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心理学课程设置

2024-10-22

安全心理学课程设置(精选12篇)

1.安全心理学课程设置 篇一

对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再思考

作为医学院校的新办专业,临床心理学正接受来自社会需求的考验.依据社会需求,对临床心理学课程设置进行思考和调整,厘清心理学与医学课程设置的`关系,对于应用心理学专业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至关重要.

作 者:马利军 张静宇 MA Li-jun ZHANG Jing-yu 作者单位:马利军,MA Li-jun(广州中医药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张静宇,ZHANG Jing-yu(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广东,广州,510520)

刊 名:中国高等医学教育英文刊名:CHINA HIGHER MEDICAL EDUCATION年,卷(期):“”(3)分类号:G642.3关键词:医学院校 应用心理学 课程设置 思考

2.安全心理学课程设置 篇二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源自西方,20世纪80年代末传入中国。其基本观点是:(1)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个体在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同化、索引和建构当前所学的新知识的过程;(2)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学习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而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3)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作用应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和促进者。[1]这一理论给学习和教学带来了一场新的革命,为心理学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参考。

1 高师公共心理学的教学现状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2]基于此理论分析目前高师公共心理学的教学现状如下:

1.1 教材体系问题,导致知识缺乏生成性

多年来,高师心理学教材体系大多是以普通心理学为基础,附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等分支简单拼凑组成的综合体系。这种组合存在两方面的问题:(1)教材缺乏自身独特的学科内容和学科体系;(2)教材体系陈旧、僵化,课程的设置缺少发散性和开放性,过分注重基本理论的介绍,把知识看成是纯客观的、一成不变的,忽视了知识的生成性。[3]因而导致了高师心理学教材缺乏启发性、实用性,缺少一定的学习情境供给学生选择,造成资源利用过于单一,很难使学生生成新知识。

1.2 课程定位问题,导致教学效果欠佳

心理学是高师教师教育类教学的主干课程,多数学校把心理学课视为一般的公共课程,根本无法与专业课相比,并且是大班授课,少则70、80人,多则100、200人,因此出现了教学效果不佳。

1.3 情境性教学内容的缺失,导致学生厌学情绪

现行的心理学教学内容基本上体现了传统的去情境化特点,内容抽象、空洞,与学生的实际需求不相符。只注重了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忽略了程序性知识的掌握。这种缺乏情境性教学内容的设置,使学生一直处在脱离现实生活的学习中,谈不上在已有的知识体系中主动建构新知识和生成新知识。这种被动的、机械的学习有关概念和理论,而丰富的教学资源被浪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挫伤,使学生产生了消极的厌学情绪。

1.4 教师观念的滞后,导致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

目前,大多数高校心理学教师仍采用传统的讲授法进行教学,把学生从学习环境及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中分离出来,违背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实质———学习是学生主观经验系统化的变化。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失去了对知识主动探索和主动构建的机会。因此,这种教学观念不仅不利于学生对“结构良好的知识”掌握,更不利于对“结构不良知识”的掌握。导致学生无法主动利用已有的知识结构去建构心理学理论知识与实践。

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高师心理学课程改革的启示

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范式,结合高师心理学教学的现状,对此课程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2.1 基于建构主义知识观重新优化教材体系

建构主义知识观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同时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因此,高师心理学教材应依据建构主义知识观全面优化整个体系。首先适当的压缩和删减部分普通心理学基本理论的内容,相应减少部分课时,避免把公共心理学等同于普通心理学。其次适当增加实用性较强的内容,尽量满足学生自身和将来发展的需要。如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心理学等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现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

2.2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观对课程重新定位

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对输入信息的解释,主动地选择一些信息,从中得出推论。作为一名未来的教师,在他的知识结构中必须具备一类重要的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和教学实习等,其中心理学又是教育类课程系列中的基础性课程。所以,该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的专业基础课程,是集中体现高等师范院校的师范性特色的专业基础课。教学管理部门和师范生应对心理学课的重要性重新认识,摆正它与专业课之间的位置,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心理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4]

2.3 基于建构主义的情境性认知思想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建构主义者特别提倡情境性认知思想。他们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主体之外,必须依存于具体情境。依据建构主义情境性认知思想,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利用案例教学法和问题讨论法等为学生创设真实性学习情境,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加深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提高对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兴趣,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4 基于建构主义教师观对教师观念的转变进行变革

建构主义的教师观认为教师在知识传递的过程中,是以学生为本,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辅助者、设计者和促进者。

教师的作用及角色的转变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公共心理学课程改革中的重要体现。在心理学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必须要建立平等合作的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并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这样教师就由传统的讲授者变成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教师的工作中心应放在如何教会学生学习上,使学生不仅学会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更要学会“学习”,真正成为新时代的学习主人。

参考文献

[1]李萌涛.多媒体投影英语课堂教学初探[J].外语界,2001,(3):64-68.

[2]信中贵等.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2).

[3]郭启华,金红艳.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育学教学改革[J].长春大学学报,2004年10月.

3.新课程呼唤提高教师心理学素养 篇三

心理学素养是指教师掌握心理学知识、应用心理学知识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各种问题的修养与能力。在今天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心理学素养对于中小学教师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新课程教学重心的变化要求我们必须具备教育心理学理论知识

我们过去培养的教师是以学科类型为主的教师,强调学科知识的传授,缺少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关注。教学目标也重在落实“双基”的掌握及其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经验以及人际沟通等方面的内容。而现在大背景变了:课程改革的目标设计最终落在人的培养目标上,突出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心理方面的发展。这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就有一个重要的变化,不再仅仅“讲经说道”,而要做到以育人为主。我们教学的中心与重心是人,教师首先要了解他的教育对象,才能有效地实施教育、教学。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首先是人学。不了解孩子,不了解孩子的智力发展、思维、兴趣、爱好、能力、禀赋、习气,就没有教育。”新课程也要求教师要以人为本,不能以教材为本,所以,在今天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掌握教育心理规律、提高心理学素养显得尤为必要。

二、新课程的理念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学生身心发展的心理学知识

“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它倡导教师要形成新的学生观。

首先,学生是发展的人。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理论,熟悉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并且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以及个别差异性的规律和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教育观念上,要相信每一位学生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这就需要教师把这种潜在的可能转化为现实。

其次,学生是独特的人,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生活背景里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经验,有着丰富的精神世界,具有不同的个性特点。珍视学生的独特个性,重视学生现有的经验,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应成为我们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这就要求广大教师要有大量的心理学知识储备,才能建构科学合理的教育理念。

三、新课程的特点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心理学的理论知识

新课程的特点之一是“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认为“儿童是课程的主体,儿童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是课程的依据,儿童创造着课程”;“生活世界是课程内容的范围,儿童的现实体验是学习的起点,也是学习永恒的基础”;“课程的实施是儿童反思性、创造性实践建构人生意义的活动,儿童是在动态的反思和创造的过程中成长和发展的。”这些特点都要求教师要具有建构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过去,在单纯的知识传递过程中,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被重视,甚至被排斥在课程之外。但是在新课程中吸收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学习者要将科学的知识与自己日常的直觉经验联系起来。缺少生活经验的课程,将是不完整的课程,缺少对学生生活经验的关注,将是不完整的学生关注。

四、新课程中教师关注的角度变化也要求教师要有心理学素养

新课程中对学生的关注除了上面说的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还应特别注重以下几个方面:关注学生的智力类型,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处境与感受、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等等。

每一个人除了我们以往比较重视的语词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以外,还有七种不同的能力。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不能像过去那样用一把尺子去“量”所有的学生,而应关注学生智力的不同类型,构建多元的课程智力结构和多元的课程评价体系,构建多元的学生智力观。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适应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差异性和选择性,使学生采用自己最合适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更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生在校生活的质量,因而也将学生的处境和感受纳入课程评价的范围。教师的关注要处于一种积极而稳定的状态,就必须实现思想的升华。这种升华表现为将“关注”置于教育伦理的层面,形成以关注学生的发展为宗旨的教育伦理观。这也是教师心理学素养的一个重要部分。

4.心理学课程心得 篇四

在上这门课之前,我从没有接触过心理学,我印象中的心理学就是通过人的肢体语,表情上的一些表现来剖析人的心理,通过暗示催眠别人等等,或许高深的心理学也确实是这样。通过这门课程我发现,其实心理学离我们的生活很近,它就是我们在平时生活中的心理变化等等我们都会遇见的问题。虽然我并没有从这门课里学会看透人心、催眠别人,但是我就得它真的可能是我性格,甚至是人生转折点,我并没有就那个知识点去剖析一些心理学的问题,只是就心理学课程给我的无限帮助来谈谈我的感受。当我们把感觉到的事物的属性综合起来,产生了对事物的全面的反映,我们有了知觉,进而有了认识。在形成认识的过程中,有太多的环节,而这些环节我们并不是每个都了解,所以对于刚刚发生的事或刚刚认识的人,我们会有太多的误解。信息的整合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社会刻板效应、定势效应等等影响我们对人的深入了解。“以貌取人”大概就是这样出现的吧。我不是一个以貌取人的人,但一个人的第一印象确实影响了我的态度,或许每个人都会因为一个人的举止行为去评判他的性格,决定是否和其交谈,或者是否和其交朋友。但是,大多数时间里,感官会欺骗我们。就像《大染坊》里的那个老板,他扮成一个乞丐去其他店家,伙计从衣着上评判了他,认为他是乞丐,不可能买得起布,就用低价羞辱他,他却因此低价买入了大量的布,使这家店损失惨重,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我以前并没有注意这些问题,这会使你损失大量的好朋友和机会。从这我学会了不能从表面去评判别人,只有当你真正认识他以后,你才能知道他是否会像表面那样你不愿成为朋友,或者他将成为你后半生的挚友。不要让你最好的朋友因为你的第一印象而错过。

上过那节关于睡眠的课之后,我才发现原来我的睡眠一直是不规律而且效果很差的。我总是注意哪些细小的声响,哪些声音总使我很难入睡,所以我会等其他人入睡后再睡,而这样又会造成睡眠的无规律,而且无规律的睡眠又会使睡眠质量下降,很长时间里我的精神状态都不好。需要注意力集中的时候总是不能集中,而睡觉的时候又会集中注意力于睡眠上,结果越是这样就越睡不着。通过心理学发现,睡眠中,人完全没有意识活动,而注意的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在一定方向上活动的强度或紧张程度。集中的注意力结果就是意识活动兴奋或紧

张,这样的状态下根本不可能入睡,入睡需要注意力的分散,将过分集中于细小声响的注意力,分散于一些其他的事情,回想白天上过的课、默背英文单词或者听些舒缓的音乐,都可以分散集中的注意力。就像医生所说的治疗失眠者时最简单的方法:数羊。通过数数这样简单、无意识的事情,分散你集中于其他事情的注意力,就能解决较轻的失眠。这些方法很好的帮助了我的睡眠,使我既能较快入眠,又能拥有高质量的睡眠。

记得老师说过有关睡眠规律的问题,人的睡眠有规律,才能有效的提高睡眠质量。每天准时起床,如果较困的话,每星期可以有一天睡到自然醒,我做了,虽然并不是每次都准时,但确实有帮助。最初或许会在白天有些困乏,但遵循有规律的作息时间一段时间以后,就能感受到效果,白天更有精神,而睡觉的时候更快入睡,并且睡的很香。由此还可以推广的其他的事情,比如吃饭等等,有规律的作息时间确实是我们所需要的,尤其是大学生。

我认为最有帮助的就是《记忆与学习》那一章,作为学习了十几年的学生,记忆一直都是我最头疼的事情,或许这就是人们发明电脑的原因吧。我的记忆力不是很好,总是记了忘、忘了记的,最令我羡慕的就是那些“过目不忘”的人。我以前总是以为,记忆力是天生的,和后天的努力无关,学习了这一章以后,我才明白,记忆力的提高后天是可以努力的,并且能够超越自己以为的那个记忆界限。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是在人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其中的很多理论研究对我有很大的帮助。比如,在识记时有累积抑制,影响了识记后的回忆成绩,一段时间后,抑制作用解除,引起回忆量的上升。以背单词为例,我在背单词的过程中,总会背了一部分之后回头看看,却发现一片空白什么都没记住,进而积极性下降,甚至不愿意再背了,反正都没有效果。看了这个理论才知道,并不是没有记住,只是存在积累抑制而已,一段时间后再想,会比马上想想起更多的东西。明白这点之后就不会因为对记忆力的否定而放弃努力了。再比如,材料的相互干扰,一段时间后,干扰的消失以及材料间联系的增多,整体性加强,识记的材料变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引起回忆量的上升。以前总是从课本的第一章背起,这样就会越背越乱,越来越记不住,原来不同章节之间的信息是会互相干扰的,而有机整体对记忆是有帮助的,那如果想理清大

概的思路,看目录,将课本的整体网络整理出来,那么记忆力不就提高了吗?试过之后,果然有用。

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看,遗忘的规律是

1、数量上受时间因素制约。

2、进程上是先快后慢。遗忘总是在最开始的时候最快,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较慢了。以曲线来看,最后保留大概20%的记忆,既然如此,那么就在最初的那个阶段返回去看下,保持新鲜记忆,并且循环之,翻看的时间较短,比较方便。即使这样还是会在睡醒一觉后忘记,但总有那记住的20%,找出它们,划掉。既然之后的几天里这部分还不会忘记,那么就没有必要在这几天里再看。这是针对短时间考试攻坚,而如果要长时间知识储备,那么就要将所有的在几天后都要重复记忆,延长他的记忆时间,把它作为你作息时间的一部分,那么你所记住的东西就会记得很牢。

提高记忆的方法有很多,我比较喜欢的是“触类旁通”法和记笔记。“触类旁通”法是我自己编的,就好比背单词,我们总能记住一些常用的、比较不容易忘记的单词,而这些单词就可以“旁通”到其他的,如我能记住survive,就会记住service,看起来有相似点的事物是可以“触类旁通”的。这样连接关联的事物,每当你想起一个,你就会想起另一个,区分、辨识之后,是另一遍的记忆,无意识的增加记忆的次数,之后就不会忘记了。还有就是记笔记,我觉得写虽然不如看的快,但是写的记忆度要远远大于读与看。我们可能还没有能力将知识改编成歌词,用韵律法增强记忆力,无非也是关联,将字词关联到韵律上去,写可能是我们能用的加深记忆力最好的方法。每一次的写就仿佛用刻刀将写的东西刻入我们的头脑之中,虽然不能永远不忘,但可以延长遗忘的时间。

如同记忆一样,我通过心理学给予我的帮助有很多。老师说过一句话:“性格是可以改变的。”在此之前,我想过很多,我觉得性格就是长期某种习惯导致的结果,就像睡懒觉一样,这是一种长期的习惯,睡习惯了,也就成为你性格中的一部分,加之其他懒惰的习惯,综合起来可能就会使你有了懒散这个性格特点。再类比“急躁”,或许你的家人就是那种急躁的性格,在他们的长期教导中,你会觉得不遵守承诺的行为是不可以接受的,有人如此,你就会急躁,甚至于生气、与人吵架,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当然,不遵守承诺的行为肯定是不可以做的,但是我们不能强迫别人去遵守自己的行为准则,并且要控制自己的情绪。这些习

惯既然是长期养成的,那么我们就可以用其他的,甚至相反的习惯去代替它们。但是我去做过之后才发现,太难了,也许就是我性格中的懒惰发挥了效用,我不想去改变了,所以我用类似于自我暗示的方式告诉自己:性格是天生的,它不可改变。老师的这句话让我意识到我错了。

性格可以改变,那么我们如何去改变它呢?如何使这个过程尽量的不那么痛苦?我觉得应该从动机与需要中找寻答案。动机包含的内容:

1、动机是一种内部刺激,是个人行为的直接原因;

2、动机为个人的行为提出目标;

3、动机为个人行为提供力量以达到体内平衡;

4、动机使个人明确其行为的意义。我要为自己改变性格找寻一个强有力的动机,用某些必须达到的目标促使我们改变一些习惯。若为解决赖床找寻一个动机的话,可以列举赖床会导致的结果:肥胖、高血脂、高血压等等。在用不赖床人健康的身体状况作比较,反差出来了,外在的动机也就出现了。内在动机,我可以提醒自己赖床会浪费我的时间,我可以用这个时间来增加我的知识储备,实现我的理想,用美好的未来来激励、暗示自己,赖床是不好的,有规律的作息时间才是我所需要的。这样是否能改变性格,我还不清楚,但我会用实践来证明,反正这样的实践“百利而无一害”。

5.《心理学》的课程总结 篇五

心理学是师范类专业必修的教育理论课程之一,安排在本科专业第五学期授课,每周3学时,共54学时,采用课堂教学为主,学生课下自主学习为辅的教学方式。

一、课程概述

《心理学》是为培养合格的中小学教师而开设的一门具有师范性特点的公共必修课程。其教学的基本任务在于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树立正确的心理观和教育观,增强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为教育学、学科教学法以及教育实习和未来的教育实践工作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二、本课程校内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及开设现状

20xx年,在原赤峰师专教育教研室的基础上,成立了赤峰师专教育系,心理学教研室是教育系三个教研室之一,承担着心理学的公共课教学工作。

20xx年5月,赤峰师专与赤峰教育学院、赤峰电大、内蒙幼师、赤峰卫校等合并成立了赤峰学院,教师教育依然是赤峰学院的特色教育部分。为满足本科教学的要求,教育系心理学教研室的力量进一步壮大,除了承担本科、专科师范类教育的心理学课程以外,还承担着致力于未来教师工作的非师范类本科学生的心理学选修课的教学工作。

当前,赤峰学院进一步强调教师教育的重要性,从20xx届开始,心理学课程有原来的大班型选修形式改为小班型公共课必修课授课形式,给心理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心理学的教学任务重大,必须有一支过硬的师资队伍,而心理学教研室的教师无论时从学历、学缘、年龄、及科研等方面,都能胜任此项工作。

同时,教育系应用心理学专业从20xx年开始招收专科学生,自20xx年开始招收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我们的学科建设工作正在跨上一个新的台阶。此外,我们的教材建设也正在进行中,心理学实验室也在进一步完善过程中,这都将对未来的教学工作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本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教材的建设

在近几年的教学中,主要是使用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面向二十一世纪课程教材,但教师们在使用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对选用的教材有选择性地进行新的加工处理,力求反应本学科最新的成果和更符合学生的实际。目前我院教师结合本校实际编写了教材《心理学教程》已经出版,对下一步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将起到指导作用。

教学大纲及授课计划的制定

教学大纲是本课程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学习知识、教学深度及教学进度的基本要求等内容,是组织教学金额进行教学质量评价和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因此本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是从师范类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充分体现素质教育和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在借鉴其他高校经验的基础上,注重课程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结构的有机衔接,服从课程结构及教学安排的整体需要,防止单纯追求局部体系的完善。

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每年都在教学大纲允许的范围内对授课计划进行适当的调整,参照以往的授课经验、内容和进度等,结合本学期的教学安排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使教学计划制定更有针对性,更具科学性。

教学方法的改革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传统的讲授法和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使得教学更具有形象性,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同时,在教学中结合案例教学法,使心理学更贴近生活,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从20xx年开始,采取了小班上课的形式,加强了教学的针对性与合理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例如,案例教学法的使用目的是使教学能够理论联系实际,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掌握心理学知识;其实施过程是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适当地出示典型的案例,通过学生分析、教师点评总结等方式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的效果很好。

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给学生布置课外作业,拓展学生的知识,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并使作业与考核结合起来,在最终的考核成绩中占据一定的比例。

在每章结束后,都为学生提供复习参考题以便学生及时复习掌握。

成绩的考核与评定

本课程的成绩考核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大部分构成,其中,平时作业占总评成绩的20%,出勤率、学习态度占10%,期末考试占70%。期末试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存在问题

各专业学生的学习基础参差不齐,总体上普通科类的学生比艺术类的学生基础好一些,文科学生比理科学生的基础好一些,因此在进行教学评价时不同科类的成绩有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同时,有些学生缺乏职业意识,对心理学课程认知不足,重视程度不够,也影响着教学效果。

改进的建议

6.成功心理学课程论文 篇六

快乐与成功心理学

前言:什么成功呢,人人都追求成功,可是有时候,成功好像近在咫尺,有时候成功又似乎遥不可及,如何获得成功是每个人都关心的问题。本文首先研究什么是成功,然后结合自己的优势,剖析了现在大多数青年学生所面临的困境,探讨了如何才能成功,并且为自己确定了努力的方向,本文的撰写过程,是自己的提高过程,也希望能给其他同学提供最真挚的帮助和参考。

关键词:成功,优势,困境,成功同心圆

独创性声明:借助本文深刻的反省了自己,结合面临的困境,认真的思考了怎样才能解决现在存在的问题,走向成功。除了部分引用文献,其他均为真情实感,特此声明。

一、在你眼里什么是成功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在向往成功,企盼着成功。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为了追求或世俗或理想的成功而奔波忙碌,可是真正的成功是什么呢。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经常令我们这一代陷入迷茫和痛苦之中。

在大多数人眼里,在某个领域取得一定得成就,能被很多人知道和敬仰才算是成功。于是我们看名人传记,读成功励志书籍,看电视名人采访,就希望像马云、李开复、俞敏洪这样的成功人士能告诉手把手教我们怎样成功。其实,成功是不可复制的,他们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们有自己人生的目标并且去努力做到最好。而且,成功并非只有一种定义,如果有财富有地位才算成功的话,那这世界上能称作是成功的例子就太少了。盲目的接受世俗化得成功标准,选择那些并不适合自己的成功之路,反而会给自己戴上沉重的精神枷锁。

什么才算是成功呢,其实在我眼里,即使你是个平凡的人同样可以过成功的人生。真正的成功是什么:它不仅包括靠自己的努力取得令人羡慕的名望和财富,它也可能是因自己的行为而给他人带来了幸福,也可能是你在自己的岗位上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或者是找到了最能使自己满足和快乐的生活方式。

这让我想起了李开复先生的两本书《做最好的自己》和《世界因你而不同》。对我而言这两个题目,就是对成功最好的诠释,我用它们来指引我学习和生活。成功是做最好的自己,成功就是不断的超越自己,让自己的人生快乐、充实有意义;成功是要实现自己的价值,并能造福他人,让自己在这世界上留下痕迹;成功就是不虚度此生。

二、你的优势在哪里

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机会,关键是能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里,自己的目标是什么,然后去发挥自己的优势努力向自己的目标前进。

我的优势在哪里呢,说实话有时很沮丧,总觉的自己除了考试什么都不会,现在想想这何尝不是学习能力强的体现呢。在20年的学生生涯中,我形成了很好的学习能力,养成了很好的学习习惯。接受能力强可以让我在任何岗位上都能很快的进入状态;有毅力让我遇到困难不会轻易放弃而是勇敢的面对它;对自己要求严格、不论干什么都不敷衍而是认真的去做可以让我能够很好的完成别人交给的任务。这些不都是我的优势吗,这些都是要干一番事业的基础。

一个人的态度也很重要,一个人只有积极的去生活才有可能去创造美好的未来。我有不服输的精神,喜欢挑战,并且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喜欢动手,更重要的是我愿意不断的超越自己。

我们每个人都要时不时的剖析下自己,找到自己的潜能,并将它发挥到最大。

三、现在所处的困境

了解自己的优势,很努力的生活,可是却不知道自己是往哪个方向走,这是一件很头痛的事,我们这一代的很多青年都处在这一困境中,我也不例外。

有人总说,我们走上了读书的道路就像是上了搜贼船,想下下不来,日复一日的努力着,却不知道为什么而努力,只是一种习惯。

很多人真正进入大学知道自己接下来的四年将要学习什么的时候,都会很郁闷。每个人在考试上的建树都是厉害的角色,但是在面对专业的选择时,都跟我一样彷徨无知。最后白白的扼杀了潜藏在身上的特质。但最痛苦的事情并不是在于我们没有选到心仪的专业。而是我们根本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并且,直到今天,我对自己的喜好也许有了一些轮廓,但却还是抓不住。不知道各位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就是对什么都没有什么特别的兴趣,但是如果老师或者谁谁谁让你做什么,也还是乖乖的去做,做的质量也不错。仅仅这样而已。现在我深深为此自卑,随着年龄的增长,深深感觉到没有激情的努力是绝对没有光彩的。也许你还不赖,但绝不出类拔萃。

很多人都在郁闷着自个儿的专业,但是既然已经这样了,那就把郁闷转化成别的什么吧。

郁闷是会变成习惯的,既然一些事情不能改变,那就去享受它。享受的过程就在酝酿着激情,但你拥有激情的时候,刚好你还拥有一个不错的头脑。那么你一定会成功的。

四、如何走向成功

成功是什么,成功就是按照自己设定的目标,充实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就是始终沿着自己选择的道路做一个快乐的、永远追逐兴趣 并能发掘出自身潜能的人。我们应该学会把远大的理想变成具体的奋斗目标----做好每件事,快乐每一天。要想成功,首先,我会尽快找到自己的方向的,那我们现在还要做什么呢。

成功是每件小事的累积,因此我们现在就要开始做好每件事。在我眼里,既然你选择了读硕士或是博士,那就要做一名合格的研究生,当你毕业的时候带走的不仅仅是文凭而是水平。

海德曼教授说:做博士,你从学校带走最有价值的不是这份论文,而是你分析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研究和发现真理的经验还有科学家的胸怀。当你某一天不再研究和发现真理的经验,还有科学家的胸怀。当你某一天不再研究这个领域的时候,你依然能在任何一个新的领域做到最好。

这句话给我很大的启发,学习成绩是一种表象的结果,而学习能力才是伴随一生的能力。

而且既然选择了研究,就要在某个领域做出重要的成果。“做世界某个领域的一流”这一观点也让我很震惊,要做就做最好深深的刻在我心里。

在离开学校的那一天一定要做出有价值的东西。这是我的小小梦想,如果毕业的时候,我能做到这一点,那我就收获了这一阶段的成功。

另外,在这一阶段还要努力完善自己,目前没有目标不要紧,重要的是要做好一切准备,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就像前面提到的当你看到机遇的时候,刚好你拥有了不错的条件,那么你一定会成功的。

那我们要从哪些方面提高自己呢。在李开复先生的《做最好的自己》一书中提到了“成功同心圆”的理念,说人首先要有了正确的价值观,因为价值观是指导所有态度和行为的根本因素。如果价值观不正确,一个人无论多么努力,都会像南辕北辙的赶车人那样离成功越来越远。有了正确价值观的指引,就可以更好的完善自己的人格,端正自己的态度,对一个渴望成功的人来说,最重要的态度有六种:积极、同理心、自信、自省、勇气、胸怀。最后靠这些态度来指导自己的行动,以勇气指导自己追寻理想;以自信培养、发现兴趣;以自省指导有效执行;以积极的态度努力学习;以同理心指导人际交流;以胸怀促进团队合作与相互沟通。价值观、态度、行动这三者构成了成功同心圆。

结合自己的欠缺,我明确了自己该从哪些方面做起。

1、务必要对自己的未来有认真的规划,有可实现的愿景。要提高自己的勇气,敢于去追逐自己的梦想。

2、提高自己的执行力,这是目前我最需要解决的。相信大多数人跟我一样,想的多做的少,大好的时光都在犹豫中流走了。无论怎样,要想把理想变成现实都需要执行的魄力,不能因为懒惰和犹豫与一个又一个成功的机会失之交臂。

3、要学会管理时间,时间管理与目标设定、目标执行有相辅相成的关系。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情况吧,每天忙忙碌碌可是一天下来却发现什么都没干。事分轻重急缓。每天早上要确定当天要做的紧急事和重要事,睡前要自省,回顾一下自己是否做到了两者的平衡。真正要做事的时候一定要保证效率,并且不拖拖拉拉,给自己一个合理的最后期限。

4、持之以恒的学习。学习之重要,不在于它可以获取文凭,而在于它是实现理想、追随兴趣的必由之路。只有持续学习,才可以不断提高自己,让自己逐渐接近真正的成功。

5、更好的与人交流。只有与人相处的愉快才能互相倾听和沟通,才能更好的团队合作。在实验室中与师兄师姐相处的融洽,才能很好的与他们交流经验,更好的完成自己的课题。与人交流最主要是要给别人制造轻松自然的气氛,因此要克服自己的胆怯要活泼主动、展示自我。

7.论公共心理学课程的学习评价改革 篇七

林崇德等人经过大量研究,认为教师素质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在结构上应包括以下成分:教师的职业理想、知识水平、教育观念和教学监控能力[1]。其中,教师的知识可分为3个方面:教师的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教师的条件性知识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是目前广大教师所普遍缺乏的,但它是教师成功教学的重要保障。

教师在接受职前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学习的课程之一就是心理学。师范院校开设心理学课程,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自我素质和作为未来教师的教书育人素质,而具备这些素质的标志,不是对有关心理学知识能够倒背如流,而是能够在实践中创造性地使用心理学知识。正如赫伯特·西蒙所说,“求知(knowing)”的意义已从能够记忆与复述信息转向能够发现和使用信息[2]。

为了达到这些目标,在心理学学习过程中,必须促使学生积极思考,理论联系实际,为将来的实际应用而不只是为通过考试来学习心理学的知识和技能,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学思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从心理学视角审视问题。这就要求教育者从教材、学习方式、教学模式等诸方面进行全盘考虑,而其中可操作性较强的措施之一,就是学习评价的改革。

学习评价主要有两种方式: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教育教学中早期使用的方式主要是总结性评价,其功能是甄别、选拔、导向、监督、控制和激发动机。近年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以提供反馈为主要功能的形成性评价的重要性,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转变评价方式的研究与实践比比皆是[3,4,5]。但在师范院校的公共心理学课程评价方式上,许多地方仍然固守以总结性评价为主的老路。

二、目前公共心理学课程的学习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评价功能缺失。

目前公共心理学课程的学习评价方式, 一般是以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合成。平时成绩一般所占的比例较小, 包括考勤和平时作业两部分, 只要考勤过关、基本完成分量并不大的作业就可获得不错的分数, 这种做法可以起到一定的提供反馈和激发学习动机的作用, 但作用不很大。作为评价主要方式的期末考试, 则以考查学生对心理学基本知识的掌握为主, 学生只要努力记忆即可过关。因此, 大量师范生对待心理学课程的方式是:平时混混考勤、抄抄作业, 考前突击背诵, 考后全部忘光。

所以, 目前公共心理学课程的学习评价方式还是以总结性评价为主, 在促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主动积极地学习应用心理学知识等目标的达到方面还存在欠缺, 也不能提供及时的反馈信息以帮助学生和教师改进学习和教学。

2.评价方式单调。

目前公共心理学课程的学习评价方式以纸笔测验、闭卷考试为主。这种方式只利于考查学生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水平, 不利于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应用水平;只适用于总结性评价, 不适用于形成性评价, 评价方式较单调。

3. 评价内容简单。

目前公共心理学课程的大部分作业和考试题目可简单地应用教材中提供的概念、原理和案例完成,这种状况使得学生以为只要熟读课本便可学好心理学,客观上助长了死记硬背式的学习方式,也无从得知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方面的情况。

三、公共心理学课程学习评价改革的思路

1. 加强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通过诊断教育方案或计划,以及教育过程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以提高实践中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的质量的评价[6]。自1967年斯克里文首次提出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的概念以来,形成性评价日益受到教育理论和实践领域的重视。一般认为,形成性评价有助于直接地、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利于调动教育者进行教育改革的积极性,可以弥补总结性评价在提供反馈功能方面的不足。如果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反馈,学生和教师都不知道学得如何、教学效果怎样,就只能按照教学计划走过场。因此,在教育实践中应重视形成性评价方法的使用。

2. 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为目的。

学习的目标应该是理解和应用知识。死记硬背的知识是僵化的、无用的知识。因此,学习评价应促使学生努力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应用知识,实际上就是学习迁移。要想促进学习迁移,必须让学生知道在什么时候、什么条件下使用哪些知识,而且要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在实际应用中是有作用的。

3. 评价内容尽可能理论联系实际。

如上所述,理论联系实际是达到促进知识迁移的良方。因此,学习评价要促进这一过程。如果学生简单地使用书本中的原理和概念便可轻易回答所有问题,他们就会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所学知识。事实上,只有学生能够变通地使用知识,才能衡量出他们掌握知识的程度。

四、公共心理学课程学习评价改革的具体方法

1. 使用档案袋评价。

档案袋评价,也称学生成长记录袋,是由学生汇集自己作品的样本,展示自己学习和进步的状况[3]。档案袋评价与传统评价方法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学生充当了仲裁者、评价者,为学生提供了自我反思和评定的机会。另外,档案袋评价也便于展示学生的学习与进步过程,非常适合在形成性评价中使用。在心理学公共课中,档案袋的内容可以包括:(1)心理学家的传记介绍;(2)心理学学术论文的摘抄和读后感;(3)心理学小论文;(4)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生活的案例报告或短文;(4)对所学内容表示困惑所提出的问题;(5)将心理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已有研究或个人设想;(6)阅读、观看与心理学有关的文学艺术作品后的感想;(7)某种心理学研究方法的介绍;(8)组织或参加小组讨论的情况记录及反思;(9)自己选择以上内容的理由和自我评价。教师应与学生共同决定档案袋的内容,经常组织学生展示其内容,以便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做出反馈。最后,可按照学生档案袋作业的完成程度、主动程度、认真程度、理论联系实际的程度、自我评价的深度等方面来进行评价。

为降低作业难度,可以允许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共同完成以上作业。

2. 改革期末考核题目和所占比重。

作为总结性评价的期末考试,所占分数比重应下降,提高平时的形成性评价比重。在期末考试中,减少记忆性题目的比重,增加理解和应用性题目的比重。一般来说,考核题目可分为“是什么”、“谁”、“为什么”、“何时”、“何地”、“怎么办”等几种,除前两种主要考查记忆,其余皆为理解和应用性问题。另外,考核题目要避免使用书本中的原话,而要将书本内容加以引申、变化。

五、公共心理学课程学习评价改革的支持条件

1. 改变教育观念,加快师范院校教育教学实践的改革。

师范院校课程评价现状的形成是有其原因的,比如在教育观念方面,领导、教师和学生不重视公共课、缺乏正确的评价观,在行动方面安于现状、未掌握适当的评价方法,等等。要想促使公共心理学课程的学习评价改革,必须首先改变教育观念,认识到心理学课程对于师范生的重要意义,认识到正确的评价方法对于学习与教学的重要意义,才能使改革得到领导的支持,使教师积极投入和学生积极参与。

2. 调整课程结构,增加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

学生只在课堂中利用课本学习,要想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是不可想象的。只有学生有机会接触到鲜活的实际,才能使他们密切关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才有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的动力和条件。因此,在学生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等课程之前或者同时,学生应有时间到中小学去实习,去做老师或助教,接触实际工作,带着实际问题来学习,利用实际经验来理解,再将所学用到实际工作中去。这样,一定比只在书本中想象效果好得多。

3. 利用信息化平台,提供支持形成性评价实施的技术条件。

公共课心理学课程通常是大班授课,一个班级几十上百人是常事。即使是小班授课,在使用档案袋、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形成性评价方法时,要想随时记录和评价每个学生的情况也是非常困难的。如果能够借助信息化平台,随时记录、汇集和展示每个学生的回答,将会给教学带来许多便利,也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摘要:公共心理学课程是培养教师教书育人素质的重要保障, 学习评价是促进这一目标达成的重要途径。但目前的师范院校公共心理学课程的学习评价主要存在评价功能缺失、评价方式单调和评价内容简单等问题。为改变这一现状, 需要加强形成性评价, 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为目的, 使用档案袋评价和改革考核题目及其比重的方法。公共心理学课程学习评价改革需要以下支持条件:改变教育观念, 加快师范院校教育教学实践的改革;调整课程结构, 增加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利用信息化平台, 提供支持形成性评价实施的技术条件。

关键词:公共心理学课程,学习评价,改革思路,改革方法

参考文献

[1]林崇德, 申继亮, 辛涛, 教师素质的构成及其培养途径[J].中国教育学刊, 1996, (6) :16-22.

[2]约翰.D.布兰思福特, 安.L.布朗, 罗德尼.R.科金等编著.程可拉, 孙亚玲, 王旭卿译.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7, 第二版:14.

[3]李雁冰.质性课程评价的典范:档案袋评定[J].外国教育资料, 2000, (6) :11-13.

[4]徐芬, 赵德成.档案袋评价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J].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1, (4) :52-56.

[5]黄光扬.正确认识和科学使用档案袋评价方法[J].课程.教材.教法, 2003, (2) :50-55.

8.浅谈中职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 篇八

关键词: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 厌学 教学有效性

一、中职学校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问题分析

1.教材的原因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幼儿教育专业所用的幼儿教育心理学课本是教育部推荐的中等职业学校(三年制)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用书第二版。教材体系科学、合理,例证丰富而恰当,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实用性。当前,适合中职幼儿教育专业的幼儿教育心理学教材并不多,而这本教材总体来说内容较为丰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系完整,因此被大多数中职学校用作幼教专业的主要教材,但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有以下几个问题的值得反思。

(1)理论性强,表述较难理解。由于大多数中职生以前未接触过心理学,所以他们在理解教材中的一些概念和原理时存在困难。如第四章《学习与幼儿心理》中除了讲学习、游戏的概念外,还介绍了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学习的基本理论,其中对于“条件刺激”“无条件刺激”“操作行为”等概念的讲解不够明确,也比较晦涩,还有《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这一章节理论知识点多,但缺乏实例说明,让学生有一头雾水的感觉。

(2)内容繁杂,易混淆。幼儿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幼儿教育学和幼儿心理学的交叉学科,教材将幼儿心理发展观和教育观渗透于各章节之中,人们越来越关注的幼儿心理健康问题也编排在特定的章节中,这些添加的内容丰富但也比较繁杂,在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此外,与2012年版《幼儿教育心理学》相配套的其他教材如《幼儿教育学》之间有部分内容存在互相重复、概念不一致之处,这也容易导致混淆、概念模糊不清等问题。

2.学生的原因

从学生本身来看,选择幼教专业的中职生大多是因为喜欢声乐、舞蹈、手工等艺术课程,这类可以动口动手的课程对他们来说更具趣味性,学会一首歌、一支舞蹈、完成一幅绘画作品都能给学生带来很大的成就感。而幼儿教育心理学更多地要求学生运用抽象思维,去理解和接受概念,相对枯燥,因此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师的原因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应是一项双向活动,教师和学生是相互作用的两个主体。幼儿教育心理学虽然是一门理论学科,但是更加注重知识的实践应用。而目前中职学校的专业理论教师大多是毕业后直接到学校任教,甚至有部分专业教师是由语文、政治等其他学科转行来的,普遍缺乏幼儿园教学的实践经验,以致在教学中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忽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照本宣科,在教学中继续沿用普通中学的教学方法,这就很难创造出活跃的学习氛围,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容易产生厌学的心理。

二、提高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基于上述分析,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弥补书本的不足,丰富课堂内容

教材的更新不可能完全跟得上时代的变化,因此在处理教材时,教师要注意与时俱进,除了讲述课本中已有的知识外,还要了解最新动态,结合当前的形势和热点话题进行教学。如在讲授《社会规范的接受规律与德育》一章时,教师可结合“做谦恭有礼的中国人”“学习龚全珍同志的先进事迹”等系列活动进行讲解。

2.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正在成长着的人,教育的目的就是育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意识到学好幼儿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和意义”时,教师可同时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激发学生对专业的热情。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认真学好专业理论知识的思想,让学生明白只有掌握相关的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才能做好幼教工作。

3.开展课堂实践活动

大多理论学科都提倡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去体验和理解,因此在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中,教师也应多创造学生亲身实践的机会。如在讲授幼儿游戏时,教师可提供各种游戏素材给学生,将学生分成几组。每组学生挑选一种游戏,准备之后,每组轮流带领全班进行游戏活动。游戏结束后,教师进行反馈评价。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又能使他们对教学内容有更深刻的体验。

提高中职幼儿教育专业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只要教师以科学的教育理念为基础,从学生的自身特点和专业要求出发,多想、多实践,就一定能使学生在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学习中有所收获,学以致用,进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9.心理学与生活课程心得 篇九

怀揣着对心理学神秘面纱的好奇,我开始了这学期的心理学与生活课程。在我的意识里“心理学”一门比较神奇甚至神秘的学科,然而我想在这学期的选修课中我初步揭开了其神秘面纱。课程期间老师图文并茂,讲解有序。让我们初步学习了许多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其中最重要的也最有意思的当是结合大学生特点做出的一系列心理学分析与实验,这些都很实用让我进一步了解了在大学生活中常见的心理问题以及如何正确的应对这些心理问题,在实际生活中我们都难免遇到人心中脆弱一面,学习一定的心理知识,这对于我们自身以后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有利于我们身心健康的完善及维护。实际生活中,有时心灵是多么的需要他人的呵护,那种心与心的交流才能让人体会到交流得喜悦。在心理状态不好的时候,我们不仅需要别人的帮助,同时在他人需要的心理帮助的时候,我们也应该用自己学习的心理知识去帮助他人,关怀身边的人。我相信,学的这些知识,不仅以后对自己还是对身边的人,都是有一定的帮助的。

但是个人觉得课程还有不足之处:举例多是一些外国心理学家针对外国人的一些实验与分析,因为文化﹑经济﹑教育方式等的差异这些结论或实验分析对现在的中国人同样适用吗?中国的心理学家们是不是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做点什么呢?

下面我就张老师讲授的“从众依从和服从”专题谈谈我的具体体会。首先是“从众”,它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可以说有人的地方就会有从众的身影,从众的意义在于其对个人的社会适应意义是非常明显的;同时从众也是个人适应生存的必要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利于社会规范的形成。从众的原因大概可以分为信息压力﹑规范压力。从众类型有三种:真从众﹑权益从众﹑不从众。

其次是“服从”,指按照他人命令行动的行为。是通常人与人之间发生相互影响的基本方式之一。当人民认为是合法权利时及可以将责任转移时就会发生服从。

最后是“依从”,指人接受他人请求而行动,使别人请求得到满足的行为。依从也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相互影响的基本方式之一。

从众与依从的关系:

二者都是个体受到某种影响而产生的行为变化,其发生机制都不存在对权威

者的绝对服从。依从行为是由一个特定的影响对象对个体施加直接影响而产生的;从众没有特定的影响来源,是个体在一定的群体压力之下自发产生的一种跟从行为。

服从与依从的关系:

服从的引发,具有某种强制的特征,命令者与服从者之间存在着规定性的社会角色联系。服从的理由是外在的。依从的理由的内在的,请求者与依从者之间,并没有规定性社会角色关系的束缚,面对请求者的请求,依从者必须有一定的认同,才会顺应其要求去行为。

从众依从和服从皆是双刃剑。然而科学的魅力就在于趋利避害,让其为人类需要服务。例如“留面子效应”是指人们拒绝了一个很大的要求之后,对较小的要求接受性出现增加的现象。我们可以利用它达到我们学习、生活甚至商业的目标。再如“附加价值”策略、“相同处境”策略、“欲擒故纵法”、过度理由效应等都是本节的心理学知识在实际中的有效应用。

记得最清的是张老师讲的一个“用钱使小孩子们不再吵闹的事件”,一个令人拍案叫绝的心理学应用,这位大叔正确的利用了由于人们维持认知平衡的自然心理需要,一种行为的外在理由越多,相应的内心理由也会越少的心理特点,成功地达到了自己目的。

心理学与生活不仅让我了解了许多现代人的心理特点,也让我掌握了如何正确对待周围的朋友,但最重要的是我学会了自我调整。失意的时候,悲伤的时候,我会不经意地想起在课堂上所学到的。只要我们放开胸襟,包容这个世界,我们的生活会很超然,成功也会不期而遇。

10.安全心理学课程设置 篇十

课程名称: 药理学 课程代码:120008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程 开课学期:第二学期 课程总学时:90学时 实验学时:18学时 前期课程: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微生物及免疫学 使用专业:临床、护理、助产、药学、影像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间相互作用、作用规律的学科。其研究内容是药物效应动力学(简称药效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动学)。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机制,包括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等;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及规律,包括药物的体内过程及药物在体内随时间而变化的动态规律。药理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药学与医学之间一门双重桥梁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药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临床合理用药,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提供基本理论。

药理学实验课是药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和改进实验课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本实验室所开的实验课均随相应的理论课进行,通过药理学实验课教学应达到以下三方面的教学目的:

1、验证药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2、使学生掌握药理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实验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独立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学会药理学常用实验仪器的使用。

3、培养学生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实验教学基本要求

为达到以上教学目的,对所有参加 药理学实验课的学生做出以下具体要求:

1、实验课前要预习实验教程,了解实验的目的、原理及基本操作规程。

2、实验时应认真操作,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及实验结果,及时并如实地做好记录。

3、实验结束后,及时整理和总结实验结果,按规定格式写出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格式:

实验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一、目的要求

二、实验用品

三、操作步骤

四、实验结果

五、结果分析

三、主要仪器设备

721分光光度计、离心机、计算机、智能化药理生理检测仪、记纹鼓、压力换能器、生理实验多用仪、电刺激仪、热板测痛仪、离体肠肌实验装置、电冰箱、恒温水箱、手术器械等。

四、实验内容及学时分配

实验一 药物的一般知识(选修,2学时)

1、了解药物的来源、有效成分、特殊药品的概念。

2、熟悉药物的制剂与剂型、药品管理基本知识、处方规则等。

3、实物展示、练习开写处方。

实验二 动物实验基本技术(必修,2学时)

1.了解药理学实验室一般规则。2.熟悉药理实验课的目的、要求。

3.掌握注射器的使用;逐步学会常用实验动物的捉拿和给药方法。

实验三 药物的基本作用(选修,2学时)

1、验证盐酸普鲁卡因兴奋、抑制、局部和吸收作用。

2、初步练习家兔椎管、肌肉、静脉注射法。实验四 药物血浆浓度半衰期(t1/2)测定(选修、4学时)

1.了解药物血浆浓度半衰期(t1/2)的简单测定方法,学习家兔采血技术。

2、熟悉721分光光度计、离心机、计算器 的原理及基本操作。2.掌握药物血浆浓度半衰期(t1/2)测定的临床意义。

实验五 药物剂量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必修,2学时)

1.验证药物的不同剂量对作用的影响。

2、初步学会小白鼠的捉拿和腹腔注射。

3、了解药物的安全范围有何临床意义。

实验六 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必修、2学时)

1.验证药物的给药途径不同对作用的影响。核酸的三大组成成分。2.进一步学会小白鼠的捉拿、腹腔注射及灌胃方法。3.掌握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实验七 药物的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必修,2学时)

1.验证药物间的协同及拮抗作用。2.掌握联合用药时药物作用的相互影响。

实验八 传出神经药对瞳孔的影响(必修、2学时)

1、验证药物的缩瞳、散瞳作用。

2、掌握它们的作用机制,联系临床应用。

3、熟悉家兔的捉拿、滴眼及量瞳方法。

实验九 去甲肾上腺素的缩血管作用(必修,2学时)

1.观察去甲肾上腺素的缩血管作用。2.掌握作用机制及临床意义。

3.练习蛙(小白鼠)捉拿及破坏其脑、脊髓(剖腹探查)等。

实验十 传出神经药对血压的影响(选修,4学时)

1.验证传出神经药对血压、呼吸、心跳的影响。

2、掌握作用机制及临床意义。

3、了解实验方法,记录血压变化。

实验十一 有机磷酸脂类的中毒和解救(必修,2学时)

1.验证农药敌百虫的中毒现象。2.掌握阿托品、碘解磷定的解毒特点。3.初步学会家兔的耳静脉注射方法。

实验十二 局部麻醉药对兔角膜的麻醉作用比较(必修,2学时)

1、比较丁卡因及普鲁卡因对兔角膜的麻醉强度。

2、熟练进行家兔的捉拿及滴眼药。

3、掌握丁卡因及普鲁卡因的作用特点及用途。

实验十三 普鲁卡因及丁卡因的毒性比较(必修,2学时)

1.观察普鲁卡因及丁卡因对小白鼠全身作用结果。

2、判断两药的毒性大小,联系临床应用。

3、了解普鲁卡因溶液中加入少量肾上腺素有何临床意义。

实验十四 药物的抗惊厥作用(必修,2学时)

1.观察地西泮的抗惊厥作用。

2、学习药物致惊方法及特点。

实验十五 镇痛药的镇痛作用比较(选修,2学时)

1.观察镇痛药的镇痛作用。2.掌握镇痛药的作用及意义。

实验十六 强心苷对离体蛙心的作用(选修,2学时)

1、学习氏斯离体蛙心灌注法。

2、观察强心苷对离体蛙心收缩强度、心率和节律的影响,与钙离子的协同作用。

3、学习离体蛙心标本制备,掌握生理实验多用仪使用方法。

实验十七 枸橼酸钠的抗凝血作用(必修,2学时)

1.熟悉枸橼酸钠的抗凝血作用及应用。2.掌握家兔心内采血方法。

实验十八 呋塞米对家兔的利尿作用(必修,2学时)

1、观察呋塞米对水电解质排泄的影响。

2、学会输尿管插管法。

3、掌握尿液测钠的临床意义。

实验十九 硫酸镁急性中毒及其解救(必修,2学时)

1、观察硫酸镁急性中毒的症状及钙盐的解救作用

2、掌握拮抗作用的临床意义,能熟练的进行兔耳静脉给药。

实验二十 硫酸镁导泻作用原理的分析(必修,2学时)

1、观察硫酸镁、液体石蜡对肠管影响,分析其作用机制。

2、学会小肠给药(剖腹手术)的操作过程。

3、掌握硫酸镁导泻原理及临床应用。

实验二十一 链霉素的毒性反应及氯化钙的对抗作用(必修,2学时)

1、观察链霉素阻断神经肌肉接头的毒性作用及钙离子的对抗作用

2、掌握拮抗作用的临床意义。

五、考核方式

实验对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加深理解、掌握课堂理论教学内容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加强实验教学工作,提高师生上好、学好实验课程,特制定实验技能考 核办法。

实验课考核内容如下:

1、考勤:四分之一实验课未做者,实验成绩为不合格。

2、预习:课前要预习所做实验的目的、内容。

3、实验课:上课时必须穿白大褂。严格实验课纪律,熟悉实验的目的、方法。在带教教师的指导下能较好的完成实验。

4、实验成绩包括以下几方面:(1)考勤(10分);

(2)实验技能掌握优劣(50分);(3)实验结果(20分);(4)实验报告完成情况(20分)。

5、教师要精心组织实验教学,认真带教,学期末教师应将学生实验成绩按30%记入学期总成绩。

六、推荐实验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实验教材:王开贞 于肯明主编.《药理学》实验教程(供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使用).第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 参考书:弥曼主编.《药理学》(供高职高专护理专业使用).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8

七、说明

11.安全心理学课程设置 篇十一

一、运用测试法调动培训对象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参加培训的专业技能人员结构示图如下

技能型人才实用创造力特征如下:

(一)创造力水平与文化水平的相关性

技能人员的文化水平与创造力水平得分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没有表现出文化水平高(大专以上)创造力水平就一定高(创造力水平得分>85),文化水平低(高中以下)创造力水平低(创造力水平得分<45)的趋势。

(二)创造力水平与专业的相关性

技能人员的专业与创造力水平得分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相关系数<0.3。没有表现出各个专业间创造力水平的差异。从得到的调查结果中看到,无论机械、电子、焊接、装配还是其他专业都有不同水平的技术改造和技术革新成果,其水平与专业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

(三)整体创造能力的测评分数呈现正态分布

创造能力平均分数为60分,整体表现有较强的创造能力。整体创造能力的测评分数呈现正态分布。

(四)测评结果的反馈效应

教学中对于测评的结果解释不强调个体的差异,注重技能人员整体创造能力的评价。评价的结果往往高于他们预计的效果得分,引起了培训对象的普遍的关注,其反馈效应表现在:

1、产生整体的荣誉感(情感体验);

2、关心测评结果的原因 (认知需求);

3、对培训课程引起兴趣,使培训对象有了积极的学习态度。

二、针对技能型人才的思维特征进行教学

(一)技能人员工作中的元素和职业特点

技能型人才的记忆元素大部分是将操作的情景、图纸、工件以模糊的图像记人右脑,其思维特征颇似一台录像机。 他们在生产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设想、设计、构思的产生,表现出直接性、突发性、模糊性、难于用语言表达等特征,在推广运用成果过程中,文字、语言表达都是较为粗略的概括。形成了偏重右脑的思维方式,在生产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文化水平无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具有明显的右脑思维特征。针对技能人员这些特征,教学中重点介绍形象思维的特点,在技能型人才的群体中注重运用右脑思维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成果的认识程度。

(二)技能人员创新能力的表现

头脑中有对这些具有形象特征的图片信息进行联结、联系起来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右脑直观的、综合的、形象的思维机能发挥作用,表现出思维中的直觉、一闪念起关键的作用。

(三)技能型人才运用右脑思维方式发现问题,判断问题的优势表现的更加突出,在许多个案中有突出表现。

结合技能型人才的思维特征进行教学让他们重新认识自我,在教学过程中学员的反馈效应表现为:

1、积极的认同表现;

2、学习气氛热烈;

3、激发了创造动机,增强了创造的自信心;

4、教学过程中参与意识强。

三、依据技能人员不同的自我心理指导方式进行教学

人们心理存在不同的自我指导方式,与自我指导方式相对应的两种调节系统就是提升调节点和防御调节点。用心理学的这个分类可以解释对培训课程态度的解释,可以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

提升调节点的个体主要追求理想成就,具有提升调节点的人则比较追求较高的目标,用长远的眼光看待事情,能够协调内部的需要,比较关心发展变化和理想的实现。提升调节点的个体更容易接受和参加培训,他们中的许多个体在生产实践中有职务发明成果和非职务发明成果,他们对创造力开发培训的反馈的效果是积极的正面效应,特别是针对技能人员思维特点的培训后,他们反馈的效果更是热烈而积极的态度。这部分人占培训总数的30%。而防御调节点的个体主要追求责任安全,可能有较低的奋斗目标,关注短期结果,心理目标的保持已获得的地位。受职业和环境因素的影响,技能人员的防御调节点的个体比例相对较高。大约占50%,这部分人对开发个人的创造力持中性态度,不积极,也不反对。对这部分人的培训采用激励方法(表扬),—承认、肯定技能人员创造力对企业发展的作用,教学中强调:

1、任何具有正常认知能力的人都有可能在某个领域做出创造。

2、技能人才的创造力与科技人才的创造力是一个连续的整体,所有的个体工作中都包含着某种程度的创造力;企业发展仅仅有计划和宏伟蓝图,有先进的生产设备,但如果缺乏足够的技能人才,企业的最终目标也不能实现。

3、各个各体都存在着创造力的差异,这种差异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通过一定途径得到培养和提高。

经过培训后。在不同程度上激发了他们的创造热情,特别是在了解到自身的思维特点后,他们开始注意总结和培养自己的工作过程的某些创造因素。虽然在培训中也存在对创造力开发课程有消极的反映,但是总体的反馈表现出针对技能人员的实用创造学,提升了他们的自我效能感,成员更多地产生积极发展的意向。

四、强调创造力开发是“大技术”的理念

个体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成为有效的社会成员的过程。个体社会化受科学技术进步的影响,要求每个个体不断学习。教学中强调个体社会化进程与技术学习中的创造力属于大技术的范畴。

(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经营方向和产品结构不断调整时,企业的内部岗位设置也要不断进行调整,因此,企业原有的传统型的技术工种就会逐渐消失,新型的技术含量高的工作岗位也应运而生,或者原有的技术含量等级提高。都要求技能人员在掌握各种技术同时必须培养激发自身的创造精神,培养对工作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工作作风。

(二)技能人员的技术不再是单一的专业技术,还要掌握“大技术”。所谓大技术是能够把科学知识、原理、规律开发应用于实际,在物质、经济、人力、政治、法律和文化限制内满足社会需要的方式或手段。它不仅只是工艺和技能,也不仅是物质性技术。生产技术、机械技术、焊接技术是技术;管理技术、营销技术、创新技术等也都是技术。可以表现为物质形态,也可以表现为非物质形态。

(三)创造力开发课程属于大技术的范畴,体现在培养技能人员专业技术基础上进一步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项教育的实际效应表现在:

1、提高他们综合应用各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表现在善于运用多种方法将技术意图或工程图纸转化为物质实体。

2、提高他们使用设备、工艺和技术的操作能力,改进了生产过程中不必要的损耗,对于完成生产任务,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消耗具有明显的作用。

3、提高他们的生产组织管理能力,表现在经常在小组中运用激励原理在生产现场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4、提高他们根据市场机制变化的适应能力,表现在对产品技术、性能、加工方法改进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对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更有实际意义。

5、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提高了他们的综合技能水平,表现出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应变能力。

12.安全心理学课程设置 篇十二

我国古代教育名著《学记》中有:“学者有四失, 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 或失则多, 或失则寡, 或失则易, 或失则上。此四者, 心之莫同也。知其心, 然后能救其失也。”这段话的意思是强调教师要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 因材施教。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要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实施教育, 他说:“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 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 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 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 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1]”

很明显, 只有正视学生在学习上的素质差异, 在教学上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 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当前, 在新课程实现理性科学和人文整合的改革过程中, 作为最具人文特色的语文学科,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更应做到关注学生的个性因素, 特别是在心理学视点下关注学生的素质差异与语文学科教育之间的关系, 这是新时代赋予语文学科工作的一个崭新课题, 也是一个迫在眉睫、值得深入探究的课题。

著名心理学家加涅在《教学设计原理》一书中, 从心理学的角度, 对学生的素质差异作了全面论述, 指出学生的学习素质可以分3个方面:先天素质、习得素质和发展中形成的素质。

(1) 先天素质。先天素质是学生与生俱来的素质, 是与遗传基因联系着的有机体的内在因素。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位学生都或多或少拥有不同的智力素质: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其中的语言智能, 就是语文知识和能力。每位学生的智力强项不同, 多元智力的组合不同, 潜能也就不同, 这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 如有的学生天生嗓音洪亮, 这使该生在感情朗读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相反, 一个天生的聋哑儿童, 不管如何下工夫都不可能成为优秀的辩手。另外, 从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观点来看, 人接受信息的能力 (如视敏度) 、加工信息的能力 (如短时记忆容量) 以及提取信息的速度都有先天差异。它们对学习起支持性作用, 可以加快或减慢学生的学习速度。如有的学生在背诵古诗文时需要反复默读才能记住, 而有的学生喜欢大声朗读几遍才能记牢。这是因为前者擅长视觉记忆, 而后者擅长听觉记忆。这种不同的记忆偏好随着接受教育的过程逐渐显现出来, 这些都是难以通过教学改变的。

(2) 习得素质。习得素质是学生在后天环境中, 主要是学校教育环境中, 经过学习获得的素质。加涅将学生在学校教育环境中习得的学习结果分为言语信息、智慧技能、动作技能、认知策略和态度的学习与改变等5类;当代认知心理学将其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从语文课程的角度来看, 语文素养就是学生通过对语文课程的学习所应习得的素质。语文素养的习得很大程度上是以语感的方式形成和运行的, 语文素养的养成离不开阅读的积淀和生活体验的积累。正因为语文素养可以在学习中习得,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而且更应注重帮助学生沉淀知识, 注重阅读知识、写作知识、理解能力等的厚积而薄发,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去接受新知识, 发现新问题, 进行创造, 成为有创造性能力的一代新人。

(3) 发展中形成的素质。发展中形成的素质是学生在后天发展中形成的, 是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 是能被心理测量测试的能力与特质。能力和素质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学校教育对学生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 它使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和技能, 而且也形成了自身素质发展的能力。例如, 学生在掌握阅读知识的同时, 也就掌握了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等操作, 从而发展了语文能力素质。学生在掌握写作技能的同时, 也就形成了写作能力。优秀的学生需要有逻辑思维、言语表达、观察、记忆、想象等良好的素质, 这些都离不开后天的学习和训练, 良好的物质和文化环境、良好的教育是其良好素质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2 心理学视点下的语文课程与素质差异

从心理学学生素质的视点看语文课程, 需要清楚语文课程目标、语文课程内容、语文教材内容和语文教学内容四者与学生素质差异之间的关系。教师结合学生素质差异领会并准确把握课程内容, 科学运用教材内容, 个性化地创设教学内容, 可以实现课程、教材、教学不同层面的整合。这个整合的基点就是学生的先天素质、习得素质和发展中形成的素质。

2.1 语文课程目标实施与素质差异

语文课程目标是在教学期望和学生学习前的实际素质间的差异中产生的。学生的素质, 包括掌握语文知识的素质, 语言运用能力的素质和语文学习心理和学习态度的素质等。每一种素质的状况都十分重要。同时, 学生的知识结构受个人兴趣、性格、学习能力等因素的制约, 对语文知识的需要和掌握各有侧重。学生的素质, 对语文学科来说, 即学生语文学习水平的素质, 这是确定语文课程目标的前提之一。语文课教师要面对和衡量这一素质差异, 依赖这一素质差异去制订语文课程目标。如在教学过程中, 假如指导学生阅读一篇课文, 其目标之一是:让学生理解转折复句, 而实际上多数学生不具有理解简单复句的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降低要求, 制订理解简单复句的目标, 以此为理解转折复句做必要的准备。

另外学生的素质, 不但指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语文应用能力, 还指他们的语文学习心理, 主要是其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要求。为了适应这一素质要求, 有必要让学生参加教学目标的制订。这既可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又可使教学目标多样化, 也可改变语文课程目标实施过程中一本教材、一种讲授、一套模式的做法。

2.2 语文课程内容与素质差异

语文课程内容属于课程层面的概念, 在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规定和表达, 课程内容应明确告知教师“教什么”, 也应告知学生“学什么”。其终极目标就是使学生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而获得习得素质即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内容应具体描述学生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后, 在语文知识与语文技能、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个领域的学习结果。因此, 课程内容目标实施后的结果, 具有法定的地位, 不能轻易改变。

学生先天的素质, 通过教育基本上是无法改变的。那么语文课程内容的制订, 就应因材施教, 尊重个体的各种先天素质的限度, 不要超越这个限度;也应关照学生先天素质存在的差异。课程内容应面向全体学生, 以中等学生的水准为依据, 不能随意提升语文课程标准的难度和量化要求, 如识字量、阅读速度、单位时间的写作字数等。

2.3 语文教材内容与素质差异

教材内容是教材层面的概念。课程内容通过描述学生的学习结果即课程目标实施的结果来间接影响教材的编写, 语文教材则是语文课程内容的具体化, 是课程内容物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可借助各种手段或途径来完成, 因此, 体现语文课程内容的教材版本可以有多种。目前, 国内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具有共同的特性, 即都凭借不同体裁和题材的选文和相关的学习活动来实现这个物化过程。这样, 选择怎样的文章, 编制怎样的学习活动就是教材层面研究的内容。教材内容是教师帮助学生达成语文课程学习目标即语文素养的媒介[2]。

因为发展中形成的素质对语文学科教育有一定的影响和制约, 而语文学科教育也影响着学生发展中形成的素质, 所以语文教材应该适应学生发展中形成的素质。应建设以课程目标为指向的有利于达标的多元化的教材体系。如学生的智商差异是影响学生语文学习速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从理论上说, 学校的语文教学应让智商高的学生学得快一点, 智商低的学生学得慢一点。但我国现有的经济条件决定了大班教学形式一时难以改变, 日常语文教学只能按中等水平设计教学内容、确定教学进度并加以实施。因此, 语文教材在充分反映课程内容的同时, 必须建立适当的补救措施, 如赋予教材内容以弹性, 为教师对教材的自主开发提供开放的空间;如选文系统中划分必读课文和选读课文、学习活动区分必做和选做, 以免语文拔尖学生受到压抑, 学习速度慢的学生反复受挫。

2.4 语文教学内容与素质差异

如果说语文教材内容是相对静态的、稳定的, 那么教学内容就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从文本预设的角度而言, 同一位教师对同一篇课文教学内容的设计, 去年和今年就不同;从文本实施的角度而言, 同一位教师在对不同的班级实施教学的过程中, 教学内容也是可变的。因为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创设必须满足教学情景和学生习得素质、发展中形成的素质的差异和需求。但是, 教师教学内容的个别化创设不是随意的, 是以课程内容为终极目标、素质差异为依据、教材内容为媒介、教学环境为条件的创造。

在观察力方面, 有些人长于分析, 对细节感知清晰, 但整体性观察能力较差, 在教师教学内容的预设中要以多元智能观看待学生习得素质的差异。教学内容的实施应考虑学生发展中形成的素质的差异, 采用分层教学和分层评价等手段都有助于每位学生的语文素养尽其所能发展得最好[3]。

3 心理学视点下语文教育心理与素质差异

目前, 由于社会的迅速变化和各种人际关系的复杂变化, 学生的心理问题逐渐增多, 将心理学引入到语文教学中是很有必要的。教师确定教学目标, 在任何情况下, 对任何一类教学目标来说, 都取决于自己的语文教育心理, 特别是语文教育观。比如教师的语文教育观是能力教育观, 他确定教育目标就可能只重视语文能力培养而疏于对语文学习心理和学习态度的要求。如果他是一个阅读教育中心论者, 他就偏于追求阅读教育目标而置其他目标于次要地位。因此, 教师要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语文教育观对选择和确定教学目标的制约作用。

受人本主义课程理论影响, 语文课程目标基本上是方向性的, 也是生成性的。语文课程目标强调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及情景教学。学生的情感世界、人际交往、自我定位都是他们在平时生活和学习中的潜在力量, 教师对此要有所关注。如可以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融入这些因素, 采取适当的激励机制, 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设法多给学生创造竞争和成功的机会, 注意启发, 善于引导, 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各自的基础上取得不同的成功, 尤其是对后进生, 哪怕是取得了点滴的成功和进步, 都应不失时机地对其给予肯定。理解他们的成功意识, 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使他们不断地体验经努力而获得成功的愉悦。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 教师的引导不仅可以使他们“亲其师, 信其道[4]”, 也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对教师的喜爱和信任感, 能调整学生的求知心态, 使学生对教师所教的课程产生兴趣, 使学生更容易面对种种心理困惑。

语文学科教育重视学生学习中的素质差异, 是语文学科教育克服表面化和一般化的有效途径。要很好地做到这一点, 语文课教师除了必须是语文专家外, 还必须是心理学家, 能精通学生的心理, 这对语文课教师来说是一个严峻挑战;而且语文课教师还要针对学生的素质差异进行语文学科教育, 语文课教师的工作量就更大了, 这也要求他们必须具有高度责任感, 并能在教学中付出双倍甚至是多倍的努力, 才能胜任这一工作。如果能够做到这样, 我们将会欣喜地看到:原来总是沉闷不堪、死水一潭的课堂气氛已不复存在, 呈现出的是在一个和谐、民主、活跃的课堂上, 学生学习激情高涨, 积极参与语文学习, 他们的智力将得到充分的开发, 个性也将得到完全的解放, 最终达到实现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使古老的语文教育焕发出盎然生机。

参考文献

[1]钟家莲, 叶新源.简论语文新课标的课程目标价值取向[J].江西社会科学, 2003, 5:231~232.

[2]董蓓菲.语文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3]顾黄初, 顾振彪.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上一篇:婚礼新郎答谢词参考的内容下一篇:题都城南庄原文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