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班案例分析

2024-09-14

幼儿园小班案例分析(12篇)

1.幼儿园小班案例分析 篇一

案例:为什么他会摔跤

作者:郑秋红 单位:新干县幼儿园 职称:小学高级教师 联系电话:*** 地址:新干县幼儿园

案例:为什么摔跤的总是他

案例描述;

小嘉是幼儿园小班新生,年龄比班上大多数幼儿都要大。开学不到一个月,小嘉就莫名其妙摔了三次,第一次是在刚进入玩具城时,可能被自己的鞋子拌了一下,头上撞起了一个小小的包包。第二次是课间操后上楼梯时摔跤了,额头上青了一点(涂了茶油轻轻按摩就好了)。之后,我们对小嘉特别小心了,哪知道怕什么就来什么,过了几天,小嘉去卫生间时莫名其妙地又摔了一跤,幸亏生活老师反应快,扶了一把,但额头上还是有点一点点红印子。在第三次摔跤后,家长心里确实有些不高兴了,这也促使我们反思,班上其他孩子一个月都没事,而他为什么会摔跤?而且每次摔跤脸上都会挂彩。

案例分析:

小嘉年龄虽然比较大,但家中的爷爷、奶奶特别宠爱他。经过仔细观察,我发现一个月来小嘉的爷爷从来不让孙子自已走路,总是抱着他来园、回家。家长的过度保护,致使个子高高的小嘉运动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非常差,在下楼梯去户外活动时,他扶着栏杆不敢迈出一步,双脚还在微微地发抖,总依赖老师牵着手下楼。在操场上进行阳光体能锻炼时,他总是跟不上其他幼儿,所以遇到突发情况不能及时做出反应,一不小心就摔倒在操场上。下课后他也不太活动,总是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小椅子上。家长的过分溺爱同样也导致小嘉的生活自理能力相当弱,鞋子左脚穿成右脚,这也是导致他摔跤的一个很大 的原因。我们发现奶奶怕孙子着凉,每天给小嘉多穿了二件衣服,冬天还没到,小嘉就被包成了一个“大粽子”。穿成这样,多多少少也会影响到孩子活动能力。

案例措施:

幼儿活动时,我们最担心的就是他们摔倒、跌伤、碰撞,所以总是想尽办法不让他们摔倒。事实上我们不可能保证幼儿不摔倒,我们能做的是引导他们学会紧急时刻如何保护自己。所以预防小嘉摔跤的最好办法是提高其运动能力和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具体措施如下;

(1)首先最重要的是和小嘉的家长沟通,家园配合,才能取得成效。我们邀请了小嘉爷爷观摩了半日活动,重点观察小嘉的各项活动能力。放学后,我与小嘉爷爷共同分析了小嘉摔跤的原因,小嘉爷爷也意识到自己对孩子太过保护了。后来,小嘉爷爷也向我们承诺以后让孩子自己走路,自己上下楼梯,给小嘉穿合适的衣服等。

(2)“千般爱护,莫过自护”,提高小嘉的自护能力,让他自己撑起了安全运动的保护伞。在每天的阳光体能锻炼时多关注小嘉,有意识地鼓励小嘉大胆运动,在他有了点滴进步时多多表扬,增强其运动的自信心。对于其上下楼梯的弱点,我自编二首安全童谣: “扶好小扶手,看好台阶走,脚尖对台阶,一个跟着一个走。” “高高的楼梯我不怕,我会自己来上下。手扶栏杆慢慢下,老师夸我好娃娃。”通过说做一体的反复练习,小嘉安全自护的技能不断得到丰富,自护意识逐步形成。课后让活动能力强的幼儿带着小嘉和小朋友共同游

戏,性格内向的小嘉慢慢地喜欢上和小朋友们游戏了,在游戏中,他的运动能力突飞猛进。有句话说得好:“习惯是自动了的条件反射。”通过这些练习,很好地帮助小嘉找回了丢失的本能,自护意识和运动能力不断提高。

(3)帮助小嘉积累安全自护经验和方法:如摔倒的时候可以手扶地、胳膊撑地、快速抓住或扶住旁边的物体、缩身缩头滚几下;发生碰撞的时候可以左右躲闪、向后躲闪、蹲下避开、跳起避开等,用这样的方法躲避危险,防止受伤。

(4)提高小嘉的动手能力。在生活自理训练时,我手把手地教会小嘉穿鞋、穿衣、折衣、折袜、剥豆、扫地等生活技能。在小班年级组的生活自理大赛中,小嘉还得了二等奖呢!在每天的自理训练中,小嘉的头脑反应快多了,小手、小脚也变得灵活了。在第二个学期的整整四个多月里,小喜再也没有摔伤。

2.幼儿园小班案例分析 篇二

一、胆怯心理的产生原因

1.自身因素

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 他们心理发展水平也是各不相同的。胆小的性格是造成幼儿害怕平衡活动的一个因素。如果幼儿的性格比较内向, 平常也不太爱说话, 比较沉默, 那他面对新事物时有一段很长的适应过程。小班幼儿应该是好奇心非常浓重的一个时期, 但是胆怯的幼儿并不喜欢新鲜事物, 她有点抵触新接触的事物。对于新事物, 这类幼儿没有遇到过, 不知道会面对什么, 所以恐惧新事物。

2.能力不足

有胆怯心理的幼儿本身的身体协调能力平衡能力并不是特别好。当幼儿参与平衡活动时, 经常会遇到各种问题, 比如从平衡木上摔下来、从梅花桩上滑下来、踩不稳高跷等等。这些小小的挫折对于性格沉默的幼儿来说却是一个个大大的问题, 每次活动时他都会想到上次摔了一跤, 腿上特别疼等等, 就进一步加深了幼儿的恐惧心理。能力的不足会加重幼儿对活动的恐惧, 因为内心没有自信, 没有相应的克服条件, 所以在他们的心中充斥着恐惧, 从而造成活动困难。

二、克服胆怯心理的策略

针对这样的原因, 我也改变了对幼儿平衡活动时的指导方法。这类幼儿内心比较脆弱、能力有待提高, 对他们的指导要坚持耐心、细心、恒心。

1.耐心维护心理稳定

当幼儿对活动产生胆怯心理时, 内心是非常复杂的, 他们会有非常多的想法。稳定他们内心想法, 是需要老师耐心地与他们贴近的。首先要亲切的和幼儿进行沟通, 让幼儿把自己内心的想法表达出来。沟通是解决问题的第一要素, 只有当孩子信任教师, 教师理解孩子, 才能促进问题的解决。产生胆怯心理的幼儿都是比较胆小的, 老师的鼓励对他们来说非常具有激励性。例如在活动前可与孩子进行约定, 完成相应的要求后许诺某些小奖励。安抚他们的内心, 也给他们带来一些向往参与游戏的兴趣。对待这类幼儿, 语气要耐心, 语言要和善。幼儿也需要宣泄一定的情绪, 《指南》告诉我们“允许幼儿表达自己的情绪”, 但是作为教师需要“给予适当的引导”, 帮助幼儿消化不良的情绪, 促进活动。

例如在指导幼儿“抱球走双边桥”, 练习抱球双脚叉开在一定的高度的桥上走, 最终目的是提高幼儿的平衡能力。轮到小涵了, 她始终不肯跨上第一步。她很习惯的把手伸给我, 意思是要扶着她走上来。我并没有去牵她的手, 她就马上嚎啕大哭了起来。等安抚好她的情绪之后, 我在后方假装伸手去拉住她的衣领。“双边桥”其实是比较矮的, 其他孩子都能比较好的进行尝试。小涵走在双边桥上小腿都在抖, 走的非常小心, 小步的往前走。小涵的心里其实有巨大的起伏的, 她内心的不稳定造成她对活动的不自信, 从而造成无法完成练习的项目。对她的指导要围绕“耐心”两个字, 首先要和她多交流, 让她从心里接受老师的指导。其次以正面鼓励孩子为主, 让她心里充满些许信心。还要注意当孩子无法完成练习项目时内心的变化, 根据不同的变化采取不同的语言指导。比如, 孩子能顺利的完成, 就给她毫不犹豫的表扬, 赞扬她的进步;如果孩子在活动有些挫折, 要肯定她的努力, 然后告诉她哪里错了, 请她下次继续加油;如果孩子无法完成, 还是要鼓励幼儿, 手把手地再次教她。

2.细心引导动作锻炼

任何技能性的动作要求都不能“机械训练”, 所以在开展平衡活动时要让幼儿保持有趣、新鲜的感觉。例如在练习“走双边桥”时, 孩子们大多都掌握了, 就需要及时更换游戏形式了。可以进行“双手提物走双边桥”, 一方面提升幼儿的平衡能力, 另一方面以新的形式促进幼儿加入活动。

在和全体孩子讲解完规则进行个别指导时, 首先用语言提示的形式来告诉小涵动作要领。然后在游戏中指导她的动作, 必要时要手把手的教她。我也发现当孩子们从矮平衡木上到高平横木时需要用手扶一下, 为了让幼儿直立行走, 我首先让个别幼儿进行示范, 告诉其他孩子怎么样走会比较稳、不要用手扶等。以孩子传授自己的经验, 让别的孩子能比较容易接受, 并且进行模仿。然后我在一旁, 再用语言指导, 引导幼儿勇敢的往前走。

3.恒心引领进步

体育活动贵在“坚持”, 孩子们的成长也是每天一个样的。我与小涵的家长也保持沟通, 请他们可以多带有胆怯心理的孩子出去接触别的孩子, 加强与同伴之间的交流。同时也运用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元素来帮助幼儿提升自己的平衡能力。

比如在练习“倒着走”的部分, 孩子们在刚开始走的时候都是比较胆小的。但是孩子在练习时会忘记“看仔细脚下”这一规则, 通常是向后看来保持自己的平衡性的。其实在生活中也能进行练习, 可以在家里小区的花坛边练习倒着走。生活中的练习不需要运用大型的运动器械, 只需在生活中发现“器械”, 进行运用, 坚持练习肯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走奶粉罐”也是在活动中经常采用的, 孩子们在练习时幼儿能比较快的掌握。抱球走时, 有些幼儿习惯性地双手放在两旁而导致球掉落。提醒幼儿“紧紧抱住球“”注意脚下”, 并且多次鼓励幼儿, 幼儿就能掌握了。每天的提高, 每天的坚持, 才能铸就孩子的进步。奶粉罐也是孩子家中常见的物品, 家长无须经过加工就可以让幼儿在家也来玩一玩, 潜移默化当中也能更好的适应。

胆怯心理是由许多方面引起的, 所以要根据不同的因素“对症下药”, 找到原因以后再采取措施指导。幼儿的心理是千变万化的, 以爱心包容, 配合以具体的措施, 给孩子带来成长的帮助。

摘要:体育活动因本身所具有的自由性、有趣性、丰富性, 深深吸引了幼儿的。但是, 胆怯心理会影响幼儿的参与热情。只有克服胆怯心理, 才能进一步提高体育活动的有效性。

3.通过小班科学活动案例看幼儿记录 篇三

案例一:各种各样的纸

活动“各种各样的纸”的主要目的是让幼儿在撕撕玩玩中感知绉纸、手工纸、硬纸板等各种纸张的特性,如纸板坚硬、餐巾纸轻软、手工纸薄脆等。为了进行更直观的比较,教师指导幼儿按不同牢度将撕下来的纸有序黏贴在记录表上。

分析:对于大年龄幼儿来说,他们不仅能用语言表述“坚硬”“松软”“薄脆”这些感觉,还会借助生活经验用各种替代的方法来表达(如画上芝麻饼干表示手工纸的薄脆),可是这样的表达对小班幼儿来说很困难。案例中教师采用的记录方法既方便又直观,可以让小班幼儿一目了然地认识事物的属性,符合小班幼儿的特点。

当然,实物黏贴也不是任何活动都适用。一些容易黏贴、大小合适的探究材料(如树叶、纸张、布等)比较适合采用实物黏贴的记录方式。此外,教师可以根据活动内容提供一些实物照片或实物简笔画,这与实物黏贴有异曲同工之妙。

案例二:落下来

一次秋天外出活动时,孩子们看到在空中飘飘悠悠的树叶,便兴高采烈地张开双臂迎接树叶落下。于是,教师设计了活动“落下来”。在活动中,教师提供了餐巾纸、沙包、“丫”字形纸片,鼓励幼儿仔细观察这三种物体落下的情景。孩子们一边观察一边向教师报告他们的发现:“餐巾纸落得很慢的!”“餐巾纸飘来飘去的!”“沙包是快快落下来的!”“纸片转着圈落下来!”“纸片转起来像直升机(螺旋桨)!”……

孩子们兴奋地借助肢体语言与教师、同伴交流着自己的发现。接着,教师在幼儿自由探索、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组织幼儿进行了经验分享。当教师问他们能不能把树叶落下来的样子记录下来时,孩子们露出了为难的神情。于是,教师当即用“直线落下”帮助幼儿记录沙包下落的过程,用“曲线落下”帮助幼儿记录餐巾纸飘落的过程,再用“螺旋线条”帮助幼儿记录“丫”字形纸片飘落的过程。

分析:在活动前教师曾自问,小班幼儿能不能将自己想表达的内容记录下来。根据对小班幼儿认知及记录等方面能力的了解,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于是教师便预设了师幼共同记录的方式。果然,经验交流的情况坚定了教师原先的预设——利用集体记录帮助幼儿共同记录所观察到的情景。教师还自编儿歌“沙包落下来,直直快快”、“纸片落下来,转着圈儿”、“餐巾纸落下来,摇摇摆摆”来帮助幼儿整理经验。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集体记录是教师帮助幼儿提升经验的过程,不仅有利于幼儿交流、巩固探究中获得的科学经验,而且解决了幼儿记录的困难,为幼儿学习记录提供了榜样。

案例三:运水

小班幼儿喜欢玩水。于是,教师提供了一个装满水的水盆,一个空盆,还提供了一些工具。孩子们在游戏中很自然地运用工具去“运水”。在一次次“运水”过程中,他们不断地使用工具,认识工具。

游戏结束了,“谁的本领大”成为幼儿交流、记录的主要内容。教师为幼儿设计了这样一张记录表格(如图一),表格中的工具暗示小班幼儿要有目的地去尝试各种工具。不仅如此,教师还为幼儿提供了许多笑脸花朵图案,小班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操作情况在每种工具相对应的空白处黏贴上不同数量的笑脸花朵,以表示这些工具运水本领的强弱。

分析:在大班我们也组织过类似活动,教师为大班幼儿提供的记录表格(如图二)给了孩子们很大的空间,幼儿不仅记录了自己的实验顺序,还记录了自己的猜想和实验结果。比较小班、大班这两张记录表格,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差异:提供给小班幼儿的记录纸浅显易懂,直观形象并具有趣味性,有明确的任务指向,使小班幼儿一目了然,并容易记录。而教师为大班幼儿提供的记录表则几乎是一张空白表,幼儿自主的空间较大。

为什么小班和大班的记录表有如此大的差异?原因是小班幼儿有关科学活动记录的经验很少,记录能力也很不足,所以教师提供的记录表格必须浅显易懂,有明确的任务指向并易于操作。而大班幼儿已积累了较多的记录经验,他们的记录能力也较强,因此,教师可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鼓励他们进行个性化的记录。

4.幼儿园小班案例分析 篇四

一、幼儿情况分析

孩子活泼好动,性格开朗,平时很喜欢帮老师和小朋友做事情。但是每当老师和小朋友 指出他犯的错误时,他总是不肯认错,而且还很不高兴。孩子在班上属于各个方面发展都很 好的孩子,在幼儿群体中有一种惟我独尊的骄傲感,从未觉得自己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另外,他在家中也备受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及父母的百般呵护,宠爱,孩子第一次来幼儿园时,到现在一直都要哭。老师接过来一会他就好了,老师问他明天来了就不要哭了,他回答得很快,说:“好,明天来了我不哭。”可是第二天会照常哭。他刚来园的时候自理能力表现得很差,属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类型。还经常告状,他告状时你不理他,他就会说你打他或是就找别的小朋友帮他打报复平,直到有小朋友帮他为止,他就会满意的笑。

二、成因分析

面对这样一个孩子,我该怎么办呢?我先了解造成他这种情况的原因。有的是因为紧张、恐惧或被人嘲笑等因素引起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潜意识中为自己不在受伤害,内心很自然产 生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有的则是因为环境因素造成的如家庭成员之间的原因。

三、具体实施(1)家长工作

向家长了解幼儿在家的情况,并把教育思想说给家长听,希望得到家长的支持与配合。(2)对策

行为1孩子:玩玩具的时候喜欢一个人玩,不和同伴进行交流。

措施:我们在平常聂理硕创设轻松愉快的生活环境。比如,我们利用早晨活动时间,让孩子进行分组自由交流,尽量让小朋友的情绪愉快,制造一种良好的生活环境,在这样的 环境中,孩子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小朋友和睦相处,回家也逐渐地愿意跟父母交谈幼儿园里发生的事情。

成效:经过一个月左右的培养,他在班里基本能够和同伴进行交流,并且开心地与同伴进行游戏。

行为2:当我们出去户外活动时,孩子在活动中和小朋友发生争执时老师及时帮助他分析情况。措施:增强孩子交往的机会,并请家长配合有空时多带她到外面接触其他人。例如,公 园、小区楼下„„在交流中产生和发展的,要增加孩子的交往的机会,创设情感交流的机会。孩子只有在广泛的交往中,感到有很多东西,他活动中才会积极起来。尤其是孩子之间的交往更是重要,因为他们身心发展有相同特点,也有共同语言。渐渐地他在自理能力,自我服务意识也强了许多。

成效:经过一段时间的配合与实施措施,孩子的性格有了大的变化,变得敢开朗多了。

3、在日常生活中我观察到孩子在自我服务意识方面的情况。

措施:我们三位老师共同商量,先结合家长及时沟通好情况,在园里我们就邀请孩子做小值日生,要他融入我们幼儿园的大家庭。

成效:经过一段时间的配合与实施措施,孩子开始愿意上幼儿园了,也不会哭闹。这时孩子和孩子的家人的脸上都露出了笑脸,此时我们三位老师也觉得很欣慰。

5.幼儿园小班班级管理案例 篇五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同兴中心幼儿园 王莉

案例:

户外活动的时间到了,老师对小朋友说:“小朋友们出去玩的时候注意安全,玩滑滑梯的时候不能倒着滑,荡秋千不能和小朋友抢,得和小朋友商量,老鹰捉小鸡的时候,慢一点要遵守规则。”过了一会,就有果果过来和老师’告状’:“老师,吴宇豪荡秋千不给我玩。”“老师,宝宝哭了,他倒着滑的。”“老师,娜娜哭了。”~先解决荡秋千的问题,老师问果果:“老师怎么说的呀,首先你站在小朋友们前面玩是不对的,这样多危险,第二,老师说了小朋友刚坐上秋千,你要等一会才能和他说让你玩会。第三,你要和小朋友好好说,他才会给你玩的,每个小朋友都喜欢荡秋千呀。所以你不能这样子,你用老师的方法看看行不行。”果果似乎明白了。“宝宝,你怎么为什么哭呀,告诉老师原因。”宝宝还在继续哭,说:“说头疼。”老师继续说:“我听小朋友说,你是倒着滑滑滑梯的,老师有说过吧,滑滑梯倒着滑很危险的,看你现在头是不是很疼呀,老师给你揉揉。”宝宝在老师的安抚下不哭了,乖乖的躺在老师的怀里。“娜娜,你怎么了呢?“老师,他碰到我了。”“那你刚刚有没有跑呀,你自己有没有注意呢。”“我刚刚也跑的,我和他玩的,他碰到我了。”娜娜委屈地说。“那他是故意的吗,老师觉得娜娜如果是这样子的话,小朋友都不愿意和你玩了。大家不是故意的呢。”娜娜轻轻地点点头。过了一会,老师看见果果开心的坐在秋千上,吴宇豪帮她推呢。宝宝喊着老师“老师,看看我,我坐着用屁股滑的哦。”娜娜也和小朋友开心的玩呢。

案例分析:

1、行为的原因分析

(1)

家庭

果果、宝宝、娜娜这些小朋友的问题在班里是很普遍的,其实并不止他们几个,现在的小朋友这种现象很多。我想这并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这极大程度上归因于家庭。现在的孩子基本都是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宠爱有加,加上经济条件好,对孩子更是溺爱。也有孩子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老人对孩子更是捧在手心里,吃饭喂,什么都是最好的,什么好吃的好玩的由孩子来。孩子习惯了这样的生活,等到上幼儿园了,初次和许多小朋友一起生活,大家在家里的各种“不文明行为”就会表现出来。不仅在户外活动,室内活动也会出现。比如:小朋友抢玩具,教学活动会出现打闹的行为,甚至出现暴力行为。在家里都是父母包办一切,失去了自己思考方法解决各种问题的机会,就逐渐养成了这种唯我独尊,自私的习惯。导致孩子不想来幼儿园,因为适应不了幼儿园生活,没有小朋友愿意与他做朋友。这对孩子是不利的。

(2)教师

虽然在日常生活中老师们也会运用故事、榜样激励、说理、看图等策略,但是这些对他来说更多的时候只是简单的说教,教育只停留在表面而使被教育者缺乏感性认识和经验。教师对于孩子的教育有时还是会受到传统教育的思想束缚,有时也会只注重教育的结果而非过程。比如有时教师为了让孩子尽快的完成任务,仅仅只是用了语言的提示让孩子学会与别人分享,大方的行为习惯。孩子才融入幼儿园集体生活,教师应该给予更多的时间,让孩子慢慢学会,也要注重保教结合,重视随机教育。在孩子做的对的时候给予肯定的表扬,让小朋友互相学习,错的时候也要指出来,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因为幼儿在家的时候父母或者爷爷奶奶孩子又失去了这种机会,所以家园共育才是解决这种“不文明行为”问题的根本办法。

2、教师策略:

作为一名教师,对于班里幼儿这种的普遍行为,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来进行管理,下面是我觉得教可以做的一些措施:

1、做好家园共育工作,统一孩子的教育方式方法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离不开老师的引导,同样离不开家庭的熏陶。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小太阳,对孩子的生活照顾的是无微不至,给孩子吃最好的、穿最好的,帮孩子做一切需要做的事情,最大限度的满足孩子的要求,从不在孩子面前说一声:不!结果使孩子养成了自私自利、依赖性强的坏习惯。况且幼儿在生理、心理上都在不断发展变化,其行为习惯尚未真正形成。在幼儿园接受的行为模式,如果家长不配合,幼儿回到家后,可能很快便弃之一旁。孩子是小鸟,小鸟逐渐长大了,要飞,作为家长我们要做的不是拉孩子到自己身边,应该是推他一把。幼儿园的教育是离不开家庭的配合和补充的。

幼儿园和家庭之间可以制定家园联系表、家园信箱,使家长了解科学育儿的知识,对家长提出一些具体要求,要求家长督促幼儿严格执行,积极鼓励有进步的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园定期召开家长会,组织家长围绕如何培养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中的若干问题进行讨论,组织各种亲子活动形式,使幼儿家长真正了解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究竟有哪些内容,指导家长用科学的育儿方法,循序渐进,帮助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定期举行家长开放日活动,可以让家长亲眼目睹幼儿在园的表现,了解自己孩子与其他孩子之间的差距,同时也增加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情,寓教育于游戏之中让家长和孩子在愉快的环境中受到教育。

家庭也要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首先,父母要努力创设和保持一种和谐愉快、互相尊重的氛围。幼儿在这样的家庭中才会感到温暖愉快,情绪稳定,得到爱心的熏陶,萌发自信心、上进心。

最后,要将教师的教育模式延伸到家庭教育中来,幼儿园要求孩子怎么做的,在家里同样如此要求孩子。这样,才能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总之,幼儿时期,良好的行为习惯易于塑造,不良的行为易于纠正。行为日久成习惯,习惯日久成性格,性格日久定前途。

2、淡化说教,寓教于乐,注重随机教育。

在我们得日常教育中,不要以成人的眼光或语气去教育孩子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不要总习惯于把现成的东西告诉孩子,作为教师,不仅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各种教学要倡导以人为本,更多得运用游戏为孩子创设有趣的情景让他们亲身体验,要利用幼儿感兴趣、喜欢的方式给他们锻炼的机会。比如:当出现“不文明行为”时,老师不要急于个别指出,教师应在集体的环境中以形象的游戏的口吻引导幼儿,让孩子知道这种行为都是不对的,还有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代替枯燥的说教,加深幼儿的印象,帮助小班幼儿记忆。但仅凭感性的认识还不足以形成习惯,还必须让幼儿在有趣的游戏中进行行为练习,从而避免只是机械的模仿所造成的做与说的不一致,因此必须寓礼貌教育于游戏活动中在游戏的时候,如果发生了什么事情,老师充当引导者的身份,剩下的事情应交于孩子自己处理。不要急于个别指出,教师应在集体的环境中以形象的游戏的口吻引导幼儿。在户外活动中应悄然地关注幼儿的活动过程,如果发现幼儿遵守户外游戏规则,要及时表扬;如还未发现要及时点拨、继续鼓励。

3、创设良好的环境,让“不文明行为”逐渐消失。

俗话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幼儿期不仅是智力早期开发的重要阶段,更是塑造良好文明礼貌、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3~4岁幼儿正处于一生中的敏感期,是学习做人的奠基期在这个阶段进行文明礼貌习惯的培养,将会事半功倍。在班级主题墙上布置和日常教学中教育孩子,家园共育,随着环境的熏陶和孩子日渐成长的心理和生理,这种“不文明的行为”会逐渐消失的。

备注:部分内容参考《小班幼儿户外活动不文明行为现象分析》

6.小班幼儿分析材料 篇六

我们班有一个叫明明的男孩,他是这个学期到我们班的。明明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注意力很难集中,是个“坐不住的孩子”,有时他会“骚扰”周围的小朋友而打断教师正在进行的活动;对于教师布置的任务,他常常不能很好地完成;他想参与同伴的活动,却因为不适宜的方式而被同伴拒绝。周围的小朋友实在驱逐不了他的情况下还会去告状。教师对于这个经常惹麻烦的孩子也伤脑筋,经常当众批评他,盛怒之下她勒令全班的孩子不要理睬他。但这种教育方法的效果并不好,时间一长,在其他孩子的眼中明明成了一个调皮、只知道惹老师生气的坏孩子。

场景一:

马上就要进行集体教学活动了,孩子们陆续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坐好,老师开始讲述今天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明明坐在自己的位子上没在仔细听,他正用手撩旁边可儿的小辫子。可儿皱了皱眉,将自己的小椅子往旁边挪了挪,明明想将可儿的椅子向自己这边拉近一点,于是两个孩子开始拉拉扯扯起来,发出了一些声音。老师向他们这边瞟了几眼,有点不高兴但没有说什么,这时可儿突然叫了起来:“老师,你看明明。”老师终于大声地对明明说道:“明明,你给我坐好,再不听话,就让你出去!”本来和可儿僵持着的明明被老师的呵斥镇住了,他怯怯地坐直了身体,瞪大眼睛看着老师,脸上流露出内疚的表情。可儿接着又说道:“他刚才使劲地拽我的椅子„„”“好了,好了,不许说了,你们以后听好了,从今天开始谁都不许惹明明,谁去惹他我就找谁,听见没有?”老师厉声说完这些话后严肃地看着全班的孩子。对于老师的命令,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听到了。”明明使劲地绞着自己的手指,有些难过的样子,但随着老师话题的转移,他又恢复了原貌,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东张西望,不知道在想什么。

分析:

一、教师教育方式产生的消极后果

首先,旧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又添新的问题。教师想通过孤立的方式迫使明明“改邪归正”,不再违反纪律,但是实际上这种教育方式非但没有解决原有的问题,反而对明明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明明在自己善意的行为受到同伴的误解并遭到拒绝之后产生了破坏性的行为

其次,教师在意识到自己教育方式不妥之后,想立即改变这种孤立教育方式带来的不良后果,已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原因在于:

其一,年龄越小的孩子向师性越强,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大班孩子的道德认知还处于他律阶段,教师作为孩子眼中的权威,她的话尤其是命令性的语言对孩子的话就是判断事物的标准。教师经常当众批评明明,甚至动员其他孩子“不要理明明”的命令,很快被孩子接受并坚决地执行。

其二,明明给同伴的坏印象部分是由于他自己调皮经常受批评造成的,教师孤立的教育方式导致了即使是明明善意的动机和行为也会被其他孩子误解并拒绝,面对同伴不分原因的排斥明明显然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挫折,在没有得到正确引导的情况下,他采取了消极的行为方式予以反击。这种情况造成的结果是一种恶性循环,即明明的负面行为反应越多使其他孩子越加肯定了他是个捣乱的坏孩子,也会越加排斥他,同时强化他们从教师那里获得的对明明的消极态度。

二、解决方式

1.教师首先要清楚明明的特点

从明明的日常表现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调皮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对新鲜事物好奇心比较强,自控能力比较弱,缺乏耐心的孩子,此外,他想和同伴交往却不知道该怎么样被同伴接纳。

2.帮助明明建立与新环境相适宜的秩序感

教师一方面要多关注明明的举动,同时对于明明不正确的行为要及时制止,并明确地告诉他错在哪里,应该怎么做。对于明明时常因为好奇心而违反了纪律.一方面不妨告诉他,上课的时候要认真听,不可以做其他的事情;另一方面答应明明,等老师上完课之后,可以和其他的小朋友一起玩这个玩具,但是前提是他必须要认真听讲。

小班幼儿分析材料:坐不住的孩子

小三班 2012年3月

小班幼儿分析材料:让“不会”远离孩子

小三班 2012年9月

让“不会”远离孩子

在我们小(3)班,有个名叫毅毅的小男孩,在艺术绘画活动中的表现较特殊:每次我讲解完作画要求后,孩子们都兴致盎然地开始画画了,只有毅毅呆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当我上前询问他时,他总说:“老师,我不会画,你帮我画。”有好几次都是我手把手的教他画,当我帮他一起画好后跟他说“你看,你的小手多灵巧、画得多棒,接下来自己会画了”,可我的手刚停下来,他还是述说“不会画”,结果就是以不画而告终。我意识到他的一句“不会画”已成为口头禅,同时也成为他在艺术绘画活动中不动手的理由。

面对毅毅的这种情况,我认为孩子自身的心理有一定的障碍,要帮助孩子改变这种不良的心理,首先要弄清孩子“不会画”的真正原因:是孩子不想画、不敢画,还是确实不会画。只有了解了具体的原因后,才能给孩子提供适宜的支持和帮助,及时发现并挖掘豪豪感兴趣的事物与自身的闪光点,作为教育的切入口,让“不会画”不再成为毅毅学习活动的借口。

经过与家长的沟通,得知毅毅的父母都很忙,从小由爷爷和奶奶带大的。长辈们的过分溺爱使豪豪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不良习惯。有时豪豪的父母要他去尝试学做一些小事情时,他也总以“我不会”作为拒绝的理由。当父母要批评和教育他时,他总以“哭闹、不吃饭”等行为胁迫家长妥协。久而久之,毅毅在各方面的发展与同年龄的孩子相比慢了半拍。因此,入学以来他因得不到同伴的认可、心里又害怕老师的批评而变得缺乏自信不敢画。

案例对策:

家园达成共识,步调一致,共育孩子。

我认为毅毅家长的教育观念是导致孩子“不会画”的原因之一。为了改变豪豪的这种不良习惯,我刻意地安排了几次家访活动,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把豪豪和小伙伴们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比较有针对性、典型的事例用摄像机拍录下来,让家长意识到自己孩子的簿弱点,建议家长多放手,引导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只要孩子肯动手,就给予孩子鼓励和表扬,在日常生活中随时注意观察他的兴趣点,抓住他的兴趣爱好,给予积极的支持和帮助。

小班幼儿分析材料:咬人的宝宝

小三班 2013年3月

咬人的宝宝

案例一:户外活动中,家家高兴地在滑梯上爬上爬下,飞飞走过来和他一起玩。他俩玩得正兴奋时,家家突然在飞飞的背上咬了一口。然后乐呵呵地走了。

案例二:我班教室外有个小滑梯,阳阳正玩得起劲。这时别班的一个小女孩过来玩,阳阳不让她玩。争执中,阳阳咬了小女孩一口。

案例三:天天在“娃娃家”烧饭,欣欣想要他手里的玩具。天天不乐意。欣欣便伸手去抢,天天张开嘴巴对着欣欣的小手就是一口。

案例四:托儿边听故事边看电视里的课件。突然。心心哭了起来。原来是玲玲咬了她。教师刚想问明原因,玲玲却不满地说:“我看不到电视。”

二、案例分析

托儿由于各自家庭教育、个体发展等方面的差异,在适应托班这一新的环境中,往往表现出多样性,咬人就是其中的一种现象。

1、表达一种情绪:一般而言,托儿咬人并无恶意。由于不懂得用语言表达自我的生活感受,常常通过咬人来表示自己的兴奋和激动。如案例一中的家家情绪高涨,通过身体动作还不能满足他的情绪需要,他就用最简单的咬人动作把内心的高兴情绪表达出来,以获得心理满足。另外,当托儿有伤心、紧张、愤怒等情绪时也会通过咬人来表达和发泄。如案例四中的玲玲通过咬人来发泄心中的不满情绪。

2、表达一种认识:托儿已有了一定的对外部世界认识和分辨能力,但其语言表达能力欠缺。当他们无法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意思时。有时就会通过咬人来表达。如案例二中的阳阳认为,门口的滑梯是我班小朋友玩的,别班的不能玩,他无法用语言表达出这一层意思,便采取了咬人的方式。又如:案例三中的天天认为玩具是他自己的,而不是别人的,当同伴争抢时,他便通过咬人告诉同伴:这是我的。

3、表达一种愿望:由于自我意识和能力的差异,托儿很难找到合作或交流的伙伴,遇到交往上的困难时往往也采取咬人的方式。案例五中的囡囡想和大家一起开火车,但是没人理睬她,她就对着别人咬了一口。

4、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当宝宝开始长牙,抓到什么就咬时,家长会为宝宝的成长高兴,却往往不知道该如何让宝宝度过这个阶段。当宝宝开始咬人时,不少家长以宝宝长牙为由听之任之,久而久之宝宝咬人便成了一种习惯。

5、是一种社会性模仿:社会性模仿是托儿学习的一个重要媒介,当他们看到其他小朋友咬人时,有时自己也会尝试着去咬人。

三、教育对策

在发现托儿咬人后,教师马上要做的就是分开当事人,稳定托儿情绪。及时把伤口放在自来水下冲洗和彻底清洁,并做30分钟左右的冷敷。必要时应请医就诊,看是否需要后续医疗。托儿咬人后,不能过于责备。因为咬人大多是生理和心理发展上的阶段性问题,还不属于攻击性行为。教师必须耐心对待,帮助托儿分析原因,采取适宜的教育,以免托儿向不良的行为习惯转化。如果有可能,要让托儿向被咬的小朋友道歉,创造一个直观的氛围让托儿了解咬人带来的后果,同时根据不同的原因指导托儿学习一些交往技巧。

1、情感支持,学习多种表达方式

托儿的情感水平较低,而且外露、不稳定。在咬人事件发生后,教师要及时安抚托儿的情绪,让托儿对教师产生信任感,从而进一步指导托儿用正确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要或愿望。并让托儿知道咬人是不对的。针对案例一中家家的情况,我设计了“我很高兴可以怎么做?”的话题来引导托儿知道抱一抱、拉拉手等都能让大家知道你很高兴。

小班幼儿分析材料:不良的就餐习惯

小三班 2013年9月

不良的就餐习惯

1、这小班个年龄段的幼儿自理能力较差,特别是就餐,在家几乎都是父母喂饭。不喜欢自己吃,爱偏食,就餐习惯不是很好。

2、为了让小朋友们养成良好的就餐习惯。不偏食、班级就平时小朋友们的就餐表现对于特别就餐困难的幼儿进行了指导。

一、观察现象

小朋友们的就餐大都表现为使用餐具不正确、坐姿不正确。对于不喜欢的食物不吃或挑出。就餐时掉饭粒的现象突出,就餐不安静。注意力不集中,就餐的时间偏长。菲菲小朋友遇到自己喜欢吃的东西时,就会吃的很快也很干净。遇到不喜欢吃的东西时,她就会一直坐着,不动一口。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吃饭的时候不专心,很容易被别的事情所吸引,注意力不集中。

就餐习惯很不稳定。

二、分析原因

菲菲小朋友的个子长得很大,所以她的饮食一直是她父母所担心的事情。记得刚来班级的时候,她的妈妈就说“不担心别的事情就担心她吃饭,在家时都是父母一口一口地喂才能吃得进去。所以挑食的她,妈妈总是做她喜欢吃的食物来吃。可是在幼儿园,食物是经过营养搭配来制定食谱的。所以难免会有她不爱吃的东西。她的个子长得快,这样偏食一定会对她的身体有一定影响的。这正是她的妈妈所担心的事情,每天问她的就餐情况比问别的事情都要多。我们也在积极的想办法帮助菲菲渡过这个难关。

三、对策、措施

针对该名幼儿的实际情况,我首先给所有小朋友讲了一个故事《淘气的大公鸡》说的是一个小弟弟因为就餐习惯不好,被一只大公鸡啄得到处跑的故事。让小朋友们懂得就餐要有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不能像小弟弟那样。又通过绘画讲小苗生长的过程,通过二组图片形象地演示空气、阳光、水什么都不少的小苗就会长得很高很快。而缺少这些东西的小苗就长得不高也不壮。让小朋友们懂得必要的饮食营养是不可缺少的。每当菲菲自己独力地吃完一顿饭的时候,我都会让小朋友们给她鼓掌并发给她一朵小红花。并让她去当小班长看看谁没有把饭吃完和把饭粒掉在了桌子上。有的时候我发现是她不爱吃的食物时,就让她为老师做一些事情来吸引她的注意力,比如:给小朋友们发书或玩具。前提是要把这些饭菜吃完,这样她就会很自愿地吃完这些饭菜,并高兴地为老师做事。

四、效果与反思

7.浅谈幼儿园小班区域游戏 篇七

一、现小班区域游戏存在的问题表现

1. 以自我为中心。

娃娃家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玩的游戏, 所以, 每次都有好多小朋友抢着去娃娃家玩, 在游戏的时候, 我问霏霏:“你是娃娃家的谁呀?”她回答是妈妈, “那爸爸是谁呢?”结果, 好几个小男孩都指着自己说是我是我。

2. 场面混乱。

小班的小朋友们都喜欢玩平行游戏, 看到有小伙伴玩这个玩具, 他们就想玩这个玩具, 于是我在每个区域投放相同材料的量都很多, 由于材料多了, 没过多久, 娃娃家里的东西就乱作一团, 地上到处是水果、蔬菜, 没人整理。

二、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1. 家庭原因。

现在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 在家都是“小皇帝”, 爷爷奶奶太宠爱了, 导致他们想要什么就有, 一点没有受过挫折, 个个以自己为中心, 要别人迁就他们。所以, 在活动中时, 他们也只关注自己, 想扮演什么角色就是什么, 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2. 自控能力差。

儿童的自我控制意识还不强, 有些小朋友对自己的行为不能控制、负责, 有时抵制不了外界的诱惑, 忍不住脱离自己角色。

三、针对原因采取的策略

1. 家庭方面。

我们知道, 幼儿很多行为习惯的养成, 性格的发展几乎都来源于模仿学习。孔子也曾说过“: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父母是孩子模仿和学习的榜样, 平时的言行举止对孩子是很有说服力的。当孩子看到父母与孩子、朋友之间友好相处, 互相帮助, 那也会帮助孩子养成学会分享, 互相帮助的好习惯。

2. 材料投放。

(1) 不断增添新材料, 丰富游戏内容。在活动中, 要学会不断增添新的材料, 有利于他们探索、发现, 不断丰富游戏内容, 发展他们的各项能力。另外, 在投放材料时, 应考虑提供一些半成品的材料, 半成品材料能激发幼儿的思维, 对游戏是有推进作用的。比如:在角色游戏中, 超市里没有顾客时, 营业员就会没事做, 这是他们可以拿出一些材料比如彩纸和包装纸, 用来做糖果, 可以丰富游戏的情节和内容, 也能丰富材料, 锻炼他们动手能力。

(2) 围绕主题, 增加材料。主题内容的丰富性以及材料提供的层次性, 完全影响幼儿对知识的获得和接受。我们在提供材料前, 先要了解主题内容, 才能提供相应的材料, 体现利用价值。例如:可以结合相应的时节开展活动, 这次的中秋节, 就可以利用家长资源收集相关的材料, 有月饼盒或者泡沫塑料等, 将收集到的材料放入专门的区域中, 就可以开设一个“嫦娥月饼店”。让幼儿做营业员, 也可以结合当下流行的DIY小制作, 利用提供的材料让幼儿做月饼, 不仅发展他们的小肌肉群, 锻炼动手能力, 还让幼儿喜欢活动。总之, 适当的刺激能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所以我们应不断提供新材料, 细水长流, 最大限度地吸引幼儿的兴趣。

(3) 结合孩子的差异, 材料应具差异性。《纲要》指出:要让每个幼儿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有所提高。那么作为教师应及时观察、分析幼儿在各个领域的发展情况, 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 为幼儿设计、提供多层次的材料, 让幼儿量力而行, 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都有表现能力和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 从而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就比如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小朋友可以让他们去做营业员或小舞台的主持人, 继续发挥他们的长处, 当然相对于一些能力较弱的小朋友, 我们也要多鼓励, 以爱的教育去表扬他们, 鼓励他们参与, 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大胆地去和别人交流。总之, 教师应结合不同孩子的需要, 提供相应的材料, 给予相应的帮助, 让他们爱上活动。

3. 自控能力的培养。

区角活动氛围宽松, 形式多样, 幼儿可以自由选择玩什么和怎么玩, 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获得经验, 体验成功和愉悦。因此在区角活动中, 当孩子们开始游戏时, 教师要充分尊重幼儿, 让孩子们按照他们的意愿去选择, 幼儿情绪愉快, 活动的时候主动性、积极性就能提高, 从而在活动时就能保持专注、持久地活动, 也就能有效的调节, 控制自己的行为。

总之, 我们应考虑各种材料的投入方面, 皮亚杰曾指出:孩子们的能力是在于周围环境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所以我们应提供丰富的物质材料让幼儿游戏活动, 让他们的能力得到发展, 同时, 教师也要成为幼儿游戏的好伙伴, 还应成为一位细心的观察者, 使幼儿在自我学习、同伴间相互学习启发下培养能力获得经验。

摘要:区域活动是教师根据主题活动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有目的的创设相应的区域, 投放相应的材料, 让幼儿与环境材料相互作用, 得到能力发展的活动。根据现在小班孩子在区域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我采取了一些策略, 让幼儿在区域游戏时, 能更投入, 更大限度地发展他们的能力。

8.幼儿园小班案例分析 篇八

《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学应以游戏为主要向导,孩子在游戏中得以不同发展和提高”。幼儿是在游戏中成长的,对于幼儿来说,其价值不应仅仅满足于快乐上,而应该在满足快乐的同时获得各方面的发展。

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尽量将教学活动游戏化,将教学与游戏这两种互为补充的形式整合起来,模糊游戏与教学的界限,从时间、空间、活动的内容、活动的形式等几方面,将幼儿的经验整合在一起,让幼儿能在游戏的氛围中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体验到愉快的情绪。但是,对于刚入园的小班幼儿,他们的语言能力以及表现能力比较差,参与能力也不高,在游戏中经常发生冲突和矛盾。因此,解决这一问题尤为重要。

二、案例描述

案例一:小班的幼儿由于年龄小,早上入园的时间参差不齐,通常也会比中大班的幼儿晚。所以,在晨间活动时经常会带部分幼儿先做一些游戏活动,这次是请先入园的幼儿玩雪花片,幼儿发挥自己想像,任意搭建各种玩具,如飞机,汽车等。正当大家玩得兴起时,突然,多多大声地哭起来:“老师,奕奕把我的飞机抢走了……”此时,只见奕奕把两快红色的雪花片紧紧地拽在怀里。经了解,原来,多多是用红色的雪花片搭飞机的,而且只剩下最后两快就成型了。

案例二:“小白兔”的游戏一直是我们班小朋友最爱的游戏。在上课之前,组织幼儿进行游戏时,当教师念到儿歌中“小白兔白又白,小白兔跳一跳,跳到草地吃青草时……”就听见璠璠在那里大声哭闹:“老师,朵朵打我。”经了解后发现,原来是朵朵在游戏中抢了璠璠的“青草”。她们都哭闹着说:“所有的青草都是我的。”

三、案例分析

1.家长的过分保护,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差

现在的孩子个个都是独生子女,都是家中的小皇帝,事事家长包办代替,以至于孩子失去了许多锻炼的机会;加上现在的家庭中普遍存在着一些误区:许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都要依赖家长去完成,特别表现在他们不愿尝试新鲜事物,不敢大胆表现自我,家长的过多保护,家长常常不愿孩子直面困难,导致孩子行为上的依赖,缺乏独立性。同时随着家庭居住环境的变化,使孩子接触同伴和外界环境的机会减少。幼儿在面对矛盾时,充分暴露了幼儿霸道任性的性格特点,自我控制能力较差。

2.儿童在解决矛盾冲突问题时存在空白,缺乏解决能力

幼儿在游戏中产生矛盾与冲突总是难免的。究其原因,是自己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这种需求又包括物质上的与精神上的。如自己想玩的玩具没有得到;自己想加入别人的游戏却得不到认可,等等。然而,成人只重视对孩子的“知识”教育,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其他方面的知识学不学都无所谓。特别是年龄小的孩子更是事事都让着她,当在家发生矛盾时,成人往往会说:“弟弟(妹妹)比你们小,你们应该都让着她。”久而久之,他们就会觉得什么都是我应该先得到的,不管是谁都应该让着我。根本不知道在面对问题时该如何去解决。

3.孩子的年龄因素

幼儿时期的孩子由于他的年龄特点特别是小班幼儿,他们的认知水平还很低,而且幼儿都具有强烈的自尊心,但又由于生活经验很缺乏,所以他们的道德认识和行为意识常常脱节,缺乏合作意识,易于与他人发生冲突。表现在活动中一旦与人发生纠纷时就动手打人,而且不愿意承认错误。

四、应对措施

1.了解矛盾冲突产生的原因,以理解和尊重的态度对待幼儿

儿童心理学认为,冲突能促进个体变化、适应和发展,尤其在社会认知的发展上。冲突不仅有助于提高认知的发展,而且有助于提高个体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假如幼儿在生活中一点冲突都没有,这对幼儿的发展未必是一件好事,但如果冲突太多,又会导致幼儿出现各种心理障碍。那么,作为教师就应该认识到,小班的幼儿他们往往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和做事情,很少采纳别人的意见,要求他们与人分享和给予更是十分困难的。尤其是当某些幼儿的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他们就会常常表现出过激的行为。那么,此时就应该以理解和尊重的态度对待幼儿,并给孩子一定的空间,让他们考虑应如何协商解决问题。

2.适度地利用“自然后果法”,让幼儿在亲身体验中解决矛盾冲突

法国教育家卢梭根据自然教育的原理,提出自然后果法,即对儿童的过失,不去责备和惩罚,而利用过失的自然后果,使儿童自食其果,从而促使其反省并改正。在幼儿的矛盾冲突中,适当利用“自然后果法”,使儿童明白其危害,并下决心不再重犯,效果明显。针对案例一中多多和奕奕两个人都想得到红色雪花片,最后两个人开始争吵直到活动结束了,谁也没完成他们各自的作品,最后只能扫兴地离开。对于此类事件,我没有急于上前去指手画脚,而是采取“自然后果法”,引导幼儿建立规则意识,让幼儿自己体验到没有玩成游戏的不快,继而再引导全班幼儿进行讨论,“两个人都想搭的时候应怎样做?”结果,没有完成作品的多多和奕奕都说:“应该轮流玩,不能吵闹,更不能争抢。”由此,在下次游戏中,他们便自觉主动地进行轮流等待游戏,因为他们已经亲身体验了没玩成心爱的游戏的伤心与不快。实践证明,适度地利用“自然后果法”引导幼儿解决矛盾冲突,比教师像个法官似地去“判决”的方法所产生效果对幼儿的教育影响要深刻得多。

3.家园共同配合,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当前大多数幼儿都是独生子女,许多幼儿并不懂得处理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加上家长的宠爱和教育方法不当而产生了诸如以自我为中心、攻击性强、不合群等许多社会性方面的问题。家长要在家中创设良好的氛围,父母要注意以身作则,做到言传身教,以良好的言行去影响孩子,当遇到问题时,要巧妙地去引导孩子怎么样才能更好地解决。有些家长当看到自己的孩子遇到问题时就想方设法帮他解决。可见,我们还要进一步提高家长的意识,改变家长的观念。我们要利用各种有效形式开展家长工作,使家长成为我们的共同研究者和合作伙伴。当然,教师也应该利用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去引导幼儿,“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从根本上帮助幼儿解决矛盾冲突,就应该教会幼儿学会避免、解决矛盾冲突,我们教师要尽量地引导幼儿宽容待人,理解他人。

9.小班幼儿发展评估分析 篇九

闵行区春申景城幼儿园 小四 班幼儿发展评估分析

我班共有幼儿29名,其中男孩16人,女孩13人,其中只有1名幼儿上过托班,其余28人皆为小班新生未曾入托。这些孩子之间虽然存在着个体差异,在过去的这半年的时间里面,在本班幼儿在班级两位教师、一位保育员的认真、细致地教育和护理下,基本上所有的孩子都逐渐熟悉并喜欢上了幼儿园和班级环境,喜欢上幼儿园,喜爱老师,学会了和小朋友们之间友好交往,有着良好的情绪体验。

一学期即将接近尾声,孩子们在各方面都得到了发展和提高,为了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对孩子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我们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进行了测试,现分析如下:

一、生活:

1、生活自理能力提高显著

通过一学期的相处,大部分的幼儿能独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会正确穿脱衣物,并且整理整齐,独立吃完自己的一份饭菜等,并且速度也是比较快的,有几个幼儿的进步是很明显的,从不会自己动手到快速干净的吃完自己的一份饭菜,所以,从测评表上也可以看出分值也是较高的,达到2.96,但也有个别孩子的午餐状况还是不够理想。现在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一个小箱子,这样一来,孩子对自己物品的摆放也有了一定的规律,知道玩好玩具后要放回哪里,自由活动的时间,大家还会相互交换玩具。

2、规则意识增强

在第二项评价中,由于教师平时注重对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通过环境上设计安全以及规则小标识,每次活动前反复提醒,以及各种情景模拟方式,幼儿的规则意识已经慢慢得到强化,特别是在生活自理以及自我保护方面进步明显。

3、能和陌生人主动打招呼

另外通过一学期,彼此之间增进了交流和沟通孩子与孩子之间熟悉了,大家在一起能够互相帮助,现在基本上每个孩子都能高兴的入园,并且大声的和老师同伴打招呼,所以平均分达到了2.80左右。对策与思考:

1、利用同伴的榜样作用,鼓励幼儿之间互帮互助,激发幼儿独立做事的愿望。闵行区春申景城幼儿园 2012学年第一学期

2、进一步和这些自己能力较弱的家长进行沟通,多提供幼儿动手锻炼的机会,家园共同配合,提高孩子自身的服务能力。

3、通过示范、讲故事、引导,表扬、鼓励、提醒等方法,促进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4、在一日活动中,还是以鼓励、表扬的方式为主,善于捕捉孩子的闪光点,体验为他人服务的乐趣。

二、运动:

1、乐意运动不断尝试

班中幼儿对运动的兴趣很高,能根据老师的信号做出各种回应,如:蹲着行走,双脚跳着走,双脚交替走等,大部分幼儿都能很好的完成,在运动中,孩子能克服困难,完成任务,运动中孩子们的动作更加自然、灵活了,同时,他们参与的意识也比较强。为了进一步发展幼儿的创新思维。

2、一物多玩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我们在运动上也非常注重小器械的一物多玩,大部分的幼儿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在拿到沙包和尾巴时,能想出很多的玩法,如:用尾巴做小路跳,用尾巴拔河、用尾巴踩一踩,两个小朋友还能互相合作,想出不一样的玩法,在皮球的一物多玩上,孩子们更是想出了十几种玩法,所以,分值也是比较高的,平均分达到了2.93。

3、情绪易激动,运动规则意识弱

但是我们班幼儿在运动中情绪容易兴奋,在活动中经常会出现动作幅度过大,碰到了身边的同伴,或者随意摆弄器械,不准照游戏规则,导致器械受损或者秩序混乱的情况,因此在第6项评价中我们班级的分数相对较低,为2.71。

对策与思考:

1、在运动前加强对情绪容易兴奋的幼儿的个别指导,当幼儿在运动中出现过激行为时立即提醒或阻止,同时加强对幼儿运动动作和器械使用的指导,巩固幼儿的运动规则意识。

2、活动过程中加强对个别幼儿的观察和活动方法的指导,也鼓励幼儿进行同伴分享,让会玩的孩子带着被动的孩子玩。

3、多以游戏者的身份参与到情绪易激动的幼儿的活动中,通过亲身示范,指导孩子们正确使用器械,并自然干预他们的过激行为。闵行区春申景城幼儿园 2012学年第一学期

三、游戏:

1、喜欢游戏,能与材料和积极互动

随着游戏开展的深入,孩子们游戏的经验和水平都有了提高。我们也根据孩子的需要在教室里开设了新的游戏内容“小银行”,“波利牧场”“宠物商店”等,在这些游戏区域中教师关注到了不同幼儿的游戏发展水平,投放的材料具有层次性,例如:波利牧场的卷蛋卷有皱纸卷,也有橡皮泥搓的,因此满足了每个孩子游戏的需要以及发展水平,幼儿在游戏中能与材料进行积极的互动。

2、替代行为出现

教师也重视低结构材料的投放,使用了圆形、C形的积木,孩子们在游戏中想到了根据玩具的颜色和形状变成食物或钥匙,另外教师特意取走了一些高结构的材料,让幼儿用低结构的材料进行替代,孩子们会用纸团成一团当冰淇淋,可见替代的行为已经出现,因此第七项的评价有9.8。

3、自我表达能力提高

由于教师每次能结合视频、照片以及情景模拟的方式,因此现在孩子们在游戏后的分享交流环节都愿意大胆表达自己的游戏情况,并提出自己的疑问,因此孩子们在这一过程中语言也得到了很大提高,现在能用较完整的语言描述自己游戏的地方,角色以及做的事情,所以第九项的评价也比较高。

4、合作意识仍然较弱

在第八项评价中我们班级的分数为9.71,分数不高的原因是因为孩子们虽然有了角色意识,但是仍然多以自我摆弄为主,合作的情节较少,仅局限于作客、看病,合作中的语言交往仍然不丰富这一点我们在下一学期中仍然需要加强 对策与思考:

1、利用多种方式如:游戏中的讲评、随机的指导、同伴的榜样作用等去进一步完善幼儿的角色意识,促进他们能够相互合作。

2、加强游戏中的观察与指导,鼓励幼儿积极参与。

3、及时更新和增添游戏材料,提升幼儿游戏的兴趣。

四、学习:

1、逻辑思维能力提高

本学期,我们开展了四个主题活动,在每个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我们都安闵行区春申景城幼儿园 2012学年第一学期

排了各个领域的活动,让幼儿在语言、美术、音乐、计算等各方面均衡发展。如在“夏天真热”的主题活动中,我们创设了“小花伞”的一个计算活动,给孩子提供了不同形状的伞面,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爱好涂上颜色,但是,伞面和图案要有一定的规律,孩子们很快就能理解,有的想出了好几种不同的方法。在送小动物回家的活动中,根据点数、找寻动物的特征等方法,大部分孩子顺利完成任务,通过活动感知10以内数的实际意义,能进行点、数、物的对应。观察周围环境中不同的物品,尝试对其进行分类、对应、排序等,发现其差异,平均分也达到了2.6。

2、乐意参与表演,感受到合作的快乐

平时我们比较注重对孩子语言能力的培养,根据老师自身的特点,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语言活动,用表演、讲故事的方式进行演绎,活动中,培养了孩子善于观察画面的能力,也激发了幼儿对故事后续内容的想象和猜测,鼓励了幼儿积极表达自己想法的意愿,通过一学期的锻炼,孩子们的胆子大了,在同伴面前表演的欲望强了,大部分孩子都能大胆的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意愿,所以,平均分也达到了2.76。

3、音乐表现力增强

本学期,我们在班级中创设了一个小剧场,为幼儿提供了一个表演平台,孩子们通过听音乐、看着图谱敲打各种小器械,提高了对节奏感的把握,现在,大部分孩子都能识别简单的图谱,并且打出对应的节奏。我们班的孩子表演的欲望还是很强的,能跟着音乐配上相应的动作,故平均分也达到了2.8。但也有小部分的幼儿对活动的积极性不高,表达表现能力也较弱,学习经常比较被动。对策与思考:

1、及时和家长沟通,充分发挥家长资源,多途径、多形式的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2、加强幼儿对节奏感的感知能力,平时多听听音乐,在小剧场提供小乐器,让幼儿有自由的空间和时间去练习节奏,鼓励幼儿积极参与音乐活动,提高听辩音高、音准的能力。

10.幼儿园小班数学教学计划情况分析 篇十

4、培养数学的阅读与交流能力,指导幼儿用自己最能理解的某一语言形式,如实物、图片、符号、文字等阐述实际生活中的各种数学现象和数学关系,并与同伴、教师、家长交流。

5、鼓励幼儿动手动脑,积极探究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实际生活和游戏中的简单问题,感知数学的实用性。

三、要求:

1、是幼儿认识长方形,粗细,比较出最长和最短,最粗和最细,按规律排序。

2、使幼儿在认识物体的同时练习数数,认识6、7、8、9、10,并能用数字表示相同数的物体。

3、认识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并能正确区别各图形,掌握它们的特征。

4、了解方位,掌握里外、空间位置。

5、区分整体与部分,初步培养逻辑推理与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措施:

1、将数学教育建立在幼儿经验的基础上:由于经验受限,幼儿很难正确判断事物,如看到10斤树叶和10斤煤摆在一起,幼儿就会把大的看作重的,会说“这堆树叶比煤重”。因此,就得引导幼儿发现新旧经验之间的关系,重视幼儿已有的生活和游戏经验,思考是否有必要加以丰富和补充,教学时要减少讲解和集体教学活动,增加幼儿的实际操作和幼儿之间的交流探索。

2、重视幼儿的参与和探索过程:幼儿数学学习必须是幼儿主动参与的过程,数学教育应该以问题为中心,根据问题情境设置一系列游戏、操作等活动,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指导幼儿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重视数学环境的创设:幼儿是通过感官和对具体事物的接触、探索、尝试、操作和体验来发展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口授耳听的学习方式难以提供他们思维发展所需要的直接和具体的经验。

4、要有效地促进幼儿数概念的发展,借助实物和图片,通过集体的演示、讲解,分组的研究、交流、探讨,个别的操作练习及游戏等,引导幼儿学习数概念及相关的知识与技能以外,还应创设适宜的环境,如设置数学活动区(角),提供有利于幼儿数概念发展的操作材料,制作有关数学学习的墙饰、挂件,张贴有关数字和实物的挂图、卡片,以激发幼儿探索和学习。

5、开展各种活动来进行数学教学:设计各种活动,提供不同的选择的机会,以满足不同儿童的各种需要。

6、让幼儿实际操作来进行数学教学:只有在幼儿参与

大量的活动,使用了大量的材料,并经常讨论他们的观察

和发现,幼儿才有可能掌握概念。

五、教学进度计划:

共20周,每周5课时。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学计划篇三

一、情况分析

数学无所不在,生活中时时有数学、处处有数学。但是生活化并不是它的全部,数学还具有学科本身严密架构,具有相当强的系统性。小班幼儿刚入园,他们年龄小,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各种经验缺乏,但却对任何事情都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尤其是感兴趣的和周围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事物。

目前的数学学习现状是:在家庭的熏陶或家长的引导下,对数学有朦朦胧胧的认识,会无意识的唱数并了解一些简单的形状,范围比较局限。因此,本学期我们将结合“新《纲要》中数学教育的目标: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这一点,充分运用多种教育手段,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感官、具体的操作积极地体验、吸收。从而能够不断体验到发现和挑战的喜悦,获得对问题进行思考的愉快,从而真正喜欢上数学。

二、教学目标

1.数:理解“1”和“许多”的关系。会唱数数字1~5;认识1、2、3的字型,了解1、2、3和数量的关系;学会按要求取放相应数量的物品;会运用“一一对应”比较两组物体数量的多少;知道物品的排列方式不同不影响其总数,帮助幼儿发展其守恒概念。

2.量:分辨大小、形状的不同,能用目测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大小、长短、高矮。能进行大小配对。能比较3个物体的大小,并会按大小排序。

3.图形与空间:认识并能分辨圆形、正方形、三角形。

4.逻辑与关系:学会简单的配对和分类。

三、教学进度:

1~2 常规训练

3 “1”和“许多”

4 认识数字“1”

5 复习1

6 衣服上的数字

7 水果数一数

8 给小球找家

9 圆圆的饼干在哪里

10 方方的颜色

11 家中的三角形

12 大与小

13 收拾玩具

14 比一比

15 三根棒棒糖

16 玩具回家啦

17找特征

18 青蛙跳荷叶

19 你能接着排吗

20 我能接着排

21 谁的黏土球最大

22 小侦探

11.小班幼儿入园问题的分析与对策 篇十一

【关键词】入园适应 小班幼儿 调研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2.190

幼儿离开家庭进入幼儿园,是他们成长过程中跨出的一大步,幼儿刚入园时,大多数不能适应集体生活,会产生哭、憋尿、吃饭难、拒绝交朋友等不适应行为。这种行为不仅影响幼儿身心健康,而且对家长造成了困扰。让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有助于提高幼儿的心理适应能力,为其以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如何使新入园幼儿尽快适应集体生活,获得安全感成为幼儿教师的难题,因此,研究幼儿入园适应是有价值的。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绍兴市幼儿家长与带过小班的教师。

(二)研究方法

1.问卷法

向绍兴市幼儿家长发放问卷,共发放了200份问卷,回收150份问卷,回收率75%。

向绍兴市带过小班的教师发放问卷,共发放了200份问卷,回收160份问卷,回收率80%。

2.访谈法

通过访问一些幼儿教师、幼儿家长获取第一手资料。

二、结果与分析

(一)入园孩子家长调查

表1 家长为幼儿做入园准备的情况统计(%)

从表1显示,幼儿入园前,46.0%的家长有为幼儿做入园准备意识,同时也有相应行为,40.7%的家长有为幼儿做入园准备意识,但缺乏相应行为,13.3%的家长认为教育是幼儿园的事,与家庭无关。这说明一半左右的家长为孩子做入园准备,并有相应行为,这种做法对幼儿入园适应是有利的。但也有一半以上的家长缺乏为幼儿做入园准备的行为甚至连为幼儿做入园准备的意识都没有,导致延长入园适应期时间,影响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

访谈得知,小部分家长认为教育是幼儿园的事,与家庭无关,他们觉得教育孩子是教师的责任,家长的责任就是把孩子养大。将近一半的家长能够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但受自身能力的限制,没有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多数家长对幼儿入园要做的准备感到困惑。

表2 新入园孩子哭闹,家长的做法统计(%)

从表2显示,孩子哭闹,72.9%的家长送完孩子立即离开,17.1%的家长偷偷离开,

在室外观望,10.0%的家长坐在那儿和孩子说说话,玩玩具。这说明大部分家长能理性地对待幼儿的哭闹行为,不让孩子的情绪影响自己。小部分家长的做法是不恰当的,在室外观望,一旦孩子发现,会引起幼儿情绪波动。家长坐在那里陪着孩子,影响着教师的教学,也影响着幼儿的学习。

访谈得知,小部分家长认为陪着孩子能安抚他们的情绪,怕孩子不能适应幼儿园生活,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二)有带入园班经验的教师调查

表3 教师对幼儿家访的重要性认识统计(%)

从表3显示,幼儿入园前,60.3%的教师认为家访是重要的,39.7%的教师认为家访是不重要的。这说明五分之三的教师对家访的认识,有助于教师更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情况,但将近五分之二的教师不重视家访,不利于孩子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访谈得知,三分之一的教师表示只要家长把孩子在家的基本情况表格填下,说明孩子的特殊情况,不必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对双方都好。

表4 幼儿不参与集体活动,教师采取的措施统计(%)

从表5显示,69.0%的教师认为在活动中增加有趣的环节,邀请幼儿参加,31.0%的教师认为还是顺其自然为好。这说明大部分教师在活动中会增加有趣的环节,邀请幼儿参加。小部分教师的做法是不正确,忽略幼儿不参与活动的情况,不利于幼儿身心的发展。

访谈得知,小部分教师认为幼儿不参与集体活动,是因为对这个集体不熟悉,时间一长,幼儿会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的。

表5幼儿不爱跟小朋友玩,教师采取的措施统计(%)

从表5显示,58.7%的教师以游戏的形式教幼儿交朋友,27.5%的教师让幼儿顺其自然,13.8%的教师拿他与其他幼儿相比,激发幼儿交朋友的兴趣,这说明大部分教师知道幼儿出现不适应,是因为幼儿对园里的小朋友不熟悉。小部分教师的做法有欠妥当,若让幼儿顺其自然或让其与其他幼儿比较,对幼儿的身心发展不利。

访谈得知,小部分教师认为新入园的幼儿不爱跟小朋友玩是正常的,是因为幼儿之间不熟悉,随着时间的推移,幼儿自然和其他小朋友玩在一起。

三、讨论与建议

通过文献检索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形式,发现小班入园适应现状不够理想,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家长和教师在入园适应主要存在的问题

1.家长为孩子做的入园准备不足。

调查发现,13.3%的家长认为教育是幼儿园的事,与家庭无关。这些家长的认识是不准确的。教育好孩子不只是教师的事,如果没有家长的配合,也只能获得一半的教育实效。40.7%的家长有做准备的意识,但缺乏相应的行为,这会加深孩子入园的不适与焦虑感。

调查发现,35.2%的家长偶尔带孩子和小朋友玩,15.8%的家长从不带孩子和小朋友玩。这些家长的做法不正确,孩子很少与外界接触,会使幼儿的适应能力下降,社会交往范围就变得狭窄。幼儿入园后,对幼儿园环境难以适应,导致幼儿入园适应期的延长。

2.家长过度焦虑。

调查发现,17.1%的家长偷偷离开,在室外观望,这些家长的做法是不正确的,一旦被孩子发现,便会哭喊出教室找家长,这会增加孩子入园适应难度;10.0%的家长坐在那儿和孩子说说话,玩玩具。这些家长的做法会使孩子的焦虑时间延长,不利于教师课堂上的教学。

3.教师对幼儿入园前的家访认识不足。

调查发现,39.7%的教师认为幼儿入园前家访是不重要的,这些教师对家访的认识是不准确的。这会让教师没法仔细地分析新入园幼儿难以适应环境的原因,更没法帮助新幼儿适应幼儿园生活。

4.教师在幼儿入园后的引导措施不当。

调查发现,关于幼儿不参与集体活动,有31.0 %的教师认为让幼儿顺其自然为好。这些教师的做法是有误的,这种做法对幼儿身心的发展造成影响,甚至对幼儿尽快适应新环境有负面影响。

调查发现,对于幼儿不跟其他小朋友玩,13.8%的教师将幼儿与其他幼儿相比,激

发幼儿交朋友的兴趣,教师的做法不仅伤害了幼儿的自尊心,而且还影响幼儿和教师之间的关系。27.5%的教师让幼儿顺其自然,这些教师的做法是不准确的,对幼儿身心发展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而且还会延迟孩子适应幼儿园生活的时间。

(二)幼儿入园适应中的改进措施

1.家长需提前为孩子做好充分准备。

家长要知道:幼儿入园前后的生活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使幼儿不适应幼儿园生活,而要消除这些不适应,家长需提前为孩子做好充分准备。比如家长要正确看待幼儿的分离焦虑;相信老师会照顾好孩子;做好孩子的心理准备;物质准备(生活用品、学习用具);能力准备(生活自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身体运动能力)此外,家长还要有意识地扩大幼儿活动的空间和交往的范围,如带孩子去亲戚家串门、到集体场所玩等,让幼儿初步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和交往的安全感。

2.家长消除自身的焦虑。

家长离园时,孩子哭闹其实是很自然的现象,这时候家长尽量不要有过多的猜测,也不要舍不得离开孩子,更不要去观望。要相信幼儿园,相信教师有办法解决孩子的问题,还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对幼儿园的喜欢,这样孩子慢慢也会喜欢幼儿园、喜欢老师的。同时家长要积极参与幼儿园组织的活动,还要及时与教师沟通孩子的情况。

3.教师要提高入园前幼儿家访的认识。

入园前家访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家访能更详细地了解幼儿的各方面表现,也能增进教师与家长的情感交流,更能增进幼儿与教师之间的亲近感。因此,教师要重视家访,要提早进行入园前的家访工作,具体做到:了解新幼儿的具体资料(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个性特点等);根据家访了解到的情况给家长提出相关建议;通过家访与幼儿接触,初步建立感情。

4.教师对幼儿要有正确的引导措施。

幼儿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有两种原因:一是幼儿不常与人接触;二是对其他幼儿不熟悉。当幼儿不愿参与集体活动,教师采取引导策略,通过亲切的话语,有趣的游戏引起幼儿的兴趣,不要置之不理,要是多次邀请幼儿,都不肯参加,教师一定要有耐心,平时想方设法地引导幼儿参加。

四、结论

让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是幼儿健康和谐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本身的需要。幼儿离开家庭进入幼儿园,是他们成长过程中跨出的一大步。小班新幼儿入园时会出现种种不适应,对于不适应现象,家长与教师要根据这一时期的年龄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而增强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顺利完成从家庭到幼儿园的过渡。

参考文献

[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11

[2] 梁志燊. 学前教育学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106~109

[3] 姜红英. 父母如何帮助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 [J]. 今日科苑,2010,2:178

[4] 王微. 新生入园适应性问题策略探析[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27:202

12.幼儿园小班案例分析 篇十二

一、召开家长座谈会, 做好入园前的准备工作

入园前, 我们召开家长座谈会, 一方面, 向家长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及特殊需求, 以便有目的地实施教育。比如, 有的孩子要大、小便时就会哭闹;有的孩子吃饭时要用手抓;有的孩子爱爬高处地方;有的孩子午睡时爱吃手指或含着奶嘴, 等等。另一方面, 做好消除家长的紧张心态的工作, 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分离焦虑期, 比如:孩子可能晚上会睡觉不安, 或第二天会不肯上幼儿园等等。家长不要责骂孩子, 也不要过于着急和惊慌, 要多鼓励和表扬孩子, 多和孩子交流, 比如, 幼儿园有没有你喜欢的玩具、有没有你喜欢的好朋友、你的老师叫什么老师, 等等。通过聊天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 鼓励孩子喜欢老师、喜欢同伴、喜欢上幼儿园。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对孩子的影响很大, 家长对幼儿的无理要求要学会说 “不”。没有特殊情况, 不要轻易让孩子请假在家, 更不要孩子一闹情绪就答应不上幼儿园。通过家长会, 老师家长共同为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做好准备。

二、安抚幼儿, 让幼儿对教师产生依恋感, 稳定幼儿的情绪

在陌生的环境里, 幼儿最容易失去安全感, 让幼儿对教师产生依恋感, 是帮助幼儿形成安全感的有效方法。

1.肌肤亲近法。肌肤亲近法是指通过身体的接触来帮助缺乏安全感的幼儿获得温情, 接受来之于他人的情感的一种方式。幼儿早期触觉较为敏感, 孩子从妈妈的身边离开, 最没有的是安全感, 因此, 我们老师时时刻刻在幼儿身边, 多与幼儿肌肤相亲, 比如:亲亲孩子的小脸蛋、拉拉孩子的小小手、 抱抱孩子在怀里、摸摸孩子的小脑袋等, 让幼儿感受老师的温情, 从而产生深深的亲切感和依恋感。

2.情绪转移法。2~3岁孩子情绪极易受感染, 有的孩子不肯吃饭、不肯参与活动、不肯睡觉, 如果强行要求他们按老师的要求做, 他们就会大哭大闹, 其他幼儿看到别的孩子哭, 也跟着哭闹, 结果造成教室哭声一片, 因此, 我们采用情绪转移的方法, 把孩子的注意力、精力和兴趣投入到另一项活动中去, 从而稳定幼儿的情绪。如:孩子不肯吃饭时, 我们会带孩子去大班参观, 让他们看看大班哥哥、姐姐们快乐用餐的样子, 让他们感受到吃饭是件很快乐的事。孩子不肯参与活动时, 由配班老师带到户外玩“宝宝在哪儿”的捉迷藏游戏, 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忘记了刚才的烦恼, 体会到游戏的乐趣, 再告诉孩子还有更好玩的游戏, 然后带孩子参与到集体活动中。孩子不肯睡觉时, 我们允许个别哭闹厉害的孩子在教室里自由活动, 保育老师在一边陪伴孩子游戏, 一边安慰其情绪, 等孩子有点困了, 再抚拍着使其入睡。

3.玩具吸引法。玩具是幼儿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伙伴, 幼儿玩玩具不仅能学到知识, 又能得到身心愉快, 保持良好的情绪。由于刚入园的小班孩子, 情绪很不稳定, 哭闹不止, 不愿进餐, 不肯午睡, 这时, 我们就会选用一些幼儿既熟悉又喜爱的玩具来吸引幼儿, 转移幼儿的注意力, 从而停止哭闹、 愉快进餐、愉快午睡。如:孩子不肯午睡时, 老师可将孩子从家带来的、熟悉的、喜爱的毛绒玩具放在孩子的床上, 以此吸引孩子坐在自己的小床上玩玩具, 老师要引导他轻轻玩, 不要影响其他孩子的午睡。在安静的环境中, 孩子玩着玩着就会困倦, 这时老师就抱着孩子, 一边哼唱摇篮曲, 一边轻轻抚拍, 让孩子渐渐入睡。

4.表扬奖励强化法。表扬奖励强化法是指教师及时表扬和鼓励, 对幼儿良好的行为加以强化, 让幼儿感受自己的进步和优点, 使其良好行为得到巩固。如幼儿不肯自己动手吃饭, 不愿自己入睡, 我们老师创设了《瞧!我真棒》的墙饰, 从吃饭、睡觉、喝水、洗手几方面对幼儿进行评价。比如:孩子今天自己动手吃饭了, 老师就奖励一朵小红花在他的爱心里面 (爱心里面贴着孩子的照片) ;孩子今天能够不用老师陪伴、 独立睡觉了, 老师就奖励一张笑脸 (也是在爱心里面) ;周末的时候, 老师组织集中谈话活动, 数一数, 哪个小朋友得的小红花或笑脸最多, 就在大家面前表扬, 并奖励一件小礼物, 从而强化幼儿的良好行为。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 帮助幼儿逐步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

组织丰富多彩的游戏能很好地缓解孩子紧张与焦虑的心情, 激发幼儿喜欢幼儿园, 喜欢老师, 喜欢同伴的情感, 从而逐步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

1. 开展有趣的音乐游戏活动, 让孩子欢乐而投入。由于小班幼儿刚入园, 情绪不稳定, 对于同伴也不怎么熟悉, 又不善于表达交流, 为此, 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动感强、节奏欢快活泼、趣味性强的音乐游戏活动, 如:《打电话》、《找朋友》、《碰一碰》、《我爱我的幼儿园》、《幼儿园里真快乐》, 让幼儿在音乐中表达表现, 缓解紧张与焦虑的情绪, 感受幼儿园生活与学习的快乐, 从而喜欢幼儿园的生活。

2. 开展新奇而富有变化的体育游戏, 让孩子好奇而投入。孩子们第一次离开父母开始集体生活, 入园后产生分离焦虑, 对老师和同伴产生强烈的排斥感, 不愿意加入群体活动, 为此, 我选用幼儿熟悉和喜欢的玩具材料, 设计新奇而富于变化的体育游戏, 即可牢牢抓住孩子的注意力和兴趣点, 在体验发现的惊喜和成功的乐趣中, 慢慢主动而深入地投入到游戏之中, 感受与老师、与同伴游戏带来的快乐, 从而喜欢参加集体活动。如:在体育游戏的《百变大伞布》中, 我以变魔术的方式让孩子们把眼睛闭上, 然后从魔术袋里拿出大伞布铺在地上, 再让孩子睁开眼睛, 并告诉孩子们这是:“百变大伞布。”孩子们个个瞬间被色彩鲜艳的大伞布给吸引住了, 又是开心又是好奇地找同伴讨论:“‘百变大伞布’到底能变出什么?老师会怎样和我们玩游戏?”有了好奇之心, 孩子们很快融入到游戏当中, 在老师的带领下, 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游戏中。孩子们开心不已, 直到游戏结束还沉浸在游戏之中, 期待着下一次游戏的来临。

3. 创设温馨而好玩的“娃娃家”, 让孩子放松而投入。 “家”是最具有安全感和令人放松的地方, 尤其对于初入园的幼儿来说, 因此, 我创设一个温馨而好玩的“娃娃家”, 在里面投放了一些与家庭生活相关联的仿真玩具、让幼儿感到既熟悉又亲切的、情感有所寄托的玩具, 给幼儿营造一个温暖、 舒适的家的环境, 吸引幼儿注意力, 转移幼儿想家的情绪, 消除幼儿的焦虑。并且通过玩“过家家”的游戏, 让大的幼儿当妈妈、爸爸, 小的当爷爷、奶奶, 扮演妈妈的孩子要喂饭给宝宝吃, 帮宝宝穿脱衣服, 扮演爸爸的孩子招待客人, 扮演奶奶、爷爷的孩子负责买菜、做饭。这样, 孩子在游戏中, 有了自己的任务, 忙碌起来便可逐渐地不想家, 并在游戏之中, 通过交流讨论, 从而增进孩子们之间的亲密、友好关系, 从而消除焦虑与紧张的心情, 感受幼儿园是一个好玩而有趣的乐园。

总之, 初上幼儿园是幼儿的第二次断奶, 只要我们有信心, 有恒心, 用我们的爱心去引导, 一起努力, 家园共育, 我们的孩子就会很快消除入园焦虑, 适应幼儿园生活, 并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张博.幼儿入园适应问题的分析及对策 (下) [J].幼儿教育, 2000, (09) :10-12.

[2]丁咏梅.如何帮助孩子适应幼儿园环境[J].家庭与家教 (现代幼教) , 2007, (10) .

[3]麦少兰.使新生较快适应幼儿园生活的几点做法[J].教育导刊, 2002, (14) .

[4]王文娟.如何让小班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来自教学一线的体会[J].山东教育 (幼教刊) , 2005, (33) .

[5]梅凤娣.促进小班幼儿尽早适应幼儿园生活[J].早期教育 (教师版) , 2008, (09) .

[6]李亚南.如何使小班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J].新课程 (小学版) , 2009, (04) .

上一篇:电信移动辞职报告范文下一篇:秋分节气的习俗及特点