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认识,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应用

2024-07-08

提高认识,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应用(精选12篇)

1.提高认识,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应用 篇一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实践与探索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是把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学与教融为一体,让内容丰富的语文课堂作为信息技术的载体,又把信息技术作为语文课堂的一种崭新的支撑,采用“任务驱动”和“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通过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驱动教学,发挥多媒体及网络交互性强、资源丰富的优势,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有意识的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教学。转变了教师的教学理念,改变了学习工具,提高了学与教的效率,改善学与教的效果,构建了新型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训练了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探索到了一条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的新路子,正朝着基础教育现代化的目标靠拢。

教育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所谓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小学学科课程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让内容丰富的学科课堂教学作为信息技术的有效的载体,又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科课堂教学的一种崭新的支撑,提高学与教的效率,改善学与教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朝基础教育现代化的目标靠拢。

为深入探讨整合给带来的效益,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的提高,在总结以上课题实验经验的基础上,这里仅以“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课程整合”为例,用以说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不仅是信息技术教育深入发展的需要,而且也确实有显著的效果。

一、实验的操作与探讨

在研究中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探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的途径、方法。

研究已取得较明显效果,学生不论在阅读还是在作文方面都有了一定的突破,不仅促进了语文教学结构的改革,较大幅度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而且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提高了信息素养。

(一)阅读教学

在阅读教学中,要完成教学目标,关键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全身心参与学习过程。在信息技术环境中,学生有充分的时间主动感悟、搜集和分析有关的信息,对所学的问题进行思考、讨论,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再经过引导步入新的知识境界。使学习主体形成发现问题、积极探究、追求创意的心理取向,促进学与教的优化。具体操作:首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把教学内容细化为具体“学习任务”,通过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如:《金华的双龙洞》的教学过程:

1.朗读入手,整体感知,体会特点。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有感情地自读课文找出作者游览双龙洞的顺序,划出文中描写双龙洞特点的句子,体会双龙洞的神奇。

2.创设情境,网络浏览,制作简报。根据课文内容,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处景点,分成山上、外洞、孔隙、内洞四个组,明确各组的学习任务。各组学生根据自己的任务在教师提供的网站上搜索查寻金华双龙洞的相关资料。通过小组协作交流,把收集到的资料整合在一起,共同制作出一份电子简报。

3.展示汇报,转换角色,深化理解。学生当小导游向全班学生演示电子简报并讲解。同时各小组之间通过互相提问、相互解答等形式达到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阅读教学不能用固定的教学模式,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和体裁而定。在教学古诗文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初步感知诗句,之后学生独立探究、互相协作,运用信息技术提供的广阔空间自主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并以多种形式汇报交流学习结果。学生有的把自己在网上查阅的背景资料说给同学们;有的把诗做成多媒体电子幻灯片展示给大家;还有的把自己熟悉的歌曲调子用在这首诗上唱出来;更有想想丰富的学生把自己学了某一句诗的感受谈出来。学生展开的想象翅膀,填补了诗中的空白,有利于领略诗人对思想感情的含蓄表达,正确理解其意。

(二)作文教学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我们在课程整合中也做了大胆的尝试。首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看情境讲述或看情境写话。利用多媒体软件的友好交互界面和多媒体的超文本结构,采用网上互评、互议、互改的方式,让学生开展协作学习,提高鉴赏能力及写作水平,同时,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积累写作素材。比如:学生在上描写景物的作文课时,教师让学生上网自由搜索,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点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声音、视频资料等,像世界之窗、民俗文化村、野生动物园、黄山、故宫、颐和园等旅游风景区都有自己的网页。在这种教学环境中学生表现出很高的参与热情,写出了很多高水平的文章,收到了传统作文教学无法比拟的效果。

课程的整合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方式和渠道,非组织的社会化语文活动也成为了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如环境语文、街头标语、广告、影视传播以及人际间语言交流等。学生到社会中搜集民间故事,到街头去搜集广告牌的错别字,到图书馆去查阅资料,到网上去说自己想说的话,探讨自己喜欢的问题。

二、收获与体会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的实践研究,推动了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更新,构筑了新型的教学系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探索到了一条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的新路子:

1.转变了教学理念。随着教育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探索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有机融合的过程中,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为学生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

2.改变了学习工具。通过整合,把语文学科和信息技术有机地融为一体,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学生使用计算机获取、处理信息就像使用电话、铅笔、橡皮那样自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培养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

⒊建立了新型模式。在实验中,把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采用“任务驱动”和“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构建新型教学模式,通过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驱动教学,有意识地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教学。每个学生都有主动参与、自我表现的机会,通过互查、互评、互帮、互学等活动,为学生共同寻求答案、解决疑难问题提供了舞台。

⒋培养了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创新的前提,也是创新的源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课程整合的目的之一。在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特点,在网络环境下,发挥多媒体及网络交互性强、资源丰富的优势,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通过主动地建构知识,提高了创新能力及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⒌训练了实践能力。传统学校教育强调的只是书本知识、对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课堂教学的小环境与学生丰富多采的家庭、社会生活的大环境严重脱节,面对信息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通过整合,把以教科书为中心转向利用多媒体组成的教材体系和社会大课程中。学生可以方便的获得书籍、光盘、网络上的信息及软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以此提高实践能力,为终生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总之,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今后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

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

【提 要】: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迅速发展,许多专家与教学一线人士都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改革传统教育模式、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和发展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本文主要探讨以信息技术在语文学科教学中的运用,探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面临的困难,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语文;研究

怎样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有专家认为,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是在课堂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信息方法、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的一种新方式,绝不是“两张皮”。整合是促进以下几种方式的变革:一是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二是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三是信息技术与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四是信息技术与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学科教学中,就像使用黑板、粉笔一样自然流畅。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最终目的是追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及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与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开展面临的困难

1.天时未到。我国著名教育家吕型伟先生说过这样的一席话:“我一直在思考,到底什么叫创新?近年来改革与发展大潮中形式主义与浮躁的现象相当严重,我们称之为“浮肿病”和“多动症”,口号不断翻新、模式层出不穷,仔细去检查一下,除了向你展现那一点形象工程之外,大都是文字游戏,其实一切照旧。从教育行政部门到学校,信息技术实际不受重视。信息技术只是停留在表面的作秀,而没有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日常的一切教学活动中去。用起来重要,说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

2.地不利。从教师到学生,新课改理念尚未深入人心。许多教师都表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可以说是“看上去很美”,实际推广起来却很难。

3.人难和。教师使用的目的不明确。大材小用,计算机只起到演示工具的作用。或用多媒体代替教师的教,误认为应用越多越好,结果是学生课上大饱眼福,课下大脑空空。教师应用技术水平低。部分教师上课时手忙脚乱,一人上课,几个人跟着忙;教师在课上不能及时收集、处理来自各方面学生的信息,课上教学秩序混乱;部分教师信息来源局限于与教材有关的文字材料,课外的扩展信息材料很少。

如何与学科整合

(一)基于“辅助”的理念,整个教学都在以“知识”为中心的指导下进行,整个教

学过程仍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信息技术只作为教学媒体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问题。信息技术可以在随机性问题、危险场合、珍稀场景、时空变化及创设情景等方面起到了非常显著的作用。

(二)基于“整合”的理念,使信息技术作为构建自主探究学习环境的重要要素来

支持学习,使开放的网络环境作为探究学习的一个平台。

⑴教学过程的侧重点不在于知识的传授,而在于对知识的整理和对已有材料的筛选。

⑵网络实际上并没有造成信息总量的增加,而是增加了人们驾驭信息的能力。在网络教学中,学科教学把学科知识作为载体,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学习的目的)而对整个学习来说,学生到底学会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否得到了充分发挥。而传统教学是把载体(学科知识)作为教学的目的,让学生去死做题,缺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下图是两种教学方法的比较)

项目

传统教学

网络教学

学习方式

教师决定方式和内容

学生自主选择形式和内容

学习目的

注重学习结果

注重学习过程和学习能力

学习状态

被动、机械

积极主动

学习结果

大多为机械记忆,灵活应用能力差

灵活应用能力强

学习交流

单一化、低密度

全方位、多层次、高密度

疑难解决

依靠教师

查阅资料,与他人交流

学习体验

整合的误区和解决的办法

尴尬现象一:“四不像”的整合课

网上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节小学语文课《葡萄沟》,学生在网上一会儿欣赏葡萄沟的风光,一会儿听少数民族歌曲,一会儿查询葡萄干生产工艺,教师还设计了孩子画葡萄、品尝葡萄干的环节,忙活了半天,惟独忽略了学生对课文本身的理解感悟,整节课因技术应用的不合理而支离破碎,有意无意间语文课变成了活动课。

这个例子反映的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四不像”的现象。它既不像是学科课程,又不像是信息技术课程;既没有突出培养学生的各种学科目标能力,又没有培养信息能力和创新能力。大杂烩的课程内容组合使其成为了“四不像”的课。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到底以什么为主?是以学科课程为主还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很多人可能会说,这个很简单啊,就是要在进行学科课程目标培养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其实这个说法本身就造成了思想上的混乱和实践上的无方向。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以学科课程为主,以完成课程目标为主。

尴尬现象二:模式化的整合课

一位前几年就着手整合课探索的教师说:“网络环境中的语文教学似乎走入了这样一个怪圈:导入,发现问题——上网,解决问题——收集整理资料——网下交流。搜集资料替代了语文的朗读感悟,留言板、BBS交流、在线聊天替代了语言表达的培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似乎落入了一个又一个模式化框架。

语文学科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通过揣摩、品味、联想实现多姿多彩的再造想象和个性化的情感解读。如果一味以标准化的图像直觉取代语言感知,那就无情地侵占了学生的想象空间,粗暴地践踏了学生独特的体验,从而背离语文教学的目标。

台湾学者徐新逸教授讲过这样一段话对我们很有启发。“信息科技可以是一个工具、一位助手,却不能取代教师的地位而成为教学的全部。只要教师能抓住课程内容的重点,以最适当、最有效的方式传达出来,其实最简单常见的Word和PowerPoint,就可以达到所需的学习效果。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同样的教材,不同背景和特质的教师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与互动,就可以赋予教学与学习不同的生命力,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这也是教育可称为一门创造性艺术的迷人之处。”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实践

语文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语文学科必须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要用信息技术来解决以往语文教学中难以解决好的问题,来优化语文教学质量,来推进课程改革。把原来的课堂教学原封不动搬到网上,不仅不能让信息技术“化”掉原有弊端,反会失掉课堂教学某些固有优势;把学生引上因特网去随意浏览,当然更不能与“优化”同日而语。

信息技术如下四方面变革,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发展学生语文能力明显有益:

一是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

促进综合效应。多种媒体的综合效应,可以使学生更有效地完成语言信 的加工、汲取,可更好地启迪学生思维,提高其吸纳和输出语言信息的质量,从而有效增强其语文修养。如《观潮》一课,作者在课文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描写潮的样子及潮的响声尤为精彩,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震得颤动起来。教师在教学中,可借助录音让学生感受潮来时浪涌岸滩,汹涌澎湃的声音,借助投影和录象,让学生感受潮来时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的壮丽之美。通过创设视听情境,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小学语文或其它学科应有一个课堂时间,也即时间的容量。现在由于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整合教学,是一个完整的连续性的教学过程,或者说是一个完整的教学程序,在上每一课时都要充分研究这一课,体现出它的完整性,尽量在一节课内,最大限度地利用互联网、报刊、媒体、电视等先进技术手段把你的所给学生传授的知识、发展能力和提高智力方面,统一整合起来,课内只是教学生学习知识、学会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勇于探索问题的能力,勇于创新的能力,展示基本的信息技术素养的能力。怎样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用小学语文这一学科学的知识、方法、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在课外去积极探索、发现、掌握课内的知识规律。学生应是积极主动地,不仅在班级里、学校里、更应在家庭和社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去查找、探索课内的问题,运用综合分析能力,主动地加以判断、归纳、演绎。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形成自己的专题,以作品的形式,甚至是论文的形式陈述出来,发表出来,让别人去评价、认同,从而实现自己的学习成果。

三是信息技术与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

在教育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之下,转变教师的原有教育观念,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文这一学科的基础课程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及素养,老师更应在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媒体等多方面准备知识和能力及素养,能上天、下地、入海。老师应该是多维的、多方位的、多层次的、多视角的多能手。新型的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教学中,老师应是学生的助手,是学生的导航者,是虚拟的教育者,是学生的知识词典、能力词典、素养词典、做人词典、朋友词典、开心词典、心灵词典。

四是信息技术与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有一位的教师谈到,“我简直就是和学生在赛跑,他们在研究专题中涉及的内容我自己事先都不知道。网络使我不得不放下面子和孩子们一起研究,它的开放与便捷往往使我和学生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它使我的生活节奏一下子加快了,不敢对教学有一些懈怠。为了跟上学生学习的节奏,我总感觉自己不断的往前跑啊跑。”教师转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学习的指导者、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及咨询者,更变成和学生一样的学习者。学生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充分凸现出来,最佳的教学效果需要主体参与过程与活动过程同步,保证每个学生在教学中的最优发展。从而,教师由重教向重学转轨。

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欧内斯特·L·博耶曾说:“技术能够在瞬间把信息传遍全世界。但是,无论技术具有多么神奇的功效,它却不能传递智慧。”语文能力是一种多元能力,其构成也是多维度、多层次的。我们至今尚不能说已经把语文能力结构研究得很清楚。因此我们没有理由认为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结合点仅止于上述4个。我们还需要从优化教学过程、优化学法过程、激发学生健康兴趣、养成学生良好习惯等各个方面努力实践。从多方面加大“整合”的力度,信息技术一定能在语文教学中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 韩雪屏 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8年版

2、《创新学习论》红旗出版社 1999年12月第一版

3、《语文考试论》 倪文锦著 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年12月第一版

4、《纵论语文教育观》 李杏保 陈钟梁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年版

5、《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 王丽编 教育科技出版社 1997年版

6、《问题与对策》 江明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版

9、《小学学科教学论》(语文)苏立康主编 科学出版社 1998年版

10、《学习的革命》[美国]珍尼特•沃斯

[新西兰]戈登•德莱顿 上海三联书店 1998年12月第2版

11、何克抗 《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思考》《中小学电教》2001.(1、2)。

12、陈至立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的报告

2000年

13、刘向永 《解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3.14、李克东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方法》

15、余胜全 《基于Internet的学习模式》《中国电化教育》1998.4.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实践与研究

内容提要:

信息技术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借助这一手段能化抽象为直观,化静为动,从而突破教学难点;能更好的激发学生感受美和欣赏美,从而培养审美情趣;信息技术用文字、图像、声音的巧妙结合,可以大大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从而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利用信息技术来训练学生的语感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就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实践与研究,作一些初步的探究。论文发表

关键词:信息技术 阅读教学 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实践与研究 在赤道地区,一位小学教师在告诉学生什么是雪。

老师说:雪是一种纯白的东西。儿童们就猜测:雪像盐一样。老师说:雪是冷的东西。儿童们就猜测:雪像冰激凌一样。老师说:雪是粉末状的东西。儿童们就猜测:雪像沙子一样。

老师始终未能讲清楚雪究竟是什么,最后还出了一道考题:雪的形态怎样?学生的答案是:雪是又冷又咸的沙子。

哈伯德笔下的这段文字告诉我们:要知道真正的雪,只有自己到有雪的国度,一如要听黄鹂的歌声,就要坐到有黄鹂的树下,要闻夜来香的清香就要到有花的庭院。身临其境,参与体验,一切自会不言而喻。

而今的教学,信息技术的介入,图、文、声、像的立体教学,使语文课堂如虎添翼。信息技术这一现代教学手段,在优化教学结构、激发兴趣、激活课堂、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能有效地提高阅读教学效率。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经常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通过信息技术实现教懂、教准、教活、教精,使学生达到乐学、善学、勤学、活学,从而使教学进入最佳状态。一.利用信息技术,突破阅读教学中的难点

学生掌握知识,一般是从感观开始的。感性知识丰富,就能进一步形成概念,理解和掌握规律,从而打好基础。目前学生对教材内容缺乏感性认识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困难之一。教材中某些抽象的内容,光凭老师口头讲解,即使运用图片,学生也是不易理解的,这就必须给予具体化、形象化,增强透明度。计算机辅助教学将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教学观念,极大地改变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单一死板的教学手段,为学生获取知识开辟了更宽的道路。教学时CAI课件为主要信息传输源,它以多种方式,不同的表现手法对新授课的内容进行加工处理,生动、有趣地展现于学生面前,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特别是化抽象为直观,化静为动的特点,起到了为课堂教学排疑解难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体现了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优势。信息技术论文

比如教学《观潮》,学生很少有人见过钱塘江。这篇文章的教学重点是: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教学难点是: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我们利用网络资源具有较强丰富性和直观性的特点,引导学生在互联网上搜索如下资料,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1)钱塘江潮水涌来的图片或者视频资料;(2)浙江钱塘江入海处的特殊的地理条件。通过这些直观的资源,使学生很容易发挥自主学习的意识,很方便学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又如《鹅》这首诗,这是一首内容很简单的古诗,但对初步接触古诗文的低年级学生来说也是有相当大难度的。它包含了丰富的信息:有鹅的叫声、鹅的形象以及鹅的动作等。传统的教学方法、手段难以将这丰富的信息表达清楚,而多媒体教学却正好适合表现这些丰富的信息。教学的具体步骤:(1)“曲项”利用动画展现一只白鹅浮在水面上不断伸曲脖子。(2)“曲项向天歌”在前一个动画的基础上,合成鹅叫的声音效果。(3)“白毛”利用一幅静止的大白鹅浮在水面上的图片,突出其白色的羽毛。(4)“白毛浮绿水”展现一只大白鹅浮在碧波荡漾的水面上,突出其“浮”的悠闲的神态。教师在此引导学生观察水、鹅毛的颜色对比以及鹅的悠然动作。(5)“红掌”出示白鹅挥动红色的脚掌向前划水的动作和划水的“哗哗”声。(6)整体讲解这首诗时,出示一幅动画:亭台楼榭,杨柳依依,一个小孩在不断向湖里那群欢叫着的鹅抛撒谷粒。整个教学过程文,转自[星论文网]www.starlunwen.net图并举,声情并茂,视听结合,渲染了气氛,创造出了原诗的意境,不仅调动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重要的是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使学生得以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了知识,理解了诗意,同时强化了记忆。二.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把它列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审美是一种积极主动的价值取向,其内涵是领会事物或艺术品的美。在传统教学中,虽也注意到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但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文化素养以及教师的讲授方法等因素限制,对学生而言没有直观印象,更谈不上感受事物的美了。运用信息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就可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为学生创造一个崭新的语文教学环境,更好的激发学生感受美和欣赏美。我认为像《黄山怪石》《桂林山水》等写景类的文章就比较适合用信息技术资源进行教学。这类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在教学中就可以用信息技术来创设情境,通过音乐来渲染情境,通过画面来显示情境,通过文字来诠释情境,为学生创造更直观形象的语文教学环境。比如在教学黄山怪石时,在学到黄山怪石千奇百怪时,我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黄山四绝的照片,还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领略了怪石的奇形怪状,使学生对课文中介绍的神仙晒靴,五老奔天等景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类文章通过多媒体的展示,能帮助学生入情入境,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我想这远比枯燥的说教所取得的效果要好得多,因为在此过程中,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美的所在。

再如我在教《望庐山瀑布》一文时,首先利用信息技术在屏幕上显示出“庐山风景图”;然后指着各个景点逐一向学生介绍庐山的秀美风光;最后,我把“庐山瀑布”来了个特写,声情并茂地向学生介绍道:“同学们,庐山风光中最壮观的要数‘庐山瀑布’了。你们看,它在千丈青山的衬托下,飞流直下,溅起一阵阵水雾,多么令人神往!从古到今,我国有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为它倾倒,写下了无数不朽的诗篇。你们想不想读一读大诗人李白看了庐山瀑布后写下的诗歌?”此时,眼前的美景让学生兴趣盎然,从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们对美的感悟和理解。

三.利用信息技术,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

传统教学的信息来源主要是报纸、杂志,用图画插图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这对学生的发展是很有局限性的。我们正处于现代信息社会之中,我们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效果,恰当扩大信息量是一个重要环节。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使学生大量增加相关的听和看的机会,而且能够使听和看同时接受某一信息,信息量是原来教学信息量的数倍、甚至十倍以上。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可以大大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从而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

比如,在进行《蝴蝶王国》的课堂教学时,我首先提出了一个开放的大问题:你最喜欢蝴蝶王国里的哪种蝴蝶?为什么中国的台湾被誉为蝴蝶王国?通过查阅网页你知道了什么?再有感情的读一读,让学生自学。在这里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先选择任意一个自然段进行学习,点击网络上的相关资料,寻找正确的答案,自主的理解课文。要求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做到:看图片,感受美景;读课文,理解内容。学生在网络上收集了蝴蝶的常识、蝴蝶的趣闻,还有用蝴蝶制成的蝴蝶画等作品。大家以小组的形式相互交流,通过讨论交流,学生惊喜地发现课文之外有更多的精彩内容,有更新奇而多彩的世界。他们兴趣盎然地流连于视频文件上精美的图片、丰富的资源、美妙的音乐,同时他们还不忘将自己搜集到的有用的文字说明和图片保存起来。

在信息网络中阅读、欣赏、实践和探索,语文教学的魅力和趣味性得到了充分展示,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兴趣、爱好和热情,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有名言:“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能够比较好的将课内所学与课外延伸结合起来,使之相互引发,相得益彰,何乐而不为呢?

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充分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通向课外世界架起一座桥梁,把他们引向充斥着浩瀚知识的课外大海,让学生在知识的大海里留恋忘返!

四、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的敏锐的感觉。也就是说,语感是对语言的直觉的整体感受。培养学生语感,对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对于学生学习语言兴趣的培养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都能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传统的教学大多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的语感只能来源于教师的语感。而信息时代的教学,多媒体的介入使语文课堂如虎添翼,利用信息技术来训练语感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中,我有时利用制作幻灯片,通过增减课文中的词语,变换课文中句子的顺序,带领学生进行语言的比较、品味、分析,体会语言间细微的差别,使学生语言的准确性、敏感性逐步形成。如《桂林山水》一课中写道: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欣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见过漓江这样的水。这个句子中的“波澜壮阔”“水平如镜”是分别描述大海和西湖特点的,都是修饰成分。教学时我用幻灯片把这句话与“我看见过大海,欣赏过西湖,却从没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放在一起让学生对比。学生对照原文读议比较,就会觉得删后的句子内容空洞,读起来索然无味。有时还可以利用直观图景,在具体情境中培养语感。比如《桂林山水》一课,作者饱含感情地描述了漓江水的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这一独特的景观。在教学时,我利用录像和配乐朗读,把学生引入到了桂林那如诗如画的美景之中,让他们充分感知和领略了桂林景色的秀丽神奇,促进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由表及里的消化吸收。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采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技术辅助教学,将极大地丰富教学表现手法和表现方式,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极大地拓展时空,不仅可以给学生以思维上的启迪,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而且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创造了条件,同时还会营造出一种愉悦、和谐、民主、平等竞争的学习气氛,有利于学生从多渠道、多角度接受信息,扩大知识面,增加感染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参考文献: 孙建峰:《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小学青年教师,2004.6 李娇娥:《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初探》,信息技术教育教育,2005.3 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选》

刘玉文:《加强语感训练,提高语文素养》,语文研究与教学,2003.2

2.提高认识,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应用 篇二

1.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整合,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指出: 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整合, 使信息技术的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它打破了传统媒体的限制, 以随机性、灵活性、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 把语文信息形象地呈现给学生,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平时上课, 学生只能保持25分钟左右的注意力, 而上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整合课时, 学生能在35分钟内高度集中注意力。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 我利用信息技术, 让学生观看西沙群岛海底世界的录像。学生个个目不转睛地盯着大屏幕, 连最不愿听课的学生也不例外, 当看到“气鼓鱼”浑身长满刺又圆溜溜的样子时, 他们激动地发出感叹, 深深陶醉其中。信息技术运用多彩的画面与美妙的音乐创设情境, 以光、电、声、像等化静为动, 化抽象为形象, 入耳入目,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信息技术直观渗透, 符合语文阅读教学规律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 语文教学标准指出语文训练和思想教育应该而且能够和谐统一。教材中编选的课文大都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 揭示真善美的道德情感。利用这一教学资源, 借助信息技术强大的生命力, 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可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贯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在语文教学中适时应用信息技术, 能改变传统语文读、说、背的学习方式,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辅以直观的视频、画面的渗入等功能, 使学生如临其境, 多种感官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就如本课可以挖掘课文中的重点词句, 抓住“疲倦”, 让学生感受老师的辛勤, 从而培养学生感受、感谢老师的爱的思想情感。

3.课 前预习时让学生自主运用信息技术查看资料 , 丰富知识量

“学会学习”已经成为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世界性口号。传统教学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方式, 课堂气氛沉闷, 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萎缩, 缺乏活力。这样的学生怎能适应信息化、数字化时代, 怎能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作为创新教学的尝试,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 摒弃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网络环境下学习, 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参与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所以我们有意识地让学生课前自己查阅资料, 将语文知识在空间和时间方面向课外延伸, 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 丰富课余知识, 而且培养学生获得知识的学习能力, 提高他们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课本中有些知识是学生不能理解的, 有的离学生生活实际太遥远, 有的知识太深奥, 学生不容易掌握, 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查找资料, 通过看书或上网找自己要的资料。学生在找资料的过程中不仅吸收了大量知识, 还体验到了主动学习的乐趣。

4.运用信息技术, 开阔阅读视野

课改中有个崭新的理念, 即“拓宽语文学习渠道, 构建开放的、适应时代发展的课程体系”。其中具体提到“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 为学生营造主动、自主、生动活泼的学习语文的环境”。

多媒体计算机能储存大量教学信息, 为阅读教学提供翔实的阅读材料, 同时它又能提供文本、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功能。在教学中, 可以按照知识点划分教学内容并实现超链接, 它所具有的生动性、形象性、直观性, 非常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

这些多媒体制作的阅读资料, 既配有声情并茂的朗读, 又有生动有趣的动画演示, 能极大地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开阔他们的视野。

5.网络聊天, 阅读交流的全新体验

网上聊天作为网络发展的附属品之一, 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其实, 网络聊天的真正魅力还在于对情感的渗透。我们眼睛里看到的世界是有限的, 而心灵感受到的思想才是无限的、永恒的。现在的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一次偶然的机会, 上微机课的老师告诉我班上很多学生在她上课时存在偷偷聊天的毛病。本想在班会课上严厉批评一顿, 但仔细一想:何不因势利导, 利用网络进行阅读交流呢? 于是我收集整理了班上学生的QQ号码, 把他们都加入自己创建的班级群里, 并起名为“快乐阅读”, 将此用意告知学生, 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此后, 我在教完“名著选读”专题课文后, 给学生布置课外阅读中国古代四大名著的任务, 并提前告知在网上进行阅读交流的时间, 没想到学生发言极为积极, 就连平时在课堂上不敢发言或很少发言的学生都表现得异常踊跃。学生不仅说出了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 还对别人的发言时不时地进行点评……这真是一次全新的阅读体验。

6.合理运用教学课件, 培养阅读能力

对于一些适合采用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的课文, 教学时可以提供具有交互性的教学课件, 让学生自主选择要探究的问题, 主动获取知识, 这在口语交际训练中应用得比较多。如教练习课《我最喜欢的电视栏目》时, 我让学生自由搜索自己喜欢的栏目, 有《综艺大观》、《开心词典》、《大风车》、《动画城》等, 了解各主持人的风采, 了解栏目的特色, 说说喜欢的原因, 同学们能滔滔不绝地讲上半天, 既锻炼了他们的口才, 又培养了他们合作学习的意识。

由于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综合应用, 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 在图片、音乐、示范诵读中, 使学生亲身感受到课文的具体内容, 不需要再凭空想象, 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积极性高, 学生主体地位明显得到加强, 在参与阅读教学活动中生动活泼地发展, 在发展中积极主动地参与, 并在此过程中,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

3.提高认识,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应用 篇三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教学手段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优势

1.实现了情境教学

信息技术的使用,为学生创建了良好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实现了视觉和听觉有效结合。比如在教《爷爷的芦笛》时,就可以给学生先播放芦笛的音乐片段,配合优美的自然风光,让学生感受到芦笛声音的优美。通过这种方式,构建出一个优美的情境,引起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2.实现了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使用,方便了教学资源的存储和整合。比如教师在讲解《周总理,你在哪里?》这篇课文时,就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播放《十里长街送总理》的电影,同时讲解周总理的一些生平事迹,让学生自发地产生肃穆的情感,引导学生自发思考:周总理是谁?他为什么会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由此可见,计算机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使用,对整合教学资源,启发学生思考等具有重要意义。

3.丰富了教学手段

计算机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使用,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使用音频、视频、画面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比如在上《中华少年》这篇课文时,老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优秀教师的教学视频,相当于让学生跟着优秀教师学习了这篇课文。这和传统的教师教学有所区别,能够让学生接触到更多元化的教学思想,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4.节省了教学时间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可能是学生学习中较难理解的,而且仅凭教师的口头表达也无法表述清楚。比如《赵州桥》这篇课文中,里面有很多关于赵州桥外形的描述。在教学中,老师可以引入动画制作技术,通过Flash动画向学生动态地展示赵州桥的全貌,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二、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使用的要求

1.教师要做好课前备课工作

计算机技术的使用,要求教师能够在充分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备课,选择最佳的信息技术使用方式,向学生展示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注重和学生之间的交流

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向学生灌输教学内容,还应该注意学生的反馈,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在改变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重视,从而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

3.课件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需求

新课改要求教师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因此,教师在课件设计中应该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规律,合理的制作课件。比如,对低年级的教学中,课件就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可以通过ppt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一个汉字的演化过程,提高学生汉字学习的兴趣。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具有众多优势,实现了教学的多元化,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使用存在一定问题,我们要做的是扬长避短,实现优势的充分利用。

参考文献:

[1]刘丽丽.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实践与探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4).

[2]李娜.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方法探究[J].作文成功之路:小学版,2013(6).

4.提高认识,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应用 篇四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信息技术和小学课程的整合是发展潮流,小学语文教学也是如此。信息技术和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必定会给语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带来一些影响,改变一些教育思想。主要研究了信息技术和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思路。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程;信息技术;整合;教学思路

信息技术是管理和处理信息时候使用的所有技术的一个总称,包括计算机科学技术、传感技术、通讯技术等,在当今社会中,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育事业中,信息技术也起到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起到管理工作的作用,还可以承担提供信息的作用。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知识,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工具,这样不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还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果。下面浅谈一下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思路。

一、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方面

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时候,教学内容的选择多是来自教材中,然而教材提供的教学内容是有局限性的,有些内容还比较单调落后,这样就不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要求,信息技术的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信息技术的使用,可以让教师找到多种多样的教学素材,丰富教学内容,使得小学语文教学活动顺利开展。信息技术和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整合,可以给教师带来丰富多彩的教学素材,从中选出和生活有关联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活动,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内容变的多样化,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学到更多知识,提高自身水平,丰富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内容,让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更加有活力。

二、小学语文教学形式方面

基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显现了他们对事物的好奇性和探知性,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握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在每节课的开始阶段,教师可以设定一个特定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将学生带入到这一堂课的学习中,这样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如说,在进行二年级语文《北京》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北京的相关图片,让学生有一个感官的认知,并带动情商。对于农村的孩子,北京既熟悉又陌生,熟悉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一个美丽的城市,陌生是没有去真正的看看,“美丽”一词是那么的缥缈。信息技术在这一过程中就能起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扩展学生的认知能力的.作用,通过多媒体使学生仿佛亲临其中,能够真正意义上的理解“红墙、黄瓦、庄严、美丽”,学生在整个课堂中变得积极踊跃。此外,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还可以将一些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一些枯燥无味古诗、诗歌、文言文变得生动有趣。如文言文《截竿入城》:“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此篇让小学生理解确有难处,非注释所能解决,即使翻译成白话文,也是生搬硬套。此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成语大全动画片》,通过视频,学生不需教师多讲,自然理解这篇文言文的内容以及所讲的道理。

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小学语文教学形式的相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习知识,还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能力。信息技术的使用使得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有了变革,丰富了教学手段,提高了教学效果,对学生和老师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三、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方面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发生着变化,学校应该从小培养学生的各种综合素质能力以顺应时代的发展。从小学语文的教学方法开始,应该充分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信息技术的发展,小学语文的教学方法也应该随之改变,通过图片、声音、视频等方法生动形象的教学,学生也可以通过计算机主动进行学习,查阅、浏览、欣赏等。信息技术和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有机整合,既丰富教学内容,又使教学活动可以双向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等。

5.提高认识,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应用 篇五

龚新衍 、章净  南昌市外国语学校

【摘  要】 国家提出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加快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是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学科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然而对于教师和教育研究者而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还是一个较新的概念和领域。本文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进行了梳理,明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同时对其整合方法作了应用研究。

【关键词】 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教学模式;整合方法 ;能力培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关键是如何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更好地达到课程学习的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要培养学生学会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认知工具。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并具有相对独立特点的教学类型。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

目前国内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说法与定义很多。综观这些观点,我们发现主要是基于对课程概念的不同理解而产生的分歧。我们可以将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分为“大整合论”和“小整合论”。

大整合论主要是指课程是一个较大的概念。这种观点主要是指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的整体中去,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黄甫全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通过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研制,创立信息化课程文化。它针对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存在的割裂和对立问题,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互动性双向整合,促进师生民主合作的课程与教学组织方式的实现和以人的学习为本的新型课程与教学活动方式的发展,建构起整合型的信息化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从而对课程的各个层面和维度都产生变革作用,促进课程整体的变革。“大整合论”观点有助于从课程整体的角度去思考信息技术的地位和作用。

“小整合论”则将课程等同于教学。这种观点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信息技术主要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这种观点是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的主流观点。

二、提高认识,深刻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和作用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我们要深刻认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在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中的意义和作用,增强课程整合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信息化社会发展对学校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是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新世纪教育面临着有史以来的最为深刻的变革,这一变革不仅仅是教育形态和学习方式的变化,更将对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深刻的影响。面对剧烈变化的教育发展环境,只有实现教育现代化,才能使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核心,是改革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能够最大限度地使学生跨越师生之间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及认知过程体验上存在的鸿沟,既可以构建个别化的学习环境,也可以营造协作式学习氛围,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之中,最大限度的实现认知过程与感悟、体验过程的统一。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将极大地丰富教育资源和适时更新各类知识, 不仅有利于扩大课堂教学信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生活的质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在足够的信息支持下探索和发现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网络环境下的学习不仅提高了学生搜集信息、筛选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而且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拓展了时空;把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和手段应用于教学过程中,在网络环境下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融为一体,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获得自己需要的最佳的学习,都可以享受终身的和最好的教育,实现人类按需学习的教育最高境界。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提高办学效益的根本途径。实现整合必须运用系统论的方法,在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技术学等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协调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育内容和教学媒体等教学诸元素的关系,使教学资源和教学要素有机结合,使整个教学系统保持协调一致,产生聚集效应。可以充分地发挥现有资源的最大潜力,在有限的物质基础上,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育。

三、构建模式,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的基本出发点,构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是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真正意义上整合的关键措施。由于信息技术是作为教和学的工具,因而教学模式必须建立在“任务驱动性”的课程整合理念上。各级教科研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积极研究、大胆探索基于网络环境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法和模式,结合实际制定分学段、分学科、分课内、分课外并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有机结合的整合方案,要通过各种形式的研讨和交流活动提高教师进行课程整合的能力,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构建现代化的教学模式。

1、构建以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技能和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新模式。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开设,主要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工具的使用。然而,信息技术课程并不仅仅是简单地为了学习信息技术本身,还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因此,要按照课程整合的理念,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整合到实际任务中进行学习。这些任务可以是其他学科的知识,也可以是学科以外的知识和问题。教师在任务设计时要灵活创新,对于相同的知识点,在完成所要求的学科目标的前提下,要根据不同的学校环境、教师特长和社会背景等创设不同的情景任务进行教学,不能拘泥于教材或参考书所提供的材料。

2、构建以发挥学生认知主体作用为标准的课堂教学新模式。要以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以信息技术作为教和学的工具,突出学习过程和信息资源的设计,使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者转变为整个学习活动中的积极参与者、探索者和研究者,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逻辑分析讲授转变为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首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进行分析,确定驱动学生学习的任务,并根据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应用过程为学生创设创新思维活动的情境,为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计划信息资料及呈现的形式、方法和时机。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和反馈。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协作式、讨论式、交互式的学习方式,不断积累教师在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指导、咨询和反馈中发挥其主导作用的经验。同时要依据学科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利用信息技术形象直观、容量大和传输快的特点,尽多地还给学生时间和空间。

3、构建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新模式。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新模式,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结合自己的认知能力确定研究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获取信息和交流信息,并最终以电脑作品的形式完成研究任务。

研究性课程中的整合任务,可以是教材中的热点和难点,也可以是教材内容的延伸,甚至是社会现实问题。要依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年龄特点,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初中以学科性综合实践活动为主,高中以综合性学科的学习为主。

研究性学习要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和参与的过程性。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中,从研究方案的形成和实施,到最后研究报告的完成都必须由学生自主完成,而教师仅对学生选题、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等进行一般性指导。

4、构建开放的现代远程教育新模式。要充分利用宽带卫星通信技术所提供的教学电视和多媒体数据广播通道和互联网所提供的实时、非实时交互方式的教学环境,有效地发挥现有各种教育资源,开放教育、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同时要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充分发挥我市学科带头人和教学能手的作用,在一定区域内的同一年级实施同步教学,以实现优秀教师资源共享。

四、强化培训,提高全体教师的现代教育素养和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实现整合的能力

教师素质是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现代化的教育理念,要有在教育实践中勇于探索和敢于创新的精神,要有广博的教育视野和精深的专业知识,具有自如地实现本学科知识和信息技术整合的能力。因此,学校各部门要把对教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的培训作为首要任务,常抓不懈。要充分利用继续教育的培训手段及岗前培训的形式和相关的政策激励,使教师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提高信息技术技能,增强教师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驾驭学科教学的能力。

1、建设数字化硬件环境为“整合”提供物质条件

硬件设备是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我校近几年来不断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方面进行投资,随着新校的建设共投入500多万元资金购买了500余台电脑,建设校园网络综合管理系统,为每个教师,班级配备了一台启天2800电脑。现在我校已拥有一套设备先进、功能完善、使用方便、能及时为开展现代化教学服务的现代化信息技术教育设施体系。校园网络综合管理系统,整个系统把学校所有计算机都联成网络。班级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校园网共享学校所有资源进行教学。有两个多媒体学术报告厅,计算机教学中心,中心有四间专用网络教室,所有电脑均能适应Windows98环境的教学,还可以通过代理服务器上网,为开展Internet教学带来了方便。同时还配有数码相机、DVD、录像机、刻录机、扫描仪、视频采集卡和打印机等专用设备,为教师制作课件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有一个多媒体资料库:本资料库拥有网络教学资源库和大量成套化、系统化、内容涉及各学科的教学录像带、VCD片、多媒体光盘、录音带等,这些资料大多数都经过加工放在学校的服务器上,为我校实现各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有一个校园电视台:主要用于校园电视台、校会电视直播、各种专题讲座、班队会活动的现场直播以及各类优质录像课。学生在教学室均可看到实况,所以用于全校性活动十分方便,克服了学校没有大礼堂进行集会的困惑。同时运用录像手段以及多媒体技术来组织班队会,不仅有很好的视听效果,而且还可以利用当前的录像将发生在不同时间、空间的事件集中在一起,大大丰富了班队会的教育内容,创造了有效的教育情境,增强了教育效果。

2、加强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为“整合”奠定基础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硬件是基础,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是关键。实施高水平的素质教育,就必须有一支掌握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为保证我校拥有一批水平高,能灵活运用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进行现代化教学的教师队伍,我校十分重视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开展了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培训活动,使广大教师的现代教育理论水平,教研能力和运用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第一,加强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为普及计算机知识,使广大教师均能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我校几年来利用每周二、四晚上,采取专家授课与校本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有计划分阶段对全体教师进行培训,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98、Internet、word、Excel、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多媒体素材的采集、多媒体设备的使用等。第二,加强新技术、新知识的培训拓宽教师的视野。经过不断的充实,我校现已拥有一支计算机的技术骨干,为使他们能有不断吸收新技术、新知识、新经验的.机会,学校不定期地采取派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先后组织教师到其他外国语学校参观学习,邀请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莅校讲座、指导,让广大教师们参加各种类型的培训和学习交流活动,开阔教师的视野,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水平。为了进一步促使教师自觉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我们学校也提出了一些相应的要求,除要求广大教师要积极地推广运用多媒体进行日常教学外,学校还规定,凡开设公开课、观摩课、教学示范课、教法研究课、教师汇报课、优质课评比等都必须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方面加强研究。近几年来,我校教师在省、市有关教学评优活动中,都能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30多位老师在省市教学评优中分获一、二等奖,获得了较好的成果,其中虞丽兵的《向沙漠进军》获全国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大赛全国二等奖,谭浩华老师获全国创新作文教学比赛一等奖,喻萍老师的《山中访友》获全国语文青年教师素质大赛一等奖;李敏老师执教的《刮胡子还是理发》获全省电教录像课一等到奖,赵起老师执教的《爱莲说》获全省电教录像课一等到奖等。

3、加快资源库建设为“整合”提供资源环境

在校园网建设过程中,资源库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如果说硬件是高速公路、软件是汽车,那么资源就是货物。资源库是为教师和学生服务的,它不仅是教师教学的后备,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园地。我校在校园网建成后,正在努力向现代化信息化管理推进,努力争取在今后几年全面形成管理现代化。作为资源库建设项目,是实现这个目标的基础。在市教育局领导的关心、指导下,我校采取全体教师参与,部分教师负重任的措施进行资源库建设。学校目前拥有“K12”资源库 、泰达讯通教学设计平台资源库等,教师只需在自己的办公电脑就可以共享资源库。

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传统教学和目前大多数教学都属于封闭式的、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整合。

所有的教学都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把学生封闭在教材或简单的课件内,使其和丰富的资源、现实完全隔离。整个教学都在以“知识”为中心的指导下进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及教学组织都和传统课堂教学没有什么区别,整个教学过程仍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仍然是被动的反应者、知识被灌输的对象。信息技术的引入,只是在帮助教师减轻教学工作量方面取得了一些进步,而对学生思维与能力的发展,与传统方式相比,并没有实质性的进步。信息技术只是作为一种演示工具,学生依然是在被动的学习。我们应该突破这种低层次的课程整合,改变教学观念、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改变教师的角色和学生的角色,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特点,把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变成主动的学习。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互动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对学生和教师的主体地位的理解有误。

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环境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活动更能充分体现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它包含在学习情境下,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主动质疑,提高自身信息素养,提高判断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思维习惯多个方面。但有些教师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让学生多动多做就是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却把主体回归的课堂变成了主体放任自流的课堂,过度弱化了教师的作用。这种极端化的倾向在一些对信息技术不太了解或对新型教学结构掌握得不太好的教师中存在着。在教学过程当中放手让学生在网络中自学而不进行监控,让他们在讨论区中自由发言而不围绕主题的现象。不但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字化学习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连传统教学中教学任务的完成,必要的师生情感交流,教师人格魅力的熏陶都等丢失殆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并不等于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下,教师要定位为教学情境的创设者,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指导者,学习工具运用的帮助者,协作学习的组织者,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尤其是中小学学生的认知水平较低,自制力有限,那么以多媒体和网络资源为主的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下,教师的主导地位就更加重要了。教师在实践的过程中应当把握好分寸,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3、学生对信息技术掌握的差异性大

由于学生信息技术的水平跟家庭经济状况和家长的意识有关,所以现在的学生群体中学生信息技术的水平差异相当大。有些学生对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已经有相当的了解,能够熟练的通过网络来搜索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而有些根本就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在本人对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中了解到,每个班都有1-2位从来和计算机没有过接触,不太了解的大概占三分之二,有三分之一对计算机比较熟悉,能够熟练的操作。这对任课老师也出了一个难题,我认为对这个问题各位老师应该处理好。本人现在主要是通过分层次教学,对水平较低的学生着重辅导,对水平较高的学生布置些具有一定深度的练习,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水平。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既是一种思想,又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模式,更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任重道远。随着新世纪基础教育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必将成为我市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实现我市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 李谨.纵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何克抗教授访谈[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9)

[ 3 ]解月光.基于整合理念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模式[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2,(6)

[ 4 ]王治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www.edu.cn

[5]孙 众、余胜泉,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误区分析,www.zledu.com/

姓名   龚新衍    出生年月   1977年1月14日     性别       男

职务   南昌市外国语学校电教教研组组长           学历     大学本科

地址   南昌市外国语学校桃苑中路126号           邮编      330025

6.提高认识,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应用 篇六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整合,建立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最优化。以下围绕课程结构要素,探讨提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优化效果:

1.内容组织方法:通过将教学内容组织成主题单元,较好地处理了单元内容之间的共性与个性问题,将分散内容进行有意义的组织,解决了以往单课时、单课文设计的不足,提高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性。中观教学设计的好处是使教师获得教学时空资源的较大自由度和优化教学方法的可能性。

2.思维引导方法: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绝不是让学生单纯掌握技术功能,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发展高级思维技能。强调创新与思维能力的培养,采用基于问题的方式来开发课程,在整合中无论采用什么具体模式、什么技术手段,它的重点都应该落在课程上,应该增进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3.学习活动设计方法:在整合中设计学习活动,需要结合学习内容,综合考虑学习活动的特性、技术工具的特性等,从多个方面来考虑学习活动的设计。

4.资源组织方法方法:主题与教学单元对应,能够解决各种分散、单一的有效应用问题,能够将资源与新课标联结,精简课程内容,展现学习的学科交叉性和拓展性,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投入,将资源与学习活动相融合。

5.创设环境创设方法:信息技术丰富的信息化环境能够有效地充当拟真化的虚拟教学环境,它们共同构成教学的空间。

6.学习评价设计方法:学习评价是基于确保学习目标有效达成,而对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以及学习成果所设计的评价方式和手段,学习评价具有诊断指导、反馈调节、激励促进、目标导向等功能。

7.提高认识,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应用 篇七

1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现状分析

所谓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是指通过小学语文课程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教与学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二者不能偏废。但是从目前来看,许多小学语文教师不能很好地理解将二者整合的科学内涵,不能科学地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相融合。

1.1 忽视信息技术的作用

这一问题主要体现在一些老教师身上。他们受传统教学思想地影响,对信息技术存在一些错误性地理解,认为把信息技术融入到语文教学中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因此许多老教师还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授语文课程,使信息技术被排斥在外,没有同小学语文课程进行有机地整合。例如,老教师还是使用传统的教案,在课堂上单方面地向学生教授知识,学生也就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给予”的知识。这样的做法使课堂缺乏生动性和直观性,也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2 过于依赖信息技术,忽视语文课程的本性

语文课程本来是丰富多彩的,信息技术与其融合是增加语文课程魅力的有效手段,而不应该成为抹杀语文课程魅力的手段。一些年轻的教师因为受现代信息技术影响比较大,在语文课程中过多地依赖信息技术,从而忽视了语文课程的本性。例如,在语文课件的制作上,教师把大量的图片和声音插入到课件中去,这样在上课的过程中就容易使学生把注意力放在图片和声音上,而不能很好地学习语文知识。这种做法不仅不能使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实现整合,而且耽误了学生的学习。

2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思路研究

2.1 不同年级的语文课程采用不同的整合策略

小学生尚处在思维能力的形成时期,不同的年级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在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过程中应该注意到这一点。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处在萌芽阶段,不能过多地依赖信息技术。在语文课程中要学会运用信息技术,逐步引导他们,让他们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例如,在学习字词的过程中,只需给他们播放一些与字词相关的图片即可,让他们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就可以了。对于高年级的学生,由于他们的思维能力已经初步形成,要学会运用信息技术去激发他们思考。例如,在学习诗词的过程中,要给学生播放一些诗词中描绘的画面,也可以播放一些有关的动画,这样有利于他们发挥想象力。

2.2 学会运用信息技术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是语文课程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一项极其复杂的智力活动。在阅读中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想象能力、总结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如何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提高阅读能力,是现在每一位语文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语文教师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语文阅读教学设计时,应该更多地考虑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思考的能力。例如,教学《长征》这首诗词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先观看一些与长征有关的图片,通过历史影音向学生讲述长征过程中发生的故事,这样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就能发挥自己想象力,在脑海中形成一幅幅长征的画面,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这首诗词的内涵,也更能让学生感受革命先辈的长征精神。

2.3 运用信息技术激活语文课程的生动性

语文课程具有多样的特点,这就决定了语文课程本身的生动性,信息技术是激活语文课程生动性的最为有效的方式、方法。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只是刻板地接受教师的口头讲述,根本不能使学生感受到语文课程的生动性,因此要学会运用信息技术激活语文课程。教师可以在课件中使用图片,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画面的方式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文字所描述的画面,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例如,语文教师在教授《鸟的天堂》一文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展现文中所描绘的景象,让学生都能很清楚地看到美丽的画面,这样就使语文课程变得生动起来了。但是教师也应该注意不能过多地依赖网络资源,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抹杀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2.4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收成什么文章。”信息技术给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丰富,也使得教学活动得到充实,因此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非常有效的手段。教师完全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给提供的极其丰富的材料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去完成写作,让学生写出富有时代印记的文章。

3 结语

8.提高认识,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应用 篇八

关键词:小学语文;信息技术;课程整合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现状

信息技术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尤其是在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方面,取得了极大的进展和成果。在整合过程中,教师的信息应用技术和信息应用意识也在不断地提高,在当前的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已经能够熟练地掌握信息技术。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当前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或困惑,影响两者在实践中配合应用。首先,对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内涵了解不深。在当前许多学校或者教师中,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内涵都不了解或者了解不深,这对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熟练应用信息技术产生一定的阻碍;其次,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时,往往做不到合理分配两者的使用时间,有的老师过多的关注课本的教学,有的教师确实将全部精力都放在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上,但忽视了课本应该强调的内容;再次,有些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在制作课件中,常常大量地使用各种图片和影音文件,忽视了语文教材的作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却达不到教学的理想效果。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应注意的问题

1、信息技术与教学理念的融合。传统教学理念片面注重学生成绩的提高,忽略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自主学习等能力作为教学目标。

2、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因材施教。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媒体是双向的,它既可以呈现教学信息,又可以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地对反馈信息进行诊断和评价。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及时反馈教学信息,以帮助教师调整教学内容,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率。识字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在备课时,教师要预设学生在本课的教学中会出现哪些误区,容易写错哪几个字,以便在课堂教学中重点指导,但有时的生成往往是预设不到的,课堂40分钟很难反馈。有效将信息技术融合到识字教学,能达到用时少而高效的效果。利用信息技术在课堂中当堂进行听写,当堂反馈,当堂巩固,效率很高。在进行新课的识字教学后,课堂中听写了八个词语,手写或是键盘输入至电脑后提交,由电脑统一进行汇总反馈,主机屏幕中会显示每个词语的正确率或是错误率,这样教师就可以马上进行因材施教,当堂解决学生的错误。如在教学《最佳路径》一文结束后,教师设计了两道练习题:①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事是“给人自由,任其选择”,举例说一说。②格罗培斯的迪斯尼乐园路径设计为什么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它与法国南部农民买葡萄有什么联系?学生当堂完成。成绩优秀的学生能够马上写出来,但学生差异的存在导致一些学生不会答,这时可以直接在电脑上点提示,电脑会提示几个关键词或是小提纲,帮助他们有效完成。完成答题后,学生可以点击参考答案给自己评判并能及时改正,这就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巩固了课堂学习内容,有助于学生及时对知识点的消化与吸收,同时还兼顾了学生之间的不同差异。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及时有效互动,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3、通过多媒体教学丰富语文课堂教学形式。影视作为一种艺术,它囊括的信息量非常大,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该种资源,改善语文课堂教学环境,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中语文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学视野,净化他们的心灵,让他们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提高他们的思想文化素质,从而达到高中语文教学目标。影视作品同样也具有这样的功能,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将其融入到语文课堂上,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堂的学习乐趣,帮助他们掌握更多的语文学习技巧。

教师通过为学生播放《一个都不能少》、《雷雨》等影视视频,将学生从课本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充分运用自己的各项感官去学习语文,更深刻的认识人物、学习课文。影视资源作为新生的产物只要被充分的利用好,就会成为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习兴趣的有力推动力,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微课的语文教学图文并举,视听结合。

4、利用信息技术完成有效的课外预习。随着年段的提升,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预习习惯是衡量一个学生是否能学好语文的重要依据。在信息技术不断融入语文教学的背景下,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有效的语文预习,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中高年级可以开始尝试建立班级QQ群,新课前教师将预习要求、预习重点、预习练习题设计发至QQ群中,学生根据要求自行预习。学生预习时还可以在规定的时间中进行班级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把预习内容上传至QQ群中与同学分享。网络上的预习资料可以说是应有尽有,了解作者生平简介、词语的解释、语句的理解等都可以在预习中解决。学生在自主收集资料的过程中,逐步提高了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包括获取信息、生成信息等方面的素养,促使学生从多角度、多渠道获取知识,提高了自学能力。教师还可以将文章的重点段落的朗读音频文件或是本课的重点资料上传到网上供学生参考。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课程既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学习工具和方法,又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因此要重视信息技术同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在全新的教学理念下以信息技术为认知工具,实现对语文教学环节的优化,在培养小学信息技术素养的同时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珂,蒲桂琳.多媒体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利弊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10):158~159.

[2] 刘新丽.多媒体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学周刊,2013(04):172.

[3] 王张合.浅谈多媒体下的语文教学[J].文学教育(中),2010(06).

9.提高认识,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应用 篇九

常州市武进区礼嘉中学 管泽锋 执笔

2000年10月25日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这些精神为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运用提供了政策依据。我们初拟对现代教育技术课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研究》进行的研究,共分两个子课题组进行。具体为:数学组,组长庄常澄;地理组,组长齐涛。由于人员较多,所以本课题将着重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研究,具体事项由各组长负责。具体目标为:

1、组织课题组成员广泛、深入地学习,从思想上正确认识“信息技术”的内涵,以现代教育思想和行动研究法指导研究的实践。

2、组织课题组成员研讨、学习研究理论、课题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学习行动研究法、建构主义理论等相关理论。

3、开展校级培训,由相关实验老师或电教老师进行指导,提高实验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技术的水平。对学生进行网络技术方面的培训。

4、尝试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三、每月工作安排:

九月份1、9、1——

9、15,组建课题组,确立课题组成员。

2、9月18日,召开第一次课题组会议,明确分工。3、9、24——

9、27,确定子课题组成员开设实验课情况表。

4、制订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前测根据,用调查表进行调查。

5、撰写现代教育技术论文,参加区级电教论文竞赛活动。

6、由现代教育技术组负责对学生进行网络技能技巧培训。

十月份

1、汇总调查结果,写好前测调查报告。2、10、8——

10、15,组织课题组成员自学相关资料。

3、10月,王小春老师和黄燕钧老师上校级课题研究课,各人完成评议表。

4、积极参加武进市电教课题研讨活动,并及时传达研讨活动信息。

5、由管泽锋老师负责培训,信息技术网络基础知识和使用技巧。

十一月份1、11月9日(周一),召开课题组会议,对10月份的研究进行小结,交流学习摘记(即收集的资料),讨论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及研究方向。

2、11月13日,齐涛老师上校级课题研究课,各人完成评议表。

3、积极参加武进市电教课题研讨活动,并及时传达研讨活动信息。

4、由庄常澄老师主讲行动研究法。

十二月份1、12月1日,对11月份的研究进行小结,交流学习摘记,讨论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及研究方向。

2、12月份,张友栋老师上校级课题研究课,各人完成评议表。

3、12月份,谭晓春老师上校级课题研究课,各人完成评议表。

一月份

1、进行学期研究总结,写好阶段研究报告。

2、1月10日上交课题研究手册。

10.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探索 篇十

谢景红 中方县城北中学

[内容提要]新时代信息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它不仅增大了教学容量,而且激发了学生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深受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欢迎。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都发生了变革,这不仅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教育方式及思维方式。本文从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程整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出发,提出各学科教学中如何实现现代教育信息化的有效途径及措施。

[关键词]中小学信息技术

学科教学

课程整合

当今社会,是一个科技创新的时代,加强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深度融合,是新世纪教育创新的根本标志。目前计算机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对当代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也改变着我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计算机作为信息时代的主要载体和工具,在教育中担负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已成为必需。

一、“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整合”的概念

信息技术是引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有效的开发并利用信息资源的一种综合技术。信息技术教育不是单纯技术教育,也不是以信息技术研究和开发为目标的教育,它的内涵由信息技术课程和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两大部分组成。信息技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人的发展。

课程整合,从广义上讲,课程整合是指将两种、两种以上的学科,融入到课程整体中去,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创立综合性课程文化。从狭义上讲,课程整合就是将两种学科、两种以上学科,融合在一堂课中进行教学。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整合,就是以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为载体,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去,从而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又能培养学生解决其他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整合的意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成为与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高度和谐自然的有机部分,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并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分析、加工、交流、创新、利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能力,促使学生掌握在信息社会中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信息技术与课程及学科教学整合,为课程设计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手段,拓宽了课程设计的范围和学生的知识面,能帮助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去探索未知,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设计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来学习,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体验获取新知的快乐感和成就感,从而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可见,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将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相整合,对于深化其他学科的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实现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整合的途径及措施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现代教育的必然,是先进的教学方法,因此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已经不能适应课程整合的要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有先进的教学理论作为指导,让各种教学资源、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组合、重构、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达到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真正实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

(一)信息技术学科内部的整合

信息技术学科作为现代社会产生的一门新学科,有其独特的知识结构体系,它不是劳技课或活动课的内容,也不同于计算机课程,是人们增强科学技术观念的重要途径。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是信息技术的主人,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从而提高学生科技信息意识。通过计算机、互联网的教学应用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探索精神、研究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性与工具性于一体的学科,其课程内容在教学中就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来进行处理呈现,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下面就信息技术学科内部的整合进行探索。

借助信息技术的多媒体功能,辅助本学科教学。这种情况多为教师在上课前根据教学目标、学科特点及学生情况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时对课件进行演示,学生通过课件接受学习任务,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如在教学生制作手工艺品时,教师先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各种各样的手工艺品,然后利用课件演示一两种手工艺品的制作方法和过程,再教授制作手工艺品的技能、技巧,这样既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更感兴趣,同时教学任务也能够很好的完成。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学生利用多媒体课件自学,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教师在课堂上只对个别学生进行讲解、辅导,更多的是扮演一名教学组织者的角色。如在教授画图中的一些简单工具时,可以利用一些多媒体课件的热区功能来制作教学课件,当学生把鼠标指针放在一个工具上或在这个工具上单击鼠标时,工具的旁边就会出现这个工具的作用及用法等相关资料,学生通过看资料来自学这些工具。这种方法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非常有效,在课堂教学中也得到了一定的使用。

利用网络环境对学生进行教育,可以把事先准备好的教学内容以网页的形势放在局域网或因特网上,由学习者点击相应的网页进行浏览,浏览的内容可以是文字、动画,也可以是交互功能很强的课件。同时学习者和教师可以通过一些远程通讯软件来提问和解答。这种方法本身也体现了信息技术中的技术与本学科教学的高度整合。

(二)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信息技术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使用计算机的技能,并利用计算机查询信息、处理信息,其最终目的还是要回到“用”这个字上来。所以,我们在教授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还要着力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其中学生具备使用信息技术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也是不容忽视的,否则可能引起相当严重的后果,给人民造成巨大的损失,比如说一些道德败坏的黑客,人们不是深恶痛绝吗?例如在学习艺术字的过程中,给学生几篇短文,让学生掌握方法后去给这些文字归纳标题,并把标题用艺术字的形式表示出来,修饰短文。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归纳、总结、审美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例如数学课上经常要求学生一题多解,多方法解决问题,同样,信息技术也可以要求学生多方法、多途 径去完成某一任务。教师讲Word文字处理软件时,就与语文学科结合起来,讲Excel表格处理软件时就与数学结合起来,讲绘图软件要与美术课联系起来,网络教学可以和查找资料、写信相结合等。这样的整合形式,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为其他课程服务的意识,进而培养学生学习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另一方面,又为在学校课程中实施信息技术教育扫除操作技术障碍。

信息技术作为辅助工具整合于课堂教学,在教学设计中,要以目标为核心,学生为导向,策略为重点,评价为调控。它要求教师能够熟练地掌握信息技术设备的操作方法,使先进的技术为教学改革服务。信息技术是现代课程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处于教学的辅助地位,以提高学生兴趣和教学效果,但不能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点缀与装饰,杜绝形式主义的做法。各学科教学中应做到应用信息技术与渗透信息技术相结合,即各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教育整合,学习是一种信息处理的过程,这不仅会提高学习者的信息素质,也使得学习者信息素质的提高对各学科学习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例如,教师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就可以先让学生通过上网搜索有关苏轼的生平事迹和该文写作背景等,从而全面地认识作者和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及主题,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当然,教师不要全盘否定传统教学,现代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更新,既要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创新精神,又要继承、发扬优秀的传统经验。

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按照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测量,并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这些评价方法包括:量规、范例展示、电子文档等,教师在教学完成之后,亦可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运用信息技术相关知识制作电子文档、幻灯片或网页等以展示学习成果,这样既巩固了本堂课所学的知识,又能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评价完之后,使用Excel软件,不但可以登记和统计成绩,还可做出分析图表,了解学生的进步情形和需要加强补救的地方,使教师可以根据分析结果来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或进度,增进学习效果。评估的项目界定要清楚,且与教学目标要求一致,能体现质性评价与量性评价、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自评和他评等多种评估策略。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还是一个新的内容,许多问题还有待我们去探索、解决,但我相信,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将会使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大有作为。参考文献:

[1]王国钧、邵斌.《信息技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2月第26卷第1期

[2]杨志珍.《信息技术教育与中小学课程整合的研究》,《江西师范大学》2002年

[3]陈晓丽、张庆秀.《探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途径》,《中小学电教:上》2010年第10期

11.提高认识,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应用 篇十一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课程 有效整合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125-02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多媒体信息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进入课堂,冲击着传统的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模式。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利用它直观性、信息量大、知识结构新、效率高等特点,来产生用常规教学手段难以实现的效果。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是把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学与教融为一体,应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它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有着事半功倍之效。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我们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课程整合不仅是信息技术教育深入发展的需要,而且也确实有显著的效果。

一、信息技术的运用,整合了资源,优化了语文课堂教学

在探究有效整合的过程中,我们以课堂为主阵地,以典型的教学案例为辐射,逐步推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成果,而这个成果既包括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观念和思想,又指明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途径和方法,从而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1.运用多媒体,形象直观,整合识字教学

教师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识字课,直观生动,化难为易。在汉字笔画教学中,教师如果在黑板上机械重复地口述和示范点、横、钩、挑等笔画的写法,学生会感到乏味、无趣。多媒体是以其直观示范和演示功能能很好地辅助我们的教学,例如老师在视频展示台上范写“月”,学生全方位地观摩到教师的运笔过程,大屏幕上还运用动画直观演示起笔、行笔和收笔的要领以及运笔的轻重、缓急和提按的运行走向等,学生看得真切,印象深刻。在学生心悟之时,教师请学生到视频展示台上“实战演练”,师生共同对其运笔过程及“作品”进行评点。通过眼到、心到、手到全方位地参与练习,最终能将每个基本笔画写得规范流畅。

2.运用多媒体,再现情境,培养阅读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计算机作为一种认知工具,将学生的思维过程与动画演示有机结合,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例如在教学《海上日出》一课时,充分利用媒体,巧设多张幻灯片,再现海上日出晴天时的生动画面,先是一张“天空一片浅蓝”的景象,再是“天边出现彩霞”,最后,“在海水相接处出现太阳的小半边脸,红红的,一纵一纵地向上升”,引发学生在感性认识基础上进行观察,通过品味关键词语,看看、读读、讲讲、议议,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海上日出的不同景象与过程,从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使语文课堂教学得以提高。

3.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乐于写作

在作文教学中,教者不难发现有许多学生怕写作文,写作文时好半天也开不了头,即使写了也是三言两语,且病句错字连篇。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选用视听媒体创设情景,强化学生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例如指导作文课《写校园的一处景点——花坛》时,教师先带学生到校园的花坛边观察,然后把花圃中的各类植物的形态、特点拍成录像,再在课堂上根据教学需要播放。老师用媒体出示以下两个问题:①花坛给你一个怎样的感觉?②你准备选取哪几个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再观看花坛录像。学生看后展开丰富的想象,各抒己见,形象地说出花坛里景物的主要特点,如:龙柏高大挺拔;棕树叶像扇子;台湾草像绿色的地毯等。这样老师运用媒体技术指导学生进行看、想、说、写训练,突破了本节作文训练的重、难点,效果很好。

二、信息技术的运用,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的教学情景,能使学生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促进了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的运用和提高,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养。

1.图文并茂,培养学生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

在语文课中结合课文,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启发学生由眼前的景象,联系生活想象可能发生的变化,从而加深对眼前事物的认识,丰富观察的感受。如教《荷花》一文,课文语句优美,用词精确,有一种超然的意境之美,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一切呢?教学设计如下: (1)配乐示范朗读,把学生带进优美的情景之中。(2)播放有关荷花的录像片,师配乐解说,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并展开讨论,体会荷花的千姿百态,荷叶的挨挨挤挤。(3)学生配乐读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些环节的设计,不但给学生美的享受,陶冶情操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促进了多方面素质的提高。

2.培养创新精神,训练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课程整合的目的之一。在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特点,在网络环境下,发挥多媒体及网络交互性强、资源丰富的优势,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通过主动地建构知识,提高了创新能力及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实践能力。

总之,在教学中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帮助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有利于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使之更好地为师生服务。

参考文献:

[1]《新教学模式之建构》,查有梁

[2]《基于课程整合的新型信息技术课程模式》,章剑卫

12.提高认识,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应用 篇十二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历来备受人们关注, 也颇有争议。人们通常认为这不属于语文的天地。因为语文的要求训练那么多, 而且感受语言文字的途径及效果争议很多。笔者认为, 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融合在一起, 恰当、适时地运用, 会让小学语文教学更精彩。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当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 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 突破了以往单一的形式,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整合”为学生营造了理想的语文学习情境, 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 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知识重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恰当、适时地运用, 有利于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 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1. 发挥整合优势:从“教”教材到“用”教材, 扩展内存, 加大信息

教材是作为引路的, 其中蕴含着规律, 在语文教材的安排上, 存在着许多螺旋式上升的知识, 如果能让学生探索规律, 发现其中的要点, 就可以带动学生的兴趣, 举一反三。由此可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让学生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来学无限的内容, 这要引导学生归纳方法。利用媒体、信息整合, 引导学生归纳方法, 可以大大减少信息传输的速度, 提高课堂的效率, 让学生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来学无限的内容, 学习效率会很高。

例如, 在小学阶段不同的年级段有好多介绍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文章, 如《颐和园》、《莫高窟》、《长城》等, 可以在以点带面的方法牵引下,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整合, 从而达到教材的整合, 扩大内容。

首先指导学生学习三篇课文中相比之下程度较浅、容易懂的《颐和园》这篇课文:颐和园的景点特点是什么?课文是用什么方法进行介绍颐和园的景点?学了这篇课文, 你有什么收获呢?

学生在学习和明白了自己的收获后, 利用网站呈现的学习教材, 马上进入学生的生活背景。在此基础上, 让学生探究学习后归纳出学习此类文章的思路方法。

(1) 介绍的景点特点;

(2) 介绍说明的方法;

(3) 学了这篇课文后, 谈谈自己的感悟。

在此基础上学生讨论该怎样学习另外类似的课文。这就需要整合教材, 在较少的时间内进行学习。利用媒体、信息整合, 如此就大大减少了信息传输的速度, 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这就是采用电教等媒体手段所追求的拓展教材, 活化教材。

新课程提倡教材内容现代化, 拓展教材内容的来源和范围, 尽量提供教材内容的来源和范围, 尽量提供能丰富学生生活背景的素材。新课程只为教材的编写提供最低限度的要求, 而我们在使用教材时必须根据实际进行再创造, 再组织, 信息技术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平台。例如上面所述的在比较的基础上学生能进行自学《莫高窟》、《长城》, 从而让学生能用极短的时间学习课文内容, 通过朗读课文、图文对照等来提升自学的效果。

2. 发挥整合优势:从“搜”信息到“筛”信息, 有机整合, 学会选择

面对网站上众多的信息, 学生需要学会如何去筛选信息, 为我所用, 这不是某一学科的技能, 而是现代人所要必备的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育部给出了小学阶段小学生必背的古诗70首, 而这些诗是有规律的, 如“送别诗”、“思乡诗”、“托物言志”等, 如何去开发利用, 就需要自己去选用适合自己的, 并为我所用。

例如, 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 课文是以文包诗的形式再现古诗中描绘的场景的, 把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演绎成了一篇清新隽永的散文。在教学时, 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文本进行感悟诗歌, 而在朗读的情况下, 教师运用多媒体的辅助可以让学生先进行模仿, 然后再让学生联系朗读, 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

不同语文水平和不同兴趣的学生, 可根据个人情况选择适合的方式、合适的进度进行学习。信息技术不仅为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 而且具有交互功能的计算机和网络学习资源还能及时为学生提供反馈信息, 以便及时改进学习方法, 确保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 真正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有人说阅读是发现的旅程。在旅行中我们总是希望不断地有新发现, 感受新的刺激。阅读同样如此, 在类似的诗文对照中教师引导学生不仅是在学习, 更是在发现, 从而将学生思维激活了, 经过一番思考他们也会很有收获。同样都是送别诗, 有的是凄凉哀婉, 有的是豪迈潇洒, 有的是激励劝勉, 学生在比较中辨析, 在对话中交流, 在争辩中撞击。最后不待教师“教”就可以自己“悟”。正如构建主义理论所认为的那样, 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只有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和合作、对话等学习方式, 学生才能真正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

3. 发挥整合优势:从“个体”交流到“整体”交流, 当场即现, 增强效果

传统的语文教学, 阅读中经常渗透着“写作”, 也就是“读写结合”。教完课文后, 要求学生仿照着写作, 这样, 学生就能从所学的知识中进行潜移默化, 然后从中掌握有关的知识点, 再有所迁移、拓展。但是, 学生在写后, 要当场反馈出来, 这很花时间, 而课堂教学的时间又非常宝贵。所以, 建立学习专题网站后, 学生可以把自己所写的当场上传到BBS上, 如此, 就可以直观地显示学生的实际学情如何。

利用网站的时空开放性、即时交互性,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这样, 就不仅是学古代送别诗, 还可让学生了解现代送别诗, 课后还可以拓展到外国的送别诗。其次, 不仅是学习“送别诗”, 还可以按掌握的方法学习“山水诗”、“田园诗”等。

如此设计就充分发挥了网络的迅速、便捷、全面的优势。利用超文本优势, 集同类送别诗一起, 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 可分为三个阶段:一般性学习——深入发掘——向课外拓展。对于学生来说, 这是一个跳起来摘到果子的过程, 也是一个从“教材”出发, 进入更深更广境界的过程。而钻进去需要力量, 飞起来需要激情。教师惟有厚积薄发, 预先具备了较深的内功、预先蕴积了真诚的感动, 才有可能调动这种力量, 唤起这股激情。

学生在课堂学习、讨论中常迸发出思维的火花, 但由于时间限制, 没有机会表达。通过网站, 学生可以登陆后通过留言的方式, 与教师交流看法, 或请教, 或探讨, 或建议, 还可以邀请其他同学在论坛上一起讨论某个问题, 各抒己见。这样既能及时解决问题, 促进合作性学习, 又能激励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思考, 主动探究。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反思

1.存在问题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主题应该是语言学习, 主体是学生, 媒体只是辅助。然而, 在运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中, 有许多值得反思的地方, 如有些多媒体语文课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反而成了学生看热闹, 教师没有更新教学理念, 穿新鞋, 走老路等。只有对这些问题进行认真反思, 才能使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更合理化、科学化。

由于信息技术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因而在语文教学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运用。但是, 由于没有深入领悟现代教育技术的真正含义, 许多教师在使用中仍存在不少误区。如过分滥用多媒体教学, 使学生在课堂上流于形式;教师只注重媒体的新奇, 忽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或者只注重演示, 忽视学生的实践;或只注重人机交往, 忽视师生情感交流等。

2.调整措施

面对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实践中出现的诸多“误区”, 我们该如何进行调整呢?

首先要摆正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位置。我们要重视信息技术的工具辅助地位, 要充分发挥其优势, 使其服务于教学。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课堂的目的, 是实现语文教学过程最优化, 利用信息辅助教学要避免脱离教材内容, 单纯以学生兴趣为主的形式主义, 而要以“适时、适度、适当”为原则, 找准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结合点, 精心设计出一套完整的教学计划。

其次要提高教师的认识。在将信息技术适用于语文教学中, 教师的教学理念、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力及教学方法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因此, 为了熟练运用多媒体, 教师在课前要做出充分的准备;在教学中要避免课件提供的直观形象材料与语言教学脱节, 要防止使用网络教学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格外注意与学生的思想交流, 善于利用反馈信息来调控教学过程, 使教师、学生、信息技术三者协调配合, 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上一篇:工地实习总结怎么写?下一篇:充分发挥财政职能 认真组织非税收入(财政局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