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语感教学的教学论文(18篇)
1.语文语感教学的教学论文 篇一
具体地说,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是对特定环境中的话语不经过逻辑推理,直接迅速地感知和把握的能力。具备了这种能力,学好语文,就不再是什么难事,语文中的各种题目更是不在话下。正因为语感这么重要,所以,很多教育家都非常重视。叶圣陶先生就曾说过:“文字语言训练,我以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第七条也提出: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可以说,培养语感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
但语感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更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也正因为如此,在讲究高效率、快节奏的今天,语感能力的培养越来越不被人们重视。
首先,语感的培养需要多读书,多品味,揣摩比较,才能不断提高欣赏感受能力。但现在学生读书少已是不争的事实。因为没有时间,有点时间还得赶紧做理化题,做英语题,还得上各种辅导班。即使是课文,也是学生读一遍,老师就匆匆讲解,学生根本来不及品味文中精彩的语言。常常是课文讲完了,后面提到这一课,有些同学还不知道是什么内容。
语感的培养还需要多朗诵,这也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但学生几乎没有时间朗诵,只有时间来背诵考试说明中需要背诵的内容,主要是古诗文,范围也太窄了些。记得我们上学的时候,印象中也没有那么多的古文要背,于是就朗读课文,反复地读,不知不觉就背过了。后来写作文,不自觉地就会想起文中优美的段落、词句,有时还会引用上几句。多年以后想起某篇课文,很多句子还能背出来,甚至还能评判他用得是否恰当。
还要多听,听时政新闻,听电视散文展播。听得多了,那些好词好句就在你头脑中安了家,使用起来就会驾轻就熟,可是现在学生大多住校,学校不组织学生去看,他们根本没有机会接触新闻中的词汇,偶尔回一次家,就如同被囚禁了很久刚刚释放一般,疯狂地玩电脑。所以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在做语文题的时候,尤其是修改病句的时候,你一眼能看出毛病的句子,他们却以为正确,有时我也觉得很为难,讲不出为什么。这就是语感在起作用。
遇到这种情况,我经常会想,我们的教育方式是不是有问题,是不是有些舍本逐末。还拿修改病句来说,如果让孩子们从小就多读书,多朗诵,多品味比较,有了较强的语感能力,他们出病句的机会就会减少,也就能够比较准确地修改句子。可许多老师不舍得花时间让孩子们读不在考试范围之内的书,却舍得花大力气让他们背诵那些所谓专家教授总结出来的“秘笈”,诸如“成分残缺、搭配不当、不合逻辑、误用关联词……”背诵半天,许多同学因为缺乏语感,仍常常会“把聋子治成哑巴,把好人治成偏瘫”。
作文同样如此,谁都知道读书对于写作的重要性,“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的多了,积累多了,语感能力增强了,写作自然就会水到渠成。可有的老师却把本该用于读书的时间让学生看作文指导,煞费苦心给学生总结如何写出吸引老师的开头和结尾,如何以一个作文套子应付万变的作文题。结果学生因为语言贫乏,内容空洞,用这样的套子写出来的作文就成了“两张皮”,如同一个相貌奇丑又肮脏不堪的人穿了件华丽的衣裳,是那么不协调。
我们都知道,古人学习语文,就是以背为主,一背,二写,三讲,四用。在这四个环节中,背是关键,是基础。通过背、写,把文章的字词解决了,有不明白的地方,就问老师,老师再讲解,没有不明白的大家就朗读。这个朗读其实也就是在培养语感。我觉得古人能写出那么多优美的诗词文章,也不能说和这种教育方式没有一点关系。我们常常批评古人死记硬背,现在看来,这种教学方法也不是一无是处,学生在反复地念、背的过程中,语感能力就渐渐形成了,为以后的解题、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底子。我们的语文教学曾经尝试过很多方法,但效果并不是那么理想。现在看来,还是要借鉴古人的方法,回归语文的本真--多读多听多积累,形成语感。
2.语文语感教学的教学论文 篇二
一、抓住关键词, 增强语感
朗读教学应把握好句子中的关键词来培养学生的语感, 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 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在教授《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时, “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 再工作”这一句抓住“要”“再”的重读, 来感悟肖邦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 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肖邦紧紧地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 喃喃地说:‘我死后, 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 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这一句要抓住“紧紧”“喃喃地”来体会肖邦临死之前的恳求, 要把“我死后, 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 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这一句读得轻缓些, 让学生试读、品读, 来感悟肖邦至死不忘祖国的爱国情怀。
再如教授《鞋匠的儿子》一文时, “我非常感激你使我想起我的父亲, 他已经过世了。我一定会永远记住你的忠告, 我永远是鞋匠的儿子。我知道我做总统, 永远无法像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那么好。”这一句中抓住“非常感激”“永远”“永远”“永远”, 指导学生品析, 感悟林肯因为自己是鞋匠的儿子而感到自豪及对父亲的尊敬、爱戴、感激, 体会出林肯宽容大度的胸襟。朗读时让学生抓住关键词, 揣摩语言, 发现其中的妙处, 再细细欣赏和体会, 让学生在精读课文的同时, 培养他们深思熟虑的习惯和揣摩语言的能力。
二、注重对比, 增强语感
小学语文课文精选出来的都是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优美文章, 许多课文用词准确生动, 语句简洁传神, 甚至到了非此词不用的程度。在教学中, 可以用多种比较方法推敲词语, 感知词语。如教授《珍珠鸟》一文时, “看着这可爱的小家伙”一句中, 我把“小家伙”改成“珍珠鸟”, 让学生对比品读, 让学生自己揣摩, 哪一种表达更能体现出“珍珠鸟”的可爱及作者与珍珠鸟的亲切以及喜爱之情。“小家伙一会儿落在柜顶上, 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 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晃动”这一句中, 把三个“一会儿”去掉, 让学生边读边揣摩哪一种表达更能体现珍珠鸟的可爱, 读出人与动物之间的和睦、信赖。
再如教授《半截蜡烛》一文时, “说着, 轻轻把蜡烛吹熄, 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和“他似乎感到德军那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让学生对这两句话提出质疑:这两句话中的“似乎”能不能去掉?去掉了意思是否一样?让学生对比品析、揣摩, 更深刻地体会出危机的过去只是暂时的, 深刻领会“似乎”所传达出来的令人窒息的紧张氛围。
三、展开想象, 增强语感
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形象思维, 启发学生想象, 必然会在学生的心中产生“内心视像”, 它能使课文内容像电影一样, 在学生头脑中一一闪过, 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引起感情共鸣。如教学《烟台的海》一文时, 在引导学生领悟描写冬天烟台的海壮观景象时, 对描写冬天烟台的海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 再结合画面, 启发学生想象, 让学生也置身于游客之中。“小山似的涌浪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 从北边的天际前赴后继, 锲而不舍地扑向堤岸, 溅起数丈高的浪花, 发出雷鸣般的轰响”……想象之后, 又辅之以声情并茂、抑扬顿挫地朗读, 把学生带到波涛汹涌的大海边, 领略冬天烟台的海的壮观景象。
再如教学《草原》一文时, 指导学生朗读描写草原美景的语句时, 借助画面, 启发学生想象, 让学生也置身于草原之上, 四面都有小丘, 平地是绿的, 小丘也是绿的,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 一会儿又下来, 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想象之后, 又加之美美地朗读, 让学生领略如诗如画的草原美景,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四、注重标点, 增强语感
标点是无声的语言。教学中要抓住标点引导学生剖析、挖掘, 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语言魅力。如《孔子游春》一文中, 描写孔子讲述水的特性时是这样写的:“水奔流不息, 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 它好像有德行。水没有一定的形状, 或方或长, 流必向下, 和顺温柔, 它好像有情义。水穿山岩, 凿石壁, 从无惧色, 它好像有志向。万物入水, 必能荡涤污垢, 它好像善施教化……”这里的省略号说明水还有其他特点, 让学生想象水还有哪些特点呢?想一想, 说一说, 充分感受省略号的作用, 感受语言的丰富底蕴, 从而增强学生的语感。
再如教授《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中, “天游峰———武夷山第一险峰”和“我听见哗———哗———的声音”。这两句中虽然都有破折号, 但是他们的意思不同, 读法也不同, 第一句要指导学生停顿、干脆利落, 第二句指导学生在破折号处要拖长。“可是这位老人, 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 在一级一级扫上去, 再一级一级扫下来……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想象省略号的内容, 读出标点的魅力, 读出对老人由衷的敬佩。
五、注重体态语言, 增强语感
如教授《大海睡了》一文时, 让学生边读边加上动作来读。特别是读到“大海睡了”这一句时, 让学生闭上眼睛, 想象大海的鼾声。再如教授《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文时, 当学生读到“我想变一条小鱼”“我想变一只蝴蝶”“我想变一只蝈蝈”“我想变眨眼的星星”“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时, 让学生边读边加上“小鱼”“蝴蝶”“蝈蝈”“星星”“荷叶”的动作。培养学生对美好大自然的向往, 体会亲近大自然的愉快。
如教授《雨点》一文时, 当学生读到“雨点落进池塘里, 在池塘里睡觉, 雨点落进小溪里, 在小溪里散步, 雨点落进江河里, 在江河里奔跑, 雨点落进海洋里, 在海洋里跳跃”时, 从学生的动作变化了解“池塘”“小溪”“江河”“海洋”的特点。再如教授《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时, 当学生读到“老人摇摇头, 伸出七个指头, 然后悠然地说”和“我紧紧地抓住他的双手说”时, 让学生加上动作来读, 体会作者对老人的敬佩以及“我”内心的激动。
3.语文语感教学的教学论文 篇三
一、借助动感,挖掘语感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与游戏活动十分贴近,所以我们可以让课文与游戏活动相结合,让学生从游戏体验出发,把握文章的感情脉络。
1、要让学生动起来,教师必须要先“动情”,创设情境,对学生进行角色转移,用自己的动作感染学生,调动学生,要善于通过自身丰富的富于变化的表情和情真意切的肢体语言等,将自己的内心真情向每一个学生进行“辐射”,以情激情。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当成课文中的主人公或课文所描述的对象去感受事物,体悟情感,体验生活。
如教学《荷叶圆圆》一课,我把自己装扮成荷叶姐姐(胸前披挂一块纸板做的绿色的大荷叶)。然后,我启发性地问学生:“我是荷叶姐姐,那你们是什么呢?”学生纷纷争着回答:“我是小水珠”、“我是小蜻蜓”、“我是小青蛙”、“我是小鱼儿”。在导读课文的过程中,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肢体语言,让学生人人演读小水珠的“躺”、小蜻蜓的“立”、小青蛙的“蹲”等,并让学生读后谈谈自己躺(立、蹲、游)在荷叶上的感受和心情。学生一个个完全进入了童话的世界,这样,他们的朗读都十分自然到为,理解得以深化,情感也得到升华。
2、语感是在反复的言语实践中,在对言语对象的直接感受中积淀而成的。正如马克思所言:感觉是在自己的实践中成为理论家的。培养语感一定要在课堂中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真正去动嘴、动手、动脑、动情。
如一位教师在讲古诗《江畔独步寻花》时,将课上的十五分钟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作一回诗人,也来“创作”一首描写春天的诗。学生的热情很高,写得非常投入,有的一边写一边窃笑,大概认为自己写的哪里是诗呀!有的写完一句就低吟一遍,认为通顺了再写下去。学生心中的诗是什么样子的,就大胆的写成什么样子吧!来感受一次“古诗文”创作的喜乐,焕起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向往。从一首首稚嫩的诗行中,我们看到了智慧和创造的灵光在闪亮。当老师再次让学生朗诵诗歌时,学生自然而然的融情于情,物我同一,从而使朗读引人入胜,叩人心扉。
二、利用美感,生发语感
语文课的内容大部分是文学作品,语文课具有文学的风格是必然的,审美要成为语文课的灵魂。我们的语文老师要善于挖掘语文和课堂教学中的美,打动孩子的心灵,让他们在课堂上留下美丽的笑和留下自然而然的泪,获得美的熏陶和人格的升华,美丽的语文等待发现美的眼睛。
1、教材的形式美和内容理性美交织下的语感培养
低年级的小朋友从一入学就接触到了图文并茂的教材,教师恰如其分地利用图片,游戏,对话等呈现方式,挖掘生动活泼、直观形象的教材内容启发学生:图上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哪里?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怎么做呢?语感的培养在观察、表达中进行。
随着孩子们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经验的丰富,引导学生将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的可听可感的审美形象,读出韵味。如《第一场雪》中描写雪后美景的一段话,作者先整体写雪后大地一片银装素裹,接着具体写了柳树、松柏雪后的景致。这样的雪景,南方的孩子从没见过,无法建立起直观可感的表象。所以,就要求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语言,通过文字,通过有效的朗读手段来建立审美形象。对于文中的“推开门一看,嗬,好大的雪啊”这一句,老师首先用多媒体课件将山村被大雪覆盖的画面展示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反复诵读,可边读边闭目冥想,力求入境体会作者情感;还可品味词句,与同学交流,谈谈自己的感受。在这一玩味语言的过程中,学生的体验与作者的情感融合到了一起。学生的朗读,无论是高亢激昂还是低回婉转,都韵味十足,读出了内心的情感体验。接下来的“万里江山变成了粉装玉砌的世界”一句,老师指导学生反复读,从朗读中体会到雪大之后。随后抓住“毛茸茸、亮晶晶、蓬松松、沉甸甸”四个叠词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反复咀嚼语言之美,读出感情,读出韵味来。
2、教师人格美与课堂生成美辉映中的语感培养
一个健康心态的老师善于尊重学生,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培养不同层次的语感,一个有艺术性的语文老师还能依循学生认知的曲线、思维的张弛以及情感的波澜,以灵动的教育机智随时处理生成信息,让我们的教育不仅关注文本,更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学生的心灵!
三、体验情感,拥有语感
语文作为一门得天独厚的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贴近生活的最大可能。學生是一个独立的阅读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应该给学生一个独立的学习空间,鼓励他们主动阅读,积极思考,自主感悟,读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形成良好的语感。
1、打一些情感的底子
人往往在相似的情境里更容易获得共鸣。珍珠鸟在作者的肩头睡着,这不是偶然所至,应该是人鸟之间互相信赖所创造的一种最为美好的境界。要让学生理解这一点首先要在生活中寻找相似之处,所以教师设计的问题:“你们小的时候在什么情况下睡得很香?”目的在于唤醒一种切身的体验,有了这样的真实体验,学生才能明白,因为珍珠鸟信赖作和,把作者的肩头当作可以栖息的安全之地,所以才会发生那么动人的一幕。
2、述一些心灵的感动
信赖是让心灵沟通的一座桥,信赖是给生活注入亮色的缕阳光,作者笔下描绘的美好境界又何尝不是人类始终追求的境界呢?面对这样的美好,心灵应该受到震撼、洗涤。让学生给照片取题目就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抒发情感、述说感动的途径,无需太多的言语,简洁的题目已经能够表达学生对文章全部的感悟了。
4.浅谈语文教学语感的培养 篇四
浅谈语文教学语感的培养
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白马乡小学校 梁成莲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就是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这就要求语文教学改革尤其把培养学生的语感放在重要地位。那语感是什么?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呢?就我个人理解,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的能力,是对语言文字直觉的、整体的把握。它是学生语言基础、生活体验、思想情趣和文字修养的综合体现。语感不是先天带来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靠后天长期的语言感知和实践逐渐形成的。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一、利用教材内容加强引导,从生活激发学生情感体验
语感是人个体与言语世界的直接联系,是思维并不直接参与作用而由无意识替代的、在感觉层面进行言语活动的能力。它来源于社会的人对具有认识、情感内容的言语全方面的直觉感受与判断,因而,语感决不只是一种语言知识,而是和人的观念、人的情感交织在一起的,是一种具有社会性的深刻而丰富的感觉。作为语文教师就是要善于在学生对言语的感悟中,进行多方引导、点拨,将其隐藏于内心深处的各种体验引入生活。那样学生对言语的理解就会变得更加容易,感悟就会更加深刻。而语文课正好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很贴近我们的生活。每个人必须通过自己的生命活动去获得对生活的某种体验,才能去掌握言语所标示的东西及其背后潜在的思想与情感。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词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才叫做语感。我们往往认为学生用词混乱,就是因为这些词没有跟他自己所做、所见、所观察和所想的东西联系起来。换句话说,过往的体验才是对语言文字最好的诠释。激发生活体验的.方法有很多,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潜心摸索,就会有所发现。在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我借助于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再现桂林山水的美景,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直观的印象。在学生自读课文时,利用音像资料,让学生结合画面去读课文,在头脑中形成直观的画面。在教学“春天”一段时,先让学生通过看画面读课文,知道这段描写了树木、积雪、小溪、小鹿、原木等景物。在熟读课文阶段,让学生抓住描写景物特点的语句进行精读感悟。(语文教学论文 )如文中描写漓江的水运用排比手法写出了静、清、绿;桂林的山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他的三个特点:奇、秀、险。此时,他们已融入课文描绘的意境中了,个个饱含着深情。可见,通过情境的创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感受到语言的情味,诱发语感,将课文的情感渗透于心灵深处。
二、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帮助学生培养语感
文章的情感借助语言文字渗透于字里行间,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灌输给学生的。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走进课文”,获得与作者相同的体验,语感自然而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应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增强语感,在读中感受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见,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心理学研究也表明,读能发展儿童思维,培养儿童语感。因为许多语言具有模糊性,往往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只有凭语感去“破译”,才能感知和理解。读对培养语感有着独特的作用。阅读教学中朗读的形式很多,有齐读、自由读、品读、轮流读、分角色读等等。无论哪种朗读都不仅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帮助学生培养语感,理解课文内涵,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之一。培养语感一定要在课堂中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真正去动嘴、动手、动脑、动情。教师在讲授一篇课文时,不用急于分层分段、肢解分析,应该引导学生多读几遍课文,使其对原有体会不断深化。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歌颂了鲁迅先生善良、正义、助人为乐的品质。教学时,先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以读入情,培养语感,点拨学生读时必须读出对鲁迅先生的怀恋和崇敬之情。尤其课文最后说“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的多”更是全部感情的流露。就这样让学生反复诵读、细心品味,让他们从中领悟课文内容,升华认识。
三、积累知识内化,迁移运用表达
一切语言从实践中学习比用规则学习来得容易,但是规则可以帮助并且强化从实践中得来的知识。教师除了要让学生悟中读,读中悟,还要重视背诵指导积累语言知识,使学生能够意到笔随。强调语感训练,决不能排斥或轻视理性的语文知识积累。在小学范围内,语文知识应该是指一些浅显的阅读、写作和口头表达的技能技巧。如“理清课文的条理”“分清课文的主次”“按一定顺序写”等。此外教师如果能做到深入浅出,“蜻蜓点水”般地向学生介绍一些修辞手法也未尝不可。修辞,特别其中的对偶、粘连、顶针是中国汉语言文化的精华,体现着中国语言的华美。适度的渗入可以提高学生对言语的鉴赏水平和审美能力。理性的语文知识不能孤立的讲解,只有在学生对语言作品的感悟过程中点点渗透,才能更好地为语感的深化服务。否则就会变得抽象、空洞令人难以理解。比如我在教学《疯羊血顶儿》中,盘羊的哪些特点保证了他们这个族群在弱肉强食的动物世界里能生存下来?生1:盘羊非常警觉,能及时发现敌情,而且跑得非常快,这保证了他们这个族群在弱肉强食的动物世界里能生存下来。生2:盘羊的幼稚态很短,几分钟之后,刚出生的羊羔就可以自如行走,如果像人一样,十个多月之后才能蹒跚学步,便很难活下来。生3:盘羊的生活环境很恶劣,几乎每天都有生离死别,但它的“悲痛期”很短,能比较快地从失去亲人的痛苦中走出来。生4:还有,盘羊群里,为了生存,一些老弱病残的羊,经常被整个羊群抛弃。它们觉得这样做是为了大家的利益,是很自然的事。
5.语文语感教学的教学论文 篇五
语文教学论文: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
杨西彻
教师进修学校是为教师进行知识不断更新,在未来的教学中更好的授与知识给学生的平台。作为教师进修学校的教师,对于知识的传授与更新更是要走在社会的前端。了解学生的需要,了解教师的现状。在讲课过程中,经过与一线教师的交流和探讨,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我总结如下:
语感从字面看来就是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它总是发生在一瞬间,由此必须是基础知识扎实的积累,这样才能达到语言感知能力的.最高境界。
一、听是语感的最基本要素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示范阅读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自己首先要融入到课文情景中去。这样学生才能跟随教师的阅读调整情绪进入到课文的描述情景中。只有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才能得到对课文的准确感知。反之,作为教师,你无法调整自己的情绪,示范阅读就无法带有感情,学生听到的只是干巴巴的字词句,听不到任何语感的感染,那么不仅说明教师示范阅读是失败的,更重要的一点是,整堂课学生得不到任何知识的传授。最终无法达到活学活用的效果。
二、学生自身的朗读是培养语感不可缺少的因素
经过教师声情并茂的示范,在学生自身已经有了课文情景的再现。(教学论文 )他们早已产生跃跃欲试的想法。“我能读出这样的效果吗?”然后将自己设为主人公,在至情至美的情景中,使学生能够更快的掌握课文意义,汲取知识。“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更是说明大量的阅读文章,对学生的感知能力的提高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为此,教师可以在学生中开展相应的朗诵比赛。以此来带动感知力差的学生。
三、说、写作为语言实践,是提高语感的重要因素
常常人们将说话与写作称为一种能力,既然是一种技能,就更会应验那句“实践出真知”的道理。简单地说,人们通常把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脑力劳动者称为知识分子。正因为他们有了相当的基础,才会在交流中体现出他们高人一等的优越感。金字塔是垒成的,巴黎不是一天建成的。因此,当你有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在你的写作与交际中就不会出现冥思苦想的场面。有了一定的积累之后,当你处于某种情景之中时,你常常会发现自己有一种条件反射的情况出现。这就是你语感的体现。是你长期感受积累的体现。教师可以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以相关的正反辩证与写作竞赛来激励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对语感的超越。
四、多媒体教学是语感培养的又一体现
对于一些理解难度大、有特殊历史背景、新奇又陌生的课文,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让学生理解当时的状况。多媒体教学大多为演示型课件,是集图、文、声、貌于一体的画面来显示当前难以理解的东西,学生以眼耳并用达到极致的思考结论,以此来加深对文字的感知力,比教师用半堂课来讲述,学生只是用耳去听到的结果要强上百培,万培。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预习课文时,自己搜集一些有关的背景材料,如此更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总之,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语感中,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不断优化教学过程,为培养学生语感创设以学生为主,且富有个性地、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才能大大提高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
6.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语感 篇六
培养语感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阅读分析,披文而入情,深入理解语言文字的内在含义,充分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语感需要联想、比较、揣摩、领悟等思维活动。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发展学生的认识水平,还可以使思想教育落到实处。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语感。
一、在朗读中培养语感
朗读,是一种语言的艺术。会朗读的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感悟课文,而对文章的独特体验是学生读好文章的基石。朗读也是学生直接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语言精美、内涵丰富的课文,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它们作为语感材料,指导学生调动多种感官,有表情、有节奏地潜心诵读,因声求气,使其步步深入作者情感的变化和语音的音韵变化中,悟出仅凭语言分析难以真切理解的内涵,达到悟其神的境界。
在教学中,学生可通过朗读获得对课文内容的感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文章的重点部分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掌握文章的语气、节奏、句式,揣摩作者蕴含的情趣和意念,充分感知课文准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节等,使课文内容主体化、想象化,进而对文章内容产生真切敏锐的感受,即“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如教学《庐山的云雾》一文时,可利用现代化教学,先播放视频让学生感受一下庐山那缥缈、捉摸不定、变幻万千的云雾。然后让学生反复诵读全文,正确处理课文高昂、婉转、舒缓、急速等不同的语气变化,并抓住关键词语“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等,从而真切感受庐山的云雾那秀丽多姿、神奇多变的景观。
二、在揣摩中培养语感
古人把读书时的品味揣摩喻为春雨润花、清水溉稻、鱼入水中、溪水濯足,可见唯有全身心浸染于语境之中,方能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
咬文嚼字、体味语言是语感训练的关键环节。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一篇作品读一两遍,未必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只有揣摩品味得透彻,才能促进语感的发展。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常发现课文中的有些词虽然并不深奥,表层意思也不难理解,但却用得精妙传神,耐人寻味。对于这样的词,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反复揣摩品评,挖掘其隐含意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独特魅力,锤炼学生的语感,使其有所感悟。如《二泉映月》中“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沉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的月夜”。“倾吐”一词,让学生朗读品味,真正领悟到盲人阿炳是在用心在演奏,是在用琴声“倾吐”自己对家乡、对生活、对音乐深沉的爱和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
同样,课文结尾处“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痛苦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文中的四个“爱”字是阿炳感情的升华,是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源泉。学生只有通过抓住文中重点词语,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才能把这些词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出来。在教学中,紧扣这些精彩的字词,引导学生联系文章内容,细心领会作者的独具匠心,感受文章所要传授的思想感情,就会获得强烈的语感。
三、在积累中培养语感
叶圣陶先生曾言“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实践也表明:大凡爱看书的学生,语感都较强,表现为想象力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强,对语言文字把握非常准确。因此,阅读教学中,可读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以弥补现行教材阅读量的不足。如《三顾茅庐》选自《三国演义》,在教了这篇课文后,我向学生介绍了三国的形成、对峙、衰败的历史,还介绍了一些突出人物的特点;学《云雀的心愿》引导学生阅读有关环保、生态方面的知识;教学冰心先生的《只拣儿童多处行》后,让学生去读冰心先生写的《小橘灯》《寄小读者》等。如此,课内与课外阅读之间互相补充,大胆引导学生抛开“芝麻”去捡更诱人的“西瓜”,广泛阅读,是储备语言材料,培养语感,发展语言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再者,现代社会为孩子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电脑、电视、广播、社会交际、课外活动、小广播……都是阅读的渠道。教师要多加引导,“物为我用”。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对形成良好的语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学生终身受益。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汇集人类文明的宝库,是学生们的良师益友,阅读使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在这里他们可以自在地漫游在童话王国,参观未来世界,可以随时与伟人见面和英雄交谈……他们与书中的主人同欢乐,共忧思,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同时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语言的奥妙,认知了语言的情趣,把握了语言的精髓,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语言文字观。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句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大量浏览和精研各种文体的优秀范文,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总之,学生语感的培养贯穿阅读训练的整个过程之中。教师应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想象、揣摩、积累、应用等各种方法不断锤炼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领会能力,逐渐将语言文字活学活用,融会贯通。
7.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感培养 篇七
所谓语感就是指人对语言文字敏锐而丰富的感受, 它作为感知语言的一种能力, 是语文素养的基本要素。语感的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加强小学生的语感训练,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还有助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作文能力的提高, 叶圣陶老先生很早就指出语言文字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因此, 加强语言教学, 就要特别重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
一、在朗读中培养语感
朗读是眼、手、口、耳、脑多个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 朗读时那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能将人带入一个美妙的境界。有效的朗读训练, 必须同思维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特别是要同想象紧密地结合起来, 才能诱发学生的语感, 使课文内容自然而然地浸润学生的内心, 从而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如《观潮》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只见白浪翻滚, 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 其中“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等句子如不运用形象思维, 便不会感受到大潮的雄伟、壮观。教学中, 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手段, 如播放录像、展示课件等激发学生的想象, 增强学生对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的感性认识, 然后要求学生对整段文字进行反复的有感情的朗读, 使学生置身其中, 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培养学生的语感。
二、在品析词句中深化语感
叶圣陶先生讲到语感训练时曾说:“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 单靠查字典是不够的, 必须引导学生推敲、揣摩、细细品味。”只有这样, 学生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理解。古人讲“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批文以入情”, 意思是说作者是有了情思而发为文辞, 读者却是先看了文辞再体味到作者的情感。情感是一篇文章的主线, 训练学生的语感, 要把语言的品析与情感体味联系起来, 使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如教学《第一场雪》的“雪后美景”这一部分时, 笔者首先要求学生边读边画出描写雪后美景的词和句子, 学生很快找出“粉妆玉砌”这个形容雪后白茫茫的世界的词, 再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对这个词的理解, 他们不但说出了本义, 而且说出了这个词在课文中的意思, 还能用“白茫茫”、“晶莹透亮”等词来描述雪后美景。接着笔者又让学生对比着朗读“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银条儿”、“松树和柏树上则挂满了雪球儿”这两句, 学生很快体会到“毛茸茸、亮晶晶、蓬松松、沉甸甸”这些叠词描绘出了雪后景色的美丽形态和灿烂夺目的光彩, 说明他们对课文内容已有理性认识, 这样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就能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 从而能很好地引领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境界。
三、在实践中活化语感
“要能游泳, 必须下水”, 学生在阅读中获得语感, 必须在语言实践中加以运用才能使语感不断强化。
8.语文教学中语感的探究 篇八
【关键词】语文素养;语感;联想;实践;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教学旨在使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听、说、读、写能力和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语文教学不单纯是传授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语感是语文素养的核心。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感,从而努力提升学生整体的语文素养。
一、语感成为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核心词汇
2001年7月,国家教育部制定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共有六处明确提出“语感”一词。2003年4月,国家教育部颁布试行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其中有两处明确提出“语感”一词。可见,语感在语文学习中具有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已经成为语文课程发展的方向和主流。
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的方法
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语文教学要注重语感的培养并寻找切实可行的提高学生语感的方法。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加强阅读和写作训练等方法逐步深入地培养学生的语感。
(一)阅读教学中的语感培养
1.广泛阅读,展开联想。
积累是形成语文能力的基础,而广泛的阅读是掌握语言素材,积累语言经验的重要途径,积之愈厚,发之愈佳,语感也愈强。同时在阅读时,也可以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并反复揣摩这些词句的运用。在广泛的阅读中必然有助于语感的产生和培养。
但是,语言描述形象,语言本身却没有直接的可感性。我们要把它转变成形象、生动、可感知的事物,就必须借助联想和想象来实现。在阅读过程中,还应该让学生根据作品提供的语言符号,调动已有的生活积累和知识经验,利用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开启想象的空间;让学生进入作者所描绘的艺术境界,在身临其境般的体验中陶冶情感,加深感悟。
大量的课外阅读,丰富的想象,不但能增加语言积累,完善知识体系,同时也促进了语言经验向语言能力的转化,从而形成语言直觉,语感能力。
2.技巧朗读,感情充沛。
朗读可以促进学生的语感,是一种最有效的培养学生语感的手段,是帮助学生感知语言的金钥匙。朗读时不但要感情充沛,同时也要注意朗读技巧。这样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增强语感。《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一篇悼词。在这篇悼词中,恩格斯对马克思一生伟大贡献的总结高屋建瓴,充分表现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对马克思的无比崇敬和哀悼之情。在朗读第一段结尾“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其中“睡着了”包涵了恩格斯复杂的感情,既有悲痛之情,又有惋惜之情。因此读完“安静地睡着了”要停顿,以反映恩格斯当时的心情。又如在读《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时,“邹忌暮寝而思:‘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其中“私”“畏”“求”应重读,只有这样才能表现出邹忌头脑的冷静和他对自己清醒的认识。
(二)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经常练笔有利于语感的培养。写作是用文字把自己的语感固定下来、积累起来的重要步骤。但是,丰富的生活经验,准确的词语运用才更有利于写作技能的提高,有助于语感的培养。
1.联系生活经验,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凭借自己已有的语感水平进行有意识的仿写训练。例如,可以模仿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进行景物描写。但是,单纯的课堂教学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教师可以让学生去户外,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去感受蓊蓊郁郁的绿树,隐隐约约的远山,曲曲折折的荷塘,亭亭玉立的荷花,缕缕的清香,静静的花叶,薄薄的轻雾。通过这样的课外体验,使学生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大自然的美好,进而入情入境,让学生在写作时意到笔随,描绘出逼真的景物。
当然,丰富的生活经验积累,需要我们平时多留心、多观察,同时也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以便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古语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明了语感的实现,同样需要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意识地参与各式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时时观察生活,处处留意身边发生的事,把每一次的经历都搜集为写作素材,不断积累,知行并进,深入地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
2.斟酌词句,比较推敲。
一篇篇优秀的作品都是由词和句组成的,在写作时对词、句的使用进行仔细研究和斟酌,比较和推敲,才能不断提高写作技能,提升学生对语言感受的能力。
朱自清的美文《荷塘月色》中写道:“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轻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青纱的梦。”句子虽短,词语却非常丰富,需要我们细细品味。把荷叶和荷花放在月光的背景下,一个“泻”字,给人一种奶白色而又鲜明欲滴的实感,准确生动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又绝无声响,幽静幽美。又如“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本来是倩影映在荷叶上,却说成“画”在荷叶上,“画”含有人为的动作,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挥墨描绘“倩影”。“画”这个动词是经过锤炼的,与“倩影”搭配得很好,表现出一种趣味,也显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使学生具有丰富、敏锐和完美的语感。但是这种语文素养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是我们长期培养和积累的结果。我们必须深刻认识语感培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在不断摸索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语文教学开辟一片新天地。
9.语文语感教学的教学论文 篇九
首先,我懂得了“以读为本是培养学生良好语感的前提”,这里的 “读”,是有效的阅读。田老师告诉我们,指导学生读有四大忌,即 “有朗读而无要求;有要求而无指导;有指导而无感悟;反复地读却 无层次”,这些都是不利于学生语感培养的,这是其一。
其二,“揣摩 品味是关键”,这里揣摩品味的是文章的关键词句;
10.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语感 篇十
深入理解词句、领会情感和培养想象能力是循序渐进的,后者是难点。学生理解词句易,身临其境感知描绘的场景则难,领会作者深刻的意旨更难。学生没有“入境”,谈何“入情”?因此,我在教学中特别注重创设浓浓的语感情境。如《早发白帝城》,先自由读,再引导学生理解词句,接着根据诗句意思自己体会情感再次朗读。
当读到“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时,有个学生提出:“诗人乘着小船顺水而下,听到两岸传来叫个不停的猿声,这声音听起来凄惨,一路上应该是难熬的,可下句却说小船很快驶过重重高山,不知用什么感情来读?”我趁此介绍了诗人当时的背景,诗人被赦后特别高兴,觉得猿猴声好听,一路上都在给他解闷。然后创设情境,把自己看做诗人,给出片断的开头“我像一只脱笼的小鸟,恨不得立刻飞回家乡。我乘上轻快的小船……”,让学生续写路上所见所闻,这样,学生便明白其中道理了。
二、初读课文,感受语感
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学习氛围的前提下,请学生初读全文。初读是让学生对课文进行初步的整体感知,了解大意。可让学生通过听教师范读或录音、自由读、出声朗读等途径进行。这时的“读”要充分,先要正确练读,做到不多一字、不少一字。在读熟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词句及全文表达的意思,也可适当安排复述、讨论等环节,让学生把自己的初步感受表达出来。
三、反复诵读,培养语感
语文教学用诵读感悟的方法,可称之为语感教学法,是非常宝贵的经验。朗读既是一种把书面语言用声音表达出来的言语活动,又是一种讲究吐字、表情达意的艺术,所以培养语感必须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基础上进行。反复诵读是培养语感的最佳策略,要求眼到、耳到、口到、心到,强调对语言文字直接整体的领悟,这与语感的直接感悟是完全一致的。比较品评是课堂语感教学的有效策略,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
学生只有在不同词语、不同句式、不同语序的比较当中,才能发现课文中语言运用的妙处,品评语言意蕴和情味,从而培养语感。美读是朗读的外在表现形式与朗读内容的完美统一,美读可以使儿童的心灵得到滋润,可以使学生的智慧受到激发。这是一种无意识的、欣赏性的,一遍接着一遍的读,让学生通过读,跟着语感和作者一起,把体会到的文章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如《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感情十分深厚的文章,教学中我先用沉重悲痛的语调范读课文创设情境,再让学生反复进行感情朗读,将当时人们悼念总理的无限哀思、肝肠寸断、催人泪下、庄严肃穆的悲壮情景再现出来,学生对周总理的无限崇敬、爱戴和深切怀念之情油然而生,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四、注重朗读背诵,培养语感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这种读书方法,是一种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意会其理的综合阅读活动;是从字、词、句到段、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深层意蕴,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只有在反复朗读中潜心涵泳,才能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会词语、疏通文脉,捕获作品的艺术形象,了悟作品的思想感情,领略作品的韵味意境,体味作品的语言艺术,通达作品的奥妙之处。
久之,才能积累大量语言材料,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在潜移默化中感悟到语言运用规律,形成灵敏的语感。语言学家许国璋先生说:“寒假在家,取出书试读、再读,在梦中背书。开始时起立大声背书,一口气即是5页。”朱光潜谈到读书时说:“精选几篇经得起推敲的文章作品,把它们读透背熟,真正消化成为自己的营养,这样就会培养起敏锐的语感。”两位名家的言谈道出了朗读背诵对语感培养的重要性。
五、在阅读中培养语感
在阅读中悟出语感,可以收到“不待解说,自知其意”的效果。巴金先生曾说:“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出来,也会慢慢体会它们的好处,慢慢摸文章的调子。”由此可见,读是教学中最常见的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手段,也是最有效的。教师讲述一篇课文,大可不必分层分段、肢解分析,应让学生多读几篇,给一定时间让学生思考,使其进一步体会,并有所深入。为了达到此目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带读时配上音乐、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视其人、闻其声、观其行,同时揣摩教师的语气,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及作者抒发的情和感。
六、推敲品析,增强感悟
叶圣陶先生讲到语感训练时曾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引导学生推敲、揣摩、细细品味。有比较才有鉴别,教学中往往发现课文中有些词语虽然不深奥,表层意思不难理解,但用得精妙传神、耐人寻味。可通过减一减、换一换、比一比、加一加等形式,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推敲、揣摩语言运用的准确精妙,挖掘其蕴含意义。
如何培养小学语文语感
一、创设情境,熏陶语感
在教学中,模仿是小学生的天性,课堂上精彩的范读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教师选择精彩的范读,要求学生听清楚、听完整、抓要害,从语音、语调、节奏、重音、停顿等方面让学生充分感受、反复琢磨并跟随练习,这样自然会使他们的语言变得流畅、正规,语言感受力得以提高。教师精彩的范读,也能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加强语感能力。如学生在学习《四季之美》一文时,教师通过一组表现四季美景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了四季之美,学生在叙述过程中已经初步体验到了四季的美与美在哪里;另外通过一段带视频的诵读播放,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祖国大地春之明媚、夏之热烈、秋之沉静、冬之妖娆,受到了语感的熏陶。
另外,通过创设情境也能让学生把储存的信息和情境体验结合起来,唤起情感,产生共鸣,然后去感知和理解作品的语言文字,增强语感的效应。
二、扩展思维,丰富语感
培养学生语感,必须把朗读和想象结合起来,即训练学生运用形象思维的方法进行朗读。如教学三年级上册《燕子》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展开想象,精读、体会,为培养学生的语感下功夫。《燕子》是现代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的一篇写景状物的散文佳作,长期以来就是小学语文教材的必选篇目,文质兼美。这篇散文描绘了春天里燕子活泼机灵的外形体态,特别是在春光中飞掠和憩息的画面,着力写出了它“为春天增添了许多生机”,充分表现了小燕子的可爱。
其中有这样一段特别优美:在微风中,在阳光下,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唧唧地叫着,有的由这边的稻田上,一转眼飞到那边的;有的横掠过湖面,尾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就看到波纹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让学生深入理解,充分体会飞行中燕子的各种姿态,用叙述性的语气读,节奏轻快。“斜着身子”,强调燕子的飞行姿势轻快灵活;“一转眼”、“掠过”,强调燕子飞行的快速;“唧唧叫着”,强调燕子飞行时的欢快心情;“波纹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放慢速度,用活泼有趣的语气读,“有的……有的……”呼应性重音,一幅众多的燕子闹春图顿时凸现。
这一系列的指导,让学生体会到了燕子的活泼、机灵,和春天里旺盛的生命力以及蓬勃的生机。应该说这段文字处理饱含作者的想象和联想,是具体的、生动的。但是,高超的言语总是“意则期多,字唯期少”,言有尽而意无穷,所谓“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力透纸背”。这就为读者留下了再创造、再想象的余地,否则“掠过”、“波纹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便会令人莫名其妙、不可理解了。人们之所以能够理解这段文字的意义,并产生丰富多彩的感受,正是想象和联想在语感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想象和联想可以使人对言语的感受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
三、注重朗读,领悟语感
学生的语感不是先天就有的,它是外部语言刺激和内在知识能力迅速交融的产物,它的获得是建立在对语言现象条件反射般熟悉的基础上的,具直觉的特征。读的过程就是揣摩体会的过程,多读可以领悟主旨、品评语味、感悟语情。古语“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是提倡多读,要让学生有表情、有节奏地朗读,读出气势、韵味和技巧,直到悟出语言内涵和文章气势,领会其布局谋篇、遣词造句之精妙,才能潜移默化,在读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对一篇好文章的感悟不是靠空洞抽象的推理和分析得来的,有的语言往往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培养语感,必须引导学生紧扣课文中某些语感因素很强的地方,反复咀嚼,深入品味,达到“文章读之极熟,即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的境界。如《荔枝》一文中:母亲扑哧一声笑了,筋脉突兀的手不停地抚摸着荔枝,然后用小拇指甲盖划破荔枝皮,小心翼翼地剥开皮又不让皮掉下,手心托着荔枝,像是托着一只刚刚啄破蛋壳的小鸡,那样爱怜地望着舍不得吞下,嘴里不住地对我说:“你说它是怎么长的?怎么红皮里就长着这么白的肉?”毕竟是第一次吃,毕竟是好吃!母亲竟像孩子一样高兴。
学生在学习时,通过反复朗读,体会出这段话写出了母亲第一次吃荔枝时的美好感受和为儿子的孝心而欣慰。“一只刚刚啄破蛋壳的小鸡”,在妈妈的眼中那分明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她怎么忍心把它吃掉;而一个“托”字,把妈妈对这种世间尤物的爱怜,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嘴里不住地对我说:“你说它是怎么长的?怎么红皮里就长着这么白的肉?”孩子似的那种激动和喜悦同时也让读者体会到了作者心中隐隐的酸楚。
11.语感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篇十一
关键词:和谐课堂;教学情境;合作学习
语感和语感培养作为近代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争论最多的问题。具有良好语感的人,能灵敏地掌握各种语言资料,从而对情趣、是非、好坏作出正确评价,它不仅具有无限的想象空间,还能快速地利用语言进行表达。因此,在现代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应用教材内容,进行科学有效的语感训练,不断增强思考能力和感悟能力。
一、创建和谐课堂,加强语感培养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曾经说过:只有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进入深处。奥地利教育学家贝尔纳也表示:没有情感的教学不是成功的教学,缺乏情感的课堂不是成功的课堂。因此,21世纪的课堂教学必须具有信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通过宽松、自由、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和欲望,同时中也是现代教学的前提。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创造民主、宽松、自由、平等、乐学、信任、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在学生潜力得到激发的过程中,让学生得到更加充分的发展,同时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主动、愉快地学习。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人格,还应该以民主精神为指导,相信学生,给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让学生敢于积极思考,并且鼓励、引导、督促学生发表自身体会与感受。对于潜能生和学困生,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特点,进行交流,在不歧视、不挖苦的过程中,爱护、尊重学生,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爱从而不断降低精神压力,用善于发现的眼光,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让他们从懒得学、要我学、厌学的情绪,转换成为要学、想学、勤学,并且上升到乐学、巧学、活学的层面。也只有这样灵活、高效的教学模式,才能让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并且自觉养成语感。
二、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提高语感培养
从大量教学实践成果来看,在教学中开展一些竞赛活动,对提高学习兴趣与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恰当地创设竞争情境,通过应用竞争机制,提高学习情趣。例如:可以应用课前几分钟,让学生轮流进行竞赛,通过书法、名言警句背诵、朗诵、讲故事、演讲、猜谜语、古诗词背诵、课文默写、名胜古迹介绍等,在同桌、小组、男女交流中,将竞争引入课堂;根据学生自我表现、荣誉感、自尊心、好胜心等性格特點,在老师的引导下提高学生竞争氛围,降低学生厌学情绪,让其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提高语感能力。
为了让学生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适当创设操作情境,让脑袋、眼睛、双手、嘴巴等多种感官参与到知识内化中,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知识掌握,还能进一步培养学生探索与动手能力,在满足学生需求的同时,帮助学生集中精力,鼓励学生成为研究者、发现者、探究者。例如:在学习人物形象比较丰满、写景优美的作品,可以引导学生从图画、诗词进行映衬;对于电脑高手,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理解进行课件设计,可以使用这种教学方法的课文有:《济南的冬天》《苏州园林》《美丽的西双版纳》以及唐诗宋词等都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富有灵气的绘画、诗文教学,不仅能让学生收到耳目一新的教学效果,还能帮助学生激发大脑潜能,让学生主动探索、研究课本。也可以通过引导、组织、指导学生进行班刊、板报设计,让学生主动组稿、写稿、出版、设计,从而提高语感能力。
三、注重合作学习,提高学生语感
小组合作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方法,对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以及语感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知识储备、性格、年龄特点,对学生进行分组,这样就能帮助学生发挥各自能力,引导其他学生进行探索、创新。同时,这样也能使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得到结果,帮助潜能生与学困生,并且让其成为平等、和谐的竞争伙伴。在课堂讨论中,根据智力游戏、课文背诵、黑板报、班刊等小组活动,让学生在相互学习的同时提高自身能力,促进个性发展和智力发育。从实践结果来看,小组合作明显优于个人苦学历程,在乐学中不仅能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还能帮助学生激发潜能、兴趣,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相互成长、互相帮助,优化语感。
总之,语感培养作为初中教学的重要内容,这要求老师在教学中必须做语文教学的有心人,根据学生心理、年龄与知识情况,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教学。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学内容、过程、方法得到全方位的改革,不断提高教学效率和成果。
参考文献:
[1]林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的尝试[J].作文成功之路:下旬,2013(5):86.
[2]陈翠芳.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下旬刊),2013(9):16.
12.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 篇十二
那么, 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感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在体验生活中培养语感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要求语感的敏锐, 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 而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 “单靠翻查字典, 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 只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 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滴积聚起来, 积累的越多, 了解越真切”。如朱自清笔下的“春”只有他才“真正感受过”。但中学生有不同程度地有过对春盼望、春来的欢欣, 有过对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的回味, 无疑是学习《春》所不可缺少的经验基础。由此, 敏锐的语感是和对生活敏锐的感受密切联系在一起。所以, 要培养学生的语感, 就要求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 接触到客观事物要养成思考的习惯, 光思考还不行, 还应注意, 将之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碰到好词好句, 无论是书本上看到的, 还是从人家口里听到的, 都要仔细揣摩一番, 考究一番, 长此以往, 就可以提高对语言的敏感。
二、在朗读中培养语感
朗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途径, 语感必须以充分的“读”为前提, 古人说:“书读百遍, 其义自现”。朗读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增进文字的鉴赏力。那些优美的诗词, 抒情的文章, 往往通过反复朗读, 体验出文中美味, 使学生充满感情。而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本身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的表现。因此, 在教学中要重视朗读, 使学生产生语言直觉。这当中, 教师强烈敏锐的语感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对学生具有示范性, 所以教师的语言, 无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 应力求做到准确、简练、形象、生动, 有节奏、有美感, 这是养成学生良好语感的一个重要因素。
1.在朗读教学中, 要善于循序渐进, 逐层提出要求, 学生的朗读语感也才能逐渐增强。例如, 学习《济南的冬天》, 可以提出以下阅读要求: (1) 听师配乐范读, 整体感知课文。 (2) 学生自由朗读, 说自己理解的话。 (3) 品味自己欣赏的语句, 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4) 演习朗读, 说自己创造的话。通过以上要求, 并与学生说话结合, 让学生的语感逐层加深, 对文章有了更深的理解, 从而创造出美好的语感氛围。
2.指导学生反复朗读, 并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作者的情感之中去, 如教《黄河颂》 (光未然) 一文中, 导入可播放黄河钢琴奏曲, 大屏幕上自动打出黄河的图片, 老师解说黄河的气势、历史的作用, 及诗人写作背景。在有感情地配乐示范朗诵之后, 让学生自由读, 要求他们把自己想象成来到黄河岸边的诗人, 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诗人的情感之中去。
3.选择有效的朗读方法去训练。既然朗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途径, 作为教师就应该加强训练学生朗读, 用有效的方法去训练学生, 如发挥教师朗读的示范作用, 让学生在教师范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 涌起朗读的欲望。又如注重朗读方式的多样化:对于那种感情稍含蓄的, 教师可以放录音, 让学生跟着磁带一起小声读;对于那种充满对话的文学作品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 分角色朗读, 也可表演;对那些感情特别强烈, 很有感染力的文章, 可以选择让全班齐读。再如, 指导学生学会自由品读, 让学生在不受任何限制, 自由支配,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 在读中品味语言, 享受其中的乐趣。
另外, 在中学语文教科书上选取了大量中外名篇, 文章语言优美。对于这些文章, 学生应该平时多揣摩文章语气、感情是如何变化的, 借鉴文章精华, 多多背诵优美的文章, 因为没有背诵, 就没有积累;没有积累, 就没有素材;没有素材难有语感沉淀。积累多了, 便会有敏锐的语感, 所以也要提倡多背诵, 并且要讲究背诵的方法, 在“品”中去背, 背多了, 就可以信手拈来, 运用自如。
三、启发学生联想和想象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语感教学需要大量形象思维的参与, 形象思维能力是语言感受能力的重要成分, 因而在教学中对联想和想象应予以足够重视。如, 我们读到《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的诗句, 就会立刻借助想象和联想展示景象, 仿佛看到了疾风席卷大地的情景和大雪纷飞随风飘舞的情状, 又仿佛听到了激荡于耳际的狂风的怒吼声, 这是一幅多么壮丽的境界。又如学习《敕勒歌》时, 随着老师对“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诗句的讲解, 学生头脑中就会浮现出大草原辽阔、壮美和牛羊成群的画面。从而会加深对这首诗的理解, 激发起对草原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向往。这些感受是通过联想、想象而产生的, 正因为有了丰富活跃的想象与联想的参与, 语感就越显具体、生动、真切。
四、在应用中强化语感
语感的培养除了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之外, 还可以在课后练习及课外活动中加以培养。
练习可以采用抄写、仿写、改写、积累等方式转化语感。抄写是让学生把精彩的段落、优秀篇章照抄下来, 目的是使学生积累知识和写作素材, 培养语感, 增强鉴别力;仿写是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语言应用能力的有效训练方法, 它对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尤其对那些毫无写作兴趣的学生, 仿写是他们写作的引路人, 改写是让学生把一个好的段落或一篇优秀的作品, 在反复阅读反复领会的前提下, 或局部或整体地按另外的立意, 别样的结构或体裁改写。通过“三写”不仅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而且也会促进客观语言向主观语言的转化。
课外活动可开展口述新闻或社会焦点问题, 既训练学生听说的能力, 又开阔学生的视野;开辩论会来培养听说的习惯及思维的能力等等。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 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能强化语感。
这样, 语感在有效的阅读中得到培养、提高, 并能顺利地向写作迁移, 这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当然, 听、说、读、写训练是语文科特有的教学内容, 语文教学必须集中力量搞好听、说、读、写的训练, 才能真正落实“双基”教学的任务, 才能真正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感素质, 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感技能。
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语感的方法还有很多, 例如揣摩句式变换, 读写结合……教师要因人而异, 根据学生不同情况, 选择合适的方法培养其语感, 学生也应根据教师指导, 加强语感的培养, 提高学习语文的效率。
摘要: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感的强弱直接体现学生阅读文章和体会思想感情的能力, 反映学生的语文修养。本人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 对语文教学的语感培养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感培养,培养方法
参考文献
13.语文语感教学的教学论文 篇十三
早在五十多年前,教育学家夏丐尊先生就要求语文老师“具有强烈敏锐的语感,使学生感染了”并且说:“这是国文科教师的任务”。近十多年来,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又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一个学生的语感强了,他在理解方面和表达方面都会不断前进。”这两位专家的话不仅说明了培养学生语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而且指出语感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所起的重要作用。
在教学实践中,许多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那些语感差的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都比较低,要提高语文成绩,需要花费很大的努力。一些其他学科的教师也反映,有的学生听课抓不到要点,发言词不达意,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这些学生语言感知能力差。每年的高考语文试卷分析都显示这样一个事实:考生失分较多的是主观题,尤其是现代文阅读理解题。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仍是当前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要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必须让学生了解语感的心理因素:联想和想象的活动;情感的激发;思维的参与。这些在语文修辞教学中体现得尤其突出。
一、联想和想象的活动
在语文修辞教学中,当讲到感知描写,比喻夸张性的语言时,要使学生能准确、迅速的在脑子里呈象,就必须运用联想和想象。比如文段:
“树上的花喜鹊格格地笑起来,孔雀看了花喜鹊一眼,不高兴地说:‘丑喜鹊,你笑什么?’花喜鹊拍拍翅膀说:‘骄傲的孔雀公主,湖里的那只鸟不正是你自己美丽的影子吗?你现在骄傲得连自己也看不起了!’”
倘如我们对这段文字有了敏锐的感受,那就可以在再造想象的基础上,领受拟人的妙处使学生觉得生动、亲切。因为它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了,使不具有人的意识的鸟雀有了个体的意识。这样就加强了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力。又如冰心的《樱花赞》中的文段:
“这樱花,一堆堆,一层层,好象云海似的,在朝阳下绯红万顷,溢彩流光。当曲折的路被这无边的花云遮住了的时候,我就像坐在一只首尾相接的轻舟之中,凌驾着一荡的东风,两舷溅起哗哗的浪花,迅速地向着初升的太阳前进。”
这段话用“云海”来表现樱花的一望无际,展示作者的广阔视野。接着,又用“云花”来表现樱花的层层叠叠,给学生以强烈的立体感,从而唤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二、情感的激发
当我们在教汉语修辞的综合运用时,一旦遇到具有感情色彩的语言文字时,就常常会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例如:“从头越,仓山如海,残阳如画。”这里“海”、“血”在比喻格式中显现的也是形象色彩。“海”显现了仓山重叠起伏的形貌及其特征,“血”显现了残阳的殷红,它们形象而含蓄地表现了红军长征的艰难,血战的壮烈,以及革命斗争道路的曲折。读后,使人所激发的是诗人寓情于景中的“情”,所感触到的是红军战士长征的艰苦。
三、思维的参与
凭直觉感知语言文字是不能产生语感的。要对描写的文字有所“感受”,必然要求有思维活动的参与。例如,对文字所表达的本质意义的概括,对文字美的追求、欣赏和体味,以及对文字正误、优劣的辨析等,都渗透着思维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活动。文学上讲究意则其多,学惟其少,所谓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都使语言内容更加丰富。因此,有没有语感是会直接影响修辞教学效果的。
可见,语文修辞教学必须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因为敏锐的语感既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郭沫若曾说:“大凡一个作家或诗人总要有利于语言的敏感。这东西‘如水到口,冷暖自知。’这种敏锐感的培养,在儿童时代的教育很重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修辞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语感训练当然是更为必要的。
一方面,重视语感的培养,可以把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起来,从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例如:“他(指志愿军战士马玉祥)长着一副微黑透红的脸膛,稍高的个儿,站在那儿,像秋天田野里的一株红高粱那样淳朴可爱。”用“像秋天田野里的一株红高粱那样”写出志愿军战士十分可爱。这个比喻中蕴涵的感情可说得很分明,用“红高粱”描述性语言比喻在学生的头脑中呈现出再造战士形象,是表象的因素。在此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产生对战士的品质的理性认识,就是逻辑因素。而这里的语感就是表象因素和逻辑因素的有机结合。
另一方面,重视语感的培养,还可使修辞课的思想教育收到实效。修辞教学能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作者往往把他的思想感情融化在具体生动的语言中,让形象来说话。这时,只有让学生在感知和理解作品语言文字的基础上产生语感,才能发挥形象性的语感作用,例如“共产党像太阳”这个比喻中,“共产党”这个抽象概念,用比较具体事物“太阳”来比方。这样就十分形象地说明了共产党给人们带来的温暖和光明,激发着人们对共产党的`热爱之情。
当然,要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除了要让学生了解语感的心理因素外,还可通过以下两条途径培养:
一、增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
只有在自己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语感才能逐渐形成并得到加强。全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无论是魏书生还是钱梦龙,他们成功的经验之一就是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在第一步“定向”之后,就是 让学生自学、讨论、答题、自测、总结;钱梦龙有“六步自读法”是认读、辨体、审题、发问、质疑、评析,都是首先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课文,自己去感知课文的语言。清江中学十年前的“大改本”教改实验及其后的“初中语文达标实验”也摸索出了一些培养学生语感的好方法,如:课前一分钟说话训练,天天写日记、抄录名诗格言、自办手抄报、小记者、影评等。这些活动之所以有效,就是因为大量的语言实践使学生丰富了词汇,语句逐步通顺了,语音感、语义感、语法感都增强了。
但是,这些好的做法,并没有完全推广。目前,我们仍有一些教师课堂上讲风太盛,“学生为主体”的地位没有突出,填鸭式地灌,弄得学生兴味索然,这当然无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因此,我们应尽可能在课内给学生创造读、说、写的机会,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自己学习课本语言的过程中增强语感。
二、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
语言和思维是相互依赖的,语言是思维的直接反映,因此,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是结合在一起的。
首先要进行正确理解和掌握语音语义的训练,这是培养语感的最基本的训练。譬如,对于词语的理解,不能光靠查字典,不能浮于表面,而要精细、深入,养成品味辨析的好习惯,这就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况:第一要注意一词多义的情况。例如“狼狈”一词,本是指两种互相勾结起来做坏事的动物。而在《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两处用到“狼狈”的意义都不同,一处是“神色狼狈”,这个“狼狈”表示“尴尬”或“受窘”;另一处是“满脸愁容,狼狈不堪”,这个“狼狈”表示“困苦”。这就是一词多义的现象。第二要注意选用不同的词语来描写同一事物的情况。如《故乡》中描写夜空用“深蓝”,而《探索星空奥秘的年轻人》则用“深邃”,各有各的意图和作用。第三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如《纪念刘和珍君》中,“中国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其中的“伟绩”、“武功”都作反语用。如此种种,我们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时候,就应通过启发、提问等方式让学生思考、比较、分析,直至深入理解,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
其次是应用语言的训练。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只有确切地掌握了语言的含义、色彩、情感以及用法之后,才能正确地使用语言,因此,应用语言训练是一种培养学生语感的综合训练。作文评改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运用语言工具表情达意的能力,以达到叶圣陶指出的“不待老师改”而“学生自能作文”的境界。作文评改的内容当然是多方面的,而每次评改训练的重点,也应是有所不同的,但都要从评改作文的语言入手。评改有两层意思:一是分析评论,二是加以修改。作文中的句子、用词是否符合作者要表达的情意,是否符合语法、修辞、逻辑的规则,是否准确、鲜明、生动,这些都要分析评论,并对不当之处加以修改。因此,让学生评改作文,对培养和增强他们的语感是很有作用的。
要培养学生的语感,首先教师要有强烈的敏锐的语感,这是不言而喻的,又是至关重要的。教师的语言对学生具有示范作用,所以教师的语言,应力求做到准确、简练、形象、生动、有节奏、有美感,这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的一个重要因素。
总之,语文是一门知识性、趣味性很强的学科,在语文教学中实行情感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不仅有利于开启学生智慧的火花,而且有利于教育教学的发展,能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
作者邮箱: heeyoo8877@yahoo.com.cn
14.语文语感教学的教学论文 篇十四
内容摘要: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若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就要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和语言语感。本次研究提出了语文觉思维能力和语言语感的培养范围及培养策略。中直语文教师如果应用本次研究提出的教学策略,就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语文直觉思维能力和语言语感。
关键词:中职语文 直觉思维 语感培养
部分中职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发现部分学生的语文知识吸收能力不强,他们的学习态度非常被动。这些中职教师这样形容这些学生的学习状态:“叫他们去学什么,他们才知道去学什么;不叫他们去学习,他们拿着文本就不知道该怎么办。”学生的这种学习状态使中职语文教师的教学效率低下。笔者认为中职语文教师要改变这一教学现状,必须在教学时开展直觉思维训练与语感的培养。
一.中职语文教学中直觉思维训练与语感培养的意义
在中职的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会发现部分学生在阅读文本的时候能迅速的理解一篇文章的章架结构,理解这篇文章蕴含的思想,这些学生理解语文文本就如同不假思索一般的迅速;而另一些学生阅读了语文文本以后,不能理解这篇语文文本的意思及表现手法,必须教师加以引导才能理解文本的内容。学生的这种差异性就是语文直觉的差异性,那些语文直觉性强的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套语文语感,他们凭直观的感受就能体会到语文文本要描述的意思。那么,有些语文教师可能会提出一个问题:“既然语文的直觉思维能力强,语文语感好的学生能够迅速的吸收语文知识,那么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和语文语感是先天具备的,还是后天培养形成的呢?”笔者认为,语文的直觉思维与语言语感与学生的天赋有关,然而却也能够通过训练和培养形成直觉思维和语言语感。古人曾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句话说的就是只要通过训练和培养,所有的学生都能具备一定的语文直觉思维与语言语感。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若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就要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和语言语感。
二.中职语文教学中直觉思维训练与语感培养的范围
1.语言的直觉性
谈到语言的直觉性,有些语文教师可能会提出什么叫语言的直觉性呢?以一名学生写的一句语病为例:“听了老师的报告,使我受到了极大的鼓舞。”部分学生阅读这句话的时候,会觉得这句话没问题啊?它哪儿有问题了?语言直觉性比较好的学生阅读完这个句子,立刻会觉得这句话读得不通顺,细思之下,他们就会发现这句话存在缺少主语的问题。学生的语文直觉思维和语言语感不是平空产生的,这是学生拥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以后形成的一种能力。
2.语言的逻辑性
语言的逻辑性,是指学生在应用语文知识的时候,能够把文本的内容归纳得条理清新,描述事物的时候能够表达得主次分明。比如有些学生阅读了一篇文章以后,能够很快的叙述出这篇文章的要点及要表达的思想;而另一些学生阅读完一篇文章以后,要思考很久才能明白这篇文章要表达哪些内容,或者学生的领悟与作者要表达的内容存在很大的偏差。这就是语言逻辑性的差异。
3.语言的整体性
语言的整体性是一种综合性的说法。举一个例子来说,有些学生在描述一件事情的时候,其他的人会愿意聚精会神的听他说什么,这些学生的语言表达具有感染力强、说服力强的特点,人们会觉得这些学生非常“能说会道”;而另一些学生描述一件事物的时候,显得词汇贫乏、词不达义,这就说明这些学生的语言表的整体性不强。学生的语言整体性是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
4.语言的艺术性
学生的语言艺术性越强,其鉴赏能力越强;反之,其鉴赏力越弱。比如部分中职的学生不愿意看网络小说,他们认为目前的网络小说思想性不强、章架结构随意、语言语病多,常看这类网络小说只会给他们带来负面的影响,于是这类学生会挑选艺术性较强的经典名著阅读;另一些学生的鉴赏能力不强,他们不觉得网络小说与经典名著之间有哪些差异,这些学生常年看网络小说以后,语文应用能力不仅没有提高,还学会了一些错误的语言应用方法。
三.中职语文教学中直觉思维训练与语感培养的方法
1.引导学生广泛阅读,积累语言知识
部分中直语文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拥有语文直觉思维与语言语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那么这种语文直觉思维与语言语感又该如何培养呢?笔者认为引导学生广泛的阅读,引导学生积累语言知识,是培养学生语文直觉思维与语言语感的重要途径。
以中职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窦娥冤》为例,过去曾有学生写作文的时候,写到形容发愁时,只会写“皱着眉头”、“愁得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着”,由于学生的语言词汇不够丰富,因此学生的表达不具有感染力。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关汉卿是如何描写发愁的。学生通过观察以后,发现关汉卿用催人泪的是……断人肠的是……长则是……闷沉沉……这一系列排比句全方位的说明一个人发愁时的心情。关汉卿还应用“锦烂漫花枝横绣送”、“剔团?K月色挂妆楼”等来对比心中发愁的心情、应用“情怀冗冗”、“心缅悠悠”来形容心中焦急的心情。学生积累了这些词汇以后,以后遇到形容发愁的心情时,可以借用这些现有的词汇来形容当时的心情;学生亦可借用这些表达手法,即时应景创作出新的词汇,形容发愁的心情。
中职语文教师如果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直觉思维和语言语感,就要引导学生阅读大文的语言文本,引导学生逐渐的积累语文知识。
2.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现语言问题
学生在应用语文知识的时候,如果具有深厚的语言功底,那么学生在思考语文知识的时候,有时会用条件反射的方法展现这种语言功底,这就是语文直觉思维与语言语感的表现。部分中职语文教师提出,他们都知道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学好语言知识非常重要,可是很多学生觉得学习语言知识非常枯燥。特别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词汇知识、语法知识的时候,学生的学习态度非常消极。这些教师要意识到,如果教师以抽象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词汇知识和语法知识,学生会觉得这些知识很无趣,从而不愿意学习;然而语文教师把语文游戏、语言文化与词汇教学、语法教学结合起来的时候,学生会感受到语文知识的趣味性。
中职教师如果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直觉思维和语言语感,就要用趣味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的吸收语言知识,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语言功底。
3.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感受文本内容
部分语文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的时候,用过于理性的态度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而忽略了让学生把语文知识与丰富的情感结合在一起,语文教师应用这种方法无法使学生与语文文本产生共鸣,学生便不愿意自主的学习语文知识,更不愿意自主的鉴赏语言文本。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鉴赏文本,就要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去感受文本,与语文文本产生情感的共鸣。
部分中职语文教师会提出一个问题,如何才能引导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呢?笔者现用《雷雨》这一课的教学为例,说明中职语文教师引导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的方法。有一名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将学生分成数个学习小组,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舞台剧的形式表演《雷雨》这一出戏,这些学生在表演的时候,与文本产生了共鸣。比如有一名学生饰演周朴园的时候,说到他认为朴园这个角色最重要的特质为虚伪。周朴园貌似在回忆的时候,好像很喜欢鲁侍萍的样子,但是他的感情仅仅只给虚拟的那个人,幻想中的鲁侍萍;如果鲁侍萍站在他眼前,构成他事业障碍的时候,他会毫不犹豫的、非常冷酷的对待鲁侍萍。从这名学生的描述可以看到,他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与文本产生了共鸣。
中职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可用引导学生实践的方法、写读后感的方法、开展角色扮演游戏的方法引导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当学生学会用情感共鸣的方式来阅读语文文本的时候,学生将能最大限度的调动直觉思维与语言语感。
四.总结:
学生的语文直觉思维能力越强,语言语感越强,学生的语文知识吸收能力就会越强,其听、说、读、写等应用能力就会越强,中职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直觉思维能力和语言语感。本次研究提出了语文觉思维能力和语言语感的培养范围及培养策略。中直语文教师如果应用本次研究提出的教学策略,就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语文直觉思维能力和语言语感。
参考文献:
[1]林波.中学语文教学应训练直觉思维以培养语感[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4(06)
[2] 姚湘仁,杨步安,朱正标.布点教学法: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新方法[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1)
[3]熊成钢.中学语文教学应训练直觉思维以培养语感[J].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04)
[4]李宇明.语感简论[J].语文教学与研究.1996(06)
[5]李海林.论语感的心理特征[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01)
15.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感培养 篇十五
一、反复诵读,培养语感
叶圣陶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在阅读教学中,就是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对文中感情表达丰富的句段,让学生反复诵读,并在诵读中仔细品味句子的语调、节奏的变化,使学生入情入境,与作者产生感情共鸣,进而生发强烈的语感。特别是对文中包含的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句子,更应该强调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培养语感。如教学《小小的书橱》一文的第四小节时,我先指导学生理解“沉思”、“幻想”、“快乐”、“忧伤”的意思,然后,结合诗歌的韵律特点和“时而……时而……”句式的语法知识指导学生朗读的韵律和节奏。在此基础上,采用同桌对读、小组齐读等方式,让学生反复诵读,深化对诗文表达感情的体验。
二、比较诵读,培养语感
对文中含有表现力丰富的词语与改动后的句子通过诵读进行比较,是培养语感准确性的重要方法。教学中,可以通过增补、替代等方式,使学生感受原文语言的精练、形象等特点,达到培养语感的目的。例如,教学《中国石》一文“我们俩又挑选了一些石粒,让‘台湾’、‘海南’等岛屿依偎着‘祖国’”一句时,我采用替换词语的方法,让学生分别用“紧贴”、“倚靠”代替原文中的“依偎”一词,让学生诵读比较句义的变化,通过对词语的理解和对比诵读,学生体会到:“依偎”是“亲热地靠着、紧挨着”的意思,充分体现出了“台湾”、“海南”与“祖国”间的“母子”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希望祖国和平统一的思想感情。这样,在比较诵读中,不仅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同时也体会到了作者用词之精妙、达意之准确。
三、展开想象,培养语感
16.语文语感教学的教学论文 篇十六
一、揣摩字词,语感训练的基础工作
人物形象的塑造、作品意境的深邃、景物描写的形象,都源自文本表达的贴切、形象。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对重要的字义、文句、修辞方法进行比较、归纳。“学生只有对语言知识、语言形象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语言知识的获得才会更加牢固,语文能力的形成才会更加迅速而有效。”叶圣陶先生讲到语感训练时,也曾说过:要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引导学生揣摩品味。
如《夹竹桃》的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读一读第五自然段,你能读出什么?
生:夜晚的夹竹桃很美。
生:我觉得是夹竹桃的花影非常美,给人以美的享受。
……
师:同学们真会读书,说一说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美?
学生列举出许多词语,如“模糊”、“毫不含糊”、“浓浓烈烈”、“叶影参差”、“花影迷离”等。
师:再读一读有关语句,想像一下“花影迷离”是什么样子的?
幻灯出示:①“它把影子投到墙上,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②“我幻想它是地图,它居然就是地图了……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画。微风乍起,叶影吹动,这幅画竟变成活画了。”
师生交流。
明确词意:“参差”指长短、高低、大小不齐,不一致。“迷离”指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夹竹桃的影子各处都不一样,各处都模模糊糊,为引发人的幻想提供了绝好的素材。
师:这些词句写出了夹竹桃哪些方面的美?
配乐朗读:请你把理解的读出来,也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和无穷的想像吧。
片段解读:这一段文章的文字十分优美,段落的构设独运匠心,而最为有效的教学就是细致地品味语言文字。简约而并不简单,踏实亦不平淡,从而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孩子练读、练想、练说的天地,这是小学语文语感训练的基础工作。
二、品味句段,形成语感的核心环节
“作者总是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去表达心中的某一情境的,反之,一旦学生看到了作者所描写的那个情境,也会豁然领悟用以表达这一情境的语言文字。”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通过多样化的朗读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其真正走进文本,走进心灵。
请看特级教师窦桂梅《秋天的怀念》的教学片段:
生:母亲让儿子去看花——“听说北海的菊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吧。”
师:你怎么理解母亲让儿子去看花呢?
生1:她想让她的儿子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让心情开朗一点。
师:继续谈,我可不评价。
生2:母亲想让儿子看花,让心情变得愉快一些。
生3:母亲也是一个爱花的人,所以母亲让儿子去看看花儿。
生4:母亲希望孩子去看花,是希望让他不要再想那些伤心的事。
生5:母亲是个爱花的人,就是说母亲热爱生活,也要让儿子热爱生活。
师:母亲是多么用心啊!
生1:对于“跑”和“踩”那有脚的字眼,母亲比自己还要敏感……
生2:因为母亲一说“跑”和“踩”,就会想到儿子的脚瘫痪了,不能走了,不能跑和踩了。所以,母亲又悄悄地出去了。“悄悄地”就是说母亲很敏感。
……
片段解读:语言和思维、朗读和感悟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文字的里面抠出情感来读、来领悟,这就是有效的语感训练。汉语的意蕴深刻,有时真可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繁琐的分析很难帮助学生达到此种境界,而读却是帮助学生感知语言的金钥匙。“读是思的凭借,是悟的前提,是说的准备,是写的基础。要内化语言,首先要加强读的训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三、言语实践,提升语感的鲜活品质
“语感是个体的人与言语世界的直接联系,它表现为对作用于他的言语作品的内在反应能力,即听和看(读)的能力,也表现为因个人情意的需要或适应社会交际的需要,而在感觉层面直接生成言语作品的能力,即说和写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创设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各种言语实践,加深理解,深化感悟。
就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的“说写训练课”精彩片断:
师:趁热打铁,我们现在就把这件事写下来,送一份给朱校长。好不?
生:(齐声)好!
生:我觉得不写也行,我们派一个人到校长室告诉朱校长。(众笑)
师:你不想写,是吗?
生:不是不想写,我觉得不需要写。
师:你说得很有道理。我看这样,咱们现在练习说,看谁能把周老师送陈大娘看病这件事讲得有头有尾,就请他到朱校长那儿去说。
(学生喜形于色,认真地投入到写作练习中去。)
17.培养英语语感的教学策略 篇十七
在教学中,我遇到了这样的情形,面对遇到的难题,只有极少学生有把握地说出了正确答案,当问及他们为何要这样做时,回答是:凭语感!
那么究竞什么是语感呢?语感是人对语言的领悟能力,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自然而然形成的,是语言熟能生巧的表现,英语教学中,语感便是支点,语感强的人理解力强,语言表达流畅得体,反应迅速,表现了外语学习的高效率。因此,教学中,培养学生英语语感就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该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英语语感呢?我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在朗读背诵中培养语感
朗读背诵是语感的基本方法,也是提高听说能力的前提。只有多读、多背诵才能更好地理解句子或文章的意思。“与其单纯地死背单词或语法规则不如精选几篇经得起推敲的文章,把它们懂透背熟,真正消化成为自己的营养,这样就会培养起敏锐的语感。”著名语言学家朱光潜这样说过。还有诸多名家都深刻地阐述过朗读背诵的重要性。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精选材料,读出英语的韵味和美感来,内容选自课本或相关的精典文章。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文,还经常插入一些英文小诗、谚语、绕口令等让学生朗读,学生最爱读且对训练读音很有提高的一段是:Peter Piper picked a pack of picked peppers .If Peter Piper picked a pack of picked peppers, where′s the pack of picked peppers Peter Piper picked .为了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扩大知识面,我还精选了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名篇佳作来训练,。如学习了SEFC Book 2 Unit 19 A freedom fighter 之后,我给学生放Crazy English磁带中的Martin Luther King Jar的演讲Ⅰhave a dream 让他们欣赏,然后试着让学生朗读背诵。很多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背下了这篇佳作。
二、在听说环境中增强语感
语感的培养离不开大量的语言材料和语言环境,因此,要增强语感,必须多创设英语环境,尤其是英语听说环境,使学生时时沉浸在英语的海洋中。
首先,教师必须用纯正地道的英语授课,在课堂上开展各种听说活动,使学生更好地领会享受,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英语的海洋里遨游,充分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师生双边活动。运用录音机、投影仪、语音室、多媒体教室等活动。要学好一门外语,光靠课堂45分钟是不够的,课堂时间毕竟太有限了。平时鼓励学生课后多听英美人士朗读的磁带,多看英语电视节目。课间,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交谈尽量用英语进行。还有英语广播、英语园地黑板报、英语角会话,听说读写英语竞赛等。
三、在阅读训练中提高语感
多阅读是学生增加接触外语语音材料、接受信息、活跃思维、增长智力的一种途径,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理解力、增强语感的好方法。只有通过阅读,才能获得信息量。在阅读教学中我重视了以下两点:
1.坚持课文整体教学,课文整体教学是提高学生语篇能力的重要一环,它可以避免学生在理解文章时断章取义。通过整体教学,培养学生完整全面的理解思维能力,提高语言感悟能力,课文整体教学需要老师精心备课,全面把握,尤其是对较长的课文一
定要给学生完整的概念。我在整体阅读教学中采用四步法:①引导学生速读全文,掌握文章大意,回答体现课文中心思想的一两个问题。②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全文。③指导学生听课文。④根据课文内容复述。在采用这种方法的同时,给学生适当的阅读技巧指导,包括怎样寻找中心句,怎样猜测词意、怎样推理判断、怎样提高阅读速度等。运用这四个环节,使整篇课文不断在学生头脑中复现,从而使学生由理解课文,掌握课文到运用课文,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2.扩大学生阅读面。平时让学生接触各种题材的文章,尤其是有关英美国家的背景知识,使学生更多地了解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有的学生之所以语感差,就是阅读面狭窄,英语背景知识少的缘故。
四、在写作训练中发展语感
多读和多听有助于语感的表现和成熟,由潜意识进入意识,由内在潜能转化为外在行动,使语感得到全面的发展。因此,要学好英语,培养英语语感,就要多写英语。英语的写作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机械的写,如抄写,默写和听写,另一个是创造性的写,即,写作,写作的好处就是对读、听、说的最好反馈,这种反馈是其他学习形式,其他练习形式所替代不了的。英语语感的成熟就是形成英语思维的能力,而写作训练对于英语思维能力的发展极有好处,开始时可采用看图写话,写简单句、问答句、做到语法正确,句子通顺,由低要求开始,只要坚持,日积月累,就会养成“用英语思维”的能力。总而言之,语感在外语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要想真正掌握英语这门语言,并能灵活运用,就要通过各种途径培养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18.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语感的培养 篇十八
【摘要】语感的培养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它对学生学习语文兴趣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为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它与真正落实语言文字训练,提高语言文字训练的质量有着更直接的关系,是语言文字训练的最高境界;它是提高语文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可见,语感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是何其重要。那么如何加强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呢?首先让学生在生活中积累语感,再让学生在朗读和理解文中的重点词句的过程中领悟语感,然后加强想象丰盈语感,最后引导学生进行口头语言表达或书面写作激活语感。
【关键词】
语感 体验 朗读 理解 想象 表达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锐敏的感觉。”吕叔湘先生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以上两位语文界老前辈的话,不但为语感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而且认定了语感是进行语文教学的前提与基础,是语文教学中的支点和中心任务的重要地位。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语感的培养。
一、语感
什么是语感?语感,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高度浓缩。语感的能力具备了相当的水平,在实际应用中表现为一接触语言文字,即产生正确的全方位的丰富的直感:在阅读时,不仅能快速、敏锐地抓住语言文字所表达的真实信息,感知语义,体味感情,领会意境,而且能捕捉到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而语感能力差的,接触语言文字时,在运用惯常的分析理解手段之前,仅能领略其所承载内涵的一鳞半爪,甚或曲解其意。
举例来说,会读古诗的人,一见到“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诗句,立即会在眼前浮现出粉墙上挑着红花的杏枝、园内姹紫嫣红的春色,还有诗人驻足抬眼的神态,迅速感受到诗人欣喜的心情和爱春惜春的感情,进而获得美的享受,接受美的熏陶;除此之外,更开能由“红杏
媒体教学领导,观察完毕后可以让学生写写日记或者作文,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养成了观察生活、积累体验的能力。城市的孩子感知较少、感受少、见得少;但是他们对网络掌握的比较熟练,懂得利用网络去查找一些自己步子道的知识。这就是农村与城市学生的差别。比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中,班上的绝大多数孩子都没有去过桂林,那就更谈不上体验,那么;我们就利用网络来查找,借助多媒体教学展示它的特点让学生来了解。我们还可以利用课前十分钟让学生读读《国学经典》,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感知能力。
在小学生的眼中,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意识、有目的地组织的各种活动,更能积累语感。如在课堂上教育,老师可以让学生多读书,书读透了一切迷惑也就迎刃而解了。那么;教育又分为现代文教育与古文教育,在现代文教育中语感教学如果方法不到位可能会导致学生对该教学产生厌烦情况,那么你就要注意语感的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对该教学产生兴趣,要吸引它们的注意力,如带学生到农村体验生活;观察家禽小动物时,只要说到鸡,学生会说出不同颜色、不同外形的鸡的特点,有好斗的公鸡、有浑身毛茸茸像个小黄球一样的小鸡、有带着一群小鸡觅食的母鸡,它们的特点各不相同。又如欣赏四季的景色,春天百花齐放,姹紫嫣红;夏天看到的是绿野茫茫,树木是那样的生机无限;秋天让人感受到的是一片成熟的金黄色;冬天雪花纷飞,白茫茫一片,更能激发学生不同的遐想。这一切都是来自学生生活经验中美好的记忆。在大量的活动中,建立语言与生活的联系,这样,敏锐的语感就能得到有效的积累和培养。就实践观察来看:现在的小学生对古文的语感掌握是非常吃力的,直接教他们古文的意思,他们很难懂得那种意境,我认为应该让他们多读,只有把课文非常熟悉了才能古文课了解更深,到了一定时间自然就懂了。
(二)朗读
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它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是最重要的。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朗读有助于情感的传递。朱熹曾要求学生从小养成正确朗读的习惯,还要求读书必须逐字逐句透彻理解,进而深入体会,反复揣摩。
朗读犹如一条潺潺流动的大动脉,使语感生生不息。要培养语感,学好语文,务必要把握好朗读的方法。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学习语文“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必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咏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
在朗读过程中,实现语文知识和语言的积累,从大量的语言实践中,体会言语中所蕴涵的东西,积累语感。朗读时要感情充沛,甚至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尽可能融为一体。文章的思路、作者的情感、优美的意境就会渐渐地浸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激起他们情感的共鸣,从而使
满,是一种立体形象的感受。在教学指导时,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一边在脑子里想象文中所描绘的画面,一边诵读,读出“热闹”的感觉来,读出作者欣喜的感觉来,读出美的感觉来。
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悬念进行创造性想象训练,将抽象的语言材料,在 角色体验和连缀画面中再现出来;还可以凭借语言材料运用对比、补充或凭借形象的插图、声音等材料进行再造想象能力的培养。如《观潮》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其中“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等句子如不运用形象思维,便不会让人感受到大潮的雄伟、壮观。教学中,可通过电教手段,如播放录象、展示课件等激发想象,使其在语感中起推波助澜的作用,增强学生对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的感性认识。可激发学生通过“白浪翻滚”联想到“白色城墙”的雄伟图景;由“浪潮越来越近”联想到“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时那浩浩荡荡的飞奔场面;由“声音”联想到“山崩地裂”的惊人气势。然后,对整段文字进行反复感情朗读,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从而也培养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我们发现,想象翅膀丰满的过程就是语感充盈的过程。
(五)表达
表达是将思维所得的成果用语言语音语调、表情、行为等方式反映出来的一种行为。表达以交际、传播为目的,以物、事、情、理为内容,以语言为工具,以听者、读者为接收对象。朱光潜说:“把数量不多的好诗文熟读成诵,反复吟咏,仔细揣摩,不但要弄懂每字每句的确切意义,还要敲出全篇的气势脉络和声音节奏,使它沉浸到自己的心胸和筋肉里,等到自己动笔行文时,于无意中支配自己的思路和气势。”
【语文语感教学的教学论文】推荐阅读: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09-24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10-09
训练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12-10
英语教学的语感培养09-03
英语教学中的语感教学08-23
职高生英语语感的培养策略探究论文10-10
浅谈小学生英语语感的培养06-30
语感训练贵在读06-21
语感培养“三层次”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