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留学后工作

2024-08-21

美国留学后工作(精选11篇)

1.美国留学后工作 篇一

工作后赴新加坡留学有什么条件

工作后去新加坡留学可以吗?这个问题很多人会想要了解。其实只要您准备好自己的毕业证,学位证,成绩单,语言成绩等相关资料,申请新加坡留学是非常简单的一件事。您可根据自身工作经验定位自己的留学目标,然后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去就读!接下来便为大家讲述工作后去新加坡留学相关信息:

有工作经验的学生毕业后可以留在新加坡也可以回国找工作,雇主都偏爱资深和专业化的人才。

具有工作经验后去新加坡留学的学生必须在出国前设定好明确的.职业规划和留学规划,建议那些工作上渴望突破的人士,可以选择MBA,或者和工作经验相关的专业,比如注册会计师、金融学、管理咨询学等等。能将他们的实战经验跟理论知识融合在一起,为其人生起点奠定一个更高的平台。

参加工作后留学新加坡应当结合自身职业发展规划来综合考虑留学生涯,只有这样才能发挥留学深造的目的,是留学成为职业生涯的跳板。

工作后去新加坡留学,您可针对性的选择学校和专业。有些学历背景不佳的学生可借助工作经验提升竞争力,申请到更好的学校。

 

2.美国留学后工作 篇二

笔者认为美国的“后南海政策”与全力推动的《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即TPP)一样都充当着“重返亚太战略”的抓手和着力点的作用,但与TPP不同的是“,后”南海政策是美国为维护其全球战略在亚太地区实行的一种霸权行为的表现。

一、“后”南海政策出于美国维护其自身利益的需要

南海是通向印度洋和中东、欧洲的海上交通必经之路,对于海上强国美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经济意义,南海承担了世界海洋运输的三分之一的运输量,与战略意义极为重要的马六甲海峡相连,马六甲海峡是美国海上运输和进入印度洋的主要通道。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基地中南海充当一个关节点的作用,其军事调动和军事物资的运输必须以南海为支撑点和枢纽。美国必须维持南海问题的现状,才能维护其海上运输的自由航行(这种自由航行是美国自己定义的自由航行,事实上不论美国是否插手南海争端,其海上运输的自由航行均不会受到影响)。经济利益上美国的石油天然气公司与其他公司在参与南海的石油开采中有巨大的商业利益。20 世纪90 年代美国的跨国石油公司便将目光聚焦在南海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的蕴藏量,与南海周边各国合作进行油气资源的开发。美国的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康菲石油公司以及雪佛龙石油公司等大型跨国石油公司先后与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以及文莱等国通过“国际投标”等方式获得南海油气资源的勘探权,这些石油公司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往往能够决定美国的外交政策,因此美国在南海争端中由中立转为参与其中来维护其本国的商业利益。不仅如此,南海周边分布着东盟的主要成员国,近几年来东盟的经济发展举世瞩目,被誉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潜力最大的地区,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庞大的市场,吸引了包括美国、中国、欧盟和印度这样的重量级经济体加强与其经济贸易并从中获得巨大的利益,东盟在2002 年成为美国的第二大海外市场,美国也一直充当着东盟主要出口市场的角色。在美国全力推动的TPP战略中有四个东盟的成员国,由此可见东盟对美国的巨大经济利益。因此,南海对于美国不论在经济利益还是战略利益上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海洋的战略意义愈显重要,中国的海洋战略也逐渐由浅蓝走向深蓝,美国认为其在东亚的战略利益和经济利益受到来自中国的严重威胁,因此,必须调整南海策略以维护自身的利益诉求。但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美国在南海一系列的动作包括巡航南海、军演、参与南海石油开发等都是逐步推进的,并不是一步到位,由此可见美国涉足南海并不是毫无顾忌的,也担心因过激行为遭到中国政府的强烈反应。“后”南海政策的逐步推进,使美国政府既可以达到“温水煮青蛙”的效果,在一步一步的推进中实现其最终的战略目的,也可以试探中国的底牌,根据中国的应对措施和实际行动探明中国政府在南海问题上的可容纳空间,及时调整“重返亚太战略”的步伐以实现其战略利益最大化。

二、美国的“后”南海政策出于遏制中国的需要

遏制中国是美国21 世纪全球战略的“主旋律”,通过南海争端遏制中国的发展,无疑会起到立竿见影和一举多得的效果。2012 年10 月14 日,在加拿大多伦多举行的辩题为“21 世纪属于中国吗?”的芒克辩论会,基辛格博士认为中国在21 世纪将会受制于国内丛生的经济问题和复杂的周边外交关系而无缘主导世界,显然南海问题位列其中。笔者认为“后”南海政策可以从三个方面起到遏制中国的效果。第一,南海是中国海上贸易的门户,是中国走向海洋大国的桥头堡,南海问题的解决,直接决定了在21 世纪的海洋时代中国能否取得足够的话语权。美国通过实行巡航南海常态化和石油天然气公司参与南海的石油开采等政策直接参与到南海争端当中,将会造成中国政府在南海问题的解决上投鼠忌器,加大了解决南海问题的困难程度,南海问题得不到解决,中国将很难走出内陆、走向海洋。第二,美国在南海不断刺激中国,其自身利益不会受到较大的损失,而中国的每一次应对措施都会牵动南海周边各国敏感的神经,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声音”受到南海周边各国的高度关注,并且中国的应对之策将会对南海争端产生“蝴蝶效应”,加重南海周边各国的不安和恐惧,其结果将会是它们或团结起来联合抗衡中国,或倒向美国以增加与中国抗衡的砝码,使南海问题的解决更趋于复杂化。第三,美国在南海“小动作”也受到中国国内普通百姓的高度关注,他们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往往缺乏全面和理性,出于逞强好胜的心理,加上部分美国背后支持的反政府组织的舆论引导,很容易产生政府在该问题的处理上过于软弱的观点,在美国连续不断的“小动作”下,国内将会很容易陷入“塔西佗“陷阱,加重国内问题的处理难度,更有甚者举行游行示威以逼迫政府作出强硬姿态,中国政府在国内外舆论和复杂的周边环境影响下采取的措施难免有失偏颇,加重周边外交关系的处理难度。

三、美国的“后南海政策”会拉近与东南亚国家及日本的关系

近几年来中国在南海打出的一套“组合拳”包括执行南海禁渔令、填海造岛、向南海海底投放主权标志以及在南海举行军演等行动,加深了周边邻国的不安和恐惧,像菲律宾、越南等这些与中国在南海有主权争端但自身实力无法与中国抗衡周边邻国,美国的撑腰无疑会获得他们的好感,同时增加他们挑衅中国的底气。2012 年4 月10 日菲律宾海军侵入中国黄岩岛海域,非法抓捕中国渔民和扣押中国渔船,中菲黄岩岛之争拉开帷幕,菲律宾在与中国的争端中希望借助《美菲共同防御条约》置身于美国的保护伞之下,不惜出让主权换取美国的驻军,因此美国的“后”南海政策完全符合菲律宾的诉求,据凤凰卫视消息,针对美军战舰进入中国南海岛礁12 海里范围,菲律宾总统阿基诺三世27 日表示欢迎,并称菲方将为美军航行南海提供后勤支援。对于与中国无南海领土纠纷的东南亚国家比如新加坡、老挝等国,他们也担心因中国的崛起打破东亚地区的区域平衡,需要美国通过南海问题涉足东亚以遏制中国的发展,维护地区平衡,实现其“大国平衡战略”,正如2009年10 月27 日新加坡“国父”、内阁资政李光耀在华盛顿“美国—亚细安商业理事会”庆祝成立25 周年晚宴演讲中提到,中国的崛起将会使亚洲地区的秩序重新洗牌,新加坡的共识是需要确保美国在东亚不可替代的地位来使中日韩印等国在日益复杂的战略关系中找到最具安全、稳定和影响力的位置,李光耀的申明无疑符合东南亚国家各国的战略诉求这是其一;其二,在中国政府积极的周边外交政策以及作为世界经济的强大引擎的吸引力下东盟与中国的经济贸易关系又快又好发展,东盟“10+1”的顺利开展,东盟“10+3”和东盟“10+6”谈判的相继进行,无疑会加速东亚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这是美国所不希望的。美国必须通过南海争端增进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分化瓦解中国与东盟的友好关系,实现其全球霸权主张。

一直以来日本与中国在钓鱼岛问题上的争端从未平息,近几年来随着安倍政府的上台大有愈演愈烈之势。第一,日本在钓鱼岛问题的争斗中迫切希望美国的支持和参与以增加抗衡中国的砝码,自2010 年钓鱼岛事件以后,美国一改以往模糊的中立政策,高调介入钓鱼岛问题,并通过美日军演加强与日本的军事同盟关系,美国的“后”南海政策通过领土争端也变相地支持了日本,分担了中国政府在钓鱼岛问题上的注意力。第二,南海是日本的海上生命线,作为海上大国的日本,从自身利益角度出发,不愿看到南海被划入中国的版图之中;从历史角度和国际海洋法的角度来看,南海确实属于中国的领土主权,在这一点上日本和美国有相同的利益诉求。综合以上两点,日本乐于见到美国参与南海争端。

南海问题随着美国的参与更趋于复杂化,本来就跌宕起伏、貌合神离的中美关系也因为美国的“后”南海政策受到严峻考验。拉森号军舰巡航南海受到中国有关部门的监视、跟踪和警告,外交部长王毅更是在中日韩研讨会期间奉劝美方三思而后行,不要轻举妄动,不要无事生非,中国政府的强势回应出乎美国政府的预料,美国政府接下来会采取什么措施应对?中越南海冲突、中菲黄岩岛之争、中日钓鱼岛之争等会不会因为美国的“后”南海政策再起波澜?面对复杂多变的南海局势,中国政府应如何长远布局?这些问题将伴随着中美的大国博弈将持续牵动南海甚至全球的秩序。

参考文献

[1]何志工、安小平:南海争端中的美国因素及其影响[J].当代亚太,2010(1).

[2]吴莉莉:关于美国在南海问题新变化及中国对策的探讨[J].南方论刊,2011(9).

[3]张学昆:美国介入南海问题的现状、动因及趋势[J].和平与发展,2013(6).

[4]鞠海龙:美国奥巴马政府南海政策研究[J].当代亚太,2011(3).

[5]亨利·基辛格:舌战中国[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6]曾勇:国内南海问题研究综述[J].现代国际关系,2012(8).

3.高考后时代,留学? 篇三

留学生:你对“高考落榜”是如何定义的?

张国华:“高考落榜”我觉得应该是过去的一种说法、概念。以前大学录取率很低,很多学生可能都上不了大学,因而就存在“高考落榜”这一概念。但现在的高考,录取率一般都很高,虽然我没有一个明确的统计数据,但我想录取率应该都超过90%。加之国际化教育的兴起,学生可选择的升学路径有很多。在国内上不了好的大学,那他还可以选择去国外就读。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应该不存在所谓的“高考落榜”。

留学生:高考失利的学生都适合出国留学吗?

周盈:这个问题很难说是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因为留学毕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所以还是要结合整个家庭的经济条件来考虑。比如说学生要去英国、美国、加拿大的话,大概要预支100万元人民币,少则60万-80万元人民币。其实,我们一直倡导的是“不要因为高考失利去留学”“不要为了留学去留学”。我们希望能够根据每个学生及其整个家庭的情况(如家长对学生未来发展方向的考虑,以及学生的个性特点等)来分析学生是否要走留学这条路,以及不同国家、不同专业的选择。有些情况下我们也会建议学生先在国内读上一两年再转学。但如果学生自身有很强的出国欲望的话,那我们也会帮他规划今后的留学路。

陈海彬:高考失利了是不是要留学这个问题,我觉得改为高考失利了有什么选择,这种说法会更为妥当一点。要不然的话,所有学生和家长都会产生一种心理暗示,觉得高考失利之后那就只能去留学了,留学也就变成了一种备胎。那在我看来,一旦高考失利之后,国内没有一个理想的选择,那这个时候选择去国外留学其实可能会有更多的选择空间。像我们作为海外院校的资源方来讲,无论是在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还是在加拿大都有非常多的院校是承认国内高考成绩的,他们很欢迎中国学生申请一些不同的院校。

留学生:高考后向你们机构咨询留学信息的人数有明显增多吗?与去年相比,今年在人数上有何变化?

周盈:从开始高考到高考成绩公布阶段过来我们机构咨询的人数有明显增多,尤其是高考成绩出来后。他们的基本情况多是学生高考成绩与预想有一定的差别。我们接待过的咨询群体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希望进入重本线(如希望考入清华、北大,最低目标为中大)但今年的高考成绩不佳(如只能进入中大,且不能选择与自己匹配的专业)的学生,这类成绩较好,对自己期望很高但最终高考成绩与预期有出入的情况是比较典型的。另一类是未上一本线,只能进二本的学生。这两类是我们接待咨询时比较常见的情况。

虽然现在还没有做相关的数据对比统计,但据我所知,相比去年,今年家长的留学意识有明显增强。今年高考成绩刚公布的时候,我和同事们基本上都会接待好多经朋友介绍前来咨询的家长和学生,询问最多的就是学生高考成绩与预想有出入,应该如何选择之类的话题。

留学生:在准备高考的同时做好留学规划,这种情况现实吗?

张国华:我觉得高考是一种选拔性的考试,一年一次,所以很多人把高考成绩看得过于神圣化。但国外的话,情况可能有所不同。如在美国,类似中国高考这样的SAT、ACT考试一年有好几次,这样一来,既要备战高考又要准备SAT或ACT考试,我觉得学生很难做到两者兼顾,很多学生不得不二选一。而部分国家的高校开始逐渐认可中国的高考成绩,如澳洲八大已有七所认可高考成绩,那么学生安心地准备高考即可。高考成绩超过重本线多少分以上,便可直接申请澳大利亚的高校。所以,能不能同时做好高考和留学两手准备,要看具体情况而定,如留学目的国、申请院校等。

留学生:如果学生高考成绩很好,在国内也可以上一所不错的大学,那对于他们来讲有必要出国吗?作为专家你的建议是什么?

张国华:我认为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总体来说,如果学生家庭经济条件不错的话,我还是建议他出国留学。当然,并不是说每个家庭都有这样的经济能力,有的学生可能会选择在国内读本科,这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如果学生家庭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我还是建议他们去国外读大学。

周盈:我接触的一批学生其实都是上了北大、清华录取线的,但因为没能进入自己想要的专业,所以突然间都萌生了出国留学的想法。这类现象很多,尤其是今年,学生会更加注重专业的选择。当然这可能也与整体的家庭背景有关,他们会觉得虽然能进入北大、清华,但却不能选择自己理想的专业,那出国留学的话是不是更好。那对于我们来说,这类学生是很棘手的。首先,他们会不屑于进入我们所推荐的一些社区大学,会觉得北大、清华都录取我了,那我为什么要进社区大学呢?他们中有很多人是奔着美国前30的名校而来的,这样的话,他们就需要Gap Year一年。其实,我们对他们更多的建议是尽量去北大、清华,如在北大读完一年或两年再申请转学分入读美国大学。我这里有一个比较极端的案例,这个学生当时在国内就有修AP课程(可以实现学分转换),并且每年都利用暑假课程学习,所以后来仅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就完成了国外本科的学习。如果基于时间上规划,学生提前修满学分,在短时间内完成学业也是极有可能的。

留学生:高考后再规划留学时间上会不会比较紧迫?怎么控制好时间节点?

周盈:对于之前并没有出国留学的打算,后来因为高考失利而萌生留学想法的学生而言,时间会比较仓促一些。以自身条件非常好,希望进入国内211院校但高考失利的这类学生为例,如果他们不想浪费太多时间,又想申请国外名校的话,那么可以通过社区大学“2+2”这种形式再转入名校。此外,还可以选择Gap Year一年,通过自己语言和背景方面的提升再去申请比较好的学校。我们之前有一个华附的学生,一直希望进入清华、北大但后来高考失利被深大录取了。由于本人不愿意去读深大,于是当时选择静下心来考SAT、TOEFL,作为高三毕业生Gap Year一年再去申请美国的大学,最终我们帮他申请到了排名前12的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

nlc202309082054

如果学生想要冲刺美国名校,那么至少需要提前半年到一年做准备。对于成绩相对普通一些,希望早点出国的学生而言,可以通过参加英语内部测试直接进入国际大一,这样也能节省自己的时间。最后,学生还可以选择去读社区大学,也不至于浪费太多时间和金钱。

留学生:高考后再留学,学生的选择面是不是窄了很多?

陈海彬:其实,相比在高考前就早做准备,高考之后再来规划留学,选择面的确是窄了一些。

首先来讲,高考放榜的时间是在6月底7月份才开始,如果学生当年还要留学(如以秋季入学来计算)的话,那实际上只有两三个月的时间来做准备。即使学生准备春季入学,也只有半年的准备时间。那在这期间,学生要做语言(如IELTS、TOEFL)或学术类考试的准备,以美国大学为例,可能要考CAT。所以从时间上来看会有所不足。其次,像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的一些学校,尤其是名牌大学,很多时候已经截止了报名时间。很多美国排名前50或者前30的,甚至是一些常春藤的名校,都是在当年的1月份或提前一年的11月份就截止申请了,如加州大学。对于国内已经高考失利,没有很好选择的学生来说,那应该怎么办呢?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除了高考之外,还可以选择社区大学,这类学校的申请时间不会截止得太早,一般多采用Rolling Admission滚动式招生。所以即使学生高考失利了,还可以照样申请美国的社区大学。

如果学生没有语言成绩,那他照样可以申请美国双录取的学校。所谓双录取,是指学生在申请某一所大学时,经过学校的评审,认为该学生的成绩符合学校的招生条件,可以被录取,但由于语言成绩达不到学校的最低录取标准,需要先进入学校的语言中心学习语言,待语言课程结束且通过考试后再进入该大学学习本科课程。

留学生:学生在国内大学上一或两年后再转去国外院校,还需要准备SAT、ACT、TOEFL考试吗?

周盈:语言成绩是一定要有的,这是出国留学的必要条件,或者说是学生愿意到国外后先读一些语言或者先修课程。美国很多学校会有些规定,如在国内学分基本上超过24个的学生,就不必提供SAT或者ACT成绩,但是他们会参考学生在大一、大二的课业成绩。

留学生:有一部分考生确实是在高考之后才有想法要出国留学的,他们完全没有语言成绩,那这类学生如何才能快速实现自己的留学梦呢?

陈海彬:这其实也是比较典型的一个案例。很多学生之前完全没有留学准备,甚至父母会让他别想那么多,专心高考,但是高考后由于各种原因想要出国留学了。这种情况也是我们被问得最多的,那我的建议基本上有以下几点:第一,学生如果急于出国又没有语言成绩的话,不妨考虑双录取,在国外读语言的同时把学术课程读起来。其实不管是在美国、加拿大还是在澳大利亚,它们的一些学校都允许学生在没有语言成绩的情况下通过双录取通道先过去读语言课程。第二,海外院校在国内的招生办公室在这个时候也会针对高考后的学生提供一些便利,比如提供一些类似内部测试、英文测试或者学术测试的方式,让学生不必再花很长时间去排队考TOEFL、IELTS等。那这种便利性可以让学生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具备符合申请该校录取条件的语言成绩。第三,曲线救国,即在国内读合作办学的方式。因为学生之前一直都没有想过自己要去留学,也没有做好充足准备,所以在国内可以选择一些类似“1+3”“2+2”或是国内称作合作办学预科班的项目提前过渡和适应。毕竟这些学生在国内接受了12年的义务教育,对国外的整个教育体系、教育方式还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这些不错的项目可以帮助学生熟悉国外的教学体系,顺利实现留学。以上推荐的方式都是切实可行的,每一种路径都有它的优点和缺点,至于如何采用还要结合学生的自身情况、家庭预算和规划等具体分析。

留学生:其实,现在很多学生和家长比较纠结到底是在国内参加“1+3”“2+2”形式的合作办学,还是直接去国外读预科,对于这两种路径你个人怎么看?

陈海彬:我觉得各有千秋吧。先以国内的合作办学为例,在我看来其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提前过渡和适应,但毕竟学生最终学习的环境是在国内,并不是到国外做一些学习和生活方面的适应,所以在国内也不会遇到很大的挑战。另外,相比国外学习,合作办学的费用会更便宜一点,因为在国内上学,生活费以及学费对于一般家庭而言,更能负担得起。那么合作办学的缺点是它没有直接去国外生活、学习的真实环境。很多学生和家长都会有这方面的担忧:孩子在国内的合作班读一两年,结果语言水平也没有得到很明显的提升。当然,在这里我们先抛开学生有没有特别努力地学习不说,合作办学这类院校的整个学习环境以及周边的语言环境都不会像直接去国外读书来得那么透彻、直接,因为学生基本上只有上课时才会用到英语,下课后我估计很多学生是不会用英语交流的。以去国外读预科或是直接去国外读本科第一学年为例,学生确实会受到来自生活和学习上的种种挑战,但我觉得也恰恰是这些挑战才培养了学生独立生活和思考的能力,这一点也是我们经常跟家长们反复强调的。留学不只是为了拿到一张文凭,不只是为了留学,也是希望学生在18岁之后、高考之后、成人之后,能够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闯一闯。培养学生自理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应该是在国外直接读书比较明显的一个优势。

至于如何选择还要看家长的意思。一方面只有家长最懂自己的孩子,包括孩子是不是已经具备独立生活和应对问题的能力,是不是已经做好了出国留学的心理准备等。另一方面家长要提前做好留学预支。一般直接去国外读书的话,以英、美、澳、加这些国家为例,4年下来大概需要近100万元的预算,但若是选择国内合作办学的话,以“2+2”为例,需要50万-70万不等,相对减少近30%的支出费用。

留学生:不同高考成绩的学生可以报考哪些国家的哪类大学?

周盈:每个国家都有一些很好的学校,也有一些相对容易申请的学校。就留学目的国的选择而言,还是要结合学生自己的个性、想法、职业规划以及期待的文化背景考虑。当然,我们也会给学生和家长一些建议,通过对比不同国家的特点,以及学生出国留学后对未来的打算(如毕业后是想要留在当地还是回国等)来作进一步的筛选。如英国这类国家毕业后是很难留下的;而澳洲的话有些专业申请移民是相对比较简单的,加拿大也有一些比较好的移民政策;像美国这类国家留下来的可能性则与学生的个人规划及所选择的专业息息相关。

nlc202309082054

对于不同高考成绩的学生来说,如果在国内可以达到一本录取线的话,基本上世界排名前200的学校都是可以考虑的。当然这并不是一个完全绝对的概念,还是依据学生的语言能力、个性特点而定。如果说学生本身自理能力较差的话,我们不会直接建议他选择美国这些需要具备自主独立意识的国家去留学。

陈海彬:澳大利亚是最早允许中国学生利用高考成绩申请国外大学的国家之一,几乎所有的大学都对中国高考有非常清晰的认识,比如对中国高考每一批次录取分数线的设定,甚至还对全国各个省份以及文科录取线作出了区分。所以,对于这种利用高考成绩来申请留学的方式,我觉得最主要的是提前规划语言这个环节,因为学生的高考成绩只是从学术层面来证明我已经达到这所学校的录取水准,但其实海外留学的话,学校主要考虑的是两个层面:一是学术上的准备(就是这个时候学生是不是已经在学术上准备好了);二是语言上的准备。假如学生的高考成绩已经达到第一批次,比如可以去到澳洲的悉尼大学,但是悉尼大学要求学生的IELTS必须达到6.0分,部分专业要6.5分,而这位学生的语言却没达到这样一个水平,那这样子的话其实是蛮可惜的。我也经常会听到一些学生说虽然高考成绩达到了录取线,但是因为之前一直没有时间准备语言,都在忙着高考,又或者是家里人没有要我做语言准备等等以至于语言成绩未达到要求。在这里,我想给大家一个建议,学生可以在准备高考的时候适当地抽出一些时间来把语言这一关给补起来,把该考的语言考试(如IELTS、TOEFL)考好,不要到最后学术成绩达标了,语言却没过关。

留学生:社区大学可以作为学生申请时的备选吗?

张国华:我认为社区大学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选择。但可能国内很多学生和家长对社区大学有些误解。社区大学是由英文 Community College翻译过来的,是美国高等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国有1700多所社区大学。很多学生和家长可能不知道这些情况。就美国本土学生而言,有很多都是通过社区大学完成两年学习后出来工作或者再转入四年制大学的。因为近几年有很多通过社区大学转入名校的成功例子,所以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开始逐渐接受社区大学。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和加州、华盛顿州、佛罗里达州的部分社区大学都建立有合作关系,所以会推荐学生进入一些不错的社区大学,不可否认的是转入名校的成功率的确很高。例如,我们合作的社区大学Foothill-De Anza College,学生转学成功率极高,进入UC Berkeley、UCLA等院校的较多。所以,对于那些想进入名校就读,但又不能直接考入的学生而言,我建议他们选择社区大学作为跳板。另外,一般社区大学的学费在一万美元及以下,对比现在一些民办二本院校来说,费用比较低廉。所以从经济方面来看,社区大学也是值得选择的路径之一。

留学生:是不是成绩不好的学生才会选择入读社区大学?

张国华:其实也不能说进入社区大学的都是一些成绩不好的学生。就以我们的实际案例来说吧,广州市一些比较好的重点中学(如广州市第六中学)的学生也有选择社区大学这一路径的。他们可能之前没有出国读书的打算,但由于高考失利又想就读名校,那他们就会考虑先进入门槛相对较低的社区大学作为跳板,经过两年的学习再争取转入名校的几率。我们曾经有一个广州市重点中学的学生,我们帮他去了加州洛杉矶旁边的Santa Monica College,经过两年的学习,最终转入哥伦比亚大学。这也是我们目前为止通过社区大学转入美国名校最成功的一个案例。

留学生:出国留学除了要考虑学生的家庭条件以外,是不是也要以学生自身情况为参考?

张国华:当然要依据个案区别对待。如果学生自身没有意愿出国留学,而是被父母强迫送出国的话,那这种情况就是非常不适当的。首先,出国读书一定要根据学生自己的意愿决定。根据我以往的经验来看,如果学生没有主动出国读书的想法,那么到了国外就会遇到很多问题,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诸如埋怨、逃避等,这对其留学生涯是极为不利的。很多留学失败的案例就是这样产生的。

留学生:学生和家长要如何甄别野鸡大学?

张国华:甄别的方法有很多。首先,我们国家教育部有一个涉外教育监督网,它会定期公布一些受中国政府认可的国外正规院校名单。其次,还可以通过国外政府和一些专业性协会的网站查询院校信息,以及是否为国内所认可等。

留学生:对于明年或者后年参加高考的学生,您对他们有何建议?他们需要做哪些准备?

张国华:其实出国留学需要提前一到两年时间进行规划,特别是想要冲刺海外名校的学生,他们需要花很长时间准备SAT、ACT、TOEFL考试或做一些背景提升。可能有些国家申请准备时间不需要那么久,但就美国而言的话则越早越好。一般而言,美国名校的申请时间基本会提前一年,比如说目前申请明年八九月份入学的学生可能在今年的九十月份就要开始准备申请了。美国院校的申请时间比较长,那么也就意味着学生准备的时间要更长。诸如澳大利亚、英国等留学目的国可能相对不需要学生准备那么早,但我还是建议有出国打算或计划的学生早作规划。

陈海彬:对于目前在读的高中生,我有以下几条建议:一是之前所说的国外院校筛选学生的两个主要标准——语言、学术。对于正在读高一或高二的学生而言,他们的时间非常充足。我对他们的建议是语言这一块可以提前准备。一般IELTS的有效期是两年,学生不宜提前太早准备,诸如有的学生在初一时就准备了IELTS考试,等到高中的时候再出去,分数已经失效了,所以一定要在适当的时间准备语言考试。另外,语言考试的准备要根据留学目的国而定,因为不同的国家对语言的种类有不同的要求,如美国对TOEFL的认可度更高,澳洲或英国对IELTS的认可度更高等。二是对于想要冲刺名校的学生而言最重要的是做好学术上的准备。我们通常所说的这两项建议很多学生都可以做到,除此之外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呢?那便是我们业内人士经常会说的“X元素”了(也就是一种叫做软实力的东西)。怎么提升软实力呢?学生在高中课余时间可以多参加一些志愿者和课外实践活动,甚至可以参加校内外或社区周边的一些比较有含金量的比赛。此外,暑期不妨参加一些最近在国内外比较流行的暑期课程或夏令营等(这些项目主要是以参加课程为主)。通过参加这些活动可以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背景。那为什么这么做呢?其实当学生把申请递交到海外一些名校的同时,招生官每天都会收到很多来自世界各地优秀学生的申请,每一个学生都是IELTS7.0分以上,学习成绩都很好(如果按100作为标准的话,每一位申请的学生成绩都是90分以上、95分以上),那这个时候招生官会更想了解除了语言、学术成绩之外学生的软实力,比如学生平时做过什么,是不是一个有个性、有理想的人等。这就需要学生在平时的个人兴趣上多做一些挖掘。这也是我们对高中生的一个建议。

除此之外,我们对高中生的家长也有一个建议,那就是不要再一味地对学生说除了高考其他什么都不用想的话了。因为现在不再像以前一样了,高考不再是唯一的出路,除了高考外出国留学、参加工作,甚至是创业都会有无限的可能性,所以我希望家长们不要再去局限自己的孩子了,不管是在迎战高考的同时准备留学的事情上,还是在发展个人兴趣的事情上,都请尽量保持一种相对支持的态度。

4.美国留学后怎么留美工作 篇四

有很多准备赴美留学的学生及家长都会问毕业以后能不能留在美国这个问题。老实说,没有人能确定毕业一定能够留下。根据以往的成功经验,留美学子毕业后只要能在美找到工作,申请移民的成功率就非常大。

那么家长和学生就会非常关心毕业后如何找工作、一旦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可以在美国合法滞留多长时间等这些问题。关于毕业后找工作。总体来说,学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来选择。在学习期间,注意和当地学生多沟通,尽量能够融入西方人的生活圈子,努力将自己从语言、文化背景等方面融入美国社会。这样在找工作的时候就会容易很多。

毕业时如何成功找到工作并拿到合法的身份也是家长和学生关心的重要问题。对于很多学生而言,在毕业之前就找到工作并身亲H-18工作签证并不容易。这样一来,毕业以后能否留下来一段时间找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国际学生可以通过实习的方式留下来找工作。美国对于持F1学生签证的学生有两种实习签证,即CPT签证(Curricular Practical Training)和OPT(Optional Practical Training)。CPT签证是学生学习期间使用的,比如带薪实习的课程。CPT的实习长度一般为一年(364天),通常是入学后一年才可以提出申请,但是有些硕士项目要求实习的课程则不受限制。这里重点介绍OPT签证。

5.美国留学后工作 篇五

美国总统卸任后,几乎每位总统都觉得需要想想自己未来的生活安排。历届的前总统们已证明有多种途径使自己适应华盛顿和总统办公室以外的生活,“退休”一词并不完全适用。

美国的前总统们就像是过时的苹果麦金塔(Macintosh)电脑,也像是退役拳击手和“美国偶像”前冠军,常常在不需要他们的时候时不时出来露脸。到底该如何看待这些曾经的国家总统呢?他们“没办法也不应该再次成为平民百姓”。曾经当过美国总统的领导人都会发现自己在离任后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角色。

“后总统时代在二战以来已经演变成为了一桩大生意。”新书《从华盛顿到克林顿的后总统时代》(The Post-Presidency From Washington to Clinton)的作者波顿·考夫曼(Burton I. Kaufman)写道。他在书中评价了历史上30多位美国前总统在离任之后的表现。“美国前总统们已经将自己变成了一个大众商品,通过出版回忆录大肆敛财(其中大多数部分或完全找人捉刀代笔)或者在各地巡回演讲,或接受不同媒体采访等获得数百万美元的酬劳。”

美国学者考夫曼曾写过各类书籍,包括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艾森豪威尔以及朝鲜战争。他表示“前总统们的办公地”并不是和过去像本杰明·富兰克林那样的美国前总统一样了。尽管像华盛顿和杰弗逊在卸任之后当回了自己的种植园主,不过卸任之后的他们对于政治干涉仍在。克利夫兰和罗斯福则是再次竞选总统。富兰克林·皮尔斯则是饮酒至死。

而如今大多数曾入主白宫的美国前总统除了喝干一瓶威士忌之外,已经有了更好的选择来适应他们卸任之后的生活。从约翰·亚当斯开始,美国前总统们就开始试着自己撰写回忆录和自传,尼克松就是个中翘楚。他在臭名昭著的水门事件之后,写书速度堪比史蒂芬·金,试图通过回忆录来重新挽回声誉。另外两名忙碌的写书人吉米·卡特和克林顿还成为了“世界公民”,频繁地出席各种国际慈善活动。

历史学家说,总统卸任后的生活正在发生变化。在1958年前,前总统没有退休金,更不用说办公室、职员以及为他们追求各种兴趣所提供的其他福利。

美国政府向前总统们发放退休金,起源于杜鲁门时代。杜鲁门与现在有各种丰厚收入的前总统们不同,卸任后回到家乡过普通人的生活,仅有一定数额的差旅费可以报销,这使他后来的日子相当拮据。国会得知后认为,作为一名美国前总统,不应生活于贫困之中。

1958年,美国国会通过《卸任总统法案》,第一次正式向卸任总统发放退休金,金额是每年2.5万美元(每年都会上涨)。此外,还报销差旅费、电话费和办公用品费。这项法案成为了今天那些前总统们获得政府额外补助的法律依据。

目前,每位卸任的美国总统每年能拿到约20万美元的退休金。此外,还有一笔额外补贴,即他们办公室人员的工资、差旅费、电话费、邮费等也都能全额报销。这笔额外补贴的金额目前已远远超过退休金。

历史上曾经的总统理查德·诺顿·史密斯说:“如果你曾经担任过总统,你会知道前总统在任何制度性的工作中作用是多么有限”。他说:“有些总统要求前总统在各个方面充当助手。”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总统任期一结束,捞钱行动就开始。他退休后到世界各地敛财,来去如旋风,一般停留不到24小时。巨额的收入令他从负债累累转身变为最富有的美国总统,身家高达3800万美元。

克林顿夫妇早年曾负债累累,包括拖欠绯闻案等律师费,从每笔170万美元到650万美元不等。而且,由于克林顿夫妇两人都偏好风险性高的投资工具,一度亏损严重。克林顿卸任后,光靠不到20万美元的总统退休金,很难还债。

6.美国人才战略对后发展地区的启示 篇六

一、美国人才战略对后发展地区的借鉴意义

1. 人才优先的发展定位推动人才立国战略牢固确立。

美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是从殖民掠夺下的奴隶社会起步。为赶超欧洲列强, 独立后的美国始终把人才战略作为谋求国家发展的首要战略。美国工业革命的开端源自人才的突破, 工业腾飞更得益于其人才的集聚和鼓励科技创新。20世纪50年代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理论, 促使美国进一步确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战略上的高起点定位带来人才建设的累累硕果, 仅诺贝尔奖得主美籍科学家就占40%以上。正是坚持以人才立国, 使美国这个人口只占世界5%、建国只有200多年的国家, 超越了欧洲2000多年的发展, 拥有着43%的世界经济生产力和40%的高科技产品。新一届的奥巴马政府更明确提出, 要培养世界一流的21世纪人才队伍, 继续保持美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世界领先地位。

2. 包容并蓄的移民文化汇聚全球精英为其所用。

获得诺贝尔奖的“美国人”有2/3是外国人才移居美国。移民立法是美国吸引人才的政策保障, 为适应发展需要, 美国先后3次对移民法进行修正, 并于1990年实施H-1B工作签证计划。美国还是当今世界吸收外国留学生最多的国家, 全世界1/3以上的留学生在美国留学, 25%的外国留学生在学成后留下来在美国工作, 进入美国国家人才库。此外, 美国还采取高薪等方式, 依托庞大的猎头组织, 面向全球网罗高级领军式人才;依托微软、英特尔等跨国公司, 在其他国家建立研发中心, 通过就地聘用间接引进人才。

3. 实用主义思想促使企业与高校无缝对接。

美国把人才开发视作经济活动, 注重人才投入与经济产出, 因此非常重视加强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产学研合作。除了推进专利许可和技术转化外, 美国还创造了多种产学研合作模式。比如:依托高校、科研机构的辐射建设高新园区, 著名的斯坦福大学科学园即“硅谷”就是成功的典范。由高校和科研机构牵头创办企业“孵化器”, 迅速推广科技成果, 帮助中小科技型企业发展。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创办高技术企业, 或者合作建立“企业-大学合作研究中心”, 根据企业发展要求开展课题研究。目前已建立这类研究中心55个, 合作企业近700家。

4. 法制理念和市场体制带来政府和企业的良性互动。

在人才开发过程中, 美国政府积极扮演着主导者的角色, 但又恪守规则, 坚持以法律和制度进行调控。比如, 关于人才在职培训, 美国制定《成人教育法》, 要求所有雇主每年必须至少以其全员工资总额的1%用于雇员的教育培训, 未达标企业必须上交其工资总额的1%作为国家技能开发资金。美国联邦关于保护人才合法权益的最低工资额和最长日工作时间等相关法规始终得到严格执行。而在人才资源配置方面, 则完全通过市场来调节。美国是全球人才市场最为发达的国家, 全世界最有实力的人才中介公司及猎头公司近80%集中在美国。由于市场完善, 人才供求的双方能够在市场机制的调节、整合、推进之下, 通过有效竞争进行双向选择, 实现人才要素与其他要素的最佳组合。

5. 认同个人价值形成人才向往的美国梦想。

美国吸引人才的优势, 既有经济发展水平带来的高工资、高福利待遇, 更在于美国有一个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取得成就的社会文化环境。美国有珍惜人才、重视人才的优良传统, 尊重个人价值, 崇尚个人自由, 鼓励冒尖、张扬的个性, 政策设计上以人才个体为着眼点, 给人才以发展的空间, 通过完全的竞争机制激发美国人的创新精神和工作热情。

二、后发展地区加快人才发展的几点思考

1. 找准工作定位, 牢固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

思路决定出路, 定位影响全局。对于后发展地区来讲, 如何解决人才发展与经济发展互动性关系问题非常重要。从实践来看, 很多地区往往要么不太重视人才, 要么被动地去发展人才, 在要素积累上过于偏重固定资产等物质资本和资金投入, 低附加值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导致发展成本高、前景差、竞争力弱, 实现产业提升、发展转型困难重重。后发展地区不能再走物力资本优先的发展弯路, 而应认真学习美国发展经验, 坚持人才优先发展, 把人才资源作为最重要的经济资源来开发, 把人才战略作为实现科学发展的第一战略切实摆上重要位置, 转变工作导向, 强化考核推动, 把人才开发成效纳入区域发展目标考核体系, 实现招才引智与招商引资同频共振。

2. 突出海纳百川导向, 运用比较优势错位吸纳人才移民。

外来人才的移民式集聚是美国人才储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后发展地区人才规模小、层次低、活力弱, 加快本土人才培养固然是缓解的重要途径, 大量集聚外部人才更为重要。要充分发挥后发展地区在人才创新创业空间和生活成本等方面的优势, 切实加快人才移民步伐。一是抢抓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产业和人才梯度转移机遇, 大力引进领军人才。结合区域实际, 切实加大领军人才引进力度。二是抢抓大中城市普通人才相对饱和的机遇, 鼓励、扶持本土企业加快引进紧缺人才。当好人才与企业对接的媒介, 大力推进人才市场建设步伐, 积极培育人才中介组织, 由政府组团“走进高校、走进科研院所”, 广泛开展公益性、跨区域、抱团式专题招聘活动, 以帮助企业广纳贤才。三是抢抓国家重视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的机遇, 吸引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基层锻炼发展。

3. 坚持“实用、实效”原则, 广泛借助外力推进产学研合作。

产业发展与科研载体建设相结合是美国人才创新创业动力强劲的重要经验。后发展地区虽然区域内高校院所较少, 但高校院所的资源辐射范围是广阔的, 资源利用的形式也是多样的, 只要立足省内、围绕周边、放眼全国, 主动对接, 搭建平台, 推进校企产学研合作就有很大空间。借鉴美国经验, 可以采取三种方式:一是校地合作共建高新技术园区。依托高校院所人才科技支撑, 积极打造技术创新公共平台, 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二是校企合作共建技术研究院。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 推动技术中心升级发展, 共享技术人才、实验设备等资源,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三是人才合作打造企业“外脑”。政府部门要积极牵线搭桥, 帮助规模以上企业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

4. 创新政企联动机制, 充分激发企业人才开发活力。

后发展地区大部分企业由于创建时间短、经营层次低, 在人才规划、引进培养、管理使用等方面非常薄弱。要改变这种状况, 可从政策、制度、机制入手进行规范引导。一是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计划。通过学习深造、外出考察等方式, 切实开阔他们的眼界和视野, 增强他们的引才意识、聚才能力及提高他们的用才水平。二是实施人才开发示范企业推进计划。充分发挥机关行政管理经验和优势, 通过典型引路、定期辅导培训等方式, 推动企业加强人才资源管理, 重视人才职业生涯体系、薪酬体系设计, 激发企业人才发展的活力。三是实施企业职工人才培训计划。要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培育中的能动作用, 通过劳动者权益保障等手段、税收调节等杠杆, 推动企业切实加大人才培训的经费投入, 保障人才的在职教育培训权益。

5. 提升人才环境魅力, 着力打造人才发展向往城市。

7.留学生回国后 篇七

“越来越多的海归有就业难的感觉,主要因为现在正好是海归回国潮,从2007年经济危机开始,海归数量就呈明显增长的趋势。”智联招聘海外事业部产品经理兼招聘顾问朱兆丰告诉《第一财经周刊》。根据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出版的2013年《国际人才蓝皮书》显示,中国近5年回国的留学人员达到近80万人,接近前30年的3倍,并仍然以英语国家留学的人员为主。

留学生群体纷纷选择回国发展,朱兆丰认为这首先是因为经济危机之后欧美国家经济低迷,开放给留学生的就业机会就更有限;与此同时,国内的经济发展非常迅猛,对人才的吸引力也加大了。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联合智联招聘所做的《2014海归就业情况在线调查》也证实了这点,调查中显示,留学生回国发展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来自于国内快速的经济发展能给他们的职业发展提供巨大潜力,另一方面还是考虑到家庭亲友多在国内。

相比较国内的毕业生而言,海外留学生从国外回到国内,除了更具语言优势外,海外留学生也能带回更多国外的思想和做法。而对应地,他们往往会缺乏对于国内市场大环境的了解,以及没有更多的人脉资源的积累,因此,准确的自我定位对于海归们来说很重要。“以前的海归总觉得高人一等,要求也更高;现在的海归不一样了,他们更加踏实,想得非常清楚,目标也比较明确。可能是出去看过了,知道这个世界是怎样的,所以决定回国了解清楚。”欧莱雅人力资源部的蒋晨翱对《第一财经周刊》说。

在面对不同类型的企业时,外企依然是留学生的首选,因为它们的企业文化同国外接轨,对留学生的兼容度和优先级可能比其他企业更高,同时,它们也会提供更多的机会给海外留学生。以欧莱雅为例,中国区的人力资源团队每年都会去美国高校办宣讲会,目标群体就是那里的中国留学生—美国学生没有参加宣讲会的习惯。在它们今年招的200个应届生中,留学生占了15个。为了招到更好的人才,欧莱雅全球32个国家的分支都会承担为中国区招聘合适的留学生的任务,它们甚至还会采用Facetime面试,或为留学生们设置机动的招聘时间,也提供国外分部实习的机会。

除了外企之外,国内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开始关注留学生的招聘,它们往往是由于企业扩张,有拓展海外市场业务的需求,就会优先选择有当地生活经验的人才;或是希望引进国外发达的技术,特别是汽车行业和制造业等;也有的企业有更深层次的需求,它们希望改变管理模式和理念方法,这就使得它们需要在海外引进有想法、有能力改变企业环境的人才。

从留学生的角度来说,当他们面临企业提供的工作机会时,他们的衡量标准也变得更注重长期发展。《2014海归就业情况在线调查》报告中显示,除了薪资福利依然是他们最看重的标准外,晋升机制、公司能提供的培训等方面也是留学生们着重考虑的范畴。朱兆丰认为,不能单纯地只关注某个因素或一时的数字,以薪酬为例,海归毕业生和国内毕业生可能差不多,因为企业在最初设定薪酬的时候是根据岗位来的。“但是未来海归收入呈现出的特点就是:龟资起步、兔速增长。”朱兆丰做了个形象的比喻,意思是海归在刚开始时,在环境适应度和人脉方面有些劣势,所以他们的起点低很正常;但一旦他们适应了企业环境,发展潜力被激发出来,在国外锻炼的学习能力和适应性在这时候就能展现出来,薪酬上升空间极大。“欧莱雅无法承诺你的薪酬一定会快速上升,但是我们有完善的机制,可以衡量你在工作中展现出来的内容和能力。”蒋晨翱说。

虽说在就业方面,留学生不再像以往显现出那么大的优势,但找工作对他们来说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从数据来看,21%的海归基本都能在3至6个月内找到工作,86%的人能在半年内应聘成功。

本期我们选择了四位海外留学生来分享他们回国求职的故事,来看看在这波留学生回流热潮中,他们的困惑与收获。

夏之霓 25岁

目前就业状况:

某咨询公司高级咨询分析师

留学经历:

2006年出国,就读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2012年去英国伦敦政经学院读全球媒介专业,2014年回国。

感触最深的一句话:

我想做的事情,和我实际上得到的太不一样。

求职经历:

投了50份简历、面试了10多家公司、成功拿到3至4个Offer。

“我想做的事情,和我实际上得到的太不一样。”这是夏之霓今年回国求职的最大感受。突如其来的公司变动和对国内求职环境的陌生,让她找工作的进程并不顺利。

本科就读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硕士毕业于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夏之霓的简历很漂亮。事实上,她在赴英求学前,就已经在一家不错的咨询公司工作了一年多,而这家公司还承诺她硕士毕业后依然可以回来工作,且薪酬不低。然而当她回国后,公司合并了,招聘名额取消了—这意味着她要重新开始找工作。

因为有工作经验,所以找工作对她来说并不难,但要找一份理想的工作却不容易。在求职过程中,她发现海归的简历并没有太大优势,“很多地方只招北大清华,像伦敦政经这种学校在国内的认知度并不高。”

不过,一旦进入面试环节,凭借丰富的案例分析经验和不错的表达能力,夏之霓很容易就在候选人中脱颖而出。其中有一家知名的战略咨询公司,她先后通过了五轮面试,目前还在等待下一轮通知。“但战线拉太长,已经两个月了,还没有结束面试。”

nlc202309020155

这也是让她决定先接受目前这家咨询公司的原因之一。事实上,她已经通过了几家公司的面试,但收入水平一直很让她犹豫:很多公司提供的工资还没她出国前那份工作的一半多。如今作为高级分析师的她,发现工作内容也和她想的不太一样。“原来觉得咨询业是高端职业,真正做的时候才发现不是这样,一切要以客户需求为主,企业找我们来做报告也只是为了IPO,而不是解决真正的问题。”

尽管回国之后的求职路颇为曲折,夏之霓还是学会了调整自己的心态,她认为先在自己的行业里踏实做好,然后才能慢慢找到能体现自身价值的工作。

C=CBNweekly X=Xia Zhini

C:海外学习经历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X:出国学习更多的是叠加本身的个人素养和知识积累。对于国企之类的求职帮助不大;但是非常锻炼你单独处理问题的能力、带领团队的能力和学习参与能力。

C:对自己未来工作的期望如何?

X:咨询行业其实最注重的是思维,我们的客户都是在行业内经营多年的公司,为什么要找咨询公司来为它们提供解决方案?就是因为我们的思维方式不同,能作为第三方来客观分析这个行业。这就要求我们对行业的研究非常深入,而我在这方面的思维能力还没有达到最强,最理想的状态是在能力和努力的基础上得到相应的回报,我做出来的东西被别人需要和感谢。目前,还是希望先做好手头的工作,不要频繁跳槽,以后能利用对于市场的知识、对媒体运作的理解,参与到实业中去推广产品,甚至自己创业。

徐纯纯 25岁

目前就业状况:

面试中

留学经历:

2011年出国,就读于伦敦政经学院管理学,2013年回国。

感触最深的一句话:

在伦敦找到梦想的方向,回国让我踏踏实实去实践想做的事情。

求职经历:

投了10多份简历、面试了6至7家公司、成功拿到了2家Offer。

徐纯纯想做个服装设计师,而且她马上也要推出自己设计的第一批作品了。在她颇有艺术气质的外表下,很少有人能看出她读了4年金融和2年管理—也就是说她从未受过服装设计的科班训练。不过刚从伦敦政经学院毕业时,她也没想到自己会爱上设计。

2011年,是徐纯纯去伦敦读管理学硕士的第一年,那时候的她还特别想做投资银行,甚至还趁着暑假去当地的毕马威实习了一段时间,毕业之后她得到了汇丰银行、摩根士丹利等公司的面试机会,“但面试并不太顺利,而且金融业也不太景气,我想了下觉得不能以此为终生事业,就给自己一段时间思考真正想做的是什么。”徐纯纯对《第一财经周刊》说。

爱好摄影、喜欢看艺术展,在和设计师好友经常交流之后,徐纯纯渐渐发现自己真正“愿意为之付出的事业”是在创意领域。于是,趁着上海东华大学开设5个月的服装设计培训课程期间,她决定回国进修,并找机会发展。

完成了东华的课程后,她在时装设计师Masha Ma那里找到了一份实习:帮她做巴黎时装周的准备。“在专业上我还没有足够的能力,也没钱,就只能在工作中多积累经验。”面对跨度这么大的转型,徐纯纯想要抓住一切可以学习、实践的机会。

另一方面,她也在利用自己原有的专业背景,申请一些服装行业相关的管理和职能类岗位。“我现在主要还是找行业,学管理的人可以去任何行业。现在我肯定不能直接去做设计,等我在这个行业里有能力、有人脉积累后,就能做这些事情了。”徐纯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好规划,并慢慢接近理想的目标。

目前徐纯纯已经进入一家高级定制服装公司的最终面试环节,她的想法是即便进不了高端品牌,也可以从相关的领域做起,只要每天接触的是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她就感到很满足。

“就像每个设计师最后设计出来的作品都有不同的想法,拿到市场上才能定夺,市场不是衡量设计好坏的唯一标准,但好的设计最终会得到市场的肯定。”徐纯纯相信只要一直努力,想做的事情总会有成果,而她的目标是,成为管理者中最懂设计的人。

C=CBNweekly X=Xu Chunchun

C:跨专业的职业选择,会不会让你觉得在英国的学习经历浪费了?

X:在英国的读书经历主要是让我知道以后想做什么,在国内主要的问题是容易受周边人影响,大家最后都走了大同小异的路。我在伦敦的同学也有学烘焙的、做媒体的,在那里你可以尝试自己喜欢的东西,慢慢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如果不出国,我可能正努力挤进银行、咨询业等,和现在完全不同。伦敦主要让我开拓思维,而真正要实践我梦想的地方是国内。

管理 24岁

目前就业状况:

两个Offer选择中

留学经历:

2012年出国,就读于波士顿大学经济学,后转哥伦比亚大学运筹学,2014年回国。

感触最深的一句话:

要想好自己以后的职业方向是什么,而不是一味着眼于眼前,忽略了10年后的自己。

求职经历:

投了6份简历、面试了3家公司、成功拿到了3家Offer。

受一直在投资银行工作的父亲影响,管理从出国前就已经规划好自己的方向:回国从事金融行业。

从青年政治学院毕业后,2012年,他选择了波士顿大学开始自己经济学专业的学习。一段时间后,管理发现经济学专业更偏向理论,而他还需要学习更多的财务知识,于是他转学到哥伦比亚大学学习运筹学。

这让他的课业任务加重,“国外一周就会安排一个任务,我平均每周都有一天晚上不睡觉。”那段时间虽然辛苦,但让管理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nlc202309020155

硕士毕业后,管理就想好了不在美国找工作,一方面那里的经济行情不好,另一方面一两年的实习期对他而言太长—他已经在通往目标的道路上绕了不少圈子,于是他决定立刻回国。

有着留美硕士文凭,再加上证券公司的实习经历,管理对自己的就业未来有很高的期待。

但真正开始找工作时,他发现国内的就业市场并没有想象中乐观。尽管很多公司有针对海归的人才通道,但今年名额明显少了很多,比如交通银行的海外管理培训生项目只招10个人。“简历投过去之后就石沉大海,至今3个月都没回复。”管理告诉《第一财经周刊》。

在陆续申请了几家心仪的公司后,管理得到了中金的面试机会,整个面试过程分为四轮,其中两轮的时间都将近两个小时,压力虽大,管理最终还是拿到了中金的Offer,但销售岗位和他最初的设想并不相符,因此他决定放弃这个难得的机会,继续自己的坚持。

很快,管理又拿到了另外两家公司的Offer:一家信托公司的二级市场投资职位和另一家证券公司的投行部门。前者是大公司,并能解决北京户口,但不是自己最想做的事;后者是投行工作,但公司规模并不大,待遇保障也不一定好。经过再三权衡,管理还是偏向后者。

在正式入职前,他还利用空闲时间在中信证券做IPO项目的实习。经历过这样一段找工作的经历,他对“海归”的认识更加清晰。“海归的优势在于语言和国外行业的思想和想法。但海归并不稀奇,平常还需更多地学习。”对于未来的打算,管理希望先从大机构积累经验,了解各个行业,研究新事物,也许将来有一天,他能经营自己的商业项目—这才是他最大的目标。

C=CBNweekly G=Guan Li

C:海外留学经历带给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G:在国外的时候,要一个人面对所有东西,在陌生环境中加强自己的适应能力,学习能力方面有质的飞越,这种学习能力对于以后工作也有很大帮助。在投行做,如果你的学习能力不强,会拖团队的后腿,很容易被淘汰。还有与人沟通的能力,海归在语言方面有很大的优势,当然还有将国外行业内一些不错的想法带回来。

陈秋帆 23岁

目前就业状况:

某人寿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部门见习

留学经历:

2011年出国,就读于威斯康辛大学精算学,2014年回国。感触最深的一句话:

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广阔,意识到需要改变或创新的事情越来越多,但行动还受制于许多现实的因素。

求职经历:

投了30份简历、面试了5至6家公司、成功拿到了2家Offer。

陈秋帆在出国前觉得精算师是神坛般的工作,为此她放弃了在中山大学读了1年的金融学课业,申请去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读精算。

“我一直都很喜欢数学,精算是商科里和数学比较相关的,又不像金融那么纯商科,当时觉得就业前景应该挺好,就选择了这个方向。”然而当陈秋帆结束3年的学习,开始求职的时候,才发现并非如此:精算的就业面很窄,只能在保险行业,而保险公司对精算师的需求又很有限。更糟糕的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各大公司都在削减这块的人员预算。

在美国找工作不顺利,陈秋帆决定回国发展。一纸本科文凭、考了一半的精算师资格证和一份之前在国内做过的保险经纪公司暑期实习经历,这就是她找工作的全部筹码。非常幸运地,她得到了一家人寿保险公司的面试机会,但它们的精算部门并没有招人名额。

在找工作屡屡受挫之外,陈秋帆还发现国内的面试环境和国外很不一样。“国外的HR会把一切信息跟你说清楚,而国内很多公司由于体系不健全,HR甚至不会提前告诉你要干吗。有一次让我特别吃惊的是,对方直接扔过来一份题就让我开始做。”陈秋帆说那时候感觉整个人都处于“黑暗状态。”

正当她准备放弃精算的时候,之前面试过的那家保险公司又打电话来问她是否愿意去一个新组建的部门,负责企业资产负债管理,条件是需要实习半年以上,陈秋帆想都没想就答应了,用她的话说是“工作那么难找,没钱也做”。

幸运地是,进入这家公司以后,陈秋帆很兴奋,因为工作团队是全新组建的,同事都是有海外背景的人,所做的工作也是很多精算新人做三四年才能接触到的内容,尽管一开始上手慢,但学的东西很充实。

面对新的工作内容和尚未成体系的培训机制,陈秋帆只能靠自己慢慢摸索,除了能学到很多东西外,这份工作带给她的最大价值在于成就感—帮助企业做风险管理、对公司资产负债匹配,这些在她看来都有实际的指导意义,所以工作的时候充满了热情。

当然,她也有力不从心的时候,比如真正开始工作时,对公司的工作体系还没了解清楚,发现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都需要锻炼,但她很坦然:“如果你做任何事情都是信心满满的,说明你没有在学东西;所以我要保持不停地去学习,绞尽脑汁想清楚是怎么回事。”

CBN=CBNweekly C=Chen Qiufan

CBN:国外和国内找工作有什么不同?

C:首先是人群不太一样,国内的精算行业基本被研究生垄断,美国比较普遍的是本科出来先工作两年再回去读MBA等。其次,国内外对行业的认知度相差太大,国外行业和学校的对接更好,比如美国的很多保险公司都直接去高中讲精算师是做什么的、如何成为一名好的精算师等。国内的人一窝蜂挤进精算行业,这时候保险公司招的人不多的话,他们就很难找到工作。

CBN:以后有怎样的职业规划?

C:在这个公司先把基础打好,不要一直跳来跳去,要走比较正规的道路,踏实学好新东西,达到非常专业的地步。有机会有技能的话,能跳去企业的风险规划部,帮助企业规避风险,真的变成专家。

8.海龟留学美国后的真实感受 篇八

从许多经典的美国影视作品里,我们可以领略到美国繁华的东海岸和浪漫的西海岸。然而真实的美国留学生活是什么样子的了?是否和我们影视剧中看到的相同了?

2014年的暑假,一趟从北京起飞,飞往美国芝加哥的飞机在转机到爱荷华城把我从中国带到了地球的另一边-美国。在这个陌生的国度,我独自开始了四年的留学生涯。

出了机场,第一感受是:天真的很蓝,云朵仿佛在头顶漂浮一般,空气可真好啊。

我的大学坐落在美国中西部一个小城市爱荷华城。爱荷华城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小城市,四周围绕着玉米地,小镇上当地人对待留学生非常的热情。刚到学校时,最惊讶的发现莫过于常能在路边看见蹲着的毛茸茸、眼睛黑溜溜的松鼠。这些松鼠天生不怕人,如果你正吃着零食,他们可能会蹲在你脚边,眼巴巴想分一杯羹。在美国校园你能感受到人和动物的和谐相处。

时间久点会发现,这里的气候相当于中国的北方。冬季非常的漫长,大雪能从12月持续到开春四月,其他季节气温适合。这里的住宅和房子都配有空调。而且美国大学的学校校园空调一年四季开放,所以在学校里学习会非常的舒适。

交友和选专业

在美国,如果想要快速融入集体,你得主动的和别人沟通交流。在一些基础课例如数学、政治经济学等课上,有很多来自不同专业的同学,这个时候就应该抓住机会和更多人接触,练习口语的同时也能收获一份友谊。

另外,说到选专业一事,大家大可不必急于一时。因为在美国大学,大一基本上是通识课程,大二读完后才真正确定你的专业方向。如果你刚来美国无法确定专业,没关系,你可以先多修几门感兴趣的学科,你有充分的时间考虑兴趣爱好、未来就业、人生规划,再做选择。

宿舍和食堂

爱荷华大学的寝室什么样形式的都有。单人间,双人间还有三人间。在入学之间学校根据你的提供给他的选择来分配你的室友。如果入住后发现性格不合,可以和宿管说调换室友。

美国大学的食堂都还蛮棒的。在那里,你可以吃到中餐、意大利面、寿司、韩国料理……

不过我还是最爱学校的炸鸡和汉堡。这里地道的中部的炸鸡会给你味觉极大的享受。

校园兼职和玩耍

在爱荷华大学上学时,我在学校食堂找了份兼职——卖甜点。一周工作10个小时,一小时8刀左右,做了一个学期。

这份工作让我了解了更多不同文化的人群,英语也得到了飞速的提升,所以建议学弟学妹们不妨尝试下兼职工作。

在学习、兼职之余,我和好朋友常去全美各地游玩,纽约、芝加哥、费城、加州等地都留有我们的足迹。不论是西海岸的美丽的一号公路,大气的黄石公园,还是洛杉矶美丽的海滩,都会让你觉得不枉留学一场。

9.美国留学后工作 篇九

语言学校和留学预科有哪些不同?

预科与语言课程不同,语言课程是单纯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而开设的,而预科课程除了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水平,还包括一些专业课。学生申请预科课程时,要初步确定专业方向,如商科、人文、工程、心理学、自然科学、法律等。学生经过预科学习后,通过相关学校的考试,即可开始本科学习。

留学专家分析,国内学生之所以在留学前要先读留学预科,其优势主要有三点:首先是学历衔接。因为国内外教育体系有差异,某些层次学历的中国学生去国外升学必须先完成国外校方指定的预科;其次是语言训练。在国内读预科的一个好处是,有更多可以双语教学的优秀老师,对本国学生的情况更了解,更清楚怎样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学习的层层递进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提高了升学率;最后是文化衔接。

国内留学预科课程优势有哪些?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无法一言以蔽之,对于年龄较小的比如想去国外读本科的高中毕业生来说,通过在国内预科阶段来完成独立生活的过渡,同时领略西方文化的各个层面包括西方教育模式,能够加速其对未来国外生活的`融入。这也是国内预科优于留学桥课程的优势体现。

因教育体制不同,中国学生赴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欧洲及部分亚洲国家留学,语言和专业课程很难直接衔接,很多中国学生需要先就读1年左右的预科课程,但预科并非是所有学生直升国外本科的“绿色通道”,除了需要仔细鉴别预科设置的合法性、了解其升学方法和升学概率外,对于一些语言能力差、自主学习能力差、学术水平低的学生,建议其可先在国内提高相关语言、学习和生活能力,再申请留学。

国内精品留学预科课程推荐:

中国人民大学“美加桥”、“英澳桥”精品桥梁课程

中国人民大学“英澳桥”“美加桥”课程是人大留学预科精品课程之一,该课程是专门针对中国学生进入英国、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大学学习所设计的一种基础性桥梁课程,旨在帮助中国学生在语言、专业知识、学习方法以及社会生活技能等方面得以提升,完成从中式教育到西式教育的顺利过渡,为自己未来海外学习、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英澳桥”“美加桥”精品留学培训课程经中国人民大学正式批准,由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主办。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直通车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直通车课程是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与教育部认可的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BC)合作,在二外开设为UBC大学所认可的一年直通车通识课程。学生顺利完成通识课程并达到UBC大学规定的英语能力入学标准,可直接申请本科课程的学习,完成本科学业后,获得教育部承认的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学士学位。

10.美国的“后1/2选择” 篇十

每年还拿着13多亿美元美国援助的埃及竟然抓了美国人。愤怒之下,美国国务卿希拉里立即发出减少援助的威胁,多名参议员严厉警告埃及“两国关系面临灾难性破裂”,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主席约翰·克里则干脆说:“这是扇在数十年来一直支持埃及的美国人脸上的一记耳光,也是扇在将未来与更民主的埃及联系起来的埃及人和非政府组织脸上的耳光!”

埃及方面并没有服软。“埃及新闻网”表示,美在埃及推行美式民主行为败露后又想用外援使埃及屈服,不过埃及不会听命于美国,也不怕影响两国关系!后穆巴拉克时代的埃及为什么竟敢如此“斗胆行事”?澳大利亚《布里斯班时报》认为,埃及当权的军方变得越来越强硬,试图通过展现反美姿态赢得民众的支持。而不管埃及是出于什么目的,就像一些西方媒体说的,奥巴马政府在美国中东政策的基石——埃及政策上又面临着新的抉择。与去年抛弃穆巴拉克相比的“前1/2选择”,这可谓是艰难的“后1/2选择”。

这一说法的灵感来源于美国圣丹斯国际电影节上的纪录片《1/2革命》。影片以埃及人的视角,描绘了去年以来的埃及变局。正如片名所传达的意思:“埃及革命”还没有完全成功,穆巴拉克倒了,但军方仍在掌权。放弃穆巴拉克,除了看到埃及无可阻挡的民意潮流,美国看到的还有塑造埃及未来、将之打造成“民主化样板”的前景。而在这方面,美国早有“战略预置”——通过非政府组织“援助”埃及。

据埃及《金字塔报》称,1979年埃以签署和平协议后,美国在开始向埃及每年提供十几亿美元军事经济援助的同时,就开始援助在埃及活动的非政府组织,可谓“放长线钓大鱼”。该报总编辑穆萨估计,埃及目前有120多个非政府组织接受过美国资助,包括这次事件涉及的“全国民主学会”和“国际共和政体研究所”。而自穆巴拉克下台以来,美国已经向埃及的非政府组织提供了4000多万美元的资助,主要用于支持埃及的“民主和自由进程”,普及西方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实际上,它们都是由美国国会提供资金以监督海外选举和促进外国民主的工具。

这一切自然让埃及政府很是不满。埃及一名官员说:“美国人不能夜以继日地教导我们要依法治国,然后让我们违法维护他们的利益。”所以早在去年7月以来,埃及方面就以“涉嫌为国内示威者非法提供资金援助”为由,展开了针对“国际共和政体研究所”等非政府组织的调查,突击搜查了它们的办公室,禁止拉胡德等人离境,直到今年2月5日移交司法审判,双方就此“翻脸”。

明白了这些“冰山的水下部分”,也就不难明白当今美国在埃及的尴尬处境。因为在穆巴拉克之后,美国至少起初认为军方执政是符合其利益的。正如“德国之声”所评论的,在埃及,能够阻止内外政策过于“伊斯兰化”的最重要因素就是当前执政的军政府。而现在看来,军政府有可能成为另一场“1/2革命”的对象。为了阻断愈演愈烈示成活动的“幕后之手”,它不惜与美国闹翻也要执意拿非政府组织“开刀”。而美国虽然表面反应强烈,但也不得不掂量掂量做出“后1/2选择”的后果。《金字塔报》近日以《美国和埃及,谁在帮助谁?》为题评论称:国际政治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与施舍,除了利益,只有利益。美国对于埃及的军事与民主援助都源于埃以和平协议,该协议导致埃及从阿拉伯阵营中被割离,形成犹太、埃及一美国新关系,从而为美国在中东的战略服务。尽管穆巴拉克倒台后,埃及与以色列的关系有所调整,但大框架没变,然而一旦军政府倒台、伊斯兰势力上台后,一切就都不好说了,受损失更大的恐怕还是美国。

这也就是当前美国在埃及问题上的一切纠结所在:它以为革命的形势会朝着有利于它的方向演进,孰不知中东一旦乱起来就不是那么容易解套的。有学者指出:美国在中东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那个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11.美国留学后工作 篇十一

特殊目的实体 (SPE) 是法律上的独立实体, 组织形式有公司制、信托制和有限合伙制。SPE自有资金不多, 主要依靠大规模融资;融资方式是发行债务性或权益性证券。

SPE合并是企业合并会计准则方面的难题。21世纪初, 安然公司精心设计SPE的手法堪称史上一绝。安然事件引起了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对SPE合并会计规则的高度重视, 美国花大力气制定了FAS140的第46号解释 (FIN46) , 专门规范SPE合并。本次金融危机, 证券化高度繁荣的华尔街对SPE的应用发挥到了极致, 比起安然公司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1. SPE在MBS、CDO等金融衍生品中的应用。

MBS (Mortgage-Backed Security, 不动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 是标准的资产证券化, 标的资产是次贷债权。发起人银行将搜集到的次贷债权打包, 销售给由其发起设立的SPE, 由SPE以受让的次贷债权为标的, 向投资者发行MBS。

为什么MBS形成中要有SPE呢?因为SPE有破产隔离效果, 对MBS的信用增级意义非常。破产隔离是指, 金融资产已真实销售给独立于原拥有人 (发起人银行) 的SPE, 不再属于原拥有人;即使原拥有人破产, 原拥有人的债权人也无权触及转让给SPE的金融资产, 无权要求将其变现来获得赔偿。正因为SPE的破产隔离机制, 使SPE的“受益人权利”持有者 (指债权或所有者权益持有者, 这里是MBS投资者) 获得保护, 因而增强了其发行证券的信用。

CDO的证券化性质与MBS不同, 它是特殊目的实体 (SPE) 发行的股票或者债券。发起的金融机构将金融资产组 (债权群组) 转移给SPE, SPE向投资者发行股票或债券 (即CDO) , 以受让金融资产组的收益来向投资者还本付息。金融资产组的管理可以由金融机构来完成, SPE向其支付管理费。SPE在CDO形成中的重要作用也是破产隔离, 帮助发行的CDO增加信用评级。

2. SPE的新变形体——IV在多重证券化中的应用。

SIV (结构化投资工具) 是SPE在本次金融危机中的一种新变形体。它出现在多重证券化, 比如CDO的平方、CDO的多次方这样的高风险衍生品的形成中。被运用的原因, 主要还是SPE破产隔离机制。

3. SPE合并会计规则的重要性。

SPE在经营活动上并不是自主的。SPE的活动仅限于成立时法律文件中约定的范围, 与经营活动有关的决策也根据协议或章程由实体自动做出, 股东或合伙人不具有实质性的决策能力。从此种意义上讲, SPE像是提线木偶或预先输入好任务程序的执行工具。

从SPE的运用中不难看出, SPE持有的是不同风险程度的金融资产, 是风险的载体。如果SPE不被其实际控制人纳入合并报表, 那么SPE实际控制人的风险就不能如实反映。如果SPE实际控制人精心设计了众多不被合并的SPE, 那么实际控制人是否可以成为又一个安然公司?所以资本市场必须要有高质量的SPE合并规则, 有效地识别出SPE这个“提线木偶”到底为谁控制, 应该为谁纳入合并报表。只有这样才能在金融创新高度发展、强调风险管理的后危机时代有效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二、美国SPE合并规则的理论体系及其变化

2001年安然、世通等企业会计丑闻引出了美国第一个关于SPE合并的系统指南——2003年1月颁布的FAS140第46号解释 (FIN46) 。2003年底, FASB颁布FIN46 (R) , 替代了FIN46。此后, FIN46 (R) 一直作为美国SPE合并指南, 直至2009年6月将之修订为FAS167。

FIN46和FIN46 (R) 在“可变利益”和“可变利益实体”两个重要基础概念上, 建立了由可变利益实体评估和首要受益人测试两部分组成的SPE合并判定体系。金融危机后, FAS167改进了VIE评估和首要受益人测试程序, 使更多实体被评估为VIE并被合并。尤其在首要受益人测试部分, 提出了一套与时俱进、更加抓住实质的判定逻辑。

1. 可变利益和可变利益实体。

FAS167沿用了FIN46 (R) 对可变利益的定义:可变利益是指合同性的所有权或其他在实体上的金钱方面的利益, 它随着实体除可变利益之外的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而变动。除可变利益之外的净资产公允价值的预计变动又被称为预计损失和预计剩余收益。

对于可变利益的论述, FIN46 (R) 已经就债务工具、权益投资、受益人权益、担保、选择权协议及类似义务、期货合同、其他衍生工具、经营租赁和付给决策者的费用能否被认定为可变利益作了较详细的规定。FAS167主要修改了公平交易下付给决策者和服务提供商的费用能否被认定为可变利益的规定。原规定为:决策者收取费用的合同权利应被视为吸收变动 (而非创造变动) 的可变利益。但当4个条件同时满足时, 费用不被视为可变利益。前两个条件是指公平交易。

不公平交易的特征包括: (1) 服务合同包含公平交易下的相似合同惯例上不会包含的条款、条件或数额; (2) 预期费用总额与VIE预期经济表现总值重大相关; (3) 费用的预计总变动与VIE除可变利益之外的净资产公允价值的预计总变动重大相关。第三个条件是除费用之外, 决策者及其关联方不持有其他利益, 能单独或共同吸收预计损失的重要部分或接受预计剩余利益的重要部分。第四个条件是关于“踢出权”的:决策者受到实质上的踢出权的制约。实质上的踢出权有以下两个特征: (1) 决策者可以被除决策者及其关联方以外的持有可表决利益的其他方以绝大多数选票的方式解雇; (2) 踢出权持有方能自由行使该权力, 而不存在重大障碍。FAS167删除了第四条关于“踢出权”的条件, 保留前三条, 将不公平特征 (1) 和 (2) 的反面作为规定, 并新加一条“预期费用预计只能吸收与实体预期经济表现相关的变动中不重大的部分”, 形成新的需要同时满足的六个条件。

关于可变利益实体的定义, 从最初提出至FAS167发布, 准则一直都只是给予了这样一个表述:对于一个非VIE实体 (有时又称选票利益实体) , 它所有的资产、负债和其他合同都被视为创造变动, 而它的权益投资被视为足够能吸收和接受变动。相反, 对VIE, 它一部分的资产、负债和其他合同创造变动, 而另一部分资产、负债和其他合同 (以及风险权益投资) 吸收或接受变动。要清楚资产、负债和其他合同是否为创造或吸收和接受变动, 通常需要将它们与整个实体的设计联系起来。

2. 可变利益实体评估。

当报告企业首次涉及一个符合FAS141中“企业”概念的实体, 且该实体存在下列四种情况之一时, FIN46 (R) 规定报告企业必须评估实体是否为VIE: (1) 报告企业或其关联方曾参与该实体的重大设计或重构, 该实体是报告企业与独立第三方共同控制下的联合投资除外; (2) 该实体的设计使得它所有活动都实质上在涉及或代表报告企业或其关联方的利益; (3) 基于利益的公允价值考虑, 实体超过一半的权益、次顺级债务和其他形式次顺级财务支持的总值是由报告企业和其关联方提供; (4) 实体的活动主要涉及证券化、其他形式的资产抵押融资或面向单个承租人的租赁安排。FAS167没有修订这部分规定, 说明上述四点有效地概括了潜在需要被合并的SPE的特征。

FAS167规定, 若需要被评估的实体满足下列三种情况之一, 则它是VIE。其一, 如果没有额外的财务支持, 风险权益投资不足以满足实体的活动。其二, 作为一个整体来看, 风险权益投资人缺少下列任意一项特征: (1) 主导对实体经济表现产生最重大影响的活动的权力 (通过表决权或其他权力实现) ; (2) 承担实体预计损失的义务; (3) 收取实体预计剩余利益的权利。其三, 如果投资人所持有的表决权与其承担预计损失的义务或收取预计剩余利益的权利或两者都不相称, 或如果实质上实体的所有活动都涉及或代表一个仅持有实体少数表决权的投资人的利益时, 实体投资人被视为缺乏第二种情况中的“主导权”特征。“主导对实体经济表现产生最重大影响的活动的权力”是FAS167新提出的概念, 原FIN46 (R) 中用的概念是“决策对实体成功有重要影响的活动的能力”。新概念中一个“最”字更抓住重点, 由“决策权”改为“主导权”也更贴合实际。“主导权”概念在FAS167的首要受益人测试部分作用重大并且有详细的阐述。

此外, FAS167在论述“主导权”特征时增加了一段判断踢出权或参与权的存在是否对主导权产生影响的说明内容:风险权益投资人持有的踢出权或参与权并不能阻止其他利益方拥有主导权, 除非踢出权或参与权可由单个风险权益投资人 (包括其关联方和事实上的代理人) 单方面行使;反之, 其他利益方对风险权益投资人亦如此。决策人也不能阻止权益持有人拥有主导权, 除非付给决策人的费用符合“可变利益”概念。关于增加的这段内容, Lisa认为将导致更多的实体被纳入VIE范畴。

总体看来, 新准则将使得更多的实体被纳入VIE的范畴, 其主要归因于五方面: (1) 原FAS140有合格特殊目的实体 (QSPE) 免于合并的特权, 2009年FAS166废除了这一特权, 原QSPE实体需重新接受VIE评估; (2) 原FIN46 (R) 下, 困难债务重订被豁免, 不用进行VIE评估, 现FAS167取消这一豁免; (3) “主导权”论述中新增的判断踢出权或参与权的存在是否对主导权产生影响的规定; (4) 上述新增加的一条报告企业需要重新对实体进行VIE评估的特殊事项; (5) 持续评估的新要求。

3. 首要受益人测试。

FAS167围绕“主导对VIE经济表现产生最重大影响的活动的权力”概念确立了新的首要受益人测试程序。FAS167认为:一个持有VIE可变利益的报告企业必须评估它是否拥有对VIE的“控制性财务利益”, 如果有, 则它就是VIE的首要受益人 (primary beneficiary) 。“控制性财务利益”有两个特征: (1) 主导对VIE经济表现产生重大影响的活动的权力; (2) 吸收VIE潜在重要损失的义务或接受VIE潜在重要收益的权利。FAS167提出的测试程序见图1。

Lisa总结的公式很好地描述了FAS167新的合并模型:可变利益+主导权+义务或权利=合并。关于首要受益人测试, FAS167新增了下述三方面的说明:

(1) 关于踢出权、参与权、保护权和涉及VIE的设计:只要没有一方 (包括其关联方和实质上的代理人) 能单方面行使踢出权或参与权, 主导权就不被视为受踢出权或参与权存在的影响。能单方面行使踢出权或参与权的一方, 就可能拥有主导权。保护权的存在不影响主导权。报告企业重大涉及VIE的设计并不等于拥有主导权, 但可能意味着企业有机会和动机去建立能使其拥有主导权的安排。比如, 如果发起人有明示或暗示的义务去保证实体按照设计要求运营, 那它可能建立能使自己拥有主导权的设计安排。因此, FAS167规定在判定报告企业是否有主导权时, 要注意报告企业是否有隐含的要保证实体按照设计运营的财务责任。

(2) 关于多方主导:首要受益人只有一个;如果两方或多方共同拥有主导对VIE经济表现产生最重大影响的活动的权力, 则认为权力被分享, 没有首要受益人, VIE不需被任何一方合并;如果权力没有被分享, 但对VIE经济表现产生最重大影响的活动被多方主导, 且每方主导的活动性质是相同的, 则主导绝大多数活动的一方被认定为首要受益人;如果权力没有被分享, 但对VIE经济表现产生最重大影响的活动被多方主导, 且每方主导的活动性质是不同的, 则能主导最核心活动的一方被认定为首要受益人。

(3) 关于经济利益:FAS167强调要注意报告企业在VIE中的总体经济利益。虽然经济利益并不是首要受益人判定的决定性因素, 但它能指示报告企业事实上拥有的主导权, 尤其是当报告企业在VIE中的经济利益远远大于其主导权时。

原FIN46 (R) 的首要受益人测试围绕的是“承担或享有VIE大多数预计损失或预计剩余利益”的概念。程序如图2。

三、美国SPE合并新准则的主要特征

美国SPE合并新准则作为金融危机后全球最前沿的SPE合并规则, 新准则的如下几个显著特征对各国改进相关规定有重要借鉴作用。

1. 要求严格。

2000年颁布的第140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 (FAS140) 《金融资产转让与服务以及债务解除》因为FASB考虑到当时证券化实务中 (证券化商业不动产贷款、信用卡贷款、商业贷款等的转移资产过程中) 有一类性质“被动”的SPE (“被动”指实体资产不能被发起人主动管理) , 所以将SPE划分为合格特殊目的实体 (QSPE) 和不合格特殊目的实体 (NSPE) 两类, 并规定任何情况下QSPE免于合并。2003年颁布的FIN46和FIN46 (R) 针对的范围是除QSPE之外的SPE。因此很多企业将其设立的实体转换为QSPE, 从而绕过合并规范, 逃离表外。

QSPE对于美国证券化的繁荣是重要的。Jack, Barbara和Nicholos以美国前十大商业银行2008年的报表为基础, 建立了一个样本银行报表, 模拟银行利用QSPE完成CMO (collateralized mortgage obligations) 证券化的交易后, 对比银行不合并与合并QSPE的两张报表, 用案例说明了QSPE帮助银行转移风险到表外的重要作用, 尤其是在改善报表上资产充足率和风险资产权重两指标的方面。他们指出, 随着循环证券化的进行, 合并与不合并QSPE的报表差异将更加显著。Bruce Pounder指出, 准则在这方面导致了监管者和报表使用者不把QSPE放在心上。当QSPE所持有的贷款资产变坏的时候, 监管者、投资人和持有QSPE所属金融机构所发行证券的债权人几乎没有任何机会发现这一事实, 直到一切都已太迟。

为了不阻碍证券化实务的发展, FAS140提出了QSPE免于合并的特权, 但为了防止QSPE被滥用, FASB从2003年开始一直致力于明确QSPE的特征, 包括对QSPE允许从事的活动做出限制及进一步明确QSPE的概念和判断标准。但始终由于证券化中SPE创新很快, 容易超离规定, FASB发布的多次征求意见稿几经反复, 效果并不理想。

FASB对QSPE使用的权衡实质影射了对准则严格程度的把握。历经金融危机之后, 提高财务信息透明度, 重树投资者信心成为毋庸置疑的第一要务, FASB也终于果断选择废除QSPE, 严格SPE合并规则。Jack等指出, 银行业在经历现代金融史上最为严重的信用失败和资产质量衰退之后, 要适应新的流动性和资产充足要求是充满挑战的;FAS167中QSPE的废除无疑加重了这一负担;但无论怎样, 财务信息透明度始终是最重要的。

2. 原则导向。

美国第一个SPE合并准则——2003年的FIN46, 将对“控制”这一关键概念的理解由“表决权模型”扩展到“风险和收益模型”, 并创造性地提出“可变利益”和“可变利益实体”的概念, 已体现了部分原则导向的特点。刘峰等认为, FIN46注重控制的实质, 可以防止企业通过组织设计或业务安排逃避准则约束, 从而全面反映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和损失。但是FIN46原则导向的倾向是有限的, 其首要受益人测试中“是否承担VIE大多数预计损失或享有VIE大多数预计剩余利益”的定量判定模型, 最终还是将其拉回规则导向的美国准则主流。而2009年FAS167删除FIN46中首要受益人测试定量的损失或剩余利益判定模型, 改之为定性的“主导权”和“义务或权利”判定模型的做法, 充分表明了原则导向的倾向。

从FIN46原则导向的初显端倪到FAS167原则导向的确定, 经历金融危机后, FASB选择原则导向足以说明原则导向准则在SPE合并问题上的优越性。金融市场发展快, 尤其金融衍生品创新涉及的证券化中的SPE合并新问题层出不穷, 原则导向的准则更能抓住实质和体现前瞻性, 无论从成本还是效果上都较规则导向更胜一筹。然而原则导向准则虽然看上去非常详细, 但实践中需要运用更多的估计和职业判断, 必须有合理的制度和监督手段确保准则的有效实施, 这也是准则制定者和监督者们需要面临的问题。

3. 国际趋同。

Thomas认为, FAS167将美国准则更进一步地拉向了与IFRS的趋同;QSPE的废除和基于控制概念的定性合并模型都与IFRS的规定更加一致。FAS167中也说到, 虽然本准则并不是与IASB联合计划的一部分, 但FASB将与IASB一起继续努力, 制定相近的SPE合并和披露要求指南。

IASB在与FASB多次联合会议商讨之后, 于2010年9月发布了新的企业合并准则草案。草案基于对“控制”概念的解释, 提出了针对所有企业包括SPE的单一合并模型, 并将取代国际会计准则第27号和解释公告第12号。IASB草案借鉴了较多美国SPE合并新准则的观点。草案将“控制”定义为: (1) 主导对被投资方回报产生重大影响活动 (即相关活动) 的权力; (2) 吸收变动回报的义务或权力; (3) 使用权力影响回报的能力。虽然草案中“主导权”的解释没有“最”字, 但草案在解决多方主导时说, 以主导对被投资方回报产生最重大影响的活动的一方为控制方。草案在论述实质权力、踢出权、参与权、保护权等方面都提出了与美国新准则相近的观点。虽然IASB新合并准则最后的定稿不一定与草案完全相同, 但当前的草案至少给了我们以下启示, 美国SPE合并新准则正指引着国际SPE合并规则的未来发展方向。

然而一个值得关注的分歧是, FAS167主体上沿用了可变利益理论, 可是IASB草案中没有运用这一理论。作为美国SPE合并准则的基础理论, 可变利益理论自2003年提出后, 一直未遭受质疑和反对。但从IASB草案中不难看出, IASB意图基于“控制”概念建立一套对所有企业通用的合并模型, 无意像FASB一样为SPE单独构造一套模型。所以FASB为解决SPE合并问题创造性提出的可变利益理论能否被各国广泛接受和采用尚难定论。

4. 强化披露。

FAS167认为应强化披露, 比如要求首要受益人企业和非首要受益人的可变利益持有企业必须披露VIE能要求企业提供财务支持的所有合同条款, 包括明示的合同和暗示的可变利益, 及可能使企业遭受损失的事项或环境;要求非首要受益人的可变利益持有企业必须将与企业持有可变利益相关的VIE的资产、负债与企业可能承担的VIE的最大损失作表格式的对比。

FAS167在列报方面作出了两大改进。第一, 考虑到被合并的VIE的资产和负债与被合并的其他选票利益实体的资产和负债之间的对比, 由于VIE破产隔离机制所具有的特殊性, FAS167要求首要受益人在合并报表上, 必须将VIE只能用于偿还VIE自身债务的资产和VIE债权人 (及受益人权益持有人) 无法追索到首要受益人资产部分的VIE负债与合并报表上其他资产、负债区别表示。FASB意图用这一列报要求帮助报表使用者认识被合并VIE的破产隔离机制, 即VIE资产在用途上的限制和被合并VIE的债权人在索偿方面的限制。FAS167没有要求具体的列报格式, 报告企业可以采用附加说明或在科目下分开列示等方式。第二, FAS167不允许报告企业将涉及VIE的资产、负债以净值列示, 允许报告企业将相似的多个不需合并的VIE的资产、负债以合计表示, 将多个相似的要被合并的VIE的资产、负债以合计表示。但在合计时, 不允许报告企业通过合计来遮掩重要信息或通过提供过多不重要信息来遮掩重要信息。

5. 紧跟金融市场的发展。

FAS167在准则最后附上了9个案例来演示新准则的运用, 前6个案例关于证券化中SPE, 第7个关于租赁, 后两个关于共同经营。前4个案例都是类似金融衍生品现金型CDO (cash 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 的, SPE发行各等级债券和权益, 将收到的金额投资于一个资产组。每个案例中资产组内容不同, 但SPE设计的目的都类似:为出售资产者提供低成本融资, 或为投资者提供高回报, 或为最大化前两者的差距以赚取利润, 或为发起人或经理或服务提供商赚取费用。在目的上, 由于每个案例的倾向不同, 所以最后判定的首要受益人也不同。案例5和案例6都是关于金融衍生品MBS (mortgage-backed security) 。案例5中MBS在发行时, 担保人为MBS作了一个100%的损失担保, 以此为SPE发行的MBS增强信用。由于案例中种种指示表明担保人拥有“控制性财务利益”, 所以判定担保人为首要受益人。案例6中发行的MBS按接受回报和承担损失的次序分级, 低等级由债权转移者购回持有。由于案例中种种指示表明转移者拥有“控制性财务利益”, 所以判定转移者为首要受益人。

现金型CDO和MBS是华尔街金融市场两种很常见的衍生品。准则的案例确实体现了准则制定者们对金融市场尤其是证券化市场发展的关注, 对准则与时俱进的要求。然而案例仍然未能涉及合成型CDO等更加复杂的衍生品, 这也是FAS167不足之处。

四、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目前既没有SPE合并的专项准则, 也没有在已有准则中规范SPE合并。从其他国家的情况来看, 由于进行资产证券化的操作而不得不建立SPE的会计处理规则, 一些国家借用了IASB的规定, 一些国家采用了美国的规定。本文认为, 我国SPE合并规则制定应斟酌以下两方面:

1. 规则制定策略的选择。

SPE合并会计规则的落实, 需要会计职业人员具备较高素质, 同时也需要相关机构有效监管, 短期内一次性出台成熟的SPE合并规则可能是我国会计环境无法实现的。正如洪艳蓉在评价我国开展资产证券化的会计环境时写道:就会计事务而言, 我国目前的会计业正处于调整、改革和逐步与国际接轨的阶段, 实务操作中还没有制定与资产证券化操作配套的会计准则, 也欠缺相应的操作经验, 而提供审计服务的会计师事务所近年来因“会计造假”的困扰, 声誉大受影响, 也正处于严格的规范调整当中。因此, 笔者建议, 规则制定不可冒进或企图在短期内追求一步到位, 应采取有计划地渐进式发展策略, 随着会计环境的改善逐步发展成熟的SPE合并规则。

2. 规则严松程度的权衡。

虽然国际趋同是大目标, 但在SPE合并规则方面, 切不可盲目套用国外准则, 对规则严格程度的权衡一定要充分顾及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实情。假如将FASB如此严格的新准则直接套用于我国SPE上, 我国刚处于发展阶段的资产证券化市场势必遭受严重影响。此外, Daniel和Steven在检验FIN46颁布对美国商业银行的影响时发现, 关于SPE合并规则的国际差异, 可能会产生一方的套利机会和另一方的竞争劣势。在他们的研究中, FIN46使得北美银行在竞争中将一部分市场份额输给了外国银行。Daniel和Steven创新性的发现给予了我国深刻启示, 短期内不像美国那么严格的SPE合并规则可能为我国发展中的资产证券化市场创造机会。

参考文献

[1].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课题组.次贷危机下的金融监管反思.中国经济报告, 2009;2

[2].刘锋, 何广涛.特殊目的实体合并的变革.财经论丛, 2003;6

[3].洪艳蓉.资产证券化法律问题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上一篇:保护动物倡议书600字模板下一篇:光学实验学期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