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保产业分析

2024-10-18

中国环保产业分析(共8篇)

1.中国环保产业分析 篇一

摘要:总结中国环保产业十多年的发展历史,其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技术服务阶段,该阶段的特点是针对某个环保治理项目,提供技术方案,组织规模小。二是项目承接阶段,该阶段的特点是为环保项目提供设计、施工、调试及运营等一揽子服务,组织成规模化发展。

三是以产品为核心的品牌阶段,该阶段的特点是以产品营销为核心,以企业品牌为依托,以项目融资、项目承接、产品营销、技术服务等为内容。这一阶段将是市场洗礼的结果,也是目前中国环保企业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

环保产业 现状分析 未来发展我国环保产业现状分析

1.1 我国环保产业的定义范围

我国环保产业的概念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内涵。比如前一两年,环保产业仪指专门从事环保没备生产和其它专门从事环境保护的企业单位。现在,随着国家对利,研院所的企业化改革步伐的加快,环保产业还包括诸如国家各部委直属的研究院所和生态建设的企业单位等。

1.2 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历程

总结中国环保产业十多年的发展历史,其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技术服务阶段,该阶段的特点是针对某个环保治理项目,提供技术方案,组织规模小。二是项目承接阶段,该阶段的特点是为环保项目提供设计、施工、调试及运营等一揽子服务,组织成规模化发展。三是以产品为核心的品牌阶段,该阶段的特点是以产品营销为核心,以企业品牌为依托,以项目融资、项目承接、产品营销、技术服务等为内容。这一阶段将是市场洗礼的结果,也是目前中国环保企业努力的方向。

1.3 我国环保产业的特点

1.3.1 进入门槛不高

十多年来,中国的环保企业通过市场机制优胜劣汰的洗礼,现有一万家左右。由于环保产业相对于其他的行业而言,整体利润比较可观,而且进入壁垒并不是很高,因此,就不断有新企业加盟,且呈方兴未艾之势。

1.3.2 企业分布的分散性

因为我国的环保产业广泛分布在各个产业部门,导致了环保产业管理上各自为阵、政出多门,使得国家对环保产业的发展投入缺乏统一的政策指导和监督协调,综合管理的力度不大。

1.3.3 企业规模多为中小型大型环保企业只占全国环保企业总数的2.8%,近90%都是小型企业。到2000年底,全国已有1万多家企事业单位专营或兼营环保产业,职工总数180多万人,固定资产总值800亿元。2000年全国环保产业总产值1080亿元,其中,环保设备(产品)产值300亿元,占27.8%:资源综合利用产值约680亿元,占63%;环境服务产值100亿元,占9.2%。环保产业总产值已占同期全国工业总产值的0.77%。

1.3.4 中国的环保产业还很稚弱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的环保产业并没有真正发展起来。一方面,中国的设备制造业与国外的差距由来已久,因此,这种差距在环境污染治理设备、在线监测仪器的制造方面依然存在。另一方面,中国环保企业在转化、引进、吸收国外成熟环保技术和设备以及在技术工艺的开发方面远远低于其它行业的转化、引进、吸收程度

和开发程度,当然就无法提供满足中国闩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需要的技术工艺和缺乏解决日益扩大的环境问题的综合实力。

1.4 我国环保产业目前存在的问题

1.4.1 我国环保产业的主管缺位

我国环保产业没有主管、只有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对环保产业进行规范和约束。由于我国环保产业协会对各地环保产业的指导缺乏行政上的监管,从而导致目前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缺乏一种强有力的指导和管制。

1.4.2 我国环保产业市场的规范问题

我国的环保产业是伴随着中国环保事业的发展而发展的。但目前就国内的环保市场而言,没有统一的管理规范和约束机制。一方面,市场准入的条件没有限制,另一方面,环保的市场资源比较分散,无法形成竞争优势。

1.4.3 资金短缺的问题在短期内无法解决?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尽管投资多元化趋势已初露端倪,但资金短缺仍将是一段时期内的主要矛盾。

1.4.4 环保产业仍未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独立行业

因为环保产业目前还未列入国民经济的行业之中,致使目前环保产业缺乏一个规范的统计、研究、政策指导。

1.5 制约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因素

谈到制约我国环保企业的因素,可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制约我国环保企业的内部因素主要是:一是新生的公司没有资金、技术及资质优势,老牌的公 司技术、资质占有绝对优势,但又没有市场主动性。二是新老公司都缺乏核心竞争力。三是没有大的综合实力强的公司形成,无法与国际环保公司抗衡。制约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外部因素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5.1 缺乏有效的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

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尚未充分显示出来,环保产业的发展尚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对环境保护工作的要求,还没有引导环保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导致环保产业发展具有很大的自发性和盲目性。由于产业政策不到位,缺乏吸引人才、技术、资本资源投入的市场氛围。如火电厂烟气脱硫,“七 五”期间国家开始安排重点攻关项目,“八五”开始实施示范项目,“九五”制定了宏大的实施计划,但由于配套的政策不落实,造成实施计划难以落实。例如:目前,安装脱硫装置的火电装机容量只占全国火电装机容量1.2%,很有发展前 景的火电厂烟气脱硫产业难以形成。

1.5.2 环保基础设施投资渠道窄,生态建设和污染防治资金投入不足

据有关研究表明,生态建设和污染防治的投入应占GDP的1.5%,而我国到“九五”后期虽然达到1%,但还不能满足建设所需。资金缺乏直接限制了环保产业的发展,如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九五”计划建设67个城市污水处理厂,后经调整为52个,但截止到2000年底,全流域只建成运行10个,未动工建设的10个。目前,我国城市生活污水、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几乎全部依靠财政 投资进行建设和运行维护,致使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处置发展滞后,城市污水二级处理率不足15%,一部分污染处理设施难以运行下去。

1.5.3 市场混乱,缺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这是我国环保产业和环保企业都长不大的一个原因。一方面,地方保护主义和行业垄断现象严重,采取所谓的市场准入制度,造成市场割据。有的地方片面强调当地环境保护建设项目所需的设备和产品要在当地生产,造成了新一轮低水平重复建设。个别省市制定的环保产业政策中,明确提出承担环境污染治理工程的单位必须持有《当地环境污染治理工程资格

证书》。另一方面,不正当的市场竞争依然存在。有关部门指定产品准入、虚假鉴定等现象时有发生。与此同时,山于环保产业标准体系尚未建立,缺少必要的标准、技术规范。环保产业市场混乱,严重阻碍了环保产业技术进步,挫伤了经营者的积极性。环保产业与金融资本的结合资金缺乏一直是制约我国企业发展的瓶颈因素,尤其是环保企业。由于环境保护是一个技术、资金密集型行业和收益较低的公益性的行业。环境污染的治理往往与巨额的资金联系在一起。在这方面,国内的环保企业与金融资本没有很好的结合起来。

2.1 我国环保治理现有资金来源分析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己形成了八条环境保护的资金渠道,这八条资金渠道是:基本建设项目“三同时”的环保投资:更新改造投资中环境保护投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环保投资:排污收费补助用于污染治理资金部分:综合利用利润留成用于污染治理的投资:银行和金融机构贷款用于治理的投资;污染治理专项基金和环境保护部门自身建设投资。

2.2 我国上市环保企业的现状及特点

目前沪、深两市与环保业务有联系的公司有30多家,但有相当多的公司环保业务占总业务比重较小,环保业务比重较大的公司只有7家,它们是:环保股份(0730)、清华紫光(0938)、凯迪电力(0939)、首创股份(600008)、武汉控股(600168)、创业环保(600874)、龙净环保(600388)。这7家公司可分成两类,一类是环保产业基本上是其唯一主业,它们是:环保股份、凯迪电力、龙净环保,它们的“环保血统”更纯正一些:另一类是环保产业是其主业之一,但不唯一,它们是:清华紫光、首创股份、武汉控股、创业环保。

2.3 风险投资与我国环保企业

环保治理项目的投资主要是政府且属公益性事业,其收益的改善主要来自政府对环境污染的政策和资金配套,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对于其未来发展依赖于政府的政策的行业,风险投资对其介入是很谨慎的。但是,随着国家对环保投资政策的改革和对环保治理力度的加大,这一状况会有所改善。

2.4 我国环保企业的融资探索

纵观国内几家环保公司的探索实践,其投资模式可以概括为以下八种模式。一是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引入BOT模式源于“八五”期间,当时,BOT模式主要在高速公路、电厂等领域应用较多,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严重短缺的资金问题,在环境污染治理项目中引入BOT模式是目前中国政府面临的新课题和中国环保企业面临的新挑战。二是利用强大的融资能力,收购污水处理厂,通过受让和转让股权,变现政府投资资本。政府利用变现的资金再投资建设新的污水处理厂,从而加快地方环境污染的治理。三是利用国家的国债资金进行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并承担这部分债务的偿还。四是山工程方贷款,环保公司为其提供担保,并建设污水处理厂,工程方负责还贷。五是基金投资模式。即以政府引导、市场主导、集团进入的方式介入。因为以这种方式进行污染治理,将有利于降低一次性投资,有利于统一规划和统一设计,有利于引进先进的工艺,有利于降低环保设施的运行成本。但有一点值得注意,因为地方政府的观念较为落后,对这种模式的认识有一定的差距,会给这种模式的推进人为地制造障碍,这就需要通过上一级政府来协调,通过市场来引导。六是在一定的工程建设周期内,环保公司以无息借款的方式给工程方提供一定比例的资金。在工程峻工后,工程方将本金还给环保公司。七是环保公司以总承包的形式,投资一定的资金,并占整个工程投资一定的股份,成为工程的股东。八是环保公司与工程方成立项目公司,用项目公司的名义从银行贷款进行环保项目的建设。我国环保产业未来的发展

说到我国环保产业未来的发展问题,归根结底是市场需求,要将中国环保产业潜在市场转化为现实市场,一要靠增加环保投入,二要靠严格的执法监督,三要实施强强联合战略。

3.1 增加环保投入多渠道筹集污染治理资金,增加环保投入,是实现环保产业有效市场需求的关键。在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是在政府的统一规划、适当支持、依法监督下,靠企业、市场运作来实现的。我国一些地方在环境污染治理中己开始探索社会化、企业化、专业化的新机制。

3.2 严格执法监督严格环保要求,进一步加大环保执法监督力度,通过环保法律法规的强制性和规范约束,可以拉动环保产业现实市场的需求。“九五”期间,我国政府陆续制定了“三河”、“三湖”防治规划,“两控区”(二氧化硫和酸雨控制区)规划,污染物总量控制计划和“一控双达标”计划等环境保护重点计划,有力地促进了环保产业潜在市场转化为现实市场。去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明确超标是违法行为,并提出依法建立总量控制制度和排污许可证制度,实行零起点收费。这将有助于改变污染物排放收费标准相对于污染治理成本偏低,难以调动企业治理污染的积极性的局面。如新建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排放不能达标的,必须配套建设烟气脱硫装置,推动了烟气脱硫产业的发展。对污染物排放量大而又超标排放的现有企业,要通过执法检查和监督,促使企业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污染治理,并要限期整治。对到期不能达标的企业,要依法采取关闭、转产、限产和停产治理等措施。国家有关部门正在开展严肃查处污染物超标排放违法行为的专项行动,这对环保产业现实市场的形成也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3.3 实施强强联合战略中国环保企业要做大,就必须借鉴中国汀行业发展的成功经验,走与国外 先进技术紧密合作的经营思路,整合国内外的优势资源,实现环保企业之间的强 强联合,并加大环保科技开发力度与科研成果转化力度,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 的环境保护道路。

2.中国环保产业分析 篇二

中国是全球重要的对虾生产、消费和贸易大国。20世纪80年代,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产虾国, 但捕捞虾占有相当大的份额。中国对虾养殖业起始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北部沿海地区, 在近十年里得到了迅速扩张。2001年后中国再次超过泰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对虾养殖国, 目前是全球对虾出口数量第二大和出口产值第三大国。

贸易壁垒以及养殖和生产不规范所引起的药残问题是制约中国虾产品出口贸易的重要因素, 内需市场的强劲是支撑中国虾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2 对虾生产

中国一直是对虾生产的重要国家之一。从1950年到1975年, 我国对虾产量维持在2万吨到10万吨之间的平稳水平, 且基本上以捕捞虾为主, 此后我国对虾产量开始以较快速度增长, 1983年已达22万吨, 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对虾生产国。

2.1 野生捕捞对虾

捕捞对虾在我国对虾生产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图1) 。1976年捕捞对虾开始得到持续快速的发展, 即使在养殖对虾迅速增长后, 捕捞对虾占我国对虾产量的比重仍在54%以上。

数据来源:FAO Fishstat Plus (2006) .

2.2 对虾养殖

2.2.1 中国对虾养殖发展历史

我国的对虾养殖产业的发展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起步发展期。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1985年, 我国对虾养殖面积从几百公顷发展到近10万公顷, 养殖对虾产量从79吨增长到近4万吨。此阶段以养殖中国对虾为主, 同时开始了人工育苗商业化、饲料生产工业化及水产冷冻加工业的起步, 对虾养殖成为辽宁、山东、河北三省水产养殖业发展的最大亮点。

第二阶段为稳定增长时期。从1986年至1992年, 养殖对虾的产量从8万多吨增长到超过20万吨, 连续几年产量居全球之首, 并在国际对虾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

第三阶段为萧条期。从1993年至1997年, 由于对虾流行病害严重, 养殖对虾产量急剧下降, 从此北方的对虾养殖业一蹶不振, 全国对虾养殖产量从1992年的近21万吨下降到1994年的6.3万吨, 其间产量一直未超过10万吨。

第四阶段为恢复和快速发展期。从1998年至今, 政府和企业把对虾养殖业作为优势产业发展。2000年养殖对虾产量恢复到接近历史最高水平达22万吨, 从2001年至今, 中国再度超过泰国, 成为对虾养殖产量最大的国家。

2.2.2 中国对虾养殖的现状

目前, 我国对虾养殖业进入高峰阶段。2006年, 我国对虾养殖产量达124万吨, 已遥遥领先于世界第二大对虾养殖国泰国51万吨的产量, 占全球对虾养殖产量的39.26%, 产值的36.98%。近年来, 我国对虾养殖主要有以下特点。

2.2.2.1 养殖模式多元化

经过多年的实践, 各地已基本摸索出了适合当地情况的不同养殖模式。北方的度茬虾养殖、低盐度海水养殖和生态养殖系统等, 有效地保证了养殖的经济效益。南方养殖模式也呈现出部分集约化、标准化的趋势, 一些资金雄厚的企业和个人新建和改造了虾池, 按精养高产标准配置, 有效地控制了疾病和提高了效益。

2.2.2.2 养殖方式和品种

我国对虾包括海水养殖、半咸水养殖、淡水养殖3种方式。半咸水养殖和海水养殖是主要方式, 主要在我国沿海地区养殖。2000—2003年中国的海水养殖虾产量每年保持43%的增长率;而2004年的产量显示了非常低的增长率, 仅比2003年增加了8.5%;2005年, 该产量达到了62.40万吨的历史最高纪录, 比2004年增长16%;2006年海养虾在中国的产量继续保持增长。

2000年以前, 我国对虾养殖品种基本上是中国对虾, 此后开始快速减少, 从2001年占养殖量的67.1%下降到2006年的4.1%。与此同时, 南美白对虾养殖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 从2001年的10万吨迅速增加到2006年的102万吨, 占我国对虾养殖量的82.3%, 成为中国养殖对虾的唯一主导品种。同时, 我国淡水养殖南美白对虾发展很快, 从南至北、从东至西都在养殖, 2005年淡水养殖产量达44.08万吨, 全国海、淡水养殖南美白对虾产量达80.84万吨。近几年, 我国也养殖少量斑节对虾、日本对虾和岩石小虾等品种 (图2) 。

数据来源:FAO Fishstat Plus (2006) .

2.2.2.3 养殖区域分布

中国对虾养殖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 (图3) , 2006年全国对虾海水养殖面积为24.74万公顷, 其中广东和山东各占24%, 河北和辽宁各占10%, 广西、福建、海南、浙江和江苏也是全国重要的养虾省区。其中南海地区对虾养殖发展迅猛, 广东、广西、海南三省 (区) 海养面积达9.09万公顷, 占全国对虾海养面积的36.76%。2005年仅广东省海水养殖南美白对虾面积就达3.43万公顷, 产量13.95万吨, 占全国南美白对虾养殖面积的33.76%, 产量的34.23%。

资料来源:China, Peoples Republic of Fishery Products Annual 2007.

另外, 由于国际和国内的市场趋于饱和, 价格一直在较低的区间徘徊, 对虾养殖业进入微利阶段。我国对虾的养殖产量将会相对稳定在当前的区间, 上下浮动的范围不会太大。

3 中国对虾消费市场

3.1 国内市场

受消费习惯、消费偏好和可支配收入的影响, 中国消费对虾产品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或可支配收入较高的大城市。2006年中国消费水产品前十名的省市依次是:福建, 上海, 浙江, 海南, 广东, 天津, 江苏, 辽宁, 广西和北京。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对虾消费国, 其中94%以上消费由本国提供, 从国外进口的消费量比例较低 (图4) 。自2000年以来, 中国进口一定数量的虾产品, 但进口的品种主要是原料虾, 很大部分用于加工后再出口。未冻新鲜虾和冰冻虾是国内消费者消费的主要虾产品。由于价格适中和新鲜, 养殖虾是家庭和餐馆里受欢迎的食品, 制作的虾产品也正在大城市日益受到欢迎。

数据来源:FAO Fishstat Plus (2006) .

3.2 国际市场

3.2.1 出口概况

中国虾产品出口与养殖产量的起伏相一致, 经过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的起步与快速发展阶段, 以及90年代中后期的低谷徘徊阶段后, 进入了21世纪以来的稳定增长阶段。我国对虾产品出口从2000年的9.4万吨和4.3亿美元上升到2006年的27万吨和13.4亿美元, 在全球对虾出口市场的份额也相应的从4.2%上升到13.23%, 成为仅次于泰国的世界第二大对虾出口国。但2007年, 中国对虾产品出口产量和产值均出现了下降。

3.2.2 出口产品分布

随着水产品加工业的不断发展, 我国对虾加工也得到迅速发展, 虾制品已成为我国对虾出口的主要产品, 占我国虾产品出口总量的比例从1992年的不到0.5%上升到2007年的84.1%。2007年我国虾制品出口数量为19.7万吨, 产值为10.7亿美元, 是2000年出口产值的20倍。与此同时, 冰冻对虾出口量呈快速下降趋势, 从1999年主导品种占出口总额的87.4%下降到2007年的14.28% (图5) 。

数据来源:FAO Fishstat Plus (2006) .

3.2.3 出口市场分布

作为全球对虾的最大生产国和第二大出口国, 对外出口也是中国对虾消费的重要市场。中国对虾主要出口到美洲的美国和墨西哥, 亚洲的日本、韩国、马来西亚、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 以及欧盟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日本、美国和欧盟是其中最大的3个市场, 占中国对虾出口份额的40%以上。亚洲是中国对虾出口的最大区域, 以上主要亚洲进口国的进口量占中国对虾出口数量和产值的近一半 (表1) 。

数据来源:联合国统计数据网商品贸易分部.

(1) 日本市场。

日本是中国对虾出口的最大目的地之一, 2007年出口到日本的对虾数量和产值分别达4.9万吨和2.28亿美元, 占中国对虾出口额的17.87%、日本对虾进口额的11.56%。日本从中国进口各种对虾产品, 其中虾制品和未冻虾所占市场份额较大, 分别占日本相应产品进口额的20.8%和50.95%。

(2) 美国市场。

美国曾经是中国对虾产品的最大进口国, 2007年降为第二大进口国, 从中国的进口额为2.05亿美元, 占美国对虾进口总额的6.15%, 比2006年的3.09亿美元下降了1/3。美国主要从中国进口虾制品和未冻虾, 2007年这两种产品分别占美国对应进口市场份额的19.7%和18.6%。

(3) 欧盟市场。

近三年, 欧盟替代香港成为中国内地第三大对虾进口地区, 2007年从中国进口对虾额达1.89亿美元, 占欧盟对虾进口额的4.98%、中国出口额的14.8%。冷冻虾和虾制品是贸易的主要品种, 分别占欧盟对应进口市场份额的5.76%和2.36%。

3.2.4 出口价格趋势

过去的几年里, 全球对虾养殖产量以空前的规模扩张, 国际价格呈现下降趋势。2000—2007年中国出口对虾的价格如图6所示, 在中国出口对虾产品中占主导地位的虾制品从2002年的平均每千克6.59美元下降到2007年的5.44美元, 降幅达17.5%。如果考虑人民币升值和通货膨胀因素, 中国对虾出口价格下降幅度应该更大。

数据来源:FAO Fishstat Plus (2006) .

3.2.5 人民币升值对中国虾产品出口的影响

自2005年7月21日以来, 中国采取了灵活的汇率政策, 人民币走上了快速升值的通道, 到目前为止, 人民币对美元升值了19.8%。人民币升值对中国虾产品出口确实产生了一些压力, 2007年中国虾产品出口数量和产值均有所下降, 分别比2006年下降了4.13%和4.69%。尤其是到美国的出口下降得最多, 2007年中国出口到美国的虾产品数量和产值分别为3.62万吨和2.05亿美元, 比2006年分别下降了35.4%和33.8%。此外, 包括日本和欧盟在内的其他出口市场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4 总结

2007年底中国的外汇储备达到了1.53万亿美元, 为了平衡对外贸易, 中国政府已从2007年开始转换政策, 通过增加国内消费和进口来减少贸易盈余。中国虾产品出口步伐将放慢。

随着养殖虾产业的不断发展和需求市场的饱和, 国际虾产品价格呈下降趋势, 中国虾产品出口的利润空间将进一步压缩。同时, 由于人民币升值和通货膨胀的压力, 中国虾产品的出口竞争力正在减弱。可以预期, 中国对虾的出口将进一步减缓, 对虾产业的发展将继续依赖国内消费的支撑。

参考文献

[1]Approved by:William Westman Ag.Beijing.Prepared by:Jorge Sanchez, Wu Xinping and Angie Han.China, Peoples Re-public of Fishery Products Annual, 2007:6.

[2]FAO Fishstat Plus (2006) .http://www.fao.org/fishery/statistics/software/fishstat/en.

[3]Shrimp Market Report-April 2007?China.http://www.infofish.org/marketreports/shmr0207china.html.

[4]联合国统计数据网商品贸易分部[z]:http://comtrade.un.org/db/ce/ceDefault.aspx?Page=1&Phrase=shrimp.

3.中国广告产业发展变化分析 篇三

广告行业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对扩大需求、有序竞争、企业发展以及经济增长具有推动作用,在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从市场的角度看,中国广告经营额的年平均增长速度超过30%,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也在逐步加大,中国广告市场规模已进入世界广告市场的前列,市场总量和美日两国差距日渐缩小,广告业在宏观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将进一步提升。但中国人均广告费用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我国广告市场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

受全球金融危机、经济紧缩的影响,广告业的发展受到阻碍,但仍保持一定的增长

2009年广告业整体营业额仍达到2041亿元,首次突破两千亿,比上年度增加141.47亿元,增长率为7.45%,广告经营额占GDP的比重仍稳定在0.6%左右;广告经营单位204937户,比上年度增加19172户,增长率为10.34%;广告从业人员133.3万人,比上年度增加6.67万人,增长率为5.27%。这是近30年以来增长率最低的年份,但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这个数据具有特别的意义。

与此同时,根据Kantar Media对2009年前11月的监测,全球重要广告市场均有不同程度下滑,其中美国下滑14%;日本下滑4%,英国下滑11%。

四大媒体仍是广告市场的主体,特别是电视媒体尽占优势

近三年报纸、期刊、电视、广播四大传统媒体在广告经营额中所占比重,2007年为49.08%、2008年为49.71%、2009年为49.44%,稳坐半壁江山的格局近年来没有大的改变。

这其中电视媒体尤为突出,比重一直保持在22%以上,2008、2009年达到最高点26%,并呈稳定增长的趋势。央视广告招标总额的大幅增长,一方面让我们看到强势品牌媒体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也说明电视媒体一直是最重要的广告媒体。可见,中央电视台为首的强势媒体凭借其独到的资源优势和经营策略,特别是长期积累的品牌效应,使媒体投放向着优势品牌媒体聚集,广告媒体凸显“马太效应”。

互联网带动新媒体的发展,

市场份额不断攀升,增长显著

2009年的互联网广告发展成为广告业的亮点。根据中国广告协会互动网络分会的统计,2009年中国互联网广告规模达到109.1616亿,增长率为9.6%。2009年对互联网广告市场贡献最大的前五位行业分别是汽车、房地产、食品、招生招聘、金融保险。从数字上来讲,在广告行业整体经营额增速减缓的前提下,互联网的增速超过了整体增速;从经营方式上来讲,网络媒体不断推出新的平台模式、内容模式、沟通模式,以及经营模式,网络广告的空间得到拓展;从受众上来讲,截至2009年7月,中国网民数量达到3.38亿,覆盖人群越发庞大。总体上,互联网的经营与发展进一步成熟,网络营销人员在产品创新、经营创新上取得诸多进步。平台与产品的多元化为广告主提供了更多选择,另一方面,互联网与传统媒体之间的牵连越来越密切,新的传播格局日渐成型。在这个过程中,适应于新的传播格局的营销传播模式也逐渐被广告主了解和接受。

户外广告在负增长之后的全面回暖

2008年受到大规模的户外广告整顿和资本退潮的影响,户外广告在经营单位户数、媒体数、经营额方面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可喜的是,户外广告行业在2009年市场状况堪忧的环境下,逆势上扬,取得经营增长率7.0%的好成绩,而户外广告数只增长1.0%,可见,优势资源在2009年更加集中,行业内部的盘整更加规范。

区域广告市场格局稳定,

广告投放向二、三线城市推进

区域广告市场格局无明显变化,北京、上海、广东依然位居区域经营额前三甲,三地总和占有全国经营额总额47.7%的份额,江苏、浙江、天津、福建,依然紧随其后,排在第二梯队。

2009年增长率最高的地区分别为福建45.4%、海南39.3%、安徽28.4%、甘肃27.7%、内蒙古23.8%。全国有五个地区出现负增长,分别为湖南-79.7%、宁夏-42.1%、新疆-24.6%、广西-2.5%、重庆-0.4%。

2009年广告市场向三四线城市推进的趋势越发明确,中国广告市场大都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广大二、三线城市仍处于不完全开发或待开发状态。一线城市的投入成本越来越高,其性价比却越来越低,二三线城市已经成为新一轮经济发展与社会消费的主要增长区域, 二三线城市广告市场也将成为中国广告市场发展的重要版块。

4.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篇四

一、我国文化产业的现状

(一)、这些年中国的文化产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文化部门的建设以及向产业转化方面取得了不少进步,中国文化产业已经出现了较好的发展势头。据统计,到2o10年底,文化部主管的产业文化单位就有20多万个,娱乐行业、音像行业、文化艺术行业等年上缴税20多亿,创值100多亿元,若再加上媒体、出版、培训,文化旅游等产业一千多亿的市场规模,已经具备了进一步产业化发展的基础。

我们的文化产业虽然刚刚起步,但已有一些发展比较健康的成功的例子,”超女”的成功运作,它带来的不仅仅是巨额的经济效益,品牌和开创意识的无形资产也是不可估量的。

另外一个突出的典型就是张艺谋的电影特别在九十年代末期以后他的电影的产出与运作无不在与市场结合多采取商业化的运作模式。我们从数千万的票房收入上就能感知到这种娱乐文化在商业运作中所产生的效益,尽管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它离真正的文化产业还有一段距离.但从这我们就能看出文化所能创造的传奇:文化一旦成为一种产业所产生的巨大的经济效益是其他资本所无法比拟的。

(二)、我国文化产业面临的严峻形势

我国从1994年开始就开始探讨中国文化产业的问题,基本上与曰本、韩国把文化作为立国方略同时提出。但由于体制上和理论上以及思想认识上的一系列原因,中国的文化产业却远远落后于世界发达

国家。现在的日本和韩国游戏软件、动漫画、日剧韩剧等文化产业在几年内已经迅速成长为本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而中国却被甩得很远。

特别是娱乐文化的商业化运作.当国外已经走向成熟的发展阶段的时候.国内的文化产业尚在起步阶段甚至说还没有形成一种产业.大多零散的存在于市场而且在市场中的生存周期特别短暂。中国文化产业的各个领域都不容乐观.包括媒体、动漫游戏等.都是无法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的。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滞后的另一个表现是对传统文化的发掘上的碎片化庸俗化定位严重失衡。它只是定位在一个纯商业性的附属物的地位上。比如近几年闹得比较火的山东曲阜”祭孔大典”.便完全是纯商业的运作是真正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在办节的同时.大张旗鼓地搞招商引资经贸洽谈、企业论坛.而且搞得热火朝天.决策者和当地媒体也对举办活动所带来经贸上的收益津津乐道。把文化只看成一种平台而且这种平台只是为经济这一主角准备的。文化只是一个相当表面的点,是一个只扮演衬托的配角。从来不曾深入地发掘这些特色文化的真正的实质性的内涵和潜力。

二、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不足的原因

(一)从生产者角度看制约因素众多。一是文化创作环境不佳。目前国内很多文化主体,特别是大学、艺术团体等受到体制的限制,条条框框太多,婆婆太多,使得它们的创造性受到戕害,甚至导致缺少创作的活力。二是市场开放程度过低。从出版业来看,在产品层面上市场

化程度已经比较高,而企业化和股份化依然步履蹒跚。最突出的表现在动漫产业,由于我国电视台的动画播出费极低,出现了制作机构的经营活动难以为继的局面。三是法制环境不理想,知识产权得不到应有的保护。以图书出版为例,正版还没上市,盗版就已经大行其道,甚至有些读者找作者签名,拿的就是盗版书。此外,山寨现象也折射出知识产权保护的尴尬。山寨作品一方面体现了草根的智慧和创造力;另一方面,那些恶意剽窃他人创意的做法确实严重挫伤了原创者的创造热情。如何通过知识产权立法来既保护创造性的“山寨”活动,又限制“剽窃式”的盗版活动,是摆在中国立法者面前的重大课题。四是中国文化推广方式过于死板,媒体海外落地后仍难参与主流舆论。目前,中国媒体落地海外的步伐越来越快,然而,此类媒体由于官方色彩较浓,播出内容大同小异缺乏特色,在西方国家主流社会中仍然处于边缘地位。

(二)从消费者的角度看是国内居民消费不足,国外消费者心存偏见。一是国内居民消费不足。目前中国中低收入阶层达到11亿人左右,是基本的消费群体,居民收入扣除基本生活需要和医疗、教育、养老、住房等福利支出后,可用于文化消费的收入并不多,消费能力受到了严重影响。二是国际各种对华偏见与措施的影响。出于对中国文化、政治、经济的有意无意的误解,不少国家一直对中国心存偏见,各种“谬论”以及莫名其妙的举措层出不穷,比如其“黄祸论”、“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去中国化”等等。这都是妨碍其他国家的国民接受中国文化的严重障碍,中国文化产品在这些国家自然很

难获得认可。

三、关于发展我国文化产业的若干建议

(一)尊重文化的价值和尊严,改进领导观念和方法。

文化产业需要良好的环境,应该尊重文化生产的特殊规律,尊重文化的价值和尊严,减少文化领域的领导权威和长官意志,把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真正落实到文化生产之中,把竞争机制全面引人文化生产,让广大文化工作者有充分的独立自主的权利,有广阔的自由创造的空间,保证一切优秀的、有创造性的产品问世。

(二)完善文化产业的市场化。

为完善中国文化产业的市场化程度并使其产品与服务的推广手腕更为灵活、更富有吸引力,应当考虑将文化产业进行多层次的开发,以吸引各类企事业单位、诸多确有才干的人才加入文化产业中来,以推动这一行业的发展与成熟。考虑到我国的文化意识形态,我国的文化产业市场应当遵循分层、分领域逐步开放的原则,逐渐允许境外有实力有影响的影视制作机构、境内国有电视节目制作单位合资组建中方控股的节目制作公司,允许境外制片机构同境内国有电影制片单位合资组建由中方控股的影片制作公司。外资文化产业公司精良的制作水准和高超的运作经验最终将有利于提高本土文化产业公司的运作水平。

(三)新媒体时代的知识产权立法创新。

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环境下,复制变得易如反掌,“山寨现象”的出现有着技术方面的原因,再妄图把所有著作权牢牢控制在作者手

中已不现实,“版权开放”不失为一种合理有益的探索。最终消费者可以让渡版权作品的首次传播带来的复制权利益,通过点击率分成、二次销售、衍生产品的开发而获得相关的著作权收益。这种方法既能使复制者、山寨者获得正版授权,而且使其盈利空间也向纵深发展。电视台也获得一个在互联网上扩大其节目影响力的途径,还会通过其提供的节目中的嵌人式广告得到不菲的收入。这种方式可以不妨作为视频类网站与电视台等著作权人合作的重要方式加以尝试。

(四)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减少阶层收入差距,增强国内民众的文化消费能力。

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减轻人民负担,减少阶层收入差距既可以减少社会矛盾与社会冲突,促进社会和谐,又有助于增强民众的消费能力(其中也包括文化产品的消费),从而促进内需,减轻世界经济危机对我国的影响。

(五)面向国外消费者优先发展特种文化产品。

一是开发新型数码文化产品。应该积极发展新型数码文化产品,如网络游戏,韩国就是这方面的榜样。这种产品因为所表现的某国文化特质较少,所以更具普适性;同时所依赖又是全球共通的计算机语言,不存在文化上的暗礁,韩国人做的,一贯以聪敏著称的中国人没有道理做不得,做不好;而且,此种文化产品利润丰厚,对中国物质财富的记录,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极为有利。二是开发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品。全球化时代并非强势文化一统天下的时代,而是多种文化相互作用、相互竞争、相互融合的舞台。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我们

5.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篇五

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2013年5月9日

巨大的应用空间,加上国家政策层面的鼎力支持,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正驶入快车道。多位业内人士表示,物联网产业有机会成为为数不多的几个规模超万亿的航母级产业。如今,物联网概念经过三四年的培育,市场越炒越热,但真实的情况是否如此,物联网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到底如何,值得深思。

多项政策出台 2015年物联网产业规模将超5000亿

作为为数不多的与发达国家处于同一起跑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物联网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层面的扶持。2013年2月5日,《国务院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一下简称《指导意见》)正式出台,标志着政策层面已经框定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蓝图。《指导意见》指出,抓住机遇推进物联网的应用和发展,对促进生产生活和社会管理方式向智能化、精细化、网络化方向转变,提高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提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带动相关学科发展和技术创新能力增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多位业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指导意见》实施之日,就是打响我国物联网产业驶入快车道起跑枪之时,物联网产业有机会成为为数不多的几个规模超万亿的航母级产业。

来自赛迪顾问的数据显示,20 10年,我国物联网市场规模为1933亿元,预计到2013年,中国物联网市场规模将达到4896亿元。而国联证券的研究数据也显示,2012年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达到3650亿元,预计2015年将超过5000亿元,并且会在随后较短时间内达到万亿元规模。

以2011年数据为例,中国物联网产业总产值接近2600亿人民币,主要分布在感知层、传输层和平台层。物联网的主要应用领域是智能工业、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医疗、智能农业和智能环保。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28个省市将物联网作为新兴产业发展重点之一,不少一二线城市在建设或筹建物联网产业园。

有利有弊,物联网产业环境复杂

物联网市场规模的快速发展壮大跟物联网产业环境复杂密切相关。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从政策环境来看,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政府部门关于物联网相关政策的发布,让物联网成为了国家级的发展战略,初步明确了物联网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相关财政、金融政策和法规的制定也确保了物联网健康持续发展,但是这些扶持政策的可操作性还有待加强,一些地方贪大求全的做法可能导致拔苗助长,同时,地方产业各自为政,也不利于物联网产业的规模发展。

从技术环境来看,我国每年对物联网产业的研发投入持续增长,自主创新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物联网专利申请也逐年递增,企业综合集成能力较强。但实际上,对物联网核心技术如传感器、核心芯片等还有待突破,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的隐患也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此外,缺乏统一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指引,以及标准发展滞后于应用发展的困境,产业链薄弱等问题也严重阻碍了物联网的产业化与工程化发展。

从社会环境来看,我国社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公共服务能力的增强,中国物联网智慧谷——物联网门户网站

人民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收入的持续增长为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环境,但国民对信息化的认知还很低,支付意愿与能力有限,对物联网的概念缺乏明确的解读,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利于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原文地址

从市场环境来看,随着生产生活和社会管理方式向智能化、精细化方向发展,各行业对物联网的需求逐步呈现,企业对信息化方面的认知提高,经济支付能力也不断增强。但在过去3年基本靠政府驱动,多以政府买单为主市场缺乏动力。另外,物联网商业模式不清晰、企业分散,缺少融资渠道,规模化应用少。市场还需培育 物联网产业发展“三步走”

中国工程院邬贺铨院士指出,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到了需要探讨商业模式的阶段,比较好的应用是结合我国的智慧城市的建设。发达国家也在搞智慧城市,但数量少,规模小。我们现在有几十个大中城市都在建设智慧城市,推进效果要优于国外。这是因为,各地政府目前高度重视社会效益,在城市安全、交通出行、安全生产、医疗健康等方面,对物联网有切实的需求,这使得物联网在这些领域发展迅速。但目前,这些领域的物联网发展,也仅仅在感知层面,即收集数据,还没有上升到分析数据的层面。从这个层面讲,我们的物联网产业,还未进入大规模应用阶段。

以无锡为例。自2009年无锡定位为“感知中国”中心之后,已经形成了“五园联动”、“五网齐聚”、“三中心协同”(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物联网产业研究院、国家传感网质量检测中心)的区位发展优势。截至2012年,无锡市共有物联网产业法人企业739户,注册资本达250亿元人民币,其中外资企业72户,注册资本达222亿。而这其中,系统集成占百分之七十以上,物联网设备制造占百分之十五,而信息传感设备不到百分之五。

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对物联网感知层传感器布局十分欠缺,而传感器布局的不足将导致数据产生的不足,将从源头上阻碍物联网的商业发展,所以对物联网商业模式的探讨非常必要和迫切。无锡国家传感信息中心管委会副主任马晓东曾说:“过去三年基本靠政府驱动,如果不转为市场驱动,就会缺乏后劲。”

广东省物联网协会秘书长曾明博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制约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瓶颈包括核心技术有待突破,应用需求不够明确,商业模式不够成熟,产业标准滞后,信息安全风险巨大等多方面因素。

据业内人士分析,物联网产业重点目标领域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交通物流、电力、医疗、石油化工等领域,在该领域要加强行业客户的理解,开发相关产品和服务,其核心是客户理解、高质量客户的把握、产品和服务的研发。二是近期重点推广的城市公共安全、环境监测、智能家居等领域,要力争在该行业内占据主导地位,建立相关标准,其核心是规模数量产皮和服务的完善程度。三是重点培养金融、农业领域,注意不过度投入,以满足政府和公关目的,收支平衡为考量。

曾明认为未来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要分“三步走”。首先是公共管理与服务领域,以应用创新为主,带动产业形成,由政府引导促进;其次是工农业生产领域,以技术创新为主,确保关键技术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形成,企业应用、行业应用是重点。最后是个人和家庭领域,以服务创新为主,此时物联网将进入高速发展期,最终进入物联网时代。“这三步不是完全按时间顺序进行,而是交叉进行的。”曾明说。

结语

我国物联网产业总体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且应用为主,除了部分市场化程中国物联网智慧谷——物联网门户网站

6.中国环保产业分析 篇六

(一)对现代物流的两种表述方式(两个比方)

1、现代物流相当于一个组装车间,或是说一个生产流水线,它主要是把原来分散经营的各个物流环节系统化,将他们有效地整合、提升,使之成为具有增值功能的综合物流网络系统。

2、现代物流类似于连锁商业,连锁商业就是对每个零售门店的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现代物流也不是单点作业,而是对若干个配送中心以及各个物流环节的统一经营、统一管理。

(二)物流产业结构除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等基础设施之外,工业生产、商业批发零售和第三方仓储运输及综合物流企业为实现商品的实体位移所形成的产业。物流产业结构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是功能结构,即各类配送中心及专业性的仓储、运输等机构在整个社会物流产业中的关系、比例等,二是权属机构,即生产、批发、零售及第三方物流企业在整个社会物流产业中的关系、比例等。

二、发达国家物流产业发展过程及趋势

(一)过程(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大约在本世纪60年代以前此阶段储存和运输分离,各自独立经营,许多生产工厂、个人都建造仓库(主要是楼仓),是封闭型、储存性的。只具备储存、储备功能。第二阶段:大约1960-1980年 此阶段,产品越来越多,储存期越来越短,储存型向流通型发展。产生了配送的概念,仓库向城市郊区发展,楼仓向高架仓库发展。增加了生产过程中的衔接功能和集散功能。第三阶段:大约1980-1990年 计算机的发展,使物流产生质的变化,仓库、配送中心增加了信息处理功能,向综合物流发展,95%的仓库变成了单层的立体库。增加了配送功能,许多仓库变成了配送中心。第四阶段:1990年以来 物流发展到集约化阶段,除了储运货物外,还有许多增值服务。由第三阶段的我能为客户提供哪些服务发展到客户究竟要我提供哪些服务 这四个阶段主要是从仓库的发展而言的,有些功能是配送中心之外的,如运输。配送中心应该有自用卡车和铁路专用线,也可租用。越来越多的配送中心提供运输服务以及其它服务。

(二)趋势1.专业化、社会化; 2.功能于服务的系统化; 3.业务运作的网络化; 4.管理手段与设备的自动化; 5.区域上的全球化; 6.联合与合作。

三、欧美物流产业结构分析

(一)权属结构分析自有型配送中心:是企业集团的一部分,原来的比例很大,现在越来越多的转向为公用型。合作型配送中心:由几家生产厂合作管理,实际上也是公用型。主要储存粮食、食油、石油等散货,主要建在沿海或铁路沿线。公用型配送中心:面向全社会所有企业提供物流服务。其股份持有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集团。这种配送中心的土地可能属于某方,而管理则由某一专门的经营公司负责,甚至包括配送中心建造。还有另一种形式,即配送中心可租用现有建筑物,以降低成本。调查表明,整个美国约有300家左右的公用配送公司。[!--empirenews.page--]合同型配送中心:与公用配送中心不同,它是通过签订合同,为一家或数家企业(客户)提供长期服务;而不是为所有客户服务。这种配送中心有由公用配送中心来进行管理的,也有自行管理的;但主要是提供服务。也有可能所有权属于生产厂家,交专门的物流公司进行管理。集约化配送中心:这种配送中心不单单提供仓储和运输服务,还提供各种提高附加值的流通加工服务项目,也可按客户的需要提供其它服务。这种配送中心即是现代意义上的第三方物流公司。从欧美的情况看,生产加工企业不再拥有自己的仓库,而由另外的配送中心为自己服务,已经成为一种趋势。90年代初,美国43%的工厂采用单一功能的物流服务形式,但全美500家最大的企业基本上采用合同物流,具有两、三项服务功能。这里面主要是储存和运输,而不是全方位的。但到了90年代中后期,越来越多的工厂在寻求由一家公司提供全方位的物流服务即组合起来的多功能服务,而不仅仅是仓储与运输。据统计,美国由第三方物流配送企业承担的物流业务量已经占全社会物流总量的57%(1996年的数字)。美国某机构1998年对制造业500家大公司的调查显示,将物流业务交给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货主占69%(包括部分委托),研究今后将物流业务交给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货主占10%。调查还显示:将物流业务交给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货主主要是汽车制造等传统企业和计算机等高技术企业,通过利用第三方物流企业,汽车厂成功地抓住挈机摆脱了经营的不景气,高技术厂商在变化激烈的市场上保持了好成绩。几个案例: 德国BASP公司 成立于1865年,世界上最大的化工企业之一。目前世界各地有300多个分公司(工厂),22个产品生产部门。在亚洲16个国家地区设有30多家分公司、12个生产厂。其总部社在物流产业较为发达的新加坡。物流管理的主要特点为:

一、分公司一般不设物流等辅助部门,分公司的生产和销售由总公司负责而区域性的物流服务由地区总部下设的物流部门统一负责,即通过计算机联网将各分公司的物流业务统一起来运营;

二、在物流服务运作上,采用了目前世界上流行的第三方物流服务,既省去了投资,又便于集中精力抓生产和销售;

三、通过统一物流,来统一各分公司的生产、销售流程,提高了公司整体管理水平。美国的橡胶公司(USCO UNITER STATS RUBBER Co.)它生产工业橡胶,轮胎等制品,在美国各地有很多生产工厂,并建有46个仓库。由于经营范围和形式不断发展,公司不但自己生产多种轮胎,而且有很多橡胶制品是从国外进的,如意大利生产的轮胎。该公司建造的许多仓库的库容量已超过自身的需要;同时,他们也发现这些物流设施还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以取得良好的效益。于是,他们把这一部分人和物划出来,成立了一个物流子公司,并与之签订合同,要求该子公司为轮胎生产保留一半的仓位,而另一半可自行向外开放,经营谋利。所以,这个物流子公司从橡胶公司买下了仓库,即保留了原有的最大主顾,又能为社会提供服务。杜邦公司世界上最大的化工公司。几年前将它北美的物流业务全部交给了APL公司(东方海皇的一个分支机构,第三方物流公司),APL分支为杜邦400个运输点及上千个零售店及客户管理原料、成品的运输及销售,APL为杜邦每年处理的合同有25-30多个。[!--empirenews.page--]二是由一个企业兼并许多小的配送中心,形成一个物流集团公司,提供多种完好的物流服务 卓越公司(EXEL)。该公司的所有人是位英国人,他买下了美国公路运输的一部分企业,投身于物流运输业。到1985年,他建立了七、八家大型物流企业,形成一个很大的集团。开始,他搞区域性服务现已形成全国性的集团,业务扩展到整个北美(包括加拿大、墨西哥)。国干货贮藏公司(D.S.C)该公司的服务区域很大,所以,他的客户要求能在全美各地开设物流业务,提供服务。目前它拥有35家配送中心,100万平方米仓库,将300多家工厂生产的商品配送给美国各地7000家零售企业,其中16家工厂由该公司配送。德国大众汽车公司德国大众汽车公司的零库存实施方法――JIT。从所需采购的零配件在使用的频率上可分为高、中、低三个部分,依次为80%、15%、5%;从所需采购零配件所含价值量高低分为高、中、低三个部分,依次为80%、15%、5%;使用频率高和价值含量高重合部分为需即时供应的零配件,目前大众汽车公司为20%。实际操作的基础条件首先是供方和需方的计算机联网,其二是将质量控制转变为质量生产,供方要绝对保证其所提供的配件的质量。具体操作如下:某种需即时供应的配件在前12个月,供方通过联网的计算机得到需方的需求量,这个需求量的准确性较差,假设在650至350之间,误差上下各30%;前三个月供方又从计算机得到较准确的需求量,大至在550至450之间,上下相差各10%;在前一个月供方得到更近似的需求量,在510→490之间,相差上下各1%;到前一个星期获得精确的需求量为550。这批配件在供货的头两天开始生产,成品直接运到大众汽车公司的生产线上。借助计算机的信息网络及质量生产,供应商不仅为他的用户即时供应所需配件,而且他的供应商也得到相应的信息,向他即时供应所需原材料即时供应潜力很大,据德国有关方面统计和分析,通过有效的即时供应,目前能使德国生产企业库存下降4%,降低运输成本15%。

(二)功能结构分析仓储企业:从前述物流发展过程看,越来越多的传统仓库已经转向配送中心,其功能向多元化发展,但主要是区域性的公用型配送中心,真正发展到提供全方位、全过程服务的合同型物流公司的只是少数。运输企业:美国的运输80%是公路,20%是铁路。而拥有卡车的有三个方面,一是企业自有车辆,这种数量越来越少;二是个体司机的汽车,美国有个体卡车协会,由协会组织货源与调度车辆,发展态势很好;三是大型运输公司,发展变化很大,数量减少,1980年有50家大型汽车运输公司,到1990年只剩下10家大型汽车运输企业,一部分发展为合同型的综合物流企业,一部分转向为公用型配送中心。综合物流企业:有两方面来源,一是传统的仓储、运输企业发展而来,二是新兴的。这类物流企业向工商企业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综合物流服务。一般在全美范围内拥有若干个配送中心,拥有一部分卡车,也租用个体司机的卡车。在美国,物流企业趋向越来越大 具有批发(分销)职能的配送企业:一般是由传统的批发企业发展而来,从生产企业进货(买断或代理),根据零售企业的订单组织商品配送。[!--empirenews.page--]物流网点的数量:随着经济发展不断变化,70年代大的物流公司在全美范围内进行商品配送,需要在各个地方建立60多个配送中心;80年代随着信息优化,可减少到20-30个;到90年代初随着交通与通讯的高速发展,又可减少到4-8个;到了90年代末,随着客户对服务需求的升级,配送中心又回升到8-12个。物流费用结构:在美国,物流费用的80%是运输费,10-15%为仓储费,10-5%是管理费。几个案例:美国干货贮藏公司(D.S.C)成立于1960年,开始只是一家普通的仓储 企业,从1969年起将各地的仓库改作为运输与配送公司,并于1981年签订了第一份配送合同,从此公司的配送中心及配送业务发展到全美国,公司名称也由原来的干货储藏公司变更为干货物流公司。美国某食品配送公司 在全美有30家配送中心,其中在加州的一个配送中心,自己拥有38辆卡车,由中心专门机构统一调度使用,同时通过公共电脑网络与货主、专业运输公司、卡车协会等组织保持联系,及时沟通货源与卡车流向的信息,以保证卡车回程运输的货源,避免卡车空驶。

四、日本物流产业结构分析

(一)功能结构日本物流产业的功能结构,与美国相比基本相同:综合物流企业发展较快,许多传统储运企业已经转向综合物流企业;日本的大型综合商社(批发商),都具备物流配送功能。与美国不同的是,日本汽车运输的业主多数不是个体司机,而是众多大型运输公司。在日本的整个物流网络结构中,专业性的综合物流企业、大型综合商社、大型运输公司三者平分秋色。

(二)权属结构与美国相比,日本物流产业的权属结构有两大特点:一是物流专业化的程度更高,社会化共同配送的情况很普遍;二是综合商社、综合物流公司与工业生产、商品零售(连锁)企业之间的合同型物流合作关系更具有稳定性与长期性。据估计,日本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的物流业务量在全日本物流业务总量中的比例可达80%左右。社会化共同配送的具体情况: 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随着经济活动规模的扩大,公路等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备,以及卡车运输业的发展,在卡车运货方面盛行的独家运送方式的弊病突出出来。日本通产省首先倡导发展城市内最佳配送系统,即围绕某个标准轴心,将城市内无规则地发生的各种方向、数量、时间的货运需要汇集、总括起来,开展高效率的混载配送。基于这个思路,通产省在东京、大阪等地进行了局部试验,还开展了商店街共同进货系统的试验。经过一系列的试验之后,发现较好的办法是以物流企业作为协调者,聚集多家货主企业的货物,按照各货主的配送指示,在广大地区进行混载配送。进入90年代以来,物流共同化、混载化的热潮在日本再度兴起,由政府有关部门,各地方政府以及行业团体提出的有关改进物流的调研报告几乎都把混载运货作为一项重要对策,认为共同化、混载化具有从根本上改变物流的力量,是塑造日本物流业未来的一个关键。于是,在日本,从零售业、批发业、物流业直到生产厂家,对推动物流共同化、混载化都比较积极。为了适应物流共同化和混载化的需要,不少地方的批发商打破行业界限,设立了共同化的物流企业,一些批发商集中的批发团地、批发街也加强对共同、混载配送的利用,与之相适应,卡车运输业的一批骨干企业则积极开展地区混载服务,还出现了对形状特殊的货物提供专门的混载服务的卡车运输业。[!--empirenews.page--]共同化、混载化的商品配送使原来按照不同生产厂、不同商品种类划分开来的分散的商品物流转变为将不同厂家的产品和不同种类的商品混合起来运送的聚合的商品物流,从而得以发挥商品物流的批量效益,大大提高了运货车辆的装载率,真正做到了物畅其流,物尽其流。近年来,日本物流共同化、混载化进程中出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新动向,即相互竞争的大企业把物流领域作为企业竞争的休战场,它们把削减物流成本当做头等大事,在产品方面搞竞争,而不在物流方面搞竞争,化干戈为玉帛,形成了竞争企业共同的物流网络。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大企业将其所属的物流子公司向其它企业开放,即在保证本企业物流需要的前提下,也承担运送其它企业的货物,开展混载配送。例如:正在积极开展物流革新的东芝公司集团计划在关西、东北等地设立7处混载据点,不仅承担东芝集团所属工厂的物流业务,而且还向东芝集团以外的机电企业提供混载服务。第二,销售对象区域重合而行业不同的企业共用同一物流基地,开展共同配送。例如著名化妆品企业资生堂在北海道与电子企业索尼、TDK以及一些食品企业以当地运输企业扎幌通运的仓库为共同的基地,开展共同配送,在配送中心,资生堂的化妆品与索尼公司的大型彩电以及其它公司装点心的瓦楞纸箱,杂居一起,统一进行处理和配送。第三,不同企业相互利用对方企业的物流基地。例如,住友金属工业公司在小仓拥有物流据点而在仙台没有据点,而日本钢管公司在仙台拥有物流据点而在小仓没有据点,从1993年开始,前者利用后者的仙台据点,后者利用前者的小仓据点,双方都达到了节约建设新据点的费用,同时又提高了已有据点使用率的目的。第四,不同企业相互利用对方企业物流用的返程空车。例如,丰田与日产两家汽车公司开展完成车的共同运送,就是因为丰田公司从其所属工厂向其销售公司运送新车以后,其返程正好可供日产公司所属工厂作运送新车之用。达到一车两用的效率。第五,为了利用共同运送,有的大企业撤去了其原有的效率不高的自家送货路线。例如,为了推进物流合理化,日产公司研究提出3条措施:(1)进一步加强共同运送;(2)撤除亏损的物流路线,改为委托其它公司运送;(3)加强对中继据点,配送据点的相互利用。通过开展共同运送,并不断扩大混载货物的范围,既降低了企业用于产品运送的费用,又使现有的物流设施,车辆的利用效率得到提高,使参加共同运送的企业获得很大的连接利益(即不同企业共享货源带来的利益)。比如,东芝公司的目标是,通过开展共同运送,使装车率从目前的50%-60%提高到80%。由于运输费占整个物流费的约60%,因此,通过共同运送减少运输费用,对降低整个物流成本具有很大意义。不仅如此,随着大企业间共同运送深入展开,必将导致整个物流网络的重新组合,乃至对物流本身的观念革新,同时,竞争企业自觉地收敛其竞争范围,开展对私有资源的共用、共享甚至共有,则显示了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值得注意的新动向。日本的合同型物流配送:[!--empirenews.page--]在日本,生产企业、零售企业与综合商社、综合物流公司之间基本上都存在一种长期的物流合作关系。如,伊藤忠与伊藤洋华堂之间,日新公司与夏普公司之间。并且,这种合作关系还延续到国外,随着日本工业生产的国际化,日本的物流也向世界各地发展。80年代末,日本物流业开始了进军亚洲的第一次高潮,这次高潮的重点是在东南亚,而其出现的背景是日本制造业对东南亚直接投资的快速增长。当时,跟随进入东南亚的制造业企业之后,日本的物流业,从海运企业,卡车运输企业、仓库企业到综合商社,也纷纷进入到东南亚国家投资,设立合资企业,同时协助走向海外的制造业企业建立物流据点。而在这个过程中,物流业内部不同行业之间的界限被打破了,海运、航空企业进入了仓库、通关代理业的领域,仓库、通关代理业也进入了海运、航空、卡车运输等领域。进入90年代以来,日本物流业又掀起了第二次进军亚洲的高潮,这次高潮的重点是在中国,而其背景是日本的制造业对中国的直接投资的迅速增长。近年来,日资企业设立物流据点最多的是上海,这与上海浦东新区的开发有密切关系,号称日本乃至世界最大级的物流企业,大型综合商社,物流大企业等相继在上海设立物流合资企业,住友仓库还在上海设立独资物流企业上海住友仓储,这是中国首家日本独资物流企业。

7.中国动漫产业的分析认识 篇七

我国从1926年的第一部动画《大闹画室》问世,发展至今已有86年的历史。其中有许多优秀的代表之作,如《神笔马良》、《大闹天空》、《葫芦兄弟》、《哪吒闹海》等,但在文革时期,中国动画进入了低谷时期,改革开放后产业模式化制作的外来动画开始冲击中国市场,中国动画进一步走向衰弱,开始出现粗制滥造的现象,动画内容幼稚简单、画面粗糙。2004年后,中国政府对动漫产业进行扶持,出台相关政策,以行政力量为中国动漫产业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为缓解动漫企业资金压力、寻求产品销路提供了有效动力。中国动漫产业出现了新的转折点。

二、国内动漫现状

中国现大约拥有3.7亿青少年,他们是动漫产业的主消费群。据统计数据显示,长期以来,美国、日本等动漫输出大国占据着中国大量的动漫消费市场。其中日本占据中国的动漫市场80%,欧美占据10%,国产仅占10%左右。另有调查显示,在中国青少年最喜爱的动漫作品中,日本动漫占60%,欧美动漫占29%,而中国原创动漫只占11%。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动漫产品和动漫文化最大的输入国,无论从文化层面还是从经济发展的利益考虑,我国需尽快加强动漫产业发展,扭转局势,使动漫产业的巨额利润流向国内,使动画产业成为我国文化产业的一支生力军,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中国动漫前景分析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世界经济进一步融合,加快了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速度,中国动漫产业也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逐步走向成熟的产业化发展之路和现代化之路,我国已经迈过人均GDP3000美元的临界点,文化消费能力和水平迎来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虽然国内的动漫行业存在很多问题,但国内动漫业前景是一片光明。国内动漫产业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得到迅猛发展,并出台了相应的扶持政策,目前全国在建的动漫基地已经有20多个,播出平台不断放大,为国产动漫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无疑中国具有广阔的动漫市场,据估计,我国人口中约有5亿动漫产品的消费群,如果考虑动漫核心消费人群覆盖10-30岁的人群,该部分人口有近3.5亿,直接消费动漫产品的潜力已经非常大。而如果考虑衍生产品,则产值空间更大。中国目前儿童食品每年的销售额为人民币350亿元左右,玩具每年的销售额为人民币200亿元左右,儿童服装每年的销售额达900亿元以上。再加上30岁以下的青年人对于精品玩具、游戏的需求日益增长,中国动漫衍生产品已经拥有超千亿元产值的巨大发展空间。

四、制约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的因素

(一)内部因素

1. 核心人才缺乏

动漫产业的发展需要拥有创新思维、人文素养、科技意识等综合能力的高新人才,我国现在虽有较多的动漫院校,但主要开设动漫制作课程,缺乏对创新思维等的培养,所以我国现在只拥有大量的“动漫制作”人,承接国外的一些来料加工,严重影响中国的原创能力及发展后劲,不利于中国动漫的可持续发展。

2. 产业链不完整

动漫产业一般由动画前期市场调研、策划,动画生产制作,动画片营销,动画片的播放,动画片的衍生产品开发经营五个部分组成,它们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其中牵扯众多的行业发展(如策划公司、动画制作公司、广电业、出版业、玩家业、服装业等20多个行业),目前在国内的动画片中,动漫的产业链根本没有建立起来,往往是动画节目的制作后投入播放,其他环节则基本处于被动停滞的状态,好一点的有图书与音像进行出版发行,而玩具和形象授权更是凤毛麟角,动画片光靠播出根本无法得到相应的资金回报,必须通过产品的衍生开发才能实现盈利。而事实上动漫产业的衍生产品发展空间往往大于动漫产品本身。

3. 未形成中国的独特风格

中国历史文化底蕴很浓,在动漫题材可发掘的空间大,美国迪士尼以在中国家喻户晓的《木兰诗》为基础推出的动画大片《花木兰》,日本根据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改编的《三国志》都风靡全球。但我国在利用这些传统文化时,只是单纯地把神化、传说、历史故事等做成古装的、历史的动画,而文化精髓却丝毫没有融入其中,缺乏精神内涵和文化特色,未形成中国独特的风格,使作品层次显得低龄化。美国、日本动漫作品往往有其独特风格,如美国动漫作品中往往体现出乐观向上、幽默、英雄主义、温情等,日本则常用坚忍不拔、永不言弃的团队精神贯穿整部作品。

4. 市场考察的缺乏

中国的动漫作品在创作前,没有量化的指标来佐证这部作品在推向市场后能带来多大的利益回报,对市场进行考察不完全,对观众口味的把握不到位。因此,中国动漫作品在内容上欠缺趣味性和娱乐性,使得动画多为说教式的作品,不被观众所喜爱,不能取得良好的市场反应。此外,在创作前没有对消费市场进行年龄、性别、作品风格等细分,作品没有针对性和盈利点。

5. 思想观念的束缚

动漫作为一种文化还未得到多数人们的认同。受中国传统思想的限制,国内很多家长认为看漫画会让孩子变笨,动漫创作是不务正业,影响孩子的人生发展,对其持反对态度。而且此观念占据着社会主体思维,使得中国动漫创作缺乏良好的环境和空间,制约着中国动漫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二)外部因素

近年来,日本漫画大有登堂入室、迈入主流文化之趋势,刺激了文娱市场。从1980年代末开始,随着动漫画的进入,中国的青少年开始介入一个动漫画时代。“读图时代”开始主宰平民化的阅读领域。随着这个领域范围的不断扩大,日本动漫画登上了中国动漫市场的首席。长期以来,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左右着中国不同年龄段动漫迷们的视线。

据2006年广东社科院进行的青少年动漫消费调查显示,有84.9%的调查者喜欢或较喜欢动漫作品,但在喜欢的动漫作品调查中,排在前十的全部都是日本作品。在百度贴吧的动漫作品分类下,也只在21位和25位才能找到国产动漫虹猫蓝兔七侠转和秦时明月,在皮皮、迅雷看看等播放器上日本动漫作品的点击率也远远超出国内动漫。不难看出,我国动漫消费市场受了严重的外来冲击,挤压了国产动漫的生存空间。一是因为国外厂商用已经盈利丰厚的作品低价倾销,但更关键的因素是在于国内动漫作品缺乏竞争力。

五、美国、日本的动漫产业模式分析

(一)美国模式

美国是动画产业的发源地,起步早,技术进步快,实力强,产业链完整,商业运作模式成熟,特点为大投入、大制作、大产出、大运作。美国动漫产业在发展中形成了迪斯尼、时代华纳、梦工厂等几大动漫企业集团,构建了以大集团统领产业上下游的商业模式。依靠高效率的商业运作,迪斯尼将“卡通—快乐—利润”的模式,通过电影、硬碟、授权商品、主题公园等渠道拓展到了几乎所有的消费领域,一手缔造了名为“动漫产业链”的巨大产业集群。

“一切都从一只老鼠开始”的迪斯尼是最早将人才、资金、技术与行销这四个要素结合起来的动漫公司,也最具代表性。它发现将动漫创造的“快乐文化”与商业性结合爆发出的巨大商业价值,通过创造米老鼠、唐老鸭、维尼熊等主角,以及“再塑造”白雪公主、阿拉丁、花木兰等经典形象,构造了巨大的快乐文化影响力。从1980年以来迪斯尼的市值增长了近34倍,1988-2007年销售收入增长了十倍,平均年增长13%,远高于同期的GDP增长。

这给了我国动漫产业一个启示:商业模式固然是动漫企业盈利能力的关键所在,但“内容为王”仍是动漫产业的灵魂所在。

(二)日本模式

日本动漫产业是日本经济的支柱之一,广义动漫产业占日本GDP10%以上。不同于美国高投入、高成本、大制作、动漫集团包揽上下游的垄断模式发展模式,日本低投入、低成本、低制作,其发展模式是建立在庞大的漫画基础之上,更多细分产业链上的市场领袖,其特征如下:

1. 以漫画为起点的巨大商业链

总体上说,日本动漫产业是动画、漫画、游戏不分家,相辅相成。漫画家在漫画周刊上连载的漫画成为人气作品后,被电视动画化、DVD化(OVA)、电影化(剧场版),并进一步开发周边衍生产品如手办、游戏、轻小说等。近年来也有从轻小说、游戏反向推进到漫画、动画的成功作品,如《空之境界》、《灼眼的夏娜》等人气作品。

2. 很好地贴合了整个社会的需求

日本是个全民动漫的国家,覆盖年龄从6岁-60岁,87%的日本人喜欢动漫,持有动漫衍生产品的人数占到84%。这一方面是日本国民天性使然,另一方面源于日本动漫产品的覆盖面广泛。日本动漫作品有精细的市场分类,有不同产品面向儿童、少女、少年、青年、成人等消费市场。动漫市场的消费者并没有随着年龄增长而离开这个市场,反而转变成了消费能力更强的“消费者”,这构成了日本动漫产业的巨大商业价值基础。

3. 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都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日本,一部动画作品往往是由几个方面来共同投资的,这其中包括:电视台或电影公司、广告公司、玩具商、游戏软件公司、动漫作品原创的出版商等。消费者或因动画转向纸制出版物、电影,或因电影转向游戏、玩具等,每一个消费环节上都吸引了相当数量的消费者,通过流畅的产业链转移,每个细分市场的消费能力都会不断扩大。通过这种良性自我循环促进机制,日本的任何一个成功的动漫形象从一开始就进入到了充分商业化的阶段,为制作方带来可观的利益。

4. 动漫产业的内容创作构成了核心的创意竞争力

现代日本动漫独特的故事性风格则始于动漫大师手冢治虫,他奠定了日本动漫的故事性、复杂性和主旨深度,缔造了日本动漫的核心创意竞争力,从根本上与美式动漫分道扬镳。他创作的铁臂阿童木、三眼神童、怪医秦博士等经典人物成为首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日本动漫形象,手冢之后如藤子·F·不二雄、富坚义博、鸟山鸣、青山刚昌等一大批动漫业中生代人物的出现,为日本动漫产业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和活力。宫崎骏、大友克洋、押井守这三位当代日本动画电影的大师级人物不断推陈出新,如宫崎骏的动画往往能引起我们对环保的深思,释放许久以来的工作、学习压力,重新找到真、善、美,重新找到返璞归真后的悠然与惬意。这也是日本动漫能够在国际上与美国分庭抗礼的重要资本。

六、我国动漫之路的几点建议

从美国、日本等动漫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一国的动漫产业获得成功就需要三个方面的保障,即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氛围,优秀的内容、形象创意实力,以及强大的周边产品商业化能力。因此,完善动漫产业商业模式,解决产业链裂的问题是一切的根本。而断裂的问题从微观上的表现就是资金、人才、营销、内容、渠道、衍生产品的问题,这些都是动漫产业必须直面必须解决的问题,发展中国动漫产业必须遵从市场的规律,整合企业资源,实现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规模化生产,形成完整的利润增值体系,加强动漫产业链各环节的交流和衔接,培育完善与国情匹配的中国动漫产业链。

(一)正视国产动漫与国际动漫之间的差距

积极借鉴国外发展经验,挖掘本土的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文化资源,发挥本土作战优势,引进先进的管理人才,推动我国动漫产业从引进代理为主走向自主研发为主,从学习模仿为主走向独立原创为主,由进口转向出口的产业转型之路。

(二)加快国家动漫产业基地建设

大力培育高端人才,为产业振兴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和人才支持。积极培育一批具有强大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运营能力的动漫研发和运营企业,如:湖南的三辰卡通公司等那样的企业,创作生产一批体现民族精神时代方向的民族动漫精品,如:“蓝猫”等,真正树立中国民族动漫品牌。

(三)提高动漫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动漫产品是动漫产业的核心,是动漫产业发展的灵魂。如今是一个“内容为王”的年代,好的动漫作品可以经久不衰,提高动漫产品的核心竞争力,结合中国动漫的实际情况和结合民族文化,确立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富有故事情节的动漫作品,重在文化上的创意打造中国的本土动漫明星角色。我国有五千年文明历史,悠远深厚的文化积淀是其文化产业相对于西方国家最大的优势。

(四)做好市场的前期调研

细分动漫市场消费者,拓宽受众的定位,拓展动漫故事的题材,按照人不同年龄阶段心智成熟的差异来区分他们各自不同的动漫需求,而不是单单面对儿童,要作品的全众化开发。

(五)保护知识产权,提升行业自律意识

动漫产品是我们广大青少年喜爱的精神食粮,应当加强内容管理,特别是对进口内容的审查,要严厉打击违法经营行为,加大对动漫衍生产品的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维护健康的市场秩序,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完善整个动漫产业的发展机制,促进动漫产业的良性发展。

摘要:面对我国庞大而体制不完全的动漫市场, 发展动漫产业已成为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当务之急。通过对我国动漫产业现状的分析认识以及与国外动漫市场的分析对比, 提出一些对完善我国动漫产业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动漫产业,分析,建议

参考文献

[1]林桂平, 魏炜.学习迪斯尼还是HelloKitty[J].深圳特区科技, 2007 (05) .

[2]李娟.日美动漫产业比较[J].DVD电影评介, 2007 (08) .

[3]郑明海.动漫产业发展的国际比较及启示——以中美日三国为例[J].对外开放, 2007 (08) .

[4]齐骥.动画文化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9.

8.中国房地产业财务风险分析 篇八

摘 要 本文从目前房地产企业面临的宏观经济环境的背景入手,利用房地产企业的财务报表分析了当前房地产也面临的财务风险,并对这些风险提出了风险管理措施。

关键词 房地产 财务风险 风险防范

一、引言

房地产行业是典型的资金密集型行业,资金投入量大、回收期长以及变现能力差的特点决定了该行业必然会面临巨大的财务风险,因此,对当前房地产行业的财务风险进行深入分析,并寻求有效控制财务风险的措施,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当前房地产业财务风险现状分析

以下分析中主要选取四个房地产业的标杆企业:万科、招商、保利、金地。

(一)财务风险分析

大多数上市房地产企业的速动比率较低,资产负债率偏高,且现金流为负值,财务风险并不低(见表1)。

从四家标杆房地产企业的现金流情况来看,经营性现金流均为负。保利地产三季度末的经营现金流已经为-81.76亿元,比上年同期现金情况减少67.67%。甚至有部分企业的现金流较去年相比下降了200%以上,如万科地产现金流为-6.2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20%。

1.速动比率明显降低,短期偿债压力大

从表2可见,在目前楼市低迷的情况下,速动比率比流动比率更好的体现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与2007年第三季度相比,2008年三季度的速动比率均有所下降,分别为0.22、0.29、0.18、0.12,这说明四家企业在经历了大幅拿地、迅速扩张之后,出现了严重的资金压力,均需要加强对资金的风险监控。尤其是招商地产,三季度的速动比率为0.31,处于较低的水平。目前,招商地产急需提高资金的运营能力,减少短期偿债压力。

2.资产负债率普遍偏高,长期偿债令人担忧

从表3可以看出,万科、保利、金地、招商四家上市房地产企业2008年三季度的资产负债率均为70%左右,高出60%的警戒线。与2007年相比均有所提高,提高最明显的是金地集团,由2007年三季度的43.05%提升至73.3%,其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为39亿元,较年初增加254.55%;长期借款上升为81.91亿元,较年初增加51.55%。而截止9月末,金地的销售额不到79亿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仍为负。

(二)盈利能力分析

1.营业收入增加,但仍难抗行业大势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四家标杆房地产企业营业收入同比普遍增长,但仍难抗行业大势,纷纷调减销售。报告期内万科业绩稳步增长,前三季度营业收入为141.73亿元,同比增长59.04%,其中第三季度的营业收入为52.87亿元,同比增长71.04%。保利地产2008年前三季度的营业收入为39.09亿元,同比增长71.22%。但仅从第三季度的营业收入来看,却都存在一定幅度的下降,第三季度的营业收入为13.12亿元,同比降低27.53%。

2.利润增长放缓

万科第三季度净利润为2.15亿元,同比下降13.42%。对于第三季度净利润的下降,万科的解释是手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等因素的影响,也即万科目前的存货降价,导致了利润下跌。

而保利地产2008年前三季度的净利润均有大幅增长,高达12.67亿元,同比增长125.38%,但仅从第三季度的净利润来看,却都存在一定幅度的下降,同比降低18%。

金地集团前三季度的净利润出现小幅增长,同比增长分别为7.02%。从第三季度单季数据来看,净利润为1.10亿元,同比下降10%。

招商地产前三季度的净利润也呈下降趋势,降幅19.05%,仅从第三季度单季数据来看,净利润却出现大幅提升,达1.7亿元,同比增长170.26%,而其净利润并不是来自于主业务地产业务,而是由于远期外汇买卖合同的公允价值增加所致。季报显示,招商第三季度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为1.11亿元,同比大幅增长667.44%。

(三)资产管理能力分析

1.存货激活,存货周转率下降

由于房地产项目建设周期一般为2-3年,按照村后在2.5年内销售并回笼资金计算,存货周转率应该不低于0.4。但四家标杆房地产企业早在2007年就已经跌破0.4这一安全值。

其中,保利地产三季度末存货为417.51亿元,比年初增加48.66%,成为四大龙头中存货增幅最大的公司。而在广深两地大幅降价的金地集团,存货也达到265.91亿元,比年初增加42.77%,即使再出现类似去年的热销情况,它的存货也能再卖3年。

招商地产三季度末存货为215.52亿元,比年初增加25.54%。招商地产今年的计划销售目标为100亿元,而前三季度仅完成销售额约50亿元。低迷的市場严重影响了招商地产的销售额,造成了存货的积压。

即便是龙头企业万科,2008年三季度的存货也已高达873.76亿元,较年初增加31.45%,约占其资产总值的72%,以万科三季度52.87亿元的营业收入计算,这些存货的消化还需要近2年的时间。

2.现金流持续恶化,资金压力大

存货的大量积压,严重的制约了经营性资金的流动性,目前,大部分上市房地产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均为负值,而期末现金流仍保持正值,这是由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来弥补的。万科已连续两年出现融资前的负现金流状况,2008年三季度末,万科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9.89亿元,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则更低,达-21.3亿元。保利地产更为严重,已经连续5年出现负现金流增长,2008年三季度末,保利地产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81.76亿元,同比减少67.67%。

三、当前房地产企业进行财务风险管理的措施

1.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降低资产负债率。一方面,加强预售房款、银行贷款、股票、债券融资、合作开发等这些传统融资渠道的管理。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吸收股权投资来扩充自有资金;或者可以利用房地产信托计划融资。通过融资渠道多元化、搭配好资本权益比率等方法,改善资本结构减轻筹资压力、降低财务风险。

2.进行市场调研,防范市场风险。房地产企业应对市场容量和社会承受能力认真调查,进行严格的投资项目决策论证。

3.建立适应市场的营销策略。各房地产企业需要灵活组合营销策略,加快资金回笼,发挥资金成本的杠杆作用,创新营销策略,进一步拓展市场。

4.进行财务分析和财务监督。加强投资项目的风险分析和方法性研究,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和经济业务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准确的财务预测可以把风险降到最低限度,有效地防范、抵御各种风险。

5.加强和提高房地产企业决策者、财务人员的财务管理意识和综合素质。

6.确定财务成本管理战略、加强内部控制、建立健全策划监督体系,最大程度地避免人为因素的不利影响,提高成本管理绩效。

参考文献:

[1]徐淼.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分析及预警初探.会计之友.2006(7):73-74.

上一篇:中国共产党员先进性下一篇:团委调查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