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夏玉米亩产量(精选6篇)
1.如何提高夏玉米亩产量 篇一
如何提高白酒产量和质量
一、提高白酒产量
A、影响白酒产量的原因及改良措施
1、粮食的淀粉含量少或糖份低:
解决方法:
选用淀粉量高、糖份高的粮食。如粳高粱、大米、糙米、陈米、红薯(新鲜、饱满)
2、曲的转化率偏低:
解决方法:
a、加大糖化、淀粉裂解能力,添加糖份0.7-0.8两曲,加10-15g糖,激活酒醇母,用30摄氏度左右温水
b、添加麸曲:发酵第五天加入1两 c、添加液体淀粉酶、糖化酶,100斤粮:5-10毫升
3、水质中性或偏碱性
解决方法:
a、用柠檬酸PH降到4-5之间,提高产量8% b、水质除杂:过催陈机
c、降低水的硬度:升温70℃,保持20-30分钟软水 d、加酒糟水参与发酵30%,(新鲜糟水)e、添加磷酸二氢钾,每100斤粮酒醅用5克
4、蒸酒火力过猛:
纹火蒸馏、稳定
B、影响酒质的原因及改良措施
1、粮食变质:霉变→偏苦、涩。扼杀酒曲中微生物
方法:选用正确
2、曲中增香物质过少:参与发酵菌种越多,口感越饱满
方法:可添加麸曲、麦曲、传统曲、根霉曲1/10
3、增香四大方法: ① 固液凋香法:
取固态发酵蒸馏成品酒头60%(V/V)以上,或尾水10-5%(%)参入,100斤用量为3-4% ② 香醅法:
a、香醅的制作,取糯米糟或黄酒糟100斤,加入已灭菌米糠80斤,青苹果20-30斤,共同发酵3-5天,加入串蒸比例5-8% b、中药增香法:取丁香10g、桂皮20g、陈皮20g,放入酒度可调锅炉内,可连续用4次 ③ 共酵增香法(100斤粮):
a、加入青苹果2-3斤、米糠10斤、麸皮5斤(已灭菌)、玉米芯5斤
b、粮食比例:大米80%,高粱10%,小麦10% c、在发酵的第三天加入0.2%的老窖曲一起发酵 ④ 回酒增香法:
降度为20%(V/V)在发酵的第五天加入,比例(粮)10% ⑤ 其它增香方法:
a、酒头调味液
取白酒约30-50%(V/V)与酱油(1:0.8),己酸乙脂,大曲5%,炒米1两共同蒸馏得50度V/V以上,加入白酒比例:0.5-1% b、酒尾调味液
取上述蒸馏至20度V/V以下,加入白冰乙酸、醋精,蛋白糖为10-15%加入白酒比例:0.1-0.5% c、配糟增香
100斤原粮酒醅、糯米糟20%、黄酒15-20% d、加入酱油400ml、白醋100ml、甘油20g、米粉(炒熟)3斤,熟饭2斤共同蒸馏
二、白酒异味产生原因及解决措施
1、苦味:
A、B、C、D、E、曲多或曲差
粮食中蛋白质过多→杂醇油 蒸火力过大 发酵不完全 受杂菌感染
解决方法:
A、甘油、除苦剂适量,直接调酒 B、10%水复蒸 C、使用催陈机
D、蒸酒时炒米粉发酵及蒸馏(香味)E、100斤酒加3-5克谷物增香还原剂
2、酸味:
A、原因:受杂菌感染 B、发酵酒度过高→速度快
解决方法:
A、发酵加入0.25g/100kg粮,青霉素80万单位 B、成品酒10%水复蒸
C、加入适量白酒调酸剂,再过催陈机
3、辣味:
A、杂菌的感染 B、新酒味
解决方法:
A、在成品酒0.4斤/100猪板油或五花肉,用开水汤洗煮熟,再冷水清洗,待用 B、过催陈机
C、谷物增香还原剂3-5克/100斤酒
4、涩味:
A、曲多
B、火大→杂醇油、异丁酸、异戊醇 C、乳酸、乳酸乙脂、甘油过多
5、怪味(邪杂味):杂菌
解决方法:预防蒸酒时加入5-7g/100kg除杂剂
6、发酵迟缓
现象:24小时后液面平静,气泡少而无力,无剧烈反应 原因:A、酵温15摄氏度以下
B、用水量大于5倍以上
C、发酵料有结块,夹心现象
D、杂菌
E、颗粒过大
7、发酵快速
现象:发醇6小时后,激励状态(翻动)大量,二氧化碳产生,24小时后,速度瞬间减慢,静止,无气泡(前猛后弱)
原因:A、温度38摄氏度以上,菌种早蓑
B、温差大,24小时没保温
C、杂菌感染,温差在15度以上
D、曲多现象
8、酸败
现象:发酵液有严重酸时,有酸味,气泡大,没力度,经久不散,液浑浊,糟液不分离 原因:A、物料杂菌感染
B、乳酸、醋酸菌多 方法:A、漂白粉10g/100kg
B、0.25g/100kg,800万单位青霉素
稻谷酒的生产工艺:
大米100斤,米糠15斤,曲0.6斤,炒米粉4斤,传统曲0.2斤,共同发酵蒸馏前加入0.5-0.8酱油,甘草20g,白醋0.2斤,得成品酒加蜂蜜或冰糖、红糖0.2斤密封24小时
白酒增冲方法:
1、炒米粉8-10%一起发酵
2、芋头,去皮2-4斤一起发酵
3、在发酵第4天加入10%左右20度尾酒一起发酵
4、蒸酒时加白酒除杂剂100斤粮用25ml
2.如何提高夏玉米亩产量 篇二
良种包括两方面的涵义: 一是优良的品种, 指品种具备优良的特征特性、生产潜力、 加工品质和营养品质; 二是优良的质量, 指种子具有高纯度、净度、生活力及活力、千粒重等。 提高种子质量, 利用综合性状优良的品系, 是充分发挥优良品种效用以及良种繁育生产的前提。 然而, 在杂交玉米种繁育生产过程中, 影响种子质量和产量的因素很多, 既有亲本种子自身因素, 也有技术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 社会因素等。 结合笔者多年玉米杂交制种繁育生产实践和工作经验, 分析了影响玉米杂交制种质量和产量的各种因素, 研究了解决种子生产中的制约因素, 提出了提高制种质量和产量的措施, 对于提高种子质量和产量、增加制种户收入、保证种植效益、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及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 影响因素
在玉米杂交制种生产过程中, 影响作物生长的一切因素都会影响种子质量和产量, 如土壤、水肥、温光、气热等环境因素, 尤其是作物生长期间的灾害性天气, 农民的播种质量、施肥水平、灌水、病虫防治等栽培管理水平以及关键技术措施。 但制种过程又不同于大田生产, 是一项农业先导型产业和科技密集型产业, 集成技术、项目、规范、科技的农业技术工作, 每一个技术环节都非常关键。 若管理跟不上, 技术措施不当, 隔离条件达不到要求, 去杂、去劣、去雄不及时、不彻底等, 都可能造成制种质量和产量的下降, 给生产带来极大损失。
1.1 亲本种子自身因素
亲本自身纯度不高, 多代繁育, 分离退化, 种子生活力弱、生长缓慢、生长不整齐、配合力下降、抗性减弱。 母本自身产量低, 父本花粉量少、散粉期短等。
1.2 制种基地生态条件因素
隔离条件达不到安全要求, 土壤肥力差, 干旱、温度、雨涝、冰雹、狂风、病虫等自然灾害造成倒伏、早衰、结实率低、病虫危害等, 以及异品种花粉传入, 产生异品种杂合粒。
1.3 人为因素
种植户科技素质偏低, 制种技术执行不严, 接受技术、应用技术能力差;父母本播期安排不当, 行比结构不合理, 母本密度过大或过小, 花期不遇、花粉不足;栽培管理粗放, 植株生长不一致, 形成大小苗、强弱苗。
1.4 隔离条件因素
去杂、去劣、去雄不严格、不及时、不彻底, 杂株、弱株清理不彻底, 致使异品种株或母本系散粉以及有残株残花造成串粉现象, 产生非本品种的杂合粒和母本系自交粒。
1.5 肥水管理因素
肥水管理不当, 施肥不科学、不及时, 植株发育不良, 后期脱肥, 草荒严重, 早衰、倒伏, 病虫防治不及时, 或未熟先收, 使粒重下降、病霉粒增多。
1.6 管理贮藏因素
收获、脱粒、晾晒、加工处理、包装、运输等管理贮藏不当, 易混入异品种种子, 若在高温、高湿条件下贮藏, 使种子呼吸旺盛, 会导致种子活力下降快、发霉变质等。
2 有效措施
实践证明, 玉米杂交制种种子质量和产量的提高, 既依赖于综合性状优良的品系利用和生产用种质量的提高, 也应严格掌握制种技术, 按照制种技术规程进行管理生产。
2.1 全面搞好制种生产种植计划、规划, 确定种植规模, 制定科学合理的制种技术实施路线
制种田 (地) 应选择集中连片、土地肥沃、地势平坦的地块或缓坡地。 同时, 要具备土壤结构良好、光照条件较好、排灌方便、保水保肥、交通便利等条件, 隔离安全 (时间隔离40 d以上, 空间隔离不少于300 m或自然屏障隔离等) , 劳动力资源充足, 群众制种积极性高, 科技意识较强, 有一定种植技术基础和种植管理水平的乡、村进行。 制定科学合理的技术实施方案、种植规模, 实行统一技术、统一实施方案、统一措施及统一管理。
2.2 选用亲本质量好的自交系, 合理密植, 搞好父母本行比, 确定播期和密度
玉米自交系种子生活力弱、顶土力差、出苗慢、苗期长势弱, 因此, 选择的自交系种子纯度不得低于99.0%、净度不低于98.0%、发芽率不低于85%、含水量不高于13.0%, 以确保亲本种子质量, 在播种时也必须提高播种质量, 力争一播全苗。
合理密植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面积的群体产量。 根据父母本的特征特性及父本的花粉量, 合理安排父母本行比和播期, 既要有足够的花粉源, 又要有合理的母本群体, 一般父母本行比以1∶5 或1∶6 为宜。 按照“宁要母等父、不要父等母” 的原则确定播期, 父母本花期基本相同, 可同期播种;若花期相差3 d以上, 要采取错期播种、适时播种, 一般以母本吐丝盛期比父本散粉期早2~3 d为最理想的花期相遇时间。母本花丝的生活力一般可以保持6~7 d, 而父本散粉时间较短, 一般保持4~5 d, 同时, 花粉在田间仅能存活数小时。 亲本种子应选择综合性状优良、生活力强、亲合力好的自交系, 避免选用隔年亲本种子。
整地时要做到精细整地, 畦面无大土块、无杂草、无作物残根, 达到深、松、细、平的标准, 有利于苗全、苗齐、苗壮。 如2013 年笔者引入一组玉米亲本种子在宁洱县进行试制, 由于母本种子是隔年种, 生活力相当弱, 出苗不整齐、生长缓慢、抽穗不一致, 乃至大、小植株不一现象突出, 营养生长期增长, 最后造成花期不遇、去雄困难, 产量低且质量得不到保证。 若有缺苗现象, 父本可移栽或补种, 母本则不要移栽或补种, 以免造成大小苗, 延长去雄时间。
2.3 合理配方施肥, 重施底肥、适时追肥、主攻穗肥、补施粒肥
一般每667 m2用优质农家肥2 000 kg、磷肥50 kg、硫酸钾肥10 kg、硫酸锌2 kg充分拌匀作底肥。 根据玉米的生长发育特点, 适时追肥。 苗期以氮肥为主, 4~5 叶期结合间苗、定苗去杂中耕, 每667 m2施尿素20 kg, 促苗壮苗;拔节孕穗期为雄穗和雌穗相继分化, 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同时并进, 去杂结合中耕培土每667 m2施尿素25~30 kg、 三元复合肥30 kg攻穗;穗粒期待去雄、授粉结束, 根据长势情况, 补施攻粒肥尿素10~15 kg, 以免后期脱肥早衰。
2.4 除杂去劣, 及时去雄, 严防自交
严格去杂、去劣、去雄, 是保证制种质量、提高产量、获得优质杂交种的中心环节。 去杂去劣宜在熟悉自交系典型性状的基础上, 根据父母本的特征特性, 在苗期、拔节期、收获期3 个时期进行, 重点是苗期和拔节期。
苗期, 根据小苗长相、叶色、叶形宽窄和长势强弱等特征, 将小苗、弱苗、病苗和长势特别强壮的苗去掉, 保留整齐一致、 生长健壮的幼苗;拔节期, 要将植株高大、长势特别强壮以及叶色浓绿、宽大、矮小、畸形、变异株砍除;收获期, 收获后根据穗型、轴色、粒型、粒色进行鉴别, 去除杂穗、杂粒、劣穗。 母本去雄要严格掌握时间, 一般在7:00~9:00 am进行, 做到风雨无阻, 可采取摸苞待1~2 叶超前去雄, 做到及时、完全、彻底、干净, 还要注意分枝穗的清除。 当制种区去雄达90%~95%以上时, 可将母本弱小株、病株一同清除, 拔除的雄穗和弱小株、病株要远离制种田 (地) 或就地深埋, 防止二次串粉形成自交株, 这样既能缩短去雄时间, 又可避免尾花危害, 同时可降低母本植株养分的消耗, 改善制种田 (地) 通风透光条件, 从而提高种子的纯度和产量。
2.5 搞好花期的预测和调节, 加强人工辅助授粉, 提高结实率
做好花期预测和调节, 并保证花期良好相遇, 是提高玉米杂交制种种子质量和产量的主要措施。
花期预测一般分为两种:一是叶片计算法, 即根据父母本生长出来的叶片数测定花期是否相遇, 在生长期间, 母本应比父本提前生长1~2片叶。 二是幼穗观察法, 即根据父母本生长出来的幼穗来测定花期是否相遇。 若在预测时发现花期不协调, 可采取如下措施进行调节: (1) 偏施肥法, 加强肥水管理, 通过施肥促进偏晚亲本生长。 (2) 若母本偏晚, 可提早去雄, 摸苞待2~3 叶去雄, 使养分集中到雌穗上, 可使母本提早吐丝2~4 d。 若苞叶过多过紧、吐丝偏晚, 可剪去母本苞叶, 既扩大了母本苞叶嘴, 又缩短了花丝出丝距离, 以促进母本提早吐丝。 (3) 若母本偏早, 可剪掉母本花丝, 留2~3 cm。 人工辅助授粉是一项提高结实率、增加制种产量的重要措施。 制种花期相遇不理想或在开花阶段气候条件不利授粉时, 人工辅助授粉的增产效果更加显著。 对果穗苞叶过长、吐丝缓慢或不畅的母本, 可将苞叶顶端剪掉2~3 cm, 以加快正常吐丝;对母本花丝过长、不能接受花粉的植株, 要剪掉一小段花丝, 采集新鲜花粉进行人工辅助授粉。 采授粉时间最好在9:00~11:00 am露水干时进行。 授粉时应做到现采现用, 过早露水未干、花粉遇潮, 过迟温度过高会降低花粉生活力。 一般隔1 d授粉一次, 每株授粉2~3 次, 以提高结实率。
2.6 加强病虫害的防治
在玉米制种生产过程中, 大部分的组合亲本易感蚜虫, 且大都发生在父本雄穗上。 如果不及时防治, 蚜虫的黏液敷着花粉, 使花粉不易散出、结实不好, 会使产量减少。 防治时, 要在父本雄穗散粉前用, 同时还要及时防治玉米纹枯病、玉米大小斑病等病害, 确保种子产量和质量。
2.7 及时砍除父本, 适时收获晾晒、脱粒加工, 严防混杂
在制种田 (地) 全面授粉结束后, 及时将父本砍除, 这样可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 提高光能的利用率, 有利于种子成熟, 提高品质和产量;降低田间湿度, 有利于减少病害的发生和危害;另外, 还可以避免收获时父母本混收混杂。 总之, 割除父本能够提高种子纯度、产量和质量。
玉米收获期的早晚对产量和品质有很大影响, 应掌握好种子成熟的指标, 确定适宜的收获时期, 适时收获。 收获后将果穗分级晾晒, 去杂穗、劣穗, 加速籽粒脱水、脱粒加工, 严防混杂。在种子收购期间, 应采取先检验后收购的方法, 由制种生产管理技术员和检验员逐户取样检验, 对不符合国家规定种用标准的种子一律拒收, 对达标的、合格的种子填发“验收卡”, 以此作为交售种子的依据。 贮藏过程中, 要严格控制温度和湿度, 确保种子含水量不高于13.0%。
摘要:在玉米杂交制种生产过程中, 种子质量和产量受众多因素的影响, 既有亲本种子自身因素, 也有技术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等。分析影响玉米杂交制种生产的各种因素, 提出提高制种质量和产量的措施, 对增加种植效益、提高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如何提高夏玉米亩产量 篇三
关键词:玉米;种植密度;产量;保护酶;叶绿素;丙二醛(MDA)
中图分类号:S513.0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7-0062-03
玉米(Zea mays)是重要的饲料、工业原料和粮食作物,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人口的增多和人均耕地的逐年减少,必须通过提高作物单位面积产量以达到提高总产量的目的。关于如何提高单位面积玉米的产量,我国研究者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如种植技术的改进[1-2]、灌溉体系的改进[3]等。另外,通过改变种植密度来达到高产目的方面的研究也受到了我国学者的广泛关注[2,4]。与此同时,研究者发现玉米产量与其与生长过程中的生理活性有一定的联系[2,5-8],如光合作用是决定玉米产量潜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叶绿体是玉米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影响着玉米籽粒灌浆和粒质量的形成,进而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有研究表明,玉米叶绿素含量与玉米产量呈正相关关系[5-7]。而其他一些反映叶片受胁迫程度或者衰老的指标,如丙二醛(MDA),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等保护酶活性等也与玉米产量相关[8]。在一定的种植密度下,如玉米叶片表现出受胁迫症状,生长投入减少如叶绿素含量降低,而体内MDA含量升高,必然引发保护酶系统的启动,植物会消耗大量的能量用于保护机体的正常生理活性,从而降低用于生长与繁殖的投入[8]。因此,要达到玉米高产的目的,一方面可以提高种植密度,但与此同时还必须降低玉米在生长过程对机体保护的能量投入,即减少植物受胁迫的程度。针对这种机制,本研究选取天津地区广泛种植的郑单985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种植密度对产量影响的同时,重点探讨种植密度变化对玉米叶绿素含量、MDA含量及其保护酶活性等生理特征的影响,以期为当地通过合理密植提高玉米产量提供理论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材料为郑单958玉米品种,在天津地区常用种植密度为5.25万株/hm2。
1.2 试验设计
本试验于2013年夏季在天津市西青区张家窝试验田进行。种植方式采用小垄高密度栽培,4种密度分别为9.3万、81万、6.9万、5.7万株/hm2,等行距种植,行距60 cm,行长5 m,每个处理3次重复。试验地共0.13 hm2,分12×3个小区,每小区6行。本试验地前茬种植作物为小麦,土壤为沙壤土,能够代表天津地区玉米田土壤的基本情况。2013年6月23日播种,田间管理同当地种植玉米管理方式,正常施肥、浇水、除虫。
1.3 测定指标
在玉米生长发育的不同时期,包括开花期(8月15日)、灌浆期(8月26日)、乳熟期(9月8日)、蜡熟期(9月16日)、完熟期(9月22日),在17:00左右,取玉米穗位叶片,冷冻保存用于生理指标的测定。其中,叶绿素含量采用95%乙醇浸提分光光度法,利用Arnon的公式[9]进行计算;MDA含量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进行测定[10];SOD活性采用NBT (氯化硝基四氮唑蓝)光化还原法进行测定[11];POD活性用愈创木酚法进行测定[12];CAT活性用紫外吸收法进行测定[13]。每个处理3次重复。
在9月25日,收获不同密度处理下玉米果穗,测定穗长、穗行数,果穗晾干后测定千粒质量并计算单位面积产量。每个处理5次重复。
1.4 数据分析
将所得数据输入Excel 2007,利用DPS 7.5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检测不同密度处理对所观测指标平均数影响的差异显著性;并检测同一密度条件下,不同生育时期对所观测指标平均数影响的差异显著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种植密度对玉米叶片叶绿素和MDA含量的影响
种植密度对玉米叶片的叶绿素和MDA含量具有显著影响,且同一种植密度条件下,这2个指标含量的变化也受生育时期的影响(表1)。除蜡熟期外,9.3万株/hm2种植密度下,叶绿素含量显著低于较低密度的2个处理组(5.7万、6.9万株/hm2)。在开花期、灌浆期、乳熟期,较高种植密度的2个处理组的MDA含量显著高于较低种植密度的2个处理组;后2个时期的规律不明显。
2.2 种植密度对玉米叶片CAT、SOD、POD活性的影响
由表2可见,在相同密度条件下,随着生育时期的延长,SOD、POD活性逐渐升高,在乳熟期达到最大值后下降;而CAT活性则表现为在开花期、蜡熟期都明显高于其他3个时期。在灌浆期、乳熟期、完熟期9.3万株/hm2密度处理下SOD活性都较大;所观测的5个时期,9.3万株/hm2密度处理下POD活性都较大;观测的前3个时期,8.1万株/hm2密度处理下CAT活性显著高于其他3个处理组;观测的后2个时期,9.3万株/hm2密度处理下CAT活性最高,其中完熟期活性显著高于其他3个处理。
2.3 种植密度对玉米果穗数量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种植密度对玉米穗长和穗行数无显著影响,但对行粒数、种子千粒质量和计算所得单位面积产量具有显著影响(表3)。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行粒数逐渐减少,9.3万株/hm2种植密度下显著低于其他3种处理组,而8.1万株/hm2密度下显著小于2个低密度处理。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千粒质量逐渐降低,且9.3万株/hm2显著低于其他3个密度处理组。单位面积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有增大,但在3个较高种植密度处理组中,这种差异并没有达到显著水平。
nlc202309041633
3 结论与讨论
對于大多数农作物而言,叶片是最重要的源器官,其生长与生理状态与作物的生产力密切相关。MDA是膜脂受活性氧伤害作用而产生的物质,它能引起膜脂过氧化、损伤生物膜结构,从而影响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的正常进行。植物体内SOD、POD、CAT的协同作用可以及时清除植物在正常代谢过程或逆境胁迫下产生的过多的活性氧,从而减少这些活性氧对膜脂的伤害,维持细胞的正常功能,保护植物细胞,因此这4个指标常被用来衡量叶片衰老或者受胁迫的程度[14-17]。在本研究观测的前3个时期,9.3万株/hm2种植密度下,植物叶片的MDA含量均高于其他3个处理组,而所观测的SOD、POD活性也较高,即植物启动保护酶系统来减少高含量MDA所引起的伤害;所观测的后2个时期,9.3万株/hm2种植密度下,植物叶片的MDA含量降低,此期间观测到SOD活
性也降低。这些研究结果表明,过高种植密度可能使玉米植株处于一种胁迫状态。本研究结果证明了植物体内MDA含量与SOD活性有一定的相关[18],但同时也表明这些生理性状受植物生育时期的调节,如在4种不同的种植密度下,SOD酶活性在玉米成长过程中先升高而后降低,李潮海等研究也发现在玉米生育后期,其叶片的SOD酶活性会降低[19],与本研究结果一致。
玉米产量由单位面积实际株数、穗粒数、千粒质量3个因素共同决定[5]。本研究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产量有一定的影响,但并不是种植密度越大产量就越高,如种植密度为 8.1万株/hm2 时的玉米产量最高。结合玉米生育期间的生理指标可以看出,在最高密度9.3万株/hm2处理条件下,玉米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显著低,而MDA含量及保护酶活性在部分生育期显著高于其他几种处理,即该种植密度下玉米植株用于防御的能量投入减弱了植株生长的能量投入。此外,种植密度过大导致生育后期植株间的遮阴严重,光照不足,个体间争夺光自然资源加剧,即受到了光资源胁迫,促使叶片功能期缩短,衰老进程加快[20]。8.1万株/hm2密度处理条件下,MDA含量及相应的保护酶活性在部分生育期也略高于另外2个低密度处理组,但叶绿素含量并不明显低于其他2个较低密度处理组,即在此密度下,用于防御能量的投入可能相对低于9.3万株/hm2处理;从果穗数量性状看,8.1万株/hm2密度条件下行粒数显著低于2个较低密度处理,但千粒质量并无显著差异。以上结果表明,玉米生理性状与果穗数量性状存在相关性,进而可以建立生理状态与产量的联系[4]。
高种植密度是提高玉米产量的一种途径,但在种植过程中,过高密度可能导致玉米受到光资源胁迫,生长动力减弱,从而导致用于防御的能量投入增加而用于生长的能量减少,或者这种胁迫促使叶片功能期缩短,加速了叶片衰老,进而对籽粒产量造成影响,这为合理解释在没有自疏的条件下,种植密度与产量之间无显著正相关关系提供了生理方面的证据。有研究指出,在玉米灌浆期增施氮肥可以缓解玉米叶片衰老进程[8,21],但过多施用氮肥会增加土壤生态环境负担、加剧土壤地下水污染。
参考文献:
[1]邓丽琳. 浅谈玉米高产的种植技术[J]. 北京农业,2011(18):30.
[2]李瑞平,刘武仁,郑金玉,等. 种植方式对玉米单株叶片光合性能及产量的影响[J]. 吉林农业科学,2013,38(3):9-11.
[3]刘玉洁. 膜孔灌溉条件下玉米灌溉制度试验研究[D]. 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
[4]刘 伟. 种植密度对高产夏玉米产量及生理特性影响的研究[D]. 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1.
[5]李洪岐,蔺海明,梁书荣,等. 密度和种植方式对夏玉米酶活性和产量的影响[J]. 生态学报,2012,32(20):6584-6590.
[6]郑 强,王志敏,蔡永旺,等. 夏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的时空动态及其与植株含氮率关系的研究[J]. 玉米科学,2008,16(6):75-78.
[7]王小星,王存纲,张守林,等. 种植密度对‘浚单29’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农学学报,2012,2(3):6-9.
[8]李文娟. 玉米(Zea mays L.)氮素营养生理及其与叶片衰老的关系[D].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
[9]Arnon D. Copper enzymes in isolated chloroplasts[J]. Plant Physiol,1949,24(1):1-15.
[10]李合生,孙 群,赵世杰,等. 植物生理生化实验原理和技术[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1]张志良. 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74-277.
[12]汤章城. 现代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13]陈建勋,王晓峰. 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M].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14]del Rio L A,Pastori G M,Palma J M,et al. The activated oxygen role of peroxisomes in senescence[J]. Plant Physiology,1998,116(4): 1195-1200.
[15]王志颖,刘 鹏. 柠檬酸抑制剂对铝胁迫下油菜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J]. 江苏农业学报,2013,29(5):957-966.
[16]Hung K T,Hsu Y T,Kao C H. Hydrogen peroxide is involved in methyl jasmonate-induced senescence of rice leaves[J]. Physiologia Plantarum,2006,127(2):293-303.
[17]陈 倩,陶功胜,谢寅峰,等. 高氯酸钾胁迫对水稻幼苗光合作用及保护酶活性的影响[J]. 江苏农业学报,2013,29(4):715-721.
[18]黄智鸿,李秀娟,梁煊赫,等. 超高产玉米品种叶片保护酶活性及膜脂过氧化作用研究[J]. 江苏农业科学,2008(2):29-32.
[19]李潮海,赵 霞,王 群,等. 下层土壤容重对玉米生育后期叶片衰老的生理效应[J]. 玉米科学,2007,15(2):61-63.
[20]罗瑶年,张建华. 种植密度对玉米叶片衰老的影响[J]. 玉米科学,1994,2(4):23-25.
[21]Ma B L,Dwyer L M. Nitrogen uptake and use of two contrasting maize hybrids differing in leaf senescence[J]. Plant and Soil,1998,199(2):283-291.
4.如何提高夏玉米亩产量 篇四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区概况
试验于2012年10月-2013年9月在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河南省节水农业重点实验室农水试验场进行, 试验区地理位置为北纬34°78′, 东经113°79′, 海拔110.4m, 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5℃, 多年平均降水量637.1mm, 平均日照时数5.6h, 无霜期220d。供试土壤质地为粉砂壤土, 土壤平均干密度为1.35g/cm3, 田间持水量为24%, 试验地块长度为90 m, 面积大约3 600 m2, 田块地势平坦, 灌排方便。试验场内设有自动气象站, 自动检测空气温度与湿度、太阳辐射强度、风速等相关气象资料。
1.2 试验设计
小麦、玉米一年两作沟灌模式在前茬夏玉米收获后整地灭茬并起垄做沟, 沟断面采用梯形形式, 梯形沟沟垄规格分别为70和40cm, 垄高20cm, 相邻两沟中距离为1.1m, 垄上种植5行小麦和2行玉米, 小麦、玉米一年两作沟灌沟垄田规格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
试验设计对比为小麦、玉米传统畦灌和小麦、玉米一年两作沟灌 (后面简称为畦灌和沟灌) , 每种灌水方式均设置3个水分控制下限, 水分控制下限分别是田间持水量的60%、70%和80% (简记为L-60、L-70、L-80) , 每个水分处理3个重复。土壤水分以同种水分处理各生育期计划湿润层土壤平均含水率为标准, 当其低于设置的水分控制下限时, 进行灌溉, 各处理灌水日期见表1和表2。冬小麦试验品种为花培8号, 夏玉米试验品种为郑单958, 小区面积为13m×90m, 管理措施与大田的相同。沟灌施肥浇水均沿着垄沟进行, 畦灌肥水措施为撒施和畦灌。
mm
1.3 调查测试项目
采用土钻取样烘干法测定小麦、玉米播前、全生育期和收获后的土壤水分, 每隔5d测定一次, 其中沟灌在沟、垄和垄坡上各取一个观测点, 畦灌取一个观测点;测定深度为1m, 分5层, 每20cm一层;观察并记录各处理的各生育期阶段起、止时间, 作物各发育阶段的特征、生长形态和生理变化状况等;每隔10d测定一次生理生态指标, 主要包括:基本苗、基部茎粗、株高、叶面积、灌浆进程、地上部分干物质累积量等生长情况;在小麦的分蘖期选具有代表性的1m行对分蘖数进行定点调查;试验结束时, 各试验小区随机选取30株小麦、10株玉米进行考种, 测定株高、干物质及其穗长、穗粒数、千粒重和籽粒产量等指标;收获时, 每个小区的冬小麦和夏玉米单收、单打、测产, 根据各试验小区实际产量, 折算成每公顷产量。
mm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灌溉方式对小麦、玉米生育期及生育指标的影响
不同灌溉方式对冬小麦生育期、群体动态和生育指标的影响见表3。由表3可知, 与畦灌相比, 沟灌种植模式下冬小麦的生育期延长3~5d, 株高、叶面积增大, 但总分蘖数显著减少, 其中拔节期单株分蘖数较传统平作少12.47%~23.26%, 到成熟期两种灌溉方式冬小麦的有效穗数已无显著差异, 因此冬小麦沟灌的成穗率高于常规灌溉;相同灌溉模式下, 随着水分控制下限的提高, 小麦生育期延长, 株高、叶面积有所增大, 基本苗、全生育期的单株分蘖数均有增长的趋势, 成穗率却随之下降。说明较高水分处理有利于冬小麦出苗及分蘖, 但对成穗率有抑制作用。
由表4可知, 与畦灌相比, 沟灌种植模式延缓了夏玉米的生育期, 其中拔节期较传统平作延迟了1d, 抽雄期持续时间延迟1~2d, 全生育期延长3~4d, 这为增产增收打下了良好基础, 同期的株高、叶面积和基部茎粗也均较平作畦灌大。在相同灌溉模式下, 随着水分控制下限的提高, 生育期延长, 株高、叶面积提高, 但是基部茎粗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 原因是夏玉米进入拔节期后开始旺盛生长, 高水分处理的作物长势迅猛, 水分向上运输能力强, 夏玉米更加倾向于径向发育, 进而削弱了横向生长。
2.2 不同灌溉方式对小麦、玉米产量及构成因子的影响
由表5可看出, 相同水分处理下沟灌冬小麦单位面积种植的穗数较畦灌平均低4.91%, 但其产量及其构成因子却高于畦灌, 其中穗粒数较传统平作增加2.57%~4.80%, 籽粒重增加9.39%~10.91%, 产量提高129.03~279.61kg/hm2。这主要是由于沟灌种植模式沟中无法种植作物, 削弱了冬小麦的种植密度, 但在垄上种植作物, 大大改善了田间的通风透光条件, 有利于发挥小麦边行优势。相较而言, 畦灌模式种植密度较高, 田间郁蔽, 易导致通风透光条件差, 个体间竞争力加强, 从而导致穗粒数相对较少, 且籽粒不够饱满, 相同的灌溉模式下, 随着水分处理上线的提高, 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籽粒重都相对增加。
由表6可以看出, 相同水分处理下, 沟灌夏玉米的产量及其构成因子均高于畦灌, 其中百粒重较传统平作增加1.45%~2.93%, 增产率达5.24%~12.26%, 平均产量增加672.86kg/hm2, 节水增产效果显著。这主要是由于沟灌模式大大改善了田间的通风透光条件, 具有较好的蓄水保墒能力。相较而言, 畦灌模式易导致通风透光条件差, 田间郁蔽, 从而导致籽粒不够饱满。两种灌溉模式夏玉米的产量都随着水分控制下限的提升呈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 产量构成因子中除百粒重对水分变化不敏感外, 其他构成因子及产量都随着水分控制下限的提高而增大。以沟灌为例, L-60水分处理夏玉米的产量分别较L-70、L-80减少20.36%和16.72%, 而L-70水分处理的产量比L-80高出3.74%。
2.3 不同灌溉方式对小麦、玉米周年水分利用效率和产值的影响
全年总产量和总产值受种植方式和水分处理影响较大 (见表7) , 相同水分处理下, 沟灌的总产量、水分利用效率WUE和总产值均高于畦灌;相同种植方式下, 虽然产量随着水分处理下限的提高逐渐增高, 但是灌水量加大导致水分利用效率WUE先增加后减少, 净产值L-80比L-70页出现了下降趋势, 原因是由于灌水投入较大而产量提高较少。
注:总产量=小麦产量+玉米产量;总产值=小麦产量×2.2 (元/kg) +玉米产量×2.5 (元/kg) ;总投入=灌水费用+种子费用+农药费用+人工费用+机械费用。
3 结语
(1) 与畦灌相比, 小麦、玉米一年两作沟灌的生育期延长3~5d, 冬小麦的无效分蘖数较少, 株高、叶面积和基部茎粗都有所增加;相同种植模式下, 随着水分处理下限的提高, 无效分蘖数增加, 成穗率降低。
(2) 与畦灌相比, 沟灌冬小麦的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籽粒重都有所提高;夏玉米的穗长、穗周长和百粒重也都有所提升, 最终冬小麦产量提高2.09%~3.77%, 夏玉米产量提高5.24%~12.26%。相同种植模式, 随着水分处理下限的提高, 冬小麦的产量逐步提高, 夏玉米的产量呈现增加后减少的趋势。
(3) 与畦灌相比, 沟灌的全年总产量较传统平作畦灌增加3.67%~7.92%, 相同的种植模式下, 冬小麦、夏玉米周年总产量随水分处理下限的提高呈升高趋势, 水分利用效率先增加后减少, 总产值L-80处理较L-70处理增大较少, 由于灌水投入较大, 导致周年净产值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
摘要:通过田间试验, 设置3种水分控制下限 (田间持水量60%、70%、80%) , 分析了沟灌对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作种植模式下的作物生长发育过程、群体结构、籽粒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畦灌相比, 沟灌冬小麦和夏玉米的生育期都延长3~5d, 冬小麦无效分蘖数减少, 成穗率提高6.14%~9.54%, 冬小麦、夏玉米的株高、叶面积、基部茎粗和产量都有所提高, 周年总产量提高3.67%~7.92%;相同灌溉模式下, 随着水分下限提高, 生育期也都延长, 冬小麦、夏玉米的株高和叶面积都有不同幅度的提高, 但夏玉米的基部茎粗表现为L-60<L-80<L-70, 且冬小麦无效分蘖数增加, 成穗率降低, 产量L-70显著高于L-60, L-80较L-70无明显提高, 由于灌水投入增加导致最终经济效益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
关键词:灌溉方式,灌溉控制下限,生长发育,产量及结构
参考文献
[1]中国农业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农业年鉴[M].北京:农业出版社, 2006.
[2]Tim R Mc Vicar, Zhang Guanglu, Andrew S Bradford.Developing a special information system to monitor regional agricultural water use efficiency for Hebei Province on the North China Plain[R].CSIRO Land and Water, Canberra ACT.Technical Report, 2000.
[3]石玉林, 卢良恕.中国农业需水与节水高效农业建设[C]∥中国工程院重人咨询项目.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报告集第四卷.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1.
[4]金千瑜, 阳由男, 盛苗.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水危机及其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3, 24 (1) :21-23.
[5]Ali Reza Sepaskhah, Mohammad Has an Khajehabdollahi.ALternate furrow irrigation with different irrigation intervals for maize (Zea may s L.) [J].Plant Production Science, 2005, 8 (5) :592-600.
[6]汪顺生, 费良军, 孙景生, 等.控制性交替隔沟灌溉对夏玉米生理特性和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1, 29 (5) :115-119, 138.
[7]孙景生, 肖俊夫, 段爱旺, 等.夏玉米耗水规律及水分胁迫对其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J].玉米科学, 1999, 7 (2) :45-48.
[8]Harold V Eck.Effect s of water deficit s on yield, yield womponents, and water use efficiency of irrigated corn[J].Agronomy Journal, 1986, 78:1 035-1 040.
[9]高传昌, 李兴敏, 汪顺生, 等.垄作小麦产量及水分生产效率的试验研究[J].灌溉排水学报, 2011, 30 (4) :10-12.
5.如何提高夏玉米亩产量 篇五
关键词 种植方式;根冠生长;种植密度;夏玉米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21.031
根和冠的结构与功能如果关系协调,那么作物的产量就会很高,这是经过农业科技实验得出的结论。本文就夏玉米的根冠生长态势与种植密度、种植方式之间的关系,论述采用科学的种植密度、种植方式和留苗方式,对于夏玉米的根冠结构与功能的良好态势及籽粒产量的增加所产生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本文谈及的试验选取了多年灌溉条件好、土质生态环境保护得当,常年种植夏玉米的地区,这里的夏玉米种植采用了密植种植的方式,株数基本采用双株种植,每个区组种植夏玉米约为12行,行距约为67 cm,在播种前期和大喇叭口期施肥。
1.1 试验目标
夏玉米的冠层、根系。
1.2 试验内容
冠层:拔节、大喇叭口、开化、成熟等阶段,分别进行采样,包括对冠层部分的叶、籽粒、茎秆等采用科学方法进行测定。如叶面积、叶指数、单株干物质量、相对生长率,花期群体结构、籽粒、果穗和雄穗等,单位面积,物质量及群体结构图等。
根系:采集根系样品进行取样分析,按照土层下根系深度分别取得样品,对根系垂直分布、根系总干质量、根系分布、根系总体积、根系吸收面积和活力等进行测算和实验。
1.3 试验目的
观测相同种植密度条件下,不同类型夏玉米的种植方式对根冠垂直分布的影响,包括叶片干质量垂直分布的趋势;茎鞘垂直分布的趋势;果穗干质量的集中趋势;根系干质量的深度;雄穗等的分布和占比等。
观测夏玉米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叶面积指数的峰值变化,包括开花期、拔节期和乳熟期等。观测不同时期夏玉米根系体积的变化趋势,如改变种植方式后,各个品种的夏玉米的单位面积根系体积发生的变化。
种植方式不同的前提下,夏玉米根系吸收活力的曲线变化,根系还原强度的变化趋势。
种植方式的变化给夏玉米冠层结构带来的变化,包括群体总叶面积、净同化率、相对生长率、开花后叶面积持续率及总叶面积持续率等。
种植方式的变化对产量的影响,包括穗粒数、干粒质量、籽粒库容、群体产量、单株产量和单位面积穗数的变化[1]。
2 结果与分析
第一,夏玉米的根冠状态是通过垂直结构和分布表现出来的在密植条件下,玉米田间的空间和密度都发生了变化,这时如果研究根冠垂直结构,会发现玉米根冠的垂直分布发生了层次分明的变化。冠层顶部接满了雄穗,冠层中上部分布着大量的叶片,且数量有所增加,冠层中下部分布着众多的茎鞘,冠层中部则密集分布着果穗;而根系的状态也随着密植密度的增加而发生上粗下细的变化,粗壮部分主要分布在地表的吸收层处。整体夏玉米的根冠干质量增加,但叶片和果穗也呈现了干质量减少;同时,冠层的垂直分布由原来的中下部转移为向上移动的趋势,根系则向下部扎根。这种现象是根冠对于种植密度变化进行自动调节的结果,在双株种植状态下尤为明显。经过对2块玉米田的不同种类的夏玉米进行测算和分析发现,合理地改变种植方式对于根冠生长和群体生物量都有促进作用。这是由于种植方式改变后,增加的光合作用促使冠层的中下部也由于得到了光照而发生了更好的扩展,而且我们发现根系对生长空间的敏感度还要高于冠层,这是在对其中一块夏玉米田进行观测后得出的结果。
例如,在开花期对不同种植方式下的群体冠层进行大田切片分析可以看出,其他处理开花期的单位面积群体茎、叶、果穗等总干质量均降低,从各器官来看,群体冠层叶的比例明显增加,0~90 cm的茎和90~180 cm的叶的比例权重明显增多,比常规种植相应层位分别提高了8.8%、7.5%、9.8%,改变了常规的种植垂直结构,群体冠层叶、茎发生了比例权重侠义,从蘑菇型变为纺锤型。其中双株种植最明显。(见表1)
第二,种植方式的变化植株个体形态特征在对紧凑型植株个体的形态进行分析时,相比单株常规种植方式,使用不同种植排布的各层位茎叶夹角呈现了不同程度的增加。例如,双株种植的穗位以下的茎叶夹角增加3.1°~3.4°,一穴双株与行间错位的种植方式确实能沟扩展高密群体内的空间生态位,有效调节密植的植株状态。(见表2)
第三,不同种植方式还会对叶片SPAD(叶绿素测量值)起到作用,通过对叶绿素含量与叶片光合性能高低进行观测后,除了穗下叶层、灌浆期不同处理叶片SPD(叶绿素测量值)随着生育进程而升高,而在吐丝期,叶片SPAD值低于常规DD(种植密度)种植,灌浆期SC(含水率)、SD(群体内光截获总量)、DC(透光率)处理间的数值明显高于常规DD(种植密度)种植,穗下叶和穗位叶分别高出3.1%、4.3%、3.69%、2.95、2.7%。
第四,不同种植方式会影响到根冠单位面积、根系面积,根冠吸收活力、还原强度。根据试验观察,种植方式改变后,根冠群体结构就发生了变化,群体根冠吸收功能随着株数的增加而增加,根系的生长空间受到挤压后反而激发出根系的更强烈的新陈代谢,根系的强度和吸收能力进一步提升,吸收面积、体积、还原总量发生了增长,根系的自我调节能力向着抵抗生长空间压缩努力着。此外,在将单株变为双株之后,每颗玉米的竞争力增强,根系变得发达,吸收面积增大,活跃度增加,根系还原总量增加。就冠层而言,高密度群体叶片衰老期发生了提前的变化,尤其是在乳熟期过后,叶片衰老的比低密度种植来的要快一些。品种不同的夏玉米在内层结构指标上略有不同,但情况是相似的。说明种植方式的变化使夏玉米的群体结构和功能发生了变化,根系发生了积极的抵抗空间压缩的功能,变得更加活跃和发达,而冠层出现了快速衰老的情况,对种植密度递增更为敏感一些[2]。
第五,种植方式的变化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一是光合作用对玉米穗粒发生了影响。试验表明,光合作用对玉米生长发育中籽粒的产量起着直观重要的作用。通过对玉米单叶光合速率的计算,中部叶片发生光合作用对籽粒产量的贡献最大。随着种植方式的改变,光合作用由于冠层的通风能力和观照能力的变化而增加的话,玉米穗粒从拔节期到盛花期,单株的光合速率也会增加,群体光合态势发生了增长态势。紧凑型玉米和半紧凑型玉米的这种增长态势不明显,平展式玉米的反应最大。相同的行种植和行距种植下,玉米冠层群体的水、热、气等微环境发生了很大改善,作物产量增加[2]。二是夏玉米的种植时群体种植,群体发生的光合速率是一个系统工程。双株种植的光合速率比单株种植更为复杂。双株种植条件下,玉米的通风透风条件、叶片衰老期,叶面积指数、光片光合能力、截光能力都发生了变化。株数和高度、密度增加后群体呼吸和光合得到了提高,适宜的行距帮助群体降低了呼吸消耗,提高了光合速率,增加了籽粒的产量。三是夏玉米的干物质与产量有着密切的联系。种植方式的改变对干物质的面积指数、叶片光合势和净同化率都产生了影响。试验表明,玉米干物质积累是随着不同种植方式的变化而增加着,双株的干物质比单株的干物质多,在平展式玉米中影响尤为显著。但需要注意的是,在等行距前提下过度增加面积会造成光合度差降低群体质量,采用大小行种植才能充分发挥光合作用,且不减少单位种植株数,提高产量[3]。四是种植方式改变后,不同的行距对玉米的生长发育造成了影响,玉米的株高、茎粗、根系及籽粒产量都不同。尤其是采用大小行种植手法,进一步促进了玉米的生长,增加了籽粒产量。根据多年的产量计算,玉米实行宽窄行双株种植,出现了增产态势。最佳产量的夏玉米种植行距约为50 cm,行株比为1.85∶1,在这种行株比条件下,公顷籽粒数、千粒质量、株高等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五是从产量构成因素来看,不同种植处理方式可以影响穗粒数,使用实际有效穗粒和千粒质量高于常规种植方法,尤其是千粒质量差异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3 结语
通过对不同类型的夏玉米进行种植密度、行距和方法等的改变,玉米群体的垂直分布、结构、产量等都发生了变化。在种植密度的合理配置、种植行距的科学分布、种植手法的巧妙运用上,只有根据科学合理的数值来进行种植,才能在密植条件下使根冠良好生长,最终促使产量的增加。
参考文献
[1]李宗新,陈源泉,王庆成,等.密植条件下种植方式对夏玉米群体根冠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2,32(23):7391-7401.
[2]曹慧英.播深对夏玉米产量形成及其生理特性的影响[D].济南:山东农业大学,2015.
[3]苏仲华.玉米通透密植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5(13):95.
6.提高玉米产量的关键技术 篇六
[关键词]玉米;产量;关键技术
玉米在我国的种植面积广泛,自身对农业的影响较大,玉米质量的好坏也会关系到农业经济是否良好,玉米是我国极为重要的一种农作物,在我国农业发展中,玉米起着到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粮食经济发展过程中,其地位较重。
一、造成玉米单产不高的主要因素
玉米单产不高的原因有很多种,比如品种、地力、水肥、播种、病虫害等因素都可能导致玉米单产达不到预期的目标。但是如果针对于同一地块而言,在玉米品种、播种时间、气候条件、管理水平都一致的条件下,玉米的长势并不相同,可出现玉米穗大小的差异,有的大,有的小,有的长、有的短,而且穗的粗细也不一样,有的结籽是12排,而有的却能达到20排,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密度控制不合理,虽然现在播种基本都采用机械,可以精确控制播种数量及株行距,但机械运行的速度、平稳性又直接影响播种的数量及精确度,而机械运行又受整地质量影响,地块的平整度、土壤的疏松情况及杂物的处理等都会给机械的正常工作造成影响,所以实际生产与理想的栽培还是有一定的距离,造成植株分布的不均匀,有的近一些,有的远一些,密度差异导致植株生长过程中的阳光、水分、养分、通风等情况产生差异,局部生长环境发生变化,所以就决定了玉米穗粒的不同。
二、新技术对提高玉米种植效率的作用
1.重视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对提高玉米种植效率的作用
要想有效提高玉米产量,就需要从种植初期加以注意,从源头上做好工作,这样才能在成长时间内保证玉米的存活率。当前我国提高存活率的方式并不多,需要借鉴国外成型的经验,针对性地进行引进与消化,根据不同地域温度、湿度、土壤条件,进行合理科学的调整,利用栽培技术改良提高玉米成活率。
2.重视玉米作物的病虫害防治技术
玉米生长过程最重要的是防止自然灾害与虫害对作物的影响,对玉米病虫害的预防要切实到位。病虫出现最严重的时期主要为种子栽培期和成熟期,这两个时期需要加大虫害治理与防范,需要对田间管理进行强化,定期做到对玉米施肥、除草、打药、灌溉等田间作业,以此减少病虫害对玉米成长过程的影响,避免出现虫害导致的减产。
3.重视玉米种植的机械化
传统田间作业主要以人工为主,耗费时间长、耗費资源我,投入精力大,与收益不成正比,回报率极低,要不断引入现代农业种植方法,使用符合地区特点的机械化设备,做好种植与收割作业,提高效率,方便管理。
三、提高玉米产量的重要措施
1.整地要精
整地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特别是在机械化生产方式下,整地更加要精细,不但要翻耕到位,而且要进行精耙细耢,尽可能确保地块的平整,土壤中无大土块,把土壤中的一些垃圾杂物都要清理干净,以便于机械播种施肥,保证播种环节不受地块条件的影响,提高播种质量,也能确保植株生长环境的同一性。
2.品种要良
择品种:在品种选择上要本着适种原则,在兼顾高产、抗病虫、抗倒伏、耐密等优良特性的前提下,更要注重品种的适种性,不要盲目追求各项指标都达到最佳,适种才是最好的,虽然有很多品种在指标特性上优于本地适种品种,但如果水土不服很容易导致优良品种的特性发挥不出来,达不到生产预期,而且会增加种子投入成本,得不偿失。
精选种:种子品种确定后,对于新购回的种子要进行精选,剔除一些病粒、伤粒、瘪粒及虫咬粒等,保留成熟度好,相对饱满,品相好的种子,这样能确保苗齐苗壮,达到出苗一致,为植株的整齐生长打下基础。
晒种:精选好的种子在播前要放在阳光下进行晒种,利用阳光中的紫外线杀灭附着在种子表面的一些病菌,起到消毒杀菌的作用,同时经过晒种也能提高种子活性,促进发芽。晒种后在播前还要进行催芽处理,以促进播后尽早发芽。
包衣拌种:经过晒种的种子,如果不进行催芽,直接播种的话,一般都要进行药剂拌种,使种子表面附着一层药膜,能起到防止地下害虫对种子的破坏,另外也能起到防止苗期病害的效果。
3.播种时间要及时
玉米播种时间要结合气温、土壤墒情、品种特性、种植方式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确定,基本上北方地区每年的4月末到5月初为玉米的集中播种期,一般平原地区相对要早些,山区则相对要晚一周左右,具体时间要结合当年的气温回升情况而定,但总的原则是及时及早播种,但不能太早,太早地温没有升上来,容易发生低温冷害,而太晚则与玉米的生长期不融合,容易发生霜冻,影响玉米的成熟。
4.播种密度要合理
由于密度是直接导致玉米单产不高的重要原则,所以在播种时一定要科学合理的播种,合理控制株行距,现在多采用机械播种,在整地质量较高的情况下,机械播种对于玉米株行距的控制还是比较精确的,在播种前要进行机械的试验,确定播种机的正常运转,机械的运行速度也要平稳,切勿时快时慢,要保持匀速前进,在生产中常采用宽行密植的方式进行种植,这样即能达到密植的目的,又能给每株玉米创造同一的生长环境,可以宽行1米,窄行15~20厘米,株距按15~20厘米,亩株数基本能达到5000~6000棵,这样把行距拉宽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每株玉米都能提到充分的光照,不但通风透光,农民在地里追肥、打药时都不会碰断玉米叶,具有一定的便利性。
5.田间管理要到位
田间管理主要是水肥、中耕、除草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玉米是植株较高大的作物,叶展较宽,在生长过程中需水较多,所以必须要保证土壤的墒情,遇到干旱少雨季节要及时进行灌溉,确保植株生长所需水分。另外玉米对肥料也比较敏感,肥料充足是产量的保证,基肥、苗肥、穗肥、粒肥都要及时充足供应,但不要过施,特别是苗肥,过施容易导致徒长,易发生倒伏情况。及时中耕,提高土壤的通透性,促进玉米根系发育,及时除草,原则是除早、除小、除了,避免杂草生长过旺与植株进行水、肥、光照的争夺。在玉米植株生长期间一定要注意病虫害发生,及早发现并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防治,为丰产稳产做出保障。
参考文献:
[1]李永亮,贾鸿艳.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J].现代化农业,2014(12):18-19.
[2]高晓容,王春乙,张继权,温煦.东北地区玉米主要气象灾害风险评价模型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14(21):4257-4268.
【如何提高夏玉米亩产量】推荐阅读:
如何提高粮食产量06-21
如何提高组织能力06-11
如何快速提高口才09-29
如何提高物理成绩10-16
如何提高学习成绩?10-30
如何提高安全意识11-02
如何提高学生听力水平06-12
如何提高专项行动实效06-13
如何提高教师工作效率06-15
企业如何提高管理效率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