以学生为主体,但知识点相对分散,为实验而实验,与实际应用相脱离。这样的传统教法没有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仍然是以教师为主体,而不是以学生为主体。

在工作过程导向设计原則的指导下实施项目教学(简称项目教法)的过程为:通过实际项目实现情境导入、诱发欲望——借助项目、尝试自学——问题反馈、合作解决——总结突破、探究规律——分层练习、共同进步——多元评价、全面发展。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信息技术综合能力得到螺旋递进式的全面提升。无论教师怎样发挥,一是看教学活动是否以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二是是否以产品或项目为载体;三是是否把学生作为主体。学生的能力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因此要求进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3.2.1《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以基于工作过程进行项目式设计教学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以任务驱动组织课堂教学为原则,具体过程为:

第一步:确定工作任务。先分组,要求每组学生在一段学习时间段内设计完成具体一个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并编写程序实施设计过程。

第二步:制订和实施计划。教师指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教学中以学生自学和老师指导为主。数据库基本知识及原理以少讲、精讲和自学相结合的形式,要求学生了解数据库基本原理知识及掌握开发方法和步骤,进行实践设计。

第三步:成果交流。师生交流设计成果,找出存在问题和改进方法。

第四步:成绩评定。以学生的设计成果进行成绩考核。通过这样的仿真工作过程的项目设计,学生们学习兴趣浓厚,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有成就感。达到在有效教学时间里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4 建立项目实验平台

学校的教学设备、实验实训场地设施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又一重要因素。在学生实践方面,大多数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自顾不暇,企业不愿承担培养人才的义务和责任;受短期利益影响,对人才培养参与程度和积极性不高。高职院校应通过创设与主要用人单位相似的工作环境和技能环境,边学边实习,提高学生对就业环境的适应性,培养其研究性学习能力,提高创新技能。学生只有在先进的实训场地里学到的东西,用到实际工作中才不会落伍。

5 以工学结合造就双师型教学团队

根据“引进和培养并重,学历提高和业务能力提高并举”的原则,着力培养和引进一批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学带头人,一方面加大教师生产锻炼、对外交流的力度,另一方面在学校优惠政策的支持下,调入优秀的企业、行业专家和引进有企业工作经历的高学历人员,同时挑选优秀的企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此外借助于引进行业专家的优势资源和“校企合作深度融合、资源共享”平台,开展应用性研究,在校企合作模式上不断找到新的结合点,为任务驱动、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实施奠定基础。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学院应对教师量身设计一套针对工作过程化项目式教学法的全新师资培训方案,提高教师教授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学习能力、团队精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实施效果评价

学习效果评价的合理性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基本思路是以综合实践技能考核为主线,建立开放式、全程化考核体系。针对课程应注重实践性、创造性和实际技能培养的要求,全面改革“期末一张卷”的传统考核方法,实行以能力为中心的开放式、全程化考核。具体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够用的基本知识,适应相关职业技能认证。二是实践能力,突破仅限于操作技能的考试,增加创新能力+沟通能力+项目组的合作能力。三是实行全程化考核,要对学生平时课堂参与状况、项目完成情况、特别是实践教学中的表现等进行全面考核,记入成绩,并加大日常考核的比重。使考试不但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手段,还成为学生再学习与培养训练的组成部分。四是在内容加入职业技能认证试题与技能认证接轨。不仅要求学生上传并展示个人的项目成果,还设计并使用了“学生任务反馈评价表”,其中包括学习过程中个人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描述、学习日志(包含知识技能的掌握、心得体会与自我评价等)、组长评价、教师评价等项目,开发了教师和学生网上评价系统,用于学习成果考核,还通过组织学生个体或小组代表交流发言,体现对学生的多元评价,促使学生综合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具体核算标准“期末(40%)+实训(30%)+平时(10%)+自我评价(10%)+学生互评(10%)”五层次评价体系。

通过重视“工作过程”精心设计项目,实施项目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该教法方便实用,富有成效,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了教学过程的互动、对话,让学生也体验到了职业成功的快乐,逐渐改变了学习方式,培养了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有利于开发项目式课程和教材,培养了一批“双师型”教师,促进了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增强学生适应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和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充分锻炼学生实际动手、项目管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徐涵.关于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5,(31).

[2]孙慧平.行动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07,(34).

4.数据库原理实验报告 篇四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

课程实验报告

实验一 SQL Server 2005常用服务与实用工具实验

所在院(系): 数学与信息技术学院 班级:

学号:

姓名:

1.实验目的

(1)了解Microsoft 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SQL Server的发展历史及其特性。(2)了解SQL Server 2005的主要组件、常用服务和系统配置。

(3)掌握Microsoft 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 图形环境的基本操作方法。了解使用“SQL Server 2005 联机从书”获取帮助信息的方法;了解“查询编辑器”的使用方法;了解模板的使用方法。

2.实验要求

(1)收集整理Microsoft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SQL Server的相关资料,总结其发展历史及SQL Server 2005主要版本类别和主要功能特性。

(2)使用SQL Server配置管理器查看和管理SQL Server 2005服务。

(3)使用Microsoft 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连接数据库;使用SQL Server帮助系统获得所感兴趣的相关产品主题/技术文档。

(4)使用Microsoft 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查询编辑器”编辑并执行Transact-SQL查询语句。

(5)查看Microsoft SQL Server 2005模板,了解模板的使用方法。(6)按要求完成实验报告。

3.实验步骤、结果和总结实验步骤/结果

(1)简要总结SQL Server系统发展历史及SQL Server 2005主要版本类别与主要功能特性。

(2)总结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的主要操作方法。

(3)总结查询编辑器的功能和主要操作方法,并举例说明。

(4)总结“模板”的使用方法,并举例说明。

4.实验思考:

5.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模拟试题 篇五

透明性在数据独立性中可以归入哪个范围?

35.关系代数的自然连接操作和半连接操作之间有些什么联系?

四.设计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36.设数据库中有两个基本表:

职工表EMP(E#,ENAME,AGE,SALARY,D#),

其属性分别表示职工工号、姓名、年龄、工资和工作部门的编号。

部门表DEPT(D#,DNAME,MGR#),

其属性分别表示部门编号、部门名称和部门经理的职工工号。

试指出每个表的主键和外键。并写出每个表创建语句中的外键子句。

37.在第36题的两个基本表中,写出下列查询的关系代数表达式和SQL语句:

检索每个部门经理的工资,要求显示其部门编号、部门名称、经理工号、经理姓名和经理工资。

38.在第36题的两个基本表中,建一个年龄大于50岁的职工视图,属性为

(D#,DNAME,E#,ENAME,AGE,SALARY)。

39.在第36题的两个基本表中,写一个断言,要求每个部门的经理工资应大于

本部门所有职工的工资。

40.下面是用ORDB的定义语言定义的数据库:

CREATETYPEMyStringcharvarying;

CREATETYPEcnameMyString;

CREATETABLEdepartment(dnoMyString,

dnameMyString,

staffsetof(ref(employee)));

employee(enoMyString,

enameMyString,

salaryinteger,

childrensetof(cname),

works_forres(department));

(1)试画出上述数据库的对象联系图。

(2)试用ORDB的查询语言写出下列查询的SELECT语句:

检索部门编号为D6的部门中每个职工的子女名,要求显示职工的姓名、子女名。CREATETABLE

五.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41.设有一个记录各个球队队员每场比赛进球数的关系模式

R(队员编号,比赛场次,进球数,球队名,队长名)

如果规定每个队员只能属于一个球队,每个球队只有一个队长。1试写出关系模式R的基本FD和关键码。2说明R不是2NF模式的理由,并把R分解成2NF模式集。3进而把R分解成3NF模式集,并说明理由。

6.数据库原理课程论文 篇六

二 实验目的:加深对视图的理解,熟练视图的定义、查看、修改等操作 三 实验内容及要求:(从下面10个题目中选一个)题目一:

学生(学号,年龄,性别,系名)课程(课号,课名,学分,学时)选课(学号,课号,成绩)根据上面基本表的信息定义视图显示每门课的课名、选课人数、平均成绩 2 观察基本表数据变化时,视图中数据的变化。3 利用视图,查询平均成绩最高的学生。

题目二:

图书(书号,书名,价格,出版社)读者(卡号,姓名,年龄,所属单位)借阅(书号,卡号,借阅日期)根据上面基本表的信息定义视图显示每本书的书名、借阅次数 2 观察基本表数据变化时,视图中数据的变化。3利用视图,查询借阅次数最多的书。

题目三:

商品(编号,品名,进价,库存,售价,厂商编号)顾客(卡号,姓名,电话,积分)厂商(编号,厂址,名称、电话)

销售(顾客卡号,商品编号,数量,日期)根据上面基本表的信息定义视图显示每种商品的品名、销售数量 2 观察基本表数据变化时,视图中数据的变化。3利用视图,查询销售数量最高的商品。

题目四:

图书(书号,书名,作者编号,价格,出版社编号)作者(编号,姓名,电话)

出版社(编号,出版社名称,地址)根据上面基本表的信息定义视图显示每个出版社的名称、出版书的数量 2 观察基本表数据变化时,视图中数据的变化。3利用视图,查询出版书最多的出版社

题目五:

零件(编号,名称,颜色,生产车间号)车间(编号,名称,人数,主任)产品(编号,名称,车间编号)

使用(产品编号,使用零件编号,个数)根据上面基本表的信息定义视图显示每个产品的编号,使用零件的编号,生产零件的车间号,车间主任 观察基本表数据变化时,视图中数据的变化。3利用视图,查询使用零件最多的产品。

题目六:

药品(编号,名称,价格,厂商)处方(药品编号,数量,医生编号)医生(编号,姓名,科室,职称)根据上面基本表的信息定义视图显示每种药品的品名、销售金额 2 观察基本表数据变化时,视图中数据的变化。3利用视图,查询最畅销的药品。

题目七:

学生(学号,年龄,性别,系名)

教材(编号,书名,出版社编号,价格)订购(学号,书号,数量)出版社(编号,名称,地址)根据上面基本表的信息定义视图显示每个学生姓名、应缴书费 2 观察基本表数据变化时,视图中数据的变化。3利用视图,查询交费最高的学生。

题目八:

员工(编号,姓名,性别,年龄,部门编号,年薪)部门(编号,名称,人数,负责人)项目(编号,名称,负责部门编号)根据上面基本表的信息定义视图显示每个部门名称、年工资总额 2 观察基本表数据变化时,视图中数据的变化。3利用视图,查询工资额最高的部门

题目九:

帐户(编号,姓名,余额,建立日期,储蓄所编号)储蓄所(编号,名称,地址,人数,所属城市)借贷(帐户,借贷类型,金额,日期)根据上面基本表的信息定义视图显示每个储蓄所名称、储蓄总金额 2 观察基本表数据变化时,视图中数据的变化。3利用视图,查询储蓄金额最高的储蓄所。

题目十:

仓库(编号,保管员编号,面积)

保管员(编号,姓名,年龄,电话、月薪)商品(编号,品名,仓库编号、数量,单价)

1根据上面基本表的信息定义视图显示每个仓库保管员姓名、保管商品价值总额 2 观察基本表数据变化时,视图中数据的变化。3利用视图,查询保管商品价值金额最高的保管员。

7.数据库原理课程论文 篇七

数据库技术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产生以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是计算机科学技术中发展最快的技术之一。在计算机辅助设计、人工智能、电子商务、医疗卫生、工农业生产、行政管理、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等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已经成为计算机信息系统和应用系统的核心技术和重要基础。对高等院校而言, 如何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数据库类的相关理论和实践课程显得尤为关键。

目前, 在数据库教学中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 一些高等院校在传统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强调数据库理论知识的完备性, 缺乏学习的应用性和针对性, 理论性强、概念抽象, 理论和实践教学存在不同程度的脱节;另一方面, 有些高校过分强调数据库软件的使用, 忽略数据库理论的讲解, 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一知半解, 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

2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教学目标与课程大纲

2.1 课程教学目标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作为计算机专业的重要核心课程, 是因为本课程涵盖了计算机科学的数据库原理和软件设计基础, 主要讲解关系数据库各种数据模型、SQL语言、数据库设计、数据库安全、数据库保护等模块。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学生可以掌握数据库系统原理基础知识, 了解各种数据库设计方法 (如自顶而下、自下而上等) 、标准SQL语言、数据库设计步骤、数据库维护等数据库应用技术和反映当前数据库领域发展趋势的新产品、新技术。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理论联系实践, 在实验及实训 (如课程设计) 中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能对数据库系统有一个全面、深入、系统的理解和掌握, 为进一步从事数据库系统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另一方面, 在实验及课程设计环节中, 要采用任务驱动方式, 对学生进行分组, 每小组负责一个小型数据管理系统的开发, 可通过一些经典案例的讲解, 比如科研管理系统、学籍管理系统或人事工资管理系统等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和理解的实际项目, 从数据库设计步骤出发, 为学生详细讲解系统开发过程, 使学生真正掌握数据库系统原理的知识点并形成软件工发的思想与思路, 为以后的科研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2.2 教学内容与教学大纲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教学大纲通常包括:基本概念、关系模型、SQL、关系数据库理论、数据库设计和数据保护[1]等内容, 见表1。就南京中医药大学信息技术学院而言, 设置了36课时的理论讲授, 36课时实验以及9课时的讨论课, 强调案例教学, 在打好坚实理论的基础上, 重视实践, 精选课堂讲授内容, 围绕着如何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对相关理论的探讨。一些大纲有要求、但受学时限制、无法在课内讲授的内容, 要求学生通过自学完成;增强实践环节的力度, 加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的比例, 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启发式教学和有效的激励机制,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布置与当堂课相应的作业, 在下次实验课前先进行讨论。

3 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3.1 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教学方式

我校已正式开通网络教学平台www.e.njutcm.edu.cn, 进一步扩展了教学空间, 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遇到的常见问题。主要应用包括:

●教学资源的共享, 老师定期将教学资源发布到网络平台, 包括多媒体课件、教案、每堂课的主要内容和目标等, 方便学生课后复习、预习以及自主学习。

●作业的提交与批改, 学生通过网络课堂提交电子作业和实验报告, 教师通过网络课堂进行批改, 实时进行成绩分析和统计, 及时发现学生的主要问题和教学薄弱环节。

●教学互动, 利用网络课堂进行教学问卷调查, 及时了解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后期教学。

3.2 实验指导理论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先讲授理论, 然后再进行配套的实验, 这样的模式使得学生在理论课中无法做到有的放矢的去学习。在教学中, 我们发现如果采用先实验再理论的方式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使得一些抽象的概念变得清晰, 比如学生刚接触数据库知识时, 对关系模型的概念极为模糊, 可先做建表实验, 使学生有更直观的认识;在讲解SQL语句之前也可以让学生做一些关于基本select语句的实验。这样的教学方式, 需要教师从应用的角度而不再是从理论的角度规划课程内容, 精心设计教学案例以便将关键理论知识作巧妙合理的融合, 并能对实验教学中的实验项目起到示范作用[2]。

3.3 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

在课程开始时, 先布置课程设计任务, 由学生自行选择感兴趣的领域作为课程设计背景, 并以此展开教学, 比如学生熟悉的教务管理系统。在明确课程目标后, 以软件工程的思想分析系统需求, 从而引出数据的概念, 进而引申出对数据的管理, 在此基础上提出教务管理系统的目标, 建立学生、教师、课程数据库管理;进而提出存储和使用数据的几种方案, 以此为切入点, 逐步提问、逐步推出所要介绍的理论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数据库系统与文件系统的区别、三级模式两级映像。在数据库设计环节, 也以系统为目标, 进一步明确规范化理论、完整性控制等基础理论。

3.4 重过程化学习的考核方式

一般来说, 通常数据库原理课程考核分为理论和实践两部分, 理论考试。在教学中, 我们发现, 很多学生的考核结果与平时表现不符, 存在不少出入, 尤其是理论考试, 因此, 在考核中, 我们弱化了期末成绩所占的比例, 强化了学生平时表现和课堂作业以及阶段性测验的比例。该课程的考核包括平时表现 (20%) +课堂练习、测验 (20%) +理论考试 (30%) +课程设计及论文 (30%) 。平时表现包括学生考勤, 学习态度、课堂问题的回答等;在整个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包含3-4次阶段性测验;课程设计包括系统的完成、答辩情况以及论文三方面。

4 结束语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的建设, 对计算机专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尤其在中医院校背景下, 有大量的医学数据资源需要整合, HIS系统的开发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在今后的教学中, 我们将从师资建设、实践教学、课程设计等方面完善改课程的建设, 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 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数据库系统的设计、开发与管理能力, 应用于实际生产中。

摘要: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是计算机专业、信息管理等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 是一门既重视理论教学又强调实践的课程, 在教学过程中, 往往存在两方面脱节甚至走极端的现象。基于此, 本文主要探讨该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方法, 以适应培养新时代数据库人才的要求

关键词:数据库,教学改革,课程设计

参考文献

[1]王珊.数据库系统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8.数据库原理课程论文 篇八

关键词:高职;数据库原理课程;教学建设;存在问题;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9-0000-02

在高职院校的计算机课程教育中,数据库原理课程是计算机类专业中的核心专业基础课,基于数据库原理课程的强理论性和高实践性,学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掌握这门课程核心理论,同时要灵活应用理论知识完成相应的课程实践。因此,针对数据库原理这门课程的上述特性,利用传统课程教学方法授课必然會产生不适应实际应用需求的教学问题,这样一来,如何解决这些教学问题,提高数据库原理课程的教学质量,成为了这门课程教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内容的调整及划分

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的不同,对于不同专业的课程设置也不同,教学侧重点的归纳也不同。在高职院校中,教学对象主要是要求接受职业化教育的学生,因此,课程的安排和侧重点必须贴近行业需求和职业规范,通俗点说,就是为了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因此,要以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考核标准。而目前我过的高职数据库原理课程的设置,虽然已经意识到要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但是还是停留在比较传统的讲授方式上面,教学内容的很大比例都是围绕原理知识进行讲授,实际的应用和操作能力涉及的还不够广泛和多样,因此,要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调整课程内容的设置,把数据库原理基础理论和实践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设置让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的课程结构模式,使不同专业的计算机类学生,可以通过调整理论和基础的选课比例,来获得符合自己专业方向的知识体系和实践操作经验。当然,通过对实际生产生活中对数据库技术应用的效果来看,虽然技术层面的发展日新月异,但是对于数据库原理这门课程的基础理论的掌握要求是相对保持长期稳定的,也就是说,基础理论部分是鲜有变更的,因此,要保证基础大纲的稳定,同时在课程内容方面,把基础理论课程普及到每一门计算机类不同专业的课表中去,让学生在掌握核心数据库理论的基础上,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不断推陈出新,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发展。

二、教材的选择与建设

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教材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教材是课程内容的载体,是教学方法设置的依据。而目前的教材形式比较多样,根据学生的未来职业的需求不同,教材基本可以划分为理论型教材、应用型教材及理论和应用相结合的教材三种。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显然理论性教材不能满足其发展需要,因此,大多都侧重于选择、应用型教材或理论和应用相结合的教材,而根据高职院校学生所学专业的不同,又会选择应用型教材或理论和应用相结合的教材其中的一种。为什么会在同一所学校中选择不同的数据库教材呢?是因为高职院校各个专业的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各有侧重,而同一类型的教材无法全部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需要,同时编撰者也很难在一种教材中把理论和实践全部覆盖,这些都是教材选择所面临的问题,而简单的通过不同类型的教材的选择仍然不能够使上述问题得到妥善的解决。这就需要教师在选择教材的过程中,尽量选择符合专业需求的教材,同时通过变换教学的组织过程在教学内容上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

三、教学方式方法要有所侧重

作为一门即有理论做指导,又有实践操作做标准的综合性课程,在教学目标设置上,对学生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即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具备非常熟练的实践操作技能。而当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数据库原理课程设置并没有统筹兼顾,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面也非常地单一枯燥,甚至很多学校将实践操作技能培养这一重要环节,直接丢给了学生进行毕业实习的单位,而单纯地进行基础理论的教学,这使得我国多数的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的毕业生在实践操作方面非常欠缺,无法满足自己的求职需要,更难以达到企业用人标准。因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从根源出发,根据教学目标所提出的要求,大力加强对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而这些都需要对教学方式与方法进行改革。

首先从硬件配置入手,为学生提供模拟上岗操作的实践环境,通过采用以基本概念和理论为基础、应用为手段、能力训练为目的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掌握数据库理论的基础上,对各种实际的数据库开发项目进行分析演练,以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同时,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学习小组和实践小组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地设计数据库项目,让学生从主动设计和被动操作两方面发展自己的实际操作技能。

这里简要介绍两种适合数据库原理课程的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可提高理论知识的教学效果。由于数据库原理课程的基础理论部分比较抽象难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产生厌倦的心理。而案例教学法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它能通过对各种最新实际生产生活中的数据库应用案例的分析,让学生对数据库原理的应用有一个非常直观而且具体的认识,使学生从根本上理解数据库原理的基础理论知识。

(2)任务驱动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教师对于教学的设计,通过让学生对各种学习任务的完成,让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这种任务驱动教学法中,所处的角色是指引者而非指导者,教师一定要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四、结语

本文针对高职院校数据库原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浅析,同时对这些问题的解决策略做了简要表述,以求在日后的数据库原理课程教学中,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成为理论基础和实际能力兼备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数据库原理这门课程还要不断深化改革和勇于探索,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建平,潘李宜基.数据库教学选材与教学策略[J].肇庆学院学报,2005,26,2:58-61.

[2]罗勇胜.《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教学内容与方法初探[J].职教论坛,2002,12:53-53

[3]陈树对.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教学办法研讨[J].电脑学问与技术,2007,3

9.数据库原理课程论文 篇九

摘要:针对我院开设的《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实践环节存在的问题,首先提出进行教学和实验平台的升级,其次详细阐述了综合实践教学案例的设计与应用。学生通过实践教学案例,不仅可以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并能够从总体上把握数据库设计及实现的整个流程,提高了实践能力,真正的做到学以致用。

关键词: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实践教学,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TP31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472(2016)-06-56-03

Abstract:To solve the problems in the practical teaching part of Database Theory and Applications,the paper proposes to upgrade the teaching and experiment platform in the first place,and then elaborates on the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comprehensive practical teaching cases.Through the cases,students can not only fully digest the theoretical knowledge,but grasp the overall process of databas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as well.Therefore,students can improve their practical ability and make their study serve the practical purpose.Keywords:principle & application of database;practical teaching;case teaching

引言(Introduction)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很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开设在第五学期,是《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软件工程》等多门课程的先修课,也是学生进行专业实践中应用性很强的一门课,因此重要性不言而喻[1]。可是根据笔者多次讲授本课程的经验,发现此课程教学效果不佳,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针对我院开设本课程的情况,目前教学和实验室使用的数据库管理软件平台为SQL Server 2000绿色版,这个版本的软件优点是基于Windows XP的一款精简免安装的数据库管理软件,能够满足基本的教学要求,但是它与Windows XP以上的高版本操作系统不兼容导致学生在个人电脑中总是出现安装问题,或者是某些功能模块无法使用,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所以急需在教学中使用高版本的数据库管理系统。

(2)本课程一共56学时,其中理论48,实验8,还有一周的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认知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实战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平台。在理论教学中使用的都是针对知识点的零碎的案例,学生只是片面的掌握了知识点的应用,无法将这些知识碎片整合起来,形成一个知识网络。而课程设计则是针对一门课程的综合实践过程,要求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项目开发中,在此环节发现学生力不从心,项目实践的能力弱;另外,在实践中发现学生重前台开发,弱后台的数据库的设计(仍然是理论与实践脱节),这些问题导致我们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差,无法达到专业培养的目标。实践教学改革方案(Reform plan of practical teaching)

(1)解决软件平台的问题。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首先需要在教学中升级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更换为较高版本的SQL Server 2008,SQL Server 2008允许使用Microsoft.NET和Visual Studio开发的自定义应用程序中使用数据,在面向服务的架构(SOA)和通过Microsoft BizTalk Server进行的业务流程中使用数据,是一款功能强大全面的SQL Server版本。这样也不存在和操作系统不兼容的问题,扫除了实践学习的客观障碍。

(2)应用实践教学案例。案例的设计和选择至关重要,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在实践教学环节中采用综合的完整的案例,使用的案例必须要经过精心设计,将教学内容涵盖的知识点融合到案例中,并且要难易适中,保证大部分学生的接受程度,还要能够体现出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2]。实践教学案例的设计与实现(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practical teaching cases)

实践教学案例选择学生熟悉的实例,这样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我们以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为例,将此案例贯穿到整个系统的设计和开发中。

3.1 系统的需求分析及功能结构设计

现要完成一个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管理员能够实现学生基本信息的增删改查,课程信息的增删改查,和学生选课信息及成绩的查询和统计。学生只可以修改个人信息,查看个人成绩。该系统功能结构如图1所示。

3.2 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

根据需求分析,该系统涉及的实体型有学生、课程和系,一个学生可以选若干门课程,一门课也可以被多个学生选修,因此学生和课程的联系为多对多m:n;系和学生的联系为一对多1:m。考虑到该系统有学生和管理员两种用户,需要用户实体。E-R图2表达了该系统的概念模型。

3.3 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

(1)模式设计

在上一步E-R图的基础上,根据概念模型到逻辑结构转换的规则,可以得到对应的逻辑模型,其中带下划线的属性为主键。并且根据关系模式规范化理论,分析关系中的函数依赖,确定关系模式满足的范式,若存在数据更新异常,则需要进行模式分解。

①学生(学号,姓名,性别,年龄,所属系)

学号(姓名,性别,年龄,所属系)满足BCNF

②课程(课程号,课程名,学分,先行课)

课程号(课程名,学分,先行课)满足BCNF

③选课(学号,课程号,成绩)

(学号,课程号)成绩满足BCNF

④系(系号,系名,系主任)

系号(系名,系主任)满足BCNF

⑤用户(用户名,用户类型,密码)

经分析,上述关系模式中各个关系中不存在非主属性和主属性对码的部分函数依赖和传递函数依赖,均已达到BCNF,实现了比较彻底的信息分离。在操作数据时,不存在插入异常、删除异常、更新异常和数据冗余。

(2)外模式设计

考虑到成绩查询中需要得到以下信息(学生姓名、课程名和成绩),在此阶段还需要定义数据库的外模式,即将这些信息存放到视图中供用户查看。以下SQL语句为创建学生成绩视图:

Create view student_grade as

Select sno,sname,cname,grade from student,course,sc where student.sno=sc.sno and course.cno=sc.cno

3.4 数据库物理结构设计

在逻辑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物理设计,表1到表5分别列出各关系包含的属性名、数据类型和完整性约束。

3.5 系统实现

本系统前台使用Visual Studio 2010作为开发环境,SQL Server 2008进行数据管理,采用C#进行编程,系统主要实现了以下功能:

(1)学生用户

个人信息修改,个人选课,以及成绩查询。

(2)管理员用户

学生信息的增加、删除、修改、查询(支持各字段的精确查询和模糊查询)。

课程信息的增加、删除、修改、查询(支持对课程名的精确查询和模糊查询)。

系信息的增加、删除、修改、查询(支持对系名的精确查询和模糊查询)。

成绩查询和统计(按照课程名统计各分数段的情况),成绩导出。实践教学案例的应用(The application of practical teaching cases)

案例设计好之后,教师不能直接将内容顺序灌输,还需分阶段实施。在实践教学中,采用“教师提出课题―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演示案例―学生实践―点评”的模式进行案例推行。

(1)由老师说明课题来源和意义。

(2)学生分组讨论并查阅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对课题进行需求分析。教师对学生需求文档进行审阅,并及时反馈。

(3)根据需求结果,进行概念结构设计和逻辑设计,此时教师可以以系统核心模块为例进行演示,将案例中融会的知识点讲透,并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消化。

(4)学生根据老师的案例演示,完成其余的模块。

(5)学生之间交流实践心得,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

在案例推行中,本着师生互动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并对学生每一步实践的结果及时反馈,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巩固和应用,实现教学相长[3]。

结论(Conclusion)

课程设计实践周以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过程为例,可以将《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中各章的知识点贯穿到后台数据库设计实现的流程中,具体对应关系如表6所示:

在实践教学中采用综合案例,学生不仅对整个系统的设计和开发过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且可以把《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中学习的知识碎片有效的整合成一个知识网络运用于实际的项目中。经调研,在实践环节中采用了案例教学后,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习主动性提高了,通过一周的课程设计,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综合性案例的教学方法切实可行,并可以推广到其他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中。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涂文婕,陈芳信.基于案例教学法的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J].空军预警学院学报,2015(4):310-312.[2] 曹文梁,王科欣.案例教学法在数据库教学中的应用[J].软件工程师,2011(5):48-50.[3] 梁君霞.《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案例教学改革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11(18):115-116.作者简介:

10.地震数据重建方法原理及运用 篇十

作 者:李信富 李小凡 LI Xin-fu LI Xiao-fan  作者单位:李信富,LI Xin-fu(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地下信息探测技术与仪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北京,100083)

李小凡,LI Xiao-fan(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

刊 名: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ISTIC英文刊名:COMPUTING TECHNIQUES FOR GEOPHYSICAL AND GEOCHEMICAL EXPLORATION 年,卷(期): 30(5) 分类号:P315 关键词:数值分析   地震数据插值   最小二乘法   地震学  

11.数据库原理课程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数据库;数据库原理;概念设计

一、引言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是我校计算机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这门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对具体的数据库管理工具SQLServer2008操作流程的分析和讲解,让学生在运用工具实现数据库创建和维护的过程中,逐步了解和掌握数据库的一些基础概念以及数据库设计的基本流程和方法。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难点是让学生了解并认识如何才能合理地设计数据库,其中,概念设计是设计数据库的基础。也是关键,掌握好概念设计的方法和步骤,对学生进行课程后续内容的学习十分重要。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的经验,通过具体的实例,从概念设计的定义、目的以及过程对其进行分析。

二、概念设计的内涵及方法

对现实世界中事物的抽象为概念设计,在概念设计阶段,我们不关心具体使用的数据库管理工具,即DBMS。在设计数据库过程中,概念设计的最主要目的是将从需求分析阶段获得的数据,抽象出相关实体及其之间的联系,并利用实体关系图(E-R图)对各个实体以及相关实体间的关系进行描述。

概念设计的主要方法有:自顶向下、自底向上、自内向外和混合策略四种。其中比较常用的是自底向上的方法。概念设计的步骤通常为以下两步:①根据需求分析,将系统拆分为若干独立子系统,分别为每一个子系统进行概念设计,并描绘出相应的E-R图(即实体联系图);②集成子系统相关的E-R图,得到系统总的概念设计。本文将通过实例对设计过程进行阐述。

三、概念设计的具体实例

比如,设计一个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由于教学时间有限,对系统的设计只考虑学生、教师和课程信息的检索,因此,这里只将系统划分为两个子系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和课程信息管理系统。其中学籍信息管理系统需求实现的功能是学生基本信息的存储与检索;学生选课信息和课程的信息的存储与检索是课程信息管理系统最主要实现的功能。

在步骤一E-R图设计过程中,必须要明确两个基本的概念:实体,实体间的联系。实体即是客观存在并可互相区分的事物。它可以是人,可以是物,也可以指某些概念;实体间的联系指现实世界的事物间的联系,这种联系一般分为两类:一是实体内部各个部分的联系;二是实体之间的联系。在关系型数据库中,我们主要关心的是实体间的联系。这种联系主要有三种情况:1:1(一对一)、1:n(一对多)、n:n(多队多)关系。对用户需求进行分析时,根据需求中得到的数据流程图寻找出相应实体及其属性是ER模型设计的根本,其次就是要明确各个实体间的关系,继而描绘出E-R模型。

根据上述例子的需求可知,学生、班级、班主任、宿舍、教室为学籍系统的实体;学生、教师、课程、教室为课程管理系统的实体。这些实体的联系如下:①一个学生只能属于一个班,一个班级有多个学生。②一个班主任只带一个班,一个班只有一个班主任。③一个班级可在多个教室上课,一个教室有多个班级来上课。④一个学生学习多门课程,一门课程有多个学生学习。⑤一门课有多个教师讲授,一个教师可教多门课。⑥一个学生有多个教师授课,一个教师可以给多个学生授课。⑦一个教室可以进行多门课授课,一门课可在多个教室开展。

针对以上分析,分别设计出学籍管理子系统和课程管理子系统的E-R图(如图1、图2所示),由于篇幅问题,在图中省却了各个实体的属性的描绘。

各部分的E-R图设计好以后,接下来就是将所有的子系统E-R图进行集成,形成系统的总E-R图。由于在进行子系统E-R图设计时,对同一实体考虑的着重点可能会不同,因此这个阶段主要任务是解决各个分E-R图设计中的冲突问题,然后消除不必要的冗余,对E-R图进行修改和重构。常见的冲突主要有:命名冲突、属性冲突、概念冲突。命名冲突主要有同义异名和同名异义两种情况,如上例中在学籍系统中的班主任实体的编号属性和课程管理系统中的教师实体的教师编号属性,属于同义异名的情况,在E-R图集成过程中,可以将他们进行统一。属性冲突主要是指属性的取值范围或取值单位在不同的子系统中的定义不相同。概念冲突是指同一个概念在一处为实体,而在另一处则为联系。这两种冲突在上述例子中没有出现。

当解决所有冲突问题以后,接下来就是要把各个子系统中重复的数据或相同的属性进行合并,消除数据的冗余。譬如上例中的两个子系统中都对学生、教师和教室实体进行了定义,在总的E-R图描述中,可以将他们统一进行定义。还有就是在学籍管理子系统中的教室实体和班级实体的联系属于冗余,可以消除。因为在系统中课程是在相关的教室中开设,它们之间有着“开设”的联系,而学生可以选修课程,它们之间有着“选修”的联系,班级由若干学生组成,它们有着“组成”的联系,由此,我们可以间接地推导出教室与班级之间的联系。

经过以上步骤,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最后综合得到E-R图(如图3所示)。

图3学生信息管理系统

(作者单位:广东省轻工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张露,马丽.数据库设计[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7(4).

[2]段远志.数据库设计[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05(4).

[3]李长海,郭颖,董广辉.浅析数据库设计[J].数字技术与应用, 2010(8).

[4]董军.学生成绩管理系统数据库设计[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11).

12.数据库原理课程论文 篇十二

《数据库原理与技术》是电子商务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人才培养计划中的一门核心课。这门课程以关系数据库为基础,要求学生理解数据库的相关基本概念和基本结构,以及关系代数理论,了解关系数据库设计理论,掌握数据库设计的方法。如何能让学生在一个学期的学习过程中既掌握数据库理论知识,还能熟练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操作以及数据库设计的方法是该课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数据库原理与技术》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

1、教师自身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有限

传统教材主要以讲解关系数据库理论知识为基础,数据库管理系统为中心,其中的基本原理占据了教材的大部分章节,要求教师能够把既抽象难懂又逻辑性强的概念理论消化理解之后,以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灌输给学生,但教师的社会实践机会少,缺乏项目经验,不能紧跟社会前沿应用。

2、缺乏综合性实验案例

对于某些知识点,不能够在综合性案例中得以体现,学生只能体会到局部功能,无法深刻理解各知识点在整个数据库管理系统中的位置和作用。很多学生在没有完全消化前一阶段所学知识的前提下就进入到下一环节的学习当中。这样就出现了教学进度停滞不前,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涨的情况。

3、考核方式不合理

目前本课程采用的考核方式为平时的实验课堂上机问答记录加学期末的闭卷笔试。平时成绩主要用于检验学生的出勤情况和最近的课堂教学效果,但往往漏失对每个学生的针对性考核。期末笔试主要按照课本上的标准答案评价学生的成绩,没有给学生提供足够的锻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机会。

三、《数据库原理与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构想措施

1、提高教师自身的水平

为了让学生对抽象的理论概念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对学习数据库有一定的兴趣和积极性,树立信心,教师可以申请到相关培训单位进修,学习实际项目的运行环节,了解社会前沿的应用,在教学初期通过演示综合案例的运行效果,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然后围绕着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寻找答案,使理论学习变得生动而具体。

2、加强实验课上的辅导

在实验课的授课过程中以布置习题和集体讨论的形式,对每个学生进行提问和辅导,同时对学生的答案给予成绩评价。在辅导的过程中对同一个题目进行多角度分析,通过问答即时了解学生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理解程度, 积极鼓励学生的信心,从而发现教师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同时可以起到提醒教师在下一次辅导中教学改进的作用。

3、加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核

平时成绩的考核应该侧重于操作能力的考核,可以采用上机的方式,让学生分组随机选择作业题目,根据学生的口头表述和运行结果综合评价等级。期末试卷的选题可以增加主观问答题目,在不脱离基础知识的前提下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挖掘自身解决问题的潜力。

四、总结

《数据库原理与技术》这门课涉及的理论知识内容发展到今天已经非常完善,但应用领域随着时代的更新还在不断发生变化。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需要随时提高自身教学能力,适应每一届学生对知识技能的不同需求。 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完善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目的。

摘要:《数据库原理与技术》课程是电子商务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消化理解理论知识,还能掌握实践操作以及数据库设计的方法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不断发现自身在教学方法中的问题,并加以改进,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13.微机原理课程设计 篇十三

题目一 密码设置模拟

该程序可以进行密码的设置(第一次)和修改(已设置密码)。要求输入的密码不显示。题目二 计算器

编辑程序可以实现键盘输入数据与运算符,进行“加减乘除”运算。(提示:先输入数据与运算符,保存,再按照运算符选择对应的子程序;输入的数据是用字符表示的,需要转换;要有良好的界面(提示信息))

题目三工作周期判断程序

输入年、月、日,能够判断当日的星期数,并进行输出。(以校历为依照,可设某日为起点,根据相差的天数与7的关系进行判断)。

题目四 PC扬声器发声

利用8253驱动PC机内扬声器发声,PC结构参考相关文献资料。题目五 乐曲播放

利用PC机内8253实现乐曲播放。题目六 按键选择乐曲播放

利用按键选择播放不同乐曲。(★)(自制交互界面实现按键选择★★)题目七 实现闪烁文字效果 编程提示:

提示信息于屏幕中央显示出来,用光标定位子程序将光标定位于80*25显示方式的第8行第10列,然后输出一条提示信息,接着调用屏幕上卷子程序上卷一行,接着再定位光标,然后显示下一条提示信息,直到所有信息显示完毕,对于闪烁的信息,同样是定位光标,然后用BIOS功能调用13H来显示闪烁信息,当BL的高位为1时,字符闪烁。mov ah,00h mov al,03h ;设置显示方式为80*25,16色文本 int 10h 题目八

数字秒表

设计可以显示1~60秒的无存储功能的秒表,最小单位为毫秒。题目九

倒计时牌

设计日期倒计时牌界面,可输入设定日期,显示当前日期的统计天数,如奥运计时牌。题目十

数字时钟

编程实现时钟功能,按秒刷新,要求定位在屏幕右上角。

硬件设计题

总体要求:根据题意自行设计电路,编写相关汇编程序。题目一

交通灯控制系统

1.利用8253定时,8259中断及8255设计电路,实现十字路口交通灯模拟控制。2.实现能自动控制和手动应急控制。

3.实现能随时可以调整自动模式的绿灯和红灯时间。题目二 实现特定功能的键盘及LED显示

了解键盘及LED显示接口原理,设计实验电路图完成以下功能: 1.按1键显示年; 2.按2键显示月日; 3.按3键显示GOOD ;

4.按4键数码管由左到右字符“0”循环显示。5.自行设计特效显示功能。题目三

LED七段数码管数字钟

设计并完成LED七段数码管数字钟电路,数字钟显示格式为:HH:MM:SS。要求:具有通过键盘能够调整时、分、秒的功能。题目四

闪烁灯

利用8253和LED灯相结合实现闪烁灯效果。题目五

电子钟

利用8253定时器设计一个电子钟,并定义一个启动键。当按下该键时电子时钟从当前设定值开始走时。

14.微机原理课程总结 篇十四

别 :专

业:班

级:姓

名:学 号:指导

老师: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系

自动化

自动化二班

姚兰兰

王敬生

1205032038

摘要:自20世纪70年代第一代微型计算机问世以来,计算机技术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涌现了数十个品种几百个型号的微处理器,数据宽度从8位、16位、32位发展到了64位,处理器芯片的CPU核心发展到了双核乃至4核、6核和8核,当前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已经进入了智能多核时代。这门课程系统归纳和清晰展示已经发展了40多年的计算机高新技术,深入浅出地讲清楚那些看似深奥的计算机知识。

关键字:微机原理 8086/8088 接口技术

正文: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共学了九章,内容包括2部分:第1~5章是基础部分,以8086为主要对象,包括绪论、8086 CPU、寻址方式、指令系统、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和存储器。第6~9章讨论了接口和总线技术,包括中断、DMA和I/O接口以及8253、8254、8259A、8251A。

第一部分: 1、8086系统

(1)BIU与EU的动作协调原则:

它们两者的工作是不同步的,正是这种既相互独立又相互配合的关系,使得8086/8088可以在执行指令的同时,进行取指令代码的操作,也就是说BIU与EU是一种并行工作方式,改变了以往计算机取指令→译码→执行指令的串行工作方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这正是8086/8088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2)它的工作模式:有最小和最大(3)它的寻址方式: a、数据操作数

这类操作数是与数据有关的操作数,即指令中操作的对象是数据。数据操作数又可分为: A 立即数操作数。指令中要操作的数据包含在指令中。B 寄存器操作数。指令中要操作的数据存放在指定的寄存器中。C 存储器操作数。指令中要操作的数据存放在指定的存储单元中。D I/O操作数。指令中要操作的数据来自或送到I/O端口。b、地址操作数

这类操作数是与程序转移地址有关的操作数,即指令中操作的对象不是数据,而是要转移的目标地址。它也可以分为立即数操作数、寄存器操作数和存储器操作数,即要转移的目标地址包含在指令中,或存放在寄存器中,或存放在存储单元之中。

对于数据操作数,有的指令有两个操作数:一个称为源操作数,在操作过程中其值不改变;另一个称为目的操作数,操作后一般被操作结果代替。有的指令只有一个操作数,或没有(或隐含)操作数。

对于地址操作数,指令只有一个目的操作数,它是一个供程序转移的目标地址。下面以MOV指令为例:

MOVdst,src;(dst)←(src)

2、I/O接口总线与中断

中断传送方式的优点是:CPU不必查询等待,工作效率高,CPU与外设可以并行工作;由于外设具有申请中断的主动权,故系统实时性比查询方式要好得多。但采 2

用中断传送方式的接口电路相对复杂,而且每进行一次数据传送就要中断一次CPU,CPU每次响应中断后,都要转去执行中断处理程序,且都要进行断点和现场的保护和恢复,浪费了很多CPU的时间。故这种传送方式一般适合于少量的数据传送。

第二部分: 1、8253的引脚功能

与系统总线相连:数据引脚D0—D7、地址引脚A1、A0、控制引脚RD/CS/WR;通道引脚CLKGATEOUT其他引脚GNDVCC

2、可编程计数器/定时器8253的工作方式

方式0:计数结束中断方式,方式1:可编程单稳态输出方式,方式2:比率发生器(分频器),方式3:方波发生器,方式4:软件触发选通,方式5:硬件触发选通。

3、可编程外围接口芯片8255A及其应用

8255A:引脚功能、内部结构-----A口B口C口、实际工作方式----数据传送过程、实际使用------硬件连线------软件编程。

3种工作方式:方式0:基本输入/输出,方式1:选通输入/输出,方式2:双向传送

8255A的引脚:与系统总线相连:数据引脚D0—D7,地址引脚A1—A0,控制引脚RDCSWRRESET;端口线:端口PA7—PA0;端口C:PC7—PC4PC3—PC0;端口B:PB7---PB0;其他引脚:GNDVCC

实际应用 :

由于微型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不断涌现,我们所学的芯片及其应用要适应生活和科技的需求,就拿8255芯片举例:

在实验中我们应用可编程输入输出接口芯片8255来实现交通灯控制实验,我们用8255的PA0..2、PA4..6来控制LED指示灯,模拟出交通灯的交替闪烁功能。这个小实验可以模拟出城市中十字路口的红绿灯情况,用8255这个芯片就可以实现,所以可以看出我们学习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重要性。主机与外设的链接经常使用两种接口,并行接口和串行接口。而8255是由三个并行输入输出端口,读写控制逻辑,A组和B组控制电路,数据总线缓冲器构成。所以这个实验使我们熟悉了8255内部结构,熟悉了8255芯片的3种工作方式以及控制字格式。

总结:

上一篇:母爱留在心间作文下一篇:班主任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