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新闻阅读题(精选8篇)
1.高考语文新闻阅读题 篇一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题
一、化
妆
秦俑
上大学那会儿,女生都爱扎堆儿,你三个一群,我五个一伙,一块儿上食堂吃饭,一块儿到图书馆晚自习,甚至闹起别扭来,也是拉帮结派的。
315是新组合的宿舍,一共六位姐妹。新学期刚开始,就明显地分成了两派:一派五个人,吴莎莎、谭芳、曾丽、刘思琦,还有我;另一派,就只有陆小璐一个人了。
其实陆小璐长得很漂亮,她站到人堆里头,一眼看去,很容易就能找出来。用时新的说法,陆小璐有着一张“明星脸”。这也就算了,偏偏她还特别臭美,每天都化妆,一大早就起来试穿衣服,弄得自己跟赶演出似的,衬得宿舍里其他姐妹都像“灰姑娘”一样。加上陆小璐很少主动与人说话,一到周末总有人开车来接,慢慢地,与大家便有了距离。
可是有一段,陆小璐突然变得无精打采起来,虽然天天还是一大早就起来化妆,试穿漂亮衣服,但她的精神明显没有过去好。睡在下铺的吴莎莎告诉我们,她经常半夜还听到陆小璐在上铺翻来覆去的。
我们都想,可能有什么事情要发生了吧。果然,从周一开始,陆小璐就没有回宿舍。刚开始几天,谭芳和曾丽还说些不着边际的风凉话,可时间一长,我们都开始担心起来。刘思琦是寝室长,想给陆小璐打手机,一问,才发现我们五个人都没有记她号码。第二天,有人开车过来拿陆小璐的铺盖衣物,大家都担心地问怎么回事。来人说,小璐特意叮嘱我转告大家,她要请假半年。
请假半年?我们都挺疑惑的,但这种事也不好细问。还是曾丽机灵,周一的时候,她去问辅导员。辅导员说,你们不知道吗?陆小璐请假做手术啊。
知道这个消息后,我们都很难过。虽然大家都不喜欢陆小璐,可她也不是什么坏人啊。刘思琦几个便四处打探她的消息,原来事情比大家想象的还要糟糕:陆小璐有先天性的心脏病,一直不敢做手术,最近检查,发现不能再拖了。按照医生的建议,她将要接受四次手术治疗,手术成功就可以恢复正常生活,但每一次都有很大的风险。
知道事情的真相后,宿舍里顿时安静了下来,连续几个晚上,都没有一个人说话。最后,还是刘思琦拿的主意,大家一块儿去医院看望陆小璐。
不知道为什么,那天我们的心都慌慌的。在白色的病房里,我们见到了陆小璐,她正认真地对着一面镜子描眼线,打腮红,涂唇彩。从她的脸上,看不到一丝临危病人的迹象。忙完了,她返过头来,一眼就看到了我们几个,脸上闪过一丝惊喜。广大附中
吴弋戈
接着她连忙将头背过去,说,你们来了,怎么也不通知我一声。过了一会儿,又缓缓地回过头来,说,其实很久就知道是这样的结局了,没什么啦,瞒大家那么紧,是不想让更多的人为我担心。
姐妹几个都不知说什么好。陆小璐仿佛又恢复了往日的神采,有说有笑地告诉我们,下午是第一次手术,进去可能就出不来了,所以一上午都在给自己化妆,我参加过别人的追悼会,殡仪馆的人化妆很差劲的,我可不想死那么难看„„
等了好几个小时,我们的脑袋里都是一片空白,甚至连互相对视的勇气都没有了。终于,陆小璐被人从手术室推了出来。手术很顺利,她安详地躺在病床上,仿佛睡熟了一般。一圈人将她送回病房,315的几位姐妹一块儿回家,一路上我们都沉默不语。
后来,我们陆陆续续地去过医院几回,也陆陆续续地听到她手术成功的好消息。大家都为她感到开心,这个陆小璐啊,真不是一般人,每次上手术台前,她都要给自己化妆,每次都是那么的一丝不苟,就好像她要去的地方不是手术室,而是准备去赴一场晚宴。
但最后还是没能如愿。第四次手术前几天,陆小璐突发高烧,接着昏迷了几天,就再没有醒来。事情来得太突然,当我们接到通知赶到殡仪馆时,一个肥胖的女人正在给陆小璐化妆。
我们看着安安静静地躺着的陆小璐,她瘦了,脸上的颧骨明显地突了出来。那个胖女人正在给陆小璐描眉毛,她看起来一点也不用心,将一条眉毛画得弯弯曲曲的。我们都无声地哭了,平时最讨厌看陆小璐化妆的吴莎莎,突然很激动地冲上去,一把就夺过了那个胖女人手中的眉笔。胖女人露出一脸的不解。吴莎莎大声叫道,你怎么可以把她的眉毛画得这么难看!
胖女人很诚恳地说,不要难过,人死不能复生。吴莎莎哭着将眉笔丢到地上,说,她很漂亮的,求求你,你不可以把她的妆化得这么难看的!„„
第二天是追悼会。陆小璐的亲属怕我们再次“激动”,就没让我们参加。那天是星期六,天阴沉沉的,我们315的五个姐妹静静地守在宿舍里,不知是谁先开始的,我们都含着泪、对着镜子开始化妆。我们用这种独特的方式,为一个叫做陆小璐的美丽女孩儿送行。
19.有人评论这篇小说时曾这样说过“这篇小说,在故事情节的线索安排上,可以说是巧妙的,与鲁迅的小说《药》一样,明暗交替,推动情节的发展。”你觉得本文明暗两条线索各是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答:
答案:(1)作者有意、无意地设置了两条故事情节线索,一条是从“我”的眼睛和心灵去感悟陆小璐的“化妆故事”,而另一条则是陆小璐本身因先天性心脏病来
广大附中
吴弋戈
带来的“悲剧美的故事”。还因为这个“第一人称”“我”的叙述,第一条情节线索的故事是明写的,第二条情节线索是暗写的。(2)一明一暗的两条线索的故事一碰撞在一起,就很容易形成小小说文体很有特别要求的“故事悬念”,而一旦解开故事悬念,读者竟会发现:明线与暗线的各自故事主人公纯粹是误会了,误会或迷底一解开,作品里意外结局就形成了。
20.作品以《化妆》为题,在作品中又反复的提到化妆有何用意? 答:
答案: “化妆”有两重含义:一是表层意义的打扮,一是对生命美得珍爱和装潢。作品以《化妆》为题,并在作品中又反复提到化妆,强烈地塑造了陆小璐悲剧性的美,揭示了陆小璐用一种热爱生活、热爱美的人性本才能量来抗击生活灾难和生活挫折的精神,并启示人们要像陆小璐一样面对危难要坚毅而珍爱生命。21.结合原文分析一下作者塑造的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
答:
答案: 《化妆》实际上给我们讲了一个“美的毁灭”的故事。我们读者和作品中的人物认识、理解、叹息故事的主人公陆小璐经过了一个有反有正的过程。陆小璐是个很特别的、很有个性的同时也是一个很热爱生活、要用自己的意志抗击生活灾难的女大学生。陆小璐知道自己的病情,她实际上是故意用不合群的方式来不让大家为她担心。这是一个能愿意牺牲自己而为大家着想的美德,她之所以能感动我们,就是因为我们在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太需要这样的美德和这样的好人了。陆小璐爱美、爱化妆,特别是在有着巨大风险的手术前更精心化妆,这个表层的动作性核心细节实际上透露了陆小璐的一种用热爱生活、热爱美的人性本能力量来抗击生活灾难和生活挫折。
22.读完这部作品后对你有什么样的启示?
答:
答案:我们每个同学、每个普通人在生活不会永远处于顺境中,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会遇到陆小璐这样的悲剧,然而,我们还是需要一种运用人性爱美、爱生活的本性去与生活挫折、生活灾难去搏斗。“美的毁灭”中展现出来的“人性之美”、“人性之善”永远是我们生活向上的动力。(抓住其他的地方去写,言之成理也可,但不能得满分)
二、父亲的一课(王熙章)
16岁那年,父亲送我去一家电脑培训中心学习微机课程,那些枯燥的操作命令很快使我厌倦了。渐渐地,一有空我便溜到与中心相邻的“创世纪”网吧上网玩游戏,几个月下来,我微机知识没学到多少,倒是对那些神奇莫测的游戏入了迷,经常玩个通宵达旦。广大附中
吴弋戈
网吧老板是一个过早秃顶的中年男人,在众多网民中,他好像独独对我这个学生特别反感,走来走去总要教训我两句:“玩物丧志,这词儿你懂吗?”
世上哪有老板赶顾客出门的道理?我对他的告诫当成了耳旁风,只顾在网吧中玩得昏天黑地。
一天,父亲从乡下到城里来看我。我正痴迷地玩“僵尸与侠客”的游戏,突然听到身后一个声音说:“好!精彩,好安逸哟!”
这话音好耳熟,方言土语在城里极少能听见。我猛回头,只见父亲不知何时站在了我的身后。那一刻,我有一种做贼的感觉,赶紧站起身,垂手而立。父亲却神情古怪地一把拉住我的手说:“章子,精彩,来,继续玩!”
我做梦也没想到父亲不但不骂我,竟然让我教他玩游戏。我兴奋地抓住他的手,教他如何选择按键、如何控制鼠标、如何躲避对方的打击、如何出击,没想到父亲学得还真快,不到3分钟便投入于那醉人的游戏中。
一晃7天过去了。父亲的玩法越来越高明,也越来越上瘾,竟好几天通宵达旦泡在网吧中。
这时,我的衣袋中只剩下30块钱了。父亲省吃俭用,每月寄400元钱给我做生活费,我却将它们全都消费在了这些醉人的游戏中,刚过了半个月,我的衣袋就快空了,再向父亲要钱,我开不了口。
那天在网吧里,父亲问我:“章子,身上有钱吗?拿出来,让爸过足这把瘾!”
一听这话,我的脑袋便“嗡”地一下大了。我家在城里没有亲戚,身上没了钱,我跟父亲在城里如何生活?父亲是个复员军人,只听说他在城里有一个战友叫方伯雄,我到城里来上学,父亲便让我去找方伯伯,可我却压根儿没心思去见那些古板的人。
那个秃顶的网吧老板又来催缴费了。按每小时两元结算下来,父亲已欠费300余元。眼看父亲翻遍他所有的衣兜,再也没有翻出一分钱来,我心里焦急万分。
网吧老板呈现出他从未有过的凶相,威胁说:“3个小时内不缴清欠费,就把你们扭送到派出所。”父亲眼巴巴地望着我,我偷眼看着网吧老板那副讨债不成不罢休的架势,不由胆战心惊。
我退下手腕上那块花去父亲80元钱买给我的手表作抵押,谁知网吧老板竟然不屑一顾。父亲指着他身上那件过年时新买的呢大衣诚惶诚恐地说:“要不,我、我脱下这身衣服给你?”
网吧老板用鼻孔哼了一声说:“一个乡下人的破衣服,能值几块钱?”
围观的人里三层外三层,将我们围了个水泄不通,有人在对我的父亲指指点点:“没钱玩什么游戏?乡巴佬!”这时我看见父亲的嘴角抽了抽,就在那一刻,我感觉那讥讽的话语就像皮鞭似地抽打在我的脸上。我发狂似地冲出人群,找我的同学去借钱,可他们一见我,仿佛都如见了瘟神,慌忙离去。
广大附中
吴弋戈
“天哪,这个时候,我到哪里去弄钱解救我的父亲?”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不停地在心里说。我不禁悔恨交加。回到网吧,跪倒在父亲面前,我痛哭失声地说:“爸,是我害了你,我不该教你玩这种害人的游戏!”
父亲也不禁老泪纵横,他一把拉起我说:“孩子,你终于明白了,这就叫玩物丧志!来,爸给你介绍一位伯伯,他就是我在家跟你提起过的方伯雄伯伯!”
我抬起头来,顺着父亲所指的方向看去,只见网吧老板一反常态,正笑吟吟地站在我的面前……(节选自《当代微型小说精选》)
12.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父亲却神情古怪地一把拉住我的手”,“神情古怪”一词表现了父亲看到“我”痴迷于网络游戏的惊诧感觉。
B.小说通过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塑造出方伯伯这一形象丰满的人物,使小说情节具有很强的戏剧性。
C.小说中描写围观人群对父亲讥讽的话语、同学对“我”借钱时的慌忙躲避,是为了反映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自私和冷漠。
D. 这篇小说以“父亲的一课”为题,意在表现父亲对“我”的一次教育。小说以“我”沉溺网络游戏为开端,“我”到处筹钱替父亲还债是小说的高潮。
E.小说中“我”对学习微机课程感到枯燥,却对网络游戏非常痴迷,这种现象应该引起我们对教育内容和方式的思考。
答案:(共5分,答对一项得3分)AC(A项“神情古怪”不仅是惊诧,还有其他复杂的情感,C项认为“是为了反映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自私和冷漠”错误。)13.小说情节发展似乎有些“突兀”,但细细看来,一切都在情理之中。试就文中的“伏笔”和“铺垫”各举一例作简要分析。(4分)
答:
答案:(4分)(1)“他好像独独对我这个学生特别反感”,“走来走去总要教训我”,网吧老板对“我”的特别态度为后文他就是和父亲共同“演戏”的战友这一情节埋下了伏笔。(2)“我家在城里没有亲戚,身上没了钱,我跟父亲在城里如何生活?”为后文父亲欠费又无力偿还而遭到老板逼迫和路人讥讽作了铺垫。
14.小说描写了一位父亲独特的教育方式,对于这种方式,有人表示赞同,有人表示异议,你的看法怎样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6分)答: 答案:(6分)第一种观点:以“儿子”容易接受的方式开始教育,更具认同感;让“儿子”切身感受到沉溺网络游戏的严重后果,更具说服力;让“儿子”体会到父亲的煞费苦心和爱子之深,更具震撼性。
第二种观点:这种教育方式过程沉重,给孩子的心灵带来了消极的体验;这种教育广大附中
吴弋戈
方式单一,必须结合语言教育等其他方式;这种教育方式结果不确定,有可能诱发其他不良后果。
(不管选择哪一种观点,只要答出其中两点,并表述清晰,即可得全分;答出其中一点,并表述清晰,得3分;其他观点,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三、风雪夜归 何蔚萍
早归者与晚归者的心理是不一样的。她是个晚归者,街上早已冷冷清清,多的是风、是雪、是脚印。
拐过这个弯,就可以看到大门了,她觉得心跳得很急,但愿不会关着门。但愿„„她觉得手脚冰凉。在大街的拐弯处,在雪花萦绕的惨淡的灯光下,大门紧紧地闭着。她拉紧了围巾,向目所能及的地方张望了一番,希望大院里还有一个跟她一样晚归的人。但一个也没有。
只得叫门了。她绕着墙走过去。叫谁呢?金娣是她最好的朋友,可上个月出嫁了,要是在上个月看这场电影就好了,她立刻觉得自己好笑。算了,叫刘安婶吧,在大院里,打招呼她最亲热,可她嫌这胖老婆子势利,平常是不大搭理她的;那是好多年前了,她读完高中被下放,妈妈难过得哭了,刘安婶却说:“你下放以后就是贫下中农了,以后生了伢儿也是贫下中农了。”后来她招工回城。这刘安婶对她并不坏,可她总忘不了那句话,不能叫她,再说既然平时没交往,现在打搅人家也不合适。-那么只好叫马平平了。这个十四岁的男孩,父母在外省工作,他跟姥姥住。打小时候起,他就总缠着她讲故事,她也不叫他失望。她瞅准了平平家的方向,她像是第一次发觉,墙头怎么这么高哇!声音该传不进吧?唉,就传进了又怎么样呢?十四岁的孩子,哪怕在旁边敲大鼓也不会醒的。那就叫平平的姥姥吧。那是最慈祥不过的老太太了,全院里也就她最关心她的婚事,三天两头要给她介绍对象。但她却“对”得怕极了。那些衣冠楚楚的小伙子的审视的目光,能把她的人看矮了一截,她心里很痛切地感到了悲哀,她在广阔天地里磨去了最美好的年华,人说,十七、十八无丑女,可她,已经三十岁了,如果再年轻五岁,那怕三岁呢,她也要争取一下。她并不笨;可现在,都晚啦,就像去看这场电影,不防门已关上一样。那么,就听天由命,随便找一个,她又不愿意;于是人们背后都讲她会挑剔,只有平平的姥姥没讲过,可是,叫这六十多岁的老人深更半夜的冒着大雪来给自己开门,这万万使不得!
她觉得很冷。才发现雪更大了,风更紧了,近处远处,都是白茫茫的世界。当看到大街尽头时,有个黑点朝这边走来。她的眼睛猛然睁大,如果是大院里的人该有多好啊!她一定会对他说一千声一万声的谢谢,不管他在不在意。
广大附中
吴弋戈
终于走近了,一个提篮子的中年人。但他丝毫没有进大院的意思,匆匆过去了。她真想顿脚,真想诅咒。不知是诅咒那人,还是诅咒自己;是诅咒天气,还是诅咒运气。她眼巴巴地盯着他的背影,一时充满了羡慕。
他是提着东西的,回家一定有人给他开门,是母亲、是妻子?那家,一定是温暖极了的。她也有家、有床、有被、有炉子;尽管有点孤独,却是暖和的,然而她进不去,(2)“她”站在门前是实写,门其实没关上,但她叫谁开门的一系列心理活动过程是虚写;
看到那位中年男人是实写,她的想象是虚写。
虚实结合,既丰富了文章内容,由能使文章更具艺术魅力。
咫尺天涯,该死的电影。
她不能设想在门外过一夜。喊吧!笼统地喊,谁愿意谁来开。她发誓,不管开门的是谁,以后都要对他很好很好。
她终于放开了嗓子,并用手去捶,“开开门——” 吱的一声,门开了。原来门并没有关上。
17.文章两次写到风雪,试分析其作用的异同。(4分)
答:
答案:异:首段描写风雪,既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又显现故事发生的背景;中间借风雪之冷衬托中年人有家的温暖。同:渲染气氛;深化主题。(各2分)
18.文章第六段“可现在,都晚啦,就像去看这场电影,不防门已关上一样”这句话究竟要表达什么意思?(4分)
答:
答案:由于下放农村,也由于高不成,低不就,“她”感觉已经错过恋爱时节,婚姻之门已经关上。
19.文章插入对中年男人描写,其作用何在?(4分)
答:
答案:插入对中年男人的描写,既给“她”带来希望,为行文制造波澜,又衬托“她”的孤苦和凄凉。
20.文章结尾虽然只有寥寥8个字,但却有着极大的作用和深刻的含义。试作分析。(5分)
答:
答案:结尾运用曲笔的写法,既给人以意料之外的惊喜(1分),也给小说平添无限暖意(1分),更揭示出,只要我们不放弃追求,生活之门永远不会将我们拒之门外(3分).21.文学短评(附赏析文提纲)(1)主题思想
通过描写风雪弥漫、气候寒冷的夜境表达出天冷人暖的人情美,也揭示出只要我们不放弃追求,生活之门将永远不会把我们拒之门外。广大附中
吴弋戈
四、迷 路 刘国芳
我小时候迷过一次路。
那天我一个人在外面玩。我走了很远,来到了一条河堤上。但再远,我也认识回家的路,因为这地方我来过,大人带我来过几次,我知道回家的路:沿堤往回走,过一座桥后往左拐,就能走到我住的新大街。这样熟的地方我当然不担心迷路。
在河堤上我没再走,就在河堤上玩。差不多是夏天了,美丽的蝴蝶从很远的地方飞来又飞往很美的地方,也有的蝴蝶不再飞往远处了,停下来。蝴蝶停下来的地方更美——那是美丽的花丛。与蝴蝶一起飞来的还有蜻蜓,它们飞在很高的天空,把天空装点得多彩多姿。这是一个很美的夏天,花红草绿,蝴蝶起舞,蜻蜓翩跹。一个老人,在我玩着时走了来。近了,老人说:“你知道新大街怎么走吗?” 我看着老人,点点头,说:“知道,往这边走,过了一座桥后往„„”我应该告诉老人往左拐,但话要说出口时,我忽然想骗骗老人——我小时候是个很调皮的孩子,往人水缸里撒过尿,塞过人家的烟囱——这次,我骗起老人来,说:“过了一座桥后往右拐。”老人丝毫没有怀疑,老人谢过我,蹒跚着走去。我在老人走远后笑起来,老人按我指点的方向走,一定会迷路。
我在堤上玩了一阵,也要回家了。回家的路我认得:沿堤往回走,过一座桥后往左拐,就能回到家里。我按上面的想法往回走。
很快我走到桥边了,又很快,我过了桥。桥那边两条路,往左拐就是回家的路,很快,我走上了这条路。但在这条路上走了一阵,我居然看见了老人,她慢慢吞吞地走在我的前面。见到老人,我立刻明白我走错了,我告诉过老人让她过了桥往右拐,这是骗她的,现在,我看见了老人,说明我跟老人走在同一个方向。我不能跟着老人走。我转身往回走,走回到桥边时,我拐进了另一条路。
但在这条路上走了很久很久,我也没走到我住的新大街,而且越走越陌生,我不知道我走到哪里了,也不知道新大街在哪里。我迷路了。
我后来嘤嘤地哭起来,我要回家,但不知道家在哪里。一个大人,过来问我哭什么?
广大附中
吴弋戈
我告诉大人,说我迷路了。大人让我别哭,然后慢慢诱导我,问我住在哪里。我还记得我住在新大街,我告诉了大人。大人听了,笑起来,大人说你走反了方向。说着大人牵着我,带我回家。
我回到家后又看见那个老人了,妈妈说那是我外婆。外婆也认出了我,她说你指给我的路是错的,你不认识路,你怎么能不迷路呢?我说外婆你怎么知道我指错了路。的一段对话引起了赛艾姆的注意……赛艾姆掩卷深思,心中油然漾起一种对东西方哲人圣贤敬佩的感情。
⑵“认识你自己。”他嘟囔着苏格拉底这句名言,猛地从座椅上站了起来,展开双臂大声叹道,“对!我必须要认识自我,洞察自己那秘密的心灵,这样我就抛脱了一切疑惧和不安,从我物质的人中找出我精神的人,从我血与肉的具体存在中找出我的外婆说我过了桥又问了别人,人家告诉我往左边走。我明白我为什么会迷路了。
16.小说为什么以“迷路”为题?请结合全文分析。(4分)
答: 答案:题目“迷路”有双重意义。一是“我”想让别人迷路,(1分)结果是“我”迷失了回家的路;(1分)二是“我”迷失了善良本性之路。(2分)
17.“我明白我为什么会迷路了”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它在文章的结构上有什么作用?(5分)
答:
答案:言简意赅,引人深思“我”迷路的原因,蕴含着一个普通而又深刻的道理:迷失良知,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早晚会遭到报应,也告诉我们不要伤害别人,应该保持一颗善良的心。(3分)
这句话既照应了开头,使首尾呼应,结构完整,又能唤起读者对小说主题的理性思考,增强小说的感染力。(2分)
18.作者在文中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联系全文举例(不少于两个例)分析。(6分)
答: 答案: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1分)作者多处运用对比的写法,如开头写“我”坚信自己,认识回家的路,与后来“我”却迷了路形成对比;“我”骗了问路的老人后得意洋洋地“笑起来”与后来“我”迷了路“嘤嘤地哭”形成了对比;老人向“我”问路,“我”骗了老人与“我”迷了路,大人带我回家形成了对比。……这些对比鲜明,使原本简单的故事情节显得颇有起伏跌宕。(每举一个例,分析恰当给2分,语言通顺1分,共6分)(如果从其他角度去分析,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五、“认识自我”
纪伯伦
⑴一个雨夜,赛艾姆坐在书房的书架前,开始翻阅起旧书。他叼着支土耳其大雪茄,厚厚的嘴唇不时喷涌出一阵烟雾。柏拉图记录的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关于“认识自我”广大附中
吴弋戈
抽象实质,这就是生命赋予我的至高无上的神圣使命!”赛艾姆像害了场热病,眼中闪烁着酷爱“认识自我”的狂热光芒。
⑶他踱到邻屋,像座塑像一样伫立在穿衣镜前,凝视着镜子里鬼一般可怕的自我,并默默地估量着自己的头形、面庞、躯干和四肢。
⑷赛艾姆的这种塑像神态持续了半小时,空灵缥缈的“认识自我”,仿佛给他灌注了一套足以揭示自我灵魂秘密的奇异、升华了的思想,并使他心里充满了理性之光。他平静地启动双唇,自言自语地说:“嗯!从身材上看,我是矮小的,但拿破仑、维克多?雨果两位不也是这般吗?我的前额不宽,天庭欠圆,可苏格拉底和斯宾诺莎也是如此;我承认我是秃顶,这并不寒碜,因为有大名鼎鼎的莎士比亚与我为伴;我的鹰鼻弯长,如同伏尔泰和乔治?华盛顿的一样;我的双眼凹陷,使徒保罗和哲人尼采亦是这般;我那肥厚嘴唇足以同路易十四媲美,而我那粗胖的脖子堪与汉尼拔和马克?安东尼齐肩。
⑸“不错,我的身体是有缺陷,但要注意,这是伟大的思想家们的共同特点。更奇怪的是,我与巴尔扎克一样,阅读写作时,咖啡壶一定要放在身旁;我同托尔斯泰一样,愿意与粗俗的民众交际攀谈;有时我三四天不洗手脸,贝多芬、惠特曼亦有这一习惯;我的嗜酒如命,足令马娄和诺亚自愧弗如;我的饕餮般暴食暴饮使巴夏酋长和亚力山大王也要大出冷汗。”
⑹又沉默了片刻,赛艾姆用肮脏的指尖点了点脑门,继续发言:“这就是我!这就是我的实在。我拥有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的伟人们的种种品质。一位拥有这么多伟大品质的青年是一定能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的。
⑺“睿智的实质是认识自我。伟人们把宇宙的这一伟大思想根植于我心灵深处,并激励我开始去干伟大的工作。从诺亚到苏格拉底,从薄伽丘到雪莱,我伴随着伟人们一起度过了历史的风风雨雨。我不知道我会以什么样的伟大行动开始,不过一个兼备在白昼的劳作和夜晚的幻梦中所形成的神秘自我和真正本性的人,无疑是可以开创伟业的……是的,我已经认识了自己,而神灵也已洞鉴了我。啊!我的灵魂万岁!自我万岁!愿天长地久,诸事如愿!”
⑻赛艾姆在屋里踱来踱去,他那丑陋的脸上荡漾着欢乐的光泽,嘴里不时发出一阵像猫啃骨头时的欢快叫声。他反复吟哦着阿比?阿拉的一段诗文:尽管我是这个时代的晚辈,创业祖先的未竟之业,总会历史地压在我的肩背。
广大附中
吴弋戈
⑼过了一会儿,我们的这位赛艾姆穿着他那肮脏的衣服倒卧在乱七八糟的床上,进入了鼾声如雷的梦乡。
12.请简要概括赛艾姆“认识自我”的过程。(4分)
答:
答案:从开始的自我怀疑到产生决心重新认识自我的念头,然后在与名人的外貌特征的比较中寻找自我,最终获得信心,认定自我。(答案包括以上画线的四个要点,按顺序每答出一个要点或相似表述,即给1分。)13.请根据原文简要描述赛艾姆外貌的具体特征。(3分)
答:
答案:外貌特征:身材矮小;前额不宽,天庭欠圆,秃顶,鹰鼻弯长,双眼凹陷,嘴唇肥厚,脖子粗胖。3分(只答“丑陋”一类概括性词语而无具体描述不给分,只答出相貌特征或身材特征的给1分。)
14.赛艾姆的外貌特征是怎样呈现出来的?请简要分析。(4分)答:
答案:作者并未直接描写赛艾姆的外貌,而是通过赛艾姆将自己外貌特征的诸多方面与众名人作比较,从而巧妙地使赛艾姆的外貌特征在读者的心中拼接组合而成。4分(答出“作者没有直接描写赛艾姆外貌”的给1分,答出“赛艾姆将自己外貌特征的诸多方面与众名人作比较”的给2分,答出“赛艾姆的外貌特征在读者心中拼接组合而成”的给1分。答案不必拘泥,意思对即可。)
15.文中成功地运用了寓庄于谐的艺术手法,请简要赏析。(4分)答:
答案:作者以漫画式、喜剧性的艺术手法生动地描述了赛艾姆“一本正经”地完成了滑稽可笑的“自我认识”过程,尤其是对赛艾姆的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更是幽默风趣,从而引导读者更深刻领会作者寄寓在这一人物形象上的严肃的人生思考。(只答出寓庄于谐的基本内涵或只举出实例却没有对寓庄于谐进行阐释的给2分。能够联系文中实例对寓庄于谐作具体赏析的给4分。)16.请扼要评价赛艾姆这一人物形象。(5分)
答:
答案:赛艾姆是一个耽于幻想、缺乏行动力、在虚幻中求得精神满足的人物形象。(人物形象的本质)作者通过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揭示了人性中普遍存在的弱点,从而引发人们的思考。(人物形象的意义)(答出人物形象本质的给3分,答出人物形象意义的给2分,意思对即可
广大附中
吴弋戈
广大附中吴弋戈
2.高考语文新闻阅读题 篇二
一、重视积累, 通过增大学生的阅读、背诵量来培养学生的语感
在许多人看来, 语感是一种飘渺不定、不可捉摸的东西。其实不然, 语感同其他许多语文能力一样, 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其实我们只要重视积累, 就会形成较强的语感能力。“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其实强调的就是一种语感, 有些东西只要读多了, 就会自然明白其中的意思。许多人认为, 这仅仅是针对一篇诗文的。无可否认, 这确实是针对一篇诗文而言的。但是, 当阅读增加到一定量的时候, 语感就会形成。古代私塾里的基础教育就是从《四书》《五经》开始, 一般情况下, 私塾先生要求先把《四书五经》通读乃至通背, 在此基础上先生才会进一步传授更深一层的知识, 甚至有些学生开始自学。其实古代许多在文学上有杰出成就的人, 都熟知《四书》《五经》。因为他们在熟知的基础上已经无形地培养了一种语感能力, 正是这种语感能力让他们具备了理解更深层次文章内涵的能力。
古人的做法, 也许在当代人看来是低效的。初期肯定是非常低效, 但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古人的故事, 他们会一目十行、过目不忘。我们常常对此惊叹不已, 惊叹之余细想, 如果阅读量、背诵量达到一定程度, 其实每个人都可以做得到。因而, 高中语文教师要想增强学生的阅读题的答题能力,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古人读书使用的死方法———多读多背。高中生一进入高中, 老师应该列出适当的篇目, 这应该包含古今中外的名著。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 作适当的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记录的可以是自己的感想, 可以是文中内含丰富、句式优美、结构匀称、辞藻华丽的句子, 并让他们把这些句子背诵下来。通过这种长期的训练, 我们就会像古人一样达到快速阅读、快速领悟文章精髓的目的。
二、联系生活实际, 诱发潜在的语感
语感是一种经验色彩很浓的能力, 其中牵涉学习经验、生活经验、心理经验、情感经验, 包含着理解能力、判断能力、联想能力等诸多因素。语感的突出特征是快速感受, 将复杂的心理感悟浓缩于一瞬间。语感就好比人的灵感, 灵感往往就在那么一刹那间, 过了那一刹那, 灵感可能稍纵即逝。其实语感也一样, 我们在读书时常常会有“犹抱琵琶半遮面, 千呼万唤不出来”的感受, 那种感觉若有若无, 直到最后这种若有若无的感觉也消失了。在现代文阅读课上, 我们提问学生, 有些学生站起来时似乎有千言万语要说, 但一张嘴, 似乎又不知所云, 这就是所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在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背后, 其实就是语感在自己的大脑里具备了雏形, 但这种感觉又不完全成形, 有时其实就在站起来的那一瞬间语感已经消失了。
那么如何再次唤起这种已经消失了的语感呢?这就需要我们联系生活的实际, 挖掘出隐藏在语言后面的深刻内涵。文学来源于生活, 是对生活实际经过艺术加工以后的真实再现。鸿篇巨制《红楼梦》能给那么多人带来心灵的震撼, 能让那么多红学研究者如痴如醉、废寝忘食, 除了其深刻的艺术价值外, 我想更多的是因为作者曹雪芹对生活的深沉感悟。《红楼梦》与其说是一部书, 还不如说就是曹雪芹的一份生活简历。大观园里的众生相, 是那么的栩栩如生、逼真形象, 如果没有对生活的仔细观察或则亲身经历, 是不会达到如此效果的。在此为什么要强调“文学是来源于生活”的这一问题呢?其实就是为了说明文学与生活是密切相关的, 当语感在某一刹那消失时我们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深沉含义。记得在上《祝福》时, 我要学生理解这样一个问题: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深沉原因是什么?我从生活实际出发诱发学生理解这个问题。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恩爱的青年男女最终没有走到一起, 那是为什么呢?很多学生都想到了那是父母的反对。为什么要反对呢?许多学生想到了“门不当, 户不对”。“门不当, 户不对”, 又受什么影响呢?许多学生说是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原因。通过对生活实际的联想, 我顺理成章地引出: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 人们仍然受到了封建思想的影响, 更何况是处在封建时代的人们呢。那么大家认为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深沉原因是什么呢?全班的同学几乎异口同声地说“封建思想”, 具体地说是“封建社会吃人的礼教”。这仅仅是教学中遇到的一个实例, 其实, 像这种情况我们在教学中会经常遇到。可见, 我们在平时多注意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是可以加强学生语感的, 是有助于理解文章的内涵的。
三、注意让学生弄清一些常用表达技巧的概念及作用
纵观这几年的高考阅读理解题, 我们发现其实许多阅读理解题都与表达技巧密切相关。何谓表达技巧?表达技巧指的就是文章运用了哪些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来表达文章的内容,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表达方式 (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等) , 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叙事抒情、借物喻人、直抒胸臆、欲扬先抑、顺叙、倒叙、插叙、对比、衬托、卒章显志、象征、用典、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反衬、烘托、托物起兴、渲染、虚笔、虚实结合、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动静结合动静相衬等) , 结构技巧 (过渡、呼应等) , 选材剪材, 等等。
为了证明表达技巧在高考解题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现例举几个这几年中与表达技巧密切相关的题目。如2007年高考天津卷第19题:“请赏析‘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 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 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这句话。”其答案是:“运用拟人手法, 写出了小生命顽强的生命力。用鲜活生动的语言, 写出了‘我’见到这些小生命时的惊喜与感动之情。”这个题目考查的就是表现手法里的修辞的作用。又如2009年高考湖北卷诗歌鉴赏题第二小题:“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其答案是:“上句着眼于视觉, 写浮萍破处, 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 呼应了第一联的‘清’字。下句则着墨于听觉, 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 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类似这样的题目, 在高考中举不胜举, 可见, 表达技巧这一类型的题目颇受出题者的青睐。
为了让学生在高考阅读中答题能够胸有成竹, 我们在平时授课的时候, 必须有意识地加强表达技巧的讲解。其实每篇课文几乎都会牵涉到表达技巧, 对于那些特别突出的我们要不厌其烦地讲。如在设计鲁迅的《祝福》的教案的时候, 我经过反复思考, 最后只提出了两个问题:这篇文章的环境描写在课文中到底起到了什么作用?这篇课文的人物描写在课文中到底起到了什么作用?把这两个问题解决掉我仅仅花了一节课的时间, 但我发现以前要花四节课才能讲完的内容现在一节课就讲完了, 而且效果很好, 这符合新课标的精讲多练的要求。我通过实践深切地感觉到, 一篇课文如果围绕表达技巧入手, 不但可以节减课时, 而且可以提高成效。类似这篇课文的情况其实还有很多, 我们都可以只围绕表达技巧来备课, 譬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就可以紧紧围绕类比这一表达技巧来备课, 在此不再一一举例。
四、细读全文, 勾勒重点;细审问题, 把握出题者的考查目的
高考的阅读理解, 我认为主要分为四大板块:一是科技说明文;二是古文阅读;三是诗歌鉴赏;四是富有较强时代气息的中外散文。这四大板块其实在我们的中学语文课本里都有典型的课文篇目, 譬如,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三单元里的文章就是四篇较好的科技说明文, 教师在授课时应着力培养学生细读文章的习惯和勾勒重点的能力。一般情况下, 文章有中心, 段落有中心句, 句子有关键词, 但现在学生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是在阅读的时候茫然不知所措, 读完了以后也不知所云, 其实关键是在阅读的时候没有勾勒出文章的重点, 因而无法把握文章到底要写什么, 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当然最后是一无所获。在上这个单元的时候, 要重视学生勾勒文章重点能力的培养, 精心设计问题, 让学生明白怎样去勾勒文章的重点。同样, 其它板块的文章在高中课本上也有明显的体现, 譬如, 人教版高一语文第一册的散文单元里的《荷塘月色》、《我的空中楼阁》就是很好的值得我们重点学习的文章。至于古文高中的每一册课本里都有, 诗歌也差不多每一册课本都有, 我们可以精选文章, 着力去培养学生这一方面的能力。
每年高考完毕, 我都对一些学生进行了了解, 结果有许多学生再次看到题目的时候, 都感到非常后悔, 究其原因, 不是因为自己题目不会做, 而是自己审错了题目, 因审错题目丢分的可谓是大有人在。尤其是一些学生对题目的概念混淆不清, 弄不清出题者考查的目的。譬如, 在题目中如果是问表达技巧, 大多数同学都明确怎么去答, 但一旦改成与之类似的概念“表现手法”“手法的作用”等时就不知道怎么答了, 因此我们在平时授课时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注意给学生归纳总结那些提问方式不同但答法相同的题目。
五、明确答题模式, 让学生在答题时做到有的放矢
语文不同于理科类的学科, 理科类学科大多可以用公式去套, 语文答题几乎是没有公式可套, 但经过几年的归纳总结, 我发现语文答题还是有一定的规律性, 至少可以让学生明确答题的方向。综合这几年的高考的答案, 我总结出了一个答题模式:通过写%%%%%%%%%, 营造了%%%%%%%%%氛围 (或烘托了%%%%%%%%心情, 或奠定了%%%%%%%%%基调, 或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环境) , 采用了%%%%%%%%%手法, 这一手法在文章中%%%%%%%% (如何体现) , 表达了%%%%%%%%%情感 (或突出了的%%%%%%%%%特征) , 结构上起到了%%%%%%%%%作用。
这一答题模式尽管不能算是公式, 但通过多年的实践, 对于那些拿到题目不知道怎么答的同学至少不至于漫无目的地去答, 至少在一定程度上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方向, 答题时能够做到有的放矢。
语文教无定法,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方法更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我认为语文教学更应该“授之以渔”而不应该“授之以鱼”, 传授给他们适当的阅读技巧, 让他们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 这才是解决学生答题盲目或不知道怎么答的关键, 这应该是提高阅读能力最有效的方法。
摘要:阅读理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过程中, 语文教师应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与语感, 教授他们适当的阅读技巧及适当的答题方法, 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语文成绩的目的。
3.高考语文阅读探究题之探究 篇三
一、明示探究,条件限制,结论开放
江苏卷《候银匠》第15题: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6分)
参考答案:
①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侯家父女相依为命,侯菊继承了父亲的精细、勤劳等品质,写侯菊就是表现侯银匠。
②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女儿出嫁是他生活中的大事,更多描写此时此刻的情景。重点突出,可以避免平铺直叙。
③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截取侯菊出嫁前后的片段,正面描写侯菊,间接烘托出侯银匠的人生况味。
④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实写侯菊,暗写侯银匠,以有形写无形,更有情趣。
⑤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更多描写女儿出嫁前后的情景,在人物关系中深刻表现中国传统的人情美、人性美,意味深长。
应该说江苏今年出的这道探究题是紧扣考试说明而出的一道非常精彩的题目,是对作品内容安排与主旨挖掘的探究。从参考答案来看,五个要点可以说涉及到了考纲中三条内容,既体现了“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又体现了“探究民族心理与人文精神”。
解答此类题目,必须注意以下两方面:
紧扣文本,尊重文本。探究题不是随心所欲的探究。而是立足于文本的探究。第一,尊重文本原作所提供的全部材料。在解读文本时,不能断章取义,必须依据文本的全部材料,特别是关键内容。第二,尊重客观现实和普遍的认知规律。文本往往是现实生活的浓缩。它表现的也往往是普遍的认知规律。第三,尊重作者意图和艺术表现的实效。作者创作文本常常把自己的意图表现得比较隐蔽。阅读文本要注意挖掘这样的意图,在此基础上方能进行一些延伸拓展的探究。
对这道探究题的解答,首先要着眼于文章行文的艺术技巧的赏析,体会作者的匠心独运之处。其次要注意小说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之间的正面和侧面、明和暗的关系。同时还要结合小说三要素、小说主旨,以及乡土文学作品的一般主题,进行多向探究。
二、明示探究,条件与结论同时开放
宁夏卷《二十年以后欧·亨利》第14题:小说描写了警察吉米和通缉犯鲍勃“二十年以后”赴约的故事,在“情与法”的冲突中,两个人都面临艰难的抉择。有人说鲍勃值得同情,有人说他罪有应得:有人说吉米忠于职守,有人说他背叛了友谊。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8分)
该题型也给考生留下了很大的发挥空间,这是“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考生可以从两个观点中任选一个进行探究,允许学生自主选择论述材料,从不同的角度来解决问题。这样的探究题,条件是开放的,结论也是开放的。这种命题方式是对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辩证性、创造性等的综合考查,可以收到一石多鸟的效果。此题要求考生对问题本身有深入的思考,并有自己的见解。言之成理,持之有据,能够自圆其说,方能得分。
三、没有明示探究,条件限制,结论开放
这类题型在题干中没有明示探究的字样,但是作为一种开放的题目,也是对考生探究能力的考查。山东与广东就同时采用了这种题型。
开放度最大的探究题是“谈谈你的看法”“对你有何启示”之类的“融入性”试题。这种题目将考生“融入”其中,也将当下的生活理念“融入”其中。解答这类试题不仅需要考生准确理解并把握文本,而且需要考生调集与文本相关的文外知识和能力储备。所以,考生既要人乎文内——人乎文内,才能准确理解并把握文本;又要出乎文外——出乎文外,才能不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毛病,才会头脑清醒,运用阅读所得和自己平素的知识储备,冷静而准确地解答探究性阅读题。如:
广东卷《河的第三条岸》第18题:有人说,“河的第三条岸”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它象征着“父亲”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如果这样,那么“我”对“父亲”的这种追求持何种态度?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参考答案:如果说“河的第三条岸”是“父亲”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我”对“父亲”的这种追求既支持,但又害怕、不理解。首先是支持,表现在乐意跟随父亲一起上船;在父亲需要的时候帮助你“偷”食物;当全家人都走了我还在默默地守护着父亲。说“无论何时,我会踏上你的船,顶上你的位置”。其次是不甚理解,少年的不理解,只为了追求而去,当父亲接受你的提议后,我浑身战栗,害怕极了。甚至“发疯似的逃掉”,把父亲看作是“另一个世界来的人”。
山东卷《歌德之勺》第22题: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突出特色?请结合文本,谈谈它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6分)
参考答案:主要是以小见大的手法。启示主要有两点。①要善于观察,注意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寻找最佳的切入点。如本文对歌德故居中的炊勺的发现。②要精于思考,学会从具体事物中发现和发掘深刻的意蕴,就像作者从炊勺中看到了歌德的非同一般一样。
本题考查考生对作品的艺术特点的赏析能力和对作品的探究能力。作为一个伟大的作家,歌德有很多可写的地方,但作者却从一个很小的细节切入,来挖掘其蕴含的深刻内容,可谓以小见大。分析时要从整体上来感受和把握作品。
这两道题属于隐性探究题,分别侧重从文本艺术表现与思想内容的各个方面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相比较,答题时必须受文本内容的限制,所以要“结合文本”或“联系文本”;但又可以有自己的“个性化”解读,结论又是开放的。
四、无明示探究,以考查鉴赏评价能力为主
非课改区卷中都没有明确提出探究的要求,但有一类题目值得注意,那就是以考查鉴赏评价能力为主的,要求考生结合上下文谈谈自己的理解或简要分析。如:
北京卷《碧云寺的秋色》第20题:文章结尾说:“‘现在跟‘过去是对立的: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又有着一脉相联的源流。”结合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
重庆卷《时间怎样地行走》第17题:文章写到“不朽”的“时间”“会在我们不知不觉间,引领着我们一直走到地老天荒”。请根据文意简要分析作者对“人”和“时间”关系的观点和态度。(6分)
四川卷《我爱水》第17题:文章主要写什刹海,却又从“我爱水”写起,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请简要分析。(8分)
浙江卷《乌米[俄]阿·马·高尔基》第21题:鲁迅《祝福》中的“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见证,其重要性与本篇中的“我”相似。请赏析《乌米》中“我”的形象与作用。(6分)
这些阅读题分别从矛盾句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感情态度、内容安排、艺术形象的作用等几个方面设题,有一定的探究色彩。这类题目也提倡考生对文本作出个性化多元化的解读,但是有较强的限制性,必须抓住文本的内容要点或主旨进行探究性概括或赏析评价。
4.高考语文考试阅读题答题技巧 篇四
高考语文考试阅读题答题技巧
第一步,纵观全文,把握主旨
一是理清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往往行之有效。
二要找寻、读懂文章中关键的词句。特别是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
①不要急着去做题,在进入题目之前,必须读两遍文章。第一遍速读,作快速浏览,摄取各段大概意思,建立起对文章的整体认识,集中解决一个问题——选文写的是什么?第二遍精读,仔细阅读每句话,揣摩、参悟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对文章的主旨产生一定的认识。
②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
③心中要有文体意识,找出画龙点晴的句子。作为托物言志类的哲理性散文,在叙述和描写中总有一些议论和抒情的语句,阅读时一定要善于抓住议论抒情的句子去把握文意,尤其注意文章结尾的议论抒情,它们往往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牢记:欲速则不达。一定要读懂文章再做题,坚决杜绝走马观花式的阅读。
第二步,认真审题,定向扫描
做现代文阅读主观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地审题,抓住了审题这个关键,就找到了答题的诀窍。现代文阅读的审题,就是要仔细分析题干,把握题目要求,即把握题干中包含的与答案相关的各种信息。这是答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题干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文章作者的话,一是命题者的话。设置题干的目的,主要是限定答题内容;同时,命题者为了使考生不至于茫然无绪,往往又会在题干中提示答题内容在文中的位置,甚至限定了在哪一段或哪个句子中。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找出每一道题的出题点,锁定答题区间,具体到段、句、词。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的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准确地把握住答案的有关信息,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
牢记:题干提示了答题范围,题干规定了答题角度,题干提供了答题思路,题干隐含了答题信息,题干体现了答题规律。
第三步,筛选组合,定向表述
文学作品阅读多为主观题,其题干不仅能显示答题的区域,还能显示答题的方式。要站在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问题,问什么答什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整合时一定要确保文通句顺。
牢记:
1、弄清题干中所具有的态度或倾向遇到的题干如果是否定形式,就采用先反后正的答题方式,避免遗漏要点;遇到的题干如果是肯定形式,就采用正面的答题方式。
2、弄清题干语言的构成形式,确定答题语言形式。题干的结构,是表意的外在形式,暗示着语句含义由哪些方面构成,分析结构可以提示考生答题时如何组织好语言。
3、弄清题干中作者的话和命题者的话题目中出现作者的语句,一般是学生要理解和分析的对象,而命题者的话一般起到引导学生明确解答重点或者提供限制条件的作用。
4、变含蓄为直接,变分说为概括。高考中现代文阅读材料多为散文,语言不仅有丰富的内涵,还很讲究艺术技巧。有的含蓄委婉,有的生动细腻,有的形象具体。具有这些特点的语句在高考中历来成为考查的重点。组织答案的时候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所传达的信息的共同点,然后利用文中附着信息共同点的那些具体的、形象化的语句,把这些具体形象化的语言转换为抽象,概括性的语言,即为所需答案。
5、多从原文中筛选、提炼、整合语句作答。
现代文阅读的考查目的在于把握并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要传达的信息,因此,要依照作者的思路来理解作品,多从原文中寻找答案。但并不是直接摘抄,有时以文章中的词或句为基础略作改写来作答,有时要求综观全文,从各段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整合。这类题在高考中出现最多。另外,要弄清试题中常用的名词术语。表达方式,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
a 写作手法,考生要清楚,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等。修辞手法,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反复、夸张、排比、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等。语言特点,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的特点。分析时,一般从修辞上进行分析。
高考文言文考试阅读答题技巧
技巧一:直接迁移法
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已学课文中有关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
如:“过而能知,可以为明”中的“过”字,如果能联想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人恒过,然后能改”的“过”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中“过”的意思为“犯错”。
技巧二:语境推断法
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如:河北考题中出现课外文言句“使者及门”的“及”,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及”应为“到”的意思。
技巧三:组词推断法
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
如:“杂然而前陈者”中“陈”字的字义推断,大家可以把“陈”组成几个词语,从中作选择:陈列、陈旧……通过筛选不难找到“陈列”这个意思。
技巧四:成语印证法
5.高考语文阅读题的答题技巧 篇五
高考语文阅读题的答题技巧
1.推断和想象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1)根据文中的材料推断新的结论。这实际上是对原文所提供的材料,在原文允许的范围内,通过想象进行再创造,推断出原文没有直接表述的观点,得出原文没有直接得出的结论,或者提出新的看法。
(2)根据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推断和想象作者对相关问题的看法。这一类推断比上一类推断要困难一些。困难主要表现在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把握不准,也表现为对“相关问题”了解得不够深入,还表现为在推断和想象中容易加入主观臆断的成分。
2.如何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呢?
(1)辨明文体,选准角度。划分层次,就是要以一定的标准对文章进行内容上的归类整合。不同文体用以划分归类的标准不同,如记叙性文体,可根据人或事的不同,根据时间、空间的变化来划分;议论性文体,可从总体上根据引论、本论来划分,也可以按论证结构(并列、总分、层进)来划分;说明性文体,应紧扣说明对象,根据其特定的说明顺序,或按时间、空间顺序,或按事物自身的构成部分,或按事件发展顺序,或按事理逻辑(由轻到重、由简单到复杂)来划分。
(2)辨明重要的文句。文章中的有些句子,如领起句、过渡句、前后照应句、结构相似句(包括文中反复出现的文句),往往能体现文章思路,为考生划分文章段落层次提供了重要依据。
(3)审辨标志性词语。有些文章,为了表达得清晰,往往用一些标志性的词语来表明上下文内容间的关系。找出这些词语并仔细区别其代表的意思,有助于考生对文章结构进行分析。可以作为标志性词语的有:①表顺序的词;②关联词;③指代词;④表范围的词;⑤表类别的词。此外,还有文中不同地方反复出现的同义词或近义词。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总结
1、研读高考语文考纲
研读考纲是高考的“应考指南”,如果对考纲规定的考试内容、范围都稀里糊涂的,复习就会没有明确指向,甚至会出现南辕北辙,重点、难点不分,或是发生抓小放大的情况。
2、用好语文课本
包括现代文、古文、作文都有可能会直接或间接地考到已学过课本上的知识点:考题与课本中某篇文章在语言、写法、立意,以及人物性格、主题观点等方面的异同的分析,写作中对课本事例、名言名句的引用等,这都需要考生重视。可以按照散文、科技文、说明文、议论文、小说、诗歌、古文等不同文体,分别有重点地选取有代表性的名家名作的内容加以领会,一篇文章花上五到十分钟左右的时间,温故知新、熟能生巧就可以了。
3、学会总结语文知识规律
将师生、自己公认的典型试卷(可以是本校的,也可以是平时考试或一模、二模、甚至是近三年的高考卷)精挑细选,对其中各类试题涵盖的知识点进行研究、琢磨、分析、领悟、归结,找出命题的一般规律与共同特点,有的放矢地复习,对薄弱遗漏的环节、一知半解的内容、疑难模糊的问题进行专项攻关——自己钻研;查阅书本、资料;求助老师、同学等。
4、适度进行语文习题训练
在备战高考的一段时间里,考生应将老师的复习计划与个人的安排有机地统一起来,每周可以做2-3份完整的高考试卷,同时,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对说明文、议论文、古文、诗歌鉴赏等专项,一天或两天进行一篇训练。在临近高考的一周时间里,做卷的强度与频率要尽可能降低和减少,这时候的做试卷与其他时间不同,一是为了适应与保持高考时应有的“感觉”与心态,也为了考场做题时间的控制、解题思维的敏捷、答题的规范做铺垫。
高考语文写作的12点注意事项
1、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认识水平高、擅长理性思维的同学可选择议论文,擅长形象思维、会刻画人物的同学可选择微型小说,擅长抒情的同学可选择散文。
2、精写前几段,给评卷老师留下一个好印象。要精雕细刻,要出彩。比如,可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可制造悬念,引人入胜;可提出问题,引人注意;或巧用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或巧述故事,引人入胜,或巧用题记,揭示主旨,或巧用诗文显诗意。写好结尾和过渡段。阅卷老师一般是S型的扫描全文。结尾可画龙点睛,发人深思;或总结全文,照应开头;或虚笔拓展,扩大容量;或精辟议论,深化主旨。
3、要给自己充足的构思时间,不要急于动笔。“宁停三分,不争一秒”,因为写作是“开弓没有回头箭”的,写到一半,突然发现,呀,把题目理解错了,或没领会好命题的要求。最可怕的是文章写到一半,又想另起炉灶。时间没了,心情也坏了,干着急。建议打草稿,防止“三边工程”(边立项,边设计,边施工)。考场作文不宜见异思迁,边写边改。要贯彻一种构思。一旦构思已定,就不要轻易改变。
4、要力避前松后紧、虎头蛇尾。有些同学构思、提纲拟好后,开头反复推敲,精雕细琢,后来发现时间不够,于是草草收兵。此外,要谨慎对待修改。今年实行网上评卷,更应慎重。修改一般只着眼于字词方面的,可用米尺比好之后划两横。结构方面不能修改。要保持卷面的整洁美观,要努力做到改动少而效果好。
5、如果偏题或者离题,作文的主要分数就失去了。为防止跑题,可从如下几点做出努力:一是将材料、引语和话题联系起来思考,不可单看话题;二是看自己确立的观点能否用话题所给材料来证明;三是想一想这则材料当初发在媒体上登载是要达到一个什么效果的。万一跑题了,要考虑逆挽,使文章形成一种欲扬先抑的结构形态。
6、一定要完篇。熟话说,好文章是风头、猪肚、豹尾。没有豹尾,老鼠尾巴也要有一个,绝不能写半头文。用半篇文章给你评分,怎么会得高分?
7、要重视拟题,特别要注意不能缺题。不是万不得已,不要以话题做标题。拟题是显示你才气的一个好的平台,不能轻易放弃。缺题影响远不止2分。正好给了评卷老师扣分的理由。
8、文章要有一至两个亮点。如果是记叙文,应该用抓人的情节和生动的描写表现你的真情,记叙文不能没有描写。如果是议论文,就一定要有1--2个典型的论据,就应该有纵横捭阖,很深刻的见解。如果是微型小说一定要有巧妙的构思。这个亮点还可以是一句富有哲理的警句,也可以是一个精彩的比喻,也可以是一个超常的搭配(酽酽的歌喉)。总之,要能使评卷老师精神为之一震。
9、行文中要多次扣题,要一路扣题一路歌。材料、引语和话题中的相关文字至少在文中出现三次以上。开头三句话内应点题一次,结尾应回扣标题,“回眸一笑百媚生”。中间至少扣题一次。几次扣题事实上也是在不断地提醒自己不要跑题。有球场上叫暂停的效果,可以调整思路和写法。
10、思想要健康。“思想健康”不是说要你只说冠冕堂皇的话,不是要你刻意拔高,“健康”是针对“病态”、“庸俗”而言的,它的底线是不能欣赏违背法律法规和偏离社会道德的事。恋爱题材是考场作文的禁区,无论考生写得如何缠绵悱恻,真挚动人,因其行为是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所不允许的,这类作文自然得不了高分。
11、观点不可太绝对,要留有余地。“义正”未必要“辞严”,“理直”未必就要“气壮”。联系现实生活时,涉及社会黑暗面时,要有分寸,不要一味指责。“质问京山大冤案”。批评家长、老师和社会要与人为善,抱着协商与治病救人的态度,要提建设性意见。不可尖刻、讽刺、挖苦,甚至恶意地进行人身攻击。
6.高考语文新闻阅读题 篇六
先看几则高考题的例子:
例1(全卷) 阅读题《话说知音》第20题,“知音的传说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根据文意,分两点对此概括说明。”该题的参考答案第一点是原文第一段首句前半部分和末句的几乎原句组合,第二点本自于原文第三段首原句的关键词。
例2 同上例,第21题,“作者为什么还要‘唐突地劝慰他’,根据文意,简要回答。”该题的参考答案第一点是原文第三段的最末句,而该句即为第三段的中心句;第二点是原文第四段的最末句,而该句也为第四段的中心句。
例3(04年全国Ⅰ卷) 阅读题《大地山河》第20题,“在作者眼中,江南的雪和西北的雪各有什么特点?能带给人怎样不同的感受?”该题的参考答案除了“带给人厚重、实在的感觉,它具有平添一切坎陷的力量”是对原文第9段末“平常多坎陷与浮土的道路,此时成为砥平而坚实”的关键词语进行概括外,其余是原文第9段讲江南的雪和西北的雪的各自原话。
例4(全国Ⅳ卷) 阅读题《张家界》第15题,“从第二段看,张家界的山水在哪几个方面与众不同?”该题的参考答案为:“山峰的形态”、“峰顶的松柏”、“山壑山涧的气象”。三个要点的得出需要将段落分为三个层次,找出各自的写作角度,而不必也无法用原文的话写出。
综合上述几个例子。高考语文阅读题概括方法的一个实用的基本原则就是:能用原文的话就不用自己的话。简言之,原文的话为首选,自己的话为次选。
按此原则进行操作有什么必要呢?
第一,概括要用简练的语言准确地加以把握,那么,原文的关键性词语(如例3)和段落中心句(如例2)就成了首选。
第二,原文的词语或句子,考生第一时间就能既容易地找到。找原文的词语或句子并不是投机取巧,而是建立在对原文明确分析的基础之上的。而分析文章是一项基本的阅读能力,并且是概括能力提高和阅读方法具备的一项必须的基本功。
第三,作家的语言是极富概括力和形象化的;阅卷者要对考生的答案在较短的时间内作出评判。使用原文的关键性词句,既能给阅卷者以美的享受,又能使其在较短的.时间内作完评判。
第四,在考场上,时间紧,压力大,加之如果平时对语言的驾驭能力不强。这时再来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就等于弃好用短,这样让就不会有较理想的分数。
那么,如何迅速地找到原文的关键性词句呢?
1、对于一个句子,其表意比较重要的是那些关键性的实词,如形容词、名次、动词。
形容词常常被用来概括某物的特点。如例3中,参考答案中的“厚重”、“实在”是对原文“砥平而坚实”的翻版。
再如下例,许多语文复习资料均把刘长春先生的《白鹤翔集的记忆》一文作为阅读材料。其后常设一问题:“二、三段写委羽洞,读后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它的特点。(不超过10个字。)”
以下为原文第二、三段:
意外地看见了委羽洞。心头一惊,听老者说过,这是仙人修炼的地方,称为道教天下第二洞天。“委羽”典出后周刘奉林,他于山中学道,能闭气,三日不息。据说,他吞吐一口气,风走云卷,能控飞鹤上升,群鹤拍打着翅膀,却不再飞翔,停在空中不动了,又掉下一片片羽毛于山后,洞因而有委羽之名。时光流逝,道教逐渐走向了衰落,能够控制白鹤不再飞走的仙人,大概不会再有了。也许,旧说也成了一种传奇。
因为好奇,走向山洞,洞口挂满藤萝,千年以上;一地绿苔,野性十足。它们是装饰洞口,还是装饰神秘?我不知道。好奇是少年的天性,无畏先作了他们的向导。借着洞口微弱的亮光勇往直前地向前走去。然后,黑咕隆咚地在洞中摸索着,穿越时间的黑夜,黑夜没有尽头,路也没有尽头。冷不防头上滴下几滴冷冰的水珠,一阵慌乱。然后又听得“丁冬--丁冬“的滴水声,荡漾于无限无尽的寂静之中;再往前走,有浅水,越走越深,心却越来越虚,拔脚出洞,不知洞深几许。
该题的参考答案为:野性、神秘、幽黑、寂静。它们不就是原文中加点的那些词语吗?
同样,对于例4中的问题,如果抓住原文第二段中与“别处的山”、“别处的峰”作类比的“惟有张家界”、“每柱岩峰”,和“峰巅”、“银崖翠冠”、“每处”、“每尺”“苍松”、“翠柏”,以及“壑”、“涧”、“风吹”、“云漫”这些关键性的名词和部分动词,问题不都迎刃而解了吗?因为名词往往是一段话内叙述层次转化后新的叙述对象。而动词则是叙述对象的关键的状态。
2、一个段落,对其表意比较重要的就是它的中心句。段落的句子,按其所起作用的不同,往往有:中心句或起始句、过渡句、总结句或情感句、议论句、描写句等等不同的叫法。虽然所起作用的不同,但不排除起始句、过渡句、总结句又常常是中心句,中心句同时成为情感句、议论句。相比之下,中心句所起的结构作用还是很大的。如例2中,原文第三段的最末句--“知音总是越多越好啊”,是该段的中心句,又是一个情感句。原文第四段的最末句--“像这样花费千心万苦学得的技艺,轻易放弃了是多么严重的损失,艺术的追求必须坚持不懈地坚持下去,不能动摇和沉沦”,是该段的中心句,又是一个议论句。而这样两个中心句又是该题的参考答案。
3、一些情况下,既没有较现成的关键词可用,也没有中心句或其他比较重要的句子可用。考生可考虑将原文中的个别词语和自己的话连缀起来。
4、和语法联系。单句表意侧重在中心语,还有一些重要的修饰成分如多项状语(递加状语)或多项定语(递加定语),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所起作用也不尽相同,表意的重点(或中心)也不尽相同。而复句,尤其是偏正复句中递进复句中的“进”部分的分句,假设复句和条件复句中的“假设”、“条件”部分的分句常常是表意的重点(或中心)。总之,切不可把单句和复句中的每一部分均等看待。
5、除上述之外,还可以遵循文体特点,把握不同文体文段组织方法。
⑴描写植物时,常会抓住其名称来历、种类、外形、颜色、生长习性以及在记叙性文字中常被人格化的神态中的若干种来写。
⑵描写动物时,常会抓住其名称来历、种类、外形、毛色、鸣叫声、生活习性以及在记叙性文字中常被人格化的神态中的若干种来写。
⑶描写建筑物时,常会写其远景与近景、外观、形状、颜色、建筑风格、历史渊源。
⑷很多记叙性文段除了文章整体上的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外,每段的叙述还有总分(分总)、总分总,此时,作为“总”的句子往往就是“总起句”、“总结句”应引起注意。议论性、说明性文段也存在着遵循总分(分总)、总分总式这种情况。
⑸议论性文段还存在着遵循逻辑顺序组段的方法。其一常见的为层进式(如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其二常见的是正反对比式,其三常见的是并列式(分论点并列或论据并列)。
⑹说明性文段还存在着其它组段方法。其一是按空间变化(如按事物的组合顺序或观察的先后顺序),其二是按时间变化(即事物形成过程),其三是按操作流程(即实验的过程顺序)。
总之,把握不同文体文段组织方法,有利于根据题目的不同要求迅速地分析或概括。
7.高考英语阅读理解题解题策略 篇七
一、理解与速度
考生要处理好理解与速度的关系。答题时要力求情绪平稳, 不要一味追求速度而影响理解的准确性;不要拘泥于一词一句的理解;不要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反复读, 影响阅读速度。比较好的阅读方法是边看边想边理解。遇到生词或看不懂的地方先做个记号, 继续看下去, 因为一些疑难点往往会在下文中得到解决。关于阅读速度, 难度中等的文章应为每分钟60个单词左右;难度较低、生词不超过总词汇量20%的材料, 阅读速度应为每分钟70个单词左右。一般来说, “超纲”而又影响阅读理解的词汇都会用中文标出词义。只有保证了阅读的速度才有可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阅读、复读及答题的任务。
二、阅读训练方式
在训练方式方面要力求多样化。常见的阅读训练方式有:掠读、寻读、精读和泛读等。在掠读、寻读时要掌握查阅的技巧。查阅时考生应迅速找到某一特定信息在短文中的位置, 并以这个位置为中心, 扩展到上文和下文, 寻求正确答案。考生要学会用扫视的方法寻找信息。扫视时, 眼睛要纵向而不是横向移动。运用扫视来扩大视觉范围能帮助考生又快又准确地捕捉到想要查找的信息。考生应根据阅读目的选择阅读方式, 调整阅读速度, 合理分配阅读时间。
三、阅读技巧的训练
1. 抓住文章的首段与末段及段落的首句和末句。
文章的首段与末段、段落的首句和末句, 一般表达文章的主题和段落中心思想, 其它段落及句子只起补充、说明、解释或引申的作用。因此, 首先要搜索目标, 找出文章及段落中的主题句。了解了它们的含义, 就可以顺着提供的主要线索去捕捉文章的相关信息, 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答案。
2. 进行合理推断。
对文章有了详细而全面的理解之后, 就要按照文章内容、上下文的逻辑关系, 作出推理判断答题时, 领会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特别是相邻句子之间的关系, 这样有利于理解全文。表示逻辑关系的标志词是连接词、副词、代词、介词短语、关系词、插入语等, 通读时应特别注意。如:if, because, though, as, which, it and, but, however, therefore, so, for example, so that, so...that on one hand...on the other hand等词语。它们在上下文中具有条件、原因、让步、指代、递进、对比、列举、结果、目的、承上启下等作用, 正确理解并掌握这些词汇的作用, 对做阅读理解是大有好处的。
3. 猜测推敲生词。
阅读短文时, 常常会遇到一些生词。这时考生要沉着, 冷静, 细心思考。首先要把整段、整篇文章看完。通过对全篇短文的理解, 就很有可能猜测出生词的大意。另外, 还可以从含有生词句子的上下文, 以及句子和段落之间的关系来判断、理解生词以求获得其真正含义。猜测生词的另一种方法是, 根据构词法推测。遇到生词后, 可从构词法角度分析判断生词。
4. 判断生词词义。
运用构词法判断生词的词义, 也是提高阅读速度的一种技巧。考生可以通过已知的词缀 (包括前缀和后缀) 和词根就能猜测生词的含义。例如单词telescope由前缀tele (意思是far) 和scope (意思是instrumen for seeing or observing) 构成, 整个单词的意思是“望远镜”。为了熟练使用构词法知识猜测生词, 考生在平时应多积累词缀以及词根方面的知识。
5. 利用常识解题。
多了解一些常识性知识有利于阅读理解。如果对文章的相关背景有所了解, 读起文章一定既省时又省力。因此在复习中, 考生应了解下列知识:著名作家、艺术家及其主要作品;科普常识:尽量了解有关生态平衡、环境污染、计算机应用、诺贝尔奖等方面的知识;了解西方社会风土人情、社交活动、新年、圣诞节活动、宗教信仰、罢工斗争、失业现象、风俗习惯等;看新闻联播、世界各地和各类英语讲座等节目;熟记常用的缩略词语。
6. 正确理解题纲。
纵观历年高考试题, 阅读理解试题一般有以下几种题型:一是直接回答who, whom, which what, where, when, why, how等疑问词引起的细节问题;二是猜测词义题;三是推理判断题;四是综合概括题。在做阅读理解题时, 一定要仔细看完, 看清楚试题要求再作答, 特别要注意NOT, TRUE, EXCEPT等词。有时, 要先看题, 后阅读文章, 带着问题去读短文, 可缩短阅读时间, 效果也许会更好。
总之, 阅读理解题是高考试题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 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要引导考生通过平时掌握阅读策略, 提高阅读水平, 扩大阅读的知识量, 再多了解、钻研一些命题、解题技巧, 这样就会拥有一双慧眼, 临阵不慌, 在高考中取得理想成绩。
摘要:阅读理解题是英语高考试题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 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高考备考复习中要引导学生通过掌握阅读策略, 提高阅读水平, 钻研解题技巧, 临阵不慌, 在高考中取得理想成绩。
8.高考古代诗歌阅读题得分策略 篇八
一、找标志词以帮助考生从内容上快速读懂诗
标志词是指能体现诗歌内容特征的名词、动词和形容词。当我们找到了这些标志词,基本上就能读懂诗的思想情感了。例如:
诗中有“送、别、离、恨、柳、浦、津、渡”等词,就应属送别诗了,抒发离愁别恨、孤独悲苦之情。诗中有“隐、隐居、隐者、渔翁、渔父、渔舟、渔樵”等词,属隐居诗,抒发闲适、喜悦、放达或苦闷无奈的心情。诗中有“月、雁、鸿、鸿雁、归鸿、思、忆、念”等词,属思念诗,抒发孤独寂寞、思亲盼归的心情。诗中有“客、客居、作客、乡音、故乡、故园、驿站、驿馆”等词,属客居诗,抒发孤独愁苦、思乡盼归的心情。诗中有“羌笛、关山、朔漠、大漠、胡天、漠北”等词,属边塞诗,抒发戍守边塞愁怨思乡的心情。诗中有“戍、征、铁马、铁骑、金戈、沙场、烽烟、烽火”等词,属征战诗,抒发悲苦思乡、渴望报国杀敌的心情。诗中有“梅、松、菊、兰、竹、橘、荷、莲”等词,属咏物诗,抒发坚守高洁品行的心情。诗中有“谪、贬、出、迁、放、逐、流”等词,属贬谪诗,抒发苦闷哀伤、遭贬怨恨的心情。
二、找规范词以帮助考生清楚地知道哪些词是能答到点子上的词
规范词是指能体现命题人标准答案的术语词。考生读懂了诗的思想情感,若找不到合乎标准答案的规范词,依然得不到分。因为评卷人在评卷时是依照参考答案的规范术语词给分的。下面对应上文所列不同内容的诗总结了一些规范词,供考生答题时选择。
送别诗:“表达依依不舍、难分难舍、离愁别恨的心情,渲染凄凉冷清的环境,流露愁苦哀伤、祝福平安、盼望早归、别后寂寞孤独的伤感。常用景物烘托渲染、悲景衬托悲情、虚实结合、对比的手法。”隐居诗:“抒发宁静、喜悦、热爱山水田园、渴望归隐田园、向往自由生活、追求自由自在、豪放、豁达、放达、旷达、超尘脱俗、洒脱、超脱、放浪不羁、蔑视权贵、鄙视权贵、怡然自乐、遗世独立、悠然自得、幽静、清幽、追求高洁品行、热爱大自然、喜爱田园山水、寄情山水、钟情山水、闲适恬淡、自由自在、淡泊名利、宁静清幽、陶然忘我、快乐逍遥以及无可奈何的哀叹惆怅苦闷之情。常用动静结合、听觉视觉结合、叠词、反复、象征、白描手法。”思念诗:“表达对亲人家乡的思念、往日美好生活的回忆、眼前孤独寂寞的愁苦悲痛之情。常用寓情于景、拟人、侧面烘托、美景反衬悲情、虚实结合、反衬等手法。”客愁诗:“抒发思念亲人、思念家乡、孤独寂寞、愁苦伤感、梦回故乡、归乡心切、魂牵梦绕、客居他乡的悲苦、久客不得归的怨恨、漂泊流离的凄苦哀愁的心情。常用景物渲染烘托、想象联想、虚实结合手法。”边塞诗:“描写边塞壮美的景色、辽阔雄浑的大漠、荒凉凄清的环境、艰苦恶劣的生活条件及征战戍边的艰难辛苦的画面,抒发寂寞孤独、思念家乡亲人的愁苦、渴望驰骋疆场建功立业、报国杀敌的壮志豪情。常用寓情于景、悲景衬托悲情、心理描写手法。”征战诗:“描写艰苦恶劣的环境、紧张残酷的战斗,抒发寂寞惆怅的心情、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伤感、报国的壮志、杀敌的豪情、昂扬乐观的斗志。常用景物烘托渲染、对比、心理描写手法。”咏物诗:“抒发寄托高洁的品行志向、坚贞不屈的气节、洁身自好、高风亮节、刚正不阿、淡泊名利、正气凛然、蔑视权贵、不媚俗、不苟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对邪恶的憎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豪情。常用象征、比喻、比况、比拟、对比、比兴、动静结合、听觉视觉结合、富有音乐美和色彩感等手法。”贬谪诗:“流露仕途不顺的哀鸣、遭贬的伤感、对朝廷昏聩的不满、对权贵的愤懑、对奸佞的痛恨以及愁苦哀伤、苦闷抑郁之情。常用寓情于景、委婉含蓄、侧面描写的手法。”
【高考语文新闻阅读题】推荐阅读:
高考语文阅读训练题08-01
统筹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探究题研究06-29
湖南高考语文题作文07-05
高考押题语文答案08-14
高考语文基础知识题09-10
高考语文类阅读复习试题09-18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过关练“小说阅读”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