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8篇)
1.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篇一
摘 要:我国高等职业 教育 经历了一个曲折的 发展 过程,这个过程也是高职教育界对其认识逐步提高的过程。梳理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 历史,分析 其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就,可以提高我们对高职教育发展趋势的认识,,更加明确如何处理当前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的 问题。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回顾;展望
一、中国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一)早期职业大学和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探索与发展 为适应 经济 社会 发展的需要,20世纪80年代,我国东南沿海及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率先创办了一批新型地方性大学——职业大学,这就是我国最早具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性质的学校。从1980年到1985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各地共兴办了120多所职业大学。它们共同的特点是自费、走读、不包分配。多年来,这些学校通过校际协作会等多种形式不断加强校际合作,共同 研究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发展时间不长,经验不足,重视不够,以及职业大学在办学中尚存在着政策不配套、发展不平衡、办学条件不足、专业特色不明显等问题,结果多数学校把高等职业教育办成了普通专科,或者说,办成了“压缩饼干式”的本科。近年来,经过改革和发展,部分职业大学逐渐从“压缩式”模式中走了出来,经过改革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战线上重要办学力量。相对于早期职业大学的发展,初中起点的5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探索,却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成功的发展道路。1985年,中央确定了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方针,提出要“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要求。为落实这一精神,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原国家教委决定在上海电机制造技术专 科学 校、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和北京防灾技术高等专科学校这三所中专学校基础上试办5年制技术专科教育。实践证明,5年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便于统筹安排教学计划,实现了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机衔接,并且由于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强、有效教学时间长,为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的养成创造了良好条件,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从总体上看,5年制高等职业教育适应了经济建设和生产第一线岗位对高等技术 应用 性人才的需要,适应了职业教育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受到了用人单位和社会的认可与欢迎。(二)“双起点”、“双证书”的探索与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社会主义 现代 化建设目标对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发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经济的发展又需要大量的高技能人才。在这种背景下,探索一条高中毕业程度起点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之路,成为职业教育战线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1991年1月,经原国家教委和总后勤部共同批准,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 工业 学校基础上,建立邢台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率先在全国试办高中起点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当时,国家对试办学校的基本要求是“双起点”、“双证书”,即学校招收普通高中起点和相当于高中阶段的职业学校起点的毕业生,学生毕业时既获得大专学历证书又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两种证书。经过几年的探索,邢台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双起点、双业制、双证书、订单式”高等职业办学道路,被原国家教委称为“邢台模式”。199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通过“三改一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方针。这一举措整合了现有高等教育资源,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政策转变,也是高职教育界对高职教育认识更加深入的体现。1997年,为了明确高职学校的发展方向和规范校名,原国家教委明确提出新建高等职业学校一律定名为“x x职业技术学院”或“x x职业学院”,同时鼓励其他通过改革、改组、改制发展高职教育的学校照此更名。3月,原国家教委首批批准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和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挂牌。1998年,教育部提出“多渠道、多规格、多模式发展高职教育”的要求,并拨出了11万个招生指标,在20个省市用于试点发展高职教育。这一时期的探索初步形成了以职业能力教育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初步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之路。(三)办学规模快速扩张阶段 1999年1月,为了逐步把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计划、入学 考试 和文凭发放等方面的责权放给省级人民政府和学校,便于省级人民政府在国家宏观指导下,对本地区高等职业教育的现有资源进行统筹,教育部提出:毕业生不包分配,不再使用《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派遣报到证》,国家不再统一印制毕业证书内芯,以学生缴费为主(简称“三不一高”)[1]的政策。此项改革的目的是改变传统的专科人才培养模式,加快专科教育向高等职业教育转变的步伐。“三不一高”政策是我国高职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的重要标志。2000年1月,为大力推进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加强学校教学基本建设和教学管理,教育部提出了我国高职高专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人才培养工作重点和工作思路[2],它成为此后我国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性文件。2002年7月,第四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建立并逐步完善“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要形成政府主导,依靠 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这次职教会议与其后颁发的配套文件,构成了新世纪初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基本政策思路和总体改革方向。会后,教育部指导各高职院校从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 内容 体系改革、专业试点、实训基地、产学研结合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2004年2月,教育部部长周济在第三次全国高职高专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上,概括了高职教育界对高职教育形成的共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从1999年到2006年,我国高职教育的规模得到迅速扩大,已经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到2006年底,独立设置的高职学校数量为1147所;高职院校招生人数为293万人,超过了普通本科招生人数;在校生人数为796万人,接近普通本科在校生人数。在办学原则上,我国高职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机制、多种模式。这一举措整合了我国现有的高等教育资源,有利于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现阶段,我国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学校有:短期职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普通高等专科学校,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本科院校内设立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二级学院)、具有高等学历教育资格的民办高校等六类院校。(四)示范院校建设 1995年12月,原国家教委为推动职业大学的改革与发展,首次开展了示范性职业大学建设工作。2000年9月和 2001年6月,教育部先后启动了国家首批15所和第二批16所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建设项目,推动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建设和发展。2005年10月,为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迫切要求,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国务院提出国家在“十一五”期间建设10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计划[3]。2006年11月,教育部、财政部为贯彻落实该文件的精神,开始共同组织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重点支持100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2006年12月和2007年8月,教育部、财政部先后评选出了首批28所和第二批42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院校。这些学校的示范性建设带动和 影响 了全国高等职业院校的改革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五)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 2001年6月,教育部首次对沈阳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的教学工作优秀学校进行了试点评估。这次试评旨在逐步在全国树立一批高职高专教育的先进典型,运用典型的样板作用,进一步推动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为了加强对高职教育的质量监控工作,教育部决定,从2003年开始,在高等学校中建立5年一轮的高校教学工作评估制度[4],2004年至2008年为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第一个周期。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进行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极大地促进了高职院校的发展。评估中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学校,为适时地推广它们的经验,提升它们的办学水平,在全国范围内起示范作用,2005年6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对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和邢台职业技术学院两所院校进行了全国示范性高职高专院校遴选工作试点。这次遴选对这两所学校的建设过程、建设结果和办学水平进行了阶段性评估,为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学的《全国示范性高职高专院校评估方案》奠定了基础,为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示范性评估和建设准备了条件。
2.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篇二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高等非学历教育,发展
据美国学者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相关理论分析得知, 我国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 逐步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然而, 马丁·特罗的大众化理论主要关注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注: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指当年各类高等教育在校生占18-22周岁人口的比率) 的高低, 15%和50%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据马丁·特罗预测,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之后, 即进入普及阶段的高等教育入学率呈继续上升趋势, 普通青年的入学需求将不断增长, 但从20世纪末21世纪初欧美各国高等教育发展中观察, 我们很难见证马丁·特罗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预见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继续增长的势头, 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新情况的出现:如一些国家的高等教育入学率增长到一定水平后将停滞不前;一些国家高等教育生源除了普通青年, 还出现了大量有过工作经历、非传统的成人学生, 增长的势头超过了普通青年, 而且其中有些成人本身就具有大学文凭。这批学生的大量出现, 使高等教育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契机, 而非学历教育的需求又让他们有别于传统的成人学生。目前, 中国的这批学生也在持续增加, 普通高校吸收了在职研究生和研究生非学历教育学生, 更多的成人学生却广泛存在于各种教育培训机构, 最为典型的是为职业资格认证而考试的大批学生。广义范围讲, 这批学生的教育也应属于成人高等非学历教育之范畴。
一、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学历教育现状分析
(一) 成人高等教育学历教育存在的问题研究
四川大学的江颖和宛小燕经过调查研究, 在《成人教育》期刊上发表题为《新形势下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出路探讨》, 该文提到的我国成人高等学历教育近年来面临的主要问题除了教育质量下降、教学特色缺乏, 还有至少两方面的问题表现比较突出:
1.招生数和毕业生数相对下滑。
与以往相比, 我国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招生数与毕业生数近年来有了绝对数量的增长, 但与普通高校的类似情况相比, 就只能用逐渐下滑来概括了。其中, 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招生数自2003年开始下滑, 由221.16万人减少到184.44万人, 减少了36.72万人;毕业生数自2006年开始从166.79万人减少到81.52万人, 减少了85.27万人[1], 其中该数据还缺乏中途退学的学生统计情况。
2.教学资源紧张。
教学资源紧张主要表现在1992年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在校师生比为1∶7.2, 1999年师生比为1∶15.3, 2006年师生比则为1∶37.5, 远远超出了2005年年底我国普通高校1∶16.9的师生比[1]。
(二) 成人高等教育学历教育现状的简要分析
据了解, 成人高等教育招生的学生有大批高考落榜生, 他们和普通本科生在心智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却被冠以成人学生的名字。二者突出的不同就是后者经历过成人高考, 成为成教生。
就我们在成人高等教育学院观察得知, 有相当一部分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相关代课教师是外聘教师或在校研究生, 客观来讲这部分教师的存在足以证明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教师在数量和质量上相对缺乏。但增加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教师数量, 又会给继续教育学院的各方管理增加新问题。因此到目前为止, 该问题依然存在于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之中。
除此之外, 目前的成人高等教育由于教育目的不明确而导致管理混乱;在教学方式层面, 成教生与普通高校大学生区分模糊;在成教生就业方面, 成教生理论不能和普通高校大学生相提并论, 而实践却不及职业教育学院的学生, 这就让他们的就业陷入更加尴尬的局面。与此同时, 我国的市场经济不断发展, 需要大批高端人才和高级技术人员, 按照目前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 很难适应社会新时期的新要求。我们不能否认成人高等教育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做出的历史贡献, 但目前的成人高等教育却遇到了发展的瓶颈。因此, 教育部于2007年4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部署高等学校成人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管理的通知》, 该文件提到成人高等教育“主要面向在职人员开展业余形式的高中后和大学后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培训, 大力开展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的继续教育”。由此, 我们可以看到, 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已经或正在引起教育部门的广泛关注, 而成人高等教育的非学历趋势已经开始试点, 特别在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方面将会得到逐步体现。
二、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向非学历教育转变的必然性
(一) 美、英、日三国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向非学历教育的发展
由于终身教育理论的践行和发展, 继续教育越来越得到各国的重视。随着知识经济社会对成人高等学历教育需求的减弱, 成人高等教育的非学历教育作为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和职业培训相结合, 迅速地发展。这种发展趋势在西方发达国家有较突出的表现。
日本学者有本章将非传统成人学生规模越来越大、次数越来越频繁地进入高校学习的现象称之为“高等教育后大众化”[3]。
在高等教育向后大众化转变的基本过程中, 美国大致经历了三个步骤:从《军人权利法案》标志着后大众化的开始到教育民主与种族平等加快了后大众化发展的步伐, 最后在终身教育思潮的推动下, 后大众化基本成型。
美国的非传统学生接受继续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取得学分和学位, 更主要的是提升能力或者享受教育带来的闲暇;由于非传统学生的职业倾向, 主张高等教育向职业培训转变的呼声越来越强烈[4]。
在对英国的非传统学生研究中, 我们了解到成人学生以职业性的学习目标为主, 选择职业性的学习目标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想获得一份工作, 二是希望将来有更多的工作报酬, 三是巩固工作中的稳定可靠地位。非传统成人学生学习科目也注重实际, 紧跟社会和市场的需要, 其中选择比例最高的是人文、教育和社会科学[4]。由此可见, 非传统学生的学历教育需求在不断减弱, 他们更注重工作中的实际需求。
在对日本非传统学生的特点研究方面我们得知:他们年龄偏大, 以老龄学生为主;入学动机以改善生活, 发展自我为首。日本广播协会的调查表明, 成人参与学习主要是为丰富生活, 享受学习带来的益处;其次为健康和交友;学习与工作领域相关的经验和生活技能位居其后[6]。
(二) 我国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向非学历教育的逐步转变
顾建辉在《高校成人教育的战略性转变》中, 根据我国目前的成人教育现状, 提出了我国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四个转变:
1.教育形式的转变:
高校成人教育将由脱产教育全面转向业余、函授教育, 将回归到以社会在职人员为主要教学对象的传统意义的成人教育。
2.教育类型的转变:
高校成人教育将由学历教育为主、兼顾非学历教育转向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 将调整到规范提升学历教育、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的发展轨道。
3.教育方式的转变:
高校成人教育将由相对封闭性转向全面开放性, 将真正地由注重自我发展走向注重与社会的协调和共同发展。
4.教育形态的转变:
高校成人教育将由学校教育转向社会教育, 将全面地以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双重身份面向社会、贴近社会、融入社会[7]。
成人高等学历教育这四个转变的存在依托我国经济总量的提升、人口结构的变化、高考扩招政策的施行和终身教育思想的纵深发展, 这些都会不同程度地促进这四个转变的实现。
基于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实践和中国成人高等学历教育面临的一些问题, 我们可以预见在高等教育发展的高级阶段, 后大众化教育真正遍布各个高校的时候, 我国的成人非学历教育必然取代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当下见证这种发展趋势的是各种培训学校的诞生, 不论是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技能的培训还是理财规划师、人力资源管理师、心理咨询师等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 这种成人非学历教育发展的趋势正逐步在我国的各个培训机构得到见证。
三、关于如何发展成人非学历教育的相关思考
(一) 成人非学历教育的理念
理论对实践一定程度上的指导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这就要求我们重视成人非学历教育发展的理念。如果学习年限、学生年龄和教学计划是学历教育的标志, 那么, 非学历教育的短期、实用和快捷的特征就表现得非常明显。所谓成人非学历教育, 我们可以从和学历教育比较的角度来理解, 非学历教育的教育目的不是为了获取学历证书, 而是为了提高工作技能和生活乐趣。如果这种理解过于笼统, 我们可以将其分层, 成人高等非学历教育是一种“高中后”继续教育, 且以普通高等教育相应层次的培养目标为参照:从类别属性分析, 成人高等非学历教育是整个高等教育活动中学历教育之外的其他教育类型;从具体形式分析, 除了层次标准等相同构成因素, 高等非学历教育没有严格的学习年限规定, 学习课程根据需要可多可少, 学员不需经过竞争考试而取得资格等[8]。还有观点认为, 成人高等教育的非学历教育主要指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所进行的高水平的技术培养教育、岗位培训教育和各类大学后的继续教育[9]。
笔者认为, 成人高等非学历教育应该以培养人的个性为根本, 发展人的兴趣为前提;启发人们对人生进行思考, 对幸福执着追求, 让生命得到最美的绽放;让生活、学习、工作能够相得益彰, 完美融合, 促进人的长远发展, 更重要的是, 我们要把成人高等非学历教育的培养目标立足于成人的生活之中, 培养成人的生活能力, 而非只是对其培养知识, 让其成为普通教育、应试教育长久以来的延续。
(二) 成人非学历教育的场所探究
关于成人非学历教育的场所, 我们的视野不应该局限于学校这种单一场所。只要能满足学员教育的需求, 大千世界、社会生活的各个地方都可以成为教育的场所。比如各类博物馆、图书馆、各种历史旅游景点、植物园、主题公园和各地风土人情……甚至KTV场所也可以成为练习声乐的场地;酒吧也可以成为学习酒文化的基地;监狱也可以成为少数人反思悔悟重新做人的地方。总之, 一切人可以生存的场所都可以成为学习的地方, 重要的是自己内心的价值取向是否偏颇, 从而背离成人非学历教育的初衷。
(三) 成人非学历教育的课程
关于成人非学历教育的课程, 我们可以根据群体需要和教师能力开设。只要有益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都可以根据需要开设课程。严格意义上, 这种课程具有很大的开放性。这种课程也当然是以学生的需求为标准, 具有一定程度的市场性。
这种课程更具有灵活性。它和专业性的课程相对, 是一种松散的课程。没有学业的压力, 课程目标由个人实际情况自定, 学习时间相对随意, 可以根据成人非学历教育的组织机构自行调整, 也可以常年滚动开班。课程也不需要权威机构评价, 只要学员自己认可在学习期间的学习收获, 满意在学习期以后的能力提升和身心发展即可。
(四) 成人非学历教育的教师
成人非学历教育的教师要求相对较高, 他们除了具有良好的个人素养, 还应该能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设计课程。作为成人非学历教育的教师, 我们更应该看重他们的课程开发能力、个人教学能力和人格修养, 而非过多地关注他们的学历、毕业院校背景和家庭的社会关系网。我们应该根据他们所授科目的不同对他们进行层次的划分:第一, 在横向方面, 他们应该有专门针对相关职业进行培训的教师, 我们称之为技能型教师;如果他们能满足成人兴趣的需求并引导成人陶冶情操, 对其精神需求进行导航, 我们称之为生活型教师。第二, 在纵向方面, 教师根据个人能力做出高、中、低等级层次的区分。这样的区分并不是为了鉴定教师, 而是让不同层次的教师更能得心应手地教学。因为很多成人非学历教育的学生在个人的经验下具有的知识基础不同。这种知识基础并不是以学生当前所拥有的学历为标准, 而是以他们实际的认知发展水平、个人能力和社会经验为基础。我们根据学生的能力来选择不同层次的课程, 也是为了合理利用师生资源, 达到师生认知匹配, 让他们在学习中得到身心的满足。
总之, 我国成人高等非学历教育将会是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高等教育中的非学历教育既是对学历教育的一种补充, 又是对学历教育的一种必然超越。非学历教育不会像学历教育那样有既定的规章和标准, 进行灌输式的教育。非学历教育将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和需要, 把学习需求和学生其他方面的需求相结合。非学历教育将从学员既有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结构出发, 创设出最适合学员发展的课程体系和活动方式, 以此来促进个体的主动发展和积极进步。
与此同时, 成人非学历教育的继续发展也是与国家经济和教育政策的支持密不可分的。对于成人非学历教育的发展, 我们期待国家成人教育法的颁布, 它将使成人教育合法化、规范化, 更能支持成人非学历教育的发展, 让每一个需要发展的成人追求成人非学历教育的权力。它代表了中国对国际终身教育理念的一种践行。
参考文献
[1][2]江颖, 宛小燕.新形势下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出路探讨[J].成人教育, 2008, (7) :85.
[3]王洪才.大众高等教育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4:102.
[4][5]曾艳清.高等教育后大众化与成人学生入学制度改革趋向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 2007.
[6]Letitia A.Combs, Chair Albert K.Wiswell Paul W.Combs, Change:Retirement in Japan and the Resulting Chal-lenges for Japanese Adult Education, Mary E.Repass, 1999:56.
[7]顾建辉.高校成人教育的战略性转变[J].成人教育, 2009, (8) :24-25.
[8]邵士权.高等非学历教育及其发展问题初探[D].武汉:湖北大学, 1999:12-13.
3.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特色研究 篇三
关键词:高职教育;转变观念;职教集群;服务地方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0)09-0095-03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党中央、国务院把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就当前的经济发展和服务地方经济而言,地方政府应该大力扶持高等职业教育,而高等职业教育要努力找准方向,办出特色。我们知道,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能忽视对劳动者,也就是大量操作人员的培养,必须注重提高劳动者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劳动者是知识、技术的载体,他们所掌握的科学技术知识越多,创新能力越强,其生产的能力也就越强。所以在现代社会,劳动者的素质,特别是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状况的决定因素。比如美国、德国是经济发达国家,都对职业技术教育相當重视,劳动者的素质已达到了相当高的层次。我国与之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在我国,服务社会的劳动者中一大批人是由高等职业教育校门走出的学生,他们的个人修养和职业素质直接影响社会的文明程度,因此,提高教育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资源、能源和环境承受巨大压力,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日益突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迫切需要培养大量技能型高素质人才。
一、改变高等职业教育的观念
在社会上,一些高职高专的大学生不愿说出自己上学的学校,因为社会上好多人认为高职高专根本算不上大学,学不到东西。就现实而言,职业技术学院的生源的确不尽如人意,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的教育结构形成的,而不以学校的意志为转移。首先是五年制大专和三年制中专所招收的初中毕业学生,除了极少一部分人是由于自己的兴趣爱好所至而主动报名外,大部分学生是学习成绩不理想不能考取高中,而被动报考的。另外是两年或三年大专招收的高中学生,也是在本科一、二、三批遴选后入学的。当然其中不乏优秀者,但是总体而言,高等职业教育的难度是相对较大的。因此,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教学就显得非常重要。笔者认为,只有高等职业院校为地方培养出了适销对路的人才,人们才能彻底改变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看法。
二、政府大力扶持,进行职教集群
政府在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和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职院校自身发展必须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目前,地方经济迅猛发展,很多地方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高职教育发展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巨大作用,意识到技能型人才缺乏将成为制约地方经济发展的瓶颈。这正如教育部副部长所说的,“职业教育决定着国家和地区产业竞争力;职业教育反映了产业的素质和能力;职业教育决定着产品的质量和水平;职业教育是教育改革的战略突破口……”因此,高职院校要抓住有利时机,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对高职教育资金投入、土地使用、信贷等方面的政策优惠,使地方高职院校赢得发展机遇,推动地方高职跨越式发展。其中,职教集群可以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优势、与企业联手共同建立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企业的发展,增强地方经济发展的活力。
职教集群是指在政府主导下将职教机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规划、院校之间合理分工、整体上优势互补的一种职业教育发展模式。集群可以增强不同机构间的互补性,有利于创新,有利于信息的交流、积累、传递和扩散。职教集群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即:校内共享,校校共享,以致城校共享。
这种集群模式已在我国南方广州、上海等地区成型,且显示出它的优势。在集群化之前,淘汰哪些弱校和弱专业,所以它是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结果。从欧美、日本、香港等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来看,也是这么一个发展趋势,开始的时候整体水平低,后来在竞争中慢慢出现分化,强的更强了,差的更差了。这时候从整体上看,那些相近档次的就具有了很多相同之处,形成了集群,他们共同主导着职业教育的发展。
不过,对落后者来说,在这一局面下有挑战也有机遇,只要进行市场细分,根据自身情况调整定位,抛弃劣势,强化优势,走特色发展道路,就能确立自己在某一两个领域里不可替代的优势地位,最终走向共同繁荣。
拿唐山为例,职业教育要想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大发展且为地方服务,就得实现职教集群,但是没有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职教集群根本就不能实现,所以政府的大力扶持非常重要。
三、找准定位,办出特色
高职教育必须适时顺应社会经济变革的要求,明确学校的社会角色的定位,以鲜明的办学特色和明确的培养目标、到位的社会服务,去赢得社会的支持。
“定位”有三层含义,其一是培养目标的定位,即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其二是办学层次的定位,是专科层次而非本科层次;其三是当地区域性经济重心的定位,高职教育是面向区域性经济,找准经济定位,才能知道社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不是研究型的人才,也不是某个领域的专家,我们教给学生的是基本的专业知识和从事任何职业都具备的素质,如思想道德、职业修养和其他一些基础性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知识,接受高职教育的大部分学生毕业后目的是就业而不是继续求学,所以在培养基本素质的同时,职业技能训练的水平是考核高职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不过,高职教育培养出来的不仅仅是会动手的蓝领阶层,他们还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文化和人文修养。
办学层次定位在专科层次,首先是受培养目标的限制,其次受学制的影响。随着技术的综合化和复杂化日益凸显,高职教育中原来设置的专业技术内涵已有很大丰富和拓展,虽然学生拿的是专科文凭,但这一纸文凭的技术含量已有很大的不同了。
找准区域经济的定位,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有所侧重,也不能过分迎合市场的需求而全盘否定原有的成果。
高职院校必须以积极主动的改革精神和改革措施来增强自身的发展动力,以开放的办学整合社会资源,最终是提升内涵,保持可持续发展。同时,高职院校的发展一定要既强调凸显工学结合的特色,又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四、就唐山的优势,发展
服务区域的高等职业教育
唐山具有资源、区位、产业、港口和环境五大优势。
(一)资源优势
唐山北部是山区,盛产干鲜果品;中部是平原,为粮棉油集中产区,是京津和华北地区的主要农副产品基地,有“冀东粮仓”之美誉;南部是沿海,陆域海岸线近200公里,海洋资源丰富,具有多处优良港址资源,也是渤海湾的重要渔场和我国原盐的集中产区。唐山矿产资源丰富,目前已发现并探明储量的矿藏有49种,是全国焦煤的主要产区和全国三大铁矿区之一,石灰岩、黄金等储量也十分可观,是国内不多见的资源富集区。2007年在唐山南堡又发现了10亿吨大油田。
(二)区位优势
唐山处在渤海湾中心地带,是联接华北、东北两大地区的咽喉要地。
(三)产业优势
唐山的工业门类齐全,电力、建材、陶瓷、装备制造等都有雄厚的基础,现已形成钢铁、能源、装备制造、建材、化工等优势支柱产业,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
(四)港口优势
唐山港拥有京唐港和曹妃甸港两个港区,2007年吞吐量完成6759万吨。设计吞吐能力为5亿吨,已与世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通航。
(五)环境优势
唐山具备很好的法治环境、诚信环境、人文环境,先后被评为中国投资环境50强城市、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十强城市,并首次进入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榜。
基于以上优势,在唐山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就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首先,依托优势,为钢铁、能源、装备制造、建材、化工行业提供有知识、懂技术的高职人才。
唐山曹妃甸工业区2006年3月被列入国家级“十一五”发展规划。它以建设国家科学发展示范区为统揽,逐步把曹妃甸建成能源、矿石等大宗货物的集疏港、新型工业化基地、商业性能源储备基地和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它的产业发展方向为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及两个市场,逐步建立以现代港口物流、钢铁、石化和装备制造四大产业为主导,电力、海水淡化、建材、环保等关联产业循环配套,信息、金融、商贸、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的循环经济型产业体系。
唐山的高职院校可以利用现有的条件和本地现成的资源,“请进来,走出去” ,可以采用阶段实习、顶岗实习等形式。学校利用企业的资源,企业利用学校的人才,这样实现双赢。因此就要求高等职业院校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导、以专业教育为基础,培养适合社会最新需求的实用型人才。同时,还要注重在教学中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团队协作意识和人际沟通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直接胜任用人单位的岗位工作要求,真正地实现人才与企业对接。其中,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就遵循“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之路”的办学方针,坚定不移地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探索出了一种“前校后厂、校企合一”的集团化办学模式。
其次,依托优势,发展物流、酒店管理、物业管理、旅游管理等服务性专业。
随着支柱产业的发展,必然会带动物流、酒店、物业、旅游等服务性行业的发展。如:唐山空港城的建设,以唐山机场军民两用为契机,统筹发展空港物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建成北方航空货物分拨配送中心。因此,高职院校一定要抓住机遇,提高这些专业的办学水平,办出特色,办出优势。
拿唐山的旅游业来说,城市有抗震纪念碑、纪念馆、地震遗址、南湖湿地公园等;海滨有京唐港的浅水湾、月坨岛;古跡有清东陵;农村有遵化的沙石峪、西铺农业旅游观光,长城沿线及南部山区农家院休闲度假基地等,同时还可以加强与北戴河、避暑山庄及京津等地景区景点的协作,形成京津冀大旅游圈。因此,唐山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教学计划与培养方案的制定,必须及时了解唐山旅游行业的基本情况,分析旅游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与分布情况,确定旅游职业综合能力。要着力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引入不同级别的国内乃至国际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鼓励学生获取跨行业的职业技能证书,以适应学生择业谋职的需要。在课程设置上做到理论和实践并重。教学上应体现现代教育综合化的特色,应超越我国传统的单纯“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固定模式,不断推出课堂教学课程与实践活动课程相结合、以科研探索为发展导向的课程设置体系。利用实训室和实习基地锻炼学生的旅游职业综合能力。这样,学生既能顺利就业,又能为唐山的旅游业贡献一份力量。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而高等职业教育如何服务地方,办出特色,更需要长期的努力。目前,还存在政策、资金、规划设计等许多困难。但是,从历史的经验看,推进高职教育发展,高职院校必须自强,不能怨天尤人,不能等政策。应该在现有政策的框架下,研究如何做得更好。就是说,要在竞争中求生存,在合作中促发展,在创新中抓机遇,在务实中做跨越。
【参考文献】
[1]张曾.职教集群: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9,(2).
[2]石伟平.时代特征与职业教育创新[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王义遒.高等学校提高教学质量面临的挑战[J].中国大学教学,2007,(2).
[4]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G].
[5]黄春麟.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理论与实践[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4.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篇四
论文摘要: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企业的经济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高等职业院校教育的压力进一步加大为及时准确地对金融危机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作出决策和判断.本文对金融危机下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投资环境、文化环境、招生就业环境进行深入分析,切实做好高职生的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
金融危机,冲击中国经济市场,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导致企业生产减缓、停顿,甚至倒闭破产。来势汹汹的金融危机也影响到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应该说金融危机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是直接的、严重的、深远的。
5.浅论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 篇五
摘要:由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广大家长和青年学生对成才的渴望,民办教育已成为一个消费首选的重点领域;此外,社会教育观念及教育消费模式的转变为民办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机,社会需求的急剧增长是民办教育行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关键词:民办高校;职业教育;产学结合;特色可持续发展 前言
十七大报告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要求,这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应对国际竞争的需要,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民办高等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近年来呈现高速发展的势头,为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作出了贡献。但是,民办高校在发展过程中也受到不少因素的制约和困扰,如何及时将诸多压力转化为动力,并根据自身的历史、师资情况、学科设置等等各方面的因素考虑自己的定位,坚持走特色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当今民办教育机构必须考虑的问题,应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发展。
一.管理创新,激发活力
民办高校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较大,市场意识和经营观念较强,因此更具有管理创新的条件。民办高校要充分利用已有的优势,以现代企业制度为参照,借鉴企业界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大胆创新,不断优化内部组织结构、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不断提高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益。
二.错位竞争,拾遗补缺,凸显民办高校自身的办学特色
我国民办高校要“拾”的“遗”,“补”的“缺”,并非是公办高校已经把教育市场瓜分得差不多之后的“残羹剩饭”,而是有着发挥重要作用和凸显特色的广阔天地。就民办高校当前而言,为主的还是把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定位在生产第一线的实用型、复合型人才,这是社会的急“缺”之所在。
三.创新融投资模式,解决民办高校的资金问题
办学资金紧张一直是制约民办高校发展的瓶颈,为此,我们要借鉴国外私立高校的成功经验,深入研究资金筹集与运作问题,广泛拓展筹资视野,不断开辟新的融投资渠道。如成立专门的筹资机构,制订筹资策略,搞好公共关系,争取政府财政拨款、贷款贴息、减免税费等各项财政支持;改革融投资体制,引入市场机制,通过股份制、集团化等各种模式,开展广泛的校企合作办学,吸纳企业和个人投资(包括职工持股);改革资产管理体制,为贷款融资创造条件,并通过各种形式的“联姻”介入资本市场;与此同时,要加强资本运作和管理能力,尽力降低筹资成本和财务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四.从单纯规模扩张走向内涵发展之路
在民办高校的发展过程中,单纯依靠规模扩张做大总是有限的,它将受到需要与可能的限制,而依靠质量取胜和特色创新来做优、做强,其发展空间是无止境的。民办高校就要根据社会需求调整专业结构,根据企业需求进行专业建设,根据培养目标进行课程建设和培养方法的改革,严格进行考核、验收,以培养符合要求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人才,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五.产学结合是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合格人才的必由之路
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线的技术应用性人才,是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而这类人才的很多知识能力结构通过传统的学校教育是不可能实现的,尤其是诸如工程意识、岗位的行为准则、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一些关键的能力等等,往往是需要在生产第一线,需要产学结合,需要与企业紧密结合才可能形成的。又例如,技术应用与基础理论不同,一些基础理论几百年了还在应用,但技术应用的变化是日新月异的,致使教材、知识点大大落后于实际,造成毕业生不能立即适应职业岗位的工作,这个困扰职业教育多年的问题,最终还是要通过产学结合来解决。
结束语
总之,民办高校在发展中一定要靠实力取胜。这个实力包括学校对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塑性。减少应试教育模式下的思想痼疾,强调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就业力”,学生的就业力将是我们民办教育集团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和显著特征。
参考文献:
[1]信力建,孙红璎.集团化办学的资本运作模式[J].教育发展研究 2002(7—8)
[2] Joe Chang.民办职业教育 外资徘徊在门外.全球财经观察 2005
[3]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2002
6.高等职业教育现状与发展研究 篇六
调研提纲
一、调研背景
根据《教育部关于批准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的通知》(教高函[2005]23号),上海市教科院高职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承担“高等职业教育现状与发展研究”项目任务,编著出版《高等职业教育现状与发展研究》一书。该书将对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阶段性发展进行深入、详尽的分析与研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作一次全面、理性的疏通和分析,并给出一个比较科学、合理的综合性判断,以期正确地评价、准确地反映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目前处于怎样的发展阶段和水平;同时,借鉴国内外的发展经验,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指明道路和方向。
本书将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以来一部具有总结性、权威性和历史性的著作。在该书中,将收录一批有特色、有经验的高职院校的典型材料,作为此次历史性总结的支撑背景。同时,将准备有选择性地总结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双证书运行、职教集团等若干模式等,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健康发展提供启示与借鉴,以更好地发挥高等职业教育的人力资源供给和服务功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需求。
二、调研目的
据了解,贵校在上述方面已经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发展模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因此我们希望将贵校的材料作为典型个案纳入本次历史性总结的权威之作。为此,我们特编写了有关个案的提纲要求及范例供参考(参见附录一~四)。如果贵校在附录提纲的某一项或几项中有期望展示的风采或值得总结的经验,则请您按照提纲所列要求准备材料,并通过电子版或E-Mail的方式寄给我们。时间截止到2006年2月25日。
我们将根据您所提供的材料进行仔细研究、分析、提炼、归纳,通过这本权威性专著的展示,使贵校的亮点更亮,特征更鲜明,声誉更提高,并将由此让高层领导‘知道您、了解您、支持您、帮助您’,为贵校自身乃至整个高职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三、调研的主要内容
1、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
2、发展中的特征及特殊做法;
3、发展中存在的困难与不足;
4、下一步发展的目标;
5、可供借鉴的举措建议。
四、联系方式
地址:上海市茶陵北路21号(邮编200032)
上海市教科院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项目组联系电话(兼传真):021-64175236
联系人:黄 芳(项目秘书)
E-Mail: office.ribb.sh@163.com
项目总负责人:
马树超(上海市教科院高职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高教司参加人:
范 唯(高教司高职高专教育处处长)
各专题负责人:
郭 扬(高职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负责综合组)
陈 娟(负责优秀高职院校的典型个案研究)
021-64034387或***
陈 嵩(负责校企合作的典型个案研究)
021-64034387或***
黄 芳(负责双证书运行的典型个案研究)
021-64175236或***
郭苏华(负责职教集团的典型个案研究)
021-64434053或***
附件一:
高等职业院校典型模式
调研提纲
一、调研主要内容
1、学校办学历史。
2、学校典型经验和成功做法。
3、学校最典型的几个特征总结。
二、案例文稿要求
教育部高教司委托课题“高等职业教育现状与发展研究”项目组,将对各高等职业学校的典型经验进行总结,择优编入《高等职业教育现状与发展研究》这一权威性论著。您的介绍和经验将成为我们对高职院校发展理论研究的有力依据。
为之,要求参与单位根据提纲编写2000字左右的文稿,也可提供相应的现成材料。
三、案例写作参考提纲
1、学校办学历史。
2、学校典型经验和成功做法,包括:投资和经营方式、学校管理体制、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专业设置和教学模式等。1)方法与措施 2)作用与成绩
3)学校最典型的几个成功经验总结
附件二:
“校企合作”办学
调研提纲
校企合作办学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属性,“校企合作”成功与否关系到高等职业教育能否办出特色,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高等职业教育成败兴衰的决定性因素。为了更好地总结和推广各地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办学经验,并为我国今后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献计献策,现特征求一批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的经验介绍,列入《高等职业教育现状与发展研究》这一权威性论著。
一、调研主要内容
1、学校发展的历史回顾,特别是在校企合作方面的发展情况;
2、学校在校企合作方面有哪些主要特征;
3、目前学校在校企合作办学方面所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4、学校今后在校企合作办学方面的打算;
5、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有何好的建议。
您的介绍和建议将成为我们对高职院校发展理论研究的有力依据。
二、需索取的资料
可提供相应的现成材料,但更希望能够写成专题论文的形式。
三、个案范例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五位一体”办学模式的基本特征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当地区域经济发展和学校自身办学水平提升的需要,从2002年起,在原有发展基础上,围绕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充分利用“小企业大集群、小商品大市场”的区域优势,主动与地方经济社会接轨,形成了“基地、教学、科研、招生、就业”五位一体的办学模式,促进了学校跨越式发展。
“五位一体”办学模式是指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双赢、诚信、融通的基础上,通过紧密型校企合作,实现基地、教学、科研、招生、就业一体化,促使教学、科研全面提升,带动招生、就业良性循环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基地是校企联姻的基础。创建紧密型基地是校企合作的基础。学校与企业的关系有松散转变为紧密,有“邻居”转变为“亲戚”,合作由单一到多元,使校企成了“一家”;基地对招生、教学、科研、就业各个环节都产生巨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招生是校企互动的起点。根据企业需求调整专业结构,进一步拓展“订单培养”,让学生进入学校后以企业准员工身份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密切关注人才市场和生源市场的变化,将基地建成招生宣传的窗口。
教学是校企合作的核心。通过紧密型校企合作,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坚持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需求贴近,坚持专业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贴近,坚持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贴近,坚持专业建设与产业岗位需求贴近。
科研是校企融合的提升。通过紧密型基地的设置,构建高层次科研管理体系,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实施评估考核,采取联办应用型研究所、合作建立学科性公司等方式促成资源共享,联合攻关,解决目前高校科研与经济建设之间的目标隔离、人员隔离、经费隔离和成果隔离的问题。
就业是校企双赢的硕果。培养“合格加特色”的人才是学校的追求,这种人才也是企业的需求。通过校企双方共同把握市场人才需求,共同实施个性化就业指导,共同实施市场化动作,规模推进学生就业,畅通毕业生的就业渠道,是学校与企业获得双赢的硕果。
基本特征之一——以系统科学理论为依据。基地、教学、科研、招生与就业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它们密不可分,构成了系统化的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科学体系。
基本特征之二——以经济社会需求为动力。体现开放办学、社会办学的高职办学理念,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设置专业,人才知识与能力结构符合社会需求,教学科研体现改革思路。
基本特征之三——以紧密型基地建设为重点。抓住校企合作的关键,突破传统基地的学生实习单一功能,着重建设具有多功能的紧密型基地,把紧密型基地作为实施“五位一体”办学模式的重要基础。
基本特征之四——以拓展多元利益为驱动。在校企合作中拓展多元利益,从思想感情和文化成分上,加强学校与企业的糅合,达到互惠互利、文化融通、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保持长期稳固的合作关系。
基本特征之五——以提升综合素质为目的。合作涉及双方感兴趣的所有方面,形成不拘一格,灵活多样,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教育服务,为学生养成企业需要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提供理想途径。
附件三:
实施双证书制度的典型个案与模式研究
调研提纲
为了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有序推进,提高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高效率、低成本,实现高技能人才的“零距离”上岗,满足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为了解高职资格证书在具体实践运用中的有益经验与存在问题,以及进一步发展的可行性措施与方案,以便将贵校的成功经验编入《高等职业教育现状与发展研究》这一权威性论著,特拟定本调研提纲。
一、调研内容
1、学校实施高职职业资格证书的基本情况介绍。
2、学校实施高职职业资格证书所取得的成就及有益经验。
3、学校实施双证书的特色及特殊作法
4、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5、进一步发展的目标设定。
6、对实施高职职业资格证书的举措设想与建议。
7、对“高职职业资格证书内涵”的思考,(1)高等职业教育对“高技能人才”的界定,(2)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特征,(3)“高职职业资格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之间的区别等,(4)社会对高职资格证书的认定情况。
二、需索取的资料
请配合提供下列资料,谢谢!
1、请提供学校基本情况、实施高职职业资格证的相关文件与资料、学校职业技能鉴定站所、学校发展规划等相关资料。
2、学校曾发表的关于“双证书”的论文及著作等。
3、学校曾参与的有关“双证书”的课题资料及相关成果。
三、个案范例
新疆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实施双证“直通车”模式个案研究
新疆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创建于 1956 年,是一所以工科为主、文理兼备、多层次、多学科的综合性普通高等院校,面向全国招收“高中后三年制、初中后五年制”大专及普通中专层次的学生,各类在校生 6000 余人。2003 年学院毕业生就业率 97.1 %,居自治区高校首位。
学院坚持以能力为本、突出职业技能的办学特色,实行“一书多证制”,培养复合型、应用型技术人才。校内建立了与各专业相配套的实训基地,设立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学生通过实训可直接获得各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大大提高了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一、“直通车”模式基本情况
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率先在自治区高职院校中实施了职业资格证书直通车改革试点,高职学生通过三年学习,毕业时经过考核合格可以领取毕业证书和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2004年9月新学年开始,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的汽车运用与维修、工业电气自动控制技术、旅游与饭店管理等3个专业开始实施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直通车”新模式。
实施职业资格证书“直通车”模式后,这些专业的学生在毕业时不用参加由职业技能鉴定部门举行的资格考评获取职业资格证书,而是在完成所有课程之后直接获得相关工种的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实施职业资格证书直通车后,学生三年就能拿高级工证,而过去则需要十几年的时间。
二、实施“直通车”模式的若干特征
1、调整专业设置适应职业标准。职业教育中的专业相对来说有一定的系统性和标准,要实施职业资格证书“直通车”,就必须在专业的基础上找出共同点和差异点,通过调整使专业培养包含职业标准,又不违背专业标准;在完成专业学历教育的同时,也达到职业标准要求。
2、强化专业能力培养适应企业需求。学院在教学内容上以专业所必须的基础知识够用、实用为原则,加大了专业的技能动手能力、攻关能力、新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在教学内容上,学院结合专业对应职业工种进行了调整,以适应专业和工种的需要。比如电气自动化专业,这个专业对应的工种为维修电工,该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课程完全覆盖了维修电工工种(初、中、高级工)所必须的应知知识要点,即,如果该专业毕业生理论合格,则维修电工工种的职业资格证的理论考试也就合格。
3、构建“一体两翼”新型课程体系突出职业能力。学院按照‘一体两翼’模式构建课程体系,突出以职业能力为中心,既满足学历教育的要求,又适应职业资格取证的需要。所谓“一体”就是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需求为目标”的三位一体主体方向构建课程体系主体;“两翼”指的是大专学历教育的文化知识结构与高级工的职业资格标准。学院调整后的课程实行“大平台,小模块”,“大综合,小方向”的结构,同时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时分配保证达到5∶5。
4、实施“一体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实施“直通车”后,学院对教学方法和手段都进行了改革,实施“一体化”的教学方法,边讲边练。所谓的“一体化”教学法,就是将过去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为“一体”,变实验室为课堂,变课堂为实验室;另一方面,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也结为“一体”,这样才能使学生达到职业资格证书所要求的技能标准。同时,学院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精选授课内容,扩大专业视野,增大认知力度,加强理解记忆,提高课堂效率。
5、实施课程认证的考评方式提高考评效果。实施该模式也对学生的考核与评价方法进行了改革。学院根据职业资格标准,将与之有关的主干课程化分为若干教学模块,按模块进行教学和考评,把技能鉴定的一次性考评转变为多次模块考评,把小容量抽题考评变为大容量普遍性考评。“直通车”方式的考评由于考评次数多、模块内容相对集中,考评的量相对较大,内容的覆盖率也高。
6、建立和完善监督与保障机制。为了使“直通车”模式顺利运行,学院专门制定了《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直通车”的实施细则》,落实了各级责任,相互监督、规范运行,确保“直通车”实施后,质量不打折扣。同时,为保证“直通车”工作的运行质量,学院建立了由系部、学院、自治区劳动厅组成的校内外三级监督体系,随时进行抽查监督。再者,学院进行了课程改革、整合教育资源、调整教学计划、保证实训时间、改革考评方式等一系列保障措施,确保“直通车”模式实施的有效性。
三、“3+2双直通”模式
基于技校想要学历,而高职学院则想要技能的基础,2005年,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同时与克拉玛依职业技师培训学院、乌鲁木齐铁路运输学校、哈密铁路技工学校3所学校签署协议,组成了一个新的合作体,共同实施继“直通车”模式后的又一新型模式——“3+2双直通”模式。
基本模式和实现方式:由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负责申报五年一贯制高职试点专业招生计划,在中考成绩优异者中录取。前三年在试点的技工学校学习,达到中级职业资格水平;后两年到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学习,达到大专学历,同时获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3+2双直通“模式两个学段分别在技工学校和高职院校按照统一的教学计划学习与实践,同时达到大专学历水平和高级职业资格标准要求,同时获得大专学历证书与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实现中职与高职、中级与高级职业资格、高职学历教育与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相互衔接,实现职业教育的”三通",为社会培养真正具有高技能的人才。
附件四:
集团化办学 调研提纲
一、调研内容
1、集团组建模式:是松散型的还是一体化的。即组成成员的产权关系有没有变化。以怎样的协议组合起来。
2、机构建制: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的设置状况。
3、运行特征:以资金、或技术、或资源、或其他为纽带。
4、集团政府和社会组织与集团的关系,政府的指导作用和引导方式。
5、集团在教育和企业联合方面的结合点。主要强调企业在集团内所追求的利益焦点。
6、集团在办学层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用人机制等方面的探索和创新。
二、需索取的资料
可提供相应的现成材料,但更希望能够写成专题论文的形式,以便我们择优编入《高等职业教育现状与发展研究》这一权威性论著。
三、个案范例
江苏现代服务业职业教育集团的基本特征
江苏现代服务业职业教育集团由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牵头、全省33所办学水平较高的省级以上重点职业学校加盟、67家知名企业共同参与,将联手培养现代服务业所急需的实用型紧缺人才。
特征一:松散型结合,自主加盟式参与。参与单位产权不变,财务分列。
特征二:政府引导。省教育行政部门为集团的筹建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为集团牵头方提供政策支持和信息支持。
特征三:在形成共识的前提下,实现资源共享。组建服务业职教集团后,33所学校可以尝试进行一系列教学教育改革,在近期内主要包括统一专业培养目标、统一教学管理、统一教育质量监控、统一招生及学籍管理、统一境外合作与国际交流。同时,在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基本建设、教师及教学设备的调剂、毕业生就业推荐等方面实行统筹。联合召开大规模的毕业生招聘会;利用资源优势联合举办成人教育、继续教育、远程教育和终身教育,打通学校和社会的“瓶颈”。此外,还可实现中、高职的人才对接,在33所学校内,针对中职学校部分学生升高职的需求,通过内部协调,与高职学院联合,在招生、培训、就业等方面做到“无缝对接”。
7.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探析 篇七
一、树立高职教育科学发展的理念
我国的高职教育经过多年发展, 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现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普通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形成三分天下的态势, 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适应性强、技术精湛的各类高端职业人才。高职教育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 办学的规模日益扩大, 教学水平不断提升, 逐渐形成了一大批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院校。积累了许多办学经验, 在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 一大批知名院校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发展路子。但是目前仍有不少高职院校, 办学的理念模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教育教学模式落后, 培养的人才适应性差。为此, 要办好高职教育, 高职院校就要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高职院校要紧贴自己的办学特点, 把培养具有一定基础理论知识并且具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面向基层生产一线岗位的高级职业技术人才作为自己的办学特色。要突出高级性, 把培养适应社会不同层次需求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作为办学重点, 特别是把高新产业所需人才作为重点, 以支持国家重点建设发展;突出职业性, 着重培训学生运用掌握新技术、新装备的能力, 让学生在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具有较强的适应性;突出技术性, 要培养学生不但要懂得专业基本理论, 更重要的是具有高超技术, 能将技术图纸转化为物质实体。只有把握好办学方向, 才能培养出适应性强的合格人才。
二、建立相互衔接的高职教育制度
要完善我国的高职教育体系, 发展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 就要规范和完善高职教育的各种衔接机制。高职教育要实行分类发展, 优化其专业教育结构, 突出高职教育的特色, 建立完善的高职教育体系。要发展我国的高职教育, 就要既突出高职教育体系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双重地位, 又要与其他教育相关联, 使我国的高职教育要与普通本科教育和中职教育相互衔接, 建立上下互通开放的教育体系。首先, 要把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相衔接, 组成职业教育体系。把中、高职教育的内容、课程科目设置相互衔接, 以便中职学生到高职学校继续学习深造。同时要搞好两类学校的发展定位, 保证中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能发挥各自的作用, 从而避免中职学校高职化和高职学校中职化的浪费现象出现。其次, 要与普通高中教育相衔接。普通高中生可考入高职院校来学习专门的职业技术或职业技能, 以便获得某个职业的从业资格, 可以采用三至五年的灵活学习时间。高职学生如果达到普通本科专业的要求, 经考核认证可到普通本科院校学习, 甚至接受研究生教育。普通本科生根据岗位专业需要可申请到高职院校学习。
三、加强高职教育体系制度机制建设
若想完善我国的高职教育体系, 就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首先, 定位好高职教育的目标与规格。高职教育是为社会培养各行各业需要的高级专职人才, 它不同于普通本科教育和专科教育, 要按照高职教育自身的特点来制定发展规划和发展政策, 把培养国家各个行业需要的高级专职人才作为办学目标。根据高职专业的技术和技能复杂难易程度, 人才的培养规格应有所区别, 可以把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为专科层次的副学士、本科层次的学士或研究生层次的专业硕士或专业博士。其次, 加强管理体系建设。对高职院校应建立教育部门和行业协会双重管理的机制。高职教育既有公益性, 又有很强的专业性, 涉及多方面利益, 应建立双重管理体制和多元经费投入体制, 建立政府与行业相结合的评价机制, 以促进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第三, 规范专业学习制度机制。高职院校要实行学分制, 健全完善学生的选课机制, 加快课程改革。高职院校实行和完善选课制度, 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也有利于推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优化升级。
总之, 虽然近几年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势头良好,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如办学质量有待提高, 办学制度机制不规范、不完善, 高职院校的专业特色不明显、不突出等问题。但随着高职教育体系的发展创新和进一步的规范管理, 高职院校培养的职业人才将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黄少平, 刘金玉, 冯孟, 等.试论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趋势[J].高等教育研究, 2012 (4) .
8.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创新与特色 篇八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发展 创新 特色
[作者简介]杜吉泽(1957- ),男,山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师资培训中心主任,教授,硕士,主要从事职业教育和哲学研究;于京波(1966- ),男,山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师资培训中心副主任,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职业教育研究。(山东淄博255049)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7-0010-03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完成,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高等职业教育对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高等职业教育要保持健康、持续的发展就必须转变观念,明确定位,坚持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办出自己的特色,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之路。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和取得的成绩
高等职业教育在短短二十几年的时间里,由无到有,由小到大,为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急需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成绩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确立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和根本任务
1991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对职业教育的性质、地位、作用以及方向、任务、措施等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提出了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建立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问题。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职业学校教育分为初等、中等、高等职业学校教育……高等职业学校教育根据需要和条件由高等职业学校实施,或者由普通高等学校实施。”1998年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用人才,真正办出特色。”1999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明确: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这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性文件确立了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同时规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
(二)形成了明确的办学方向和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院校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树立正确的质量观,立足高等教育层次,突出职业教育特点,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使得毕业生具备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建设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结合、校企合作之路的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职业教育战线的共识,也正在为全社会逐步认可和接受。
(三)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多元化,规模迅速扩大
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数、在校生数、毕业生数占普通高校学生总数的比例逐年上升。1999~2004年,高职招生人数从61.19万增加到237.43万,在校生人数从136.15万增加到595.65万,毕业生从40.67万人增加到139.49万人。据200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06年,全国1867所普通高校中,高职高专院校为1147所,占学校总数的61.44%;独立设置的民办高校有278所,在校生达到133.79万人。在办学体制方面,打破了单一的政府办学格局,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面向市场的多元化办学格局,尤其是民办高校的快速、健康发展,为高职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高等职业教育成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利益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高等教育类型,为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发挥了巨大作用。
二、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困难和主要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办学条件成为制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
1998年开始的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使得几乎所有高等职业院校都在师资、实验实训条件、实习基地、教学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材建设等方面跟不上发展的需要,办学投入严重不足。特别是高职教育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实践能力为中心,对教学设备和其他实训条件的要求较高,而资金来源不足,政府投入不够,导致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影响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使高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减弱。
(二)社会观念偏差是高职教育发展滞缓的重要因素
人们追求知识型、研究型人才的意识未能随市场经济的转变而转变,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成为相当多高中毕业生的无奈选择。由于招生政策的不科学、不合理,高等职业教育招收的生源质量相对较差,许多学生、家长甚至社会都把高等职业教育看成“低层次”的教育。同时,社会分配机制不健全、不合理,使得技能型人才没有相应的社会地位,影响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三)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与特色
部分高等职业院校是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基础上合并、升格的,受传统教育思想和观念的影响,在专业培养计划中,仍沿用学科本位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形式;在教学中,仍将传授理论知识作为课程的核心,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基本还停留在概念层面;在课程设置上,强调理论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忽视学习者未来岗位的需要以及对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对高等职业教育所界定的“技术应用”及理论上的“必需、够用”的理解不全面、不深刻;专业课、实践指导教师对生产、社会实际了解不多,缺乏实践经验,影响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特色与质量。
(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运行机制尚未真正形成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联系最为密切的教育类型,产业结构的调整决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从高职院校自身的角度看,现阶段部分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与行业、企业的用人要求不一致,与行业、企业结合不紧密;高职院校的功能定位不够科学,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目标取向不明显。从行业、企业角度看,行业、企业参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影响了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
三、高等职业教育应该走科学发展、教育创新与特色建设之路
高等职业教育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也面临激烈的竞争和严峻的挑战。只有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创新之路,创出特色,才能满足现代化建设对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促进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之路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生产力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也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知识经济、新型工业化道路对劳动者的知识、技能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时代要求我们更新人才培养的观念,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高技能人才,要适应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需要,符合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因此,必须从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用终身教育观念、创新教育观念、个性化教育观念、重视质量的教育观念、教育国际化的教育观念、社会责任感的教育观念、教育与生产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观念来指导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走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之路。
(二)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需求,走地方特色发展之路
高等教育为地方服务是高校发展的方向。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推广高新实用技术、提升企业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服务,为地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提供继续教育、终身教育服务。我国地域广袤,各地之间无论是山川水土的自然环境,还是经济、文化、习俗等方面的人文环境都各有特色。高等职业教育走特色发展之路,必须凸显服务地方的特色,即体现区域经济支柱产业发展的需要,体现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体现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的综合要求。地方特色是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特色所应依托的重要基础,要满足地方社会经济进行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需要,在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的数量、类型、层次以及综合素质等方面满足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面向可持续发展,要遵循“发展需要驱动”规则,即针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根据社会岗位(群)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确定和调整教学内容;从强调我能做什么、能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转变为强调市场需要我做什么、社会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突出强调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和创业能力、学习能力,使教育、培训、就业等工作融为一体,并将职业教育确定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出人才培养的地方特色和职业特色。
(三)加强校企合作,走集团化发展之路
建立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机制,实行“订单”培养的新模式。学校坚持职业教育为行业、企业、区域经济服务的办学理念,所开设专业都以市场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准则,把供需链条紧紧与企业连接在一起,将行业的有关专业办成品牌专业,并进行相关实用技术研究、产品开发、成果孵化,使之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着重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产品质量意识、信誉意识、效益意识,锻炼和培养企业管理意识,缩短学校与企业、学校与市场对接的距离,使学生受到学校与企业文化的熏陶。学生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又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实现毕业即上岗的“零距离”对接,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实用型人才”。企业与学校签订人才培养合同,并积极参与院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与学校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知识结构、技能要求、课程开发、教学内容和学习成果评估等,为学校提供实训设备、支持职工做兼职教师、在合作学校设立奖学金,优先录用合作院校的毕业生,依托学校进行新职工的培训。通过校企合作明确人才培养的新机制,形成集团优势,互惠互利,共谋发展。
(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走内涵发展之路
1.构建开放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办学,体现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特征,创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2+1”培养模式,即学生前两年在学校学习,掌握基本理论和职业岗位必备的知识,最后一年到企业进行实习并接受职业培训。该模式可以吸收社会专家、学者和企业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参与课程和教学改革;在学籍管理和教学管理制度上,推行学分制等更加灵活的学籍管理、教学组织和教学管理制度,实行分层教学、分专业方向教学和分阶段教育,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贯穿于培养的全过程,使其在理论学习—实践应用—自我反思—实践总结的过程中提升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一是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学科、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长期的、根本性的战略任务,对提高教育质量至关重要。要依据地方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重点产业的发展需要,确定其骨干学科,建设和发展特色学科和专业,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在专业设置和调整上,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要求,集中力量,发挥优势,培育特色,以增强专业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二是加强以培养“双师型”教师为目标的师资队伍建设。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水平的根本大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特色的关键。探索实行校企结合、与市场结合的路子,内培外聘,多渠道、多方法扩大“双师型”教师比例,以解决目前“双师型”教师匮乏的问题,发挥教师在创新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三是创新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指导者、咨询者;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获取知识。在教学手段上,综合运用演示法、讨论法、模拟法、实习实验法、案例法及现代化电教手段,让学生边学边用,以用促学,学以致用,实现三个转变,即从为就业而学习到提高就业能力而学习,以教师为中心而学习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自我学习,从专攻一种技能到寻求多种技能而学习。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是高等职业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建立完善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是高等职业教育走特色发展之路的基础;办出鲜明的特色,是高等职业教育走特色发展之路的关键;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是高等职业教育走特色发展之路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刘兰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特色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2]杨国祥,丁钢.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3]廉永杰.创新教育及比较研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4]周济.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视频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06-11-14.
[5]唐亚豪.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创新[J].教育与职业,2005(2).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推荐阅读:
高等职业院校广告设计专业发展研究论文10-19
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09-20
融合电力企业文化的高等职业教育研究10-29
高等职业教育论文08-16
高等职业教育政策定位08-05
《高等职业教育导论》心得体会06-15
高等职业教育教师教学能力培训总结12-08
高等职业教育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09-06
论比较教育依附论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启示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