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互动式课堂教学改革(四川大学校长讲话)

2024-07-17

深化互动式课堂教学改革(四川大学校长讲话)(7篇)

1.深化互动式课堂教学改革(四川大学校长讲话) 篇一

《在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座谈会上的发言》

清华大学校长

邱勇

2014年10月31日,清华大学率先启动综合改革。学校把最难的人事制度改革作为综合改革的突破口,2016年1月15日完成了所有单位教师人事制度改革方案制定,3月10日38个院系人事制度改革全部完成启动。学校通过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来带动教育教学、科研体制机制及其它改革。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要“提升高校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清华大学在本科招生中坚持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社会公平、扩大中西部招生比例”为重要导向,通过落实自强计划、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等措施向中西部地区及农村地区倾斜。清华于2011年就推出了单独面向贫困地区的招生计划。2015年,清华大学通过自强计划和国家贫困专项录取的学生已超过招生总数的10%。我们认为这是清华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是我们促进教育公平的主动选择。

在深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过程中,学校突出育人导向,要求教研系列教师至少40%的工作量用于课堂教学和班主任等学生培养工作;加大对青年教师的支持力度,教研系列助理教授可以独立执导博士生,大幅提高青年教师入职时的科研启动经费,提升青年教师的学术创新能力。在2014年启动的教育教学改革中,明确提出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改革学业评价体系,将百分制改为相对等级制;创立了跨院系交叉的技术创新创业辅修专业;启动本科生培养方案重构工作,增加培养方案的柔性,给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空间。李克强总理在今年1月8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的讲话中强调,要“在战略必争领域前瞻部署,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大创新往往产生于交叉学科领域。为了推进学科交叉,我们成立了交叉学科学位工作委员会,制定了教师跨院系兼职制度,从今年开始还将建设若干直属学校的实体性交叉科研平台,努力破除阻碍交叉的体制机制障碍。

全球开放、跨界合作是集聚创新资源、取得创新突破的重要途径。2015年,我们与华盛顿大学、微软公司合作在西雅图建立了中国大学第一个在美办学实体——全球创新学院,并携手四川省与美国华盛顿大学、华盛顿州共同展开“气候智慧型/低碳城市”的“2+2”科研合作。

要做到总理所要求的前瞻部署,不仅要有科学的眼光,更要有长期执着的坚守。清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对模块式高温气冷堆进行前瞻性探索,经过30多年的努力,经历实验堆和工程商业示范堆的建设,解决了自主建造反应堆核燃料元件主氦风机、反应堆压力容器等重大关键技术难题。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支持下,目前正在建设世界第一座具有固有安全性的高温气冷堆商业示范核电站,是当前最先进的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使我国占据了世界核能科技的制高点。上周4月7日,清华正式启动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在改革方案中明确提出要超前部署一批面向未来10年甚至20年的重大科技项目。

今天上午,总理到清华大学视察并与师生交流座谈,对清华师生给予极大鼓舞。请总理放心,我们会按照中央部署,加快推进综合改革,在2020年率先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

2.深化“一次办好”改革会议讲话 篇二

下面,我就深化“一次办好”改革和会议贯彻落实再强调三点:

一、着力在集中审批、服务流程上聚焦发力,让群众少走路

一是要应进尽进,做到“一门办理”。目前,我县政务服务大厅规模较小,职能办和政管办要立足于就近办、马上办,结合近年来办件情况,合理利用现有大厅资源,尽量将办件量大、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行政审批事项和公共服务事项归集到大厅办理,涉及到哪个部门,必须无条件服从。同时,结合“一次办好”改革,同步研究考虑政务服务大厅的规划选址工作,推动实体大厅“多门变一门”,实现企业和群众必须到现场办理的事项“只进一扇门”。进驻大厅的事项,各职能部门必须授权到位,严禁搞变通、推绕拖。对暂不具备进厅条件的行政审批事项,各职能部门特别是10个未将审批事项集中到行政许可科室的部门,10月底前要将行政审批事项集中到行政许可科室或部门分厅办理,其他部门也要指定专门科室和具体人员负责,待条件具备后一并进驻大厅。要发挥好乡镇便民服务中心作用,将更多的公共服务事项授权下放,让城区外围岛屿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便利化服务。

二是要并联审批,做到“一链办理”。要想让群众最大程度地感受改革带来的便利性,必须在政务服务流程再造上再优化,推动线上线下集成融合。线下,政管办要会同进驻大厅的职能部门,对进驻事项进行流程再造,科学设置窗口功能布局,变串联审批为并联审批,实现“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综合窗口出件”,最大限度地提速提效。10月底前,率先对户籍办理、车辆和驾驶人证照办理、事务公证、社保缴纳等事项推行“一链办理”。12月底前,建立起与市协调统一的“一窗受理”运行机制和标准。线上,要依托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实时汇入网上申报、排队预约、现场叫号、事项受理、审批结果和审批证照、服务评价等信息,实现线上线下功能互补、无缝衔接、全过程留痕。要结合机构改革和试验区机构设置,加快组建行政审批服务局,将部门的审批职责整合集中,完善审批服务协调机制,实行“一枚印章管审批”,提高审批服务集中办理效率。

三是要信息支撑,实现“一网通办”。实现“一次办好”目标,“互联网+政务服务”是核心关键。要坚持联网通办是原则、孤网是例外,政务服务上网是原则、不上网是例外,加强政务信息资源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互联互通和协同共享,通过技术创新和流程再造,增强综合服务能力。目前,我县政务信息系统正在推进整合中,政府办公室要发挥牵头抓总作用,会同政管办做好督促指导和协调推进,特别是部门的自建系统,要加快系统接入和数据迁移。12月底前,试点开展电子证照、电子印章应用,完成县政务服务平台与部门自建系统对接整合,基本实现行政许可事项和依申请办理的公共服务事项网上服务全覆盖。要结合政务资源整合,集中抓好网上政务服务平台的规范提升,推进基础信息资源库建设,拓展网上办事广度和深度,为群众和企业提供“傻瓜式”自助服务,实现从网上咨询、网上申报到网上预审、网上办理、网上反馈“应上尽上,全程在线”。12月底前,平台要接入全省人口、法人单位、空间地理、宏观经济、公共信用、电子证照等重点基础信息资源库。

二、着力在压减材料、缩短时限上聚焦发力,让审批提效能

一是要减字当头,实现减无可减。要整合涉及多部门事项的共性材料,推广多业务申请表信息复用,通过“一表申请”将企业和个人基本信息材料一次收齐、后续批复使用,减少重复填写和重复提交。依托网上政务服务平台,以与企业生产经营、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重点领域和办理量大的高频事项为重点,大力推行联席会商、容缺受理、并联审批等举措,进一步优化办事系统、简化办事材料、精简办事环节,让更多政务事项“最多跑一次”。要深入开展“减证便民”,12月底前要完成各类繁琐环节和手续的清理工作,要坚决做到“六个一律”:凡是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一律取消,能通过个人现有证照来证明的一律取消,能采取申请人书面承诺的一律取消,能被其他材料涵盖或替代的一律取消,能通过网络核验的一律取消,开具单位无法调查核实的一律取消,彻底做到“瘦身减负”。

二是要快字当头,实现快捷高效。要全面落实 “3545”专项改革。“3”就是企业开办要在3个工作日内完成营业执照办理、公章刻制、银行开户、涉税办理、社保登记等事项,“5”就是不动产登记要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房屋交易、税收缴纳和转移、抵押登记等事项,“45”就是工程建设项目审批要在45个工作日内完成项目立项、规划许可、施工许可、竣工验收等事项。这3个时限要求,是省委省政府面向社会的公开承诺,必须不折不扣地抓好落实。市场监管、国土、住建、发改及涉及到的相关部门要精细谋划,对这3项指标明确具体落实意见,将每个环节的责任分工、办理时间进行量化分解,打好联合审批组合拳。要深化实施营商环境10个专项行动。要紧盯营商环境重点领域,深入开展好简化水气暖报装、简化获得电力、便捷获得信贷、优化政务服务、相对集中行政审批等10个专项行动,建立一个行动、一套方案、一位县领导负责、一个牵头部门、一个工作专班的落实推进机制。目前有关专项行动方案省市正在陆续印发,除“3545”改革明确的时限外,水气暖报装、电力审批、获得信贷等事关群众生产生活的公共领域,涉及到的责任部门也要明确量化工作时限,向社会作出公开承诺,为群众和企业提供更大便利。

三、着力在转变作风、监督问责上聚焦发力,让环境更优化

一是要提能力、优服务。推进“一次办好”改革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的政策广、事项多,对经办人员是一次业务技能检验。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主要负责同志要将这项工作牢牢抓在手上,组织好系统内部的业务学习、岗位练兵和业务培训,确保经办人员对本系统、本部门承担的审批事项做到底数清、政策通、业务精,做到政务服务精准高效。要结合正在开展的作风大改进活动,彻底扭转窗口作风“松散软”问题,从日常考勤、服务礼仪、办事效率、服务评价等环节抓起、管起、严起,灵活采取增设临时窗口、延长窗口服务时间等措施,全面提升窗口形象。要优化服务手段和服务标准,各类实体大厅要借鉴金融机构服务模式,配备政务服务引导员,编制完善大厅服务指南和流程图,推行代办制、寄办制等“贴心帮办”服务举措,为企业和群众提供“店小二”“保姆式”服务。要完善政务服务基础设施,各类实体大厅要立足于精心周到,在桌椅、电脑、打印机、叫号机、自助查询终端等设施配备上配齐配足,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要整合各类政务热线,除紧急类热线外,其他热线原则上全部实现“12345”一号呼叫,10月底前完成各类热线服务资源、政策咨询和投诉举报等主要社交平台与政务服务平台的数据对接、服务整合。“一次办好”改革既要落实好规定动作,也要注重与地域实际相结合,在制度框架下探索创新自选动作。要借鉴推广海渔局下沉基层办理“渔业船舶登记”的做法,推出“上门服务”,变“群众跑”为“政府跑”,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满意指数。

二是要强监管、优环境。放权的同时,监管必须硬起来。要把工作重心向事中事后转移,着力解决放管脱节、监管缺位等问题。要做到明责监管,按照权责对等、权责一致和“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原则,厘清审批和监管权责边界,确保不留死角。要做到公正监管,要推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12月底前推行市场监管领域跨部门“随机抽查”,对同时涉及多层级、多部门的检查事项,实现一次性联合检查。要持续深化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切实解决执法分散、协作不力、推诿扯皮和执法盲区等问题。要做到信用监管,要大力推进信用评价机制,对那些诚信守法经营的企业,探索实施给予一定期限内免检。反之,纳入“黑名单”实施重点监管。9月底前各有关部门、单位制定本领域失信守信黑红名单认定标准和管理办法。要做到智慧监管,要针对执法力量不足的问题,创新监管手段,依托大数据、数字城管、天网工程、无人机等技防手段堵住监管盲点,切实提升监管效能。

3.深化互动式课堂教学改革(四川大学校长讲话) 篇三

今天,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闽委发[2006]19号)和全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工作会议精神,研究部署我市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加快推进海峡两岸(三明)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和林产工业产业集群建设,全面强化森林资源培育、保护、管理,实现我市林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市委、市政府研究的意见,就我市三年林改工作作个简要回顾总结,并对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讲几点意见。

一、大胆探索,稳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取得明显成效 2003年5月全省林改启动后,我市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在国家林业局和省林业厅的精心指导下,全市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密切配合,精心组织,扎实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于2005年11月在全省率先基本完成主体改革任务。随后,及时把林改工作的重点转向成果巩固和深化配套,在许多领域取得创新突破。到目前为止,全市有1716个村完成改革任务,占有改革任务总村数的99.7%;完成集体林权登记2200.9万亩,占95.8%;发证面积1855.4万亩,发证率为84.7%。全市11个县(区)的林业服务中心均与永安林业要素市场对接联网,区域性林业产权交易、市场信息网络基本建成。林权抵押贷款、规范林木林地产权流转、组建各类林农合作经济组织等各项配套改革正在有序展开。林改调动了林农发展林业的积极性,激活了林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果,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表现在:

(一)促进了生产发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一场深层次的变革,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的一次重大调整,引发了林业、林农、林区的一系列深刻变化,林业经济活力不断增强,发展潜力得到进一步释放。一是调动了广大林农造林育林的积极性。开展林改以来的三年,植树造林面积108万亩,平均每年造林36万亩,比林改前的2003年春季造林17.5万亩翻了一番。许多地方出现争山争苗造林的新景象,采伐迹地、零星荒山等地的租赁价格节节攀升,从林改前的每亩1-2元升至现在的15-20元,有的甚至更高,山地价值日益显现。不仅林农造林育林的积极性空前高潮,各类木竹加工企业也纷纷投资造林,兴办工业原料林基地。最近三年,企业自办自建或与林农合作共建原料林基地25.4万亩,占植树造林总面积的23.5%,基本形成以林农为主体,社会资金多渠道投入造林的新格局,实现森林资源培育由过去长期依靠行政推动转向林农主动、市场拉动的重大变化。二是带动了林区综合开发热潮的掀起。笋竹产业不断壮大,2006年全市实现竹业总产值40.9亿元,比增20%,比2003年林改前翻了一番,初步形成了以三和、健盛、孟宗为龙头的笋竹产业体系。生物医药加快崛起,累计建立红豆杉、雷公藤、厚朴、铁皮石槲等珍贵药材基地约15万亩,初步建成原料药、医药中间体和药材种植三大基地,2006年全市医药工业总产值5.08亿元,比增112%。生态旅游不断升温,全市现有省级以上森林公园17处,面积达到32.2万亩,2006年全市接待游客达55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8.5亿元,分别比增30%和43%,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点。三是推动了林业经济的加快发展。2006年全市完成林业产业总产值162亿元,比增24.7%。特别是规模以上林产工业发展迅猛,人造板产量首次突破百万大关,达到119.8万立方米、比增37.2%;指接板从小到大,达到17.6万立方米、比增63%,成为最大宗的出口创汇产品之一;木材和林产品深度加工持续推进,企业结构调整优化,新增规模以上林业企业78家,并有2个产品获国家级品牌、7个产品获省级品牌称号。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林产工业实现产值74.95亿元、可比增长34.41%,比2003年增长123.3%,实现三年翻一番,林产工业成为全市三大产业中增长最快的一个产业集群,全市林业产业总产值、规模以上林产工业产值升居全省各设区市首位。

(二)改善了林农生活。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将山林产权明晰到户到人,使林农群众拥有了一份宝贵资产、一块用武之地、一片致富空间,极大地拓宽了林农的增收渠道,改善了林农生活。一是资源盘活了。林改后,各地先后成立了森林资源流转登记服务中心,使林农的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可自愿、依法、有偿流转变现,缩短了森林资源培育周期,盘活了森林资源资产,促进了林业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森林资源的优化配臵。最近三年,全市规范林木林地产权流转面积达390.9万亩,盘活了森林资产19.5亿元。二是资金激活了。以林权抵押贷款为核心的林业投融资配套改革,尤其是小额贷款,既有效破解了农民“贷款难”问题,又吸引了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向林业集聚,使林业经营开始从资源经营向资本经营转变。目前,全市林权抵押贷款累计金额17.47亿元,余额10.96亿元,林权抵押贷款面积达426.11万亩。其中农村信用社审批抵押贷款10.35 亿元、国家开发银行审批贷款 5.01亿元。2006年3月全省林权流转市场建设与金融服务现场会在永安召开,总结推广我市林业融资改革的做法和经验。三是经营搞活了。林农在自主自愿和明确利益分配的基础上,以亲情、友情、技术、资金等为纽带,采取家庭联合经营、委托经营、合作制、股份制等形式,组建各类林农合作经济组织526个,有的搞造林营林、有的搞采伐作业、有的搞加工生产、有的搞市场营销,还有的搞多种经营,极大地促进了专业分工,搞活了林业经营,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促进了农民增收。2006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4585元,比上年增长8.9%。其中来自林业第一产业(种植业)的收入比增51.2%,若加上林业第二、三产业的收入,全市农民人均林业收入比增16.7%,比林改前的2003年增长了61.9%。在许多林业重点乡村,农户从林业发展中获得的收入超过其家庭收入的一半以上,林业成为农民增收最快的领域之一。

(三)推动了乡风文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从宣传发动到酝酿方案,从组织实施到生产经营,是一次比较完整的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推动了乡村文明风尚的形成,带来了农村一系列新的变化。一是思想观念变化。林改之后,林业经营成果好坏与林农自身利益直接相关。如何提高经营效益,成了林农关注的热点。“把山当田耕、把林当菜种”的经营理念开始深入人心,学科技、争效益,讲发展、求致富成为农村的新时尚。2006年,林农主动到林业部门或通过林业服务热线咨询林业经营知识和实用技术达20多万人(次),科技三下乡活动受到前所未有的拥戴和欢迎。二是民俗民风变化。林改吸引大量的剩余劳力向山上转移,改变了农村 “农忙忙不开,农闲闲得慌”的状况,一年四季都有活干、有事做,林农比较繁忙和充实。游手好闲的人明显少了,搞封建迷信的明显少了,聚赌参赌的明显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崇尚科学、勤劳致富、文明生活。如永安市的桂溪村由过去的“赌博村”变成现在的“文明村”。三是行为准则变化。突出表现在森林防火上,过去是“干部打火、群众观看”,现在变成了“一家受灾,众人相助”,护林防火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遵纪守法、诚实守信蔚然成风,盗砍滥伐等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林改还有效解决了山林纠纷等历史遗留问题,密切了农村干群关系,使林区社会邻里之间和谐相处。

(四)改变了村容村貌。林改不仅给林农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而且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提供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通过盘活集体森林资产、收取林地使用费等渠道,村财收入不断增加。2005年全市村集体收取林地使用费、森林资源转让费等项收入达4157万元,平均每个村3.58万元。2006年,随着森林资源的升值和林地租赁的提高,村财收入将有不同程度地增加。村里有了钱,就能为村民办实事。一是改善乡村基础条件。许多乡村都用林改等筹集的资金,主要投入乡村道路、自来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一批农村科普、文体、卫生设施也开始兴建。如尤溪县西滨镇坂兜村将林改的村级收益投资近20万元,建设了沼气池、蓄水池、骨灰堂等。据调查统计,2005年全市收取的林地使用费实际支出3859万元,其中用于公益事业发展占83.1%。二是改善乡村公共服务。不少地方通过林改收益的二次分配,建立了村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学生助学等公益制度,解决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幼有所教、困有所帮”的社会难题,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如永安西洋岭头村从林改的村级收益中每年支出一部分资金,用于建立合作医疗、村级奖学、老人慰问和帮扶解困等制度。三是改善乡村人居环境。近几年,一些乡村在林改过程中,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村容村貌进行统一规划,从林改的收益的中投资部分资金用于绿化美化。同时,许多林农也主动投资投劳在村庄周围、房前屋后、道路两旁、沟渠两侧种植速生和珍贵树种,既改善了乡村环境,又增加了经济收益。据统计,2006年全市有767个村,1.58万户参与非规划林地植树造林,共种植283.7万株,折合面积2.84万亩。同时,农村环保意识逐渐增强,沼气等清洁能源开始普及,促进了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不少乡村“脏乱差”现象得到有效治理,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五)促进了民主管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始终坚持把尊重群众意愿、维护林农利益放在首位,始终坚持依法依规、公开公平公正操作,有效地促进了民主管理。一是提高了林农的民主法制意识。在改革中,坚持走群众路线,在改革方式的确定、山林权属的转让、林地使用费的缴交和支配等方面,均提交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广大林农借助林改这一载体,接受了大量的法律法规和林改政策宣传教育,参与各个阶段的改革实践,法律意识、民主意识和参政议政能力得到了大幅提高。二是改进了乡村工作方式。乡村基层组织的工作重点由过去的收费、催粮等转向指导、协调、服务林农和引导群众发展生产、发家致富上。同时,许多地方还组织村民共同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健全村民理财、听证、村务管理等制度,推动了村民自治,融洽了乡村干部和群众的关系。三是转变了政府部门职能。林改催生了职能转变,许多部门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指导帮助、行政执法、公共服务上来。如林业部门建立了林业服务中心,农业部门深化农业155工作,搞好林业“96355”、农业“969155”热线服务,开展林改政策咨询以及各种形式的科技成果推广和实用技术培训;财政部门加大对林业的扶持力度,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支持林改工作;金融部门主动降低贷款门槛,简化贷款手续,积极开展林业投融资体制改革,为林农提供优质、便捷服务;宣传部门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有关林改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及时报道林改典型和好人好事;信访、纪检、监察和公检法等部门及时做好涉林信访调处,主动参加林改督导工作。所有这些,都为乡村民主管理作出了贡献。

三年多的林改工作凝聚了各级党委、政府、人大、政协和各有关部门的智慧和汗水,涌现出了一批默默耕耘、辛勤劳动、无私奉献的先进代表,可以说林改工作是一个全民动员、各级各部门共同参与的伟大实践,是一件利民惠民的好事、实事。正如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永安时指出的“林改意义确实很重大”。我们一定认真贯彻落实胡总书记的指示,坚持不懈地把林改工作一抓到底,抓出更大的成效。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涉及面广、情况繁杂,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改革的征程上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主体改革基本完成后,一些地方出现松懈现象,整改落实不够到位,林权证发放到户率偏低,配套改革进展较慢。二是深化改革还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造林质量有所下降、林权抵押贷款门槛较高、林业经营相对分散、采伐管理政策不相适应、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不够完善等。三是林改后,山林纠纷以及非规范转让山林等历史遗留问题不断显露,因处理难度大,林区群众时有上访,影响林区的安定稳定。四是实验区六个合作区建设进展不平衡,尤其是园区建设和台资项目还没有大的突破。五是林产工业尚处初级阶段的较低层次,规模小、档次低、布局散,而且存在区域壁垒、地方保护,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难度很大。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通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切实加以解决。

二、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推进现代林业建设

根据省、市党代会和全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会议精神及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闽委发[2006]19号),在新的形势下,我市要按现代林业的理念、思路、模式,突出林改、突出对台、突出项目、突出特色,深入推进“一项改革、二个建设、三大任务”,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2007年主要目标任务是:基本完成林权证发放工作,发证率达95%以上,实际到户率达80%以上,各项配套改革全面推进。全市植树造林39万亩,生产商品材200万立方米,人造板120万立方米,纸及纸制品45万吨,松香及其深加工产品5万吨。全市完成林业产业总产值170亿元,增长10%以上;新增规模以上林产工业企业30家;全市规模以上林产工业产值达到90亿元,力争实现100亿元,增长30%以上。重点突破五项工作:

(一)突破传统观念,确立现代林业思想。发展现代农业是今年农业农村工作的主题,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建设现代林业是林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要求,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以产业化发展为动力,以全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为前提,实现林业资源、生态和产业协调发展,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高度统一。我们要学习领会现代林业的深刻内涵,树立现代林业的资源观,在保护和利用好现有森林资源的同时,大力开展造林育林,持续增加森林资源总量,不断提高森林资源质量,并逐步把涉林的各种自然、经济和社会资源融入林业资源范畴,为林业改革与发展提供更加良好的基础条件。树立现代林业的生态观,认真实施生态公益林、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城乡绿化一体化工程,积极探索生态公益林管理新模式,统筹与林业有关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环境,提高林业生态效益,满足社会的生态公益和精神文化需求。树立现代林业的产业观,在抓好木材加工、林产化工等传统产业的同时,把加快林产工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上,并积极发展苗木花卉、森林旅游、生物医药、森林食品等新兴产业,逐步形成上下游产品纵深开发,主导产业横向配套的林产工业产业集群。树立现代林业的创新观,选择有带动性、标志性、突破性的项目,组织力量开展科技协作与攻关,力争取得创新突破,大幅度提高林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推进林业产业由利用林木资源为主向利用森林资源为主转变,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由低层次的原料加工型向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创新型转变。树立现代林业的发展观,按照林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建立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逐步形成以生态促进产业,以产业扩大就业,以就业带动农民增收,以农民增收推动林业发展的良性循环。通过现代林业思想确立,用现代理念指导林业,用现代手段武装林业,用现代科技支撑林业,用现代制度管理林业,达到生态体系和产业体系的和谐,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突破工作难点,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要进一步强化责任、细化任务、狠抓落实,加大创新力度,突破工作难点,全面展开集体林权制度各项配套改革。2007年,在基本完成林权证发放工作的基础上,所有的林木林地产权流转,均在乡(镇)林业服务分中心以上的平台上进行;全面展开林权证抵押贷款工作,扩大林业小额贴息贷款试点范围和贷款覆盖面;全市有95%的村收取林地使用费。

1、巩固完善林改成果。我市林权发证率虽然高达84.7%,但真正发到户的仅有50%左右。主要原因是有些地方只把林木林地划分到自然村或村民小组,产权明晰不够彻底;有些乡村林改工作比较粗糙,不敢轻易把林权证直接发到林农手中。针对这些问题,各地要按省市联合检查验收提出的整改意见,认真开展“回头看”,逐村逐项地进行整改完善。对于多数村民要求将自然村或村民小组的林木林地进一步明晰到户到人的,应按林改政策予以落实。对于发证工作,要利用春节期间村民外出返乡的时机,组织有关当事人进行现场核对、现场纠错、现场定界、现场拨交,尽快把林权证发放到林农手中,让林农吃下“定心丸”。要力争2007年基本完成林权证发放工作,确保2008年1月1日起全面使用全国统一式样林权证,并加强林权的动态管理,实行依法凭证经营,保证林地家庭承包经营的基本政策长期稳定。

2、规范森林资源流转。林改后,森林资源流转更加活跃。但有些林农对市场行情不了解又急于用钱,常常把林改刚到手的山林低价贱卖;又有个别大户从林农手中低价套购山林,转手炒买炒卖,给林区的长期稳定带来隐患。为此,要充分发挥海峡两岸(三明)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网站和各县(市、区)林业服务中心的平台作用,所有的林木林地产权流转必须在乡(镇)林业服务分中心以上的平台上公开、公正、公平进行,并采取限期、限量的办法,引导经营者规范流转,做到既盘活森林资源,又注意防止炒买炒卖,避免大量林农过快过早地失山失地,促进林农耕山致富和林区和谐发展。

3、扩大林权抵押贷款。我市以林权抵押贷款为核心的林业投融资改革进展较快,必须进一步总结经验,加大推广力度,尤其推广永安、尤溪、泰宁等林业小额贴息贷款试点经验,扩大试点范围和贷款覆盖面,着力解决林农个体和农村弱势群体贷款难的问题,切实做到“面向群众、手续简便”,重点推行林木资产免评估,贷款限额每户2万元,年贴息3.6%,申请人在1个工作日内即可获得贷款,并实行“一次核定、余额控制、随用随贷、周转使用”授信管理方式。同时,各县(市、区)要组织银行、保险、林业等部门认真研究探索森林保险的具体操作办法,实行低保费、低保额、保成本,既考虑林农和林业经营者的缴费能力和基本保障需求,又考虑保险机构的风险防范水平和经营稳定,扎实推进森林保险业务的开展,并探索林木收储处理的方式方法,帮助化解或降低林业信贷风险,使林农拥有的林木资源真正变成风险保障和应急保障,激活林业和农村经济。

4、强化林地使用费征收使用管理。各地各有关部门特别是乡镇要积极引导村民委员会或集体经济组织按照“村提、村用、民受益”的原则收取林地使用费,并做到规范使用,加强管理监督,保证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兴办公益事业有稳定的经费来源,进一步提高村集体的公共服务能力。同时,坚持试点先行、先易后难、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探索林地使用费与农村医保低保、养老助学、扶贫济困相结合的具体办法,为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5、加大矛盾纠纷调处力度。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化,许多历史遗留问题,如山林权属纠纷、非规范林权流转、经营承包合同歧义、乱砍滥伐积案等逐个显露出来,涉林信访一度较多。近期,又随着木材加工业的发展和木材价格的抬升,加之林木采伐审批手续繁琐,乱砍滥伐、乱收滥购出现新的苗头。必须引以高度重视,严肃对待和查处。对于历史遗留问题,本着尊重历史、照顾现实、依法依规、妥善处理的原则,引导矛盾纠纷的当事人通过协商、调处的办法化解矛盾。加大《森林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加强森林公安和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坚决打击各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切实维护林区安定稳定。

(三)突破工作重点,推进海峡两岸林业合作。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中明确要求:“大力推进海峡两岸(三明)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允许实验区在政策、体制、机制上探索和创新,逐步将实验区建设成为全国林业对台交流合作的示范窗口。”在这次全省深化林改工作会议上,黄小晶省长对此又作了专门强调,并提出了很高要求。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狠下措施,实施重点突破。2007年,全市争取签订外资合同项目20个,合同利用外资6500万美元,其中台资合同项目10个,合同利用台资2500万美元;两岸合作要向更宽领域拓展,在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和现代经营管理经验取得新突破。每个县(市、区)都要在工业园区内规划一块对台合作的区域;对接台湾农民产销班,建立现代农林合作经济组织100个;实现林博会升格。

1、抓紧优惠政策落实。2006年12月17日,市委叶继革书记亲自带队到省林业厅汇报沟通实验区优惠政策事宜,省林业厅表示大力支持,并形成了专题会议纪要([2007]1号),同意我市将永安、三元、梅列、沙县、将乐、泰宁等6个县(市、区)作为试点,6个县(市、区)的木材生产计划,由三明市林业局统筹提出安排意见后,报省林业厅统一下达。在不突破商品材采伐限额和商品材生产量大于消耗量的前提下,木材生产计划不足的可向省林业厅申请追加。同意放宽天然林改造试点的树种构成比例限制,全权委托三明市林业局制定天然林改造的标准和要求,并负责组织实施。为此,要进一步细化落实方案,确定可操作的实施办法,有关县(市、区)认真做好伐区采伐规划,合理安排木材生产计划,及时上报市林业局审核、汇总、报备,尽快把省林业厅给予的优惠政策落实到位,为实验区建设创造优良宽松的政策环境。

2、加快特色园区建设。工业园区是承载项目、集聚产业和招商引资的最重要平台之一,推进实验区各合作区的建设,必须加快特色园区的规划建设。目前各地建设资金都非常紧张,因此要积极探索“引凤筑巢”的办法,制定相应优惠政策,为投资商提供规划用地(俗称“生地”),吸引客商带资金、带项目进行开发,加快工业园区建设。要在加快金沙园和尼葛园建设的基础上,重点抓好沙县与永安林产品加工园区、清流台湾农民创业园金星加工区,三元与明溪生物医药加工园区、沙县家具加工园区、梅列食品加工园区、尤溪林业工业园区的建设,不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不断提升园区服务功能,提高园区承载能力,增强实验区招商吸引力,以此推动实验区六个合作区建设的加快发展。

3、突出台商台资项目。由于受区位条件、对台合作基础等因素制约,我市台商资源比较紧缺,现已引进的台资项目体量偏小,带动力还不够强。各地各部门要认真研究台湾岛和台商集中区的产业转移趋势,加强与知名的台资企业、客商的沟通联系,力争在重要台外商、重大台外资项目的引进上有新的突破。当前,要对新党主席郁慕明先生牵头的森林资源培育、林产加工利用、森林旅游和生物医药等一体化项目进行重点跟踪落实,引进其经营理念、管理模式和先进技术,以此推动我市林业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4、建立两岸科技交流机制。第二届林博会期间,我市与台湾嘉义大学校友会等民间社团组织签订合作协议,计划引进台湾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和管理经验、经营模式,建立两岸林业合作交流机制,推进明台两地在科技教育、产品研发、企业管理、市场开发、产品营销、乡村专业经济组织建设等领域的全面交流合作。最近,市里邀请台湾的专家学者在三明林校举办了第一期农林产销组织骨干培训班,主要目的是学习借鉴台湾产销班的运行模式、管理经验和市场营销的成功做法,提升我市农林合作经济组织的层次水平和经济效益,促进林农增收,请各县(市、区)特别是乡镇一级注意引导和对接,做好促进工作。

5、精心筹划第三届林博会。前两届林博会虽然均取得较大成效,但办会规格、规模及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市委、市政府和省林业厅商定争取从第三届林博会起,升格由国台办、国家林业局、福建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由省台办、省林业厅、省外经贸厅、省海峡办和三明市人民政府具体承办。春节后,就要着手启动第三届林博会的各项筹备工作,精心策划,强力推进,力争第三届林博会在规格、水平和办会实效等再上新的台阶,逐步把林博会办成与漳州花博会相对应的、具有区域性影响的两岸经贸合作交流平台。

(四)突破区域障碍,加快林产工业产业集群建设。林改有效地调动了林农耕山育林的积极性,如何把这种积极性持续高潮地保持下去,最根本的是要让林农从林业经营中实现持续增收。达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要大力发展林产工业,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目前,我市木材林产品的初加工处于饱和状态,加快林产工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重点开发纸、板下游产品,促进加工企业优胜劣汰,形成主导产品突出、上下游产品匹配的林产工业产业集群。2007年,全市策划生成生产性招商项目125个,合同利用外资和区外资金1.5亿元;新增规模以上企业30家;建设三明广式家具市场和永安家具市场;新创国家级品牌1个,省级品牌3个;保持笋竹、苗木花卉、生物医药、森林食品、森林旅游等林业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

1、调整优化林业产业结构。全市现有木竹加工企业1280家,其中规模以下企业达1022家,占79.8%,遍地开花、重复建设现象相当突出。近期,又因部分木材加工企业乱收乱购,诱发了个别地方“蚂蚁搬家式”的乱砍滥伐现象,对林产工业的持续健康、又好又快发展十分不利。我们一定要对症下药、因势利导,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通过信贷、税收、电力、工商、质量监督、环境保护等综合手段,促进林产加工企业的优胜劣汰。要认真贯彻省林业厅、省发改委、省经贸委联合制定的《福建省林产加工业发展导则》(试行),研究制定我市的实施细则,发挥龙头骨干企业和各种专业协会的作用,对一些小型木材加工企业过多过滥的地方,要进行整合,引导向工业园区集中,为龙头企业配套。同时,严格产业规划布局和市场准入条件,坚决不再新上木材及林产品初加工项目,新办企业必须是固定资产投资大于500万元或年产值大于1000万元,方可引进和批办。

2、完善资源调配利益共享机制。长期以来,森林资源实行以县为单位的管理体制,按照现行政策,木材的采伐生产和流通运输受到严格限制,市场配臵资源的功能作用较难充分发挥,甚至出现画地为牢、地方保护,既不利于龙头骨干企业做大做强,也不利于县域特色经济、拳头产品的形成和发展。为此,一方面要探索完善资源调配和利益共享新机制,实行市场价格、定向供应,税利还返、利益共享,引导木材原料向优势产业和重点骨干企业集聚,打破区域封锁,实现在全市范围内合理调配木材原料资源,保证青山纸业、大亚木业、永安林业等一批重点骨干企业的用材需要,带动全市林产工业的加快发展。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各县(市、区)进行产业分工和县际合作,突出优势特色,突出拳头产品,相互支持配合,相互调剂资源,主攻一业,创出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实力,转变森林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形成“一县一业一品牌一特色”的林业产业发展新格局。

3、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紧紧围绕林产工业产业集群建设,认真研究我市初级林产品的销售去向、用途范围和下游产品开发应用情况,围绕林产品深度加工和产业配套,有针对性地策划生成一批家具制造、装饰装修材料、生物医药、森林食品、苗木花卉、森林旅游和物流配送项目,做好用地、用电、用水、用工、运输等配套测算,把项目的前期工作做充分。市政府已决定今年3月底在上海举办农林专场招商活动,各地要抓紧做好前期筹备工作,下半年要集中力量办好第三届林博会,力争在重大项目招商上有新的突破。同时,对2006年江苏、广东的专场招商和第二届林博会签约的项目,以及在建、新建的项目,实行跟踪调度,并分别情况采取各种跟进措施,巩固招商成果,确保签约合同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投产,争取协议意向项目升格为合同项目。

4、加强林业科技创新。要加强林业科技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重点发挥其在新兴领域、重要方向上的引领作用,在林业发展全过程、全方位中的支撑作用,在核心技术、重点难题上的突破作用,在产业结构调整、新兴产业培育中的带动作用,全面提高林业建设的质量,提高林地生产力,提高林业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林业的综合效益和整体功能,做到地尽其力、物尽其效。同时,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培育、扶持、保护和发展三明优势品牌产品,通过品牌升级、名牌争创推动产品上质量、上档次、上规模,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争取在驰名商标、名牌产品、免检产品、著名商标、知名商标上有新的更大突破。

5、大力发展林业特色产业。积极顺应生态建设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新趋势,按照“高、新、深、特”的要求,继续深入开展竹业竞赛活动,大力发展笋竹业,促进竹业经济的快速增长。充分利用我市丰富的森林资源,培育壮大以清流为重点的花卉苗木业,以明溪红豆杉、泰宁雷公滕为重点的生物医药业,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森林人家为重点的森林旅游业,扩大特色产业在林业经济中的比重,提高森林资源利用率和林地产出率,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转变森林资源利用和林业经济增长方式,发挥林业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的作用,促进我市生态效益型经济的发展壮大。

(五)突破运作机制,强化森林资源培育、保护和管理。森林资源始终是林业工作的基础,也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强化森林资源培育、保护和管理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创新森林资源培育、保护和管理模式,从而增加资源总量,提高森林质量,改善生态环境。2007年,争取全面完成省林业厅下达植树造林任务,非规划林地造林达350万株;启动建设永林股份与美国惠好公司合作建设项目;基本落实生态公益林管护权益;7月份完成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和森林经营方案编制的外业调查,年底完成森林经营方案编制;12月前,市、县两级基本成立林权登记管理中心,成立市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和各县(市、区)执法大队。

1、加快森林资源培育。2007年,省林业厅下达我市植树造林任务39万亩。截止1月30日,全市已落实造林业主面积37.9万亩,完成整地挖穴面积27.4万亩,已造林6.6万亩,整体进度偏慢,且进展很不平衡,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做好林地、苗木和劳力准备,加快植树造林进度,把好造林设计、林地清理、苗木调拨、栽植指导及检查验收关,确保今年造林任务保质保量完成。要积极鼓励木竹加工企业采取“企业+基地+农户”或采取委托造林、租地造林、合作造林、订单林业、收购现有林等形式,建立工业原料林基地,突出抓好永林股份与美国惠好公司第一期合作建设1.5万亩速丰林基地项目,提高森林资源培育水平和企业原料自给率。同时,要认真组织实施省林业厅批准的天然低质次生商品林改造试点,加快低产林分改造和中幼林抚育间伐,提高林地产出率和林分总体质量,增加森林资源总量和质量。

2、积极开展创建绿色家园活动。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创建绿色家园活动,进一步拓展营造林空间,积极引导和扶持农民开展非规划林地植树造林。由大亚、通海公司等企业与公路、水利部门联手,以项目推进的形式,在国道、省道、县乡公路和水网两旁,大力营造或改造速生树种,迅速形成绿化景观,并为企业提供后续资源。要广泛发动群众,由林业、妇联、共青团等部门与乡村联手,以苗木补助形式,在村庄周围、房前屋后等四旁地大量种植红豆杉、柳杉、楠木、香樟、银杏等珍稀名贵树种和药用植物,推进村庄绿化、园林式乡村和绿色通道建设,有效美化乡村环境,增加林农收入,进一步改善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

3、探索建立生态公益林保护管理新办法。林改后,广大林农对商品林保护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明显提高,但生态公益林保护的压力日益增大,如何创新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确保生态公益林安全,已成为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当前,要借鉴商品林的改革办法,按照“落实主体、维护权益、强化保护、科学利用”的原则要求,采取联户经营、专业承包、委托管理等形式,进一步落实管护主体,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管护机制。春节后,每个县先选择1-2个村开展试点工作,8月份全市展开,年底前完成30%的改革任务,2008年全面完成。要按照黄小晶省长在全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会议上提出的:政府投入为主,受益者合理承担,多渠道筹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要求,加快建立健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制度。在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偿资金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从水电收入、治污资金、旅游门票等提取生态补偿资金的办法,并发动社会各界捐赠,千方百计拓宽生态公益林建设资金渠道。同时,要根据生态区位状况,实行生态公益林分类管理,积极开展非木质利用,允许管护主体科学合理利用林地和景观资源,发展森林旅游业,开展林下套种和林地综合利用,增强生态公益林自我补偿能力。

4、编制和实施森林经营方案。要按照现代林业的经营要求,认真开展编制和实施森林经营方案试点,探索放宽放活商品林经营管理新办法。选择永安、沙县、泰宁等三个县(市),在保证森林覆盖率不下降、采伐迹地及时更新的前提下,开展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和实施探索工作。对于经营规模达5000亩以上的林农合作经济组织或林业经营实体,指导编制简明的森林经营方案,把采伐处臵权交给经营实体。对于尚不具备编制森林经营方案条件的林农个体散户,以乡(镇)为单位,公开、公平、公正和科学合理地安排采伐,让林农知道自己所经营林木何时可以采伐、可以采伐多少,做到心中有数,以采伐处臵权的落实促进经营收益权的到位,进一步调动林农耕山育林的积极性。

5、转变林业部门职能。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整合现有林业机构设臵、编制关系和人员队伍,本着“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组建市、县两级林权登记管理中心,发好、用好、管好林权证;成立市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和各县(市、区)执法大队,实现由分散执法向集中执法转变;进一步加强林业站建设,充实基层林业站力量,稳定林业站作为县级林业主管部门派出机构的管理体制。通过整合机构、理顺关系,逐步构建以管理、执法、服务三大职能为主的林业管理新体制,切实把林业管理的重点转向宏观指导、依法行政和提供服务上来,以适应林改后林业管理新形势的需要。

4.深化互动式课堂教学改革(四川大学校长讲话) 篇四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州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 年第一次会议,主要任务是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四次、五次全会精神,以及中央、省委近期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精神,总结回顾 2014 年工作,研究部署 2015 年工作,深化思想认识,突出工作重点,凝聚工作力量,推动全州改革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

去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启动之年,亦称改革元年。一年来,我们紧紧围绕中央、省委的统一部署,立足州情实际,规范运行机制抓统筹,坚持问题导向抓突破,运用法治思维抓落实,强化分类指导抓推进,涉及到全州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民主法制、党建等领域的改革任务稳步推进,实现了良好开局。刚才,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阿坝州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 2015 年工作要点》,明确了今年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重点和具体要求,九个专项小组也对相关工作进行了详细安排,希望各县、各相关部门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问题意识、攻坚意识,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紧紧围绕起标志性、关联性作用的改革举措,找出硬骨头、标出难关险滩,强化攻坚克难、抓好统筹协调,一鼓作气、势如破竹地攻克改革难点。下面,我就下步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深化改革

中央提出协调推进 “ 四个全面 ” 的战略布局,是党的以来中央治国理政实践的科学总结,也是我们推进各项事业的基本遵循。 “ 四个全面 ” 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目标,全面依法治国是方略,全面从严治党是保障,全面深化改革是强劲动力。强调,全党要深刻把握深化改革在 “ 四个全面 ” 战略布局中的关键地位和重要作用。民族地区要统筹 “四个全面 ” ,必须牢固树立改革意识,向改革要动力活力。改革开放三十多年,阿坝经济社会得到长足发展的根本经验也在于此。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对今年全省深化改革的任务作出全面部署,明确了突破点、规划了路线图、吹响了新 号角。我们要深刻领会和系统把握精神实质,抢抓机遇、敢为人先、攻坚克难,这是衡量我们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党性原则的重要标准。

第一,深刻领会中央战略布局的时代意义。 实现 “ 两个一百年 ” 奋斗目标,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 2014 年 12 月,在江苏省调研考察时强调,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既是重大战略布局,也是重大战略思想,是精神的丰富发展,是以同志为的党中央对新形势下治国理政新的战 略思考、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部署,是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担当和责任使然。协调推进 “ 四个全面 ”,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实践意义,能为实现 “ 两个一百年 ” 奋斗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战略保证。在“ 四个全面 ” 战略布局下审视,改革既是驱动力,也是凝聚力;既是方法路径,也是精神内核。我们要进一步深化思想认识,牢牢把握新一轮改革的历史背景、时代特点和风险挑 战,切实增强改革的信心和勇气,最大限度凝聚智慧和力量,汇聚起推进改革的强大合力。

第二,准确把握中央省委深化改革的最新部署。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指出,要科学统筹各项改革任务,协调抓好各项改革举措,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处理好改革 “最先一公里 ” 和 “ 最后一公里 ” 的关系,推出一批能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找准穴位,击中要害,务求实效。省委反复强调,要实现四川发展新突破,出路在于改革;要当好西部改革发展的 “ 领头羊 ” ,关键在于改革;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着力点仍在于改革;要解决各方面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根本途径和治本之策在于改革。特别是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改革是一个重要突破口。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及时推出了一批具有全局性牵引性、增强群众获得感、体现四川特色的重大改革事项,尤其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即将出台新政策,制定新机制。对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阿坝州来讲,这无疑为我们打好 “绿色生态牌 ” 、争取更多扶持、加快发展转型提供了更多支撑和更大空间。我们要积极对接、主动作为,推动川西北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更有活力、更有效率、更有质量。

第三,紧紧抓住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机遇。 纵观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一个规律:大变革伴随大转折,大转折孕育大机遇,大机遇促进大发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专门研究改革问题并作出决策,亲自推动一系列重大改革的实施方案,新的 “ 改革阀门 ” 已经开启,其广度、深度和力度前所未有,蕴含的机遇也前所未有,这也是我州彰显格局优势、精准发力的重要机遇。改革开放 30 年多来,阿坝州最值得珍惜的宝贵财富就是敢为天下先的精神,立足实际创新发展,向改革要动力、向改革要定力。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不仅要充分利用现有基础、条件和优势,还要不断去创新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和工作方法,全面推进我州各领域改革,先行先试、高点起步,着力培育新的竞争优势,激活新的发展引擎,使阿坝的发展 “ 势能 ” 真正转化为发展 “ 动能” 。

二、向全面深化改革要潜力激活力增动力

州委十届六次全会对全州发展形势进行了再研判、对州情进行了再分析,明确了阿坝加快发展的战略重点和主攻方向,这是中央、省委精神在我州的具体化和实践。州委深化改革 2015 年工作要点列出了 9 大类 41 项改革任务,希望大家高度重视,强化责任,敢于担当,狠抓落实,力争在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实质性成果,在群众最期盼的改革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重点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切实抓好经济体制改革,在激发市场经济活力上取得更大成效。 一是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 要鼓励引导更多社会资本参与重点项目、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从招商引资、项目落地、服务跟进等方面找准关键性原因,确保民间资金在产业投资特别是工业园区投资方面有大的增长;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规范政府举债融资制度;稳步推进 “ 营改增 ” 扩面工作,进一步推进环境保护费改税;促进金融更好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助推实体经济;进一步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和转移支付制度,规范地方债务管理,扩大乡镇基本财力保障机制试点范围。这些改革,要按照中央明确的顶层设计和决策部署抓紧跟进、抓紧落实。工商用电体制改革已于 4 月 20日启动,综合电价改革也会马上跟进,这是中央稳增长的一项重要措施,一定要不折不扣落实。二是有序推进农村改革。农村改革要以放活土地经营权为突破口,大力培育新兴的生产经营主体和流通主体。特别要认识到,放活土地经营权的前提和基础是全面推进农牧区房屋、土地承包权的确权颁证。全州现有的 1800 多个专合组织,一方面农牧民的积极性高,另一方面有三分之一的组织缺乏投入成本,生产经营方面遇到很多问题,运转效果不好。这反映出我们在政府引导、服务和市场的对接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这不是简单依靠确权颁证就能解决的问题,需要精准研究、跟进服务 。同时,要支持新型农村流通主体发展,推进供销社综合改革,完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全面开展农牧区房屋所有权确权登记颁证,确保 3 个省级试点县和 3 个省级重点推进县基本完成确权登记颁证。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统筹整合涉农资金、创新农业补贴制度、加强金融支农等服务政策,持续满足多元化、多层次的农村金融服务需求。加快推进全州水利工程产权改革,逐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三是扎实推进国企改革。制定支持州属国有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配套政策措施,加强预算管理和国有资产管理,严肃财经纪律,堵塞财经漏洞。组建阿坝州国有资产投资管理公司,推行 “ 国资监管机构 —— 国有资产投资管理公司 ——国有企业 ” 三层架构的监管模式,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投资管理,推动国有经济转型升级。规范和化解政府债务,开展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改革试点工作,完善和创新人才评价和培养机制,尤其是每年 500 万的人才培养基金不能全部用于党员干部培训,必须科学分类、精准发力,加快建立以培养优秀少数民族干部、技术人才为导向的培养体制。要积极培育企业创新主体,深化州内国有资产、资源管理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深入推进 “ 一企一策 ” ,规范和化解政府性债务。鼓励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推进州属国有企业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开展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专项改革试点工作,完善创新与转化并重的人才评价制度。

(二)切实抓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建设服务型政府上取得更为扎实的成效。 不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就是要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目标,加快构建透明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把权力清单做小,把服务清单做大,努力营造优良的政务服务环境。一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结合政府机构改革,进一步完善细化政府职责体系,优化政府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实现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行政运行机构和政府管理方式向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民高效转变。二是大力推进简政放权。这方面主要是按照行政基本属性,倒逼各类改革措施落实。重点是按照 “ 追求公平、追求正义、追求透明操作 ” 的原则,抓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清理优化州、县两级行政权力目录,继续减少审批事项,全面清理非行政许可审批,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建立纵横协管机制等工作,加快构建现代服务政府。三是全面实施政务公开。建立州县乡三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及时准确向社会公布行政权力的主体、依据、运行程序和监督措施。加强 “ 三公经费 ”管理,稳妥推进公车改革,杜绝超标接待和非正常接待。加快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推动政务服务中心和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健全制度、高效运行。

(三)切实抓好民主法制体制改革,在推进法治阿坝建设上取得更大成效。 民主法制建设要以实现对社会的有效治理为追求目标,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充分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支持人大和政协切实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实现和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权利。一是深入推进依法治州。首先要抓 “ 关键少数 ” ,推动各 级领导班子带头知法守法用法,养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习惯。如果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增强了,法治素养提高了,科学决策包括班子建设、依法行权等问题就能得到保障。要深入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四川省《依法治省纲要》,认真落实州委《推进依法治州的意见》,全面推进依法执政、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维护宪法法律权威,逐步把改革发展各项事业纳入法治化轨道。瞄准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务实推进基层治理的法治化、现代化。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保障司法公正。健全法律顾问制度,实现法律顾问制度向基层覆盖。要以法治示范州(县)、乡(镇)、村(社区)、机关、企业、学校、和谐文明寺庙等法治示范创建为抓手,扎实推进法治阿坝建设。二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首先要完善地方立法机制,探索建立阿坝州立法咨询专家库和立法评估协作机制,建立健全立法起草 、论证、协调和审议机制,拓展公民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增强民族自治法律、法规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阿坝在民族地区立法方面有很多成功经验,但要紧扣时代发展,加强行政部门预算法律化,并实行报告制。我和克宁、运龙同志到小金调研后,提出四姑娘山创建 “5A” 的构思,但创建“5A” 的底线是不能举债建设,谁举债谁负责。现在国家宏观经济和中央财政预算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要树立 “ 过紧日子 ” 的思想,量入为出、精打细算、善谋善干,政府债务要按规定编入预算调整方案、财政决算草案,向同级人大会报告;将除涉密信息外的所有州级部门预算全部提交州人代会审议。要进一步建立完善实施协商民主年度工作计划机制、委员服务管理制度和政协委员视察机制等配套制度,加快推进协商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三是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核心是完善重大问题集体决策、重大决策法律咨询、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包括廉洁性审查。现在影响决策的最大问题是利益群体、利益集团插手规章制度甚至地方法规的制定,因此务必要从源头上建立防范机制。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的统一部署,推进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完善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环节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完善重大问题集体决策、重大决策法律咨询等制度,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草案的廉洁性审查机制,进一步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让权力受人民监督、在阳光下运行。

(四)切实抓好社会领域改革,在促进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建设上取得更大成效。 社会领域改革直接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是老百姓最关注、最直观体现公平正义程度的改革领域。一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拓展 高校毕业生、“9+3” 毕业生、农村闲散人员等青年群体就业渠道,完善扶持退役士兵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主动与劳动力密集型项目对接协商、帮助扩大就业。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着力解决 “ 双轨制 ” 问题。全面实现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州级统收统支。完善最低工资制度,健全最低工资标准评价和调整机制。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财政投入机制,基本构建起就业、社保、住房、养老服务体系。二是完善社会事业发展机制。推动国有文化企业建立有文化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推进阿坝州博物馆法人治理结构试点。积极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全力推进 阿坝日报社和阿坝州广播电视台体制机制改革,提升主流媒体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和舆论引导力。全面普及 15 年义务教育,继续实施农村学前 3 年教育推进工程。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建幼儿园模式。 深化县级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补偿机制、价格机制、药品采购等综合改革及乡镇卫生院综合改革。 围绕构建 1 小时医疗服务圈,全面实施基层首诊、逐级转诊、双向转诊制度。加载民族特色医疗服务功能,先行试点开设特色康复门诊,逐步构建起地方病、慢性病、高原病治疗体系。 三是完善社会治理体系。 按照依法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纵深治理的要求,不断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健全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推进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纳入法治化轨道。注重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的作用。完善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深入推进 “平安阿坝 ” 建设,加快构建起由党委、政府、社会组织等多元力量共同参与的社会治理格局。

(五)切实抓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在优化发展环境上取得更大成效。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所在,生态经济是人和自然环境的良性回馈。我州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事关重大,必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努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一是完善生态保护制度。积极探索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控制度,稳步推进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创新。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完善防灾减灾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注重从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水资源补偿、生态补偿制度创新等方面挖掘政策潜力,培植新一轮发展优势,努力走出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具有阿坝特色的可持续发展路子。二是推动国有林区改革。围绕保护生态、保障职工生活两大目标,积极争取省林业厅支持我州试点林区改革,推动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实现管护方式创新和监管体制创新,推动林业发展模式由利用森林获取经济利益为主向保护森林提供生态服务为主转变,建立有利于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有利于改善生态和民生、有利于增强林业发展活力的国有林场改革新模式。三是健全环境治理责任体系。要以落实责任为核心,统筹协调污染治理、总量减排、环境风险防范和环境质量改善工作,建立健全环境监管联合执法机制、环境治理区域联动机制,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确保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六)切实推进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在强化政治保障上取得更大成效。 全面深化改革任务艰巨,是对各级党组织的严峻考验和挑战。我们要不断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努力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更加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一是全面落实从严治党。按照中央、省委的统一部署和具体要求,制定出党委(党组)落实从严治党责任的明确规定,构建起系统完备、科学规范、简便易行、有效管用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进一步规范领导班子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细化落实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和会议决定等各项要求。进一步严格党内政治生活,规范建立县以上党和国家机关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工作细则。二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干部制度是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杠杆机制,是决定各项事业发展的关键。 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认真贯彻干部任用条例,鲜明 “ 好干部 ” 标准、“ 三重 ” 用人导向和 “ 三干 ” 工作导向,要围绕全州中心工作,进一步完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办法,建立完善领导班子功能结构模型、递进培养、政绩考核、分析研判、科学选人 “ 五位一体 ” 的选人用人制度体系。完善选人用人责任追究办法,对选人用人过程记录、情况反映、问题界定、责任承担等作出明确规定。进一步强化干部任免监督工作,通过遴选制度规范人事调动,并把机关事业单位工勤人员纳入公开招聘。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亲属经商、担任公职和社会组织服务、任职回避等相关管理制度,防止权力递延和利益输送。三是完善基层治理工作机制。对民族地区而言,改革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加强党的自身建设。要 始终突出基层治理机制的重要位置,进一步加强基层治理机制建设,建立稳定的基层组织运转和基本公共服务费保障机制,把基层党组织工作重心转到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群众上来。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政绩考核制度,认真落实党委书记党建工作述职考评、问责机制,完善党建工作县、乡、村三级联述联评联考机制,把考核结果与党员干部任期目标、年度考核和评先晋级挂钩,普通党员履行权力和义务情况与民主评议挂钩,以此形成正确政绩导向,从根本上解决 “ 形象工程 ” 、“ 政绩工程 ” ,以及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各个领域的改革都要以彰显实效为导向,汇集起来就是阿坝的基层治理状态,体现的是有效治理。

三、在从严从实的新常态下全面推进改革

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利益关系的触及越来越深,改革的复杂性、纵深性、艰巨性、紧迫性更加凸显,考验着我们驾驭和领导改革的综合能力。 80 年代开启的改革是 “ 摸着石头过河 ” ,往往以基层创新为主,没有进行统一规划,有很多操作空间。当前,在全面从严管党治党的大背景下,必须摒弃过去形成的思维惯性,坚持在保证廉洁性、公正性的前提下进行改革,特别是从顶层设计开始就强调依法改革,这就要求我们不能 “ 闯红灯、闯禁区 ” 。同时,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遇到的利益牵动,甚至利益集团的阻击,比任何时候都大。因此,我们必须做好打攻坚战、啃硬骨头的思想准备,注重科学统筹,对准焦距,攻坚破难,努力谋求新常态下新的更大发展。

(一)注重顶层设计与鼓励基层探索相结合。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自上而下设计和推进落实的过程,必须厘清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辩证统一关系。一方面,加强顶层设计,就是解决好改革的方向和思路问题,主要是把握改革的全局性、整体性、关联性和协同性,科学确立改革的总体目标、优先顺序、主攻重点,极大地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使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保持一致、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另一方面,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同时,不能因此束缚地方手脚,忽视基层探索。部分改革事项需要统一部署,不能自行其是、各自为政,但并不是所有的改革都要整齐划一、搞齐步走。继续深化改革,同样需要发扬 “ 摸着石头过河 ” 的精神,鼓励基层、企事业单位大胆探索、大胆突破,从实践中摸索规律、获取真知,从而大大降低改革的风险与成本,确保顶层设计切合实际、与时俱进。比如,承包地经营权改革、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实现农民宅基地和房屋等财产收益等,都需要让基层去闯去试、勇于创新。对基层自发的改革探索,要满腔热忱地给予支持和帮助,保护好改革激情,只有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才能使改革蓬勃有效推进。

(二)注重全面推进与力争重点突破相衔接。 新一轮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的关联性、耦合性、互动性明显增强。要学会 “ 弹钢琴 ” 的工作方法,坚持统筹兼顾,从全局上谋划,从整体上推进,从更高层次上协调,确保各项改革举措相互衔接、彼此支撑、良性互动,避免畸轻畸重、单兵突击、顾此失彼。整体推进并不是齐头并进,从易到难、从局部到全局,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是 30 多年来改革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从全面改革来看,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这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要通过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改革的突破。要结合阿坝实际,紧紧围绕 “ 把阿坝州打造成四川生态经济增长极,加快建设川西北生态经济示范区” 的目标定位,加强对涉及国有资产监管、生态保护、新能源建设、依法治理等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改革研究,不断盘活现有资源、挖掘潜在优势、激发内生动力。只有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坚持长短结合、以点带面,才能 “ 一子落而满盘活 ” ,推动全州改革 “ 棋局 ” 步步为 “ 赢 ”。

(三)注重社会公正与增进群众福祉相协调。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加紧建设对保障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机制,逐步建立起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要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面镜子,认真审视各方面体制机制和政策规定,哪里有不符合公平正义的问题,哪里就需要改革;哪个领域问题突出,哪里就是改革的重点。特别是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强调要冲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就是因为利益固化导致诸多社会不公,比如,在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就业创业、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存在权利、机会、规则不公平问题,部分群众没有公平公正地享受改革发展成果。因此,强调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群众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确保全面深化改革在更加注重解决各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下功夫,在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群众上下功夫,在增进各族群众福祉、让各族群众过上更好生活上下功夫。

(四)注重路径探索与典型经验总结相配套。 中央和省委要求,各项改革要区分近期可推、先行试点、深入研究三种情况,成熟一个改一个,不断释放改革的制度红利。对于 “近期可推 ” 的改革事项,尽快细化工作方案和政策措施,逐项分解落实;对于 “ 先行试点 ” 的改革事项,尽快制定试点方案,抓紧启动;对于 “ 深入研究 ” 的改革事项,充分调查研究,创造条件。要把深入调研贯穿于全面深化改革全过程,着力在特色性、深入性、多样性上下功夫,坚持问题导向,开展蹲点调研,真正沉下去 “ 解剖麻雀 ” 。要在充分运用去年 19 个重大调研课题成果的基础上,全力组织抓好今年 21 个重大课题调研,及时发现、总结推广基层改革经验,推动解决改革问题。要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研究机构的调研咨询作用,推进改革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五)注重责任担当与强化任务落实相统一。 强调,制定出台一个好文件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关键还在于抓落实、抓执行。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抓落实是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是领导工作中极为重要的环节,也是衡量党员干部世界观正确与否和党性强不强的重要标志。实践证明,抓而不紧等于不抓,抓而不实等于白抓,一定要在求实、务实、落实上下功夫,把中央、省委的精神与阿坝实际结合起来,使之具体化、责任化,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坚持不懈地抓下去,言必行、行必果,务必抓出成效。州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各专项小组、州委改革办的组织架构已经形成,作为我州推进改革的领导机构,要在改革的大局中找准各自定位,强化担当意识,认真履职尽责。州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是全州改革的 “ 司令部 ” ,要善于观大势、谋大事,把好改革的正确方向,发挥牵头抓总作用,重大部署必须经领导小组研究决定,重大改革方案必须经领导小组审议。各专项小组是前线 “ 指挥部 ” ,要尽快研究、制定专项改革实施方案和配套文件,协调推动有关专项改革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各专项小组组长要切实担负起本小组的领导职责,统筹好协调好牵头单位、参加单位的分工合作,聚焦问题、聚力要点,抓准抓细、抓小抓实,确保各专项小组改革工作有序运转。各牵头和参与部门是一线 “ 突击队 ” ,要克服部门利益、既得利益作祟,主要领导亲自抓,细化执行方案,明确具体目标、成果形式、进度安排和任务落实。州委改革办是作战 “ 参谋部 ” ,要切实履行统筹协调、督查督办的职责,建好改革台账,及时跟踪、检查、评估,及时发现解决问题。要进一步健全完善考核评价机制,继续把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加强工作督查,不定期开展考核评价,不断增强改革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5.深化互动式课堂教学改革(四川大学校长讲话) 篇五

刚才,大家对几个文件进行了讨论,提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请市委改革办认真研究吸收,修改完善后及时下发。这里,我再强调几点意见。

一要深化思想认识,进一步增强改革的主动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和省委对全面深化改革抓得很紧很实,相继成立了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专项小组和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并先后召开了领导小组第一、二次会议,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和原则,制定了具体的工作规则,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工作构架。特别是习和赵书记的重要讲话,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指出了推进改革的路径和方法,为我们抓好全面深化改革各项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及时跟进中省部署,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紧锣密鼓开展准备工作,系统谋划改革各项任务,并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拉开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帷幕。应该说,我们的行动比较快、指向比较准、落点比较实,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共识已经形成,有利条件已经成熟,实践基础已经具备。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和赵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和紧迫意识,坚持以全面深化改革为统领,把中省委部署要求和我市实际情况有机结合,创新理念,紧盯重点,强化举措,以更大的政治胆识和智慧推进改革。

二要积极稳妥推进,进一步增强改革的科学性。对于我们来说,全面深化改革现在已经不仅仅是认识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怎么改、如何改到位的问题。大家作为改革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要围绕全市改革发展大局,多思考、多谋划,有力有序有效推动各项改革,力争一些重要领域改革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一是强化责任担当。赵书记强调,“改革到今天,比认识更重要的是决心,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担当。”随着时间推进、实践深入,改革的难度和阻力会不断加大,大家要牢牢把握省委确定的改革三个原则,在改革的大局中找准各自定位,强化担当意识,认真履职尽责,以抓作风的劲头来抓改革,敢闯敢试、敢于碰硬,不怕分权、不怕让利,看准一个就启动一个,成熟一个就实施一个,一定要让社会各界看到改革的成效,让人民群众得到改革的实惠。二是注重学习调研。市委领导小组要带头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各项改革部署,做到学习好、理解深、消化透,善观大势、善谋大事,确保我市各项改革方向正确、旗帜鲜明、立场坚定。要坚持问题导向,围绕转变政府职能、产业转型升级、城乡一体发展、社会事业进步、加强党的建设等重大课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厘清体制机制方面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做到底子清、情况明,有的放矢。要坚持开门搞改革,充分听取基层群众意见,充分接触第一手材料,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研究机构的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凝聚改革正能量。三是抓好总体谋划。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出台了全省全面推进各项改革的《意见》,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原则和重点任务。我们要及时跟进,迅速行动,由市委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市委改革办牵头,抽调精兵强将,抓紧制定我市改革总体方案和具体实施意见。方案和意见既要充分体现中省精神,明确改革的总体任务、指导原则、方法步骤、政策保障;又要紧密结合咸阳实际,明确细化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改革的具体要求和具体任务,使其真正成为指导我市全面深化改革的“施工图”。四是坚持统筹协调。这次改革涉及各个方面、各个层次,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大家一定要坚持系统思维,深入研究各领域改革的关联性和各项改革举措的耦合性,把握好局部与整体、当前与长远、治标与治本、渐进与突破等重大关系,强化上与下的呼应、点与面的协调、变与稳的平衡,统筹考虑战略、战役、战斗层面的问题,做好政策统筹、方案统筹、力量统筹、进度统筹工作,尽可能寻求最大改革公约数,做到“蹄疾而步稳”。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对于牵动全局、涉及根本的重大改革,要严格按照中省统一部署稳步推进,不能自作主张、自行其是;对于中省已经明确部署的改革,必须强化措施,立即实施,不折不扣抓好落实;对于中省已有明确意见和精神、我市开展条件已经成熟的改革,要主动探索、先行先试,为全面推开积累经验、创造条件。

三要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增强改革的实效性。刚才我们审议通过的“两个规则一个细则”,对市委改革领导小组、专项小组和改革办的职责一一作了明确,大家要对号入座,切实负起应有的责任,确保把各项改革举措落到实处。市委改革领导小组是全市改革的“司令部”,要充分发挥牵头抓总作用,严格按规则和程序办事,把好方向、管好全局,向上做好与省级层面的对接沟通,向下抓好工作指导和督促,确保全市改革方向不偏、有序推进。各专项小组要认真研究所负责领域的改革问题,尽快拿出时间表和路线图,促进各项改革扎实有效开展。今天会后,要尽快把专项小组名单印发下去,各专项小组也要尽快开会,对照中省分工方案和我市文件,认真梳理归纳,把中省已经明确的、我市已经部署的改革任务,分别纳入到9个专项小组工作中来,对于今年改什么、明年改什么,那些是是部门负责的、那些是专项小组协调的,都要心中有数,了然于胸。市委改革办要尽快进入角色,迅速行动起来,抓紧落实机构人员,配齐配强工作力量,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做好领导小组日常事务工作。要认真理一理我市今年需要抓哪些改革,尽快拿出全市年改革工作要点,力争在下一次领导小组会议上审议通过。要探索建立促进改革落实的考核评价体系,以多种形式督促检查,按时段推进,按节点考核,确保全市各项改革动作轰轰烈烈,效果扎扎实实。要注重挖掘自身优势,积极开展重大改革政策研究,多建诤言,多献良策,当好市委改革领导小组的“智囊团”。各牵头单位要切实负起责任,明确任务和时间进度,把自己承担的任务牢牢抓在手中,一项一项抓好落实。各县市区和有关部门也要尽快建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和改革责任机制,认认真真做好职责范围内的改革工作。各参与单位之间要加强沟通配合,坚决防止和克服“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拉大锯”、“踢皮球”现象,特别是要反对和克服部门利益、既得利益作祟的倾向,确保全市全面深化改革各项工作开好局、起好步。

6.深化互动式课堂教学改革(四川大学校长讲话) 篇六

大家注意到,最近中央和省委深改组会议,特别强调各项改革任务的落实。习也多次强调,改革头三年是搭建“四梁八柱”的关键时期。对我们而言,改革的“四梁八柱”更多体现在承接落实、对标加粗,并在框架内作技术改进。改革任务如何落实?眉毛胡子一把抓是不行的。要用“二八定律”抓改革,就是用20%的精力抓一般事项,用80%的精力抓标志性、引领性、“四梁八柱”性质的事项,以重点带动一般。具体来说,关键突出两条:一是在任务上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二是在举措上突出系统性改革、专题性改革、探索性改革。重落实、抓重点这两点,对推进改革至关重要,一定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结合今天会议讨论审议的内容,我讲几点意见:

一、关于市级部门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

推行权责清单制度,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是进一步简政放权、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的突破口。只有把政府各部门权力事项的底数弄清楚,才能确保公布清单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规范性。否则,《权责清单》就成为形式,无法操作。抓好市级部门权责清单制度落实,必须突出四个环节:

一要知权。 建立权力清单,给每个部门设定职责与权力边界,把权力置于制度的笼子之内,给行政权力戴上“紧箍”,让权力运行置于民众的眼皮之下,向民众晒出政府权力的“家底”。既体现了对公权力“法无授权不可为”的要求,也保障了公众“法无禁止即可为”的权利。各部门一定要把自身所行使职权的内容搞清楚,明明白白用权,踏踏实实做事,绝不可越线妄为,损害群众利益。

二要明责。 制定责任清单,是完成市级党政群机构改革“三定”工作后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突出了政府部门“法定职责必须为”的要求。责任与权力是对等的,有权必有责,为官莫忘责任重。各部门要严格在法律制度框架下履行职能,认真落实主体责任,加强社会管理,完善市场监管,优化公共服务,提升行政效能,把该做的事做好。

三要严管。 权责清单公布后,各部门“权力范围”就全部锁定。今后总清单里的审批事项原则上只减不增,不在总清单中的事项各部门坚决不得自行其事。要继续推进简政放权,对每一批取消和下放的行政权力事项,都要及时向社会公布,坚决防止明下暗不下、虚下实不下、假下真不下;对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要有的放矢,做好承接监管工作,不能一放了之;要发挥群众评价好、认可度高的服务平台作用,将公布、执行权责清单制度与四级便民服务中心业务开展结合起来,后续性工作要跟进做好。

四要监督。 要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加强部门权力清单的监督管理,抓好清理后的服务工作,寓服务于监管之中,推进监管关口前移,抓好常态化管理,建立长效机制,切实做到该管的管住、该服务的服务好,《清单》公布后,要做好民调、评估、公示等后续性监督工作,适当时引入权威性第三方评估,确保清单之外无职权,让权力真正在阳光下运行。

二、关于市级部门行政许可中介服务项目清单

中介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没有中介就不叫市场经济。清理中介服务,也是供给侧发力,解决服务过剩的问题。近些年,形形色色的中介机构,通过与行政审批管理部门千丝万缕的联系生存发展,蚕食着行政审批权红利,被社会称为“二政府”和“红顶中介”。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行政许可中介机构是“戴市场的帽子、拿政府的鞭子、收企业的票子、供官员兼职的位子”。 以来,中省狠下决心根治“红顶中介”,成效明显。我市制定的这个清单,很及时,很必要。规范行政许可中介服务,正视存在问题,消除“灰色地带”,要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要提升简政放权质量。 加快推进并优化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制度及行政审批流程图“三单一图”,把政府的权力责任全部公开,让公众明明白白。这个事情我们正在做,还要继续做深做细。同时要通过“第三方”评估来评价目前保留的中介专业服务有没有存在必要,尽可能减少中介服务项目,巩固简政放权成果。

二要规范社会中介机构。 要对中介服务机构实行动态管理,对其从业人员加强培训,必要时联手社会力量进行考核评估、公示结果,优胜劣汰。同时要探索制定规范社会中介服务的制度规定,打破行业壁垒,吸引扶持更多社会中介,增强社会中介之间的竞争性,让企业和公众自主选择。

三要推进中介市场信息化建设。 探索建立统一的中介服务平台,提高运转效率,增强信息透明度,确保信息对称,便于中介组织之间相互竞争,便于企业和中介组织之间相互监督。

这里还要特别强调,今天讨论审议的市级部门权责清单和行政许可中介服务项目清单,会后要坚持系统内完善和系统外完善相结合,一方面相关部门认真修改完善,另一方面通过政府门户网站广泛征求公众意见,给社会大众一个修改期,确保权责清单和中介清单精准到位。

同志们,一季度已经结束,二季度是“打硬仗”和“出活”的关键阶段。我们要继续跟进改革,做到安排不间断、力度不减弱、工作不懈怠。就做好近期改革工作,我强调三点:

一要新精神引领改革。 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全市上下要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用新精神引领各领域改革。要重点打好“三去一降一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组合拳”,突出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去产能与优结构的关系,补短板与强优势的关系,降成本与提质量的关系,以改革稳增长、促转型,确保转型不失速、量增质更优。

二要抓落实推进改革。 各级深改会把改革任务落实提到了一个新高度。改革工作绝不能出现短板短路。我们要聚焦改革重点任务,着力抓好改革部署推进,一环扣一环,盯住干、马上办、改到位,集中精力打通改革“最后一公里”。要积极探索,用足易覆盖优势,拿出更多自选动作,获得更多得分点。要盯住已落地的改革,在推进制度改进和落实上下功夫,确保各项改革见到成果、发挥效力。

7.在深化改革研讨班结束时的讲话 篇七

同志们:

深化改革研讨班,经过紧张有序的学习,今天就要结束了。我们这次研讨班,时机重要,主题重大。总的感到,几天来,大家以心系改革、深谋改革的使命责任和政治自觉,集中精力学习,潜心思考研究,较好地完成学习研讨任务。突出的特点有三个:一是聚焦改革、主题鲜明。按照上级要求,研讨班紧紧围绕学习贯彻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环节,汇编整理有关学习资料、安排参观见学、观看辅导录像。整个研讨着眼做好机关单位调整改革的思想和理论准备展开,主题很突出、针对性很强。二是联系实际、思考深入。学习研讨期间,大家聚焦改革主线,坚持问题导向,提前调研、认真思考,形成了一批有见地、接地气的学习研究成果。集体学习中,大家边研读边讨论,在思想碰撞中升华了认识,在讨论交流中统一了思想。刚才,听了6名同志的发言,总的感到大家对这轮改革的认识是到位的、对形势的分析是准确的、一些意见和建议是中肯的,体现出大家谋改革、思转型的使命担当。三是从严从实、学风端正。这次研讨班教学秩序良好,学习氛围浓厚,大家能够自觉把学习当作一种责任,坚持高标准、高要求,真正静下心来,集中精力学习,认真研读思考。许多同志利用晚上时间研读学习书籍,反复修改完善研讨材料。学习期间,大家都能坚持住会学习,没有请吃、吃请和各种应酬。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大家良好的学风作风和党员领导干部应有的品质,需要我们继续发扬。

这次研讨班虽然时间不长,但大家学习认真、收获很大。概括起来主要有3点:一是进一步坚定了投身改革的决心意志。通过学习研讨,大家深刻认识到,这轮改革是习主席基于国际国内战略大势判断,亲自决策、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有习主席确定的大方向、谋定的大思路,改革只会越来越好。这些认识成果,都坚定了大家“改革必成”的信心,也进一步激发了大家投身改革实践的意志决心。二是进一步理清了推进改革的思路举措。大家在学习研讨中,对习主席围绕改革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把握。深刻认识到,坚持实践牵引、坚持法治思维、坚持创新驱动等重大理论决策,我们就不断会在征程中更加发展壮大。三是进一步强化了引领改革的责任担当。学习中,大家进一步认清了身处的历史方位,认清了肩负的历史责任,认清了面临的工作任务。这轮改革是一场回避不了的历史大考。大家都感到,作为领导干部,必须在改革中立身为旗、以上率下,消除私心杂念,为部属做出好样子;必须始终坚定信心决心,保持战略定力,以领跑转型的担当、创新进取的锐气、攻坚破难的劲头、干在实处的精神,做改革促进派、实干家;必须敢于面对和解决遇到的矛盾问题,不推诿、不扯皮,公道正派、知行合一,切实履行好推动机关全面建设和保证改革顺利实施的历史责任。

五天的学习时间非常短暂,对我们学习贯彻习主席重要思想来讲,只是引子和开始。回去之后,大家要坚持边学边悟,学用结合,在新的起点上,切实把学习贯彻习主席重要思想不断引向深入。

一、要持续深化学习,在凝聚意志上落地见效

习主席战略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各级必须抓住学习理解这个基本环节,在“深”上下功夫、在“常”上用力气、在“实”上做文章。一要搞好理解消化。这次集中办班学期短,课程安排紧,消化思考时间相对有限。大家回去后,一定要继续坚持学原文、读原著,结合上级的动员和辅导讲话,以及专家、教授所作的辅导报告,进一步加深理解、强化吸收,切实掌握蕴含其中的思想精髓和核心要义。二要搞好融合结合。要坚持把学习贯彻习主席重要思想作为核心内容和根本任务,纳入党委中心组“三位一体”学习,贯穿正在开展的改革主题教育和学习教育,融入改革前后思想政治工作,切实把干部职工思想认识统一起来,为完成各项改革任务奠定坚实基础、提供强大动力。三要搞好传导辐射。各单位要充分借鉴有关做法和资源,高标准抓好党员干部集中轮训,抓好基层群众理论武装。参加这次研讨班的各位领导干部,要充分发挥辐射引领作用,利用自身学习成果,深入一线辅导授课,帮助大家提高认识、释疑解惑,切实凝聚起支持拥护改革、自觉投身改革的强大正能量。

二、要坚持学以致用,在推动转化上落地见效

学习贯彻习主席重要思想,不仅是个理论问题,更是个实践问题;不仅要内化于心,更要见诸于行。调整改革即将全面展开,对我们来说是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现实考验,这就要求我们各单位要做好以下几点:一要统思想、稳人心。从前期机关调查了解的情况看,普遍存在忧单位走向、忧个人发展、忧待遇保障等顾虑,思想比较活跃。因此,各级要按照上级统一部署,按照政策规定要求,以改革主题教育为抓手,组织深入学习领会习主席重要思想,引导大家理解改革、投身改革,坚决支持改革,为改革顺利展开和推进,提供良好政治氛围和坚强思想保证;要把做好改革中思想稳定工作,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紧紧围绕改革带来的现实影响,动态掌握干部职工思想,广泛开展谈心交心活动,着力纠正考虑个人得失多、观望思想重、工作干劲减退等倾向性思想问题;对担忧多、压力大的同志,要主动靠上去做好“一人一事”工作,既要掌握个人想法,也好搞清家庭困难,切实把解决思想问题、心理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传递温暖、稳住心神、保持定力。二要抓党建、强组织。能否顺利完成改革“大考”,很大程度上就是对各级党组织党建水平、功能发挥的现实检验。因此,我们要把坚强的组织保证贯穿改革全程,依靠组织力量管思想、抓执行、促落实,确保各项工作沿着改革的正确方向推进。要切实发挥党委核心领导作用,改革中涉及到人、财、物等重要敏感事项,必须坚持党委集体研究,坚决按程序规定办事,不得个人独断或采取碰头协调、个别通气等形式实施。改革期间,要保证各级党的组织建设不断线,党内生活不停摆,思想工作不落空,人人都处在组织管控之中,有效发挥党管党员、党管干部的功能。特别强调的是,要把扎实开展学习教育作为推进改革任务的实际举措,带着问题学,针对问题改,通过组织承诺践诺、定期上党课、召开组织生活会等形式,强化党员干部大局观念、责任担当、法纪意识等,立起改革中合格党员的好样子。三要严纪律、明规矩。改革成败,关键一条就是能不能做到令行禁止、步调一致。在改革酝酿和调研阶段,大家可以通过组织渠道反映意见,但改革方案一旦下达,每个人都必须无条件服从和执行,坚决不能犯政治上组织上行动上的自由主义。特殊之年不能讲特殊,不能因为改革就突破政策办事,把吃送别饭、发纪念品当作“人之常情”,把违规办理晋职调级当作“关怀照顾”等等。越是改革关头,越不能有“打擦边球”的侥幸心理,不能有“浑水摸鱼”的投机心理,不能有“最后一搏”的赌徒心理。四要抓任务、保节点。今年既是改革之年,也是建设深入推进之年。一些单位可能面临“改”和“建”任务交织推进、交叉重叠的现实矛盾。各级要一手抓改革,一手抓任务,以任务的高标准完成,为深化改革创造良好条件。要切实强化任务观念、主业意识,始终保持定力,保持状态,把心思精力放在各项建设任务上来,不能误时误事、不能断档断线。要切实加强工作统筹,算好任务帐、时间帐、精力帐,科学把握节奏,既要避免盲目赶进度影响质量,也不能因为改革放慢进度影响任务完成。要始终保持工作连续性,无论隶属关系、运行机制如何变化,都要主动克服困难、搞好职能对接,善始善终尽好职责,不能以改革为借口推诿扯皮。五要保安全、促稳定。各单位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站在政治和大局的高度,把安全稳定工作抓紧、抓实、抓到位。要认真组织安全形势分析,看看改革期容易发生什么问题、本单位可能发生什么问题,切实摸清底数;要扎实抓好安全教育,全面进行思想作风整顿,给干部职工,重点是基层主官紧一紧弦、敲一敲警钟;要狠抓安全管理制度落实,规范日常管理秩序,管住车、管住小远散单位和人员;要层层分解责任、到边到角到底,及时发现纠正苗头性问题,坚决防止发生影响改革大局的事情,确保单位安全稳定和集中统一。

三、善学善思,始终把学习视为是人生修养之道

既然是读书班,我还想就个人加强学习的重要性给大家唠叨几句。学习始终是我们每个人的修养之道,或者说,修养是从学习开始的。我首先要说,学习是领导干部也是每名同志增长才干、提高素质的重要手段,是适应新的形势,完成历史重任的重要基础。领导干部作为党的事业的骨干,必须把学习作为一种社会责任和精神追求,带头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在学习中增强党性,拓宽视野,提高本领,做好工作。学习要达到真正成效,就做到“勤奋好学、学以致用”,就必须具有“望尽天涯路”那种志存高远的追求,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寂寞,静下心来通读苦读;就必须勤奋努力,刻苦钻研,舍得付出,百折不挠,下真功夫、苦功夫、细功夫,即使是“衣带渐宽”也“终不悔”,“人憔悴”也心甘情愿;就必须学有所悟,用有所得,在学习和实践中领悟真谛。这其中贯穿着一条主线,就是通过学习,改造主观世界,提高自身修养。

领导干部的修养,不仅是政治素质、理论水平、道德情操、工作能力等的综合体现,而且代表着党的形象。学习是修养之道,是提高修养、升华境界的重要途径。我们必须重视学习、勤奋学习,加强自身修养,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腐朽思想的影响和侵蚀,永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一要学以砺志。志向是人的精神支柱、奋斗动力和前进坐标。中国共产党人的志向,就是为共产主义事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生。学为立志之体,博学方能笃志,树立远大志向离不开学习。要通过学习,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内涵和精神实质,充分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明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哲理,不断强化宗旨意识和公仆意识,在促进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进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

二要学以正德。德是立身之本、为政之要。古人讲:“人可以一生不仕,但不可一日无德。”做人要讲道德,做官更要讲官德。德为官之魂,官德正则民风淳,官德毁则民风降。一个人的道德修养高低与学识深浅紧密相联。领导干部必须重视学习,加强道德修养。只有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以先进榜样为镜鉴对照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陶冶情操、净化灵魂,才能做到见贤思齐,确立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使正气获得坚固的基础与提升的动力,砥砺自己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带动党风、政风不断好转。

三要学以养心。心是境界、是胸怀、是追求。古语说,“养心莫如静心,静心莫如读书。”通过博览群书,汲取人类的文化精华、处世经验、为人之道,不断反思、调整和拓展自己的心灵空间,方能使心灵高尚、心态平和、心胸宽广。要善养责任心,以中为鉴,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奋发有为、开拓创新,真正担负起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安定一方的重任。要善养平常心,在学习中正确认识自己、正确对待领导、正确对待同志、正确对待名利,做到为人处世常留一份宁静,履职从政多一些清醒,把心思和精力用在加快发展、为群众造福上。要善养包容心,弘扬我们党团结奋斗的优良传统,借鉴古今中外杰出人物的经验,对人对事多一些宽厚、多一些包容,对一些善待、营造团结协作的和谐氛围。

四要学以增智。智是为人处世之道、辨人决事之能。大智非才不成,大才非学不成。正如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所言:“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聪慧,数学使人精确,哲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使人善辩。”面对国内外形势的不断变化、改革发展和新情况新问题的不断出现,领导干部必须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学以致用、提高能力。要学习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在学习中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更新知识、提高素养;要通过学习认识和把握规律,努力使自己站得高一些、看得远一些,不断提高及时发现问题、透彻分析问题和科学解决问题的水平;要把学习体会和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促进工作的措施和领导工作的本领,特别是要转化为适应调整改革形势需要,不断推动单位建设向前发展的能力。

上一篇:班组获奖感言发言稿下一篇:历年国考国税局面试真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