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电影

2024-07-22

红色电影(精选12篇)

1.红色电影 篇一

重温红色经典 观看红色电影

组织观看电影《鸡毛信》活动策划

一、活动背景

前不久,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和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分别于2012年3月5日和3月3日在北京开幕。在当前形势下,我国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 指导,领导全国人民改革开放,奋斗进取,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不断走向胜利的历史,是中国不断走 向富强的历史,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历史!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我们肩负着更重要的历史使命,有责任也有 义务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因此,我们必须 时刻牢记党艰辛而伟大的历史,牢记着那些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浴血奋斗的党员同志们,我们才能更加坚定不移的将革命进行到底,坚定不移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定不移的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

二、活动意义及目的

通过影片观赏教育,增强大学生党员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增 强党员集体意识,培养党员的集体荣誉感;引领党员学习先进、崇尚 先进、争当先进、做时代先锋、为党旗添彩;提高党员为民服务的宗 旨意识、党性原则、群众观念和优良作风,进一步充分发挥先锋模范 作用和骨干带头作用,在学习中刻苦努力,在工作中尽职尽责,不断 创造新的业绩。回顾中国共产党血色的奋斗历史,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响应反腐 倡廉工作,教育大学生党员同志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党员同志们忧国忧民和爱国爱党意识,树立全心全意为 人民服务的思想理念,坚定为共产主义奉献终身的奋斗决心。影片简介与内容

三、影片简介与内容

1954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编剧张骏祥,导演石挥

新中国儿童电影的经典之作!

荣获1949-1950文化部优秀影片三等奖及1955年在英国举办的第九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优胜奖。

影片《鸡毛信》是著名电影艺术家张骏祥根据华山同名小说改编的,是新中国首部正面反映我国少年儿童在抗日战争时期对敌斗争的儿童影片。鸡毛信是抗日战争时期华北地区军民创造的一种传递紧急情报的特殊邮件,信封上粘有鸡毛,以示十万火急。影片以海娃送鸡毛信作为全片的主要线索,结构单纯,情节曲折,一个悬念接着一个悬念。正是在曲折跌宕的惊险情境中,影片以生动细致的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坚贞顽强、机智勇敢的抗日小英雄海娃的艺术形象。影片从内容到形式都很注重儿童情趣。片头字幕像一本连环画.一页一页揭过,使少年儿童观众像翻看连环画一样亲切。每一片断的开头,也模仿连环画的说明写上字幕,对背景、环境、人物心情做出说明,用生动诙谐的旁白道出,强烈地抓住了少年儿童观众的注意力。扮演海娃的蔡元元也因此成为了新中国电影史上一颗耀眼的童星。

四、活动时间

2012 年 4 月 12 日

五、活动对象

```党支部全体成员

六、活动场地

文B209

七、注意事项

1、由于是集体活动,需注意人员的安全进场与离场。

2、工作人员维持好活动现场的秩序与环境。

3、做好各方面的筹备工作,尽量做到细致无误。

八、活动内容

1、前期安排

(1)由支部党委讨论确定观看的影片

(2)联系所需教室并安排好人员进行活动的会场布置

2、中期安排:

(1)提前十分钟安排人员布置现场,做好活动中可能出现的一切 问题,做好准备工作和解决方案。下午七八节课(2)安排人员操作电影的放映。(3)安排人员负责拍照。

(4)维持好现场纪律,安排好管理人员。(5)安排人员负责到场人员的签到情况。

(6)安排主持人,简要介绍本次观影活动的内容、纪律及要求。

3、后期安排:

(1)安排人员负责清理现场,回收工作用具。(2)维持好现场秩序,确保每个人员安全离开。

(3)负责材料的整理及收藏,统计学生的反馈问题并写观后感。以上工作请各负责人高度协调,互相监督,互相配合,确保活动圆满 成功。

2.红色电影 篇二

一、红色电影的内容

红色电影多以革命历史题材和当代重要的现实题材为主, 善于塑造重要的领导人物和历史英雄, 讴歌时代模范以及优秀劳动者。红色电影阐释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历程, 展现了共产党人的优良品质, 用影像书写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 其内容涉及理想信念、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等各个领域。红色电影帮助观看者认识历史, 理解先辈们为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抛头颅、洒热血的艰难历程。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观看红色电影使观众更加了解历史, 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更加增强民族自信心。建国初期的《野火春风斗古城》《上甘岭》等红色经典, 教育了几代人, 影片的情节和银幕形象成为人们关于我国革命历史的集体记忆。在新时期, 红色电影顺应多元化的时代潮流, 适应后革命叙事的语境, 变得真实、活泼、生动、耐看, 获得了广泛市场和青年观众。

二、红色电影对中国梦主题教育的政治价值

1. 红色电影的特征

红色电影的主要特征有两点。第一, 革命性与斗争性。红色电影阐释在争取民族独立、民族解放和民族建设的奋斗中, 中国人民反抗封建剥削的、反对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独立的斗争, 几乎每一部作品都带有明显的不屈不挠、敢于和善于抗争、最终夺取胜利, 对新生活无比向往、对祖国对党无比热爱的精神符号。第二, 时代性与大众性。红色电影是特定时代的产物, 其中的显性与隐性的影像符号, 所蕴藏的理想与其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

2. 中国梦教育如何取得实际效果

中国梦具有深刻的科学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它是传统理想信念教育的延伸和发展, 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进一步丰富和创新。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 是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内容。当前, 多元文化环境引发多元价值观念的交织和碰撞,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独立性强、差异性大, 价值取向和理想信念复杂、多变。他们不满足于接受现成理论、厌倦了教条式的灌输。在这种情况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为大学生铺平认知上的道路, 将中国梦根植于大学生的心中, 构建对中国梦的信仰, 使他们将个人梦想与民族复兴伟大梦想有机结合, 如何取得更好的实际效果?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在向实践转化的过程中, 必须重视载体的中间作用。载体大致可分为理性形式和感性形式两种, 其中, 红色电影是感性形式的载体之一。因此, 借助于红色电影来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主题教育, 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追求实效的有益尝试。

3. 红色电影的政治价值

红色电影所表达的“革命”“英雄”“胜利”“建设”“发展”“创新”等主题, 其经过时间的淘洗之后, 保留下来的精神实质, 对我们面对当前所处的境遇, 有着很好的启迪、唤醒、教育与鼓励作用, 具有独特的政治教育价值。例如, 《孔繁森》《孟二冬》等作品, 诠释坚守与超越, 奉献与牺牲, 感人肺腑的故事, 远比理论灌输要生动和鲜活。又如, 电影《太行山上》以写实手法展现了1937年至1940年期间中国军民浴血抗战的历史, 是正面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旋律作品。一般来说, 大学生的爱国情绪是比较强烈的, 通过榜样示范、引起共鸣、激发和积极引导等教育环节, 可以将学生的爱国情感进一步升华, 进一步转化成强大的动力, 使学生进一步思考在思想与行为方面应该如何爱国、如何做得更好。2013年12月,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 高校要着力培养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使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深入学生心灵, 借助于红色电影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进行“中国梦”教育,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借助红色电影构建中国梦主题校园文化

1. 校园文化建设的两个要素

学校的校园文化是由各种文化要素构成的一个文化情境。校园文化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它弥散于每一个学生和各种可能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中。中国梦教育所要内化的价值观念, 完全可以在校园文化建设当中寻找到有效荷载, 载体包括活动、项目两个方面。

第一个要素是活动。十八大以来, 校园文化活动在引领青年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 作用更加突出。通过创设一些潜藏、浸染了学校风范和精神的情境, 吸引教育对象去参与、体验、思考。以校园文化为载体, 促进更多人更全面地发展, 有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第二个要素是项目。比如, 20多年来在高校广泛开展的“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工作项目, 对于引领和促进青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过程, 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因此有必要把握好节点性、阶段性和经常性的关系。所谓节点, 就是一些重要活动、节庆, 如五四青年节、建党节、国庆节, 开学日、校庆日、毕业日, 主要杰出校友纪念日等, 通过这些节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这些节日、时间节点活动, 可以使学生通过直接体验或间接观察, 获得感受和启迪。以校园文化为载体, 可以使学生在完备知识和全面发展的同时, 也提高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解和把握的能力。

2. 校园文化是重要的隐性教育

校园文化, 是由各种文化要素构成的文化情境, 是重要的隐性教育。通过创设一些潜藏、浸染了学校风范、精神的情境, 吸引教育对象去参与、体验、思考。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 是天生的道德发展的媒介物, 其本质上是心理体验与精神关怀。校园文化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其弥散于每一个学生和各种可能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中, 使学生有意无意地通过直接体验或间接观察获得感受和启迪, 主动或被动地受到价值观教育。

3. 校园文化活动是宣传中国梦的载体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精神所在, 属于教育的软环境, 在大学生价值观念和价值选择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高校校园文化, 对大学生的价值选择与精神品性将产生持久的、深刻的影响。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 首先要进行树立梦想的教育, 这是一个循序、反复和渐进的过程, 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把个人梦想与民族复兴的梦想结合起来, 使学生发自内心信仰中国梦。校园文化活动是宣传中国梦的载体, 要发挥校园文化的定位作用, 夯实大学生树立中国梦的人格基础。大学生对理想人格都具有趋向性的发展要求, 常常模仿和学习自己心中的道德典范、完美人格。借助红色电影进行校园文化活动, 开展理想人格教育, 可以使大学生感受理想人格的魅力, 夯实人格基础。

四、借助红色电影进行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的方法

1. 建立红色电影资料库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 对中国梦不知则不信, 不信则无法践行。在探索“知行合一”的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模式方面, 借助于红色电影就是一个有效方法。就红色电影的内容与传播来看, 大学生是其主要目标人群, 因此, 关于中国梦的教育与红色电影所传播的主旋律, 在目标任务上和内容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例如, 延安是中国共产党成就伟业的革命圣地, 从1935年到1948年, 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 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落脚点, 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 是夺取全国胜利的出发点。诸多电影都表现了延安主题, 如《开国大典》《张思德》等。又如, 电影《铁人》“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铮铮誓言, 弘扬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精神。红色电影对于当下社会的精神空虚、迷茫心态、拜物主义、享乐主义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为高校进行中国梦教育提供了现成的选取素材。

2. 组织观看和影评活动

例如, 组织“电影中的共产党人”“延安精神”“建党”“建国”“改革创新”“奉献”等主题观影、影评竞赛等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在活动中, 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和创新者, 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是校园的真正主体, 才会自发地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来, 在传承与创新校园文化中享受追逐梦想的美好和实现梦想的喜悦。

综合以上, 红色电影是具有艺术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借助于红色电影, 在校园文化活动建构红色电影主题活动, 进一步创新中国梦主题教育的载体, 是电影传播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跨界整合。红色电影作为具有艺术特征的中国梦教育载体, 可以对大学生的政治意识与道德产生重要的影响, 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更加明确自身使命, 成为敢于担当的人。

摘要:红色电影阐释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历程, 用影像书写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 作为具有艺术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可以对大学生的政治意识与道德产生重要的影响, 具有独特的政治价值。借助红色电影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的途径, 主要是在校园文化活动中, 建构红色电影板块, 其实际的教育效果, 取决于校园文化的隐性教育功能的发挥。

关键词:红色电影,中国梦,政治价值,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叶山岭, 陆花.把电影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作用落到实处的思考[J].北京教育·德育, 2013 (5) :22-24.

[2]石书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形式的创新与发展[J].思想政治教育, 2013 (5) :30-33.

3.红色电影掀起观影高潮原因探析 篇三

二、红色电影成为近年来掀起观影高潮,带旺观众消费的一类独特的影片

(一)红色电影的内涵。

目前所指的红色电影,主要是指革命历史题材的电影,包括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电影,反映革命领袖、前辈英烈与当代先进模范人物英雄事迹的影片。红色电影并非近年来才出现的一类影片,新中国成立以来就创作产生了许多至今流传的红色经典电影,如《南昌起义》、《地道战》、《地雷战》、《狼牙山五壮士》、《小兵张嘎》、《铁道游击队》、《野火春风斗占城》、《青春之歌》、《红旗谱》、《闪闪的红星》、《红色娘子军》等,教育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观众,成为中国电影史上不可磨灭的美丽华章。改革放开,特别是新世纪以来,电影行业的发展蓬勃迅速,面对五花八门的电影题材,琳琅满目的影片,观众的眼光口味在多元化的同时也挑剔升级化,如今的红色影片要想在百花齐放的影片中脱颖而出,让观众愿意看的同时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熏陶,越来越难。而近几年来的红色电影,却以其相当不俗的票房战绩体现了实力,也引起了高度的关注。

(二)影院放映近况简述。

2011年为纪念建党九十周年,红色影片较多,红色六月影市扛鼎之作《建党伟业》15日起在全国公映以来,继续沿袭着2年前《建国大业》票房火热的场面,在全国各地再次掀起新一轮观影热潮。继《建党伟业》之后,今年还有《辛亥革命》、《钱学森》、《秋之白华》等主旋律影片即将上映。第1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辛亥革命》已经引来数的中外记者聚焦,《秋之白华》赢得了阵阵掌声;《钱学森》更是引起了热烈的关注,估计票房都将不俗。可以这样说,即使不为纪念建党九十周年,做为反映主旋律的红色影片已经开创出自己市场化的道路,拥有了广阔的观众群体与发展前景,比起当年《建国大业》上映时的“一枝独秀”,如今的红色影片已经开创出一个主旋律影片百花齐放、争奇斗艳、各展风采的时代。

三、红色电影为什么会“常红不衰”、“当红不让”

(一)题材资源丰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缔造新中国的历史,就是红色电影产生的历史;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就是红色电影不断发展的历史。红色影片的取材资源是特别丰富的,既可以是群体性史诗性展示,也可是个体性的展示;既可以是战火纷飞血与火的战斗,也可以是敌后斗争尽显谍战的惊险诡谲;既可以是革命的历史,也可以是建议的经验等等。题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随时有新鲜血液的补充,更重要的是,与其它诸如爱情、武侠、轻松娱乐等类型影片相比较,题材本身不仅真实性强,而且具有崇高震撼的美学力量,更易打动人心。

(二)注意思想教育性与审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1、改变单纯说教性思想教育的误区。

许多观众对红色电影认识上存在误区,认为这种影片都是说教性的思想教育片,没有意思。其实不然,但凡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经典作品,一定能做到将思想性、艺术性与观赏性有机融合,如今的红色影片更是如此,公式化、概念化、脸谱化,就像人物塑造高大全化一味重说教的影片一定会为历史所湮埋。观赏近年来成功的红色影片,在完善艺术审美特征的同时,更注重观众口味的有效融合,与市场规律紧密结合在一起,这是很明显的。

2、融合审美性,增强可观赏性。

许多观众明显感觉到如今的红色电影更好看了,其实就是艺术审美性,可观赏性大大增强。首先,可以看出对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的塑造更为立体化、丰满化、生活化,让观众感觉可为真实亲切。如《辛亥革命》为观众展示了一位坚定执著、博爱可亲的孙中山形象。《秋之白华》更多展示了艰难岁月里坚贞共产党员的纯真爱情故事,其中瞿秋白有一段对杨之华的台词这样说道,“你其实不用那么美丽,有你的智慧就够了;你其实也不用那么智慧,有你的勇敢就够了。”很真实亲切却不失唯美浪漫情怀,闪耀着温暖的人性光辉,会深深打动观众的心。

其次,不断探索创新主旋律影片的艺术模式,如《建国大业》、《建党伟业》“明星+史诗”模式实践证明很成功,得到众多观众的青睐。《建国大业》汇集172名一线明星,《建党伟业》更是由众多明星老戏骨加盟助阵,吸引更多观众眼球,像在《建国大业》出演蒋经国,《建党伟业》出演周恩来的青年演员陈坤就让许多观众眼前一亮,给观众带来惊喜时也通过其饰演的人物给观众教育影响。这种模式在彰显传统的思想教育特色的同时,融入了市场化的元素,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更能激起年轻观众重温历史的兴趣,使红色电影具有崇高的美学力量与吸引力。如抓住革命英雄人物敌后工作惊险、悬疑、危险、刺激与体现其坚贞执著、机敏、睿智等精神相结合的谍战模式也是很受观众认可与欣赏的电影模式。

[1]许晓青 孙丽萍.“红色电影”为何这样红[J],新华每日电讯,2011(6,20):1-2

[2]毛羽 何振虎.永不落幕的红色电影——关于红色电影的讨论,2011(07,01):1-4

[3]红色电影的历史地位、美学特征和演进趋向,光明日报,2011(07,06):1-4

4.红色电影赏析 篇四

——观《集结号》有感

20130077 杨问成

摘要

隆隆的炮火声从远处袭来,随着镜头的移动,我们也仿佛身临其境。一个连队的士兵,防守这一道隘口,即将弹尽人绝,这就是《集结号》一开始的悲壮。全连阵亡,这就是代价,可是英雄牺牲却得不到表彰,其光辉事迹亦得不到发扬,这又不是莫大的叹息么?仅剩下的连长谷子地接手了这艰巨的任务,要为逝去的英灵们正名,可是这路途却并不平坦,看着英雄们的遗体躺在地下,却只能发出无能为力的感慨„„皇天不负有心人,经过漫长时间的等待,历史给了英雄们公正的答案,你们的功绩永垂不朽!

关键字: 集结号 证明 正名 永垂不朽

正文

“没有听到集结号,谁也别给我下来,否则,军法从事。”这是团长刘泽水给九连下达的命令,死命令。全连47人在连长谷子地的带领下开始了阻击战,为大部队的转移争取时间。面对敌人的猛烈的炮火,精良的武器装备,九连战士显得格外寒碜。可是就是这样的48个人,挡住了敌军的三次进攻,炸了2辆坦克,歼灭敌军就数不清了。但生命又是很现实的,九连的人也越打越少,越打越少,可是集结号却死死的没有被吹起来。焦排长临死时对谷子地说,听见号声了,很多兄弟也是这样说的,可是执着的谷子地却没有听见,始终也没有听见,一直守着团长下达的命令。

终于,时间还是没有挽留战士的生命,死神将他们一个接着一个带走。只留下了晕死了的谷子地,无法证明自己身份的谷子地,也无法为失去的兄弟正名的谷子地。我想,他醒来的那一刻应该是迷茫的,自己这是在天堂还是在地狱呢?他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会活下来,抛弃弟兄们自己一个人活了下来。当他得知自己尚在人间时,他也一定想过自己了结生命,下去陪自己的弟兄。我不知道最后他是怎样说服自己的,真的想不到。

当医院的工作人员称呼他为一个陌生的名字时,他顿时也就懵了。无论怎样对他们解释,也得不到一个公正的,正确的答案,这既是绝望,也是谷子地活下去的希望,他新的人生目标,要为弟兄们正名,要向当年的没有想起的集结号讨要一个说法。为了暂时留在部队,也为了方便找寻原部队,他再次投身于解放战争。

时间依旧过得像过去一样快,转眼间5年就过去了,谷子地在朝鲜战争中救下了炮兵团团长的性命,为他按住了地雷,自己却是被炸伤了眼睛,但也和这位结下了兄弟之谊。其实在这五年内,谷子地也是应该多次向总部提交过申请的,可是根本没有答复,风是平的,雨也是晴的。谷子地的这5年,应该还算是清闲的,这个时候他的愿望是很强的,他自己觉得实现的机会也是很大的。

天不遂人愿,既然决定要折磨你,便不会如此轻易地放过你。抗美援朝战争借宿后,谷子地并未回自己的老家,而是先来到了当年弟兄们阵亡的地方。事随时迁,原来的战场早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谷子地什么也没找到。在无名烈士墓碑前的谷子地说道,“爹娘都给起了名的,怎么死的时候都没名儿了呢?”这是他心灵的悲痛,人生的又一次绝望。他满怀希望的来,却什么也没带走。当然也带走了一个阵亡兄弟的遗孀,为另一个兄弟找房媳妇,谷子地是懂得为他人着想的,他一直都是,除了那个日夜都在他耳边响起的集结号之外。

又是一个十年,谷子地终于找到了另一名幸存的战友,当年的司号员,应该吹集结号的那位。得到的答案却让谷子地数十年来的悲愤化作满腔怒火发泄出来,自己的猜测是对的,其实自己早就知道了不是么,只是不愿意承认罢了。他嘴里骂着的是刘泽水,心里骂的是自己,自己为何就是如此的死脑经,如此的认死理呢?看到这里,自己也跟着情不自禁的含着泪水,也问问自己,如果是我又会怎样呢?

谷子地的内心是强大的,这是毫无疑问的。尽管弟兄们的身后是还没有办成,但是却也是知道了集结号的原委。他扛下了领导应该扛下的责任,既让没有人愿意帮忙,那就自己动手吧。带着一套装备,他也开始了挖掘的工作。天正的很冷很冷,包括我看的也是很冷,乌黑的馒头,就这冰凉的水咽着,然后又开始挖掘。日复一日,尽管他没有听过,却也任然没有挖到他想要的答案。谷子地此时也应该是很老了,再加上一只坏了的眼睛,看起来已是如此的沧桑,他依旧坚持着自己的守望。终有一天挖出战友的遗体。

很多时候,谷子地是异常后悔的。弟兄们的尸体是他自己掩埋的,一个个好好的躺在窑洞里,可是就因为自己当时的愚蠢,以至于找不到他们的尸体,死后得不到祭奠,得不到缅怀。尽管谷子地本身的决定并没有差错,但是他的性格促使他揽下了所有的责任,活得是有多么累。这就是谷子地,执着的男人,亦如当年的连长。

苦心人,天不负。在一次以外的炸窑过程中,弟兄们的尸体终于被发现,听到消息的那一刻,谷子地也是泪流满面,不停地向人说道,“不要骗我,不要哄我„„”。此时,他的心里有在想些什么呢?他的年纪应该是很老了,都快走不动路了吧。数十年间,谷子地饱受冷嘲热讽,雨打风霜,如今终于得到实现。这是怎样的一个寄托,让一名共产党人的优异战士始终不得放下。这是灵魂的寄托,是对战友们的答复,是对自己的心灵慰藉。

5.观看红色电影活动方案 篇五

一、活动目的:

为弘扬和培养广大小学生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增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爱国主义情怀,进一步培养青少年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和感恩励志的成长历程,不断提高学生们的素质。

二、活动要求:

1、学校高段各班组织学生观看红色电影,写心得、观后感。

2、各班以此为主题开展主题班队会活动。各班主任做好记录。

三、活动安排:

各班班主任利用每周的班会课活着主题队会课开展教育活动。

四、影片目录:

五、推荐电影:

《闪闪的红星》

《父母的爱》

6.红色电影观后感 篇六

为了庆祝建国60周年,我们郭里园小学组织全校老师观看了《建国大业》这部影片。9月25日,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在电影院观看了电影《建国大业》,让我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对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有了更具体的了解,让年轻一代的我有了更多、更深刻的认识。电影将重大历史事件在宏观和微观间切换,增强了影片的历史感和真实感,从45年重庆谈判讲起,讲到谈判破裂,内战爆发,三大战役,其间穿插了敌机轰炸中毛泽东的淡定沉着,闻一多的慷慨就义,傅作义被女儿感召,李宗仁履新后的无奈,蒋经国稳定上海经济,国际上对于共产党、国民党的态度等小故事,展示了共产党、国民党、各个民主党派几十位人物不同的立场、思想、做法,人物性格形象鲜明,让人印象深刻。

当我看到刘烨扮演的小兵角色,在向仪仗车上的毛主席敬军礼时那坚毅而充满信念的目光,让我们不难理解人民解放军为什么是一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队伍;当我们看到蒋介石一声长叹说:反腐,亡党,不反腐,亡国,让我们看到一支腐败的政党灭亡的必然性。当我们看到共产党人的礼贤下士,虚怀若谷;国民党对民主人士的威逼利诱,疯狂杀戮,一个政党的从容大气与另一个政党的狭隘猥琐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等等这些昭示了一个颠扑不破,四海皆准的真理:一个成熟健康的政党必须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必须能不断完善自己,修正自己,让自身的肌体保持青春与活力,否则必将被历史所淘汰。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事事想着人民。

这部影片在短短2个多小时的时间内,再现了我国从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以宏大的历史视野,正面再现了共和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从诞生到确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各民主党派在反对蒋介石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中,和衷共济,团结奋斗,为建立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所经历的曲折艰辛直至取得最后胜利的光辉历程。整部影片内容十分的饱满、紧凑。

影片展现的新中国成立的艰难过程,让我深深地体会到我们的中国共产党是多么伟大,他们总是事事想着人民的利益,为了全国人民,为了解放新中国,他们不怕辛苦和困难,最终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和平安乐的家——成立了新中国。感谢中国共产党,感谢你们让祖国变得如此繁荣富强,是你们让我们这祖国的下一代享受这么美好幸福的生活。作为教师的我也一定会继续努力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扎实教育基本功,积累教学经验,努力提升教学水平,继承、发扬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红色电影观后感(4):

《地道战》是怎样一部影片呢?今天下午,我带着“小问号”“走进”那炮火漫天的时代。想了解这部电影吗?那就随我来吧……

《地道战》这部影片讲述的是:在1942年到1944年间,日本鬼子在冀平原上进行了“大扫荡”。冀中的人民团结一心,同心协力,为鬼子布下了天罗地网。利用百里长的地道和冀中人民的智慧、勇气和力量把鬼子打得片甲不留。

“咚咚咚……”一声声钟声带我们走了高家庄的土地上。看看那阴沉沉的天,简陋的房屋,那危机四伏的生活,我不禁想到了我们如今美好的生活,它是这么的来之不易。所以,我们要珍惜着美好的生活。“老忠叔,我们应该靠挖道来打败鬼子。”电影里又响起了坚定的声音:“对,对,你说得对。”于是,大伙们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开始挖地道,他们在平原上开凿着,家家相接,户户相同,努力的汗水终于换来了战斗的胜利。这是什么精神,这是不怕劳累﹑辛勤的工作精神,我们要好好学习,不怕苦,不怕累,这样才学业有成。学习就像挖地道一样,只有不间断地挖,不半途而废,才能得到成功的硕果。看到这里,我真为那些不畏艰险的大伙而高兴。在大家的团结下,终于挖通了地道,大家欣喜欲狂,“乐”字写在了每个人的脸上。可好景不长,有一次,日本鬼子夜袭高家庄,被老忠叔发现了,他快速走向村头的大树下,敲响了钟声,告诉了大家躲起来,结果暴露了自己,壮烈牺牲,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

7.红色电影 篇七

一、实施背景

“成才先成人,德育要先行”。青年是祖国发展的未来,培育青年对祖国之爱,传承革命先辈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将对青年人格教育有着重要意义,这也将是祖国需求人才的必要性和必然性。长期以来,我们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乏繁多,但因为内容比较枯燥和空泛,从而导致当代大学生出现某些抗拒心理,逆反心理比较严重,思想政治教育急待加强和修正。如何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传递红色精神,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要深思的内容。此外,高校作为思想文化宣传的主阵地之一,承担着对外辐射作用,将对所在城市精神文明建设起着重大的影响。这也急需我们寻找到一个红色教育载体,以此内敛城市文化。

“红色运动会”以趣味性为主,要求较低,普及面广,比较容易融入青年学生生活,我们以红色为主题,将红色精神与体育竞技相融合,用重温历史的形式展现革命先辈的精神,给了青年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青年学生自我设计、自我组织、自我参与又将他们从“观众”变为“演员”,大大调动了他们的主动性,使之成为“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重合体,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实现了由说教到渗透、由封闭到开放、由单向到互动的质变。参加这种没有明显的条框约束,方式也很喜闻乐见的活动,显然更符合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二、主要内容

2010年11月份,首届红色运动会以“让城市在红色中沸腾”为主题,共设置了冲锋小分队、独轮车运粮、红军的扁担、飞夺泸定桥、独腿长征路、红嫂救伤员、手榴弹比武等7个项目,主要参与对象为09、10级学生。用最简单的方式,用最激情的行动,寓教于乐,洗涤出青年学生最纯真的爱国情。

2011年5月,在中国共产党九十周年华诞即将来临之际,我院联同温州市总工会、温州市机关党工委、温州日报、广电集团,隆重举办了由青年学生设计、策划、组织的以“风雨九十载星火永相传”为主题,以传播红色文化、感受运动趣味为宗旨的第二届红色运动会(温州市职工红色运动会),将红色教育从高校向外辐射,温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温州市司法局、温州跳跳鱼服饰等23个企事业单位的青年职工组队25支代表队参加(城市学院选派教工代表队和学生代表队2支队伍参赛)。比赛共设置了8个项目,男子项目为“红军的扁担”、“手榴弹比武”、“战士送军粮”,女子项目为“红嫂救伤员”、“红嫂庆丰收”、“红嫂赶猪忙”,另外还设置了两个团体项目,“百里急行军”“红军保家园”,形式新颖,丰富多彩。在隆隆的鼓声中,各代表团奋力拼搏、勇往直前,欢呼声、叫好声持续高涨。活动过程中,还穿插了若干革命传统教育故事的讲述,其中包括“铁军将才抗日英雄:朱程”、“集中营死里逃生”、“浙南的‘刘胡兰’”等,使革命精神更加深入人心。

三、成效评价

两届红色运动会举办以来,参与者在其中体验红色文化、革命的精神,用心体会和感悟先辈的革命精神。既发扬“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又发扬先辈们顽强拼搏、勇于争先、团结奋进、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将体育竞技与红色精神相结合,打造了行之有效的红色教育平台。

其一,参赛队员们在比赛中感悟爱国主义情怀、激发红色革命热情,比出浩然正气,比出崇高精神,用以指引自己的理想信念和人生真谛,并将之转化为认真学习、爱岗敬业、忘我学习和工作的巨大动力。其二,这种寓教于乐的教育平台极大增强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两届活动开展以来,我们始终坚持聚合力量,把活动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统一起来,效果显著。其三“红色运动会”成效显著,走出校园,辐射周边,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去年首届红色运动会获得媒体报导之后,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如永嘉县便吸收和学习我院开展红色运动会的经验,在当地开展了颇具特色的红色运动会以此纪念建党九十周年;第二届红色运动会更是走出校园,在温州市多家重要媒体上大幅度报导,在社会上获得了极大的反响,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四、特色和创新

“红色运动会”不仅是一项趣味运动会,更是一个以“红色教育”为核心的有效育人平台。

1、工作机制创新——将红色教育组织融入育人体系

“红色运动会”作为一个育人组织,承担着有精神、有理想、讲政治、讲爱国的成长做人的育人重任,在竞技赛场的同时体悟爱国主义精神,共建精神家园。这不仅是一个学生活动,更是继承优良传统,张扬革命精神的有力平台和途径。

2、工作方法创新——将体育精神与红色精神相结合

以趣味运动会的方式展现红色元素,在玩乐的过程中感悟红色精神,将“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和先辈们顽强拼搏、勇于争先、团结奋进、不畏艰难困苦的革命精神紧密结合,以最通俗的方式将这种指南和向往传播开来,打破了青年学生不愿学政治的僵局。

3、教育载体创新——传统教育娱乐化

用喜闻乐见的轻松方式传扬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实现了由说教到渗透、由封闭到开放、由单向到互动的质变,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4、教育方式创新——以学生自主教育为导向

红色运动会以其低要求、容易普及的特点,融于青年学生的生活,并将青年学生从“观众”变为“演员”,大大调动了他们的主动性,使之成为“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重合体,化学生的被动接受教育为主动感受教育,深切落实学生“自我教育”的教育方针。

摘要:温州大学城市学院致力于要将青年学子培养成“成长会做人、成才会做事”的未来合格公民,为继承和弘扬革命先辈的优良传统和红色精神,用浩然正气搭建理想信念,用崇高精神积聚人生真谛,我院打造了以“红色运动会”为核心的育人平台,在全院师生中开展“红色精神文明”教育,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传递红色革命文化,发扬红色文化和体育文化,传承红色精神和体育精神,扩大红色理念。

8.红色电影 篇八

[关键词]复调对位对话

电影《红色小提琴》(以下简称《红》)由加拿大新锐导演法朗索·吉拉德执导,1998年在加拿大公映,先后获1998年加拿大詹尼奖7项大奖和朱特拉奖9项大奖,获2000年金球奖和金卫星奖的提名。获第72届奥斯卡(2000)最佳原声音乐大奖。影片讲述了一把珍贵的红色小提琴在三百年的颠沛流离中重获新生的故事。本文将以巴赫金的复调理论为基础,从复调、对位与对话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复调

巴赫金认为“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真正的复调。”[1]

首先,电影《红》在五个层面同时展开叙事。第一层是女主人从满怀懂憬的孕育到痛苦死去的生产过程;第二层是老女仆依据塔罗牌对女主人孕育生产过程的五个预言,它们起着连缀影片的中心作用,贯通现在与过去,并预示未来;第三层是红提琴曲折复杂的的传世经历,影片依时间顺序截取了五个具有代表性的片断来再现它的多舛命运;第四层是最具特色和独立性的一层。由不同的持琴者奏出不同调式的主题曲[2],这一层纯粹由音乐来表现人的内心,复现琴的灵魂,音乐的表现力使影片浑厚深沉,人琴台一的结果就是红提琴有了历久弥新的生命力:第五层是贯穿影片始终的竞拍现场。不难看出,影片中的时空是有序而立体的。第一层和第二层属于过去时。第三层和第四层是从过去时发展为现在时,还暗含着将来时。第五层则为纯粹的现在时。过去、现在和将来就这样被有序地编排交织在一起,使影片呈现出浑厚凝重的色彩。

其次,这五个叙事层面共同阐明一个主题:从死亡到新生的命运主题。第一层女主人虽然难产死了,不过她和孩子的鲜血却赋予了红提琴灵魂,他们的生命因此得以延续,第二层老女仆的预言最终是以预见新生为终结的。在这之前人或物的旅程则会有危险、虚弱、疾病、魔鬼的引诱、法官的审判及麻烦的旋涡等经历:第三层是红提琴从数次濒于毁灭,到重获新生的传世过程:第四层,拍卖会最初呈现给竞拍者的就是一个已经被调包的赝品,结束时卖给了自视甚高却又不识货的音乐家韦,这本身就隐喻了人们对真善美的终极追求没有落空,红提琴被送给了一个生命刚刚绽放的小女孩;第五层是主题曲,主题曲从开片低沉忧郁的舒缓经历一个个高潮最终回落到结束时轻松柔和的舒缓。这是红提琴在经历苦难后的新声。可以说。五个层面同时表现并论证新生这一命运主题是颇富深义的,从本质上说。追求新生是人类不断面对困苦,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创造奇迹的精神驱动力。

二、对位

对位本是复调音乐的主要创作技法,在艺术创作中,它“是众多的地位平等的意识连同它们各自的世界。结合在某个统一的事件之中,而相互间不发生融合。”[3]“对位是形成思想对话的前提,也是复调类型更为本质的特征。”[4]在影片《红》中,除主妇的孕育生产过程是用暗线铺陈的,另外四个层面之间则存在明显的对位关系,就像复调音乐中的旋律对位。对位使影片围绕新生主题的展开,人决定着红提琴的命运,红提琴不断影响着它周围的人、人、琴、音乐紧紧胶着在一起,无法分开。

首先,老女仆的五个预言[5]、女主人的生产和红提琴的传世经历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女仆的话既预言着女主人孕育与生产的前景,又预示红提琴多舛的命运。

女主人正如她的预言,幸福的孕育,艰难的生产,痛苦的死去,灵魂在天堂里获得新生。而红色小提琴则五易其手,其经历与女仆的预言一一对应。十七世纪意大利小提琴制作大师尼古拉的妻子孩子均困难产死去,于是为孩子所造的琴开始了长途旅行,红提琴三百年的寿命和充实丰盛的生命经历正是“你会长寿,生命充实而丰盛”的预言实现;红提琴流传到奥地利修道院的孤儿小卡斯帕手中,琴和人都似受了诅咒,小卡斯帕有灵气才气心脏却虚弱不堪,视琴为生命,直到为琴心衰而死。尽管把它带入了墓地,却仍没能幸免被盗,最终应验了“危险、虚弱和疾病”的预言:红提琴被盗走后,被英国的小提琴家费迪购为已有。他就是出现“在另一个时空”的“那段情欲和精力”,他英俊聪明,但他的情欲激怒了归来的爱人,使琴差一点葬送在费迪手中,他就是它的“魔鬼”;费迪的中国仆人把它带回了中国大陆,典入当铺,项蓓得到它后一直将其珍藏到文革时期。在文革时期,以小提琴为代表的西方文化艺术被判有罪,为求自保。又求保琴,项蓓把琴送给周原老师,自然印证了“会被判有罪,当心烈火”的预言;二十世纪后期加拿大政府受中国政府委托对红提琴进行拍卖,莫里斯从美国赶来对其做最后的鉴定。红提琴身价暴增,人们争相要得到它。最终它被莫里斯调包,与爱它懂它的人一起开始新的生活,对应于“新生”的预卜。

与之相随的是小提琴主题曲在五个重要的主人手中均奏出了生命之曲。在所有的叙事层面中。音乐这一层面的表现尤其密集而细腻,贯穿电影始终,总体来讲,曲调是从开片时的低沉、徐缓、忧郁递进为一个激烈灵动的高潮,最终由高潮回落,遂变为深沉、柔和、舒缓的调子,充分演绎了红提琴三百年的命运起伏和人与琴之间的各色情感。开片时尼古拉痛失妻儿,音乐低沉、忧郁、凄凉,音乐正是他悲恸心情的写照;在奥地利修道院,音乐家波普一下子被小卡帕斯不拘一格、激越灵动、富有生命气息的琴声所打动,随后波普与小卡斯帕在短暂的时间里建立起一种浓厚的师生情谊,在这里,音乐变得急速而欢愉:英国小提琴家费迪非常有才气,但他才气的激发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好琴,二是在场性的性爱,因此他的演奏要么是对刚刚发生的性爱过程的再现,要么就是与在场性性爱同步。旋律往往始于热烈激情的缠绵、随后节节攀升,达到高潮后一泻千里,在中国文革时期的项蓓手中,红提琴再次奏出了沉郁之音,那是有良知的中国人对艺术被埋藏的悲鸣。在加拿大莫里斯调包成功后主题曲再次想起,虽然他是在慌慌张张地往外“逃”,拍卖行里因发现拍卖标识缺失而气氛骤然紧张起来,但是音乐的调子却柔和舒缓起来,不再沉重忧郁,透着一种重获新生的幸福与轻松。

最后,不断闪回的拍卖现场也与红提琴的命运形成对位关系。第一次是在尼古拉用妻子的血做成的漆把小提琴漆好后出现的,这时女仆已经说出了即将远行的预言,红提琴失去了主人开始远行:第二次是小卡帕斯的墓被盗后。红提琴数易其手的过程中出现的,那时女仆第二个预言已经应验:第三次是在费迪遗嘱的旁白中闪回的,这时女仆的第三个预言已经印证,红提琴差点因费迪而粉身碎骨:第四次是在项蓓把琴送给了周原老师后,在她革命的丈夫的沮丧叹息中闪回的。这时它经历了烈火的威胁,大难不死。重

见天日:第五次是在宾馆里莫里斯下决心去拍卖现场调包时闪回的,也是拍卖行最后一次出现在影片中,这次它详细地展现了红提琴被调包的经过,充分弥补了前面数次短暂闪回而造成的叙事混乱感与不充分感。这时红提琴逃脱了人们对它身价的垂涎,拥有了亲友,结束了漫长的旅程。

三、对话

对位关系“不迫使各部分之间形成紧张的交流碰撞,但又不排斥其间对话的可能,在对位基础上既可以形成思想对话,又可以形成非对话关系,传统意义上独白与复调的二元对立得到消解,复调也因此具有了更为开阔的发展空间。”[6]巴赫金认为对话“几乎是无所不在的现象。渗透了整个人类语言,渗透了人类生活的一切关系和一切表现形式,总之是渗透了一切蕴含着意义的事物。”对话“是一切的中心。一切都是手段,对话才是目的,”“两个声音才是生命的最低条件,生存的最低条件。”[7]在电影《红》中存在持两种立场的人,即注重提琴的精神意义的人和注重提琴的物质意义的人,从本质上看,前者看重红提琴带给人们的精神享受和生命意义,后者则更看重它作为物的价值。他们之间发生了三种对话,代表了三种意义。

第一种对话是注重提琴的精神意义的人和注重提琴的物质意义的人之间的对话,它代表着人对于来自物质的异化进行的一种精神抗衡。这也是人类不断进步不断新生的重要条件。这样的对话在影片中屡见不鲜,对话中两类人可谓立场分明、各持己见,理由充分,有时甚至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对红提琴的命运都给以深刻又深远的影响,使影片具有了一种矛盾性的张力。

这种对话最初始于尼古拉的琴坊。尼古拉愤怒的砸烂了徒弟的作品,因为他认为这个作品只能应付那些诸如交际花、神父等不懂得小提琴艺术的人,他愤怒是因为年轻人只是把制作小提琴当作一个没有灵魂的程序来完成:接着是穷音乐家波普和自己的妻子及王室成员之间的对话。波普虽然功利目的明确,热切盼望学生一夜成名,给他带来名望与金钱,但他眼光长远,拒绝了妻子和王室的诱惑。小卡帕斯则两次用自己的生命与之抗争,直到与琴长眠于地下:随后在中国的文革时期,项蓓和开批判会的红卫兵、群众、继子及革命丈夫都有对话。本质上,项蓓面对的都是一类人。他们都认为小提琴是封资修一类的坏东西,必修破除和毁灭。她和红卫兵及丈夫之间是一种针锋相对的对话,对台下的群众和继子则是温和的引导与暗示,希望他们能明白小提琴不是个坏东西,他们也分别做出了温和的回应。最后是莫里斯与拍卖行及辅助鉴定的同事之间的对话。对拍卖行而言,琴是稀世文物,利用它赚取高额利润是拍卖行的根本目的。而鉴定同事则把它当作一个制作精准,经得起后世用科学手段与方法检测与研究的客体。如果有机会,他希望能折了它,看看每个部分的构造究竟如何,完全没有对艺术珍品的呵护之情。莫里斯是商业思维和科学思维的对立者,也是注重提琴精神的代表者。发现红提琴令他内心欣喜异常,琴漆之谜的开解令他震撼,他比任何人都明白这把琴所深藏的挚爱,他知道要想得到这把琴,竞买不可能,对话也不可能,惟一的手段就是调包。

第二种对话是注重琴的精神意义的人之间的对话,它代表着尼古拉精神的传递,这种精神包括了对艺术的珍爱与不懈追求,对人生和妻儿亲人的挚爱,这种知音间的对话使红提琴的生命得以延续,并最终实现了父爱的夙愿。

音乐家和小卡帕斯以琴为媒介展开了师徒之间的对话。他们之间的对话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形而上的音乐的对话与交流,波普对小卡帕斯精心调教,小卡帕斯则认真去除技艺上的粗糙与随意,勤奋练习,最终在短短三周内达到了老师的要求,使自己的音乐技能和表现力臻于完美。另一方面,是就形而下的具体的人生目标展开的对话,老师的引导最终是为了学生一举成名,进而成就自己美好的生活。小卡帕斯在他的不断鼓励之下,也希望功成名就,享受美好生活,并从内心里愿意为之奋斗:在琴流落到英国后。拥有高贵地位的费迪和四处流浪的吉普赛人之间的对话与交流之所以能够实现,显而易见应归功于红提琴,音乐破除了人与人之间的地位等级,使人们能够共同享受音乐的美好:在中国文革时期有项蓓与周原的对话,对话消除了周原的误解和惊惧,临别时,他郑重承诺一定会好好的保护琴。两个人从陌生的同事一下子变为懂琴惜琴的知音:影片的点睛之笔,则是莫里斯与尼古拉跨越时空的对话。尼古拉没能将自己精心制作的琴中珍品亲手送给自己的孩子,他把一家三口人的痛苦全部凝聚在了琴身上的血漆里,莫里斯认为那些追逐红提琴拥有者身份及其身价的人都不佩拥有它,它本是一个父亲献给妻子和孩子爱的礼物,结果他冒险成功了,真的红提琴如同一个身份非凡的人自此大隐于市,再也不必经受功利的骚扰与侵害,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莫里斯和尼古拉之间没有一句对白,但他们的对话与交流跨越了三百年的时空距离,基点是深沉如海的父爱,莫里斯完成了自己的一个心愿,无形中也了结了尼古拉的夙愿。这两位父亲的对话在结构上首尾呼应,同时使一直模糊不清的影片主旨清晰凸显出来:红提琴是有生命和灵魂的,它是爱的礼物,只有人琴合一,倾注了爱和情感的演奏才是真正的音乐。这样,电影虽然结束了,留下的回味却绵长不尽的。

第三种对话是在注重琴的物质意义的人之间展开的,代表着人性中一味追求物质利益的堕落面,贪婪使红提琴无法奏出生命之音,甚至还会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最典型的便是费迪的中国仆人和中国当铺老板之间展开的对话。中国仆人根本不爱琴,只知道这是一把不错的琴可以卖个好价钱,而当铺老板更可恶,用放大镜查遍琴身后,取下了琴头上的红宝石。在他眼里,这个蹩脚的假洋鬼子拿来的琴只有这颗红宝石还值几个钱。之后,他粗暴冷漠地把它悬挂在墙上,任厚厚的灰尘尘封它的绝世之美,直到项蓓母女来到店里,才从墙上取下琴。随意地吹掉上面厚厚的灰尘。他们两个庸俗之人的唯利是图之举破坏了琴身的完美,呈现的是人性中庸俗堕落的丑恶一面:影片中拍卖行与竞拍者之间的对话本质上也是就利益的获取展开的对话。拍卖行和众多的竞拍者只会使红提琴再次陷入世俗功利的包围圈,不得安宁,甚至毁灭。

9.红色电影观看感悟体会 篇九

电影从19巴黎和会外交失败背景下的旧中国讲起,在大的叙事上讲述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在小的叙事上讲述的是青年毛泽东思想上的成长与成熟。时代背景和个人成长相结合,既还原了历史,又不远离生活,不觉枯燥乏味。

最令我触动的是影片中青年人展现出来的精神风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进步青年的爱国热情驱使他们不断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才有了马克思主义的席卷全国。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也经历了重重困难,尤其是影片后段讲述的中共一大召开的那段历史。中共一大最初是在上海开幕,参加会议的共十三位代表,他们代表着全国五十多名党员,平均年龄只有二十八岁。在多方势力的围捕下,代表们面临重重阻碍,他们与反派势力不断周旋,最终化险为夷,并将最后一天的会议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举行。这也展现了青年人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精神信念。

我时常在想,如果是我身处那个年代,是否会像先辈们一样,不断追求思想的进步,在实践中不断成长,为了理想忘却个人生死。我不知道,或者说,我不能毫不犹豫地给出“会”的答案。这需要敢为人先的勇气,需要无比坚定的信念,需要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气度,甚至是旁人看来有些“轴”的执拗。这也正是先辈们身上支撑他们走下去的精神力量,也是他们身上最为闪耀的品质。

习近平总书记这样概括红船精神,“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今年恰逢_,回首历史,红船精神在岁月的洗礼下愈显珍贵,在当今的中国也毫不过时,对于我们每一个青年人都有十分深远的启迪意义。

10.红色电影 篇十

引用一段柚子的影评作为开篇:

“优秀的战争片不会弱化对手来抬高自己,不会粉饰死亡,不会宣扬好战,主旋律电影做到这样,应该赞美。”个人觉得这个说法很客观。

战争之惨烈,血肉横飞、残肢断臂、哭爹喊娘、家破人亡… …这是电影里的战争场面,没有精致妆容、整齐发型、手撕敌人,只有灰头土脸、垂头丧气、鲜血淋淋。

对手之强大,三千对三万,大炮齐发、机枪扫射、前仆后继… …这是电影里的对抗,没有奇迹,没有天降奇兵,只有负隅顽抗、浴血奋战、千难万险、九死一生。断后队伍全部牺牲,换取主力部队撤退时间,然而争取到了吗?主力部队赢了吗?并没有,输的更惨,让人落泪的三河坝掩护部队巨大牺牲换来的消息是粟裕带着哭腔的那句“敌人太多了,我们的子弹全打完了”… …惨不忍睹。当年同是黄埔军校的同窗,如今各为其主,不得不在战场上生死对决,令人扼腕,双方都会向对方倒下的英雄默哀致敬,这种敢于承认我方弱势局限,敢于直面战争残酷现实,敢于正视不断失败事实,悲天悯人,激励吾辈,热血沸腾的良心之作,强烈推荐。

记最喜欢的三个情节。

其中两个都是来自欧豪版叶挺,第一段是骑马进南昌城,那英气逼人的骑马姿势,平静慵懒的抬鞭回礼,被陈锋询问来意,平静地甩出内容堪比炸弹的四个字“东征讨蒋”,大哥,你跟国民党的兵说,我来你家住着是为了去打你家老大,还真嚣张啊。被索要命令,不生气不发飙,大笔一挥写“命令”怼回去,见对方还要继续纠缠,索性吼一嗓子“立正”让对方立刻闭嘴,趁对方还在蒙圈中,直接拍马进城啊哈哈哈。一气呵成的几个点,战神形象立刻生动起来,非常帅气。

第二段是米粉摊上教训贺龙手下的副营长赵福生,也是后来导致南昌起义不得不提前开始的内奸,寥寥几语,啪啪几下,治军严明、维护下属的形象也生动起来,私下里的欧豪,是那种笑起来小酒窝小虎牙一露,一脸傻憨憨的样子,能驾驭这种将军的气场,看上去很自然不端着,应该是做足了功课的,点赞。

说起来第三个情节是比较搞笑的,就是张国焘在起义前夕开大会捣乱的时候,双方剑拔弩张,贺龙破门而入胡搅蛮缠,场面一度很紧张,接下来一句经典和稀泥的句式开头,加一句出人意料的“把你干掉”,哈哈哈哈,笑了好久。

此片子对我来说最大的教育意义就是让我感受到了小学写演讲征文时用过的一句话“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现在导演把一部分“抛头颅洒热血”的场景展现出来,让人直观感受到了革命的巨大代价和和平的来之不易。真是太惨了,太难了,关键那个时候,没人能看清未来,老蒋轻蔑的那句“毛泽东一个农民、ZD一个兵痞、ZEL一介书生,凭什么跟我斗… …”就说明了当时的局势,然而就是那么希望渺茫的星星之火,却有那么多人为之前仆后继、视死如归,这得多大的勇气和执着。

11.红色电影 篇十一

[摘 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只有持续创新教学方法,才能逐步解决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传播障碍。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插入红色电影的剪辑片段,旨在帮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逻辑,理解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作用,更好地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选取红色电影之前,应该充分进行教学设计,课前将红色电影剪辑成为“教学微电影”备用。课堂所播放的电影剪辑只是辅助理论教学,确保政治理论知识的主体性。

[关键词]红色电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6-0067-03

一、红色电影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红色电影对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荣辱与共、艰苦奋斗、共渡难关的革命精神,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领导人民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光辉历程,作了精彩的演绎,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教材。尤其是在新时期,红色电影更加注重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先进文化、爱国主义以及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中国梦构成了红色电影的影像主体。传统的教学媒介,主要包括教材、板书以及教师的语言、表情和肢体信息等,当前,电子媒介已经发展为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传播媒介,这使得在课堂上插入剪辑的红色电影片段非常方便和适用。针对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活动,红色电影的教育意义主要包括:

(一)红色电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感性教育载体

红色电影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教育形式之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感性教育载体。建国初期的电影《红旗谱》《铁道游击队》等红色经典,曾经教育了几代人。历史题材以及领袖人物传记片《开天辟地》讲述了中国共产党的辉煌历史与伟人经历,影片以其想象的在场性,增强人们的政治信仰与政治信心,发挥着历史教科书和政治教科书无法比拟的意识形态功能。在新时期,电影《秋之白华》和《辛亥革命》等作品,以史诗般的厚重风格,全景式地再现了先驱者如何克服艰难险阻,前赴后继,推翻帝制,为建设现代化的新中国奠定坚实基础的辉煌历程。这些作品融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于一体,非常契合当代青年的心理特点,如果将其精彩片段介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活动中,那么,对于启发和培养大学生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新中国,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具有重要的启迪、激励、教育作用。

(二)红色电影是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质影像素材

红色电影多以革命历史题材和当代重要的现实题材为主,善于塑造重要的领导人物和历史英雄,善于讴歌时代模范以及优秀劳动者形象。红色电影阐释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历程,展现了共产党人的优良品质,用影像书写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其内容涉及理想信念、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等各个领域。红色电影帮助观者认识历史,理解先辈们为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抛头颅、洒热血的艰难历程。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观看红色电影使观众更加了解历史,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更加增强民族自信心。红色电影的主要特征有两点。第一,革命性与斗争性。红色电影阐释在争取民族独立、民族解放和民族建设的奋斗中,中国人民反抗封建剥削的、反对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独立的斗争精神,几乎每一部作品都带有明显的不屈不挠、敢于和善于抗争、最终夺取胜利,对新生活无比向往,对祖国对党无比热爱的精神符号。第二,时代性与大众性。红色电影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其中的显性与隐性的影像符号所蕴藏的理想与其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

红色电影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载体,引导和教育大学生把个人理想和社会共同理想相结合,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积极贡献力量。例如《焦裕禄》《孟二冬》等作品,诠释坚守与超越,奉献与牺牲,感人肺腑的故事远比理论灌输要生动和鲜活。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全面阐释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内容、方法、要求。高校要着力引导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学生心灵,使大学生成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行者、引领者、推动者。红色电影《董存瑞》《钱学森》等作品,使学生从那些物质贫乏但精神富足的革命者、先锋、模范人物身上,重新发现了生命的崇高和幸福的真谛。

二、借用红色电影进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具体方法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选取红色电影的基本根据,是与教学的理论内容相匹配,对拟在课堂使用的电影作品,需要精心选择符合实际需求的电影内容和形式。教师在选择时应充分考虑到其德育教育的独特性质,要有主旋律故事,要有积极向上、令人奋发进取的精神境界。

首先,选择和使用红色电影的一般原则,是在充分论证、设计周密的前提之下进行的。这要求教师,必须抽出大量的时间,研究教材,研究电影作品,研究新形势新问题,使得做成的教学设计,既要理论表述准确精当又要形象描绘生动精彩,做到在准确把握教学主旨的前提下,适时引入优秀电影素材。选用电影不能在课堂上长时间连续放映,而是要“短”而“精”,往往只有几分钟时间,这样,与教师教授理论知识点相配合,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电影的政治宣传效果。

其次,采用“人物教学方法”选择好电影资料。例如,讲授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可以介绍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传奇经历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精心选择人物生平事迹中独具特色的事件、经历。这时选取的红色电影,没有必要完整播放伟人的某个版本的传记电影,而是结合所要讲授的章节,选择那些既能凸显伟大人物又能讲述历史梗概的经典作品,并从中选取“精彩片段”,形成“教学微电影”。

再次,根据政治历史事件线索选取电影资料,这时,电影片段是作为“故事”出现的,学生在“故事”中了解历史与政治,使原先博大精深的理论,转变成为学生感兴趣和易于理解的人物“史话”。

三、借助于红色电影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探索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选择何种传播媒介、传播方式、传播符号以及传播内容,都会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例如,电影《东京审判》立足于民族立场,超越了一般形式的政治宣扬与简单灌输,巧妙地实现了主旋律影片的爱国主义教育。把相关影像作为素材,在必要的理论教学之后,插入以上精选的电影片段,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只有几个精彩镜头、一个故事片段,却足以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使他们激情澎湃,同时进行理性思考——怎样铭记那段抗击日本侵略的历史、二战的惨痛教训?怎样时刻警惕军国主义死灰复燃?我们对当前日本军国主义的种种做法如何去应对?爱国主义作为一种精神信仰,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体现了人们对祖国的深厚感情,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可以培育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爱国意识,拥护党的领导,进行理想信念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平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采用红色电影教学方法,可以辅助理论教学,具有细雨润物于无声的显著效果。例如,电影《太行山上》以写实手法展现了1937年至1940年期间中国军民浴血抗战的历史,是从正面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旋律作品。一般来说,大学生的爱国情绪是比较强烈的,通过榜样示范、引起共鸣、激发和积极引导等教育环节,可以将学生的爱国情感进一步升华,进一步转化成强大的动力,使学生进一步思考在思想与行为方面应该如何爱国、如何做得更好。

经过在教学中实际探索使用电影教学法,我们的结论是,红色电影可以使理论教学收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总体目标,是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与意义,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建立新中国,发展新中国的过程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大学生坚定信仰,将自身抱负与国家命运相结合,成长为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向大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关键就在于找到教学的有效载体,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转化”环节,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学生容易接受的浅显易懂的知识,这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通俗性、感染性、渗透性。将红色电影进行教学剪辑,从中选取精粹片段进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以影像启发学生思考,可以增强理论教学的效果。在实际探索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采用电影教学方法之后,教学的开展如同插上了有力的翅膀,在更大程度上收到了实际效果。

[ 参 考 文 献 ]

[1] 张燕,郭倩雯.大众传媒对青春“中国梦”的塑造与引领[J].学术论坛,2014(2):152-155.

[2] 王青.主流电影:国家形象的建构与传播[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0)59-63.

[3] 付晓.论电影中的国家形象塑造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92-95.

[4] 杨素云.利用电影资源开展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思考[J]. 教学与管理,2013(3):29-31.

[5] 张润枝,陈艳飞.论文本转换与当代青年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度的提升[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4(5):180-183.

[6] 肖灵.红色文化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J].江苏高教,2013(1):123-125.

[7] 韩颖琦.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以“红色经典”为例[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160-162.

[8] 李宗彦.主旋律电影:民族意识形态与主流价值观的建构[J].理论与创作,2007(4):102-104.

[9] 王立华.“人物化、生活化、民主化”课堂教学原则论析——以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7):59-61.

12.红色电影 篇十二

关键词:泸州,红色文化,建设现状,策略

四川泸州自古为军事要塞, 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有“铁打泸州”之誉, 在四川乃至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占据重要历史地位, 历史文化悠久。为充分挖掘、保护和利用好泸州地区红色文化资源, 推动泸州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近年来, 泸州充分挖掘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 精心打造红色文化, 对全市所有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科学规划, 以展览、演出、报告会等多种形式展示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 带动了当地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一、泸州红色文化资源概况

泸州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类型多样、特色明显。朱德、刘伯承、吴玉章、恽代英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泸州从事过伟大革命实践, 留下了许多革命史实、传说和文物古迹, 如护国讨袁战争遗址——棉花坡古战场遗址及指挥部、护国岩摩崖石刻、况场朱德旧居、东华诗社旧址——朱家山、川南师范学堂、龙透关、太平渡口、二郎渡口等文物点。据“三普”成果显示, 全市革命遗迹遗址多达1200余处, 仅四渡赤水期间, 红军辗转往返于古蔺、叙永76个场镇, 留下丰富革命遗存。从地面文物统计看, 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全国“爱教”基地1处、省级1处, 市级1处;有“况场朱德旧居陈列馆”、“泸州起义陈列馆”、“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3座红色主题陈列馆。

二、泸州红色文化资源建设的现状

1、新世纪以来, 泸州市、县两级政府重视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 并取得显著成效。

(1) 积极保护红色文化资源, 夯实红色文化物质载体

自1958年以来, 我市各级政府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 先后建成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纪念塔、况场朱德旧居陈列馆等一批红色文化标志性建筑。目前, 况场朱德旧居已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平渡革命纪念地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待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外, 泸州还有龙透关泸州起义遗址、朱家山东华诗社旧址、棉花坡护国战争古战壕遗址及护国岩等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泸州起义电报楼遗址、松坡楼、二郎红军街等一批市保单位和县保单位, 构成完整红色文物保护体系。

十一五期间, 各级政府拨出经费对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面、局部修缮。全市用于红色文物保护资金5000余万元, 仅太平渡古镇维修斥资达4000万元, 使太平渡红色革命遗址群得到较好保护, 红色古镇风貌基本呈现。此外, 市政府用于况场朱德旧居维修资金100多万, 使旧居建筑得到了良好的保护, 环境得以较好改善, 成功创建为国家AA级风景区。2010年, “龙透关”泸州起义纪念地成功申报全国红色经典景点, 成为我市继太平渡“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后又一红色品牌。目前, 市旅游局正委托四川师范大学旅游规划学院编制我市红色旅游总体规划。

(2) 强化爱教基地窗口职能, 深入拓展文化惠民

近年来, 泸州着力创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目前, 泸州市红色文化标志性载体中, 太平渡陈列馆已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泸州市博物馆、况场朱德旧居为四川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龙透关泸州起义纪念地、革命烈士陵园等一批泸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各专题陈列馆为适应形势发展要求, 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 利用馆藏资源优势, 积极投入资金, 大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 举办了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活动, 特别是有针对性地对青少年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道德素养等教育活动。红色文化在增强青少年爱国感情, 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教育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2010年, 市委宣传部发文, 号召全市大中小学校组织学生参观省级以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开展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 社会反响较好。同时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还主动与周边各个大中小学校联系, 在各场馆设立爱国主义传统教育基地, 开辟学样德育教育第二课堂。目前, 已有泸州医学院、四川省警察学院、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泸州职业技术学院、江阳西路学校、况场中学等多所学校在泸州博物馆、况场朱德旧居设立了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每学期坚持开展现场教育活动, 或请讲解员进校园开展革命传统教育。这些措施有力地促进了红色文化在更广范围传播。

(3) 发展红色文化旅游市场, 推动旅游经济健康发展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全国优秀旅游城市, 泸州一不但拥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 幽美的生态环境, 迤俪的自然风光, 还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近年来, 泸州市依托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 大力实施政府主导和旅游精品战略, 红色文化保护与开发得到了长促发展, 红色旅游产业得到了快速升级。通过开展红色文化游、红色生态游、重走长征路革命纪念游等多种旅游形式, 不断丰富产品内容, 创新产品形式吸引游人, 入境红色旅游人数明显增加。

2、泸州红色文化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调查中发现, 囿于现有条件和各种原因, 泸州市红色文化建设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目前还主要是政府主导, 政府操办, 市场手段介入少;经济欠发达和投入不足, 各级政府“等、靠、要”心理普遍;资源整合和系统开发不足。比较而言, 红色文化旅游产品比较简单, 配套不足, 规模较小, 布局分散, 展示手段单一、雷同, 游客参与性、互动性差, 缺乏吸引力, 整体落后于周边其他地区建设发展水平。红色文化发展机制、模式有待创新。

三、泸州红色文化建设的具体实施措施

红色文化作为泸州重要文化名片, 点多面广, 事件复杂, 目前而言, 保护手段单一, 开发利用较为原生态。鉴此, 特提出以下措施。

1、统筹规划, 实现红色文化科学发展

根据我市红色文化资源现状, 确立“全局一盘棋”观念, 整体编制总体发展规划, 为我市红色文化保护、抢救和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确保红色文化建设在高起点上运行。对内要整合江阳、纳溪、叙永、古蔺、合江几个区县的红色文化资源, 对外要对接贵州、宜宾等省市红色文化资源, 尤其对接贵州的红色文化资源。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分类、分级管理, 开展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的保护和开发。在总规前提下, 重点编制好况场朱德旧居、龙透关、棉花坡、太平渡四处红色文物保和发展规划。

2、加大投入, 为红色文化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资金不足目前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泸州红色文化发展的瓶颈所在。应加大对红色文化建设政策倾斜和资金注入, 将具有传承革命传统、进行红色教育功能的文化建设部分, 纳入泸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充分发挥红色文化作为爱国主义、共产主义教育基地公共文化服务功能。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 精心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红色文化阵地。十二五期间, 拟重点打造况场朱德旧居、龙透关、棉花坡护国战争遗址、太平渡和川南游击队五个红色文化专题博物馆 (纪念馆) 。通过整合各处项目资源, 高效使用资金, 建成一批高规格的精品红色文化展示区。

3、挖掘内涵, 提升红色文化软实力

(1) 搞普查。为摸清家底, 促进民间红色文化遗产抢救性保护和开发, 当务之急, 有必要针对我市红色文化资源现状开展专项普查。通过普查, 建立红色文化遗产名录体系, 编制红色文化遗产资源图谱。

(2) 搞征集。由于人们对红色文化及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构成、地位、作用普遍认识欠缺, 随着经济社会迅猛发展, 红色文物被人为破坏毁损日益加剧。鉴此, 有必要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一次红色文物专项征集活动, 将散落民间的红色物、古迹、故事进行拉网式征集, 为深化我市红色文化建设打好基础。

(3) 出经典。整理出版系列红色文化经典系列丛书, 以此作为红色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项目, 作为市情、乡情、民情教育重要内容, 让红色经典走进图书馆、走进学校、走进农村、走进社区, 实现红色文化全覆盖, 以其健康、向上的内容, 在文化多样化潮流中发挥引领作用。同时, 制作反映泸州红色文化影视剧, 加强对红色文化的整体宣传力度, 把泸州红色文化推向大众、推向当代、推向世界。

(4) 促交流。护国战争、泸州起义、四渡赤水是泸州红色文化内核, 涉及朱德、刘伯承和以毛泽东为首的“红军”等灵魂人物, 内涵丰富, 影响深远, 需要认真研究和总结, 提炼其内涵, 推动红色文化内涵式发展。争取得到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等相关单位、部门支持, 拟以护国战争胜利100周年、四渡赤水胜利80周年纪念为载体, 高规格举办“朱德与泸州暨护国战争一百周年”、“毛泽东与四渡赤水”纪念活动和学术研讨会, 凝练泸州红色文化精神内核, 扩大红色文化影响力。

4、凝心聚力, 加快红色旅游市场开发

上一篇:原来我没懂初二优秀作文下一篇:初中生西游记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