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六年级作文

2024-07-30

颐和园六年级作文(共15篇)

1.颐和园六年级作文 篇一

颐和园位于北京的西部,它是一个十分美丽的地方。用夸张一些的话说就是人间仙境。

颐和园里有一个昆明湖。昆明湖景色如画。湖里的水很清,清得一眼就能看到底;湖里的水很静,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白天无风的时候,湖面非常平静,就像一面硕大的脸庞。晚上风儿轻轻地拂过了湖面,水面立刻荡起了层层波纹,在灯光的映照下,宛如千万条银蛇在游动。湖里还有10来枝荷花,荷花上露珠点点,在阳光照耀下就像一粒粒闪着金光的珍珠,显得格外漂亮。身处在这等优美的环境,真令人心旷神怡。

颐和园不仅有令人神往的昆明湖,还有许多古式房子。这些房子各式各样,各有各的奇特之处。有的房子建在水中;有的房子非常古老,里面陈列着我国古代的各种经卷文书;还有的运用雕刻技术,在房子上雕刻上各种精美的花纹,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其中最有名的还是富香阁。富香阁建在了山上,它散发出一阵阵怪怪的香气,整个山上都弥漫着这种香气。富香阁外观像一个两层小阁楼却其实只有一层,里面放着一尊尊金色的铜像,这儿的铜像是世上一绝。来过富香阁的人无不啧啧称赞它。

颐和园里还有苏州小街。苏州小街上全都是水,还有许多桥,桥下有许多荷花荷叶,这可是个观赏荷花的好地方。荷花香弥漫了整个苏州小街,荷叶挨挨挤挤,荷花苞也不落后从荷叶间钻了出来,绽开了那粉红的笑脸。

颐和园真是名副其实的人间仙境啊!这里的每一处湖水,每一座房子和每一枝荷花都是劳动人民和大自然的杰作啊!

2.颐和园六年级作文 篇二

作文是语文学习的综合运用,也是学生文化蕴含的体现,能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又能从思想认识方面训练学生积极思维,加强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理解、感受,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个性品质,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写作基础。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五六年级的习作要求是:“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学写读书笔记,学写常见应用文。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习作要有一定速度。”不难看出,对六年级学生的习作要求已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但是,在小学六年级语文作文教学中,我常常为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感到苦恼:如作文中字迹潦草,错别字连篇;文理不通,思路混乱;假话、套话、空话长篇累赘,不知道自己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无病呻吟,矫揉造作等等。一直思考着该怎么样进行写作教学,让学生们学到实处,真正提高写作水平。于是苦口婆心的说教,反复纠正错误,却收效不佳。思考着是不是可以改变一种方式,于是在实际作文教学中,发现通过以片段写作训练提高小学六年级学生作文能力,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高涨,作文水平较差的学生也有明显进步,学习态度变得更加端正,增强了写作的兴趣。

所谓“作文片断”是指用一段一节的小篇幅,表现生活中的一个断面,说明事物的一个方面,谈论对某事某现象的一点看法,而进行的片断写作练习。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曾经说过:“几乎可以断言,能够写好一段,一定能写好一篇 。反之,连一段都说不流利,一整篇就必然更加夹缠不清了。”可见,片段训练是为篇的训练打下基础的,基础不扎实,将直接影响学生作文水平和表达能力的提高,影响写篇的训练。片段训练则比写一篇文章更具可操作性,小学生生活积累有限,即使到了六年级,也有很多学生缺乏细腻、生动的描写,让学生进行环境、场面、四季、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想象意境等片段训练则比较现实,也可以增强他们写作的信心。片段训练的实质也就是分解训练,先分解,后综合才能得心应手,才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六年级学生面临升学,任务重,压力大,如何在教学中快速地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为此,结合我的亲身教学实践和所阅读的资料,在实际作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片断描写的训练中作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一、巧用文本,举一反三

1.随文情境,练习片段。

为了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和表达欲望,利用现有课本资源,依据课文创设的情景写话,让学生在语文课上有动笔实践的机会。比如,在教《海水为什么是蓝的》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海水为什么是蓝的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写下来;在读《理想的风筝》时,课前先让学生说说理想的风筝到底是怎么样的风筝,为什么要以理想的风筝作题目;学了课文之后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现在所理解的理想的风筝,再让学生把这两次的感受写下来。这些片段的训练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得学生在进行其他习作训练的时候会尝试表达自己的感想。

2.大胆想象,抒发情感。

课文中有许多地方留有艺术空白,让读者去想象、揣摩。教学时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然后把学生自己的理解与想象表达出来。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儿》,先让学生想象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你会说些什么?然后把自己想到的写下来;又如《开国大典》,可以让学生想象:假如你是一名当年参加开国大典的学生,把自己看到的某一个动人场面及感受写下来。这样在读中练写,使学生在与课本的对话中自然而然地倾吐了自己的思想,表达了个人的见解;还有些课文故事性强,结尾意犹未尽,耐人寻味。如《稻草人》,先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象,延伸课文内容,进行续写。

3.仿写迁移,提高能力。

课文提供的素材很多,比如语言表达的方式、安排材料的方法、写作的顺序等等均可借鉴。所以,在阅读教学中,相机进行仿写便是常用的且极有实效的练笔方法。课文中的名篇佳句是语言大师们苦心孤诣锤炼语言的杰作,是语言运用的范本。因此在感知课文后,抓住文中的美句让学生仿写,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能促进学生对语言的运用能力。仿写的形式可以是固定的结构,是课文中结构整齐的句子或段落,可以是句式優美的句子。比如学了《怒吼吧,黄河》,可以仿照文章第四自然段的“时而。。。。。。时而。。。。。。时而。。。。。。时而。。。。。。”写一段话,内容可以是自己的亲身经历、所见、所闻等生活情景片断;还可以利用仿句侧重于训练学生的排比等修辞意识,增加语言的文采。如学了《山海关》可以仿照课文第四段“我真想……我又想……我还想……”的句式,展开联想和想象写一段话。又如在教学《永远的歌声》开头和结尾时,可引导学生细读开头和结尾,理清这两个自然段的写作方法---首尾呼应,分析理解内容后,让学生学习它的表达方法,并用首尾呼应的方法仿写一个开头和结尾。学生在仿写的过程中会不知不觉地提高自己的思维逻辑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留心生活,积累材料。

没有平时的积累,就没有“文思如泉,笔走如神”,把学生多姿多彩的生活设计成一个个小片断。校园生活学生亲身经历,耳闻目睹,是学生练习片断的好材料;自然课上介绍的大千世界的形形色色,科学课上的小实验、小制作;体育课上生龙活虎的场面,以及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都是学生的习作内容,也是学生表达材料的来源之一。常常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学所思、所感。如:有一次语文课上,突然天空乌云密布,雷鸣电闪,快要下雨了。于是,我因势利导,指导学生围绕“快要下雨了”说写片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什么?学生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校外生活,社会见闻,家庭生活,大自然的万事万物,景色的千变万化等等,更是取之不尽的材料,启发学生留心观察并试着用恰当的语言来描绘,养成勤观察、勤思考、勤动笔的好习惯,积累表达材料。

三、广泛阅读,厚积薄发。

在学生学习课文的同时,鼓励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刊,开拓视野。阅读时注意作者是怎样造词造句、表情达意的,细心推敲好词佳句,并摘录优美的词句段,细读成诵。全班学生轮流上台朗诵,师生欣赏评析。当学生朗诵完后,有意识问他从什么书报上看到的,为什么选这些句段。原来我做法是每天看课外书后进行摘抄,然而效果并不是很好,作用也不大,久而久之,还出现应付了事的现象,能够坚持下来的学生并不多。后来在网上我发现有老师变“摘抄”为“摘默” 。比如:给学生的摘默内容是:“描写春天景物的好句” ,要求学生选中好句以后,要读读背背,然后默写下来。两周以后进行“背诵比赛”,可以是一对一,也可以进行擂台赛,形式可以多样化。这样,就给了学生一个展示“摘默”成果的舞台,大大激发了学生对“摘默”的兴趣。而且摘默的语言通过各种形式的背诵交流,深深印在了学生的脑子里,在习作时就可以“顺口拈来”,从而做到“厚积薄发”。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3.美丽的颐和园四年级作文 篇三

去年暑假,我和爸爸妈妈参观了美丽的颐和园。在去颐和园之前,通过网络我了解到颐和园又名清漪园,它是一处著名的皇家园林。

那天,我和爸爸妈妈从颐和园的东门进入颐和园,然后穿过邀月门就到了长廊。长廊的每一个横梁上绘有彩画,大概有八千多幅!上面画的是神话传说和故事。长廊以排云殿为中心,沿着昆明湖向东西两边展开,长700多米,在它的两侧栽种着各种各样的花。之所以修建这条长廊,据说是乾隆皇帝为了陪自己的母亲在湖边散步而特意修建的,这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孝”道。这长廊既是一处景点,同时它也传递一种精神。

我们往前走着,在一条湖的边上看到了十七孔桥,这也是颐和园一处非常有名的景点,它连接着一个小岛。从远处看,这十七孔桥和倒影在湖里的影子连在一起,就好像是两条玉带夹着圆圆的十七个月亮,非常漂亮。当你走近你会发现这是一座石桥。上面雕刻着许多精美的.小狮子。其实在颐和园还有许多的景点,例如精美的石舫、金碧辉煌的排云殿和佛香阁等,让人看也看不烦,逛也逛不厌。

4.写颐和园导游词四年级作文 篇四

看!我们现在来到颐和园最有名的长廊,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你们猜一猜这条长廊分成了多少间?对,就是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你们相信吗?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游客们都呆住了。

看!我们现在已经来到万寿山脚下,抬头看你们是不是看到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上的琉璃瓦闪闪发光,请问那座三层建筑叫什么?错,是佛香阁,那底下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叫什么?对,就是排云殿。

游客们我们现在已经登上了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殿。

看!昆明湖------游船、画舫在湖面上轻轻的划过,好像都不忍心把昆明湖给荡起波浪,湖中心有一个小岛,岛上一片葱绿,游人走过这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那这座桥叫什么名字呢?不知道就再给一个提示,叫座桥名字的由来,是因为它有 十七个桥洞,对,就是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甚至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5.作文颐和园导游词400字四年级 篇五

这里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请大家跟着我走。

看这里是有名的长廊,大家往远处看,是不是望不到头呢?再看看这里,这些横栏分成273间,每一样都有五彩的画。画着千姿百态的画。游客们,如果你们认真看着这些画,就会发现都是不同的,各有风采。游客们,请你们闭上眼睛,是不是感觉到有一些微风扑面而来呢?是从昆明湖吹来的。现在请往这边走。

看,那个就是万寿山,高耸在半山腰的是佛香阁。请往万寿山走。

游客们,请站在佛香阁的前面,是不是颐和园的大半景色都在眼底呢?正前面是昆明湖,昆明湖静得像一块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再看看游船,像滑冰一样滑着走,几乎不留一点痕迹。向东看,可以看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现在请下来万寿山。

我们现在来到了昆明湖。堤上有不同的石桥和数也数不清的垂柳。中间还有一座小岛,小岛是一片葱绿,人们可从石桥走过去玩。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洞,叫十七孔桥。栏杆有很多柱子,都是狮子。如果你们看着这些狮子,狮子神态各异,是没有那两个相同表情的。

6.《颐和园》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过程】

一、巧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语导入: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北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使得成千上万的游客为之倾倒,今天就让老师作一回导游,循着作者的足迹,带同学们去领略颐和园的美丽风光。

2.观看颐和园的风光片,感性认识颐和园的几个主要景观。

3.说说观后感:看了颐和园那如诗如画的风光后,你想说些什么?

二、读首尾段,疑中生情

1.过渡语:多美呀!作者在游赏完后也不由自主地大加赞赏,你们看!

出示首尾句:A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B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2.质疑:自由读读这两句话,读着读着,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这两句话都是写颐和园美丽的,是课文的起始句和总结句。

三、整体感知,合作学习

1.听课文录音,让学生说说介绍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2.自由读课文,小组合作交流:作者的游览顺序是什么?哪些自然段分别介绍了颐和园的长廊、万寿山、昆明湖?每一段是怎样过渡衔接的?

四、欣赏美景,感受自然

1.欣赏“长廊”部分。

(1)朗读训练: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2)思考:想想能用哪一个字来分别概括长廊的特点?

(3)出示课件,指导看图(长廊图),体会长廊的“长”“美”“奇”,找出相关的语句。(板书:长廊长、美、奇)

(4)在长廊中游赏,给人一种什么感觉,画出有关语句,把你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5)出示句子: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6)指导朗读:是啊!一条长廊就是一幅五彩的画,一条长廊就是一部悠久的历史,叫人百看不厌,流连忘返,让我们一齐来回味。(齐读整段)

2.欣赏“万寿山”部分。

过渡语:走在长廊中,饱赏那美景,让人神清气爽,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你们接下来看。

(1)播放一段万寿山录像片。

(2)指名读第三、四自然段。学生互评朗读的效果。

(3)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按什么顺序写?有什么特点?

(板书:佛香阁排云殿鸟瞰颐和园大半景色)

(4)出示课件。图文对照找出各景物并重点理解“金碧辉煌”“葱郁”“掩映”的意思。

(5)师对照图着重介绍佛香阁、排云殿两大景点。(板书:雄伟壮丽)

(6)出示课件:生填空练习。

登上万寿山,站在______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_______。正前面,是_______,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_______和_______。

(7)品读:这就是万寿山,美吗?那请你们美美地读读第三、四自然段。

(8)小结:置身于万寿山中,欣赏其美景,给人感觉如何?(启发想象,学生小组交流)

3.学生自学“昆明湖”部分。

(1)小结学法。课件出示:A读中悟——找出描写颐和园的优美语句并有感情地朗读。B赏生情——利用书本、互联网查看相关图片、录像及文字资料。C说中练——自己来作导游把美丽的景色介绍给同学。

(2)设疑:从万寿山下来又来到了哪里?你又看到了什么?课文的描写中,你能看出昆明湖、十七孔桥各有何特点,画出有关词语。

(3)出示课件,让学生图文对照,并理解“姿态不一”意思。(板书:昆明湖物多景美)

(4)齐读第五自然段,学生自己来作导游把美丽的景色介绍给同学。

4.总结写法。

(1)课文描写了颐和园的景点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特点,段与段之间又是如何过渡的呢?(画出过渡句)

(2)小结:全文结构严谨、过渡自然,全文的结构为总分总。

五、课外拓展,培养能力

1.复述课文内容。(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花园,美丽的长廊让人神清气爽,雄伟壮丽的万寿山使人大开眼界,物多景美的昆明湖让人心旷神怡,置身于这美丽的大花园中,真叫人流连忘返。)

2.学了这篇课文,你感受如何?请你把颐和园的美景有条理地告诉大家。

3.学生有条理地讲述自己眼中的世界遗产知识。(作者单位:新余市逸夫小学)

□责任编辑 徐慧林

7.四年级语文颐和园 篇七

殿

二、在括号里填写意思相近的字,组成词语,再理解它们的意思。

1.湖( )山( ):

2.( )台( )谢:

3.神( )气( ):

4.( )雕( )刻:

三、按下列要求填空并回答

1.颐和园的“颐”字,读作yì是否正确? ,应读作 。刻字的左半部分是 ,它与“臣”字有什么区别?。

2.神清气爽的“爽”字,用部首查字法应查( )部。该字的笔顺是:

3.葱郁的“葱”字,用音序查字法应查的音节字母是( )。该字的下半部分容易和( )字相混淆。

四、用下列词语造句

1. 耸立

2.隐隐约约

五、课外趣题

1. 读下面一段话,概括段意。

颐和园拥山抱水,绚丽多姿。浓绿的万寿山耸立在昆明湖的北畔。在一片湖光山色

之间,点缀着许多殿堂、楼、阁、谢、亭、桥等精美的建筑。这些建筑的风格各具特色。全园布局可分为政治活动区、生活区、居住区和风景游览区。

2. 按下面的顺序,向家人介绍颐和园的景色特点。

长廊(长、美)

万寿山脚下(仰望) 佛香阁,排云殿

近屋顶、宫墙

山上(府视)中 昆明湖

远 城楼、白塔

昆明湖 长堤 垂柳、石桥

小岛 绿树、宫殿

十七孔桥 石狮

8.《颐和园》四年级教学设计 篇八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第4——6自然段,能回答课后两个问题,能给课文分段。

2、能用“隐隐约约”造句。

3、掌握背诵的方法。

4、能有感情朗读课文,焕发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

目标1

学习难点:

目标2

教学过程:

一、师生共同制定目标。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2、3自然段,掌握了课文的生字词的读音,理解了课后的第①个问题,用“耸立”造了句,练习背诵了第二自然段。这一节我们继续把剩下的4——6自然段学完,请同学们看看课后要求,想想还有哪些任务需要完成的。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归纳。)

2.出示目标树,并板贴。

⑴能回答问题,能给课文分段。

⑵能用“隐隐约约”造句。

⑶掌握背诵的方法。

⑷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前提测评

哪位同学还记得我们用什么方法学懂第二、三自然段。板贴在目标树的树根部:学习方法:⑴明地点。⑵看景色。⑶理解欣赏。

三、导学达标

(一)用学习第二、三自然段的方法学习第四自然段。

1.听课文录音。

练习:

①用“——”画出地点变换的句子。

②用“~~”画出登上石寿山,眼前呈现怎样的景色的句子。

2.学生回答,师生共同订正,并板书:

宫墙、昆明湖、城楼和白塔。

3.出示句子,并理解欣赏。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指名读。

出示从万寿山上看到的景色的视频、图片。

体会颜色美:

A、葱郁的树丛是什么颜色?(一片绿色)

B、一片绿色中出现了什么颜色?(黄色、绿色、朱红色)

体会形态美:

A、掩映是什么意思?

B、掩映一互相遮掩、互相衬托。

C、指导看图:什么和什么相互掩映?

指导朗读。要求掌握好:掩映、黄的、绿的、朱红的这几个词的语速和语调,把绿树与宫殿互相遮掩相互衬托的颜色美、形态美读出来。

4、出示“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指点名读。

出示昆明湖的视频、图片。

把昆明湖比作什么?(把昆明湖比作一面镜子、一块碧玉)这两个比喻写了昆明湖什么特点?句子中哪两个词概括了这两个特点?(静、绿)

“滑”是什么意思?(——在光溜溜的表面上溜动)

为什么课文写游船,画舫在湖面上前进,用“滑”而不用“划”?滑——游船、画舫轻轻地在光滑的湖面上溜过,使湖面保持平静。划——用力挥桨使船前进,水漾起波纹,打破了昆明湖的平静。

指导朗读:要求读得舒缓,让人感到昆明湖的静。

出示: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远眺是什么意思?(远眺——往远处看的意思。)

隐隐约约是什么意思?(隐隐约约——看得不太清楚。)

“隐隐约约”和“远眺”有什么关系?

隐隐约约与远眺有因果关系。因为远眺,所以远处的景物只能看得隐隐约约,作者用词注意前后的照应,用词是多么准确啊!

齐读句子。

(二)学习第五自然段

导入:从万寿山下来,作者又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哪些景物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学习第五自然段。

出示练习:

用“”画出作者游览地点变换的句子。

昆明湖上主要有_______等景物。

十七孔桥是什么样的?请用“~~”画出有关句子。

自由朗读,同位讨论共同完成练习。

提问检查:①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板书:昆明湖、长堤、小岛,十七孔桥。

出示句子: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也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齐读

出示投影十七孔桥的视频、图片。

这个句子介绍了十七孔桥的什么特点?

(桥洞多、石柱多、狮子多)

思想教育:这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指导朗读:读出民族自豪感。板贴:民族自豪感。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齐读

这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总结全文,与开头照应)

充分利用板书,总结全文,给全文分段。

全文有几个自然段?

每个自然段写什么?

作者主要游览了几处地方,哪些自然段是介绍同一地方的景物?

课文应分几自然段,怎样分段?请同学们按作者的游览顺序用“‖”给课文分段。

要求:先独立思考,再四小组讨论。

师生共同板书订正:

1——一段

2——二段

3——三段

4、5——四段

6——五段

四、达标测评

用“隐隐约约”造句。

1、理解词语:隐隐约约——看得不太清楚。

2、齐读课文例句。

3、补充句子完整。

①我站在白云山向西远眺,隐隐约约可以看。

②初冬的早晨,晨雾迷漫,我走在上学的路上,隐隐约约。

③夜幕降临,万家灯火,我站在阳台上,隐隐约约看见。

④清晨,我走在林间的小路上,隐隐约约听到树丛中。

4、小结哪几种情况下用“隐隐约约”一词。

看远处的景物。

烟雾影响视线。

光线不足的情况下。

从远处传来的声音或传来的声音很微弱。

5、口头造句。

指导背诵方法。

我们用什么方法背诵第二自然段?

板贴在目标树根部分:理清顺序,分层记忆。

第四自然段有几句话,可分层进行记忆。

根据回答归纳,第四自然段有五句话,可分四层记忆:

第1句:交待地点,总概括。

第2句:向下望。

第3、4句:向前望。

第5句:向东远眺。

自由分层练习背诵。

五、小结学习情况,布置作业。

在造句本上,用“隐隐约约“造句。

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

附全文板书:

10、颐和园

长廊:长、美、奇、

佛香阁、排云殿

万寿山

宫墙、昆明湖、城楼和白塔

9.《颐和园》教学设计 篇九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颐和园》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展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颐和园》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

本组教材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主题,《颐和园》作为其中的一篇精读课文,其编排的目的一是让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二是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作的方法。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学的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教学时可以用“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一是引导学生按照游览顺序,随着文字移步换景,抓住重点词句边读边想象,图文互动,挖掘文本中的赏析元素,再现文章所描写的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使学生既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到文章的结构美、语言美和画面美,又从画面中体会到文字表达的意蕴美;二是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感受从不同角度欣赏到的不同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简洁准确的表达方式,从而有效地学习游记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欣赏美图,激发兴趣,感受风景美

1.回答问题。同学们,你们去过颐和园吗?请说说颐和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简介游览颐和园的感受)

2.介绍颐和园。(出示有关颐和园的阅读资料)

3.欣赏颐和园的美景。(伴随轻音乐《山涧》,幻灯片出示颐和园的美景图:颐和园航拍全景图、万寿山航拍图、昆明湖航拍图、长廊美景图、佛香阁和十七孔桥风景图。)

4.揭示课题。刚才的图片展示了颐和园美丽动人的风景,那作者又是怎样用文字来表现这种美丽的呢?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领略《颐和园》美丽的景观吧!(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伊始,先让去过颐和园的同学谈自己的感受,然后在介绍颐和园的概况中让学生欣赏颐和园的风景图片,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理清线路,体会结构美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字多读几遍,标出自然段序号。

2.思考问题。(1)课文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哪些自然段联系得较紧密?(2)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印象?作者有什么希望?

3.认读生字新词。

4.交流自读情况。(1)课文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哪些自然段联系得较紧密?(第一自然段讲颐和园给人的总体印象。第二自然段讲长廊的景色。第三自然段讲从万寿山山脚下抬头看到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建筑特色。第四自然段讲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前面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景象。第五自然段讲在昆明湖畔看到的景色。第六自然段讲的是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课文第二至第五自然段联系得较紧密,讲了作者游览颐和园的过程。)(2)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印象?作者有什么希望?(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亲自到颐和园去细细游赏。)(3)出示句子: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学生齐读后回答: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一是说颐和园是公园,地点在北京;二是说颐和园的特点是又大又美。)

5.浏览课文第二至第五自然段。(1)出示阅读要求:请同学们用“____”画出表现游览顺序的语句,边读边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颐和园的?(2)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出示表现游览顺序的语句,说一说作者的游览顺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3)填空:作者进了大门,绕过大殿,先来到 ( ),接着到了( ),然后来到( ),最后到了( )。(4)出示颐和园景点地图。边看图边说游览的顺序,直观感受作者的游览顺序,搞清长廊、万寿山、昆明湖、湖心岛、十七孔桥等的方位关系,对颐和园全景有个大体的了解。(5)再读表现游览顺序的语句,抓住这些句子描述的位置、句中的动词,领悟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的表达方式。

设计意图:本环节用问题引领学生快速浏览课文,长文短读,旨在使学生明确作者的游览顺序,学习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的写作方法。并在读中领悟每段开头第一句话所起到的承上启下的连缀作用,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培养学生对文本整体把握的能力和概括能力。

三、研读课文,驻足景点,品味语言美

(一)游赏“长廊”。

1.出示句子: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学生齐读)

2.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要求:画一画:用横线画出描写长廊的句子,想想作者来到长廊,是怎样观察长廊的?读一读:读读有关描写长廊的句子,想象描写的画面。想一想:作者是运用什么方法,抓住长廊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3.师生互动,汇报交流。(学生谈谈自己游览后的感受,教师引导理解、朗读、感悟。出示:长廊远景、近景、整体的、局部的风光图片。)

(1)出示: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引导:①这两句说了长廊的什么特点?(长)你从哪些词中看出了长?(七百多米,273间,一眼望不到头。)②出示练习:“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 )间。”这句话用的是说明方法,突出长廊的长和间数多的特点。③出示资料:长廊位于万寿山南麓,面向昆明湖,北依万寿山,东起邀月门,西止石文亭,全长728米,分为273间,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游廊,也是世界上最长的长廊,1992年被认定为“吉尼斯世界纪录”。④指导朗读。(出示长廊图片:远景、近景、整体的)这么长的长廊,谁能通过朗读让大家感受一下?

(2)出示: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引导:①这句话告诉我们长廊还有什么特点?(美)②“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说明了什么?(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各不相同。)③出示资料:廊上的横槛和房梁上都有彩绘,共有图画14000余幅,内容包括山水风景、花鸟虫鱼、人物典故等,画中的人物画均取材于中国古典名著。④想象说话:“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那会有些什么画呢?出示句式引导说话: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人物画有___、___、___;花草画有___、___、___;风景画有___、___、___。⑤课件展示。各色各样、五彩缤纷、美轮美奂的长廊画。⑥指导朗读。你能通过朗读让大家感受到长廊的美吗?

(3)出示: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引导:①这句话说明了什么?(说明长廊两旁的花木品种多、数量多,风景宜人。从侧面看出长廊的美。)②出示相关图片,加深学生印象。

(4)出示: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引导:这句话说明什么?(这句话间接地说明了长廊是昆明湖边的一处美景。长廊在昆明湖的右边。)

4.有感情朗读。一进颐和园的大门,长廊就把它那富有特点的长和美,展现在我们面前了。(想一想,怎样朗读这段话才能把长廊的长和美读出来呢?指名读,小组读,引读,赛读,齐读。)

5.归纳写法。这段话是按从“整体看—看廊内—看廊外”的顺序写的。(即先抓住长廊“长”的特点总体介绍,接着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

6.总结学法。游赏“长廊”用的学习方法是,先读全段,整体感知,画出描写景物的语句,思考作者是怎样观察景物特点的;然后读有关描写长廊的句子,想象描写的画面,想一想作者运用什么方法,抓住长廊的什么特点来写。最后,与同学交流分享阅读体会。(读、画、想、说)

(二)游赏“万寿山”。

1.出示学习要求:运用学习长廊部分的方法(读、画、想、说)自主学习课文第三、四自然段。(画一画:画出描写万寿山景物的语句,体会作者在万寿山看到的美景。读一读:读读有关句子,想象描写的画面。想一想:作者运用什么方法,抓住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说一说:把你的阅读感受与同桌同学分享。)

2.学生自主学习,同桌交流。

3.汇报交流。学生谈游览万寿山后的感受,说一说在重点词句中领会到的景物的特点。教师出示相关语句和图片,引导学生欣赏万寿山的美景。

出示: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引导感悟:①这几句话写的是佛香阁和排云殿的美丽。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看出的?(“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体现了佛香阁的造型精巧;“耸立”说明了佛香阁很高;“一排排”说明排云殿占地面积之大;“金碧辉煌”说明排云殿的壮观。)②提问:万寿山的美丽还表现在哪里?出示:“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引导学生明白用“黄”“绿”“朱红”等颜色形容山上的景物,使人感到古色古香的美。)③出示万寿山航拍图,并配上解说:“从空中俯视万寿山,只见殿阁楼亭依山势排列,严谨中又富有变化。”问:从这幅图上你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感受佛香阁、排云殿雄伟的特点)④阅读佛香阁、排云殿资料。⑤朗读指导。(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朗读时要特别强调“耸立、闪闪发光、金碧辉煌”等词。)

4.体会昆明湖的“静”和“绿”。昆明湖美在哪里呢?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体会体会。

(1)出示: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引导:句子是怎样描写景物特点的?(运用比喻突出湖水的静和绿。把昆明湖水的静和绿比作“镜子”和“碧玉”。)

(2)出示: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①比较下面两个句子,说说哪个更好,为什么?

游船、画舫在湖面上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游船、画舫在湖面上慢慢地滑过,不留一点痕迹。

(第一句好,有了“几乎”更真实,因为作者是站在山上看昆明湖上的游船、画舫缓慢前行的,由于离得很远,所以看不到静静的湖面上细微的波纹。)

②句中“慢慢地滑过”中的“滑”,你能换上几个意思相近的词吗?(驶、开、漂……)

③“滑”字用得真好,好在哪里?(用“滑”字写出了游船、画舫行驶得很慢,给人的感觉不是在水上行驶,倒像在冰上慢慢滑动似的,没有在湖面留下一点痕迹。所以更显出昆明湖的静。“滑”字与前面一句“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相衬托,一静一动,以动的画面更加突出了湖水的静。)

(3)感情朗读。“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指名读、范读、小组读、齐读)

(三)游赏“昆明湖”。

1.自学课文第五自然段。运用学习长廊部分的学习方法学习课文,然后四人小组合作交流。

2.汇报交流。

(1)作者从万寿山下来,在昆明湖畔都看到了哪些景物?它们各有什么特点?(长长的堤岸;几座样式不同的石桥;岸边倒垂的杨柳;湖心岛,十七孔桥。)

(2)十七孔桥是什么样的?作者抓住什么特点来描写十七孔桥的?(抓住景物“多”的特点来写的。首先是十七孔桥的桥洞多,有17个;其次是桥栏杆上的石柱多,有上百根;第三是柱子上雕刻的小石狮子多,每根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

(3)出示: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①石柱上雕刻着众多的狮子且姿态不一,说明了什么?(说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②想象说话。“姿态不一”的小狮子会是怎么样的?出示句式引导说话:“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还有的像……”③介绍“十七孔桥”。④欣赏图片“姿态不一”的小石狮子。

3.读中想象,边读课文边想象昆明湖上的美景。

设计意图:本环节一是让文字与图像建立联系,在学生对文字有了一定的感悟与鉴赏之后,让学生欣赏图片,体验从语言文字的想象中感悟到的美景和实际美景的差距,从而体会语言文字之美,感悟描写方法之妙。二是导学长廊部分,渗透学法指导。在学生领会学习长廊方法的基础上,运用学法自学探究万寿山和昆明湖的美景,在以读为主、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中迁移运用中升华自己对颐和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体现由扶到放的教学方法和思路。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1.思考问题。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想一想这两个自然段有什么关系?(前后照应;首尾呼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可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密,内容更加完整。起到强调主题,加深印象,引起共鸣的作用。)

2.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按“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把全文分三段。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颐和园给人的总体印象。第二段(第2自然段至5自然段):分别介绍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美丽景色。第三段(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3.总结规律。(1)我们按游览顺序,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依次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游赏了颐和园的美景,这是写游记最基本的规律。(2)回答问题。你觉得写游记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有什么好处?(首先,这种方法比较符合人们日常对景物的观察情况,符合人们的赏景习惯。因此,用这种方法描写的景物也就容易被人接受,容易使读者感到真实、亲切。其次,移步换景也有利于多侧面地描写景物,有利于表现景物的全貌,展示较为复杂的环境和场面。随着脚步的移动,可以将景物的前后左右、里里外外都欣赏到,从而多侧面地、详细地把一个景物描写透彻。)(3)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写游记应该注意哪些方面?①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游览顺序、观察顺序、方位变化顺序、季节变化顺序。)②运用好过渡句,交待清楚游览顺序。③抓住景物特点分层次写具体。④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

4.推荐阅读。推荐阅读书目:《中国名胜经典》《世界遗产名录》《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5.课后作业。(1)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2)仿照课文的描写方法,写一份导游词,介绍家乡你最喜欢的一处景点。(3)搜集有关“我国世界遗产”的资料(如诗词、对联、图片、故事、传说等),放入资料袋中。

10.颐和园六年级作文 篇十

【教材分析】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七册第18课《颐和园》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按旅游顺序具体描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展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文章按总—分—总的结构,以游览的路线为线索,把各个景点的不同特点写得具体生动,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学情分析】

1、四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抓重点词句而理解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2、在第一单元的“自然景观”的教学中,学会了边读边展开想象的方法,能够把描述的内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

3、具备了对资料进行搜集的能力,但对搜集到的资料整理能力还有待培养

4、在写游记类的文章,能够按照游览的顺序进行描写,但是在具体观察某一具体景物的方法上层次性还不够,对于这一方法的指导还应加强。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内容的优美。

2.技能目标

①通过对词句的理解,读懂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主要内容,训练学生语言的概括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②借助课外资料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优美的语言,从中得到陶冶,激发学生探究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点】

⑴引导学生感受颐和园中景物的特点。

⑵学习本课的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本课的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 交流导入,进入学习

1、同学们,暑假的时候,老师去了一趟北京,来到了一处历史悠久,景色优美的地方。(出示照片)这是哪里?(颐和园)今天我们就去看一看。注意看老师板书课题。颐字的左边里面是个口,左右要写匀称,其他两字也要写得方正。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生齐读)不要拖音再读一次。

2、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来说一说你对颐和园有哪些了解?(指生说)同学们,自己读书能知道这些真不简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过渡:通过刚才的回答,老师知道同学们对颐和园都有一定的了解。

1、听课文朗读,画出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给课文标上自然段。

2、为了更好地读好这篇文章,让我们先来解决一下生字词这些拦路虎。

出示课文的生字词,指名读,开火车读,小老师领读词语。

3、指导写字“廊”,注意笔顺,竖提,横撇弯钩,“广”撇画伸展,里面笔画要紧凑,竖为悬针竖。(指导完,学生在练习本上写两个。)

过渡:拦路虎解决了,读起课文就更轻松了。

4、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读课文的同时,找出作者主要游览了颐和园哪几个景点?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景点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5、景点:长廊、万寿山、昆明湖(板书)指名读句子,(出示)请同学们把这些句子连起来读一读,看看你有什么发现。我们发现作者走到哪里就看到了哪里,看到哪里就写到哪里,清楚地交代了游览的顺序,这样的写作方法就叫做“移步换景”。(板书:移步换景)一般一个景点为一段,我们写游记的时候可以用上这种方法。

6、出示颐和园景区地图,借助地图,我们可以更加直观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过渡:作者是怎样给我们描写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呢?让我们跟着作者的足迹再游览一番,从中慢慢体会吧。

三、学习“长廊”特点

首先,我们来到长廊,这条长廊有什么特点呢?

1、默读第二自然段描写长廊的部分,用笔画出能体现长廊特点的词语和句子。

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并把自己的感受说一说。

2、交流:出示幻灯

能通过你的朗读告诉大家长廊的特点吗?(指名读,齐读)

绿漆的柱子 ,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长”:①你抓住了数字,读出了长廊的长。师板书:七百

“七百多米”大概有多长?(熟悉距离举例,如操场),这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长廊,也是世界上最长的长廊,因此1992年,被认定为“吉尼斯世界记录”。这么长有什么感觉?(一眼望不到头)

②(齐读),用你的朗读告诉我,它到底有多长,好吗?

③小节:通过你们的朗读,长廊仿佛真的来到了我们的眼前 ,看来列数字的方法很有用。

长廊除了长的特点,还有什么样的特点?(美)

体会廊内的“艺术美” (师随机总结)

① “人物、花草、风景”——画的内容

“五彩的画”——颜色多,漂亮

“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作者通过比较(师板书:...没有...相同..)

说明画的不仅多,而且内容丰富,其实,不止横槛上有,枋梁上,亭子内部都是,这样大大小小,加起来达到了14000多幅呢。乾隆皇帝六下江南,看到什么美景就让画师画下来,都花在这上了。你说长廊美不美呢?

②你现在又会怎么读呢?指名学生读,齐读。。

过渡: 廊内的绘画艺术美通过你的朗读传达给我们了。 还有哪儿也很美呢?

体会廊外的“风景美”:

① 生自读句子体会鲜花不败, 微风送爽的怡人风景。

②你喜欢花香吗?让我们吸一口气,读一读这句描写廊外的风景的语句吧。

3、想不想去看看长廊呢?播放画面

师:这些都是我国的古典名著啊,民族英雄,神话传说,花草鱼虫......

还想再看吗?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老师怎么能放得完呢?

⑤说话:走进这样的长廊,就像 。(指名说)

师引导学生练习说话,屏示:

“走进这样的长廊,就像...”

师:这里有神话故事,有民间传说,还有历史故事,“走进这样的长廊,就像...”

这就是世界上最长的画廊,这幅画里有风景,有人物,行走在这样的长廊里,就像...

这样的长廊里,我们触摸到的是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啊。

⑥带着这样的情感,我们再来读长廊。(配上琵琶乐)

过渡:看得出,你们都被这廊外的的美景吸引住了,廊内的艺术美,廊外的风景美,相映成趣,这就使我国的园林艺术,因此,长廊成为了颐和园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那作者是怎样看长廊的呢?

5、屏示:师引读

整体看——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看廊内——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看廊外——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小节:原来作者就是这样看长廊的,生读

先整体看,再看廊内,最后看廊外

游颐和园要有顺序,介绍具体的景物原来也是非常讲究顺序的。作者就是这样三看长廊,连句成段,用列数字,作比较写出了长廊的美。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了颐和园这篇课文的内容,认识了“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在跟随作者的脚步游赏长廊的同时,还学会了从多个角度来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收获真是不小!下一节课,我们再到万寿山和昆明湖去看一看,去领略颐和园中更多的美景。

2、作业:仿照《颐和园》介绍景观的写作手法,你能用上一定的表达手法、按照一定的顺序向我们介绍你曾经去过的一处景观吗?

板书设计

长廊 七百

颐和园 万寿山 …没有…相同…

11.颐和园六年级作文 篇十一

1、教材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8课《颐和园》。

2、教材简析: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移步换景,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贴切的过渡,展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颐和园》作为本组文的一篇精读课文,其编排的意图如下:一是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美丽的景色,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二是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这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万寿山、昆明湖。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学习作者按照观察顺序,抓住每处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审美爱美的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抓住课文中表示地点转换的词语,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学法

(1)运用多媒体技术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增加学生的表象积累,拓宽学生视野。

(2)创设旅游情境,让学生扮演小导游结合课文相关内容或课外内容进行演示讲解,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3)加强朗读训练,培养语感,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反复朗读、比较品读、展开想象是语感教学的主要策略。

(4)加强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设计为以下五步主要教学程序:

(一)、复习导入:

简单回顾上节课所学的游览顺序、长廊的特点,然后设置悬念:来到万寿山脚下抬头看,到底看到什么呢?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布置阅读任务:读课文第3自然段。

(二)、领略“佛香阁”壮观美

主要通过反复朗读来让学生体会佛香阁和排云殿的美。

1、佛香阁是什么样的?哪位同学能找出有关句子跟我们读一读?

2、幻灯片出示: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

指读2、3个学生,使学生对佛香阁有个整体认识。

3、让学生介绍佛香阁的特点。再一次熟悉课文。

佛香阁:

八角宝塔形三层建筑很高的宝塔(耸立)闪闪发光

4、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5、学习排云殿是怎么样的。

幻灯片出示: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6、排云殿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请自己再读读。

7、幻灯片出示: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佛香阁是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它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排云殿是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

比较这两段话在写法上的不同之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8、师生合作读第3段

(三)、对话文本,细品语言

1、老师配乐范读课文第4自然段

2、请学生用“——”画出来所看到的景色。

(树丛,琉璃瓦屋顶、宫墙、昆明湖、游船、画舫、城楼和白塔。)

3、让学生选最喜欢的一处的景色朗读。重点品读第2、3、4句。

4、幻灯片出示:(1)、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让学生反复朗读、感受这两句话。

(2)、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5、幻灯片出示: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通过引导,让学生找出另一句体现昆明湖静的特点的句子: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在学生反复朗读、自悟的基础上提问:“滑”字用得好,能把它改为“划”吗?通过同桌讨论来展开合作学习。

6、最后通过配乐指读课文来结束这一段的学习。

7、用过渡语“从万寿山下来,我们就来到了昆明湖,在湖上,我们看到了一座特别的石桥,这石桥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同桌合作读第5自然段,把有关句子用“——”画出来。”转入第5自然段的学习。

8、幻灯片出示: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把描写十七孔桥的句子作为重点,反复朗读,读出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9、现在,让我们欣赏一下各种姿态不一的狮子图片吧。通过对狮子图片的欣赏,让学生发散思维,自由想象各种狮子不同的形态。

10、用过渡语“‘同学们,在颐和园里,除了精美的长廊、壮美的万寿山、秀美的昆明湖外,还有许多的景色,正如作者所说的那样:“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引出最后一段,学生齐读。

(四)、拓展延伸

现在,我们就一起去游赏一下颐和园其他美丽的景色吧。(图片欣赏)欣赏颐和园其他的美景,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

1、看完颐和园这么美的风景,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颐和园真是太美了,作为中国人,我感到骄傲、自豪……)

2、小导游展示。

这么美的风景,我们要一起分享,谁愿意做个小导游,带领大家欣赏美丽的景色并作介绍呢?你可以选书上的几个景点:长廊、万寿山、昆明湖或者是你自己在课后搜集到的颐和园的景点。(请2位同学展示,一个讲课内景点,一个讲课外景点。)

各位游客,你们好,欢迎来到北京颐和园游览。今天由我为大家做导游,希望大家玩得开心。

通过小导游展示,来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五)、总结:

今天,我们在颐和园里作了一次免费旅游。颐和园那绚丽多姿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小导游们精彩美妙的.解说更让我们领略到了颐和园的无穷魅力。我们祖国有这样秀丽的景色、瑰丽无比的历史文化,真让我们感到骄傲自豪。希望大家有机会,能真正去颐和园游赏一番。这节课上到这里,下课。

12.《颐和园》教学设计和反思 篇十二

①同学们,你们去过公园吗?在公园你都看到了什么?②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到富有“皇家园林博物馆”之称的大公园——颐和园去游玩一下呢?

今天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颐和园去看一看吧。

二、整体感知

(1)看课件,听朗读,思考:作者带领我們都游览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板书:长廊、排云殿、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

(2)学习第一段。①自由读,你知道了什么?板书:美丽的大公园。②齐读第一段。

(3)学习第二段。①自由读,你读懂了什么?②哪些地方看出长廊的长?从哪里又看出长廊的美丽?③拓展一下,横槛上还会画些什么?④用自己的话描述长廊的样子。⑤走在长廊上,你想说些什么呢?⑥齐读。

(4)学习第3段。①自由读,你读明白了什么?②看课件出示并欣赏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图片。③体会“耸立”和“金碧辉煌”的意思。④佛香阁和排云殿给你留下什么印象?⑤读。

(5)学习第4段。①自由读,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②出示图片欣赏昆明湖③出示句子:“昆明湖……”,体会“滑”字好在哪里?昆明湖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④此时此刻你坐在游艇上从昆明湖上经过,你心情如何?⑤读这句话体会昆明湖的静。

(6)学习第5段。①自由读,你读懂了什么?②出示图片欣赏。③出示十七孔桥的图片和石狮子的图片。④展开想象描述石狮子会有哪些姿态?⑤体会“这么多的石狮子,姿态不一……”这句话的含义。⑥读这句话。

(7)齐读第6段,你知道了什么?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颐和园,游览了精美的长廊,壮美的万寿山,秀丽的昆明湖和美丽的十七孔桥,让我们感觉到颐和园真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

三、讨论探究

为什么说颐和园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请结合资料在小组内说一说

四、角色体验

颐和园的美景让我们流连忘返,现在请大家选择颐和园中你最喜欢的一处景点,向大家作介绍。

五、小结质疑

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六、作业

(1)写一写:颐和园的美景让我们流连忘返,现在请大家选择颐和园中你最喜欢的一处景点,向大家作介绍。

(2)背诵课文。板书:

教学反思:《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描绘了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作品。课文移步换景。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接着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容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景色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壮观的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和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赞美之情。选取本课的主要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二是了解并学习空间变换的顺序记叙、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表达方法。

为了让学生感悟课文中介绍的颐和园的景点的形象美,让学生在接近仿真情境中学习,在做课前准备时,我搜集了许多颐和园图片,从而让学生更直观形象地感受颐和园的美。

教师是活动的积极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以读为基础,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迁移运用。课文语言优美,应引导学生多读,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文章段落中长廊的美、长;站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了佛香阁、排云殿的壮观和美;登上万寿山顶看到昆明湖的静、美。我指导学生抓住了重点语句读,做到了整体感知到局部的重点朗读。

根据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教学组织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获取基本的语文素养,并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使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教育融为一体。在教学中我不失时机地,点播这美丽画卷的创造者,使学生感受到劳动人们的伟大,受到情感教育。

课堂上要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鼓励学生对不同意见展开争论,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迸射出火花,从而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在教学中,注重渗透对学生的语言训练,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准备,在学生没有达到老师的要求时,适时引导学生。

因为全文比较长,知识点比较多,为了使一堂课充实饱满而又不显得面面到面面松,所以许多的亮点都舍去了。本课的写作很有特点,在学生知道本课是按照地点的转移,长廊——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顶——昆明湖。学习它的写法,如果能进行一次小练笔会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写游记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但遗憾的是这次小练笔没有时间进行。

13.颐和园六年级作文 篇十三

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进了顾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在文学作品里面,数字是有情感的,能够表达作者的独特意图的。几千与两幅相对比,哪两幅是说任意的两幅、任意找两幅都不会相同。强调了画作的丰富多样。)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为什么不写具体的花的品种,而是用这一种、哪一种?作者要表现的是花朵争芳斗艳的情景,用了这一种,哪一种,写的是花朵争艳速度之快,甚至不能去辨别到底是哪些花开了。还没、又表现了速度。将本来静止的.画面写的活了起来,有了动感)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写景,要让读者读了以后头脑中能留下鲜活的画面。作者在这里,写了景物颜色的搭配,让读者感受到景物的颜色之美)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作者用镜子来比湖面的静,恰到好处。这里的滑 与镜子联系在一起,突出了湖面的静与平同时,用了几乎这个词,让人感到作者的描写客观。如果去掉几乎,就会让人感觉的作者的话脱离实际了。)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堤上有好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两岸栽着数不清倒垂的杨柳。湖中心有个小岛,远远望去,岛上一片葱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数字的情感:上百根、都、没有哪两只,这些词联系在一起,强调了姿态的丰富多样。文中这样的写法出现了两次。)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14.颐和园六年级作文 篇十四

走进大门,绕过大殿,我们就来到了美丽的昆明湖。湖水真静啊!静得像一面镜子。湖水真绿啊!绿得像一块无暇的翡翠。湖边,种满了一棵棵柳树,长长的柳条垂向湖面,极柔极软,随风舞蹈,婀娜多姿。这些柳树倒映在碧绿的湖面上,使昆明湖变得更绿更美了。

我们一直沿着湖边走,看到一座长长的石桥。我数了数桥下的桥洞,总共有十七个,原来这就是十七孔桥了。我站到桥上,对着昆明湖,迎面吹来一缕清凉的风,使人神清气爽。再看看栏杆上的汉白玉石柱,只见每根石柱上都雕刻着精美的石狮子。每只石狮子的姿态都各不相同,有的在玩脚下的球;有的挺直了腰杆,笔直地站着;还有的含情脉脉地注视着……我数了数桥上的石狮,总共有124只,栏杆每边各有62只。这么多的石狮子,痴痴地互相对视着,好有趣啊!

过了十七孔桥,就是南湖岛了。岛上大部分被郁郁葱葱的树木覆盖着,从远处看,就像一个绿色的球,半浮在水面上。除了绿树,岛上还有几处明清时代的古建筑物。顺着这些建筑物,就能到达乘船的售票处。我们买了票,坐上游船。过了一会,船就开了,原来平静的水面上,马上就激起了一层波纹。这时,从昆明湖上吹来了一丝暖暖的风,这风和在十七孔桥上的风不一样,让人很是舒服。我极目远望,只见山水环绕,绿阴满天,晚霞雾气,再配上这古代的宏伟建筑,真是巧夺天工,仿佛置身于“人间仙境”之中。

下了船,往前走没多久,我们就到了有名的彩画长廊。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共有七百多米,分273间,每走一段路,就会有个小亭子。长廊的上面和左右两侧的上方,都有精美的画。听说其中有几幅还是清朝乾隆皇帝画的呢!这些画中,有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动物画……在这些精美的画中,还描述了许多我们熟悉的故事,有《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彩画中的人物栩栩如生,花草树木惟妙惟肖,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小鸟在树林中欢快地歌唱。廊中有14000多幅画,竟然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真不愧为“世界画廊之冠”!

15.颐和园建筑中苏式彩画审美研究 篇十五

摘要:苏式彩画是中国古建筑的重要的装饰元素之一,在中国建筑物的装饰上占有重要地位。它大量应用于园林建筑中,历经一个多世纪的衍进和发展。其精美的纹样、辉煌的色彩反映出中国古代园林建筑彩画的高超技艺。苏式彩画自传入至成型后便不断地得到完善,于清朝后期趋于成熟,其中以颐和园的苏式彩画最为典型。颐和园作为中国园林艺术的集大成之作,包含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所有彩画类型,并以苏轼彩画为典型,充分展现了苏式彩画的精髓,为我们提供了极高的审美体验。

关键词:颐和园;苏式彩画;审美体现

一、苏式彩画的产生及特征

苏式彩画起源于江南地区苏杭一带,采其民间建筑彩画的传统画法。永乐修筑北京宫殿,大量引入江南地区的艺术工匠,他们把苏杭一带的彩画艺术带到了北方,并与北方皇家建筑专属彩画相融合,最后形成了新的彩画形式即苏式彩画,它成为官式彩画中的一种。

苏式彩画是清代官式彩画中最富于变化的一种类型,它在不同时期的构图形式和主题纹样都表现出较为鲜明的特征。苏式彩画的构图形式主要分为三种,分别是枋心式苏式彩画、包袱式苏式彩画和海墁式苏式彩画。枋心式苏式彩画是清早期皇家园林建筑彩画中的主要类别,类似于旋子彩画的三段式构图。枋心内多为复杂的图案和色彩,如龙纹、凤纹、西蕃莲等纹样。到了清晚期,纹饰不再以吉祥图案为主,而是出现了更多的写生画。有青山绿水、楼阁庙宇,有飞禽鸟兽、田野人家,画面开始重视人们的主观雅趣,更趋于生活化。包袱式苏式彩画在清代中期逐步取代了枋心式苏式彩画,到了清代晚期,包袱式苏式彩画已经成为苏式彩画中最普遍的构图形式。它以烟云式为轮廓做包袱状,里面绘制各种主题图案,扩大了主题纹饰的绘画面积,视觉效果更加强烈。而海墁式苏式彩画则突破了传统的三段式构图,画面更加活泼,一直做为次要类型用于游廊等建筑中。

苏式彩画多用于皇家园林建筑中,相较于和玺彩画和旋子彩画,苏式彩画等级划分不明显。苏式彩画在纹饰和工艺上都比较灵活自由,构图更加生动活泼,图案更具有生活气息。在清代早期,苏式彩画主要以吉祥图案来表达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美好愿望,后期则水墨形式更为普遍。不同于和玺彩画,苏式彩画以青色、绿色为主色调,极少用金,整体以清新素雅的风格呈现,富有诗情画意的特点。

二、苏式彩画在颐和园建筑中的审美体现

颐和园以其恢弘的建筑和秀丽的风景而闻名,除却建筑本身,颐和园中那一幅幅精美的建筑彩画也是留给世人的一笔巨大财富,吸引无数游客驻足观赏。颐和园内的彩画包含了清代官式彩画中的所有类别,也是苏式彩画最集中之地,颐和园的官式苏式彩画是官式苏式彩画中的精品,以长廊最为典型。长廊绘画丰富多彩,是世界上最长的画廊。颐和园官式苏画与苏州彩画已不尽相同,我们可以从中探析其审美体现。

颐和园的苏式彩画三种构图形式都包含在内,其中邀月门彩画便是枋心苏画的代表作,而包袱苏画中最著名的当属长廊彩画。长廊上绘制了14000余幅彩画,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是中国古建筑彩画中的翘楚和最闪亮的明珠。长廊彩画的题材类别多样,涉及广泛,包含山林、花鸟、景物、人物等诸多方面,以表现纳福呈祥题材为主,主要画面被集中在大半圆的括线即包袱内,表现手法千变万化。来自民间的彩画工匠们常把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和戏剧人物置于包袱彩画中,并在框外画上植物等民间装饰,我国明清时期的著名小说皆是长廊彩画的完美素材。置身于这样精美绝伦的长廊内,尽情享受中华传统工艺的绝妙,不会感到丝毫的厌倦。

颐和园作为中国清朝的皇家园林,它所采用的官式苏式彩画基本色调已经脱离苏州彩画的淡雅特点,以青、绿二色为主色,比苏州彩画颜色更加绚丽、富贵、对比性和装饰性都较强,以彰显帝王的权势与威望。尽管如此,颐和园的苏式彩画装点效果还是比和玺彩画要雅致许多。除了基础颜色,在底色上还大量运用了香色、米色、粉色、紫色等一些中间色小色块。颐和园官式苏画讲究庄重华丽的视觉效果,各种冷暖色穿插重复使用,变化多样,但整体色彩偏冷色调。绿色和蓝色比重比江南地区苏画有所增加,色彩对比更为强烈,沥金增多。但与其他官式彩画相比,颐和园的官式苏式彩画使用金箔和金粉的含量最少,如此来体现等级区分。

三、结语

中国的彩画艺术历经几千年的发展,而颐和园作为中国皇家建造的最后一座大型园林,涵盖了丰富的艺术内涵,是中华艺术之瑰宝,为其他建筑艺术表现形式所不能及。纵观历史长河,颐和园建筑的苏式彩画最集中的展现了中国建筑彩画的精品,以其装饰性突出的特点、丰富的色彩、充满趣味的构图和耐人寻味的寓意,带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和美的享受,备受世人瞩目。它全面反映了中国传统建筑彩画的超高艺术成就,是中国最要的文化遗产之一,对于中国艺术文化来说,弥足珍贵。

传统建筑彩画是中国传统建筑装饰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更要珍惜这流传千年的无价之宝,我们应该将其包含的中华民族精神内涵发扬光大,并更好保留其精华、传承文化,向世人及后代展现我们中华传统艺术的无尽魅力。

【参考文献】

[1]陈玥晨.清代建筑中彩画的审美特性[D].扬州:扬州大学,2011.

[2]边精一.中国古建筑油漆彩画[M].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7.

[3]刘媛,李粮企.颐和园的彩画与彩画保护[J].古建园林技术,2009(01).

[4]王晓雯.中国传统建筑彩画发展概况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11.

上一篇: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活动总结下一篇:语文渔夫的故事教学反思格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