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考核工作情况汇报

2024-07-13

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考核工作情况汇报(共12篇)

1.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考核工作情况汇报 篇一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情况汇报

我区认真贯彻落实**同志考察****重要讲话精神,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坚持以招商引资为重点,以壮大经济规模、增加财政收入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标,狠抓发展县域经济各项措施的落实,努力打造滨海生态旅游名岛和现代渔港经济强区。

一、创新招商环境,优化投资服务

我区始终坚持以优化投资软环境为中心,着力构筑****独特的投资软环境,从制度创新、环境创新、服务创新三方面入手,对投资环境进行改革。

一是从制度创新入手,全面推行行政审批政务阳光工程,全面实施行政审批办证提速工程,进一步加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程。进一步完善了行政服务中心,集中受理和办理行政审批事项。去年至今,服务中心先后制订并实施了《**制度》、《**制度》等改革措施,并实施了对外商投资企业设立由审批制改登记制的改革,改善了我区投资

·1· 环境,降低外商投资企业设立的“门槛”,加快了****与国际接轨的步伐。

二是环境创新入手,整治了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四乱”行为;开展了评议评价活动,通过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表、对客商反映的问题开展专题调研等形式,对区直行政执法机关和涉外管理部门进行评议评价,进一步增强了各部门优化投资环境的意识

三是从服务创新入手,加强机关思想作风建设。今年以来,我区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加强机关思想作风建设活动;推行首问责任制,凡投资者到政府部门询问或办事,第一个被问及的工作人员不得以不知情为理由加以拒绝或推辞;进一步完善投资服务,并全面启动外商绿色通道。

二、做到“六个坚持”,推动经济发展

一是坚持狠抓招商引资不动摇,立足建设海滨生态旅游名岛和现代渔港经济强区的发展目标,突出海洋和生态两大特色,全力抓好招商引资工作;二是坚持推进工业发展不动摇,着眼于****的海洋资源优势,扎实推进临海工业的发展;三是坚持发展高效农业不动摇,致力于发展绿

·2· 色生态农业,积极发展为农业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的各类生产服务业,进一步提高了我区农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四是坚持壮大民营经济不动摇,让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唱主角、挑大梁,我区通过扶持***、**水产有限公司和***药业等重点民营工业企业,工业堆头逐步做大,工业发展潜力逐步显现,工业对财政、对经济的贡献率逐步增强;五是加快城镇化发展不动摇;六是坚持发展镇村经济不动摇,落实优化发展环境、推动商贸旅游、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壮大镇级经济,推进全区农村城镇化进程。

三、做好跟踪服务,促进项目落户

我区积极跟踪和服务好在建项目以及正在洽谈项目。目前,投资金额500万元的**有限公司在浴场的海上运动项目,现已进入最后细节商谈;澳门信荣佑成造船厂的高级游艇制造项目已进入协商阶段,计划在今年7月份签约;***冷冻厂、***有限公司合作,发展水产品深加业的***水产深加工项目,已投入近1千万元完成了厂房、设备的建设和购臵安装,并于今年4月份投产;投资10亿元人民币的风力发电项目,正进一步加快项目进程,预计

·3· 在7月份签订工作框架协议;***投资公司与****环保工程公司投资6亿元人民币兴建大王山旅游开发项目,已在7月12日签订意向书,并已进入实质性洽谈阶段。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区将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区域特色,抓住产业增长点,扬长避短,定好自己的位臵,发挥****特有的长处、竞争优势和潜在能力,努力建设现代渔港经济强区,实现我区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4·

2.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考核工作情况汇报 篇二

一、狠抓德育, 全面育人

一直以来, 学校高度重视德育工作。学校以基础道德建设为主线, 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为目标, 以加强德育队伍建设为根本, 以心理健康教育为突破口, 以建立健全德育评价机制为保障, 全面落实德育工作。学校加强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以学生为本, 道德为先, 在学生的德育工作上取得了一些成绩。

1. 常规管理。

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保证学生在一个文明、高雅、整洁、舒适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我校开展了各项班级评比工作活动。根据学校实际情况, 我们针对不同年级段学生的特点制定了在校行为教育训练内容。

2. 加强心理教育, 滋润学生心灵。

学校领导充分肯定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成立了以校级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 形成政教牵头, 少先队协助, 班级为核心, 心理咨询室辅助治疗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3. 安全教育, 常抓不懈。

学校利用校会、升旗仪式、主题班团会等, 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以提高学生的自护、自救能力。我们还组织师生学习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 树立他们“教育在先、预防为主”的思想。学校广泛开展法制安全教育活动, 将其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纳入教育教学计划。

4. 重视法制教育, 积极落实法律进校园活动。

学校坚持在校园内张贴普法知识宣传挂图、板报, 多次邀请专家来校进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反邪教、“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等专题讲座, 使广大师生知法、学法、懂法、用法, 自觉守法。

二、重视廉政文化,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在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中, 我校的主要做法是:

1. 利用校园宣传载体, 促进廉政文化传播。

学校充分发挥校园网、板报、宣传橱窗等宣传载体的作用, 广泛宣传党和国家反腐倡廉政策法规、工作成果和先进典型事迹, 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廉政文化氛围。

2.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树立清正廉洁师表形象。

学校把廉政教育作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内容, 在干部教师中开展党风党纪教育, 突出依法治教、廉洁从教, 有效预防职务犯罪。

3. 把学习贯彻党章和国家廉政精神要求作为教师政治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

不断强化教师意识, 增强组织观念和纪律观念。

4. 做好校务公开工作。

学校不断深化校务公开, 充分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的权利, 实施阳光分班, 完善监控机制, 积极推动重大事项决策过程公开, 促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 保障广大师生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5. 规范教育收费问题。

学校严格执行教育收费收支两条线管理办法, 认真做好教育收费公示和收费政策宣传工作, 坚决治理教育乱收费现象。层层抓落实, 坚决抵制向学校搭车收费和乱摊派行为, 为规范教育收费营造良好的环境。

三、提高教育质量,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 教育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学校的声誉与形象。近年来, 我校坚持深化新课程改革, 狠抓教学管理, 开展了一系列颇有实效的工作:

3.南召县县域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篇三

**县县域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县位于豫西南部、伏牛山南麓、南阳盆地北缘,总面积2946平方公里,辖8镇8乡、340个行政村,总人口62万人,是全省25个深山县、7个库区重淹没县、31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23个首批对外开放重点县之一。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大力实施“农业奠基、工业立县、基础先行、开放带动”战略,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使**进入了全面提升产业层次、加快经济转型、统筹协调发展的新阶段。2005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48.64亿元,同比增长14.1%,超过国家、省、市平均水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95亿元,增长34.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完成1.1636亿元,增长32.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6761元、2448元,增长14.4%、16.6%,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到18.94亿元,增长17%。“十五”计划圆满完成,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了翻番,全县综合经济实力在全省排序大幅提升。主要做法是:

一、把工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支撑

做大做强工业是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近年来,**县强力实施“工业立县”战略,倾全县之力大办工业,推动了工业经济迅速发展壮大,质量效益明显提高。2005年全县工业增加值达到26.2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53.9%,增长16.5%,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县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5%,综合经济效益指数达到170%。一是抓骨干育龙头。重点培育兴隆汽车配件公司、和平制动器公司、鑫琦钙粉加工公司、华龙辛夷公司、金纬绢纺公司、助剂厂等骨干企业,全县纳税5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达到21家。汽配铸造、矿产建材、电力、农副产品加工四大工业主导产业日渐明晰,规模不断壮大,市场竞争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二是抓园区上规模。坚持把园区建设作为膨胀工业经济总量的载体来抓,完成投资2700万元,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各类园区共吸纳50万元以上企业52个,另有一大批项目即将入驻。尤其是县城工业园区,通过抓硬件建设、抓环境优化、抓政策激励,目前已入驻企业20家,年产值达到2亿元。三是抓改制激活力。因企制宜,分类施治,采取招商引资、盘活资产、收购、租赁、股份制改造、破产重组、多种开发等形式,催化剂厂、钾长石矿、砖厂、印刷厂、缫丝厂、云母厂等企业先后进入改制程序,鑫达公司成功租赁水泥一厂,使其从濒临倒闭一跃成为纳税266万元的大户,天瑞集团收购重组云钢总厂,初步启动生产,纳税就达到521万元。四是抓项目增后劲。去年,全县项目建设呈现出投资总量大、项目个头大、外来项目多、建设速度快的良好态势。回龙电站、杰达特种材料、鑫琦钙粉、英威选矿厂等一大批工业项目的建成投产,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后发动力。五是抓服务强“三属”。立足**三属企业比较集中的特色和优势,创优环境,强化服务,注重横向联合,充分利用其技术、设备、人才优势,新上项目,实现了优势互补,促进了共同发展,三属企业对县域经济的贡献份额不断增加,2005年纳税额达到3000万元,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二、把“三农”工作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根本

做好“三农”工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近年来,**县创新举措,夯实农业基础,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坚持以“三村”建设为统揽,努力改善农村面貌。建设文明新村118个,特色经济专业村146个,移民新村9个,惠及农民9万余户30余万人,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综合文明程度明显提高,五年共解决贫困人口5.8万人,探索出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受到国家、省、市充分肯定,成为全省一面旗帜。二是坚持以工业理念谋划农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着力培育华龙辛夷、隆源花生制品、江海集团养鹅加工、金纬绢纺、亨源叶类加工等一批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快了农村劳动力向工业企业转移步伐,促进了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建成皇路店花生米、尹店大葱、乔端山珍等一批专业市场,催生一批专业协会、中介信息等服务组织,形成了企业开拓市场、创建基地、带动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三是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发展农业特色经济。全县经济作物面积达到35万亩,林、蚕、牧、菌、毯、渔六大主导产业规模日益壮大,十大特色产品基地初步形成,辛夷、柞蚕、山茱萸、香菇通过国家有机认证,**先后被命名为“中国辛夷之乡”、“中国柞蚕之乡”和全国首家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县。同时,积极发展劳务经济,去年,全县外出务工农民达到9.6万人,实现务工收入7.2亿元,劳务输出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三、把旅游开发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亮点

近年来,**县坚持以旅游开发为龙头,以商贸流通业为基础,加速发展第三产业,200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8.82亿元,同比增长11.4%。一是把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来抓。首先,准确定位,科学规划,完成了《**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真武顶景区开发建设详细规划》,把**旅游定位为南阳旅游、伏牛山旅游走向国内国际市场的对接点,充分展示“人文四祖”和“自然四绝”的独特魅力。其次,加大开发力度,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模式,引进南阳旅游开发公司投资7000万元打造五朵山景区,引进北京和惠公司投资5000万元开发真武顶景区,大大加快旅游开发步伐。鼓励引导干部职工、企业老板、景区农户投资旅游开发,建成农家乐宾馆300余处,旅游接待服务能力大为提高。其三,加大宣传促销力度,通过举办五朵山开放仪式、“**胜境・北京画院作品展”、《玉兰花》特种邮票首发式等大型活动,**旅游知名度大为提高。2005年接待游客3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500万元。二是把商贸流通业作为第三产业的主体来抓。商贸流通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县域经济的“助推器”。近年来,**县积极发展房地产、物流配送等新兴服务业,改造提升邮政通讯、餐饮交通等传统服务业,建成了鑫东方购物广场、东方大酒店、金世纪宾馆、大众超市等一大批综合性商贸服务企业,城乡市场日益活跃。2005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8.1亿元,同比增长14.6%,消费需求对GDP的贡献份额达到36.7%。

四、把民营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主体

近年来,**县始终坚持把民营经济作为壮大县域经济的主力军,放手、放开、放胆发展民营经济。出台了《关于扶持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意见》等激励政策,在经营范围、收费标准、土地使用等方面给予优惠,鼓励民营经济参与国企改革、城镇建设以及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的经营开发。兑现奖励承诺,连续两年拿出100多万元重奖纳税大户,激发了广大干群发展民营经济的积极性。实施“反哺”工程,鼓励**籍在外事业有成人员返乡上项目、办企业,引导机构改革分流人员投身民营经济主战场,使民营经济规模不断壮大。强化服务,集中整治“四乱”行为,实行重点企业挂牌保护制度,促进了民营经济健康发展。2005年,全县民营企业发展到8458家,实现总产值72亿元,同比增长22.8%,入库税金9600万元,同比增长35.2%,迅速发展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主体。

五、把招商引资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

近年来,**县立足优势,抢抓机遇,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着力打造开放、诚信、平安、魅力“四个**”,全力优化发展环境,努力做到用优越的环境招商,用诚实的信誉安商,用优质的服务亲商,广泛吸引外地客商到**投资兴业。一是着力创造宽松优惠的政策环境。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的若干规定》、《**县招商引资奖励办法》、《**县加快工业园区建设的.实施意见》,为外来投资客商提供最大限度的优惠。同时,每年拿出50万元专项资金重奖招商引资、项目争取先进单位和有功人员,在全县形成了“人人思招商、竞相引项目”的浓厚氛围。二是着力创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2003年**县在全市率先成立了行政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所有行政审批事项进行了清理、精减、规范。实行民主评议行风、企业评议部门活动,部门大局意识、服务意识明显增强,主动服务、超前服务、优质服务蔚然成风。三是着力创造良好的基础环境。坚持小城镇、大战略,不断加大基础建设投入,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5亿元,相继建成一大批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交通、城建、水利、电力、生态治理、社会事业等方面的重大项目,极大地改善了经济发展硬环境,有力支撑了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公路建设投入资金6.8亿元,干线公路、景区公路、农村公路全面施工,岭南高速开工建设,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277公里,实现了“出口标准路、贯通循环路、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的历史性目标。城镇建设完成投资6.5亿元,县城面积由4.2平方公里扩大到12平方公里,框架拉大到30平方公里,品位提升,形象一新,“山城、水城、绿城、生态旅游城”的格局基本形成。同时,电力、通讯、广播电视等网络日益完善,实现了村村通电、村村通有线电视、村村通程控电话。环境的不断优化,全省首批对外开放重点县的金字招牌进一打响,促进了招商引资、项目争取工作卓有成效的开展,2005年全县新上招商引资项目159个,引资总额15.4亿元,争取上级批复项目89个,资金2.18亿元,合同利用外资1650万美元,外商投资企业由1999年的1家发展到目前的16家。对外开放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近几年来,**县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但与先进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在具体工作推进中,我们感到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问题比较突出。为加速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我们建议:

1、关于项目立项审批问题。因县域经济的起点和规模所限,国家立项十分困难。**是个资源大县,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步伐,需要尽快把丰富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目前,煤炭勘探开发、金红石矿开发、天池抽水蓄能电站、核电站等重大项目正在积极争取,虽然多方努力,但至今没有得到国家立项,项目长期审批不下来,造成了资金、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另外,我们还有一些项目需要省里帮助做好策划工作,疏通有关渠道,加快立项审批。本资料权属本网网,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本网网更多资料

2、关于公路建设问题。**是个深山县,交通闭塞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目前,急需修建S248内乡――钟店――嵩县59公里二级油路、S331**――嵩县界段55公里二级油路,以打通两市、三县的重要交通线。另外,X001线白河店――钟店27公里路面损毁严重,急需修成三级水泥路,请求上级尽快立项。

3、关于加大扶持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在农村,难点在于生存条件恶劣的农民。截止2005年底,**县仍有9.2万贫困人口,这部分农民分散居住在深山区和库区重淹没区,仅鸭河口水库移民人数就达5.5万人,虽然县里连年来不断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但由于生存条件非常恶劣,极易返贫。要使这部分农民同步达到小康水平,唯一出路是实施出山离库计划,实行异地疏散安置,从根本上解决脱贫问题。这就需要省里制定更优惠的移民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帮助这部分农民尽快脱贫致富。

4.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考核工作情况汇报 篇四

山东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及考核办法 2008年03月21日 16时02分 482 主题分类: 计划物价

“县域经济”

“社会发展”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东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及考核办法的通知

鲁政办发[2008]11号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省发展改革委会同省财政厅、省统计局等部门对《山东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及考核办法》进行了修订完善。经省政府同意,现将修订后的《山东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及考核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八年三月十日

山东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及考核办法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省九次党代会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根据《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意见》(鲁发[2003]25号)、《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县域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意见》(鲁发[2006]13号)和《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健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考核监督体系的意见(试行)》(鲁发[2007]21号),制定本办法。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坚持好字优先,坚持分类指导,坚持科学导向,全面、客观、公正地对全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综合评价和考核。鼓励先进,促强扶弱,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在新起点上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贡献力量。

二、组织领导

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评价考核工作的组织协调,省发展改革委、省经贸委、省教育厅、省公安厅、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人事厅、省劳动保障厅、省国土资源厅、省建设厅、省外经贸厅、省文化厅、省卫生厅、省环保局、省统计局、省安监局和人行济南分行等部门负责有关数据的收集与初步审核,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统计局负责评价结果的计算综合等工作。

根据评价与考核相统一的原则,考核指标数据由各市、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统计、整理,由市、县发展改革委(局)牵头会同有关部门进行初步审核,确保数据真实可靠。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及有关部门组成审查小组,负责对数据进行检查、核定,对评价结果进行确认。评价结果报省委、省政府审定。

三、考核范围、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

为保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合理性、科学性,采用46个指标和国际通用的评价方法,对全省县(市、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考评。

(一)考核范围。县域经济社会综合评价考核的范围为122个县(市、区),重点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30个经济强县和30个欠发达县。

(二)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反映县(市、区)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水平为主要内容,共分为结构优化与经济发展、民生状况与社会发展、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约束条件等四大部分46个指标,其中定量指标40个、定性指标6个。

(三)评价方法。采取分类指数和综合指数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评价过程是:收集并计算评价指标的基础数据;对评价指标的基础数据进行同度量处理,形成评价指标的比较值;用各指标的比较值乘相应的权重,得出单项指标的指数;各单项指标指数相加得出分类指数,以分类指数进行加权合成,计算出县(市、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数。

四、奖励办法

按照综合评价指数对全省122个县(市、区)的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进行排序,根据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和审定的考核结果,对实绩特别突出的县(市、区)进行奖励。实行一年一考核,每三年进行一次表彰奖励。

具体表彰奖励办法是,对30个经济强县、30个欠发达县和其他县(市、区)中三年综合评价结果位于前5位的县(市、区),进行通报表彰,并给予资金奖励。

五、考核纪律

参加评价和考核的县(市、区)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如实填报各项统计数据,严禁虚报、瞒报、迟报。如发现弄虚作假,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并取消参评资格;对已经进入30个经济强县和30个欠发达县的,及时进行调整并严肃处理;对已获得奖励的,追回奖励,严肃处理。在考核内,如果县(市、区)内发生重大责任事故(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和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重大社会治安案件、重大环境污染事故、重大违法用地事件、计划生育达不到规定要求、节能减排任务未完成)并经查实的,取消表彰奖励资格。

附件:山东省县(市、区)综合评价考核指标体系

附件:

山东省县(市、区)综合评价考核指标体系

类别 评价考核指标

(一)结构优化与经济发展

1.地区生产总值(GDP)及增长率

2.人均GDP及增长率

3.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及升降幅度

4.地方税收收入及增长率

5.地方税收占一般预算收入比重及升降幅度

6.固定资产投资及增长率

7.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及升降幅度

8.农业机械化水平

9.农业贷款占贷款余额的比重及升降幅度

10.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增长率

11.人均地方可用财力

12.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及增长率

13.企业上市数量及融资额度

14.进出口总额及增长率

15.工业利税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及升降幅度

(二)民生状况与社会发展

16.城镇新增就业任务完成率

1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及增长率

18.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

19.城乡低保覆盖率

20.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21.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及增长率

22.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覆盖率

23.农村居民人均年末住房面积

24.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及增长率

25.人均教科文卫事业费支出及增长率

26.义务教育巩固率

27.初中升入高中段比例

28.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和床位数及增长率

29.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

30.每万人中的财政供养人口

31.每万人刑事案件立案数及升降幅度

32.每万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人数

33.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及升降幅度

(三)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34.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和取水量及降低率

35.工业废水排放量达标率

36.工业烟尘排放量达标率

37.城市污水和垃圾集中处理率

38.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达标率

39.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任务完成率

40.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削减任务完成率

(四)约束条件

41.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和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情况

42.重大社会治安案件发生情况

43.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发生情况

44.重大违法用地事件发生情况

45.计划生育达标情况

5.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考核工作情况汇报 篇五

(财政部分)

一、《关于财税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意见》的落实情况 省政府转发《意见》后,我们立即组织乡镇、单位及干部职工认真学习,领会精神实质,充分利用优惠的财税政策,积极争取上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促进农业产业化、县域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1、认真编制项目规划,积极争取“农民增收工程”项目资金,我县被列入全省设施蔬菜项目示范县,2009年拟建设设施蔬菜7500亩,争取省财政投入1500万元以上,预计项目资金计划近日将下达。

2、在全县15个村开展了“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争取上级财政补助资金180万元,县财政配套45万元,将有效缓解试点村农民贷款难问题。

3、组织力量编制了农业科技园区建设项目规划,经过多方努力,使我县农业科技园区列入省政府确定建设的100个县域工业园区范围,资金将于近期下达。

4、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上报工业企业流动资金贷款贴息项目18个,目前已经批复13个,争取贴息资金1020万元;县财政设立财源建设基金,专门支持中小企业技术改造和贷款贴息,积极培植财源,增加财政收入。

5、组织许庄、韦林、羌白、官池4个乡镇编制小城镇建设规划,积极开展“关中百镇”基础设施建设,目前项目

已经上报。

6、加快城镇廉租房建设步伐,编制上报了“荔北花苑小区”和“三厂小区”项目规划,争取上级资金来源1208万元。

7、充分利用省管县、土地出让金分成全部下放市县、支持民生工程、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农村“一事一议”奖补等政策,积极争取上级转移支付资金,加大土地出让金征收力度,到目前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已经全部化解,县财政年初安排民生工程配套资金1328万元,计划在5个乡镇开展“一事一议”奖补试点,争取上级转移支付总额力度比上年增长10%以上,进一步缓解财政困难。

8、税收优惠、农业保险、农村金融、信用担保等部分内容请咨询有关职能部门。

二、新增国投项目资金拨付情况

1、各项目资金计划及拨付情况详见附表。

2、各项目实际进展情况请咨询有关职能部门。

大荔县财政局二00九年六月三日

扩大内需情况统计表

6.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考核工作情况汇报 篇六

伴随经济的高速发展, 京山县曾为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所困扰。京山县委、县政府广邀国家16部委专家为京山发展“拿脉问诊”, 立足长远打基础, 科学编制了《“生态京山”建设总体规划》, 确定了对接武汉城市圈的发展思路, 完成了包括工业新城、旧城区改造、县域城镇体系等在内的县城区总体规划修编。

京山县下决心关闭了京兰水泥等企业3条立窑生产线, 搬迁了烟尘治理不能达标的华尔靓浦项硅公司, 关闭了70多家“四小”企业, 此举为新型工业项目腾出了发展空间, 凯迪生物质发电、中辰电子、伟嘉纺织公司等一批低耗能、无污染项目相继投产, 全县规模企业达到263家, 其中亿元企业30家。

京山围绕农业“三废”, 以国宝桥米为龙头, 构建起桥米产业资源循环体系, 实现粮食加工、制糖、酿酒、油料、畜禽养殖、绿色饮料、生物质能发电等多个产业循环。围绕工业“三废”资源循环利用, 楚天钡盐公司建立废水闭路循环利用体系, 实现废水零排放;京兰水泥建设了12兆瓦低温余热发电项目, 年发电量可达8000万千瓦时, 并利用楚天钡盐公司等企业生产的钡渣、煤渣、粉煤灰等废弃物作为水泥添加料。

转变发展方式, 调整产业结构, 京山还强力推进生态文化旅游业发展, 近年来, 县里为发展旅游配套投入超过10亿元。全省单体最大温泉旅游项目正在加紧建设;投资4.5亿元的绿林景区整体开发项目正在稳步推进;投资1.7亿元可承接国际赛事的网球中心正在加紧建设, 投资18亿元温泉生态体育公园已奠基动工。仅去年一年, 全县接待游客就达202万人次, 创旅游直接收入2.6亿元、旅游综合收入8.1亿元。

7.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考核工作情况汇报 篇七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好!下面我将对XX市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进行汇报:

一、全市中小学布局以及师资配置情况

1、中小学布局情况

我市有各级各类学校103所(直属26所;勃利县37所;桃山区5所;新兴区18所;茄子河区17所),其中小学49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5所;独立初中27所;完全中学2所;高中6所;特殊教育学校2所;职业技术学校2所。

基础教育在校生目前,全市在校学生86914人,其中市直40945人;勃利县25747人;桃山区1582人;新兴区7146;茄子河区11494人。

2、师资队伍情况

全市中小学教职工7171人,其中市直2817人;勃利县2111人;桃山区390人;新兴区798人;茄子河区1055人。教师年龄结构,35岁以下青年教师2279人,占教师总数32%;36-45岁2951人,占 41%;46岁以上1941人,占27%。职称情况,高级职称1422人,占19.8%;中级职称3761人,占52.4%;初级职称1926人,占26.9%。学历情况,研究生学历有75人,占1%;本科学历有3466人,占48.1%;专科学历有3143人,占43.8%;中专以下学历有487人,占6.8%,学历达标率100%。

目前全市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实现初步均衡。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二、关于我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做法

(一)调整布局,整合资源,为均衡发展创造条件

各区(县)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变化状况按照小学方便就近,中学相对集中的原则,确定教育规模,调整教育结构,完善教育体系,优化整合资源配置,落实政策措施,改造薄弱学校,促进农村教育优先发展。让每个学生接受良好的优质教育,同时,着重解决了城市中心区学校大校型、大班额和择校问题,实行初中阳光分班,中考全部指标配额到校机制。全面缩小城乡和校际间的办学差距,实现办学条件、学校管理、教师配备、教学质量基本均衡,有效落实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各项要求,截止2011年度全市义务教育学校由原来的141所已整合为现在的89所,其中已通过省标准化合格学校验收的有32所,待达标的学校有57所,将在今后5年内全部达标。投资新建市第九小学、第九中学,茄子河区茄子河小学、茄子河中学、宏伟中学、铁山学校、中心河学校,新兴区长兴学校、育红小学、安乐学校等,近10万平方米。加固扩建了第六小学、第十小学等10余所学校,总投资达2亿多元。布局调整和资源整合不仅最大效应地充分利用了有限的教育资源,更重要的是满足了各学区学生在规定服务半径内就学的需求,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位中小学生“就近入学”创造了前提条件。

(二)取消重点,均衡配置,确保办学水准大体相当

重点学校是产生“择校风”的主要源头之一,要真正实现“面向全体学生,办好每一所学校”的目标,就必须从治理重点校开始,以打破长期形成的重点校——好生源——好师源——好财源的怪圈。“择校风”,严重干绕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为维护学生的利益和教育的稳定,我们毅然决定义务教育不设重点校、重点班,取消了重点班形式的“特长班”,促进了教育均衡。与此同时,我们加大力度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按照“保安全、保运转、保均衡”的原则,多年来,坚持“雪中送炭”,不搞“锦上添花”,资金、项目和教学设施器材均根据省颁标准按照达标要求逐校安排,目前微机室、语音室、多媒体电教室“三室”建设的进一步加强,使我市城乡之间、校与校之间和办学条件趋于均衡,有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超过了市直属学校。

(三)加强内涵,提升质量,建立健全均衡发展机制

1、建立校长和教师队伍建设机制。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重点是教师的均衡,关键是加强校长和教师队伍建设,提升综合素质,我们以教育人才能力建设为目标,以优化人才结构为主体,以专家型校长和专业型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创新管理体制和机制,促进校长和教师队伍的成长。2010年安排29名校长参加了北师大专家型校长研修班两年学习,安排300多名校领导参加了中国教育干部培训,中小学校长培训班三年学习,有200多名骨干教师参加了省骨干教师培训班,有800多名班主任参加了中国教育干部培训网络学习,有85名德育副校长参加了北师大德育校长培训班学习,通过学***提高了城乡两支队伍的整体素质,实现了教师资源的均衡,促进了教育改革,推进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今后还要建立长效机制,进一步促进校长和教师间的均衡。一是继续坚持公开选聘校长制度,坚持岗上培训,干部交流、挂职锻炼等措施,打造名优校长,提升校长整体水平。二是继续坚持学习与培训、交流与轮岗、考试与竞聘、评价与激励等办法,造就思想过硬,业务精良、品德高尚的教师队伍。三是继续坚持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制定科学的教师资源调配方案,落实相关政策,有效解决教师结构失衡和城乡、校际间教师配备失衡问题。实现每年校长、教师交流量达到10%以上。四是继续坚持落实专项培训经费,加大培训力度。市教育局每年拿出15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教师培训。五是继续坚持运用聘用考核评价等机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确保全市教师学历、职称比例,素质能力全面达标,推进教师资源的均衡发展。

2、建立健全教育教学改革机制。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坚持硬件建设和内涵建设并重的原则,注重教育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同步提升。一是深化课堂教学全市中小学认真学习内化杜郎口中学等外地先进课改经验,召开全市课改推进会,制定课堂教学改革指导意见,建立课改机制,强力推进校长和教师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更新。推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立足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加强学生责任感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理念,使课堂教学改革全面铺开,让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真正体现素质教育,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二是落实国家课程标准和课程方案。各校能开全开好“三级课程”,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学生成长规律,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培养能力,增强本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三是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为学校配齐信息化设备,实现全市学校城域网校校通,农村学校信息教育“班班通”工程。培训全体教师掌握信息技术,充分利用我市教育城域网网络资源,整体提高教育教学现代化水平,使信息化教学的均衡发展。四是深化人事制度、招生制度、考试制度、评价制度、管理制度、规范办学行为等方面的综合配套改革,强化内涵建设质量,解决教育改革中遇到的问题。五是构建校园文化。不断深化教育内涵,营造育人环境,形成育人特色,打造学校品牌。确保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如期实现。

通过各项保障机制的建立,有力地推进了全市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进程。全市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将在全省要求的基础上提前五年实现,市直各学校2011年实现教育基本均衡,新兴区2012年实现基本均衡,桃山区2013年实现基本均衡,茄子河区2014年实现基本均衡,勃利县2015年实现全县教育基本均衡。2015年全市所有学校均达到规定标准学校建设的标准,实现全市教育基本均衡发展。

(四)依法治教,规范办学,为均衡发展提供保障

近年来,随着规范办学行为、推进素质教育有关规定的不断完善和落实,使我市教育均衡发展不断从硬件条件向内涵发展延伸,取得了明显效果。一是义务教育不设重点校、重点班,取消了重点班形式的“特长班”,促进了教育均衡;二是不收择校费和借读费。在我市无论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还是农民工子女都是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一视同仁接收;三是改革中考招生制度,向农村和薄弱校倾斜。我市中小学按学区就近免试入学,高中招生按着配额指标全部分配到学校,并向农村和薄弱学校倾斜;四是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近年来,我市中小学迁移内化先进课改经验,初中借鉴杜郎口课堂教学模式,大力开展课堂教学改革。

通过上述政策措施的实施,我市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各校办学水平大体相当,中小学基本刹住了择校风,教育乱收费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全市基础教育发展已初步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当然,尽管我市在推进全市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市的均衡发展还是低层次的均衡,城乡之间的差距仍然很大。因此,我们将进一步树立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将“知难不难、迎难而上、知难而进、永不退缩、不言失败”的精神贯穿于我们工作的始终,将政府最关心的教育问题解决好。全市县域教育均衡发展以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强化统筹,统一规划,加大投入,分期实施,力争经过3―5年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全市县域内均衡发展。

三、关于推进全市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体会与建议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在均衡发展问题上做了一些积极探索和有益实践,从中也有一些体会和建议:

第一,实施均衡发展首要的是要树立全新的教育发展观。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公共服务性、坚持教育的均衡性和公平性,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这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特征,更是教育应有的目标方向和理念。尽管由于多种复杂原因形成了我国目前这种教育非均衡现象,而且处理起来相当困难,但是,如果我们多年来一直坚持科学的发展理念,实施正确的政策导向,至少我们能够在全市县域内缩小差距,推进相对均衡。如果我们有了科学的教育管理思想,我们就会认真执行各项方针政策法规,规范办学行为,自觉地解决好老百姓反映的热点问题;如果确立了科学的质量观,就不会以升学率作为学校的唯一评价,加剧学校的恶性竞争;如果我们有了科学的发展观,就不会以办学经费不足为由而人为制造重点学校,拉大学校之间的差距,而是积极主动加强统筹管理,加强政策调控导向,确保办学科学合理、均衡协调、节俭实用。因此说区域内均衡发展关键并不在于城市大小金钱多少,而转变观念则是前提。

第二,实施均衡发展必须坚持系统推进综合治理。教育非均衡发展是由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而成,既有社会大环境因素也有教育内部问题,它不是教育一家的职责,也不单纯是资源配置问题。如果一个地方没有良好的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做保障,教育部门就很难解决择校的问题;如果没有良好的校园文化,教育内部就不可能在均衡问题上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很多的方针政策将得不到顺利的推进;如果没有严格管理,不可能有严明的纪律、健全的制度和规范的行为;如果没有相应的经费实施调控,就没有相当的硬件建设。总之,实施均衡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在社会的广泛支持和协同下,教育部门主动承担职责,表里兼治,疏堵结合,系统推进,重点突破。近几年,我们也正是围绕着办好每一所学校的目标,从提高社会认知度、加大政府的投入、均衡配置资源、提升教育质量、依法治教治校、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等多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从而才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8.价格工作如何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篇八

价格工作如何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和深入,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在我国已初步建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新形势下价格工作如何充分发挥价格部门职能作用,如何保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如何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是摆在价格部

门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价格工作和县域经济及发展的现状

(一)、价格工作现状

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部门的工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在市场经济中越来越多地扮演着“定规则、当裁判、搞服务”的角色。市场经济中大部分商品价格已经放开,实行市场调控价,商品价格由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决定。关于国计民生的商品价格实行政府指导定价,如:水、电、气、暖、媒、油等基础行业商品的价格仍实行政府价格部门定价。政府价格部门对基础行业商品价格的控制,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稳步发展和逐步完善,有利于确保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实现,有利于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

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商品价格不断放开,价格执法部门在执法过程中,出现了不知自己到底该管些什么、能管些什么、会管住些什么的现象,从而使价格执法部门不能达到“管大、管少、管好”的价格管理目标;由于价格部门执法力度不够,市场经济中价格欺诈、价格违法案件时有发生,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阻碍了市场经济的正常、稳定、健康发展;由于价格执法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执法中执法不严,执法不公的现象屡有发生,直接影响了价格部门的形象。从而在社会中形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价格放开了,价格部门管不住了,价格工作可以忽视了,价格部门可以撤掉了的观点。

(二)县域经济及发展的现状

县域经济具有地域特色,这种地域特色与其的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相关联。县域经济有一个较完整的市场调控主体,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县域经济活动涉及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一、二、三产业各部门。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既是城镇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部,又是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的交汇点,也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衔接处。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县域经济的做强做大,就不可能有一个地区乃至一个省、国家经济的做强做大。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题和方向。

县域是拉动消费的“超市”,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县域居民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水平的提高,使县域成为国内最大的市场,只有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农民收入和购买力提高,市场容量才会进一步扩大,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才会更强;县域经济包括城镇经济、乡村经济、农户经济几个层次,按经济成分又可划分为国有、集体、个体私营、外资、股份制和各种混合经济,各个层次、各种成分都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无论哪个层次、哪种成分实现大的跨越,都会对县域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县域经济是工业资源的基地,县域资源是国家资源的基本构成部分,土地、矿藏、森林、水源等自然资源大都集中在县域,没有县域资源在国家资源中的合理配置,就没有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食品业和轻工业,以矿物质为原料的重工业和新兴产业等,大都依赖于县域资源的支撑,同时,广大农村为国家建设还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可以说,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要素主要源于县域;发展县域经济是强国富民的基石,县域经济的主体是农村、农业和农民,农业经济是县域经济的基础,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农业的基础地位才能巩固,农民收入才能提高,农村社会才能稳定;县域经济发展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力,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的切入点,在全面推进小康建设中担当担重要任务。

二、价格工作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价格工作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

在县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水、电、煤炭、油等行业是基础行业,也是经济社会中多种行业的上游行业。水、电、煤炭、油等行业商品价格的变动在县域经济中可为牵一发而动全身,作用重大、影响深远。基础行业商品价格大部分实行的是政府价格部门定价,价格部门对基础行业商品价格的调整,直接影响县域经济发展。因此价格部门做好基础行业商品价格的调整工作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

(二)、价格工作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前提

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发展的前提。价格工作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密不可分,现阶段教育、医疗、卫生、农电、建房、种子、化肥等价格是县域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直接关系到县域社会的稳定问题。只有做好价格工作,才能解决好县域人民反映的热点问题,才能保障县域社会的稳定,才能确保县域经济的健康、正常、稳定发展。

(三)、价格工作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保障

县域市场经济社会中价格违

法、价格欺诈案件屡有发生,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县域市场经济秩序。做好价格执法管理工作是维护正常县域市场经济秩序的保障,为县域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保驾护航,从而确保了县域经济良性、正常、稳定的发展。

三、价格工作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部门面临着截然不同的两种趋势。一种是市场经济运行中经济规

律直接影响价格的程度越来越大,一种是政府直接管理价格的范围越来越小。如何适应这两种趋势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是价格部门面临一项重大的战略问题,更是价格部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紧迫问题。

(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使价格工作在转变工作思路上面临新情况、新问题。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虽然我国现在已初步建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和完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进程,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纵深发展,市场化程度的提高,经济主体的利益不断强化,对政府价格管理工作的科学性、民主性要求越来越高,按照市场经济价值规律的要求,大部分商品价格将实现市场调控价,这样要求价格管理部门的工作思路要从定、调价为主转移到制定市场价格竞争规则、加强价格行政执法、规范市场价格秩序、创造公平竞争环境为主上来。在价格部门转变工作思路的过程中,有些地方出现了价格部门对大多数商品和服务价格不管不问了,当地党委、政府认为价格工作可以忽视了,价格主管部门可以不要了,价格队伍可有可无了,造成价格部门为当地党委、政府作参谋助手时不知如何发挥价格职能作用,不知如何运用价格手段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

(二)、如何服务好人民群众,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价格工作面临新情况、新问题。

在经济市场化、全球化的情况下,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和价格矛盾更加复杂,要保持县域价格总水平的基本稳定、维护当地利益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价格工作的难度更大了,价格主管部门的任务更重了,对价格干部队伍的要求更高了。尤其是当前,价格工作和价格问题涉及县域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关系县域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它不仅是经济工作,而且是政治工作、群众工作、社会工作。所以,价格部门面临的工作任务更重、难度更大、要求更高。由于县域经济的快速增长,能源、原材料出现的“瓶颈”现象与企业要求降低商品成本的矛盾,对政府价格调控提出更高的要求。县域人民群众对医疗、教育、农电、建房、种子、化肥等价格热点问题反映强烈,而这些价格的表面现象,透露出背后深层次的体制问题,如何积极配合各项体制改革推动价格改革,解决好这些热点问题,难度更大;如何运用现有的手段,及时平息价格波动,稳定县域市场价格,难度更大。

(三)、如何提高价格部门执法水平,加大执法力度,价格执法队伍建设面临新情况、新问题。

现行的价格管理机构不顺,力量薄弱,人员素质与形势、任务要求还不适应。从机构上看,价格部门归属不一,严重冲击价格干部的信心和系统意识;从执法上看,《价格法》是价格工作工作的基本大法,但由于体制环境、立法环境和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价格法》一些条文已不适应形势发展要求,有的可操作性太差,有的造成执法随意性太大;从队伍上看,由于编制结构不平衡,价格部门特别是县级价格部门存在混编混岗问题,有的在岗人员不足,力不从心,无力面对广大而复杂的农村价格工作局面,甚者撑不起作为政府一个部门应有的一片天地。

四、价格工作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价格工作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式、新要求,转变职能,逐步放开管理,还经济发展更大的市场度、自由度;加强宏观调控,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维护市场秩序,保护人民群众利益;强化价格执法队伍的法律意识,注重培养队伍的依法行政能力,走法制化执法轨道。

(一)、以做好县级政府参谋助手为出发点,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发展是硬道理,一个职能部门的定位及其作用的发挥,首要的就是看其对当地经济发展的贡献度,这也是当地党委、政府对其重视程度的重要影响因素。作为政府职能部门,价格管理职能就是要为当地党委和政府当好参谋和助手,并紧紧围绕当地党委、政府的中心经济工作和产业发展重点,主动做好价格工作,努力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更加完善的价格体制环境,更为适宜的价格运行环境,更加规范的价格体制环境,更加优良的服务环境。价格部门特别是县级价格部门要定期研究分析党委、政府开展的主要经济工作,并根据这些经济工作的要求,找准切入点,采取积极得力措施,制定相关的价格工作计划和对策与之配合。

(二)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和加快城镇化步伐为着力点,充分发挥价格的职能作用。

采取积极的价格政策,支持农业和农村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加强对种子、农排农灌、农电、畜禽防疫、农技推广、农机作业等商品和服务价格的监管,稳定农资价格,落实优质优价政策;运用价格杠杆,提供价格信息,引导农民将有限的物力、财力、人力投入到效益更好、竞争力更强的产业和产品中,以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和农民收入增加。

积极疏导价格矛盾,壮大经济亮点。注意了解掌握本地支柱产业、特色产业、新兴产业发展中遇到的价格和收费问题,摸清优化结构中出现的一批专业乡、特色村在生产和流通中的价格矛盾,清理农民外出务工收费。通过疏导价格矛盾,为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价格环境。

运用价格政策,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要不失时机地积极参与城镇化建设中各项价费的监管工作,对兴建的“农民镇”、“小康村”、“农民小区”,要做好自来水、液化气、供暖、供热、用电、物业管理等公共公益事业价格与收费的管理:根据经贸型、工矿型、旅游型和综合型等不同类型小城镇的特点,积极发挥价格职能,加强农民建房、外地户口入籍、征地、商业网点、摊位、外地客商子女入学等价费的管理;采取支持性、倾斜性的价格政策,推动城镇基础建设、市政建设、环保事业的发展;加强价格引导,制定价格优惠政策,改善小城镇建设的投资环境,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

对随着生产发展、科技进步和城市化建设而出现的对农民生产和增收影响较大的价费项目,由价格主管部门实行规范管理。对实行市场调节价的商品和服务价格,采取“政府引导、企业自治”的办法,帮助企业建立健全价格运行机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价格协调作用,自觉抵制低价倾销、价格垄断、价格欺诈、价格歧视等不正当价格行为。

(三)以围绕“三农”问题搞好涉农价格和收费公示制度为切入点,完善农村价格监督网络,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三农”问题事关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在农民收入增长趋缓的情况下,加大对涉农价格和收费管理力度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具体举措,是新形势对价格工作提出的客观要求,也为价格工作实现新发展提供了广阔天地和舞台。价格主管部门要加强涉农价格和收费管理,要把行政机关收费、教育、医疗、建房、婚姻登记、计划生育、中介服务等方面的乱收费作为整治的重点,发挥多方合力,联合纪检监察、纠风和农民负担监督等部门,共同开展治乱减负工作。以《收费许可证》发放和年审为主要手段,加大价格监管力度。对农民和乡镇企业反映强烈的收费、已明令废止的收费、收费金额大的项目要重点监管。

进一步提高涉农价格和收费政策的透明度,把涉农收费公示制度作为“阳光下的民心工程”切实抓好,明确责任,加强动态管理,完善配套措施,努力扩大公示工作覆盖面,长期坚持下去,充分发挥公示制度的作用。

在当地政府领导与支持下,因地制宜,先易后难,逐步推进县、乡(镇)、村三级价格监督网络建设。建议乡(镇)价格监督站,由分管经济或财贸的乡(镇)长任站长、乡工商、财政、经管、水管、教育、卫生等部门为成员,具体工作由经管站负责,对外挂牌,各行政村设义务价格监督员,由村主任兼任,或在有名望、能坚持原则并热心价格监督工作的人中聘任。各县需选择1-2个乡镇试点,取得经验后在全县推广。

(四)以规范市场价格秩序为主攻点,当好维护县域经济秩序的“主力军”。

价格主管部门,是维护县域经济秩序的重要力量,是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的主体。要认真落实“定规则、当裁判”的职能,加强对价格收费的监督检查。在继续做好对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监督检查的同时,加大对各类收费的监督检查力度,开展对价格垄断、价格欺诈等不正当价格行为的监督检查。价格监督检查要向乡、村两级延伸,加强对与农民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的价格和收费的监督检查,扩大检查的覆盖面,整顿和规范农村价格和收费秩序。

做好价格举报中心的工作,开通“12358"举报电话,及时受理、查处群众举报案件。广泛开展明码标价工作和价格诚信活动,注意发挥企事业单位自身监督作用,提倡诚实守信的商业道德,规范经营者价格行为。

(五)以加强价格执法队伍建设为提高点,逐步实现依法行政。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是做好价格工作的根本保证。价格执法队伍总体素质是好的。但与肩负的重任比,与社会公众的期望值比,还是有差距的。要求价格执法队伍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加快建设一支政治强、作风硬、纪律严、业务精的现代化干部队伍上狠下功夫。强化价格执法队伍的法律意识,注重培养队伍的依法行政能力,注重运用法律手段开创工作新局面。

(六)以进一步拓展价格服务领域为创新点,使县域经济发展得到优质高效的服务。

做好农产品成本收益的常规调查、直报调查、预测调查,开展对农民种植意向、农户存粮、农户售粮、农户购买农资情况的专项调查,开展本地特色农产品的专题调查。建立成本价格信息服务体系和发布制度,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调整种植和养殖结构。

进一步重视价格监测工作,改善工作条件。要加强对粮食、蚕茧、生猪、农业生产资料和农民关心的地域性农特产品价格的监测,加强城乡居民关心的基本生活必需品和居住、服务项目的价格监测。在为政府决策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广泛开展面向社会的价格信息服务。在完善价格服务体系的工作中,注重提升服务质量,扩大服务覆盖面。

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部门只有找准位置,明确职能,紧紧围绕当地政府中心工作,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发挥部门整体功能,上下协调联动,才能做好工作,当好新时期的“价格卫士”,使价格工作能够实实在在的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9.辽宁县域经济发展探讨 篇九

一直以来, 县域经济在扩大我国经济总量、增强综合实力, 统筹城乡建设、有效化解“三农”问题, 促进就业、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巩固基层政权等方面, 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据统计, 截至2006年末, 我国列入县域经济统计范围的2072个行政单位县域国土面积占全国的92%;人口总数约占全国总人口的73%;县域经济GDP约占全国GDP的60%, 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实际利用外资等指标都占全国的1/3左右,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约占全国的1/4。

近年来, 中央重新审视“重城轻乡”的非均衡经济发展态势, 突破性地提出了“县域”概念, 并将“县域经济”正式纳入国家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范畴, 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都明确提出要“壮大县域经济”。宏观经济政策呈现出向县域侧重的明确的方向性变化, 标志着中国已经进入了县域经济大发展时代。

2003年中央实施东北振兴战略, 为辽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了重大的历史机遇, 特别是为辽宁县域经济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使全省县域经济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但是, 与浙江、江苏、广东、山东等目前国内县域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相比, 辽宁差距明显。如何解决目前制约辽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现有基础上实现本省乃至东北地区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值得深入思考。

1 辽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辽宁目前有44个涉农县区, 包括27个县和17个县级市, 土地总面积为12.83万平方公里, 约占全省的86.7%;总人口2315.3万人, 约占全省的55%。在中央振兴东北战略的推动下, 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升, 态势良好。县域经济发展呈现出“全面提升、结构改善、活力增强、效益提高”的良好态势。

(1) 县域经济总体实力增强, 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增长。

2006年辽宁县域地区生产总值为3300.1亿元, 比上年增长了21.8%, 占全省的35.6%, 有7个县 (市) 的地区生产总值超过了1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3874元, 增长了22.1%;实现工业增加值1453.03亿元, 同比增长3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8.8亿元, 增长了30.1%, 占全省的13.3%, 比上年提高了0.9个百分点。

在2007年第七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 (市) 排名中, 东北地区占5个, 全部出自辽宁, 最高排名34位, 分别是海城市、瓦房店市、普兰店市、庄河市、大石桥市。

(2)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工业和服务业持续提升。

2006年辽宁县域第一产业增加值为767.1亿元, 增长10.7%, 占全省的78.6%;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480亿元, 增长26.3%, 占全省的31.3%;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053亿元, 增长24.6%, 占全省的29.7%。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的25.6:43.2:31.2调整为23.2:44.9:31.9。一产业下降2.4个百分点, 二产业上升1.7个百分点, 三产业上升0.7个百分点。

(3)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2006年辽宁县域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达1004.3亿元, 占全省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20.2%, 比重较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 比上年增长57.2%, 比全省增幅35.7%高22个百分点;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率为30.7%, 比上年提高11.4个百分点。

电力、交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等投资均有大幅增长, 城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最为突出的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历时6年总投资129亿元的全省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全面竣工并交付使用, 改善了农村电网的落后状况, 实现了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同网同价, 使全省691万户农民受益;二是全省省辖市全部通高速公路、1170个乡镇全部通油路, 形成了“一网五射两环”的公路交通总格局;三是在辽西北全面启动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使458万农民饮水难的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4) 对外开放步伐加快, 重点项目不断涌入。

招商引资步伐加快。随着县域基础设施和招商环境的改善, 2006年辽宁县域实际利用外资12.2亿美元, 占全省的20.3%;农业实际利用外资、农产品出口创汇同比增长20%以上。各县 (市) 普遍开工建设了一批重点工业项目。江苏雨润集团300万头生猪深加工项目落户开原, 北票工业园引进浙江赐富、纵横两大集团, 投资10亿元年产60万吨海绵铁项目进展顺利, 盘锦大洼船舶工业园已签订项目总投资72亿元, 42个重点项目中将有15个项目年内达产。

在省财政资金支持的25个县 (市) 工业项目集聚地中, 规模以上企业数已由2005年的325个增至2006年的577个, 增加252个, 增幅77.5%。其中1亿元以上的企业已由2005年的42个增至2006年的100个, 增加58个。

(5) 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生活质量不断改善。

2006年, 辽宁省农民人均纯收入4090元, 比上年增加400元, 增长10.8%。从44个县来看, 11个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5000元, 占25%, 比上年增加4个, 其中, 长海县仍旧是全国最高, 达15012元;4000-5000元的有20个, 占45.5%, 比上年增加5个;3000-4000元的有11个, 占25%, 比上年减少5个;2000-3000元的有2个, 占4.5%, 比上年减少4个。

2 从辽宁县域经济发展引出的思考

(1) 目前制约辽宁乃至全国大部分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虽然辽宁县域经济的发展取得了很大进步, 已经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但放眼国内浙江、江苏、广东、山东等县域经济发展的先进地区, 差距依然明显。

据2007年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第七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科学发展评价报告》显示, 当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具有如下特征:

——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 (市) 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 东部地区有90个, 东北地区有5个, 中部地区有11个, 西部地区有4个。

——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 (市) 的平均规模:人口81.45万人, 地区生产总值268.17亿元,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36亿元,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35960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6790元, 分别比上年增长4.05%、15.86%、22.57%、16.43%、8.99%。

——新时期县域经济特色各异, 竞争日益激烈:浙江省县域经济人均水平高, 百强县比例大, 为全国各省市区之最;江苏省县域经济规模大, 百强县大而强;山东省县域经济单位多, 差异性大, 百强县增数多;广东省县域经济已经逐渐成为中心城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等等。

通过与上述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地区的综合比较, 现阶段制约辽宁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一是经济发展整体水平较低, 竞争力不强。除少量县 (市) 外, 总体处于国内县域经济发展一般水平, 与全国百强县 (市) 平均水平差距明显。

二是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依然滞后, 产业现代化水平低。产业集群特色不鲜明, 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和规模化经营, 没有发挥出自身优势, 对整个产业的支持和推动力度不够。

三是县域经济发展不均衡, 强者恒强、弱者常弱, 各自为战, 未形成类似江苏江阴、山东即墨等为代表的强县组团, 体现出明显的集聚放大效应。

四是乡镇企业管理落后, 没有树立起有市场号召力的特色品牌。

五是环境保护和资源优化配置意识不强, 软硬环境建设亟待总体提升。

不难看出, 以上问题正是一直以来制约和困扰中国大部分县域地区经济发展的通症, 只是当前阶段更加突出、更加紧迫而已。

(2) 关于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初步设想。

必须看到, 在现代化都市大行其道的今天, 发展县域经济是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战略支点。县域经济发展的成败, 关系到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成败, 关系到我国的全面开放、发展和稳定, 所以必须从六个方面入手:

①要坚定思想、统一认识, 将县域经济的发展与区域总体发展联系起来, 树立“县域立, 城市兴”的思想, 加速推进城市经济和县域经济的“双轮拉动、同步增长”。

②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规划, 依据各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优势、现状、存在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准确把握自身定位, 将工作重点放到培养县域主导产业、培育特色经济品牌、扶持县域龙头企业上来。

③建立和完善国家县域经济发展指标评价考核体系。依靠该体系, 促进县域经济在领导机制、改革机制、考核机制、激励机制等方面实现创新发展。

④加速环境建设步伐, 提高环境建设水平。在完善公共基础设施、产业配套设施的同时, 加速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 提升政府行政审批服务的水平和加快办事效率, 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优良的配套设施环境和优质的公共、行政服务。

⑤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支持和鼓励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本地县域产业发展方向的乡镇中小企业引入现代企业管理模式, 积极引导其立足本地、开拓市场、扩大规模、加速集聚。

⑥坚持以人为本, 加强人才资源管理, 为县域经济发展集聚各类有用人才。充分利用各项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 大力引进和培养适合县域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级人才, 形成优势产业集聚人才、重点项目吸引人才的发展态势。

(3)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未来。

纵观我国几十年来的县域经济发展, 经验与教训共生, 机遇与挑战同在。虽然其中存在一些问题, 面临一定困难, 还要走一段漫长的崎岖之路, 但从发展的角度, 尤其是通过观察国内县域经济先进地区的发展轨迹来看, 这些问题与困难的出现实属正常、无可避免, 是中国县域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必然面对的。只有正视这些问题与困难, 逐步解决和克服了它们, 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发展, 才能迎来中国县域经济“万紫千红、满园秀色”的春天。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国务院振兴东北办.东北地区振兴规划[S].2007.

[2]陈锡文.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若干重大问题[N].南方日报, 2006-05-18.

[3]李亚华.新时期中国县域经济发展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4]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第七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科学发展评价报告[R].2007.

10.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十

XX年的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四项指标在全省排名靠后,形势十分严峻。我们必须正视存在问题,咬住争先晋位目标,奋力推进“生态立县、药业兴县、旅游强县”战略,努力建设人均经济强县,全面提高城乡群众收入水平。

一、发展现状不容乐观

近年来,××县在深化县情认识、找准经济发展差距的基础上,确立并全力实施“生态立县、药业兴县、旅游强县”战略,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力实施项目带动,狠抓产业开发培育,全县经济社会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自XX年“6.9”后,六年间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分别达到12.2%、11.2%、10.5%和11.9%。XX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99亿元,同比增长12%;实现地方财政收入571万元,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元,增长20%;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1亿元,增长18.4%。

客观分析××的县域经济主要数据,整体呈现出增幅较快、但水平很低的特点。一是经济总量小,结构性矛盾突出。XX年全县生产总值仅占全省、全市份额的0.029 %和0.57 %;人均生产总值仅为全省18212元的32.7%和全市10046元的59.2 %。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的比重为26.7:31.7:41.6,与全省11:56:33和全市24.8:38.6:36.6比较,农业所占比重仍然偏高,且布局散、规模小、特色不明显、产业化程度低、经济效益差。同时,工业企业设备落后,市场狭窄,技术含量低,多以资源粗加工为主,对县域经济贡献率低,还不能发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功能。第三产业仍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生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处在起步阶段,产业发展优势不明显。二是产业发展缓慢。生态旅游、绿色中药两大主导产业发展缓慢,市场影响力、辐射范围十分有限,对县域经济拉动力较弱。绿色中药虽初具规模,但产业链条短,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精深加工瓶颈难以突破,仍处在出售原材料的农业产业初级阶段。生态旅游虽已起步,但推出的旅游产品缺乏特点和亮点,配套的服务功能尚不完善,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三是财政增收困难,发展投入严重不足。多年来,由于没有稳固财源,地方财政收入极其微薄,转移支付主要用于保工资和保运转,项目建设配套资金困难,对产业发展的支持乏力。四是固定资产投资后劲不足,城乡公共服务设施薄弱。近年来的固定资产投资主要依靠中省项目拉动,地方投资比例低,项目统筹能力差。县乡村道路网点少、等级低、通行能力差,交通瓶颈问题尚未彻底根除;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不完善,土地瘠薄,地块狭窄,人均耕地面积小;城乡基础配套设施落后,市场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严重影响和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五是贫困面大,城乡群众增收乏术,部分城乡群众生产生活还比较困难。XX年,我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40元,分别是全省12858元的64.8%和全市10155元的82.1%;农民人均纯收入2012元,分别是全省3136元的64.1%和全市2884元的69.7%。农民人均纯收入构成中,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性收入是主要支撑。六是城镇化水平低,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不强。我县虽有3个建制镇,但规模偏小,城镇基础设施不健全,物流、人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渠道不畅,市场化程度低,对县域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弱。目前,我县城镇化率不足30%,明显低于全省的42%和全市的38%。

二、建设人均经济强县势在必行

在第二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们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确定了“培育特色产业、建设人均强县、构建和谐××、打造熊猫家园”的载体,力争通过2至3年的努力拼搏,使全县生产总值达到3亿元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元以上,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2万元左右,从人均经济指标上快步跟进和奋力赶超省市平均水平。

确定这些目标,一方面是我们实现建设人均强县、奋力争先晋位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基于我县人口少既是劣势也有优势的特点。我们虽然在经济总量方面无法与其他县区相比,但人均指标上却蕴含着潜力。具体讲,一是××面临大好的发展机遇,经济发展正处在新的战略机遇期。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工作会议出台了多措并举突破县域经济和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商贸流通、公路交通、财政金融扶持政策、乡镇机构改革、扩权强县等利好政策,必将推动××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二是××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潜力具大。随着“生态立县、药业兴县、旅游强县”战略的深入实施,我们在产业培育方面多年的努力终将获得丰厚回报。三是××具有良好的内外部发展环境,后发优势明显。全县各级班子紧密团结,各级干部齐心协力,广大群众求富思进,加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催生的强大精神动力,××必将驶入突破发展的快车道。特别是随着西成高铁客运专线过境设站、“引汉济渭”工程等重点项目年内的开工,县委、政府发展农业三大产业的决定落实见效,大熊猫生态旅游开发项目的顺利推进,必将推动××的快速发展。只要我们凝心聚力、奋起直追,按照“抓特色比亮点、抓增长比人均、抓稳定比和谐、抓管理比环境”的发展思路,把省市推进县域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那么我们必将把落后的劣势转变为后发的优势,迅速掀起突破发展的新高潮。

三、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动力,加快推进经济社会突破发展

发挥比较优势,走特色发展之路。首先,在农业方面,以农业产业化为目标,强力推进生猪、山茱萸和板栗三大主导产业发展,坚持抓大户、抓示范、抓规模、抓亮点的思路,出台相关政策措施,设立专项资金进行扶持和补助,促进三大主导产业做大做强。按照一村一品模式,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积极发展天麻、猪苓等中药材,搞好土鸡、中峰、大鲵等特种养殖业,抓好核桃、食用菌等林副产业。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补贴政策机遇,搞好山地综合开发,大力发展后续产业,形成特色鲜明、多元互补的产业格局。其次,在工业方面,继续以山茱萸等产业为龙头,着力开发天贝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山茱萸保健酒、农家香公司的系列农产品等项目,并辐射带动同类产业和相关产业的配套发展,形成以技术为先导,以名牌产品为基础,以骨干企业为支撑的产业格局。同时,将水能和矿产开发及农副产品深加工作为发展龙头逐步壮大。第三,在三产方面,充分依托自然生态优势,围绕大熊猫栖息地、秦岭珍稀动物园重点开发农业观光旅游、民俗旅游、科考旅游,组织好茱萸花节、大熊猫节等旅游节庆活动,扩大我县旅游宣传面。积极发展物流、商贸、信息等服务业,全面提升服务业的整体水平,大力推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缺乏可供出口的资源和产品,居民消费能力也非常有限,因而投资在县域经济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我们要继续抓住国家扩内需、促增长、保民生的政策机遇,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和突破发展主攻方向,精心论证、筛选、储备一批带动力强、关联度大、附加值高、有支撑作用的大项目,全力以赴抓好重大产业项目、重点基础建设项目、民生保障项目、社会事业发展项目的`争取和实施,重点争跑高速路新连接线、东陈路、污水及垃圾处理厂、大熊猫生态旅游综合开发等项目,以大项目带动大投资、推进大发展。要加快项目开工和建设进度。对扶贫重点村、椒溪河流域土地整理、金水河梯级电站开发、经济适用房建设、乡镇卫生服务体系、佛中扩建、大熊猫生态旅游和天美、秦隆石材等投资额超500万元的大项目,要倒排进度,明确时限要求,确保及早动工建设。

大力推进城镇化,催生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要抓紧实施县城规划修编工作,统筹编制村镇建设规划,力争我县乡镇列入“陕南陕北百镇”建设计划,积极做好西岔河撤乡建镇争取工作,通过各方面的措施,努力提升县城和重点集镇的品味。要不断改善建设基础设施条件,扩大服务体系,逐步形成县城、重点镇和一般乡镇三个层面梯次推进的发展体系。坚持“抓龙头、做大做强中心县城”和“抓基础、大力发展小集镇”相结合,突出搞好中心县城和重点集镇建设,借助三河口库区移民机遇,鼓励和引导群众向集镇集中,扩大县城及大河坝镇、陈家坝镇规模和容量。积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引导农民出村出镇发展服务业,发挥小城镇对周边经济、文化、服务的辐射带动作用。

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和招商引资工作,增强县域经济活力。强化“民营经济就是县域经济”的观念,按照“优化环境、宽松政策、取消门槛、放手发展”的总体要求,大力推进全民创业活动,落实税费减免优惠政策,从税收、贷款、工商管理、土地使用等方面积极扶持城乡群众兴办个体私营实体,最大限度地拓宽群众就业门路,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切实把招商引资作为实现××突破发展的根本出路,下更大的力气,投入更多的精力,坚定不移地抓好招商引资工作。牢固树立开放兴县思维,突出中药材、农林产品、矿产等特色资源,做好优势项目的策划、包装、推介工作,主动出击,广泛联络,大胆借用外力推进发展。要加大投资环境整治力度,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认真落实发展环境一票否决制度,严厉查处破坏投资环境行为,夯实各乡镇、各部门主要领导抓投资环境的责任,最大限度地实现工作效率提速,及时为企业生产经营排忧解难。

切实增加城乡群众收入,夯实县域经济发展基础。本着“跳起来摘桃子”和跨越突破发展的原则,县委、县政府提出今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000元和1XX元,力争尽快赶上省市平均水平,为建设人均经济强县奠定基础。当前,一是要围绕增加群众收入,进一步搞好百名干部进村入户帮助农民增收工作,切实帮助农民选准发展项目和拓宽增收渠道,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增收计划,努力从影响群众增收的各个环节入手,分解指标,明确任务,多措并举,确保群众收入有较大幅度提升。二是要突出重点,加快发展农业三大主导产业,大力发展以个体工商为主的非公经济和以生态旅游为依托的第三产业,为增加城乡群众收入提供稳定可靠的途径和支撑。三是要衔接好统计数据与考核指标,确保把城乡群众收入情况真实的反映出来。

11.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考核工作情况汇报 篇十一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围绕做大做强县域经济实力、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三大”目标,突出加快县域工业化、县域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进程,做到深化改革与加快发展、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借助外力与启动内力、经济手段与组织措施“五个”结合,坚持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五个”统筹,全面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形成比拼争先、跨越发展新格局。

一、工业化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县域工业化的历史任务远远没有完成。要把工业化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低、人力资源优势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突出为大工业配套,农产品加工和三产服务“三大”重点,积极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发挥比较优势,培植壮大支柱产业、优势企业,提升产业层次,延长产业链,形成各具特色的县域工业结构产业集群。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科学定位,办好工业园区,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加快向园区聚集,使园区成为县域工业主要载体、高新技术孵化区、城市建设新区。

二、城镇化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优先空间

城镇化是工业化的载体。县域城镇化水平低已经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要围绕城乡一体化,科学县域资源,增强城镇聚集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坚持规划先行,优化城乡空间布局,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加大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和县城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力度,做好县域、乡镇总体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把发展县城、中心镇作为重点,发展规划统筹、基础设施共享、产业互补配套和资源高效配置,发展特色突出、优势互补、区域配套的卫星城。每个县选择2-3个基础较好、具有一定规模、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发展前景好的建制镇,完善城镇交通、供水设施、污水管网和垃圾清运设施,建设污水处理厂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厂,把城镇边角带、空闲地、水沟、河道当作资源建成景观,使其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明星镇。加快县域市场体系建设,积极培植要素市场,完善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体系。发挥各县地域人文特色,发展特色旅游产业。推广运用现代经营方式,改造传统服务行业,发展现代物流、信息咨询、社区服务等新兴产业,有条件地发展房地产业,提高第三产业发展水平。

三、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产品区域布局,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逐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各具特色的优质高效农业产业区(带)。发挥龙头企业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新变化,引导农民按标准化组织生产,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发展农村水、电、路、医、学,搞好环境绿化,加强污染治理,改善生产生活环境。落实党的农村政策,调动农民积极性。按照“三业并举,四轮驱动,三化承载,举措到户,机制保障”的要求,推进农民收入持续大幅度增长。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新农村晋星创建。

12.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考核工作情况汇报 篇十二

一、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1. 经济总量持续增长

2012年, 内蒙古80个旗县 (市) 共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0260.11亿元, 占全区的比重较2007年提高6.1个百分点, 生产总值超100亿元的县域34个;超50亿元的县域64个;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总额达到519.5亿元, 与2007年的163.8亿元相比, 增长了3.2倍, 占全区的33.46%, 其中:超1亿元的县域有74个, 超5亿元的县域有29个。在第十一届中国西部百强县市中, 内蒙古有17个旗县 (市) 名列其中。西部百强县市前10名中内蒙古有4个旗县 (市) , 前50强中有13个旗县;准格尔旗排名第1位、伊金霍洛旗排名第3位、鄂托克旗排名第9位、霍林郭勒市排名第10位。此外, 准格尔旗、伊金霍洛旗还分别跻身于第十一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 分列第12位和第29位。

2.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从产业结构上看, 县域经济在总量不断扩张的同时, 产业结构也逐步优化, 县域三次产业的比重调整到2012年的12.72:58.97:28.31。同时, 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80个县域的工业增加值占全区的比重已达到64.34%, 拉动内蒙古县域经济增长的作用十分明显, “二、三、一”的产业结构类型继续得到巩固。企业数量占全区企业总数超过96%, 吸纳就业人员占全区城镇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75%。

3. 人均指标大幅度提高

2012年, 内蒙古80个旗县人均生产总值为56615元, 比全国平均水平多18262元, 其中人均生产总值超过全区平均水平的旗县有27个, 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旗县有41个, 分别占80个旗县的33.7%和51%。80个旗县有43个旗县的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超过全区平均水平, 有42个旗县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分别占80个旗县的53.7%和52.5%。

4. 城镇化步伐进一步加快

各旗县加快城镇建设, 增大城镇产业集聚, 使得城镇化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2012年, 80个旗县 (市) 城镇人口达到631.2万人, 城镇化率为36.3%, 其中:有44个旗县城镇化率超过全区县域平均水平, 有26个旗县超过全区平均水平, 分别占80个旗县的55%和32.5%。

(二) 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经济发展水平偏低, 整体竞争能力较弱

第十一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报告显示, 内蒙古仅有2个县域进入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 (市) , 虽然在中国西部百强县中占有17个名额, 但整体县域经济欠发达现状仍然突出。此次参与评价的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的主要指标平均规模分别为:地区生产总值475.64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64070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9.0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22170元,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约10560元。内蒙古80个县域上述指标平均规模分别为:地区生产总值125.54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6615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4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9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695元。进一步分析, 内蒙古县域平均地区生产总值为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的26.3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88.3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22.3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9.7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82.34%。不难看出, 尽管内蒙古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 经济总量已排在全国中列, 人均生产总值更是进入全国前列, 但县域经济整体实力并没有明显的跨越, 与发达地区相比较, 差距仍然十分明显。

2. 资源要素流通不畅, 产业结构调整转型缓慢

内蒙古县域经济虽然发展快, 但经济构成主要以民营企业和小型企业为主, 形成经济规模狭小、生产要素分散、产业集聚程度不高、总体实力不强的发展状况。首先, 县域基础设施对县域资源要素流动的承载力不足。长期以来, 县域的基础设施薄弱, 尽管经济发展需求增大, 但是80个县域所辖的10214个嘎查村中, 仍有5566个没有通沥青水泥路, 通畅率为45.5%, 2012年全区行政村通宽带率仅为58%, 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87%) , 造成了交通闭塞、物流不畅、信息闭塞, 严重制约了县域经济市场的形成。其次, 县域资源流通空间狭窄。在县域发展战略上, 很多县域局限于从县域内规划产业和城镇布局, 导致了县域资源要素交流的半径过于短小, 县域与外围的资源要素交换不顺畅。再次, 县域资源吸附力不强。县域自身经济社会和政策环境优化不够, 社会服务不到位, 吸引和容纳县域外资源的能力不大, 导致了县域资源要素流通量不大, 资源要素的价值不能充分发挥。目前, 内蒙古县域三次产业结构中, 第一产业比重仍然过大, 超过20%的有26个, 最高的达到47%。在产品异质性不强、产业趋同、科技含量低, 大路货多、精品名品少, 产品市场占有率低。产业结构调整转型缓慢, 又造成县域资源要素粗放式使用, 经济效益不高。资源要素的趋利性流向, 必然导致县域资源要素向大中城市、大中型企业集中, 向发达地区转移。

3. 农牧业发展水平有待提高, 生产大县仍然贫弱

内蒙古县域的农牧业大县与全国的农牧业大县一样, 都是一些产粮和畜产品大县, 同时也都是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经济弱县, 都具有经济结构不优、农牧业基础薄弱、工业主导地位不突出的共同特征。虽然农牧业大县肩负着粮食安全和畜产品供应的国家责任, 而农牧业比较效益偏低, 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下降, 近十年间在GDP结构中所占比重下降了14.1个百分点。与此同时, 内蒙古农牧业大县产业结构的显著特点是低附加值的产品型结构, 所提供的大多是经济效益较低的农畜产品, 故大多数农牧业大县的农畜产品只具有数量优势, 没有真正形成市场竞争优势。因此, 内蒙古农牧业大县不仅是GDP弱县、财政穷县, 而且大多数农牧业大县也不是农牧业强县。2011年新一轮国家级和自治区级贫困旗县名单出台, 共计57个旗县, 其中国贫旗县31个, 区贫旗县26个。从粮食生产规模看, 内蒙古粮食产量前十名的旗县中, 有国贫旗县4个, 区贫旗县3个, 占到70%, 在2012年受到国务院表彰的9个粮食生产先进县中, 有6个是贫困县。可以看出, 伴随着内蒙古整体经济实力的提高, 农牧业的发展没有停滞, 但也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贫困仍是产粮大县经济发展现状的明显特征。产粮大县的前十位人均GDP为全区人均水平的63.12%, 人均财政一般预算内收入为全区平均水平的24.6%。地区经济发展缓慢, 地方财力相形见绌, 由此带来的最显见的结果就是生活在贫困地区居民的钱袋子不鼓。2012年, 农村牧区居民人均纯低于全区平均水平的县域有33个, 占43.4%, 收入后十位旗县的平均收入只有3464元, 为全区平均水平的45.5.65%。在地方财政窘迫的背景下, 职工的收入也难以提高。在产粮大县中, 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大约只有全区平均水平的77%。

4. 贫困面广量大, 扶贫攻坚任务仍然艰巨

2011年国家和自治区调整了扶贫标准, 农民上调66.67%, 牧民上调72.22%, 按照这一标准, 全区的贫困人口为266.6万人, 占全区农牧业人口的20.34%。与此同时, 新一轮国家级和自治区级贫困旗县名单出台, 共计57个旗县, 占全区除市辖区以外旗县级行政区域总数的71.5%。其中:国贫旗县31个, 占38.75%, 区贫旗县26个, 占32.75%。在全区旗县人口排名前十位中, 5个旗县是国贫, 1个是区贫, 占60%, 人口总数达到266.72万人, 与全区贫困人口数相当。

5. 县域改革滞后, 基层政府职能不适应现实需求

在县域经济发展转型期, 县域政府的管理职能仍不完善, 一是行政管理转型滞后。政府对市场运行的干预过多, 特别是习惯于直接干预, 甚至直接参与微观经济, 而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意识较弱。二是县域事业单位改革滞后。仍以准行政组织的身份出现, 仍大包大揽行政事务, 不仅使公共服务的能力退化, 而且造成县域财政负担过重、县域公共服务供给短缺的局面。三是县域政绩评价机制滞后。没有形成正确的县乡干部评价观念, 没有以是否创造了财富、为老百姓办实事、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作为衡量县乡干部的标准, 而是以GDP为核心管理干部和考察业绩, 制约县域服务职能的有效发挥。四是随着县域经济的不断发展, 越来越需要基层政府在制度层面上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 促进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 提高县域的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 夯实县域发展的经济基础。而县域政府承担的事务越来越多, 权力却越来越小;财权事权和管理权的不匹配使县域政府管人与管事脱节、事权与财权脱节, 造成管理职能虚化, 难以保障县域发展的需求。

二、着力壮大县域经济, 是内蒙古加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 具有广褒的土地和丰富的矿产资源

80个县域国土面积占内蒙古国土面积的98.25%;700多万公顷耕地几乎都在县域;草原面积占71.5%;林地面积占79.5%。80个县域中, 只有4个县域没有矿产资源, 煤炭资源总量约占全区的72.6%, 有4个县域矿产资源量超过1000亿吨, 14个县域矿产资源量超过100亿吨。

(二) 贡献了一半以上的经济增长指标

2012年, 80个县域实现生产总值占全区的62.7%, 其中:第一产业占88.14%;第二产业占65.46%, 其中:工业占64.34%;第三产业占51.52%;实现投资总额占67.43%。同时, 具有扩大消费的潜在能力。80个县域人口占内蒙古总人口的69.1%,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仅占38.07%。

(三) 构筑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关键在县域

内蒙古拥有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的森林和草原生态系统, 同时也是全国土地荒漠化及沙化最集中、生态最脆弱的地区之一。中度以上生态脆弱区域占全区国土面积的62.5%, 其中:重度和极重度的占36.7%, 退化、沙化、盐渍化草原面积占全区草原总面积的61.2%, 因此, 内蒙古也成为国家实施六大生态建设工程全部覆盖的唯一省区, 充分显示其独特的生态地位。

(四) 县域经济必将支撑内蒙古再创辉煌的发展蓝图

内蒙古党委提出了“8337”发展思路, 并出台了指导内蒙古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意见, 对县域经济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到2017年, 80个旗县市区生产总值、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 其中50个以上旗县市区生产总值超过百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超过5亿元;县域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新增2-3个进入全国百强县的旗县市区。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从现在开始, 内蒙古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路径为: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经济结构明显优化;发展质量明显提高;整体竞争力明显增强;城乡居民收入明显增加;城乡面貌明显改善。实现上述明显变化就要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农牧业现代化发展、提高信息化水平, 而实现“四化”的着力点必然落在县域发展上。

三、如何加快发展县域经济

(一) 依靠内生经济增长动力

内源型发展理论是旨在寻求从地区内部、利用自身的资源和优势推动地区发展的理论。内源型发展理论主张一个地区能否加快发展、实现长期发展的关键就在于内生的经济增长动力。在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经济发展遇到瓶颈的时候, 从区域内部寻找发展经济的路径,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大力推动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源型增长的发展轨道。内源型发展理论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就是对现实发展实践的反思。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城市的经济和生活迅速得到发展和改善, 人口以及资本不断向城市集聚, 与乡镇及农村的发展差距越来越大, 尤其在欠发达地区表现得更为明显。因此, 内源型发展理论对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非均衡发展战略

对于欠发达地区, 应采取适宜大多数欠发达经济推进发展进程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以达到“联系效应”。作为欠发达经济, 其主要稀缺资源是资本, 应选择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投资, 进而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首先政府应把社会基础设施投资视为己任, 其次应把有限的投资投入到具有战略意义和“前向联系”较大的产业部门, 促进其优先发展, 以带动其他产业部门的同步, 进而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

(三) 以产业集群形成竞争优势

产业集群是指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体系在空间上集聚的现象。产业集群的形成使得产业分布有明显的地域性, 集群内企业依赖于集团特点, 具有强劲的、持续的竞争优势。结构的优化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有力手段, 不同的产业结构代表着不同的经济增长优势。所以, 对于尚处于欠发达状态的地区、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的经济而言, 改变和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产业集群是加快地区经济增长的有力抓手。

(四) 以制度创新减少发展成本

不断创新的制度是经济增长的有力保障。制度的主要功能就是规范交易秩序、节约交易成本, 增强交易主体间的信用。制度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取决于制度把劳动与报酬联系起来的程度, 取决于制度为生产和交易所保障的范围。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 制度、特别是适应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制度, 是最为稀缺的资源。因此, 欠发达地区经济要取得可持续发展, 首先面临的是制度上的变革, 我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四、发展县域经济要处理好的关系

(一) 处理好“质”与“量”的关系

发展县域经济, 既注重量的扩张, 更要追求质的提高。改革开放以来, 各地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GDP得到了大幅增长, 但也出现了很多问题, 增长的背后常常伴随着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显然, 这样的发展方式已远远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要求, 我们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好中求快, 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促进县域经济协调全面可持续发展。

(二) 处理好“大”与“小”的关系

大企业是壮大县域经济总量、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推动力量, 是强县富民的有力支撑;小企业是增加就业、活跃市场、增强经济发展活力的源泉。两者对于县域经济的发展都十分重要。因此, 我们必须坚持大小并重、多业并举的原则, 促进大中小企业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 对市场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大的企业, 要通过资源整合和资产重组将其培育成规模大效益好、抗风险能力强的企业集团, 使之成为县域经济的“火车头”, 财政收入的“台柱子”。同时, 也要采取有效措施, 全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通过延伸产业链条, 细化分工协作, 着力培育中小企业梯队, 促使它们由“小”向“大”转变。

(三) 处理好“内”与“外”的关系

在县域经济发展中, 一方面, 要跳出县域、放眼全国, 积极实施“外向带动”战略, 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通过扩大开放, 把招商引资作为实现县域经济新跨越的突破口。当前, 尤其要紧紧抓住全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 主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 加强与区内外大集团、大企业的经济技术合作, 吸引大集团、大企业在县域落户。另一方面, 也要努力调动县域内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 充分激发自我发展的内在活力。

(四) 处理好“远”与“近”的关系

既要立足于当前, 也要着眼于长远。立足当前, 就是要认真解决目前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 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同步。着眼长远, 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不仅要把目光放在GDP规模的大小上, 还应该站在时代前沿, 坚持以人为本, 在科学、民主决策的基础上, 认真落实“8337”发展思路, 保持县域经济发展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五、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 把促进产业培育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

要把产业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围绕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 继续培强壮大能源化工产业, 重点发展新能源产业;加快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 有色金属制造产业;推进绿色农畜生产加工基地建设, 打造一批名牌产品和无公害产品, 提升绿色食品产业竞争力;整合文化旅游资源, 突出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内蒙古县域经济要加快形成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集群, 以强势产业推动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二) 把壮大实体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

实体经济直接创造物质财富, 是社会生产力的集中体现, 也是社会财富和综合实力的物质基础。只有壮大实体经济, 筑牢经济的根基, 县域经济才能实现平稳较快发展。要把工业强县作为推动跨越的第一战略, 扎实抓好国家和自治区级工业园区建设, 吸引大企业、大集团、大项目入驻园区发展。各级政府要继续做好协调服务工作, 进一步完善园区发展要素, 积极创造条件, 确保重点项目尽快竣工投产, 不断壮大实体经济, 为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奠定坚实基础。

(三) 把加快招商引资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

招商引资是促进生产力水平提升直接而有效的途径, 是推动内蒙古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要把招商引资作为抓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依托各级园区建设, 以新型工业化为重点, 实施园区专题产业链招商, 纵向拉长产业链条, 横向壮大产业规模, 重点引进龙头型和基地型项目, 提升园区核心竞争力, 引导和吸引更多大企业、大项目向园区集中。创新园区运行机制,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搞好主动服务、超前服务、全程服务, 提高办事效率, 为企业和投资客商营造文明开放、宽松舒适的发展环境, 使内蒙古成为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汇集之地和投资热土。

(四) 把统筹城乡作为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基础

上一篇:路上的风景600字作文下一篇:猴年元宵祝福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