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第九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课后练习(2篇)
1.必修一第九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课后练习 篇一
第九课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一框 市场配置资源
知识点总结
一 市场调节
1.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
2.市场经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3.市场交易的原则:自愿、平等、公平、诚实守信。
4.市场调节的优点: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涨落比较及时、准确、灵敏地反映供求关系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配置。二.市场秩序
1.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来维护。2.市场规则包括: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市场交易规则。3.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
4.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三.市场失灵
1.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有其固有的弊端: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2.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
第二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2)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3)能够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二 科学的宏观调控
1.宏观调控: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调节和控制。2.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3.宏观调控的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必要的行政手段。4.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在宏观调控中最常用的经济手段。
2.必修一第九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课后练习 篇二
一、选择题
1.下列对《论十大关系》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是毛泽东在1956年发表的
B.是为中共准备召开八大,总结建国以来的建设经验,并借鉴苏联的经验教训
C.提出了当时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D.标志着中共在实践中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始
答案:C 2.中共八大关于国内主要矛盾的论断是正确的,因为这一论断
A.借鉴了苏联的经验教训
B.反映了剥削阶级在我国已经基本消灭的客观实际 C.明确了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D.强调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答案:B 3.中共八大前后,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关于
①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 ②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
用心
爱心
专心
制 ③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规模和速度 ④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A 4.邓小平说,1957年后我们开始犯“左”的错误。其标志性事件是
A.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召开 B.整风运动的开展 C.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
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 答案:C 5.人民公社体制约存在
A.10多年
B.20多年 C.30多年
D.40多年 答案:B 6.20世纪60年代初,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其中“调整”主要是指
A.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B.调整城市与农村的关系 C.调整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D.调整国民经济比例关系
用心
爱心
专心
答案:D 7.邓小平说:“1977年和1978年,中国还处于徘徊状态。”主要原因是
A.“两个凡是”的方针仍占主导地位 B.“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未得到平反 C.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被压制
D.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没有完全恢复领导职务 答案:A 8.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因为它
A.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B.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
C.果断地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D.实行改革开放,改变了过去长期实行的经济体制 答案:C 9.下列各项,未能正确表述经济体制改革前,我国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因素的是
A.政企不分,企业缺乏自主权 B.计划经济体制对经济活动统得过死 C.分配中平均主义的倾向严重
D.农村土地所有制不利于调动生产积极性 答案:D
用心
爱心
专心
10.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城乡体制改革的实质是 A.改革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 B.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C.扩大生产的经营自主权
D.建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和分配方式 答案:A 1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非公有制经济建设蓬勃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包括
①集体经济 ②个体经济 ③私营经济 资经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B 1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工业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
①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 ②对工业实行特殊优惠政策 ③实施对外开放政策 ④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D 1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义主要在于
用心
爱心
专心
A.发展了农业生产,改善了农民生活 B.发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农业 C.加速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D.促使农业向社会化方向发展 答案:A 14.在我国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改变了农村中的生产关系 ②改变了农业生产的经营形式 ③使农民获得土地独立使用权 ④劳动产品全归农民自己支配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答案:D 15.20世纪50年代“农民申请加入合作社”和20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民领取生产承包合同书”的相同之处是
A.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重大变革 B.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平均主义 C.目的是把中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国家 D.中共在实践中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答案:D 16.在我国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中,发展非农产业和乡镇企业的长远意义在于
A.保持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
用心
爱心
专心
B.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变化和现代化 C.使农村政企分开,扩大了企业自主权 D.改变农村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答案:B 17.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
A.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 C.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D.尽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答案:C 18.在全国对外开放新格局中居于“龙头”地位的是 A.沿海开放城市 B.沿海经济开发区 C.经济特区 D.内地开放城市 答案:C 19.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层次是
①沿海开放城市 ②经济特区 ③沿海经济开放区 ④内地
A.①②③④
B.④③①② C.②③①④
D.②①③④
用心
爱心
专心
答案:D 20.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加强国营大中型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C.巩固和完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D.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 答案:A 迁移应用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62年1月11日至2月7日,党中央在北京召开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共七千余人„„(会议)报告着重指出„„在人民公社工作中,曾经混淆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的界限,急于过渡,违反按劳分配和等价交换原则,犯了刮“共产风”和其他平均主义的错误„„当时还没有改变从原则上肯定“三面红旗”这个前提(注:“三面红旗”指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这样就不可能彻底改正并从指导思想上清理“大跃进”和“反右倾”的错误。„„七千人大会以后„„在农业生产的家庭承包责任制方面从下到上进
用心
爱心
专心
行了相当规模的大胆探索。
材料二:农村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下放到„„生产队以后,农民积极性有较大提高,同时,各种形式的“包产到户”又在许多地方自发搞了起来。„„1961年安徽省委主张对这些形式加以支持和引导,在保证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和生产计划等几个“统一”的条件下,实行“定产到田、责任到人”的制度。到1962年7月,全国已有不止20%的农村实行了各种形式的“包产到户”,效果大都较好,很受农民群众和基层干部的欢迎„„邓小平1962年7月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讲到农村广大地区出现包产到户的新情况,他认为:“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
材料三:自从合作化以来,每当党提出调整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生产关系的时候,总有农民自发地搞“包产到户”的情况出现,虽然屡次制止,但一有机会又重新出现。
材料四:(1962年底)这年粮食总产量达到3200亿斤,比上年增产250亿斤。农业总产值也比上年增长6.2%,结束了3年连续下降的状况。
——以上材料均摘自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根据以上材料,评述1962年的“包产到户”。
用心
爱心
专心
要求:评述内容应包括“包产到户”的历史背景、目的、实质、意义及其评价。表述应成文,无需罗列材料,限200字以内。
答案:背景:1960年冬,党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1962年初,党中央召开七千人大会,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
目的: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实质:调整农村的生产关系。
意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开始回升。评价:包产到户在未能从指导思想上彻底清理“左”倾错误的情况下,开始局部地纠正农村中的“左”倾错误。它实际上适合中国农村以手工劳动为主的生产力状况,符合中国农民的实际愿望,是解放农村生产力的大胆探索,是1978年后中国农村改革的先声。
22.阅读下列材料:
江泽民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实践已经证明,我国原有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已不再适应现在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必须建立新的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二者是统一的,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用心
爱心
专心
对立起来。
请回答: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是什么?有何深远影响?
(2)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有何弊端?(3)谈谈对“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认识。
答案:(1)1978年底,中共中央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全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高度评价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全会果断地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全会还决定拨乱反正并审查和解决党内一批重大冤假错案,以及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也是在这次会议上开始形成的。
(2)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存在着严重的弊端。政企职责不分,国家对企业统得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企业缺乏自主权,职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难以发挥,致使企业失去活力。
用心
爱心
专心
(3)①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要求,两者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相互促进的。②要改革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必须强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但是,同时也要看到市场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消极一面,这种弱点和不足必须依靠国家对市场活动的宏观指导加以克服。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加强宏观调控这两个方面共同努力,切不可在强调一个方面的时候忽视甚至放松另一个方面。既要充分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适应供求关系变化,体现竞争原则,又要努力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克服市场自身的某些缺陷,促进经济总量平衡和经济结构优化,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用心
爱心
【必修一第九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课后练习】推荐阅读:
必修一课后练习答案08-01
必修一第二单元教案06-15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07-02
高中政治必修一第十课08-22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章09-15
历史必修一第三单元小结11-13
人教版英语必修一第二单元教案10-26
高一生物必修一第一章知识梳理11-11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实验总结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