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教学的素质教育渗透论文(精选18篇)
1.高中作文教学的素质教育渗透论文 篇一
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的创新思考
素质教育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尤为重要.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新教材丰富了英美等英语国家的地理、历史文化背景知识,为此,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引导学生了解英语本土文化,激发英语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终身学习英语奠定基础;利用现行教材,渗透英语文化背景,深化教材内容,以达到素质教育的创新目的.
作 者:燕美淑 作者单位:贵州省毕节市杨家湾中学,贵州,毕节,551716刊 名: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英文刊名:DUYUXIE年,卷(期):“”(7)分类号:关键词:高中英语 素质教育 创新
2.高中作文教学的素质教育渗透论文 篇二
关键词:高中历史,素质教育,教学策略
当今社会需要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任何一个虚假的伪劣产品在当今的这个竟争环境当中都没有立足之地。我们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学活动, 更要坚决摒弃传统意义中的死记硬背现象, 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使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能够真正通过高中历史学科知识的学习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一、围绕教学目标, 在历史教学中积极渗透素质教育
与传统意义的历史教学活动相比, 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历史教学在教学目标的设置方面要充分考虑到其教学活动的实用性, 避免高分低能型的人才出现。首先, 教学目标要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来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当前很多名人富翁移民海外, 试图通过种种途径来取得外国国籍, 笔者以为, 这是一种典型的崇洋媚外的思想, 很多人没有强烈的爱国情感。鉴于此, 我们要通过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 源远流长的历史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尊心, 告诫他们只有忠于自己的祖国, 只有自己祖国的强大, 我们才能无论走到哪里都能保持尊严, 保持独立的人格。另外, 我们也不能文过饰非, 对于我们祖国在近代史中所遭受的屈辱与欺负, 我们要理性面对, 正确解读, 在学习的过程中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真理, 激励学生能够知耻而后勇, 为了祖国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其次, 我们的教学要增强学生的抗挫能力。当前, 独生子女过多, 骄娇之气严重, 受不得任何挫折与风吹雨打, 我们教师要通过历史人物的艰难成长与艰苦奋斗来告诫他们, 世上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 挫折是人的一生中最好的大学等, 以此培养出当代高中生健康、积极、坚强的完美人格。
二、努力提高教师素质
亲其师而信其道, 这一教学理念历经几千年的历史风尘, 在今天读来依然感到十分亲切, 依然能够得到诸多专家与同仁的一致肯定。从这句话中, 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教师对于学生的巨大影响, 我们可以看出提升教师素质对于实现高中历史素质教育是何等的重要。首先, 我们要提升教师的历史专业素养。很多学校领导认为, 历史学科就是背背写写, 对于教师素质的提高不甚重视, 这是非常不对的。我们教师不但要非常熟练地掌握具体的历史事件与时间意义等, 还要具备能够从历史现象中看出历史本质, 看出历史发展与变迁的不变准则。只有教师具备了一定的深厚素质与素养, 才能给学生灌输先进的思想, 才能提高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其次, 教师还要提升自己在教育教学领域方面的素质, 提升自己对于当前的信息技术以及其他各科知识的掌握能力, 只有全面具备了各方面的能力与素养, 才能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世纪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吸收传统文化精华, 弘扬传统文化精神
在当前泡沫文化、速成文化的严重侵蚀之下, 当前学生的人文素养令人堪忧, 鉴于这一现实, 笔者主张通过高中阶段的历史学科的知识学习, 来促进学生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 促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大力弘扬。无论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辉煌成就, 譬如四大发明、唐宋雄风、成吉思汗的铁骑等等, 还是中华民族在历史的不断变迁中所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 譬如张衡、李白、唐太宗、毛泽东、孙中山等, 他们身上所彰显的精神品质与人格气场就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笔者以为, 在历史教学弘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 我们要注意一些名人名言的积累, 如“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位卑未敢忘国忧”“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等等, 仅仅是这些名人名言, 就充分渗透了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对于当今学子的人文浸润。
四、努力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素质
历史教学要培养学生阅读、记忆、思维、运用、表达等诸方面的能力, 其中最重要的是历史思维能力, 因为它是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历史思维是一个分析综合的过程, 还是一个比较概括的过程, 这是历史思维的特点;同时历史思维更是一个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唯物观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 这是历史思维的重点。历史教学应当让学生了解历史思维的特点, 指导学生通过分析大量的历史现象综合得出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和本质规律, 通过比较许多的历史现象概括得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同时还要让学生掌握历史思维的重点, 指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析历史现象, 揭示历史本质, 认识历史规律, 评价历史人物。最终使学生初步具有“借鉴历史, 把握现实, 预见未来”的能力, 这是历史思维能力的最高层次。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并非朝夕之功, 一蹴而就, 只有结合教学内容, 根据历史思维的要求, 运用科学的方法, 坚持不懈地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 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发展学生的能力水平。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对学生来说将受益终生。
3.高中作文教学的素质教育渗透论文 篇三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素质教育;渗透分析
高中数学教学是教师向学生传授数学解答能力,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完整的数学知识结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解答能力。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在推动学生全面
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是各中学亟待落实的一项教学手段。素质教育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素质教育在高中数学教学培养目标方面的渗透,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我国各中学教学培养目标更重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培养应试人才为中
心,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培养目标,鼓励教师利用学校的有效资源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素质教育在高中数学教学手段方面的渗透,传统教育模式中数学教学课堂的开展一般是教师讲、学生听,然后记笔记,师生之间没有任何交流,学生学完一学期的内容后就收获了笔记本上记载的知识,对于数学学习兴趣以及解答能力的提高收获甚小。素质教育背景下要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开展数学教学要采取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针对教学内容展开师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通过探讨以及练习不仅掌握数学知识还能够提高数学解答能力。同时教师在课堂中通过设置问题情境的方式活跃数学教学气氛,也是素质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
另外,素质教育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还体现在考核评价方面,传统的考核评价主要采用“一纸定成绩”的方式,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素质教育背景下為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把学生课堂表现、学生学期内进步情况都加到考核标准中,打破了传统考试定成绩的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有利于学生的全
面发展。因此,各中学应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积极落实素质教育措施,为学生能力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参考文献:
姚爱敏.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尝试[J].教育管理,2010(7).
4.高中历史教学如何渗透法制教育 篇四
高中阶段正是青少年确立世界观、是非观、法制观的重要时期,他们渴望了解社会,更渴望被社会接纳,但他们也正处于叛逆期,强调自我意识,法律意识淡薄,遇到突发事件,往往不计后果,时常有违反校纪校规的事情发生。那么,要使他们接受正确的东西,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关键在于教育。因此学校要加强法制教育,那么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呢?
一、把课堂教学与法制教育相结合。高中历史教材上的知识点可以联系到法制的内容很多,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细心研究,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学生,就能达到教育的目的。比如在讲到必修一《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这一课时,可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向学生提问:文化大革命期间,法制受到了怎样的践踏?使学生认识到文化大革命期间,我们国家民主和法制遭到了严重的践踏,由于民主和法制不健全,“四人帮”横行,全国上下一片混乱,许多人遭到残酷迫害,有的甚至被迫害至死,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从而让学生明确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于国于民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法制教育。
二、把课外活动与法制教育相结合。课外历史教学活动能够扩大学生历史知识的领域,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还可以生动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例如:例如教学抗日战争一课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观看影片《东京审判》,影片记录了二战后,包括中国在内的反法西斯战胜国一方,针对日本法西斯在东亚尤其是中国的惨绝人寰的滔天罪行进行的正义审判。观看后,教师强调影片当中的律师梅汝璈是如何捍卫国家权利的,使学生意识到,维护国家利益要采取法律的手段,而不是采取极端的报复行为。爱国也要运用正确的方法,从而使学生增强法制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第三、把现实生活与法制教育相结合。“法制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这就要求教师在渗透法制教育的过程中,应从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和已有的知识储备出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法制氛围,来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可以组织学生对网上看到的一些事例进行讨论,结合讲解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学生感受到法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法,从而更好的掌握法律知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5.高中作文教学的素质教育渗透论文 篇五
东江高级中学高三语文组
在未来的社会中,健康人的观念不再局限于身体健康,而应指身体和精神双重健康。因而中学学校教育不仅要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更要注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社会培养身心健康的人才。心理素质作为个体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素质,需要借助各个学科、各个教师的协调配合。语文教学作为与人的发展具有密切关系的学科,义不容辞地担负着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展开,如学科渗透、心理咨询、团队工作等。
我校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立足于教材,结合语文学科特点,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特别是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调动和激活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智力品质问题和非智力品质问题进行随机辅导,同时结合语文教材内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帮助学生增强课堂学习活动中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投入水平与效果,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心理辅导活动。在高中阶段,帮助高中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正确对待和异性伙伴的交往,建立对他人的积极情感反应和体验。提高承受挫折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我们认为语文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所谓生命教育就是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人的生命价值,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滋养学生的关爱情怀。他表现为三个层次:第一,生存教育。第二,生命价值教育。第三,死亡教育。有些中学生有变态自尊、过度敏感、嫉妒报复心强、蔑视生命等心理偏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有利于学生获得积极体验的情境,引导他们主动的体验学习,促使其强化积极的心理体验,经过学生主体的思辨和参悟,最后形成或重构自我的精神境界。教材中有带有传记性色彩的课文,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展示主人公对生命的追求和热爱。有表现亲情友情的课文,如《项脊轩志》《祭十二郎文》等。例如在教《项脊轩志》时,我设计一个问题:“作者回忆母亲和祖母,你最感动的是那个细节?”实际上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经验表达自己的独特的感受。然后我又要求学生讨论:此时此刻,你们又想对你们的母亲或祖母说些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议论纷纷。“生命是生物体最宝贵的财产,决不能放弃生命,因为生命无价!”在写作中就会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我们坚持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树立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正确看待男女生交往,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现代高中生早恋属于正常现象。教师不能“堵”只能“疏导”,更不能谈“情”色变。随着性心理的基本成熟和性心理的进一步发展,高中生已经在思考爱情,向往爱情。但由于他们在性心理发展方面不够成熟,因此在择偶标准上往往以貌取人,过分注重异性外表。所以,形成健康的恋爱观和择偶观,是青少年学生走向美好人生的前提和基础。
首先,语文教师要让学生明白爱情是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但高中生身心尚未发展成熟,还不具备条件谈恋爱。高中语文第三册有许多古代诗词都写到爱情,怎样引导学生感悟理解爱情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例如从《诗经氓》中我们就能了解女主人公当时对婚姻的追悔莫及,我们也可以从李清照“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词句中感悟女词人真诚的相思之苦,我们还可以学习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式的对爱情对事业的执著追求!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时机,因势利导,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式的环境中感染熏陶。其次,让学生明白爱情的力量是强大的,伟大的爱情能净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思想境界,最终使人走向崇高。在学习《罗密欧与朱丽叶》一文时,让学生扮演罗密欧与朱丽叶,让学生在朗诵中感悟全剧反映的人文主义者对封建压迫的反抗和对爱情的理想和追求,它充满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鼓舞人们追求幸福,向往美好的未来。
再次,我校语文教师以作文和日记为媒体,和学生进行真诚的沟通。语文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善于在学生的习作中发现问题,然后对症下药解决问题。有一位女生在作文中写到自己对一位男生的爱慕之情。语文老师给她讲了一个故事。故事大意是我小时候特别喜欢吃石榴,有一次石榴还是青的时候我就背着父母摘下来吃,味道酸溜溜的不是滋味。从那以后,就再也不吃没有成熟的石榴了。她很聪明,很快就领会我说的故事的含义。很快她就从情感的沼泽中走出来。语文教师要做学生心理上的朋友,需要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入情入理才能入心,入心才能转化为内驱力,才能从根本上消除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帮助其健康成长。
语文教师要利用一切教育资源发展学生健全的个性,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由于学生个体具有差异性,所以学生的心理也就具有复杂性。有的学生骄傲自满、喜怒无常,有的学生性格内向、胆小畏惧,有的学生玩世不恭、庸俗世故等等。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学习文学,根本不是为了几年后从学校毕业时复述他背熟的东西,学习文学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人的内心世界——道德修养和美。”唯有将语文教育的营养内化为学生的人格,语文教育才是真正成功的教育。第一,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人生,让学生有良知和社会责任感,确立自己的人生理想以及为理想而自强不息的奋斗。例如,在学习莫泊桑《项链》一文时,我让学生讨论对主人公玛蒂尔德的看法。就有不少学生关注她的生存状态,认为她有良知、守信、有责任感。这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好的道德基础。教育学生应有像范仲淹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情怀。在学习《我与地坛》时,很多学生都被史铁生自强不息的精神感动了。学生在日记中表示今后一定以作家史铁生为榜样,克服学习中的一切困难,勇往直前,努力奋斗。顽强的毅力和坚忍不拔的精神,会影响学生今后一生的发展。第二,通过语文的研究性学习,使学生逐渐形成健全的个性和独立的人格。例如在学习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很多同学对苏轼的人生经历感兴趣,他们就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苏轼的有关资料,搜集他的诗词集,准备研究苏轼;还有一些同学探究课题“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体现的情感;还有同学研究“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对苏轼的影响”。
总之,通过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不仅使学生获得一些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独创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独立的个性和与人交往的团队精神;培养他们既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又有严密的计划性和踏实细致的科学精神,全面促进他们的人格和个性品质的发展。
6.高中作文教学的素质教育渗透论文 篇六
摘 要: 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高中语文教学中,使国学文化得到有效的继承与发扬,同时对高中语文教学可以起到很好的优化作用。本文通过论述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从了解作者文化背景、赏析文质兼美的课文、在探寻学习思路中加深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层理解三个方面,对在高中语文教?W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 高中教育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更是源远流长,标志着东方文化的进步与发展,是人类社会世界历史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语文教材本身就具有传统美德、爱国主义、民俗、历史等民族优秀文化的特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体现出文化的精髓性、经典性、人文性等特点,学生学习传统融入文化意义非凡。
一、传统文化教育高中语文教学的意义
语文教学是进行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加强高中生对传统教育文化的学习与传承。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学生更易于理解与接受,在激发学生传统文化学习兴趣的同时,可以提升学生的人文情怀,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深厚学生的个人底蕴,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意义。
(一)提高语用能力。
语用能力包括书面语言的应用和口头语言的应用,语用的基础是字、词、句、段、篇、章的积累,有了丰富的知识积累,才能在发挥语用能力时厚积而薄发。随着社会的发展,有的传统文化虽然已经消失,但是它们的身影依然保存、屹立在汉字中,因此,每一个汉字背后都是一段历史。我国语言学家罗常培说:“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汉语是我国的语言交际工具,每个汉字的造字、构词、汉字词义的形成与演变都蕴含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学生通过学习各种结构的汉字、各种意义的组词、优美的句子组成的段落与全文,了解其中的传统文化,感受汉字背后动人的故事,理解起来更加透彻,有助于知识内化并加深记忆,在语用时才能得心应手,书面与口头语用能力才能不断提高。
(二)培养文化素养。
高中语文教学是中学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关键,因此,完善传统文化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可以帮助学生认识民族传统文化,拓宽知识面,提高文化素养。我国汉字有着表意与含义两种诠释,在语文教学中应将表层意义与传统文化结合与渗透,即传统文化的渗透与现代社会的紧密结合,有助于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时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文化素养,并学以致用,解决学习与生活中的问题。
(三)弘扬传统文化。
古人的处世哲学构成了我国的民族气质,这就是中国魂。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促进学生了解我国民族本性、增长民族气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内涵,并在运用优秀传统文化中进步与发展,成为新一代具有民族气质的人才,为弘扬我国传统文化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高中语文课必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把学生塑造成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的人,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从而献身人类进步事业。”我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具有丰富的内涵,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高中语文的过程中多角度、全方位地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丰富语文学习内容,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做热爱祖国、积极弘扬民族文化的中国人。
二、传统文化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途径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说明语文教学是语言与文化教育的综合体。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语文知识的传授与运用,还要充分发挥出语文学科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渗透与培养人文素质的作用。
(一)了解课文背景,析出年代传统文化。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精挑细选的经典作品,有着特殊的文化背景,镌刻着传统文化的印记。作品中隽秀的语句、深刻的寓意都源自特定的年代背景文化,耐人寻味。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背景知识包括作者的生平经历、作品的创作背景(时代背景、历史背景、思想背景等)、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一些背景知识。学生在了解课文背景知识的过程中,增长了科学知识与人文情怀,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有助于更好地欣赏课文本身的文学魅力。因此,只有在课文背景知识学习中,逐渐体会当时作者的创作心情,融入作品的创作情境中,才能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真正理解课文,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接受语文教学,提升文化气质。例如:在《种树郭橐驼传》一课学习中,本课的知识目标之一是:了解柳宗元的生平及作品写作背景。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原籍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虞乡镇),故世称柳河东。因参加政治革新失败被贬,晚年居官柳州刺史,做了很多有益于人民的事情。主张“文以明道”,著有《黔之驴》、《小石潭记》、《始得西山宴游记》等传统经典作品。本文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的作品。当时写作背景是:官吏繁政、苛捐杂税、民不聊生。当时的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对上进奉、对下盘剥。了解了课文的背景,不难理解文中的内涵,文中由勤虑害树到繁政扰民真实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象,与背景是相吻合的。从养树的道理延伸到养民的策略,说明了树之理即官之理,起到了借鉴的作用,学习此文感受到了我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委婉含蓄、博大精深。
(二)赏析文质兼美,挖掘传统文化内涵。
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起到主导作用,投入角色的情感艺术天地,营造传统文化的教学氛围,带领学生在赏析课文中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时,逐步体会作者的态度与看法,才能发挥真情实感的感染力,引发师、生、文本之间的情感共鸣。以情感为切入点,融入文质兼美的课文内容中,可以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切实体验文中蕴含的人生、历史、社会、艺术态度,继而诱发学生领悟其中深层的传统文化承载的丰富内涵。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优秀传统文化课文中的知识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韵。因此,在赏析文质兼美的课文时,同时可以挖掘语文教材中内在的文化因子,审慎、准确地把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时代民族精神、主流价值观等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引导学生在感受、感悟传统文化中感动心灵,使文中的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传播与继承。例如:《项脊轩志》一文学习中,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是一个“情”字。教师指导学生品读课文时“通过日常生活细节展现情感”,引导学生掌握深入细节、品味真情与表现真情的写作技巧。文章以项脊轩为感情的触发点,以“多可喜,亦多可悲”的感触为主线,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琐事的叙述,表达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朴素清淡的语言风格更是令人回味无穷。学生从作品中感受想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中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体会其中的艺术表现力,产生情感体验,思想受到感染和启迪。
(三)引导课外阅读,开展传统文化活动。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拟定一个主题式课外阅读活动,课外阅读物的选择以传统文化教育为主线,旨在促进学生学习质量提高的同时,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熏陶。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并通过静心阅读,解析出作者的思想认识、情感追求、人格品位、性格志趣等,产生各种不同的情感反应:认同、一文、共鸣、陶醉等,在体验文本内涵、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与人生追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因此,语文教师应组织开展传统文化课外阅读活动,实现师生之间、课堂内外之间的互动,让传统文化回归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活动应遵循“精准选、透彻读、深切悟”的原则,促进学生真正从传统文化课外阅读活动中汲取精神营养,全面提高语文、人文素养,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与审美情趣。”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高中语文教学中,为语文教学带来更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民族精神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形成良好的班风、校风,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人生观,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7.论高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 篇七
1.地球环境决定了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浪费地球资源和破坏地球环境的行为, 已经让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变得伤痕累累。 温室效应、雾霾加重、泥石流灾害、沙尘暴频发等一系列环境问题, 对我们日常生活和社会建设造成直接威胁。 面对越发严重的环境问题, 如何建立起长期有效的环境治理机制, 让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逐步得到改善, 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从意识角度考虑, 把环境教育渗透进课堂教学中, 是实现地球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环节。
2.课程目标决定了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新课程改革后, “掌握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 理解和认识地球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 并且把握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领会全球环境和社会发展问题, 树立正确的全球化意识。 关注人与社会共同发展的问题, 加强对我国自然环境、 自然资源的保护意识, 增强关爱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形成科学发展观念”, 是高中地理课程的“课程目标”。 由此可见, 环境教育渗透进高中地理教学是课程改革的必然取向。
3.地理科学决定了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人类社会和地球环境是地理课程研究的两大对象, 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 在高中地理学科中渗透环境教育是该学科发展过程中的内在要求和必然使命。 在课堂教学中, 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让学生掌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法, 需要通过环境教育这一途径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二、如何把环境教育渗透到高中地理教学中来
1.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除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外, 教师还可以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方法, 把环境教育渗透到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 增强学习地理知识的趣味性, 实现课堂教学的多元化发展。 地理知识本身就包含于环境知识中, 面对丰富多彩的环境教育内容, 教师应该明确环境教育的目标, 加强对教材的研究和分析, 把课本教材作为教学的知识载体, 利用相匹配的环境事例增强知识点的说服力, 充分发挥环境教育在地理教学中的关键作用, 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高中地理必修课《全球气候变化 》教学过程中, 我先通过幻灯片形式播放 《 啊, 地球出汗了》的漫画, 同时提出“该漫画反映的是怎样的环境问题?我们将其称作为什么效应? 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的问题, 引起学生对话题的关注度, 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分组讨论的方式, 对气候变暖的环境问题进行探究, 得出人类无节制地排放二氧化碳是加剧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为了进一步发挥环境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作用, 在认识和应对气候变暖的课程中, 我组织开展了“如何降低温室效应危害”的辩论比赛, 把学生划分为不同身份, 分别代表世界组织环保人员、政府官员、热带雨林的土著居民和采伐商人四种身份, 学生以自身立场阐述对论题的见解, 通过提出具体可行的环保举措, 加深学生对气候变化危害的认识, 进而增强他们爱护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2.在校本课程中渗透环境教育
教师除了利用地理课本教材对学生进行地理知识教育外, 还可以把环境教育渗透到校本课程中, 丰富学校的课程资源, 增强全校师生的环保意识。 校本课程应该有别于一般的学科教学, 特别是关于地理方面, 不同地区应当体现其特殊性和代表性。 因为不同的地域, 其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是相互有别的, 因此, 高中地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地方特点,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入手, 带领他们发现家乡的地理课程资源, 让学生在循序渐进收集资料的过程中, 更加深入地认识家乡、了解社会、接受环保教育。 我主要是引导学生利用寒暑假, 在当地进行基础性的社会调查, 撰写调研报告。 我会根据地理课程每学期的必修内容, 提供5-6个符合当地情况的地理环境调查研究课题供学生选择, 通过小组合作形式, 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研。 需要关注的是, 拟定的研究课题必须体现当地特色, 符合当地现状, 且是学生能通过实地调查探究出答案的。 例如:调查当地的地形类型, 土地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现状;调查当地的气候类型, 找出人们不合理行为对天气造成的影响;调查当地的人口数量和结构, 探究人口变化给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调查当地生物资源的种类和分布, 讨论物种保留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等等。 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实地调研, 不仅能加深对家乡的了解, 关心家乡的环境变化问题, 而且能把抽象的地理知识具体化, 强化学生保护环境的忧患意识。 与此同时, 对于较好的调研内容, 可以编辑成地理校本教材, 更加广泛地发挥其教学效果。
3.在课外活动中渗透环境教育
环境教育不仅要渗透于地理教学课堂上, 而且应该渗透于教学课堂外。 也就是说, 高中地理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在课堂学到的环保知识合理有效地运用于实践中。 教师可以利用植树节、国际森林日、世界水日、世界地球日等有关环境保护的节日, 引导学生从身边的节约用电、节约用水、垃圾分类等细微环保的行为做起, 一方面, 巩固在课堂上学到的环保知识, 掌握保护环境的具体做法, 另一方面, 唤醒身边朋友的环保意识, 积极参与到保护环境的队伍中。 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做出保护环境的行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而且珍惜自然资源, 保护自然环境是实现人类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追求。 因此, 环境教育应该从每一个公民做起, 从日常生活的每一件小事做起, 以实际行动支持绿色环保工作。
摘要:环境问题逐步影响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 环境教育已经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焦点。高中地理教材中不少教学内容和环境教育存在直接联系, 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校本课程和课外活动三大途径进行渗透。
关键词:高中地理,环境教育,渗透途径
参考文献
[1]吴昊.论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 2014, 20:25.
[2]王文星.环境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J].才智, 2015, 11:13.
8.高中作文教学的素质教育渗透论文 篇八
关键词:高中体育;素质教育;以生为本
素质教育是根据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全民素质的要求而提出的,其目的和任务是为了使学生的德、智、体得到全面发展,培养中国特色的有用人才。由此可见,体育教育本身就担负实施素质教育的任务。本文围绕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展开探讨。
一、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教师要转变观念,摒弃教师主动学生被动的陈旧观念,把学生当成“主体”,关注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与体育实践能力的培养。体育教学的对象是学生,体育教学效果要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来。素质教育下的体育课堂,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与可塑性,精心设计每一个构思和步骤,为学生的能力发展提供适宜的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过程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过程的一条基本规律。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思想感情和作风,很容易自然地表现出来。作为体育教师要对自己的职业和学生的体质负起责任,教师采用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都会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和教育学生,有利于其个性品质的形成,并可以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以收体育教学之效。
二、充分实施个性化教育
素质教育同个性化教育是同根共源的,素质教育也是合理引导学生发挥自身优势、特长,挖掘独立性与创造性的基础。针对高中生的体育教学,应当包括体育课堂与体育课外两个环节。体育课外活动所强调的已经不再是体育知识与体育技能的传授,而是要求学生按照自身目标计划,进行对应的体育项目练习。教师在学生练习时要给予必要的辅导、示范、总结。课外体育活动在组织要求上应当以学生自愿为前提,并根据学校条件,适时打破固有的班级分组标准,实施开放式分组方法,让同年级学生自愿加入各个体育活动项目中。每个体育活动项目由在这方面能力突出且组织水平优异的学生负责,这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练习自己的机会。还可以邀请有体育方面特长的文化教师担任辅导员工作,帮助高中生解决体育活动困难。这些方法对于提高学生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与能力水平很有必要,学生通过个性化素质的发挥,可以树立良好的生活态度与体育态度,获得满足感,促进个人素质的综合提升。
三、丰富旧有的教学模式
原来的体育教学受到传统教育思路影响很深,尤其是高中时期,很多学校过于注重考试成绩,体育教学基本处于从属或者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体育教学的模式设计一般都非常单一且重复,难以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体育教学的真正价值。因为新课程标准的贯彻实施,传统与单一化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顺应学生发展,所以对于体育教师,更要以学生的心理需求为标准,形成真正的以人为本的教学思路理念,并据此设置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要用多种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并逐步达成终身体育的远景目标。比如,可以把体育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形成贴近生活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可以在教学中将体育价值、体育魅力同体育期待结合到一起。如,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将田径中的短跑教学与球类教学中的传球相互结合,以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而在羽毛球、乒乓球或者网球等课程中,则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课堂设计,让学生都可以选择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分别练习,并在分别练习的基础上增加授课的深度与广度,在开展武术、游泳、健美操等教学内容时,同样也可以采取这种方法。
四、提升体育教师的个人素质
高中体育教师应当具备更强的政治理论基础与崇高的职业道德标准。应当全面理解并把握当代教育理论,并用此教育理论深化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改革,使课程教学质量得到总体提升。另外,作为体育教师,要具备高度的事业心与责任感,为人师表、热爱学生,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要具备合格的组织能力与协调能力,从理论研究到综合实践整体把握体育教学所涉及的各类专业知识及技术技能。要在不断的研究与探索中,尽量把握住所有最前沿的体育教学基础理论。而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必须遵循素质教育的原则,以提升高中生的素质能力为要务,使学生的心理都能够得到良性健康发展。同时,在选择教学内容与组织教学方法方面,教师要始终把学生而非自己置于主体地位,让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与引导下,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学习体育知识。
体育教学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使青少年获得健康的体格,对他们性格和意志的培养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都具有其他教育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作为体育教师,应更新观念,开拓思路,不断改革体育教学,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精神;同时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与实际相结合。只要体育教师锐意改革、勇于探索,体育教学的春天将永远与我们同在。
参考文献:
郭小辉.浅谈高中体育教学如何实施素质教育[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0):125-126.
9.高中作文教学的素质教育渗透论文 篇九
摘 要:一、STS教育的内涵 所谓STS,就是sciencetechnologysociety,它由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三方面组成,即STS研究,由此可以看出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STS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揭示了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改变科
关键词:教学方法论文投稿,物理教学论文发表,高中物理论文发表
一、STS教育的内涵
所谓STS,就是sciencetechnologysociety,它由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三方面组成,即STS研究,由此可以看出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STS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揭示了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改变科学和技术的分离为目的,重在扭转科学、技术和社会脱节的状态,使之有利于人类。STS教育随着科学教育改革的推进,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的科学教育理念。它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出具有科学素质的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公民。STS教育重在理解科学、社会以及技术之间的联系,面向全体公众,将科学技术运用于社会生活生产当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创新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避免给社会带来不利的影响,并为其产生的不良后果负责任。它也要求教育者重视对于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养成,注重教育的科学化和社会化。
二、高中物理教育和STS教育之间的联系
高中物理教育是具有基础性质的教学内容,主要的目的是为中学生提供一些基本的科学教育,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科学知识和内涵。对于学生在未来的发展上有重要的影响。作为教育工作者,STS教育和高中物理教育在很多方面有相似之处,比如说教学目标和教育宗旨。根据教育改革的要求,STS教育将引导高中物理教育从现在所面临的教学窘境中走出来,实现教育的科学化和社会化。第一,高中物理教育的发展道路是由STS教育理念指引的。STS教育作为新型的教育思想,将科学、技术和社会结合起来并对教育的目标和教育的宗旨进行探究。现在的素质教育与STS教育的思想相类似,STS的核心思想丰富和发展了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高中物理教育在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上依然有传统教育应试理念的烙印,很多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与现在提倡的教育理念之间的差距还很大。同时我们应该看到物理教育是类属于自然科学的,这和STS教育的科学性是相联系的。从目前的状况来看,STS教育对于指引物理教育走出困境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二,从包含的范围来说,高中物理教育是STS教育的缩影。STS教育既包含提升公民的科学素养也包含公民的道德修养,旨在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因此STS教育是通过探究科学、社会和技术之间的关系来研究出提高公民整体的方法和策略,而不是简单的去探索三者之间的关系。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对STS教育理念和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在加大,高中物理将会改变过去的教育观念,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体,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和发掘问题,彰显个性化教学观念。这将是对STS教育理念的正确贯彻,所以说高中物理教育是STS教育的缩影。
三、高中物理教育中渗透STS教育的策略探究
目前在高中物理教育的教学安排中仍然以学科教学为中心,但是我们不可忽视STS教育在其中的应用。STS教育的实现要妥善处理好教材、学生和教师三者之间的关系。第一,要处理好教材中的STS教育理念,教师要不断进行挖掘。教材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教师要充分全面的.熟悉了解教材内容,准确地把握和运用教材,这是教学活动的必备环节。根据教育改革的需要,现在的高中物理教材中在很多方面都渗透了STS教育理念,有很多关于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物理知识,例如学生们熟悉的“练一练”,“演示实验”等,课后还有“STS”、科学足迹等都体现了STS教育。教师则应该充分发挥这些实例,有效的设计课堂教学,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教材内容,开发利用教材中的资源,寻找教材中包含的STS教育素材。设计合理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发挥学生的探索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师要仔细研读教材,发现STS教育渗透的内容,整理教材中的STS知识点,结合课本资料适时拓展课外素材,与学生共同解决教材中的STS习题。第二,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主要途径就是对于教材内容的学习,物理教材中有很多内容都是渗透了STS教育的,有部分模块是专门为学生学习设计的。在高中物理教育中渗透STS教育光靠教师是不够的,学生也需要参与其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学,从生活实际和课后的阅读材料中让学生找到他们自身感兴趣的内容,让学生自主对教材内容进行研读,形成学生自己的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第三,根据教学需要适当转换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角色。传统的教学活动教师担任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在新课程和STS教育理念下要改变这种状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转变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引导者,要求教师公平对待每个学生,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改变过去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STS教育。例如在习题课、实验课等中都可以合理渗透STS教育。让学生自主对教材内容进行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采用实验分组让小组同学共同探讨解决办法,逐步形成正确的物理观念。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解决遇到的问题将会让学生对物理知识有深入的了解,并对STS教育有自己的认识,渐渐地将其运用中物理学习过程中。
四、总结
10.高中作文教学的素质教育渗透论文 篇十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渗透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探析
作者:何先全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9年第04期
摘要:高中思想政治课本身肩负着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功能,而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因此,高中思想政治课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交叉、渗透的地方,但如何进行渗透。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相关论述较少,本文就试图从二者的结合、渗透方面进行探析。主要从渗透的必要性、实施途径及相关注意事项方面进行了一定的阐述。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学;传统美德;高中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4-0016-02
对中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教育是中学德育大纲高中德育目标的重要内容。同时,该大纲还明确了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其中之一就是对中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教育,包括对中学生进行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教育和道德评价能力的培养等。中学思想政治课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重要保证,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是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重要方面,是区分社会主义教育与资本主义教育的重要标志,是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因此,高中思想政治课理应成为德育的主阵地和重要途径,理应在德育活动中发挥它应有的、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对二者的结合进行一定的阐述:
一、渗透的必要性
第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作为我们伟大民族几千年文明所创造的宝贵财富,至今仍然在我国社会生活乃至世界上散发着他独特的魅力,对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影响作用。事实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对于中国社会优良道德风尚的形成,对于维系中华民族的团结、和谐与发展,产生过并且还在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已经为中华儿女所广为接受,并已深入骨髓,时时处处发挥着他的作用,他以他独特的魅力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并且对世界各国的影响也非常深远。
作为任何一种思想,他总是不可避免地有其阶级局限性,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亦是如此,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其不可忽视的超越时代的、合理的、进步的、有益的内容。热爱祖国、勤劳节俭、尊老爱幼、惩恶扬善、诚实守信、廉洁奉公、自强不惜、奋发进取等传统美德在中国历史上曾发挥着重要作用,哺育了无数英雄豪杰和志士仁人,使他们为祖国,为人民做出了重大贡献。在今天,这些传统美德仍然是社会主义道德的主要内容,仍然发挥着他的作用。因
此,如何将传统美德发扬光大,充分发挥他的育人功能,挖掘其所蕴含的合理因素就是摆在当今时代德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第二,从当今中学生的思想现状来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我国社会进入转型期,原来居于支配地位的道德观念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挑战。表现在中学生身上就是他们思想活跃,思路开阔,敢想敢说,评人论事不拘一格。敢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求新求异,不崇拜权威,但普遍存在道德观念淡薄的现象。不少青少年缺乏明确而崇高的政治信仰和远大的理想,他们重视物质利益,自我意识膨胀,追求个人享乐,缺乏相应的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他们的价值观趋向务实化、功利化和多元化。这就使得道德扬善抑恶的功能没有得到应有发展和充分发挥,道德的约束机制和鼓励机制未能发挥具体作用。由市场经济所带来的以及西方国家散布的政治观、价值观的负面影响,严重干扰着初涉社会,缺乏辨别力的学生,给中学生心灵的发展带来了众多的矛盾和冲突,使思想政治课这一特殊道德导向阵地开始面临着前所未遇的挑战,中学生、未成年人犯罪现象也日益严重,且越来越呈现低龄化趋势。鉴于此,夯实思想政治课教学这一传统美德教育的主阵地,在当今这个时代背景下无疑是紧迫的,也是必要的。
二、实施途径
我国传统美德文化遗产中有许多感人心弦的故事,这就是教育学生的好材料。如何把这些材料和思想政治课结合起来,古为今用,充分发挥中华民族历史上优秀人物的榜样示范作用,使学生择善而从之,架起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桥梁。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充分利用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主阵地
对学生而言,绝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占有这一阵地,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将思想政治课讲透、讲实,充分挖掘课本中蕴含的传统美德教育因素,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例如,在高一教材(上册)商品的价值量的引言《项链》的故事中就要教育学生不能太虚荣,而应勤俭、朴实;在讲纸币的产生和发展时要教育学生“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不能采用非法手段敛取钱财;在讲解职业道德时,教师可以书中徐虎的先进事迹为例,分析说明职业道德的涵义和意义。同时可以补充这样的例子:我国古时候有老中医,在弟子拜师时,要送两件礼物,即一把雨伞和一盏灯笼,教育弟子看病要风雨无阻,昼夜不分。在讲市场经济一般特征、交易原则和正当竞争时,要对学生进行平等、诚信、尊重的教育;在讲税收的性质和用途时要加强爱国主义的教育;在讲到哲学中我国一些古代文学家对世界本质的探索时可对学生进行热爱古代文化、热爱祖国的教育;在讲到价值观和人生观时要加强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的教育和奉献精神的培养;在高三政治常识中,要加强对学生的民族精神的培养等等,事实上,整个高中政治教学中有许许多多的可供挖掘的材料来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的教育,关键在于教师要“有心”、要“用心”。
(二)积极利用课外活动和实践开展传统美德教育
前面讲到了教师要多讲,让学生思想认识要提高,实际上,仅是认识还是不够的,还要让学生积极参加实践,这就要求教师要积极创设情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结合,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知识,形成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尚道德。依据高中政治课的特点,只有以学生的自身活动为载体,才能使外部的影响作用于学生的思想,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改变学生,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渗透传统美德教育时开展社会调查、开展参观访问和小品表演等活动,积极引导学生搜集案例、名言、谚语、遵纪守法事例,举办手抄报等,使学生受到切实、生动、形象的道德教育。例如,在讲到国际竞争的实质时,可让让学生到图书馆查阅报刊杂志,收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三)寓教于乐,丰富教育手段和途径
仅靠枯燥、单调、空洞的说教,其效果自然不会很理想,即便是参加了社会实践活动,也还是不够的。在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尽量使用投影片、幻灯片、录像带、网络视频等直观教具进行教学,以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和趣味性等。如在讲树立正确消费观时,要让学生知道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做到不攀比、不摆阔。当然也要告诉学生,社会生产的发展最终是要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需要提倡人们进行适度消费。教育学生树立适度、合理、科学的消费观念,消费也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我们可以用相关的视频来说明有关消费对生产的拉动作用这个问题。实践证明,直观教学可使学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障碍,获得他们生活经验中缺乏但又必须掌握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良好道德的自发形成,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将外在的要求自觉内化为学生的行动,这样可以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当然,我们在强调高中思想政治课要渗透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同时,也要注意不要为渗透而渗透,生搬硬套,要做润物细无声,使二者的融合能做到“无缝链接”,做到渗透的无痕化。同时,我们也要赋予传统美德以现代内容,摒弃其消极方面,发扬其科学合理的方面,贴近学生的实际来开展教育,切忌“假”“大”“空”,真正做到教育的无痕化。
参考文献
11.高中作文教学的素质教育渗透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高中政治 生态教育 渗透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220067
有效地渗透生态教育,会让高中政治课堂变得轻松有趣,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体会会更加直观,也更容易感受到课程学习的趣味性。生态教育的实施需要遵循一些基本要点,首先,要确立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并且教师要明确自身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其次,教师要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更多合作交流与思考探究的空间与平台。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在课堂上的发挥主体性,也有助于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获取。
一、营造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
在进行生态教育时教师首先要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这是学生能够积极进行相关问题的思考探究,并且能够在合作交流中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基础。生态教育的核心就是对于学生主体性的凸显,要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上得到充分锻炼,让学生在有效的交流互动中慢慢理解相应的内容,进而掌握教学的重难点知识。在这样的前提下,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就非常重要,这会有助于学生合作学习的不断深入,让学生在高效的思考探究中解决各类实际问题。
比如在教学“事物是普遍联系”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有关问题。如这个问题:任何事物都与其他周围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能不能把“周围”二字去掉,变成“任何事物都与其他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并说明理由。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小组讨论、意见交流、相互辩论等探究过程,能够充分认识到联系具有普遍性,但联系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在合作学习的逐渐深入中,学生慢慢意识到“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这个知识点的内涵,对于这个哲学问题也能够形成正确认知,这才是生态教育背景下应当收获的有效教学成果。
二、培养学生的积极学习情感
生态教育背景下,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积极学习情感,要让学生对于困难有克服的决心与毅力,并且要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方式思考与分析问题,帮助学生体验到成功解决问题的成就感。这些积极的学习情感会伴随学生,并且激励学生,让学生对于课程学习的兴趣越来越浓厚。
比如,在教学“价值规律的作用”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现在猪肉的价格比较低,很多商贩都不卖猪肉了,改卖水果,这是为什么?以生活中的现象为突破口,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这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兴趣,问题解决后也能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学习情感。培养学生的积极学习情感在实际教学中的作用非常明显,学生只有喜爱政治课程的学习,并且乐于对各种问题进行思考,才能够在思考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点,并且充分理解与掌握这些教学内容。
三、提供充裕的自主学习空间
提供给学生充裕的自主学习空间同样是开展生态教育的一种方式,有助于学生梳理思路,把握知识要点,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慢慢增强。教师要不断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课堂上要多引入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环节。同时,在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时教师也要合理地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尤其是在学生碰到思维瓶颈时要适时给予引导,让学生沿着正确的思路探究问题。这样才会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并且可以让生态教育在课堂上得到更充分的渗透。
比如,在教学“商品的概念”时,传统教学是教师把书本中的商品概念讲给学生听,使学生理解商品的概念,如果要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并且展开课堂上的生态教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课前备课活动,引导学生搜集一些相关资料,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惑。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理念,要引导好学生的学习行为,能够预设到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在学生进行自我学习与自由表达的过程中,积极地给学生以指导。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很大的意义,这会让学生找到更多有效的自主学习方法,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也会得到有效发展。
总之,生态教育的良好渗透会让高中政治课堂变得更加轻松愉快,学生的教学主体性能够在课堂上充分体现出来,也更能够体会到知识探究的乐趣。在高中政治课堂上,教师要加强对于生态教育的融入,从而不断锻炼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随着学生各方面能力素养的加强,学生在理解与吸收知识上也会更加充分与透彻。
12.高中作文教学的素质教育渗透论文 篇十二
一、高中政治教学时事教育的的重要性
时事教育是指依据中学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在与学生的互动中,通过了解近期的国内外形势以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国内外大事等内容,使中学生形成正确认识、分析社会现实的能力,正确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形成社会主义情感,培养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增强主人翁责任感的活动。时事教育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新课标将学生的主动性学习作为提高学习成绩的重要环节,人本主义教学理论也强调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叶圣陶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真正对学习感兴趣的时候,他才会用心地学习,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时事教学生动形象,与现实联系紧密,可以给予学生新奇而真实的刺激,改变传统政治教学的枯燥乏味的理论学习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时事学习诠释教材理论,加深学习理解。思想政治理论侧重于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一般理论,内容相对稳定,具有系统性和抽象概括性的特点,且教材材料有滞后性,时事教育侧重于学习当前国内外的大事以及党的方针政策、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成就等等,其内容具有时效性、零散性和灵活性特点,能够对政治教材起到诠释作用、辅读作用及证据功能,这有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时事教育与政治课教学结合,能使抽象的政治课教学情景化、形象化,从而减轻学生学习难度,提高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
(3)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时事一般是近期的国内外形势以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国内外大事,材料新鲜真实,加上报刊传播媒体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在让学生了解国际、国内形势的同时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政治情感,这种情感能转化为爱国情感。
(4)提高学生高考的应试能力。把时事热点材料与教材基本理论知识相结合,突出对学生的理解、分析、运用等能力的综合考查,是近些年来政治高考的一个重要特点。以一年的时事或以时事为情景材料设计题目,在近几年的政治高考试卷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以2008年高考文综的政治试题为例,在12道选择题中,以一年来的时事为背景材料设计的有第24题(十七大报告内容),第26题(近几年来的“东蔗西移”),第28题(我国近几年来的外贸依存度),第29、30、31题(以2008年春节前后南方的冰雪灾害为背景材料),第35题(中日领导人从“破冰之旅”到“融冰之旅”的互访)。主观题的38题以2007年以来,国际粮食价格上涨,世界范围内粮食危机为背景,39题考虑到2008年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因此考查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要性。这些题目的分值占试卷总分的80%,尤其是主观性试题,无一不是迎着时事热点、重点问题上,不仅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而且考查学生对时事热点、重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认识水平,将理论联系实际推向更高层次,并体现出知识、能力、觉悟的有机统一,对推进素质教育起到了较好的导向作用。鉴于政治高考的这一特点,我们在进行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时事教育的渗透。
二、高中政治教学中渗透时事教育的对策分析
时事教育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重要性决定了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渗透时事教学,这样才能提高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如何在政治教学中进行时事渗透呢?
(1)新闻讨论。新闻讨论是对学生感兴趣的新闻在背景、前景和解决策略等方面和学生进行讨论。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新闻、联系课本知识讨论新闻和教师点评三个环节组成。教师在新闻讨论中要注意三个方面。首先,在时事材料的选取上,需要做到:紧扣教材知识、紧密联系学生实际、紧贴当前形势、紧抓事例典型。其次,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指导。再次,对学生的创意进行鼓励。如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8年11月27日起,央行决定下调金融机构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1.08个百分点,其他期限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作相应调整;公积金贷款降0.54个百分点。这样一则新闻,可以由教师介绍给学生,也可以让学生搜集发布,教师指导学生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角度进行分析,联系教材宏观调控、货币政策、投资的选择和消费等知识进行分析。
(2)课前五分钟读新闻并点评。利用课前五分钟,轮流安排学生读报纸杂志中的新闻(可选择《中学生时事政治报》、《半月谈》、《时事报告》中的新闻),然后发动其他学生讨论,让学生在相互讨论中激发思维的火花,而教师则需做好总评工作。这种方法体现了时事教育的及时性和经常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关心时事的自觉性。在五分钟的时事点评中,不仅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维创新能力,还能使师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增强了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
(3)时事宣传园地。组织学生利用班级中的黑板报,安排“时事园地”这一版块,刊出最近发生的国内外要闻,如中国共产党十七大三中全会的召开,2007年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的“破冰之旅”和2008年中国温家宝总理的“融冰之旅”,美国的次贷危机,美国总统的选举等问题。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们系统地把握时事内容,并能结合课本内容进行分析。
此外,还可以通过开展时事知识竞赛、时政演讲比赛、社会调查等方式,把时事教育从课内拓展到课外,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开拓创新的能力。
结论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此联为明朝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所撰,后来人们用以提倡“读书不忘救国”,至今仍有积极意义。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渗透时事教育,恰当使用时事材料,有效开展时事教学,能有效弥补教材的相对滞后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各种素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越来越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高中政治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学时不要忘记对学生进行时事教育。
参考文献
[1]陈虹.将时事教育引入课堂.当代教育科学,2006:16
[2]安然.中学时事教育研究.河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3.高中作文教学的素质教育渗透论文 篇十三
余伟
(德江县第二中学化学教研组)
[摘要]高中化学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是以高中化学教学内容为依托,充分利用教学内容中固有的法制内容、教育契机和教学便利,在化学教学活动中,有意识、有计划、有机适度地渗透相关法律知识和法治理念的教育,以增强学生法制意识,激发学生法制情感,培养学生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习惯和能力。
[关键词] 法制教育 学科教学 渗透 环境保护
《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时代背景与政策:胡锦涛总书记曾在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要把德育融入学校课堂教学、学生管理、学生生活全过程,创新德育观念、目标、内容、方法,充分体现时代性,准确把握规律性,大力增强实效性”。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及法律常识办公室印发的《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规定把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作为对学生实施法制教育的主要途径,要求“将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渗透到相关学科教学中”,高中化学教学中涉及不少与环境保护、生命生产安全、知识产权和国际公约等法制紧密联系的内容,所以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既是普法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同时又是高中化学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一.环境保护法制教育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渗透
化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思想决定了要以化学知识为线索,在学习时联系生活,有意识地引入相关法律知识。在化学必修1中涉及Cl2、SO2、NOx(氮氧化合物)等有毒气体,通过首先学习Cl2、SO2、NOx(氮氧化合物)等物质的性质,然后学习Cl2在运输中不慎泄漏对当地环境的破坏,以及周围居民生命健康的危害;大量未经处理SO2的排放形成酸雨,使水质酸化,导致水生生物死亡,土壤变得贫瘠,森林大面积死亡,建筑物、文物被破坏,地下水中的重金属元素含量增加影响人体健康,严重威胁着生态环境;汽车尾气及工业生产导致NOx(氮氧化合物)排放增加,使温室效应、水体污染和酸雨等生态问题的加剧,还会导致光化学因雾和水体的富营养化等问题。然后再对照《环境保护法》和《大气污染防治法》相应条款进行学习,倡导为“绿色、低碳、环保”努力的理念;教育学生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使我们的水源更加清澈,天空更加蔚蓝,陆地更加宽敞,资源更加丰富,健康更有保障,就要引导学生学习环境保护法,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我和学生们一起学习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讨论如何避免水质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增强了学生的法制观念和环境保护意识,提高了学生学法、守法、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在学习化学必修2中塑料的相关内容时,首先学习塑料的合成、性质和用途,然后对比普通塑料和聚乳酸等新型塑料的降解难易,认识到“白色污染”的危害、成因和生活中我们应该养成减少使用或避免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的习惯。通过物质结构认识到含氯塑料若被焚烧对环境的危害。在原电池学习时,既要求学生明白其工作原理,又要知道常见干电池中所用的物质,了解随意丢弃废旧电池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的重金属污染,理解电池回收的价值和意义,知道我国目前在电池回收方面受到技术不成熟及人们环保意识淡薄的双重制约。及时关注与化学、环保联系紧密的新闻事件,通过化学试题来巩固化学知识,学生在练习中受到法制教育的熏陶。
例如在学完选修4之后,我设计了一题如下。
2012年春节期间,广西的镉污染备受关注,多部门积极检测并处理,采取了以下两种方法。方法1:絮凝剂富集
聚合氯化铝(PAC)分子结构大,吸附能力强,成本低,所以这次事故处理投放了大量的该物质作为絮凝剂使镉离子固体化。(1)AlCl3在水溶液中也能产生一种絮状吸附物质,用方程式表示产生絮状物的过程。方法2:弱碱性沉淀法
加入碱使镉离子形成沉淀,再加入絮凝剂使沉淀颗粒变大。此次处理加入食品级烧碱调节pH值。(2)与用熟石灰相比,分别写出一条用食品级烧碱调节pH值的优点和缺点:优点:,缺点:。(3)造成河水污染的原因有哪些?行政执法部门会依据哪些法律对相关责任人处罚?通过上述学习中的耳濡目染,学生的环保意识进一步增强,对涉及的相关法律条款更加明确,能够主动地宣传、运用《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和《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积极关注《土壤环境保护法》制定进程。二.生命教育、安全教育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渗透
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和安全教育,是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在开学初和放假前必将部署的重要工作,我依据高中化学教学中与之紧密相关的内容,将有关法律、法规渗透在平时教学中,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到必要的法制教育,效果更佳。首先结合在实验室学习的特点,学习《中小学实验室管理暂行规定》和《化学药品管理条例》,学生既对化学实验要求有了清晰的认识,同时又增强了遵守法律法规的意识。其次强调实验中若不遵守操作规程,则可能存在安全隐患,培养学生严格按照规程操作的良好习惯,认识到维护公共环境安全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在学习危险品,如易爆炸、易燃、易挥发,有刺激性、腐蚀性、放射性及剧毒性物质,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其性质,更要教会学生如何正确使用、贮存、运输这些物品,熟悉相应的标识。如学习浓硫酸的三大特性(吸水性、脱水性和强氧化性)时,讲述不按要求操作的危险及处理措施,通过不法分子用浓硫酸有意伤害他人的实例,认识到违法犯罪行为对他人造成的伤害,以及必须承担的法律责任。结合所学化学物质的性质掌握常见的乘车时严禁携带的“三品”具体物质,自觉遵守并宣传、制止他人乘车时携带。在化学必修2学习乙醇时,将乙醇的性质及其在人体内的作用、变化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结合起来,使学生成为严禁酒驾等交通法规的遵守者、宣传者和监督者。在学习天然气和液化气相关化学知识时,不仅学习其主要成分、分子结构和理化学性质,还要与《消防法》紧密结合起来,知道如何安全用气,发生事故时如何处理和逃生。清楚天然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小、液化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所以在处理或逃生时是有区别的。
利用新闻事件,如2012年1月29日上午10点34分,湖南省湘潭市小孩玩擦炮,把院内的化粪池引爆了,巨大的气浪让两名小孩和一位成年人不同程度受伤,分析原因就是化粪池内的不纯沼气被引爆,这就是典型不具备相应化学知识和缺乏安全意识造成的严重后果,所以化学教学中点燃可燃性气体前要求必须验纯,因此煤矿开采中要采取通风、减少放热和避免打火等安全措施,尽力避免发生瓦斯爆炸,否则煤矿相关责任人将被追究法律责任。同时将《消防法》部分条款融入一些物质的性质和一些灭火器的化学原理的学习中,如金属钠的性质实验中,如果把用剩的钠随便丢弃水池中,立即就会发生燃烧或爆炸,不能用水灭火和使用干粉灭火器;为了保护学生的人身安全,减少公私财物的损失,在教学中, 教师必须强调掌握化学物质的性质、正确存放、使用易燃易爆物品的重要性,另外还必须引导学生学习消防法的相关知识,重视消防器材的保护,学会消防器材的使用方法,增强学生的防火意识和灭火能力,安全重于泰山。
最后,食品、药品的安全管理是近年来国家立法、执法的重要内容之一,食品药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教育被明确列入《全国教育系统法制宣传教育第六个五年规划(2011-2015)的通知》,因此,我在平时教学中,特别是在人教版选修1《化学与生活》的学习中,要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使食品更加保质、保鲜或增强营养,改善或丰富食物的色、香、味等,通过一些错用、滥用食品添加剂的例子来学习《食品卫生法》相关法律,如三聚氰胺引起毒奶粉事件、辣椒中掺入苏丹红、肉食品中过量使用亚硝酸钠、通过饲料进入肉内的“瘦肉精”,以及在醇类性质学习时讲到的假酒案,了解这些事件对广大消费者带来的危害,以上行为不仅违反了《食品卫生法》,而且严重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涉案人员都受到了法律的严惩,核辐照加工技术在蔬菜瓜果冷藏、保鲜方面的应用中,核辐照量的规定及平时的食品是否超标也在我的化学教学中受到关注。在《有机化学基础》的“有机合成”学习中引入药品安全相关法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部分条款。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学习了生命教育和安全教育相关法律,联系生活对化学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运用化学知识更清楚一些法律规定中的道理,能够主动运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和身边的人。三.知识产权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渗透
《纲要》明确指出普通高中学生要了解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和我国批准的重要国际公约,树立全球意识,在教学中对其进行知识产权教育。在教学中通过抗禽流感、甲型H1N1病毒最有效的药物达菲为罗氏制药全球独家生产,以及在人教版《物质结构与性质》的“认识晶体”教学时使用自制教具并申请了专利,令学生有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并知道一些相关法律。将上述相关法律有机渗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能够培养学生的专利保护意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14.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篇十四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在阐述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时指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之中。”小学各学科的教学活动是学校最主要最基本的内容,是学生生命历程的一个重要阶段,学生在学校的时间大部分是在课堂上度过的。学生的许多心理品质是在课堂环境、课堂生活中形成的。有着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语文课程(尤其是作文教学)更是学科渗透的强项科目。
我在对“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讨中,初步探索了“渗透”的“四结合”基本模式。
一、目标的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指的是除了培养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外”,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劳的和谐发展”。识字写字、阅读、写作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心理教育课程中的智能和创造性训练,即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而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正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作为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作文教学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作文是小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是客观生活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言为心声”,作文应该是小作者心理的“反光镜”,作文教学归根到底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过程。
二、内容的结合
要强化写实作文中观察与记忆力的培养。学生写实作文的通病是对所表述的事物因为观察不仔细,不善于记忆,往往言之无物,写不具体。因此,在作文教学中适当地安排 “观察作文课”,让学生到社会和大自然中,在观察作文的过程中,让学生感悟到观察不仅是写作,也是任何一种专业活动都不可少的能力,并且在观察目的性、持久性、精确性与速度等方面有意识地培养自己。还可以安排“听记作文”、“复述作文”等,训练学生掌握记忆的方法和技巧。
要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想象力的发挥特别与环境气氛有关,过于严肃和紧张的课堂气氛会压抑学生的想象力。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应适当减少命题作文,增加“扩写”、“续写”、“改写”、“看图作文”(自己画画写作文、自己找画写作文)、“童话作文”、“假设作文”、“寓言作文”等有利于发展想象力,有利于创意表达的作文训练。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宽松愉快、有利于学生想象力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思想的领域中自由的飞翔,激起更多具有创意的思想观念。
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要写好介绍“我自己”的作文。一个人能否正确地认识自己并悦纳自己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但是这种自我的认识是否准确客观,是否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小学生却很少有人思考和反省。那么,“自我”的内涵是什么呢?自我是指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我与他人的关系等。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我的外貌》、《我的优点和缺点》、《我的兴趣爱好》等作文课,通过一定的课题设计,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各方面的优势与不足,并学会不骄不躁,不卑不亢,以恰当的心态面对自我,悦纳自我,并且力图用比较准确的文字表述出来。
正确调节情绪,要写好感悟独白式的作文。小学生由于其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在情绪特征上表现出好冲动、不稳定、起落变化比较大,对自己不良情绪表现出好动、不稳定、起落变化比较大,对自己不良情绪表现缺乏深刻的认识,也不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在 作文教学中,提高他们对学习、生活的认识,学会倾诉自己的真情,对他们的感悟和情感(新世纪范本网http://,原创范本免费提供下载基地。)进行记录,引导倾注宣泄,可以适当安排如《我生气了,怎么办?》、《消除嫉妒》、《我怕……》等感悟独白式的作文训练。这种作文训练能够帮助学生积累表象,提炼对生活的认识,训练语言表达,调节和释放消极情绪。
协调人际关系,要写好《我与某某》的作文。融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一种表现。心理健康的人大多相信自己,接受自己,喜欢自己,他们同样地相信和喜欢别人。因此,他们通常都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小学生的人际关系较为简单和单纯,主要包括同学之间、学生与老师的关系、孩子与家长的关系。如果因为他们简单和单纯而忽视了教育和引导,也会影响他们与同学、老师与家长的交流,影响学习和生活。在作文教学中,可适当安排《我与某某同学》、《我与老师》、《我与爸爸(或妈妈)》等作文题进行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教育学生要团结同学,尊敬师长,体谅父母并学习对待同学、老师、父母正确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三、过程与方法的结合
教学理念与教学策略:“自主式”教学。
“自主式”教学,是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是当今新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的具体实践。自主,不仅是一种教学理念,也是一种教学决策、能力特征,还是一种人文精神。正是由于尊重、关爱、信任学生,才使学生对作文课兴趣盎然,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开掘出创新潜质。在作文教学中,学生性之所至,情之所动,尽情地表现他们的喜怒哀乐,真诚地袒露他们的童心、童趣。
下面我以执教的1节高年级作文课《我生气了,怎么办?》为例,试谈作文指导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与方法。
1、启动真情
导语的设计是“你最喜欢写什么作文?”进行选题,理清思路,让学生试图表达,从而导入“生气了,怎么办?”这个课题。接着用半节课时间让学生充分倾吐、述说。先在小组里说说哪一件事使自己生气,生气时的表现(神态表情与行为),然后全班交流,教师诱发学生倾吐真情实感,组织交流,认真倾听,接纳学生各种真心话。归纳起来学生生气时的各种表现如下:
骂人、哭闹、打架、要挟、绝食、轻生念头、摔东西、不理不睬、恶作剧、撕书本、拳击布娃娃……
2、自我感悟
当学生真实地在作文课上说出了以前不敢说的真话(这些真话里大部分是不良情绪的表现),教师不说教,不强行灌输,不用简单的道德判断方法做裁判员,而是通过指导、引导、诱导、辅导,让他们去感悟、领悟。我出的冲刺题是:“能不能通过自己的智慧,想出比原来解气时更高明的一两种新方法?”小学生往往这样,平静下来,在教师的鼓励下,通过反思与同学的讨论,调节了情绪,疏导了心理问题,于是解气的好办法多了: 找人倾吐、拳击枕头(或布娃娃)、宽容搞运动、写日记遗忘、看电视听广播、看幽默笑话书、欣赏风景、听音乐……
3、自由写作
第2节课,让学生根据自己不同的感悟,自由选择“我生气的原因,生气时的表现,想出了解气的好办法”三个片段中的一个片段,选择适合自己的思维特点的方式写作,可以以文为主配插图,也可以写图为主配解说词,让学生用半节课时间独立地迅速地把自己的感悟与情感写下来,然后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4、教师“下水”
在学生充分交流作文草稿后,教师写自己生气及化解的“下水”文亮给学生,让学生评说,与学生进行情感与文章的交流,师生互动,启发学生进一步修改草稿,写好全文。上述实例仅仅是作文课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结合学生情绪调节的过程与方法。根据《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规定的小学中高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同内容,具体教法、学法也是不同的,有变化的,但是无论内容怎样变,都要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过程,从而在作文教学的全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做事和学会表达,全面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与心理健康水平。
15.高中作文教学的素质教育渗透论文 篇十五
一、高中英语教学中加强德育的必要性
高中英语教学中加强德育的必要性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一是素质教育背景下的高中英语教材不仅进行了改进, 而且在教材中添加了诸多具有教育意义且与时代发展相符的内容。其有着广泛的题材, 还会涉及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而为学生对国外社会的了解和认知提供基础, 进而提升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崇敬之情。而在这一过程中, 其所包含的德育素材较多, 所以能利用其加强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 不断强化其责任意识和社会意识的同时促进其道德水平的提升。
二是当前高中生以“00 后”为主, 无论是世界还是人生观, 亦或是价值观, 均不可能完全成熟, 所以经常会由于周围因素的影响决定其具有较强的可塑性, 而正是基于这一特点, 要通过高中英语教学中的相关励志故事, 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 强化学生的道德品质, 促进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促进英语学习效率的提升。三是在整个高中教学工作中, 英语教学具有重要的地位, 而这就为德育渗透提供了方式和可能, 所以在英语教学中加强与德育的融合, 能有效地促进对学生的引导和教育, 强化学生的思想品德与人格的发展, 进而强化德育工作的必要性, 同时也能与整个高中英语教学进行有机地结合, 促进动态课堂的生成和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高中英语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的策略
1.以学生为主, 强化学生的参与度
为了更好地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加强德育, 作为教师首先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 尤其是应以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为前提, 不断强化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而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就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创设情境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进而更好地利用所创设的情境加强德育渗透。例如, 在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时, 由于此学习模式的目的就在于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使得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的内容, 促进学生团结协作能力的提升。如在教人教版“Living well Reading: Marty’s story”一文时, 笔者提出:“What kind of person do you think Marty is?”“What can we do to help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What have you learnt from Marty?”“How would your life change if you were to develop a muscle disease like Marty's?”等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掌握课文内容的同时, 不断强化和教育学生对残疾人要理解和尊重、关心和爱护, 培养其爱心的同时更好地引导其热爱生活和学习, 而这一环节中, 通过培养学生的同情心, 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从而更好地促进德育工作的开展。
2.在阅读教学中强化德育
在坚持生本原则的基础上, 教师可以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加强德育工作, 尤其是通过阅读教学实现其与德育工作的有机结合。
一是在话题导入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主要是在话题导入设计过程中注重德育。例如, 在学习有关“Friendship”的内容时, 为了导入主题, 教师可以采取美文欣赏的方式, 即采用有针对性的听力材料将“友谊”导出, 并要求学生通过听力掌握与友谊相关的背景知识, 促进学生养成对自己悦纳和对他人欣赏的思维习惯, 同时也能在今后的生活中拥有良好的人生态度。
二是在介绍背景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为了强化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 应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有关背景知识的教学, 从而使得学生对文中的背景知识有一个更好的理解, 从而利用背景知识渗透德育。例如, 在教学“Anne’s best friend”一文时, 为了引导学生掌握背景知识, 就应对背景进行介绍。可以播放二战时期的德国纳粹对犹太人破坏并屠杀的视频, 虽然画面不堪入目, 但是能给学生带来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从而使其在痛恨战争的同时更加热爱和平, 珍惜当前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这主要是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 使其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德育。
3.通过创设情境渗透德育教育
情境创设主要通过角色扮演或采访, 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景中, 让学生把课文中的信息进行有效整合并进行语言输出, 用对话形式进一步巩固所学的内容, 促进学生对某一特定思想的理解、体验和记忆。以人教版“A healthy life”这一单元的话题为例:笔者先给学生播放被誉为流行乐之王 (King of Pop) 迈克尔·约瑟夫·杰克逊 (1958 年8 月29 日~2009 年6月25 日) 演唱的“Earth song”及“Heal the world”两首歌曲, 让学生对这位流行乐界伟大、有影响力的歌手羡慕的同时, 也给学生介绍其生前滥用麻醉药品从而吸毒致死, 年仅50 岁这一事例。通过这个很有代表性而且学生也熟知的事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远离有损身体健康的东西, 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也让学生懂得:一个真正健康的人不仅要体格健壮, 而且要心智健全。总之, 创设道德情景能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去体验和感悟德育境界。
16.高中作文教学的素质教育渗透论文 篇十六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公民政治素质不足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60067
优秀的公民政治素质是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也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自新课改以来,对公民政治素质教育的研究一直处在探索当中,而教学中凸显出来的不足依然在提醒教师应当付出更多的努力。为了提升思想政治课程在应试教育环境下的实践效果,如何在思想政治课中渗透公民政治素质教育就成了当前研究的课题之一。
一、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公民政治素质教育的概述
政治素质通常指的是公民对政治生活的认知以及对政治思想的认同。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政治生活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序地参加各种政治活动是提升公民政治觉悟、提高公民政治素养的基本要求。在政治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确公民权利和义务不可分割的基本原则,以此增强公民政治责任感,渗透公民意识,提高公民政治素质。
二、现阶段高中生公民政治素质的不足
1.政治认识肤浅
一定数量的高中生对政治教育持漠视态度。由于高中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清晰和明确,思想还不够成熟,对政治的认知也还停留在表面上,即使大多数学生基本认同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政治形势,但在理解上还是存在盲区。
2.政治实践不足
高中生和高中教师都面临着高考升学的极大压力,因此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更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实践教学的作用。目前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基本局限在教室,没有开展实践项目,这使得高中生没有机会参与社会实践,导致政治教学水平低下。
3.政治热情低
目前我国高中生的政治参与热情很低,对很多政治活动都表现出消极、冷漠甚至抵制的态度,而这也是导致高中生整体素质低下的重要原因。政治冷漠会造成政治道德滑坡的现象,同时也反映出高中生普遍不具备社会责任感的现状。此外,当代高中生更重视个人利益,功利化倾向越来越严重,这些问题也是因学生较低的政治热情造成的。
三、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渗透公民政治素质教育的有效策略
1.激发学生兴趣
应改变传统教学中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引导和纠正的方式完成课堂教学,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如教学人教版思想政治教材生活与哲学中“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时,教师首先简单地向学生讲解我国近代史的演进,简单介绍从清末封建社会开始,然后到北洋政府时期、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各个阶段我国人民的生活状态。从历史的角度引入我国的政治状态,不仅进一步提升了学生对我国人民民主专制的政治制度的了解程度,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政治素质。
2.实现互动教学
教师应树立现代教育的理念,由过去教师单向灌输知识技能的教学方式转变为教师融入学生群体当中的互动教学模式。如教学人教版教材生活与哲学中“传统文化的继承”时,教师可以结合各地较为著名的传统文化(如湖北的赛龙舟、安徽的戏曲、京津地区的相声等)与学生讨论,讨论的重点主要有:传统文化的特点;传统文化融合现代文化的方法;政府应出台怎样的政策保护我国的传统文化等等。为保证讨论的效率,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每组6-10人。当学生在组内讨论时,教师应四处巡视,随时加入到某一组内和学生一同讨论问题。通过讨论,学生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提高了政治素质。
3.注重实践教学
学以致用才是学习的根本目的,即使是对于偏重理论教学的思想政治课程来说亦是如此。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求学生掌握好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又要求学生通过实践的方式深化理解并应用所学知识。如教学人教版思想政治教材生活与哲学中的“我们的民族精神”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前往敬老院、孤儿院等福利机构,带上礼物和祝福,让学生和老人、小孩进行深入的交流,用爱心温暖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从而提升学生对我国传统美德的感知力并加深对民族精神的理解。
总之,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应具有现代教育观念,结合先进的教学方法,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公民政治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公民政治素质。
17.高中作文教学的素质教育渗透论文 篇十七
育渗透
摘要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的渗透。在教学中,我们要本着适时、适度和符合学生需求的原则,通过挖掘教材、设计课堂环节、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等方面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本文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一谈对德育教育渗透的几点粗浅认识。
关键词 高中数学 德育渗透 德育教育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努力构建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特征,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标志的课程体系。作为自然基础学科的数学,将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加注重数学与实际的联系,更加注重数学的趣味性,也更加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找到德育的切入点,进行德育渗透,是我们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德育渗透“渗”的途径怎样?该运用哪些手段和方法呢?这里,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一、充分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高中数学教材的例题、习题、注释中,有不少进行德育教育有说服力的数学材料。因此我们要将数学教材,作为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载体,深入挖掘其中的德育因素,促进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1.在史料激励中渗透德育。所谓史料激励法,就是运用数学史实、数学家的事迹激励学生,促其积极向上,形成良好品德素质的教育方法。例如,在给学生讲授二项式系数的性质时,我告诉学生,我国南宋时期数学家杨辉在他1261年所著的《详解九章算法》一书中就已经记载了著名的“贾宪”三角(后世人也称杨辉三角),这是世界上最早给出 展开式中各项系数的排列,它比欧洲最早发现这个表的法国数学家帕斯卡(blaise pascal,1623-1662)要早四百多年。因此,我国古代数学的成就是非常值得中华民族自豪的。
2.在数据材料分析中渗透德育。教材中,有许多反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有说服力的数据,有许多应用题是描述我国工农业生产及生活方面的发展变化的,其主要方式是前后、左右对比,通过数据对比,反映变化的大小和快慢,这些素材本身就是好的教育内容。例如,在给学生讲指数、对数函数这一节内容时,我们可以联系实际,搜集有关国民生产总值的题目,让学生惊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速度之快,从而对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充满信心和希望,激励他们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青春。
3.在数学规律揭示中渗透德育。数学自身充满矛盾、运动和变化。如已知与未知,直观与抽象,特殊与一般,„„。一些重要的数学方法充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例如,待定系数反映了已知与未知的矛盾转化过程;数形结合揭示了直观与抽象的联系;数学归纳法反映了事物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内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可以使学生体验事物间的种种辩证关系,学会用辩证的观点,观察、分析事物,研究和解决问题。
二、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中的德育因素
在课堂教学中,蕴含着很多潜在的德育因素,只要我们肯做有心人,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灵活性地设计教学环节,同样可以进行良好的德育渗透。
1.在创设情境中渗透德育。在数学教学中,创设好的学习情境,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有助于德育的渗透。例如,在讲授《椭圆及其标准方程》之前,我们可以先给学生讲述“2008年9月25号,我国‘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这一标志我国航天科技取得又一次跨越式胜利的伟大创举,再引入所要讲的课题。这样,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既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又激励了他们立志为献身于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奋斗的民族热情。
2.在学习活动中渗透德育。我们可以设计出灵活多样的教学环节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例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数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
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的,这时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共同讨论,共同协作,共同思考。这样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共同努力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使学生领悟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同时也学会尊重他人,倾听他人。
3.在课堂即时评价中渗透德育。在课堂中,会出现某些思想教育契机,如果我们能及时抓住这些德育生成点,巧妙而又不失时机地给予教育,就能产生极好的德育效果。教师在不经意中对学生的教育,其效益胜出师生的一次长谈,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例如,我们可以对学生的严谨的态度,踏实的作风给予表扬;可以对学生的灵活思维给予表扬,„„。适当的赞美和鼓励会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即使一个平凡的孩子,在鼓励的雨露下也会变得更加鲜活起来。
三、充分发挥数学实践活动中的德育因素
德育渗透不只局限在课堂上,还应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通过调查、阅读等途径搜集、占有资料,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不仅智力得到发展,学生还在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方面得到锻炼,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美育熏陶。寓教育于学习之中,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例如,在学 “统计”这一内容时,我们可以开展“热爱环境”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统计他们的家里一天要扔多少个塑料袋?一周要扔多少个?一个月要扔多少个?假设以一个家庭每天用5个塑料袋计算,我们全校这么多名学生,一天要扔多少个?一周要扔多少个?一个月要扔多少个?现在的塑料它是一种不易分解的物质,这样,再过几年,想象一下,我们的地球将会是什么样子?这样,学生通过统计、计算,着实地认识到使用塑料袋对环境的危害,他们就会自觉自愿地站在抵抗使用塑料袋的行列里来,减少白色污染。
18.高中作文教学的素质教育渗透论文 篇十八
新课改要求我们努力构建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特征,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标志的课程体系。数学要充分发挥基础学科的堡垒作用,在提升数学实用性、提高学生数学人文涵养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德育教育的探索。只有这样,数学课堂才不会仅仅停留在数学技巧和数学运算的传统教学模式上。
一、数学教师应深刻理解教材并加大教材挖掘力度
高中数学教材不仅仅是一门习题和讲义,在习题的背后,往往蕴藏着一些可以进行德育教育的材料和延伸部分。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加大仔细挖掘的力度,将数学教材作为一种知识、能力、德育的综合性材料。
(一)用数学家的故事激励学生
在高中数学的教材中,碰到新公式的时候,往往在课本的下方或者课本最后都会链接上发现这套数学公式的数学家的故事和简单经历。高中数学教师在数学课堂有效渗透德育教育,可以将数学家的故事连同相关公式一起讲解出来。当然,课本上的简介比较简单,这就要求数学教师要重视课后材料的整理与收集、延伸工作。通过绘声绘色地讲解数学家的成长经历和事迹来激烈学生,鼓励他们不断摸索,不畏艰辛,勇于探索数学中的奥秘,并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二)运用现实材料来渗透德育教育
在高中数学中,材料题的运算比较多。这类题型往往只是运用材料的躯壳,实际上只运用材料中的数学内容。在传统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讲解往往也容易忽略材料。在新课改下,教师为了更好地渗透德育教育,必须加强对材料的理解与运用,尤其是现实材料。一些现实材料涵盖了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进步的脉络,也涵盖了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成就。教师应该通过材料来提高学生对我国经济、社会、精神文明等发展的重视,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情操,并鼓励他们积极成长,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通过数学规律来讲解辩证唯物主义
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等高中数学的内容涵盖了很多规律性的东西,这些规律性的东西往往蕴藏着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和内容。比如等差数列,通过寻找特殊规律来实现规律的一般化处理。因此高中教师应该注重运用数学规律来向学生讲解辩证唯物主义,让学生们充分感受到事物之间的特殊联系,并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教师应充分利用数学课堂中的德育因素
高中数学的教学课堂是德育教育的一种重要载体,教师可以通过德育环境的创设、德育环节的搭配,来充分利用数学课堂中的德育因素。
(一)创设德育教育的课堂情境
数学课堂是开展德育教育的主要场所,高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一定的德育教育的课堂情境来有效地渗透德育教育。比如在开展数学教学前,可以通过与所讲的公式紧密结合的时事国情,特别是我国在科研创造、科技发明等方面的重大成就。通过播放相关视频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通过了解我国的新成就,来提升自己对该公式的重视。这样既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又能有效地渗透德育教育。
(二)通过学习小组来渗透德育教育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教育,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教学方法和手段来进行。比如开设学习小组或者课堂讨论小组。在讲解到某个数学规律时,让学生们分组进行讨论学习。通过学习小组,可以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能力,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高中数学教师通过学习小组,既能丰富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互助学习的氛围,同时也能有效地渗透德育教育。
(三)教师在课堂上要学会适时鼓励
课堂上,教师的适时鼓励和鼓舞,既可以极大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也能通过教师的客观点评渗透德育教育。当然,这种适时鼓励的方法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要求教师在进行点评的时候,要将内容进行一定的升华。比如有学生总结出了很好的数学记忆方法,教师在鼓励的时候,可以将鼓励的内容从认真学习上升到学生积极探索、主动求索的层面上。
三、在数学课堂上渗透德育教育的建议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德育教育的可行性。不是说所有的数学课堂都需要渗透德育教育,而是要根据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情境等适时适度开展德育教育。还需要仔细分析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从他们的角度出来,选取他们感兴趣的内容来开展德育教育。否则不仅无法有效渗透,还容易引发学生对数学课堂的抵触与反感。
四、总结
【高中作文教学的素质教育渗透论文】推荐阅读:
高中数学教育渗透作用策略思考论文10-13
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生本理念论文08-18
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渗透11-27
高中化学教学中环境教育的融入论文10-27
高中作文教学方法尝试论文06-27
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06-13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12-03
高中美术教学同生活审美教育的融合论文06-16
高中物理教学要立足科学素质的培养论文08-28
高中历史教育教学论文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