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记散文

2024-06-28

养猪记散文(精选12篇)

1.养猪记散文 篇一

养猪致富带头人——记天德恒湾村优秀共产党员张怀宝

家住锡尼镇天德恒湾村的张怀宝,是锡尼镇优秀共产党员。今年53岁的张怀宝朴实、勤劳、为人和善,平日里他总是热心的帮助村民,赢得了全村村民的信任。他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依靠科学技术知识,不断摸索养猪的经验,办起了养猪场,并成为天德恒湾村远近闻名的养猪致富带头人。

作为一名普通的农民,为什么张怀宝就可以走出一条致富之路呢?这还要从他率先解放思想说起。2000年,张怀宝看到了养殖业发展潜力,先后对五个旗县的十几个养殖点的养殖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考察了解。经过实地考察调研,他学习了先进养殖经验,学会了揣摸市场动态规律,并恰当的把握时机投资建设养殖场。

勤劳创业闯富路

勤劳的张怀宝从2002年开始养猪,到今年已有8个年头了。目前,养猪的数目已达到30多头基础母畜,成为村里的养殖大户。几年来,为了掌握过硬的科技饲养技术、饲料配制、市场信息,他不但刻苦钻研养殖知识,翻阅相关书籍,掌握养殖技术,还虚心的向有经验的养殖户“取经”,他很快的掌握了一些养猪关键技能,通过自己的潜心学习,他摸索总结了一整套养猪经验。由于精心的喂养,科学的管理,猪的长势一直很好。凭着自己的勤劳和努力,几年来,张怀宝的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他靠着养殖闯出了一条致富路,家里的经济收入也不断攀升。

有了事业要做强

数年的养殖经验,使张怀宝可以正确的认识到市场规律的变化,正确的应对同行业之间的激烈竞争。他意识到,要想增收致富必须得拿出自家产品的特色和特点。销路问题成了他日思夜想的问题,但毕竟当时势单力薄,难成大事。直到2007年养猪协会的正式成立,在镇党委、政府的带动下,将村民们联合起来,拧成一股绳,这就使村里的猪肉在市场上有了竞争力。张怀宝担任养殖协会副会长以来,十分重视学习,坚持思想、理论为重点,带动养殖户一起学理论、学先进、学技术、以理论联系实际认真扎实的与村民展开大讨论,改进了养殖户的传统养殖理念,个人也得到了人民群众和各级领导的好评。

接下来,如何让消费者真正的区分“农村”猪肉和猪场猪肉又成了他的新困扰。毕竟农村的“绿色”猪出栏晚,存栏少,生长慢,在成本价格上要高,这一系列问题又使他茶饭不思。正当他愁眉不展的时候,支书李三保登门,也正是为这件事而来。李支书告诉他要转变思想,在城乡统筹上想办法,最好能有自己的品牌。两人一拍即合,抢抓机遇,分头行动,由支书协调办理品牌,他去找当地的养殖户商议,养殖户们纷纷表示赞同。

经过三年的苦心经营,今天的四十里梁天德恒湾牌猪肉已经打造成了锡尼镇的第一亮点,目前正在与神华集团协商建立长期供应关系,规模化的养殖已经成为村内的第一大支柱产业,张怀宝的积极行动,带领村民群众共同致富,得到了实惠,用事实说话实现了统筹发展,实现了和谐。

致富不忘众乡亲

养殖致富后,张怀宝一直没有忘记村里的乡亲,他常说:“一个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叫富”。作为一名党员带头人,张怀宝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履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基本职责。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积极帮助村内的其他养殖农户。一方面,在养殖资金上给予养殖户帮助。张怀宝认为,只要付出辛勤的努力,就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几年来,他经常把自己的钱借给困难家庭,引导困难农户发展养殖业,在养殖资金上给予农户大力支持,帮助他们走上了养猪致富之路。另一方面,在技术指导上给予养殖户帮助。为了让村里更多的养殖户掌握养殖技术,尽快走上养殖致富的道路,张怀宝主动将自己的经验技术毫无保留的教给他们,还经常上门服务,指导农户进行科学化养殖。

几年来,在张怀宝的大力帮助下,村里的几个困难家庭都走上了发展养殖业的致富之路,家庭经济和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年纯收入由原来的12000元到现在的10万多元。张怀宝积极帮助村里困难户发家致富的举动,受到了当地群众的一致好评。

长期以来,张怀宝牢记党的宗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认真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如今,他以满腔的热情和百倍的努力,为新农村的建设忘我工作,一步一个脚印的踏出一条共产党员带领村民发展的致富路。

2.养猪记散文 篇二

金菊芳, 榆中县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过去的10年间, 她不断探索暖棚养猪新方式, 引领高崖镇树梓沟村全体村民走上了一条共同富裕的黄金大道。

白手起家的女能人

走进金菊芳的家, 一院崭新大瓦房、家中齐全的家电, 无不展现着主人富足的生活。

1996年, 年仅22岁的金菊芳嫁到了树梓沟村。由于家里穷, 她只能远走他乡, 靠打工贴补家用。但金菊芳的骨子里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 她坚信, 凭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双手, 一定能闯出一条致富的道路。打工期间, 金菊芳积极接受新事物, 学习新知识、新技术, 自身能力和认识得到了不断提高。

2002年回乡后, 金菊芳决定留在村里和丈夫一起自主创业。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刚开始, 他们凑钱买了一辆农用车拉沙, 每车5元。辛苦一年下来, 赚的钱却很少。

“全村每年种植的双垄沟播地膜玉米有120多hm2, 面积大、产量高, 能不能借助这一优势发展养猪产业呢?”金菊芳心想。

2003年, 经过前期市场调查, 金菊芳借了3 000元, 买了6头小猪崽。6个月后, 第一批生猪顺利出栏, 除去各项投入后, 赚了3 000多元。拿到这笔不算丰厚的收入后, 金菊芳兴奋得几乎整晚没有睡着。

从那时开始, 金菊芳踏上了一条养猪致富之路。到2013年底, 金菊芳已建成标准化暖棚猪舍12座, 年出栏生猪500余头, 存栏450余头, 年收入达到35万元。

致富路上的“小学生”

从一名普通的农村女子, 到如今的致富能人, 金菊芳究竟靠什么取得成功?熟悉她的人都说, 金菊芳有着一股钻劲、一股韧劲和一颗热心。

在壮大暖棚养猪产业发展过程中, 金菊芳深刻认识到, 养殖不单凭勤劳, 还需具备一定的养殖专业知识。

为此, 她开始自学养殖技术知识。家中摆放的《怎样办好农家养殖场》《养猪技术指南》等专业养殖书籍, 金菊芳已记不清阅读过多少遍。从报纸、网络、电视到学习班, 她不放过任何一种“充电”的途径。

一边学习, 一边总结经验。金菊芳掌握了如何配制饲料、母猪繁殖技术、疫病防治等养殖知识, 找到了一套有效的养殖方法, 成为高崖镇有名的养猪专家。

致富路上, 金菊芳还不断了解政策动态, 把握机遇, 扩大养殖规模。

2009年, 她申请巾帼致富小额信用贷款2万元, 新建造猪舍4座, 购买仔猪52头。2010年, 金菊芳又抓住妇女创业小额担保贷款的办理机遇, 新建高标准暖棚两座, 购买优良仔猪85头。2012年, 她凭借良好的偿还能力和信用度, 再次申请了8万元妇女小额担保贷款, 用于壮大养殖规模。

带动乡亲同发展

高崖镇树梓沟村为榆中县南部山区村, 干旱缺水, 群众生活普遍困难。在致富路上, 金菊芳始终把“一家富, 不算富, 大家富, 才真富”的道理挂在心上, 帮助村里其他群众发展暖棚养猪。

村民魏转丽的丈夫身体残疾, 两个女儿都在上学, 一家人的生活全靠魏转丽种地和外出打工维持。看到这种情况, 2010年, 金菊芳帮魏转丽买了几头猪, 手把手教她养猪。

在金菊芳帮助下, 魏转丽家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 全家年收入达到了5万元, 并于2012年盖起了五间新瓦房。魏转丽说:“如果没有金菊芳的帮助, 我根本不敢想还能住进新房子。”

在树梓沟村, 像魏转丽这样在金菊芳带动下靠养猪富裕起来的村民还有很多。这些年, 金菊芳把自己所掌握的养猪本领一一教给村民, 还把自己的饲料配方和饲养经验无偿与大家分享。

有些人说她“傻”, 给竞争对手传授宝贵经验。她却说, 自己在养殖道路上走过弯路, 吃过亏, 不想看着乡亲们也重蹈覆辙。

在金菊芳的“传、帮、带”下, 树梓沟村舍饲养猪产业得以蓬勃发展。到2013年底, 全村198户中, 养殖户已达107户, 年出栏生猪2 500多头, 养殖收入达440余万元, 人均增收2 100多元。

经济收入增长了, 群众的生产生活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家家盖起了新房, 有的还买了小轿车, 昔日的贫困村变成了富裕村。

3.首届“全球丰子恺散文奖”颁奖记 篇三

由西安市文联、《美文》杂志社和浙江桐乡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首届全球丰子恺散文奖颁奖典礼于2015年11月7日14:30在桐乡市振石大酒店隆重开幕,现场名流云集,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10位金奖获得者、2位优秀奖代表出席了本次颁奖典礼,赛事评委团的4位专家,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李舫,浙江省作协主席、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著名作家麦家,《美文》杂志常务副主编、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穆涛。主办方领导西安市文联党组书记李伯钧、桐乡市市委书记卢跃东、桐乡市市长盛勇军等在典礼中担当颁奖嘉宾,丰子恺女儿丰一吟及其家属也莅临现场。

丰子恺先生是20世纪杰出的画家和作家,出生于浙江省桐乡市石门镇。为向文学先辈学习,承继华语文学优秀传统,去年5月,由西安市文联、美文杂志社和浙江桐乡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首届全球丰子恺散文奖评选大赛正式启动。大赛面向全球华人广泛征集稿件,体裁为散文,内容不拘,怀古、察今、记人、述事均宜。征文活动从2014年5月份启动,今年5月31日征文截稿,经过一年征文,受到了海内外作家的广泛关注和热情参与,共收到来自全球的散文类文稿4000余篇,其中有来自德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海外作品百余篇。

经过初评和复评两轮评选后,由李敬泽、贾平凹、吴义勤、施占军、李舫、彭程、黄亚洲、麦家、穆涛等9名权威专家组成的评委会对作品进行最终评审,共评选出金奖10名,优秀奖10名。10名金奖获得者中,不仅包括德国汉学家顾彬、著名诗人余光中、新加坡女作家尤今、马来西亚女作家李忆莙、中国文联副主席及国家一级演员奚美娟等一批名家,同时我省著名作家张艳茜荣获金奖,陕西师范大学副教授马聪敏荣获优秀奖。

来自浙江省内外的文学爱好者、市民代表、各级媒体代表等300百余人到场见证了这次盛事,并与文学大家们进行了近距离交流。

颁奖典礼上,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先生致辞,他说丰子恺先生《缘缘堂随笔》中的名篇《怀李叔同先生》,体现了东方精神的精髓,佛家与儒家在丰子恺先生身上非常完美地融合,他知晓生之有涯、人生虚幻,同时又对人生非常虔敬,即使是遭遇了两次人生浩劫,依然存有仁爱之心。李敬泽深情地表示,将传统融入生命,他与所有获奖者、写作者共勉。并祝愿丰子恺散文大赛长久地办下去,“此生有涯,认真做事”。

西安市文联党组书记李伯钧在致辞中说,本次大赛是对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的积极响应,丰子恺先生曾在上海市陕西路生活,恰好体现了丰子恺先生与陕西的“缘分“,体现了东部桐乡与西部长安情谊的源远流长。

本届大赛评委之一、《美文》杂志主编、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贾平凹先生因为身体缘故未能亲临颁奖现场,但是发来了热情洋溢的贺信,祝贺首届全球丰子恺散文大赛圆满成功。同样因故未能到场的金奖获得者余光中先生也发来了感谢信。之后,德国汉学家顾彬等金奖获得者一一发表获奖感言,或真挚幽默,或朴实感人,动情抒怀,表达了对丰子恺先生文学艺术的景仰以及对丰子恺先生的深切追念。观众掌声笑声不断,现场气氛和谐热烈。同时,主办方还组织了精彩纷呈的文艺演出,包括丰子恺散文朗诵,由丰子恺谱曲的校歌演唱、越剧《大师情》(丰子恺与梅兰芳)等。

李敬泽: 此生有涯,认真做事

年轻时,我曾读过子恺先生一篇文章,《为青年说弘一法师》。文章讲弘一法师已经去世五个月了,子恺先生却一直沉默着。其实弘一法师去世时,子恺先生接到了电报,当时,他坐在窗下沉默了几十分钟。子恺先生事后说,别人都知道他和弘一法师的关系,都以为他会非常地悲痛,会去张罗着开追悼会或者编印纪念刊物,但子恺先生说,这些他都没想到。他在窗下静坐了几十分钟,发了一个愿:要为法师画一百幅画像,送给那些敬爱法师的人。

我印象很深的是子恺先生在面对这件事情的时候他的态度,他说他并没有惊慌和悲痛是因为他早就知道即使是法师也终有一死,所以他能够做的事,是认真去为法师画像,而让那些爱法师的人们去为法师立碑。但子恺先生说,即使是碑,时间长了碑也会模糊,也会腐烂。我看了以后印象很深,这篇文章里面包含了东方精神,一方面,我们知道生之有涯,我们知道人生的虚幻和寂灭;但另一方面,也许正因如此,我们才对人生怀着一种非常认真和虔敬的态度。我想这两个方面可以说一个是佛家,一个是儒家。佛家与儒家的思想在子恺先生身上有非常完美地融合。在座的都是文化人,我们都知道这些道理,但我们和子恺先生不同的是,这种精神是渗透在子恺先生生命的最深处。子恺先生一生遭遇了两次劫难,一次是抗战,被迫逃亡,缘缘堂也被日寇炸毁。在缘缘堂被炸毁前,那时战事已经很紧急了,1938年子恺先生在缘缘堂为自己祝了四十寿辰,他在后来的文章中写到,日本人的飞机在天上转,但是,他依然要摆酒祝寿,而且堂前要红烛高烧。他写到:“四座勿惊,有我在此,炸弹杀人,我祝人寿。”他讲,仁能克暴。仁义是一定能够克服和战胜人类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暴力。过了不久,缘缘堂就被炸了。

一次是“文革”。我看熊莺的文章,印象特别深。讲到在文化大革命中子恺先生被批斗,被羞辱。我们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太能想象那是怎样的羞辱。然而在经历了那样的羞辱回家之后,子恺先生继续画他的《护生画集》。其中一幅画一口鼎沸的锅中,有一条蛇,这条蛇的腹部,向上高高隆起。为什么?因为这是一条怀孕的蛇。我看了我也感动了。我想我们很难想象子恺先生在1966年那样的岁月,依然画下那样的画来。他同样是真的相信仁爱是存在的,所以他画了《护生画集》。“护生”是什么?不是“养生”,是爱生命,是尊重珍惜我们的此生,把这个此生认认真真光明坦荡地过。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觉得子恺先生和他的那一代,他们所承受的传统,以及把这种传统融入自己的生命,他们写出的文字是不可企及的。我说出来,是为了让我和我们的这些获奖者,我们现在写作的人们,一起共勉。

4.回乡记情感散文 篇四

算起来我已有两年多没回老家了,这次回来自然是为了探望母亲。母亲也是清明节后特地从长沙弟弟家回到安化老屋的,因为她对这栋建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土砖房实在放心不下。果然,她眼前的这栋老屋,室内的一切都已潮湿,家具业已霉烂,瓦片也在漏雨。难过得直掉眼泪的母亲,于是下定决心要在老屋的东面拆掉一列厢房,再在原来的基地上建一栋混凝土结构的两层小楼。其实这也是母亲多年来的一个宿愿。

我回到家时,母亲在建的新屋已建好了第一层的主体,目前正在由师傅安装模板准备打水泥倒制。母亲介绍说,整栋房子包工不包料,所有的材料,包括红砖、水泥、钢筋、沙石,都由母亲一一请人从外面拉回来。我问母亲为什么不全部包给别人,你只需管管质量,人就轻松许多了。母亲告诉我,自己进材料比全部包给别人要少花上万元的费用,这么多钱要到哪里去赚呢!

看到母亲忙上忙下的样子,并且显出似乎有使不完的干劲。我想,母亲这样做是对的。作为农民的母亲,她年轻时就建过两次房屋,都是土砖房。最早的房子在祖屋旁边,因年久失修早已坍塌。第二次便是她目前住的这栋,典型的安化山村民居,上下两层,有堂屋、厨房、卧房共5大间,地面面积约计350多平方米。而在建的这栋红砖小楼,虽上下两层总建筑面积不到140平方米,但母亲仍然要责无旁贷地操心。村里的人都曾对母亲说,你几个儿子都在外地买了房,以后他们也不见得会回来居住,你何必再操这份心呢?母亲便说房子这样旧了,儿子们回家一次也不容易,好不容易回来,都像做客一样,起栋好点的房子,也让他们图个方便,有个好的安身之处。

母亲在建的这栋房子的结构是由她自己设计的,下面一层有一间客厅、一间卧室、一间楼梯间,另带厨房和卫生间,上面一层有三间住房,另带一卫生间。这应该是母亲受自己住过城里套间的启发而想到的。我对母亲说,这设计挺现代的。母亲于是又兴奋地告诉我,当你们带着妻子、儿子回来,就像住在城里一样方便了。我为母亲的周到计划而心生感动。

故土的一草一木本来并不陌生,但两年多不见,以前的印象现在仅余下了轮廓。我爬上老屋后面的山腰,放眼审视这片故土。山地,全是一片密密麻麻的墨绿色;田野,在秋风中涌起一层层的稻浪。以前的山路找不到了,只听见叽叽喳喳的鸟鸣声在茂林之中此起彼伏。不远处的小河边,一条硬化的水泥公路如一条白色飘带直通外界,各家各户新建起来的红砖楼房接二连三地出现在眼前。家乡变了,变得使我感到有些陌生。

山村的夜来得特别早,不到傍晚7点,家家户户就亮起灯光。我帮母亲在火炕里添柴烧火,母亲则在一旁洗碗抹桌。回家后我才知道,母亲还要每天准备一顿中餐给四五位师傅们吃。母亲告诉我,本来说好了包工不代饭的,但母亲考虑到来做工的师傅吃中饭不方便,于是她就又决定免费让师傅们吃一顿中餐。我回来的这天,中餐有四位师傅吃饭,他们都是本村黄家湾的,他们由于是包工,所以一大早就来了,图的是在一天尽可能多做事,这样就划算点。

在火炕边,我问起了邻居的一些事。母亲告诉我,今年仙花婶子在长沙动了一次大手术,是子宫瘤,花了两万多元。母亲还说聋满死了,说聋满是一年多前突发脑溢血死的。定安立的女儿今年考上了艺校,又说定安立今年在外面摔断了一条腿。了满公的儿子福伢子在吉首大学读书,快毕业了。还有在株州工作的球货子会在10月国庆期间回家看他母亲。听着这些,我仿佛在听故事,间或随着母亲的话语叹着气。

后来我们又谈到了献哥哥起房子的事。母亲说,本来献哥哥是想将新屋建在后面祖屋地基上,后经过全面考虑,便决定建在我家右侧面的一块田地里。献哥哥是我大伯父的儿子,我对母亲说献哥哥的房子建在我家附近是明智的决定,场地宽阔,采光好,又靠公路,很方便。我还说我们不在家时,献哥哥和嫂嫂对母亲您也是个照应。献哥哥家的房子也是两层,地面面积就有130多平方米,是我母亲在建房子的两倍还多,已经封顶了。我回家时看到献哥哥和嫂嫂正在将红砖从一楼挑到楼顶。嫂嫂大老远看见我就亲切地喊我的乳名“拉巴公”,献哥哥也是。

山村的秋夜,可以更近更清晰地听到秋虫的鸣叫。我睡在小时候睡过的那张床上,唧唧的虫鸣像是从床底下发出来的,仿佛随手就可以摸到。山村的秋夜很凉,我裹着一床棉被,心里想起了关于这个小山村的许多事,也想起了早逝的父亲。关于父亲,我总觉得是内心深处的隐痛。16年来,在一些特殊的日子,我总会想起他,或者会用浅显的文字提及。还想起了我的阿公,他去世也有8年多了,但他老人家的模样在我心里仍是那样一成不变。我怀念他们。

我不知是何时睡去的,等醒来时,才知天已大亮。我拿起手机一看时间,已过早晨7点。母亲不知什么时候就起床了,她知道我今天一早就要走,正忙着为我准备早餐了。

山村的早晨氤氲着浓厚的雾气,尤其在这样的秋天的早晨,白茫茫的雾气一如升起在天空里的牛乳,将整个的山村全部浸了起来,闻一闻,似乎有种淡淡的馨香。我站在母亲在建的楼房上,很想再为母亲做点什么,但又觉得什么也做不了,心里突感懊恼起来。

吃完母亲做的早餐:一碗面和两个鸡蛋。我一看时间,差不多8点。这时正好准备用摩托车送我到巷子口的老四也过来了。我要走了,我对母亲说:“妈妈,你在家要好点啊!有什么事就打我电话。”母亲直叫我放心好了,有个什么事,会有邻居们照顾。母亲今年68岁了,身体没什么大病,这倒让我值得欣慰。

老四的摩托车载着我离开我的老屋,离母亲越来越远。我回头,只看见母亲一直站临近水泥公路的河堤上目送我的身影渐渐远去。

5.苦坑记散文 篇五

苦坑是篁碧十八坑的门户。距篁碧畲族乡住居地篁碧畲族村最近,也是篁碧十八坑中名气最响景致最迷人的一条山坑。

出篁碧畲放村沿河东行三里,便到了苦坑口,仿佛是这条山坑长出来似的,一条分明是人工修砌但又不见斧凿痕迹的盘山石级迎面闪出,石是遍山可见的花岗石,时代太湮远的缘故,这些供人践踏的岩石已没了那种猩红的色泽,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古风,有青苔刻下的绿,有风雨蚀出的褐,还有行人用脚磨出的白……加上夹路丛生的有红有绿的灌木与花草。行经此道便有了归真的心境。这一段并不长,但有游兴的人要走完却需好久。冈顶徐徐的山风撩人让人享受,侧头俯视几百米岩底湍湍清流让人觉着享受,头顶盘旋的鹞鹰亦让人觉着享受。这些享受使人很不忍开大脚步往前疾行,还没真正踏入苦坑,先就被这半里不到的山间古道艳羡了个够迷恋了个够!

苦坑深远,分上苦坑和下苦坑,即便只是走马观花地浏览也需一天时间才能走完。既是山坑自然有水有山,苦坑这点亦如篁碧其它山坑,水的清澈甜润和山路崔嵬石树曼妙成就了苦坑大半的灵性。但是,苦坑百丈级(级,音济,即流有飞瀑的石壁)的茶叶和无边竹林风景更足以让来者忘返。

百丈级就在苦坑中腰,最早时,这里曾是个村落,后来正是因为这里的异象而举村迁移的,我们无法去讥笑他们的愚昧和无知,便是这个文明的年代,不也还大有怕鬼的人在嘛!就在此刻,倘是谁独自一人在这里过夜,阴森与诡异绝计还是会让他毛骨悚然不寒而栗。空旷和寂静是营造百丈级这种神秘氛围的首要条件,这里有花有草有树有木有竹有怪石有飞瀑,但是,这些极美的景物非但掩盖不了阴森,置于此地,反而更平添了几分妖气。好在花岗岩地貌很少结融洞,要不然,这儿真就成了神怪小说里妖魅们修炼的洞府了。是的,只能是妖魅,神仙们该不会挑选这种会阴之处修真的。可怖的是,百丈级还时常可闻一种很恐怖的异响,月圆夜尤其明显也更吓人,很多在那里作业过夜时的人都听到过那种奇诡的声响,轰隆隆,分明是从百丈级顶往下翻滚石的声音,越走近越听的真切,可是,次日放亮时去寻找痕迹时,什么也没发现,甚至连壁底一地嫩嫩的青草儿也不曾有过半点损伤。更恐怖的是有人还曾看到过月圆夜顶头往下翻滚石的幻象,如磐的巨石直从壁顶星陨般真切地翻落到壁底,可次日细看,依然什么也没有。当地人谁也解释不了这些异象,只说是这里有山魈,我不知道这里是不是果真有这种山魈,但是,大自然的有许多神秘现象,谁能保证这不也是其中之一呢?

百丈级绝壁号百丈,垂直怕没有百丈高的,但连陡坡一起算,怕百丈还不止些。瀑布往年的恢宏早已不在,小了,小得只剩一注飞流,但千百年被瀑布冲撞的痕迹还清晰可见,石壁光溜溜、滑落落,光滑处像极了一面巨大青铜镜,东一蓬西一簇的龙须草和岩壁底脚的鹅卵石,像一片片铜青,像与铜镜配套的雕花梨木镜架,将这铜镜的古朴和沧桑衬得愈发厚重。

石壁陡峭险峻,但走近细看却又发现竟然有路可循,也不知是固有的还是后人开凿的,石壁上很规则地分布了形状各异的沟洼,深度恰恰容的下成人的半个手或脚掌,倘使攀爬,用手指搂着,用脚尖顶着,只要你敢,只要你有足够的气力和胆量。那么,爬吧,你不需要忧虑无处使力,喏,刚要力竭的位置恰到好处长出一蓬根深扎在岩缝里的席草,拽着它,借把劲,你立马又高了半个人身。碰上好季节,便可采得这极阴石壁上的茶中珍品苦坑茶——那可是旧时贡皇帝享用的贡品!

我不知苦坑茶所以会成了皇帝贡品究竟是因为这茶的味道确实好极,还是缘于采这绝阴绝险的石壁的茶叶有时会要了人命?我只知道,这儿的茶,确实是有着列为贡品的价值的。

有好茶,当然是苦坑一大亮点,但这仍不是百丈级的全部魅力。

“下苦坑的红鱼上苦坑的茶,中段苦坑竹当粮”,这是篁碧本地人对苦坑最简洁的描述。我最喜欢竹当粮这一说,是的,苦坑茶名闻遐迩,但终于因为它的采摘要求太高而且数量太少,寻常人是不容易享用到的,更不用说将之作生活的资本了。“竹当粮”,一点也不错,山里人靠山吃山,苦坑千亩碧篁确实是能让它的子民们过上衣食不愁的日子的。

“篁天赐柱三千丈,碧海惊涛浪万重”,篁碧产竹久有盛名。四十里篁碧万顷竹,而苦坑的毛竹林,又无疑是最密的,最挤的。

因为土风的缘故,苦坑的毛竹比篁碧别的山坑里长得分外壮硕,竹皮的颜色也似乎更深,绿,仍是绿,但带点墨色,似刚上市的翠衣黄瓜。

我更在意的是夏日里竹林里的风。山里本就清凉,若是在这竹林里头找块大岩石一躺,那怕是会很容易睡过头的,太舒畅了呀!透过密匝匝的竹叶儿,这会尽管是炎炎盛夏,你竟会喜欢上了那份阳光,因为它不辣了,不炫眼了,也不再似火,拼命压榨人体的那点水分,透过竹叶儿的阳光是轻柔的`,是婉约的,更像月华,如水般轻轻流泻到人的身上……你能不熟睡吗?你能不忘却所有烦恼所有忧虑尽情融入到这天与地的造化中去么!

还喜欢看竹林随风起舞,喜欢的是那种气势。万马奔腾、钱江潮、油菜花海、麦浪……这些都足够迷人了,可是,还不及风动竹舞魅力,竹舞的神态我是很难描述了,万马奔腾气势足够,但多了些飞尘;钱江潮恢宏,却多了几分风险;油菜花和麦浪,婀娜够,风情够,但少了几分豪迈,少了些许大气。唯有这竹林,太完美了,完美得足以让人沉浸在这无边光景中有了出世的感觉,而且,这舞姿是和着音乐的,“沙沙、嚯嚯、唏唏……”是了,“风动竹舞作凤鸣”,前人原本就是有描述的,“凤吟”,实在太熨帖了。

竹林里还有一道令人咤舍景致——竹栈道上担竹人的身姿。我不知道究竟该用那个词来形容这条栈道,事实上,这条栈道算不得道路,说它是栈道或许有些抬举它了,像火车轨道,轨道是两旁连接起来的一根根长毛竹,既充当了轨道又做了桥梁,也有枕木,同样是剖成两爿的竹子做的,用铁丝绑在“轨道”上,每间隔两尺宽绑一爿,有时有硬地基垫着,看着就是活脱脱的铁道,更多处却是凌空而建的,就用几根健硬的木头支撑,看上去险峻至极。我是绝对不敢在那凌空的竹栈道上行走的,连站着也不敢,只能是远远地把它当成一种景物看着。

担竹人却不一样,这条栈道在他们眼里压根就是一条寻常的路径,用如履平地、健步如飞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而且,不是空手信步,走这条道时,他们肩上都压着几十根穿好的毛竹,飞跃着呼啸而下,站在远处观望,这担竹人就是从天而降的神兵,他们身后两大捆毛竹,就被他们用肩膀驾驭着,成了风、成了云,把他们天神般的气度衬得愈发淋漓尽致……

美无所不在,自然的人造的让人目不暇接。篁碧十八坑,坑坑有奇珍,苦坑,则以她风格独特的一个“苦”字,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知。

何以为“苦”?我时常疑惑于这条山坑的名字。是因为那茶的品性?还是因为山民们在这深山里作业太为辛苦?想了许久,觉得这两点都足以成其名谓的理由,甚至,篁碧这十八条山坑,都可以用“苦坑”来称谓,是的,这些山坑,像极了苦坑茶的韵味,入口微微苦,但饮用过后,那份香、那份甘,又是绝对惬意的。难道不是吗?进这山时,需要出把大汗,可入得山,这里的景物,这里的空气和恬静,又会让你兴奋,让你大呼畅快;难道不是吗?就如那些担竹的山民,早先一根一根往山下运,到了后头,吃了些苦,他们可以一次担上几十根,把收入翻了几番甚至十几番,这也不是一种苦尽甘来么?再后来后,他们还可以用他们的积累把通车的公路开到山间,连担也不需要,这不更美么!

6.阳台记散文 篇六

我择了一个幽僻小区的居室,住下了。朱子说“随所寓而安,盖深于静也。”我本善随寓而安,相当的安家了。安居乐业,一住多年,并打算长住下去,经营下去,历来美成在久。所以逢上同居小区的人便觉得是邻里,觉得亲,便说我们是一个村子里的。

我家的阳台从书房南面伸出去,延伸到空际里。顶上无有遮拦,因避雨而盖上了透明玻璃,但无碍视觉的感观,西面墙,灰岩古拙色,东南悬空,有栏可凭,稍呈峭壁临崖之势,以观东南形胜。阳台下绿树蓊郁,亦见些散在的修竹依风摇曳姿,算作与竹为邻了——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欣欣然我不是庸人。而声影寂寥,惟小鸟的清唱,断断续续,亦是低鸣的婉转。清人廖燕有半幅亭,幽寂拙朴,有古玩的韵味,读其《半幅亭试茗记》,心向往之。我的阳台亦是半幅,且有着亭子的意味,我亦把它当作半幅亭了。君子有成人之美,我美成了我自己。

既然阳台作了半幅亭,便要自圆其说,便要修饰点缀。北临书房,屋里屋外,衔洽处放一盆植物,聊作曲径通幽;西峭壁,植以芭蕉一盆,取意风也潇潇,雨也潇潇,藤萝两株有攀爬之势,想象即是满墙的藤萝缠绕错杂;东南临崖,低矮的常青植物三株,与栏高低可依,外观隐约经年老绿的盎然,一藤萝附柱交缠而上,不远的将来亭顶必然绿叶满目;遂又摆放一茶桌,一藤椅,仅此而已,而已。

若作得半幅亭,十二分的古意了。宜凭栏,好凭栏。

凭栏,其风姿,其背影,或而恰逢到了别人的镜头,成了别人的风景。凭栏,是一种姿势,下一步就是有望了。仰而天,俯而地,山长水远,日月岁时,长风浩荡,望尽天涯路。栏内栏外,所见所思,所怀所悲欣,原来潺湲流淌着的诗意,似这般都颓废得销魂了。帘外雨潺潺呀,李后主说“独自莫凭栏”。

莫凭栏。不凭栏了。何必为伊消得人憔悴?又何必旦旦而信誓呢,衣带渐宽终不悔?

不凭栏了。然而,我仍喜半幅亭,仍要把阳台作半幅亭,只是凭栏不起意。其实,我又何必堕进别人的凭栏呢?而莫名的`惆怅伤感。我与阳台外的相望相识,便是我的今天,我的当下。尽管栏外雨潺潺,亦是相看相识的无猜。

进而我更趋于坐了。半幅亭上,坐我的阳台。

要到黄昏始,我斜倚在阳台的藤椅上,便自觉我真身的如如不动。在前的与人与事与物,惟怅然的笑语狎交而已。佛说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所现皆是色身、业身、幻身了。唐僧抵雷音寺,渡河上岸,见庄严佛土的河流亦有一具尸体顺水飘浮,不禁大惧大惊,悟空笑说是师傅的尸身。因为唐僧渡上了彼岸,此岸的尸身不自觉地放下了。我亦是放下一天的凡尘,洒扫庭除的清空了,端然清明地坐黄昏,心远了,地自偏,悠然看黄昏。

我与黄昏的相望相识,“影落池里,花来衫中”而已。平视的栏外黄昏,既便斜阳草树,风雨飘摇,寒来暑往,既便姹紫嫣红,枯叶飘零,云卷云舒,小鸟归飞,乃至各种色变,既便闻得见香风细细,看得见淹然百媚,因为“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平等觉悟,我心无波漾无有感激了,即是心无痕,即是无情缘,所以作“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的逍遥游。

坐得黄昏久了,妻颇好奇,问我每天这样的坐法,思索些什么?我索然答说非想非非想,只是坐黄昏而已。妻说我枯坐成了一尊佛菩萨。妻是调笑话,所说的佛菩萨只是雕像罢了。

“枯坐”两个字,非常好,宛然枯木立于活色生香的山川日月里,与时光无关,与生死无关,与荣辱无关,凛凛冽冽的残缺之美,遗世而独立。而我枯坐在倏忽变幻的黄昏,与沧桑无关,与人世无关,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天黑了,我不觉黄昏尽,仍在半幅亭中坐。妻亦任由我的坐,在书房燃上檀香,低音播放昆曲《牡丹亭》,沈丰英和俞玖林的青春版,便悄悄走开了。我闻得了檀香细细风,水磨调里摇漾春如线,那柳线那姹紫嫣红的缠绵悱恻,那断井与颓垣,那朝飞暮卷与烟波画船,都是淹然百媚般地在半幅亭里上演,都是闻得见的香气了。

7.夜记散文 篇七

我在这里,这熟悉的城市,一直蜷缩,一直流泪,等夜降临。风在冰箱中冰过,以至于它触摸我是多么寒冷。它狂舞着席卷着大地,将唯有的落叶都给卷走。我的泪水,永远无法停止,远方的你,相隔千米,杳无音信。

四年流去,终却难忘,鸟在悲鸣,是否懂得此次场景。绿意蔓延,已是四月了,我记得那是九月和六月,来了又走了,没拥有就失去了,你现在呢?依旧快乐吗?既然你想那就如此一直下去吧。十几话呢,你的名字,该是忘记了的时候了吗?可是我却永远也忘不了,你可曾感到我每晚梦中的你?

因为痛楚,所以我感受不到寒冷,因为悲愤,所以我感受不到奔跑的累,以至于我围着这儿走跑了许久也未平复。我如疯了一样,全然不顾忌周围的人和事,我已绝望了,我再次奔向了那里,那个安静的、自由的、少人的地方,撕心裂肺地吼着“为什么”,可是我的嗓子早已沙哑,我含着泪,问梧桐,“你,你告诉我,为什么”,我撑着泪,问星月,“你,为什么”,而泪终究泄了下来,风砸着我的身体,“为什么”?它们都沉寂了,似乎表示无奈抑或没有为什么。我又一下子“射”了出去。人们都说我疯了,我停下来,疾步走着,是啊,我是疯了,我是真的疯了。

“今晚可真冷”。可我还是不住的走着,走着,似乎永远也走不完。我哆嗦着,颤抖着,将手放向胸口,我能听到我的心跳声,很快,很快。风从林中斜穿过来,却依然很猛。我站不住,我实在站不住!我便又跑开了。我跑了走,走了跑,却唯独不敢到灯光较亮光的`地方去,虽然我不在乎别人的看法,但我不太喜欢太亮太刺眼的地方,我要到黑暗中去,我要埋住我自己!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我痛苦的放声的大笑着,但却是在心里笑的,毕竟我笑不出来。

可怜的手,对不起,将你冻的紫黑,我也是没办法。

8.换亲记散文 篇八

“我家有女给你做儿媳,你家有女给我家做儿媳”一种古代就有的换亲习俗,没想到会真真切切地发生在我的亲人们的身上。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已经是十二月底了。

天气虽然不是十分寒冷,但田野荒凉得很,方圆十几里只有零星的几个农民还在劳作。草色都成了赭色,只在根边还带点绿意。寒风吹来,令人感到一种岁时的肃杀,全没有往日的热闹。

为了赶上松哥的婚礼,我同父母一起急匆匆地行走在田埂上。

几天前父亲接到二伯托乡亲带来的口信,莺姐终于答应换亲,困扰了二伯一家好多年的松哥的婚姻大事终于解决了,这个月底松哥结婚,二伯请父亲务必回家乡一趟参加松哥的婚礼。

松哥是二伯家的老大。从小身体就不够好,并且长得又瘦又小,年龄最大,个子却最小,一点不像他的那些弟妹们。松哥成年后,婚姻问题就成了家里的头等大 事,请了很多媒人,可别人知道松哥的条件后都打了退堂鼓。后来有人给二伯夫妻俩出了个主意,松哥底下不是还有四个妹妹,何不跟别人换亲。因此,每个姐姐到 了出嫁的年龄二伯和二伯母都会托媒人寻找合适的换亲对象,姐姐们当然不答应,哭闹、请求,最终都嫁了出去。松哥却一直蹉跎着。

莺姐是最小的一个妹妹了,早在三姐出嫁的时候,二伯母就说了,莺姐无论如何要为哥哥换亲,不然松哥这辈子就别想成亲了。

莺姐一直就想逃避、摆脱这种命运。高中刚刚毕业就离开家乡来到城里打工,虽然辛苦,但很快活。可是半年前,伯母忽然托人带来口信,说病了,要莺姐赶紧回去。整整半年大家都不知道莺姐和伯母的消息,半年后父亲终于等来了参加婚礼的请求。

从大哥(大伯的儿子)处,我们终于知道了事情的经过。原来半年前二伯母装病骗回莺姐后,就开始做莺姐的工作,让莺姐答应换亲。还请来了出嫁的姐姐们轮 番轰炸,但莺姐一句“当初你为什么不答应换亲”就让这些姐姐无话可说,逃之夭夭了。厉害的二伯母不达目的誓不甘休。哀求、打骂、哭闹等等,最后在不吃不喝 几天后又跪在了莺姐的面前“莺啊,妈妈求求你了答应了吧,不然我也不想活了”。松哥一声不吭,只是时不时地看一眼莺姐,那目光充满了无奈、哀怨还有乞求。

一边是苦着脸的哥哥和生养自己的父母,一边是自己的幸福。百般折磨下莺姐最后还是选择了亲情。

按本地的风俗,闺女出嫁上轿之前要吃满满的一碗上轿饭,母亲和闺女都要哭嫁。伯母愧疚加伤心,那天哭得非常厉害,可是莺姐却没有掉一滴眼泪,只是麻木 地任人摆一布。拜别父母的时候,莺姐才说了这么一句“哭什么哭,这下你们该称心了。”说完,就很决绝地走了。当时,我看不到也感受不到莺姐有哪怕一丁点的喜 悦,却让人感到尽管莺姐还是那么漂亮、那么美,但却令人辛酸、凄怆。

换亲不同于其他成亲。有说不完的规矩,比如双方的家具嫁妆完全一样,出门同时。结婚证要四个人约好在结婚这天一起去领。双方的`迎亲队伍行走的速度都必 须一致,大家都担心对方反悔。那真得不是什么喜事,只是一场交换。等到两个新娘都娶回家了,婚礼也要同时举行,当年乡村电话还很少,手机更不用说了,也不 知道是怎样统一起来的。终于烦琐的仪式结束了,两家的父母,两家的哥哥都感到了一种满足,至于两家的妹妹那就顾不上了。

莺姐结婚后,我就再也没有见到她了。多年来只是从乡里的亲戚那知道了莺姐的消息。

莺姐的丈夫身体极差,有慢性病。本来这在城里也不算什么。但是农村就不行了。干不了活。家里里里外外都靠莺姐一人忙活。莺姐每天日出而作,却不能日落 而息。忙完田里的,又要忙家里的家务,男人不但不帮忙,每天还要冷嘲热讽,三天两头就要跟莺姐闹上一回。本来这就是一桩没有感情的婚姻,男人的坏脾气、婆 家的蛮横,莺姐简直是生不如死。离婚那是想也不用想的事。另一个那位换亲者嫁到二伯家后,很快就收服了松哥,让松哥对她百依百顺。二伯受不了她的脾气只好 躲到城里女儿那去了。这个新人天天跟二伯母吵架,动不动就用跑回娘家来威胁松哥,她的娘家莺姐的婆家那是完全站在她一边的。发展到后来竟然动手打我二伯 母。想我二伯母年轻时那也是一个厉害角色,可是在自己的媳妇面前却一点办法也没有。松哥、伯母最怕的就是莺姐起离婚的念头,那样一来到手的老婆肯定就没 了,所以莺姐每次回家他们都是劝莺姐忍耐。

莺姐就这样行一尸一走肉地活着,一天天地苍老下去,她是二伯最小的女儿,看去却比几个姐姐还要老。亲戚们都为莺姐叹息、不平,可是不知道该怎么帮她。

6月的一天。我正在办公室备课,突然有几个人来找。原来是莺姐的儿子初中毕业考上了我这个学校,今天特意来看我的。仔细打量眼前人,依稀可 辨当年的模样。虽然老了很多,但是感觉不像以前别人说得那么夸张。看到我,莺姐滔一滔一不一绝地说起了儿子,说儿子的聪明、乖一巧;说儿子从小就爱学习,一直是三 好学生,成绩都是班里的前几名,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中考时发挥出色,考取了城里的重点中学,圆了莺姐年轻时候的梦想。忍了半天我还是一抽一空问了姐夫、问 了松哥。知道松哥的儿子也是今年中考,成绩就不行了,只好上乡里的高中。面对我的“假如当年不换亲”的疑问,莺姐只是淡淡地说“老都老了,还想那些干什 么,过日子吧。以后就看小亮(莺姐儿子)的了。”说到儿子不由得又开心了起来。

三年的时间匆匆而过。7月高考成绩下来了,小亮上了二本线,第一时间内我就打电话把这消息告诉了莺姐,透过话筒我好像看到了莺姐容光焕发的脸,感受到了莺姐的兴奋和激动。

9.喝酒记短篇散文 篇九

一、豪饮无敌

首先声明,我是一个女人。平生第一次一天当中连喝两顿白酒,且并无进食。

第一顿,午饮。饭桌上的人已齐,菜未好,有人提议,先来一杯“等菜酒”。大家响应,同用酒杯在桌上敲碰一下,起!有人一口“闷”掉,面对这一满杯,我犯愁了。犹豫间,有人不乐意:第一杯必须喝干!屏住呼吸,皱着眉头,咕咚,我咽下去了!有人竖起了大拇指,女中豪杰哟!啊,嗓子火辣辣地烫呀!端起茶水牛饮了几大口才作罢。

该死的菜还未来,第二杯酒又倒满。仍然又咕咚,喝干,可是这杯喝到嘴里怎么就不那么辣了呢?此时,来了一种神奇的感觉:想喝、想说、想指,就是不想吃。……

终于,结束了,我热情高涨,与别人滔滔不绝地聊了整整一下午,从来没有这么多想说的话。

第二顿,晚饮。带着一种“谁与争锋”的豪情去了。呵,就等我一个了。有人说,你来迟了,罚酒一杯。嚯,这么大的酒杯?可是,哪又怕什么?我说,没问题。端起酒杯,一扬脖子喝干了!大老爷们全傻眼啦,乖乖清场。酒又一次把神奇的力量给了“女中豪杰”。我一圈一圈地敬酒、碰杯,其实已然看不清他们是惊讶还是崇拜亦或是嘲笑的表情……

我不知道怎么离开的饭桌,虽然是自己的走的;我不知道是怎么坐上的车,虽然是自己开的门;我不知道是怎么上的楼,虽然是自己拽着楼梯上来的……

终于,到家了,而我,完全断片了……

二、死里逃生

再次恢复记忆时,我已经趴在了马桶上,一阵一阵地呕吐,喝水,又吐;躺下,起来,在卧室与卫生间之间来回地折腾,最后干脆抱紧马桶,半睡半吐……

终于,捱到了早上。我却发现自己竟然没有了一丝力气:说话发不出声音,坐不起来,拿不起衣服穿,胃却还在时而抽搐着。我张张嘴:我不行了。

他说,咱们去输液吧。给我穿上衣服,穿上鞋,背我下楼。去医院的.途中,我只想了一句话:我不想死。在医院,我睁着呆滞的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液体一滴滴地流进我的血管,还是在想那句话:我想活。说实话,从来没有过那么强烈的感觉。

不知不觉,三个小时过去了,我一动都没动。针头从我手上拔下时,我舒了一口气:我没有死,还能自己翻身了。

三、家庭万岁

在家的一天一夜,他寸步不离。没睡觉,没上班,也没吃饭。后来我只能进食白面汤,他陪我喝了五六顿。

终于,我缓过来了。我才有力气看看他,他人似乎都憔悴了好多,可能是担心的。我有点后怕,那晚要是没回家,不知道自己会怎样。

10.捉虫记散文 篇十

去河北之前,由于没有考虑在那边具体停留多久,便没有把所有的事情打理好。只在那里5天后给侄女打电话把家里的鸡蛋拿走,只有鸡蛋怕久放坏掉。

40天后回到家里,看到桌上的半箱牛奶都已过期,只好当花肥了。看着厨房里米、面、豆、玉米都被虫围剿了,真是家中无老虎,虫子成大王了。看着那密乎乎的虫卵,既是恶心又是心疼,扔了吧可惜,留下把实在不知怎样去处理,真成了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做饭时开始了和虫作战,先把这些粮食拿到太阳强光下暴晒,看你这虫子能猖狂多久?取少量食物在水里掏干净, 把不能用的倒掉,能利用的放进高压锅里炖烂吃掉才是唯一的消灭办法。

时间不知不觉中的过去了七八天,可是看着还有那么多东西吃不完,原本没有多少余粮,由于家里的吞吐量有限,看着真的令人着急,便把米摊在地板上,在摊放的过程中看到已经捡好的大米里又出来了好多虫,看着让人不舒服。便拿来簸萁一一把虫掐死,再慢慢翻着捡着,不放过一个嫌疑,这样扎着架子忙碌了半天,只累的脖子僵硬,腰就像断了一样痛苦,顺势躺在地上直直腰。好舒服!

等虫销声匿迹后便用簸萁轻轻的用力把虫卵簸出,簸簸萁也有技巧,不能用大力气,只用轻轻用巧劲晃动着簸萁,才能把簸萁中的杂物簸出,用力过大,粮食就被簸出来了,好在在家时在妈妈的严厉调教下掌握了簸簸萁的技巧,真是处处都是经验啊!

终于用簸萁簸了半天大米,把虫全消灭了。不久便看到了一个信息,是映山红姐姐的:把大米晚上拿到外面一晾,虫见露水便全死了,真是个好办法啊!看来各有各的储备粮食的妙招,生活小常识,妙在于实践。

捉完了米里的`虫,再捉面里的。面里到处都是虫眼,倒掉吧!可惜,一米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只有用箩慢慢一下一下过滤,这都是些细活,慌不得,急不得。用手慢慢地晃着箩,细细的面顺着箩纱布徐徐而下,一会便是厚厚的一层,那些虫子便被搁在箩布上面。看着这些活虽然很简单,却是很费时费工夫的事情,不知不觉中半天过去了。却做了那么一点点。

在费了半天周折中,终于把家里所有与虫子有关的东西都消灭得一干二净。其实做这些很简单,只要你肯动手,一切麻烦便不再是麻烦。生活就在这些杂碎中度过着,柴米油盐酱醋茶成了家庭生活的一个小缩影,人就在这些杂碎中丰富着,成长着。

11.父母回乡记散文 篇十一

在杭州旅居一年的父母,终于等到了他们的宝贝孙子放暑假,便开始了回乡之行。祖孙三人在火热的七月,带着对故土的思恋,怀着对久别亲人的想念,一路走走停停,“顺路”先到山东老家,再到大连旅顺,用大侄儿的话:“走一路,吃一路,玩一路,姑姑、大爷、爷爷、奶奶辈的人认了一大堆,却分不清哪个是哪个、谁和谁是一家的……”

经历了十天的等待,大侄儿一直用手机QQ给我做“现场直播”的消息变成了:“我们再有十分钟就到了。”终于,在车门拉开的一刹那,那车上的三张笑脸,连同车下的我的笑脸,灿烂了整个世界。而当叔叔从远处向车子走来时,所有的人都一口同声的问:“是他吗?!是他!”而话音未落,一向反应迟缓的老爸却“敏捷”的跳下车。只见那驼着的背影努力地、尽可能快速地、又有些踉跄地“奔”向了叔叔。而叔叔的脚步也由慢到快到急,身体渐渐前倾,笑开了满脸的菊花,嘴张开着:

“哥――”

“绍举啊――”

两个老人都远远的伸出手来,当那四只苍老的大手紧紧的握在一起的时候,所有人的眼睛都潮湿了:“这老哥俩,一年多没见,想啊!”

人越聚越多,弟弟来了,弟媳来了,侄女来了,邻居也都来了。众人说着,笑着,彼此问候着,每个人的笑眼里,都闪着亮晶晶的泪光,老妈不时的用手掌擦试着面颊,象个犯了错的孩子似的:“哎,这是咋了,越老还越没出息了。”其实,每个人都在稍稍的拭着眼角。

“都别在家门口站着了,开门进屋看看吧!”

邻居赵大娘的话提醒了老爸。只见老爸颤颤巍巍的在腰间摸索了好一阵,才掏出了那从不肯离身的家门的钥匙,哆哆嗦嗦的把钥匙插向锁孔,好半天,左转转,右转转,门就是打不开。

大侄儿忙上前:“看我爷激动得,把这门当成杭州家里的门了。”边说,边接过钥匙,只转了一下,膝盖一顶,门开了。

一股强烈的霉味迎面扑来,房间的地上、家具上满是灰尘。墙角处还挂着灰网,老妈叹了口气:“哎,这屋没人住就是不行啊。”

大家齐动手,所有的门窗都打开了,空气立刻好了很多。叔叔说:

“到园子里看看吧,让屋里通通风。”

映入眼帘的是满园子的密密的蒿草,齐刷刷的有一米多高。大侄脱口而出:

“奶啊,这是谁种了这么多的草啊!”

“轰――”的一声,所有人都笑了:“是风种的!”

老爸最先收住了笑,低声说了句:“傻孩子!”就一脸痛惜的、默默的`、一棵一棵的拔着那蒿草,虽然很吃力,却拔得很用心、很仔细。叔叔跟在老爸身后,也拔起了一棵蒿草,大侄儿很快也读懂了老人的沉默,不再说笑,跟在后面收拾着被拔下放倒的蒿草。

以前,那长满蒿草的园子里,老爸老妈每年从春到秋,都会种不同的蔬菜:菠菜、菜、芹菜、西红柿、豆角、茄子、辣椒、萝卜、白菜……应有尽有。那时,整个院子被两位老人家收拾得,一棵蒿草都不长,如今,那些蒿草,总算得了个“翻身”的机会,疯狂的生长着。占据了所有能占据的空间。

“荒了,都荒了哟。怪可惜的!”

“嗨,这老太太,什么都舍不得。”我拉老妈进屋,一边清扫房间,一边安慰老妈:“荒就荒了吧,每年你和我爸种那些菜,也没见你们吃多少,还不是都送了人了。现在,该享享福了,别老是惦着你这破家,想着这个破园子了。”

老妈变得沉默了,一边帮我一边时不时的轻叹一声。

屋子打扫干净了,园子里的蒿草也拔得差不多了。不知什么时候,弟弟两口子已经把饭菜准备好了。当一家人围坐在弟弟家那不太大的桌子吃饭的时候,两位老人还没从痛惜中走出来。

是啊,老人一辈子节俭惯了,看到曾经的家变了模样,那份心痛,不是语言能表达的。本来打算回来看看就去杭州定居的二老,突然不想再走了。嘴里一再说:

“这刚走一年,屋子也变了,园子也变了。可惜啊!”

聪明懂事的大侄笑着开导老人:“爷啊,奶啊,要不,咱把这房子,这园子,都带回杭州去吧!”

于是,大侄就把老人们所有不舍的都拍进了数码相机里:屋里、屋外,房前、房后,院子里、菜园内……最后,与老邻居们在大门口照了合影。

…………

尽管心中有千般不舍,二老还是在做了短暂的逗留后,要启程回杭州了。虽然家里,有他们住惯了的房子,有他们每天在一起“玩耍”的老邻居,但,美如天堂的杭州有老人的“命根子”――他们的老儿子和大孙子。

临别之际,大家都上车了,邻居赵大娘拉着老妈的手就是不愿意松开:

“这是咋说的啊,说走就真的走了啊,咱们一起‘玩’得好好的,就这样走了……”说的,说不下去了,听的,也再也听不清了,两个人泪眼望泪眼……

12.父亲应聘记散文 篇十二

每次回家,父亲总是慷慨陈词他的宏大志向,创业规划,令我这个晚辈都为父亲的开拓精神自愧不如。父亲年近七旬,土里刨食吃苦受累一辈子,到了颐养天年的年岁,又将经营了十多年的养殖场圆满收官,有了自己的养老钱,本该享享清福,过几天安生日子,却整天满脑子经营理念,我实在不愿恭维他的雄心壮志。

在屡遭我们这些不孝子孙的打击后,父亲也略失了些锐气,便开始实施他的退一步计划——给别人打工,权当解闷,顺便再挣点零花钱,使晚年生活过得再充实富裕点。于是,父亲早出晚归,跑遍了附近工贸区大大小小的厂子,问人家是否还招工人,并声明自己不挑不拣,打杂、看大门都行。一棉纺厂负责人看父亲干净利落,慈眉善目,穿戴整洁,就问:“退休了也不闲着,还想再谋份差事干?”父亲随口答音:“就是这闲不住的命,孩子们都不让出来,我是偷着跑出来的,我啥活都能干,不信我试着干两天,你们看我干的行就留下,不行我拍屁股走人。”领导见我父亲说话直来直去,一看就是爽快人,便答应留下来试用两天。他们给父亲安排的工作看似不累,就是趁车间工人休息的时候,把机器下边沉积的棉絮清扫干净,其余时间打扫一下厂院卫生。这活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不简单,诺大的厂房里,纺织机像列队的.士兵一排排巍然不动,要想把机器下面的棉絮清理干净,必须得把腰弯得很低,还要在车间工人休息的一个多小时内完成清理工作,以免耽误工人上工。父亲由于常年劳累已经严重腰肌劳损,为了拥有这份工作,他还是咬着牙坚持着,两天下来,整个厂院犄角旮旯、包括车间机器下面都打扫得一干二净,工人们都说,一年到头都没有这么干净过,厂领导也十分满意,父亲就这样入职了。接下来,每天如一日,虽然腰有点受不了,车间热得大汗淋漓,毕竟自己找到了发挥余热之地,还是很心满意足的。谁料第五天下班后,厂领导宣布临时放假,具体上班时间另行通知。父亲回家等了半个月不见消息,就又跑到厂子里打听,才知道产品滞销,暂时开不了工,只有看门人和两条狗在,父亲问能否把这五天的工资给结了,那人说他的工资还不知道该找谁要。父亲陷入了讨薪无门的境地,只好悻悻地回到家,嘴里嘟囔着,只当给你们白尽几天义务,还能把人亏死!

此后,父亲又整日苦思冥想找工作,听人说县城里公园找人浇花拔草,就又动了心思,偷着跑去试了两晌,大太阳下晒着不说,拔草的都是些中年妇女,个个坐着板凳拔几棵挪两步,嘴里净扯些婆婆媳妇斗智斗勇的实战经验,父亲最讨厌人嘴碎说闲话,加上弯腰拔草一晌下来腰疼得难受,就又白干了两晌,辞工了。

这两次求职经历,着实成了我们说服父亲好生在家歇着安享晚年,饭后到村外马路上走走步,锻炼好身体比啥都强的典型案例。父亲明里答应着,暗中还是憧憬着为霞尚满天的那一刻。小弟看父亲心有不甘,就提供信息说,工贸区又一家厂子找一看水泵的工人,厂子很正规,经营也不错,父亲满怀信心地又一次应聘去了。这次安排的工作是管理水泵,定时开闸放水,负责人看我父亲是个精明人,看样子也挺能干,就让父亲把身份证复印一份交到厂办,办理工伤保险。这下可露馅了,人家说,65岁以下有医院的健康证明还可以考虑,你都快七十了,说啥我们也不敢用。父亲再三表明自己身体没毛病,也没能打动人家的心。父亲不得不承认这家厂子确实正规,又把自己规到厂外去了。

正规厂子不行,父亲就琢磨着去给私人干,听说30里外的武陟县一家养狗场想找一名喂狗的工人,父亲因为搞了半辈子养殖,养鸡、养鸭、养猪、养兔子、养狐狸,哪个不得伺候它们吃,养几只狗算什么。于是让小弟开车,爸妈一同前往体验新岗位。养狗场不算大,几只体型高大叫不上名字的狗,吐着舌头看着所有来人,用虎视眈眈形容有过之而无不及。小老板看样子发号施令惯了,还没等我父亲说一定留下来伺候他这帮主子,就开始指指点点地介绍烧锅的柴禾在哪,饲料在哪,狗狗每天喂几次,怀孕的母狗每顿要添加多维素,饲料要煮的正好,不能让狗吃剩食等等,父亲对这些不算陌生,连连点头应允。倒是母亲不乐意了,不等狗场老板说完,拽起父亲就往外走,边走还振振有词的说:“没看那放饲料的地方离烧火的锅台有多远,柴禾又在另一边墙根,光跑腿就没空了,再把生的做成熟的,一勺一勺添到料盆里,就差喂到狗嘴里了,咱在家是当爷爷的,来这当壮劳力用,伺候几条吓死人的狗,不干不干!”母亲给父亲砸了场子。

这次之后,父亲好长时间没再出来应聘,但还是收不住心,今天考察调料店,明天考察幼儿园,要不然,把小弟承包出去的十亩地要回来种果树,实在不行重操旧业,把村外歇业的哪家养殖场接手干……反正一天到晚脑子没得闲,我们不支持也不反对,因为绞尽脑汁,也为父亲谋不到一份合适的好差事。

上一篇:我爱长江大桥作文下一篇:农村初中英语教学改革存在问题及研究对策 (仁爱版英语中考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