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政法大学待遇

2024-08-16

西南政法大学待遇(精选7篇)

1.西南政法大学待遇 篇一

叩拜教育部:河南大学请求亡校书(以此文献给我们敬爱的河南大学)

河南大学叩拜教育部、河南省请求亡校书:

惊悉西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贵州大学等近期进入了211工程,不由得无比惭愧,愧对先贤、愧对乡亲!愧对教育部、河南省的栽培,惟有引决自裁方能谢天下!因此恳请教育部、河南省将河南大学撤消!

河南省不让河南大学迁往省会,是一个英明的战略决策,是避免迁校花费、带动开封复兴的高瞻远瞩。相反,陕西将陕西科技大学由咸阳迁往西安、四川将西南石油学院由南充迁往成都是一个多么短视的行为。

教育部、河南省不让河南大学跨市合并,是一个英明的战略决策,是避免只重视高校质量而不顾数量的高瞻远瞩。相反,山东科技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中国石油大学跨市合并、急速膨胀严重的形成了行业垄断。

解放后,教育部拿走河南大学水利系、财经系、土木系、畜牧兽医系、植物病虫害系另建新校,是看得起河南大学。河南省拿走河南大学医学院、农学院、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系另建新校,也是看得起河南大学。

教育部让山西大学、河北大学、湘潭大学进入省部共建,是只给钱和政策。而不让河南大学进省部共建,是给了自力更生的伟大精神。

河南省不对开封的河南大学大投资,是避免资金打水漂的审慎行为,全国有哪个非省会级城市的大学能建好,河北大学、湘潭大学都不行。西北农大是中央七个部委共建,有985工程的巨额资助,还赶不上华中农大。

50年来,河南省共给河南大学近亿元经费购买实验设备,已经快赶上了清华大学一年科研经费的十分之一。建一栋大楼才花多少钱!

经过合并和省部共建,河南省已经有了一所综合性大学。一山不容二虎,北大迟早要被清华灭掉,河南应该敢为天下先,集中力量建清华。

长期以来,河南大学滥用英名,极大的损伤了国立河南大学的声望。因此,强烈的恳请教育部、河南省将现在的河南大学撤消,他只是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而已,是不佩称作大学的。

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河南大学是有一席之地的,只是做了一点点贡献而已:

一、殷墟考古与甲骨文研究使汉字文化与先民文明彰现光芒。

二、勇攀高峰的河大学子为科技进步作出贡献,赵九章是“中国卫星之父”,“两弹一星”三大元勋之一;张劭在英国研制青霉素.....三、以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第五中山大学、国立河南大学为代表的河大教育促进了内陆地区的现代启蒙与走向世界。

四、以台儿庄抗战医疗救护、学生抗日运动、学生参军为代表的河大抗日系列行动为抗日战争做出贡献。

五、部分院系南迁,实现了国家50年代的院系调整和专业院校的建立。财经系构建中南财经大学,水利系构建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土木系并入湖南大学,植物病虫害系并入华中农大,畜牧兽医系并入江西农大。

六、部分院系独立,促成了河南高等教育的完备和壮大,河南医科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河南化工学院(构建郑州工业大学)、信阳师范学院皆系河南大学分出。

七、部分师生另建中原大学,为中南地区培养了大批革命干部,肇始了中南财经大学等校。

八、以王实味、邓拓(马南屯)、焦国标为代表的批判知识分子或有偏颇,却不失为一家之言,有益于社会。

九、以斋楼、礼堂、七号楼为代表的河大近代建筑群 “高超的融汇中西建筑手法,为国内罕见,显示了中国古典建筑中西合壁的最高水平”。(一清华建筑教授的说法)

十、大批校友成为政、军、商、文、理、工、农、医各领域一流人才,为社会作出贡献

河大就是进不了211,省部共建,因为教育部只给河南一个指标

十所大学校园成为全国重点文物单位,河南大学跻身

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东北大学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厦门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

另:西南联合大学旧址、之江大学旧址、浙江大学贵州抗战时旧址目前已不是大学

一代名校---河南大学,因为40年代请了蒋介石题写校名,因为80年代请了胡耀邦题写校名,于50年代、90年代被极左的河南打入冷宫,断绝财源,精英外流,急剧没落!

材料一:80年代 部批教授数排在全国高校第28名的河南大学

80年代大学正教授人数

1清华大学309*

2北京大学299*

3天津大学241

4复旦大学203*

5大连工学院186

6华中工学院177

7中国人民大学174

8华南工学院150

9南京大学148*

10南开大学147

11西安交通大学147*

12哈尔滨工业大学146*

13上海交通大学144*

14武汉大学143

15同济大学140

16北京航空学院138

17东北工学院133

18中山大学123

19北京钢铁学院120

20西北工业大学120

21中国地质大学117

22北京工业学院112

23浙江大学110*

24中南工业大学108

25厦门大学101

26南京工学院101

27西南交通大学101

28河南大学99

29吉林大学98

30杭州大学93

31重庆大学91

32山东大学84

33西北大学82

34中国科学技术大学77*

35云南大学77

36兰州大学76

37四川大学76

注:当时的教授职称由教育部审批

资料来源:《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教授人名录》,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材料二:1949年前,开封有个国立河南大学,拥有文、法、理、工、农、医六大学院,2000亩校园,几十位海归博士,全国大学二十强;

1949年前,开封有个私立静宜女中,拥有语、数、史、地、理、化几大课程,几十亩校园,几十位中学教师,全省中学二十强;

1949年,国立河南大学在去台湾的途中返回河南,1949年,私立静宜女中在去台湾的途中继续前进;

1999年,国立河南大学沦落为省立文理学院、河南知名学府,1999年,私立静宜女中发展为公立静宜大学、国际知名学府;

1943年,河南大学批准静宜女中为子弟学校,2003年,静宜大学接纳河南大学为兄弟学校;

.........材料三: 抗日战争前后河南大学医学院的主要教师多半是同济或留德同学。现列表如下,任教短暂者未列入。

李赋京,同济及留德,解剖学。

陈作纪,同济及留德,生理学。

鲁斐然,同济及留德,病理学。

邢文火荣,留德,药理学

上官悟尘,留日。

夏一图,同济留瑞士。

孙祥正,留美,细菌学。

张孝宗,留日。

褚葆真,留德。

赵树萱,同济留瑞士。

朱德明,同济及留德,内科。

张静吾,同济及留德。

杨光第,留德。

段春和,留美。

谢景魁,留美。

阎仲彝,同济及留德,外科学。

郭鑫斋,同济及留德,眼科。

刘蔚同,同济及留德,皮肤科。

韩明炬,留德,妇产科。

王毓琛,留日。

杨初,留德。

材料四:历届台湾“中央研究院”大陆籍院士中,毕业或肄业于大陆高校的人数统计

人 名 毕业学校 类别

胡 适 清华留美

吴 宪 清华学校 生物组

侯德榜 清华学校 数理组

任之恭 清华学校 人文组

叶企孙 清华学校 数理组

曾昭抡 清华学校 数理组

叶企孙 清华学校 数理组

萨本栋 清华学校 数理组

张景鉞 清华学校 生物组

戴芳澜 清华学校 生物组

陳克恢 清华学校 生物组

李先闻 清华学校 生物组

邓叔群 清华学校 生物组

汤佩松 清华学校 生物组

赵连芳 清华学校 生物组

金岳霖 清华学校 人文组

汤用彤 清华学校 人文组

李 济 清华学校 人文组

梁思永 清华学校(梁思成之弟,也是清华学生)

梁思成 清华学校 人文组

钱端升 清华学校 人文组

陈 达 清华学校 人文组

李方桂 清华学校 人文组

萧公权 清华学校 人文组

赵连芳 清华学校 生物组

顾毓秀 清华学校 数理组

冯德培 清华留美 生物组

沈申甫 清华留美 数理组

许宝碌 清华大学 学士 数理组

陈省身 清华大学 硕士 数理组

钱思亮 清华大学 学士 数理组

徐贤修 清华大学 学士 数理组

林家翘 清华大学 学士 数理组

朱汝瑾 清华大学 学士 数理组

人文组

阎振兴 清华大学 学士 数理组

郭晓岚 清华大学 学士 数理组

何炳棣 清华大学 学士 生物组

张 琨 清华大学 学士 生物组

何曼德 清华大学 肄业 生物组

杨联升 清华大学 学士 人文组

杨振宁 西南联大 学士 清华大学 硕士 数理组

王宪钟 西南联大 学士 数理组

王瑞駪 西南联大 学士 数理组

李政道 西南联大 肄业 数理组

刘广京 西南联大 肄业 数理组

王世中 西南联大 学士

秉 志 京师大学堂预科 生物组

胡先驌 京师大学堂预科 生物组

樊畿 北京大学 学士 数理组

黃汲清 北京大学 学士 数理组

杨钟健 北京大学 学士 数理组

阮维周 北京大学 学士 数理组

汪敬熙 北京大学 学士 生物组

牛满江 北京大学 学士 生物组

钱煦 北京大学医预科 生物组

劳干 北京大学 学士 人文组

冯友兰 北京大学 学士 人文组

傅斯年 北京大学 人文组

顾颉刚 北京大学 学士 人文组

董作宾 北京大学旁听语言学 人文组

姚从吾 北京大学 人文组

周法高 北京大学硕士 人文组

方 豪 北京大学 学士 人文组

蒋复璁 北京大学 学士 人文组

全汉升 北京大学 学士 人文组

高去寻 北京大学 学士 人文组

袁家骝 燕京大学 学士 硕士 数理组

许宝碌 燕京大学 肄业 数理组

王世濬 燕京大学 数理组

李惠林 燕京大学 硕士 生物组

余英时 燕京大学 肄业 人文组

费景汉 燕京大学 学士 人文组

------

吴有训 南高师 学士 数理组

吴学周 南高师 学士 数理组

赵忠尧 东南大学 学士 数理组

严济慈 南高师 学士 数理组

胡世桢 中央大学 学士 数理组

冯元桢 中央大学 学士 硕士 数理组

沈申甫 中央大学 学士 数理组

许靖华 中央大学 学士 数理组

吴健雄 中央大学 学士 数理组

柏实义 中央大学 学士 数理组

易家训 中央大学 学士 数理组

田炳耕 中央大学 肄业 数理组

王家楫 南高师,东南大学 生物组

伍献文 南高师 生物组

吴定良 南高师,东南 大学 生物组

艾世勋 中央大学医科 学士 生物组

张伯毅 中央大学医科 学士

柳詒徵 三江师范 速成科 人文组

芮逸夫 东南大学 学士 人文组

黃彰健 中央大学 学士 人文组

蒋硕杰 中央大学 学士 人文组

凌纯声 中央大学 学士 人文组

刘大中 中央大学 学士 人文组

周法高 中央大学 学士 人文组

郭廷以 中央大学 学士 人文组

李景均 金陵大学学士 生物组

陈桢 金陵大学学士 生物组

俞大绂 金陵大学学士 生物组

李卓皓 金陵大学学士 生物组

赵元任 江南高等 毕业 人文组

周仁 江南高等 毕业 数理组

------

王兆振 交通大学(沪校)学士 数理组

叶 玄 交通大学(沪校)学士 数理组

窦祖烈 交通大学(沪校)学士 数理组

吴耀祖 交通大学(沪校)学士 数理组

鲍亦兴 交通大学(沪校)肄业 数理组

赵佩之 交通大学(沪校)学士 数理组

凌宏璋 交通大学(沪校)学士 数理组

凌宏勋 交通大学(沪校)学士 数理组

林致平交通大学(沪校)学士 数理组

朱兰成 交通大学(沪校)学士 数理组

葛守仁 交通大学(沪校)肄业 数理组

田炳耕 交通大学(抗战时期上海)学士 数理组

周文德 交通大学(抗战时期上海)学士 数理组

林同炎 交通大学(唐院)学士 数理组

林同骅 交通大学(唐院)学士 数理组

竺可桢 交通大学(唐院)肄业 数理组

茅以升 交通大学(唐院)毕业 数理组

------

杨忠道 浙江大学 学士 数理组

周元燊 浙江大学 学士 数理组

郭晓岚 浙江大学 硕士 数理组

李政道 浙江大学 肄业 数理组

方怀时 浙江省立医专

王世杰 北洋大学学士 人文组

王宠惠 北洋大学学士 人文组

马寅初 北洋大学学士 人文组

陈省身 南开大学 学士 数理组

吴大猷 南开大学 学士 数理组

殷宏章 南开大学 学士 生物组

童第周 复旦大学 生物组

冯德培 复旦大学 生物组

陈寅恪 复旦公学(中学)人文组

袁贻瑾 协和医学院医博士 生物组

卢致德 协和医学院 生物组

顾应昌 上海圣约翰大学学士

陈奇禄 上海圣约翰大学学士

石璋如 河南大学学士

秉志 河南大学堂 肄业 生物组

曹安邦 岭南大学学生生物组

李惠林 东吴大学 学士 生物组

刘占螯 北京师范大学 学士 生物组

伍献文 厦门大学学士 生物组

范绪筠 哈工大 学士

张捷迁 东北大学 学士

邓昌黎 辅仁大学 学士

庄长恭 北京农业专门学校

姜立夫 美國加州大學 肄业

翁文灝 震旦学校 肄业

张孝骞 湘雅医学院医博士

何廉 长沙雅礼学院

严耕望 武汉大学 学士

许烺光 沪江大学学士

贝时璋 同济医预科

谢家荣 地质研究所

钱崇澍 美国伊利诺大学

羅宗洛 日本

李宗恩 英国

林可胜 英国

蔡 翹 美国

汪厥明 日本东京帝国大学

周炜良 芝加哥大学

余嘉锡 清末举人

张元济 清末进士

杨树达 长沙求实书院,京都第三高等学校

陈 垣 博济医学院 从事历史研究和教育工作

郭沫若 留学日本,先学医,后从文。

周鲠生 留日,英,法 武汉大学教授

陶孟和 伦敦大学

蒋廷黻 俄亥俄州奥伯林学院 文学学士

钱 穆 自学成材 燕京大学国文讲师

沈刚伯 伦敦大学,武汉大学,中央大学,金陵大学教授

朱家骅 留学德国,获博士学位

屈万里 北平郁文学院肄业

吳敬恆(稚暉)江阴南菁书院肄业,清末举人

程毓淮 留学德国 北京大学教授

材料五: 解放前,仅河南大学农学院就有五十多位“海归教师”,附名单与简历

王直青(1887~1958),名金吾,河南安阳县人,清末秀才。1914年,考取公费留学欧美资格,并赴柏林大学攻读农学。1916年转赴美国,先后在伊利诺、维斯康新、弗罗里达、佐治亚等大学学习,获硕士、博士学位,为留美四大植棉专家之一。曾历任中州大学教务长,浙江大学农学院教授、农艺系主任、河南大学农学院农艺系教授、系主任、院长。

吴肃(1871~1923),字一鲁,河南固始县人。1901年,在河南风气未开的情况下,毅然东渡日本,就读东京帝国大学农学专业,1905年获学士学位。后又留学德国柏林大学,获林学硕士。1918年,应聘担任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德语、英语两科教学。后留德成为博士的张静吾、阎仲彝、鲁章甫、武剑西都曾聆听过他的教诲。1923年,吴肃因对军阀统治和无端迫害强烈不满而自杀.万晋(1895~1973),字康民,河南罗山县人。我国著名的农业教育家、林业与水土保持学家。1912年考入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成为第一届英文班学生,1918年以公费留学资格赴美留学,获得美国耶鲁大学林学硕士学位。回国后曾任北京大学农学院教授。1927年8月开始长期执教于河南大学农学院,并担任农学院院长等职。

郭须静(1890~1933),字厚庵,河南唐河县人。1920年12月15日与何长工等人一起,赴法国留学,入巴黎凡尔赛园艺专门学校专攻园艺,1924年应聘到开封中州大学任教。他把从法国带回的珍贵名产香蕉苹果、玫瑰香葡萄接穗引种到河南,并逐渐推广到大江南北和西北高原。1929年改任南京中央大学农学院教授、园艺系主任,并任南京市公园管理处主任

郝象吾(1898~1952),字坤巽,河南武陟县人,中国基因遗传学理论的传播者、农业育种学专家。1912年考入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英文科。1918年公费出国留学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获博士学位。1922年回国,任河南大学教授兼农科主任、农学院院长、理学院院长、河南大学教务长等职。1943年4月,在极其艰难情况下,发表学术文章《演化倾向与育种方法》。1945年8月,完成专著《演化与优生》。并在校内开设《优生学》课程,是现代中国较早提倡优生的学者之一。1949年下半年,复旦大学任教。

王陵南(1898~1984),名琸,河南西华县人,著名园艺学家。1915年,考取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英文科。1918年赴美国留学,先后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康乃尔大学攻读农科,研究园艺学,取得农业学士学位后,继续攻读“昆虫学”、“生物遗传学”,获硕士学位。1927~1930年任河南中山大学农科教授、主任。1932~1938年任河南省农业局局长,同时兼任河南大学农学院的教授。学术界把王陵南和李先闻的生物遗传学研究成果,称为“王李学派”。

涂治(1903~1976),字策三,湖北黄陂县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著名植物病理学家。192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系,公费赴美国留学,在明尼苏达大学攻读植物病理和作物育种,获硕士、博士学位。1932年应聘到河南大学农学院任教,并担任农学院院长2年。

陈植(1899~1989),字养材,上海崇明县人,著名林学家。1919年进入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农学部学习,专攻造林学和造园学。1926年担任总理陵园设计委员。抗日战争以前,在金陵大学、中央大学、河南大学农学院任副教授、教授、院长等职。

王鸣岐(1906~1995),名凤岗,号济熙,河南滑县人,著名生物学家。1928年考入河南中山大学农科森林系,1932年毕业并留校任教。1934年考取公费留学,入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研究生院。1937年7月获哲学博士学位。先后担任河南大学农学院教授、系主任、院长。解放后,任东吴大学教授、生物系主任,复旦大学教授、生物系主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研究员。

刘潇然(1903~1999),河南偃师人,著名翻译家、经济学家。1915年考入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英文科,1930年秋到日本东京学习,1932年春赴德国柏林大学哲学院国家学系学习,1936年春毕业归国,1949年任浙江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兼主任。新中国成立后,河南省农林厅副厅长兼河南大学农学院院长。1954年调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吴绍骙(1905~1998),安徽嘉山县人。1934年考取安徽省留学欧美公费生,到美国明尼苏达州立大学农学院,在著名玉米育种专家海斯指导下深造,获博士学位。曾任广西大学农学院、金陵大学农院教授,1949年受聘担任河南大学农学院教授。

仇春生(1886~),浙江鄞县人。曾获美国葆灵大学硕士学位等。后应聘到开封任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英文教员。他要求学生极严格,是当时河南教育界有名的严师。正因为有了这类严师,才养成了预校良好的教学风气。

潘慎明(1887~),江苏苏州人,美国芝加哥大学硕士,1948年10月到国立河南大学农学院任教授,曾任东吴大学教授。

贾瑞生(1891~1967),号祥云,河南信阳人,日本帝国大学毕业,1936年到河南大学农学院任教,曾任河南省林务局局长。

李燕亭(1893~1964),名长春,字燕亭,河北定兴县人。1923年毕业于美国罗省公立图书馆学校,同时获得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生物学硕士学位。1924年在中州大学文科主任冯友兰的推荐下,到中州大学任图书馆主任兼化学教授。任教后积极传播近代图书馆的理念,他是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开创者及奠基人,还曾作为化学教授任河南省化学学会副会长。

赵连芳(1894~1968),字兰屏,河南罗山县人,水稻遗传育种学家。1923年获美国依俄华农工学院学士学位,后转威斯康星大学专攻作物遗传育种,获硕士及博士学位,是年夏去康奈尔大学研究细胞学。1928~1935年先后在金陵大学、河南大学农学院和中央大学农学院任教授、系主任。1949年赴台湾,历任农林部技监、台湾大学教授、系主任等职。1955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贾成章(1894~1970),安徽合肥市人。1927年获德国明兴大学(今慕尼黑大学)林学博士学位。曾任北平大学农学院院长,东北大学农学院教授,西北农学院教授兼训导长。1950年至1957年任河南大学农学院林学系、河南农学院林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章君瑜(1896~),别号守玉,江苏吴县人,日本国立千叶高等园艺学校毕业,曾任西北农院、中央大学教授,1948年8月到国立河南大学农学院任教授兼园艺系主任。

彭谦(1896~1960),字同生,湖北黄陂县人。20世纪20年代留学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获土壤学与哲学博士学位,曾从事土壤化学分析方法,盐碱土改良与多种植物营养元素根外追肥等方面的研究,发表论文多篇,成绩卓著。1931年来前河南大学任教至1937年,1946年彭谦先生又来校任教,1948年随校南迁苏州。

沈文辅(1899~),浙江杭县人,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农业经济硕士,1948年8月到国立河南大学农学院任教授。

刘同圻(1899~1965),浙江宁波市人。1923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农学系。后到美国加州大学农学院攻读园艺专业。1924年获得硕士学位,又在澳洲利极农科大学继续研究工作。1950年,调河南大学农学院。

路葆清(1899~1964),别号仲乾,河南辉县人。获美国爱欧瓦州立农工大学畜牧部学士学位,美领菲律宾大学研究科毕业。1928年起任河南大学农学院教授、畜牧系主任、推广部主任、农业实习学校主任。

冯克毅(1900~1943),字紫岗,河南南阳人,著名经济学家、农学教育家。1920年毕业于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法文科,并考取公费留学生资格。1921年赴法国留学,获巴黎大学农业经济硕士学位。1928年归国,任重庆政治学院教官。随后,受聘为浙江大学副教授、中央大学农学院副教授。1932年,回到母校,任河南大学农学院教授。

栗耀岐(1900~1983),山西崞县人。1919年赴日本东亚预备学校学习日语,1921年至1927年在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农学部林学实科、日本九州帝国大学农学部林学本科攻读林学专业。1927年毕业归国,历任山西大学农学部教授、河南大学森林系教授、副主任等职

李先闻(1901~1976),四川江津县人,细胞遗传学家、作物育种家。1915年,考取四川省保送名额,进入清华预备学校。192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并赴美国留学。在美国普渡大学学习园艺,又在康乃尔大学研究院专攻遗传学,获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任中央大学、东北大学、河南大学、武汉大学等农学院教授,其间曾一度自费去日本深造,学习蚕业改良。1954年被任命为台湾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所长。1945年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李荫桢(1902~1992),字构堂,河南永城县人。1917年8月考入预校第二届英文科。1922年7月考入金陵大学理学院,三年级时转东南大学文学院,1927年本科毕业。第二年考取留美研究生,继续兼治文理两科,并先后获得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农学硕士、明尼苏达大学法学院哲学博士学位。河南中山大学农科时期,在校讲授植物生理学。1933年任河南大学农学院副教授,为农学院开设农学专业课和哲学选修课,把文理互通的学术观点引入河南大学。

沈学年(1904~),原名宗易,浙江余姚市人,美国康乃尔大学硕士,1945年8月到国立河南大学农学院任教授。

陈振铎(1904~),别号宗宪,昆虫学家,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硕士。曾任北京大学教授,河北省立农学院教授。1936年春任河南大学农学院教授,兼任农学院农技推广处主任,在河南大学农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13年。

田叔民(1906~1983),河南上蔡人。19岁时赴法国勤工俭学,考入凡尔赛园艺学院,攻读园艺学专业。1931年毕业于凡尔赛园艺学院,获硕士学位后即被导师举荐到布列安诺布劳园艺场实习、深造,法国农业部授予他园艺工程师职称。1932年3月辞职归国,1940年被聘为河南大学农学院教授、园艺系主任。

陈显国(1906~),广东人,美国康乃尔大学硕士,1941年担任河南大学教授兼农学系主任。1948年旅台后在台北市任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他是国际著名的土壤学专家,长期兼任国立河南大学旅台校友会理事。

黄希周(1906~),别号菊逸,日本鹿儿岛大学毕业,后留学美国,获博士学位。1933年受聘担任河南大学农学院森林系教授。1948年旅居台湾,历任台湾大学农学院教授,硕士与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

王一蛟(1906~),河南人,金陵大学毕业,留学美国,新中国成立前在河大农学院任教,讲授农业经济学。1945年至1949年在华中农大农经系任主任。

许振英(1907~1993),山东武城县人。著名畜牧学家和动物营养学家,1907年4月12日出生。13岁考入清华学校,毕业后赴美,1927年就读于康乃尔大学农学院,1929年获学士学位。1930年就读于威斯康辛大学研究生院,1931年获硕士学位。1932年回国后,先后于河南大学农学院、中央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沈阳农学院和东北农业大学执教约60年。

蔡继贤(1908~),浙江吴兴县人,美国意利诺大学农科硕士。1948年10月到国立河南大学农学院兼任教员,讲授畜牧。

陈伯川(1909~),北平中法大学毕业,留学法国,毕业于格里诺大学,法国中央工业实验所技师,1946年到国立河南大学农学院任教。

臧广田(1911~1985),辽宁蓋县人。1930年赴日本留学,曾在日本东京大学农学院兽医科学习,1933年毕业于日本北海道帝国大学畜产学部。1949年3月参加革命后,任哈尔滨东北农学院、河南大学农学院、河南农业大学教授,萧位贤(1912~1995),广西鹿寨县人,1937年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农学部林学系。1942年任国立河南大学农学院教授。

杨庆门(1913~1984),别号衔晋,浙江嘉兴县人。1935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农学院森林系,获学士学位。后受聘担任河南大学助教、讲师。1945年留学美国,在美国耶鲁大学林学院攻读博士学位。1946年提前归国,任复旦大学农学院教授。1948年回到河南大学,任农学系教授。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同济大学、东北农学院、东北林学院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林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植物学会副理事长。

陈孝治,字伯平,河南汝南县人。日本北海道帝国大学农科毕业。河南中山大学农科时期任园艺系教授兼农场技师。

钱养浩,字仲南,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农科毕业,在河南中山大学农科时期讲授畜产、肥料、气象、地质。

吴景美(心甫),福建人。美国爱沃瓦大学农学学士。曾任河南中山大学农科教授、河大农学院教授。

林世泽,美国爱沃瓦农业大学农学硕士。曾任东北大学教授、河南大学农学院教授。

李达才,江西安福县人,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毕业。曾任河南大学农学院教授、保定农学院教授,台湾省立农学院教授、森林系教授兼系主任,兼教务主任。

谷子俊,日本东京大学毕业,曾任国立河南大学农学院畜牧系教授。

黄以仁,日本东京大学毕业,任国立河南大学农学院林学系教授。

邵德伟,日本鹿儿岛大学毕业。河南大学农学院任教授,讲授造林学、狩猎学。

栗显倬,湖南人,留学美国,国立河南大学农学院教授兼农场主任。

陈佑进,留学美国,国立河南大学农学院教授。

何一平,美国纽约萨瑞苦斯大学硕士,国立河南大学农学院教授。

鲁祖周,河南新野县人,比利时鲁文大学毕业,国立河南大学农学院教授。

杜洪作,美国华盛顿大学研究生,新中国成立前在河南大学农学院任教,讲授造林学原理、森林计算和利用。

孟守真,河南安阳县人,留学法国,新中国成立前曾任国立河南大学农学院教授。

郭培学,河南孟津县人,留学美国,新中国成立前曾任国立河南大学农学院教授。

材料六:

河南大学历史系学子:

郝铁川:法学家,现上海市金山区区长

傅志芳:现河北省委组织部长

刘春良:现安徽省纪委书记

河南大学政治系学子:

梁光烈:解放军总参谋长

蔡继明:经济学家,清华教授

河南大学中文系学子:

任鲁豫:中央电视台想挑战吗主持人

徐列:南方人物周刊主编

河南大学学子:

阎振兴: 台湾大学、成功大学、清华大学校长

袁宝华: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

盛华: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东南大学校长

彭云: 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书记

杨廷宝: 东南大学校长

高济宇: 南京大学副校长

白寿彝: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

张伯声: 西北大学校长

刘潇然: 浙江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

马可: 中央音乐学院院长

李秉德: 西北师范大学校长

郝铁川: 华东政法学院副院长

郑永扣: 郑州大学党委书记

.........材料七:河南大学解放前跟国民党走得太近,解放后刘少奇又惨死在开封,其子刘源后来任河南省长,河南大学能有好果子吃吗?一代名校---河南大学,因为40年代请了蒋介石题写校名,因为80年代请了胡耀邦题写校名,于50年代、90年代被极左的河南打入冷宫,断绝财源,精英外流,急剧没落!

材料八:河南大学英语专业多年跻身全国十强

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成为全国重点文物,全国仅十所大学

河南大学教师王立群成为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三位长期签约主讲人之一

河南大学人才流失情况:

李娜去南开大学

解志熙去清华

沈卫威去南京大学

肖红去清华大学

张曙光去华中科技大学

韩长印去上海交通大学

张廷国去华中科技大学

康保成去中山大学

章武生去复旦

余保龙去美国

苗普敬去美国

.......材料九:90年代末,河南医科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师范大学联名上书河南省教委,请求模仿浙江大学,在中牟合并组建新的河南大学,以恢复、重振河南大学,结果是河南医科大学被执政的郑大帮并给了郑州大学,时至今日,河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前的牌子仍拒绝更改为郑州大学第一医院。2005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申报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成功,医院召开会议,缅怀在开封河大时的披荆斩棘史。

河南省将国立河南大学医学院并入没有生物学科的郑州大学,是令人寒心的,是劫贫济富,是损不足以奉有余

新贵郑州大学不断的得到扶持、吞并外校;一边是功臣河南大学不断的被拆分、被掠夺。将河南大学医学院并给郑州大学,人为的拉大了两校的差距。

材料十一:《河南大学反分裂学校法》草案

“复兴河南大学专案组”拟

《河南大学反分裂学校法》(草案)已由“复兴河南大学专案组”草拟,现提交河南大学四十万校友大会征求意见。

第一条、为了反对外部势力分裂、蚕食、损害河南大学,促进河南大学和平统一,维护学校主权和学科完整,促进河南大学重振名校,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根据公平正义的人类根本原则,制定本法。

第二条、河南大学的分裂问题是50年代院校调整的遗留问题。由于20世纪末高校合并中,河南大学的正当权益得不到恢复、尊重,原河南大学医学院(即河南医科大学)竟被外界指令并给郑州大学;由于长期以来,河南省、教育部不重视河南大学的发展,“倾全省之力建郑大”,河南大学至今进不了211工程,进不了省部共建,河南大学决定挺身而起,收复失地。

第三条、1948年,河南大学左翼数百师生投奔中原解放区河南宝丰,陈毅以其为基础成立了中原大学,河南大学教授范文澜出任中原大学校长,中原大学1949年迁往武汉。1952-1953年,河南大学医学院独立为河南医学院(今河南医科大学、郑州大学医学院),河南大学农学院独立为河南农学院(今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大学财经系构建中南财经学院,水利系构建武汉水利学院,土木系并入湖南大学,植物病虫害系并入华中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并入江西农学院。1955年,河南大学理学院迁往新乡,构建新乡师范学院(今河南师范大学)。1958年,河南大学化学系独立为河南化工学院,1963年迁往郑州,构建郑州工学院(今郑州工业大学、郑州大学工学院)。1961年,河南大学生物系迁往新乡,并入新乡师范学院(今河南师范大学)。同时,湖南大学、郑州大学地理系并入河南大学。以上内容是为背景。

第四条、鉴于湖南大学地理系已并入河南大学,河南大学放弃收回已并入湖南大学的河南大学土木系。鉴于郑州大学地理系已并入河南大学,河南大学放弃收回已并入郑州大学的河南大学化学系。鉴于中原大学已在武汉分成多个学校并与别校融合,新立华中师范学院、中南财经学院等校,河南大学放弃收回中原大学。

第五条、世界上只有一个国立河南大学,省立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医科大学同属一个河南大学,国立河南大学的学科和主权不容分割!维护学校主权和学科完整是包括省立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医科大学在内的全体国立河南大学师生的共同义务。绝不允许外部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分裂河南大学。

第六条、解决河南大学的分裂问题,实现统一,是一个感情问题,河南大学必须统一,不管有多大阻力,一定要统一。

第七条、坚持公正原则,是实现河南大学和平统一的基础。以和平方式实现学校统一,最符合国立河南大学全体后裔的根本利益。国立河南大学全体后裔要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实现和平统一。

第八条、关于学校和平统一的谈判,相关各方完全平等,可以新定校名,也可以恢复原河南大学校名;可以新建校本部,也可以从原各方中选定校本部。新的河南大学领导班子按比例从各方中选出。

第九条、学校和平统一以后,将本着“唯才是举”、“按贡献分配”的原则管理学校。学校将进行改革,并列出重振名校时间表,不达目标,自行解散。

第十条、一旦外部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阻挠河南大学和平统一,或者河南大学和平统一遥遥无期,学校师生得采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捍卫学校主权和学科完整。

材料十二:河大的雄起、沉寂

追随着京师大学堂现代大学滥觞的脚步,1902年河南大学堂在省会开封诞生,1912年,一批志士仿效清华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建立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这种学校在全国少见,还有交通大学的前身南洋公学。在积贫积弱的内陆中原,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眼界高远、气魄宏大、教学先进,培养出了赵九章(中国卫星之父)、杨廷宝(建筑大师)、阎振兴(水利泰斗)、张伯声(地学巨子)等人,送走了很多学子去欧美深造,这批人后来大都成为栋梁,暗淡的近代河南闪现了一道亮色。

时间是1923年,清华成立大学部,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改为中州大学。洋博冯友兰任文科主任,海归曹理卿任理科主任。但同为洋博士的前校长李敬斋一直以来主张将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改为工业学校,并以辞任以明志。两条道路泾渭分明,哲学家冯友兰着眼于长远,倾向通识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而李敬斋是权变的思路,当时的阶段应发展工科以促进工业化。孰是孰非?难以判断。但如果实施学校主攻工科,那么在1952年院系调整中,河南大学就会像浙大、湖大一样改成工学院,而不是和山西大学一起变为了师范学院。

省主冯玉祥的支持下,中州大学合并农业学校、法政学校,成为综合性大学,得到了国立第五中山大学的帽子(第二中山武大、第三中山南大、第四中山浙大)如同浙大,河大雄起于抗战时期。

1928年,河南大学成立了医学院,与已有的文、理、法、农并为五院。河南大学开始深耕,学校的建筑至今还昭示着当时的气魄和档次。这些建筑是比肩于中央大学(今东南大学校园)、金陵大学(今南京大学校园)的,位居国内前列。规模宏大的大礼堂耗资二十万大洋,从德国进口屋架,可容纳三千人,而当时河大仅有五百师生。斋楼、六号楼、七号楼别具匠心,令人赞叹!这些建筑中西合壁,科学美观,至今仍是河大的骄傲。解放前河大2000多亩校区,号称华北第一大校,当年校园东起明城墙,西边是河,北靠铁塔,南临大湖,一派宁静优雅。解放后随着农、工、医学院独立,而今剩下八百亩校园。

三十年代的河大很有实力人才济济,1942年升格为国立。1944年,在教育部高校评估中,河大获得全国国立大学第六名,这个地位在今天很令人怀疑?河南大学跻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册的几所中国高校之列,科学史家李约瑟抗战时曾到访过河大。2003年,央视“世界著名大学”中国内地十所高校中选择了河南大学,引起了全国的嘲笑。河南大学官方并没有公开很多过去的资料,河大至少可以进入民国大学二十强。它农学院、医学院办得很好,医学院曾是全国五强之一,在解放后首批获得博士点。文学院更是名家云集,有范文澜、郭绍虞、姜亮夫、董作宾、萧一山、蒙文通、楚图南、高亨、傅侗、朱湘等。教育系入围全国前六,并培养出了研究生李秉德。从法学院当年开设的众多课程也可以看出河大的实力。

河大很强的又一个证据是,在三四十年代河大拥有几十位海归博士,这在六十年后的今天仍是会很有竞争力的。生物学博士王鸣岐解放后做了复旦生物系主任,水利系的严恺做了河海大学校长,化学博士李俊甫与英国人李约瑟的交流激发了后者《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的写作。河大的很多任校长如田培林、邓萃英、刘季洪、姚从吾、许心武、黄际遇等都是洋博士,这些经受过欧风美雨现代文明滋养的学者使河大境界很高。

河大得以雄起,一是靠延揽人才,像张仲鲁、刘季洪、张静吾等到处请人。另一是善于经营,河大从教育部和省里争到了很多政策和经费。工学院院长阎振兴后来做了教育部长,校长田培林做了教育部常务次长,邓萃英也做了教育部次长,刘季洪做了考试院院长,姚从吾做了中央研究院院长....再一是不拘一格,26岁的人能当教授,没有学历的人也能当教授,河大有很多歪才怪才偏才。

解放前开封的运河通畅,河大有很多来自省外的师生。在这个不安定的时代,河大的科研、教学都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培养出了很多的人才。从二十年代投身殷墟发掘开始,河大师生一直是殷墟和甲骨文研究的重要力量,涌现出了董作宾、石璋如、尹达、孙海波、郭宝钧、朱芳圃等著名学者。经济系学生邓拓在校写成《中国救荒史》,填补了空白。化学系学生马可床头作曲,终成一代大家。医学院投入到台儿庄抗战医护贡献巨大,文学院出现了作家群星河灿烂。很多后来的名人如袁宝华、白寿彝、侯镜如、王实味、姚雪垠等都曾在河大就读。

河大平静的校园生活总是暗潮涌动,派系之争屡屡交锋,抗日抗暴轰轰烈烈,地下党活动频繁,诸如王国权、赵毅敏、罗章龙、王雨田、邓拓、彭云等。1948年,河南大学左翼数百师生在范文澜、嵇文甫、王毅斋的领导下,投奔中原解放区,陈毅以其为基础成立了中原大学,范文澜任校长。中原大学1949年随中共中原局迁往武汉,后发展为中南财经大学等校。河南大学本部受国民党的指令往台湾南迁,先到了苏州停留,很多人拒绝去台。这次迁校造成大量人才沿途流失。由于河大的欧美色彩,不少师生最终还是去了台湾。

建国后高等教育采用苏联模式,强调分科、专业化,压缩大学,加强工学院、师范学院。这与民国时按英美模式注重综合性是不同的。于是河南大学医学院、农学院分别独立建校,财经系构建中南财经学院,水利系构建武汉水利学院,土木系并入湖南大学,植物病虫害系并入华中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并入江西农学院。河南大学仅剩文、理科,但随后没有像山东大学那样保留综合性大学身份,而是变成了师范学院,全国后来仅有北师、华东、东北三所师范院校是重点。

河大的衰落关键点与省内的两次决策,一是1955年将河大理科迁往新乡,在开封集中力量办文科。很有积累的河南大学理学院只换来新建的平原师范学院文科三专业。省里的小气使仅剩文科的开封河大不能入选历次的全国重点大学。二是省会迁郑拿走了原河大医学院、农学院,又拿走河大化学系成立河南化工学院(郑州工业大学前身之一)。由于一省一所综合性大学的政策限制,河大一直拖到二十多年后的1984年才得以复名。长期以来不以科研为主,学生就业多限于中学教师,严重影响河大的发展。迁到省会的山东大学与没迁省会的河南大学今天的差距巨大。左翼河大的三大领导人范文澜、嵇文甫、李俊甫分别去了武汉中原大学、郑州大学、新乡师范学院,都做了校长。

翻检八十年代初期的高教档案,河大拥有一百位左右的正教授,教授都是由教育部批,数量居全国大学前四十名之列,超过了华中师院、华南师院、陕西师院、郑州大学。竟没进入教育部直属?同样河南医学院当时并不比山东医学院、西安医学院差,却也没像后二者那样进卫生部直属。河大中文、历史、地理竟没设博士点,一种解释是教育部有保有压是不会让一个地方师范学院成为博士单位的,即使你很强。偏居开封的河大经过建国几十年岁月的淘洗,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当河大一再的退让之后,它已经没有话语权去争待遇了,它曾经的优秀也饱受质疑。

面对重重困境,河大苦苦的挣扎,尽管自身不乏痼疾,但曾经沧海、不甘沉沦的贵族骨血依然。自河大沦落时起,一代代河大人矢志不渝、历尽艰难,要振兴河大、重铸名校。相信河南大学一定能够凤凰涅盘、再展雄姿!

一部河南大学的兴衰史,河南现代化道路的经验教训史。

材料十三:1995年河南大学的办学经费是257万,1995年郑州大学的办学经费是1749万,1995年湖南师大的办学经费是1002万,而三者的师资力量和科研成果差不多

三校当时都是文理科高校

终于知道河南大学是怎么衰落的了!

详见:

中国大学研究与发展成果评价

作者:武书连,吕嘉,郭石林(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第十八卷,1997年,第七期

1995中国大学研究与发展成果评价前100名

说明:分类/分类排名,人力/投入人力科研经费单位为万,自科/自然科学得分......校名 总得分 分类 人力 科研经费及排名 自科 社科

-----------------------------

1清华大学 319 工1 5081 39903 1 313 5

2北京大学 217 综1 4914 11331 17 156 62

3南京大学 202 综2 2481 9027 22 156 46

4浙江大学 176 工2 3863 34334 2 167 9

5西安交大 163 工3 3001 14566 12 158 5

6哈工大 161 工4 2900 21696 5 157 4

7复旦大学 156 综3 2669 12963 18 107 48

8华中理工 146 工5 2546 15747 10 136 10

9东南大学 144 工6 2434 15264 11 140 4

10西北工大 138 工7 2642 18960 8 136 2

......-----------------------------

校名 总得分 分类 人力 科研经费及排名 自科 社科

-----------------------------

51郑州大学 61 综15 1123 1749 104 27 34

52华中师大 54 师4 920 943 154 32 22

53北方交大 54 工30 977 9464 25 54 0

54青岛海大 50 工31 1008 2502 77 46 4

55浙江农大 50 农3 663 3351 56 47 2

56上海医大 49 医3 800 2794 67 48 1

57西北农大 49 农4 1002 930 157 43 6

58吉林工大 49 工32 1496 9461 26 48 1

59河南大学 48 师5 1377 257 275 24 24

60山东工大 48 工33 1319 2546 76 44 4

61华南师大 47 师6 1212 3265 57 33 14

62湖南师大 47 师7 1284 1002 144 25 22

63武汉工大 46 工34 1001 4035 51 43 3

64苏州大学 45 综16 784 2414 84 26 19

65山东师大 45 师8 1087 963 148 29 16 材料十四:

高等教育---心中永远的刺痛

一代代人欲哭无泪又无可奈何

从我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伊始

就把河南省作为一个农业省

就是让这里多出农民多产粮食

教育部属的近100所学校

河南省一所没有

211工程的100多所学校

河南只有郑大

这还是靠了郑大郑工大河医大三校合并再加上省里的倾尽全力

一亿的人口得不到一所重点大学

所谓的教育部属学校集中在少数地域

教育部属学校的当地生源平均接近一半以上

他们不实行全国统一划线也绝对不按照人口比例分配招生名额

河南高考生现每年已超100万

985工程院校每所学校在豫招生按100名来算

每年河南只有大约3500名!!!!考生能够走进985的学校

这个数字这样的录取率在全国范围来是一奇观

而河南省只能把河南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放到一本招生凑数

但是河大这个百年名校直到如今连211都不是

河南科技大学出了河南省又有几个人知道

河南省 这个中原腹地

除了叹息

它还有什么可以表达的遭遇政策不公

政策是指挥棒,有了政策的导向,发展会大大加快。作为一个落后地区,作为第一人口大省,作为东西南北交会的中原地带,作为民族传承的祖根之乡,河南理应得到更多的政策眷顾。但是我们往往看不到,我们看到的反而是政策的冷淡。

解放后,占全国人口十三分之一的河南一直没有一所全国重点大学。河南的高校水平太低,因此进不了重点---一个严重的认识误区,水平低是结果而不是原因,因为过去进不了重点所以现在水平低。

解放前,河南高等教育水平并不低,也有重点大学。有三个响当当的高校:一,焦作工学院,是中国矿业教育的摇篮,现迁到了北京和徐州,改名中国矿业大学,因为原矿业部在北京。二,国立黄河水利专科学校,与河海水利专科学校齐名(现更名河海大学,前校长严恺院士原在黄河水专),后来受限于“一省一所国立大学”的政策而成为河南大学水利系,1952年在院系调整中被迁到了武汉,构建了武大水利系(后独立为武汉水利学院),黄河水专教师郭暄出任武大水利系主任。三,国立河南大学,原第五中山大学,拥有文、法、理、工、农、医六大学院和数十位海归博士,四十年代位居全国国立大学前列,英才云集,贡献巨大。该校解放后被分拆入中南数省,本部改为地方师范学院。

解放后河南高校也不是特别差,在八十年代,河南大学拥有的教育部审批的正教授数居全国大学前三十名(参考:《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教授人名录》,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版)。

长期以来,中央扶持重点大学、部属院校的政策对河南高校造成了特别严重的伤害。河南大学、郑州大学在八十年代都有实力得到博士点,但当时博士点是向重点院校集中的。在科研项目的审批、办学经费的划拨方面,河南高校是不能与重点院校公平竞争的。这就导致了营养不良、恶性循环。

90年代申报“211”时,河南希望进入两所高校。教育部提出“一省一校”的原则(即一省扶持一所地方院校),要知道河南的人口相当于东北三省之和。就算不计人口,这个“一省一校”的原则为什么对江苏、上海网开一面,他们都有两所地方院校进了“211”工程,中央的教育经费和政策扶持反而倾向了富裕地区。2005年新增“211”高校,河南方面非常努力,河南大学的实力已经达到了“211”的标准,但还是进不去。就在这一次湖北又进了三所“211”高校。不管是什么原因,湖北有七所“211”高校而河南只有一所总是说不过去的。在解放前,湖北、河南都是一所国立大学。如果没有建国后的院系调整,没有中央的倾斜和扶持,湖北高校能把河南高校远远甩下吗?为什么几十年后在湖北设那么多重点院校?就算是建中心以带动周边,也不能集中到这种程度呀!能辐射得那么远吗?就算是计划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后遗症,现在要统筹区域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理应改弦更张,一视同仁给政策、拨经费了,还拖到什么时候。是在湖北设七所“211”高校重要还是在河南设两所“211”重要?

全国人民都说河南人素质差,那么为什么不给他们提高素质的机会?给他们建一所好大学?就一所!难道说河南人没有纳税?纳的比邻居们少?

2004年教育部决定在没有中央直属高校的省份搞“省部共建”地方院校,同样确立了“一省一校”的原则。当然新疆由于有生产建设兵团,给了两个名额。河南想进两所高校是违反原则的,但湖南、陕西这样有中央直属高校的省份也搞了省部共建地方院校就不违反原则吗?说湖南、陕西是老区,但河南是穷地呀,“老少边穷”是一起的呀!我们一方面指责它的穷,一方面在分配资源时又不给它,那它不是越来越穷吗?

高等教育的落后只是河南落后的一个标本,高教政策的冷遇只是河南总体政策冷遇的一个方面。人们往往把河南的落后归因在河南自身,归因在河南的极“左”理念、河南人的劣根性......抛开近现代中原大地的战争和灾害不说,解放后中央搞的区域非均衡发展和以农促工、以乡养城政策就没有责任吗?解放后中央在河南搞共产主义试验损害了河南,就不应该对河南进行补偿吗?既然让河南来搞农业,承当国家粮食安全,那么不应该对这种低附加值的产业进行补贴吗?

材料十五:河南人民十问教育部:

一,凭什么现在在湖北设立七所国立大学,而河南一所不设?解放前,湖北、河南都是一所国立大学。解放前,河南高等教育并不像现在这样差,有国立河南大学、焦作工学院(今中国矿业大学)、黄河水利专科学校等。

二,211工程凭什么对大省小省实行同样的“一省一校”原则(即一省进入一所地方院校)?河南人口占全国十三分之一,为什么在211百所高校中只分到一个指标?

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的前身中原大学来自哪里?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拿走河南大学水利系、河南大学农学院、河南平原师范学院等系科,为什么不投桃报李?凭什么把河南高教资源拿往外省?

四,河南与湖北、陕西相比谁纳的税多?为什么河南的税收要拿去建设外省高校?

五,211工程“一省一校”原则(即一省扶持一所地方院校)为什么对江苏、上海、广东网开一面?这三个省都有两所地方院校进了“211”工程,中央的教育经费和政策扶持为什么反而倾向了富裕地区?

六,教育部在没有中央直属高校的省份搞“省部共建”地方院校,确立了“一省一校”的原则。河南想进两所高校是违反原则的,但湖南、陕西这样有中央直属高校的省份也搞了省部共建地方院校就不违反原则吗?说湖南、陕西是老区,但河南是穷地,“老少边穷”在一起,河南为抗日被扒开黄河大堤的损失要补偿。

七,教育部一再明确反对师范大学、农业大学改名,明确反对农业院校合并。但是贵州、广西、浙江等省的农业大学都合并了。但是,教育部直属的西南师范大学与西南农业大学合并了,改名为西南大学,教育部还特批西南大学进入211工程。河南大学为什么就不能合并师范大学、农业大学增强实力?

八,华北电力大学、山东科技大学能跨市合并,中国石油大学能两地办学,河南大学为什么就不能跨市收复原河南大学理学院、农学院等系科?

九,如果说教育部直属高校是面向全国,那么为什么它的本地生源比例那么大?

十,今天,难道我们还不对过去的政策进行纠偏?

悲剧是否还会在我们的下一代身上继续?

2.西南政法大学待遇 篇二

1995年江苏省丰县的“雏鹰工程”公开选拔了13名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担任村长助理, 可谓是拉开了大学生村官选拔计划的帷幕。2005年中央下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 在意见中明确指出从2006年开始, 每年选拔一定数量的优秀大学生到农村工作, 争取在3到5年内实现全国每个村至少一个大学生的目标。2007年在中共中央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提出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条件允许的地区可选派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2009年, 中央组织部等12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 确保大学生村官能够“下得去、待得住、流得动、干得好”, 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和党政干部的后备人才, 到2009年, 全国共有28个省、市、自治区正在实施大学生村官工程, 有57876名大学生村官已工作在农村的第一线。2010年4月底, 中组部下发《关于下达2010年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选聘名额的通知》指出2008~2012年重要财政补贴的到农村基层任职的高校毕业生选拔聘用名额从10万名增加到20万名, 计划在2010年新选聘3.6万名大学生村官, 并就确保大学生村官选优、干好、流得动提出了要求。

2014年3月6日, 全国人大代表、大学生村官冼润霞当着总书记的面诉说“工资低”。她说:“我们都要结婚、生孩子, 但我们目前的收入很难去承受这些别人看起来似乎很平常的梦想;而且服务期满后, 我们的出路在哪里, 也是我们最为纠结的问题。我们不怕吃苦, 怕的是我们为梦想来到基层, 但最后却可能因为生计而不得不离开农村, 这无疑反映了当前大学生村官所面临的严重的福利待遇水平不高的问题。部分学者围绕村官择业动机、角色定位、工作现状等展开调研, 发现有近八成大学生选择担任村官是受到就业压力和优惠政策的引导, 任职后面临工资待遇偏低、“功能定位不明确”、有效激励不足等现实困境。

毫无疑问, 福利待遇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推动因素对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对长沙市村官的福利待遇现状进行调查, 在充分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和现行政策的基础上, 探究大学生村官福利待遇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2 调查现状

大学生村官福利待遇主要由工资收入、生活补助、社会保险、补充保险、住房公积金等几个方面构成。本文着重研究大学生村官福利待遇的现状, 以问卷调查、实地走访、个人访谈三种形式, 主要选择了长沙地区4个乡镇作为调研地点, 以这4个镇的大学生村官作为调查对象, 发送65份并回收调查问卷50份, 重点访谈大学生村官5人。50名调查对象中, 男生36人, 女生14人;从年龄结构来看, 22~27岁年龄段群体占总数的70%;此外, 44%的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年限为2~3年, 其学历基本为本科学历, 占总人数的70%, 大专生及以下学历占15%。我们调查大学生村官福利待遇的基本现状如下。

2.1 大学生村官工资收入状况

目前长沙地区被统计的大学生村官中, 82%的月工资水平在1500~2500元之间。而50%的大学生村官对其工资待遇期望值在2500~3500元之间, 38%期望其工资能达到3500~4500元。虽然14%的大学生村官表示对其福利待遇基本满意, 但是, 绝大多数大学生村官仍对自己的福利待遇的满意度偏低, 不满意的比例达62%, 非常不满意的占20%。 (见图1)

2.2 大学生村官生活补助状况

大学生村官的生活补助主要以现金为主, 补助的范围涉及食宿、交通、节日等方面。享有现金补助的大学生村官中, 400元以下的补助占了八成, 400元以上的现金补助所占的比例不到1/5。其中餐补、交通补助的占主要部分, 分别占84%、54%, 过节补助占20%, 还有14%的调查对象此类补助处于缺失状态 (见图2) 。

2.3 大学生村官社会保障状况

50名大学生村官虽然全部参加了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以及城镇职工医疗保险, 但对于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却没有达到百分百的参保率, 分别占96%、92%、86%;此外, 13位大学生村官享有住房公积金, 比例是26﹪, 而没有享有住房公积金的大学生村官占到了74﹪ (见图3) 。

3 大学生村官福利待遇存在的问题

3.1 工资待遇偏低

大学生村官的工资收入来源于由中央财政拨款、地方财政补贴、所在村补贴, 由于很多县镇村本来经济就不发达, 财政紧张, 工资水平普遍偏低。而对于村级补贴而言, 没有统一标准, 发放也较为随意。在经济发展比较快的村对于大学生村官的额外补贴会多一些, 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村子额外补贴则相对低一些。目前长沙地区被统计的大学生村官月工资均在1500~2500元。以月工资2500元为例, 扣除社会保险费, 最后实际所得工资在2100~2200元。而在湖南省统计信息网公布的数据2013年湖南省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月工资为3657.75元, 其中公共管理、社会保障、社会组织行业的月平均工资是3163.5元, 卫生和公共行业是4653元。因此, 大学生村官的基本工资水平与社会普通行业工资水平有着相当的差距。

此外, 村官的工资水平与绩效联系不紧密。长沙县早在2011年就出台《长沙县大学生村官待遇保障和激励政策》中已明确说明长沙县财政增加大学生村官年度绩效考核奖金支出, 而我们从与几位大学生村官的交流与问卷的统计数据结果过程中来看, 鲜有提到待遇与绩效挂钩的案例。大学生村官个人在工作量和工作质量上都存在差异, 但都拿着同样的工资。工作绩效与工资待遇的不挂钩, 直接体现在大学生村官工资待遇普遍偏低、工作积极性不高、离职率高、人员流动性大。

3.2 社会保障水平低

首先, 由于工资水平低, 使得以工资为基数缴纳的社会保险费也处于较低水平, 直接导致其社会保障水平处于较低水平。其次, 《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提出, 大学生“村官”聘用期间, 按照当地对事业单位的规定, 参加相应社会保险, 其中在建立补充医疗保险制度的地方, 应在参加社会医疗保险的基础上, 为其办理补充医疗保险。根据调查结果统计, 50名大学生村官全部参加了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以及城镇职工医疗保险, 但仍然有部分村官在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及生育保险的缴纳上处于缺失状态。此外, 由于个别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 在为其办理补充医疗保险的政策上落实却没到位, 这相比普通公务员、事业单位或是体制内的职工社会保障待遇而言, 就有着相当大的差距。总体上来说, 大学生村官社会保障水平低下。

3.3 部分福利待遇缺失

湖南省对选聘到村任职的高校毕业生给予一定补贴, 资金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 由县市区委组织部统一组织办理。但是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 在现金补助方面, 绝大多数地方财政给予大学生村官的现金补助为人均400元。同样在额外补助上, 仅有普通的餐补和交通费补助相对而言保障到位, 还有几位村官坦言说这块待遇属于缺失的状态。由于地方财政在经济实力上的差异, 在大学生村官这方面的补助也显得捉襟见肘。

在是否享有住房公积金这一问题上, 大多数回自己所在的家乡农村任职的大学生村官, 由于都可以回家居住, 到村上任就会发一笔安置费用, 也就算是进行了住房的安置补贴。从我们实地调研的状况来看, 一些异地任职的大学生村官住房公积金缺失的问题却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4 大学生村官福利待遇问题的原因分析

4.1 政策法规的不完善以及落实不到位

4.1.1 直接关于大学生村官权益的立法缺失。

从有关的政策立法来看, 虽然2009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 2012年中组部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意见》, 这些意见通知可以作为行政指导的依据, 缺乏法律的规范性和制约性, 并且没有任何法规政策将大学生村官和选调生、西部志愿者等的身份明确区分来保障大学生村官的权益。

4.1.2 有关大学生村官权益保障的立法层次低。

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大学生村官的政策文件, 湖南省也推出了《湖南省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实施细则》、《湖南省有序做好大学生村官有序流动工作实施细则》, 长沙县推出了《长沙县大学生村官待遇保障和激励政策》的文件, 无论是中央政策还是地方政策, 都不是正式的法律法规, 立法层次低, 其法律效力不高, 且各省各地出台的政策文件标准都不相同甚至个别地区没有出台政策文件, 导致全国各地对于大学生村官基层保障制度和激励措施采取方法和标准都各不相同, 且不一定可行, 亟须全国统筹性的立法统一保障大学生村官的权益。

4.1.3 政策法规落实不到位。

中共中央和各地虽然发布了保障大学生村官的福利待遇、工资长效机制、职业发展路径各种通知和相关意见等, 但在调查结果分析中发现大学生村官应当享受的现金补贴待遇、五险一金待遇, 以及其它补充医疗保险待遇并没有得到贯彻落实;同时对于大学生村官的绩效考核考评制度的不完善, 没有切实提高大学生村官的福利待遇, 对于绩效激励机制缺少强有力的监督机制为大学生的合法权益保驾护航。

4.2 身份定位模糊, 职业发展路径不明确

4.2.1 没有明确的身份定位使大学生排除在体制之外, 其基本权益得不到保障。

大学生村官到农村主要是担任村党委书记助理、村主任助理或者其他“两委”职务的特设岗工作, 其实际工作内容和工作性质与公务员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而根据中组部《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选聘到村任职的高校大学毕业生是“村级组织特设岗位”人员, 不具有公务员身份。选调生和大学生村官同属于大学毕业生服务农村工程, 但选调生位于体制内, 工作本质的无差别性及身份定位的差别性使得大学生村官不能像国家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人员一样名正言顺地享有其应有福利待遇条件。除此之外, 身份的定位不明朗也让大学生村官这一群体在社会公众中的认可度不高, 其合理诉求也就难以得到政府职能部门的重视, 福利待遇水平不理想也就成为自然而然的结果。

4.2.2 大学生村官职业发展路径不明确。

大学生村官能够享受的工作上的优惠政策很少, 其在合同期满之后必须通过一些列的考核和选拔才能实现身份从编外人员到体制内工作人员的转变。根据长沙县下发《长沙县大学生村官待遇保障和激励政策》称, 对于连续两届在换届选举中进入支村 (居) 两委班子、每年度考核为合格的大学生村官, 县委将择优选拔为乡镇 (街道) 副科级干部。由此可见大学生村官其实只相当于政府临时签订的合同雇员, 在其签约期满之后需要面临一系列的考核和选拔才能转变为体制内的工作人员, 缺乏工作上的优惠政策, 也缺乏体制转变的政策承诺。而对于同样作为优秀大学生到基层培养锻炼对象的选调生而言, 选调生却是属于具有行政编制的公务员系统, 而且他们在规定的服务期满之后他们就能够从科员二级升为副科级, 相对于大学生村官而言其在未来职业路径的发展上就有保障多了。

4.3 大学生村官群体的特殊性

4.3.1 青年群体经济需求的多样性。

22~27岁为大学生村官的主要年龄段, 他们是一个非常年轻的群体。而根据调查数据, 22~25岁这一年龄阶段的大学生村官对福利待遇的满意度调查中, “基本满意”及以上的占总数的27%, “不满意”及以下的占到了总人数的73%。而25~27岁年龄段中“基本满意”及以上的占总数的31.6%, 而“不满意”及以下一共占了总人数的68.4%。27岁以上的“基本满意”及以上的占总数的69.2%, “不满意”及以下的占总数的30.8%。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大学生村官的年龄越低他们对其福利待遇的满意度越低。主要是因为22~27岁的大学生刚刚大学毕业, 他们对自身的能力有充分的信心, 而且家人亲友对其期望也较高。在此年龄段伴随着而来的成家立业的人生大事、亲戚朋友之间的人情礼数等等, 都将成为他们工资的主要负担, 因此他们对福利待遇也有着更高的要求。

4.3.2 教育投入与收益的不对称性。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明瑟尔 (Mincer, 1974) 在以人力资本理论为基础在解释收入差异时认为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上人力资本是决定个人收入的关键因素。这是因为人力资本决定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人力资本较高的劳动者其劳动生产率一般来说也较高, 因此应该获得较高的劳动报酬。而根据本次调查数据, 拥有“985”和“211”学历的毕业生对工资福利待遇的不满意程度达到66.7%, 普通本科学历的人群30.8%, 而在大专及以下学历的不满意程度仅为13.3%。由此可见, 大学生村官的学历水平越高, 其对待遇福利的满意程度越低。这主要是因为大学生村官的学历越高其在教育上的投入越大, 他们在毕业之后对自身能力及素质有较高期许, 而且对工资福利的待遇水平要求较高, 但是大学生村官的实际收益却与教育投入不成正比, 甚至存在较大差距。

5 提高大学生村官福利待遇的对策

5.1 完善法律法规, 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5.1.1 要制定并完善与大学生村官相关的全面具体、切实可行的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在引导和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计划方面已经有了较为全面的政策条例作为支撑, 但是针对于大学生村官这一群体却没有一部真真正正的法律法规。国家立法部门应当逐步探讨、建立、完善针对大学生村官这一群体的法律法规, 对其身份定位、工作职能、福利待遇等方面都做出明确的规定, 使大学生村官的各项制度设计都能有坚实的法律基础。而各个省、市、县也应当以国家宏观法律背景作为支撑, 不断完善各项立法, 逐步实现统筹管理。

5.1.2 深入落实贯彻政策的实施, 建立健全监督机制。

国家、省、县都应当严格依照上级指示并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作为支撑, 保障大学生村官的福利待遇, 建立健全由政府主导、村民及大学生村官共同参与的监督机制, 使大学生村官福利待遇得到真正的保障。

5.2 明确身份定位, 确立职业方向

5.2.1

在立法上面应当明确大学生村官的身份定位, 让大学生村官的身份得到政府和人民以及其自身的认同, 增强其职业归属感, 也为其享有相应权利提供身份上的保障。

5.2.2 确立大学生村官的职业发展路径。

一是树立大学生村官正确的职业观。大学生村官应当培养自己正确地择业观、就业观, 不以物质利益为目标, 培养自己奉献基层的决心。高校应当充分担任信息媒介的作用, 大力宣传新农村思想文化建设, 强化其对新农村建设与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归属感与荣誉。二是建立竞争选拔机制。留住会做群众工作、善于协调处理各种矛盾、政治素质好、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的大学生村官, 为其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前景, 也为农村的人才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三是在编制问题上给予政策承诺, 并将政策落到实处。编制问题也是稳定人心的重要之举, 能让大学生村官在工作之中产生安全感和保障感。四是放宽大学生村官职业晋升的条件。目前大学生村官的职业发展路径基本上是一部分经过村委会的民主选举成为该村村干部, 一部分经过层层严格的选拔进入公务员体制内成员, 当然还有一部门重新成为市场化人才。从现行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来看, 大学生村官并不是村级自治组织成员, 而且根据目前长沙市大学生村官的职业发展路径来说, 只有户籍在本乡镇的大学生村官才能晋升村干部, 但由于目前到村任职的大学生村官的户口大多留其毕业学校集体户口或原籍, 在任职的村既没选举权也没被选举权, 所以必须放宽对大学生村官晋升条件的限制。

5.3 建立与大学生村官需求相对应的福利待遇机制

5.3.1 建立相应的工资绩效体系。

探索性地建立与工作年龄、学历水平、工作绩效相挂钩的工资绩效体系。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年龄、学历水平、工作能力各不一样, 由此而导致的工作结构各不一样。而建立报酬与绩效挂钩的薪酬体系才能体现出社会主义“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按劳分配原则。具体的工资绩效体系应当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当地平均工资水平以及大学生在当地的工资标准等因素, 制定相对公平的工资待遇标准, 并同时充分考虑大学生村官工作年龄、学历水平、工作能力、工作表现等因素建立绩效工资制度。科学、公正、合理的绩效评估不仅有利于促进公平, 而且能够促进大学生村官在平时的工作中按照绩效评估的标准来约束自己。因此, 建立相应的工资绩效体系是提高大学生村官福利待遇水平的重要措施, 也是激励大学生村官端正工作态度、投身基层的强心剂。

5.3.2 提高人性化管理服务水平。

一是充分发扬人道主义关怀, 可在社会保险或者其它福利待遇方面给予大学生村官更多的优待或关照。比如增加大学生村官社会保险补贴, 对其家庭成员的照顾性优惠优待, 增强大学生村官的归属感, 使大学生村官能够安心地在农村做好基层服务工作。二是要建立大学生村官的成长反馈机制。定期开展大学生村官之间的交流研讨会, 让大学生村官交流自己的工作经验, 反思自己工作之中的不足, 以得到能力上的提升。还要关心大学生村官的心理成长,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 各位专家、学者为依靠的咨询中心, 及时梳理大学生村官的心理问题。

摘要:通过对长沙地区大学生村官问卷调查, 发现大学生村官福利待遇存在工资收入低、社会保障水平低及部分福利待遇缺失。通过研究分析发现, 导致该问题的原因有政策法规的不完善、身份定位模糊、职业发展路径不明确的问题, 从大学生村官个人层面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 提出相关对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福利待遇,现状,问题

参考文献

[1]徐晓鹏.生存土壤的改良—大学生村官政策成功实施的关键出处[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28 (2) :176.

[2]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下达2010年到村任职校毕业生选聘名额的通知[EB/OL].http://www.54cunguan.cn/news/cgnews/201004/18894.html.

[3]蔡杨.大学生村官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基于北京市百位大学生村官的调查[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0 (4) :149-153.

[4]王志刚, 于永梅.大学生村官的择业动机满意度评价及长效发展机制研究[J].中国软科学, 2010 (6) :87-96.

3.西南政法大学待遇 篇三

知识与人才是一个国家最宝贵的财富,对知识的尊重不是停留在嘴皮上,要落实在现实的行动上。大学生就业难并不是中国人才饱和了,并不是中国不缺大学生。按照中国经济发展的规模,中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不是太多了,而是远远不够。美国人中大学毕业生的比例已上升到28%,奥巴马认为这还不够,提出“美国毕业倡议”,计划使美国在2020年以前重新成为高等学历人口比例最高的国家。目前美国约有600万人在社区大学接受二年制高等教育。而奥巴马的目标是在10年内将这一人数增加至1100万。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可能会有许多因素,让人们感受最深的是大学生就业成了拼爹的游戏。在就业市场上,一个人的才能、知识可能不是能否找到好工作最主要的因素,四年的大学苦读竟然不如有个好爸爸,这是我们社会最刺痛人心的悲哀。

更令人悲哀的是,大学毕业生的收入还不如没有受过教育的民工。我们不能歧视民工,他们靠劳动赚钱很光荣,况且他们赚的也不多。但问题的重点是在一个社会,如果教育不能改变贫穷,不能使人们的生活改善,不能提高人们的收入,这样的教育有何意义。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培养高高在上的贵族,而是让人们用知识为社会造福、改变人的命运并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

我在多篇文章中谈到,在一个正常发展的社会,教育程度的高低与个人的收入成正比,这是社会对接受教育者的回报,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在美国,获得高中毕业文凭的人,年平均收入约为3万2693美元。获得大学毕业文凭的人,年平均收入约为6万2185美元。获得硕士以上毕业文凭的人,年平均收入约为8万6316美元。

即使在遭遇经济危机风暴,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等于有了较强的保护伞。美国没有高中文凭的人失业率为12%。仅拥有高中文凭的人失业率为8%。有大专文凭的人,失业率为6.2%。大学以上文凭的人,失业率最低,为3.8 %。

4.西南政法大学待遇 篇四

最近老伍通过某些渠道,调查了国内高校大学老师们的收入情况。结果让我非常震惊。

在大部分人眼中,高校大学老师,都是比较富有,生活安逸的人群。但是,我调查后的结果却完全不是这样。

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原来我们大学的辅导员和某些老师总是铁青着脸。也终于明白了,为什么中国大陆不可能出现诺贝尔科学奖的得主。我只想说,每一行有每一行的艰辛。

同样,每一行也有每一行的抱怨。

做技术的人会抱怨说,做技术没前途,因为做技术都是给别人打工,你的收入很快就会到瓶颈,无法再上升。

做销售的人会抱怨说,我们的收入那是相当的不稳定,这个月赚一万,下个月赚一千,是很有可能的事,而且还要每天风餐露宿、跑来跑去,看别人的脸色做事。做管理的人会抱怨说,做管理才是最累的,每天有操不完的心,管不完的事,整个公司、整个团队都依靠你,别人倒下了,你不能倒下,别人在休息,你不能休息。

下面的内容,跟我了解到的大学老师的现状相符。

大家都认为高校好,高校待遇高,不进去不知道,进去了才知道,真的只是温饱而已,因为我自己就是重点大学的小老师,我们学校从大前年就已经不解决住房问题。小老师一般是几乎没有别的来源的,只靠死工资。名义上是有假期的,但是平时要给学生上课这样那样的事情,闲暇时间要做科研,不做科研评不上职称,所以我一年的寒暑假加一起的休假时间也就是15天,把过年的时间也包含进去了。高校压力大,竞争激烈,大家都差不多这么拼搏的,看着光鲜的背后其实是付出了太多的血汗,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到大学再加上硕博连续,我一点都没耽误,一共学习了21年,终于修成正果,以为可以大展拳脚,就算精神上不行,至少物质上还可以,但其实作为讲师的工资才只有2500,只够养得起自己,买房子不敢奢求,只能租,而高校附近的房租都很贵,只能租的远一点的地方,但是交通又成问题,所以每天就早起步行到学校,中午在学校食堂对付一口,晚上继续做科研到10:30,然后两个人走回家。现在年纪已经一大把了,连孩子都不敢要,两个大人倒是可以对付,但孩子不能对付,所以就这么一直拖着。笔者说的确实如此,我也是一名普通院校的讲师,对于青年教师工资收入确实只能保证最基本的生活,面对现在高涨的房价,压力实在很大。面对非常低的课时费,大家都不愿意上课,基本都是抱着完成最低教学任务的心态,对于做科研,总觉得越做也没意思,心里可能有些许不平衡,总觉得付出这么大努力做科研,也就是发几篇文章,不是应用性很强的工科类,做科研和赚钱是没什么关系的。花这么大力气,如果做别的至少能赚上一套房子住一住了。导致大部分的心理都不平衡,想着和自己同样文凭的同学,他们收入越来越客观,自己却还要为了柴米油盐还担心,心理是不是会小抱怨一下 我博士毕业,在国家著名高校当老师,工作了二十几年了,工资也就三千多,扣掉1000多元的公积金,拿到手的工资只有不到2900元。每年年终学校给个1000-2000元的资金。我在学校还算一般的, 刚毕业的博士们就更困难了。我是内地甘肃省省会外的一所省属普通师范类高校教师,88年入校工作时72.5元/月。23年过去了,职称到了副教授。月薪2910元/月(国家工资津贴总和),扣过公积金、医保房租水电费实法工作在2450——2550元/月左右。学期末课时津贴+科研奖励约6000元。在全校同类职称人员中属中上水平,因为我知有些教师科研成果比我少多了。我们的一点工资,含金量确实不高,发文章你没关系,掏钱交版面费也难,省级刊物一版为600——1000左右,核心刊物一版4000——6000左右。你不发文章,年度考核、评优选先、职称评审、岗位聘用都与你无关,难呐!

当大部分高校教师面对着不入流的工资水平,又何谈什么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梦想?确实如此!我的孩子也是博士毕业在重点高校当教师,一个月只有2000左右的收入,只能算计着维持生计。再这样下去只有跳槽了!

本人大学教师,老婆幼儿园教师,都是教龄10几年,是某些人眼中的高收入群体。我们“小康”的在一起生活了7年,终于有了3万元的巨款。报考博士,发现还不够博士学费。只希望导师能给点补助,不然我的1000多基本工资无法养活老婆孩子。读书期间单位只发基本工资,而且像这种有单位读博士的,就读学校是不发奖学金和生活补助的。在学校食堂吃饭,同一个菜比本科生要贵,就是打开水也要收钱,因为是不享受国家补助的。博士毕业后单位只报销学费,但是要扣除读书期间已发的工资,也就是说我即便是正常4年毕业,拿不到一分钱,说不定还要向学校倒交钱!延迟毕业在博士阶段是很常见的,毕业的晚,交学校的钱就跟多!:(我在大学,自己的学生毕业就比我拿得多。我们大学是省重点在某沿海城市有校区,在该城市,就事业单位工资来说,我们大学的老师工资是最低的,低于相同职称的乡村小学教师。

所有的帖子都看完了。文章说的是真实的大学青年教师的收入与工作生存境地。我在中学做过,现在在某省属重点大学,好想到发达地区的中学工作,尽管我们系有博士点,本科一批招生。但待遇确实与中学没大区别啊。年龄过了招聘的 年龄限制了。没有办法啊,还得拼下去吧。在大学工作,必须接触学术前沿,无论教学还是科研,意味着必须学习。工作一辈子,看一辈子书,当一辈子学生,一辈子教师,一辈子科研者。我工作13年了,讲师,到手工资2600元。帖子里谁在发表 牢骚,谁说大学教师工资高啊,基本都是个人和农民,还有部分脑残的貌似知识分子。感觉对知识的贬低,对知识分子的嘲讽。文革的遗风啊!这些人的认识水平可以原谅。但是当一个国家整体上这样对待知识分子,代表最高层次的知识分子为生活奔忙,代表未来的青年知识分子生活得萎缩的 时候,是否该反思。大学里的行政人员多,都论级别,像封建社会似的,官大的喜欢叫职务,管小的没有法叫,叫他们某老师简直是讽刺他们,都知道教师地位低。几十万、几百万的科研经费只限于部分理工科中的部分老师,我所在的学校是文科院校,大部分老师申请很多年,好不容易下来一个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也就8万或10万,注意这8万、10万不是说进老师腰包了。完全课题必须要发表文章,以前发文章都有稿费,现在完全反过来,发表在好一点的刊物上,光作者交给期刊的版面费就上万,你没有一定的关系你还发不了好刊物,发不了意味着你就不能结题,不能结题你就拿不到这钱,再一个,搞研究总得要买资料,要买仪器设备吧?这不要钱吗?这都得从科研经费里出,最后可能还要出书作为最终研究成果,出书现在也要买书号,你这又不知道了吧?一个书号至少要2万,其中,你还有需要用钱打点各种关系,请客送礼,这都需要钱。一个课题完了之后可能所剩无几了。

我是安徽一所省属高校教师,1998年副教授,2006年工改基本工资1680元,各种补贴累加一年8500远,一年28500元,按照06年工资制度每年长30元,2010年基本工资1830元,一年各种补贴累加(主要是课时费)10600,合计31500元

文章对高校教师收入的分析贴近事实,中肯。我是一个在省属院校工作了11年的教师,每周12节,全年算下来所有收入也就35000左右。悲哉!

贵州大学的讲师1831元/月,工作5年了,对不起父母,读了20多年的书,对不起国家。读书无用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我淮安1个大学的普通老师 月收入2200元,要不是我老婆的工资,喝西北风了

俺闺女在教育部直属高校当讲师,月薪1860元,扣除租房和苛捐杂税,所剩只有800多元,连穿衣吃饭都成问题;800元啊!不够公款宴上半瓶酒钱啊!读了这篇文章,深有同感。我也是高校教师,工作近20年啦,每月工资才3800,其他什么都没有,还要发表论文、出书花许多钱,真的很难。

我是中国海洋大学的教师,作者对高校薪酬了解的很深,所说情况和我们这相差无几。

我媳妇也在高校,硕士,待遇很差,每个月拿到手2K不到。

我是211工程学校教师,工龄21年,早就评上副教授了,工资2800,拿到手的2400,这且不说,每年年终的考核指标使我们失去了很多节假日和下班以后的休闲,各行有各行的艰辛,不过凭良心说,收入真是低,尤其是高校里教师职业,谁都可以对你指手画脚,谁都可以检查你

此文写得很真实,事实就是如此!我是高校教师,是普通教授,20多年的教龄,国家给的工资就是2800多元(每月应发)。文章说的还是比较中肯的。我就是高校老师,深知其中的辛酸。挣点工资很难养家糊口,更别提生活质量。高校老师表面上有地位,有闲。实际相去甚远。要说灰色收入,就是趁着周末放假或平时去兼职。可是一:不是不上课的时间就是闲暇时间,除了上课,单位还有很多事要做。二:即使给你机会你都不能安心赚钱。因为高校的潜在压力和危机太大了。我是硕士,面临学历提升。我是讲师,面临评职称。我是教师,这个职业更加注定我要一辈子学习。否则,连工作都可能不保。高校老师很累。身心疲惫。既要赚钱,又要做科研。每天精神十分紧张。很难彻底放松。

5.西南政法大学待遇 篇五

2017年大学生村官国内各地薪资待遇详情

2017年大学生村官国内各地薪资待遇是怎么样的呢?关于大学生村官待遇的问题,小编搜集整理了2017年大学生村官国内各地薪资待遇详情,供大家参考。

北京

被聘任为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的高校本科毕业生,其薪酬第一年平均每人每月2000元,第二年平均每人每月2500元,第三年平均每人每月3000元,并按照国家和北京市有关政策,为其缴纳各类社会保险;非北京生源的北京高校毕业生,聘用后连续两年考核合格者,经有关部门批准,可转为北京市户口。

上海

选聘到村任职的高校毕业生工作、生活补贴分为日常工作、生活补贴和政府奖励两部分。具体发放办法为:每月发放2000元日常补贴,12个月为24000元;考核合格,每人每年一次性发放政府奖励21760元。

重庆

享受到兜底的政策待遇,享受公务员待遇,从事2年基层工作以后,经过考核合格后直接录用为公务员并安排到乡镇和县机关单位工作,不再安排试用期。

山西

大学生村干部的工资及各种福利津贴参照所服务县(市、区)全额事业单位管理人员标准执行。

江苏

享受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工资待遇,直接转正定级,初定职称,工资高定一级。为保障工资待遇的落实,由省财政按每人每年1.8万元下达工资专项补助经费,不足部分由所在的县(市、区)财政补贴。省财政还安排一定经费用于安家补助。

湖北

到村任职的大学生为聘用身份,每人每年补贴15000元(中央财政发放10000元,省财政发放5000元),另外,中央财政将按人均2000元发放一次性安置费。

点击查看>>>华图大学生村官备考资料 点击查看>>>大学生村官招聘信息

浙江

专科生每月1000元,本科生每月1200元,五大保险每月99.27元,有的市县有公积金为每月89元,如浙江湖州。

四川

待遇分别为研究生每月补助1500元、本科生每月补助1100元、专科生每月补助900元(民族地区分别增加200元)。任职1年且考核合格的,每人每年增发不低于1000元的生活补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照乡镇(街道)事业单位干部标准执行。

福建

享受每人每月不低于1200元的生活补贴,每人每年350元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住院医疗保险和每人每年500元的交通补贴;到社区机构服务的选聘生,享受每人每月不低于1000元的生活补贴,每人每年350元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住院医疗保险和每人每年400元的交通补贴。有条件的地方,还可适当提高生活补贴和交通补贴标准。

贵州

基本生活补贴为600元,所需经费每年按实际选拔的人数及其在村(社区)服务时间,由省、市(州、地)、县(市、区、特区)政府按3:3:4的比例分担,县“引导办”核准后,由乡镇发放。有条件的地方,亦可适当提高报酬标准,所需经费由确定提高标准的地方政府承担。

山东

在聘期内享受一定的生活补贴或薪酬,其标准可参照所在乡镇(街道)财政拨款事业单位同等人员的工资待遇,由各地自行确定,3年期满后续签合同的,从第4年起,在农村工作的,生活补贴标准不低于1000元/人·月;在城市社区工作的,薪酬标准不低于1200元/人·月。

河南

到国家和省定贫困县的贫困乡教育、卫生、农技、扶贫等单位服务的大学生志愿者,在两年扶贫工作期间,给予每人每月研究生800元、本科生600元、专科生500元的生活补贴。

新疆

工资待遇上,参照事业单位聘用干部的工资标准,由县财政统一发放,并解决养老、医疗、工伤等保险,年度奖金由各乡镇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业绩考核情况决定。生活待遇上,各乡(镇)、村为“大学生官”安排安全的住处,提供必要的工作、生活水平。对家不在本县的还参照吸引人才的有关规定,制定了优惠政策。

点击查看>>>华图大学生村官备考资料 点击查看>>>大学生村官招聘信息

附:北京大学生村官工资福利待遇

(1)基本工资:本科学历第一年每人每月2500元,第二、三年每人每月3000元,续聘后每人每月3500元;专科学历在此基础上下调200元,研究生学历在此基础上增加200元。

(2)考核奖金:每月月底,由各乡镇对全体大学生村官进行考核。考核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四个档次,其中考核为优秀等次的人员不高于在岗总人数的20%,按每人每月2000元发放考核奖金;考核为称职等次的人员,按每人每月1200元发放考核奖金;考核为基本称职和不称职的人员,不发放奖金。

(3)社会保险:按照国家和北京市有关政策,大学生村官参加全部五种社会保险。政府为其缴纳单位负担的部分,个人缴费的部分从大学生村官工资中扣缴后,计入其个人帐户。

(4)住房公积金:从2008年4月开始,北京市为大学生村官建立了住房公积金。单位缴存部分由政府财政承担,个人缴存部分从大学生村官工资中扣缴,计入其个人帐户。

(5)独生子女父母相关奖励:我市选聘的大学生村官在聘用合同期内,符合国家和本市独生子女父母有关规定的,享受独生子女父母相关奖励政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办理及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的发放,按照国家和本市对在职职工的现行有关政策规定执行。

了解更多大学生村官备考资料,点击查看华图大学生村官频道!原文链接:http://cunguan.huatu.com/zhinan/2017/0418/1560428.html

6.河北:明确突出贡献技师待遇 篇六

近日, 河北省出台《突出贡献技师评选表彰管理办法》, 将对突出贡献技师提供优厚待遇。

按照《办法》, 河北省突出贡献技师工作津贴标准为每人每月200元, 由省财政列入当年预算。河北省突出贡献技师, 可在统筹地区按省管优秀专家相同的医保政策参保, 享受相关医保待遇。他们到法定退休年龄时, 按照工作需要、身体健康、本人自愿的原则, 可以延长退休年龄, 继续从事技能岗位工作。男性退休年龄一般不超过65周岁, 女性一般不超过60周岁。

河北省规定, 不具备高级技师职业资格或机关事业单位高级技师等级的突出贡献技师, 且从事职业设置高级技师等级, 可晋升为高级技师。

7.老婆身份“小三”待遇 篇七

这答案当然不是老婆把丈夫当奴隶使唤,那只有使用的乐趣而没有使用的艺术。真正的终极状态也很简单,那就是——“老婆”的身份“小三”的待遇。

《蜗居》大热后,很多女孩子居然对做“小三”产生了幻想,觉得如果能碰上个待自己很好的男人做“小三”也不错,而做老婆简直太亏了。

朋友说,做“小三”上天堂,做“老婆”下地狱,殊不知这是典型的“劣币驱逐良币”,整个现代社会都绕不开的难题。而真正聪明的女人是“小三的待遇,老婆的身份”。明朝有个万贵妃,比皇帝大19岁,但却能把皇帝迷住,甚至不爱江山爱女人,万贵妃这才是妇女的偶像。

“小三”和老婆的差别在什么地方?“小三”能够获得老婆不拥有的温柔体贴,能够满足各种欲求,能够让男人俯首帖耳,但她却没有一个正式的身份,也没太多东西可以绑住男人;而老婆则是有身份但偏偏得不到老公的疼爱。绝大部分男人都处在找“小三”或者是想找“小三”的状况中。

如果取两者的优势互补,那么最佳状态就是拥有老婆的身份以及“小三”的待遇,那简直是女人的最高目标。

这可能吗?当然可能。但能轻易做到吗?当然不能,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每个老婆所要付出的代价绝不比“小三”少。

首先,你必须要追求漂亮。漂亮确实是个很俗的东西,但男人就是种很俗的动物,女人最大的事业应该是让自己变得更漂亮,如果连让自己变漂亮的理想都没有,那你的余生就只有和“小三”们战斗了。别抱幻想,所有的老公都比想象中更俗气。当然,你的漂亮并不需要和年轻女子比,只需要不差太远,并且有自己的独特性就可以。

因为男人找“小三”是讲代价的,如果外面如花似玉,家里面丑陋不堪,那无论付出什么代价他都会翻墙;如果外面花香扑鼻,里面幽香阵阵,各有千秋,那他就会考虑值不值得了。

其次,应该让男人感动和负疚。回忆是老婆的一大法宝,你和老公过去的感情是值得肯定的,男人会做负心汉但不是天生的负心汉,他们还是有感情的,也会受到感情的左右。所以,即使现在感情淡了,可偶尔还是能用曾经的同甘共苦来让男人负疚,只有内疚才能让他对你更好。

最后,你应该学会管男人。男人是必须管理的动物,那些“要给男人松绑”、“要给男人空间”都是废话。男人就是用下半身思考,他在遇到美女时没有能力不出轨,他必须出轨。所以这就是个应该由女人来管理的群体,你不管那就是放任老公翻墙,最后千万别怪别人,是你自己不好。

老婆的身份“小三”的待遇,说起来只是一句简单的话,但实际上却暗含了女人管理男人的万般手段,是艺术中的艺术,需要细细揣摩。

上一篇:我爱文学手抄报初中生美观大方下一篇:十二生肖的谜语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