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坏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精选6篇)
1.经济坏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篇一
创优坏境 加快发展
全面开创井店镇纪委工作新局面
——中共井店镇委员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纪委工作报告
赵志刚
(2011年2月27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共井店镇纪律检查委员会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五年来,井店镇纪律检查委员会在上级纪委和井店镇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全镇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关心支持和共同努力下,坚持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以新时期党的纪律检查工作的方针、政策为总揽,紧紧围绕全镇中心工作,全面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在强化教育,加强监督,维护团结,加快发展上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全镇改革、发展和稳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筑牢党风廉政建设基石,提升党员干部素养
反腐倡廉,教育是基础。五年来,在镇党委的领导下,我们始终把抓实党性教育,作为提高党员干部素养的重要抓手。一是夯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为从源头上杜绝腐败,提前预防各类违法案件的发生。每年年初,党委都要与支部签订责任状,强化支部书记为党风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责任。二是加强了党员干部党风廉政教育,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 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使广发党员干部牢固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正确的权利观、地位观、利益观。三是扎实开展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活动。组织近千名党员开展了“一个支部一盏灯,一个党员一面旗”主题教育,两项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四是积极开展了党员干部警示教育。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剖析和对典型材料的学习,广大党员干部遵纪守法和预防职务犯罪的意识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五是加强了党委中心组学习教育。始终把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列为党委中心组的学习内容之一,不断提高班子成员的政治素质、领导水平和廉洁自律的自觉性,规范了领导干部的廉洁从政行为,增强了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二、健全工作制度,规范行政作为
五年来,镇纪委始终把制度建设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的基础性、根本性、关键性工作来抓,立足实际,制定推行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支持参与的廉政建设工作的新局面。一是大力推行行政权利公开透明运行。成立井店镇群众事务办理中心,全面推行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党务公开,设立了监督台,安装9个电子显示触摸屏,公开了办事程序,主动接受群众监督,方便了群众办事,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二是切实加强了重大工程项目监督管理。在重大项目建设上,实行了基建工程项目招标制、工程项目监理制、质量追究制、责任金保障制等规章制度。每一 个工程都做到了公开招标、公平竞争、择优选择,力争使每一个工程都成为“阳光工程”、放心工程和满意工程。三是进一步加强了镇村干部管理。制定了机关干部“六不准”、“五规范”,完善了信访工作制度、包村工作制度以及财务管理,值班考勤、车辆、后勤管理等十项制度,规范机关干部言行。对村级干部实行目标激励管理,有效地激发了农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在全镇形成了“村村抓工程,人人干事业”的浓厚氛围。五年来,全镇每年向群众承诺的各项民心工程都高标准完成,服务群众水平再创新高。
三、强化监督力度,严查违法乱纪
强化监督,查处党内违法乱纪,是纪委的一项重要职责和经常性工作。五年来,我们井店镇纪委不断加强和完善信访举报制度,认真落实每一件来信、来访。对群众反映和关心的重大问题都及时报告党委。尤其是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通过专项审计来查明原因,做出结论。对发现的苗头性和一般错误问题,做到了早打招呼,批评教育,提前防范。对反映失实的问题及时给予澄清,及时解脱和保护了一些干部和党员。五年来共受理群众来信来访 66 人次,查处各类案件29起,给予党纪政纪处分13人。通过强化监督工作,教育了党员干部,维护了群众利益,理顺了关系,调动了积极因素,维护了全镇的政治安定、社会稳定。
四、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创新能力
抓好队伍自身建设,是做好纪检监察工作的基础。井店镇纪委各位纪委委员在工作中勤奋务实,工作扎实,素质过硬,战斗 顽强。五年来,我们一是加强纪检工作队伍建设。制定了纪检监察人员的行为准则,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规范纪检干部的行为,保证了纪检监察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坚持每季度一次例会制。先后组织召开20多次会议,对党的方针政策和本职业务进行学习研究、作出决定等,使纪委工作运作正常。三是加大了纪检工作力度。实行了纪检、信访、土地、司法集中办公,做到年前有工作计划,中期有工作检查,年底有工作总结,纪检工作有序开展。
总结五年来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第一,必须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政治性、政策性、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单靠纪检监察机关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进行。实践证明:只有党委高度重视和支持,只有从领导自身做起,才能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形成党政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把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提高到新水平。
第二,必须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服从和服务于全镇的中心工作。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要始终服从和服务于改革发展的大局,要紧紧围绕富民强镇中心任务来做好纪检工作。既要严肃查处干扰和危害改革发展大局的违纪违法行为,又要热情支持和坚决保护广大党员干部改革创新的积极性,为改革发展和稳定保驾护航。
第三,必须贯彻“立足教育,着眼防范”的方针,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必须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在改革发展中始终抓好对党员干部的廉洁自律教育,通过 民主生活会、警示教育等形式抓实思想政治工作,狠抓监督检查,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对待自己的权力、地位和利益,增强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第四,必须发扬创新精神,在狠抓落实上下功夫。要着眼于把上级的方针政策与农村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有争对性的对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尤其要对关键环节、要害部位,要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监督,做到反复抓、抓反复。同时,要建立抓落实的工作体制,建立健全领导抓落实责任制,强化责任意识,通过开展督促、检查、评比、总结等多种形式,努力营造真抓实干的良好氛围。
第五,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我们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清醒地看到我镇在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具体表现在:围绕党委中心工作开展纪检监察工作的新思路、新办法不多;个别党员干部对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任务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到位,廉洁自律意识不够强等等。这些现象的存在,是制约我镇经济和社会事业的重要瓶颈。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加以改进和完善。
今后五年的工作任务
今后五年是我们全面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是围绕三年上水平推进城镇面貌建设的重要时期;是紧扣“一抓两带三促进”工作思路,实现富民强镇目标的黄金时期。面临繁重的工作任务,对我们纪检监察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全镇党 员干部齐心协力,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今后五年,我们井店镇纪检工作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从严治党的方针,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认真履行纪检监察工作职能,坚定信心,改革创新,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为保证我镇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和党代会提出的宏伟目标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
为此,我们必须抓好四方面工作:
一、加强监督检查,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党风廉政建设事关党的生死存亡,我们各级党组织要切实把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作为一项严肃的政治纪律纳入工作全局,与重大项目同部署、同落实,并在工作中认真加以贯彻执行。要坚持重在为民的实践要领,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党员领导干部要对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负总责,重大问题要亲自过问;其他成员要对职责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负直接责任。要进一步完善和执行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责任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进一步推行支部书记述职述廉制,有限目标考核责任制,重大项目公开招标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相关的配套制度,严格管理,狠抓落实,使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二、加大办案力度,始终保持严惩腐败的强劲势头 加大对党员干部各类违法乱纪的查处力度,是党委赋予我们纪委的一项特权。我们要在镇党委的坚强领导下,重拳出击严肃查办发生在党员干部中的贪污贿赂行为、失职渎职案件,严肃查 处引起重大安全事故和群体性事件背后的腐败案件,严肃查处群众反映强烈的案件,严肃查处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案件,对以上案件我们要采取狠、猛、硬的工作作风,一抓到底,抓出成效。
同时要正确对待群众的来信来访,教育、引导信访者正确行使信访举报权利,依法进行信访活动;要不断提高信访工作水平,增强信访工作主动性,提高信访工作质量;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信件,做到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对于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与有关领导沟通。对内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漏洞要及时解决,对违纪违规问题要及时严肃查处,真正做到旗帜鲜明地支持改革者,保护创业者,教育失误者,惩治腐败者,追究诬告者。
三、严肃党纪政纪,保证政令畅通
今后五年,我们要围绕井店镇党委确定的工作思路和全镇中心工作,加大工作力度。落实好纪委的主要工作,协助党委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坚决查处令不行、禁不止和阳奉阴违、弄虚作假、推诿扯皮等不良作风,对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破坏团结的行为,严格依照党的纪律予以追究,确保政令畅通;要牢固树立全镇上下一盘棋思想,识大体、顾大局、谋发展、见作为。
四、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努力提高纪检监察队伍素质。一要抓好党风廉政教育。加强理想信念教育、道德法制教育、纪律作风教育。要积极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中国共产党章程》和贯彻两个《条例》,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内涵,牢固树立以民为本、执政为民的思想。二要认真学习掌握纪检监察工作方针、政 策以及必要的经济、法律、财会、教育等方面的现代科学知识,进一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大力加强作风建设,严格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严守四大纪律、八项要求,以身作则,带头廉洁勤政,不断开创纪检监察工作新局面。
各位代表、同志们,未来五年我们面临着艰巨的任务,也面临着很好的发展机遇。机遇与困难同在,希望与挑战并存。让我们在镇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同心同德,开拓创新,以高度警惕的政治责任、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为顺利完成中共井店镇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各项任务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经济坏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篇二
关键词:全面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统一
一、继承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揭示了人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辩证统一。继承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就必须坚持把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统一起来。
在马克思的理论域,人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人的发展要经历三个阶段,即人的依赖性阶段、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和自由个性阶段,或者说要经历从人的群体本位阶段过渡到人的个体本位阶段最终过渡到人的类本位阶段。在人的群体本位阶段,人依赖于人,个人淹没在群体之中。个体本位阶段的个人并不是原子式的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依赖的存在,不过,这种依赖关系通过物间接地表现出来;人的类本位阶段克服了物的依赖而归于人的依赖。这不是对第一阶段的重复,而是全面保留了第二阶段的积极的全面的依赖关系。到了类本位阶段,人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经济社会的发展最终要归结到人的发展。经济社会发展首先表现为生产力的发展,而人是生产力的主体。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是判断一个社会发展水平高低的历史尺度,人的发展状况是判断一个社会是否健全和完善的价值尺度。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同一历史过程的两个方面。人的全面发展说到底是人的本质的全面占有。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作为类存在物,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作为社会存在物,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个体,人的本质是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统一体。与人的本质相联系,人的全面发展表现为:第一,人的活动特别是人的劳动及其能力的全面发展。第二,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丰富、社会交往的普遍性和人对社会关系的全面占有。第三,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的自由发展。全面发展的个人,不是抽象的、孤立的个人,而是现实的、具体的、社会中的个人,不是某一个人,而是每一个人。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在对人与社会的基本关系以及历史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基础上形成的,是基于对人类发展前景的科学预测而得出的重要理论成果。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说过:共产主义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在这样的社会里,所有人能够获得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个人发展条件,同时,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又促进了全社会一切人的发展,个人发展是他人发展的条件,他人发展为个人发展创造了机会,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以及整个社会的利益达到了和谐完美的统一。资本主义“在产生出个人同自己和同别人的普遍异化的同时,也产生出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社会主义作为共产主义初级阶段必然产生出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必然是以每个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
以上说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一直把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当作同一历史过程的两个方面。因此,把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统一起来,是继承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必然要求。
二、人的全面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
在我国,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及其创造的社会物质文化条件,构成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基础。在经济落后、物质资源匮乏的条件下,人的全面发展是难以实现的。
在我国,社会发展本质上是人的全面发展。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总的说来,人的全面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在我国价值取向上高度一致。我们党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发展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实现科学发展的最终目的。
人的全面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在我国历史进程上是高度契合的。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不断提高教育普及率,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到新阶段。在推动“温饱型”社会向“小康型”社会的转变过程中,我国成功完成了扫除青壮年文盲和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任务,使得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及经济社会较快发展基本相适应;而在推动“部分小康型”社会向“全面小康型”社会转变的今天,党中央又及时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推动和谐社会建设,把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职业教育的较快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向“普及化”阶段的过渡,作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战略任务。
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把发展教育作为战略任务,确保教育优先发展落到实处。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教育发展上的重要体现,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其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是教育工作的主题。我们应该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应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增强学生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统筹教育发展,抓紧抓实抓好教育事业发展的三项主要任务。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十一五”规划纲要对教育事业发展提出的三项主要任务。要完成好这些任务,必须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统筹城乡、区域教育,统筹各级各类教育,统筹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必须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更加主动地促进教育为现代化建设服务,更加积极地推进教育与科技创新的紧密结合、与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与文化繁荣的紧密结合、与社会进步的紧密结合;必须在全社会进一步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进一步培养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高尚精神,切实帮助教师特别是农村基层教师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民教师队伍,把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地发挥出来。
四、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每一阶段都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新的条件,增添了新的内涵。加强物质文明建设,实现人民共同富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精神条件。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促进社会朝着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向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社会条件。
改革开放30年多来,我们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归根结底就是因为我们走上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走上了一条解放人民、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道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机制,极大地释放了人们的劳动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为人的全面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机制,日益激发起人们的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明显地拓展了人们的政治参与空间,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政治条件。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体制和机制,使我国的国民教育和文化艺术生产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显著地提高了人们的文化素质,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为人的全面的发展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经济坏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篇三
xx县审计局办公室
(2009年4月30日)
审计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xx审计事业能有今天的发展成就,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取得的丰硕成果。
监督主体:审计队伍逐步发展壮大
监督职能:适应形势变化而拓展
在这种大背境下,审计部门的监督职能也作出了相应的调整。通过二十多年的不断完善发展,审计监督职能已经从单一的经济监督向经济监督、经济鉴证(报表和经济资料的鉴定、证明)、经济评价(评定、建议)多种职能转变,从单纯的财务收支审计向绩效审计转变。从我县实际来看,目前的审计监督同县审计局成立之初相比,监督方式、监督领域、监督力度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监督方式上:审计局成立之后不久的几年时间里,都是各被审单位将报表、凭证及相关的会计资料送到审计局接受审计——送达审计。后来大家感到这种方式监督难以到位,随后开始上门到各被审单位搞审计——就地审计。目前普遍实行就地审计,辅之以审计调查和计算机审计,使审计监督更为深入全面。
监督领域上: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以前,审计监督主要对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财政财务收支进行审计。随着经济社会各方面发生的深刻变化,特别是近几年中央惠民政策的推行,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加大,审计监督领域不断拓宽,已涉及到经济领域的各个方面。目前已发展到财政预决算审计、基建投资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专项资金审计、涉农资金审计、授权委托审计等方方面面。简言之,凡是涉及国家财政资金、国有资产管理或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都有审计监督的足迹。
监督力度上:从看原始凭证、打算盘等查“死帐”到查看凭证资料、开展审计调查、分析挖掘、建议评价等多种手段,由表及里,使监督层面更深,查处力度更大,查处问题
更多。仅2008年,我局就查出各类违规行为金额4360万元,移送纪检司法机关案件3件。监督成果:社会各届越来越关注
审计机关履行审计监督职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计成果的整合、提升、运用的程度。二十五年来,全县审计工作成绩有目共睹,审计成果的运用也日益充分,审计工作在社会上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社会各届高度关注审计工作。从全国来看,“审计风暴”已备受国内外广泛关注。从全县来看,审计监督工作已经深入人心。全县各级各部门非常重视和支持审计工作,对国有企业的破产改制清算审计工作、“普九”债务化解工作,社保、医保、救灾等各类“民生”资金的审计工作都能积极配合,通力协作,审计工作的环境越来越好。同时,我局还积极完成上级主管部门交办各类委托授权项目审计,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2006年全县农村信用信的行业审计、2007年工商行政管理局的财务收支审计,查处的问题多、移交的案件多,在全省信用社、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引起了强烈反响,在全省审计部门树立了xx审计良好形象。
4.保护坏境 篇四
今天学校里上品德课,老师说大家要爱护环境,不能随地乱丢东西。可我今天差一点就随地扔东西了。
我最近因上火,妈妈把一支玻璃瓶的`双黄连让我带到学校中饭后喝。午饭后,我从书包里拿出双黄连,打开盖子,用吸管把瓶子里的药吸干,接着因急于到学校操场上去玩,就想随手把药瓶子丢在地上,正当我想这么做的时候,我耳边突然响起老师说的要保护环境的话,我想如果大家都把垃圾随便扔在地上,那教室内地上会变得很脏,我们学习环境会变得很差。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想到这,我拿瓶子的手攥紧了,我自觉地走到垃圾桶那边,把手中的瓶子扔了进去。
保护环境,从我开始。
指导老师:郑晓云
5.我国的资源和坏境问题及对策 篇五
我国的资源和坏境问题及对策
过去几十年,由于我国长期沿用以追求增长速度、大量消耗资源为特征的粗放型线性发展模式,在由贫困落后逐步走向富强的同时,自然资源的消耗也在大幅度的上升。
下面是我国资源现状。
土地资源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人口数量已经达到13.3亿,人均土地面积0.72公顷,特别是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09公顷。土地资源总体质量不高,有60%的耕地分布在山区、丘陵和高原地带。目前,我国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盐渍化和草场退化现象也比较严重,进一步降低了我国土地资源的总体质量。据2008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统计,我国现有水土流失面积356.9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37.2%。土地沙漠化面积约为153万平方公里,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土壤盐渍化面积为99.1万平方公里,受盐碱影响的耕地面积达9.3万平方公里。
矿产资源 我国矿产资源总量丰富、品种齐全。据《2008年中国矿业年鉴》统计,截止至2007年初,全国已发现了矿产171种,有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159种(其中能源矿产10种,金属矿产54种,非金属矿产92种,水气矿产3种),矿产地2万多处,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总量约占世界的12%,是世界上矿产资源总量丰富、矿种比较齐全的少数几个资源大国之一。但是我国人均矿产品占有量不足,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58%,居世界第53位。而且我国大型和超大型矿床比重很小,45种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石油、天然气、铜、铝等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储量最低,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25。50年后中国除了煤炭外,几乎所有的矿产资源都将出现严重短缺,其中50%左右的资源面临枯竭。
水资源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左右,居世界第六位。但是我国人均水资源只有1931.46 立方米,只占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就有400多个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全国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特别是西部地区缺水非常严重,一些山区地方连人、畜饮水都非常困难。
森林资源 我国森林资源总量不足,森林面积17491万公顷,列世界第5位;森林覆盖率只有18.21%,列世界第130位;森林蓄积124.56亿立方米,列第6位;全国人均森林面积0.132公顷,列第134位;中国的人工林面积5365万公顷,居世界第一。
保护坏境,人人有责
生物资源 据初步统计,中国植物种数占世界总数的11%。同时哺乳类、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动物的拥有量也占世界总量的10%。然而,我国生物种类正在加速减少和消亡。《联合国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列出的740种世界性濒危物种中,我国占189种,为总数的四分之一。
那么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如何呢?
和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我国在经济发展中也遇到了环境恶化这个棘手的难题。目前,我国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不断加剧,并正向农村蔓延。在一些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环境污染尤为突出。森林减少、沙漠扩大、草原退化、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等生态破坏问题也日趋严重。环境恶化目前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安定、危害公众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成为威胁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而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长又给我国的资源和环境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和冲击。
大气污染十分严重。全国城市大气总悬浮微粒浓度年日均值为320微克/立方米,污染严重的城市超过800微克/立方米,高出世界卫生组织标准近10倍。参加全球大气监测的北京、沈阳、西安、上海、广州五座城市,都排在全球监测的五十多座城市里污染最严重的10名之中。全国酸雨覆盖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29%,而且酸雨严重区已越过长江,向黄河流域蔓延,青岛也监测到酸雨,全国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140亿元。以长沙、赣州、怀化、南昌等地为代表的华中酸雨区,90年代以来,已成为全国最严重的酸雨区,其中心区域年均pH值低于4.0,酸雨频率高于90%。
水污染非常突出。全国七大水系近一半的监测河段污染严重,86%的城市河段水质超标。据对15个省市29条河流的监测,有2800公里河段鱼类基本绝迹。淮河流域191条支流中,80%的水呈黑绿色,一半以上的河段完全丧失使用价值,沿岸不少工厂被迫停产,一些地区农作物绝收。1994年7月,淮河发生特大污染事故,两亿吨污水排入干流,形成70公里长的污染带,使苏皖两省一百五十多万人无水可饮。各地由于水污染导致的停工、停产及纠纷事件频频发生。
噪声和固体废物加剧。全国有2/3的城市居民生活在超标的噪声环境中。工业固体废物和生活垃圾已累积70亿吨,每年仍以六、七吨的速度增加,垃圾“围城”现象十分普遍,受污染耕地达1.5亿亩以上。危险废物大多未得到有效处置,随意堆放形成重大环境隐患。
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一些地区盲目发展污染重的企业和不合理地开发资源,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了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致使一些生态环境脆弱地区,陷于人畜无饮水、草木难生长的境地。
环境污染严重威胁着人民的身体健康。贵州省务川县从事土法炼汞的农民中,有97%的人有汞中毒症状,安徽省奎河污染严重的地区,人群癌症发病率
保护坏境,人人有责
高达1024/10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十多倍。各地污染纠纷和群众来信来访逐年增加,由此酿成的械斗等流血冲突和人员伤亡时有发生,已开始影响社会稳定。
我国的环境问题引起社会各界乃至国际社会的关注。许多专家学者提出,在环境问题上如果不及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不仅将在很大程度上抵消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果,而且可能重蹈50年代人口问题的覆辙,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由此可见我国正面临是严峻的环境形势,如何才能有效控制资源的高效使用,保护日渐脆弱的生态坏境已经成为我国当前面临的重大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应注意把握两点:
1.正确认识我国资源问题。
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这是我国的又一基本国情,具体说,我国的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齐全,从这方面看,中国无疑是“地大物博”,这是我国自然资源的优势,也是中国人引以为自豪的。然而,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致使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又是我国自然资源的劣势。“总量大”与“人均占有量少”形成强烈反差,加之自然资源的分布不平衡,气候、地理条件的限制,以及多年来一切利用不尽合理、科学,造成资源的巨大损失和浪费,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将长期面临严峻的资源紧缺形势。
所以,如何开发利用和有效地保护资源,已成为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2.要重视环境问题,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国的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我国面临的环境问题表现在: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迅速扩展;草原退化加剧;森林资源锐减;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地下水位下降;水体污染严重;固体废弃物存放量过大,垃圾包围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蔓延。
(2)造成环境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来自人口的压力,构成了对中国生态环境最大的威胁,加之中国的工业化起步晚、起点低,而且面临快速发展的形势容易使人们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注重经济而忽视生态,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繁荣。
(3)根据上述我国环境的状况,采取有效措施,防治环境污染与破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刻不容缓。也就是说,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把控制人口增长、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之中,实现经济社会长期持续的发展。
是减少索取者的数量,人类必须自觉控制自身数量的增长。
6.经济坏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篇六
经济发展模式是影响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过去传统的资源型经济发展模式,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消耗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了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的严峻挑战,也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面对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的国情,要确保经济的高速持续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如果不加快调整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就会出现资源难以支撑、环境难以容纳、社会难以承受、发展难以为继的窘迫局面。
1 传统发展模式使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内部失衡
传统经济发展是粗放型的增长方式。过去,我们曾经或正在以经济增长论发展,或将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的发展观,将实现人的全面需求作为发展的最大动力。这种对人类及人类社会片面关注的结果必然造成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内部失衡。
生态系统的失衡,使生态环境自有的生命支持功能与生态服务功能降低,导致生态资源将可能成为一种新的稀缺资源,甚致造成环境灾难。传统发展模式随着人口的膨胀和自然资源的大量消耗,在造成自然环境不可逆转性破坏的同时,也削弱了生态支持能力和服务功能,使生态濒临崩溃的状态。虽然环境影响的滞后性使我们目前无法准确测定人类距离全球生态极限还有多远,但我们却清楚地看到全球气候变暖、水土流失、环境污染、土地沙化、臭氧层空洞等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灾难,伴随着人类跨入了21世纪,成为新世纪的难解之结,而且其影响远远超出地或的界线。
经济系统的失衡,使经济发展的持续能力降低,也阻碍了经济发展,甚至引起恶性竟争。其实发展即包括经济发展,也包括社会发展,还有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我们在谋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但要注重实现经济与文化、政治和环境的相互协调,而且要关注社会发展的人文性和价值性,谋求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全面繁荣。
2 循环经济的基本模式
发达国家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摸索形成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四种基本模式,使循环经济在企业、区域和社会三个层面扎实有效地开展。
一是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模式。基本特征是:通过推行清洁生产、资源和能源的综合利用,组织企业内部工艺之间的物料循环、延长生产链条,减少生产过程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尽量减少废弃物和有毒物质的排放,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资源,同时提高产品的耐用性等。
二是区域生态工业园区模式。基本特征是: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产业间的代谢和共生耦合关系,使一家工厂的废气、废水、废渣、废热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和能源,建立工业生态园区。
三是社会层面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体系。基本特征是:建立废旧物资的回收和再利用体系,实现消费过程中和消费过程后物质和能源的循环。
四是社会循环经济体系。基本特征是:把整个社会作为循环经济的整体,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自然资源消耗最小化、环境负担最小化,把全社会建成循环型经济社会。
3 发展循环经济是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举措
发达国家从本国基本国情出发选择发展循环经济的切入点和发展目标,并由此形成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1]。但整体来说,发达国家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德国、美国等都是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环保运动中,从废弃物的治理过程中探索如何发展循环经济的。当时,德国、美国已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工业装备和精密化程度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在资源和能源的高效利用等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因此,其循环经济的发展自觉不自觉地都以回收利用放弃资源和发展可再生资源为重点。日本由于二战后实行“追赶型”和“赶超型”经济,但高增长却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同时,日本作为岛国,资源匮乏。为谋求环境和资源问题的有效解决,日本政府认为,应该抛弃传统的经济运行方式,代之以抑制废物产生、废物处理与资源再利用一体化的物质循环链条,并构筑起减少自然资源消耗、减轻环境负荷的循环型经济。
而我国由于工业化经济发展较晚,建国后我们又肩负着重建家园的重任,各级政府和群众或出现过追求经济增长数量与提高物质生活水平为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在改革开放以来的短短几十年内,社会生产力水平与物质资本积累数量得到了空前提高,在人口数量与消费水平呈现急剧增长的态势下,基本实现了小康社会,逐步满足了人们基本物质生活需要。如果说过去的发展模式是由当时国情决定的,那么在目前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贫乏,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国情下,如果继续沿用传统发展模式,能源、资源和环境容量都将无法承受。要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此,党和政府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全面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把增强发展协调性,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任务。同时,我国还制定了《可再生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法律、法规,为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要解决我国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需要采取开源、节流和保护环境三管齐下:开源就是努力寻找和开发更多的资源或者新的资源;节流就是节约资源的利用,并采取再利用和资源化的措施,有效延长资源的使用时间;保护环境就是在资源开发、资源利用、资源再利用和废物资源化的过程中采取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措施。而循环经济正是这一理念的集中体现,它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2],能以最小的资源和环境成本,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3],它既把握了我国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实质,体现了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规律相统一的机制,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载体。因此,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经济体制、消费体系逐步形成以及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去调整产业结构,引导企业和社会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不但是优化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举措。
4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把循环经济的理念落实到实践中
将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向生态型循环经济转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只有用改革创新的精神在实践中不断强化和推进,才能把循环经济的理念落实到促进社会发展的行动中、造福人类社会的实践中。
4.1 树立科学发展观,在实践中纳入循环经济的理念。
虽然发展是无限的,但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把自然不再看作是被人类随意盘剥和利用的对象,而看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源泉,树立经济有效性与生态安全兼容的生态型发展理念,在发展中注重实施对生态系统的保护及其再生能力的恢复,在决策中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注入活力。为此,政府在决策中应纳入循环经济的措施,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突破生态资源有限性界限,主动进行生态建设,做到“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并举”,实现发展性保护,以促进生态经济系统的良性发展为目标,到现实中寻求发展循环经济的途径,到环境中去寻求对人类发展的支持,持久地实现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从而推进生态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企业在生产中应开发引用循环经济的技术,把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改变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建立在科技开发和引用上,用科技创新把企业推向资源、环境低负荷、可循环、再利用的发展轨道;公众在生活中应倡导适度、文明的绿色消费观念。
4.2 通过法律和行政管理,强化生态保护的激励机制,推进循环经济的建立和发展。
配合国家有关推进循环经济的政策,建立一套切合实际的绿色保障体系,运用价格、成本、税收等经济杠杆,实现环境资源的有效配置,把发展循环经济引入法律保障的轨道,把建立循环经济纳入政府的一项职责、企业的向导、公众消费的主流。
4.3 探索把环境资源价值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途径,稳步开征资源税,积极稳妥地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
尽快把生态价值和资源价值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建立绿色经济核算制度,并根据资源有偿使用的原则,征收开发利用资源补偿费,改革资源性产品价格,做到宏观调控,微观落实,促进循环经济的建立。
4.4 注重引用技术和人才,强化科技攻关,优化产业结构,推行清洁生产,为循环经济的建立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持。
从技术层面上,要构建以替代技术、再利用技术、废物无害化处理技术、资源化技术和系统化技术为重点的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开发降低能耗和物耗的新工艺,推广节能、节水、节材新技术等。从人才层面上,要加强经济实体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借外脑、用外力尽快在重点企业、产业和工业园区推广应有循环经济实用和示范工程。
4.5 培育公众绿色需求,推动循环经济建立。
公众行为对现行社会结构是个良性的补充,是推动社会经济结构演变、完善的动力。通过绿色教育,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到绿色消费之中,参与到政府的决策之中,参与到对企业的监督之中;通过公众抵制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行动和选择有利于环境的消费行为,间接地影响企业的生产行为;通过公众改变传统的消费模式,建立绿色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降低消费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推动循环经济的建立。
摘要:经济发展模式是影响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传统发展模式使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陷入困境,造成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内部失衡。循环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采取开源、节流和保护环境三管齐下,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
关键词:循环经济,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春平.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经验[J].求是,2005/18:61-63.
[2]王晓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J].求是,2005/18:56-58.
【经济坏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推荐阅读:
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06-09
指导甘肃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指导甘肃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甘肃08-25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材料科学的演变09-03
关于XX乡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考08-21
经济社会发展目标10-07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10-12
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10-28
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现状07-25
村级经济社会发展计划08-12
道路交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命脉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