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人文地理习题

2024-08-29

高三地理人文地理习题(精选7篇)

1.高三地理人文地理习题 篇一

人文地理确切来说是从地理必修二开始涉及到的,一直到后来的必修三、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中的人口、人种、宗教、城市、交通、都有包括在内。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三地理知识点人文地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文地理人口与城市

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机械增长(人口迁移)和人口自然增长。

2、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生产力水平(根本因素)

3、人口发展模式:

原始型(“高高低”):极高的死亡率,平均寿命短,极低的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慢。

传统型(“高低高”):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代表:尼日利亚)

过渡型:死亡率低,出生率高但开始下降,人口压力大(代表:巴西)

现代型(“三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人口老龄化(代表:德国)

4、人口发展模式地区分布:

全世界:属于“过渡型”,正处向“现代型”转变的阶段

发达国家:“现代型”德国、匈牙利等负增长,美、加、澳、新西兰等国自然增长率稍高,日本等大多发达国家自然增长率接近零增长

发展中国家:多为“过渡型”,但韩国、新加坡、古巴、乌拉圭、中国已进入或正要进入“现代型”。

人口一亿以上的国家:中国、印度、美国、印尼、巴西、俄罗斯、日本、孟加拉国、尼日利亚、巴基斯坦

5、人口增长模式与相应人口问题

①人口增长阶段——人口问题

发展中国家――增长减缓阶段-—过渡模式--过渡型——人口压力大

发达国家――低速增长阶段—-“低低低”模式——现代型-—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足

②承受人口经济压力最大的国家是儿童与老年人比重大的国家。

③城市人口死亡率高于农村的原因:人口老龄化问题更突出

6、人口迁移迁出区:发展中国家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我国的中西部地区、农村,发达国家的城市中心区。

人口迁移迁入区:发达国家西欧、北美、西亚(中东),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城市。

7、环境人口容量:即环境承载力,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资源、人口消费水平、科技发展水平、地域开放程度

8、合理人口容量—---人口适度规模,一般要小于环境人口容量。

9、城市化

①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②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的不同进程:

发达国家特点: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70%以上);发展趋缓,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原因)

发展中国家特点:起步晚,发展快;城市化水平低(50%以下);城市发展不合理(个别大城市畸形发展)

③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根本原因: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城市人口的过度集中)

④城市化问题解决途径:(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措施)

a.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b.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c.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10、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①工业化是推动城市化促进力量。

②我国区域城市化的典型模式有:珠三角模式――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工业化、城市化;

温州模式――小商品经营→个私企业→工业化、城市化;

苏南模式――大城市扩散→乡镇企业发展→工业化、城市化;

边贸发展的云南德宏模式;靠资源开发促进城市化发展的东北模式。

11、城市地域结构

功能区——地位——分布——特点

商业区:占地小,大多呈点状或条带状分布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道路口,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之地,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很大,建筑物高大密集

工业区:占地较大,分布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河流的下游,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住宅区:占地最广,分布在最大风频的上风向、河流的上游,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12、不同等级城市提供不同的服务

种类和服务范围

城市等级 服务范围 职能种类 服务级别 城市数目 相互距离

高级城市 大 多 高 少 远

低级城市 小 少 低 多近

人文地理知识点

1、自给农业与商品农业是相对而言的,判断时要注意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密集农业与商品农业之间联系密切,资金密集型农业和技术密集型农业一般属于商品农业,但劳动密集型农业大部分属于自给农业。

2、人类对自然因素利用改造的前提是不违反自然规律。温室大棚农业一般出现在纬度较高地区和冬季;热带地区一般不会发展温室大棚农业,因为热量非常丰富。

3、修建梯田是有前提的,一般适合在坡度比较小的地区,所以并不是所有山区都可以通过修建梯田来改造自然条件。

4、季风水田农业属于自给农业,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但并不是所有属于季风水田农业地域类型的亚洲国家商品率都低,机械化水平都低,如泰国的商品率就较高,日本的小型机械化程度也非常高。因此,分析问题时要根据具体信息进行,防止脱离材料盲目归类。

5、水稻种植业分布地区需要雨热同期的气候条件,但并不是绝对的。如果某地降水稀少,但地表水资源丰富,能够发展灌溉农业,则它可以发展水稻种植业,如我国河西走廊。

6、混合农业是按生产对象划分的。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虽然与澳大利亚和西欧混合农业相差甚远,但仍然属于混合农业。

7、工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小,并不是不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如采矿工业受自然(资源)条件影响较大。

8、不同指向型工业的区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能获得经济利益,市场指向型工业也可以靠近原料地,如高档家具厂;原料指向型工业也可以靠近市场。所以分析工业区位时要用发展的观点。

9、劳动力素质并不专指劳动者的文化程度,也包括劳动者的经验和熟练程度。

10、注意区分电子工业和电子装配工业,前者是技术指向型工业,后者是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11、新兴工业可分为劳动力密集型(意大利的东北部及中部地区)和技术密集型(美国“硅谷”),并非特指技术密集型工业。

12、传统工业和高技术工业对交通条件要求都较高,但前者侧重于运量大的水运、铁路运输等方式,后者侧重于速度快、效率高的航空运输等方式。

13、平原是城市发育最理想的环境,但并不是所有平原上都分布有密集的城市,如亚马孙平原。

14、河流交汇处有利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但在山高谷深的山区,河流交汇处不利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15、交通运输条件对城市的影响是动态的,某一时期主导交通运输方式的繁荣往往会促进城市的发展,反之会阻碍城市的发展。扬州的兴衰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16、注意城市化水平高低与城市化速度的快慢的区别:前者主要由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百分数反映,百分比越大,表明城市化水平越高;城市化速度指某一时间段城市化水平变化的大小,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速度慢,而发展中国家虽然城市化速度快,但城市化水平仍然低于发达国家。

17、对城市化的理解不能局限于农村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还应该认识到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也是城市化。

18、逆城市化不是城市衰败,而是城市扩展的一种新形式,多出现于发达国家的大城市。

19、城市问题并不是每个城市都存在的,而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也不是必然会出现的。

20、注意区别城市地域形态与城市基本形态:前者主要指城市的外部形态——集中式、组团式、条带式或放射状;后者既包括外部形态,也包括内部形态——集中紧凑式和分散疏松式两种。

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1、农业的分类:

①按生产对象分类: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副业

②按投入多少分类:粗放农业(靠天吃饭);密集农业(劳动密集与资金密集型)

③按产品用途分类:自给农业;商品农业(考虑市场需求量,主要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地区)

2、农业的主要区位:

自然区位因素有: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社会经济区位因素有:市场、交通运输、政策

3、农业地域类型:

①水稻种植业(自给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商品率低、科技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单产高)

②商品谷物农业(商品农业,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

③大牧场放牧业(地广人稀,交通便利)

④乳畜业(靠近市场)

⑤混合农业(对市场的适应性与灵活性)

4、我国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与优势:

南方:水土流失(水热充沛)

华北:土地盐碱化、春旱、夏涝(光照充足)

东北:热量不足(土壤肥沃、耕地面积广)

西北:水资源缺乏(光照充足)

5、我国农作物分布:

①东耕西牧;

②南蔗北菜;

③南稻北麦(冬小麦—秋种夏收—华北平原,春小麦—春种秋收—东北平原);

④茶叶—气候湿润的酸性土壤(江南丘陵);

⑤温带水果---苹果、梨、桃

⑥商品粮生产基地: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江汉平原、苏皖北部平原、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河西走廊、南疆、宁夏平原(太湖平原、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已不再是商品粮基地)

⑦商品棉基地(热量充足、光照强):江汉平原、长江下游滨海沿江平原、冀中南、鲁西北和豫北平原、黄淮平原及南疆等

6、①原料指向型工业:甜菜或甘蔗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厂、新疆的纺织厂

②市场指向型工业:啤酒厂、家具厂、印刷厂、饮料厂、食品厂、玻璃厂、欧美在中国建芯片厂(汽车厂)

③动力指向型工业:炼铝厂、有色金属冶炼、火电厂、水电站

④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纺织厂、普通服装厂、电子装配厂、包带、制伞、制鞋厂

⑤技术指向型工业:集成电路(芯片)、卫星、飞机制造厂、精密仪表

7.有污染的工业企业应布局在常年盛行风的下风向,或位于最小风频风的上风向;布局在河流的下游。

8、传统工业区(丰富的煤、铁资源):德国鲁尔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我国东北工业区。

9、新兴工业区(企业规模小或技术水平高):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美国的“硅谷”、日本的北九州等

10、产业转移的原因---选择最佳区位(资源原料供给、劳动力素质、工资水平、市场需求、环境容量、国家政策),降低生产成本,扩大销售市场。发达国家工资水平不断提高、传统工业区环境压力日益沉重,发展中国家工资水平较低、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明显改善。

11、产业转移的方向:英国——德国——美国——日本——东南亚、拉丁美洲、我国沿海(进一步内地)

12、产业转移的影响: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的国际分工与合作,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

①对于转移国来说,可以实现产业升级,但也可能会导致失业人口的增加;

②对于接受国来说,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但也可能会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

13、促使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设分厂的原因是:廉价的劳动力、广阔的市场、低廉的地价。如跨国公司在中国建芯片生产厂、汽车厂,是因为中国拥有庞大的市场(不是因为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和土地)。

14、珠三角地区工业化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

①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转移的契机;

②对外开放的优惠政策;

③东南沿海、毗邻港澳台,靠近东南亚的优越位置;

④劳动力丰富廉价的优势条件;

⑤侨乡

15、珠三角地区工业化过程中问题:对外资吸引力下降,产业升级面临困难,发展后劲不足。

①珠三角地区产业基础(轻工业为主)先天不足;

②科研实力比不上长三角地区;

③市场腹地不够广阔;

④工资和地价水平提高;

⑤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16、珠三角地区工业化过程中措施:

①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重工业和装备制造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电子信息产业升级。

②加强各城市的分工与合作,构筑大珠三角洲城市群;

③推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④加强规划和管理,改善投资环境和生态环境。

17、五种现代运输方式的特点

铁路:运量大、运速快、运价较低、连续性好;

公路:灵活性好,但运量少,适于短途运输;

水运:运量大、运价低,运速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

管道:连续性好、运量大,投资大、灵活性差。

空运:运速快,但运量小、运价高;

18、港口区位:

①河港要布局在河宽水深(侵蚀岸一侧)地方;

②海港要布局在水深(等高线密集处)、泥沙淤积少、风浪小、地形平坦处。

19、商业中心区位:

①市场最优原则,要求位于城市的几何中心;

②交通最优原则,要求位于市区环行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

2.高三地理人文地理习题 篇二

一三轮复习策略

三轮复习法将高三的复习时间大致分为三段, 每段时间里的复习目标各有侧重, 时间长短也各不相同。任课教师应有详细的课时安排计划, 第一轮复习为高三上学期, 一轮复习计划应该明确以下内容:教材主干知识内容复习、双基技能要求、练习配置状况, 主要目标是基础能力过关。在第一轮复习阶段, 应立足课本、打好基础, 把每一章节的知识点以纲要的形式进行总结, 形成知识体系, 引导学生读图、用图, 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要求学生做到图文结合, 能进行图文转换, 逐步提高读图、析图能力。这样学生就可以在复习过程中迸发出新思想, 创造性地进行复习。第二轮复习从三月到四月底, 二轮复习安排应该明确以下内容:专题目录、子目录、专题练习规划, 主要目标是综合能力突破。复习过程中, 如果一遍又一遍地复习, 学生就会产生厌学情绪, 而且时间也不够, 重点也不突出, 如果利用专题复习的形式, 学生的兴趣就会被调动起来, 又有新鲜感。专题复习, 教师应根据知识的重点、难点、运用等从多角度、全方位联系, 使学生对某一地理问题有一个全面、系统和完整的认识, 使各知识点形成一个知识体系。在二轮复习中要加强答题方法的归纳和总结, 事实上, 许多综合题的回答都是有模式可以借鉴的, 在学习高中地理的原理时, 我们常常会以某一地区的情况作为案例, 对这些案例的分析过程, 事实上就是“建模”的过程。高考过程中, 虽然不会考到相同的案例, 但一般会考到相应的模式, 在平时的练习过程中, 逐步总结、积累一些常用结论, 会少走许多弯路、节约大量宝贵的考试时间。第三轮复习从五月初到五月底, 三轮复习计划应该明确本学科常规热点, 主要目标是提高应试能力。学习知识的目的是运用知识, 寻求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 就是为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加强地理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高考考查热点问题, 一般以社会热点为背景材料, 进行学科间的综合考查, 新闻热点、焦点论坛往往是高考命题最好的素材, 我们应寻找与地理相关的内容, 充分挖掘其中的知识联系, 使社会问题与课本知识纵向、横向比较, 做到融会贯通。地理新教材从内容上也突出了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高考改革的特征之一也在于贴近生活, 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中要有意识地关注世界、关注社会, 去接触、去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热点和焦点, 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地理时事热点问题、生活中的地理问题都是地理学科非常关注的问题, 也是历年高考命题的理想切入点, 因此我们要时刻关注这些问题, 分析生活中地理事物 (现象) 的形成原因、学会发现时事中隐含的地理信息, 提出某些问题的解决措施。

二知识点的复习策略

自然地理知识较难, 偏重原理、规律的运用, 要求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运用图形知识的结构, 提炼能力要求和具体方法;精讲精练, 通过典型题和变式图, 结合区域实际, 加强应用原理和方法的训练。自然地理是高三地理复习中的重点和难点, 这部分内容贯穿五大地理规律, 即地球运动、大气运动、地壳运动、水体运动和地域分异规律, 考生在复习中应以这些规律为主线, 对主干知识进行梳理, 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试题将会越来越脱离教材, 试题将会为考生提供全新的情境、全新的素材, 要求考生调动头脑中储备的知识、根据学习教材而产生的经验, 对新情境和素材进行分析、加工, 甚至于还要加上自己的推理, 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即对考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求将会提高。由于图表能够较好地体现地理学科特色, 灵活地考查考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因此在复习时, 要认真对待课本中的每一幅图, 不仅要理解图中所蕴藏的知识, 还要掌握绘图的原理和读图的一般方法。此外, 对于教材中的一些结论、规律, 如果能够用图表进行表述的, 不妨将之转化为图表的形式, 只有这样, 拿到专门为高考设计的新图时才会得心应手, 解题能力才会逐渐提高。高考加强了对学生能力的考查, 而能力的发展必须依赖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积累, 从近几年高考试题来看, “双基”在命题中起了重要作用, 地理基础知识的训练、基本技能的培养是教学中的两个基本点, 试题对基本知识有一定的要求, 复习应要扎扎实实不能求快, 教师精讲, 发挥学生主动性, 对概念、原理、方法论区分透彻。不管试题的背景材料、问题立意、设问角度多么新颖、多么深, 其答案的知识落脚点都必然落在基本内容或理论范围内, 没有扎实、全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很难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能力。

人文地理知识理解不难, 偏重观点、方法的运用, 要求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 但内容散, 不容易抓住重点, 需要记忆内容多。人文地理强调宏观整体分析, 此部分复习方法与策略要抓住下面几点:以实际问题作为切入点, 统领人文地理知识;结合区域特征, 善于进行对比分析;拓展知识面, 适应现实中人文地理内容的迅速发展;加强逻辑推理, 学会科学表达。复习人文地理应重视对区位因素的分析, 人文地理包括五大区位因素, 即农业区位因素、工业区位因素、城市区位因素、交通点线区位因素和商业区位因素。通过比较, 找出其共性:都受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其中自然因素是基础, 社会经济因素是决定性因素。自然因素包括位置、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自然资源等, 并且各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人文因素包括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工农业基础、科技等;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又是相互影响的。同时, 还要比较其差异:农业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突出, 工业受经济因素、劳动力因素和技术因素与环境因素的影响更明显;城市是由人类居住地逐渐演化形成的, 所以适合生活、生产的自然条件和影响因素不断变化是其特征;社会经济因素对交通线路选择的决定性更突出, 同时直接受自然条件中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的影响及技术的保障作用也很明显。在区位因素的具体分析中, 应注意运用“从一般到特殊”的方法。高考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提高了, 着重考查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的综合能力, 强调运用所学原理去分析、评价和解决实际中的自然和人地关系的能力, 在平时教学中, 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地理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 掌握地理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原理以及地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原理。在复习中应认真分析各知识的连接点, 加强知识迁移, 构建具有内在联系的知识体系, 给学生以综合的思想意识和思考的多角度, 培养学生综合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区域地理复习重点采用以图表为载体的学习方法, 因为区域地理部分偏重地理事物的空间定位、图表的判读技能、基本概念的理解运用。应着眼于区域空间定位、地理空间定位的基本方法:依据地理坐标定位;依据相对位置定位;依据典型特征定位;依据面积、轮廓和形状定位;依据气候、地形、植被、动物等自然特征定位;用图例、注记、比例尺等辅助信息定位;用题目中的文字提示信息辅助定位。区域地理要求学生在脑海中具有地球模型, 有经纬网构成的易于定位和描述相互位置关系的模型, 复习要求学生不仅要关注地表的自然要素, 还要关注这些自然要素影响下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自然人文地理要素的关联成为学生地理思维的主线之一。应当做到当一个经纬坐标点给出的时候, 学生的地理思维会反映出这一点的位置, 关于这一点的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特征会源源不断地展现出来, 甚至进一步深入的相关分析和预测也会形成。区域地理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区域性特点, 是地理学科的基础和重要内容, 也是近年高考的重点。尤其是在综合题中, 以区域地理知识为高考试题的背景材料, 联系相关的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 将考生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中去, 体现考查考生应用能力的要求, 而区域空间定位是顺利答题的“敲门砖”。新课标高考必将加强对考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考查, 改变过分拘泥于课本的传统命题和答题方式, 命题时会为考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意境, 让考生的思维不过多地受到限制, 给考生留下一个相当大的答题和发挥空间。在复习时, 要注意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三教学策略

1. 师师合作、师生相长

教育是一种合作性的事业, 教师工作方式上, 合作是第一位的, 教师之间互相尊重, 取长补短、相扶相帮, 可以使原有的观念更加完善和科学, 使每个人的优势整合为集体的智慧, 从而提高整体教学水平。教师与学生要建立和谐的关系。高考目标能否实现,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沟通情况, 没有和谐的师生关系, 就不可能真正达到预期的高三目标。教师的师德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 只要老师处处为自己的学生着想, 就能引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和动力, 师生的目标才能一致;只有老师不断地激励, 才能使学生产生自尊、自爱、自信, 师生间有亲近感、信赖感, 才能促进师生间思想、情感的交流, 从而创建良好的教学活动氛围, 进而促进预期目标的达到。

2.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复习阶段, 应改变过去“一堂言”的教学方法, 切实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地理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利用已有的知识作为新知识的增长点, 不断对地理知识进行加工和转化的过程。特别注意平时一定要训练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 对于具有挑战性和思考价值的问题可以给出几分钟的课堂时间让学生独立的思考一下。那样能让学生进入一种积极亢奋的状态, 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索热情, 从而也更有利于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 促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发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寻找方法、总结规律。

新课程推行以来, 合作学习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 鼓励合作学习, 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 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合作学习能让学生学会在共同的任务下, 进行明确的分工, 对各成员分担的任务进行加工、整理, 对活动的成效评价, 它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让他们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生活中学会合作。现在的高考题都有开放性的试题, 那么我们在平时讲课时就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让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给”只能给死的东西, 而“导”却能激活活的源泉, 关键在于教师怎么教、怎么去引导。

以上是我对高三地理教学及备战高考策略的整理, 也是对高三如何复习地理的反思, 以期对后来者有用, 同时也希望同仁提出宝贵意见, 使以后的高三教学更加有思路、更加有成效。

参考文献

[1]肖成全、刘芳编著.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教材·有效教学[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徐艳.地理教学中的小组学习与独立思考[J].地理教学, 2009 (11)

[3]陈立新.区域地理复习备考策略[J].综合能力训练 (高中生地理) , 2004 (6)

3.析高考地理试卷论高三地理教学 篇三

下面我就以2015年高考江苏地理试卷综合题为例,探讨高考对高三地理课堂教学的指导作用。

1.重视基础知识。

地理试卷综合题的答案一般来自三个方面:①试题本身所提供的材料;②课本的基础知识;③基础知识的延伸。在2015年高考江苏地理试卷综合题中,基础题占据了不小一部分。

例如,江苏地理试卷第27题考查“喀什终年干燥少雨的原因”,“印度河的主要补给类型”;第28题考查“河北省成为我国主要钢铁工业基地的条件”;选做题A考查海底地形、盐度、海洋权益等知识点。这就要求教师在第一轮复习中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讲解与检验,重视教学重难点,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产业活动、城市规划等知识点。对此,教师应该在课堂中反复强调,同时结合不同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讨论、分析、理解,从而在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实现教学目标。

2.培养学生提取材料信息的能力。

材料分析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能够体现试卷的区分度,因此在考试中这类试题所占比重最大。

例如,江苏地理试卷第27题第(3)小题考查“中巴铁路建设难度较大的自然原因”。根据题图所示,我们不难看出该铁路途径山地、高原,以及降水较少的区域。结合问题中的限制词“自然原因”,我们就不难得出答案了(地势起伏大、地质条件复杂、沙漠广布、冻土广布)。

又如,选做题B的第(1)小题:该城市若规划合理,则盛行风向最可能是。此题只要知道工业区所在位置就能很容易判断出盛行风向(西风或西南风)。

此外,江苏地理试卷第27题第(2)小题、第29题第(1)和(3)小题、选做题D第(1)小题等都属于这类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读图和提取材料信息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把所需信息提取出来,并最终转化为答案。

3.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迁移。

要想应对千变万化的各类试题,学生就必须学会迁移知识。迁移知识是学生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高考地理综合题的最后一个小题一般都是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因此合理迁移知识对解答此类试题有重要作用。

例如,江苏地理试卷第27题最后一个小题:印度河流域是人类古文明发祥地之一。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许多繁华的古代城市不断受到沙漠的蚕食。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对我国绿洲地区发展的启示是。

又如,第28题最后一个小题:河北省钢铁工业可持续性发展的途径是。

再如,第29题最后一个小题:影响江苏省内各城市地价差异的主要因素有、。地价差异对低地价区产业发展的影响是,对高地价区产业发展的影响是。

以上三个小题看似不同,但其实都是在考查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样一来,结合具体材料,我们就不难得出控制人口、调整产业结构、治理环境污染等答案了。

知识的迁移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概括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因此教师要精选习题,多训练、多积累,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4.利用试题的分值分配。

高考江苏地理试卷的最大特点是分值分配一目了然。只要我们把握好这个特点,就能在做题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江苏地理试卷第28题第(2)题:张家口发展钢铁工业对京津地区环境的影响是。该题分值为2分,由此可知该题答案为两点。这样,我们结合题目信息“张家口位于京津西北侧,并且位于河流上游”就能得出答案。

又如,第27题第(2)题:喀什和瓜达尔两地气候的不同点、。该题分值为2分,由题目信息可知,气温特点和降水应各占1分。这样,我们就可得出答案:喀什冬冷夏热、瓜达尔全年炎热;喀什夏季降水偏多、瓜达尔冬季降水偏多。

由此可见,只要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并从分值的分配上仔细斟酌,就能有效缩小答案范围。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提醒学生结合分值答题。

5.使用地理专业术语。

江苏高考地理试卷的另一个特点是简洁明了,不掺杂任何不必要的内容。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规范教学用语,时刻注意自己的语言,为学生树立榜样,发挥自身示范作用。

例如,在回答“中巴铁路修建困难的自然原因”时,有学生答为“地不平”,而标准答案为“地势起伏大”,这样学生的答案很可能无法得分。

另外,在平时的授课中,教师还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回答问题,这既能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又能强化学生的地理术语使用能力。

6.灵活选择选修题。

2015年高考江苏地理试卷的选做题由海洋地理、城乡规划、旅游地理、环境保护四个部分构成。由于徐州地区以选修环境保护和海洋地理为主,所以学生都以选做环境保护和海洋地理试题为主。但是由于学生在必修教材中学过城市区位、城市体系、城市功能分区及影响因素、城市空间结构模式等知识点,所以城乡规划试题也是可以做的,甚至比海洋地理试题更为简单。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根据实际情况选做试题,教师要在讲评试卷时讲评所有的选做题。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取得更高的分数。

7.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高考地理试题难度相比其他学科较小,但如果学生不仔细审题,就难以取得高分。

例如,影响道路建设的原因与自然原因、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比较两个区域与比较两个区域的差异、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与工业布局的有利区位条件、修建某一工程的意义与影响等都不是一个概念。这就要求学生仔细审题,培养审题能力。

总而言之,通过分析试卷,教师既可以了解自己在平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又可以在反思自我的过程中,提高教学能力,促进自身成长。

步骤具体要求

审题标记出题干和图表中的关键词和关键信息,列出隐性信息

定位列出知识结构体系,准确找出题目考查的知识点

回忆背出所考查知识点的具体内容,为组织答案提供材料

判断说出解题思路与依据,得出正确答案

只要学生按照以上步骤自主纠错,就能找出问题的根源,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下面笔者就结合例题进行讲解。

例.右图为某地工业、商业、文化、住宅区分布示意图,工业区内24小时连续生产钢铁、化肥等产品。住宅区的居民发现白天大气污染比夜间严重,主要原因是()

A.城郊间的热力环流B.逆温层的出现

C.海陆风的影响D.山谷风的影响

步骤:

(1)审题。

题目中有以下关键词:“24小时连续”、“钢铁”、“化肥”、“白天大气污染比夜间严重”等。图示为一个山谷,工业区位于谷底,住宅区和其他功能区位于两侧高地。

由题可知,该地区有大气污染,且污染源不分昼夜地排放污染物;居民区位于高处,污染源位于谷底;白天污染更严重说明白天有气流由谷底流向高处。

(2)定位。

本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热力环流,该部分知识的结构如下:

(3)回忆。

①海陆风: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形成的大气运动形式。白天,在太阳照射下,陆地升温快,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气压降低,形成海风;夜晚情况则正好相反,形成陆风。

白天夜晚

②山谷风:白天,山坡上的空气快速增温,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夜间,山坡空气迅速冷却,沿山坡下滑,形成山风。

白天夜晚

城市热岛环流示意图

③城市风:城市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和交通工具释放大量的热量,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形成“城市热岛”。

当大气环流微弱时,由于“城市热岛”的存在,空气在城市上升,在郊区下沉,于是形成了小型的热力环流,即城市风。

(4)判断。

由题可知,白天有气流从谷底流向高处,说明吹的是谷风,且符合山谷风的形成原理,故选D项。

通过以上四个步骤,学生就能逐步学会自查自纠,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当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教师不要急于帮忙,而要让其他学生进行回答。这就能在学生之间形成一种无形的竞争压力,促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如果其他学生也无法回答,教师就要给予必要的帮助。这样,教师就能发挥自身的课堂组织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下课时要将所有学生的课堂练习收集起来,这一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二是为了做一些必要的记录,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参考,从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4.中国地理考研习题 篇四

理》

第一章区位和疆界

„„„„„„„„„„„„„„„„„„„„„„.1 1.简述我国地表结构的基本特征及其影响 2.简述我国地貌总轮廓的显著特征及其影响 3.概述我国山地格局的地理意义

第二章自然结构

„„„„„„„„„„„„„„„„„„„„„„„.2 1.简述中国气候的基本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真题)2.简述我国降水量空间分布的特征 3.我国水热条件特点?

4.简述决定我国气候水热条件分异的主要原因(真题)5.评价我国的气候

6.简述台风的定义、成因、在我国的登陆地域、走向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7.简述我国河流含沙量的特征及其影响 8.简述我国河流天然水质的情况

9.简述我国矿藏资源的基本特征,论述我国矿业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真题)10.分析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真题)11.试述我国后备耕地资源的分布特点(真题)12.简述我国林地资源的概况 13.简述我国草地资源的概况

14.简述我国水资源的特点及评价 15.简述我国风景旅游资源的特点

16.简述我国风景旅游资源的类型结构和空间结构(2010 真题)17.简述我国气候水热条件的特点 18 对我国气候的评价。

第三章海岸及海域

„„„„„„„„„„„„„„„„„„„„„..10 1.简述中国海底地貌的基本特征(真题)

2.试述中国海域环境的优势(真题)及海域利用的不利因素 3.简述我国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历史与现状 4.简述我国海岸带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真题)

5.试述我国海湾港址的缺点及海港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6.简述海洋水文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四章人口与经济发展

„„„„„„„„„„„„„„„„„..12 1.简述我国人口问题的基本特点(真题)

2.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出发简述土地的持续利用 3.论述我国大农业开发的战略构想

4.试述长江中下游区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及大农业开发的方向和重点地区 5.试述西南区农业的现状及其大农业开发的方向和重点地区 6.简述中国纺织工业的发展特点、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 7.简述中国机械工业的发展概况及其布局特点

8.简述中国化学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今后的发展趋势 9.简述中国建材工业的三大布局趋势

10.简述中国电子工业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发展的总趋势

11.简述高新技术产业的分布规律及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布局特征(真题)12.论述我国南水北调工程的调水方案(真题)13.试述我国旅游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应对策略(2010 年真题)14.简述我国城市发展的特点

15.简述我国村镇建设近年来的发展变化及今后建设的主要目标(真题)

16.论述影响我国人口空间分布的主要原因和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对策(真题)

第五章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空间进程

„„„„„„„„„„„„„„„„„„..17 1.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和主要特点,并概述其精华和糟粕之处(真题)2.简述我国各少数民族文化的空间差异及其形成原因(真题)3.简述中国区域文化之间的交流、扩散的走向、结果及其成因

第六章灾害与环境

„„„„„„„„„„„„„„„„„„„„„„„„„...18 1.简述我国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对策(真题)2.简述我国自然灾害的基本特征及减灾建设

3.论述中国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及其成因(真题)4.简述中国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成就

5.简述生物多样性的定义、保护意义及方法(真题)

第七章景观与区划

„„„„„„„„„„„„„„„„„„„„„„„„„.20 1.论述中国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其表现(真题)

2.论述中国人文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其空间特征(真题)

3.论述中国经济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各经济景观地带的主要特征 4.简述经济区划的原则及其主要的影响因素

5.试论述试述经济区、经济区类型以及我国七大综合经济区中的“中部五省经济区”的范围和主要特点,并论述中部崛起战略的现实意义﹙2007、2010 年真题﹚ 6.中国综合区划中如何协调自然与行政边界的关系 7.简述中国行政区划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趋势

8.论述景观划分的实质以及各类及综合景观划分的理论依据 9.论述景观划分的原则及存在的问题

第八章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战略

„„„„„„„„„„„„„„„„„..25 1.简述区域规划的含义以及自然结构对生产力布局的影响(真题)2.简述划分国土整治区必须具备的特征 3.简述区域发展战略的各种开发导向模式

4.简述实施我国生产力布局 TYIs 战略必须加速的各项建设及相关的国土治理战略

第九章东北区„„„.„„„„„„„„„„„„„„„„„„„„„„„„„„„„„„ 1.试述东北区农业发展的资源优势(2010 年真题)2.简述东北区的自然地理条件

3.论述东北区工业基地建设的现状(真题)4.简述东北平原农业开发中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 5.简述东北区森林资源的现状及其开发利用方略 6.简述东北区旅游资源的现状及其开发利用方略 7.简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思路与对策(真题)

8.简述东北区发展边境贸易的有利条件及其软、硬环境优势

第十章华北区„„„„„„„„„„„„„„„„„„„„„„„„„„„„„„„„„

1.简述北京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制约因素(真题)2.如何理解首都经济圈

3.试述华北区水资源问题的现状及其解决措施(真题)。

4.论述华北平原农业综合开发和专业化发展的措施和主要成就 5.简述环渤海地区的地域范围、区域优势、重要地位及其发展的重点地带

6.试论述经济区的定义、类型以及我国七大综合经济区中的“环渤海经济区”的范围、重要地位、区域优势及今后的发展方案

第十一章晋、陕内蒙古区

„„„„„„„„„„„„„„„„„„„„„„„„..31 1.概述晋、陕、内蒙古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2.简述晋、陕、内蒙古的接壤地区将成为我国重要能源基地的原因 3.简述晋、陕、内蒙古区土地利用的特点

4.分析为何农牧交错地带土地退化的类型多,范围广(真题)5.为什么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最有优势和潜力的畜牧业基地 6.简述晋、陕、内蒙古区沙漠化、草场退化的主要类型

第十二章长江中下游区„„„„„„„„„„„„„„„„„„„„„„„„„„„„..33 1.简述长江中下游区湖群分区及水资源的主要特点(真题)2.论述长江中下游区区域发展的优势、制约因素并论述其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及环境建设的基本策略(真题)

3.论述长江中下游区水土流失危害的起因、表现、防治措施及其生态建设的主攻方向 4.论述长江中下游区工业发展的特点及主要工业基地建设现状 5.简述长江中下游区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

第十三章东南区„„„„„„„„„„„„„„„„„„„„„„„„„„„„„„„„ 1.简述东南区资源与环境的特点(真题)2.简述闽、粤、琼三省经济发展的共同特点

3.论述东南区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及重点建设的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 4.简述香港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及其在资源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5.与香港比较,澳门经济的独特优势有哪些 6.简述台湾农业的现状及其经济转型的主要途径 7.简述东南区气候水热资源的特点 8.述东南区生物资源的主要特点 9.简述东南区水系及水资源的特点

第十四章西北区

„„„„„„„„„„„„„„„„„„„„„„„„„„„„.39 1.分析西北区河流的主要水文特征

2.简述西北区作为我国后备能源基地的条件

第十五章西南区

„„„„„„„„„„„„„„„„„„„„„„„„„„„„„..39 1.简述西南区的地貌特征(真题)2.简述西南区的土壤地理特征及其成因

3.简述西南区交通运输面貌发生根本变化的表现 4.简述西南区的气候特征

第十六章青藏区

„„„„„„„„„„„„„„„„„„„„„„„„„„„„„„40 1.概述青藏区的气候特点(真题)及主要的植被类型 2.简述作用于青藏区的地貌外动力及相应的地貌类型 第一章区位和疆界

2012 年华中师范大学地理专业考研总结笔记 《中国地理》考点、重点 105 题

1.简述我国地表结构的基本特征及其影响。我国地表结构有以下三方面的基本特征:

(1)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展布。影响:使我国著名的江河大多发源于第一、二级阶梯并自西向东奔流入海。

(2)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影响:容易发展多种经营;但平地较少,人口压力大。

(3)以山地和高原为主的地表结构(合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59%)。影响:分布有一定规律的山系构成了我国巨地貌轮廓的基本框架,控制着盆地、平原和丘陵的空间分布格式。

2、简述我国地貌总轮廓的显著特征及其影响。

(1)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展布。这一逐级下降的态势形成了我国地貌总轮廓的显著特征。

(2)我国基本的地表结构的影响: 我国基本的地表结构的影响: 1.造成了中国气候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2.破坏或掩盖了地理环境的纬度地带性

3.地貌类型多样,影响中国农副工业生产布局的不平衡性,经济结构差异化,经济发展不平衡。

4.自然条件差异性为发展旅游事业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5.自东向西的河流沟通了东西之间的交通 6.大陆架的推进位矿产渔业资源开发创造条件 7.造成人口分布的极大不均

第二章自然结构

中国气候有以下四个基本特点: 1 从中国建材工业的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看,中国的建材工业布局存在三大趋势:(1)重点加强沿海地区建材工业的发展,新建、扩建一批骨干企业,以弥补沿海地区建材产品的供需缺口和满足扩大出口的需要。

(2)通过调整企业的组织结构,适当控制小企业数量的增加,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大中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以逐步改变目前建材工业企业规模过小的状况。

(3)配合大型能源基地建设和解决部分地区建材产品不足的问题,集中建设相应规模的建材企业。

10、简述中国电子工业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发展的总趋势。

(1)中国电子工业的布局目前存在四个主要问题:①布点分散,重复太多;②企业生产规模小;

③没有形成高新技术的具有较强经济实力的科研开发生产基地;④不少军工企业仍在“三线”地区,位置偏僻,难以发挥生产潜力。

(2)今后,中国电子工业布局将在与国际市场逐步接轨的环境和国家指导下进行调整,其总的趋势有两方面:①坚持“基地式”建设方针,集中力量在原有基础上调整和理顺上、下游产品的配套关系,尽快形成主要产品特别是元器件产品的经济规模;②沿海发达地区(如广东、福建等省)以消费类产品为主的电子组装业由于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而失去优势,将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而这些发达地区电子工业的内部结构则将逐步走向升级。

5、试论述试述经济区、经济区类型以及我国七大综合经济区中的“中部五省经济区”的范围和主要特点,并论述中部崛起战略的现实意义﹙2007、2010 年真题﹚。

(1)经济区是以以综合性大中城市为中心组织起来的,具全国性专门化职能的经济活动(生 产、流通、分配、消费)空间组合单元。因其目的和内容可以分为以下三类:①根据区内同一性和区外差异性原则确定的经济区是经济类型区;②根据地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确定的经济区是部门经济区;③根据区内经济结构的差异互补和相互联系性原则确定的经济区是综合经济区。

7、简述中国行政区划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趋势。

(1)中国行政区划目前存在的问题有四方面:①行政区层次多而乱;②省级行政区数目偏少; ③行政区划缺乏标准;④县改市后形成的区域难管理,统计混乱。

(2)中国行政区划的改革趋势有二:①减少行政管理层次,适当划小省级行政区;②实行市县分类分等管理,因地制宜,区别对待,促进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全面提高。

2012 年华中师范大学地理专业考研总结笔记

8、论述景观划分的实质以及各类及综合景观划分的理论依据。(1)景观划分的实质是将景观按其差异性划分为区域。

(2)各类景观划分的理论依据均是该类景观存在的地域分异规律: ①由于地表自然界各地的自然特征存在着明显的有规律的差异性,因此就可按照地域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地域的划分与合并,即把自然特征相似的地域划分为一个区,在发生差异变化的地方确定为区界,然后对这些自然特征相对一致的区域的特征及其发生、发展与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并按其区域之间的等级从属关系建立一定的自然区域单位的等级系统,这就是自然区划;

②按照生产力地域综合体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划分和合并,并按其内在的联系建立起相应的经济区域单位的等级系统,即为经济区划;

③依据社会文化地域综合体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划分和合并,并按其相似性可以把级别较低的人文景观合并成较高级的人文景观,并依其地域联系逐级排列成一个等级序列,即为人文景观区划,简称人文区划;

④景观的综合划分是对综合景观的等级划分,是一种最高级的区划,它是以上述自然景观、经济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综合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为前提进行的,且它所要揭示的是景观的全部属性的相似性或差异性,而不是其中的某一方面,因此顺利进行综合区划的必要条件是

上述三方面的景观划分的成果都切实可靠。同时必须指出:区划虽然是人为的划分,但不是随心所欲的任意划分,是各类景观客观存在的真实正确的反映,而且区划的对象不同,就可以有不同的区划成果。

(2)产业结构的布局着重国土开发和利用,但决不能忽视国土的治理与保护,其发展战略有二:

①合理布置城市工业,污染工业应布置在城市的下风下水方向;从全国来看,污染工业布置在沿海比在河流上游优越,当然仍须重视“三废”治理。②加强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的防治,加强山区的封山育林和黄土高原的农田改造以及沙漠边缘的防风固沙工程建设与维护。第九章东北区

1、试述东北区农业发展的资源优势(2010 年真题)。东北区的资源优势体现在三方面: 总的来说,东北区是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第一个重工业基地,前期以钢铁工业和机械工业为 重点,后期以石油开采加工为重点,逐步形成了以钢铁、机械、石油、化工为主体的工业结构,其现状如下:

(1)以钢铁工业为主的冶金工业基地是该区工业的基础,陆续建成了多个全国最大型的钢铁工业基地,有力地支持了全国经济的发展。

(2)以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齐齐哈尔为中心的机械工业基地是该区工业体系的核心,其产值一直位居各工业部门之首。(3)以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油页岩为资源建起了能源生产基地,成为强大重工业基地的必要的保障。

(4)以大庆、吉林市、辽阳、大连、盘锦、锦西和抚顺为主的化工工业基地,是我国化工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具有良好的资源条件和生产基础,随着石油、天然气的进一步开发,以石油化工为主的化学工业可成为该区最具有潜力的支柱产业。

(5)轻纺、建材、食品、木材加工及综合利用工业等其他骨干产业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纺织工业部门齐全,乃全国重要的纺织基地,食品和其他产业也有相当的规模和坚实的发展远景,潜力巨大。

4、简述东北平原农业开发中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东北平原农业开发中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有四:(1)排水不畅造成的不同程度的沼泽化。(2)、水土流失严重,涝害突出。

(3)土地利用不合理,缺乏治理、保护,致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4)春旱、伏旱、秋涝及低温冷害频繁是粮食产量不稳定的主要原因。

5、简述东北区森林资源的现状及其开发利用方略。

6、简述东北区旅游资源的现状及其开发利用方略。

(1)东北区的旅游资源开发较晚,这与其区位偏远、人文旅游资源少有关。

(2)其开发方略为:须加强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开展特色旅游,结合对外开放、边境贸易的发展促进旅游这一新兴产业的开发进步,具体可以从四方面予以开发:①该区冰雪旅游资源丰富且艺术活动种类多,应结合各种冰雪艺术活动促进旅游业发展;②多处火山熔岩风景名胜响誉海外,生物资源丰富,温泉众多,特色旅游资源丰富;③山、水、海岛等处的自然保护区是天然的观光旅游胜地;④沈阳故宫仅次于北京故宫,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皇宫建筑群之一,其满族文物存量丰富,具有很高的人文旅游价值。

7、简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思路与对策(真题)。

(1)根据东北区资源与经济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振兴其老工业基地的基本思路有三:①充分发挥资源与经济优势,深化改革,加速技术改造,建成现代化的重工业基地;②同时经济发展轻工业,大力加强能源、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结构,使该区成为产业结构协调,地区布局合理的经济区;③充分利用沿海、沿边的区位优势对外开放,与周边国家共同建设东北亚经济圈。

(2)振兴其老工业基地的具体改革对策有六:。

8、简述东北区发展边境贸易的有利条件及其软、硬环境优势。

(1)东北区发展边境贸易的有利条件有三:①陆地边境线漫长且有一些良好的开放口岸以及与之相连的交通线;②位于与蒙古、朝鲜、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以及日本共同构成的东北亚经济圈的中部,地缘优势明显;③该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为边贸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2)软、硬环境优势:①硬件:加强交通、通信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南大连、北满洲里两大口岸中心;②软件:各省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外商投资和出口创汇的优惠政策,培养了一大批适应对外开放和边境贸易要求的专门化人才,提高了该区综合开放的能力。第十章华北区

1、简述北京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制约因素(真题)。(1)、北京经济发展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四方面: ①首都优势,即其政治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功能和地位独一无二,同时文化、科技、教育、金融等中心使北京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得天独厚的地位;

②经济优势,即北京是中国北方经济力量雄厚的综合产业城市,产业结构正在向高级化、现 代化发展;③信息、人才、智力和科学技术优势;④旅游优势。(2)北京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有四:①人口压力过大,城市超负荷运转;②自然资源尤其是水资源严重缺乏;③农畜产品供应不足;④生态脆弱,城市污染严重,植被稀疏、绿化不足,加之工业大部集中在城市规划区内,造成空气、噪音和地表水等严重污染。2.如何理解首都经济圈?

答:首都经济圈是以北京为中心,以京津唐地区为核心区,以冀鲁豫晋为腹地的特定经济 区域,不仅有体现首都功能的核心区,也有广大的外围地带,形成一个经济圈,它包括以下 几个层次:

(1)京津冀地区是首都经济圈的第一层次,其中京津唐又是京津冀的经济核心区,也

是全国工业基地和超大城市群之一,它是靠其优越的区位、首都北京的作用、港口与资源条

4、论述华北平原农业综合开发和专业化发展的措施和主要成就。

(1)华北平原农业开发近年来主要通过采取以水利建设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改善灌溉条 件,营造农田林网,增肥改土,推广优良品种和适用先进技术,以及实行科学种田等一系列综合性措施,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5、简述环渤海地区的地域范围、区域优势、重要地位及其发展的重点地带。

(1)范围:包括辽宁、河北、山东 3 省和京津 2 市,具有地域上的关联性和整体性。(2)区域优势:位于中国北方通向海洋的门户,6、试论述经济区的定义、类型以及我国七大综合经济区中的“环渤海经济区”的范围、重要地位、区域优势及今后的发展方案。

(1)经济区是以综合性大中城市为中心组织起来的,具有全国性专门化职能的经济活动(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空间组合单元。

(2)经济区因其目的和内容可分为三大类:①经济类型区,系根(3)从国情出发,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提出了全国可分为七大综合经济区的方案,其中“环 渤海经济区”的①范围:包括辽宁、河北、山东 3 省和京津 2 市,具有地域上的关联性和整体性。

②重要地位作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该地区一直是国家基 2003 年

中国地理

3、东北区的重工业基地主要有哪些?党中央提出的振兴东北区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具有哪些现实意义?(共 30 分)

东北地区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个重工业基地。前期以钢铁,机械为重点,后期以石油开采 加工为重点,逐步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备的、以钢铁,机械,石油,化工为主题的重型工业结构,为社会主义新中国建设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但近年来国有大型,重型资源型产业结构转换的迟钝形势,导致乡镇企业发展很缓慢。同时技术设备的陈旧化,有的甚至是解放初期的设备和制造工艺,严重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而且其保守封闭的意识强,改革缓慢且动力不足。基础设施不足,文化技术水平越来越落后于东部发达地区,造成信息不畅,市场开拓不足,给其进一步发展,技术的更新换代带来很大的阻力,使得其在全国的工业地位下降。东北区重工业基地主要有:

1以钢铁为主的冶金工业基地。钢铁工业作为东北区工业的基础,以鞍山、本溪钢铁为主,建起了类似于大连钢铁,抚顺钢铁等在内一系列钢铁企业,是全国最大的钢铁工业基地,有力地支持了全国经济的发展。

2以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齐齐哈尔为中心的机械工业基地。机械工业是东北工业体 系的核心,其产值一直居于各工业部门之首。它作为技术进步的基础,承担着推动我国新技术创新与革命的重担。而东北区重型机械制造技术装备和工艺水平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已经严重制约着技术进步与经济效益的提高。

3以资源优势,建立了能源基地。东北区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为建立强大的重工 业基地和具有地域特色的经济体系,为建立能源生产基地提供了有力条件。4以大庆,吉林,辽阳,大连,盘锦,锦西,抚顺为主的化工工业基地。

其他骨干企业得到良好发展。利用其自然资源,农业自然以及较发达的机械工业优势,轻 纺,制糖,食品,医药,木林加工工业得到较全面发展。(2)意义可以根据以上回答套取。可以围绕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新型工业化道路,循环经济,全国新的经济增长点,两型社会,低碳经济,科学发展观,经济发展同自然环境、社会和谐发展,生态工业,可持续发展等等方面得到答案。但要注意语言的组织。2008 年

中国地理

7、论述东北区的资源优势和东北区工农业基地建设(共 30 分)东北区自然资源优势突出,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其工农业建设和发展,为其工农业基地建设 创造了条件。

(1)自然优势体现在:

农业资源丰富、质量良好。东北区有辽阔富饶的土地资源,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条件。人均耕地面积全国最高,且分布集中,而且可垦殖荒地面积广阔。土壤肥沃,东北区广泛分布黑土,黑钙土,都有着深厚肥沃的表土层。全区中低产田面积较小,计较容易改造,增产潜力较大。

东北区牧草生长期长,牧草蛋白质含量高,草质好,适合多种牲畜饲养。本区水面广阔,适宜多种鱼类生长。

有较丰富的水资源,但分布不均。较多的降水,较低的蒸发量以及植被茂盛,保证本区有

比较丰富的水资源。本区径流多受季风性降水影响,径流量年际变化不均匀,变化幅度大,有明显的丰枯水段交替变化的特点。多巨大的向斜式自流盆地,地下水资源丰富。本区三面环山,源于山间河流的中上游坡度较大,有较多的水能资源,有力地支持工农业生产。

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质量高,配合较好。东北区矿产资源丰富,特别是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矿产资源储量大。有色金属以及稀有元素丰富。矿种比较齐全,而且资源分布范围较广,互相配合良好,便利于开发。(2)工业基地建设:(见 2006 年中国地理第三题)(3)农业基地建设:

基本特征:具有全国意义的粮食,大豆。甜菜生产基地;以农区舍饲为主的畜牧业。东北

区既有与耕作业紧密结合的舍饲畜牧业,也有以放牧为主的畜牧业,但以舍饲为主。相对而言,本区畜牧业发展较慢,与饲料资源丰富这一优势很不相称;具有全国意义的用材林基地。

松嫩平原农业基地建设。本区耕地面积广阔,自然条件优越,农业生产水平较高。作物以

玉米,水稻,小麦大豆

为主。由于土地资源利用不够合理,地势地平,春旱,伏旱,秋涝,低温冷害频繁,以及农业生态破坏,土地生产效率不高。

丰富。本区地形平坦,土地集中,进一步开发潜力大。多年来三江平原开发过程中,主要 依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产量,耕作粗放,农业生产结构比较单一,种植业占农业总产值的绝对地位。本农业基地发展方向是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努力提高单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作物,提高林业,渔业,牧业比重。解决排水出路,同时加固堤防,统筹治理。要发挥好对沼泽的开发利用,前面规划,综合利用。

(4)对东北区自然资源优势,工农业基地建设分析,我们要知道,东北区工业发展要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生态工业,循环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大力发展技术,发展信息技术,以推动工业发展,并与自然,社会发展相协调。农业基地建设要求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搞生态农业,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单产,同时保护生物多样化,保证农业生态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2009 年

中国地理

2.谈谈你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对策和思路。(共 15 分)1以劳动力分工规律,以东北区资源潜力的合理开发为基础,面

业,淘汰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发挥重点特色工业的战略优势。从资源开发型产业结构转 化为资源深度开发和加工型为主的产业模式,促进工业基地改造,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3积极推进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加强煤电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铁路,公路,航空

运输事业的发展,增强发展活力,促进省区间横向经济联系与协作。发挥地缘优势,促进东北亚国际间资源与市场共同开发,运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引进先进技术,同时大力发展对外贸易,提高贸易质量。

4)实施科技兴区,人才强区战略,建立引进人才的激励机制,培育人才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 快,稳步发展。

5)推进资源结构型城市转型。开发新能源,改革能源消费结构,降低化石能源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降低碳排放量。建设经济开发 2010 年

中国地理

3.东北区发展农业的优势(共 15 分)(根据以上三题可以得出答案)东北现象原因

1国有大型,重型资源型产业结构转换的迟钝形势 2技术设备的陈旧化 3乡镇企业发展很缓慢

4煤电运输与基地设施不足 5信息不畅

6文化技术基础薄弱 7保守封闭的意识强

8西部大开发(涉及到西北,西南,晋陕,青藏)2006 年

《中国地理》

简述青藏区的气候特点(15分)

强辐射,富日照。平均海拔高达

4500m 和云量偏低,使青藏区成为我国年太阳总辐射量

最高的地区。同时年日照时数也是青藏区一大特点。强辐射和富日照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青藏区的温度状况。

2高寒低温。青藏区时全国年平均气温和各级界限温度最低的地区。高原自然景观因海拔不

同,而具有在不同程度上“偏向极地”的特点。冬季漫长或长冬无夏。

3)降水少,时空分布不均。来自孟加拉湾的暖湿气流式青藏区的主要水汽来源。青藏区降水

量的空间分布自东南向西北递减,单位距离内递减速率快。山区降水略比相邻高原面丰富,但降水垂直梯度普遍较小。降水的季节分配表现为高度集中,一般集中在春夏季节,冬季降水极少。

2012 年华中师范大学地理专业考研总结笔记 青藏高寒区基本地理特征:

1地形地势:地势高亢,有世界最高大山地,且历史年轻 2气候:高寒,风大,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日温差大

3植被:荒漠、草原和高山草甸,高原动植物地理和生态适应现象 4土壤:土层浅薄,多冻土,冰雪与寒冻风化作用普遍 5水文:内流河,大河源头,湖泊众多,多为咸水湖

6人类活动:影响微弱,原始自然生态完整,工业落后,经济以畜牧业为主 7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变化普遍并与水平地带紧密结合 8人口密度小,人为因素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弱 2009 年

中国地理

晋陕内蒙古区的晋陕黄土丘陵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土地侵蚀严重。内蒙古农牧交

错地带的草地市中国草场退化最严重的地区。此外灌区土地此生盐碱化也是中国盐渍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内蒙大兴安岭北部是中国东部地区冻容侵蚀最严重地区。晋陕内蒙古区土地退化不仅类型多,程度重,而且分布广泛,地域差异明显,这些都是特定环境下自然与人文因子相互作用的结果。具体原因有:(1)自然制约因子有三个方面:

地貌及其物质的不稳定性。本区多分布在我国第二级地势阶梯东部,有一半以上区域为山

地丘陵,地面斜坡 外营力多变,降水不稳定。本区处于季风与干旱过度地带,外营力西北风力侵蚀,东南部水利侵蚀,北部冻融侵蚀的地域差异来,外营力受季风强弱的影响,表现出水力侵蚀的强度和范围的多变性,使相关力量叠加变化。(2)人文因子有如下三个方面:

人们在农业化的进程中,改变着土地的自然覆盖,使地表反照率发生变化。最为典型的是 黄土高原的森林草原覆盖几乎全部被剥削,变成农耕地及撂荒地覆盖,地表抗蚀性大大减弱。人们的素质是土地退化的社会原因。本区经济较于落后,人们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农牧

区居民对草场退化认识不清,导致土地退化。另一方面是经济发展,牲畜需求量,养殖量上升,粗放经营,促使加剧土地退化严重。

(3)对策:加强对宣传,教育,提高本区人民素质,养成合理利用草原,开发草原,保护草原的基本

理念,保证草场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为农牧民创造更大的收益,以推进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发展。

确定土地利用结构,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宜农宜牧地。同时要求合理安排单位面积草场畜

牧数量,集约化经营,保证在草场的承载量之内,保证合理,科学开发。

工业化,城市化以及开矿过程中要注意土地,草场资源的保护和破坏之后环境的重建与恢

复问题,减少破坏,提高修复效率,保证植被覆盖率,增加植被反射率。合理利用水资源,减少漫灌,降低干,太平洋和北冰洋三大水系;平均河网密度小,河流补给形式多样化,径流深值偏低且地区差异大,径流季节分配不平衡,年际变化显著,河流短小,有长有短的结冰期,河流有明显的内流水系与外流水系区别。多构造湖,冰蚀湖和风蚀湖。冰川广布,河流多冰川融水补给。大陆性与过渡性维度地带分异。植物类型多样,土地有机质含量低,盐分高。荒漠,草原广布。山体高大,降水与气温的区域差异大,导致海洋性与大陆性山地垂直带谱分异明显。人类活动对宏观地理特征的影响小,绿洲农业发达,水是农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工业落后,交通条件不便,但发展迅速。(2)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保护生态环境是推进整个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西北地区基本地理环境特征,大陆性干旱 半干旱气候的基本状况,水源缺失,河流短小,土地有机质低,多风沙等等因素我们都知道本区

生态系统脆弱,工农业发展受到其基本的地理特征所限制。西北区只有保护好了生态环境才能够

促进其社会经济文化事业向前推进。所以要大

(2)对外开放政策:

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公路铁路稳定性技术开发,增加进出西南区的通道。加强

边境大河水运开发,同时大力发展与近便入海口的交通联系。加大航空运输发展。为其对外开放创造基础条件 大力引进资金技术,同时建立配套的金融支持体系,改革投资环境,促进其丰富的自然资源的开发。

加大教育科技投入,提高本区居民素质,解放思想,加快开放进程。

加快西南出海口通道建设,加大对外交流合作,加快开发和利用东南亚市场。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意义:

是国民经济协调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是促进社会公平和谐的保证措施

二、具体措施: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加入和人才培养

加快改革开发的力度,引进外资 思想解放和管理先行

三、两个手段和三股合力 市场机制与国家宏观调控

调整完善区域政策,加大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 加快改革步伐

推进东中西部经济技术协作,加大帮扶力度,发挥市场机制,推动要素跨区域流动和资产 重组

四、西南区经济发展战略

强化域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开发开放进程 发挥山区优势区,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区域经济实力

抓住三峡工程建设机遇,加速长江上游建设步伐 加快西南通道建设,拓展东南亚市场 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发展第三产业

五、西北区发展战略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资源开发,构建西北农业,能源石化,有色基地 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壮大区域实力 培育市场体系,开拓旅游资源,促进资金积累 依托“亚欧大陆桥”区位优势,大步东联西出

改善生态环境,控制人口,增强民族团结,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部崛起

一、中部地区发展战略

大力发展农业,将本区建设成为国内重要的粮食,棉花,油料,家畜,淡水产品生产基地 强化对交通和能源工业的投入,改善投资环境

改善现有的钢铁和石化基础工业,发展沿江耗水工业,避免重复建设 发挥科技优势,调整结构,改善布局

发展大江大河大湖治理,保障经济持续发展 合理调整,保护环境,发展两型社会

二、中部崛起的现实意义

1中部地区在全国的布局中处于承东启西的作用,自然资源丰富,科技比较发达,促进中部 崛起有利于统筹区域发展,全国大市场的形成 2有利于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3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三、中部崛起的战略选择

1加强制度创新,培育区域发展的的市场基础

2调整区域产业结构,提升区域竞争能力,培育形成经济带和增长极 3加快人才资源开发,整合区域人力要 4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拉动民间

5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发展

四、措施:发展循环经济;加强两型社会配套体制建设;财政金融建设;科技人才支持;公

共环境意识的培养

五、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要遵循以下原则:

1坚持协调发展,重点突破。统筹区域和城乡发展,协调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发展。发挥区 2坚持立足当前,筹划长远。实施“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的一系列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3坚持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发挥政府在引导空间开发格。4坚持机制创新,开放合作。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着力构建富有活力、透明

高效、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向东融合,向西拓展,创新区域合作机制,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六、三峡工程的空间效应:防洪、发点、航运、供水、养殖、旅游结合效应,将改善区域城镇与产业布局,产生相应的空间效应: 1巩固完善能源及重化工布局提高东西的通达性 2刺激新的经济中心发育

3为工业“低谷区”带来发展机遇促进边远地区的结构更新 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发展战略

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依据

依托通道,东靠西移,连南往北,出海口 改革体制,转变机制,统筹规划,统一市场 因地制宜,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

二、目标和重点

(一)目标:充分发挥本区通江达海以及农业发达,(二)重点:

1、合理发展与布局工业 A、基本思路

原则:统筹兼顾,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分工协作,协调发展

东部:积极利用外资,积极开拓产品市场,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依靠科技,集约经营,重 点发展资源消耗少,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大的产品和产业

中西部:充分利用现有经济技术基础,发挥资源优势,开发能源和矿产资源,吸引投资;发 挥人力资源优势,6、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问题

1投资规模小,布局分散,经济规模效益差 2产业渐进完善,但企业之间分工协作差

3结构雷同,低水平重复建设,无专业化分工,产品结构不协调依然存在 4汽车科技较低,自主开发能力有限,缺乏核心技术,无核心竞争力 5对外贸易中,整车出口比例低 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的定义: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

农业文明。工

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

GDP 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CO2)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业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

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

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

而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

摈弃 20 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

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作为具有广泛社会性的前沿经济理念。

低碳经济其实没有约定俗成的定义。低碳经济也

涉及广泛的产业领域和管理领域。低碳经济面临的挑战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

以低能耗。

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 成为全球热点。

一、能源与能源工业特点:

1、能源资源特点

我国能源资源总量丰富,但能源资源分布不均,地区禀赋差异大,多分布于中西部地区,北多南少能源资源使用多停留在一次能源,资源加工转换不够能源生产与消费基本以化石能源为主能源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较少

2、能源工业特点

能源生产与消费越来越大,且增长迅速。

能源供应生产规模大型化,集中化,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自然,生态和谐发展的新路子。发展生态工业,发挥生态效益;

深化改革,调整三大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直接减少“三废”排放。

四、如何做:

继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倡导产业低碳化。政府可以出台政策措施鼓励低碳经济,低碳产

业发展,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经济规模

2)积极推进,逐步引导,通过设备,技术改造创新,提高化石能源利用效率,尽量做到二次三次循环再利用

5.初中地理会考复习习题及答案 篇五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请把正确选项前面的字母代号写在答卷内。)2013年12月14日21时11分18.695秒,嫦娥三号成功实施软着陆,降落相机传回图像。它携带中国的第一艘月球车,并实现中国首次月面软着陆。据此完成1~3题

1.“嫦娥三号”成功实施月面软着陆,这归功于我国发展 A.机械工业 B.钢铁工业 C.高新技术产业 D.化学工业 2.“嫦娥三号”月面软着陆时,地球位于图2的 A.ab段B.bc段 C.cd段D.da段

3.“嫦娥三号”月面软着陆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黄河进入汛期 B.长江进入结冰期

C.好望角进入高温多雨期 D.地中海进入多雨期 读图3,完成4~5题

4.甲地的海拔高度是 A.500米 B.1000米 C.1500米 D.2000米 5.甲地与乙地的相对高度是 A.0米 B.500米 C.1000米 D.1500米

读图4,回答6~8题。

6.图中A大洲和B大洲的分界线是 A.苏伊士运河 B.巴拿马运河 C.马六甲海峡 D.白令海峡 7.包围大洋①的大洲没有

A.非洲 B.亚洲 C.南极洲 D.北美洲 8.跨经度最多的大洋是 A.④ B.③ C.② D.①

9.图5中信封上的收信人地址表示的区域有几级?

A.2级 B.3级 C.4级 D.5级

据中央气象台网站消息(2014年3月),12日至13日,受较强冷空气影响,我国中东部地区将先后出现4~8℃降温,局部地区降温幅度可达10℃以上,江南等地的部分地区有中到大雨。据此回答10~11题。10.这种灾害性天气是

A.台风 B.洪涝 C.干旱 D.寒潮

11.下列天气符号(图6)表示江南地区12日夜间到13日天气变化的是

两极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为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最为广阔的天然实验室。目前,我国在两极地区已经建成了四个科学考察站。分别是:长城站(62°S,59°W),中山站(69°S,76°E),昆仑站(80°S,77°E),黄河站(79°N,12°E)。据此完成12~14小题。12.四个科学考察站中,纬度最高的是: A.长城站 B.中山站 C.昆仑站 D.黄河站

13.四个科学考察站中,不可能出现极昼极夜现象的是: A.长城站 B.中山站 C.昆仑站 D.黄河站

14.四个科学考察站中,位于西半球的是: A.长城站 B.中山站 C.昆仑站 D.黄河站 15.图7现象所示的原因有

①乡村人多地少,收入少,生活困难 ②城里有好学校,教育卫生等服务设施完善 ③城里有更多更好的就业和发展机会 ④城市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读我国四省区轮廓河流图(图8),回答16~17题。

16.关于图中四省的描述,说法正确的是 A.①省是我国西南的边疆省,它同四个国家接壤.B.②省是我国位置最偏南的省,我国最南端曾母暗沙位于该省 C.③省是我国的山东省,简称豫,人民政府驻地在济南市

D.④省是我国的黑龙江省,它是我国最偏东的省份,和俄罗斯接壤。17.图9“欢乐的„泼水节‟”最有可能出现在图8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从北到南,从西到东,不知从哪天起,秋的画卷如火如荼次第展开,转眼间就醉了大半个中国”,图10是《中国国家地理》编辑社策划的“三纵一横”四条路线寻访秋天。据图10完成18~20题。

18.四条寻秋路线中,跨越了我国三级阶梯的是 A.路线Ⅰ B.路线Ⅱ C.路线Ⅲ D.路线Ⅳ

19.沿路线Ⅳ寻秋的摄影师,到达甲地 最有可能看到的景象是 A.大漠孤烟直 B.小桥、流水、人家 C.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D.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20.下列四组地理区域,以山脉乙为分界线的是 ①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②季风区和非季风区③亚热带和暖温带④畜牧区和农耕区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二、综合题(每空2分,共60分。请将答案写在答卷中对应题的横线上。)21.读中国地形图(图11),回答问题。(共22分)

(1)有条山脉,它的西侧地势较高,许多地方是一望无际的原野,气候干燥,草原茂盛,牛羊成群;它的东侧地势低平,沃野千里。这是我国的山脉,它的西侧是______高原(填代号),东侧是______(省区)及(平原)。

(2)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是(填代号),被称为,位于我国地势的第____级阶梯。(3)我国地势的总特征是。

(4)山脉2为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其东侧的地形区为素有鱼米之乡之称 的(填代号);H是______海。4是(山峰)。

22.读东部地区雨带推移示意图(图12),完成下列问题。(共16分)

(1)季风正常的年份,月份甲地区迎来雨季;约6月中旬至7月中旬乙地区迎来阴雨绵绵的季 节;7~8月份主要雨带继续北移到达及 等广大北方地区;月份雨带基本上 撤出我国大陆。

(2)夏季风很强的年份,雨带迅速推到北方,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期较短;季风活动的不稳定导致我国频繁。

初中地理会考复习习题答案:

6.浅谈高三地理复习策略 篇六

一、现有教材的内容排序和学生认知水平还有一定的偏差

现有的教材中高一主要是自然和人文地理的一些相关内容, 涉及到了一些重要的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高二所涉及的内容主要以选修内容为主, 相对来说难度较低, 所以地理基础的好坏主要看高一对地理知识的认知程度如何。要学好自然地理里这些重要的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 对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要求都比较高, 涉及的主要能力有:计算能力, 抽象思维的能力, 读图分析图表的能力, 对知识归纳总结的能力等。而高一学生刚从初中进入高中, 首先在学习上需要一定的适应期, 个别学生的适应期还较长, 不能很快转变角色, 在这种情况下有可能丧失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二、重视程度不够

在初中阶段, 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人们对地理学科不太重视, 即使在大谈特谈素质教育的今天, 地理学科教育也没有引起学生、家长、校领导的重视, 从而使学生在初中对地理学科的这种偏见一直延续到了高中, 影响了人们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而学习高中地理所需的各种能力更是无从谈起, 从而使高中教师感到特别的难教, 学生感到特别的难学, 有些学生甚至彻底的失去了兴趣, 成绩可想而知。

而高三的每个文科学生都经历了这样的阶段, 那么基础差就不足为怪了, 高三学生在学习地理的时候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 基础知识掌握不全甚至极度欠缺;

2. 没有基本的地理能力和地理思维;

3. 没有较好的学习方法;

4. 学习过程也没有较强的自信心。

所以高三的地理复习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时间紧, 任务重, 难度大, 学生成绩很难短时间内提高, 必须经过长时间的磨练才有可能取得一定的进展。

基于上述原因和特点对高三的地理复课提几点建议:

一、注重基础知识的复习

任何学科, 基础知识的重要性都不言而喻, 地理学科也不例外, “万丈高楼平地起”, 学习中我们决不能做无基之楼, 无根之树。应从最基本的做起, 全面的复习主干知识, 要充分利用课本、地图、练习题将书中主干知识全面不漏地复习一遍, 制定好复习计划, 把握好复习时间, 集中精力, 以基础不变应高考万变, 从而达到巩固基础知识提高成绩的目的。

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高三复习课时间紧, 任务重, 所以课堂的有效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而有效地课堂教学既可以快速的提高学习成绩, 又可以为学生节省宝贵的时间。课堂教学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基础知识回顾, 重点知识扩展.课堂练习及习题讲解。基础知识回顾和重点知识扩展力求做到条理清晰, 思路明朗。重点知识扩展要有一定的梯度和层次性, 使学生容易接受。课堂练习和习题讲解一定要选题合适、讲解到位, 并要注重知识和方法的结合, 使学生能做到举一反三, 只有抓住了课堂, 才能促使学生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注重地理学习方法的指导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 一定要加强学法的指导, 才能体现出实效性。学生考试中作答试题的时候, 在读图和题干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不强, 致使许多试题不能正确的解答, 因此, 在平时的教学和训练中要加强指导培养。地图能力是综合能力, 包括观察、记忆、分析、想象、思维等, 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各种主要地图之后, 可通过整体到局部、单项与综合、平面与剖面、同类事物的不同分布、同一空间不同事物的组合等变式来培养能力。备考复习中一定要在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地图上多下功夫, 要在解题技巧上指点迷津, 必须强化日常的读图训练, 强化指导考生对地理图表定性、定量的分析能力培养。学生该做的一定让学生做, 学生该说的一定让学生来说。

四、加强学生的练习

7.高三地理二轮复习策略 篇七

一、科学落实专题复习,避免进入“死记硬背”的误区

经过第一轮的系统复习,高三文科学生已经掌握了初、高中地理的知识网络,形成了一定的学科技能,进入第二轮复习后,其重点是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其目标是适应高考“能力立意,综合为主”的要求,为此必须展开有序的地理专题复习,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深入培养对地理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的分析能力。

很多学生在二轮复习时成天拿着课本背诵,背得多记得多,但却不会答题,很大程度上,是复习方法出了问题。

纵观近几年的地理高考,地理考查不是面面俱到,而是考查学科的主干知识,如自然地理知识考查最多,而这些均是建立在区域地理的基础之上。因此,有必要强调地图、地球、大气运动、区域定位、区位理论等知识的学习。根据笔者多年的高三教学经验,我认为学生应该在如下专题上下功夫:①光照图的判读;②区位因素分析;③物质运动的规律;④气候的形成因素分析;⑤地理空间定位;⑥等值线图的判读;⑦地理计算;⑧中国的区域差异和区域发展;⑨世界热点问题和热点区域。

学生应针对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有侧重地进行复习。这一轮的复习就是要建立知识网络,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如人文地理主要是高中地理下册和选修教材的内容,如果第二轮复习还是像第一轮复习那样,恐怕事倍功半,而如果按照区位因素分析专题复习,效果就大不一样。在复习时按农业区位因素、工业区位因素、人口城市区位因素、交通区位因素、商业活动区位因素、旅游资源开发区位因素的展开,突出重点,不宜过多过深,不必面面俱到。如农业区位选择问题,应考虑:影响的因素有哪些?哪些是自然的?哪些是社会经济条件?在发展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该采取怎样的措施?这些都是可以迁移的共性知识,在农业区位复习时,还要与时俱进,与当前热点时事结合起来。总之,这一轮的复习就是“削枝强干”,学生要过好知识关、综合关。

二、科学训练高考真题,悟懂能力要求,提高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

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方法是高考地理全面复习的重点,因为这些知识是基础的基础,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而且反复强调的东西。比如说等值线问题的分析,主要是分析其数值变化、延伸、凹凸、疏密、闭合等,这是高中地理的一个重点问题,掌握了这一原理和方法,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港口建设问题、农业区位问题、交通线的选择问题、风向判断、工业区位选择等现实问题便可迎刃而解。对一些主干知识和重点考点,可以从高考题中去分析和体验,因此,训练高考题很有必要。高考题主要是考查学生的能力,如读图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分析能力、利用专业术语表述问题及结论的能力等等。在这轮复习时,建议考生认真做一做最近两年的高考题,尤其是综合题。先做再对照参考答案,检查自己错误在哪里、不足在哪里,思考命题者为什么这样命题?考查的目的是什么?是用怎样的方式表达问题的?提供了哪些材料或信息?有没有没用的信息?这样做了以后,你一定会大有收获。这一关的关键就是悟懂高考的能力要求,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高效复习,做到眼到、心到、手到

二轮复习时,对零散的知识要重组,对重点专题要突破,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做到“眼到、心到、手到”:

1.看要点、想内容。每个专题已把相关联的知识点归纳在了一起,看知识要点时,可采用“过电影”的方式,在脑海中再现相关内容,一是温故知新,二是对其中薄弱环节查缺补漏、有针对性地加强,既省时又省力,针对性强。

2.看图、想空间(想原理)。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知识和信息的载体,近年的地理高考几乎是无图不成题,所以,学生应坚持抽时间看图,变手中的图为“心中的图”,以强化空间概念和图文转化能力。

3.看典例、想思路。“典例”可以是以前的错题,可以是薄弱知识环节的典型例题,也可以是经典的高考题。把它们归在一起,经常翻看,总结、分析解题的思路,有利于相关知识和方法的迁移。

4.看思路、找方法。每节课或每个专题,教师都是围绕核心内容精选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例题,学生应通过典型例题的解题分析,掌握核心知识的灵活运用,掌握该类问题的分析思路,形成规律性的解题模式并加以训练和巩固,牢牢掌握。

四、注重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应试技巧的训练

除注意复习方法外,第二轮复习时还应注意心理素质的培养。经过前期数月的紧张复习,大多数学生身心俱已疲惫,学习热情有所下降。这时,许多学生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一方面,企盼高考尽快到来,及早结束这种“痛苦的煎熬”;另一方面,随着高考的不断临近,由于惧怕高考失利,又希望高考不要到来,每天都处于焦躁不安的状态中,心神不定。这种情况就是我们常说的“高原现象”,其实“高原现象”并不代表学生的生理极限和学习效率的绝对顶点,这好比是长跑运动中出现的“极点”现象一样,只要咬牙坚持住,度过短暂的困难期,一切都会好转,会越跑越轻松。针对“高原现象”,学生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寻求突破:

1.坚定信念、相信自己。战胜别人的是英雄,只有战胜自己的才是圣人。要想在千军万马中脱颖而出,必须有一颗坚强的“心”。

2.在复习过程中,要经常分析、反省自己的复习状态,并从中体会到自己的提高。对其中的不足之处和存在的问题,要及时与老师或同学们交流,以寻求解决的办法。

3.恰当安排各门功课的复习时间,集中复习和分散复习相结合,这样不容易产生疲劳感。

4.不要一味地去追新题、难题、怪题。按照老师布置的去做,做题巩固的是知识、练的是方法、培养的是能力,只要能达到目的即可,不必追求题量,尤其是一些难度过大的题,在近几年高考更重基础且难度不断降低的情况下,更是没有必要。

5.在二轮复习中,还应适当注意应试技巧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地理解题过程通常为“三步曲”:捕捉信息→处理信息→整理答案,但高考试题往往是“非一般的、非常规的”,需要考生具备发散思维与多端思维能力,所以训练时,不但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还要注意用实际去联系理论,逐步形成科学的地理思维模式。整理答案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对于开放性试题,很多学生虽然理解了,思路也正确,但就是没有回答正确或回答不完整。针对这一情况,在平时训练语言表达时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条理性。答案要分段、分要点,条理要清楚,脉络要分明,决不能长篇大论。二是层次性。把有把握的、精彩的答案放在前面,如果没把握,怕漏答,可以适当多答几条,但要将把握性不大的放在后面,对一些不很清楚的地理名词,可采用模糊答法。除此之外,平时训练时一定要重视时间观念,不要拖拉,科学安排答题时间。由于文综试卷自始至终给人的感觉是在考地理,因为从头到尾都有图,且首尾都是地理试题,所以答题时,建议按试题排列顺序做题,不会做的先暂时放一下,不要慌张,你不会做,人家也可能不会做,这在平时要多训练。选择题用时一般45分钟左右,千万不要先做后面的大题,再做选择题,因为选择题的分值140分,接近一半,而且有些题是送分的,一般同学要全对几乎不可能,因此心态要平稳,不要急于求成,贪大求全。

总之,高考是以选拔为目的的考试,高考备考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只要学生认准目标,持之以恒,科学备考,各个击破,以一种健康、积极的心态迎接高考,一定会取得胜利!

上一篇:农民专业合作社税收管理难点及对策下一篇:好莱坞压轴高分灾难巨制《深海浩劫》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